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歐洲
共找到
1367
筆 文章
-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病毒喜歡所有天氣 別以為夏天就安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截至28日,全球已有逾1666萬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超過65萬例;全美確診個案至少434萬6748例,14萬918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28日表示,新冠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沒有季節性的限制,不像多數病毒,疫情會隨季節起伏。路透(Reuters)報導,WHO發言人馬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Geneva)一場虛擬簡報中表示:「許多人還在想季節性;我們現在必須理解的是,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它的表現不一樣;夏天是問題,但這種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哈里斯警告,北半球不應因為進入夏季就感到自滿,因為新冠病毒不像流感病毒有跟隨季節的趨勢。她說:「這場疫情將是一個大浪潮,會上漲與回落;我們最好能夠擊敗它,能夠游刃有餘地應對它。」包括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在內的多位公衛官員,早在疫情剛爆發時就已警告,就算感染率回落,第二波疫情也可能會在秋季爆發。許多歐洲國家原本已經控制住新冠病毒疫情,確診個案數量卻又開始回升,讓人更加擔憂第二波疫情來襲。各國政府敦促民眾,面對夏季聚會與假期的誘惑,必須更加提高警覺;公衛官員也警告,民眾面對疫情的態度散漫,恐讓歐陸陷入危機。由於感染個案激增,比利時已加強限制社交接觸,西班牙巴塞隆納也已關閉體育館與夜店;德國過去兩周的感染個案增幅也令人擔憂。許多國家個案數量回升前,都經過安定的數周;各地陸續解封後,似乎也沒有造成重大的後果;德國柏林漢保德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教授布羅克曼(Dirk Brockmann)說,如果感染個案增加與解封有關、而不是因為民眾防疫態度鬆懈,更早就會出現更明顯的跡象;而現在的情況似乎仰賴人類行為。德國疾病防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所長威勒(Lothar Wieler)首度敦促民眾,出門時若無法保持5呎社交距離時,就要戴口罩。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天連增境外移入…醫界憂「疫情海嘯在眼前」
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延燒,也在大陸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復萌,台灣事隔一○六天後出現首起疑似本土個案,更一連兩天出現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五名境外移入個案,創六月七日解禁後單日最高紀錄,醫界憂心「海嘯在眼前,台灣視而不見」。追移工感染 莊人祥籲提高警覺在桃園工作的泰籍移工返回泰國後確診,指揮中心不排除是台灣本土感染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調後匡列一八九名與移工同公司廠房員工檢測,其中廿九名密切接觸者有廿八人為陰性,剩一人檢驗中,另外一六○人無疑似症狀,但「感染源仍撲朔迷離,應提高警覺」。秋冬大爆發?台灣處隱形傳播期防疫專家憂心,台灣目前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病人,仍處於隱形傳播階段,到了秋冬恐會疫情大爆發,應提早因應。此外,疫調發現該移工近期有桃園賣場採買活動史,和未婚妻同返泰國。莊人祥說,目前未接獲移工未婚妻確診訊息,也因未取得移工行動電話而無法完全掌握足跡,會盡快釐清足跡,並據此發布細胞簡訊,建議曾與確診個案有共同活動史民眾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境外移入個案不斷攀升,泰籍移工確診者背後又潛藏社區感染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網路貼文形容民眾對周邊國家「疫情大海嘯」視而不見、「明明海嘯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更是超級警訊」。報復性疫情?來台就醫應緩鬆綁謝宗學認為,多數國人不在乎其他國家疫情多嚴重、病死了多少人,只關心「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卻沒有想到台灣可能出現報復性疫情爆發。只要還有人入境,台灣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疫情延燒,歐洲各國紛紛收緊邊境管制,甚至實施旅遊限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等人昨天舉行記者會質疑,在泰籍移工確診個案發生後,指揮中心難道要維持八月一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的政策嗎?呼籲不要貿然開放。新引進移工 加強防疫將再討論勞動部統計,今年截至七月廿六日,移工入境累積七七三七人,其中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多達五千三百多人,為我國移工人數最多,卻不在採檢行列。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建議移工入境普篩。莊人祥表示,是否針對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加強防疫措施,未來將再討論。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文宏:疫情在冬季面臨的挑戰仍很嚴峻
目前,中國大陸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但仍有不少人擔心在今年秋冬季會有第二波疫情。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公共衛生專家組共同組長張文宏表示,今年冬季面臨的挑戰仍很嚴峻,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請民眾保持警覺並懷著敬畏之心。據人民網,張文宏表示,這次疫情在傳染病歷史上可以說是比較獨特的一次,雖然很多國家在4月份時就將第一波疫情控制住了,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和國家第一波疫情尚未控制住,並且已經疊加了第二波,挑戰依然嚴峻。面對中國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張文宏稱,北京疫情被完全控制住後,中國已經基本確定了下一階段的防疫模式。其中包括大暴發時期的武漢模式、散發情况下的北京模式,現在防疫態勢裡面的其他城市如上海模式,輸入性散發的一、兩例病例的防控模式。「中國還有很多像歐洲、東亞等疫情控制較好的夥伴,到時大家會採取較統一步驟,對整個世界輸入性疫情進行防控。」張文宏稱,希望疫苗能够早日出來,加入戰團,成為有力武器。對於暑假大陸民眾出去旅遊,張文宏表示,「在中國疫情基本清零的情况下,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低,更大的風險來自於其他風險,如交通等旅行中的安全問題都要注意。」他表示,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並沒有結束,大家要繼續保持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在聚集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分餐制。做好這些防護措施後,即使在旅途中碰到一些感染者,被感染的風險也會被降到最低。
-
2020-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南韓研究:10歲以上兒童 散播病毒不輸成人
南韓一項新研究發現,10歲以下兒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遠低於成年人,但此機率也不是完全為零;而10至19歲的青少年傳播病毒的機率至少與成年人相當;專家警告,這項研究顯示,校園重新開放後,各地社區勢必將出現群聚感染現象。南韓研究人員找出在1月20日至3月27日、也就是校園關閉期間,通報在自家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第一批5706人,然後追蹤這些「索引病例」(index cases)曾接觸過的5萬9073人;研究人員檢測每位患者家中的所有接觸者,不論有沒有出現症狀,而在家庭成員之外的接觸者中,只有出現症狀者受檢。該研究指出,十歲以下兒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約為成年人的一半,這個結果與其他研究一致,原因可能是因為兒童呼出的氣體較少,也因為兒童身型較矮,呼出的氣體比較不會被成年人吸入。因此該研究作者仍警告,校園重新開放後,被兒童傳染的新增感染個案數量可能會增加;「學校解封後,年幼兒童可能會出現較高的侵襲率(attack rate),導致新冠肺炎社區感染情況惡化。」不過,家庭中第一個出現症狀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第一個感染的人,而研究人員也坦承該研究存在這項局限性;兒童出現症狀的機率也比成年人低,所以該研究可能低估了在家中形成感染鏈的兒童人數;但專家仍認為,南韓這項研究的方式合理。「我擔心有人會認為孩子們不會感染,或是感染情況不會跟成年人一樣。」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學專家歐斯特宏(Michael Osterholm)說,事實是肯定會出現病毒傳播情況,「而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並將它囊括在我們的計畫中。」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加哈(Ashish Jha)說,歐洲與亞洲各地有許多研究指出,年幼的兒童感染與傳播新冠病毒的機率比較低,但這些研究大多規模較小也有缺漏,而這項新研究「相當縝密地完成,也很有條理,更檢視非常龐大的人口數量。」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哈納吉(Bill Hanage)說:「南韓接觸者追蹤的工作做得很好,而該研究也是在防疫措施上路的時刻進行的。」
-
2020-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克魯曼:義大利劣勢多 抗疫卻憑這點完勝美國
義大利是歐洲最先爆發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國家,當時醫院體系不堪負荷,初期死亡人數高得駭人,但新增病例在觸頂後數周開始大幅下滑。反觀美國,新病例曾有兩個月趨於平緩,隨後又開始陡升,染疫病故人數也回升。現在,義大利成功控制住疫情,餐館和咖啡廳已重開,儘管仍有設限,但大致恢復正常生活。目前義大利的新冠肺炎死亡率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最近每日死亡病例通常在12人上下,美國一天卻超過800人病故。就抗疫反應而言,美國的表現若說比不上素以守紀律、有能力享譽於世的德國,不令人意外;但若說慘敗給有「歐洲病夫」之稱的義大利,就可能令人十分錯愕。為什麼美國抗疫表現差義大利這麼多?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專欄文章中分析,撇開刻板的國家形象不談,面對疫情猛然來襲時的義大利,跟美國相比,的確處於嚴重劣勢:義大利官僚體系不以效率聞名,人民也不以循規蹈矩著稱,何況政府深陷債務堆,這個歐元成員國又沒有自己的貨幣,不能像美國那樣在危機時期大量印鈔票、推刺激措施。人口結構和經濟沈痾也對義大利不利。義國年長者相對於工作年齡成人的比率,是西方世界最高的。義大利經濟成長紀錄也令人搖頭: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過去20年來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但克魯曼指出,就抗疫而論,義大利擁有一項「巨大優勢」,足以壓倒種種劣勢,那就是不像美國被「糟糕透頂的領導人」拖累。歷經疫情爆發之初的慘況後,義大利當局迅速採取必要的抗疫行動,下達嚴格的封鎖令,並堅持到底。政府提供援助,協助勞工和企業撐過封鎖期。社會安全網固然有破洞,但高階官員設法讓它能運作。重要的是,義大利平抑疫情曲線:持續實施封鎖令,直到確診病例降到相對低點為止,且對重啟經濟小心翼翼。美國原本也能走相同的路線。原是疫情重災區的美國東北部,因為把抗疫當一回事嚴肅對待,如今情況看來大致與義大利相仿。然而,美國總統川普及其盟友漠視流行病學專家的警告,貿然倉卒解封,又無謂反對戴口罩防疫這類事情,以致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許多州不得不再度實施局部封鎖,跡象顯示此刻美國就業復甦停頓,甚至可能逆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川普團隊面對藉重啟帶動經濟迅速復甦的憧憬幻滅,竟沒備妥B計畫。克魯曼感嘆,在聽了三年半「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口號之後,美國如今以新冠肺炎確診和死亡病例全球第一之姿,在世界舞台上演出悲劇角色,只能對義大利成功抑制疫情投以羨慕眼光。這是「驕兵必敗」的警世故事。
-
2020-07-24 科別.腦部.神經
「頭部外傷」和「暈厥」病患 需要照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嗎?
因為頭部受傷來到急診的病患,有時候會被醫師建議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有時候是病患或家屬主動向醫師詢問是否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醫師卻認為不需要。電腦斷層檢查是否算是頭部外傷時應該進行的常規檢查呢?醫師又是依據哪些原則判定病患是否需要做電腦斷層檢查呢?哪些頭部外傷病患可能需要電腦斷層檢查?電腦斷層用於頭部外傷,主要的優點就是能快速判斷是否有顱內出血和顱骨骨折。然而,電腦斷層也有輻射暴露和費用昂貴的缺點。雖然在合理的使用下,利遠多於弊,但是確實需要慎選病患,避免不必要的檢查。病患來到急診時,醫護人員會先評定病患的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意識完全清醒的人昏迷指數是滿分15分,分數越低者病況越嚴重,評分在13分以下的中重度頭部外傷病患,一般都建議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而評分在14或15分的病患屬於輕度頭部外傷,醫師會依據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的結果來判斷病患是否需要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檢查。 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建議輕度頭部外傷病患有下列情況者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包括:受傷後2小時昏迷指數沒有恢復到15分、疑似有顱骨骨折的現象、顱底骨折的任何徵候(例如:腦脊髓液鼻漏、耳漏等)、局部神經學異常、癲癇、嚴重顏面損傷、嘔吐2次或以上、年齡大於65歲或小於2歲、藥物或酒精過量、持續嚴重瀰漫性頭痛、傷後失憶30分鐘以上、危險的受傷機轉(例如:行人被機動車撞擊、乘客被拋出車外、從大於1公尺或 5個階梯以上高度跌落)、凝血異常、多重創傷、開顱病史。事實上,這些判斷標準是依照歐洲及北美多個臨床指引整理而來,在後續的研究實證發現,依照這樣的原則決定是否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患者需要接受腦部手術的靈敏度(sensitivity)將近100%,意思是頭部外傷後,嚴重到需要接受腦部手術的病患中,幾乎100%會發生至少一項上述提及的症狀、徵象或情況,而被臨床指引挑選出來。反之,如果沒有符合上述的任何條件,患者應該不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當兒童發生輕度頭部外傷時的處理 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身體檢查以及比成人更精細的臨床準則,來幫助醫師與家長共同決策之外,更多的時候是採用密切觀察的方式來替代立即的電腦斷層檢查。因為孩童腦部正處於發育階段,過去有研究顯示電腦斷層的輻射曝露增加兒童終其一生的罹癌風險,曝露劑量越多、越年幼者,其癌症發生風險越高。 無論是兒童或是成人,對輕度頭部外傷病患而言,比立即電腦斷層檢查更重要的是對病患密切的後續觀察,一旦出現病情變化,立刻評估是否進行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即使病患初時的電腦斷層檢查沒有異常的發現,事故之後的數週內仍可能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需要神經外科手術介入。暈厥是否應該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暈厥是另一個常被民眾詢問是否應該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檢查的急症,在定義上,暈厥是一種突發的、短暫的意識喪失,在沒有醫療介入的情況下,病患可以自動的、完全的恢復原來的神經功能狀態。其主要的病生理機轉是暫時性的腦部血液灌流不足,最常見的兩大類原因是神經反射失調和心臟輸出異常。當一個人「突然昏過去,之後又自己醒過來」,他(她)有可能是暈厥,或者表現很像是暈厥的其他疾病。如果醫師在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之後,判斷必須排除腦部相關疾病,如:癲癇、腦梗塞、腦出血等,就會安排腦部的影像檢查。如果在意識喪失期間發生頭部外傷,也可以依照前述的準則來處理。反之,如果病患只有不嚴重的外傷且神經學檢查正常,應該不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掃描。
-
2020-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牛津大學研究:英國高估染疫死亡人數
英國是歐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染疫死亡總數最高的國家,但一項新研究指出,英國衛生當局高估死亡總數,將病癒許久的死者包含在內。英國累計有逾4萬5000名確診患者喪生,這個駭人數字讓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政府被批處理疫情失當。但牛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Centre forEvidence-Based Medicine)昨天發表文章揭露,英格蘭公衛機構收集統計數據的方式異常。文章作者洛克(Yoon K Loke)及漢那翰(CarlHeneghan)表示,每當有病患死亡,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中央登記資料庫都會收到通知。兩人指出,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HE)在匯集每日疫情數據時,只有核對實驗室證實的病例清單,以確認患者是否依然在世。他們寫道:「成功獲得醫治及出院的確診患者,若在3個月後發生心臟病或遭巴士輾壓致死,仍會被列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者。」文章表示:「現在是修補這項統計缺陷的時候,這項缺陷導致2019冠狀病毒疾病相關死亡數字被過分誇大。」.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 佛奇:傳染病學家最糟糕惡夢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新聞今天報導,白宮最高防疫專家佛奇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是傳染病學家「最糟糕的惡夢」。美國傳染病權威佛奇(Anthony Fauci)13日透過視訊與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院長邁納(Lloyd Minor)對談,佛奇提到,美國未能有效對應一開始的疫情,導致全美各處疫情嚴重。佛奇說,「如果把人隔離,能讓病毒無法傳播,唯一作法就是嚴酷地關閉整個國家,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封城就可以做到」,「歐洲人做到了,亞洲做到了人,我們(美國人)沒有全面關閉」。疫情發生以來,美國急於重啟經濟。佛奇說,理解「美國不可能永遠關閉」,但美國需要「倒退個幾碼」,加州狀況「時好時壞」。加州是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拉警報、案例上升的幾個州之一。截至13日,美國有超過330萬人確診,幾乎占世界所有病例數的1/4,並有超過13萬5500人病故。因為疫情緊繃,加州州長紐松(Gavin Newsom)13日下令關閉許多室內營運場所,政策反覆只有一天。美西時間13日,加州允許健身房及美容、理髮店開張,但是重開時間只有一天,當天下午,紐松又下令州內30個郡的相關商業服務必須暫停,進入州政府的觀察名單。「信使新聞」(The Mercury News)指出,儘管矽谷聖克拉拉郡(Santa Clara County)尚不在觀察名單上,郡政府官員表示,明天就會上榜。因應明天的關閉命令,矽谷理髮業這兩天預約剪髮的民眾多,有店家表示今天將加班服務到晚上。聖克拉拉郡郡長史密斯(Jeff Smith)坦承這樣的消息讓居民與店家感到沮喪,但表示整個州一起關閉防疫是削弱病毒傳播的最好方式,「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作法無效,只是造成不一致,病毒不會知道它自己在哪一郡」。健身房老闆索提斯(Audra Soltis)告訴信使新聞,他很驚訝每件事情變化得那麼快,「但可悲的是,這並不意外」。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冬季第2波疫情 研究:將奪12萬條人命
科學家今天警告,根據「合理的最糟情況」,英國今年冬天發生第2波冠狀病毒疫情,光是醫院可能就會有12萬人不治。法新社報導,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朗斯(Patrick Vallance)委託英國醫學科學院(Academy ofMedical Sciences)所做的報告敦促各方立即採取行動,以減緩第2波疫情造成的衝擊。由於醫院也在對抗季節性流感病例,第2波疫情將比這波疫情嚴重,今年9月到明年6月最多將造成12萬人死亡。這個模型是假設政府沒有採取行動防止病例再度增加,且沒有涵蓋看護中心或更大社群的病故人數。英國第一波疫情已造成近4萬5000人病故,死亡人數為歐洲最多,在全球為第3高,僅次於美國與巴西。最新預測是假設R值在9月後攀升到1.7所做出。R值指的是估計感染者將傳染給多少人的數據。科學家也為R值為較低的1.5時做出模型,預測出屆時將造成7萬4800人死亡。根據英國政府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英國各地目前的R值介於0.7到0.9之間。率領英國醫學科學院研究的賀蓋特(StephenHolgate)說,將有12萬人死亡的這個數字「不是預測,而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他說:「模型顯示,今年冬天出現新一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時,死亡人數將更高,不過,如果立即採取行動,出現這種情況的風險將降低。」撰寫這份報告的37名科學家說,政府必須立即做好準備,因為病例可能攀升將對衛生造成「嚴重風險」。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學者甘尼(Azra Ghani)又說,冬天疫情可能將更糟糕,因為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更長,病毒更容易擴散開來。報告呼籲在這兩個月做好「密集準備」,以避免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不堪負荷,包括將社區傳染風險降到最低、展開公共資訊運動,以及確保前線醫護與社會照護人員有足夠的防護設備。政府的採檢、追蹤與隔離計畫也必須升級,還要配合監控,並確保暴露於風險中的個人和醫護人員接種流感疫苗。
-
2020-07-13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開刀房外的悲喜 看見人文關懷
「王某某的家屬在嗎?」開刀房外等候區,男護理師以穩重嘹亮的聲音詢問等候區,問了兩次後,一位中年女性起身上前,答道「我是他太太」。護理師說:「手術順利完成,還需要一些時間觀察,妳可以先去喝個水、吃個飯,大概一個小時後再回來,我再帶妳去看他」。手術室外 護理師安撫家屬只見王太太似乎驚魂未定地無法聽清,護理師再度細心解釋道:「王先生從外院轉來,手術現在順利完成,已經一整天了,妳一定沒吃沒喝,照顧別人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妳去吃飯、喝個水、洗把臉,等一下就可以好好地看他」,護理師的聲音愈來愈小,我已聽不清楚內容,但看到王太太微微地顫抖拭淚,護理師很溫柔地拍拍她的肩膀,安撫了她的情緒也照顧了她的心靈。這是發生在台北榮總開刀房外的真實景象,同時間也坐在等候區的我,看著一位個子不高,單獨等候家人手術而無措的婦人,一位溫暖的護理師,沒有任何評鑑委員、沒有任何官員在場,也不是祕密客抽訪,就是真真實實在醫療現場發生的互動。有人關心 婦人釋放壓力流淚我忍不住一直看著護理師與病患家屬,心想什麼樣的護理訓練可以讓素昧平生的兩人瞬間產生信賴、情感交流,還有發自真誠的關心與體諒?看著這一幕,再想想準備醫院評鑑時需要記憶的醫院宗旨、願景,還有一堆評估教育、訓練、醫療服務、醫院管理而準備的表格,我有點茫然。這位微微顫抖的婦人,終於有人關心而釋放壓力流下眼淚,而對象是一位素不相識的護理師,我不禁心想:「這家醫院還需要評鑑的肯定嗎?」現代醫院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以收容窮苦及旅人的慈善機構,十八世紀後從單純的慈善轉為救急與治病的場所。無論現代醫學如何轉變,醫療與醫院就是包含救急、救苦與治病的本質,而且以助人及慈善為出發點。時至今日,醫院已發展為具備醫療、人才培育、科學研究缺一不可的場域,目的都是為了提供民眾最佳的醫療照護,雖然角色變複雜,但醫療核心的利他主義絲毫未變。多元角色 醫師一人身兼三職多元角色的現代醫院下,台灣醫師一人身兼三職,要當醫師、教師、研究員,而三份工作只有一份薪資,還有超載的工時。健保費用是用以支付醫療服務,教育與研究的成本應該由大學、研究單位支出,但台灣經費拮倨的單位不只健保署,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各項經費都不足,為了追求更優質的醫療,每位醫師持續超時地做著三份工作,我想其他醫事專業人員也是如此。醫療體系資源 需全方位思維台灣醫療不僅品質好,醫事人員教育與訓練水準高,更是充滿人文關懷,一旦消失,可能再也無法重建,維持醫療體系所需資源遠高於健保經費,不應僅以健保作為唯一答案,需要全方位的思維。
-
2020-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旅客10日起 從台赴英全境均可豁免自我隔離14天
外交部今天表示,英國威爾斯和北愛爾蘭政府宣布將台灣納入豁免隔離國家名單,台灣旅客10日起前往英國全境均可豁免自我隔離14天,外交部表示,這再度彰顯台灣防疫成就,外交部表示歡迎。外交部表示,繼英國政府及蘇格蘭政府陸續宣布,將我國納入第一波安全名單,台灣旅客自本月10日起入境時可免除隔離14天的檢疫措施後,英國威爾斯及北愛爾蘭政府也於9日跟進,將我國列入可豁免隔離的名單,也確認我國人自10日起,從台灣入境英國全境均免隔離14天。外交部表示,這項豁免措施只對來自列入低度風險國家名單的旅客有效,若過去14天曾經到過非名單上的國家旅遊,則入境英國後仍須自主隔離。外交部表示,目前英國積極採取防疫措施,使疫情穩定受控,由於英國是台灣在歐洲第三大貿易夥伴,這樣的開放措施將有助台英雙邊經貿投資持續增長,未來我們將持續與英國合作推動更多的雙邊交流,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貿發展增加穩定性與持續性。
-
2020-07-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急診室打電話來請我去幫忙插管,這時候會請我去插管,一定是懷疑病人是武漢肺炎的患者我開始著裝,戴上護目鏡、N95口罩,穿上防護衣,等我全部穿好之後,大概已經過了五分鐘……我到達急診室之後,看到的那一幕景象,簡直淒涼到令人不忍卒睹。我到急診室時已經太晚,病人已經開始急救,但是他所接受的心肺復甦術,跟我平常所認知的急救方式不太一樣,只見到病人的胸口架著一台心肺復甦機,自動壓胸的機器不斷起伏地壓在病人的胸口,所有的醫療人員距離病人大概都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他們也只給他一般的氧氣面罩,沒有人給予正壓呼吸,這其實是比較沒有效率的復甦方式,就好像是一般的民眾看到路倒失去意識的病人,給予基礎的心肺復甦,就只要壓胸即可,因為壓胸所產生的胸內壓力差,會把外界少量的空氣帶入病人的肺部,而失去心跳呼吸的病人,因為耗氧量減少,所需要的氧氣也會比正常活動的人少,所以一般民眾只要做基礎的壓胸,就有可能幫病人保持最基礎的血液循環及氧氣供應,為病人保留一絲生機。但是這對我們醫療人員來說,平常所做的高級心肺復甦,積極的給予病人換氣、插管、給藥、電擊差異實在太大,一時之間突然覺得難以接受,但是這就是目前建議對懷疑冠狀肺炎患者心肺復甦的方式。我之前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這樣的急救方式,只在網路上讀過一些目前建議對肺炎病人急救的標準作業流程,不給予正壓呼吸是怕氣流的壓力把肺部的病毒帶出來,壓胸所產生的胸廓壓力差,也有可能把肺部的病毒壓出來,導致周遭的醫療人員曝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所以在建立氣管內管之前,只能用機器壓胸,所有的醫療人員都站得遠遠的。這是一個為了避免醫療人員感染,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病毒的致死率,跟有沒有辦法保存醫療資源有關,一旦醫療人員感染被隔離,能夠上班照顧病人的人員就會越少,醫療負荷就會越來越重,當醫療負荷超過醫院所能承受的範圍,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就會到處散播病毒,導致更多的病人感染,最後這些感染的病人病情加重,導致病人死亡,如此一直惡性循環。而為了要保存正常的醫療儲備能力,我們不得不採取比較保守,對自己比較保護的做法,但是這個保守自己的方式卻可能對病人有害,我穿隔離衣所花的時間就超過五分鐘了,表示病人也已經缺氧五分鐘了,在病人到達醫院之前可能缺氧的更久,加上採用比較沒效率的急救方式,他可能早就已經腦傷了,就算救回來可能也是植物人,或許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缺氧,根本就救不回來……而在我們用這種方式救不回來的病人之中,十個裡面或許會有一個或兩個,假如我們可以像以前一樣奮力地壓胸、插管,總該有一些病人是不會死的……但是這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戰場上當醫療資源有限無法處理所有病人的時候,重傷跟輕傷的病人都不用救,輕傷的病人不會死,所以不用救,重傷的病人救不活也不用救,只有那些積極救治可以改變病程的病人,值得在第一時間全心投入,就好像在媒體上所看到的,歐洲某些國家,呼吸器不夠用的時候,他們拔除了老人的呼吸器,給存活率較高的年輕病人使用,生命要能夠延續,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某些生命,這就是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僅5%人口有抗體 打臉群體免疫論
西班牙研究顯示,用「群體免疫」的方式對抗新冠病毒恐不可行!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6日發表報告,研究團隊在西班牙大範圍區域進行調查發現,有95%的人口仍有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僅5%的群眾擁有抗體。評論寫道,「群體免疫既不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也不可能成功。」不合倫理也未見效根據《CNN》報導,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該研究找來了西班牙境內超過6.1萬人參與,是歐洲迄今針對新冠病毒進行的最大規模血清研究,但研究結果出爐,僅5%的群眾擁有抗體。《刺胳針》的研究評論寫道,「有鑑於這項研究結果,想要透過任何方式來達成群體免疫,既不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也不可能成功。」本研究主要作者、西班牙國家流行病中心主任瑪麗娜•波倫表示,根據專家的計算,若有6成樣本的血清驗出抗體,則大致意味著西班牙已達到「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但我們離這個數字還非常遙遠。」她強調。有抗體者最多10%《CNBC》報導,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西班牙累計逾25萬起確診病例、超過2萬8000人病故,是歐洲疫情最慘重的國家之一。雖然重災區馬德里都會帶與人口稠密的巴塞隆納擁有抗體的人口比例略高,但也只有10%左右受試者有抗體。在新冠病毒疫苗問世前,許多國家只能將希望繫於大多數人口染疫痊癒,達到所謂的「群體免疫」,但醫界至今仍無法斷定擁有新冠病毒抗體是否代表不會再次受到感染,也不清楚抗體的時效與保護力有多強。論文中指出,西班牙的研究結果可供其他國家作為參考,「但照目前看來,若不付出醫療系統超載、易感染群體大量死亡的後果,恐難以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佛奇:美新冠患者平均年齡 降至15歲
白宮抗疫小組重要成員佛奇(Anthony Fauci)6日表示,陽光帶州的新冠肺新確診病例,平均年齡降至15歲,此波疫情為首波疫情的延伸,而非第二波;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免疫學教授奧特曼(Danny Altmann)說,新冠肺炎免疫力僅占感染社區人口的10%到15%,免疫並非抗疫策略且抗體效果很短。佛奇與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共同開問答時段時表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必須馬上強調。」德州與佛州每日新確診病例高達數千人,住院人數持續增加;新病例隨著各州5月初經濟復甦後增加,年輕人齊聚的酒吧與餐館被迫再度關閉或改在戶外用餐及外賣。官員表示,年輕人不戴口罩,而且未保持社交距離是染疫傳疫的主因。佛奇說:「如今感染的平均年齡是15歲,較之前紐約、紐奧良及芝加哥的情況還糟。」佛州州長德桑提斯(Ron DeSantis)說,新病患的年齡中位數達到創新低的33歲,佛州在國慶假期周末通報創新高的病例;相較之下,佛州3、4月的病患年齡中位數為50多歲到60多歲。德桑提斯說,新冠肺炎致死率在Y世代與千禧世代中極低,許多人無症狀,「因為21歲且可能無症狀,不代表不會感染別人,這是我擔心的事。」奧特曼6日接受「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節目「歐洲財經論談」(Squawk Box Europe)訪問時說,「新冠肺炎免疫看似脆弱,人們可能免疫幾個月,接著逐漸減弱,這不是『安全帶』;新冠病毒很邪惡,對它免疫令人困惑且短暫。」佛奇也表示,新冠病毒不像其他病毒,人類從抗體或疫苗中,獲得對新冠病毒免疫力的時間不長。
-
2020-07-06 名人.好食課
吃到超級食物很麻煩?營養師教你吃最常見的1米+5麥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連結)。而麥克米倫字典(Macmillian dictionary)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連結)。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1米 + 5麥」吧!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營養、纖維和能量1. 糙米/發芽糙米(Brown rice)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至8倍(連結),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的!2. 燕麥(Oat)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週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3. 藜麥(Quinoa)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連結),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連結)。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連結)!4. 黑麥(Rye)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5. 大麥(Barley)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一百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週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連結)。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𝝱 -聚葡萄糖,在一項meta-analysis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週,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連結),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連結)。6. 蕎麥(Buckwheat)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連結),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我們健康!吃到超級食物不麻煩?營養師推薦一次能吃到5種以上穀物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達到穀物雜糧生活,攝取這些「超級食物」,而且並非只能是飯、麵條、麵包,但要一次獲得這麽多穀物雜糧很麻煩嗎?營養師建議,市售用多種穀物雜糧製成的沖泡包也是不錯的選擇,且最好選擇可一次吃到5種以上穀麥者更佳,加上有充氮包裝能避免穀物雜糧的油脂氧化,也可以挑選領導品牌,品質安心。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當作能補充能量與營養的下午茶點心,也可以加入鮮奶一起補充蛋白質,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也滿足攝取穀物雜糧的建議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不怕夏天疲勞症候群!營養師教你用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能量】
-
2020-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近3成病毒樣本顯示突變 不代表加重病情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今天表示,世衛蒐集到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樣本中,近30%基因體定序數據顯現突變徵兆,不過沒有證據顯示這會讓疾病更嚴重。世衛(WHO)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Swaminathan)在日內瓦駐聯合國記者協會(ACANU)簡報會場外告訴路透社:「我認為(突變病毒)非常普遍。」她表示,世衛迄今蒐集到6萬個新型冠狀病毒樣本。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科學家本月發現,截至4月以前,世界各地提交給大型資料庫的病例中,突變病毒病例占約65%。新型冠狀病毒產生的基因突變稱為D614G突變,大幅增加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這或許能解釋後來在北義大利和紐約爆發的疫情規模,比疫情初始時還要大。世衛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今天在簡報會上說,突變病毒株早在2月就被發現,並已在歐洲和美洲傳播。然而她說:「截至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會讓疾病變得更嚴重。」
-
2020-07-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歐盟批准使用瑞德西韋 治療新冠肺炎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批准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歐盟衛生與食品安全執委凱瑞亞基德斯(StellaKyriakides)發表聲明表示:「今日批准首個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藥物,在對抗這種疾病上邁出重要的一步。」凱瑞亞基德斯指出:「我們在藥物申請提交後不到一個月內就同意批准,清楚表明歐盟的決心,要在每當有新療法可用之際迅速做出反應。」至少已有兩項美國主要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可減少染疫患者的住院時間。美國政府於5月1日批准瑞德西韋的緊急使用,日本、韓國等多個亞洲國家隨後跟進。瑞德西韋原先意在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Ebola)。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於上週建議有條件批准瑞德西韋,以治療患有肺炎及需要額外氧氣的12歲以上患者。歐盟藥品管理局指稱,該單位的評估主要基於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贊助的一項研究資料。這項研究於5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顯示瑞德西韋注射比安慰劑更能加速染疫患者康復。平均而言,瑞德西韋能讓染疫患者的住院時間從15天減至11天。
-
2020-07-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旅客入境英格蘭免隔離 外交部:彰顯防疫成就
英國政府公布首批入境免隔離國家名單,台灣入列。外交部今天說,這彰顯台灣的防疫成就獲肯定;英國是台灣在歐洲的第3大貿易夥伴,開放措施將有助雙邊經貿投資持續增長。英國政府宣布,7月10日起,從台灣、日本與韓國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低風險國家入境的旅客都不必再受14天自主隔離政策限制;中國、美國未在名單上。不過,這項免隔離措施目前僅適用於入境英格蘭。外交部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指出,英國政府將台灣列為安全旅遊地點,彰顯台灣的防疫成就獲肯定,外交部對此誠摯歡迎。外交部指出,英國已基於科學原則建立一套分類制度,針對個別國家的疫情調整防疫措施,並依風險程度決定是否納入可直接入境的安全名單,也就是「旅行走廊」(travel corridors)的概念。台灣旅客入境英格蘭後,僅需填寫個人資料及在英地址備查,並遵守手部清潔及保持社交距離等公衛建議。外交部表示,英國目前積極防疫,台英雙方密切進行防疫合作交流,台灣的航空業者也陸續規劃增加飛往倫敦的班次。由於英國是台灣在歐洲的第3大貿易夥伴,開放措施將有助雙邊經貿投資持續增長。
-
2020-07-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英入境免隔離名單含台灣 外交部:助雙邊經貿投資增長
英國政府3日宣布,將我國納入第一波安全名單,台灣旅客自7月10日起入境英國英格蘭地區時可免除隔離14天的檢疫措施,外交部今天表示,英國同時將我國列為安全旅遊地點,彰顯肯定我國防疫成就,外交部對此表示誠摯歡迎。外交部表示,英國宣佈已基於科學原則建立一套分類制度,針對個別國家疫情作出調整防疫措施的決定,並依風險程度區別是否納入可直接入境的安全名單,也就是「旅行走廊」(travel corridors)的概念,我國在此新公布的分類系統下被納入安全名單,代表台灣防疫成就獲肯定,台灣旅客入境英國後可免除自主隔離14天的規定,只須填寫個人資料及在英地址等備查,並遵守有關留意手部清潔及保持社交距離等公衛建議。外交部表示,英國的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地區將另擇期宣佈執行細節。外交部表示,目前英國積極採取防疫措施,台英雙方也就相關防疫合作密切交流,樂見英國基於科學原則開放台灣旅客免隔離入境,我國相關航空業者也陸續規劃增加飛倫敦的班次,由於英國是台灣在歐洲第三大貿易夥伴,這樣的開放措施將有助台英雙邊經貿投資持續增長,未來政府將持續與英國合作推動更多的雙邊交流,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貿發展增加穩定性與持續性。
-
2020-07-03 新聞.生命智慧
蔡依林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蔣承縉在35歲時成為超級經紀人,成功將蔡依林、羅志祥、楊丞琳推上天王天后寶座。40歲那年,他與人生摯愛小光舉辦同志婚禮。當大家都以為,屬於他的故事,將會有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時,他卻在48歲生日前夕,見識到地獄……你曾經在人生的低谷,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該如何面對?是讓自己掉進深淵的泥沼,跟它共處?還是將它擊退?這不是當時的我,所能夠做的具體描述;這更不是一個將近72個小時不曾闔眼的人,所能夠進行的觀察……而我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一定要把小光活著送回臺灣而已。我搭過飛機的次數太多,陪藝人去工作,或者帶著小光去旅行──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搭上國際醫療專機,飛越大半個地球回來,這次我們不是要回家,我們是要直奔臺大醫院。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在過程裡隨便發生一件小事都可以把我們絆倒,都可以讓我們天人永隔;我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此時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一直盯著螢幕,看著我的摯愛是不是還有心跳而已……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們期待已久的旅行,我們從臺北到巴賽隆納,從巴塞隆納又到了IBIZA,這趟旅行的下一個城市「原本應該」是佛羅倫斯。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在按部就班的人生裡,給自己的放鬆,結束後再回去繼續我該努力的一切。生命中有許多的「原本應該」,後來都沒有真的那樣,我懂,也有過許多經驗。但從來沒有一次經驗,像這次這麼劇烈,就在頃刻之間,我的世界毀滅!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一秒,就跟過去的美好死別。「你等下如果要游回岸上,一定要穿救生衣喔!」我在跳下遊艇前跟小光說,他正在我們一行6個人租來的小遊艇上晒太陽。我們的遊艇離海岸邊也才差不多200公尺而已。我游上岸,邊散步邊看著正享受著美好陽光的遊客,也才幾分鐘的時間,突然我就看見同行的一位友人正在海裡扛著小光慢慢靠近沙灘……我馬上衝進海裡。「小光溺水了,他游到一半溺水了!」友人驚狂的聲音,像一顆炸彈在我耳邊爆炸,我的耳膜好像破了,所有的聲音都開始變得好遠好遠……岸上剛好有位遊客是醫師,馬上幫他做急救,10分鐘後小光吐出一堆泡泡,我以為會像電影般,他應該就快醒了,但當我伸手去摸,他還是沒有心跳跟脈搏,緊接著救護車來了,電擊了4次,才把小光從死神手上拉回來。後來我們火速到了IBIZA市區最好的醫院,醫生說他的狀況很糟,隨時都會因為腦死而走,每天說一次,我的心就死一次,每死一次,我心底的魔鬼就又長大一次。你看過那個魔鬼嗎?你曾經在人生的絕境之處,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小孩,不想要的就隨緣,我想要的就擬定計劃去得到。沒有藉口,堅持到底,我對自己總是「說到做到」。從去美國半工半讀念書,到回臺灣工作,我跌過跤,但我總是抹乾汗水、拍拍塵土就又站起來。我受傷過但從不退縮,可是這次我很弱。在千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每天每個回臺灣的希望都像太陽一樣,升起又下沉。小光的狀況,讓歐洲大多數的醫療專機都不願意冒險接下任務。在等待專機的那幾個晚上,我每天在20樓的飯店陽臺一直淚流不止,甚至一度想往下跳,但我知道他還在努力,所以我也不能放棄!直到終於有一個瑞士的醫療團隊跟專機願意接這個案子,真的太感謝Elva蕭亞軒的幫忙,我們終於可以回臺灣了,回臺灣我們就可以想更多的辦法了。即便,這張機票的費用是新臺幣1千萬元。我是白手起家,工作這些年雖然收入不錯,但這筆費用依然是我身家的幾分之幾,但是我一秒鐘都沒有猶豫,因為他是我的全部,他是我的命。在安靜的醫療專機裡,大多數的時間聽見的都是機器規律的聲音。我想得太多,卻都是支離破碎的未來,其中沒有一個碎片,是我有把握的。而我心底的那個魔鬼,一直在這個機艙的某個角落,它沒有離開,我知道這一幕幕的魔鬼回憶,它再也不會離開,此後會一直跟隨著我。在命運突然發動的逆襲裡,人很渺小,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事實,我們自責,我們更大的難題是「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將要發生?在22個小時的航程後,醫療專機終於抵達臺灣。跑道的盡頭有一群朋友正在等我們。而這場苦難會有盡頭嗎?在盡頭等待著我們的,又會是什麼呢?我永遠不會忘記專機降落在松山機場那一刻,那是9月8日的清晨,是我的生日。「我不要禮物,我最需要的是大家給小光的集氣祈福。」我在臉書上跟朋友報平安說。我是真的不想要任何禮物。卻渾然不知,上天在這一天給了我一份大禮。一份讓我重獲新生的,生日禮物。「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恐懼」讓你的心疲憊不已嗎?你感覺自己的世界危機四伏,而且你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預演,如果可怕的事情真的發生,該如何應對嗎?一個人的晚上,我用力按下了DVD的 「play」按鍵,畫面裡的我們正在抹眼淚。「小光,我們一起給媽媽磕頭。」影片裡的我這麼說,那是我們7年前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的婚禮,臺下是我們的好朋友,臺上是我最愛的媽媽。「小全、小光,媽媽祝福你們幸福快樂。」媽媽在臺上說,還為我們帶來她精挑細選的項鍊。那場幸福的婚禮,最後走過的那一關,我真的以為,我們接下來的路,再也不會有過不去的關卡了。這是一張我後來反覆練習「勇敢」的婚禮DVD,每一次當我按下play鍵的時候,都像在執行一次槍決。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將無法負荷,然後每一次,都又那麼真實地活了下來。在小光發生溺水事件的3個月後,好朋友拉我去看電影散心,那天看的片子是「金牌特務II」,裡面看似平常的一場溺水戲,卻差點讓我在電影院裡窒息。那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我發現任何有關醫院、海邊的場景,或是跟生離死別有關的戲碼,都一次次地在訓練我克制胃食道逆流的能力。我發現自己不只「悲傷」,更可怕的是「恐懼」。「悲傷」必須隨著時間慢慢調理,可是消除「恐懼」卻需要更積極的練習。如果,遺忘是不可能的,那讓我們練習更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讓恐懼消失,反而會讓恐懼的黑影,繼續籠罩我們一輩子。因巨大悲傷所引起的恐懼,發作的時間經常「無法預期」,也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也許在一個喧譁的聚會裡,沒有前兆與預警,也只要一個類似的經驗或場景,瞬間就會讓人無法呼吸、瀕臨滅頂。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面對恐懼的練習。消除恐懼就像「健身」,剛開始一定會痛不欲生,全身酸痛,但是在逐次的鍛鍊之後,當痛到無法再痛,「勇敢」的肌肉就會開始長出來。就像勤於運動的人,會擁有比較好的反應和抵抗力,每一次當恐懼又突然來襲,我們也會因為平日「勇敢」的練習而不再倉皇失措,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後來更積極的練習,開始陸續踏上練習勇敢的旅程:我們的第一個家、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最常去吃飯的餐廳,許多那些我們的最常、最愛與最特別的地方,我都努力地去了,每一次都那麼心慌、捨不得還有混亂……最近的一次是我又回到我們最愛去騎腳踏車的河濱公園,真好當時旁邊都沒有人,所以我可以在風裡放聲大哭,不知道過了多久,哭到我的頭都痛了,可是我的心卻越來越安靜,然後在那個安靜裡,終於清澈地看見了我們從前的樣子。光,我還是很想你,想念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美好。我沒有逃避,更不想遺忘,我會用更勇敢的方式鍛鍊自己。每當我又在某個特別的日子,「一個人」又回到那些地方,即便最後我還是又「一個人」地大哭了,我知道我正在流著的,也還是我們「兩個人」的眼淚。而我也真的越來越好了,我終於丟掉了安眠藥,不再需要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開始運動,甚至偶爾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我們無法預期生命的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也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姿態。人生總是會有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而我們唯一能夠準備好,而且是最好的武器,就是「勇敢」。沒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最勇敢的人,也一定有他的軟弱和恐懼。而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勇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恐懼,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最後一定可以戰勝恐懼;而他們的堅定,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他們從來未曾停止,戰勝恐懼的練習。書籍介紹禮悟:在脆弱的盡頭,看見生命出口作者: 蔣承縉, 李小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9/09/17作者簡介/蔣承縉知名經紀人、作詞家,曾任年代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天熹娛樂公司總經理、天地合娛樂公司負責人。擅長協助藝人找尋市場定位,發揮最大潛力──帶領蔡依林渡過事業低潮,一步一腳印成為地才,並奪下金曲女歌手;推動羅志祥登上「亞洲舞王」寶座,又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成功轉型楊丞琳,讓她不只是「可愛教主」,更是金鐘女主角。如今成立「愛最大慈善光協會」,致力於老人、孤兒、同志平權、流浪動物等四大弱勢族群的慈善工作。手稿文字/李小光知名作詞人,作品有梁詠琪〈偏見〉、蔡依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特務J〉、羅志祥〈愛投羅網〉、楊丞琳〈青春鬥〉、蕭亞軒〈不愛請閃開〉、周渝民〈我不是F4〉、李玟〈I just wanna marry you〉等共數十首膾炙人口的創作。延伸閱讀: 長時間吹冷氣,體內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師:一個神奇穴位,調理心胸胃
-
2020-07-02 該看哪科.皮膚
2020「超級食物」新霸主!營養師:等於一次吃400種維生素
近來網路狂瘋「沙棘」產品團購,這個對許多人聽來陌生的「沙棘」,到底為何在姐妹圈中如此出名?營養師林旻樺表示,沙棘是世上公認最強的抗氧化劑,能夠促進身體代謝,對肌膚修復也有幫助。沙棘屬於胡頹子科植物,是原產於亞洲和歐洲的耐寒落葉灌木,果實呈橘黃色。沙棘具有無可替代的生命力,從恐龍時代就已存在,大多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能抗40度高溫與零下43度極低溫,也可在海拔5000公尺的青康藏高原生存,即便在荒漠,沙棘也可以存活生長。沙棘也是俄羅斯太空人的必備品。在七O年代,太空競賽中前蘇聯一度領先美國,俄羅斯太空人用沙棘來增加保護力,抵禦外太空輻射,在提升保護力方面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根據科學家考證,沙棘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受到成吉思汗的重視,在他長期騎馬征戰當中,偶然發現戰馬吃了沙棘後毛皮發亮,還能增強體力,能耐長途奔馳作戰。於是試著將沙棘做成保健食品,讓自己和部屬食用,讓蒙古戰士們吃來增強體力,一般認為這是成吉思汗年過六旬,仍能建立橫跨歐亞大帝國的原因之一。小小一顆沙棘怎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功效?主要是因為沙棘都生長在溫差極大、貧瘠荒漠的高原區,像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及西伯利亞等地,造就有極強的適應力跟生存能力,讓沙棘蘊含豐富維生素、多種脂肪酸和生物類黃酮,如此多樣的營養價值也讓沙棘冠上「自然界的維生素寶庫」美名。營養師林旻樺指出,沙棘漿果有超過四百種營養素和植物營養素,維生素C比奇異果高出8倍,含有小麥胚芽同樣分量的維生素E,而維生素A比胡蘿蔔多3倍,更含大量的礦物質、纖維和蛋白質。此外,沙棘也能清除體內過度累積造成身體衰退的元兇自由基,是世界上公認最強的抗氧化劑,能夠促進身體代謝,並且對肌膚修復也有幫助。藝人Ella也是沙棘的愛好者,年近40的她肌膚依舊透亮白晰,秘訣除了平時按摩臉部,搭配每天飲用代言的「醇耀妍」維持美麗,富含:沙棘籽、8倍白藜蘆醇等具強抗氧化力的營養成分,刺激年輕幹細胞生成,醇耀妍年輕亮麗上市。Ella笑說,「醇耀妍」是由醇養妍的升級版,除原本的野櫻莓、綜合莓果外,升級版的「醇耀妍」更重本添加來自極地高原的活化果「沙棘」萃取物,有營養寶庫「沙棘」從內而外全身性的滋補,一天喝一包,喝進女性欠缺的美麗元素,補充活力也保持健康。此外,「醇耀妍」這次增加8倍白黎蘆醇,白黎蘆醇素有植物界守護神之稱,擁有高含量多酚抗氧化的物質,具增加細胞活性、提升自我修復能力及強大的抗氧化效果,可有效減緩發炎,同時增加保濕力與肌膚彈性,讓Ella由內而外都散發出年輕氣息。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rdVmt
-
2020-07-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其他國家別想買瑞德西韋 美國買光未來3個月的產量
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實際上已買光瑞德西韋(Remdesivir)未來三個月的產量,瑞德西韋為證實對抗新冠肺炎唯二有效的藥物之一。川普政府日前也表明,疫苗一旦問世,準備以高於其他所有國家的價格和策略購買,確保爲美國提供所需的醫療物資。英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訪問研究員希爾(Andrew Hill)表示,「 他們擁有絕大部分瑞德西韋的供應量,沒有留下任何給歐洲」。瑞德西韋由吉利德製藥公司(Gilead)生產,是第一個美國當局核准對抗新冠肺炎的藥物。跡象顯示,瑞德西韋有助於病患更快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瑞德西韋最初提供給全球的14萬劑已使用完畢。川普政府現已購買逾50萬劑,這是吉利德7月全部、8月和9月90%產量。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爾(Alex Azar)表示,「美國總統川普達成了不起的協議,確保美國人能夠獲得第一個授權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阿扎爾說,「在可能的狀況下,我們希望確保需要瑞德西韋的美國患者都能夠得到。川普政府正竭盡所能的了解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並確保美國人能夠獲得這些選擇」。
-
2020-07-01 科別.消化系統
照胃鏡減少不適感!麻醉之外 可適當用止痛藥
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謝毓錫日前針對110名曾做過胃鏡且有不舒服經驗的患者做研究,探討除了接受麻醉,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可降低胃鏡檢查的不適感,研究結果顯示,給予少量止痛藥肌肉注射,能減少病人不適。謝毓錫團隊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止痛藥物的患者可顯著減少內視鏡通過喉嚨時的不舒服,檢查過程中患者的心跳、血壓因不舒服而上升的程度較少,顯示對患者心肺壓力也較小,執行檢查醫師對檢查過程也較為滿意,因為患者不會反胃導致胃收縮,提升檢查品質。謝毓錫表示,西方國家胃鏡檢查多是麻醉進行,但在臺灣及其他亞洲國家,胃鏡大部分是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進行,雖有一部分病人可輕鬆完成檢查,但有約4成病人卻覺得很不舒服,會因害怕檢查出現強烈的嘔吐反射反應,甚至因此無法完成檢查或拒絕後續的追蹤,影響到病情的診斷及治療。但有研究指出,有一半以上的胃鏡併發症是與麻醉有關,表示麻醉會增加胃鏡併發症風險,為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謝毓錫與團隊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收集110位做胃鏡較敏感的患者,由電腦隨機分成2組,每組人數55人,一組接受安慰劑,另一組接受止痛藥物。謝毓錫表示,止痛藥除了止痛,也有鎮定及抑制嘔吐反射的作用,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聯合歐洲腸胃科雜誌(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希望透過研究結果,讓害怕做胃鏡檢查的患者,有多一種選擇,增加做胃鏡的意願,才不至於耽誤病情。
-
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躍升高風險群!最新研究顯示:亞洲人「壞膽固醇」上升幅度最大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多食用動物性、高膽固醇食品,因此通常西方國家被認為是「高血脂症」的好發族群。但在2020年6月3日,全球最具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18年,西方國家人口的血液總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而亞洲國家的總膽固醇含量則大幅上升,血脂相關的風險在全球已經重新定位!當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超過正常數值時,可稱為「高血脂症」,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警訊,病因與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多食用動物性、高膽固醇食品,因此通常西方國家被認為是這類疾病的好發族群。但近年來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改變,就連各國民眾的血脂高低程度也有了變化。2020年6月3日,全球最具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18年,西方國家人口的血液總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而亞洲國家的總膽固醇含量則大幅上升!東亞、東南亞國家「壞膽固醇」上升幅度最大!該研究團隊彙整了1127項研究,包含了18歲以上、共計1億260萬人的血脂高低程度,以估算1980年~2018年、38年間共200個國家人民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即好的膽固醇以外的膽固醇)的含量趨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HDL-C可以幫助清除血管中過多的膽固醇,因此體內的HDL-C越多,就越能夠保持血管的暢通,發生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即HDL-C以外的膽固醇,有些專家認為,除了HDL-C之外的膽固醇皆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且non-HDL-C比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能夠預測這些疾病的發生。研究發現,1980年時,血液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國家為歐洲的比利時、芬蘭、格陵蘭、冰島、挪威、瑞典、瑞士和馬爾他,但至2018年比利時和冰島為下降幅度最明顯的國家,每10年的下降幅度為0.45 mmol/L以上。相反的,增幅最大的是東亞國家(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每10年的的增加幅度為0.23mmol/L。尤其是中國,在1980年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最低的國家之一,但在2018年已是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飲食習慣改變、藥物使用 使得西方國家血脂異常率降低在2017年,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引起的死亡的人數在全球共有390萬個案例,其中有一半發生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轉變?該研究推論,西方國家人民血液中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可以歸因於飲食的變化,特別是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以及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此外,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並增加使用史塔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的使用,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相反的,這種藥物尚未在中低收入的國家廣泛使用。且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對於動物性食品、精緻碳水化合物、棕櫚油的消費量更是大大的增加。台灣2019年的高血壓性疾病發生率較前年上升3.1%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在台灣歷年來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都可能因為高血脂症而增加罹患風險。且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6月16日發佈的「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也指出,與2018年相較,2019年死亡人數以肺 炎、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上升6.9%、4.9%、3.1%較為明顯,可見高血壓性疾病成為國人死因的主要威脅之一。從該研究可知,血脂相關的疾病風險排行,在全球已經重新定位,因此,除了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聽從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等作為,對於風險日漸增高的亞洲國家民眾來說,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課題!延伸閱讀▶【李婉萍專欄】膽固醇過高,除了食物膽固醇含量,更應該注意這個!▶高血壓該怎麼吃?讓營養師教你「得舒飲食」!▶部分氫化油被封殺後,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藏匿何處?參考資料▶Repositioning of the global epicentre of non-optimal cholesterol(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櫻桃長大的嗎?大名鼎鼎的「櫻桃鴨」從何而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櫻桃鴨」其實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的「北京鴨」品種,而之所以稱為「櫻桃鴨」是因為全球最大肉鴨品牌、位在英國櫻桃谷的「櫻桃谷牧場(Cherry Valley Farms Limited)」 將北京鴨育種成繁殖能力及肉質都更好的品種後推廣到全世界,遂以「櫻桃鴨」聞名。不管走進高檔飯店或是中高價位的餐廳裡,「櫻桃鴨」細嫩肉質、均勻分佈的油脂,與火烤後,帶著脆皮卻又肥而不膩的口感,往往成為鴨肉料理的首選,不僅讓櫻桃鴨的美名快速擴散,也讓各飯店紛紛推出的「一鴨N吃」高檔套餐!一隻烤櫻桃鴨更要價上千塊!到底為何櫻桃鴨近年來會在台灣快竄起?這嬌貴的「鴨名」又是從何而來?櫻桃鴨前身來自華北,命名卻起源於一間英國牧場!追溯櫻桃鴨品種的起源,其實源於中國華北地區的「北京鴨」品種!大約自1873年開始,美國便引進中國的北京鴨開始育種成純白、體型較大的鴨種。後來北京鴨又傳入歐洲,在「英國櫻桃谷」這個地方被大量繁殖,而當時,在「櫻桃谷牧場(Cherry Valley Farms Limited)」這個養鴨場品牌的培育及品種改良技術下,將北京鴨育種成繁殖能力及肉質都更好的品種,不僅油脂較少、較均勻外,肉質也較為細嫩!在飼養時的飼料換肉率上也較過去的北京鴨來得更好!自此,「櫻桃鴨」發揚光大、成功推至世界,也讓「櫻桃谷牧場」成為全球最大的肉鴨品牌!中國收購櫻桃谷農場100%股權!櫻桃鴨種源持有人大洗牌!現在櫻桃谷牧場的「櫻桃鴨」種源已經遍佈全球約30個國家及地區!不過,在2017年,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鴨肉生產國與消費國,為了將品種技術掌握在自家手上,在中信農業基金與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兩家業者的聯合下,100%收購了櫻桃谷農場的股權,積極搶攻全球肉鴨市場!「櫻桃鴨」油脂更少、肉質更好!在台灣也大受歡迎1954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將北京鴨引進台灣,但當時的北京鴨不僅繁殖、產蛋能力差,其較厚的皮下脂肪較適合用於燒烤。對於當時習慣以白切、燉煮方式烹飪鴨肉的台灣人來說,多食用番鴨、菜鴨,使得北京鴨的食用銷售狀態並不好!然而,在櫻桃谷將北京鴨育種改良後,台灣近年也引進了頗負盛名的「櫻桃鴨」,細緻肉質讓大廚更能運用不同的烹調技術來發揮,如今台灣人的飲食方式也較早期更加多元,也更能接受以燒烤方式料理鴨肉,櫻桃鴨適合烤成脆皮、肉質還能保持多汁,自然受到熱烈歡迎!延伸閱讀▶燒臘美食當前 營養師教你避開五大高油食物▶脆皮豬、北京烤鴨、香煎魚皮⋯⋯了解科學原理 就能烤出皮脆肉多汁的無敵美味!▶冬天就是要吃麻油料理不然要幹嘛?麻油料理3技巧不藏私大公開!參考資料▶二元與三元的對話 ─ 土番鴨生產-科學發展533期▶養鴨人家再進步-科學發展533期▶Cherryvalley▶肉鴨產業-中國民國養鴨協會(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30 新聞.健康知識+
電子煙有助戒菸能改善公共健康?教授告訴你研究實情
讀者黃先生在2020-6-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感恩教授給予許多的正確觀念。最近某個團體一直提倡電子菸,強調沒有毒害,世界各國都在推廣,還強調 “NEJM" 研究也持肯定,但是怎麼看都覺得不管是紙菸或是電子菸危害都不小,可以請教授解惑嗎?感恩https://vapetaiwan-media.com/news/世衛世界無煙日報告:電子煙能改善公共健康/#.XtNyuMB-XYU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5-31發表在《台灣威卜》網站的文章,標題是:世衛世界無煙日報告:電子煙能改善公共健康。《台灣威卜》是一家以《菸草減害,減少菸害》為名,來提倡Vape這種電子煙的公司,而《台灣威卜》就是Taiwan Vape的音譯。電子煙大致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將煙草加熱(以IQOS品牌為代表),另一種是將含有尼古丁的液體霧化(就是Vape,以Juul品牌為代表)。有關《煙草加熱》型的電子煙,我曾在2019-2-22發表新型電子菸IQOS,較安全?幫助戒菸?。有關《霧化型》的電子煙,我曾在2019-10-12發表電子煙,從戒菸到戒命。後面這篇文章是接受《關鍵評論》邀稿而撰寫的,而它在《關鍵評論》網站上的標題是為了戒菸而發明的「電子煙」,為何卻讓某些人戒了命?。《台灣威卜》這篇文章在第一段裡說:「在世界無煙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電子煙主題報告表示,對成年菸民而言,轉向電子煙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但事實上,發表報告的並不是世界衛生組織,而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歐洲分支。所以,這份報告也只是針對歐洲國家而發出。這份報告的標題是Electronic Nicotine and Non-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電子尼古丁和非尼古丁傳送系統)。它的摘要是:電子尼古丁和非尼古丁傳送系統(EN&NNDS)的產品是使用電線圈加熱將液體轉化為霧氣來讓使用者吸入。 EN&NNDS並非無害。儘管尚未充分研究其對發病率和死亡率長期影響的後果,但EN&NNDS對從未吸過煙的年輕人,孕婦和成人並不安全。雖然預計在這些人群中使用EN&NNDS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健康風險,但未懷孕的成年吸煙者從可燃煙草卷中完全及時地轉換為僅使用純淨且經過適當管制的EN&NNDS,可能會降低他們的健康風險。決定監管EN&NNDS的會員國可以考慮:監管以醫療產品和治療設備宣稱健康的EN&NNDS;禁止或限制EN&NNDS的廣告,促銷和讚助;通過在所有室內空間或禁止吸煙的地方禁止使用EN&NNDS來最大程度地減少非使用者的健康風險;並限制EN&NNDS中允許的特定風味的水平和數量,以減少年輕人的攝入。從這個摘要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份報告所要傳達的訊息並不是如《台灣威卜》所說的《轉向電子煙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而是《建議歐洲國家制定法規來降低電子煙的危害》。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1-29有發表一份有關電子煙的問答卷,而它的引言是:「電子煙排放物通常含有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物質,對使用者和吸入二手煙的人均有害」。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的立場是非常清楚,那就是《電子煙有害公共健康》。《台灣威卜》這篇文章也說:「WHO在報告中引用了201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一項重要研究結果:電子煙戒菸成功率幾乎增加了一倍」。這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論文是發表於2019-2-14,標題是:A Randomized Trial of E-Cigarettes versus Nicotine-Replacement Therapy(電子煙與尼古丁替代療法的隨機試驗)。它的確是發現《電子煙戒菸成功率幾乎增加了一倍》,但這是與《尼古丁替代療法》相比的結果,而不是與《沒使用電子煙》相比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的測試對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1)他們都是非常積極地想要戒菸,(2)他們在測試的過程中是一直有接受專家的心理諮詢和評估。要知道,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之所以使用電子煙,並不是想要戒菸,而是認為吸電子煙是一種時尚,很帥,超酷。所以,這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論文的結論根本就不適用於大多數的煙民,尤其是年輕的煙民。讀者如想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被電子煙吸引,請看2020-5-4發表的研究論文Youth Perceptions of Juul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年輕人對Juul的認知)(註:Juul是美國最主要的電子煙品牌和公司)事實上早在2016年就有一篇大型的分析論文下了這樣的結論:使用電子煙的人很顯著地比較不會戒菸。也就是說,使用電子煙的人往往會變成雙重煙民。他們一方面使用電子煙,另一方面則繼續使用傳統香煙。這篇論文的標題是E-cigarettes and Smoking Cessation in Real-World and Clinical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現實世界和臨床環境中的電子煙和戒菸: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我在新型電子菸IQOS,較安全?幫助戒菸?這篇文章裡就已經說了,電子煙生產商和銷售商都是用《幫助戒菸》這個超佛心的廣告來掩護他們促銷電子煙的狼子野心。這種披著羊皮外衣的狼,全世界到處都有,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原文:電子菸能改善公共健康?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9 養生.聰明飲食
只吃唸得出名字的食物?吃得像祖父母一樣真的健康嗎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懷舊感──別吃得像你祖父母一樣「以前總是過得比較好」這項論述是幾乎所有節食方式(或「生活方式」)希望說服你相信的。這是一種對於「生活方式」疾病興起所產生的抗拒,以及對於新興現代世界所產生的不信任感,因此,這個論述和「只吃你唸得出名字的食物」有著緊密的關聯。無論是往前追溯幾個世代,要你「吃得像你祖父母一樣」,或是一路回溯至狩獵採集時代的飲食方式,這其中隱含的意思是,那時候的人類比現代人更健康。懷舊感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十分流行,因為這表達了對人類過去歷史需要掙扎生存、人類勞力普及(狩獵和煮飯方面)以及食物系統較不工業化時期的嚮往。「我們以前比較健康」這項主張的主要缺點之一,就是現代的疾病傳染率其實遠比以前更低,而我們也因此大大延長了壽命。雖然聽起來有點消極,但我們最後都會因為某個原因而死亡;我們的祖先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並不高,是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活不到這些疾病開始發展的歲數。而沒有食物能像疫苗一樣,為我們的健康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雖然有「別吃任何你曾祖母認為不是食物的東西」這句話,但我很懷疑,我的曾祖母會認得奇異果、豆腐、枸杞或「舊石器飲食」麵包這些食物。我的曾祖父母都是歐洲白人,所以他們也不會認得印度菜、泰國菜或是墨西哥菜。而如果你剛好是華人,那你的曾祖父母大概也不知道披薩是什麼;如果你的曾祖母是義大利人,她也不會認得咖哩。我們應該為了能享用到世界各地美食而感到開心,也該慶幸我們單憑Google 搜尋的食譜,就能找到食材重現童年時期吃過的菜餚,或是年節時的豐盛大餐。現代食物美妙地結合了當地傳統、進口食物、創新、科技和普遍可得性;曾經,我們的曾祖母需要連續好幾個小時烹煮食物,但我們卻能享受把東西放進微波爐或烤箱,只要幾分鐘就能享用食物的便利。健康產業界在應對這個觀念時,也顯得非常虛偽,有時候告訴人們要避吃曾祖父母不認識的食物,但下一秒又告訴我們泡菜等發酵食物是最新流行趨勢,或者應嘗試一下新奇的超級食物粉末,又或者加入薑黃能讓拿鐵更健康。任何歐洲白人的曾祖父母都不可能會認得這些食物,但他們卻覺得這些食物沒問題、可以吃?尤其是現正流行的超級食物,通常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但單單只是新奇感還不夠吸引人。他們還將重點一直放在超級食物帶來的健康益處,這受到最大的重視,再加上歷史與文化方面的論述作為帶有娛樂性質的背景故事,以行銷公關的角度來看十分成功。雖然古代文明看起來是很喜歡吃瑪卡,但我們之所以對這種食物有興趣,只是因為它同時能讓我們更健康而已。抹茶則是另一個特別有趣的範例,當其他超級食物的文化背景故事不停歡喜稱頌著這些食物時,抹茶的背景故事卻不一樣。在日本流傳已久的抹茶製作傳統被徹底抹去,現在只被拿來加入各種食物之中,從奶昔、蛋糕到甜點都有。現代人之所以吃抹茶,完全是基於健康目的,因為許多相關故事都提到抹茶含有抗氧化成分,據說還有抗癌物質。而這實際上也抹除了抹茶起源的文化脈絡;這樣一來,抹茶就被重新塑造為不知從何而來的食物。這樣做在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食物殖民主義,我們控制且重新塑造對其他人有著重要文化意義的東西,好讓它成為最符合健康產業對健康的論述。諷刺的是,即使有色人種在整個健康和淨化飲食運動中明顯缺席,整個運動的成功,卻建立在挪用非白人族群的事物上。椰棗、薑黃、薩塔香料、藜麥和番薯等食物,都經過了重新包裝和商品化,作為健康產業的一部分重新向大眾推銷。而這樣的行為不僅限於食物,瑜伽也經過粉飾並改頭換面,成了一種健身課程;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Paltrow)的Goop 生活品牌也販賣著各式各樣的水晶和「脈輪平衡」產品。這些食物和習慣在過去都曾被視為奇怪的外來品,卻僅僅因為白人部落客或名人任意在各個文化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並加以宣揚,就變成值得我們去傾聽的東西。我們在想要抱有懷舊感的同時,也想要侵占別人的文化,而健康產業假借健康之名,設法完美地平衡了兩者。與「我們的曾祖父母吃得比較好」這個信念相反,我們實際上吃得比曾祖父母那一代還要好,也更有可能更長壽、更健康、更輕鬆。我認為,如果我們的曾祖父母一代有機會認識現在這些唾手可得、新奇又有趣的食物,以及輕鬆就能享用多元化的飲食,他們應該會感到很興奮。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人,他們都會說年輕時的時代比較好、這個世界在越變越糟。我們通常會傾向於美化過去,因為我們的記憶比較容易忘掉過去的壞事,更傾向於記住美好的回憶。我們也把改善生活方式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像是智慧型手機和變得更便宜的飛航旅行方式等,並把重心放在讓生活困難的負面事物;總之,人們就是不喜歡改變。懷舊感的影響力十分強大,反襯了所有現代事物都是不好的、也會妨礙我們的這種想法,更打造了「現代等於邪惡、過去等於美好」的完美二分法。現代食物系統因為加工食品和食物普遍可及性,被描述成一場災難。但就是因為現代食物越來越容易取得,人類也因此長得越高、越壯、越長壽;人們不需要在廚房裡長時間做苦工,飲食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發生飢荒的機率也大幅降低。我們的現代食物供應系統從籠統的形式到高度集中化的改變,讓我們可以為食物添加額外的維他命,以避免營養不足,也讓我們打造了機器,更有效率地進行揉麵團或磨可可粉等工作。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疫情在北京爆發 給世界的啟示
北京本月中旬突然爆發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 6月11日至6月23日累計256個確診病例,由發現第一例至100例僅五天。這波疫情傳播速度非常快,病例短時間內大量出現,河北、遼寧、四川都出現與北京確診患者關聯的病例。而疫情發生地是北京南郊大型農貿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什麼原因導致疫情再出現?疫情回潮能給世界各國疫情防控什麼示?綜合各方訊息,北京疫情爆發原因包括:一、第一波疫情解禁後,聚集性感染是成因之一。與今年初武漢疫情發源地華南海鮮市場一樣,北京二次疫情在農貿市場出現。兩個市場均有環境髒亂、人員混雜之弊,易造成疫情集中暴發。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大量人潮進出,只要一人攜帶病毒,防控措施未發現,就可能造成病毒快速擴散。新發地市場是北京市最大蔬果和鮮貨批發集散中心,每天近5萬人次進出,病例從市場帶進社區,導致進一步傳播。二、病毒傳染渠道可能經外來產品和包裝帶入,或是此前已存在的隱性傳播鏈進入市場。北京相關部門抽檢,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檢測到病毒,而其他牛羊豬肉、蔬菜、水果及相關設施都未發現病毒。中方專家認為,沒有證據表明三文魚是新冠病毒宿主或中間宿主。本輪疫情病毒可能在國內有一條隱性人傳人傳播鏈,傳播力不強,且輕症感染者容易自癒。但經全國物流、人流匯集的新發地農貿市場「擴大」傳染,病毒先污染市場再傳人,形成規模性爆發。汲取武漢的教訓後,對疫情二次爆發,北京採多項針對性舉措,行動更快速,譬如:一、加強社區封閉式管理,對新發地市場及周邊出現病例的小區採封控措施。人員只有測溫、查證、驗碼、登記等措施後才可進入,對中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實行嚴格管控,該市場相關人員不准離開北京,所有市民堅持「非必要不出京」,確實需離北京的民眾須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二、針對不同風險人群開展大規模核酸篩查。包括市場工作人員及訪問民眾,出現病例的小區居民,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工作人員,中高風險街道居民,重點行業和重點人群等都須採樣檢測。北京兩天內完成數萬民眾的核酸檢測,即使晚上,也有社區人員挨家挨戶詢問半個月內是否去過該市場。採取多項針對性舉措後,目前北京新一輪疫情已基本控制,新發地市場人員發病已近尾聲。中國特殊體制和龐大動員力,能將感染者、接觸過感染者的人都在第一時間找出、檢測、控制,發揮「專政特色」;但非專制的台灣、南韓同樣能做到類似行動,使疫情相對輕微。美歐國家做不到,所以疫情嚴重。新冠疫情二次復發不僅中國,也在其他國家出現。美國疫情升高,專家稱不是二次爆發,歐洲卻出現病毒捲土重來苗頭。過去兩周,30個歐洲及中東、中亞國家累積新增病例增加,其中11國病毒加速傳播,造成顯著的疫情回潮。包括亞美尼亞、瑞典、摩爾多瓦和烏克蘭。全球確診人數累計已近980萬,逼近千萬大關,死亡人數超過49萬。美國5月間似已控制疫情,但近日病例數增加25%,10個州新增病例增加逾50%,單日新增病例逾3萬6000個,與4月24日最高單日紀錄3萬6426個旗鼓相當。德國確診也暴增,最大肉類加工企業Tnnies感染患者升至1331人,使全德關鍵感染率指標R0爆表。不難看出,中國和世界各國出現二次疫情,與第一波疫情後復工復產、解除隔離、人群接觸增加等直接相關。無症狀患者,即隱性人傳人傳播鏈,很大程度是北京疫情復發的來源。而毒株變異傳染力增強,較值得憂慮。研究顯示,被發現的D614G毒株可能比老毒株更具傳播力。據統計,D614G毒株占所有COVID-19的比率從年初的0%,到3月達26%,4月升至65%,到5月已達70%,成為世界主流毒株。此次疫情復發給各國示:在疫苗未上市和有效治療手段下,疫情隨時可能反撲擴散。但部分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疫情復發不夠重視或管控不力,無法及時而全面有效地採取檢測和隔離。美國就因解封過急,德州、佛州解封後又關閉酒吧等商業活動,亞利桑納州還在爭論是否強制戴口罩。因國情不同或美國人自大傲慢,無法從中國學到教訓,大家跟著受害,讓人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