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 癌症.食道癌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19
筆 文章
-
-
2023-02-09 癌症.食道癌
吃過燙的食物易罹食道癌!9成是男性,把握防癌3要點
食道癌患者9成以上是男性,醫師提醒,主要是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吃檳榔等導致,愛吃辣、重口味也有影響,且逾一半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僅剩15%。食道癌9成以上是男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民國109年有2875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男性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9歲,約有7成個案發生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接受媒體電訪表示,食道癌患者向來都是男性占9成以上,跟賀爾蒙無關,主要還是生活習慣,例如吸菸、飲酒、嚼食檳榔等造成,且以勞工族群機率高。陳志毅說,食道癌1期、2期的5年存活率超過5成,但半數以上患者發現時已經是第3、第4期,因此預後差,5年存活率只剩15%。他指出,食道癌前期沒有症狀,很多人等到吞嚥困難才就醫,食道是圓筒狀,通常有吞嚥困難感覺時,等於食道已塞住一半,還有些人不把喉嚨卡卡當作一回事,延誤黃金治療時期。防癌步驟: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陳志毅提醒,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等,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食道癌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把握「避免過燙的食物」、「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有異狀速就醫」3要點,平時就須留意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前述症狀時,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3-02-08 醫療.耳鼻喉
鼻中膈彎曲會引起鼻塞和口呼吸 這些疾病都因「口呼吸」造成的
許多人時常鼻塞睡不好,習慣口呼吸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不習慣鼻呼吸」就可能是鼻中膈彎曲所導致。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建嘉表示,鼻中膈就像是空氣的高速公路,如果道路彎曲,就會讓空氣在鼻腔流動不順暢,使得空氣在鼻腔內打轉,導致呼吸不順,必須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來進行改善。「口呼吸」與過敏性鼻炎有關,避免「口呼吸」需從鼻腔做起!過敏性鼻炎是現代愈來愈常見的疾病,根據一份問卷調查的研究,針對台灣北部的幼童,其中近50%的孩童過去曾有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推測應與空氣汙染、花粉、塵蟎、香菸等過敏原接觸有關。鼻腔因 過敏的刺激引發呼吸不順,遂養成「口呼吸」的習慣,還可能引起其他健康的威脅。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建嘉表示,鼻腔有「加濕、加溫、過濾」三大功能,如果空氣經由鼻子進入下呼吸道時,不容易刺激氣管或肺部。如果冷空氣直接從口腔進入到肺部,缺少加濕、加溫和過濾的過程,就會對下呼吸道產生很大的刺激,過敏性體質的民眾就可能會引發氣喘、慢性肺阻塞等疾病。【延伸閱讀】想了解更多過敏性鼻炎的詳細資訊,請看元氣百科鼻中膈與下鼻甲發生問題,都可能會引起鼻呼吸不順黃建嘉說明,鼻腔內有「下鼻甲」、「鼻中膈」兩者就像是高速公路跟閘道管制燈,下鼻甲在鼻腔內最前端,負責調控氣流,受外在環境刺激就會水腫或收縮;鼻中膈則是氣流的快速通道,若彎曲就會影響氣流,讓呼吸不順暢,兩者都可能讓病患不習慣鼻呼吸。黃建嘉解釋,鼻中膈彎曲的成因可分為兩大類: 表一:鼻中膈彎曲的成因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就可能造成鼻腔阻塞、鼻竇發炎,長期發炎更可能產生鼻息肉,阻塞鼻腔氣流,進一步發展成睡眠呼吸中止症。鼻中膈彎曲治療並非都要手術,手術治療後也需要恢復與照顧!鼻中膈彎曲在治療時,並非全部都要透過手術進行改善。黃建嘉說明,大部分個案都會先以藥物介入,像是鼻噴劑、洗鼻器等;如果效果不好、症狀加劇,才會透過手術方式,快速改善鼻腔構造,恢復穩定氣流。不過,黃建嘉醫師也提醒,許多民眾因為長期鼻塞前去就醫,診斷為鼻息肉,但常常指的就是「下鼻甲肥厚」,息肉是贅生物。下鼻甲有其生理功能,冒然將其全數切除,本來調控氣流的功能消失,更容易讓空氣在鼻腔內停留,反而會因鼻腔的氣流紊亂引起呼吸不順,最終形成空鼻症,患者會更加吸不到氣,導致生活上更不舒服。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厚改善手術,通常需要兩至三周的恢復期。黃建嘉醫師說明,通常病人在初次回診後都會明顯感到呼吸順暢、鼻塞改善,過敏症狀得到控制後,往往能重拾良好睡眠;如果沒有好好保養,鼻中膈遭到外力撞擊,又可能再度產生彎曲;或長期抽菸或待在容易過敏環境中,可能一年半載下鼻甲又會增生回來,病友務必好好預後照顧。【延伸閱讀】想了解更多鼻中膈彎曲的詳細資訊,請看元氣百科
-
2023-02-05 醫療.牙科
牙醫授訣竅:刷牙後少量水漱口 保留部分含氟牙膏更能防蛀牙
唇紅齒白,明眸皓齒,每個人都喜歡,但牙齒也是會生病的,它會有蛀牙、牙周病和牙磨耗等問題。想要健康一輩子,就從做好牙齒保健這件事開始,牙醫師提供提供三個小撇步,防止蛀牙的形成,預防琺瑯質受損。避免酸蝕早晚至少刷牙兩次 少喝碳酸飲料蔡志明/基隆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牙齒身為人體消化系統的第一線,也是身體健康的第一線。保護牙齒要從少喝碳酸飲料開始,一定要養成刷牙好習慣,早晚至少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餐後潔牙及使用牙線。牙本質是牙齒的主體,牙髓組織在它的中間,牙骨質圍繞著牙根部,牙釉質則形成牙冠的外圍,這一層約2到2.5mm厚的半透明乳白色的鈣化物質,是牙齒最堅硬的保護層。牙齒最外層的牙釉質本身沒有修復功能,一旦遭到破壞,牙齒就會像沒有屋頂的房子,風吹雨淋,危在旦夕。酸性物質是破壞牙齒健康的隱形殺手,尤其是碳酸飲料,會侵蝕牙齒的鈣化物質,降低牙齒的硬度,讓牙齒極易被磨損及變質軟化,也讓牙齒失去保護層,變得更加敏感,當飲食及刷牙清潔時,更不舒服。牙齒的保健,首先一定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早晚至少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餐後潔牙、使用牙線、沖牙器,並到牙科定期檢查牙齒和少吃甜食、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飲食、細嚼慢嚥以及改善不良的衛生習慣,如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用對牙膏牙膏含氟1000ppm以上 防蛀牙效果好林建宏/基隆成美牙醫診所醫師預防齲齒的功效與牙膏的含氟濃度有關,至少要1000ppm以上才有預防齲齒功效。刷牙後少量水漱口就好,讓牙齒表面殘留一點點含氟牙膏,不僅可增加口內氟離子濃度,預防齲齒的效果也會更好,這個習慣很重要。氟化物已被證實能有效預防齲齒。氟可以和牙齒表面結合,強化琺瑯質對酸的抵抗力。在齲齒初期階段,口水中如果有適量的氟,可以修復已脫鈣的牙釉質再鈣化。另外,氟化物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抗菌劑,不僅能抑制致齲菌的生長,還能減少致齲菌產生酸腐蝕牙齒,減緩齲齒的進行。氟化物的運用包括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牙醫師專業塗氟、氟錠和氟鹽。其中含氟牙膏被認為是最多人運用、最容易配合、也是CP值最高的防齲方式之一。有文獻指出,單獨使用牙刷而不用含氟牙膏,只能減少牙菌斑和預防牙周疾病的發生,唯有刷牙搭配含氟牙膏才能有效預防齲齒。但不是所有的含氟牙膏都能預防齲齒,過去認為兒童牙膏的含氟濃度不能太高的觀念已被推翻。從長第一顆牙齒開始就可以使用含氟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小於3歲的幼兒,牙膏量只要薄薄一層或是米粒大小;如果不會漱口,用紗布巾擦掉多餘的牙膏即可。3歲以上孩童到成人,每次牙膏使用量為豌豆大小,而且刷完牙後只需把口內牙膏泡沫吐乾淨,少量水漱口就好,讓牙齒表面殘留一點點含氟牙膏,不僅可增加口內氟離子濃度,預防齲齒的效果也會更好。及早預防帶孩子做窩溝封填 預防蛀牙最有效蔡宛儒/衛福部基隆醫院牙科主任很多家長常會問,小朋友牙齒表面凹凹凸凸的地方,常常都會卡東西,而且都刷不乾淨怎麼辦?其實,這就像在沙坑玩耍,手指間、掌紋細縫處總是卡滿細沙。牙齒也一樣,牙齒咀嚼的牙面,稱作「咬合面」,臼齒咬合面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形態,可以增加咀嚼效率,但這些表面細小的紋路,不易清潔,容易成為刷牙時的死角,也是蛀牙容易發生的位置。科學數據顯示,臼齒溝縫蛀牙的機率是平滑面的8倍。應當用白色透明的樹脂,塗布在這些牙齒的溝隙裂縫,防止蛀牙的形成。不論是窩溝封填、齒溝填補、溝隙封填都是同一種治療,作法就是把這些凹陷很深的牙面溝縫填起來,像是幫牙齒貼一層保護膜,讓牙齒比較好刷,相對就不易蛀牙。小孩在6歲左右會萌發第一大臼齒,健保有給付這4顆牙的溝隙封填,家長只需負擔掛號費即可進行窩溝封填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窩溝封填是全球兒童牙醫界公認有效的預防蛀牙方法。家長一定要每半年帶孩子找牙醫師檢查、塗氟,並在適當的時間點,幫孩子的臼齒做窩溝封填。
-
2023-02-04 醫療.心臟血管
加護病房一夜爆滿! 護理師曝全是「這類疾病」:短短幾小時喪命
近期常有冷氣團、寒流來襲,氣溫忽冷忽熱,護理師林婷表示,加護病房一晚收治10多名心肌梗塞、腦中風病患,呈現滿床狀態。她提到其中一名病患送醫時昏迷指數只剩3,短短幾小時後就撒手人寰,嘆道「這種離開會讓身邊的親人痛到無法呼吸」。林婷在臉書PO文提到,近日天氣太冷、太兇狠,一晚湧進10多名心肌梗塞、腦中風病患,讓加護病房瞬間滿床。她回憶其中一名70歲的腦中風病患,雖然有吃高血壓藥物但沒有量血壓的習慣,晚上洗澡吹乾頭髮後突然左手無力、講話不清楚,家人察覺不對勁趕緊送急診,好險在腦栓塞治療黃金期動手術才救回一命。但是另一名49歲有抽菸史的患者就沒那麼幸運,他一年前曾被診斷有高血壓,過年和朋友聚會喝酒回家後覺得頭痛想吐,太太想說是喝太多要他趕快洗澡休息,沒想到他搖搖晃晃地從浴室出來後倒地抽搐,到院時已瞳孔放大,昏迷指數更只剩下3,短短幾個小時後就喪命。林婷表示這種離開會讓身邊的親人痛到無法呼吸,「因為連告別都沒有機會」。林婷表示在加護病房常常接到腦中風、腦出血、心肌梗塞的病患,這些患者絕大多數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抽菸或喝酒等危險因素,林婷提到,這些患者們似乎從沒因心血管疾病倒下,最常聽他們說「我自己身體我自己知道…應該還好吧」。對於不到40歲被送進加護病房的患者逐漸增加,林婷指出若不控制上述危險因素,會逐漸讓血管「脆化和生鏽」,等到4、50歲時可能就會引發腦出血腦梗塞、心肌梗塞。對此林婷整理出三大重點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爸媽如果年過半百了定期體檢,花幾千塊做個基本的健康檢查一點都不浪費錢,如果有三高疾病或抽菸喝酒史,可考慮每年一次自費健康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如果發現血管狹窄醫師評估可以先用藥物就先吃藥預防,不要等到手腳偏癱或心肌梗塞到最後需要放支架,已經很嚴重了。控制飲食,不要太油太鹹太甜林婷呼籲「真的不要吃太油膩」,她提到碰過許多計程車司機、工程師年紀輕輕就中風,全因工作太忙碌,三餐只能吃油膩的便當。該運動去運動,該吃藥吃藥如果自己已經有三高還抽菸喝酒,然後體重過重,請記得「該運動去運動,該吃藥吃藥」。林婷表示雖然很多民眾擔心藥物副作用,長期下來可能會傷腎傷肝,但她以自己行業舉例,醫師、護理師平常工作忙壓力大,很多人不到40歲已經天天在吃高血壓藥了,「因為我們都知道不吃藥造成的疾病,比藥物副作用來更兇狠、更棘手」。文末,林婷疾呼社會大眾對自己和家人負責,「最不痛的治療就是預防」,盼大家能珍惜每一次和親友的相處,用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
2023-02-04 養生.聰明飲食
跟菸草一樣!高度加工的食品不僅不健康,還可能讓人上癮
你以為只有抽菸、喝酒或毒品會讓人上癮嗎?在1項新的研究中發現,許多人愛吃的高度加工的食品,可能不僅對身體不健康,還可能會令人上癮。幾乎所有種類的食品都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但高度加工食品(highly processed foods, HPF)是1種雖然方便且通常非常美味,卻往往含有過量的額外成分,例如鈉、糖和飽和脂肪等的食品。例如含糖飲料、加糖早餐麥片、熱狗等肉類產品、即溶湯品等都屬於高度加工食品。這些類型的食物經過明確的設計,所以人們會吃得過飽並渴望吃更多,但這樣的現象就是上癮嗎?根據發表在《Addiction》(成癮雜誌)上的研究中,2位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高度加工食品(HPF),並根據1988年外科醫師關於菸草成癮性報告的科學標準,來判定高度加工食品(HPF)是否有資格稱為上癮。他們所使用的4個上癮的標準如下:▸1.受控或強迫性使用且使用者發現難以戒除。▸2.對大腦產生精神影響。▸3.強化行為(reinforced behavior)。▸4.引發強烈的衝動或渴望。高度加工的食品可能讓人上癮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團隊指出,這4個標準在1988年用於確定煙草會讓人上癮,而在新的研究當中,使用了相同的標準。研究人員發現了高度加工食品 (HPF)可能跟菸草一樣會令人上癮。但與吸菸不一樣的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飯,所以,這會是1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因此,研究作者Alexandra DiFeliceantonio表示,是時候停止將高度加工食品僅僅視為是食物,而該將其視為可能會上癮的高度精製食品來看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緩解菸癮 戒菸噴霧也納入補助
研究證實,吸菸可能增加新冠肺炎、肺癌、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結核等疾病風險,其所衍生而出的「二手菸」與「三手菸」也很容易導致接觸者生病。為提高吸菸者戒菸的意願,自111年5月15日起,吸菸者可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免收部分負擔費用;今年起,為了使戒菸民眾用藥有更多樣化的選擇性,新納入「戒菸噴霧」補助上路。在戒菸服務補助計畫中,尼古丁戒菸輔助用藥補助範圍原本只納入貼片、咀嚼錠、口腔吸入劑、口含錠等劑型,自今年1月1日起,增加納入「戒菸噴霧」,其於口腔內按壓噴入後能即時釋放尼古丁,快速緩解菸癮,方便攜帶可隨時緩解吸菸欲望,適合不宜使用其他劑型的戒菸者選用。由於吸菸時手觸摸到口鼻部位的機會很高,容易造成病菌傳播而感染,吸菸除了傷身,也很傷荷包,長期吸菸累計下來的花費非常可觀,而吸菸導致生病後續所產生的醫療成本更是不可小覷,民眾可多加考慮透過戒菸幫自己「省錢賺健康」。對於戒菸有意願的民眾,可多利用各種戒菸服務,除了求助專業醫療人員,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諮詢。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2-02 醫療.泌尿腎臟
身體多活動也有助腎臟健康!掌握10個日常生活健康習慣護腎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有助整體健康,還能預防慢性腎臟病!但是忙碌的生活下,要改變生活方式並非易事,但只要願意著手改變,即便是從細微處做起也能對健康有幫助! 10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病(CKD)健康習慣一:多吃水果、蔬菜均衡飲食可調節血壓和維持正常膽固醇濃度,並有助降低患腎病的風險。建議每天至少吃五份水果和蔬菜,以及一些澱粉類食物,像是馬鈴薯、奶製品及豆類、雞蛋、魚或肉來源的蛋白質;減少飽和脂肪和糖的攝取。健康習慣二:不抽菸有吸菸的人罹患腎衰竭的機率是不吸菸的四倍。吸菸會提高心率和血壓,進而導致血管中的脂肪沉積和血塊形成,這些都會增加患腎病的風險。吸菸還會增加罹患腎癌的機率。想要避免疾病找上門,從現在開始戒菸,幫助降低患病風險,也對整體健康有益。健康習慣 三:減少飲食中的鹽分重口味、高鹽飲食會導致血壓上升,也是腎臟疾病的因素之一。吃太多鹽也會更容易患有腎結石。目標每天攝取不超過 6 克鹽,大約一茶匙。飲食中約有75% 的鹽分隱藏在加工食品中,養成檢查食品標示的習慣,選擇含鹽量較低的產品,並用水果和生蔬菜取代洋芋片、餅乾等零食。在家烹調時可以使用胡椒、香料、香草、檸檬和大蒜代替鹽來調味菜餚,也可以降低鹽的使用量。健康習慣四:適量飲酒過量飲酒會導致血壓和膽固醇升高,是導致腎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建議每週喝不超過 14 個單位,並分散在不同天飲用。健康習慣 五:避免使用非處方止痛藥長遠看來,經常使用高劑量的止痛藥對腎臟會造成損傷。包括非處方藥,如阿司匹靈(Aspirin)和布洛芬(IBUPROFEN)。偶爾使用這些藥物是安全的,但要按照處方服用,盡可能以最低劑量服用。健康習慣六:多動身體活動有助維持整體健康,還有助於腎臟健康。步行、騎自行車、跳舞都有幫助。目標是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適度運動,或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健康習慣七:降低食用超加工食品頻率超加工食品 (UPF) 是指糖、鹽、精製碳水化合物、添加劑以及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而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等營養素含量低。近期研究發現,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人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更高。盡量減少碳酸軟飲料、洋芋片、加工肉類和起司、蛋糕、即溶湯、麵條及糖果。研究發現,每天將一種超加工食品換成一種加工程度較低的食物,可以稍微降低患慢性腎病的風險(約6%)。健康習慣八:保持水分攝取多喝水有助於排出形成腎結石的晶體及與誘發泌尿道感染的細菌。每天喝六到八杯,小便呈淡黃色。健康習慣九:少吃糖飲食中含大量糖分雖然不會直接損害腎臟,但高熱量會導致體重增加。維持理想體重可以減少患影響腎臟的疾病的機率,包括高血壓和第2型糖尿病。水果和蔬菜等含有天然糖分,無需擔心。需要減少飲食中的“游離糖”,糖、蜂蜜和楓糖漿。成人每天最多攝取 30 克游離糖,大約是七塊方糖。健康習慣十:睡眠充足充足睡眠可以讓身體得到休息和修復。研究顯示,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五個小時可能會對腎功能產生直接影響。多數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脹氣不一定是皆因食物引起!醫揭「5大成因」,出現血便、便祕速就醫過年吃不胖可能嗎?!減重營養師推「這食物」,五理由保證吃不胖! 吃純素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很難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嗎?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3-01-30 醫療.消化系統
胃酸逆流不治療恐引起食道癌 9招熄滅「火燒心」
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若不治療恐引發食道狹窄、食道發炎、潰瘍甚至食道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葉日貴提醒民眾,日常生活應從飲食、睡眠、穿著等9件事來預防胃食道逆流。 陳先生平日愛抽菸喝酒,年近半百又中年發福,常在吃完大餐後,特別是甜點或油膩的食物,在喉嚨處感覺有股酸水冒出來,有時候會上腹部疼痛、胸口灼熱像火燒的感覺,讓人坐立難安,尤其是躺下的時候特別不舒服。因此他到腸胃內科尋求協助,在專科醫師詳細問診後安排胃鏡檢查,確定陳先生得到胃食道逆流,經過醫師開立藥物與改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後,症狀才趨於好轉。 葉日貴說明,人的喉部往下是食道,食道和胃相連處,由一個括約肌稱之為「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隔絕著,沒有食物通過時是關閉的狀態,類似單向的防水閘門,以防止胃酸往上逆流到食道。當下食道括約肌出現問題,胃酸會逆流至食道、喉嚨或是嘴巴,甚至到肺部,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如胃痛、胸痛、喉嚨痛、咳嗽、氣喘、聲音沙啞等。 根據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的問題。若持續性的胃酸逆流沒有治療,就有可能會引發食道狹窄,嚴重更會引起食道發炎、潰瘍或是食道癌。 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括約肌問題,產生胃食道逆流? 1.老化。 2.肥胖:腹壓大。 3.食道裂孔疝氣。 4.懷孕。 日常生活應注意那些事情,預防胃食道逆流產生? 1.減少攝取巧克力、咖啡因、薄荷類、甜食、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食物、酸性食物(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或番茄等)。 2.戒菸。 3.戒酒。 4.吃完東西不要立刻平躺,最好要等0.5-1小時。有研究建議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睡覺時,可採取左側臥姿,避免右側臥或平躺,減少食道胃酸暴露時間,進而改善胃酸逆流症狀。 5.不要吃太飽。 6.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 7.睡覺時可以把頭部墊高約15-20公分。 8.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和褲子。 9.減重。 若是持續不適,建議尋求醫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治療方面,通常會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若症狀沒有改善,會再進一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若藥物效果不佳並且症狀沒有改善,可能會需要透過內視鏡手術、腹腔鏡胃折疊手術等進行治療。亦可配合中醫用疏肝理氣、健脾益胃的方式,從自律神經調節胃酸分泌,並且增強胃氣促進消化和蠕動,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情況發生。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55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9 醫聲.慢病防治
台灣每8人1人腎臟病變 醫籲控制三高避免第四高「高腎壓」
台灣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病變,尤其血壓、血糖及血脂控制不佳時,皆可能增加腎臟代謝功能的負擔,導致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第四高「高腎壓」。長期腎壓過高,將造成腎臟損傷,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問題。醫師提醒,民眾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遵守「血壓722」、「運動533」等原則,並改善生活習慣、定期回診。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表示,高血壓及高血脂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引起腦部、心臟、全身動脈血管、眼睛、腎臟、肝臟、胰臟等部位的併發症。控制血壓722 避免高血壓腎病變「高血壓患者發生腎病變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6倍。」吳麥斯解釋,長期高血壓將使血管硬化、狹窄,導致血液不足、缺血壞死,直接破壞供應腎臟氧氣和養分的腎絲球,腎臟無法排出體液及尿毒素,進而反過來加重血壓,形成高血壓腎病變,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高血壓的種類依照發生原因分為兩種,一是疾病造成的續發性高血壓,另一種則是家族遺傳、飲食高鹽高鈉、體重過重、運動量不足所致的原生性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患者九成,顯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吳麥斯建議,患者應保持適當體重、戒菸、適量飲酒,並遵循「血壓722」原則,連續7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各量2次血壓,確保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他也警告,一旦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高血壓腎病變的症狀,應盡速就醫。維持運動533 血脂血糖不損腎功能「高血脂也會間接導致腎病變。」吳麥斯說明,血脂分為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及三酸甘油脂(TG),後兩者其一過高時,即為高血脂症,隨著病情惡化,未來也容易罹患糖尿病。其中過多脂肪長期堆積在腎臟血管,塞住血管通道,將使血管硬化,無法輸送血液,損害腎功能。高血脂在台灣相當盛行,每5人就有1人罹患,且多與後天因素有關,如疾病、抽菸、過量飲酒,但吳麥斯強調,不是只有胖子才會得高血脂症,民眾皆應注意血脂是否維持標準。為避免三高惡化,吳麥斯表示,患者須改善生活習慣,包含控制飲食,維持「運動533」原則,每周5天、每天30分鐘的運動,運動後的心跳每分鐘須達130下。更重要的是定期監控數值並回診、遵從醫囑,不讓高血壓、高血脂有機會演變成腎病變。3少2多飲食原則 護體又護腎高血壓與高血脂患的飲食習慣很重要,台大醫院營養師葉宜玲分享「3少2多」飲食原則,鼓勵民眾少油、少加工食品、少調味料,及多蔬果、多高纖。少油、少加工食品少油不專指限縮攝取的油量,更強調種類好壞。葉宜玲透露,「豆魚蛋肉類」的名稱隱含推薦的優先順序,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且若無膽固醇的問題,可以每天一顆蛋。她也建議,烹調時選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或吃核桃、杏仁等堅果,代替牛油、豬油或美乃滋、花生醬。也盡量避開含有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等酥皮食物或炸物,幫助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研究顯示,降低LDL能有效降低罹患高血脂的機率。」然而,若民眾已罹患高血壓腎病變,則不建議吃堅果,避免造成血磷上升,產生更多含氮廢物。少調味料適量的鹽能增添美味,過度則將導致高血壓。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縱使不添加任何調味料,每人每天仍會從食物本身攝取400毫克的鈉,若再使用蝦醬、味精、雞粉等,一湯匙的含鈉量,佔每日鈉攝取比例將過半、甚至超標,是廚房裡的頭號「鹹」犯。多蔬果高纖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小祕訣,葉宜玲建議,每天應進食3份蔬菜、2份水果,最好選擇不同顏色,「代表有不同的植化素,是豐富的抗氧化來源。」此外,全穀雜糧類也是高纖維的一大來源,可用雜糧、蕎麥麵取代白飯,或是加入南瓜、芋頭等,協助改善膽固醇、控制血糖、減輕體重。但葉宜玲提醒,腎臟病患者排出磷離子的能力較差,反而不適合吃高磷的雜糧。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高階健檢項目有哪些?醫師教你如何用健保給付卻有高規格檢查
「小資族健檢」、「尊爵健檢套餐」、「菁英健檢套餐」,進入各家健檢中心網站,項目琳瑯滿目,各式菜單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高階健檢價格昂貴,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如果全包,恐10萬元起跳,值得花大筆錢投資健康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如以價格來分類,健康檢查可分為三大類:1.基礎健檢以血液、尿液等檢查為主,配合醫師理學檢查,例如,員工健檢,價格約在三至四千元。2.完整健檢以基礎健檢為底,再加上無痛腸胃鏡、腹部超音波、癌動脈超音波等項目,價格約在三萬元上下。3.高階健檢除了完整健檢外,另有磁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正子攝影(PET)等高階影像檢查,一般需要兩天,如果全做,費用恐超過12萬元。正子攝影輻射劑量疑慮,已隨科技進步大幅降低。上述非侵入性的高階影像學檢查,分別可篩檢出哪些身體問題呢?● 磁振造影(MRI)以固態組織(腦、肝)為主,可以提早發現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失智等,自費檢查約2.5萬元。● 電腦斷層(CT)以會動的組織(心臟、肺臟)為主,可以偵測出心血管狹窄程度(自費檢查約2.2萬元)、肺部結節(自費檢查約8000元)等。● 正子攝影(PET)掃描全身惡性腫瘤,自費檢查約4萬元。對於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生殖泌尿系統癌症,則靈敏度較低。正子攝影給人輻射劑量的疑慮,讓不少民眾為之卻步。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影像科技進步許多,也讓常見的正子示蹤劑(18F-FDG)劑量愈來愈低,從一開始的10MCI單位,下降至5MCI單位、3MCI單位,大幅降低輻射量,接受度也隨之增加。洪子仁表示,高階健檢範圍涵蓋腦部、心臟血管、惡性腫瘤等,但費用較高,相對檢查人數較少。以新光醫院健檢中心為例,每月約有600多人接受完整健檢,高階健檢僅約20、30人。精挑細選把握「專案套餐」,也能找到實惠的高階健檢。因費用昂貴,洪子仁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在年滿50時,可以送自己這份健康大禮,健檢結果當成身體健康背景值,再依照健診報告、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酗酒、熬夜,以及有無運動習慣),由醫師評估後,擬定後續健檢規畫。「只要仔細挑選,也可以找到高CP值的高階健檢。」洪子仁表示,許多健檢中心常在某些節日推出「專案套餐」,費用較為實惠。再者,民眾可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選擇不同的影像檢查項目,例如,超過50歲的男性、有心肌梗塞家族史,就先加選256切等高階電腦斷層,瞭解心血管狀況。機器雖強大,判讀更重要,健檢品質不能只看價格。至於花了大錢、做了高階健檢,結果正常,是否就能萬無一失?洪子仁表示,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紛紛引進先進的影像檢查儀器,有如軍備競賽,機器滿分,但做最後判讀時,也可能跟不上腳步,如果判讀錯誤,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甚至醫療糾紛。「不能只看價格,更應該關注健檢品質。」洪子仁表示,醫策會於民國一百年起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專家委員實地至醫療院所視察健檢中心環境、儀器及醫療人力及判讀品質,目前已有50多家通過審核,取得認證,可作為民眾選擇健檢場所的重要參考依據。五癌篩檢當先鋒當結果異常 高規檢查健保給付什麼是CP值最高的健檢?答案是「國健署成人五癌篩檢」。洪子仁說,健檢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符合成人癌症篩檢資格,接受篩檢後,結果異常,就可到院接受進一步高規格檢查,且有健保給付。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5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無痛以為沒事…結果竟罹「上泌尿道上皮癌」!台灣發生率冠全球,住這3縣市多注意
胡先生喜歡戶外運動,退休後常邀約友人到處爬山。3年多前突然發現尿裡有血絲,左後腰部隱隱有不適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起初以為是爬山太累,多喝一些水並吃了家裡自備的止痛藥,尿液中帶血和腰痛的情況就改善了;然而,2個月後類似的情形再度發生。這次胡先生到泌尿科門診就醫,經詳細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內有癌細胞,切片診斷為上泌尿道上皮癌。 成大醫院泌尿部戴大堯醫師表示,胡先生接受根除性手術,確認為第一期癌症,追蹤3年至今無復發,在醫師建議下也戒除抽菸習慣,慢慢回到以前戶外運動的生活。胡先生笑說,以後一定會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再也不敢輕忽了。 人體的泌尿道系統,是腎臟製造尿液,經腎盂的匯集由輸尿管送至膀胱儲存,再由尿道將尿排出體外;其中,腎盂及輸尿管為上泌尿道,而膀胱和尿道則為下泌尿道。泌尿道系統是由泌尿上皮細胞所構成,這些細胞如果產生病變癌化,就稱之為泌尿上皮癌;上泌尿道上皮癌專指由腎盂及輸尿管的上皮細胞病變所產生的癌症。 台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發生率與鄰近國家、歐美相比,高出4~5倍之多,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9年就新增近4千位泌尿上皮癌患者,發生率高居全球之冠,其中以嘉義、台南及高雄沿海地區的發生率高於其他縣市。 根據臨床觀察,腎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抽菸、年紀大、有中草藥服用史、接觸過化學有機溶劑,以及曾居住西南沿海地區、飲用地下水的人有較高的罹病比率。經過這幾年大量研究發現,中草藥內的馬兜鈴酸及地下水內的重金屬砷,可能是台灣高發生率的原因。 戴大堯醫師說,大約有8成的上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初期症狀是尿中有血。但尿中有血在排尿時並不會疼痛,且出血可能時有時無,因此容易被認為只是泌尿道結石而不以為意,直到血尿越來越嚴重才就診,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 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惡性程度高,復發可能性也高,治療方面建議在癌症未轉移前接受根除性手術,摘除有問題的腎臟和輸尿管;成大醫院具備相當成熟的手術經驗且術後復原速度快,手術方式可依照個別狀況,由醫師與病人討論採取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若發現癌症已有轉移,開刀的效果有限,常會以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為主。 戴大堯醫師提醒,若發現無痛性血尿,應立即前往泌尿科就診;平時則要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不抽菸、不飲用地下水、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以降低罹癌機率。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清理不是盲目丟、否則會再買回來!「這三樣」一定要送走.因父親罹癌、八八風災返鄉 熱血女醫到偏鄉看診:想讓所有山上居民,享有同等醫療資源.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30歲男沒糖尿病、高血壓,突胸痛竟是心肌梗塞!醫曝這原因加速動脈硬化
「噢,胸口好痛…」阿凱在爬樓梯時突然感到胸痛,胸口彷彿被重物壓住,頸部、肩膀也很不舒服。30多歲的他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健康,萬萬沒想到會發生心肌梗塞。「診斷心肌梗塞後,我們便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把血管打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回憶,「抽血報告顯示,他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高達220 mg/dL,而他從來都不曉得自己的膽固醇超標。」如果能夠及早治療,好好控制膽固醇,這種心肌梗塞其實可以預防,洪惠風醫師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就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可能在送到醫院前死亡,非常危險。膽固醇超標時,通常沒有症狀,卻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若在健檢的時候,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或其他血脂肪過高,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積極處理,以免發生憾事。心肌梗塞不是老人的專利,低密度膽固醇LDL-C加速動脈硬化損害全身器官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隨著時間我們的血管壁會越來越厚,有點像樹木的年輪,日積月累一天天增加,差別在於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快,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慢。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抽菸、欠缺運動、遺傳等因素,都會讓動脈硬化的速度加快。當膽固醇、血脂肪超標時,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而毫不自覺。根據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之民眾,在接受成人健康檢查後,新發現有血脂、血壓、血糖異常者分別有24.7%、21%、9% 〔1〕。因為動脈硬化剛開始的時候,血管內徑沒有受到影響,讓患者沒有感覺,洪惠風醫師說,當血管壁越來越厚,就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例如心臟的心肌梗塞、腦部的中風、腎臟功能惡化、周邊動脈阻塞等,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危及性命〔2〕。「曾經有研究發現,動脈硬化的速度,跟高血脂、膽固醇密切相關,當動脈硬化血脂肪太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老化的速度也越快。」洪惠風醫師說,「如果高膽固醇、高血脂沒有好好控制,血管就會老得快,身體也會老得比較快,而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生,洪惠風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危險就會越早發生。舉例來說,一般人可能是在70、80歲才發生心肌梗塞,但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很高時,可能在30、40歲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不可掉以輕心。風險越高,低密度膽固醇LDL-C越低越好!如何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控制高血脂得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洪惠風醫師說,若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小於5%;若是飲食控制加上運動,平均來說大概下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如果使用口服藥,大概可以下降30-5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2〔2〕。目前還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降膽固醇針劑能夠促使身體清除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洪惠風醫師說,一般是兩個禮拜打一針皮下注射,可以降低50-6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不佳或是對口服藥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一項治療選擇。藥物的選擇與患者的危險因子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發現高血脂的時候,首先要確認危險性有多高,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時間有多久?是否有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部缺氧?是否有急性冠心症候群?是否有慢性腎臟病?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3〕,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即使屬於低度危險,沒有任何危險因子,也希望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116 mg/dL以下,任何人都不能太高。」洪惠風醫師強調,「臨床上會先看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標值是多少,然後根據目前的數值,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而目標值很低,則在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勢必要考慮使用降膽固醇針劑,運用各種工具,積極控制膽固醇。」小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以運動、飲食來改善,並定期健檢心血管疾病會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請務必戒菸,維持理想體重,飲食方面要多攝取蔬菜、水果、魚類,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讓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加快,使得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洪惠風醫師叮嚀,大家要定期檢查,若發現異常便要盡快就醫,善加運用口服抗膽固醇藥物、降膽固醇針劑積極治療!◎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預約成人健康檢查 掌握風險擁抱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 Atherosclerosis_AHA 3.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22 養生.聰明飲食
寒流來襲 三高患者注意 吃鍋只喝開鍋前20分鐘湯底
大年初一全台各地氣溫回升,北部氣溫舒適、南部氣溫微熱,明天起,從初二開始,氣溫可能會開始下降,初三、初四寒流籠罩,挑戰入冬以來氣溫最低紀錄。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說,寒流來襲,三高患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該時節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梗塞性腦中風的高風險時節,如果出現持續性胸悶、呼吸困難、單側突然無力、口齒不清等,應要立即就醫,避免發生猝死意外。黃晨祐說,冬天是急性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氣溫驟降時,體內的血管也會跟著收縮,使血流阻力上升,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和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與和急性梗塞性腦中風的風險。氣溫變化劇烈,高風險族群為三高、抽菸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黃晨祐說,這些疾病都是動脈粥狀硬化最相關的病因,除了按時服藥之外,必須定期追蹤各類膽固醇數值、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腎功能肌酸酐指數。高血壓的患者更需特別注意,不論年紀性別,目前建議居家量測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冬季時的血壓容易忽高忽低,建議病友應該多紀錄居家血壓,回診時和醫師討論必要的高血壓藥物微幅調整。冬天時的飲食大多是油膩、高熱量的湯類或火鍋,容易使得血糖和膽固醇容易超標,建議避免食用過多的含油脂的肉類,如豬、牛、羊和加工火鍋料,火鍋湯底盡量也昆布、柴魚風味的清湯為主,避開麻辣、起司、酸菜白肉等重鹹度的鍋底。另外,火鍋湯建議只喝開鍋後前20分鐘,因為一旦煮過後,湯內的鈉離子、磷酸鹽及硝酸鹽等食品添加物濃度會大幅提高。
-
2023-01-16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出現6跡象=老化!醫嚴厲警告「1行為」超負擔,別當耳邊風
65歲王太太,沒有運動習慣,平日的興趣就是享受美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反映在她的體重上,身高176的她,體重有95公斤。一直以來因為肥胖的關係,平日裡地行動速度與正常體型的人相比,也較緩慢,直到這半年,她感覺膝蓋的不適感從微微發痠到越來越明顯的疼痛,甚至連開車下車時都有明顯感覺不便。經檢查發現軟骨已嚴重磨損退化,且雙膝狀況已需更換人工膝蓋的程度。 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多於男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 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熟齡族群對於健康注意除了重點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骨骼肌肉」的狀態也是不可忽視。 關節炎不可逆 這些情況恐加速耗損 關節炎為一種不可逆轉的關節軟骨漸進性破壞疾病,會為病患和照顧者帶來不便以及沉重的負擔,除了不可避免的先天家族基因、老化,會使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提高;尤其還有肥胖容易過度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加速軟骨耗損;此外,抽菸、反覆性動作的過度勞動等後天因素也是傷害膝關節重要的危險因子。 關節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穩定的療法可以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只有早期發現,在尚未需要到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前,還可利用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類固醇的治療方式,可延緩關節損傷。 危險因子一次看 衛福部也列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因子: 1、年齡大於50歲2、早晨起床關節僵硬少於30分鐘3、活動膝關節時發出聲響4、膝關節壓痛5、膝關節腫大6、觸摸膝關節無發熱 若有膝蓋疼痛且伴隨上述六點中的三點以上,表示您的膝關節已經出現老化現象,別再耽擱了,請盡快就醫檢查您的膝關節健康狀況! 延伸閱讀: ·醫示警「5大原因」恐讓年輕人膝蓋提早退化! 常蹲、坐矮凳也不OK ·「久坐也會傷膝蓋」怕爆!醫授「3動作改善」 靠牆深蹲超推薦
-
2023-01-16 醫療.心臟血管
冬季猝死常見3大成因 心臟內科醫師曝最好的血管保護方式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而近期猝死案例頻傳,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表示,常見猝死原因為心因性猝死,指突發性心跳休止導致死亡,而造成心因性猝死的成因有三,包含心肌梗塞、肺血栓塞以及主動脈剝離,尤其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包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吸菸習慣等民眾需提高警覺,若有不適得盡速就醫。1.心肌梗塞油脂卡在血管裡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缺血,而缺血過久就會受損,甚至壞死,使心臟電流不穩定,無法良好的收縮,使腦部的血流不夠,人就會倒下,若沒有及時電擊急救回來,就會導致遺憾事件發生。陳郁志主任說,心肌梗塞發生的症狀,包含胸口突然悶悶、指不出某一點緊緊的,持續超過15分鐘,同時出現冒冷汗、頭暈想吐甚至暈倒,或是下巴、肩膀覺得怪怪的,只要出現這樣的症狀,一定要叫救護車,這是自保最好的方式。而花蓮縣消防局所屬救護車全部配置十二導程心電圖機,與醫院同步連線診斷心肌梗塞外,救護車上的高級救護技術員,則可依據預立醫囑,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甚至實施電擊來救回生命。2.肺血栓塞除了心臟血管阻塞,肺血栓塞指的是靜脈血栓。冬天來臨,血液比較濃稠,其中骨科手術、中風、久臥床、久坐等人都是高風險族群,靜脈中的血液滯留形成血栓,隨著血液流到右心臟進入肺動脈,導致肺動脈塞住,這時心臟就會停頓進而休克。陳郁志主任提醒,如果單一腳突然腫起來,可能是靜脈有血塊,或者動一動突然覺得很喘,表示血塊可能已經跑進肺部的動脈造成阻塞,須盡快到醫院進行抽血或電腦斷層檢查。3.主動脈剝離主動脈血管分成內、中、外三層,一但中間夾層出現裂痕,當血壓一高,血液流進裂縫裡,壓力將中層與外層間撐開,就會形成剝離,導致這樣的原因,通常為高血壓控制不良。「沒有症狀也要固定監測血壓。」陳郁志主任表示,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廣722量血壓原則,一個月至少連續測量7天、在休息穩定的狀態下每天早晚2次、每次2遍,間隔一分鐘取平均值;若是血壓值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就是有高血壓的問題,而高風險的病患,血壓值收縮壓介於130至140mmHg間就要特別注意,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在沒有症狀的時候,最好的保護血管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量血壓習慣,若是血壓偏高就要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需使用降血壓藥物來保護血管,避免血管剝離。陳郁志主任也提醒,膽固醇高、有抽菸習慣、糖尿病、心肌梗塞病史,心臟放過支架等高風險病人,天冷時若是要運動,建議選在中午天氣較暖和時出門,避免晨起時間運動,若是要出門得注意保暖;另外,泡溫泉、泡熱水澡,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病人,都要避免溫差大引起血管的刺激,這些請民眾及病友都需要特別注意。
-
2023-01-14 焦點.健康知識+
過年守歲留意6大健康地雷! 醫教簡單撇步安心過好年
守歲是過年的傳統習俗,象徵著辭去舊歲、祈求長輩長壽,不過民眾守歲時除了熬夜,也多會喝酒、久坐、大吃大喝等,再加上此時大多天氣寒冷,容易引起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提醒,民眾守歲時也要注意避免相關風險,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 過年守歲留意6大健康地雷,醫:風險越多越不利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民眾過年守歲,熬夜這行為本就會影響血壓,不過最常見的一大問題還是在久坐,不論是打麻將、追劇、玩撲克牌、打電動等等,這些活動往往從晚餐後更早之前就開始,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將可能影響血液循環、血小板凝結、出現血栓、形成深度靜脈栓塞,甚至引起肺栓塞危害生命安全。 而久坐除了易增加靜脈血栓風險,也同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再加上過年時民眾也常會喝酒、大吃大喝,比日常更來的沒有口忌,影響血管健康、三高等慢性病族群容易控制不佳,被稱為第四高的痛風也容易因此發作。且此時通常也正是天氣較為寒冷的時候,溫差所帶來的影響,風險也將再繼續上升。 張釗監醫師表示,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就是各項不起眼的因素不斷累積所引起,例如熬夜、天冷、大吃大喝又久坐打牌,突然自摸情緒高漲,進而心肌梗塞、心臟病發,這聽似只是個玩笑話,但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而同樣需注意溫度變化的活動,也包括了到戶外抽菸、出門放煙火等,這些都是民眾需要特別留意的。 過年守歲也要顧身體健康,醫教簡單撇步安心過好年! 張釗監醫師提醒,民眾在過年守歲時務必穿著保暖,切勿輕忽低溫、溫度變化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不管是何種活動也要記得時時補充水分,並且多起身活動,影集追完一集、牌打完一輪、電動打完一場、撲克牌打完一局就起身動一動,也可藉此時裝個水、上個廁所,避免一次玩到底,或想到的時候才起來動一下。而即便是過年過節,飲食也應盡量避免肆無忌憚的大吃大喝,守歲也盡量避免熬夜通宵,以免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或是讓原有的三高等慢性疾病失控。 過年天冷暖暖包留意低溫燙傷醫:同一處避免超過30分鐘。 張釗監醫師也提醒,過年天冷雖要注意保暖,但保暖時也得留意低溫燙傷、慢性燙傷。暖暖包、熱水袋等暖身用具,雖然通常溫度不高,不會直接形成燙傷,但若身體同個位置長時間的烘熱,有如慢火烘烤一般,也就會形成慢性燙傷,出現水泡、腫脹、刺痛等。 這樣的情況容易發生在年長者、糖尿病的族群身上,因為皮膚感知能力較不敏感,特別是手腳,除了是最常取暖的部位,也是末梢血液循環較差、感知能力欠佳的地方,且也容易誤認為是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 因此若是有用暖暖包、熱水袋等取暖,建議最好不斷地變換位置,並留意時間避免同處超過30分鐘,特別留意年長者、糖尿病患者。 養成良好的習慣,過年守歲慶祝時也持續注意身體保養、留意生活細節,如此一來更有助防範疾病找上門,歡慶過新春、迎新年! 《延伸閱讀》 .大掃除防腰背受傷!必知8原則:搬物別彎腰、取物別硬拿! .過年返鄉塞車痠痛疲勞?簡單4撇步、穴位按摩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3-01-05 醫療.精神.身心
「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
失眠的成因有許多種,不管是身體不適造成又或者環境、精神因素等,新國民醫院神經科劉瑋秦醫師都建議民眾可以先養成書寫睡眠日誌的習慣,並將一至兩週睡眠期間所出現的不尋常行為,如夢魘、夜驚、夢遊、磨牙或恐慌等紀錄下來。詳細睡眠日誌 找出失眠原因詳細的睡眠日誌是找出失眠最好方法,以及治療選擇的最佳依據。倘若需要較為客觀的臨床指標就會使用睡眠生理檢查法,排除特殊的睡眠疾病,協助瞭解個人的睡眠生理動態並提供具體的數據進行判斷。13項評估 了解睡眠狀態如果民眾沒有辦法執行上述之建議,北醫新國民提供民眾自我評估的方法,並根據過去4星期的睡眠狀況評估有下列症狀。若在下述問題的答案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答案是常常如此的話,建議和醫師討論睡眠狀況與治療方式。1.有入睡困難的情形。2.需要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才能睡著。3.夜間會醒來三次以上。4.夜間醒來,要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5.早上會太早醒來。6.擔心不能睡好。7.會喝酒幫助入睡。8.躺床時,腿部會有不安寧或是抽動的感覺。9.早上會起不來。10.醒來時仍然感覺疲倦。11.睡眠無法讓我感到精神飽滿甦醒。12.雖然躺床的時間夠長,卻未得到足夠的睡眠。13.睡眠讓我在白天覺得疲乏。除了藥物治療 日常這樣培養睡眠原則有些民眾會使用安眠藥物進行治療,但是北醫新國民仍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更需配合睡眠衛生原則或非藥物治療,保持最低的有效劑量以及不影響白天功能為主。北醫新國民提醒,日常就要培養良好睡眠衛生習慣,養成規律的睡眠作息,固定每天就寢及起床的時間。然後睡前避免看藍光如手機、電腦螢幕,以及抽菸、吃得太飽或喝太多飲料之外,更應避免在睡前四小時內劇烈運動。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0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05 養生.家庭婚姻
給岳母1萬2紅包被罵「不孝女婿」 他氣炸:為何初二一定要回娘家?
農曆春節初二回娘的習俗,除了舟車勞頓,還有包紅包的問題,各種甘苦點滴在心。一位人夫抱怨,年初二回娘家對他而言是件痛苦的事,曾經為了給岳母12000元的紅包,讓自己被岳母在親友前數落是「不孝的女婿」,還被逼著包紅包給一群永遠搞不清楚是誰的親戚,讓他忍不住爆粗口「到底是為什麼初二一定要回娘家啊?」一位人夫在《匿名2公社》發文寫道「初二回娘家…對大部分人夫是快樂的,但對我卻是最痛苦的一天!」故事是這樣的,原PO表示,每年初二都會開車帶著老婆、孩子回中部的岳家,記得婚後第3年時,因沒什麼錢,過年就包給岳母紅包12000元,另外還買了2個伴手禮,卻被岳母在眾親友面前數落是「不孝的女婿」,令他傻眼,自從那次之後,每年都固定包給岳母3萬元,到目前已提高為3萬6千元。原PO表示,結婚20多年,每年初二天未亮就開車回中部岳母家,再接岳母和舅子一起到岳母的娘家,那兩人常是渾身酒氣菸味,搞到車上氣味很不好。到了岳母娘家,要面對一堆永遠搞不清楚誰是誰的親戚們,被岳母拉著「這是XXX,要給紅包」、「這是XX的孩子,要給紅包」,不斷地被逼著給「陌生人」紅包,然後他們一群人整天就是抽菸、喝酒、賭博、唱卡拉OK,有幾次還差點打起來,自己只能一整天沒事做地坐在沙發上望著這群人,一直拗到晚上8、9點岳母覺得滿意了,才載著他們回家,然後再回自己家,讓他不滿抱怨「到底是為什麼初二一定要回娘家呀?」故事曝光,網友紛紛留言回應,「誇張的岳母」、「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你辛苦了」、「跟老婆商量一下,你真的可以不回去的」、「我覺得你自己要跟老婆溝通好吧?」、「你可以把她們載去你離開。好了在來載她們回去啊!」。對於原PO岳母的離譜行徑,更多人好奇老婆為何「沒吭聲?」。原PO也發文說明,雖然太太娘家人的行為太離譜,但太太很潔身自愛,和她的家人完全不一樣。因岳父在他們婚前就意外過世,只剩岳母一人,太太對岳母的行為盡量的包容,每月給岳母1萬元家用,20多年來,也多次勸過他們希望能改善,但效果不彰。因自己非常深愛著太太、也尊重她,在能負擔的底線,自己也就盡量忍耐,能不來往就不來往。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1-03 醫療.巴金森病
在做特定動作時會出現明顯手抖症狀?醫提醒當心是疾病引起
面對令人驚嚇或緊張時刻,全身會不自覺顫抖,光是拿一杯水極可能手抖到將水灑出,但如果沒有外在刺激卻引發手抖,有可能是「疾病」引起。常見會導致手抖的疾病,包括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緊張引起的手抖常在情緒度過後改善,但疾病引起的手抖,則會在做特定動作時,出現明顯的手抖症狀。● 手抖多與疾病相關,緊張型手抖無需治療● 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都會引發姿勢型手抖● 巴金森氏症為靜態型手抖,失智症多單側手無力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表示,多數的手抖都與疾病有關,部分屬於遺傳,部分屬於後天疾病引起。遺傳的「原發性顫抖」,這類患者天生在做特定動作時就會手抖,例如將手抬高、手平舉時,無法控制肌肉而引發顫抖,該情形除非嚴重影響生活,否則不需要特別治療。甲狀腺異常 手抖不典型甲狀腺亢進及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用「手抖」表現,但通常並不典型。醫師在診斷時,會請患者雙手平舉,如果有微微顫抖,加上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異常,即可依此判定診斷。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常發生在20歲到40歲的人身上,以女性為大宗,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大都是年輕人,鮮少年紀超過40歲以上者會發生甲狀腺疾病,40歲以後發生的手抖,大多與腦部有關。黃柏堯指出,腦部導致手抖症狀的疾病,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後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小中風等。小中風是指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阻,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若患者單側突然沒力,手部平衡變差,拿東西時會感覺到手軟,用力時會感到手抖,就可能是小中風的症狀。失智症初期 會出現手抖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就是「手抖」,且為靜止型手抖,不需要做特定的動作時,靜止時手就會不自覺抖動。巴金森氏症的發生,主要是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投以多巴胺後,症狀明顯改善,就能明確判定為巴金森氏症,目前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效果不錯,從單側手抖進展到雙側手抖,能控制在三到五年以上才發生。失智症患者也是腦部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疾病,腦部曾受傷、如腦中風患者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認知功能異常的表現外,初期症狀會以身體僵硬、手抖、步態不穩表現。診斷上,可以先從認知功能判斷,再查看是否有其他手抖、身體僵硬等症狀。地中海飲食 可預防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都是手抖背後較為嚴重的疾病,黃柏堯表示,避免中風的發生,建議控制體重、三高、減少抽菸飲酒,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巴金森氏症多與遺傳有關,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了解,同時需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導致失智症較為大宗的原因仍是腦中風,降低發生的機率與預防中風的方式相同。平時的飲食上,預防失智症可以採地中海飲食,多攝取鋅、B12、葉酸等,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蔬菜量要攝取足夠,幫助腸胃道健康,黃柏堯出,腸胃道被譽為人體第二個大腦,腸道平衡是近年愈來愈重視的議題,平時應讓生活步調盡可能平衡,避免壓力過大,維持運動頻率,也能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遠離疾病上身。【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2-31 醫療.皮膚
新年連假安排醫美修修臉 醫籲把握「三要三不要原則」
這次農曆春節連續假期將長達10天,不少民眾趁機進行醫美手術修修臉。有醫師提醒,術後掌握「三要、三不要」原則,包括要生活規律、不要抽菸喝酒等,避免感染才能安心過好年。醫美後皮膚變得較薄 須強化保溼與防曬開業整形外科醫師陳建鼎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這次新年10天長假,醫美消費需求爆增,觀察這波醫美熱潮,不少民眾趁著長假進行醫美整形可以有充分的修護期。陳建鼎舉微整形保養光電雷射類為例指出,肌膚在接受治療後,皮膚受到輕重不一的破壞,變得較薄也較脆弱,此時必須強化保溼與防曬,忌烈日下紫外線曝曬。至於注射型的保養,陳建鼎表示,無論是接受肉毒桿菌素、玻尿酸注射或埋線,7天內不建議在高溫場所久待,例如泡溫泉或三溫暖,也暫時不可接受臉部按摩,或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術後修護務必掌握三要、三不要原則除修護靜養,最怕的就是感染。陳建鼎提醒,醫美術後修護務必掌握三要、三不要原則,才能安心過好年,包括「要」遵守醫囑、「要」生活規律、若有異狀「要」儘速就醫,「不要」在溫度過熱處久待、「不要」抽菸喝酒、「不要」過度激烈運動。
-
2022-12-26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
秋冬氣溫驟降,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但誰說冬天才會中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功能性主任蕭又仁說,每當天氣早晚溫差大時,容易使血管突然收縮,造成中風。雲嘉地區務農人口多,民眾工作時不便補充水分,加上秋冬氣溫低時,喝水頻率若減少,會進一步使中風機率增加。蕭又仁提醒,腦中風近幾年治療方式進步,最常見的缺血型腦中風在謹慎評估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可減輕甚至消除中風症狀。使用的前提是「及早送到醫院」,而且要「送對醫院」,透過撥打119,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腦中風急重症處理能力的醫院。雲嘉南聯防 跨縣市醫院合作解危機嘉義縣老年人口居全國之冠,該縣消防局除了衛教宣導,提醒民眾多加警覺之外,也跟各醫院密切互助合作。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增進急性中風辨識技巧。除了之前爭取將急性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的12導程心電圖機,全面配置於救護車上,未來也將成立專責救護隊,連結消防與醫護端,希望將腦中風緊急救護流程標準化,力拚康復出院率。嘉義長庚醫院腦血管暨一般神經科科主任林君賢表示,為了讓雲嘉南的腦中風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目前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的醫院已和台南成大醫院合作,整合轉診系統,形成腦中風雲嘉南區域聯防機制,提升醫療量能,使病患能即時接受治療。林君賢亦分享,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除了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之外,近年來動脈血栓移除術更是大幅增加大血管阻塞打通機率,且可將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伸至24小時,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嘉義長庚醫院自民國105年起開始執行動脈血栓移除術,約有四至五成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的患者轉院來接受治療,醫院間區域聯防,對該地區腦中風患者預後幫助很大。預防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心血管檢查不可少蕭又仁表示,腦中風危險因子無所不在,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腦中風病史以及三高、肥胖、抽菸、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等。且現代人因飲食習慣精緻化且常有熬夜、吃宵夜等不良生活型態,導致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分享,心房顫動也是腦中風成見的危險因子,當血液因心房顫動滯留心房、產生血塊,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堵住腦動脈,就會造成栓塞缺血。蕭又仁呼籲,民眾務必做好三高的慢性病管理,定期健檢評估心血管風險。教官小叮嚀/嘉義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溪口分隊分隊長張明峰Q:一名60歲老伯在田裡務農,久未補充水分,前一秒還在說話,就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說話、臉色發白、雙手下垂無力,旁人嚇到趕緊撥打119通報,求救過程有哪些應注意事項?A:民眾如果發生急性腦中風,關鍵是及早辨識、即時送醫。由於通報119當下通常非常緊急,正確告知人事時地物即可,勤務中心才能迅速派遣人車處理。人:姓名、性別、年齡、病史事:發生什麼事時:詳細發生時間地:事故發生地址物:附近明顯建築物或易辨識的標地物等待救護人車抵達的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處置包括扎針放血、服用舌下錠或降血壓、血糖藥物,這些藥物會刺激血管造成收縮,導致病情加劇。民眾應學會基本急救技能CPR及急性腦中風的「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口訣,保持冷靜別將緊張情緒帶給患者,將救護交給專業人員,別誤信偏方延誤送醫。
-
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大學教授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醫提醒2類人要當心
寒流連日來發威,高雄一名63歲大學教授突然胸口悶痛,疼痛感蔓延到脖子和下巴,原以為天冷小感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只好掛急診,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天冷除保暖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盜汗或昏眩,要小心可能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說,這名大學教授當時心跳每分鐘僅僅40下、血壓降到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率極高。 醫院為他做心導管手術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打通右冠狀動脈,目前情況穩定準備出院。戴大信表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尤其冬季溫度變化大,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低溫也加速血管收縮,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隨時要保暖 避免溫差過大因此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隨時要保暖,年長者外出運動前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洗澡或泡溫泉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服藥物指示。寒流期間,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也提醒,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應掌握「慢、熱、起、穿、行」5要訣,慢起身、做暖身、天暖再出門、穿著保暖。另寒流期間早晚溫差大,長者睡前可在床邊先備妥保暖衣物,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放慢,記得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習慣早起運動的長者,可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
2022-12-22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喝酒暖身?醫:這4種人不該喝,每周喝一次罹癌風險增
今天冬至,耶誕節、跨年元旦即將到來,天氣冷颼颼,許多人會喝點酒暖身。心血管專家提醒,喝酒會臉紅、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心房顫動患者喝酒,中風機率倍增心血管專家提醒,冬天容易發生心房顫動,最常見原因就是喝酒,有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倍增,建議有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喝酒易臉紅者,都不宜飲酒。最新本土研究發現,飲酒造成健康和健保的負擔不容小覷。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不喝酒的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不喝酒的15.81倍。將與酒精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疾病加起來,一年至少要花掉健保28億元,其中16億元用於45歲以上罹癌男性身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雖然有零星研究指出喝酒有一些好處,但整體來說,更多大型綜合研究都顯示飲酒對健康是負面的,喝少量也沒有比較好。尤其在台灣等亞洲國家,較高比例人口具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喝酒易臉紅,俗稱「酒精不耐症」,酒精對於這類人的健康危害也更加確定,對心血管、神經、癌症等各方面都有害。喝酒不能暖身,反而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衣服穿暖才是重點,喝酒取暖不僅捨本逐末、只有暫時效果,還可能帶來危險。」王宗道分析,酒精會讓心跳加速、血管擴張,熱量被血流帶到身體表面,人會暫時覺得溫暖,但要注意的是,血管擴張也會加速散熱,接下來身體會感覺更冷。如果酒後輕忽了保暖,熱量散去後,人可能會失溫,血管遇冷收縮會刺激心血管系統,引起心臟病或中風,這就是冬天出現醉漢路倒死亡事件的原因之一。王宗道建議,喝酒會臉紅、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冬天受歡迎的一些燉補料理也常含酒,也不可能完全禁絕不放,但如果知道自己有上述風險因子,還是要有所節制,不可過量。成功大學公衛所與中興大學食安所今年共同發表研究,分析2009年與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萬5515名18歲以上民眾的飲酒頻率,並追蹤健保紀錄直到2017年底。結果發現,2成受訪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風險是不喝酒的15.81倍,罹癌風險是1.2倍,癲癇風險是2.49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是1.3倍,消化道疾病風險是1.29倍。喝酒會臉紅者飲酒,會提高罹癌率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台灣每2人就有1人是酒精不耐症,喝酒會大幅提高罹癌率,呼籲國人盡量勿飲酒。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生活壓力大的勞工階層,喝酒之外可能會抽菸,飲食也受限於一些較不健康的選項,例如高脂肪、高熱量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會提高罹癌率。喝酒喝習慣了怎麼辦?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慣性喝酒是其他難解問題的行為結果,但酒精會抑制神經功能,導致解決問題能力更差,將人推進惡性循環,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久了就有精神或神經障礙疾病。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是要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
-
2022-12-21 醫療.中醫
寒流大啖消夜進補 小心胃食道逆流
45歲張小姐長期工作晚歸,每天吃完消夜才能入睡,近日寒流來襲持續低溫,張小姐邀約朋友一起吃麻辣鍋、羊肉爐進補,並且能讓身體暖和起來,沒想到,卻引來了胃痛、胸口灼熱與胃酸逆流等不適症狀。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鄭宇真指出,胸口灼熱感和胃酸逆流感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因症狀明顯,病人會有很高的自覺趕緊求醫,但另一群胃食道逆流病人,則是以咳嗽、胸悶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沙啞等非典型症狀表現,就比較不容易察覺。鄭宇真說,中醫認為胃食道逆流主要是因「脾胃虛損」、「肝胃不和」、「肝胃鬱熱」引起的胃氣上逆,造成泛酸噯氣等症狀。脾胃虛損的病人,常伴隨脹氣、解便不暢、食欲不振等症狀;肝胃不和多半發生在工作壓力大,容易緊張焦慮,三餐不規律的人身上;肝胃鬱熱的人,通常會抱怨胃及胸口灼熱疼痛感,容易出現口乾、口苦的症狀。鄭宇真表示,張小姐經診斷屬於「脾虛胃熱」證型,透過清熱降逆的中藥治療後,胃痛、胸口灼熱與胃酸逆流症狀很快獲得緩解,後續持續調補脾胃,症狀也獲得改善。鄭宇真說,對症用藥可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外,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才是根本解決胃食道逆流復發的良藥。飲食上,一定要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甜食、油炸類、糯米類食品與酸度較高的水果更要避免食用;體重過重的人,減重可有效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務必要戒菸、戒酒。明天是冬至,應景湯圓是少不了的桌上佳餚,鄭宇真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人,如果真的想吃,細細品味一兩口即可;如果胃食道逆流發生過於頻繁,導致持續性噁心嘔吐,影響吞嚥或體重減輕,應立即尋求醫師幫助。
-
2022-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當心酒害/酒精傷肝傷腦增罹癌率 專家籲打破惡性循環
最新本土研究發現,相較於不喝酒,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15.81倍。癌症專家分析,酒精可能引起慢性肝炎、提高肝癌風險;酒精與其他不良生活習慣共同作用,也會讓癌症和慢性病風險上升。精神科醫師提醒,酒精會抑制大腦神經功能,讓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差,讓人陷入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的惡性循環。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較無B肝、C肝問題的歐美國家,酒精是導致肝癌的首要原因,因為酒精是經由肝臟代謝,可能引起非病毒性的慢性肝炎,長期導致肝癌。生活壓力大的勞工階層,喝酒之外可能也會抽菸,飲食也受限於一些較不健康的選項,例如高脂肪、高熱量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會提高罹癌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飲酒只是生活中一環,理論上還要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才會導致罹癌的結果,例如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環境中的毒物如黃麴毒素、發霉的食物等。雖然不同生活習慣對於罹癌的貢獻,有待更多研究詳細探討,目前這篇研究仍發揮很重要的警惕作用,讓社會大眾知道喝酒一定要酌量。「慣性喝酒是其他問題的結果。」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自古以來,當人類面對到難以解決、不知該如何面對的問題,就可能用喝酒這個行為來因應,最常見的就是因為憂慮、焦慮、失眠。當酒精作用在大腦,會抑制神經功能,導致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差,此時人就會落入惡性循換,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久了就有精神或神經障礙疾病。方俊凱表示,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是要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要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一開始可以先透過一些藥物緩解他的情緒或睡眠問題,幫助他恢復可以面對問題的行為能力。接下來就要透過適當的諮商、心理治療,幫助他去找方法面對、解決問題。*完全可歸因酒精疾病:酒精引起之精神與行為障礙疾病酒精性神經病變酒精性心肌病變酒精引起之消化道疾病胎兒受酒精影響症候群*部分可歸因於酒精的疾病:癌症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癲癇心腦血管疾病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整理:記者邱宜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當心酒害/本土研究:每周喝一次 男性罹癌風險增2成
最新本土研究發現,每周喝酒一次,對健康和健保的負擔不容小覷。相較於不喝酒,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15.81倍。估計與酒精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疾病一年至少要花掉健保28億元,其中16億用於45歲以上罹癌男性。此研究是成功大學公衛所與中興大學食安所今年共同發表於《台灣公共衛生雜誌》,分析2009年與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萬5515名18歲以上民眾的飲酒頻率,並追蹤健保紀錄直到2017年底。研究者列出可完全或可部分歸因於飲酒的11大類疾病,若有人追蹤期間曾經因這些疾病急診2次或住院1次,就視為罹病。結果發現,3成女性、6成男性過去一年曾喝酒,其中19.59%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12.37%每個月喝一到2次、25.4%每個月喝不到一次,男性疾病風險因此明顯提升,以「酒精引起的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與飲酒頻率有最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排除教育程度、吸菸習慣、運動習慣、月收入的影響後,44歲以下每周至少喝一次的,男女性得到「酒精引起的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風險都是不喝酒的11.48倍;44歲以下男性每月喝1到2次,風險為3.44倍,44歲以下女性每月喝1到2次,風險為5.11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風險更高達15.81倍。至於癌症,無論是44歲以下或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都是不喝的1.2倍。其他疾病方面,44歲以下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癲癇風險是2.49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是1.3倍。44歲以下女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憂鬱症風險為1.6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發生酒精引起消化道疾病的風險是1.29倍。以健保點值一點一元推估,主診斷為酒精相關疾病的一年健保醫療費用高達28億元,若主、次診斷都計,更高達56億元。其中以45歲以上男性的癌症醫療費用居冠,僅以主診斷估計已達16.48億元,主次診斷合計則有24.78億元。就算只看此次統計與飲酒相關性達顯著的疾病,一年的健保費用也分別高達17億元(只看主診斷)、33億元(主、次診斷都計)。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長年強調的四大健康風險因子就是「抽菸、不運動、營養不良、酗酒」,過去研究指出,即便少量飲酒也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台灣大約每2人就有1人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就是俗稱的「酒精不耐症」,這也會大幅提高罹癌症機率,呼籲國人盡量勿飲酒、飲酒要適量。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