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抽筋
共找到
260
筆 文章
-
-
2021-10-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 醫:別低估無聲的疾病,教你該如何預防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被稱之為隱形殺手,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何謂骨質疏鬆骨頭裡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每天藉由兩者作用達到骨質重塑、新陳代謝。然而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蝕骨能力相對而言就上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據研究,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約 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與骨折以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之現況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而超高齡社會兩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為骨質疏鬆症。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其中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為大宗, 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 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依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每年髖部骨折個案平均每年增加9.3%。其中,骨質疏鬆症病人一但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男性降為18%,對照標準死亡率,女性只有2.8%、男性為3.6%,所以髖部骨折對死亡率之影響顯著增加。台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 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大於 -1:表示骨質處於正常狀態◎-1至 -2.5 之間:代表骨質已開始流失的狀況,通常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小於-2.5:骨質嚴重流失,受測者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藥物來控制病情骨質疏鬆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的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多人會容易輕忽骨質疏鬆症可能產生骨折的潛在風險。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充足的運動量、遠離菸酒、以及預防跌倒的方式來保護體內的骨頭,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常見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1.增加造骨此類藥物可加速骨骼生長,促進骨質生成進而提升骨密度。治療藥物包含副甲狀腺素,是造骨細胞的活性因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而增加,使骨質增生並提高骨密度,但同時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暈等。2.減少蝕骨減少蝕骨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夠延緩質流失的速度。治療藥物包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蝕骨作用發生。但容易長時間累積在體內,藥物排除需花上數月至數年,容易導致消化道不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此類藥物具有雌激素抑制蝕骨作用之效果,須每日服用。常見不良反應為腿部水腫、抽筋及靜脈栓塞。◎RANKL抑制劑及類保骨素RANKL抑制劑可減少蝕骨細胞作用的發生。使用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由於注射頻率較少,病患接受度較高。副作用是可能有皮膚過敏之不良反應。3.減少蝕骨+增加造骨◎抑硬素抑制劑抑硬素抑制劑為藥物治療新選擇,可達到減少蝕骨、增加造的雙重效果。只要減少體內抑硬素濃度,就能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每月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持續一年即可完成治療。爾後接續使用抗流失藥物即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醫療等都會造成負擔。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及避免跌倒,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來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
2021-10-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成女性恐罹患靜脈曲張不自知 專家揭8個常見症狀
許多需要久站的工作者,像是專櫃銷售員或開刀房醫事人員,或是久坐上班族,常常在辦公桌前一坐就1、2個小時,會有小腿腫脹僵硬的不舒服感,等到經年累月才發現,小腿上浮起形狀怪異的青筋,就醫才確診是靜脈曲張,如果未妥善處置和保養,嚴重者皮膚恐出現潰瘍,傷口無法癒合,生活品質也因此大幅下降。久站久坐下肢血流難回心臟 靜脈曲張女性盛行率30%恩主公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雲媛表示,人在站立或久坐時,下肢靜脈血液無時無刻都在對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內有瓣膜阻止血液回流,但是站太久或坐太久時不利血液循環,靜脈血液累積在下肢流回心臟困難,久而久之下肢靜脈血管壁擴張,讓瓣膜逐漸失去原有作用,就陷入了負面循環。張雲媛接著說,按照性別劃分靜脈曲張盛行率,女性約25%至30%,男性約10%至20%,風險因子包含女性、多次懷孕生產史、家族史、年紀、久站、久坐等;常見症狀包含,下肢靜脈鼓脹扭曲、蜘蛛絲狀、腫脹感、疼痛、抽筋、小腿前側與腳踝色素沉澱、皮膚慢性傷口、流血等。嚴重恐會潰瘍傷口難癒合 規律運動與抬腿有助保養靜脈張雲媛說明,靜脈曲張可分成6個階段,由無症狀到可以看見蜘蛛絲網狀靜脈、再來曲張變形、水腫,接著發生色素沉澱與皮膚病變,潰瘍傷口從可癒合轉變成難癒合,想要阻止靜脈曲張越來越嚴重,可先採用保守性治療,也就是保養小腿靜脈,養成規律有氧運動、抬腿,必要時養成穿壓力彈力襪的習慣。張雲媛解釋,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強化靜脈血回流到心臟,將雙腿抬高則是利用地心引力讓血液流回心臟,在搭長途車或飛機時,可以扭動腳踝關節,如果預計可能會久站,在前一天可以準備好壓力彈性襪,放在明天要穿的衣服旁,起床換穿衣服時就不容易忘記,另外如果能維持理想體重最好。積極治療可截斷淺層曲張靜脈 傷口小恢復快病症有效消除張雲媛強調,下肢靜脈分為深層與淺層,絕大部分血液都藉由深層靜脈回流心臟,相較之下血液從淺層靜脈上流量少非常多,但靜脈曲張多在淺層出現,可以利用手術將曲張淺層靜脈閉合或抽取,就能大幅度減少不適症狀,手術方式包含雷射、熱射頻、靜脈膠、局部靜脈抽取等。張雲媛接著說,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手術,會在鼠蹊部與患部兩端,打小口放入導管手術,局部靜脈抽取手術則是在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孔,處理發生曲張靜脈,靜脈內雷射閉合手術也是用小孔,將雷射光源導入靜脈內,讓靜脈緊縮阻止不讓血液流入,手術後靜脈能恢復平坦,傷口小恢復也很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靜脈曲張要治療嗎? 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致命!現在開始這些事要少做
-
2021-10-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一天打4針大喊吃不消!她改口服藥+1天1針快樂出遊
台中62歲葉姓糖尿女病患近2年因血糖控制不佳,一天打4次胰島素注射,加上嚴重小腿抽筋副作用讓她很抗拒,控制血糖無奈成效不佳,出現腳底冰涼、麻等周邊神經病變,體重過重,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郭佳茵求診後,改為口服藥加一天打一劑促效劑,配合運動、控制飲食,半年下來解決長期困擾,減重3公斤,看起來年輕許多,還可以開心旅遊了。郭佳茵說,考量葉姓女病患對胰島素注射一天打4次,嚴重影響生活,以飲食、運動控制但仍血糖降不下來,加上患者無法抗拒甜食,建議患者改服藥加上每天在午餐前打一針促效劑,搭配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半年下來糖化血色素有明顯進步,不再小腿抽筋,體重減輕3公斤,親友認為她近期看起來健康、年輕許多。郭佳茵說,近年來糖尿病的藥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GLP-1受體促進劑除了控制血糖,可保護腎臟、心臟和控制體重。藥物的使用必須考量患者的肝腎功能、是否有禁忌症,或是不能忍受之副作用,因此必須與醫師仔細討論,依病患身體狀況做最適宜的選擇。郭佳茵說明,糖尿病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才是國人洗腎的主因之一,更會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如中風、心臟病、眼部視網膜病變,腎臟尿蛋白病變等;過去糖尿病患者聽到需要打針治療就避之唯恐不及,現今正確的觀念是糖尿病藥物包含胰島素等針劑,並不會傷害腎臟功能,建議患者好好與醫師充分溝通相互配合,才能真正達到自由自主的理想生活。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改善靜脈曲張怎麼辦?醫:彈性襪只能維持現狀
陳小姐38歲,是一位百貨公司的櫃姐,走進診間跟醫師表示,兩隻小腿的血管越來越明顯,以前只是細細的血絲,現在不只變多,有些還凸出來了,上完班一整天小腿還常常會痛,有時候回家會抽筋。靜脈曲張盛行率相當高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經過詳細的問診,陳小姐從大學時代開始,腳踝附近有許多紅的或紫的血管擴張,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多,在開始從事櫃姐的工作後,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陳小姐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症狀。靜脈曲張(台語俗稱:浮腳筋)盛行率相當高,2012年美國統計至少20%民眾有相關症狀,若將較輕微的血管擴張也算進去,可能高達70%民眾有相關的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的統計,在台灣每年只有約不到1%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即便在台灣靜脈曲張盛行率可能不及美國,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仍有很多病人未就醫並獲得適當的處置。久坐久站是惡化因子曾奕騰指出,成因包含個人體質、家族遺傳、懷孕時血液容積及腹內壓上升、賀爾蒙變化、外傷、感染或藥物等造成靜脈發炎、先前曾有靜脈血栓等。久坐久站則是常見的惡化因子,在特定職業(櫃姐、教師、服務生等)尤其常見。靜脈曲張依據臨床症狀分為7級,完全無症狀為0級,血管擴張或較粗的網狀靜脈為1級,如有凸起如蚯蚓狀的為2級,合併水腫症狀為3級,如出現鬱積性皮膚炎、色素沉澱、脂肪真皮硬化症等為4級,更嚴重有潰瘍但癒合者為5級,如有未癒合或無法癒合之潰瘍則為6級。曾奕騰說明,由此可見靜脈曲張絕非僅是美觀問題,還可能造成各種皮膚的症狀,臨床上也常遇到病患以疼痛或小腿肌肉痙攣表現的,此外,2018年美國統計,罹患靜脈曲張的患者相對正常人,有較高風險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的肺栓塞,因此有相關症狀的病患,應積極就醫尋求治療。治療方式因程度有異曾奕騰表示,治療的方式,依據症狀嚴重度做區分,血管擴張及網狀靜脈可以硬化劑、雷射治療,凸起的靜脈亦可以硬化劑治療或手術剝除,如果表淺靜脈系統的主幹(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有回流或曲張,可以雷射或射頻燒灼、靜脈黏膠黏合或是採取手術剝除,且主幹的治療應優先於分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曾奕騰特別強調,「彈性襪」的穿著對於已形成的靜脈曲張,多半只能達到「維持現狀、減緩惡化」的效果,改善靜脈曲張的程度相對有限,但是對於有水腫、潰瘍等症狀的病患仍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且於施打完硬化劑、燒灼、手術後仍需搭配穿著一定時間的彈性襪,以增加治療的效果及減少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延伸閱讀: 。嚴重的靜脈曲張可能會致命,醫師曝:這種療法救命之外,術後恢復良好 。搬重物小心也會靜脈曲張! 快看看你正處哪一等級?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9月仍持續飆高溫 醫籲慎防熱衰竭
即將進入9月天,各地白晝動輒飆破30度高溫,令人在烈日下難耐,日前台南麻豆甫傳出一對祖孫不幸悶死車內,更引起外界震驚,醫師提醒炎熱高溫,特別要留意熱衰竭,避免類似不幸事件發生。台南佳里奇美醫院急室主任朱逢源說,熱衰竭通常是指身體逐漸過熱狀態,常見症狀有極度口渴、頭痛、頭暈或意識混亂、食慾不振或噁心想吐、過度流汗且皮膚濕冷蒼白、手腳抽筋且容易胃痙攣、呼吸及脈搏都會加速、以及體溫可能會上升超過38度,都要特別留意。他指出,一般來說,嬰兒、小孩、老人、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病患者及正在服用藥物治療者,都較容易產生熱衰竭。而心血管患者,在高溫血液易變得較黏稠,交感神經也會過度興奮,刺激血管收縮,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嚴重心律不整。預防熱衰竭,除氣溫高時盡量不要外出,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衣物外,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減少不幸憾事發生。朱逢源說,當事人若發生熱衰竭症狀,務必迅速將病患移動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或是有束縛衣物,給予身上噴灑水霧及以風扇降溫,可加強頸部及腋下部位加強散熱,若意識清楚,可協助飲用大量加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若症狀嚴重者,務必盡速送醫治療。
-
2021-08-29 養生.運動天地
安全潛水首重耳壓平衡 醫師:前中後注意事項一次看
潛水時未正確進行耳壓平衡,恐致耳膜破裂、聽力受損。夏天民眾喜歡進行水上活動,本月24日起,指揮中心開放水肺潛水、自由潛水及浮潛,今早卻有女子在基隆潮境海域進行自由潛水,出現身體不適狀況,幸同行友人及時發現,緊急送醫治療後,如今已脫險。「能否適應水中壓力變化」是潛水初學者能否潛到更深之處的關鍵,林口長庚耳鼻喉科醫師趙偉傑表示,下潛深度愈深,水壓會改變體內壓力,有賴人體調適壓力變化,避免體內組織變形或損傷。其中,「耳壓平衡」尤為重要。趙偉傑說,一般民眾下潛時,不會有身體變化的明顯感受,一旦遇到突發狀況,突然著急想要浮出水面時,就容易導致耳壓失衡,當耳外的壓力大過耳內的,耳膜會感覺到劇烈拉扯,初期倍感疼痛,引起恐懼與不適,待壓力變化更大時,會出現暈眩等更嚴重的副作用。趙偉傑進一步指出,耳壓失衡還可能導致耳膜破裂,這時將出現耳朵疼痛、上浮後耳朵感覺被水塞住或是聽力受損等症狀。若想預防潛水意外,建議潛水客事前務必先學好平衡壓力的技能,水中壓力較陸地大,在陸地上應頻繁練習,避免下潛時無法吹動平壓;咀嚼口香糖、按摩顳顎關節,可舒緩口部肌肉、預防抽筋,避免影響平壓技巧的發揮。潛水時,應把握時間,下潛上浮都勿過度匆忙,速度應放慢,平衡壓力後,才能再下潛至不同深度,可使用閥式平壓法或法蘭茲平壓法。●平衡壓力兩方式1.閥式平壓法在水中捏住鼻子,用力吹氣,約有6、7成的人會成功,而另外2、3成人可用時間換取平衡,在一定深度待久一點,讓身體慢慢平衡壓力。2.法蘭茲平壓法考慮到自由潛水是一口氣憋到底,與時間賽跑下,較不適合用時間換取平衡,這時可使用法蘭茲平壓法,以舌根肌群為主的推送口腔內空氣。上岸離開水面後,可滴生理食鹽水2至3滴,流進去耳內再流出來,有清除海水鹽分與髒污之用,再用蒸餾水沖洗耳朵外部,並擦乾或吹頭時順便將耳朵吹乾,盡快保持耳朵乾燥,避免細菌入侵。當耳朵擦乾後,若仍聽不清楚,並持續2天以上,建議就診。
-
2021-08-20 新聞.健康知識+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醫:偏高的溫度環境會導致人體的大小病痛!
在討論冷熱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人體是一個恆溫的有機生物體,運作溫度保持在攝氏三十七度上下,差異約只有○.五度,我們量到的表面溫度大約比核心溫度低○.五度。 在一天當中,早晨六點左右我們的體溫最低,約是攝氏三十六.四度,而在下午五點時體溫高達約攝氏三十六.九度。所以,黃昏休息後如果活動減少,體溫就會慢慢降低。如果體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上,就開始有發燒的現象,如果在攝氏三十六度以下就有體溫過低的現象。因此,身體在正常情況之下,會運用各種生理反應以保持體溫的穩定。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 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終日持續不斷,意思是我們身體不斷的燃燒熱量作工而發熱,因此,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所以,氣溫只要超過攝氏三十度就會讓我們感到炎熱難耐,如果達到攝氏三十八到四十度,也就是說比體溫高二至三度,我們就很容易發生中暑或熱衰竭而危及性命。相反的,我們覺得舒適的室溫大約是攝氏十八到二十五度,這個溫度比我們的體溫低了十二度左右,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在發熱而需要涼爽,只要所處環境的溫度夠,就不需要刻意提供額外的熱源;也就是說,人體對熱的容忍度比冷的容忍度低很多。 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在夏天最舒適的溫度約攝氏二十三到二十六度(感覺涼),到了冬天如果室溫保持在攝氏二十到二十五度(感覺不冷),這樣是比較理想的室內溫度。以台灣的氣候來看,多數時候都在舒適的溫度以上,因為自己產生的熱已經很多,所以散熱對我們來講就更為重要。很多人很在意冷氣病這個問題,其實冷氣對於維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因為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所以在醫院裡、加護病房、與手術室,冷氣都很強就是這個緣故。冷氣病的產生,主要是與我們的運動不足,或冷氣清潔做得不好有關,而不是溫度冷的問題。 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 人體對冷有較高的忍受度,因此喝比體溫低二十度的水,我們會感覺涼快,但是比體溫高二十度的水,也就是接近攝氏六十度的水溫,就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我們喝冰箱裡攝氏五度到十度的冰開水,也不會有致癌的危險。其實,我們的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根據醫學研究,常喝熱飲如茶或咖啡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比例偏高,這可能是喝攝氏六十度以上熱飲的習慣所使然,也有研究認為喝熱茶甚至與胃癌相關。 我們身體的發炎反應也與體溫有密切的關係,溫度高發炎強,溫度低發炎弱,所以體溫超過攝氏三十七.五度就顯示可能有問題,超過三十八度明顯是發燒。根據醫學的研究,發炎反應跟很多疾病息息相關,包括現代人常有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與退化,所以說減少發炎是我們保持健康與養生的關鍵因素。 人體本身就是發熱工廠 我們有多會發熱呢?一般人日常代謝的熱量需求約二千大卡以上,大都以熱的形式發散出來,相當於五十公斤的水升高四十度。一天當中,身體散發出這麼多熱,如果冷卻做得不好,身體機能就會衰退而感到疲倦,也會有食慾不振的現象,因為吃東西會產生更多的熱令人受不了。尤其,我們新陳代謝的效率只有二十五%,換句話說,有七十五%所吃進去的熱量都要以熱的形式散發出去。這麼多熱跑出來,就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能力,主要靠的就是呼吸、排汗與排尿。 呼吸跟排汗都需要消耗能量,於是又得製造更多熱。所以,過熱時與其經過皮膚來散熱或者喘氣來散熱,不如直接喝冰開水或吃冰來得有效。人們在炎夏之際,都會喜歡各種冰品冷飲,這是因為有生理需求而產生心理反應。當我們降溫之後,常常會感覺心情放鬆愉快,這是因為冰冷帶來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使然。過熱效應會導致大小病痛 人體為了保持體溫的穩定有很多平衡的機制,我們的選擇並不是一面倒的保暖,或者喝溫熱水就好了,因為這麼做可能破壞我們身體的平衡機制,造成我們的生理失去應付環境變化的彈性,反而會引起很多不適的症狀 。 【過熱案例1:中暑和熱衰竭】 人在中暑的時候,會頭痛、體溫過高、噁心嘔吐、心跳過快,甚至失去意識。在這之前,如果有熱衰竭的現象,雖然意識還清楚,但是可能會有頭昏、盜汗、心跳變快,甚至抽筋的現象。 實際上,嚴重的過熱現象表現出熱衰竭或者中暑的情形,而輕度或者中度的過熱現象在初期症狀可能不明確,如果沒有注意很容易疏忽,一旦慢性化後會有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頭昏腦脹、眼睛脹痛、慢性鼻塞、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便祕、下腹脹、腰痠、皮膚或者黏膜乾澀,以及各種慢性疼痛。 【過熱案例2:女性月經過量 】 有些女性有月經過量,月經出血日數過長的現象。在我多年接觸的患者中,女性與年長者特別容易有過熱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他們的不舒服,時常被以為是身體虛寒來調理,結果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症狀。這些案例給予點滴治療以補充水分,並且降低體溫之後,通常效果很好。 【過熱案例3: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 在鄉間從事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許多都有太熱或不舒服就打點滴以補充水分養分恢復疲勞的習慣,除了補充水分恢復體力之外,冷的點滴液有讓身體降溫的效果,進而恢復活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城市裡的人們多數在炎熱的季節可以待在冷氣房裡,因此對於打點滴的醫療習慣不能理解。 慢性過熱,會變得又怕冷又怕熱 慢性過熱會使體質變成外冷內熱,也就是又怕冷又怕熱,這是因為身體過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造成體質流失、體力變差,因此四肢無力怕冷,但是內臟又處於過熱,因此很容易累,體力更差。大多數的家屬很驚訝,我說患者雖然看起來虛弱,其實是處於過熱發炎的狀態,必須要認真地降溫抗發炎,而且要避免過度給予溫熱。一般台灣的民間習慣,以為生病或身體虛弱怕冷就必須要給予熱補,其實在台灣的氣候裡,多數時候我們要擔心的是過熱加重發炎的副作用。 恆溫動物的身體會對溫度變化做出生理調整以適應環境,因此飲食的溫度也會產生生理作用。對多數人而言,一天當中多數時間都待在室內,身體會以室溫為基礎來運作,如果擔心喝冰開水或溫熱水對身體的影響,或是不確定該怎麼做,建議飲用室溫的涼水以保持中性的溫度效應。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觀察百年來人類的體溫,科學家發現一般人的體溫比以前下降了一些,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比以前增長不少。除了因為醫藥的發達之外,我們體力的消耗減少,跟著發炎也減少,身體的負擔比古人輕鬆多了。 明顯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驗血實驗室檢查得知,並據此推斷疾病的原因,但是多數症狀從不舒服到癌症,絕大多數都與低度發炎有關,卻不容易從血液得到明確的答案。醫學臨床上,通常以幾個指數(如C-Reactive Protein,Rheumatoid Factor等等)概括,以解釋低度發炎的情形。 簡單的說,明顯的發炎是「病」,但是不明顯的發炎常常只有「症」。身體各處的低度發炎無法從臨床的儀器檢驗出來,只能由間接的臨床表現作判斷,例如從心率或交感神經的症狀,慢性疼痛或慢性病的存在,或者組織慢性發炎後的黏連現象去估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不舒服,到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答案。 冷與熱的副作用與禁忌,知多少? 偏離標準體溫的冷或熱刺激,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冷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凍傷、心跳緩慢、高血壓、咳嗽、氣喘、腹痛、腹瀉等副交感神經症狀。 •冷刺激的禁忌:手腳冰冷等失溫的狀態、寒冷環境下、高血壓、心臟病等系統性疾病;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 •熱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過熱燙傷、腫脹發炎、血栓、高血壓、低血壓、高血糖、心跳過快、心臟衰弱等交感神經症狀。 •熱刺激的禁忌: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炎熱的環境下;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講座資訊不吃藥,也能搞定自律神經!求助無門的病痛、找不到病因的這裡痛那裡痛,很多是自律神經對溫度變化的發炎反應!疼痛科權威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首創,以「冷處理」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降發炎。9月5日下午2點金石堂信義店,梁恆彰醫師演講「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分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各種疼痛問題的撇步。洽詢電話:(02)23925338分機16或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uSWWJUmG4PdAxE8b7
-
2021-08-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避免「報復性健身」樂極生悲 治療師教4招減少傷害
疫情期間在家悶太久,一降級微解封,不少民眾即往健身中心跑,但高雄一名20多歲年輕人因一下子運動量過大,結果受傷。專業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久未運動,忽然運動過量,輕則會扭拉傷,嚴重會影響日後運動表現,為防範這類「報復性健身」可能引起的運動傷害,最好先做伸展運動,循序漸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組長徐佩萱表示,健身後常見的受傷類型有扭傷、拉傷、瘀青、挫傷及抽筋,若因姿勢不正確或負重過量,則會引起運動傷害。別以為貼貼痠痛貼布即可,若忽視不理,可能造成慢性運動傷害。她表示,要避免因健身而引發運動傷害,運動前可先做伸展運動,但運動類型不同,伸展運動的重點亦不同,例如接受重量訓練或騎腳踏車的人可著重腹部大肌肉部位的伸展,跑步的人可著重下肢肌肉伸展。其中「上肢」、「背部」及「下肢」等幾式伸展運動,可達到全面性的保護力。徐珮萱說,上肢伸展時,左手先往後擺,右手再伸向背部將左手手肘往內拉起,拉至有緊繃感後停10至15秒,重複做3到5次後換手做,以放鬆上背部及三頭肌。背部伸展運動則採跪姿趴地,雙手盡量往前伸,停頓10至15秒,重複3、5次,以伸展背部肌肉。下肢伸展運動則以手扶著牆壁、膝蓋後彎,將腿往後上方拉,直到大腿前側有緊繃感時,停頓10至15秒,重複3到5次。最後的弓箭步下肢伸展運動,兩腳呈弓箭步,手放在前腳膝蓋,往前蹲,停10至15秒後換邊。要注意膝蓋不能超過腳趾,避免膝蓋受傷。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變大食怪?醫曝5種「很少人知道卻很常見」副作用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不少人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最多,小兒科醫師徐嘉賢另外提出5種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皮膚搔癢、注射處腫塊,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還有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有網友坦言「打完疫苗變大食怪2天」。小兒科醫師徐嘉賢6日在臉書上發文說明「容易被忽略、但常見的新冠疫苗副作用」,他表示,「最近陸續遇到打完新冠疫苗有一些小副作用的民眾,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為大宗」。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這三類副作用比例不少,而且是大部分當天或隔天就會出現。如果本身腸胃道比較不好的民眾,還會持續一、兩周。還有皮膚搔癢,部分民眾施打部位紅腫和搔癢,這個比較少見,冰敷會稍微緩解。有少數比較明顯的,需要局部藥膏才會緩解下來。另一種比較奇特的副作用為「注射處腫塊」,有些民眾一個禮拜之後就自己消失,有些民眾則兩、三個禮拜都還沒變小,但是大部分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減緩。其他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等等。不過徐嘉賢表示,千萬不要被這些小小的副作用嚇到,就不敢打疫苗了。跟得到新冠肺炎來相比較之下,這些都算是相對輕微的事情。徐嘉賢表示,「任何副作用的發生,都一定很不舒服,我自己本身打了之後,手痛了三天,感覺像被車子撞到,也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又發燒,但是打疫苗所得到的好處,遠比壞處大,所以欣然接受,不能因噎廢食」。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打完莫德納一個星期多,注射的地方,有一點點感到搔癢」、「打完AZ第12天M因為我本身治療乾燥症,藥物副作用也會有些腹痛,所以我以為是藥物副作用。但最近這幾天腹瀉愈來愈明顯…昨天還突然頭暈眼睛看東西突然炫光」。還有人留言「打完變大食怪整整兩天」、「打完AZ隔天開始全身肌肉輪流抽筋...像被電到」、「打完之後還竊喜不痠不痛不發燒,隔天開始類似蕁麻疹症狀快一週,又癢又睡不好,吃某些食物還更加重」。
-
2021-08-08 養生.運動天地
我的肌肉到底衰退多少?專家教你一招自我檢測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年逾70的父親摔倒了。兩年前,我父親與母親前往健行,卻在電車裡突然昏倒。當母親驚慌失措地通知我,我首先懷疑是不是中高年齡層常見的「腦梗塞」。父親當下被緊急送往醫院急救開刀,所幸撿回一條命,醫師告訴我的病名很陌生,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SH)」。事實上,我父親在昏倒前兩個月就因樓梯踩空摔倒撞到頭部。可是父親卻認為「從樓梯上跌下來很丟臉」,一直瞞著母親。結果當時頭部撞傷造成的瘀血,就在兩個月期間逐漸壓迫父親的腦部。替父親開刀的醫師說:「再晚一天,可能救不回來了。」父親幸運逃過一劫,那時候的經歷使我刻骨銘心,深深覺得:「千萬不要讓高齡者跌倒!」我也因為這件事,開始認真研究可預防高齡者跌倒的體操。研究的成果便是「掃黑健康操」,希望來我經營的整骨院看診的高齡病患,能夠一輩子過著不必臥床的健康生活。註: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指頭部受到外傷一至兩個月後,覆蓋腦部的硬腦膜與大腦間隙因出血形成血腫,使大腦受到壓迫,造成頭痛或失智症、單側麻痺導致不良於行等疾病。常見於高齡男性。自我檢測 你能用單腳站立幾秒?「我的肌肉到底衰退多少?」有這樣疑慮的人,請務必試試。1.身體面向牆壁,赤腳站在距離牆壁約五十公分處。2.雙眼睜開,雙臂朝下,左右任一腳向前抬起約五公分。3.請測量經過幾秒鐘後,身體會搖搖晃晃、踩在地板上的腳也偏移位置、抬起來的腳因為撐不住而碰到地板、身體也失去平衡而伸手扶住牆壁。無法單腳站立2秒以上的人,肌力很有可能正在衰退。「睜眼單腳站立」,便是測試腿部肌力與平衡功能的評估方法。日本厚生勞動省推出一項數據目標,「能睜眼單腳站立超過20秒的75歲以上高齡者,男性要達到60%以上、女性要達到50%以上。」目的在於減少高齡者因年紀增長而腿力衰退、行走困難的情形。掃黑健康操-節拍器體操實行這項體操可使整個背部的肌肉緊致結實,且能改善駝背。也能擴展肩關節的可動區域,預防五十肩等問題。由於加強了上半身的肌肉,可避免跌倒時撞倒臉部。最好使用比擦臉巾更大一些的毛巾,效果等同上健身房用器械鍛鍊。1.兩手高舉毛巾。● 兩腳張開與肩膀同寬,兩手高舉毛巾兩端,用力拉直。● 覺得抬起肩膀及手臂很吃力的人,舉到自己能承受的高度即可。2.繼續將毛巾拉直,手肘彎曲。● 將毛巾拉直,手肘彎曲,往身體繃緊。● 肩膀僵硬的人彎曲手肘時,請將毛巾降至耳朵左右的高度即可。動作的幅度以「輕鬆愉快」為主。將動作重複五至十次。3.左右交互彎曲上半身。● 高舉毛巾、慢慢將上半身往右彎,再慢慢回復原位,繼續將上半身往左彎。● 把自己當成以緩慢節奏擺動的節拍器,持續一分鐘。● 彎曲身體時仍要拉直毛巾,注意不要讓毛巾鬆弛。● 彎曲幅度太大會使身體失去平衡,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擺動即可。掃黑健康操-芭蕾站姿類似芭蕾舞者的基本動作。芭蕾舞者的抗重力肌經過鍛鍊,所以能不受重力影響似的輕盈起舞。實行這項體操,可鍛鍊小腿至臀部的抗重力肌。1.腳尖往外張開45度,大腿夾著毛巾站直。● 站立時腳跟併攏,腳尖往外張開四十五度。2.大腿夾著毛巾,手放在臀部。● 手掌放在臀部,確認臀部的「臀大肌」是否有出力。3.抬起腳跟,用腳尖站立。● 大腿繼續夾著毛巾,一邊感覺臀部有出力,一邊抬起腳跟。● 覺得快站不穩時,請不要勉強自己,立刻抓著扶手等物體穩住身體。● 保持約十秒鐘的前傾姿勢後,回到1的姿勢,1~3為一組,總計重複五至六次。● 小腿抖得難以堅持的人或者腿部抽筋的人,維持五秒或十秒即可,稍微休息一下,再以總計一分鐘為目標。● 接下來慢慢提升難度,最終目標為30秒×2次。重點:大腿用力夾緊毛巾,注意不要掉落,有助於穩定身體的軸心。
-
2021-08-06 養生.聰明飲食
88歲阿嬤也能執行168斷食,甩肉10公斤、血糖血脂都下降!營養師教一道「不挨餓的瘦身菜單」
Sunny營養師的88歲阿嬤,因為捨不得浪費食物常常飲食過量,加上餐餐過油過鹹,長期下來不僅「三高」上升,體重、體脂也過高。利用均衡飲食+分量控制+168斷食,不僅幫阿嬤瘦下15公斤,連醫師也說不用再打胰島素、吃血糖藥。高齡阿嬤也可以執行間歇性斷食?在阿嬤搬來臺北與我們同住之前,我和安媽已經進行168斷食一段時間了,加上阿嬤早睡早起的作息和我們差不多,所以就很自然的和我們在相同的時間一起用餐。不過由於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突然降得太低,會有即刻性的危險,所以在幫阿嬤控制飲食時,採取緩慢的方式進行,避免一下子大幅度的減少食物分量,並且早晚測量血糖值,觀察血糖是否安定。在這段期間,阿嬤也持續回醫院檢查,我們也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討論。一般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建議自行貿然進行斷食,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阿嬤的瘦身飲食重點在幫阿嬤瘦身前,已經有安媽的成功案例,所以執行起來更為明確、有信心。主要原則仍是以「吃得均衡、控制分量」為主,從總熱量和營養素兩大方向來調整阿嬤的飲食習慣。阿嬤的用餐時間和我們相同,早上十點吃第一餐,六點前吃最後一餐,二點會有個小餐點,在進食的八小時期間,阿嬤吃得營養又均衡。重點在於全面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控制好分量,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要過量,蛋白質與蔬菜需要充足,水果、堅果需要適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畢竟以前阿嬤自己會默默吃掉一整條木瓜,現在規定她只能吃兩片,如果說以前是「豪飲」,那現在就只能是「小酌」了。阿嬤的瘦身計畫和安媽差不多,都是以168斷食+均衡飲食+減醣飲食為原則。不過阿嬤年紀大,又有血糖問題,更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飲食分量,不能調整得太快、太激烈,心態上也得更有耐心,不能心急。剛開始,阿嬤體重降得非常緩慢,我們一度也感到小挫折,還好阿嬤配合度很高,我們也耐心的堅持繼續,第一個月雖然只有減下了二公斤,但是到了第五個月,已經瘦下十公斤。正確的飲食方式,可以融入日常的持續進行,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效果還是很棒的!怕阿嬤又會想回臺東老家,我們每天都會找事情讓她做,讓她不會覺得無聊,或是請她做一些小加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改變飲食後,不用再打針、吃藥阿嬤來臺北就醫檢查後,大約住院三個星期,靠著注射胰島素和吃血糖藥控制了高血糖,但出院後身體變得虛弱,也有水腫問題。幫她進行瘦身飲食三個月之後,當她再度回醫院檢查時,體重已經從原本的七十五公斤降到七十公斤以下,她的糖化血色素也降到6.4%,於是醫師判斷她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也可以不用再吃血糖藥了。在停血糖藥後的下一次回診中,醫生發現阿嬤的血脂也下降了,於是血脂藥也可以減量,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這些都是改變飲食後出現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改變,不只我們很開心,不用再吃那麼多藥的阿嬤也很開心,並且更相信改變飲食的力量,而持續執行。就在我寫書的現在,阿嬤的體重已經降到了六十三公斤左右。對阿嬤來說,減肥不是為了變更漂亮(當然穿衣服變好看她也是很開心),而是改善她的健康,以前的她晚上睡覺總是會抽筋,現在抽筋的頻率變少了、睡眠品質變好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了,這些一環扣一環的影響,都是從她改變飲食那一刻開始的。阿嬤驗證了當飲食不正確的時候,只靠吃藥是沒有效的;當飲食正確的時候,是可以不需要吃藥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食物,不是好的藥物。只要控制「吃下肚子的東西」跟「每天吃的分量」,八十八歲的阿環小姐不挨餓、不節食,也能瘦得健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你或你家中的長輩。阿嬤體重減輕之後,我開始帶她做一些簡單的阻力訓練。食譜:全穀雜糧類 蒟蒻炒麵傳統炒麵需要用較多的油量拌炒,相對來說熱量也較高,利用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蒟蒻麵,就可以聰明避開熱量地雷。這道料理的關鍵在於油量控制,建議使用量匙測量,就可以控制熱量。另外,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等蔬菜,即可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餐餐吃飯吃得有點膩了嗎?不妨試試看這道美味又無負擔的蒟蒻炒麵。材料:蒟蒻麵 360g、香菜 10g、黑木耳 20g、青蔥 5g、紅蘿蔔 15g、蒜頭 5g、高麗菜 100g、 紅蔥頭 20g、洋蔥 50g、玄米油 15ml、辣椒 2g調味料:鹽巴 適量醬油膏 10ml作法:1.黑木耳、紅蘿蔔、高麗菜、洋蔥切絲;蒜頭、紅蔥頭、香菜切末;辣椒、青蔥切小段。2.熱鍋後加入玄米油,放入蒜末、紅蔥頭爆香,加入紅蘿蔔、洋蔥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絲、辣椒以及蒟蒻麵拌炒。Tips:蒟蒻不吸油也不吸水,烹煮時建議不要加太多水。3.加入鹽巴、醬油膏調味並拌炒。4.起鍋前撒上蔥花、香菜末即可。總熱量:353 kcal蛋白質 4.8 g脂肪 14.9 g碳水化合物 58.7 g膳食纖維 15.4 g書籍介紹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作者:Sunny營養師(黃君聖)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8/04作者簡介 Sunny營養師(黃君聖):畢業於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擁有臺灣營養師、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雙證照。當營養師前,為潮流服飾店老闆,在臺北擁有五間店面,長期作息不正常,體悟健康的重要,便嘗試轉換人生跑道,意外接觸到許多長輩,深感健康飲食的重要,便重新拾起營養專業,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觀念,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營養師後,最先幫助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媽媽和阿嬤,用健康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幫助她們成功瘦身,並將營養學實踐於家庭日常中。常在社群媒體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分享專業有趣的營養知識,獲得廣大的迴響。也是許多企業與媒體力邀合作與採訪的對象,分享營養、健身、瘦身等知識,是兼具實力與人氣的營養師。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1-07-1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熱過頭死亡率高達30%!尿液5顏色判斷是否中暑:出現這色就太晚了
為防堵疫情擴散,全國持續維持疫情警戒第三級,民眾因減少外出,網購情形也相對增加,郵差、快遞、外送員等工作量暴增,不僅面臨送貨壓力更要長時間曝曬在太陽底下,若沒有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就可能因大量流汗造成脫水,進而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若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超過30%。針對在戶外工作的外送人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預防熱傷害3要訣」,以提前預防熱傷害的發生:要訣1、保持涼爽1.裝備選擇‧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可適度搭配透氣輕薄長袖防曬衣物,但勿包覆過多,造成悶熱。‧選擇使用國家標準檢驗合格防曬或涼感產品,挑選商譽良好店家生產、中文標示清楚的產品。須長時間於陽光下活動時,應選擇防曬係數較高(如SPF 30或更高),同時具有 UVA(以★號或PA+號表示)防禦效果的防曬產品。‧選購太陽眼鏡時,應挑選具有商品檢驗及完整標示的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水貨及仿冒品;護眼防曬係數(E-SPF,  Eye-Sun Protection Factor):係數分為5、10、25三類,數字越大效果越佳。另,開車時請勿佩戴顏色過深的深色太陽眼鏡,避免天色昏暗時影響行車視線,才能確保行車安全。(推薦閱讀:太陽眼鏡鏡片愈深愈好? 錯了!一次看懂怎麼挑選)2.身體降溫及散熱‧避免長時間高溫曝曬,應適當安排時間至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地方,讓身體適度降溫及散熱,並卸下易致身體悶熱物品,例如:安全帽及長袖防曬衣物等,幫助身體儘速散熱。‧可適時在身上噴灑冷水及搧風,加速身體降溫。要訣2、補充水分‧戶外工作者可每小時補充2-4 杯冷開水(1 杯為240c.c.),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大量流汗時可喝加少許鹽的冷水。‧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如患有慢性病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依疾病需求,定期量測血壓、血糖等,諮詢醫師用藥及適當水分攝取,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檢查尿液顏色來初估喝水量是否足夠,一般來說,大致可以將尿液顏色分成五種顏色,透明無色、透明黃色、黃色、烏龍茶色、濃茶色,分別代表不同情況:*透明無色:表示體內水分可能過多,不需要補充水分。*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之情形,需要持續補充水分。*烏龍茶色: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濃茶色:表示可能已1-2天完全沒有水分攝取,此時喝水可能對於腸胃吸收速度已經太慢,建議尋求醫療單位協助,以吊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要訣3、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儘量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並做好防護及適時降溫散熱。‧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切勿逞強,應先休息並儘快求助或送醫。‧雇主應加強宣導認識熱傷害的症狀及預防,以提升員工自我保護力。(推薦閱讀: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出現熱傷害徵兆 應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延伸閱讀: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嗎? 醫列「解暑&上火食物」:吃錯中暑風險反增 ·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
2021-07-15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人跨海求醫 怨需切結並持「特殊規格診斷書」
澎湖三級警戒期間航班銳減,民眾跨海就醫難上加難,有民眾5月中預約到高雄就醫,因訂不到機位遲至今天還無法成行,有人抱怨不僅機位訂不到,訂到還要附切結書及寫有「病患適合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斷書,為了就醫他們四處請託,感覺次人一等!澎湖縣政府表示,有就醫需求的民眾可洽1999,縣府會盡力協助優先搭機。澎湖縣醫療資源不豐,重大傷病多數後送或到台灣就診,疫情期間班機一位難求,跨海求醫更艱難。現年70歲家住鎖港附近的石先生表示,他罹患肝癌,想到高雄長庚做微創手術,澎湖在地醫師5月12日替他開轉診單,預訂7月12日進行手術,結果爆發疫情一直買不到機票,想排候補但每班次僅3個名額,也搶不到,就算如願去高雄看病,也不知道能否返回澎湖。43歲的陳小姐罹甲狀腺癌,今年6月時肋骨抽筋痛到後背,因正值疫情,部立澎湖醫院及三總澎湖醫院很多科停診,台灣的醫師也無法過來支援,她到醫院求診但無法順利住院,在各家醫院間奔波,活像「人球」。後來因病情惡化成雙側肺積水,靠打止痛針支撐。親友鼓勵她到台灣求診,她好不容易請託在地議員歐中慨協助安排到高雄榮總住院,結果不只飛機班班客滿,候補也搶不到,更讓她氣結的是,航空公司要求一定要簽切結,並持寫有「本患者可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所書才能登機,日前她趕搭飛機前為了一張要標註可搭民航機的診斷書又奔回海軍醫索取,後來衝到機場卻因幾分鐘之差搭不上機,整個過程感覺是被無情刁難,氣得找航空公司理論。澎湖縣政府發言人陳其育表示,疫情期間航班銳減,但民眾如有有醫需求,仍可打1999專先,優先安排搭機,尤其7月13日微解封後,就診病人增多,有搭機的需求,縣府會盡力協助。不過他說,「航班增減涉及整體防疫策,運能可能無法一次開那麼大,會逐步進行動態調整」。
-
2021-07-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吃鈣片、喝大骨湯助骨折復原?骨折怎麼吃才對?醫教飲食正確觀念
骨折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復健,究竟恢復期怎麼吃、吃什麼才對?其實,骨折後不僅需要補鈣,磷、鎂與膠原蛋白等也是構成骨骼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保持均衡飲食是幫助骨頭癒合的關鍵。不過,許多人有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等食補幫助復原等迷思,這些說法可信嗎? 骨折恢復期飲食迷思 補充營養品應諮詢醫師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李佳龍醫師說明,香蕉營養豐富,對骨折病患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適量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鴨肉富含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仍可正常攝取。 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尤其術後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產氣性食物或糯米等難消化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此外,恢復期間,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補骨,熬煮時,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天然食材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營養補充品前,應先諮詢醫師,特別是鈣片,攝取過量可能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 6大類食材助復原 避免3大地雷 李佳龍醫師建議,最好的是6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例如喝牛奶可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類可補充蛋白質,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料;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 李佳龍醫師提醒,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盡量避免。此外,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者,應諮詢醫師,或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材補充。 正確固定與復健 避免激烈活動 李佳龍醫師表示,保持飲食均衡,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相當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妥善固定,後續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促進骨頭癒合。 尤其骨折後1至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在重塑的新陳代謝期,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可以嘗試溫和運動,有助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盡量避免激烈活動。 《延伸閱讀》 .手指吃蘿蔔乾是什麼?手指挫傷勿搓揉!醫教PRICE自救 .【名家專欄】喝牛奶能防骨折?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喝大骨湯補鈣有用嗎? 醫師教你正確的「補骨」方法
「醫師,我骨折了,還可以吃香蕉嗎?」臨床上,經常聽到病患有類似疑問,像是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以免影響傷處的復原,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來「補骨」這些說法可信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為大家解惑。 李佳龍醫師表示:香蕉的營養豐富,對於骨折病患來說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香蕉中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民眾可放心食用。至於鴨肉,因為含有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對骨折病患來說,仍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物。骨折術後,減少易脹氣食物「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李醫師強調,骨折後,患者活動量會降低,腸胃蠕動也會跟著減弱,此時較難消化糯米等食物,建議淺嚐即止。此外,骨折術後的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約麻醉術後3-7天),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及產氣性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大骨湯補鈣有限,牛奶補鈣更適合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來補骨,李醫師說,熬煮大骨湯時,骨頭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其實補鈣效果並不明確,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來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珍珠粉、鱸魚精等營養補充品前,先諮詢醫師是否有必要食用,並確認個人體質是否適合。此外,民眾若想吃鈣片補鈣,務必依照仿單(產品說明書)上的建議攝取量,避免因過量攝取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最後食藥署叮嚀:骨折病患不只要補鈣,更要多曬太陽,有助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不僅能提升人體對鈣的利用,還可強化骨密度,幫助您補鈣更全面。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打疫苗後死亡今晚+1累計35死 90歲獨居婦倒臥廁所亡
全台自6月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輩接種AZ疫苗以來,各地陸續出現接種不良反應。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今晚再增加一例打疫苗後死亡案例,為沙鹿區90歲獨居婦人,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後無異樣,今天中午照服員中午送餐時,發現倒臥廁所無生命跡象。台中累計共35例,除一例經由醫師醫師判定與打疫苗無關外,其餘34例都已通報中央。曾梓展說明,台中市對於疑因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死亡個案,除通報中央釐清死亡與疫苗的相關性外,並啟動關懷專案,提供2萬元慰問金,並協助家屬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及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中央審議,如確定是預防接種致死,最高給付600萬元救濟金。曾梓展說明,台中市到昨天已通報30例死亡案,今天下午三時台中市防疫記者會宣布新增3例,晚間再加1例。第31例為新社區一名85歲女性,有失智症、高血壓病史,6月16日接種疫苗後,家人發現個案健康狀況較為虛弱,持續至22日因劇烈嘔吐送急診後住院,23日因低血壓及胃腸道出血急救無效。第32例為南區一名63歲男性,有洗腎、三高、曾因心肌梗塞心臟有裝支架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後出現身體不適及抽筋現象,23日家屬下班回家發現個案已過世,通報119及警察,因個案已明顯死亡,故未送醫救治。第33例為龍井區一名61歲男性,為護理之家住民,有糖尿病、失智症病史,6月16日接種疫苗,相隔八天,在24日機構人員發現個案吃早餐時失去知覺緊急送醫,PCR檢驗為陰性,急救插管時發現口腔有食物殘留,急救無效死亡。
-
2021-06-2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機能貼布貼紮術 有效預防下肢病變
腦部中風大多是因為血管收縮不當,導致破裂出血造成,下肢也可能會產生類似症狀,起因就是小腿肌肉過於緊繃,進而壓迫血管導致循環變差。除了先前介紹的超慢跑運動,透過運動活化下肢循環外,也可透過伸展增加下肢的肌肉空間、彈性,避免過度收縮產生痙攣或緊繃,導致循環變差。另外還有一種簡易、快速促進下肢循環的方式,減少肌肉緊繃感,即「肌內效貼布」,也是一般常稱的肌貼、或貼紮。功能包括:1. 具有回縮性沿著肌肉走向正貼,促進肌肉收縮;增加運動表反貼,肌肉延伸放鬆,避免收縮抽筋。2. 具有黏彈性透過爪形等貼紮方式,抓起皮膚,增加皮膚下空間,促進循環,給淋巴、血液循環空間,消瘀血水腫。3. 具有穩定性透過特定肌肉或韌帶走向貼,給予關節穩定,讓肌貼協助軟組織出力調整方向,防止肌肉不平衡拉扯關節。4. 具有伸縮性以X型等方式加壓、固定痛點時,可給予身體的接觸回饋增加,降低痛感,也能讓動作不受限制。了解肌內效貼布的功能後,要如何應用在預防下肢血管病變呢? Y型放鬆小腿肌肉緊繃建議被貼的人呈現趴姿,腳垂出床外,腳尖朝下,擺位呈現小腿伸展的狀態。實施貼紮者量測小腿長度後,預留腳跟到腓腸肌的距離,剩下部分從中間一字剪開,讓肌貼呈現「Y」字型。貼紮時,選擇從腳底當作固定點,包覆住腳跟,向上微拉至腓腸肌後,將Y字分岔處,沿著肌肉走向貼,以求整個包覆住腓腸肌,並透過回縮的特性,將小腿的肌肉回拉,促進放鬆,也能夠避免走路或是運動時,過度收縮小腿肌肉而導致痙攣抽筋等現象。爪型促進下肢循環量好長度後(可以選擇3-4格,針對膝蓋後方淋巴結位置,或是膝蓋前方的小腿上方位置),將肌貼保留一格後,其餘從中間剪開,兩邊再各剪一刀,讓肌貼呈現爪型,下方應該會有四條,被貼的人呈現舒服放鬆姿勢。將未剪開處,貼在膝蓋兩側當作固定點,並將下方四條「不施加拉力」的向對側方向順貼,另一側亦同。完成貼紮後,會成為交叉網狀,中間交錯部位,就會將皮膚及組織抓起,促進下方的血液循環,能夠避免相關的阻塞問題。【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19 新聞.健康知識+
長者熱傷害人數今年恐升 居家防疫、防中暑這樣做
台灣近期夏季連日高溫炎熱,各縣市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需嚴防長者、幼童發生熱傷害。輔大醫院醫務秘書哈多吉指出,罹患熱傷害的長者常伴有神智不清等失智症徵狀,會忘記喝水,如今疫情爆發,年輕家屬不見得會同住照顧長者生活,今年長者熱傷害人數可能會上升,建議防疫之餘,晚輩可多多打電話,提醒長者記得喝水、按時吃飯等。疫情下待在家要注意室內輻射,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長者、幼童體溫調節不佳,要多喝白開水,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不開冷氣時也應該保持室內通風;穿寬鬆又透氣的衣服有助於散熱,領、袖、褲腿等開口處敞開,穿起來會更涼快。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天日全台高溫炎熱,南投及南部地區有局部攝氏38度以上極端高溫的機率。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容易造成中暑,65歲以上長者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者,以及年紀小於5歲的幼童,是高危險群,若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如腦病變、急性肝衰竭、腎衰竭、肺水腫、心肌病變、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橫紋肌溶解症等,死亡率極高。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長者的口渴感覺不明顯,加上年紀大了,常常會忘記喝水,沒有腎臟、肝臟疾病的長者,每日建議飲水量2000毫升,建議家屬先幫忙裝好,再定時提醒、確認長者有無飲水。黃國晉補充,長者切勿於大中午高溫狀況下外出,待在家中,以防止水分蒸發速度太快,並維持屋內濕度;戶外涼爽時,如清晨、黃昏,可以出門運動,但老年人不適合進行長途運動,若有三高疾病者,記得要先吃藥再出門。國健署提醒,若家中長輩及孩童出現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要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並飲用加鹽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儘速就醫。
-
2021-05-15 新聞.健康知識+
高溫、停電、缺水…小心熱傷害!國健署教3大自保策略:這時間避免外出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已開始邁入了炎熱的夏季,未來一週多屬高溫炎熱天氣,中午前後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近山區或河谷,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而臺東縣、屏東縣近山區或河谷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造成熱傷害發生的機會也大幅增加。當心熱傷害警訊 這樣做降溫並迅速送醫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若出現熱傷害的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尤其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等,更應小心謹慎面對。預防熱傷害3要訣 適度休息降低不適國民健康署提醒,要避免熱傷害,切記掌握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1、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雇主需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2、補充水分:‧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可吃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並宣導預防熱傷害以及重新調整分配工作,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或依勞工身體狀況安排適度休息。延伸閱讀: ·立夏高溫破30°C! 「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
-
2021-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搬重物也會害你靜脈曲張 心外醫曝應盡速就醫警訊
許多人都知道小腿浮出青筋的靜脈曲張,是久站久坐族需要注意的疾病;但是,你知道搬重物的勞動族群也有可能患有靜脈曲張嗎?22歲的阿傑在工地工作,每到傍晚小腿便開始腫痛,到了晚上睡覺時更會抽筋,就醫後確診為靜脈曲張,且醫師建議要進行手術治療。亞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除了長期固定特定姿勢者像是久站久坐的上班型態需要特別注意之外,另外,像是長時間搬重物的勞動族群也不能疏忽!靜脈血液回流靠肌肉收縮 久站久坐難循環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是一個密閉構造,心臟將血液打出動脈,再流向靜脈經過肺部,回到心臟。但靜脈中的血液不是由心臟推動,而是利用走動時肌肉收縮的壓力擠回心臟,因要對抗地心引力,靜脈中有許多瓣膜,如同閥門防止血液逆流。醫美抗老診所負責人潘天健醫師解釋,當固定姿勢太久,肌肉無法順利收縮,或是腹腔壓力太大,例如搬重物勞動者、孕婦、腹水患者等,都因為血液無法順利回流,淤留在下肢靜脈中。靜脈曲張1-2級較無感 可穿彈性襪、抬腿助血液回流當血液淤留在下肢靜脈中,同時人體的血液循環仍持續經過靜脈,但靜脈空間不足而使其內的瓣膜逐漸受損,小腿上便會出現類似藍色蜘蛛絲,甚至浮凸冒青筋的靜脈。潘天健醫師表示,靜脈曲張的症狀分為6個等級,1-2級時並不會有特別感覺,許多民眾都屬於這等級,可能會覺得不夠美觀;到了第3級時可能會經常水腫,症狀輕微建議先透過藥物和飲食生活來控制危險因子,或藉由彈性襪幫助腿部肌肉收縮。而長時間勞動、走動時,血液會大量往下肢移動,產生脹痛感,休息時應將雙腿平放或抬高,讓血液回流。也可輕微按摩舒緩,但若摸到硬塊、發紅時則不建議,有可能為血塊,應盡速就醫。4-6級嚴重時恐皮膚潰瘍 甚至產生血栓4-6級則較嚴重,開始皮膚癢、腿部腫脹、痠痛、沉重感、夜間抽筋等症狀,且因血液循環不良,會發生色素沉澱,甚至鬱積性潰瘍。劉殷佐主任表示,嚴重時靜脈壁可能會產生血塊發炎,表皮疼痛之外,徒手即可摸到硬塊,若血塊掉落成為血栓,隨血流回到肺臟,則可能產生致命的肺栓塞,不可不慎。前期預防提早治療 每小時都應調整變換姿勢除了有症狀接受治療外,潘天健醫師提醒,0-2級症狀輕微的患者,或是久坐、久站、勞動者、孕婦等高風險者也都應特別注意,建議每小時都應調整變換姿勢,或起身活動3分鐘,也能促進血液循環。以預防醫學角度來看,前期預防、治療都比後期容易,可透過抽血檢查,了解心血管健康程度,提供體外反搏儀器等血管保養服務,呼籲民眾注重血管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靜脈曲張要治療嗎? 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致命!現在開始這些事要少做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4-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別輕忽 嚴重引發血栓
經常久站、久坐的人,小心腿上布滿青筋的「靜脈曲張」上身。醫師提醒,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上不美麗,嚴重者甚至引發血栓、肺栓塞等併發症,可能致命。一名中菜廚師長期久站,導致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不時有痠、麻、抽筋、腫脹、疼痛等症狀。因未及時治療,某天突然呼吸不順、胸口喘不過氣,緊急就醫確診為血栓及肺栓塞,住院治療兩周後才順利出院。台北、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靜脈曲張是常見的疾病,發生率約為兩成,和遺傳、年齡有關,女性、常久坐或久站的工作型態、懷孕,都容易導致靜脈曲張。靜脈曲張除了外觀問題,嚴重患者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3倍;產生肺栓塞是一般人的1.73倍;發生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1.72倍。許多人會用抬腿、按摩方式改善靜脈曲張問題。張學倫說,抬腿雖可讓血液回流,卻緩不濟急;按摩只能舒緩痠、麻、腫脹,無法改善根本問題,甚至可能讓已很脆弱的血管因按摩而破裂。張學倫指出,要根治靜脈曲張,最好的方式是以手術處理壞死、堵塞的血管。過去以傳統手術切除壞死的血管,不但需要全身麻醉,且恢復期長,術後也需要一直穿著彈性襪維持血液回流。目前新式微創手術主要有兩種,一是雷射燒灼術,一是靜脈膠水閉合術。雷射是以導管雷射直接燒灼病變靜脈的血管壁,成功率達95%以上,術後需穿彈性襪一至三周,預防再惡化;膠水閉合則是利用導管將靜脈膠打入病變的靜脈使其閉合,成功率98%以上,術後則不需再穿彈性襪。根據長庚醫學資料庫及健保資料庫,針對2005至2016年1323位接受新式微創血管內治療的靜脈曲張病患進行研究及追蹤,發現減少血栓機率減少51%、減少肺栓塞機率44%、周邊動脈疾病也減少36%。張學倫說,兩種手術的傷口小、恢復快,術後可立即下床行走;但微創手術健保並無給付,需自費6至10萬元。
-
2021-04-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恐致血栓! 新式微創手術減少併發症
靜脈曲張是十分常見的疾病,只要久站、久坐,就容易造成腿上布滿青筋。但是醫師提醒,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上不美麗,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血栓、肺栓塞等併發症,可能致命。台北、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透過新式微創血管內手術治療,可減少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一名中菜廚師,工作久站導致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不時有酸、麻、抽筋、腫脹、疼痛等症狀。因未及時治療,某天忽然出現呼吸不順、胸口喘不過氣等症狀,緊急就醫確診為血栓及肺栓塞,住院治療兩周後才順利出院。張學倫表示,靜脈曲張發生率約兩成,是很常見的疾病,和遺傳、年齡有關,而女性、常久坐或久站的工作型態、懷孕也都容易導致靜脈曲張。但靜脈曲張不僅導致外觀問題,其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是正常人的5.3倍;產生肺栓塞是正常人的1.73倍;產生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是正常人1.72倍。而許多人會用抬腿、按摩方式來改善靜脈曲張的問題。但張學倫表示,抬腿讓血液回流的方式不是沒效,但緩不濟急;至於按摩則只能舒緩酸、麻、腫脹的症狀,但無法改善根本問題,甚至可能讓已經很脆弱的血管因按摩而破裂。張學倫說,要根治靜脈曲張,最好的方式仍是以手術處理壞死、堵塞的血管。過去以傳統手術方式切除壞死的血管,不但需要全身麻醉,且恢復期長,術後也需要一直穿著彈性襪維持血液回流。而目前新式微創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雷射燒灼術,一是靜脈膠水閉合術。雷射是以導管雷射直接燒灼病變靜脈的血管壁,成功率達95%以上,術後需穿彈性襪一至三周,預防再惡化;膠水閉合則是利用導管將靜脈膠打入病變的靜脈使其閉合,成功率98%以上,術後則不須再穿彈性襪。張學倫說,兩種手術的傷口小、恢復快,且術後可立即下床行走,「馬上跳土風舞、接孫子都可以」。但微創手術目前健保並無給付,需自費。而長庚醫院皮膚科及長庚大學於利用長庚醫學資料庫及健保資料庫,針對2005至2016年1323位接受新式微創血管內治療的靜脈曲張病患進行研究及追蹤,發現可有效減少產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減少血栓機率減少51%、減少肺栓塞機率44%、周邊動脈疾病也減少36%。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也登上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循環-介入性治療雜誌(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不過為避免其他血管又出現靜脈曲張,張學倫提醒,日常保養重點應避免久站、久坐,穿彈性襪保持血液回流,並應戒菸、維持規律運動和理想體重。
-
2021-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北榮智慧AI即時預判心衰竭 9萬名洗腎病友福音
台灣每年洗腎人口高達9萬多名,洗腎密度全球第一,為減少洗腎過程心衰竭風險,北榮與電腦軟體公司共同開發「 AI即時血液透析」預判系統,可即時回報洗腎病友的心衰竭風險,準確率高達90%,還能立即抓出病友最適乾體重,誤差率大幅降低80%,洗腎品質效率提升之外,還能減少住院機會與死亡風險。北榮內科部主任唐德成表示,台灣洗腎病人一半為糖尿病患者,其他像是高血壓、心室肥大等共病,都會造成洗腎過程的併發症風險,病友平均一個月要洗腎13次,一次4小時,以往乾體重預測多從0.2%-0.3%逐漸微調,常常得耗時2至3個月,或等到病人抽筋、掉血壓才介入也「通常太遲」,臨床上,每年洗腎國人約有五成是因心衰竭而死亡,洗腎前兩、三個月死亡的機率往往最高,才會想開發此一模組先做預判。北榮腎臟科主治醫師歐朔明表示,兩年前,北榮就曾針對透析病人四小時的洗腎過程可能增加的負擔以無紙化作業先輸入電腦,但護理人員還是得花上半小時手抄病人的病理參數,這套與賽仕(SAS)開發的偵測系統,係用健保資料庫當基底,即時接受病友高達200組生理數值,以「心衰竭+乾體重」兩大模型進行回饋,還可透過即時監控讓護理人員巡視時間從平均30分鐘明顯縮短至3分鐘,可有多餘心力照護病患透析併發症與即時處置。所謂乾體重,是指洗腎病人身上沒有蓄積水份,沒有四肢水腫及肺水腫,且平常血壓正常時的體重,也就是醫師幫洗腎患者所設定的「最適當」的洗腎後體重。唐德成說,以往經驗療法,乾體重誤差平均可達200公克,現在透過這套系統,誤差可降低到只有40g,錯誤率下降了80%,病友洗腎效率品質得以大幅提升,一名73歲的腎友原本心臟就不太好,去年洗腎回到家常不到一周就喘吁吁得住院,每次調整乾體重就花了一、兩周,對病人家人負擔都非常大,這位病友透過AI模組找到每次乾體重最適數字後,今年就沒有再住院了。這套系統開發完成後,將透過技轉取得醫材進入臨床實驗後送食藥署,預計2、3年後正式導入應用,未來會再加上影像識別,降低洗腎可能引發的肺積水風險,更希望供給其他醫院或透析院所共享資源。
-
2021-04-08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營養師傳授補鈣、健骨吃法
你缺鈣嗎?根據國健署的調查發現,在台灣有高達「99.8%」的成人,每日乳品建議攝取量沒有達標到1.5杯!不過,鈣質不足除了喝牛奶外,阻擋內憂外患怎麼做呢?缺鈣警訊 疲倦、抽筋、失眠最常見營養師高敏敏在其臉書提到,若是常容易感到疲倦、抽筋、指甲易斷、身體小問題不斷、睡不好、失眠,甚至是憂鬱,就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正在告訴你「缺鈣」了,務必重視才行。(推薦閱讀: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傷骨4行為 多數人無意間正在做另外,高敏敏更指出4項不少人常會犯的傷骨行為,第一項就是「不喝牛奶」,因牛奶或乳製品均含有豐富鈣質,攝取過少會缺鈣;第二項為「久坐不動」,此舉容易讓肌肉與韌帶退化。而骨頭在生長的時候,會根據骨頭承受的重量,來決定要長得多堅固,若「無運動習慣」則無法讓吃到身體裡的鈣質,轉化成骨質;最後一項則是「不愛曬太陽」,高敏敏說,曬太陽主要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作用之一就是促進鈣吸收,所以千萬別怕曬。(推薦閱讀:乳糖不耐症狂拉肚子怎麼辦? 小心會遺傳!教你日常幾招緩解不適)地雷飲食 當心骨質正悄悄流失在飲食方面,也需格外注意,避免骨質流失。高敏敏指出,若是飲酒過量會使骨密度降低,而愛喝碳酸飲料,磷濃度升高,易使骨鈣釋出,習慣吃重鹹、重口味,則因高鈉,也會增加鈣質流失機會;此外,咖啡因過量也會導致鈣質流失的元兇。(推薦閱讀: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缺鈣傷骨 這樣吃補回來鈣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之一,除了維持骨骼健康,也可以穩定血壓、調解分泌、傳遞正確神經訊息。高敏敏強調,每天吃2份乳製品,是天然補鈣的基礎,如牛奶、起司、優格、優酪乳、乳酪都是不錯的選擇,然而,補鈣並不只侷限於喝牛奶,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也能促進腸道對鈣質吸收。另外,豆製品含鈣量相當高,且大豆異黃酮亦能促進骨合成,推薦食物為豆乾、豆漿;值得一提的是,堅果種子中的黑芝麻,每100克就有1456mg鈣,可撒在白飯、加入牛奶中攝取,其他像是花生﹑核桃﹑腰果﹑松子﹑瓜子﹑杏仁果﹑開心果等,都是不錯的補鈣聖品。(推薦閱讀:喝可樂會骨質疏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2種人超危險)少量多次吃 一次大量攝取恐無效高敏敏提醒,每日1000mg鈣質應分散在各餐,一次吃高劑量的鈣,反而會降低吸收率,應遵從「少量多次吃」原則,才有助於鈣質吸收。延伸閱讀: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矮、駝、痛」小心骨質正悄悄流失! 醫師教日常如何自我察覺骨鬆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與老伴約定「我不會比你先走」!預立醫囑,要生得健康、死得乾脆
我與內人都年過80,這種年紀很難不去想生命最後將會如何結束。我們希望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願望是一回事,如何努力實現才是正題。掌握生命 不要生不如死我曾目睹老友離開人世前,不由自主地接受許多相信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醫療,只為延長生命,這種隱憂使我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時,就與結褵55年的老伴談到,這法案正是我想要的,讓自己掌握生命,有尊嚴地結束,避免在機器陪伴下「生不如死」,不只自己,也讓老伴及兒女受折磨,情何以堪。我與內人與做醫師的弟弟細談後,在他安排下,我成功地辦好了「病人自主權利法」所需文件,並在健保卡做了紀錄。我深知無法說服內人完全與我同步,但我感激她從頭到尾陪我走完每一道手續。生得健康 晨泳訓練體能生得健康,保有健康並不是靠醫師可以做到的,必須一步一腳印自己走,醫師只能助你移除擋路的石頭。退休以來,我每天清晨到市民運動中心游泳,有次颱風過境,我游泳回來,內人說:「大風大雨你還去?」我說:「我不能口是心非!」她一時聽不懂,我只好給她解釋:「我不是答應你,我不會比你先走嗎?」老得快樂,內人常說我是快樂老人。老人要快樂,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老,要服老。老人體能時好時壞,勉為其難的過勞是最大禁忌。就晨泳而言,我從不限制自己一天一定要游多久或多長,順其自然,但我注重游泳前的熱身,以免抽筋傷害筋骨。身心豁達地面對體能的自然變化,陽光普照,晴空萬里,還拿雨傘掩飾拐杖,只是為自己製造莫須有的悲嘆,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心胸開朗做自己。定期體檢 避免百病纏身病得短暫,自己會因什麼病或什麼事結束生命,無法預料,但我們多年來按醫師指示,定期檢查,每年老人體檢,我們也嚴肅參與。如此認真,是因為既然遲早會生病,只能希望來的是大病,以期病得短暫。努力避免小病促成百病纏身、要死不活,別在毫無生命價值的情況下,成為浪費健保資源的罪人。死得乾脆 不要告別儀式死得乾脆,我靜悄悄來到世間,也希望靜悄悄地離去。我對子女慎重交代,我死後切勿設靈堂、做七等告別儀式。難捨之情難免,但面對無奈的必然,希望按照我的意願,別讓繁文縟節徒增困擾。我不是什麼英雄好漢,我怕死,但我更怕死不了的折磨,更怕我所愛的人看到我要死不活的痛苦,而受到比我更大的折磨。我的醫師弟弟有次問我:「看到『生不如死』的病人,是否應該忍心『見死不救』?」 我說:「我不知道,我只能慶幸我不是醫師。」病人自主 感謝能有選擇如何面對的「生老病死」,本就主觀。有人被動交給別人,有人頑固地堅持己見,孰是孰非,不是一言兩語所能論斷。在這最重要的人生抉擇,我選擇「自主」,我非常感激在台灣,我們能在「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下,預先表明選擇。也要在此向安寧照護團隊的莊永毓醫師及劉心慈社工師給我的幫忙,表示由衷感激。
-
2021-03-21 名人.林頌凱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還記得2019年NBA的總冠軍中,勇士隊的KD在總冠軍賽的時候拉斷了他的跟腱。更早之前,中國跨欄好手劉翔也是因為跟腱斷裂接受手術,後來就放棄了2008北京奧運110米跨欄金牌連莊的夢想。跟腱斷裂真的是運動員的惡夢。跟腱斷裂不只會發生在知名運動員,也會發生在你我身上,尤其是年過半百,發生的機會就會顯著增加。我曾經看過五十幾歲的運動愛好者,因為打網球、打羽毛球跟腱斷裂;我也看過三十幾歲的老師,因為運動會跑一百公尺跟腱斷裂;甚至我還看過六十幾歲的家庭主婦,因為要換燈泡踮個腳尖,跟腱就斷掉了。怎麼知道跟腱斷裂了呢?跟腱斷裂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症狀,就是在小腿後側有一種突然被球或被人打到的感覺,甚至可以感受到「啪」的一聲。如果去看KD在比賽時受傷的影片,你會看到他原本是小跑步,突然回頭似乎覺得被東西打到。事實上沒有,而是他的跟腱當時已經斷掉了。跟腱斷裂最常發生在兩種動作上面,第一個是跑、第二個是跳,跑或跳的動作都是小腿急速收縮。年輕人的跟腱很有彈性和韌性,但中年人的跟腱已經開始老化和脆弱,如果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跟腱很容易應聲斷裂。跟腱是人體最大條的肌腱,要斷腳筋其實不容易,但跟腱一旦斷掉,要恢復也真的很困難。如果跟腱完全斷裂,除了劇痛以外,連站立和走路都有困難,這時候不是坐輪椅就是撐柺杖。跟腱如果全斷,治療的唯一選擇就是手術修補,而且越早開刀越好,務必要把握手術縫合的黃金時間,手術後復健的時間甚至需要六個月。如果跟腱只是局部撕裂,就要依撕裂程度決定是否開刀。如果肌腱撕裂的程度大於50%,而患者又是很喜歡從事激烈運動的狂熱者,建議還是先手術再好好復健,恢復的時間也是約六個月。如果不是運動員,平常也沒有從事激烈運動,用保守治療多半足夠。如果肌腱撕裂程度小於50%,基本上不用手術,三個月後就可以完全恢復。傳統手術會產生較大的傷口,還會有手術疤痕和沾黏問題,即使復健也會花很長的時間。現在的手術可以做微創修補,傷口小、恢復時間也快,建議以微創手術為主。如果選擇保守治療,注射PRP是不錯的選擇,利用自體生長因子幫助肌腱修復癒合,同樣要把握黃金期,越早治療越好。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配合物理治療,可以止痛、防止關節沾黏。至於因為跟腱斷裂而導致的肌肉萎縮,則可以藉由一對一的運動訓練,讓肌力調整回來,也同時保有關節活動度。積極復健有助於縮短恢復時間,幫助愛運動的人盡快回到球場。預防重於治療,尤其運動時容易抽筋的人,更要小心跟腱斷裂發生。運動前一定要確實做完10到20分鐘的暖身運動,其中包括完整的伸展操;避免在太冷、太熱、通風不良或密閉空間做長時間或劇烈運動。運動前、中、後都要攝取足夠水分,不要等到有渴的感覺時才喝水。另外,維持輕鬆愉快的心情運動,除減少抽筋,更可以讓我們真正享受運動的樂趣,達到身心舒暢的效果。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3-17 養生.營養食譜
吃香蕉後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休克暈厥? 黃皮、綠皮香蕉功能大不同!
吃香蕉後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休克暈厥?香蕉好處多多,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不但是新陳代謝的輔助因子,還有助穩定神經。另外,一般水果少含礦物質鎂,香蕉的鎂含量不錯,對消除疲勞、穩定神經也有幫助。但近日網路上傳言吃香蕉後不可以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全身脫水、休克暈厥。這個資訊是真的嗎?對此食藥署指出,經查食品成分資料庫,香蕉的膳食纖維量及果糖含量與其他常見水果(如:蘋果)幾無差異,更不會因為食用香蕉後喝水導致腹瀉、脫水。此外香蕉富含鉀離子、水分少、熱量密度相對高,香蕉富含的水溶性纖維能促進水分吸收使糞便成型。黃香蕉、綠香蕉該如何挑選?食藥署建議,黃皮、帶有黑點的香蕉,因熟成因素其中的果膠已經較容易吸收消化,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也較高,較適合有便祕症狀或排便不順的人。但若有拉肚子狀況的話,最好選擇較偏綠的,因為偏綠香蕉含有鞣質,具有收斂性,且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富含抗性澱粉,難以被腸道消化,有助改善拉肚子。哪些慢性病患吃香蕉要節制?香蕉屬於高鉀水果,每100公克香蕉果肉,鉀含量多達290毫克。高血壓患者吃高鉀食物,有助排除體內過多的鈉離子,幫助血壓調控。發育中青少年因活動量大,體內電解質一旦不平衡,肌肉不正常放電,就易抽筋,吃香蕉能緩解電解質不平衡,喝香蕉牛奶也是很好選擇,能「一兼二顧」,補鉀又補鈣。香蕉的高鉀特性,對於糖尿病患及血鉀濃度高的腎臟病患,就要節制食用了。以半根香蕉為一份,這類患者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根,且還要一分為二,分成兩餐吃。有糖尿病患覺一次吃半根香蕉很困擾,另一截不知該如何處理,乾脆去皮後放進冷凍庫,下回當成香蕉冰吃,另有不同的口感。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