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8
筆 文章
-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購默沙東抗病毒新藥 陳時中:進入合約修訂最後階段
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為抗疫鐵三角之一,默沙東藥廠宣布旗下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將向美國食藥局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全球預期將掀「搶藥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院透露,採購流程現已走到「雙方修訂合約」的「最後階段」。隨著戶外運動已有條件開放不戴口罩,外界認為這類措施之放寬,是否代表全國距離一級警戒越來越近?陳時中表示,可以這麼說。另有關十一月可能開放抗體反應較佳之混打方式,今天陳時中提醒,即便混打效價高,「疫苗還是及早接種最重要。」至於追加劑的採購,陳時中表示,仍維持之前所報告的情況,明年已經採購兩千萬劑莫德納疫苗,後年採購一千五百萬劑疫苗。有關城中城重大死傷反應獨居長者的居住安全堪慮,陳時中表示,衛福部建構獨居老人照顧體系,各縣市政府都有列冊關懷,並且定期清查核更新,截至今年三月底,全國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共計4萬2277人。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加倍 薑黃+黑胡椒讓感冒快快好
時序入秋,感冒和流感病毒開始活躍。事實上,治療感冒並沒有特效藥,醫師總是告訴你多休息、補充水分。當然,吃對食物也很重要,可以緩解感冒症狀並增強免疫力,降低感冒嚴重程度,更快好轉。洋甘菊茶喝洋甘菊茶和體內抗菌活性增加有關,但它真正的影響,可能是幫助睡眠,從而保護免疫力。一項研究顯示,喝幾周洋甘菊茶的產後婦女與不喝洋甘菊茶的產婦相比,睡眠品質更好。薑黃讓薑黃呈現鮮黃色的薑黃素,是一種天然抗發炎化合物,已被證實可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並增強抗體反應。把薑黃與黑胡椒混合,會顯著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程度)。可在湯、肉類或煮熟的蔬菜撒上薑黃與黑胡椒。核桃核桃除了是頂級抗發炎食物,還有很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B6、銅和葉酸,支持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還顯示,核桃能減輕心理壓力,失控的壓力會削弱免疫力。把核桃當零食吃,或切碎灑在沙拉上都很棒。特級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抗菌特性,可降低感染風險。它的抗氧化劑也被證實可預防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搭配葉綠蔬菜食用,或淋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上,例如馬鈴薯。蔬菜與肉湯(Broth)熱湯、雞湯一直被當成舒緩感冒良方,科學研究也證實它的益處。感冒會引發上呼吸道發炎反應而導致鼻塞,熱湯中的蒸氣會加速黏液通過鼻子,緩解鼻塞。此外,湯中的鹽會使身體保留更多水分,緩解脫水,有助減輕頭痛和口乾。如果不吃雞肉,可以選擇蔬菜湯,用大蒜、薑、辣椒、薑黃和黑胡椒等添加物調味。辣椒辣椒有助稀釋黏液、緩解鼻塞。辣椒素是一種使辣椒產生熱量的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抑制咳嗽。在茶、湯或肉湯中加入少許辣椒粉。大蒜大蒜被用來預防疾病、抵抗感染和治療傷口,已有悠久歷史。後來有多項研究證實大蒜確實能支持人體免疫系統。在一項稍早的研究中,受試者在寒冷冬季每天服用安慰劑或大蒜補充劑,持續12周,與安慰劑組相比,大蒜組的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即使受到感染,恢復的速度也較快。生薑生薑可緩解噁心,且具抗菌和消炎特性。為了獲取最大益處,選擇新鮮的生薑,切片或磨泥,加入茶、肉湯、果汁中。香蕉香蕉容易消化,是對消化系統友善的食物之一,因疾病導致食欲下降時,香蕉是少數仍有吸引力的食物。它還能提高血糖並供應能量,同時提供有助支持免疫系統的維生素C、B6、銅和葉酸。香蕉吃膩了,不妨將其搗成泥,淋上蜂蜜和磨碎生薑,放進冷凍庫當冰棒吃。檸檬四分之一杯(約60ml)鮮榨檸檬汁可提供每日維生素C需求的30%,除了支持免疫力,這種營養素也是強大的抗氧化劑,是DNA修復和血清素生成所必須,後者有助促進幸福和睡眠。石榴汁在石榴汁中發現的類黃酮抗氧化劑,被證明可對抗病毒,並縮短感冒時程達40%。直接喝石榴汁,或加入水、洋甘菊茶飲用。綠色蔬菜綠色蔬菜除了提供抗氧化劑,所含植化素更能優化腸道免疫系統,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以初榨橄欖油清炒綠色蔬菜,加上大蒜、薑黃、黑胡椒,就是抗氧化力非常強大的一道菜。營養師提醒多喝水 少加工品除了以上食物,感冒時喝大量的水,以補充每次咳嗽時通過肺部流失的液體,或因出汗而流失的液體也很重要。避免吃會加劇炎症或給免疫系統帶來壓力的食物,如精製糖、加工食品、咖啡因和酒精。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10-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涵蓋率破61% 追加第3劑將參考國外經驗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統計,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破61%;因應疫苗抗體可能下降,指揮中心今天說,明後年已採購3500萬劑莫德納疫苗,並以國外經驗作為追加第3劑的參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陸續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接種39萬2149劑,以輝瑞BNT(Pfizer-BioNTech)占最多。截至目前,疫苗人口涵蓋率達61.44%,劑次人口比每百人82.95劑。疫苗研究持續進行,媒體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提問,國外研究顯示接種輝瑞BNT、莫德納(Moderna)疫苗後8個月,抗體水準可能降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目前看起來各種COVID-19疫苗都可能發生疫苗抗體下降的情況,而明後年政府已採購3500萬劑莫德納疫苗,其他疫苗採購也還在洽談中。莊人祥也提到,目前看到美國與其他國家針對追加第3劑COVID-19疫苗的建議,如65歲以上、高風險或經常暴露病毒風險的人員,可評估接種,未來也會持續請教專家意見,做為第3劑疫苗的參考。此外,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10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其中7人屬完整接種後的突破性感染個案,接種疫苗廠牌包含BNT、科興與嬌生(J&J)疫苗。
-
2021-10-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11/18起完整接種才可入境 我指揮中心這樣回
世界醫師會(WMA) 世界大會於台灣時間15日晚間在英國倫敦舉行,會中通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提的「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相關機制」決議文修正案。對此,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感謝各國在大會上的力挺,再次表達感謝。美國白宮15日宣布,自11月8日起實施新的外國旅客入境措施,要求所有透過航運及陸運入境美國的外國旅客,必須完全接種FDA或WHO核准的新冠疫苗,並出示疫苗接種證明,認可疫苗包括,輝瑞、莫德納、嬌生、AZ、中國國藥與中國科興共六種。對此,陳宗彥表示,美國國務院目前規畫要公布18日起的措施,詳細計畫內容還沒確定,我們會跟外館與外交部,持續掌握美國施行計畫的內容。國外研究顯示,BNT及莫德納施打8個月後抗體驟降,我國是否考慮採購嬌生或打第三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新冠疫苗施打後抗體下降,各種廠牌都有類似情況,明後年我國已採購莫德納3500萬劑,其餘也在洽談中。至於是否施打第三劑,莊人祥表示,美國與其他國家針對施打第三劑做出建議,針對65歲以上或高風險民眾,或時常暴露在病毒空間下的工作人員,指揮中心會交給專家討論,以作為未來施打考量。日本外長昨宣布將再捐贈台灣疫苗,陳宗彥表示,日本捐贈疫苗數量以及日期,目前還在協調中,會根據疫苗抵達時間,再決定要第幾輪施打。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10-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內湖某幼兒園確診教師提前解隔 18日可復課
台北市內湖區某幼兒園一名老師11日確診COVID-19,導致80人居家隔離、2班停課。北市府今天表示,因中央研判個案屬舊案,與接觸者皆可解除隔離,幼兒園可在18日復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日宣布新增1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北本土個案(案16411),為40多歲女性、北市內湖區幼兒園老師,9日就醫採檢、11日確診,由抗體檢測結果評估屬於舊案。台北市衛生局當時連同教職員、學生及家屬共匡列80人居家隔離,並要求曾與確診者接觸的2個班級停課14天,原定23日復課。衛生局專門委員歐佳齡今天在台北市防疫因應記者會上表示,由於這名個案在11日及14日的採檢結果都是陰性,依據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研判是較為早期的感染,且接觸者128人的採檢也都是陰性,因此接獲疾管署通知,個案與接觸者都可解除隔離。台北市政府表示,案16411在台北市的80名接觸者已在今天全數解隔,原定停課14天的兩個班級也可在18日復課。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AZ+莫德納」混打進展最快? 長庚10月底也有結果
國內混打實驗計畫,包含台大醫院、長庚醫院等,也持續進行混打研究中,台大醫院表示「AZ–莫德納」混打實驗已有初步結果,比二劑AZ疫苗佳,且與AZ混BNT疫苗相當。然而國內早已開放醫護人員進行「AZ–莫德納」混打,長庚醫院收案700名醫護進行抗體追蹤及觀察,可望在10月底公布結果。另外疾管署委託在北中、南、區院所進行混打計畫,加上國內BNT疫苗到貨,未來各醫院是否還有進一步考慮可在二劑混打BNT,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北部已收案完成,中南區仍在收案中,該計畫會陸續追蹤抗體維持狀況供政策參考,並不會因結果出爐就開放國內混打BNT疫苗。李秉穎表示,疾管署委託北區院所的台大醫院主持「AZ–莫德納」、「AZ–輝瑞」、「高端–輝瑞」、「高端–高端」混打後抗體追蹤計畫,每案預計收到200多人,從收案到觀察至少有一年半期觀測,但關於台大醫院自行主持的混打實驗,不清楚目前進度是否為進展最快。但他指出,若台大醫院初步表示,已完成「AZ+莫德納」混打數據屬實,其保護力跟國際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較「AZ–AZ」效果佳,而與「AZ–BNT」效果相當,也僅代表國內做出來的結果,都與國際數據吻合。中區院所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主持,中國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仍在收案中,但認為在國外已有混打及抗體效價的實驗成果,且施打對象涵蓋不同人種,數據完整,台灣卻要再自行針對EUA疫苗進行混打抗體追蹤,該計畫意義不大且勞民傷財,若要針對高端疫苗等國產疫苗進行實驗,那應該由高端自行主持。長庚醫院也有兩組混打研究正在進行,林口長庚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醫師陳志榮指出,其中一項臨床試驗是比較「AZ–AZ」、「AZ–高端」等效價進行追蹤,第二劑疫苗隨機分配,共收案100人,已經收案完成,預計下個月有結果。另外一項則是觀察性研究,是根據長庚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AZ–AZ」、「AZ–莫德納」、「莫德納–莫德納」進行抗體追蹤,總計已收案700多人,預計10月底就會有結果。未來針對是否會針對BNT進行混打計畫收案及追蹤抗體追蹤,他認為醫護人員多已施打完一劑疫苗,第一劑打BNT疫苗可能性不大,未來可針對院外一般民眾進行收案,若有施打BNT疫苗者欲知道自己抗體狀況也能至醫院追蹤。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再到貨開放打第二劑? 莊人祥:還在規畫中
第八批BNT疫苗清再到貨82.7萬,而第12輪已針對「全年齡」開放,如今BNT再到貨,是否可以不用再等到接種後10周,可依照仿單間隔21天即可接種第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批到貨的疫苗還在規畫中,最近仍會針對第12輪的規畫後續再報告。而外界質疑BNT穩定到貨但是預約狀況不如預期,逼得指揮中心連續兩輪增開接種對象,是否會有催打作為?莊人祥則表示,會加開主要是因為預期有八成多的民眾會預約,且量能都已開放,因此希望多增加一些民眾可讓服務不會空轉,和「打氣差是兩回事」。而第12輪疫苗分兩階段預約和施打,但有民眾反映第一階段有事沒辦法接種,可否保留身份第二階段再預約?莊人祥表示,若有事沒辦法前往接種,可以等到第二階段預約,但仍希望可以照規畫進度,以免造成太多個案造成接種量的差異。新冠肺炎藥物方面,我國正向美國藥廠默沙東旗下新冠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向藥廠洽談,指揮官陳時中上午表示,「已經快要簽約」。莊人祥則表示,還在簽約中,還沒有完全確定數量。而口服藥主要是用於治療輕症病患,不像是其他單株抗體必須要在醫院或集中檢疫所施打,也可能在家隔離直接服藥,因此適用對象都要等進貨後評估。至於輝瑞旗下口服抗病毒藥將展開三期臨床試驗,傳我國有五家醫院將加入計畫,包括台大、亞東、中國附醫、台中榮總及高雄長庚,我國是否也會採購?莊人祥表示,輝瑞現在剛進入第三期,會再請廠商來報告第二期結果和第三期研究進展,但還沒有到採購階段。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阿嬤接種AZ後被診斷罕病 南投醫院通報不良反應待釐清
南投80歲陳姓阿嬤兩周前注射AZ疫苗第二劑,之後出現雙腿無力,近日因此跌倒撞到頭,經南投醫院診斷為罹患罕見「格林巴利症候群」,經治療後才逐漸改善,醫院也通報不良反應,是否有因果關係,將由相關單位進一步釐清。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說,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是急性周邊神經病變,每10萬人約1.65例。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感覺異常、吞嚥及呼吸困難,且惡化快速,患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癱瘓,甚至危及性命。感冒或腹瀉等感染之後,引發身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但卻攻擊病人神經,使得全身神經及肌肉功能急速下降。家屬表示,阿嬤兩周前接種AZ疫苗第二劑,之後雙腿無力,沒想到緊接著就因下肢不穩而跌倒,南投醫院腎臟科與神經內科醫療團隊合作治療,症狀逐漸改善。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說,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整體來說仍然利大於弊,建議民眾仍應盡快完成疫苗接種,提升疫苗覆蓋率。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老婦爆格林巴利症候群 發病前2週曾打AZ
一名老婦出現急性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下肢無力而跌倒撞頭送醫,一度插管,家屬指老婦2週前接種AZ疫苗第2劑,南投醫院安排血漿置換術治療,同時通報不良反應。南投一名80多歲的陳姓老婦日前在家突然下肢無力而跌倒撞到頭,家人趕緊將老婦送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檢查診斷為罕見的格林巴利症候群,進行血漿置換術後,症狀明顯改善,拔除呼吸器,持續住院治療。陳姓老婦的家屬當時向醫師表示,老婦在身體不適前約2週有接種AZ疫苗第2劑,之後陸續聽到老婦透露雙腿無力,沒想到就因下肢不穩而跌倒。南投醫院已進行COVID-19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施打疫苗與老婦的症狀是否有因果關係,由相關單位進一步釐清。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急性周邊神經病變,發生率不高,每年每10萬人約1.65例,臨床上,可能會出現肌肉無力、手腳感覺異常、吞嚥及呼吸困難,病程惡化快速,患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癱瘓,甚至危及性命。鄭耕兆表示,病人可能是在感冒或腹瀉等感染後,引發身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但卻攻擊病人神經,使得全身神經及肌肉功能急速下降,目前在腎臟科與神經內科醫療團隊合作下,讓患者接受血漿置換術治療。腎臟科主任莊宗芳指出,血漿置換術主要是將血漿中有害的抗體,使用透析方式濾出,接著補充新鮮血漿送進病人體內,有助患者加速肌力恢復速度。南投醫院表示,過去若需要血漿置換術只能到外縣市治療,院長洪弘昌致力提供縣民充足醫療資源,引進血漿置換機等高階設備,讓縣民安心在地接受治療;另外,COVID-19疫苗整體來說仍利大於弊,建議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配合政府防疫,保障健康。
-
2021-10-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明感染源」納降級指標?羅一鈞:計算將排除舊案
國慶連假三日結束,本土疫情又迎來「零確診」,各行業也期盼疫情趨緩後,能逐步放寬解封。有民眾指出,為因應實名制,許多百貨商場僅剩下單一出入口,更容易發生意外。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會提醒公共場域要落實防疫,現階段因應人流總量管制,因此單一出入口需要進行體溫測量、實聯制等,若有意外事件等任何災害發生,也要按照疏散策略進行。陳宗彥指出,平時百貨公司各場所都有針對災害管理落實疏散機制和演練,若有突發災害發生,所有通道也要立即打開進行疏散。另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立院質詢時表示,未來降級的指標中,「不明感染源」的案例也是參考。陳宗彥表示,不明感染源只是其中一個指標,降級考量會有眾多指標做為參考,不管一、二、三級警戒都有相關規範,都會綜合參考,也會看整個疫情狀況,適度放寬讓社會可以適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不明感染源」個案會排除久遠的個案,例如幼兒園教師等,就屬於不明感染個案,但非近期感染,未來將與專家討論如何計算潛伏期等指標。羅一鈞進一步說明,昨日這起幼兒園個案周遭接觸者都是陰性,還沒有出現相關群聚,所以不會針對陰性的接觸者去驗抗體。對比過去新北幼兒園群聚案,是因為周圍接觸者很快就有陽性群聚個案,因此採檢驗抗體、抽血等多管齊下,但此案經疫調評估,認為沒有額外需要做抗體檢查。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安全如何把關?檢驗封緘貼紙藏玄機
COVID-19疫苗接力到貨,在貼上封緘貼紙、配送各地供全民接種前,衛福部食藥署的檢驗團隊,擔任疫苗安全守門人,鷹眼檢查疫苗並耗費心力檢驗,逐批完成嚴謹的檢驗程序。國內現有4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供民眾接種,無論是國產或進口疫苗,都必須經過嚴格把關。疫苗外盒上的封緘貼紙,是疫苗配送、倉儲、檢驗等各種訊息的總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截至10月5日,已有64批、1865萬6360劑COVID-19疫苗,通過檢驗封緘放行。食藥署長吳秀梅告訴中央社記者,疫苗屬生物製劑,每一批可能都有些微變化,因此疫苗出廠前要品管檢驗,出廠後還是需要逐批檢驗,且看的不是疫苗原液批號,而是最後分裝出廠的批號,才能做最詳盡的把關。擔負檢驗重任的,就是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的生物藥品檢驗封緘團隊,成員背景包含醫檢師、藥師、獸醫、化學及生物專家,有人擅長檢驗疫苗,有人負責培養細胞、種病毒,過程宛如精細的手工業,人人各司其職且合作無間。疫苗檢驗團隊的工作,從尚未到貨前就得提早籌備。各種COVID-19疫苗都有特定的規格,因此每當有新的疫苗廠牌要辦理查驗登記,就得建置新的檢驗方法,並以標準品對照,從無到有的過程,燒腦程度高,吳秀梅也稱讚「同仁們實力都很強。」檢驗方法建置後,檢驗過程的實務操作更是不能馬虎。疫苗檢驗封緘流程,可分為抽樣、檢驗及封緘3大部分。首先,疫苗抵台後,食藥署人員須在宛如「廣寒宮」的低溫倉儲內,確認疫苗數量與冷鏈溫度,還得使出鷹眼,仔細檢查外觀是否有異物,防止幾年前的流感疫苗混入異物事件重演。接下來是最關鍵的檢驗細項,包含安全性(無菌、細菌內毒素、異常毒性等)、效價(抗原含量、病毒量、抗體中和等)、鑑別、化學試驗(保藏劑、佐劑、不活化劑等)等檢驗,需耗費7到35天不等時間。疫苗試驗必須在實驗室內進行,因實驗室進出須經過多道程序,檢驗人員做實驗前都得避免吃飯、喝水,耐著挨餓一氣呵成完成當次檢驗工作,相當辛苦。不同的COVID-19疫苗,所需的檢驗程序不同。如腺病毒載體技術的AZ疫苗需經過7道檢驗程序,屬於mRNA技術的莫德納、BNT疫苗又多了數道程序,得要進行RNA含量、RNA包覆率等試驗。至於國產高端疫苗為次單位蛋白疫苗,檢驗程序更多達11道。食藥署研究檢驗組長王德原先前提及,當中最耗時的是效價試驗,必須以動物實驗測試免疫抗體生成狀況,再取血進行病毒中和試驗,過程長達30至35天。吳秀梅也說,若動物實驗的小鼠打了疫苗後死亡,食藥署不會去追尋原因,直接判定整批疫苗不合格,如此嚴格把關,就是為了疫苗安全,讓民眾安心接種。疫苗產品檢驗與文件審查合格後,食藥署會核發疫苗封緘證明書,並於產品最小包裝上黏貼「藥物檢查證」貼紙,供醫療院所識別。這張小小的封緘貼紙,也象徵著配送、倉儲、檢驗等各方人員努力成果。「謝謝全民的體諒,給我們一點時間。」吳秀梅說,疫苗檢驗是相當嚴肅且重要的程序,且不僅是COVID-19疫苗,其他疫苗或生物製劑也同樣經過嚴格把關,如10月起開打的流感疫苗,也已完成8成檢驗量。但吳秀梅坦言,食藥署實驗室做為國家級的檢驗實驗室,集中在空間原就不大的昆陽大樓,愈顯得局促。她表示,期盼未來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級實驗大樓能順利招標落成,讓化學、物理與醫材實驗室搬遷過去,讓負責疫苗檢驗的生物實驗室能有更寬敞空間,持續替全民疫苗安全把關。
-
2021-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日確診都舊案?專家籲監測性篩檢
國內昨新增一例本土個案及十例境外移入,無死亡案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本土個案四十多歲女性(案一六四一一),確診時Ct值卅四點九,研判為舊案,已匡列接觸者九十八人。她為幼稚園員工,雖住在新北市,但幼兒園在台北市內湖區,初步研判與新北市群聚幼兒園事件無關。該案服務的幼兒園,即日起停課十四天,預計十月二十三日復課。莊人祥表示,該個案五月下旬有咳嗽症狀,十月九日因其他原因就醫採檢而確診,因七月打過第一劑莫德納,血清檢驗呈IgG陽性,疫苗產生抗體的可能性高,但因N抗體也是陽性,研判應感染過病毒而產生此抗體。連續兩天本土確診者均被認定為舊案,專家提醒,就算是舊案,在社區疫情穩定階段仍須實施監測性篩檢,若發現不尋常個案,才能快速提升防疫層級。昨新增十例境外移入,五男五女,介於十多歲至五十多歲,分自印尼、美國、菲律賓、新加坡及蒙古入境,入境日介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九日。其中九例接種過疫苗,僅有七例為突破性感染,包括自印尼入境兩位個案接種科興疫苗、一名自菲律賓入境個案接種AZ疫苗、一名自菲律賓入境的個案及一名自美國入境個案接種BNT疫苗,從蒙古入境的兩名個案則曾接種過國藥疫苗。疫情風險逐日降低,部分場所並未落實防疫措施。莊人祥說,實聯制、體溫量測等防疫措施將持續下去,希望店家及民眾都能配合。此外,打過二劑莫德納仍突破性感染、基因定序為Delta變種病毒的華航女副機師個案一六三七七,小孩就讀的北市國小預防性停課,匡列的九名密切接觸者及擴大採檢的一四九人,PCR採檢結果均為陰性,已解除隔離,今天可復課。
-
2021-10-11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到底要不要驗?先弄懂何謂血清抗體檢測
最近四叉貓抗體檢測事件弄得沸沸揚揚,到底要不要進行抗體檢測,抗體檢測的原理如何?其檢測之規範如何?也是大家亟需知道而且關心的議題,美國疾病管制局在今年9月21日也草擬一份指引與規範,謹此本人收集一些文獻資料,將一些與新冠肺炎血清抗體檢測有關訊息稍作整理,與讀者分享: (一)血清抗體檢測之種類根據美CDC公佈之血清抗體檢測大約分成兩大類,其一叫做結合抗體檢測,另一大類叫做中和抗體檢測,第一大類結合抗體檢測又分為二部分:(1)結合抗體快篩試劑:它是利用簡單之側流測定方式(lateral flow test method),不需額外專門或昂貴設備,約10-15分鐘(小於30分鐘)就可以知道結果,抗體快篩能夠找到已被感染的病患或已接受疫苗施打的民眾,此檢測只要利用指間針刺滴血即可測試,非常簡單快速。(2)結合抗體-實驗室檢測:是利用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或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CIA)來檢測抗體,可以分別檢測IgG,IgM或二者合併,可偵測對抗棘蛋白(S)、核鞘蛋白(N)或二者合併之抗體,此需要由檢驗室專業人員在實驗室利用特殊儀器進行,費時要數小時之久。至於第二大類中和抗體檢測:此檢測法是利用類似ELISA的方法進行測試,了解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可以阻止病毒中棘蛋白(S)之受體結合區域與細胞之ACE-2受體結合。此方法需要數小時至數天,比較費時。 (二)全球新冠肺炎之抗體檢查概況到目前為止,英國曾對17歲以上健康捐血者隨機抽選250份樣本(在此期間英國疫苗之覆蓋率第一劑89%,第二劑82%),利用抗體快篩檢測,結果發現所有抗體陽性的受檢者,其中81%是疫苗產生的,另外19%是由自然感染產生的。至於美國,從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針對16歲以上捐血者,每月隨機抽選2,000位血液採樣,結果發現在2020年12月14日施打前,抗體陽性率由3.5%增至11.5%而已,而後開始施打疫苗則抗體陽性率激增至83.3%,其中的76%是因疫苗而得到抗體,足見疫苗施打的重要性。另外在此項研究中發現有一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血清抗體陽性率隨著年齡、地區及種族有不同的陽性率而有所不同,老年及亞洲族群有較低自然感染陽性率,而施打疫苗後陽性率變為最高,足見疫苗施打對老年及亞洲族群特別有效。(三)疫苗保護原理從全球疫情及疫苗施打的狀況,充分顯示疫苗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的防止感染,但只要施打疫苗,可以刺激體內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其抗體反應可分IgG及IgM,其作用可使抗體與病毒結合,防止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加上疫苗亦可啟動細胞性免疫,亦會產生毒殺性T細胞、記憶性 T細胞及B細胞。所以疫苗施打,無可諱言,是防疫抗疫最重要的一環。(四)如何區分是自然感染或施打疫苗的抗體反應因為疫苗是針對病毒表面S蛋白製造的,所以打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只有針對S棘蛋白產生的抗體,如果是自然感染的產生的抗體,因新冠病毒本身之表面除了S蛋白還有N蛋白(核鞘蛋白),所以會同時產生對抗S及N蛋白的抗體。一般而言,只要有抗S棘蛋白的抗體就具有免疫保護力。(五)抗體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重要性此次萬華社區新冠肺炎確診者較多,台北市政府即將進行新冠肺炎血清抗體服務計劃,其服務計劃,主要有下列四大重要性:(i).了解過去實際感染情形,可以知道其盛行率如何?(ii).可以協助疫情追蹤調查,阻斷可能的感染源(iii).可以了解感染後免疫如何變化?何時變化?整個感染後的免疫反應可以充分掌握(iv).有助了解疫苗的保護力如何?所以此項服務計劃,有其重要性。結語有關新冠肺炎之血清抗體檢測,可用來回溯了解過去的疫情,可以用可能感染的人做為檢測對象,來了解血清中抗體是否陽性,如果抗體陽性表示已產生抗體而具有保護力,而且也有助於了解疫苗施打後產生抗體保護力的情況,對於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的調查可以提供寶貴的資料,對將來的防疫政策可供參考,希望此項計劃能夠順利成功。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受試者成「韭菜孤兒」? 莊人祥:解盲後專案施打
指揮中心8月中宣布,聯亞生技的新冠疫苗未過EUA。當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表示,會協助受試者施打其他疫苗。然而有民眾在PTT抱怨,兩個月過去了,至今仍未獲得專案協助接種,成為「韭菜孤兒」。對此,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將等聯亞的試驗解盲及針對受試者造冊後,再由中央安排接種。聯亞疫苗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收案3千多人,6月底申請緊急授權許可(EUA),因中和抗體數據未達標,8月16日遭食藥署駁回。受試者如何後續如何獲得完整保護力備受關注,當時陳時中說,「他們都是為社會努力」,會協助受試者打其他疫苗。但有受試者上網抱怨,自己回聯亞門診詢問相關專案接種計劃,得到的回復為10月底到11月初才會和個別受試者解盲,且分三個專案處理。一是若為接種生理食鹽水的控制組,可以去排公費疫苗;二是接種疫苗的試驗組,可選擇繼續接受第三劑試驗;三是試驗組但不想接受第三劑試驗者,可以去排公費疫苗。因此這位網友質疑,原先「說好的專案處理呢?」對此,莊人祥表示,由於目前聯亞尚未解盲,因此專案尚未啟動。而一旦聯亞解盲後,會積極要求聯亞給受試者的造冊名單,屆時就會由中央安排接種。至於半途退出試驗者,則無法造冊接種,須到預約平台等待符合資格後,才可預約接種。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歐暫停年輕人打莫德納卻允許BNT? 專家指關鍵在此
考量心肌炎風險增加,歐洲多國陸續暫停年輕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建議改接種BNT疫苗。莫德納及BNT疫苗都是mRNA疫苗,為何各國對莫德納有疑慮,卻允許年輕人接種BNT?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劑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BNT是最早完成兒童青少年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也已通過美國緊急授權使用,而莫德納劑量是BNT的三倍以上,抗體生成性佳但副作用也較強。目前莫德納正在研究濃度比BNT還低的劑型,如果成功,可望重拾競爭力。外電報導,加拿大數據顯示莫德納疫苗在年輕族群身上引發心肌炎的風險,高於BNT疫苗。包括冰島、瑞典、芬蘭暫停30歲以下接種莫德納疫苗;丹麥則限制18歲以下不能打莫德納疫苗,挪威建議30歲以下打BNT疫苗。黃高彬表示,莫德納劑量是100微克,但BNT只有30微克,莫德納相對劑量較大,雖然有利於生成較高濃度的中和抗體、保護力佳,但也導致很多人第二劑接種後感覺「像被車撞」,時間長達四、五天;BNT疫苗第二劑不舒服的時間平均只有三天,感覺也沒有這麼強烈。黃高彬表示,為了解決的這個問題,莫德納疫苗正在研發25微克的新劑型,如果能夠證明用較低劑量就有同樣的防護力,到時候新一代的莫德納疫苗可能又會比現在的BNT疫苗更具優勢。黃高彬表示,社會大眾對於疫苗的評價,常常會隨著更多新資料的問世而起伏,很多原本好像被比下去的疫苗,隨著時間進展,或許又會有新的地位,比如第二代AZ疫苗已經證實對於難纏的Beta變異株有效,T細胞反應維持不減弱,可望成為未來對抗病毒變異的利器。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
近六成國人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第二劑疫苗覆蓋率偏低,但歐美許多國家早已研議第三劑打法及適用對象,而幾家國際藥廠也著手研發次世代疫苗。什麼是「次世代」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只要是改良現有的疫苗,都可稱作「次世代疫苗」。劑量調整、改良劑型等,都是未來研發焦點。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劑量調整」為次世代疫苗主要改良方向之一,藉此減少副作用;再者為「改良劑型」,希望讓疫苗更方便接種或更容易進入人體作用;另嘗試結合其他疾病,希望苗接種一次,便可預防多種疾病。黃高彬表示,當疫情趨緩,疫苗接種急迫性變低,民眾就會檢視疫苗的副作用,為此,許多藥廠研發次世代疫苗,重點放在調整劑量,以降低副作用,像是莫德納疫苗原本劑量為100微克,最近著手研究25微克劑量的效果。因應新的變異株,找出發生變異的基因片段加入疫苗。國際間不斷出現新的變異株,AZ、莫德納、BNT等疫苗早已著手因應。例如,AZ研發次世代疫苗AZD2816,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在接種過疫苗和未接種過疫苗的成人中,評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預計年底前可發表結果。至於莫德納疫苗,在南非變異株(Beta)出現後,便著手研發次世代疫苗mRNA-1273.351,並以三種方式對已注射過兩劑莫德納疫苗的成人進行臨床試驗,包括以次世代做加強針、以原本疫苗減半劑量做加強針、以原本疫苗和次世代疫苗各半做加強針。黃高彬表示,藥廠針對變異株來改良次世代疫苗時,通常先拿掉一些沒用的基因片段,並找出變異株發生變異的片段,加入疫苗陣容。所謂「沒有用的基因片段」主要是指部分基因片段可能誘發可結合病毒的非中和抗體,難以防止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反而增強病毒感染免疫細胞,導致疾病嚴重度惡化,或誘發更嚴重的副作用,黃高彬說,「過去研發登革熱疫苗時就有這樣的問題。」在實驗室中可完成,會比重新研發疫苗時程快速。黃高彬強調,這些基因片段的置換和修飾,可在實驗室完成,因此次世代疫苗在研發時程上會較重新研發疫苗來得短。施信如持同樣意見,她表示,針對變異株發展次世代疫苗一定會比之前發展全新疫苗來得快,可以使用免疫橋接方式,在實驗室或是使用動物實驗就可驗證抗體是否對變異株有效。像是流感每年針對不同病毒株型別研發疫苗效力時,就是使用雪貂來看是否產生抗體。至於不同類型疫苗在變異株研發次世代疫苗的速度上,施信如認為,mRNA疫苗應會最快,其次是腺病毒疫苗,最後是次單位疫苗。mRNA疫苗可以直接置換基因片段,因此速度應該最快;其次為以腺病毒為載體的疫苗,如AZ,則要看DNA送進病毒後是否和原先長得一樣好,才能大量生產,因此需要一些時間觀察。至於次單位疫苗,如高端,則多了蛋白質純化的步驟,因此速度應會最慢。不過,由於原先的研發平台都已建立好,速度上不會差太多。結合流感與新冠肺炎預防,都在臨床前試驗階段。至於改良劑型,如鼻噴劑和結合其他疾病來研發次世代疫苗的構想,已有許多藥廠正進行。黃高彬表示,由於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是冬天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許多藥廠想朝新冠肺炎結合這兩種疾病發展次世代疫苗,甚至部分藥廠想加入副流感,等於打一劑就能一勞永逸,不過目前都在臨床前試驗階段。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捲起袖子,施打第三劑疫苗,向全美民眾宣導追加劑計畫起因於新冠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在完成接種四至六個月後開始減弱,且面臨變種病毒,「突破性感染」案例時有所聞,接續施打第三劑,是各國疫苗政策重要議題。第二劑疫苗主要為防重症,第三劑目的是抵抗變異株。簡單而言,第二劑疫苗主要功能為防重症,第三劑目的是抵抗變異株。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年初研究指出,接種第一劑mRNA疫苗,且沒有新冠感染史的人,施打第二劑mRNA疫苗後,才能激發出完整的T細胞防護力。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接種第二劑疫苗除要拉高抗體外,還有另一項目標是激活免疫記憶、T細胞防護力,由於新冠疫苗大部分不是活性疫苗,除了嬌生以外,其餘國際廠牌疫苗都須接種兩劑,若接種兩劑以上,保護力都會提高。是否追加第三劑,要考量危險性及疫苗供應的穩定度。所幸台灣目前尚未受變種病毒肆虐,但各國在Delta的侵襲下,引發疫苗長期有效性的疑慮。「對抗疫情第三劑是否追加,像是一體兩面的選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追加的原因無非是,害怕抗體濃度隨時間而去、保護力下滑,這時就有施打第三針的必要;倘若只是要避免染疫後的重症、死亡率,相對而言重要性便減低。現實面而言,追加第三劑要考量危險性,及疫苗供應的穩定度,不同國家作法不盡相同。邱南昌舉例,像是以色列BNT供應量穩定,便實施全體國民施打第三劑。至於美國部分,CDC並不建議一般人打第三劑,但考量高風險族群,如慢性病、重大傷病者等,染疫重症風險較高,即希望追加疫苗,補足保護力。像是50至65歲有高風險疾病狀況,以及18歲以上長照機構居民應該(should)應該接種;而18至49歲有高風險疾病者,以及有高接觸患者風險和高傳播疾病風險的工作者和居民,像是第一線醫療工作者、老師、食品製造業、司機、送貨員等,則是可考慮接種(may)接種。第三劑打基礎或次世代疫苗,要看如何跟上病毒腳步。假使追加第三劑的必要性提升,疫苗的挑選又是一大學問。因為新冠病毒會持續發生變異,除了延長,以及強化疫苗保護力,疫苗本身儲存便利性、通用性,容易製造等多面向,是各藥廠投入次世代疫苗研發的主要原因。目前所施打的疫苗,都是針對病毒原型株所開發的基礎疫苗,後續所開的更新版本就是次世代疫苗,不論是施打基礎疫苗,或是挑選次世代疫苗,最怕就是跟不上病毒變異的腳步,保護力還是不甚理想。邱南昌指出,打相同的疫苗,雖說抗體濃度會更高,但學理而言,追加疫苗施打,選擇次世代較有意義。如今第三劑疫苗有三個選擇,首先是基礎疫苗,也就是現在普遍施打的莫德納、BNT與AZ等,其次則是各國現正積極研發的次世代疫苗;最後是一針裡面含有基底與次世代疫苗的混合款。追加疫苗,研究顯示未產生新型或更嚴重副作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AZ疫苗已經針對變異株研發出第二代疫苗,因為已有完成三期試驗的第一代疫苗,二代AZ疫苗只要做免疫橋接即可。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接種兩劑第一代AZ疫苗之後,第三劑接種二代AZ疫苗者,效果特別好,抗體和T細胞反應都有增強,預防感染及重症死亡的效果可望再提高。輝瑞和BioNTech公司9月表示,5至11歲的兒童接種BNT疫苗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已向美國衛生監管機構提交研究數據,申請EUA授權;自南非變種病毒Beta出現後,莫德納便著手研發針對Beta的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劑加強針,2021年5月公布試驗初步結果,顯示注射次世代疫苗者,可提升受試者體內對抗Beta與Delta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量。值得慶幸的是,追加第三劑的疫苗副作用,在各國研究顯示,並未產生新型或更嚴重的副作用,人體基本上可以負荷。在全球疫苗供應仍不足的情況下,邱南昌指出,部分國家施打第三劑疫苗,把貨源用光,反而讓其他施打率不足國家,疫情更難控制,畢竟在整個地球村,他國的流行未解,自掃門前雪是無法保證疫情不會再傳過來。總體來說,追加第三劑疫苗,與疫情現況一樣,牽涉到未來疫情走向、變種病毒演化等,全民應有心理準備面對的是變動式過程。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許多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經上市,正接受大規模接種的考驗,包括台灣民眾可打的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民眾挽起袖子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各國接種後的疫情數據、還是要看驗出的抗體濃度?解讀疫苗效力,不只臨床實驗,還要看真實世界數據。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唯有從真實世界的數據才能得到答案。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臨床試驗的保護力,指的是估計風險降低的程度,不等於接種該疫苗就有多大比率不會得病;另外,抗體濃度檢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更是高,參考價值較低。抗體變化因人而異,不能用以推論個人保護力。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不同廠牌抗體試劑皆各自訂定陽性標準,是否準確也有待商榷。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也說,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抗體濃度非唯一指標,三期臨床試驗重點,放在防重症。紀鑫表示,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免疫力的來源不只是抗體,也包含T細胞反應,它不但能殺死病毒,還能建立長期的免疫記憶。邱南昌表示,在臨床試驗的情境裡,可以測抗體濃度、檢驗T細胞反應,但相關方法都還不夠成熟,也因此,各家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重點並不在保護力等實驗室數值,而是看感染、重症、死亡的預防效果。社會大眾熱衷於比較幾大廠牌疫苗臨床試驗證實的「保護力」是多少,但鮮少有人真正知道數值的意義。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今年四月出席疾病管制署線上研討會,曾特別解釋,保護力的分子是「沒打過疫苗的發病率減去打過疫苗的發病率」,分母是「打過疫苗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力指的是「風險降低的比率」,不等於疫苗放在真實世界中能讓多少比率的人不發病。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邱南昌表示,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仍然非常不錯,都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的是夠好了!」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邱南昌表示,打疫苗當然希望能夠避免有症狀感染和傳播,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預防重症和死亡。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為讓接種疫苗的效果能夠發揮到最大、延續更久,各家疫苗都在積極研發追加劑,邱南昌表示,抗體生成能力較差的高齡、慢性病患,特別需要追加劑的刺激,免疫反應才會夠強。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進口疫苗陸續到貨 10月22日進入疫苗注射高峰期
立陶宛贈台第二批AZ疫苗廿三點五九萬劑昨天到貨,政府採購的第八批莫德納一一三點二一萬劑,也在昨天凌晨抵台,未來還有大批AZ疫苗即將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幾批疫苗封緘檢驗後,預計於十月廿二日後,統一開放施打,第十二輪將是疫苗開打高峰期,同時間有四款疫苗,施打對象也將廣泛開放。國內連續九日本土零確診,但昨天新增北市一歲女童染疫,Ct值卅八,其餘五名同住家人,四人居家隔離中,一名自我監測中。其中三人篩檢為陰性,但抗體檢驗陽性,女童疑為五月本土疫情升溫後的舊案。陳時中表示,該名女童並未至幼兒園,也沒有保母,單純在家中,加上家人篩檢為陰性,對社區影響低。陳時中表示,立陶宛先前捐贈AZ疫苗二萬劑,兩批共廿五點五九萬劑,最新一批其中約四六○○劑於十月卅一日到期,將盡快安排接種,其餘效期至十一月卅日。「十月廿二日起,是疫苗注射高峰期」,陳時中指出,國內累計疫苗到貨二三七二萬劑,已突破全國人口數,排除零至十二歲,可施打疫苗人數為二千一百萬多人,目前施打量累計接種一七八八萬七四六五劑,劑次人口比為七六點卅四,人口涵蓋率為百分之五八點五二。至於昨天抵台的莫德納疫苗一一三萬劑,保留給七月十六日以前打過第一劑的一百萬人接種。陳時中表示,剩下十三萬劑先規畫給第一劑接種期滿或滿十周者施打,若有再進貨,會盡快開放給想打第一劑的人,未打到莫德納第一劑者,可選擇同為mRNA疫苗的BNT疫苗。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1月入境美國認可疫苗不含「高端」 台灣人常去國家規定一次看
路透報導,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發言人八日透露,十一月起將要求入境美國的外國旅客,完整接種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世衛(WHO)認可的新冠疫苗,共計六款,不過高端疫苗不在其列。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台灣仍在綠色名單中,將盡快協助高端疫苗取得國際認證。美國CDC發言人說,經FDA緊急授權或核准或被WHO批准緊急使用的六種疫苗,將符合前往美國旅行的標準。根據WHO官網,目前已獲批准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輝瑞、AZ、嬌生、莫德納、國藥和科興。美國自去年起,針對中國大陸等卅三國實施入境限制,外籍旅客若過去十四天內曾在這些國家停留,不得入境美國,台灣當時不在限制範圍內。陳時中指出,美國的入境政策至今沒有任何變化,台灣還是屬於綠色名單,未受限制;美國開放原本受限制的卅三國旅客入境須完整接種,但台灣沒有被通知在名單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美國目前僅私下對外說明,尚未正式發布相關政策,台灣正積極了解美國入境新制適用範圍及相關指引,若新制只適用上述卅三國,對原本在綠色名單內的台灣不受影響,若新制適用全球,將積極爭取高端疫苗作為可以入境的疫苗。在美國CDC官網搜尋「綠色名單」(green list),最接近的結果是美國人出境到世界各地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評估圖表,分為四級,台灣屬風險最低的第一級,但這並非針對搭機入境美國旅客的分級管制名單。此外,英國、法國、斯洛伐克、菲律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酋長國,都有因應疫情針對入境旅客出發地的綠色名單,但美國沒有。白宮九月廿日宣布,美國將從十一月起,取消對來自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和大部分歐洲國家在內共卅三國旅客的航空入境限制,條件是這些旅客要完整接種新冠疫苗,但當時未具體說明會承認哪些疫苗。先前陳時中曾提及台灣邊境管制會視中和抗體濃度,未來管控仍以此依據,或比照美國採完整接種疫苗?陳時中說,資料日新月異,等到開放邊境時,會參考國際經驗認定。
-
2021-10-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國限6款疫苗才可入境 陳時中:協助高端盡快國際認證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發言人8日晚間透露,11月起美國要求所有入境的國外旅客,需完整接種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疫苗,包括輝瑞、AZ、嬌生、莫德納、中國國藥和北京科興等6款,我國國產疫苗高端不在名單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美國到現在沒宣布有任何變化,我們仍是綠色名單,也會盡快協助高端得到國際認證。美國自去年起,陸續對33國實施入境限制,只要過去14天內曾在這些國家停留的外籍旅客,即不得入境美國,台灣原本不在入境限制範圍內,但11月新制開始,適用所有入境美國的外國旅客,只要沒完全接種美國規定的這六種疫苗之一者,都無法入境美國。CDC發言人8日表示,經FDA授權或被WHO列為緊急使用的6種疫苗將符合前往美國旅行的標準,本周稍早已通知航空公司可接受的疫苗種類,並補充說,CDC之後將發布完整的指引及資訊。高端不在美國認可疫苗名單中,陳時中表示,美國到現在沒宣布任何變化,我們還是綠色名單。美國要開放33國限制的任何疫苗方式,並沒有通知我們要列入名單內。他表示,高端很努力爭取國際認同,我們也在協助高端盡快得到國際認證。台灣邊境管制先前說要看中和抗體濃度,未來管控仍以此依據?或比照美國採完整接種疫苗?陳時中說,國際經驗與資料日新月異,變化很快,屆時邊境要開放時,會再參考這些方式來作認定判斷。國人在國外打第一劑疫苗,返台可施打第二劑,若在國外施打中國國藥、北京科興,第二劑應該如何施打?陳時中說,只要時間間隔夠,就可以施打。發言人莊人祥說,先前曾就此討論過,若施打國外認可但台灣沒有核准上市的疫苗,最後一劑施打時間,需間隔28天即可施打第二劑,目前臨床上並無要對中國國藥與科興做研究,專家認為任何一種疫苗都可打。陳時中說,打過中國疫苗後接種其他疫苗的案例,在東南亞情況不少,像泰國就有民眾打科興、接著在打AZ,並無數據顯示狀況不好。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使用免疫抑制劑B肝恐復發究 北榮研登國際期刊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
2021-10-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北榮最新研究 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恐有B肝復陽風險
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近年使用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雖可有效控制疾病病程,保護關節,改善病友生活品質,但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產生B肝復發風險,即使B型肝炎痊癒患者,仍可能發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從陰性轉變為陽性,產生肝炎發作,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一名68歲男性患者在2014年前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口服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Orencia)治療,病人關節炎受到良好控制。而該病人為康復型B型肝炎患者,持續追蹤肝指數、黃疸指數,及每年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沒想到今年1月,此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轉為陽性,B肝病毒量已上升至1520萬IU,遠超過正常值,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病患B肝控制良好,且持續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也得以受到穩定控制。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曾發現莫須瘤(一種B細胞抑制劑)治療對於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陽風險。近日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長期追蹤結果,發現除了莫須瘤具有最高的B肝復陽風險,恩瑞舒(一種CTLA-4融合蛋白,可以讓免疫T細胞活化剎車),也具有B肝復陽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接受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明翰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常需接受長期免疫抑制治療,以控制疾病進程,減少關節破壞。近年來研究發現,施打生物製劑可能影響人體對抗B肝病毒的能力。在長時間的免疫制劑治療下,可能使B型肝炎發作。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然而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若沒有適當的監測與適時的藥物治療,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可能產生B型肝炎發作而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說,台灣B型肝炎盛行率高,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幫病人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即使是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也不可輕忽。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除了定期檢驗肝指數、黃疸指數,也需追蹤B肝表面抗原與抗體。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因B肝復發率高,也需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北榮說,今年3月1日起健保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包含B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使用莫須瘤或長期高劑量類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產生B型肝炎發作者,都可給予B肝抗病毒治療。針對B肝高復發風險病人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對於中低復發風險病人定期監測,若B肝發作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才能確保B肝病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安全性。
-
2021-10-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何時降級?陳時中曝3大考量重點
國內疫情趨緩,連續8天本土零確診,有醫師建議現行第2級疫情警戒應降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除了疫情,疫苗涵蓋率、戴口罩及社交距離的遵從度等,都是降級的考量重點。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近日指出,只要第1劑疫苗覆蓋率達7成以上,就會考慮大幅解禁相關措施。至於疫情警戒何時從第2級降為第1級,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降級依據不只單純考慮疫情控制,疫苗施打率、戴口罩及社交距離的遵從度等,都是降級的考量重點。隨各行各業解封在即,大型郵輪能否復航也引發關注。陳時中指出,指揮中心已經收到申請文件,但仍在評估當中。有媒體詢問,美國鼓勵民眾大量快篩,台灣立場是否鼓勵民眾快篩,還是有症狀快篩即可。陳時中說,台灣目前也是鼓勵大家快篩,除了企業快篩,許多超商、商店也能買到快篩試劑,對於無法打疫苗、還沒打到疫苗的企業,也有週期性快篩以彌補疫苗的不足。另外,以色列、卡達研究都顯示,接種BNT疫苗半年後抗體驟降。陳時中說,台灣也有針對疫苗保護力持續性進行本土研究,希望作為各類疫苗施打的政策參考依據。近期有民眾住防疫旅館發現房內有許多蟲,詢問能否自行換房。陳時中指出,有蟲、蚊子建議自己掃乾淨,除非有特別不適的狀況,才可通報衛生局後做後續安排及移動。
-
2021-10-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貴婦瓶蓋轉不開竟是發炎引起 就醫免受失能之苦
台中63歲馮女士四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年後病情得以控制;無獨有偶,66歲李女士10年前發病,起初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卻仍有發炎反應,改透過健保申請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終獲得控制,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列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若無好好治療,可能造成失能、縮短平均壽命,不可不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由於患者本身因免疫系統失調,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變形,甚至會導致內臟器官發炎與侵犯,可能危及性命與生活機能。陳俊宏指出,目前研究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基因、環境有關,若患者本身具家族基因,加上暴露於抽菸、感染的環境下,都可能會誘發此病。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最新的診斷標準,當小關節出現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包括早晨關節僵硬且不適超過1小時、有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在身體特定部位可摸到皮下結節、發炎指標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RP(C反應蛋白)呈陽性反應,就應及早接受治療。陳俊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體內產生抗體到出現症狀而確診,通常需要7到10年,所以有易感體質的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就醫,接受適當的預防和治療,並有意識地建立良好生活,如飲食清淡、減肥、作息正常、戒菸等,將誘發因子去除,就能降低日後失能的狀況。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接種疫苗後保護力會逐漸下降?家醫科醫解答
報導新冠肺炎病毒突變速度非常快,不少國家雖已接種兩劑疫苗,仍難以抵擋Delta病毒肆虐,甚至在全球第一個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國家──以色列,確診人數卻不斷創新高,目前正規劃施打第四劑。而先前以色列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已施打兩劑BNT疫苗的民眾,每過一個月抗體濃度減少40%。家庭醫學科李文祺醫師表示,目前所注射的新冠肺炎疫苗中,體內產生的抗體,跟注射其他疫苗所產生的抗體一樣會慢慢減少。為什麼接種疫苗後,保護力會逐漸下降?以免疫學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疫苗,皆需後續增強劑才能完全起作用。李文祺舉例,德國麻疹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在研究中發現,接種過一劑的人當中,有40%沒有完全的免疫效果,而已經施打第二劑的人,當中沒有免疫的比例只有4%,代表第二劑疫苗能激發免疫機能。當疫苗和身體免疫系統相遇時,會激發出B細胞和T細胞,此兩種細胞都屬於白血球的一種。B細胞的主要功能為產生抗體,但壽命並不長,在初次接種疫苗後,接種者體內,在幾周內會產生大量抗體;但幾周後,若沒有接種第二劑疫苗,抗體數量會減少。另一則是T細胞,李文祺指出,當它成熟後,會分化成不同的亞型,可以識別、殺死各種病原體。其中一種為「記憶T細胞」,在體內可以存活幾十年,也代表著有些疫苗接種後可以達到「終身免疫」。李文祺強調,最關鍵在於「T細胞,通常只有在注射第二劑疫苗之後才會大量產生。」因此,疫苗的後續增強劑(第二劑、第三劑等),讓身體再次觸及抗原,並在病原體上觸發免疫系統,進而激發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的免疫反應。研究證實:現有疫苗對Delta的有效性減弱李文祺表示,世界上許多藥廠,以自家生產的疫苗對Delta病毒進行有效性測試,在《The Lancet》一篇研究指出,BNT疫苗抗Delta感染的有效性達79%,相比抵抗Alpha的有效性低13%,而AZ的新冠疫苗則有60%有效性,也比抗Alpha感染的有效性低13%。雖然疫苗對抗Delta的有效性下降,但這2款疫苗在「抗住院的有效性」皆超過90%。研究報告指出,2劑BNT疫苗對抗因Delta住院的有效性達96%,而2劑AZ疫苗則有92%。而Moderna(莫德納)也指出,其新冠疫苗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對Delta的有效性,相較原始病毒株略微下降。AZ、Moderna、BNT疫苗 對Delta保護力AZ:根據牛津大學研究指出,AZ疫苗對原始病毒株保護力可達81%,但對Delta病毒保護力,第一劑感染保護力43%。第二劑為67%,而重症保護力為92%。Moderna(莫德納疫苗):對於原始病毒株保護力94%,而美國梅約醫院醫療體系數據報告指出,第一劑Delta對感染保護力為75%,對重症保護力96%,而第二劑對感染保護力則為76%,重症保護力尚未有數據。BNT:對於原始病毒株保護力95%。根據牛津大學研究數據,針對Delta變種病毒,BNT第一劑感染保護力為58%,第二劑則為82%,但對重症的保護力為90到97%,對死亡的保護力為96%。雖然面對Delta變異株,疫苗的保護力明顯下降,但對於重症、死亡保護力仍高,因此接種疫苗有其必要性,而李文祺另外強調,疫苗可能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因此最重要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外出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這才是有效阻隔病毒傳播鏈的不二法門。(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什麼是血清抗體?可得知對新冠肺炎免疫力? 羅一鈞解答 ·疫苗副作用代表保護力在提升! 醫警告:接種前後避免「1動作」
-
2021-10-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機師2小孩遭匡列 北市114人預防性停課5天
一名40多歲女性副機師今天確診COVID-19,台北市政府表示,她的2個小孩遭匡列,分別就讀2所國小,114名師生列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5天,並安排採檢。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在台北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因應記者會上表示,台北市今天有1例境外移入個案,是1名女性機師,她曾接種過2劑莫德納疫苗,5日PCR為陽性、CT值33,今天再驗一次,CT值變成22。柯文哲指出,這表示她體內的病毒量在上升,且抗體檢測結果顯示為新的感染,所以要強調,就算打過疫苗,仍不保證不會感染,且感染了還是可能傳染給別人;接種過疫苗只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就算被感染了也比較不會死掉。柯文哲表示,這名個案與2個小孩同住,為了上才藝班,小孩子分別就讀大安區及文山區的國小,由於不知道這名個案是否感染Delta變異株,因此小孩子的同班同學將先預防性停課5天。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補充,這名個案的2個小孩分別就讀二年級與三年級,在4日、5日有到學校上課,共114人列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包含大安區某小學的同班同學、課後班及老師43人,文山區某小學的同班同學、社團、課後班及老師57人,還有補習班14人。黃珊珊表示,因為這名個案是新案,所以市府態度比較慎重、視同Delta處理,這114人將預防性停課5天並安排精準疫調、採檢,校園今天已完成清消,下週復課前將再清消一次。媒體詢問,校園用餐隔板是否會跟著餐飲內用鬆綁解封?黃珊珊說,校園用餐並沒有強制一定要使用隔板,不過既然大家都準備了,還是鼓勵使用,至少沒有壞處。
-
2021-10-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女副機師為首例機組員莫德納突破性感染 華航:在外站嚴守防疫
中華航空一名女性副機師確診,兩名孩子就讀的學校也停課篩檢。指揮中心今表示,為國籍航空機組員首例莫德納的突破性感染。對此,華航表示,經調查該機師在外站都嚴格遵守防疫規定,同機組員篩檢皆為陰性。華航說,該名副機師執行完長程線貨機任務後,遵照「機組人員防疫健康管控措施作業原則」規定,於防疫旅館完成5天居家檢疫,居檢後PCR檢驗為陰性,繼續進行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10月5日依規定再次篩檢驗出陽性,衛生單位已安排送醫,公司全力配合疫調及人員匡列,同機組員目前篩檢皆為陰性。華航說,初步調查,該位機師在外站都嚴格遵守防疫規定,返台居隔完成後,也落實加強自主健康管理。華航說,該位機師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並經檢驗確認有抗體。公司已再次提醒所有機組員,病毒無所不在,務必做好個人防護及隨時注意清潔消毒,也懇請社會大眾支持與鼓勵堅守崗位並嚴遵防疫規範的機組員及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