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抽筋
共找到
261
筆 文章
-
-
2022-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腦炎死亡達5人 李秉穎曝恐與新冠病毒1特點有關
國內染疫兒童併發腦炎個案已達15人,占兒童中重症患者29人中,比例超過5成,其中5人死亡,讓家中有幼兒的家長無不緊張、擔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常有喪失味嗅覺症狀,這是一大特點,研判病毒可能隨著神經路徑到達腦幹,導致兒童腦炎猛爆性變化,就很難救回來。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說,他沒有收治過兒童腦炎確診猝死病例,但從其他醫院的個案報告發現,有看到幾個案例發病情形類似腸病毒71型,一下子腦炎就很嚴重,因腦壓高,影響到腦幹生命中樞,馬上休克、死亡。李秉穎說,曾統計1988年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死亡的兒童病例,常是出現意識異常、抽筋、肌跳躍等神經症狀,並於24小時內送醫治療,因此這不算是延誤就醫,可是約有三分之二兒童到院前死亡,因病毒直接侵犯腦幹所致。要如何能事先預防兒童腦炎病例數增加?李秉穎說,如果時間倒轉到今年4月,要如何事先預防兒童腦炎病例,「我也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事先預防」。他說,要預防兒童腦炎感染,可以做的就是停課、隔離及施打新冠疫苗,但目前尚未授權5歲以下兒童的疫苗,有些國家基於不同考量,更未開放12歲以下兒童接種疫苗,因此很難有好的預防措施。李秉穎說,如同1998年腸病毒71型疫情,一直以來也都沒有疫苗,直到最近國內才研發完成,因此未有疫苗的做法,就是採取停課、隔離措施,目前新冠疫情也是採取此做法。李秉穎說,為避免兒童染疫,當務之急還是要讓兒童接種疫苗,目前美國已在認證6個月以上、5歲以下的兒童疫苗,但會先以mRNA疫苗為主,蛋白疫苗還要晚一點,現在就是要注意及避免兒童接觸到病毒。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盼升「三級警戒」防海嘯 林奏延:兒童醫療不要用大人思維
許多家長憂心孩童確診發燒,急忙衝急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發燒是小朋友抵抗疾病侵犯的免疫力表現,若溫度過高到41或42度,可能導致調節中樞失衡,不利生理發展,家長除了讓孩子降溫、身體較舒緩,更重要是「找出發燒原因」,無需專注在降溫到正常溫度。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許多家長關注孩子確診發燒的問題,呼籲家長不用恐慌,人體體溫中樞會調節,正常在37度上下,當生病時,體溫中樞會被誤判,因此身體產生很多熱量、溫度上升,若溫度超過40度,就要擔心病毒感染是否傷害腦部中樞,導致設定異常溫度,極可能是腦炎警訊。彭純芝說,孩童新冠確診不一定只有發燒,更要注意是否嚴重合併其他問題,像是否併發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或腦炎等,建議家長可用正確觀念面對體溫,適當使用退燒藥水或塞劑。彭純芝說,孩子確診可能引發哮吼,包括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的話,不用到送急診程度,家長在家裡讓孩子保持舒服即可,若孩子過於哭鬧,喉部容易緊縮導致惡化。此外孩童確診抽搐、熱性經孿等狀況出現,吳昌騰表示,熱性經孿好發於6個月到5歲孩童,發作時間少於15分鐘,會全身抽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抽筋,在小兒科是常見疾病,發作時會四肢抖動、眼睛上吊、嘴唇發紺等,不過24小時內只會發生一次,若發生2次以上需注意,而18歲以下孩童也可能抽搐,都要特別注意。林奏延:不只要救活 還要沒後遺症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此外兒童治療並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也認為兒童確診應提前在急診給予藥物治療,避免因為急診雍塞錯過搶救時機。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表示希望學會向指揮中心建議恢復三級警戒,而非二級,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他認為,1、2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大多是大人帶回來的病毒,建議家中有1、2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5至11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3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有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也提醒臨床醫師,若發現退燒藥水或塞劑缺貨,可上食藥署平台通報,可即時進行了解介入處理。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0歲男童確診引發自體免疫風暴 急性猛爆腦炎5天不治
成大醫院本月14日收治一名新冠肺炎確診10歲男童,在家中出現抽筋、胡言亂語「廁所有妖怪、妖怪附到我的身上」,緊急送醫住進加護病房,經醫院多項治療,仍然在18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應該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風暴造成,這在過去的腸病毒個案中也曾經看到。王玠能表示,這個是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的病例,提醒家長一般在5歲以下幼童,發燒容易出現熱痙攣,但是在發作之後就恢復正常,如果6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同時還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等狀況,可能就是腦炎的徵兆,必須馬上就醫。這名10歲男童13日出現發燒38.5度、嘔吐等症狀,家長帶到診所就醫,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的熱痙攣,每次大約5分鐘,而且胡言亂語,對家人表示廁所裡有妖怪,妖怪附到他的身上,還說電燈在晃動等,非常嗜睡,家人叫都叫不醒。家人警覺狀況不對,9點多就送到成大醫院,到院時,發燒已經到40.1度,但相關的生命指數大致正常,由於有腦炎現象,醫師在下午1點安排住進加護病房,到5點多就出現心律不整引發心室頻脈,經搶救後恢復,但是狀況仍然不好,過程中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不斷地腫大,即使給予消腫藥物,仍然沒有改善。王玠能表示,患者在住進加護病房後,狀況急轉直下,過程中雖然給予瑞得西韋抗病毒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介白素抗體等,並給予低溫治療希望能控制腦壓,最後甚至還洗腎,但是仍然在18日再度發生嚴重心律不整,經過急救無效死亡。患者家中5人都陸續確診,包括爸爸、媽媽及哥哥,只有弟弟沒有確診,學校同班同學也有確診,目前還沒有打疫苗,急救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加護病房內陪伴,目睹兒子在短時間之內病程變化快速,醫院雖然全力搶救仍不治,難以接受。王玠能表示,患者腦炎的進程比起一般快速很多,目前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並不多,歐美相當少見,但是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包括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的病例報告。而腦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者是自體免疫攻擊而產生,王玠能表示,在這個個案中,患者雖然確診,但CT值將近30,而且腦脊髓液中並沒有病毒,很難確定是病毒攻擊造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引發自體免疫風暴,抗體攻擊自己產生嚴重後果。而且一般如果是腦部發炎,情況不會這麼嚴重,但是如果是腦幹發炎,那裡是生命中樞,包括呼吸、心跳都會受影響。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女童急性腸胃炎高燒併發熱痙攣 驗出確診收治
苗栗縣一名2歲女童持續拉肚子,家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讓她服用家中的腸胃藥,不料女童突然抽筋、口吐白沫、四肢抖動且喪失意識,體溫燒到40度,經救護車送醫急診,家屬否認有接觸史,但PCR檢測證實感染新冠肺炎,並由專責病房收治。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浩遠表示,最近觀察到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常見症狀包含高燒,每天都有燒到40度的確診病童,5歲以下幼兒突然高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而感染新冠肺炎已是目前兒童高燒最常見原因,因此應特別注意,最近如果孩子突發熱痙攣,要高度懷疑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李浩遠表示,兒童確診後,家長除了給予醫師開立的藥物,必須喝足夠水份及吃營養的食物才有體力對抗病毒,如病童食慾下降必須少量多餐,多餵幾次;家長除了要記錄病童體溫,也必須記錄一天進食量和尿量、觀察活力狀態、記錄每分鐘呼吸次數、監測血氧、觀察呼吸是否有胸凹、膚色或唇色,及肢體是否冰冷。他指出,兒童感染COVID-19大多是輕症,基本就是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痛、咳嗽、鼻塞、頭痛、倦怠、痠痛等,部分會出現胸痛、胸悶、腹痛、腹瀉、嘔吐、脖頸痠痛、紅疹、全身疲倦感等症狀。被感染兒童大多會發燒,且發燒溫度常見在39度以上,多數發燒約2天就能退燒。除了發燒,較大的小孩會喉嚨痛,比小小孩會咳嗽。但如果沒發燒仍呼吸急促就要特別留意,如果進入到無法進食或餵食、意識喪失、抽搐、倦怠、呼吸困難、眼球紅(缺氧之症狀)以及低血壓等則是中重度狀況,必須盡快依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的方式就醫。
-
2022-05-17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家隔離怎麼伴?/孩子染疫發燒、發抖怎麼辦?醫師提醒:退燒後觀察二症狀指標
隨著COVID-19確診人數逐日增多,一家人一起確診的狀況層出不窮,在龐大的壓力下,小孩一出現發高燒、發抖等症狀,更容易讓確診、隔離中的大人心急如焚,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就有確診家長對小孩發燒、發抖症狀感到憂慮,不知該如何是好,或者也有家長不了解小孩染疫是否會引起腹瀉等症狀。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提醒,當小孩確診感染或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發燒、發抖是常見現象,而最重要的觀察指標是「退燒後的活動力、食慾」,如果退燒後,小孩活動力還是很好,食物也吃得下,家長就不用太多擔心,但如果退燒後還是病懨懨、精神很差,或食慾不好,吃不下 就建議盡速就醫,以免情況惡化。邱南昌進一步解釋,感染常造成發燒,雖然染疫時小孩發燒比率比大人低,但一發燒,發燒溫度通常比較高,這時可先讓孩子服用退燒藥,使用退燒藥後發燒多半會退,但可能很快又燒了起來,並非服用一、兩次退燒藥就能順利退燒,有時會斷斷續續,持續兩到三天,退燒後的活力狀況才是重點。小孩發燒、發抖或有熱痙攣 家長要保持冷靜「小孩發燒時發抖,一點也不會奇怪!」邱南昌表示,若小孩發燒時體溫慢慢上升,較不容易發抖,但體溫如果迅速竄升,身體無法適應,便很容易發抖,不是只有COVID-19,像腺病毒、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也都可能引發類似症狀。此外,有些孩子一發燒便容易產生熱痙攣,這樣的現象常發生在六個月到六歲大的孩子身上,如果小孩有熱痙攣體質,發燒時就不是只有發抖,而是產生抽筋現象,此時,小孩可能眼睛上吊、嘴巴咬緊牙關、身體全身用力抖動,甚至會失去意識。小孩出現熱痙攣的時候,家長不要太過慌亂,建議先觀察,並保護孩子的頭、脖子,並將小孩的衣服鬆開透氣,不要讓小孩跌倒、撞到,也不要往小孩嘴裡塞東西,或把自己的手伸進孩子嘴巴,熱痙攣多數持續一、兩分鐘,症狀就會減緩、消失,一旦超過五分鐘,情況就會比較危急,若出現熱痙攣,家長可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診斷、評估。 小孩疑似染疫 就醫情況、症狀都需要大人關注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當大人、小孩都確診而需要就醫,可以叫救護車119或自行開車、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就醫,但不可以坐公車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到達醫療院所,家長一定要主動告知自己接受篩檢為陽性反應,醫護人員才知道如何進行應變。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也有家長詢問小孩腹瀉,是否代表染疫,關於這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早在2020年4月已將腹瀉納入COVID-19臨床診斷條件當中,由此可知,小孩腹瀉的確也可能是COVID-19造成,家長必須提高警覺。【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婦確診切忌斷食以免引發酸血症 造成胎死腹中
新北一名懷孕30週孕婦4日高燒確診收治醫院,6日上午昏迷,剖腹搶救胎兒無效,隔天凌晨孕婦也過世,造成一屍兩命的悲劇。高醫婦產產科主任詹德富今午在高市防疫記者會指出,孕婦確診死亡率的確會上升,界於1.6%到2%之間,但如能完整接種疫苗,可排除重症風險;但提醒確診期間切勿斷食,避免胎死腹中。詹德富表示,孕婦在新冠疫情流行期,確診率與一般人其實一樣多,但因懷孕,死亡率會上升,重症率則比一般人提升二到三倍,所幸沒有畸胎情形。大家擔心的子宮垂直感染現象,約1%到2%,子癲前症、血管栓塞、肺栓塞,早產、死產及剖腹產比率則明顯提高。詹說,懷孕婦女確診後,需進加護病房的比例約增3倍,使用呼吸器的機會增2.9例,使用葉克膜增2.4倍,死亡率增約1.7倍,當中年逾35歲、肥胖具有慢性肺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腎臟以及自體免疫等疾病、免疫缺陷等疾病,都是重症的危險因子,要排除重症風險,接種疫苗更顯重要。他提醒,重症孕婦即果出現呼吸困難、氧氣不足、精神狀態改變、抽筋、癲癇、視力糢糊、行動不便、咳血、胸腹痛或者胎動減少或停止;連兩天無法飲食喝水;有腹瀉,嘔吐情形,持續發燒兩天或低體溫,就需立刻就醫。至於輕症仍婦可在家休養,要注意的是,懷孕及新冠肺倓 都會提高血栓風險,孕婦在家若行動不便、胸痛咳血,血氧降低,都要非常小心。也建議不要持續性臥床,以減少血栓發生。詹德富說,萬一發燒,可小4到6小時服用普拿疼,維持體溫恆定,進一步保護小孩健康,也要多補充溫開水退燒。倘若有食欲不振情形,切忌斷食,因為斷食會造成母體酸血症,影響供輸胎兒氧氣濃度,會造成胎死腹中風險孕期也不要自行停用抗免疫抑制劑、抗血壓藥、胰島素、抗血栓物。也需隨時監測健康狀況,若呼吸次數大於20次以上,即有呼吸哀竭,也要注意血氧是否下降,心跳是否平穩,若心跳達100次以上,體溫在38.5度以上或35度以下,都要注意。除此血壓升高至160或低於90,都屬異常。至於胎兒部分,每天要測胎動,若沒有胎動逾2小時要很小心,這時可搖肚子刺激,如果仍不動,就要立刻就醫,也要隨時監測產道子宮收縮情形,再者保持心情愉快。詹德表示,孕婦最好減少到人多的地方,也要落實各項防疫措施並完整接種疫苗,打疫苗並不會增加死產、早產,胎兒體重過輕或異常併發症等情形,但未達疫苗者,有9.6%會流於中重度。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以全球染疫死亡率推算 醫估我恐有50童確診亡
我國出現首例兒童重症,專家推估,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國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後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考慮訂定「兒童送醫指引」,專家則建議簡化送醫流程,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的幼兒盡量在廿四小時內送醫;政府應盤點兒科醫療資源,未來兒童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國內兒科急重症人力較少,應及早因應。衛福部食藥署今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國內兒童疫苗施打。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說,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廿四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病毒攻擊腦部,症狀包括高燒不退、腦壓升高、突然抽筋或昏迷等,黃立民說,政府應簡化送醫流程,現在國內對兒童確診經驗不多,一線人員也需要經驗累積,建議住院條件放寬,由醫師判斷,不要讓症狀拖太久。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警示徵兆要特別注意,若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應立刻送醫。
-
2022-04-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
「黃君聖Sunny營養師」要跟各位分享十大鈣質食材,同時也要教你怎麼做高鈣料理,以及挑選鈣質保健品要注意什麼!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國人有將近九成都缺乏鈣質,如果你平常飲食不注意的話,那必定是缺乏鈣質的那一群,人一天得補充1000毫克的鈣,但也不一定只有牛奶可補鈣,還是有許多食材可以補充鈣,黃君聖Sunny營養師將在影片中跟大家分享十大富含鈣質的食物喔!黃君聖Sunny營養師也要提醒大家,鈣質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臟、肌肉、皮膚、牙齒、泌尿系統、睡眠,甚至有一些人抽筋也是因為鈣質不足,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所以大家知道鈣質有多重要了嗎?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黃君聖Sunny營養師 YT: 點我看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努力運動卻不會瘦?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飲食!這些零食不能吃?!?!超商零食選擇攻略!「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9 養生.人生智慧
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 他從事人道醫療25年卻在蘇丹看見人間煉獄
作者簡介大衛‧諾特(David Nott)全球重要的戰地醫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創傷外科醫師之一。曾在多家倫敦醫院擔任諮詢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大衛‧諾特開始申請無薪假,前往世界上最不安定、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志願服務,時間往往為期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傷者進行戰地手術或救生手術。一九九三年,他首次的任務就是到當時陷入戰火的賽拉耶佛,那時諾特兩度差點葬生戰場。至目前為止,他到過的戰區列表,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年表: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達佛、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加薩和敘利亞。諾特也曾加入二〇一〇年海地和二〇一五年尼泊爾的賑災救援行列。二〇一五年,諾特獲英國女王接見。同年,他與妻子成立了大衛‧諾特基金會(David Nott Foundation)宣揚與分享他長久經驗所獲得的知識,也培育更多醫師繼續為全球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服務。▍非洲天空之下歐美國家三不五時會關注起非洲的問題。最著名的大概是一九八四年衣索比亞大饑荒的報導促成了「援非樂團(Band Aid)」、「援救生命(Live Aid)」與「美國援非(USA for Africa)」等慈善演唱會,共募得數百萬英鎊的善款。大約二十年後,歐美國家的良知再度被喚醒,這次是蘇丹西部達佛地區日益嚴重的人道災難。 蘇丹幅員遼闊,占地一百萬平方英里,從東部紅海海岸線,延伸到北部和西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荒原。達佛地區本身與查德、利比亞和中非共和國接壤,面積相當於西班牙。蘇丹北部以首都喀土穆為中心、信奉伊斯蘭教,南部則是基督教為主。到了二○○四年底,蘇丹才漸漸從長達二十年的南北內戰走出來。達佛地區被夾在兩者之間,卻未被真正納入南北談判之中。談判到最後,新國家南蘇丹於二○一一年於焉誕生。達佛地區覬覦南蘇丹談來的經濟利益,想要分一杯羹,卻被喀土穆政府拒絕了。達佛地區數個原住民族群遂組成「蘇丹解放運動」(後稱蘇丹解放軍),開始攻擊北部一些駐軍,聲稱喀土穆政府壓迫該國非阿拉伯裔人民。喀土穆政府展開報復,派軍至達佛血腥鎮壓,隨後被控施行種族滅絕。喀土穆政府還開始訓練阿拉伯民兵組織,稱作「詹賈威(Janjaweed)」,意為「馬背上的惡魔」,他們是騎馬的武裝突擊兵,專門襲擊和摧毀涉嫌窩藏反政府叛亂分子的村莊。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搶劫、殺戮和強姦。蘇丹軍隊派出武裝直升機大肆破壞,詹賈威民兵則騎著馬和駱駝衝進混亂之中,處決所有生還者。一如所料,無辜遭捲入這場屠殺的民眾開始收拾可帶走的家當,舉家遷往更安全的地方。達佛地區西緣的查德與蘇丹邊界吸引了大批難民。二○○五年我隨「無國界醫生」前往當地從事人道醫療時,大約有兩百萬人沿著查德邊境移動,另外至少還有一百萬人已越境進入查德東部。▍蒙受苦難的少女我們在蘇丹邊境阿德雷的小醫院,每天從早到晚都耐著酷熱,照護成千上萬的患者。外科團隊成員包括一位外科醫師、一位護理師、一位麻醉師和部分當地員工,還有一位當地醫師負責診治難民營內所有疾病,包括重度營養不良。我們的小屋兼做手術室和恢復室,隔壁就是產科病房,四名助產師沒日沒夜地工作。大部分的外科工作都以產科為主,這再度提醒了我,必須於此關鍵醫學領域習得足夠的專業知識深度與廣度。為了能安全地進行剖腹手術、因應產後出血等後續問題,我不得不日夜待命。但這裡真的很慘,遠比阿富汗的情況更糟。我們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死亡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主要死因多為瘧疾伴隨的營養不良與難產併發的敗血症。我們看到年僅九歲的女孩被蘇丹士兵或詹賈威分子強姦。有些女孩因此懷孕,但骨盆尚未發育到能足月自然產,因為胎兒的頭比骨盆大太多了,在分娩第一個階段就會卡住。這些懷孕的女孩陣痛都長達好幾個小時,想生卻生不出來。這樣的狀態通常會持續好幾天,最後才被送上馬車,離開營地,送到我們的小醫院。有時患者的敗血症狀太嚴重,來不及到醫院就胎死腹中。此時便得進行死胎清除手術,我原以為這項手術早已走入歷史了。這項手術首先要檢查陰道,此時看到的不是即將展開人生的健康胎兒,而是一團發臭的肉塊卡在子宮頸,未出世的胎兒已死亡,上頭正慢慢長出壞疽。我得用一把大剪刀在兒顱骨囟門剪出一個洞,好讓腦部減壓,方便擠出體內,接著再用鉗子夾住頭蓋骨,把胎兒拉出。這對任何母親都是極度恐怖的經歷,幾乎不可能既冷靜又清楚地描述,對外科醫師也會造成很深的心理創傷,手術景象宛如煉獄,即使當時待了八個星期,我依然無法適應。除了上述的情感折磨,當地氣候也帶來了嚴酷考驗。我們醫療團總部當初興建時,並未考慮最後可能住進來的人。我的臥室在一棟紅磚樓內,有著閃閃發亮的波狀鋁皮屋頂。屋頂本應要反射陽光,卻把整棟建築變成一座烤箱,無論晝夜,平均氣溫都大約攝氏四十五度 。我們習慣在正中午到下午三點間暫停手術,因為這段時間氣溫會飆到五十五度左右。我通常簡單吃點東西後回到家,脫光衣服,坐在有洞的塑膠椅上,好讓身上的汗水滴到地板上。這時連一點風都沒有,我周圍擺滿了瓶裝水,這樣我一邊坐在椅子排出數公升汗水,一邊也能方便補充水分。夜晚更糟糕,因為蚊帳並不散熱,我每天晚上都躺在橡膠墊上,在一灘汗水中翻來覆去。某天從大清早就不得閒,足足操勞一整天後,我感到頭痛欲裂,嚴重到無法繼續工作。我把狀況告訴麻醉師,我倆決定當晚不排手術。我本來打算躺下,但隨後開始吐個不停,手臂和腿部肌肉劇烈抽筋。我稍微喝點東西就會立刻吐出來。本來已夠不舒服了,但想到那些少女和女孩已經走投無路,內心便升起一股憤怒與焦躁,更加重了身體的不適。我們莫不竭盡所能地給予治療,避免她們承擔性暴力的恐怖後果。到了凌晨三點,我已逐漸產生幻覺,看到拖著巨大輪子的牽引機在我房間的泥濘裡犁地,不斷地犁啊犁啊……隨著太陽在四點升起,驢子開始鳴叫,我在房間看到大象。我錯過八點的早餐時,任務團團長前來關切,發現我幾近陷入昏迷。我當時體溫過高又脫水,若未立即接受治療,就會重度中暑,最後因無法挽救而死亡。麻醉師立刻控制住病況,讓我住進個人病房,然後插入導管、吊上點滴,注入數公升生理食鹽水救了我一命。我康復後不久,被找去檢查一名十三歲左右的女孩,她已陣痛快三天了,因此需要剖腹產。儘管子宮頸已完全擴張,助產師仍然只碰得到胎兒頭部,他認為嬰兒還活著。我靠近這名漂亮的少女,作勢要握手向她打招呼,但她猛然躲開,不等我說明來意就朝我臉上吐了口水。我大吃一驚,隨即往後一縮,立刻離開帳篷,好幾分鐘才回過神來。我記得後來去找麻醉師,他是法國里昂人,語氣極度溫和地告訴我情況,說她勢必被強暴了,可能痛恨所有男人,而家人幾乎可以肯定都死光了。我的心情還未平復,得休息一下才能回帳篷看她。所以,我們回到幾百公尺外的總部,花了約半小時聊著周遭發生的悲劇。我請麻醉師同事陪我回去,因為少女需要做半身麻醉才能開刀。但我們一走進帳篷,便看到一張床單蓋住她全身。我拉下床單,震驚地發現她剛斷氣不久。我兩腿發軟,癱倒在地,抓著她推車的輪子不斷啜泣。※ 本文摘自《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作者:大衛‧諾特 譯者:林步昇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05
-
2022-03-24 養生.人生智慧
開刀設法救活他,或不開刀看他死去……投身戰地行醫25年的外科醫師親揭戰爭的殘酷
作者簡介大衛‧諾特(David Nott)全球重要的戰地醫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創傷外科醫師之一。曾在多家倫敦醫院擔任諮詢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大衛‧諾特開始申請無薪假,前往世界上最不安定、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志願服務,時間往往為期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傷者進行戰地手術或救生手術。一九九三年,他首次的任務就是到當時陷入戰火的賽拉耶佛,那時諾特兩度差點葬生戰場。至目前為止,他到過的戰區列表,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年表: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達佛、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加薩和敘利亞。諾特也曾加入二〇一〇年海地和二〇一五年尼泊爾的賑災救援行列。二〇一五年,諾特獲英國女王接見。同年,他與妻子成立了大衛‧諾特基金會(David Nott Foundation)宣揚與分享他長久經驗所獲得的知識,也培育更多醫師繼續為全球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服務。▍嚴寒、斷電、砲擊傷患是因為炸彈與子彈被送進我們的診間,但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氣溫。那年冬天,塞拉耶佛寒氣逼人,鑽進我的衣服內,還滲透到骨子裡,我們的傷患也深受其害。手術室裡冷個半死,洗手的時候水是冰的,而我的手術袍很快就破爛不堪,醫療口罩也沒了,只好在冷空氣中口吐白煙。嚴寒只是讓我們很難受,對傷患來說卻是生死攸關。有些人可能還沒因傷而死,就先失溫喪命。手術室內必須保持溫暖,因為打開傷患腹腔時,他們也會快速失溫,而溫度會直接影響手術結果。假使體溫劇降,後果不堪設想。體內酵素停止運作,就無法順利凝血;心臟也不再正常跳動,導致難以充分運用我們賴以為生的氧氣,器官便隨之慢慢衰竭。多數時候醫院的發電機運作堪稱順暢,從地下室發出的轟隆隆聲音也可清楚聽到,但柴油老是不足導致發電機停擺,因此我們不時會突然陷入一片黑暗,偏偏還常發生在三更半夜。這時會有位大哥推著滿載五、六個汽車電池的手推車來到手術室,立起一盞大燈,再毫無章法地接上電池。在電力重新恢復前,那盞燈暫時充當手術燈,在又霧又冷的房間裡,射出的光線差強人意,但總是聊勝於無。在我加入此次任務大約兩週後,有天晚上,一名年約十六歲的年輕人被送了進來,腹部插著一塊大型彈片。當時塞拉耶佛遭受坦克砲彈、迫擊砲、火箭砲的密集轟炸。這類投射武器的金屬碎片造成的傷害類似子彈,但傷口往往更大也更具殺傷力。這名年輕人血流如注,血壓極低、脈搏率又高,有可能會發生手術休克。當時在場的四人包括我、麻醉師、刷手護理師和一名助手。麻醉師跟我討論著是否開刀,我們面臨的一項抉擇:開刀設法救活他,或不開刀看他死去。當時沒有其他傷患,時間差不多凌晨三點,但我們物資所剩無幾又冷個半死。看了看這名傷患,我們朝彼此點點頭,隨即把他推進手術室,開始採取必要措施止血。我們先施打了麻醉,將僅剩的一品脫血液輸進他體內,然後我打開了他的腹腔。由外科醫師檢視腹部各部位及骨盆的手術叫作開腹手術,憑藉著雙眼及雙手,你要檢查腹部的所有實質器官,例如脾臟、肝臟、腎臟和胰臟,也要檢查中空器官,例如胃、小腸、大腸,再往下到骨盆。假如是女性,還包括膀胱跟子宮檢查。這個手術也要決定是否翻出大型血管,例如攜帶充氧血離開心臟的大動脈,以及把靜脈血從全身帶回心臟的下腔靜脈。將腹部清理消毒後,我沿著腹壁切開長長一條線。隨著切口愈來愈長,血也如紅色浪花從傷患腹部飛濺到我手上。在冷冽的手術室裡,我冰冷的手清楚感受到他鮮血的熱度。彈片刺穿了他的下腔靜脈。這是我頭一回看見主要血管受傷。金屬碎片還卡在裡面,雖然也因此多少能幫忙止血,但除了取出別無他法。一想到移除碎片後不曉得能否控制出血,我的心便跳得劇烈。務必得迅速包紮傷口。但我輕輕移開彈片時,血柱瞬間如從血管破口噴出,我趕緊從護理師托盤抓起一大塊紗布蓋在出血處,然後靜靜等待。我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時,傳來一聲撞擊巨響。醫院遭到攻擊,整棟建築開始搖晃,我感覺雙腳在沾滿鮮血的瓷磚地板上滑了一下,立刻閃過一個念頭:建築可能會倒塌。說時遲那時快,就在撞擊發生的數秒內,一切陷入黑暗。那不僅是昏暗,而是徹徹底底的烏漆抹黑,沒有一絲光線。手術室位於地下室,有一層層厚重的門與醫院其他地方隔絕開來。我伸手不見五指,看不到病人,也看不到同事。我更驚覺自己甚至聽不到他們的動靜,只剩手術室外的喧囂聲。我手上的紗布還壓在傷患的下腔靜脈上,靠另一隻手幫忙,摸到旁邊的主動脈。身為一位血管外科醫師,只要觸摸主動脈,就能大概判斷血壓。我知道他的血壓正在下降,所以用手指按壓他的動脈,設法止血,以維持心臟與腦部的血壓。但我可以感覺到他的血不斷從腹部滴到我的大腿上,又順勢往下流到腳踝。「敷料!敷料!」我大叫著,儘管不抱太大希望,仍期盼在場有人可以幫忙。過了好幾分鐘,房內瀰漫著詭異的平靜。我等著那位大哥推著手推車跟燈進來,但沒人出現。我左等右等,手指緊捏著那位男孩的下腔靜脈,但他的脈搏愈來愈弱。一片清冷死寂之中,我呼叫著麻醉師,但無人回應,又呼叫護理師、呼叫助手,黑暗中卻只聽到自己的回音。我只感覺得到男孩體內汩汩流出的濕滑血液,我的鞋子浸在裡頭,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響,手則因為緊握而抽筋。他的生命正慢慢流逝。「哈囉!哈囉!我需要燈光!有人在嗎?」我一叫再叫。一會兒後,我知道男孩死了。我徬徨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等待。在冷凍般的手術室裡,溫暖的血逐漸冷卻。幾分鐘後,電燈開始閃爍,然後重新亮起。雖然剛剛叫喊都無人回應,對於人去樓空,心裡早已有底,但此時我環顧四周,發現只剩我一個人,依然感到萬分錯愕。我的手術團隊老早一哄而散找掩護去了。所有人一聲不吭,也沒跟我說半句話,每個人都當機立斷,醫院一遭攻擊就是逃命的時候。我往地上一看,宛如置身屠宰場。男孩想必失血三到四公升,大部分都沾在我身上。我踉蹌地跑了出去,脫掉手套跟手術袍,深深感到一股絕望。那名男孩本來可以活下來的。之前那個老婦人也許救不回來,但男孩本來絕對還有希望。假如那個推車大哥有來,假如燈早點亮,假如有人幫忙,我們一定可以救活他啊。我也倍感失望,居然沒人跟我說:「大衛,我們要走了,一起走吧。」他們就自顧自地跑了,獨留我在手術室。我脫下濕答答的襪子,一臉茫然在走廊上晃,急著想找茶壺燒水,好洗掉身上的血、溫暖麻痺的雙手。我在走廊盡頭一間用沙包堆擋起來的辦公室裡,找到了我的團隊,麻醉師、護理師跟助手,就連推車大哥也在,他們全都靜靜坐著,不發一語,也沒討論半句。男孩的遺體就這麼被抬走了。※ 本文摘自《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作者:大衛‧諾特 譯者:林步昇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05
-
2022-03-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鐵可順便吃維他命C、但避免同時補鈣!服用鐵劑5大「藥」訣
28歲陳小姐懷孕12周例行性產檢,血紅素10.8g/dL偏低(女性正常值為12-16g/dL),醫師開立處方口服二價鐵劑一天服用3次,但懷孕24周時追蹤血紅素數值,竟掉到剩9.3g/dL,經詢問陳小姐發現,原來她擔心小腿會抽筋,就自行額外補充鈣片,且直接和鐵劑一起吃,因此導致鐵劑吸收下降,血紅素降低。經藥師指導鐵劑的正確補充方式,血紅素已恢復正常。鐵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是製造血紅素,血紅素能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組織,懷孕期間因鐵質需求上升,若補充不足將導致缺鐵性貧血,對於母體及胎兒皆有不好的影響。當孕婦、缺鐵性貧血等民眾需要補充鐵劑時,服用時有五大重點應特別注意:1.避免同時服用鈣片由於二價鐵與鈣在消化道的吸收路徑相同,須避免同時使用,若要服用鈣片,建議與鐵劑間隔至少兩小時;除了鈣片之外,含鋅、鎂等營養素也不要同時補充,以免影響鐵劑吸收。2.避免同時飲用咖啡、茶、牛奶咖啡、茶富含多酚物質,容易與鐵形成複合物,不利鐵劑吸收,因此不建議同時併服。牛奶含鈣和磷酸鹽,可使鐵發生沉澱,也需隔開飲用。3.小心藥物間交互作用制酸劑(含鈣、鋅、鎂等離子)及部分抗生素(如四環素)會和鐵螯合,需隔開服用,建議服用相關藥物前可先諮詢醫師、藥師。4.補充維他命C 一兼二顧好處多二價鐵的吸收率約為三價鐵的五倍,且二價鐵在酸性環境溶解度大更易吸收。研究顯示,補充維他命C不僅可將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更因維他命C屬酸性物質,可提高二價鐵的溶解度,增加吸收率。建議多吃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吸收,事半功倍。5.鐵劑之聰明選擇市面上鐵劑可分為二價鐵鹽和三價鐵複合物,二價鐵吸收優於三價鐵,但腸胃副作用較多,三價鐵複合物吸收則不受食物影響。還有一些產品,已將鐵劑和維他命C做成一錠,也是不錯的選擇。無論是二價或三價,只要把握上面原則,會影響鐵劑吸收的食物及藥物需間隔服用,補充維他命C提升鐵劑吸收,就能事半功倍。
-
2022-03-0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腳癢未必是香港腳!不寧腿腳癢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腳癢的問題總是讓人不適又難耐,大多人會直接想到的就是香港腳等皮膚疾病,但有時腳的皮膚好好的,卻常常發癢,這很有可能就是不寧腿正在作怪。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寧腿的影響不單只有腿部發癢,也可能影響睡眠,且也可視為身體營養缺乏的警訊,建議有這樣腳癢問題的民眾,可先檢查釐清是香港腳、還是不寧腿或其他原因,盡早改善。 腳癢未必香港腳,也有可能是不寧腿! 盧泰潤醫師表示,不寧腿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癢,除此之外也有患者表述有刺痛、痠痛、緊繃、蟻爬感、電流感等不適,有時症狀甚至難以用言語形容。這些症狀常見於小腿深層,較嚴重時也可能出現在大腿或腳底,感受和香港腳相似,因此有時患者會誤以為是有香港腳,症狀也有可能出現在手部,形成「不寧手」。大多在夜晚睡覺時、或久坐等身體靜止的時刻較為明顯或加重,因此患者也容易睡眠不佳、精神不濟、影響工作和生活等。 腳癢難耐是不寧腿?醫:糖友、缺鐵都容易出現! 不寧腿形成最主要的原因,目前醫學普遍認為與中樞神經缺鐵有關,另外也有研究認為中樞神經的多巴胺異常、或其他部份神經傳導物質異常等也可能引起。因此除了有不寧腿家族史可能遺傳,約有一半的患者家族中也有不寧腿的成員,其他像是平常鐵攝取不足,或是因月經過量等原因引起的缺鐵性貧血,或是其他缺鐵因素,都可能使得中樞神經缺鐵,也是好發族群之一。而尿毒症、脊椎損傷、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患者,也容易有中樞神經傳導物質異常的情況而出現不寧腿。至於糖尿病患者,常見出現神經病變的併發症,有不寧腿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另外,也有部分藥物可能誘發不寧腿,例如抗組織胺藥物、止吐劑、抗憂鬱劑等,酒精、咖啡因也可能刺激進而誘發。不寧腿腳癢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盧泰潤醫師建議,當民眾時常有不明腳癢、腿癢、甚至手癢的情況,可先至診所檢查看是否為皮膚問題,或是為不寧腿,在診斷判別上也會排除如抽筋等其他症狀相似疾病。而若為不寧腿,建議患者應避免酒精及咖啡因,維持正常生活、正常睡眠及作息、保持運動習慣,這些都有助改善不寧腿。 不寧腿治療上會先尋找形成不寧腿的主要原因,醫師普遍會常規檢查患者是否有缺鐵的情況,若有缺鐵便會提供鐵劑,也會視情況提供多巴胺製劑或安眠藥等協助改善。 行為治療方面,醫師建議若是若在非睡眠時間出現症狀,可做些動腦的活動,例如數讀等,或是作些如散步、騎單車等簡單的運動,有助平衡中樞神經異常達舒緩症狀效果。而若是在睡眠時間,可以作些腿部按摩或熱敷等溫和的刺激,有助改善當下不寧腿的症狀。 《延伸閱讀》 .睡前老是腳麻、腳麻有蟲在爬?當心不寧腿症候群作怪 .香港腳塗小護士有用?常見9招王威傑院長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
淡水一名60歲的獨居老翁,平常都會到鄰居家串門子,某日過了午餐時間還沒見到人影,鄰居主動登門查看,發現老翁在房內昏迷不醒,送醫發現是低血糖,緊急注射升糖素才慢慢恢復意識。原來老翁患有糖尿病,為了避免血糖過高,飲食簡單清淡,卻忽略了低血糖帶來的危機,可能比高血糖更立即、危險。「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指出,在第一線宣導衛教時,發現年長的糖友對高血糖較為警惕,有部分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再加上害怕血糖過高,常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這時,就容易掉進低血糖危機。他提醒,民眾如有出現飢餓、頭暈、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甚至昏迷的情況。萬一低血糖 趕快這樣救治…簡銘男呼籲,若真的發生低血糖症狀,且糖友意識還清楚時,可以立即進食15公克含糖食物,例如:葡萄糖錠、方糖、果汁等。若患者意識不清或昏迷,不可強行灌入食物,可先在嘴邊塗蜂蜜、果糖,並立刻送醫治療。糖友沒有規律用藥 增加風險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長期照護淡水、三芝、石門等郊區的病友,該區平均年齡偏高,糖友因身體器官退化、代謝速率變慢,甚至合併肝臟、腎臟功能問題,使藥物作用在體內的時間變長,恐增加罹患低血糖風險。進一步觀察,發現低血糖發生原因多半是沒有規律用藥、自行調整劑量所造成;不過也有一部分的人儘管有依醫囑服藥仍發生低血糖,因此要與醫師討論是否是目前使用的血糖藥降糖速度過快而引起的,若會影響正常生活,則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可選擇。若未及時補充糖分 恐會致命低血糖就像人類的防衛裝置,會透過冒冷汗或心悸等症狀發出危機警告,提醒病人注意或趕緊進食。當血糖降得太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大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初期會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視力模糊、疲倦嗜睡、說話困難等症狀,若不及時補充糖分讓血糖調整回正常數值,血糖值若低到40以下,腦神經功能持續受損,則可能會瞬間陷入昏迷、甚至死亡。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血糖控制是一場長期抗戰,簡銘男提醒,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透過飲食、運動外,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找到最適合的藥物選擇,對於穩定血糖也相當重要。目前有新一代的藥物,不經腎臟代謝,以更安全、緩和的方式協降血糖,同時能避免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問題。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6 該看哪科.中醫
元宵節湯圓吃太多打嗝不停、肚子好脹,中醫師傳授5招消一肚子氣
「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1.薄荷油塗抹腹部按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認為,薄荷性辛、涼,微甘、無毒,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等功效,其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等,提煉成薄荷油或是薄荷精油使用,具有調節與鎮定作用,對於舒緩頭痛、充血、疲勞、發燒、消化不良、肌肉痛、胃腸不適、脹氣等症狀,有一定的助益,還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緩解胃腸抽筋症狀。另外,薄荷油對於止癢、消炎、止痛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若沒有薄荷油也沒關係,居家常備藥物中的白花油、小護士軟膏(俗稱面速利達母)等,也都含有薄荷成分,塗抹於腹部按摩,同樣有改善脹氣的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白花油、小護士軟膏等藥油、藥膏中多添加了如樟腦、水楊酸等其他成分,在使用上比單純薄荷油要更加謹慎。陳潮宗指出,尤其是發育尚未完全的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這些綜合成分的外用藥膏時,要注意樟腦可能加重蠶豆症症狀;而薄荷加上水楊酸若使用過量,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痙攣等中樞神經中毒的危險;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對水楊酸也有相當程度的敏感現象,因此,幼童使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性。2.消脹氣運動蹲下後用手環抱彎曲的雙腿,將大腿貼近肚子,可加強腸胃道消化作用,有助改善腹脹、腹痛症狀。 3.打嗝排氣多走動,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彈性,透過打嗝或噯氣將空氣排出體外;切忌催吐,否則恐造成胃食道逆流。 4.中醫藥膳茶飲薄荷、柑橘類的茶飲有助消化,改善脹氣。 ‧山楂陳皮白菜豆腐湯(3~4人份)材料:陳皮4錢、穀芽2.5錢、麥芽2.5錢、山楂3錢、白菜1把、香菇8朵、豆腐2塊、生薑5片。作法:中藥材全部洗淨,白菜切段,香菇去蒂泡發;鍋中加入2000c.c.清水和藥材,大火滾沸改成小火滾30分鐘後放入香菇再滾15分鐘;放入白菜、豆腐、適量鹽、香油後,煮熟後關火。功效: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 ‧桂花陳皮消積飲材料:陳皮2錢、桂花1錢、茯苓2錢。作法:所有藥材放入8 0 0 c . c . 水中,小火燉煮至顏色呈深褐色、水分收乾至剩下600c.c.時關火;依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紅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功效:陳皮具消肉積、桂花助理氣、健脾去濕,兩樣藥材加在一起製成茶飲能改善脹氣狀況。5.穴道按摩陳潮宗說明,藉由按摩穴位達到消除脹氣的症狀。‧中脘穴:胃的正上方,肚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併攏,橫放肚臍上側,向上折量2次)。‧天樞穴:肚臍左右兩側旁開2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橫指寬)的距離。‧關元穴:肚臍正下方3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幅寬)。 預防脹氣10招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呷飯配話(台語,邊吃飯邊說話的意思)」。2.不要張大嘴巴咬食,應斯文地閉著口咀嚼食物,以免吞進過多的空氣。3.減少吃口香糖的頻率。4.有氣的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啤酒等應減少飲用。5.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增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攝取,促進腸胃蠕動。6.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適度運動可減少脹氣發生機率。8.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紓解壓力。9.食用助消脹氣的食物,例如陳皮、山楂、酵素、益生菌等(處方類藥材需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不宜自行服用)。10.容易脹氣的人應減少某些食物攝取,包括洋蔥、蔥、蒜、麻辣、咖啡;豆類、牛奶及其製品、地瓜、馬鈴薯、玉米、芋頭;糯米、韭菜、油炸物、肥肉等;桑葚、葡萄、蘋果、櫻桃等,因容易發生胃液逆流症狀;冰飲、冰品、瓜果類等。 延伸閱讀: 。元宵吃湯圓小心脹氣、肥胖上身! 營養師點名「4族群」一餐別超過2顆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2-01-24 養生.抗老養生
手腳冰冷發麻怎麼辦?專家教做抬膝拉筋3運動,鍛鍊下肢肌力暖身體
歲末將至,一波波寒流陸續報到,手腳冰冷發麻,除了食補養生、泡熱水澡,不妨也起身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促進末梢血液暢通。每天只要練習10分鐘,就能有效通氣血、助循環,讓身體自然暖和起來,四肢不再冰冷難耐。末梢部位冰涼 體溫調節亂冬天一到,你有手腳冰冷的困擾嗎?有些人冷到發麻受不了,需要靠電暖器抗寒才能入睡。中醫理論稱為「寒厥型」體質,俗稱「冷底」,其實手腳冰冷是血液循環不佳,代表心血管系統出了問題,無法正常將氧氣及養分輸送到全身,體溫調節的平衡機制紊亂,末梢部位特別感覺冰涼。若長期有手腳冰冷問題,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應就醫檢查治療,並透過飲食、藥物及調整生活習慣進行改善。還可從運動保健著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許愷彥分享下肢循環肌力訓練課程,循序漸進運動次數和強度,達到稍微流汗的程度,就能強化體溫調節能力。增強肌力 提升心肺功能許愷彥說,下肢肌力增強後,心肺功能也會跟著提升,對熟齡族群來說,肌力訓練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減少跌倒、骨折的風險。疫情期間,在家也能適度運動,許愷彥提醒,下肢肌力訓練課程進行前,先準備彈力帶或裝滿600㏄水的寶特瓶、無扶手椅子,就可跟著專家做三種「抬膝拉筋」運動,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暖起來。一日健康自主學習表:●想體驗更多主題運動,元氣網新增「元氣一日課」會員專屬服務課程,包括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首周以「抗寒力」設計一系列活力晨操、用藥安全、洗澡沐浴、無毒飲食等內容,探索自己熱愛學習的事物。
-
2022-01-1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好渴?六個身體缺水警訊報你知!
許多人都知道喝水很重要 ,但仔細想想,你今天喝水了嗎?還是把飲料當成水在喝?你知道什麼時候身體缺水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教你辨別缺水六大警訊,保護身體健康!現在路上走沒幾步路就是飲料店、便利商店,飲料隨手可得,導致現代人養成不愛喝水,甚至有不喝水的壞習慣。如果你經常會感到口渴,那要注意了,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的臨界點囉!缺水除了會感到口乾舌燥,還會導致抽筋、關節疼痛等健康問題,甚至會造成代謝功能變差影響肌膚,乾燥細紋還會找上你,喝飲料變胖又變老,想一想,還是選擇記得喝水好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營養師高敏敏頻道:點我看營養師高敏敏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減肥不敢吃早餐?一分鐘告訴你這樣吃不怕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避免膝蓋痛要訓練2大肌群 醫教9招在家就能練腿力
我們的膝蓋很辛苦,每天要承受著自身的重量,帶著我們走來走去。所以,患有膝關節痛的人口比例超級高!許多人都曾感覺膝蓋痛、膝蓋不舒服,而疼痛本身最容易讓人「一點都不想動」,畢竟大家都很怕在運動之後,又讓膝蓋變得更痛,說不定膝關節還會退化更嚴重。可是,一直都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愈來愈無力,這時膝蓋的疼痛反而更嚴重。所以,反而我們應該規律地做些膝關節強化運動,利用低衝擊、且不會太困難的規律練習,加強膝蓋附近肌肉的肌力,才能支撐、穩定住膝關節。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了、變強了,比較能吸收膝蓋於負重活動時接受到的衝擊,減少站著、走路、活動之間造成的關節磨損。總之,練習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打造一個穩定,有支撐性的膝關節,比較有機會能脫離久坐生活,走更長的路。最好的是,生活中可以不需要止痛藥。這裡我們要訓練的最主要肌群,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針對這兩大肌群,你可以再看看「膝蓋愈動愈痛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後腿好緊快抽筋,你得認識「大腿後側火腿肉」」這兩篇了解更多。另外,也要加強小腿肌肉和髖部的肌群。在過程中,不要趕著做任何動作,慢慢來,一樣一樣好好練習。在這樣的訓練過後,肌肉和關節是會感到比較痠痛一些。倘若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尖刺般的不適,或是突然間的疼痛,情況就不對,最好先停下來,先找醫師診治評估膝蓋狀況。坐姿抬腿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請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以大腿前側發力,抬起整隻右腿,過程中維持膝蓋彎曲九十度。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膝打直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慢慢靠著股四頭肌收緊,讓膝蓋打直,而使右腳腳底抬離地面,整隻腳平行地面,但不要讓膝關節有鎖住鎖死的感覺。過程中手可以自然垂放,也可以扶住椅子兩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直抬腿這個動作也是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可以先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墊上都可以。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然後以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緊,將整隻腳直直地往上抬。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墊腳勾腳這個動作墊腳尖時鍛鍊小腿肌肉,勾腳的時候鍛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同時也可以讓踝關節活動度變好。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腳跟勾起來,讓腳尖離開地板,感受大腿後側的肌肉收縮,停留一下,再改成墊腳尖。過程中雙手可以平放在大腿上方。可以兩腳同時練習,也可以一次練習單腳。站姿墊單腳腳尖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小腿肌肉以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站直身,兩腳約與肩同寬。勾起左腳讓左膝蓋彎曲約90度。手輕輕扶著椅背,讓右腳腳跟離地,墊起右腳腳尖,停留一下再放下右腳。過程中左腳維持勾起九十度的狀態。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覺得單腳練習有困難,可以先練習雙腳著地的墊腳尖。接下來的四個動作也可以叫做「髖部四部曲」,其實就是往四個方向訓練髖部,記得,髖部的穩定對膝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減少膝蓋痛的時候,我們也要花點時間鍛鍊臀中肌、臀小肌、縫匠肌、髂徑束等圍繞在髖部附近的肌肉群。各位可以再看看「增加膝蓋穩定度,臀中肌可以這樣練」這篇了解更多。直腿外展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外側抬起,做外展的動作。感受髖部附近的肌肉收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內收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內側收,這個動作比較沒有那麼直覺,活動幅度會小一點點。可以慢慢用心感覺。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前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前側抬起,記得要感覺大腿前側的收縮,而不是讓腳晃過來晃過去。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後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收縮臀部肌肉,左腳打直往後側抬起。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膝蓋曾經受到外傷,很容易突然就腳軟,或是目前膝蓋非常痛、完全動不了、目測看來膝蓋非常腫,就先不要勉強練習。不然,都可以利用這些最簡易的活動,來增加膝蓋附近肌肉的強度。接著,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步,請看「膝蓋痛,有退化,該怎麼運動?」這篇,了解更多的運動訓練可能。原文:
-
2022-01-0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蔥白緩解感冒症狀?生薑提升代謝力? 專家揭「食用禁宜」
冬天到了很多人很想吃些溫熱的食物,其實常見的蔥、薑、蒜、辣椒及九層塔等辛香料可以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等,加入菜餚中不僅增添風味與香氣,更可強身健體,即使身為配角也能小兵立大功。 吃蔥降低致癌危機 蔥白可緩解感冒初期症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蔥在中醫眼中不僅僅是佐料,在強調「藥食同源」的傳統醫學認為蔥具有健胃整腸、防感冒、防癌的功效,因為裡面含有硫化物不僅提供氣味,也促使體內排除致癌物質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對減少身體罹患癌症的機率。醃製類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含有許多硝酸鹽,人體腸道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硝酸鹽轉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很容易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與蛋白質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特別容易引發胃癌。而蔥中的含硫化合物,可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進而阻斷了後續的致癌過程。除此之外,蔥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蔥白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使排泄物變柔軟,防止便秘,腸道健康自然免疫力就會提升。周宗翰醫師補充,如果是輕微感冒或是感冒初期,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不流汗的人有緩解效果。中藥也有蔥豉湯方,就是以蔥白加上淡味的豆豉,煮水燉服,蔥白可以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蔥富含蘋果酸、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發汗作用,也可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試著每天吃一些蔥製作的佳餚,如蔥花蛋、蔥爆牛肉等,將蔥運用在不同的食材上。 薑促進血液循環又暖身 要吃對時間避免上火周宗翰醫師說明,生薑藥食同源,有散寒、發熱、暖身、止嘔、止咳等效果。國外研究則發現,生薑所含的薑酮、薑辣素、薑烯酚和薑黃素,都是有助提升代謝力的成分。而醋也有促進代謝的功效,醋泡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治感冒、增加抵抗力,也有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醋泡生薑片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溫胃止嘔、增加食慾,是一種價廉物美、藥食兼備的佳品。泡完生薑的醋不要丟,生薑醋泡腳改善失眠,每晚睡覺前,盆裡裡面放適量40度的溫熱水,加醋1勺,浸泡雙腳15分鐘也可以減重促進循環,護心臟。早上吃一點薑,對健康有利,但是要注意的是生薑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屬性較熱,若在晚上吃,會讓人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的人要適量。大蒜降血脂防血栓 但這類人最好不要生吃大蒜營養成分豐富,中醫認為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有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大蒜中所含的大蒜辣素,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大蒜也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也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腦力勞動強度過重的人,可多食蔥和蒜,有助於防止血液升高所導致的頭暈,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周宗翰醫師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大蒜的味道,但生吃的確比熟吃好。蒜的藥用功效來自於它的辛辣味,也就是其中的大蒜素,如果把它炒熟,大部分大蒜素會揮發或受熱分解,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大蒜的保健功效,所以大蒜儘量還是生吃最好。醫師提醒,即使吃大蒜好處多,但性屬辛辣的蒜頭,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嘴破或是口乾舌燥的虛熱體質的人,最好不要空腹生吃,以免破壞腸胃功能。辣椒開胃暖身又抗菌 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辣椒能開胃、溫中止痛,且有很好的抑菌和驅蟲作用,但是有燥熱體質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吃辣以後身體發熱的同時頭部和臉部會出汗,這是因為辣味上升的特性所導致的。這種體內上升的熱氣會給人體中屬陽的部位,即心臟、肺、頸部、頭部和五官帶來影響。所以,當辣味攝取過多時,容易會在頭部、眼部和咽喉誘發熱性疾病。所以當有喉痛或是胃熱就要小心是否辛辣食物吃太多,經常心煩氣躁的人和心煩就頭痛的人最好遠離辣味。所以辛辣食物適量為宜,因為辛溫之品助熱傷陰,不利於血糖的控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小心。而皮膚發紅、瘙癢的過敏症狀多因體內風熱過多引起。辣味具有增加火熱之氣的功能,若吃寒涼食物後腹部冷痛或拉肚子的人、清晨經常腹瀉的人、四肢涼怕冷的人,有以上這些症狀屬於體寒者,可以多吃辣味對身體比較好,不過也要適可而止,過於強烈的辣味會引起反效果。而乾燥多熱的陽性體質不宜吃辣味,吃多了辣的東西會增加胃腸火氣,會使腸胃得各種熱性疾病。喜歡吃辣的人建議可多搭配蔬菜,可利用寒涼的蔬菜降低辣椒的熱性。九層塔可緩解各種症狀 老年人則不適合太常吃在中醫九層塔味性辛、溫,微毒,入肺、脾、大腸、胃經。許多性偏寒涼的食材(如:文蛤),烹調時加入九層塔,可淡化寒性,更符合膳食養生的精神。《飲膳正要》中記載:「九層塔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九層塔的功用非常多,舉凡感冒頭痛、胃腸脹氣、腸炎腹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胃抽筋、解毒等皆可緩解。但是《嘉祐本草》也記載:「不可久食、多食,會令關節不舒、令血脈不暢。」如此看來九層塔的功效雖好,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老年人通常少氣少血,因此較有氣虛血燥的現象,那就不適合太常吃九層塔。周宗翰醫師提醒,中醫認為辣椒、大蒜、生薑、蔥、等辛辣食物與眼疾還有咽喉疾病有關,不管是何種辛香料,有些體質的人就是不適合吃太多,特別是有眼疾的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而辛香料過多會耗散人的氣,同時也耗散人的血,所以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辣散熱助減重!會傷胃嗎? 專家曝「傷身關鍵」:11種體質恐惡化 ·吃薑不怕冷!嫩薑、粉薑、老薑、薑母差在哪? 各別「超狂優點」一次曝
-
2021-12-31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腳抽筋怎麼辦?腳抽筋原因、舒緩及預防法一次看
腳抽筋相當常見,許多人會認為是營養缺乏,但其實原因繁多,與營養有關的僅占少數,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相關可能原因,並提醒若經常有腳抽筋的問題,建議檢視生活並盡早檢查了解背後原因。 為什麼會腳抽筋?醫指6大原因! 王威傑醫師表示,抽筋是一種肌肉異常收縮的現象,可能原因繁多,例如像是腳於末梢血液循環不佳、冬天又容易受冷,就容易出現腳抽筋的情況。而突有過量的登山、慢跑、健走等運動過度,又沒做好伸展或收操也容易腳抽筋。 除此之外,像是長時間久坐久站或扁平足等,姿勢或結構不佳也會引起。神經壓迫、處於小兒麻痺恢復期、周邊神經受傷、巴金森氏症等神經問題也有可能,此情況大多為單側抽筋,不過單側抽筋不代表就是這些問題。另外,也有可能是受到藥物或治療的影響所致,例如鈣離子阻斷劑、Beta作用劑、利尿劑、洗腎過度、糖尿病藥物造成低血糖等。其他像是貧血、周邊血管問題亦有可能發生。 至於民眾平常常聽到的「鈉、鉀、鈣、鎂缺乏」也是其中一項原因,不過並不常見,這些電解質缺乏會使得體液不足,進而引起抽筋。其他也包括了過度流汗造成體液不足、懷孕低血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酗酒等也有所關聯。 抽筋當下該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解除! 抽筋總是讓人痛到非常不舒服,但往往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王威傑醫師建議,當下可以緩慢的速度將患部伸展開來,此動作不會使情況惡化或受傷,例如腳抽筋可稍微走一走、緩緩將腳踩直、按摩患部、將彎到不可思議的大拇指慢慢扳回來等。 4招預防抽筋,太常發生盡早檢查! 避免腳抽筋,王威傑醫師則建議,可多做預防性的伸展運動,例如弓箭步等,運動前後即便是簡單的運動也要留意。另外也多注意腳部的保暖,例如天冷時可穿個襪子睡覺、睡前腳泡泡熱水,也有助於減少腳抽筋發生的可能性。日常也要注意營養攝取,補足鈣、鎂、鉀、鈉,避免電解質缺乏,相關可一次補到不同營養的食材,如香蕉、地瓜可補到鈣、鎂、鉀,牛奶可補到鈣、鉀、鈉,深綠色蔬菜則可補到鈣和鎂,當然飲食最佳的方式還是以多元且從原型食物攝取為主是最好的。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腳抽筋雖然是常見的日常問題,但若是發生的太頻繁,其可視作警訊,應盡早檢查找出背後原因。而若是合併喪失、麻木等感覺異常,不單只有疼痛,則要留意可能為「肌肉強直」,是一種肢體呈現僵硬狀態的症狀,和抽筋相似,但機轉不同,也須就醫找出原因。提醒民眾兩種情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半夜睡覺容易腳抽筋?醫:吃香蕉、睡前伸展、穿襪子等有助改善 .缺鈣易骨鬆、三高、傷全身!營養師推10種食材助補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多吃蔥、薑、蒜、辣椒、九層塔,能保健暖身 專家揭「食用禁宜」
冬天到了很多人很想吃些溫熱的食物,其實常見的蔥、薑、蒜、辣椒及九層塔等辛香料可以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等,加入菜餚中不僅增添風味與香氣,更可強身健體,即使身為配角也能小兵立大功。吃蔥降低致癌危機 蔥白可緩解感冒初期症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蔥在中醫眼中不僅僅是佐料,在強調「藥食同源」的傳統醫學認為蔥具有健胃整腸、防感冒、防癌的功效,因為裡面含有硫化物不僅提供氣味,也促使體內排除致癌物質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對減少身體罹患癌症的機率。醃製類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含有許多硝酸鹽,人體腸道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硝酸鹽轉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很容易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與蛋白質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特別容易引發胃癌。而蔥中的含硫化合物,可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進而阻斷了後續的致癌過程。除此之外,蔥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蔥白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使排泄物變柔軟,防止便秘,腸道健康自然免疫力就會提升。周宗翰醫師補充,如果是輕微感冒或是感冒初期,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不流汗的人有緩解效果。中藥也有蔥豉湯方,就是以蔥白加上淡味的豆豉,煮水燉服,蔥白可以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蔥富含蘋果酸、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發汗作用,也可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試著每天吃一些蔥製作的佳餚,如蔥花蛋、蔥爆牛肉等,將蔥運用在不同的食材上。薑促進血液循環又暖身 要吃對時間避免上火周宗翰醫師說明,生薑藥食同源,有散寒、發熱、暖身、止嘔、止咳等效果。國外研究則發現,生薑所含的薑酮、薑辣素、薑烯酚和薑黃素,都是有助提升代謝力的成分。而醋也有促進代謝的功效,醋泡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治感冒、增加抵抗力,也有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醋泡生薑片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溫胃止嘔、增加食慾,是一種價廉物美、藥食兼備的佳品。泡完生薑的醋不要丟,生薑醋泡腳改善失眠,每晚睡覺前,盆裡裡面放適量40度的溫熱水,加醋1勺,浸泡雙腳15分鐘也可以減重促進循環,護心臟。早上吃一點薑,對健康有利,但是要注意的是生薑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屬性較熱,若在晚上吃,會讓人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的人要適量。大蒜降血脂防血栓 但這類人最好不要生吃大蒜營養成分豐富,中醫認為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有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大蒜中所含的大蒜辣素,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大蒜也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也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腦力勞動強度過重的人,可多食蔥和蒜,有助於防止血液升高所導致的頭暈,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周宗翰醫師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大蒜的味道,但生吃的確比熟吃好。蒜的藥用功效來自於它的辛辣味,也就是其中的大蒜素,如果把它炒熟,大部分大蒜素會揮發或受熱分解,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大蒜的保健功效,所以大蒜儘量還是生吃最好。醫師提醒,即使吃大蒜好處多,但性屬辛辣的蒜頭,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嘴破或是口乾舌燥的虛熱體質的人,最好不要空腹生吃,以免破壞腸胃功能。辣椒開胃暖身又抗菌 但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辣椒能開胃、溫中止痛,且有很好的抑菌和驅蟲作用,但是有燥熱體質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吃辣以後身體發熱的同時頭部和臉部會出汗,這是因為辣味上升的特性所導致的。這種體內上升的熱氣會給人體中屬陽的部位,即心臟、肺、頸部、頭部和五官帶來影響。所以,當辣味攝取過多時,容易會在頭部、眼部和咽喉誘發熱性疾病。所以當有喉痛或是胃熱就要小心是否辛辣食物吃太多,經常心煩氣躁的人和心煩就頭痛的人最好遠離辣味。所以辛辣食物適量為宜,因為辛溫之品助熱傷陰,不利於血糖的控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小心。而皮膚發紅、瘙癢的過敏症狀多因體內風熱過多引起。辣味具有增加火熱之氣的功能,若吃寒涼食物後腹部冷痛或拉肚子的人、清晨經常腹瀉的人、四肢涼怕冷的人,有以上這些症狀屬於體寒者,可以多吃辣味對身體比較好,不過也要適可而止,過於強烈的辣味會引起反效果。而乾燥多熱的陽性體質不宜吃辣味,吃多了辣的東西會增加胃腸火氣,會使腸胃得各種熱性疾病。喜歡吃辣的人建議可多搭配蔬菜,可利用寒涼的蔬菜降低辣椒的熱性。九層塔可緩解各種症狀 老年人則不適合太常吃在中醫九層塔味性辛、溫,微毒,入肺、脾、大腸、胃經。許多性偏寒涼的食材(如:文蛤),烹調時加入九層塔,可淡化寒性,更符合膳食養生的精神。《飲膳正要》中記載:「九層塔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九層塔的功用非常多,舉凡感冒頭痛、胃腸脹氣、腸炎腹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胃抽筋、解毒等皆可緩解。但是《嘉祐本草》也記載:「不可久食、多食,會令關節不舒、令血脈不暢。」如此看來九層塔的功效雖好,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老年人通常少氣少血,因此較有氣虛血燥的現象,那就不適合太常吃九層塔。周宗翰醫師提醒,中醫認為辣椒、大蒜、生薑、蔥、等辛辣食物與眼疾還有咽喉疾病有關,不管是何種辛香料,有些體質的人就是不適合吃太多,特別是有眼疾的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而辛香料過多會耗散人的氣,同時也耗散人的血,所以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5分鐘全身熱身 有效喚醒各部位
為了避免麻煩,許多人在運動前會省略熱身這項步驟,但你知道嗎?如果運動前不熱身,拉傷、抽筋等麻煩就會自動找上你!這套5分鐘全身熱身共有10個動作,全程不停止,採漸進式的方式進行,動作簡單易上手,有效喚醒身體各部位,幫助身體在運動時能更有爆發力、更靈活,快跟著Eugene & Jayn一起避免運動傷害!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Eugene & Jayn頻道:點我看Eugene & Jayn臉書:點我看延伸閱讀深蹲正確姿勢VS錯誤姿勢 避免腰酸膝蓋痛!10個減脂有氧挑戰 訓練心肺跟爆發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教你從9樣食物中找回好眠
最近天氣冷,大家是不是每天都很想住在被窩裡,不想出門上班呢?很多人都說在冬天特別容易想睡,但其實在冬天反而容易失眠,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林凱信醫師分享:「冬天日照較短,體內的褪黑激素較難轉換為血清素,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容易失眠。」以下也和大家分享能幫助找回好眠的3大營養素1.色胺酸:是屬於褪黑激素的前驅物,建議日常中可以多攝取雞胸肉、牛奶豆漿、堅果等優質蛋白質來補充。2.鈣:鈣質可以幫助放鬆神經、穩定情緒,同時適量補充也能避免睡到一半腳抽筋的狀況。建議可以多攝取黑芝麻、小魚乾、黑木耳。或是睡前喝一杯熱牛奶也是能幫助入睡又能補鈣喔。3.鎂:能夠幫助降低壓力賀爾蒙,同時也是協助調節褪黑激素的重要角色。日常中可以從南瓜籽、黑巧克力、深綠色蔬菜中來補充攝取。林凱信醫師也提醒,想要改善睡眠問題,建議也可以在睡覺前先做做伸展操、拉筋,幫助身體放鬆,或是透過建議睡眠儀式感,也能幫助改善失眠問題。除了生活中的這些方法,如果想要更有效的提升睡眠品質,也可以透過像是靜脈雷射等方式,提升血液循環,找回好眠。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診所
-
2021-12-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冷怎麼穿都不保暖?專家曝身體4部位是關鍵
時序進入年末,天氣也愈趨濕冷,但卻有不少女孩「愛美不怕流鼻水」,喜歡穿著會露出小蠻腰的兩截式短版上衣出門,展現身體曲線。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不只容易受寒流鼻水,更可能造成腰痛、腹痛等問題。氣溫驟降,各種保暖措施也紛紛出籠,像是厚外套穿上身、隨身攜帶圍巾或手套,甚至是帶著暖暖包來取暖。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時至冬季,特別需要加強保暖的部位包括:1.頭頸部頭部如果受寒,血管一收縮,血壓就上升得很快。而頸部因是六條陽經通過之處,現在人經常打電腦、滑手機,血管與肌肉都很緊繃,一受風寒自然容易血管收縮,造成疼痛,因此醫師建議可戴上帽子、圍巾保暖。另外,如經常受鼻子過敏所苦,可嘗試用吹風機(溫度勿感覺燙,適中即可)吹頭後方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可有效改善。2.上背部這地方是心肺所在地,膀胱經也會經過上背部。身柱穴、肺俞穴和大椎穴也在這個地方,如受風寒可能會有類似鼻子過敏的症狀、如流鼻水。經常鼻塞的人可輕按上背的肺俞穴,略有改善效果。3.腰部不少人喜歡穿兩截式的短版T恤,大秀小蠻腰,就算寒流來也沒在怕。中醫認為,露出腹部會讓肚臍「吃風」,容易造成腹痛或腰痛。因此建議冬天還是避免露出腹部,讓寒氣入侵,特別是女性,恐加劇經痛。4.足部現在人生活緊繃,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容易冰冷,嚴重時甚至會抽筋。建議可抹一些含有薑或乳香、沒藥的精油,或是雙腳泡一下加了生薑的熱水。(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9 養生.運動天地
疫情後開始登山 不靠藥物、節食減重30公斤
從小家中常被斷水斷電、25歲被朋友捲走所有積蓄….對蕭永濬來說,人生就像滿布尖銳咕咾石的「天堂路」,因為堅信努力到最後,一定會有甜美果實,他願意忍受一路割傷流血,仍然繼續往前爬。如今找回健康新常軌的蕭永濬,接受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分享他如何一步一步迎回生命自主權的過程。人生積蓄一夕歸零父親愛賭博,家裡經濟不穩定,斷水斷電是常態,對生活沒有保障的恐懼,讓蕭永濬國中畢業就開始工作。高中念夜校,一年級就休學、高二離家出走一年,到西門町租套房開始打工,每天上大夜班賺錢,希望逃離貧窮的輪迴。他每天兼兩份工作,從早工作到晚,把賺來的錢和熟識多年的好友合資開燒烤店,因為工作忙碌,燒烤店經營全由朋友負責,正當投資生意上軌道,想把重心都轉移到店裡,朋友卻捲款潛逃,積欠廠商的百萬貨款全由他一人扛。這一年,他才25歲,不只人生第一桶金全被捲走,更倒賠百萬負債。蕭永濬沒有時間怨嘆流淚,他勇敢扛起債務,除了睡覺外,一睜眼就是工作,全無休息時間,更不敢交女朋友。每年胖10公斤長期工作生活不正常,壓力大,讓他習慣喝酒紓壓,下班後喝酒放鬆,喝完倒頭就睡,從25歲開始,每年體重平均以10公斤速度增長,到了33歲已胖到110公斤,不健康、更沒自信。他開始運動,但不管是騎車、跑步,總是三分鐘熱度,遇到下雨就放棄。後來轉到健身房重訓,但因沒錢請教練,自己看網路影片練習,在家裡把動作練習好幾次,才去健身房操作。想要健康體態必須「七分吃,三分練」,他也開始自己下廚烹飪,煮青菜湯加蒟蒻、吃生菜沙拉加水果等,但因熱量不夠太容易餓,持續不了多久便宣告失敗。山能夠包容一切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蕭永濬跟朋友約爬七星山,在平時沒有什麼運動習慣,準備也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爬得氣喘吁吁,鐵腿加抽筋,為了更能恣意的遨遊山林,開始規律運動並控制飲食,就算不能出門也每天運動;透過吃3份菜、2份肉不碰澱粉方式,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把體重降到82公斤左右。他的改變,也影響身旁的人開始運動,跟過去的酒友從每天喝,到一周喝一次、甚至不喝,改成約爬各地百岳,已完成合歡群峰、玉山、雪山、屏風山、嘉明湖等十幾座百岳。蕭永濬笑說,都市叢林中唯一每天改變的只有日子,但山林會隨每個季節、每一天有不同的改變,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因為爬山,他見識到更多台灣土地的美好,認識了更多不同領域的山友。人是渺小的,而山卻是能包容一切的,不管有多少不開心,總是能在山林的療癒下煙消雲散。堅持就可嘗到甜美果實花了18年努力,今年41歲的蕭永濬終於還清負債,也遇到了願意包容、肯定他努力的對象,近期將結為連理。透過「有肌勵」,他想鼓勵更多人,不管遇到多苦的事情,只要你願意負起責任,把生活好好過下去,生活總是會回饋你的,過了10年、20年後,會發現眼前痛苦不算什麼。改變雖然很不容易,但是堅持才是最困難的,找到你愛做的事情,堅持下去,甜美的果實總會在盡頭等著你。延伸閱讀10個減脂有氧挑戰 訓練心肺跟爆發力如何在家訓練上半身?6分鐘教你練胸、背、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23 養生.健康瘦身
靠生酮飲食減肥原理是什麼?營養師推薦一日生酮菜單
生酮飲食是最近減重圈的新寵兒,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人分享自己的生酮飲食餐盤以及減重歷程的before & after照片,看到成功瘦身的案例,讓高舉著減肥旗子的同伴們也想跟風嘗試生酮飲食。但其實再仔細爬文,就會發現很多網友也分享自己執行生酮飲食造成的缺點,包含:因為與一般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異,難以持續;生酮飲食需要攝取的優質脂肪太貴,還沒瘦身成功就先讓荷包瘦了等等。看完正反兩面的論述,你可能心裡搖擺不定,到底我該不該用生酮飲食減重呢?那麼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找到答案!生酮飲食的原理運作!開始生酮飲食前的注意事項生酮飲食的原理是讓身體模擬「飢餓狀態」!透過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拉高脂肪的比例,讓原本習慣將醣類作為能量來源的身體,轉為燃燒脂肪,產生「酮體」。那麼生酮飲食和一般建議的飲食最具體的差別在哪呢?用能量來源比例的比較來告訴你,就非常清楚啦!一般建議飲食碳水化合物(醣類):55%蛋白質:15%脂肪:30%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醣類):5%蛋白質:15%脂肪:80%可以看到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將原本由碳水化合物攝取到的主要能量來源改為脂肪,就是所謂的生酮飲食了。營養師推薦生酮飲食菜單開始用生酮飲食減肥之前,先提醒大家,在執行生酮飲食減肥需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必要時可以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自己適不適合生酮飲食,並且注意各類食物的種類及能量分配,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成效。以下就介紹給大家生酮飲食的飲食指南和營養師推薦菜單吧!生酮飲食指南你已經了解生酮飲食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脂肪,所以在生酮飲食中可以以這些作為主攝取:肉類:例如肥肉、連皮雞肉、高脂魚類等蛋奶類:以乳糖含量低的牛油或硬芝士等蔬菜(除根莖類):可以選擇綠葉蔬菜或瓜類水果:酪梨、橄欖,或是糖分較低的莓果優質油類:例如橄欖油、椰子油地雷則是高澱粉及高糖分種類的食物,如以下5類食物高精緻澱粉:米飯、麵食、米粉、勾芡羹湯等豆類:豆腐、豆皮等豆製品可以少量攝取水果:高GI的水果盡量少攝取,但如藍莓、芭樂等可以少量攝取全榖雜糧類:地瓜、南瓜、馬鈴薯等含糖食物:甜食、果汁、餅乾等不管用什麼方式減肥都不能多吃!生酮飲食菜單推薦菜單如果看完上面的飲食建議後,你還是不知道怎麼吃怎麼辦?沒關係,這裡有一份推薦菜單,如果以1天攝取2,000大卡為例,你可以參考以下的菜單:早餐:拿鐵(牛奶要避免選低脂)+蔬菜培根炒蛋午餐:炒蔬菜+煎豬排1份+蛋+蘿蔔排骨湯晚餐:煎鮭魚+青菜炒羊肉+炒花椰菜生酮飲食好處多,但可能產生這些副作用雖然生酮飲食可以幫助減重,但可能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一開始由熟悉的飲食轉變為生酮飲食,可能會增加飢餓感、疲憊和焦慮,甚至會有便祕腹瀉、抽筋、頭昏眼花等情況產生。對於健康方面,可能會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或是造成體中血脂肪、膽固醇濃度或是尿酸濃度升高等,女性長期執行生酮飲食則可能停經。另外最重要的,生酮飲食對於經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例如特定優質油類價格可能較高、肉類也比穀類貴等等。所以說,想要跟風執行生酮飲食減肥前,需要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和荷包狀況,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啊!生酮飲食中一定要了解的防彈咖啡,有那些族群不適合飲用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生酮飲食前建立正確觀念!本篇原理&副作用1次Get!
-
2021-11-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台南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糖友只能吃不甜水果? 醫師解惑6大常見「糖尿病」問題
糖尿病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現代文明病之一,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根據統計幾乎每3分鐘就有1人確診;提醒大家,千萬不可忽略血糖危機!這次健康管家收集了幾個常見問題,希望可以讓大家對於糖尿病有更多了解:1.台南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嗎?大家公認的全糖城市台南,真的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嗎?根據全國統計,全台糖尿病患者比例最高的反而是在中彰投。而這也顯示,喜歡甜口味和得糖尿病之間也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2.糖尿病藥物吃太久,會導致洗腎嗎?這是很常見的錯誤迷思,服用藥物並不會導致要洗腎,反而是長期沒有控制好糖尿病,引發併發症,導致腎臟功能退化才會需要洗腎。3.血糖是越低越好嗎?雖然血糖高不好,但血糖過低也很危險。如果血糖低於70mg/dL,就可能開始出現手抖、心悸、頭暈等低血糖的症狀,如果沒有即使補充糖分,甚至會出現抽筋、昏迷的風險,這時就應送醫治療,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4.打了胰島素,一輩子都得打胰島素?如果糖尿病靠藥物仍控制不佳,醫師會建議施打胰島素來輔助。而很多糖友都會擔心,打了一次是不是一輩子都要繼續打?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如果能搭配藥物、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只要血糖有恢復穩定,就能慢慢將胰島素減量,甚至到不用注射胰島素了。5.糖友只能吃不甜的水果?糖果甜不甜和所含的糖份不成正比,建議糖友們挑選水果時可以以低GI值的水果作為標準,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和蘋果都可以。6.糖尿病就要「少量多餐」?之前有一位糖友到診間,跟我們說他最近開始少量多餐,但血糖卻反而變高了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執行少量多餐時,沒有控制好每一餐的份量,反而變成「多量多餐」,或是每一餐的營養攝取不均衡,反而讓血糖和體重更難控制。提醒大家,如果出現血糖問題,記得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千萬不要忽視血糖危機。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