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韓降新冠傳染病等級台灣是否跟進? 陳時中這樣說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相對南韓宣布4月18日解除社交距離,25日更下調傳染病等級,5月開始確診者不用隔離,至於台灣是否也會跟進?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會」,韓國做法正確,因南韓疫苗施打率高,染疫率約三成,若染疫高、疫苗施打率夠,且醫院量能準備夠,因此把新冠肺炎當作是流感化處理,「這方向是對的。」陳時中說,不過,南韓也經過一陣子很痛苦的時期,約有兩個多月,其中染疫率非常高,但或許如此,也可以成為世界上及早開放的國家,而這代價有一點大,因目前每萬人死亡人數有380至390人,日本是220人,澳洲250人,日本、澳洲的數字相對可以接受,而南韓經過慘痛代價後,可以及早開放也是對的。陳時中說,未來應有許多國家,不再將新冠疫情列為五類傳染病,尤其是染疫率超過三成以上的國家,其實都有可能,如丹麥、冰島的染疫率都超過一半,如此管制就沒意義了,但這都要經過一陣子痛苦。
-
2022-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躲好躲滿就沒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防疫關鍵,疫苗要打好打滿
「診間並不少見老人家對疫苗猶豫,認為自己能躲好躲滿。」心臟外科權威、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新冠疫情持續在各國延燒,近期以東亞最嚴重,截至二月底統計,韓國單日確診22萬人,香港每日確診破萬、死亡數三位數起跳冠全球之首,當中三成都是未完整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資深公民」。完整接種 防醫療體系崩潰邱冠明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與80歲以上的長者皆是染疫高風險族群,只要在門診遇到「一劑都沒打」的老人家,寧願花時間也要說服。在台灣逐步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目標下,他也坦白告訴病患2022年恐怕躲不過病毒找上門。近月亞洲國家新冠疫情嚴峻,邱冠明指出,香港每日死亡數高達三位數,且90%都是老人家,剖析其中原因,包括65歲以上民眾完整接種率差、追加劑(第三劑)比率難提升等,都是讓香港確診數、死亡數暴增的致命點。邱冠明表示,台灣在嚴守邊境管制下,加上國民防疫意識高,積極配合戴口罩、打疫苗,很幸運地擁有「時間差」,能領略他國在防疫上的「答案卷」。以全球施打第三劑比率,截至三月新加坡超過六成、韓國已達五成,台灣也逾五成,即便如此,韓國一天仍有20幾萬確診數,代表施打疫苗無法避免感染,但可以防止醫療崩壞。他強調,若已接種疫苗卻不幸確診,目前也有新冠藥物可治療,能避免重症發生的風險。非染疫死亡 人數也增加邱冠明指出,疫情期間因醫療資源、人員調度、挪移、安置等都以防疫為優先,導致常規醫療處置無法正常運作。快篩、PCR核酸檢測也使等待就醫的時間增加,加上民眾害怕前往醫院就診等,醫療可近性降低,形成「醫療排擠」。如慢性病患者因害怕染疫而停止回診領藥、癌症的早期診斷或需定期治療的患者也可能因不願前往醫院而中斷,疫情期間非染疫死亡人數自然也增加。邱冠明強調,病患對於醫療剛性需求不應該被犧牲,眼下最希望的是完整接種疫苗率提高,建立防止國家醫療體系崩壞的防護網,使長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能安心前往醫院,恢復過去的定期回診的就醫習慣。慢性病患者 應恢復回診邱冠明說,以目前國內外資料顯示,新冠病毒針對全身性多系統攻擊,發炎反應影響面向廣泛,雖尚未有充足資料顯示病毒是否透過血管媒介,但已知會攻擊肺部、呼吸道,及造成心血管、腦部、腎臟、腸胃道等全面性影響。邱冠明提醒,心臟外科病人大多開過心臟手術,與長者皆屬染疫重症高風險群,且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更是新冠肺炎易感染族群,除了個人生活作息、行為模式需改變,內部防護包括營養攝取充分、完整接種疫苗、保持原先藥物使用習慣以及定期回診等基本功,都要於生活中落實。
-
2022-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該不該施打新冠疫苗 專家學者不同調
本土疫情嚴峻,全台五到十一歲孩童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證實近日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幼兒接種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孩童確診將增加社會成本,據美國統計,兒童致死率雖僅百分之○點一,但已有九百多例孩童死亡,籲食藥署盡速審查兒童疫苗,「兒童終究要打疫苗」。不過,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防疫高水準,兒童致死風險不高,反觀兒童疫苗接種的未知風險,反而高於致死風險。陳時中昨表示,此次增購BNT疫苗合約較複雜,兒童劑型是由美國輝瑞藥廠所生產,因此這次是「輝瑞、BNT、台灣、上海復星」四方談判,雖較複雜,但已進入最後談判階段。李秉穎表示,兒童得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低於成人,風險較低,但美國已有九百多例兒童因染疫而死亡。依照我國狀況,雖然機率小,「但還是會發生」,若兒童染疫,會增加社會成本,包括停課、家長須請假在家照顧兒童等。李秉穎表示,食藥署尚未緊急授權十二歲以下兒童疫苗,建議加快審查或授權速度,一旦核准,建議先施打至國小學童。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則表示,十二歲以下兒童是否要打疫苗仍有疑問,她個人認為弊大於利,北歐有些國家不建議,但如果家長要讓孩子打就打,建議台灣政府也採取開放讓擔心的家長有選擇權,但要說明利弊風險。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近日將開會討論五到十一歲童疫苗接種議題,包括,疫苗安全性及如何執行等配套措施;隨防疫規定鬆綁,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幼兒重症率極低,爸媽不用過度恐慌。陳秀熙表示,根據國外數據,兒童染疫致死率極低,五到十一歲童接種疫苗後引發的副作用仍未知,在兒童染疫多為輕症的情況下,不建議五到十一歲接種疫苗。對於防疫策略,陳秀熙提出「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等「避輕救重」原則,預期重症數將續增,現階段應催打第三劑,並以死亡人數作為預警指標,藉此達到降低整體感染率以及重症死亡風險,一步步走向解封。
-
2022-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持生活常態+有效控疫情 陳秀熙提「避輕救重」助解封
本土案例持續攀升,昨已突破五百例大關,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提出「避輕救重」的防疫建議,以二大重點對抗這次新冠疫情,將致死率作為預警值、提升第三劑施打量搭配滾動減少隔離時間,達到降低整體感染率以及重症死亡風險,台灣未來不該走向與病毒共存,而是應該採取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的作為,幫助台灣一步步走向解封。去年七月到十二月Delta變異株致死率為千分之14,Omicron疫情在今年一到六月的致死率為千分之三點四,陳秀熙表示,Omicron的傳播效率遠高於Delta,當感染母數增加時,死亡人數也會增加,因此Delta與Omicron的致死率相比略高,但兩者在同期間造成死亡人數是相當的。陳秀熙表示,只要降低感染人數就有機會降低重症死亡人數。因此,提出的避輕救重措施,希望提升第三劑的施打量,同時監測重症數值當作預警值。他用紐西蘭極低致死率的疫情發展作為模組,台灣目前第三劑覆蓋率為五成六,未來若持續維持五成左右,台灣病床數需求大約是4515床,ICU的需求為130床,死亡警戒值為28; 若第三劑疫苗施打量提升20%,住院需求床數為2245床,ICU的需求上限為58床,死亡警戒值為13 。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第三劑疫苗施打後,病毒量下降的速度遠快於沒打第三劑的民眾。且施打第三劑疫苗的確診者,在染疫後第五天,Ct值大於25的比例高達98%,換言之,已經不具傳染力,甚至政府可以以此縮短隔離時間;若沒有施打第三劑疫苗,必須等到染疫後第10天,Ct值才會大於25。他建議,已經施打第三劑的輕症患者,隔離時間可以縮短至五天,沒打第三劑維持十天隔離期。第三劑疫苗也能大幅降低重症死亡比例,以國外資料推估,沒施打疫苗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約12.3%、完整施完兩劑疫苗的重症風險為3.1%,而打完第三劑疫苗之後,重症風險降至0.6%;施打兩劑疫苗比沒有施打疫苗者可下降75%重症及死亡風險,施打完第三劑比只打二劑疫苗者,可下降81%重症及死亡風險。陳秀熙表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不建議台灣執行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防疫緊縮政策,或是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應該是要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有效的控制疫情,才有辦法在維持國內醫療量能、降低重症發生的狀況下,逐步開放國門。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若北市每日確診逾130例 輕症就要擺家裡
國內今天新增本土439例、其中台北市本土新增100例。新北市已試辦輕症居家照顧,不過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目前台北市原則上,確診者還是送加強版專責防疫旅館,目前有1300床,不過有一天,若每日確診超過130例,台北市輕症確診就要擺在家裡。柯文哲說,目前輕症居家照護,新北市已開始試辦,但目前台北市還有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還沒有緊繃之前,還是先這樣做,不過當確診每日超過130例,輕症還是要擺在家裡。柯文哲今天主持防疫記者會表示,過去與確診接觸被匡列者,一開始居家隔離都是送到防疫旅館,不過慢慢從四月開始,北市府鼓勵被匡列居家隔離的,在家裡居家隔離。柯也提到,台北市居家隔離還是有一套通訊診療系統,從一月到現在有829人次通訊診療,慢慢將來會擺在家裡的會有兩組樣態的人,包括確診者被匡列,這個鼓勵要在家裡,因為若一天要兩千五百人,成本太高,費用也太高,這部分要在家裡居家隔離。至於輕症確診者,柯說,目前原則上,北市府先前已經準備有1300床加強版專責防疫旅館,但若有一天,北市每日確診超過130例,輕症確診以後也要擺在家裡。柯也提到,台北市未來一週會建立網路的虛擬系統,未來輕症放在家裡的照護系統,目前正如火如荼規畫,柯說,他也要跟國人講,不要對這個疫情保持太樂觀態度,以韓國為例,確診者占總人口29.6%,上周死亡人數超過兩千人,面對疫情,台灣要放鬆心情,審慎態度面對,「這疫情比想像困難」。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
衛福部長期推動乳癌、子宮頸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以及B、C型肝炎等四癌癌症篩檢。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疫情爆發後,人數明顯減少,109年、110年接受成人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憂心表示,「等到疫情結束後,可能成為癌症高峰期。」吳昭軍出席「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以「從預防篩檢到早期發現癌症」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癌症連續39年位居國人死因排行之首,近幾年來,每年癌症死亡人數超過5萬,每年約12萬2000多人罹癌,108年平均每4分20秒1人罹癌。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如何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吳昭軍表示,應從預防端做起,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吳昭軍表示,雖然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但癌症死亡率卻是連續九年下降,這與公費成人四癌篩檢有關,「透過癌症篩檢,可提早確診、治療,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吳昭軍表示,以乳癌為例,調查顯示,每兩年一次乳癌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一次抹片檢查,可以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在大腸癌方面,50-75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則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至於口腔癌,高風險男性族群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則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率。吳昭軍說,成人四癌篩檢實施多年,預防癌症成效顯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這兩年來,許多人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院檢查。此外,部分醫院降低醫療能量,也減少民眾篩檢的可近性。吳昭軍表示,與108年相較,109年、110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大約減少近100萬人,令人擔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可能爆發癌症高峰期,新增癌症人數恐明顯增加。國健署統計,在110年,透過四癌成人篩檢,仍發現4.6萬名癌前病變個案,8100多名癌症患者。但因癌篩總人數減少,應有許多癌前病變及癌症病友並未被發現。吳昭軍提醒,原本女性乳癌發生率攀升速度最快,每10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達81,遠高於第2名大腸直腸癌的42.9 ,平均每年新增近1萬5000名乳癌個案。他提醒女性,務必提高警覺,接受篩檢,如有異狀,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有鑑於癌症對於人類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擬定「25 by 25」,希望到了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可以降低 25%,以台灣來說,2010國人癌症過早死亡機率7.97%,期盼 2025時,降至5.98%。吳昭軍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為此,國健署積極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國中女生HPV疫苗接種」、「提供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多元篩檢服務」、「多元戒菸服務及可近性戒檳衛教服務」、「推動國人身體活動策略」、「推廣四癌症篩檢」等。在運動方面,鼓勵民眾落實生活化運動,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民眾養成運動習慣,教育部2021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13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由2009年 24.4%上升至2021年33.9%。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預告 下周起推自動化感應APP 更加落實實名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受邀至義光教會進行專題演講,抵達會場時,面對媒體詢問今日為何來到義光教會,陳時中表示,是人家邀請的。另問及有關民調則未回應。至於今日疫情是否突破500例,陳時中表示,下午疫情記者會再說。陳時中全程以台語演講,數度強調「防疫是台灣的驕傲」,大力反駁外界對於致死率高、檢驗量不足等批評。他也宣示今年不會再將防疫升級,要邁向正常生活,同時預告將透過自動化感應的APP,更加落實實名制,預計下周就會開始宣導。他演講中說「還有人叫我學上海,我實在不知道是要學什麼,」引來聽眾哄堂大笑鼓掌,並且演講結束後一起高喊「陳時中部長,台灣有你真好!」陳時中首先駁斥外界對於台灣疫情期間死亡數的批評。他表示,台灣死亡數很少,致死率已從以前4至5%降低到現在1.3%,在國際上來說,致死率看來表現沒有特別好,但是致死率的分母是確診人數,分子是死亡人數,台灣特別之處有高達252天是零確診,分母較小,這還要考慮台灣是把解除隔離後60天內死亡都算,數目才會較多,分子較大,綜合以上,致死率才會看起來較高。陳時中表示,如果沒有疫情,本來就會有人死亡,所以《經濟學人》把這個因素納入考量,算出「超額死亡數」,他覺得這比較有意義。台灣每10萬人的超額死亡數是負數,疫情期間減少3000多人死亡,在全球排第95名,表現更好的是紐西蘭、澳洲,還有一些小國家。由此可見疫情並沒有增加台灣的死亡,因為醫療量能並未受到擠壓,不讓人因為沒接受到妥善醫療而死亡。陳時中表示,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每百萬死亡數其實算低,現在是百萬分之36.1,反觀香港一個多月前是百萬分之28,但現在累計已1150人死亡,是台灣的40倍。紐西蘭死亡很少,這波疫情起來之前是百萬分之10,現在也變成百萬分之80。陳時中說,未來不會再採用去年5月的策略,目標是維持正常生活。因為現在是輕症多,如果把生活擠壓太厲害,損失會更大。因應經濟、勞動力、採購投資等需要,今年要邁向正常生活,逐步開放,把台灣經濟顧起來。陳時中表示,2019年以來這兩年,台灣經濟成長是10%,亞洲只有7.1%,英法等國受創更嚴重,香港日本都是負的,南韓是3%,顯見台灣的經濟成長並沒有被疫情擊潰。但投資機會會因邊境封鎖太嚴而受影響,一旦有國家開放,投資人就會四處看,想要眼見為憑。所以即便台灣這兩年經濟好,也不能自滿於此,目標仍要走向兼顧防疫和經濟不受影響的正常生活。陳時中表示,各國國情不同,需了解人民想法才知道該怎麼做,現在國際間防疫手段最強硬者就屬中國手法,「還有人叫我學上海,我實在不知道是要學什麼。」現場聽眾哄堂大笑,陳時中說,這是台灣的多元性,但他認為還是別學中國好,現場聽眾紛紛鼓掌。「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資訊公開透明」,陳時中說,台灣是因為檢驗少才沒有確診嗎?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陽性率大於5%表示檢驗不夠,台灣檢驗陽性率是0.1%。中國靠封城嚴管等強硬手段,三天驗完千萬人,但若看事實每百萬人口檢驗數,中國僅百萬分之11,台灣是百萬分之55,可見台灣的檢驗密度是比中國還高的,可能的病人都有去找出來。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胃癌、消化道癌健保給付一窮二白 癌種治療應不分貴賤
癌症即將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癌。關心民眾癌症治療,「聯合報」今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參與論壇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演講「晚期上消化道癌治療新知與現況」。梁逸歆說,對比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台灣健保給付胃癌、食道癌藥物少之又少,真的是一窮二白,呼籲「罹癌並非自願,癌種不分貴賤。」「晚期上消化道癌的話題十分沉重,是個悲慘的故事。」梁逸歆說,惡性腫瘤(cancer)的英文字源,其實是來自巨蟹座(Cancer),在古代惡性腫瘤就是一種恐怖的螃蟹,把身體吃出一個大洞,而今天聚焦在上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癌、胃癌,因這兩種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二。依衛福部2019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男性食道癌排名第六,發生人數2639人,胃癌排名第七,發生人數2389人;女性胃癌排名第十,發生人數1549人,由此可見,食道癌為純粹男性的癌症。另2020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胃癌、食道癌分別排名第八名、第九名,死亡人數為2339人及1954人。由此可見,食道癌純粹是男性的惡行腫瘤且死亡率非常高。其次,依各癌症患者死亡年齡比例,其中45歲以上人口,因胃癌致命的比率隨著年齡增長,因此與年齡有絕對關係,幫民眾為85歲以上時,十大癌症死因已升至為第五位。而食道癌則僅與三個年齡層有關,且絕大多數患者年齡為45歲至64歲,正值青壯年時期,且一旦發現病情多為晚期,死亡率高達八成。梁逸歆說,若就台灣食道癌現況,當發現罹癌時,第三期患者約占兩成九,第四期患者達四成,這比例非常高,且胃癌、食道癌的發展是現在進行式。梁逸歆說,胃癌、食道癌危險因子多與外在環境有關,包括幽門螺琁桿菌感染引發的胃炎,吸菸、喝酒、攝取醃漬食物、家族性與遺傳性、EB病毒等,而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危險因子有喝酒、吸菸、檳榔,以及醃漬、刺激性、太燙、胃食道逆流有關,患者常見症狀為吞嚥困難。至於,轉移性胃癌治療現況,包括第一線用藥為化療藥物歐立普、截瘤達,或依醫師評估再加上歐洲紫杉醇,但這樣的患者是「天選之人」,臨床上很少見,或是使用標靶治療賀癌平,但約20名癌症患者只有一人可以使用,或是使用免疫治療等。第二線用藥則有標靶藥物欣鋭澤,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太平洋紫衫醇。第三線用藥為單一使用治療標靶藥物欣銳澤、免疫治療,或是化療藥物抗癌妥、朗斯孚。此外,轉移性食道癌治療現況,第一線用藥有化療藥物白金、截瘤達,或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單一用藥有化療藥物太平洋紫杉醇、歐洲紫衫醇、抗癌妥、免疫治療,但目前沒有第三線用藥。梁逸歆說,台灣晚期胃癌存活率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如日本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為15.2%,約是6至7名患者有1人可以活到5年,韓國為9.2至23.9%,但台灣僅為6.5%。另台灣晚期食道癌存活率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如南韓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為16.6%,但台灣僅為3.4%。梁逸歆指出,胃癌、食道癌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何偏低,原因是此兩種癌症的關注度非常低,依健保署2020年「全民健保癌症醫療費用支出」,胃癌及食道癌醫療費用為33.8億點、33.9億點,占總費用各為2.8%,也就是說,胃癌每死一個病人,健保支出藥費為51.7萬元,食道癌則為26.2萬元。因此,轉移性胃癌治療健保給付現況,包括第一線無法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用藥則完全沒有給付,第三線用藥僅給付化療藥物朗斯孚,但因胃癌患者幾乎都無法進食,又要如何服用口服藥物朗斯孚。而轉移性食道癌治療健保給付現況,包括第一線無法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用藥則完全沒有給付。梁逸歆說,若比較亞洲國家的上消化道癌治療指引,可以發現對比日、韓、新加坡等國,台灣健保給付藥物是少之又少,真的是一窮二白,呼籲「罹癌並非自願,癌種不分貴賤。」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國衛院扮醫、學資源整合領頭羊 國人戰勝癌症關鍵一役
癌症即將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癌。關心民眾癌症治療,聯合報今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參與論壇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表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防治受人關注,每年死亡人數中約二成八死於癌症,健保給付費用有六分之一用於治療癌症,這是個嚴重問題,而「資源整合才是癌症防治之勝道」是更重要的議題。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高峰論壇」今年已是第四年舉辦,非常感謝國衛院支持,因院長梁賡義說,「不能讓病毒打敗我們。」因而在疫情期間仍舉辦論壇。「國衛院成立於1996年,為任務導向政府智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進行許多研究,並對於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也針對胰臟癌、口腔癌、膽道癌等少見、治療困難癌症進行防治。」梁賡義說,國衛院於資源、人力整合是由菸捐支持的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計畫開始,建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及精準健康大數據整合平台。梁賡義說,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為一期共有四期,第一期於2010年至2013為進行創新、探索性的應用研究,同時成立國際認證的實驗室,培育癌症研究人才等。第二期為2014年至2017年時,各醫學中心、研究單位除針對肺癌、肝癌進行跨醫院研究外,也對逐年發生的大腸癌、口腔癌及乳癌進行研究,並研發癌症新興篩檢。第三期為2018年至2020年著重癌症轉譯研究、跨機構合作平台及其整合應用。第四期2021年至2025年,除進行跨機構合作的癌症轉譯研究外,也注重相關臨床研究資訊共享。梁賡義說,2018年至2020年此階段,由國衛院主責「癌症研究跨機構合作平台及整合應用」,為協助各研究群資源整合、推動跨機構合作、促進形成全國性研究團隊,以降低癌症罹患率及死亡率。其中針對大腸癌、胰臟癌、肝癌、乳癌等,共結合53個醫、學研究單位,並架構研究資訊、技術服務、教育分享,倫理法律平台。於研究資訊平台為建置癌症研究資訊共享的網站促進交流,並進行63次會議凝聚癌症研究群合作共識及議題,推廣共用電子工具將相關病歷電子化,加速臨床資料整合。技術服務平台為開放跨機構核心設施、昂貴儀器供各癌症研究群使用,並提供技術諮詢、客製化基因檢測服務、開發代謝質體分析法等,更提供癌症生物資訊及生物統計資學或合作服務。教育分享平台為針對國內外癌症流行病學的監測與分析比較,希望研究可以突破,以及辦理流行病學、生資、生統教育訓練等。倫理法律平台為召開專家會議研擬個資維護、大數據運用等議題。梁賡義說,經過前三期計畫,即要求第四期開始,各受補助的研究單位必須相互分享檢體及臨床資料,希望更多人使用這些珍貴的資料。第四期的研究計畫從預防、早期發現、治療、癌症存活共四方面著手,如提升癌症防治健康職能提升及行為改變的介入研究,以及老人癌症治療策略研究、癌症存活者的後續生理及心理狀況研究等。梁賡義指出,第四期計畫將擴增至63個合作單位,再增加胃癌、攝護腺癌等,更增加癌症研究資訊共享、核心技術、癌症流行病學監測及預測模式資訊、防治政策研究及建議規劃等平台,期盼對重要議題有所貢獻。國衛院也主責「國家級人體資料庫整合平台」,目前整合31家合作機構,累積至今年已完成56萬登錄收案,另有98件學術界申請案、13件產業界申請案。同時協助防疫科技產業發展,將新冠肺炎確診者的血液檢體成為公共財,協助業者取得產品的專案許可。此外「精準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則為建置臨床轉譯導向的巨象資料及產學應用。未來展望為進行前瞻性收錄癌症基因定序,以及基因檢測資料與臨床資料,並建立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促成資料串連與資訊共享。梁賡義說,透過跨機構資源整合、跨領域分工合作、提供醫研加值應用及加速研究成果產出等,才可攜手合作戰勝癌症。
-
2022-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病毒共存」?鍾南山:中國大陸不適用「完全開放」
面對越來越多國家選擇「與病毒共存」,大陸知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指出,中國會在「動態清零」中逐步開放,但完全開放不適用,因為這將導致病死亡人數明顯增加。據《上觀新聞》報導,鍾南山8日與天津南開大學學生進行視訊授課後,在與學生座談時做上述表示。他在座談中也提及當前上海的疫情。鍾南山說,這一次上海確實出現了比較大面積的擴散情況。但總的來說,這次疫情的Omicron病毒傳播率高,但症狀比較輕,比起Delta病毒死亡率相對也低。鍾南山強調,比起美國極高的感染率,和越來越多因疫情而去世的病人,「中國的比率只相當於美國的幾千分之一,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4月8日,中國大陸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34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2萬3,737例,所有感染者中逾九成四在上海。截至8日24時,中國大陸現有確診病例2萬3,186例,其中重症病例79例,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44萬5,797人。
-
2022-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現平均千人才一份抗病毒備藥 專家:藥物不足 減災防疫難達標
對於總統蔡英文「台灣防疫策略應持續以減災為目標」,國內防疫專家多認同此一大方向,意即「減災」就是「減死」,但減災基本條件除提升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的疫苗覆蓋率,更需備妥足夠的抗病毒藥物,但目前指揮中心僅備二萬三五○○人份口服藥物,平均每千人才有一份藥物,恐難達到「減災」目標。「減災是對的,我認同這樣的說法」。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過去兩年防疫重點為減少感染人數,現在擔心出現死亡病例,應力求「重症清零」,讓高風險族群及時用藥,積極治療,「減災」等於「減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欲達成「減災」,最重要的方法為打疫苗、備藥物,特別是藥物數量要足夠,雖然Omicron感染者幾乎都是輕症,但年長者如染疫,仍可能引發重症,高風險族群必須在輕症階段即服用藥物,才能有效預防重症,「以目前的藥量來看,減災,應該是不太夠」。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共有一萬六○○○人份「瑞德西韋」,默沙東及輝瑞兩種抗病毒藥物合計七五○○人份,抗病毒藥總數為二萬三五○○人份,如以二三○○萬人口推估,平均一千人才能分到一份抗病毒藥。「減災基本功就是打疫苗、備藥物」。黃立民說,「最少最少準備一百萬人份抗病毒藥物,也才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目前已做不到清零,如欲「減災」時,就不應再將大量公共衛生量能用於疫調,也應捨棄現有接觸者匡列方式,而是透過快篩及時找出陽性者,予以隔離;學校也不必因有幾名學生染疫就停課。「台灣的疫情有如走在吊橋上,現在就是慢慢走,不能跑太快」。衛福部預防接種專家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說,目前正處於從「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渡期,還不可放棄防疫,一旦放鬆,疫情馬上爆開。屆時不排除再提升防疫警戒。李秉穎也表示,未來執行「輕症及無症狀者在家隔離」措施,最大困難在於「抗病毒藥物來源有限」。建議政府購足藥物,才能確保在宅照護的輕症患者健康。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以重症死亡監測疫情已成全球趨勢,目前台灣重症及死亡人數還在安全範圍,疫情仍在控制中;到了本月中旬,若重症人數不超過廿人,死亡在四人以下,即為極低致死率,與紐西蘭同等級。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蔡總統宣布「減災」新目標 指揮中心防指數型暴增
清明連假收假首日,國內本土案例增281例,直逼300例大關,地方質疑中央防疫目標總在「清零」及「與病共存」懸宕未說白。總統蔡英文對此邀請召集政院、衛福部長陳時中、桃園及高雄首長舉行防疫會議,宣布以「減災」為目標進行防疫。指揮中心表示,「減災」並非首創名詞,過去流感大流行就有執行經驗。蔡英文於臉書指出,台灣的防疫策略,應持續「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的清零;更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正常生活。然而繼指揮中心從「類普篩」、「類共存」,如今又多了「減災」的防疫新目標,再創新詞。與會的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針對「何謂減災目標」提出解釋,最重要是要減少國內因疫情攀升,導致醫療資源的衝擊,進而避免使中重症和死亡人數增加。他說,未來設定目標就是希望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範圍下,降低中重症及死亡人數,避免患者在短期內快速增加,衝擊醫療量能,讓確診與其他患者都能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不會因為疫情升溫而使醫院停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針對災害防治,最重要兩大策略就是「圍堵」跟「減災」,並非是首創名詞,過去以「清零」為手段達到圍堵,而如今台灣疫苗施打覆蓋率、Omicron輕症趨勢,開始轉而以「減災」為主。目的是為了減緩病患暴增,壓垮醫療量能,有限度容忍一定程度確診個案存在。在新冠疫情發生前,國內面對流感大流行時,同樣秋冬是採取第一階段「圍堵」,直到五月才改為「減災」方式避免醫療,並非為首次執行。疫情延燒兩年,當台灣確診者沒有那麼多時,可以在集中檢疫所隔離,若個案數增加,就會轉移到家中照顧。過程採用「輕中重症分流」、「快篩取代PCR」、「簡化疫調」、「科技防疫」和「在宅照顧」,都是減災手段之一。莊人祥強調,過程中也會進行社區監測,是把病例數盡可能壓低,避免產生指數型上升,進而威脅到醫療量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當社區感染擴大無法控制時,確實已經不可能清零,而必須「減災」與經濟之間取得一定的妥協。他表禦,現在指揮中心所說「正常生活、積極防疫」其實就是「減災」的意思,也就是將災害降到最低;一是經濟上的災害,另一個是疾災害,意即降低中重症和死亡率。不過蘇益仁指出,以匡列來說,減災時不該再用過去接觸者匡列的方式匡列,讓太多人被隔離,而應以快篩盡快篩檢出陽性者再隔離,像中國大陸大規模隔離,還有國內學校一有學生染疫就停課,都是清零而非減災的作法。另外,要做到疾病減災則一定要搭配疫苗和藥物,尤其長者疫苗接種率一定要拉高,才能降低中重症比率。蘇益仁表示,現在看到的中重症比率約千分之二,但還需觀察一陣子疫情狀況才能看出端倪,但若能維持千分之二,甚至在千分之八以下,都算是達到減災的目標。
-
2022-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臨界值出爐!家有未完整接種者 輕症不宜居家隔離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單日新增破200例,指揮中心研判尚未達疫情高峰,持續將愈來愈多確診者送往集中檢疫所兩人一室隔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四月中累計重症人數不超過20名,死亡不超過4名,就算達成與紐西蘭相同的極低致死率。若能將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覆蓋率提升至8成,重症死亡人數還可望打對折;每個群聚確診數小於100人也可達到重症清零結果。陳秀熙也將疫苗接種劑次融合於各項防疫規範的調整,並且給出多項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五點如下。輕症無症狀確診者若有同住者尚未接種兩劑,仍應集中檢疫。針對尚未接種兩劑者提出相對應的管理措施,如社交活動規範。三百人以上大型群聚,應要求接種滿三劑疫苗。機場工作人員接種滿三劑應鬆綁其隔離檢疫措施。針對難以實施口罩及社交距離的場域,如八大行業和移工,實施抗原及抗體快篩。陳秀熙表示,英國Omicron疫情監測統計顯示,約87%確診者有症狀,有症狀者中僅13%會衍生非致命性的肺炎,非致命性的肺炎當中93.9%都會康復。非致命性的肺炎僅約6%會演變為需要加護病房的急性呼吸衰竭(ARDS),78%ARDS會康復,21.9%會死亡。陳秀熙指出,以重症死亡來監測疫情是全球趨勢,目前南韓重症率千分之4.5,致死率千分之0.88,是均標,接近歐美國家,可作為低致死率的標準。至於紐西蘭,重症率千之2,致死率千分之0.45。可視為極低致死率的標準。目前台灣3月中疫情至今累計1713名個案,維持0死亡,僅4名中重症,目前中重症率0.23%,如果只看重症,比率會更低。陳秀熙參考南韓及紐西蘭重症致死率,建立台灣的重症死亡臨界值。如果累計至4月中,如果疫苗覆蓋率維持不變,台灣只要重症人數不超過20名,死亡不超過4名,就算達成與紐西蘭相同的極低致死率。重症人數不超過40名,死亡不超過9名,也有達成與南韓相同的低致死率。若能將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覆蓋率提升到80%,極低重症死亡的臨界值可再降,低至重症11人、死亡2人。陳秀熙認為,政府確實應多宣導輕症及無症狀的健康識能,調整居家隔離與社區監測政策並與國際接軌。「讓大家當作是得了小小的疾病、會康復的疾病。」打過三劑的機場工作人員和機組員,陳秀熙建議應要開始鬆綁其居家隔離檢疫措施,讓他們恢復新常態生活。近來社會各界呼籲無症狀及輕症確診者不應繼續「集」中檢疫,宜採居家隔離。陳秀熙表示,如果無症狀或輕症者的家中成員,還有人未接種兩劑者,仍應集中檢疫,不建議居家隔離。針對65歲以下者尚未完整接種者,其社交活動活躍,應思考是否給予適當的管理措施,以減少其感染重症高危險群;針對65歲以上卻尚未完整接種長者,可考慮優先提供NOVAVAX這類副作用較低的疫苗。陳秀熙表示,如果每個群聚確診數小於100人也可達到重症清零結果,目前只有很少的群聚個案數有超過百人,疫情還在控制範圍內。希望在以輕症為主的疫情中,社會大眾能走出確診的陰影,了解到康復後有免疫力,也不會再感染他人,可以放心,不再獵巫。
-
2022-04-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0多歲婦打滿3劑疫苗 染COVID-19釀中症幸無肺炎
國內本土COVID-19疫情未歇,指揮中心公布,確診病例中今天新增1名中症患者,為60多歲女性,已完整施打3劑疫苗,無肺炎症狀,沒住加護病房,有使用瑞德西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記者會中說明,新增1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中重度以上個案,為60多歲本國籍女性,屬於中度感染,有糖尿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陳時中說,個案因匡列為接觸者,4月2日採檢陽性確診,CT值14.7,目前住院隔離,血氧濃度會降至90-92%,但胸部X光無明顯肺炎,也無呼吸喘或其他呼吸道症狀,已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中,目前無發燒、生命徵象穩定,續於隔離病房觀察治療中,未住加護病房。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1日至4月3日本土病例共1846例,其中1841人為輕症或無症狀者、占比為99.73%,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共5人、占比為0.27%。中重症個案4人,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死亡人數維持1人,為80多歲長者。本土疫情延燒,有99%以上個案為輕症或無症狀,染疫孩童也沒有出現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提醒,民眾維持正常生活的同時,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Omicron變異株雖有輕症化傾向,但高齡者仍有重症死亡風險,還是要呼籲盡早打疫苗。
-
2022-04-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九成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為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 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出現3大症狀立即檢查!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四期已非末期別放棄! 一旦確診,早期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即使為晚期腸癌亦不要灰心。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任何希望。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防疫也要防癌,腸癌篩檢、治療不能拖! 受新冠疫情影響,除了民眾篩檢意願降低,臨床上也發現約2成患者的治療時程亦有延誤。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主要原因為民眾懼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即便出現症狀也選擇隱忍,直到病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 因疫情不敢前往醫院,婦腸癌拖延治療結果… 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57歲女性患者,原先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然而不幸的是,追蹤期間正逢本土疫情最嚴峻時期,患者心生恐懼而無定期回診,直到有一天發現肛門與會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才意識到情況不對!緊急就醫診斷後,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如此一來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防疫也要防癌,疫情期間醫院都有良好的防疫措施,鼓勵民眾積極接受癌症篩檢,以保護自己的健康。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如有異常,為避免錯過黃金治療,請務必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防腸癌定期篩檢、追蹤是關鍵,頻道《iCare愛幫忙》助防癌! 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楊純豪理事長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多樣、網路資訊龐大,患者較難全面性吸收或於回診時詳細詢問。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上線,化身病友貼身小秘書,其功能包含: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 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微創中心主任陳宏彰醫師也呼籲,不幸罹患也不要氣餒沮喪,現今已有許多治療武器,配合醫囑、治療不中斷是首要之道!除了醫師專業治療,患者間抗病經驗交流與心路歷程分享,也是抗癌重要動力之一,鼓勵癌友可多參加病友團體活動,一起攜手勇敢面對! 《延伸閱讀》 .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膳食纖維營養師4招簡單吃滿。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爆發前夕?柯文哲:感染量還會再上升
台北市今天新增四例本土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主持防疫記者會預測,從目前的案例看,「我們慢慢感染數量還會再上升,因為社區已經出現不明感染源,而且都不曉得....」,柯說,「台北市還有這麼多不明感染源,表示這個社區的量應該不少,我認為,疫情會慢慢燒起來。」柯文哲說,台灣自己要想想看,到底防疫國家戰略要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還是要做個決定,「全台灣國民在這疫情爆發前夕,我們要想清楚,戰略要選擇哪一種?」柯說,「如果我們要清零、相對清零,防疫措施就要拉高;若我們要走向開放,就要跟老百姓講清楚,代價是多少。」到底多少是我們可以忍受,這已經不是醫學問題,是價值選擇問題,柯文哲今天主持防疫記者會表示,北市府每週一、三、五開防疫會議,都在想這個問題,高職學生一感染,「一個感染、四十個人居家隔離十天」,還有今年過年,台灣就兩萬人在居家隔離,「若當時住院一個,兩萬人居家隔離....?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柯文哲表示,目前疫情已經打兩年,其他國家經驗就要思考怎麼做,他最近觀察南韓與香港這兩個國家疫情失控,南韓是因總統大選,甚至新總統上任後,南韓疫情還是很難控制,數據上看,一天低的話確診三十萬、一周確診兩百萬,這與先前總統大選大規模造勢,還有新舊政權交接有關。另外香港疫情失控,柯說,香港是另一個案例,是典型戰略、與戰術沒有符合,香港想清零,但戰術卻無法清零,戰術卻用與病毒共存的方式,後來就亂七八糟。至於日本是比較嚴謹國家,疫情燒起來又控制下去,所以台灣自己要想想看,我們要決定,到底防疫的國家戰略,要像美國很勇敢、不管、不戴口罩,現在每日確診已下降到三萬,不過代價是死了超過六十萬人,因美國國家戰略,就是不想影響經濟發展,就是撐過去,這跟打棒球一樣,美式棒球就叫強力棒球。柯提到,台灣看了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的經驗,轉過頭來思考防疫國家戰略,「如果我們要清零、相對清零,防疫措施就要拉高,若我們要走向開放,就要跟老百姓講清楚,代價要多少。」柯也提到,台灣去年五月防疫還是很成功,沒有疫苗,透過自主封城,至於現在,大概還有一週時間,思考台灣的防疫戰略該要怎麼訂?要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如果要清零,經濟代價多少要想好;與病毒共存,就要面臨社區感染上升,死亡人數還是會出現,到底多少是我們可以忍受。媒體追問柯提到疫情爆發前夕,接下來五天思考怎麼做?柯文哲說,不要說五天,就是疫情會慢慢上升,這幾天大家要想一下,另外,疫情傳播什麼時候最嚴重?就是連假,不可諱言,連假時,政府運作速度變慢,人員流動變大,連假對政府都是壓力。
-
2022-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社區保護力僅剩6成還在下滑 學者憂清明後疫情爆發
第三劑疫苗打氣不彰,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過去本土疫情爆發的時間點,都與疫苗保護力消退的時間不謀而合,近期本土個案也有超過一半未完整接種二、三劑疫苗。目前社區疫苗保護力掉到6成,成年人第三劑覆蓋率不到5成,來不及補足持續消退的保護力,最晚接種BNT的青少年,保護力也將於4月初掉到50%以下,令人擔憂清明假期後再度爆發群聚疫情。陳秀熙表示,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增加,本土個案也隨之上升,疫苗保護力是重要防火線。他分析台灣3月27日到28日通報本土個案其中37人之疫苗接種情況,發現近半確診者有接種第三劑疫苗,需進一步釐清疫苗接種時程及其保護力。另有16%確診者是還沒完整接種兩劑,35%是已經打了兩劑且保護力已經消退,卻還沒打第三劑,沒有完整接種的比例合計超過一半。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速度之快,讓疫調匡列非常困難,還是必須要將社區疫苗保護力維持在7成以上,才有可能避免自然感染增加而造成重症死亡,但台灣整體社區保護力正持續下降中,目前大約降到6成。過去本土疫情爆發的時間點,都與疫苗保護力消退的時間不謀而合。陳秀熙指出,莫德納疫苗兩劑保護力效期約為5個月,保護力在3月中後僅剩50%,同一時間,桃園大潭電廠、基隆小吃店及警察、前鎮化工廠、樹林科技廠及台北防疫旅館群聚都相繼爆發。陳秀熙表示,現在第三劑疫苗施打速度趨緩,18歲以上成年人至今第三劑覆蓋率不到五成,來不及補足莫德納消退的保護力。最晚接種BNT的青少年,保護力也即將於4月初掉到50%以下,令人擔憂,清明假期後疫情再度爆發。陳秀熙指出,台灣群聚感染傳播管道多元,有多起職場及家庭群聚,也有移工、小吃店、警察等族群。年齡層分佈在20到60歲,因為目前60歲以上人數偏少,所以重症死亡不多。他呼籲應速針對易重症長者催打第三劑,才能避免重症和死亡人數增加。若能群策群力打好第三劑疫苗、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台灣不可能像香港或南韓一樣疫情大爆發
-
2022-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 黃立民建議做好這四件事
相隔9個月,台灣再次出現單日超過80例本土病例,已有多點爆發不明感染源的群聚事件,個案遍及基隆、台東、新竹和桃園。台灣是否該放慢解封的腳步?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該解封就要解封,現在不該執著於個案數,而是要看重症死亡人數。建議密切監測醫療量能負擔、持續提升疫苗覆蓋率、採購更多抗病毒藥物,並加強防守醫院和安養機構。黃立民表示,冒出頭的群聚也收不回來,現在不應看個案數,而是要看重症死亡人數,以及醫療量能是否仍不受影響。目前每日本土個案並未超過一百個,重症也很少,醫院端沒有感受到壓力,但醫院和安養機構一定要盯緊,如果這兩個失守了,重症和死亡勢必走升。黃立民表示,該解封就要解封,但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程,重點是要把握「提高疫苗覆蓋率」、「足量的抗病毒藥物」這兩樣重要武器。疫苗打氣低迷了一段時間,現在疫情再起,希望能夠多少提高民眾接種意願,目前國際間都在搶藥,也希望能夠聽到台灣買到更多藥物的好消息,建議至少要準備百分之五總人口所需要的量,大約是一一五萬人份。又有工廠發生大規模群聚,企業該如何因應解封的腳步?黃立民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內抗病毒藥物不足,企業方面比較不是問題。企業也只能盡量自己努力,做好健康監測和快篩,企業文化也應支持生病的員工請假、好好休息,不要勉強上班。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行政院院長貞昌去年底公開表示「覺得很慚愧、不該如此」。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召開共識會議,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師立委邱泰源、林靜儀都到場關切。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林靜儀提出六點對策。首先,高危險妊娠產婦生產時,新生兒科醫師到場待命並適時介入,健保都應給付,不該讓新生兒科醫師「做佛心的」。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風險可減少32%。台灣2019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顯著高於同樣少子化的日韓(日本千分之0.9、南韓千分之1.5)。今年是虎年,出生數必定下降,還有15萬人就不錯了,如果今年新生兒死亡人數與去年相同,今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只會更難看。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3,今年至少得多搶救39個寶寶。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表示,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或介入,健保都沒有給付。遇到有新生兒需要緊急轉診到醫院,搶救分秒必爭,但緊急救護技術員沒有這方面專業,這時新生兒科醫師就要帶著可以上得了救護車的改造保溫箱,出隊跟車去接寶寶,這也沒有任何給付。周弘傑表示,一大可能原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寶寶大增,過去數字可看到以2013年為界,近10年來,小於500公克以下的巴掌天使倍增,這些寶寶在新生兒死亡的佔比也在增加。再者是,台灣產婦死亡率近年也持續攀升,1996年僅千分之7.7,2019年卻高達千分之16,2020年高達千分之13。從2004年到2017年,妊娠糖尿病產婦增加了四倍,產婦子癲前症增加了五成。「診間遇到要墮胎的,醫生都會跟她們講一堆,但是願意生的,反而沒有更深入的評估和思考。」林靜儀也感嘆,連人工生殖治療規定必須做的「諮詢評估」,就她自己臨床實務的了解,多半也都只是在談「要花多少錢、做幾次可以成功」,都沒有談多胞胎新生兒可能早產的問題、早產時應如何面對?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表示,產科醫師掌握產婦生產前最關鍵的500天,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該從產前介入做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他呼籲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產前到產後各個環節訂定指標。例如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率」是否理想?建立品管機制、做好監測,才能真正有系統地改善新生兒死亡率、提升母嬰健康。林靜儀的第二點建議,是讓「婚、育脫鉤」,想生的早點生,可減少高風險妊娠。第三,林靜儀指出,「家庭教育法」已經通過,要求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內部要也專家,協助不知道怎麼照顧新生兒、高需求嬰兒的家庭。這部分家庭照顧,也應該要早些與婦產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的專業做連結。第四,林靜儀建議,「母嬰親善」的政策任務該拿掉了,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已經有母乳哺育的概念,與其花這麼多時間精神去做母嬰親善評鑑,不如把這塊資源挪過來,改投入於高風險家庭的介入。第五,林靜儀說,如果有達到真正的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剖腹產率高達八成也堪稱合理,不同層級的醫療院不應以同樣的剖腹產率去要求,應該要訂定不同的指標。她也再次強調,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醫師在高風險分娩過程的待命和介入,應該包括在高風險分娩的給付中,如此一來,兒科醫師也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做新生兒科醫師,不會持續流失去診所。第六,林靜儀說,「孕前教育」要提早到國、高中就開始。現在性教育都只會一昧叫人「不要做就沒事了」,到了30幾歲,誰會忽然知道怎麼生小孩?應該要從國高中時就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中是否要有生育計劃、生育前應該如何充實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知識。
-
2022-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死亡超越Delta 建議滾動調整檢疫、長者第4劑
國內疫情維持穩定,但邊境威脅正在升高。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其團隊提醒,3月起歐亞兩大洲確診與死亡雙雙回升,日韓之死亡人數已超越Delta流行期。陳秀熙表示,這可能與Omicron亞變異株BA.2躍升主流株、疫苗保護力失效有關,建議可針對境外移入占比高的重點國家,滾動修正檢疫天數。以色列最新研究證實則,60歲以上長者接種四劑優於接種三劑,四劑疫苗可降低2倍感染風險、4倍重症風險。陳秀熙指出,3月起疫情主戰場在歐洲,幾乎所有國家疫情都明顯再起,亞洲也令人擔心,疫情最嚴峻國家包括韓國,越南、緬甸、印度,大洋洲疫情也正在上升。上述情形可能與疫苗保護力失效有關、BA.2成為主流有關,目前全球BA.2確診佔比超過50%,香港100%都是BA.2,英國、瑞士BA.2佔比也超過7成,德國、法國近6成,韓國接近3成。至於死亡,陳秀熙表示,理論上Omicron不該死這麼多人,因此若觀察到死亡每周節節上升,是一個很重要的警訊。目前單周死亡數超過100人的前10個國家,都來自亞洲和歐洲,單周死亡增幅第一名是韓國,死亡人數增幅高達44%,遠遠超過其他國家。陳秀熙分析台灣3月1381名境外移入個案來源國,高達8成來自亞洲國家,以越南387人居冠、印尼231人居次,美國91人在第三,其他依序是菲律賓、泰國、香港、馬來西亞、緬甸、印度、新加坡。陳秀熙建議,來自這些國家的旅客,值得持續考量滾動式修正檢疫天數,盡量不讓病毒進入社區。疫情反撲下,各國邊境管制措施也開始提出有關追加劑(第三劑)的規定。陳秀熙指出,法國、西班牙、丹麥、比利時、保加利亞、希臘等國規定,基礎劑接種超過270天須施打追加劑;以色列規定基礎劑接種超過180天就須施打追加劑;日本、荷蘭、奧地利等國則針對施打追加劑的旅客,免除隔離措施的策略。陳秀熙表示,不宜太快放鬆,但仍可思考已經施打追加劑,或仍有足夠抗體保護力,得免隔離的措施。公衛學者范僑芯指出,日本、南韓近期死於Omicron的人數已經正式超越Delta流行期,南韓死亡已80歲以上居冠,日本則有大約75%死亡來自80歲以上,70到80歲約占20%。陳秀熙憂心,死亡數超越Delta這是不容忽視的警訊,這可能意味長者即使有打疫苗,仍比較容易失效,需要更關注長者的疫苗保護力。陳秀熙表示,要保護長者免於重症死亡威脅,接種第四劑是可能的策略。公衛學者張維容指出,以色列為最早開始第四劑疫苗的國家,近期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成年人第四劑無論接種BNT或莫德納,都可提升對抗Omicron的中和抗體。6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四劑BNT,效果優於第三劑,可降低2倍被感染風險、4倍重症風險。近期輝瑞已提出針對65歲以上已施打追加劑長者接種第四劑的緊急授權申請。
-
2022-03-21 該看哪科.感染科
65歲長者為結核病高風險 潛伏感染治療可降9成發病率
每年的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根據統計國內結核病確診個案中,約6成是65歲以上長者。為積極減少結核病風險,北市府與9家醫院合作,針對慢性病高風險族群及特殊族群,推動結核病篩檢,經醫師轉介,提供免費篩檢,篩檢陽性者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降低9成發病風險。結核病好發於老人族群,特別是有慢性病患者,罹患結核病風險會比一般人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國內結核病確診個案中,約6成是65歲以上長者,洗腎患者更因免疫力低,發病風險為一般人的7至25倍、糖尿病患者為2至3.6倍,血糖控制不佳者,風險更高。為減少結核病風險,北市衛生局今年與9家醫院合作,針對慢性腹膜或血液透析患者、45歲以上糖化血色素(HbA1c)>9.0%的糖尿病患、6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新住民等對象進行結核病篩檢。符合資格者可至北市聯醫仁愛、和平、陽明、忠孝、中興院區,以及台大醫院、萬芳醫院、新光醫院及振興醫院等9家醫院,由醫師轉介即可免費篩檢;2020至2021年實施高風險族群試辦計畫共篩檢2492人,其中445人陽性,陽性率高達18%,303人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完成後可降低9成日後罹患結核病的風險。依疾管署統計,2005年至2021年全國結核病發生率持續往定下降,2020至2021年全國結核病發生率,從每10萬有33人降至31人,下降6%,死亡率則由每10萬有2人降至1.7人,下降15%;北市2021年發生率為每10萬有20.8人,相較2020年的24人,降幅達13%,死亡人數還在統計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19至2020年,全球結核病通報數從710萬降至580萬,但死亡人數卻從120萬上升至130萬,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2035年全球齊心消除結核病。衛生局呼籲,如有咳超過2周、有痰、胸痛、體重減輕及食慾下降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2022-03-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國大陸疫情燒 陳時中:國內往放鬆方向走
中國大陸3月13日0時至24時新增確診病例1437例。最嚴重的仍是吉林、山東、廣東三省,而多數台商的聚居地東莞,也宣布封城。針對中國大陸的狀況,我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兩年確實中國疫情相對沒有傳出來,都要以他們的行動觀察疫情,確實有幾波疫情正在燃燒中;而國內政策是往放鬆方向走。陳時中表示,過年前陸續從北京、西安、天津都有些案例,近來確實有疫情延燒到吉林、上海、深圳這三個地方,且分別有大規模近乎封城的行動。但中國大陸案例統計複雜,觀察相對困難,因此必須以他們的行動觀察疫情,觀察確實有幾波疫情正在燃燒。除此之外,香港疫情也在持續延燒,死亡人數持續增加。而對於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指第三劑覆蓋率不到五成,若持續不接種,到五月群體免疫力將低於五成,將不利於國門開放。陳時中表示,第三劑打的如果太低的話當然是會影響國門開放,這也是評估開放的指標之一。但整體方向是往開放走,但疫苗覆蓋率低,放鬆的程度就不會那麼高。目前第三劑覆蓋率約46%,到五月中還有兩個月,相信到那時候第三劑會超過五成。陳時中進一步表示,現在談全面解封當然是言之過早,無法預先去訂定解封時間,要看自主應變能力、疫苗覆蓋率、國內外疫情才會訂定,但方向是往放鬆的地方走,很多計畫都在做都在評估相關可能性。
-
2022-03-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盼止戰之殤 學者分析烏克蘭平民三大健康威脅
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邁入第19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宣布每周一上午將定期直播,分析公共衛生對於戰爭防治的重要,今首度開播,直指三大危機正威脅烏克蘭人民健康。陳秀熙指出,開戰至今,烏克蘭平民傷患與死者人數已超過1500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校友、醫師許辰陽指出,烏克蘭還有2000名新冠肺炎患者需要治療,慢性病及癌症病患的治療都面臨中斷。公衛學者范僑芯則提醒,逃難期間難以維持防疫措施,疫情可能因此上升。陳秀熙表示,公衛應該扮演預防戰爭、促成和平的角色,可分為三段防治。初段是阻止戰爭延續,次段是減少戰爭傷亡,末段是戰後長期療傷。這次在初段防治上非常遺憾,未能阻止,戰爭還是發生了,現在只能結合跨領域專業,讓戰爭的傷亡減少到最小,特別是要調查評估人命的損傷、健康組織和醫療設施的損失,已這些實證數據,作為促成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的重要基礎。人命的死傷,是目前烏克蘭平民面臨的一大威脅。陳秀熙指出,在2月27日到3月9日期間,烏克蘭平民累計傷患已經達到957人,死亡達到549人,死傷共計超過1500人。由於戰爭期間很難有準確的人口調查,需要依賴目擊者及戰爭人員描述、政府官方報告、新聞報導等資訊,再經過全球相關研究單位的確認和校正,才能得到比較貼近戰爭導致直接和間接傷亡的真實人數。陳秀熙表示,戰爭所造成的死亡主要是發生於70歲以前的「提前死亡」,2000年以後因諸多戰爭衝突造成的死亡,主要集中於15到29歲及30到44歲男性,兒童及青少年的傷亡也不容小覷,受到各國高度注目。1990年後戰爭最頻繁的區域在非洲,1994年發生於盧安達的戰爭,估計死亡人數至少高達50至100萬人,死傷最為慘烈。物資的缺乏,是第二大威脅。許辰陽指出,目前戰爭首缺物資是氧氣,烏克蘭當地還有2000位新冠肺炎病患需要治療,還有不少產婦在防空洞裡面分娩,這些新生兒也有可能有氧氣治療的需求。因應戰爭產生大量的外傷傷患,需要緊急傷口處理的衛材,也將面臨缺乏,包括繃帶、嗎啡、藥物等。許辰陽表示,戰爭導致供應鏈中斷,藥品可能斷貨,威脅到需要持續服藥治療的慢性病患。例如糖尿病患可能因無法取得胰島素,而產生致命的併發症;高血壓和癌症病患所需要的治療也可能因此中斷。最後是醫療照護需要基本的民生物資,包括食物、電力、乾淨的水,這些都會因為戰爭而無法穩定供給。范僑芯日前也在新冠肺炎科學防疫直播中,指出戰爭和逃難將帶來疫情擴散的隱憂,導致兩國內外交迫。范僑芯表示,俄羅斯每天確診人數單日高達10萬人,每天大約800人死亡,因疫苗施打率低,兩劑覆蓋率僅49%,追加劑更是只有9%。烏克蘭確診人數雖微幅下降,也有每天3萬人之譜,死亡則是每天300人,加上戰爭帶來傷患、破壞醫療設施,當地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受到逃難潮影響,民眾逃難期間難以維持社交距離及口罩配戴等措施,疫情也可能因此上升。
-
2022-03-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北市十大死因惡性腫瘤蟬聯榜首 每30分就有1人罹大腸癌
台北市2020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蟬聯榜首,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擾亂民眾規律篩檢習慣及受檢意願,為此,中山區健康中心推出「『疫』起癌篩站出來」活動,即日起至6月30日止,首次參加大腸癌、乳癌篩檢及完成子宮頸抹片者,除台北通百元加值禮、百元加菜金兌換券、全聯消費送金針菇,因應白色情人節還有限量5組免費婚紗寫真攝影。北市202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146人,每天約有14人因罹癌而逝,但2020年癌症篩檢人數50萬396人卻比2019年篩檢數54萬5421人少4萬5025人。根據衛福部健康署分析,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全國有2655名女性因乳癌死亡,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第三名,而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衛福部2015至2019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逾94%,但晚期存活率僅約35%。吳岱穎指出,在中央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全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2019年大腸癌新診斷人數達1萬7302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但男性篩檢人數卻低於女性,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留意身體狀況。中山區健康中心主任林柳吟補充,北市2020年主要死因提要說明指出,45至64歲中年死亡人數有2837人,以惡性腫瘤居死因首位,約占46%,呼籲民眾要重視癌症篩檢重要性。林柳吟說,衛福部針對年滿30歲女性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69歲婦女提供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二等親有罹患乳癌病史的40至44者也可免費篩檢、50至74歲提供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林柳吟表示,為提高民眾篩檢意願,即日起至6月30日止,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中山區42里辦公處、全聯福利中心及台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同業公會,提供首次參加大腸癌、乳癌篩檢及3年、6年以上未做過子宮頸抹片者,完成篩檢後,除台北市民享有集點「台北通-百元加值禮」,還送買元加菜金兌換券、全聯消費送金針菇,以及限量5組免費婚紗寫真攝影及店內消費買一送一優惠。
-
2022-03-14 新聞.健康知識+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從三明治到器官有時候,病人的臨床需求太過極端,以至於使用藥物或其他現有技術,都無法有效地治療或治癒病人。有時候,一個全新的器官才能解決問題,也許是肝臟,也許是腎臟,也許是心臟或肺臟。不接受移植手術,病人的健康狀況勢必衰退,終將死亡。移植手術所需的技術已經存在,臨床做法也很完備,對病人的健康益處十分明確,而且是可以量化的。但每年還是有大量病患在接受移植手術前便已死亡。在美國,約有十一萬五千人需要這項救命的醫療干預措施,等待器官移植的名單上,平均每天有二十人死亡。這樣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重複發生,即使一位器官捐贈者平均可以拯救八條性命,但就是沒有足夠的人願意在死後捐出器官。公眾意識活動特別強調這個議題,希望能提高器官捐贈率。有些國家,如比利時和奧地利,對器官捐贈採取推定同意制,也就是預設民眾對器官捐贈是默許同意的態度,除非對方明言反對。但全世界可用的移植器官仍大幅短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的影響尤其重大,因為交通事故罹難者是器官捐贈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亟需一種能夠供應相容器官的不同方式。如果不用依靠捐贈者,而是使用動物器官呢?這就是所謂的「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希臘文「xeno」意指「外源」),是移植專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豬的器官通常是最有可能的選項,因為豬的器官無論大小和結構都很接近人類器官,而且豬心的生理結構也和人的心臟非常相似。就功能而言,豬心也許能在人類的胸腔有不錯的表現。可惜的是,除了供應培根和豬肉,在豬成為人體替代器官的供應來源之前,我們還要克服許多障礙。然而,再一次地,基因編輯可能有助於我們小心翼翼地跨越障礙。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的基因體裡都有潛伏的病毒特工。很久以前,這些原本四處猖獗的病毒,轉而透過染病寄主來達到傳播目的。它們會將自己的遺傳材料插入寄主的基因體裡,然後在寄主的基因體裡沉睡,每當寄主細胞開始複製DNA,進行將細胞一分為二的細胞分裂時,病毒的DNA也會跟著複製。我們繁衍後代時,也順便用自己的遺傳緞帶包裝這些偷渡客,送給我們的子孫。哺乳類動物已經演化出許多分子防禦方式,讓這些入侵者保持靜定。然而,這些機制一旦瓦解,沉睡的病毒就會醒來,進入更活躍的狀態,再次橫行肆虐。豬也不例外。研究人員已經鑑定出潛伏在豬基因體裡的病毒,並指出它們確實在寄主的基因體裡靜待時機。這些病毒沒有死亡,也沒有分解,它們就是靜靜地待著,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它們就會醒過來。異體移植特別令人擔心的地方在於,這些感染豬的病毒,也能感染人類細胞。且讓我們想像一下,有個人接受了豬心移植,他幾乎非得服用藥物來抑制自己的免疫系統,把人體排斥豬心的風險降到最低。如果豬的病毒重新活躍起來,他的免疫系統可能無法以足夠的強度和速度產生回應,病毒可能就此抓住機會,導致接受移植的患者生病。更糟糕的是,接受移植的患者有可能把病毒傳播給其他人。人類這個物種不擅長應付未曾遭遇過的傳染病,當初歐洲人踏上現在我們所知的拉丁美洲時,一併帶著病毒登陸,消滅了七成五至九成的美洲原住民族群。這種程度的死亡率,應該不至於發生在上述人豬器官異體移植事件上,不過受到免疫抑制的人,包括年幼者、年長者和病人,若跟感染病毒的器官受贈者接觸,肯定是有風險的。在醫院出沒的人士,普遍而言多是病人,可以預期的是,器官受贈者會是醫院的定期訪客。喬治.丘奇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目前發表了約五百篇學術論文,並且用十九世紀探險家及傳教士(滿腮鬍子使他看起來像極了這些人)的滿懷熱情,採納了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對於拓展基因編輯技術的極限,丘奇一直是重要推手,他對豬基因體的病毒研究就是絕佳的例子。豬的基因體裡有六十二個沉睡的病毒,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他和團隊成員讓所有病毒同時失去活性——就早期的基因改造技術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對後勤工作人員簡直是場噩夢——病毒從豬細胞至人細胞的傳播率因此下降了一千倍。兩年後,相關領域又有一個研究團隊向前躍進,其中一位領導者就是丘奇。他們原本的研究是在實驗室裡,以細胞培養的方式進行。二○一七年,他們結合基因編輯和動物複製技術,創造出經過基因編輯的豬隻,使牠們基因體中的病毒大盜無法再活化。曾有人引用丘奇的話,表示到了二○一九年底,我們有可能看到豬至人的異體移植發生。這話似乎過度樂觀了,至少在西方國家,如此激進的做法不太可能這麼快在道德倫理層面獲得認同。目前仍有許多其他障礙有待跨越,尤其是要預防外源心臟引發的快速排斥反應。不過,若能將針對各別技術問題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我們的信心會逐漸增加,相信有朝一日能夠靠著基因編輯技術,用各種方式破解豬的基因體,讓藉此打造出來的豬隻具備異體移植成功所需要的確切特徵。最起碼,我們可以把期待先放在心臟、肺臟和腎臟上。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 本文摘自《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陸維濃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3-09 新聞.元氣新聞
109年每三位新生兒一個剖腹 遠高於世衛建議的10%-15%
主計總處發布國情統計,109年孕婦產前檢查平均利用率96.1%,較108年95.7%增加0.4個百分點。109年我國活產嬰兒出生數為16.2萬人,剖腹產率37.2%,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10%-15%。我國自199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後,提供10次免費孕婦產前檢查服務,以降低懷孕各階段可能併發的合併症,及預防畸形胎兒的產生。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9年孕婦產前檢查平均利用率96.1%,較108年95.7%增加0.4個百分點,105至109年平均利用率介於95.7%-96.1%之間;若按檢查次數觀察利用率,109年至少1次為99.0%,至少4次為98.2%,與105年相較,分別增加0.3個百分點及增 加0.5個百分點。109年我國活產嬰兒出生數16.2萬人,與105年相較,減少4.6萬人或減少21.8%,已連續四年下降,少子女化趨勢明顯。我國活產嬰兒出生方式,平均每3位中約有2位自然產,1位剖腹產,109年剖腹產率37.2%,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之 10%-15%,較106年35.2%亦增2.0個百分點。我國與OECD會員國孕產婦死亡比較,38個OECD國家中,2018年有27國(約7成1)每10萬活產嬰兒之孕產婦死亡人數低於10人,其中愛沙尼亞、冰島及愛爾蘭等五國不及1人較低,哥倫比亞45.3人較高,各國高低差距大,我國12.2人(2020年為13.0人),在39國(含我國)中排名第30低,較OECD國家中位數(4.5人)高7.7人,亦高於亞鄰之日本(3.6人)及南韓(11.3人)。
-
2022-03-0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斯卡羅」 談「熱病」(瘧疾)
近日天氣回暖,身邊竟出現蚊子……一隻、兩隻,還有一隻躲在天花板。它們在身邊形影不離,入睡時在耳邊嗡嗡作響,一不注意,吸飽了血揚長而去,在我們身上留下又腫又癢的痕跡。打擾睡眠和皮膚搔癢還無傷大雅,萬一蚊子在叮咬的同時還帶來傳染病,那就不是鬧著玩的。 在2021年公視電視劇「斯卡羅」中,19世紀南台灣的蚊子也為劇中人物帶來深遠的影響。「斯卡羅」由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傀儡花》改編,記述了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那一年美國商船在台灣南部恆春半島擱淺,船上13人上岸求生,卻慘遭原住民洗劫殺害。人命關天,美國任命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調查,大清也派兵協助,然而當地氣候炎熱,官兵接連得到熱病(瘧疾),尚未開戰即有大量官兵死傷。甚至連劇中的女主角蝶妹也命在旦夕……瘧疾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公元前2700年中國就有關於周期性發燒的歷史記載。受到感染的人會陣發性的發燒、冒冷汗、發抖抽搐,因此有「打擺子」的俗稱。重症通常是惡性瘧原蟲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醫學界直到1880年才發現瘧疾患者的紅血球裡有寄生蟲。還好有治療功效的「奎寧」已早一步被發現。秘魯原住民將金雞納樹的樹皮入酒治療發燒,後來發現它也能治療瘧疾,該療法在1640年傳入歐洲。因此在斯卡羅影集中,大批軍人受熱病所苦,急迫地要求英國醫師拿出奎寧救命,藥物卻已用磬。可以想像當女主角蝶妹也身染瘧疾反覆高燒、顫抖,最後昏迷在床上,沒有任何藥物也沒有點滴的環境之下,身邊的親友只能無助的向蒼天祈求。瘧疾對人類的危害已經過去了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20年全球瘧疾感染人數約2.41億,死亡人數約62.7萬人。臺灣光復初期瘧疾感染極為嚴重,1965年才列入瘧疾根除地區。目前台灣雖沒有瘧疾,不過到有瘧疾的國家旅遊,還是要防護。觀看「斯卡羅」是特殊的經驗,為了忠實呈現那個時代,劇中演員說著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北京官話、英語,還有法語。在「耳花撩亂」之餘,也能深刻感受到那是無比混亂的年代,來自各方不同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台灣,努力扎根。資源有限,鬥爭殺伐無法避免,溝通與談判才是族群延續的契機。劇中女主角蝶妹有客家與原住民血統,能說原住民、閩南、客語還有英文,是各方都需要爭取的通譯,卻因族群認同的糾葛反讓她成為各方的眼中釘。蝶妹想保護母親的原住民部落,也想保護藍眼睛的洋人,然而蝶妹是誰?是屬於山上的番人?還是平地的漢人,她有無比的掙扎和痛苦,最後在返回部落的路上被刺殺。是誰殺了蝶妹?蝶妹之死代表了什麼?她的血是否能洗淨不同文化與利益糾葛纏繞的仇?「斯卡羅」的年代過去了。現在造訪恆春半島,享受從南方吹來溫暖的風,那碧藍婆娑的海洋是如此平靜美麗。而筆者撰稿此刻,遠方烏克蘭的戰火響起,依舊是族群、生存與利益之戰。但願人們有足夠智慧讓征戰停息,讓子子孫孫都能在美麗的土地上繁榮幸福地生活。(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談防疫解封 王必勝:下樓梯很危險一旦失足就不得了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穩定,這項防疫措施逐漸解封,但指揮中心仍是戰戰兢兢。「上樓梯的時候很累,但往下走的時候很危險,一旦失足,那就不得了」,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今天表示,疫情變化就如同爬樓梯,下樓梯時很危險,解封是必然趨勢,現在就是要避免確診患者暴增,即便患者增加,但不要衝擊醫療量能,如現在香港疫情,民眾心理受到重大衝擊,「大家都會害怕」,結果就是往醫院衝,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社會動蕩。王必勝今上午參與國衛院舉辦「產官研攜手擘建醫療長照歸人照護整合模式,落實連續性醫療照護服務」活動時,說明目前解封情形。目前邊境管制已開放商務人士入境,何時可以開放旅遊。王必勝說,「這是(旅遊)大家都期待的事,就是一步、一步的做,同時觀察世界的腳步,大家要有耐心,應是可以期待,但不要太急。」解封期間的各項防疫措施,就是不要衝擊醫療量能,但關鍵仍在於施打疫苗,若疫苗第一、第二、第三劑施打的愈完整,解封將更加順利,這是最重要地方。王必勝說,大家可以看到這次香港的疫情,病例數突然暴增,且重症、死亡人數也在上升,許多民眾就是往醫院衝,對醫療衝擊非常大,也必須建置青衣方艙醫院,約容納3800床位,但這些都是臨時性的,且是採大通舖模式,而台灣就是採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模式。目前春節專案已經結束,疫情狀況十分穩定,匡列居家隔離者也逐漸解除隔離。王必勝說,現在集中檢疫所房間總數約有5500多間,空床數達3900多間,「空房數是滿寬鬆的」,且暫時也不會再收住其他移工、入境生等,而目標第一階段是希望擴建至6000間,最終目標是希望在一個月內增至7000間,現正與其他防疫旅館洽談中,因應解封過程中如有大量確診者,不要衝擊醫療量能。此目的是要做充分的準備,第一是因應岀現大量無症狀及輕症確診患者,可以盡速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第二是若有疫情需要大量匡列接觸者時,而在家無法一人一室居家隔離,也可以立即入住集中檢疫所。王必勝說,將以這兩個為主軸加以準備。王必勝說,大家可以看到這次香港的疫情,病例數突然暴增,且重症、死亡人數也在上升,許多民眾就是往醫院衝,對醫療衝擊非常大,也必須建置青衣方艙醫院,約容納3800床位,但這些都是臨時性的,且是採大通舖模式,而台灣就是採集中檢疫所等模式。現有一般集中檢疫所及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床數,這都是機動性調度。王必勝說,兩者床數大約是各占一半,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主要是加強醫護人力配置,另有搭配血氧偵測儀,約有4000多台提供調度,更備有氧氣製造機,隨時調度都沒有問題,且一般型及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不會混住,避免造成不可控因素。
-
2022-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安全解封指標:每周兒童確診
桃園米迪幼兒園群聚已波及三所國小,多名未滿五歲、未滿十歲學童染疫。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提醒,從各國經驗看來,兒童感染佔比是疫情的重要指標,台灣的兒童確診人數必須控制在每周60名以下,每周境外移入個案的住院人數也不能超過350人,如此應可安全地解封,以目前單周累計7名兒童確診及境外移入個案數來看,台灣確實可開始恢復新常態生活。陳秀熙表示,安全防疫解封指數,要考量防疫及醫療量能,包括居家隔離檢測住院重症藥物等,還要考慮免疫保護力包括完整接種率和自然感染,防疫監視通報系統的「低報」也要納入考量。此外也不能忘記密切監測兒童感染佔比及上升速度,並持續觀察病毒變異及特性。陳秀熙指出,台灣目前自然感染率僅0.01%,群體保護力主要來自快速接種疫苗,目前疫苗保護力已達73%。目前台灣大於十歲的omi發生率是每十萬人3.5,小於十歲是每十萬人7.3,單周確診7人,小於安全上限60名,希望能維持。如果每周境外移入住院人數也維持不超過350人,解封指數小於一,可謂達成安全解封指標,可開始恢復新常態生活。在疫情高風險國家,推廣兒童疫苗接種是控制疫情控制的重要手段。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表示,英國和美國都讓部分幼童施打疫苗,Delta和Omicron流行時,幼童盛行率差距不大,都是大約一成。但在南韓、南非這些幼童未接種疫苗的國家,Delta和Omicron流行期間幼童盛行率就差異慎大,南韓兒童Omicron盛行率是Delta時期的兩倍,南非是三倍。相較於20至39歲成年人,兒童受到Omicron威脅的風險都高於Delta,但英美只有1.3-1.5倍,但南韓和南非卻有2.6至3.2倍。陳秀熙表示,歐美疫情在一月起開始趨緩,可歸功於自然感染與疫苗接種共同貢獻的群體保護力,然而,綜觀各國經驗,靠自然感染讓疫情下降,全國至少要有四分之一人口感染過,才有可能。如果台灣想要效法這些國家與病毒共存的經驗,等於要付出喪失17到29萬條人命的代價,比較安全的做法還是做好「動態清零、重症清零」,就像紐西蘭,努力把每天住院、重症、死亡人數都控制在極低。陳秀熙表示,台灣族群免疫主要來自疫苗接種,最新國際研究證實Omicron亞型BA.1和BA.2,都有免疫逃脫特性,但接種三劑疫苗可顯著提升保護效益。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張維容表示,不過,由於BA.1和BA.2的演化與其他變異株的距離較遠,所以過去感染過其他變異株所產生的中和抗體,也不抬能中和Omicron病毒,還是會重複感染。不過,根據英國2021年12月底到2022年2月的研究,發現接種2劑週後,對抗BA1和BA2的效益分別下降到10%、18%,接種3劑後2到4周可以提升到7成,5到9周後還有6成,10周以後還有五成。另外,Omicron的死亡風險也顯著低於Delta,接種第三劑除了提升對於Omicron的保護力,也有助於降低感染Delta死亡風險張維容指出,英格蘭分析2021年12月後染疫的1035名個案,結果發現BA1的死亡風險比Delta低67%,而且男性下降地比女性多,年輕族群下降地比年長族群多。男性下降75%女性下降56%,18-69歲下降77%,70歲以上下降55%。如果有接種第三劑,也可以降低delta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