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歐洲
共找到
1378
筆 文章
-
-
2020-09-24 癌症.抗癌新知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 運動好處多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建議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用AI預測疫情 學者:助政府快速決策是否解封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藉由數位科技可在短時間內針對武漢肺炎疫情建立AI預測模型,提供決策者參考並快速制訂封鎖或解封決策。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武漢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享人工智慧(AI)如何應用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在流行疫情預測、疾病治療診斷及藥物、疫苗發展等方面。陳秀熙表示,COVID-19雖帶來傳染病威脅,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科技可協助減災,「化危機為轉機」,如結合大數據動態、國家疫情和電信疫情等資料,可在短時間內建立AI預測模型,提供決策者參考並快速制訂封城或解封決策。陳秀熙提到,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將大數據應用於接觸者追蹤系統,如歐洲推動跨境使用。另外大數據也可應用於疫情預測,根據日本鑽石公主號的公開資料預測疫情流行曲線,可針對部分或全面隔離檢疫進行效益評估,有助於未來郵輪啟動時的防疫參考。相較於傳統疫情預測模型,陳秀熙指出,AI預測模型除了每日新增個案數等疫情資料,還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模式納入新聞、網路等資訊,了解防疫政策實施狀況及民眾警覺性,相較於只採用疫情資料的傳統預測模型,AI預測模型能提供更好的預測力。另外,陳秀熙提到,最近媒體報導俄羅斯疫苗未經臨床試驗第3期就開始施打,有研究提到,俄羅斯疫苗非隨機分派試驗,而是採取兩間不同醫院且不同製造方法的疫苗,並針對接受疫苗的自願者進行評估。陳秀熙表示,經過臨床試驗第一和第2期接受施打疫苗42天後,所有人都得到血清抗體,因此俄羅斯決定提前施打疫苗;但研究設計無對照組,可能出現自願者的選擇偏差,不同疫苗的抗體間也無交叉保護作用,仍須繼續觀察。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疾病惡化後,關節活動度只能一去不回頭嗎?雙和醫院的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搭配運動與藥物,證明疾病真的可逆轉,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後,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都有明顯改善。雙和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張又升表示,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均強調,運動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性,尤其主動運動優於被動運動,例如游泳、地板運動等都是很適合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運動,但是過去較缺乏本土實證,證實運動究竟能為病患帶來多少益處。根據雙和醫院運動班的經驗,有超過40名學員,在醫師、個管師、物理治療師,共同推動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量身訂做的周末運動班,進行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張又升指出,運動班經驗發現,運動可以改善疾病活性,例如減少僵硬和疼痛、增加功能。呼吸訓練及心肺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脊椎的運動、平衡和功能。還可以改善肌力、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從雙和醫院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的初步成果發現,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分數都有顯著進步。其中又以疲倦感改善最多,其次是關節活動度。張又升說,很多學員起初覺得自己做不到要求的動作,物理治療師可以從旁協助調整學員的運動強度與正確性,尤其知道學員哪些部位有沾黏,做動作的調整。在運動班中,有一名75歲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脊椎已經彎曲,行走緩慢,需要依賴兩支拐杖才能走路,藥物治療讓疼痛與發炎狀況控制得宜,但是病患覺得效果有其極限,也不再抱著逆轉的希望,在配合運動治療後,如今已經能自行走路,有時甚至不需使用枴杖。張又升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軸,尤其是急性發炎期,更需要規律使用生物製劑等藥物,不可偏廢。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發作機會,且要熱身充足、緩和地運動、知道身體的警訊,如果已經發炎,運動是緩不濟急的,且過度運動也會刺激發炎,病患若能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還是有機會「逆轉勝」。主治專長:• 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血管炎)• 風濕症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肌筋膜疼痛)• 過敏症(過敏、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過敏原檢查)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師獎項2019 臺北醫學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
2020-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他寄九公斤口罩給海外家人 網友一看運費都嚇瘋
國內疫情趨緩,但國外疫情仍舊攀升,原Po在《口罩現貨資訊》的社團中分享,住在美國紐約的親人急著用口罩,他扛著九公斤的口罩,選擇DHL快遞物流寄出,運費加起來要八千元台幣,網友看了全震驚「真的太貴了」,原Po則認為「多一倍的價格,能讓親人早點拿到,我覺得值得」。原Po表示,他在美國紐約有20幾位親友等著用口罩,親人說他們現在大部分都是中國製的口罩,於是他買了九公斤重的口罩,並使用DHL快遞物流寄出,國際包裹運費落在八千元上下,原Po說「我知道郵局便宜很多,但是想看看多一倍的價格,能讓親人早點拿到我覺得值得!很多時候考慮的點,不一定是以金錢為第一優先 」。網友看了嚇呆,紛紛留言表示「有家人在國外,真的辛苦了」、「我1個多月前用DHL,寄1盒(50片口罩+8片口罩套)回澳洲墨爾本,費用1600多台幣」、「美國還可以寄EMS,歐洲有些地方還是不能寄」、「我寄DHL剛好在美國被隨機抽查到,卡在美國海關4週,結果花了高額運費,還比郵局慢」。也有人建議,可以使用郵局寄送「其實現在郵局也滿快的5-7天就會到」、「其實口罩真的建議分散寄出,以免萬一」、「其實郵局EMS也很快,上個月寄,4天就到了,用郵局的箱子,材積不到9kg」、「我都寄郵局國際包裹,我幾次追蹤包裹發現,包裹搭飛機出國的時間都是在週末,送達之後,幾天就會到達友人家。還蠻快速的」。
-
2020-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新冠患者突破3000萬 專家:口罩還得戴著
本周五,英國和法國都開始實施防疫新規,兩國的新冠確診人數繼續上升。英格蘭東北部,包括紐卡斯爾和桑德蘭在內,大約200萬居民不能在家中接待外人,酒吧只能提供餐桌服務,娛樂場所最晚在晚上10點關閉。本周一,英國已經宣布禁止6人以上聚集。法國每日新增病例超過1萬。裡昂和尼斯正準備採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此前波爾多和馬賽已於本周實施了限制措施。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指出,歐洲各地的創紀錄激增「是一個警鐘」。他在哥本哈根的一個在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這些數字也反映了測試的全面性,但也可以看到,病毒在歐洲地區的傳播速度令人擔憂。」德國聯邦議院周五做出決定,給近2000家醫院投入30億歐元的資金,讓這些醫院更好地應對新冠危機,這筆資金用於購買更先進的設備,給急診病人提供更好地治療,擴大醫療系統的數字化。德國權威病毒學家、柏林夏裡特醫院病毒所所長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對疫情進行預測非常困難,因為歐洲各地的情況各有不同:「接下來的冬天並不會輕鬆度過。明年疫苗將會出爐,我認為,要到明年年底,一部分民眾才能接種上疫苗。」他還補充說,口罩還是得接著戴。因為即便是開始接種疫苗,大部分人還是需要戴口罩。在像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相對來說感染率較低,沒有群體免疫力。德羅斯滕覺得疫情狀況最為堪憂的國家是印度:「該國人口密度大。我不會說病毒的傳播不受控制,但它幾乎是以這種狀況正在傳播著。」他還表示:「一些有著不少確診病例的國家已經進入寒冷季節,那裡人們對醫療結構和醫療服務的信心不足。我相信包括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很快會採取更嚴格的措施。」自去年年底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病毒導致的累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94萬。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周五發布的統計數字,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美國,有超過665萬個確診病例,其次是印度,有511萬人感染,接下來是巴西,共有大約441萬個病例。 文木 / 達揚(德新社,美聯社,法新社等)©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
2020-09-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秀熙:新冠肺炎病毒變異分5株 增加防疫困難
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株已分化五大類型,不同於二○一九年年底爆發時的病毒株,二○二○年二至三月以二○一九年病毒株為主,但二○二○年四月後已演變為不同形態,因病毒變異非常快,以致增加防疫難度。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昨於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報告指出,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武漢,屬於變異率高的RNA病毒,靠著超強傳染力在九個多月傳遍全球各國,在傳播過程中持續演進變異,被各國科學家一一記錄。以台灣病例為例,最早以二○一九年病毒株為主,近幾個月則是以歐洲病毒株為大宗。長庚研究比較台灣與全球病毒株演化樹,發現台灣共有兩波境外感染,第一波境外感染主要是中國返台,以中國病毒株為主,第二波主要為歐洲病毒株,也有中東旅遊史相關的變異。陳秀熙指出,《Nature》研究報告發現,新冠肺炎病毒株最早有兩派分支,一支來自「華南海鮮市場」,另一支來自「非華南海鮮市場」,兩者引發疾病嚴重度相似,主要侵犯年長者和男性。陳秀熙表示,如各國科學家預期,這個RNA病毒變異快速,哥倫比亞分析當地最早一隻病毒,為二○一九年十二月七日來自亞洲的一株病毒,隨時間演進,不同國家病毒株多重輸入境內,病毒變異極快,讓防疫相形困難。
-
2020-09-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演化樹分析新冠肺炎病毒 學者:華南市場非源頭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學界用演化樹技術分析COVID-19病毒,證實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起源地,更推估哥倫比亞最早病毒株約去年12月從亞洲移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說明會,以演化樹基因序列定位探索全球病毒來源、傳播及多元性。陳秀熙說,很多國家因經濟因素而解封,為瞭解病毒是否會因不同地區產生的變異讓傳播機率更高,學界也用遺傳演化樹技術來分析病毒的基因序列定位,除了有助於瞭解病毒傳播,對疫苗製造也有很大貢獻,對抗病毒時,大家必須團結,以全世界角度來看病毒轉移。針對中國COVID-19病毒起源,陳秀熙表示,學界最新論文研究發現,上海傳染病毒株與武漢病毒株不同,證實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起源地;而不同病毒株的疾病嚴重程度未有顯著差異,但症狀惡化前免疫細胞CD3+T會大規模減少,此類徵兆可用於預測疾病危險程度。以哥倫比亞3至6月共857例境外移入個案分析,陳秀熙提到,有學者透過演化樹基因序列定位分析後發現,哥倫比亞的境外感染源至少有12個基因族譜,大部分源自歐洲;進一步比對,推估最早病毒株約2019年12月7日從亞洲移入,而哥倫比亞的病毒株散布全球,顯示境外移入持續發生。陳秀熙指出,台灣曾用基因序列定位分析2月自埃及入境的確診婦女,和全球GISAID病毒株基因序列資料庫比對,發現其病毒株曾在歐洲出現,但未曾出現在台灣,確認感染源來自旅遊過程;另外也針對台灣20個確診個案進行基因定序,發現2月至4月兩波流行的病毒株多與武漢及歐美的病毒株相近。現在許多國家積極投入疫苗研發,陳秀熙建議疫苗採公正優先分配模式,第一階段目標是減少過早死亡,應優先分配給可降低較多70歲以下死亡人數的國家,第二階段目標是減少經濟和社會上危害,建議優先分配給貧困差距和國民總收入損失降低較多的國家,第三階段目標是恢復正常運作,建議優先分配給高傳播率的國家,以終止社區傳播。
-
2020-09-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閻麗夢發論文 稱新型冠狀病毒人造且便於製成
逃亡美國的前香港大學公衛學者閻麗夢指控新型冠狀病毒為中國軍方人造,如今她與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指稱病毒人造的可能性高於自然演化,製造病毒僅約需半年且途徑便利。閻麗夢與研究團隊這篇論文存儲於資料平台Zenodo,強調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組的不尋常特點,顯示病毒更像是出自精密的實驗室改造而非自然演化,並嘗試描繪出可能的人工合成途徑。Zenodo是根據歐洲OpenAIRE計畫開發並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運營的通用開放訪問存儲庫,允許研究人員儲存數據、軟體、報告及任何研究相關工具。閻麗夢團隊在論文裡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已造成世界各地超過91萬人死亡、全球經濟遭受空前衝擊,但病毒的起源仍是謎團且頗具爭議,病毒源於自然界的理論缺乏實據,卻廣為人接受;反觀病毒可能來自實驗室的另一種理論,卻受到科學期刊的嚴格同儕審查。論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生物特性不符合自然產生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毒,研究人員在文中描述基因組、結構性、醫學上及文獻上的證據,綜合研判後認為,這些證據與病毒源出自然的理論相悖。文中表示,從證據看來,新型冠狀病毒應是實驗室產物,是以蝙蝠身上的ZC45和ZXC21冠狀病毒作為樣板或基底所改造而來。文中還提到,部分病毒學家認為,雖然不能完全排除病毒從實驗室外逸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很小,且沒有跡象顯示病毒基因組遭人為操控;但閻麗夢團隊認為,病毒基因組的棘蛋白基因內確有跡證,顯示病毒基因組應是人工操控的產物。論文根據既有證據,進一步假設出人工合成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顯示這種實驗室產物製造方便,能在約6個月內製成;研究團隊除強烈要求針對可能涉及的相關實驗室進行獨立調查,也呼籲嚴格檢視一些近期公布、用以支持病毒源出自然的資料。
-
2020-09-13 橘世代.好學橘
50+娛樂!下午就開的酒吧,「頂級世代」進場搖滾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訂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每11人中就有1個老人(年齡在65歲以上),到了2050年,每6人中就有1個老人,顯見全球都在奔向老化社會中。綜觀全球,較早邁入高齡化及高齡社會的日本與歐洲國家,已有許多行之有年的制度與規劃,是成?是敗?又有何創新創意、新興模式呢?在德國St. Pauli區一家有名的潮酒吧,先是台上阿卡貝拉純人聲開唱熱場,老人們打拍子;接著玩音樂賓果,台下的阿嬤啥也聽不懂,沒關係,兒子很會,給她答案後,她立馬傳給整排的老人,大家集體作弊玩得超High;後來DJ一放搖滾樂,頓時全場舞動起來,台下參加者盡是老人,個個成了「舞棍阿伯」,舞得比陪同來參加的兒孫還起勁,喝著酒廠特製、加了奶喝不醉的甜酒,玩得High翻天!德國潮老年生活 青銀共創全新服務這是今年5月間,「合勤共生宅」團隊去德國參訪的一個案例。40多歲的Mitra Kassai,原來是帽子設計師,後來又轉作音樂經紀人和DJ,在工作多年後重新思考人生,發覺自己喜歡與老人在一起,她思索,有沒有辦法結合自己的專長,讓長輩跳舞?於是她說服潮酒吧出借下午非營業時段,讓老人進來搖滾,後來愈來愈多年輕DJ加入,也吸引酒商、礦泉水商、藝文業者、運動商等紛紛贊助,甚至特別為老人開發適合的新產品,除了舞會,還納入電影、重機、搖滾等娛樂活動,在短時間內掀起一股老人娛樂浪潮。Mitra顛覆傳統,帶老人去體驗酷炫生活,青銀共創,吸引廠商也投入,一同摸索創新老人服務。一提起德國的潮老人、潮老年生活,金齡享頤的總經理莊家華彷彿被點中了笑穴,笑個不停,許是酒吧裡長輩們的歡樂太有感染力,說是喝不醉的牛奶甜酒,卻喝醉了她,讓她心心念念想將那種歡樂開心帶回給台灣的長輩。來到Facebook的柏林辦公室,在年輕的工作團隊間,看到銀髮閃動,原來有一群阿公、阿嬤正在學習銀髮社群媒體操作,授課的是創立「走出孤獨協會」的祖母級Dagmar Hirche,她還在柏林火車站舉辦銀髮族快閃活動、銀髮族快閃約會,在柏林最潮的pub舉辦熱舞趴,被祖克伯看上,Facebook成為協會最大的贊助者,並提供場地讓他們學習新科技。在德國,許多廠商贊助老人的活動,正是看好銀髮商機,積極投入醞釀新的商業模式。日本失智咖啡館的陪伴 介護保險的制度我們將目光拉回鄰近的日本,當前全球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as a Cafe」是一間位在熊本的失智症預防照顧咖啡館,自從照顧咖啡館加入營運後,讓同棟3個收入高度失能的失智症患者團體、日間照護中心等。其長者年齡延長到90-95歲,雖然記憶力退化,辨識與判斷能力、理解力下降,卻少有躁動、遊走、玩糞便等失智症反應,他們的情緒祥和、開心,連帶減省了許多周邊的照顧人力,反而增加許多帶失智長者「玩」的人力。這間咖啡館的存在,也讓社區居民能很平常地在照護機構進出,提供機構的使用者與社會連結的機會,社區的孩童也可來此遊玩,與長者們一起喝茶互動,在這裡以陪伴取代限制。例如面對患有黃昏症候群、從銀行高階主管退休的失智者,每日惦記著要去銀行,照顧者遠遠尾隨在後,照應其安全,這是「零約束」的概念;此外,他們秉持「自立支援」的精神,讓長者減少包覆尿布。各種照顧方式,細膩、貼心又顧及人性。日本無障礙友善住宅環境整合師王芸芸指出,這間失智症咖啡雖有政府補助,自成立以來年年虧損,創辦人考量對其他照顧機構與人力的正面助益,仍堅持營運下去,這是讓她最感動之處。在政府制度方面,有健保與介護保險,後者是撐起長照等老年照顧服務的保障制度,40歲以上繳交,65歲以上可以開始使用,舊制造成政府財政破大洞,無力繼續支應而改革推出新制,給付縮水、項目刪減,並以積極式表列取代齊頭平等或經濟弱勢補助:擁有不同資產的人自費的金額不同,從1成起算。日本政府擬訂細膩的制度,然而介護保險未給付的部分,業者就未提供服務。本文轉載自《科技生活雜誌》延伸/樂齡產業的全球取經模式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13 科別.新陳代謝
男人腰臀肥胖,小心攝護腺出問題! 研究告訴你胖有多可怕
大家都知道腹部的脂肪比較多,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但現在有研究發現,腹部脂肪也可能增加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在「歐洲暨國際肥胖會議」(Virtual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besity)發表。 腹部和腰部的脂肪比例高 與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有關研究人員分析了2006年至2010年間,曾參加過英國生物銀行研究,且沒有罹患癌症的218,000名英國男性數據。在大約11年的隨訪期間內,有將近600名男性死於攝護腺癌。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在BMI值或體脂肪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性;但腹部和腰部的脂肪比例高,卻與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有關。研究結果發現,腰圍較粗的前25%男性,因攝護腺癌死亡的機率比腰圍較細的25%男性高出35%,而腰臀比(WHR)肥胖的前25%的男性,相較腰臀比偏瘦的25%男性,死亡風險高出34%。BMI指數較高 亦會增加其他疾病發生風險英國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系研究員AuroraPérez-Cornago表示,這個研究發現腹部和腰部的脂肪量與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確實存在顯著的關聯性,但總體脂肪與攝護腺癌的死亡則沒有明確的聯繫。AuroraPérez-Cornago補充說明, BMI指數較高還會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包括其他類型的癌症,因此人們應該要考慮體脂肪對健康的影響,而未來研究的重點,將擺在肥胖與侵略型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 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呼吸就會胖! 8症狀揪出甲狀腺是不是生病了
-
2020-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超過2822萬例確診 逾91萬人不治
法新社彙整官方數據顯示,截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1日11時(台灣11日晚間7時),全球至少91萬300人死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至少2822萬1090人確診。疫情從去年12月在中國爆發,迄今全球至少有1880萬3600人被認為已康復。法新社蒐集各國當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數據做出統計,但上述數字恐怕只是實際感染總數的一部分,因為許多國家只檢測有症狀或症狀最嚴重的病例。全球10日通報新增5862人病歿、30萬2322起確診病例。根據通報數據,新增病歿人數最多國家依序為印度(1209死)、美國(1000死)與巴西(983死)。美國仍是疫情最嚴重國家,累計19萬1802人病故、639萬7547例確診,至少240萬3511人已康復。其他疫情嚴重國家還包括巴西(12萬9522人喪生、423萬8446人染疫)、印度(7萬6271人喪生、456萬2414人染疫)、墨西哥(6萬9649人喪生、65萬2364人染疫)及英國(4萬1608人喪生、35萬8138人染疫)。依照染疫死亡人數占人口比例,秘魯是死亡率最高國家,每10萬人就有92人染疫喪命;其次依序為比利時(86人)、西班牙(64人)、智利(62人)及玻利維亞(62人)。從區域來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累計30萬5083死、807萬1049例確診;歐洲累計22萬323死、438萬5463例確診;美國和加拿大累計20萬1001死、653萬2200例確診。亞洲累計11萬1612死、622萬8252例確診;中東地區累計3萬9316死、164萬1250例確診;非洲累計3萬2115死、133萬2519例確診;大洋洲累計850死、3萬362例確診。
-
2020-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傳播力倍增 專家籲全民打流感疫苗
歐洲最新研究發現,同時染上流感與新冠肺炎,恐讓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增加一倍以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實有這種可能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呼籲,流感季節即將來臨,我國已規畫從十月五日起開放施打流感疫苗,全民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擔心流感和新冠肺炎雙重威脅,許多人超前部署,已經預約今年自費流感疫苗。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七月就有人來預約自費流感疫苗,往年開打前預約名額占預估量半數,今年已達八、九成。黃立民表示,無論先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當體內同時存在這兩種病毒時,體內病毒濃度將高於感染單一病毒的患者,增加傳播力。他也說,無論有沒有新冠肺炎,預防流感都很重要。
-
2020-09-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流感加速新冠肺炎傳播 專家籲秋天前打流感疫苗
根據歐洲最新研究,流感可能使新冠肺炎傳播速度增加一倍以上。南華早報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和法國巴斯德研究院(Pasteur Institute)共同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平均能將病毒傳給另外兩個人;但如果患者本身感染流感,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四或五人。這份9日發布在醫學研究預印本平台Medrxiv網站指出,「結果是明確的」。專家越來越擔心,第二波疫情可能在秋天衝擊北半球,使當前疫情更加嚴重。研究指出,春季第一波疫情趨緩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實行封鎖和社交距離,也是因為流感季節的結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表示,民眾應在11月流感季節來到前施打流感疫苗。他8月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會議上表示,接踵流感疫苗可以減少被不同病毒感染風險,這些病毒會同時引起相似症狀。
-
2020-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021年全球有望生產新冠肺炎疫苗 學者籲公平分配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科學資料顯示全球2021年預計可生產20至40億劑COVID-19疫苗,但須確保疫苗分配公平性,否則可能因分配不均而使疫情流行期更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跨領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說明會,分析全球最新疫情狀況和血清抗體療法。觀察國際解封指數(截至9月5日),陳秀熙指出,83%國家的解封指數大於1(相對安全、風險較低),而17%解封指數大於1的國家,除了美國、緬甸、印度外,多數是非洲或南美洲國家。陳秀熙提到,美國整體疫情雖逐漸趨緩,但開學後學生群聚活動導致多所大學爆發疫情,美國軍艦雷根號繼3月後也於近期再度傳出疫情;歐洲則出現第二波疫情,如法國、義大利感染再起,東北亞疫情雖趨緩,但日本和南韓都有部分區域傳出小規模群聚。為治療COVID-19,許多國家投入疫苗研發,陳秀熙表示,值得關注的是未來疫苗的分配,根據「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統計,2021年預計可生產20至40億劑疫苗,而富有大國已預購超過20億劑。陳秀熙提到,若疫苗不能合理分配,可能因疫苗分配不均而使疫情流行期更長,造成更多死亡,讓低中收入國家也能得到疫苗,才能降低疫情流行,因此期望在未來疫苗生產分配上,公衛、臨床界和各國決策者需要群策群力,確保疫苗分配公平性,才能讓疫情大流行早日結束。除了抗病毒藥物外,陳秀熙指出,血清抗體療法也是另一種治療方法,伊波拉病毒也是透過血清抗體療法,找出有效中和抗體並進行治療;針對COVID-19,近期已有研究能快速成功分離及篩選出有效單株抗體,為抗體在臨床治療上帶來希望,若將不同單株抗體混合使用,也有助於發展雞尾酒抗體療法。
-
2020-09-09 醫療.自體免疫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60多歲林伯伯40多年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當時治療資源不足,延誤治療,如今他脊椎僵硬如竹竿,備受眼睛、腸胃道反覆發炎等共病折磨,因僵直性脊椎炎家族遺傳性高,20歲的兒子也確診,林伯伯到診間苦苦哀求醫師,願意自掏腰包,選擇自費療程,就是不要兒子步上後塵。林伯伯是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近年接手印象最深的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疾病一直進展,不僅脊椎沾黏非常嚴重,腰椎到頸椎完全無法彎曲,甚至整個髖關節都爛掉,再加上共病纏身,如腸胃道出血住院,幾乎無法工作。早上起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是僵直性脊椎炎臨床典型表現,另也會有一些患者會出現下肢疼痛,如髖關節、膝關節,肌腱附著點也會發炎,使阿基里斯腱或腳後跟疼痛,產生足底筋膜炎,但胡宗慶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能出現眼睛、腸胃道、皮膚,甚至心血管疾病等問題。胡宗慶說,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容易引發全身系統性病變,其中以眼睛反覆發炎共病「虹彩炎」最常見,風險較一般人多出30倍以上,血管持續處於發炎狀況,甚至連心血管疾病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共病機率多達2.2倍、高血壓2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常受下腸胃道潰瘍,研究發現,腸胃道發炎風險為9.3倍;糖尿病則為1.4倍,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目前沒有證實和胰臟有關聯,但患者罹病率確實較高,強調控制好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炎因子,就可有效減少共病發生。過去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藥物治療僅限於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近年生物製劑能控制僵直性發炎因子,更有歐洲研究證實,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接受生物製劑,驗血報告顯示患者發炎指數降低、眼睛內的脈絡膜厚度明顯變薄,意味著發炎反應降低,眼睛不再反覆發炎。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逐漸進步,生物製劑有機會讓疾病緩解,阻止疾病繼續進展、避免發展成共病。林伯伯深刻體會僵直性脊椎炎所帶來的痛苦,林伯伯更願意自費生物製劑治療兒子,如今林伯伯的兒子即使發病,但仍可像正常人生活、工作、運動,也不受共病折磨。胡宗慶醫師●現職: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專長: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學歷:高雄醫學院後醫學系●經歷:灣橋榮院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總醫師
-
2020-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副作用:人種恐滅絕、油田關閉、富國搶光疫苗
人口剩不到百人的少數民族因疫情威脅,瀕臨滅族。外國傭兵帶來病毒,導致油田員工死亡、原油公司關閉。少數富有大國已將首批疫苗產量幾乎預購一空,原本可望提供中低收國家保障劑量的英國疫苗研發,昨天宣布停止臨床試驗,疫苗貧富落差雪上加霜。這些都是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直播演說中,對於國際疫情的最新整理。國際間因疫情持續導致的問題,已經擴及人種存亡、國家經濟命脈,也有嚴重的國際貧富不均,台灣雖成功阻絕新冠肺炎疫情於境外,也不可能不受影響。陳秀熙指出。印度疫情上升,是目前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雙冠的國家。安達曼群島的大安達曼部落群體,其祖先大約在6萬5000年前從非洲移民到了安達曼群島上,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文化遺民之一。目前部落僅存59位與世隔絕的大安達曼人,已知至少10人染疫,由於印度及當地醫療資源相當不足,大安達曼人已因新冠肺炎面臨滅絕危機,處境非常堪慮。另外非洲疫情持續延燒,利比亞首都黎波里已封鎖兩次,但是疫情還是持續上升。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利比亞最大油田沙拉拉最近宣佈關閉,因疑似有境外移入的確診外國傭兵,引起感染事件爆發,病毒散播至油田區,導致一名員工確診而死。利比亞則擁有非洲最大原油礦藏,沙拉拉油田過去一直受到武裝團體與外國傭兵聯手控制,屢次因內戰關閉,衝擊歐美能源市場,現除了內戰,又多了一重疫情的威脅。疫苗貧富差距也是嚴重隱憂。陳秀熙指出,目前看來,歐洲、美國、日本、英國、巴西這幾個富有大國,已預購超過二十億劑新冠肺炎疫苗,疫苗分配不均的情形與2009年H1N1疫情時相當類似,恐怕因此造成流行期更長、更多人死亡。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 共同領導COVAX,COVAX預估,2021年全球可生產20到40億劑疫苗。COVAX正在進行募資計畫,希望為92個中低收入國家保住20億劑疫苗,他們也號召富有大國加入,以保障疫苗的取得。未來最有可能供應疫苗給中低收入國家的英國,原本疫苗研發腳步最快,卻在今天宣布受挫。歐洲知名藥廠昨宣布暫停與英國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臨床實驗。該公司表示,由於有一起臨床試驗中的病患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症狀,該公司已展開調查,並停止全球性的臨床試驗,窮國疫苗來源堪憂。
-
2020-09-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呼乾啦」藏危機!飲酒過量恐變胖 也影響免疫系統
暑假剛過,九月天氣還是好熱,隨著國內新冠疫情趨緩,民眾報復性出遊、聚餐變多下,飲酒難免。不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喝酒過度恐變胖,也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胃潰瘍、肝硬化等疾病,也不利對抗新冠肺炎。國健署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飲酒與新冠肺炎」指引,喝酒除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多種疾病,亦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罹患新冠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併發症風險。目前越來越多研究也證實,喝酒沒有所謂安全限量,且台灣半數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容易臉紅,更易提高罹癌和失智風險。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酒類熱量不低,可說是僅次於油脂的高熱量食品,1克酒精可產生7大卡熱量,所以酒精濃度愈高,卡路里也相對較高;若飲酒過量者容易造成脂肪肝、肥胖外,後續也可能引起肝纖維化等疾病。建議因喝酒造成肥胖相關問題者,可透過運動、多吃蔬果、減少糕點類與較肥的紅肉等攝取來改善體態。國健署菸防組簡技呂孟穎表示,據研究顯示,喝酒容易臉紅,也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的風險,民眾如果非喝不可,可參考「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若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勿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9-05 橘世代.好學橘
70歲仍保有好奇心 郭英聲不被框架綁住
走進位在天母的「JAMEI CHEN.天母另空間」,這是間結合服飾、咖啡廳的創意空間。我們被引領上了二樓,迎面而來的招呼聲,「歡迎、歡迎,這邊坐…我大大小小的採訪都在這個沙發完成…」,爽朗的笑聲在小小的空間裡擴散開來,很難想像這笑聲的主人曾自述有「幽閉恐懼症」、「社交恐懼症」。迎接我們的是攝影藝術家郭英聲,1975年,25歲的他成為二戰後首位赴巴黎從事影像創作的華人藝術家,接連在日本、巴黎舉辦個展;當代大明星林青霞、林志玲等人都曾在他鏡頭下留下倩影;2007年,郭英聲57歲,跨界與服裝設計師陳季敏合作,擔任JAMEI CHEN品牌藝術總監,展開時尚與藝術合作之路。一路摸索 愛上攝影世界即將邁入70歲的他,從19歲有了第一台相機後,就進入迷幻的自我世界。談到學習攝影的過程,就是一路摸索,「我非正統攝影出身,也沒學過沙龍攝影,早年也沒什麼攝影學,70年代還與幾位攝影朋友組成V-10視覺藝術群,就拍一些很奇怪的東西,就成了非主流。」年輕時的郭英聲就像塊海綿,也受到父執輩畫家席德進的影響,「他是我母親申學庸的朋友,他的畫風在70年代就融入本地文化,這也讓我開始接觸最早期的報導攝影。」郭英聲笑說,自己最開始是喜歡畫畫的,可以快速成像,沒想到進入攝影世界,影像的呈現更快速,就愛上了。我們站在像是藝術品般的《Helmut Newton's SUMO》影像書前,駐足許久,它被用淡紫色的緞帶綁住,郭英聲看出我們的好奇,立刻解開,「我怕有人不愛惜它,才用緞帶綁著,這是我送給自己的50歲生日禮物,你看這裡不只有美麗的模特兒,還有歐洲名人貴族,甚至公主都能為Helmut Newton寬衣解帶,這是攝影者與被拍攝者長年建立的信任,這每一張影像連背景都是經過設計…。」這本搭配知名工業設計師史塔克打造的書架的攝影集,就像裝置藝術被放在二樓的一角,它是時尚攝影大師Helmut Newton的人體寫真書,20世紀最貴的攝影書,全球限量一萬本,當年一本定價1500美元,至今已飆到2萬美元,郭英聲是台灣三位收藏家之一。Helmut Newton是時尚攝影大師,已逝多年仍被時尚圈追捧著,作品裡常見面貌姣好的模特兒及華麗的布景,卻透露讓人不安及厭世的病態感,這種融合了現代主義及情欲的氛圍,自成一派又帶有爭議。無需模仿 個人風格最重要郭英聲超現實的攝影風格,被台灣攝影學界歸類為心象攝影。他曾不只一次的說,「自己非常幸運搭上了超現實攝影風格,被攝影界看到,而現今因環境改變,攝影晚輩需要更努力,創作的理念才能被看見。」直至今日,他仍鼓勵後進不要被框架綁住,也無需模仿誰,塑造自己的風格比較重要。25歲時跑到法國念電影,吸收大量的西方文化,像是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的情色電影「索多瑪120天」,讓郭英聲印象非常深刻,東西方文化交織成郭英聲的自我風格,讓他拍女性可以很情色也可以很藝術,當時時尚攝影當道,他也就自成一格,在攝影藝術圈占有一席之地。郭英聲在歐洲拍模特兒,在台灣也拍明星、模特兒,從資深大美女林青霞、胡慧中、彭雪芬,到近代的林志玲、孫正華,這兩大名模第一次上時尚雜誌都是由他掌鏡。而他最喜歡拍的是聽障模特兒王曉書,不用透過語言,只要透過郭英聲的鏡頭,王曉書的肢體動作、眼神,就能完美詮釋自己的靈魂,「她很有氣質,就像七、八○年代超級名模Kate Moss,能從眼神中讀到很多的故事。」他點名小S的大女兒有這樣的氣質,很有潛力。文化養成 80歲也有特色郭英聲與時尚圈也一直脫離不了關係,13年前跨界與服裝設計師陳季敏合作,對於現今的網紅世代,他老實說,「現在的女孩對身體的解放開放很多,是很好的事,但每個人都透過修圖軟體把自己修得跟別人一樣,我看每個人都差不多,沒有個人特色。」郭英聲認為,不同年齡的女性美,外貌都其次,內涵及氣質比較重要。他舉例,「很多人都覺得法國女人為何從年輕到老都很美,像1959年新浪潮電影《廣島之戀》女主角艾曼紐.麗娃,到了80歲我也覺得好美好有味道。」郭英聲說,原因在於法國人從小就生活在美學文化裡,自然而然的內化,人民喜歡閱讀、看博物館,郭英聲當年在法國念書,學生看電影都不用錢,國民的教育讓他們不膚淺,他也認為,任何年齡的人都需保有想像力及好奇心,這也包括他自己。看著中山北路熙來攘往的人潮,即使邁入橘世代之年,郭英聲也仍保持著創作力,「10幾年前當底片消失、開始數位後,徹底顛覆自己4、50年的攝影經驗,我也需要適應,但我還是生存下來了。」而今年因疫情關係,無法辦理走秀,他們就拍了一支影片「JAMEI CHEN 2020秋冬系列.Back to Childhood 」線上走秀影片,這說明了,人要不斷的學習前進,在任何年紀都能坦然面對自己。郭英聲創作歷程「每一次的創作,就像是一段生活的紀錄。在行走的過程中,把眼睛所看到的,轉化成為內在世界的風景。曾經的孤獨、曾經的寂寞、曾經的溫度、曾經的記憶……。」1950 生於台北,跟隨父親赴日,直到小學時才回台。1970-1975 發表階段性代表作品〈熨斗〉。為「雲門舞集」草創時期的第一位攝影師。1975 二戰後首位赴巴黎從事影像創作的藝術家。1979-1992 多次受邀在巴黎、台北及東京舉辦個展。1984 獲得吳三連文藝獎,是首位攝影獎得主。1992 返台定居,以台灣做為創作主角。1996-2012 跨領域創作,在時尚雜誌及媒體專欄發表作品。2007 與服裝設計師陳季敏合作,擔任JAMEI CHEN品牌藝術總監。2014 出版《寂境:看見郭英聲》,迄今仍不斷受邀參展。【延伸閱讀】靠藝術享退休!60歲救難英雄成石頭雕刻家在職拍死人 退休逐美景-前鑑識警「抽絲剝繭」秘境美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走路常暈倒 竟是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有些情況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檢查出來,但若是嚴重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可能會引發中風,甚至致命。醫師提醒,國人應隨時留意自己的脈搏變化,沒事要摸一下自己的脈搏,如懷疑心律不整,一定要就醫檢查診斷。一名60多歲的男性,兩周內出現反覆暈倒情形,撞到鼻青臉腫,甚至在騎車、走路時也會突然暈眩、「碰」一聲就倒下去,由新光醫院收治住院,床邊裝心電圖偵測器連續7天監測,竟發現他有「超過10秒心跳停止」的陣發型心律不整,經置放心律調節器治療獲得改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指出,6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4%的比率有心房顫動,如果有相關症狀,每年中風的機會約是4%到5%,且會隨年紀逐漸提高。歐洲心臟學會日前發表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中,強調了抓出隱藏性心房顫動的重要性,指引中建議所有大於65歲的病患,都應該不定時用脈搏或是心電圖來篩檢這種心律不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表示,心律不整發生原因,大多與年紀老化有關,有些民眾在50、60歲就會發生。多數心律不整的患者可以明顯感受到心臟跳動變化,但有些人屬於「陣發型」心律不整,當下沒有外顯變化,很難第一時間就能掌握,像該名男性患者心跳停止10秒鐘較為少見,何況他曾經就醫卻一直找不到病因。洪惠風指出,要確實掌握患者心律狀況,醫師多會使用心電圖檢查或24小時背帶式裝置監測脈搏的變化,但如果在監測區間沒有狀況,就不容易找出病因。許多研究顯示,連續監測7到14天就有機會抓出異常狀況,因此,使用「OK繃」大小的連續7天多功能生理監測器,包含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或睡眠血壓都能記錄,並搭配大數據分析找出可能病因。
-
2020-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日相互開放商務客入境 華航復飛3條日本航線
台灣與日本於8日起將相互開放商務人士入境。華航今天宣布,明天起陸續恢復大阪、福岡、名古屋等3條日本客運航線。因應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航空公司從3月起,取消多數國際客運航線。疫情期間,華航維持少量國際客運航班,飛日本只維持東京航線,目前每週一班,華航說,配合各國邊境限制及防疫政策,持續檢視旅運需求,未來會陸續恢復客運航線。根據華航公告的班表,明天起,大阪、福岡每週有一班,名古屋10日起,每週2班;10月,東京增為每個月11班。華航說,10月增班的航線還有首爾、曼谷、新加坡、檳城、吉隆坡、胡志明市、河內、馬尼拉、金邊、仰光、雅加達,其中雅加達恢復為每天一班。華航表示,目前也規劃北美航線增班,包括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紐約。華航目前已恢復提供服務的航線,還有歐洲的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倫敦;大洋洲的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及奧克蘭等;其他還有香港、上海浦東、北京、廈門及成都。
-
2020-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速准疫苗須深思 未控制疫情就解封恐釀災
美國宣布考慮快速審批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候選疫苗藥劑後,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緊急授權疫苗須「非常嚴肅深思」。世衛同時敦促各政府傾聽反對防疫的抗議民眾心聲,但也強調抗議群眾必須知道病毒很危險。世衛表示,疫情仍嚴重蔓延的國家必須避免擴展性活動,例如球迷聚集球場、大型宗教集會或夜店擠滿人潮。●美擬不等試驗提早批准疫苗 世衛籲審慎以對路透社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表示,只要官方確信利大於弊,他願意繞過正常批准程序,盡快授權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使用。世衛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今天在記者會上說,雖然各國有權在未完成完整試驗就批准藥劑,但「這不是可以非常輕率就做的事」。俄羅斯在人體試驗不到2個月,就於8月中旬宣布核准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促使部分西方專家質疑安全性和功效。史瓦米那尚表示,世衛偏好的做法是有完整的數據可用於疫苗資格預審,世衛之後會逐一考慮每種藥劑的安全性和功效。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說,世衛曾在非洲用實驗性藥物對抗伊波拉(Ebola)病毒,並且證實有效。但萊恩強調,在沒有完整試驗就快速審批的做法,需要密切監控和安全性追蹤作業,而且一出現問題就應立即停止。萊恩說:「如果大家太快就對數以百萬計民眾接種疫苗,大家可能會跳過某些不利影響。」●多國出現反防疫抗議 世衛敦促對話法新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今天被問到最近多國出現反防疫抗議活動時說,「傾聽民眾的訴求、心聲」很重要。他告訴媒體:「我們應該進行真誠的對話。」但他也強調,示威群眾必須確保抗議活動的安全性。他說:「病毒是來真的,很危險,傳播迅速且會致命。」他堅稱:「我們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來保護自己和他人。」德國警方上週遏阻數萬民眾在柏林上街遊行,抗議當局祭出防疫限制措施,這也是當天歐洲各地不滿防疫限制及強制戴口罩等措施的最大規模抗議活動。其中有數百人試圖闖入德國國會大廈。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譴責這樣的行為「可恥」。●世衛警告 未控制疫情就解封恐釀災難譚德塞坦言許多民眾防疫疲乏,希望在疫情持續8個月後回歸正常生活。他表示,世衛完全支持各國致力重啟經濟和社會活動,「我們希望看到孩童回到學校,民眾返回工作崗位,但我們希望是安全解封」。「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假裝疫情已經結束。現實是這種病毒很容易傳播。沒有控制就解封會釀成災難。」譚德塞說,出現「爆發性疫情」都是與民眾聚集球場、夜店、宗教場所及其他人潮密集處有關,這些地方容易產生群聚感染。他說:「必須經過因地適宜的風險評估,再決定如何及何時允許民眾集會。」
-
2020-09-01 科別.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篩檢 有助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到五倍,國人終其一生有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機會罹患心房顫動,但大多數人在中風前毫無徵兆。為了幫助衛福部擬定心房顫動的國家篩檢政策,心律醫學會和國健署合作,在嘉義縣、宜蘭縣和基隆市針對社區民眾進行心房顫動篩檢,並進行效益分析,發展人工智慧預測模型。計畫總主持人由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擔任,團隊成員包括北榮、中榮體系和長庚醫療系統的心臟專科醫師。陳適安表示,對於檢出心房顫動的民眾會進行轉介,由醫師評估後,給予口服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也同步發展台灣自行製造的篩檢工具。中風才確診 早期篩檢極重要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幫浦,一刻不停的將血液推進到全身各處,如果心臟跳動突然變快或拍子亂了,即發生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陳適安指出,約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心房顫動患者並無症狀,很多人中風後才被確診,因此早期篩檢出心房顫動至關重要。2018年,台灣心律醫學會和美國心律學會、歐洲心律協會共同簽署和發布「台北宣言」,呼籲全球正視心房顫動治療及中風預防的重要性。智慧穿戴 可做早期偵測工具過去要抓出心房顫動必須使用傳統12導程心電圖檢測,不僅需寬衣解帶,還得將貼片依標準位置逐一黏貼,耗時又耗力。所幸,訴求健康監測、健身的智慧穿戴裝置愈來愈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可透過穿戴裝置長時間連續監測心律,有些裝置的敏感度和特異性都高達九成以上,可做為早期偵測的工具。嘉義逾6千人篩檢 檢出率約1.7%針對社區民眾進行心房顫動篩檢,心律醫學會是以簡易式單一導程心電圖進行評估,較原先傳統心電圖方便,還有AI自動判讀功能,但所有的心電圖,均由心電生理心臟專科醫師再次判讀和確認。今年1月至7月,已在嘉義篩檢6045位民眾,其中103位有心房顫動,檢出率約1.7%,大多數的民眾都轉介接受治療。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檢測和篩檢方式很多,還可以自我檢測脈搏是否規則、使用具心房顫動監測功能的血壓計等,各種方法的敏感度、特異度以及優缺點都不盡相同,民眾和醫師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目的,選擇適合工具。7成患者沒症狀 宜再做分數評估不過,調查顯示,篩檢發現的心房顫動患者約七到八成沒有症狀,建議進一步以「CHA2DS2-VASc」分數系統,評估每年中風風險,例如若分數9分,每年中風風險高達一成。當男性分數大於等於1分或女性分數大於等於2分,除非存在禁忌症,建議長期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腦中風。常用來預防心臟病的阿斯匹林,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心房顫動引起中風。而必須使用抗凝血因子的抗凝血藥物有很多種,傳統用藥是「華法林(warfarin)」,可以降低約64%中風機率,但與許多食物如芒果及藥物有交互反應,增加患者腦出血風險。目前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用於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針對65歲以上有共病或75歲無共病的心房顫動病患,健保皆有給付。但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不適用重度腎功能不全,風濕性二尖瓣狹窄或接受過金屬瓣膜置換患者。
-
2020-08-31 新聞.健康知識+
美牛能不能吃?吃了會不會染狂牛症?教授用數據分析
讀者吳先生2019-5-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你好,首先,謝謝你提供這個網站,有機會讓大眾知道,科學上的陳述,而不只是人云亦云,或是不知所云。再來,如果林教授有空,可以請教科學上,對於狂牛症以及牛肉安全的看法,個人喜歡有空就自己下廚煎個牛肉,市面上美國牛不少,吃了這麼久的牛肉,想請教林教授有關於狂牛症的看法以及美國牛肉的安全性。謝謝狂牛症是在1984年12月首次發生於英國,而後在1992到1993年間達到高峰。在那個時候的英國,每1000頭牛就有3頭感染,每個禮拜約有1000頭牛被確診,而在這兩年期間就有7萬多頭牛被確診。在採取嚴格控管後,情況逐年改善:1995年有14562個案例,2000年有1443個案例,2005年有225個案例,2010年有11個案例,2015年有2個案例,2016,2017都沒有,但是2018又有一個。總共,三十年來有將近20萬個確診案例(80%發生在1990到1995年間)。全世界共有28個國家曾有狂牛症的案例,而其中23個是歐洲國家。日本是非歐洲國家中案例最多的,共有36宗。美國共有6個案例,分別發生在2003,2005,2006,2012,2017,和2018.第一個人感染狂牛症(簡稱vCJD)的案例是發生在1995年5月,是19歲的英國人Stephen Churchill。目前全世界共有226宗vCJD的案例,其中174宗在英國,26宗在法國。所以,其他國家總和才26宗。2010年5月台灣有位34歲男士死於不明原因。後來(2010年12月)陽明大學神經科發表論文懷疑該男子是死於vCJD。現在這個案例在所有狂牛症的相關文獻上都是以確診看待。值得注意的是,該男士在1989到1997年間,也就是狂牛症的高峰期間,住在英國。所以,他極有可能是在英國時被感染。美國現在有4個確診的vCJD案例,分別發生於2001, 2005,2006,和2012,但是,他們幾乎都可以確定是在境外被感染(兩宗在英國,兩宗在中東國家)。講了這麽多,主要是要讓讀者知道:1.狂牛症現在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發生率幾乎是零。2.人感染狂牛症的案例不多;最近7年來是零案例。3.在台灣和美國都沒有本土的vCJD案例(都是境外感染)。所以,讀者實在不用擔心吃美國牛肉會有感染狂牛症的可能。另外補充:(1)感染vCJD的人大多是年輕人(平均28歲),(2)加熱處理無法消滅狂牛症病原,(3)狂牛症病原主要是集中在牛的大腦和脊髓,(4)紐約時報曾報導,許多營養品補充劑含有牛大腦和脊髓萃取物的成分,(5)WebMD也曾發文表示膠原蛋白補充劑有可能被狂牛症病原污染,(6)美國FDA現在有規定補充劑不可以添加牛大腦和脊髓萃取物,但是由於FDA並不做檢測,所以仍有風險。參考資料:https://www.nytimes.com/2001/02/06/health/supplements-raise-mad-cow-concerns.html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155168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50654http://www.oie.int/animal-health-in-the-world/bse-specific-data/number-of-reported-cases-worldwide-excluding-the-united-kingdom/https://ecdc.europa.eu/en/vcjd/factshttps://www.fda.gov/food/cfsan-constituent-updates/fda-announces-final-rule-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https://www.centerforfoodsafety.org/issues/1040/mad-cow-disease/risks-from-vitamin-supplementshttps://www.cdc.gov/prions/bse/index.html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news/20180308/collagen-supplements-what-the-research-shows原文:狂牛症,牛肉安全
-
2020-08-31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失智難治癒醫師提7點檢測 照護漫長吃六大紓壓食物
為紓解照護者的壓力,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與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8月30日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講座」失智難治癒,醫師提出幾點檢測,另照護漫長,吃六大食物、精油按摩紓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安芝強調,失智症目前仍無法治癒,建議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陳醫師提醒,當家人有下列情形出現,就可能有失智的跡象,應到醫院診斷,例如:經歷過的事情全忘掉、慢慢不能依照口頭或文字的指示進行反應、不會使用筆記或其他方法協助記憶、對事情的判斷力降低、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等情形。失智症照護是漫長的歷程,台中科大教授黃宜純的媽媽是失智症患者,13年的照護經驗,她了解,照護者的壓力可能來自於其他家人關心卻不用心的詢問、實際照護壓力、長期時間壓力、求好和求強的無形壓力,照顧者一定要學習用好心情面對,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有餘力去照護家人。黃宜純強調,照護要用玩的心情,讓照護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照護就是好好生活,照護者可以安排各種有趣的生活體驗和製作話題與長輩互動,多跟他說話,也讓患者有機會跟別人說話,例如:照片懷舊、畫圖、全家聚餐、看展覽、遊玩、帶他去超市買東西、教他嘗試新的事物,照護重要的是多與長輩互動。除了按摩和精油之外,正確的飲食和運動也十分有效,他建議,大家可以多多食用六大紓解壓力食物為蓮子、紅豆、柑橘、核桃、黃豆、香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分享,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但失智症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包括攝取的食物種類減少,導致維生素B缺乏;可能有吃過卻忘記;飲食喜好逐漸改變;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照護者準備飲食除了要注重營養均衡和多樣性之外,務必監測被照護者的水量攝取及體重,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對老年人之飲水建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者則需另外評估飲水量。R基金會提醒大家,失智和巴金森氏症照護是漫長的旅程與挑戰,在這段旅程家屬需要牽起病患的手,一同學習與疾病共處,旅程中如何自在陪伴、溫柔對待,需要花時間探詢,病由、病程、因應之道。R基金會與臺中市政府年度活動「過暮不忘照護紓壓」除了兩場專家有約講座之外,還有6場免費失智照護紓壓工作坊,要用音樂和芳香帶領失智照護家庭探尋適合的照護方法,各場次活動雖然已額滿,但R基金會將在粉絲專業透過分享講座重點和花絮,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密切關注基金會FB。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理解就可以好好面對,心理健康科網站有量表可以協助大家作檢測,以瞭解認知功能及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以撥打1925安心專線。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30 科別.牙科
選植牙醫師 觀察兩大重點
植牙醫師怎麼選?在台灣,牙醫只要有畢業證書就有植牙資格,但有資格卻不代表具備能力。牙醫進修後,會透過各學會發給植牙專科醫師的證書,藉以認證能力。然而,可以發證的學會數量多達三十幾個,雖然能確定醫師學過植牙,但技術真的能讓人放心嗎?選植牙醫師最主要可以透過下面兩個方法:1.先審視學經歷若想知道植牙醫師的能力,藉由學經歷便可探知一二。許多牙醫會去國外短期或長期進修,台灣大部分醫師都以短期為主,學習一兩個技術後回到台灣,能讓植牙技術獲得不少進步;也有人會選擇長期進修,譬如讀碩士班。約莫十年前,植牙開始被某些學校視為重要科目並成立碩士班,此風潮從歐洲發展到美國,植牙碩士班便逐漸普及。所以,就讀植牙碩士班可以讓人學習到完整的植牙技術跟知識,如果是透過碩士班進修的牙醫,基本上植牙經歷比較豐富,能夠處理比較多問題。2.治療前中後的對談有些醫師不重視學經歷,而是注重自我學習。因此,經由跟醫師對談,能否將疾病和治療方式講述清楚,便是判斷的關鍵。有些醫師因為知道不多,就把複雜的治療說得籠統、講得簡單,當然也就治療得比較簡單而不精確。基本上,透過不斷學習及歷練,技術成熟的醫師大多可以把植牙可能發生的問題與狀況解釋清楚,也能將解決方法說明白,藉由諮詢,大概可以瞭解醫師的狀況;如果醫師的回答偏向簡易,可能就要開始思考,牙齒是否真的這麼簡單就可以被治好。對談時,能讓病人清楚瞭解整個治療過程,並毫無疑問肯定能親自做好植牙的工作,就會是一個可以相信的好醫師。植牙廠牌怎麼選?由於植牙從歐洲開始發展,歐洲植體的演進非常成熟穩定,美國也算是成熟,而亞洲屬於漸趨成熟。如何挑選好的植體?基本上歐洲的品牌沒有問題,美國問題也不多,亞洲則要觀察植體公司經營的時間是否夠久。發展時間差異 歐美、亞洲價不同如果是一間剛開始一兩年的植體公司,一般醫師都會選擇觀察而不採用,因為新的植體需要有臨床的長期報告,安全性才有辦法被採信。通常採信的時間是十年,如果這段時間都可以維持健康正常,該植體公司就會被認為已經進入成熟階段,醫師們便可以相信並使用該公司植體。歐洲的植體發展已久,成熟穩定性跟歷史研究報告已經長達四、五十年,資料完整,價格當然也偏高,約七到十萬;美國也算穩定,價格大概七到九萬;如果是新興國家中新的植體公司,產品出現後需要一段時間的市場反應和臨床報告證明,才能漸趨成熟,此時定價自然不會太高,以亞洲為例,因為植體偏新,屬於後進市場,因此在台灣市場上的價格大約以六萬元為主。低於六萬 小心穩定度不夠「醫師,六萬元還是太貴了,我有聽說過更便宜的,裝那種的就好!」徐阿姨上次來選植體的時候和我這樣說,但一般而言,價格低於六萬元,主要有兩種狀況:一是為了搶佔市場而降價,二是可能穩定度還不夠高。通常來說,診所不太敢使用六萬元以下的植體,就是考量到公司的成熟度恐怕不足,當然也有為了打市場而推出便宜植體的公司,但是這麼便宜的植體,它的安全性和穩定度難以確認,所以大部分診所還是希望使用六萬元以上,長期安全且穩定性佳的植體。對醫師而言,選擇植體時,會以品牌悠久度作為穩定且安全性的考量,因此價格相對較高;但對於患者而言,只要是可以信任的品牌,不管來源是歐洲或亞洲,其實都沒關係。一個植體可能會陪伴你三、四十年,如果有一天植體公司突然消失,沒了零件供貨,維修將變得相當困難。所以選擇一間穩定成長,最好是市場主流的大廠就顯得相當重要。台灣患者植牙 為何難度較高?一旦陷入牙周病的魔掌,除了骨頭被破壞,甚至可能需要拔除牙齒。通常拔除後所留下來的缺損位置,骨頭都比較差,加上東方人骨架小,骨頭受到破壞後會變得超級薄、超級小,此時需要先建立好地基,也就是做完補骨手術後,才有辦法植牙。然而實際上,補骨手術並不容易,很多醫師雖然有能力處理小缺損補骨,但面對大缺損補骨時,容易因困難度較高而顯得無能為力。由於台灣很多患者都屬於骨頭缺損,所以處理難度比較高。近幾十年來,台灣人對牙齒的保護意識逐漸增高,隨著維護越認真,就越不想輕易拔下牙齒。蛀牙還能透過補牙或做牙套的方式救回,但如果遇上牙周病不得不拔除的狀況下,拖延拔牙的結果,導致很多患者的骨頭嚴重缺損。雖然「盡量不拔牙」是正確觀念,但也有其壞處。相對之下,中國大陸較接近台灣早期的環境,不管是蛀牙或牙周發炎所導致的牙痛,在轉變成牙周病前,就直接拔掉牙齒,雖然沒了牙,卻能留下漂亮的骨頭。植牙醫師如果將牙植在缺損的骨頭上,一開始雖然沒問題,但等到六、七年後,可能開始出現狀況,導致植牙陸續脫落。若醫師有辦法先重建骨頭再做植牙,植體甚至有希望使用超過四十年,病人後續的維持,也會相對比較輕鬆。●投稿送潔牙好禮題目:牙齒教我的事您有過植牙經驗嗎?或者您對自己的一口好牙充滿自信,歡迎分享您的植牙經驗或護牙心得。字數:300字截稿日期:9月17日2216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lohas@udngroup.com.tw文章獲選者將刊登於元氣周報,並致贈潔牙產品。贈品內容:【白水堂漢方研究中心】齒方籤全效經典牙周護理牙膏1支(20g)+【刷樂Shallop】「植」得一口好牙之口腔保健組
-
2020-08-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趕工!康那香新機台9月上線 日產能有望突破百萬
口罩需求持續升溫,康那香示,目前日產能約85萬片,9月起將有產線陸續上線,年底前日產能將衝破百萬片。康那香目前口罩日產能約85萬片,為滿足醫療口罩需求,康那香決定添購口罩機台,康那香主管指出,新機台預估在9月起陸續上線,年底前日產能將突破百萬片。除了台灣口罩內需市場,康那香也鎖定海外市場。歐美地區疫情持續,醫療口罩需求依舊強勁,康那香已獲得FDA銷售許可外,也在日前取得歐洲CE認證。不過,康那香並未揭露口罩內外銷比例。康那香今年上半年營收達新台幣24.7億元,稅後純益2.63億元,累積EPS達1.35元,相較去年同期0.01元,跳耀式成長。法人認為,口罩產能滿載,加上陸續有新機上線,以及毛利較高的濕紙巾出貨,下半年營業有望持續成長。口罩大廠中衛也宣布加碼投資新台幣1億餘元在彰化擴廠,新廠預計明年8月投產,中衛主管指出,目前日產70萬片口罩,屆時日產能最高有望提升至250萬片。不過,工廠產線是否全數生產口罩,得看當時需求而定。華新醫材日產約2公噸熔噴布,近期引進3條口罩熔噴布生產線,目標10月起可日產5噸熔噴布,製作約600萬片口罩。另外,根據媒體報導,口罩關鍵原材料熔噴布價格走揚,終端通路廠商表示,通路和供貨商多半有供貨合約價,預估最慢10月1日漲價。對此,不願具名的口罩業者指出,目前尚未接獲口罩即將調漲資訊,另一家業者則說,口罩材料確實持續走高,加上人力、包裝成本,若市場陸續調漲價格,自家商品也會跟進。
-
2020-08-29 性愛.愛情診療室
《三十而已》婚姻親密關係就是「需求交換」,雙方需求不同躲不過失敗的婚姻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概念,是由霍斯曼學者提出的「社會交換心理學」,他指出任何一段關係的存在,都是靠著資源交換來取得平衡,交換的資源不限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若今天天秤歪斜了,感情就會出現裂口。物質的追求可以靠金錢來填滿,但是精神層次的滿足卻是金錢買不到的,每個人重視和追求的都不盡相同,像是: 《三十而已》裡的許幻山追求理想、王漫妮內心渴望物質、鍾曉芹想要被愛、被關心和陪伴的感覺。親密關係本是一場「需求」交換,或許聽起來很刺耳,但當我們感受到自己不再從對方身上得到安心、得到成就感、得到滿足,便會開始思索這段感情維繫下去的意義,甚至考慮其他可能發展的關係。 《三十而已》的大結局,讓我們看到三對男女關係如何從看似圓滿走向破碎、從平淡走向出現生機。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察覺感情的裂口,總是等到問題發生了,才來思考問題怎麼會發生?卻被當下混亂的情緒所蒙蔽,看不見問題癥結點。(一)長期壓抑「需求」許幻山是位設計煙花的藝術家,需要靠自由創作獲得「自我價值」,卻由著顧佳打理公司、教育兒子的一切,從未「真正」表達過內心的感受。顧佳是位全職太太,善於掌控全局,主導公司和家庭,追求單方面她想要的、她所謂「更好的生活」。如:就算房子已拿去抵押,也要買爆款名牌包做為打入太太圈的敲門磚、拉低姿態就為了讓兒子進入頂級幼兒園、賣掉精品包籌錢逼兒子學騎馬,說是要為兒子出國留學準備,其實是要解決公司的資金缺口。裂口:幻山對顧佳說,你有沒有為我的作品不值過,自從開了這家公司,我聽到關於作品的第一句話就變成,成本多少?利潤多少?結局:許幻山出軌,卻不認為全是自己的錯,後來因爆炸事故入獄,顧佳離婚。(二)不溝通彼此的「需求」鍾曉芹在充滿的家庭中長大,興趣是養貓,在感情中渴望「被照顧」。陳嶼的童年遭逢父親背叛、很小就擔起照顧調皮弟弟的責任、替弟弟挨打等。從小缺乏愛的他,極少被關注,不敢去想自己要什麼,也不懂得對別人表達愛,興趣是養魚,和曉芹相反。除了興趣和個性的不同,兩人的矛盾還很多,陳嶼經常花心思在工作上,懶得和曉芹溝通,對她冷暴力,家中就像一灘死水,沒有人聲。此外,陳嶼非常討厭「麻煩」別人,會嫌氣曉芹總是在他出差時跑回家住,也不喜歡曉芹爸媽來家裡煮飯,覺得曉芹沒有長大,其實是對曉芹家庭美滿「嫉妒感」的延伸。裂口:陳嶼堅持婚姻五年內不有孩子,他認為兩人都還沒準備好當父母,更害怕自己沒辦法勝任「父親」的角色,但曉芹認為是孩子知道爸爸不歡迎他,而胎停。結局:鍾曉芹在三十歲的第一天離婚,兩人卻還是同居狀態。曉芹開始注意到陳嶼的好,默默為她做的事。因為有人開始對曉琴的追求,讓陳嶼認清自己的冷漠自私,開始改變,尊重曉芹養貓的興趣,兩人學會溝通,看見了對方的需求,最後復婚。(三)隱藏真正的「需求」王漫妮是位奢侈品品牌的senior sales,努力在上海紮根,光是租房就花了月薪的一半,八年來沒有什麼存款,去歐洲郵輪旅遊時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為自己升艙,沒有在能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消費,顯而易見,王漫妮的拜金。裂口:在歐洲郵輪之旅,王漫妮認識了來自行政艙的梁政賢,既多金又溫柔,符合自己對另一半的期待。但當對方要求「開放式關係」,又讓渴望婚姻的她陷入「自我衝突」:她還是需要一段乾淨的愛情來體現「女人的價值」。結局:意識到自己將物質需求包裝成愛情幻想,放下自己對物質的追求,選擇出國留學,尋求自我價值。在感情中,我們會去放大自己的付出和報酬,我們會權衡利弊,來決定關係的去留。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以及,對這段關係的期待是什麼?當關係無法滿足兩人的需求,人就會在感情中感到疲憊和空虛。因此,正視自己的需求,同時也關注對方的付出和需求,就能清楚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的定位和價值。【本文為媽媽經所有,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
2020-08-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改善哮喘、預防卵巢癌風險?又2則維生素D神話破滅
三個禮拜前(2020-8-5)才剛發表維他命D:又一神話破滅,這一個禮拜來又有兩個維他命D神話被戳破。事實上,有關維他命D神話的一個又一個的破滅,我已經寫到手軟,所以我今天乾脆就把最近發生的這兩個,寫在一起。昨天(2020-8-2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Effect of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Severe Asthma Exacerbations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and Low Vitamin D Levels(補充維他命D3對低維他命D哮喘兒童嚴重哮喘加重的影響)。這篇論文先介紹說,過去的許多研究發現維他命D不足與兒童哮喘有正相關性,但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卻似乎並不能改善兒童哮喘。所以,這項新的研究是希望通過一些實驗條件的調整(例如參與對象的篩選和維他命D的劑量),來看維他命D補充劑是否能改善小孩子的哮喘。這次的研究是由包括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7個美國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篩選招募了共192位年紀在6到16歲之間的小孩,其中半數的小孩每天吃4000單位的維他命D3,另半數的小孩則每天吃安慰劑,總共吃了將近一年(48週)。結果,維他命D的那一組有36個小孩出現至少一次嚴重的哮喘,而安慰劑的那一組則有33個小孩出現至少一次嚴重的哮喘。另外,維他命D的那一組發生嚴重哮喘的時間點是平均240天,而安慰劑的那一組則是253天。也就是說,就單純的數字而言,維他命D的那一組反而表現較差。當然,就統計學來說,這兩組是沒有有意義的差別。基於這樣的數據,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患有持續性哮喘和低維他命D水平的兒童中,與安慰劑相比,補充維他命D3並未顯著改善嚴重哮喘加重的時間。 研究結果不支持使用維他命D3補充劑來預防兒童的嚴重哮喘加重。一個禮拜前(2020-8-19)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發表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calcium intake and 25-hydroxyvitamin D and risk of ovarian cancer: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meta-analysis(維他命D /鈣攝入量和25-羥基維他命D與卵巢癌風險之間的關聯:劑量反應關係的薈萃分析)。這項薈萃分析也先介紹說,過去的許多研究發現維他命D不足與卵巢癌罹患率有正相關性,但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是否能減低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卻無法確定。這項薈萃分析共篩選出21篇已經發表的相關論文,而所涵蓋的調查對象高達將近一百萬人。如此龐大的分析結果是,維他命D的攝取不能降低罹患卵巢癌的風險。維他命D大約是在100年前為了治療小孩子的佝僂病而發現的。在這100年裡,什麼抗癌,抗憂鬱,防老人癡呆,控制血糖,降血壓,減肥,護心,護骨,無所不有的實驗都做過了,甚至連最近的新冠肺炎,也都做過了(請看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結果,維他命D是連最起碼的護骨功效都沒有。請看史上最大宗分析:維他命D無用。有關維他命D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如何一個接一個的神話破滅,請看我在3月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 。如果您比較喜歡看影片,那就請看我最近發表在YouTube的維他命D能抗啥。這個影片是我最近一次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的片段。原文:又兩個維他命D神話破滅:卵巢癌,哮喘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估9月底確診達3千萬 美疫苗明年1月有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9月底恐突破3000萬。美國疫苗目前進度最快,最快明年1月會有結果。陳秀熙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上指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至本月24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2345萬人,死亡人數81.5萬人,預計9月底確診人數會突破3000萬人。陳秀熙表示,印度、巴西、美國3國在新增個案及死亡數的「貢獻度」最高,但美國疫情已經趨緩;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周遭的8個國家,疫情相當慘重,死亡率高居不下。歐洲部分,隨著暑假度假潮,多國疫情有上升趨勢,義大利、希臘等旅遊勝地,爆發多起群聚感染,值得台灣留意。亞洲部分,陳秀熙提及韓國、日本的疫情封鎖制度再起;印度放寬防疫措施後,疫情擴散到農村地區;越南透過地區封鎖,收到一定效果。各界引頸翹望的疫苗,全球目前有8株進入臨床試驗。陳秀熙表示,其中以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莫德納(Moderna)公司合作的疫苗進度最快,已於7月底進入第三期試驗,可望在明年1月有結果。陳秀熙也提到,香港一名男子二度感染病毒,近期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的研究,透過基因定序確認兩波感染為不同的進化株,有23處基因位點不同,且變異造成的2株病毒棘狀蛋白也不同。陳秀熙表示,香港男子的例子,證實新冠肺炎可能「再度感染」,第一次感染接近3、4月在美國、英國流行的病毒株,第二次則是接近7、8月瑞士或英國的病毒株。陳秀熙說,荷蘭、比利時也傳出有「再度感染」的案例,雖還有待進一步學術研究確認,但對全球疫情來說「不是一個好的訊息」,尤其對後續的疫苗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