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6
筆 文章
-
-
2020-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國從新冠狀病毒防疫成敗學教訓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川普身為全球首富國家的總統,他的愚腐、經常發表不實言論及挑撥種族及黨派岐異的行為,早已經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奇觀。因為美國穩固的政治系統,在他三年多來的總統任期,雖然風波不斷,整個國家也就這樣搖搖欲墜地度過來了。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不管他多少令人傻眼的行為,仍然維持在40-45%。但是新冠狀病毒防疫的敗筆,會不會是川普的阿基里斯脚踵(Achilles’ heel)?這兩天,接連接到台灣親友關心我的安危、又對美國的新冠狀病毒防疫措施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感到好奇。我將以醫療工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的美國現象做描述分析,希望從中學習教訓。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定名為 COVID-19,而造成 COVID-19 的病毒叫做 SARS-CoV-2,以別於十多年前造成 SARS 的另一個冠狀病毒。川普持續用「中國病毒」的做法遭到媒體及醫界的指責。我想「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這樣的名稱雖然好像只是反應整個病情的源頭,應該盡量不要使用,以避免一些陰謀論及有種族岐視偏見的人對飽受疫情摧殘的武漢及整個中國雪上加霜的傷害。川普政府應對防控 COVID-19 疫情的嚴重決策錯誤1.缺乏危機意識2月26日,拜臨床醫師鍥而不捨的堅持,美國證實首例「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COVID-19。這位女病人據説已經住院一段時間,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照顧她的醫師幾度向疾病管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請求做新冠狀病毒檢驗,都因為這個病人沒有旅遊史而被拒絕了。終於在醫師的持續堅持下,CDC同意檢驗,證實第一例非國外旅遊感染的COVID-19。當天,全美報告的COVID-19 只有十五例,沒有死亡病例。川普總統在2月26日傍晚首度召開防控 COVID-19 疫情的記者會。但是除了指定彭斯副總統做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之外,他自拍肩膀,誇讚自己史無前例地禁止所有中國飛美的航班,為美國當時的低COVID-19疫情自居高功。川普總統特地提出每年因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死亡人數成千上萬,暗示大眾別大驚小怪。美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一旦開始有社區傳播病例, COVID-19 將會在美國大流行。媒體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報導急速地白熱化。川普總統最關心的股票市塲開始像雲霄飛車般暴跌又回漲,他怪罪説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們的社會主義主張,引發市場不安、造成股票下跌。CDC專家指出COVID-19的大流行是必然的(inevitable),問題是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川普説他不同意這樣的説法;在毫無科學根據下,他説是只要等到四月,天氣轉暖,這個病毒就會奇蹟般地消失了。川普的支持者怪罪COVID-19只是民主黨及媒體藉以搬倒川普政府的騙術(hoax)。川普總統也親自搧動這樣的陰謀論。今天,3月19日,距離2月26日首例社區傳播COVID-1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的CDC報告病例劇升至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149名。股市道瓊工業指數狂跌到低於20,000點。總算,在今天白宮的例行疫情進展記者會上,川普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承認這個流行病可能持續到七、八月,並且做出多項截止病毒傳播的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餐廳、以及各種室內、室外的集會及活動,並且建議大眾迴避任何十人以上的人群。2.缺乏及時檢驗機會美國人跟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疑惑不解,為什麼這個全球首富國家,只有有限的SARS-CoV-2檢驗(test kit)?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是很有法理法治的國家。一個新檢驗工具要經過嚴格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要求,才能取得臨床使用執照。之後,檢驗廠商如果沒有察覺到有利的商機,也可能缺乏大量製造的動機。在這種地步狀況下,英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領導鼓勵檢驗工具的製備,以應不時之需。自從COVID-19在武漢爆發,到美國的首例社區傳播病例,美國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制定檢驗流程與工具;但是直到今天,SARS-CoV-2檢驗仍然嚴重短缺。許多醫學界傳染病科專家不停疾呼,我們需要大量的檢驗任何有嫌疑症狀的病人,才能有效地隔離已受感染的人,進一步遏止病毒的持續傳播。缺乏及時大量檢驗社會大眾,可能導致美國成為下一個義大利式的COVID-19大爆發的國家。我相信川普政府的缺乏危機意識,是造成美國仍然嚴重短缺診斷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檢驗(test kit)不足之外,CDC僵化的規定造成醫師及病人在尋求檢驗時,困難重重。第一個社區傳播病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筆者的腫瘤科診所一位護士最近剛剛從印尼峇里島旅遊回來。她銷假上班十天後開始發燒咳嗽,CDC起初説她並不符合SARS-CoV-2檢驗的條件(不清楚她不合檢驗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印尼不是疫區,或是她已經回美國兩週之久),但是最後協商的結果,因為她的疾病會波及許多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癌症病人,同意對她做檢驗。果然,她的檢驗結果是陽性。我們的診所在週日上午接獲她的檢驗結果,所有的醫師護士立即動員,與麻州的公共衛生部開會做出隔離所有護理人員及關閉化療中心兩週的決定,通知所有已經約診的病人,並且依據病人病情的急迫程度,安排到其他化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位護士週三晚開始生病,週四就醫,一來一往無法立即做檢驗,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之下,其他護士也許有人被她傳染、但尚未發病,她們在週四及週五繼續上班治療病人,可能造成更多感染病例。這個事件説明了及時檢驗的重要性。美國社會對COVID-19疫情的反應與作為1.自發性地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最近一週內,美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個辭語就是保持社交距離。這是除了勤洗手之外,防止新冠狀病毒繼續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洗手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如何辦到保持社交距離卻不是個人的努力及能力所能成就的。筆者的醫療機構兩週前公佈禁止任何僱員參與任何會議。無法取消的會議報名費用,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兩天前,我就有這麼一個去不成的癌症醫學會議,但是主辦機構也及時因應這個social distancing的需求,讓報名人可以上網的方式與會。我最感到欽佩的social distancing措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在第一個球員診斷COVID-19後,立刻果斷地宣佈中止整個球季的球賽。職業籃球聯盟的經濟損失相信是億萬元不在話下,而他們的舉動也讓其他的運動聯盟相繼跟進。這些舉動完全出自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由政府下令強迫執行的結果,是美國一般大眾有公德心的表現。2.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自從COVID-19在武漢蔓延,在美國的中國人開始去藥局及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瓶裝水等等。雖然政府及媒體不斷呼籲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所有民生用品也不會短缺,大家卻因為恐慌而一窩蜂地跟著瘋狂搶購。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超級市場的架上被搜購一空的現象。筆者的癌症診所雖然化療中心因為護理人員被隔離的緣故而暫時關閉,但是門診的部分仍然繼續有需要諮詢看診的病人。我的醫師同事當中,卻有幾個人説是「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into the office to work(沒有安全感去上班)」。當一些秘書人員今天照常上班,卻發現幾個醫師不來上班了,士氣受到打擊。他們問,難到我們的安危比不上醫師的安危嗎?我忍不住這樣對我的同事們呼籲。SARS-CoV-2 靠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傳播,與人保持一至兩公尺的距離,勤洗手,避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經常清潔桌面、門把、電腦鍵盤,這些手可能觸摸的呼吸飛沫停駐處;如果遵行這些原則,應該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受感染。我也這樣與同事共勉。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演説裡的一句鼓勵陷於經濟恐慌的國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對今天的病毒恐慌是最好的提醒。「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結語命運未明的COVID-19 疫情,全世界可能陷入經濟蕭條,許多人可能破產失業。在這樣烏雲密佈的氛圍,我看到的曙光是我們學習養成了自身保健的良好習慣,也看到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義大利歌劇男高音在陽台高歌,娛樂鼓舞被禁止出門的苦悶鄰居;餐廳免費提供並送餐點到被隔離在家的老人家;房東自動取消被迫暫停營業的商家的租金,好讓業主及他們的僱員不至於面臨破產或失業;美國職籃明星球員捐錢支助因為球季中止而面臨失業的球場清潔工的生計。一個新的口號誕生了——「socially connected」。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雖然我們在肉體上採取隔離(social distancing),心靈及精神上要比平常更加的親密。希望這個橫掃全球的疫情不會造成永久的國界封鎖,而是教導我們合作互助才是防疫更有效的手段。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從SARS學到的一堂課
2019 年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至目前為止,確診者超過八萬一千七百人,死亡病例亦達 2,800 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 32 例 ( 以上統計數字均截至民國 109 年 2 月 27 日 ),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2019年新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 COVID–19 之散佈,然而對於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筆者願意將 2003 年 SARS 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時之重要參考,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SARS 對醫護人員的衝擊2003 年 3 月,SARS 侵襲台灣,導致 1 萬 3000 人遭到隔離、356 人受到感染,其中 73 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當年 7 月初獲得控制。受到 SARS 疫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 SARS 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 SARS 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 107 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 5~17% 的人在 SARS 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 PTSD 為主。在 SARS 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 SARS 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 SARS 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 107 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 122 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第二個研究是在 SARS 盛行時,針對在 SARS 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 70 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 SARS 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的 32 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 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 SARS 病房高出 13 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 4 倍。此外,在 SARS 病房與非 SARS 的一般病房,具 PTSD 症狀者平均為 29.7%,而在非 SARS 的 ICU 病房工作者卻僅有 11.8%,表示後者在 SARS 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 SARS 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 PTSD 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 SARS 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 SARS 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 SARS 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 SARS 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不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第三個研究是針對 22 位在照顧 SARS 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 SARS 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 PTSD 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 3 ~ 4 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 SARS 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 SARS 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針對 2019 新冠狀病毒爆發,快速及時之精神健康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項玉濤博士(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 The Lancet Psychiatry 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 COVID–19 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污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爆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行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從而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 COVID–19 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參考資料蘇東平,走過 SARS 創傷,對抗 SARS 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多嚴重?科學人 2009 年第 89 期 07 月號Tung-Ping S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nurses in a structured SARS caring unit during outbreak : A prospective and periodic assessment study in Taiwan, 2007, J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1(1-2):119-30Xiang, Yu-Tao et al,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 Feb. 4 Lancet Psychiatry
-
2020-03-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拉開人與人的距離 暖醫提醒這樣做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全球遭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疫情結束遙遙無期,但「Icu醫生陳志金」在粉絲團發文寫道這也是轉變的機會,並把自己最近的生活改變分享給網友,最後提醒大家「無論在什麼位子,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個有溫度的人。」網友也回應陳醫師「溫暖在心頭」「阿金醫師真的是正向防疫的好典範,也是今日上班最佳暖身激勵好文!」陳志金表示自己從去年12月31日連續發文84天,他自己也實施脫下手錶、戒子40天了,雖然一開始不習慣,但也開始習慣了;為了讓自己多運動,他每天提早15分鐘起床走路上下班,不只看到路上不一樣的景色,同時也看到不同早起的人群。陳志金也開始倡導大家不要搭電梯,既不用在狹小的空間裡人擠人,同時可以賺到爬樓梯運動,他也說自己以前爬三四層階梯就氣喘吁吁,但是這段日子的磨練,現在他可以一口氣爬十一層階梯,一天還可以爬七至八次,自己的大腿比過去更結實了。經過這次走樓梯運動,陳志金才發現每一層樓的階數是不一樣的,他提到「原來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事實未必是我們所想的那樣」擔心、恐慌、焦慮是必然的,但轉換成肉搜、獵巫、撻伐並不會讓自己更快樂,這麼做的同時,可能會在無形中傷害了正在熱情付出的人。陳志金醫師呼籲,擴大人與人的實體距離之餘,別忘了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而無論在什麼位子,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個有溫度的人。
-
2020-03-24 科別.精神.身心
20歲少女罹病後打亂人生規劃 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她是Shane,今年20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17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Shane從5歲時開始就有幻聽、10歲出現幻覺。「我大概知道,自己會感受到一些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事物,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有陰陽眼。」Shane笑著說。從小Shane就自認是個努力又認真的人,幻聽和幻覺,不至於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於課業上、滑板社、科展競賽及課外活動,Shane一直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到高二時,她突然就覺得沒辦法了。情感型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為大腦在處理思考與記憶的功能損毀,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幻聽,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就能窺見一二。但Shane的狀況,卻又有些不同,她是「情感型思覺失調」。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情感型還會綜合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而Shane的狀況,比較偏向憂鬱症。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滿衰小的「當時最讓我困擾的是我躺在床上沒有辦法唸書。」「因為我對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忍受自己在床上耍廢。我明明手腳沒有斷掉,但就是站不起來、也睡不著。」「我覺得自己很爛、很廢,怎麼可以這麼頹喪?但當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時,我很生氣、很絕望。」生病打亂她的人生規劃,後來她休學了一年,復學後考進了志願生科系,一個星期就又休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我會幹嘛這些改變,不過是Shane三年間的冰山一隅。她說從前的自己,是一個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但17歲以後,她便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自己會幹嘛。連自己的髮型都無法預測。「基本上我的朋友對於我的打扮,已經不會再受到驚嚇了。他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或是穿著髮型,都是一直在變動的人。」變動中的不變 友情無價 講到朋友時,Shane臉上的烏雲瞬間散開。她說高中休學那年,是朋友們經常找她耍廢、騎車載她出去玩,她才能找到維持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去年7月,Shane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況惡化,到精神病院住了一個禮拜,朋友們為了能夠輪流陪伴她,還開了一個共用行事曆,將探病時間排得滿滿的,所有時段都有不同人陪伴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大家給我很多愛。」「一路上從狀況很糟到現在,支撐我到現在還沒有死掉的,是我的朋友們。」Shane這麼說著時,眼神裡看起來,也充滿著愛。(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 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外出用餐好慌?專家提幾點守則做好保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延燒,民眾減少上餐廳吃飯,餐飲業者只能咬牙苦撐。臺大公衛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16日表示,餐廳落實環境、人員衛生清潔,加大用餐距離1公尺,民眾多洗手、用公筷,共同施行保護措施,可不用恐慌,盡可能正常生活,也減少對產業的衝擊。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則呼籲,台北市比照紐約,500人以下餐廳容客量減半,因應疫情。陳家揚指出,飲食的病菌傳播主要是糞口傳染,其傳染途徑常見為飲用水汙染,而台灣水源地保護嚴密,衛生習慣進步,另外一般餐飲業者也有規範使用飲用水標準,機率不大。雖然新冠病毒可透過飛沫、表面接觸感染,但是透過食品和食品包材傳染,目前無證據,可能性應很低。比較要擔心表面接觸,如果沒有控制好食品衛生,餐飲人員接觸到餐具,都可能使顧客接觸到而感染。陳家揚建議,落實現有衛生規範,阻絕微生物傳播,例如員工如廁後、吐痰、擤鼻涕或任何汙染手部動作後、工作前應洗手;且業者要提供自來水、清潔劑和擦紙巾,並在廁所張貼「如廁後應洗手」等字樣。另外,餐飲業者應制定員工手部清潔事項,如收拾與送餐間,應洗手或酒精消毒;亨煮時,配戴消毒過的手套或洗手;收銀人員和送餐人員應分流。並強化員工健康自主管理,若員工身體不舒服,不要強迫上班,務必在家休息,幫員工量體溫,避免員工為薪水冒病上班,制定好員工調度計畫。陳家揚也提到,可拉大顧客用餐距離約1公尺以上,針對常接觸桌面、門把和菜單清潔,甚至使用丟棄式菜單,提供消毒清潔品區域,減少buffet供餐,合菜時盡量多提供餐具,使用公筷。至於一般民眾,吃東西前要洗手,不要用手直接拿食物,自備清潔品消毒,慎選注重防疫衛生的餐廳。教授說,防疫多做準備,外食也不用恐慌,病毒透過食物傳播機率很低,但有症狀勿至餐廳用餐。詹長權則補充,防疫很重要,但生活還是要過,呼籲台北市比照紐約市,餐廳顧客量減半,或者學習香港使用隔板,而試吃活動也盡量停止。(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免疫力影響病症輕、重! 中醫師教3招提升人體正氣抗病毒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預測將進入疫情高峰 全球本週恐增50萬確診
台大公衛學者預測未來兩週將是疫情大流行高峰期,本週全球恐新增逾50萬確診,台灣如能及早找出境外感染確診者,可防止進入社區造成傳播。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說明會,並邀請公衛學者說明疫情發展和建議。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表示,從歐美疫情擴展程度來看,冠狀病毒已變成社交病毒,而東南亞等新興爆發流行地區,是台灣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須提前部署;從現行資料推估預測,未來兩週將是大流行高峰期,本週全球(不含中國)可能新增逾50萬確診個案。陳秀熙指出,從各國確診的陽性率和病例再生數可推估社區流行控制陽性率臨界指標,如果陽性臨界指標高於3%時,代表社區流行可能會開始發生;隨著陽性率或病例再生數逐漸升高時,預防社區流行爆發的封鎖半徑距離也要越大,但不需要剛開始社區流行感染時就封鎖所有城市。觀察台灣近期確診狀況,陳秀熙表示,多數是境外感染,因此民眾不用恐慌,如能及早找到境外感染確診個案,可防止進入社區造成傳播;目前政府已啟動減害計畫,降低大型群聚感染可能性,但仍要注意小型群聚或密集機構感染,也希望所有留學生或旅客返台後,一定要配合隔離措施。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觀察美國近期疫情發展可發現,年輕人也會感染,感染後也會生病,因此年輕人一定要提高警覺並注意社交,看到週末還是很多人不經意聚集在咖啡廳,讓他很擔憂。詹長權提醒,希望民眾盡量避免聚集到公共場所,或是拉大彼此距離,建議彼此距離2公尺以上,否則若陽性率臨界指標超過3%時,封鎖半徑可能要拉大到15公里,幾乎涵蓋雙北市重要區域。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囤糧食? 農委會:我國稻米足夠全體國人吃21個月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民眾恐慌性的消費,開始囤積民生物資,傳出一時間消費者買不到米,官方認為,只是因為暫時的碾米需要時間,或者物流配送不及,消費者暫時買不到,並非沒有庫存。農委會資料顯示,若以三個月安全存糧30萬公噸計算,台灣庫存的稻米足夠全體國人吃上21個月,且持續生產中。近兩年因為政策公糧收購無上限,以及稻作直接給付雙軌制,國內稻米生產爆量,塞滿各公糧倉庫,成為國庫公帑的沉重負擔,為了舒緩庫存壓力,這兩年才拚命把公糧標售給糧商做外銷、甚至賣給中國大陸。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今年一期稻作的耕作面積與往年同期差不多,消費者會一時間買不到,除了物流配送不及外,有些消費者會指定購買那些特殊品種的稻米,因為平時也是少量製作小包裝米,所以已經請糧商加快腳步作業,庫存很多,消費者不會買不到。根據糧食管理法,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應儲備不低於三個月稻米消費量的安全存量。以國內一年稻米消耗量約120萬公噸計算,不低三個月的安全存糧約30至40萬噸左右,去年一期稻作收完,存糧已高達108萬公噸,是法定安全存糧的三到四倍。農委會統計,因為稻米是滾動式庫存,有進(收穫)有出(銷售),目前公糧倉庫庫存稻米約有90.5萬公噸,相當於120萬公噸稻穀;另外,民間糧商業者庫存糙米,自行契作收購的稻穀數量,也有25萬公噸。農委會表示,從4月底、5月初開始,今年耕種的一期稻作,將從屏東開始往北收割;若沒有其他不可預期的因素,農委會農糧署推估,今年一期稻作可以收95萬公噸糙米,若以法定三個月安全存糧30萬公噸計算,足夠國人吃21個月,消費者完全無須擔心買不到米。
-
2020-03-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旅美台灣工程師:抗疫不齊心 美學生照開派對
美國加州疫情嚴峻,政府要求民眾非必要不得出門,這道命令讓旅美七年的台灣工程師凱文準備長期抗戰,卻碰上居住的大樓有疑似個案,整棟大樓消毒,讓他憂心。他透過視訊說,看到台灣較安全,曾有想回國念頭,但目前最好作法就是在家隔離,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升溫!口罩貴又難買凱文已在家工作多日未出門,冰箱內塞滿冷凍食品。他住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原本車水馬龍,總是很吵雜;但現在即便是中午,望向窗外也很少看到車輛,整座城市變得死寂。「這一、兩周疫情緊急升溫」,他說,因文化差異,在加州即便密閉空間也鮮少人戴口罩,且口罩又貴又難買,不像台灣有健保卡買口罩的制度。隨著疫情延燒,加州四千萬人有上千人染疫,大家開始搶購物資,到超市一定要排隊,物資一上架就一掃而空。他說,現在警察在外巡邏,若不是去超市或看醫生,隨意在外遊蕩就可能被開罰單。他朋友要回公司工作,必須請公司開立工作證明才能出門。緊張!鄰居疑似染疫凱文表示,原以為在家很安全,但居住的大樓近日傳出有住戶疑似染疫,雖然檢測結果還沒出來,但管理單位已消毒整棟樓,現在連走廊都很少有人出現。他說,為避免冷凍食品消耗太快,他都叫外送,但擔憂外送員有碰觸大樓內的物品,拿到食物後會先清洗外包裝袋再打開。「讓我比較緊張的是,這裡仍沒有齊心面對疫情」,他說,最近是學生的春假,佛羅里達州仍有許多學生參與派對,當媒體採訪時,他們說機票都已買好了當然要來,似乎不太在意疫情,這種心態可能會導致病毒擴散。回台?在家隔離較好他說,一開始台灣先有疫情,當時覺得在國外比較安全;如今台灣雖然有一百多個個案,但和加州相較還是很少,且很多都是境外移入,台灣的防疫還是較好。看到近日歐美大批留學生恐慌返台,凱文說,雖然仍想回台灣,但這一趟要經過機場、人群等,反而有傳染風險,他認為最好的作法就是在家做好隔離,保持健康。
-
2020-03-23 科別.精神.身心
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我也跟診間病人一樣,走不出家門…
她是Bibo,畢業於台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才讓她意識到自己從未察覺的「專業的傲慢」。毫無預警地昏倒去年初,Bibo在醫院工作時,曾因不明原因,突然昏倒了兩次,但是卻查無病因。當時她也沒有多想,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有一次,在一堂學習因應焦慮症的工作坊上,Bibo又開始感覺呼吸急促、暈眩感來襲。坐在椅子上努力壓抑不適感的她,想的並不是會不會暈倒,而是害怕在場幾十位心理師的眼光。當心理學家遇上心裡生病時症狀平復後,她開始自我分析與反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她判斷自己應該是有恐慌的症狀。然而,她卻沒有因此放下恐懼,反而變得更加焦慮。「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從醫病人員轉換成病患,突如其來的角色錯置,Bibo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裡。從第三人稱到第一視角徬徨無措的她,在跟一位前輩討論完後,才下定決心去看精神科。然而,正當她決定要出門求助時,卻發現她竟然走不出家門。「搭電梯的時候如果突然昏倒怎麼辦?」「走在路上突然昏倒該怎麼辦?」各種擔憂、害怕的情緒,猛烈地佔據了她的思緒。突然間,她想起了她的病人。以前在門診聽到自己的病人描述這種不安時,她心裡都會覺得:有這麼難嗎?想太多了吧?這想法不太理性吧?直到自己親身也經歷了相同的困境——她才發現每位出現在她診間的病人,來看診時,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放下專業的傲慢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後,Bibo對病友的態度, 漸漸從傳統醫病「上對下的指導」變成「平起平坐的陪伴關係」。Bibo說,原本她會有上對下的觀念——是因為在傳統醫護人員的價值觀中,為了讓病人能好好聽從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都會營造出一種專業的「權威感」。在Bibo放下了原本認為「病人就是來求助於我」的小傲慢後,她開始發自內心地給予病人勇氣與鼓勵。有時和病人的交談中,Bibo還會分享自己也曾經生病的經驗。醫療人員與病的心理距離其實有許多心理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在這麼高壓的工作壓力下,也會需要依靠藥物,來幫助自己穩定精神狀態,但或許是害怕揭露太多,會失去病人的信任,大多心理師都選擇避而不談。Bibo說剛開始其實她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分享她生病的經驗。但看到病人們在聽完分享後驚呼:「哇!原來心理師也會這樣喔!」他們如釋重負的表情與反應,都讓Bibo覺得很值得。打破了傳統醫病之間上對下的結構,和病人站在同一條線上——Bibo說對外出櫃自己的疾病,不但沒有讓病人對她失去信心,還讓病人變得更加信任她了! (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高志文:阻擴散 守住醫院是關鍵
義大利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堪稱武漢第二,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全衛學程助理教授高志文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文章指出,武漢及義大利北部封城時均未做好配套措施,恐是導致醫護人員感染,造成醫療失控的關鍵原因。武漢、義大利嚴峻 因公衛系統不足高志文表示,在這波疫情中,守住醫院絕對是關鍵。以武漢為例,宣布封城後,火神山醫院尚未興建完成,民眾得知封城後過度恐慌,大病小病都衝至醫院,面對大量患者,醫院無法負荷,醫護人員無法做好感控,結果癱瘓醫院,引發嚴重院內感染。而義大利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感染率占總感染數百分之八點二,逾兩千多人,很可能也是醫院爆發大規模感染所引起,主因為準備不充分的公共衛生和保健系統缺失,碰到史無前例的疫情爆發,使醫護人員長期短缺的問題迅速顯現。高志文說,醫院一旦感染控制失敗,可預期看到疫情嚴峻的放大效應,進而可能變成許多小規模的傳染病「震央」。只有做好院內感染控制,診所、療養院和其他醫療機構才會是抵抗新冠肺炎的前線主戰場。未來二周 我須觀察社區傳播可能性高志文指出,台灣與義大利的疫情發展截然不同,義大利為確診患者瞬間爆量,台灣則是逐漸升溫,未來二周台灣若能持續維持確診趨勢「慢火溫燒」,同步降低讓醫療體系過荷的機率,就算是守住了,但仍需持續觀察社區傳播的可能性。最近指揮中心宣布,新冠肺炎疑似輕症患者,如符合特定條件,一採後可居家隔離。高志文說,我新冠肺炎患者約八成屬於輕症,若疑似個案都住進負壓隔離病房,面對社區傳播的那一天,恐讓醫療體系無法負荷。高志文建議,負壓隔離病房應優先讓給重症患者,疑似輕症可直接居家隔離,甚至確診輕症患者在評估後,也可採居家隔離,並運用支持性療法給藥,嚴格控管行動,避免任何趴趴走的可能性。民眾應提升防疫標準 才能趨吉避凶一般民眾則應逐漸提升防疫標準,戴口罩、勤洗手,平時與人交談保持一公尺以上的距離,才有辦法趨吉避凶。近期國人陸續出現囤貨等現象,高志文指出,目前能做的防範措施都做了,即使尚未出現社區傳播,但人民的心理恐慌已升級到社區傳播等級,顯示疫情已對社會產生衝擊,政府應關注民眾心理,也需守護心理健康。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直言集/鎖國難鎖人心 防疫先自律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雖然政府穩定控制情況,但隨著世衛組織宣告全球大流行、我國感染案例日益增加,台灣進入防疫關鍵期,也讓部分民眾陷入恐慌。有民眾開始搶購、囤積物資,也有民眾不適應檢疫措施,甚至不惜冒險出國旅遊,不論是無心或故意,都可能害人害己。既然是非常時期,民眾就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平常可以舉辦的路跑、電音趴、媽祖遶境,防疫期間就應自我約束。政府不可能成為防疫的唯一防線,更需要全民的配合與支持,團結都未必能抵抗病毒,自私勢必助長疫情。面對災變,民眾容易回歸本能反應,但一股腦競搶物資,意圖自保,卻只會助燃恐慌的火苗。唯有在理性的狀態,社會才能夠維持秩序,保證市場運作及物價穩定,才是最保險的生存策略。至於有人認為出國休假是權利,這一點固然沒錯,但個人出國享受的風險,沒道理要其他人一起承擔,防疫絕對不是個人的小事,而是整體社會要一起面對的大事。除了不危害他人的同理心,也必須有體諒他人的同理心。例如,國內輿論近來譴責在篩檢前逃跑、不願就診的失聯移工,若是社會可以理解外籍移工失聯的苦衷,同時願意給予包容、赦免,或許移工就會減少逃跑的機率。政府傾全國之力防疫,疫情若再蔓延卻可能動搖國本。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法律卻不可能限制所有事情,封城、鎖國也不可能封鎖人心,面對疫情,民眾必須先自律,找回文明人的理性與同理心,才是對抗疫情的長久之計。
-
2020-03-22 養生.心理學解密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希望我家破人亡?一個故事告訴你: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自古,中國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諺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更有甚者,真的就上來把你弄死了!有一種「缺德」叫人格破產先講一個故事:某人在城裡,有一間單位集資建的小房子,20坪左右,因為房子小,家裡經濟情況改善以後,某人又買了一間大房子。因為裝修新房等原因,小房子一直空著。這時,某人鄉下有個親戚過來打工。親戚就說,不如把房子租給我吧,我付你房租。某人同意了,考慮到當時租金也就五百人民幣,還不如不要。就這樣,過去了很多年,親戚一直沒給過租金。這段期間房價一直在上漲,租金自然也漲,某人在這段期間又陸續貸款買了兩間房子。後來,某人看中一個新建商場的商鋪,地段價格十分誘人。商鋪昂貴,某人要買商鋪就必須賣掉兩間房子。權衡之後,決定賣掉給親戚暫住的那間房子,再賣掉一間貸款的房子。好的地段當然看上的人很多,時間有限,所以某人就去和親戚講,能不能盡快再找個房子租住。接下來,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劇情。親戚非常生氣,表示:「你什麼意思,這不明擺著攆人走嗎?有話你就明說,我們交租金不就行了嗎?至於找個藉口把人往外攆嗎?你這不缺德嗎?」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親戚根本就不去找房子,某人實在等不了,直接自己去仲介找一間合適的房子,並且表示可以先墊付一個月的租金。親戚一看,實在是沒辦法,說:「你直接把房子賣我吧!」某人著急買商鋪,況且賣誰不是賣啊!但是萬萬沒想到,親戚提出10萬人民幣買這間房子!按照市價,這間房子已經升值到23萬,仲介甚至表示,如果賣20萬可以直接現金收房。某人無法接受。然後,親戚就找很多人過來說:「兩口子不容易,孩子還在上學,打工也不輕鬆,你們兩家又是這麼近的親戚,你們家好幾間房子,那麼有錢,也不缺他這點小錢,就算照顧親戚,便宜賣給他得了…」某人最後表示可以看在親戚的面子上,20萬人民幣賣給他,親戚要是不買,就直接委託仲介。然後話鋒就變成這樣:「你們這是要把人趕盡殺絕啊!為了錢,連親戚也不認;為了錢,連心都黑了。你這樣要遭報應的,你這樣要家破人亡的!」最後的結果是,兩家人鬧得跟仇人一樣。故事講完了,是真事,歡迎對號入座。唐太宗曾經說:「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恩將仇報的故事簡直寫滿史書,當年北燕王高雲,救了兩個沒飯吃的壯士,又賜寶物又賜美酒,結果呢?這兩壯士某天突然想:憑什麼咱倆每天見到他還要鞠躬下跪,憑什麼他是王,我們連個官都沒有,然後兩個人持劍入宮,活生生把北燕王給弄死了。自古,中國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諺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更有甚者,真的就上來把你弄死了!人格破產的原因一:「感恩邊際效應」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對人類的劣根性表述得入木三分。不過,我想應該拋卻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嚴肅地談一談造成這種畸形情感狀態的根源。很多年以前,我和蜘蛛人聊天,他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擁有一顆悲憫之心是非常高尚的,許多有能力的人將這顆悲憫之心化為滿腔熱血,無私地幫助那些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慈善家、NGO組織者、心懷悲憫的好人,在對某些人(注意是某些人)進行幫助之後,卻事與願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幫助的人回饋我們的竟然是冷冰冰的傷害。電視上曾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新聞:一個饅頭店老闆,看到很多工人和流浪漢沒有飯可以吃,開辦「愛心饅頭」,免費送熱饅頭。結果竟然有不少人過來和饅頭店老闆說:「今天的饅頭我就不領了,你登記一下,把饅頭錢退給我吧!」過分的不僅僅是「我不要饅頭了,你退錢給我吧」,更多過分的在於,停止免費送饅頭以後,很多「純潔善良的民眾」大鬧饅頭店,汙衊栽贓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我真的很難忘記饅頭店老闆哭泣的畫面。老闆和她幫助的人非親非故,而且人數龐大,不可能來領饅頭的人都是「壞人」。為什麼這些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原本應該感謝這位在寒冬中送他們熱饅頭的善良女人啊!為什麼?如果用經濟學的概念解釋,我認為這是一種「感恩的邊際效應」。什麼是邊際效應?枯燥的經濟學定義,我就不在這裡複製,舉一個例子吧:你快餓死了,有人送你一個饅頭,你感激得恨不得給他做牛做馬;然後,又有人送你饅頭,你感激得痛哭流涕;然後,又一個饅頭之後,你飽了;然後,依然有人不斷送你饅頭…當你手裡攥著幾十個饅頭,你幾乎已經忘記這些人救了你,你的心理很可能是:這幫慈善作秀的為什麼只知道送饅頭,我還需要衣服,我還需要錢…第一次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幫助,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心存感激的,但是如果同一個人對他施惠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百次之後呢?不好意思,他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一旦你停止對他的幫助,他反而會心生怨念。重要的是,在這一連串的活動中,受到幫助的人心中的感激遞減,遞減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別人的饋贈並且認為理所當然。最後,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並且在心理上絲毫不覺得有任何不妥。人格破產的原因二:「失敗者的憤怒」你說,饅頭店資助的都是窮人,窮人畢竟有其思維局限性。好,我再舉一個例子,受資助者都是「天真無邪」的學生,其中不乏大學生: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位曾經感動中國的歌手——叢飛?這實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作為曾經風光的男歌手,叢飛短暫的一生參加過400多場義演,累計捐款300多萬人民幣,資助183個貧困學生,為了供貧困兒童上學拼命演出,耽誤治療,死於胃癌,終年37歲。在叢飛身患胃癌實在無法繼續資助時,那些天真無邪的學生和號稱國家棟梁的大學生是怎麼做的?受資助的學生甲:「騙子,他義演賺那麼多錢,得個胃病能花多少錢?」受資助的家長甲:「你不是說要把我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我孩子還在上初中你就不出錢,你不是坑人嗎?」叢飛:「我現在在治療,所以不能繼續匯款。」受資助的家長甲:「你什麼時候才能治好病演出賺錢啊?」很難想像叢飛最後的日子是怎麼度過的。他去世的時候,家徒四壁,女兒還不到一歲,那些他曾經拼命工作省吃儉用去幫助的人,在他瀕死時刻,還在伸手向他要錢,態度冰冷而強硬,很多學生甚至拒絕承認被叢飛資助過,更別提看望。《中國青年報》記者當年採訪部分受助者,有些受助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從來沒有強迫他。」為什麼?除了「感恩的邊際效應」之外,我再向各位陳述一個心理學概念:「失敗者的憤怒」。失敗者的憤怒,是源於對自己失敗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與恐慌,但是由於人總是能夠無條件地原諒自己,因此這種對自身境遇的自卑與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調節(或是你可以理解為扭曲)下,從一開始就跳出自我的檢討而轉嫁到他人。叢飛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感恩的邊際效應」加上「失敗者的憤怒」。因為這種心理上的扭曲,受助者搖身一變,從「受人資助」變成「被叢飛利用」的弱勢群體,不僅逐漸忘記當初第一次受到資助的感動,到最後,受資助者反而認為叢飛幫助自己是有目的的,轉而仇恨叢飛。醜陋的「失敗者的憤怒」之相:「你現在過得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倒楣」。強於自己的人總是在提醒自己的失敗,人們又無條件原諒自己的無能並且轉移自己的自卑,因此「失敗者的憤怒」在越親近的關係中表現得越明顯,因為他的潛意識裡認為你們的能力、思維、格局都是同一個層次,你比我過得好,只是運氣好而已,他永遠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雖然有些人確實是因為運氣好而過上好日子。當年都是一起玩泥巴的小夥伴,憑什麼你開好車;當年都是一起吃路邊攤的好閨蜜,憑什麼你拎名牌包而我給孩子買尿布還要比價;當年都是村裡的破落戶,憑什麼你住別墅而我依然只能在土坯房裡打麻將…「你現在過得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倒楣」就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我給你一顆糖,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糖,你就對我有意見,但是你不知道他曾經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有給我。」曾經在朋友圈盛傳的這段話,也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糖果數量的不公平,使他在潛意識中有自己處於「失敗的朋友關係」中的擔憂與自卑,本能引導他直接將問題轉移到送糖者身上,「是你做人有問題」,如果不幸你一直無私地送他糖,他已經沒有當初接受第一顆糖的溫暖與感動,所以一旦你送得少了或是停止贈送,他將不可逆轉地產生憤怒!好了。如果你不幸遇到開篇故事中那樣的親戚,甚至叢飛這樣的極端例子,這個時候,你想一想,也許應該神情閒淡地對那些正在恬不知恥向你伸手要錢的忘恩負義者說一句什麼呢?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對疫情太焦慮?教你6招心法
新冠肺疫情在全世界大爆發,我國確診案例也破百,並持續增加中,導致民眾心裡相當恐慌,擔心疫情防線失守,許多人也因此開始求助身心科診所。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李維庭提醒,值此疫情拉警報之際,大家應適時放鬆自己,做好防護措施,就能夠讓心身在最佳狀況來因應這次危機。其實人們壓力感往往和焦慮有關,而焦慮又常和收取的訊息、引發的想像、身體的反應、對生命的設定以及人際支持度有關,因此,在防疫期間務必要舒心展眉,保持良好的心身狀態。李維庭並提供以下6招維護免疫力的個人抗疫心法:1.訊息控制:收聽疫情訊息不超過30分鐘,以防疫指揮中心訊息為主,不追逐其他疫情新聞。2.整體想像:除了「如何不被感染」的想法外,還要思考一旦有感染時的生活作息方式。3.清除焦慮:找個安全舒適的椅子坐下來,先放空自己,自然呼吸,然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體上,動一動身體。看哪一個部位最緊,之後挺起背全身用力1至3秒後放鬆,最後深呼吸並重複3至5次。4.回到現前:身體鬆開之後,說出出現在眼前的3樣東西(視覺),說出現在聽到的3個聲音(聽覺),以及說出身體現在的3種感受(觸覺)。5.安適畫面:想像自己在一個熟悉又很安全舒適的場景,然後告訴自己:現在我是舒適安全的。6.聯繫鼓勵:和親友保持聯繫及相互鼓勵,交流正向訊息。李維庭強調,一般人對不確定的情境和訊息很容易引發焦慮,透過資訊不停地傳遞造成身心靈的影響。因此呼籲大家嘗試冷靜下來,觀察自身周遭的事物,舒展身心達到安定自我身心的方式,透過朋友彼此關懷交流的方式,穩定群體的情緒,建立和諧的社會。
-
2020-03-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會藉由食品或包材傳播?公衛專家建議外食避免這4件事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餐飲業要加強防範新冠肺炎,落實現有的衛生規範、強化員工健康與衛生管理、餐飲環境調整與清潔都很重要。此外,在防疫關鍵時期,也呼籲消費者對於自助餐、合菜、美食街試吃則能免則免,若要選擇相關餐飲,也務必要分盤、使用公筷母匙。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風暴影響,台灣破千萬的外食人口數量明顯減少,不過對於餐飲業者而言生意還得照做、一些民眾也仍只能依賴外食解決三餐。為了讓民眾食得安心,許多業者紛紛加強店內清潔、消毒作業,不過這樣做就夠了嗎?究竟餐飲業要怎麼做才能正確防疫、一般消費者又要如何保護自己?2020年3月16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簡稱台大公衛學院)召開「抗COVID-19說明會(第六週)」,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針對餐飲業與外食防疫措施提出3大建議。新冠肺炎會藉由食品或包材傳播?目前無證據!陳家揚指出,中國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中,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令人不免擔心是否會透過糞口傳染。不過,目前沒有顯著的證據表明這會產生問題。陳家揚分析,傳統的糞口傳染途徑不外乎為「飲用水污染」與「食品餐飲人員衛生」2大途徑。不過,以飲用水污染來說,由於台灣在水源保護區有嚴格規範,加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與食品直接接觸及清洗食品設備與用具之用水及冰塊,應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因此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問題。此外,新冠肺炎是否會經由食品或食品包材傳播,目前也沒有證據,且可能性很低。建議減少生食、自取式自助餐、合菜、美食街試吃若擔心餐飲人員的衛生問題可能會導致食物成為病毒載具,陳家揚說明病毒絕大部分不耐熱,台灣主要的飲食文化為熱食,因此這部分的風險相較歐美小很多,這段期間民眾也可盡量減少生食。在疫情關鍵時期,自取式自助餐、合菜與美食街試吃也應該能免則免。陳家揚指出,自取式自助餐常常會幾個人邊夾菜邊交談,會提升傳染風險。如果要吃合菜,盡可能多提供一份餐具做公筷母匙,但更好的做法是事先分好一小盤給每個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則強調,像是大賣場、美食街、麵包店等提供試吃應立即停止。食品餐飲業者該如何應對疫情?一、要落實衛生規範!不過,陳家揚也坦言目前最需要關切的就是病毒是否會透過餐具、餐桌等表面接觸來進行傳播。因此,他提出三個主要的作法,供餐飲業者作為因應疫情的對策。第一,就是要落實現有的衛生規範。陳家揚表示,衛生規範的目的本來就是要阻絕微生物傳播的問題,然而過往經常可見一些業者沒有好好落實。好比說「台北市公共飲食場所衛生管理辦法」就規定餐飲人員工作前應清洗手部,且工作中吐痰、搓鼻涕、入廁後都要洗乾淨手部再工作。此外,餐廳要設有流動自來水、清潔劑與擦手紙巾或其他乾手設施,或在廁所明顯處標示「如廁後應洗手」等皆有規範,且業者應要好好落實才行。二、強化員工衛生管理與手部清潔次數落實了衛生基礎後,陳家揚指出第二步就是要強化員工健康與衛生管理。除了生病員工務必在家休息、並實際掌控上班員工健康狀況外,也要制訂人員調度應變計畫,以隨時應對有人員突然不能工作的情形。此外,陳家揚特別強調,要留意時薪人員的健康狀況,「因為時薪人員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會不會因此隱瞞自己正在發燒的情況?這點需要好好關注。」陳家揚也表示要加強員工手部清潔的次數,收拾與送餐間要洗手與酒精消毒;調理即食食品則應穿戴經消毒的手套,或徹底洗淨消毒手部。另外,由於收銀人員很容易與客人有所接觸,因此收銀人員與送餐人員務必分流。三、餐廳客容量減半規劃,提供可丟棄式簡化菜單!陳家揚表示,第三為餐飲環境調整與清潔。他舉例,美國許多地方祭出餐廳營業限制,要求各餐廳降低客容量,以紐約來說就減半,以拉大顧客用餐距離。詹長權則補充,若餐廳實在擁擠也可以仿照香港的作法,在客人之間設有塑膠隔板隔開,也是一種值得參考的作法。此外,陳家揚表示業者應提高清潔頻率,尤其是餐桌、門把、菜單等員工與顧客常接觸的地方。他舉例,國外有一種作法就是餐廳只提供簡化菜單,顧客用完後就拿去回收,避免同一份菜單不斷使用增加傳播的風險。消費者也要做好自我保護!避免以手取食並選擇注重防疫的餐廳最後,陳家揚表示一般消費者其實無須過於恐慌,若注重防疫措施,到餐廳用餐並不會有顯著傳染風險。身為消費者,個人衛生極為重要,除了飲食前洗手外,也要留意避免直接以手取食。若擔心餐廳消毒不夠完善,可自備消毒用品擦拭用餐桌椅。「有注重防疫的餐廳也很值得給予鼓勵。」他表示,在選擇餐廳時也可以多多支持有實際防疫作為的餐廳。延伸閱讀▶環保先喊停!為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歐美星巴克、麥當勞、藍瓶咖啡暫停使用自帶杯▶【蘇楓雅專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澳洲產業!漁業停擺、餐館歇業、連物流外送陷入配套困境!▶破除次氯酸水的迷思!想防疫消毒,須善用而不是亂用!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封城日記 中國社工寫出底層人物無奈恐慌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蔓延,全球首個封城的中國武漢真實紀錄日記集結成書並在台出版,仍在封城裡的郭晶透過社工視角,寫下封城裡人們恐慌、無奈的真實生活。2020年1月23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由於要防止疫情擴散,宣布所有公共運輸停止運行,隨後黃岡、鄂州、仙桃、赤壁等城市跟進,開始史無前例的「封城」。29歲的郭晶是中國的女權主義者、社工、「074法律諮詢熱線」發起人之一。原先住在廣州,2019年11月搬到武漢市。武漢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封城,她從封城開始天天寫日記,記錄在城裡的生活點滴,在微博的首發文章,閱讀次數就超過191萬次,轉發近5000次,700多則留言,有1萬多人按讚,並受到英國BBC及各大國際媒體廣泛報導。這些日記如今結合成「武漢封城日記」一書,在台灣將由聯經出版。郭晶以社會工作者獨特的眼光,在封城後有意識地持續書寫、思考、細膩的記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了城裡人們的恐慌、懼怕、焦慮和堅強。郭晶在序文中寫到,「因為我是一個社會工作者,而我剛好處於一個事件現場,記錄是我最基本的責任。現在回頭看,寫日記是我在封鎖中重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記成為我和別人建立連結的一種方式」。她提到,「大家擔心的遺忘究竟是什麼?是我們的社會不能因為這場疫情而有所改善,是下次發生類似的災難的時候依然沒有完備的防控體系,擔心依舊會有人要做無謂的犧牲」。聯經出版主編黃淑真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享,郭晶即便孤身在封鎖的城市中,仍想盡一己之力做點什麼,「她盡力關懷城市停止運作時仍需要工作的清潔工、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記錄周遭的變化」。黃淑真說,在台灣,即時新聞與資訊傳遞快速衝擊人們認知的現在,無法確知在一座封閉的城市裡,人們到底過著什麼生活。就在疫情不分國界、距離,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時,郭晶發出微小聲音,顯得彌足珍貴。此外,黃淑真說,正因郭晶是社工,原本關注到原本資源比較少的人,尤其在封城的過程中,被犧牲的可能是弱勢族群。日記中寫出了在對抗疫情中,底層小人物的無奈與生存迫切。尤其人被隔離的特殊心理變化,以及在封城的情況下,人與人間連結的重要性與溫暖,還有疫情蔓延時,人性對於未知病毒的恐慌是一致的。黃淑真表示,郭晶藉由發布日記,成為封城下人們互相扶持的連結點。受限物理上的距離,也更加劇人與人間的心靈交流。在這樣情況裡,人們在網路的連結下,有沒有力量去幫助他人。這也給在台灣的人,思考共同對抗疫情時,人們互助團結的重要性。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秀熙為台灣防疫打100分 估境外移入最壞增500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升溫,台灣的個案數也破百。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為政府目前的防疫作為打滿分,但也推估未來確診個案中的境外移入數,最壞恐增加到500人。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新增8例新冠肺炎個案炎,其中7例境外移入、1例本土,合計台灣至今已有108名確診者。陳秀熙陳秀熙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周玉蔻嗆新聞》專訪,被問及未來估有七萬多人回台,到底留學生要不要回來?他說,歐美很多國家現在停課,加上當地醫療量能相對低,目前台灣專責醫院的相關病床、設備是夠的,回台仍是較好的選擇。陳秀熙指出,台大公衛這次在新冠肺炎議題上,對全世界疫情做評估,並給民間跟政府溝通與建議。會給這麼多建議,主要是因學者們都很感動,雖平時都浸淫在學術,但學者們認為這一仗應該跟民眾站在一起。由於台灣個案已破百,主持人周玉蔻問到,這幾天仍有萬人從歐洲疫區等地回來,台灣未來確診會比108例還多嗎?陳秀熙說當然會,但這些病例並不是在我國台灣發生的,都是境外移入。他表示,以義大利來說,目前100人中可檢測出40人,國人在那裡的風險就很高。歐洲陽性率目前假設為5%,從歐洲流行區或重大疫區、邊境等回來的人溯源1萬6000人檢測並按比例,估計台灣未來境外移入數最少增加50人、最壞會增加到500人。但得視症狀、民眾接觸者對象、或本身是否戴口罩等因素而論。他認為因未來兩周是疫情擴大的關鍵,目前禁止外國人入境的措施正確。周玉蔻也問到台灣現在有社區流行嗎?陳秀熙說,雖有但是零星,目前算控制住。近日有北部高中全校停課、南部大學受影響,讓民眾有點恐慌,但不至於到封區、封戶。但陳秀熙仍建議台灣民眾要居安思危,如果有些人不檢疫或檢疫隔離期間趴趴走,就可能造成小型社區傳染。被周玉蔻詢及與陳時中的淵源,陳秀熙笑說他畢業於北醫大牙醫學系,是陳時中的學弟,但沒有去當過醫師,而是朝公衛學者方向走。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醫大評武漢、義大利 關鍵在封城恐慌沒守住醫院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全衛學程助理教授高志文,近期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一篇編輯通訊,指出武漢以及義大利北部未配套封城,恐是導致數千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的原因之一。編輯通訊係指針對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章回覆評論。高志文表示,在這一波疫情中,守住醫院絕對是關鍵;觀察各國面對疫情的措施,其中武漢以及義大利北部,面對疫情爆發時,馬上決定強制封城,卻未做好配套措施,引發民眾巨大的心理恐慌。以武漢為例,宣布封城後,火神山醫院尚未興建完成,民眾得知封城訊息後過度恐慌,擔心自己得病,無論是大病小病都衝醫院,原本就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醫院,面對大量的患者,完全無法負荷,也讓醫護人員沒辦法徹底做好感控,最後就是癱瘓醫院,引發嚴重院內感染。高志文說,醫院本是治療病人的地方,一旦感染控制失敗,可預期看到疫情嚴峻的放大效應,進而可能變成許多小規模的傳染病「震央」。他強調,只有做好院內感染控制,診所,療養院和其他醫療機構,才會是抵抗新冠肺炎或任何未來新興傳染病爆發的真正前線戰場。高志文表示,當年在SARS期間,僅是住院醫師的醫師們,現在都已經是各醫院的資深醫師,面對此次疫情都知道可能會有多嚴重,雖然新冠肺炎正於全球大流行,但是民眾千萬別過度恐慌,有症狀一定要就醫,就怕沒有就醫躲了起來,反而讓感染者愈來愈多。他說,台灣經歷SARS後,在這次的疫情中堅守醫院,他認為當年SARS在和平醫院封院,造成院內爆發以前,台灣也守得非常好,他相信這一次台灣會記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情形再次發生,另外也透過這次的編輯通訊,提醒全球守住醫院絕對是這次防疫的一大重點。
-
2020-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該囤的不是食物」 律師點出10種應該囤積東西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數累計已到108例,昨(18)日一口氣暴增23例後引起民眾恐慌,許多人就怕疫情越來越嚴重,紛紛湧入大賣場和超市搶購物資來囤積。對於民眾的行為,律師呂秋遠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看法,他點出10種民眾應該囤積的東西,而非食物,他呼籲大家不要恐慌,「我們都會再起來」。呂秋遠表示,因為歐美疫情轉為嚴峻,台灣確診人數開始暴增,因此引起人民恐慌,開始有人囤積物資,大賣場、超市人滿為患,架上食物除了三色豆以外,可能都一掃而空。他列舉了10種東西,並認為現在應該囤積的真的不是食物。呂秋遠列出第一項是「耐性」。他說這場疫情應該會持續一陣子,萬一台灣進入全面社區感染,到時經濟活動停擺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會進入幾個月不好過的時候,瘋狂的各種景象都有可能出現,所以請保持耐心,黑暗終究會過去」。第二個是「正確的資訊」,他說群組裡開始流傳各種假訊息,「不論是謾罵政府、趁火打劫、停班停課、治病偏方等等,都有很多未經證實的玩意兒」,他呼籲民眾要冷靜以對,不要亂點網址、不要隨便匯款,也不要任意轉貼。接著要有「同理心」,呂秋遠說要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困擾,他感嘆這個社會已經在高度壓力下,有太多的不友善,請不要想著「來啊!我們來互相傷害!」再來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盡量不要到人多的場合,到高風險的區域要戴口罩。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不要逞強也不要忽視警訊,自己的身體很重要,別人的命也是命。第五則是「想要到處玩的心」,呂秋遠稱讚台灣同時具備高度警覺的公民、強大的醫療資源,與良好的政府防疫體系,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因此要好好珍惜。他打趣的說「沒有肺纖維化,囤積想飛的心,以後愛怎麼玩都好!」也因為疫情越來越嚴峻,社會上開始出現無薪假、失業等狀況,他認為可以囤積「多出的時間」和「感情」。呂秋遠說多出的時間可以把原本想做的事完成,把以前沒時間修復的關係處理好,家人一起在家也是感情加溫、修復的好時機。被放無薪假或沒有了工作,導致收入減少,那就應該加強「工作技能」。他說政府現在有提供許多職業訓練,可以請領補助同時,學習新的能力,當囤積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或許也會是一次人生重大的轉機。除此之外,「體力」也是很重要的,呂秋遠說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運動的習慣,讓自己的體力增強,才是未來的財富。趁這時候可以多囤積一點體力,生病的時候,醫生可以少費一點力氣。最後則是「錢」,他認為經濟寒冬已經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還不知道,因此民眾應該要好好囤積一點錢,不要亂花、亂買東西和食物,很多東西都是有保存期限的。呂秋遠呼籲民眾在面對嚴峻的疫情時,可以哭、可以嘆氣,但是不要恐慌、不要焦慮、不要放棄希望,「只要留著這條命,我們都會再起來,好好的起來。」
-
2020-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盡量買!蘇貞昌:公糧庫存90萬噸、衛生紙產能足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昨急遽增加,各地甚至網購平台都出現民眾瘋搶物資。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則在臉書指出,盡量買,貨很多,政府公糧庫存90萬噸,糧食非常足夠,國內衛生紙廠6成產能就夠全台灣用,全開會賣不完。蘇貞昌說,台灣同時是水果王國、漁產王國、食品加工大國,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趨緩的時候,當然鼓勵大家踴躍去買,相挺農民和業者、也增加內需市場動能。蘇貞昌表示,政府已經跟各大通路商告知,請務必加強補貨、衛生紙廠也已增加產能、台灣的農產品更需要大家多多光顧,多吃蔬果顧好身體,才能一起抗疫。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稍早也呼籲民眾不要恐慌,因為台灣疫情努力掌控中,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天天公布資訊,防疫資料陽光透明不隱藏,雖然確診100人,但也有22人解隔離,我國防疫能力比他國強大。
-
2020-03-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什麼要嘲笑囤物資的人?居住遙遠小島的他曝「買這個就對了」
我國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案例急增,各通路都出現搶物資的情況,有網友因為大家瘋搶物資的關係,發起了一篇「為什麼要嘲笑囤物資的人?」他直接推薦大家買「冷凍櫃」,網友們看到也笑翻,意外也討論起原PO目前的居住地。因為國內確診數的上升,讓不少民眾到賣場搶購民生物品,行政院消保處今表示,經向賣場業者瞭解,自疫情發生以來,米、泡麵及麵條、衛生紙等品項均相當熱銷,疑似因民眾預期心理,致消費需求明顯提高;但供應商表示原物料足夠,目前供貨仍正常。稍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過度搶購是沒必要的,籲民眾勿恐慌,物資都會足夠。PTT有網友發文說「為什麼板上要嘲笑囤物資的人?」他說「推薦冷凍櫃買下去啦,要凍多久就凍多久,想吃什麼就凍什麼,泡麵罐頭很膩耶」只見照片是一個大型冷凍櫃,裡面放著酥油派、肉粽、水餃、土司還有綜合火鍋料等,看起來能吃上好一陣子,但原PO也表示自己不在台灣,很想要回家。網友看完後也回應熱烈「我以為這每個家庭都有,我家就有二個」、「福克蘭群島,沒聽過」、「原po超前部署,先跑去在人類最後淨土」、「你該不會是跑船的吧」、「真的在地球的另一邊」、「福克蘭群島人口3000而已,居然有鄉民」、「那邊偏僻到連病毒都不想去吧.....」、「美國很多家庭也會多買冷凍櫃放車庫」、「這囤的是鄉愁」。原PO後來也解答自己人在阿根廷旁的小島「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擁有內部自治權,英國負責其國防和外交事務。群島首府是斯坦利,位於東福克蘭島,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島上共有3,398人,原PO表示自己是因為漁業關係短暫停留,目前當地物資仍充足。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例全校停課 詹長權:該宣布社區傳播了
台灣新冠肺炎第59例高中生的學校,今出現第二例確診案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若有學校確診兩例就是要先關校,全校師生也都要進行疫調,由於學生除所在的社區、也有跨區域,都應疫情調查,應該是要宣布社區傳播感染了。詹長權說,現在已經到了社區傳播的階段,他認為,目前防疫都是從境外移入的方向思考,但也應該從每個個案發病後診斷的時空關係,了解是否有所關聯。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邱弘毅也表示,現在不能否認台灣有一些社區傳播,但衝擊有多大,還是要後續的疫情調查,若疫情調查有一些連結出現,就比較不令人擔心,但若斷鏈就要很小心。詹長權提到,當世界衛生組織說新冠肺炎變成全球大流行後,已經宣告全世界一半以上國家都有流行,某個程度在每個國家都有社區流行,只是規模大跟小的問題。往後的疫調一定要放進社區流行概念。至於加強社區防疫部署,詹長權說,若疫情提升至社區這個等級,就是全政府、中央地方上下要「社區減災」共同防疫。包括應更限制大規模的公共聚集,包括活動人數都應要變少,例如美國就有餐廳座位減半規定。邱弘毅說,若啟動社區防疫,學校已經在做的遠距教學要更落實,密集的集會必須更限制,呼籲國人非必要不要到公共場所,老人家能不出門就少出門。邱表示,若有社區傳播的問題,就應該超前啟動,謹慎超前部署。詹長權也提到,社區減災就是社區要全面動員,另外,指揮中心是一個個公布個案,但確診多了就應該公布更多區域的疫情資訊,由中央與地方一起配合,因社區防疫都須由地方政府執行,若不公布資訊,久了也會讓民眾更恐慌,並失去防疫信心。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跟著胸腔科醫師這樣做!只要四招 抗疫提升免疫力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我們常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其實充滿各式汙染物,若不注意,忽略了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VOCs(化學揮發物)等有害污染物更會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不僅容易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因此,提升環境免疫力,不僅可以改善體內免疫相關微環境,更能維護健康保護力。 不只病毒威脅,PM2.5、甲醛等才是埋伏在家中的「隱形殺手」廣義的空氣汙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較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其實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更嚴重。周百謙醫師解釋道,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不知道或輕忽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就室外來說,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而室內產生VOC的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也屬VOC一類),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打掃使用的清潔劑、芳香劑,或角落噴灑的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汙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更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而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的粒子大小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會隨著空氣流動,或者是附著在頭髮、衣物上而帶入室內。不同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身體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到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像是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健康問題。室內空污不只引發呼吸道疾病,甲醛、黴菌更恐降低人體免疫力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得病原更容易攻擊受損細胞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的攻擊。像是上述提到的甲醛,一般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愈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更容易使呼吸道、肺部受到外在病原體的感染。醫師分享四招 提升環境免疫力: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汙染源、維持適當溫度與濕度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其實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而從外面回到家裡,其實身上與隨身衣物常常都會攜帶懸浮微粒的室外。而且剛剛上述也有提及,不只戶外,室內其實也存在各式各樣從生活產生中的污染源。建議家中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初步過濾室內空氣,維護環境的空氣品質。空氣清淨機簡單分成兩大類,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各式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周醫師也分享,因家具、裝潢中的甲醛可持續釋放數月至數年,在購買時可注意是否有分解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功能,將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其實也可以注意風向的設定,如果能夠藉由有效的風向與風量調整,在室內營造有效的循環風環境,營造徐徐微風的感覺,相信可以降低細懸浮微粒停駐的問題,更可以改善過敏問題,甚至睡眠效率不佳的問題。要下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也需特別注意,家中烹飪、燃燒線香,或使用清潔用品時,務必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也盡量在密閉空間避免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汙染源。減少污染物滯留於室內。除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外,周百謙醫師解釋道,室內的溫度、濕度也會使生物性汙染物增加,因為高濕度、高溫度是微生物孳生的關鍵。如果能把室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好,讓呼吸道黏膜不會因為反覆面對外界過敏原及致病原,造成過度負擔而受損,免疫力維持的結果,將建立有效防線,除了能夠讓病原體生長減緩,更能夠降低表皮細胞缺損問題。溫度的設定也和氣道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的氣管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約為37度,濕度則為100%。透過鼻腔的加溫加濕,可以降低氣管發炎。為了要降低鼻腔與氣管的負擔,建議室內溫度建議依照室外的氣溫來調整,降低內外溫差。譬如戶外氣溫攝氏30幾度時,室內空調可設在攝氏28度;如果室外冬天戶外攝氏10-15度,建議室內設定在20-22度左右,讓身體去適應環境,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增加鼻腔跟上咽呼吸道的負擔,甚至也有文獻指出,溫度低時會加重腦部失能風險,可能與失智有關。而室內濕度的部分,建議可以維持在50%-60%左右,減少濕度過高時所導致的塵蹣與微生物生長,但也不能設定過低,將讓口鼻變得乾燥,導致黏膜受損,這些也都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建議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感受室內的空氣環境是否合適。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需要好好檢視空氣的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也可提升家人對於空氣汙染及病菌的抵抗力。全民戰「疫」時期 維持良好免疫力,請你這樣做!周百謙醫師提醒,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集中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同時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原文:全民戰「疫」!提升環境免疫力 捍衛健康防護力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隱匿疫情 美學者撰文:自食惡果傷國際聲譽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導致各國經濟受創、人民性命不保,美國學者韓森撰文指出,中國隱匿疫情已自食惡果並損害本身的國際聲譽,他還評估美國能在疫情過後重現強大國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韓森(Victor Davis Hanson)撰文投書美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半月刊,文章標題為「中國自食惡果」(China Boomeranging)。這篇專文指出,去年11月下旬中國共產黨高官知道湖北省武漢市出現某種傳染病,不久後他們很清楚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正在流行,鑑於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他們可能應更認真看待這項威脅。然而,中國政府一開始就對本國人民及全世界隱瞞疫情,這讓去年11月下旬至今年2月初,每天有超過一萬名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外籍人士搭乘班機直飛美國,直到1月31日,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才勒令禁止近期到過中國的外籍人士入境。儘管為了防疫而祭出史上最嚴格檢疫隔離政策,但美國相對而言較為幸運。共識型社會的透明度和自由市場經濟,鼓勵數以千萬計的美國公民同心協力工作,並從政治、醫學、社會和經濟等層面,獨立自主找出緩解疫情的方法。因此到了3月中旬,身為全球最重要移民目標的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相較部份歐洲國家還少,但美國人口是這些歐洲國家的5倍至6倍。文章寫道,因為疫情導致民眾喪命及經濟損害,美國可以因此歸咎中國共產黨。若中共在去年11月下旬請教國際醫學界、展開早期檢疫隔離,並允許國內公民使用電郵、社群媒體通知警告其他人這種新疾病,或許全球和美國可能就不會陷入當前恐慌。中國所以沒有善盡責任這麼做,可能是因共產主義政府的內在因素,也可能涉及更多錯綜複雜的原因。文章說,中國將認識到共產黨所謂的效率、殘酷和獨裁專制,才是中國最大的敵人,不僅確保冠狀病毒的擴散,也毀損了中國的國際聲譽。韓森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壓垮駱駝的稻草,因為中國先前才跟美國展開貿易戰而陷入困境,且遭揭露100萬維吾爾人被關押於新疆再教育營,還有鎮壓香港民主示威者等負面消息。如今全世界都因為中國而感到驚恐,疫情的防治也被中國延誤。疫情也將促使美國兩大黨施加壓力,要求政府採取政策留住本土重要產業(例如醫療用品、藥品及軍事應用高科技)。美國人也不會再希望把絕大多數的化療藥品、抗生素和心臟藥物的生產,外包給一個無法信任的國家。儘管現在大家無法預見,但恐慌及狂熱的附加效應,最終會帶動更多經濟復甦。石油價格已瀕臨近代歷史低點,這確保美國駕駛人能在春季和夏季能享有便宜的汽油。廉價的房貸和汽車貸款同樣會刺激購買,一旦疫情消退撲滅,經濟狀況也會緩和。專文末段提到,在疫情爆發前,中國正試圖以貿易戰損害川普政府。但諷刺地,中國對於美國的憎惡只會壯大美國。韓森表示,這可稱為矛盾、諷刺、因果報應,甚至是悲劇,因為中國隱匿新冠肺炎疫情後,陷入前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展開西化政策以來的最弱勢處境,而美國若度過艱辛的數個月後還能保持穩定,就很可能重現強大國力。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抱抱我,能聽到你家人的心跳聲」 換心人重心出發
「所有的器官都是沈默的,只有心臟仍持續跳動…你們若想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哪兒?可以來聽聽我的心臟…抱抱我…」站在台前的換心人黃健予,正進行一場關懷捐贈者家屬的關懷活動。突然間,一位少婦走到台前問了黃健予一些接受捐贈的細節,隨後婦人的親人來到台前,用力的抱著黃健予,聽著他的心跳,眼淚就在4個大人間蔓延開來。黃健予回憶2年前的第一場演講,黃健予情緒仍然激動。黃健予是知名廣告集團的事業群總監,後來自行創業輔導中小企業,應邀演講不計其數,結束後訊息的交流不外乎「如何賺錢」,但生病後的演講,會後發的是「器官捐贈同意書」。生命有這樣的轉折點,就在一場意外之後。4年前的8月8日父親節,正當大夥吃飯慶祝時,黃健予突然覺得冷汗直流,胸口痛、喘不過氣、手麻,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急診醫師無法打通冠狀動脈,緊急連絡將他送到振興醫院。黃健予後來才知道「醫師做了繞道手術,花了12個小時,才把我救回來,但也因為心臟衰竭只能換心,幸運地是,只等了9天就換到心臟」。這天是8月17日,也是他新的生日。採訪當天,黃健予清楚的記得他重新活了1,100天、157周,復健了314次。重新活過但出院後最大難題來了,黃健予說,「我住院期間瘦了40公斤,雙腿萎縮無力,為了能站起來,得定期到振興醫院的心臟功能重健中心復健,由於心臟沒有神經,無法感受到運動時的需求,無法提高心跳來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這讓我像在溺水邊緣無法呼吸」。就這樣,瀕死的感覺在心臟復健時期來來回回折磨自己半年之久,靠著毅志力及回報眾人的救命恩情,克服了心臟復健的心魔。但大病一場,虛弱的身體哪能那麼快就恢復,身心所受的苦黃健予都「堅強」的故意忽略,尤其每3個月得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進行心臟切片時,即使害怕都強忍著,但終究還是引發恐慌症。黃健予曾在加護病房驚醒痛哭,「幹嘛救我起來?」他不諱言,看了好久的心理諮商才慢慢化開黑色迷霧。黃健予分析自己的個性,A型處女座,對自己要求太高又必需完美,病癒後總想著怎麼對外「交待」,想讓好友們知道「我過得很好」,想回饋捐贈者的大愛,黃健予把換心後的4年活成了10年的濃縮精華版。難以想像,他在換心後第2年,接了30場研討會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復出。他笑著頭說,「生病後我突然沒有了存在感,以前的努力在年過半百後武功盡廢,但當研討會辦完精疲力耗盡後,終於體悟到體力像壞掉的電池」,以前的他自命不凡,現在的他開始學會看自己的不足。他說,「沒有這樣的意外,不會有現今的轉折」,他的轉折就是先回應疲憊不堪的身心,把作息調整到早上6點出門,傍晚5點回家,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養生路線。黃健予重新整理自己,生活的重心有了不一樣的風景,「我一直是贏在起跑點的人,被認為人生勝利組,經過這些歷程後,我想出一本有影響力的書,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前不會聽流行音樂,但現在他是五迷,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聽一場五月天巷的演唱會。黃健予說,有一次聽五月天的《頑固》,隨著心境不同也漸漸了解歌詞的涵義,歌詞中「…一次一次你吞下了淚滴,一次一次拼回破碎自己;一天一天你是否還相信,活在你心深處那頑固自己…」讓他回顧過往、淚流滿面。這幾年的重新生活,黃健予體認到「想要逆轉人生,要在轉折點」,他不斷強調自己有兩個生日,生病前是處女座,很愛想、想很遠,有點自尋苦惱;生病後是個獅子座,會希望改變懂得順從一下,現在他把兩者的個性融合一下,取得最好的平衡。黃健予笑稱自己是「高年級實習生」,對於未嘗試的新事物開始充滿好奇。對於未來,換了新生命的他,是真實的人生2.0升級版,他自我打氣地說,「不用害怕,人走出去就對了」。人生整理術3要點生命總是讓我找得到出口,它教會我的方法,就是「站起來,走出去,分享它!」1.站起來:直視自己現有的問題,勇敢克服。2.走出去:回顧過往找出不足之處,跨出心門迎接挑戰。3.分享它:若有機會將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給他人,共同成長。【重拾人生下半場↘↘↘】。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一代女皇」潘迎紫 如廁多做一件事,防疫更周全
有「美魔女始祖」、「不老妖姬」封號、暱稱「娃娃」的資深藝人潘迎紫,向來保養得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張,潘迎紫也關心疫情,勸大家最好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避免群聚,若必要出門,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以自己為例,她出門有三寶:口罩、護目鏡、拋棄式膠手套或酒精搓手液,防疫手段不可少。潘迎紫分享防疫妙招,表示自己隨身都會帶一瓶小香水瓶的酒精,回到家就先在門外消毒一番,酒精噴鞋底鞋面、褲腳,回到家第1件事就是肥皂洗手,「在家盡量不噴酒精,擔心製造火源,用抹的就可以了。」另外,在香港,潘迎紫也有個防疫措施,每個禮拜會倒半公斤水進廁所下水道,以免水渠U位乾了,避免若大廈出現確診病患,病毒可能從下水道口飛上來,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才沖水,以免病毒隨水氣飛出來。她認為,防疫期間提升身體抵抗力、免疫力最重要,即使宅在家也能做運動,平常她也會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豬柳、魚、蛋等,多吃含豐富維他命A、C、E及含礦物質硒、鋅的蔬菜,增強免疫力,同時也呼籲,面對疫情,必須保持好的心態、小心防護,但莫過於恐慌,否則新冠病毒肺炎沒得,卻得了恐慌症。【更多精選延伸特輯↘↘↘】。鮑正芳防疫有招 玉女始祖籲「服老更能照顧好自己」。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居家戰疫!濕度多少最能抑菌?5家電有效抗菌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病毒最長活9天 專家教你用漂白水1分鐘有效消毒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為防堵社區感染,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王姿乃認為,可先針對飯店等旅客出入頻繁的場所加強消毒,由於新冠病毒離開人體後可存活2小時至9天,建議1至2小時消毒一次;研究指出62%至71%酒精、0.5%雙氧水、0.1%漂白水,皆可在1分鐘內對物體表面有效消毒,民眾居家消毒可使用漂白水,方便購買又便宜。台灣尚未宣布進入社區感染,王姿乃表示,目前是防疫關鍵期,新冠肺炎存在無症狀感染者,且仍有從外國返台的國人或外籍旅客,因此防疫不可鬆懈,建議可先針對重點區域先進行清潔管理與消毒。●社區消毒重點區域:機場、車站、旅館若需要預先對社區清潔消毒,應針對哪些重點區域?王姿乃說,首先是旅客出入頻繁的場所,如機場、車站、旅館這些地方的出入口、廁所、門把、電梯按鈕處,還有大眾交通工具、計程車等。王姿乃說,其次是旅館、餐飲及娛樂場所等室內不通風或人潮擁擠處,客人進入室內時可量體溫,對於出入口、桌面、廁所、門把或水龍頭開關、公共電話亭,以及電梯按鈕處可定時消毒。●新冠病毒最長活9天 建議1至2小時消毒一次至於消毒執行方法與頻率,王姿乃指出,可視人潮多寡適當增加消毒頻率,由於新冠病毒離開人體後依不同條件可存活2小時至9天,可以每1至2小時消毒一次。根據研究指出,62%至71%酒精、0.5%雙氧水、0.1%漂白水,皆可在1分鐘內對物體表面有效消毒。●居家用0.1%漂白水 1分鐘內快速消毒王姿乃提醒,酒精、雙氧水以醫療優先,漂白水便宜容易購買,最合適於環境清潔消毒,市面販售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通常為5%,以1比50清水加以稀釋成0.1%,就可以1分鐘內有效消毒,靜置5至10分鐘後再以清水擦拭即可。消毒馬桶則建議用漂白水1比10稀釋成0.5%。●每天早晚開窗1小時 降低室內病毒量民眾可以如何做好居家清潔及消毒工作?王姿乃說,政府防疫有良好把關,民眾不用過度恐慌,可提高警覺適度保護自己,回到家先洗手、接觸眼口鼻前先洗手,保持居家室內空氣流通,若因空氣汙染因素,也可至少每天清晨或晚上開窗戶30分鐘至1小時以減低室內病毒量,或使用空氣清淨機。王姿乃說,必要時可以0.1%漂白水在家中地板、桌面、小朋友的玩具及共用的鍵盤滑鼠擦拭消毒。最重要還是民眾要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最近不要出國旅行、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不要隱匿疫情、誠實說明自己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以減少疫情擴散。
-
2020-03-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第二波快守不住?PTT網友「怎麼現在變台灣佛系防疫」
國內病例大增,許多都是自國外旅遊返國染疫,引發民眾恐慌,網路上也討論紛紛,PTT上就有網民指「媒體不要再吹捧台灣,第二波都快守不住了」網友指出,台灣在之前的防疫工作做的不錯,疫情被控制,在歐美各國目前紛紛淪陷的情況下,台灣防疫成績被看見,也有所「順時鐘」、跟著衛福部長陳時中就沒錯的說法,近日媒體紛紛報導國外稱讚台灣的防疫,但疫情變化快速,這幾天突然大爆發,擔憂大家不會太過自滿而疏於防疫,後勢就可能擋不住。網友指出,歐美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現在打開電視或報紙,都是媒體在吹捧台灣好棒棒,防疫作為國家之光,如紐西蘭,以色列皆仿效台灣防疫,並且內部名調滿意度達8-9成,但似乎看不到潛藏危機已經浮出了。「滿招損,謙受益,感覺台灣這段時間過度自滿,太過放心了,健保一級棒,反正武漢肺炎染病在台灣又不會死,除非是原本就已有的疾病才會引發,而且國家又有旅遊補助,獎勵出國政策,嘴巴說不要,但是法令政策卻都沒有強制規定,如果一昧的道德勸說有用,就不會有里長率隊帶領的西班牙國旅補助團出現」。「如果真的想保護台灣,國家就應該硬起來,防疫視同作戰,不要再佛系防疫了,一直圍堵,面對第二波的衝擊,潛藏的黑數,你又能抓出多少,這樣還不限制入境者一律隔離14天嗎?另外,防疫補助,請限制嚴格一些,這樣漫無目的地撒錢,只會造成防疫的反效果。我們不需要向北韓確診就槍斃,雖然也還沒走到封城這一步,但防範未然是應該要更小心謹慎的」。網友也擔心中共武力犯台,「共機一直擾台,絕不是一時興起,我如果是中國,我就會在世界混亂之際,趁米國爸爸沒空照顧兒子時武力侵台」。網友建議中央:(1)即日起,入境者須隔離14天。(2)非必要出國者須提出申請,嚴禁一般國人於防疫時間出國旅遊。(3)防疫補助,應條列嚴格規定非一體適用,非自己行為而造成的損害才予以補償。(4)加強國防,於防疫時期,避免中國對台灣動武,或一旦動武也要有應變措施。其他網友對此也很認同「都已經快爆了還在自爽」、「小國的悲哀」、「現在的局面是醫護與醫檢人員用精力換來的,他們還能撐多久」、「到底哪裡超前布署?」、「第二波大家真的比較放鬆了」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引爆衛生紙之亂 心理學家:瘋買成了定心丸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升溫,引發恐慌性購買,愈來愈多消費者瘋搶民生用品,心理學家認為,疫情讓人不知所措,而滿足掌控慾的「瘋買」行為成了人們的定心丸。法新社報導,從美國、法國到澳洲超市,原本擺著衛生紙的架上空空如也。專家表示,這種搶購行為涉及「賽局理論」,假如每個人僅購買自己所需,就不會出現物資短缺現象。倘若某些人開始恐慌性購買,最理想的策略就是跟風,以確保自己手邊有綽綽有餘的庫存。然而,這並不能完全解釋疫情引發「衛生紙之亂」的原因。衛生紙既無法讓人免受病毒感染,也沒見到消費者如瘋搶衛生紙般地囤積罐頭食品等重要物資,因此顯然還有其他層面可探討。●視覺衝擊與社群媒體推波助瀾「大流行病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Pandemics)作者泰勒(Steven Taylor)說:「我認為,這樣的場景在社群媒體流傳的戲劇性畫面中可能特別顯眼,因為搶購現象顯而易見,衛生紙包裝又與其他商品不同,買到讓人覺得有安心感。」這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的精神病學教授說:「人們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麼,讓自己和家人獲得安全,因為除了洗手和自我隔離,大家還能做什麼?」●心理作用泰勒提出的另一項理論則是基於演化角度,我們會迴避令人反感的事物,而這種心情會在人們感受到染病風險時加劇。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泰勒指出這種心理作用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一種不想錯過的概念。他說:「輸了100元比贏了100元更令人難受。如果我們之後發現需要衛生紙,而在我們有機會買到時沒有出手,我們真的會覺得很糟。」「因此,我認為這是他們鎖定衛生紙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是規避厭惡感受的方式。」●滿足掌控欲經濟學家也認為,人們可能偏好將相對容易解決的小風險降為零,勝過付出更多代價降低更多大風險,這就是所謂的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Anglia)衛生經濟學家包凱利(Farasat Bokhari)說:「我的猜測是人們希望在有限預算下滿足掌控慾。」他說:「於是我們選擇購買一些能夠囤積的便宜物品,內心想著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價格較昂貴且有必要囤貨的物品或許是防腐食品,但是,如果不愛吃冷凍餐點、罐頭食品和拉麵,假使最糟糕的事情沒有發生,最終可能得為被扔掉的東西支付大筆帳單。泰勒說,我們如今見到的許多行為,過去也曾出現在大流行病爆發時期,包括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這波疫情導致近70萬美國人喪命,驚慌失措的人們當時也曾湧入商店和藥局搶購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