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毒氣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咳嗽回家就不咳?醫:你可能是辦公室毒物受害者
周小姐,36歲,外商公司高階主管。最近常因為咳嗽出糗,急著來看診。她在全球業務報告的重要場合裡,是台灣業務報告的代表人。這天下午,她像往常一樣從容上台,完美做出紓解現場壓力的幽默開場,三分鐘後開始正式報告,突然覺得喉嚨一陣乾,她輕輕咳了一下。這一咳不得了,幾乎沒講幾句話就咳,有時咳到無法停止。後來,旁人端來一杯溫水讓她喝下後好一些,但接下來,每講幾句就得清喉嚨、咳一下,整場報告說得零零落落。事後她回想起來,這樣的咳嗽並不是頭一遭,大約在幾個月前,每到下午,咽喉部位會乾乾的,接著就咳嗽,咳時會有痰,有幾次咳得很嚴重。她以為是辦公室有冷氣、空氣太乾燥的緣故。臨床分析離開特定環境 狀況就緩解很多這類病患初期發病來到診間時,根本看不出任何異狀,要到嚴重時,才會在咽喉看到發炎和紅腫。而周小姐的咽喉,果然正明顯的發炎、有紅腫現象。由於多數病人都會有鼻塞、流鼻涕的症狀,很容易被診斷是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醫師會給予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有點效果,但是對治療被誘發的咳嗽卻全然無效。咳嗽偶爾有痰,表示呼吸道可能有發炎現象,但是X光卻看不出問題。而休假或下班回家睡覺,這種現象就會不見,似乎一離開辦公室走到戶外就覺得舒服些,連咳嗽都會改善。這樣說來,問題就出在辦公室了。各種裝潢設備 傷害呼吸道黏膜關於環境空氣或室內的家具設備材質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問題,在台灣較少被討論與注意。平常空氣中就充斥著一些有毒的氣體,這些氣體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人體。而身體的第一關是鼻子、咽喉和氣管的粘膜,所以這些氣體對身體的危害,經常以上呼吸道的症狀表現,像咽喉痛、流鼻水、鼻塞、咳嗽這些易被誤認為是感冒的症狀。不只如此,吸入這些有毒氣體也會造成肌肉痠痛、頭痛、嗜睡、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經常跟感冒症狀混淆。「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化物和硫化物、還有「臭氧」等,當這些氣體到達一定濃度以上,就會造成鼻子或咽喉黏膜損傷。另外,室內裝潢最常用到的膠合物「福馬林」,也就是「甲醛」,只要達到一個ppm就會造成黏膜損傷。像「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就不只是黏膜損傷而已,還會引起咽喉發炎,甚至連大支氣管都發炎的地步。當然,每個人對這些有毒氣體的耐受性不同,有些人非常敏感,有些人卻毫無影響。玻璃帷幕大樓 有毒氣體排不掉目前許多辦公大樓都採用玻璃帷幕的密閉大樓,一進公司就開空調,幾乎不會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室內有毒氣體排不掉。如果不了解室內有無形的毒空氣存在,就不可能去防範它,更不知道那會影響健康。像有些辦公室都鋪設地毯、天花板較低、辦公人數多、再加上空間狹窄,在這種環境下,員工不舒服的情況就特別嚴重,長期下來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注意到在某一地方讓你有這些症狀,離開後症狀就立刻消失時,很可能所處的環境已經蓄積不良的氣體。除此之外,辦公室的電腦設備(尤其是筆記型電腦)、影印機等,使用時間長,也會釋放出甲醛。甲醛會直接傷害黏膜,也會加重原有的過敏免疫疾病。許多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會有長期鼻塞、流鼻水、氣喘控制不好、容易疲倦、筋骨痠痛症狀,很可能是長時間接觸甲醛所導致。治療方法解毒 空氣流通最重要以周小姐的情況,只能建議設法讓工作環境保持良好通風,把室內有毒氣體排放出去,可能的話,裝置具有空氣對流作用的室內空調設備。現在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陽光都可以直射進來,可是台灣的日照很多,理論上房子反而應盡量減少陽光。因為陽光直射,冷氣空調要很強的換氣才能讓熱氣排出,但是快速換氣速率,空氣一定乾燥。再加上陽光進來後,室內會產生許多光化反應,讓室內的有毒氣體增加,密閉環境使得有毒氣體濃度急遽升高,所以,太多陽光照射,對密閉的室內環境反而不是好事。台灣的氣候,並不適合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只有寒帶或溫帶這些需要很多陽光照射的國家,才適合這種可以減少暖氣能源的設計。除辦公室,居家、車內也常有這些有毒氣體蓄積。家中若有新裝潢或裝置新家具,一定要注意通風,一旦有味道時,這些氣體濃度早已超過有害身體的程度了。當你一直咳、鼻子不舒服、又要工作,在如此的辦公環境下,一定會覺得很煩躁,每天一到下午就會開始頭痛、注意力不集中、還會脾氣暴躁,這都是辦公室二氧化碳太高所引起,讓血管擴張而頭痛。另外,一氧化碳太高跟體內的血紅素結合後,會讓人體的血液產生缺氧現象。老闆們如果能注意到這個現象,到辦公環境檢測這些空氣因子,查出問題所在,相信員工做事效率會提升更多,不會經常請病假。黏膜傷害診斷關鍵要點1. 咳嗽,常伴有咽喉痛、流鼻水、鼻塞、肌肉痠痛、頭痛、嗜睡、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2. 離開該環境後,症狀就立刻消失。3. 身體檢查沒有明顯異常。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們對臭味避之唯恐不及?哈佛化學博士這麼說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臭味實驗室氣味屬於機化學的研究範疇。不僅芳香味化合物與調味料屬於有機分子大家庭,臭味也是。化學課將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簡稱為OC。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讓人又愛又恨,因為修這個科目的時候必須死背很多內容。從前有一次,我一邊動手畫著化學結構式一邊記誦,室友說:「你真是金頭腦耶,還記得住這些結構式!」我倒是認為,真正厲害的是研究出化學分子結構特徵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分子根本「無影無形」,如何去研究它們的結構形狀呢?從這一點看來,化學真的是一門出類拔萃的科目啊!除了學習理論之外,化學系學生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實驗。我們稱之為實習,雖然這個說法可能引起其他專業科系的誤解,但化學系還是保留這個習慣說法。有機化學實習很難,不僅讓人喪氣地只想轉系,甚至還會導致心情低迷懷疑人生。另一方面,它卻超級有趣,例如有機化學裡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合成(Synthese),亦即「從零開始」製作新的化學分子。用自己的雙手實驗合成出肉眼不可見、甚至連最棒的顯微鏡都無法一窺其美妙的分子……這感覺多麼酷啊!自己彷彿神奇地晉身魔術大師之列!不過,有機化學實習超血汗的,並且百味雜陳。如果你臨時找不到有機化學實驗室的位置,只需要按「味」索驥就可以找到,而且靠的不是香氣,而是臭味。從前我做完有機實驗之後,在搭車回家途中總是薰暈了車上一票乘客。唉,真是不堪回首話當年!超丟臉的!今天公車裡的汗臭哥應該跟我當年一樣,都相當無奈啊!TMHS屬於有機化合物分子。很多人體部位都會發臭。停,暫停一下!請先想想,化學家究竟如何得知臭味分子的化學式呢?透過理論推演嗎?絕對不可能!當然是藉由實驗來確定臭味分子的化學組成。讓我來告訴大家一個特別好笑的故事:一九九八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有位科學家研究十六名受試者的胃脹氣問題。受試者必須在實驗前晚及實驗早上各多攝取兩百克豆類與時此克乳果糖(Lactulose)。乳果糖有助於腸道益生菌迅速繁殖;腸道細菌分解乳果糖的時候會產生氣體,導致放屁。實驗當日,受試者必須收集自己排出的氣體。實驗結果以氣相色譜法等方法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實驗還邀請兩位「好鼻師」來鑑定收集到的氣體惡臭特徵。為什麼只請兩位?唉,替科學實驗做臭氣鑑定的人才數目很有限的。此外,他們的嗅覺必須非常厲害,方可進行科學的精確評估。這兩位好鼻師的工作經歷業已證實其高超的嗅覺能力,可對氣體臭味做出「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量化分析指的是例如:以〇(無味)到八(惡臭)等級來判定氣體樣本的臭味強度。質化分析指的是:精確地描述每種單一氣體的特徵,聞起來像有硫化物的味道?臭雞蛋的味道?還是臭甜味?如果只將該氣味描述為很「噁心」,則顯得不夠具體。放屁所排出的氣體多半是氫氣、氮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都沒有味道。科學家發現,真正有臭味的氣體絕大多數是硫氫化合物(聞起來像臭雞蛋),然後是甲基硫醇(聞起來像腐敗的蔬菜),以及二甲硫醚(臭甜味)。這類知識有什麼用處呢?哎呀,科學研究並不一定具有實用價值。研究工作的核心在於更進一步瞭解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瞭解這些氣體在內。上述研究還有續集,而且相當有趣:研究者請受試者穿上防水褲,以強力膠帶黏緊,並以修補腳踏車內胎的方法確定褲子百分之百密不透風。防水褲上面有個連接管,負責收集全數的排氣以供分析。防水褲裡裝有活性碳塗層濾墊,因此可吸收硫化氫之類的分子。所以,活性碳濾墊的用途在於防止產生臭氣!這項實驗計畫主持人測量剩餘的臭味分子,並測量活性碳濾墊的除臭功效。科學家甚至以普通濾墊當做「安慰劑」濾墊,藉以保證研究方法的正確性。這項實驗的結果又是如何呢?活性碳濾墊防水褲真的具有除臭效果。活性碳濾墊能夠吸收九成以上的硫化物氣體。最重要的事一定要在這裡告訴你們:這個濾墊的大小43,5 X 38 X 2,5公分,大概就跟枕頭一樣大!難怪紡織業遲遲未應用這項科學發明結果,試想誰願意在褲子裡塞個枕頭,僅僅為了去除屁味?不過,這就是科學研究。成功的科研結果與實際應用之間無法畫上等號,甚至經常隔著天壤之別。幸好,號稱「天下無敵臭」的分子並不存於大自然裡,而是由人工合成。這個小分子看起來一副無害單純模樣,卻是臭氣沖天,化學學名是硫代丙酮(Thioacetone)。硫代丙酮的化學結構式雖然很簡單,製備卻不容易。通常必須先製作它的「三聚體」(trimer),亦即由三個相同的硫代丙酮分子化合生成的產物,然後再透過高溫讓硫代丙酮三聚體進行裂化反應,以製備硫代丙酮。剛剛不是說過硫代丙酮「天下無敵臭」嗎?那麼還有人會想去製備硫代丙酮嗎?的確有!第一批在化學實驗室裡製作硫代丙酮的化學家來自於德國芙萊堡大學。他們在一八八九年的實驗日誌記錄著:我們小心謹慎地進行蒸餾,再以水蒸氣降溫。剛剛製成的硫代丙酮瞬間就「臭」傳千里。在距離實驗室八百公尺遠的地方及鄰近社區裡,都瀰漫著這股臭味。實驗室附近的居民抱怨說,有人聞到臭味之後覺得噁心、嘔吐,甚至昏倒。噁心惡臭都無法遏阻當年那批科學家的好奇心。由此可見,他們一心想追求科學真相,無疑是一群貨真價實的科學家。後來迫於鄰居抗議連連,研究者只好中止實驗。該項研究並無任何應用可能(臭味或可當作武器?)。硫代丙酮的純化分離過程非常困難。僅僅如此,就完全值得「以身試險」了!科學就是在於挑戰可能之極限。當年芙萊堡大學的故事證明:在那麼多的化學家裡面,最瘋狂的就是有機化學家。至少我個人如此認為,搞有機化學的人工作最勤奮。我家老爸就是有機化學家,湊巧後來轉去研究聚合物。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探討香味,包括研究剛出爐的麵包香味在內。媽媽常說,老爸那時候下班回家時全身都香噴噴的。我先生馬修也主修有機化學;他讀博士班的時候,我卻沒像我媽那麼幸運。他的研究室就在實驗室裡面,而且完全沒有隔間。雖然我自己唸博士班的時候也在實驗室裡有張書桌,但我們研究室不搞毒物化學。相反的,馬修和其他五位同事都專攻有機化學。唉!他們不僅日以繼夜地在工作台上做著有毒物質的合成實驗,還坐在書桌旁一直呼吸著有毒氣體。雖然實驗室裡有抽風設備,盡量降低他們與化學物質的接觸機會,但多多少少還是會沾染到一些有毒成分。所以,馬修一回家就必須把實驗衣與上班時的衣物脫在特定的洗衣籃裡,然後立刻洗澡,不然不准碰我。他身上幾乎每天都充滿著有機化學的味道。如果連在家的我都聞得到,那麼他在實驗室裡究竟吸入多少毒氣呢?這讓人覺得憤怒,真想破口大罵馬修的指導教授兼老闆、罵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整所大學。德國既然是先進國家,為什麼不能提供化學所博士生實驗室以外的研究空間呢?在大自然裡,臭味傳遞的訊息就是「趕快離開」,例如:路人甲散發出陣陣臭味,表示他可能有傳染病或細菌,其他人應該儘速遠離。如果臭就是毒、毒就會臭,倒也實際並且容易辨認。可惜,有害物質通常都很不顯眼。事實上,發出臭味的成分未必有害,同樣的,有害物質未必臭氣沖天。剛開始唸化學系的時候,酸性物質簡直是我們的頭號大敵。酸鹼中和(Acidbase titration)實驗的材料之一就是鹽酸。同學們都提心吊膽,害怕皮膚碰到鹽酸會被腐蝕。後來,大家很快就適應得很好,實驗態度變得既有自信更熟練,而且大家對鹽酸的恐懼變小了,因為知道皮膚碰到酸性物質時會馬上有感覺,能夠立即反應沖洗以降低傷害。毫無存在感的化學藥品才可怕,因為它們可能多年後才導致癌症病發。有機實習的時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晶紫染色劑的合成實驗,最終產物是一種金屬般發光的銅金色結晶。極少量結晶溶於水之後,就會變成所謂的「紫藥水」,可用於消毒殺菌。但此項實驗的最主要目的並不在於製備染色劑,而是讓我們體會到清洗實驗器材的千辛萬苦。結晶紫不僅顏色很濃烈,脫色難度更高。我們一直不停地刷洗,但所有實驗器材的顏色卻越變越深。那時候我們才瞭解,原來這就是實驗室抽風設備以及實驗衣每天必然遭受的悲慘命運。當時我和同學們都還是實驗菜鳥,不太懂得清洗染劑的技巧,因此好幾個星期過去之後,抽風設備以及實驗衣上面都還會赫然出現紫色的痕跡。後來我情願處理有毒成分,也不想再碰有色染劑。擔任科技記者之後,我反而懷念起實驗室的工作。來找汀娜的時候,我總是表現出對於舊日時光的依依不捨。汀娜有點生氣,認為我不應該對實驗室還存著浪漫的想法。的確,化學系的大學生及碩士生在寒暑假必須實習,毫無假期可言,唸博士班的時候更沒有休假機會。這代表,我生命中整整九年的時間都貢獻給了化學實驗。無論春夏秋冬,我都必須全副武裝地在實驗室裡奮戰,有時候夏天流汗流到眼鏡鏡片都起霧看不清楚了。相較之下,離開化學實驗室工作的我現在正享受著夏天的愉快氛圍,穿著涼鞋輕鬆地散步回家。我應該慶幸自己辭去了化學研究室的工作。你問我想不想念當年?不想,絕對不想!
-
2020-06-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坊間火場避難觀念錯誤多 內政部提醒逃生6要訣
內政部今天表示,過去坊間流傳遇火警以濕毛巾遮口鼻、用塑膠袋套頭、躲在浴室應變等都是錯誤的逃生觀念,提醒民眾謹記「5不1原則」的逃生6要訣,火場避難流程原則是平時就要規劃2個逃生出口。內政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若不幸遇到火警,記得「5不1原則」的應變逃生6要訣。不可為收拾財物延誤逃生時間;不可搭乘電梯逃生;不可躲在浴室,浴室門及天花板多不耐高溫,且無法有效阻絕濃煙危害;不可用塑膠袋套頭,除影響逃生視線及速度,也會熔化黏在皮膚上;不可浪費時間尋找濕毛巾而延誤逃生避難,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一氧化碳和有毒氣體。內政部表示,火場逃生避難流程原則為,平時就要規劃2個逃生出口。遭遇火災時,應往一樓往外逃生,逃生避難時,一定要謹記隨手關門。若主要逃生路徑已無法避難時,要尋找第2逃生路徑並往1樓往外逃生,若第2逃生路徑也受阻礙,則改往未起火相對安全空間關門避難,用衣物或毛巾將門縫塞住,防止煙霧流入,並撥打119求援。內政部指出,火災預防平時就要做好準備,千萬不可疏忽大意,務必遵守用火電「3習慣」及防火逃生「4對策」共7要點,以確保居家安全。內政部表示,「3習慣」,就是平時養成「電氣使用安全」、「抽菸安全」及「爐火烹調安全」,包括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濕污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不使用無商品安全標章的電器、人離火熄及絕不在床上吸菸。內政部指出,「4對策」,就是「裝置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設置滅火器」、「使用耐燃材料及防焰製品」及「建立近鄰協助體制」,以利火災時能即早發現、撲滅或避免延燒,並透過鄰居間互助,協助高齡或行動不便者逃生。內政部表示,根據消防署去年建築物火災統計分析,起火原因第1名為爐火烹調占37.9%,第2名為電氣因素占30.8%。分析火災死傷原因,主要為判斷力、體力等條件不足、逃生障礙及錯失逃生先機等,導致吸入濃煙嗆傷、中毒、甚至喪命。火場無情,只有強化自身火災預防及應變知識,平時謹記逃生避難原則,才能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
-
2020-06-08 新聞.健康知識+
洗澡吸入三鹵甲烷可能致癌?教授破解三鹵甲烷致癌性
讀者莊先生2020-5-27用臉書簡訊提問:林教授你好,想請問這篇文章表示的吸入三鹵甲烷風險,文章正確性高嗎?洗澡水需要過濾嗎?謝謝你. 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08488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4-13發表在TVBS網站的文章,標題是:每天都在吸毒氣?腎臟名醫:這種洗澡方式小心致癌!文章的下面有註明【本文摘自/《如何挑選健康好房子【增訂版】:江守山醫師的安心選屋指南》】。我把文章前兩段的重點拷貝如下:每個人家中的自來水都含有一定量的三鹵甲烷,而三鹵甲烷已被證實會致癌,當我們盡情沖澡或是快活的在熱騰騰的浴缸中泡澡時,漫布的水蒸氣裡,可都是滿滿的三鹵甲烷。國科會曾支持吳焜裕教授進行「毒理機制在風險評估的運用及本土化研究」,…他對中部459位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評估國人終生因洗澡,吸入揮發性有機物質(三鹵甲烷等),每百萬人之中有1.43~56.65人,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我們現在來看上面這段文章到底是有多少真實性。第一,它說《三鹵甲烷已被證實會致癌》,但很不幸的是,這並非事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所發行的致癌物分類專著,三鹵甲烷是被歸類為2B級,而2B級的定義是《對人類有低可能致癌性》,也就是《未被證實有致癌性》。更荒唐的是,《銀杏萃取物》也是被歸類為2B級,而寫這篇文章的江醫師還鼓勵大家吃銀杏萃取物呢!(請看我發表的銀杏能防治失智嗎)。第二,我們來看上面這段文章的三個關鍵詞:《終生》,《每百萬人之中有1.43~56.65人》,及《可能》。先說《可能》好了。這世界上《可能》致癌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想想看,就連豬肉都被歸類為更高的2A級致癌物,那,隨便拋出個《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除了嚇唬老百姓之外,還有什麼意義?(有關豬肉致癌,請看我發表的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再來,《每百萬人之中有1.43~56.65人》就只是推敲出來的數字,而不是實際測到的。縱然是實際測到的,縱然是用最高的56.65來計算,《終生》《每百萬人中有56.65人得癌》算是高癌率嗎?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每年有十萬人得癌,也就是說,每年每百萬人中約有五千人會得癌。那如果把《終生》算是70歲,每百萬人中就約有35萬人會得癌。那,與35萬相比,56.65算是個可怕的數字嗎?更何況56.65就只是個推敲出來的數字,更何況這還是硬把明明是《低可能致癌性》的三鹵甲烷說成是《證實致癌性》。要知道,游泳池也是會產生三鹵甲烷,尤其是室內游泳池的濃度還更高。可是,很多游泳選手每天在游泳池裡訓練至少兩個小時。這跟每天洗個10分鐘的澡,有多大的差別,您應該算得出來吧。何況游泳訓練是需要用力吸氣,而且是吸的很深。那為什麼從來就沒有《游泳選手癌率較高》這樣的醫學報告?為什麼醫學界還鼓勵大家游泳?為什麼高齡101的郝柏村將軍說他的長壽秘訣是每天游泳?寫這篇文章的所謂的腎臟名醫,到底是以什麼出名?有關這一點,我已經在這個網站發表了十幾篇文章討論,例如診斷攝影等於原子彈爆炸?及咖啡醇是壞蛋?名醫搞錯了。這位所謂的名醫也出書說《水是造成台灣癌症的主要殺手》。他說問題是出在自來水添加的氯會形成三鹵甲烷。可是,《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有一篇顏宗海醫師的文章,第一節的標題是《坊間謠言:喝水致癌的迷思》,其中一句是:「根據國內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中的總三鹵甲烷濃度是非常微量的,每公升的自來水不會超過0.08毫克,所以不會有致癌疑慮。」想想看,《名醫》大動干戈出書宣傳的東西,竟會被顏宗海醫師說是《坊間謠言》!臉書網頁文青別鬼扯也說:【一位讓人弄不清楚他到底是醫生還是魚販的商人,整天宣稱生活四周都有致癌毒素,告訴大家要追求「零污染」生活,如今自己卻販賣有毒的咖啡,同時還污衊別人的濾掛式咖啡會產生致癌物質,這就導致嚴重的道德倫理問題。】臉書網頁生態綠也說:「違背科學的白袍商人:身為一位醫療專業者,本應以實驗結果為論證、法規調整為手段,這才是一名負責任的科學人。利用醫師身份做生意,卻違背科學方法來製造消費者恐慌、污衊合法業者、擾亂市場信心,這種手段實在玷污了白袍的光環。」《製造坊間謠言》,《整天宣稱生活四周都有致癌毒素》,《違背科學方法來製造消費者恐慌》,這就是這位所謂的名醫如何出的名。再搭上媒體總喜歡用聳動的話題來爭取收視,才會把原本應該是放鬆享受的洗澡,妖魔化成像是在毒氣室裡受刑。原文:洗澡恐致癌?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不曾被列在致命名單中 卻是有史以來在同一時間內殺死最多人的疾病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流行性感冒》,作者吉娜.科拉塔】世紀瘟疫這場瘟疫被稱作流行性感冒,但是它跟以往所見的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反倒像是聖經中的預言實現了。如同《啟示錄》中的預言,這個世界先被戰爭蹂躪,接著是饑荒。當書卷的第四個封印打開時,一匹灰馬出現了,騎在馬上的,名字叫做「瘟疫」,陰府也隨著它而來。那年九月爆發的瘟疫,總計造成超過五十萬的美國人死亡。這場瘟疫甚至散布到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有些愛斯基摩的村落慘遭屠滅,幾乎從地球上消失;百分之二十的西薩摩亞人(Western Samoan)也難逃死亡的命運。而且不論瘟疫襲擊何處,病毒總是找上年輕人;這個年齡層通常最不易受傳染病的威脅。死亡人數的曲線成 型分布,第一個高峰是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另一個端點是七十到七十四歲的老年人,中間的高點則是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人。這場瘟疫讓無數個家庭破碎、孩童失怙,有些倖存者甚至不願再談起這場可怕的瘟疫。有些人把這場瘟疫當成戰爭中的另一場夢魘,另一種可怕的壕溝戰,另一種芥子毒氣。當世界已經為了戰爭而疲憊不堪時,瘟疫來到,在幾個月內橫掃全球。當戰爭結束時,瘟疫隨之平息。它的結束如同它的出現一樣神祕。而這場在最短的時間內屠滅最多人的瘟疫,讓人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提到瘟疫,我們腦中浮現的都是一些陌生、恐怖的疾病,像是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炭疽病,以及黑死病。那些症狀令人毛骨悚然,像是膿泡、七孔流血,或是一個骨瘦如柴的年輕軀體,枯乾的雙手拄著柺杖,顫抖地走在寒風中的街道上。我們擔心生化戰爭的發生,擔心是否有人會將天花、炭疽或伊波拉病毒,組合成另一種新的病毒。我們也擔心,在原始的熱帶雨林深處,是否有某種新的瘟疫正在醞釀、蓄勢待發,準備毀滅地球上所有的人。流行性感冒從來不曾被列在致命的瘟疫名單當中,它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每年冬天,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得到流行性感冒。而且得到流行性感冒時,似乎也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但它並無大礙。幾乎每個人都得過流行性感冒,只有少數的人比較嚴重。這樣的病,頂多只是讓患者在一、兩個星期內,覺得比較難受罷了。至少對於年輕人而言,流行性感冒是不會致命的。甚至,流行性感冒這個名字,就暗示了此疾病在冬天的普遍。流行性感冒的英文(influenza)是從義大利文而來,據說這個字是十八世紀中期,感染流行性感冒的義大利人所創造的。Influenza di freddo在義大利文中的意思就是「寒冷所造成的影響」。隱形殺手然而,流行性感冒似乎也是無法避免的。它經由空氣傳播,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感染。「我知道怎樣避免得到愛滋病,但我不知道怎麼樣可以不得到流行性感冒。」阿佛雷德.寇斯比(Alfred W. Crosby)這樣說道,他是研究流行性感冒的歷史學家。 也許正因為流行性感冒如此普遍,一九一八年的那場災難就顯得更恐怖。就像驚悚的科幻小說,整個世界宛如人間煉獄。當疫情剛開始出現時,醫生們還不願稱它為流行性感冒。他們說,這看起來像是一種新的疾病。有些醫生說,這是支氣管肺炎。有些醫生則說,這是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甚至有些醫生認為,這是可能是霍亂、傷寒、登革熱或肉毒桿菌感染。還有些醫生認為,這是某種未知的傳染病。而使用「流行性感冒」這個病名的醫生,堅持必須加上括弧或是問號。我們可以經由數據和事實,來了解流行性感冒有多嚴重。這些資料令人瞠目結舌,其嚴重程度遠遠超乎想像。當時有多少人受到感染?估計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美國人罹病。軍人呢?這群年輕又健康的人,竟是最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對象。根據美國海軍的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海軍受到感染,而美國陸軍則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患病。全球有多少人死於此疾呢?估計的數字從兩千萬到一億人不等,但真實的數目無從得知。許多地方因為流行性感冒的侵襲,連死亡統計都無法進行。甚至在美國都有困難,因為我們並沒有明確的檢驗方法,可以確定病人是死於流行性感冒。儘管如此,這些死亡人數的最低估計值還是令人咋舌。對照之下,愛滋病在一九九七年造成了一千一百七十萬人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九百二十萬名士兵陣亡,總計死亡人數約為一千五百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有一千五百九十萬人戰死。歷史學家寇斯比表示,無論流行性感冒實際上奪走多少生命,無庸置疑的是,「這是全世界有史以來,在同一時間內,殺死最多人的疾病。」這個病毒有多致命呢?它的致死率是一般流行性感冒的二十五倍。那次流行性感冒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二點五,而一般的流行性感冒則不到百分之零點一。那一年,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感染,你可以想像死亡的數字有多驚人。事實上,由於那麼多人死亡,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在一九一八年就降低了十二歲。如果類似的瘟疫發生在今天,造成相同比例的美國人死亡,那麼將會有一百五十萬人喪命。這個數目比每年因心臟病、癌症、中風、慢性肺疾、愛滋病、阿茲海默症所造成的死亡加總還要多。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