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8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37
筆 文章
-
-
2020-01-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手臂異體移植 高醫完成第3例
高醫手移植團隊再度成功完成一例「手臂異體移植」。受贈手臂者是名中年男子,2年前工作時左手不慎被棉花機捲入而截肢,上個月幸運等到手臂移植機會,經過12個小時手術及全方位照顧,日前康復出院。高醫為感謝撫慰家屬大愛,特別訂製擬真義肢,保存捐贈者遺體的完整性。高醫外科部長郭耀仁昨天在高雄市立醫院醫事聯合學術研討會中,以「亞洲手臂異體移植照護近況及高醫經驗」為題,發表演講。台灣從2014年開始進行手臂移植手術,至今共成功完成5例、6隻手臂移植,其中有3例由高醫手移植團隊所照護,是東亞地區換臂最多的醫院。郭耀仁表示,最近一例是在去年12月初進行,中年男子捐贈者因意外事故身亡,家屬將亡者的左手、心臟、肝臟、2枚腎臟、皮膚及血管等身上可用的器官,捐出遺愛人間。換臂團隊由骨科主治醫師傅尹志等主刀。傅尹志表示,團隊包括整形外科、精神科、骨科、手外科、醫學影像科、麻醉科、腎臟內科、感染科、檢驗醫學科、復健科、病理科、社工師、移植中心器捐協調師、開刀房及護理部等跨領域成員。這次手部異體複合組織移植術,須先從捐贈者取下手臂後與受贈者患肢接合,依序先固定骨頭,再以顯微手術縫合22條肌腱、2條動脈,待血管暢通後再接合6條靜脈、3條神經,最後縫合皮膚。個案目前已恢復八成功能,持續復健中。郭耀仁提醒,現在醫療愈來愈進步,萬一有患者需要截肢,應盡量保留長度,千萬不要為了要配合義肢,把不用截的部分也截掉了,未來還有機會能藉手部移植重新恢復功能。
-
2020-01-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男子接受手臂異體移植 出院現可抓球體
高醫大附院手臂移植團隊今天發表手臂異體移植新案例,林姓男子左下臂因工作截斷,院方去年12月初為他完成手臂異體移植,術後可抓球體,昨天出院歡慶脫離近兩年的斷臂生涯。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舉辦「資訊科技引爆醫療新創的火花」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手臂移植團隊下午到場發表團隊移植案例。高醫大附院外科部長郭耀仁表示,林先生是名中年男子,家住彰化縣,從事不織布製造業,107年2月工作時為撿棉花,左下臂不慎被機器捲入經送醫截肢保命,從此成為獨臂男,造成生活不便。郭耀仁說,由於國人對捐贈死者手臂觀念未普及,林先生一直等到去年12月4日,一名中年男子意外身亡,家屬願意捐出其可用器官,當天才接受異體手臂移植,歷經12小時手術及連月來照護復健,昨天出院。他指出,林先生術後左手臂功能恢復良好,出院時已能使用移植後的手臂順暢抓握海綿及球體,左手臂功能預估再經1、2年復健可恢復到8、9成。郭耀仁進一步指出,林先生手術當天,他剛飛抵法國參加醫學研討會,當時仍透過視訊連線與移植團隊商討手術前後相關事宜,讓手術順利完成,林先生移植後兩臂長度經X光量測僅差0.2公分,手術相當成功。郭耀仁透露,林先生移植後日前第一次用左手拿起復健用球體及海綿既興奮又感動,林妻見狀還當場感動落淚。他表示,林先生昨天出院,與院方一起歡慶結束斷臂生涯,之前高醫完成的兩例手臂異體移植個案也到場同慶,3人以移植後的手相互牽手打氣,場面溫馨。高醫大附院指出,這次手移植團隊在郭耀仁領導下,充分發揮這3年多來團隊訓練成果,算是完成「期末考」,令人欣慰。
-
2020-01-04 新聞.健康知識+
年前大掃除NG姿勢讓你全身酸痛!醫教預防小訣竅
居家環境清潔常需要爬上爬下,對於平常勞動較少的人來說,真的是件超級苦差事。像是要打掃天花板或高處角落,甚至是粉刷等等,除了手得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影響;或是刷洗廚具、窗戶、被單等物品,如果清掃姿勢NG,再加上用力不當,就可能造成肌肉勞損而導致酸痛,每年大掃除勞損症狀的排行榜有哪些?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民萱剖析如下: 勞損症狀1:肩頸疼痛◎肩頸好酸痛,手也開始麻就羅民萱的觀察,肩頸疼痛是每到年節掃除時,婆婆媽媽們最常見的勞損症狀。因為大掃除時,長時間低頭整理或刷洗,容易造成上斜方肌的緊繃疼痛,若是合併頸椎椎間盤突出者,更可能伴隨著神經壓迫,而產生手麻的感覺,除了需藉由復健來治療,也必須改變姿勢,才能真正改善疼痛。 預防小訣竅:髖屈代替低頭、平視好輕鬆 :  如果要整理的東西位於低處,建議可利用髖部屈曲,身體和脖子維持一直線,代替低頭彎腰;或是拿個椅子坐下來,把需要整理的目標物,放在目光可平視的位置。尤其是頸椎前伸這種類似「烏龜頸」的姿勢,會使得頸椎壓力變成原本的數倍之多。 羅民萱指出,光是隨時注意自己頸椎的姿勢,就能有效避免肩頸疼痛,如果已經疼痛難耐,甚至出現手臂的酸麻,就得搭配復健的熱敷電療、牽引、運動伸展等項目,甚至是施以增生注射治療,才能即時對症處置。 ◎肩膀夾擊,上抬就痛!?「肩膀夾擊症候群」也是年節掃除時常見的肩部疼痛問題。羅民萱解釋,「主要是因為清潔時,肩膀重複外展抬高,例如準備年菜時,抬著平底鍋炒菜的動作,容易造成肩峰與旋轉肌袖肌腱的反覆摩擦、夾擊,進而導致肌腱疼痛發炎。肩膀高舉過頭的動作,也是造成肩膀夾擊的危險因子,例如掃除時,整理比較高的櫥櫃、天花板或是擦洗窗戶玻璃、取下高處的重物等。」 預防小訣竅:手肘垂放兩邊,避免高舉過頭 :   針對肩膀夾擊症候群,羅民萱建議,可以讓手肘儘量靠近身體兩側,再做大掃除等家務,避免肩膀手肘重複外展抬高;當拿高處物品時,則建議踩在穩固的椅子上再取用,避免肩膀手肘高舉過頭的動作。勞損症狀2:手部問題◎手指麻,手肘痛:腕隧道症候群及肘部問題大掃除症候群的第二個常見疼痛部位就是手部,羅民萱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在過度使用手腕者身上,由於發炎或沾黏造成手腕的正中神經壓迫,導致手指一到四指的麻痛。」 另外,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雖然痛的位置在手肘外側和內側,實際原因卻和手腕的過度使用有關。網球肘是手腕過度使用翹手腕的動作,如網球的反手拍;而高爾夫球肘則是反覆手腕下壓,如打高爾夫球的姿勢。由於控制手腕的肌腱附著於肘關節處,進而導致此處的肌肉發炎或疼痛,都可能在大掃除期間加劇。 預防小訣竅:手腕持平放鬆,配戴副木舒緩 :   由於這三種疼痛都與手腕過度使用有關,所以,除了打掃時,盡可能讓手腕維持平放伸直,與手臂維持一直線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長時間彎折或負重;清掃完之後,可以利用伸展和熱敷休息等方式,來幫助手腕放鬆。 羅民萱提醒,「如果已經感覺疼痛,甚至是手麻,建議儘速至復健科治療,可搭配『副木』把手腕固定在正確姿勢,以舒緩被壓迫的神經,對改善腕隧道症候群很有幫助;也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增生注射』,可使正中神經和旁邊的組織分離,並能解除壓迫,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拇指痛,手指打不開:媽媽手、板機指大家都聽過的媽媽手,這可不只是新手媽媽的專利!羅民萱表示,媽媽手主要症狀是在拇指靠近手腕處的疼痛,通常跟拇指過度的外展或反覆使用有關,例如擰毛巾、洗衣服或用拇指滑手機等。 至於板機指則是一種手指劍鞘的發炎,當過度使用手指,造成手指肌腱和劍鞘滑車反覆摩擦後的沾黏腫脹,使得手指變得卡卡的,握拳後要聽到咖」的一聲,手指才會彈開,就像扣板機一樣。 「如果已經產生板機指,就應該要休息並熱敷按摩,適度幫手指拉筋伸展,程度嚴重者應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了。」羅民萱提醒。 預防小訣竅:避免手指小關節反覆抓握,多用手臂和身體力量帶動 :   要避免拇指過度外展、張大,並減少反覆使用單一小關節出力,可以善用洗衣機、脫水機、掃地機器人等,適度取代一些手部要很出力的家務,可別凡事都親力親為。 如果堅持一定要親手擦地,不妨盡量使用手臂和身體的力量,去帶動擦拭的動作,或改以整個手掌施力,就能避免過度傷害。勞損症狀3:腰酸背痛,腳也麻很多人常會在大掃除期間不小心閃到腰,感覺像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已經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了。羅民萱解釋,突然性的彎腰及負重,可能因為瞬間用力時,導致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如果剛好壓迫到附近腰薦椎的神經,還可能伴隨麻痛,一路從屁股到大腿、小腿或足底,導致坐骨神經痛而坐立難安。 如果已經有椎間盤突出的人,打掃時更要注意避免彎腰的動作,平常也最好不要坐矮椅子。應尋求復健科醫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進行儀器復健、牽引與核心肌群的訓練。那麼自己有空就去拉拉單槓可以嗎?羅民萱特別提醒,很多有腰椎疼痛問題的人,會想藉由拉單槓伸展舒緩脊椎,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醫師,指導正確的伸展動作,或使用儀器牽引治療,才不會拉到不該拉的部位,反而造成肩膀及旋轉肌袖的受傷。 預防小訣竅:用蹲姿搬重物、弓箭步打掃 :   大掃除搬重物時,不要直接彎腰負重,因為力矩變長,會使得腰椎負荷變成原本的數倍,千萬要盡量避免。建議可利用上身保持直立的蹲姿,將重物靠近身體之後,再用身體和大腿的力氣站起來,亦可用弓箭步的方式蹲下後再搬重物。 此外,也要避免一直彎腰掃地,羅民萱建議,不妨改以弓箭步掃地,就能減輕腰背的負擔。 勞損症狀4:膝關節疼痛大掃除時,婆婆媽媽們常蹲著洗東西、跪著擦地板等動作,羅民萱提醒,「膝關節於蹲跪姿之下,所承受的壓力會比上下樓梯、跑步登山來得大很多。」長時間使用蹲、跪姿擦地板,是非常傷膝蓋的行為。跪姿也可能造成膝蓋前方的滑囊發炎,導致局部膝蓋產生紅腫熱痛的狀況,又被稱為「女傭膝」 ( h o u s e m a i d ´ sknee)。 預防小訣竅:善用家事幫手,避免蹲跪姿 :   羅民萱建議辛苦的婆婆媽媽們,務必善用易操作的踩踏型拖把、吸塵器、掃拖地機器人等現代科技家事好幫手。不要再跪著擦地板,讓過勞的膝蓋變成女傭膝或退化膝,真的是得不償失。 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羅民萱表示,針對以上骨關節、肌腱韌帶,甚至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勞損和疼痛,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像是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就是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找到受損或發炎的位置,並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 不同於傳統施打類固醇只是消炎止痛,這種增生療法可以幫助組織增生修復,達到治療的目的。再輔以正確姿勢和復健,即可有效改善,並能避免再度復發。 每到年底,居家清潔人員因為打掃工作造成的「職業傷害」問題也不可小覷!羅民萱分享,有位病患是從事鐘點清潔的工作,她的手麻症狀已經長達四年,由於農曆年前工作量增加,只要當天清掃工作一多,晚上還會麻到睡不著。」後來經過理學、神經及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叮囑該病患調整打掃時的姿勢及動作外,也製作副木提供她睡覺時固定手腕姿勢,並且施以四次神經解套注射,同時搭配復健療程,才讓她困擾不已的手麻症狀逐漸改善。 羅民萱提醒,每到年節一忙起來就把自身體疼痛先擺在一邊的婆婆媽媽們,一旦掃除症候群上身,務必即時復健治療和了解正確的打掃姿勢,才能大痛化小、小痛化無,開心過個好年。延伸閱讀: 掌握6技巧,酸痛不上身 天然妙方,打掃廚房亮晶晶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20-01-04 科別.骨科.復健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吃飯玩手機、睡覺前看手機、搭車時 也滑手機……,低頭族可說是現代人的寫照。但頸椎的結構原本就很脆弱,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使的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普遍,甚至30歲不到,頸椎就開始退化了!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林鍵指出,大部分人都會習慣低頭看手機,仰起頭來才發現肩頸的肌肉酸痛,尤其是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幾乎每天8小時都坐在電腦前面,催生一批因3C產品引起的頸椎病患者。 頸椎是頭部與身體神經、血管、經絡連接的通道,一旦頸椎出問題時,影響範圍波及全身。從臨床上來看,最常見的頸椎病是出現手臂與手指的麻木,如果再嚴重一點,還可能伴隨著暈眩,甚至還會影響到下肢。 我們經常不知不覺養成一些壞習慣,雖然這些壞習慣並不是立即性的影響身體健康,但長期下來,卻會誘發頸椎病;快來看看,讓你頸椎提早老化的不良習慣,你中了幾項? 不良習慣1:低頭滑手機低頭會讓頸椎多承重3倍的壓力,很多人都不曉得低頭、頸椎前傾對頸椎的傷害很大。李林鍵解釋,正常姿勢下,人體的頸椎是呈「C」字形的弧度,頸椎承受的重量約為5公斤(頭部的重量);不過,當我們為了看手機、用電腦等,頭往前傾、低頭的姿勢時,結構細長的頸椎,得額外承受3至5倍的重量,長期下來,當然容易引起頸椎的老化。 改善方法:建議使用手機時,應維持良好的坐立姿勢,減少長期低頭的姿勢,尤其看手機、平板電腦或是看書時的高度,應與視線平行才適合;同時每30分鐘,應該要中斷,放鬆5分鐘,做個伸展操,舒緩肩頸壓力,這些都是預防頸椎病的必要手段。 不良習慣2:坐軟沙發很都人習慣攤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書,這個姿勢不僅會引起頸椎的傷害,更會徒增腰椎的壓力。因為軟沙發富有彈性,當人坐上去之後,臀部會陷下去,背肌因而無法挺直,若此時又低頭看書或是滑手機的話,頸部得承受的重量又更大,就會增加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機率。 改善方法:中國人流傳幾千年的「坐如鐘」是有道理的,因為直立挺直的姿勢,可以讓脊椎維持在適當的位置。因此,平常應盡可能少坐軟沙發,即使坐在沙發上時,也應該將頸椎及腰椎挺直,如果實在太累,寧可躺著也別窩在沙發上。 不良習慣3:不睡枕頭或枕頭過高頸椎本來就有一定的弧度,假使長期不睡枕頭或是睡的枕頭過高,都會使頸部肌肉及韌帶勞損,加劇頸椎盤內的壓力,就容易誘發頸椎週圍韌帶、肌肉的疲勞。 改善方法:調整枕頭高度。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夠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仰臥時,枕頭的高度約為一拳頭高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側臥時,高度應比仰臥時略高,大概一個半拳頭;仰臥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千萬不能使頸部脫空。 不良習慣4:單肩揹包包單肩揹重的包包,會使得的肩膀變得一高一低,長期下來,還會使肩膀的肌肉處於收縮狀態,緊張的肌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之外,還容易使頸椎的壓力不平均,長期會引起頸部肌肉痙攣,甚至改變頸椎的弧度,尤其經常感到腰酸背痛的話,更應該避免單肩揹包包。 改善方法:建議背後背的包包,如此能使背包壓力平均分配於兩側肩膀,減輕一側肩膀及頸椎的壓力。 不良習慣5:趴在桌上睡覺很多人習慣午睡時趴在桌上,這種睡姿非常容易引起頸椎的老化。人類頭部的重量占身體的十分之一,正常情況下,頸椎的生理弧度可以減輕和緩衝重力對大腦的衝擊。 不過,若是趴著睡,卻會讓頸椎的生理弧度消失,除了容易造成頸椎關節的錯位變形之外,還會使頭部的血液供應不良。臨床上就發現很多人因為趴睡習慣了,常常引起脖子酸、肩頸酸痛,頭痛、頭暈而來就診,檢查後才發現頸椎及腰椎勞損、長骨刺了。 改善方法:睡午覺時,盡量能夠躺下來睡,如果真的難以躺下,建議趴睡時,不要把頭直枕在胳膊上,應該把桌子墊高,趴在中間有洞的午睡枕,盡量維持脊椎的直立,避免頸椎、腰椎的彎曲,而引起額外的壓力。 不良習慣6:長期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會增加脊椎,特別是頸椎與腰椎的壓力。脊椎是由多個椎骨連接而成的構造,當我們姿勢挺拔時,椎骨與椎骨的接觸面幾乎為平面,椎骨間的受力會得到分散,不容易造成損傷。 不過,如果穿高跟鞋,這時重心就會往前移,造成椎骨間的接觸面變小,特別是腰椎與頸椎,受力點會集中在某區塊,就容易造成頸椎與腰椎的壓力不均,長期下來就會老化。 改善方法:為了脊椎著想,建議女性朋友能避免穿高跟鞋就避免,如果真的非得要穿,建議鞋跟盡量不要超過5公分,每天不要穿超過4小時。注意頸部保暖,就能避免損傷 延伸閱讀: 還在低頭滑手機? 小心!就是這個姿勢讓頸椎被滑出病 頸紋愈來愈多? 就是這4習慣害你脖子長皺紋 
-
2020-01-03 橘世代.健康橘
手麻竟是低頭惹的禍!頸椎退化可能造成骨刺
低頭不分老少,但低頭對於長輩而言,恐是加速頸部退化的因子之一。手機誘惑多,不少長輩出奇招,為了可以好好低頭玩手機,年約60歲的林太太,每次都用紙板做支架支撐頭部,若天冷則改用圍巾,但無助於改善低頭後的頸部肌肉痠痛,日前檢查發現頸椎退化。醫師提醒,減少「低頭」時間才是解決之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說,隨著年紀愈大,頸椎逐漸退化,若加上不良習慣、姿勢不正確,都會加速頸椎退化,像是每天必須要低頭使用電腦、手機的職業,或是曾經車禍傷到頸椎、關節的民眾,又或者是有關節家族病史者,都應該降低這些加速因子的出現。康峻宏說,許多民眾都知道低頭的時間減少,就能降低對頸椎的傷害,仍忍不住沈迷在手機世界裡,他說使用支架支撐頭部,降低低頭幅度,可能有些效果,只是支撐位置不對,反而造成更大傷害,增加長骨刺的機率,至於使用圍巾當支架,一點效果也沒有。康峻宏說,頸椎退化初期症狀以「肌肉痠痛」、「肌肉疲勞」為主,嚴重一點的患者會表示手麻,此時可能已經出現頸椎盤突出、頸椎骨刺等,傷到脊椎,導致四肢有麻痛感;若僅有初期症狀,可以透過伸展以及降低低頭時間來改善。康峻宏說,無論年輕人或是長輩,每天低頭滑手機、平版的時間,別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總時數都應該比過去更降低,平常應該增加肩頸的肌力,避免姿勢不良傷害到頸椎。他也提醒,許多民眾對於頸椎周邊痠痛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一陣子就好,若已經改變姿勢或是已經做了許多伸展運動仍無法改善,建議立即就醫,一旦長出骨刺等應立即處理。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03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刀常低頭 頸部椎間盤突出
我是外科醫師,經常進出開刀房,進行乳癌、甲狀腺治療,甚至腎臟移植等手術,知道病人面對手術的無助感,因此術前溝通不可少。不過,十年前一次手麻,讓我知道小病不及時就醫,有可能成為大病。偶爾頸肩痠痛及手麻1990年從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就投入外科,先在北榮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國外醫療團援助馬紹爾、再到現在的萬芳醫院。身為外科醫師,常常得因為開刀而一直站立,更成為「低頭族」,因為低頭才能更專注、仔細檢視患者病灶。套一句電影的台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那時的我體態比現在豐腴些,如此長期姿勢不良,身體誠實反映實際狀況。十年前,我在萬芳醫院服務,偶爾感受腰部與頸肩痠痛以及短暫手麻,還有些灼熱感,但因為時間很短暫,一開始不以為意;後來那感覺有些難形容,有點像抽筋,雖不致影響手術,但並不舒服,於是決定就醫。症狀不嚴重 定期復健就醫檢查前,我自己心裡有底,猜想可能是椎間盤問題,但仍先針對症狀查閱可能病因,做了X光等檢查,果然是頸部椎間盤突出(HIVD),所幸症狀不嚴重,不須開刀,定期復健即可,於是我展開了復健人生。那時我傍晚下班後,一周三次、一次約一個半小時至復健科報到,接受熱療、拉脖子牽引、姿勢矯正治療,緩解過於緊繃的肌肉、養成正確姿勢;同時開始積極運動,例如每天仰臥起坐、手碰腳趾、屈膝蹲下等。端坐縮下巴 改睡軟枕由於我是頸部椎間盤突出,物理治療師特別訓練我端坐時要縮下巴,時間久了自然就比較不容易出現低頭的動作,那姿勢感覺很像新疆舞,讓我難忘。另外,叮嚀我睡覺時枕頭不要墊太高、且勿趴睡,以免影響頸部靈活度,於是我在房間、客廳沙發與醫院醫師休息室都更換了較軟的枕頭,並改善生活作息。如此多管齊下,努力近三個月,成果明顯改善,頸部與小指痠麻、抽痛感消除,因固定運動,體態也變得更好。需久站時 就戴護腰經過這次經驗後,我終於明白醫師也是人,也會有職業病,現在的我仍會縮下巴,需久站時也會戴上護腰,來提醒自己腰部挺直,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從醫師變成病人,低頭族是文明病,我們都該改善。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脊椎長期承受不當活動時,使關節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造成椎間盤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導致椎間盤退化變形、龜裂或破洞,其內部髓核往外突出,壓迫神經,猶如包有餡料的甜甜圈的餡料外漏,即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過去好發60歲以上,主因是年紀增長使頸椎或腰部退化,也有較年輕患者因瞬間扭腰、搬運重物或長期姿勢不良等造成。頸椎共七節,頸部活動度最大部位在第五至六節、再來是第六至七節之間;腰椎則是第四至五節、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之間,這幾處最常發生椎間盤突出。依突出及壓迫神經程度的不同,患者會產生肩頸痠痛、頸椎曲線畸形、下背痛、四肢痠麻痛、肌肉無力、關節退化等情形,嚴重者更可能大小便失禁。在治療上,初期若僅有單純麻、痛,可透過熱療、電療、牽引等復健,搭配關節活動度伸展、加強核心肌群運動等改善,藥物則以消炎止痛為主,但如果症狀嚴重或保守治療沒效,可能就要開刀治療。(諮詢/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蕭炳昆小檔案現職:●市立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乳癌●甲狀腺●腎臟移植●腹腔鏡手術興趣:運動、閱讀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馬紹爾醫療援助團主治醫師
-
2020-01-0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衰竭 比癌症可怕
53歲心臟衰竭了「從來沒想過原來我的心臟衰竭了!」53歲的林先生自認健康,他是小吃攤老闆,每天五點起床備料,福相的他近一個月卻感到呼吸愈來愈喘,就醫發現心臟功能僅剩正常人三分之一,已出現心臟衰竭。隨著人口老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心臟衰竭患者日益增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導致的心肌炎,或酒精、毒品等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瓣膜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腎臟疾病、過度肥胖、心肌梗塞、心臟病末期等,都有可能演變為心臟衰竭,心臟衰竭並非只有老人,年輕人也不少。五年死亡率近50%一旦診斷心臟衰竭,五年死亡率近50%,比起多數癌症死亡率還高。在台灣,心臟疾病亦是十大死因第二位,根據統計,台灣因心衰竭住院病人,有高達32%半年內會再次住院,一年後死亡率更近16%。如此的高死亡率及高住院率,比起癌症可說是更加可怕,2017年7月衛福部開始實施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Heart Failure Post-acute Care,HF-PAC),期望透過全人醫療照護,協助病人及家屬擁有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減少症狀惡化及不必要再住院。參與HF-APC監控近兩年,台中榮總共194位病人參與HF-APC,由於需要病人積極配合「回家功課」,並配合功課指導老師,也就是專業團隊中的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再由個案管理師串連導師(主治醫師)。「回家功課」不是傳統的紙本作業,甚至可利用手機App智慧化連結病人血壓、心跳、體重等,進行及時回饋。透過手機App,林先生每日將血壓、脈搏、體重輸入,養成習慣,而App智能警示需注意或是異常狀況,讓林先生不再手足無措。開始正視生病事實,依「課表」,如心肺復健運動、營養師的少鹽、體重控制的飲食計畫、用藥遵從性等。「剛開始覺得很麻煩,每天還要打開手機記錄,習慣後就快多了。」裝心律調節器幫助收縮林先生在醫師治療下,放置「雙腔再同步心律調節器」,幫助左右心室同步收縮,提高心臟收縮效率,搭配自我每日「課表」保養,讓原本的心臟的左搏出分率從22%進步至33%,正常人心臟左搏出分率約為50%至70%,過程中症狀控制良好。目前林先生已回小吃攤工作,開發健康小吃,繼續快樂人生。
-
2020-01-01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開始為自己而活!賴宜珊醫療界退休轉舞蹈界
「50歲開始要為自己而活!」今年51歲的前成大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宜珊,工作近30年,去年退休,她愛上爬山、今年更一口氣奪下3項肚皮舞比賽的世界冠軍,下半生要為自己而活。她毅然決然辭去穩定的物理治療師工作,除退而不休投入長期照護,更爬百岳、學中東舞,參加多個舞蹈大賽奪下冠軍,為自己人生添上精彩一頁。賴宜珊就讀復健科系,畢業後到民間診所工作,考取物理治療師執照,11年前到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服務。為舒緩壓力與追求健康,10年前接觸舞蹈,喜歡上中東肚皮舞,工作之餘就常跑台中、高雄學舞,她也考取2張肚皮舞丙級教練證照。賴宜珊並到社區或社團教舞,教學相長讓她的舞藝更精湛,但白天上班、晚上教課,讓她身體出狀況,免疫系統失調,因而不得不停舞4年。停舞期間,在友人邀約下開始攀登百岳,迄今已爬了30餘座百岳,賴宜珊笑稱,她以前是個連爬樓梯都會喘的人,但山的盡頭始終在那,堅持下去就能攻頂,在爬山過程中找回面對困難的勇氣。去年跟朋友到大陸參與舞蹈大賽,她也陪同前往,雖未下場比賽,但她發覺來自世界各國,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在舞台上的每個人綻放出魅力與自信,猶如當頭棒喝,讓她有感「快樂不分年齡,喜歡就去做」。爬山的過程她能細細思考人生的許多問題,50歲生日前夕,她攀登百岳之一的花蓮閂山,憶起過往人生,因為生活壓力、經濟等因素,放棄了不少喜歡的事物,她下定決心辭去工作,重拾最愛的中東舞蹈。「人生總是不斷抉擇,大家缺乏的是改變的勇氣」,賴宜珊離開醫療界退而不休,投身長照服務,並運用所長和熱愛的舞蹈,帶進社區服務,這些改變讓她又重新找回人生養分。她說,以前在做復健治療,因為患者多復健療程也短暫,很難跟患者深談,投入長照後,她居家訪談不單純只有復健,像遇到中風患者,還可請營養師協助調理飲食,告知其家屬應對,「遠比單一復健更走入患者的心」。重回舞蹈界的她,選擇挑戰自我,去年3月參加IDO世界肚皮舞大賽,初試啼聲就奪下鑽石組Oriental冠軍,緊接著6和8月分別參加香港國際東方舞大賽、BGBD東方舞大賽,也雙雙勇奪冠軍獎座。賴宜珊說,50歲看似人生逐漸凋零,但做自己喜歡、開心的事情,也能活出最精采動人,又專屬自己的人生下半場。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花蓮慈濟中西醫合療 改善腦麻兒肌張力
花蓮剛滿1歲的欣欣因出生時難產,造成腦性麻痺。從今年8月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門診接受針灸、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治療3個多月後肌張力異常與肢體協調性有明顯進步。楊成湛呼籲家有腦麻兒的家長不要放棄,中西醫合療是對腦性麻痺病童更好的治療模式。「她趴著時脖子抬不起來,也不會翻身,後來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使用中西醫合療」欣欣的爸爸說,想不到效果還不錯,體重從原先的6.7公斤增至8.3公斤,肢體異常張力明顯改善很多,並且更有活力,覺得非常欣慰。腦性麻痺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某些原因造成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常合併語言溝通、智能與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楊成湛以針灸、中醫捏脊按摩、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促進欣欣的腦部循環與改善運動神經功能及肌肉張力,也以中藥調理脾胃與提升免疫功能。楊成湛表示,除接受西醫常規復健治療外,每周針灸治療、每次約30分鐘後,並回家進行中藥藥浴,結合西醫復健、中醫針灸合併治療。這種模式也應用於其他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的病童。希望透過中西醫共同照護模式,提供花東地區病童們更完善的醫療。慈濟醫院指出,中央健保局推出「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 」,讓腦性麻痺孩童能在健保給付範圍,獲得更完善的中醫醫療照護。此計畫經由西醫門診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或外院轉診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年齡區間限定為2至12歲,可透過小兒科或復健科門診轉介約診加入此計畫。
-
2019-12-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準備 面對 調適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2019年4月29日的晚上,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漫長的夜晚,因為4月30日的凌晨,奶奶離開了……現在的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遠在高雄的我們,卻是和奶奶最親的孫子女。模糊的記憶裡,在我幼稚園、國小的時候,住在台北松山機場附近的奶奶,北高航線像是她的計程車,只要孫子孫女有什麼不舒服,包包一背,飛機一搭,立刻下來高雄看我們!除了這個記憶,大概就只剩下每天一通電話的約會,還有過年到奶奶家玩的記憶了!小時候,已經不記得從幾歲開始、幾歲結束,每天晚上,跟奶奶講一通電話就是我的工作,從童言童語到跟奶奶學講台語,或許這就是我們培養感情的開始吧!記憶裡最清楚的就是跟奶奶去動物園、擎天岡,還有她堅持要用手擦地板的潔癖。每次過年去台北,因為大人們忙著去親戚家拜年,年紀還太小的我們,總是賴著阿嬤,這時候就是我們祖孫約會的時間了,跟著台北公車通-奶奶,出去玩就是靠著大眾運輸工具,至於玩得盡不盡興已經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定要搭的捷運第一節車廂,坐在第一節車廂,感覺就像是自己在開捷運一樣,好興奮好刺激!一直到我上大學,到了長庚大學,遠在冬天冷冷的林口,沒回高雄的假日,奶奶家成了我另一個溫暖的窩。在這四年裡,奶奶的變化好大,從能夠推著老人推車出門,後來只敢在家裡拿著助行器走路,再後來出外都依靠輪椅,最後臥床;從能夠到處吃吃喝喝,後來吃軟食,再後來吃流質,最後依靠鼻胃管進食;從可以跟我吵來吵去的鬥嘴,後來講話越來越吃力,再後來只剩少少的字句,再後來剩下氣音,最後我跟她用握手來溝通。很慶幸在這四年裡,我跟奶奶建立了許多只屬於我們的回憶,像是一起吃鼎泰豐、一起吃勝博殿、一起吃蚵仔麵線、一起去永樂市場、一起去陽明山、一起去復健、一起睡午覺……好多好多,還好有這些,讓我在最後沒有留下遺憾。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我的堅持,拖著坐輪椅的奶奶出門搭了兩站的捷運,一如往常的捷運第一節車廂,不同的是,這次換我帶她搭,看到她臉上滿足的笑容並說著「好久沒搭捷運了」,我含著淚露出了微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的喜悅,也謝謝我當時候的堅持。2019年3月10日,奶奶因為喘而去掛急診,殊不知就這樣待在醫院到最後。為什麼選在我轉換人生跑道的時候?2019年3月25日,我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在我要去上班前,因為媽媽的一句「不要留下遺憾」,我到台北長庚醫院陪了奶奶一整天,即使她睡覺的時間比醒著的時間多,我還是在她床邊待了一整天,在我離開病房前,奶奶突然醒過來,並且用最大的力氣說了四個字「工作加油」,誰知道這就是她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了。就在3月26日,爸爸把奶奶轉院到高雄長庚,因為他在高雄長庚服務,這樣可以就近照顧。轉院到高雄後,我每個週末固定到醫院跟她聊天,幫她運動,雖然她大部份都在睡覺。時間久了,其實我已經開始做心理準備,準備了好久好久,但沒想到,當那一天來臨時,我還是沒準備好。4月29日下午,爸爸在我們家的line群組裡發了這句話「奶奶的狀況變壞了」,但他沒有說清楚的是:「奶奶的血壓今天一直掉,打了升壓劑也都沒有效」,所以家人們一如往常的過著我們的生活,上班、下班、運動、回家。晚上十一點半,就在我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媽媽的手機響了,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掛掉電話後,我們趕緊開車到醫院。在車上,不知道為什麼,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今天」,我的淚水忍不住潰堤了。到了醫院,我不想讓奶奶看到我擔心的表情,我忍住淚水,握著她的手,摸摸她的耳朵,我知道她一定會感受到,因為這是只屬於我們兩個的暗號。我和爸爸都是醫療工作者,他是一名醫師,而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我們都知道時間到了,為了讓奶奶最後這一哩路不要再受苦,我們遵照奶奶的意思,不急救,因為她早在某一次住院時就已經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了。晚上十二點半,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將升壓劑的醫囑拿掉,而後我們都是以家屬的身份陪在奶奶身邊,直到她嚥下最後一口氣。這個過程好煎熬,雖然時間不長,但我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正當奶奶的心跳下降到低於50下時,爸爸告訴我:「手機拿出來,我們來對時。」我用手擦擦眼淚,拿起放在口袋裡的手機,將螢幕保護程式關掉,放在床上,隨時準備好看時間,最後,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宣告奶奶的死亡時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這樣的感覺?這是一個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感覺!我只能說,真的很煎熬!一方面得堅守崗位,一方面是自己的親人!心理的感受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這時候,我已經二十個小時沒有睡了……從早上出門上班到隔天凌晨。等到醫院的手續都辦理好,回家休息,進家門看看牆上的時鐘,已經是凌晨四點了!就這樣,我們開始著手辦理後事。因為是初到職場的新鮮人,只有勞基法的喪假可以請,所以除了法會之外的時間,我仍舊一如往常的上班……頭一兩週真的好難受,在復健科工作,看到一台和奶奶一樣的輪椅,就足以讓我流下眼淚,當有人問起「那天怎麼請假」,也能讓我一秒淚水潰堤,但這些我都忍下來了,為什麼呢?不是我真的沒事、真的不難過,而是一個工作態度、一份堅持,我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個案們,也不希望自己一直陷在傷心難過的氣氛中,於是,我選擇用說故事的方式來療傷。當每位個案問起,我就說給他們聽,慢慢的說,而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有點年紀的爺爺奶奶們,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
-
2019-12-30 科別.心臟血管
血管瘤雷射納健保 近20年幾無人成功申請給付
60歲的曲大哥臉部長了大面積葡萄酒色斑血管瘤,不致影響生命,但在成長、求學過程中卻飽受同儕異樣眼光,國中時甚至被當「怪物」般看待。雖然雷射、硬化劑等方式能阻止血管增生,但醫師多以此為「美容整形」非疾病治療而要求自費,長久下來造成經濟負擔,一度中斷治療。陽光基金會倡導組經理莊麗真表示,基金會協助像曲大哥這樣的個案不在少數。陽光基金會自1981年成立起,即以「燒傷者」及「顏面損傷者」為服務對象,2006年增設「口腔癌」患者服務,並設有社工、復健、心理師團隊,來協助治療補助與諮詢,並為其重建環境、生心理功能與維護尊嚴,提升職業能力。莊麗真說,像30歲的小惠出生時右臉由額頭到頸部有大片葡萄酒色斑,且是深層難治類型,醫師建議先施打硬化劑並合併作雷射,一年費用需20萬。考量到家中經濟壓力,小惠選擇只做硬化劑治療,無法有明顯改善。上述兩位的情形就屬於顏面損傷中的腫瘤等皮膚病變。血管瘤的患者目前在治療上分為染料雷射、手術、注射硬化劑等方式,早期多以雷射治療為先,但所費不貲,依面積大小平均一次約2到10萬元不等,讓患者負擔相當沈重。莊麗真說,為減輕患者自費雷射負擔,基金會在2002年3月時,結核病友、家屬與立委舉辦「血管瘤的天空」公聽會,並向健保署提出染料雷射治療納入顏面血管瘤患者給付倡議。最後健保訂定《全民健康保險對血管瘤患者醫療給付適用範圍》得符合影響生命、易造成疤痕特殊部份、抑制血流或感染、造成發育或功能障礙、考量增生迅速等五要件後,得由醫師同意並提出專案申請。遺憾的是,這些年來並未看到有任何患者成功申請過。莊麗真說,病友們表示現行顏面血管瘤之雷射、硬化劑治療,仍被多數醫師被視為「美容」而非「疾病」手術之列,要求自費治療,上述給付要件反成「看得到吃不到」的政策。據醫學統計,國人血管瘤的盛行率為5%,雖潛在患者不在少數,但並非每位患者都願治療、或至陽光基金會尋求協助。莊麗真說,基金會曾於2014年做過大型血管瘤研究案,收集病友需求;團隊也曾致電健保署詢問給付要件一事,目前也與專科醫師討論倡議共識、準備向健保署遞交書面。本身也是皮膚病變患者的她,希望每個來到基金會的患者都能不受經濟因素而獲得治療。因此,她與基金會以病友立場,希望健保署與醫界能重新檢視此給付要件,即採用「疾病」的觀點而非「美容」來看「顏面血管瘤治療」,並檢討健保現有給付項目的適用性,以及放寬增加染料雷射、硬化劑給付項目,以造福患者。
-
2019-12-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頸動脈超音波篩檢「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篩檢技術預防中風「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中風復健可客製化「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語言刺激不能只靠治療師 家長也得加把勁
兒童早療的語言治療供不應求,醫師表示,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對於孩子的期待又比以往高,只要進度不符合預期,有些家長就會過度緊張以為孩子發展遲緩,又或者是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被判定遲緩兒,刺激成長就成了治療師的事,這些恐怕都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慧如說,孩子發展遲緩原因多元,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原因如早產、身障、先天性心臟病等,後天最常見就是家長過度保護,導致語言、認知發展遲緩;不過,後天造成的發展遲緩,及時發現療幾乎都可以快速進步。陳慧如說,在臨床上觀察,後天因素造成發展遲緩的孩子愈來愈多,分析與雙薪家庭以及3C產品有關,家長忙於工作,回家懶得再陪小孩說話、陪讀,有些家長則是直接用手機、平板當孩子保母,皆會影響孩子接觸語言或是認知刺激。另外,有一群過度擔憂孩子發展的家長,一歲沒辦法講出單字就急著送早療。她說,一般情況下,一歲半的孩子會說五個單字、兩歲學會五十個單字也可用短句表達需求、三歲能說出簡單的完整句子,只要不脫離這些情況,家長都不必太緊張。陳慧如表示,無論是先天或是後天因素需要語言刺激的孩子,家長的陪伴及協助復健非常重要,孩子在醫院的時間頂多半小時或一小時,返家後,仍需要持續的刺激,念故事給孩子聽或是多和孩子玩耍,增加認知刺激都是很好的方式,這些也不一定要家長親力親為, 孩子若由祖父母帶,祖父母也可以多給予孩子刺激。陳慧如說,早療是近幾年來新興的疾病,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是民眾,許多觀念都還在建立中,所有的醫療制度以及家長的認知都需要各界一起努力。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早療資源難尋 孩子六歲了等不到語治課程
台灣人生得少,能生下來的也不一定生得不好。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孩子約有二萬多人,近六成於當年確診,包含早產兒、多重障礙等因素所致,家庭中若育有遲緩兒,照顧負擔不亞於照顧失能長者,我國早療資源普遍不足,其中以語言治療最為嚴重,從聯評到上課,至少半年起跳,有些孩子則是等到快六歲仍等不到資源,早錯過早療黃金期。 ・永遠等不到的語言治療 早療變慢療「哎!誰也不希望自己孩子發展遲緩,但我從未放棄我的孩子,卻被社會先放棄」小孩已經5歲半的葉媽媽說,孩子出生時的腦傷,使得他有多重性障礙、聽損,經評估需接受物理、職能、語言治療,以提升認知、感統,但從把小孩送出去治療的第一步就被拒絕。葉媽媽帶著被認定需要早療的孩子到醫院尋找資源,當年孩子僅一歲左右,卻屢屢被醫院退貨,最常聽到的是「才一歲先回家教,別占用資源」,使得他兩歲多才開始接受早療,步入早療市場後,卻是噩夢的開始。 家庭資源有限的她,需犧牲工作,下午請假帶孩子上課,每天請假讓公司就受不了,被迫換工作,早上兼一份差、晚上再上另一個班,下午短短三小時,全花在陪孩子上課,家住基隆的她,必須奔波台北、新北,就為了上每次半小時的課,其中語言治療卻怎麼也排不上。她笑說「幾乎每周二都留下給語治,但通知的電話卻從未響起過」,孩子已經五歲半,想吃飯、想上廁所仍不會表達,當然知道以孩子情況而言,早療介入有限,但這社會卻一點機會也沒給,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資訊,費盡所有的時間幫忙刺激孩子,最近終於會講爸爸、媽媽了,但再過幾個月孩子卻也快六歲了。 ・排上語言治療後 隨時都可能被停課兒童語言治療資源有限,家長即使排上了,也可能隨時被停課,擔心課程無法延續,家長到處排隊幾乎成了「必備動作」,語言治療師坦言,為紓緩語治塞車情形,多數醫院安排孩子上滿半年就會先停課,好讓新生進來,醫院雖會提前通知停課,但無法協助媒合,家長只能自救,若沒排上恐永遠被踢出語治市場。 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早療的孩子從聯評到報告出爐、上課,約要等候三個月到半年,才會安排固定的治療時間,各醫院的語言治療人數普遍不足,且語治師多以治療長輩為主,即使語治師一天最多可服務到14位孩子,兒童語治仍舊塞車。雅文基金會也說,多數家長也反應「外面想上語言治療統統都要等」。 王佩怡說,台灣對於早療相對不重視,反而老人可以得到相對好的照顧,但需要早療的孩子愈早介入治療,愈能復健成功,幫助孩子回到正常軌道,未來60年到70年的歲月裡,毋需家長、社會照顧他們一輩子,投資報酬率相對於老人更高,且遲緩兒帶給家庭的照顧負擔不亞於照顧失能長者,可是國內明顯不重視這塊。 ・塞車兩大原因:患者等級未分流、醫院開缺少馬偕醫學院聽語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懷疑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經聯評後,粗估至少有一半需要語言治療,而接受語言治療的患者,孩子的狀況也分不同等級,有嚴重身障、智能不足,或是只是構音不好臭乳呆的孩子,另外成人也同時都在競爭語言治療的資源,而孩子的語言治療也分為刺激語言以及協助改善構音,卻沒分等級,統統擠在一起。林鴻清說,有些醫院會把成人的語治與小孩的部分分開,殘酷的是語治師,多希望能接簡單的案子,願意花愛心及時間相形之下較少,再加上醫院不願重視語言治療師,幾乎沒開缺,即使每年畢業生可多達到200人,也是被迫到外創業或是離開語言治療領域。 林鴻清建議,語言治療應該分等級,有些孩子只是構音的問題可以上幼兒園後調整,也建議政府應該要比照國外,醫療端治療因疾病所需的語言刺激治療,學校端也應該強制設置語言治療師,協助構音或是延續早療孩子的後續治療。・每十萬人僅有4.2名語言治療師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國有993位語言治療師,每十萬人口僅有4.2位語言治療師可照顧國人,而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的孩子約二萬多人,通過評估鑑定後,其中有六成的孩子需早療協助,多數皆需要語治介入,但台灣語治師人數稀少,執業分布也極為不均。以登記執業的縣市來看,台中市最多有202名語言治療師,新北市居次有157位、台北市139位、高雄市112位,其餘縣市的語治師人數統統跌破百人,以離島資源最少,連江縣零位、金門澎湖各自僅有三位,本島以嘉義縣、台東縣最慘僅有六位,基隆居次僅有九位。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語言治療在早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聽覺刺激腦部發展,再幫助發聲,若是有聽損的孩子,希望能在三歲前介入,透過配戴助聽器,或是其他的方法刺激表達,但現實是以台北市資源最豐沛的縣市,語治都是「卡滿」的情況。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吳淑慧表示,語言治療師是從民國97年開始培育,教育部每年培養260位語言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正逐漸布建中,過去沒有語言治療師時,主要是由特教老師協助,目前特教老師的資源還在,加上正在布建的語言治療,應足以協助有需要的孩童,目前教育體系應與衛政體系協力整合。
-
2019-12-29 癌症.頭頸癌
應酬養成的壞習慣 讓他罹患咽喉癌失去喉頭
64歲張先生原是貿易公司業務經理,因工作關係常需要應酬,漸漸養成抽菸喝酒的習慣。20年前因聲音沙啞了半年未痊癒才至醫院就醫,原以為是小毛病,卻被醫師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張先生永遠記得當他告知家人需進行全喉切除手術以保性命時,全家人傷心落淚的場景。剛動完手術的張先生,面對人生未來的態度非常消極,原本的工作也因無法說話而停擺,家庭從此陷入愁雲慘霧中。大約一年多後,因為朋友的鼓勵和復聲協會團體的支持,他慢慢的走出失去喉嚨的陰霾,也積極地開始進行言語復健,如今的張先生,已能以食道語順暢說話,恢復跟外界的溝通。張先生的故事並不少見,台灣每年有1800多位新增的咽喉癌患者,雖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和器官保存觀念盛行,全喉切除手術案例逐年減少,但每年仍有近百位患者接受此手術。手術後病患立即失去喉頭發聲機能,想說話沒有聲音,身心遭受巨大的改變,家庭生計與社交生活也受到重大影響。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北榮耳鼻喉部主任朱本元表示,為了協助無喉者進行嗓音復健,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於民國75年由台北榮總耳鼻喉部前部主任張斌教授成立,藉由病友間的相互扶持,讓生活逐漸恢復正軌,重新走入社會。今年適逢台北榮總建院60周年,耳鼻喉頭頸醫學部新門診區也於院慶前夕正式啟用,無喉者復聲協會特別於新門診區舉辦的「樂活新聲-重新啟航」無喉者演講比賽,邀請60位無喉者分享抗癌的心路歷程和學習食道語的甘苦談,期能藉此機會讓社會大眾認識與了解無喉者,並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
共
6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