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6 癌症.頭頸癌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19
筆 文章
-
-
2023-03-26 養生.聰明飲食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醫指常見原因,危險徵兆速就醫
頭痛、頭暈日常相當常見,感受相當惱人,除了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頭痛、頭暈的朋友要盡量避免部分食物,並指出頭暈常見原因,若有出現危險徵兆不要拖,盡快就醫。 頭暈常見5大原因 內耳不平衡佔最大宗! 內耳不平衡:劉承信醫師指出,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內耳不平衡,約佔了40%,當中包含了約佔40%的耳石脫落症,約20%的前庭神經發炎病變,約13%的偏頭痛行暈眩,約12%的梅尼爾氏症,也約有15%的患者,是因為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藥物影響等其他原因所引起。 其他因素:內耳不平衡之外,其他像是換氣過度、不平衡、昏厥等其他疾病則約佔了25%,有約15%的人會是因為心理精神狀況所造成,中樞神經問題則約佔10%,也仍有10%是找不到原因被歸類在不明原因之中。 頭暈原因相當複雜:劉承信醫師說明,隨年紀增長,頭暈可說是大眾最常見的症狀,成因相當複雜,除了耳鼻喉科最常接觸到的內耳不平衡之外,舉凡是睡不飽,或是心、腦、肝、肺、腎、電解質、內分泌、視力等問題,都很有可能會造成暈眩。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 醫: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也正因為頭暈複雜多變,治療效果因人而異,藥物選擇也相當有限,很多患者也僅能達到症狀紓緩。因此改善不能單靠治療,日常生活也需有所調整,避開某些特定的食物,更有助大幅減少誘發頭暈機會。頭痛雖然成因未必和頭暈相同,但需避免的食物則大致相仿。 菸、酒、刺激食物:首先需避免的如菸、酒等刺激食物,儘管少量攝取酒精,仍然可能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反應,而對沒有固定抽菸者來說,突然攝取尼古丁也可能惡化暈眩症狀。 3C食物:另外也要避免「3C食物」,也就是巧克力(Chocolate)、起司製品(Cheese)、柑橘類水果(Citrus fruit),主要關鍵在苯乙胺,會影響血管收縮而易造成頭暈、頭痛,紅酒也常含有此成分。而類似的發酵醃漬食物也含有酪胺酸,也可能造成頭暈,此成分也存在於納豆、優格、堅果等。 醃漬、高鹽、加工肉品:臘肉、燻肉、火腿、培根等亞/硝酸鹽醃漬類、高鹽分、加工的食物,容易影響血管健康而造成頭暈、頭痛,高鹽分也容易加重梅尼爾氏症。 咖啡、茶、能量飲料:咖啡、茶對於頭痛的影響民眾較不陌生,關鍵在於咖啡因,同樣的,能量飲料也應盡量避免。不過醫師也提醒,若已有攝取習慣,建議慢慢減少,以避免突然戒斷產生頭暈情況。 味精、人工甘味劑:至於味精及人工甘味劑,在食用後約15-60分鐘有可能會引起頭暈、頭痛,也就是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後群」。 生活調整:生活方面則建議,應保持健康良好的作息、減少壓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如此也對改善暈眩很有幫助。 頭暈要注意危險徵兆! 哪些情況要盡快就醫? 頭暈雖然常見,也可透過飲食改善、生活調整、就醫治療等改善,但民眾若出現危險徵兆也不能輕忽。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嚴重頭痛、發燒、視力模糊、手腳無力、嘴歪眼斜、昏厥、無法行走、胸痛、持續性地嘔吐等,切記盡快尋求醫療協助,這有可能是更嚴重的身體狀況。了解頭暈原因、避免相關誘發風險、必要時盡速就醫,更有助確保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頭痛遲遲好不了?醫解常見6類型,改善先找出原因!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25 養生.聰明飲食
私密處有異味怎麼辦?高敏敏傳授「讓妹妹天然香」秘訣:10種必吃食物+7大生活習慣
【本文重點】營養師高敏敏和沈怡岒醫師傳授讓私密處飄香的飲食小秘方,多食用鳳梨、芭樂、奇異果、蔓越莓、藍莓、優酪乳、優格、毛豆、黃豆、多喝水等。提醒不要吸煙和喝酒,這些會改變私密部位的pH值,並使粘膜防護力降低,導致細菌滋生和異味。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by ChatGPT該如何揮別「妹妹異味」讓妹妹天然香?你有私密處異味的困擾嗎?是否會擔心私密處有味道而與伴侶相處尷尬?營養師高敏敏與沈怡岒醫師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分享,傳授讓私密處飄香的飲食小秘方,及怎麼做才可以改善私密處異味,讓你找回香香的私密環境,降低私密處感染機率。其實女生的「妹妹」是很嬌嫩脆弱的,加上現代女性壓力不小,很容易把把妹妹給悶壞了,高敏敏與沈怡岒建議,想讓私密處天然香,可以多吃以下幾種食物,讓妹妹天然香。1.鳳梨、芭樂、奇異果:維生素C幫助促進粘膜防護力,維持陰道弱酸性環境。2.蔓越莓、藍莓:前花青素對細菌有抗沾黏能力,使細菌不容易附著。3.優酪乳、優格:好菌幫助私密處維持弱酸性環境,抑制壞菌滋生。4.毛豆、黃豆、黑豆:豆豆三兄弟含有天然的賀爾蒙,幫助滋潤私密處5.多喝水:多喝水、多上廁所,就會使病菌排出,降低感染機率,每日最少喝1500-2000cc的水(喝水真的很重要)。高敏敏與沈怡岒提醒,除了多吃上述5種食物,更重要的是要「少菸酒及重口味食物」,因為菸酒、重口味等容易改變私密處PH值,會使粘膜防護力降低,導致細菌增多、飄異味,是讓私密處有異味的大地雷。而一些常聽到的傳言,吃蘑菇會臭、吃鳳梨會香之類的,現階段國內外都尚未有直接的研究證實,反而是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慣,對私密處環境健康影響比較大。 私密處異味搔癢6大殺手如果你容易私密處有異味或搔癢困擾,6大私妹妹殺手行為千萬少做。❌抽菸:氧化壓力讓防護力降低、細菌增多。❌喝酒:酒精代謝、改變身體PH值,造成異味❌熬夜: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復發機率❌吃太多肉:體味加重之外,私密處細菌會大增❌少喝水:容易讓細菌堆積滋生❌含糖飲料:讓細菌生長、就容易搔癢私密處保養7方法除了飲食要特別注意之外,以下私密處保養的7種日常生活小習慣,也要特別注意,保養私密處從生活做起!1.多喝水不憋尿:排尿可以帶走細菌、減少私密處感染。2.不要穿太緊的褲子:褲子太緊會導致私密處潮濕、悶熱,容易感染、發炎、有異味。3.女孩上完廁所「由前往後擦」:照著「由前往後」的方向擦致私密處,可避免細菌亂竄。4.定期更換小褲褲或護墊:若太久不更換恐導致細菌孳生,定期更換可避免細菌累積。5.愛愛完要小便:跟伴侶愛愛完記得去尿尿一下,這麼做可把細菌帶走。6.睡眠充足不熬夜:睡飽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復發的機率。7.多吃蔬果、飲食清淡:做好體內環保,才能讓私密處散發淡淡清香。以上幾點都有乖乖做到嗎?女孩們中招幾項呢?高敏敏與沈怡岒也提醒大家,平常的內外保養就很重要,若發現私密處有異狀,像是發癢、異味、分泌物不正常等症狀,請一定要去看醫師,不要因為害羞而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希望女孩們找回香香私密環境,一起保護私密部位的健康力!延伸閱讀:.被男友嫌是「臭鮑魚」 年輕女生狂洗下體反而更臭.私密處容易飄出異味?醫師教你從分泌物顏色辨別是哪種感染.女性私密處過度清潔反容易感染 婦產科醫師教你這樣洗
-
2023-03-24 癌症.頭頸癌
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竟罹「口腔癌第三期」,菸、酒、檳榔是元兇
【本文重點】一名53歲的建築工人,因為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菸酒和檳榔的習慣,半年前出現了口腔潰瘍,最終確診為口腔癌。他接受了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並成功戒掉了不健康的習慣,目前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口腔癌是好發於中年男性,最常見的導因元兇是菸、酒和檳榔,若口腔內有異常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手術為主。--by ChatGPT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 竟罹「口腔癌」53歲王姓男子維持菸酒及檳榔習慣數十年,半年前出現舌部潰瘍,以為是火氣大,自行購買口腔藥膏塗抹,未見療效後就醫,確診是口腔癌,立刻接受手術等治療,恢復良好。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53歲王男是建築工人,每天藉由嚼檳榔、抽菸與飲用藥酒提振精神,此習慣維持數十年不變,但半年前出現舌部潰瘍,一開始以為只是火氣大,自行購買口腔藥膏塗抹,未見療效後就醫,切片確診是口腔癌第三期。醫院隨即安排手術,王男再陸續接受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加強效果;王男在治療期間也戒除菸酒及檳榔,目前恢復良好,重回職場,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口腔癌好發中年男性,菸、酒、檳榔是元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成存芝表示,台灣每年約有7000人至8000人確診口腔癌,逾3000人因口腔癌過世;口腔癌好發於50歲至60歲的中年男性,菸、酒、檳榔是最常見的導因元兇。成存芝說,口腔癌常見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紅白斑與黏膜下纖維化,不同症狀有定期追蹤、雷射燒除等處理方式,必要時須安排切片檢查;若口腔內有超過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或硬塊,應儘早就醫。目前,口腔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切除口腔病灶,大部分患者也須接受頸部淋巴結廓清,將癌細胞可能竄逃的路徑一併清除;切除後若口腔缺損較大,需加做皮瓣重建,再依臨床狀況與病理報告,評估後續是否做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延伸閱讀:.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項癌症都能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給你倒楣下半輩子」,曝婚姻血淚史
不管時代怎麼演變,仍有不少人認為,只有婚姻才是女人幸福的依靠。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女人一定要找到一個好的歸宿,結過婚才算有個完整的人生」。而有這種觀念的長輩,只要家族聚會遇到單身晚輩,喜歡逢人就催婚,讓很多年輕單身晚輩很是困擾。其實,幸福的婚姻是女人的歸宿,但不是女人唯一的歸宿。若女人不幸嫁錯郎,嫁給會家暴、外遇、愛賭博的爛男人,那還不如單身過好自己的生活。婚姻是愛情的天堂,還是墳墓?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表示,爸爸認為「女生一定要結婚才有依靠」,卻被媽媽反駁「就是嫁給你才倒楣下半輩子」,而貼文一曝光,引起廣大網友迴響,也紛紛分享自己的婚姻血淚史。踏入婚姻是踏入愛情的墳墓!許多網友對此論點表示認同,紛紛表示後悔進入婚姻,若重來一次單身最好。「當初就是要有所依靠,結果換來地獄般的生活,如果能重新選擇~不婚靠自己比較實在」、「我家也一樣,爸爸只會抽菸賭博、都是靠媽媽打理家庭,然後爸爸自己無用,還只會出一張嘴,真是『男人千萬不能只剩一張嘴啊』」、「老公好的跟壞的差很多,公婆也一樣,兄嫂更不用說了,就是有以前的人過得不勝如意,才會有現在不婚族越來越多」、「就算要嫁也要嫁對人!如果時光倒流,相信很多女性選擇不婚」、「男生就是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對女生而言,結婚只不過是又增加一個小孩罷了,還要伺候他」、「倒楣下半輩子,快離婚還有幾十年好日子」、「結婚不一定會好,不好的一堆,單身比較好」。也有網友表示,進入婚姻是自己的選擇,也只能認命過生活。「都是愛的死去活來才結的婚,不幸福也是自己盲目,自己選的怨自己吧!」、「相欠債、人生苦短,當做還債就好了啦」、「凡事一體兩面,選擇本就代表正反兩面,選擇,沒人保證一定是正面的,交往中就好好觀察人品,會比較恰當」、「隨緣!有些事不是你想要就可以要,也不是你說不要就不會遇到」、「所謂的依靠還是必須自己懂得付出與經營,男人沒有擔當的也不少,想要找到依靠還是必須看運氣」。多數網友也勸未婚者,不管男、女經濟一定要獨立,靠自己最好。「不管是男是女,靠自己最實在,培養實力,就不怕山崩地裂,畢竟父母會老,朋友、伴侶哪天變心,誰知道」、「結婚真的是下半輩子倒楣比不倒楣的人數還多,當然也有許多幸福的例子,要如何讓自己不倒楣,就是該學自己要底氣夠,要懂的往前進,增加自己的新生活方式」、「靠山山倒,靠自己卡實在!女人一定要有經濟能力,才不會被看輕」、「我現在都勸年輕女孩,盡量靠自己,不要選擇婚姻,會後悔一輩子」、「時代在變了!很多聰明的女生,絕對不會結婚」、「不要再用傳統觀念看待了!現在女生有些已經比男生可靠多了」、「只有工作才是自己的依靠」。延伸閱讀:.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柯佳嬿遭爆「堅持不孕」,首露面高EQ提回應!5方法教你拒絕別人的關心.無法忍受夫不願吃虧,妻訴請離婚!專家點出「讓婚姻走到絕路的10大地雷」
-
2023-03-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確診前的不安與徬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在即將離開實習醫院時,寫出自己六個月來如何從教室、課本,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應用到醫院、病人的心路歷程,並且給「醫病平台」帶來作者別具匠心畫出的「插圖」。另外兩篇是由一位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學生,仍舊不忘以「敘事醫學」的方法,追述自己一位病人由最初無法接受診斷到後來欣然同意接受治療的故事,以及聆聽病人分享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些都是只有透過病人才能學習到的重要醫學知識。希望這三篇醫學生的動人敘述可以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將來我們的子孫生病時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內科實習之震撼教育 試劑緩緩爬過快篩盤,我皺著眉,下午開始咳嗽,痰更逐漸累加上去,在新冠肺炎升溫的時代,我幾乎都可以猜上這回凶多吉少。 「拜託,希望是陰性啊。」 狹小的空間裡,我十指緊扣,彷彿在告解室尋求得到一絲救贖。 命運笑了一下,沒在跟你諒解的,標示「T」處的紅線沒幾秒就浮現,清楚告訴你:「認命吧,關進小房間,開始隔離吧!」 我苦笑地步出廁所,喔不,如果我還笑得出來的話。 同行的夥伴看著我,他們在等我的答案。 「是陽性。」盤子上兩條平行的紅線,像極了他們和我那不再交集的生活。 「你就是愛玩,早就跟你說不要去,現在你害到同學怎麼辦?」 「為什麼你的電話都打不通?接電話!」 家人透過視訊通話,把那些不滿丟出。 捷運不定時轟隆隆地從上方駛過,輾壓我奮力辯護的話語──即使身上已經沒水的我喉嚨乾得都要紅腫發炎。 沒人願意生病,而一場突如其來打亂計畫的病更奪走了我的發聲權。 我帶著滿滿的抱歉,和同學討論完宿舍可能被迫遷出,但還是得去醫院實習的後續處理,然後在昏黃的路燈下,騎著機車駛進那已不再熱鬧的黑夜。 「醫生,我這一定是肺癌嗎?」 來到醫院實習遇到的第一個病人,用那圓圓的眼睛盯著我。咳了數個月的她,肺部X光顯示著六公分大的腫塊。與影像亦十分不熟的我,只能尷尬的說著自己也還在學,不清楚這代表什麼,由主治醫師說明可能比較好。 「像我這樣沒抽菸,但是得到癌症的人多嗎?」 胸腔科醫師說明這麼大的腫塊,有九成機率是癌症後,她又這麼問道。 我仍舊答不出來,只覺得這消息對她來說實在過於突然,任誰都難以馬上接受。 她以經濟困難為由,拒絕了肺部穿刺的檢體化驗。後來打了電話關心,她說目前確診了,隔離結束後會再處理──語調裡,我不確定那是不是僅是推託之詞,而我終究不知道那一成的機率,是不是渺小得擊垮了她對身體健康的信心。 「張醫師嗎?我跟你報一床病人。她平常就有在用使蒂諾斯,因為明天要動乳房手術,現在很焦慮,看看你們是不是可以開一點幫助睡眠的藥給她。」夜間學習時接到護理師打來的電話,簡單看過資料後,我便前往病床。 推開門時,她正盤腿滑著手機,和原先想像的緊張崩潰截然不同,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房間。 「你好,我是今天晚上值班的實習醫學生。」在我簡單的開場白後,她放下了手機,勉強笑著,希望我們給些安眠或抗焦慮的藥,讓她這兩天可以好好安心的睡覺。 詢問之下,發現她平常過了午夜十二點才會上床睡覺,可大概是太緊張了,理當睡前才服用的安眠藥,竟然今天下午六點就把它吃了。「我感覺到你為明天的手術很擔心,不過藥物也有劑量限制,我們不希望因為藥物過量造成其他副作用,這方面我會回去和學長姐和老師討論看看。」 「嗯嗯,再麻煩你了,吃的不行的話,打針也可以。反正就讓我可以好好睡就好。謝謝你喔!」她臉上的笑容過於殷情,讓我分辨不清是真的看見了希望,還是為了拿到藥而做出的討好行為。 和PGY學姐討論後,我們決定先讓她做些事情轉移焦點,接近睡眠時間若需要藥物再行開立。 再次推開病榻房門時,我告知了方才討論的結果。 「好,沒關係,那我吃自己帶來的藥。」雖然仍掛著笑容,她的態度卻急轉而下,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是不是身為實習醫學生的身分不夠有公信力,讓她無法接受我說的話。 「也許,我們可以來聊聊你擔心的是什麼。」 「擔心手術的結果啊!」她一副理所當然地僵笑著,見我仍未將視線移開,她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怕是不好的結果。」聳了一下肩,她說自己原本只是陪媽媽做身體檢查,哪知道她竟被告知可能罹患了乳癌。 「聽起來這對你來說太突然了,你一定很難接受。」 問起平常面對焦慮緊張的時候會做什麼,她回道:「工作,專注做一件事時,就不會想東想西了。」但那卻是一件她現在無法做的事,而且男朋友也回家處理事情去了。 我沉默了一晌,覺得她在工作表現上一定是個優秀的人,然而現在能讓她擁有成就感的事物卻被拒之門外,彷彿自我價值也飄散於無形的空中,怎麼也抓不牢──如一座孤島,在生活習慣被剝奪的狀態裡,載浮載沉地漂泊於無助的大海之中。 最後我依舊沒有妥協,未同意讓她馬上再吞一顆助眠藥,即便如此,在話題結束之際,我似乎在她微笑的眼角裡看見了微微的反光:「謝謝你,你們好溫暖。」 「不會,也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麼多。」 每場病帶給人的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有更多心理上的壓力,不侷限於自己,還有很多經濟、家庭或事業上的不安。 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在家隔離,我有幸同理病人的感受,並記錄這些心頭上的故事。但願那些令人未知的恐懼,最後都能有好的結果,即便不是,也希望我們都能有勇氣面對並克服它們。後記: 實習結束那天,心仍懸著的我打了最後一通公務機電話。 熟悉的聲線裡,當初以經濟為由拒絕肺部穿刺的她,說起後來到別家醫院就醫,嘗試了正子治療的新方法,腫塊大小神奇地從六公分減至兩公分,也不再咳嗽;事業上仍未明朗,但隨著疫情趨緩希望能慢慢回升。 「太好了。」我開心地說,她也謝謝我們這麼照顧她。 像是放下了一顆大石頭,我也就這樣結束了大五的Clerk生涯。
-
2023-03-23 癌症.頭頸癌
陳凱倫罹扁桃腺癌,頸開12公分切腫瘤重生!出現頸部腫塊、聲音改變...6種症狀要當心
【本文重點】資深藝人陳凱倫,去年11月發現右頸部有異狀,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進行35次電療,但他擔心會失聲,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他期盼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by ChatGPT曾3度獲獎廣播金鐘獎的資深藝人陳凱倫,在去年11月65歲時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住院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再進行35次電療,但他為了還能使用嗓子,因此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摸到右頸鼓一塊 竟檢查出扁桃腺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凱倫表示,94歲媽媽去年住院6次,他天天去醫院探望,去年11月中他如常去醫院照顧媽媽,轉頭講話時摸到自己右頸部鼓出一塊東西,當下就掛號醫院的耳鼻喉科,初步檢查說沒事,但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後發現不正常,醫師要他馬上去做正子掃描攝影,當下他就知道是惡性腫瘤,當天仍忍著疲憊與驚嚇完成活動主持,也請老婆不要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病情。開刀日逢65歲生日 也是「重生日」陳凱倫3周後在老婆安排下,於台大醫院手術切除腫瘤,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疤。他表示,開刀那天12月14日剛好是自己的65歲生日,也是「重生日」!昨日(21日)他再度發文感謝老婆黃莉屏,謝謝老婆這些年為自己的犧牲與成全,如今罹癌老婆幫忙處理一切對內與對外的事務,一切都仰賴著她,期盼自己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最後更表示「老婆繼續是我這輩子的『專屬經紀人』。她說了算!」,今22日已是自己重生的第98天!不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 擔心會失聲改吃化療藥陳凱倫在台大醫院開刀切除腫瘤後,原本醫師判定不用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為了活命只能答應。但後來接到某歌王友人傳訊透露自己10年前也得癌症,做5次電療之後就不做了,因為沒有聲音讓他覺得「那我活著要幹嘛」。這讓靠嗓子吃飯的陳凱倫也擔心電療會失去聲音,最終和醫師討論決定改吃化療藥。當時醫師還警告化療藥可能會有「嘴巴爛光」的副作用,但很幸運地到現在,僅到晚上容易嗓子啞及感到疲倦,其餘沒有太多副作用。感恩老婆照顧 讓癌症4期→1期這段時間陳凱倫在老婆悉心照顧下,原本曾被醫師研判為「4期」,開刀後主治醫生稱是「1期」,抗癌的艱辛路程全都曝光。除了服用化療藥治療,老婆每日為陳凱倫準備健康養生餐,買最新鮮的食材,讓他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品。他也喝大量綠茶,每天清晨固定到公園吸收芬多精,勤練太極拳。「這次回診,醫生很驚訝我恢復特別好!」,被醫師誇讚恢復狀況不錯,經評估5月之後應可逐步回到工作崗位!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檢查發現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林奐宇提醒,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6種症狀恐是惡性腫瘤 應做頭頸部詳細檢查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延伸閱讀:.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男吞嚥困難!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2 癌症.其他癌症
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
【本文重點】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但多無典型症狀,常被界定為肝癌。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容易復發,存活率低。近年免疫治療加入治療方案,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平均存活期超過1年。但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建議50歲以上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by ChatGPT57歲劉先生是中藥行老闆,5年前出現消化不良,進食就脹氣,起初以為是胃問題,自行抓中藥治療,不過後續出現黃疸,皮膚變黃,「連床單都睡成黃色」,半年後才就醫,確診肝內膽管癌第3期,當時腫瘤已有10.5公分,研判無法開刀摘除,在醫師評估下,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症狀也好轉,劉先生從「人生無望」到控制病情,鼓勵病友勇於面對治療,不要放棄。國人常聽「癌王」是胰臟癌,但膽道癌(或稱膽管癌)更堪稱「隱藏版癌王」,包括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曾連任5屆的前台北縣(新北市)議員柯玟伶等皆因膽道癌驟逝。國健署109癌症登記,膽道癌新診斷人數每年增加到2629人,五成以上為男性,又以60多歲以上年長者居多。消化不良、脹氣竟罹患膽道癌膽道癌包括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壺腹癌,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膽道癌較難早期發現,因大多無症狀或不明顯,像是黃疸、發燒、體重下降、腹部疼痛等,民眾多半到出現消化不良、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時才就醫檢查,因此臨床上6至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渺小存在的膽,藏著巨大危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膽囊功能是貯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人進食後,膽囊會運送膽汁至十二指腸用來分解脂肪。過去鮮少會認為膽道會罹癌,因此膽道癌過去常被界定為肝癌,亞洲發生率相較歐美高,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表示,腫瘤形成原因不明,但已知的風險因子,包括:1.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2.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3.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4.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5.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6.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7.肥胖。8.糖尿病。9.抽菸、酗酒。膽道癌手術+化療存活率未達3成陳仁熙表示,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術後也容易復發,平均5年存活率僅10至30%。無法手術只能化療的病友,僅2至3成病友腫瘤有縮小,後續病友還可能出現肝功能惡化、重複膽道感染、惡病質和營養不良等問題,存活期僅8到10個月,晚期膽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小於5%,死亡率相當高。今年獲衛福部核准免疫治療用於膽道癌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表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以劉先生例子,當時因腫瘤太大,若手術切除,剩下的肝功能無法支撐日常生活,後續加入免疫療法試驗,當時不到1年腫瘤明顯縮小,至今3年多,10.5公分腫瘤僅剩2至3公分,成效良好。陳仁熙表示,台灣過去做過許多膽道癌研究,此次新藥試驗收案量是全世界第4,免疫治療加入是很大的突破,不過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饒坤銘表示,如果膽道癌病灶靠近膽囊、或是出現黃疸症狀,較有機會及早發現,而台灣許多患者同時有肝癌及膽道癌,更是治療上的挑戰。他也提醒,膽結石摩擦久了,膽囊內膜因慢性發炎會惡性病變,不過從膽結石變成膽囊癌的比例不高,建議民眾若有膽結石需追蹤,或是超音波發現膽囊較厚、或有息肉都要小心,建議50歲後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除腹部超音波外,建議斷層檢查較能檢查胰臟、壺腹等。陳仁熙提醒,年輕先天性膽道囊腫患者,建議及早切除囊腫,避免一定年紀後發展為膽道癌。而單純膽結石後續不會有問題,但膽結石若掉至膽道產生發炎,則有可能引發膽道癌危機,除了移除膽結石以外,民眾更應該從前端預防,包括控制體重、體脂及膽固醇、糖尿病等,人類隨時都面對許多疾病挑戰,平常維持好身體狀態,遇到疾病才有體力去面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四成糖友腎病變:控糖不只看數值 還要防共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高達240萬,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日前舉辦「高血糖困擾你?掌握飲食原則,成功逆轉腎!」講座,與會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糖尿病共病眾多,高達四成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腎臟病變。他直言,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共同目標不應只為「數字好看」,而是減少併發症,避免降低生活品質。第二型糖尿病患最多,與胰島素阻抗性增加、生活習慣不良有關。黃尚志說,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血糖失控易致多重器官病變,未來恐面臨洗腎。黃尚志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多重器官病變,包括中風、心肌梗塞、感染、腎衰竭、截肢等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不僅讓患者生活品質下降,也可能連帶導致患者預期壽命變短,「所以糖尿病是很麻煩的疾病。」他也指出,除了控制血糖要花費醫療成本,眾多共病也會增加社會負擔。「糖尿病患裡面,很多人有腎病變。」黃尚志說,有統計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的盛行率約為18%,或許有所低估,實際盛行率可能高達四成。他表示,糖尿病腎病變長期下來會導致尿毒症,若不介入處置,最終需要面臨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最好的方法是好好控制,不要讓腎病變發生。」腎功能可透過尿液檢查、對照量表評估。糖尿病腎病變主要症狀包括水腫、泡泡尿、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黃尚志表示,腎功能的好壞,可以透過尿液檢查評估,檢測尿蛋白與肌酸酐等數值,再以肌酸酐為基礎,加入年齡、性別的資訊,可透過公式算出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他指出,在健保署的雲端健康存摺APP中的「腎臟風險分級(KDIGO)」量表,其橫軸為蛋白尿分級,縱軸為腎絲球過濾率,並有色塊分級,顏色越深風險越高,民眾可對照健檢報告自行評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建議,糖尿病患要對飲食分類有所掌握,在六大飲食分類中,水果類、全穀根莖類、低脂乳品類是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的類別,攝取時需要注意。此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飯後升糖的速率,他舉例,台灣料理常見的烹調方式,如蜜汁、勾芡等,就可能造成血糖提升速度增加。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有吃早餐血糖較穩定。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此外,他說明,也有研究顯示,「有吃早餐」的患者比起「不吃早餐」的患者,飯後血糖更加平穩。黃泰傑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飲食,需要把握「控制好血壓」、「控制好血脂」、「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三大原則。他表示,控制血壓的飲食原則,主要是減少鹽分攝取,建議民眾可用天然辛香料,或適時運用酸味,減少鹽分攝取,同時增加食欲。黃泰傑強調,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吃太多蛋白質會導致腎絲球壓力增加,長期以來可能造成腎功能衰退。他鼓勵患者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半盒嫩豆腐約等於三指的家禽、家畜肉類,係一份蛋白質份量,建議男性一天5-6份,女性一天4-5份,特殊疾病患者的豆魚蛋肉類份量,則可諮詢醫師、營養師進行調整。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飲食注意● 搞清楚六大類食物,哪些會使血糖上升。● 少用蜜汁、勾芡等烹調方式。● 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 吃早餐比不吃早餐者,飯後血糖更平穩。● 減少鹽分攝取,控制好血壓、血脂。● 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長期易致腎功能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19 名人.黃斌洋
牙齒黃有時並非單純染色問題 牙齒能不能變白取決於3關鍵
疫情趨緩,在終於能自在決定穿脫口罩的時刻來臨前,「容貌焦慮症」的新名詞也因應而生。最近醫美診所的微整形,以及牙醫診所牙齒美白等服務項目需求量有增加趨勢。根據英國臨床心理學家Linda Blair研究,第一印象短短七秒,最重要的兩個致勝關鍵,除了「眼睛有神」外,就是「牙齒潔白」。牙齒不夠閃亮的因素,有時並非單純牙齒染色。若不了解牙齒黃的背後原因,只想透過宣稱牙齒美白功效的坊間產品,或者未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逕行使用具腐蝕性的牙齒美白藥劑,不但無法如願,甚至可能因為不當使用而產生牙齒健康風險。為了方便說明,我把牙齒變白的方式區分為三種:1.牙齒亮白:牙齒變黃的原因如果來自外在因素,例如食物染色,或抽菸、紅酒、咖哩、濃茶等造成色素沉積,色素層主要附著在牙齒琺瑯質表面。透過牙醫師將牙齒表面仔細清洗、拋光及打亮,將卡在牙縫死角的色素用噴砂等方式清潔乾淨後,牙齒外觀就可以回復原本的潔白。這有點像居家環境大掃除後的一塵不染,汙漬還不需要用到化學藥劑,我將它稱為「牙齒亮白」。2.牙齒美白:但如果天生就是黃板牙,或色素沉積較久,導致穿越琺瑯質孔隙,並滲透進入內部象牙質時,就像地板汙漬太久未清,滲透到地磚間隙。此時再怎麼掃拖刷地板,效果都不明顯時,只好使用化學性清潔藥劑將內部染色藉由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後排出。這個概念如果套用到牙齒內部的色素去除,我們就稱它為「牙齒美白」。3.牙齒健白:我想強調的重要概念是:「唯有健康的基礎,才有持久的美麗」,這個觀點我把它定義為「牙齒健白」。由於牙齒變色因素千變萬化,更不會有所謂「人人可用,人人有效」的單一美白產品。真實狀況是包含牙齒結構完整度、有無蛀牙與病變、牙根敏感狀況或牙齦健康情形等,都會直接影響牙齒美白所選擇的方式、美白藥劑濃度上限,以及使用頻率等。在牙齒美白標準流程上,首先牙醫師會將計畫美白區域,透過臨床檢測或X光片分析等,來確認牙齒沒有結構性病變、脫鈣或隱藏性蛀牙。接著透過超音波洗牙過程確認牙周健康,以降低藥劑對發炎牙齦產生刺激的風險,並了解牙齒與牙根敏感狀況。這些檢測對後續牙齒美白方式及藥劑濃度選用等,都是重要資訊。而當上面檢測發現問題,就需要先治療完成後,再進行牙齒美白。這一切的醫療把關,對於後續降低牙齒美白產生的副作用風險而言,無比重要,也不能假手於非醫事人員操作。在衛福部心字第1081761682號函中,已清楚表明「牙齒美白」屬於醫療行為,需由牙醫師親自執行。「由醫事人員做健康把關前提」的牙齒美白,我稱之為「牙齒健白」。因此,當我們迎接正式脫下口罩的那一刻,正思考如何讓牙齒更閃亮動人時,請千萬記得:「唯有健康的基礎,才有持久的美麗」。因此我們所追求的,不僅止於表面的亮白或外觀的美白,而是以醫事專業照護與健康為前提的「牙齒健白」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只能吃安眠藥嗎? 醫師建議「睡前10招」讓你安心入睡避免安眠藥成癮
【本文重點】失眠是國人最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每5人中就有1人受失眠之苦。長期濫用安眠藥可能越吃越重甚至成癮,睡前飲酒的習慣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失眠又分為急性及慢性失眠,若超過三個月經常難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就稱為慢性失眠。對於失眠,醫師建議先以非藥物療法作為首要治療,避免藥物濫用。而孫瑜神經科主任提供了10點建議,如避免在臥室進行看書、看電視等等,幫助民眾正常入睡。--by ChatGPT失眠分為急性失眠、慢性失眠失眠是國人最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據統計全台每5人就有1人售失眠之苦,為能安穩入睡,許多人常求助於安眠藥,但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表示,長期濫用可能越吃越重甚至成癮,且鎮定劑、安眠藥無法帶來正常睡眠結構,許多人睡前飲酒的習慣,也會影響睡眠品質。今天為世界睡眠日,她提供10點建議,幫助民眾正常入睡。失眠又分為急性及慢性失眠,生活中發生了重要的事情,都可能造成暫時失眠,但若是超過三個月經常難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就稱為慢性失眠。失眠吃安眠藥 當心安眠藥成癮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主任表示,許多有失眠困擾的病人都希望醫師開立安眠藥,但在所有的醫療書籍期刊及用藥規範上,都建議安眠藥治療失眠,只能短暫使用避免長期開立,然而醫療現況卻是很多民眾一直在拿安眠藥的慢性處方。如何避免安眠鎮定藥物濫用,第一線的醫師對於從未使用過此類藥物的民眾,應避免第一次就診就開立安眠藥,而一般民眾也應避免一開始踏入吃安眠藥的習慣。但長期失眠造成的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異常,例如免疫力減弱、抑鬱、頭痛,嚴重者可能引致心臟衰竭、肝病、腎病、高血壓等。孫瑜建議先以非藥物療法作為首要治療,醫師會先詳細詢問就診者的病史資料,找出可能的引發失眠原因,例如身體其他疾病、藥物等等。孫瑜建議藥物在失眠的治療上非第一線選擇,睡眠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透過以下十點建議,幫助自己建立良好的睡眠。醫師10建議避免安眠藥成癮1.臥室的功能就是睡覺,勿在臥室進行看書、看電視等。2.想睡再睡,毫無睡意別去躺著。3.20分鐘內仍無法入睡考慮起身靜坐,直至想睡再回躺。4.不論多晚睡,每天固定時間起床。5.早上起床後開燈或出外接觸陽光。6.白天盡量不要午睡。7.運動時間盡量在白天,晚上太晚運動會難以入睡。8.晚餐與睡眠時間至少間隔2小時,晚上吃大餐或太饑餓都會影響睡眠。9.晚上避免喝咖啡、茶與含糖飲料,抽菸喝酒都會影響睡眠,晚上睡前不宜喝酒。10.不要把煩惱帶進臥室保持身心放鬆。延伸閱讀:.改善失眠最重要因素是光線 名醫教這樣做可戒除對安眠藥依賴.對心臟影響重大!研究稱失眠者患心肌梗塞機率是一般人1.69倍.「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焦點.健康知識+
微波爐、氣炸鍋...3種家電恐致癌!醫:標榜「臭氧」最危險,使用多1步驟可防範
【本文重點】常用家電恐致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提醒,家電與電器也可能是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微波爐、氣炸鍋、電鍋、印表機等都有產生燃燒,釋放出PM2.5微粒的風險。另外,主打「臭氧消毒」的家電,如洗碗機、烘碗機、洗衣機,也會成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使用這些家電時,要注意通風環境、空氣流通,避免選擇主打臭氧消毒的產品,並儘量避免在室內密閉空間使用。--by ChatGPT長期吸菸、廚房油煙,會導致罹患肺癌的機會大幅增加,但就算不吸菸、不進廚房煮飯,「空氣污染」也可能導致肺癌。蘇一峰提醒,多數人認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可能,是家裡有人抽菸跟二手菸或是煮菜的油煙,但其實很多的家電、電器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反而容易被忽略,是家裡的隱藏空污地雷,來看看有哪些家電會導致空氣污致癌。3類家裡常見電器 是空污致癌地雷1.加熱食品的家電許多家裡的電器是空氣污染的元兇,除了家裡煮菜開火會造成油煙,不開火的電器也可能會有空污的危害。蘇一峰提醒,有加熱過程電器其實就會產生燃燒,如微波爐及氣炸鍋,或是其他食品加熱的工具,都有風險。而家家戶戶必備的電鍋,也有空污風險!電鍋在加熱的過程中,外面水蒸氣蒸乾後就是加熱燃燒,此時就會有空氣污染微粒跑出來。2.「臭氧消毒」的家電除了加熱食品的電器,蘇一峰也提醒,看到有標榜「臭氧消毒」家電,更要特別注意,像是洗碗機、烘碗機、洗衣機,這些在消毒過程若產生臭氧,也是室內空氣污染來源,會引起呼吸道發炎反應、經攣,甚至氣喘發作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3. 印表機不少公司、家裡常用印表機,蘇一峰表示,印表機的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碳粉噴墨,除了會造較多的空氣污染,使用時候旁邊碳粉濃度會非常高,等於無形中吸入許多PM2.5,甚至運作時在旁邊都可以聞到異味。針對家中易造成空汙的電器,根據tvbs報導,蘇一峰表示,這些家電對身體的危害程度,過去研究沒有那麼清楚,只能說危害嚴重度大概類似於吸二手菸。他提醒使用這些電器時,儘量在通風環境、注意空氣流通,可以同時開抽油煙機或開門窗。也建議避免選擇主打臭氧消毒的非生活必需電器,至於其他的家電由民眾自主選擇。如果會很在意家電所產生的空汙,民眾可於烹調時戴上口罩,但口罩大概只能防範一半的PM2.5,主要的防範還是「防止製造家中空氣污染」。延伸閱讀:.把室內盆栽當作天然的空氣清淨機?結果可能令你失望.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胃女王菅原初代大腸癌逝!息肉是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生活惡習很致命
曾參加日本綜藝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而爆紅的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傳出於3月9日大腸癌逝,享年59歲。根據日媒報導,菅原初代經紀人透過她的官方推特發布了菅原大腸癌逝的消息,據了解她在去年6月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開始治療,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即病逝。大腸癌發生率 台灣連15年居首根據國健署每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已連續15年居首。國內外許多知名人物都因大腸癌離世,藝人余苑綺、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巴西球王比利都在去年病逝,更久之前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等人也都是。我們該如何避免大腸癌威脅?大腸癌確診者討論最多的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癌有以下9項常見症狀:(疾病百科/大腸癌)1.血便或黏液便2.排便習慣改變3.腹痛4.體重減輕5.貧血6.腹瀉7.便祕8.容易疲倦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相同症狀,《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統計網路上相關話題討論,發現大腸癌確診者症狀討論最多的前三名分別為「糞便帶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不規律疼痛」,應特別注意。醫師更提醒,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大生活習慣易長息肉此外,也有許多人還沒出現什麼不適,但健檢後發現有息肉,也不能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曾針對上班族做過調查,發現有大腸息肉者常見4大生活習慣:工作超時、睡眠不足、腸道菌相失衡和愛吃油膩消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直腸癌前病變的警訊,統計進行大便潛血反應陽性個案中,就有25%到40%的患者檢查出有大腸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切除就可避免大腸癌;但若是腺瘤,切除後2到3年仍需進行追蹤,若輕忽2到3年內恐發展成大腸直腸癌。最可預防的癌症 4方法預防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但大腸癌其實也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生活上注意「兩多一少」,並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定期篩檢: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資料來源】.YAHOO JAPAN「大食い魔女」菅原初代さん死去、59歳 「3月9日深夜、菅原初代は永眠いたしました」.《噓新聞》日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病逝享年59歲 生前罹大腸癌暴瘦身影曝.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 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有這些症狀千萬別輕忽!小心大腸癌已找上門.大腸癌可預防 國健署籲落實「護腸四重點」
-
2023-03-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健檢正常卻在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個生活惡習快改掉
【本文重點】即使健檢正常,也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內罹患大腸癌,原因是扁平鋸齒狀息肉不容易被發現。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但扁平鋸齒狀息肉的表面較少出血,很難從糞便驗到潛血反應,還是得仰賴大腸鏡篩檢。因此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並接受切除。--by Notion AI近年大腸癌趨年輕化,但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因此許多人也有了健檢預防的觀念。不過有醫師提醒,即使大腸鏡檢查正常,卻也有在「3-5年內」罹患大腸癌的可能,而這個元兇就是「大腸鋸齒狀息肉」。鋸齒狀息肉 年輕人大腸癌隱形殺手大腸癌連續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民眾大多已有意識將腸道檢查納入定期的在健檢項目。但根據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發文提醒,上次大腸鏡檢查正常,卻在「3-5年內」罹患大腸癌,元兇就是「扁平鋸齒狀息肉 (sessile serrated lesion)」。林相宏指出,這種息肉很難纏,它好發在大腸最深處(右側大腸),不只扁平,而且邊界不明顯,「就像隱形眼鏡掉到地板,根本很難找的到」。表面又容易被糞便黏液覆蓋,不注意看很像是正常的大腸皺褶,所以只要清腸不乾淨,幾乎不可能看到它,而就算清腸乾淨,因為其表面不規則,黏液還是容易蓋在上面。因此也很考驗檢驗醫師的經驗及判讀儀器的能力。而目前大腸癌仍以糞便潛血檢查為最方便的初步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篩檢結果為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但林相宏指出,大腸鋸齒狀息肉表面較少出血,很難從糞便驗到潛血反應,還是得仰賴大腸鏡篩檢。扁平鋸齒狀息肉4特點1.更早階段就可能產生癌化2.容易發生在年輕人3.大腸鏡不容易偵測4.糞便篩檢不易察覺鋸齒狀息肉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曾受訪指出,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也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並接受切除。關於息肉你該注意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延伸資訊】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息肉【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鋸齒狀息肉 大腸癌隱形殺手.衛福部台北醫院-認識大腸息肉.婦人愛吃炸物 大腸鏡查出可能癌變的鋸齒狀腺瘤
-
2023-03-13 醫療.心臟血管
氣溫降「心肌梗塞」風險暴增!醫提醒:保護身體易失溫3部位
近日冷氣團接力來襲,隨著氣溫下降,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身體不適或容易受寒感冒,此外,寒冷的天氣還會對心臟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若是加上有抽菸、酗酒等不好的生活習慣,則會增加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因此除了要注意保暖外,也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保持心臟的健康。天冷影響血流 小心心肌梗塞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鐘國瑋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是一種心臟疾病,常好發於冬季,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或狹窄所引起的。當氣溫下降時,冠狀動脈便會縮小,進而影響血流,使血壓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冬日冷風還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心臟負荷增加,提高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更需多加留意小心。早期症狀要警覺 避免不可逆傷害若民眾發生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如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應當及時就醫治療,保握黃金治療時間。心肌梗塞需要以心導管置放血管支架或是以繞道手術重建心臟血流,嚴重時可能造成死亡或其它不可逆之傷害,因此,只要出現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一旦稍有延遲,就可能出現生命危險。保持身體溫暖 減少心臟疾病預防心肌梗塞,鐘國瑋醫師提醒,要先保持身體溫暖是最基本的原則,在室內時,宜注意保持室內溫度穩定,避免過冷或過熱;出門時應當穿暖和的衣服,特別是保護脖子、胸部、手腳等容易失溫的部位。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如適當運動、均衡飲食、戒菸限酒等,都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而有心臟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定期安排心血管檢查,以及依醫囑進行治療和用藥。 【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者都有「1情況」! 35歲以上比率高達52.5%無病史中年男急診室大叫一聲倒地! 急救驚見冠狀動脈90%阻塞【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01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醫療.泌尿腎臟
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腎臟病伴隨人口老化、飲食西化及三高慢性病增加等因素,已成為國人重大健康議題,每年近5000人因腎臟相關疾病喪命,除了三高以外,吸菸、肥胖也會影響腎功能異常。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戒菸及控制體重,並維持正常血糖、血壓及血脂,以維持腎臟健康,避免腎臟病進一步惡化至洗腎。肥胖且腰圍過粗 腎功能易出問題國健署11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肥胖且腰圍過粗者,有2成有腎功能問題;而三高病人中有肥胖又吸菸者,近4成有腎臟功能異常的問題;且年齡增長,腎臟異常狀況也呈現上升趨勢,分析40歲以上尿液檢查腎功能異常比率,在40至64歲約8%,65至74歲17.2%,但75歲以上卻大幅增加至35.9%。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更應注意腎臟狀況。民眾可以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也結合成人健檢醫療團隊,提供民眾衛教指導,改善個人相關風險因子。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腎臟沈默 遠離危險因子、不過度用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形容,腎臟宛如沈默員工,若平時沒有好好善待他,「等他生氣離職時就沒辦法了」,提醒民眾除了遠離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台灣健保雖然便民,但不應過度用藥如止痛藥等,對腎臟都是很大傷害。我國從事腎臟病防治逾10年,2020年首見末期腎病進入透析單位人口「下降」趨勢,若能繼續提早預防,預期未來人數有機會持續減少。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腎臟病屬於末期疾病,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並遠離抽菸、肥胖等,而腎臟病患者將近一半都有糖尿病,國健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推動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希望民眾在三高數值偏高前期,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避免共病發生,像是避免代謝症候群進展到糖尿病、甚至腎臟病。全國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推廣護腎全國現有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加入計畫的瑞東診所院長杜柏村,在診所規劃「瑞東小學堂」衛教課程,針對腎臟病風險族群個案提供衛教指導,包括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參與衛教課的腎臟病友賴先生分享,起初是因為血糖過高,好不容易在4年時間將糖化血色素從11.1控制到現在5.9,杜醫師規劃的衛教課,自己和太太都能參與,了解飲食、運動都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產生。為響應2023世界腎臟日,台灣腎臟醫學會於全國北、中、南擴大辦理「愛腎護腎,腎利人生」園遊會,宣傳顧腎健康、強化預防保健重於治療的概念,並結合醫療院所,透過衛教宣導講座、有獎徵答以及趣味闖關,推廣腎臟病防治相關症狀、保健及預防知識。完成趣味闖關活動任務者還可以參加摸彩活動,鼓勵民眾踴躍參與,詳細資訊可上「腎利人生」官網(http://www.ckd-tsn.org.tw/)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7 醫療.腦部.神經
A型的人容易中風?無症狀腦中風很危險,6大原則預防
【本文重點】一項研究表明,A 型血的人患早發性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 16%,這是一種由腦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血小板、內皮細胞、凝血因子等可形成血塊有關。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控制高血壓和減輕壓力可能有助於預防中風。此外,無症狀的中風也可能發生,因此有中風家族史的人應提高警惕。--by ChatGPT血型A型的人容易中風?國外研究顯示,血型可能是發生「早發性中風」的風險因子之一,統計發現,血型A型的人罹患早發性中風的風險較其他血型高出16%。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連立明表示,中風與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有關,但成因很多,除了先天遺傳基因,更要注意生活習慣調整,避免中風。A型的人罹患早發性中風?缺血型中風是腦內血管阻塞所導致的中風,又稱為「腦梗塞」。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MSOM)一項發布在「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針對1萬7千名中風病人與逾六十萬名未曾中風過的健康者進行研究,發現60歲以前就得到缺血性中風的「早發性中風」族群,與血型似乎有所關聯。年輕中風多為遺傳 後天因素觸發研究發現,罹患早發性中風的人多為 A 型血,O 型血罹早發性中風機率低,調整性別和其他因素後,發現A型血罹患早發性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出16%,O 型血則比其他血型低12%。推測早發性中風與染色體上決定血型的區域存在關聯性,研究者表示,目前仍不知道為何A型血風險較高,可能與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及凝血因子有關,這些因素都可能形成血栓。「臨床上,中風患者仍以老年人居多,與人口老化有關,但年輕的中風患者也不少。」連立明指出,年輕的中風患者大多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但後天因素更不可輕忽,包括三高、抽菸、生活壓力大、心律不整病史等,先天因素與後天影響相加,引發中風。但若年紀輕輕就中風,可能影響功能與生活品質,對人生影響甚鉅。無症狀腦中風 將來更易嚴重中風有時患者中風卻都不自知,被稱為「無症狀腦中風」。連立明表示,經過腦部影像分析,60歲以下不知道自己中風的患者約6%,60歲以上10%,80歲以上則達20%,無症狀腦中風患者未來出現有症狀中風的機率,將比一般人上升2至4倍。「無症狀中風就像是一台電腦中毒了一樣。」連立明比喻,電腦中毒了不一定都會當機,只是小小的病毒,照樣可以開機,而無症狀中風患者,隨年紀增長,生活習慣又不好的狀況下,將來出現嚴重症狀中風的風險就會比其他人來得高。連立明提醒,家中親人若曾經中風,自身就應該警覺,有遺傳病史要特別小心,如果年紀輕輕就常血壓偏高,建議每一、兩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跟醫師好好討論如何控制血壓等危險因子。先天性中風風險,男性高於女性,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大。連立明表示,有些年輕患者20歲有高血壓,出現中風危險因子,但年齡、基因是無法控制的因素,建議應維持運動習慣、戒菸、避免重口味飲食、正常睡眠、降低生活壓力等能控制的因素著手改善,避免中風早早登門拜訪。預防中風把握6大原則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血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常走路、爬山讓關節軟骨磨損快?久站或久坐對膝關節不利嗎?
【本文重點】久坐缺乏運動容易讓雙腿無力且加速退化。要讓雙腿逆齡,建議早期開始保養,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關節疼痛可能因不適宜運動而使骨鬆加重。膝蓋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要考慮正確發力,如果軟骨已有磨損或肌力不夠,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加重。肥胖者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太瘦肌力不足也可能發生。--by ChatGPT現代人懂得保養,外表愈來愈不顯老,但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模式,卻可能讓雙腿無力,退化得更快。如何讓雙腿逆齡?專家說,愈早開始保養,就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Q: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有什麼不同?骨鬆患者的關節會退化更快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僵硬、疼痛與變形;骨鬆則是全身性硬骨骨質流失、空洞太多,造成骨骼質量下降,容易骨折。研究顯示兩者間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能因疼痛不想動,減少運動、對骨頭刺激不足,讓骨鬆更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包括年紀大、肥胖、關節曾經受傷或O型腿關節變形等;骨鬆則是年紀大(特別是停經後女性,骨鬆會更嚴重)、太瘦、抽菸及喝酒等。兩者的共同成因為年紀,所以年紀大可能同時有這兩種疾病,但並沒有直接關連。Q:膝蓋彎曲超過多少度最傷關節?久站或久坐都對膝關節不利嗎?膝蓋彎曲角度不同,壓到的軟骨部位也不同,但並沒有哪個角度最傷膝蓋的問題。不過如果久站或久坐,確實可能對膝關節不利,因為維持同個姿勢太久,周邊肌肉、韌帶可能僵硬,突然有一個大動作或用力過猛,壓力直接施加在軟骨上,就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工作形態是久站或久坐者,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會造成對應的關節部位與韌帶等損耗較大。平常要多運動,啟動沒有用到的部位,而同一姿勢超過30分鐘,就要動一動,例如蹲久了,用手磨擦膝蓋4、5下,有溫暖的感覺再動,會好一點。雖然關節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仍要考慮正確發力的問題,如果軟骨已有部分磨損,或是肌力不夠,就會讓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更嚴重。Q:纖瘦的人關節受力小,比較不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肥胖者因為體重造成關節壓力大,確實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如果太瘦,肌力不足,沒辦法穩定的保護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所以太胖或太瘦對關節都不好。但比例上來說,體重輕者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低於肥胖者。Q:路走越多、山爬越多的人,軟骨磨損得更快?運動並不會讓軟骨磨損更快,重要的是發力有沒有平均。研究顯示,馬拉松運動員軟骨退化的程度,並不會比一般人快,但如果不常爬山、偶而爬卻爬太久,肌肉鍛鍊不足,沒有辦法有效保護膝關節,就可能退化更快。特別是下山的時候,重力都壓在下半身,如果沒有核心肌群、臀大肌、股四頭肌等的協助支撐,對膝關節的損傷就會比較大。Q:膝關節退化的症狀有哪些?走路承重時就會疼痛,如果坐或躺著就不會痛,同時活動的角度減少,像是無法彎曲、伸直,並有僵硬、變形的情況,走路走不遠,部分患者會紅、腫、熱、痛。如果磨損的是內側的軟骨,就會造成O型腿;如果是外側軟骨,則是X型腿。急性期會有溫熱及腫脹的感覺,等到骨刺長出來,關節就會變大,也是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的症狀。有時運動後膝關節會有溫熱的感覺,如果休息後就緩解,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單點或多點的疼痛感,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注意。Q:膝關節疼痛要掛骨科還是復健科?要看是結構性還是功能性的問題,結構性例如韌帶斷裂、軟骨磨損、半月板(在脛骨與股骨關節內側和外側半月形骨)磨損等;功能性則是指因為發力不正確造成疼痛。一般在急性期看骨科或復健科都可以,需要先休息,醫師診斷可能是哪一些動作造成疼痛,先停止,並給予消炎、止痛藥物緩解,之後再復健,如果效果不好,可能要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檢查是否有結構上的問題,需要靠骨科來手術解決。諮詢/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性愛.性福教戰
8大NG行為讓陰莖變短、損害精子!醫師建議一招最快讓GG「變長」
雖然醫師都說明陰莖長短無關生殖能力,但仍有許多男性會因為陰莖短而有自卑感。而想讓陰莖變長的方法也不是沒有,泌尿科醫師提供一個最實際的方法,加強運動減掉啤酒度,就可以讓陰莖在視覺上恢復2-3公分的長度!啤酒肚會讓GG「縮短」根據去年英國一份針對86國男性陰莖調查發現,長度第1名是厄瓜多,平均長度為17.6公分,台灣則是倒數第2名,平均為10.8公分。不過茂盛醫院不孕科副院長陳忠義曾受訪強調,陰莖長短無關生殖能力,「只要另一半得到滿足最重要,陰莖長度純屬視覺效果!」僅管如此,多數男性還是希望自己的陰莖不要太短,以免面子掛不住。卻忽略了他們肥胖的身材,正是讓GG「縮短」的凶手之一。臉書粉絲專頁《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陳偉傑及羅詩修醫師撰文指出,許多中年男性都有啤酒肚、鮪魚肚,肚子的脂肪堆積會一路延伸到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的前方,恥骨聯合位於膀胱的前、下方,為左右恥骨之間的軟骨關節,而男性的陰莖懸韌帶是從恥骨聯合前延伸出的深筋膜的一部分,陰莖也是從會陰部經過恥骨聯合下方再向外延伸到體外。醫師指出有啤酒肚的人,恥骨聯合前方的脂肪最少都有3公分厚,「GG長度就會感覺縮短幾公分」!不論是外觀或是勃起長度都會在「視覺上」明顯縮短2-3公分,嚴重甚至還會有「隱莖」的問題。肥胖影響心理與生理不過醫師也強調,肥胖肚不會真的讓GG縮短,但在心理上對「性福感」是有影響的,不管男女,肥胖的身材總會擔心失去對另一半的吸引力,也可能影響行房姿勢,久而久之「性趣缺缺」,導致心因性陽痿。而在生理上實質的影響則是確定的。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秘書長、新店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廖俊厚曾受訪表示,愈來愈多研究都顯示,肥胖容易造成慢性病、引發身體發炎反應、血管病變或導致器官老化,例如會刺激攝護腺增大或陰莖海綿體充血變差,導致性功能障礙。茂盛醫院執行長、醫師李俊逸更提醒,時常熬夜、抽菸、喝酒都有損男性雄風,根據統計,抽菸會讓陰莖長度縮短2公分,生活作息不正常、外食族、工作壓力大、身處高溫或汙染環境都有損精子的質與量,不可不慎。想讓自己身、心更健康,快去運動吧!讓陰莖變短、損精的八大NG行為1.肥胖2.抽菸3.喝酒4.愛吃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5.不運動6.生活作息不正常7.工作壓力大8.身處高溫或汙染環境【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40歲熟男 每5人有一人下半身好煩惱.台灣男人陰莖長度全球倒數第二! 醫:不用自卑很夠用了
-
2023-02-27 癌症.肺癌
辜寬敏病逝傳因肺腺癌 醫曝和抽菸相關性小、和家族史關係大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上午病逝,享耆壽97歲,傳出生前罹患肺腺癌。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肺腺癌為非小細胞癌的一種,和抽菸的相關性不大,主要家族史有關。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或有痊癒的機會。肺腺癌主要跟家族史有關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柯皓文表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癌,和一般民眾所知的肺癌風險因子-抽菸,關係不大。他表示,肺腺癌和家族史有密切相關,尤其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肺腺癌,研究發現最終有2%的人也會罹患此病。而台灣或其他亞洲地區常看到和EGFR基因突變有關,且容易復發;常常開刀時以為已切乾淨,但三、五年內復發情形較高。以長庚醫院為例,因肺腺癌前來就診的病患中,有高達五六成的病患有此基因突變,但在西方國家這樣的情況連一成都不到。除了EFGR基因突變外,肺腺癌也和其他基因突變有關,例如ALK基因等,少說有數十種,因此難以預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出現症狀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柯皓文表示,由於肺腺癌難預防,加上早期的沒有特別症狀,但出現症狀時,如咳嗽持續兩周以上、氣喘、胸痛、咳血等,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透過篩檢發現,尤其現在國健署已針對重度吸菸者和有家族史的人補助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早期發現。根據統計,原本第四期患者約有六至七成,但篩檢增加後,第一期患者大幅上升至五成,第四期換成則降至約五成以下。他說,如果發現時還在肺癌第一期,尤其是1A時,開刀後九成以上的病患超過五年不會再復發,有治癒的可能;1B期雖然復發率升高,但超過五年,也只有二成的機會可能復發。柯皓文表示,肺腺癌除了與家族基因有顯著相關外,流行病學統計也看到暴露於油煙、空汙、放射線或是美髮業者,也可能有發生率較高的現象。因此除了國健署補助的對象外,這些高危險群,只要男性在5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也都建議定期接受LDCT篩檢,最好每兩年一次。》看更多肺腺癌檢查方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7 癌症.肺癌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病逝享耆壽97歲 為何肺腺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證實,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2/27)上午8時55分於北榮辭世,享耆壽97歲,據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辜寬敏是因肺腺癌病逝。什麼是肺腺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曾指出,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國人常見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六成,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占一成五到兩成,大細胞肺癌僅占百分之五,小細胞肺癌約占一成三。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延伸閱讀:肺癌分四種 肺腺癌占六成】肺腺癌危險因子有哪些?肺腺癌主要與亞洲人基因、家族史及環境汙染等因素有關。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九成都不吸菸,男性患者約三到四成也沒有抽菸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肺腺癌症狀有哪些?.咳嗽.咳血.厭食.呼吸困難.肋膜積水.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疼痛及無力感早期肺腺癌是「安靜」的癌症,出現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發燒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三、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較高。如沒來由的呼吸不順、體重減輕、疲倦,或頸部、鎖骨淋巴結出現腫塊、久咳不癒,一定要提高警覺。患肺腺癌該如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榮志曾指出,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一般指一期及二期肺癌,治療首選是手術切除。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後,預後更佳,根據文獻報導,1A期和1B期肺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83%和71%。【延伸閱讀:五大類肺腺癌 這二型預後差很多】除了以手術切除病灶,為早期肺癌病患首選治療方式之外,其餘治療方式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看更多肺腺癌治療方式肺腺癌該如何預防?陳育民在《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病灶。且對於檢查長在肺臟肺泡旁腫瘤組織(結節)時,清晰度與敏感度不輸標準電腦斷層,且輻射量低,成為篩檢肺癌可行的工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建議,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延伸閱讀: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
2023-02-26 醫療.腦部.神經
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
教官小叮嚀Q:一名休假在家的消防局督察員,吃完午餐突然覺得單側手腳發麻無力,以為是工作勤務忙碌所致,自行休息一個多小時後,身體不適仍無改善,該怎麼處理呢?A: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一是忽略疾病徵兆,以為嘴歪眼斜、單側肢體發麻無力、說話不清楚等症狀是太過疲勞,休息一下即可,等到驚覺不對勁才就醫,很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上述督察員在發生症狀的一個多小時後趕緊到院治療,所幸還在可以接受藥物治療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療,沒有留下後遺症。另一個常見錯誤行為是迷信民俗療法,廖振翔分享最常見的扎針放血,不僅會導致血壓上升,還會延誤就醫、傷口感染。廖振翔呼籲,有任何不適發生時,都要注意一個關鍵:是否為「突然」發生,如果前一刻人還好好的沒事,下一刻卻異常喪失手腳或語言功能,都建議立即撥打119,切勿輕忽任何微小症狀。一波波寒流來襲,氣象局多次發布低溫特報,消防隊報案電話頻繁響起。畫面轉到報案的一戶人家,救護員在現場評估患者可能是急性中風,迅速按下電子紀錄表的通報鈕,急診室醫護人員同時間收到通知,數分鐘後,疑似中風患者送達急診,腦中風治療小組啟動、神經科醫師趕往急診室,腦部檢查室也嚴陣以待。消防局、衛生局、醫院三方聯手,打通治療綠色通道。台中市專責救護隊隊員廖振翔表示,為了讓中風患者到院後能有更多治療時間,目前大台中已經完成緊急救護到院前通報系統的建置,並積極與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聯手,從院前預警通報,串聯到院後的中風急救綠色通道。2022年已有6家醫院加入系統連線追蹤,預計2023年第二階段要串聯台中市共21家醫院,努力為市民的中風治療打造另類就醫路平專案。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說,腦中風治療刻不容緩,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有賴民眾及早發現、立刻「撥打119」求救,由救護車在第一時間送往能夠救治腦中風的醫院,消防局會同步院前通報醫院端,啟動緊急救護SOP,加速診斷與處置流程。把握靜脈血栓溶解劑黃金治療期,愈早送醫愈有機會。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台中市政府消防局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請來神經科醫師分享腦中風急救辨識及治療知識。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大約75-80%屬缺血性中風,主因是腦血管阻塞,造成血流不足,使得腦部組織缺氧而壞死,目前治療方式有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和動脈血栓移除術。其中,靜脈血栓溶解劑有3-4.5小時的黃金治療期,黃虹瑜表示,愈早送醫、愈有機會將塞住的血管打通,降低腦中風的症狀及失能後遺症。加強急性腦中風徵兆的危機意識,把握黃金救治期。除了到院前後救治搶時間外,民眾對疾病的辨識與反應是縮短送醫時間最重要的環節,廖振翔說,腦中風是一種病程變化快速的疾病,應牢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掌握關鍵辨別三步驟,若有嘴歪眼斜、單側肢體發麻無力、說話不清楚或聽不懂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即使症狀輕微,仍應立即撥打119。院前「救護通報」加上到院「綠色通道」,不僅能獲得完善醫療照護服務,亦能降低中風的危害程度。預防中風的意識也非常重要!根據統計,有三高慢性病的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而有心房顫動的患者,中風的機率更是高出5倍。黃虹瑜提醒,有三高的中風高風險族群應該每天量血壓,並控制在120-140mmHg之間,定期追蹤慢性病數值,以及注意是否出現心房顫動,避免生活不良習慣,例如:抽菸、喝酒、熬夜等,日常飲食減少攝取油、鹽、糖,遠離中風失能的威脅。
-
2023-02-26 失智.大腦健康
35歲以上即高風險!可預測失智症風險的檢查有哪些及誰適合?
醫學上的失智症診斷,是根據臨床症狀、腦退化萎縮的區域,以及病理特徵來分類,包括:阿茲海默症(占五、六成)、血管性失智症(占兩成)、額顳葉失智症(占一成)、路易氏體失智症(占一成)。這些疾病各有特殊的臨床表現、腦部萎縮區域,以及病理切片的特徵。一個人發生失智前15到20年,大腦其實已開始產生變化,期間可能都還沒出現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時,便難以修復了。「高齡」是失智症最大危險因子,但這不代表年輕就不會失智!失智症,是一種症狀群,而非某個疾病的特定診斷。在台灣,失智症患者約有35萬人。而所謂的失智症前期,即「輕度知能障礙」患者,預估約有70萬人,但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直到症狀嚴重時才去醫院檢查,往往為時已晚。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日,我們對失智症仍然沒轍,找不到有效治療方法,只能及早檢測,及早預防。然而,目前臨床仍無一項檢查可事先偵測出這些隱性失智症患者,因此無法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診斷失智症的工具有哪些?臨床上常見診斷失智症的工具包括:一:量表。一種是快速篩檢量表,作答花費約七、八分鐘,這種方式適合大量篩檢,缺點是準確性較低,容易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如識字能力不足或中文程度不佳的人,對於閱讀量表會有困難,不只作答速度慢,解讀敘述也可能有誤解,最終導致分數太低。另一種是長時間的結構訪談量表,儘管比快速篩檢來得準確,但仍會有過於耗時或主觀的缺點。二: 驗血。甲狀腺功能、腎功能、肝功能、電解質、梅毒、葉酸、維生素B12等。以上檢查項目若異常也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三: 影像。利用磁振造影(MRI)觀察腦部,排除中風、腦腫瘤或腦結構異常狀況,因為這些病變也有可能造成失智症狀。若量表結果顯示認知功能有明顯低下,而且了排除血液檢查及腦部影像的異常之後,才會診斷為失智症。其中臨床上最常用來診斷失智症的工具,包括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以及神經心理檢查等。不過,這些都用於評估「當下」認知功能退化的嚴重程度,沒辦法用來預測失智症風險或病程進展,為失智高危險群提出預防措施的建議。如今有一項創新技術,檢測大腦年齡,叫做「腦神經年齡(axonal brain age)」磁振造影檢查。解決了上述的缺點,只要掃描15至25分鐘的磁振造影,人工智慧(AI)就能分析你的大腦健康,並預估你未來的失智風險,好處是客觀、精準、敏銳、無輻射、無傷害,特別是可以在有症狀前提早預測失智風險。腦神經年齡,亦可稱作腦齡、腦年齡。就像膚齡、骨齡一樣,腦齡甚至透露你全身健康狀態,比你想得更廣更深。這種檢查是透過分析大腦「白質」的「神經纖維束」,評估一個人的腦神經是否退化得比同齡正常人嚴重,提早在還沒出現症狀時,預測失智風險並有效介入。大腦神經纖維束是什麼呢?想像它是大腦的電線,傳送訊號,而這些訊號以不同形式傳送,形成人腦不同的認知功能。神經纖維束的外層包著髓鞘(myelin),而髓鞘就像是一層膜,髓鞘健康,腦神經纖維束就完整,訊號自然傳導快速、有效率且精準。我們在動作、說話的時候,都是毫秒中切換,因此訊號傳送當然也要快速,才足以應付我們的生活運作,但隨年紀越大,腦神經束會有所破損,變得不健康,進而影響訊號傳導速度,我們動作就會變得卡卡的,日常功能無法順暢進行,例如記憶力減退、專注力變差、反應速度變慢等。腦神經結構退化嚴重者,則會導致失智,輕微者則不會。腦年齡退化五歲以上有潛在失智風險市面上有關腦年齡的預測,大部分使用腦部較為巨觀的變化,像是灰質、白質的體積(volume)之萎縮情形等。而過去研究顯示,白質神經束(white matter tract bundles)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變化,如神經束的完整性(integrity),對於老化進程更敏銳。新型技術「腦年齡預測(Brain Age Prediction, BAP)」即是利用「水分子擴散技術」的影像資料,來觀察大腦白質的結構變化,再運用大量腦影像資料,透過機器學習的訓練,建立腦年齡的預測模型。這種方式所演算出的腦年齡,著重在腦神經連結的退化,在臨床症狀或認知功能的退化上,比灰質更具關聯性。腦年齡若退化超過五歲以上,為失智症潛在風險群,建議要定期追蹤;而若退化10歲以上化10歲以上即代表明顯老化,未來2到3年內可能會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年後失智風險將增加兩到三倍;《阿茲海默氏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腦年齡退化9歲以上,兩年內極有可能從「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的疑似失智轉變為輕度失智。然而,若退化小於3.22歲,是有機會從疑似失智逆轉為認知正常。換句話說,腦齡差能預測認知正常的人,未來轉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同時,也可以及早預估失智風險,及早調整生活型態,逆轉腦年齡並遠離失智。這項技術已獲美國FDA認證,運用擴散式磁振造影技術(dMRI)與人工智慧(AI),就能分析出腦神經纖維束健康狀況,核心技術是技轉自臺大醫學院近二十年的學術研究成果,除了可以輔助診斷各項腦部疾病或精神疾患,經臨床資料研究驗證,能作為失智前期客觀判斷、認知退化速度預測,以及預防介入效果評估等。一般人普遍認為記憶或判斷力明顯變差、失智症家族病史,才是失智症高風險群。但事實上,有以下任一條件者,都屬於高風險群:・有長新冠腦霧症狀・失智症家族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曾有腦部碰撞・暫時性腦缺血・曾患憂鬱症・聽力障礙・工作壓力大・體重過重・抽菸或大量飲酒習慣・有嚴重睡眠問題・自己察覺相較於前一年,記憶力、判斷力有明顯變差者・年齡35歲以上大腦老化,伴隨神經元(neurons)與神經束(axons)的損壞,長期累積下來,相關腦區功能發生異常,因而造成認知功能的缺失。當患者已出現認知功能異常時,大腦結構早已累積了相當程度的破壞。35歲是我們大腦神經系統發展高峰,之後便會隨老化而逐漸下滑。建議35歲以上族群,儘早於失智症狀發生前做檢測,與醫師針對現況改善,改變生活型態,維持大腦健康運作,降低失智風險。【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曾文毅醫師】可預測失智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懶人包:怎麼做?誰適合?】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42歲男沒家族史也不抽菸,餐後胸悶與死神擦身!醫:年過40要多加警覺
42歲江姓工程男包商生活很單純,幾乎不抽菸,近日與親友相聚回到中部,晚餐後突然胸悶、冒冷汗送急診,發現是心肌梗塞引起急性心律不整(心室顫動),經會診心臟科醫師,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枝,並放置支架,救回一命。年過40對自己健康狀況多加警覺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說,近幾年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飲食西化、肥胖、運動不足、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未控制有關。提醒年過40的中生代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多加警覺,做好飲食控制、多運動,是預防心肌梗塞的最佳方法。42歲男忽略肩頸痠麻 是心肌梗塞警訊江姓病患表示,他沒有心血管疾病史、家族史,發病的前幾天覺得肩頸非常痠麻,但因在北部工作繁忙,忽略這個警訊,直到返回中部與親友聚餐後,突然感到胸口悶痛,冷汗直流,才緊急赴台中醫院急診室診治。陳大中說明,江姓病患到院時,心電圖與心肌酵素正常,也未有主動脈剝離,但因症狀未解除,因此堅持讓患者留院觀察,三小時後病人突然抽搐、意識不清,經心臟電擊才恢復意識,此時急診室確認患者為急性心律不整,立即通知心臟科醫師啟動心導管診治。江姓病患表示,他我生活很單純,也幾乎不抽菸,只是因為忙,比較少運動,飲食也比較沒有注意,但沒想到才42歲竟會得心肌梗塞,當時嚇壞了,他也感謝台中醫院讓他留院觀察,現在才能重拾健康生活。陳大中說明,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非常容易引起猝死,它會讓心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帶到全身,等於讓全身缺氧,若未把握短短的5到10分鐘急救,就有可能死亡。患者一時未診斷出病因,但胸痛、胸悶等症狀卻未解除,最好還是多留院一段時間,別急著離開,以免錯失心血管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冬季猝死常見3大成因 心臟內科醫師曝最好的血管保護方式.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西醫及營養師不同保養方式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3 醫療.消化系統
她胰臟「組織壞死」花2個月清創 為何急性胰臟炎會這麼嚴重?
54歲女性患者因腹痛、發燒等感染症狀掛急診,檢查為急性胰臟炎,且腹腔內大面積組織壞死,三軍總醫院運用內視鏡超音波技術搭配「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研發「內視鏡壞死清創術」,助該名患者清除壞死組織,救回病患一命。急性胰臟炎致命性高,通常會有哪些症狀?胰臟炎是胰臟的發炎性疾病。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慢性胰臟炎則因毒素等相關因子造成胰臟慢性受損,其病程漸進而且持續多年,並且難以緩解。任何一種形式的胰臟炎都很嚴重,並可能導致併發症。急性胰臟發炎症狀有上腹痛,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慢性胰臟炎的症狀則有三種,其一是慢性陣發性的上腹痛,飲食亦會加劇這樣的疼痛,但通常不緊急,並且劇烈程度亦不像急性胰臟炎這般嚴重;其二則是消化酵素分泌不全引起的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與體重減輕;最後則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產生的糖尿病。為什麼急性胰臟炎會這麼嚴重?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科主治醫師林榮鈞表示,當胰臟發炎,胰臟內消化液無法排出時,則會「反芻」消化自己的組織,輕微發炎人體會自行吸收,若持續發炎,胰臟組織遭消化液侵蝕、壞死,突破到胰臟外形成「偽囊腫」,在體內持續產生感染、發炎,據統計有7%的病人會產生偽囊腫。以該名54歲女性個案,因服用藥物引發急性胰臟炎,但胰臟發炎情況嚴重時才掛急診,已衍生嚴重併發症,產生感染性有壁分隔之壞死,個案胰臟組織壞死範圍,從十二指腸至胃部、將近10幾公分範圍,且胰臟發炎壓迫胃部,影響食慾、無法消化。胰臟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林榮鈞說,過去治療方式有2種,包括放射科醫師做引流手術、或由外科醫師做清創手術。引流手術好處傷口小,但較難引流乾淨,且過去多用塑膠引流管,效果不佳,尤其嚴重組織壞死個案效果更差,需要外科醫師協助清創,但外科手術併發症、風險不低,也常讓醫師及病人卻步。林榮鈞表示,因為胰臟躲在胃後面,做超音波一般不容易看到病灶,隨著醫材發展,超音波搭配內視鏡探頭,可進入胃、胰臟清楚地掃描、檢查,還能進一步做治療,且不會再外部留下傷口,三總近年運用內視鏡超音波,搭配金屬支架引流,作為壞死清創的第3種治療選擇,可應用於膽管引流、膽囊引流、胰臟積水引流、輸入環症候群等。林榮鈞說,此次在內視鏡超音波引導下,將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置入、撐開至1.6公分引流後清創壞死組織,並在胃開一處小洞,將清創後的組織引流到胃,經由正常消化管道隨糞便排出。因組織壞死嚴重,此個案每周執行1次、清創2個月才完全清除,「是有史以來清最久」。目前已有7名病例應用此技術,但整個術式未有健保給付,需自費約10幾萬元。金屬支架置入後會撐開狹窄範圍、固定位置不滑脫,但對於醫師執行清創時「礙手礙腳」,林榮鈞表示,因此三總創新巧思,清創時先將金屬支架暫時取出,清創後再將金屬支架放回,提高內視鏡壞死清創術效率及處置意外事件,此經驗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Digestive Endoscopy》。哪些人是胰臟炎的高危險群?又該如何保養?林榮鈞表示,長期飲酒、結石、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血鈣等,都容易造成胰臟慢性發炎,許多人以為只是胃痛不以為意,但長期發炎有10%機率引發胰臟癌,且急性胰臟炎也可能導致感染、敗血症喪命,提醒慢性胰臟炎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接受醫囑治療,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這些人容易得到胰臟炎:.過度飲酒:研究發現,酗酒者患胰臟炎的風險更高。.抽菸:與不抽菸的人相比,抽菸者患慢性胰臟炎的機率更高。.肥胖:如果身形肥胖者,則更有可能患胰臟炎。.糖尿病:患有糖尿病會增加患胰臟炎風險。.胰臟炎家族病史。如果得到胰臟炎,應該這樣保養:.即便胰臟炎是輕微的,康復期戒酒也是明智之舉。.如果有抽菸習慣,戒菸可以降低胰臟炎風險。.選擇低脂飲食並注重攝取新鲜水果、蔬菜、全榖物和瘦肉蛋白質。建議全天少量多餐,以減輕消化系統的壓力。.胰臟炎會引起脱水,因此每天要多補充水分,並且限制咖啡因的攝取。參考資料:.疾病百科:胰臟炎.台灣第一例 微創治癒壞死性胰臟炎.不敢了!高血脂患者吃烤肉配啤酒腹痛 胰臟炎住院7天責任編輯:林又旻、辜子桓
-
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親二姨證實劉文正沒死!心肌梗塞通常快又急,發生了該如何處理
各大媒體昨日(15日)都大肆報導,70年代巨星劉文正已於去年11月12日心肌梗塞病逝美國。關於死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不過根據《世界日報》16日的最新獨家報導,定居在明尼蘇達州的劉文正親二姨李庚濟(Lily Lee Levin)15日透過好友張美琪向《世界日報》表示,劉文正的死訊是假消息,「劉文正沒有死,他已經打電話給我報平安了。」李庚濟說,劉文正15日回撥電話給她說,已經很多年沒有跟他的經紀人聯繫。而這麼多年來,一直有人用盡辦法想請他復出,而且他的死訊也傳過多次,但劉文正隱退心意已決,絕對不會以任何形式現身或說明。【詳細新聞】獨家/二姨:劉文正沒死 他打電話給我報平安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 心肌梗塞明顯增加不管劉文正心肌梗塞病逝的消息是真是假,冬天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高峰季,近來各大醫院都有不少心肌梗塞的病患。醫師提醒,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引發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會更明顯增加。《聯合報》報導,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10年前曾有研究者為找出心肌梗塞發作前原因,訪問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發現患者1個月前,出現太累、容易喘、消化不良等症狀,但這類症狀相當不典型,讓人難以預防。「平時要做好水土保持!」洪惠風說,像是罹患三高民眾,平時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以及規律運動、戒菸、控制體重、不要過累或情緒起伏大。若平時有在規律運動則有2個好處,第一是血管較不容易阻塞,第二是運動耐受度變差,且胸口悶、痛或喘,恐是心肌梗塞風險增加,應盡快就醫檢查。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王宗道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明,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馬上叫救護車。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CPR教學影片)急救處理流程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叫救護車→等待時先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上了救護車由醫護接手CPR,持續心臟按摩→抵達醫院洪惠風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若能把握時間盡快送醫,將血管打通,才能降低死亡風險,臨床上建議12小時內需就醫,但建議發生當下立刻就醫,「房子失火就要趕快滅」,否則拖越久器官受損恐越嚴重;若伴隨嚴重心律不整,當下可能就會奪命。此外,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議這類患者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並應隨身攜帶醫師開給緊急備用藥品,以供緊急送醫的醫師快速接手處置。心肌梗塞典型病徵 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去年心肌梗塞帶走不少知名人物,最震撼的莫過於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他在去年底12/29上午九點都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就傳出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則是在12/25日上午在高鐵上疑因天冷引發心肌梗塞辭世,享年55歲。【資料來源】.心肌梗塞發作 自行送醫還是叫119?.館長媽、張念慈、卓俊雄猝逝…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一代巨星劉文正心肌梗塞過世 醫:6成男性發作前無症狀
-
2023-02-15 醫療.耳鼻喉
喉嚨有痰咳不出來怎麼辦?遠離卡痰之苦,4方法有效排痰
許多人都有喉嚨卡痰的經驗,一口痰上不來又下不去,引人想咳嗽,卻又咳不出來,非常惱人。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護理師楊美嬌說,深呼吸、多下床活動身體,可有效幫助肺部擴張、痰液排出,善用蒸氣溫敷、拍痰、姿位引流技巧也有助排痰;飲食生活上,應多喝溫開水,避開冰、甜、刺激性飲食,注重頸部保暖等。楊美嬌表示,長期抽菸、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空氣汙染,會導致有些人平常就有痰,常覺得喉嚨癢,如果發現痰液質地或顏色有變化,就要提高警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常在痰液中看到血絲,背後可能是肺結核、肺癌等疾病,必須盡速就醫檢查診斷。從痰的顏色看疾病1.上呼吸道感染者:通常是黃色痰,感染初期到中期痰液偏黏稠;後期進入痊癒階段,痰液會變稀、變透明。2.老菸槍或是塵肺症的人:因肺部有沉積物,例如灰塵、尼古丁、焦油,痰的顏色會偏灰黑,或焦油色、咖啡色。3.肺炎鏈球菌感染者:痰液通常是鐵鏽色。4.綠膿桿菌感染者:痰液是綠色,還會有特殊的氣味。卡痰咳不出來,處理4方法方法1:抽痰楊美嬌說,病房裡常有病人卡痰咳到無法睡覺、肚子痛,還是咳不出來,這時可以抽痰,大部分病人抽完痰後會舒服很多;有些病人咳到血氧都掉了,一口痰仍咳不出來,臉色發青,真的是「咳到快死了」,這時候會直接抽痰,趕快暢通病人的呼吸。方法2:排痰除了抽痰,更要幫助病人排痰,首先鼓勵病人下床。楊美嬌強調,長期臥床會導致肺部擴張不好、纖毛活動不佳,容易積痰,久了就可能會變成肺炎。要避免走到這一步,必須增加肺部擴張,最簡單方法是深呼吸、多下床活動,咳嗽會變得有效率。●深呼吸作法:先做兩次深呼吸,第三次吸氣後先憋氣,身體前傾,雙手掌按在肚子上,手往下壓的同時,用力咳一聲。方法3:蒸氣溫敷化痰如果痰液比較黏稠,服用化痰藥會有幫助,在家可以用溫毛巾做蒸氣溫敷來輔助。楊美嬌說,卡痰比較嚴重的人可能6小時就做一次,一般人8到12小時做一次,建議早上起床時做一次蒸氣溫敷,因為經過一夜的鼻涕倒流和痰液堆積,通常早上卡痰感會比較嚴重,晚上睡前再做一次,有助一夜好眠。●蒸氣溫敷作法:1.取一條小毛巾泡在溫熱水中,水溫與洗澡水類似,再將多餘水分擰掉。2.將溫毛巾輕掩口鼻,呼吸潮濕的熱氣,約10到15分鐘即可。3.做完後,可以嘗試深呼吸、咳嗽。方法4:拍痰和姿位引流針對活動力比較不好,甚至是臥床的病人,拍痰和姿位引流就很重要。楊美嬌指出,先做拍痰,兩邊拍完之後,可以開始做姿位引流,也就是將身體靜止在有助於痰液往外移動的姿勢一段時間。要注意的是,拍痰和姿位引流的時間,一定要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以免導致嘔吐。●拍痰作法:1.手掌弓起呈現杯狀,甩動手腕,垂直身體方向由上往下拍,將手掌中空氣的震動傳導到身體,正確拍痰聲是有空氣的「波波波」。2.拍痰時請病人側躺,拍背部和體側有肋骨的部位,避開脊椎,一邊拍5到10分鐘、至少200下即可。●姿位引流作法:1.請病人趴著,在腹部墊著枕頭,讓上半身傾斜,維持這個姿勢約5到10分鐘。2.再坐起來,嘗試深呼吸、咳嗽。避免卡痰,喝溫開水、不吃冰及甜食避免卡痰,楊美嬌表示,容易有痰的人,要常喝溫開水,可以讓痰液不要過於黏稠、更容易咳出來。飲食要避免冰的、刺激性的食物,例如有咖啡因的飲料,會讓人更想咳嗽;盡量不要吃甜食、喝含糖飲,因為甜的食物會讓痰更黏稠,更難咳出來。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11 焦點.元氣新聞
禁用禁賣電子煙! 未來最高罰5千萬
新型菸品猖獗,台灣已有7.9萬名國、高中生抽電子煙,1.6萬名學子抽加熱菸,「菸害防制法」今年三讀通過修法,未來將全面禁止電子煙等「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違者最高可罰5000萬元,加熱菸等指定菸品及其載具,則採有條件開放。新法上路時間,仍待行政院公布。據衛福部國健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2.7%上升至6.6%,國、高中生超過7.9萬人正使用電子煙;而加熱菸也有1.6萬名學子正在使用。短短3年,年輕人抽菸倍增,因現行法源不足,導致新型菸品對青少年造成嚴重危害。新法修正,電子煙等各式類菸品,未來全面禁止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違者最高處5000萬元。全面禁止電子煙,但加熱菸經過審查則可合法上市,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加熱菸沒有傳統紙菸的菸臭,也沒有像電子煙明顯煙霧,容易讓人放鬆戒心,但加熱菸無助於戒菸,且高醫曾通報,年輕人使用加熱菸而產生急性肺炎重症,也就是俗稱「大白肺」,死亡率高達五成以上,年輕人就算僥倖存活,也會遺留肺纖維化後遺症,呼籲民眾戒除所有菸品。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總統府宣告、法律生效後,行政單位才能執法,新法預告後,國健署將同步執行相關配套,包括修改菸品申報辦法、公告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等,預告後搜集各方意見,最後由衛福部公告上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