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803
筆 文章
-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疫情6月前難趨緩 未來4月恐奪逾8萬命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資料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接下來4個月恐會在美國奪去逾8萬1000人生命,且6月前疫情恐難消退。路透社報導,全美住院病患人數預估將在4月第2週飆上顛峰,部分州的時間點可能會略遲。根據這項分析報告,7月底仍可能還有人會死於新冠肺炎,不過死亡人數最晚6月會低於一天10人的流行疫情標準。這項運用政府、醫院和其他來源資料的分析預測,美國新冠肺炎病故人數範圍甚廣,從最少約3萬8000人到最多約16萬2000人。領導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主任莫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造成數字出現如此大差距的原因,部分是由於病毒在不同地區傳播速率迥異,專家仍在想辦法解釋原因。莫瑞說,這代表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實施的時間可能需要比原先預估的還長,不過若美國能對病人實施更有效率的篩檢和隔離檢疫措施,那麼最終也許可以放寬相關限制。這項分析也凸顯醫院將面臨的沉重負擔。疫情顛峰期間,患者人數可能比可用病床數量多6萬4000,且需要使用約2萬台呼吸器。紐約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呼吸器已經逐漸出現短缺。莫瑞表示,病毒在加州擴散速度趨緩,代表病患人數高峰點可能落在4月底,加州的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將有必要延長實施。他還說,路易斯安那州和喬治亞州預估將出現高傳染率,可能對當地醫療系統形成特別沉重的負擔。這項分析是在假設人人都有密切遵守聯邦、各州與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做出。莫瑞在聲明中表示:「民眾如果愈來愈沒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或其他預防措施,大流行疫情趨勢將出現變化,而且是嚴重惡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資料,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病例8萬5505例,1290人死亡。
-
2020-03-25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可能導致肺纖維化 醫師告訴你有這症狀要注意
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個病名,但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肺部發展出許多疤痕組織而影響氣體交換能力,導致肺部功能逐漸惡化,使患者呼吸困難,預後相當不好,目前醫學界尚未了解肺纖維化的確切病因。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介於50到70歲。全世界約有五百萬人患有特發性肺纖維化,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正常肺部功能:空氣進入體內經過氣管、支氣管,最終抵達肺泡。肺泡壁很薄,周圍密布微血管。氧氣在此擴散進入血流,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則回到肺部呼出。萬一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肺部變得像菜瓜布一般粗糙,不再有彈性。堅韌的纖維組織阻礙氣體交換,使身體雞以獲得氧氣,也無法排除二氧化碳,肺部失去功能。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會怎麼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最常表現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倦怠。 隨著疾病持續進展,會出現發紺,杵狀指,身體逐漸消瘦。若肺部功能持續惡化,心臟功能亦會受到影響。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原因至今仍無法斷定,但可能和抽菸、空氣汙染、病毒感染、胃食道逆流、基因等原因有關。若有症狀後,該做什麼檢査?假使醫師聽診聽到爆裂音,懐疑患者罹患肺纖維化,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査肺部的細微變化。若無法由影像確診,則需要進行肺部切片,用手術取出部分肺部組織,放到顯徼鏡下檢查肺部構造。確診肺纖維化後醫師會確定患者肺部功能好不好?!因此會安排肺功能測試及檢査動脈血氧濃度來了解患者的狀況。該如何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目前醫學無法根治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接受治療能減緩疾病進行並提高生活品質。● 服用藥物:目前有能夠延緩病程的藥物,科學家也繼續努力開發療效更好的藥物。● 補充氧氣:補充氧氣增加血氧濃度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並減少低血氧帶來的併發症。● 肺部復健:透過運動增強耐受力,學習呼吸技巧讓肺部運作更有效率,也要攝取均衡營養。● 移植肺臟:若各種治療方式已無法幫助患者,手術移植肺臟是最後的選項。除了要按時服用藥物以外,患者還需記得戒菸、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並定期接種疫苗減少肺部感染。提醒各位,假使患者有胸部疼痛不適、呼吸過於困難、發燒、體重下降太多就要趕緊就醫。特發性肺纖維化是容易持續悪化的疾病,唯有認識疾病丶配合治療及持續復健,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3-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市售感冒藥無法縮短病程 藥師:5種人不建議自行服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發燒、咳嗽、喉嚨痛,這些是常見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不管是感冒或流感,都有這些不適症狀,讓許多患者搞不清楚自己是罹患哪一種疾病。藥師提醒,若持續發燒、全身性肌肉痠痛就是流感典型症狀,務必積極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藥師陳鳴翰表示,感冒係由鼻病毒等多種病原感染引起,症狀為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通常5至7天就會痊癒。至於流感則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病程進展快速,症狀更厲害,包括頭痛、持續性高燒、全身性肌肉酸痛或導致嚴重併發症,必須儘速就醫,否則恐有致命危機。感冒為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治療藥物,需靠人體自身免疫來對抗病毒。大部分市售感冒藥屬於成藥、指示藥,常見類別為綜合感冒藥、鼻炎錠、止咳錠、感冒熱飲、感冒液等,成分大同小異,通常只是配方項數和劑量的增減。陳鳴翰說,市售感冒藥只能症狀治療,內含止痛退燒成分、止咳成分、抗組織胺(緩解過敏及流鼻水)、緩解鼻塞等成分,可降低不適症狀,緩解發燒及疼痛,但無法縮短病程。若持續服用感冒藥,或休養後病情仍持續惡化,需考量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感染症的可能,應及早就醫。至於高齡、嬰幼童、過度肥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低下者等,如有感冒症狀,不建議自行購買或服藥,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治療。部分感冒成藥則特別標示鼻炎或止咳,主成分可能相對單純,配方則是特別針對其標示的症狀。陳鳴翰建議,挑選市售感冒藥品時,可諮詢藥師,挑選適合自己的藥品,並提出感冒自我照護7要訣:1.多休息、多喝水,避免過度勞累,睡眠充足。2.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應遮掩口鼻。3.不要隨便服用偏方,也不要吃別人剩下的感冒藥,以免無法對症下藥,甚至產生副作用。4.服用市售感冒藥後,卻無法治癒或縮短病程,就要及時就醫。5.若感冒好轉、症狀緩解,可視情況停用一般感冒藥。而醫師開的藥物應按時服用,如果含有抗生素需配合完成療程。6.就醫時清楚交代感冒症狀、時程,並說明過去病史與是否有藥物過敏。7.感冒後切勿密集求醫或更換醫師,以免重複用藥增加治療難度。(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乍暖還寒咳不停? 試試5大經濟實惠蔬果止咳祛痰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手術之憾 醫嘆:重症機率僅1%…
國標女王劉真辭世令人不捨,她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接受傳統手術,但術後心臟功能恢復不佳,且陸續發生腦部栓塞與出血,最終經救治無效。專家遺憾表示,這項手術已是常規手術,但醫療技術還未進展到零風險,「即便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只有1%,落在哪個病人身上,對該名病人而言都是100%」。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人體內的四片心臟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與三尖瓣,它們能協助控制全身血流方向。瓣膜狹窄的成因可概分為年長型與年輕型,年長型患者可能早在年輕時就因感染造成慢性發炎、破壞瓣膜,以致老後瓣膜打不開,造成瓣膜口狹窄的現象。年輕型患者可能源於先天性瓣膜異常。先天性二瓣化畸形 隨年紀惡化一般人的主動脈瓣有三瓣,少數人可能先天性二瓣化畸形、瓣膜容易打不開。已知自身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年長者如發現有輕度至中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也應每半年至一年追蹤,重度者則須直接手術治療。黃建龍表示,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有效治療是以外科方式置換主動脈瓣,分為傳統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兩者成功率都超過九成五,造成嚴重併發症,如中風、心肌梗塞與急性心衰竭等機率在1%至3%之間。臨床上依據患者年齡與身體狀況作建議。主動脈瓣狹窄 兩種手術成功率都高傳統手術需要鋸開胸骨置換主動脈瓣,手術傷口大且復原時間較長。TAVI則是經由導管將瓣膜支架置入主動脈瓣部位,將原來病變的瓣膜向外撐開,讓植入的瓣膜取代原有瓣膜而恢復正常運作,侵入性低、術後恢復時間快,「但唯一沒有辦法保證的是,這項手術所置換瓣膜年限有多久」。黃建龍說,全世界第一例TAVI手術在2010年由法國執行,國內2012年首度引進,因此接受這項微創手術的患者,其後續的狀況只被觀察了不到十年。如果瓣膜無法久放,年輕患者未來就可能再接受第二次置換術。年輕患者 臨床常建議傳統手術臨床上通常建議年輕患者進行傳統手術,實證資料顯示術後瓣膜可用15至20年,使用金屬瓣膜者更有機會不用再開刀置換瓣膜。但想生小孩、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者不宜使用金屬瓣膜,必須採用動物瓣膜。80歲以上、肺功能不佳而不適合全身麻醉者,則建議接受TAVI。黃建龍說,很多醫院心臟外科每個月都會執行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頻率甚至更高,但即使已是如此常規的治療術式仍有風險。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癱瘓呼吸系統 康復醫師現身說法
「得新冠肺炎比我分娩還難受!」曾任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主席、現年60歲的克萊爾·格拉達博士歷經新冠病毒陽性確診,在完全康復後分享親身經歷說,「這是我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體驗。」她表示,新冠病毒複製能力強大,快速取代呼吸系統原本功能,是讓人體迅速惡化的主因。病毒複製接管細胞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格拉達確診後,開始思考病毒如何攻擊她的身體,以及為什麼讓人感到如此難受?為什麼會發燒和咳嗽?為什麼有些人會腹瀉?她說, COVID-19需要宿主,病毒基本上是一種遺傳物質,為了繁殖,它必須入侵生物的身體,沒有宿主的病毒將會自然死亡。「病毒與細菌不同,它不需要吃,喝,排泄廢物或休息。」格拉達強調,病毒只有一項工作,那就是通過複製自身來進行增殖,但必須找到合適的宿主後才行。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吸入後,病毒會迅速散播到喉嚨和鼻子後方的粘膜,此時病毒將接管人們的鼻腔通道細胞,停止執行原本的功能,專注於製造更多的病毒。免疫反應未必有害根據《Up News Info》報導,格拉達指出,「感覺到疼痛,表示細胞處於被破壞的窘境中。」當免疫系統意識到體內有異物,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識別它並開始反應。名為「熱原」的化學物質會通過免疫系統釋放,大腦升高溫度,發燒到攝氏37.8度或更高。發燒有助於機體觸發免疫系統的其他部分開始工作,並為病毒創造不利的環境。值得慶幸的是,發燒、咳嗽和喉嚨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緩解症狀的徵兆,在5到7天內免疫系統就能夠消滅病毒,達到康復。隨著新冠病毒攻擊肺部範圍擴散,肺部會發炎並開始充滿液體和膿液,形成肺炎。如果肺部進一步膨脹並充滿更多的液體,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器,如果肺部抵抗失敗,恐有死亡的危險。不過,格拉達強調,大多數人會從輕症至中症中漸漸康復,並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24 科別.精神.身心
20歲少女罹病後打亂人生規劃 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她是Shane,今年20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17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Shane從5歲時開始就有幻聽、10歲出現幻覺。「我大概知道,自己會感受到一些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事物,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有陰陽眼。」Shane笑著說。從小Shane就自認是個努力又認真的人,幻聽和幻覺,不至於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於課業上、滑板社、科展競賽及課外活動,Shane一直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到高二時,她突然就覺得沒辦法了。情感型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為大腦在處理思考與記憶的功能損毀,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幻聽,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就能窺見一二。但Shane的狀況,卻又有些不同,她是「情感型思覺失調」。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情感型還會綜合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而Shane的狀況,比較偏向憂鬱症。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滿衰小的「當時最讓我困擾的是我躺在床上沒有辦法唸書。」「因為我對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忍受自己在床上耍廢。我明明手腳沒有斷掉,但就是站不起來、也睡不著。」「我覺得自己很爛、很廢,怎麼可以這麼頹喪?但當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時,我很生氣、很絕望。」生病打亂她的人生規劃,後來她休學了一年,復學後考進了志願生科系,一個星期就又休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我會幹嘛這些改變,不過是Shane三年間的冰山一隅。她說從前的自己,是一個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但17歲以後,她便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自己會幹嘛。連自己的髮型都無法預測。「基本上我的朋友對於我的打扮,已經不會再受到驚嚇了。他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或是穿著髮型,都是一直在變動的人。」變動中的不變 友情無價 講到朋友時,Shane臉上的烏雲瞬間散開。她說高中休學那年,是朋友們經常找她耍廢、騎車載她出去玩,她才能找到維持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去年7月,Shane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況惡化,到精神病院住了一個禮拜,朋友們為了能夠輪流陪伴她,還開了一個共用行事曆,將探病時間排得滿滿的,所有時段都有不同人陪伴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大家給我很多愛。」「一路上從狀況很糟到現在,支撐我到現在還沒有死掉的,是我的朋友們。」Shane這麼說著時,眼神裡看起來,也充滿著愛。(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 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家人疑失智 建議及早就診評估
醫界推估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7萬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建議如果家屬有疑慮,可帶長者到醫院診斷評估,才能及早規畫治療。「醫師,我爸爸最近晚上都不睡覺,在房間走來走去」、「婆婆懷疑我在飯菜中下毒,最近都不吃我煮的東西」…如果發現家中長者有類似情況,可能已罹患失智症。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突破14%,從高齡化社會跨入「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超過20%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界指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為8%,失智人口推估目前已超過27萬人,但民眾對失智症了解仍相當有限,常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一部分,而非疾病,普遍缺乏對失智症危險因子的認知,常導致延誤就醫。曾杏榕表示,失智症除造成記憶功能減退,常會合併其他行為與精神症狀,包括情緒起伏變大、睡眠情形惡化、妄想或幻覺等,將造成患者生活功能退化及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曾杏榕說,如果家中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建議及早至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就診,藉由醫院團隊完整評估,可及早介入失智症治療,協助辨識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減輕患者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符合失智症藥物適應症患者也可獲得藥物治療,延緩失智症進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3-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不能自費採檢有原因 條件一次看懂
新冠肺炎延燒,不少人希望普篩、自費採檢,指揮中心都未點頭,主要就是擔心偽陰性患者成防疫破口,但對於有疑似症狀者也採取相當寬鬆的採檢條件,避免任何漏網之魚。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延燒全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大幅放寬採檢條件,但隨疫情延燒,很多民眾即便沒有出國,看著連日飆升的確診數字也感到心驚驚,不少民眾希望比照韓國全面篩檢,也有人開放自費採檢的聲浪傳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不會跟進韓國普篩,尤其台灣疫情仍在可控制範圍內,普篩、自費篩檢只會增加「偽陰性」個案,不僅不利防疫,反而可能造成防疫漏洞。他以鑽石公主號郵輪為例,日本最初篩檢部分個案,發現旅客陽性率相當高,因此決定對全船旅客進行篩檢,有部分旅客檢驗當下可能因病毒量低、得到陰性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偽陰性」患者,這些人自認安全便到處趴趴走,一旦病毒量變高,反而成為傳播者,導致全船有近2成旅客感染。正因如此,經專家多次討論,仍將採檢條件鎖定為高風險對象,並大幅放寬採檢條件,疑似症狀者(非確診者)也依風險高低分為2大類進行通報,分別是風險較低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通報以及風險較高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有2點通報定義,一是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且醫師高度懷疑為新冠肺炎者,二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者。醫師收治這兩類患者後,可進行一次咽喉擦拭液採檢,沒有肺炎的患者採檢後可直接回家自主健康管理,檢驗結果出爐前不可外出,若檢驗結果為陰性則繼續自主健康管理,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則立即住院隔離。至於一開始就有肺炎者,或從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國家返台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者,一律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按照原本規定,患者出現症狀後必須立即住院隔離,等待二次採檢陰性後,才能回家繼續居家檢疫。莊人祥說,考量國內境外移入病例數激增,指揮中心已將全球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三級,即全球均為新冠肺炎疫區,為了避免症狀輕微的疑似病例塞爆醫院,已立即調整相關規定,凡是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者,而且家中同住者沒有老年人、心肺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只要到醫院進行一次採檢,就可直接回家居家檢疫或隔離,採檢後就能直接回家隔離或檢疫,除非確診或症狀惡化才需住院或安排二採。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義情不妙!單日新增627死亡病例 旅義台人靠視訊解鄉愁
10度微涼氣溫,住家庭院的義大利玉蘭開得正美,同樣宜人的3月天,今年義大利空氣瀰漫一股不尋常的沉。距離米蘭40公里外,同屬義北倫巴底省的貝加莫是疫情重災區,大量遺體擠滿醫院太平間,當地火葬場運作達到極限,甚至出動軍車,將棺木送往其他城市處理。旅義25年的室內設計師楊仲儀說,在疫情前途未明下,多數義大利人仍保持信心,最讓她難受的是,無法照原定計畫返台探視年邁的父親,只能透過視訊解鄉愁。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疫情如野火延燒摧折經濟、性命,義大利今天通報創紀錄新增627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儘管政府拿出措施遏止疫情擴散,但大流行仍加速蔓延;根據通報數據,義大利死亡病例增至4032起,超越大陸,成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確診病例則攀達4萬7021起。楊仲儀今年1月底曾返台探親,那時台灣確診數在個位數,17年前抗SARS的經驗是記憶深刻之痛,台灣人對防疫步步為營。當時人義大利對疫情的態度,普遍認為這是「亞洲的流行病」,沒有太高警覺。義國疫情的壓力鍋,是在2月22日北義一個小鎮群聚確診後掀開,政府祭出封閉措施,宣布關閉學校、非民生必須的店家,取消大型活動及體育賽事等,要求居民避免外出。隨疫情惡化,封城令擴及全國6千萬人。義大利總理孔蒂日前宣布3月10日起實施全國封城令,除工作、健康或緊急狀況外不得外出,全國學校停課至4月3日,博物館、體育館、游泳池、劇院、娛樂場所等全部關閉。禁止舉行婚禮、葬禮等儀式,也暫停教堂內的彌撒等宗教活動。由於疫情未見緩解,楊仲儀說,義國政府正評估停課期限可能再延長1個月。楊仲儀談到,義大利封城建立在公民自律基礎上,居民如有需要外出,隨身攜帶證明文件,解釋自己是因為工作、探親、就醫、返家等理由而出入城市,仍可放行。民情與慣性成為防疫一大挑戰。楊仲儀說,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喜愛聚會,被禁足宅在家是件痛苦的事,因此總理孔蒂宣布禁令時,語重心長呼籲「我們的習慣必須現在改變,馬上適應這樣的嚴格措施,我們才會成功。」外界以人間煉獄、義大利的武漢來形容貝加莫,抗疫期間,壓力最大的莫過於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楊仲儀說,病人太多,有醫院在急診室外闢建檢驗區,也有將展場改建為臨時醫院,義國政府日前緊急頒布動員政策,宣布豁免半年後的「醫師資格考」,全國1萬名應屆畢業醫學系學生直接取得資格,填補照護能量。楊仲儀指出,義大利整體醫療體系完整,災情嚴重的倫巴底省算是富庶區,為將珍貴資源優先留給「最有可能救活者」,其次是給「餘命較長者」,醫護人員不得不做出救誰捨誰的煎熬決定。讓人不捨的是,義大利確診案例中,約有8%是醫護人員,可能缺乏足夠防護,不幸遭感染。楊仲儀觀察,義國疫情遠較歐洲其他國家慘烈,人口老化可能是原因之一,根據義大利官方公布的資料,死亡案例中約9成患者有其他疾病。確診案例中,女性約占3成、男性7成。米蘭名店街區就像一座伸展台,吸引穿著時尚的男女,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餐館和酒吧裡,總是少不了年輕人相聚狂歡。最近的義大利,街道、廣場、公園、沙灘全是空蕩蕩,好像戰爭電影中的場景,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楊仲儀說,天性樂觀的義大利人,雖然有不安,但沒有恐懼失措,畢竟防疫大敵當前,共同敵人是病毒。有民眾發起在陽台隔空合唱、演奏樂器,藉此相互打氣,也有人發起鼓掌行動或掛布條,感謝前線醫護人員等無名英雄,逆境中展現義式熱情,共度艱難時刻。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五字訣 提早運動保肌抗病
癌友在治療期間常會因食慾不振造成體重下降,影響後續治療,因此營養補充就成了患者最煩惱的事,實際上癌友只要詳記五字訣「E早蛋適熱」,也就是補充EPA抗發炎、營養介入要提早、蛋白質攝取不能少、適量的醣類及脂肪、熱量足夠最重要。不過,醫師也提醒,除了補足對的營養外,復健運動也要愈早愈好,維持肌肉量才能支撐身體的功能。癌症營養近年觀念大躍進,癌症病人更需要均衡營養,最主要就是整體熱量要足夠,嚴重營養不良者一天可能需要2000大卡,蛋白質一天約2公克/每公斤的補充,EPA建議每天補充2公克,有抗發炎作用又能減少肝臟負擔,若患者有粘膜修護的需求,可額外補充麩醯胺酸等營養素。近年營養補充也更細緻了,在臨床上也會依病人狀況進行微調,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舉例說明,在加護病房裡若患者有發燒敗血症的情形,一開始反而不會給太高的熱量,約1000大卡到1500大卡即可來避免病情惡化,建議仍以灌食由腸胃道吸收為主。實際上,有些一般患者可能會想採取低醣飲食來餓死癌細胞,但癌細胞不止攝取葡萄糖、乳酸、脂肪酸等,恐怕低醣飲食還沒餓到癌細胞,就會因正常細胞能量不足,造成患者體力不佳無法繼續治療。最新的研究也發現醣類佔總熱量40%以下的低醣飲食,及醣類佔70%以上的高醣飲食,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原因在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同時會減少根莖蔬果攝取量,反而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取會增加,會刺激加速發炎路徑,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死亡風險是最低的;至於脂肪的比例也得適量,太高的比例會有假性飽足感,反而造成癌友厭食的狀況。而補充較高之蛋白質也是癌友需要的,但很多人會以雞精或蛋白粉等單一成份來補充,醫師其實不太建議,因為這些產品熱量不足,臨床證據也不足無法真的幫助到癌友。除了癌症營養在治療端的貢獻,近年醫界也發現肌肉量對於癌友們來說至關重要,肌肉量的維持是減少變成惡性體質的關鍵;而有研究指出,每日補充魚油EPA 1克的適醣適脂濃縮配方,相較一般濃縮營養品,癌友們的肌肉量維持的更好。而國外甚至有加護病房設置軌道供病患復健用,在台灣復健運動愈早展開也是醫界的共識。許瀚水說,有位換肺之患者在換肺前曾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超過兩年,在接受換肺手術後,雖血氧充足,但因過去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雙膝彎曲而無法伸直,於術後無法正常下床走動復健,後來就開始在病房內幫忙按摩、復健,4周後患者終於可以活動而出院,出院後兩周病患回診已可正常走路並且不需要氧氣補助。這幾年醫院之加護單位除了重視營養介入的時間點外也開始提早訓練肌肉,希望不要因肌少症產生惡性體質而影響身體功能。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警告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 張上淳:替代藥物很多
法國當局警告吃消炎藥恐惡化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症狀後,世界衛生組織17日建議,出現類新冠肺炎症狀的民眾切勿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說,關於WHO說布洛芬(ibuprofen)會讓新冠肺炎的人症狀比較嚴重,有些專家認為應該依據遵從WHO不要使用,也有專家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他強調WHO也是好意提出提醒,認為新冠肺炎支持性治療有很多替代藥物,研判對臨床影響不大。指揮中心再次提醒,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14天內如出現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儘速就醫,並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3-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3成癌友營養不良 嚴重影響治療成果
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其中以胰臟癌及食道癌癌、胃癌最高,營養不良的盛行率最高可達6成以上,而聯合報也曾調查,9成癌友營養不良或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食慾不振。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治療的副作用外也與發炎息息相關。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指出,近年癌症營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開刀前與後營養照護都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到病人預後。有一名胃賁門腫瘤的患者要手術,雖然患者有體重減輕情形,但血中白蛋白數值並未降低,醫療團隊評估後如期開刀做全胃切除,術後做了小腸造廔進行營養素的管灌,但營養狀況一直無法改善,後來發現腸子阻塞再度進行手術,但第二次手術因營養不良,病人身體無法負荷,食道小腸吻合處一直滲漏,最後不幸離開人世。另一名患者則是在一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照了X光後發現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肺癌;由於患者白蛋白下降,術前就開始補充營養,也順利開刀切除腫瘤,但醫療團隊發現術後患者營養狀況還是不好,直覺還有別的原因,後來又照了胃鏡做了切片才確認是胃癌第四期,患者最後也因營養不良病情持續惡化而過世。許瀚水指出,營養不良已證實會影響到治療結果,癌友營養狀況愈差治療副作用就愈多,以外科為例,只要患者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就建議補充營養,這些有嚴重營養不良者,需要積極進行術前營養治療,先補充兩週的營養素或一邊營養治療,一邊先進行其他治療,等營養狀況改善後才進行手術。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先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之後可再加上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魚油EPA,飲食中也要重視醣類與脂肪所佔的比例,許瀚水表示,營養現在也是治療的一環,也會就患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例如重症患者,若病患情況允許, 一天的飲食熱量可以提高到 2000大卡,如果吃不下,建議可搭配癌症患者專門使用的濃縮營養品來幫助快速達到熱量目標,在選擇方面,同樣要注意濃縮營養品的蛋白質、熱量、有無魚油EPA以及醣類與脂肪佔比是否適中。以往癌症營養,都排在藥物治療之後,但隨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愈來愈高,現在的治癌觀念對於營養補充越來越重視,醫界認為病人不能因營養不良導致變成惡病體質而過世。同時也是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許瀚水也認為,過往營養治療是屬支持性療法,但現在是治療的一環,營養補足且發炎狀態調理好對後續的治療才有幫助,預後的傷口復原、住院天數、體力…等都會比較好。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陳建仁再批WHO附和中國
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批評WHO秘書長譚德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昨天再發臉書抨擊世衛組織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未能及時撲滅武漢一地的燎原星火,以致釀成全球大流行,實在令人遺憾與哀傷。陳副總統昨天深夜在臉書以「從群體免疫閾(ㄩˋ)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 談武漢肺炎防疫策略」為題談英國的佛系防疫政策,文末,他再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蔓延全球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最初爆發地在中國武漢,根據「維基百科」的資訊,早在去年12月,武漢就有為數可觀的嚴重傳染性肺炎病例,也有不少第一線醫護人員發出警訊。陳副總統表示,可惜當時沒有做好確診病例的感染源回溯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檢疫、高風險群的減輕暴露;反而一再隱匿疫情以及人傳人的事證,再加上WHO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未能及時撲滅武漢一地的燎原星火,以致釀成全球大流行,實在令人遺憾與哀傷。針對日前英國政府宣布武漢肺炎防疫進入第二階段的「延緩階段」,主要措施包括:所有出現咳嗽和發燒等症狀的人必須在家隔離7天,7天之後症狀持續或惡化,再叫救護車送醫治療等3策略。副總統表示,這種鼓勵人民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的「低度防疫」作為,預期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herdimmunity)」,讓多數人得病產生免疫力,來遏止病毒的繼續傳播,而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專用於救治重症患者。英國總理說:「武漢肺炎和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沒有任何人對它具有免疫力!」還說:「更多更多的家庭,將會失去他們摯愛的人。」陳副總統的小女兒問說:「這樣做有道理嗎?英國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不就會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嗎?」他回說:「當然!如果要提高群體免疫力來阻斷傳染,根據目前武漢肺炎的基本傳染數 (basicreproduction number,R0)必需有29%-74%的人民得到感染,也就是全英國6600萬人當中,有1900萬至4900萬人感染,才可遏止病毒散播」。他表示,如果只對重症者(20%)檢測病毒,還是會有380萬到980萬名確診病例,數十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仍是世界第一。副總統說,有鑑於只是「減緩」而非「阻止」疫情傳播,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疫情,進而拖垮醫療照顧體系,英國又改弦易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包括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與旅行等。希望能夠藉此降低R0,使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壓在數千到數萬人左右。他解釋,R0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而且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general susceptibility,一般易感受性)的情況下,一個感染到某種傳染病原的人,會把病原繼續傳染給多少其他人的平均值。R0愈大代表傳染愈難控制,R0 ﹤1傳染病原將會在該地逐漸消失,R0= 1傳染病原會持續存在該地而成為地方病,R0﹥1傳染病原會在該地呈現指數增加而成為流行病(epidemic)。他並說,但是易感受人口數會慢慢因為感染產生免疫力,而逐漸減少,所以流行疫情也會減緩。當群體內具有免疫力的人數多於一定數目(herd immunitythreshold, HIT,群體免疫閾值),則流行病會轉為地方病或消失。他說,HIT決定於R0,HIT=1-(1/R0),換言之,R0愈高,HIT愈高,武漢肺炎的R0=1.4-3.9,HIT=29-74%,在沒有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當下,英國要藉全民自然感染達到HIT,確實不可行。反而必須透過確診病例的早期發現與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居家檢疫、高風險群的減少暴露來降低R0、減少疫災,等待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上市。
-
2020-03-19 癌症.抗癌新知
第三代肺癌標靶新藥 可望納健保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肺癌治療新發展,過去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因藥費昂貴,對多數病人來說負擔較大,曾傳出印度、孟加拉等山寨版藥物在台流竄,產生用藥安全及風險的問題。對此,中央健保署初步考量將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方案,對肺癌晚期病患是一大福音。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能用於第一線治療,而在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T790M突變時,也可以選擇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黃俊耀將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針對「長治久安: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進行講演。他指出,從健保資料庫2002到2008年分析,半數的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時間不到九個月,但隨著標靶藥物的問世,在基因篩檢確認有相關基因突變時給予治療,可以讓晚期肺癌病患的病情得到好的控制,以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基因會再突變產生抗藥性過去在2010年代,因為第一、二代EGFR標靶治療的出現,即使是第四期的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也得以延長超過兩年。但是癌細胞非常狡猾,基因還會再突變,病患終究會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始終無法超過三年。最新數據顯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使用在第一線治療,使得第四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首度超過三年,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相對於現在其他肺癌標靶藥物,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提供較佳的生活品質,對於腦轉移患者也具效果。討論治療目標勿失信心黃俊耀坦言,臨床上,當病患基因再突變而惡化時,病患往往因為病況惡化而放棄,非常可惜。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新突破,除了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失敗產生T790M基因突變患者新希望外,也針對一線用藥的患者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肺癌患者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的目標,千萬不要失去信心,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時間:3月28日(六)9時至16時50分論壇現場報名已滿,歡迎線上觀看直播防疫待在家直播線上看
-
2020-03-18 科別.骨科.復健
中年發福易造成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曝關鍵原因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經過數十年研究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中提到,內臟脂肪是造成生活習慣病的「壞脂肪」,絕對不能過度囤積。男性非常容易囤積內臟脂肪,這也是他們「中年發福的真正原因」。其實,內臟脂肪原本是身體所必需的脂肪。它能儲存熱量以供身體日常活動所需,同時將內臟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並作為緩衝以保護內臟不受到外來的傷害。男性活動力強,會不斷地反覆儲存及消耗熱量,因此需要更多的內臟脂肪,這也是為什麼男性容易囤積內臟脂肪的原因。內臟脂肪會直接反映生活習慣。高熱量的食物、不健康的飲食生活,再加上運動不足,很快就會囤積過多的內臟脂肪。不過,內臟脂肪雖然容易囤積,卻也容易消除。只要進行快走等持續性的運動,就能輕鬆地甩掉多餘的內臟脂肪。內臟脂肪最容易囤積的部分,就在「大網膜」( greater omentum)─懸掛於胃的下方,像圍裙一樣覆蓋著小腸和大腸─到包覆固定腸子的「腸繫膜」(mesentery )之間的地方。能調節身體機能的「脂肪激素」,是由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等脂肪組織所分泌的物質。脂肪激素當中擁有保護身體的「優質因子」,也有帶來損害的「惡質因子」。優質因子的代表是「脂聯素」及「瘦體素」( Leptin )。瘦體素除了可以抑制食慾,還能活化交感神經、燃燒脂肪,促進能量的消耗,進而預防肥胖。想要維持瘦體素的正常分泌,有兩件事十分重要:「細嚼慢嚥」及「攝取富含鋅的牡蠣及納豆」。用餐時間至少二十分鐘,慢慢享受吃飯的樂趣,就能提高瘦體素的分泌力。內臟脂肪也會分泌不少種類及數量的惡質因子。它們全都會降低胰島素的效率,造成高血糖、引發糖尿病;還會讓血壓升高、製造血栓,讓動脈硬化的問題更加惡化,當中還有會造成身體發炎、引發癌症的有害物質。 肥大化的內臟脂肪會強化惡質因子對身體的作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讓惡質因子處於優勢,抑制對身體有益的優質因子的合成。當內臟脂肪的細胞肥大化,就會變成惡質因子。雖然這個惡質因子與骨質流失的問題無關,但是目前已知內臟脂肪過多,也就是擁有啤酒肚的人容易骨骼脆弱,變成骨質疏鬆症。內臟脂肪囤積過多,會成為生活習慣病的起因,也會招致新型的骨質疏鬆症。骨骼荷爾蒙(骨鈣素)能縮小肥大化的內臟脂肪細胞,更能減少脂肪囤積,將它們轉為「好的脂肪」。(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類新冠肺炎患者 不要自行服用消炎藥
法國當局警告吃消炎藥恐惡化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症狀後,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建議,出現類武漢肺炎症狀的民眾切勿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法新社報導,法國衛生部長維宏(Olivier Veran)於上週末發出警告前,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一項研究提出的假說表示,服用諸如布洛芬等止痛消炎藥後,一種酶會被強化,可能會助長與惡化武漢肺炎感染情況。世衛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被問及這項研究時表示:「世衛專家正在研究,將會給出進一步指示,同時我們也建議,自行服藥時,寧吃普拿疼不要吃布洛芬,這很重要。」維宏先前發推文,提醒服用布洛芬或類似止痛消炎藥可能會加劇武漢肺炎感染症狀。他寫道:「如果發燒就吃普拿疼」。維宏強調,已經在吃止痛消炎藥的患者,要詢問一下醫生的建議。服用普拿疼必須嚴格遵照醫生的指示,因為吃太多的話會危害肝臟。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空汙增新冠死亡率?學者:需更多研究
空汙恐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歐洲公共衛生聯盟16日警告,空汙所導致的高血壓等慢性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過去針對SARS的研究也顯示,患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增加8成的死亡率。然而,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則認為,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的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空汙增SARS死亡率根據《華盛頓郵報》和《歐洲動態》報導,歐洲公共衛生聯盟警示,空氣汙染導致的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雖然目前尚未有探討新冠肺炎和空汙關係的研究,但過去曾針對SARS的研究顯示,患者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下,就比處於低度空汙的患者增加84%的死亡率。「暴露在空汙和吸菸的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伯恩斯坦認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呼吸內科主任卡爾斯頓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惡化因空汙造成的肺部損傷。缺乏因果關係然而,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指出,目前這個論述充其量只是合理的「假說」,背後只有兩項證據,一是針對新冠病毒「親戚」的研究,二是對新冠病毒和空汙致病機轉的「推理」。過去針對SARS或MERS的研究,僅發現肺炎和空汙之間具有關聯性,而不是「因果關係」。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症狀為肺炎,比較嚴重的出現急性呼吸窘迫(肺積水),而空汙造成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進入肺泡之後,吞噬太多懸浮微粒的巨噬細胞紛紛陣亡,增加肺部感染機率。漢塞爾表示,目前空汙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阻塞)的致病機轉已被科學界證實,而科學界也逐漸承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造成新冠肺炎患者更嚴重的症狀,但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還缺乏更直接的因果關係。【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堵疫情擴大 歐洲各國邊界管制一覽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大流行,疫情在歐洲有爆炸趨勢。為避免各國為防疫封鎖邊境恐阻礙物資與醫護流通,歐盟表示要提供制定邊境控管所需的相關指南。路透社報導,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今天表示,歐洲聯盟(EU)27個成員國需要確保貨物沒有阻礙的在歐洲各地流通。多國已經實施出入境限制:波蘭和捷克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奧地利關閉入境人數最多的瑞士與義大利邊界。以下為「富比世」(Forbes)整理的歐洲各國管制措施。●德國法新社報導,德國內政部長賽賀佛(HorstSeehofer)表示,德國16日上午起將恢復對法國、奧地利、瑞士、盧森堡和丹麥的邊境管制措施。管制措施將於16日早上8時(台北時間16日下午3時)起生效,貨運和跨境通勤民眾不在此限;德國公民和持有居留證的民眾也可返國。●希臘希臘今天表示,將禁止透過陸、海、空前往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此外也禁止往返西班牙的航班。希臘當局表示,僅貨輪和住在希臘的兩國公民獲准往返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希臘也將旅行限制擴及義大利,表示將禁止往返鄰國義大利的客輪,郵輪也不得停泊希臘港口。●烏克蘭烏克蘭國營鐵路公司Ukrzaliznytsia今天表示,將從17日起暫停所有國際客運列車。烏克蘭政府13日已宣布4月3日前禁止所有國際客機和外國公民入境。烏克蘭目前記錄到3例確診,其中1人命危。●奧地利奧地利恢復與義大利、瑞士和列支敦斯登接壤邊境的一般道路和鐵路管制,邊境檢查哨拒絕來自上述國家的車輛入境,連不作停留、純粹經過奧地利和運送物資的卡車都不得通行,往返義大利、瑞士、西班牙和法國的航班也暫時停飛。●捷克捷克從今天午夜起拒絕觀光客入境,捷克公民和持有居留證或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也不得前往疫情高風險國家,不過觀光客和學生得以離境。●丹麥丹麥4月13日前禁止所有旅客入境,不過丹麥公民和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不在此限。●愛沙尼亞愛沙尼亞要求今天起從高風險地區入境旅客必須自我隔離14天,疫區名單包括中國、韓國、新加坡、伊朗、義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瑞典和埃及。●芬蘭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砍掉許多飛往義大利、德國、克羅埃西亞和瑞典城市的航班,政府呼籲民眾非必要不要前往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部分地區,除此之外,芬蘭截至本週末生活依舊,沒有關閉設施場所,政府也沒有宣布全國性措施,不過部分城鎮和個別學校已自行選擇封閉。●法國法國目前尚未關閉邊境,不過隨著國內疫情急遽惡化、鄰國紛紛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法國寬鬆的邊境控管情況可能很快將出現變化。●匈牙利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匈牙利加強邊境管制,目前禁止來自義大利、中國、韓國和伊朗旅客入境。●義大利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10日凌晨起至4月3日止實施全國警戒、限制出入境。●馬爾他地中海島國馬爾他昨天起對所有觀光客強制實施14天自我隔離,此外也禁止來自義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和瑞士旅客入境。●荷蘭荷蘭到3月26日前禁止中國、香港、伊朗、義大利和韓國航班入境。●挪威挪威規定,除本國、瑞典、丹麥、芬蘭、冰島等北地國家外的所有人,只要入境就得隔離14天。北地5國以外的旅客,若非挪威居民,都被要求離境。●波蘭從今天起禁止觀光客入境,針對返國公民和居民實施14天強制隔離措施。波蘭在與德國和捷克接壤的邊境設置健康檢查哨,對經由陸路和渡輪而來的乘客實施體溫測量。●葡萄牙葡萄牙總理柯斯塔(Antonio Costa)今天表示,葡國將對遊客關閉與西班牙接壤的邊界,為期至少一個月。這項措施准許貨運和民眾為了工作跨越邊界,但不得進行休閒旅遊。●斯洛伐克中歐的斯洛伐克13日對外國人關閉邊境,國內3座國際機場也暫時關閉。●西班牙西班牙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當地時間16日上午8時將實施全國封鎖,國界仍維持開放。由於西班牙已成歐洲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政府表示將採取更大規模的措施,大幅遏止入境西班牙。目前還不清楚旅客境管措施以及豁免對象細節。●瑞士瑞士與義大利接壤的邊界將維持開放,但將進一步實施限制措施;瑞士也已暫停申根公約規定,加強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邊境管制。●土耳其土耳其當局宣布從15日起到4月17日止,暫停往返德國、法國、西班牙、挪威、丹麥、比利時、奧地利、瑞典和荷蘭航班,更早在3月初就停止往返義大利班機。●英國雖然英國遭多國禁止入境,卻沒有實施入境限制,僅要求從義大利入境的旅客自我隔離,其他疫區國家入境旅客若出現症狀也須比照辦理。
-
2020-03-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學者籲:新冠肺炎列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階段,但各國防疫手法及態度卻大不同。台大公衛學院呼籲,新冠肺炎應比照霍亂、鼠疫,升級為「國際檢疫法定傳染病」,全面提高各國防疫規格;我國也應明定新冠肺炎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強化官方控管力度。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新冠肺炎說明會。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表示,新冠肺炎已達全球大流行,部分國家如中國大陸、美國採取高強度防疫措施,但部分國家如英國,卻採「佛系防疫」不檢測、輕症不治療等,各國防疫手法及態度大不同。陳秀熙表示,部分國家放任新冠肺炎疫情,將加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惡化,全球抗疫戰線已出現漏洞。
-
2020-03-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硬皮症奪命主因 肺纖維化最大宗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的敏感時期,日前更有確診案例治癒後出現肺纖維化,肺纖維化可怕之處,在於它會阻礙肺泡間正常的氣體交換,導致肺功能下降,走路會喘、乾咳,且肺功能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更值得留意的是硬皮症患者,因為肺纖維化往往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纖維化是硬皮症患者致命主因臺灣國立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許秉寧教授說明,硬皮症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依疾病影響部位和範圍,分為局部性硬皮症及全身性硬皮症。局部性硬皮症僅會使患者身上一小塊皮膚產生硬化;而全身性硬皮症則會影響大片皮膚。許秉寧教授特別提到,因為硬皮症皮膚表徵比較明顯,所以通常會被大家留意和在意,忽略了真正導致死亡的其實是肺部的侵犯,像是肺動脈高壓與間質性肺病;其中,最常併發的間質性肺病就是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中有高達五成以上會併發間質性肺病,導致肺部發炎。當發炎進展到後期便會產生纖維化現象,重創肺部功能。硬皮症不僅要留意皮膚外顯症狀 更應留意肺功能狀況硬皮症進展雖然緩慢,但有相當高的機率會併發肺部疾病。初期併發間質性肺病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常誤認為是感冒,或是體力下降,因此輕忽長期乾咳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併發肺部疾病初期可能會有無痰乾咳症狀,接著是運動時呼吸困難,直至肺纖維化後期,即便在平地走動也會上氣不接下氣,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僅能臥床仰賴家人照料。期間若罹患流感或感冒,更會誘發肺功能急性惡化,加速侵蝕患者生命。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溝通安排肺功能檢測、肺部高解像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進一步檢視肺部功能與狀態。許秉寧教授語重心長地說,現代醫療雖不斷進步,但面對硬皮症合併有間質性肺病的患者,仍希望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一旦出現長達2個月的咳、喘現象,應立即告知醫師,及早檢查、治療,維持正常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0-03-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台大學者籲升級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階段,但各國防疫手法及態度卻大不同。台大公衛學院呼籲,新冠肺炎應比照霍亂、鼠疫,升級為「國際檢疫法定傳染病」,全面提高各國防疫規格;我國也應明定新冠肺炎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強化官方控管力度。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新冠肺炎說明會。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表示,新冠肺炎已達全球大流行,部分國家如中國大陸、美國採取高強度防疫措施,如封城、出入境管制;但部分國家如英國,卻採「佛系防疫」不檢測、輕症不治療等,各國防疫手法及態度大不同。陳秀熙表示,部分國家放任新冠肺炎疫情,將加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惡化。根據最新疫情數據,病毒不僅集中於重要交通樞紐國,健康醫療體系較落後的地區,如印度、非洲也陸續淪陷,且達到社區感染階段。這顯示全球抗疫戰線已出現漏洞。他表示,新冠肺炎防疫不可停留在「一國內政」的層次,應比照霍亂、鼠疫等,升級為國際檢疫法定傳染病,全面提高各國防疫規格,才可能達到全球防堵的效果。我國也應明定新冠肺炎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強化官方控管力度,相關居家檢疫、邊境管理等錯失才有法源依據。台大公衛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表示,疫情持續升溫,國人也應落實日常生活的基礎防疫,例如餐廳、公共場合應在公廁加註「如廁完應洗手」的標語,且配置洗手乳等。餐廳應減少自助餐的供餐形式,且收銀人員與送餐人員也應分流,降低傳染風險。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則表示,醫療院所尤其要極大化社交距離,民眾及醫護人員都保持1.8公尺的社交安全距離。為降低高齡者感染機率,他也建議醫院以遠距醫療來維持常態診療;慢性處方簽也應自動延長一次,並提供跨區取藥的服務,避免頻繁來往醫院。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藉由多數人感染達到群體免疫? 國內專家:風險很高
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傳出英國政府打算放任一般民眾染病,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國內專家表示,這般作法有理論基礎,但風險很高,可能引發國際防堵而嚴重影響經濟,且無法預測病毒是否會突變讓感染者無法產生保護性抗體,屆時不僅群體免疫幻滅,還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因此,台灣還能圍堵病毒時,應盡力圍堵。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部分病毒進到人體一段時間後會產生具有保護性的抗體,罹病後康復的人可以預防下一次的感染。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有這種特性,像是愛滋病毒就沒有,但目前看來,SARS、MERS與新冠肺炎等冠狀病毒均有這個特徵。因此,當這類流行病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社區流行時,執政當局可考慮讓輕症患者待在家休養、自行康復,過程中遇疾病惡化時才就醫。如此可避免輕症患者湧入醫院使醫療體系崩盤,也保全最需要治療的重症患者。陳彥旭表示,當一個社區擁有抗體的民眾占比達到六成、七成,約莫就能達到群體免疫,停止疾病流行。過去伊波拉病毒缺乏疫苗與藥物時,就有非洲國家封鎖境內部分區域,讓區域內的民眾交叉感染完,終止感染鍊。中國近日疫情趨緩,也有可能是因為有部分人民感染過,不過中國疫情實況仍應打個問號。被問及台灣何不現在就採取類似作法、藉此減少邊境管制與追蹤採檢等重大成本,他回應,這樣的措施風險很高,其一,此舉可能讓其他國家防堵我國、使台灣經濟崩盤;其次,病毒會突變,倘若病毒發生大突變、進到人體後不產生保護性抗體,這個作法就會失效,屆時恐招致更大災難。因此,陳彥旭認為,當一個國家還有力圍堵新冠肺炎病毒時應盡可能圍堵,包括拉高邊境防線、整備醫療體系、強化民眾衛教等;圍堵期越長,也越能爭取時間發展藥物與疫苗,且能等待觀察季節改變是否會減少傳播。
-
2020-03-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冠輕症轉重症 最快1周惡化
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五分之四的人只有輕微或中度症狀。如果病毒滯留在鼻腔和喉嚨中,他們頂多就是咳嗽和喉嚨痛而已。可是如果感染擴及肺部,病情就會如滾雪球一般,一下變得非常嚴重。在大多數情況下,病毒會先由鼻子開始,然後攻擊保護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如果它停留在上呼吸道,患者就會出現類似於普通感冒的症狀。他們雖具有傳染性,但仍可活動,仍可能出入公共場所。有10%至15%的中度病例中,病毒沿氣管向下,落到肺的外周,攻擊兩種肺細胞──纖毛細胞,以及產生黏液的細胞,這種黏液可以防止病原體並潤滑呼吸道。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研究冠狀病毒的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佛萊曼(Matthew B. Frieman)假設,COVID-19病毒會像SARS病毒一樣追捕纖毛。纖毛細胞會把如花粉或病毒之類的碎屑由肺部清除。如果它們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纖毛就會脫落,使患者呼吸道充滿液體和碎屑。到了這個階段,許多患者會呼吸急促,兩個肺葉都會發展出並不危及生命的肺炎,於是啟動免疫系統反應:免疫細胞充斥肺部,清除器官並修復損傷。但在嚴重的情況下,人體可能會過度反應,不僅殺死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也殺死產生黏液的細胞和纖毛等健康組織。結果造成更多的碎屑阻塞肺部,使肺炎惡化。於是病情由七、八天前的輕度感染,升級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嚴重肺炎。患者的病情會迅速惡化,需要維生系統支持對抗ARDS。即使病人存活,也通常會有永久性的肺部損傷。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預存腦本第一步!「防失智」也要護眼保耳力
失智症是大腦引起的,但如果只在意大腦那就錯了。除了大腦,也要檢查眼睛、鼻子、手、腳等其他部位的狀況。比方說,有失智症如果眼力又不好,很難自己走路。但只要把眼睛弄好,還是有可能自己走路。即使罹患失智症,如果能夠改善身體其他部位的衰退,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再從另個角度來看,不少本來以為是失智症患者,事實上只是眼睛和耳朵不好,大腦並沒有問題。以這層意義來說,確認各項感官功能是否正常,就非常重要。因為視覺和聽覺的衰退也容易引發失智症。在一份以25萬752人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若視覺、聽覺沒有特別的問題,失智症的罹患率是0.41%,若有聽覺障礙,罹患率為0.61%,約前者的1.5倍,若有視覺障礙,罹患的機率為0.83%,約為2倍。若同時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罹患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到大約3倍的1.27%。因此,最好可以盡早接受視力、聽力等感官功能的檢測診斷,讓感官功能維持正常,對預防失智有絕對必要 。到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與運動功能和失智症的關係如何呢?視覺與失智症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視覺。如果看不見,就無法透過眼睛得到訊息,因為透過眼睛進來的訊息量非常多,當龐大的訊息量被隔絕時,認知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進而引發失智症。有時我們並不知道眼睛失明是失智症造成的,還是眼睛疾病造成的。因為雖然訊息是透過眼睛進入,但使用這些訊息後會看到什麼東西,最終還是由大腦決定。因此,即使罹患失智症,還是要前往眼科確認眼睛是否有問題比較好。聽覺如果有聽覺障礙,就相當於認知功能老了6.8歲。所以老人很難對話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重聽,而不是因為失智。但多人都以為「上了年紀之後,聽力多少會變得比較差」,就置之不理。結果對話變得愈來愈少,若情況持續下去,就可能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而罹患失智症。因此,在失智之前或失智初期,最好可以到耳鼻喉科確認耳朵是否聽得清楚。觸覺觸覺與失智症的關係比較不那麼明顯。不過,許多人很容易把因觸覺而引發的問題行為歸因在失智症上。比方說,當手上握著的杯子掉在地上破掉時,大家通常會認為是「失智惡化的關係」,事實上,那也可能是因為觸摸杯子的手指觸覺變遲鈍了,或是拿著杯子的手指肌力衰退,所以才讓杯子掉在地上。嗅覺從失智症初期,嗅覺就會開始衰退。相較於視覺和聽覺,嗅覺的衰退比較不是那麼明顯,或許有人聽說過「香氛可以幫助預防失智症」,同理從嗅覺開始預防失智症也是一種辦法。只要使用精油、享受香氣,或是在平常用餐時,嗅聞剛煮好的料理就可以了。味覺味覺也會因為罹患失智症而衰退。相反地,味覺衰退也會引發失智症的症狀。味覺衰退後,吃東西就不再有樂趣,以致無法攝取足夠的飲食,也容易便祕,而這便祕正是失智症各種症狀的原因。例如,尋找廁所、因為便祕而焦躁不安的「徘徊」、突然想大便造成的「大便失禁」。此外,如果鹽分不夠多,味覺就會遲鈍,會導致偏食、營養不均衡等情況,這些當然也會對大腦造成影響。運動功能運動功能衰退會明顯加速失智症的惡化。睡眠障礙也是失智症會引起的症狀,但如果運動功能衰退,運動量減少,不太容易疲倦,有時也會睡不著。失智症也容易引起便祕和大便失禁,不過,運動功能衰退導致的運動不足,也會讓小腸無法充分運動,造成便祕或大便失禁。(本文摘自《失智行為說明書》,如果出版社)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科別.骨科.復健
棒式運動健身超夯 他姿勢錯誤卻成超痛的學生肘
南投25歲男子熱愛健身運動,常到健身房以手肘撐地練習棒式運動,想練出好身材。沒想到最近手肘疼痛,到南投醫院檢查,發現是左手肘鷹嘴突處有一囊腫,並有紅腫疼痛,手肘彎曲壓迫時會更痛,醫師診斷為鷹嘴突滑囊炎,又稱學生肘(student elbow)。物理治療師蘇煜華說,鷹嘴突滑囊炎原因可能是外力撞擊、長時間壓迫、感染或自身疾病造成。直接大力撞擊在鷹嘴突上,造成滑囊產生過多滑囊液並造成腫脹;長時間以手肘尖端支撐身體重量造成滑囊發炎。例如學生以手肘支撐在桌面上或不正確的姿勢做棒式訓練。一般要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才會有症狀產生。另外,外傷造成細菌感染如蟲咬、抓傷、刺傷等,而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造成滑囊發炎。若是因感染造成,臨床上建議用針頭將滑囊液抽出。去除液體有助於緩解症狀,並且可以檢查樣本,以識別是否存在細菌,以抗生素來治療感染。在確定感染類型之前,醫生可能會開抗生素,來防止感染惡化。至於非感染造成鷹嘴突滑囊炎,可用護肘、藥物、手術及物理治療等改善,醫師會依病人個別狀況給予適當治療。穿戴護肘可以保護傷處以免撞擊更加嚴重;口服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可減輕腫脹和緩解疼痛。3至6周後腫脹和疼痛沒有改善,可能建議從滑囊中將液體抽出,並向滑囊中注射類固醇藥物。而學生肘是長期姿勢錯誤造成,應避免做會痛或是以手持撐在堅硬平面上的動作。急性期時應冰敷,每次15分鐘,每天4至5次,穿戴彈性護肘,將腫脹處包覆加壓。另外,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可減輕疼痛,或以低能量雷射消炎止痛並促進癒合。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尿酸值變化大 使痛風發作
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當急性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晚上、半夜或清晨發作,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痛風和尿酸沒有絕對關係,高尿酸的人不一定會痛風發作,主要是因尿酸值變化太大才會痛風發作。一般抽血驗尿酸值7.0mg/dl以下屬正常,若超過則是尿酸太高,卻不一定會痛風發作,但如果尿酸值突然下降到4.0mg/dl,因尿酸值變化大就易痛風發作;若是身體突然缺水脫水,尿酸變化值變大時,也容易引發痛風發作。痛風發作急性期時,為了降低發炎、紅腫熱痛,一般以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為主要用藥,在急性期後再施行降尿酸藥物治療,以防止痛風反覆發作。有痛風的人、尿酸過高的人,飲食生活要特別注意,尤其含高普林或高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湯、內臟、豆類、種子類等,尿酸會偏高,要少吃,尤其啤酒是痛風殺手,最好不要碰,以避免痛風發作。痛風病人要適度的運動,並補充足夠的水分,每天做適量運動,在運動後喝水,可調節尿酸的代謝,使血中尿酸逐漸降低,尿酸穩定了,就不易痛風發作。(諮詢/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