2024-08-0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獎勵金
共找到
94
筆 文章
-
-
2024-04-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費調漲,怎麼知道我家會被調多少?拿出舊電費單,看表格對照台電教你算!
電價自4月起調漲,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了。但大家不清楚的是,我要怎麼知道我家的電費到底會被調整多少?台電教大家直接拿出家裡以前的電費帳單來算就很清楚。電價方案是以每月用電度數計算,用電度數越多,增加的金額當然就會越多。不過大部份人對這所謂的「用電度數」應該很陌生。《台電電力粉絲團》PO出2張圖卡,要想了解自家的電費會增加多少,首先請先找出家裡舊的電費帳單,從過去帳單金額很快可以推算出這次會漲多少。電費帳單怎麼看?看電費帳單時你要先了解,電費單是2個月一期,所以你看到電費單上面的金額要除以2,才是單月電費。再來還要知道,一般家用電費是採用累進費率計價,就是用電度數越多,級距費率越高。電價表的用電度數分為6個級距,每一級距有其固定電價,只有超出該級距的用電量,才會按照更高的級距收費。也就是說,住宅1,000度以上調漲10%;如果住宅每月用電量為1,001度,僅超過1,000度的那1度,也是依據調漲10%後的電價來收費。台電舉例,以舊有帳單一期金額約1000元(非夏月)為例,調整後約為1030元,兩個月增加約30元(一個月約15元),即每日增加不到1元。破解節約電費謠言萬物漲,電費也漲,大家莫不想著如何省電,也因此最近關於如何節約電費的謠言非常多,台電也逐一說明。【謠言一】台電節電獎勵6/30前要登錄,每月可補貼$504元,1年共6048元。【事實】台電節電獎勵活動是要節電才有獎勵,不是登錄就可拿補貼。獎勵金是依每期實際節電度數計算,已登錄活動的電號自登錄日起,各期用電每省一度電可獲得獎勵金0.6元;如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84元,就按84元計算,並於每期電費中折抵。換算下來,如果全年六期用電每期都比去年同期省電,每年可獲得至少504元(=84元x6期)的獎勵金。絕對不是網傳登錄後每月補貼504元,一年共6048元。【謠言二】電費將開始分三段計價,價差高達5倍、10倍!【事實】台電指出,如果沒有申請改用時間電價,是不會以用電時段計費的,時間電價的價格差距也沒有5倍10倍,大家不要再被誤導了。【資料來源】.台電電力粉絲團 .台灣電力公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費調漲4月上路,一表看家庭不同用電分級漲多少!節能省電必做十件事
經濟部訂於4月1日起全面調漲電價,長年凍漲的500度以下的家庭用電也納入,電價一漲,對製造業、商家、民生用電都造成影響,民眾更憂心萬物皆會漲。夏天即將到來,《元氣網》整理此次電價調整的影響及居家用電如何省電秘招。2024電價調幅這次電價調整將長年凍漲的500度以下家庭納入,依規畫,民生用電700度以下調漲5%、700度至1000度調升7%、1000度以上調10%,共有逾1340萬戶家庭受影響。台電表示,住宅電價調漲後,從原本每度2.65元提高至2.77元,產業電價從原本每度3.38元上調至3.81。民生用電部分,住宅330度以下、小商店700度以下電價調幅3%,住宅331至700度、小商店701至1500度電價調幅5%,住宅701至1000度、小商店1501至3000度調漲7%,住宅用電1001度以上、小商店3001度以上調漲10%。愛用特定電器每月電費多1萬元?另外傳民眾若愛用特定電器每月電費多1萬元?台電指出,高功率家電一般來說係指會產生熱能的電器,需要較高的功率,耗電量也高,如烤箱、電鍋、電熱水瓶等。然而這類電器實際耗電程度,與使用時間長短有關。針對所謂愛用特定電器每月電費多1萬,是指營業場所長時間使用下的耗電量所產生的結果。一般住宅用戶不會如同營業場所般長時間使用,日常使用狀態下不會有「每月多1萬」的狀況發生。節能省電必知十件事一、洗衣挑好天氣根據台電電力粉絲團發文提醒,洗衣服掌握5招,尤其是在好天氣時洗衣曬衣,最能省電。1.動手洗衣最省電2.衣服曬戶外不用烘衣機如果是使用洗衣機:3.脫水控制在3分鐘內,尼龍衣物脫水約1分鐘即可4.選擇適當的洗衣模式,衣物不髒時,可用快洗功能5.選購有「節能標章」的洗衣機二、吹電扇記得開窗台電電力粉絲團指出,吹電扇最重要注意一件事,開窗、不開窗差很大!因為電風扇並無改變溫度的功能,只能把皮表的熱帶走讓人覺得涼爽,或是促進空氣循環。所以當緊閉窗戶沒開冷氣只吹電扇時,只會讓室內空氣在屋內循環不會降溫,一定要打開窗戶才能把外面的涼空氣帶進來,增加空氣對流才會更涼。1.開窗增加空氣對流2.可以使用弱風或是較低風速3.選擇有定時開關的電風扇4.選擇DC直流電風扇三、換季家電也該調整天氣變熱,有些家電就可以不用再加熱了,因此台電電力粉絲團提醒,3個家電換季小動作,既省電,也讓家裡的電器不再默默燒錢。1.調低電熱水器溫度:電熱水器的溫度可依季節調整,夏天調低,冬天再調高。2.快煮壺搭保溫瓶取代電熱水瓶:氣溫升高後,喝熱水的機會減少,建議可以改用快煮壺搭配保溫瓶,以減少電熱水瓶長時保溫耗電。3.關閉免治馬桶暖座功能:冬天讓屁股溫暖的免治馬桶,在天氣變熱後,記得關閉暖座功能省電。四、使用除濕機注意3件事台灣氣候潮濕,許多人家裡都會使用除濕機,使用前記得確認3件事,才不會讓除濕機一直耗電做白工。1.清潔濾網:台電建議:每2-3週應定期清理除濕機濾網,濾網上如果髒污累積,不僅除濕效率變差,也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此舉可年省8%用電。2.關閉門窗除濕機功用是讓室內溼度降低,開除濕機時如果門窗沒關,會讓室外濕氣繼續流入,濕氣一直除不完,除濕機就會更耗電,所以使用時別忘了要關閉門窗。3.擺對位置除濕機要放在合適位置除濕才更有效率,若放在牆邊或角落不僅空氣較不流通,也影響除濕機散熱功能。除濕機正確擺放位置:.室內空間中央處.空氣流通的空間.平坦的地方五、冷氣不要開太冷冷氣溫度調在26-28度左右最適宜,並搭配電風扇一起使用,舒適又節電。而跟除濕機一樣,冷氣機使用每2-3週也應定期清洗濾網以維持空氣清淨,一天還能省0.67度的電。六、冰箱不要經常開開關關冰箱不要經常開開關關、裝八分滿最省電。如發現冰箱門四周密合墊已無法緊密就應淘汰,以防冷氣外漏,浪費電力。一般使用情況下建議溫度調節至適冷,避免長時間調強冷或急冷。也要避免放在陽光直射處,以免周圍溫度上升,增加耗電量。七、拔除不用的電器插頭電視機待機電力約3.74,床頭音響組待機電力約4.6,長時間不用時,拔除電器插頭,1年可省約63.2度,省下166元,減碳34公斤。冷氣不使用每台每日耗0.2度電,非夏月插頭(關掉電源)每年每台可省約49度桌上型電腦每天關機10小時,天約可省下1度電,1年可省約958元,減碳95公斤。八、購買節能家電並申請節能家電補助淘汰耗能的老舊電器,全面改換節能家電,將可大幅縮減家庭用電費用。例如使用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1級或第2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居家照明選用LED燈,不僅環保又也省電費。換購節能家電還可申請補助,最高退稅2000元,此項補助確定延長至2025年。只要於期限內購買經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1級或第2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並於發票或收據開立日期次日起6個月內提出申請,可以線上或紙本方式申請。【核准產品查詢】補助產品查詢【詳細補助資訊】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九、評估使用適合之時間電價台電時間電價尖峰、半尖峰及離峰時間之單價各不相同,尖峰時間電價最高,離峰時間最低。用戶可依據用電習慣,以夏月及非夏月全月時間來評估填寫不同時間帶之用電比例,以正確評估是否適用時間電價。台電建議,用電規模較大(例如每月超過800度)的用戶,建議可評估選用時間電價。》台電時間電價試算評估十、登錄台電節電獎勵活動參加活動登錄之電號當期用電每節省一度,可獲得0.6元獎勵金,如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84元者,按84元計算,登錄之電號如屬電業法第52條所稱使用維生器材及必要生活輔具之身障家庭用戶,若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100元者,按100元計算。節電獎勵金於當期電費中扣除,每期(2個月)獎勵金以用戶當期電費為上限。》登錄網址【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財政部.台電電力粉絲團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醫師薪水知多少?年輕醫師最愛選擇這3科,這3科連住院醫師都難找!
醫師高薪,被喻為金飯碗,但科別不同,高低落差不小,多少影響「未分科住院醫師」(PGY)選科抉擇。健保點值被視為醫師基本薪,民國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顯示,內科系(心臟內科、腎臟內科)點數最高,其次是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至於兒科、婦科、病理科、麻醉科則排在末段班,加上自費項目有限,年輕醫師興趣缺缺。健保點數的大戶在那些科別?醫師的薪資有多高?民過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換算每個醫師申報點數後換算,一整年健保平均給付每一名醫師約800萬元。調查發現,醫師人數近萬名的內科系申報量最多,其次為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均屬健保點數大戶。不過,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這些點數只是代表各專科醫師申報狀況,無法直接視為醫師收入,實際上還需支付科內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等相關人事費用及儀器、設備折舊等費用。因此,醫師實際年薪仍與各醫院薪給制度有關。究竟醫師平均薪資約多少?一名資深醫界高階管理階層主管表示,約32~33萬之間,平均年薪400萬元。科別不同,薪資也不同,對醫師來說,通常將健保醫療點數視為基本薪,如想高薪,則需努力於自費抽成、績效獎金,例如,多開刀、多做侵入性檢查,甚至自行開業,均可拉高薪資。任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高階主管表示,他所任職的醫院就有兩名「超會賺」醫師,專精心導管手術,一年手術累積數百台,年所得高達1000多萬,光所得稅就得繳近300萬元。中部一名眼科權威則被喻為全台灣最會賺錢的醫師,每年為醫院帶來三、四億元業績,而健保底薪、手術獎勵金,月薪超過五百萬。正因自費項目較多、月薪超高,且不必輪班,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眼科成為眾多「未分科住院醫師」的最愛。至於復健科,民國111年平均每位醫師申報點數僅次於內科,扣除了給付科內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部分,光是從健保而來的基本薪資可觀,加上無須輪班、容易開業。近年來,復健科與以自費取勝的皮膚科(醫美)、眼科(人工水晶體)三足鼎立,成為年輕醫師選擇科別的前三最愛。相較之下,病理科、麻醉科則顯得弱勢,僅約健保點數大戶科別的十分之一,如從醫院經營立場來看,還可能被視為賠錢部門。更讓人擔憂的是婦科、兒科等重要科別也在點數申報的末段班,低於平均值且易有醫糾,還要輪班,不少「未分科住院醫師」避之唯恐不及,導致許多醫院急缺這兩科新血醫師。醫界呼籲:補貼弱勢科別薪資,防人力斷層疫後「免疫負債」影響,民眾就醫頻率增加,大幅稀釋健保點值,讓目前的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招募困難。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呼籲政府,如果一再漠視健康投資,重要科別出現斷層,勢必導致健康不平等,醫療品質下降。洪子仁表指出十多年前曾出現「內、外、婦、兒、急診」等住院醫師招募不順的「五大皆空」窘境,衛福部提出獎勵措施,缺額逐漸補齊。但隨著醫療自費市場發展,年輕醫師大師多選擇不用值班、醫糾風險低,待遇較高,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科別。因此,目前反倒是「皮膚科、骨科、眼科、泌尿科」等競爭愈來愈激烈。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療職場環境惡化,不僅護理師出走,各醫院招募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時,也遇到困難。此外,醫院人力不足,以致部分主治醫師還得夜間值班,身心俱疲,可能影響醫療品質。強調整體醫療環境屬基本工程,「基礎工程不好,上面蓋再多美侖美奐的房子都是沒用的」,短期性加薪、補足點值均非長久之計,政府有責任重視醫療投資。洪子仁建議衛福部應加速建置兒童醫療網,提高健保給付,並補貼兒科、外科、婦科醫師薪資,才能吸引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冷門、吃力不好的科別。長期來說,政府必須增加整體醫療投資,如果投資不足,健保點值偏低,將影響醫院營收,最終導致醫師薪資變少,這讓弱勢科別人力更加不足,且醫院更新設備速度減緩。國人健康指標勢必愈來愈差。我國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或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後死亡率等各種健康指標上,排名表現漸差,全球排名約在三十幾名,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住院醫師荒 台大長庚也缺人國內肺癌手術第一把交椅、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親自出馬拍攝招募新血的微電影;面試住院醫師時,備妥高級甜點、知名咖啡,且需態度和藹。為了提高住院醫師招募率。近年來,弱勢科別可是想盡辦法,但外科、兒科、婦科還是乏人問津,就有婦科教授戲稱,「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79.2%,為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因為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連主治醫師也需第一線值班,中部某醫學中心從下個月起,要求六十歲以下的主治醫師也需值班,在醫院留守夜班,不少資深醫師暗自叫苦,甚至公開在臉書貼出謀職啟事,準備跳槽。據了解,該醫學中心一年應有六名兒科住院醫師名額,但目前僅有兩人報到,因為職場環境惡劣,「未分科住院醫師」(PGY)更不願意加入兒科領域,造成惡性循環。婦科方面,長庚醫院去年招募十多位婦產科住院醫師,不料前來面試人數遠低於招募員額,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無奈地說,以前還可以挑人,如今情勢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到滿額,「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為了爭取優秀人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去年參與自家微電影,當時引發熱議,他表示,「外科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原本希望透過影片喚起年輕醫師的熱血、使命感,但成效有限;前年招募七名外科住院醫師,六十人報名;去年台大招收十七位住院醫師,卻只剩十八人報到,還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外科,至今仍有二位缺額,只能持續招募中。陳晉興表示,以往醫學生「選院不選科」,台大、北榮等龍頭醫院不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世代醫師考量生活品質,不想輪值夜班,或是半夜、假日回院開刀,因而變成「選科不選院」,捨棄外科、兒科等重要科別,投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7 焦點.元氣新聞
三班護病比新制!恐打亂分級醫療,地區醫院面臨崩盤
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新制,醫院須配置更多護理師才能達標。衛福部編列四十億健保預算發給夜班人員獎勵金,但發放額度依醫院層級遞減。代表地區醫院的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表示,衛福部政策恐有違憲疑慮,且會讓地區醫院護理人力大幅流失,打亂分級醫療,掏空基層醫療體系,新制一上路,區域醫院也提及將「關床」因應。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新制以公告護病比計算,區域醫院不符護病比新比率的家數最高。區域醫院協會理事長、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表示,區域醫院超過半數均不符合衛福部昨天公布的護病比,解方僅有一種,即是減少醫院床數,以符合政府規定之護病比,否則恐會出現護理人員離職潮,醫院經營陷入困難。吳鏘亮表示,護病比新標準的代價是民眾必須接受因醫院關床導致待床時間延長,取得醫療資源的時間與機會均會遭到延誤。本次標準雖未設有罰則,但若院方不按標準,護理人員負擔加重,恐會導致人員流動,「衝擊來得很快,三月新標準實施開始,醫院就必須關床。」恐讓護理人員流動 加劇人力缺口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政府認為發放夜班獎勵金就能讓人力回流,實際上,衛福部依不同醫院層級發放獎勵金,其中,地區醫院獎勵最低,護病比卻最高,恐讓護理人員流動至護病比低、獎勵金又高的醫學中心,加劇人力缺口。「本次政策根本是掏空基層醫療,讓地區醫院面臨崩盤危機。」朱益宏指出,地區醫院在制度修訂討論過程中一再向部長反映,護理師夜班獎勵金發放應一視同仁,不該設有差額,且健保會付費者代表、醫改團體也有一樣想法,但衛福部仍一意孤行,令人遺憾,「同樣是護理人員,犧牲睡眠值班,為何地區醫院護理師獎勵金比較少」?朱益宏表示,國際公約指出,勞工應有同工同酬保障,但衛福部獎勵金發給,卻依照醫院層級區分金額,恐有違憲疑慮,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不排除採更激進的抗議手段,要求政府統一各層級發放金額。薛瑞元:不贊成夜班獎勵齊一不過,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說,衛福部評估,三班護病比實施後,醫學中心缺口最大,特別是醫學中心的夜班,需要負責更為緊急的醫療,地區醫院可能久久才有一次,照護繁重程度不同,不贊成夜班獎勵整齊畫一。相較於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身為醫學中心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對最新公告護病比表達認同,並指出降低護病比對醫療品質有幫助,但若護理人員不足,一切形同空談,政府應提供醫院更多健保收入,讓院方為護理人員加薪,政策美意才能水到渠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威脅「腎」鉅 糖友小「心」 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年齡69歲
愛吃紅肉、嗜喝手搖飲,又坐著不動,體型當然肥胖,這也讓台灣糖尿病患人數逐年增加。健保統計顯示,109年糖尿病就醫患者達241萬8,922人,110年則增加至249萬3,347人,到了111年則來到256萬8,890人,平均每年新增7萬人,速度驚人。糖友共病最常見慢性腎臟病、心衰竭,人數逐年增加。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呂姿曄表示,糖尿病為新陳代謝疾病,主要與不良生活形態有關,例如,偏愛甜食、精緻澱粉、晚睡、熬夜、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而這些都是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糖尿病盛行率愈來愈高,這是可以預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變多,如以2300萬人計算,不到10人就有1名糖友,如果未能妥善控糖,就可能導致共病發生。健保數據顯示,糖尿病友常見共病為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其中不乏兩者兼具,糖友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數據顯示,109年合併慢性腎臟病的糖友為31萬3,573人,隔年則有33萬5,389人,到了111年,則增至36萬2,412人。合併心衰竭的糖友同樣逐年上升,分別為9萬8,195人、9萬9,980人、10萬5,050人。至於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等三者兼有者,則增加幅度更大,109年為3萬3,110人、110年3萬4,049人、111年3萬6,148人。呂姿曄認為,這代表部分糖尿病患者並未規律用藥,嚴格控制飲食,以致共病纏身,不僅增加洗腎風險,降低生活品質,也加劇健保財務負擔。進一步分析糖尿病及共病就醫病患年齡層,台灣糖友平均年齡約在64歲,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年齡則在69歲,糖尿病合併心衰竭者平均年齡為72歲,至於三者共病者則是73歲。延伸閱讀:糖友不可不知!糖尿病與心衰竭的距離糖尿病友需定期回診,就近在基層診所就醫者最多。在患者就醫方面,不管是糖尿病或是相關共病,均以基層診所為主。以111年為例,130萬5,503名糖友選擇在基層診所就醫,其次為區域醫院83萬2,141人、醫學中心62萬2,823人、地區醫院57萬3,946人。呂姿曄表示,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回診,因此大部分病友選擇鄰近住家的診所,可以節省部分負擔及交通費用與時間。此外,許多診所醫師在治療糖尿病領域上,已有不錯口碑,提高糖友就醫意願。值得注意的是,在共病診治上,用來檢測心衰竭的血液檢查項目(NT-ProBNT)檢查人數並不多,至於涵蓋多種適應症(心衰竭、腎臟病、糖尿病)的SGLT2藥品,也非共病患者的主要用藥。延伸閱讀: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去年起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目的在減緩糖尿病上升趨勢。糖尿病及其共病人數明顯增加,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為此,健保署與國健署於111年起,攜手合作「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健保總額支付健康管理等相關費用,當年度為3.08億元,112年則有6.1億元,金額看似不高,在七、八千億元總額的占比極低,但其中意義非凡。「這是1995年健保創辦以來,首次以總額支付疾病初期管理。」呂姿曄說,健保總額支付疾病醫療,本次更跨足疾病前期管理,為了降低新陳代謝疾病對於國人的健康威脅,目的就是希望減緩糖尿病上升趨勢,以期有效減少共病人數,相信日後也能省下數倍的健保支出。「品質獎勵金」鼓勵醫師參與計畫,糖化血色素數值為良率的指標之一。為了鼓勵醫師參與該項計畫,健保署祭出「品質獎勵金」等誘因,希望提高整體良率跟進步率。醫務管理組醫務規劃科長黃怡娟舉例,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即為良率的指標之一,而進步率則是跟自己之前數值做比較,改善愈多,進步率就愈高。擔心有些醫療院所為了衝量,而忽略照護品質,黃怡娟表示,收案量名單是從「獲品質獎勵名單中挑選」,而各項數據看來,朝著正向改善,與其他病友相較,參與防治計畫的病患者在疾病控制及照護品質上均有較好的數字。為了進一步照護共病個案,健保署積極推動「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照護整合方案(DKD)」,初步成效不錯,以111年為例,參與病友大都在基層診所接受治療及照護,累積5萬4,110人,地區醫院則有1萬7,257人,區域醫院1萬323人、醫學中心3,598人,從追蹤各項數值變化,均有明顯改善,大幅降低洗腎風險。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
2023-10-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人力荒:臨床觀點與具體作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想看本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想看本文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護理人力荒的省思2023年COVID-19解封後醫院出乎意料的出現護理人力荒。今年7月天下雜誌報導「護理人員的出走告白」,更可見護理人力問題引起社會大眾極大的關注。醫院護理人力荒的原因,我認為可歸納為以下四點:●包括疫情後出現較多的資深護理人員離職,人員想休息或轉到醫院以外其他壓力較低的工作場域,例如長照或診所;●受到疫情和少子化的影響,許多護理科系的報到率較以往差,讓人聯想未來新人的來源會減少,人力不足的問題會更嚴重;●應屆畢業生疫情期間無法到醫院實習,進入職場工作出現比以前更嚴重的現實休克感,更早出現適應不良而提出離職的情況;●受到Z世代新人特質的影響,工作不是唯一,更看重生活品質,渴望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寧願選擇工作量較少或工作負荷較輕的醫院,進行舒服的學習。護理人力的依據在討論護理人力前,會先了解醫院的護理人力怎麼算,須考慮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評鑑、各種訪視或認證提到的護理人力要求,同時會計算休假係數(公式=365/實際工作天數(365-週休*2*52-國定假日-特休日) ),以符合勞基法周休二日及每年隨著年資該給的休假(特休)或配合國家的休假應該放的假(國假)。護理人力除了基本人數的要求外,更要重視人力素質,一位新人須透過各種訓練才有能力照護病人,當一位有經驗的護理人員離職後,補進來的新人無法立刻取代離職的人,出現能力差距,就會引起人力不足的恐慌。2019年全日平均護病比納入「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目前每月定期公告其前一月份之護病比,基本上醫院聘用的護理人力越充足,醫院申報的護理費會給越高,最高可加成到20%。因為每月需公開護病比,當護理人力不足時,醫院會彈性調整床位,以符合法規的要求。護病比入法確實可降低護理人員工作負荷,期待未來三班護病比亦可立法通過。護理人力的招募與留任一直以來應屆畢業生為醫院主要的護理人力來源,鑒於今年特別感受到護理人力荒,我們跳脫以往在醫院被動等著收履歷的情況,增加進入校園徵才的場次並設計多元的獎助金方案,吸引其到醫院工作,例如五專生展翅計畫、在學生就學獎助金、實習生留任醫院獎金、實習生報到獎金、最後一哩到職津貼及護理人員介紹獎勵金等等。醫院新人試用期一般在1至3個月,但今年約3成左右新人試用期都往後延,甚至延到第6個月,透過臨床教學時間的延長,補齊COVID-19期間不足的實習經驗。新人試用期間的留任議題,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醫院護理人力留任最困難的部分。因此持續營造護理友善工作環境與氛圍,讓新進、資深護理人員都有感,已成為全臺灣醫院的重要工作目標,這些可包括:●尊重護理人員:長期以來,醫院主管會指派護理人員做一些非關護理專業的事,民眾端也會使喚護理人員做雜事,這些會讓護理人員覺得不受尊重,而我自己106年發表的文章「Quality of Work Life, Nurses’ Intention to Leave the Profession, and Nurses Leaving the Profession: A One-Year Prospective Survey」, 結果也指出「尊重與自主」是預測護理人員離開護理專業的重要因素。在這方面,醫院可由院長帶頭在公開場合宣示尊重護理人員的重要性。●提高護理人員薪資福利:設計工作津貼、提高留任獎金、提高夜班費、提高能力進階獎金、提供臨床教師教學獎勵金並給予主管臨床護理費以及五專學歷護理師可以公費公假進修,並針對未考上護理師執照者舉辦國考衝刺班。●降低護理人員工作量:運用輔助人力並推動住院整合照護(skill-mixed),實施護理分級制度,透過智能化儀器定位簡化工作流程。●設計多元職務與彈性班別:設計全職/半職護理師、時薪護理工讀生、護理機動小組等職務及不同上班時段之班別吸引不同工時需求的人留任或再次進入職場。●兼顧不同世代間的需求並提供關懷:在醫院常聽到很重視新人卻忽略資深人員,因此我們必須兼顧不同世代間的需求並提供關懷。在Z世代學弟妹的作為方面,可以舉辦減壓復原力活動,凝聚對團隊的工作氛圍;實施導師制度給予生活關懷並陪伴;推動主責教師制度,讓新人有歸屬感及給予正向回饋;落實PGYN二年期護理師訓練,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訓練,給予主動參與的機會及提供職涯晉升的機會等。在資深學長姐的作為方面,可以舉辦臨床教師訓練營互相支持關懷並藉此認識Z世代新人的特質;教導運用學習風格量表調整教學方法,促進有效臨床教學;給予臨床教學獎勵金並公開表揚表達感謝之意等等。●穩定護理人力,善盡社會責任:護理主管在護理人力的重點應放在人力穩定(量)與專業成長(質),同時關注政府推動的人力政策、參與各種公學會的活動並與學校連結,從學生開始暢通人才的流動。若職場上的每一位主管都能盡力於提供一個好的護理友善工作環境與氛圍,讓在醫院工作將近95%以女性為主的護理人員都可以安心穩定地工作,人員穩定後除可提供安全的病人照護外,亦可間接的安定其背後的每個家庭,達到善盡社會之責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6 醫聲.慢病防治
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3
「不是病情變嚴重的人,才要打針嗎?」、「我一個月打一次針,藥效留在體內這麼久,會不會洗腎啊?」這是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遇到精神病人及家屬對長效針劑的困惑。尤其是第一年要說服病人開始接受長效針劑時,很多人會對「打了針劑多久不用打?」、「藥效停留在體內不會怎樣嗎?」等問題充滿疑問,徐淑婷也指出,這也顯示需要提升精神疾病的識能,而給予的衛教內容,必需要能更貼近病人,包括家屬擔心針劑對身體的影響都需要納入。家人不用盯吃藥,終於放下心理負擔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在臨床上也遇到很多家屬認為,打針就是表示病情更加嚴重,但會與家屬溝通,打長效針劑後就不用一直盯著病人吃藥,可以改善病人、家屬間的互動、家庭關係。上述論點,也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很有感,她說,病人及早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確實可以改善家庭關係,尤其躁鬱症病人更是需要,但少用長效針劑的原因在於,大家對疾病、藥物的衛教不夠,應該可以多利用社群或名人來宣傳。病人願為自己病情負責,較不會失聯、跑掉相對的,徐淑婷也發現,若病人對疾病認知清楚,有好的醫病共享決策(SDM),就能增加長效針劑的施打率,只要患者願意接受長效針劑,就會持續使用。而SDM執行成效很亮眼的醫療院所當中,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就是其一,該院曾經針對新病人進行SDM後,發現有8成患者可接受口服及注射針劑治療,其中5成的患者只想打長效針劑。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由於馬偕的精神科病房床位數少,為了讓患者的病情控制更穩定,在2010年得知長效針劑可以讓患者降低住院率後,就鼓勵科內醫師使用長效針劑,當時仍看不出效果,直到兩年後被通知領取健保署獎勵金時,才知道因為馬偕紀念醫院該年有777名思覺失調症病人,後來流失率為零,代表病患都沒有跑掉、失聯,才發現長效針劑的效益。」為了讓病人對自己病情負責,在馬偕紀念醫院在2020年開始實施醫病共享決策,在詳細病情告知後,用藥決定權回到病人自主決定,無論病人選擇什麼治療方式都不進行干涉,後來也發現精神科病人都很聰明,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方式。馬偕團隊用智慧,讓病患甘願接受治療方俊凱統計自己的門診病人使用長效針劑的情形,思覺失調症病人與躁鬱症病人的比例約二比三;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施打率為55%,躁鬱症病人的施打率則是45%。目前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的SDM流程已朝電子化邁進,病患在門診候診時,可用手機掃QR-Code,患者填好基本資料,進診間看診時,便可以馬上與門診醫師進行討論。方俊凱也觀察到,躁鬱症的患者非常喜歡這項電子化流程,他們會覺得在點選各項目時,就好像在打電動,且很清楚知道注射長效針劑後就比較不容易急性發作,或因急性發作遭強制住院,對病人而言,馬上可以了解所有決定背後利弊得失,因此很快就可以做好決定。只要誠懇溝通,事情總是有希望不過,方俊凱也提及電子化的系統開發很重要,有時候醫師想要進行SDM,但在摸索階段,便會花更多時間與相關執行、開發團隊溝通,若在短時間內可以發揮SDM的效果,對於系統開發團隊來說,就是最實質的鼓勵。目前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展開全省SDM與長效針劑使用的巡迴講座,目前已進行六場,希望透過SDM與長效針劑使用的巡迴講座,讓精神科醫師與病患創造更好的醫病溝通與治療成效。【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8-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全民健保何去何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想看本文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想看本文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醫病平台」邀約我以過去身為第一線的臨床外科醫師與現在的公共衛生教授,以及剛卸任的健保署署長的立場,回應林逸民醫師,對台灣健保制度所表達的意見。讓讀者(包括醫界以及社會人士)能更深入了解這困擾大家很久的健保癥結何在。說真的,台灣健保是大部分民眾滿意,醫界是很不滿意,民眾對少數醫界的看病態度也是很有意見。公衛學者與醫界同儕最喜歡說健保制度要翻修,來個三代健保、論人計酬、論質計酬,好像有一帖處方就可改革健保。但是,我真的覺得前輩規劃的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概念,是台灣全民健保運作的神來之筆!在我生命過程中,當腎臟移植外科醫師時,面對自我要求給病人百分百成功手術與好的移植存活率是壓力最大;擔任醫院院長時,要有盈餘發獎勵金的經營壓力是其次。感恩自己的醫療生涯能有機會在健保署服務六年八個月,追求自己對健保改革理念的落實。面對人性,秉持努力與健保署同仁們、醫界同儕們溝通很多信念,如何在政府公衛體系照顧民眾健康的責任與醫療體系經營的實務間取得平衡點是改革核心。我老家在雲林縣虎尾鎮,是公務員家庭,高中就上台北念書,爸媽每個月給我固定總額的生活費,我必須學習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別讓家鄉的爸媽操心。政府投資健保、健康照護的資源不夠?我們又該怎麼改善呢?醫療保健支出占 GDP比最高的國家是美國的18.8%,大家可能有住在美國的親友,不妨打聽他們對美國的醫療制度滿意嗎?高昂的醫療支出,若沒有效率務實管理,並無法對價呈現於高醫療品質。台灣健保每年醫療費用支出是所謂總額,今年有新台幣8,300多億元,健保對醫療體系的醫療服務的給付是給點數。所以,當整體醫療服務點數大於實際總額時,醫療服務的點值就是一點小於一元。醫界若大家都有「衝量」的心態,必然會不滿做同樣醫療行為,拿到的回饋卻反而更少。大家也都知道投資健康要成本,都只會說這是政府的責任,然而,我們應該提醒醫療資源的務實使用也該是民眾的責任,羊毛出在羊身上啦!否則我們全體人民都必須共同承擔調高繳交健保費用來獲得好的醫療照護。台灣健保目前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在考量病人最大利益下,運用其管理優勢,將目前的醫療資源最大化利用,給予醫療人員合理給付是務實的努力方向。在台灣若要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當然涉及健保費率的調整,則是執政黨政府莫大的壓力,那是政治議題!健保已開辦28年,對於各項醫療給付的規定,均需要與時俱進予以精進,舉例而言:健保署以往原規定同一位醫師每月執行若超過40例白內障手術時,需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審查後才可施行手術。當年、此類限制有其時空背景考量,主要是希望各專科間的服務量與健保資源申報的衡平。然而,隨著人口高齡化和3C產品的方便性,白內障手術治療需求病人數逐年增加,有些眼科診所因收治病人數較多,為規避行政程序,以其他醫師名義申報手術致衍生糾紛。對於此類健保規範的爭議,並非由健保單方面即可修訂的,尚需經由醫界的共擬會議研議。共擬會議係由各專科籌組,面對健保總額上限的現實考量,每一項提案均需考量病人最大利益與與專科別間的競合。在與醫界溝通逾兩年,終於獲得共識,於100年12月9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刪除「醫師執行白內障手術每月40例以上須送事前審查」規範。回歸醫療專業判斷,以管理取代特定手術量須事前審查規範,期望以合理化的健保管理措施,與醫界合作,共同照護病人。落實分級醫療,推動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才是健保永續發展的核心管理,這個策略能體現臺灣醫療系統的價值、持續導入對患者有價值的創新藥與醫材、強化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投資健保就是投資健康,而健康的民眾就是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否則、讓健保資源點點滴滴地持續流失,健保困境一定一直在泥沼打轉!個人相信唯有提供醫療體系有快樂工作環境,民眾自然能獲得優質醫療照護。期許能夠改善健保署、病人與醫療提供者的夥伴關係,身為醫師的背景,我一向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在健保預算有限之下,將不必要浪費節省下來,才能有健保資源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醫界得到合理利潤,民眾也才有機會享受真正社會福利感的全民健康保險!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14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最重要健康照護者 不是醫護是自己
美國每人每年醫療支出達1萬1172美元,是台灣人均的6.38倍,但不論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不如台灣。被美國長期禁運的古巴,國民各項健康指標均與美國相當,平均餘命甚至高於美國。從許多數據顯示,中、高收入國家的醫療支出及科技,未必與民眾健康水準成正比。何以致之?簡單的說,就是衛生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健康醫療資源配置可分成多個層次,從個別醫師而言,據其專業可給予病患何種檢驗、檢查及治療,花多少時間,給予病患多少自我照顧資訊,常不可避免的因個人與病患親疏遠近而有不同。再來是醫療機構管理者,為追求永續經營,常須配置科別設備、人力等,讓營收最大化。或為了讓病患民眾健康最大化,設置社區醫學部或社區健康中心,辦理各種健康講座,設立社區健康促進據點與關懷網等。再者是社區與國家層次,舉例說明,1970至80年初期,台灣近半鄉、鎮、區是無醫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陳拱北教授嘗試推動基層醫療保健,選擇貢寮鄉澳底村為試點。計畫尚未啟動,陳教授不幸仙逝,靠著陳師母創立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加上獲得亞洲基金會的財力支持,順利設立澳底健保站。解決無醫鄉問題 健保成功的基礎澳底健保站制度設計委由本人負責,家庭醫師培訓則由台大醫院家醫科陳慶餘教授等負責。調查發現,當地醫療需求並不比都會民眾少,且赴鄉外就醫需交通費用及家人陪伴的機會成本,總支出至少可供養一名家庭醫師及二名護理師。調查發表後,新任衛生署長許子秋由陳拱北基金會董事長魏火曜邀請,開始發展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該計畫經過多次完善,財務由公務預算改為具彈性的基金預算,多服務、多收入,七成盈餘做為醫事人員獎勵金,醫護收入直比醫學中心,吸引人才紛紛下鄉,一、二年內便解決了無醫鄉問題。1976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參觀長庚醫院後,撥款百億建設台大、榮總、三總為國家醫學中心。本人提議以預算的10%,亦即30億,加強基層醫療網,許署長及其團隊提出醫療網計畫,設百億發展基金,醫療包括急診、復健等醫療網,醫療資源配置得以完善,此為台灣全民健保得以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多魚少肉勤運動 培養國民健康力台灣的健康照護體系如何精進,醫療衛生體系只是其中一環。社會的健康,也影響人們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首先也最重要的是,誰是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答案不是醫師、護理師或任何醫事人員,而是民眾自己。如何健康飲食、適切運動、休息睡眠、清潔保暖,自覺身體不適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達到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完全及安寧狀態,都要靠自己。另外,個人也需要與家人、朋友、職場及社區人士,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互扶持,如何培養個人的健康才能(empowerment health capability),是國民健康的首要任務。如西班牙、日本、北歐國家,多採地中海飲食,多魚少肉,多公共交通、走路、騎單車、運動,又注重家庭生活、社會和諧,這些均值得參考。
-
2023-07-27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點值低/護理師薪酸 去年至今上千人離職
健保點值創新低,影響護理師職業困境持續惡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近期健保點值下降,只會讓護理環境「雪上加霜」,護理人員薪資已經偏低,部分醫院高層恐會以財務緊繃,醫院收入減少為由,更難以替護理人員加薪。近期護理師缺額嚴重,陳玉鳳表示,從去年至今,共一七二六名護理師離職,衛福部近日稱回流,「回流兩百人叫做回流嗎?」她最近赴台南某醫院就醫,發現缺人到「護理長自己下來跟門診」,醫師也透露,門診運作還算可以,但是病房護理師缺更嚴重,要住院很困難。陳玉鳳引用日本護理學會資料,日本政府為留住護理人才,去年二至九月發給每位護理師防疫津貼,去年十月起,則透過國家健保發給護理人員每人每月一萬二千元日幣,接近加薪百分之三。且日本政府積極討論,創立專科護理師制度、檢討門診護病比、挹注資金擴充資訊設備、要求雇主制定相關預防措施反制病人或家屬騷擾等。回到台灣,陳玉鳳表示,目前護理師起薪加上獎勵金,約在三萬二至三萬八千元,有的甚至不到三萬元,對比北部長照照服員,月薪高達五萬至七萬四千元,年薪可達九十萬元,「護理師有國家證照,卻領這樣的薪水」。陳玉鳳呼籲,若要留住護理人才,醫院高層必須幫護理師加薪,以及遵守勞基法規定,否則「誰會願意留在這行業」?陳玉鳳質疑,部分醫院高層稱健保點值降低,醫院收入也減少,難以替護理人員加薪,但醫院仍有其他業外收入,包括美食街、停車場,甚至許多醫院持續蓋新大樓,增加營運量能,但若不是護理人員輪班、加班,醫院根本也無法開病房收病人,增加其他業外收入。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健保署長石崇良:腎臟移植取代透析可減少醫療費用、提升生活品質
【本文重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如社會對器捐有更大的共識,未來可以朝擴大活體移植、推定同意等方向努力,幫助更多人延續生命,同時節省健保支出。肝、腎臟移植中,活體肝臟來源多,存活率高,但活體腎臟取得不易,存活率略低於大愛捐贈。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好,但生活品質不佳,腎臟移植是更好的選擇。糖腎共照計畫透過預防腎病延緩病人步入洗腎和等待移植的階段。雖已有人選擇大愛器捐,但仍有1萬多人在等待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器捐條例已擴大非親等限制,但仍不開放非親屬活體捐贈。--by ChatGPT器官移植是挽救垂危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長期來看,也能減少健保支出。以腎臟移植為例,移植患者無論生活品質、醫療費用,都比血液透析更好、更省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國內器官移植案例數,分析器捐現況與各種器官移植的存活率。身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健保署長石崇良對於器捐現況知之甚詳,他表示,若社會風氣逐漸達成共識,未來可朝擴大活體移植親等限制、推定同意等方向努力,為大愛和活體器捐開源,幫助更多人延續有品質的生命,長期也能節省健保支出。肝臟移植較急迫,切除後可再生,活體肝來源多。以移植案例數量最大的肝臟和腎臟為例,共通特色就是都有大愛、活體兩種來源。石崇良表示,肝臟移植活體來源比較多,因為進入末期肝病、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的病人,雖然醫學上也能「洗肝」,但洗肝無法像洗腎那樣長久維持生命,若不能趕快移植,病人通常會很快死亡,家屬於心不忍,會有意願捐贈。此外,由於肝臟可切局部捐贈,餘下部分會慢慢長大,捐贈者接受度會比較高。活體肝腎移植存活率較高,但活體腎臟取得不易。至於腎臟移植,石崇良表示,活體來源的比率一直不夠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國人對於腎臟有些迷思,比如認為少了一顆腎會「腎虧」。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很好,限制也少,所以末期腎病病人大多在洗腎,活體腎臟移植比率較低,國外則相反,通常活體腎臟移植多於大愛移植。活體肝腎移植術後的存活率,略高於大愛捐贈。根據器捐中心96年到109年統計,親屬捐肝移植5,416例,術後5年、10年存活率分別為77%、68%,顯著高於1,722例大愛捐肝移植術後的69%、59%。活體捐腎也一樣,這15年間親屬捐腎移植1,642例,術後5年、10年存活率分別為94%、86%;大愛捐贈的移植術後存活率則分別是89%、78%,都略低一些。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好,患者生活品質卻不佳。「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很好,但是生活品質並不好。」石崇良表示,腎臟不只是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一般人的腎臟無時無刻在工作,但血液透析病人靠機器,兩天強制開工一次,等於每周密集承受三次血壓和電解質濃度的波動,身體會很不舒服。長期來看,腎臟移植無論生活品質、醫療費用,都比血液透析更好。根據111年醫療科技再評估報告,相較於透析,每一人從透析改成腎臟移植,推估可省下大約371萬醫療費用。為了支持器捐,健保增列器官移植協調管理費、活體腎臟移植團隊照護獎勵費,腎臟移植手術支付點數也四度調升到21萬2,256點。石崇良指出,長期洗腎醫療費用驚人,加上許多公醫制的國家床位有限,會設定較多給付限制,例如某個年齡以上需要自費洗腎,引導這些人接受腎臟移植。另外有些公醫制度國家如英國、東南亞國家,因血液透析一床難求、需要排隊,許多人就會採取腹膜透析,例如香港,只有接近三成是院所血液透析,七成都是腹膜透析。台灣洗腎給付限制很少,採取血液透析的比率高達91.7%,只有不到一成是腹膜透析。糖腎共照延緩疾病發展,避免走向洗腎一途。要延緩病人走向洗腎和等待移植,還是要靠預防腎病。石崇良表示,過去20年來,每年新增透析病患的人數原本節節上升,但健保署與醫界攜手針對初期慢性腎病、末期腎病前期進行個案管理,近兩年終於看到趨勢緩了下來。糖尿病是造成洗腎主要原因,健保署將預防策略延伸,111年3月起辦理「糖腎共照」計畫,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整合門診,讓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可以在一次門診就醫,提升疾病照護品質。器捐還要加油仍有一萬多人苦候器官根據統計,今年截至六月中,累積有164人選擇大愛器捐,33人移植心臟、12人移植肺臟、56人移植肝臟、93人移植腎臟、3人移植胰臟,但還有1萬多人苦苦等候,顯示不論活體或大愛捐贈,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石崇良表示,器捐中心改名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就是希望引導人們思考預立醫療決定(AD)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NR)的同時,也要考慮是否有意願加入大愛器捐行列。至於活體捐贈,目前仍不開放非親屬,石崇良說,這是為了保護弱勢、避免買賣。不過,最近器捐條例已經稍稍擴大非親等限制,容許無親屬關係的兩個家庭如果各有所需且配對成功,可以互相捐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夏季電費計算6/1啟動!必知「6件事」幫你節能省電顧荷包
夏天到來,用電高峰也跟著激增。台電夏季電價計算,住宅每年都是從6月1日開始,10月1日以後再恢復為非夏月電價。《元氣網》整理夏季電價計算,及節能省電妙招幫大家顧荷包!夏季電費6/1開始夏季電費如何計算台電說明,去(111)年每戶家庭平均每月用電量約339度,在非夏月期間每戶平均月用電量是294度,到了夏季6至9月,因為氣溫上升,每月用電量增加至428度,相較非夏月期間用電量高出4成以上,也使每月電費平均增加約479元,其中359元(75%)電費來自於用電量增加,實際因夏月電價調整而增加部分僅120元。一般住家晚上用電比較便宜嗎?台電說明,一般住家可以選擇非時間電價(即累進電價,未區分尖離峰用電)或時間電價(有區分尖離峰用電)計費,其中累進電價按使用度數分段計收電費,時間電價每月電費則為基本電費與流動電費之總和。一般住家由於用電量較少且離峰時間(夏月00:00~09:00;非夏月00:00~06:00、11:00~14:00)用電量不多,故多按累進電價計費。累進電價依用電級距遞增,分為6段級距計費,並沒有尖離峰時段的差別(如下表);以夏月為例,假設每月用電428度,其中的120度適用1.63元,210度(330-120)適用2.38元,剩餘的98度(428-330)則適用3.52元,故電價高低僅與用電量多寡有關,與什麼時間用電無關。 節能省電必知六件事一、洗衣挑好天氣根據台電電力粉絲團發文提醒,洗衣服掌握5招,尤其是在好天氣時洗衣曬衣,最能省電。1.動手洗衣最省電2.衣服曬戶外不用烘衣機如果是使用洗衣機:3.脫水控制在3分鐘內,尼龍衣物脫水約1分鐘即可4.選擇適當的洗衣模式,衣物不髒時,可用快洗功能5.選購有「節能標章」的洗衣機二、吹電扇記得開窗台電電力粉絲團指出,吹電扇最重要注意一件事,開窗、不開窗差很大!因為電風扇並無改變溫度的功能,只能把皮表的熱帶走讓人覺得涼爽,或是促進空氣循環。所以當緊閉窗戶沒開冷氣只吹電扇時,只會讓室內空氣在屋內循環不會降溫,一定要打開窗戶才能把外面的涼空氣帶進來,增加空氣對流才會更涼。1.開窗增加空氣對流2.可以使用弱風或是較低風速3.選擇有定時開關的電風扇4.選擇DC直流電風扇三、換季家電也該調整天氣變熱,有些家電就可以不用再加熱了,因此台電電力粉絲團提醒,3個家電換季小動作,既省電,也讓家裡的電器不再默默燒錢。1.調低電熱水器溫度:電熱水器的溫度可依季節調整,夏天調低,冬天再調高。2.快煮壺搭保溫瓶取代電熱水瓶:氣溫升高後,喝熱水的機會減少,建議可以改用快煮壺搭配保溫瓶,以減少電熱水瓶長時保溫耗電。3.關閉免治馬桶暖座功能:冬天讓屁股溫暖的免治馬桶,在天氣變熱後,記得關閉暖座功能省電。四、登錄台電節電獎勵活動參加活動登錄之電號當期用電每節省一度,可獲得0.6元獎勵金,如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84元者,按84元計算,登錄之電號如屬電業法第52條所稱使用維生器材及必要生活輔具之身障家庭用戶,若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100元者,按100元計算。節電獎勵金於當期電費中扣除,每期(2個月)獎勵金以用戶當期電費為上限。》登錄網址五、購買節能家電補助節能家電最高退稅2000元目前確定再延長2年至2025年。只要於期限內購買經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1級或第2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並於發票或收據開立日期次日起6個月內提出申請,可以線上或紙本方式申請。【核准產品查詢】補助產品查詢【詳細補助資訊】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六、換電動機車電動機車補助再推4年,補助金額維持重型及輕型等級為每輛7000元,小型輕型等級為每輛5100元,採用國產電池芯也維持加碼補助3000元。另,考量便利民眾維修保養及儲備傳統機車行轉型能量,推動補助機車行升級所需維修保養工具及試乘車。【詳細補助資訊】申請淘汰老舊機車並換購二輪車補助相關資訊【參考資料】.台灣電力公司.財政部.台電電力粉絲團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糖尿病患60至69歲最多 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
【本文重點】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200萬人,每年增加2.5萬人,但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察覺,建議家中備有血糖機定期測量。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每周建議運動150分鐘以上,飲食控制則要注意澱粉含量、進食順序,建議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盡量減少喝手搖杯、果汁等高糖飲料,並避免飲用含糖的無糖珍奶、拿鐵等飲料。--by ChatGPT隨著國人飲食高糖、缺乏運動、肥胖等因素,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糖尿病患若未及早控制血糖,恐引發各種併發症,造成截肢、永久失明或終身洗腎。本期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糖尿病患健保就醫數據,說明糖友治療現況,提醒民眾注意糖尿病危機。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糖尿病常會發生微小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血糖太高還會引發末梢神經病變,造成腳趾發麻;同時也會降低免疫力,延遲皮膚傷口癒合,尤其是腳部。為照顧病患,糖尿病醫療費用支出多年來排名健保第三名,111年花費約402億點,而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末期腎病變的主因,未來將朝慢性病整合管理,妥善治療及追蹤病人。提高共病管理照護費,一次就診,完成糖、腎追蹤管理。石崇良說,健保自民國90年推動糖尿病給付改善方案,100年再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除原有論量計酬外,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模式,透過連續性定期檢查、檢驗、衛教及追蹤的管理模式,妥善治療病人,提高醫療效率及整體照護品質,以減緩病程及減少併發症,該方案均已納入健保支付標準。而為考量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健保署目前已整併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方案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提高共病者的管理照護費,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共病病人於同一次就診中,完成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追蹤管理照護。衛福部推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三方協力做好慢性病防治。「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等與代謝症候群密切有關。」石崇良表示,衛福部於111年起開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國健署發展代謝症候群標準及防治策略,醫事服務機構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協助個案追蹤管理,相關個案追蹤管理相關費用則由健保支應,透過健保署、國健署及醫界三方協力合作,達到慢性病防治目標。石崇良說,健保署95年全面進行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參加的基層診所需進行初級健康照護及慢性病管理、設置24小時諮詢專線提供健康照護建議,進一步減少民眾不必要就醫需求,並加強基層與醫院合作。未來將擴大應照護族群,以家醫計畫為最基礎,增加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個案納入,未來逐步將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等照護與家醫計畫整併。參考世界治療指引,持續引進新藥、減少心腎病變。於糖尿病用藥政策方面,石崇良指出,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時,若合併腎功能不佳,一旦藥物使用過多常造成腎臟負擔,即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健保署會持續參考世界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及相關研究,引進更為有效、具器官保護效果的糖尿病新藥,除了血糖控制外,也可減少後續心腎病變,對第二型糖尿病患相當重要。但石崇良說,糖尿病為長期需要治療的慢性病,患者人數眾多,健保給付會一併考量相關用藥成本效益、財務衝擊、預算可支應性、治療指引及病人特性等,且持續請相關醫學會提供意見、臨床文獻及財務影響等資料後,依程序研議納入給付優於傳統糖尿病藥物的新藥。糖尿病患60-69歲最多,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增加31萬4,830人。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多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仍持續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危害整體健康,特別是糖尿病好發於中壯年及年長者,值得大家關注。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男略多於女。依健保署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107年225萬3,579人、108年234萬4,720人、109年241萬8,430人、110年249萬2,851人、111年256萬8,409人,分析這四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14%。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說,疫情期間,病患就醫人數持續增加,除有少數新增患者外,因糖尿病為慢性疾病,病人仍需回診追蹤,較不受疫情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糖尿病患者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0至79歲,111年統計發現,50至59歲為49萬7,229人,60至69歲78萬8,573,70至79歲為60萬3,780,其中60至69歲為患病高峰,另就性別分析,男性略多於女性。90歲以上超過5萬名患者就醫,穩定控制仍可高壽。糖尿病的高齡患者就醫人數仍維持高檔,陳依婕說,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好發原因可能受飲食、運動等多重因素影響,而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也都是中壯年、高齡長者居多,目前健保在照顧、追蹤糖尿病人的措施相當完整,同時也延長了病人的壽命,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只要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都可以維持得不錯,111年數據顯示,90歲以上還有5萬4,073名患者就醫。陳依婕表示,糖尿病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56萬多名糖尿病就醫患者統計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萬3,911人,也就是說,高達近五成糖尿病患同時有高血壓;共病第二名為「高血脂症」,有73萬8,447人,第三名為「混合型高血脂症」68萬1,902人,其餘共病還有純高膽固醇血症、痛風、泌尿道感染症、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及慢性腎臟病等。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者不少,顯示心腎共病常發生。從107至111年糖尿病患1至12月就醫人數分布,陳依婕說,每年除2月受農曆新年影響,就醫人數較少外,其他月份就醫人數相當平均,原因是糖尿病患多規律回診治療及追蹤。其中最常就醫科別前五名,分別為內分泌科、家醫科、內科、心臟血管內科及腎臟科,病人在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的人數多,由此可見,糖尿病常合併心臟或腎臟疾病。至於糖尿病患的就醫習慣,健保署111年統計,基層診所為978萬1,654人次最高,其次為區域醫院的850萬2,935人次、醫學中心606萬1,361人次及地區醫院561萬3,477人次,顯見糖尿病人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就醫。非胰島素藥品使用,遠高於胰島素注射。糖尿病治療藥物方面,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杜安琇表示,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的糖尿病治療用藥申報情形,藥費達191.7億元,使用人數為224萬3,665人,包括胰島素藥品共收載29項,使用人數為49萬2,982人,申報藥費為43.3億元;非胰島素藥品包括二甲雙胍類、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腸泌素等,共約400項,使用人數達214萬5,474人,申報藥費為148.4億元。杜安琇說,非胰島素藥品使用人數高於胰島素藥品,可能原因是胰島素是以注射為主,民眾多不喜歡打針,而非胰島素藥品以口服藥居多,如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物「metformin」為第一線用藥,使用時間最久,該款藥物使用人數高達120萬5,309人,為所有非胰島素藥品中,使用人數最多。近年來,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包括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也備受關注,相關用量也開始上升。杜安琇指出,DPP-4抑制劑使用人數為51萬8,494人、SGLT2抑制劑為32萬5,861人,申報藥費為22.3億元及20.7億元。口服藥物多元 部分糖友需合併多款使用糖尿病患者用藥方面,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二甲雙胍類藥物為糖尿病第一線用藥,使用病人多,藥品用量大。但隨著糖尿病病情進展,嚴重時可能已無法採用單一種藥物控制,而必須合併多款藥物,目前可以選擇的藥物非常多,醫師會依病人實際需求開立。杜思德指出,近年來,若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大於7.5,可以多重用藥時,常合併使用排糖藥(SGLT2抑制劑),該藥物具有心、腎保護功能,且一天服用一顆,服藥後也不會低血糖,使用非常方便。另經常使用的降糖藥(DPP-4抑制劑)服藥後也無低血糖副作用。「雖然胰島素為針劑,但相比20多年前,現在要病人打針已簡單許多。」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口服藥物多元,讓胰島素用藥比例確實降低,但若糖尿病患對口服藥物反應不佳,還是須施打胰島素。隨著醫療院所積極衛教,病人對糖尿病的認知愈來愈清楚,「知道為何而戰」,只要和病人好好說明,病人為了控制病情多願意配合。111年糖尿病患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9 醫聲.慢病防治
糖腎共照計畫首年執行率低 健保署有望提升整合照護費
國內糖尿病、腎臟病患總計高達近500萬人,為照顧糖腎病友健康,衛福部健保署去年三月整併照顧方案,推出「糖尿病(DM)及初期慢性腎臟病(CKD)照護整合方案」,鼓勵醫療院所組成糖尿病、腎臟病跨疾病整合性照護團隊,讓糖腎病友在一次就診中,完成兩項疾病追蹤及照護。該計畫上路一年多來,僅照顧8.4萬人,照護率10.9%。健保署坦言,照護率確實偏低,已進一步研擬改善方案。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說,「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為整併90年及100年的糖尿病(DM)及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整合門診,讓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可以在一次門診就醫,提升疾病照護品質,避免病人頻繁就醫,以延緩病情惡化。健保署:疫後將加速推動及提升糖腎共照執行率健保署統計,去年參與計畫醫療院所家數,包括基層診所412家、707名醫師參與,收案5萬4093人;地區醫院72家、301名醫師,收案1萬7258人;區域醫院43家、259名醫師,收案1萬0322人;醫學中心9家、131名醫師,收案3597人。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指出,其中基層診所收案數較多,原因可能是許多基層診所開業為家醫科醫師,可以一次看糖腎兩種疾病,整合比醫院容易。但去年糖腎共照計畫執行率偏低,李丞華不諱言,該計畫於醫療院所推動確實受到阻礙,首先為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至醫院就醫,使原有慢性病患者未及時回診、追蹤,甚至是延遲就醫,今年疫情趨緩後,希望加速推動糖腎疾病共照。其次,以往醫師薪資為看診愈多、領愈多,但糖腎共照模式為一次門診看兩種疾病,醫療院所會少收取一次門診診察費,部分醫師也擔心收入減少不願意配合,或因照顧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的醫師、衛教師可能由不同團隊執行或隸屬不同科室,於照護及衛教作業流程尚待整合。另也可能受到病人不想更換照顧醫師的忠誠度影響,降低病人參與意願。「糖腎共照執行率偏低,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各科別欠缺整合。」李丞華以自身經驗舉例,他最近幾年被診斷出糖尿病,追蹤時拍攝眼底黃斑部檢查,而拿著檢驗影像到眼科就醫,但眼科醫師認為情況「並不嚴重」,未達到視網膜病變程度,可能兩邊會有不同看法及落差,這是目前醫學細分科的困境,仍鼓勵不同科別進行整合。健保署:為提高整合意願 今年將研擬增加追蹤管理費等為提高照護率,李承華說,今年已爭取增編預算用於提升照護,讓醫護人員、醫療照護團隊多加投入,「這是重要的」,否則病人就只是一直看病。後續也將討論修訂不足之處,以持續推動共病病人照護計畫,提升照護率,期盼往後不只是延後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等重要慢性疾病發生,還能降低併發症,延長生命,「希望大家都能活過90歲,這不應該是種奢望」。陳依婕表示,去年於糖腎共照計畫給予追蹤管理費8700萬元及獎勵金2600萬元,共追蹤8.4萬人,為提升執行率、增加誘因,健保署今年將研擬增加追蹤管理費及整合照護費,提高科別整合意願。健保署與國健署攜手合作 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策略為及早介入糖尿病、腎臟病友照顧,健保署與國健署去年起共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國健署發展代謝症候群標準及防治策略,醫事服務機構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協助個案追蹤管理、引導民眾健康生活型態,個案追蹤管理相關費用則由健保支應。陳依婕說,此計畫即針對已有代謝症候群,但尚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三高患者,於疾病前期介入,透過衛教教導民眾如何調整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並及早治療,避免病情更加惡化,目前已收案2.3萬人,進一步預防糖尿病、腎臟病。有別於以往,健保署都是給予疾病治療給付,這次為介入早期預防階段。李丞華指出,許多高血壓、糖尿病疾病約從30、40歲開始慢慢累積,如高血壓容易引起中風,高血脂則易出現心肌梗塞,糖尿病會引發洗腎、視網膜病變,因此,應於疾病初期就要介入控制,而已罹患疾病者必須規律追蹤、治療,「人生十分美好,一定要好好服藥控制」。目前健保署也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作,參酌國衛院論壇「慢性腎臟病與透析之政策研議」成果報告,研議政策規劃可行性,包括發展安寧透析的專業醫療指標、腎臟病人推動預立醫療照護諮詢(ACP)、慢性腎臟病人多重用藥整合、提高初期慢性腎臟病方案照護率、提高器官捐贈。以及對於腎臟病相關費用納入健保透析總額、腎臟病人全人照護及在宅照護模式等。健保署更進一步與食藥署合作,提升民眾用藥安全及健康食品的健康認證,落實執行並加強宣傳;國健署會持續強化民眾護腎的健康識能,並培養醫院種子教師,共同從健康知能著手,共同守衛民眾健康。同時對於各界提供之建議及檢討方案修訂,將邀集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及腎臟醫學會等學協會提供專業意見參與討論,以符合病人臨床實際照護需求。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兒科醫學會提「小總額」制 盼留住人才
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冷,醫界指關鍵因素為健保給付偏低。兒科醫學會表示,爲增加兒科醫師人數,健保應給予特殊給付設計,期盼建立兒科「小總額」,以20萬名新生兒計算給付,作為保障兒科醫療支出門檻。健保署表示,目前健保已經採取總額制度,正檢視各科別支付情形,將視兒科需求進一步討論。為保障兒童健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自110年起為期四年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公務預算投入28億元,今年開始推行兒童專責醫師制度,讓兒科醫師著眼兒童健康,追蹤兒童肥胖、有無注射預防針等,醫師評每收案照顧一名兒童,一年給予獎勵金逾萬元。但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說,兒童醫療給付偏低是不能被忽略的議題,衛福部雖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並提供獎勵措施,但最重要的應是提高基本健保給付,讓醫師願意投入兒童專責醫師制度,尤其少子化下,兒科醫師更為重要,一定要攬才、育才、留才,降低嬰幼兒死亡率。李旺祚舉例,如為一名3個月大的嬰兒看診, 孩子無法表達身體那裡不舒服,可能要詳細詢問爸爸、媽媽,醫師看診花費的時間是成人的2至3倍,健保給付也應提高為現在的2至3倍,降低年輕醫師的疑慮,改善大家不願從事兒科的情形。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說,國內新生兒人數從20萬人降至13萬人,可說是雪崩式的下降,少子化問題嚴重,可能導致40年後出生人數更低,更沒有兒科醫師提供兒童醫療,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給予的獎勵杯水車薪,衛福部應要有長遠的政策,針對基本醫療業務給予足夠的健保給付,更好的福利,以留住人才維持醫療量能。「兒科醫師很重要,一個都不能少。」蔡淑鈴說,健保署重視兒科,若有給付偏低情形,醫學會可提出討論,健保署會優先考慮,尤其是新生兒科,其中早產兒照顧不易,兒科醫師需要勞心、勞力。健保署正檢視各科別健保給付,各醫學會對於新或舊的給付項目都可提出討論。
-
2023-03-25 焦點.生死議題
百歲成為台灣人的神父捐大體遺愛人間!遺願令人動容
【本文重點】2023年3月22日輔仁大學大舉行「大體老師慰靈公祭」,感謝大體老師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的大愛。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醫學院葉炳強院長等率師生舉行隆重莊嚴的感恩追思禮,鼓勵醫學系學生將大體老師的愛轉為對未來患者的同情。--by ChatGPT輔仁大學在2023年3月22日舉行「大體老師慰靈公祭」 冀望學生化大愛為對病人的關愛天主教輔仁大學於22日舉行「大體老師慰靈公祭」,感謝老師們將寶貴的身體奉獻給醫學院。校長江漢聲、醫學院葉炳強院長等率師生舉行隆重莊嚴的感恩追思禮,江漢聲校長致詞時除了向大體老師致敬,也多次勉勵學生要將老師們的大愛轉化為日後對病患的關愛,葉炳強院長則重申醫學最重要的是仁愛與利他。今年的慰靈公祭大體老師除了張宇恭神父,還有馬美蘭、張恩惠、劉天輝、謝惠明等總計五位,輔大醫學院學生自製一段影片,介紹每位大體老師的生平行誼、人生故事,除向每位大體老師表達崇高的敬意,也向到場的家屬們表達謝意。其中最特別的是張宇恭神父,本人是前輔仁大學副校長,於2019年2月8日辭世,享耆壽94歲。林全前行政院長在擔任閣揆期間自介「最感謝的師長」即為張宇恭神父,「因為神父會拿玩具水槍噴水,叫醒包含他在內的賴床學生」。張宇恭為林全就讀輔大經濟系時的個體經濟學老師。賴甘霖神父百歲才拿到台灣護照,以遺愛進行最後的身教目前大體尚在進行防腐的賴甘霖神父,1917年出生在西班牙,醫學院畢業後進入耶穌會,並以修士身分取得馬德里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7年賴甘霖神父前往當時社會動亂的中國傳教,1952年離開中國,先後「暫留」於菲律賓9年、東帝汶8年,最終於1969年來到台灣,他口中的「第4個女友」也是一生摯愛。賴甘霖神父有醫學、神學雙博士學位,專長是斷層攝影、運用於脊椎部分的放射線醫學。賴甘霖神父在台灣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的時候不遺餘力照料病人,在台大教授醫學倫理30年以上;2016年,賴甘霖神父過99歲生日,他在生日時許願「希望能成為台灣人」,隔年終於在100歲高齡之際獲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當時在身分證頒發典禮上,賴甘霖神父激動說:「我是台灣剛剛出生的一位100歲的嬰兒!」而且一拿到身分證,賴甘霖神父甚至興奮得唱起歌來。2022年6月15日,賴甘霖神父於輔大神學院頤福園蒙主恩召,享嵩壽105歲,他的遺體遵照生前遺願捐贈予輔仁大學醫學系,預計2023年7月後完成防腐工作,2025年9月舉行大體老師啟用禮。賴甘霖神父在世時最常跟大家說的一句話就是「犧牲自己,為別人服務,就是快樂,所以他每天都很快樂」;而他一生最大的職志就是實踐基督全人關懷精神,啟迪醫學倫理,所以輔大醫學系也設立「賴甘霖神父醫學倫理教育獎勵金」,詳情請見輔大醫學院網站。其他醫學院也會對大體老師表達追思與崇敬之意台灣大學:向學生簡介大體捐贈者生平事蹟,以喚起學生對大體老師之尊敬,培養視病如親之醫德。大體教學啟用前和入殮時,醫學系師生有追思儀式。大體火化後可選擇處理方式:晉塔骨灰安奉於臺北市陽明山臻愛樓(需設籍臺北市,可安厝50年)、或花葬(陽明山臻善園)、或樹葬(富德生命紀念園---詠愛園)或海葬(每年臺北市聯合海葬)。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受贈醫學院。台灣大學每年清明節前均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慈濟大學:大體老師於解剖教學結束後,全身器官必須歸回原位,並用手術縫針仔細縫合皮膚,保持身軀之完整,再用白布包裹全身,並穿上靜思精舍師父特製之長衫,之後,由靜思精舍師父帶領師生及家屬進行入殮、送靈及火化儀式。延伸閱讀:陳家兄弟同成大體老師的暖意:完整瞭解捐贈大體的QA與流程
-
2022-12-28 焦點.元氣新聞
勞保紓困每人10萬、電動機車、節能家電再延續…2022到2023你不能錯過的津貼補助
2022年上半年仍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在生計上也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為減輕勞工負擔,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推出「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紓困貸款」,昨(26)日開放申請,每人最高可貸10萬元。除此之外,電動機車補助確定再推4年,2023年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也將再擴大補助。《元氣網》整理今年底至明年,攸關大眾荷包的大小事,希望每個辛苦打拼的人們都能省錢發紅包。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紓困貸款申請資格被保險人同時符合下列各款條件者,得申請本貸款。〉生活困難需要紓困。〉參加勞工保險年資滿15年(計算至111年1月14日止)。〉無欠繳勞工保險費及滯納金。〉未曾借貸勞保紓困貸款,或曾借貸已繳清貸款本金及利息。申請限制〉已請領老年給付、終身無工作能力之失能給付或向其所屬機關請領勞工保險補償金者,不得申請。〉申辦本項貸款無需繳交任何費用;每人限申請1次,重複申請者不予受理。每人最高可貸10萬元。申請期間110年12月26日(星期一)至111年1月7日(星期六)止。申請方式1.網路受理:111/12/26 09:00-112/1/7 23:59 。符合土地銀行所定之網路簽約及對保資格者,可線上申辦。》線上申辦網址2.郵遞受理:111/12/26-112/1/7 (郵戳為憑)。以掛號郵寄至土地銀行所屬分行或其委託之金融機構(地址請至該行網站查詢),俟核定通過後再檢齊第五項應檢附文件,親自到原申請之分行或金融機構辦理簽約對保及撥款手續。3.臨櫃受理:111/12/26-112/1/7 (營業日09:00-17:00)。備齊文件後,親自向土地銀行所屬分行或其委託之金融機構提出申請。【詳細申請資訊】》112年勞保紓困貸款承辦土地銀行電動機車補助再推4年經濟部宣布,電動機車補助確定再推4年,維持每輛最高7,000元。另,考量便利民眾維修保養及儲備傳統機車行轉型能量,推動補助機車行升級所需維修保養工具及試乘車。【詳細補助資訊】》申請淘汰老舊機車並換購二輪車補助相關資訊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1.節能電器推出減徵2000元補助,活動延長至2023年6月14日。2.另為加速汰換老舊耗能家電,經濟部推動「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2023年1月1日正式啟動,共計輔助64萬台,只要家庭住戶汰舊換新、購買1級能源效率的冷暖空調或電冰箱,每台補助3,000元。發票日期:112/01/01~112/12/31申請期間:112/02/01~113/01/15【1級能源效率產品查詢】》補助產品查詢【詳細補助資訊】》112年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台電節電獎勵持續台電節電獎勵自2018年改為登錄制,民眾只要主動登錄後才可以獲得節電獎勵資格。凡是比去年同期節省一度電,每度可享0.6元回饋金,另外還有84元的基本獎勵額度,等於完成登錄並且節電就可享有每期至少84元的優惠。台電節電獎勵網站目前已公告持續獎勵,只要112年12月13日前(含)報名登錄成功者,自登錄日起之各期電費之節電量可獲得獎勵金。【詳細補助資訊】》台電節電獎勵活動登錄2023育兒津貼/托育擴大補助不排富為落實「0-6歲國家一起養」,行政院自2022年8月起,育兒津貼已達成加倍發放目標,每月發放5,000元;0-2歲托育補助,依家庭經濟條件,送托公共化托育機構每月補助5,500元至9,500元,送托準公共托育服務者,每月補助8,500元至1萬2,500元,減輕家長育兒經濟負擔。自2023年1月起,未滿2歲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將取消排富規定,5至未滿6歲幼兒就學補助,也將擴及沒有就學的幼兒。【詳細補助資訊】》0-6歲國家一起養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洗腎人口從7.1萬成長到9.6萬 李伯璋:應延緩腎臟病惡化、創造腎臟移植機會
多虧健保制度,台灣的透析病人不再因洗腎而傾家蕩產,但透析人數及醫療費用逐年成長,在眾多慢性病當中名列前茅,無疑是健保財務的一大壓力源。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剖析台灣洗腎人口的輪廓、洗腎品質、相關花費等,也提醒您控制好慢性病,延緩腎功能惡化,才是避免洗腎之道。腎臟移植權威、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慢性腎病的自然病程就是會逐漸走向末期,在還沒有健保的年代,洗腎一年的代價就是一棟房子。現在有健保可以支持病人透析,但更要努力避免患者進入透析階段,除了在源頭防治腎病、控制病程,也要更努力推廣腎臟移植。腎臟移植的5年存活率高於透析,整體醫療費用只有透析的一半,可說是對病人好,也對健保好。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90%,遠高於透析病人的56.2%。李伯璋表示,現在透析的醫療費用都是健保支出,病人又愈來愈多,財務負擔沉重,100年到110年,持續透析超過3個月的「長期透析」人數從7.1萬成長到9.6萬人;由於高比率的長期透析病人同時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也從68.1萬點成長到74.1萬點。李伯璋指出,透析病人5年存活率約56.2%,反觀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90%,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36萬點,只有透析的一半不到。可惜目前移植件數少,每年遺愛人間的大愛腎臟移植最多200多例,來自親友的活體腎臟更少,每年只有100多例,根據器捐中心統計,今年只有158人完成腎臟移植,還有8,063人在等待。不需摘除原本腎臟,血型或抗原抗體不符,也有機會移植成功。有別於其他器官移植,腎臟移植通常不需要摘除病人原本的腎臟。李伯璋說,除非有嚴重泌尿道感染、嚴重高血壓等問題,才需要摘除腎臟,大部分病人都是直接把新腎臟接上去,等於有三顆腎臟,要是排斥,還可以再移植第四顆。李伯璋表示,移植技術日益精進,血型或抗原抗體不符,也有機會移植成功。移植後定期回診、按時吃藥、好好照顧自己,還可以度過10年、20年,甚至30年不需要透析的日子,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可以等到連移植的腎臟都逐漸失去功能,再考慮接受透析。避免腎毒性藥物危害腎友,雲端藥歷主動提醒。「站在病人最大利益的立場,一定努力去創造腎臟移植的機會。」李伯璋表示,目前在末期腎病前,病人的照護與衛教計畫中,如果團隊成功衛教病人並移植成功,就獲得額外獎勵金,目前正在研議調整進入透析的流程,在透析前增加一道「腎臟移植諮詢」的程序,讓每個病人在進入透析前都充分瞭解移植這個選項,健保也會編列諮詢費,給提供諮詢的移植外科醫師。在更源頭的腎病防治和延緩病程,健保署也做了許多努力。在醫師開立處方這一端,健保署讓雲端藥歷會主動提醒醫師,避免處方有腎毒性的藥物給中重度慢性腎病病患、主動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近期使用情形。此外,健保署分析109年新透析病人前一年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情況發現,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病人,會提早4個月進入洗腎階段。今年2月起,針對3到5期慢性腎病的病患,如果醫師處方NSAIDs超過一定天數,也會跳出提醒。腎友常見糖尿病和高血脂,應善用健康存摺自我管理。李伯璋表示,大部分慢性腎病病人同時有三高,最常見就是糖尿病和高血脂,不少人也有慢性肝炎。病人對於自己有哪些慢性病、該怎麼照顧,都要有概念,才能與醫師好好合作,延後不得不走入透析的時間。為了提升病人健康識能,健保署「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不只能看到血糖、血脂等各項檢驗報告,還有糖尿病追蹤、慢性腎病追蹤、BC肝炎追蹤等主題,可以一次看到該疾病相關檢查結果,點選檢查項目,就會跳出衛教訊息,立刻讓人理解數值的意義、自己應採取的行動。曾經在臨床第一線為無數病人移植腎臟,看著病人重獲新生,李伯璋感嘆,醫師不需要看很多病人,重點是要用心照顧病人,把用於非必要醫療行為的時間省下來,用來好好衛教病人,教病人照顧自己,這就是醫病關係和醫學倫理的珍貴所在。健保署的責任就是持續想方設法、改良制度,給予這些用心守護病人的醫療團隊更合理的給付,讓醫療行為回歸初衷,那就是謀求病人的最大利益。【延伸閱讀】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列精神醫療重點 27億長效針劑專款助思覺失調患者治療
台灣有十四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部分患者因未盡早且持續治療,反覆發作,成為家庭重擔,甚至社會問題。衛福部近年全力強化思覺失調症的精神醫療照護網,健保署今年更編列獨立預算逾廿七億餘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患者優先治療選項,同時改善思覺失調的醫療給付,盡早搶救病患回歸正常生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在衛福部委託下,台灣精神醫學會今年四月彙整提出「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蔡長哲說,其中最大的兩項要素,是對患者早期介入及可提升患者用藥穩定性的長效針劑。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治療資源全到位 社區支持心境界」思覺失調紙上論壇,盼能幫助病友穩定治療,達到就業、實現自我的目標。【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他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諶立中:長效針劑早點用少復發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社區支持 照顧者減壓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諶立中說,長效針劑的效果已毋庸置疑,患者如果使用長效針劑,一次可維持三個月至半年效果。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一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廿七點六四億元,包括醫院總額廿六點六四億元、西醫基層一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李伯璋:健保署兩度提高獎勵此外,健保署推出「長效針劑獎勵措施,截至去年底有一一七家院所獲獎勵,獎勵金額一三九萬點,一二○九名病人受惠。今年五月,對主動介入積極治療、鼓勵病人規則就醫、加強病人追蹤照護的醫療院所,再度調高點數。近年來各界積極倡議施打精神科長效針劑,有助於穩定患者病情,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從數字看來,絕大部分針劑係從大型醫療院所開出,相較之下,診所明顯少了一點。站在分級醫療、就醫便利性等角度,希望診所多給病人一些治療機會。【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5:掌握患者 衛福部要求醫院補登CDR
國內到底有多少失智症患者?依過去調查推估,今年全國失智人口約卅萬人,但目前健保統計失智就醫人數已近卅 萬。為精準掌握失智症患者人數,據此布建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調查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比率,並要求失智症診斷需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未來不除必須強制登載。CDR是「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的簡稱,用來評量病患失智嚴重程度,分成健康、疑似或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深度及末期。失智症診斷不易,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為精準瞭解失智症患者的嚴重程度,今年三月起,鼓勵醫院補登或是新建置失智症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不管是失智資源或服務體系的建置,必須掌握目前患者的嚴重程度。」吳希文表示,衛福部十年前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為期兩年的失智盛行率調查,並推估失智症嚴重程度占比,極輕度及輕度約七成四、中度一成二、重度一成四,當時即依循此數據,在各縣市布建資源。目前失智症患者診斷都會進入醫院評估,但過去醫師診斷民眾是否罹患失智症,不需要額外登載失智程度,衛福部長照司自今年起,鼓勵醫院針對新個案註明CDR分數、並希望舊案例補登,每件給予獎勵金兩百元,截至目前已補登回報八萬多件,預計自後年起,研擬強制登載CDR分數才能申報健保。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建置至今超過十年,全台失智服務據點超過五百處、共照中心約一一○家,其餘還有巷弄站、團體家屋等。只是資源布建是否能滿足當地需求,開始檢討資源分布是否均衡時,希望能尋求更精準數字協助。若能得知各縣市失智人數、程度,吳希文表示,失智據點等資源的布建就能更精準,以現在來說,都會區據點遠高於偏鄉,若有新據點希望申請衛福部的補助,都會優先希望業者至偏鄉設置。未來數據更為明確,也能讓資源布建的位置更貼近需求。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失智資源布建現在比較辛苦,都會區布建幾乎飽和,就剩下偏鄉,長照資源的推動也是總統蔡英文的主要政策,包含一學區一日照等。如何讓失智症患者能使用資源,現在積極進行中。根據2017年12月頒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其中設定一項行動方案為「進行國家失智症流行病學及相關資源數據調查」。國衛院於2020至2022年已展開全國社區失智症與失能的家訪調查,希望提供政府單位制訂失智症與失能照護相關決策參考依據,結果預計近期公布。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月維持現行防疫措施 王必勝:BA.5單日可能5萬例
國內是否會再8月放寬防疫措施及邊境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鄰近國家疫情升高快速,要觀察後續產生效應,包括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8月暫時維持現行措施,國內會持續監測,預期產生BA.5、BA.4個案,觀察後會再考慮邊境放寬措施。王必勝表示,本土BA.5案例目前累計11例,與機場接機相關有7例,包括北部1例、南部3例。陸續有本土病例發生的話,會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世界疫情這周整體是稍微下降一點,東亞國家陸續屢創下高,甚至還沒看到高峰,像是日本、南韓病例都相當多,但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屆時單日5萬例是有可能會發生。疫情趨緩,各地進行中元普渡到廟宇拜拜,是否會再鬆綁宗教活動?王必勝說,目前會依照現行措施辦理,因現在措施已經很少,不會影響活動進行,若不能保持不特定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暫時不會做相關改變。近期有基層藥局反映,協助中央保管、發放抗病毒藥物,因保管不當收到中央來函要賠償,基層抱怨協助防疫獎金還沒拿到,就先談罰則,甚至罰則比抗病毒藥物還貴,紛紛寒心退場。對此,王必勝說,指揮中心有職責與義務對防疫物資做管理辦法,包括藥物跟疫苗,這件事不是只針對藥局,也針對醫療院所,若病人遺失藥物如何處理等,都有相關規定,若是不可抗力因素、也非故意,都不會處罰;至於醫事人員獎金會盡快發放。有醫護反應戶頭收到獎勵金「僅67元」,王必勝說,獎勵津貼都是依照指引發放給醫療院所,內部依照規則發放,希望醫院可以妥適分配,至於此個案收到金額是否錯誤、切帳問題、或者為補發,我們會去了解,「大家都是公平的」。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社區感染 1匡列者有症狀待檢
新冠疫情維持平盤,本土案例昨增二萬五二五一例,國內首例BA.5社區感染案例,五位密切接觸者PCR陰性,但個案母親匡列其七位職場接觸者,其中一人出現咳嗽症狀,將採檢釐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新增二萬五二五一例本土案例、七十二例死亡、一百六十五例中重症。死亡案例中,最年輕案例是一位四十多歲女性,患有精神疾病,未接種疫苗,七月十三日發病,並於當天死亡。國內首例BA.5社區感染案例,北部廿多歲女性,她不僅是第一位BA.5本土案例,也是第一位重複感染個案中,第一位感染BA.5案例。指揮中心初步懷疑感染源為她確診康復的父母,高度懷疑為家庭群聚,目前與她密切接觸的五人,PCR採檢皆陰性,但她的母親有職場足跡,於職場再匡列七人,其中一人出現咳嗽症狀,但該名同事六月曾確診,衛生單位將進一步做PCR採檢釐清是新感染個案還是舊症狀復發,才能研判BA.5社區疫情是否擴大。衛福部長陳時中先前允諾七月底將會全數發放防疫津貼給醫護人員,護師工會指出,有些醫護人員至今未拿到半毛,批評陳是「落跑部長」。不具名專責護理師爆料,近二個月收到的防疫獎金,金額與想像不太一樣,感覺滿羞辱人的。據了解,各縣市醫院發放的津貼或獎勵金狀況不一。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一一○年後的防疫津貼及獎勵金,衛福部會預撥八成發放。各醫院津貼發放情節不一,她說「這無法控制」,但員工可投訴,亦可到衛福部官網查詢醫院申請以及撥發進度。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防疫津貼沒發完就去選 工會轟陳時中「落跑部長」
即將卸任衛福部長投入台北市長選戰的陳時中,於本周一將交棒薛瑞元接任部長、王必勝接指揮官及政務次長,日前感慨說「自己可以安心離開了」。不過先前他允諾,7月底前會發放醫事人員防疫津貼及醫療機構獎勵金,至今發放不完全,護師工會直批,陳時中自己開出的支票沒兌現,對醫護來說就是「落跑部長」。國內去年及今年歷經兩波疫情大流行,尤其今年Omicron傳播速度快,導致每日新增確診數破萬例,讓全台醫院吃不消。衛福部為鼓勵防疫前線,針對實際照顧確診者的醫事人員,發放個人防疫津貼,像是負壓、專責、急診等醫師、護理師,每班10000元;協助防疫事務的醫事人員,雖沒有防疫津貼,但按比例分配,也有醫療機構獎勵金可以拿。昨一名護理師於論壇發文,表示自己近兩個月收到防疫獎金,分別為5000元及9800元,兩個月共領1萬4800元,雖然領到獎金很開心,但金額與想像不太一樣,「覺得滿羞辱人的」。據了解,各縣市醫院發放醫護防疫津貼及獎勵金狀況不一。像台中慈濟專責護理師領到20多萬元津貼、中山醫專責護理師則領到10幾萬元津貼,亞東專責護理師尚未領到防疫津貼;獎勵金部分,中國醫護理師反應,只有領到去年第二季的2500元獎勵金,同事則領到4200元獎勵金。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表示,一線醫事人員基本上不清楚醫院發放津貼的狀況,像是台大目前只領到去年的津貼,今年的津貼仍在發放中。其他醫院做法不同,有的醫院要等到中央全數撥款後才願意發放。不過指揮中心先前已說明,醫院若領到津貼,應該於一周內發放,呼籲各醫院應將發放程序透明化,讓各單位了解津貼實際金額。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說,衛福部規定個人津貼是每班1萬元,原則上1人照顧5病人,但有不少醫院出現「違法侵占」醫護津貼,硬是將10000元分配給多位護理師,而非確實按規定發送;還有工會會員反應,有醫院主管要專責護理師把10000元津貼「拿3000元充公」,分配給其他主管或醫事人員,她直批「簡直是流氓行徑」。陳玉鳳表示,目前工會持續搜集相關證據,若醫院端未如實發放津貼,工會將替會員代為提告。她認為,陳時中先前公開允諾,7月底前一定要把津貼、獎勵撥發,甚至還對行政單位撂狠話,沒付出去「就要懲處」,如今仍有多數醫護未領到該有的津貼,陳時中說選舉責任來他就扛,「但自己開的支票卻不負責任,讓人沒有信任感,對醫護來說就是落跑部長」。衛福部統計防疫人員津貼及機構獎勵金發放狀況,自109年1月迄今,人員津貼已撥117.73億元,機構獎勵金則撥發234.37億元,其中津貼部分,109年1月至110年3月,已撥款34億6521萬7000元,110年4月至111年5月,撥款78億7463萬1000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防疫獎金約有7種不同類型,包括醫療照護之醫事人員及相關人員津貼、醫療機構獎勵、專責病房基礎跟收治獎勵、治療獎勵、醫院採檢案件及個案獎勵等。他說,醫事人員有照顧確診病人,都會有津貼,但醫院要向衛福部提出申請,據統計,110年4月至12月,仍有89家醫院尚未申請,須在7月20日前提出津貼申請。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110年後的防疫津貼及獎勵金,有提出申請的醫院,衛福部會預撥8成比例發放。針對各醫院狀況不一,劉說,這我們無法控制,但醫院員工可以投訴,也可以到衛福部官網查詢醫院申請津貼狀況,了解撥發進度。
-
2022-07-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勤洗冷氣濾網、冰箱不要開開關關…家庭大小9樣家電,「這樣做」電費秒降
夏天隨著2022電費調漲和家戶用電量大增,如何節約能源同時也守護自己的荷包,儼然成了地球公民們的夏季必修常識課。小編幫你整理了冷氣、冰箱、燈具、電視、洗衣機、電鍋、除濕機、電熱水器、電熱水瓶⋯9樣家電節電小撇步,馬上跟著做,讓你不僅省電又省荷包。 夏天怎樣吹冷氣最省電?8招+1建議 炎炎夏日總是離不開冷氣,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統計,冷氣佔家庭夏季用電的47%,是你家吃電大怪獸。省電關鍵就在於冷氣的心臟——壓縮機的運轉,如何維持在用電較少的「低功率」?以下是可以馬上做到的幾招:.冷氣每調高1度可以省6%電,台電建議室內溫度維持在26度~28度之間,最省電。 .冷氣搭配電風扇使用,可使冷氣在室內分布均勻,維持整體舒適感,就不用一再調低溫度,導致壓縮機為了達成低溫而持續高功率運轉而浪費電。 .勤勞清洗冷氣的空氣過濾網,建議2週1次,維持出風順暢。 .減少關閉開啟的次數,因為冷氣剛運轉時,最耗電。 .關好門窗、加裝遮陽窗簾,避免室外高溫影響室內冷房效果。 .運用活動隔間,適當縮小冷氣吹送範圍,集中冷房效果。 .室外機加裝遮陽設備,避免太陽直射,有助於機器散熱。 .冷氣安裝在室內通風處,高度避免陽光直射。此外,可能無法馬上做到,但若仍在使用定頻冷氣的家庭,建議認真考慮更換「變頻冷氣」會是更省電的選擇。原理在於,當冷氣剛開啟時,必須以「高功率」運轉,快速達到你期待的冷房效果,但當室內溫度達到設定溫度後,傳統定頻冷氣會關閉壓縮機,直到室溫又回升才再度重新啟動,壓縮機的開開關關會頻繁損耗電力。變頻冷氣則不會關閉壓縮機,而是改以「低功率」維持室溫,不同於定頻冷氣,減少了啟動、關閉壓縮機次數的方式,藉此達到省電目的。開開關關剁手手!冰箱這樣用也能省電 夏天忍不住就想打開冰箱,看看有沒有點心、冷飲能夠消暑。冰箱雖然是全年都要使用的東西,但也是用電量較多的家電,由於跟冷氣一樣也有「壓縮機」,只要調整一些使用習慣,也能讓你馬上就能省電: .冰箱周圍散熱空間:無論是後方可靠牆冰箱,或是嵌入式冰箱,都有根據產品設計預留散熱空間,應按照產品說明確實保留,以免冰箱無法散熱,造成壓縮機持續運作,損耗電力。 .冰箱周圍環境:外在溫度太高,也會增加耗電量,應避免放在陽光直射處。 .冰箱內部配置:建議8分滿,才能維持冷空氣流通與保鮮功能,此外也要注意食材不要擋住送風口。 .減少冰箱開關次數:收納時標示清楚,方便取用,可以縮短開門時間;開門前想好該拿什麼,盡量在短時間內1次取用。燈具選用、天花板顏色也能幫你再節電 燈光照明看似用電量不多,但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統計,實際上仍佔全年家庭用電約10.8%,若能從小細節開始逐步調整,也能多省一點:.採用節能標章LED燈具,能比螢光燈具節電50%以上。 .照明應配合照度標準要求設置,建議選用適當流明數(lm)之LED燈具,效率(lm/W)越高,瓦數(W)越小。 .天花板及牆壁顏色應儘可能選用反射率較高之乳白色或淺色系列,增加光線的漫射效果,讓室內空間明亮,進而減少所需的燈具數量。 .走廊及通道等照度需求較低之場所,可設定隔盞開燈或減少燈管數量;照度需求較高之場所,採用一般照明加重點照明方式或自動感應裝置,補強照度。 .設置晝光感知器,當白天光線足夠時,可自動調降靠窗燈具的亮度或關閉燈具。 .在會議室、會客室、廁所….等場所,可裝設感應開關,有人時自動開燈,沒人時自動關燈,既方便又可減少照明用電。 .定期擦拭燈具及燈管,避免髒污灰塵降低照明效率。 空間內燈具可做區域控制迴路設計並搭配獨立開關,依實際使用需求啟用,可達有效節電。 .檢討各環境照度是否適當及照明開燈數量是否合理,空間照明適亮即可,照度過高易造成眩光。 .隨手關燈。大小家電只要改變習慣,隨手都能省 1.電視: 建議電視至少應離牆10公分以上,散熱效果較好。 調低亮度及聲音,可減少耗電量。 電視關機卻仍處於待機狀態(指示燈亮著)仍會耗電,長時間不看可關閉主電源。 2.洗衣機: 少量如個人內衣褲,可每天手洗;大件衣物累積到一定數量再使用洗衣機。 洗衣前,衣服浸泡20分鐘會更乾淨。 3.電鍋: 白米先浸泡30分鐘再煮,縮短烹煮速度,就能減少耗電。 善用蒸架、蒸盤堆疊,一次使用就能煮2~3道菜,有效率又省電。 定期清節電鍋底部污漬水垢,提升加熱效能。 4.除濕機: 開除濕機時,搭配電風扇或循環扇帶動室內空氣流動,效率更好。除濕時務必關閉門窗。 定期清洗濾網。 5.電熱水器: 長時間不在家,建議還是關閉電源。 容量挑選依據家庭人數挑選,過大多耗電。 淋浴用水量與用電量,比起盆浴來說更為節省。 定時定溫機型,建議設定在洗澡前1小時,預先通電加熱。節省運作時的大量耗電。 6.電熱水瓶: 善用快煮壺,有需要再煮。減少熱水壺插電長時間保溫的耗電。 善用保溫瓶,開水煮沸後保存。登錄節電獎勵,電費直接降 什麼是節電獎勵?最後一招也最直接,只要這當期電費比上一期低,電費馬上能獲得折扣。台電從2018年起開辦的「節電獎勵」至今,為鼓勵民眾節約能源,針對住宅、國中小學(含立案幼兒園)之用電戶提供優惠,只要用戶當期用電度數較去年同期低,就能獲得每度0.6元獎勵金,金額會直接在當月帳單電費中直接回饋折抵。 用戶必須先進入台電官網「申請登錄」,2022年度節電活動截止日期為12月13日,至活動頁面登錄,就可以獲得各期節電獎勵金。資料來源.省電小撇步-電力生活館-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省電36計-便民服務-經濟部能源局-全球資訊網 .節電 從我改變 | Power Saving Tips | 節電小撇步 .家庭電器用電家計簿-工業技術研究院 .省電節能撇步Q & A-便民服務-經濟部能源局-全球資訊網 .台電電力粉絲團 | Facebook【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6-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確診阿公洗腎發飆怒掐瘀青 護理師曝專責病房心酸
台灣為趕上世界「與病毒共存」,逐漸放寬防疫措施,指揮中心昨宣布已確診過的6類族群,免篩檢即可進醫院,但至今醫院專責病房醫護仍須全副武裝(兔寶寶裝),才可入病房照顧確診者。有醫護表示,穿兔寶寶裝很難替病人打針,病人一憤怒下就會拳打腳踢,實在心酸。台中市區某醫學中心一名專責病房洗腎護理師表示,近日因確診者不斷增加,持續加開專責病房,為了創造負壓環境,需要將內部空氣往外抽,病房內也無法開冷氣,穿兔寶寶裝更加悶熱,這夏天炎熱天氣下,上班時間「幾乎從頭濕到尾」。護理師表示,洗腎屬專業技術,需由洗腎護理師執行,洗腎患者確診送至醫院,隔離期間還是得洗腎。護理師穿兔寶寶裝外,還要戴4層手套防護,幾乎很難摸到血管,病人時常因此發飆。先前一位失智症阿公,洗腎時因拔掉針,且止血帶已無彈性,為了不讓阿公「噴血」護理師用手幫忙壓,但阿公情緒暴怒,加上隔離近10天沒剪指甲,一怒之下竟往護理師手臂狠掐長達5分鐘,手臂全變黑青,「平常他動手動腳我還能躲,但為了止血,即便很痛也沒辦法放手」。除了專責病房內確診患者洗腎,還得到「各地」幫病人洗腎。護理師從「專責病房」內穿兔寶寶裝待5個小時幫洗腎,若「專責加護病房」內的24小時洗腎機壞掉,護理師要花10分鐘「重新換裝」前往處理;「急診急救室」的病人也要洗腎,成天不斷地在不同單位換裝、奔波。一般血液透析(洗腎)約在2至4小時完成,若洗腎機連接在病人身上,護理師都得待在病人身旁。護理師說,因確診病人太多時常被「呼叫」,逼得她被迫中斷病人洗腎,暫離1小時後返回再繼續幫病人洗腎,她非常反對中斷洗腎,「非常危險,根本玩病人的命」。護理師表示,血液透析是把病人血液從體內引流出,透過機器調整壓力,清除血液中的尿毒素及水分,再將乾淨的血液回輸給病人。若洗腎過程不斷被打斷,護理師得用生理食鹽水「還血」給病人,如此可能多給病人水分,且洗腎廔管也暫時無法移開,都是增加風險。護理師說,5月已陸續有3、4位專責護理師離職,即便醫院起初簽約時,會給一筆留任獎勵金,條件是需要服務期滿,否則就要還錢。假設醫院給10萬元留任獎勵金,有護理師再半個月就要期滿,卻毫無懸念地遞離職單,「寧願花10萬好好休息,在這邊一秒都不想待。」除了醫護辛勞,疫情也看到許多人性面。有位確診的洗腎阿姨,因發燒、呼吸喘到急診,經過治療後,兒子竟然丟下一句「這2天我都不在台中,不會接電話,不會送吃的過來」,直接把媽媽丟包在急診1周,醫院報警了3次都找不到人,但醫院無法丟下病人,只能照單全收。另一名專責加護病房的確診病人,剛來院時已CPR兩次,狀況不佳,兒子還要醫師幫媽媽裝葉克膜,經醫師評估認為病人年紀太大,裝葉克膜成效不大等,兒子才作罷,但半夜時病人再度CPR,搶救30分鐘不幸死亡,醫院從半夜聯絡到隔天下午,兒子才接電話,態度十分消極。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護怨有床沒人顧 陳時中:請告訴我們是哪家醫院
衛福部每天公布專責病房空床率都有三、四成,近期更宣布提高專責病房護病比,引起醫界大反彈,直呼空有病床也沒有對應人力去照顧病人。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反問媒體「到底是哪家醫院,請私下跟我們講。」陳時中表示,大家一直在提這個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問過醫院,沒有問到這個問題,他們都說情況算穩定。」如果媒體知道「有床沒人」是哪家醫院,希望能私下告知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會私下了解,如果需要,會協助解決問題。陳時中並強調,護病比調整後,獎勵金的發放方式也會更加合理,津貼會比較多,今天就會正式發文下去。指揮中心統計,全國專責加負壓病床空床率為46.8%,台北市31.9%、新北市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