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803
筆 文章
-
-
2020-02-03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台商即將返台 醫籲及早關懷有憂鬱史的隔離者
四百多名台商即將從武漢回台,這批台商除了要承受隔離及發病的壓力,也可能面汙名和責難。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政府應好好處理全民恐慌的問題,並向受隔離者具體說明相關措施,健康評估應包括心理健康進行篩檢,針對過去有焦慮或憂鬱等病史的被隔離者,務必及早介入,以避免隔離期間心理健康惡化。李信謙表示,經過921大地震和SARS之後,這十年來台灣社會不論民間或官方,都已有更豐富的心理衛生資源,特別是針對醫護人員、確定病例,以及有疑似疾病和隔離雙重壓力的被隔離者。建議針對已在居家隔離或檢疫者、以及即將自武漢返台者、相關醫護人員之的健康評估,要包括心理健康篩檢。如果有睡不著、心理壓力揮之不去、情緒不穩、持續低潮、廣泛性的感到焦慮或憂鬱,或是過去曾經有焦慮或憂鬱病史,應及早進行介入,以免心理健康持續惡化。李信謙表示,對於被隔離者來說,對隔離生活會有很多的困惑和的焦慮,越具體的說明越能令他們安心。例如應隔離多久、期間有哪些事情要做、自己和家人可以獲得哪些支持措施,主管機關都應對個別隔離者盡可能具體說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台商接受隔離是為了自己和國人的健康,隔離地點不公布,只能說是在軍方營區或各部會相關場地,不會在醫院,請民眾勿恐慌。莊人祥強調,這些台商在武漢已經承受了很多心理壓力,他們也是我們的同胞,接受隔離是為了他們自己和國人的健康,如果十四天後還是健康,那就們有問題,大家不需要另眼相看,如果有發病,就是會治好。李信謙表示,現在公共政策首要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全民恐慌」,這會健康人、疑似個案、確診者都活在恐懼中,導致過度的反應,不見得有利於防疫,也可能導致人權的侵害。建議民眾對於駭人聽聞或來路不明的消息,都要保持冷靜,警覺查證。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運動緩解焦慮有效嗎?醫:可能反而變成焦慮來源之一
32歲的琳琳,今年農曆年回婆家,身為大媳婦,陪著婆婆挨家挨戶拜訪鄰居、串門子,對她造成很大的壓力。過完緊繃的年,馬上又要投入工作,她夜裡焦慮難眠,知道「老毛病又犯了」,趕緊到身心科求診。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年初總統立委選舉前,也有不少病患是因心跳、呼吸不順等問題上門求診。一名20多歲年輕人堅決挺綠,但媽媽是藍營支持者,母子間發生許多衝突,他開始出現胸悶、頭暈、睡不著等症狀。選舉結果出爐,他很開心自己作的選擇是對的,相關症狀不藥而癒。1觀察焦慮 通常來自哪裡耕心療癒診所主治醫師陳柏豪表示,單純焦慮情緒一般人都有,且生理反應症狀明顯,會有緊張、交感神經上升,呼吸喘、心跳加快、看東西畏光、頭痛等,緊張度也會跟著上拉,就像橡皮筋一樣,久了就會疲乏。一旦焦慮情緒跨越了能夠承受的上限,惡化成焦慮疾患,就可能連工作、人際關係都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在門診上,身心科醫師會教導個案,如果自己出現緊張情緒,或覺得處理事情時較不得心應手,就要觀察當下反應,這其實是放鬆訓練的第一步,並觀察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客觀去看焦慮這個問題。2面對焦慮 調整情緒呼吸門診時常可見被焦慮情緒困擾的個案,陳柏豪說,病識感較好的個案會覺察自己情緒變化,願主動就診。不過是否達到焦慮症的標準,仍得透過專業醫師診斷,最好能在焦慮的前期就進行處理,「就像小感冒趕緊治好,比較不會引發肺炎。」陳柏豪說,焦慮的來源,包括無法解決的衝突或是恐懼,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應付接下來的事情。一旦情緒上來了,就難以理性、妥當處理。當焦慮來臨時,應該先嘗試放鬆、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運動,或做一下深呼吸練習,如果做不到,最好能夠遠離讓自己焦慮、緊張的場景。林耕新表示,精神醫學界曾就焦慮與憂鬱是否為同一種疾病展開許多討論,因為這兩種病症有60%的症狀是一樣的,包括失眠、不安、緊張、胸悶等生理不適。但與憂鬱不同的是「焦慮患者不會想去死」,焦慮是以身體症狀為主要表徵,思考上較沒那麼負面,除非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才會合併憂鬱情況。3寫下焦慮 試著自我分析陳柏豪表示,有些個案就診時一直說很緊張,但症狀講得不清不楚。當個案較能覺察、理性面對情緒時,醫師會請他在初步控制焦慮情緒後,製作「焦慮日記」約一、二周時間,記錄在何種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或身體相關症狀,試著覺察、分析自己狀態,重點是要「先處理情緒、再做紀錄」,以掌握焦慮來源。陳柏豪說,「以婆媳問題為例,如果不能換婆婆,不能將焦慮變不見,就要增加焦慮耐受度。」焦慮的產生是由於內在衝突,但只要自我夠強大,對焦慮的耐受度就會增強,所以要能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增強自我、了解焦慮來源和原因。4轉化焦慮 嘗試解決問題陳柏豪直言,婆媳關係是台灣身心科門診最常見的焦慮主因,其次是工作壓力(包括升學考試),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或是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情對不對。尤以自我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工作量增加而感到焦慮。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地位較弱勢、資源較缺乏者,也可能因為經濟、生活狀況變差而感到焦慮。陳柏豪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很難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常常想把一件事做好,卻搞到進退兩難,甚至擔心自己無法跟上社會節奏和人際互動,焦慮不已。他建議,如果常被焦慮情緒所困,除了檢視焦慮來源,更要面對、接受「這樣的情況本來就是正常的」,提高面對壓力的耐受度,也要不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不可取代性,不須什麼事都做到完美。心理決定生理運動緩解焦慮? 醫:正面看待就有效運動對於紓緩焦慮情緒是否有幫助呢?耕心療癒診所主治醫師陳柏豪坦言,如果是為了轉換心情而去運動,那運動對於紓解焦慮情緒或憂鬱症狀都有正面效果,不僅可以讓代謝機能變好,也可以提高人體對痛苦的耐受力,生理狀態也會進一步提升心理狀態。但如果是自我要求高的人「硬逼著自己去運動」,明明就不想做又硬要做,可能反而讓運動也變成焦慮的來源之一。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你怎麼去看這件事,是可以決定結果的。」美國心理學家曾針對旅館房務展開研究,對實驗組進行15分鐘介紹,表示房務工作是一種運動,可以促進分泌腦內啡,八周後抽血驗血清素,發現該組血清素較對照組明顯提升。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緩和焦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心理專家建議8種自然療法
1早餐吃顆雞蛋低血糖會引起焦慮,出現心悸、冒冷汗、易怒等症狀,所以早上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例如像雞蛋這類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並且避免吃糖或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脂肪,可以讓血糖維持穩定,避免情緒忽高忽低。專家表示,雞蛋含有膽鹼,一項研究發現,缺乏膽鹼與焦慮症狀相關,其他研究也發現,膽鹼可增強認知功能和維持大腦整體健康。2練習深呼吸深呼吸是緩和焦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平撫身體準備「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進而消除壓力與焦慮。心理專家提供一種簡單的「4-7-8」呼吸技巧:完全呼氣後,透過鼻子吸氣4秒,捏住鼻子7秒,然後用嘴巴呼氣8秒,重複約5次,或依自己需求重複。3吃點巧克力多樣的全食物攝取以及大量植物性飲食,有助維持大腦化學物質平衡,使人保持鎮定。如果要特別挑出一種與焦慮相關的營養素,那應該就是「鎂」,這是個多數人缺乏的礦物質。確保自己在疲憊時攝取足夠的鎂,身體缺鎂會使焦慮惡化,而焦慮和壓力又進一步耗盡鎂的含量,形成惡性循環。專家推薦含鎂的幾種食物包含:綠葉蔬菜、南瓜籽、杏仁、黑巧克力、酪梨和黑豆。4到森林走走森林浴是日本近年風潮,相關研究指出,15分鐘就能對降低血壓和增強鎮定感有驚人的幫助。沒有森林可散步,沒關係,到公園或任何花園走走,甚至只是看向窗外,一邊進行深呼吸,與自然界的綠意接觸,都能減緩憂鬱和焦慮。5放棄咖啡,改喝抹茶現代人熱愛隨時來杯咖啡,但如果你有焦慮體質,過量飲用恐怕徒增焦慮。因為咖啡因會刺激腎上腺素,進一步加劇焦慮感。專家建議改喝低咖啡因的抹茶,抹茶的咖啡因約只有咖啡的一半,且抹茶含有茶胺酸,有助緩衝咖啡因的作用。如果想完全不碰咖啡因,建議喝洋甘菊茶(chamomile)或南非國寶茶(rooibos),它們非但不含咖啡因,還含有抗氧化劑和其他可促進放鬆和睡眠的化合物。6讓自己暖和感覺冷的時候,會讓人緊張焦慮,反之,溫暖則讓人放鬆。日本的小型研究指出,人們在桑拿浴後,不再感到焦慮;其他研究則證實,變暖的感覺可能對血清素(一種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產生影響。專家建議泡個熱水澡可舒緩情緒,沒時間泡澡的人可將浴袍或衣物放入烘衣機幾分鐘,然後將自己包裹在溫暖的環境中,利用電毯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在辦公室的人,準備可以保暖的小物,可以讓你隨時從焦慮的情緒中舒緩。7小小按摩一下按摩能舒緩焦慮情緒,但對於坐在辦公桌前的你可能緩不濟急。在抽屜裡準備一顆網球或按摩小物,感到焦慮來襲時,拿出來在肩膀後面滾動,並做一些柔和的伸展運動。8調整情緒你必須先確認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擺脫焦慮。專家建議你,感到焦慮時,先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然後說出與焦慮相關的情緒(也許是憤怒或悲傷)。接下來找到讓你感到焦慮的點,可能是胸悶或胃疼,然後試著用觸摸等物理性方式,撫平該區域。最後,讓情感來去。有時候只是專注在這些感覺上,就能逐漸平息焦慮。5個行為讓焦慮更嚴重過度分析每一件小事反覆思考某事,而不是採取行動解決,這是焦慮症患者常有的共同點。對每件事都過度分析是不健康的,有大量研究表明,這樣的行為會導致情緒低落。學會與生活的「不確定性」共存很重要,它可以避免將時間浪費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不斷查看電子郵件或LINE如果你一整天都在看有沒有訊息進來,先問自己為什麼?是為了等重要的訊息,或只是怕錯過任何事?如果是後者,試著留出一些時間,養成其他積極的習慣。漫無目的滾動社群軟體走到哪都掛在社群軟體上,你變得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進行正念思考。而不斷滑手機的結果,也會讓你懊悔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做該做的事,進而引發更多焦慮。懶得運動良好睡眠、規律運動和吃健康的食物,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積極的影響。運動可以釋放血清素和多巴胺等激素,有助於緩解焦慮。總是一個人一個堅實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為「隔離」是焦慮症患者的共通點。一個人窩在家裡、不與親友聯繫,症狀會更加嚴重。
-
2020-01-3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肺炎「吹哨者」:三周前就知道可「人傳人」了
李文亮,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去年12月30日傍晚,他在一個約150人的微信同學群中發布訊息稱:「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在我們醫院急診科隔離」,是大陸這次武漢肺炎第一批「吹哨者」之一。李文亮30日接受大陸《財新網》專訪時爆料,事實上早在1月8日左右,相關單位就已經知道,當時被視為是「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疫病,明顯能夠人傳人。報導稱,李文亮去年底在微信朋友圈發出這項訊息後不久,就被醫院監察科約談,1月3日被叫到轄區派出所簽下一份對「違法問題」警示的《訓誡書》。在此之前,武漢警方今年元月1日已通報八名「造謠者」,八人因散布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消息而遭查處的報導,當時還登上央視新聞。李文亮隨後在看診過程中也遭受感染,病情一度惡化到住進加護病房。住院18天後,李文亮的核酸檢驗結果終於轉為陰性,但目前仍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監護室的隔離病房中休養。李文亮30日接受財新網採訪時表示,他現在能以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繫。儘管核酸測試結果已轉為陰性,但肺功能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也還吃不下太多東西。對於一個月前發出的這則訊息,李文亮說,他是在一個150人左右的同學群發的,主要只是想提醒也在臨床工作的同學們注意防護,當時還強調不要外傳。儘管當時病例還不多,但他擔心疫情會擴散開來,因為這個病毒和SARS很像。李文亮並稱,很早就知道武漢肺炎明顯存在人傳人。他自己在1月8日左右就收治了這類病患。當時一名患者因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住院,當日食欲不佳,但體溫正常。第二天病患眼壓恢復正常,但食欲還是不佳,中午發燒,肺部CT檢查顯示為「病毒性肺炎」,其他各項指標也都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的標準。「當天晚上照顧她的家屬也發熱了,她的另外一個女兒也發熱,這是明顯的人傳人。」李文亮表示,當時醫療團隊立刻上報醫務處和院感辦公室,請了院內專家組會診,會診後建議將患者隔離治療。三天後,又給患者做了複查CT,結果還是「病毒性肺炎」,且病情加重,因此將患者轉入呼吸內科隔離病房,但之後的情況他就不知道了。李文亮表示,因為最初病人並未發燒,他大意沒有做好防護。結果病人轉走當天,他開始咳嗽,第二天發燒,他就戴上N95口罩,1月12日因高度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住院了。與他同科室的同事之後也出現感染症狀,他父母隨後也因相繼出現症狀而住院。回顧一個月前率先發出警訊,李文亮稱,他當時將訊息傳到同學微信群時還強調不要截圖轉傳,但最後還是被傳播出去了。李文亮說,當天晚上,微信上就很多人拿著截圖問他,「看到這些,我感覺要倒楣了」。去年12月31日深夜,李文亮被醫院領導叫去詢問情況。天亮上班後,又被醫院監察科約談,追問他消息來源、事情經過和是否認識到錯誤。1月3日,公安打電話叫他去派出所簽《訓誡書》。李文亮說,他從未和警察打過交道,當時也很擔心,怕不簽不能脫身。去了走完流程就簽字走了。這事他當時並未告訴家人,因為擔心會被處罰,影響日後工作與升遷。對於警方讓他簽署的《訓誡書》指其在互聯網發表不實言論,當時甚至還有人認為他在造謠。李文亮表示,他只是想提醒同學注意,並不想引起社會恐慌,也沒想要當什麼「吹哨者」,未來也沒計畫透過司法途徑「要個說法」。李文亮說,「司法途徑恐怕很麻煩,我不想跟公安局找麻煩,我很怕麻煩。大家知道真相更重要,平反對我而言不那麼重要了,公道自在人心。」但他也表示,「我覺得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不同意利用公權力過分干預。」李文亮也澄清,外傳他醫師執照被吊銷並非事實。
-
2020-01-3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無知更可怕」醫師:擊垮我們的不是病毒,是人性
每次台灣在面臨重大危機時,像SARS、八仙塵爆... 總少不了一些負面指責「受害人」的聲音,此次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的病人,也是受到多方的指責:「她太自私了!」「得病了還上飛機?不顧別人死活!」「在中國爽賺錢,生病就會知道要回來害人?」等等許多不堪入耳的話。其實,民眾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人性,背後的原因當然是「恐懼」!我親身經歷過SARS,不是在南部的「外圍地區」處理「疑似病例」,而是在SARS的核心重災區,處理最嚴重的病人!台大總共收治全國40%以上的病人,那年我是台大胸腔科總醫師之一,我們兩人一組,每天巡視掌握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度與治療建議。每天都有好幾回的「未爆彈」! 台大也經歷了創院108年以來首次關閉急診二週的紀錄!全院病房空盪盪的、許多常規手術都取消了,大家都自嘲說,只剩下胸腔科和感染科醫師在上班,其他醫師則在家裡自主管理。那100多位受感染的醫療人員,不只是數字,而是我身邊的同袍、師長。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相繼發燒,被隔離,我們每天透過電話,瞭解身在隔離房的同袍/師長的情況,除了語氣中的擔心,完全聽不到他們絲毫的抱怨,是被誰誰誰傳染的~那11位殉職的醫療人員,不只是一個個的名字,而是我曾經熟悉的故事,記錄著他/她們每天的變化。病人一個個,因為病情惡化從外院轉來,然後一個個離去~所以,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和大家談談重大疫情的「人性」這件事!SARS時期的「三零」事件、和平封院、中央地方不同調等等有關政治「人性」問題,我就不談了!面對未明的疫情,大家當然都會害怕,但是,過度的恐懼卻會綁架我們的「理性」,讓我們說出不適當的話、做出不適當的事!面對疫情,大部分的醫療人員,都是義不容辭的,我沒有看到逃兵!我負責整理前7位SARS病人的X光在景福館報告的時候,會場是擠滿了北區的胸腔和重症醫師!大家不會因為台大有SARS病人,就不敢來台大參與學習SARS的診斷與治療。台大在辦全院宣導時,大家也都戴著口罩把講堂擠得滿滿的!為什麼大家都不怕,因為,我們相信,生病的同仁不會隱匿,會主動被隔離,大家也都會全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這一天,我第一次登上報紙的頭版,隔著口罩,仍然可以看得出那憂心的眼神!這一天,Carlo Urbani (首位留意到SARS是一種全新傳染病的醫生)過世了~ 而這一天,是我生日,我才新婚兩個月,跟我太太說,我這段時間我都不會回去~醫療人員因為瞭解,而不會過度恐慌,但是民眾就不是!有民眾因為知道我們是醫療人員,叫我不能進去餐廳用餐,有些語氣委婉、有些則惡言相向!甚至還波及了同仁的小孩,學校、家長得知小孩的父母是醫療人員,竟然勸孩子不要來上學!民眾家中有人被隔離了,全家都會被鄰居排擠!這些都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過度恐懼,這些都是人性!所以,加強對民眾的宣導,減少民眾對病人、甚至是醫療人員及其家人的歧視,很重要!當社會出現過譴責被感染者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疑似被感染者,會因為害怕被歧視、被攻擊、被隔離,而選擇隱匿不就醫!SARS期間,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病人害怕被診斷出來、害怕被鄰居知道,而連夜從台北坐客運南下就醫!結果造成同車多人被感染!還有,SARS初期,民眾因為恐懼而大量採購口罩囤積,讓醫療人員嚴重缺乏口罩使用!請把口罩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不過現在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各醫療院所都有足夠的備量!病毒雖然可怕,但是,人性、無知,更可怕!請停止譴責、歧視、排擠感染者及其家人!我相信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能夠避免我們成為比病毒還可怕的人!曾經我們也以為SARS是世界末日,但是,我們撐過去了!唯有我們大家摒棄互相的猜忌與不當指責、團結一致、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配合防疫政策,我們才能戰勝病毒!病毒會挑選人性最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本文轉載自Icu醫生陳志金臉書
-
2020-01-3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不是冬日乾癢!茶農全身長水疱如火燒 竟是天疱瘡惹禍
南投70歲吳姓茶農由頸部、前胸、耳後、後背開始長水疱,原本以為年老天冷易皮膚乾癢所致,自行塗藥膏,沒想到病況惡化,不但蔓延至上下肢,且水疱破掉後引發潰瘍,猶如燒燙傷般駭人,經就醫檢查,確診是罕病天疱瘡,經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總算恢復光滑健康的皮膚,皮膚疼痛感獲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吳姓男病患可能是農作的過程中,皮膚接觸到農藥而產生自體抗體,繼而出現全身性大面積水疱和潰瘍,因睡覺時容易壓到傷口,使他必須趴睡,造成睡眠品質低下,且除了背部潰爛成一片外,手肘關節處也陸續出現水疱,令他十分恐慌,不得不就醫治療。蔡肇基說明,天疱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僅約20萬分之一,常見於中老年人,病因可能是體內淋巴細胞失調,自體抗體會破壞表皮細胞及細胞之間連結因子,因此皮膚會有鬆弛型水疱,破壞皮膚黏膜的正常結構,使得皮膚、黏膜發炎剝離起水疱,甚至潰瘍,若沒有及時治療,當引發全身性天疱瘡時,會有全身燙傷脫皮,容易血漿流失及受細菌感染,大面積脫皮還需住燒燙傷病房換藥治療,嚴重者會有繼發性感染,甚至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75%。蔡肇基指出,天疱瘡的症狀為全身性水疱、反覆性口腔潰瘍,及鼻黏膜水疱,多數患者以黏膜和皮膚症狀為主,因表皮細胞連結因子被破壞,皮膚會因用力擦,或用力壓而起水疱,水疱遭壓迫時會往外蔓延,疼痛無比,換藥時都需要注射嗎啡止痛,例如躺臥時的背部、手肘與衣服接觸處等,當小水泡破裂後,便會形成疼痛性潰瘍,嚴重時會使全身皮膚剝離,產生猶如大面積燒燙傷的情形。蔡肇基建議,由於天疱瘡發生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尚未有治癒的方法,臨床上只能依照症狀治療,未來仍有復發的可能,因免疫系統是會隨著環境變化的,故提醒患者應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維持充足睡眠,避免陽光過度曝曬,才能降低復發的風險。
-
2020-01-30 科別.精神.身心
收假症候群退散 來做春節收心操
年假將盡,過了閒散的年假時光以及享受團圓氛圍外,在長假後如何重回日常作息的調適也是相當重要的。「收假症候群」可能產生的原因包括:放鬆的作息無法回復緊繃的節奏、因連假累積更多的工作內容、來年的新人事或新目標等挑戰。收假症候群3徵兆我們可以花些時間檢視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家庭生活,以及過去因應壓力的方式等,回想下曾經是否有出現收假症候群的徵兆或困擾:一、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曾是否覺得當假期步入尾聲時,會出現焦慮、心情低落、容易生氣、對將來感到悲觀、喪失快樂的感受,或是逐漸減弱的熱情與好奇心。二、為了應付壓力出現過度補償的行為,例如過度飲食、大量購物、為了娛樂活動而熬夜、或是以大量睡眠時間占據整個休息日等,這些補償行為雖然可以一時轉移注意力,但後續再面對日常壓力時可能更惡化心理狀態或降低原本該有的表現。三、即使在假期間心思仍離不開工作,時常擔心手機或視訊有工作相關信息,甚至為此更改或中斷原本假期的規劃。5方法 幫你收心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或面對惱人的「收假症候群」呢?1.平時養成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避免菸酒、以及定期運動的習慣。放假期間莫把放鬆當放縱的藉口,大魚大肉及熬夜娛樂,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及睡眠失調等風險,建議收假前一兩天調整睡眠時間加上清淡飲食,讓自己能接軌收假後的作息節奏。2.練習靜心、調節呼吸、伸展肢體等方式,可以沉澱我們的焦慮情緒,產生正向的意念。合理的規劃新年計畫,在精神元氣飽滿的狀態下我們更容易完成想要的目標。3.覺察自身的人際關係狀態,在春節連假帶來的是團聚的喜悅還是應付人情世故的高壓力?若是後者可能需要給自己額外喘息的空間,否則更容易累積勞累或心理疲乏到收假之後。4.在收假前後可以先從簡單的清理環境和先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整潔乾淨的環境可讓自己有煥然一新及擺脫沉痾雜物的清爽感,容易的工作起頭可以讓自身建立信心,減少挫折感。5.若是心理或生活上困擾出現在假期中或是收假後的時段,並且相關困擾的症狀已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品質時,建議尋求專業身心醫療管道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
2020-01-30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從最新的臨終醫療問卷調查所顯示的趨勢,關於自己以後在臨終期想要的理想醫療內容,日本近期進行了三個國家規模的問卷調查。第一個是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二○一四年所發表的「人生最後階段之醫療意識調查」。假定本人罹患癌症並發展至末期,不期望受到的醫療內容中,包括:中心靜脈營養(56.7%)、鼻胃管營養(63.4%)、胃造口導食(71.9%)、人工呼吸器(67.0%)、心臟整律機(68.8%),以上幾項出現過半數的結果。此外,失智症在逐漸惡化的過程中,不但更需要人手照料,進展到十分虛弱的狀態時,相較起癌症末期,有更多人不希望接受這些醫療內容,不希望的比率為:中心靜脈營養(66.9%)、鼻胃管營養(71.1%)、胃造口導食(76.8%)、人工呼吸器(73.7%)、心臟整律機(75.6%)。第二個是由「改善高齡社會女性協會」(會長為樋口惠子)所推出的「人生最後階段醫療調查報告二○一三」。普查對象為全國十歲至九十歲的男性和女性,共五千三百九十人(男性一千三百五十九人、女性四千零三十一人)。以下介紹我們特別注目的內容。1.關於裝設心臟整律機及人工呼吸器「當您的身體已呈現無法表達個人意志,並無治癒之可能性,全身狀態極度惡化的情況下,是否願意接受CPR或心臟整律機等急救治療呢?」回答包括:不希望(86.6%)、希望(4.6%)、不知道(8.8%)以年齡來區分結果的話,超過八十歲以上的族群,不想接受以上醫療的比例達到85.4%。2.關於胃造口和鼻胃管營養「當您的身體已呈現無法表達個人意志,並無治癒之可能性,已進入無法進食的狀態時,是否願意接受以延命為目的的營養補給醫療呢?」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希望施作胃造口(85.4%)、希望施作胃造口(4.4%)、不知道(10.2%)。而鼻胃管相關的問題調查結果,和胃造口幾乎完全相符。透過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不希望裝設整律機或人工呼吸器的人有七成以上,經腸道營養(胃造口或鼻胃管)則有將近九成的受調查者回答不願意。有意思的是,年輕人和年長者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而三十、四十多歲的人反而把死當成很遙遠的事。五十、六十、七十幾歲的人則認為時候未到,八十歲的族群則把死亡視為不久的將來即將發生的事。原本以為世代之間的認知落差會造成回答結果的不同,沒想到各個世代對同樣問題的意見大致上相同。也就是說,不想仰賴胃造口導食或鼻胃管活下去,是跨世代的共通認知。接下來是從這份調查中,過濾出醫師及看護師的結果並列比較。首先是不希望施作胃造口: 醫師(85.1%)、看護師(88.8%), 不希望施作鼻胃管: 醫師(84.0%)、看護師(94.1%),就結果看來,看護師比醫師更不願意在臨終期接受以上治療方式。原因可能是由於看護師與患者的長期接觸,讓他們比醫師更能瞭解患者的痛苦。個人認為這份問卷調查對高齡者在臨終期的醫療方針至關重要。從問卷的結果就可以看出,現行的高齡者臨終期醫療方式,和國民在未來自己能得到的醫療對應內容完全相反。假設現在正承受延命措施、長臥在床的患者們有機會能夠表達自己真正的意願,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對現狀提出抗議。第三份調查「全國世倫調查」由《讀賣新聞》於二○一三年九月進行。問及臨終期是否希望接受延命為目的的醫療,回答為「不願意」的人達到81%。不出意料,大多數人都不期望以延命為目的的醫療處置,但現實生活中,臨終期的高齡者卻飽受鼻胃管灌食、胃造口導食、中心靜脈注射營養、裝設人工呼吸器、心臟整律機等等醫療干涉。我們必須起而行,將心目中所期待的臨終期醫療該有的形態,落實到現實生活中。本文摘自《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啟示出版 2016/12/0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9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咳嗽發燒先別慌!醫:判斷是否染武漢肺炎關鍵是這點
華裔醫師伍建林與張漢於27日在美國布碌崙(布魯克林)就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作出詳解,他們強調民眾若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先不要恐慌,先看有無病毒接觸史,大部分人只不過是感染了流感。伍建林表示,自己前一日才與在武漢治療肺炎第一戰線的同仁通過電話,初步了解感染此次肺炎預計死亡率在10%至15%,相較非典(SARS)死亡率低很多,且大部分患者症狀較輕,很多人通過正確的處理已經痊癒。但是此次病毒傳染力非常強,不僅潛伏期長達14天,而且現已出現各個年齡層的患者,更加麻煩的是前幾日深圳出現一名十歲的無症狀患者,這就相當於難以被發現的移動傳染病原。做好防禦措施是戰勝此次傳染疾病的關鍵,但首先不應恐慌,伍建林說,武漢之所以造成大面積傳染,一部分原因是民眾出現咳嗽等症狀後立即湧入醫院;「大部分人起初咳嗽不過是輕微的感冒,前往醫院後周圍有武漢肺炎患者,反而被感染。」張漢表示,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的民眾是否是肺炎患者,最關鍵點是是否有病毒接觸史,也就是是否近期從境外返美、或者周圍有沒有可能感染肺炎病患;沒有病毒接觸史的民眾出現該類症狀,尤其是沒有出現胸悶、氣喘症狀者,大部分人不過是感染流感;而對於此前傳出在美國有超過6000人因感染流感死亡的消息也不用緊張,死亡人群主要是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流感導致原本疾病進一步惡化而去世,並非死於流感。此外帶好口罩、勤洗手、不要隨地吐痰、咳嗽時用手肘進行遮擋、使用公筷等都是預防病毒傳播的關鍵;其中使用口罩十分關鍵,主要預防病毒的口罩分為醫用外科手術口罩和N95口罩,外科手術口罩分隔水層與棉布層;配戴方式都是隔水層朝外,棉布層朝內,戴好後彎曲上方的貼片貼合鼻梁,並且完整覆蓋鼻孔與嘴巴。沒有患病的民眾,外出時只要使用外科手術口罩即可;若是需要照顧已經確診患上肺炎的病患或者自己本身已經確診患上肺炎者,則需要使用N95口罩;N95口罩也分多種型號,主要是帶有換氣閥與沒有換氣閥兩種,沒有換氣閥的能夠阻擋病毒雙向傳播;防護鏡是在醫院長期接觸傳染病患的醫生才需要,普通民眾不用戴。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25 科別.消化系統
肚子鼓鼓的,是脹氣是肥胖還是腹水?醫師教你判別
60歲的林太太,突然腹脹如鼓,她以為是脹氣引起,到藥局買消脹氣藥服用,但是一週後,腹部脹得愈來愈大,下肢也出現輕微水腫。家人建議她到醫院檢查,一到診間,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林太太腹腔內有嚴重積水。再更進一步檢查,揪出她一肚子水的原因,原來是卵巢癌末期,癌細胞轉移到腹腔,刺激腹膜引起腹水,發現3個月,就離開人世。 當發現有腹水,首先要先揪出產生腹水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導致肝門靜脈壓力上升或血中白蛋白過低所引發的腹水,如肝硬化、肝衰竭或是肝血管阻塞。根據統計,有8成腹水是因為肝硬化,而腹水可說是嚴重肝硬化的指標之一。 為什麼肝硬化會引起腹水? 肝硬化病人產生腹水的原因主要是:肝臟組織因纖維硬化的關係,造成由肝門靜脈回流的血液無法順利進一步回到下腔靜脈。接下來,因為門脈壓升高、灌流不足,所以分泌血管擴張荷爾蒙,進一步使得周邊臟器動脈的血管擴張。如果進一步惡化,因為有效血流量不足,腎動脈就會受刺激而收縮及產生抗利尿的荷爾蒙,促使腎臟回收較多的水跟鈉,來增加體內的有效血流量。但是這些回收的水跟鈉又會因腹內臟器動脈擴張以及仍然偏高的門靜脈壓,由血管內滲透至腹腔,造成腹水。 嚴重肝硬化患者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也不足,更會造成血中白蛋白太低、血管內滲透壓下降,使血管中的水跟鈉更容易滲透至腹腔,而形成腹水。 不過,不是所有的肝硬化病人都會產生腹水,只有當較為晚期時,腎動脈收縮,造成過量的鈉跟水存留在身體裡,及血中白蛋白太低時,水跟鈉才會從血管滲出至腹腔,而產生源源不絕的腹水。 其他疾病也會造成腹水 值得注意的是,腹水不一定只限於肝臟出問題,也可能是身體其他臟器出狀況,例如腎臟、心臟衰竭也會產生腹水。此外,血液中的白蛋白太低也會引起腹水,如腎病症候群、腸道蛋白流失症候群及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血液中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血液的滲透壓,在血管中可以留住水分,幫助血液在血管中維持一定的容量。體內白蛋白不足時,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滲透到腹腔內引起腹水。 有時腹腔內有癌細胞轉移也會引起腹水,如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癌症產生的腹水,臨床上稱為「惡性腹水」,腹水內通常可以偵測到癌細胞。 腹膜炎也會造成一肚子水。這是因為腸道內的細菌跑到腹腔內,引起腹膜炎、產生腹水。此外,外傷造成的內出血也可能出現腹水。 如何診斷腹水? 腹腔內出現腹水不見得有明顯症狀,若腹水量不多如100至200cc,病患不會有任何症狀;500至3000cc時,會覺得腹脹不舒服,多數人會以為是「脹氣」。而當腹水量多到3000cc以上時,有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為了解是否有腹水及嚴重程度,通常會安排以下幾種檢查: 一、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腔內有沒有腹水,腹部超音波一掃馬上就可以診斷出來。還可以知道肝臟有沒有硬化或腫瘤。 二、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可以了解病患血液中白蛋白的量是否足夠,再找出白蛋白不足的原因。白蛋白只由肝臟製造,一旦肝臟出現硬化,肝臟就無法製造出足夠的白蛋白,這些具有調控人體組織內體液作用的物質減少,血液的滲透壓就會下降,水分就有可能會跑出血管進入週邊組織,因而出現下肢水腫及腹水。 三、穿刺檢查穿刺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抽取腹水做細菌培養、細胞學檢查、生化分析等。檢查結果若只是單純的腹水,且量很少,通常沒關係,身體會自行吸收。但若是疾病引起的腹水,須先揪出病因,才能做進一步治療。 腹水如何治療?目前臨床上,針對腹水依病況採取以下治療方式:一、給予利尿劑輕度腹水可服用利尿劑讓腹水減少或消失。但要注意的是,每天體重下降不可超過1公斤,因為體重降太快,有可能影響腎功能。 二、補充白蛋白如果是因為血液中白蛋白不足引起的腹水,可以補充白蛋白。若是嚴重營養不良造成白蛋白過低引發腹水,建議先從飲食中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增加血中白蛋白著手,若成效不彰,再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水分。 三、抽取腹水若服用高劑量的利尿劑,仍無法有效消除嚴重的腹水時,就必須採取抽腹水的治療方法,緩解腹脹不適症狀。病人腹水量太多時,甚至可一次抽取4至5公升以上的大量腹水,但需同時注射白蛋白,以避免引起血壓降低,而影響腎功能或休克。 四、插管排水對極少數頑固性腹水(抽水後極短時間內腹水又回復原狀)的病患,才會進行腹腔中插管排水。此種治療危險性較高,感染機率也高。 五、使用抗生素當腹水有細菌性感染,但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明顯的細菌感染病灶時,稱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臨床上大約有70%至80%的病人會有發燒及腹痛的情形,但也有20%至30%的病人可能不會出現症狀,若有細菌感染需搭配使用抗生素治療。 六、飲食需少鹽或無鹽有腹水的病人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採取少鹽或無鹽飲食。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會讓水留在體內,但是因為肝門靜脈系統阻力偏高的關係,這些鈉會帶著水分滲出到腹腔。建議一天鹽分攝取量不超過1至1.5公克,少吃鈉含量高的加工食品如沙茶醬、番茄醬及醃製食物。水分攝取也要斤斤計較,一天不超過1500cc。 嚴重肝硬化引起之腹水需換肝 不過,透過這些治療,只能讓腹水問題暫時緩解,要根本治療,必須解決引起腹水的病因。有些人確實「腹」水難收,例如嚴重肝硬化病人,因為肝硬化問題未解決,腹水仍可能源源不絕。所以,當所有「放水」方法都無法奏效時,最後只能選擇換肝,才有機會脫離反覆不斷抽取腹水的生活。 Q&A/疑惑解除補給站Q.腹水和腹部肥胖如何區分?A.要辨別是肥胖還是腹水,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馬上就可以診斷出來。此外,如果是腹部肥胖,通常是長時間累積脂肪下慢慢變大。疾病引起的腹水,肚子會在1至2週內突然鼓起,肚臍膨出且肚皮像顆水球般光滑,躺下來時,肚子鼓起的部分會隨著姿勢而改變。此外也可能合併下肢水腫,皮膚失去彈性,用手按壓後無法自然恢復。如果肚子大如蛙腹、伴隨下肢水腫,極有可能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 Q.有肝硬化且出現腹水,還可以做肝臟移植嗎?A.可以。肝硬化且出現腹水,意味肝硬化病患的病情嚴重,就算抽腹水治療,通常2至4週後,甚至數天之內腹水又回復原狀,因此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做肝臟移植。【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6期(2016-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1-25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錯了 血糖飆升又難瘦
早餐太澎湃,血糖飆高,當心中午餓得快、吃更多,營養學者說,麵包、米飯類的早餐,若將其中一半換成奇異果、芭樂等低升糖指數又多膳食纖維的水果,少了熱量,還能穩定血糖。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指出,國外研究發現人吃完早餐後,飯後血糖上升最顯著,國內糖尿病醫學界也見到類似情況,因為早上醒來後,內分泌活躍,早餐吃下肚的食物,也會影響血糖升高的幅度。劉珍芳說,台灣人早餐常見的白土司、飯糰、饅頭、蘿蔔糕、稀飯、粽子、燒餅、油條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少,膳食纖維含量更低,即使餐前空腹血糖未明顯升高,吃完卻血糖很快升高。「台灣飲食文化與歐美不同,早餐太澎湃,」劉珍芳說,血糖忽高忽低不穩定,長期下來,代謝症候群很容易上身,又不利於控制糖尿病及肥胖。根據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員孟羅(JohnMonro)日前發表體外與人體研究的結果,用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奇異果,取代正餐中的澱粉主食,便可有效降低醣類攝取,讓餐點營養加分;另外還能降低葡萄糖的擴散率,減少腸道發炎,不易形成胰島素抗性。聰明早餐怎麼吃?劉珍芳建議,將早餐主食的一半換成低升糖指數(低GI)、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新鮮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蘋果等,可避免飯後血糖飆高,同時提高營養素攝取量,如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這類水果在餐前30分鐘前先吃下肚,可降低饑餓感、維持較為平穩的飯後血糖。萬一趕著上班上學只能早餐囫圇吞棗,水果來不及當餐吃,她說,一天之中,「記得吃最重要」,消化蛋白質以及改善便祕等好處多。她說,目前台灣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上升而呈增加趨勢,每12個台灣成年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病友,但90%可透過健康飲食與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惡化至疾病的階段。
-
2020-01-24 科別.皮膚
冬天嘴唇乾裂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6秘訣保養
冬天氣溫急凍,許多人會嘴唇乾裂、脫皮,非常難受,該怎麼辦?在冬天,無論是戶外嚴寒,或是室內過於溫暖的空調,都可能使嘴唇乾裂。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Melissa Piliang表示,嘴唇是人體很特殊的皮膚,加上無衣物保護,其乾燥程度是臉部其他皮膚的10倍,應額外保護,他提供6項秘訣保養嘴唇。冬天嘴唇保養 6秘訣嘴唇乾裂bye(1)不要舔嘴唇:舔嘴唇無法保濕,可能還有反效果。唾液塗在嘴唇上變乾後,會使嘴唇更加乾燥,且唾液中用來消化食物的酵素還會刺激嘴唇的皮膚。(2)使用潤唇膏:使用含有凡士林、精油或甘油,並具有抗紫外線成分的護唇膏。這樣有助保濕,並幫助皮膚上的裂痕癒合。(3)這類潤唇膏不要用:避免使用含有樟腦、桉樹和薄荷腦的潤唇膏。這類物質易加重嘴唇乾裂,進而使用更多護唇膏,造成惡性循環。(4)嘴唇乾裂不要摸:不要用牙齒或手去摩擦嘴唇裂痕,恐惡化乾裂,疼痛不適加劇。(5)嘴唇乾裂快治療:嘴唇乾裂放著不管,可能會變得更糟,有感染唇皰疹的風險。(6)睡前使用護唇膏:許多人會張嘴睡覺,易使嘴唇乾燥。如果晚間會使用暖器,也可考慮使用空氣增濕器。嘴唇乾裂好不了 何時該就醫?美國皮膚病學會指出,通常做好嘴唇居家保養,2-3周情況會改善,若無好轉可求助醫師,你的症狀可能不是天氣引起,而是過敏、念珠菌感染或更嚴重原因。例如日光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會引起嘴唇乾裂的症狀,其實這是一種皮膚癌前病變。參考資料:1. 6 Tips to Protect Your Lips from the Cold.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6-tips-to-protect-your-lips-from-the-cold/2. 7 DERMATOLOGISTS' TIPS FOR HEALING DRY, CHAPPED LIPS.https://www.aad.org/skin-care-basics/heal-dry-chapped-lips
-
2020-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拜年伴手禮送保健食品 小心反而引起慢性病惡化
向親友長輩拜年,保健食品或藥材養生產品是時下最夯的伴手禮。不過看在專業藥師眼中,這些保健食品食品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特別是如果長輩平常有服用降血壓藥、抗凝血劑、降血脂藥品,或是有肝腎功能不好、心律不整、自體免疫相關問題,有些保健食品會影響藥效或病情,不應該鼓勵長輩吃。亞東醫院藥師羅睿表示,有高血壓等腎功能不好、心血管疾病的人,會需要注意鈉、鉀離子攝取不能過量,但如果服藥之餘又多吃了濃縮型的食補液,像是滴雞精、蜆精等,會導致鈉、鉀離子上升,血壓也不容易控制,甚至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麻、心跳加速不規律等症狀。另外有些健康食品,會有抗凝血的效果,如果本身還有服用和抗凝血劑會產生交互作用的話,有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 (不明原因的瘀青、牙齦出血),例如魚油、大蒜精、維他命E、納豆、蔓越梅等保健食品。羅睿表示,建議不要擅自服用這些保健食品,如果很想嘗試,一定要和醫師討論,預先評估過身體狀況及相關用藥,會比較安全。羅睿指出,對於有在服用降血脂藥品的病患肝不好的人,若服用紅麴和葡萄柚可能導致肝功能不正常,產生疲勞、黃疸、茶色尿、肌肉痠痛等症狀。人蔘、黨蔘、靈芝、牛樟芝等促進免疫力的保健食品,也不適合一些需要控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自體免疫疾患患者,因為這些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這些促進免疫的保健食品正好會將藥效抵銷掉,可能導致病情控制不佳或惡化。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傳統咳嗽糖漿或藥水中常見的甘草,其實心律不整的人應特別注意,很多人不知道甘草其實會降低鉀離子所以會和有些心律不整的藥物發生交互作用,增加藥品的毒性可能引起視力模糊、厭食、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
2020-01-20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送禮注意!滴雞精很好 但4族群不建議天天喝
滴雞精近年來成為民眾進補新寵,由於主打能讓老人家、孕婦、考生,甚至是忙碌的上班族隨時隨地補充元氣,因而大受歡迎。但滴雞精真的比較營養嗎?食藥署「食藥好文網」提醒大家,不論是滴雞精、雞精或是雞湯,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黃苡菱指出,雞肉原本是大分子蛋白質,經由蒸煮滴出成湯後,變成小分子的胺基酸,因此,不必再經過腸胃道漫長的消化過程,身體也能輕鬆吸收胺基酸,所以許多人一喝下滴雞精,往往會有元氣大增的感覺。滴雞精產品加工製程大致包括清洗、蒸煮、過濾去油,然後充填包裝。傳統雞精通常是將食材隔水熬煮後再經過真空濃縮;而滴雞精加熱過程不加水,收集到的滴出液體也沒有再經濃縮處理,氣味與口感和一般雞湯比較接近。無論是傳統雞精或滴雞精,經過高溫高壓滅菌之後可以常溫保存,但口感可能多少會受到影響,所以,有些滴雞精產品仍維持冷凍保存。提醒大家,可別以為產品放冷凍庫就能夠保存非常久,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量,還是在保存期限之前盡快喝完比較好。更何況,滴雞精若擺太久,風味也會逐漸流失。購買包裝滴雞精時,應該詳讀產品說明,看看該產品不適合食用的族群有哪些,或者需要注意哪些保存條件等等,像是有些產品強調低鈉,往往鉀含量偏高,不適合給腎臟病患者飲用。此外,還有一種購買滴雞精的管道是委請肉品攤商或店家製作,建議多觀察食材保存環境、加熱器具是否乾淨衛生。若是想自製滴雞精,可以將雞隻洗淨後放入鍋中,隔水蒸煮一小時,起鍋後撈去表面油脂。不加任何調味,嚐起來更加清爽無負擔。黃苡菱認為,虛弱的人想要真正補充體力,仍然必須攝取足夠蛋白質才行。一般人每天喝1~2包(150cc以下)滴雞精是可以的,但是不建議以下4類族群天天喝:1.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雞精內含豐富鉀離子與蛋白質,可能加重腎臟負擔。2.高血壓患者:有些滴雞精或雞精含鈉量偏高,可能造成血壓升高。3.痛風患者:滴雞精或雞精屬普林類食品,可能導致尿酸升高,不利於痛風控制。4.楓糖尿症患者:此種罕見疾病無法代謝支鏈胺基酸,滴雞精或雞精內所含胺基酸可能導致疾病惡化。
-
2020-01-20 科別.消化系統
便祕半年沒改善 竟是腸外腫瘤作祟
一名20多歲、健康女性便祕長達半年,試遍喝水、多吃蘋果等方法都不見效,右側肚子甚至逐漸凸出。就醫做生化檢查無異狀,但進一步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揪出罕見腹部單中心淋巴增生性疾病,又稱城堡人疾病(Castleman、以發現者命名),所幸腫瘤僅在局部,經手術切除回復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彥鈞表示,城堡人疾病為罕見淋巴組織的良性增殖疾病,上述個案是北醫附醫近十年來第一例。這種腫瘤好發於腹部縱隔腔,也可能發生在頸部、骨盆腔或腋下等位置。城堡人疾病可分為局部型與多發型淋巴增殖,局部型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血液檢查也沒有明顯徵兆。臨床上需詳細詢問病史加上影像學檢查才能確診,不過多數病人經手術切除腫瘤便可恢復健康,上述個案就是一例。多發型淋巴增殖患者可能出現盜汗、發燒、體重減輕、惡心嘔吐等症狀,這類患者預後較差,腫瘤更可能惡化為癌症。黃彥鈞表示,許多民眾都有便祕或是排便不順情形,通常不會因為這兩種問題急著就醫,常是健康檢查後或是嚴重便祕影響生活時,擔心大腸癌等腸道疾病才就醫。但是這名案例屬於腸道外腫瘤,壓迫腸道引發便秘,反而被民眾疏忽。建議民眾,如果長期便祕、腹部腫大或有不正常體重變化等,應立即就醫檢查。他提到現代人生活習慣,必須久坐,飲食不正常都可能造成便祕,而便祕原因百百種,千萬別輕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主治醫師王文科表示,城堡人疾病較常由例行胸部X光檢查發現,由於高達六成七腫瘤發生在腹部縱隔腔,因此年輕病人若經檢查發現腹腔腫塊,應懷疑可能是城堡人疾病找上門。
-
2020-01-20 癌症.胃癌
以為只是胃痛靠止痛藥?當心有這6症狀可能是胃癌
62歲鄭伯伯有胃潰瘍病史,但總認為只是小病,並未積極治療,近年來飽受背痛所苦,且認為吃一次止痛藥,就可以治療兩種痛,進而忽視胃潰瘍症狀,沒想到止痛藥越吃越多,上腹痛仍是加劇惡化,赴醫做胃鏡檢查後,赫然發現胃部有多處嚴重潰瘍,切片證實為惡性癌化潰瘍,令他大嘆後悔莫及。胃潰瘍是現今相當常見的疾病,有些人認為是胃酸過多、飲食習慣或生活壓力導致胃潰瘍,但事實上,多數胃潰瘍是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消炎止痛藥造成,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黑便或血便等,有些民眾選擇輕忽症狀,或試圖吃藥緩解,甚至認為吃止痛藥就沒事,以致於沒有積極治療胃潰瘍,都恐有癌變的可能性。由於胃癌早期症狀與一般胃痛和胃潰瘍類似,症狀都包括輕微上腹痛、少量進食後即有飽脹感等,以至於初期容易被忽略,以為只是單純胃痛,但隨著疾病進展,會出現持續上腹痛、嘔吐、體重減輕、血便等症狀,一旦持續輕忽嚴重性,時間一久,潰瘍周邊細胞受刺激恐發生變異,屆時再就醫恐怕就可能罹患胃癌。通常第一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約90%,第二期驟降至50%,第三期約30%,到了第四期僅剩10%以下,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高達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胃癌末期。因此,患有胃潰瘍的民眾,若於初期接受治療,通常服藥四到六周後,症狀便得以控制,持續配合治療,就有機會痊癒,免於胃癌上身。提醒民眾,40歲以上患有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性胃炎、胃瘜肉等的民眾,應定期做胃鏡檢查,持續觀察是否有癌前病變,平常少吃含亞硝酸胺類的食物,如酸菜、香腸等,也少吃過度刺激的食物,多補充維生素B、C等食物,規律運動,才能降低胃癌的發生。延伸閱讀: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恐怕會愈吃愈慘 肚子痛卻說不出是哪裡痛? 看醫生時必答4個問題揪兇手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肺癌元凶藏廚房!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兩年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但張媽媽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會得到肺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蔡聰聰提醒要注意幾點家庭主婦常常忘記做的事項: 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 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 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 此外,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因此,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  延伸閱讀: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 2件事沒注意很容易就中標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18 科別.眼部
新時代視力殺手「黃斑部病變」一個表格快速自測
您聽過黃斑部病變嗎?讓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這個自我檢測的表格是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請各位先找個照明良好的環境,把檢測表放在眼前30公分,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例如遮住左眼,由右眼盯著中心的黑點做測試。平常有戴著眼鏡的人,就請戴著眼鏡做測試。如果你看到的是筆直線條,每個角落都毫無缺損,恭喜你,現在這眼是正常的,請換另一眼再做一次測試。但若你看到的線條是波浪型曲線,看起來模糊,或有幾條線不清楚不見了,哇!這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徵兆。(請使用電腦螢幕。此方法不能取代正規的眼科檢測,請定期進行眼科檢查。)除了近視、老花、白內障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眼睛問題之外,現代人一定都還聽過另一個新時代視力殺手的名號–黃斑部病變。究竟黃斑部在哪裡?黃斑部病變會如何?醫師能如何治療,我們又該如何保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首先,我們來看看黃斑部的位置。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後方內壁的感光組織,含有感光的神經細胞,而黃斑部則位在視網膜的中心,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黃斑部能匯集光線,是視野最好,看得最清楚的地方,雖然大約只有一顆米粒大,但可以辨識物體的清晰度和顏色,產生精準的彩色視覺。而我們常常聽到的「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確實是六十歲以上長者罹患不可逆的失明之首要原因。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又分成兩個形式,「乾性」和「濕性」。乾性黃斑部病患人數占了所有黃斑部病變的近九成左右。所謂的「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沉積物。黃斑部出現黃色沉積物的初期,沉積物不多且範圍不大時,不至於會影響視力,但當沉積物變多及變大後,患者看書時會覺得視力朦朧,字體模糊、變淡、變暗,甚至有點變形。更嚴重的話,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會萎縮、死亡,視野的中央出現盲點。多數乾性黃斑部病變患者不至於整個失明,但想要看什麼東西時,其中央變得很不清楚。至於「濕性黃斑部病變」為什麼會被稱為「濕性」呢?原來這時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會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但新生的血管並不健全,會滲漏血液、液體進到視網膜,破壞黃斑部的感光細胞,而扭曲了視覺造成視力惡化,本來筆直的線條都變成了波浪狀。新生的血管與滲漏的血液後來會讓黃斑部形成疤痕組織,患者可能在幾周到幾個月內喪失視力。雖然多數人都是乾性的黃斑部病變,但乾性的黃斑部病變有機會演變成濕性的黃斑部病變,而引發永久性視力喪失。需要趕緊接受積極治療!年齡增長和基因遺傳,是濕性黃斑部病變的兩大高危險因子,然而我們依然可以調整生活型態,預防疾病發生。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抽菸習慣的人,罹病機率是不抽菸民眾的2至5倍,若有抽菸習慣,趕緊戒菸愛護身體及眼睛健康吧!此外,建議平常可以多吃深綠色蔬菜、胡蘿蔔、水果,來保養眼睛,預防濕性黃斑部病變。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攝取有益眼睛的食物之外,醫師還有一些針對眼睛的治療策略能處理黃斑部病變。像是: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將藥物以極細的針頭注射到眼球玻璃體。注射的藥物會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合,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阻止血管新生。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用雷射光凝固滲漏的視網膜,避免血管新生。當然,提醒各位,預防勝於治療,隨著年紀增長,黃斑部更容易生病,平時還是要節約用眼時間,別太常當低頭族,總是近距離用眼喔!黃斑部病變剛開始進行的時候是悄然無聲的,隨著時間過去暗點逐漸擴大、變暗,患者對色彩的分辨力降低、改變。而且,當其中一眼睛發生濕性黃斑部病變,另一眼的罹患機率會大幅提升!因此我們最好規則地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只要任何一隻眼睛看檢查表的狀況有異,就要趕緊到中大型醫院找眼科醫師做更詳盡的檢查與治療。及時治療不僅能夠減緩視力衰退的速度,甚至還有機會改善視力。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才有挽救視力的機會。原文:看東西扭曲有暗影,可能造成視力損傷的黃斑部病變搜尋附近的診所:眼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17 科別.消化系統
妙齡女持續便秘 竟是罕見城堡人疾病
一名20多歲、原本健康的女性突然便秘長達半年,試遍各種方法都不見效,且發現右側肚子逐漸凸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罕見的腹部單中心淋巴增生性疾病,又稱城堡人疾病,所幸手術切除後恢復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彥鈞表示,城堡人疾病為罕見的淋巴組織的良性增殖疾病,該名個案是北醫附醫近十年來第一例。這種腫瘤好發於腹部縱隔腔,也可能發生在頸部、骨盆腔或腋下等位置。多發型淋巴增殖患者則可能出現盜汗、發燒、體重減輕、惡心嘔吐等症狀,這類型患者的預後較差,腫瘤更可能惡化為癌症。黃彥鈞表示,許多人有便祕困擾,臨床上多看到民眾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才就醫,也多半擔心大腸癌等腸道疾病,經常忽略腸道外長腫瘤可能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主治醫師王文科表示,城堡人疾病較常由例行胸部X光檢查發現,由於高達六成七的腫瘤發生在腹部縱隔腔,年輕患者若經檢查發現腹腔腫塊就應懷疑。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冬季癢好困擾?十大撇步報你知
一到冬天身體就奇癢無比?「冬季癢」是種典型的季節性皮膚疾病,也就是乾燥性皮膚炎或缺脂性濕疹。冬天因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易缺乏油、水分,加上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影響皮膚代謝及免疫機能,使冬季癢容易發作。其好發部位主要在小腿前側,或四肢、腹部、背部等處,起初皮膚粗糙脫屑、有搔癢感,接著會有龜裂發紅隆起(丘疹)的現象;甚至最後細菌可能會從皮膚裂痕處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種奇癢難耐的劇烈不適感,會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困擾,不自覺抓不停,就連睡眠都會因此遭受影響,到底如何才能避免或改善如此惱人的症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教你十大撇步,讓你輕鬆遠離冬季癢煩惱!預防六大招1. 最內層穿棉質衣皮膚易乾癢者,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天氣冷要多穿幾件衣服的時候,最內層建議穿刺激性低、透氣度佳的棉質衣服,避免毛料、尼龍等材質的服裝直接接觸或摩擦皮膚,以減少刺激及敏感機會。2. 洗澡不要洗太久、水太熱有冬季癢問題的人,洗澡採淋浴方式、不宜泡澡,也不宜洗過久。水溫建議較體溫略高、帶溫熱感;使用不含皂性成分的沐浴乳,避免因過度清潔帶走皮膚油脂,使症狀惡化。若冬季癢問題十分嚴重者,冬天可考慮每隔兩天洗一次澡即可。3. 暫時停止去角質冬季癢患者冬天不宜用磨砂膏去角質,或用含果酸、A酸等酸性成分的保養品。使用毛巾、浴巾時也不能用力搓皮膚,以免刺激脆弱、受損的角質,加劇乾裂、脫屑及發炎等情況。4. 泡湯時間勿過久一般人冬天泡澡約5~10分鐘即可,泡溫泉則每3~4分鐘起身休息,溫度同樣較體溫略高即可。泡溫泉後先沖水,以免化學物質殘留刺激皮膚,再擦乳液保濕,而硫磺泉抑制油脂分泌功能強,易讓皮膚更乾,冬季癢患者應避免。5. 避開過敏原冬季癢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並且要避開過敏原。盡量避免到裝修中的房子,因為甲醛等刺激性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容易導致過敏。蝦蟹類寒性食物是常見過敏原須忌口,若不清楚自己的過敏原是哪些,則建議做功能醫學224項全套急慢性過敏原檢測,了解會引起自己過敏的因素,才能有效從日常生活中防範。6. 補充好的油脂、花青素抗發炎有冬季癢症狀的人可以多多補充omega-3、原花青素OPC。Omega-3是好的油脂,有抗發炎抑制過敏的效果,可補充魚油,或從亞麻籽油、核桃、胡桃、鮭魚、鯖魚、沙丁魚、鯡魚中攝取;也可補充原花青素OPC(葡萄籽類),它是抗氧化、抗自由基的成分,或白藜蘆醇也是好的抗氧化保健品選擇,搭配膠原蛋白更佳。緩解四大招1. 忌食刺激性食物皮膚敏感、發炎時,應忌食辛辣口味、帶殼海鮮,如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此外,也不宜喝酒,以免增加血液、皮膚中的過敏物質組織胺釋放,讓症狀變更嚴重。2. 不宜自行擦成藥有些人會買含抗生素、抗菌劑等成分的複方藥膏,或用含薄荷成分、帶涼感的藥膏來緩解乾癢、紅疹等症狀,但成分太複雜可能刺激皮膚,而帶涼感的藥膏也僅能暫時紓緩癢感,無法改善發炎,建議仍要就醫為宜。3. 搔抓止癢易感染出現冬季癢症狀時,勿用手搔抓患部來止癢,萬一抓出傷口,易增加細菌感染的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搔癢難耐,請就醫讓醫師開適合的口服藥或止癢藥膏,不建議使用市售複方藥膏,因其中的抗生素可能過於刺激,造成反效果。4. 塗乳液保濕抗敏洗澡、泡湯後宜盡速擦乳液,除了玻尿酸、神經醯胺、尿素等保濕、修護成分,燕麥、甘草萃取或微量元素如鋅、硒等成分,則能抗敏、緩發炎;保養可使用含ADE的乳膏,能有效保濕。有用藥膏的冬季癢患者則先擦藥膏,待約3~5分鐘藥性成分吸收後再擦乳液。(諮詢專家/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
-
2020-01-17 科別.消化系統
妙齡女性便秘半年 竟是「城堡人疾病」找上門
一名20多歲、原來健康的女性突然便秘長達半年,試遍喝水、多吃蘋果等方法都不見效,右側肚子甚至逐漸突出。就醫進行生化檢查無顯示異狀,但進一步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揪出罕見的腹部單中心淋巴增生性疾病,又稱城堡人疾病(Castleman),所幸腫瘤僅發生在局部,經手術切除便回復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彥鈞表示,城堡人疾病為罕見的淋巴組織的良性增殖疾病,上述個案是北醫附醫近十年來第一例。這種腫瘤好發於腹部縱隔腔,也可能發生在頸部、骨盆腔或腋下等位置。城堡人疾病可概分為局部型與多發型淋巴增殖,局部型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血液檢查也沒有明顯徵兆。臨床上需詳細詢問病史加上影像學檢查才能確診,不過多數病人經手術切除腫瘤便可恢復健康,上述個案就是一例。多發型淋巴增殖患者則可能出現盜汗、發燒、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等症狀,這類型患者的預後較差,腫瘤更可能惡化為癌症。黃彥鈞表示,許多民眾都有便秘或是排便不順的情形,通常不會因為這兩種問題急著去就醫,常常會是健康檢查後或是嚴重便秘影響生活時,也多半擔心大腸癌等腸道疾病,才可能就醫。但是這名案例屬於腸道外腫瘤,壓迫腸道才引發便秘,反而被民眾疏忽。建議民眾,如果出現長期便秘、腹部腫大或有不正常的體重變化等現象,均應立即就醫檢查。他也提到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必須常久坐,飲食不正常都可能造成便秘,而便秘的原因可能百百種,建議千萬別輕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主治醫師王文科表示,城堡人疾病較常由例行性的胸部X光檢查發現,由於高達六成七的腫瘤發生在腹部縱隔腔,因此年輕病人若經檢查發現腹腔腫塊,應懷疑有可能是城堡人疾病找上門。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突發性耳聾打類固醇 竟打嗝、亢奮徹夜未眠
我才40幾歲,平常雖然沒有特別養生,偶爾去慢跑,除了曾有一次梅尼爾氏症引起的暈眩,身體沒出過大問題,怎樣也沒想到去年六月會經歷一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平最難熬的病痛。事情從一個悠閒的周六午後開始,當時大女兒練薩克斯風,忽然覺得聲音有點怪,好像耳朵進水的感覺,但我不以為意,直到周一上班時接起電話才發現,慘了,兩耳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同!打類固醇帶來副作用當時非常不安,擔心如果是腦瘤、腦中風,事情就大條了。立刻拜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在兩台手術中間的空檔幫忙看看,確診是「突發性耳聾」,標準治療就是住院打類固醇。當下我鬆了一口氣,但不願意住院。因為外科醫師最怕行程被打亂,每天都有排定的刀和門診,這些排好的病人不會憑空消失,只要有一個沒有按時處理,後面事情就擠在一起。所以外科醫師都很討厭突發的休假,不論是病假、颱風假,都希望極力避免。所以後來我就打點滴上班,病人看到點滴關心詢問,我只笑笑說沒什麼,因為當時還真覺得沒什麼。沒想到類固醇打到第二天,高劑量帶來的副作用,已經讓我苦不堪言。我血糖血壓都異常、無法停止的打嗝,精神亢奮到徹夜未眠,聽力還持續惡化。打嗝打到無法呼吸當時我一隻耳朵已經快要聽不見了,用手輕拍,只有觸覺,沒有聲音,偶爾從內耳傳來沙沙、嗶嗶的雜音,愈來愈擔心,會不會就這樣聾了?第三天終於認命取消手術,打包住院。住院期間類固醇副作用一樣折磨我,有時打嗝打到橫膈膜無法放鬆、無法呼吸,都快斷氣了。好險撐到第六天療程結束,聽力終於改善,可以停藥出院。出院後照常上班看門診、做手術,只過了兩天平安日子,又出現新狀況。那天半夜,忽然上腹部絞痛到睡不著,整夜不能睡。隔天就醫發現,我猜的沒錯,就是過去一直不想處理的「膽結石」,還併發胰臟炎,所以非得處理不可了。從事肝膽外科近20年,開過幾千台膽結石手術,幾乎天天在做,正是因為做太多,總覺得給別人開不安心,所以一直拖著沒處理,沒想到終究還是得面對,換成自己躺上手術檯。開刀前,臨時找太太來簽同意書,但當時太太去理髮,沒接到電話。於是我自己簽自己的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聽說這是孤獨的最高等級。手術半小時就結束了,很順利,同事還幫我全程錄影留念。請了看護反不自在當我在恢復室醒來,那感覺和電影很像,就是忽然非常明亮,有人跟我說話,肚子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非常尖銳的疼痛感,以為術後是悶痛,沒想到親身體驗才發現是尖銳的劇痛。為了止痛我用了嗎啡,朦朧間還對來探望我的副院長說:「我明天要去看門診」,嚇得大家連聲制止。術後住院,太太為我請了看護。我實在不習慣給人服侍,一切自己來,晚上有個陌生人睡在陪病床,還因此有點睡不著,半夜起來上廁所戰戰兢兢,怕吵醒看護。我這才明白,原來病人住院、請看護有多不自在,還好只住一晚就出院了,隔天就回門診看病人。走過突發性耳聾、膽結石合併胰臟炎,讓我親身經歷病患走過的路,當我重新面對病人,我就知道該怎麼說,可以照顧到他們的心情。對於病人的疑慮,更能感同身受,可以用自己的例子來鼓勵病人,勇敢接受治療。半夜睡不著抄心經在那段突發性耳聾治療時間,我想到菩薩是從耳根開始修行,所謂「耳根圓通」。所以當時第一個想到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心裡也對心經特別有感應,半夜被高劑量類固醇副作用折磨到睡不著,我就起來一遍又一遍抄心經,希望從中學習,找到力量去面對這件事。我是醫療人員,遇到任何事情,都理智思考、訂定明確目標,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總有些事情,是人無法控制的,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信仰。我很慶幸自己能度過這番苦厄,更珍惜、照顧自己的健康,未來也希望繼續效法菩薩,幫助病人度過苦厄。■醫學辭典/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耳鼻喉科急症,發生率為十萬人5到20個新病例,可能病因很多,目前85-90%的病患找不到病因,僅10到15%與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突發性耳聾病患自然復原後,聽力恢復比率大約是三到六成,大部分於二周內明顯改善,但若拖過二周未治療,聽力復原比率會大幅降低,因此早期察覺到聽力受損、盡速接受住院檢查和治療,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目前標準治療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類固醇、中耳內注射類固醇。余政展小檔案現職:●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一般外科主任年齡:45歲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消化道及肝膽胰手術●腹腔鏡手術●腹腔鏡肝膽胰與胃癌根除術●腹腔鏡減重手術●甲狀腺手術●疝氣手術●乳房手術興趣:鑽研疑難雜症與微創手術經歷:●日本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醫師●台中榮總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0-01-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35%癌症是飲食引起 營養師推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
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患有癌症,每6分2秒就增加1人罹癌。癌症除了起因於先天基因問題,也與後天環境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特別是飲食與癌症的高相關性為醫界所證實,因此,如何挑對食物以趨吉避凶,便顯得格外重要。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指出,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等,都與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不妨多花點心思,從改變錯誤飲食習慣以及慎選安全食材著手,來避免癌細胞的產生。國泰醫院內湖分院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市場上唾手可得的各色新鮮蔬果之中富含各種「植化素」,就是物美價廉的抗癌食材。以存在於黃色、紅色及紫色蔬果中常見的「類黃酮素」來說,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這類植化素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不僅有助防癌,還能抗菌、抗過敏等;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括花青素、兒茶素、異黃酮素(可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及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檞皮素(有助降低肺癌發生風險)、白藜蘆醇(動物實驗發現可抑制腫瘤生長)、楊梅素(能降低攝護腺癌發生率)等。台灣傳統醫學會副祕書長彭溫雅表示,在綠色、黃色及紅色蔬果中含量豐富的類胡蘿蔔素,除了能夠提供維生素A,幫助維護視力,本身也是抗氧化劑,具有防癌及保護心血管等功能,常見的如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及茄紅素(有助預防攝護腺癌、乳癌、肺癌、口腔癌、胃癌、結腸癌等)。此外,蔬果中常具有一些特有的氣味,主要是含「有機硫化物」這類植化素,像花椰菜、芥蘭、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蘿蔔硫素,都有助於預防乳癌及攝護腺癌。1、花椰菜:證實能有效防癌白色、綠色花椰菜,有「十字花科植物之王」的美譽,其中所含的蘿蔔硫素,是其他綠色蔬菜的數10倍。過去的研究顯示,常吃花椰菜的人,罹患胃癌、肺癌及大腸癌的機率,都相對比較低,但是綠色花椰菜的抗氧化效果更強。2、深綠色蔬菜:幫助體內做環保深綠色葉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具有相當好的抗癌作用,同時豐富的纖維質也可以幫助體內環保,因此建議每天都要多吃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A菜。3、菇類:提升人體免疫力據醫學報告指出,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白美菇等所有的菇類,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達到預防癌細胞生成的功效,還能夠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除去已經生成的惡性細胞,所以不妨多運用香菇來入菜。新鮮菇類的保存期限普遍較短,最好在3、5天內吃完,而經日曬處理的乾燥香菇,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D前驅物質,對抑制乳腺癌及攝護腺癌有幫助。4、甜椒:抵擋自由基入侵市面上常見的紅椒、黃椒,都屬於甜椒,富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檞皮素及楊梅素等。其中,β-胡蘿蔔素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也能抵擋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而甜椒的β-胡蘿蔔素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對於預防癌症,可說是強而有力的幫手。5、大蒜:阻止硝酸鹽變質大蒜中的類黃酮素如檞皮素、楊梅素、芹菜素,以及有機硫化物如蒜素等,都是身手不凡的防癌戰士。據研究顯示,常吃大蒜的人,罹患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要低得多;另外,受不了嘴饞,想吃烤香腸或臘肉時,千萬不要忘記配顆大蒜,因為大蒜中的某些植化素,有助於阻止硝酸鹽轉變為有致癌性的亞硝酸胺。6、南瓜:改善攝護腺增生南瓜含豐富的纖維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玉米黃素,對於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都有抑制作用;南瓜子則可以改善攝護腺增生問題,以及提高精蟲品質。7、黃豆:抑制癌細胞增長黃豆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其中的金雀異黃素及異黃酮素,不僅是抗氧化劑,同時也有很好的抗癌效果。金雀異黃素能夠抑制癌細胞增長,異黃酮素則能降低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及乳癌的機率。包括黃豆以及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干、豆包和豆皮,都有一樣的功效。8、蘋果:幫助排便順暢蘋果確實是一種非常好的水果,而且不削皮的蘋果,比一般水果有更多的纖維質,當中還有檞皮素、楊梅素、花青素等多種植化素,可以抵擋自由基所導致的癌症;同時,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果膠也能幫助排便順暢,有益體內排毒及瘦身效果。9、番茄:修補受傷細胞番茄當中的茄紅素,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劑。據醫學研究顯示,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癌、乳癌、胰腺癌、肺癌、子宮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功效,可以保護細胞不受傷害,也能修補已經受傷的細胞。不論是拿來做菜的大番茄,還是當成水果的小番茄,都有一樣的功效。10、莓果類:抑制癌細胞惡化屬於莓果類的草莓、藍莓和小紅莓,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但其實莓果類的抗癌效果也不錯。這是因為莓果類含有的鞣花酸成分,能夠緩和入侵細胞的致癌物質,也能夠抑制癌細胞的惡化。11、柑橘類水果:保護DNA遠離癌細胞柑橘類的水果,例如柳丁、橘子、檸檬,富含維生素C以及β-隱黃素、葉黃素、檸檬黃素等優秀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DNA遠離癌細胞的迫害,對於食道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若需要服藥的人,記得要和柑橘類水果隔2個小時後再吃。12、柚類水果:強力抗氧化劑葡萄柚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及茄紅素,而這兩樣都是最優秀的抗氧化劑,另外,還有多種植化素,也被證實能夠抑制大腸癌、乳腺腫瘤等。在挑選葡萄柚時,以紅葡萄柚較白葡萄柚為佳。13、芒果:抑制腫瘤生長芒果含有許多抗氧化的成分,例如茄紅素、β胡蘿蔔素、檞皮素及沒食子酸等,對男性來說,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而對女性而言,則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生機率。14、橄欖油:阻止癌細胞侵入橄欖油是目前公認最健康的油,當中含有多種植化素,能抵擋自由基對心臟的傷害,另外,也能保護人體不會輕易地讓癌細胞侵入。據調查顯示,每天食用橄欖油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起不使用橄欖油的女性要低得多。15、綠茶:避免細胞膜氧化綠茶中的兒茶素,是使綠茶喝起來帶有些微苦澀口感的主要成分,可以保護細胞膜,避免受到氧化傷害,進而降低罹癌機率。所以,綠茶不只是飲料,更是有助防癌的保健飲品,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每天喝一杯綠茶,來取代市售的含糖飲料,才是明智的抉擇。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21世紀的維他命! 「植化素」預防疾病、抗細胞癌化 
-
2020-01-17 科別.兒科
3C保母後遺症 調查:大班孩童10人有1人近視
國健署調查發現,幼兒園大班每10名孩童就有1人近視。醫師表示,不少父母習慣把孩子託付給「3C保母」,是造成幼兒近視重要原因之一,未來高度近視、失明風險恐大增。根據國健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幼兒園大班兒童每10人就有1人近視、小學六年級學生每10人就有7人近視,國三學生每10人更將近有9人近視。值得注意的是,小六近視族群中,有超過1成是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國三更有逼近3成,相當驚人。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劃主持人吳佩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正常來說,孩子從出生、幼兒到國小階段,至少都有100至200的遠視度數,也是所謂的「遠視存款」,對於近視有一定的延緩作用。吳佩昌說,根據過去研究,孩子遠視度數若從100、200度掉到50度以內,多達55%隔年就會近視,顯示遠視存款的重要性。尤其孩子正處於發育期,一旦近視,度數增加速度也相當驚人,他推測,可能是身體認為有看近的需求,導致眼球愈長愈長,以小學孩童為例,每年度數平均增加100度,短短5年就可能成為高度近視。許多父母忙碌於工作,無瑕照顧孩子,索性讓3C產品成了保母。吳佩昌說,近年臨床上不少孩子3、4歲就近視,一問家長才發現,這些家長不是買平板送孩子當禮物,就是一忙起來就塞3C產品給孩子,很多孩子玩了半年就近視150度,若持續惡化,成年後近視度數恐破1000度。吳佩昌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近年曾發表手機使用限制,建議1歲以下不要碰3C產品,2歲以上孩童1天不超過1小時;他則建議孩子在15歲以前都應避免接觸3C產品,每半年應就醫散瞳、驗光,瞭解孩子的視力狀況,盡可能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避免近視找上身。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強調,愈早近視者愈有機會惡化成高度近視,一旦近視度數突破500度,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即便難以避免近視找上身,還是要盡可能控制度數,避免成為高度近視。
-
2020-01-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忌口痛風仍發作? 這2點沒改只是治標不治本
痛風發作不只痛得椎心刺骨,甚至還有可能降低男性雄風、影響夫妻間的「性」福!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指出,若痛風患者長期不接受治療,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體內,不僅會導致急性關節炎,晚期更會因過多尿酸結晶堆積形成痛風石造成關節變形、侵蝕骨頭,或併發其他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大幅提升死亡率風險,甚至影響到夫妻間的性生活。 根據近期數篇研究台灣本土及國外健康資料庫之結果顯示,痛風男性族群合併有勃起性功能障礙的比例約上升兩成(20%),高尿酸血症有可能引起勃起功能惡化因子,因此痛風患者確實相較一般人,有較高的風險會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性生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醫師也建議,這些人更應即早接受降尿酸治療。 痛風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疾病意識薄弱,以為只要靠平時調整飲食即可改善,或用強烈有效但傷身的止痛法自行舒緩疼痛,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余光輝說,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只能作為輔助治療;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還是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應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有痛風石患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 然而,痛風石不再像過去傳統需開刀才能根除。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醫師分享,目前健保已有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建議痛風患者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才能有效減少痛風與痛風石所引起的不適症、改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痛風 這項因素讓風險增3倍! 痛風關鍵不在高嘌呤! 你每天喝的這2種飲品才是元兇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更要小心流感
慢性病患早為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但施打率有待加強,近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約七至九成罹患慢性病,其中糖尿病排名第一。研究證實,糖尿病友流感住院風險比一般人高三至六倍,醫師呼籲,慢性病患者在農曆年前應接種流感疫苗,安心過好年。研究顯示,罹患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如HIV感染,感染流感後,不僅可能使慢性疾病惡化,更可能引發併發症,甚至死亡。台灣糖友高達二百廿萬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說,依糖尿病年鑑十年追蹤顯示,糖尿病友總死亡率下降,但肺炎死亡率持續增加,男性增加五成,女性更超過九成。一名四十八歲糖友罹患流感後,因食欲不佳,不敢打胰島素造成血糖升高,因生病臥床,小便次數降低,造成泌尿道發炎引起敗血症,緊急送至加護病房。杜思德說,糖尿病患染上流感,因吞噬細胞能力變差,抗病毒的能力變弱,加上感染造成壓力荷爾蒙升高、血糖上升,若患者因肺炎住院治療,藥物還可能讓血糖起伏不定,不利病情發展。「每年因流感重症死亡率約兩成。」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血壓學會常務理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說,流感是發炎反應,血管內的動脈斑塊遇到發炎反應會剝落阻塞血管。流感常伴隨著咳嗽,會讓血壓瞬間增加,發燒後沒食欲,若水分補充不夠,影響血液循環,如又天冷,血管收縮,容易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令人擔心的是,全國五百萬高血壓患者中,約三分之一不知自己高血壓,葉宏一指出,高血壓是一種老化過程,血管隨著老化而硬化,以致血壓升高,人一輩子罹患高血壓機率高達九成五。最新研究發現,打流感疫苗會降低心臟病發生率,葉宏一表示,去年歐洲心臟學會和世界心臟年會研究,高血壓患者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死亡風險一成八,降低心臟病四成五。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不可不信 流感疫苗護心血管
一名七十多歲、心臟衰竭的老先生去年得了流感,不到一個月就突然惡化,休克送醫急救,再也沒能醒過來,心臟功能愈來愈差,家屬最後放棄急救,醫師則感嘆網路謠言害人不淺。原來是這位老先生認為打疫苗會危及健康,不敢去打,以致悲劇收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感染流感病毒後,身體發燒,心跳變快,需要更多氧氣,加重心肺功能負擔,對於心衰竭、腦中風、裝過心臟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風險更高,易引發急性冠心症。黃瑞仁說,氣溫偏低時,血管收縮,一旦得了流感,身體發燒、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循環變差,就可能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剝落、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增加中風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此,美國心臟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均建議,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黃瑞仁表示,門診遇到心衰竭、放過支架等患者,常會苦口婆心地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但總有人不信邪。以該名老先生為例,於十幾年前罹患心臟衰竭,接受過繞道手術,持續至台大回診,規律用藥,病情穩定。去年九月因為胸痛胸悶,確定心血管阻塞,做了心導管,放置支架。黃瑞仁指出,老先生術後情況良好,出院之前他還再三提醒,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老先生卻老神在在,回說,「從來沒打過流感疫苗,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沒想到,老先生才出院十天,因罹患流感住進另一家醫院,病情危急,突然休克,轉送至台大醫院,雖經搶救,並收治在加護病房,最後仍死於急性心衰竭。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黃瑞仁提醒,心衰竭、曾裝過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不要鐵齒,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最好也一併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0-01-15 科別.腦部.神經
健康殺手腦中風 醫師:血管內治療新技術爭取救治時間
腦中風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嚴重的會造成病患死亡與失能,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今天說,「機械式取栓」血管內治療技術,在國外臨床試驗中進展到了部分病人可接受治療時間延長到16至24小時,也延長發作時間超過6小時,如睡眠中發生中風病人,可以接受治療,這部份雖未有健保給付,但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仍有改善預後和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張哲肇表示,2015年起,陸續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的幾個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以「機械式取栓」進行血管內治療技術,來打通大腦的大血管阻塞,可增加治療成功的機率,改善病人的預後,也因為使用取栓支架打通後,可降低嚴重腦水腫發生機率,降低嚴重中風病人的死亡率。張哲肇說,此一治療技術將可接受治療時間,延長到中風發作後6小時內,健保署也順應國外最新治療建議,自2017年2月1日起將「機械式取栓」用的支架與抽吸導管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血管內治療技術需要有具相關技術認證執行醫師,醫院必須有可進行特殊檢查的儀器設備,台南市僅有安南醫院、永康奇美醫院、成大醫院能進行血管內治療。安南醫院說,該院位處台南市兩大交通樞紐,即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與國道8號間,病人可由國道快速轉送,過去安南醫即已具備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中風緊急處置能力,為幫助在地與可經由國道快速送達的病人,去年底爭取成大醫院醫師張哲肇加入安南醫院團隊,已經啟動血管內治療技術團隊的運作,完成數例病例的治療技術,爭取中風病患就醫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