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癌症.攝護腺癌
搜尋
手術
共找到
4841
筆 文章
-
-
2020-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工研院開發正壓式檢疫亭 醫護人員採檢不必全副武裝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仍有採檢需求,為提高醫護人員採檢的安全性與便利性,工研院與臺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新竹馬偕醫院合作,找出現行採檢的缺點,開發具有安全設計、採檢量高、節能舒適、獨立潔淨、組裝迅速五大特色的「正壓式檢疫亭」,盼協助國內外醫護防堵疫情。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檢疫亭運用專利正壓設計,空氣只能由內往外送,受污染空氣進不去檢疫亭,醫護採檢零風險,只需戴口罩,無須全副武裝;且檢疫亭雙面設計,一小時至少可採12名,一天最多採檢數可達240名,效率高過韓國平均70人次。檢疫亭內還裝設冷暖氣機,24小時恆溫恆濕維持亭內舒適溫濕度,運用智慧節能科技,1天電費不超過60元;檢疫亭潔淨度也優於醫院外科手術室,類似電話亭獨立設計可減少相互感染疑慮;且檢疫亭組裝僅需兩天,利於快速佈建。檢疫亭目前已進駐臺大新竹生醫分院、新竹馬偕醫院,可替代原來的臨時檢疫所。臺大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說,正壓式檢疫亭能夠有效杜絕醫護人員與病患交叉感染風險,而且也不需再穿著全套式防護衣,省下耗時耗力的穿脫時間,讓醫護人員可以放心將手伸進病人口中取得咽喉檢體,甚至可近距離與患者進行問診等動作,大大提高醫療院所的篩檢能量。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依現行邊境入境篩檢流程,未來搭配工研院的疫開罐達成採檢及檢測一條龍的模式,全程僅需1小時10分鐘,減少受測者等待與檢測時間,也讓醫療人員採檢更安全。彭裕民進也指出,建置一座正壓式檢疫亭需有跨領域的關鍵六大系統組件,大部分都來自臺灣製造的供應鏈,若其他國家有需求,也會將工研院跨領域整合的防疫科技攜手產業輸出海外,發揮「Taiwan Helps, ITRI Helps」的精神。
-
2020-06-03 科別.眼部
開白內障突然坐起 幽閉恐懼症發作
67歲彭姓男子接受白內障手術時,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後,卻突然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醫師評估他有「幽閉恐懼症」,暫緩動刀,後來改變麻醉方式,再動白內障手術,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3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則是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陳瑩山建議,這3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而麻醉藥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舒眠無痛麻醉」,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醫師操作。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可藉由觀察腦部電波變化,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則透過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可避免插管或使用喉頭罩後的不適感。
-
2020-06-03 橘世代.健康橘
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
我們的生活樣式,就像一幅油畫,從近看,看不出所以然來,要欣賞它的美,就非站遠一點不可。—叔本華一九九二年,聲勢如日中天的方季惟才拍完《賭俠II—上海灘賭聖》,有一天,她偶然看到自己的喉嚨,怎麼好像凸了一小塊,用手摸一摸,有點硬,像是脖子裡凸出一個喉結。方季惟坦言,當時她每天都忙著跑通告和表演,「休息」對她來說,是個奢望。除了她自己想要把握住每一個能夠賺錢的機會,也有唱片公司對她的要求。方季惟不但要為自己的唱片跑通告,還要負責帶公司裡的新人,忙起來的話,一天跑十個以上的通告都可能。她的疲於奔命,一度連唱片公司跟著跑通告的宣傳人員都病倒了,希望公司能讓方季惟放幾天假,讓她們都能好好休息保養。「想要放假嗎?可以啊,妳想要放一年還是兩年?」唱片公司高層這麼回覆。一心想要賺錢還債,方季惟眼見公司的態度強硬,深怕遭到冷凍,拖著疲累的身軀和強裝開朗的笑臉,繼續接下一個又一個通告。但是喉嚨上的小喉結不但沒有消失,反而一天一天長大,肉眼就可以明顯看到。方季惟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就醫,醫生初判她是內分泌失調導致甲狀腺異常,先開了藥,請她先吃藥再觀察看看。這一次,吃藥似乎有效,她的喉嚨腫塊漸漸變小了。方季惟眼看喉嚨隨著藥效恢復原樣,以為沒事了,又繼續過著沒日沒夜的生活。但在不經意間,方季惟發現小腫瘤又開始蠢動,更令她擔心的是,這一次比上次來得更大,只得再次就診。但這次醫生心底有數了,立刻安排她做穿刺切片,囑咐她要多休息。「公司已經幫我接下了在美國的巡迴演唱,我哪有時間可以休息,」即便滿心惶恐又不安,她依舊得不到休息的機會,再度踏上跨海作秀的長途旅程。其實出發前往美國前,她已經接獲醫院通知,切片結果百分之九十是濾泡癌,怕她因為穿刺而有轉移風險,希望她盡快開刀,沒想到她還是得先完成美國表演行程。但人在遠方異鄉的方季惟,其實已經亂了方寸,就像被困在籠子裡的小鳥,插翅也難飛離困局。方季惟從小就跟著媽媽進廟拜佛,要好的堂姊佛緣深厚出家後,方季惟也隨著堂姊學習佛法皈依。就在心亂如麻的當下,她突然想要臨時抱佛腳,趕緊打電話問堂姊「我身體不好,出了狀況,我該念什麼經?」堂姊不慌不忙地安撫她,「你就專心念大悲咒吧。」為了讓自己心安,方季惟開始誠心誦唸經文,心裡一面也不斷盤算著:「家裡債還沒還完,我卻生病了,爸媽怎麼辦?」在得知生病過後,她的思緒再怎麼樣都縈繞在父母身上,就怕爸媽會失去持家的依靠,又要過得辛苦。怨蒼天變了心(詞:何厚華 曲:徐嘉良)本是雲該化作雨,投入海的胸襟卻含著淚水,任孤獨的飄零本是屬於我的你,同把人生看盡卻無緣再聚,怨蒼天變了心我還能唱歌嗎?生與死不在我們的手上。但是生與死之間的歷程,需要我們去塑造、鍛鍊與培育。 ——《薄伽梵歌》好不容易終於完成巡演回到台灣,方季惟立刻趕赴醫院。她不死心地告訴醫生,由於她這幾天誠心持咒,感覺腫塊好像有變小了些,「會不會不是癌症?」她不死心地問醫生。醫院為了謹慎起見,再安排一次穿刺,但結果出爐後醫生直言,「就是濾泡癌,而且你的腫瘤黏在聲帶,我們建議一定要趕快切除,」硬生生戳破她虛幻的小小期望。看到方季惟擔憂的神情,醫生很有信心地說,「像你這樣的狀況,國外有同樣的案例,」打包票會小心幫她開刀,讓方季惟術後可以繼續唱歌。這個保證,彷彿強心針,讓她決定面對癌症,動手術切除腫瘤。在此同時,醫生也建議方季惟保持低調,因為她的高知名度,如果罹病消息曝光,可能會造成她自己以及院方更多壓力。對於這一點,方季惟完全同意。從得知罹癌的身心煎熬到果斷接受手術,所有決定與選擇都是方季惟獨力完成,除了公司少數人知情,她絕口不提身體正面臨重要關頭,沒有驚擾任何家人,就怕爸媽會著急憂心。甲狀腺癌多好發於年輕族群,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根據統計,罹病患者以四十歲前的族群居多,女性較男性比例高出四倍。有家族病史、頸部曾暴露輻射、碘過多及不足、生活壓力及環境中的汙染源也是可能因素。原發性甲狀腺癌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淋巴瘤和分化不良癌,其中大部分病人數以乳突癌、濾泡癌所佔比例較高。手術通常是治療甲狀腺癌的第一步,以儘量切除癌組織為主。方季惟的病況屬濾泡癌,手術需切除腫瘤及百分之八十的甲狀腺,並且終生吃甲狀腺素。那一年,方季惟只有二十五歲。曾經備受老天眷顧的開心女孩,一步步跌入深谷。聲勢暴跌、狀況接二連三 生命大轉彎就在方季惟自以為低調,準備住院接受手術的同時,她突然接到公司通知,請她去錄個節目,理由是怕她手術後傷到聲音,也許會變得沙啞,要是術後沒辦法再唱歌,不如先把最美好的聲音錄下來。本來說錄個十五分鐘就好,結果錄了整個下午。她回想,那時其實已經很不舒服,耳鳴到幾乎聽不到聲音。她就像拖著自己的軀殼唱歌,上節目聽人擺布,自己幾乎已經無感。當時她原本已經要住院了,為了節目硬是跟醫院請假,醫生囑咐她,半夜十二點前一定要回院。「我一進到攝影棚發現,哇,好多人唷,怎麼看到我都在哭,我又沒跟他們講我怎麼了,我只跟公司提過。還有人看到我就要我加油……,」但現場忙著趕錄,方季惟也沒有時間多問什麼。結束後的當天深夜,方季惟就住進醫院,準備第二天早上進行手術。令她錯愕的是,清晨才四點多,院方就急忙跑來告訴她,「不行,媒體已經在門口排隊了,開刀消息曝光了。」結果原定上午才要動手術,這下時程整個往前提早,方季惟就這麼匆忙被推進手術室。就在方季惟進入麻醉無意識狀態與腫瘤搏鬥的時候,陽明山上一處聚集著登山客泡茶聊天的涼亭,發生了一陣騷動。「你女兒不是在開刀,你們兩個老的怎麼還在這裡喝茶?」「你在說什麼?我女兒是方季惟,她跟我們說今天去桃園唱歌錄影啊。」方季惟的爸爸還老神在在地回答。「你們沒看報紙喔?你女兒今天在醫院開刀,是癌症耶。」原來方季惟就怕父母擔心,所以即使進了手術室,都守口如瓶,沒有對家人透露任何訊息。甚至前一天還特別跟父母說,自己隔天在桃園錄影,「報紙上面如果寫我怎樣,你們都不要相信。」但是友人拿出當天報紙,只見上面大大的字體印著:「潛伏兩年的甲狀腺腫瘤惡化,方季惟今天手術」,再加上橫標:她可能無法再唱歌了。撰述記者描述,「這兩天之中,方季惟曾一直思索一個問題,『如果不能唱歌了,我活著還為什麼?』後來她想過了,『如果我痛苦,所有愛護我的人會更痛苦。如果我能堅強,大家也會和我一樣的堅強面對現實。』所以方季惟決定以平常心,來克服她此生中最大的難關。」方季惟的爸爸和媽媽從頭到尾被蒙在鼓裡,看了報紙才驚覺事情不妙,急忙下山趕赴醫院。兩位老人家一路上憂心忡忡,不知道這下還能再見到女兒嗎?【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錢?超詳細算法一次讓你看個夠!。橘世代揮別職場 自由定義屬於你的退休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天氣熱口罩戴不住 醫師建議可改用面罩
新冠病毒可能飛沫傳染,甚至在空氣中漂浮,此一特性在眾多人感到口罩不方便之際,是不是應改用面罩?有些醫師建議,經濟重開後,戴上透明的塑膠面罩效果不輸給口罩,甚至更佳,連眼睛都受到保護。愛阿華大學暨該市榮民健保中心傳染病醫師裴任瑟維奇(Eli Perencevich)說,他到商店、大樓去的時候,都戴上面罩。他和兩位同事投書美國醫學會期刊,指出面罩和檢測、追蹤、社交距離、勤洗手等一樣重要,都可減低感染風險。新加坡政府已經規定,學校重開時,幼稚園師生都要戴面罩;賓州公衛專家建議學校開學後師生都戴;加州Palo Alto教師工會也同樣要求。目前,最嚴格執行戴面罩規定的是診療新冠肺炎病患的醫護人員,手術時也須戴,以防被血液、骨屑噴到。波士頓Brigham婦女醫院住院醫師雪莉余(Sherry Yu)說,眼睛的保護很重要,而面罩很容易消毒,用酒精擦拭或熱水與肥皂沖洗,又可重複使用,直到出現破裂才須換新。裴任瑟維奇認為疫情未明朗之前,普通人應和醫護人員一樣戴上面罩,防護自己。他說,面罩可以讓人摸不到臉,這又可增加一分安全保障,何樂不為?再說,面罩比口罩還容易戴,就像戴眼鏡、戴帽子一樣,只遮住額頭一部分,不會讓人有奇癢欲搔的衝動。有些人戴口罩的方法不對,只遮住嘴巴,或讓鼻孔露出,這樣達不到防護效果。也有人經常調整口罩的位置,跟人說話時還拿開來,裴任瑟維奇說,這樣對人對己都不好。此外他提醒大家,布口罩只能防止戴的人不把病菌傳染給別人,防止別人把病菌傳給你的效用不大。
-
2020-06-02 科別.眼部
動白內障手術突想坐起來 他幽閉恐懼症發作
一名67歲的彭姓男子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經確診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但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彭男卻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離開手術檯,醫師評估病患應有「幽閉恐懼症」,溝通後決定先不開刀,後來經過麻醉評估,彭男選擇「舒眠無痛靜脈注射麻醉」,再開第二次白內障手術,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3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則是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因此,陳瑩山建議,這3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而麻醉藥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舒眠無痛麻醉」,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師操作,安全度高、完成率高, 風險低,恢復時間短。「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可藉著觀察腦部電波變化來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預防不必要的生理上的變化影響手術進行;「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則是透過精密的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讓患者呼吸安全品質再提昇,可避免插管或喉頭罩使用後的不適感或口咽部不適感。
-
2020-06-02 醫療.整形美容
56家醫美診所 獲3年認證
醫美診所醫療糾紛不斷,衛福部醫事司為加強品質,推出「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昨天公布首波56家醫美診所通過認證名單,取得三年的認證資格,提供民眾可作為選擇診所的參考。衛福部2018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明定削骨、全(中)臉拉皮、全身拉皮、大量抽脂、鼻整形、腹部整形、義乳植入等七大類美容醫學手術,限制應由特定的專科醫師執行,至今年4月底,共有377家醫療機構可進行這七大類高風險手術。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第二步針對不限於七大手術的醫美診所,推出「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機制。針對診所執行的麻醉安全、用藥安全、感染管制、就醫隱私權維護,以及是否做到告知同意、收費透明等查核,若通過,則可取得效期三年的認證資格。石崇良表示,全台約有800家醫美診所,此次申請認證共77家,56家通過認證,通過率約73%。未通過診所大多因為儀器設備沒有保養紀錄、處置同意書及說明書內容不完整、手術紀錄及病歷記載不夠完整、未訂定麻醉照護作業流程等。石崇良強調,醫美診所認證不保證沒有問題,而是為了降低風險,替民眾將品質和安全做好把關,民眾可優先選擇通過認證的診所進行診療。然而此次報名家數和通過認證比率都不高,石崇良說,過去只針對醫院進行評鑑,診所可能對認證和評鑑程序不熟悉,未來一年辦理兩次認證,申請和取得認證的診所將會逐年增加。詳細名單公布於衛福部官網醫事司首頁「美容醫學資訊專區」及醫策會網站。
-
2020-06-02 科別.耳鼻喉
國中女說話像含滷蛋 舌下粉瘤作怪
嘉義縣國中女學生小芳(化名)因舌頭下方腫脹、舌頭無法伸出,說話像含一顆滷蛋,在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她的舌頭下方長了一顆約6公分大的「上皮樣囊腫」,經開刀取出後,舌頭恢復正常,過了半年沒再復發。嘉義長庚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表示,常見口腔底部囊腫有2種,此案屬上皮樣囊腫,穿刺抽吸物為豆沙狀,又俗稱粉瘤,顯微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好發於口底、頦下、耳下等部位,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發生率每萬人不到1人,小芳的粉瘤可以長到這麼大非常少見。另一種口腔底部囊腫則為蛤蟆腫,主要由舌下腺,少數是頷下腺引起,病人舌頭下方口底處會出現柔軟及微藍色半透明腫塊,就像青蛙鳴囊的鼓起,在飯後會因為唾液分泌而更加清楚,而後逐漸消退,發生率為每萬人中只有2人,常見於年輕族群。徐正明說,口腔底部囊腫病人都會因口腔底部的囊腫體積變大,使舌部抬高,進而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方式可從口腔或是頸部進入開刀,但囊腫愈大愈難處理,且口腔的腫塊也有可能是口腔癌或是唾液腺癌,建議民眾若有類似情況,應盡速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
2020-06-01 科別.耳鼻喉
舌頭腫脹說話含滷蛋 女國中生得粉瘤就醫
嘉義縣國中女學生小芳(化名)因舌頭下方腫脹、舌頭無法伸出,說話像含一顆滷蛋,在家人陪伴下日前到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檢查,發現是她舌頭下方長了一顆約6公分大的「上皮樣囊腫」,經開刀取出後,舌頭恢復正常,過半年也沒再復發。徐正明表示,常見口腔底部囊腫有2種,此案屬上皮樣囊腫,穿刺抽吸物為豆沙狀,又俗稱粉瘤,顯微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好發於口底、頦下、耳下等部位,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發生率每萬人不到1人,小芳的粉瘤可以長到這麼大非常少見。另一種口腔底部囊腫則為蛤蟆腫,主要由舌下腺、少數是頷下腺引起,病人舌頭下方口底處會出現柔軟及微藍色半透明腫塊,就像青蛙鳴囊的鼓起,在飯後會因為唾液分泌而更加清楚,而後逐漸消退,發生率為每萬人中只有2人,常見於年輕族群。徐正明說,口腔底部囊腫病人都會因口腔底部的囊腫體積變大,使舌部抬高,進而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方式可從口腔或是頸部進入開刀,但囊腫越大越難處理,且口腔的腫塊也有可能是口腔癌或是唾液腺癌,建議民眾若有類似情況,應盡速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
2020-06-01 科別.消化系統
熟女喉卡魚刺吞地瓜自救 食道受傷被血腫堵滿滿
吃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去有人認為可以吞飯等讓魚刺跟著一起吞下去,但也有醫師提醒可能有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最近就有一起個案,37歲女子喝魚湯被魚刺卡住,當場連吃好幾塊地瓜,結果喉嚨不卡了,但胸口卻劇痛,就醫發現因為吃地瓜硬把魚刺吞下,造成食道割傷、滲出的血液並形成巨大血腫,幾乎把食道整個塞住,讓醫師也嚇了一跳。這名37歲的漂亮女老闆,最近與人談生意時一面喝魚湯,一個不小心喉嚨竟被魚刺給哽住,此時她看到餐盤裡還有地瓜,突發奇想連吃好幾塊地瓜,想藉由地瓜纖維牽絆魚刺希將魚刺吞下,當下覺得喉嚨比較似乎不卡了,但喉嚨到胸口突然間卻感到一陣椎心刺骨劇痛,於是趕緊來安南醫院急診室。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知去向,但食道裡已出現好幾條長長潰瘍,更可怕是食道壁上居然出現一巨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管腔整個阻塞住,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是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滲出的血液形成巨大血腫,好險食道尚未因裂傷而整個破裂,後來經使用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漸改善。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是消化科醫師,他表示,一般民眾在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希順道將魚刺吞下,但「吞食法」實際上卻是個危險動作,雖然它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引狼入室」,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的力量將哽得不深魚刺給咳出來,如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許秉毅表示,之前也曾遇到一位年輕男性勞工朋友早餐在吃「海鮮粥」時,因趕著上班稀哩呼嚕把剩下粥一大口吞下去,結果突然間覺得頸部不舒服且吞不下東西,後來趕緊去診所檢查,竟發現食道被粥內4公分寬蛤蠣(連殼帶肉)給哽住。十幾天下來去過數家診所與醫院大蛤蠣仍無法取出,最後來安南醫院尋求協助,胃鏡檢查發現蛤蠣殼已造成食道深度潰瘍及出血,故會診胸腔科醫師以手術取出蛤蠣並修補食道裂傷,動了一個大手術才解決問題。許秉毅指出,臨床上小兒吞入之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大多是一元、少數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而大人誤食異物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一般而言,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到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鈕扣電池)、或體積過大(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6-01 新聞.健康知識+
一個吻就能交換8千萬隻細菌?身上的微生物如何影響性生活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親密關係的故事:細菌與性只要一個吻,一對伴侶之間就能交換大約八千萬隻細菌。這個事實是由一位荷蘭學者發現的,至於,當時得知這項研究的人是否因此改變親吻行為,或者受到怎樣的影響,可惜沒有文獻資料保留下來。這種大家沒預期到的微生物傳播,乍聽之下,讓人覺得相當噁心。但是從微生物學家的視角看來,這個至今尚未獲得充分研究的伴侶微生物交換,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自己觀察到,自從認識我太太以來,本人的牙齒健康改善了很多。這可能是因為,我嘴裡原本那些侵略性比較強的微生物,在跟她交換比較沒有那麼厲害的微生物之後,變溫和了。目前已經有更多證據顯示,我們的微生物組──也就是所有在我們身上與體內居住的微生物──具體影響著我們的健康情形與性生活,而醫師與微生物學家這才剛剛開始更深入了解人與微生物之間的親密關係。顯然,同居伴侶皮膚上的微生物群會有一部分完全相同。這個事實的確定性甚至高到加拿大學者能夠在某個研究中,以百分之八十六的準確度判斷出在參加者當中,誰和誰有伴侶關係。伴侶身上細菌族群相似度最高的地方在足部。一般認為在床上穿著襪子是不性感的,對這個事實是否有影響,現下還沒有人開始著手研究。女人大腿的奧祕值得注意的還有兩性之間的差異。女人皮膚上細菌的多樣性顯然遠遠超過男人。根據推測,最大的原因是女人皮膚的酸鹼值略高於男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在健康狀況下皮膚呈現弱酸性,決定的條件是油脂和汗液。一個略呈酸性的環境明顯是微生物覺得比較友善的生活空間。不過這還是無法解釋前述這個微生物學上的奧祕。而加拿大的生物學家也發現,女人大腿上的微生物群特別明顯有性別差異。而且這個特性的準確性很高,在檢驗受測者的性別時,如果是靠這個身體部分的細菌判斷,正確性可達到百分之百。在聚居密度排行榜上,人體的腸道和口腔高居冠軍和亞軍,第三名是陰道,排名還在皮膚之前。陰道是開放性的器官,陰唇剛好是微生物的入侵關口。一般情形下,一支由乳酸菌形成的防衛大軍會在青少年時期組建成軍,將不受歡迎的入侵者驅逐出境。為了殲滅敵對細菌,防衛菌群會製造出各種物質,例如過氧化氫,該物質最令人熟知的用途是頭髮漂白藥劑。如果防衛軍潰弱了,一種特別可惡的壞蛋就會對我們構成威脅,這便是可怕的「厭氧菌」(Anaerobier)。厭氧菌是不需要氧氣的細菌,在女性生殖器官裡可能會造成很多危害。在陰道裡帶頭作亂的通常是「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這個發音聽起來很可愛的名字跟它的殺傷力完全不成正比,妳會分泌異常、月經週期紊亂、發炎,甚至不孕,如果它在陰道內肆虐,後果就是這麼嚴重。科學家們也發現,當女性的陰道菌群出差錯時,愛滋病毒暴露後預防性投藥(HIV-Prophylaxe)的效果會明顯變差。而陰道菌群怎麼會陷入這種境地呢?使用抗生素有可能是錯亂的成因。這種救急的藥物治療雖然殺死了壞東西,卻也同時連累那些有防衛功能的無辜好菌乳酸菌。科學家最新識別出的另一種主要禍害是和男人發生無防護性行為。這裡指的並不是和固定男伴的無防護性行為,研究人員針對的是一夜情。有位從事這類研究的女性論述者稱這種性行為「對陰道的襲擊」,從而引發了一場文化論戰。這種措辭是有根據的,因為陰莖也許不像陰道一樣擁有那麼豐富的菌群聚居,但這個男性器官上同樣有微生物組,有自己獨有的微生物菌群,發生性行為時,這個菌群便會入侵女性的陰道。陰莖:一個不被理解的身體部位身為科學家,尤其是微生物學家,恐怕很容易失去魚水之歡的激情。他們可能會認為,性事以及伴隨而來的體液交換只不過是在交換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射出的精液中,每毫升有一千萬隻細菌徜徉其中,而在每一毫升的陰道分泌物裡,甚至可以檢測出一億隻細菌。從研究人員的角度,實在很難決定到底下列何者比較迷人:女性陰道菌群在面對一夜情男伴時的猛烈自衛?還是親密伴侶間令人驚異的微生物一致性?在微生物學裡,陰莖是一個還未被充分理解的身體部位。雖然如此,我們確實知道一件事:沒有割包皮(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包皮環切手術)的男性,包皮裡藏匿的細菌數量遠遠大於有割包皮的男性。包皮裡聚集了微生物世界中所有想像得到的骯髒小伙子,只要輕輕一割,這些無惡不作的小壞蛋就會自動消失。檢驗結果告訴我們,某些特定細菌經常扮演迎接愛滋病毒的親善大使,男人若做了包皮環切手術,在免疫力低下時生病的風險便會降低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至少許多研究都這麼說。這在微生物學界是相當驚人的消息,因為一般來說,對微生物組採取的任何攻擊行動,都無可避免地帶來不良的後果,但是此舉卻剛好相反。
-
2020-05-31 癌症.卵巢.子宮
三防線防子宮頸癌 國健署籲女性勿因疫情而忽略定檢
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雖趨緩,但仍有部分民眾擔心感染疑慮而減少就醫。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頸癌雖屬於慢性且早期徵狀不明顯疾病,但仍可以安全性行為、接種HPV疫苗、子宮頸抹片檢查等三道防線防來預防並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並呼籲3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1500人,死亡個案則約650人,為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女性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雖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但仍有少部分人會持續感染,發生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子宮頸是連接子宮及陰道的地方,子宮頸癌即指此部位產生的癌變。因子宮頸癌前病變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或疼痛,故需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來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如經診斷為癌前病變,只需簡單門診手術即可治癒;即使經切片證實為癌症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率也很高。林莉茹說,依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至1期)子宮頸癌個案;而早期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更高達9成以上,不過若到第4期才發現,存活率則降至僅2成。國健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每年平均約有210萬人參加,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女性,至少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也可透過「健康存摺」、「健保快易通」APP檢視就醫提醒,勿因疫情期間而忽略定期檢查。
-
2020-05-31 癌症.胃癌
輕微貧血當沒事 中年男腸胃竟長罕見瘤
南投縣58歲黃姓男子去年健康檢查發現有輕微貧血,但未放在心上,未料今年因車禍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意外發現其小腸有罕見腫瘤「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後雖一周就出院,但後續標靶藥物費用1年高達83萬元,一般人恐難負擔,醫師林佳正協助黃申請健保支付通過,不用擔心昂貴藥費,令黃直呼「足感心」。佑民醫院指出,黃男雖年近6旬,但身體健康也無特殊或慢性疾病,就去年健檢發現輕微貧血;今年4月騎車發生事故,因身體擦挫傷送急診救治,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內臟無損傷,但卻發現小腸有顆5.6公分腫瘤,轉診至一般外科。一般外科醫師林佳正說,向黃建議獲其同意後,就安排手術切除,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就出院;但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該腫瘤是「胃腸道基質瘤」,每100萬人每年僅10至20個病例,罕見且復發可能性大,所幸近年已研發專用的標靶藥物。只不過,這種標靶藥物的費用昂貴,1年藥費高達83萬元,因此健保只給付給高風險病人,一般民眾恐無力負擔;院方表示,經林醫師評估黃男病理報告應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協助以專案申請獲審核通過得給付3年,令黃直呼「足感心」。林佳正則說,「胃腸道基質瘤」復發取決於腫瘤大小、腫瘤細胞有絲分裂的速度,若復發,再次開刀的困難度大增,術後若能連續使用標靶藥物3年,可有效降低復發機率,而術後應保持正常作息、少吃刺激性食物、按時服藥且定期門診追蹤。林也提到,黃男被檢查出小腸有腫瘤前,有輕微貧血,但無胃腸不適或血便等症狀,因此提醒民眾,若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應找肝膽胃腸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消化道病變所引起的慢性出血或貧血,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痠痛是肌力差還是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緩,長時間宅在家的民眾,開始出門踏青放風。咦?怎麼平時靈活的關節,突然變得卡卡,腿部肌肉也有點使不上力。這才驚覺,原來「膝蓋不用也會壞」,而且可能壞得更快。很多人不知道,肌力和關節健康息息相關,沒有強健的肌肉支撐,下肢關節必須乘載更多的重量。即使不出門,也要想辦法做運動強健肌力,防疫的結果,別讓關節付出代價。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銀髮族少出門,活動減少,可能造成肌力衰退,甚至讓原本老化的膝關節出現不適。醫師建議,要減少不必要熱量攝取,避免體重增加、造成膝蓋負擔,在家裡也可訓練核心肌群、練習地板動作、踩腳踏車,為正常生活做準備,以免突然外出活動,身體到處痠痛,影響旅遊的樂趣。發炎感染 膝蓋痠痛原因多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偉勛說,一般人髖關節不舒服可以坐椅子舒緩,但膝蓋不舒服時,即便坐著,要站起來也會用到膝蓋。日常生活中膝蓋使用機會多,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蓋的比例也高。但膝蓋痠痛有不同原因,有的和發炎性關節疾病有關,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紅斑性狼瘡等;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大部分侷限膝蓋,尤其內側彎曲伸直有聲音;另有感染型關節炎,導致膝蓋紅腫熱,須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須進行清洗關節手術。腿沒變細 卻只剩脂肪沒肌肉有些人感覺膝蓋痠痛,卻不清楚是肌力不足還是關節退化。王偉勛說,膝蓋是否退化,醫師會先看站立膝蓋負重情況下,關節縫等的改變,以及是否出現內側關節面減損、關節不平整、長骨刺情形。也可透過超音波看關節的滑液膜狀況或有沒有起水。一些運動傷害、交通意外導致的關節疼痛,則是因關節韌帶損傷等引起,要針對半月板、十字韌帶檢查治療。至於肌力不足引起的關節問題,王偉勛說,走路速度和站起、坐下能力與肌力有關。有的人年紀漸長,但大腿沒變細,以為自己沒有肌力流失問題,但用力一摸,發現其實很多是脂肪,沒有肌肉。肌力與關節狀況也會相互影響,一般人膝蓋疼痛,就更不願動,肌肉自然會萎縮。退化性關節嚴重程度不一,若是關節局部疼痛,例如膝蓋內側、彎曲伸直摩擦聲音明顯,走路疼痛,屬於早期退化;若出現關節外型變化,例如O型腿,則較為嚴重。避免蹲跪 減重為了膝蓋好早期退化性關節炎要避免蹲跪活動,透過減重減輕膝蓋壓力,增加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減緩退化。王偉勛建議,即使關節痠痛,還是可練習坐著、將膝蓋打直,腳踝往上翹,用力8秒,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王偉勛表示,關節炎治療要超前部署,不是看醫師就一定要開刀,也並非看完醫師回去就沒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還是要適度活動,保有肌力和關節活動,讓關節軟骨獲得關節液提供的養分和潤滑。若已有不適,平時要使用拐杖、登山杖、雨傘協助走路穩定,適量的保健食品也可補充關節軟骨合成的養分。膝關節退化經評估,適度使用玻尿酸、血小板增生可維持關節功能,不要那麼快凋亡。美國骨科醫學會報告指出,嚴重關節疼痛,適度使用抗發炎藥物可減緩,也讓患者有生活品質,但天天靠止痛藥,對身體不好。退化初期 穿戴護膝保暖 可避免痠痛研究顯示,患者關節疼痛會受天候影響,穿戴護膝可讓膝蓋局部溫度提高,因保暖作用改善關節疼痛。王偉勛表示,爬山綁護膝,較不會因山上濕冷而痠痛,也因膝蓋護具較為緊繃,可避免使用者做出過度活動。國內外也有許多退化性關節炎專用護具,例如針對O型腿退化,護膝具有由內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內側關節縫較窄部分有壓力,減輕退化壓力。王偉勛提醒,護膝使用時機,是在走、站負重時,坐下休息要鬆開,因膝蓋在大腿和小腿中間,循環動脈到小腿以及靜脈回流大腿,都會經過膝蓋,若綁太緊,循環會受到阻礙。也有人使用護膝因摩擦而產生皮膚紅疹,要注意選購適合的產品。
-
2020-05-3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健康醫點靈/中醫美顏微針 恢復好臉色
人到中年,臉上難免出現細紋,也容易有臉部暗沉的困擾,一般人都會尋求整型外科醫美,其實,中醫也有美顏的好選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中奎說,中醫美顏微針搭配中醫經絡系統,可以疏通經絡,刺激血管擴張,恢復原來的好氣色,在韓國美容醫學已廣泛使用,北部都會地區也逐漸流行。陳中奎說,中醫美顏微針施針的穴位,以臉部分布範圍最廣的陽明胃經為主,透過針灸,可以刺激血管擴張、表皮下的基底層細胞及其下層組織,並加強氣血、淋巴循環,活化皮下纖維母細胞,促使膠原蛋白再生及活化彈力纖維,讓皮膚恢復原來的水嫩及彈性。中醫美顏微針療程約需1小時,和目前常用的整型手術相比,具有無痛、傷口小、出血少、復原快、施術時間短,且安全性高的優點,起針後,馬上就能上妝,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搭配敷面膜,還可以延長水嫩效果。陳中奎說,美顏微針可有效減少魚尾紋、額頭細紋,讓臉部緊實,也有改善氣色、黑眼圈等功效,還可以預防肌肉鬆弛。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提供自費中醫美顏特別門診。但醫師提醒,不是每人都適合此療程,如果皮膚易嚴重過敏,或有凝血功能異常、臉部有開放性傷口等,進行療程前須先做評估。
-
2020-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可改善化療不適 這個成分詢問度最高
台灣罹癌人數逐年增加,在確診後,除了化療、標靶等正規醫療,常有親友推薦營養保健食品,其中以「左旋麩醯胺酸」最常被提及,詢問度也最高,但癌友一定要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嗎?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許桂瀞表示,左旋麩醯胺酸就是1種胺基酸,也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主要合成及儲存在肌肉游離胺基酸池,約佔60%,其次為細胞外液游離胺基酸池,約佔25%。左旋麩醯胺酸作用為參與體內各項生理過程,如肌肉蛋白質代謝和細胞增殖,以及調節肌肉內蛋白質合成及肝臟內肝醣合成、做為人體腸道細胞、免疫細胞(淋巴球及巨噬細胞)及肌肉纖維母細胞等能量來源、核苷酸形成、調節酸鹼平衡、幫助合成細胞內的抗氧化劑。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飲食的攝取與體內合成,每天約需50至80公克的左旋麩醯胺酸,如處於重大手術、外傷、燒傷等緊急狀況,以及癌症病人,因處於高異化代謝狀態,左旋麩醯胺酸就成了條件必需的胺基酸,一旦需求超過自身合成能力,體內濃度就會下降,並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許桂瀞指出,癌症患者如果適時適量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以改善化療所引起的黏膜炎、腹瀉、周圍神經病變,且可能減少治療期間的體重流失。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骨盆或腹部放射治療的癌友,口服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能有益於減少放射性腸炎的發生、減緩腸炎的嚴重度及腸炎症狀,如腹部絞痛、排便出血等,不過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許桂瀞表示,海鮮、牛奶、黃豆、禽肉、畜肉、堅果等食物均含有豐富的左旋麩醯胺酸,只要病人進食狀況佳,且均衡多樣化的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時,不一定要額外花錢購買相關保健食品。許桂瀞強調,目前癌症營養相關指引並未明確說明及強調癌友必須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因此,患者如育購買相關營養產品,應與醫師、營養師討論,一般建議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上述症狀時,才會適量補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30 科別.婦科
子宮頸閉鎖不全 有這些危險因子懷孕初期要多加注意!
30歲的初產婦,懷孕22週於本院規則產檢,上週來做高層次超音波,當超音波探頭放上去時,望著螢幕我不禁皺了眉頭,當下趕快把檢查做完後,把畫面停在子宮頸上,指著螢幕告訴她「你的子宮頸已經打開了,羊水囊往下鼓到子宮頸口,這是子宮頸閉鎖不全,要住院治療!」,於是連忙幫她聯絡產檢醫師安排住院。產婦與先生緊張的望這我說「這很危險嗎?可是我都沒有任何不舒服症狀啊?肚子也都不會痛,怎摩會這樣呢?」。惱人的子宮頸閉鎖不全沒錯,這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最令人煩惱的地方,通常都沒有徵兆,子宮頸無聲無息地打開,羊水囊膨出到陰道,孕婦覺得陰道有異物感來就醫才發現,此時已很難保住胎兒。更典型的故事就是突然發生破水,趕到醫院沒多久胎兒就跟著娩出,由於大部分發生在16-24週之間,胎兒幾乎無法存活。少數幸運的孕婦,剛好在例行產檢或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運氣好的,子宮頸尚未全開,羊水囊還沒膨出,這時有機會治療保住胎兒。所以在以前婦產科前輩常告訴我們,這個疾病往往要犧牲第一胎,下一胎才能及早介入保住。子宮頸閉鎖不全與一般早產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無規則宮縮。正常子宮頸長度約3-4公分,胎兒要娩出必須先有規則宮縮,造成子宮頸慢慢變軟變短變薄,然後擴張打開,有時也會先破水,再引起宮縮,然後子宮頸才會慢慢打開。一般早產也是多依循這個過程,一開始先有規則的子宮收縮,且有腹痛的現象,然後慢慢伴隨子宮頸變化,出現落紅出血。由於這種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且症狀加劇之後才會導致真正的早產結果,通常孕產婦會因腹痛或出血先到醫院就診,有機會安胎延後產程進展。「子宮頸閉鎖不全」則與一般早產不同,子宮頸變短打開並非規則宮縮所引起,病人沒有腹痛情況,偶爾只是覺得分泌物變多、帶有一點血絲而已,意外發現時,常常子宮頸已經打開3、4公分,或是一個水囊膨出在陰道中。臨床上更常看到是因羊水囊在陰道過久而破水,破水之後才引起宮縮造成肚子痛,到醫院沒多久胎兒就要生了,要成功安胎的難度極高,結局多是流產或早產。為什麼會發生子宮閉鎖不全答案是「原因不明」,真令人沮喪。不過臨床上有些危險因子,包括:曾經接受過子宮頸圓錐狀切除、子宮內頸大顆息肉或息肉狀肌瘤、子宮頸擴張病史(多次人工流產或中期的引產)、先天子宮異常(雙角子宮、單角子宮、先天性子宮頸長度過短等)及多胞胎,較容易發生子宮閉鎖不全的問題,但具有這些危險因子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事實上,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大約只有1/500-1/2,000,有過這些情況的孕產婦在早期懷孕要多加注意。除了危險因子外,更重要是病史,如果曾經有在24週前發生妊娠中期流產者,很有可能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此次懷孕必須更加小心。子宮頸閉鎖不全有辦法治療嗎?這要看發現的時間點,如果因為閉鎖不全而破水者,破水後通常會引起宮縮,因為子宮頸已經開,往往到院後沒多久胎兒就生出來了,即使沒有馬上娩出,但因破水也安胎不了多久,在這週數預後非常不好。如果發現時還未破水,但子宮頸已打開且羊水囊已經膨出到陰道,這時以「期待療法」為主,也就是持續臥床安胎,只要不破水,能撐到25週以上,胎兒才有較高存活機會,其成功率取決於羊水囊膨出程度。由於羊水囊鼓到陰道,有感染風險,有些人會給予預防性抗生素,另外可加上長效黃體素治療。因為絕對臥床,解尿和解便都不方便,病人要長期抗戰,又面臨隨時會破水的風險,心理壓力極大,這種狀況要考慮許多倫理問題,須好好和病患及家屬鼓勵與說明。首先臥床安胎以週起計,要先過25週才有機會,然後26週後存活率才會大增,即便如此,新生兒仍要面對許多極度早產兒併發症的風險,這些都要先說明清楚。期待療法看起來相當佛系,不過千萬不要小看,有些患者長期臥床後,羊水囊甚至慢慢縮回去,從許多文獻及我們的經驗看來,機會(胎兒存活)還是有的,不必過於灰心。如果發現時羊水囊尚未膨出或只膨出一點還摸得到子宮頸,那治療就有多點選擇。其一是前述保守性期待療法,絕對臥床加上黃體素注射。其二是「拯救式的子宮頸環紮術」,將羊水囊推回去一些,然後把子宮頸綁起來,如果成功就有機會不用絕對臥床,甚至也可能出院。大家可能覺得手術會好些,但事實上根據文獻統計,兩者對胎兒預後並無差異。此外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手術,例如:有規則宮縮或感染者就不適合接受手術。環紮手術也有其併發症,包括術後反而引起宮縮,必須長期住院安胎,留置縫線也有感染風險,術後也可能發生提早破水而失去縫合環紮效果,這些都須說明與患者了解,但如成功就有機會出院正常生活。至於拆線時間,一般是在36週,可在門診進行,若在此之前子宮開始收縮早產,就要剪開環紮縫線,以免子宮頸受傷。至於雙胞胎甚至多胞胎,若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預後較差,子宮頸環紮效果有限,多數文獻甚至認為沒效,以保守性期待療法為主,不過如果子宮頸長度尚可,也可試一試,這部分必須看患者整體狀況與醫師討論。有沒有辦法早期發現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最好的方法,可惜要早期發現並不容易,有前述危險因子的孕婦,可以在懷孕中期約16-18週開始,較為密集追蹤測量子宮頸長度,如有疑似閉鎖不全病史者,甚至要再提早至14週起開始追蹤。不過多數子宮頸閉鎖不全孕婦是追溯不出危險因子的,然有些患者會有分泌物變多或帶有血絲,所以如果孕產婦有這症狀,應儘快就醫,以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子宮頸的的長度及狀況。下一胎能預防嗎?若不幸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寶寶也不幸失去了,應先把身體養好,然後在下一次懷孕時,在大約16-18個週左右,可安排「子宮頸環紮手術」,在子宮頸尚未有變化前進行「預防性環紮手術」,成功率相當高,預後也不錯,多半可支撐到足月。不過是不是每個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病史的孕婦,其後每胎都要做「預防性環紮手術」呢?其實也不一定,根據文獻統計,下一胎會再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機會只有約3-4成,所以並非都須做預防性環紮。一般可請這些孕婦從14-16週起連續測量子宮頸長度,一旦有發現子宮頸逐漸變短,再安排子宮頸環紮手術。子宮頸閉鎖不全是一個不易預防的疾病,所幸發生率不高,孕產婦應對此疾病有正確認知,並隨時留心自身的異常狀況,該就醫時不要拖延時間,以免狀況變得更糟。
-
2020-05-29 科別.心臟血管
不是感冒!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
2020-05-29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大不出來怎麼辦?超過5分鐘易便秘,用這姿勢放鬆肛門
「我慘了!只要每次硬便排不出來,用力好久後就會覺得有東西翻出肛門外,是不是痔瘡復發了?」痔瘡手術後,我們有時會聽到病人焦急地進診間敘述便祕時的各種症狀,事實上,就算再健康的肛門,只要是便祕時出力擠壓超過5分鐘以上,都可能有直腸黏膜暫時翻脫或肛門充血的狀況,偶一為之,不見得會帶來什麼問題;但若反覆發生,久了就會帶來新的痔瘡症狀。所以便祕這種惱人情況,能避則避。不少病人前來求診時往往急於解決痔瘡,事實上,如果排便習慣不良、容易發生便祕,先解決便祕才是一切根本。否則,只搞定痔瘡卻還是便祕,手術後也會很快復發。不忍便,培養定時排便好習慣好的排便習慣,從尊重便意開始,切忌忍便。忍便忍久了,等同是在訓練直腸忽略糞便到來的指令,久而久之,便失去正常排便的反射,到時就算直腸裡真的累積了糞便,也會因為缺乏便意而排不出來。排便不必每天有,3天1次或1天3次,都屬於正常的範圍,畢竟每個人腸胃蠕動快慢不同,只要順暢過關即可。理論上,當每天就寢、起床、三餐進食的時間都固定時,腸胃的生理時鐘也會跟著穩定。我也曾遇過病人,每次排便都固定在間隔3天後的某個早晨,這樣的排便習慣其實沒問題,但看了坊間排毒書上強調應每天排便,所以很困擾地來到門診;我和護理人員花了很長時間幫助她重新建立觀念:只要繼續保持,並不需要特別服用軟便劑、緩瀉劑或做任何清腸治療。不過,要是你持續1週都沒有任何便意,甚至是為了減重、減脂而服用含有腸道刺激性的減肥藥,導致今天拉肚子數十次,之後3到5天完全沒有便意,即使坐在馬桶上半小時也沒有任何腸蠕動的感覺,都是不正常的。通常最容易促進大腸蠕動的時間,是在早晨起床時,此時腸胃也才剛醒來,如果能空腹喝1杯馬克杯大小和室溫差不多溫度的開水,便能觸動腸胃道蠕動的反射,帶來便意。習慣早上排便的人,若每次想排便的時間都在晨會之間、或剛好是在趕著上班的路程上,建議提早1個小時起床,讓腸道蠕動習慣跟著提早1小時,先好好清空腸胃再開始一天的行程。身體有自己的規律,就算工作日夜顛倒,只要固定作息、用餐,通常就能有固定的排便時間;掌管腸道的自主神經有自己的節律,我們雖然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腸道蠕動,但掌握規律,就能抓住節奏。另外,排便時請不要一邊看書或滑手機,一有便意進入廁所,務必在5至7分鐘內將直腸排空,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尊重便意,就是尊重自己的身體給予的訊息,切勿讓任何事情阻撓排便。如果你的排便習慣始終不固定,除了審視飲食方式以外,請注意,這是身體正在對你發送「應該更珍惜它」「請不要忽視它」的訊息。自我鍛鍊排便肌群人體的腹肌與骨盆腔肌群,不但平衡著身體重心,也掌管著排便時的力道。骨盆腔肌群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陰道、直腸肛門,然而,它的力道和彈性會隨著歲月漸漸乏力鬆弛。尤其是女性朋友經過懷孕生產的考驗後,如果缺乏適度運動和鍛鍊,很容易出現骨盆腔肌群鬆弛的問題,衍生出來的症狀就是漏尿、陰道鬆弛、排便無力而衍生便祕情形,或甚至輕微滲便。所以,適度運動是重要的,無論是跑步、游泳、有氧訓練或每天靜坐時,練習提肛、縮陰道的凱格爾運動3至5分鐘,都對訓練骨盆腔肌群有幫助。另外,排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的難易度,如果你排出的糞便是濕軟的,但排便施力上有困難,可以試著換用蹲姿馬桶、在坐姿排便時稍微傾身向前,或在腳下墊張小凳子,以便拉直乙狀結腸過彎處的曲度,幫助順暢解便。凳子的高度則因人而異,我在臨床上曾遇過一位病人,在試了3種廠牌的凳子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命定腳凳呢!書籍介紹痔瘡自救全書:痔瘡專家教你預防、診斷、自療、術後保養,搞定國民病一本就通!作者:鐘雲霓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1/03作者簡介/鍾雲霓現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外科住院醫師,渾然天成聯合診所痔瘡專任醫師。熱愛外科與手術的鍾醫師,喜歡無影燈下專注做著精巧縫合的每個時刻,十多年外科經驗讓她有「痔瘡達人」之稱。常受邀各大健康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兩點零》《57健康同學會》及訪談節目《SS小燕之夜》《媽媽好神》等,現為《醫師好辣》固定班底,更是台灣媒體提到痔瘡手術的第一諮詢醫師。延伸閱讀: 明明醫院裡每天洗澡,她卻仍拜託孩子再洗一次...一個病床上阿嬤沒說出口的最後願望
-
2020-05-29 新聞.杏林.診間
門診秒殺、講座爆棚!許瑞云靠的不是哈佛醫師頭銜,而是她找出病痛背後的原因
她的門診預約秒殺,她的健康講座座無虛席,她是哈佛畢業的博士醫師,但能讓她風靡全場的,不是她顯赫的學經歷,而是她談的是「心」、療癒的是「關係」,替「求治」的男男女女,找到病痛的源頭。 原來身體的沈悶鬱積,都「存乎一心」,若能從源頭處理、讓愛流動,問題將不再是問題。這就是許瑞云醫師,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科學腦變成療癒神醫?她對症的是「破碎的心」 「我在美國行醫幾年後,愈來愈挫折,因為我發現許多病都治不好,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都只能『控制』,即使已經在哈佛最大的醫院診療,擁有頂尖的設備與儀器,但對於很多困擾病患的疾病,依舊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式,這並不是我要的。」 許瑞云談及她轉向其他療法的契機,語氣溫和而堅定,動機很單純,身為一位醫師,她想真正幫助病患,遠離病痛的糾纏;或是說,梳理內在的糾結。而她發現疾病跟心理有明顯關聯,像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發炎等等,生病背後的原因,往往與身心靈失衡有關。 「我尋求、學習許多另類療法後發現,許多病不是醫師醫好的,而是『自我療癒』,我們的身體是很精密的儀器,只是過去我們都太輕忽自己的能力了。」 過去擁有「科學腦」,並長期受到西醫薰陶與訓練的她,也在「轉念」之後,人生使命更加明亮而壯闊。她演講、出書、拍攝影片......行醫的熱忱不變,只是改變了方式,轉而以「能量」,引導大家走向身心靈平衡,過「不生病的生活」。 協助病人拿掉身上的「火」,明白世上其實沒有「怨」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種病,不是突然才變成這樣。我舉個例好了,我們將人體的能量想像成河流好了,如果下流阻塞了,沒有處理上中游是沒有用的;如果河床壞掉了,身體難怪會兵敗如山倒。在我的診間,經常有找不出病因,或是醫治多年卻沒有起色的案例,但他們在我的診間,往往看一次就好了。」 仔細再探究許瑞云的所知所見,似乎在古老的智慧裡已經存有,只是幾千年後,再次靈光乍現。 「在與個案對談後,我協助他自己去發現、做出改變,有時就像是『轉念與自己和解』。例如前幾天一位個案,有長期無法克制的手抖,當他發現他是卡在心念情緒、人際關係後,回到家手就不抖了,我有做什麼特殊的事情嗎?沒有。」 許瑞云形容,她就像是看到病人皮膚有火,協助把火拿掉而已;她也沒有通靈能力,她只是點出糾結的地方。 「我從來不是在治病,病只是結果。我只是以同理心去協助打開心結,從我的角度客觀看事情, 設身處地為每個人想。通常讓我們『卡住的』,都是我們在乎的人;以至於過多的情緒,造成了身體能量的阻塞。可是無論是如何帶來的傷痛,沒有人會選擇『怨』,會感到痛苦,是因為『愛』;而最終,我們的內心仍是會選擇愛。」 第二人生與自己和解,覺醒「萬物唯心造」 「我帶著個案去了解,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對錯,我們需要的是覺察。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情緒?我們並不是情緒本身,而是背後的『覺察者』。許多人被自己的念頭困住─我幹嘛活得那麼苦?可是當我們了解到,我們只是在經歷這個過程,學習當一個旁觀者來觀看情緒的升起和變化,就不會被困住了。」 許瑞云帶著高度覺察力,敏銳地察覺他人的變化,從中看見身心的交互影響,再為他人帶來無限的理解與寬慰,而她最佳療癒處方,竟是最簡單的「愛」。 「我協助他們後,他們都是越來越幸福、快樂,從原本痛苦的假象中解脫。我真正療癒的是心 ,不是身體。在我的眼裡,沒有生病的人。我相信若能協助大家從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情緒打擊中成長,直接使家庭和諧,間接讓社會更和諧,每個人都能『人逢喜事精神爽』。」 在許瑞云的粉絲團與社團(註)中,無論是愛情的傷、親子的悶、家庭的痛,每個人都能安心地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許瑞云也不厭其煩地分享「愛與和解」,再深刻的懊悔與迷惘,終究也會雨過天晴,因為萬物唯心造,重回人生最初衷,沒有解不了的難題。 「我們跟社會是一體的,我們無法真的獨善其身。我始終認為,要將愛擴及到全世界。當心只有自己時,容易將兄弟當競爭對象;當心擴大成一個家,會為兄弟有所成就而開心;再將心念擴大,你會為臺灣的每個人而祝福;再將心擴大成全世界,你也會為其他國家而喝采。」 走出人生困境,竟是一個彈指間?因為能困住你的,只有你的心。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許瑞云,請大家能回到心靈的安穩中,有天你眼中所看到的,將如同她所看見的:選擇愛的想法,做出行動的改變,一切都是幸福圓滿。 註:臉書搜尋許瑞云 原文刊登:.中年後與自己和解!哈佛醫師許瑞云的診間奇蹟:我不只醫病,更醫受傷的心延伸閱讀:.出門玩「蹲」不下去,人生就少了樂趣!拒絕肌少症,你需要4個重要處方.40歲後學會「放鬆」,到老都不怕慢性病!舞蹈家華碧玉:養生,其實首重「養心」.婚姻一個人難維持,老公不忠要原諒嗎?離婚可怕,婚姻裡的孤獨,更可怕
-
2020-05-29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會要命? 顧骨從這1招開始!
WHO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但因檢測不便,導致發生率高,篩檢率卻偏低;加上骨鬆症無聲無息,大多數病人發生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默默流失,失去提早預防的機會。誰是骨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合成變慢或加速流失,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骨鬆症高危險群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為主,另因長期用藥(如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化療藥物等),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亢進等的民眾,也需注意骨質流失問題。「要趁年輕存骨本」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榮泰表示,骨量約在30歲時達巔峰,之後以每年平均0.3~0.5%速率減少,50歲以後骨質加速流失,更年期女性更加速為2~3%。黃榮泰強調,台灣屬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耗用骨本的時間也越長,民眾應及早補鈣,預防骨質疏鬆症。治骨折要先防骨鬆!「骨折不僅影響活動力,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黃榮泰及張書豪皆強調,骨折手術成功不代表真正的康復,應配合復健、營養補充,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預防再次骨折。老年人若發生髖關節骨折,可能就此臥床不起,手術後一年內致死率達20%。根據臨床經驗,骨鬆性骨折病人中,超過一半未能持續追蹤,以為治療好骨折就沒事,忽略骨鬆問題,往往1、2年內就再度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鈣是合成骨質的重要原料,黃榮泰表示:「即使已開始藥物治療,只用藥不補鈣,也會影響延緩骨鬆的效率,而治療效果不好,更容易降低病人的信心、放棄治療,形成惡性循環。」最好能在骨折發生前預防,並延緩骨鬆嚴重程度。張書豪建議,50歲以上及停經後女性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度檢查,若已有骨質流失、疏鬆現象,就應開始補鈣。聰明顧骨要選對鈣坊間鈣片選擇多,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磷酸鈣,因近似人體骨骼成分,吸收好、副作用少,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鈣片可幫助吸收;同要注意劑量並不是越高越好,鈣片劑量乘上含鈣比例才是能被人體吸收的有效鈣,而腸道每次僅能吸收約500毫克有效鈣,故建議於飯後分次攝取,以免無法吸收而流失。另外,選擇醫療級鈣片原料來源及製程規範較有保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高鈣飲食或補充鈣片,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黃榮泰也特別提醒愛喝茶的台灣人,要與高鈣飲食錯開時間,以免茶鹼影響鈣質吸收。預防骨鬆是保障高齡行動力的關鍵,補鈣強建骨質,越早開始越好!★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 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專家傳授提升免疫力的最佳方案 講話燒聲愛注意,恐是罹患此癌!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國際需求大 外交部:協助輸出微型一貫廠
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未減,外交部今天說,國際市場有廣大口罩相關需求,口罩國家隊業者也接獲許多來自國外的詢問,外交部將協助拓銷,包括輸出整合產業上下游的「微型口罩一貫廠」。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司長蔡允中上午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表示,醫用口罩有龐大國際商機,口罩國家隊部分成員數月前即構想「微型口罩一貫廠」企劃,以垂直整合原料及設備業者、建置最有效率的商業生產模式,將台灣製造的口罩機器,以及熔噴不織布等關鍵原料生產技術整廠輸出,協助各國抗疫、為台灣醫療產業開拓全球商機。外交部將提供必要協助。蔡允中說,「微型口罩一貫廠」規劃以20條口罩產線為營運配置基準,若24小時持續生產,日產量可達200萬片醫用口罩,並可因時因地制宜,改建為N95、R95或綁帶式手術口罩。對於外交部將如何具體協助相關業者,蔡允中回覆媒體提問表示,此企劃為業者主動與外交部接觸,希望透過駐外館處等外交部管道與資源協助推廣執行。外交部將協助挖掘潛在合作對象,並盡力促成洽談中訂單。蔡允中指出,多數業者本來就有自己的國際通路和訂單,也接獲許多來自國外的洽詢,並已積極推動外銷,尤其是在歐洲和亞洲地區,但由於全球各地都有口罩相關需求,業者在對外連結方面也有困難需解決,外交部可協助彌補業者不足,包括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運用外交部既有資源和管道。
-
2020-05-28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腰痛跛腳走 新式脊椎內視鏡讓她術後隔天照常洗腎
一位長年洗腎的六旬婦人並伴有多重慢性病,因下背痛痛到沒法正常走路,難以忍受,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經檢查診斷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所致。院長楊椒喬考量其特殊病史,範圍大的傳統手術,術中、後易讓她承受極高風險,建議她接受麻醉風險極小的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術後不僅很快感覺不痛了,隔天竟能照常洗腎,絲毫不因手術而影響生活。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患者因有末期腎臟病,須長期洗腎,同時還有高血壓、糖尿病,並因心臟問題裝有心臟支架。一直以來她亦持續為下背痛所苦,包括,右小腿和臀部疼痛、酸痛、麻木和無力,影響所及,讓她無法長時間行走,被迫用跛腳走路,無法保持良好正常的行走狀態。近來她的疼痛已越來越嚴重,痛到讓她難以忍受,坐立難安。院長楊椒喬進一步指出,經過診斷及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患者是腰椎第三、四節(L3-4)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神經,導致出現上述症狀,需要接受神經減壓手術,以免造成神經不可逆損傷。楊椒喬院長說,經詳細評估她的多重慢性病史,尤其考量腎功能缺損病患若接受麻醉開刀治療,一向有極高的風險,尤其是時間長、範圍大、流血多的傳統大手術,可能在術中、術後,造成急性肺水腫、心臟衰竭及嚴重體液離子不平衡等併發症,較一般人承受更高危險,因此建議她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楊椒喬院長表示,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的獨具特點,均非常適合有慢性病的患者,包括,採局部麻醉,相較於全身麻醉,麻醉風險極小;手術時間短,平均為1-2小時;微創小傷口只有約1公分,出血量極少;破壞組織少,恢復很快。尤其手術醫師使用專屬脊椎內視鏡系統,手術視野清晰,能精準地將突出的椎間盤加以移除,降低誤傷神經機率,有效改善病人的神經壓迫問題。術後患者感覺不痛且恢復很快,因此術後隔天已能照常洗腎。
-
2020-05-28 養生.樂活人生
腸癌體會無毒食材難尋!劉天和創「天和鮮物」 :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
【編註】劉天和日前於東部旅行時,心臟突感不適,急救無效,近日家屬低調辦理後事。天和鮮物粉絲團已於5/27貼出董事長劉天和辭世的消息。>>相關新聞 攝影當天,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露齒、瞇眼,笑著面對鏡頭,活動力十足,完全看不出曾經罹患大腸癌的低落情緒。但談起那段抗癌的辛酸史,採訪過程中他眉頭緊皺,聲聲道出治療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折磨,以及如何從科技業轉戰專職養殖魚場,開啟人生第二個創業路。即將年滿70歲的劉天和,同時擁有好幾種身分,不但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專司半導體製程系統規劃與設計製造、是全亞洲第一家經FM認證製程排氣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新科技農夫,曾於2015年代表澎湖縣獲選當年度十大神農,被譽為「科技神農」;更是提供有機友善食材第一品牌展售網「天和鮮物」的負責人。 做事業,要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在這些身分的背後,劉天和細述一路走來的心情,「從創業開始,我都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賺錢雖然是要讓家人與員工有更好的生活;但從罹癌之後,我只想做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的事情。」劉天和克勤克儉、實在打拚的個性,就像早期臺灣傳統產業的創業家一樣,他也承認自己的事業心強,創業時,適逢臺灣科技業起飛的年代,當時只要認真打拚,與他同輩的,經濟能力應該都不錯,「但其實大家都是犧牲健康在賺錢。」他直言,那時是憑著年輕力壯,過著天天加班、喝酒抽菸的日子,是直到一次健康檢查發現大腸癌後,才對生命與健康改觀。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罹患了大腸癌,曾經前後八次進出手術房,最後切除所有大腸,以小腸取代;三年多來出入醫院、常看健康及管理書籍的日子,讓他下定決心要養殖健康魚,讓所有人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劉天和坦言,如果沒有罹癌,自己不會接觸食材、養殖業,「就是因為自己病了,才了解到健康的重要!」他說自己的個性講求追根究柢、徹底解決,一開始的治療選擇,就是以手術切掉有問題的大腸,且前前後後共進出手術房八次,直到將大腸全部切除。治療過程難熬,誓言養出健康無毒的魚切掉大腸後,必須在腹部下方裝置人工肛門,他形容那段日子簡直是種折磨。比方說,他曾在出差時開車,在解開汽車安全帶時,不小心拉扯,排泄物灑得全身都是;也曾經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廁所沒有坐式馬桶,不小心弄髒衣服與地板,「那時真的非常狼狽。」劉天和說,後來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再進行小腸接大腸手術,但這項手術又容易讓消化液溢出,導致肛門潰爛,飲食上也得特別留意,「不過,兩相比較,總是比之前狼狽模樣好得多。」過去辛苦賺錢,並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大病之後,他陸續出入醫院達三年,在這段休養期間,空閒時就閱讀健康及管理的書籍,吸收資訊,也因為切除大腸之後,很多食物無法消化,必須選擇比較軟且健康的食物,醫師建議魚肉軟又好消化,喜歡吃魚的他卻發現,要找到健康無毒的來源有困難,因此興起了自己養魚的念頭。要食療不要醫療,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從科技營造工程轉行到農漁業,劉天和在澎湖投入龐大的資金來養海鱺,想做就要做到的個性,以短短兩年的時間,便養殖出臺灣第一條有身分證的健康魚「天和珍鱺」;除了養出健康魚之外,他也擴及到陸地,開始有其他農畜產及蔬食的種植。接著更進一步跨入通路,把產地延伸到餐桌,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健康真食物的美妙。經營有機農業十多年來,劉天和體認現代人想要健康養生,有一半的關鍵要素就在於飲食,「每個人都想要健康,但健康是要付出代價的。」對現代人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是失智、中風、心血管疾病、癌症與糖尿病,這些都和飲食健康息息相關,但時下多數的飲食型態,卻充滿著人工化學添加物、防腐劑與色素等,甚至可能吃進太多的脂肪,缺乏膳食纖維、Omega3與抗氧化物,「奇怪的是,即使大家都懂得要健康、要養生,卻又少有人願意花錢吃真食物。」而他會跨足天和鮮物,便是想提供現代人,能有一次購足安心食材的場域,位於台北華山旗艦店除了有機超市、烘培坊、果汁吧、十大神農安心食材體驗區,好食料理區等,以產地直送的方式,打造營養美味的餐點,讓民眾能輕鬆享受健康的真食物。運動當吃補,天天健行兩萬步經歷一場腸癌的震撼教育之後,劉天和對自己的健康要求,顯得積極。大病之前幾乎是應酬滿檔,屬夜貓子人生;現在則是以爬山為主、路跑為輔,還被老婆與媳婦笑稱是個運動瘋子,他笑說確實是如此,運動量大到令人瞠目結舌。採訪當中,他秀出手機,螢幕上記錄著每天的步行步數,幾乎天天超過兩萬步、攀爬的階梯有時可達195層樓、235層樓。現在劉天和每天晚上八點多就寢,清晨三點左右起床,天還沒亮就去爬山,下小雨時仍舊撐傘前行。若沒有登山行程,上班前,也會先在居家附近跑步1.5小時,天候不佳下大雨時,就會到捷運站上下樓梯當成運動;傍晚下班後,再儘量抽空爬1小時的虎山,而星期例假日一定會花3個小時爬山。「現在早上一天沒運動,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他強調運動的重要,不僅能有排毒的功效,也可增加肺活量,而運動的習慣,則是在身體出問題後,就一直維持到現在。歷經大病一場,現在他對人生的想法是,「每個人最終都得一死,但死要死得快活,不能有拖累折磨,千萬不能讓自己有罹患中風、洗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老去才是重點。」三餐自己煮,順應節氣挑食材既然講究健康食材,劉天和居家或外出的生活飲食,也一樣順應自然。以三餐中的早餐來說,一定會有簡單的燕麥搭配牛奶,「牛奶可補充鈣質、蛋白質,燕麥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每天再簡單搭配一顆蛋、一盤青菜、三樣水果,就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他強調,居家所選擇的蔬果種類,也是順應時節,講求當令、當季,才最新鮮;但因為自己的腸胃問題,在選擇上,則做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少吃寒性的蔬果如瓜類、橘子等。如今事業版圖橫跨臺灣北中南東,以及東南亞及中國,偶爾出差旅遊是不可或缺的行程,遠行時,如何調整生活型態與飲食內容?劉天和說,旅遊的選擇,他是以自由行為主,大部分的休閒活動是到民宿或度假飯店休憩,於是會自己帶米煮稀飯,並且到當地買青菜回來自己煮,甚至會預先用玻璃罐準備醬菜類,要讓自己仍保有放鬆的時光。活得有尊嚴,珍惜當下、善待自己當提及壓力時,劉天和坦言,新事業並不如預期賺錢,甚至是個長期賠本的事業,但只要經濟許可,他仍會堅持下去。過去一直是由科技本業支撐新事業的盈虧,但現在美中貿易戰混沌未明,半導體產業影響不小,因此,在經營上考慮開始縮編,但他表示自己並不後悔,「沒有人強迫我做,是我自己要跳進來的,因此得自作自受。」他說,比起經營,人事管理的複雜度更令人無力,尤其工業範疇與服務業完全不同,「服務業需要的是熱情,但現在主動、積極、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是他目前需要正視的問題。最後,劉天和嘆口氣說,現代人多處於三明治世代,生活都很辛苦,「無論如何,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活得有尊嚴,不拖累子孫,且要珍惜當下、善待自己。」而若要活得有尊嚴,最重要的三樣功課,就是吃對食物、規律生活、努力運動,否則一旦得了失智或慢性病,再多的財產也沒有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3期)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年年有餘!多吃魚一夜好眠
-
2020-05-28 科別.骨科.復健
積極藥物治療 降低骨鬆骨折機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長時間待在家防疫,減少進出醫療院所,不少骨鬆患者因而暫停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骨科醫師認為,骨科患者與呼吸道相關就診患者差異性大,只要依照防疫原則,感染機率很低,應盡可能回到醫療院所就醫,持續接受適當治療。瀚群骨科診所院長蔡文基表示,防疫期間,許多人減少外出,曬太陽機會降低,恐造成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進而導致骨質流失、循環變差、肌力減少,易發生跌倒與骨質惡化。若已是骨鬆患者,可能加劇病情。一般人如果只是吃鈣片,採行居家運動如輕度重訓、瑜伽,據統計,強化骨質的有效率不到一成,至多維持部分骨質不流失或改善肌力而已,增加骨密度效果有限。蔡文基建議,骨鬆確診病患,使用骨鬆藥物介入治療,可以提升骨質密度,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近期門診觀察,過去常規治療的病患,因疫情不僅延緩看病,也暫停接受治療,不過,五月疫情趨緩,也可能患者在家悶太久,已陸續回診治療。蔡文基強調,骨鬆治療是一項長遠的健康投資,規律接受骨鬆治療,增強骨密度效果會更好。目前臨床已有許多骨鬆藥物可用來預防或治療,蔡文基表示,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可增加骨質密度,使骨鬆不惡化,甚至可以固骨本。易發生骨鬆骨折的部位有手腕、脊椎或髖關節。蔡文基說,若發生骨鬆骨折,術後除了進行復健,也要搭配骨鬆藥物治療,骨折癒合才會更好,行動恢復機會比較大。據統計,髖關節骨折的病人,若沒有輔助骨鬆藥物治療,一年內死亡率約為20%至25%;但用藥治療病人,一年後死亡率則降至10%。蔡文基建議,病人仍應考慮以骨鬆藥物治療,整體預後較佳。過去,髖關節骨折手術後,復健至少半年至一年才會恢復正常行走;現今,經由復健及藥物治療,大約二個月即可恢復正常行走了。此外,若骨鬆不治療,另一側髖關節或骨折過的脊椎鄰近骨節,術後幾年也易再骨鬆骨折。蔡文基強調,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建議骨鬆骨折患者術後做復健、飲食生活作息調整外,也要固定回診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定期監測骨密度狀況,恢復效果更好。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8 科別.指甲.足部
新鞋磨腳破皮別不理!看看這個差點要命的病例警愓
新鞋子磨腳有什麼稀奇的?確實不稀奇,但可能致命。近日,我與同事們就接診了這樣一則病例,記錄下來是希望更多人可以避免這樣的生死時刻。21歲的雯雯近日從瑞金醫院心臟外科康復出院,若非救得及時,她很可能因為敗血症,生命停擺。雯雯是因為持續發熱被救護車送到瑞金醫院的,因為有11天的發熱史,搶救室立即啟動一級防護和篩查措施。經胸部CT掃描發現,雯雯有明顯的兩肺門至下肺斑片狀滲出,氣道中出現大量血性泡沫痰,血壓低,心率快達150-165次/分。雯雯此前在當地醫院因發燒就診過,在排除新冠症狀後,她就被當作是感冒進行治療,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出現高燒、乏力、畏寒、腹瀉等,且病情仍在急速惡化,雯雯出現休克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隨著檢查深入,我們的目光轉移到這名患者的腳上。雯雯的腳有傷口,經詢問瞭解到,她之前穿了新皮鞋,腳磨破了。這個再平常不過的生活體驗,在醫生看來就不同了。雯雯極有可能是因為穿了新皮鞋磨破了皮卻未得到及時處理,病菌從她的傷口侵入,引發了肺、肝、腎等多器官衰竭。通過分析患者的病史特點,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很快下了初步診斷: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MODS),是敗血症休克。這是一種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當較嚴重時會表現出休克。經一系列救治,雯雯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但醫務人員不敢鬆懈,幾乎是徹夜守候。但變化還是來了,就在入院第二天,雯雯的情況再度惡化。雖然初步診斷已有,但病因還未確定。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後,雯雯被送入急診重症監護室,很快,醫生們有了新的發現:心超提示二尖瓣有贅生物,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她出現了急性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合併心源性休克,外加急性腎功能損害。這每一種情況,對病人來說都是沉重打擊。“死神”眼看已按下快轉鍵,每一秒的耽擱對患者而言都可能是致命的,醫生們必須快點找到答案。醫院迅速召集全院會診,經激烈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雯雯的診斷是感染性心內膜炎致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心外科主任趙強提出予以急診心外科手術救命,實施二尖瓣換瓣術。經家屬同意,當晚7點,這名患者被推入手術室。這是一台複雜的手術,但手術順利完成,雯雯被轉入心外科ICU。此時距離雯雯入院還不到48小時。兩天后,這位生命垂危的姑娘慢慢恢復意識,不久後便脫離了呼吸機。性命之憂的警報解除了,躺在監護室裡的雯雯情緒有些低落,原來,小姑娘原本有些叛逆,這次經歷了生死線,突然發現父母是自己最親、最想見的人。不久,經積極治療,雯雯順利轉到普通病房,一家人終於團聚了。“這48小時太驚魂,感謝醫護人員不僅救回孩子的命,也救了我們這個家。”雯雯的父母很感激。送走這個病例,我們回味很久,生命如此脆弱,一雙鞋磨破了腳可能要了人命;生命又是如此頑強,醫患齊心,多學科合作,可能逆轉結局。(來源/轉載自《文匯》)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6月起解封 開放內外銷、寄送海外無限制
因應國內疫情緩和,口罩需求降溫,經濟部長沈榮津今(27)日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國內醫療口罩全數徵用的階段性任務達成,政府將進行階段性調節產能。6月1日起,國軍支援口罩生產及相關激勵措施將逐步退場,國內生產的醫療口罩改為每日定額徵用800萬片,其餘產能開放內、外銷,屆時國人每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予海外二親等親屬的限制,亦同步解禁。沈榮津指出,6月1日起一般醫療口罩,將由全額徵用改為每日提供800萬片口罩予政府的定額徵用模式,依照廠商過去繳交的口罩量按比例分配額度,其餘努力生產的口罩,開放在國內販售或出口,亦即MIT的口罩可以卡位國際市場,成為台灣拚出口的另一個優勢產品。不過,沈榮津強調,經濟部會持續穩價穩量的機制,控管800萬片口罩所需要的原料量能,並推動「隨機抽樣、快速檢驗」的品管機制,維持MIT的品牌形象。沈榮津進一步指出,口罩開放銷售後,以健保卡購買的14天9片實名制機制,暫時還會繼續並行,價格也會維持合理的一片5元。民眾如果有基本的購買需求,都還是買得到價格數量穩定的口罩。此外,經濟部也提醒,即使國內將恢復自由買賣和市場機制,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仍屬《刑法》第251條行政院公告的生活必需用品,不得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行為;且根據《公平交易法》第15條,業者之間亦不得有合意或共同調漲口罩價格等聯合行為。同時,未來國內口罩庫存若低於1億片,經濟部則將提高每日定額徵用量至1200萬片以補充庫存,以確保有疫情時,有足夠數量的口罩可供應國內民眾。根據經濟部統計,自1月31日全面徵用國產口罩以來,已累計徵用超過13億片口罩,庫存也有2到3億片。目前國人口罩需求已趨緩且穩定,此時正是將短期防疫任務,轉化為長期發展戰略物資產業的好時機。經濟部並已啟動防疫物資國產化相關推動措施,屯兵於民,讓防疫期間的產能提升,進化為產業升級的動能,並規劃由政府和口罩廠攜手成立交易平台聯盟,以台灣「製罩」,防疫有成的好口碑,協助口罩國家隊打國際盃,掌握防疫外銷商機,建立「台灣品牌」的全球戰略物資製造業。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6月起口罩自由販售 沈榮津:每片應會低於5元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6月1日起國產口罩將部分開放內外銷,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庫存很夠、可盡量買;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由於與實名制雙軌並行,每片口罩應會低於5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經濟部長沈榮津在會中表示,口罩產能從一開始188萬片,透過政府採購機器跟民間等陸續加入生產行列,口罩國家隊達日產能2000萬片,疫情穩定後,購買需求也在下降,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預估每天需求約800萬片,因此6月1日將改採定額徵用。沈榮津表示,自1月31日全面徵用國產口罩以來,已累計徵用超過13億片口罩,庫存也有2億到3億片,目前台灣民眾口罩需求已趨緩且穩定,此時正是將短期防疫任務,轉化為長期發展戰略物資產業的好時機。沈榮津說,6月1日起,國軍支援口罩生產及相關激勵措施將逐步退場,國內生產的醫療口罩改為每日定額徵用800萬片,其餘產能開放內外銷,並取消台灣民眾每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給海外二親等親屬限制。不過,未來國內口罩庫存若低於1億片,則提高每日定額徵用量至1200萬片以補充庫存,以確保有疫情時,有足夠數量的口罩可供應國內民眾。外界擔心口罩回歸自由市場價格遭哄抬或存量不夠,陳時中表示,由於14天9片實名制規定仍並行,若擔心大量購買,國內口罩庫存量很夠,大家可以盡量買。市售口罩價格方面,沈榮津指出,口罩開放銷售後,以健保卡購買的14天9片實名制機制仍不變,其餘將恢復自由買賣和市場機制,考量實名制價格仍為每片5元,廠商、通路商必須考慮到實名制5元,定價時每片一定會低於5元,由民眾自己選擇。沈榮津強調,由於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仍屬「刑法」第251條行政院公告的生活必需用品,不得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行為;而根據「公平交易法」第15條,業者之間也不得有合意或共同調漲口罩價格等聯合行為。口罩禁令解除、開放自由市場買賣消息一出,沈榮津說,昨天口罩業者提到,在訂單方面,有很多電話來詢問,貿易商甚至海外通路商都是多元詢價,訂購量有千萬片或者是以億為單位的大單都有,希望國內各廠商一起打國際盃。
-
2020-05-27 科別.血液.淋巴
骨髓驗血建檔17年 白血症家屬完成周邊幹細胞捐贈
新北市34歲小羽(化名)曾見證叔叔罹患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重生過程,為幫助與叔叔有相同病症的人,主動參與骨髓驗血建檔,歷經17年終於配對成功,不辭辛勞從新北市到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捐贈周邊幹細胞,為白血病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小羽目前從事電商工作,大學主修醫務管理時曾上過認識大體老師的課程,加上父親是藥師、母親為慈濟志工,對生死有豁達與助人的觀念,慈濟骨髓關懷小組表示,當發現患者與小羽配對成功,原本擔心小羽會因新冠肺炎疫情拒絕,但小羽毫不猶豫答應接受複檢,並順利完成捐贈。小羽表示,叔叔1998年罹患血癌,白血球數異常高達3萬多個,是慢性骨髓白血病,2年後轉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做骨髓移植手術,經過多次的比對,獲好心人士捐贈周邊血幹細胞且移植成功。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洪崇霖醫師表示,血癌又稱白血病,源自於骨髓內白血球的不正常增生,初期症狀有食慾減退、疲倦、出血瘀斑等,確診需依靠骨髓檢查,治療可選擇傳統的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但對部分病人來說,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極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治癒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驗血活動採機動性調整,歡迎年滿18歲,46足歲以下的民眾,使用網路預約建檔。
-
2020-05-27 科別.牙科
口腔益生菌改善牙周病?醫師:有待證實
新竹一名38歲許姓女子每天刷牙都會流血,口內冒出異味,牙齒也越來越動搖,除感咬合無力,不時還會隱隱作痛,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求診,經診斷為全口嚴重牙周病,開始分階段接受治療,並詢問醫生能否藉由吃口腔益生菌改善牙周病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醫師林意萍說,大部分的益生菌都是在腸道所培養出來的,口腔內存在的量不多,停留的時間也不長。益生菌目前雖已廣泛應用腸胃道相關疾病,但在牙周病的防治上,尚未明確,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和研究來論證。林意萍進一步指出,牙周病的病因,主要是牙菌斑及牙結石的堆積,刺激局部使免疫反應失衡,引起與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激增,活化噬骨細胞造成牙齒周圍的骨頭吸收,且牙齒周圍牙齦溝的深度增加,變成牙周囊袋,形成牙周病。齒槽骨持續地被破壞,牙周囊袋越變越深,惡性循環,牙周病就越來越嚴重。因此,標準的牙周病治療是利用器械或超音波儀器以去除牙結石,有時也可能合併牙周手術、抗生素使用或雷射進行輔助治療,才能恢復口內組織和微生物間的平衡,以達到牙周病的治療與控制。林意萍提醒,預防及控制牙周病,益生菌是否有實質幫助仍待更多研究證實。當前,正確的口腔清潔和定期回診控制,才是最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