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新冠疫情
共找到
1111
筆 文章
-
-
2022-03-24 該看哪科.感染科
世界結核病日 結核病症狀類新冠 初期不易發現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表示,將努力達成2035年消除結核病的目標,除了針對65歲長者進行篩檢,移工篩檢則是下階段的防治重點,期望能將確診病例降至10例以下。疾管署指出,結核病與新冠肺炎同樣為呼吸道傳染病,在發病初期難與新冠肺炎做區別,必須透過檢驗才能確認區分。提醒民眾如出現咳嗽持續二周、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發燒等六症狀,應主動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依據疾管署統計,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每10萬人口31例,累積降幅達57%,但2021年仍有7187人確診結核病,亦即每一小時就有一人確診。薛瑞元表示,在新冠疫情籠罩下,全球結核病防治受到嚴重影響,2019至2020年全球通報數未升反降18%,結核病死亡率不降反升,為2005年以來首見。由於就醫數減少,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需格外注意。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指出,過往肺結核患者多依賴胸部X光片,隨著醫療進步發展,也可以像新冠病毒一樣進行的核酸檢測,針對抗藥性的病人進行抗藥性基因檢測。余明治說,曾遇過百歲人瑞就醫確診,至少需治療六到九個月,未來也會通過疾管署服藥到府關懷監督患者確實服藥,謹守「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規定,確保病人規律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會針對國際傳染病進行監測,包含東南亞的移工朋友,將會定期關心健康。針對受結核菌感染但尚未發病的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中約5至10%發病成結核病的風險,在未發病前,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預防未來發病。
-
2022-03-24 養生.運動健身
身體痠痛超過3天需就醫 醫曝疫後恢復運動注意事項
●長者別在清晨或晚間運動●暖身不足易發生肌腱韌帶和肌肉拉傷●長者運動,先從走路開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台灣防疫措施已逐步解封,許多民眾重拾運動習慣,卻出現不少運動傷害。醫師提醒,太久沒運動,若熱身不足或一下子運動強度太高,很容易導致身體產生疼痛、肌肉拉傷問題。尤其大多數長者的肌力和體力下降,建議先從「每日步行15至30分鐘」做起,再循序漸進、加強運動強度較佳。先做伸展 或步行30分鐘聯新國際聯合診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指出,春天氣候乍暖還寒,日夜溫差大,建議長者不要在清晨或晚間運動,以避免發生心肌梗塞或受傷,也提醒運動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暖身再運動。「暖身不足是造成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之一。」趙明哲表示,最常見因暖身不足造成肌腱韌帶和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出現全身性肌肉痠痛、肩部或膝蓋疼痛、腳踝後方的阿基里斯跟腱疼痛、足底筋膜炎、大腿後肌拉傷等痠痛問題。趙明哲提醒,民眾運動前,應進行伸展、跳躍練習、步行等暖身運動,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尤其長者在運動前,建議可以花15至30分鐘走路暖身。到健身房也是先做伸展暖身,若做推舉時,要從難度低或強度低的項目進行,也可與教練或醫師討論安排輕度運動處方,按表操課運動。調整目標 不要急於挑戰初期恢復運動到身體開始適應後,再逐步拉長運動時間和強度,趙明哲指出,運動過程中要「調整目標」,不要急於一口氣挑戰最高目標,若有路跑或跑馬拉松習慣,也可以視情況從3K、5K、7K等距離進行彈性調整。「運動過程要不斷傾聽身體的聲音,很可能同一組動作第二天做會出現不同的痠痛感覺。」趙明哲強調,若身體稍微痠痛,約一至二天會消散;若疼痛超過三天,很可能是運動受傷,必須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運動口罩 應選透氣佳趙明哲說,運動雖然好,但每周至少應休息一天讓身體恢復。已經可以適應步行運動的長輩,若想要進行「球類運動」,則要注意針對「運動強度」、「時間長短」進行評估;為減少運動傷害發生,可先從非接觸型運動開始,例如「槌球」等長時間且慢節奏的運動,逐步晉升到「高爾夫」或「撞球」,若強度和爆發性提升,可往兵乓球、羽球或網球慢慢加強,運動過程要循序漸進。如今室內外運動已無須戴口罩,可以好好運動了。趙明哲指出,一般民眾使用醫療型口罩有防水層,口罩密度雖然好,但二氧化碳容易殘留且造成身體缺氧,若進行高強度運動,對心肺功能相當不利,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若是未來又面臨運動戴罩,建議應選擇透氣好的運動口罩較佳。
-
2022-03-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夫婦連日批評防疫 陳時中笑:事後見解比較多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召開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衛福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時,有媒體問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其夫人陳佩琪連日針對疫情及疫苗發表尖銳意見「會不會覺得這對夫妻總是在馬後砲?」陳時中忍不住笑起來,然後說「不會啦,只是事後見解比較多。」柯文哲昨天到東海大學當一日教授,突然脫口預言四月新冠疫情會大反撲;陳佩琪昨也在臉書發文對國民黨立委鄭麗文日前怒嗆衛福部長陳時中「疫情死了800多人,竟還要開放福食」,發表評論。陳佩琪表示,若當年東洋藥品買BNT疫苗沒破局,人們早點有疫苗可打,可能不至於死這麼多人。對此,陳時中回應,這段時間各種預測都有,相關評論他還沒有仔細看。不過,當時商業談判之所以沒成,主因有三點,首先是沒有完全授權,第二點是冷鏈還沒有那麼多,第三點是疫情沒那麼大,以當時的狀況下,很難買那麼大的數目,再者是當時在價格上無法接受。被問到最近境外移入個案增加,陳時中表示,目前邊境還沒有形成壓力,不會改變檢疫天數,還要持續觀察。至於嘉義婚宴確診者都在不同桌,是否可能代表疫情從台北往南傳播?陳時中表示,目前指標個案仍認為是一位寵物店職員,該案Ct值11.4。不過,過去也會看到群聚事件中有更早期感染的個案,所以疫調仍持續進行中。有關民進黨籍立委陳明文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席公開活動,脫口罩致詞照片曝光,陳時中表示,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參與會接觸不特定人的活動,脫口罩時機也要符合指揮中心的要求。至於有關新北市議員張志豪在臉書上發文,支持陳時中參選新北市長,認為絕對是「黑馬級的超強母雞」,陳時中表示,「我還沒有進入那樣的狀態。」
-
2022-03-19 養生.人生智慧
辛苦工作大半輩子,退休理財該如何規畫?專家:掌握「三不原則」養大退休金
近年市場上流行「超前部署」的口號,談到退休理財規畫,基富通總經理王浩宇表示,退休準備也是同樣的道理,甚至不僅要「超前」,還要「抄錢」。所謂「超前」,指的是「有想法、有計畫」;而「抄錢」,便是「付諸行動」,透過投資理財,達成完美人生的目標。王浩宇表示,很多人辛苦工作大半輩子,努力拉拔小孩長大成人,等到老了、快要無法工作的時候,才想到「退休」這件事,這時候多半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在現代社會與醫療水準進步下,大家普遍面臨「退太早、活太久、花太快」3個問題。根據勞動部統計,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約63歲,較法定退休年齡65歲還要早,而且與先進國家相比,英國64歲、美國67歲、韓國72歲、日本70歲,台灣勞工的退休年齡確實偏早。早點退休、安享人生,固然是好事,但隨著國人壽命逐年增長,現在平均已來到81.3歲,代表退休後還有20年左右的日子要過。如果沒有收入,每天都是只出不進,一不小心活得太久了,手上的錢將會花光。所以王浩宇認為,規畫理財退休要有想法和計畫,先設想好未來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需要多少花費,再付諸執行。過程中,應掌握「三不」原則。第一不不能老了才開始準備。時間上,10年不嫌晚、20年不嫌早,愈早準備,愈可以善用時間的複利效果,滾大退休帳戶。第二不不只是存錢。現在利率水準偏低,依照72法則,以1%利率計算,資產翻倍的時間要72年,因此單靠存錢,資產增長的速度太慢,會被通膨猛獸侵蝕,降低購買力,必須要適度承擔風險,投資股票、債券等風險性資產。第三不不能殺進殺出,犯了追高殺低禁忌。雖然市場變化劇烈,例如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造成金融資產迅速修正,只要是對的投資策略,可透過定期定額、資產配置,分散進場時間、標的,降低波動風險,逐步養大退休金。
-
2022-03-18 新聞.長期照護
禁長照探視卻鬆綁邊境 家屬炸鍋:政府監禁弱勢長者
台灣3月7日起邊境鬆綁,包括開放商務客可入境、檢疫期縮短至10天等,未來更朝「753」規劃,從檢疫7天、5天、3天到全免檢疫。但目前國內仍有4縣市長照機構全面禁止探視,家屬怒轟,政府稱「因疫情」不開放機構探視,卻猛開邊境、商務甚至未來的國際旅遊,「是要保護長者,還是監禁長者隔離在社會外?」要政府應先開放長照機構探視,再開邊境。居住桃園市的50歲陸先生,透露高齡80歲的失智母親居住長照機構,10多年自己和哥哥天天探視、陪媽媽聊天,相較其他住民,母親精神狀況明顯較好,認知功能也退化較慢。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最近一次探視是過年前,因桃機爆發群聚,桃園1月8日起即禁止長照機構探視,至今依舊無法解封,他憂心許久未見「母親會認不得自己」。陸先生表示,這2、3年來長照機構住民探視權「彷彿被漠視」,中央只要遇到疫情,「禁止速度快,但解封速度超慢」;就算中央宣布開放長照機構可探視,地方政府不一定立刻跟進,中央只會說「尊重地方自主權」;地方政府開放了,長照機構也不一定開,地方只說「尊重長照機構」。機構起初先開放單一時段,過3個月才開第二時段探視,好不容易「過3關」可探視母親,但有新疫情時「全部立刻禁止」。「除了禁止探視,政府沒有其他做法了?」陸先生說,政府頻催疫苗施打率,他早在1月就施打第3劑,母親也已完整接種,政府應該「有條件」開放探視,像是疫苗接種、快篩陰性證明等,讓符合條件的家屬可以探視,而不是用「最嚴格」、「不符合比例原則」的手段,完全禁止探視。陸先生憂心,失智症母親並不適合用視訊方式互動,禁止探視的政策,剝奪家屬親情交流的權利,他怒斥「人不是只要活在世上就好,要有生活品質,政府不能這樣監禁長者,好像關著就不會染疫、不會出事一樣,非常不人道!」陸先生認為,政府急著開放邊境,另一面卻是「把長者拘禁起來,要他們不要出來」,質疑政府「到底是要保護長者,還是隔離長者不要進入社會?」他身為家屬的立場,認為國內應該先開放機構探視,才考慮邊境是否解封。指揮中心3月1日開放醫院探病、長照機構探視管理措施,但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除例外情形之外,維持禁止探病、探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先前指出,北北桃高還是列在中風險等級以上,需再觀察一段時間。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每星期評會評估這四縣市的風險等級,看後續是否調整。
-
2022-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何時能解封? 前副總統陳建仁:要看兩條件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今(16)日出席三三企業交流會發表專題演講,企業關心國內防疫措施何時能解封?陳建仁表示,台灣的疫情要解封,他個人的看法是要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國內第三劑疫苗的接種率達到70%以上;二是東南亞的疫情比較穩定時。陳建仁表示,他個人預測到今年夏天,北美、東亞的韓國和日本,以及歐洲等地應該就會解封,屆時相信台灣也會慢慢解封。陳建仁今日出席三三會發表「後疫時代的產業創新」專題演講。會後有企業代表關切台灣防疫解封的進度。陳建仁表示,去年新冠疫情蔓延時,原本認為打完兩劑疫苗、達到七成就可以解封。隨著Omicron疫情的擴散,演變成必須打完第三劑才有解封的可能,新加坡、韓國等都是以第三劑接率到七成為目標。陳建仁表示,台灣防疫要解封,有兩個先決條件,國內國外都要準備好。在國內,目前第三劑的接種率只有47%左右,若是到了五、六月,第三劑接種率能達到70%以上,就可以說國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不過除了國內之外,也要觀察國際是否已準備好了?陳建仁指出,目前商務人士入境已經同意了,但是進到台灣也有許多東南亞移工,東南亞國家的疫情如何?對台灣仍是考驗。他個人認為,等到夏天時,北美、東亞的韓、日與英國都要大解封的情況之下,台灣也會慢慢解封。陳建仁認為,台灣並不需要像中國大陸一樣,進行城市的封城,或者學校的封校,也不需要全面普篩,台灣的防疫措可以做得比中國大陸更加精準,就能達到防疫的效果。
-
2022-03-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平穩醫院擬探病全面解禁 專家:應觀察至4月7日
國內新冠疫情日趨平穩,醫院開放全面探病呼聲漸起。目前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醫院維持禁止探病,但家屬若有特殊緊急需要,可向醫院提出申請。其餘縣市開放探病包括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專家表示,醫院全面開放探病是可以討論,但應再觀察一個月再做決定;另有專家認為,醫院全面開放探病,恐爆發院內感染風險,不應輕易開放。據了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議,若疫情更加平穩時,雙北、桃園市、高雄市醫院開放探病,將先比照其他縣市,包括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優先開放,而已開放探病的其餘縣市醫院,探病次數可望由現在的一次,再有所增加。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表示,目前雙北、高雄、桃園都是中等風險,雖然疫情趨緩,但還需要觀察一小段時間,或許就可以開放,但本周還無法開放。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觀察,現在亞洲疫情較為嚴峻,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越南等持續傳出疫情,但歐美疫情已逐漸趨緩,可是若要進一步開放醫院全面探病,還是必須小心,建議再觀察一個月,屆時依疫情變化再行研議。「國內疫情平穩,民眾應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醫院是否全面開放探病,這是可以討論的議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但仍須觀查四大指標,分別是國外疫情變化、有無新變異株出現、疫苗覆蓋率有無持續上升,以及社區有無爆發大規模疫情。尤其國內3月8日起放寬邊境管制後,是否進一步解封,包括醫院全面開放探病等,最好是再觀察至4月7日再來評估,可能較為恰當。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社區疫情雖然平穩,但仍有不明感染源且有隱性染疫患者,而民眾也是可以到處看病,若醫院全面開放探病,恐增加院內感染風險,不應輕易開放,避免醫療量能受到衝擊。至於何時才可以開放,就是「與病毒共存」的時候。
-
2022-03-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美居家透析論壇/疫情助攻 居家透析新契機
台灣已經成為洗腎王國,在洗腎盛行率及每年新增洗腎人數,均位居世界各國之冠,如未能有效防治,洗腎人口即將突破十萬大關。為提高末期腎病患者的生活品質,降低健保支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美國在台協會攜手召開「台美居家透析政策交流論壇」,與會學者專家建議,政府應盡速擬定新式支付方案,提供誘因,讓醫療院所願意投入腹膜透析,民眾了解自己擁有多元治療的選擇。延伸閱讀:美國經驗 提供以人為本透析選擇與會專家還指出,疫情促使遠距模式神速開展,現在該是檢視居家醫療政策的時機。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因慢性病醫療、長期照護帶來的財務負擔只會更嚴峻,勞動力不足,如何讓民眾願意擔負更多自我照護的責任,降低醫護負擔以及染疫風險,國家應通盤考量人力、物力、財政、科技導入等面向,明定醫療給付政策,輔導醫護團隊遵循,多方共同來降低國家在洗腎費用的負擔。近十萬人洗腎 占健保總額一成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致詞時表示,感謝美國在台協會在醫療及衛生等領域,與台灣緊密交流。聯合報長年關注聯合國二 ○三○永續發展目標(SDGs),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促成對話是改變的開始」,希望透過經驗分享,嘉惠更多腎臟病友。聯合報將善盡媒體責任,為讀者的健康發聲。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慢性腎臟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如未能及時治療,到了末期,就需透析,除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讓健保承受極大的負擔,二○二一年全台透析病友達九點五萬人,二 ○二二年健保編列四三 ○億元預算,用來支付相關費用。健保署署長、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李伯璋以「提升腎臟病人照護品質與面臨透析費用持續增加之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自己當住院醫師時,一年約兩萬三千多人,現在當了署長,去年洗腎人口竟逼近十萬大關,多達九點五萬人。李伯璋說,慢性腎臟疾病位居健保支出的第一名,約有十分之一健保總額用來支付透析費用,而洗腎人數增加幅度始終高於一般醫療支出的成長率,「如何減少洗腎人口,這將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健保及相關學會積極推廣腹膜透析,但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仍有差距,以二 ○二一年為例,血液透析人數八萬八千兩百九十七人,但腹膜透析僅六千五百五十一人。二 ○二○年血液透析八萬六千五百五十二人,腹膜透析六千五百四十八人。專家盼提高腹膜透析點值給付李伯璋說,在台推廣居家透析(腹膜透析)是一大挑戰,健保總額體系下,部分醫療院所「衝量」,從經營角度,血液透析有持續收入。因院方添購設備,聘請醫護人力,為固定支出,須考量回本。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照健保支付度,幫患者做一次血液透析,可獲約三千八百點值,每周三次計算,一整年下來,保守估計,醫療院所約可獲取五、六十萬元。相較之下,腹膜透析的健保支付較少,一個月支付八千多點,一年申請十二次,換算下來,一年還不到十萬,差不多只有血液透析的六分之一。「居家透析已經成為一種氛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說,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在家上班、居家醫療成為一種趨勢,其中也包括居家透析。建議腎臟科醫師在面對不得不洗腎的患者時,應詳細告知相關訊息,讓病人思考後做出選擇。延伸閱讀:創新模式 在家洗腎也能視訊聊天政大財政學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連賢明建議,健保署擬定新的支付制度,並制訂配套措施,藉此逐步提高腹膜透析比率,希望五年內能將占比從一成拉至一成五。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指出,希望健保支付制度能提出足夠的誘因,提高腹膜透析的點值給付,讓醫院聘請個管師,提供充分衛教資訊。立委林靜儀認為,疫情開啟台灣推展居家透析契機,此時應落實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執行急症洗腎,讓病患回到基層醫療;另鼓勵家醫科、內科醫師投入腹膜透析,將醫療行為納入居家醫療照護。醫病共決助病人多元治療選擇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洗腎是等待腎臟移植之前的不得不的選項,希望臨床醫師能夠提供「多元選項」,在病人面臨透析抉擇時,做好醫病溝通、醫病共享決策(SDM)。政府可用小型試辦計畫來驗證成果,未來實施會更具信心。成大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宋俊明持同看法,因為醫師只要多講一句「有風險」,就可能影響病患的治療決定,因此臨床醫師要謹慎評估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及背景,做好醫病溝通。對於學者們各項建議,李伯璋表示,除了擬定新的支付標準,還將推廣洗腎前的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醫師應提供足夠的訊息,讓病人了解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優缺點,擁有多元選擇的權利。延伸閱讀:數位轉型 提升腎友的自我照護能力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透過這次論壇希望促動居家透析試辦計畫,甚至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提升慢性腎臟病治療、照護品質。延伸閱讀:做對的選擇 去想去的地方延伸閱讀:洗腎照常工作 自信奔向勝利人生
-
2022-03-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染疫重症長者易失智 醫籲完整接種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疫苗接種率,台東縣在五十歲以上年齡層族群中,第三劑接種率最低,七十五歲以上者僅三成八,而花蓮縣則為倒數第二。國外期刊證實,重症長者染疫一年後,一成五確診失智症、兩成五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專家提醒,接種疫苗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銀髮族務必完整接種。疾管署三月七日統計資料顯示,全國七十五歲以上長者中,只有半數已完成第三劑接種,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為六成五,五十到六十四歲為五成四。在各縣市中,連江縣接種率最高。追加劑接種率最低的「欠打」縣市為台東縣,其次為花蓮縣。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花東地區疫情發生率、人口密度和流動率均相當低,很多偏遠地區的中老年人很少接觸外地人,自認感染風險極低,以致接種率較低。建議當地衛生局盡速擬定有效的「催打」對策。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顯示,重症長者出院後一年被診斷為失智症比率來到一成五,而輕症或未感染的六十歲以上長者失智比率卻不到百分之一;重症長者出院一年後,四分之一被診斷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而輕症及未感染的老年族群則為百分之五。失智症權威、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邱銘章表示,臨床確定新冠肺炎患者在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時,認知功能受到短期傷害,但並非新冠重症特有現象,不少老人因肺炎、泌尿道感染住院後,腦部認知功能明顯較差,原因在於發炎物質可能干擾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促進類澱粉蛋白沉積。新冠疫情是否掀起另一失智海嘯?邱銘章說,「這很值得長期觀察」,強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預防重症。
-
2022-03-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機師聲請提審成功!4人主張「一人一戶」獲法院釋放
新冠疫情影響,機師、空服員執勤回台需在飯店居家檢疫,不少人認為形同拘禁,接連向桃園地方法院聲請提審主張釋放都被駁回;4名機師昨晚再向桃院聲請提審,法官認為4人提出以「一人一戶」方式居隔,應由航空公司負責稽核,昨裁定4人釋放,也是首次機師空服員獲釋案件。據了解,法官認為這4名機師主張可以在居家裡面以一人一戶方式隔離,航空公司雖認為無法執行,但應屬公司本身要去稽核的問題,以此主張昨深夜裁定4人釋放。桃園地院今傍晚也會公開對外說明。
-
2022-03-09 新聞.元氣新聞
全民戴口罩 去年僅1例流感重症、腸病毒掛0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二年多,國內祭出多項防疫措施,連帶包含腸病毒、流感及登革熱人數等重症人數都大幅下降,2021年腸病毒整年度「掛零」、流感則僅1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受到防疫措施及入境限制影響大幅降低傳染病盛行,未來仍要鬆綁後仍要謹慎對待。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流感併發重症人數自2020年三月後已「陡坡下降」,去年2021年則僅1月份有1例個案,與過去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累計968例重症病例相比大幅減少。腸病毒重症個案更是「掛零」。另外包含夏季登革熱個案數量也從2020年141例,下降去年2021年的12例個案。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因民眾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護措施,另外登革熱是蚊媒傳染病,近來從東南亞登革熱流行區域入境人數較少有關。是否擔心邊境和防疫措施鬆綁後,病毒也會慢慢回升。莊人祥指出,如邊境鬆綁使流行地區入境人數增加,境外移入數即可能增加,但預防流感、腸病毒的部份勤洗手、戴口罩與疫苗接種等,仍是重要防治方法。
-
2022-03-08 新聞.元氣新聞
高雄長庚換肝聲名遠播 菲律賓醫師來台受訓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國際醫療中斷,海外來台醫療受訓也受阻,菲律賓需要換肝的病人轉赴新加坡、印度就醫,但存活率不理想。菲國總統杜特蒂因此指示國家腎臟移植中心,透過外交等管道專案,突破防疫困境將13名醫師送到高雄長庚隨名譽院長陳肇隆學習,首梯學員二月陸續抵達,將受訓一年,精進醫學交流。高雄長庚醫院肝臟移植中心自1998年起約代訓海外醫師380人,加上菲律賓代訓專案,從陳肇隆學習換肝的海外醫師近400人,遍及歐美日及東南亞等國,是台灣醫療外交的延伸。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台灣各大醫療院所跨海求醫病人全數止步,連海外代訓計畫也被迫中斷,不過菲律賓國家腎臟移植中心(NKTI)在總統杜特蒂一聲令下,突破防疫困境,把13名菁英醫師專案送至高雄長庚受訓。陳肇隆說,首梯學員原本13人,其中兩人出發時篩出陽性,無法成行,其餘11人二月前相繼抵達台灣,每名成員都加嚴隔離達一個月。陳肇隆1987年受邀赴菲律賓全國醫學會議演講,結識菲律賓大學任教、國家腎臟暨移植中心院長的歐納教授,1996年高長肝臟移植團隊到菲律賓完成他們第一例活體肝移植手術,歐納後來擔任菲國衛生部長,在醫界甚具影響力,十多年來台菲開啟合作,奠下深厚情誼。陳肇隆說,高雄長庚與菲國長期互動,代訓的醫師包括跟他四年的Nissa、八年的Allan,以及二年的Monette,都是菲律賓排名前三名的換肝醫院主持人,只不過多數菲律賓換肝病患,仍希望到高雄長庚求醫。陳肇隆表示,這是兩年來首批其他國家外科醫師來台,接受活體肝臟移植培訓,為求謹慎,一月底來台後,接受四個星期的隔離檢疫,到了二月底、三月初,才正式至醫院報到。等全球疫情趨緩,相信會有更多醫師至台灣學習換肝技術。
-
2022-03-07 該看哪科.眼部
急性青光眼需緊急使用降眼壓藥物 醫揭關鍵症狀
每年3月的第二周是世界青光眼周,世界青光眼協會提醒各國重視青光眼的嚴重性。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青光眼患者就醫的狀況被打亂,為了病患更好的控制病情,今年世界青光眼周的主題是「消滅青光眼的致盲性」。一名56歲女性,過年期間因肩頸痠痛,接受趴臥的全身按摩,按摩30分鐘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且頭痛,右眼一睜開什麼都看不見,急診診斷為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須緊急打降眼壓藥物,否則可能失明。出現眼球脹痛、頭痛、惡心但患者治療後沒有明顯改善,門診就醫發現視力僅存光感、角膜嚴重水腫、瞳孔放大且眼壓仍有50毫米汞柱。高出正常眼壓20毫米汞柱以下甚多,緊急利用眼睛前房穿刺術減壓,五分鐘後視力回復了一些,眼壓降到10毫米汞柱,後續以雷射虹膜穿孔術改善因隅角閉鎖產生的急性發作。急性青光眼發作時,眼壓急速升高,出現眼球脹痛、視力減低及頭痛、惡心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不過,若發作時伴隨頭痛、嘔吐、血壓上升等,有時較眼睛症狀更為明顯,患者常因此到內科急診以高血壓或疑似中風來治療,忽略了真正發病原因。隅角閉鎖性青光眼 最常見急性青光眼成因有三種:一是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二是急性虹彩炎發作,三是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突然失控造成。其中以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最為常見,所謂「隅角」是指角膜與虹膜間的夾角,若夾角小於20度即為隅角閉鎖,患者特徵是身高略矮小、100度至300度不等的遠視、55歲以上、女性發作機會較高。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大都在傍晚,初期頭部陣痛,二、三小時後變成劇痛,視力會突然喪失。最近因趴臥過久而急性青光眼送醫患者增多,若是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而沒有立即就醫,患者視力會產生永久性傷害。患者就醫後,醫師會以藥物或靜脈注射降眼壓藥物,使眼壓降低,極嚴重病患若以傳統方式治療無效,可做眼睛前房穿刺,把房水液引流出來,降低眼球壓力,患者視力可恢復三成。情況穩定後,患者需要作虹膜雷射穿孔術,使眼睛前房與後房之間壓力變小、增加隅角的寬度,可防止急性青光眼的再次發作。白內障也易誘發 建議雷射另外,有白內障的患者也容易誘發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對於雷射之後眼壓仍無法控制的患者,摘除白內障或做白內障青光眼二合一手術,有助於疾病的控制。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的後遺症,包括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瞳孔放大等,對視覺功能有很大的傷害,因此對於高危險群患者,建議施打雷射做為預防性處置,以避免急性發作。根據文獻統計,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一眼發作後,另一眼五年內發作機會約30%,因此,急性發作過的患者,一眼做完雷射後,另一眼也會做預防性雷射,減少另一眼發作的機會。吃完感冒藥 也會瞳孔放大 哪些因子會誘發急性青光眼?除了長時間暗室趴臥,某些特定情況下,瞳孔放大是誘發急性青光眼的重要因素,像在電影院等暗室裡,瞳孔容易放大;也有病人吃了感冒藥後急性青光眼發作,部分感冒藥內含副交感神經阻斷劑,也會使瞳孔放大。若是高危險群,上述狀況必須慎防。眼科常利用暗室趴臥15分鐘篩檢這類病人,若眼壓在檢測前後相差6毫米汞柱以上,被稱為可能發作的族群,預防性雷射治療是選項之一。
-
2022-03-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脫口罩、髒手揉鼻子 過敏2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
乍暖還寒,最近日夜溫差大,許多人過敏性鼻炎發作,出現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醫師表示,現在仍是新冠疫情警戒期,很多人鼻子過敏不適時脫下口罩,用手揉搓鼻子、擤鼻涕,但脫口罩、用髒手搓鼻子是兩大NG動作,恐增加染疫風險,建議過敏症狀若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速就醫治療。「疫情期間,如果出現咳嗽、流鼻水等過敏症狀,身邊的人都會緊張、擔心。」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其實不少人咳嗽、流鼻水都與過敏有關,尤其近日溫差大,是過敏性鼻炎好發時節,求診人數增加一成左右,但患者常不經意脫下口罩用手搓鼻子,可能增加感染病毒風險。有過敏體質的人出現症狀,若不影響日常生活,病情屬於輕度,建議可讓症狀自行緩解,如果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或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應就醫治療。葉國偉說,除服藥控制病情,建議過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溫差過大時,吸入冷空氣,或空氣品質不佳時,吸入懸浮粒子等;室內濕度應維持在50%至60%,濕度過高時應使用除濕機,以防塵蟎生長,兒童也要避免在床上玩耍、跳床,減少接觸塵蟎、灰塵等過敏原。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擴大遠距 石崇良:4月電子病歷上路
隨科技進步與新冠疫情爆發,遠距醫療受到大眾重視。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另外今年4月將開放電子病歷,讓遠距醫療不受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石崇良表示,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世界各國紛紛就遠距醫療檢討,包括法規鬆綁、如何規範及給付、透過媒介平台、資安隱私保護及線上開藥等,台灣於2018年推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在去年疫情爆發「特殊情形」下,開放使用通訊診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明定五種特殊情形得以使用通訊診療,包括: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者、急性住院後三個月內區密切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國際醫療等病患。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在去年社區感染爆發後應用較多,包括詢問病情、診察、開給方劑、開立處置醫囑、原有處方之調整指導、衛生教育等。但過程發現不少障礙,包括工具便利性、民眾資訊能力、溝通互動感受落差,甚至就醫流程無法連貫,從預約看診、線上診療、刷健保卡到領處方簽、繳費、領藥等,必須做到「無縫接軌」,遠距醫療才算到位。為擴大遠距醫療應用,石崇良表示,未來將開放至10種型態。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PAC)」、「慢性病照顧」、「受限空間、地理就醫及國際醫療」等。未來遠距醫療不能侷限於保險給付,像國人到海外出差,可結合商業保險提供醫療服務。石崇良表示,「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在110年12月已預告,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不過資安也相當重要,會先以受委託機構管理病歷系統、交換平台,並以標準格式進行病歷交換或使用,確保診斷正確性。在病歷全面電子化之下,更能讓醫院無紙化完成最後一哩路,預計3月將開2次會議,彙整各方意見,4月即發布上路。
-
2022-03-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
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國人肥胖率上升,有近半的成人過重或肥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全球八億人有肥胖症,預估未來10年肥胖人數將增加60%。專家提醒,肥胖恐導致多種疾病纏身,據統計,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24上下最長壽,因此肥胖者應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外,更要有充足睡眠,以遠離慢性病威脅。研究建議,60歲以上長者BMI應維持在24、25左右,也就是重一點沒關係,因為老年人肌肉、脂肪偏少,BMI原本就偏低,且容易罹患肌少症,如太瘦,將增加跌倒及死亡風險。再者,胖一點,看起來肉肉的,也比較年輕。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為肥胖。根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達11.21%。肥胖恐影響身體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另外,肥胖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不孕症等,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死亡率是健康體位住院者的兩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舉例,林小弟從國中就愛喝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飆漲,上大學後為了交女友,認真體重控制,不僅成功減重到80公斤,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他提醒,減重最大挑戰是「維持」,減重無需貪快、貪多,循序漸進減輕5至10%體重,即有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三至四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分量,10周後便減少不少熱量攝取。除了飲食,睡眠充足及運動格外重要。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提議「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聆聽他們的感受。
-
2022-03-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追蹤跌2成 醫師憂:2年後大腸癌死亡率恐增!
新冠疫情降低民眾接受癌篩意願,連帶影響大腸癌篩檢、追蹤。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相較2019年,大腸癌篩檢人數減少22%,篩檢出大腸癌人數減少1100人,醫師警告,若已是糞便潛血陽性患者,沒有做大腸鏡追蹤,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呼籲民眾若拿到陽性報告,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遠離大腸癌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大腸癌篩檢相較2020年減少19.4萬人,等於約680位大腸癌患者「待」被找出。疫情影響陽性個案轉介率下降,去年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相較2020年下降6.4%。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表示,各國癌症篩檢率無法提升,民眾擔心到醫院增加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支出PCR費用,但根據美國統計,死於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病比新冠肺炎更多,台灣也沒有例外。邱瀚模表示,若在去年3、4月已拿到糞便潛血陽性報告,但遲遲未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至今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3成,若超過1年以上罹大腸癌機率增加2倍,意指去年本來只是0期、1期,拖到現在才診斷,有3倍的機會變成1期、2期。不過大腸癌存活率0期至4期差異大,無論診斷出哪一期,都比晚期好。邱瀚模指出,以五年存活率來看,確診0期為99%、1期93%、2期83%、3期69%、4期14%。透過糞便潛血篩檢,有一半甚至六成機率都是0期、1期,就算篩檢出2期、3期,存活率仍比4期高許多。邱瀚模提醒,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邱瀚模說,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且容易長在近端大腸的「鋸齒狀腺瘤」,如果惡化到3期,生長速度會加快,預後也比一般腺瘤造成的大腸癌更差。邱瀚模指出,近年觀察到大腸癌病人,也有新陳代謝異常、高血脂、肥胖、高齡化等因素,此外近端大腸癌病患也越來越多,發生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近端大腸癌與遠端大腸癌比率,30、40年是二比八,如今已變成四比六,不可不慎。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專門偵測肉眼看不到血的檢體,呼籲民眾沒看到出血不代表沒有癌症,有8成機率可以提前篩檢出。經分析,2021年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3萬1611人為癌前病變及2191人診斷為大腸癌,篩檢人數男性為46.6萬人、低於女性61.5萬人,但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又高於女性1.5倍。邱瀚模表示,近年也發現年輕大腸癌、45至49歲比例有上升趨勢,將評估癌篩年齡是否需調整。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以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
-
2022-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不能棄守防疫 憂兒童傳播 期待7月半解封
台灣疫情穩健控制,但境外移入個案每天仍持續維持在二位數。衛福部ACIP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電台節目「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專訪,他表示國外採取跳崖式解封導致疫情爆發失守,台灣採取漸進式解封才是對的方式,他認為只要持續戴好口罩,疫苗打好打滿,有機會在七月時半解封,也期待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世界大流行結束。李秉穎表示,解封一定要「慢慢來」,許多國家一口氣放寬規定,病毒快速竄入社區,此時就會讓病毒有機會侵犯到沒有打疫苗的「兒童族群」。像是近期桃園的米迪幼兒園,一周內累計26人染疫。他表示,幼兒染疫容易再傳給大人,造成社區的傳播鏈。李秉穎表示,兒童一直不是優先打疫苗的對象,主要是疫苗研究比較少針對兒童,也通常是最後研究的對象,像新冠疫苗也是如此。現階段對於兒童的防疫措施,仍建議是好好戴口罩,並告知兒童們戴口罩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陸續解封,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李秉穎表示,相信WHO將宣布新冠結束世界大流行,只是新冠疫情現階段還是沒辦法完全輕忽。過去專家都預言,只要二劑疫苗覆蓋率超過七成,或是達到群體免疫,就能與新冠疫情說再見,但結果顯示預測都是失敗的。疫情到現在已經二年多了,還是必須透過隔離檢疫才能圍堵。李秉穎表示,台灣現階段會有一段時間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方式,但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的說法來看,他並沒有放棄清零。李秉穎認為,當病毒削減到一定程度後,還是可以採取清零的模式,否則像是香港,確診患者多到塞爆醫院,再次出現疫情災難,台灣採取漸進式的解封是對的策略,防疫千萬不能完全棄守。
-
2022-02-27 新聞.元氣新聞
3月重啟人工生殖國際醫療 健檢醫美待旅遊一起開放
邊境解封,跨國經濟逐漸復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繼上周宣布3月7日起放寬非本國籍商務客入境,已暫停10個月的「人工生殖」國際醫療,3月1日起也重新開放醫療院所申請。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國際醫療可分為急重症、人工生殖、健檢醫美,這三大塊只剩健檢醫美尚未開放,會等到入境旅遊解封,才一起開放,以避免「假健檢、真旅遊」的弊端。石崇良表示,2020年疫情剛開始時,為了保留醫療量能,率先暫停了醫美健檢的國際醫療,2021年5月面臨本土疫情,又進一步暫停了人工生殖至今,目前只開放急重症及人道醫療,例如癌症、重大器官手術。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享譽國際,許多人都已經在台凍卵,相關醫療流程有其延續性,加上人工生殖成功率與年齡有關,因此決定配合近期的邊境解封措施,下周會發函給醫院,3月1日起衛福部即開始收件。石崇良表示,每一個來台接受人工生殖的個案,醫院或診所都必須個別送交防疫計劃到衛福部,防疫計劃必須載明其入境時間、住哪間防疫旅館、在哪間醫院做PCR採檢、檢疫期滿出旅館之後的行程等,相關規定都與一般旅客一樣,但是不可以有旅遊行程。每名個案的陪病者以一到兩人為限,個案只要進入醫院或需要住院,都必須檢附三日內PCR陰性報告,陪病者除非已接種三劑疫苗滿14天,否則也要PCR採檢。根據衛福部國際醫療管理小組統計,國際醫療服務人次及產值逐年成長,2019年達到38萬1496人次,產值近190億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威脅下,仍有22萬3076人次,產值95億元。來源國以中國及港澳占四成為最大宗,服務人次前三名為健檢、內科、婦產科,健檢及內科分別占總人次的一到兩成,婦產科則大約占一成。
-
2022-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內疫情屬穩定可控」 防疫6大鬆綁 警戒分級取消
國內連續五日本土案例僅個位數,指揮中心評估「國內疫情屬穩定可控」,宣布三月起放寬國內及邊境等六大措施,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國內邁入「經濟防疫新模式」,認為Omicron引起的新冠疫情已不適合疫情警戒分級,三月後不再宣布警戒級別。指揮中心宣布三月一日至卅一日,國內防疫措施適度鬆綁,包含放寬口罩配戴場域、雙鐵開放飲食、取消離島機場快篩及港口快篩措施,有條件開放北北桃高以外縣市的醫院探病與長照機構探視。三月七日起,邊境鬆綁,縮短入境檢疫及居家隔離措施,從現行「十四加七」縮短至「十加七」,未來機組人員的檢疫措施也將調整。同時開放非本國籍商務客考察、投資、履約及應聘等商務活動申請特別入境許可,中港澳人士因商務履約及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事由,可由我國邀請單位申請入境。伴隨國人超過二年的疫情警戒,將止於二月廿八日,陳時中表示,未來一步步朝「經濟防疫新模式」,改為每月滾動檢討,採取「加緊」或「放寬」宣布防疫措施。取消疫情警戒分級後,不代表指揮中心宣布解散,指揮中心依傳染病開設,防疫期間依指揮官指示辦理。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強設友善廁所引爆基層診所怒火 五千多名醫師聯署反對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已有兩三百家診所停業關門,不過,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新制一旦上路,恐嚴重威脅基層診所生存空間。規範強制要求診所設置友善廁所,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沈高輝醫師說,「屆時許多診所可能因為卡在廁所問題,而無法開業。」,醫師團體將為了廁所問題與衛福部打官司。談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修正由來,復健科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監察院因眾多醫療院所缺乏無障礙設施、空間,糾舉衛福部,為此,醫事司著手修法,西醫、中醫、牙醫等新設立基層診所都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廁所。衛福部於去年十二月二十日預告該項草案,立委吳玉琴近日要求衛福部,為了身障人士與年長者就醫需求,應讓「醫療機構設置規範」及早上路,不僅新診所必須符合規定,現有診所如更換地址、負責人,也必須符合新規範。 沈高輝表示,該預告草案內容引起基層診所大反彈,醫師並不反對無障礙通道,但對於設置友善廁所、無障礙廁所,則認為政府強人所難,怎可透過公權力來強制要求私人場域更改廁所環境。該修正草案規定,三百平方公尺(九十坪)以下的新設立診所需設置相關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李紹誠表示,看似只有新診所必須如此,但依照現行規定,只要更換地址、負責人,就屬於新診所,影響層面不小。 為此,基層醫療協會於一月二十七日發動連署,短短三天內就有五千多名醫師參與簽署,希望衛福部收回成命,不要強制要求醫療院所均需設置無障礙廁所,這在實施上確實有所困難。如衛福部硬推「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沈高輝表示,基層診所家數將逐漸變少,衝擊程度恐遠超過新冠疫情。再者,部分房東還可能吃定診所,調高租金,屆時診所為求生存,只好調漲掛號費。沈高輝說,「如果愈來愈多診所卡在無障礙廁所上,而無法開業,或必須歇業,這將是台灣醫療史上最荒謬的一頁。」要是衛福部一意孤行,執意推動此法案,基於憲法的平等權,以及影響醫師的工作權,眾多醫師將挺身而出,與衛福部打官司,捍衛自身權利。
-
2022-02-21 新聞.活動快訊
3月5日登場!健康無所畏距 與專家探討數位醫療
新冠疫情促使全球遠距醫療快速發展,數位健康時代中,您都跟上了嗎?聯合報將於3月5日(六)下午1時至5時在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前瞻廳,推出「2022數位醫療應用 未來健康趨勢」論壇,邀請您一同探索數位健康產業新趨勢、讓科技處方箋照顧您的健康、養成健康數位學習力。論壇邀請重量級專家學者,讓民眾了解什麼是數位健康,分別有三個主題:數位大健康:邀請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立法委員張育美由產業大環境角度切入,探討遠距醫療平權政策及數位健康產業未來趨勢。AI智慧健康: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北市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醫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揭祕AI大數據、科技處方箋如何應用於醫院臨床照護。預防健康科技自我管理:邀請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透過實地體驗、操作,與您一同輕鬆養成數位學習力。「2022數位醫療應用 未來健康趨勢」論壇時間:3月5日(六)下午1時至5時。活動免費,參與全程提供精美餐盒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前瞻廳一樓,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報名:02-8692-5588轉2698
-
2022-02-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居家隔離陰轉陽+4 宗教群聚已36染疫
昨新冠疫情新增四例本土個案,以及六十六例境外移入,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新增本土個案分別為宗教協會、煉油廠以及桃機航警群聚的衍生個案,屬於居家隔離中陰轉陽個案,對社區影響不大。新增本土個案中,案二○○九九、二○一○○為房屋代銷公司衍生宗教協會群聚的個案,整起群聚累計卅六人染疫。案二○○九九為北市卅多歲男性,與日前確診的北市內湖區某國小家長(案一九九三○)為同事,曾於二月十五日接觸,二月十七日被匡列採陰,但隔天日出現胃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十九日確診;案二○一○○則為居住新北的卅多歲男性,二月十三日一同參加該宗教團體聚餐唱歌聚會,居隔第四天陰轉陽。案二○一○一為居住台南廿多歲女性,因與鳳山家庭群聚的兒子(案一九七三二)於二月十二日在台南歸仁有接觸而被匡列,於居隔期間陰轉陽,台南衛生局說,當時相聚不到一小時,但歸仁家族十人已有三人確診,足見Omicron傳染力驚人;案二○一四一則為桃機航警的同住家人,同樣居隔中陰轉陽。
-
2022-02-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防疫勤戴口罩/流感、肺炎住院 近兩年大減
統計顯示,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流行性感冒及肺炎連續三年為住院醫療花費第一名,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則連三年名列門診醫療花費第四名。前年和去年因防疫勤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上述就醫人數大減四百多萬人次,以及一四二億健保點值。一○六至一○八年流感及肺炎住院,加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門診,平均每年醫療花費三八二億點,一○八年底疫情爆發,一○九及一一○年相關費用年平均僅近二四○億點,減少一四二億點。衛福部健保署分析,疫情前平均每年一千四百多萬人次因上述診斷就醫,但疫情期間每年僅剩九百九十多萬人次,關鍵在於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除了減少感染風險,也阻斷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機率。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說,醫療點數減少支出,提高健保點值,可回饋給疫情期間辛苦的醫療部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疫情過後,若醫療體系、健保支付制度仍處「有醫療服務才有錢」基本架構,醫療院所仍會追求服務量。黃立民說,如果醫院做好感控、醫師願意多花時間用心看診、個管師提供個案衛教,而醫療院所因提供較好的醫療品質,而獲得更好的給付,才可能改革衝量舊習。
-
2022-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醫生散播有關新冠的不科學資訊 為什麼散播新冠謠言的醫生不會被制裁?
Kaiser Health News(KHN)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健康資訊(尤其是醫療政策)的非牟利傳媒。它在前天(2022-2-15)發表Medical Boards Pressured to Let It Slide When Doctors Spread Covid Misinformation(當醫生傳播 Covid 錯誤信息時,醫療委員會被迫不得採取行動)。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2-16)發表When Physicians Spread Unscientific Information About COVID-19(當醫生傳播有關 COVID-19 的不科學信息時)。這兩篇文章都是在討論為什麼散播新冠謠言的醫生不會被制裁,而事實上我在去年9月有發表散播新冠疫情虛假信息的醫生會被制裁嗎?,所以這兩篇文章算是回答了我的問題。我現在把它們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在 2021 年 12 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中,78% 的人表示故意傳播 COVID-19 錯誤信息的醫生應該受到紀律處分。專業醫學協會和專業委員會也同意,但是很少有醫生因為支持缺乏證據的 COVID-19 主張而受到紀律處分。COVID-19 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充斥坊間。散播新冠謠言的醫生通常會用聽起來很有說服力的技術語言,而一般民眾根本沒有能力分辨真假科學。雖然醫生不是唯一的來源,但他們的言行是最令人震驚的,因為他們破壞了醫患關係核心的信任,並且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健康。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是一直都存在的,然而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散播虛假信息的醫生通常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如今由於社交媒體的力量,擴大了散播虛假信息的少數醫生的聲量,從而導致錯誤信息的盛行。由於醫生散播謠言所傷害的人並非醫生的患者,所以醫療委員會傳統的條文無法對這些醫生進行紀律處分。事實上,醫療委員會也沒有資源在互聯網上追查散播虛假信息的醫生。許多散播新冠虛假信息的醫生是屬於一個叫做《美國前線醫生》的組織。 其創始人 Simone Gold 聲稱,患者死於新冠病毒治療,而不是病毒本身。 Sherri Tenpenny 在俄亥俄州的一次立法聽證會上說,新冠病毒疫苗會導致患者具有磁力。 Stella Immanuel 在德克薩斯州將羥氯喹作為一種新冠病毒療法,儘管臨床試驗表明它沒有任何益處。 (註1:有關這三位醫生,我曾發表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Simone Gold:散播新冠謠言的醫生、律師、叛亂者,以及外星級神醫,天后級巨星)(註2:本文插圖是拷貝自KHN那篇文章,而顯示的是Simone Gold醫生正在發表反對新冠醫療政策的演講。這位醫生有參與1月6日攻擊國會的暴動)田納西州的醫學委員會在 9 月一致通過了一份聲明,說醫生傳播新冠病毒錯誤信息(例如暗示疫苗含有芯片)可能會危及他們的執業許可。可是,在任何醫生因散佈關於 covid-19 疫苗或治療的謊言而受到譴責之前,醫學委員會本身卻已經面臨被解散的命運。田納西州的立法機構於在10 月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以解決因新冠病毒而設定限制的問題,而共和黨籍的州長比爾·李簽署了一系列反對流行病規則的法案。其中一項包括針對醫學委員會最近的新冠政策聲明的語言,這使得該委員會更難調查有關醫生對新冠疫苗或治療建議的投訴。在11 月,共和黨籍的州眾議員約翰·拉根 (John Ragan) 致函醫療委員會,要醫學委員會書面回答20 個問題,包括為什麼在疫情近兩年後才提出錯誤信息政策,要如何確定什麼構成錯誤信息,以及政策如何不侵犯醫患關係。拉根表示,任何拒絕遵守法律的執行機構,包括醫學委員會,都將被解散。類似的法案也已經在其他共和黨控制的州提出,並且正在審議中。在佛羅里達等州,立法委員正試圖剝奪其醫療委員會對散佈虛假 COVID-19 信息的醫生進行紀律處分的權力。 佛羅里達州參議院第 1184 號法案,「醫療從業者的言論自由」,將禁止「某些監管委員會和衛生部在特定情況下譴責、制裁、吊銷或威脅吊銷醫療從業者的執照、證書或註冊。」原文:散播新冠謠言的醫生不會被制裁
-
2022-02-1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非都會區居民,也值得擁有國際一流醫療服務!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引進法國經驗,讓科技照顧好病人
「非都會區居民,也值得擁有國際一流醫療服務。」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院長黃士維說,彰濱秀傳設立亞洲第一個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服務海線民眾,每年有上千名國內外醫師到這裡受訓,彼此交流激盪成為新創醫材的素材與養分,也展現台灣軟實力,成為醫師發揮的舞台,讓醫院在醫療研發思維上走得相當前面。引進法國育成經驗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成立於2008年,引進法國微創訓練中心(IRCAD)的育成經驗,成立醫師訓練場域,期望讓更多人享受這項醫療技術。黃士維指出,隨著微創手術日漸普及,未來微創將朝向更廣泛的「自動化手術」邁進,自動化愈普及,愈能消除醫師技術的差異對病人造成的影響,也解決醫師缺乏的問題。「科技導入好的醫療技術對病人更安全」,目前像骨科、神經外科等部分手術已做到自動化。輔導投資醫療新創2021年接下院長的黃士維,過去長期投入微創教學,輔導投資醫療新創。他認為,秀傳醫療體系有悠久的歷史,彰濱秀傳也成立16年,有很好的基礎,他的角色不是去指導每一科別要做什麼,而是幫大家解決問題。新冠疫情影響國內醫院步調,黃士維說,現在環境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科技演變相當快,醫院動得較慢,畢竟醫學鼓勵保守,法規嚴謹,這樣的文化下要求新求變不容易,想跟上潮流,思維和作法上就必須多方接觸。遠距醫療連結到社區「遠距醫療」是趨勢,黃士維表示,若醫療專家從電腦、手機、平板看到世界各國合作的開刀房手術影像,未必是動手操作機器,而是在關鍵時刻指點步驟,幫助就很大,這種「遠距導師」是遠距醫療重要的一環;針對慢性病的照護,將相關資源整合到社區,則可透過遠距醫療免去病人時常進出醫院的不便。自2017年起,彰濱秀傳醫院推動醫療新創人才栽培計畫,也扶植新創醫材產業。黃士維指出,醫材研發很多產業在做,許多學校從有想法到取證、臨床試驗,可能要耗上10年,花掉上億元,因投入經費太龐大,時常做完論文就沒有後續。讓科技照顧好病人彰濱秀傳醫院辦理微創手術訓練,同時擁有全球醫師提供的未來趨勢發展,配合台灣優異的IC、製造業,如今可做出好產品。黃士維期盼,國內新創公司、傳產公司能友善接觸到醫療內部文化,「醫院的本質是醫療,與外部合作讓科技運用在病人身上,照顧好病人才是最終目的。」黃士維養生祕訣:喜歡站著辦公,每周打籃球、健身「我最常出入在院區的微創手術訓練中心大樓,和同仁在辦公室裡工作及運動。」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院長黃士維表示,他刻意升高辦公桌,「站著」辦公,座位旁就是跑步機,手一舉還能順勢吊單槓,由此可知,他很喜愛運動,即便工作繁忙,每周也會空出兩個時段打籃球、健身。黃士維在國外接受教育,很早就培養運動習慣,嘗試各種運動項目,從學生時期練劍道,到現在的三鐵、高爾夫球、籃球,最近還熱中滑板等。他說,年輕時就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好處,精神較好,運動已是生活習慣,如果不動,各種痠痛都容易發生。「開刀和運動很像,都是體力活。」黃士維說,每周找教練一對一健身,有的人覺得浪費錢,但他因此空出固定時間運動,「健康用錢買不到,但請健身教練可以買到健康。」黃士維偏好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運動,每周打兩小時的籃球,「不用約很多人,一個人投投籃也能達到運動效果」,建議民眾從有興趣的項目開始運動,最好有伴、且方便去的運動場所,才能持久。竹山秀傳醫院於2004年承接排雲山莊醫療站業務,除秀傳體系醫療人員參與之外,也鼓勵全國醫療人員挑戰自我並貢獻,團隊每周五到玉山登山口,攜帶各式醫療用具及補充藥品,靠雙腳步行8.5公里到排雲山莊,沿途為山友服務,黃士維多次跟著團隊上山,行醫也運動。「很多醫師都教病人要運動,但自己未必有運動習慣。」黃士維說,為打造員工運動休憩場所,也帶動運動風氣,去年院方在院區對面蓋運動中心,有籃球場、羽球場和健身房,可配合醫院的「運動處方箋」,針對病人狀況規畫運動方式與強度,培養他們的運動習慣。黃士維小檔案●年齡:45歲●專長:一般外傷、腸胃道疾病及腫瘤、腹痛、肝膽疾病、盲腸炎等●現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院長、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學歷:美國杜蘭大學醫學系、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經歷:秀傳紀念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部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非都會區居民,也值得擁有國際一流醫療服務
-
2022-0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有越來越多新冠研究論文 選擇透過預印本平台發表?
讀者Para 2022-2-8在伊維菌素:偏見、欺詐、死亡威脅的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好,請問 預印本 是一個怎樣的機制?不太明白,既然一篇論文一經出版就會造成影響,那預印本跟已經出版的論文差別何在?」有關「預印本」,我第一次提起,是在2020-3-2發表的新冠病毒源自美國,潘懷宗教授說的。當時潘教授引用一篇預印本論文,說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從那次開始,我總共在20篇文章裡有提起「預印本」,而最近的一篇是又一篇「重要的」伊維菌素論文被撤。所有這20篇文章都是跟新冠肺炎有關,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冠疫情來得既快又猛,所以很多相關研究也就藉由預印本這種既快又猛的平台來發表。既快又猛,當然是有它的代價。在傳統的論文發表模式裡,一篇送審的論文是需要通過三四道審核的關卡,所以花上半年,甚至超過一年才正式發表,是很平常的事。更可憐的是,絕大多數送審的論文是無法通過審核的,所以這些被拒絕的論文是連發表的機會都沒有。尤其是越高檔的期刊,拒絕率就越高。例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它的拒絕率是95%,也就是說,每20篇送審的論文,只有一篇會被發表。(註:被拒絕的那19篇會送去別的期刊試運氣)反過來說,預印本平台通常是沒有或只有非常鬆散的審核機制,所以上傳到預印本平台的論文幾乎是百分之百都會被發表。雖然預印本平台都會告訴讀者它們發表的論文是還沒有通過審核的,但這根本就無法阻擋有心人士的濫用。想想看,如果你是為了政治或商業利益而引用一篇預印本論文,你會告訴你的讀者說它還未通過審核嗎?而如果你是一個沒受過科學訓練人,你會去注意或在乎被引用的論文是不是來自預印本平台嗎?很多預印本平台的名字會有Rxiv這樣的字尾,例如bioRxiv和medRxiv。Rxiv是Archive(檔案)的縮寫,bio是biology(生物學)的縮寫,而med則是medicine(醫學)的縮寫。所以,bioRxiv和medRxiv的翻譯分別是《生物學檔案》和《醫學檔案》。John Inglis博士是bioRxiv和medRxiv的創辦人。他在一篇紐約時報2020年4月14日發表的文章裡說:「自從2019年12月以來,medRxiv 的瀏覽量和下載量增加了 100 倍以上。 受過很少科學訓練或根本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迫切需要新知識來更好地為他們的日常決策提供信息。 新聞媒體希望讓讀者和觀眾了解最新動態。 虛假信息的代理人試圖助長陰謀論。」Eric Topol醫生是聖地亞哥斯克里普斯轉化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 bioRxiv 的顧問。他也跟紐約時報說:「任何閱讀預印本的人都幾乎會盲目地接受它,而他們可能會挑選符合他們世界觀的信息」。請看Coronavirus Tests Science’s Need for Speed Limits(冠狀病毒考驗科學對速度極限的需求)可是,儘管如此聲名狼藉,預印本平台卻是如雨後春筍,一個接一個的成立。而且,我敢保證,只會越來越多,絕對不會減少。而主要的原因就是,速度創造利潤,你我他皆大歡喜。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靠發表論文來爭取升等和研究經費,而他們可以利用預印本平台,不花一毛錢就能快速大量地發表論文。那,您說,如果您是科研人員,您是不是會愛死預印本平台?澳洲的Research Council(研究委員會)是跟台灣的國科會一樣,是負責審核科學研究計劃的政府機構。它在去年8月因為禁止研究計劃書引用預印本論文而被科研人員群起圍剿,最後只好髮夾彎。請看Australian funder backflips on controversial preprint ban(澳洲資助者對有爭議的預印本禁令後空翻)。所以,預印本平台現在已經是科研人員的衣食父母,也是虛假信息代理人的最愛。至於它會不會影響到您的福祉,我也只能說但願不會。額外參考資料:2021-3-1柳葉刀發表的Lessons from the influx of preprints during the early COVID-19 pandemic(早期 COVID-19 疫情期間大量預印本湧入的教訓)2021-8-2自然雜誌發表的Flawed ivermectin preprint highlights challenges of COVID drug studies(有缺陷的伊維菌素預印本凸顯了 COVID 藥物研究的挑戰)2022-2-1 Elsevier出版社發表的More researchers than ever are using preprints — here’s why(越來越多研究人員使用預印本——原因是這樣)原文:預印本,新冠真假資訊
-
2022-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拉抬疫苗接種率(3-1)/專家分析五大類族群拒打原因
新冠疫苗覆蓋率是解封重要指標,國內第一劑已達八成二、第二劑七成五、第三劑追加劑達二成八,但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第三劑須達五成才考慮鬆綁防疫措施。打第三劑之前,必須先打第二劑,七十五歲以上第二劑接種率不及七成。專家認為,找出民眾不打疫苗的原因進行風險溝通,才有機會提升接種率。 統計顯示,七十五歲以上長者第一劑覆蓋率自去年十一月即達七成三,卻一直未往前推進。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觀察,剩下的二成七,「似乎鐵了心不打。」直到年前本土Omicron疫情爆發,「鐵板」才稍稍鬆動,於一月廿五日突破七成五,如今第二劑接種率僅達六成九。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去年六月中率先其他年齡層開打疫苗,但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五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一、二劑接種率都高於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指揮中心去年九月宣布青少年第一劑開打,考量心肌炎風險,遲至十二月十六日才開打第二劑,如今第一劑接種率達八成九、第二劑也有七成九。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與團隊,去年六月與十月深度訪談六十七位民眾,完成「台灣新冠疫苗民眾決策態度質性研究調查報告」,發現不只長者,對疫苗有疑慮而接種猶豫的族群,還有慢性病患、孕婦、另類療法者及藍領階級。官晨怡指出,她研究國人「疫苗猶豫」議題多年,從新生兒拒打疫苗到此次新冠疫情,發現過去拒打疫苗者多是特定族群,但新冠疫苗卻超越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多種族群都有遲疑及拒打的現象。這次拒打疫苗的五個族群,共同點是認為政府對於疫苗的資訊認為不夠多、資訊混亂。舉例來說,有民眾撥打1922專線,卻只獲得罐頭式的轉接回應,無法及時解答,指揮中心與醫師說明「不良反應」與疫苗無關,卻不敢保證,或無足夠證據信服,認為疫苗資訊不夠公開透明。調查顯示,其中又以長者和藍領者,對於疫苗表現最為抗拒。調查顯示,包含對於政治的不信任感,認為「老年先打、年輕人後打」是政府拿老人當白老鼠,或者覺得「年輕人才要工作,才需要打疫苗。」而國內疫苗短缺時,一位大樓保全直指,「疫苗是有錢人的遊戲。」認為有特權才能打到疫苗。官晨怡指出,目前台灣仍以傳統公衛模式防疫,以為「只要拿出數據」,就能取得民眾信任,但透過這次新冠肺炎事件,歐美各國已警覺這招行不通,必須搭配數據轉譯、建立醫護與民眾溝通指引,但國內仍在原地踏步。她指出,各國疫苗施打指引中,皆要求政府扮演風險溝通角色,尤其疫情變化多端,公衛系統已習慣應變,但非民眾所能消化,印度提供疫苗專線供民眾諮詢,疫苗開發與接種前的溝通同等重要,更應避免政策反覆、說法不一,引發民眾不信任。「分眾化的溝通」,才是這世代面對新冠疫情最大的公衛調整。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說,「公共衛生建立在『民眾需要(universal)』,不是需求(on demand)。」政府需要以「主動出擊、全面覆蓋,一個都不放棄」的態度,釐清長輩顧慮跟擔憂、獲得正確資訊與方便的管道,才有新出路。過去傳統衛教方式強調「利大於弊」,期待民眾理解的方式已經不存在。政府除了發禮券、執行大型接種站外,有加分效果,但要實際解決疫苗拒打和猶豫,要做得比以前更多。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媒體跟政府接種宣導看似有力,但長者最擔心的疫苗副作用,不如親友及信賴的家醫科醫師來給予建議,例如三高患者有定期追蹤高血壓的醫師,甚至有更有效果。但基層除本業還有接種作業繁忙,政府給予基層鼓勵也很重要,才有更多時間跟意願與長者溝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長者施打率確實較其他族群慢,有別於過去,指揮中心也鼓勵長者至巷弄長照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失智據點共餐或參與活動,可由照服員或照顧者等協助完成接種。目標預計七十五歲長者施打率要達成一劑八成、二劑七成五,各縣市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者,也希望達到第一劑八成五、第二劑八成。●疫苗猶豫:疫苗猶豫是指可接種疫苗,但延遲或拒絕接受,原因複雜,包括完全拒絕接種疫苗、推遲接種疫苗等,主要起因於疫苗相關醫學、倫理、法律議題爭議,多重且複雜,自發明疫苗以來就存在。●指揮中心催打疫苗政策1.擔心數位落差:改採雙軌制「平台預約、地方造冊通知」並行2.疫苗不良反應引起擔憂:曾於去年三月及六月出面解釋不良反應未高於背景值。3.針對疫苗不良反應廣開疫苗假。4. 廣設疫苗施打點:包含一般診所、大型接種站、車站百貨賣場及日照長照據點設置施打。5.成立到府施打隊,地方提供7-8級失能者、臥床者「到宅接種」服務。6.祭出優惠:提供禮品、全聯禮券。7.疫苗強制:今年元旦起,要求24場域、殯葬業及監獄所、第一至三類、七類者施打二劑疫苗。●專家建議1.勿標籤化未施打者,避免反彈隱匿,不利完成接種。2.鼓勵分眾化溝通,針對老年者所信任與支持的意見領袖進行代言發聲。3.勿僅靠數據說話,需要了解長輩施打疑慮,主動出擊。4.請信賴親友跟家醫科醫師催打,給予基層獎勵誘因跟政策指引。5.成立疫苗施打及風險諮詢專線6.政府要扮演風險溝通角色,公衛溝通方式需要改變7.政策反覆容易引發不信任感。
-
2022-02-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旅館關不住病毒」專家籲多層次篩查
指揮中心昨將三例境外移入個案改列為本土,分別在高雄和台北的防疫旅館染疫。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其中一家旅館房間氣流相通,可能是造成傳播的原因。指揮中心統計,自去年十二月桃園爆發旅館群聚以來,累積八家防疫旅館群聚事件。專家提醒,應盡快針對旅館空調等訂定規範。專家認為,防疫旅館關不住病毒,應該盡快建立本土疫調模式;與其把人在防疫旅館關這麼多天,不如要求居檢者出關後落實自主健康管理、並增加篩查頻率,更能第一時間防堵社區傳播。目前居檢模式是旅客入境後採陰才能入住防疫旅館,但業者說,現在防疫旅館不只收國外回來的居家檢疫者,還要收被匡列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不少被匡列者去醫院篩檢PCR,結果還沒出爐就先送防疫旅館居家隔離,「等於被懲罰,讓旅館陷入危險當中」,已經有愈來愈多業者不願意讓匡列者入住了。長期關注新冠疫情的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認為,目前台灣已累積五百多例Omicron本土案例,應該盡快建立本土疫調模式,不要再靠國外論文或書本,如接觸者的接觸者怎麼匡列,感染接觸需要多少時間、距離,找出危險因子,建立流行病學本土資料,讓疫調敏銳度更為提升。「防疫旅館的確關不住病毒」,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從幾起防疫旅館群聚事件來看,很多人出關後回到社區才復陽,就算關廿一天、廿八天都一樣,他建議改採「多層次篩查」,大陸做法一天可以篩到二、三次,就能阻絕從防疫旅館出關後,陰轉陽的社區傳播風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國際早已確認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指揮中心應該盡速訂定防疫旅館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