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毒氣
共找到
42
筆 文章
-
-
2024-08-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你有定期清潔地毯嗎?地毯細菌比馬桶座墊還多5.7倍!美國肺臟協會建議「每x天」吸塵1次
裝飾居家環境,用地毯可能會比光滑的層壓板、瓷磚或硬木地板,來得舒適又溫暖,但是,地毯卻存在不利於健康的因素。HomeAdvisor.com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些關於地毯細菌的驚人統計數據。調查結果普通地毯具有:▸比冰箱把手多30.2倍的細菌▸比手機多16.4倍的細菌▸比馬桶座墊多5.7倍的細菌美國肺臟協會不建議使用地毯,並表示地毯可能會吸附塵蟎、寵物皮屑、蟑螂過敏原、鉛、黴菌孢子、殺蟲劑、灰塵和污垢等污染物;甚至連空氣中的有毒氣體,也會附著在地毯上的絨毛中。根據HomeAdvisor.com表示,雖然他們測試的地毯樣本充滿病原體、皮膚細胞和真菌孢子,但大約4分之1的受訪者表示,掉在地板上的食物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吃掉,無論地板是否舖有地毯。美國肺臟協會建議每3天吸塵1次更糟糕的是,受訪者表示,平均至少有15個月沒有用清潔劑或蒸汽來清潔地毯了。美國肺臟協會建議每3天吸塵1次,但調查發現,一些房主表示,他們以經連續22天都沒有清掃或吸塵舖有地毯的臥室地板,而男性的得分略低於女性,男性表示有24天沒有吸塵地毯。HomeAdvisor.com的專家Mallory Micetich指出,保持一個乾淨的家不僅僅是美觀,更重要的是要確保良好的空氣品質,並讓生病的風險降到最低。而地毯上的髒汙不僅僅是污垢和頭髮而已,地毯中有95%的生物體都是細菌,它們將會導致嚴重的感染和疾病,而且這些細菌很容易被忽視和遺忘,因為我們仍舊看不到它們的存在。Mallory Micetich表示,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積累家中的細菌,尤其預防很重要,像是當你從外面進來家裡時,可以把你的鞋子放在前門外,而不是將鞋子穿進家中走來走去。另外,定期清潔和維護地毯非常重要,定期吸塵和深度清潔將有助於清除進入的細菌,並有助於防止未來出現問題。在選擇新地板時,Mallory Micetich建議在走廊、入口和廚房等人流量大的區域使用易於清潔的材質,像是使用木材和瓷磚等材料,比地毯更容易保持清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2 ESG.健康與ESG
林名男談氣候變遷與健康:面對3直接與3間接健康威脅,應落實「這概念」來持續關注
氣候變遷趨勢與對世界影響●全球暖化趨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數據,2020年8月是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8月。日本在2021年8月中公佈,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數達79人。近年來全球頻發極端天氣事件,如美國加州的野火和澳洲新南威爾斯的野火,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些事件強調了氣候變遷的真實性和緊迫性,對全球各地的影響無處不在。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對當地社區構成威脅,也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造成連鎖反應。例如,澳洲的野火不僅摧毀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也對當地農業和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和經濟問題。●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定期發布評估報告,提出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包括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等。然而,全球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各國政府需要在政策執行上更加積極和嚴格,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儘管有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但落實和執行仍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成為主要障礙。2019年,世界科學家聯盟發佈氣候緊急狀態警告,建議各國在能源消耗、污染、自然環境、飲食、經濟和人口等層面採取行動。這強調了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的高度關注,並呼籲全球共同應對這一挑戰。超過13,000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這份警告,顯示出全球科學社群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共識和緊迫感。影響氣候變遷之相關因素長期與短期因素:包括地球軌道變化、大陸板塊漂移、火山活動、海洋洋流和太陽活動變化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發地球暖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長期因素如地球軌道變化和大陸板塊漂移的影響是緩慢而持續的,而短期因素如火山活動和海洋洋流變化則可能導致突然和劇烈的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效應:主要溫室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及臭氧。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全球暖化潛力(GWP)影響深遠。控制和減少這些氣體的排放,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是自然的作用,但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這些氣體的濃度,從而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特別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前者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後者則主要來自於農業活動和化石燃料的開採,這些活動的增加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直接健康威脅:●高溫與熱浪:高溫會導致中暑、熱衰竭等問題。台灣和其他地區因熱浪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面對高溫的風險更高,更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高溫不僅會直接導致熱相關疾病,也會加劇已有疾病的症狀,如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高溫還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導致經濟損失。●洪水:頻繁的洪水會帶來重大經濟損失,亞洲地區尤為嚴重。洪水不僅破壞基礎設施,還可能導致水質污染和傳染病的擴散。洪水後的清理和恢復工作費時費力,往往需要大量資源,並且會對當地社區造成長期影響,包括心理壓力和社會動盪。●野火:乾旱在世界各地造成多起嚴重的森林野火,而影響到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和其他健康問題。野火產生的煙霧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廣泛,對於健康較為脆弱的人群如兒童和老人,特別危險。野火的煙霧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和有毒氣體,這些物質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嚴重損害,並且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間接健康威脅:●病媒蚊傳染病:氣候變遷擴大病媒蚊分布區域,增加登革熱、瘧疾等疾病的傳播風險。隨著溫度升高和降雨模式改變,這些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可能會在更廣泛的地區出現。病媒蚊的增多也會導致新的傳染病出現,增加公共健康系統的負擔。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已經改變了病媒蚊的繁殖季節和地理分布,更使得某些地區面臨這些從未在該地區發生的傳染病的威脅。●水質安全:洪水會導致污染物擴散,增加消化道疾病風險。確保飲水安全和完善的下水道系統,是減少這些風險的關鍵。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飲水和衛生設施的缺乏使得洪水後傳染病暴發的風險更高。這些疾病不僅會導致急性健康問題,也會對長期健康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染:溫度上升會增加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重要健康威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加以控制。高溫會加劇空氣污染的情況,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工業排放和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會在高溫下更加活躍,導致臭氧和PM2.5濃度升高,而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社會經濟影響:●糧食安全:極端氣候事件影響農作物產量,導致糧食短缺。糧食供應的不穩定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氣候變遷還會影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這對於依賴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來說,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影響尤為嚴重。氣候變遷還會影響漁業資源,導致漁獲量減少,進一步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經濟政治不穩定:氣候變遷引發的自然災害會導致經濟衰退和社會動盪。例如,敘利亞內戰的根源之一就是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這是氣候變遷對全球穩定的潛在威脅。社會不穩定和經濟衰退會加劇貧困,導致公共健康系統壓力增大,進一步削弱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氣候變遷還可能引發國際間的資源爭奪和衝突,加劇全球政治緊張局勢。健康照護部門因應氣候變遷之氣候行動國際組織行動: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布多份報告,強調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行動指南。這些報告為全球的健康照護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行動框架。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指導,對於各國政府和公共健康機構應對氣候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並促進了全球健康行動的協同效應。非政府組織行動: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和全球氣候與健康聯盟(Global 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等等許多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倡導減少健康照護部門對環境的影響。這些組織的努力,有助於推動綠色醫療和可持續發展。非政府組織在資源分配、政策倡導和公眾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健康和氣候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台灣的行動:台灣加入國際健康促進醫院網絡,推動醫療機構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並在健康促進醫院訪查標準中加入氣候行動。台灣的經驗展示了如何通過政策和實踐,實現健康與環境的雙贏。台灣的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並致力於提高醫療服務的環境可持續性,這些努力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廣泛認可。結語身為醫師,應該以人為中心,關注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世界家庭醫學會和國際醫學生聯盟呼籲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醫學教育,提升醫療從業者的氣候行動意識,為未來的環境盡一份心力。這不僅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也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醫療從業者應該成為氣候行動的領導者和倡導者,積極參與並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作者介紹: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94年至大林慈濟醫院服務,除擔任家醫科主治醫師,兼任社區醫療部副主任,積極規劃社區健康營造、社區預防保健等計劃,帶動全院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的風氣,民國95至97年大林慈濟連續三年獲環保署頒發「企業環保獎」。ESG紀錄:為與國際接軌,積極爭取經費,鼓勵醫護同仁投稿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年會,100年成為全國第四家榮獲「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醫院。101年參加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聯盟主辦「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選拔活動,榮獲「全世界第一家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醫院」殊榮。108年參與世界家庭醫學會環境友善工作小組(WONCA Working Party on Environment),積極參與促進家庭醫師如何減少對環境衝擊的相關議題。111年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出版預防醫學教科書中,撰寫有關氣候變遷與健康專章。112年接受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醫師領導與管理永續師資小組邀請,分享如何在醫療領域減少環境衝擊的實務經驗。
-
2024-03-01 醫療.呼吸胸腔
醫揭「10個原因」害你咳嗽咳不停 過敏、胃酸逆流都可能
咳嗽是一種人體自然的防禦機制,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時常見的一種反應,可以清除支氣管分泌物並消除吸入的異物。但是反覆且持續性的咳嗽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嚴重甚至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因此也是胸腔科門診病患求診常見的原因之一。 有效治療咳嗽 找出根本對症下藥 不同問題所引起的咳嗽,是由不同的原因刺激咳嗽神經所產生,它代表著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意義,不可以把所有咳嗽都等同視之,要有效治療咳嗽,必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確實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施俞寧建議患者應及早就醫,作詳細的評估及檢查,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慢性咳嗽 常見10個原因引起 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的時間持續超過8周,一項分析估計,全球成人的慢性咳嗽罹病率約為10%,主要以中年人為主,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有研究報導66%-73%的患者為女性,最常見的就診年齡為60-69歲。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隱藏著其他重大的疾病,其中一些常見的包括: 1、吸菸:長期吸菸是導致慢性咳嗽的主要因素之一。吸入菸霧會引起氣道炎症,導致咳嗽成為常見症狀。2、空氣污染: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如顆粒物、化學物質和有害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慢性咳嗽。3、過敏:對空氣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過敏可能導致慢性咳嗽。過敏性哮喘也是一個常見的原因。 4、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症狀包括咳嗽、氣促和胸悶。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的表現之一。5、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6、胃酸倒流:胃酸倒流到食道和喉部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或飲食後。7、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咳嗽,例如ACE抑制劑(用於高血壓治療的藥物)。8、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或肺癌等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9、氣候和環境因素:寒冷、乾燥或污染嚴重的氣候條件,以及暴露於化學物質或有毒氣體中,都可能引發慢性咳嗽。10、心血管問題: 心臟疾病、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延伸閱讀: ·一堆人開始狂咳! 醫強推「5護喉食物」要多吃:杏仁上榜了 ·「10大止咳食物排行」曝!常用來熬湯1食材奪冠 甜甜的蜂蜜也在內
-
2024-02-22 焦點.健康知識+
「喝綠豆湯」退火解毒可解深坑大火毒氣?中西醫師都說不可能!2類藥方可參考
新北深坑鋰電池工廠昨日大火,燃燒惡臭擴散雙北,不少民眾擔心空氣汙染造成中毒,想喝「綠豆湯」退火解毒。對此,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戴奧辛等重金屬應從「強肝」、「增強免疫力」方面著手。毒物科醫師顏宗海則說,綠豆湯解毒在學理上不可能,最好還是戴口罩、避免暴露。喝綠豆湯退熱解毒?中醫建議強肝、增強免疫力藥材雙北因深坑鋰電池工廠大火,惡臭令附近居民都相當憂心,擔心惡臭的氣體會導致人體危害,紛紛想許多「解毒」方式。有傳言「綠豆湯」可退熱解毒,因此可以解大火產生的戴奧辛毒氣。對此,詹永兆指出,戴奧辛等重金屬應從肝臟的調理方面著手,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工廠,中醫角度會建議民眾服用養肝類的方劑,例如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等等,或是一般菊花茶、玫瑰茶都可以降肝火,加強肝臟機能排毒;綠豆湯雖可清熱解毒,但可解的毒相當有限。至於吸入有毒氣體後,是否透過清肺的藥材排出體外?詹永兆表示,人體吸入PM2.5等懸浮微粒後,會建議「提升免疫力」,透過補肺的藥材,加強體內負責解毒的嗜中性白血球,將異物帶出體外,透過玉屏風散、四君子湯等方劑強化,一般茶飲則可用黃耆、枸杞、紅棗加強免疫力。西醫:外出戴口罩 在家緊閉門窗、打開空靜清淨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表示,空氣汙染進入人體的路徑,是透過鼻孔等呼吸道進入肺部,從醫學機轉來看,綠豆湯基本上不可能有效,並沒有相關的學理根據支持這樣的論點,不否認綠豆湯的營養價值,但因應空汙最好還是減少暴露在毒氣中,必須外出則配戴口罩,在家緊閉門窗、打開空靜清淨機。
-
2024-02-21 焦點.健康知識+
深坑大火恐釀「化骨水」!毒物醫警告:吸入嚴重恐肺衰竭,建議做6件事自保
深坑北深路三段一處鋰電池工廠,昨晚發生大火,惡臭擴散雙北,截至上午臭味仍未完全消散,造成民眾出入困擾。毒物科醫師警示,鋰電池燃燒後會產生「氟化氫」大量吸入最嚴重造成肺衰竭,而氟化氫一旦「碰到水」就會成為氫氟酸,具有腐蝕性也是俗稱的「化骨水」,建議民眾避免外出,外出最好配戴N95口罩。深坑大火塑膠惡臭飄雙北北深路三段東南科大旁連棟式倉庫在昨天下午2時許發生火警,火舌及濃煙不斷竄出,由於現場堆放許多紙箱及雜物,火勢猛烈還延燒至隔壁2間工廠;消防人員奮力灌救下火勢於晚間6時許撲滅,但除深坑滿滿惡臭,新北新店及永和、台北文山及大安都聞得到惡臭,引發民眾憂心。毒物專家顏宗海示警:吸入嚴重恐肺衰竭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工廠火災會產生嚴重空汙,很多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以及一氧化碳等等複雜的成分,若工廠內有塑膠,PVC燃燒不完全更會產生「戴奧辛」。「戴奧辛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第一級致癌物。」顏宗海表示,戴奧辛過往討論都是透過食物攝入人體後的危害,但透過空氣吸入的戴奧辛汙染,一樣會致癌,民眾短時間、高劑量暴露戴奧辛會產生皮膚病變、肝功能異常;長時間、低劑量暴露則增加罹癌風險。至於鋰電池工廠燃燒,這類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更加危險。顏宗海表示,鋰電池最擔心燃燒,一旦燃燒就會產生有毒氣體「氟化氫」,人體在密閉空間吸入後,會導致肺部傷害,輕則發炎,重則肺衰竭;氟化氫一旦碰到水更會成為「氫氟酸」,是具有腐蝕性的「化骨水」。附近居民建議做6件事自保顏宗海建議,大火附近居民,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更得注意,近期儘量避免外出,日常生活則要注意幾項。1.減少外出2.早去早回3.在家緊閉門窗4.打開空氣清淨機5.外出配戴N95口罩,若無則配戴外科口罩6.不去公園運動顏宗海提醒,燒焦味道不見得就是戴奧辛,不過,雙北地區居民若在外有吸入惡臭氣體,近期一旦有出現胸悶、喘、呼吸不順等症狀時,千萬不要等,立即就醫檢查,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蔣萬安提出五點指示新北深坑火災使台北市部分地區空氣有異味,文山區首當其衝,台北市長蔣萬安今天一早急加開行程至木柵國小關心學童上課情形,現場有不少里長在,有里長當面質問蔣萬安空氣中「到底有沒有毒?」呼籲市府應訂SOP讓大家能掌握狀況,蔣萬安坦言,第一時間對外說明確實可以做得更快,會檢討相關機制。蔣萬安也在臉書提出說明並提出五點指示:一、環保局要盡速釐清狀況,發佈新聞稿並在社群即時更新情形,讓市民了解狀況,並提出應變作為,不可怠慢拖延。二、雙北是共同生活圈,市民呼吸的空氣不會因為行政區而有所分別,台北市與新北市一定全力協作,釐清事實,並且進行應變處置。三、受影響的市民,你們辛苦了,若仍有異味影響,請暫時關閉門窗,在室內打開空調,外出也請戴口罩,以避免不適。四、感謝即時反映問題的市民、民意代表以及媒體朋友。也謝謝辛苦的基層同仁。五、環保局應檢視空氣品質的檢測項目、標準及方法,是否符合實際需要;也應該審視通報及應變機制,如果有需要檢討之處,直接向我回報。延伸閱讀:.住家大火!消防員列「防災必知守則」:3習慣、4對策、5不要.發票熱感紙也有毒! 專家: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避毒.為什麼90%火場命案死於5樓以下?消防員親授關鍵防災策略.發生呼吸衰竭為何需要立即進行急救?要不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如何根據患者病情做出合適的緊急治療選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1 醫療.呼吸胸腔
「慢性咳嗽」常見10原因!咳嗽持續超過8周 要警惕可能隱藏重大疾病
咳嗽是一種人體自然的防禦機制,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時常見的一種反應,可以清除支氣管分泌物並消除吸入的異物。但是反覆且持續性的咳嗽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嚴重甚至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因此也是胸腔科門診病患求診常見的原因之一。咳嗽原因盡不相同 具生理與病理意義不同問題所引起的咳嗽,是由不同的原因刺激咳嗽神經所產生,它代表著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意義,不可以把所有咳嗽都等同視之,要有效治療咳嗽,必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確實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醫師施俞寧建議患者應及早就醫,作詳細的評估及檢查,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咳嗽持續超過8周 「慢性咳嗽」常見十大原因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的時間持續超過8周,一項分析估計,全球成人的慢性咳嗽罹病率約為10%,主要以中年人為主,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有研究報導66%-73%的患者為女性,最常見的就診年齡為60-69歲。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隱藏著其他重大的疾病,其中一些常見的包括: 1.吸煙:長期吸煙是導致慢性咳嗽的主要因素之一。吸入煙霧會引起氣道炎症,導致咳嗽成為常見症狀。 2.空氣污染: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如顆粒物、化學物質和有害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慢性咳嗽。 3.過敏:對空氣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過敏可能導致慢性咳嗽。過敏性哮喘也是一個常見的原因。 4.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症狀包括咳嗽、氣促和胸悶。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的表現之一。 5.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6.胃酸倒流:胃酸倒流到食道和喉部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或飲食後。 7.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咳嗽,例如ACE抑制劑(用於高血壓治療的藥物)。 8.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或肺癌等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9.氣候和環境因素:寒冷、乾燥或污染嚴重的氣候條件,以及暴露於化學物質或有毒氣體中,都可能引發慢性咳嗽。 10.心血管問題:心臟疾病、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延伸閱讀】冷氣團報到!台北馬拉松清晨開跑 運動掌握3訣竅減少心臟病、中風風險亞洲第一!中醫大附醫、Google Cloud合作 引進最新模型AI智慧醫療再升級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2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2023-11-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鏽鋼鍋為什麼會出現彩虹紋?有害嗎?鍋具業者教用2物、3步驟輕鬆去除
你家是不是也有一個用了很久的不鏽鋼鍋,不知你有沒有注意過,用完洗好的鍋子,會出現一圈圈彩虹光澤的紋路。鍋具製造商指出,不鏽鋼鍋的彩虹紋其實是短暫的物理現象及光線折射,用檸檬酸或白醋清洗就可去除。不鏽鋼鍋為什麼會有彩虹紋?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幾個鍋子,其中不鏽鋼鍋因堅固耐熱不易壞,是相對安全的鍋具,一直是廚房不可少的一物。但我們經常看到,用完洗好的鍋子,不知為何鍋內有彩虹光圈的紋路出現。有些人擔心,這會不會是重金屬溶出,鍋子該丟嗎?不鏽鋼鍋在開始加熱及蒸發後,與空氣接觸後會產生一層氧化鉻薄膜,具有防銹耐蝕的作用。在煮食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食材中的礦物質或澱粉侵蝕氧化鉻薄膜,以致這層薄膜厚度不均,經光線折射,產生彩虹般的折射,這其實是短暫的物理現象,待氧化薄膜自動恢復正常後,彩虹斑紋會自己消失。或也可經由清洗恢復鍋具正常的光澤。那要怎麼洗呢?去除不鏽鋼鍋彩虹紋3步驟根據日本不鏽鋼用品製造商「宮崎製作所」指出,雖然彩虹紋無礙,但可能還是有人覺得不乾淨、不安心,因此教大家簡單3步驟去除不鏽鋼鍋上的彩虹紋。1.使用食品級檸檬酸,將鍋子裝水直到高過能覆蓋彩虹紋路,加入一大匙檸檬酸煮滾熄火靜置。2.讓鍋子還保留一點溫熱時,水不倒掉直接用菜瓜布清洗鍋內外。3.倒掉檸檬酸水,用洗碗精再洗一遍鍋子,就可恢復原本的光亮。台灣販售生活日用品及廚房用品批發的「御膳坊」網站,在常見問題中也指出,用白醋清洗同樣可去除彩虹紋。此外還要注意的是,其實鍋子清潔完過一段時間,彩虹光圈還是會出現,因此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就清潔一次。鍋子的陳年油垢與焦痕,又要怎麼清?其實不止彩虹紋,更有許多人對於鍋子的陳年油垢與焦痕無法清乾清感到困擾。鍋具業者指出,對付鍋子陳年油垢與焦黑痕,「小蘇打粉」是清洗利器,但其實鍋具的照料還是跟使用習慣有關。鍋子陳年污垢的問題,主要是因一般人在洗鍋子時,通常只洗內鍋。事實上,鍋子在料理湯湯水水的食物、傾倒至碗盤後,容易有殘餘的食物順著外鍋流到鍋底,但大部份人在清洗鍋具時,沒有順便洗、擦外鍋的習慣,殘餘的食物與水痕一再的上爐台燒烤,就會養出難以清理的燒焦痕。正確的鍋具清洗方法,鍋子內外都必須仔細清潔並擦乾,才不會容易卡黑垢。焦痕黑垢不止看起來不乾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提醒,若長年累積成油垢沒洗乾淨,每次加熱都會產生有毒氣體。譚敦慈建議,不鏽鋼鍋使用後不妨趁還有餘溫時,加入一點熱水煮沸,假設有沾鍋就趁此時輕輕用木剷刮除。清洗時同樣建議倒過來從背後先沖洗,全鍋洗淨後擦乾或烤乾。【延伸閱讀】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過碳酸鈉、小蘇打粉、檸檬酸 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資料來源】.生活日用品及廚房用品批發業者網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用清潔劑打掃避免誤觸4成分,嚴重恐造成永久性傷害!醫提4大預防措施
大掃除許多人為清除陳年汙垢,普遍會使用各類清潔劑提高效果。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冠儀提醒,使用化學藥劑要格外小心,藥劑酸鹼度容易造成腐蝕;混合使用更可能產生高溫或有毒氣體,導致永久性傷害。他建議,清掃過程做好防護、保持環境通風,萬一碰到傷害也要知道緊急處理流程,才能保護身體避免傷害。這些清潔劑混合用 需小心有毒氣體及激烈反應李冠儀列舉常見的清潔劑類型:「消毒水(次氯酸鈉)」容易和鹽酸、氨水甚至尿垢反應,產生有毒或易燃氣體,使用時一定要遵守使用說明;刺鼻的「氨水(氫氧化銨)」常添加在清潔劑中,用來分解廚房、玻璃或衣物油脂。李冠儀接著說,方便清水垢的「鹽酸(氫氯酸)」是無色刺鼻的強酸液,容易和空氣中水蒸氣結合產生酸霧,和消毒水混合更會產生有毒氯氣;強鹼「苛性鈉(氫氧化鈉)」常用於片狀或顆粒式的浴廁疏通劑,要注意酸鹼反應會大量放熱導致灼傷。安全使用清潔劑 遵守4大預防措施雖然清潔劑化學效果複雜,也不必因噎廢食,李冠儀強調,只要遵守4個預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使用化學物的風險。▸口罩戴緊維持現場環境通風,就能大幅度避免吸入有害氣體。▸一定要戴手套,尤其疏通水管、馬桶需要大劑量清潔時,要特別小心肌膚直接碰觸。▸1次只使用1種清潔劑產品,等待一段時間後再沖水,避免相互作用產生化學反應。▸避免清潔劑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發生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誤吞酸鹼物質別催吐 先送急診最重要李冠儀回想急診臨床經驗,偶爾會碰到清潔劑嗆傷救治的個案,由於「吸入性」煙霧會令人立即不適,所以通常不會大量吸入擴大腐蝕;不過若發生誤食或遭到大面積噴灑的情況,「接觸性」腐蝕就會深入表皮灼傷,因此民眾若不慎發生意外接觸,應趕緊沖水15至20分鐘以上,保護好傷口馬上送醫;若不小心吞入酸鹼性物質千萬不要催吐,以免2次傷害,務必先立即送急診處理。民眾大掃除時,使用各類清潔劑,一定要詳細瞭解使用方式,遵守4項預防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才能避免「吸入性」與「接觸性」化學性灼傷,順利打掃清潔。延伸閱讀:.衣服洗後有異味、愈洗愈髒?專家授清洗洗衣機6步驟.內褲不是不能用手洗!婦產科醫師提醒2問題沒注意,恐滋生細菌.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5 焦點.健康知識+
嗅覺下降會提高罹患憂鬱症風險?研究揭曉對人體影響
最近1項研究發現,嗅覺下降會增加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嗅覺減退是指1個人的嗅覺減弱或完全喪失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過敏、感染、吸菸、荷爾蒙失調、使用消遣性毒品或頭部受傷等原因所致,而嗅覺減弱也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徵兆。老年人嗅覺喪失竟與憂鬱症有關? 最新研究揭曉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老年人嗅覺喪失與晚年憂鬱症發展之間的關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維迪亞·卡馬斯教授指出,嗅覺變差可能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死亡風險的早期預警信號。此外,這項研究也探討了可能影響嗅覺和憂鬱症狀間關係的因素,包括認知不良和發炎等狀況。該團隊參考另1項研究——健康、老齡化和身體成分研究(Health ABC)的數據,對超過2,100名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進行了長達8年的評估。此研究從1997年開始,找來的參與者年齡皆介在70至73歲之間,且可進行正常的身體活動,如步行和爬樓梯。研究人員每年都會對他們進行追蹤,並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篩檢。追蹤2年後,研究結果顯示,28%的參與者表現出嗅覺下降,24%的參與者明顯喪失嗅覺,而在這2年追蹤過程中,約有25%的參與者出現了明顯的憂鬱症狀。此外,研究人員觀察到,嗅覺減少或明顯喪失的人出現明顯憂鬱症狀的風險增加。失去嗅覺對人體影響多大? 專家曝其影響範圍研究人員表示,嗅覺和憂鬱症可能可透過生物學和行為途徑聯繫起來,大腦中負責處理嗅覺的嗅球與負責調節記憶、決策和情緒反應的大腦結構會產生密切地相互作用。維迪亞·卡馬斯說明,失去嗅覺會影響身體健康和行為等方面,例如感知變質的食物或有毒氣體,以及享受飲食等。另外,目前還發現,失去嗅覺也可能是健康出現問題的重要性指標,由於氣味是我們與周圍世界互動的重要方式,且此項研究表明它可能是晚年憂鬱症的警告信號。不僅如此,現有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研究,氣味是否可以用來幫助治療晚年的憂鬱症。延伸閱讀:.這裡痛那裡痛、愛翻舊帳…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不易察覺.小心吃甜點變憂鬱!4種多吃也沒好處的食物,可能還會讓你不快樂.給憂鬱症患者:當憂鬱來襲,別逼自己要趕快好起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印表機也傷肺!「這群人」超過七成不知道肺健康正在被侵害
小心,別以為只有室外才有空氣污染,事實上,空污、傷肺因子常埋伏在你我身邊,連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也很難逃得過!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舉例,如辦公室玻璃帷幕上的窗簾常附著一些有機物質,一受陽光照射,就會引發「光化反應」,進而產生臭氧等有毒氣體,或印表機當碳粉經雷射強光照射,也會產生類似反應,這些有毒氣體可能對肺部健康造成傷害,日積月累下,肺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除了辦公室內的上班族,機車通勤族或外送員、警消等,也容易遭受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等環境傷肺因子伏擊,不過這些威脅卻常受到忽視。而臨床研究也顯示,上述傷肺因子不僅易引發肺部急、慢性發炎,還會導致肺功能受損,當肺功能受損嚴重,連走路、運動、爬樓梯都有困難,嚴重時會造成失能,只能長期臥床。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發起「聯合報健康放大鏡:您了解自己的員工健檢嗎?」調查,透過網路搜集累計1027份有效調查結果,其中包含住宿餐飲業、美容美髮業、警消、營建工程業、製造業及科技業等29類職業從業人員。發現參與填答的高風險傷肺職業族群中,約4成沒聽過肺功能檢測,且有超過7成沒接受過肺功能檢測,若不清楚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對後續肺部遭受侵害嚴重性也可能會輕忽!別再與x光混淆 了解肺部健康須靠肺功能檢測李岡遠指出,目前想了解自己肺功能是否受損,最方便、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肺功能檢測」,進行肺功能檢測時,不僅沒有侵入性、沒有輻射威脅,且過程簡單,檢測時間只需要10到30分鐘,結果很快就可以出來。肺功能檢測與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並不一樣。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主要用來偵測腫瘤、肺部結構是否異常;而肺功能檢測,主要透過肺活量與呼吸道空氣流暢程度,客觀了解肺部健康狀況。未來隨著新科技、新儀器日漸普遍,檢測也會越來越方便。【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測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肺功能檢測如此重要?李岡遠對此表示,一旦肺部長時間受空污、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懸浮粒子等傷肺因子侵害,易產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肺阻塞)或引起氣喘發作,並造成肺氣腫、肺纖維化等嚴重後果。7成高風險族群處於傷肺環境 仍未做過肺功能檢測根據調查,1027位填答者中超過半數工作環境中常出現傷肺因子,而做過肺功能檢測僅占3成。依據現行〈職業安全衛生法〉, 規範11種工作環境每年須進行肺功能檢測,調查也發現236位處於法規內工作環境的填答者,其中沒做過肺功能檢測比率超過7成。肺功能與一個人的活動力、生產力都息息相關,接受肺功能檢測,可第一時間掌握肺功能好壞,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肺功能持續受損,不過,現今許多環境污染物質,如PM2.5懸浮粒子等,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中並沒有被視為危害健康作業因子。不只如此,李岡遠也直言,現在許多新興工作,如外送員等,或像警消人員工作環境,都沒有列入高危害工作範圍,也沒要求須將肺功能檢測納入體檢,導致這些族群多半對自己肺功能狀況一無所知,像警消人員,雖然長時間接觸空污、災難現場粉塵、柴油廢氣的侵襲,卻更要求體能好、活動力佳,一旦肺功能持續衰退,影響打火英雄與人民保母工作表現,對整體社會是一大打擊。出現症狀肺部可能已受傷 保留肺健康要趁早據調查發現,1027份有效問卷中,已有逾20人只在上班期間出現咳嗽,有痰或氣喘等症狀。「當出現肺阻塞、肺部纖維化,引起肺功能受損,就再也無法恢復,只能避免繼續惡化!」李岡遠看過部分肺纖維化病患因肺功能受損而臥床、失能,根據臨床經驗,他也發現,長期接觸空污、汽機車廢氣等傷肺因子,並產生肺阻塞、肺氣腫、肺纖維化的族群中,不少為經濟弱勢、藍領階級,這些人多為家庭經濟支柱,一旦倒下,整個家庭都會受牽連。更可怕的是,肺功能受損、肺纖維化初期,多數人沒感覺,等到出現症狀,肺功能往往已經回不去了,因此肺功能檢測對這些族群更顯重要。👨⚕專家小叮嚀:每年一次肺功能檢測 搭配護肺小撇步 全方位守護肺健康李岡遠提醒,20到25歲是一個人的肺功能高峰期,建議在25歲時便接受第一次肺功能檢測,即使年過25歲,也建議盡快接受肺功能檢測,檢查結果可作為往後基準。之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檢測,若將肺功能檢測納入常規健檢、員工健檢,更為理想,平常進出有傷肺因子的環境,或不得已需接觸空污、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懸浮粒子等傷肺因子,也建議戴口罩,且盡量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在空污嚴重時在外面走路,或進行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減少傷肺因子傷害,在室內,則可加裝空氣清淨機,對肺功能健康,也可多一層保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聯合報健康放大鏡:您了解自己的員工健檢嗎?」調查結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25 焦點.元氣新聞
聯華食品大火逃生錯誤釀7死!居家躲浴室、濕毛巾遮口鼻都不對…火災避難謹記「5不1原則」
聯華食品北斗廠25日清晨大火,計有22人送醫,其中7人死亡。彰化消防第四大隊副大隊長江錦松指出,受困員工逃生時,犯下一個致命錯誤,也就是往上逃跑,並躲入冷凍庫中,在濃煙竄入冷凍庫後,紛紛倒地。江錦松指出,當火警發生時,正常狀況要往下逃,如果沒有辦法,也要水平移動、遠離火區,致命錯誤就是往上逃跑,因為人跑不贏煙霧。躲浴室、濕毛巾遮口鼻…錯誤逃生觀念很多人在遇到火警時第一時間會想躲在浴室,並找濕毛巾遮口鼻、用塑膠袋套頭等,其實這都是錯誤的逃生觀念。內政部消防署指出,若不幸遇到火警,請記得「5不1原則」的應變逃生6要訣:火災逃生「5不1原則」5不.不可為了收拾財物而延誤逃生避難時間,應以保命求生為首要目標。.不可搭乘電梯逃生:火場易斷電,會受困在電梯內。.不可躲在浴室:火場危害主要為濃煙,浴室門及天花板大多為塑膠材質,不耐高溫,且門下方為通風百葉,無法有效阻絕濃煙危害。.不可用塑膠袋套頭:除無法裝到新鮮空氣,且呼吸產生的霧氣,會影響逃生視線及速度,若遇火場高溫,塑膠袋也會熔化而黏在皮膚上。.不可浪費時間尋找濕毛巾而延誤逃生避難: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一氧化碳和有毒氣體,且尋找濕毛巾恐延誤逃生時間。1原則.火災避難時,要往下往外逃,並謹記隨手關門,以阻絕火勢及濃煙擴散。火場逃生關鍵問答Q:小火快逃,大火關門。為什麼要關門?A:火災發生時,發現逃生路徑上沒有濃煙,應立即向下逃生;當打開房門時發現濃煙,應立即關門以防止火勢及煙霧侵入,再用衣物或毛巾將門縫塞住,防止煙霧流入,並改往火、煙、熱的反方向尋找相對安全空間,並立即撥打119報案求救。Q:火災躲在任何地方都可關門嗎?A:可從以下3個狀況判斷是否可進行關門保命動作:建築結構:若為不耐燃的材料,不適合關門避難!鐵皮屋、木造房屋不行。門的材質:若不耐高溫,不適合關門避難!塑膠門、有玻璃窗的門不行對外窗戶:所在房間若無對外窗戶,不適合關門避難!Q:火災時為什麼「不可」躲浴室?A: 1.因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大多是塑膠材質,塑膠門不耐高溫,只要濃煙的溫度(大約200度至400度)就可以使塑膠門熔化變形,且浴室門下方也有通風百葉,因此躲在浴室裡面無法有效阻絕濃煙。2、浴室內排水孔下方設有「存水彎」利用彎曲造型將積水留在排水管內,發揮隔氣作用,避免排水管內的臭味流入室內,所以也不會有新鮮空氣流入浴室內。3、浴室內常沒有對外窗戶,無法對外呼叫,消防人員不易發現。Q:火災時剛好在電梯裡,如何自救?A: 1.先冷靜下來,電梯內非密閉空間,不會造成窒息。2.立即按對講機,或用手機撥打119、110。若手機無訊號,請撥112緊急電話。3.請「不要」嘗試打開電梯內外門,以防止墜落或其他意外。Q:身上著火時怎麼辦? A: 如為局部小面積著火,可用手拍熄。如為四肢或身體大面積著火,則切記口訣:停躺滾!不可慌張與亂跑,並採取下列步驟:1.馬上【停】在原地,切勿奔跑以免助長火勢。2.【躺】下來,立刻將雙手摀在臉上,減少顏面傷殘機會,並可將所遭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3.左右來回翻【滾】,直到火勢熄滅。【參考資料】.聯華食品大火釀七死全倒臥冷凍庫 消防:犯下致命逃生錯誤.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台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教育雲.新北市市民防災手冊
-
2023-04-15 焦點.健康知識+
掛急診要等多久?急診不是馬上能看!「5級檢傷分類」最久等超過2小時
很多人看急診的經驗不是很愉快,總覺得明明掛的是「急診」,怎麼等那麼久?但偏偏有時候,我們在假日鄰近診所沒有開業的時候,自己或家人突然出現嚴重的症狀,例如高燒、嚴重腹痛,或是長輩擔心心臟病發,不得不去大醫院掛急診。但到了急診室才發現,這裡不舒服的人很多,不知道要等多久?有時候還會發現,那個人明明比我晚來,怎麼醫師先幫他看診呢?事實上,急診不是門診,本來就不是「先到先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廖哲偉指出,病人抵達急診後,急診的資深護理人員會先做「檢傷分類」,而是由急診資深護理人員依每個患者的病情,使用標準方式快速評估並將病人分級,建立患者的優先就診順序,以即時搶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急診檢傷分類廖哲偉指出,台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是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急診醫學會、中華民國急重症護理學會,參考國外減傷分類架構並配合國內醫療環境而制定,共分為五級,說明如下:第一級:復甦急救患者症狀包括:‧心跳、呼吸停止,肢體及嘴唇發青、發紫‧體溫>41℃或<32℃‧無意識、意識混亂,如:對疼痛刺激無反應、只能呻吟或說單一字句、只有疼痛刺激才會睜眼‧持續抽搐且無意識第二級:危級患者症狀包括:‧急性意識狀態改變(語言與動作遲滯,但尚可溝通)‧持續胸悶、胸痛且冒冷汗‧低血糖(<40mg/dl)‧大量血便、黑便、嘔血‧外傷造成之大量出血,頭頸軀幹骨盆部位血流不止‧槍傷,頭、頸、軀幹鈍傷、穿刺傷,開放性傷口疑似骨折‧高處墜落、車禍(乘客被拋出車外)、頭部撞擊後曾失去意識‧突發性視覺改變‧免疫功能不全且發燒‧會陰部穿刺傷與大量出血,生殖器腫脹變形‧外傷或接觸化學物質後出現的神經功能異常‧化學物質濺入眼睛‧疑似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螫傷,咬傷導致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第三級:緊急患者症狀包括:‧走動時明顯有呼吸急促‧經期逾期且腹痛‧無法控制的腹瀉或嘔吐‧外傷後肢體腫脹變形疑似骨折/脫臼‧咖啡色嘔吐物或黑便‧高血壓(收縮壓>200mmHg或舒張壓>110mmHg)且沒有任何症狀‧抽搐後意識已恢復‧廣泛性紅疹/水泡‧毒氣或其他氣體吸入,無呼吸窘迫徵象‧急產(宮縮>2分鐘)第四級:次緊急患者症狀包括:‧局部蜂窩性組織炎‧解尿疼痛但沒有發燒‧陰道點狀出血‧急性咳嗽但沒有發燒‧發燒但無其他不適‧反覆性疼痛或暈眩‧持續性打嗝‧厭食/缺乏食慾,生命徵象正常第五級:非緊急患者症狀包括:‧習慣性便祕‧慢性腹水,欲抽腹水‧肢體水腫,生命徵象正常,無其他不適‧慢性噁心、嘔吐或打嗝‧直腸內有異物但生命徵象正常‧關節腫‧輕微擦傷,瘀青,軟組織受傷‧螫傷或咬傷,但無發燒或疼痛不適‧陰道分泌物,生命徵象正常且無其他不適‧過敏、鼻塞‧慢性失眠‧輕微腹瀉,無脫水現象急診要等多久?經過醫護人員的檢傷分類後,患者會被分為5個等級,並優先為情況最危急的人治療。因此不同等級的患者等待治療的時間都不一樣。說明如下:第一級「復甦急救」:須立即急救第二級「危急」:可能等10分鐘第三級「緊急」:可能等30分鐘第四級「次緊急」:可能等60分鐘第五級「非緊急」:可能等120分鐘所以說,如果你在急診等很久,可能是在檢傷分類中屬於第四、五級,較不緊急的患者。畢竟醫療資源有限,醫護人員必須盡力搶救每個生命。下次遇到急診等很久的狀況,建議耐心一點,多體諒醫護人員吧!延伸閱讀: 不吃肉=清淡?吃素=健康?營養師揭吃素5地雷:你以為的蛋白質其實是「澱粉」 鳳梨竟是絕佳的「養肝水果」!營養師傳授護肝8法:促進解毒,修復受傷的肝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大掃除使用清潔劑,注意4成分避免踩雷!醫師提醒:4守則可避免
春節前家家戶戶年度大掃除,哪些清潔劑能清除經年頑垢?臺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冠儀提出常用清潔劑4種成分的使用注意事項,要注意其酸鹼度、混合使用是否產生高溫或有毒氣體、清掃過程應確保通風,做好防護,知道緊急處理流程,才能輕鬆打掃,避免踩雷。清潔劑中的成分,在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1.消毒水(次氯酸鈉):常作為環境消毒之用,容易和鹽酸、氨水甚至尿垢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或易燃氣體,使用時一定要遵守使用說明。2.氨水(氫氧化銨):常添加在清潔劑中用來分解廚房、玻璃或衣物油脂,需避免與消毒水或含次氯酸鈉的產品混合使用。3.鹽酸(氫氯酸):方便清水垢、無色刺鼻的強酸溶液,使用時容易和空氣中水蒸氣結合產生酸霧,和消毒水混合時,更會產生有毒氯氣。4.苛性鈉(氫氧化鈉):片狀或顆粒式的浴廁疏通劑主要成分,使用時需要注意避免與酸性物質接觸,酸鹼反應發生時會大量放熱,導致皮膚灼傷。遵守4個預防守則,減低清潔劑傷害身體的風險1.口罩戴緊維持現場環境通風,就能大幅度避免吸入有害氣體。2.戴手套,通常疏通水管、馬桶需要大劑量清潔時,要特別小心肌膚直接碰觸。3.一次只使用一種清潔劑產品,等待一段時間後再沖水,避免相互作用產生化學反應。4.避免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發生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李冠儀主任回想過往急診經驗,偶爾會碰到清潔劑嗆傷救治的個案,因為「吸入性」的煙霧會讓人不適,通常不會大量吸入擴大腐蝕。如果發生誤食或遭到大面積噴灑的情況,「接觸性」腐蝕就會深入表皮灼傷。不慎發生意外接觸,接觸面要趕緊沖水15至20分鐘以上,保護好傷口馬上送醫;不小心吞入酸鹼性物質千萬不要催吐,以免二次傷害,務必立即送急診處理。春節除舊佈新,使用各類清潔劑,一定要詳細瞭解使用方式,遵守四項預防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才能避免「吸入性」與「接觸性」化學性灼傷,順利打掃清潔好過年。
-
2022-05-14 養生.聰明飲食
40歲起大腦開始衰退!日本醫學博士傳授「大腦排毒飲食法」:吃黏黏的食物,7招防失智
以通便聞名的膳食纖維,也有排出體內毒素的作用。膳食纖維能通便,是因為它能軟化大便,增加大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排便是身體排出毒素的主力,所以順利排便是排出毒素的基本。現代人的大腦累積著毒素!這是看腦部影像就能明白的事實大家看到《腦排毒飲食法》這個書名,會有什麼想法呢?想必也有人會驚訝,「欸?我的大腦也有累積毒素嗎?」遺憾的是,現代人的腦中堆滿了毒素。這是看腦部影像就能明白的事實。而且,即使腦中累積的毒素不會馬上發展成疾病,也會使大腦變得難以發揮原本功能。 大腦作為人體的中樞,被一堵堅固的牆壁嚴密保護著,不讓異物進入。這是你我都知道的常識。然而, 2019年竟有一篇論文表示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發現牙周病的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為醫學界帶來巨大的衝擊。這代表大腦的保護並不是銅牆鐵壁,即使是極小的缝隙,也可能讓有毒物質侵入。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與正常大腦影像的區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逐漸萎縮變小,乙型澱粉樣蛋白沉積,神經細胞內產生濤蛋白(又稱濤蛋白),知覺、思考、隨意動作、記憶等大腦高階機能都受到不良影響。相較之下,正常大腦的體積大且飽滿,找不到任何乙型澱粉樣蛋白和濤蛋白。 阿茲海默症是大腦毒素引起的最嚴重疾病之一。國際知名的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戴爾.布萊迪森博士,在書中指出導致毒素侵入大腦的三個因素: 1.發炎(感染、飲食或其他原因所導致)2.營養不足(輔助營養素、荷爾蒙、其他腦部所需的營養)3.毒素(金屬和黴菌等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等) 目前尚未查明阿茲海默症的直接成因,但只要某種毒物進入大腦,為了與之戰鬥,名為乙型澱粉樣蛋白的物質就會沉積在腦中,造成濤蛋白的產生,引起神經細胞功能障礙。 改變飲食可以減少大腦的毒素以大腦會積存毒素為前提,若能清除過去累積的毒素,盡可能不讓新的毒素進入大腦,我們就能避免腦部功能的失調和疾病,尤其是阿茲海默症。而這件事是可以透過改變飲食來實現的。 把改變飲食寫成文字很簡單,但要改變長年以來的飲食習慣,實際上可能很難。我自己現在每天都在實踐排出大腦毒素的飲食,這個方法也是在我持續研究健康長壽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各種飲食方法一點一點地進行調整,所累積下來的成果。 我對飲食方法的探索大約有長達20年的歷史。多虧這個方法,即使是60多歲的現在,體型也和以前一樣,從早上睜眼的瞬間到晚上就寢為止,大腦都在全力運轉著。我每週會和墨西哥醫生用英語開幾次會,經營的有機農場也在不斷擴大中,每年都會舉辦抗老化訓練營,開設附加照護的養老設施,一個接一個地實現夢想。改變飲食不僅能讓身體健康,還能讓頭腦清醒,讓人有動力去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情。 長壽和健康必定是一體的我長期從事健康和長壽的研究,我始終堅信「長壽和健康必定是一體的」。我強烈建議,最晚也要從大腦機能開始衰退的40多歲開始,將腦排毒飲食法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記憶力越來越差的五十多歲,或是被診斷為認知功能低下的70多歲、80多歲,只要能排出大腦的毒素,身體狀態就一定會有好的轉變,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擇日不如撞日,請從今天開始進行大腦排毒。腦排毒飲食法才是使大腦維持良好運作,擺脫失智症和慢性病等健康威脅的有效手段。膳食纖維能拯救大腦以通便聞名的膳食纖維,也有排出體內毒素的作用。膳食纖維能通便,是因為它能軟化大便,增加大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排便是身體排出毒素的主力,所以順利排便是排出毒素的基本。 尤其是黑木耳和海帶等藻類的黏滑成分,以及蒟蒻和洋菜的成分,能使滯留在腸內的大便變軟,有助於消除便秘。具有黏性的山藥、金滑菇、秋葵等,不僅能改善便秘,還能提高可說是體內排毒器官的肝腎功能。 另外,膳食纖維也是腸道益菌的養分。如果益菌增加,腸內環境得到改善,那麼腸道宿便裡的害菌就不會產生氨之類的有毒氣體。除此之外,膳食纖維還有幫助排出食鹽裡的鈉,以及抑制膽固醇吸收等諸多效用。 飯前喝「檸檬&生薑水」對肝臟有益飯前喝一些加入檸檬汁和生薑汁的常溫水,有幫助排毒的效果。檸檬裡的豐富酵素可以提高肝臟功能,促進排毒能力。給身體帶來溫暖的生薑,可以擴張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血管,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大腦排出的毒素進入血管後,會被送到肝臟進行解毒,所以只要加快血液循環,趕快把有毒的血液送到肝臟,就能將毒素排出體外。 只加檸檬,或者只加生薑也有效。所以不要喝什麼餐前酒,把這個當作解毒水,養成每餐飯前喝一杯的習慣就好了。 大腦排毒飲食的7個規則 1.一天吃一份排毒小菜只用有排毒效用的食材和調味料來製作料理。 食材:蒜蓉綠花椰小魚乾材料(便於製作的份量:4 餐份)綠花椰菜 … 200g、小魚乾 … 20g、大蒜(切碎) … 2 片、特級初榨橄欖油 … 3大匙、鹽 … 1/2 小匙 作法:(1)把綠花椰菜分成小朵,太大朵的話切成兩半。(2)鍋中燒開5杯的水,放入花椰菜煮1分鐘後,用篩網撈起瀝乾。(3)將橄欖油和大蒜加入小平底鍋,中火加熱至大蒜變色後,放入小魚乾和鹽。等小魚乾變色後,加入(2)攪拌均勻。2.把主食改成「混合糙米飯」減少醣類攝取量的話,「酮體」會成為大腦的營養來源, 所以加上攝取少量就能有飽足感的糙米。 3.嚴選油脂和調味料油脂是指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油脂。使用不含添加物的調味料。 4.選擇小型或中型的野生魚體型越大的魚所含毒素越高,選擇毒素少的小型魚比較好。 5.肉類、加工品要仔細檢查產地和原料肉品基本上選擇本土的。香腸、火腿等絞肉產品,成分看起來怪怪的就不吃。 6.多吃深色蔬菜蔬菜和水果的色素含有豐富的天然抗氧化物質,深色皮的東西可以連皮一起吃。 7.細嚼慢嚥多咀嚼可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幫助營養的運送,更容易排出毒素。書籍介紹腦排毒飲食法:腦科醫生推薦的7天實踐食譜,幫你驅除腦霧,防健忘、抗失智,喚醒大腦防禦力作者:白澤卓二,小田真規子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2/04/27作者簡介白澤卓二:醫學博士。1958年出生於神奈川縣。1982年從千葉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進入胸腔內科。1990年於同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曾任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病理部門研究員、同單位神經生理部門室長、分子老化研究小組組長、老化基因組生物標誌研究小組組長,2007年至2015年擔任順天堂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科抗老醫學講座教授。2017年開始擔任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2020年就任千葉大學預防醫學講座客座教授。同時擔任日本Functional Diet協會理事長、日本抗老協會理事長、抗老化科學CEO。專業為壽命控制基因的分子遺傳學、阿茲海默症分子生物學,以及運動員基因研究。小田真規子:料理研究者兼營養師。於女子營養大學短期大學畢業後,曾擔任料理師助手,而後從事現職。以「誰都能做好的健康美味家庭料理」為主題,將自己的原創食譜發表於雜誌、電視、網路,並有許多關於料理的基本、簡單常備菜等著作。延伸閱讀: 不想浴室長霉,為何用「冷水」比電風扇好?跟譚敦慈學:讓浴室不長霉的「5大訣竅」
-
2021-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口罩+空氣清淨機 擋氣膠保健康
大高雄空汙嚴重,環保署空品監測站發現,該地區空氣品質指標(AQI)差強人意,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即使日後疫情降級,大高雄民眾至室外仍應戴口罩,家裡則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才能護肺、保健康。新冠疫情迄今已快滿兩年,學者、指揮中心常提及「氣膠」傳播,但許多人仍搞不清楚「氣膠」為何物,是「氣體、塑膠」的結合體嗎?望文生義,既是膠狀物質,為何新冠病毒傳染力超強?王家蓁解釋,「氣膠」就是民眾熟知的懸浮微粒,其中包括PM2.5,這是體積小於二點五微克的懸浮微粒,也是AQI六大監測項目的重要關鍵。 比起飛沫,氣膠在空氣懸浮更久達數小時,增加傳染風險,民眾須持續戴口罩,才能降低新冠病毒的氣膠傳播風險。除了增加染疫機率,氣膠也是重要空汙指標,高雄空品不及格,部分原因就在於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偏高,如果長期處於空汙環境,廢氣、懸浮微粒進入下呼吸系統,組織持續發炎,容易引發氣喘、肺氣腫,甚至提高肺癌風險。 受到境內工業汙染、交通廢氣,及境外沙塵影響,王家蓁指出,大高雄AQI表現不佳,全年中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超標(一百單位以上),僅三分之一為普通及良好等狀態。王家蓁提醒,研究證實,戶外空氣汙染會連動室內空氣品質,一般人有九成時間待室內,南部地區民眾更應重視吸進肺部的空氣,設法阻絕病毒氣膠、PM2.5進入肺部的機率,在戶外時,養成戴口罩習慣,室內則需開啟空氣清淨機或通風系統,盡量保持空氣對流。
-
2021-11-04 新聞.健康知識+
你有「辦公室症候群」嗎? 常頭痛、眼睛乾紅、鼻塞要當心
一進辦公室就鼻塞、走到會議室就不由的噴嚏連連、坐在辦公桌前總是哈欠連連……這些景象你可能一點都不陌生。由於上班族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加上密閉空間的冷氣空調系統,這些「辦公室症候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所謂的「辦公室症候群」,是指上班族處在密閉空間裡,因為環境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甲醛、甲苯等有毒氣體,而產生頭痛、頭暈、眼睛乾澀發紅、鼻塞過敏、皮膚乾癢等症狀,更甚者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密閉大樓內迅速傳播開來。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周碩渠表示,國外會採用問卷方式來進行評量,藉由勾選上述症狀,在無法找出這些症狀發生的明確因子時,就從「病態建築症候群」的角度來進行評估。通常容易發生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地方除了辦公大樓,醫院、學校等場所也常發生。周碩渠提醒,不管是「辦公室症候群」或是「病態建築症候群」,避免讓它找上的根本方法就是將「汙染源」排除,如果已出現不適症狀就盡快就醫,依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還是沒辦法好轉或痊癒,就減少身處在這些環境的時間,更甚者可能要離開。【危機1】冷氣低溫空調與潛藏的細菌根據研究,理想的室內溫度是22度,也有研究顯示,在25度的環境下錯誤率僅10%,溫度每下降5度,除了效率減半,錯誤率還會增加1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可能造成員工身體不適、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冷氣空調出風口的濾網堆積大量灰塵和細菌,也是造成上班族皮膚或呼吸道系統的致病原因。再者,由於女性代謝率比男性慢,比男生容易覺得冷,長時間處在溫度低的辦公環境,容易有腹痛、痛經等症狀。特別是夏天時從炎熱的戶外進入辦公室,由熱入冷的情況可能造成腦血管收縮,出現頭痛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解除危機這樣做1.一早進辦公室先將窗戶打開,讓空氣保持流通;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避免鼻塞過敏、咳嗽等症狀。2.進冷氣房採分段式,先進冷氣房待幾分鐘,再至室外陰涼處待幾分鐘,然後再步入室內,反覆數次讓身體漸漸適應室內低溫。3.久待冷氣房容易造成鼻腔和黏膜過乾,可多補充水分;或是桌上放一杯水,並定時的擦乳液保濕,避免皮膚乾癢。4.使用電腦1小時休息5分鐘,眼睛容易乾澀的人,可適度滴人工淚液,或用溫毛巾或搓熱雙手敷眼。【危機2】辦公家具和事務機看不見的毒物由於辦公大樓多採中央空調系統,加上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高;便宜建材所釋放的甲醛,容易誘發氣喘、疲倦、皮膚癢、噁心等症狀;影印機碳粉、印表機、電腦等辦公用品產生的臭氧,長期吸入可能提高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炎的風險。★解除危機這樣做1.電腦不用時關閉螢幕或關機,省電又可避免產生臭氧;影印機、印表機等事務機應另闢房間放置,並保持通風。2.辦公室可擺設黃金葛、常春藤、腎蕨、菊花等植物,降低二氧化碳、甲醛等汙染氣體。【危機3】久坐少動肩頸痠痛渾身不舒服習慣在辦公時低頭工作,讓頸椎長期處在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位置,造成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讓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拉扯,容易發生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偏高的電腦桌和不靈活的滑鼠,更加重頸部和肩部的疲勞,且頻繁使用的手腕和手指更容易造成肌腱炎或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解除危機這樣做1.座椅調至適當高度,坐著時要有足夠空間伸展雙腿;背部挺直緊靠椅背,且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2.工作一段時間就轉動頭部,舒緩肩頸壓力;或起身走動,改變姿勢,讓下半身放鬆舒展;休息時可以做握拳、捏指、轉動手腕等放鬆手部的動作。3.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使用滑鼠時,手臂不要懸空。盡量靠臂力移動鼠標;手腕部能墊起,避免懸腕操作滑鼠。【危機4】長期工時壓力大造成情緒病對上班族來說,壓力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且多數人也都能自我排解,但一旦壓力過大,身心無法應付,就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緊張、失控,甚至造成慢性疲勞、抑鬱症等問題。★解除危機這樣做1.定期運動有助降低近4倍罹患情緒病的風險,身心運動又比帶氧運動效果好,其中以太極、氣功及瑜伽等對減低情緒病風險效果最佳;建議每周最少運動2天,每次半小時。2.情緒失控時應離開工作現場,去一下洗手間、喝個水、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冷靜之後再回到工作環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上班族男比女更不健康! 醫師揭「3習慣」小心身體完蛋...你中幾項?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日復一日殺生…執行安樂死40年職員不斷自我洗腦「我沒有錯」
現代人和寵物共存共榮,但仍有許多貓狗被迫面臨安樂死的命運。近年各國實施動保法,流浪動物的安樂死數量已大幅下降,收容的貓狗也會盡量安排志願者領養,並呼籲不要輕易棄養。西日本新聞報導,日本對貓狗的安樂死方式除了注射,針對幼獸還有另一種手段,使用名為「簡易處分機」的裝置,是個會釋出毒氣的箱子。由於幼獸的血管太細難以注射藥劑,於是會改採用簡易處分機。記者直擊福岡市東部的某處動物收容所,職員將兩週大左右的幼貓放入紙箱,再放入簡易處分機,蓋上蓋子後按下綠色按鈕啟動。約10分鐘後,身形小到一隻手可以掌握的小生命已逝去,取出時還相當柔軟且溫暖,紙箱底部鋪的墊子留有尿漬。在該收容所負責安樂死的一名職員已工作近40年,日復一日的殺生當然也會於心不忍。他曾經偷偷養著將被安樂死的三隻狗狗,後來被上司發現,要將他調職,他提出自己親手把這些狗狗處分掉。從此以後,他壓抑著情感,把自己當作機器,如實執行這份工作,並且告訴自己「我沒有錯」。在家裡除了妻子以外,沒人清楚他的工作內容。1999年日本修改動物愛護管理法,收容所目標變為和貓狗「共存」的設施,收容貓狗的條件變嚴,處分數量也大幅減少。然而該職員的心境跟不上這個變化,仍然壓抑著感情持續這份工作,多次自我質疑,還曾求助精神科。以往在孩子面前都難以啟齒這段黑暗面,如今這位職員以講師身分到各中小學演講,以自身經驗教導學生生命教育的可貴,希望能減輕一點這些年來殺生的罪孽。現在該收容所每年收留超過300隻貓,大多數是流浪貓,也有飼主帶來的家貓,棄養理由包括家裡高齡飼主因病或死亡無法再養、家族成員過敏、收入無法負擔等理由。去年被飼主帶來的家貓有17隻,其中10隻被認定無法收置,遂執行安樂死。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膠是新冠肺炎傳播途徑 中山大學籲加強室內空氣清消
世衛組織今年4月宣布氣膠傳播是新冠肺炎重要的傳播途徑,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中心主任王家蓁與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均表示,室內通風不良,亦可能加速疫情擴散,要阻斷病毒氣膠傳播鏈,加強空氣的清潔與消毒是重要關鍵。王家蓁表示,氣膠為懸浮於空中的微小液滴或顆粒物質,民眾講話、唱歌、咳嗽或呼吸,會釋出大小約在5微米以下的呼氣氣膠,而氣膠比是飛沫更微細的「微飛沫」,在空氣中能懸浮得更久,傳播到比現行規範的社交距離更遠。要阻斷病毒氣膠傳播鏈,王家蓁除提醒大家戴口罩時要注意密合度,也強調應改善通風,避免髒空氣在室內重覆循環,像加裝含有可過濾氣膠微粒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或可有效抑制病毒活性的紫外光燈(UVC),都是方法。但也提醒,紫外光燈雖能有效殺死病毒,不過安裝的位置要避免直射人的皮膚或眼睛造成傷害。更建議,未來新建築也應強化通風系統的設計。紀駿輝表示,全球公共衛生體系過食物與水源所可能導致的疾病已建立防治規範,唯毒對空氣傳播可能導致的疾病卻相對地忽視。這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更應就目前防護力不足的規範及體制加以修正,避免室內通風不良而導致疾病產生。
-
2021-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不良通風系統可能加速新冠病毒擴散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台灣本土亦面臨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挑戰。中山大學氣膠科學中心主任王家蓁與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共同指出,不良通風系統可能加速疫情擴散,「加強空氣的清潔與消毒」對於阻斷病毒氣膠傳播鏈相當關鍵。改善室內通風、避免室內髒空氣的重覆循環、加裝含有可過濾氣膠微粒濾網如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或於室內加裝可有效抑制病毒活性的紫外光燈(UVC)是當前可降低室內病毒氣膠傳播的有效方法。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主任王家蓁強調,氣膠為懸浮於空中之微小液滴或顆粒物質,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呼吸時,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5微米以下的呼氣氣膠。就物理型態而言,氣膠可以視作比一般飛沫更微細的「微飛沫」。由於顆粒大小的差異,氣膠不像飛沫液滴會受到重力主導而在數秒內快速沉降到地面,氣膠的微小粒徑使其深受空氣拖曳力影響,而在空氣中懸浮得更久,甚至在有氣流或風吹的情況下,能夠被傳播到比現行規範的社交距離更遠的距離。一旦被可能宿主吸進體內後,小顆粒的病毒氣膠可能越過鼻咽及上呼吸道直抵肺部更深處的細微支氣管甚至肺泡處而不被現行的鼻咽採樣篩檢所偵測到。因此,若僅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的防疫規格進行疫情控制,是無法完全阻止氣膠傳播的,「這也說明為何許多國內外確診者,是在明明已經保持社交距離、戴上口罩的情況下依然受到感染。」「另一個氣膠與飛沫傳播間非常重要的差異,在於氣膠會相當大程度地受到通風系統的影響,而飛沫不會。」王家蓁主任表示,保持懸浮狀態的氣膠,會隨著本身在呼吸道內產生時呼氣動作的氣流速度(如唱歌及呼吸所產生的氣膠速度即有所不同)、週邊環境氣流風向、室內通風系統,甚至建築物中央空調設計的影響,而流佈到超過現行規範之社交距離以外的地方。她進一步提醒,紫外光燈(UVC)雖能有效殺死病毒,但需安裝在適當位置,例如房間上方、空氣清淨機身內或空調系統內部,以避免直射人的皮膚或眼睛造成傷害。另一方面,未來新的建築體也應強化通風系統的設計,以降低因室內環境通風不良所導致的呼吸道感染,以及傳染性疾病透過氣膠傳播的風險。誠如《小王子》一書中著名的一句話:「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此次COVID-19疫情正凸顯出社會群體中人與人間的連結之密切及深遠程度,遠超乎我們以往的認知。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提到,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的政策論壇(Policy Forum)的專文「改變現有規範以防止室內呼吸道感染」(A paradigm shift to combat indoor respiratory infection)即明確指出,雖然全球各國的公共衛生體系過去對於食物與水源所可能導致的疾病都已建立起完善的防治規範,但對於空氣傳播所可能導致的疾病卻相對地大大忽視。經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病原體以氣膠形式於空氣中傳播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強烈地被注意且證實,人們應改善目前防護力不足的規範及體制加以因應,以確保未來的室內空氣品質,並避免室內通風不良而導致的呼吸道感染。
-
2021-04-26 名人.黃軒
為什麼機師容易被傳染新冠?醫師曝4大高風險行業
為什麼機師,容易被傳染?這幾天一直被問,為什麼機師又有人被感染到病毒?其實我常常上節目說,有「4大師團」最容易被病毒或細菌傳播:1.醫師/護理人員2.機師/機組人員3.廚師/運輸人員4.教師/軍警人員這些師團有共同點,那就是「接觸外界」的人物會很多,他們工作地點「狹窄」或必需「群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艱鉅的任務……今日以飛機為例,整理一下文章:「1.境外,都是高風險區」現在很多自己國內疫情控制不錯的國家,他們的新增COVID19病例都是境外的>境內的!這意思就是「外面世界不安全」。正確!全球都在大流行,請問哪裡是不流行呢?這些機師又得深入危險區工作,我們民生用品、我們的經濟效益,才能有效維持。於是機師從一個危險的境外地區,又到可能更危險、更沒管制措施的境外地區,他們為了完成專業上的任務,無不冒險穿梭於全世界的航空站,這些人天天和境外地雷一起,這怎麼不危險呢?別忘了,機師真的是全球目前高風險的專業之一! 「2.國際航空指引不一致」當前全球各地許多國家,在無法保持安全距離之下,早已經建議或甚至強制一定使用口罩。但是,根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預防和管理民用航空公共衛生事件的國際組織 (CAPSCA)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各界的國際組織,其建議也不太一致的,尤其是在駕駛飛機時,在駕駛艙內使用口罩,有些規定不一定是強制性的。例如當飛行員決定在駕駛艙中使用口罩時,應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國際機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s,縮寫IFALPA)的立場是,出於飛行安全的考慮,當機門關閉時,飛行人員應該可以選擇在駕駛艙內取下口罩。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鼓勵在飛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都配戴囗罩,但這不一定強制性的措施。而美國聯邦航空局(FAA)修改了其座艙氧氣面罩法規,當飛機離開控制站時,FAA要求飛機控制系統中飛行員使用氧氣面罩,以減少飛行員暴露於面罩上,可能存在的任何可能性的病原體。The FAA has amended its cockpit oxygen-mask regulation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for pilots to be exposed to any pathogens that may be on the masks.「3.狹窄的空間:駕駛艙」有研究人員在駕駛座內,模擬了病毒飛沫在駕駛艙現場,很快的就發現在狹窄空間的駕駛座內佈滿了四散的飛沫,可以想像機師又得觸控許多按鈕、物品,即使這些接觸面在起飛前早已消毐了,而後來的任何一位飛航工作人員(包括工程師、安檢師……)只要有人不小心一聲咳嗽出入駕駛艙,其實狹窄的駕駛艙很快也很容易就被污染了。而機師就是得長途飛行中,一直觸碰到這些在駕駛艙早已污染的物件⋯⋯「4.飛行太久」美國國防部也曾發布了使用波音777-200和767-300機身,模擬人體飛行期間的氣溶膠行為和病毒情況。研究顯示只要有用HEPA高過濾系統,其病毒氣溶膠可減少99.7%。但作者卻作出結論,每飛行54小時,就會有1次感染,而在12小時飛行中,卻是零感染。累積飛航時數愈久,得到的感染機率就會愈高。機師不可能只飛行12個小時後,就不會再飛行了不是嗎?所以機師飛行愈久,愈多境外地點,當然風險愈高了。另一項研究人員巴尼特(Barnett)估計,在2小時的全程飛行中,感染病毒的風險約為4300分之一。而如果飛機內有做好保持安全距離的措施,其風險就可降至7700分之一呢!「飛航人員,辛苦了」我們得向所有冒險前進高風險區的任何航空人員,説聲謝謝,辛苦你了!有了你們,我們才能有安定,民生的生活,經濟的維護⋯⋯飛行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我們一起加油打氣啊!資料來源:Reprint of: Air travel and COVID-19 prevention in the pandemic and peri-pandemic period: A narrative reviewAerosol distribution in the cabin and cockpit of an ambulance helicopter※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20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化學療法與地獄之門為了治療癌症,我們受了種種煎熬,埋在那些煎熬深處的種種,訴說我們為求了解癌症費盡多大的心力,以努力了解癌症自相矛盾的個性,學習它的強勢、無理性的變化、特殊依賴、模式、手術方法,以及弱點。儘管癌症生物學和癌症治療是分開的主題,但也彼此交織在一起,只是聯繫兩邊的道路並不一定呈直線前進。隨著基礎科學的發展,癌症療法有了突破,行進方向就反了過來,變成從癌症治療方式揭露癌症各方面的基本知識。當科學家對癌症性質還不太了解的時候,一開始是用有毒藥劑來治療癌症的。這些藥物出現的故事,一方面令人震驚,卻也讓人深思。這些後果難計的毒物有不少到現在還在用,而且毫無疑問地形塑了我們對癌症的看法。而故事的起源完全出人意料,與人們想像的實驗室相去甚遠。是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有點諷刺,化學療法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暴行。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三日,美軍中校史都華.法蘭西斯.亞歷山大(Stewart Francis Alexander)接到電話,要他趕快收拾行裝,一架飛機在等他。有人給他做了簡短簡報,三天前德軍轟炸了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巴里港,這是盟軍武力的重要樞紐。盟軍驚呆了,因為當時他們認為納粹空軍已焦頭爛額,根本無力攻擊此處,因此沒有防備,甚至全港燈火通明,替德國人照亮前路。炸彈從天而降,揭開恐怖場景。一千名盟軍士兵在第一輪攻擊中喪命,數百名水手在沉船時跳水逃難。他們浮上水面後,全身覆蓋著從擊毀船隻漏出來的油狀化合物,許多人注意到這油有大蒜味。然後他們開始出現奇怪的症狀,許多人都說自己有燒灼的痛感,但沒有把這些症狀和油聯想在一起,因為那些油看來只是透過制服沾上皮膚的機油。從黃昏到晚上,他們不斷喊著皮膚被燒得好痛,醫務人員注意到他們長出水泡了。過了晚上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除了皮膚灼痛外,數百名士兵失明了。盟軍高級司令部知道這些症狀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就是他們打電話給亞歷山大的原因,但他們接到高層命令,不准透漏內情。亞歷山大隔天就抵達巴里港。他檢查病人,詳細詢問病情,發現以下徵狀:皮膚灼傷、失明、大蒜味—這一定是芥子氣中毒。亞歷山大受過化學戰的訓練,他毫不猶豫地告訴醫務人員該如何救治這些痛苦的士兵;但是當他帶著調查結果回去向指揮官報告時,迎接他的回應卻如石沉大海,只是叫他繼續工作,治療病患,對知道的事情不要聲張。他非常清楚,盟軍正試圖遮掩事實,闖禍的是他們自己一艘載滿芥子毒氣彈的船。幾週後,八十三名士兵死於有毒的「友誼之火」,一場豬隊友誤傷自家人的毒氣侵襲,附近城鎮受到空飄毒氣擴散波及,死亡平民無法精確計算,粗估多達一千人。一段時間後,人們才知道,在被炸毀的二十八艘軍艦中,有一艘名叫「約翰哈維號」(SS John Harvey)的船要負責,它載的毒氣炸彈被德國炸毀致使毒氣外洩。超過十二萬磅的黃色氣體溢入海灣或隨海風飄散,無差別地傷害毫無戒心的平民。盟軍下令掩蓋真相,因為戰爭雙方都簽下不使用化學武器的合議,但約束力薄弱,彼此都不信任對方,都在儲備芥子毒氣準備還擊。無法切確說出亞歷山大到底救了多少生命,也無法量化他的治療手段到底為病患減輕多少痛苦。只等有一天揭開這起意外的機密面紗,他會獲得表揚。但當他回到家鄉之所以被人記得,卻是因為他帶回去的東西—他的手提箱裡裝滿毒氣受害者的組織樣本。醫生很快開始分析樣本,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受害者在淋巴結及骨髓中的白血球全都呈現大量耗損,而這些系統恰好是淋巴瘤患者細胞發狂分裂的地方。當時,耶魯大學有兩位藥理學家路易斯.古德曼(Louis Goodman)和亞佛烈.吉爾曼(Alfred Gilman)受到委託研究「氮芥」(nitrogen mustard)的治療作用,因此兩邊就有了連結。他們突然想到,用在戰爭的毒氣具有雙重性,這種奇怪的化合物就像結合善意與邪惡的「化身博士」,既可用在戰場上,也能存在醫生診間。這個想法像是遠距離長射,但他們說服自己值得一試。他們設計一個實驗測試自己奇怪的想法,他們認為毒氣可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化學藥物。以小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證明了古德曼和吉爾曼的假設:很明顯,氮芥化合物可顯著縮小小鼠淋巴瘤。即使一開始這個假設看來可能性很低,現在看來已經不那麼瘋狂了。一股興奮感彌漫在兩人之間,他們可能已經發現一種抗癌藥物。然後,這兩位藥理學家去找同校的胸腔外科醫生古斯塔福.林斯科格(Gustaf Lindskog)請他幫忙進行下一步驟。他們向林斯科格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瘋狂的要求,希望他在淋巴瘤患者身上使用氮芥。他們給林斯科格看了很多讓人驚訝的老鼠臨床數據,最後取得同意。林斯科格開始用化學藥劑治療病人,第一例病人患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in’s lymphoma)已經發展到嚴重的呼吸道阻塞。這是一個重症案例,在他身上已用盡所有的醫療選項。但令所有人驚訝的是,用藥之後,患者的腫瘤變小了。然後林斯科格又把化學藥物注射到其他患者身上,結果相同。研究三人組興奮不已,把他們戲劇化的醫療成果透露給軍方,但興奮只有一下子。由於美國毒氣戰計畫仍屬保密階段,他們被要求保持沉默,以致這麼驚人的成果要等三年後才獲准發表。這項研究終於在一九四六年發表,引起一波興奮熱潮。幾世紀以來,癌症治療法一直以手術和放射線治療為主,成功與否要看癌細胞是否擴散。如果擴散了,放射和手術的效果當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能有一個可在體內遊走、無論癌細胞藏在哪裡都找得到、能打仗的藥,這是由來已久的夢。當然,對於那些無法切除或放射處理的「液體」(liquid)癌症,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化療是唯一想得到的解決方案。氮芥的成功引發了誘人的可能性:說不定可以一舉開發出治療癌症、甚或治癒癌症的新藥。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師都被這種可能性吸引。從第一劑化療藥物成功幫助了全國各地的淋巴瘤患者,便迎來了腫瘤學的新紀元。這劑藥的誕生背景充滿隱喻,它的靈感來自某種毒物,是一種為了殘害並擊潰敵人意志所設計,在死亡之雲中緩慢移動的物質;它的治療潛力則是人類在最黑暗的數年間因為一起恐怖意外而發現的。著名的腫瘤學家文森.戴維塔(Vincent DeVita Jr.)曾寫下氮芥作為化療藥物廣泛使用初期的氛圍:「如果人們讀過當時的文獻,就會知道大家真的萬分雀躍,認為這些藥物也許可以治癒癌症病患。」可悲的是,當藥物被大量吸收,藥效過了一段時間後,證明一切都高興得太早。氮芥引起的緩解狀況非常短暫且不完全,雖然藥物在幾週內就能「軟化」典型的腫瘤硬塊,但癌細胞隨後又蹦出重生,再次盤據淋巴結,長出滿滿的惡性腫瘤。這無疑是一記重拳打在脆弱但誘人的化療希望上。狂喜之後是悲觀,化療藥物能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改善癌症患者嗎?此療法的前景再次被不確定性籠罩。氮芥之所以會有用是因為它攻擊DNA本身,DNA的核苷酸或鹼基對透過氫鍵的相互作用而連結。在所有原子結構的連接關係中,氫鍵是最弱的,它們是分子鍵的「輕輕一握」。這對DNA的功能很重要:當細胞分裂時,DNA的螺旋結構必須能夠輕鬆展開,把每條鏈暴露出來才能進行複製。二十三對染色體全部必須在細胞分裂先複製自身,每個新細胞都要一個拷貝。氫鍵的柔韌性使DNA具備動態—當特定基因被點名時,先像拉鍊一樣拉開,轉錄成RNA,然後變成蛋白質,或準備進行細胞分裂,然後再快速地拉回去。氮芥的作用是找出核苷酸鳥嘌呤,然後把它與配對的核苷酸胞嘧啶之間的輕輕一握改為「緊握不放」。這樣DNA的拉鍊就無法拉開,也就可以有效防止細胞分裂。當然,氮芥無法辨別哪個是正常細胞,哪個是癌細胞,因此氮芥流過身體時會一視同仁地將每個遇到的細胞DNA鎖住,原地凍結,就像泊車小弟把防盜鎖卡在汽車輪子上一樣。這種「攻擊」後的狀況是可想見的,那就和直接把毒氣注入患者靜脈是一樣的結果。注射數小時後,一陣噁心襲來,然後是不停嘔吐,因為身體正努力把毒藥吐出來。接下來數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數量急劇下降,產血所需的細胞分裂被氮芥中斷。患者身體出現瘀青,因為凝血功能被抑制;感覺嚴重倦怠,因為貧血。如此大量耗損,讓患者連最基本的照顧自己都做不到。免疫系統也大幅衰弱,感染機會增加。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的細胞DNA被鎖住,頭髮停止生長,開始脫落。本來會迅速分裂的腸壁細胞被殺死,以致無法控制地不停腹瀉;腸道出血,拉出的全是黑便和焦油塊狀物。病患變得不育,因為毒藥也會攻擊生殖器官的細胞;出現口瘡,輸送藥物到全身各部位的靜脈開始發黑。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終點,世界開始踏上恢復正常的緩慢過程,圍繞化學療法的悲觀情緒和對氮芥的失望已升高到令人重新思考。但也許化療興起的原因是必須出現新療法呢!令人不安的事實是,癌症治療已經停滯了幾個世紀,療法僅由兩個手段構成:先以手術盡可能地切除,剩下的就用放射線處理。當傳染病越來越不是問題,癌症治療卻仍無進展。癌症在一九二六年已成為美國第二大死亡原因,但是人們不需等太久。一九四七年,哈佛大學的病理學家席尼.法伯(Sidney Farber)發現了「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學名氨基甲基葉酸),能讓白血症病童得到緩解,再次燃起化療藥物做為癌症第三線藥物的希望。※ 本文摘自《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8《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書封。圖/奇光出版提供
-
2021-03-02 新聞.食安拉警報
充工業氮氣黑心米餅遭爆 醫師:恐有濃度不純、雜質風險
知名嬰幼兒食品「樂扉寶寶米餅」遭爆違法使用工業氮氣填充包裝,廠房四周還有蟑螂、老鼠屎,令許多媽媽擔心吃下肚的寶寶會不會有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氮氣不是毒氣,只是使用「工業氮」作為食品添加物,恐有衛生、濃度不純產生等雜質風險,嬰幼兒器官相對敏感,擔心的媽媽們可密切觀察小孩的身體健康狀況,有必要就前往門診就醫。顏宗海表示,正常來說,氮氣暴露在空氣的濃度高達78%,氧氣佔21%,在國外如歐美國家,氮氣是合法的的食品添加物,但前提是用「食品等級」,不但比較衛生,濃度也比較純,透過添加,讓食物包裝內的氮氣從空氣的78%提高到99%以上,當氧氣作用一減低,可延長食品保存壽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標準,用於食品填裝的氮氣純度不能低於99%,《歐洲藥典》更是規定要達99.5%以上。然而,若有業者以用工業級氮作為食品保存的添加物,恐怕有衛生以及雜質不純等其他風險,只是對人體的危害到底在哪裡?顏宗海說,就得看政府進一步稽查狀況,透過現場檢驗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此,食藥署表示,食品組還在討論中,稍晚才會回應。顏宗海強調,氮氣在一般空氣下就存在,其實不是毒氣,只是米餅多為小孩食用,買到該款米餅的媽媽們,除了停止食用、趕緊退貨,可密切觀察小孩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真的太擔心有必要就去就醫。
-
2021-02-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省電燈泡用久會汞中毒?毒物專家揭真相...「1動作」超危險
賣場貨架上陳列一整排省電燈泡,有自然光、黃光、燈泡色、晝白色等,不同形狀的燈泡造型令人目不暇給。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家電業者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節能商品,其中每天生活都少不了的照明設備,賣場常祭出的省電燈泡優惠,也成為許多人的首選商品。省電燈泡 為增加照明度含汞臨床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省電燈泡雖能節省荷包,但為了增加照明亮度,省電燈泡含汞,主要原理是利用電極發出電子撞擊燈管內的汞,汞氣體激發後、放射出紫外線波長輻射波,再透過管壁上的螢光塗料轉成可見光的波長。不慎打破 吸入汞蒸氣易急性中毒不過,相較於不含汞的傳統鎢絲燈泡,若不慎打破省電燈泡,一旦吸入裡頭的汞蒸氣,可能引發急性汞中毒。顏宗海解釋,汞即是俗稱的水銀,它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包括元素汞、有機 汞、無機汞,其中省電燈泡是用「元素汞」當作製作原料。一般而言,元素汞在室溫下是液體,但省電燈泡的製作過程中則將元素汞變身為蒸氣,進一步製成燈泡。省電燈泡正常使用下,不必擔心汞傷害。顏宗海說,由於元素汞是脂溶性的,若不慎吞食元素汞,一般不會有症狀,除非吞食大量的汞,才可能中毒。省電燈泡其實很安全,唯一需擔心的是在換燈泡過程中,不小心手滑打破,如此一來,燈泡裡頭的蒸氣汞就會揮發,一旦又處於密閉空間、室內空氣不流通時,短時間吸 入大量的有毒氣體,易致急性汞中毒。顏宗海強調,打破含汞用品時,須嚴防有毒汞蒸氣揮發。尤其是水銀溫度計的汞蒸氣含量相當高,若以一顆省電燈泡平均約有4∼5毫克的汞為例,光是一支小小的水銀溫度計的汞含量為500毫克,相當於125顆省電燈泡,其對健康的危害更大。急性汞蒸氣中毒 傷肺及中樞神經若汞元素在室溫即不斷釋放汞蒸氣,很容易經肺吸收到腦部。急性汞蒸氣中毒會在數小時內發生虛弱無力、發冷、流口水、噁心、嘔吐、腹瀉、胸悶、咳嗽等症 狀。如果暴露延長,則會發生間質性肺炎,使肺功能產生傷害;大體而言,急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狀,包括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甚至還出現口腔炎、腸炎、發燒及意識混亂等情形。此外,慢性汞中毒的主要影響部位是中樞神經系統,接觸大量神經毒性容易出現的典型症狀,包括發抖、牙齦炎、失眠、記憶衰退、情緒不穩、害羞、神經質、食慾不振、視力障礙水晶體混濁,類似巴金森症狀等神經病變。不過,顏宗海堤及,汞中毒有解藥劑可救命,患者若能及時接受金屬螯合劑 (DMPS、DMSA)治療,就能大幅改善汞中毒的不適症狀。打破省電燈泡 4處理SOP要牢記若不慎打破家中的省電燈泡,美國環保署於2014年4月,官方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處理建議,包括從清潔前的注意須知,到廢棄物的詳細處理流程等,讓大家能有所依循:1、離開現場,保持室內通風省電燈泡剛打破的第一時間,人及寵物必須離開現場,並保持室內通風至少5到10分鐘,此時需關閉空調,以免有毒氣體隨著空調循環至整間屋子。2、準備清理器具清理破碎燈泡所需的器具,像是厚紙或紙板、有膠帶可黏貼的袋子、濕紙巾、可密封的玻璃罐或容器。3、將清掃玻璃碎片放置密封容器中工具準備好以後,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清理工作,在清潔過程中,切記不要使用 吸塵器,以免有毒汞蒸氣粉末到處蔓延擴散,並用厚紙板仔細清掃玻璃碎片及可見粉末,之後放置到玻璃罐中密封。4、交付特定地點回收打掃完後,廢棄物也不可任意丟棄或丟到垃圾桶,就像乾電池回收一樣,需交給各地縣市政府指定的特定地點回收,才算大功告成。正常使用 不會引起皮膚癌不只汞蒸氣處理會令人提心吊膽,許多人還擔心省電燈泡的強光也是造成皮膚癌的殺手之一。顏宗海表示,省電燈泡雖會產生紫外線UVA(315 ~400 nm)、UVB(280 ~315 nm)及紅外線(> 700 nm),但它相當微量,一般正常使用下,根本毋須擔心會引起皮膚癌病變。省電燈泡雖號稱「省電一哥」,但實際上它的省電效果還比不上隨處可見的日光燈。若比較省電效果排行,顏宗海說,最省電第一名其實是日光燈,其次才是省電燈泡,傳統鎢絲燈泡最耗電。延伸閱讀: ·沒曬太陽卻變黑? 小心這些「感光食物」都會讓黑色素沉澱、長斑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
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增強防禦力!CNN:美公衛專家呼籲「戴兩層口罩」
CNN報導,美國公共衛生專家建議大眾戴兩層口罩,以加強防禦新冠病毒及其變種。美國總統拜登的首席醫學顧問佛奇接受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說:「戴兩層口罩顯然會增加防護力,所以你會看到有人戴兩層口罩,有人戴N95。」拜登和副總統賀錦麗戴兩層口罩已有幾周。拜登在就職前就被發現,在他招牌的黑色布口罩之下,還有一個醫用口罩。研究顯示,單層口罩對阻擋氣溶膠不太有效,手工製作的兩層、三層布口罩,也只有50%-60%的防護力。去年一分研究顯示,醫用口罩抵禦他人噴出的氣溶膠的效力為50%。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艾倫說,醫用口罩加上布口罩後,抵禦微粒的效果會提升到超過91%。去年12月中,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環境工程教授、研究病毒氣溶膠傳播的頂尖專家琳賽.馬爾,以及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中心醫學教授莫妮卡.甘地,聯合撰文呼籲戴兩層口罩。兩人寫道:「為了達到最大防護力,大眾應該在醫用口罩外,緊緊戴上一層布口罩,醫用口罩是主要防禦層,布口罩則加強防禦,而且看來美觀。」
-
2020-12-02 新聞.健康知識+
只不過是流感而已?1918年流感造成美軍死亡人數超過越戰陣亡數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不過對於一般家庭中不懂這疾病的人──那些照顧丈夫的妻子、照顧兒子的父親、照顧姐妹的兄弟──而言,這些症狀都極為可怖。送食物給失去行動能力家庭的童子軍被嚇到,在無人應門的屋中發現屍體的警察被嚇到,自願開車載運病患的義工也被嚇到。恐怖的症狀嚇壞了每一個對這疾病沒有認知的人。發紺把世界變成黑色。病人開始發病時有其他症狀,可是一旦發紺之後醫生護士就當他們已經沒救,只差一口氣而已。發紺嚴重的,就是確定即將死亡病例,然而發紺又是相當普遍的情形。一位醫生報告裡說:「重度發紺的景象極為嚇人,病人嘴唇、耳、鼻、臉頰、眼結膜、手指、甚至有時全身都轉成鉛灰色。」另一份報告說:「許多病人入院時已經發紺嚴重,特別是唇部,不像一般肺炎末期常見的蒼白藍色,而是一種發黑的深藍。」再有就是鮮血,由身體流出的鮮血。看到有人從鼻子、口腔,甚至耳朵中冒出或湧出鮮血非常駭人。七孔流血並不代表死亡,但對於醫師,對於那些職業上就習於把人體當成物品處理的專業人員,這種過去感冒從沒見過的症狀還是令人不忍卒睹。當病毒變得更兇猛時,血汙觸目都是。(造成黏膜組織出血的原因很多,但感冒為何造成這種現象還不是很明顯。有些病毒會直接或間接攻擊血小板,同時血小板也會變成免疫系統攻擊的目標。)軍營裡住院的的病患中有百分之五到十五的人流鼻血,類似出血性的伊波拉病毒(Ebola)一樣,有些紀錄中鼻血因為流出的力道太強,甚至噴到幾呎之遙。醫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能作成紀錄。「……百分之十五的人流鼻血……」、「一半的人當頭低下時會有泡沫狀帶血的液體從口鼻流下……」、「相當多的鼻出血現象……有人從鼻腔中噴出鮮血……」、「這些病例早期最明顯的症狀是身體多處出血……有六個病例嘔出鮮血,其中一位因此造成失血過多死亡……」。這到底是什麼病?「併發症中最嚇人的是黏膜出血,特別是從鼻子和消化管道。耳朵和皮膚出血的現象也曾出現。」德國研究人員記載著「眼窩內不同部位出血」經常發生,美國病理學家也記錄:「五十起眼結膜出血。十二起純咳血,嘔出的是不含黏液的鮮血……這些都是消化道出血……」「女性病患有陰道出血,開始時會被以為是遇到經期,但後來判斷出血來自子宮黏膜。」這到底是什麼病?病毒從不只引起單一症狀。紐約市衛生局首席診斷專家總結道:「病例中的劇痛現象像登革熱……鼻腔或支氣管的出血……痰液極多,間或帶血……大腦或脊柱局部或全部麻痺……行動能力受傷害程度輕重不等,可能是暫時也可能永久性傷害……身心沮喪。長期的極度虛脫造成歇斯底里、憂鬱症和自殺傾向。」病患在精神上留下的創傷則是嚴重的後遺症。流行性感冒期間,在美國占有百分之四十七的死亡人口,也就是所有死亡包含癌症、自殺、兇殺、和其他各種原因加總之中的將近半數,是感冒和併發症的受害者。由於病死人口數量龐大,甚至使美國人平均壽命減少十年之多。有些感冒或肺炎的受害者即使流感不發生也可能死亡。肺炎一向是最主要死因,所有流感造成的死亡數字可算是額外的。今天的研究人員相信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之間流感造成的額外死亡人數約六十七萬五千人。以當時美國的一億零五百萬至一億一千萬人口來和今天的二億八千五百萬人比,相當於今天有一百七十五萬人死亡的規模。一九一八年流感除了死亡數字龐大直接造成的恐怖之外,還給每個家庭,人口眾多的家庭帶來其他的影響。感冒的受害者一向都是身體較弱的族群,像是老人家或小孩,病毒隨機找對象,專門欺負弱小,而放過抵抗力強的青壯年人。甚至有人叫肺炎是「老人的朋友」,因為它特別容易侵襲老年人,並且發病的過程平緩,讓病人有相當長的時間準備面對死亡,和親朋道別。一九一八年的感冒可沒這麼客氣,它專門殺害年輕強健的族群,一向最健康的青年病死比率最高。正值人生最豐富階段──強健、忙碌、活力充沛、需要養育幼年子女的人,正是病毒殘害的對象。南非城市中二十至四十歲的人占了百分之六十的感冒死亡率。芝加哥二十至四十歲死亡的人數幾乎是四十至六十歲的五倍。瑞士一位醫生記載:「五十歲以上的人見不到嚴重症狀。」在美國保留較完整紀錄的地方,如果把人口依每五歲分階段,可發現最高的死亡率分布在二十五歲到二十九歲之間的男女身上,次高的是三十歲至三十四歲之間,第三是二十至二十四歲之間。這三個階層個別的死亡人數字都超過所有六十歲以上死亡人口的總數。如果把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之間的流行性感冒除外,把其他感冒的死亡率的關係和年齡畫成圖的話,總是嬰兒期最高,逐漸下降,到了谷底再上升,到六十歲以上形成另一端的高峰。在這張橫軸是年齡、縱軸是死亡率的圖上,曲線呈U字形。一九一八年的流感則不同:嬰兒和老人都有不少死亡數,但是最高峰在中央,曲線呈W形。這樣的圖形訴說一場悲劇。即使在法國前線的哈維.庫興也體會到那種不幸,說那些犧牲者是「英年早逝」。單是美國軍方,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越戰總陣亡數。每六十七個士兵中有一人因流感和它的併發症死亡,而且幾乎所有死亡都集中在九月中旬起算的十個星期之中。當然病毒殺害的不會只是軍人,美國平民的死亡數是軍人的十五倍。年輕的死亡人口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懷孕的婦女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早在一五五七年就有人注意到感冒與流產和孕婦死亡之間的關連。十三件針對一九一八年感冒流行期間對住院孕婦的研究結果顯示,她們的死亡率從一般的百分之二十三驟升到百分之七十一。至於活下來的孕婦,則有百分之二十六失去了她們的胎兒。由於這些婦女很可能不是生第一胎,可以推斷有不少孩童在感冒流行中失去母親。科學界中「有趣」這個字眼涵義頗多,它暗示某種新的事物,新的問題,和可能的潛在意義。當韋爾契要波士頓市立醫院的傑出病理學家柏特.吳爾巴研究迪文斯軍營的時候,柏特.吳爾巴曾說那是他「最有趣的病理研究題目」。這次疫情的流行病史是個「有趣」的課題,沒見過的症狀也是個「有趣」的課題,驗屍是個「有趣」的課題,特別是有些症狀不驗屍還看不出來。這次病毒造成的症狀和流行病史都是一團謎,還得等許多年後答案才會出現。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但它的觸鬚不放過體內任何一個器官。一位名病理學家就注意到病人大腦「明顯充血」,可能是某種嚴重發炎造成:「腦回幾乎成為平面,大腦本身變得異常乾燥」。病毒也侵襲在周圍保護心臟、充滿液體的心包膜組織和心臟本身等器官。驗屍顯示病故的人「心臟鬆弛無力,與一般肺炎致死病人結實的左心室成為強烈對比。」對於腎臟的傷害程度不同,但「腎臟病變幾乎在每個案例都發現」,肝臟的病變則是偶爾出現。腎上腺發現「局部壞死,明顯出血,偶有化膿現象……即使沒有出血,也常嚴重充血。」肺部周遭肌肉會因為受到體內毒素,或是激烈咳嗽的結果而撕裂。解剖中發現許多肌肉壞疽或臘質化的現象。甚至睪丸也有「……驚人的病變……幾乎每個病例都發生……很難理解這些肌肉和睪丸的中毒現象怎麼產生的……」最後談到肺部。醫生們不是沒見過這樣子的肺,但現在的情形從來沒有在肺炎病人身上出現過。一位軍醫說,唯一相似的是曾有一種致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殺傷力非常強的腹股溝炎會對肺部破壞到這種程度,再有就是戰場上毒氣造成的傷害方可比擬。一位軍醫如此總結:「唯一可與之比擬的,就是藉空氣傳播的瘟疫,以及立即致命的毒氣。」流感過後七十年,一位終生研究感冒,備受尊崇的現代科學家愛德溫.吉爾本(Edwin Kilbourne)也同意這種說法:「其他病毒對呼吸系統的感染很少造成這種情況,令人聯想到吸入毒氣造成的損傷。」但這不是毒氣,也不是肺瘟,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
-
2020-09-07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有哮鳴聲 老菸槍肺阻塞
年近80的周先生氣喘吁吁地走進診間,開頭直呼「最近不知為什麼呼吸愈來愈喘,以前都沒這樣的感覺,去看了心臟科醫師,都說心臟功能沒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經問診及身體理學檢查,原來周老先生從20歲當兵後開始抽菸,平均一天一包,近十年每天都咳濃痰;觀察他外觀,乾癟身材,胸腔卻格外的前後往外突出,形成一圓桶狀,呼吸音在吐氣尾端有輕微的哮鳴聲,這些狀況很接近肺阻塞疾病的臨床表徵。進一步安排肺功能檢查,周先生用力呼氣一秒量只有39%,再比上肺活量只有45%(正常值為70%以上),已達到重度肺阻塞標準。肺阻塞,過去被稱為慢性阻塞肺疾病。依國際最新指引定義,指的是在吸入有毒的氣體或空氣微粒之後,對肺部造成傷害且對呼吸道引發發炎現象,而造成的不可逆反應,所以此疾病無法痊癒,但可以預防並治療已控制的慢性疾病。過去抽菸往往是肺阻塞的頭號危險因子,但隨著世界工業化的進步和開發,以及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愈來愈多的有毒氣體及對肺部有危害的懸浮微粒充斥在生活中,因此肺阻塞不單單是吸菸者的專利。肺阻塞是一種全身性系統的疾病,不僅影響肺部,還有多種共病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骨質疏鬆、焦慮與憂鬱、肺癌及支氣管擴張症等。此外,今年襲擊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如果發生在肺阻塞患者身上,病情嚴重程度會增加,死亡率也會上升。咳嗽、咳痰及慢性且漸進性的呼吸困難是肺阻塞的典型症狀,和一般認知的感冒或許多呼吸道疾病,均難以輕易區分。建議有抽菸習慣的民眾,請盡早戒菸;若是工作環境中有接觸有毒氣體和微粒的機會,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室內烹飪更要做好防護,並維持良好通風,也盡可能減少過多的油煙。若是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久咳不癒,甚至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的狀況,請盡早至胸腔科就醫,早期診斷治療。確診後的治療,則包括吸入劑的使用、個人專業化的衛教,以及適當的呼吸復健等,過程不會有太多的生理上痛苦,可以控制並穩定肺阻塞的機會就能更高。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器失火有5大前兆!預防火災發生 你可以先做的事
一旦發生火災,恐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因此不可輕忽居家防災的重要性。認識火場大敵,平時準備好防火設備與工具,養成安全正確使用電器的習慣,並事先規劃逃生路線,除了有助遠離災難,假如不幸遇上火災,也較有機會脫困。火場三大恐怖敵人濃煙、高溫、火焰,是火災中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濃煙可說是火場中的頭號殺手,甚至比火焰更致命,因為火災受困者往往是在遭到火焰侵襲前,就先吸入含有一氧化碳或有毒氣體的濃煙,接著缺氧、昏倒、失去知覺而殞命。另外,由於濃煙易於建築物內快速流竄,不但遮蔽視線,也會刺激眼睛,影響受困者的判斷能力,導致逃生受阻。濃煙與火焰都帶有的高溫,則會對人體造成燒燙傷、熱虛脫、脫水和呼吸道水腫等傷害。打造不易起火且方便避難的居家環境沒人能預測何時會遇到火災,防火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時時檢視居家環境,減少容易發生意外的因子,熟知逃生路線,即使突然陷入危險狀態,也能提高活命的機率。必備防火元素1.使用耐燃建材隔間、天花板、地板選用耐燃材料,地毯、窗簾、布幕應使用有防燄標示者。2.配置住警器、滅火器為使火災發生初期及早被發現,住家應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簡稱住警器),民眾就能透過警報聲響立即因應。需設置的地點包括寢室、樓梯、走廊安裝偵煙式,廚房則用定溫式。住警器不需任何配線即可裝設,可於各實體、網路賣場購買,上頭一定要貼有消防安全中心和中華民國消防技術顧問基金會的內政部認可合格標籤,並於安裝後定時檢測、維護。滅火器適用於火災初期、災害尚未擴大前的緊急滅火,應擺放在醒目且方便取用的位置。3.勿堆放危險易燃物品如爆竹煙火、酒精、汽油、溶劑油等,都是容易燃燒的危險物品,應避免囤積於家中。正確使用電器1.電器插頭應保持乾淨,不用時應手持插頭拔離插座,勿拉扯電線。電線不可綑綁、重壓或破壞表皮,也不要放在高溫處。2.電器周圍不放易燃物品,尤其是電暖器、白熾燈、鹵素燈等發熱電器。3.避免同時使用電鍋、烤箱、電熱水器、微波爐、電磁爐、烤麵包機等高耗電量電器,且應分別插在迴路不同的插座。4.神明桌應選具CNS檢驗合格,且電源線較粗的燈具。5.避免在浴室、陽台等較為潮溼的地方使用電器。6.延長線不要同時連接600瓦以上的高功率電器,不可放置於爐火等高熱器具周圍。7.家中若有廠商宣布召回維修的電器產品,應立即停止使用,送回原廠檢修。8.家中若出現以下五種情況,可能是發生電氣火災的前兆:‧打開家電時,原本開啟的電燈突然變暗或閃爍‧燈泡經常無故燒毀‧摸到發熱的電線‧聞到電線燃燒的臭味‧配電盤中的無熔絲斷路器開關經常跳脫製作逃生地圖1.住家大樓各個出入口、樓梯間、騎樓應時時保持暢通、勿堆放雜物。2.陽台、窗戶儘量不要加裝鐵窗,若要加裝須留逃生出口,並熟記鑰匙位置和開鎖方式。3.繪製家裡的平面圖,找出至少2個逃生出口(包括大門及窗戶),每個房間畫出2條不同方向的避難路線,共同決定逃生後的集合地點,並實際演練、確認計畫具體可行,且家中每位成員都熟悉內容(包含逃生出口鑰匙位置)。一張表為家中消防安全健檢(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相關閱讀】‧【專題】救命整理包/遇到火災怎麼辦? 必看火災逃生求生術!‧消防救命口訣「小火快逃,濃煙關門」 破除火場迷思:別躲浴室!‧大火事件簿/祝融肆虐釀悲劇 近5年重大傷亡火災‧【Q&A】十萬火急!火災常識小遊戲 你能逃出火海嗎?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咳嗽回家就不咳?醫:你可能是辦公室毒物受害者
周小姐,36歲,外商公司高階主管。最近常因為咳嗽出糗,急著來看診。她在全球業務報告的重要場合裡,是台灣業務報告的代表人。這天下午,她像往常一樣從容上台,完美做出紓解現場壓力的幽默開場,三分鐘後開始正式報告,突然覺得喉嚨一陣乾,她輕輕咳了一下。這一咳不得了,幾乎沒講幾句話就咳,有時咳到無法停止。後來,旁人端來一杯溫水讓她喝下後好一些,但接下來,每講幾句就得清喉嚨、咳一下,整場報告說得零零落落。事後她回想起來,這樣的咳嗽並不是頭一遭,大約在幾個月前,每到下午,咽喉部位會乾乾的,接著就咳嗽,咳時會有痰,有幾次咳得很嚴重。她以為是辦公室有冷氣、空氣太乾燥的緣故。臨床分析離開特定環境 狀況就緩解很多這類病患初期發病來到診間時,根本看不出任何異狀,要到嚴重時,才會在咽喉看到發炎和紅腫。而周小姐的咽喉,果然正明顯的發炎、有紅腫現象。由於多數病人都會有鼻塞、流鼻涕的症狀,很容易被診斷是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醫師會給予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有點效果,但是對治療被誘發的咳嗽卻全然無效。咳嗽偶爾有痰,表示呼吸道可能有發炎現象,但是X光卻看不出問題。而休假或下班回家睡覺,這種現象就會不見,似乎一離開辦公室走到戶外就覺得舒服些,連咳嗽都會改善。這樣說來,問題就出在辦公室了。各種裝潢設備 傷害呼吸道黏膜關於環境空氣或室內的家具設備材質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問題,在台灣較少被討論與注意。平常空氣中就充斥著一些有毒的氣體,這些氣體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人體。而身體的第一關是鼻子、咽喉和氣管的粘膜,所以這些氣體對身體的危害,經常以上呼吸道的症狀表現,像咽喉痛、流鼻水、鼻塞、咳嗽這些易被誤認為是感冒的症狀。不只如此,吸入這些有毒氣體也會造成肌肉痠痛、頭痛、嗜睡、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經常跟感冒症狀混淆。「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化物和硫化物、還有「臭氧」等,當這些氣體到達一定濃度以上,就會造成鼻子或咽喉黏膜損傷。另外,室內裝潢最常用到的膠合物「福馬林」,也就是「甲醛」,只要達到一個ppm就會造成黏膜損傷。像「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就不只是黏膜損傷而已,還會引起咽喉發炎,甚至連大支氣管都發炎的地步。當然,每個人對這些有毒氣體的耐受性不同,有些人非常敏感,有些人卻毫無影響。玻璃帷幕大樓 有毒氣體排不掉目前許多辦公大樓都採用玻璃帷幕的密閉大樓,一進公司就開空調,幾乎不會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室內有毒氣體排不掉。如果不了解室內有無形的毒空氣存在,就不可能去防範它,更不知道那會影響健康。像有些辦公室都鋪設地毯、天花板較低、辦公人數多、再加上空間狹窄,在這種環境下,員工不舒服的情況就特別嚴重,長期下來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注意到在某一地方讓你有這些症狀,離開後症狀就立刻消失時,很可能所處的環境已經蓄積不良的氣體。除此之外,辦公室的電腦設備(尤其是筆記型電腦)、影印機等,使用時間長,也會釋放出甲醛。甲醛會直接傷害黏膜,也會加重原有的過敏免疫疾病。許多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會有長期鼻塞、流鼻水、氣喘控制不好、容易疲倦、筋骨痠痛症狀,很可能是長時間接觸甲醛所導致。治療方法解毒 空氣流通最重要以周小姐的情況,只能建議設法讓工作環境保持良好通風,把室內有毒氣體排放出去,可能的話,裝置具有空氣對流作用的室內空調設備。現在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陽光都可以直射進來,可是台灣的日照很多,理論上房子反而應盡量減少陽光。因為陽光直射,冷氣空調要很強的換氣才能讓熱氣排出,但是快速換氣速率,空氣一定乾燥。再加上陽光進來後,室內會產生許多光化反應,讓室內的有毒氣體增加,密閉環境使得有毒氣體濃度急遽升高,所以,太多陽光照射,對密閉的室內環境反而不是好事。台灣的氣候,並不適合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只有寒帶或溫帶這些需要很多陽光照射的國家,才適合這種可以減少暖氣能源的設計。除辦公室,居家、車內也常有這些有毒氣體蓄積。家中若有新裝潢或裝置新家具,一定要注意通風,一旦有味道時,這些氣體濃度早已超過有害身體的程度了。當你一直咳、鼻子不舒服、又要工作,在如此的辦公環境下,一定會覺得很煩躁,每天一到下午就會開始頭痛、注意力不集中、還會脾氣暴躁,這都是辦公室二氧化碳太高所引起,讓血管擴張而頭痛。另外,一氧化碳太高跟體內的血紅素結合後,會讓人體的血液產生缺氧現象。老闆們如果能注意到這個現象,到辦公環境檢測這些空氣因子,查出問題所在,相信員工做事效率會提升更多,不會經常請病假。黏膜傷害診斷關鍵要點1. 咳嗽,常伴有咽喉痛、流鼻水、鼻塞、肌肉痠痛、頭痛、嗜睡、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2. 離開該環境後,症狀就立刻消失。3. 身體檢查沒有明顯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