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牙齒
共找到
728
筆 文章
-
-
2022-04-27 該看哪科.牙科
家長嚼碎食物再餵給孩子 4歲童狂拉肚子、蛀牙嚴重
新北一名4歲孩童在過去一段時間經常無故拉肚子,且還有嚴重蛀牙,常因此哭鬧不休,每次刷牙更有滿口鮮血,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宜宏表示,後來得知家長常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孩子,造成細菌感染,呼籲家長應避免,也得讓孩童定期檢查,把關幼童口腔健康。陳宜宏發現,孩童全口20顆乳牙都有蛀牙,且其中幾顆已侵犯至牙髓,伴有發炎紅腫的情形,若再放任不管恐致蜂窩性組織炎。問診後得知,家長常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孩子,造成大量細菌入侵引發嚴重蛀牙;孩童在蛀牙後又因為牙痛不願咀嚼,家長繼續錯誤餵養,惡性循環下蛀牙情況越演越烈,推斷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孩童蛀牙與腹瀉的原因。陳宜宏說明,形成蛀牙的四大要素分別為細菌、食物、宿主(牙齒)與時間,引發蛀牙最主要的細菌為鏈球菌,會代謝食物殘渣中的醣類,產生酸性物質侵蝕牙齒,時間一久就會變成蛀洞,因此要預防蛀牙,除確實清潔也須減少細菌入侵。陳宜宏指出,孩童口腔裡的鏈球菌大多來自主要照護者或父母親,若家人們也有蛀牙,蛀牙菌就會經由親吻、共用餐具或牙刷等方式傳給孩童,進而影響孩童的牙齒健康。陳宜宏提醒,孩童長出第一顆乳牙後的半年內就應接受口腔檢查,並給予照護者潔牙衛教;未來回診頻率可視孩子的潔牙與齒質狀況而定,容易蛀牙的小朋友,約3個月需做一次口腔檢查,其餘則希望每半年一次。幼兒的口腔健康需靠家人共同把關,少吃甜食、確實潔牙、避免唾液交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民以食為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吃美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因為治療使得吞嚥功能受損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痛苦。我們要先了解吞嚥困難有哪些症狀?如吃東西常常嗆到、進食的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慢慢地會發現他無法吃硬的東西,或吃東西很容易嗆到咳嗽,或食物、殘渣留在咽喉部甚至進入鼻腔,需要咳嗽才能把它咳出來,有了這些前兆,就要特別注意。正常的吞嚥步驟吞嚥有五個重要步驟,良好配合才能把食物經食道送入胃。一、食物進入口中後要緊閉雙唇好好咀嚼,臉部的肌肉和舌頭配合將咀嚼中的食物回推到牙齒上,使食物不至於殘存在牙齦和臉頰間,並與唾液混合形成小食團。二、吞嚥前,要縮小口腔的空間,形成一個管道,以利食團順利地往後送,舌根部要頂住軟顎,舌頭中央部下沉,部分的軟顎下壓,讓食團能夠順利向後送。所以管道的形成很重要,這需要舌頭的肌肉及軟顎的配合,如果是中間有些不協調吞嚥,動作就沒有辦法完成,不容易把食團後送。三、當食團向後移動,碰到軟顎及咽喉壁的時候,便會啟動吞嚥動作,這時,部份的軟顎會關閉鼻咽口,以避免食物嗆進鼻腔。四、在吞嚥啟動以後,舌骨因為舌頭的動作及咽喉收縮肌的作用向上、向前移動且喉管變窄。五、會厭下降把呼吸道口蓋住,避免食團被推進氣管,而順利進入食道。以上五個動作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吞嚥的動作,任何一部分有缺失,吞嚥的動作就不順利,容易嗆到。頭頸癌的放射線治療,通常在治療後五至十年,就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因為照射部位的口腔及頸部都是吞嚥動作所需的重要器官,放射線後期的纖維化反應會逐漸明顯及惡化,讓這些器官的動作不協調而引起吞嚥困難,舌根部軟顎及會厭軟骨尤其明顯。如同三個人互相把腳綁住再往前行,一定會不好配合而跌倒。放射線治療會造成的影響一、照射到唾液線影響吞嚥功能,所以很多人會唾液減少或枯乾。沒有喝水,許多乾硬的食物就沒辦法吃,所以需改變食物的選擇,以利食團的形成。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用強度調控的放射治療方法幫忙保留唾液腺的功能,但是很多病人還是會不習慣口乾或食團形成不良、不利吞嚥。二、舌頭照射後纖維化使舌頭動作不靈光,尤其舌根部往後推送的力量會減少,不利食團的後送。三、軟顎受損萎縮使鼻咽口關閉不良,食物很容易跑到鼻腔去。四、會厭軟骨照射後靈活度不好,沒有辦法把氣管蓋住,保護食物不進去氣管內。放射線治療後的注意事項要一、要做轉脖子復健,讓整個喉頭的肌肉強壯,能在吞嚥時把喉結向上拉。二、有東西在口腔內時不要講話,因為說話運用的肌肉與吞嚥使用的肌肉部份重疊,照射以後,協調性不佳,有時食物容易進到鼻腔或是卡在喉嚨,甚至進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三、要做舌頭運動,如盡量把舌頭向前延伸,舌頭吐出向左右移動;或用牙齒輕咬住舌尖,做吞嚥的動作。四、放射治療後要好好保養牙齒,因唾液減少容易蛀牙或牙齒崩壞、不利咀嚼,食物的準備與選擇很重要,要依個人的喜好製作較有黏性或糊狀的食物,以利吞食。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有吞嚥困難前兆時,才開始復健;現在的觀念是放射治療後二至三個月就要做舌頭、咽部及頸部運作,因放射治療後的組織纖維化在二至三個月進行並逐漸明顯,提早做是預防吞嚥困難最好的方法。吞嚥困難時,有些人會利用鼻胃管灌食,剛插一、兩天會很不舒服,之後就慢慢適應了,但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很麻煩,近年利用胃造口(G-tube),在三十分鐘內,可在透視下把灌食管插入胃內,每六個月換一次管子。換管子時,因已形成胃及腹壁廔管,可簡單換口徑較大的管子。我有一位第四期鼻咽癌病人,治療後存活迄今二十八年,在六年前因鼻胃管適應不良而改換胃造口,目前進食都正常。最後,胃造口灌食的病人,我建議要不定時「吃」一些比較貴又好吃的食物,在口內咀嚼後,把食物殘渣吐出,只吞小量的液體,感受食物的美味,又可維持吞嚥的功能,一定能更幸福。
-
2022-04-19 癌症.胃癌
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什麼情況該做胃鏡?醫詳解胃鏡檢查步驟
胃癌發生率,東西方大不同胃癌在近幾十年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不斷的在下降當中。美國男性胃癌的死亡率從0.028%下降到0.0074%,女性更是從0.027%下降到0.0024%。然而這是美國的數據,胃癌在亞洲國家的發生率卻比西方國家高出許多,全世界每年診斷出超過一百萬例胃癌。胃癌是世界上第 5 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 7 大流行的癌症。全球從出生到 74 歲發生胃癌的累積風險在男性中為 1.87%,在女性中為 0.79%。這樣的數據不禁讓我們有一個疑問,那些像是亞裔美國人的胃癌發生率是接近美國的數據還是亞洲的數據呢?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答案,第一代從高發生率地區移民到低發生率地區的人民,胃癌的發生率會接近他們家鄉的數據,然而他們的後代的胃癌風險則是趨近他們移民後的區域,這樣的發現代表胃癌發生與否其實與早期的環境暴露有關,也許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也有影響。胃癌在開發中國家較常出現,可能與飲食有關。已開發國家有較佳食物保存技術、減少食物中致癌物(亞硝基化合物、苯芘)、增加抗氧化蔬果的攝取,使發生率較低。胃癌有多種,但大部分都是腺癌根據惡性腫瘤分化來源的細胞不同,我們可以把胃癌大致區分為▸腺癌(adenocarcinoma)、▸淋巴癌(lymphoma)、▸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s)▸以及極為罕見的惡性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其中大部分(90%)的胃癌都是腺癌。腺癌當中,依據Lauren’s分類,其中一種叫做腸道型(Intestinal type)胃癌,另一種則稱為瀰漫型(diffuse type)的胃癌,腸道型胃癌的邊界明顯,好發於年長的男性,而瀰漫型胃癌好發於中年的女性。這兩種分類和癌細胞轉移的方式也有關聯性,腸道型胃癌常透過血液轉移,而瀰漫型胃癌則是較常透過淋巴進行轉移。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大部分的初期胃癌其實是沒有症狀的,一些很常見的症狀諸如上腹痛、腹脹、胃食道逆流,大多數的情況也不是胃癌造成的,甚至胃部腫瘤進展到才會造成食慾不佳、噁心、餐後腹脹,甚至是從腹部摸到腫塊的情形。當然,若您仍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醫生,進一步安排檢查。胃潰瘍放著不管,可能變胃癌!?胃幽門桿菌有可能是造成腸胃蠕動異常進一步胃痛的元兇,幽門螺桿菌通常通過唾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細菌也可以通過糞便污染食物或水傳播。在發展中國家,未經處理的水、擁擠的環境和糟糕的衛生條件共同導致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升高。它會造成我們的胃部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藉由產生尿素酶中和胃酸,讓它們可以在胃裡繁衍,更進一步這種細菌在長期破壞胃部的環境後,可能導致胃部淋巴癌(MALToma),幸好,透過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可以經由抗生素根治幽門桿菌的感染,並且將這一類型的淋巴癌治癒(只有少數需要進展到化療),現在我們有碳-13尿素呼氣檢查很簡單的能知道病患是否有胃幽門桿菌的感染。什麼樣的情況要做胃鏡呢?做胃鏡的適應症有很多,這邊列出一些情況1.經過治療後,上消化道的症狀沒有緩解2.在五十歲以後有新出現的上消化道症狀3.反覆發生的胃食道逆流4.未知原因的反覆嘔吐5.懷疑有腫瘤、潰瘍或上消化道的狹窄6.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或是慢性出血造成缺鐵性貧血7.手術後的追蹤等不過除了上面這些原因之外,若是醫生依照他的臨床經驗認為有做胃鏡的必要性,也會以胃鏡作為後續醫療處置的依據,因此若是有「為什麼醫生不幫我做胃鏡?」的疑問,可以和你的醫生討論一下他的判斷是什麼,並且討論是否有胃鏡以外的診斷方式。做胃鏡之前,要做什麼準備?做胃鏡前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要至少空腹八小時,因為胃鏡就是要看食道、胃壁有沒有病態的變化,要是胃裡有食物,胃鏡進去以後的鏡頭會被食物殘渣擋住便會影響判讀;另外執行胃鏡檢查時若有食物因嘔吐進入肺部會有贈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所以維持適當的空腹時間,是做胃鏡的必要步驟之一。 一般來說,我們吃的食物大約在胃部會停留半小時到六小時不等,蛋白質食物停留較慢,豬肉可能會停留270分鐘,而帶有脂肪的食物停留最久,可能會在胃部停留6~8小時。至於清水的攝取在鎮靜的胃鏡檢查前,在一個115人的研究當中指出,檢查前的兩個小時服用200 C.C.的清水是不會有影響的,然而還是需要跟您的麻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胃鏡檢查的步驟首先,做胃鏡之前檢查室的技術員會給患者飲用消泡劑(Simethicone),是一個白白、苦苦、稠稠的液體,以減少胃裡的氣泡。此外還要在手臂注射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以利內視鏡檢查的進行。因爲這個減緩蠕腸胃道動的藥物屬於抗乙醯膽鹼(anti-cholinergic)的藥,有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是正常現象,不過若是本身具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或心臟疾病,請務必在接受注射之前告知醫生。鏡檢前,醫師會在受檢者喉部噴局部麻醉劑避免胃鏡放入的嘔吐反射,噴入後需要把藥物含在舌後再慢慢吞下,這樣才能使麻醉藥物穿過粘膜,產生作用。除了藥物之外,另外請受檢者以咬著咬口器以避免胃鏡鏡身傷到牙齒,而且建議使用單次咬口器以避免交叉感染。檢查時,為了避免嘔吐嗆入氣管,醫生會請受檢者以左側臥,同時也是配合醫生的方向讓鏡頭可以放入檢查。做胃鏡的過程當中,配合醫師的指令,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儘量讓口水自然流出,切勿做吞嚥的動作,以免嗆到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執行內視鏡檢查的同時,如果看到疑似腫瘤的病灶,可以直接做切片化驗,同時切片過後的傷口可能會有小出血,但通常都可以自行止血。另外如果發現疑似胃炎的情況,也能經由內視鏡執行幽門桿菌切片作為後續處置的參考。胃鏡之後要注意什麼?一開始噴的局部麻醉藥在檢查做完之後還會持續一陣子,因此在檢查後一小時禁止喝水或是吃東西以避免嗆咳。如果有做切片,禁食的時間可能還需要再增加。返家之後,若發生嚴重的腹痛、吐血,或是解黑便要儘速向醫師報告或是尋求醫院急診室的協助,這有可能是胃鏡的併發症,像是穿孔、出血不止等少見情況。參考資料:1.Mary E. Klingensmith -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Surgery 2.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e p.774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Twentieth Edition p.567、p.568 4.Aaron P. Thrift, Hashem B. El-Serag,Burden of Gastric Cancer,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Volume 18, Issue 3, 2020, Pages 534-542 5.Wong MCS, Huang J, Chan PSF, et al.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1980-2018. JAMA Netw Open. 2021;4(7):e2118457. 6.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68:394–424. 7.Kayali, Stefano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recurrence of infection: state of the art.” Acta bio-medica : Atenei Parmensis vol. 89,8-S 72-76. 17 Dec. 2018 8.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6e p.1138 9.Koeppe, A.T., Lubini, M., Bonadeo, N.M. et al. Comfort, safety and quality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fter 2 hours fas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astroenterol 13, 158 (201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胃癌初期症狀類似胃病!談胃鏡檢查】
-
2022-04-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美國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換臉11年後公開露面說了這句話
相信大家都知道死後可以捐贈器官,但你知道嗎,「臉」也是可以捐贈的,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郭耀仁主任的調查顯示,台灣人對換臉手術(Face Transplant)的相關資訊相當缺乏,而且,相對於器官捐贈,對捐臉更加持保留的態度。讀者應該還記得,1997年的一部電影,由香港大導演吳宇森執導且入主好萊塢的暴力大作 ---變臉 (Face Off),劇中FBI高級探員和昏迷的恐怖份子,在高階警官和幾位核心份子的決定下,進行了換臉手術,沒想到,後來昏迷的恐怖份子竟然清醒了,搖身變成了探員,因此,一場正邪兩方的激戰於是開始!極其諷刺的是,探員變成了人人要抓的罪犯,而恐怖份子卻手握公權力,堂而皇之的開始追殺探員,真正的探員究竟要如何挽回自己的身份(臉)呢?從這部電影就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知道,縱使醫學進步到可以執行極其複雜的換臉手術(註1),但在真實生活中,當然要有嚴格的法規來加以約束,例如誰可以做,以及,誰可以捐,絕非像電影一樣,一位高階警官就能斷然決定,更不可能是一位醫生就能完成的手術。2022年3月28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 ,大篇幅報導了美國歷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的訪問案例,他是住在印第安納州,現年42歲的杭特先生(Mitch Hunter),由於已經是換臉的11年後(2011年執行)才公開露面,顯示手術相當成功,在公布其手術前後照片以及專訪影像後,立即吸引全世界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台灣的媒體也不例外,這位前美國士兵,也是拯救車禍事故現場友人女朋友的英雄,自稱這是「此生做過的最好決定」。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上公布,想要換臉的接受者必須符合下列5個條件:年齡在 18 至 60 歲之間;經歷重傷後毀容、先天缺陷或嚴重燒燙傷(一般人不行);沒有愛滋病或C型肝炎病史;能夠服用免疫抑制劑;至少五年沒有癌症病史。另外,若為女性,則需願意放棄懷孕一年。另一方面,在換臉的捐贈者部分,當然必須是腦死的病人(不能像是電影裡面只是昏迷),在美國,常用的駕照器官捐贈登記處並不包括臉部捐贈,因為臉部捐贈涉及與捐贈者家庭特殊和敏感的同意過程,除此之外,同樣要考慮像實體器官移植那樣,匹配血型和免疫參數外,臉部捐贈還需要仔細考慮雙方的膚色、性別、種族以及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由於此項醫學技術已臻成熟,所以自 2021年以來,短短一年內,已有超過 45 名患者在世界各地的醫療機構接受了全臉或部分臉部的移植手術。目前,台灣臉部移植是屬於臨床試驗階段,醫院可以透過申請執行這項手術,只是至今尚無經媒體報導的實際案例。這個故事要從2001年開始講起,當時,杭特先生只有21歲,著軍裝,年輕英俊瀟灑(見圖1),坐著他朋友開的車子,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霎時間,他的朋友失去了對車輛的控制,並撞上了10,000 伏特的電線塔,事故發生後,杭特爬出車,並努力將同在車上朋友的女友搬離危險區域(事後女孩的腳僅輕微燒傷),但沒曾想到,自己卻被高壓電塔掉落且擺盪的電線擊中,大量電流瞬間流過他的臉部,因為他的右手臂觸碰汽車而接地,雖然只持續了五分鐘,但杭特的臉、手和右腿的每一寸都被嚴重燒傷了。杭特先生在事故發生後的第27天才甦醒過來,除了右腳膝蓋以下被迫截肢外,還必需要進行20次的皮膚移植,來治療面部和頸部融化掉的皮膚,同時也接受了67次大大小小的面部重建手術,即便如此,路上行人看到他,依然會產生驚叫(見圖2)。2010年,當女朋友告知,她懷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由於不希望孩子將來會因為他的臉而尷尬,甚至在學校受到鄙視、冷嘲熱諷、孤立、欺負和排斥,於是杭特為了孩子下定決心,向麻州波士頓市的布萊根婦女醫院提出了換臉的手術申請,經醫院批准後,靜待合適的捐贈者,2011年(事故發生的10年後),31歲杭特等到了一位逝世男性捐贈的匹配新臉,當天手術動員了約30名醫生,分成兩組,一組醫生在杭特的臉上進行手術,而另一組則是取下捐贈者的臉,兩組都不能出錯,當然接上去要比取下來更加困難。手術總共花了16個多小時,其中涉及血管顯微手術,必須將兩條主要動脈連接到新的臉上,同時接好靜脈和微血管,藉以提供血液讓臉部存活,另外,也必須進行神經顯微手術,這樣日後才能有面部表情、說話、咀嚼和眨眼的種種功能,同時間也必須處理鼻子、鬍鬚、眉毛和嘴巴的所有軟組織和軟骨,並利用鋼片和螺釘將骨頭連接起來,最後才進行閉合手術。手術完成後,杭特被安置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SICU)內,大約一週後,再轉入移植專科病房照護,術後臉部會產生腫脹(見圖3),杭特花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才消腫,這時,面部特徵會逐漸顯現出來,但此時此刻,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留著滿臉濃密鬍鬚的另外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見圖4)。術後,杭特需要接受復健治療,藉以改善言語、微笑、飲食、眨眼和情緒的表達,而換臉手術和器官移植一樣,是有風險的,因為身體可能拒絕新臉孔作為異物,也就是排斥作用,因此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對於臉部移植,排斥反應的表現可能為斑點狀或斑片狀皮疹,可以出現在臉上的任何地方,通常是無痛的,由於排斥幾乎總是首先出現在皮膚上,因此醫生鼓勵患者及其護理人員仔細觀察症狀並向醫生報告,也由於臉部排斥的跡象很容易被監測到,所以能夠執行早期的醫療干預。因此,只要患者遵循醫囑,並確實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臉部移植會失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多學科成人顱骨成形術中心的聯合主任戈登醫生(Chad Gordon)說道,換臉手術初期最重要的是面部、骨骼和牙齒是否能夠存活,並且不會排斥,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就能在日後,毫無問題地咀嚼,為了確保最佳咀嚼功能,口腔外科醫生通常必須再次修改大多數面部-頜-牙齒的移植,但戈登的目標是通過電腦輔助計算和影像模擬系統來改善這種情況,以便在手術前和手術期間就能精準地計算出患者下巴和牙齒的相對位置與角度,以便日後發揮最佳咀嚼功能,期待一次性完成手術,不用再做修正。杭特先生在接受訪問時說道,接受臉部移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決定,把車禍事故完全忘掉,並開始新的人生。但令他驚奇的是,竟然可以長出屬於捐贈者的鬍鬚,相當神奇!杭特目前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我們在台灣遙遠的祝福他,也同時讚嘆醫學進步的快速和神奇。【註1】換臉手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嚴格的篩選過程、詳細的手術準備、16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手術、神經再生、物理治療且患者須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
-
2022-04-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年女性更需留意髖關節問題 專家教3動作自我檢測
▍女性關節易出毛病,問題關鍵在肌力人到中高年,身體就特別會出毛病,尤其是膝蓋和髖關節。在日本每五人就有一人膝蓋感到疼痛,據估計約有五百萬人有髖關節的困擾。至於因為變形性髖關節症和變形性膝關節症,而需裝設人工髖關節的患者每年約有五萬人,需裝設人工膝關節的約有八萬人。特別是女性,肌力天生較弱、關節重疊部位短,也使得髖關節和膝關節容易有問題發生。當髖關節感到疼痛時,也會引發身體的各種問題,有不少個案都沒有注意到其實是髖關節的問題,或當做是腰痛;一旦惡化,病情會加劇為一大特徵。即使沒有疼痛,隨著年事漸長,髖關節前後的開口角度也會變窄,無法大步行走,姿勢也變得不好,容易有絆倒和跌倒的情形,相當地危險;也有可能會扭到腰,必須留心注意。膝蓋的疼痛和髖關節有密切關係。由於膝蓋上沒有肌肉,而是由髖關節的肌肉來控制膝蓋。髖關節的變形一旦惡化,加諸於左右膝關節的重量也會失衡,引發變形性膝關節等症狀。容易形成膝關節和髖關節疾病原因有三種:激烈的運動、肥胖、肩負重物等重度勞動,其中尤其要注意肥胖。關節感到疼痛時很難做家事,外出購物更是窒礙難行,最後導致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興趣,使生活品質逐漸低下。尤其是超過四十歲的女性,要特別注意維持髖關節的可動域。無論是認為「不痛就沒關係」,什麼都不做;或是進行不適當的運動,造成身體負荷,結果都將導致症狀惡化。和蛀牙相同,即使牙齒不痛,也必須定期接受檢查,防範於未然。這就是預防醫學的意義所在。在疼痛產生之前,若能多加照顧,效果也更好,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同樣地,在疼痛發生之前,持續進行伸展操的話,能在不知不覺中抑制受壓部位的惡化,將收縮的關節和肌肉拉伸開來,提升肌力和體力。現在就來教大家檢視自己的髖關節是否有正確打開、髖關節能否向後伸展,請參照圖示的「湯瑪士測試」(Thomas Test)來自我檢測看看吧!湯瑪士測試①以坐著的姿態,雙手環抱著單腳的膝蓋內側,然後另一腳向前伸出。②以相同姿勢向後倒躺下來,手沒有環抱的腳是否有著地呢?③若未環抱的腳沒有著地,且彎曲起來的話,代表髖關節的轉動有些困難;臀部肌肉也會變弱。※ 本文摘自《關節回正鬆筋奇蹟伸展操:鬆開緊繃關節,終結疼痛,鍛鍊肌力,校正重回健康初始設定》。《關節回正鬆筋奇蹟伸展操:鬆開緊繃關節,終結疼痛,鍛鍊肌力,校正重回健康初始設定》作者:佐伯武士 譯者:童唯綺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4-13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6歲童遭黃金獵犬咬傷耳朵 醫師:臉部血管多可縫合
新北市新店區一名6歲小男童,昨天下午在家跟愛犬嬉戲,不料平時溫馴的黃金獵犬突然咬人,男童的右耳和臉部遭咬傷,當場出血,他爸爸見狀,緊急開車載兒子去新店耕莘醫院救治,所幸經緊急縫合後無大礙,他家屬感謝不已。處理手術的整型外科李秉侖醫師表示,當時男童不斷哭泣,耳朵被咬傷不只疼痛不適,且有很大的心理恐懼,為了舒緩男童情緒,當下播放他喜愛的「波力救援小英雄」主題曲協助放鬆,博取患者信任後,30分鐘順利完成縫合手術。李醫師表示,倘若遇到動物咬傷,第一時間要儘速到急診處置傷口,因為動物的牙齒與口水充滿非常多細菌及髒污,清創後其實不建議縫合,避免造成傷口的感染。不過針對此案,李醫師解釋,因為臉部的血管較多,血液循環豐沛,且有美觀的問題,倘若傷口不嚴重,可以視情況進行美容整型縫合。李醫師藉此案提醒民眾,若遇到動物咬傷,可以先使用生理食鹽水與碘酒消毒,倘若有明顯出血情況,需先止血,保持傷口的衛生清潔後,儘速到醫院急診室掛號,或是至整型外科處理傷口。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了怎麼吃飯、穿衣?「食衣住行4大重點」照顧者要知道
失智症一旦發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會隨著時間降低,像是忘記怎麼穿衣服?忘記怎麼吃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生活起居上所面臨的照顧問題,不但會反覆發生更會隨著病情而加重,也是讓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爆表的原因。 雖然一般會暱稱照顧失智症患者,像是照顧「老頑童」,不過根據愛長照實際收到讀者的回饋經驗中,大多異口同聲:「小孩子講了會聽會改,可是失智患者只能順著他的狀況調整。」以至於照顧者經常在瑣碎的日常照顧中疲於奔命。建議照顧者,可以先從基本的食衣住行,掌握照顧重點,調整生活節奏與習慣讓彼此都能共有安心、舒適的生活。飲食照顧重點 1、水分與營養補給適時補充水分,營養均衡並吃蔬果。2、應避免的飲食避免糯米等黏性強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固液體同時吃,若喝水易嗆咳,可給予果凍或小冰塊。 3、給予充足的飲食時間讓失智患者可以充分地咀嚼,避免消化不良及催促造成的壓力。如果患者咀嚼反應較慢,可以輕柔按摩下頷,引發吞嚥動作。 4、固定的用餐習慣用餐時間與用餐位置應該固定,菜色以營養簡單為主。 5、適度陪伴,觀察患者用餐情形陪伴失智長者一起進食,可在旁示範或引導失智者完成進食。如果容易掉食物,可選擇適宜的用餐輔具,方便失智患者用手抓。 6、拒食或營養吸收不佳拒食時,了解可能原因(如:活動量過少、牙疼、便秘腹脹、 憂鬱等)如果患者飲食狀況不佳,可與醫師討論鼻胃管灌食或胃造口手術的必要。 失智症者經常發生忘了已經吃過,或進食完要求再吃東西的情形。此時建議不要爭執,可以回答:「好!想吃什麼我去弄,你先看一下連續劇……」(用患者有興趣之主題,轉移其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每餐準備約七、八分的量,選擇易有飽足感的食物。 另外需注意口腔的清潔,以免口腔感染,造成牙齒發炎疼痛不適,影響情緒、進食及睡眠。穿衣照顧重點 1、衣著選擇以款式簡單、易穿脫為主。2、選擇衣物時,給予失智長者自主決定權。3、失智長者喜歡穿的衣服,多準備幾套。4、注意天氣改變,協助增減衣物。 基本上,對於仍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期失智症患者,會建議可將每日衣物放置固定地方,鼓勵他自己穿脫。不但可以刺激維持生理機能,更讓患者保有自尊。如果患者忘記換衣服,或者穿了不合天氣的衣物,除了口頭提醒,也可以善用標籤輔助記憶。居住環境照顧重點 1、預防誤食藥物及過期食物服藥時需由照顧者協助,平時藥物、清潔劑應上鎖放在失智長者拿不到的地方,並定期清除過期食物。餅乾與點心盒中的乾燥劑,應預先清除。 2、預防火災關掉瓦斯總開關,平時瓦斯爐加蓋、必要時廚房應上鎖。 3、預防跌倒樓梯走道燈光明亮,顏色對比鮮明,家具要固定如有尖銳角應包起來避免受傷。設置扶手,門檻打平。此外家中走道上不應堆積雜物。 4、預防走失加裝複雜的門鎖或在門上加裝風鈴、感應式門鈴等。如果白天人手不足,可申請居家服務員到家來幫忙或陪伴就醫。 外出防走失照顧重點 1、愛心手鍊/指紋捺印/GPS定位愛心手鍊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推廣辦理,當民眾或警察看到疑似走失的患者,如果發現有配戴手鍊,可以撥打0800-056789免付費電話,將手鍊上的號碼告知「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的服務人員,可讓對方聯繫家屬帶回。而南投縣社會處推出的愛心手鍊,則有行動條碼(QR Code)與序號,透過掃描民眾可以直接取得失智患者家屬的聯繫資訊,少了二次通報的等待時間。不過有些失智患者可能會抗拒手鍊的佩戴,出現抓、脫的舉動,此時不妨更換為其他方式。比如警政署提供的指紋捺印,或者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與手錶,都是智患者走失的指路仙翁喔。 2.守護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布標及防水貼紙都是愛長照提供給失智患者家屬申請的防走失小物,布標可以縫紉在衣服、毛巾等大範圍生活用品上;防水貼紙則用在拐杖、水壺、手機、背包等小範圍隨身用品,提供完整的防走失照顧。3.社區鄰里看頭看尾根據失智症協會調查,有95%的失智症患者是在社區生活,因此鄰居間的互助十分重要。建議家屬多多與鄰居互動,發自家長輩的照片並告知附近店家自己的聯繫資訊,請大家一起看頭看尾。一旦患者走失,鄰里間的照顧網就會成為第一道強而有力的防線。失智症照顧,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包含了生活的大小細節,掌握照顧要領,除了為患者打造適切的生活環境,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外,也讓照顧者不再手忙腳亂。身為照顧者的你,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資源的使用,是否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立即填寫問卷,幫助自己與失智症家庭!還有機會抽中iNO|太空人律動機、7-ELEVEN電子咖啡券:https://pse.is/443h5w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4-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
「黃君聖Sunny營養師」要跟各位分享十大鈣質食材,同時也要教你怎麼做高鈣料理,以及挑選鈣質保健品要注意什麼!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國人有將近九成都缺乏鈣質,如果你平常飲食不注意的話,那必定是缺乏鈣質的那一群,人一天得補充1000毫克的鈣,但也不一定只有牛奶可補鈣,還是有許多食材可以補充鈣,黃君聖Sunny營養師將在影片中跟大家分享十大富含鈣質的食物喔!黃君聖Sunny營養師也要提醒大家,鈣質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臟、肌肉、皮膚、牙齒、泌尿系統、睡眠,甚至有一些人抽筋也是因為鈣質不足,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所以大家知道鈣質有多重要了嗎?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黃君聖Sunny營養師 YT: 點我看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努力運動卻不會瘦?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飲食!這些零食不能吃?!?!超商零食選擇攻略!「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8 該看哪科.牙科
智齒不拔沒關係? 醫曝「害牙爛關鍵」 還可能變口腔癌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兩個月之久;期間,持續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經將發炎組織取樣化驗,診斷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智齒易影響周邊健康牙齒 90%需被拔除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表示,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他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推薦閱讀:美牙醫學會列「8個刷牙方式」等於白刷! 飯後立即刷牙也不OK)16-25歲為最佳拔智齒年齡 少部分恐造成顏面麻痺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推薦閱讀:服用普拿疼小心肝毒性! 藥師揭「 止痛藥劑量上限」:別拿生命開玩笑)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推薦閱讀:拔智齒有哪些風險?會造成神經傷害? 牙醫詳解常見疑惑)深埋在骨頭內的 不會蛀牙或發炎可暫不拔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夏毅然提醒,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週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延伸閱讀: ·智齒不痛要拔嗎?為什麼智齒沒長出來? 牙醫師揭「必拔標準」及潛在風險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蛀牙好痛!遠離傷牙食物,專家點名多吃5個對牙齒有益的食物
口腔、牙齒和牙齦不單只有進食的工作,還有咀嚼和吞嚥的功能。食物經咬碎及咀嚼後才進入腸胃,可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因此,吃進的食物不僅會影響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牙齒和牙齦健康。當營養不良時,最開始會出現的症狀就是從嘴巴裡表現!美國牙科協會,點名5項對牙齒有益的食物1、水:尤其是含有氟化物的水,是保持口腔健康的最佳飲品。因為氟化物有助於抵抗酸的侵蝕。2、乳製品: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像是優格,含糖量低,對牙齒健康有好處。此外,還含有蛋白質及富含鈣,有助於強化牙齒。3、精益蛋白質:富含磷的食物,如肉類、家禽、魚類、牛奶和雞蛋,有助於強化牙齒並含有優質的蛋白質。4、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任何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牙齒也有好處。富含水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平衡所含的糖分並有助於清潔牙齒。咀嚼還幫助刺激唾液的產生,可以帶走牙齒上有害的酸性物質及食物顆粒。5、堅果:堅果含有對整體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此外,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堅果不會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食物中糖分越高,牙菌斑就越多,牙菌斑和牙結石中的細菌會將糖轉化為酸,這些酸會消耗牙齒表面堅硬琺瑯質(Enamel)中的礦物質,形成孔洞,經過長時間的侵蝕,而形成了蛀牙。另一個好處是咀嚼堅果會刺激唾液的產生,進而降低蛀牙的風險。吃進去食物和飲料,對於蛀牙發生率和進展有直接影響包括食物形式、吃的頻率、營養成分、組合及順序、疾病等1、食物的形式,不管是液體、固體、黏性還是溶解速度都會有所不同。2、多久吃一次含糖飲料及含糖食物,或是多久喝一次酸性飲料及酸性食物。3、食物的營養成分。4、食物的組合及食用順序。5、患有疾病,像是胃食道逆流和進食障礙,都會增加蛀牙的風險並破壞牙齒健康。美國牙科協會,列4降低蛀牙方法1、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兩分鐘,以去除牙齒上的糖和食物殘渣。2、限制兩餐間的零食。3、食物和飲料選擇時,選擇糖含量少的。4、飲食中加入乳製品、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水,對牙齒健康有幫助。5種有益牙齒健康&9種傷害牙齒健康的食物 https://bit.ly/3gJme7e
-
2022-03-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下巴卡住、張嘴困難、常發出喀喀聲?物理治療師教你5個顳顎關節復健動作
嘴巴張開,卻突然合不起來嗎?說話、吃飯時,會伴隨骨頭發出喀喀的聲響?小心!可能是你的顳顎關節在發出警告了!物理治療師「張勝傑」教你5個顳顎關節復健動作,讓你下巴不卡卡!我們講話、唱歌、喝水、吃東西等會需要張口閉口的動作,都是在使用顳顎關節,一但這個關節出了問題、甚至產生疼痛,就容易影響到日常生活。由於疼痛沿著神經分布,沒有妥善處理顳顎關節疼痛,也會併發出頭痛、牙痛等困擾。張勝傑教大家的5個復健運動,來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分別是舌頂上顎加開口、舌滑上顎向後加點頭、舌沿著牙齒前緣繞圈、按摩咀嚼肌加開口,每個動作執行6次,以及最後的按摩枕骨下肌加點頭,執行1~2分鐘,一天做6個回合,復健效果會更好。治療師也提醒,運動全程要保持脊椎直立,所有動作都是輕輕的、慢慢地,不要太勉強,如果做完沒有改善,請停止運動,詢問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才不會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原始影片張勝傑 YT預防腰痠背痛?復健科醫師教你五個姿勢改善足踝總是扭傷?10分鐘改善腳踝扭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22 該看哪科.牙科
飄異味、咬合鬆 戴活動假牙者速回診
年紀一大,牙齒搖晃,許多老年人倚賴假牙咀嚼食物,最怕進食時,活動假牙鬆脫,卡在咽喉、上呼吸道,如果沒有緊急處理,可能危及生命。一名80歲老先生在外籍看護工協助下進食,突然劇烈咳嗽,意識模糊,看護緊急撥打119協助送醫。 經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老先生咽喉深部卡著異物,體積約兩公分乘於兩公分。經異物鉗夾出異物,才知是兩顆並排假牙,所幸沒有掉入氣管。 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執行長盧立華表示,急診中確實常見到老人活動假牙鬆脫所引發的意外事故,大部分案例為吞下是一大塊假牙,家人相當緊張,但幾乎都在兩、三天後自行排出體外。 最怕的是體積較小的牙齒,較容易掉入上呼吸道(如氣管),引發劇烈嗆咳,此時必須緊急就醫,請急診醫師夾出異物,不可嘗試吞飯、喝醋等偏方,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盧立華指出,曾收治過一名因車禍事故個案,除了擦傷、撞傷,還出現嗆咳,影像檢查發現,一顆斷裂牙齒就卡在氣管內,緊急以氣管內視鏡夾出牙齒,才解決危機。 臨床顯示,異物(如食物、牙齒)進入氣管時,症狀為持續劇烈咳嗽,可能引發氣管內組織發炎、肺部擴張不全,嚴重時,還可能因急性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 如何預防活動假牙鬆脫?前台北市牙醫公會理事長葛建埔提醒,配戴假牙的中老年人務必每半年回診一次,由牙醫師評估,勾子是否鬆脫?牙床骨是否萎縮,以致基底不合? 葛建埔表示,許多老人家戴上活動假牙後的一、兩年,假牙就逐漸鬆開,總習慣用舌頭往上一頂,讓假牙復位,但隨著牙床骨萎縮,空隙變大,最後就容易掉下來,卡在食道,甚至氣管。 葛建埔建議,如果發現假牙出現異味,或是容易鬆脫,就應該回診,請牙醫師調整基底。此外,使用每三年至五年,務必回診一次,請牙醫師將假牙底部墊高,就能延長活動假牙使用期限。
-
2022-03-19 該看哪科.牙科
國人平均蛀牙2.01顆 高於全球1.67顆
衛福部與家庭牙醫學會定期針對十二歲以上國人齲齒經驗指數(DMFT)進行調查,二O一八年國人平均齲齒為二點○一顆,雖低於過去,但仍高於全球平均值一點六七顆。醫師指出,國內傷牙三大食物包括含糖飲料、精緻食物及高澱粉食物。國內統計,中小學生一周平均喝二至三次含糖飲,也愛吃精緻點心,都是增加齲齒率因素。台灣手搖飲料店林立,學童下課幾乎人手一杯含糖飲。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衛會主委黃明裕表示,含糖飲料、精緻食物及高澱粉食物最傷牙,口腔內有許多細菌,醣類入口後被細菌分解產生酸,進而腐蝕牙齒。國內學童又愛喝含糖飲、吃點心,只要餐後沒刷牙,都是造成齲齒元凶。疫情之下也讓齲齒風險大增,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黃耀慧表示,疫情期間,五成以上民眾不敢到診所看牙、洗牙,而居家辦公及遠端上課期間,約三成一的民眾吃零食、甜點比率大增,六成九的家長放任孩子睡前吃甜食,有三成五的兒童及三成一的成人每日刷牙不到二次。黃耀慧表示,據國外數據顯示,若是罹患牙周病又有確診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一般人高達八倍、住院使用呼吸器的比率四點六倍、轉送加護病房比率達三點五倍。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與牙醫全聯會響應三月廿日「世界口腔健康日」,全台一千多間「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自三月廿一日至四月十一日提供免掛號費,提供孕婦嬰幼兒及兒童進行全口洗牙、塗氟及臼齒窩溝封填,全面做好口腔防護。心口司技正陳少卿表示,孕婦每九十天可進行一次全口洗牙,十三歲以上兒童每半年可一次;另也提供六歲以下兒童免費塗氟、六至八歲有恆牙第一臼齒窩溝封填等。
-
2022-03-19 該看哪科.牙科
守護孕婦兒少口腔健康 3/21至4/11看牙醫免掛號費
響應3月20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合作,3月21日至4月11日間,孕婦、嬰幼兒及15歲以下青少年到全台1050家指定牙醫院所看診,可享免掛號費。衛生福利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舉辦「疫情齲緩,健康添氟」記者會。牙醫師全聯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象徵人類有32顆牙齒、0蛀牙的目標。台灣民眾口腔健康狀況有待加強,12歲以下兒童齲蝕指數(DMFT)於1990年曾高達4.95顆,經多年口腔健康措施推動下,2020年降至2.01顆,但仍比2015年全球平均值1.86顆還高。陳建志提到,蛀牙4大原因包含有牙齒、吃東西、口內有致齲菌,以及細菌停留時間長;有研究顯示,7成幼兒的致齲菌是來自媽媽,故媽媽的口腔衛生與孩子一樣重要。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黃明裕也分析,蛀牙是多重因素造成,甜食與精緻澱粉等醣類是重要原因,因口內細菌會分解醣產生酸,會腐蝕牙齒造成蛀牙。他建議,改善口腔健康除了加強清潔外,也要從飲食著手,包含減糖、多吃高鈣與含氟食物。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委員林建宏也說明正確刷牙方式,使用小刷頭牙刷、採貝氏刷牙法,使用含氟1000ppm以上的牙膏,牙膏只要擠豌豆大小即可。林建宏提醒,在刷牙過程中不須漱口,最後漱口也要減量,不需要完全將牙膏泡沫漱口漱掉,殘留些許在牙齒表面,維持口內氟離子濃度,更有益口腔健康。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副主委黃耀慧也提醒,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且受COVID-19疫情影響,易忽略口腔保健,呼籲無論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口腔健康照顧。為守護孕婦與兒少口腔健康,自3月21日至4月11日間,孕婦、嬰幼兒及15歲以下青少年到全台1050家指定牙醫院所看診,可享免掛號費。衛福部提醒,前往前請先電話確認預約,節省等候時間。另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也舉辦口腔健康打卡保衛戰活動,結合每天刷牙打卡任務及輪盤遊戲,建立富有趣味及教育意義的數位互動平台,讓民眾養成正確潔牙習慣。
-
2022-03-18 該看哪科.耳鼻喉
80歲老翁咳嗽假牙掉入咽喉 竟因頸部骨刺救了一命
南投80歲林姓老翁由外籍看護工餵食,突然劇烈咳嗽,意識混亂,看護趕緊打119求助。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2顆並排假牙卡在老翁的咽喉深部,差一點就堵塞上呼吸道。醫師立即以異物鉗順利將假牙夾取出來,並安排住院治療後,老先生已康復出院。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老先生有頸椎瀰漫性特異性過度骨化(DISH),這是成因不明的骨質過度增生疾病。從電腦斷層影像發現,患者第4、5節頸椎椎體骨增生骨刺,導致上呼吸道較為狹窄,剛好讓假牙卡在上端,未能直接進入氣管,陰錯陽差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異物若嗆入氣管內,輕造成氣管內組織發炎或肺部擴張不全,轉成肺炎或膿胸,重則造成急性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若異物進入上消化道,可能會造成食道撕裂傷,甚至刺穿食道而引起縱膈腔感染,致死率極高。因此一旦懷疑有異物哽喉時應盡速就醫,不可自行嘗試坊間吞飯、喝醋等方法解決,需盡早就醫將異物取出,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發生。南投醫院牙科主任曾光暉說,年長者吞嚥功能不好,容易誤食,異物哽住時也不易咳出。隨著年齡、牙周病或鈣質的流失等,容易造成牙齒鬆動、脫落、損傷等不同情況的傷害。因此不管是固定假牙或活動式假牙,提醒每半年定期回診檢查,進行口腔保健、假牙調整等。
-
2022-03-04 養生.抗老養生
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減緩大腦老化5方法,改變刷牙方式很關鍵!
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爾會感覺到大腦似乎沒有之前那麼靈光,不僅學新東西的速度很慢,也開始忘東忘西,進而影響到工作的效率。雖然,人們不能避免大腦會隨著時間慢慢退化,但只要透過日常生活型態的一些小改變,或許就可以讓大腦變得更靈活,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VidaOrange生活報橘編輯為你整理了5個科學實證可以延緩大腦老化的方法,如果想讓大腦一直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你可以做的有:5方法延緩大腦老化1.試著擴大你的社交圈全球腦健康協會(Global Council on Brain Health,簡稱GCBH)執行長Sarah Lenz Lock在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指出,長期的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會提升50%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另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的研究則顯示,擁有社交生活的人大腦較為健康,在認知功能的表現上也較為優異,而這是因為經常與他人互動可以增加大腦的灰質,有助於提升記憶表現,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2.參加有氧舞蹈課程由紐約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發表的研究指出,保持運動習慣能夠增加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有助於提升記憶力與認知功能。而《時代雜誌》的報導則表示,如果想透過運動延緩大腦的老化,可以選擇加入認知挑戰(Cognitive Challenge)的運動,像是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Daily》的研究就指出,結合了有氧運動、聽音樂、記舞步、與他人社交的有氧舞蹈課程,能夠幫助刺激腦部、減緩老化,讓你的大腦越來越年輕。3.採用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方法除了保持運動習慣之外,採用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方法如:地中海飲食法(Mediterranean Diet)、麥得飲食法(MIND Diet)等,也能有助於減緩大腦老化。國際期刊《Neurology》曾在去年6月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地中海飲食可預防輕度認知障礙以及失智症,而衛生福利部也鼓勵大家運用地中海飲食來預防失智;而根據一則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Daily》的研究指出,與實行一般飲食法的人相比,遵循「麥得飲食法」的受試者在記憶力跟思考清晰度的表現上較為優良,不僅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且大腦較同齡的其他人年輕了七歲半,由此可見,採用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方法,能夠延緩大腦的老化症狀,讓你的大腦更加健康。4.多聽喜歡的音樂根據一則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Daily》、由芬蘭科學院(Academy of Finland)發表的研究顯示,經常聽音樂有助於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該研究指出,聽音樂不僅可以刺激人類的聽覺系統,同時也會幫助刺激大腦中掌管情緒、運動和創意的區域,讓你的記憶力變得更好。而另一則由義大利帕斯卡拉大學提出的研究更指出,常常聽音樂有助於提升你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ies),幫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以及記憶力退化,進而達到預防失智症的效果。5.改變你的刷牙方式日本失智症專科醫生長谷川嘉哉在他的書《35 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中提到,跟手指一樣只佔全身表面積不到1/10的嘴巴,卻在腦中的運動區與感覺區分別各佔據了1/3,因此,想要預防大腦老化、延長大腦的壽命,關鍵就在維持口腔與牙齒的健康。他建議,刷牙的時候可以同時使用慣用手與非慣用手,也就是左右手交替刷牙,透過變換持牙刷的手,不僅可以刷到不同的角度、讓牙齒的污垢能更徹底地被清除,同時也可以為大腦帶來適量的負荷,達到訓練大腦的效果。因此,如果想要讓大腦保持在年輕、健康的狀態,試著改變刷牙的方式也許是很不錯的方法之一。參考資料:1.《Time》:5 Ways to Keep Your Brain Sharp As You Age2.《Healthline》:Older Adults Can Reduce Brain Shrinkage by Gardening, Dancing, Walki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5個「減緩大腦老化」的方法:享受社交生活、上有氧舞蹈課⋯⋯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素容易骨質流失?醫破迷思:改善生活習慣,3招教你存骨本
人體的骨量在35歲開始走下坡路,40歲到59歲是人一生中骨骼疾病風險升高最快的時期,尤其50歲以後,平均有1/3的女性、1/5的男性就會發生一次骨折,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骨質疏鬆。 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醫師指出,一般人會覺得骨折往往是車禍或劇烈外力等意外造成,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可能上下樓梯,就會無預期發生骨折。 他在診間就就常跟骨鬆病友開玩笑,平常拿拐杖預防只要花幾百元,但萬一跌倒骨折就要花上好幾萬元以上來治療,所以日常保養及預防非常重要。 葉光庭醫師表示,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T值如果大於-1,屬於骨質正常;若是位於-1至-2.5之間,就屬於骨質缺乏,這時候不一定要吃藥,但是建議要定期追蹤,並且透過飲食跟生活型態去改變。 如果T值小於-2.5,就需要看醫生尋求協助,除了生活型態改變之外,還可以搭配藥物使用。不過,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對牙齒造成影響,所以最簡單而且重要的方式,還是要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喝咖啡、吃素,非骨質疏鬆成因 許多人認為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研究發現,「每天一杯咖啡,對骨質流失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度有限,成人一天最多喝3杯美式咖啡,再多就會攝取咖啡因過量,而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另外,很多人也有迷思,以為吃素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其實無論是素食或葷食,重點都是要營養均衡,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或深綠色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鈣質的攝取。 改善生活習慣,3招預防骨鬆 葉光庭醫師說,要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是要「規律運動,不吸菸,節制飲酒,避免熬夜。」一般人只要做到三招,「頂天、立地、補充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1.頂天 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三次,每次15至30分鐘。 2.立地 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3.補充鈣 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金針、海帶、小魚干、堅果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2-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光靠吃鈣片能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師: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A也對骨骼有益!
國人普遍都有「鈣」攝取不足的情形,大家一定都知道鈣可以幫助骨骼及牙齒的生長,長期不足的情形下還有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但是真的只要補充鈣就可以骨骼好健康嗎?其實不然,還有許多營養素,像是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蛋白質及大豆異黃酮等都會對骨骼有幫助。除了鈣,對於骨骼有益的營養素還有這些除了鈣,營養師談到對於骨骼有益的營養素還有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A、蛋白質、及熟齡女性會補充的大豆異黃酮。1、維生素D:可以幫助腸道吸收鈣質外,還幫助骨骼與牙齒生長、調節血鈣平衡。如果維生素D缺乏的話會減少腸道中鈣質的吸收,如此就會影響到骨骼健康。2、維生素K:幫助增加成骨作用,促進骨質鈣化,強化骨骼;若攝取不足會降低骨密度,也會增加骨折風險。3、維生素A:可以維護眼睛、皮膚、黏膜健康外,也可幫助骨骼及牙齒的發育及生長。4、蛋白質:預防骨質疏鬆症,研究指出,停經婦女攝取蛋白質對於骨密度有幫助,而且可以降低髖部骨折發生率。5、大豆異黃酮:為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在更年期,體內雌激素下降,導致骨骼的分解速度過快,如此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研究中顯示,飲食中攝取大豆異黃酮對於停經婦女的骨骼健康有幫助,可以刺激成骨細胞作用,並抑制破骨細胞。哪些食物中富含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A、蛋白質、大豆異黃酮?若想知道更詳細的每日攝取量,可以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營養師提醒,除了補充富含鈣質及上述的營養素之餘,也要注意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像是不要熬夜、多運動,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也要適量攝取,以免鈣質流失太快。專家提醒「睡得晚、起得晚」,熬夜不僅加速衰老,還與許多慢性病之發生有關,不可不注意...https://bit.ly/3fAXa1T
-
2022-02-26 該看哪科.牙科
牙齒太黃怎麼辦?牙醫:造成牙黃原因有8種,4個美白方法助改善
後疫情時代,我們有越來越多可以拿下口罩和家人朋友聚會的場合。你準備好展現久違的耀眼亮白笑容了嗎?疫情時期,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常常忽略了自己牙齒的健康與美觀。在國人努力防堵疫情加上年關將近,有許多朋友聚餐或與家人一同外出遊玩的機會,勢必得拿下口罩。這時候疏於照顧的黃板牙是不是讓你不敢開心的露齒微笑呢?首先來了解,讓你牙齒不再亮白如新的成因1.食物染色(例如:喝茶、咖啡、可樂、紅酒、咖哩)2.抽菸、吃檳榔3.長期使用含氯己定(chlorhexidine) 的漱口水4.年齡增長,牙齒變黃5.先天或後天疾病導致牙齒發育不良或變色6.牙齒發育過程中,使用藥物到一定量後,而造成牙齒變色(如四環黴素)7.牙齒外傷、蛀牙或牙髓壞死8.某些金屬材質的填補物、柱心、假牙牙齒美白的種類1.噴砂美白2.居家美白3.冷光美白4.全瓷貼片/ 全瓷冠(牙套)◎噴砂美白噴砂美白是「檳榔垢、菸垢、茶漬、咖啡漬」的剋星,以「物理性」方式還原牙齒的顏色。使用碳酸氫鈉配合牙科噴砂機的強力氣體與水柱,將覆蓋在牙齒外表面上的染色斑塊、污垢清除乾淨,還原既有的牙齒顏色,但無法將牙齒底色變白。噴砂美白可以移除牙齒「外表面染色」,例如:菸垢、檳榔垢、咖啡漬、茶漬等。但內部染色就無法使用噴砂美白去除,需要選擇用其他美白牙齒的方式來改善。「由裡白到外」的兩種美白方式:冷光美白與居家美白:◎冷光美白冷光美白為「化學性」方式還原牙齒顏色。使用較高濃度的美白藥劑,在診間由醫師操作下,經過控制的光源讓美白藥劑產生催化反應,可於「短時間」內達到「立即見效」的牙齒美白效果。因此對於短期內有拍照或出席重要場合的民眾,是非常適合的美白方式。◎居家美白經由醫師印模與指導後,讓病人將牙托和美白藥劑帶回家,在家輕鬆地完成牙齒美白療程。居家美白也是利用「化學性」方式美白牙齒。會先由醫師在診間印模製作客製化牙托,使之密貼牙齒表面,讓美白藥劑更加服貼在牙齒表面上,使藥劑發揮較好的美白功效。家中將美白藥劑放在牙托上,再自行戴上即可。居家美白因使用相對冷光美白濃度較低的藥劑,造成牙齒敏感副作用的機會與程度較低,但相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每天需配戴美白牙托約6-8 小時,並須持續約4週左右。居家美白亦可做為冷光美白術後的維持與保養。故對於牙齒較敏感但又想美白牙齒的病人,居家美白可是一大福音。◎全瓷貼片/ 全瓷冠(牙套)全瓷貼片/ 全瓷冠屬於「覆蓋式」的美白方法,是假牙範疇。製作這一類假牙需要將「牙齒表面磨掉一層」後,再將全瓷貼片或全瓷冠以高強度的黏劑將其黏著在牙齒表面上。此方法可同時改善牙齒形狀及顏色。牙齒美白的注意事項我適不適合美白呢?牙齒美白前,務必要先讓專業牙醫師檢查是否有齲齒、牙周病或其他牙齒疾病,以及牙齒染色的狀況、原因、個人預算與時間,以評估對於每個人最適合的牙齒美白方式。並先將有疾病的牙齒妥善處理完成,以確保牙齒美白能在最安全有效率的方式下完成。切勿使用來路不明的牙齒美白產品、使用未經過衛福部認證的牙齒美白藥劑及至沒有合法牙醫師操作的牙齒美白沙龍,以免對牙齒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而求助無門。美白牙齒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針對使用「化學性方式」美白牙齒(如冷光美白或居家美白)的病人,有可能於術後產生牙齒酸、或對冷熱敏感的情形。正確操作下而產生的牙齒敏感是暫時性的,約2-3天就會恢復。如果屬於牙齒特別敏感的病人,可在美白前一、兩週開始使用去敏感牙膏,美白期間也持續使用去敏感牙膏,較能預防及改善牙齒敏感的問題。牙齒美白的維持與限制牙齒美白非一勞永逸,牙齒顏色一段時間後會些許回復。減少食用深色食物、三餐飯後確實潔牙、且定期回診檢查,也可搭配使用美白牙膏,讓牙齒的美白效果維持較久。牙齒美白亦非萬能,針對極嚴重的蛀牙、四環黴素、氟化物染色的牙齒,現行的冷光與居家美白效果有限,仍需依賴假牙類型的贋復物幫忙,才能達到良好的外觀。
-
2022-02-25 該看哪科.牙科
電動牙刷真的比傳統牙刷好用?日本牙醫師分析差異,刷完牙別忘一動作確認乾淨了沒
為了維持口腔健康,許多人都有定時刷牙的習慣。而市面上有普通牙刷和電動牙刷,究竟兩者的優缺點在哪,還是有許多消費者不太清楚。最近日本媒體,就刊登了一篇分析電動牙刷與傳統牙刷的文章。日本牙科醫師園田茉莉子近日在媒體「オトナンサー」撰文,由於電動牙刷有自動功能,因此使用上不太需要技巧,也能用更好的效率清潔牙齒。缺點在於價格較高、需要電力、重量較重、刷毛選擇較少等等。而傳統牙刷則能根據自己的口腔,挑選所需的造型,但是需要學習一下刷洗的技巧,才能夠徹底清潔牙齒。園田進一步分析,電動牙刷還分成高速運轉、超音波和音波三種類型。高速運轉型的算是支援動作而已,還是需要靠自己一定程度手動刷洗。超音波型的雖然震動速率快,不過缺乏細微的震動,因此還是有手動的必要。音波型的則靠著高速震動產生泡沫,這些泡泡則會彈掉髒汙。無論是哪一種,事前最好詳閱廠商說明,按照建議的指示操作。園田指出,刷牙的目的在於清除牙垢等口腔內殘留的髒汙。然而比起手動刷洗,藉由機械的細部震動,更能去除附著在牙齒上的污垢,但重點還是在於要有正確的刷牙技巧,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可以在刷完牙後,用舌頭去碰觸牙齒看看,如果還有黏黏的感覺,就代表還沒刷乾淨,需要再多加留意。
-
2022-02-22 該看哪科.皮膚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牛奶、乳製品與痤瘡有次農曆小年夜,我鼻上突然長了腫痘,而且舌頭痛。奇怪,什麼原因?回想前一天,朋友請我喝珍珠鮮奶茶,3 分糖。十分不巧,吃飯時雞骨頭卡在牙齒中間,我想用舌頭撥出來,反倒刮傷了舌頭,3 分糖還讓我發炎厲害,到了晚上,舌頭痛不堪言,難以下嚥。大年初一早上,我發現人中又長了一顆痛痘。前一天並沒有喝牛奶啊?!後來,我才想到親戚在除夕夜帶了珍藏的「奶酒」回來,大家喝得盡興。到了大年初二,人中痘不僅沒消,鼻子上又多了另一顆腫痘。我大年初一也沒喝牛奶,可是我喝了親友請客的大杯拿鐵咖啡,裡面是加牛奶的。大年初三,我臉上鼻旁黑頭粉刺突然大了起來,不得不擠掉它。因為我大年初二時,喝了含牛奶的抹茶奶綠⋯⋯整個過年痛苦不堪,真是「奶」影幢幢!了解到是吃東吃西導致,還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青春期時,爸媽希望我多喝牛奶,能夠長高,加上家族遺傳,整個臉爆痘,至今留下月球表面隕石撞擊般的坑疤。離開了青春期,我已少長痘,再次長痘時,總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睡眠不足,二是喝牛奶。許多患者都和我有類似的經驗:Nicole 是35歲的女性上班族,鼻子大、整個鼻子的毛孔多又大,布滿黑頭粉刺像草莓一樣,抱怨之前痤瘡治療效果差。我追問才發現,她每天都喝一杯鮮奶,常額外喝鮮奶茶,雖然都點「無糖」。Kent是26歲男性上班族,平常很少長痘,最近這兩週人中卻長兩顆痘痘。他否認睡眠、壓力、食物的改變。我特別問他:「有無喝牛奶?」他否認。再問:「有無接觸乳製品?」他恍然大悟地說:「這兩週開始,我早上都喝一罐優酪乳,一罐大概 500c.c.。」儘管優酪乳好處多,但畢竟也是乳製品,還需要小心添加糖、色素、香料的問題。究竟攝食乳製品是否與痤瘡有關?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分析「護士健康研究第二波」中,回溯4萬7000多位女性的資料發現,攝取乳製品較多的比起較少的人,長痤瘡的機會增加了22%。其中,攝取全脂乳者增加12%,低脂乳增加16%,脫脂乳增加44%。且日常生活攝食即溶早餐飲品、雪酪、茅屋起司、奶油起司,都和長痤瘡有關。研究團隊推斷,可能是因為「牛」奶中的荷爾蒙與生物活性物質,讓「人」長了痤瘡。牛奶(包含乳糖)產生類似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的效應,胰島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3減少。再者,牛奶中的20%正是由乳清蛋白構成,乳清蛋白主要由支鍊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s)組成,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角質細胞過度生長、皮脂腺分泌油脂、雄性素活性增加,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此外,牛奶還含有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一樣會結合到人類的受體上,促進粉刺形成、皮脂腺脂肪生成、毛囊發炎、以及刺激雄性素。牛奶還含有高活性的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前驅物,包括:胎盤源黃體酮、5α-pregnanedione, 5α-androstanedione;以及六種和痤瘡相關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 , -II)、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纖維生長因子(FGF-1, -2)等,都會刺激痤瘡形成。Dylan是35歲男性工程師,苦惱於耳朵前方的疼痛粉瘤,經藥物與注射治療,仍反覆發作。我追根究底地詢問:「有發現什麼時候容易發作起來嗎?」他想一想說:「都是兩個狀況:夜眠5小時,加上吃了起司,有時候是吃蛋糕、布丁、奶昔,真的一吃就發作!」儘管牛奶、優酪乳、起司,都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但若在意皮膚長痘痘的問題,可能就需要以其他食物來替換了。牛奶、乳製品與痘痘之間似乎有常見的關聯,但在醫學上仍存在爭議。我建議,若長期困擾於痤瘡、且感到一般治療療效不佳者,是可以考慮停用乳製品並且觀察痤瘡是否有改善。▍乳清蛋白粉與痤瘡許多人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並配合攝食乳清蛋白粉,以養出健美的肌肉。他們自然也是愛美一族,發現臉上、胸口、背上不斷冒痘,吃、擦抗痘藥卻不斷復發,更出現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好不容易透過雷射治療開始改善,卻又冒出紅腫的新大痘。Hank是26歲的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在醫師建議下,乖乖地吃過兩個療程、每次為期一年半的口服A酸,卻抱怨:「我吃A酸時,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十分嚴重。都已經配合長期治療了,為何仍一再復發?」口服A酸是現今痤瘡治療的最強效的選項,不過根據《美國醫學會:皮膚醫學》研究,仍有 32.7% 痤瘡患者在完成 A 酸療程後一年內復發,當中低劑量治療組(A 酸累積劑量小於 220 毫克/公斤)復發率為47.4%,高劑量治療組(累積劑量大或等於 220 毫克/公斤)為 26.9%。為何接受如此強效的治療,仍頻繁復發?臨床上,我發現若有性荷爾蒙失調、不當飲食、睡眠障礙、合併精神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狀況,就成為復發的高危險群。這也是為何我要在本書中系統性地分析皮膚關鍵病因,希望找出個人原因,減少復發率。果然,Hank 喜好健身,每兩天按時上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為了增肌,他吃多量乳清蛋白粉(每天 40 公克以上),奶油、奶茶、布丁、水蜜桃⋯⋯口味琳瑯滿目,喝起來甜滋滋的,真是不亦樂乎!他還愛喝牛奶,最近大賣場特價,索幸牛奶整箱搬回家,把它當水喝,每天喝1500c.c. 都不膩。平常還喜歡吃美式炸雞、炸薯條。我追問:「你的年度健康檢查有無異常?」他說:「醫生說我有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 LDL 過高,但沒告訴我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我說:「小心你攝取的乳製品!已有研究報告指出乳清蛋白與痤瘡有關,全脂牛奶含的飽和脂肪、乳糖,多量攝取也可能和你的高血脂有關。」一項研究針對三十位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品的成年人,未服用前僅有57%的人有痤瘡,嚴重度在第一級(輕度)至第二級(中度),無人為第三級(重度),服用乳清蛋白兩個月後,所有人都出現了痤瘡,7成為第一級至第二級嚴重度,而3成為第三級嚴重度。為什麼會這樣呢?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是在牛奶形成起司的凝固過程中,留下的上清液,富含乙型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佔了65%、甲型乳球蛋白(alpha-lactalbumin)佔了25%、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以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這些牛奶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誘發角質細胞過度增生與細胞自戕,也會刺激 5α 還原酶(5α-reductase) 將雄激素睪固酮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以及增加腎上腺與性腺的雄性素製造、促進雄性素受體訊息傳導,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事實上,健身者服用的乳清蛋白補充品,相當於喝下了6 ∼ 12公升的牛奶。若你在攝食這類產品,同時困擾於長期痤瘡,可以考慮停用一陣子,看看痤瘡是否自然改善。※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17 癌症.頭頸癌
拔完智齒疼痛難忍竟釀口腔癌 醫:超過2周要盡速就醫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導致發炎。但拔掉智齒吃止痛藥2個月都沒效果,經採樣化驗被診斷為口腔癌,慈濟醫院表示,手術完至今追蹤7年,沒有復發跡象。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經診斷後,游同學的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考量游同學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遂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夏毅然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至25歲,因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約1到3年即可恢復,不用過度驚慌。夏毅然提醒,民眾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診療。
-
2022-02-10 該看哪科.牙科
刷牙時牙齦出血是牙周病嗎?醫:出現7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預防、治療及正確刷牙
何謂牙周病?簡單來說是支撐著牙齒的牙周組織(牙齦、牙周韌帶、牙骨質、齒槽骨)發炎所產生的疾病,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會導致牙齦發炎或牙齒脫落。牙周病的好發率牙周病是所有疾病當中罹患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國內非正式的調查顯示約有九成民眾有此疾病病,而治療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以上,所需的金額也不菲。因此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完整的牙周病健康檢查,以便能在病情輕微的時候提早發現治療。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主因是牙菌斑內的牙周病菌引起的感染疾病。通常是由於口腔衛生不良的情況下,牙齒表面或牙縫之間的牙菌斑(細菌生物膜)堆積,而潛藏在牙菌斑中的牙周細菌增值而引起牙齦發炎的細菌感染。另外,影響牙周病惡化還有其他因素,像是糖尿病還有吸菸、壓力及不規則的生活習慣等。剛剛提過牙周病細菌具備厭氧特性,而氧氣較少的牙周囊袋正好成為其潛伏的溫床。牙周細菌會開始釋出毒素,引起牙齦內強烈的破壞性免疫反應。牙菌斑形成後會向牙根方向延伸堆積,並且逐漸鈣化成為牙結石,其表面粗糙孔洞多,容易潛藏更多細菌及毒素。惡行循環下會造成牙周組織包含齒槽骨嚴重破壞,最後牙齒失去支撐,開始搖動甚至脫落。牙周病如何預防因此如何去除牙菌斑是重點之一。遺憾的是只使用牙刷很難完全去除牙菌斑。1公克的牙菌斑中潛伏有多達約1000億個牙周細菌,在牙縫當中或是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僅使用牙刷在牙齒表面刷是不夠的,還需要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來清潔牙縫。除了定期洗牙及牙周病健康檢查,也可以從下列牙周病常見的症狀來自我檢查: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牙齦退縮、口臭、牙齒搖動、咬東西無力或有疼痛感及牙齦化膿。若有上述狀況,建議尋求醫師來進一步診斷是否有牙周病,必要時可能會需要非手術性或手術性牙周病治療。牙周病治療:非手術性治療(牙根整平術)一般來說,非手術性治療,或稱牙根整平術,是初期治療牙周病的主要方式之一。醫師會藉由特殊的牙周病刮刀刮除牙根表面上的牙菌斑及牙結石,使牙周組織慢慢恢復比較健康的狀態。牙周病術後照顧在牙根整平術後前幾日,避免吃太硬、太燙或太辣的食物。吸菸會明顯影響傷口癒合及治療效果,也應盡量避免。而前幾天口內的清潔,以不造成疼痛或流血為原則,可用超軟毛牙刷作清潔,牙間刷使用時避免接觸到牙齦。可搭配漱口藥水或溫水來輔助清潔。待不適情況均緩和之後,再恢復原本確實清潔的方式。醫師叮嚀:照顧身體健康,從每天刷牙習慣開始刷牙刷不乾淨,導致牙菌斑產生的毒素不儘影響牙齦或牙周組織發炎,也可能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身體各個部位,進而對全身其他器官產生不利的影響。研究顯示,牙周病也和糖尿病、心臟疾病及心肌梗塞、孕婦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等有相關聯。這些議題也持續受到醫界矚目關切中。因此,雖然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但是牙周病的預防及治療,對於促進身體健康仍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
2022-02-03 養生.聰明飲食
軟到用洋芋片就能切開炸雞!日本研發熟食軟化鍋解決老人難咀嚼問題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日本人口高齡化,也讓銀髮族飲食市場有更多需求,為了增進老人食慾與生活品質,日本Panasonic前工程師於2019年9月研發出了「Delisofter(譯:熟食軟化鍋)」。軟如奶油的炸雞,不是噱頭。為了讓老人也能吃得美味的食物,從而獲取營養,2名日本工程師於2019年9月研發出「熟食軟化鍋(Delisofter)」。Panasonic工程師研發熟食軟化鍋 把雞肉變軟如奶油日本2位Panasonic前工程師為了提升銀髮族生活品質與食慾,於2019年9月研發出了「Delisofter(譯:熟食軟化鍋)」,號稱可以把炸雞軟化到用洋芋片也能切開。Delisofter機器運作方式,是用非常小的刀子把食物切開後,接著用120度的高溫處理,讓食物變得軟爛易咀嚼,但不失去原本的形狀,直接解決老人厭食症的問題。此外,這款熟食軟化鍋也可以在24分鐘內煮好米飯,可見高溫效能。「以前我每個月為了幫我年事已高的父親買特殊、好吞食的食物,就需要花上24000台幣左右。」其中一位工程師小川恵指出。只不過,Panasonic公司並不認為這樣的家電會有足夠市場需求,因此兩位工程師離開Panasonic、成立分拆公司Gifmo,並透過它販售「熟食軟化機」,定價為47,300日幣(約1萬1台幣)。食物難咀嚼,恐導致老人厭食症、營養不良台灣非營利組織董氏基金會則指出,「銀髮族厭食症」是老人營養不良、衰退、肌少症等不良症狀的一大源頭,其中原因是老人牙齒不容易咀嚼較有韌性、較硬食物。而許多打成泥、或流質的食物,則失去了口感。董氏基金會指出,就算希望老人多攝取營養,也該避免餵食流質食物,以免長輩的咀嚼能力再退化。因此能夠餵食好吃、有形狀的食物十分重要,也能確保銀髮族長輩攝取到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如雞肉的蛋白質等)。銀髮族商機大!台灣預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日本與台灣同樣都是人口高齡化嚴重的社會。根據日本總務省2021年9月19日最新公開數據,日本65歲以上人口高達3640萬,總人口占比29%,不僅是史上新高,也是世界第一。《彭博》報導也預測,日本人口老化嚴重,預計2025年每年將有超過2千億日圓的銀髮族飲食商機,例如日本森永也在2020年8月推出能減緩老人健忘的機能性優若乳飲品。而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根據國家發展委員統計,台灣2020年底出現人口負成長,2021元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16.15%,預計於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可見,銀髮族商機將越來越大。不管是在日本或台灣,人口老化是必然趨勢,「食衣住行」中的飲食產業如何滿足老人,是作為文明社會、成熟經濟體勢必要面臨的課題。延伸閱讀▶老了容易健忘!日本森永推出「記憶對策」優酪乳 能減緩長者認知障礙、提升記憶▶迎接超高齡社會 該怎麼吃備受關注▶銀髮族營養不良多因「老人厭食症」!4大指標提升食慾、進食技巧參考資料▶For Aging Japan, a Cooker That Makes Chicken Soft as Butter(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2-03 該看哪科.皮膚
出現木偶紋、法令紋怎麼辦?臉部產生紋路原因有哪些?5方法預防紋路形成與加深
編按:隨著年齡增長,受到肌膚老化、表皮與肌肉的飽滿度與彈性降低等因素影響,臉部也會逐漸出現惱人的紋路。其中,又以兩種在口鼻處的顯眼紋路:木偶紋和法令紋,最容易讓視覺年齡增加。如何減緩紋路形成?及早留意、多加保養有訣竅。在熟齡族的肌膚煩惱中,除了斑點暗沉,出現在臉部的紋路也是容易突顯年紀的一種表徵,最主要則包括從鼻翼兩側延伸到嘴巴旁邊的「法令紋」,以及從嘴角延伸到靠近下巴兩側,因為看起來像腹語術人偶口部的縫隙而得名的「木偶紋」。一般來說,木偶紋比法令紋看起來更容易增加視覺年齡,也經常是判斷40歲和50歲外表的分水嶺。但無論是哪種紋路,如果已經有隱約出現的跡象,那麼一定要及早開始保養,如果放著不管,只會愈來愈顯眼。臉部為何會產生紋路?肌肉衰退、老化都是原因為何臉上會出現法令紋和木偶紋這類惱人的紋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 老化造成的韌帶鬆弛、細胞彈性減少在人體構造中,除了骨頭和肌肉,還有許多負責連結筋膜、脂肪與皮膚等組織的韌帶存在,臉部因為會展現各種表情,肌肉的分布和構造更為複雜,韌帶的作用就在於維持臉部肌肉動作的靈活與彈性。但隨著身體老化,韌帶會逐漸僵硬、鬆弛,細胞所含有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減少,也就會讓皮膚下垂、產生皺紋。2. 表情肌的衰弱前面提到,臉部是人體肌肉動作最細膩的部位之一,負責臉部表情運動的「表情肌」,即是支撐臉部組織的重要肌群。很多人會說「愛笑的人容易長皺紋」,事實上恰好相反,經常面無表情的人,反而會因為表情肌較少使用、隨著老化而衰退。因此平時多保持微笑,除了看起來親切,也有防止嘴角下垂、產生紋路的效果。3. 咬合不正牙齒的咬合也會影響臉部肌肉?美容師指出,如果上下顎咬合歪斜不整齊,或是經常習慣性用力咀嚼、只用單邊咀嚼,或是「咬牙切齒」的人,也可能造成肌肉失去平衡,造成左右臉頰肌肉高低不同、進而產生鬆弛影響美觀。想知道自己往後是否可能會有明顯的法令紋,可以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用牙齒咬住下唇後試著把上唇盡量往上提,如果無法露出牙齦,就表示口角周圍的肌肉力量較弱,有產生明顯法令紋的可能性。4. 肌膚乾燥、氧化隨著老化減少含水量、變得乾燥的臉部肌膚,也可能會增長臉部的紋路線條。乾燥的肌膚由於缺乏彈性,也容易隨著臉部動作而產生「摺痕」、增加紋路。5. 姿勢不正確人的全身皮膚都會相互牽引,習慣駝背或是低頭脊椎前彎的人,除了顎骨容易隨著前傾,臉部皮膚會因缺乏拉伸而鬆弛,就容易產生法令紋和木偶紋等臉部紋路。因此不妨經常留意自己背脊是否打直、不縮頭不低頭,讓脖頸自然伸展。5個原則 預防臉部紋路形成與加深了解木偶紋和法令紋形成的原因後,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以下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簡單實行的方法:1. 用手拉提、按摩臉部臉部按摩除了有舒緩肌肉的效果,也可預防紋路形成或加深。可以用手沿著臉頰兩側的輪廓線慢慢由下往上按摩,除了可以有拉提臉部的效果,也可以幫助老廢物質以及淋巴液的代謝;想要減緩法令紋,則可用手指從鼻翼兩側沿著顴骨往斜上方按摩,力道不宜太重、每次動作採小幅度移動,才不會造成皮膚被拉扯的反效果。2. 鍛鍊臉部肌肉如同前面提到,臉部肌肉力量不足也容易造成肌肉鬆弛、缺乏支撐力。平常可以做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就有鍛鍊臉部肌肉的效果:(1) 臉部其他部位保持不動,將嘴角上抬,反覆10~20次。(2) 頭往後仰維持5秒後,再往左右肩各活動5次。3. 做好肌膚保濕及保養預防臉部紋路生成,肌膚保養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平常選購保養品時,不妨可選擇含有膠原蛋白、玻尿酸或是神經胺成分,或是加強保濕、預防乾燥的產品。標榜有消除眼周細紋效果的保養品,也可以使用在臉部其他部位的紋路,在擦保養品的同時一併進行臉部按摩,也能有一舉兩得的保養效果。4. 減少紫外線吸收紫外線會造成肌膚老化和乾燥,可說是美容的大敵!有些人可能會在陽光強烈的夏季才會注意防曬保養,實則紫外線一年四季都存在,不論什麼季節都要徹底做好防曬對策。(1)確實使用抗紫外線的防曬產品。(2)使用陽傘、帽子作為輔助遮蔽陽光。(3)盡可能避開在紫外線強烈的中午時段外出。5. 攝取對肌膚有益的營養素除了外在的保養和肌肉鍛鍊,由內而外的飲食也是很重要的保養方法之一。蛋白質是構成皮膚與肌肉的最重要營養素,平常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雞蛋,豆製品和乳製品,也有助於儲存「肌本」。資料來源/ハルメク原文:臉部出現木偶紋、法令紋怎麼辦?5個日常保養預防紋路形成與加深
-
2022-01-25 該看哪科.牙科
過年牙痛怎麼辦?牙醫師給的實用6建議
今年春節假期長達九天,許多人規畫出遊行程,有人準備宅在家裡追劇,但如果突然鬧起牙疼,這該怎麼辦呢?開業牙醫師陳福樂建議,牙痛時,第一要務就是以牙刷、牙線徹底清潔疼痛部位的牙齒,很可能牙縫卡著菜渣,導致牙齦牙肉發炎。陳福樂表示,每次過年之後牙科門診人數明顯增加,就診原因前三名為牙痛、牙齦腫脹、牙齒崩裂,其中以牙齒崩裂較為棘手,必須視崩裂程度選擇治療方式,如果缺損嚴重,就必須更換新的牙冠,費用昂貴。避免牙齒崩裂 小心咬食硬物如何避免牙齒崩裂?陳福樂說,造成牙齒崩裂的原因為咬食硬物,許多民眾過年時嗑瓜子、咬堅果核桃,脆弱的牙齒遇到硬物,就容易裂掉、崩壞。陳福樂表示,不少人對於牙齒抱持「不痛不理」態度,明知牙齒出現小洞、裂縫,但不覺疼痛,就沒就醫,等到極度不舒服時,已出現一個大洞,只剩外殼,一咬到硬物就脆裂。「牙齒是消耗品」,陳福樂說,牙齒應該省一點用,小心使用,就算沒有蛀牙,也不可經常嚼食硬物,如果已有蛀牙,更應盡量避免使用蛀牙的牙齒咬質地較硬的食物。除了蛀牙之外,接受過抽神經治療的蛀牙,崩裂的風險更高,陳福樂解釋,沒了神經組織,雖然沒了痛感,但結構有如「海砂屋」般的脆弱,強烈建議應該以人工牙冠包覆起來,否則時間一久,將逐漸崩壞。過年甩牙痛 實用的6個建議春節期間,絕大部分牙科診所不會營業,大醫院急診部門也不見得會有牙科醫師留守,如何避免牙痛壞了過年團聚歡樂氣氛,暫時減少疼痛?陳福樂提出6大建議。1.趁著九天年假之前,至牙科門診,請醫師洗牙並觀察牙齒狀況,如有問題,先做治療。2.牙痛時,首先徹底清潔牙齒,透過牙刷、牙線或漱口水,清除牙縫裡的菜渣異物,減少刺激來源,即可解決因菜渣殘留所引起牙齦發炎疼痛問題,約一個小時後,就可緩解疼痛。3.備妥止痛藥,除了常見的普拿疼之外,一般用來治療月經疼痛的成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緩解牙痛的效果也不錯。4.適度冰敷,可暫時緩解牙齦腫脹疼痛,將冰敷袋敷在臉頰上,每敷10分鐘休息一下。5.避免以蛀牙或已做過抽神經的牙齒咬食硬物,減少疼痛風險。6.不要熬夜、抽菸及喝酒,降低牙齦腫脹發炎機率。吃完食物立即潔牙 預防蛀牙陳福樂表示,如果過年期間牙齒疼痛,建議先透過上述方法減輕疼痛,等到年後,務必積極面對牙痛問題,尋求牙科醫師協助,找出病因,妥善治療。此外,大部分的牙痛均是蛀牙所引起,平時應養成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吃完食物立即清潔牙齒,不要讓食物殘渣留在牙縫及口腔裡,避免產生異味,減少蛀牙風險。
-
2022-01-22 該看哪科.牙科
同樣是植牙價格為何落差大? 牙醫師告訴你關鍵4環節
植牙是近幾年來缺牙重建的普遍技術,坊間也推出不同類型的植牙,對於正在考慮是否要植牙的民眾,在各家診所植牙價格戰開打下,該如何選擇才能保障自身權益?牙醫師蔡濰仲醫師表示,通常植牙前必須依據患者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術前評估,再制訂客製化的療程內容,針對患者本身的口腔條件,有不同的療程,費用也相對有所不同。至於植牙手術的過程及費用的落差,主要有4大環節:一、高規醫療硬體儀器 有助植牙成功植牙手術初步評估後,透過專業儀器蒐集口腔資訊,包括使用3D電腦斷層攝影,清楚掌握患者齒槽骨、牙齒、重要神經或較大血管的位置,以確保植體植入的深度與穩固,卻不會傷及健康組織,至於少數診所使用2D影像植牙,因為影像模糊,較容易增加誤判值。其他如手術導板、導航系統等高規輔助工具,都是有助於植牙成功的重要利器。二、醫師專業度與經驗值 影響治療品質術前仔細評估患者有無全身性疾病,檢查口腔的咬合狀況及了解患者美觀重建的需求,從3D電腦斷層可評估患者的骨頭狀況,這些都是制訂個人醫療計畫的重要依據,有賴於醫師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三、手術過程及耗材 直接反應在價格上除了醫師的專業性外,包括評斷患者的齒槽骨厚度、寬度與高度狀況,是否須補骨或補牙齦,補骨介入的時間點、補骨範圍及採用不同骨粉和再生膜等也因人而異,費用就會不同。另外,植體各家廠牌價位不同,衍生出的植牙套件,裝在假牙與植體間的支檯柱費用也不一。其他如顯微手術的顯微刀片價格較貴、鑽針組也屬手術耗材,傷口縫線也有材質不同的差異。植體上牙冠製作的技工費用,或是全口重建的連結套件也須額外支出。四、術後追蹤保固時間及項目 費用也有差異早期常見低價促銷的植牙,因使用設計來固定活動假牙的迷你植體來支持後牙固定假牙,導致植牙失敗率極高,現在已比較少見。蔡濰仲醫師指出,大廠牌的植體表面處理有專利技術,經過耐用測試嚴謹,對於植體壽命的延長有一定幫助,通常依各縣市地域性不同,以該區衛生局核定醫療機構自費醫療項目及收費標準參考,單顆植牙平均價位落在6至10萬不等,若低至1至3萬,就醫前須思考再三。因此,建議患者應找自己信任、有口碑的醫師,與醫師多方討論,選擇可接受的合理價位,並留意術後是否有追蹤保固服務,才有保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0 該看哪科.牙科
全國首例 三總團隊從眼眶拔牙
居住澎湖的23歲許小姐,青春期開始牙齒鬆動,近年情況加劇,下顎四顆門牙被推到變形,出現咬合困難、說話流口水、牙齒磨破嘴唇及牙齦、鼻塞等症狀。三總就醫發現,眼球正下方有一顆埋伏齒,未處理恐壓迫視神經,醫療團隊透過「眼眶拔牙」,取出包在眼窩下、全長2公分的阻生犬齒,此為國內首例經眼眶拔牙重建手術個案。三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曉屏表示,患者的上、下顎骨經診斷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病變」,瀰漫性的顎骨生長變異,導致後方的智齒阻生,並將右側上顎犬齒向上推擠至高位的鼻竇內,左側上顎犬齒則上移5公分,到更高位的眼球下方,若未及時手術,不久之後恐穿破眼眶,傷害眼球影響視力。李曉屏說,患者的右側牙齒推擠至鼻腔深部、左側牙齒則在眼眶下方,若從鼻腔手術恐造成鼻黏膜出血,從口腔手術恐破壞鼻竇且手術視野不佳,最後決定從眼眶開刀。上顎部位的手術,是將左側眼球下方的上顎犬齒拔除,眼眶缺損處以自體骨及鈦金屬骨板重建;右側經上顎竇拔除高位上顎犬齒、後上顎移除阻生的兩顆智齒。下顎部位的手術,除了自後下顎處移除兩顆水平阻生智齒,同時也切除鬆動破壞的下顎骨體、聯合處牙齒及骨病灶,以自體腸骨嵴及重建骨板固定。手術最困難之處,將骨頭缺損移除,可能造成眼眶塌陷,手術也可能傷害眼球結構,水平不一導致視差,造成視神經永久傷害,所幸在跨科團隊合作下,順利拔除上方4顆、下方12顆,共16顆骨病變牙齒及智齒,顏面處完全無切開疤痕,口腔、顎骨、鼻竇、眼眶等傷口癒後良好。李曉屏表示,造成埋伏齒原因很多,包括牙胚位置錯位異常,距離萌出點過遠,或牙齒萌出障礙,少數顎骨腫瘤、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可能造成牙齒位移、顏面畸形或五官的感覺功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