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楊雅棠
共找到
3057
筆 文章
-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變異株擾國門開放步調? 專家:至少觀察1個月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6月15日零時起,入境檢疫改為「3+4」,適用所有旅客。但歐美近期BA.4及BA.5變異株疫情再起,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是否會影響國門開放步調?專家表示,BA.4、BA.5雖有緩慢上升趨勢,但目前看來之前一波BA.1、BA.2變異株的疫情對其有交叉保護力,因此建議應觀察至少一個月,再進一步調整邊境措施。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因台灣疫情正在進行當中,社區的檢測陽性率甚至超過入境陽性率,因此入境風險相對不大。而這時間點檢疫措施從原本「7+7」放鬆到「3+4」,而非直接跳到「0+7」,就是一個謹慎、步驟性的作法,因此對社區風險和醫療量能的影響程度應不至於太大。不過針對Omicron的亞種BA.4、BA.5亞型再起,是否因為入境鬆綁影響國內疫情。洪子仁則表示,BA.4和BA.5出現已超過兩個月以上,但沒有席捲世界,且南非的BA.4、BA.5這波疫情已經結束,年初世界流行的BA.1和現在台灣流行的BA.2還是最需要擔心的亞種變異株,因此國門的開放應不會造成太大的衝擊。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雖然一般認為BA.4、BA.5的傳播力高於BA.1和BA.2,但從其他國家來看,歐美雖然相關疫情上升,但非常緩慢並沒有快速流行,研判是因為全世界之前一波流行的BA.1、BA.2對BA.4和BA.5有交叉保護作用;且從實驗室得血清數據也看到類似的結果,因此朝逐步邊境逐步開放的方向應沒有問題。不過邱政洵建議,「3+4」措施實施後觀察一個月以上是必要的,藉此觀察歐美等國面對新變異株的後續發展情形,但國人打第三劑的時間點較晚,還有一些保護力,這也是國內面對新的變異株可以開放國門的優勢之一。他也建議,除了持續觀察國際疫情外,國內的醫療量能和調降新冠肺炎為第四類傳染病等措施,也都必須一併考量、部署才行。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確診 指揮中心其餘防疫人員快篩陰性
指揮中心日前便宣布今天不開防疫記者會,沒想到上午卻傳來指揮官陳時中確診的消息,所幸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王必勝,已完成快篩,結果均為陰性。指揮中心發布新聞稿表示,陳時中上午自覺有相關症狀,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檢驗,結果為陽性,已透過通訊診療判定為確診,將進行居家照護,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指揮中心指出,陳指揮官居家照護期間,指揮中心持續進行防疫工作,指揮官相關業務將由陳副指揮官宗彥暫代,陳指揮官亦會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掌握各項防疫工作進度。
-
2022-06-1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入境居檢15日起全面放寬 10大QA一次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6月15日零時起的航班表定抵台時間,於調控入境一定人數總量為前提下,同步放寬下列邊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居檢方式改為3+4;至於國籍航空機組員視有無接種疫苗追加劑,分為以篩代檢0+7和3+4兩種情形。初期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以每周2萬5000人次為原則。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問答,為讀者解惑。問:入境旅客要什麼身分才能居檢天數為3+4?答:所有依規定入境的旅客。問:檢疫天數及處所?答: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問:自主防疫期間,要遵守什麼防疫規範?答: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需有兩天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問:自主防疫期間,移工可以工作嗎?學生能否上學?答: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問:入境有哪些檢測措施?答: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入境時在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問:入境時沒自備快篩,3+4期間該怎麼辦?答:入境時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會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對象為2歲以上旅客,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問:可以請家人來接送嗎?答: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的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問:是否開放轉機?答:有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畫來台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問:國籍航空機組員的檢疫防疫措施?答:如果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長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採行「以篩代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每2日快篩或PCR檢測)。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3天居家檢疫(一人一室為原則,不得外出)+4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D4-D7每日快篩或PCR檢測)。至於是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短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自我健康監測,且每5天快篩或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5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7天自主健康管理,且每7天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7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問:國籍航空機組員機上個人防護裝備有哪些規定?答:服務一般旅客時:外科口罩、手套;機上環境清消:外科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防潑水隔離衣;遇有呼吸道症狀旅客時:得由機組員評估暴露風險及穿著個人防護裝備。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傳播速度快、易重複感染,航空公司及機組員務必持續落實外站管制措施及機上適當防護,以避免感染新型變異株,維護自身及親友防疫安全。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03例不計新冠死亡 醫:判定武斷
Omicron疫情來得又快又急,染疫人數已逼近二六○萬人。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數將「全死因」納入統計,但今年卻增加六大排除原則。截至六月七日為止,國內共有三一二三例新冠肺炎死亡通報,因六大排除原則,將其中六○三例排除,其中「死亡診斷書未列新冠」或「新冠列於其他死因」就占四九八例,遭專家質疑判定過於太武斷。六○三例未列入之案例包括,死亡診斷書之死因未列新冠肺炎二二七例、新冠列於其他死因二七一例、資料不全五十例、意外或自殺卅九例、經判定死因與新冠不屬同一病程十六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明,死亡診斷書上有「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都會列入統計。若寫在「其他」欄,經防疫醫師初審或專家複審,確信無關,則會排除。其餘排除原因則是,解隔後一段時間才死亡,審查確信非同一病程,以及自殺或意外、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資料不全,統統都會排除。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中央衛生機關過去曾發文提醒醫師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可能許多醫師都習慣把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若指揮中心因此將其排除新冠死亡人數,最後呈現的統計數字有點可議,且未寫到新冠肺炎可能是遺漏。他認為,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不能自由心證,應把排除新冠死因的標準公布,既嚴謹也能接受外界檢驗。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87人「長新冠」 常見9大後遺症
今年疫情國內已有近二六○萬人染疫,據健保署統計,有七八七名康復者,因長新冠進入「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常見後遺症,包含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腦霧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國內有一○五家院所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籲染疫後出現不適應前往就診。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者六個月內症狀追蹤、復健,從去年十二月設立至六月八日,已七八七人就診,台北市四二○人最多、新北市二○一人次之,其他縣市較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七八七人常見九大後遺症,分別為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以及國外常討論的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症狀等。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表示,臨床上見到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以咳嗽、胸悶、呼吸喘為主,也有人反映容易疲倦、肌肉痠痛、失眠等,症狀表現多元,但有些症狀是「染疫前就有」,整合門診需仔細問診釐清才能判定是否為長新冠。不過,長新冠症狀並不典型,曾敬閔表示,近期有一位廿多歲女性,五月中旬染疫後二周仍持續胸悶、喘、胸痛,到整合門診求診,近日胸痛症狀加劇,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嚴重「脾臟栓塞」,醫院緊急收治住院,給予抗凝血劑藥物,目前仍在院治療中。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翻倍全球第2快 46%確診死者3天內亡
致死率破陳時中防線本土昨天新增七萬二九二一例,確診率約百分之十一點四,近七天平均新增七萬例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國內疫情正往下走。但昨新增中重症案例五七五例及死亡二一一例雙創下新高。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提出數據,指出國內染疫死亡數十三天內翻倍,居全球第二,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是現階段防疫關鍵。今年截至昨天為止,已有二七三一人染疫亡。據指揮中心統計,發病到死亡在三天內,多達一二六○人,占整體四成六。死者年齡在六十歲以上占九成,未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死者占四成三。台灣致死率前天已達「陳時中防線」萬分之十,昨致死率已破防線,來到萬分之十點五。603例不計入新冠死亡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但今年則修改定義,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指揮中心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三一二三例,截至六月八日,二五二○例列入公告,六○三例排除。排除因素包含自殺、意外,或是被醫師懷疑「可能」非染疫亡等六大因素。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則認為,指揮中心應該要公布「全死因死亡數」,並建議將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否則六大排除的原因中,有部分過於武斷,也導致死亡數可能失去意義。青少年死亡增第二例昨新增二一一例死亡案例中,其中一例為十七歲青少年,是今年疫情以來第二位因染疫死亡的青少年。該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五月卅日發病送至急診,檢測PCR陽性,診斷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藥物治療短短二天內過世。目前十三至十八歲青少年重症共四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其中二例死亡。另增一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重症兒童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四十三例,包含十八例腦炎、九例肺炎、三例敗血症、四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二例共病、二例MIS─C;其中十七人死亡。九月有可能出團旅遊莫德納公布已研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台灣目前仍有一千多萬劑莫德納疫苗還未到貨,並保有選擇次世代疫苗的選擇權。至於外界關心九月是否可以出團旅遊,陳時中表示,可能性應該是有。
-
2022-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長新冠近800人 常見憂鬱、紅疹、腦霧症狀
全台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本土累計250多萬人確診。許多民眾再痊癒後,出現持續的不適症狀,或可歸類為「長新冠」。但有醫師反應,長新冠並沒有診斷碼,未來是否對訂出診斷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去年12月1日健保署已公布國際上通用的「新冠染疫後診斷碼」為U09.9,目前統計,總共有787人因長新冠相關症狀到康復門診掛號。長新冠發生於染疫痊癒3個月後,身體出現的持續不適症狀,有專家就預估台灣將在7、8月迎來一波長新冠病患高峰,不過有醫師反應,表示健保署的系統上沒有「長新冠」的診斷碼,因此無法降病患歸類,也讓台灣長新冠人數難以統計。對此,羅一鈞說明,去年12月1日健保署已公布通用的「新冠染疫後診斷碼」為U09.9,讓醫師診斷時使用,但它「不是法定傳病」沒有通報義務,可作為內外部統計用途。羅一鈞補充,確診解隔的病患容易出現,呼吸道症狀、皮膚紅疹或有掉髮的情形,或有些憂鬱、焦慮、失眠,還有腦霧,可能與神經認知功能相關。心悸、胸痛也染疫康復門診常遇到症狀,這部分會有胸腔科或復建科,還有其他科別醫療團隊進行一站式檢查跟治療。此外,康復門診全台有105家申請,但不是每家都有收病人,41家醫院有收案,共計787人因相關症狀前去就診,以台北市420人最多,新北102人,其他縣市都比較少。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211例死亡創新高 17歲青少年重症亡
全台今日本土確診7萬2921例,死亡個案突破疫情以來新高,單日來到21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中為全台第2例的青少年死亡,打過兩劑疫苗,5月30日出現症狀,但不幸在加護病房時出現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在6月1日過世。針對死亡的案例,羅一鈞說,死亡個案211人中有197人具慢性病史,137人未打三劑,83人未施打任何一劑疫苗,126人80歲以上,個案年齡介於90歲至17歲。今日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接種2劑疫苗,最後一次是5月打第二劑,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症狀,轉送急診;在急診室檢測新冠病毒陽性,血氧血壓偏低、氧氣濃度偏低、呼吸困難,插管使用呼吸器,收治加護,檢查確認肺炎跟呼吸窘迫,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但不幸發生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在6月1日過世。羅一鈞表示,13到18歲青少年的目前累計2例死亡,前一例是15歲個案解隔後出現急性心肌炎,不幸過世,肺炎併敗血症。青少年累計重症4人,1人心肌炎、3人肺炎。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昨天口服藥物領用情況,陳時中表示,整體稍微少一些,但還是相當有效率,倍拉維9335份、莫納皮拉韋1743份,共1萬1078人份,單日10%以上的確診者會用藥物。全台空床率部分,南區持續增開病床,現在已開到1700多床,指揮中心將持續要求增開,並繼續監控。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75、增1青少年死 1兒童MIS-C燒7天送醫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中重症575例,另有211例死亡。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因肺炎死亡。另增一例MIS-C重症兒童個案,為5歲男童,疫後發燒七天送醫,所幸已出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11例死亡個案中,197人具慢性病、137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26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情形,送至急診血氧、血壓偏低,檢測PCR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收治加護病房。診斷有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損傷,不幸於6月1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4位,包括肺炎3例、心肌炎1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包括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症狀,後康復解隔離。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因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七天高燒至40度。6月2日再赴醫學中心就醫,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擴大,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6月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43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2例MIS-C;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7萬2921確診 575中重症、211死亡雙創新高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在高原期,國內今天新增7萬2921本土個案、46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個案中重症新增575例、死亡211例,均創新高。疫情仍呈現中南部升溫趨勢,個案分布前三名為高雄市1萬0822例、台中市1萬0570例、新北市1萬0201例。今日新增之7萬2921例本土病例,為3萬4527例男性、3萬8358例女性、3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高雄市(10,822例)、台中市(10,570例)、新北市(10,201例)、台南市(6,355例)、桃園市(6,298例)、彰化縣(5,266例)、台北市(5,129例)、屏東縣(3,130例)、新竹縣(1,783例)、雲林縣(1,717例)、苗栗縣(1,712例)、新竹市(1,525例)、南投縣(1,480例)、嘉義縣(1,405例)、宜蘭縣(1,285例)、花蓮縣(1,127例)、基隆市(983例)、嘉義市(937例)、台東縣(792例)、澎湖縣(250例)、金門縣(149例)、連江縣(5例)。今日新增21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6例男性、8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97例具慢性病史、83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日至6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6月7日。今日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2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越南(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法國(各1例)移入,另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69萬3787例確診,分別為1萬3321例境外移入、268萬041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584例死亡病例,其中3,5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262例、台北市708例、台中市239例、高雄市207例、桃園市204例、台南市148例、基隆市及彰化縣各125例、屏東縣99例、宜蘭縣82例、花蓮縣67例、雲林縣57例、南投縣52例、台東縣49例、嘉義市34例、新竹縣32例、嘉義縣31例、苗栗縣28例、新竹市10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59死再攀新高 死亡高峰下不來
昨天新增八萬○一九五例本土個案、三四四中重症個案,死亡案例新增一五九例,再創新高。在確診人數分布上,台中市一萬一五八七例,首度躍升全國之冠,其次為新北市一萬一四四三例、高雄市一萬一○四八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台中確診率目前不到一成,每天確診個案數應該還會再往上,但整體疫情應該會在下周下降。北部年長族群 感染曲線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基隆、台北、新北、桃園四縣市年長族群感染曲線已呈現下降趨勢,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十四縣市也即將開始下降,台灣已從高峰期逐漸往下降,估計六月中下旬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中重症及死亡比率也會明顯下降,當單日確診數降至三萬時,可開始將新冠肺炎轉為流感化監測,並為解封做準備。連日來每天死亡人數都破百,且一再創新高,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研判,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應會再延續一陣子。台北市長柯文哲昨說,中央公布死亡案例大概有百分之四十七是三天內死亡,與國外文獻發病到死亡十八天不太一樣,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釐清原因。增一四六例重症 包括三童昨新增一五九例死亡,創單日新高,當中最年輕為廿多歲男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個案因癌症轉移,住院治療,六月三日PCR採檢為陽性確診,後續出現肺炎、敗血症、呼吸衰竭,不幸於六月五日死亡。昨天中重症通報三四四例,當中一九八例中症、一四六例重症,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四歲女童,以及十歲和十二歲男童,其中十歲男童為國內首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目前累計四十二例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十七人死亡。開放邊境 觀光局擬定指引交通部長王國材接受網路節目專訪表示,不久之後可望開放國境,觀光局已經擬定出入境旅客指引,例如,出發兩天前要有PCR陰性證明,須打滿三劑,且團進團出,疫後初期可能要求旅客需持觀光簽證入境。對於國門邊境開放,陳時中說,基本上打過疫苗或相關條件下,可不用檢疫,會先從商務開放,投資客可先入境,再考慮其他旅客。至於觀光部分「恐怕還沒成熟」,就是目前還不會有「○加七」檢疫措施,以逐步縮短檢疫天數來說,目前規畫「三加四」可能性最高。在機組人員檢疫部分,打滿三劑疫苗的長程機組人員擬放寬至「○加七」,意即入境篩檢後免隔離,但須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並通過,但何時拍板還在簽核中。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致死率達到「萬分之10防線」 專家:預計6月後才會下降
昨死亡個案數一五九,再創新高,粗估國內致死率達萬分之十,已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設定的萬分之十防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我國新冠疫情致死率應差不多就是萬分之十,不過,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的時間,應會再延續一陣子。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最近死亡人數較多,原因在於死亡本來就是落後指標,將持續觀察變化。指揮中心昨也公布,今年二五一萬二九六八名確診病例,共三一二三例通報死亡(全死因);但這三千多例死亡通報卻只有二五二○例被列入公布的死亡數,其中六○三例沒有列入。未被列入的原因,包括死亡診斷書把新冠確診歸類為其他死因的最多,有二七一例;死亡診斷書沒出現新冠肺炎的有二二七例、資料可疑或還需再蒐集有五十例,意外或自殺有卅九例,另外還有確診時間與死亡隔較長時間的十六例。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指出,六月五日以前大部分感染者為青中壯年,年輕族群染疫人數眾多,例如,廿五到廿九歲染疫率達百分之十五,其次為卅到卅四歲、一到四歲、五到九歲,均為百分之十四,至於五十到五十九歲只有百分之八,六十到六十九歲只有百分之七,七十歲以上只有百分之六,明顯偏低。陳秀熙表示,年輕人染疫率較高,成為整個社會的保護傘,也能保護到年長者及小朋友。目前年長者感染率大約是百分之六到七,確診人數可能還會往上,必須審慎觀察致死率的變化,預期要過六月後,中重症和死亡才會下降。黃立民指出,我國確診人數才逐漸往下降,而死亡會比確診延遲一些,因此,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應會再延續一陣子,估計再持續到下周,但整體致死比率不太會變動,應差不多就是萬分之十,甚至可能低一些。若以高峰後累積死亡率來看,陳秀熙指出,截至六月五日台灣約十萬分之十,低於全球平均十萬分之廿,目前只有紐西蘭、日本、澳洲、新加坡比台灣還低。至於致死率計算模式,陳秀熙強調,流行高峰過後的致死率計算方式常有謬誤,因為作為分母的確診個案通報數可能下降,以致致死率變高,這在英國、加拿大、丹麥等國都看到類似現象,英國今年四月甚至出現千分之十五的高致死率。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兒童重症、腦炎多?研究啟動
昨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國內首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國內已累計四十二例兒童重症,腦炎有十八例,比率偏高,為此,衛福部通過「台灣兒童新型冠狀病毒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之基因易感性研究」,共有十六家醫學中心參與收案,將對病童及家長抽血,以便全基因定序,比對出腦炎的易感基因。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首例MIS─C個案為十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四月廿六日確診,當時僅發燒兩天,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五月廿八日再次發燒,且合併頸部淋巴結腫、皮膚紅疹,因持續發燒、嘔吐、腹瀉,就醫住院檢查,發現雙下肢腫脹,懷疑是MIS─C,轉送至台大醫院。羅一鈞表示,男童後續出現結膜紅、皮膚紅疹、發炎指數增高、血壓下降等,六月一日收治到加護病房,診斷為是MIS─C併休克,經過升壓劑、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改善,六月五日轉出至一般病房,目前仍在觀察中。MIS─C好發年齡介於六至十二歲,常見發燒三天以上、結膜炎、急性腸胃道症狀等,羅一鈞提醒,若兒童染疫六周內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或頭暈等六大症狀,務必盡快送醫。另兩例兒童重症,四歲女童曾有癲癇慢性病史,十二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目前均仍在加護病房。前衛福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感染Omicron引發腦炎,主因應不是病毒侵襲腦幹,是病毒增強自主神經反應,引發壓迫腦幹,讓病童呼吸跟心臟等中樞受影響而死亡;目前十八例腦炎病童有不同臨床表現,致病機轉有一點複雜,希望透過這次基因比對,了解致病原因。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基因研究找致兒童腦炎機轉 羅一鈞:16醫學中心進行
新冠肺炎染疫兒童罹患兒童腦炎,已奪走多名幼童生命,衛福部通過「台灣兒童新型冠狀病毒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之基因易感性研究」,以找出國人是否有特殊基因表現,導致兒童染疫後併發腦炎,研究由林口長庚醫院及國衛院負責。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將由前衛福部長林奏延帶領16個醫學中心共同收案,等研發組可分享成果時會再請該組報告。羅一鈞表示,衛福部昨晚通過相關研究計畫,因兒童併發腦炎不一定集中某縣市或區域,因此和北、中、南、東醫院,透過抽血檢測等全基因體定序方法,研究腦炎相關個案。這項研究由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負責,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等人共同主持,目前已與衛福部桃園醫院及台大兒童醫院等醫學中心,總共16家醫院合作,目前已預計開始收案,因研究對象為50名腦炎病童,人數多、收案困難,因此會尋找更多醫院參與。另外,他說,兒童染疫後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的病童有增加趨勢,常以休克表現,往往是確診後2至6周又開始發燒,合併皮膚、心臟、胃腸、腎臟等變化,家長一定要注意。林奏延也表示,將與指揮中心研發組討論,希望MIS-C可以納入這次研究,希望有更好的結果。至於兒童疫苗間隔縮短時間,陳時中則表示,下一步疫苗施打計畫將請ACIP委員討論,目前還在安排時間,但一定會在本月進行。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確診者居家照護達74.1% 陳時中:仍要再進步
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第二輪快篩實名制上路後販售狀況穩定,因此除特殊情形外,不再公布每日販售情形。今日南區空床率終於突破3成,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仍會繼續要求醫院加開量能;全台醫院部份的輕重分流則是表現不錯,但居家照護分流仍要再進步。陳時中表示,全台醫院在輕重分流方面表現不錯,輕症住院只佔1.9%,加強版防疫旅館/集檢所0.8%,居家照護97.3%,每區分佈都均勻,最低有道96.7%、最高98.2%,醫院輕重分流做得滿確實的。基層居家照護部分,陳時中認為還有進步空間,目前各縣市差異大,全國整體占74%,台中、澎湖、花蓮到100%;希望各地衛生局派案時,盡量居家照護,除非特別情況,否則盡量讓基層負責,對輕重分流會比較好,但已經有進步了。全台空床率部份,南區終於突破3成,陳時中指出,南區空床率30.1%仍低,但病床已有稍稍增加,這兩天持續要求每家醫院開出中央要求的病床數,全國則是整體空床率目前來到44.4%。抗病毒口服藥物領用情形,總共領用1萬1427份,其中倍拉維9102份、莫納皮拉韋2325份。陳時中表示,整體用藥狀況算是相當不錯。此外,指揮中心公布全台疫苗施打狀況,昨日新冠疫苗接種8萬8333人次,第一劑覆蓋率90.45%、第二劑82.15%、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9%、追加劑接種率66.94%。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端午後連2天單日增8萬 指揮中心:假日效應、下降緩慢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在高原期,端午連續假期單日確診人數雖降至6萬,但這兩天又躍升至8萬多人。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一部分是受到假期影響,等結束後才確認的通報人數,另一部分是反應病例下降不是一下子往下掉很低,而是緩步下降,「但下降趨勢清楚」。至於何時開國門,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和中國附醫副院長黃立彬皆表示,預估疫情6月中旬就會有明顯的下降,可望在7月初結束,若加上「疫苗覆蓋率」以及「醫療量能確保」,國門可望7月開放。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有看到專家說如果連續兩周疫情下降,也許7月初疫情結束。但目前指揮中心不以清零為目標,以減災方式做防治。觀察香港疫情,3月後疫情到非常高的地步下降,但最近又往上走,其他國家則是呈現高峰緩慢下降,都很難完全結束疫情,因此還是要戴好口罩。他說,至於開國門和檢疫等相關措施,目前一直在檢討中,以縮短檢疫天數為目標。不過交通部長王國材接受網路節目專訪表示,眼看國境不久之後可望開放,觀光局給旅行業的出入境旅客指引已經做好,包括出發2天前要有PCR陰性證明,在疫後初期可能也會要求旅客持觀光簽證入境。因此外界莫不期盼何時可上路。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原則上打過疫苗可以不再檢疫,但「0+7」還沒成熟,所以會逐步縮短檢疫天數,「3+4」的可能性最高。目前會讓投資客可先入境,接下來才會考慮其他的旅客。將參考國外經驗等疫情從高峰往下降,至於降到多少,要看病房數與實際上醫療數來考慮開放時間。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44 再增3兒童 含首例MIS-C個案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344例中重症,另有159例死亡個案,再創新高,死亡個案中雖無兒童個案,但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4歲女童以及10歲和12歲男童,其中包含國內首例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344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146例。重症包括三例兒童個案,其中一位為日前台大報告的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26日採檢陽性確診,當時症狀僅發燒兩天,居家照護至解隔離。5月28日再次發燒,出現頸部淋巴結腫、皮膚紅疹,因有持續發燒、嘔吐、腹瀉,就醫雙下肢腫脹、持續發燒三天,送至醫學中心。後出現結膜紅、皮膚紅疹、發炎指數增高、血壓下降等,6月1日收治到加護病房,診斷為是MIS-C併休克 ,經過升壓劑、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改善,6月5日轉出至一般病房。重症個案還包括一名4歲女童,有癲癇慢性病史,6月3日出現全身抽搐送醫,血壓及氧氣濃度偏低,體溫達40.7度,退燒後抽搐停止。但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且經頭部電腦斷層診斷為疑似腦炎,住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12歲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5月24日發燒到38.4度,5月27日痰阻塞缺氧發紫,送醫出現低血壓、血氧降低,PCR檢驗陽性確診,插管使用呼吸器以及升壓劑並轉送至醫學中心,診斷為吸入性肺炎合併新冠感染,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病況穩定。12歲以下兒童重症目前累計42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1MIS-C;其中17人死亡。重症個案也包含一位青少年,為16歲男性,本身有血管炎、癲癇慢性病。5月30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水和活力下降情形,快篩陽性,31日至急診出現血氧下降和呼吸窘迫,X光顯示雙側肺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氧氣、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日已轉至負壓病房,目前病況穩定,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累計3例,包括兩例肺炎、一例心肌炎。除了兒童及青少年個案外,重症個案也出現一年輕20多歲男性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等病史,5月25日採檢陽性、26日外傷,發生肺挫傷併氣胸及血胸,轉送到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6月1日已出院回家。159例死亡個案,157人有慢性病,101人未接種慢三劑,100人超過80歲以上。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萬195例 確診死亡159人創新高 台中超越新北高雄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今天新增8萬195例本土個案、28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則再創新高,新增159例。其中破萬縣市分別為台中市1萬1587例、新北市1萬1443例、高雄市1萬1048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死亡人數較多,但因死亡本來就是比較落後的指標,會持續觀察變化。今日新增8萬195例本土病例,為3萬7611例男性、4萬2550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1,587例)、新北市(11,443例)、高雄市(11,048例)、桃園市(8,039例)、台南市(7,054例)、彰化縣(5,582例)、台北市(5,531例)、屏東縣(3,236例)、新竹縣(2,293例)、新竹市(1,806例)、雲林縣(1,778例)、南投縣(1,705例)、苗栗縣(1,687例)、宜蘭縣(1,420例)、嘉義縣(1,367例)、花蓮縣(1,223例)、基隆市(1,115例)、台東縣(933例)、嘉義市(878例)、澎湖縣(314例)、金門縣(99例)、連江縣(57例)。今日新增1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5例男性、5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7例具慢性病史、7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6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6月5日。今日新增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4例)、韓國及泰國(各1例),另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9日至6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62萬941例確診,分別為1萬3274例境外移入、260萬76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373例死亡病例,其中3,35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99例、台北市685例、台中市223例、桃園市186例、高雄市180例、台南市136例、基隆市119例、彰化縣113例、屏東縣93例、宜蘭縣78例、花蓮縣65例、雲林縣54例、台東縣47例、南投縣45例、嘉義市32例、新竹縣31例、嘉義縣29例、苗栗縣26例、新竹市9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只是沒有明寫」陳時中改口:24小時火化不算錯
新冠確診者死亡後廿四小時內火化爭議不斷,指揮官陳時中上周拋出「沒有規定要在廿四小時內火化」說法引發各界批評、更被認為是甩鍋責任,陳時中昨說法大轉彎,稱有些人誤解廿四小時內要快速火化,「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沒有明寫」。等於說廿四小時內火化,是正確作法。新北市長侯友宜昨表示,「實務運作就是廿四小時內火化」,陳時中說沒這樣的規定,聽了覺得「怎麼會這樣」,期待中央對往生者跟家屬有所交代。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中央應盡速訂定全國一致的殯葬指引,以安民心。侯友宜說,他到第一線火化場去看了幾次,人生最後那一段路沒有家屬的陪伴,更沒有人祝禱,匆忙間無法讓往生者走得平安,都是家屬一輩子的痛。中央總要說清楚講明白未來怎麼做。柯文哲昨面對議員質詢時指出,全台灣都以為廿四小時內要火化,陳時中的講法,好像把大家都當白癡。北市自五月起平均每天火化的確診死亡者超過卅人,研議未來使用透明屍袋,方便家屬瞻仰遺容。副市長黃珊珊說,中央在遺體處理上有兩項指引,包含在醫院、車子上入殮,及盡速火化。柯文哲說,按照SOP走就是廿四小時內火化,因為根本沒存放的地方。陳時中稱指揮中心僅要求「盡速」火化,沒規定要廿四小時內,被批把責任甩鍋給醫院及殯葬業者。有殯葬業者拿出衛福部公文,上面寫著「建議於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陳時中表示,一開始規定就是「火化或經報准地方政府可深埋」,為安全避免染疫風險,要求快速火化,但有人誤解要在廿四小時內火化,「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明寫,但沒有說這樣是錯的」。陳時中表示,地方政府處理遺體時,考量火化場量能,都以廿四小時為原則,但法律沒有規定廿四小時內,只要求「盡速」。他指出,因擔心有洩漏、感控疑慮,確診死亡盡量不進入冰櫃,愈快火化愈好。雖然這樣讓家屬無法瞻仰遺容,有所遺憾,但有傳染風險,就請大家盡速火化。至於家屬可以瞻仰遺容?陳時中話說得模糊,他表示,應避免打開雙層屍袋,產生公共衛生及感染疑慮。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比前天暴增近三萬例 高雄、台中單日確診雙雙破萬
昨新增八萬二九七三例本土個案,比前天暴增近三萬例,且中南部染疫病例數明顯增加,高雄市、台中市分居一二名,染疫人數分別為一萬二五七二例、一萬二四九八例,其次染疫較多縣市為新北市一萬一五○四例、台南市七四八七例、桃園市六六三○例、台北市五八二四例、彰化縣五七八四例。此外,新增的一二四例死亡個案中,其中一例為九個月大女嬰於家中死亡,兒童死亡人數累積至十七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觀察連假期間四天單日確診平均值約六萬左右,預估高峰期約維持一個月,將再觀察這幾天變化,但疫情趨勢應該是往下走。是否七月有望脫下口罩、八月開放邊境,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上午說,「現在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會適度應變地來調整各種情況。」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指,現在國內確診八萬人、每天入境確診四十人,邊境管制已經沒有意義,但口罩什麼時候拿下來先不用講那麼大聲。陳時中表示,七月仍暫時不會放鬆口罩防疫措施,因為口罩對其他呼吸道疾病有防治效果。邊境檢疫天數會在一定範圍內鬆綁,商務客入境,會縮短天數,而非採取逐案審查免隔離措施。昨增一九三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八十七例、重症一○六例,其中兩例兒童重症個案,皆一歲女童,一名本身有慢性癲癇疾病,因發燒、多次抽搐住院治療,診斷為感染新冠肺炎共病癲癇重積狀態,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等藥物治療,六月六日出院。另一女童則無慢性病,因發燒至四十度且出現咳嗽、嘔吐症狀,採檢陽性確診。返家照護又出現呼吸喘、活力及食欲減退情況,緊急至急診就醫;診斷為哮吼、呼吸窘迫。經插管使用呼吸器,以類固醇、抗生素治療後,五月卅日出院。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卅九例,分別為十七例腦炎、八例肺炎、三例敗血症、四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二例腦腫瘤,共十七人死亡。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台誤解確診亡要24小時火化?陳時中:沒做錯只是我們沒明寫
國內針對確診者死亡,被迫趕24小時火化爭議延燒,指揮中心雖稱沒有規定,但醫院、殯葬業者皆如此執行,引發家屬極度不滿。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有些人誤解24小時內要快速火化,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明寫,但沒有錯。中央要求確診主「儘速」火化,至今尚未有明確規範。陳時中今強調,針對確診者遺體處理,一開始規定就是火化、或經報准地方政府可深埋,為安全避免染疫風險,要求快速、急速的火化,有些新聞誤解說要24小時內,「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明寫,但沒有說這樣是錯的」。陳時中表示,針對醫療院所訂定指引,處理屍體部分,要確保遺體不會再度傳染或防疫安全,因此規定裝上兩層屍袋後,不能打開瞻仰遺容,這是當初的規定,避免打開時傳染給處理人員,後續則要盡速火化。陳時中表示,地方政府在處理遺體時,考量火化場量能,不影響日常工作下,都以24小時原為則,法律上沒有規定24小時內要火化,但有要求要盡速,地方根據排班、火化場量能,盡量在24小時內。陳時中表示,相較過去要在冰櫃裡處理遺體,不過擔心有洩漏、感控物,因此盡量不進入冰櫃下,因此越快火化越好,以免有任何傳染可能性,雖然這樣對家屬瞻仰遺容有遺憾,當然也很不捨,但還是要綜合考慮,有傳染風險在,既然有規定時間就請大家盡速火化,根據火化塲要求24小時處理較好。殯葬業者反應,若家屬想要瞻仰遺容,卻沒有足夠空間可暫存遺體,陳時中說,目前地方政府有規畫暫停區,現在都沒有進入冰櫃,照顧面規定,遺體放入雙層屍袋關起來後,就要避免再打開,怕有洩漏造成疫情擴散,雖2年多有遺憾,但也沒有造成殯葬處所再度感染,若要為了瞻仰遺容又打開,是有風險,對工作人員都有公共衛生疑慮。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估月底單日確診萬例以下 陳時中:七月不鬆口罩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指揮中心日前表示現正值高原期。不過有醫師表示,6月23日就可跌到每天新增千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如果納入放假效應,四天平均值約6.6萬左右,高峰期大約一個月,希望數目會往下,但還是要觀察。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六月底單日確診人數到萬例以下是有可能,但千例以下應該不可能。莊人祥表示,今天單日新增八萬多例主要是因為前幾天連假。其中PCR採檢量沒有太大變化,但快篩陽性確診的部分湧入,可能診所到周一營運才能看診、通報。過去六日確診人數也都會低於平日,所以認為今天八萬多例可能是連假,集中在周一通報,可再觀察。但疫情趨勢應該還是在往下走。而針對台灣是否七月有望脫口罩、八月開放邊境,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表示,現在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會適度應變地來調整各種情況。陳時中今天下午在防疫記者會上則表示,口罩的防疫措施還是要做好比較好,七月暫時不會整體放鬆,因為口罩對於其他呼吸道疾病也有相當的防治效果。至於邊境會將檢疫天數在一定範圍內鬆綁,就像之前從14天縮短為現行7天。而商務客因投資、採購需求入境,也將朝向縮短天數進行,而非採取逐案審查免隔離的措施。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陽過」三個月內 住院、陪病可不用篩檢
過去為防院內感染,民眾需採檢陰性後才可住院、陪病等。不過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延燒,已有200多萬國人染疫,因此指揮中心調整「醫院因應COVID-19醫療應變措施」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15天以上至3個月內者,得免除篩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已於6月6日發文各縣市衛生局轉知醫療院所,適用人員包括住院病人、陪病者、探病者、急診留觀24小時以上病人及其陪病者、醫療照護人員、採檢人員等。配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確診個案處置及解除隔離治療條件」修訂,指揮中心調整「醫院因應COVID-19醫療應變措施」之已解除隔離確定病例得免除篩檢條件,並已於6月6日發文各縣市衛生局轉知醫療院所,實施日期依各醫院公告辦理。調整內容說明如下:一、由「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修正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者,得免除篩檢」。二、醫院得衡酌社區傳播風險,依上開原則執行住院病人、陪病者、探病者、急診留觀24小時以上病人及其陪病者、醫療照護人員、採檢人員等篩檢措施,若本身為確診者已解隔,且符合「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相關之入院篩檢及定期篩檢。指揮中心指出,各項醫療應變策略將持續視疫情狀況滾動修正,相關醫院因應COVID-19醫療應變措施已置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專區/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相關指引/醫院因應COVID-19醫療應變措施項下,供各界下載運用。另呼籲醫療機構務必落實執行醫療應變措施,強化感染管制,以確保人員健康安全,共同嚴守醫療防線。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3 兩童重症已出院 九個月大女嬰家中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193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124例死亡個案。其中,重症再增兩例兒童個案,皆為一歲女童,幸皆已出院。另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家中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193例,包括中症87例、重症106例。重症包括兩例兒童個案,其中一歲女童,本身有慢性癲癇疾病,服癲癇藥控制中。5月26日發燒至攝氏39.1度,送醫時檢驗陽性。住院使用抗癲癇藥,住院期間仍多次發生抽搐,5月30日轉加護病房,電腦斷層沒有發現腦部異常,診斷為感染新冠肺炎共病癲癇重積狀態,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等藥物治療,6月6日出院。另一名一歲女童則無慢性病,5月16日發燒至40度,出現咳嗽、嘔吐症狀,快篩陽性。5月17日就醫,PCR採檢陽性確診,給予藥物返家照護。但夜間出現呼吸喘、活力及食慾減退情況,5月18日至急診,發現胸凹、呼吸費力,X光顯示肺炎及上呼吸道狹窄,診斷為哮吼、呼吸窘迫。個案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抗生素治療,5月23日拔管及移除呼吸器,5月24日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30日出院。死亡124例中,個案年齡介於0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54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死亡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九個月大女嬰無慢性病史,5月27日和母親同睡,清晨被媽媽同住友人發現被子蓋住女嬰沒有呼吸。至醫院PCR陽性、Ct值33.7,經司法相驗為呼吸衰竭及感染新冠肺炎。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39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8.2萬 高雄、台中躍升一、二名
端午連假過後,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又大增。今天新增8萬2973本土病例、54例境外移入;新增死亡124例。其中,中南部病例數大增,破萬縣市包括高雄市1萬2572例、台中市1萬2498例、新北市1萬1504例。 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病例增加主要是因為假期結束的關係。今日新增8萬2973例本土病例,為3萬9854例男性、4萬3090例女性、2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高雄市(12,572例)、台中市(12,498例)、新北市(11,504例)、台南市(7,487例)、桃園市(6,630例)、台北市(5,824例)、彰化縣(5,784例)、屏東縣(3,459例)、苗栗縣(1,983例)、南投縣(1,905例)、雲林縣(1,892例)、新竹縣(1,753例)、宜蘭縣(1,579例)、嘉義縣(1,557例)、新竹市(1,493例)、花蓮縣(1,427例)、基隆市(1,156例)、嘉義市(1,097例)、台東縣(859例)、澎湖縣(307例)、金門縣(200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12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7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6例具慢性病史、4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8日至6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6月5日,。今日新增5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9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英國(3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4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5日至6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54萬871例確診,分別為1萬3246例境外移入、252萬757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214例死亡病例,其中31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56例、台北市662例、台中市208例、桃園市175例、高雄市171例、基隆市114例、台南市122例、彰化縣108例、屏東縣84例、宜蘭縣73例、花蓮縣65例、雲林縣51例、台東縣45例、南投縣43例、新竹縣29例、嘉義市30例、嘉義縣26例、苗栗縣23例、新竹市8例、金門縣5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 專家:疫情高峰估7月告一段落
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國累計感染百分比(確診率)超過百分之十,整體是往下的感覺,但因這幾天為端午假期,還需觀察是否有假日效應;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北部下降很多,加上民眾自制力強、疫苗打得不錯,估計端午假期對整體疫情的影響不大。蘇益仁說,這波疫情高峰期預計到七月告一段落,但尚有不願打疫苗、疫苗間隔拖太久的民眾,以及無法接種的小朋友,病例數應維持在單日一千至三千例左右,不至於影響醫療量能。不過,秋冬恐有新變異株,長者、脆弱族群應在十到十二月前接種第四劑疫苗,以免疫情捲土重來。陳時中表示,將台灣畫分六區來看,台北區、北區的累計感染百分比分別為百分之十四及百分之十二,七日移動平均病例數可以看到下降的曲線很清楚;中區感染百分比不到百分之八,疫情曲線仍在高點;南區及高屏的感染百分比約百分之六和百分之八,疫情曲線仍持續上升;東區感染百分比約百分之十,疫情曲線微降。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男童癒後高燒休克 國內MIS-C首例
台大醫院收治國內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病童,這名十歲男童染疫後兩天痊癒,但隔了一個月突然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就醫後病情惡化,因休克住進加護病房;兒科急診醫師預估,未來一到兩周全台可能出現廿多例個案,家長應提高警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是罕見高度炎性反應和多重器官損傷,死亡率約百分之一到二,常見於感染後二至六周,若發燒三天以上,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任一症狀,應立即就醫評估並告知兒科醫師確診病史。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於臉書揭露國內首例MIS─C個案,男童四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後痊癒,但五月底忽然出現高燒等症狀,檢查確診為MIS─C,因合併休克而收治加護病房,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治療後病況趨穩,已轉出加護病房。「是要打仗的時候了!」林銘泰提醒,兒童接種疫苗可同時預防新冠重症及MIS─C,希望不會再有第二例。林口長庚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歐美資料顯示,廿一歲以下兒少發生MIS─C機率較高,國外MIS─C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為十萬分之五十四、Delta為十萬分之四十九,Omicron則降低至十萬分之三點八,如以台灣十歲以下約廿五萬人確診來換算,未來一、兩周可能會出現廿幾例。吳昌騰提醒家長,家中幼兒在確診康復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廿四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北市恢復實體課 衝刺學習力【記者潘才鉉/台北報導】台北市各級學校遠距教學二周,隨著學生疫苗覆蓋率提升,昨恢復實體課程。國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劉一寬表示,學生二次段考後成績普遍下降,家長發現國中生自主學習力較弱,希望學生返校復課強化學習成效;教師也擔心學生學習狀況不好。防疫問題,如今正在打第三劑疫苗,擔心會少一點。教育局表示,全市各中小學恢復實體課程為原則,國九及高三持續遠距至畢業典禮前一天。本周一二八所公私立中等學校,有九十三校恢復實體課程,十九校遠距教學,十六校部分遠距、部分實體。一五三所公私立國小僅一校經課發會決議,六年級配合畢業考仍採遠距教學,其餘學校連同幼兒園都恢復實體課程。教育局表示,台北市於六月三日完成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疫苗集中接種,五到十一歲兒童參加集中接種人數計七萬四○六二人,接種率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八。加上疫苗平台或醫院特別門診接種疫苗,接種率百分之五十六。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數減、死仍逾百 感染率破10%疫情向下
新冠肺炎本土新增病例昨降至五萬二九九二例,二四三例中重症、一五一例死亡,疫情兩年半,本土死亡案例突破三千大關,累積三○七五例。在昨天死亡個案中,一名十五歲國生男生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並無不適,返校上課第一天突然昏倒,送醫時已無呼吸心跳,為國內首例青少年死亡個案。近日確診人數明顯下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北區(雙北、基隆、宜蘭、金馬)、北區(桃、竹、苗)等疫情明顯下降,這兩區居住人口母數較大,染疫人數明顯降低,所以整體看來也有往下降趨勢,但以七天移動的平均病例數來看,較能清楚看到疫情趨勢;全國累計感染百分比超過百分之十,有往下的感覺。南部上升 盤整醫療量能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個案分布前六名為新北七七○三例、高雄七五○六例、台中七○三七例、桃園五一六二例、台南四四二六例、台北三七六五例。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在擴大防疫會議中指出,國內的疫情尚在高原期,雖然北部感染的人數趨緩,但是南部略有上升趨勢,請指揮中心妥適盤整南部醫療量能,以備不時之需。據統計,指揮中心要求南區完成專責病房加開兩百床,其中台南加開一百床;南區從一四四四床增加到一五一八床,空床率從百分之廿八點五上升至廿九點五,但仍低於三成。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首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十五歲男學生無慢性病,身體健康,曾接種一劑疫苗,五月廿日發燒,廿二日PCR採檢陽性,確診後居家照護至廿九日;五月卅日回到學校上課,不料突然昏倒,送醫已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司法相驗死因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併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十三至十八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兩例,另一例重症個案為四月廿七日公布的十五歲少女,出現肺炎症狀,已於五月中旬解隔。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昨天再增加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患有先天泌尿系統疾病,至醫院手術前採檢陽性,收治加護病房,出現心跳、血壓、氧氣濃度下降,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六月二日死亡。目前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卅六例,敗血症增至三例,其中十六人死亡。另外,台大醫院收治國內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病童,十歲男童染疫後兩天痊癒,一個月後突然高燒病情惡化住進加護病房,醫師預估未來一、兩周全台可能出現廿多例,提醒家長應提高警覺。兒童第二劑擬縮短為八周指揮中心統計,目前五至十一歲人口第一劑疫苗接種率達百分之六十點五,已屬超高比率,歐美僅約三成;在扣除確診人數後的社區涵蓋率達百分之七十四點二,分析各縣市社區涵蓋率,屏東縣最高,已達百分之九十一點七,雲林縣百分之九十點二次之,北部社區涵蓋率稍微差一點。何時兒童可接種第二劑疫苗?陳時中表示,考慮將間隔從十二周縮短到八周,不過仍要等月底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