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手術
共找到
4773
筆 文章
-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0 醫療.中醫
婦癌多與2因素有關 飲食首要考慮中性溫和食材好吸收
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癌,在中醫體質表現常見血瘀、肝氣鬱、月經異常和出血點滴不止等現象,中醫如何調理體質,輔助減輕治療副作用?醫師建議,飲食以植物性為主、避免食用含荷爾蒙製劑食品、限制高脂肪食物攝取、少吃煙燻或燒烤食物、控制精緻糖攝取,更應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婦癌多與女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有關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與雌激素、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有關,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雙酚A等透過食物進入人體,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增加婦癌風險,市售漢方草本中藥飲內中藥劑量未知,建議應由中醫師診療開立藥方,以符合病患個別的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腫科主任簡采汝說,沒有生產經驗的人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機率較高,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須警覺初始症狀,針對高危險群病人如服用抗癌藥物Tamoxifen者,定期接受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當內膜增厚併有不正常陰道出血時,建議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或刮搔手術,以排除子宮內膜癌可能性。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柯皓庭表示,中醫在乳癌治療有5階段,包含「手術前後」促進傷口癒合、體力恢復;「化療期間」緩解副作用;「放療期間」緩解咽喉、咳嗽與皮膚等不適;「抗荷爾蒙治療」緩解潮紅、盜汗、失眠等類更年期症狀,以及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機率。婦癌飲食選擇 首要考慮中性溫和好吸收黃澤宏指出,婦癌患者飲食要選擇中性溫和好吸收的食材,例如番石榴、蘋果、葡萄、櫻桃、桑椹、空心菜、菠菜、胡蘿蔔、茼蒿、花椰菜、雞肉、魚肉、豬肉、排骨、雞蛋、豆漿和白米飯等,柳橙和木瓜則視個人狀況酌量攝取。中醫輔助治療要定期追蹤肝功能,謹慎使用人參、當歸等類雌激素中藥。黃澤宏說,常見補品藥膳可能非常燥熱,如麻油雞、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當歸、黃耆、人參、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要特別留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9 焦點.元氣新聞
麻醉醫趁病患昏迷疑用手性侵!女患者難受壓力服藥輕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爆麻醉科醫師疑性侵女病患,林姓麻醉科醫師趁患者在恢復室意識模糊時,掀開被子,搓揉女患者私處,以手指侵入陰道。女子後續在訴訟過程中,飽受壓力,一度輕生留下遺書,指出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對此,北醫附醫回應,已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院內全力配合司法調查。據媒體報導,北醫附醫該起性侵事件,發生於2022年11月25日,該名女患者當時接受麻醉,並在恢復室等待甦醒,她指出當時她的意識雖然模糊,但感覺到有人觸摸下體,用力睜開眼睛查看異狀,發現林姓麻醉科醫師就站床邊,感到驚恐害怕。事發後女病患事後向院方檢舉並提告,林姓麻醉科醫師一度坦承犯行,並同意賠償。女病患認為林姓麻醉科醫師有悔意,加上不想面對冗長耗時的訴訟程序,決定先以調解方式處理,卻沒想到林姓麻醉科醫師委任的江姓律師與女病患的委任律師協商時,改口主張沒有猥褻性侵。事件發展變成被告者對女病患提出恐嚇取財告訴,江姓律師在妨害性自主案件審理開庭時,不斷對女病患提出羞辱式的詰問。當事人不堪精神壓力,今年8月4日凌晨選擇輕生,在家服用大量藥物,所幸被家人及時發現,報警送醫挽回一命。但甦醒後情緒激動,崩潰大哭,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女病患在輕生前留下遺言,提及:「729出庭後,我的身心非常痛苦,彷彿又回到最初發生的時候。漫長的訴訟是必然的,狼醫的否認也是預料中的事,那天江律師的提問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犯人,冒犯我隱私的部分難以釋懷,我沒辦法這樣生活下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發出聲明指出,院內接獲申訴人反映遭性騷擾後,隨即展開調查,經人評會決議,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並要求完成性別平等相關教育訓練。後因申訴人另有陳述,院內已依法通報,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將全力配合司法調查,並依調查結果,由人評會進行相關處置。北醫附醫指出,對於此次事件深感遺憾,同時積極強化病人就醫安全,持續在工作環境、內部文化等多面向加強性平文化宣導,致力打造兩性平等及民眾安心的就醫環境。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謝宜哲表示,對此案不清楚,但醫療院所的看診流程一定要有護理師跟診,不論是看診或對話,如果沒有護理師跟診,可能會發生性騷擾糾紛。醫院許多地方都設有攝影機,但手術後的恢復室為了保護病患隱私,並沒有攝影設備。謝宜哲說,恢復室是由一位護理師負責二位病患,若有異狀才會通知醫師,但進行體檢、理學檢查,護理師一定會在旁協助。不過,手術後的恢復室有簾子隔著,導致護理師沒有即時注意到狀況,而該醫師的行為已經觸法。謝宜哲表示,醫師要自律,民眾也要多注意醫院的護病比,可要求護理師協助陪伴每個看診流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9 焦點.杏林.診間
太多醫師不敵誘惑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黃富源透露在良醫與名醫之間的分寸拿捏
台灣兒科醫界耆老、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黃富源,在馬偕兒童醫院設立十週年系列活動中以「寧為良醫不為名醫」為題演講,以行醫一甲子看盡的醫療現況,為社會提出忠告與建議。在良醫與名醫之間如何拿捏?醫療奉獻獎得主黃富源教授,一生投入兒童臨床醫療與重視醫學倫理,在他的眼裡,良醫的背後,存有多少堅持,名醫的光環,又潛藏多少誘惑,在良醫與名醫之間如何拿捏?影響黃富源至深的老師,是60年代台大醫學院院長兼台大醫院兒科主任魏火曜教授,當年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若未能留在醫院,多在自家開業,開枝散葉的結果也讓「火曜會」成員遍及全台。魏教授的教學與風骨,至今仍是後輩之師,廣受緬懷與景仰,他的諄諄教誨更讓黃富源一輩子難忘。黃富源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多少醫師,終其一生致力投入專業領域,不論是臨床醫療與醫學研究,醫師的高專業性無庸置疑,然而,隨著醫療制度與社會環境的改變,回到行醫者的初心,唯有傳承火曜會「寧為良醫」的四字箴言,至今沒齒難忘。儘管名醫的誘惑何其多,但在魏教授的語錄中一語道破:「良醫,就是憑良心從事醫療工作,並在正當努力的工作下得到應有的報酬。」簡單一句話道出良醫兩個字背後的真實意涵,黃富源也受這句話影響至深。黃富源曾經聽過陳景松牧師說過,亞歷山大在33歲征服世界時,認為世界是平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走了一圈仍會回到原點,一生輝煌如他,但在死後,他的棺木上鑿出四個洞,將手腳都伸出來,以此告訴世人,生無帶來,死無帶去的一絲一毫。此外,盧俊義牧師也曾說過,一個人去世後,世人不會因為他的財富而懷念他,而是他生前的言行是不是足以讓後人一輩子紀念,黃富源為此也感觸良多。 太多的醫師不敵誘惑 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黃富源說,太多的醫師不敵誘惑,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以多開檢查,給更多的藥,讓醫病皆大歡喜,扭曲的給付制度,讓檢查、用藥才能有收入,藏在背後的專業知識與經年來的努力不成正比。如此一來,再好的制度都不敵摧殘,讓醫療資源浪費於無形,眼睜睜看著醫療崩壞的危機發生,如果亂象不改,最終的結果只會讓全民皆輸。收了紅包 代表病人對你的感謝銀貨兩迄自穿上白袍那一天開始,黃富源認知一件事,收了紅包,病人對你的感謝,銀貨兩迄到此為止,一刀二斷,然而拒收紅包才會讓病人對你的感謝長存一生。一次門診,一個阿嬤帶著孫子來看診,阿嬤說:「若沒有你就沒有我,就沒有這個女兒,也就不會有今天這個小孫子,所以一定要帶來給您來看看。」祖孫三代情牽一世,對黃富源教授而言,白袍的魅力不過如此。黃富源早年也曾因為做手術時,因為太太擔心而向主治醫師送了一點「心意」,沒想到他非常景仰的老師竟然收下了,黃富源整整一個禮拜住院時都不甩這位醫師查房,覺得紅包文化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想到直到出院那天,主治醫師查房時把紅包原封不動的還給他,還說,我拿了,你的夫人才會心安,但我可是看了你的臉色一個禮拜了,黃富源當場羞愧地無地自容,這位教授同樣讓他一生懷念。有一天很漂亮的女生吵著要投訴,投訴的原因是,看診3分鐘,醫師沒有正眼瞧過她一眼,然後藥單就開好了,為了緩和病人的情緒與不解,居中協調的護理長說妳長的太漂亮了,連醫生都不敢直視妳,才讓病人面帶笑容,事實上,這位醫師真的是好醫師,但他忘了「醫病要先醫心」這個道理,雖然化解一場糾紛,但這也意味著,醫師要永遠記得,看的是病人,不是病。身經百戰的黃富源曾目睹門診護理師看到媽媽抱著小孩很辛苦,順手接過孩子的一個動作,被家長炮轟舉動具有侵略性,讓黃富源不禁感嘆世道炎涼。回歸初心,才能成為良醫「做對的事」,自然成為良醫,對於行為偏頗的醫師行為也要勇於舉發,這種行俠仗義的性格也讓黃富源日後在衛生署成立醫學倫理委員會及醫師懲戒委員會,在擔任健保爭審委員及藥害救濟委員時,看到許多醫師在看診時的動手腳、未開立收據等不符規定的作法,這些亂象如何導正,不是靠大動作的衛生政策稽查員,而是要回歸醫師的那份「初心」。臨床工作60年,看盡多少疾病生死,黃富源感念馬偕榮譽院長吳再成醫師,從不在病人面前說重話,即便病情不佳也應該就專業進行淺白的解釋,帶給病人面對疾病與治療的希望,他也奉勸醫師不要做醫療廣告,好好善盡醫師的操守,為醫療與廣告之間畫上明確的界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8 養生.家庭婚姻
沒見男孫一面死不瞑目!媳婦懷孕34週,被婆婆臨終要求媳婦明天剖腹
一個人臨終所願該被好好滿足,這應該是周遭親友會都有的共識,總會想盡力達成他們最後的願望,不留下遺憾。但如果長輩的願望是看到你的孩子出世,這該麼辦?中國一位網友寫了一篇長文,內容就是上述的困擾,她不知所措,希望聽聽網友的建議。一位懷孕34週的準媽咪,被臨終的婆婆要求提早剖腹生產,讓她見孫子一面。公公、老公都支持婆婆,一起遊說。這位媽咪認為孩子的健康最重要,但如果不照做,恐怕和老公婚姻不保。懷孕34週,婆婆被醫師宣布臨終這位網友目前懷孕34週,但婆婆因為癌症病情加重,醫師判定沒辦法再活多久。沒想到婆婆對她提出要求說:「我知道我肯定也活不了多久了,但是我還有最後一個願望沒有實現,我想在我死之前能看看我的孫子,能夠看看他長什麼樣子,就算我馬上死了,我也能夠瞑目了。」婆婆當場要求明天就讓醫生安排手術,提前把孩子剖腹生出來。一旁的公公和老公都站在婆婆這一邊,安慰婆婆:「我們會想辦法讓你看到你的孫子的,放心吧。」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原PO認為現在離預產差不多還有一個月,她並不想提前讓孩子出世,沒想到一家人都說她冷漠無情,希望大家評評理。婆婆要看孫子一眼,否則死不瞑目原PO今年28歲,和老公結婚一年多,原本沒有計劃這麼早要孩子的,但是婆婆在一年前卻查出重病,醫生斷定活不過一年,所以就打亂夫妻原本的計畫。老公也知道婆婆一直想看到他們生孩子,所以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提前要個孩子。原PO開始積極備孕,很快在兩個月後就懷孕了。婆婆知道後,整個人精神都好了很多,在我懷孕四個月的時候,確定肚子裡是個男孩子,更是開心,還說她是家裡的大功臣,為他們家傳宗接代了。從那以後,婆婆雖然生病了,但是每天都會讓公公去買各種食材,回來煲湯給原PO喝。公公、老公都支持婆婆臨終願望沒想到在懷孕34週時,婆婆病情加重突然暈倒,情況極不樂觀,提出了要她提早把孩子生出來的要求,而且公公、老公都支持。原PO當場把老公拉出病房,說:「你是不是瘋了?孩子都還沒有足月,現在就算刨出來,你媽也是看不到的,他各個器官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沒一會兒公公從病房出來了,他說:「兒媳婦我知道我們提這個要求讓妳有點為難,但是妳看到妳媽估計也撐不了幾天了。要是妳同意了,我馬上就把名下的一套房子過戶給妳,就算爸爸求妳了,希望能滿足她的這個願望,妳就算可憐一下她的心情吧。」老公則說:「我已經質詢過醫生了,醫生說34週的孩子基本上都發育成熟了,如果實在有什麼,大不了就住一週的保溫箱就好了。」不想冒風險的準媽咪,希望孩子自然出生原PO原本以為老公會站在她這邊,畢竟我肚子裡的是他的孩子,沒想到就因為婆婆一句話想看孫子,就這樣至我們的孩子身體健康於不顧。原PO不願這麼做,希望孩子能夠自然出生,我不想因為大人的自私而害了孩子,不想冒任何風險。她對老公和公公說:「孩子在我肚子裡,你們誰都沒有權利來決定他什麼時候出生,我會等他自己發動,他想出來了再出來,我的孩子我得為他的健康負責。」沒想到這麼說讓老公大怒,說別的孩子就算是早產也照樣健康活下來了,搞不懂孩子都已經快足月了,質疑原PO為什麼非要這麼固執?公公也說這樣太自私、太冷血了。不提早剖腹生產,和老公的感情再也回不去原PO氣得哭了,難過為什麼都不替孩子想一下呢?對老公實在太失望了,於是回了娘家,沒想到公公每天還給發簡訊,希望她能滿足婆婆得願望。原PO知道如果不能滿足婆婆的要求,和老公之間就再也回不去了,他們一家都會覺得是她太自私,讓婆婆帶著遺憾離開了,可能會為此記恨一輩子。家務事難解,如果是妳,妳會怎麼做呢?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28 癌症.肺癌
魔術師劉謙證實罹肺腺癌!7招預防肺腺癌 最有效早期揪癌只有1方法
據「鏡週刊」報導,48歲的魔術師劉謙被爆罹患肺腺癌,而他也親自證實在央視春晚表演後已進行手術,目前身體狀況恢復良好。據報導,劉謙透露每年都會進行健康檢查,3、4年前發現肺部中間後面長了結節,此後定期追蹤回診,直到今年春晚表演前檢查出是肺腺癌零期。隨後在今年2月於央視的春晚工作結束後進行手術,如今過了半年,健康狀況恢復良好。不同於藝人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因此需接受化療。劉謙表示因是零期,心理壓力還沒那麼大。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罹癌應留意空汙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在談汪建民狀況時曾受訪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衛教資料,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那是否一般人健檢都建議要做LDCT?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二、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引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若不是前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一般醫師仍是建議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吸菸史等高危險群,可透過「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如發現肺部結節,須配合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預防肺腺癌?除了定期接受肺癌篩檢,醫師建議,平常外出前先觀察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如果當地空汙嚴重,建議不要騎機車或單車,盡量選大眾交通工具,並戴上口罩。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7招預防肺腺癌1.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2.戒菸並拒吸二手菸。3.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4.定期接受低劑量電斷層檢查。5.避免化學物質毒害。6.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盡量搭大眾交通工具。7.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參考資料】.《噓新聞》.國健署肺癌篩檢簡介.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08-27 失智.照顧喘息
透過分工、信任和情理 完成照顧的生命課程
莉亞的爸爸民國104年過世,台灣就剩下媽媽一個人。由於姐姐和弟弟都有家庭,已經在國外落地生根。而她是單親,機動性大。加上女兒已經長大獨立,有自己的生活。她隔年提前在59歲從美國的工作退休,回台灣陪伴母親。她回顧說返台之後,就和大多數人犯類似的毛病,覺得一定要好好照顧媽媽。所以忙裡忙外,管東管西,影響了母女的生活品質。雖然姊弟3人都遊說長輩,聘僱外籍看護來幫忙,卻被強烈拒絕。直到莉亞因為必須手術,置換髖關節,才得以請專人照顧和分擔日常生活。莉亞和媽媽共度了8年,是一段為自己老年準備的寶貴學習,以下是她的心得:1.相聚容易相處難:她大學畢業後就去美國讀書,然後輾轉在世界各地工作。即使曾經有一年的時間派任回國,和父母生活的時間還是相當有限。所以當她實際和85歲的母親相處後,常常因為處理事情的方式或觀點,彼此爭執和生氣。2.照顧的核心就是喜樂陪伴: 後來她逐漸在意見相左後,嘗試沉澱、調整和解套。她手機裡有一個記事本會儲存有趣的所見所聞,然後和媽媽分享。當老人家高興時,她也變得快樂。另外,設法不漏接媽媽的來電,更是安心的重點。3.為外傭設定好生活規範: 前後上手的有2位,都在開始就訂高標準的配合事項,尤其是道德和操守上雇主的堅持,薪資也依政府的規定。等到彼此磨合一段時間,建立起互信後,再依表現給予放寬和鼓勵,千萬不要為小事斤斤計較。若有裝設監視設備,一定要在他們到職前完成並告知。4.手足同心才是長輩之福: 除了姊弟3人,姐夫和弟妹也都對父母很孝順。當莉亞有事必須出國或旅遊時,姐姐或弟妹都會安排時間替補。她也感念弟妹,這些年把休假的時間都分配到回台陪伴爸爸或媽媽。5.臨終前的醫療抉擇: 她母親曾經是護士,非常注重養生,身體很健康,一直持續交友和打麻將。112年9月之後,有時吃飯或洗澡時就會睡著,也失去食慾和對外的活動。聖誕節後因感染、血氧偏低而送急診。當醫師要進行積極的治療時,她想起媽媽對臨終的交待: 決不做侵入性的治療,所以只允許了高壓氧。但是,當老人家呼吸停止時,莉亞卻在同意是否電擊和插管中掙扎了。因為一切來得太快,她捨不得放手。還好,已經回台的姐姐在電話中提醒了她。 莉亞說父母留給子女的最大財富就是家庭和睦,所以他們能夠彼此支持,平和圓滿的送別93歲的媽媽。此外,由於她長期擔任管理階層,所以強調不論是外傭或親人間的照顧責任,唯有透過分工、信任和情理,才能讓所有參與的人,在這良性的循環中,攜手完成生命課程。
-
2024-08-26 焦點.杏林.診間
在救與不救之間!為何在愛女病後40天提出器捐意願?心碎父母說出緣由
七歲的露露因流感、意識不清與全身抽搐入住加護病房,腦神經和心臟功能也已嚴重受損,經過一連串評估與緊急治療後,我語氣沈重的向團隊說:「我們必須要把最壞的狀況告知父母。」信仰給予信心流感病毒侵襲的速度讓人恐懼,正當我走出加護病房解釋病情時,我看見爸爸雙膝跪地,臉埋在椅子上,我隨即與爸爸並肩而坐,看著他泛紅的雙眼說:「腦幹和心臟都嚴重受損,這幾天可能會發生很多緊急狀況,若是撐過,腦神經受損也不一定會復原,你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眼神徬徨的他突然堅定地打斷我接下來要做的病情解釋:「醫師,你有信仰嗎?」因為這個轉變實在突然,我一時之間愣住,完全語塞!露露的父親說:「我是基督徒,我的信仰告訴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說信心的話語:我宣告我女兒的疾病會完全得到醫治!」在救與不救之間病情的變化總是出乎意料。第二天,露露的腦幹功能已完全喪失,瞳孔放大且陷入深度昏迷,腦波檢查也毫無動靜,隨之而來的猛爆性心肌炎需要高劑量的強心劑才能勉強維持生命徵象。當天夜裡,發生心跳過緩並接受CPR,當我趕到醫院時雖然已經恢復心跳,但小女孩的嘴角與氣管內管內都流出鮮血。再微小的希望任誰都不想放棄,爸媽和醫護人員都是這樣的心情,但遇到腦幹嚴重受損的孩子,再多的急救也難以挽回,反而會造成孩子肉體的痛苦與照護者心靈的創傷。我和爸媽提到不壓胸不電擊(DNR)的可能,但我能感受到爸媽的抗拒,我想是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為什麼?為什麼不急救?」「我不希望再看到露露因為急救受到更多的痛苦,我自己也是一個父親,我知道這些壓胸跟電擊是多麼痛苦。」我有些哽咽。「我們相信你以一個父親的心情所做出來的任何決定。」會談後,我們首次一起禱告做結束,後來比較正式的會談,我們也都一起禱告。病後40天提出器捐意願露露的腦神經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會客時我總是聽到爸媽的歌聲和讚美,解釋病情時時常用「讚美神!」來回應。在加護病房外也總是聚集許多人一起唱詩禱告,沒想到在住院40天後,我開始聽到父母的哭泣聲,幾天後,我終於忍不住問:「爸爸媽媽還好嗎?我看到你們每天都在哭。」「我們也是會有情緒的時候,而且已經過了煎熬的40天了!」我才恍然大悟,在基督教的信仰中「40」是個很重要的數字,40天代表苦難和試煉日子的終結,但是露露卻不見好轉,等待的期間會診了不同的神經科醫師,得到的結論卻都是:「腦部不會再恢復了」。爸媽提出器官捐贈的意願後,團隊開始緊鑼密鼓開會、抽血、配對和腦死判定,在討論器官捐贈的過程中媽媽始終表現的溫柔堅定,但當露露送進手術室的那一剎那,媽媽淒厲的哭喊,更是讓大家的心如撕裂般的劇痛。悲傷五階段 醫病之間取得信仰共識1969年就被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與接受)被廣為流傳至今,實際陪伴露露爸媽走過才領略其中奧秘:不需強硬灌輸知識去改變這些階段,當醫病間有共同的信仰和方向時,會讓我們更願意陪伴彼此。父母的信仰帶來的信心與力量是家長的支持,團隊能盡的微薄之力是將加護病房的會客時間延長、為露露舉行受洗與告別禮拜,讓家人有充分的時間道愛、道謝與道別。對於醫療的極限,往往充滿無力與挫敗,但憑著共同的信仰、願意多走一哩路的團隊,我想這才是最應該投注心血的醫療,也是促成器官捐贈「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的關鍵。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6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急性中風救命時間拉長 溶栓治療使用率提升
為爭取急性腦中風患者治療關鍵時機,健保署於去年10月、11月陸續放寬急性腦中風治療健保給付,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從原先發病3小時延長為4.5小時內使用,動脈取栓移除手術放寬至24小時。據健保資料顯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rt-PA的使用率,112年10月放寬給付後的三個月皆超過6%,高於111年同時期平均使用率5.3%,顯示這項政策讓能治療的病人變多、過去無法治療的患者有更多機會擺脫輪椅。受惠健保政策 搶命黃金時間拉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蔡力凱表示,腦血管疾病位居112年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急性腦中風住院,血液循環障礙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腦損害的腦中風,可怕之處除了致死率,還有高致殘率。急性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占比約7成5的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治療方式為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以及動脈血栓移除手術。蔡力凱分享,曾有病患從發病到上救護車、送至急診室、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並執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從發病到血管打通過程不到100分鐘,順利搶救一命且康復走出醫院。雖然健保給付放寬,但提醒民眾仍要搶在最快時間內打119送醫,切勿認為允許治療的時間延長就能慢慢就醫,若腦部缺血太久,一旦不可逆的傷害會造成身體殘障,可能留下永久的後遺症。時間延長也切勿輕忽 119速送醫避免後遺症救治腦中風病患,除了跟時間賽跑,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陳右緯表示,第一線的EMT(救護技術員)判斷極為重要,EMT要在短時間內辨識病患是否為腦中風,並將病患送至可處置的急救責任醫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自110年起,連續3年合作急性腦中風到院前處置課程,而健保署資料數據亦顯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rt-PA的使用率近年略有成長,年均使用率從111年5.2%,增至112年5.9%,實際數據更說明長期合作下,成功搶救了更多國人的生命。針對急性腦中風救治,除了給付放寬外,健保署還訂定「重症照護跨院合作」分配項目,強化醫院跨院照護合作。陳右緯表示,區域聯防有助於救治資訊的雙向即時溝通,包括病患到院前的治療準備,透過平台可大幅縮短轉診時間,爭取最大的治癒機會。今年5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行為期一個月「為你擋風-腦中風救護線上測驗」,全台消防局響應測驗人數突破5000人。根據測驗數據成果,關於急性腦中風到院前處置的知識題,EMT答對率高達9成5以上,接近百分百,顯示第一線急救人員的專業度足夠。但在關於給付政策調整急性中風用藥時間變化的題目,整體答對率僅86.8%,顯示部分第一線人員在資訊更新上有落差,仍有進步的空間。民眾認知不足 腦中風就醫慢半拍「送醫時間」是搶救腦中風的關鍵,為什麼許多患者到院還是超過可以治療的黃金時間?蔡力凱認為,部分國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不了解第一時間就醫的重要性,因此提高了失能與死亡的風險。曾有患者半側手腳沒辦法動,以為是太累、短暫肢體無力,只要休息就好,睡一覺起來卻錯過治療時機;還有民眾太晚就醫,竟是因為「隔天剛好有掛號,一併看診不用多跑一趟。」陳右緯強調,腦中風救治不只需政府和專業醫療及緊急救護端的努力,更需要全民一起提高警覺。腦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友無法順利執行其中一項,切勿遲疑,立即撥打119送醫,為自己或家人搶下治療黃金時間,恢復最好的健康狀態。
-
2024-08-2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怪醫黑傑克2024〉畸胎瘤皮諾可 真的存在嗎?
還記得當年進入大學,有一堂課老師請我們上台,分享為什麼報考醫學系。前幾位同學都說,想效法史懷哲,為偏鄉窮苦的民眾服務;有個同學很隨興說,從小功課不錯,阿嬤說當醫師好,就考醫學系了……全班哄堂大笑;另一位同學很認真地說,因為從小看漫畫《怪醫黑傑克》,覺得醫師實在太酷了,以後想當外科醫師。全班聽了大笑後,有好幾個附和:「對耶,想當醫師多少受了這部漫畫的影響。」手塚治虫是日本著名漫畫家、醫學博士,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父」。《怪醫黑傑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1973年開始連載,至1983年結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總銷量達到數千萬部的黑傑克醫師是一個傳奇,小時候遭遇可怕的爆炸意外,幸虧一位醫術高超的外科醫師將他從鬼門關救了回來。拼湊的皮膚有不同顏色,臉上、身上滿是疤痕,連頭髮都是一半黑一半白,特殊的外型讓他從小被霸凌嘲笑。他奮發向上,並成為一位卓越外科醫師。黑傑克醫師有著超能力的手術技巧,卻拒絕墨守成規,有時收取天價的手術費,也經常無償地為有需要的患者治病。在漫畫問世50周年之際,日本推出真人版的《怪醫黑傑克2024》,由日劇天王高橋一生主演,將孤傲又富有人性的黑傑克演得入木三分。吸引觀眾注意的,還有年僅7歲的童星飾演的助手「皮諾可」。漫畫中,她原本是寄生於一位18歲富家千金身體裡的畸胎瘤,具有心臟、肝臟等一切器官,但是不具有身體。黑傑克將畸胎瘤取出來,為這個18歲的女孩以人造纖維創造出一個身體,使得皮諾可有著18歲的心靈,卻只有6歲兒童的身體。什麼是畸胎瘤呢?畸胎瘤(英語:teratoma)源自於原始生殖細胞或胚胎幹細胞,可能出現在卵巢、睪丸或身體其他部位。卵巢畸胎瘤是一種常見的畸胎瘤,占全部卵巢原發性腫瘤的15%,腫瘤中可以看到類似正常的器官組織,比如毛髮、軟骨、牙齒、肌肉等。卵巢畸胎瘤可能為良性或惡性,治療的方法是手術切除。雖然畸胎瘤的原始細胞可能演化出不同組織,不過發展出完整的器官並不常見,因此像漫畫中於卵巢腫瘤出現一個有思想、有心跳的皮諾可,這樣的機會微乎其微。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如何呈現《怪醫黑傑克》的精華?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劇中重現了手塚治虫在50年前漫畫中讓人嘆為觀止的斷肢重接,以及器官移植手術。一位婦人罹患「獅面症」,臉部骨頭腫脹,看似一頭獅子。失去美麗容顏與丈夫歡心的女人徹底絕望,找上死神「奇利柯醫師」,他準備以溫柔設計,讓婦人在較少痛苦下安樂死。面對疾病,究竟應積極求生,或求死?最後黑傑克成功治癒美婦,恢復她的容貌。電影末尾卻讓這對重拾歡樂的夫妻深陷在突發的山崩災難當中,生死未卜。醫師的職責是什麼呢?讓病人從疾患中重生,更有尊嚴、更有價值地活著。但人並不是神,生命有其極限,醫學也有極限,如何拿捏,是醫學界長久追尋的問題。《怪醫黑傑克》問世50年了,在2024的今天,我仍然推薦年輕的醫學生讀這部漫畫。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4-08-23 癌症.卵巢.子宮
沒性生活就不會感染HPV ?她58歲子宮頸抹片竟驗出癌前病變
新竹58歲S小姐,因怕內診疼痛,加上自覺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但檢查報告卻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所幸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健康恢復良好,並定期回診追蹤。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指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八成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就會罹癌王彥涵說明,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感染HPV病毒?醫師說明,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據統計,每年仍有約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過或從未做抹片檢查,也有很多女性都有迷思,認為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患病,但是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王彥涵強調,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3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3年做一次。
-
2024-08-22 癌症.肝癌
玻璃釔90微球治療 15公分肝癌腫瘤消失
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位居國人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52歲張先生有B型肝炎病史,不到半年時間腫瘤快速惡化為晚期肝癌,且侵犯多葉大面積肝臟,合併右側門靜脈腫瘤侵犯,在三軍總醫院接受「玻璃釔90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至今超過2年半,最新的影像追蹤顯示,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三軍總醫院放射科診斷部主任張維洲表示,張先生有B型肝炎帶原,2021年診斷出肝臟有13至15公分的腫瘤,甚至侵犯到右側門靜脈,且接近中央門靜脈,已是肝癌第3至第4期,不到半年腫瘤快速惡化為晚期肝癌,無法手術切除,因此外科轉介至放射科進行玻璃釔90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追蹤最近的影像發現,右側肝臟萎縮合併左側正常肝臟代償性增大,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張維洲指出,這項治療技術適用於大顆且侵犯門靜脈的惡性腫瘤,為傳統治療無法處理的患者,提供根治機會,約20%的患者在治療後成功進行手術或換肝。張維洲表示,早期肝癌可考慮手術切除或換肝手術,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瘤也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根治效果;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則較為複雜且多元,針對無法手術的個案,若能接受多元的合併治療,特別是加上局部栓塞治療,約2至3成患者仍可能透過「降期」的方式,爭取未來手術或換肝的機會。目前三總使用的栓塞治療方式有3種,分別為傳統化療栓塞、載藥微球栓塞和體內放射治療。「玻璃釔90微球治療」就是「體內放射治療」,是將高放射性的微球注入肝動脈,微球集中在腫瘤微細血管中,近距離給予腫瘤高輻射劑量,效果可持續3到6個月,且不適感較輕微。「玻璃釔90體內放射微球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張維洲說,治療前需經過兩階段評估,第一階段評估微小血管分布及劑量,若通往肺部、腸胃道的微血管超過一定比例,就不建議使用,以避免肺部纖維化等問題;適合者則進行第二階段為期約2周的精準治療。其他兩種栓塞治療:傳統化療栓塞:是將化療藥物以碘油攜載注入肝動脈,再用明膠海綿堵住血管,效果相對短暫且副作用大。載藥微球栓塞:讓微球承載化療藥物深入細小血管,副作用較輕,但缺點是若針對大顆的肝臟腫瘤需要頻繁治療。
-
2024-08-2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肺結核」潛伏多久沒人知道,待「一時機」發病!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八:肺結核【建議掛號科別】胸腔內科、感染內科肺結核歷史久遠 治療進展卻緩慢 談到歷史上與人類共存最久的疾病,絕不能跳過肺結核,早在九千年前地中海海底城市的遺骸中,就已經有結核菌的蹤跡。三千多年前,印度的文獻就開始描述相關的症狀,中國過去以癆病來稱呼這個疾病。在明清小說中,大量相關的疾病描述,像西遊記中,孫悟空被老者罵癆病鬼,就是骨瘦如柴的意思。紅樓夢裡,黛玉臉色慘白,虛弱久咳,時不時還來一口血,病程符合結核病後期的表現。王夫人說晴雯得了女兒癆,屍體要燒掉不能留,也表明了那時候有癆病是會傳染的概念。對於歷史這麼久遠的疾病,其實人類也是到近幾年來才逐漸發展出對抗的武器。 一直到不久之前,不到一百年內,肺結核的治療還是沒有什麼武器。治療的方式就是像龍貓卡通裡畫的生病媽媽一樣,隔離病人,讓病人到比較溫暖的地方休養。蓋很多療養院讓病人住,遠離人群,真的是孤單寂寞的孤疾了。這些治療方式,代表人們很清楚肺結核是可能會傳染的。1950年以前,肺結核都是需要隔離治療的,一直到印度研究證實在家裡也可以治療後,居家治療搭配公衛端探訪患者,也就是像臺灣的都治計畫,每天送藥監測,才逐漸成為主流。肺結核發病緩慢漸進 從不知不覺到虛弱、咳血 肺結核的發病是緩慢漸進的,從一開始不知不覺,可能只是咳嗽有痰,食慾不佳,慢慢進展到消瘦、虛弱、體力下降,沒走幾步就喘,甚至合併咳血的現象。這過程中,前中期很多人還是可以繼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可預期會逐漸走向死亡。在還未迎向老年之前,這樣逐漸凋零緩慢的停止在最燦爛的時刻的疾病,歷史上成為許多小說家和劇作家描述病態美感的方式。 1943年,抗結核治療終於有了劃時代的發現,抗結核藥物的出現,讓結核患者不再英年早逝,出現被治癒的可能。雖然還有許多嚴重的患者,需要手術協助。直到今日,還可以偶爾看到一些過去用乒乓球塞滿肺腔的手術病患,隨著藥物和手術方式的進展,近年來已逐漸看不太到這樣的老病人。越來越多藥物的組合被研究和應用,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和過去相比顯著在下降。以往得了肺結核,大概就只能等著生命逐漸流逝了。現在,病人被診斷肺結核,最擔心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好消息是,大部分的肺結核在目前的醫療發展下是可以治癒的。「潛伏性結核」可以潛伏很久 如何早期偵測很重要 肺結核治療突飛猛進後,人們開始逐漸發現,肺結核的傳染不是立即馬上的,他會潛伏,而且不知道會潛伏多久。有不少個案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家裡的長輩過去是有肺結核的,但可能已經過世好幾年,甚至是孩提時期接觸的了。潛伏性結核討厭的點就在這裡,在抵抗力好的人身上,不會發病,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但不知道會潛伏多久,結核菌就是躲到身體免疫不佳的時候才冒出頭來,跟帶狀皰疹有點像,不一樣的是,皮蛇皰疹痛完大部分會自己消退,結核冒出頭來,就回不去了。病程就會慢慢進展,一定要治療才行,因此怎麼樣早期偵測這些有潛伏性結核的個案,就變成現在另一個重要的新興議題。在結核病防治已逐漸穩定的國家,潛伏性結核的防治逐漸變成公衛首要任務,台灣目前對於接觸傳染性結核的接觸者會安排接觸潛伏性結核篩檢,篩檢陽性的個案會建議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投藥可以減少九成的未來發病風險,減少個案發展成肺結核的可能,就可以減少未來對同住家人的傳染風險,從潛伏期就開始預防肺結核傳播。參考文獻:1.History of World TB Day, CDC, https://www.cdc.gov/tb/worldtbday/history.htm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9 養生.聰明飲食
爆米花其實是健康零食?營養師建議「1吃法」為佳
玉米和玉米筍營養豐富,當中的營養不只有助保養眼部也有助養生,就連玉米而來的爆米花也是。不過當中也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怎麼吃都好,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細節更助身體健康! 玉米助養眼、護血管好處多,但不是蔬菜,是澱粉,要酌量! 玉米常見營養及好處: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玉米常見可如黃玉米、紫玉米、糯玉米、雙色水果玉米等,各個都含有知名營養,包含有利養眼的玉米黃素、葉黃素。也含有助身體轉換成維生素A。提升夜視力、修復皮膚或肺部等器官黏膜的β-胡蘿蔔素。也含有豐富的鉀,有利消水腫、體內鈉鉀平衡、保護血管等。還有幫助防貧血、穩定神經、助胎兒神經穩定發育的葉酸。 較常見影響挑選的其他營養,則可包含蛋白質、醣類、纖維,除了熱量以外,大致而言差異不大,不過視品種不同營養比例有所不同,可視個人需求挑選。 挑選考量1:熱量從熱量來看,熱量差異較為明顯,對於熱量攝取控制較嚴格的民眾可以多考量。糯玉米最高,約為172卡。其次則為紫玉米,約在168卡。黃玉米較少,約在107卡。最低的則是雙色玉米,約在105卡。 挑選考量2:蛋白質從蛋白質來看,蛋白質為肌肉養分的主要來源,也助細胞正常運作,養生、維護肌肉健康者可考量,尤其吃素者可從此攝取。最高的也是糯玉米,約有4.7克。其次為紫玉米,約為4.5克。黃玉米的蛋白質量也較少,約為3.3克。最低的則是雙色玉米,約在3.1克。 挑選考量3:醣玉米是碳水化合物,和糙米一樣屬於全榖雜糧類的澱粉、醣類,可視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之一,但需酌量不宜多,雖各玉米醣類差異不大,不過有血糖問題、想要控制血糖者可留意。紫玉米的醣較高,約在34.4克。其次是糯玉米,約在33.4克。黃玉米則較少,約在17.8克。最低的則是雙色玉米,約在17.5克。 挑選考量4:纖維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促進排便、維護腸道健康,各玉米含量都相當不錯,不過若想特別多攝取膳食纖維可考量。纖維量最高的是紫玉米,約在4.9克。其次是黃玉米,約有4.7克。雙色玉米則較低,約4克左右。最低的則是糯玉米,約在3.5克。 為何吃完玉米也會「明天見」?劉怡里營養師也表示,膳食纖維可再細分成幫助糞便黏滑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還有質地較粗、幫助糞便成形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民眾平常吃完玉米隔天排便還能再見到它,就是在於後者較明顯的粗纖維。不過即便如此,一般情況下玉米當中的其它營養還是有被身體消化吸收的,並不是吃了就拉出來沒吸收到營養。 玉米的小時候:玉米筍它是蔬菜類,可適量多吃。 玉米筍的主要營養: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玉米筍雖是玉米的「小時候」,長大之後可變成玉米,不過營養有所不同,最顯著的就是醣份相當低,約在5.8克,因此被歸類在蔬菜類,主要營養在於高纖、高鉀、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葉酸等。也因為是蔬菜類,玉米筍是可在適度的情況下多吃的。 你吃的玉米,不是出自你吃的玉米筍:有趣的是,雖說玉米確實是出自於玉米筍,不過大家一般吃到的玉米和玉米筍的品種並不相同,兩者各有專門培育的品種。劉怡里營養師指出,民眾吃到的玉米,大多是另有專門用來培養成玉米的玉米筍。平常在吃的玉米筍,通常也是另有專門品種的玉米筍,在玉米筍階段就直接採下。若是將平常吃的玉米筍培養成玉米,口感、風味等通常也不如日常在吃的玉米。 爆米花其實是很健康的零食?營養師指養生關鍵:無鹽糖。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玉米和玉米筍一般來說是普遍適合各族群,而且若是爆成爆米花,當中的營養也還是存在,熱量也低,尤其爆米花製作過程通常會有油脂協助,而β-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營養,遇油更有助身體吸收,整體而言是個相當不錯的零食。不過需要留意鹽和糖,避免糖、鈉、當中的熱量攝取過多。建議原味為佳,可自己準備玉米和健康油來爆,又或是買現成的爆米花時可選擇無調味的爆米花。若要一些調味,至少微鹽、微糖略帶風味,避免過多。 玉米、玉米筍、爆米花雖助健康,但部分族群還是得留意酌量。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玉米、玉米筍、爆米花雖然對身體有相當多的好處,不過由於都屬於高鉀食材,因此有限鉀的腎臟病友需要留意分量,可先水煮後再吃,讓鉀離子流失於水中。 另外,由於纖維含量也都高,尤其玉米又有較明顯且完整的粗纖維,若是腸道狀態不佳、剛做完腸道手術等,膳食纖維對於腸道的負擔恐怕較重,也需要斟酌,若要吃的話建議細嚼慢嚥為佳。而由於玉米和爆米花都是澱粉類,因此糖友也需要格外注意份量,以避免血糖不穩。 《延伸閱讀》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減肥不吃白飯竟掉髮、高血脂 專家:至少應換成玉米等5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8-18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那些在急診室擦肩而過的故事
孩子漸漸長大,從坐在推車的嬰兒,變成會頂嘴會反抗的青少年,彷彿是一瞬之間。長大之後要面對的問題變多、煩惱變多,我對他的要求變多,免不了父子的衝突也時而出現。每回和孩子吵架,我常因此心情不好,偶爾翻翻他們小時候的照片與我曾寫過與孩子快樂互動的故事,想著想著便更沮喪。某個因小事吵架不歡而散的早上,我趕著出門上班,不想再為孩子的事心煩。這天在外科急診當班,來了一對因口角互毆的夫妻,先生傷勢較輕,妻子卻需要手術,結果兩夫妻既是病人,也是彼此的家屬,協助對方簽署相關文件時,我注意到他們身邊有個小男孩。應該是兩夫妻的孩子,很無助地站在兩張病床中間,由於年紀很小,所以幫不上忙,護理人員忙進忙出也沒空理他,所幸孩子很乖,就只是靜靜地站著。我招招手讓他來我這裡,把抽屜裡應付嘴饞的零食拿了一包給他:「要不要吃餅乾?」「可以嗎?」小朋友眼睛亮了起來,可是卻不敢伸手接。「當然可以!」我怕他不好意思,所以撕開包裝,讓他可以直接拿起來吃。「我要問一下媽媽……」小朋友看了遠處躺在病床上的母親,不過她正在做手術前準備,沒空管孩子在做什麼。「謝謝。」本以為他拿了餅乾會走回座位,他卻站在我工作的電腦前發獃。「你在幹嘛?」小朋友指著電腦螢幕問我。當時急診同時有好幾位傷患正在處理中,我指指周遭:「我是醫師,這些都是病人。有些是車禍、有些是跌倒……」早幾年的我一定把他打發走,不過當了爸爸之後,對小孩的容忍度提高很多,所以很慈祥地跟小朋友講話。(慈祥是旁觀的住院醫師給我的形容。)他似乎對我的工作很有興趣,東問西問一堆問題。「你幾年級?」與其一直被問,倒不如我來跟他聊天。「我四年級,可是老師說我只有二年級而已,他們說我過動,所以程度不好。」「什麼意思?」「因為我上課都聽不懂,所以老師就叫我坐在最後面。」聽到這裡,我突然有點心酸。「那你們有上英文課嗎?」我陪自己的兩個孩子讀英文好幾年,或許這會是個好話題。「有,可是我也聽不懂,所以都蹺課。」「蹺課?去哪裡?」「躲在廁所裡,或其他人找不到的地方。」看看這個孩子,有種說不出的難過,很想幫他,卻不知怎麼做。一個跟我只相處幾分鐘的家屬,卻意外讓那天上班的心情很灰。醫療工作這些年,我接觸過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令人難過的事件,很想幫忙他們,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回到家把這個故事跟家人說,忍不住抱抱孩子,先前吵架的不愉快,似乎一點也不重要了。我也試著讓孩子們知道,比起很多弱勢者,我們是幸福的,更要知足,感謝上天的厚愛。
-
2024-08-18 養生.聰明飲食
蛋液不能先加鹽否則會產生氯毒?雞蛋短時間吃不完可冷凍保存嗎?
Q:橘紅色的蛋黃,營養價值比黃色高?橘紅色及黃色的蛋黃營養價值差不多,主要是雞在飼養時,所吃的飼料內含有胡蘿蔔素、玉米黃素等,蛋黃較橘就是類胡蘿蔔素高一些,類胡蘿蔔對於抗癌化、抗氧化有功效,不過雞蛋中只含有微量,因此不影響其營養價值。Q:紅殼蛋比白殼蛋營養?蛋殼的顏色主要與雞的品種及養雞環境有關,肉雞及放山雞所生產出來的蛋,營養價值差不多。有些雞蛋要冷藏,有些卻可以放在室溫販售,主要是一些雞蛋會在出手給消費者前,先清洗過表面(洗選蛋),因此雞蛋外面保護膜流失,冷藏就較能保持新鮮度。Q:吃生雞蛋營養價值比較高?雞蛋建議都吃全熟,在無法確定蛋的新鮮度或來源時,生吃雞蛋恐會感染沙門氏菌,造成腹瀉、發燒、嘔吐及消化不良等問題。而且吃生蛋對人體蛋白質吸收差,且生雞蛋更容易引起過敏。Q:全熟的水煮蛋、茶葉蛋,蛋黃表面若有一層灰綠色,表示品質不佳?煮熟蛋黃有灰綠色,並非雞蛋品質不好,而是雞蛋本身成分在加熱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導致,像蛋黃含鐵、蛋白則有硫化物硫化亞鐵 ,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若介意顏色改變,在烹調時火力不要太強,且煮完後加速冷卻,可避免蛋黃變成灰綠色。Q:雞蛋短時間吃不完,可以冷凍保存嗎?蛋可以冷凍保存,但儲存方法和冷藏的不一樣。不建議整顆雞蛋連同蛋殼一同冷凍,主要怕蛋殼冷凍過程中破裂,滋生細菌,且凍過的蛋黃相對濃稠且難攪拌。建議蛋黃及蛋白分開冷凍,蛋白保存時間較長,可達1年,蛋黃則只有3至6個月。全蛋液冷凍也千萬不能加水,要調味也是簡單就好,因蛋液愈單純愈好,以免滋生細菌,並切記要保持密封,3至6個月內吃完。但仍建議要吃時再買新鮮的就好,別提前囤貨。Q:網路傳言蛋液不能先加鹽,否則會產生氯毒?這些都是誤解,鹽是化學物質氯化鈉,加鹽後烹調不會產生有毒氯氣,反而加鹽吃起來味道好,還能影響雞蛋結構,讓烹煮時雞蛋更快凝固。農委會也曾闢謠,網路謠傳「煮蛋不可加鹽」等訊息,是錯誤的觀念。鹽就是氯化鈉,其分子結構十分安定,加入蛋汁中打勻會產生溶解反應,一般烹煮加熱是不會將其分解成分子態的氯氣,通常新鮮的蛋液無乳酸菌存在,更不會因加入鹽而與乳酸菌結合產生氯氣的現象 ,因此不會產生有毒氯氣。Q:蛋殼表面較粗糙,代表蛋比較新鮮?新鮮的雞蛋蛋殼表面會是光滑的,因雞蛋外面有天然保護層,可以防止細菌生長,光滑的相對好,但也不代表粗糙的就一定不新鮮。提醒消費者,在挑選雞蛋時有幾個小技巧,例如,不用挑特別大顆的雞蛋,大小適中就好;將雞蛋拿起來晃動,晃動愈大,表示雞蛋較不新鮮;也可透過在光線下觀察,若蛋的氣室愈大,也比較不新鮮。買回家一陣子的蛋,如果要確認是否還新鮮,除了在光線下觀看氣室大小,也可以將生蛋放到水裡,若蛋下沉代表新鮮,若浮在水面上則不新鮮;若蛋放在水中某一邊翹起來,在浮水中不平均,代表應該已經放一陣子了。建議在敲開時聞聞有無異味,並看看蛋白濃稠程度,愈濃稠愈好,建議雞蛋7至10天左右食用完畢,就算煮熟保存,也盡量在一周內吃完。諮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和代謝手術中心營養師姚志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下肢是人體第2個心臟!李炫昇重視「下半身肌力」,運動要按部就班
從醫35年的屏東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是骨科權威,從高雄長庚醫院退休後,3年多前,在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執行長陳森基三顧茅廬下,決定接下院長重擔。由於屏東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面臨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問題,他期盼善用專長,提供正確知識,讓寶建醫院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來自小康家庭,在父母親鼓勵下念醫學系,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又取得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精於關節重建、骨壞死、微創人工膝及髖關節置換、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等。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病人在骨科方面需求增加,據健保資料統計,國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關節問題,而年長族群約7、8成出現關節問題。李炫昇指出,年長者容易有骨科問題,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以前年輕族群多是外傷引起關節破壞或變形骨折,現在則是在健身房健身、重訓等引起運動傷害增加。引進醫學中心資源 助病人轉診李炫昇說,骨科以往多做換掉(Replace),但隨著醫藥科技發展,有好的醫材可以做重建(Reconstruction),在關節功能結構重建的過程中調整(Realignment),過去做修補(Repair),現在進步到再生(Regeneration)醫學,也因「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施行可應用到臨床,因此他將再生醫學應用技術引進到寶建。致力骨科研究的李炫昇發現,接受髖關節置換病人中,亞洲有5成是因為骨壞死,但歐美國家接受髖關節置換僅5%病人是因為骨壞死,相差10倍。骨壞死病人大部分發生在男性,尤其是年輕男性,患者開刀多在50歲前後,他研究國人因骨壞死與非因骨壞死置換髖關節病人中,更找到了關鍵基因,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也獲國家發明獎肯定。寶建醫院在屏東深耕30年,是屏北地區醫療核心之一,李炫昇出任院長後,更將醫學中心資源引進到寶建,期望寶建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說,寶建建立轉診聯繫,讓病人無後顧之憂,若需要到醫學中心,例如做更複雜手術治療,會協助將病人安排轉診到醫學中心,「以病人為中心思考服務,讓病人放心、家屬安心、醫師專心、耐心照顧病人」。醫師不分名氣 用心就是競爭力近期屏東榮總成立、義大屏東分院陸續興建,加上原有地區醫院,屏東各醫院進入醫療戰國時期,李炫昇認為,醫師沒有什麼名醫,唯有關心病人的醫師,真正願意幫助你解決問題的醫師,寶建可做到「用心、專心、細心、貼心」服務,才能有競爭力。李炫昇分享,他曾遇到兩名患者,都因為神明指示來找他看診,且都是在患者病情告一段落後才獲知,讓他深刻感受「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更加珍惜醫師工作。養生秘訣: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雖工作行程滿檔,李炫昇仍會抽出時間運動,平常喜歡跑步、跑馬拉松,還擅長球類運動,包括籃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他的飲食很清淡,都是太太細心照料準備,相當養生。「健康需要靠紀律!」李炫昇說,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尤其要重視肌力,「下半身肌力最為重要」,雙腿占全身60%到70%肌肉,下肢是我們第2個心臟,可見其重要性。李炫昇小檔案● 年齡:63歲● 現職: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院長● 專長: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骨缺血性壞死、困難關節重建、人工關節感染、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長庚醫院院長、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長、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史丹福大學骨科客座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不必遠求,反求諸己,健康需要紀律,要按部就班。
-
2024-08-15 醫療.泌尿腎臟
終結腎結石 少食咖啡、可可等草酸鈣食物
有過腎結石疼痛的人均永生難忘,痛到直冒冷汗,在地上打滾,被緊急送至急診。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表示,腎結石成因眾多,一般與飲食及遺傳等因素有關,有一名中年男性幾乎每年均至急診報到,即使盡量少碰草酸鈣等食物、飲料,但一年至少痛上一回,身心俱疲。李高漢表示,許多人以為腎結石體積愈大,就容易引發劇痛,其實不然,結晶大小與疼痛無關,主要在於結石是否卡在輸尿管,一旦突然掉進去,就會造成劇烈疼痛,這可能比生孩子還要痛。許多腎結石患者是在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結石,李高漢說,門診中最年輕個案為高中男生,在接受健康檢查時,發現腎臟結石,進一步詢問,應與家族史有關。有些患者擔心結石造成劇痛而選擇就醫,希望可以盡速處理。54歲李姓男子於體檢時意外發現兩側腎均有結石,為避免腎結石震碎後卻卡在裡面,在醫師建議下,採用「逆行性腎臟內高能量鈥雷射碎石手術」,搭配新型可彎式輸尿管鞘,清除兩側結石,術後第2天即出院,後續追蹤確認兩側腎臟已無明顯殘存結石。李高漢表示,傳統碎石手術往往伴隨著傷口、疼痛、復發等問題,如腎結石超過2公分,建議採「逆行性腎臟內高能量鈥雷射碎石手術」,病人恢復時間較快,手術後疼痛感及出血少,但患者術後必須多喝水,才能將碎石排出體外,一旦碎石殘存復發或掉落到輸尿管,恐需2次手術治療。奇美醫院今年4月引進新型可彎式輸尿管鞘,可以有效將被雷射擊碎的碎石抽吸出來,避免殘存的結石問題,降低復發風險,同時減少腎臟內的壓力,避免後續敗血症發生。目前健保並未給付「逆行性腎臟內高能量鈥雷射碎石手術」,相關費用及耗材,均須自費。李高漢指出,經過化驗後,大部分腎結石均屬「草酸鈣」結石,建議患者控制飲食,盡量少吃可可、巧克力、南瓜、芋頭、腰果、咖啡、蕎麥、可樂等食物。平時多喝開水,如果發現尿液偏黃、偏濃,就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以免「草酸鈣」結晶停留在體內,慢慢長大,危害健康。
-
2024-08-1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高血壓會演變成胰臟癌嗎?醫:血糖穩定是關鍵!4招維持胰臟健康
糖尿病、高血糖也是胰臟癌致癌因素?糖尿病、高血壓之於胰臟癌,相互為因果關係。如果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下,會造成胰臟的長期慢性發炎。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癌變,造成胰臟癌,這是目前臨床研究已經能夠證實的。血糖過高不僅會造成胰臟發炎致癌,也會造成大腸癌、乳癌、肝癌,以及其他的癌變。胰臟周圍的組織,包括肝臟、膽道、腸道,或者是胰臟因爲長期的發炎,經過長時間血糖又沒有得到控制就造成組織的病變,細胞病變從而產生癌變。胰臟癌會造成血糖不穩定,也就是俗稱的「糖尿病」。糖尿病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和控制,會造成胰臟的持續發炎,就容易罹患胰臟癌。胰臟癌的内分泌系統導致血糖分泌有問題,所以相互之間是有緊密的聯係的。彭正明醫師對糖尿病患者溫馨小叮嚀:請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特別是居家的時間(缺少醫師的監督),一定要記得按時吃藥或者打針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這可是可以預防胰臟癌的方式!4招維持胰臟健康堅持以下這些良好的生活作息,遠離發炎就可以很好的預防細胞病變最後癌症的發生。1.控制好血糖會降低胰臟癌的發生率2.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胰臟的病變:少油、少鹽、少糖3.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癌症是息息相關的,控制好發炎,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率4.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胰臟的健康:多喝水、少吃甜品、少喝手搖飲、烹飪方式盡量蒸煮代替煎炸(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癌症.乳癌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 2個階段特別不易察覺乳癌症狀
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被喻為女性健康殺手,國內前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中,乳癌高居排行榜。發生高峰約為45-69歲之間,不過,受飲食習慣、環荷爾蒙、壓力因素等影響,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在年輕患者中,懷孕中或正在哺乳的女性容易忽略症狀而延遲診斷,錯過黃金治療期。懷孕初期、哺乳期女性罹PABC型乳癌 症狀不易察覺禾馨醫療乳房外科醫師曾建勳表示,懷孕初期和正在哺乳的女性,乳房會因為荷爾蒙的變化,不易察覺乳癌症狀。在這二個時期,乳腺組織在構造及功能上也有所改變,因此掩蓋住病灶,在診斷上相對困難。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所罹患的乳癌被稱為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簡稱PABC),只要是懷孕中、產後一年內、哺乳時期確診的乳癌皆屬於此類型。據統計資料,每3000名孕婦中就有一名可能患有PABC;40歲以下乳癌患者約10%屬於PABC,35歲以下更達15.6%。近年來,因為乳癌年輕化及孕婦年齡上升,PABC發生率也提高。曾建勳說,PABC具侵略性且變化快速,早期發現與治療十分重要。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都是自行摸到腫塊而就診,乳癌的腫塊多半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與一般懷孕時腫脹的乳腺組織或哺乳時因乳管阻塞或乳腺發炎導致的腫塊不同,因此孕期、哺乳期發現乳房腫塊一定要特別小心。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揪腫塊 確診後要盡快治療除了腫塊之外,若有乳房皮膚變厚、乳頭分泌物增加或分泌物顏色改變、異常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異於平常的症狀,建議立即尋求醫療建議。檢查方式可利用「乳房超音波」,曾建勳表示,這種不具放射線、安全且快速的檢查,是乳房腫塊檢查的首選,超音波影像型態協助醫師初步評估。另一種常見的「乳房攝影」,原理為X光,具有些微放射線,但研究證據指出,其放射線劑量相對較小,對胎兒影響不大。孕婦有需要仍可以接受此檢查,不需過度擔心;其他相對安全的檢查還包括不使用對比劑的磁振造影(MRI),本身也不具放射線。在乳癌治療上,曾建勳表示,大部分的PABC多為侵襲性乳管癌,其乳癌細胞多半較屬惡性,且易有類似發炎的細胞型態,確診後建議要盡快治療。對孕婦來說,透過手術完整將病灶移除是優先考慮方式,過去讓人顧忌麻醉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只要透過適當麻醉藥物的選擇,對胎兒其實安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3 醫療.心臟血管
光是站著就累 台大「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救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一命
28歲張小姐是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小時候曾接受開心手術,成年後因嚴重肺動脈瓣逆流,導致右心室擴大,心臟功能惡化,不僅爬樓梯會喘,光是站著就累。台大醫院為她進行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肺動脈瓣逆流問題獲得改善,她也是台大第100例的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教授、心臟科主任王主科指出,法洛氏四重症占先天性心臟病5%,每年約3千到4千名新生兒中,有一個法洛氏四重症,東方人罹病比率高。通常出生後就會發現,約一歲左右進行矯正手術,但還是有2至3成在成年後會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需要定期追蹤。台大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表示,若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因右心室出口狹窄,導致血液逆流及右心室擴大,未及時換瓣膜治療,恐心臟衰竭。過去傳統治療為開心手術,但風險大、手術恢復期長,也留下很長的傷口疤痕,近年發展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傷口小,4天即完成療程。台大醫院於40多年前,即進行法洛氏四重症手術治療,目前手術矯正成功率達98%。2015年起,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膜置換術,但一開始沒有健保給付,家屬聽到需百萬元的費用都慌了,只能咬牙苦撐,負擔沉重的醫藥費。2019年,由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接生的女童綺綺,因複雜先天心臟病於10歲離世,她留下了許多手繪恐龍圖畫,轉為LINE貼圖,當年銷售金額突破1500萬元,其中522萬元捐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幫助經濟能力不佳的心臟病患者家庭,一名病童補助人工瓣膜約20至25萬元。台大團隊接力,將這分由大愛灌注而成的治療成果,化為申請健保給付的有力證據。2021年12月1日,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獲得健保給付,並由台大醫院團隊制定全國治療準則。王主科說,台大過去開刀以及心導管治療的個案累積約1500例,術後追蹤良好。張小姐是台大第100例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術後作息正常,現在已無疲憊感。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指出,台大兒童醫院自2014年8月1日成立以來,以發展全方位的兒童醫療與本土兒童疾病研究為主,照顧急重難罕症病童。
-
2024-08-11 醫療.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現在開始努力 雙腿肌力仍可逆
「腳步有力、行走順暢」是許多人在人生下半場的心願,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講座「走起來!我的每一步,都是快樂的腳步!」分享,想要有健康的退休人生,具有行動力是最基本的,俗話說「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讓自己具備行動力,就得維持肌力、關節力,才能在人生下半場,走得健康、走得遠、走得輕快,享受健康人生。抬腿、綁沙包、彈力帶,在家隨時都能練肌力。簡文仁說,腳步健康要看三大重點,第一腳的韌性要好,走起路來要很Q彈,第二腿部要有足夠肌肉,第三走起路來要有力。一個人的步態決定他是否健康,小孩走路都跳著走,但沒有力的長輩,走路都拖著走,但只要好好保養行動力,長輩也能跟孩子一樣「跳著走路」沒有負擔。許多長輩常會有「蹲下去、起不來」的困擾,簡文仁說,蹲下去起不來的關鍵原因是「肌力不足」,如果是「蹲不下去」,則是關節出了問題,不是關節不夠滋潤導致僵硬,就是關節受傷引起疼痛。簡文仁強調,不要認為現在自己蹲不下去,未來的人生就一輩子「掉漆」,他強調「健康是可逆的」,下肢的行動力取決於肌力、關節力,肌力需要透過運動,特別是負重訓練獲得。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可能去舉重!」簡文仁建議用日常隨手可得的椅子或是牆壁,增加下肢的肌力運動,如靠牆坐空中椅子,或是坐在椅子上,雙腳向上抬,還可以在腿上綁沙包、使用彈力帶等,都能有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強健的股四頭肌可以減少關節負擔,降低磨損風險。安全補充保健食品,必須含「該有的成分」。簡文仁說,保持關節健康除了需要強健的肌肉保護,還需保持關節內的潤滑液。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均衡會減少潤滑液的分泌。很多人會問「到底要不要吃保健食品,增加關節潤滑效果?」他說,年輕時,他一定建議不用,飲食均衡就好:但年長者胃口開始不好、吸收能力也欠佳,可以適時補充安全的保健食品。他說,安全的保健食品意指產品「含有該有的成分」,有些產品標榜含葡萄糖胺,裡頭卻加入止痛藥的成分,讓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疼痛的民眾,誤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之後,膝蓋就不會痛,認為是仙丹妙藥。保持關節潤滑,營養攝取要多元,搭配運動事半功倍。當飲食攝取不足時,如果要保持關節潤滑,可考慮補充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關節健康。膝蓋的滋養需要記住「營養攝取要多元」,例如選擇複方的葡萄糖胺產品。除了潤滑關節,很多人常忽略肌肉營養的重要性,長輩胃口不好,蛋白質等營養素自然也難吸收,建議可以攝取一種叫做「咪唑胜肽」的成分,咪唑胜肽是一種由兩、三個氨基酸結合而成的細小分子,能讓肌肉獲得所需養分,此時再搭配負重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若關節已嚴重退化,務必就醫治療,別想靠運動改善。很多長者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分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適當運動可延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如果關節已經嚴重退化,「千萬別再問有哪一種運動可以改善」,盡快就醫透過手術等方式,讓疼痛或是已變形的關節獲得改善。簡文仁說,有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曾有一位患者因退化性關節炎就醫,醫師建議他游泳,然而,游泳池離家太遠,需要騎機車半小時,他每次游泳半小時,來回騎車就花一小時,膝蓋長時間彎曲,結果加重了關節負擔,使退化狀況更嚴重。曬太陽做簡單運動,增肌力也攝取維生素D。除了做好肌力訓練、滋潤關節,骨頭本身也要兼顧「骨本」,可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平時可以趁太陽微微露臉時,外出對著太陽做簡單的運動。他也發明了一套「骨質疏鬆保鈣操」,單手繞頭一圈,單手結束後換另一手,再來兩手向上升直,先往左上方推、再往右上方推,雙腳在手向上推時微蹲,既可以做到伸展,也能做到腿部負重,又能曬到太陽,一兼二顧。簡文仁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的訓練和多元的營養補充,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活動力和健康。通過及早介入、積極訓練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4-08-10 焦點.科普好健康
末期腎臟病治療曙光:未來可將豬腎異種移植到人體中,仍有「3倫理爭議」待解決!
2024年3月下旬,美國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成功移植基因改造豬腎,一名腎衰竭的62歲男子經過豬腎移植手術後,存活約7周身亡(並非因移植手術導致死亡),創下全球這類手術的先例,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的新突破,也為末期腎臟病患者帶來希望。可望解決器官短缺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隨著器官移植醫學的進步,「異種移植」不再是空談,有機會成為現行器官短缺的解方之一。據統計,國內每年器官捐贈人數約300-400人,遠低於目前還有一萬多人等待器官捐贈的需求,等待腎臟的人數高居第一位。其中有捐贈器官者約100多人,其他都是捐贈眼角膜、組織,真正捐器官的數量還是不多。移植常終身需服抗排斥藥以解剖學來說,豬的器官有許多跟人體很像,甚至大小幾乎一樣,例如豬心、豬腎,豬隻是已知的動物中,最適合作為人類器官的來源。田宇峯說,移植的方式可分同種移植、異種移植;同種移植又有同種異體、同種同體(同卵雙胞胎)。同種異體是臨床最常見的移植類型,但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移植器官視為異物,產生攻擊及破壞等排斥反應,需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人與人之間的同種異體都會產生排斥反應了,更何況是異種移植,因此各國不斷研究尚待克服的關鍵技術。田宇峯提到,除了腎移植外,肝與心臟異種移植也有一些案例:中國大陸於3月中旬,成功把多基因編輯豬的豬肝移植到腦死患者體內;美國於2022年完成全球第一例豬心移植個案,存活二個月,2023年完成第二例,存活6周,雖然存活時間不久,仍開創新的可能性。過去,也曾研究過狒狒、猴子的異種移植技術,但豬的研究數量較多、手術結果成功,加上豬隻比較容易管控與飼養,量產成本也相對低,美國已經有生技公司設置高科技養豬場。藉由豬的器官使用,可視為移植的來源,但除了免疫排斥,還有倫理爭議,以及給人體帶來可能的危害風險。豬隻器官移植的倫理爭議1.什麼人適合:是否會因貧富支付能力差異而影響移植的分配及取得的順序,或是產生社會問題。2.傳染病風險:有些病毒躲在細胞內,在豬身上不會發病,但是在人的身上會,恐造成新興傳染病的傳播。3.動物保護:養豬的目的違反大自然的運作。異種移植的技術挑戰田宇峯說,異種移植技術並不困難,重點是器官能否正常發揮作用,只要免疫系統偵測到異物,就會產生排斥反應,把「非我族類」消滅掉。透過基因編輯的豬隻,可以把人體不要的、易被細胞排斥的基因除去,再加入基因來控制免疫反應。未來甚至可以「客製化」,用患者自身的基因進行編輯,包括二次移植等。台灣洗腎人口多,占比居全球第一,其中3成是糖尿病患者。田宇峯強調,要避免落到洗腎、腎臟衰竭等待換腎,一定要做好「控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都是高危險族群。不少人50歲罹患慢性病,沒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病因慢慢累積,60多歲被告知要洗腎,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人親醫師,健保給不給付?
診間。男性病人:「醫師,好久不見了。」說著說著,就用他滿是鬍子的臉靠過來,在我臉上親了起來!我想起來了,他是C肝患者,趕緊輕輕的推他,不好意思傷他的自尊心。我追加了一句:「親吻醫師,健保是不給付的,要自費喔!」我開了玩笑,同時也自我解嘲,緩解我內心的尷尬。有一次上洗手間,走進去打開拉鍊才發現是兩性平等廁所,沒有男性專用的便器,只有馬桶式的便器。尿尿也要脫褲子,就像放屁要脫褲子一樣,還真不習慣呢!醫師養成訓練,基本功就是解剖學,男女性器官不同,基因不同,身體外觀自然也不同,只是在現代兩性平等的世界裡,這種傳統醫學的觀念被顛覆了。這位男士,有C型肝炎,幾年前治療過不知有沒有根治,血液中是否還有C型肝炎病毒不得而知。醫學上而言,C型肝炎病毒與B肝病毒都是經由身體皮膚黏膜的傷口傳染,經由傷口進入血液內。因此,舌吻、親吻、皮破血流就有可能把B、C肝炎病毒傳給對方。C型肝炎比B型肝炎更容易進行到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到肝硬化,而肝硬化每年有5%都會得肝癌。台灣每一百人中約有4人得到C型肝炎,而感染之後大多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就是肝硬化末期或肝癌末期了。這位男性病人多年前C肝治療後就未再追蹤,最近肚子大腳腫再回來找我,親我吻我,算是一種報答治療之恩吧。只是他在治療後忙於工作,未再來追蹤。事實上,對全世界大多數的C肝病人而言,C肝的特效藥發明得太晚了,不少C肝病人在治療時,肝不是已經有了纖維化就是肝硬化,或已經有了肝癌。治療後血液中沒有病毒,肝不會再發炎,只是被C肝糟蹋的肝發生肝癌的風險還是一直在的。我幫他做了超音波,發現肝除了硬化之外,脾臟腫大、肚子有水,同時肝臟有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是C肝引起肝硬化再引起肝癌。由於肝功能不佳,手術切除不可能、栓塞也怕肝臟無法負擔,還好現在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各種治療還可試試,再不然只能換肝了。爸爸節剛過,送給全台灣爸爸或爺爺最好的禮物不是叫他去親醫師,而是帶他去超一下、做個腹部超音波,才能讓老爸或爺爺有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性愛.性福教戰
為什麼要結紮?泌尿醫分享男性做結紮十大有趣理由,真是老婆說了算嗎?
男性結紮,是避孕的其中一種方式,不過這件事卻讓許多男性羞於啟齒,只能在診間跟醫師訴緣由。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就在臉書發文分享,身為一個泌尿科醫師,執行了上百例的結紮手術,當在診間問患者「為什麼要結紮?」,常聽到許多有趣的結紮理由。戴定恩列舉男人結紮十大理由:男性做結紮十大理由1.老婆說了算老婆大人一句話,我怎敢不從?結紮這種小手術,說做就做!轉過頭默默留下一滴淚!2.免去買保險套省下的錢可以拿來買更多遊戲、啤酒和零食,何樂而不為?3.老婆的噩夢每次提到再生一個小孩,老婆都開始做惡夢。我這麼愛她,怎能讓她繼續受苦? 4.當個負責任的男人朋友都說,真正的男人就該扛起責任,這不就來報到了。5.把輸精管當成電燈開關有個病人說:「戴醫師,聽說你很會輸精管重接,所以我想先來結紮,將來要生的時候再麻煩你幫我接回去。」6.逼婚壓力大一個還沒結婚的男性,因為家人一直逼他生小孩,壓力山大,乾脆直接結紮。這樣家人就沒話說了,真是個妙招!7.愛的證明有個男生非常愛他的女朋友,順從女友的渴望接受結紮手術,享受沒有保險套的生活且避免懷孕。後來結婚了,他也選擇接回來。當然是由我幫他做的重接手術,最終也幸運地生了兩個小孩。8.老婆的生日禮物每年都為老婆的生日禮物傷腦筋,這次直接來個終極大禮,百發不中,老婆最愛。9.避免出現Jon Snow有位男士被老婆帶來做結紮,原因是他將要去異地工作一陣子,老婆怕他在外面有意外,將來跑出一個Jon Snow。結紮完後,先生就去出差了,老婆也放心地在家!【編註】《冰與火之歌》當中,瓊恩·雪諾(Jon Snow)名義上是艾德的私生子。》看維基百科10.聽醫生的話醫生說,結紮是最好的避孕方法,我這麼聽話的病人,怎能不乖乖照做?結紮會影響我的性功能嗎?除了說不出口,也有些男性不願結紮,都是因為怕影響「男性雄風」!泌尿科醫師解釋,男性結紮是在陰囊兩側各切一小孔,透過小孔將輸精管切斷後兩端再綁掉,傷口小,也完全不會影響「男性雄風」。因為結紮切斷輸精管是阻斷精蟲運輸,不影響男性荷爾蒙,也不會影響性功能,且結紮後一樣會射精,只是精液中已無精蟲。【參考資料】.《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臉書粉絲專頁.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9 焦點.杏林.診間
每道白疤,背後都有痛苦的心疤秘密!治白疤除心疤,患者才能重生
白色的疤痕,簡稱為白疤,它是任何疤痕在經過1至2年的成熟穩定期後的最終顏色,這些白疤常會暴露出患者過去一些不愉快的事件,或不想讓人知道的個人隱私,如割腕自殺、被霸凌、先天性唇顎裂症、美容手術(如拉皮、隆乳)、未婚剖腹產等等,形成內心傷痛的心疤。因此許多人都希望能去除身上的這些白疤,以求能化除心疤、安心地面對未來。然而,白疤卻無法經由現今已知的醫療科技予以去除,包括手術切除、雷射磨皮、光電美療、光照、刺青、化粧掩飾等等,因此造成患者的無助恐慌,與心疤傷痛。醫者也只能保守性地安慰患者要予接受,並設法與之共存。每道白疤,都有故事白疤像黑盒子,深藏著個人痛苦的心疤秘密。心疼唇顎裂患者白疤心結 終突破醫界不可能任務我的恩師長庚醫院永久名譽院長羅慧夫醫師,與我數十年共同合作醫治的唇顎裂嬰孩,長大後卻可能會遺留上唇白疤。這些白疤之成年男女患者,因著上唇白疤恐會洩露其為唇顎裂先天疾病且有兩成遺傳之特性,擔心結婚對象恐因而被嚇走而無法結婚,因而長大後紛紛前來找我,哭求能予去除上唇白疤之此項醫界不可能任務,使我心疼無奈,因而發心要研發出破解此項國際醫界難題,及完成唇顎裂醫治最後一哩路的挑戰。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20年不斷研究,我終於利用再生醫學方式破解此難題,成功研發出以白疤顏色再生術(Microdermal Grafting for Color Regeneration of White Scars),能有效將白疤再生轉成正常膚色之創新術式,於2016年在國際醫學會以論文發表方式公諸於世,造成轟動與國際矚目。2019年及2021年我的白疤顏色再生術論文1.0與2.0兩篇,分別獲得刊登於全球美容醫學排名第一的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ASAPS)官方期刊(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再經由我至世界各國醫學會講學與手術示範,從此聲名打響,世界各國醫師及白疤患者紛紛前來研習與求治,也觸發我要成立國際白疤中心與訂定國際白疤日,以拯救更多人之念頭。依據診所統計,近三年來自2020年至2024年7月底,來診所求治白疤之人數,國內為378人,國外為63人,共441人。其中女性求治者351人,男性90人。白疤位置以臉部310人最多,其次手臂112人,其他身體部位19人。白疤形成原因涵括創傷、唇顎裂手術修補、割手臂自殘、美容手術、剖腹產等等。國外患者來自的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英國、美國、澳洲、歐洲、新加坡、香港、中國等。治白疤除心疤,讓患者重生國際白疤中心之成立,可將白疤醫療機構化及國際化,以嘉惠全球白疤患者。並使各國白疤患者,得到醫治白疤丶去除傷痛心疤、人生更新之機會。訂定國際白疤日,可每年於此日呼籲世人關注白疤與心疤之身心疾病,透過網路傳播,傳達愛與關懷,將白疤可治癒之醫療新訊,分享給身邊需要救治之白疤患者。並可以此做到傳承師道,延續恩師羅慧夫院長「Love Makes Whole 用愛彌補」的精神價值,讓愛傳承下去。此日制定於羅院長的生日6月29日,以此來懷念恩師。發行國際白疤世界報數位刊物,包括中文及英文版,以促使更廣泛與系統化的白疤醫治資訊在世界上傳播與分享,嘉惠全球。因著「治白疤、除心疤」的國際白疤中心宗旨,與史懷哲博士之醫療人道奉獻精神相符,「整形 整心」信念,又符合全人醫治的標竿,因而於2023年底榮獲奧地利史懷哲國際基金會頒贈「2023年史懷哲國際創新藝術與科學」獎章,特別強調對「白疤顏色再生」的貢獻。「治白疤、除心疤」(Cure White Scar, Cure Mind Scar) 。希能延續恩師「用愛彌補」(Love Makes Whole)之精神,使白疤不再成為唇顎裂患者及其他白疤患者之心疤困擾,讓愛傳承(Love Passes On)。★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不好又鼻塞、鼻音…可能是鼻竇炎!1情況需手術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六:鼻竇炎【建議掛號科別】建議科別:耳鼻喉科三十幾歲的新手爸爸,最近照顧小孩忙翻天,已經持續鼻塞咳嗽超過三個月都沒有好。喉嚨好像老是卡著東西,常常咳出黃綠色的痰,一躺下就覺得卡得更厲害,嚴重影響睡眠。但忙照顧小孩忙到抽不開身,一直到現在才來求診。「醫生,我已經鼻塞到吃東西都沒有味道,晚上睡覺都張口呼吸,鼻子周圍都好痛。」阿忠醫師起身敲敲病人鼻子旁的臉,這位爸爸露出疼痛的表情,內視鏡檢查發現鼻竇開口附近有膿鼻涕合併鼻息肉,鼻竇的X光片也看到鼻竇裡有液體蓄積。「你這是鼻竇炎造成的症狀,我們先用藥物治療,因為有合併鼻息肉,之後可以考慮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鼻竇炎常見症狀 黃綠色膿鼻涕要注意久咳不癒以及喉嚨卡卡的病人,其中有一群人其實跟鼻子問題有很大的關係,鼻竇炎就是需要納入鑑別診斷的其中一個。病患常見的症狀是喉嚨時不時卡卡的,也常咳嗽有痰,平躺時症狀也會更嚴重。其他症狀包含鼻塞、鼻音過重,嚴重時可能還會有黃綠色膿鼻涕、臉部脹痛、嗅覺異常的問題發生。鼻竇炎的成因常常是因為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也就是俗稱的感冒會造成呼吸道的發炎腫脹,阻塞鼻竇開口,導致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因過敏性鼻炎也會讓黏膜腫脹,所以有一說是合併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反覆過敏黏膜腫脹的鼻子,可能會增加鼻竇炎的風險。臨床醫師可以用扣診來確定鼻竇附近有無疼痛徵兆,並安排鼻竇X光片看鼻竇裡面有沒有液體或變厚的雜質,判斷有無發炎的現象。而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內視鏡來檢查鼻竇開口附近有無膿鼻涕或有無合併鼻息肉來協助診斷。鼻竇炎治療得用抗生素、類固醇…若合併鼻息肉需動手術治療會根據病況來建議病患使用藥物治療,包含抗生素、類固醇、症狀治療藥物等……。但對於鼻竇開口阻塞,導致裡面蓄積膿液,藥物治療也無法暢通的患者,可能就需要內視鏡手術輔助把開口打通,疏通膿液,改善發炎。若鼻息肉嚴重,常常會因為息肉導致鼻竇開口阻塞,這時就需要清除鼻息肉來改善阻塞造成的鼻竇發炎。所以一般合併鼻息肉的鼻竇炎,需要手術的機會較高。臨床上鼻竇炎的患者常常需要跟過敏性鼻炎做鑑別診斷,兩者有時候也會同時發生,急性鼻竇炎可先用藥物治療,若治療後沒有改善,或是症狀已經超過三個月,就要考慮到慢性鼻竇炎。因慢性鼻竇炎很多都需要手術疏通蓄積已久的膿液,此時應該要轉介耳鼻喉科醫師進一步處理。(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