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歐洲
共找到
1378
筆 文章
-
-
2020-08-22 養生.聰明飲食
鹹酥雞配大蒜比較營養?錯!營養師告訴你,大蒜洋蔥這樣吃這樣處理最加分
你平常喜歡吃大蒜和洋蔥嗎?大蒜和洋蔥在台灣的各種美食中都非常常看到它的蹤跡,不論是爆香或配著吃都相當入味,受不少大小朋友的喜愛。而你知道嗎?大蒜和洋蔥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有利於抗癌的食材之一,今天就來看營養師教大家怎麼吃最能吃出營養!大蒜、洋蔥有助抗氧化、降低癌症風險高敏敏營養師就表示,像是大蒜、洋蔥這類的食材,在歐洲就曾經做過大型的實驗研究,研究中就發現這些食材內含有不少的有機物及各種營養,是對於抗氧化、降低癌症風險都相當有幫助的。大蒜、洋蔥也是蔬菜,蔬菜攝取多色更健康不過雖說如此,他們也是蔬菜的一種,各種蔬菜都會有特有的植化素及營養素,且蔬菜的營養攝取以「顏色豐富」為佳,顏色越多元、越豐富對健康就越好,所以可別卯起來只吃大蒜和洋蔥唷!大蒜、洋蔥宜生吃,切成小塊放10分鐘更營養在吃大蒜和洋蔥的時候,營養師也建議可以生吃,因為在高溫的環境中,所含的許多營養成分容易被破壞。而營養師更是推薦可以切成小塊放在常溫約10分鐘以上,如此更有利與空氣接觸,產生更多的有機物及植化素,營養更加分。炸物加大蒜,不會比較營養在鹹酥雞等炸物中我們也常看到大蒜出沒,我們都知道炸物對人體是會帶來負擔的,此時如果再加上大蒜,即便大蒜營養成分再高,其對於平衡也是沒什麼幫助的,頂多就是以平衡心理和味覺居多。大蒜、洋蔥不宜空腹吃,腸胃道不佳者更須留意而雖然大蒜和洋蔥有利於抗氧化、防癌,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像是腸胃道不好的人就不大適合,也不大適合空腹吃。營養師表示,大蒜中含有蒜素,且洋蔥也是屬於辛香料較多的植物,就容易刺激到腸胃、引起不適,所以還是要多加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制!檢疫1小時也算1天 防疫補償金將加發約1億元
衛福部日前接到陳情,指出居家檢疫期間,明明就超過14天,為什麼防疫補償金僅拿到1萬4000元。衛福部依照行政程序法規定,決議檢疫時間即使未滿24小時,也應算是一天,將補發一天的防疫補償金,經推估,約有8萬多件防疫補償金申請案符合資格,預計將加發1億多的防疫補償金。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表示,為了鼓勵民眾配合政府政策,落實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只要遵守居家檢疫隔離的規定,沒有到處趴趴走,將可申請防疫補償金,每天補償1000元。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居家檢疫、隔離以14天為單位,因此防疫補償金最高可領1萬4000元,不過,近期衛福部接獲陳情,指出明明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超過14天,為什麼只能拿14天的錢。假設,A男為8月1日的下午2點抵台,同時在機場收到檢疫通知書,時間通常為8月1日下午2點起至8月15日為止,蘇昭如表示,過去在計算防疫補償金時,未將入境當天算入,主因是未滿24小時,但有民眾陳情,明明被檢疫的時間,為14天又10小時,多出來的10小時也應該給予補償。8月3日指揮中心例行會議中就決議,對於未滿24小時的零星時間,應以一天計算,對應行政程序法,也有此項要求。蘇昭如表示,最後指揮中心決議,有類似情形的居家檢疫者,都加發防疫補償金,等於最高可拿到1萬5000元的防疫補償。蘇昭如表示,我國自3月23日受理防疫補償金的申請統計至8月16日,已審核通過11萬6754件,已核定16億4000多萬元,推估這11萬多件審核通過的案件中,約八成六檢疫案件是14天又加上零星的幾個小時,將補發1000元。其餘通過的案件,會逐一審視多出來接受檢疫第一天(屬零星時數),是否為雇主的法定給薪日,若不是則符合加發規定,總計目前粗估將加發1億多元,此次民眾無須再提出證明申請,政府直接計算,一旦符合資格直接補發,預計10月底以前完成。蘇昭如表示,由於新制已在8月初決議,也與各地方政府完成溝通,8月16日就完成新系統的設定,因此補發範圍是以8月16日以前的為主,8月16日以後,直接可在系統內計算,是否有超過14天,一旦超過就直接加碼1000元,拿到最高1萬5000元,不用再用補發1000元的方式撥款。蘇昭如表示,先前「湖北返國回溯專案」、「歐洲、土耳其、埃及、杜拜(皆含轉機)返國回溯專案」、「自美國、東亞、加拿大返國有症狀回溯專案」,以及居家隔離者,被要求隔離的時間都是「特定日」,係指從幾月幾號的24點起開始,就不會有零星時數的問題,也就不在本次加碼補償的範疇中。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突變 專家:傳染力更強但致命性較低
專家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一種突變,在歐洲已越來越常見,最近馬來西亞也出現案例;病毒突變雖然讓傳染力更強,但致命性較低,這也許是「好事」。路透社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資深顧問、傳染病專家坦比亞(Paul Tambyah)表示,新加坡也有出現D614G變異病毒株案例。坦比亞同時是總部設於美國的國際傳染病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Infectious Diseases)會長當選人。新加坡衛生部未立即回應置評要求。坦比亞指出,有證據顯示歐洲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突變株擴散與死亡率下降的趨勢同時出現,這意味著突變株的致命性較低。儘管有專家持反面意見,但坦比亞認為,此病毒突變並不會影響潛在疫苗的有效性。他向路透社表示:「病毒傳染力更強,但致命性變低,這也許是件好事。」他指出,大部分的病毒在經過變異後,都有毒力變低的傾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科學家最早在2月時就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此突變,歐洲和美洲地區都有案例。世衛也說,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此突變已導致更嚴重疾病。馬來西亞衛生官員16日表示,相信當地已出現D614G變異病毒株案例,呼籲民眾更謹慎防疫。官員還說,突變株的傳播速度比一般病毒株快10倍,目前研發中的疫苗恐對突變病毒株無效。不過,坦比亞認為,這類突變對病毒的改變不足以影響潛在疫苗的有效性。他說:「這項突變會影響棘狀蛋白的結合,不必然影響免疫系統的蛋白質識別,而這也是疫苗的最主要功能。」
-
2020-08-1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期間易焦躁 染疫者常精神錯亂
疫情期間人們心理狀況惡化逾6成,感染新冠肺炎者情商更會下降!關注心理健康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染疫者因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血氧成份短缺,生理上比之前更容易精神錯亂。精神狀況惡化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21歲的艾蜜莉患有嚴重的厭食症,13歲起定期就診的她狀況有所好轉,近期因為疫情無法受醫生親自醫治而惡化。她說:「我有一個禮拜都躺在床上沒進食,也沒見到任何人,感覺像是厭食症又找上了我。」多位名人包括喜劇演員德拉希尼、懷特及部落客艾許莉都表示,疫情期間無法實體演出,使他們感到沒有價值,且日漸絕望。專家表示,歐洲疫情再度襲捲,對於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利。心理治療師巴里克說:「防疫使我們逐漸失去身為人的感覺。」他表示,現實中的互動複雜且真實,視訊對話並沒有辦法提供人類需要的親密感。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指出,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倫敦大學研究中心也顯示,女性在疫情期間深受焦慮及沮喪感所苦,而男性則是遭到孤寂感侵襲。染疫者易精神錯亂致力於解決躁鬱症的地方團體則表示,其社群中有高達1/3的人增加自殺的念頭。心理師伊娃說:「社會氛圍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測及不可控的程度都對許多人造成心理壓力。」據《全球之聲》報導,疫情不僅讓心理健康容易惡化,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情緒也可能較未患病前不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人因為血氧成份曾短缺,即便痊癒也比之前更容易出現精神錯亂的狀態,大腦的注意力及處理資訊的速度也會下滑。尼加拉瓜心理學家克魯茲則提醒,許多人經歷精神問題而不自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病識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還重要,我們必須就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進行這些討論,並擺脫舊有的觀念,例如瘋了才會去看心理醫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成大醫院首例無輻射電燒 治癒孕婦心律不整
成大醫院以「無輻射電燒」成功治癒心律不整的孕婦,希望能夠推廣到其他的心臟手術,讓輻射對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陳儒逸昨日指出,該名患者是在懷孕24周時,突然感覺心跳加速,快要昏倒,而急診就醫,經量測心跳超過每分鐘160下,診斷為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合併血壓下降,由於是孕婦,投藥治療多所顧忌,經醫療團隊評估後,以「無輻射電燒」成功治癒。這名孕婦接受無輻射電燒是成大醫院首例,目前最新的歐洲心律不整治療指引已將「無輻射電燒」用於孕婦,列為「中度推薦」。「無輻射電燒」是利用貼片取代X光機,達到立體定位心臟及導管的效果,讓醫師可以在完全無輻射的情況下幫病人進行電燒,醫師也無需再穿著鉛衣,達到雙贏。成大迄今已累積30多例「無輻射電燒」經驗,所需電燒時間已與傳統電燒無異。一般心律不整的治療選擇,不外乎藥物或電燒。陳儒逸表示,傳統電燒治療需透過X光機的照射輔助,才會知道導管位置以記錄心電訊號及電燒,X光機記錄十分鐘,等同於照了兩百張胸部X光,這樣的輻射劑量有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畸形及生長遲滯的疑慮。現在則有「無輻射電燒」,可以達到無輻射的治療。陳儒逸相信,「無輻射」的觀念及技術會影響到未來的醫療,應用到所有心臟植入性電子儀器的置放等其他醫療,真正達到「無輻射」的治療時代。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游振祥指出,唯有在孕婦身體健康無虞的情況下,胎兒方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孕婦有心律不整引發心臟功能受損的症狀,就必須給予妥善的治療,才能確保母胎的健康,而電燒治療則是一種選擇。傳統上可以請孕婦穿上鉛衣,以減少胎兒受到輻射的影響,現在有無輻射電燒之醫療技術,便可免除受到輻射的顧忌。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趙庭興指出,心律不整是臨床醫師常遇到的疾病,但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先採取隱忍及觀望的措施,等到症狀加劇或頻率增加,才會到醫院急門診尋求治療。對孕婦而言,最適切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與心臟科與婦產科醫師討論所有可能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做最後選擇。
-
2020-08-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馬國新冠突變 病毒感染例增10倍? 莊人祥:過於誇大
新冠病毒出現突變?新冠肺炎疫情仍未降溫,世界各地開始傳出發現變種新冠病毒的消息。外媒報導傳出,馬來西亞發現變種新冠病毒「 D614G 」,而且相較於原本的新冠病毒,其感染能力比原本強上10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是某學者講的過於誇大了些,且他並非該實驗主持人,實驗結論也不是這樣說,可能為馬國學者自己過度解度;另,他問過多位專家,目前有疫苗針對這個突變病毒,顯示還是有效的,另一個專家也表示,綜合抗體實驗後也是可以殺此突變病毒。外媒報導指出,馬來西亞檢驗出來自歐洲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傳染力是一般新冠病毒的10倍。一名從印度返回馬來西亞的餐廳老闆造成45人的群聚感染,其中至少三人驗出來自歐洲的病毒變異株D614G。對此報導,莊人祥說有些地方過於誇大,該研究的結論並沒有這麼寫,是某位專家但非該研究作者,在受訪時誇大了,詳情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
2020-08-17 養生.聰明飲食
原型食物就是真食物嗎?你該知道的「假食物」二三事
【文、圖/摘自高寶《你吃的食物是真的嗎?》,作者賴瑞·奧姆斯特】什麼是假食物?在繼續探討之前,讓我們先來釐清一些細節。接下來,我將會在本書中大量使用「真食物」和「假食物」兩個用詞,然而因為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事先先澄清我的語意是非常重要的。真食物,顧名思義—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長居在新英格蘭地區,我最喜歡的例子之一就是緬因州的波士頓龍蝦,更準確的名稱是「美洲螯龍蝦」(North Atlantic lobster),因為牠們的棲息地還包含了麻省、新罕布殊爾州、康乃狄克州和羅德島州。我們都很清楚這些龍蝦長什麼樣子,當牠們被完整地端上桌時,即便是像多刺的加勒比海龍蝦或棘刺龍蝦這些類似的近親,也多半都不會有假。波士頓龍蝦大多為野生捕撈,不會是圈養或人工養殖,因此,你也不必去思考盤中之物究竟是「天然」、「放養」還是「養殖」的,這些蝦子不會偷偷被投餵生長激素或抗生素,也不會與其他廉價的蝦類混種,牠們就是純正的龍蝦。最重要的是,牠們非常美味,即便每隻龍蝦的味道仍有些微不同。饕客們會熱烈爭論著究竟該蒸或煮、該在軟殼時期還是硬殼時期宰殺(同一隻龍蝦在一年不同時期中,甲殼的軟硬度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享用,牠們都十分美味—我從來沒有吃過糟糕的波士頓龍蝦。你可以將牠的殼撬開,取出大塊、鮮美、多汁的蝦肉,蘸上融化的奶油,使香氣更加豐富,接著大塊朵頤,享受世界上最棒的一餐。光是寫下這一段,就讓我想要吃一隻。無論你是否走懶人路線,花大錢到高級餐廳請服務生為你撬開牠,還是在海邊野餐墊上捲起袖子自己大吃一頓,這些龍蝦的風味都一樣美好,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最終都會備感滿足地舔舔嘴唇。多數的「真食物」都不是那麼容易能用眼睛辨認。假如我將一杯真正的勃根第(Burgundy)紅酒放在桌上,而旁邊放著一杯假的「加州勃根第」,你很難光用雙眼就辨識出來。但只要親口品嚐,你馬上就能辨識誰真誰假,即便你對葡萄酒知之甚少也一樣,因為,假酒根本無法複製出真酒的品質。當你因為親嚐過法國勃根第紅酒,已經知道如何做出辨別,你便又多了一個「真食物」的經驗:不僅要名符其實,而且還要明確精準。如果勃根第紅酒會說話,它可能會說:「我的名字其來有自,意味著我是百分之百的黑皮諾(pinot noir)品種,別無其他。這是因為我出身自一個以高品質黑皮諾葡萄聞名之地,那裡的葡萄園已有兩千多年悉心照料的歷史。此外,我國政府會對我所在地區的各個葡萄園進行品質評鑑,根據法律規定,只有最好的葡萄才能能成為我的釀造成分。」相反的,加州的「勃根第」則會說:「勃根第是法國最著名的高品質葡萄酒,只要把它的名字寫在我的標籤上,就能蒙騙、混淆你。我的品質無法與之競爭,我甚至懶得浪費精力去模仿真正的勃根第。黑皮諾又是什麼東西?我是用今年最便宜的葡萄混合釀製的,明年人們繼續大量生產新一批存貨時,我還會有不同的配方。」其實,並非所有假食物的「假」都是同一種,在整個討論中,你會發現市面上總共有三類主要的假食物。非法仿冒這也許是最容易理解的詐騙之一,當我說仿冒的Nike 或Gucci 的時候,你完全明白我在說什麼。這種詐騙,就是有人積極偽造,以一個現行的產品為藍本,製造出一個非官方或未經許可的副本產品,通常這個藍本會是一個高價的品牌。二○一四年發生的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時義大利當局沒收了三萬瓶假冒的布魯奈羅(Brunello)、古典奇揚地(Chianti Classico)和其他高級義大利「DOCG」(Denominazione di Origine Controllata e Garantita,原產地名稱管制保證)紅酒。DOCG 是義大利政府給予葡萄酒的法定最高等級,「保證」了葡萄酒的品質,而非法仿冒的便宜葡萄酒。裝在貼有昂貴標籤的瓶身中也有假的DOCG 的官方標章,警察開始偵辦時,無數假酒已經在零售店、酒吧和餐館出售了。接下來的一個月,又有六百瓶包裝相似的高級巴羅洛紅酒(Barolos)被沒收。去年,還有兩名詐騙犯,將假酒重新包裝出售,裝入世上最令人垂涎、最想典藏的法國勃根第紅酒,還因此淨賺了兩百萬歐元—也就是超過兩百五十萬美金。這表示,每瓶單價超過六千美元,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就是這兩個膽大包天的詐騙犯,將造假的好年分印在葡萄酒瓶身上。這種純粹的形式詐騙當然十分陰險,但是在本書中我們不會討論得太多,只會列舉出幾個諸如橄欖油、海鮮等鮮明的案例。這麼做有兩個原因。首先,就在假食物的龐大問題之中,這種詐騙形式其實還算是一個「小問題」。其次,無論你多麼仔細地閱讀食品標籤,都依然無能為力。這些詐騙都是犯罪,簡單明瞭,受害者就是那些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採買食品的消費者,有點類似遭到扒竊,或者你的車在大街上被偷了。不幸的是,犯罪在地球上的每一個社會都有,並且一直存在。但在這個非法詐騙類別中的食品詐欺,即便是一種犯罪,但十分常見,也通常比較容易預防。徹底冒充在所有常見的食品詐欺之中,這算是最糟糕的一種,對消費者完全沒有良心,甚至騙得不擇手段。所謂的徹底冒充,指的是掛羊頭賣狗肉。前面提到的非法仿冒者,至少還會用便宜的酒來代替昂貴的好酒,是一種經濟詐欺。若是上了這種當,損失的通常是金錢。但如果,這些酒甚至根本不是酒,而是用一種潛在致命的物質來裝瓶呢?一九八六年,就曾經發生義大利的酒廠用有毒的甲醇來代替葡萄轉換而來的酒精,導致二十多人死亡。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十八世紀的倫敦,商人經常拿現有的茶葉來切碎、烘烤,並用有毒的染料染成黑色,然後把這種混合物當成中國紅茶來販售。情況最糟糕的則是「綠茶」,用更多有毒的銅來染色。更近代、更廣為人知的例子則是過去幾年有名的歐洲馬肉醜聞,人們發現不肖廠商會用牛肉來代替馬肉廉價出售,這種現象經常存在於加工食品中。一般消費者多半無法用肉眼明確辨識茶袋裡的一堆碎葉,或者冷凍千層面裡的碎肉。這種視覺上的「無知」,也讓餐館和超市大量假食物得以橫行。現今檢測食物成分已經相較容易,讓這類型徹底冒充的詐欺稍微沒那麼普遍,但依然比你想像得更多,並且美國政府對於食品供應的測試和檢查,也比大多數人認為得要少許多。我們每天吃的大部分食物都是製造或進口的,貼有標籤,出售時似乎沒有任何疏失。但在某些特定的食品類別中,這種徹底冒充還是十分常見,甚至對公眾健康構成了威脅。假設當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手邊配著一杯花草茶,再多讀個一百頁,你可能就會決定把茶放下,替自己倒一杯蘇格蘭威士忌,這是一種少數可信的真食物之一。雖然這種詐欺手法與非法仿冒一樣都屬於犯罪,但這種表裡不一的詐騙方式多半都是系統性的,只要有了知識,你就可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害。第一步就是要先了解哪些食品被代換的風險最高,接著就是找出可靠的供應商或者製造商,並從這些地方購買特定的產品。美國政府在這個情況下也要承擔更多責任,讓這些詐欺犯受到更多懲罰。假酒商的確是被逮捕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魚類、茶葉、起司或任何其他遭到蓄意替換的商品,無論是否危害健康,都只是遭到法律嚇阻或警告而已,簡直形同繼續縱容這些不肖廠商。假酒其實只佔了葡萄酒市場的一小部分,更常出現這種冒充行為的其實是魚市場。
-
2020-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洲疫情復燃 世衛專家:防疫鬆懈所致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域辦事處今天表示,由於防疫措施鬆綁、夏季遵守規範較不嚴謹及病毒檢測增加,歐洲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上升。然而,歐洲的病故人數並未隨著染疫人數攀升。法新社報導,率領世衛歐洲區域辦事處高危險病原體團隊(High Threat Pathogens Team)的流行病學家皮巴帝(Richard Peabody)堅稱:「我們不是在表示(病毒)嚴重性整體出現變化。」死亡率偏低部分可歸因於年輕人染疫人數高。年輕人通常不會出現重症,因此死亡率較低。世衛現在擔心民眾會對防疫措施及建議鬆懈。皮巴帝說:「關鍵訊息是,如果你…對病毒鬆懈,疫情就會捲土重來。」他呼籲歐洲政府記取在疫情爆發頭幾個月學到的教訓。皮巴帝說:「防疫的訣竅在於快速確認新病例、新的群聚感染,以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根據世衛,自疫情爆發以來,歐洲確診病例累計近370萬例,死亡病例有21萬8383例,全球感染病例總計超過2000萬例。
-
2020-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端疫苗:新冠疫苗動物試驗數據 具優異免疫反應及安全性
高端疫苗(6547)宣布,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及佐劑公司Dynavax共同合作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國際生物科學論文資料庫BioRxiv發布初步成果報告,內容包括動物免疫原性、安全性試驗及免疫偏向測試等結果。高端疫苗指出,公司研發的疫苗是一種以CHO細胞表現的次單位疫苗,疫苗的抗原來自NIH的S-2P棘蛋白,並搭配Dynavax公司的CpG 1018佐劑,可誘導動物體內生成優異的中和抗體效價,對新冠肺炎病毒武漢株及歐洲株皆呈現免疫保護效力,且具有Th1免疫偏向效果,可避免冠狀病毒再次感染後的疾病增強風險。這項試驗成果的動物試驗部份數據,已國際知名生醫預印本平台bioRxiv發表,完整的動物試驗將進一步彙整後於期刊上發表,未來將作為該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證據,支持高端疫苗的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今年第3季可如期進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高端指出,Dynavax公司提供的CpG 1018佐劑,為唯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上市許可的CpG佐劑,可以誘導偏向Th1免疫反應,避免新冠肺炎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目前國際兩家疫苗廠加拿大Medicago、中國大陸Clover已採用該佐劑開發疫苗,並進入第一期臨床;法國Valneva疫苗廠也與Dynavax合作,目前在動物試驗階段,並獲得英國政府6,000萬劑預採購訂單。做為高端合作夥伴的Dynavax 公司,也剛獲得比爾蓋茲基金會340萬美元的資助,將擴大CpG 1018佐劑的供應給其他新冠疫苗開發的需求。高端表示,在完成新冠肺炎疫苗蛋白生產及穩定生產細胞株建立、佐劑配方測試及優化、檢測方法建立、生產製程優化與動物免疫原性測試及先導毒理試驗,並備齊疫苗量產三大原料:抗原、佐劑及充填原物料,隨時可投入量產計畫。
-
2020-08-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球疫苗搶購戰正酣 至少下單57億劑
雖然目前正在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中,尚未有任何一款在臨床試驗證明有效,世界各國仍已下單預購至少57億劑疫苗。西方國家實驗室研發出的首批疫苗通常都會被美國搶購一空。目前有5款疫苗進入最後階段的第3期臨床試驗,包括3款西方國家研發、2款中國研發,有數以千計人參與測試。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今天出乎意料宣布,以蘇聯人造衛星之名命名的「史普尼克5號」(Sputnik V)疫苗,能提供「持續性免疫力」。英國牛津大學與英國、瑞典共同經營的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straZeneca)攜手研發疫苗,希望9月前能有結果出爐;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結盟的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則計劃11月或12月看見成效。●美國:7億劑疫苗美國總統川普推出「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Speed),致力在2021年1月前研發、製造並讓全美民眾接種疫苗。美國政府挹注疫苗研發商數億美元經費,包括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3月底獲得近5億美元。目前華府在7組疫苗研發團隊上至少砸了94億美元,並與其中5家公司簽署製造合約,預購7億劑疫苗。●歐洲:7億劑疫苗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聯盟,以及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聯手,也分別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簽署合約或深入談判,合計將提供7億劑疫苗。●英國、日本、巴西英國已於今年一月正式脫離歐盟,正與4組研發團隊進行單獨預購2.5億劑疫苗的商談。日本則向3家供應商預購4.9億劑疫苗,包括美國生技製藥業者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的2.5億劑。巴西向阿斯特捷利康藥廠預購1億劑,並與中國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Sinovac Biotech)合作生產1.2億劑名為CoronaVac的疫苗,目前正對巴西民眾進行測試。●中國、俄羅斯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和中國醫藥集團(Sinopharm)的疫苗臨床試驗正順利進行,但已公布的跨國合作關係不多,除了巴西外,可能還有印尼。俄國表示,已有20國預購共10億劑史普尼克5號疫苗,有了外國夥伴合作,可望一年在5個國家生產5億劑疫苗。
-
2020-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案例破2千萬 學者籲檢測搭配檢疫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COVID-19全球確診案例已於近日突破2000萬名,預估下週會達到2190萬,台灣可考慮以檢測2次搭配居家檢疫5天,「漏掉個案幾乎是零。」陳秀熙今天召開「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國際疫情提出說明及分析,並邀請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出COVID-19檢測在科學預防醫學的新角色。陳秀熙指出,COVID-19統計到8月9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2005萬人,死亡人數73.5萬人。其中印度、美國、巴西3國,就貢獻了約6成的新增個案數,以及約5成的新增死亡數。陳秀熙表示,從7月初到8月短短一個月間,全球確診人數累積了1000萬人,預估下週全球確診人數會達到2190萬人,預估死亡人數達78.6萬人。陳秀熙指出,隨著各國大力推動檢測,確診個案飆升,但多數是輕症個案,整體致死率是下降的。台灣防疫做得很好,現階段不需要普篩,但隨著國際疫情轉變,應依風險分層做入境精準檢測及檢疫,根據每個國家的風險評估,決定檢疫時間長短。陳秀熙表示,以台灣過去經驗,檢測2次加上居家檢疫5天,漏掉的個案幾乎是零,也就是入境時檢測一次,居家檢疫5天後再檢測一次。陳秀熙也提到,檢測除了有助於疫情調查,也可早期發現輕症個案,有助於後續治療,減低重症死亡的可能性。張金堅指出,COVID-19輕症個案,約有3成吃藥就能康復,如果能早期偵測、早期發現,就能避免病情加劇,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張金堅也提到,COVID-19對罹患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威脅特別大,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器官疾病、高血壓、癌症患者,以及65歲以上長者,都需特別注意。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台灣向美方提出疫苗需求的進程,陳秀熙說,全世界對於疫苗供需都很現實,都是先給自己國家人民使用,台灣應積極跟美國、歐洲已經發展的疫苗團隊合作,爭取在台灣生產,並供應給東南亞國家,「這應是台灣疫苗國家隊的重要目標。」對於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Alex Azar)訪台,陳秀熙認為是正面的標誌,也是爭取疫苗的開端和起步,「不一定在這一次就談成,下一次再談也可以。」
-
2020-08-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參訪台灣口罩國家隊 阿查爾大讚:品質卓越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Alex Azar)今來到新北市五股,參訪「口罩國家隊」長宏機械,進廠約一小時後才結束行程,全程不公開,離開前才簡短接受記者訪問。他表示,「這是個很棒的參訪行程,這座城市及工廠令人印象深刻,且這間工廠有很卓越製造口罩及N95的能力,在台灣政府和自由市場的私人企業共同帶領下,製造出大量、高品質的產品。」他也提到,「這裡製造的口罩機器,有些會賣到美國,讓川普政府能夠在美國建構大量生產口罩及N95的能力。」對於記者追問是否來台討論雙邊貿易,以及致詞口誤問題,他則皆未回應,僅感謝媒體今天來到這裡。長宏機械公司董事長呂清林表示,長宏主要生產製造口罩的機器,過去就有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歐洲,美國先前已下單30幾條生產線,1條線約可日產10萬片口罩,目前已出貨20幾條。長宏除了供應口罩國家隊需求外,今年整體訂單已增加幾十倍。呂清林透露,阿查爾對口罩本來就很了解,也很有興趣,阿查爾參訪時也提到,台灣製造的口罩都有美國衛福部認證,品質很好,現場也有關心將賣到美國的口罩機器情況。
-
2020-08-12 失智.失智100問
疫情問題/全球失智症協會 持續在疫情中努力
COVID-19(新冠肺炎),從2019年底悄悄地蔓延,到2020年演變成一隻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到的黑天鵝。它是一種新型病毒,感染力強,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又出現突變。許多地區和國家,並沒有警覺,提早啟動防衛與篩檢機制和建立整體照顧資源。以至於帶來全球大流行,讓世人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傷亡。所有人都面對著一項艱鉅的事實:社會的封鎖和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尤其失智者,在疏離的環境中,認知能力可能加速退化。因此如何確保失智者的福祉、安全和權益,以及他們的照顧者獲得所需要的支持,國際失智症協會和歐洲失智症協會都陸續提出了挑戰與相關建議。全球失智症協會視訊會議國際失智症協會在4月22日召開了全球視訊會議,來自國際失智症聯盟和五大洲會員國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努力。國際失智症聯盟:一個由全球失智者所組成的協會,建議失智者持 續進行的項目包括:1.線上同儕支持2.家屬和朋友藉著facetime, zoom 或skype交流3.連結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建議和資源4.查詢世界衛 生組織的最新資料5.邀請失智夥伴家人和朋友一起參加聯盟每個月的咖啡座談和線上會議等活動6.聯絡自己國家的失智症協會7.每天運動8.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安全。五大洲代表(亞洲:中國大陸、印尼、台灣;歐洲: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美洲:美國、阿根廷、巴拿馬、牙買加;中東:黎巴嫩、伊朗;非洲:馬達加斯加、肯亞)。中國大陸因為是目前所知的疫情開始國,所以投入許多相關研究。其中談到最常被詢問的三大類是:1.網路諮詢:失智症和身體狀況 的併發症處理、情緒問題的處理、領藥、身體檢查受到限制。2.記憶門診:因為用藥和就醫中 斷後的問題行為、因為環境限制所產生的行為問題、失智症和身體狀況的併發症、很難對初診者進行認知評估和影像檢查的診斷挑戰。3.社區支持:沒有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補充處方藥物困難、擔憂焦慮和抱怨、疾病資訊受限、缺乏對新冠肺炎的了解。彙整各國的服務以下是從這次的全球視訊會議資料中,彙整和歸類各國所提出的服務:大同小異的服務1.發展指引:和國際失智症協會、各國政府和媒體合作,提供失智照顧者和家屬參考。2.公民教育:透過視訊、網路或 廣播,定期舉辦新冠肺炎知識、安全管理、日常生活照顧與支持、問題行為處理、服藥、照顧者支持和壓力管理、失智者需求、預防感染措施、吸引失智者戴口罩的方法等主題。 3.網路活動:運動、歌唱、音樂、舞蹈、瑜珈、繪畫及藝術創作等;照顧者會議或講座、專業人員講座或會議、失智諮詢小組網路會議。 4. 電話專線:提供諮詢、疾病照顧、相關資源、諮商及支持等。特別的服務1.娛樂活動:蒐集和提供失智者 有興趣的音樂和電視節目(台灣失智症協會)。2.保障失智者權益:以正式信函向行政院長爭取,並獲准如果失智者沒有遵守相關規定,只要出示身心障礙手冊,可免於受罰(台灣失智症協會)。送正式信函給衛生主管機關、各地政府單位,請求監督失智者在養護機構和加護病房有受到公平的對待(義大利失智症協會)。 和其他協會合作向參議院陳情:特別的居家照護、減少或補助尿布的費用、藥品的持續供應和保護遊走的失智者(肯亞失智症協會)。 3.社區支援:動員各地分會和失智友善社區志工,送達食物、餐食,代購日常用品和協助領取藥物( 義大利失智症協會)。4.支持感染新冠肺炎的失智者: 包括得病的狀況,針對獨居、居家、在照顧機構、在醫院等的各項建議。5.家屬支持模式:每天固定以App 串聯日照中心60位個案的家屬,提供3種不同病程的認知刺激、體能 訓練、職能治療和諮詢。另外,在首都德黑蘭總會設有診所,因此安排2位醫師去家庭訪問;也教導家庭照顧者心靈放鬆和膈呼吸,以減輕家屬壓力(伊朗失智症協會)。 6.贈送營養給失智長者:透過募款,送給失智長者食物和營養品,以增加免疫力(馬達加斯加失智症協會)。7.運用軟體開藥:許多照顧者不願意在疫情蔓延時帶失智者去醫院,所以請醫師運用What’s App 或Zoom溝通開藥方( 肯亞失智症協會)。結語因為疫情的肆虐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模式,從面對面接觸,轉換到視訊或虛擬實境的崛起,科技在這樣的氛圍下扮演了另一種溝通和連結的媒介。它具有安全距離和管控的優勢,也是一種必然的潮流。但是如果站在失智者的角度,那卻是他們很難掌握和實際互動的情境。因此未來的照護,除了應用科技,許多基本面還是需要回歸到人性和倫理面去考量。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疫情 義大利重啟「遞酒窗」
到義大利旅遊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餐廳或酒吧的牆面上,有一個小小的窗戶,窗戶下面還寫著「Vino(義大利文的「葡萄酒」)」字樣?這些形狀、大小不一的窗戶,正是義大利人的「遞酒窗」。「遞酒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擁有葡萄園的大戶人家會在大門旁邊鑿出一個小窗,好向工人階級出售剩餘的葡萄酒。這些小窗面向街道,窗內就是大戶人家的酒窖,要買酒的話只要敲敲窗戶,把空的酒瓶遞進去,裡面的酒窖工人就會把酒瓶灌滿,然後就銀貨兩訖,當場結帳。到了17世紀,歐洲開始流行黑死病,義大利有1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這種「遞酒窗」,就成了買酒的最佳途徑。大家都透過「遞酒窗」,來進行交易,方便又安全。原本「遞酒窗」在義大利人的生活裡,因為失去功能而逐漸被大家淡忘,沒想到在3百多年後的21世紀,封陳了多年的「遞酒窗」,又再度被重新啟用。不過在「遞酒窗」的功能,已經不再限於購買葡萄酒,舉凡咖啡、雞尾酒、冰淇淋、威士忌…,以及各式餐點,都可以透過「遞酒窗」來傳遞。萬萬沒想到,到了資訊無遠弗屆的數位時代,面對新冠肺炎,人們還是得要靠老祖宗的智慧來應對。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破2000萬人確診 世衛:逆轉疫情永不會太遲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今天達到另個駭人的里程碑-超過2000萬人確診,全球人類生活因這場疫情而天翻地覆。然而各國疫情似已趨於穩定,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民眾不要絕望。法新社依據官方數據統計,截至格林威治時間22時15分(台灣時間11日6時15分),確診病例累計達2000萬2577例,染疫病故病例為73萬3842例。然而另個驚人的里程碑是,病歿人數預計在幾天內會破75萬人。隨著愈來愈多曾料想不到的事情如今成為殘酷事實:像是在巴黎的觀光景點必須配戴口罩,或者必須透過app預約才能在里約熱內盧的柯帕加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有個位置、還得在沙灘上保持社交距離,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民眾不要絕望。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儘管這些數據背後代表著大量的痛苦和折磨,但我想說明的是:希望的綠芽正在萌發。」他說:「要逆轉疫情永遠不會太遲。」全球各地疫情似乎有穩定下來的趨勢,自7月中以來每4天新增100萬例確診。中國出現首起病例後94天,全球累計100萬人感染,接著在86天後,也就是在6月28日突破1000萬人感染大關,之後,已知感染人數在一個半月內增加一倍。全球疫情最嚴重的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計有560萬1470人感染與22萬1281人死亡,疫情持續快速蔓延,過去7天新增57萬6583人感染。其後是亞洲(49萬5663例)、美加地區(37萬9017例)、歐洲(15萬3879例)、非洲(8萬9644例),中東(7萬4588例)與大洋洲(3372例)。加拿大和美國是全球第2嚴重的疫區,累計519萬5417人感染與17萬2300人病歿,高於亞洲(349萬3026人感染與7萬2486人病歿)、歐洲(337萬4166例感染與21萬3484人病歿)與中東(125萬7417人感染與3萬363人病歿)。非洲(105萬7730人感染與2萬3582病歿)是僅次於大洋洲(2萬3351人感染與346人病歿)疫情最輕的大陸。印度是上週記錄到最多新增病例的國家(40萬2287例)高於美國(37萬6471例)。美國在9日突破500萬人感染大關,巴西(30萬1745例)、哥倫比亞(6萬9830例)與祕魯(4萬9174例)是在其後最受影響的國家。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並非中藥才有鉛中毒疑慮 專家提醒鉛汙染存在日常生活
前幾天傳出新聞,台中市議員因為長期服用添加了硃砂的中藥,所以造成體內的鉛累積過高,造成不適的症狀。一時之間讓大家對中藥憂心忡忡。其實,鉛是從很久遠以來就長期運用的一種重金屬,因為鉛好開採,又具有密度高、延展性高、柔軟好成形,熔點相對較低、而且不易氧化等特性,所以特別受到人類長期而廣泛的應用。鉛用在製作各種器物,如與銅製為合金銅器、水管、水晶玻璃、鉛酸電池、油漆、含鉛汽油等等,所以可以說鉛一直在人的周圍無所不在。一直到近年來才注意到它的毒性,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老人失智,並會造成骨質異常以及傷害內臟如腎臟還會造成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生殖問題並影響兒童智商。因此也才從20世紀開始逐漸減少或禁止鉛的使用,像台灣直到2000年初才完全禁用含鉛汽油。所以很難想像,人類之前到底遭受了多久鉛的荼毒。不過說到鉛的危害,歷史上最有名的案例應該是羅馬帝國的淪亡了。許多歷史與考古學家相信「鉛中毒滅了整個羅馬帝國」。這又怎麼說呢?羅馬人可能長期飽受慢性鉛中毒之苦,所以可能身體並不健康,而精神上也出現狂亂貴公子的狀態、或是生不出小孩、或是生出來的小孩智力出現問題、或是容易夭折。後世研究分析這鉛中毒的來源主要有二:1.紅酒羅馬帝國的民眾承襲希臘文化,熱愛葡萄酒是舉世皆知,上自王公貴族、下自市民商人都愛喝酒,不僅是佐餐用,加了水也作為日常的飲料,根據研究,當時民眾一天可能要喝下2公升的葡萄酒。羅馬人相信,鉛可以讓葡萄酒更美味、也可以讓葡萄酒保存更久而不變質發酸,因此非常崇尚酒器、酒杯、釀酒器材要用鉛製的最為高級,然而,鉛是會慢慢溶出的,尤其是酒的酸性環境,溶出速度還會特別快,所以因此讓羅馬人的酒裡含有較高濃度的鉛。除此還不打緊,一個更做死的鉛來源,還是羅馬人自己刻意添加的。羅馬人承襲希臘技術,會使用鉛鍋,將葡萄汁(或酒)煮沸濃縮變成一種葡萄濃縮露,這個濃縮露叫做 Carenum, Defrutum,或是 Sapa,根據歷史記載,Carenum是將葡萄汁濃縮成原來2/3的體積,Defrutum就更濃了,是將葡萄汁(酒)濃縮成原來1/2的體積,而Sapa葡萄汁濃縮成原來1/3的體積。這種葡萄果露據說是一種藝術般的甘美,可以添加在葡萄酒裡,讓好的葡萄酒的美味更上一層樓,也可以讓劣質的葡萄酒變得可以入口,更可以讓葡萄酒可以保存更久;這種果露也普遍可以用在菜餚裡,讓乳豬、鴨肉、魚肉更鮮美、更耐放,所以羅馬軍團還會把肉或水果用這種果露醃漬起來,以利於行軍保存。而在熬製過程中,鉛鍋底還會留下很多白色的粉末,這種白色的粉末更是充滿了甜味,羅馬人把他們當成珍貴的代糖使用。然而,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果露或是白色代糖是不折不扣的黑心食品添加物,因為這甜美的黑暗秘密,就是醋酸鉛。在葡萄汁(酒)長時間熬煮的過程中,鍋具的鉛會釋放出來,與葡萄汁(酒)中少量的醋酸反應成醋酸鉛,醋酸鉛固然味道很甜,也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但是醋酸鉛卻是不折不扣的重金屬來源,吃多了當然會鉛中毒。而這種高級酒當然是王公貴族比較容易喝得到,所以反倒上流人士累積了更高的鉛在身體裡。於是乎,專家推論羅馬很多皇帝貴族苦於生不出子嗣;或是壽命不長,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或是精神不太正常、常有瘋狂之舉,或許與喝酒有關。如以焚城亂倫著名的暴君尼祿,就是以愛喝葡萄酒著名。歷史頻道曾經在2009年的節目中,以包鉛的鍋具複製羅馬人的這種葡萄果露做法,發現果露中的鉛含量高達29,000ppb,以台灣食品法規規定飲用水的含鉛量標準為10ppb參考,這足足高出2900倍,而以天然果汁的含鉛量標準30ppb來比較,也是高出將近1000倍。長此以往,當然是相當危險的。而這種用鉛釀酒或是添加鉛的做法,其實並沒有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而消失,而是一直流傳於中古世紀的歐洲,人們也不以為怪,只是該改添加了更方便取得的一氧化鉛。一直到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高克爾(Gockel)的醫生,發現飲用普瓦圖地區產的紅酒的人,普遍會產生腹絞痛、發燒、嚴重便秘、黃膽黃疸、四肢無力、無法言語、失去視力、精神錯亂、癱瘓甚至死亡。他判斷這種腹絞痛多發於嚴冬或是收成不好的季節之後,而這時候的酒特別需要添加一氧化鉛以提高甜度、掩蓋酒的不良風味,所以推斷這個怪病與鉛有關。奧騰堡公爵接受了他的觀點,開始禁止在葡萄酒裡添加鉛的做法,所以才讓這個風氣慢慢消失。但是考古學家在沈船裡發現中古世紀保存下來的酒,發現裡面仍有數百ppb的鉛含量,只能告訴我們,黑心添加物不會馬上消失,而鉛放個幾百年也不會消失。2. 鉛水管羅馬帝國的水利建設超越整個世代,很多甚至延用到當代。只是羅馬時代就已經採用用鉛包覆的水管了,而我們喝的水,因為裡面有溶解微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是呈現微酸性的,有利於鉛的溶出,所以這種鉛管日積月累之下,也會釋放鉛到水裡面,造成人體攝取到鉛。只是這樣的溶出量當然較低,比不上從酒喝來的量。學者Nriagu曾經估計,羅馬人每天大概攝取了250微克的鉛,其中從酒來的佔了180微克,其他的小部分才是從水等地方來。不過我們不能笑話羅馬人,因為直到今日,我們台灣的自來水還在用鉛管!2018年台北市長柯P還因此被修理過,【食安話題的膝反射-柯P與鉛水】台北市長柯文哲2018年5月23日時在自己的臉書直播中,談到鉛管更換的議題時表示,因為台北市很多水管還是含鉛的材質,而鉛中毒問題很大,尤其是「流量比較低的鉛水管,更容易含量過高而造成鉛中毒」所以說出一句「台灣瘋子太多,是不是鉛水喝太多?」這句話說出的隔日,媒體就大肆報導,柯文哲第二天回應,「自己講的都是真的」,鉛中毒確實「會影響神經發展」、「會發神經」。不過他也解釋,「問題沒有那麼嚴重;要喝很多才會這樣」。韋恩認為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只要談到疑似毒化物時,大家就用本能的反射性反應去談它。這個膝反射模式是,某項汙染物被拿出來談時,所謂專家(通常是毒物科醫師、名嘴、教主等等)就會說反射式的說「某某某有毒,吃了會得XXX病」,然後媒體就會大肆渲染,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但是,其實他們通常不會講出的後半段是,其實吃某種東西要得病的條件是,必須要每天吃很大量,然後還要累積很久。就像柯P第二天才補充說的「問題沒有那麼嚴重;要喝很多才會這樣」。有學者Nriagu曾經估計,羅馬人每天大概攝取了250微克的鉛,其中從酒來的佔了180微克,其他的小部分才是從水等地方來,這樣造成羅馬人的血鉛到達50微克/100毫升的高量。而現在各國鉛的警戒標準是血鉛不得超過10微克/100毫升,所以可以說,羅馬人普遍有鉛中毒的可能。從另外的考古生化學家的研究也可以發現,羅馬時期人們骨骼裡的鉛含量非常高。英國學者分析同一地點挖掘出來的骨骼,但是時間從新石器時代到中古時代晚期的不同年代後發現,羅馬時代之前(新石器、銅器、鐵器)時代的骨骼含鉛量相對較低,低於目前WHO建議標準(兒童骨骼中的鉛不應超過1毫克/公斤)。而到了羅馬時期,樣本裡的鉛含量就提高到中位數3.61毫克/公斤,而有的樣本竟然高達22毫克/公斤,這已經超過WHO認定鉛中毒等級(10毫克/公斤)的兩倍了。這骨骼含鉛的趨勢過了羅馬時期又大幅下降,直到中古世紀晚期才又升高。所以我想這也是古代羅馬人感嘆「為什麼奴隸吃的比主人差,但是往往比較健康,活得也比較久」我想這跟少喝葡萄酒不無關係,當然跟奴隸有運動、不過胖也有很大的貢獻。鉛的代謝排除不是很容易,所以我們能做的還是盡量避免鉛的汙染,所以食安管理上重金屬汙染特別是重點,此外也要注意食品容器得減少鉛的存在,像以前會用水晶玻璃盛酒,現在知道水晶玻璃是一種鉛玻璃,會有鉛汙染的風險,所以應該都避免掉了。此外避免含鉛塗料、做好電池回收等等,都與我們自身的安全有關,因為鉛中毒,不僅傷害內臟與大腦,還會禍延下一代,不可不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07 養生.抗老養生
骨折罹癌接連報到!台大名醫張天鈞:抗老養生愈早愈好,活得精彩更勝長壽
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是國內知名的甲狀腺、內分泌權威,不但門診一號難求,更曾名列全台掛號人數前6多的醫師。70歲的他早在2015年就退休,但忙碌工作依舊,直到2018年底骨折開刀,才終於讓他的腳步慢下來。如今他減少看診,多留時間給自己與家人:看電影、出遊、作畫、寫文章…,生活豐富精彩,如同他油畫作品中溫暖而繽紛的色彩,人生從70歲開始煥發新生。70歲的張天鈞堪稱工作狂,一頭沒染過的黑髮教人猜不出年紀,也就遺忘了他其實早在4年前就屆齡退休。 他笑嘻嘻地說:「照顧病人多好玩!」惹得陪同受訪的夫人洪美瑱忍不住嬌嗔:「他都這樣,到外面照顧病人很累以後,回來叫我照顧他!」 樂在行醫也愛畫畫!生活豐富就能養生 出身嘉義的他,曾自嘲當年是因為不想跟著爸爸種田才學醫,但以第2名考上台大醫學院的同時,也因拿到書局獎學金,而有了購買油畫顏料與畫具的機會,此後自修油畫、創作不輟,將行醫與繪畫,變作人生的兩大樂趣。 但看診時間長,還要兼顧研究與教學,如此忙碌的時間安排下,何以還有餘力作畫?他笑言:「做人要做有趣味的事情。」這也是他對抗老養生的標準答案。 「養生無秘訣,選對父母親最重要,也就是要有好的遺傳基因。」張天鈞坦言,壽命的長短常受遺傳、基因左右,所以抗老養生「愈早愈好」。 但除了不可抗力的遺傳限制,適度的運動和飲食,以及穩定的情緒、有趣的生活安排,都是活得健康的不二法門。 像他多年來靠繪畫抒壓,也喜歡唱歌、吹薩克斯風,曾獲得獨唱冠軍,也曾在台大醫院舉辦畫展時登台演奏。 退休每周看電影!撰寫心得成「類影評」 退休後,則把每周三訂為電影日,而且1周至少看1場電影,類型從歐洲藝術電影到印度寶萊塢片無所不包,但對講求聲光效果的好萊塢片則敬謝不敏。 他皺著眉頭笑說,自己也看過《復仇者聯盟》,但就是不對胃口。 有趣的是,他每每看過一部電影,總會勾起對醫學與生活的感觸,提筆寫成文章,成為一系列有趣又與醫學相關的「類影評」。 好比西班牙電影《賭命大富翁》闡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日本動畫片《海獸之子》則讓他聯想到人工智慧與治療上使用的電腦輔助系統等議題。 畫風抽象、色彩繽紛!自由創作最快樂 他以文字紀錄生活。 而女兒帶著他們夫妻倆到處旅遊,也成為作畫與寫作的靈感。 張天鈞引述亞美尼亞裔美國抽象藝術先驅Arshile Gorky的話說,「抽象藝術讓人超越感官,觀看心靈;抽象藝術讓人超越有形之物,在無名之境解放自我。」 或許是人生歷練到了一個階段,他這幾年的畫風也從寫實轉為抽象,作畫與寫作速度奇快,如同華裔抽象大師趙無極般,「本乎心的自由自在進行創作。」 但他的畫作用色飽和、絢爛,倒是一點也不高冷孤清,這也跟他樂觀正面的個性有關。 ▲牆上的畫作就是張天鈞的作品,用色大膽、色彩繽紛,給人光明、充滿希望之感。 骨折罹癌接連報到!活得精彩更勝長壽 他說,骨折住院檢查時,意外發現攝護腺癌,當下心裡也很難接受,尤其生病後體力大不如前,讓忙慣的他花費一段時間調整心態,幸好有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才能撐過這一段復健的路。 不過故知罹病、名人猝逝的消息不斷。 張天鈞也說:「活多久,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亦非最重要的。」 與其窮盡心思在延長壽命,倒不如讓生活過的豐富精彩。 退休後要學會認真的玩!安排生活很重要 他認為,退休族要多動少坐,「安排生活是很重要的」,如安排旅遊、看電影等。即使不像他勤於筆耕、樂賺稿費,也能藉由「認真的玩」創造人生色彩。 他建議,退休族可以固定安排時間去休閒,建立出門走動的習慣,飲食上則不要「吃太好」,笑指太太烹飪喜歡清蒸、水煮,食物少油、少鹽、不加味素,「不好吃」就不會「吃太好」,藉此控制飲食。 太座洪美瑱則笑說:「因為不好吃,他在家裡只吃三分飽,但過幾天他就會帶我去吃個大餐,我就賺到了!」 夫妻倆常造訪公館的法式小酒館、關渡的歐陸餐廳或知名牛排餐館,不忌諱大啖美食,也讓人見識到兩人相守多年的浪漫深情。 儘管老把「賺錢」掛嘴上,但他退而不休,其實是對家人、病人的責任心使然,洪美瑱便形容張天鈞「一工作就忘記時間,廢寢忘食,黏住了!」笑說自己的作用就是「專門抓他去玩,叫他不要工作太努力!」 而他則將退休生活揮灑出多元面向。 是醫生、是畫家、是音樂人,也是作家,即使走下職場舞台,也仍舊活得耀眼閃亮。原文刊載於:.2019年12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延伸閱讀:.放下「固執」,夫妻才能一起走下去!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絕不能馬上回這1句話.四處旅行拍鳥趣,第二人生正精彩!鳥類攝影家蔡蜜雪:生命短暫,找到興趣後,珍惜每一天.退休,到底該怎麼準備?8招教你自我調適,每天過好日子,簡單生活怡然自得
-
2020-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哪些國家普篩有助減少新冠死亡? 陽明中山大學有解答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邊境或境內檢驗要做到何程度,一直是各國關注議題。陽明大學與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囊括全世界169國、75億人口進行大數據分析。結果發現,檢驗量的提升確實有助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不過在與台灣同樣「政府效能好、病床數多、人口老化」的國家,增加檢驗量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益可能不明顯。以上成果發表於《Nature》系列雜誌《Sientific Reports》。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梁立霖表示,此研究分析範圍包括全球95%人口、各種開發程度的國家及具公信力之國際指標,死亡率預測模式正確率高達77%。結果顯示,境內與邊境的總篩檢量越多、政府效能越高、病床人口比越高的國家,新冠肺炎死亡率越低,而人口老化指數越高、國內外交通便捷指數越高的國家,死亡率則越高。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政府效能低、人口較年輕、病床少的國家,提高檢測數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是最明顯的。在政府效能高、人口老化程度高、病床多的國家,例如台灣,提高檢測數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比較不明顯。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吳俊穎表示,多檢測有助早期診斷和治療,進而減少重症和死亡,但研究亦顯示檢測量降低死亡的效果,仍受到其他因素調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國家提高篩檢量,死亡率就明顯降低,但有些國家即便篩檢很多,但死亡率仍高。以疫情重災區美國為例,梁立霖指出,美國篩檢數很高(每百人篩7人),死亡率卻高達5.5%,可能是因為病床數較少,每千人才2.9床,人口老化程度也比台灣高(65歲以上人口占15.8%)。歐洲疫情嚴峻的義大利篩檢數更高(每百人篩7.5人),但死亡率高達14.5%,可能是因為政府效能低、人口老化程度高達22.8%,病床數也僅每千人3.5床,各方因素都相當不利。吳俊穎表示,這次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世界各國更準確找到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策略,例如政府效能較低、人口年輕、交通不便的非洲或南美洲國家,或許應提高篩檢量,以降低死亡率。不過,這次研究僅能解答死亡率相關因素,至於封城等行政措施與感染率、醫療資源耗用率的相關性,研究團隊正在進一步分析,希望持續為全球防疫指路。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煮水後有「茶垢」=水質不好?專家指出南北水質差異
日前國民黨的高雄市長候選人李眉蓁參觀高雄市的自來水廠後表示,為何高雄煮水後都有「茶垢」?日後盼成立「喝好水專家小組」。韋恩想藉機跟大家說明一下,水煮後會出現茶垢,主要是水的硬度較高,加熱後鈣溶出形成鍋垢。其實水即使硬度較高,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並不算是一種品質問題,只是影響了適口性,也就是一種口感上的習慣性問題。有些人比較欣賞比較軟的水,有的地區像歐洲就比較常喝較硬的水。像氣泡水,還真的要有一定的礦物質在裡面才好喝,好喝的氣泡水,也都是出自石灰岩地帶。水如果流經石灰地形,就會融入比較多的鈣,因此提高硬度,但是如高雄自來水廠人員指出「目前硬度已降到150mg/L,在國家標準之內,高雄的整個地形屬於石灰,容易溶出碳酸鈣、碳酸鎂等成分,原水硬度本來就比台北硬,硬度很難再做降低。」因為之前的工作經歷,台灣南北的自來水水質都有測過,其實台灣南北硬度差很多,大略是越南越高。北部自來水硬度約在50左右,中部可能是一兩百,南部就會到了三四百。(一般硬度在100以下會歸類為軟水,100以上就歸類為硬水。硬度其實反應的就是鈣鎂的含量)。所以硬度其實並無法直接反映水質的品質問題,之前消基會還嫌瓶裝鹼性離子水的鈣、鎂不夠高呢。「消基會董事長游開雄指出 飲用水的硬度是指含有礦物質的水,尤其是鈣和鎂。WHO報告指出飲用水為礦物質營養物的主要來源,尤其是鎂和鈣不足時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 消費者也應體認適當硬度(鈣和鎂等物質)和微量元素對健康的價值,不要過度追求適口性只喝去除一切礦物質或硬度的飲用水。 」這時候難道反而該覺得鈣鎂多一點比較划算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06 養生.聰明飲食
你吃的「和牛」很難是真的神戶牛!專家告訴你為什麼
【文、圖/摘自高寶《你吃的食物是真的嗎?》,作者賴瑞·奧姆斯特】神戶牛肉在哪? 總之不在你盤子裡美國、英國以及歐洲其他各地,太多人輕易地上了假神戶牛的當,因為沒人知道真正的神戶牛肉究竟滋味如何。為此,我前去造訪神戶市,想要挖掘出更多關於神戶牛肉的資訊,結果發現,我們並非唯一對此毫無頭緒的人。「就算是日本當地,國人也不完全了解神戶牛肉,會相信各種傳言。比如說,他們以為牧場會幫牛隻按摩,還會讓牠們聽音樂。」日本農業部的專案人員田中酒井這麼說道,他在我的日本行程中協助擔任翻譯。神戶是日本第六大城,位在兵庫縣內。此縣是所有神戶牛肉的產地,相關規定極為嚴格,就像雷焦的帕馬地方乾酪,以及其他地區的在地產品。神戶牛肉只能來自但馬牛(Tajima)品種,並且牛隻僅能在兵庫縣出生、飼養及宰殺。牠們吃的飼料未含生長激素、動物副產品、類固醇,或大部分美國牛飼料中會使用的抗生素。雖然天然的飼料有助於產生自然的油花紋理,但還是有一些缺點。和牛所吃的穀物量遠比青草還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經過乾燥的,飲食並不均衡。不過,和牛飼養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被緊密控管,從牛隻的年齡到評等標準都十分嚴格,當然評鑑標準也遠高於美國農業部的極佳級(USDA Prime)。然而,最嚴格的限制還是牛隻的「基因」。和牛飼養的「風土」條件,與其說是兵庫縣擁有特殊環境,不如說,一直以來兵庫縣都很少有其他牲畜。兵庫縣多山而且偏遠,長期與世隔絕,並且數世紀來都是防治動物遷徙的天然屏障。「和牛」兩字可以代表所有在日本的牲口,但除了像是「荷蘭牛」(Holstein)這樣的進口品種以外,傳統上,「和牛」被特別用來代表日本當地的四個品種,分別為:褐毛、無角、短角及黑毛和牛。日本85%到90%的和牛都是黑毛牛品種。但馬牛是百分之百黑毛基因的和牛,牠們出生於兵庫縣,而且每頭牛的父母、祖父母,以及歷代祖先,無一例外全都生長兵庫縣—牠們的整個族譜都必須要是純粹的兵庫縣牛。兵庫縣立農林水產技術中心(Hyogo Prefectural Technology Center for Agriculture)的牆面上,貼有一面追溯到一三一○年的但馬牛族譜。「但馬地區被陡峭的群山環繞,地勢自然地阻擋了動物跨品種繁殖,使牛隻品種單一,自從七百年至今始終如一。」農業中心的動物研究員岩本英治博士解釋道。在美國,為了讓動物適應環境、增加產量,並提高存活率,跨品種飼育早已相當普遍,日本某些地區也是如此,但在兵庫縣,他們的目標是生產出專有肉品,致力於打造出最好的牛肉。岩本博士說:「與其他地區最大的差別是,『血脈』在這裡最為重要,更受到小心翼翼地管理經營。」這可不是玩笑話,整個行政區中,總共有六千九百頭但馬牛,而其中只有十二隻是公牛。每頭公牛在度過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之後,就會被下一頭優秀的公牛取代。牧場會購買公牛的精子,也就是說,兵庫縣所有神戶牛都是這十二隻公牛的後裔。這十二頭基因完美的公牛後代能生長出均勻的油花紋路,牠們被分為兩批,飼養在兩個政府機關中,一個單位養六隻,保護牠們不受疾病侵害。光是要進入政府的農業園區,我就必須要消毒鞋子,就算我從頭到尾根本無法靠近飼養公牛的建築物。而雖然這裡的飼育方式有諸多嚴格繁複的規定,但這六千九百頭但馬牛中,也只有大約一半的數量擁有足以被評鑑為「神戶牛肉」的品質,每年總共只會有三或四千隻神戶牛。也就是說,每年全世界真正神戶牛的數量,比美國中型農場的牛隻產量還要少。神戶牛肉的年總產量也經常遠低於三百萬磅,其中的90%更留在日本境內,沒有被出口。再回頭看看美國國內,我們的養牛業本身已經規模龐大,每年還要再進口超過三十億磅的牛肉,而光是這些進口量,就是整個神戶牛肉供應量的一千多倍。 「說起日本和牛,一定會談到五個主要產區:神戶、松坂、近江、米澤及仙台。另外,雖然不在前五名,但也不得不提到北海道的褐毛牛。這些地區的和牛品質是最好的,而且品質和風味始終如一,其他地區可能就沒有這樣的一致性,就算依然美味,也無法像和牛一樣有品質保證。」東京柏悅酒店(Park Hyatt Tokyo)附設的「紐約炭烤」(New York Grill)餐廳副主廚小澤拓告訴我。喜歡電影的讀者看到「紐約炭烤」這家高檔餐廳,應該會立刻想起比爾.莫瑞主演的《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片中頻頻出現他們的雞尾酒和現場爵士演出。我在二○一三年和小澤談話時,他正負責餐廳的牛排菜單設計,餐點包含產自各地區的和牛。後來他換了工作,但他告訴我:「這一生一定要吃一次真正的神戶牛,即便要價不斐,價格是其他牛肉的兩倍。當客人從美國遠道而來,問我推薦何種道地美食的時候,我總是建議他們試試神戶牛肉,因為我知道,他們此生從來沒有嚐過。我經常聽到美國客人說他們吃過神戶牛,但,也有99%的人在吃過了本地的神戶牛之後,都說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味道和美國的神戶牛肉完全不同。」我朋友派特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以牛肉來說,飽和脂肪酸越多,肉質就會越硬、越有嚼勁。神戶牛以極嫩的口感聞名,因為其肉質中充滿較為健康、且會融化於舌尖的不飽和脂肪酸,尤以油酸為多,而這也是神戶牛獨特風味的成因。其他和牛也有這樣的特性,但岩本博士說,與五大產區的和牛相較起來,兵庫縣所產的牛肉擁有最高含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他還強調,日本的評鑑標準也是世上最高的,我相信確實如此。美國農業部的評鑑標準幾乎完全只針對油花來作評比,完全不考慮其他條件,而日本的評鑑的要訴更加繁複。 在評鑑等級中,字母A、B、C用來區別產量或是牛隻可食用的比例。從買家和賣家的利益看來,A是最好的,雖然餐廳如此聲名,但客人吃起來多半沒有什麼感覺。英文字母後面會接一個數字,代表著每一頭牛肉質中的四種特性得分:色澤及明亮度、結實度與質地、油脂顏色及光澤,還有最重要的,牛肉脂肪交雜基準(beef marbling standard, BMS)。四個標準會以不同方式衡量,並以一到五分來評分,且最終的分數是以四者最低計算,而不是四種分數平均。最高的等級評分就是A5,表示這頭牛的肉在所有評鑑標準中都拿到了五分,而只有評分為A4或A5的牛肉才能被列為「神戶牛肉」。我親眼見證檢查員評鑑的過程,嚴格程度令人難以想像。還記得嗎?沙茨克剛到日本時說:「是我見過最多油花的牛肉」,但那塊肉的評級只有A3而已。 牛肉脂肪交雜基準則是一到十二分,一代表純紅色,而十二代表油花均勻遍佈整塊肉。在美國,我們會以名稱而非數字來評級,美國農業部的「Prime 極佳級」—也就是最高等級,代表著全國前2%的高品質牛肉,對應到日本評級,牛肉脂肪交雜基準大概只有四或五分而已。《洛杉級時報》估計,大部分美國國產牛肉在日本的評級中應該會落在六到九分之間,而真正的神戶牛通常會有十分或更高的評分。產量原本就稀少的神戶牛肉,只有10%會被出口到其他地區,大部分是在亞洲,包含新加坡、香港、澳門和泰國。環太平洋以外,神戶牛出口的地區只有沙烏地阿拉伯和加拿大,二○一二年後也再次開始出口到美國。目前香港的進口量是最高的,佔日本出口神戶牛的40%,澳門則緊接在後。進入美國市場的神戶牛肉量,有時候甚至進口量為零。在和牛進口合法之後的八個月,只有兩次少量進口,而且兩次之間還相差了三個月。在前四個月的時間裡,全美國進口量總和只有二十七點五磅—只能做出大約一百份的小小牛排。美國境內神戶牛之所以長期短缺,是因為神戶牛從不冷凍處理,加上宰殺後的保存期限只有四十五天,因此又更加匱乏了。
-
2020-08-05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了9萬日本人後發現:日本人長壽秘訣主要與「吃」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連續多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為什麼就全球最長壽?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與「吃」有關!日本人長壽與「吃」有關!2020年7月16日,《歐洲營養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了一項來自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研究科公眾衛生學的研究,分析了超過9.2萬人的數據後發現,日本人「常吃的七類食物」和「不常吃的一類食物」可能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研究根據8項日本飲食指數(JDI-8)評價了參與者的飲食,得分越高代表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研究人員使用經過驗證的147項食物頻率問卷調查了超過9萬人的飲食習慣,平均隨訪時間為18.9年。日本飲食「常吃的七類食物」是:1.米飯2.味增湯3.海草4.漬物5.黃綠色蔬菜6.魚類7.綠茶日本飲食「不常吃的食物」是:紅肉:牛肉、豬肉結果顯示,「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較低。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高的人群與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低的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14%,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了11%,心臟疾病死亡風險下降了11%。對於全因死亡風險而言,多吃海草風險下降6%,多吃漬物風險下降5%,多吃黃綠色蔬菜風險下降6%,多吃魚類風險下降3%,多喝綠茶風險下降可達11%。研究人員總結,日本飲食與全因死亡(所有死因的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臟死亡風險降低有關。這可能與日本飲食中海草、漬物、黃綠色蔬菜、魚類和綠茶中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素有關,有助於健康長壽。其實,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已經不是第一次被表揚了,看了他們的飲食習慣讓人不得不服。(推薦閱讀:日本人為何長壽?專家分析飲食三大特色讓他們更健康)日本人究竟是怎麼「吃」出的長壽?1.喜歡吃魚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每年秋天日本很多地方舉辦秋刀魚節,萬人吃魚的場面不可謂不壯觀。數據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魚由70多公斤增長到100多公斤,甚至超過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國人均吃魚量的兩倍多。每年3月~5月,六線魚、烏賊、蛤蜊、石鱸、鯡魚等成了日本人餐桌上的座上客;到了6月~8月,鮑魚、鰻魚、鮎魚、黑目鯛等開始量產;秋天則是康吉鰻魚、鰈魚、秋刀魚、金槍魚的天下;冬季當屬鱈魚、鯖魚、鮪魚等最美味。一年四季,魚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備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鰻魚飯,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卻吃掉了全球70%的鰻魚。2.少吃紅肉2017年,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教授曾在《我是大醫生》節目中分享一張地圖,叫做「全世界紅肉分佈和惡性疾病分佈的相關性地圖」,圖中紅色越多,意味著發病率越高。於康教授在節目中談到,「日本人相對中國來說,吃紅肉是比較少的,所以惡性腫瘤的相關發病率是低於中國的。而德國、美國、加拿大吃豬排、牛排、羊排比較多,他的結腸癌、乳腺癌發病比例就超過中國。」正如這次研究中提到,日本人不常吃的一類食物是牛肉和豬肉。紅肉既指豬牛羊等畜類肉食,大量攝入紅肉的人群,相對於紅肉與白肉均衡搭配的人群,患結直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發病風險都要高。3.喜愛喝茶日本人非常喜歡喝茶,熱情一點不比國人少。2006年10月8日,在日本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茶會,14718人在茶會上同時喝盡一杯抹茶,創造了同時喝茶人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茶葉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特別是淡綠茶,對加強心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是大有好處的。4.吃得節制有醫生表示,剛到日本時,很長時間都餓得飢腸轆轆,因為日本醫院食堂的飯,用他的話說是“少得可憐”。幾片新鮮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醬湯、一小碗米飯就是一頓份飯。我曾多次到日本的導師和朋友家做客,發現日本人請客最大的特徵是主人很熱情,而客人卻往往吃不飽。主要原因是儘管菜品有十幾道,可是每道菜的菜量極少。請客吃不飽不是主人吝嗇,而是由日本菜的特點決定的。感覺上日本人的飯量只有中國人的一半,即使是幹體力活的,飯量也比我們少得多。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很少見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飯很慢,一碟菜我們一口就能吞下,他們卻能細嚼慢嚥地吃上十幾分鐘。5.吃得很雜雖然日本人每頓飯的分量很少,但卻比較「雜」,樣式非常豐富。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就制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倡導民眾一天盡量吃30種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營養才全面。此後,很多人將其當作每日飲食準則,比如五色壽司飯會以米飯為主料,加入甜蝦、貝肉、烏賊肉、魚籽、金槍魚、糖薑片等;做菜時,用多種食材做成一道菜;味噌湯裡有豆製品、海鮮、蔬菜等。6.吃得少油日本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有醫生表示,在日本的餐館裡,一棵捲心菜蒸過之後,蘸著日本特有的調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的,新鮮的蔬菜只撒少許鹽,滴幾滴橄欖油,再撒上點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飲食中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其飲食原則是盡量使各種飲食材料保持原味。另外日本料理也很少用煎炸、紅燒等烹調方法,多用清蒸、涼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產品、豆製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清蒸、涼拌、水煮的烹調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活性物質,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對健康和長壽意義重大。7.吃得偏淡在1972年頒行的《職業健康法》和1982年頒行的《社區健康法》中,日本詳細規定了社區衛生從業者在高血壓防治中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在全球率先將測定吃鹽量納入健康體檢範圍。得益於這些舉措,居民吃鹽量逐漸降低,高血壓控制率逐年提高。飲食結構的優化和高血壓控制使慢病發病人數大幅減少,提高了日本人的壽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財務吃緊 生物相似性藥估年省7億元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提到,健保安全準備金將在後年用罄,拋出調整保費議題。近年因新的醫療技術及新藥不斷出現,治療費用所費不貲,健保財務只會更加吃緊,去年生物相似性藥物在台陸續上市,核價金額至少減少 15%,預估一年可減少 7 億元支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認為,很多國家已針對生物相似性藥物對醫療財務及病人用藥權利,建立整體的國家政策, 台灣也必須打造專屬的因應方案。10多年前生物製劑上市後,在疾病治療上是一大進展,無論是癌症用藥或風濕免疫性藥物、生長激素等,都讓醫界為之驚豔。相較於小分子化學藥,生物製劑的製程難度高出許多,價格也較昂貴,全世界藥價第一名是一款用於風濕免疫性疾病的生物製劑,光歐盟就核准10個相關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由於藥價相當昂貴,因此,一旦生物製劑專利期過後,生物相似性藥物百花齊放,尤其是以國民福利為主及醫療資源相對弱勢的國家,態度都積極開放。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明翰指出,印度到2019年為止已核准93個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歐洲則有61個,台灣目前約8個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強調,生物相似性藥物不是仿製藥,而是核准門檻很高的藥物。生物相似性藥物從無到有的製程是非常困難的,且得透過臨床試驗證明其品質、藥效及安全性是與參考藥物相等,同時還須經過國家的標準驗證才得以上市。由於是相似性的藥物,學理上對於適應症外推也是可行的。針對治療過程中換藥的可行性,謝瑞坤認為,只要醫師與患者雙方充分溝通後,沒有理由不行, 就像一件衣服,只要規格、材質都符合規範及需求,衣服的製造地並不會影響品質,生物相似性藥物就是遵循這樣的原則。陳明翰則提醒,目前的生物相似性藥在台灣尚未有國內病人使用的本土資料,所以應該要有上市後的藥物監測計畫,方能提供國內患者長期使用的療效及安全性評估。而台灣每年在生物製劑的開銷費用如此龐大,健保的負擔也很大,目前身為經營者的謝瑞坤對於健保財務表示,歐洲一些國家為了減輕醫療支出,已由政府主導進行生物相似性藥的採購,若能審慎考慮生物相似性藥的政策方向,台灣欲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指日可待。陳明翰也提到,目前風濕免疫性疾病的健保給付相對嚴格,以僵直性脊椎炎為例,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的條件,除了臨床指標外,抽血值還需要CRP及ESR數值同時升高才得以使用,使得某些病人病情持續惡化但無藥可用。另外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先服用口服藥六個月後且疾病活性嚴重,才可 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但有些患者在這期間治療反應不佳,關節明顯發炎且急速 被破壞,其實需要即時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礙於現今健保規定無法提前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後,在減輕健保負擔的同時,期待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 多患者能接受完善的治療,對患者來說才是一大福音。
-
2020-08-04 科別.心臟血管
正值壯年反覆中風 當心是心臟這個問題造成
腦中風是非常嚴重的健康危害,多年來都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讓人措手不及,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大意。中風徵兆包含臉部表情不對稱、一側手臂無力下垂、說話含糊不清,若發現這些徵兆,一定要立刻就醫。腦中風分成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血管阻塞,大約70-80%的中風屬於缺血性中風。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嘗試找出導致中風的原因,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心房顫動、凝血疾病、動脈炎等,不過仍有10-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確病因,被稱為「隱源性中風(cryptogenic stroke)」。「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族群的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家人容易造成巨大衝擊。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相當多,其中又有50%隱源性中風患者合併有開放性卵圓孔(卵圓孔未閉)。中風徵兆刻不容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陳業鵬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本身沒有特別疾病史,有一天卻突然單側無力被送來醫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有區域中風,比較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風。經檢查找不出中風原因,此稱隱源性中風,懷疑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初步超音檢查未發現異常。但是進一步的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中,果然在心房中隔找到未完全閉合的卵圓孔。經過評估,醫師建議患者將卵圓孔關閉並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現病人癒後良好。什麼是卵圓孔未閉?陳業鵬醫師表示,每個人的心臟都有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我們的肺臟尚未發育完全、仍是塌陷狀態,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主要會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然後進入左心室,被送往全身。出生之後,氣體交換的工作由肺臟負責,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會進入右心室,再送入肺臟循環,於是卵圓孔會漸漸關閉。一般而言,卵圓孔會在5到7個月左右關閉,若到了一歲之後還沒完全關閉,就叫做「卵圓孔閉鎖不全」、「卵圓孔未閉」或「開放性卵圓孔」。成年人約有25%的人有開放性卵圓孔。近年來,研究發現卵圓孔未閉也有可能導致腦中風,因為有一些血栓可能經由卵圓孔飄到左心,隨著血液送往全身,若血栓進入腦部,就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所以在臨床上若遇到找不到明顯原因的中風,醫師便會安排病患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進而接受進一步治療防止再次中風。關閉卵圓孔,減少二度中風的機會陳業鵬醫師解釋道,中風患者若檢查出卵圓孔未閉,目前的治療指引會建議關閉卵圓孔。過去要關閉卵圓孔得藉由外科手術,必須打開胸骨,接上體外循環機,讓心臟停止跳動,再打開心臟修補卵圓孔。補好卵圓孔後,外科醫師會縫合心臟,並讓心臟回復跳動。 隨著導管技術的進步,現在已可利用導管來進行卵圓孔關閉手術。醫師會由鼠蹊部靜脈放入導管,一路通往心臟,進入右心房。在X光的輔助下,將導管穿過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確認位置後,放置卵圓孔關閉器,血栓便無法再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病人可在清醒下完成治療,順利的話,手術可以在30分鐘內結束。醫師通常會安排患者於手術前一天住院,第二天進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沒有問題的話,術後隔天便可以出院。因為是由靜脈插入導管,靜脈壓力低,較不會有腳部血腫的問題。和開心手術比較起來,經導管卵圓孔關閉的手術時間短、恢復期也快、安全性較高、疼痛較少、住院天數也較少,是現在醫療指引建議治療方式。臨床研究發現,與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相比,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並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可以減少97%再次中風的風險。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指引都建議關閉卵圓孔,而美國神經內科學會與歐洲神經內科學會2020年治療指引都建議患者關閉卵圓孔以降低再次中風。在台灣對於曾經中風,且有卵圓孔未閉的患者,健保亦有給付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狀況、心臟結構的一些變異等,不適合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只能採用傳統開心手術,或者保持藥物控制,相對來講復發性中風的機會就會比較高。預防中風,保養重點陳業鵬醫師提醒道,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後,患者還是要記得規則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因為卵圓孔未閉僅是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之一,規則服藥有助於降低二次中風的機會。部分患者可能有出現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機會,最好能定期回診追蹤。剛接受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的患者,初期建議暫時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後,內皮會包覆卵圓孔關閉器,脫落的機會很低,屆時便可恢復正常運動。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留意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等狀況,務必好好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降低腦中風的風險!原文: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糾出早期 別把錢花在標靶和化療
肺癌是台灣的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指出,2017年肺癌診斷人數14282人,同年死亡人數是9235人,去年2019年死亡人數是9701人。陳晉興分析,越來越多人去做篩檢,所以肺癌每年新增的人數是最多的,男女都是第一名,遺憾的是,這些人六成確診時已是三、四期,治療費用高昂。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第三第四期的治療很花錢也很痛苦,雖然存活會變好,但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楊泮池說,站在國家資源的立場,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對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可以診斷出來,醫療資源利用最少、整體存活更好。陳晉興表示,已經有諸多國內外實證顯示LDCT可有較提升早期診斷比例、降低死亡率。歐美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LDCT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美國五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0%,歐洲一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6%。國健署曾對1萬2000人做肺癌篩檢試辦計畫,發現每100人可找到2人肺癌,其中94.8%是第一期。台大醫院也曾無心插柳地發現,300位45歲以上主治醫師有12人罹患第一期肺癌。陳晉興表示,肺癌藥物很貴,今年四月給付的第三線標靶藥一顆六千元,每人每年要花兩百萬,每個人平均要吃一到兩年的藥,藥費平均三百萬。三百萬可以讓多少人做篩檢?陳晉興估算,如果做一次LDCT三千元,就能讓一千個人篩檢,從中找到一、二十個初期肺癌,手術切除就沒事了,效益極高。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年齡是65-70歲男性、60到65女性,一般會建議50到55歲做開始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至少要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至於沒有危險因子的人,他會建議45歲以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開始自費篩檢。另外,假設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要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開始篩檢年齡。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表示,篩檢前如果能事先說明發現結節的機率,看到報告的時候比較不會嚇到,而檢查後的報告說明,如果醫師能以具有實證的數據,對照著影像來進行說明,病人也會比較能夠接受接下來的治療或追蹤計畫。陳晉興建議,篩檢報告的判讀,最好要找大醫院的胸腔科或胸腔外科的醫師來進行。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現在只有大醫院能做LDCT,但隨著篩檢獲得國家更多補助和推廣,人數變多之下,可能排擠到疾病檢查的需求,讓病人等待時間變長、就醫及篩檢障礙增加。他建議,現在應開始廣設LDCT的篩檢點,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並提供自費服務。蔡俊明表示,哪些院所能在這項自費檢查的市場裡面生存下來,除了讓市場機制來決定,也要透過積極地管理去要求一定的品質。包括影像判讀醫師的科別及經驗能力、儀器的保養規格的設定、輻射安全的確保,都要進行認證。陳晉興對於小型院所也設置LDCT這點持保留態度。陳晉興表示,台灣醫院那麼多,除了偏鄉以外,找地方檢查並不難。但開放廣設之後,報告撰寫格式也要先建立好既定的格式,否則很可能亂象叢生。另外,診所如果有了儀器,可以做自費服務也能申報健保,這樣會稀釋到基層總額,因此診所也不見得想做。
-
2020-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韓藥廠新冠肺炎治療抗體 獲英批准首期臨床試驗
韓國藥廠賽特瑞恩(Celltrion)今天表示,他們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抗體治療劑CT-P59已在英國取得第一期臨床試驗許可,將在當地招募患者進行試驗。韓聯社報導,賽特瑞恩說,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Regulatory Agency)已確認CT-P59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病毒產生中和效果等初期治療指標。未來完成首期臨床試驗後,將對輕度和中度症狀患者進行第二及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賽特瑞恩預計今年底取得初步臨床試驗結果,並將在今年內對確診患者相關密切接觸者進行預防性臨床試驗,目標在明年第一季取得結果,目前正與歐洲各國進行相關協商。韓國當局本月17日批准CT-P59臨床試驗計畫,32名健康受試者正在忠南大學醫院接受第一期臨床試驗,目標第三季取得試驗結果。賽特瑞恩表示,為使CT-P59明年開發完成後立即能大量生產供應,今年9月起就會正式投產。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病毒喜歡所有天氣 別以為夏天就安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截至28日,全球已有逾1666萬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超過65萬例;全美確診個案至少434萬6748例,14萬918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28日表示,新冠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沒有季節性的限制,不像多數病毒,疫情會隨季節起伏。路透(Reuters)報導,WHO發言人馬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Geneva)一場虛擬簡報中表示:「許多人還在想季節性;我們現在必須理解的是,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它的表現不一樣;夏天是問題,但這種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哈里斯警告,北半球不應因為進入夏季就感到自滿,因為新冠病毒不像流感病毒有跟隨季節的趨勢。她說:「這場疫情將是一個大浪潮,會上漲與回落;我們最好能夠擊敗它,能夠游刃有餘地應對它。」包括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在內的多位公衛官員,早在疫情剛爆發時就已警告,就算感染率回落,第二波疫情也可能會在秋季爆發。許多歐洲國家原本已經控制住新冠病毒疫情,確診個案數量卻又開始回升,讓人更加擔憂第二波疫情來襲。各國政府敦促民眾,面對夏季聚會與假期的誘惑,必須更加提高警覺;公衛官員也警告,民眾面對疫情的態度散漫,恐讓歐陸陷入危機。由於感染個案激增,比利時已加強限制社交接觸,西班牙巴塞隆納也已關閉體育館與夜店;德國過去兩周的感染個案增幅也令人擔憂。許多國家個案數量回升前,都經過安定的數周;各地陸續解封後,似乎也沒有造成重大的後果;德國柏林漢保德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教授布羅克曼(Dirk Brockmann)說,如果感染個案增加與解封有關、而不是因為民眾防疫態度鬆懈,更早就會出現更明顯的跡象;而現在的情況似乎仰賴人類行為。德國疾病防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所長威勒(Lothar Wieler)首度敦促民眾,出門時若無法保持5呎社交距離時,就要戴口罩。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天連增境外移入…醫界憂「疫情海嘯在眼前」
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延燒,也在大陸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復萌,台灣事隔一○六天後出現首起疑似本土個案,更一連兩天出現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五名境外移入個案,創六月七日解禁後單日最高紀錄,醫界憂心「海嘯在眼前,台灣視而不見」。追移工感染 莊人祥籲提高警覺在桃園工作的泰籍移工返回泰國後確診,指揮中心不排除是台灣本土感染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調後匡列一八九名與移工同公司廠房員工檢測,其中廿九名密切接觸者有廿八人為陰性,剩一人檢驗中,另外一六○人無疑似症狀,但「感染源仍撲朔迷離,應提高警覺」。秋冬大爆發?台灣處隱形傳播期防疫專家憂心,台灣目前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病人,仍處於隱形傳播階段,到了秋冬恐會疫情大爆發,應提早因應。此外,疫調發現該移工近期有桃園賣場採買活動史,和未婚妻同返泰國。莊人祥說,目前未接獲移工未婚妻確診訊息,也因未取得移工行動電話而無法完全掌握足跡,會盡快釐清足跡,並據此發布細胞簡訊,建議曾與確診個案有共同活動史民眾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境外移入個案不斷攀升,泰籍移工確診者背後又潛藏社區感染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網路貼文形容民眾對周邊國家「疫情大海嘯」視而不見、「明明海嘯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更是超級警訊」。報復性疫情?來台就醫應緩鬆綁謝宗學認為,多數國人不在乎其他國家疫情多嚴重、病死了多少人,只關心「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卻沒有想到台灣可能出現報復性疫情爆發。只要還有人入境,台灣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疫情延燒,歐洲各國紛紛收緊邊境管制,甚至實施旅遊限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等人昨天舉行記者會質疑,在泰籍移工確診個案發生後,指揮中心難道要維持八月一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的政策嗎?呼籲不要貿然開放。新引進移工 加強防疫將再討論勞動部統計,今年截至七月廿六日,移工入境累積七七三七人,其中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多達五千三百多人,為我國移工人數最多,卻不在採檢行列。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建議移工入境普篩。莊人祥表示,是否針對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加強防疫措施,未來將再討論。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文宏:疫情在冬季面臨的挑戰仍很嚴峻
目前,中國大陸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但仍有不少人擔心在今年秋冬季會有第二波疫情。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公共衛生專家組共同組長張文宏表示,今年冬季面臨的挑戰仍很嚴峻,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請民眾保持警覺並懷著敬畏之心。據人民網,張文宏表示,這次疫情在傳染病歷史上可以說是比較獨特的一次,雖然很多國家在4月份時就將第一波疫情控制住了,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和國家第一波疫情尚未控制住,並且已經疊加了第二波,挑戰依然嚴峻。面對中國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張文宏稱,北京疫情被完全控制住後,中國已經基本確定了下一階段的防疫模式。其中包括大暴發時期的武漢模式、散發情况下的北京模式,現在防疫態勢裡面的其他城市如上海模式,輸入性散發的一、兩例病例的防控模式。「中國還有很多像歐洲、東亞等疫情控制較好的夥伴,到時大家會採取較統一步驟,對整個世界輸入性疫情進行防控。」張文宏稱,希望疫苗能够早日出來,加入戰團,成為有力武器。對於暑假大陸民眾出去旅遊,張文宏表示,「在中國疫情基本清零的情况下,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低,更大的風險來自於其他風險,如交通等旅行中的安全問題都要注意。」他表示,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並沒有結束,大家要繼續保持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在聚集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分餐制。做好這些防護措施後,即使在旅途中碰到一些感染者,被感染的風險也會被降到最低。
-
2020-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南韓研究:10歲以上兒童 散播病毒不輸成人
南韓一項新研究發現,10歲以下兒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遠低於成年人,但此機率也不是完全為零;而10至19歲的青少年傳播病毒的機率至少與成年人相當;專家警告,這項研究顯示,校園重新開放後,各地社區勢必將出現群聚感染現象。南韓研究人員找出在1月20日至3月27日、也就是校園關閉期間,通報在自家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第一批5706人,然後追蹤這些「索引病例」(index cases)曾接觸過的5萬9073人;研究人員檢測每位患者家中的所有接觸者,不論有沒有出現症狀,而在家庭成員之外的接觸者中,只有出現症狀者受檢。該研究指出,十歲以下兒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約為成年人的一半,這個結果與其他研究一致,原因可能是因為兒童呼出的氣體較少,也因為兒童身型較矮,呼出的氣體比較不會被成年人吸入。因此該研究作者仍警告,校園重新開放後,被兒童傳染的新增感染個案數量可能會增加;「學校解封後,年幼兒童可能會出現較高的侵襲率(attack rate),導致新冠肺炎社區感染情況惡化。」不過,家庭中第一個出現症狀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第一個感染的人,而研究人員也坦承該研究存在這項局限性;兒童出現症狀的機率也比成年人低,所以該研究可能低估了在家中形成感染鏈的兒童人數;但專家仍認為,南韓這項研究的方式合理。「我擔心有人會認為孩子們不會感染,或是感染情況不會跟成年人一樣。」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學專家歐斯特宏(Michael Osterholm)說,事實是肯定會出現病毒傳播情況,「而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並將它囊括在我們的計畫中。」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加哈(Ashish Jha)說,歐洲與亞洲各地有許多研究指出,年幼的兒童感染與傳播新冠病毒的機率比較低,但這些研究大多規模較小也有缺漏,而這項新研究「相當縝密地完成,也很有條理,更檢視非常龐大的人口數量。」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哈納吉(Bill Hanage)說:「南韓接觸者追蹤的工作做得很好,而該研究也是在防疫措施上路的時刻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