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803
筆 文章
-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
隨著高齡人口劇增,臺灣已於二○一八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高齡社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比例也急速攀升。失智症不同於健忘,也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大腦功能受損造成的疾病症候群,主要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逐漸失去169自理能力,以致無法照顧自己或獨立生活。失智,正有如世紀流行病一般快速蔓延,我們必須正視、認識,並找出可預防、改善、延緩的方法,維持大腦認知功能。來自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緩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緒焦慮和躁動行為,以及更多有關聽音樂改善失智症的好消息!報告指出,讓受試者聆聽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熟悉的音樂片段,同時進行MRI掃描大腦,顯示出儘管失智症患者的語言和視覺記憶途徑早已受損,但是對音樂有情緒反應的大腦區域並沒有受到影響。音樂有助延緩失智的症狀惡化並活化大腦功能和保留記憶的能力。對於與外在環境失去連結的患者而言,音樂是保持溝通、喚醒記憶、回到現實的好方法。負責此項計畫的杰夫•安德森(Jeff Anderson)教授表示:雖然音樂療法並非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靈藥,但確實可使症狀更易於控制,降低醫療護理成本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二○一四年《如夢幻音》紀錄片放映之後,美國非營利組織Music and Memory開始推廣透過數位技術將個性化音樂帶入老年人或弱者的生活,此計畫成功地推展至今,不僅培訓專業護理人員,也在美國、加拿大成立數百家由 Music and Memory 認證的照護機構,並且歡迎志工加入協助舉辦 iPod 捐贈活動、參與附近的認證機構服務,以及組織募款活動。對於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社會、家庭沉重負擔的我們來說,這真是一線曙光!聽音樂可以活化大腦,因為音符和音符相互之間的結構、規律和節奏,使得大腦不只單一的在聽覺皮質部分接收聽覺刺激,也同時處理運動區域的節奏和邊緣系統的情緒感受,而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額葉皮層,隨時都在接收訊息、做判斷。所以一個完整的音樂體驗,等於是大腦的全面鍛練。聽音樂的好處很多:減少焦慮、抑鬱、疼痛感,改善睡眠品質、情緒、記憶力,特別是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時,會釋放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可提升專注力、認知功能,且延緩大腦老化。而欣賞現場音樂會或與他人共同演奏樂器,大腦會釋放催產素,促進人際互動、建立信任,產生情感聯結的歸屬感、幸福感。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專注聆聽音樂,為自己建立音樂資料庫,讓音樂強化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可以是和諧、優美的古典樂,也可以是時而興奮、時而輕柔的電影原聲音樂,或個人喜愛的流行樂曲,總之,多聽音樂可以保持大腦健康。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關於更多「慢老」指南↘↘↘】。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2 科別.泌尿腎臟
怕疫情不進醫院 腎友疾病恐惡化
台灣2019年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近期還有臨床案例發現,新冠肺炎嚴重患者易有急性腎衰竭。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宇軒表示,腎臟病友在疫情期間除戴口罩、勤洗手,並規律服用慢性病用藥外,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可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避免因急性腎衰竭導致腎功能加速衰退。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於2006年倡議把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設為「世界腎臟病日」。賴宇軒提醒民眾, 如果出現「泡、水、高、貧、倦」等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院檢查。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平日需要定期出入醫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友,很多人因此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甚至有感冒的腎友不願到醫療院所就診,擅自停用慢性腎臟病用藥,改吃感冒成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賴宇軒提醒腎友,日常生活勤洗手,出入醫院、人多的密閉場所,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時記得戴口罩,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考慮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依照醫囑、按時服用腎臟病用藥,減少併發症發生。賴宇軒分享臨床上常見的現象,許多民眾常因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臟」的錯誤用藥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控制慢性病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或不明草藥,反而會加速腎臟功能損傷,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花蓮慈濟醫院除提供腎臟病病人更多元的醫療資源外,更成立了「慢性腎臟病照護中心」,由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所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洗腎病人完整的慢性腎臟病衛教諮詢及追蹤。
-
2020-03-12 科別.呼吸胸腔
肺阻塞染疫高風險 4招避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許多人害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肺阻塞患者在防疫期間更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尤其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因此必須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肺阻塞患者即是容易遭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之一。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新冠肺炎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其次,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第三,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第四,適量補充營養及水分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2 養生.聰明飲食
斷食排毒讓身體更健康?醫師提醒6種人別輕易嘗試
一直有點微胖的王先生,因為工作時間長,幾乎天天都有吃消夜的習慣,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怎麼睡都睡不飽、身體常常不明原因痠痛,也一直感到很疲倦,問了中醫師後,才發現自己一身是毒,參加斷食排毒營後恍如新生,並體悟到少吃反而更健康。事實上,許多排毒課程都會告訴你,透過身體斷食的方式,能夠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甚至能夠調整體質,真是如此嗎?中醫師林佩蓁表示認同並說明,人在吃東西的時候,腸胃會花很多時間去消化這些食物,一旦不進食,人體的消化需求下降了,代謝毒素的能力就會跟著上升;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當身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消化食物時,反而能夠刺激腸胃及其他器官,把多餘的脂肪及毒素排掉,因而達到治病與排毒的效果。雖然斷食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老廢的物質,來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但仍然有一些族群不適合斷食療法。因輕斷食施行方式較為簡單,對身體的影響並不大,所以一般人皆適合,但半日斷食、一日斷食,甚至是5日斷食、7日斷食,或是更久的30天、40天的斷食,以下這幾種族群都不適合:1、糖尿病患:尤其是血糖過低的人,在嚴格進食的情況下,會讓身體產生有毒物質「酮酸」,造成酸中毒,引起昏迷或生命危險。2、腎臟病患: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超過24小時沒有進食,身體會開始分解蛋白質,當成能量來源,這時會使得體內含氮量過高,造成腎臟的負擔。3、痛風病患:斷食情況下,也會使得細胞核被分解,體內尿酸會跟著升高。4、膽囊疾病患:若膽功能不佳,加上水攝取不足時,容易引起病情的惡化。5、胃功能不佳者:本身患有胃潰瘍、胃曾經開過刀的人,都不適合半日以上的斷食療法,以免造成胃酸分泌出現問題,引起病情的惡化。6、孕婦、12歲以下的小孩及虛弱的人也不適合。很多人都會疑問,一旦施行斷食後,是要長期每週或每個月實行?還是只需實行一段時間即可不必再繼續?林佩蓁說,站在健康的角度,輕斷食大約每週施行2天為佳,半日及一日斷食則建議2~3個月1次,維持時間是越長越好,畢竟讓腸胃休息一下對身體有好處;只是,如果是5~7天的斷食,則時間要再拉長,大概3、4個月1次比較適合。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五穀雜糧熱量低助減重? 錯誤迷思你可能也被騙了
-
2020-03-11 科別.呼吸胸腔
這些肺部慢性病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四招避免疫情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好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王英偉署長呼籲肺阻塞患者,防疫期間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應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肺阻塞患者就是高風險族群之一,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疫情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吳建遠也提醒,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此外,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除運動習慣,適量補充營養及水份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另外,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1 科別.心臟血管
沒有心臟病史卻突猝死?心臟外科權威魏崢這麼說
年紀輕輕的小夥子,沒有心臟病史,運動時卻突然猝死,可能肥厚性心肌病變惹禍!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這類俗稱「心肌肥厚」的患者比例不低,特定類型被認為無法治療,吃藥幫忙也不大,只能順其自然,目前已可用外科手術「心肌切除術」治療,效果良好,降低猝死風險。肥厚性心肌病變 過去認為難治療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一種基因遺傳、家族性疾病,可分「阻塞型」及「非阻塞型」。魏崢指出,「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肌肥厚造成血管阻塞,血液無法從心臟送出,這類型可透過手術切除堵塞處的心肌。然而,「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整體心肌都肥厚,「心臟不是沒力,心臟就這麼大,因為變厚了,心臟腔室就變小了,循環就沒力。」過去心臟內科醫師往往認為無法開刀治療,吃藥幫忙也不大,只能順其自然。但是,由於心肌肥厚讓心臟腔室變小,「每次收縮從可打70CC血液,變成只剩30CC,心臟功能降低,最後惡化甚至需要換心。」外科手術進步 降低「非阻塞型」心肌肥厚猝死風險所幸,過去認為大面積切除心肌是高難度的手術,「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現今也能以外科手術治療。魏崢說明,透過「心肌切除術」,將整體肥厚的心肌進行挖除,使心臟腔室變大,患者就可以正常運動、生活,效果不錯。魏崢提到,很多未成年的年輕人沒有心臟病,卻在運動時突然猝死,很可能就是肥厚性心肌病變,但部分患者發病前都不會有自覺,「就這麼冤枉走了。」注意家族病史 心臟權威:家人都要檢查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魏崢說,「大部分心臟病都可以治療,血管阻塞可放支架,瓣膜壞了也能更換,心臟沒力就換心。」但心肌肥厚比例很高,全數換心有困難,表示心臟移植應留給心肌沒力的患者。更提醒民眾,注意家族病史,若有親人罹病,其他人都應該檢查心臟,以免徒留遺憾。
-
2020-03-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生死拔河 醫嘆:4種心疾 求孕得用命來拚
國標舞女王劉真與死神搏鬥近月,病情惡化到出血性腦中風,必須開顱搶救,讓外界納悶:何苦要到鬼門關前走一回?外傳她想再為老公生個孩子,才冒險動手術;只是,有心臟疾患的女性這麼多,她們都能養兒育女,劉真為何要冒死一搏?劉真因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刀昏迷,拔除葉克膜後,暫以心室輔助器撐住生命機能,等待換心。未料再遇腦中風,須優先動開顱手術取出血塊才能保命,親友、網友都不斷集氣祈禱,希望劉真能克服難關。主動脈瓣膜狹窄 為再生一個冒險?劉真已有個4歲女兒,演藝圈傳出她是為了再生一個,才冒這次險。心臟科醫師推測,劉真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毛病,生第一胎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後來可能有喘的感覺,才積極治療。影響生育最嚴重的心臟疾患,包括重度二尖瓣阻塞、主動脈瓣阻塞、肺動脈高壓、嚴重心衰竭等重度患者,懷孕會危及母子性命。輕中度患者可由婦產科及心臟科醫師合作調整用藥,仍可一圓生子夢。至於年輕患者,應及早決定是否生育,才能規畫適當治療方式,減少懷孕風險。「患者想求子 要用命來拚!」「這種患者想求子,就是要用命來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詹德富表示,包括主動脈狹窄、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等心臟血管結構性變化的孕婦患者不多,一年頂多1、2人,婦產科團隊須全程嚴陣以待,直到母子均安才能鬆口氣。常見孕婦的心血管疾患是高血壓,其次是心律不整,這些都在可控範圍內。主動脈瓣膜狹窄 懷孕猝死高風險女性生育很辛苦,懷孕期間為供應胎兒營養,心血管功能會有大變化,不但血流量增加40%到50%,心臟做工率也會提高30%到40%,所以孕婦容易疲倦、呼吸急促、頭暈。若主動脈瓣膜狹窄,為讓左心室送出更多血流,原本功能不佳的心臟負荷會過於沉重,日積月累造成心肥大,甚至血壓飆高造成主動脈剝離,有猝死的高風險。心房中膈缺損 懷孕恐肺動脈高壓至於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這就像心臟會漏水,血流一直打不出去,造成心臟負荷變大,長期心臟會出現肥大而有心衰竭,甚至造成肺動脈高壓,血流進不到肺部而危及性命。生育風險高 懷孕前要仔細評估詹德富說,有這些心臟疾患的婦女,生育風險高,懷孕前一定要仔細評估,臨床上會建議先做手術修補,否則就別懷孕。高雄市阮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林伯彥也持相同看法,如果不修補,要直接手術換成人工瓣膜,可選耐用15年以上的機械式人工瓣膜,是當今主流,但須長期吃抗凝血劑,避免發生血栓,長期服藥也有胎兒畸形的風險;若用豬心等製作的生物性瓣膜,機能退化是缺點,可能5年內就要再開刀換新。換言之,劉真應該是在面臨置換人工瓣膜與修補手術的抉擇時,選擇了後者,卻在手術中出了其他狀況而昏迷。其實就算裝了人工瓣膜必須吃藥,也能設法避開胎兒畸形的問題。林伯彥收治一名30多歲女性,因故換了機械式瓣膜。最近她懷孕想留下孩子,醫師先減少她的抗凝血藥劑量,目前正密切觀察到36周後,改注射低分子類抗凝血劑,產前即停藥避免出血,生產後再伺機恢復施打防止血栓。劉真昏迷至今的醫療費用,醫界估計恐達上千萬元,若有足夠保險支應,實屬萬幸,否則這趟求子大冒險,代價不小。先天性心臟疾病者 保險業界怕怕其實,一旦出生就被確診先天性心臟疾病者,保險業界都拒絕往來,就是怕未來這筆龐大的醫療理賠。保險經紀業者吳玉山說,新生兒若有瓣膜缺損等問題,就算長大後瓣膜長好了,醫師也願意開證明,基於風險考量,願承保的業者仍少之又少。【你也可以看】劉真等待心臟移植 醫生點出手術成功關鍵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症醫學專家:高血壓是新冠肺炎患者主要致命風險
中國大陸醫師發現,高血壓患者死於新冠肺炎的風險顯然更高。儘管尚無公開的研究解釋為什麼,但在武漢的大陸醫師注意到,有這種慢性病的患者更有可能病情惡化並死亡。1月首波在武漢死亡的一組170名患者中,其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壓。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在武漢接受彭博電話採訪時表示,「這一比率非常高。」他兩個月前派往這座城市幫助當地病人的頂尖醫生團隊成員。「從其他醫生告訴我的數據和我可以看到的數據來看,在所有基礎疾病中,高血壓是關鍵的危險因素,」杜斌稱,「儘管尚未發表任何研究,但我們認為高血壓可能是導致患者惡化以及不良預後的重要因素。」「我們將密切關注老年人和高血壓族群。他們是重點。」杜斌表示。杜斌說,由於器官衰竭會很快發生,因此醫生應該毫不猶豫地對面臨呼吸窘迫的患者採取措施。這意味著當採用低創性措施無法改善低血氧水平時,醫生應積極採取侵入性機械通氣(invasive ventilation)─即所謂氣切。杜斌表示,需要進行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中幾乎有一半死亡,但大多數康復者都是那些早期就進行氣切的患者。呼吸治療師──專門從事通氣和氧氣治療的醫生,在治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為他們更專業,可以根據病情調整呼吸機。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治癒美首例醫師:武漢肺炎輕症可在家康復
成功治癒美國第一例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的醫師狄亞士(Dr. GeorgeDiaz)表示,「多數感染武漢肺炎的人會是輕症,不需要到大醫院,也無需住院」。「對於低風險的人,沒有必要在這個時間點做什麼事,而是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待在家。」狄亞士8日在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美國新聞總部」(America’s News HQ)節目上作上述表示。狄亞士治療過美國首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一名住在西雅圖35歲單身男子,於去年11月旅行武漢,今年1月15日返美,正好是美國3大機場實施對武漢直航班機旅客篩檢的前兩天;1月19日男子住進當地普羅維登斯醫療中心(Providence Regional MedicalCenter),成為美國第一例感染武漢肺炎病患。他的病情好轉後出院,在家隔離休養。狄亞士是普羅維登斯醫療中心感染科的部門負責人(Section Chief)。醫療團隊把美國首例確診的治療過程發表於1月31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狄亞士解釋,他的團隊致力於「區分」低風險、可居家康復的人,和那些高危險、也就是原本身體有疾病、健康狀況不佳者和60歲以上的族群。狄亞士的做法是,依照病症做風險評估將病人分流,由醫護人員追蹤狀況。他說:「把病人導入電話問診的遠距離醫療計畫,因此我們能夠監督他們在家的呼吸狀況和生命跡象,確保他們的病情不會惡化,尤其是針對60歲以上有健康問題的高風險群。」狄亞士在訪問中提到,醫學人員尚無法指出原因,為何銀髮族和免疫系統不佳的人,在面對武漢肺炎的風險高過於對抗一般季節性流感,「嚴重很多」。狄亞士表示,可以確定的是,當高風險的族群被感染時,幾乎都進到醫院的加護病房、死亡率也最高。截至今天,華盛頓州至少通報了22起武漢肺炎病故,風暴圈來自該州柯克蘭(Kirkland)當地的生命護理中心(Life Care Center of Kirkland),有19人確診死亡,這是美國第一家院內感染的長照機構,住戶屬於年長、原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狄亞士同意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不用戴手術型口罩的建議,「CDC說得很清楚,一般人走在路上感染的風險很低,不建議購買和戴口罩」。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陽光耀: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
台灣出現無旅遊史、尚未找到確定病例接觸史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令人擔憂,到底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是哪些人?根據現有文獻,台灣肺炎專家已充分掌握關鍵危險因子。「二○一八年肺炎診斷指引」台灣共同編撰人、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在十七年前參與抗煞,治療過SARS重症病患。他分析上百篇揭露新冠肺炎臨床表徵文獻,歸納發現,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族群為六十五歲以上、入院時胸部X光呈現肺炎影像、淋巴球減少的患者;實證亦顯示,五十歲以下無胸部X光異常的輕症患者,或可在地區醫院治療或居家隔離即可。惡化多在發病第二周陽光耀回顧在「刺胳針」、「美國醫學會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等多篇論文,以及「medRxi」多篇預刊之未經審查的大型研究報告,整理出新冠肺炎的臨床表徵,百分之五十九患者體溫曾超過卅八度,百分之六十八曾咳嗽、百分之十九呼吸困難、百分之三點四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至於肌肉痠痛或頭痛或喉嚨痛者則各有一成多,少部分流鼻水。陽光耀歸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通常出現在發病第二周,約百分之廿三到卅二住院病人會進加護病房,百分之十七到廿九住院病人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百分之十罹患次發性細菌感染。加護病房病人明顯較年長,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六歲,且高達百分之七十二有其他慢性疾病。胸部X光是重症指標「入院胸部X光影像是關鍵重症預測指標」陽光耀說,雖然已知患者入院胸部X光異常比率僅一成五,但重症病人有四成五入院時胸部X光影像呈現異常,電腦斷層檢查過於敏感,反而無法預先區辨可能發展為重症的病人。此外,六十五歲以上演變為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死亡的重症風險,是六十五歲以下的二點一倍;入院時胸部X光有間質性變化者,重症風險是三點三倍,入院時有嚴重肺炎,重症風險更高達十一點一倍。陽光耀建議,預防傳染和診治病患,應優先保護年長者,特別是入院時已有肺炎或胸部X光影像異常者,都要密切監測病情變化,以免演變成重症。淋巴球量預測嚴重度淋巴球減少則是另一預測病人重症的指標,多篇研究發現,大多數死亡患者入院時淋巴球已減少,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則可早期預測患者嚴重度。陽光耀指出,根據北京某醫院六十一個案例研究,五十歲以上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高者,常需要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指數正常者住有特殊照護的隔離病房即可。至於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比例指數偏高者可住一般隔離病房,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不高的輕症,在社區醫院住院或在家隔離即可。陽光耀表示,一旦社區傳播發生,根據大陸現有資料,死亡率最保守估計百分之二點三,醫護人員感染率百分之三點八。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擴大旅遊史篩檢,以找出更多漏網之魚,透過隔離治療,盡可能阻止社區傳播。民眾要注意自身有無發燒咳嗽等早期症狀,不過,新冠肺炎症狀很多元,即便同一家戶群聚感染,症狀出現的順序也可能完全不同,應提高警覺。
-
2020-03-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A女士已經在加護病房待兩個星期了,昏迷,插管使用呼吸器,肝腎衰竭全身水腫,敗血症使用強心針升壓劑。 一早,A女士的先生和兒子急切的告訴我某大醫院通知有病床了,他們決心要轉院,這是唯一的希望。 A女士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國中退休老師,原本有些福態的臉現已泛黃憔悴,這個月初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膽道癌,腫瘤已擴散至肝、肺及多處淋巴結。這個腫瘤來勢洶洶,住院前一個月A女士體力急速衰退,發現時大半的肝臟已被瀰漫性腫瘤佔據,住院期間幾乎完全臥床,連自己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需要先生半哄半騙的餵她,移身到床邊便盆也足以耗盡她剩餘的體力。 A女士很少說話,大部分都是先生代替陳述,有幾次我直接詢問A女士自己覺得如何,不出幾句話,先生總是很快的接續回答。我對A女士的病情,包括身體狀況,醫療影像和各種檢驗數據暸若指掌,不過我從來不知道她真的在想什麼,住院期間我沒有看A女士笑過,也沒看過她表達疼痛、不滿或憤怒,她的表情好像在擔心或回想著什麼,問她有什麼希望,她只說想回家,不過隨著病情進展,A女士更常出現的是空泛的眼神,需要叫她才能回神。 A女士住院期間還有感染、多種電解質不平衡、全身水腫及腹水,和營養不良,雖然我們盡力處理這些問題,她的體力衰弱似乎毫無改善,也因此腫瘤團隊認為目前無法進行抗癌治療,建議以安寧緩和照顧為主。A女士的兒子在網路上找到一份將免疫及標靶治療合併用於膽道癌的報導,是中國北京一家醫院的新嘗試,我們並不完全同意報導的療效,病人身體的狀況也無法承受其可能的副作用,還要考慮一劑十多萬元起跳的自費藥價,因此與家人討論後並未使用。 住院第三週,A女士似乎暫時穩定,安寧緩和團隊也參與共同照顧,目標是安排A女士轉至住家附近的醫院持續居家安寧,家人拿了病歷摘要,聽說也已經在準備後事。這時候我的不安終於稍稍解除,雖然A女士的病情讓人措手不及,但大家總算達成共識,之後應該能安穩的度過最後這一段日子。 三天後,A女士開始發燒並陷入昏迷,是新的黴菌感染合併敗血症。先生因病情急速變化而顯得很激動,這時他才告訴我們他兒子去請教過某大醫院的權威醫師,家人得到的訊息是有抗癌新藥可以嘗試,現在在等病床,他要求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救A女士,他決定撤回DNR (不急救) 同意書,於是A女士轉入了加護病房。 我輾轉聯絡到那位權威醫師並告訴他A女士的病況,他也不認為依目前狀況A女士能接受新藥治療,建議先處理敗血症,眼前不適合轉院,他會嘗試和家人聯絡。 A女士的病情持續惡化進入多重器官衰竭。 那一早,在先生和兒子的強烈堅持下,A女士轉院了。辦理離院手續時,先生一反往常負面的情緒,笑著謝謝我們。 後來得知A女士在當天就過世了。 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問題在於溝通」,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可是這樣的回答不能讓我們避免重複的事情發生,也無助於減少我心中的罪和痛。 醫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做出各種診斷:診斷疾病、診斷預後、診斷治療效果、診斷副作用,還有一項我們從來沒被教過的——診斷病人真正想要什麼。 醫學教育和臨床經驗的累積不斷加深我們醫師前項的診斷能力,但同時,不自覺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一個「普通人」在面臨生死病痛時應該會感到絕望、害怕、慌張和不理性的天性。我們以為憑藉科學和經驗,我們能客觀的判斷並給予最好的建議,尤其是在癌末病人生命終了前,當結局是這麼的確定不可改變時,所有積極治療都是無效不理性的。 不過病人和家人也許不是這麼想。 A女士過世後,我寫了一封信給A女士的先生和家人,和他們說對不起,讓A女士在最後的日子還經歷這麼多波折。一個月後,我都收到了回信,從回信的內容看來,家人確實是將轉院治療當成最大的心願,我可以感受到這最終的轉院,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得不恰當和多餘,對家人來說卻是達成了對病人的承諾。 我重新回想A女士和家人經歷的這一切,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 有了這一層體悟,是不是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我想大概不能,但是這回,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
-
2020-03-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70歲以上近4% 80歲以上飆到6% 港大:新冠死亡率1.4%
香港特區政府防疫專家顧問團成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團隊6日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的發病死亡率上限為1.4%,即每1000名出現病症的患者,其中最多將有約14名因新冠病毒死亡。低於世衛估算3.4%財新網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3月3日曾表示,根據全球報告的確診個案,新冠病毒致死率約為3.4%。對此,梁卓偉稱,若粗略將新冠累計死亡人數除以累計確診患者總數,得出的3.4%死亡率是完全錯誤的計算方法,因為分母中有不少為近期確診病例,他們病程剛開始,無法判斷之後會康復還是惡化而亡,也有許多無症狀者或未能納入分母當中。這種計算方法只有當整個疫情結束,不再有新增感染後,才能得出正確結果。梁卓偉表示,一般疾病死亡率有三種計算方式:感染死亡率、發病死亡率及入院死亡率。其中,感染死亡率涵蓋所有感染病毒的患者,包括無病症感染者;發病死亡率的分母是指所有出現病症的患者,包括輕症病人,而入院死亡率只計算住院的患者。因此,現階段疫情仍在發展之時,需要透過數據模型來估算新冠病毒的致死率。關鍵在隱性病例之前該研究團隊曾估算截至1月25日,武漢已有超過7萬5000人感染新冠肺炎。結合最新數據,他們認為,如果感染新冠的人群中有50%出現病症,那麼發病死亡率將為1.4%。由於不清楚無症狀感染者規模,梁卓偉表示,需等到如武漢等高發病率的城市做完血清抗體測試後,才能知道當地的全部感染人數,如果將隱性病例計算在內,感染死亡率或可低於1%。梁卓偉的數據模型顯示,70歲以上的長者感染率和發病死亡率均遠高於40歲以下的年輕人。70歲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是40歲以下人群的三倍。同時,70至79歲人群的發病死亡率接近4%,超過79歲的人群的病亡率高達約6%,相比之下,40歲以下人群的病亡率低於1%。2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以7萬2314例病例數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總體病死率為2.3%。陸新增99例28死中國大陸國家衛健委今天上午公布最新數據,過去一天大陸新增99宗確診,28人死亡,湖北占28宗,新增疑似病例99宗,全國累計增至8萬651人確診,總死亡人數增至3070人。
-
2020-03-07 養生.聰明飲食
印度吃咖哩抗病毒?薑黃素可提高免疫力,但這些族群不宜碰
全球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已擴及41個國家並已有八萬多的確診病例,不過人口13億的印度,目前只有12例的確診病例(截自2020/03/04統計),且印度政府從武漢接回的645位僑民,經14天隔離觀察及檢測後也確認沒有感染,讓人不禁好奇印度疫情控制良好的原因。薑黃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於印度疫情控制良好,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印度人喜愛吃咖哩等辛香料,能提升免疫力的緣故。對此,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先不論咖哩是否能夠抵抗武漢肺炎病毒入侵,咖哩裡的薑黃素確實可以提高免疫力,建議防疫期間可以多吃咖哩料理。薑黃是咖哩中的主要成分,薑黃中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能「抗氧化」,還能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預防失智,甚至抗癌,所以市面上常常可見薑黃保健食品以及薑黃粉。而印度菜大多以洋蔥和番茄絞成泥作為基底,再加上含有薑、薑黃、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混合香料,這些香料和基底有助促進消化、舒緩上呼吸道不適症狀等,多數印度人都相信,印度菜中的香料和元素,有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吃了這類食物,出現上火、便秘等不適症狀,就表示腸胃提出警示,所以也不宜吃過量。武漢肺炎,薑黃,薑黃粉,薑黃粉功效,薑黃素,薑黃料理,抗氧化,抗氧化食物,增強免疫力,孕婦不能吃什麼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教授指出,雖然可藉由攝取蒜、薑、洋蔥、咖哩和薑黃等天然食材來提升免疫力,但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這是因為免疫系統清除體內滋生病菌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化物質、促發炎激素及發炎介質,過量恐導致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過大,進而傷害正常細胞。因此,在提升免疫力的同時,更要記得適度攝取抗氧化和抗發炎食材,新鮮蔬果富含各類維生素C及植化素,魚油和亞麻籽則富含Omega3,都有助保護自己的細胞,在與病毒作戰時可以避免正常細胞同歸於盡。薑黃入菜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薑黃除了可以做咖哩,也可以拿來炒飯或炒青菜,配合含蘿蔔硫素的蔬菜,抗發炎的效果會更好。坊間也有販賣薑黃茶,平時當作茶飲來喝,也都能對身體有相當助益。這些族群不宜食用薑黃薑黃的特性為辛溫香竄,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假如沒有適度食用或是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體內氣血運行過快、滋補過度,使身體產生不適。1.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會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所以若是患有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人,還是要特別注意,以免症狀惡化。2.腎臟疾病患者:薑黃容易增加尿液濃度,在高劑量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3.生理期女性:薑黃有抗凝血效果,因此女性應避免在月經來的期間食用。4.孕婦: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薑黃有抗著床,也就是抵抗受精卵著床的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再加上服用不當容易引起孕婦血行過快而加速宮縮,所以懷孕期間也應避免食用薑黃。5.膽管阻塞患者:因薑黃素會促進膽囊收縮,可能產生影響膽結石患者或是膽管堵塞的人。
-
2020-03-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醒來落枕怎麼辦? 中醫師教你處理3原則
有人也很容易落枕嗎?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嚴重的時候真的會痛到連動都無法動。擅長針傷科治療的王咨翔醫師說明,落枕好發於冬春兩季,中醫在治療上,主要會先在頸部找到最明顯壓痛點,用一次性無菌針頭在附近點刺血,再用火罐拔罐。放血完畢後,再做針灸治療,並配合活動患部,一般治療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王咨翔醫師分享,如果起床後發現落枕了,可以先遵照以下三個處理原則,但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就建議要就醫治療。落枕處理三原則一、先用熱毛巾、電毯熱敷患部二、自行伸展脖子,當脖子轉動到會痛的位置時,記住不要馬上縮回去,要先停在原處,等到適應疼痛感後再繼續轉動。三、用一指輕按頸部,找出最痛點,然後用拇指從該側的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依次按摩,反覆2到3遍,可以使痙攣的頸肌鬆弛而達到止痛效果。以下也提供大家幾個預防落枕的方法:如何預防落枕一、天冷時要圍圍巾、穿高領衣物保持肩頸溫暖。二、生活作息要正常,避免過度熟睡或宿醉。三、挑選合適的枕頭,過高過低、太硬或太軟都會影響舒適度。四、習慣趴睡的人建議要改成仰躺或側睡。因為趴睡時脖子會轉到極限,如果睡得太熟,沒有變換姿勢紓解頸部壓力,脖子就會容易「卡住」!最後也要提醒大家,其實反覆的落枕可能也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建議還是要就醫檢查治療,才不會惡化成頸椎骨刺或退化性關節病變。來源出處:扶原中醫台中院區粉專
-
2020-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益生菌有助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搞懂益生菌4種機制
日前因為中國大陸公布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納入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所以益生菌或乳酸菌這一陣子也是相當的熱門。中國衛健委確實於2020年1月27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以及2020年2月5日發布的(試行第五版),有提到針對重型、危重型病例,「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不過要注意,這只是用在繼發細菌感染,不是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本身,所以大家還是要有正確的認知。其實許多益生菌確實有維護免疫力的功能,很多重症者是因為免疫力低下而造成健康情況的惡化。理論上,益生菌預防病毒感染有以下四種機制:1. 防護罩: 益生菌在腸道或其他黏膜處產生屏壁作用,形成一種防護罩,降低病毒接觸人體細胞的機會2. 黏住病毒: 益生菌可以分泌微量物質吸附病毒,以減少病毒直接與細胞上的受器結合3. 補充免疫力: 某些菌種可以調節免疫能力,增加Th1免疫能力, 產生干擾素或細胞激素IL12等,可以幫助扺抗外來病原菌,降低感染機率或縮短復原時間4. 降低過敏: 人體的免疫路徑分成Th1(免疫) 與Th2 (過敏),兩者就像一個翹翹板,過敏高,免疫力就會低。所以減少過敏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這是現在春天季節性過敏好發時很重要的一件事。總之,韋恩是要提醒,益生菌確實有助於維持免疫力,只是並非每一種益生菌都有這個效果,需要看廠商的研究報告。而且維持免疫力只是打好體質的底子,是一種基本功或是輔助,絕對不能跟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畫上等號,目前益生菌對於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還是缺乏直接證據的。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3-04 名人.周百謙
周百謙/如何避免新冠病毒變肺炎?關鍵是守好第一道防線
隨著疫情的不斷升溫,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例也逐漸增加。雖然病毒的傳染途徑,影響器官都在醫學相關研究下逐漸被了解,但是隨著全球病例的等比式增加和死亡病例的攀升,使得許多民眾陷入了恐慌之中。然而在這些病例累積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雖然許多確診病患在口腔與鼻腔檢驗到病毒,但卻不是所有病患都會演變成為肺炎。也就是許多確診患者其實是無症狀的帶原者,或是有輕微症狀的帶原者,即使病毒檢驗陽性,但在足夠的休息或支持性療法下,免疫系統就能順利的消滅或降低身上病毒的總量,減少病毒影響。如何從源頭降低病毒入侵風險,也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面對病毒的第一線防禦:上呼吸道透過帶原者於咳嗽或打噴嚏時的飛沫,使得病毒有機會從空氣傳播的方式進入人體,首先會接觸到的就是上呼吸道。每一次飛沫所攜帶的病毒量會因傳播者的病毒密度而有不同,飛沬在上呼吸道,也就是鼻腔或是口腔,會附著表皮細胞。人體的表皮細胞附近有纖毛,可藉由擺動方式,將飛沫往出口處送。另一個重要的防禦系統來自於呼吸道表面因應外界刺激所分泌的黏液。健康的黏液富含對抗病原體的物質,譬如免疫球蛋白,可協助中和病毒或降低其活性。而富含消化及抗發炎功能的唾液,更在病毒侵入的過程中讓病毒無法一次大量進入氣管或肺部中,造成嚴重感染。被忽略的上呼吸道健康台灣由於氣候潮濕因素,使得居住空間中常伴隨著塵蟎,黴菌等,常見過敏原。這些過敏原造成過敏現象,引起鼻塞及流鼻水外,更破壞了原先表皮細胞排列而成的障壁,使得表皮無法有效的保護身體不受外界影響。而鼻腔分泌物的增加,造成病毒附著在分泌物上,導致了病毒停留時間的延長,增加影響人體的機會。而抽菸人群和近年來逐漸增加的空氣汙染,更藉由細懸浮微粒及有毒氣體的影響,引起表皮細胞及黏膜組織持續發炎,惡化了上呼吸道的健康。這些上呼吸道的問題,造成原先具備的功能,如調溫、調濕、過濾雜質的效率下降,進一步影響到下呼吸道的健康,造成病毒得以長驅之下,進入肺部產生實質肺炎。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許多國人其實始終有慢性過敏的症狀,但因為已經熟悉這個症狀,而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所以如果自己時常覺得口乾、常常喝水、聲音沙啞、胸悶胸痛、痰量增加,以及夜間打呼,其實都是身體的警訊。要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應該先從鼻腔的健康做起。關鍵因子是避開及減少過敏原曝露,避免室內及室外空氣污染的曝露,以及適度使用抗過敏藥物,降低上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問題。此外,也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除濕機,以及室內的冷暖氣設備等,透過濕度調控,溫度恆定,以及風向導流,建立一個健康的室內微環境,降低各種不同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影響。口罩的多面向角色要維持上呼吸道的功能,如何降低汙染物始終是重要關鍵。從二月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台灣之所以在確診病患能夠有效控制,沒有醫護人員及大規模的社區傳播,口罩及勤洗手其實是兩大關鍵。口罩除了阻擋外來汙染物,過濾及阻擋病毒外,也扮演了人工鼻腔的重要角色。人類在呼吸時,會從肺部呼出溫暖潮濕的空氣,經過口罩時便被捕捉,維持口罩的溫度與濕度,協助加熱加濕後續的吸入空氣,有效降低鼻腔與口腔的負擔,維持持續性的免疫功能。雖然外科醫療用口罩短期缺貨不可避免,但適度使用布製口罩,時常換洗,同樣能夠讓上呼吸道負擔下降,達到保護效果。前進布署,降低威脅從醫學證據顯現,飛沫傳染是未來新興疾病的重要傳染途徑,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流感及其他病毒其實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只要能夠維持上呼吸道健康,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措施強化上呼吸道免疫功能,建立良好上呼吸道為環境,相信大家一定能夠通過這次新冠病毒的考驗,維持更好的健康生活品質。
-
2020-03-04 橘世代.好野橘
人人負債的年代 三招避開「貧性」循環陷阱
青貧族、流沙中年、下流老人,3個充滿無奈的新名詞是現代部分族群的寫照。年輕時未打好基礎,步入中年在貧窮線上載浮載沉,老年時變得又窮又老,成為下流老人。財經作家狄驤指出,這樣的「貧性循環」的例子層出不窮,要避開落入這種陷阱,要從「三不」開始做起。資本家的陷阱 造就貧窮世代月光族、卡債族是過去針對青年族群常見的負面標籤,隨時間過去,這些的青年也已步入中年,近年來新的負面標籤誕生,青貧族、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顯示出3個世代因為貧窮所累的困境。《10年後,你是被迫工作還是被動致富?》作者狄驤分析,這個時代大家都陷入資本家設計的債務陷阱,過度信奉「消費主義」造就了貧性循環的持續。什麼是消費主義呢?狄驤解釋,隨著科技的進步,美國資本家的生產方式大躍進,產品大量生產,造成生產過剩。之後再想辦法透過廣告、媒體的傳播,將消費塑造成一種生活風格,讓人們就算透過借貸,也要想辦法達成高品質的生活型態。以債養債 下流青年、中年人激增觀察身邊的朋友,狄驤發現,年輕時所養成的錯誤消費習慣,只會隨著年齡增長持續惡化,若不及時導正,只會拖累老後的生活。舉例來說,有位朋友年輕時擔任行銷一職,能力好、薪水高但花費也多,到了中年卻沒有存款,不斷為金錢苦惱。更嚴重的,中年後只能打零工,像是在路邊舉廣告看板,一天賺取800元餬口。另一個造成貧窮的常見原因是「以債養債」。大學生畢業後揹學貸,就是一大筆債務,若仍崇尚消費主義,用刷卡滿足慾望,債務加上非必要支出,就養成了貧窮體質。步入中年則容易陷入買房、買車的陷阱,若在現金流不充裕的情況下,揹上房貸、車貸,債務恐怕會壓縮生活品質。想要擺脫貧窮體質,狄驤建議,應該從三個方面下手。第一,避開酒肉朋友,很多不經意的消費,都是在吃喝玩樂的情況下默默累積;第二,減少不必要的生活支出,如高價手機、精品包等,這些非必需品,不擁有也不會影響生活;第三,「不要負債」,長期的卡債、車貸甚至房貸都容易成為拖垮生活的稻草,應該量力而為。【關於更多理財指南↘↘↘】。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退役基金操盤手自白:「存錢比投資更重要!」。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0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罹克隆氏症 男童連續多日腹瀉、腹痛及發燒
台中一名男童連續多日腹瀉、腹痛及發燒,起初診斷為腸胃炎,住院治療一周仍不見好轉,進一步經大腸鏡檢查,切片病理報告確診為克隆氏症,對症下藥後,病情才獲控制。醫師說,此症復發率極高,多需終生服藥,建議定期回診追蹤,避免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陳德慶指出,克隆氏症相當罕見,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之0.2,一般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少部分則會發生在兒童。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若長期腸道發炎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容易影響生長發育。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改變,飲食西化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陳德慶說,克隆氏症的診斷過程頗為複雜與困難,疾病初期常被當成一般腸胃炎治療,若治療無效,才會進一步透過大腸鏡檢查,再經切片確認是否為克隆氏症所致;侵犯位置從口腔到肛門,但較常發生在小腸或大腸,會以跳躍式的方式引起腸道潰瘍,反覆地潰瘍後會引起腸道狹窄、黏膜層如鵝卵石般突出、腸壁變厚、膿瘍等併發症。他說,克隆氏症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發炎的免疫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腹痛、肛裂、血便、營養不良、貧血等,若沒有及早控制,恐出現腸道外的症狀,如肝炎、關節炎、虹膜炎、葡萄炎等。因為是不易完全治癒的慢性疾病,多數患者甚至需終身服藥。陳德慶提醒,若發炎情形較嚴重,飲食應以低渣飲食為主,並避免容易刺激腸胃道的食物,不少患者規律服藥一段時間後,因自覺症狀好轉,會選擇自行停藥。因此呼籲患者,若確診為克隆氏症,務必定期服藥並回診追蹤,才能避免疾病惡化。
-
2020-03-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免疫新藥延長給付 使用有效最長給付兩年
我國去年4月將癌症免疫新藥納健保給付,部分患者期盼延長給付時限。衛福部健保署今天公布,用藥12周後疾病呈穩定者,可再使用12周藥品;具療效反應者的用藥期程則延至最長兩年。癌症免疫新藥自去年納健保給付至今,審查同意使用名額數達1670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初,在可進行分析的760名本土個案中,有24.2%的人用藥後完全或部分反應, 5.9%的人病情穩定,22.5%的人惡化, 13.8%的人加速惡化, 2.9%的人無法耐受毒性,10.2%的人因其他緣故未繼續用藥,其餘人則死亡。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部分患者期盼延長給付時限,2月召開的「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中,使用癌症免疫新藥的本土真實世界證據進行討論,會後決議將具有醫療效益的給付項目擴大給付範圍。一是用藥12周後疾病呈穩定者,可比照具療效反應者再使用12周藥品;其次,具療效反應者的用藥期程延至最長二年。對於癌症免疫藥品反應率低的晚期胃腺癌及肝細胞癌,健保署將與藥廠就這兩種癌別,與藥廠協議還款。如果廠商與健保署達成協議,才會開放新患者申請用藥;已經核准用藥者則不受協議影響,按原給付規定持續給付。蔡淑鈴表示,由於新興癌症藥品費用高,但在療效與安全上仍有很大不確定性。為了解病患的實際治療效益,健保署表示會持續蒐集患者用藥情形,期望能利用真實世界資料落實精準醫療,將費用花在真正有效的病人身上。衛福部健保署今天同時公布,2月召開的藥物共擬會議通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新藥給付,治療EGFR突變的新成分新藥泰格莎(Tagrisso)將納入健保給付。蔡淑鈴表示,健保署後續將依藥物共擬會議決議,在管控藥費財務衝擊於2億元內的前提下與廠商協議。如果談判順利,最快可自4月起開始給付,屆時將有近850名肺癌患者受惠。
-
2020-03-03 科別.眼部
世界青光眼周/全台近40萬名青光眼患者!新藥改善乾澀、刺激且納入健保
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的第二大原因,醫界發現造成失明的原因有時並非疾病本身,而是醫囑遵從性不佳,導致治療不完整而讓疾病惡化所造成。台灣有近40萬名青光眼患者,但研究指出,大約只有35%的病人可以持續用藥兩年以上,患者無法持續點藥的原因在於,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及眼藥水使用後帶來的乾澀、刺激感等副作用,讓患者不舒服。為了解決用藥的副作用問題,臨床上已有單劑量包裝、不含防腐劑的青光眼治療藥水上市,可望降低乾澀、刺激感等副作用,進而提升病人的持續用藥的意願。藥水有刺痛感 易自行停藥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是點眼藥水,但青光眼藥水多屬於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藥物及前列腺素等,點了之後有些人看事物會變暗、眼睛乾澀,且藥物可能會改變眼球表面血管收縮性讓眼睛變紅,另外一般的眼藥水因為要用上一個月,故都會加入防腐劑以利保存,長期使用下來容易造成乾眼症,也會損害眼表細胞造成刺痛感,因此有些患者認為不點眼藥水還比較舒服就自行停藥。新藥不含防腐劑 納入健保由於青光眼的視覺功能惡化是漸進式的,民眾停藥後初期或許沒有察覺有異,但臨床上發現有許多患者在停藥後的一兩年內就急速惡化到失明階段,可見持續用藥與否對於青光眼治療的成效可說是相當關鍵的因素。考慮青光眼患者須長期點藥的治療需求與長期點藥帶來的副作用,近年健保署也給付了單劑量包裝的青光眼藥水,這類的藥水不含防腐劑,能降低點藥帶來的不適,提升持續用藥意願,對傳統藥水適應不良的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今年三月八日至十四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題是「打擊隱形青光眼」,就是希望呼籲大眾能透過檢查早期發現青光眼,進而持續治療延緩青光眼的進展。呂大文指出,雖然青光眼發生機率低約1.6%至2%,全球約8000萬名患者,但25%青光眼患者終其一生會發展到雙眼全盲階段。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以為只有年紀愈大才會罹患青光眼,但在台灣50歲以下的患者也占了27%,尤其台灣高度近視者眾,未來年輕患者會愈來愈多,更值得注意。有青光眼病史 親友要注意另外,由於青光眼屬於遺傳性疾病,呂大文指出,家中若有青光眼患者,建議患者「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親友們都必須盡快接受青光眼相關檢查,確認自己是否也罹患青光眼。「上上下下」指的是直系血親罹患機率是常人的7至9倍,「左左右右」指的是兄弟姐妹有人是青光眼患者,其本身罹患的機率也高達30%至40%。呂大文就舉藝人劉尚謙為例,他說,「劉尚謙是青光眼關懷協會的志工,患病已有一、二十年,有一眼已開刀治療,後來他發現父親點的藥水跟自己一樣,才知道自己有家族史,幾年前他的兒子及女兒檢查發現也都有青光眼,目前都在持續治療中。」家族史直系 應12歲起篩檢目前在呂大文的門診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病人是有家族史,他提醒,所有家族遺傳的疾病,下一代的發病年紀一定比上一代的發病年紀還要提早,因此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的孩子,最好在12歲時就要定期篩檢,追蹤視神經的狀況,提早開啟防盲計畫。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防疫 台大公衛籲4類人加強管理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說明會」,院長詹長權表示,應就4類人群採行個人化的非藥物介入方式管理。詹長權表示,所謂「非藥物介入」主軸是增加人和人之間的接觸距離,具體行為包含若不到一公尺間距要求的空間和活動,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在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內的所有人也須戴口罩,進出交通工具、公共場所都先洗手等。詹長權解釋,另外針對4類人群須擬加強措施,第一類是經醫師評估後,已感染新冠肺炎但僅需在家治療者;第二類是還在評估中,需居家隔離者;第三類是感染者的家人及照顧者;第四類為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者。詹長權指出,第一類和第二類人群除了就醫需求之外都必須待在家裡不可外出,並盡量與家人分隔,且不與家人共同碗盤、毛巾等,應戴口罩、勤洗手,若病情惡化時就要通報就醫。第三類要確定自己有辦法根據醫師的指令照護病人,且能提供居家生活基本需求的支持,像是購買日用品、拿藥及一些個人的日常需求;要確認跟病人共用的空間有好的通風,若穿可拋棄式的防護裝備使用後就要丟掉,脫卸防護設施之後要馬上洗手。第四類從接觸病人起14天內應嚴格監控健康狀態,每天要量兩次體溫,若有發燒等相關症狀應通報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若14天後沒有任何症狀,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
2020-03-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得過也不會免疫,皮膚科醫師:誘發皰疹病毒的10大因子
唇皰疹的病程很有特色,起初可能只是嘴唇一小部分(好發在嘴唇邊緣)發紅,同時輕微腫脹,之後就會看到好幾顆聚在一起的小水皰,水皰破掉形成潰瘍,乾掉的水皰皮則會變成硬硬的、暗紅色的痂皮,最後痂皮脫落,皮膚癒合,留下淡紅色的疤痕。 皰疹是什麼? 大部分人,聽到皰疹這個名詞,不由自主的就會把它跟性病連在一起,其實它可以是性病的一種,也可以不是。讓我解釋給你聽。 唇皰疹是一種 HSV 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的感染,HSV 又分為兩種,一種叫做 HSV1,一種叫做 HSV2,很好記吧! HSV1 通常感染在顏面嘴唇黏膜,HSV2 則通常感染在生殖器黏膜,不過隨著社會多樣化,HSV1 也可以感染在生殖器周圍,HSV2 感染在顏面也不無可能。 皰疹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接觸到有病灶的皮膚之後,就可能造成皰疹感染;好發在顏面的 HSV1,大多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了,而好發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大部分是在青春期過後才得到。所以首次發生、又長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 感染,有可能是經由性行為、直接接觸而感染;而首次發生,長在顏面部位的 HSV1,則不會認為是性病。 為什麼會得唇皰疹? 唇皰疹這個病毒很特殊,首次感染的時候,可以沒有症狀,也可以發展成口齦炎(嬰兒、學齡前的幼兒常見)。大部分的成人,體內都可以驗到 HSV1 的病毒,絕大多數,是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 HSV1 了。 之後病毒並不是被清除了,而是進入潛伏期(latent phase),這個潛伏期,不是1天2天,也不是1年2年,而是一輩子!潛伏在神經結裡的皰疹病毒,會把自己縮成小小一圈DNA,躲在人體細胞核裡,不複製,因此也不容易被我們的免疫細胞發現;一直到某一天,它接受到訊號,才會突然醒過來,啟動複製DNA 的機轉,讓人體細胞開始複製病毒,因而造成臨床上的皮疹、發炎。 所以臨床上看到唇皰疹的患者,通常都是在病毒活化的時期,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皰疹,距離首次感染的時間,可能都過了十幾年了,自然會回想不出第一次被感染的時機。 得過唇皰疹,還會再發作嗎? 會!而且不光是唇皰疹 HSV1,生殖器周圍的皰疹 HSV2,再發的頻率、症狀,都會比唇皰疹 HSV1 來的厲害且嚴重。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是會在一段期間比較密集的發作,之後發作的頻率就會減少。為什麼皰疹會一再發作呢?這個要從皰疹病毒的行為說起: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可以分成3個階段:首次感染、潛伏期、活化期。 首次感染,皰疹病毒會在口咽部的上皮細胞繁殖,表現在外,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症狀。有症狀的大多是口齦炎,在少數免疫力低下的孩童身上,也可能併發成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腦炎。 感染後,皰疹病毒會沿著感覺神經纖維反向逆行,抵達神經結裡的細胞核,然後開始潛伏。顏面部分躲在三岔神經結、生殖器部位則躲在薦部神經結。這時候的病毒不明顯,就怕被免疫細胞發現。 等到有一天,病毒發現周遭的環境適合了,它就會下行到周邊的感覺神經,來到起初感染的入口附近,啟動病毒複製機制,造成臨床上的黏膜紅腫、水皰、潰瘍,這就是皰疹病毒的活化期。 為什麼皰疹會再次發作? 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就是壓力,除此之外,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甚至季節轉換,都被發現與皰疹病毒的活化有關。簡單說,就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容易讓躲在體內的皰疹病毒活化起來。 另外,愛美人士常在臉上進行的化學性換膚或雷射,特別是燒灼性雷射,都有可能引發唇皰疹活化。所以,有唇皰疹感染過的患者,要進行臉部的治療之前,請特別提醒醫師,提早預防,避免唇皰疹在美容治療過後發作,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免疫力差才會讓皰疹活化 嗯!免疫力就像愛情一樣,可以努力,但是無法強求。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確實會讓免疫力提升,然而,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在皰疹病毒發作的當下,特意的加強運動,或為了放鬆心情,而安排長途旅行。 皰疹病毒發作,身體要提醒你的是:多休息、睡好、睡飽!讓皰疹發作快快過去就好,其餘的,等這次皰疹好了再說。另外,皰疹幾乎無法預防,只能叮嚀不要親吻嬰兒,避免嬰兒被傳染造成嚴重併發症。 飲食該注意什麼? 唇皰疹是嘴唇的黏膜發炎,所以我都會建議患者,太鹹太辣的、刺激的、辣的不要吃,免得刺激黏膜,讓症狀惡化。除此之外,奶、蛋、魚、肉、豆、蔬菜、水果、五穀類,只要不會過敏的,通通可以吃。 均衡的營養、充分的休息,是讓皰疹快點好的不二法門。 皰疹會傳染給別人嗎? 會!皰疹是直接接觸皮膚傳染的,所以正在活化期、看得見的皮膚病灶,是會因為接觸到病灶,就直接傳染。 可怕的是,就算是沒有臨床病灶的皮膚,也就是外觀看起來沒有症狀,卻曾經感染過皰疹的人,病毒也會少量的傳播,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回想不起來是在哪裡、被誰傳染到的。 皰疹很難治療嗎? 還好,皰疹雖然頑強,但卻很好治療。唇皰疹的自然病程約5到15天,如果可以在症狀剛出現,皮膚只有局部脹脹、紅紅的感覺時,趕快塗抹抗病毒藥膏(Acyclovir cream),通常可以把病程縮短到1至2天。 長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 皰疹感染,則通常需要吃到口服的抗病毒藥物(Acyclovir, Famciclovir, Valciclovir),才能讓病灶得到有效的控制。 聽說有一種皰疹會致命是真的嗎? 聽說有一種皰疹,也會長水皰,而且水皰繞身體一圈,人就會死,是真的嗎?有一種皰疹,叫做帶狀皰疹,就是閩南話說的「皮蛇」,民間傳說,皮蛇繞身體一周就會死,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 帶狀皰疹跟唇皰疹的病程很像,只是帶狀皰疹的病源:Varicella Zoster Virus 比HSV 要兇惡的多,所以不論是初次感染、後續活化,都會造成更明顯的臨床症狀。帶狀皰疹的活化,通常只會繞身體半圈,不會繞整圈。 只有在免疫力很差的病人,像是化療中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後,吃抗排斥藥的患者、後天免疫不全症的患者,才有可能引起瀰漫性的帶狀皰疹感染,造成生命危險。 【專科醫師的貼心叮嚀】 唇皰疹 圖片來源:《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 ● 是因為皰疹病毒感染造成的,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就得過了,但是初次感染不一定會有外顯症狀。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時才活化起來,變成唇皰疹。 ● 引發唇皰疹的原因有:壓力、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季節的轉換等。 ● 唇皰疹很好治療,卻不容易根治,發病期間具傳染性。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黃雅苓 延伸閱讀: 身體「糖化」就是你衰老的主因...大S、舒淇都在瘋「戒糖」!3招抗糖化秘訣●書籍簡介 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 作者:游懿聖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19/07/06 作者簡介 游懿聖 〔現任〕懿聖皮膚科院長 擔任皮膚科醫師超過十年,長期在第一線基層院所服務,知道一般民眾最常見的皮膚問題,門診時都一再衛教患者,不能只靠吃藥、擦藥,而是讓患者了解皮膚病的起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生活作息帶來的影響,才能讓皮膚病得到比較妥善的控制。有鑒門診時間有限,2016年成立個人部落格,旨在提供正確的皮膚照護觀念,在短短一年半,就超過一百萬次點閱;許多文章也散見在照護線上、良醫健康網、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 ET TODAY、媽媽寶寶、康健雜誌、元氣網等等網路及平面媒體上,部落格目前仍持續更中。 〔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柯適中皮膚科診所副院長、台灣皮膚科專科醫師、台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雷射光電學會會員 〔臨床專業〕 青春痘、蕁麻疹、溼疹、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汗皰疹、皮蛇專業疾病衛教及治療 慢性掉髮、圓禿、雄性禿疾病診斷及治療 灰指甲、甲床分離、指甲失養症疾病診斷及治療 黑斑、曬斑、肝斑診斷及醫用雷射治療 除痣、汗管瘤、皮脂腺增生診斷及醫用雷射治療 青春痘痘疤、蟹足腫疾病診斷及相關治療 微整型全臉評估及合併治療……等。 游醫師的皮膚病衛教部落格: 游懿聖醫師-懿聖皮膚科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shengu2015/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讀書、聽歌、看電影 專家:專注正向事物產生療癒力
因疫情蔓延,許多民眾避免外出、減少與親友相聚,或是因為居家檢疫(隔離)而感到孤單寂寞,甚至產生社會疏離感。社群降低孤立感 但別被謠言蠱惑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在比當年SARS時期好很多,因為有手機、LINE等社群網絡,因此可以和人溝通、聯絡,隔離感不再那麼強烈。但社群軟體如同兩面刃,可以和人溝通,但也可能因此傳遞錯誤訊息。對此,張玨認為可趁這個機會,學習從轉傳的訊息中分辨真偽。面對疫情帶來的疏離感,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台大圖書資訊學系兼任教授陳書梅則表示,可運用「書目療法」(bibliotherapy)來提升隔離期間的心理防疫力。閱讀除了可以讓人專注在美好的事物、轉移注意力,紓壓解悶、降低焦慮之外,也可進一步挑選療癒性素材,透過閱讀產生療癒力。而廣義地閱讀不僅包括書本,也包括音樂、電影、紀錄片等影音素材。療癒三階段 從認同到領悟若是在心理沮喪時,便給予理性的防疫素材,教導民眾應該「如何做」,這些資訊往往無法進入眼簾。陳書梅說,療癒性素材要有三個階段,首先是可連結個人生命經驗,照見當下的處境產生「認同作用」;接著能夠釋放與宣洩負面情緒,並引進正面情緒產生「淨化作用」;最後則是可從作品中找到「元氣」與「能量」,在面對困頓時找出解決方法,產生「領悟作用」。陳書梅以歌曲「回到過去」和「分手快樂」舉例,情傷時聽到這兩首歌都因為唱出失戀心情,因此讓人都有認同作用,覺得自己被理解,並且被「秀秀」。但是被認同後,必須有正向的力量導入,因此「分手快樂」中的歌詞「離開舊愛/像坐慢車/看透徹了心就會是晴朗的」,讓這首歌不只停留在認同和安慰的階段,還多了「走出泥淖」的下一步。磨難古今皆有 閱讀淨化心靈在這波疫情中,陳書梅推薦包括卡繆的《鼠疫》、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和薩拉馬戈的《盲目》,韓國作家金琸桓《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作為「書目療法」的書單。卡繆1947年出版的《鼠疫》,以遍地鼠屍、屍臭沖天的疾病現場,直視恐懼與生命意義;馬奎斯1985年寫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則描述霍亂、戰爭與愛情;薩拉馬戈1995年出版的《盲目》,描寫一種失去視覺的傳染病某天忽然降臨,當失明者愈來愈多,只剩下少數沒有失明的人見證社會秩序崩壞;韓國作家金琸桓今年初出版的《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則以真實MERS病患為藍本,描述醫院的輕忽。陳書梅說,這些作品讓人們看到不論現代/古代人、亞洲/西洋人都有類似的磨難,「我們不是唯一的受難者」,進而達到認同的作用而被安慰。隨著故事發展,和故事主人翁一起獲得「淨化作用」和「領悟作用」,找到面對疫情的解方。聽聽正向歌曲 轉換心情除了小說故事,陳書梅也推薦歌曲、詩歌可作為防疫期間的心靈處方箋,包括蘇軾的《水調歌頭》、費玉清的《人生按個讚》、張韶涵《隱形的翅膀》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楊俐容表示,雖然人面對未知恐慌是正常機制,但若是過度,仍需要適時求助,現在政府提供許多資源,例如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如何判斷自己需要求助?楊俐容說可透過「生理」和「認知」判斷,親友也可協助提醒。生理上的線索包括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速、手心容易冒汗或是身體出現不適應的反應,例如胃痛;認知上則是發現自己每天都在看相關的訊息且控制不了。袁瑋則表示,若是原本有焦慮症狀的病人因為疫情惡化、無法控制,便需要就醫尋求藥物治療和放鬆治療,並將重心放回自己的生活。
-
2020-03-01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空汙嚴重 菜瓜布肺恐急速惡化
澳洲野火延燒,不僅吞噬當地生態環境,燃燒產生的大量煙霧更讓空氣汙染達到有害級別。適逢澳洲網球公開賽開打,嚴重空氣汙染衝擊著選手的健康,甚至有選手因為猛咳退賽,令各界再次正視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的課題。下肺纖維化 常有爆裂聲近年因天氣變化劇烈加上空氣汙染嚴重,誘發菜瓜布肺患者因急性惡化而送醫的比例逐年升高。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指出,菜瓜布肺是一種嚴重的肺部纖維化疾病,由於患者的肺功能持續惡化,對於空汙的敏感度高,極易引發急性惡化造成乾咳、呼吸喘而住院治療。此外,菜瓜布肺相較於其他肺部疾病的特別之處在於,菜瓜布肺通常從下肺葉開始纖維化,因此,當醫師聽診患者後背下背肺葉時,會聽到類似撕開魔鬼氈的連續性爆裂音,此時醫師會高度懷疑有菜瓜布肺的可能性,並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做進一步檢查。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分享,診間就有一名65歲的男性,一年前確診菜瓜布肺,原本病情穩定,但最近因為感冒導致疾病急性惡化,感到嚴重呼吸困難,血氧濃度從百分之九十幾下降到百分之八十,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一旦受刺激 疾病進展快由於菜瓜布肺疾病的進展快速,若延誤治療或受外來物刺激,如空汙或感染,都有很高的機會發生急性惡化,加劇死亡的風險。不過,目前治療的藥物已能減緩肺功能惡化,呼籲患者應定期服藥,並搭配肺部復健、規律運動,減少急性惡化的風險。根據過往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在台灣確診菜瓜布肺後平均存活期約8-10個月,患者長年乾咳、呼吸喘,嚴重時甚至坐著也會喘。所幸,現階段有抗纖維化藥物可減少細胞激素的生成,抑制發炎反應,減少肺功能衰退,依臨床試驗的結果,可減少一年內近七成(68%)的急性惡化發生機率,在治療期間可減少超過四成(43%)的死亡率。注意空氣品質 多食抗氧化物如何預防急性發作?曾敬閔醫師建議,由於空汙難以預防,因此,民眾平時應留意空氣品質,外出時可配戴口罩,若是住在空汙指數高的地區,家中也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此外,患者在流感高峰的秋冬季節應注射疫苗,避免感染誘發疾病惡化,平常可以多喝抗氧化物例如維他命E、D及綠茶等飲品,減緩肺部老化。雖然現今菜瓜布肺的治療有長足進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仍是影響疾病預後的重要關鍵,呼籲咳嗽、疲累、容易喘持續兩個月未改善的民眾,應至胸腔內科做進一步診斷,並請醫師做聽診檢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3-01 養生.運動天地
健康醫點靈/增強免疫力 醫師:通風處運動
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規律適度地運動,有助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哪些運動適合疫情期間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說,台灣尚未爆發社區傳播,只要是在通風處進行的運動都很適合。董氏基金會則建議銀髮族,每周5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伽。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至少連續10分鐘;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不列入計算,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和人輕鬆談話,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過,時有民眾運動到一半昏倒送醫,郭鐘太表示,運動強度要拿捏好,最怕超過臨界線,造成身體機能受損;各種急診個案中,以心血管疾病最緊急,多數猝死均與心臟問題攸關。郭鐘太指出,運動時應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如有喘不過氣、暈眩、中暑,就應立刻停止,尤其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天氣急劇變化,更要保守評估,不適合運動時千萬別勉強。他建議民眾透過7個問題自我檢視,適用15至69歲的人簡易自我評量,以下問題只要有1個是,進行強度較強的運動前,就應詢問醫師意見。7個問題包括:1.醫師是否建議心臟有問題,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感;3.過去幾個月未活動時是否出現胸悶情況;4.是否曾因暈眩失去平衡或意識;5.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是否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需服藥(醫師處方);7.是否知道自己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
-
2020-02-28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放任肚子凸出!8危險因子恐讓你走上洗腎人生
50歲陳先生事業有成,但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病史,健檢報告也呈現血液尿酸高合併腎功能下降,無奈長期應酬頻繁,沒有定期追蹤,僅痛風發作時服用止痛藥,直到近期痛風頻繁,被告知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才配合醫囑治療,調整飲食習慣,所幸各項指數已控制良好,腎功能也無惡化跡象。 以陳先生為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表示,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包括未控制好的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若不改善既有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日後腎功能恐會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 李其育強調,現代人生活忙碌、有繁多交際應酬,常會忽略身心健康,導致肥胖人口持續增加,出現許多「小腹婆」、「富爸爸」等腎臟病潛在患者,尤其中廣型肥胖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 因此,除了控制高尿酸的問題,飲食方面,必須先戒酒,並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例如餐敘免不了的下酒菜小魚乾,其內臟亦含大量膽固醇,故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止痛藥物攝取,才是預防腎功能惡化的長遠之計。 李其育也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延伸閱讀: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肚子痛卻說不出是哪裡痛? 看醫生時必答4個問題揪兇手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
2020-02-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慢性病患者無止盡的漫漫長路…長期吃藥會洗腎嗎?
對於許多慢性病患者來說,彷彿就像走在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單行道。我了解這樣長期用藥,不管是對患者本身或家屬來說都是容易感到灰心的。或許初期還會積極吃藥治療,但當時間一拉長,就會開始出現「不想一輩子吃藥」、「反正吃不吃藥都好不了」、甚至是「吃太多藥搞不好還要洗腎」的想法。我常常笑說,治療慢性病患者最難的地方是「說服」,由於目前很多老一輩的人心中還會有「長期吃藥會洗腎」 的想法,所以每次聽到需要長期吃藥,都會馬上搖頭拒絕,深怕自己吃藥吃久了無法停止,甚至需要洗腎,但事實是如此嗎?今天就先來簡單和大家分享吃藥到底會不會洗腎、以及該如何正確吃藥!【長期吃藥會洗腎嗎?】當任何藥物吃下肚,都是靠肝臟或腎臟來代謝掉。基本上只有藥物濫用才會導致洗腎,像一般慢性病的治療,醫師都是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只要按藥囑服用,不要自己額外亂吃,就不必擔心會導致洗腎。但如果今天因為不想吃藥,導致糖尿病、高血壓沒有控制好,反而更傷腎!簡單來說,當高血壓惡化,會導致動脈硬化、血液循環變差,導致腎功能惡化。而長期血糖過高,可能會導致腎絲球病變,嚴重者就可能要洗腎。所以想要遠離洗腎,就要先吃藥控制好慢性病,同時日常中也要留意以下幾點:1.不要自行到坊間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服用2.勿過度濫用止痛藥3.多運動並控制體重4.飲食上以原型食物為主,烹調方式盡量少油、少糖少鹽,少吃加工食品。治療慢性病的路雖然漫長,但只要和醫師好好配合,定時服藥並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就可以找回更好的生活品質!來源出處:永蘊聯合診所 https://www.facebook.com/yyclinic/
-
2020-02-27 癌症.抗癌新知
雞尾酒化療 膽道癌治療新曙光
高度惡性的膽道癌治療露出曙光!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運用現有化療藥物,研發Gemcitabine、Oxaliplatin、S-1和leucovorin合併使用的膽道癌雞尾酒療法之臨床試驗,預計收案92名膽道癌患者,為國人量身打造本土的膽道癌治療策略,希望提高台灣膽道癌病患存活率。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肝表面的微膽管開始,匯集成小膽管、肝內膽管,再伸出肝外,合成總肝管,匯合膽囊之後,成為總膽管,最後穿過胰臟,將膽汁導入十二指腸。膽管癌絕大多數來自膽管內上皮細胞的惡性變化,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大多數患者發生膽管癌找不出明確的致病原因。依據衛福部105年癌症登記統計顯示,膽囊及肝外膽道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8位、女性為第17位;而新診斷的肝內膽道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於癌症排名,男性為第15位、女性則為第14位。肝癌外 最常見肝內原發癌症事實上,肝內膽道癌是僅次於肝癌,最常見的肝內原發癌症,一年約有接近600位新診斷的個案。膽道癌通常難以早期發現且惡化迅速,早期膽道癌雖然可以手術切除,但是只有三到四成病患有機會使用手術治療,就算可以開刀,術後一年復發也超過一半,若是到了第四期才被發現的患者,五年存活率低於5%。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姜乃榕指出,肝內膽道癌在臨床上較常與肝癌混淆,若是病患沒有進行病理切片,往往被當作肝癌而以射頻燒灼術或血管栓塞治療。她相信,國內的肝內膽道癌病患人數被低估。過去 手術是唯一治癒方法過去,手術是膽道癌唯一可以治癒的方法,放射治療也是輔助的治療策略之一,但是效果也不佳。姜乃榕指出,Gemcitabine、Cisplatin、Oxaliplatin、S-1這幾種化療藥物本來就是用來治療膽道癌,過去多分階段使用。在團隊過往的研究發現,使用多種化療藥物(Gemcitabine、Oxaliplatin、S-1、leucovorin)合併的雞尾酒療法,可以有效使腫瘤縮小及提高胰臟癌病患的存活率,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歐洲癌症雜誌」。透過化學治療,原本無法切除的膽道癌也有機會手術切除!一名護理長被確診為膽道癌時,已無法開刀,而且因為膽道阻塞需要放置引流管。但她膽汁引流後,開始接受雞尾酒化療,努力配合化療一年後,發現腫瘤縮小且穩定,此時再進行手術,搭配淋巴結廓清術,切下四分之一的肝臟,終於得以延長生命。姜乃榕說,亞洲人膽道癌盛行率比西方國家高,過去沒有太好的治療策略,病患若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應積極嘗試新的治療方法,目前除雞尾酒化療外,也有合併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可以為本土病患帶來一線生機。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將於3月28日共同舉辦「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姜乃榕將以「消化道治癌新趨勢:膽道癌」,介紹膽道癌最新治療方法。
-
2020-02-27 科別.皮膚
戴口罩沒控油 小心口罩痘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搭乘捷運、出入公共場所,幾乎人人都配戴口罩。皮膚科醫師表示,門診已陸續出現「口罩痘」的患者,比以往增加約一成,呼籲工作環境或是日常需長時間戴口罩者,應減少化妝、注意保濕、做好控油,每天清潔臉部兩次,避免「口罩痘」出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引碩表示,長時間配戴口罩,口罩與臉部的摩擦再加上悶熱,都會使臉部皮膚失衡,特別是原本就有酒糟、粉刺的民眾,臉部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會更凸顯原先的皮膚問題。張引碩表示,配戴口罩仍需要看時機,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雖不斷增加,但民眾無須恐慌到隨時隨地都戴著口罩,運動時或位處空曠處也配戴口罩,則是完全沒有必要。避免口罩痘出現,張引碩提出三大原則,第一為維持口罩配戴原則,目前建議當進出醫院、處於人潮擁擠空間、慢性病或免疫力不佳民眾才需配戴。其餘時間,若是健康人則無需戴口罩。第二為定時保持通風,當覺得悶熱時,可走至相對空曠處,讓自己以及皮膚透氣,一旦臉部已經出油,可使用吸油面紙擦拭,但不建議臉部一油就洗臉,過度的清潔與搓揉,反而會破壞皮膚的油脂分泌,皮膚過乾,皮脂腺反而會分泌更旺盛,建議一天維持洗二次臉的習慣即可。第三為避免濃妝,外出建議以淡妝為主,加上可以使用清爽的乳液,讓臉部的肌膚能維持一定的濕度,才能避免油脂分泌旺盛而長痘痘。張引碩表示,部分口罩痘是酒糟肌惡化,可透過藥物控制,其餘的痘痘則可用外用A酸改善。他呼籲民眾別自行認定疾病,若仍有類似情形出現,應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