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手術
共找到
4773
筆 文章
-
-
2024-07-19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臥虎藏龍》一代女俠鄭佩佩離世,捐大腦供醫學研究!大體及器官捐贈需要哪些手續及流程?
《臥虎藏龍》一代女俠鄭佩佩驚傳離世,享壽78歲。根據鄭佩佩生前受訪的影片表明,離世後她希望將遺體捐出,讓更多人得到重生。鄭佩佩曾主演過《臥虎藏龍》碧眼狐狸、《唐伯虎點秋香》華夫人等角色而聞名,其過世的消息傳出後震驚所有華人圈,經紀公司已證實此事,但只表示鄭佩佩近年確實身體抱恙,只是選擇不將消息公開。然而根據外媒《Variety》報導,鄭佩佩長期患有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並將自己的大腦捐獻給醫學研究。鄭佩佩早在2019年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神經退化性非典型帕金森綜合症,皮質基底節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CBD),症狀與帕金森氏症類似,目前的治療都無法延緩病症發展。【延伸資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其實鄭佩佩之前就曾公開談過遺體捐贈的理念,根據微博影片她生前受訪表明離世後希望將遺體捐出,「我雖然老了,但我還有眼角(膜)、還有遺體,呼籲大家一定要有愛,讓愛活下去,才能得到更多重生。」器官及大體捐贈的觀念在近幾年已被愈來愈多人接受,但器捐並非想捐就能捐,也得視遺體情況,並有其手續及流程。《元氣網》整理大體及器官捐贈的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器官捐贈的相關流程及QA器捐流程確定患者無腦幹神經反射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最容易遇到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有些是家屬主動提出,或醫療成員能敏感於此類個案,經由主治醫師的同意,再會同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向家屬提出。此時要給家屬一段時間去了解面對—腦死等於死亡的概念。【延伸閱讀】器捐中心:生命教育不只有嚴肅談生與死 換位思考體會「遺愛分享」關懷與輔導家屬提供病患及其家屬身、心、靈的全人、全家和全程照顧是醫療成員謹守的職責。醫療人員給予家屬關懷與支持,佈置安靜的空間讓家屬紓解悲痛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將器官捐贈的機會告知家屬,尊重家屬有選擇捐贈或不捐贈器官的權力。 維持腦死患者器官功能捐贈者的血壓、排尿量、水份、及體溫應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以確保器官的適用性及移植後的成功率。 同意器官捐贈當獲得初步的同意後,及找關鍵的家屬出面以便詳細說明及辦理手續, 由社工員先請家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同時通知院內移植團隊或院外移植小組待命。家屬同意捐贈器官後, 醫師仍會持續救治病人直到腦死判定完成,確認病人無法回復生命。 如係意外事故,請家屬先至意外事故發生轄區派出所報案; 社工人員會協助請檢察官及法醫到醫院驗屍及核發死亡證明書。 (※報案宜盡早以便採足證據,作為萬一有訴訟程序時有力證據)。聯絡移植團隊病人入院的醫院若是移植醫院,則所有捐贈過程會由該院的移植小組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及社工人員等協助處理。然而有可能該移植醫院在當時某些器官沒有合適的等待者,此情形下,則徵求家屬同意,將部份器官轉往其他移植醫院給合適的等待者,以便器官發揮最大的功效。聯絡移植醫院之移植小組若病人住進的醫院無法進行移植時,則在家屬的同意下,將病人轉往其他移植醫院。接受轉介之移植醫院的移植小組代表,包括:醫師、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會事先前往評估病人的狀況,若適合捐贈,則安排運送,社工人員會與家屬再次確認意願,說明細節,並請家屬陪同到移植醫院完成住院手續。兩次腦死判定腦死判定依法有明確嚴謹的規定。 進行腦死判定之前應至少觀察12小時以上,確定病人(1)確實陷入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且須依賴人工呼吸器維持呼吸。(2)導致昏迷的原因已經確定。(3)病人係遭受無法復原之腦部結構損壞。 為避免誤判,應確定病人不是因為新陳代謝障礙、藥物中毒與低體溫所導致之昏迷。腦死判定之進行應由具有腦死判定資格之醫師兩名,及病人之原診治醫師,在具人工呼吸器及測定血液氣體等腦死判定所需設備之醫院內,依嚴謹的腦判步驟進行兩次測試。第一次腦幹功能測試通過之後,間隔至少四小時以上,再依第一次測試之規定程序再進行一次。經兩次腦幹功能測試,如果病患完全符合無腦幹反射與不能自行呼吸之條件,即宣布病患「腦死」。摘取器官或組織捐贈者若是因病腦死,則只能摘取器官捐贈同意書上填寫之器官或組織;若是因意外導致腦死,則只能摘取檢察官同意書上所填寫的器官或組織。 由於人體組織細胞須不停地利用氧氣,進行代謝作用以維持正常功能。而人體器官在缺血的情況之狀態下很容易受損,在正常體溫下,器官缺血數分鐘後就因功能受損而不適合移植,維持捐贈者之器官於正常血液循環,可避免溫缺血(warm ischemia)和減少器官功能受傷害之機會,而心、肺、肝、胰尤其不宜於摘取之後保存太久。因此,捐贈者一經腦死判定確定之後,各種器官移植團隊會盡速整合,於最短的時間內在手術室內進行摘取器官,取出之後以無菌方式暫時保存在低溫之保存液,以減少細胞之代謝速率,使細胞對氧氣及養份之需求降低,如此,可以延長器官保存時間,並配合院際間長途運送,以利移植手術之進行。 器官或組織摘取之後,醫生會在捐贈者四肢放入支撐物,並仔細縫合傷口,讓捐贈者保持完整的外觀。器官捐贈者的條件是:1.符合腦死條件而器官功能正常2.無惡性腫瘤病史3.無愛滋病病史4.無明顯敗血症5.無長時間(15分鐘以上)低血壓、休克或無心跳(asystol)6.無明顯肝病史或肝損傷(非絕對)7.無長期控制不良的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無心臟畸型之病史(非絕對)8.肺臟捐贈者必須胸部X光清晰;無明顯胸部外傷、胸腔手術之病史9.年齡六十歲以下者(非絕對)(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器捐協會)大體捐贈的相關流程及QAQ:民眾如果想要捐贈大體,應該完成哪些前置手續?A:民眾如果想要往生後捐贈大體供醫學研究,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除本人意願外,大體捐贈同意書還需要「受任人」(家屬)簽署同意。擔任受任人的優先順序依序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捐贈者如果沒有家屬,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辦理公證,符合相關法規,以利日後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協助處理身後事。Q:大體捐贈可能會遇到的障礙?A:民眾能否如願捐贈大體,關鍵在於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捐贈者就算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往生後,受贈單位仍須仰賴家屬通知,並由家屬協助辦理死亡證明書、申請病歷等文件,如果家屬未出面協助辦理,在法令約束下,受贈單位仍無權取得大體。Q:哪種情況下的大體不能捐贈?A:基於解剖教材完整性、大體防腐處理的考量和保護處理人員的健康等因素下,下列情況的大體不能捐贈:1.生前曾罹患法定傳染病。2.受過嚴重創傷和做過重大器官摘除或移植手術者(視個別狀況而定)。3.溺斃或嚴重水腫。4.太胖或太瘦不適合捐贈。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百分之三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參考公式:男性:(身高減80)X0.7, 女性:(身高減70)X0.65.大體做過死亡病理檢驗手術或器官捐贈。但器官捐贈僅作眼角膜者,仍可捐贈大體。6.自殺身亡者。7.嚴重褥瘡。8.未滿16歲者。Q:民眾是否能同時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往生後應該先器官捐贈,還是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後,其餘身體是否還可以做大體捐贈?A:民眾可以同時簽署大體捐贈與器官捐贈的同意書,日後往生後,建議第一優先選擇應該是器官捐贈,因為可以立刻幫助病重之人。不過器官摘除後,剩餘身體無法再做醫學研究,因此無法捐贈,不過只捐贈眼角膜的遺體,仍可作為大體老師。Q:如果身體動過手術,是否就不能捐大體?如果意外死亡導致身體支離破碎,或是突然死亡,卻無重大疾病就診紀錄,是否還能捐大體?A:民眾身體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傷口癒合完全,仍可進行大體捐贈;但如果發生車禍等意外,導致肢體破碎,就不適合當大體老師,難以判定,可由負責的受贈單位派人評估;突然猝死,生前沒有就醫紀錄,仍可捐大體;但基於尊重生命,自殺者不能捐贈大體。Q:癌症患者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日後往生能否捐大體?A:癌症病患進行化學治療療與放射性治療,並不會妨礙日後的大體捐贈。大體捐贈流程生前需要簽捐贈大體同意書1.往生後,由家屬通知醫院等受贈單位出面評估大體是否堪用。2.往生後,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註:如果沒有家屬,生前除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進行公證,以利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往生後需要由家屬決定1.往生後,家屬同意捐大體,由醫學中心等受贈單位評估大體是否堪用,並簽署同意書。2.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資料來源:基隆長庚醫院、臺大醫院、慈濟大學網站)
-
2024-07-19 醫療.眼部
紫外線傷害眼角膜,突然眼前一片黑!護眼4招延緩白內障
近年戶外運動風氣盛行,眼睛易受到紫外線傷害,加上過度使用3C產品,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表示,若出現視力模糊、開車視線不清晰等狀況,恐白內障上身。尤其高度近視、眼睛曾受傷、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糖尿病患者、長期依賴3C等民眾,是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必須慎防。小豪夏天熱愛爬高山和衝浪運動,他總不忘在皮膚塗上防曬乳,但卻在一次百岳登頂回程下坡時,突然之間「眼前一片黑」,差點跌落碎石陡坡,嚇出一身冷汗,下山後趕緊到眼科檢查,經診斷發現罹患了「光害性角膜炎」,原來紫外線嚴重傷害了眼角膜,醫師警告他再不好好防護,白內障將會提早來報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例白內障手術,其中500萬例與紫外線曝露有關。許粹剛指出,紫外線對水晶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過程,因此,長時間的紫外線曝曬,光線透過水晶體及視網膜中心黃斑部吸收,會讓晶狀體和角膜受損,若未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久了將導致白內障的產生。白內障主要症狀為視力模糊,至於是否需要手術仍得由醫師判斷症狀而定。一般採用裂隙燈檢查,並評估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矯正後視力低於0.5者,健保給付手術。許粹剛指出,手術會先用超音波乳化儀在小切口下,摘除原本混濁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進入眼球。人工水晶體多樣化,可分為球面、非球面、非球面散光矯正及抗老花人工水晶體等4種。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骨刺壓迫舉步維艱 北榮微創手術病人福音
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走不到5分鐘、10分鐘就要休息,小心罹患「脊椎狹窄症」。熱愛高爾夫球的70歲李先生,近年感覺雙側下肢麻痛,舉步維艱,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正常步行。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走路變得又輕又快。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都有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問題,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說,許多病人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往往十分害怕,但在醫療科技進步下,手術治療已更微創、更精準。脊椎狹窄症主因為骨刺增生,造成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林希賢說,患者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致病原因,包括腰椎小面關節、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4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28%,尤其是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骨刺」增生。林希賢說,脊椎狹窄症可先考慮復健保守治療,如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因而必須手術治療,以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來說,約需要5到6公分,且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術後還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近十年醫療科技進步,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為病人帶來福音。林希賢說,此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患李先生說,未進行手術前,走路時,感覺是腰部非常緊繃、舉步維艱,檢查後,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內心都十分恐懼,但聽完醫師解釋,脊椎微創手術非常溫和,應該沒有問題,術後恢復很好,感覺走路很輕、很快,過去的緊繃感已完全消失。
-
2024-07-17 醫療.皮膚
腳底小硬塊是雞眼還是厚繭? 雞眼比較小、厚繭面積較大,「1方法」是最直接的改善方式
女人不僅衣櫥裡總是少一件衣服,就連鞋櫃裡也是!每天穿搭衣服,總是少了一雙鞋子,是不少愛美女性的心聲。正因為如此,每天穿不同的鞋,使得足底碰觸的部位不同,長期下來就容易產生雞眼與厚繭。 成因雞眼與厚繭是很常見的足底問題,但是兩者之間有所不同,民眾往往分不清楚,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患有雞眼或是厚繭的情形,走路時特別難受,可說是腳底層肌膚和鞋子相互摩擦,而造成的一種文明病。由於腳底的皮膚被不正確的過度施力,再加上走路時穿的鞋材質太硬,或是穿著高跟鞋時,足前的某幾個點容易受到刺激,久了之後,就會形成雞眼或厚繭。外觀上,雞眼比較小,是以楔子狀生長於表皮裡層,肌底組織角質化很深,一直往下長很深甚至刺痛神經;至於厚繭,多半是表皮的角質化,通常面積比較大。 保養與治療改善雞眼或厚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換一雙氣墊的平底鞋,避免穿硬鞋與高跟鞋。因為高跟鞋和硬皮的鞋,會刺激雞眼與厚繭,讓患處更痛。此外,可以至藥妝店買雞眼專用的護墊(厚繭也可使用),形狀像甜甜圈,外圈有一層矽膠或塑膠,這樣走路時,不會再磨到厚繭或是雞眼的部位,以減輕不適感,這是一種藉由外力的輔助,來緩解症狀的不適。至於用藥方面,由於雞眼或厚繭,都是角質增生所造成,治療上會建議患者擦水楊酸。建議由醫師開立處方,患者應定期回診,以確定病情的恢復情況後,再判定是否停止用藥。因為水楊酸具有去角質的功能,如果不正當的使用水楊酸,可能造成病灶愈來愈疼痛。此外,也可以使用手術的方式直接切除。值得提醒的是,通常患者進行削除手術後,如果沒有做好平日保養,還是很容易再復發,最好避免穿高跟鞋,換一雙適合的鞋,並做好平常的保養,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7 醫療.新陳代謝
「月亮的臉偷偷在改變」 比對照片揪元兇 新陳代謝醫謝明家:腦下垂體瘤生長激素過高,外觀改變,還會短命
「月亮的臉偷偷的在改變,月亮的臉偷偷的在改變」這是80年代孟庭葦火紅一首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內歌詞,意味著月亮「月相」盈虧圓缺之變化。而現實生活中,罹患腦下垂體腫瘤也會造成「臉偷偷的在改變」。台中優康家診所院長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謝明家指出,腦下垂體腫分泌很多荷爾蒙,其中一種荷爾蒙叫生長激素,這生長激素在青春期過後,幾乎不會分泌或是只分泌很低的基礎量;若成年人後,當腦下垂體長腫瘤,又分泌生長激素時,成人生長板已關閉不會再長高,就往的軟組織生長。這類病患臨床症狀表徵,手腳支端開始變粗,而身體的軟組織不只有手腳,其他外觀也開始像「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如臉部嘴唇變厚、鼻樑會變寬、額頭也突出,整個看起來就會慢慢變形,跟以前有所不同,在醫學上稱之為「支端肥大症」。謝明家提醒,生長激素過高,病人除了外觀改變,會造成血糖血壓升高,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增加,因軟組織增生,連帶軟骨增長身體變形,隨之手腳骨頭支端會痠痛。要如何知道外觀偷偷在改變?「拿出照片比對就知道了。」謝明家說,腦下垂體腫的病患外觀變化是偷偷地在改變,連每天照鏡子,都看不出細微變化。所以,「照片比對法」最好的方法,3年前照片與現在的自己比對,就可揭曉,值得一提的是,腦下垂體腫瘤導致內分泌紊亂產生的疾病,是一天一天累積的,真的不容易發現,臨床上若「不明原因越來越大」,如鞋子越穿越大,手套尺寸越戴越大,就要懷疑自己是不是罹患了支端肥大症。當所有檢查與診斷都朝向,腦下垂體長了腫瘤,造成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治療方向「手術」是首選。他說,除非身體狀況真的很差,無法接受手術,要不然手術是最根本解決之道。一旦腦下垂體腫瘤大到壓迫到其他應正常分泌的男女性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腎上腺荷爾蒙,只剩分泌生長激素,就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大亂。荷爾蒙「失衡」嚴重程度有哪些?謝明家舉缺男女性荷爾蒙,以女性來說,會造成女性月經該來不來,而男性肌肉量慢慢減少,也可能伴隨、疲倦、情緒焦躁、性功能勃起障礙;若是甲狀腺荷爾蒙低下,造成代謝速率變慢,會產生怕冷、掉髮、疲倦無體力、身材浮腫變胖、聲音變粗等症狀;若腎上腺荷爾蒙開始不足時,就會沒胃口、覺得很疲倦,慢慢地沒有精神。「腦下垂體腫瘤的大小跟手術的癒後有關」,謝明家說,腫瘤小屬輕症,比較容易摘乾淨。腫瘤越大,相對不易清除,術後還有可能有殘存的腫瘤。術後腦下垂體腫瘤還殘留,導致正常分泌的賀爾蒙「失衡」,就沒有救了嗎?「缺什麼就補什麼。」謝明家進一步指出,萬一腫瘤過大壓迫到原本該正常分泌的男女性賀爾蒙、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無法正常分泌,就應補充缺乏的賀爾蒙即可。因為當沒有這些荷爾蒙的話,人體無法長時間健康的存活下去,長期補充成為這類患者生活必需品,才會有好的生活品質。 總之,治療分為兩方面,其一是肢端肥大症,開刀後殘存腫瘤的治療;其二是將腦下垂體應正常分泌的荷爾蒙補充回來。如何追蹤腦下垂體腫瘤?1.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判讀腦下垂體腫瘤有無增長。2.抽血檢驗:檢驗生長激素荷爾蒙有無增加;同時監測其他腦下垂體荷爾蒙補充是否充足。謝明家再次提醒,一發現腦下垂體長腫瘤,確認是生長激素腫瘤且合併明顯的症狀,就應立即進行手術清除,術後回到新陳代謝科繼續治療,包括藥物及定期抽血追蹤。
-
2024-07-17 焦點.元氣新聞
丟三落四、反應變慢!思緒清晰只吃銀杏夠嗎? 2024市售5大銀杏推薦
工作忙碌、日理萬機,你是否也經常丟三落四、反應慢半拍?平時和朋友聊起「初老」狀態,總是彼此打趣說「該吃銀杏了!」但你知道什麼是銀杏?銀杏真正的功效有哪些嗎?什麼樣的族群特別需要開始補充銀杏?讓我們進一步釐清「吃銀杏」的正確觀念!銀杏是什麼?一次搞懂銀杏的營養成分銀杏(Ginkgo biloba)是中國古老的藥材,又名「白果」,被記載於《本草綱目》中,也被達爾文稱之為「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銀杏葉包含「萜類」與「類黃酮」兩大活性成分,這些成分有助抗氧化和幫助循環。銀杏除了在東方是常見的保健食品補充劑,也於1970年代傳入歐洲,銀杏葉萃取物被廣泛用於德國和法國醫學界,除了能幫助思緒靈活、反應靈敏,還有許多養生保健的功效。銀杏的功效有哪些?大多數人對銀杏的認識,就是能幫助思緒清晰,尤其是中高齡族群,經常找不到老花眼鏡在哪裡、到超商買東西,付了錢就把東西留在櫃台上…,適時補充銀杏,有助運轉順暢不當機,活化生理功能,解決迷糊帶來的困擾。除此之外,銀杏還有以下功效:● 提升專注力,增加工作效率● 思緒有條理,幫助表達流暢● 幫助循環,調節生理機能● 幫助改善情緒,提升正能量誰適合吃銀杏? 除了上了年紀的長輩,一般年輕人或六、七年級生,適合補充銀杏嗎?其實,銀杏不只長輩需要吃,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高壓、每天都有一大堆待辦事項,需要額外補充營養、維持思緒靈活。尤其是以下幾個族群,特別適合補充銀杏:● 步入中年,感覺力不從心的壯世代● 工作時間長、需要提升專注力的上班族● 學習壓力大、有海量英文單字要背的學生● 每天和時間賽跑、分身乏術的三明治族群● 經常需要做決策、深度+快速思考的專業人士銀杏該怎麼吃才正確?吃銀杏會有副作用嗎?生吃銀杏或食用未經特殊處理的銀杏種子,可能會導致中毒,建議補充經過專業處理的銀杏葉萃取物會比較好。據研究指出(註1),每日銀杏攝取量超過120毫克,可作為日常保養,若想有感調整注意力,建議每日攝取240毫克以上,持續服用至少5個月。中高齡族群消化機能較弱,建議餐後服用,懷孕婦女、哺乳媽媽、使用抗凝血藥物者,在使用前要先諮詢專業醫師,有手術計畫者,至少於一週前停止使用,癲癇患者應避免使用。不只銀杏!這些也是重要的「心智營養」除了銀杏以外,現今普遍被使用的益智營養有「綠薄荷萃取物」,能幫助提升專注力、敏銳度 ,給你活力滿滿的一天。而俗稱「腦磷脂」的「PS磷脂醯絲胺酸」常用於高齡益智和兒童保健品,能幫助集中注意力,提振表現。此外,益生菌家族中的「比菲德氏菌」,據研究顯示也能幫助思考靈活度,強健運算功能,緩解壓力。銀杏保健品怎麼挑?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要吃銀杏,但對銀杏保健品的品質、功效仍「霧煞煞」,究竟挑選銀杏保健品時,該注意些什麼?【銀杏挑選要點1】選擇複方搭配,功效更加乘銀杏搭配綠薄荷萃取物、PS磷脂醯絲胺酸、益生菌、葉酸、維生素B、E等思路關鍵營養素,複方加乘效果更全面。其中,每日攝取900毫克的綠薄荷萃取物有助增加專注度,特別要留意多酚成分含量,才能更有感保養。PS磷脂醯絲胺酸是近年新興的保健原料,可選擇擁有國際大廠專利、高濃度的PS磷脂醯絲胺酸,讓人更加安心、思緒有感。【銀杏挑選要點2】國際專利認證,品質可信賴保健品需長期吃,才能看得見效果,功效也因人而異,因此挑選擁有國際專利認證、經專科實證的產品,代表它的成分經過嚴謹的實驗與安全測試,是功效和品質的有力證明。【銀杏挑選要點3】 通過第三方檢驗,安心有保障每一家產品都說自家的最好,通過第三方檢驗合格的產品,在成份內容、穩定性、安全性方面都備受肯定,使用更安心。5大市售銀杏保健品推薦 !【銀杏推薦品牌1】 大研生醫好記易PS銀杏薄荷葉膠囊● 成份:9合1複合配方,包含:銀杏果萃取粉、綠薄荷萃取物 、磷脂醯絲胺酸 PS 、比菲德氏菌 、維生素群 、葉酸等。● 專利認證:原料有國際專利認證+頂規大廠雙重保障● 第三方檢驗報告:有台灣大廠牌,專業、有感、口碑卓越,嚴選美國大廠Neumentix®專利水萃綠薄荷,多酚成分為市售最高,幫助敏捷不遺漏,國際專利大廠高濃度 70% 磷脂醯絲胺酸,辨識傳遞 UP 升級;雙FDA官方GRAS認證比菲德氏菌,有助提升思考靈活度 ,增加營養因子活躍。不僅添加銀杏萃取物,還有維生素B、E、葉酸輔助,9合一複方提供全方位思緒營養。通過第三方檢驗,不含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2】杏輝蓉憶記膠囊● 成份:專利成份AIE2● 專利認證:多國專利認證+國際期刊發表● 第三方檢驗報告:有杏輝醫學集團20年研究結晶,成分並未添加銀杏,僅有專利成份AIE2,由「沙漠珍寶」管花肉蓯蓉淬取,是常保思維敏捷的關鍵,有助傳導、代謝、學習,產品獲得7 國獎項肯定,也是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SNQ國家品質標章雙重肯定之健康食品,並通過419項安全性檢驗和毒理試驗。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3】永信HAC 銀杏果錠● 成份:銀杏果粉 、葡萄籽萃取物 、紅葡萄葉萃取物、大豆卵磷脂粉、冬蟲夏草菌絲體。紅葡萄葉有前花青素(OPC)、白藜蘆醇,可以幫助調整體質,順暢不糾結。「葡萄籽萃取物」+「銀杏果萃取物」,雙重質量升級,完整攝取,健康維持。六合一順暢配方,加倍健康好循環。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4】得意人生 升級版銀杏膠囊● 成份:銀杏果萃取物、紅景天、西伯利亞人參、精氨酸、柑橘生物類黃酮、碳酸鈣。PLUS升級版銀杏膠囊,美國原料進口,配方升級,有助增強循環、思緒不卡、提升關鍵思維、維持健康,適合銀髮族、壓力族、上班族、熬夜族。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5】美國Mega 銀杏果膠囊● 成份:銀杏果、西伯利亞人蔘、山桑子、大豆蛋白粉● 第三方檢驗報告:原廠通過美國FDA、GMP、NPA等多項認證來自美國加州的營養品牌,天然草本配方,銀杏果能幫助調整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再搭配西伯利亞人蔘、山桑子,滋補強身,精神旺盛,幫助思路清晰,適合長青族、上班壓力大者、循環不佳者使用,是中老年人的最佳營養品。這裡買了解更多:B群推薦怎麼挑?醫師說明維生素B群功效、攝取量註1: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on dementia: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 PubMed (nih.gov)
-
2024-07-17 醫療.腦部.神經
20多歲男不菸不酒竟被診斷「年輕型腦出血」! 醫曝:與這3生活習慣有關
台中1名20多歲男性上班族原有頭痛宿疾,以為工作壓力大,直到1個月前突左側嘴角、舌頭發麻、左眼視力模糊,就醫發現是硬腦膜下出血,被診斷為「年輕型腦出血」;澄清綜合醫院平等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廖本立說,這名患者不菸不酒、沒有三高、頭部也未受撞擊,病因不明,可能與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缺乏睡眠有關,這名患者經顱骨開孔減壓手術,住院10天就康復出院。廖本立說,這位男病患曾因頭痛看過門診,開立止痛藥後返家休息,後因病情加劇,左側嘴角、舌頭及左手發麻送急診,經腦部斷層檢查,發現硬腦膜下出血,且有伴隨左眼看不清症狀,建議住院治療。3生活習慣恐導致年輕型腦出血廖本立說明,從腦部斷層影像判斷,男患者硬腦膜下出血聚積在大腦旁邊,呈現半月形,依據出血時間點,出血位置在右腦半球,造成腦部壓迫,會交叉影響到對側神經區,造成左側嘴角、左手麻木,甚至左眼看不清。男病患經接受顱骨開孔減壓手術,引流出出血的血水,再放置引流管,患者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轉至普通病房,恢復情形良好就出院返家,住院治療共10天。廖本立強調,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通常與高血壓、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有關,經查這名年輕患者沒有三高病史,頭部也未曾受過撞擊,研判極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熬夜、晚睡、睡眠不足、飲食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加上壓力大、久坐少活動,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引發中風的高風險。廖本立呼籲,年輕人若不小心跌倒導致輕微碰撞頭部也不可輕忽,不要以為腦出血不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如突然頭痛加劇,且伴隨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才能把握最好的治療機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6 醫療.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易中風、增心臟衰竭風險 北榮脈衝場導管消融術救命
心房顫動引發心律不整不可以輕忽,患者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3至5倍,也會增加心臟衰竭風險,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倍。53歲任職於科技業的劉先生因陣發性心房顫動,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仍然頻繁發作,經轉至台北榮總就醫,六月中接受最新的脈衝場導管消融術,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最常見的是心律不整,年紀愈大產生機會愈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1至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等,但有些患者並無症狀。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引發血栓,進而增加中風、心衰竭及死亡風險。羅力瑋指出,劉先生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以智慧型手表近一、二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10至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經接受脈衝場導管消融術治療,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一個月,在智慧型手表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治療心房顫動以抗心律不整藥物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羅力瑋說,若病人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較高齡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甚至是已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目前國內常見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羅力瑋表示,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至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三至六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台北榮總心律不整中心引進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是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
-
2024-07-13 醫療.眼部
「青光眼」全球致盲率第二!「1手術」有效降眼壓,術後發炎率降低
青光眼是眼壓高於眼睛容忍度的疾病,也是全球致盲的第二主因,目前全球約九千萬人有青光眼,其中三分之二在亞洲。青光眼在亞洲致盲比率高達25%,防治青光眼在亞洲,不論預防或有效治療,都是重要課題。亞洲青光眼大會於五月下旬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對青光眼診斷與治療有廣泛討論,其中對於手術新趨勢,即「前房隅角切開術」,引起亞洲學者重視,熱烈提出各國經驗。成年患者 過去被認為不適用前房隅角切開術最早於1930年代,由匈牙利裔的美國醫師巴肯(Barkan)證實,對先天性青光眼兒童可有效降低眼壓,其原理是在前房隅角,即角膜與虹膜夾角,以特殊器械予以畫開,達到降眼壓效果。由於降壓效果顯著,雖然歷經近百年,目前此一手術方式仍是現代醫師治療先天性青光眼的首選。但用於成年人,過去效果不佳,很長一段時間被學者認為,此手術方式不適用於成年人。不過,由於眼科降眼壓顯微植入器不斷演進,本次大會許多學者提出不同觀察與見解,認為對於非末期的青光眼成年患者,前房隅角切開術仍有不錯的降眼壓效果。有效降眼壓 術後發炎率降低來自印度的醫師艾思蘭(Eslami)以一個前瞻性研究經驗提出證明,他們發現在輕、中度隅角開放型青光眼患者,若同時患有明顯影響視力的白內障,施作前房隅角切開術合併白內障摘除手術,不僅可在六個月內有效的將眼壓降低32.1%,術後使用青光眼藥物機會也減少50%。廣州中山大學醫師張秀蘭根據她過往三年經驗指出,在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盛行率高的亞洲,使用前房隅角切開術治療具手術獨特性,除了能降低眼壓,手術過程中不須切開結膜,也不產生濾過泡,術後長期產生眼內發炎機會降低。手術恢復快 有助避免併發症依目前證據顯示,前房隅角切開術可治療隅角開放型及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根據近十年使用顯微植入器累積的經驗,日受重視。由於許多顯微植入器標的也在前房隅角,降壓效果不錯,許多學者認為青光眼患者進行顯微植入器手術,再加上前房隅角切開術,也有不錯的降壓效果,愈來愈多學者選擇使用此手術方式。不過,任何手術要被推廣都會被詳細檢視,會議中獲得部分共識是,由於微創手術進步,當輕度至中度青光眼患者有影響視覺的白內障且考慮手術時,同時做前房隅角切開術可能是可行的第一步,因為結膜保持完好,倘若將來需要,仍然可以對這些患者進行傳統青光眼手術。另外,前房隅角切開術有助於避免併發症,如濾過泡產生的過度過濾、滲漏及感染等,整體手術時間相對較短、術後恢復較快,也是愈來愈多眼科醫師推廣的原因之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3 醫療.牙科
植牙好,還是裝牙橋、假牙好?醫師解析「xx」勝出的原因!一文看懂費用、後遺症、保養方法
缺牙,不只影響美觀,還會造成咀嚼或吞嚥問題。在台灣,不僅老年人口缺牙情形嚴重,12~64歲人口中,缺牙率也高達43%,這也進一步顯示「植牙」可能是未來需要關注的議題之一。想要有一副好牙、缺牙後該做植牙還是牙橋、植牙後如何保養?中華民國植牙醫學會副理事長、恩主公醫院牙醫部贋復假牙科部主任范綱信指出,記住「8020」、「6024」、「122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80歲的老人家至少應該要有20顆功能正常的自然牙,60歲至少要擁有24顆能正常咀嚼的牙齒,才算能維持最基本的口腔機能。 缺牙時,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對於年輕人而言,植牙是最理想的選擇,可以說是人類的第三副牙齒(第一副為乳牙,恆牙則是第二副)。其成功率高、較牙橋好清潔。然而,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還需考慮個人的口腔狀況和預算,植牙雖然價格較高,且維持平時保養與照顧,能夠提供更長期的健康口腔解決方案。 植牙:最為現代、有效的方法,且使用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骨頭基礎(不足就需要靠補骨粉),成功率高達九成五以上。牙橋:缺一顆牙時,需要磨小兩側個一顆牙齒,做成三顆的固定式牙橋,當缺牙數較多時,需磨掉更多周圍牙齒。容易造成牙齦萎縮、牙縫變大,導致食物殘渣堆積,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做牙橋的3顆牙齒就容易蛀牙。活動式假牙:適用於牙齒缺的較多情況。利用鉤子連接周圍的牙齒,但對咀嚼較難的食物有一定限制。不適合植牙的族群雖然植牙手術優點多,但還是需要在充分評估自身整體健康狀況和口腔環境後進行。如果本身有以下問題,醫師可能會建議其他替代方案或在解決相應問題後再考慮植牙:.全身性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以及骨質疏鬆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影響植牙的成功率。在進行手術前,醫生會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骨質狀況:進行植牙需要足夠的骨頭基礎,用以支撐植牙。如果患者的骨頭不夠,可能需要進行補骨手術,以確保地基的穩固性。.糖尿病控制:對於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植牙前要確保糖化血色素水平維持在7以下,超過7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植牙的成功率可能會下降。.口周問題:牙周病可能對植牙的影響很大,在進行植牙手術前,應接受牙周治療,確保口腔環境的整體健康。.個人習慣:抽菸和嚼檳榔等不良口腔習慣也可能影響植牙的成功,這些習慣也可能增加手術後的併發症風險。植牙手術雖然是相當安全的選擇,但仍然存在一些術後風險需要特別注意。在手術後的初期(7天到14天內),若沒有做好保養、遵循醫囑(使用抗生素和漱口水,以確保口腔的清潔和防止感染),可能有感染問題,牙肉癒合不佳,口中的細菌有可能滲入傷口,就可能增加後續的健康風險。特別是對於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於其癒合能力可能較差,更需謹慎防範感染的風險。除此之外,有咬合問題者,可能有夜間磨牙情形,如此也恐造成骨頭的破壞,增加植牙失敗風險。植牙後續的保養植牙手術後的保養至關重要,只有正確的護理,才能確保植牙物超過其價值並保持長久。除了定期(每個月)更換牙刷是維護口腔健康的基本步驟外,也建議植牙者,更甚至沒有植牙的民眾,可以按照「1221原則」保養:1天刷牙2次,每次2分鐘,並使用1000ppm的含氟牙膏,是口腔清潔的有效方式。而漱口水則可以作為輔助,每週使用一次即可。 另外,在植牙後,牙縫小時使用牙線是必須的保養之一。但當牙齦萎縮,牙縫擴大時,轉用牙尖刷更為適宜,且牙尖刷應選擇合適尺寸,不宜太細或太粗,刷牙時不應感到過於刺激,以避免對牙齦的損傷;再來,使用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也是保持牙齒健康的重要措施。 最後,定期回診檢查也是植牙後的必要程序。半年洗一次牙,有助於及早發現口腔問題,及時進行處置。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3 癌症.其他癌症
吳小妹切除兩次腎臟為治療罕見癌症「威爾姆氏腫瘤」,北榮為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完成亞洲首例「分肝種腎」
今年八歲的吳小妹罹罕見癌症「威爾姆氏腫瘤」,兩顆腎臟嚴重變形,只得手術切除,多年以來靠洗腎續命,但引發心衰竭、骨質疏鬆等,小小年紀幾乎沒有未來。台北榮總腎臟移植團體以「無中生有、分肝種腎」,在她的肝臟找出健康肝靜脈,再利用捐贈靜脈製作出延長通道,「把肝臟切開後,再把腎種進去」,將大愛捐贈的成人腎臟移植於她的肝臟內,幫助她脫離洗腎的命運。罕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為治療網網需要切除雙腎台北榮總昨天發表吳小妹的手術過程與成果,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指出,這項手術非常艱鉅,目前全球僅完成三例,其中二例在美國,台北榮總這一例是全球第三例,也是國內及亞洲第一例。吳小妹二歲半時罹患罕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這是一種腎臟惡性腫瘤,與基因突變有關,好發幼兒,多為無症狀的巨大腹腔內腫瘤,晚期常壓迫其他器官,導致腹痛或無法進食,唯一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腎臟,再配合化療。切除雙腎後,必須接受腹膜與血液透析治療,將尿毒排出。吳小妹後來為改善等待腎臟移植,以「無中生有、分肝種腎」完成移植吳小妹術後長期洗腎導致發育遲緩、心臟衰竭、鈣磷電解質不平衡導致嚴重骨質疏鬆,加上反覆腹膜炎感染。她先在高雄榮總化療、追蹤五年,雖然惡性腫瘤已治癒,但常進出醫院,毫無生活品質可言,接受腎臟移植是唯一解決的方法。2023年5月,吳小妹父母決定到台北榮總評估,等待腎臟移植。幸運的是,僅等待二個月就獲得大愛捐腎,但吳小妹的下腔靜脈因幼時被巨大腫瘤壓迫,已呈現纖維化甚至完全閉鎖不通。這是非常罕見的狀況,因為完全找不到可以重建的靜脈,不得不放棄這次寶貴的移植機會。台北榮總團隊沒有放棄,經利用靜脈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吳小妹的腹腔內僅肝臟內的一小段靜脈是健康的血管,其餘的都是不堪用的側枝新生血管。經仔細討論,團隊認為把肝臟分開,找到健康血管進行重建,是唯一可行辦法。2024年4月,吳小妹再度獲得第二次大愛捐贈腎臟,在移植外科醫師鄒奕帆前往院外摘取腎臟的同時,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與醫師楊惠馨同步進行移植手術,先將肝臟徹底分開,找尋唯一仍健康的肝靜脈,再將從捐贈者身上取得的靜脈,製作一段延長嫁接的通道,再與腎臟的腎靜脈進行吻合重建,術中由放射科醫師黃宣恩放置血管內支架,避免肝臟重量壓迫移植腎臟的靜脈回流,影響腎臟血液循環。蔡昕霖說,以「無中生有」方式,利用肝臟當插頭,用肝臟血管滋養腎臟,再找出健康的肝靜脈,製作一條「延長線」,與腎靜脈吻合重建,前後動員11位醫護等人員,花費12個小時,才成功將這顆成人腎臟移植於低體重吳小妹的肝臟內。吳小妹昨天在記者會中,念出手寫給捐贈者的卡片,童言童語念出,「謝謝你捐給我一顆寶貴的腎臟,讓我可以不用再到醫院洗腎,我會好好保護它、愛惜它」。醫:孩童採用移植腎臟比洗腎好,兒童及青少年長期洗腎副作用多末期腎臟病孩童爲維持生命,必須長期洗腎,依2022年腎臟年報以衛福部健保署資料推估,全國約有兩百位兒童、青少年受洗腎所苦,等待腎臟移植的人數卻僅有21人,兩者差距大。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很多家長對腎臟移植認知不清楚,憂心移植會花很多錢,感覺洗腎就好,不願意登記移植,但換腎才是對病童最好的治療。張瑞文說,兒童及青少年長期洗腎,恐影響身高、體力、智力等發展,也容易引發感染,而接受洗腎與等待腎臟移植的人數相差甚大,其中可能原因是洗腎患者能否全數存活,據統計發現,洗腎治療的死亡率是腎臟移植的六倍,但部分孩童家長對腎臟移植仍有恐懼,不願讓孩子接受移植。換腎有一定條件,包括孩童體重須達十公斤,也要考量接受移植者當時的身體狀況,以及與捐贈器官的合適程度,並不是至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登記就可以換腎。張瑞文說,很多家長因對移植猶豫,並等到孩童體重滿十公斤後再登記移植,或擔憂身體狀況遲遲不來候補,導致錯過早期登記,讓等候移植的積分白白流失。張瑞文指出,病患完成腎臟移植登記前,須先確認身體狀況,也要聽取說明會、簽署書面文件,且每半年到醫院抽血追蹤。登記完成後,若出現合適器官,就會依候選者積分高低通知患者;而等候器官捐贈配對就像排隊抽號碼牌一樣,等候每滿一年會加○點五分,換言之排愈久配對成功的機會愈高;若是從來沒去排隊,將永遠沒有換腎機會。面對孩童腎臟移植,很多家長擔憂會花很多錢,張瑞文說,孩童可利用學生保險支應部分費用,且換腎孩童屬重大傷病可免部分負擔。再者,小朋友體重輕,自費藥物依體重決定多寡,價錢也不多。若經濟仍有困難,可以使用醫院善款,也有慈善單位會提供家長住宿,實際花費不多。「沒有孩子該長期洗腎。」張瑞文說,依北榮兒童審腎臟移植團隊經驗,18歲以下病童等候一至二年就能接受腎臟移植,經量身訂做移植計畫,移植手術成功後,身高、體力、智力等發展都可以追上同年齡孩童,呼籲末期腎臟病童的家長,應多了解孩童腎臟移植,給孩子人生的希望。病人小故事:母伴娃換腎「她堅強我要更勇敢」吳小妹二歲多時,身體不舒服,半夜常常醒來,尿量也不多,直到出現水腫,至醫院檢查發現,竟已是嚴重腎臟病變,經確診為腎臟惡性腫瘤,此時左側腎臟已被腫瘤侵犯至嚴重變形,右側則只剩1/4未被腫瘤侵襲。長期住院回家會怕吳媽媽表示,當時醫師擔憂腫瘤可能復發,且可以等待大愛器官捐贈腎臟移植,因而將兩側腎臟全部摘除,開啟女兒的洗腎人生。她說,一開始孩子年紀小,似懂非懂,後來年紀漸長,每天要上機洗腎長達十小時,而漸漸對病痛有所認知。然而,長期在醫院治療,女兒已習慣醫院的生活模式更甚於家中,導致有一段時間「回到家裡反而會感到畏懼」。洗腎不斷反覆感染回想一路以來的辛苦及對女兒的心疼,吳媽媽忍不住哽咽,因長期洗腎讓女兒容易感染,「無論再怎麼小心謹慎,還是面臨反覆腹膜炎感染」,甚至因為病痛到無法走路,想想孩子都那麼堅強了,「我要比她更勇敢」,因此得知台北榮總有機會換腎時,義無反顧決定要為自己跟女兒努力。然而,吳小妹狀況罕見,其下腔靜脈受腫瘤壓迫導致閉鎖,面對第一次腎臟移植的機會只得放棄。吳媽媽說,自己在手術室外等了數十小時,得到的結果卻是無法移植,但不願意放棄,直到2024年4月,半夜接到北榮通知又有換腎機會,但必須要在早上五點前趕到台北,她一路從屏東開車狂飆到台北,時間順利趕上,也順利完成移植。鼓起勇氣迎來新生吳媽媽說,自己一度擔心換腎等影響女兒就學,沒想到,女兒出院第一天就跑回學校上課,不只更努力念書,成績更是班上前三名,希望所有還在猶豫腎臟移植的父母,可以給自己跟孩子一個機會,也感謝北榮醫療團隊持續找方法,最後順利完成手術。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2 醫療.腦部.神經
林肯總統也罹患這種病! 從手腳末端不斷長大,手毛腳毛增多竟與腦下垂體腫瘤有關
林肯總統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他晚年的五官突出,例如額頭變凸、眉毛深皺,鼻子肥厚、耳朵變大,手指末端也變粗,外傳他因為腦下垂體腫瘤,罹患「肢端肥大症」,彰化秀傳醫院神經腫瘤外科主任辛明泰說,「美國林肯總統是個蠻典型的例子」。辛明泰指出,「肢端肥大症」是腦下垂體腫瘤增生,導致生長激素分泌,影響所及造成體內軟組織增生變大,身體外觀明顯改變,如手部關節變大,腳趾頭變大,鞋子穿不下,前額、下巴、鼻子、嘴唇、耳朵不正常增大,且因為生長激素分泌,許多患者手毛腳毛還會狂長。辛明泰指出,發生在腦下垂體的腫瘤大部分屬良性,原因不明,約占顱內腫瘤5至10%,分為功能性腺瘤及非功能性腺瘤,其中一半以上病人並無明顯症狀。辛明泰表示,腦下垂體腫瘤好發於任何年齡層,但以成年人居多。臨床上可經由頭顱X光、腦部斷層掃描、腦部磁振造影等來診斷。舉例來說,二次世界大戰時,經解剖陣亡軍人發現,十位軍人中,就一位有腦下垂體腫瘤。為什麼沒有臨床症狀?辛明泰解釋,這些屬於非功能性腺瘤,因為腫瘤小,沒有功能性,臨床上無任何症狀,所以往往不會發現。也因此,並不是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就一定手術切除。辛明泰又舉一個非功能性腺瘤就醫個案為例,五年前,一位52歲中年男子,左眼視茫茫看不清楚長達半年,原本是視力退化,到眼科就醫未見改善。經核磁共振檢查,赫然發現眼睛左側有3公分腦下垂體腫瘤,已壓迫視神經且影響內分泌,有失明之虞。所幸經過手術治療,順利清除腫瘤,左眼視力逐漸恢復,後續僅需在內分泌科門診追蹤。辛明泰說,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難被發現,通常到了腫瘤體積大,造成壓迫,導致頭痛、視力模糊、複視、突然視力喪失或頭暈、昏厥,才發現問題。若需要手術,可進行「主流微創手術」,以雙鼻孔鼻內視鏡,經由鼻腔蝶骨竇,再到腦下垂體窩,摘除腫瘤,保留正常的腦下垂體,手術後以電腦斷層確保腫瘤是否完全切除,若有併發症,也立即處置;另外,手術室中配備的導航系統即時提供影像,輔助醫師精準徹底切除腫瘤,降低傷害周邊正常組織的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傳統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通常經單鼻孔進行,手術受腫瘤大小限制,可能僅縮小腫瘤,無法完全摘除,復發率達16%。鼻內視鏡腦下垂體雙鼻孔手術,經鼻腔進入蝶竇,外觀看不出傷口、住院時間短,跟單鼻孔手術比較,能將大於一公分甚至巨大腦垂體腫瘤徹底摘除,降低復發率。部分腦下垂體腫瘤有可能局部再生長,辛明泰提醒,術後不可掉以輕心。一般來說,治療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準則,是一定要治療,而生長激素瘤,不只是單純使生長激素分泌,身體其他荷爾蒙都有可能受影響,近年研究指出, 腦下垂體腫瘤可能造成心肌梗塞、周邊血管中風,甚至惡性腫瘤。「手術是為了降低日後風險。」辛明泰指出,罹患生長激素瘤病人,以流行病學統計死亡率高於正常人,若一直未就醫與處置,可能5年到10年就會罹患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他強調,別認為腦下垂體腫瘤,「沒有那麼惡性」,由於可能造成健康風險,「手術是第一優先」,建議患者積極處理。術後多久回診一次?辛明泰建議,起初一周先回診一次。以雙鼻孔鼻內視鏡手術腦下垂體腫瘤,經鼻手術鼻內會產生結痂,有些病人術後會聞到一股臭腥味,所以需定期清結痂,直到一、兩個月後,待比較穩定,固定回診追蹤即可。
-
2024-07-11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反而要少吃高麗菜 營養師:疼痛期別碰這些護胃食物
台灣胃食道逆流患者年年增!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8年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患者約48.7萬人、109年49.1萬人、110年50.9萬人、111年56.5萬人、112年57.3萬人,5年來增加近9萬病人,以50歲至69歲的中老年人為患病大宗。胃食道逆流與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振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林信吉指出,如果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沒有細嚼慢嚥,又喜歡吃刺激性、過甜、過酸、過辣等重口味食物,或是長期壓力大、抽菸、喝酒,喝茶、咖啡等,都會造成胃酸分泌較多,最終引起胃食道逆流。山藥、高麗菜 可以養胃書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有胃食道逆流病史的民眾,可選擇食用「養胃」的山藥或高麗菜,但處於疼痛期時則要避免。胃食道逆流其實「各個年齡層、職業都有遇到過」,林信吉說,因為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也是影響因子之一,甚至有病人是高中階段就出現,此時多半是學業壓力大所致。喉嚨卡卡的 非典型症狀林信吉說,近年因胃食道逆流求診的患者,的確有變多。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包括胃酸逆流俗稱「溢赤酸」,以及胸口灼熱的「火燒心」;非典型症狀,包括胸口不舒服、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或是覺得有痰、時常要清喉嚨。有時也會導致逆流性咽喉炎,患者會有聲音沙啞或慢性咳嗽症狀。治療上,最常使用減少胃酸的制酸劑,或透過胃乳或胃乳片輔助治療。健保署統計也顯示,胃食道逆流患者年齡分布,108至109年都是以50至59歲為大宗,自110年起,60至69歲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者,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林信吉解釋,部分高齡病人是因為下食道擴約肌退化、鬆弛,容易導致裂孔疝氣,病人一部分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不緊」,造成胃食道逆流。針對下食道擴約肌退化的胃食道逆流嚴重患者,林信吉表示,治療上就不是使用制酸劑或胃乳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但要先評估症狀,術前進行24小時酸鹼度測試,確認患者的症狀是否和胃食道逆流相關,才能接受手術。胃食道逆流「胃酸不是吃東西才有,到了該吃東西時卻沒有進食,胃酸就會影響到脆弱的胃壁黏膜,有些人會因為吃太多胃不舒服。」李婉萍說,胃食道逆流患者可依個人生活型態跟狀況進行飲食調整,不要暴飲暴食,定時定量最重要,少少的保久乳、茶葉蛋、地瓜等都可以吃,但不能不吃。咖啡因、甜食 避免攝取「胃食道逆流患者不建議攝取甜食。」營養師林恩如指出,甜食會導致括約肌壓力下降、引起胃食道逆流,連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也要避免,如果希望白開水中有點味道,則可以選擇不含咖啡因的茶、水果茶、麥茶等,避免刺激性的飲料。若將胃食道逆流分為疼痛期、恢復期和預防期來看,李婉萍指出,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寡糖是好物質,但在胃酸很多或容易脹氣時,反而可能引起不舒服;山藥、地瓜等澱粉來源,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鮭魚、秋刀魚等油脂高的蛋白質來源,同樣會比較刺激,「不是護胃的東西都是吃到底」。緩解胃食道逆流3階段飲食建議疼痛期可選擇白飯、白麵條,軟爛的小白菜、絲瓜、冬瓜等蔬菜,蛋白質可選擇魚類,如鱸魚、黃魚等。恢復期可選擇軟飯、乾飯、稀飯等,可先吃蒸蛋等蛋白質,避免炒飯、燴飯等較油膩的飯類,蔬菜沒有限制,但建議少量進食。預防期採健康飲食原則,可吃紅藜麥、糙米、五穀米等高纖維的澱粉,或養胃的山藥、高麗菜等,有助降低後續胃食道逆流發生,青菜多攝取;謹記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類的進食順序,如果喝湯,建議喝完10分鐘再吃正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1 癌症.肝癌
打破魔咒!中晚期肝癌新療法 免疫合併標靶 提高存活率
有無聲殺手之稱的肝癌,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位,台灣每年新增超過一萬名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現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居高不下。不過,現在有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提高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要勇於接受治療,不要輕言放棄。早期肝癌不易發現 有症狀多半已中晚期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臺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醫師說,早期肝癌因為腫瘤小,還未將肝臟包膜撐起來時,幾乎沒有感覺也不會痛,很難及早發現。等到腫瘤大到損害肝臟功能,出現腹部疼痛、腹脹、黃疸、倦怠、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同時考慮腫瘤及肝功能 巴塞隆納分期法黃怡翔指出,肝癌和一般的癌症不同,治療時要考慮癌症本身及肝硬化兩個疾病,否則只處理腫瘤,肝硬化仍嚴重,也無法延長存活時間。因此肝癌的分期跟一般的癌症不同,國際上是採用巴塞隆納分期法,同時考慮腫瘤及肝臟功能的狀況,可分為0期到D期。0期及A期是屬於早期肝癌。0期是指單顆腫瘤,腫瘤小於二公分,肝功能指標(白蛋白、總膽紅數、肝昏迷等程度評分)為輕度。A期是單一顆腫瘤大於二公分,或是腫瘤未超過三顆、最大顆小於三公分,肝功能指標為輕至中度。B期是中期肝癌,腫瘤超過A期範圍但尚未侵犯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之間。C期是晚期肝癌,腫瘤侵犯肝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間。D期是末期肝癌,已經肝失代償,肝功能指標為重度。早期5年存活率達九成 中期存活期中位數為30個月黃怡翔表示,早期肝癌的治療有熱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腫瘤都在同一側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如果可以做根除性治療,五年存活率一般可高達九成。中期肝癌是腫瘤還在肝臟內,尚未出現肝外轉移,可以採用局部治療如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將化學藥物注入肝動脈,同時阻斷血流供給癌細胞營養,或是體內放射栓塞治療等。病人存活期的中位數在30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存活超過30個月。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肝癌治療首選晚期肝癌是腫瘤已跑到肝臟以外或血管侵犯,過去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根據2019年的臨床實驗發現,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優於僅用標靶藥物治療,2年後,更進展至最新的雙免疫藥物療法。黃怡翔說,這兩種療法都贏過最早的單一標靶藥物治療,美國FDA跟台灣TFDA皆核准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晚期肝癌的治療首選。病人若第一線治療失敗,可以再進行第二線治療。美國肝臟學會建議,此時可用機轉來決定治療的方向,若是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可換成標靶藥物,或是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二線可以使用免疫療法的二線藥物。晚期肝癌活不過3個月? 免疫療法破除魔咒黃怡翔指出,免疫療法為晚期病人帶來希望,他有一個晚期肝癌的病人,右葉肝臟機乎長滿腫瘤,腫瘤已轉移到腎上腺、肺,根據過去的判定,可能活不過三個月。然而這個病人接受免疫療法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胎兒蛋白指數從2000 ng/ml降到968ng/ml,腫瘤縮小很多,打破魔咒,存活至今已快二年了。還有一名有C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病人發現肝癌時,肺部有很多顆腫瘤,已是晚期肝癌。後來經過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肺臟完全乾淨了」,黃怡翔說,這類病人有四分之一機會,從晚期回到中期或早期肝癌進而接受根除性治療,最終達到沒有腫瘤,不需要再藥物治療的可能。黃怡翔表示,免疫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皮膚疹,多半為輕度,由於免疫療法會產生全身自體免疫反應,有肝炎、腸炎、胰臟炎、肺炎、甲狀腺機能異常、心肌炎等副作用。至於標靶副作用,常見的有手足症候群、腹瀉、高血壓等,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還有蛋白尿、腸胃道出血等。發生副作用時應及早跟醫療團隊反應,可以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或預防。
-
2024-07-10 醫療.眼部
高度近視看字扭曲 竟是黃斑部病變
64歲陳先生曾近視高達1200度,動了白內障手術後度數大幅減少,就沒有做眼睛定期檢查,沒想到,一天晚上看書時,突然感覺文字出現扭曲看不清狀況,就醫檢查竟是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指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高,仍應定期檢查追蹤。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陳先生出現文字扭曲變形症狀,可能是高度近視引起黃斑部病變外,黃斑部皺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血管阻塞等都是可能的原因。「高度近視就是一種疾病」,顏敏芳表示,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是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過長,視網膜下產生新生血管造成出血或水腫,進而影響視力,使得看文字或影像出現扭曲變形,還可能有顏色分辨異常、看見固定中心黑影等症狀。顏敏芳說,眼軸變長不可逆,不會因為雷射手術就回復眼球的形狀,這類患者仍然屬於高危險群。以陳先生狀況為例,經散瞳眼底檢查、光學共軛斷層掃描(OCT)及螢光眼底攝影檢查,確診為高度近視引發黃斑部病變,黃斑部下有不正常的血管滲漏,造成黃斑部水腫,才會出現看東西扭曲現象。顏敏芳指出,高度近視者的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都比較高,例如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即使因屈光手術或白內障手術後近視度數減低,高度近視帶來的病變風險仍然存在。治療方面,顏敏芳說,目前健保可事先送審申請給付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早期進行治療可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降低失明風險,但治療後仍有復發的可能,須定期回診追蹤。陳先生治療2周後,看字扭曲的情況獲得改善。生活型態轉變及3C產品的盛行,顏敏芳提醒,平時要多留意用眼的習慣、時間及姿勢,若發覺眼睛有異狀時,要盡早就醫治療。
-
2024-07-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不同醫師會開立不同藥?教授曝你可能不知道的「味素藥」
我在2024-6-16發表顱電刺激之用於治療失眠、 憂鬱、及焦慮,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感謝教授,我也曾被建議施作,但因自費不便宜,加上網路查到評價兩極,我再詢問另外兩位身心科醫生意見後,這兩位醫生都認為這治療對我的症狀沒有幫助。尋求第二、第三意見真的很重要呀!我在2020-1-16發表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這兩個月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臀腿麻痛,A醫院的骨科開了Me cobalamin 500mcg/cap給我一天吃2次。看藥袋的治療用途是寫維他命B12補充;末梢神經障礙。同時也吃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因為長期看林教授的書和網站,對補充B12滿滿疑問,好奇真的有效嗎?(A醫院的兩個醫生都要開B12給我吃)吃了兩個禮拜痛麻照舊。後來因故於B醫院開刀切除椎間盤突出的部分,開刀前一天住院,因為護理師拿給我的藥沒有這顆,我問護理師,護理師說這個不用吃,要吃也不是現在吃。現在也拆線了,醫生也沒有開B12,只有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感覺不同醫生對於要不要補充B12有不同看法。在臉書椎間盤突出病友的社團內,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或是A醫院開的藥。讓我很疑惑這是真的有效還是智商稅?不知道林教授能不能為我解惑?(補充:A醫院沒有抽血檢查驗我有沒有缺B12)不同的醫師會有不同的意見,開不同的藥(具療效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醫生給病患開不具療效的保健品,例如維他命,就通常是因為(1)有利可圖,(2)錯誤認知,或(3)顯示盡心(安撫或滿足病患)。腎臟科醫師邱文淵和我素昧平生,但三不五時就會來函跟我討論。我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他在2021-6-28寄來一個主題是「味素藥」的電郵。我把它拷貝如下:林教授:關於Vit D的缺乏和補充在很多疾病和新冠肺炎,這些論點都是各説各話,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存疑。我們稱這種藥叫"味素藥",食之無益,不吃也無害。從以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手術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使用胃藥避免腸胃道出血、保肝片、止血藥等,我們都知道這些治療不一定對病患有好處,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使用。因為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我們的解釋就是我們盡力了。早年吹捧的Vit C 、E、葉酸和鋅,現在都很少人再提了。Vit D 現在在浪頭上,只要抓到一點邊就可以取得贊助、發文章,何樂不為!我個人認為,「味素藥」之所以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主要還是因為民眾有這樣的需要,請看我發表的: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紅麴歷險記+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讀者Uta留言裡說的「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就更是明擺在眼前,民眾需求「味素藥」的最佳見證。不過,我還是要再次提醒,請看我在10天前發表的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原文:味素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9 醫聲.醫聲要聞
國健署力推「ICOPE」篩檢計畫預防長者慢性病,目前因「這事」讓長者篩檢率不到10%!
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年逾65歲的老年人口多達400多萬,將成為未來台灣勞動人口的沉重負擔。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試辦台灣「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篩檢(ICOPE)計畫(5年期計畫),目前已進行到第3年,但累積篩檢34萬名長者,還不到整體高齡人口的10%,臨床醫師並不看好。什麼是「ICOPE」篩檢?對長者的好處有哪些?國健署慢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ICOPE」篩檢計畫係將長者的功能分為六大層面,進行分析,藉此初步篩檢整體健康狀況,並精準給予需要的預防保健作為,或相關醫療介入。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透過ICOPE篩檢,可即時掌握長者身體,避免持續失能,並降低後續跌倒、髖骨骨折手術等醫療費用。如在早期做好預防,避免後續產生中風、三高、慢性病等醫療支出,影響民眾生活品質也造成社會醫療成本增加。為什麼「ICOPE」篩檢不如預期?不過,該計畫推動迄今,已滿3年,反應不如預期,第1年「ICOPE」計畫近300家診所參與,第二年400多家,第三年948家,但全台診所高達15000多家,篩檢速度顯然不足。再者,近3年來,也才篩檢34萬人,還不到老年人口中的10%。目前台灣ICOPE評估機構累計948家,110年篩檢3萬人、111年篩檢8.3萬人、112年篩檢22.7萬人,均能達成原先篩檢目標。此外,目前培訓2000位篩檢服務人員,在完成受訓後,適時接手,讓每年來自於長照基金的一億元預算,用在刀口上。吳建遠指出,ICOPE評估過程繁複,確實不太適合臨床醫師,因此,擴大評估者身分,除醫師外,只要受過訓練,取得證照者,就可協助醫師執行評估工作。「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有必要推廣才能預防勝於治療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政府有必要推廣「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由家庭醫師執行個案管理,提供關懷及多面向的照顧,定期提醒健檢、追蹤異常的檢驗報告、加強營養衛教、減少高齡者憂鬱傾向,增加其安全感。王宏育說,老人如果能從預防疾病做起,即可避免三高共病,防範肌少症、骨鬆跌倒,醫療照護事半功倍,減輕許多後端的中風失能、心衰竭、末期腎臟病、慢性肺病使用呼吸器、臨終低效益治療等高昂費用。希望台灣早日實施ICOPE普篩,每一個老年人都能有專責的家醫科醫師照護,個案管理,縮短不健康餘命,才可實踐「預防勝於治療」。ICOPE給付金額低 醫師:篩檢幾乎是做功德透過ICOPE篩檢,可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吳建遠指出該篩檢計畫1年預算1億元,由醫師及接受專業訓練者評估65歲以上長者,初評給付150元給付,複評100元給付,如果有發現異常會再依照比例給付給付100至220元不等。王宏育指出,內政部2024年2月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人口達415.8萬人,扣除已進入長照系統70餘萬人,約340萬人需ICOPE普篩,如果每次評估費用為1000元,就需34億元,分5年編列。目前一年經費僅1億,篩檢給付不合成本,引發臨床醫師的怨言。ICOPE六大指標為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每次篩檢動輒10至30分鐘。如果長者重聽或認知功能不佳,就得花上半小時,不符成本效益,對年輕醫師來說,不如去看更多病患,還比較划算。做好ICOPE普篩有望完整減少醫療的大福支出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65歲以上的保險對象人數約占14%,醫療費用約占37%;2021年占約17%,醫療費用卻已占超過41%,可見年逾65歲者,對醫療耗用的比例甚高。如果能做好ICOPE普篩,相信可以大幅減少醫療支出。王宏育強調,台灣人口老化、少子化問題嚴重,老年人必須自求多福,政府如能讓所有65歲以上的長者均做一次「ICOPE」,就可完整建立長者的醫療端,包括:預防、評估、衛教。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簡單的「視病猶親」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視病猶親」。這是我們在醫學教育常對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勸導的「基本態度」,然而,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非常感謝一位資深醫師與一位社會人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看法,也期待有更多的回饋。最近參與本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討論時,有委員提出「醫師是否能夠真正站在病人的最大利益,為病人做出最好的選擇呢?」這樣的議題,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這位委員提到他看到有些跟醫藥有關的網紅,會教導民眾當醫師提出多種治療方案,需要病人跟家屬做出選擇時,他建議民眾不妨可以這樣問,「醫師,如果病人是您的親人,您會做怎麼樣的選擇呢?」在會中,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委員們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我提出我的想法,我覺得當病人這樣問的時候,我心裡會有點不舒服,因為我感受到這個問題的背後,似乎隱含著我還留了一手,並沒有把真正好的治療選項全部列出來,如果病人是我的家人的時候,我還有另外一套錦囊妙計。有委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覺得民眾如果這樣問,只是希望醫師將心比心,把病人當成自己的家人看待,幫病人選擇一個醫師覺得最好的治療方法。另一為委員本身是腫瘤治療醫師,他分享了他的經驗。他真的被病人這樣問過,可是當時不巧,他自己的家人正在生病,這位醫師也在煩惱如何幫他的家人做治療選擇,因此他有點不愉快,因為即使身為腫瘤治療醫師,他也陷入矛盾當中,無法幫家人做出最好的抉擇。但是這位醫師還是耐住性子,好好地跟這位病人說明,提出來的這幾種治療選項,都各有優缺點。有的病人在意的是差了幾個百分比的治療成功率,有的人是會認為副作用才是最重要的考量,也有的人因為經濟因素,自費的治療就不在他的選項之中。因此每個病人必需考量他自己的條件、價值觀、經濟狀況,要醫師幫他做選擇是有點強人所難,更何況治療效果不好的選項,醫師根本不會提出來討論。「視病猶親」或許是一個很好可以用來勉勵醫療人員,要好好照顧病人與家屬的提醒與期許,但是實際執行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我自己就參與過一個到現在想起來還蠻難過的經驗。許多年前一位小我幾屆的優秀外科醫師,有一天在開刀房中昏倒了,緊急檢查結果發現腹腔有嚴重的惡性腫瘤,以腫瘤擴散的範圍來看,正常的做法是轉給腫瘤內科,做緩和性的化療試試看,要治癒這個癌症已經是不可能了。這位學弟與家人面對這晴天霹靂的壞消息,當然都很震驚與難過,所以我也到病房去關懷他。還記得那天他在病房有太太、小女兒與媽媽的陪伴,他含著眼淚問我:「學長,我該怎麼辦?」他的家人在旁邊也都難過得掉淚。他的太太也是醫師,所以我們都知道以他的病情,一般來說平均的餘命不會超過6個月。他的老師還有所有外科同仁,都想盡全力救他的命,因此最後還是決定由他的老師主刀拚一拚,但很可惜開完刀,住進加護病房幾個禮拜後學弟就過世了。我請教了腫瘤內科團隊,如果照一般病人的安排,試試看緩和性的化療,或是轉而接受安寧照顧,或許還可以爭取到幾個月品質較好的生命。但就是因為我們太捨不得他了,把學弟當成自己家人,才會選擇風險高的手術治療。另外也有委員提到不一樣的經驗,這位委員曾經看到一位外科醫師,在跟病人家屬討論如何治療的時候,看著驚慌焦慮不知如何是好的家人,他跟家屬說「如果病人是我的家人,我會讓我的家人接受手術。」這位家屬聽到外科醫師這麼講,看起來得到很大的支持與安慰,就同意了醫師建議的手術方式。因此若是醫師建議的治療方式,在對病人、家屬說明時說「如果是我的家人,我也會選擇這樣的治療」,如此讓病人、家屬的感覺醫師是「視病猶親」,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由於醫療的進步使得治療選項不再是單選題,所以醫療決策是必須由醫病雙方達成共識,一起做出最適合的選擇。當然因為病人與家屬畢竟不具有醫療專業知識,醫療團隊必須誠懇、明白的說明病情;病人與家屬也需要向醫療團隊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與在意的事情,例如對於療效、副作用、費用等等的考慮,讓醫療團隊也能夠了解病人與家屬的考量。最後,需要醫病雙方能信任彼此,這樣在溝通上就不會懷疑對方是另有目的,而是真心的想要討論出最適合的方案,才能創造醫病雙贏。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08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近5年增加近9萬病人:一次了解成因、症狀、日常保健與飲食禁忌
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民國108年診斷出約48.7萬人、109年約49.1萬人、110年約50.9萬人、111年約56.5萬人、112年約57.3萬人。患者的年齡分布,108至109年都是以50至59歲為大宗,到了110年起被60至69歲族群超車,不過40歲至69歲間的「3個十年」,均為病人數的前三名。為什麼會引起胃食道逆流?與喝咖啡、吃甜食有關嗎?「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這是民眾相當熟悉的廣告台詞,胃食道逆流與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振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林信吉指出,如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沒有細嚼慢嚥、喜歡刺激性、過甜、過酸、過辣等重口味食物,或長期抽菸、喝酒,喝茶、咖啡等,也都會造成胃酸分泌較多,最終引起胃食道逆流。部分高齡的病人是因為下食道擴約肌退化、鬆弛,容易導致裂孔疝氣,病人一部分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不緊」,造成胃食道逆流。自110年起,60至69歲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者,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胃食道逆流其實「各個年齡層、職業都有遇到過」,甚至有病人是高中階段就出現,此時多半是學業壓力大所致。年輕族群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也都是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因素之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哪些?如何進行治療?臨床上觀察,因為胃食道逆流求診的患者,的確有變多。病人的症狀往往時好時壞,許多病人在診所就醫仍未改善,後續才轉介到胃腸肝膽科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有二:1.俗稱「溢刺酸」的胃酸逆流。2.胸口灼熱的「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病人會因為這些症狀前往胸腔科或心臟科就診:●胸口不舒服●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容易覺得有痰、時常要清喉嚨。胃食道逆流有時也會導致逆流性咽喉炎,患者一開始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常見的症狀:●聲音沙啞●慢性咳嗽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治療上,最常見的還是用降胃酸的制酸劑,或透過胃乳或胃乳片輔助治療。65歲以上中老年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和中壯年可能些不同,林信吉解釋,有些高齡病人是因為下食道擴約肌退化、鬆弛,容易造成裂孔疝氣,病人一部分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不緊」,造成胃食道逆流,但在正常狀況下,沒有進食時的下食道括約肌會關上,避免胃酸和食物逆流至食道。林信吉提醒針對下食道擴約肌退化的胃食道逆流,治療方面就不是使用制酸劑或胃乳等,一般手術要先評估症狀,術前進行24小時酸鹼度測試,確認病人的症狀是否和胃食道逆流是否相關。長期胃食道逆流會導致什麼問題?會引起癌症嗎?林信吉表示,胃食道逆流的時間一長,胃酸就會跑到氣管,引起類似氣喘的症狀;胃酸逆流到食道下端跟胃的交界處,食道就會反覆發炎,有機會演變成「巴瑞氏食道」,此為癌前病變,會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也有些個案,病人會合併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該如何進行日常保健?營養室建議要根據分期選擇適當的方式書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胃酸不是吃東西才有,到了該吃東西時卻沒有進食,胃酸就會影響到脆弱的胃壁黏膜,有些人會因為吃太多會不舒服,可依個人生活型態跟狀況調整,不要暴飲暴食,定時定量最重要,少少的保久乳、茶葉蛋、地瓜等都可以,但不能不吃。李婉萍提醒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寡糖是好的物質,但在胃酸很多或容易脹氣的時候,反而可能容易脹氣不舒服;山藥、地瓜等澱粉來源,也都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鮭魚、秋刀魚等油脂相對高的蛋白質來源,同樣會比較刺激,「不是護胃的東西都是吃到底」。胃食道逆流分為疼痛期、恢復期和預防期來看,李婉萍建議:●「疼痛期」的民眾,可選擇白飯、白麵條,軟爛的小白菜、絲瓜、冬瓜等蔬菜,蛋白質可選擇「瘦一點」的魚類,如鱸魚、黃魚等。●「恢復期」可以開始選擇軟飯、乾飯、稀飯等,並可先吃蒸蛋等蛋白質,並避免炒飯、燴飯等較油膩的飯類,蔬菜基本上沒有限制,不過還是建議少量進食,確認身體可適應再加量。●「預防期」的原則是健康飲食,紅藜麥、糙米、五穀米等高纖維的澱粉,或者被認為是養胃聖品的「山藥」等,有助降低後續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青菜則建議多攝取,同時也要謹記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類的進食順序,如果要喝湯,建議喝完10分鐘再吃正餐,避免邊喝水或湯邊吃飯,容易影響消化。營養師林恩如提醒胃食道逆流病人要注意的飲食禁忌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避免再復發的,以下飲食禁忌須留心:1.用餐順序為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預防胃食道逆流;增加蔬菜可增加消化速度,讓胃裡的食物排空,避免堆積在胃裡進一步導致逆流;最後攝取全穀雜糧,如地瓜、糙米等高纖食物,都是不錯的選擇。2.便利商店購買餐點的話,雞胸肉、茶葉蛋等,都是可選擇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可以考慮地瓜、馬鈴薯、玉米等;三角飯糰屬於精緻白米飯,要再另外搭配蛋白質。3.胃食道逆流患者不建議攝取甜食,這會導致括約肌壓力下降、引起胃食道逆流。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也建議避免,如果還是希望白開水中有點味道,則可以選擇不含咖啡因的茶、水果茶、麥茶等,避免刺激性的飲料。4.不少民眾有吃宵夜的習慣,胃消化食物需要時間,平躺就容易讓胃裡面的東西逆流,建議吃完後2至3小時再躺下。以一般上班族約晚間7至8時吃晚餐、11點就寢來看,要再消化掉宵夜,其實有點困難,正餐也建議定時定量,吃7分飽為宜,不然對胃的壓力很大。中醫師如何看待胃食道逆流?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說,「胃食道逆流」在中醫觀點屬於「功能性問題」,舉凡噎嗝、嗝氣、噯氣、吞酸、火燒心,都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狀態,情緒緊張、壓力、睡眠品質不佳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在處理腸胃不只是關注在器官本身,而是全身性的循環、免疫都有看到,依據體質狀態區分,可能是《傷寒論》六病分類或是《金匱要略》雜病分群,選用適合的處方,會再搭配針刺與灸療。陳麒方表示,中醫使用的「瀉心湯」處方系列,包含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都是和胃食道逆流可能有相關的品項。臨床上會依據發病當下的體質狀態選用,體質較熱的患者,對應的是半夏瀉心湯、黃芩湯;體質較寒的則對應到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或柴胡桂枝乾薑湯等。值得注意的是,食療用錯不止沒效果,反而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因為胃食道逆流不像水腫或火氣大,可以直接對應紅豆水和綠豆湯等產生的效果,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中醫師的診治,評估採取適合病人體質的方劑和療法。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7 醫療.眼部
台灣白內障50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1/2,「6原因」恐提早發生!「6前兆」報你知
白內障與年齡有關嗎?白內障是眼睛常見的老化疾病,許多民眾詢問:老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白內障屬於正常老化現象,活得愈久、一定會有。其症狀大多是55歲開始,目前國人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50%、60歲以上約60%,跟年齡成正比。台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原因為何?孫啟欽提醒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顯著下降趨勢,主因是3C盛行,診間已有40-50歲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矯正視力。白內障源自於水晶體老化,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蛋白質結構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視力也愈來愈不清楚。夏日紫外線超強,不僅會造成皮膚老化受損,也會對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孫啟欽說,3C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光害,一定要配戴抗藍光鏡片或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該如何治療與保健?當白內障造成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採取手術。想要完全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依靠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要避免眼睛直接接觸強光及紫外線,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多喝水、控制糖分攝取、避免用眼過度等。除了年齡老化因素,孫啟欽提醒,還有6項原因會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民眾應養成定期眼部檢查的習慣,即早追蹤與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眼疾而導致失明的風險。導致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1、外傷:眼睛如果曾受過撞擊或外傷,可能引起水晶體病變,加速白內障提早發生。2、糖尿病:血糖升高讓水晶體就像泡在糖水裡,破壞水晶體蛋白質原本的排列結構。3、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濫用類固醇藥水,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孫啟欽強調,經醫護人員指導,適量適時使用類固醇藥物是安全無害處。4、罹患虹膜炎:屬於最常見的葡萄膜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白內障。→想了解 什麼是葡萄膜炎5、視網膜剝離:因為手術而引起「次發性白內障」,長出一層膜狀混濁物。6、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讓眼睛提早退化,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元氣百科也提供6項白內障前兆,提供讀者判斷的依據: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資料來源:元氣網 白內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鄭丞傑「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努力工作努力玩
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是婦科治療權威,是國內第一位運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的醫師,被稱為「海芙醫學之父」。當時他在門診中常遇到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症患者,面臨嚴重經痛、大量出血、貧血、頻尿、不孕等症狀,但又不願意開刀治療,尤其不想切除子宮,因此開始採用海芙刀治療,為病患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養生秘訣/愛泡湯 努力工作努力玩鄭丞傑的養生秉持「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他愛泡溫泉,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泡湯時可放空自己,紓解治療病人的壓力;運動則喜歡打網球、跑步和爬山,從18歲開始打網球至今已歷經半世紀。周末除了開醫學會之外,幾乎都在爬山或旅行,力行「努力工作(work hard)、努力玩耍(play hard)」。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2009年,鄭丞傑在北醫大附設醫院擔任婦癌科主任時,院方引進全國第一台海芙刀。他說,海芙刀為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系統,運用聚焦超音波產生高熱,並於腹部皮膚外對準子宮肌瘤,進行60至80℃的高溫破壞,不須開刀手術,沒有皮膚刀口,也沒有輻射線,即可消融子宮肌瘤,迅速改善症狀。2020年,鄭丞傑出任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隨後成立海芙刀治療中心,在他的帶領下,進行大量的海芙刀、微波刀、射頻刀、腹腔鏡、子宮鏡、冷刀、雷射手術、乳房微創手術等各種微創和無創手術,不但吸引海內外眾多婦女病患,也吸引不少國內外醫師前往觀摩學習;醫院另設立醫美健康管理中心,經營得有聲有色,打造成「小而美的婦女微無創醫院」。術後療程減少住院時間為營運醫院,同時照顧大量病患,鄭丞傑不斷改進海芙刀及微波刀手術療程,更引進美國「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海芙刀治療為住院一天零夜或兩天一夜,腹腔鏡及微波刀手術住院都是兩天一夜,高品質麻醉讓病患術後疼痛感低,減少一半以上住院時間,如此醫院不需大量床位就能運轉,病患減少健保的支出、院內感染機率。用LINE掛號並即時諮詢在醫院的規畫上,鄭丞傑展現為婦女著想的細心,具有三個特色:一、可用LINE預約掛號,並採一對一方式和行政人員、護理人員對話,而抽血驗尿、病理檢查報告等鼓勵病患使用「健康存摺」查看,同仁也同時用LINE個別通知,必要時才需要回診,不要病患多花時間來回醫院。二、所有的病患都可以使用LINE或Email和護理人員或行政人員聯絡,即使國際病人也不例外,手術前手術後都可以即時線上諮詢。三、醫院建構女廁友善空間,如提供芳香噴霧劑、馬桶座墊紙、消毒用酒精、私密專用濕紙巾等。「如果多喝水、多休息、多攝取蔬果、吃維他命就會好的疾病,就不要吃藥,吃藥就會好的不要打針,打針就會好的不要開刀,開刀可以保留器官的盡量保留,必須切除器官才能挽救生命的就趕快切除。」這是鄭丞傑的行醫哲學,從醫至今治療都以病人角度出發,以傷害愈小愈好為原則,「傷害人體的疾病,應該用更不傷害的方法去治療」。鄭丞傑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海芙刀子宮肌瘤消融手術、微波刀╱射頻子宮肌腺症消融手術、婦癌手術現職: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亞太婦科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科學會世界總會副理事長學歷:美國舊金山人類高級性學研究院博士、台大高階企管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高醫國際長、北醫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台北馬偕醫院婦癌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久坐,不要一直滑手機,外出走走,持之以恆,就會步上健康之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醫聲.醫聲
免疫治療帶來「長尾效應」,癌症長期存活不是夢
「研究已證明免疫治療的確有效,其中,約有七分之一的病患,疾病並沒有惡化、復發,長期存活了下來…」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4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腫瘤科主任周文其談到免疫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的運用,援引上述數據,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副主任何肇基、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趙盈凱對於研究顯示癌症腫瘤有治癒可能性,也充滿期待。周文其以膽道癌為例,他分析,雖然膽道癌病患的人數並不多,盛行率較低,但治療選項相對較少,而晚期不可切除膽道癌的病患,五年存活率低於10%,目前對於膽道癌治療,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免疫合併化學治療,這樣的作法,可破壞癌細胞偽裝機制,免疫細胞得以辨識癌細胞,再進行消滅,因此腫瘤可明顯縮小,並增加存活期。免疫合併化療,可明顯延長存活期根據2022年一項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確實可幫助延長膽道癌病患存活期,其中,最令人期待之處在於,研究追蹤也發現,有部分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疾病一直沒有惡化、復發,存活率維持穩定,不像其他治療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存活率就會往下掉,而這樣的情況,稱為「長尾效應」,期待透過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病患生命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此外,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何肇基表示,在第三期病患中,約有30-50%的病患無法接受手術治療,許多研究數據顯示,這類病患若能接受鞏固治療,也就是病患在接受同步放射線治療、化療後,再追加一年的免疫治療,不僅可降低45%疾病復發風險,還可增加根治的可能性,且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明顯延長。運用適合治療策略,有助消滅微轉移癌細胞趙盈凱提到,在肺癌存活率上,台灣落後日、韓等國,研究發現,若病患進入第二、三期,且還能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此時,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加免疫治療,相較於過去手術加化療,可進一步減少疾病復發,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更從20.8個月延長到31.6個月,等於多增加一年無病存活的時間,而透過這樣的治療模式,也可清除微轉移癌細胞,即使影像學還沒顯現、偵測到微轉移癌細胞,照樣可以捷足先登、發揮效果。周文其、何肇基與趙盈凱皆希望病患有機會接受免疫治療、免疫加化學治療等選項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從存活期的延長、生活品質的改善到復發率的降低,都可讓病患的抗癌之路更順暢,癌症根治的希望也可明顯增加。
-
2024-07-05 醫聲.醫聲
三陰性乳癌治療稀缺,兩寶媽盼同病病友擁免疫治療機會
「我怎麼會有這麼好的老闆、老闆娘,願意幫我出一半醫療費…」四十二歲的慧儀在去年四月,遭醫師宣判得到第三期三陰性乳癌,屬於晚期癌症,當聽到三陰性乳癌的健保治療選項不多,只能倚靠手術、放療、化療,身為雙寶媽的她便很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兩名女兒沒人照顧,雖然知道目前有免疫療法可供選擇,但動輒上百萬的醫藥費,更讓她心慌意亂,所幸慧儀的老闆、老闆娘一聽到這消息,願意幫忙出一半的錢,她才有機會用藥。根據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資訊,三陰性乳癌是指荷爾蒙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都是陰性,由於這三種受體都是陰性,代表沒有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可用,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化療與放療為主。免疫療法+化療,為三陰性乳癌病友帶來新希望目前,三陰性乳癌病患人數大約占所有乳癌病患的10%-15%,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惡性度、復發率與死亡率都比較高,容易轉移,治療也較棘手,雖然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可幫助病患延長生命,但這類療程尚未納入健保,因此像慧儀這樣的病友便很容易因經濟負擔太重而放棄接受免疫治療,只能被迫承受化療、放療所帶來的副作用折磨。談起治療過程,慧儀說,當接受免疫治療、化療之時,她可以去上班,還可以帶女兒四處遊玩,腫瘤也逐漸縮小,原以為治療本該如此順利,和病友分享時,聽到病友接受化療後生不如死,或歷經種種痛苦還是無法抑制腫瘤的經歷,她才驚覺,原來是因為有免疫治療做前導,才讓她可以「扛住所有副作用」,治療效果才真正有所發揮。台三陰性乳癌健保用藥給付,未與國際接軌在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他宣示要讓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曾在健康經濟研究學會論壇公開表示,精進早期乳癌的治療、減少病人復發、轉移風險等,都是必要環節,這也是該署未來努力的目標之一。由此可知,乳癌的治療,已得到許多關注,不過美國癌症學會指出,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的癌細胞若帶有PD-L1蛋白,第一線治療可能就是免疫療法加上化療,而台灣健保給付項目尚未與國際接軌。病友呼籲,期盼三陰性乳癌病患可多一點治療選項因此,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4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語重心長表示,現在的健保藥物給付考量並非以實證證據為主,主要是在財務面考量,所以像化療合併免疫治療這類選項,就只能放後線,若能跟上國際治療指引,在第一線就使用最適合、最好的治療,病患就有機會延長生命,對家庭、社會,也可以有更多貢獻。慧儀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因為有老闆、老闆娘支持,所以有機會接受免疫藥物的治療、重回職場,但許多三陰性乳癌病友不像她那麼幸運,因為較年輕,經濟基礎也沒有很深厚,治療就會格外辛苦,若能將免疫治療合併化療選項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三陰性乳癌病友就可以有多一點活命機會、多一點治療選項,也較不會墮入「因病而窮」的深淵。
-
2024-07-05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母親白天不曾上床睡覺只為訓練自己一件事:不要輕易投降!
我的母親是很堅強的人,職業是家庭主婦,擁有非凡的執行力。我觀察同學的母親,常以奇怪的理由,例如沒睡好、感冒、不舒服、太累等等,白天就蜷縮躺在床上。我的母親一生除了晚上睡覺以外,白天不曾上床。我曾經問母親,為什麼白天不能碰床呢?!母親回我說:「這樣能訓練自己,不要輕易投降。」那時的我,不懂睡覺跟投降有什麼關係。靠毅力捱過棘手三陰性乳癌的病患我是個整形外科醫師,診所有乳房超音波,替隆乳病人追蹤檢查,有時會意外發現乳癌。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一位媽媽一得知自己得了乳癌,立刻淚如雨下,哭著說她婚後不孕,好不容易作試管嬰兒技術,得了一個女娃,女娃可愛的像天使。她每天忙著顧娃娃,忽略了乳房硬塊。那時她的娃娃才剛入幼稚園,她希望我幫她介紹醫師,她只求活到小孩幼稚園畢業,她想看她的女娃穿漂亮的舞衣在台上表演。我轉介她到醫學中心。這位媽媽的乳癌細胞經染色體檢查是棘手的三陰性,無法作荷爾蒙或標靶治療,只能動手術,作化療及放射治療。這位媽媽很勇敢,她說任何能延命的方法她都願意忍受。治療過程中,她的白血球一度降至每微升800(正常應大於每微升4400)。口腔全是潰瘍,痛到連口水都吞不下去,只能往外流。有一次,她的血液培養出黴菌,醫師以為沒希望了,但這位媽媽求生意志很強,不肯閉眼睛認輸,堅持要活著。如此痛苦的抗癌過程,居然被她熬了過來,更稀奇的是術後追踪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她都安然通過。她最近告訴我,她的女娃要嫁人了。她說,一直希望女兒在人生重要場合有母親陪伴,沒想到自己竟然能活到看她穿白紗!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如果輕易投降,可能斷送自己甚至子女的幸福。守護家庭不讓步的堅強妻子我的一位同學從小家貧,父親是校車司機,但是家庭溫暖。同學努力讀書考上名校,她的丈夫是同班同學,成績優異。她的公公在外面另有妻小,丈夫認為童年幸福因為父親外遇被剝奪,所以個性內向憂鬱。二人結婚之後,共創事業,育有兩個讀國中的孩子。沒想到丈夫這時卻愛上秘書,要求太太接受雙妻生活。我的同學不肯,丈夫也不願放棄。有一天她的丈夫急性胃潰瘍出血,血色素只剩6g/dL(正常應是13g/dL以上),血壓下降,脈搏變快,醫師建議立即輸血,丈夫要求太太答應雙妻,他才願意治療。旁邊的我們很緊張,紛紛勸太太先同意,等保住性命,日後再好好規劃。太太卻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說:「我家的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如果你要兩個女人,你不值得使用捐血人寶貴的血。」我們這些旁人聽了她的決定,全部嚇壞了。幸而故事的結局是,醫師將胃潰瘍出血止住,丈夫沒輸血活了下來。小三領悟自己踢到鐵板,宣布投降走人。這對夫妻之後又生了一個小女兒,小女兒與哥哥相差16歲,如今一家和樂。母親說「不要輕易投降」時,我還年輕,不懂這句話的深意。人生一路走來,愈發覺得碰到困難或挫折,如能堅持下去,相信自己,朝著目標前進,即使短時間無法成功,只要努力不懈,不要放棄,終有一天能突破,走出困境,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
-
2024-07-05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近視率全球前三 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新突破 台灣同步國際上市!
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2020年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成近視人口,而台灣近視人口比率之高,世界排名前3名,國健署統計,台灣20至40歲的成年人近視率,高達7成左右。去年剛通過歐盟認證和台灣衛福部核可,新一代視優SILK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今年正式在台灣上市,接軌國際與法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韓國、印度等醫療先進國家同步引進,對近視患者是一大福音。國人近視全球排名前三 近視雷射手術需求增近視雷射手術技術愈趨成熟,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矯正近視的選項之一。但多數人最擔心術後乾眼、夜間眩光等問題。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指出,其實剛開完刀,多少都會感覺眼睛乾澀、看東西霧霧或夜間眩光的情形,但隨著時間會逐漸改善或適應,病患千萬不要太心急以為手術失敗了。由於技術不斷進步,近視雷射手術能夠精確處理眼部問題,根據目前臨床研究,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術後恢復較快,視覺品質良好,同時有維持良好的角膜弧度與生物力學,術後可以減少光暈眩光的產生等等,有望成為近視雷射手術的好選擇。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 術後恢復快 乾眼機率降孫啟欽說,過去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病人,術後一個月內約有50%至60%有乾眼症狀,而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對角膜神經傷害風險小、角膜傷口密合佳,術後乾眼症狀可望降低至20%以下。相較傳統TPRK手術是利用雷射直接刮除角膜上皮做近視矯正,傷口大、疼痛感強、恢復期較長;近20、30年主流的FS-LASIK手術,會先製作角膜瓣,將角膜瓣掀開後再以雷射矯正,安全性較高,不過少數病人在十幾年後,可能因外傷造成移位而視力模糊。國際發表的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採用專利雙凸透鏡密合技術,光斑細緻,雕刻出平滑的角膜透鏡,可以提升矯正精準度、降低發炎反應,術後恢復更迅速、減少乾眼機率,視覺品質方面,因產生角膜皺褶機率低,可減少高階像差等光暈眩光的問題。「近視雷射手術發展至今,越來越多元和安全」孫啟欽建議,根據個人用眼需求、工作習慣等各方面,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手術方式,術前進行詳細檢查,確保手術安全性和效果;若是角膜過薄或患有免疫疾病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自身條件及可能的風險,謹慎考慮是否接受手術。近視雷射術後做好眼睛保護 勤點人工淚液孫啟欽提醒,近視雷射手術時間只要數十秒鐘,仍是侵入性手術,術後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才會達到最好效果,建議手術後2至3周,白天外出記得戴太陽眼鏡,可降低發炎反應,晚上睡覺時戴護目鏡,避免碰撞,也要勤點人工淚液,有乾眼症狀每1至2小時點一次,即使不覺得眼睛乾,一天至少要點4次,回診時再根據角膜復原狀況,調整點人工淚液的頻率。另外,剛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後,晚上可能稍微有夜間光暈或眩光的問題,不太建議晚上開車,若必須開車時,盡量選擇路燈明亮、不要走小路,避免交通意外。
-
2024-07-03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退休力又減分了 學樹獺淡定過活
今年做退休力大調查,發現我又比以前減分,只有40分,屬於第六類的慢慢樹獺型;想一想,應該是和這兩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很有關係。其實通膨對不靠股票、炒房的庶民很有感,特別是年邁的退休公教人員。7年前,政府大砍軍公教年金,讓我們退休金至少重挫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會逐年遞減,令人憂心以後的病苦及長照經費來源。另外,政府管控物價成效不大,隨著俄烏戰爭,原物料上漲,連帶使民生食物大漲,估計外食費漲了三分之一以上,雞蛋、藥品、掛號費也都大漲,百元便當消失,但退休金本俸卻連10年要調降,彼漲我消,因此我的退休力怎能不變成樹獺型呢?我只能靠過去一點小儲蓄來應付疾病。最近我動了某小手術,用較安全一點的方法,竟然要自費16萬元;白內障手術也花了6萬多元醫療費,這更是退休人員財力的負擔。好在我退休後持續寫作、閱讀,有自己的興趣;每天與老妻散步、健行、攝影、看展,盡量維持日行一萬步,以保持身體的健康。閱讀、寫作、看報等,讓我心靈有點充實感,這才稍微挽回一些其他分數。既是樹獺,但就學牠的淡定、悠然吧。保持簡單、節省的生活就好,盡本分,活在當下就好了。小舟獨歸去,滄海度餘生,粗茶淡飯勉強過退休生活。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02 醫聲.醫聲要聞
生理食鹽水等輸液短缺導致常見4手術面臨挑戰,恐會持續到10月!
如果生理食鹽水等輸液短缺,尤其對外科手術衝擊大輸液短缺已成國安危機,不僅大增手術室護理師工作量,甚至影響手術。在野立委昨天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指出,這次輸液短缺恐長達4個月,目前大多提供500cc小包裝的生理食鹽水,如果要執行一台複雜的外科手術,必須使用30多包,手術室護理師幾乎累到手快斷掉,叫苦連天,竟已有醫院暫停執行子宮鏡手術。國民黨立委陳菁徽表示,在執行開腹、腹腔鏡、子宮鏡或泌尿科等手術時,需要大容量生理食鹽水,如使用500cc裝,每次用量超過2、30袋,須先打開包裝,放入加壓機器,再插入管子,一包操作時間約60至90秒,而更換期間手術須中斷,增加手術難度。全台輸液短缺的原因:竟與單家公司停產有關永豐化學工業公司為台灣輸液大廠,市占率達到70%,日前因嚴重違反規範,且許可證到期,被勒令停止生產,造成全台輸液缺貨,衛福部預估短缺將到十月,如以500cc單位換算,每月缺口達150萬袋。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表示,以往永豐每月生產196萬袋輸液,現在食藥署委請國內其他廠商增產,僅能達到每月46萬袋,到了八月,也才增加至50萬袋,其餘必須仰賴進口,且國外專案進口價格是平常的2~3倍。目前的輸液短缺應與食藥署的作為密切相關儘管醫療院所抱怨聲不斷,但衛福部長邱泰源仍認為,「輸液穩定供應沒有問題」,還特別感謝醫療院所在非常狀況下的體諒,預計七月底就可提供1000cc大包裝輸液。在食藥署積極輔導下,永豐於年底就能恢復正常運作,屆時就可改善2000cc大包裝短缺狀況。對於食藥署失職,連自家人、執政黨立委林淑芬也看不下去,她表示,次長林靜儀在臉書貼文,聲稱很快就能正常供應,只會講場面話、講漂亮話,而部長卻稱讚其「用心良苦」,「我們的內閣被嘲笑是外星人內閣,我們衛福部會不會被人家嘲笑,是太空人內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1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老母膽結石開刀 王宏育公差帶團赴日度日如年
「12年前,媽媽膽結石手術當天,基於責任感,我仍帶著醫師公會會員到日本旅遊,沒有陪在她身邊,在日本5天,可說是度日如年。」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當時每天早、中、晚都打電話回家,關心媽媽狀況,所幸,媽媽術後病情穩定,他也終於順利返國。母高齡94歲 骨鬆腰椎曾手術「高齡94歲的媽媽還有骨質疏鬆問題,60、70歲時,骨質疏鬆就十分嚴重。」王宏育說,媽媽骨密度檢測數值為負4.3,須使用針劑藥物治療,但此藥容易引發過敏,她又是過敏體質,令他很擔心,經深入了解此藥後,只要先吃緩解畏寒、過敏的藥物,即可接受針劑藥物治療,一年打一針,媽媽打了4年,骨鬆才逐漸好轉。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王宏育強調,必須注意她不可跌倒,以降低骨折的風險。然而,7年前,媽媽背痛得厲害,就醫檢查發現,竟是骨質疏鬆症造成腰椎3至5節共三節已經中空,並壓迫神經,經手術於腰椎打入骨粉改善,未料,4年前她卻不慎跌倒,再次進行腰椎手術治療。最令王宏育難忘的是,媽媽82歲時,有一段時間反覆發生肚子痛,吃胃藥就能緩解,但有一天真的痛到受不了,就醫檢查發現是膽結石作怪,必須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膽囊,並取出膽結石。但當時他是高雄縣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兼公關福利委員會召集人,就在媽媽手術當天要帶會員到日本旅遊,這讓他陷入兩難。最後基於身為召集人的責任,他選擇帶團至日本。年長者時常腹痛 可能膽結石王宏育出發前,即便一切安排妥當,但在日本5天期間,他仍放心不下。所幸術後狀況不錯,「僅有一顆結石剛好卡在肝臟裡,沒有拿乾淨。」沒想到,手術後半年,這顆膽結石掉落在肝臟與12指腸的通道中,造成媽媽再次腹痛,「痛到在地上打滾」,這次需要進行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手術,經過胃、食道到達12指腸、肝臟夾出膽結石,手術8分鐘,之後就沒有再復發。歷經這次經驗,王宏育有深刻體悟,臨床上,若是B肝、C肝帶原者,出現肝功能異常、腹痛時,因擔心是肝癌,必定會進行超音波檢查;但若不是B肝、C肝帶原者,即便有腹痛,也不會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因此提醒若門診發現,年長者因腹痛就醫,且吃藥可緩解,卻時常反覆出現,應懷疑可能是膽結石所致,建議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建議補助骨密檢測 及早治療平時看診忙碌的王宏育,每次媽媽住院時,他都搞得焦頭爛額,必須下診後,前往醫院探視媽媽,還好太太、妹妹、妹婿有時會代替他去,減輕他的負擔,互相照顧、幫忙。王宏育說,媽媽多年來飽受骨質疏鬆症的困擾,而骨鬆對年長者健康是一大威脅,明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建議政府應補助醫療機構進行骨密度檢測,讓骨鬆病人及早診斷早治療,降低骨鬆造成骨折,避免增加醫療支出。王宏育觀察,媽媽歷經多次住院,有許多事情要透過護理師向醫師轉達,但近年發現,醫院護理師工作量愈來愈大,但人力卻是愈來愈少,如果沒有護理師,醫師真的是無用武之地,呼籲衛福部應重視醫護人力問題。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診所院長●照顧對象:媽媽●罹患疾病:骨鬆、膽結石●發病時間:2012年82歲時罹患膽結石●症狀:反覆肚子痛,吃了緩解胃痛的藥就會好●治療:第一次手術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膽囊並取出膽結石第二次手術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手術夾出膽結石●陪病心得:若發現年長者出現腹痛症狀,吃藥可以緩解,卻常反覆出現,應懷疑可能是膽結石所致,建議應到大醫院詳細檢查。骨鬆對年長者的威脅不可輕忽,政府應補助醫療機構全面進行骨密度檢測,讓骨鬆病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降低骨鬆造成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