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抗體藥
共找到
78
筆 文章
-
-
2021-02-04 癌症.乳癌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乳癌長期穩坐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早期診斷比例雖增加,但復發轉移的存活率從九成大降至三成。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有重大發現,找到乳癌細胞從腫瘤鬆脫、經血液轉移肺臟的關鍵蛋白質DSG2,並領先全球確立癌細胞DSG2含量並不維持在高點,而是會動態變化。這項發現為開發乳癌新療法立下基礎,今年1月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月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雯華表示,過去已知靠近微血管的腫瘤邊緣,可能會有一些堆疊的癌細胞團簇進入血液循環,這種「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就相當於腫瘤幹細胞,隨血流跑到其他器官,再穿出微血管壁,在其他器官定錨增生,完成癌細胞轉移。但過去不知道,為何有些單顆癌細胞也能從緊緊堆疊的癌細胞脫離、進入血液,單槍匹馬在循環中存活,直到抵達其他適合生存的器官。原來答案就在蛋白質DSG2。黃雯華表示,分析164個台灣乳癌病理切片發現,癌細胞有DSG2的患者存活率明顯較低、復發率較高,且不限於乳癌種類,國外研究也證實同樣發現。DSG2是與表皮細胞接合有關的常見蛋白質,促使細胞互相黏附,在正常細胞含量偏低,在腫瘤細胞卻會有高低變化。黃雯華及博士後研究員張博皓透過小鼠實驗發現,有DSG2的乳癌細胞會在原位形成較大腫瘤,也會產生較多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在腫瘤中的厭氧區,厭氧關鍵調節蛋白(HIF-1α)會抑制乳癌細胞的DSG2,導致癌細胞彼此間的黏附力下降,單顆癌細胞就可以脫離、進入血管。當這顆乳癌細胞來到氧氣充沛的血液中,DSG2又會慢慢高起來,這能夠幫助乳癌細胞在循環系統中存活,等到抵達適合的器官,例如乳癌轉移最常見的肺臟,也更容易附著和增生。沒有SDG2的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則可能傾向轉移到比較厭氧的組織。黃雯華表示,除了乳癌,子宮頸癌、頭頸癌、肺癌的預後也與DSG2相關,可能成為未來癌症研究關注的新焦點。DSG2可用於進行癌細胞的生物標記,也能用於開發針對DSG2的小分子抗體藥物,讓藥物結合DSG2高表現的癌細胞,進而殺死癌細胞。或許未來也可以利用類似血液透析的方式,將DSG2高表現的癌細胞從血液中移除,以阻斷一部分的癌轉移。
-
2021-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能治療還能當疫苗 指揮中心擬組隊研發抗體藥物
美國總統川普靠治療型抗體短時間內戰勝新冠肺炎,指揮中心近期也將籌組平台研發治療型抗體,除了可治療重症患者,未來也可望做為「短效型疫苗」,供短期出國者、年長者使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國際間已有數支疫苗獲緊急授權、開始小規模施打,國產疫苗臨床試驗也引發關注。截至目前,國內3支候選疫苗僅高端疫苗於去年底率先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上午和行動基因、台灣諾華、輝瑞大藥廠等業者共同簽署「精準醫療合作聯盟協議書」。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談到國產疫苗研發進度,他表示,為加速國產疫苗取得緊急授權,二期臨床試驗預計收案3000名受試者,成為臨床試驗一大挑戰。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也指出,疫苗研發除了追求速度,安全性、保護效果才是重中之重,預計國產疫苗最快明年中可申請緊急授權。除此之外,為因應疫苗問世前的空窗期、儲備重症患者治療量能,指揮中心也正著手籌組「治療型抗體藥物」國家隊,司徒惠康說,曾染疫的美國總統川普就是利用抗體雞尾酒療法在短時間內快速痊癒,也是各國研發重點趨勢之一。他解釋,疫苗的概念是選定特定抗原,施打後體內會誘發特定的中和抗體,可避免病毒進入細胞進行複製,但每一支疫苗在研發時就已經選定特定的抗體,若最後中和抗體效價不夠,就無法帶來足夠保護力。有別疫苗,治療型抗體則是利用抗體當作藥物,直接注射到體內,抵抗病毒進入細胞,由於不同抗體能抓到的病毒部位不同,透過雞尾酒療法也就是藥物組合的概念,可望加強治療效果,即便一種抗體因為病毒變異而無效,其他的仍可發揮效果。司徒惠康說,國衛院、中研院、台大醫院和長庚醫院去年起就著手研發抗體藥物,但大多各做各的、缺乏整合,因此近期將由指揮中心研發組號召各醫院及研究單位合作,同時也找來藥廠,以利未來推動量產。司徒惠康指出,治療型抗體不只可治療已感染的患者,也能做為「短效型疫苗」預防使用,未來若商業人士有短期出國需求,但國內還沒有疫苗可用,就可考慮先使用抗體藥物確保1到2個月內不會被感染。另一方面,這類治療型抗體是直接打入病人體內,類似藥物會隨時間代謝,安全性也比較高,對於免疫缺陷的病人、老年人、對疫苗過敏者都能帶來保護效果。
-
2020-11-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續惡化 美CDC強烈建議感恩節別旅行 韓促留在家裡
國際間新冠疫情依舊嚴峻,北半球入冬後,北美、歐洲與日、韓近日都出現再一波的確診病例飆升,迫使當局實施更嚴格的抗疫措施。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周四(19日)建議美國人在即將到來的感恩節假期,不要外出旅行;南韓政府呼籲民眾儘量在家、不要群聚;加州執行深夜宵禁。今天全球新冠疫情管控進展輯要如下:● 美國CDC建議民眾感恩節在家過下周四(26日)是美國感恩節假日,美國CDC強烈建議民眾不要旅行,待在家中過節。感恩節假期傳統上是美國最為繁忙的旅行期間,預期未來幾天會有5,000萬人準備出門與親友相聚。鑑於近日住院與死亡人數增加,CDC因而對美國人發出罕見的尖銳警告。● 加州實施深夜宵禁加州州長紐森宣布在病毒快速散播的多個郡實施深夜宵禁,涵蓋的人口占全州的94%。宵禁時間為晚間10時到翌日凌晨5時,時段內所有的非民生必需之工作與群聚一律禁止;宵禁暫定由明天(21日)起執行一個月。● 南韓要求民眾儘量不出門南韓在連續第三天每日確診病例超過300人之後,總理丁世均促請民眾留在家裡、不要群聚;南韓政府下周起也要把面對面開會的情況減少到最低程度。政府希望企業執行員工在家工作。● WHO不建議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新冠肺炎治療準則的專家小組,不建議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療住院的新冠病患,見解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同。FDA上月核准吉利德研發的瑞德西韋緊急使用,19日又核准禮來的抗體藥物Baricitinib,可與瑞德西韋配合用於治療新冠患者。
-
2020-11-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瑞德西韋治療新冠有沒有效?WHO與美國唱反調
吉立亞醫藥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開發的治療新冠病毒疾病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獲美國批准緊急使用還不滿一個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卻不建議使用。彭博資訊說,這對瑞德西韋是一大打擊。負責制定新冠疾病治療指導原則的WHO專家小組,在BMJ醫學期刊上說:「目前沒有證據證明瑞德西韋能增加存活率,或是減少使用呼吸器。」全球醫藥界對抗新冠病毒,近日在疫苗方面頻有好消息傳出。治療用藥方面,現在卻是出現這種不同調的狀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上月22日批准瑞德西韋可緊急使用於住院治療的新冠病患。周四(19日)該署再核准禮來(Eli Lilly)開發的抗體藥物Baricitinib的緊急使用;同意Baricitinib可搭配瑞德西韋,治療住院的新冠成人及兩歲以上孩童病患。吉立亞醫藥表示,WHO認為現有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及未來可能遭受感染的人應繼續等待,直到 WHO能夠取得更多瑞德西韋的研究數據、並合理地分析解釋,才能夠支持或駁回目前有限的Solidarity試驗結果,該公司樂見各界對瑞德西韋進一步提出可靠且可解釋的數據,但也認為,在全球疫情期間,應該為患者及醫護人員提供重要的治療選項。吉立亞醫藥說,WHO的治療準則是基於WHO主導的Solidarity試驗資料,而Solidarity試驗尚未發表關鍵數據,也未經過同儕審查,臨床醫師、主管機關和吉立亞醫藥都無從評估這項試驗期中結果的品質與信度。吉立亞醫藥表示,迄今WHO所揭露的資料,與NIAID的試驗(ACTT-1)、吉立亞醫藥的試驗(SIMPE trials)並不一致,NIAID和吉立亞醫藥的試驗結果為更穩固的證據,已證實瑞德西韋的臨床效益。吉立亞醫藥認為,治療重症疾病,關鍵在於以有效的藥物對抗病原。瑞德西韋作為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降低病毒在人體內的複製能力。目前已展開瑞德西韋與抗發炎藥物合併使用的研究,希望提升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結果。
-
2020-10-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使用關節炎藥治COVID-19 美法義研究結果不一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3份新報告,分別檢視一款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有效性,3項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法新社報導,自疫情爆發以來,醫師便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Tocilizumab(商品名:Actemra安挺樂),希望藉此來抑制稱為「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storm)的異常免疫反應,這會導致部分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住院患者器官嚴重受損。類固醇作用是更廣泛地抑制免疫系統,Tocilizumab則是防止一種會傳遞訊號的蛋白質引起發炎反應。在這3項新研究中,最大型的是美國哈佛醫學院附設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領導的研究,涵蓋4000多名COVID-19重症病患。研究發現,Tocilizumab治療組和非Tocilizumab治療組患者,第30天的死亡風險分別為28%和38%。但此研究為「觀察型」,意味並未將這項透過靜脈注射的藥物和標準治療做比較。另兩項研究則在法國和義大利進行,都是隨機對照試驗,分別涵蓋約130名和120名患者,但未發現明顯差異。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傳染病專家帕爾(Jonathan Parr)在相關評論中寫道:「剛公布的隨機試驗顯示可能可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但沒有明顯的有效性證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目前不建議在臨床試驗外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今天公布的研究結果也不會改變此立場。Tocilizumab屬單株抗體藥物。美國總統川普接受治療後,單株抗體藥物便獲顯著關注。但和治療川普的雷傑納隆(Regeneron)實驗藥物不同的是,Tocilizumab已是抑制病患免疫反應的核准用藥。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等太久 「抗體藥」搶問世? 多家公司投入研發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讓許多生技公司也投入抗體藥的測試,期盼這些藥能立即提供抗體,不須如注射疫苗後,還必須等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這些還在實驗階段的抗體藥,經動物實驗證實,有機會能直接給予人體對抗新冠病毒所需的抗體;北卡羅來納大學病毒學家柯恩(Myron Cohen)說:「當你獲得抗體,就能立刻受到保護。如果能以高濃度劑量的方式生產,我們將可直接繞過免疫系統。」這些抗體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人體,效力估計為數個月,讓醫護人員、新冠病患家屬等高風險民眾暫時免疫。若抗體藥證實有效,疫苗又尚未問世或效果不如預期,抗體藥將被考慮廣泛使用,分配給學校老師等人士。研究人員目前也在實驗抗體藥,是否能協助免疫系統,讓患者免於嚴重症狀或死亡。艾莫利大學傳染病專家里昂(Marshall Lyon)也說:「我們的目標對象是染病第一周的病患,直接用抗體進行治療防止發病。」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量研究中心主任珍娜‧伍德考克(Janet Woodcock)認為抗體藥「有希望」,且預估會比疫苗更早問世;秋季初期將有更明朗的答案。禮來藥廠(Eli Lilly)就已開始量產抗體藥,另一藥廠雷傑納隆(Regeneron)的藥,則使用兩種抗體,強化藥效更防範病毒異變。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也說:「還是得保持警覺,但我對此保持樂觀。」不過現階段抗體藥仍有疑慮;現在還無法斷言,抗體藥能否到達體內全部所需之處,如肺部最深處。此外,病毒可能產生變異,使抗體無效,這也是雷傑納隆的藥物含有兩種抗體的原因。此外,若藥效不夠長,就只能用於治療,而非防疫。更讓人擔心的是,抗體可能強化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或觸發免疫系統,使病患病情加重;不過這僅是理論推估,尚未獲得實驗證實。總而言之,抗體藥仍須進一步實驗,確保其安全性。
-
2020-07-23 癌症.血癌
骨髓瘤年增600例 新藥延長存活期
再過五年,台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過去少見的疾病也增加,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過去一年平均新診斷案例約三百到四百人,近年新診斷人數約五百至六百人。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型癌症,好發於五十歲到七十歲,常見症狀為骨頭痛、骨鬆。據民國九十九年至一○五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從每十萬人有一點二九人,增至每十萬人一點七九人。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增加,不是治療效果不好,而是多數民眾不認識多發性骨髓瘤,以致延誤治療。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無法被治癒,治療目的是延長存活期,隨著醫療進步,過去的藥物可控制在一到二年左右復發,現在的藥物可延長至三年,也有五年才復發的案例。依不同期別規畫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分三期,第一期存活時間平均約五年,第二期約三年,第三期約一年半;目前藥物進展,可幫助第一期患者存活時間拉長至十年以上,第三期也能延長至三到五年左右。初期治療為引導治療,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作為三合一藥物,患者平均一點四到兩月會改善症狀,配合化療,穩定期可超過五年。當患者復發,則進入第二階段治療,原先三合一藥物再加上抗CD38新型標靶藥物;第三線治療則搭配第二代免疫調節劑或是單株抗體藥物。滕傑林表示,新型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錯,維持效果久,第二線治療已納健保給付,使用三年後的病人,高達八成不會惡化。
-
2020-07-01 癌症.抗癌新知
如被迫換藥癌友該如何確保用藥權益?名醫這麼說.
今年4月起,生物相似藥成為乳癌治療的選項之一,不少醫師擔心,原本使用原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癌友,未來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絕大部分癌友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更換主治醫師,一旦被換藥,也只能祈求神佛,保佑治療順利。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指出,單株抗體是一種蛋白質,結構複雜且立體,製程嚴密,必須從細胞、酵母菌培養抗體,再經細胞內外的作用,尋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例如,乳癌的HER2基因,才能精準毒殺癌細胞。從研發至上市,原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必須歷經三大人體臨床研究階段,從毒性、安全性,再測試固定劑量的優缺點,最後則是比較實驗組、對照組的治療差異。反觀生物相似藥物,在研發製程上,就難以如此嚴謹,通常只做一次人體試驗,莊捷翰說,既然被稱為「相似」藥,所以在免疫特性、生物特性,以及抗體結合癌細胞受體的位置、能力等方面相似。由於研究費用較低,藥價也相對便宜,莊捷翰說,從市場機制來看,生物相似藥最大優點就是讓原廠單株抗體藥物降價,一般來說,生物相似藥物售價僅約原廠藥的七八成,可以降低昂貴藥物對於健保財務的衝擊。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持相同看法,他指出,生物相似藥研發成本較低,藥價相對便宜,依照市場機制,只要上市之後,原先生物製劑就會被迫降價,這對於大部分病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莊捷翰認為,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餘,未來可能會有不少醫院換購生物相似藥,逐漸替代較貴的原廠標靶藥物,但對於癌友來說,每次換藥都將面臨一定風險。「再相似的蛋白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抗原抗體反應」莊捷翰說,在治療乳癌時,常合併使用兩種單株抗體,例如,A加上A1,絕不可貿然換成B加上A1,因為目前仍缺乏有效性、安全性等臨床研究。陳育民則點出另一個疑慮,生物相似藥在研製上較不嚴謹,重點只放在治療效果與生物藥劑差不多,但適應症卻還可以外推,例如,原廠生物製劑可以用於哪些癌症,生物相似藥一旦核准上市,也能適用在相同癌症。莊捷翰強調,部分先進國家規定,不管癌友使用哪一種藥物,都應該「從一而終」。至於剛確診、首次接受藥物治療的癌友,則可以在醫師評估下,選擇使用原廠藥物,或是生物相似藥物。相較之下,台灣則缺乏相關法規,原本使用A藥物的癌友,可能突然被換成B藥物,莊捷翰說,這就是病人的無奈之處,一直以來都是看固定醫師門診,不太可能因為被換藥,而換院、換醫師。陳育民表示,未來肺癌治療也可能面臨相同問題,癌友已經用了生物製劑一段時間,治療成效不錯,卻被迫換藥,屆時該怎麼辦?陳育民建議,如日後醫院換藥,醫師應該主動告知病友,換藥後的利弊得失,病人瞭解之後,做出選擇。另外,相關醫學會也應盡速擬定換藥規範,讓醫師有所依循。莊捷翰則提醒癌友,如果被告知換藥時,應該請醫師解釋兩個藥物的差異,在換藥後,應該清楚記錄身體變化,包括,治療效果、是否出現副作用,回診時主動提供資料,保障自身用藥權益。
-
2020-06-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骨鬆藥記得定期看牙 避免顎骨壞死
年紀漸長,骨質漸漸流失。張媽媽五年前在家中浴室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藥品。沒想到使用一陣子後牙齦腫脹疼痛,雖然接受拔牙治療,但疼痛感持續加重,牙齒也開始鬆動、化膿,回診才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下顎壞死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但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導致嚴重顎骨壞死等不良反應,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為顎骨壞死暴露。治療骨質疏鬆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單株抗體藥品等,以及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雙磷酸鹽類的骨鬆藥品約有七種,但很多民眾以為只要吃了就是「保骨」、「補骨」,因此一直用藥。沈采穎表示,雙磷酸鹽類的治骨鬆藥物導致顎骨壞死,臨床上並不少見,建議長期用藥民眾,服藥兩年就要請醫師評估是否繼續使用,也要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另外,接受拔牙或其他手術前,也要須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及病史,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經後婦女使用抗骨鬆藥品 拔牙安全嗎? 藥記3原則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現年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咦~張媽媽使用骨質疏鬆藥與下顎腫痛,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 留意可能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的口服劑型,也有三個月或一年施打一次的注射劑型。然而,有些民眾可能不知道,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會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症狀表現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症狀為顎骨壞死暴露。此外,這類藥品也可能發生大腿、鼠蹊部或髖部疼痛的不良反應,曾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報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停經後婦女,若正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例如alendronate、ibandronate、risedronate 及 zoledronic acid 等雙磷酸鹽類藥品或denosumab單株抗體(註),且罹有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有吸菸習慣、口腔衛生不佳或用藥期間曾拔牙者,更應留意上述嚴重不良反應症狀,早期發現,減低傷害。對此,政府也多次針對雙磷酸鹽類藥品發布警示,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用藥期間應避免施行牙科侵入性手術,若需進行牙科治療,宜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討論與評估。註: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單株抗體藥品denosumab,也可能會有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藥記3原則原則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原則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原則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時代 我國積極研發疫苗 預計秋季人體試驗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但我國已超過50幾天沒有本土個案,國內即將解封,算是通過「期中考」。然而因應國際疫情仍然持續,因此用於新型冠狀病毒預防及治療的疫苗與藥物將是後續防疫工作的重要利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就我國目前疫苗、藥物的研發情形進行說明,疫苗最快今年秋季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梁賡義表示,現在全球有超過100多個單位在研究疫苗,進入臨床有10個,包括美國NIH、英國牛津大學,以及中國大陸的研究單位。而面對全球性的防疫需求,與其盼望國外能夠供應足夠的疫苗給台灣,我國在疫情發生初期,產學研界也啟動投入疫苗研發。例如,國衛院利用四種技術平台同步開發,最快在今年秋季即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中研院開發的奈米疫苗,目前也正進行疫苗劑型與劑量的優化。梁賡義指出M前述兩個研究單位的成果均已與國內廠商洽談並啟動合作。此外,國內廠商所開發的疫苗也預計於今年底前可進入臨床人體試驗。同時,政府也不曾放鬆步調,持續提供相關輔導,已大幅縮短疫苗開發時程。梁賡義進一步表示,新藥開發方面,國內學研界也積極研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候選藥物,例如國衛院團隊已找到具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從初步實驗結果顯示極具有開發的潛力及價值。中研院團隊篩選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抑制劑,此強效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長庚團隊以及國衛院、預醫所團隊也分別找到單株抗體藥物,其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能力高達90%以上。另外,食藥署因應國內緊急公共衛生情事需求,協助疾管署依照藥事法取得疫情初期所需之檢驗試劑專案進口。同時預估疫情發展,超前部署國內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需求,提供廠商依循類似於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機制,提出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之專案製造及輸入申請,截至目前為止,已核准四件檢驗試劑專案製造及19件檢驗試劑專案輸入。並提供至少22家廠商檢驗試劑專案製造輔導及10家藥品和疫苗查驗登記輔導。此外,預防疫情再襲,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並依決議核准瑞德西韋的查驗登記申請。指揮中心表示,繼口罩國家隊後,科技防疫國家隊也儼然成形,結合產官學研的儲備量能,因應疫情再次發生時,台灣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庚團隊找到新冠肺炎關鍵抗體!抑制病毒力達9成
林口長庚醫院今天宣布,經過團隊不斷測試不同來源的病毒株後,終於找到能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單株抗體,成效更高達9成。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蘇輝成表示,目前公開向全球廠商徵求技轉,希望趕緊研發出藥物,盡快讓全球脫離病毒威脅。兒童感染科醫師黃冠穎研究團隊從3位病人的B細胞內找到25株抗體,並從中篩選出具備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細胞,能避免病毒在人體內繼續繁殖的全人源單株抗體。該抗體為最主要的作用是阻斷病毒進入細胞內,相較於被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韋,則是讓藥物進入細胞再抑制,兩者在治療方法上不太一樣。黃冠穎說,抗體藥物有兩大作用,一是在人體未感染前先給藥預防;二為讓已感染者施打藥劑後緩解症狀。他指出,台灣在研究單株抗體方面,腸病毒單株抗體已約10年,去年新型流感H1N1病毒、2014年也有對禽流感H7N9病毒都有研究,更已有建立一套人類單株抗體庫。他還說,從人體內找出的單株抗體,研發抗體藥物具高度專一性,可專一辨識病毒並抑制,較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蘇輝成表示,這次最特別的是,他們還針對不同來源新冠肺炎病毒株,包含武漢株、美國株、歐洲株、埃及株進行測試,結果抑制病毒能力達90至98%,實驗結果已達到開發治療藥物的條件,希望快找到國際大廠合作、研發藥物,趕緊進入人體試驗。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庚找到中和新冠病毒抗體 陳時中:仍需經FDA相關程序
台灣也找到可以治療新冠肺炎潛在單株抗體藥物了,長庚研究團隊找到全人源單株抗體,中和各種不同來源的病毒株,效果可達90%到98%,長庚也公開向全球廠商徵求技轉,盼能盡速研發出新冠肺炎藥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冠穎研究團隊,4月找出數十株可結合新冠病毒的人類單株抗體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從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找出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單株抗體,發現抗體具備中和病毒的能力。黃冠穎表示,抗體藥物具有高度專一性,可專一辨識病毒並予以抑制或消滅,較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並可降低副作用的產生及大幅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是一個研究方向,有任何藥物我們都很高興,但都要經過FDA相關程序。
-
2020-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庚找到中和新冠病毒抗體 效率超過九成徵求技轉製藥
台灣也找到可以治療新冠肺炎潛在單株抗體藥物了,長庚研究團隊找到全人源單株抗體,中和各種不同來源的病毒株,效果可達90%到98%,長庚也公開向全球廠商徵求技轉,盼能盡速研發出新冠肺炎藥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冠穎研究團隊,4月找出數十株可結合新冠病毒的人類單株抗體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從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找出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單株抗體,發現抗體具備中和病毒的能力。黃冠穎表示,長庚醫院暨長庚大學病毒團隊,以各種不同的免疫方法進行抗體效能驗證,包含免疫螢光染色、中和試驗法、病毒溶斑抑制中和試驗法;也對不同來源新冠肺炎病毒株,包括武漢株、美國株、歐洲株、埃及株進行檢測,都具有相同中和效果,可以抑制病毒能力達90到98%,這樣的實驗結果已符合開發為治療產品的藥物條件。黃冠穎表示,由人體體內找出的單株抗體研發出抗體藥物,是精準醫療時代的重要進展,抗體藥物具有高度專一性,可專一辨識病毒並予以抑制或消滅,較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並可降低副作用的產生及大幅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
-
2020-03-30 癌症.血癌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單株抗體 精準對抗癌細胞骨骼轉移
肺癌患者出現骨頭轉移,相當痛苦,患者走也痛,躺也痛,還會破壞骨質,造成骨骼脆弱容易骨折。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噬骨之痛。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建議50歲且具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一旦確診,應接受及早治療。隨精準醫療發展,肺癌治療近年來不只是發展標靶藥物,包括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出現的疼痛治療,也開始被重視。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其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至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只疼痛,也會脆弱易骨折,更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出現單株抗體藥物,經皮下注射,可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
2020-03-12 癌症.肺癌
肺癌轉移會噬骨 保骨針降低疼痛
66歲婦人5年前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因癌細胞轉移至兩側大腿骨,一走路就痛得哀哀叫,每天得靠打嗎啡才能勉強止痛。在醫師協助下,她五年來使用標靶藥物並搭配每月一次的單株抗體藥物(俗稱保骨針),有效降低骨頭的疼痛,癌細胞的骨轉移範圍也縮小且維持穩定,終於解開總是痛到深鎖的眉頭。根據不同器官 輔助治療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據了解,肺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有90%以上,但存活率隨病程階梯式下滑,第二期為70%至80%,第三期為30%至40%,第四期僅剩約10%。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晚期肺癌常見的三大轉移器官為肺部、腦部及骨頭,癌細胞轉移的器官愈多,影響存活率愈甚。「此時除了主要治療,也應根據不同器官來決定是否要輔助治療。」晚期肺癌 四成轉移骨頭以骨頭轉移為例,晚期肺癌約有四成會轉移至骨頭,最常見擴散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與大腿骨。王金洲說,起初患者可能只會感到骨頭輕微痠痛,但癌細胞會不斷「噬骨」,出現脊椎神經壓迫,骨轉移所致的疼痛會影響患者的食衣住行,甚至躺著也痛,必須以嗎啡鎮靜,生活品質相當差。除了帶來劇痛感,骨轉移也會破壞骨質,使得骨骼脆弱容易發生骨折。有效治療 還是早期發現過去肺癌骨轉移的輔助治療為放射治療,近年則有健保給付的單株抗體保骨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所致的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或預防骨質流失,降低病理性骨折等骨骼傷害風險。不過,王金洲提醒,單株抗體保骨藥物為減輕肺癌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提高生活品質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最重要的仍需根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向,進行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來控制腫瘤,才是抗癌與兼顧生活品質的關鍵。肺癌要能有效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早期發現。王金洲說,有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均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逾50歲且具前述危險因子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也是目前早期肺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