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於五月中旬爆發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昨天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二,再創新高紀錄,高於全球平均值,迄今仍看不到下降轉折點,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與未能即時調整用藥指引,延誤用藥時機有關。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則點出癥結,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
資料顯示,英美兩國確診者在高齡化及慢性病盛行率方面,都與台灣差不多,首波疫情致死率雖高於台灣目前數值,但很快就開始反轉、下降,即便又發生數波更嚴重的疫情,但致死率趨穩於低點。
為何台灣致死率一直下不來,且往上爬升?蘇益仁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說法為確診者年齡偏高、共病較多,但其他國家皆是如此,但都能緩步下降,唯獨台灣疫情逐步趨緩,確診者致死率卻不降反升,在用藥上確有檢討必要。
蘇益仁指出,去年國外醫界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最佳投藥時間點為輕症、中度患者,提早使用才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直至六月八日才調整用藥指引,不開放重症使用瑞德西韋,顯然動作慢了點。
更誇張的是,五月中旬爆發疫情,一直到五月底,臨床醫師如想使用瑞德西韋,必須提出申請,疾管署審核後,回傳結果,醫院再派員至疾管署領藥,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瑞仁表示,光耗在行政流程就需花上一兩天時間,當然可能延誤患者用藥時機。
單株抗體藥物也是如此,因為價格昂貴、數量有限,指揮中心進口藥物後,臨床醫師申請用藥,還得經過指揮中心專家核准,常因書面資料準備不全,與臨床實際情況有所落差,而無法通過審核。即使順利取得藥物,行政流程也得花上十二小時,有些重症患者就錯失治療關鍵時機。直到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遠在六月初公開呼籲,指揮中心才開始積極購買藥物,並逐步放寬用藥標準。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認為,台灣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面對新流行疾病,醫療人員亟需醫療資訊系統的輔助和引導,指揮中心應積極擬定「標準化的治療」,以降低死亡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