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15
筆 文章
-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穿夾腳拖跑步好跑嗎? 醫分析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6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1. 缺乏足弓支撐2. 缺乏壓力緩衝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5. 包覆性不足6. 足底貼合度不足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1.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2.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3.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4.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5.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6.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7.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1-11-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然話多、講不清 可能急性出血性中風
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時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感覺性失語症」,發生出血性中風,經手術治療救了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該名患者四肢活動正常,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腦溢血」。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接受語言訓練復健治療中。「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黃啟訓說,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語詞沙拉word salad」。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凶,每年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盡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多端,黃啟訓提醒,若有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預防腦中風,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檢。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
一名女性一早起床發現落枕了,頭歪向一邊時脖子僵硬疼痛、無法轉動,十分難受。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詹益承表示,天氣開始變冷,因落枕而前來復健科求診的病患明顯增加。詹益承說,落枕常發生在剛起床的時候,肌肉與關節還沒活動開的狀態下忽然出力,就容易導致落枕。常見原因包括長時間同一個姿勢,或是天氣寒冷導致肌肉緊繃、使肌肉痙攣;也可能是不良姿勢使得頸椎裡的小面關節錯位而造成疼痛僵硬。常見緩解方式,自己在家裡可以先溫敷放鬆肌肉,或是輕微按揉肌肉拉傷的疼痛點,並做六個方向的頸椎關節伸展 ,包括低頭、抬頭、左轉、右轉、左側彎、右側彎;等彎到不痛或輕微疼痛的角度後維持十秒,接著再做其他方向伸展。詹益承提醒,一般落枕約在一周內會逐漸緩解,若持續疼痛僵硬,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就診。治療方式,會給予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再搭配物理治療如電熱療、超音波等。嚴重者則採用物理徒手治療放鬆筋膜與小面關節復位,並做活化頸部肌肉的運動;若疼痛仍然無法緩解,可以考慮局部注射治療,一般會以低濃度葡萄糖注射在需要放鬆的肌肉筋膜上,可減緩神經發炎、放鬆肌肉。他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若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
-
2021-11-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主管狂講話「不知在講啥」可能真有病!醫:需治療吃藥
職場遇到主管「黑白講」,極可能有健康問題!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其他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送醫經過醫師診斷,才知道罹患「感覺性失語症」,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經過手術挽回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何謂「感覺性失語症」?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該疾病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Wernicke aphasia),是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黃啟訓指出,感覺性失語症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為「語詞沙拉word salad」。該名54歲男主管於書田診所神經科門診檢查,其四肢活動正常,咬字還算清楚,但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後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長期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並接受進一步的語言訓練復健治療,慢慢恢復中。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兇,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每年的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黃啟訓提到,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若有出現任何上述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黃啟訓呼籲,民眾患有三高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特別是正值冬季,高血壓者更要注意血壓控制。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康檢查以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都有助於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
2021-11-23 醫療.自體免疫
指甲與關節角度差160度代表肺不好!醫師教從指甲狀況判斷健康
● 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能反映身體近二個月健康狀態● 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杵狀指六成是肺癌● 沒有月牙,不一定代表身體不健康指甲暗藏了許多身體密碼,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變化,能即時反映身體近二個月的健康狀態,中西醫師在臨床上多會透過指甲當作診斷的依據之一。正常指甲的顏色應偏粉紅色、表面有光澤、月牙占指甲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間。只要任一種出現異常,都反映出身體相對應問題的警訊。正常指甲 粉紅色有光澤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正常指甲的顏色為粉紅色。中醫診斷患者身體狀況時,指甲顏色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依據。指甲顏色偏白,顯示氣血兩虛,可能是肝虛、心血虛,恐患者的心臟不好、代謝不佳,或有免疫疾病。指甲顏色偏紅,顯示燥熱,體內可能有感染發炎情形,多數男性指甲顏色偏紅,不一定是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天生體質燥熱。指甲顏色發紫,可能是缺氧,肺部器官不佳所致。指甲顏色呈現黑色,可能是罹患黑色素瘤,應立即就醫。失去光澤 當心慢性疾病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指甲顏色偏白,常是免疫疾病患者的表現方式之一;顏色呈現黃色,則可能是惡性腫瘤、免疫不全、甲狀腺炎或使用四環黴素等藥物所致。指甲顏色雖然能反映出疾病的表徵,但有時候不是單一疾病所致,需全盤考量。吳善弘指出,健康的指甲表面會有光澤,但當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時,可能與甲狀腺疾病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趙昭明表示,西醫對於指甲的形狀,有非常明確的研究。若手指頭與指甲呈現「杵狀指」,即指甲與關節角度相差約160度就是杵狀指,與肺部疾病有非常大的關係,可能是肺氣腫、肺結核、肺膿瘍、肺癌或支氣管擴張,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馬凡氏症等疾病所致。據國外統計,約六成杵狀指的人罹患肺癌。湯匙指 可能缺鐵性貧血指甲呈現湯匙狀,俗稱「湯匙指」,指甲中間凹陷,如同湯匙般,很可能是心臟病、風濕病、雷諾氏症、紅斑性狼瘡所致,湯匙指也代表體內缺鐵,有缺鐵性貧血問題。指甲表面凹凸不平,且屬於點狀凹陷,則可能是乾癬所致。指甲表面出現橫紋或直紋,吳善弘說,很可能已經處於重症狀態,指甲的生長緩慢,完全長出一整片指甲可能要二個月,當指甲出現橫紋,顯示身體已有問題滿久了;白色橫紋可能心臟病、肝硬化、腎臟病所致;直紋則是體內缺「鋅」,或生活不規律、壓力導致。指甲的月牙也常被當作健康的指標。吳善弘表示,月牙可以反映氣血的狀況,如果每一個指頭都能看見月牙,且比例是占手指甲的五分之一,顏色呈現乳白色就屬於正常。一般而言,每一個人通常都會有一些月牙,不過有些人體質較為虛弱,可能天生就沒有月牙。趙昭明指出,月牙形成,其實是甲基質在向上生長產生的,有些人甲基質受傷可能不會產生月牙,也不代表不健康。對症改善 才能讓指甲復原擦指甲油會讓指甲比較乾燥,常做指甲會讓指甲變薄、容易斷裂,吳善弘提醒,要注意指甲的保養。指甲雖然可以反應身體近期的健康狀況,但不會因為擦指甲油,就讓指甲狀況不佳、身體變差。要讓指甲恢復光澤、顏色,吳善弘建議,氣血不足的人,要多運動;有慢性病的人,應妥適用藥控制,生活習慣維持規律正常,才能讓指甲恢復健康。
-
2021-11-23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紫質症罕藥試驗 復發率降7成
罕見疾病紫質症患者因異常疼痛反覆住院,有人一年住院達一百多天,也有患者因神經毒性代謝物質累積過多,導致神經或呼吸系統受損而死亡,所幸近來已有新藥問世,患者接受臨床試驗後,病況改善許多。紫質症至少有七種類型,國內發生率為卅萬分之一,其中以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HP)症狀最嚴重。台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指出,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通報紫質症病患約一二○人,「不過這應是冰山一角」。紫質症病患因基因缺陷,導致肝臟血基質合成途徑中的酵素缺乏,使有神經毒性的血紅素中間產物ALA和PBG異常累積,影響神經系統。王建得表示,目前有治療紫質症的預防性用藥,屬於核糖核酸干擾療法,能減低血基質合成的中間產物ALA和PBG不正常累積。台中榮總、台大及台北長庚等醫院共收治七名病患,並完成人體試驗,結果去年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而根據國外臨床試驗,接受此藥治療的患者,復發率平均降低百分之七十四。五十七歲的王小姐患紫質症十年,反覆疼痛卻查不出病因,有一天工作時突然肢體無力癱瘓,腦部混亂、不會說話,即使復健兩年多,走路還是要靠助行器,講話也像小孩。三年前王小姐接受新藥人體試驗,雖有肝腎風險,但仍願意嘗試,一來是不想再承受身體疼痛,二來是她認為總要有人願意試新藥才能救更多人。新藥需廿八天在肚皮打一針,「新藥用不到一年,我就拿掉人工血管,也不用動不動叫救護車住院,除了走路慢,還可以跟志工去騎協力車」,用藥讓王小姐感覺回到從前。王建得指出,此病約九成患者是女性,患者發作時,講話沙啞、呼吸衰弱,皮膚被陽光照到會起水泡,尿液呈葡萄汁或烏龍茶色澤,因此被稱為「紫質症」,尿液經陽光照射還會結晶,可做「高效液相層析」(HPLC)檢查,以尿液有否神經毒性來確診。王建得治療過一家三口都是紫質症的案例,特別的是,病患須禁用某些藥物如止痛劑,也不宜飲酒、吸菸或減重,否則會誘發發病。患者多使用血基質藥物濃縮劑或施打嗎啡以緩解症狀,但多數人須使用中央靜脈導管給藥,易產生感染病菌跑到血液而出現菌血症。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
2021-11-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開卡丁車被追撞後頭暈想吐 26歲男出現揮鞭症候群
一位26歲男性參與卡丁車競速被後車追撞,出現頭暈想吐症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蕭安芳表示,患者經追撞的瞬間,頭部急速向後又立即回彈,如抽鞭似的甩動,造成頸椎的傷害,是所謂的「揮鞭症候群」經增生療法,所幸已恢復正常。蕭安芳說,這位喜愛卡丁車競速的年輕人,在參賽時雖然繫上安全帶和戴上安全帽,但在一個轉彎處被後面緊跟的卡丁車追撞了一下,整個車子偏離賽道又撞上旁邊的輪胎牆,由於身體沒有外傷而返家,竟陸續出現脖子僵緊、轉動困難、頭暈、想吐的情形,而立即求醫。她說,在急診時排除腦震盪的可能後,再經頸椎X光檢查,發現該患者的頸椎由正常的C形曲線,變成挺直的狀態,是典型的「揮鞭症候群」,即因巨大外力造成頸椎附近的肌腱、韌帶、肌肉及神經血管等軟組織拉傷。因症狀影響到病患日常生活,建議施做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PRP)合併物理治療,以快速修復頸椎軟組織並恢復頸椎的穩定性。她說,增生療法在台灣的發展越來越蓬勃,是一種刺激身體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軟骨重新修復的療法。增生療法的注射溶液分為高濃度葡萄糖水和自體血小板兩種,高濃度葡萄糖水的增生療法通常需每月施打一次,連續6個月才算完整療程;而自體血小板的增生療法大多只要施打一次即可。尤其對急性「揮鞭症候群」的患者,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是較佳的選擇。該年輕的揮鞭症候群患者,經施做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後一周回診,其頸椎的相關症狀幾乎好了一半,其後搭配物理治療,多管齊下,一個月後再回診已完全恢復正常,又重返卡丁車賽道,享受熱愛的極速運動。蕭安芳說,復健部門診中最常見的揮鞭症候群患者,是開車在路上冷不防地被後車追撞,通常車損不是很嚴重,但卻被撞出頸椎的傷害,這樣的傷有時不會立即出現症狀,大部分會在受傷24至48小時內發生頭暈、耳鳴、頸部疼痛、噁心嘔吐、甚至焦慮失眠等症狀,因均屬非特異性症狀,故常常被延遲診斷,或被當成心理問題治療。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娃娃音始祖切20顆腫瘤 「比10年前強」近況超驚人
66歲「娃娃音始祖」、資深演員林美照自3年前拍完偶像劇「種菜女神」,歷經急性肺炎、聲帶受損、白內障手術,又切除腸道20顆腫瘤後,足足停工3年將過去用「身體換財富」 所耗損的健康一一養護回來,如今再度亮相的她,不但氣色佳、膚況好,連體能狀態也比10年前的自己強,更令人意外的是,她還成了經紀人的救命恩人。林美照自8歲就開始幫忙扛家計,跟著大姐林夢梅四處演唱,勞碌奔波近一甲子,但賺了錢,身體卻出狀況,去年不但患急性肺炎,還發現腸道長了20顆腫瘤,其中還有一顆是原位癌,在動過腸道手術後,終於恢復健康,她說,「這3年雖然花費了不少錢,但換回身體健康,投資報酬率值得」,為了養生,她遵照擔任營養師的乾女兒指示,進行飲食控制,不再日食一餐、不偏食,加上肌耐力訓練,不僅解決小腹微凸困擾,體重也維持在45到48公斤之間,體能更是呈現逆齡狀態。找回健康的林美照,享受身體神清氣爽的感覺,但也對於情同家人的經紀人越發看不順眼,經常逼迫有三高、身形穩重的經紀人減重,不僅時時耳提面命還索命連環call,最後經紀人受不了耳朵轟炸才接受安排減重,3個月內成功減了12公斤,日前經紀人連續數日發生胸悶、絞痛現象,後經醫治症狀緩解,這也證明林美照強迫減重有效,事後,經紀人一家都對林美照感恩不已。林美照說,之所以如此在乎經紀人的身體健康,是因為對方曾承諾要與她一起努力奪金馬、金鐘、亞太三大獎座,作為紀念彼此合作的里程碑,「 所以,在沒有還清金馬、亞太 債務前,我可得盯緊她,把自己的身體健康給顧好。」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友善、打造不老城市 爺奶顛覆老年想像
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每個人都希望能走得慢一點、順一點,不斷「進化」激發生命的熱情。目前國內人口老化呈現加速現象,台北市衛生局每年舉辦活躍老化競賽,鼓勵社區中阿公阿嬤參加社區活動,用不一樣的態度活出精彩!受到疫情影響,長輩減少了外出學習、運動的機會,許多服務據點實體課程取消,改為線上課程即時互動。疫情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帶來運動新生活,防疫與運動成了健康促進的新議題,唯有身體強健、抵抗力佳才能有充足的防護力遠離病毒。台北市衛生局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政策,鼓勵民眾共同營造高齡友善環境,十二行政區充分發揮巧思,實踐「活躍老化」的理念,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和生活熱情。防疫結合表演,南港區超高齡爺奶團隊拚創意。成立五年的台北市後山埤文化發展協會,因地址位於東新街91號,故取名「東新91健康樂活心聚點」,91又有joy歡樂之意,協會理事長李翠華希望促進長輩快樂又健康。李翠華表示,據點一周服務六天、共餐三天,有80%為80歲以上的長者,其中90歲以上多達6位。協會創立迄今,營造和諧溫馨的社區關懷環境,就近照顧長輩在地安老,每年參加台北市活躍老化競賽,增進手腳協調的舞蹈功力。「我們從南港區活力秀競賽晉升至台北市代表隊,征戰全國北區競賽、全國總決賽,爺爺奶奶愈跳愈有勁,展現不老的精神活力。」李翠華分享贏得評審青睞的原因,不靠舞藝靠創意!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余羅平設計好記又好上手的動作,鼓勵長輩重拾自信、肯定自我,今年又贏得台北市「樂齡巨星秀」創新特色團隊。幾位90多歲的奶奶熱衷活躍老化競賽,用不老魅力征服表演殿堂,享受學習和運動的快樂。帶動社區健走,促進健康、聯繫厝邊好感情。每週二、五晚上,在成美河濱公園及玉東公園可以看見里民揮汗健走,透過有氧運動強化下半身肌群,同時消耗卡路里遠離肥胖。一群人保持戶外防疫社交距離,互相督促又可聯絡感情,有效舒緩一天工作疲累。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積極推動社區健走隊,並在去年成立「南港區健走運動聯盟」,目前由玉成里里長黃聰智擔任盟主,身體力行帶動風氣,即使是在艱困的疫情期間,仍維持良好運動習慣。黃聰智表示,健走能增強心肺功能、流汗排毒以及預防失智、慢性病等,改善各項身體機能;健走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是很親民的入門運動。防疫期間,聯盟中的隊員最好防疫措施,定時定點於社區公園、人行道、開放的學校操場活動,將走路融入日常生活。黃聰智希望能營造規律運動氛圍,同時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尤其是促進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藉由運動達到活躍老化、樂活老化真諦。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動」起來可以很簡單,健走是生活中最簡單、也最不受外在環境限制的運動,每週身體活動150分鐘由健走開始,走出活力,走出健康,迎接後疫情新生活。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落枕用力扭脖子,恐讓發炎更嚴重!4妙招可緩解
●落枕後,可艾灸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肌肉緊繃的落枕,可熱敷搭配伸展放鬆肌肉●急性發炎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可稍微緩解寒冷清晨,小傑一早醒來發現「落枕」了,頭無法往右邊轉。他採用阿嬤的偏方,將頭躺在枕頭上,緩緩地從右邊轉到左邊,再從左邊轉到右邊,同時邊念著 「頭沒落枕、枕頭落枕」。沒想到過去總能見效的偏方,這次卻不靈驗了,只好到診所看診,醫師開立肌肉鬆弛劑給他,用藥後落枕才舒緩。寒冷調整睡姿 牽扯肌肉開業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天氣愈來愈冷,因落枕前來看診的患者也愈來愈多,但是,落枕並非突然發生,往往是長期肩頸周圍循環不佳產生的慢性勞損。尤其秋冬夜間溫度低,人在睡眠時會不由自主地調整自己的睡姿,當睡覺時頸肩部受到寒冷刺激、血管收縮,易發生痙攣並牽扯周邊肌肉引起腫脹疼痛,進而引起落枕。中醫師常以灸療治療落枕,艾灸溫經散寒、溫通經脈,可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和平衡機能的作用。落枕後,也可按摩後溪穴、風池穴、落枕穴等處舒緩。汐止國泰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落枕是俗稱,西醫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除了頸椎旁的韌帶或肌肉急性發炎外,軟骨或椎間盤擠壓到神經,造成頸部關節疼痛、受限,都屬於落枕。急性肌肉拉傷和小面關節發炎造成的落枕,和天冷血液循環不好、縮成一團睡覺有關;但壓迫造成的落枕則主要是因受傷退化、駝背、搬重物而導致。通常發生落枕時,許多人往往貼一堆藥膏在身上期待「自行復原」,或是用各式偏方「自救」,緩解疼痛效果不好,更有民眾會用力扭轉脖子,甚至發出「咔咔」聲,塗雅雯表示,「萬萬不可」,此舉恐讓發炎更加嚴重。落枕原因不同 治療也不同其實依據落枕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會不同。塗雅雯表示,若是因肌肉緊繃引起的落枕,可用攝氏40度熱毛巾熱敷半小時,並搭配伸展,讓肌肉放鬆;急性發炎則可搭配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稍微緩解症狀。開業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說,落枕最常見的是某一節小面關節卡住,因一個動作或是兩側肌肉不平衡導致,使用熱敷或是貼膏藥只能暫時舒緩,但無法復原,拖久了身體使用肩膀動作代償,恐影響肩胛穩定性。因此,物理治療師通常會評估是哪一節關節卡住,執行關節鬆動術。反覆落枕 可能神經根壓迫陳怡同提醒,要預防落枕,平時應盡量避免維持同一姿勢太久,且注意自己的肩胛是否夠穩定,例如平時是否容易聳肩、上背僵硬;若調整不來,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塗雅雯則指出,若用休息熱敷一、兩天仍無明顯緩解,或是反覆落枕,則可能是頸椎結構或是神經根壓迫問題,必須搭配X光或神經孔測試等理學檢查,才能進一步治療。
-
2021-11-1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婦人偏頭痛困擾20年 做完這個終於一夜好眠
住台中的67歲李姓婦人受偏頭痛困擾達20年,每月至少發作1次,一發作天旋地轉,夜不成眠,她四處求醫但無法具體改善,今年10月至高雄榮總求診,復健醫學部主任張幸初替她做靜脈雷射光療,第三次症狀即緩解,她欣慰地說,以前睡覺像「做苦工」,現在已能輕鬆入睡!李婦有巴金森症病史,會手抖,走路往右偏斜,20年前偏頭痛無預警發作,頭頂心、眼眶都痛,左右也因出現不平衡,半夜或吃飯時暈眩嘔吐,每次疼痛只能吃藥打針控制,且鼻子不通暢,睡覺會打鼾,口渴,夜不成眠,感覺像做苦工,但接受靜脈雷射光療後,手抖情形改善,也能好好入睡。以前覺得人生無趣,現在重拾信心。高榮診斷,李婦腦部基底核退化、偏頭痛、且患有乾燥症、慢性支氣管炎、纖維肌痛症等病症,因長期頭痛、走路嚴重右倒,雙手顫抖,連拿筆寫字都做不到,經靜脈雷射光療搭配高壓氧治療後,病症改善許多。高榮復健醫學部主任張幸初表示,靜脈雷射治光療是將632.nm的低能量雷射紅光導入人體靜脈血管,光療時就像在打點滴,這個波長的光線落在紅血球最佳的吸收光譜,可啟動血液中如白血球,巨噬細胞等有核細胞,用來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疼痛,也適用於中風復健、治療一氧化碳中毒、風濕性疾病、血清陰性關節病變及骨折癒合等。目前張幸初共收治15名偏頭痛病患,他表示,這些患者偏頭痛發作時,大腦額葉循環會顯著低於正常,但經靜脈雷射光療後,下降的腦血流可回到正常狀態,解除偏頭痛。進行光療時,是透過靜脈注射將雷射紅光導入血管,促進血液及細胞活化,一個療程需做10次,每次60分鐘,休息一至三周後,再做第二次療程。他表示,目前靜脈雷射光療仍屬自費,少數人會有副作用,癲癇病患者及腦中風剛出血的患者不能使用。
-
2021-11-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會自己好嗎?復健科醫師教判斷何時該治療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1.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2.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3.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4.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B. 晚上特別痛,睡覺壓到會痛不動也會疼痛,因為撕裂產生的發炎現象。(不同於肩夾擠症:夾擠症通常不動是不會痛的)C. 手會突然無力手主動側舉時,會感到疼痛或無法完成,感到無力。 肩旋轉肌撕裂原因1.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就像繩子(肌腱)磨久了 就斷裂破掉了。2.車禍外傷:很常見於 車禍後肩膀拉傷,手抬不起來,原來是旋轉肌破裂斷裂了。3.過度使用:物流業大哥、常搬家者,家庭主婦常常拿東西到高處,手抬高做家事。4.運動傷害:打排球、羽球、游泳等 常常需要 手舉高過肩膀並且出力。很常發生長期肩夾擠症進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分型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使用超音波檢查可分嚴重程度:第一級 部分撕裂—SS partial thickness tearGr.I50%)第四級 全部斷裂- 旋轉肌腱整個斷掉了—SS totally rupture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分辨撕裂部位。治療難度及癒後不同。詳細可諮詢臨床醫師。 旋轉肌撕裂部位 LocationA. 靠近關節處 Articular sideB. 靠近滑囊處 Bursal Side 也就是靠近體表層處C. 肌腱內撕裂 Intratendinous撕裂靠近關節處,治療的預後最差;撕裂靠近滑囊處,治療預後較好。另外臨床上發現:靠近肱骨頭上的肌腱撕裂,預後也較差。 肩旋轉肌撕裂自我檢查以下提供自我檢查方式可當作參考。醫療上建議,還是請復健科醫師照個肩膀超音波最準確。 Test A- 成站立姿勢,手不拿東西,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Test B-成站立姿勢,拿一公斤的物體,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如果 B 疼痛的嚴重程度>>>A 並且過程中有手臂無力的現象,應該就是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非手術最佳治療方式初階治療—熱敷、電療、超音波、微波、雷射治療等等一般復健治療。進階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震波治療—撕裂傷範圍不大時可以考慮更進階治療—注射治療:羊膜注射、HAPRP注射。效果較直接。建議注射次數 1-3次。 注射間隔 2-4週一次。患者可以建議由初階治療、非侵入方式為主。治療2-4週若恢復狀況不如預期,考慮進階治療。注射治療一定要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因為肩關節極精密且空隙狹小,需由超音波導引以免傷害其他正常組織。建議找復健科醫師執行為佳。 Q:常見問題:肩旋轉肌撕裂 會自己修復嗎?遺憾的是,以筆者醫療經驗不太會。若是經過一個月的初階治療沒有自我修復,後續自我修復機會不大。超過40歲以上的人,肩旋轉肌自我修復的機率隨著年齡而越來越低。 主因是:肩旋轉肌的血液循環極差,因此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通常需要醫療端的幫忙。而且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肩膀痛是「肩旋轉肌撕裂」,反而還過度使用,過度鍛鍊。反覆刺激之下,就會很難自我修復。 肩旋轉肌撕裂—手術時機目前許多近期文獻指出:肩旋轉肌手術患者以:職業運動員,肌腱嚴重撕裂傷。復健6個月無效者可考慮開刀。年齡>65歲以上者,旋轉肌撕裂傷甚至斷裂,不要考慮開刀。開刀預後極不佳。其他一般民眾皆建議:不開刀的治療,恢復的會比開刀好。 許多民眾聽到肌腱斷裂、韌帶斷裂,直覺是想要去開刀把它修補回來。這是過往的觀念。因為開刀也會造成局部傷口,或是皮膚會產生疤痕,關節沾粘等問題。手術後還需要持續復健治療等。而且會破壞周邊筋膜的整體張力,日後造成其他關節的痠痛不癒。 現代復健及運動治療的觀念,應該以侵入性最小的方式先治療修補。真的無效或是範圍過大時,再考慮手術治療。 肩旋轉肌撕裂 自我復健動作原則是:在不痛範圍內訓練旋轉肌加強。旋轉肌復健目標-積極訓練肩旋轉肌群肩胛穩定肌 三角肌。 首先:肩關節活動度:每日5分鐘,手指爬牆2-3次 至 全關節角度 避免肩膀沾黏。不需要練過多。這個動作只是要避免五十肩沾黏而已。 駝背矯正動作:胸椎滾筒放鬆。胸大肌、胸小肌放鬆。滾筒放胸椎,做投降姿勢。 肩胛穩定動作:划船動作、肩部外旋、滑輪下拉(不痛範圍)、前鋸肌訓練。 肩旋轉肌強化:徒手重量 或是 啞鈴0.5—1公斤側舉訓練(不太痛範圍 疼痛指數VAS
-
2021-11-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69歲農婦暈吐無解、止痛藥不離身…竟是頸部椎間盤退化
69歲婦人何量誦平日務農,幾十年來止痛藥不離身,時常頸背部痠痛、暈眩、嘔吐,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直到一次因嚴重暈吐到大林慈濟醫院掛急診,才發現是頸部椎間盤退化,經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手術後,成功擺脫多年病痛。何量誦說,有時在揹農藥桶下田時,頸背部非常痠痛,開始以為只是過度疲勞,持續吃藥或做復健治療,但病情一直未改善,直到一次眩暈發作,站不穩、狂吐,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是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簡瑞騰表示,病人主訴每次工作時,只要重複抬頭與低頭幾次,就會引發眩暈發作數分鐘,後頸痛延伸兩邊膏肓且心悸、胸悶、喘不過氣,但看過神經內科、心臟科、胸腔科,檢查腦部、心臟、胸腔都沒有問題。由復健科轉診骨科後,核磁共振發現頸椎5/6、6/7節椎間盤退化,簡瑞騰先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暫時緩解症狀外,同時也可藉此確認診斷為「頸性眩暈」,為求根治、不再反覆發作,隨即進行手術,切除椎間盤、減壓,並植入支架做融合術。何量誦術後,不再眩暈、頭痛、胸悶。重拾健康的何量誦,開心地繼續種田、揹藥桶,更將瓠瓜捐給醫院做義賣,全數所得捐助疫苗。簡瑞騰說,頸部交感神經聯繫人體多個重要臟器,也調節腦部循環、心血管、五官(眼耳鼻口舌)、呼吸道、胃腸道、皮膚腺體、泌尿系統等,一旦頸椎椎間盤因退化、外傷、或反覆抬頭、低頭的過度動作而「激惹」到周圍的交感神經幹,就可能造成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全身上下不舒服,包括頭痛、眩暈、耳鳴、鼻塞、喉嚨異物感(乾咳)、視力模糊、心悸、胸悶、腸胃不適、小便困難等症狀。簡瑞騰表示,類似何女士症狀的病人其實非常多,可惜多數醫師認為頸椎退化只會造成手麻腳麻、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典型」的運動、感覺神經症狀,而沒有頸椎退化也會造成影響全身的「非典型」交感神經症狀的觀念,即使核磁共振或X光影像上已發現明顯的頸椎退化或錯位,也無法和病人的「非典型症狀」關聯在一起,因而延誤診治。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照護/慢性病 科技結合醫療
台灣將於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距今不到四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科技與產業發展,再生醫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將大幅度改變醫療照護模式, 陽明交大將致力培育未來所需人才。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指出,照護模式必須以「終」為始,從個人觀點提供高齡者應對的方法。林奇宏表示,醫療照護需求改變,重點將由急性醫療逐步趨向慢性疾病管理,民眾健康與保障弱勢將成為政策重心。有民眾提問,是否將打造陽明交大為第二座護國神山,林奇宏表示,期待陽明交大成為打造護國神山的推手,培育具多元創新與整合的人才,生醫與資通訊科技跨域人才是一大重點。林明憲表示,高齡者因多重疾病而多重用藥,媒體曾報導,有人一次要吃十八種藥物,「光吃藥就吃飽了」。為了提升高齡者整合醫療,北榮於二○○六年開設高齡醫學門診,解決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問題;同時建立高齡友善病房,提供個人化復健服務等。
-
2021-11-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老婦打莫德納後「急性腦栓塞」申請藥害救濟 疾管署審議中
基隆市七堵區陳姓老婦人7月6日接種新冠肺炎Moderna疫苗第1劑,14日因急性腦栓塞送醫動手術急救脫險,家屬懷疑病情與施打疫苗有關,醫院19日通報不良反應事件。七堵衛生所協助申請藥害救濟,完成病例調閱送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審議。陳姓婦人目前仍住院,接受復健治療。陳婦的兒子說,媽媽接種疫苗後沒有明顯不適,但8天後的晚上在客廳看電視,想戴眼鏡時發現手部無法控制,沒多久身體開始抖動1、2分鐘,趕緊打119求救送醫。媽媽住院治療已長達4個月,希望能早日康復回家。醫師診斷陳性老婦人出現急性腦栓塞,立即施打血栓溶解劑,施以動脈取栓手術,術後一度轉入加護病房,8月12日轉到一般病房。患者目前能言語,但不是很清楚;右側肢體仍無力,持續在醫院復健。衛生局表示,陳姓婦人7月6日接種第1劑Moderna疫苗,返家後出現注射部位癢、疲累症狀,休息後改善,但手臂發癢疼痛持續,疑似容易出現瘀血現象。7月14日晚間她在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左半邊顫抖、無法言語、身體傾斜且嘴角流口沫等症狀,消防人員送醫急診,診斷急性腦栓塞,予施打血栓溶解劑及施行動脈取栓手術,取出少部份血栓脫險。醫院在7月19日通報接種疫苗不良反應事件,七堵衛生所7月21日協助家屬申請藥害救濟,並在完成病例調閱後,10月29日送疾管署審議。衛生所並提供相關急難救助資訊給家屬,有需要時可向區公所提出申請。
-
2021-1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新冠肺炎4周仍有症狀 北市6醫院設特別門診
我國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急性期康復後,約仍有10%在罹病後3個月有相關症狀,北市衛生局協調北市6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急性後徵候群特別門診」,提供新冠肺炎整合照護服務,協助個案盡快從急性後期恢復身心健康。衛生局指出,個案A女感染新冠肺炎後,怕傳染給職場同事而自行離職,康復後卻面臨求職四處碰壁,內心壓力也與日俱增,在相關人員轉介下至新冠特別門診就診,由醫師及心理師評估身心問題,同時社工師進行關懷及協助,門診團隊定時追蹤關懷,A女才逐漸改善身心問題,走出染疫後低潮。根據衛福部「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指引」,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急性期康復後,約有10%在罹病後3個月仍持續有相關症狀,包含疲勞、呼吸困難、失眠、嗅覺異常、焦慮、久咳、味覺異常及憂鬱等,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衛生局表示,新冠肺炎個案在染疫4周內為急性期,大多數個案在經過4周後會逐漸好轉,但部分個案在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及重症相關後遺症,造成呼吸、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出現症狀。北市協調北市聯醫中興、仁愛、和平、忠孝、陽明等5院區、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三總、馬偕醫院、萬芳醫院等6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急性後徵候群特別門診,整合感染、胸腔、精神、復健等科別,提供身、心、靈、社會的全人照護。該門診會由醫師評估生理狀況、心理師進行情緒壓力評估及心理介入,社工師評估社會心理需求及提供其他社會資源連結,給予即時減壓支持及提升心理健康識能,並視個案狀況轉介至身心科接受評估及治療。衛生局呼籲,確診新冠肺炎感染4周仍有相關症狀者,可至醫院特別門診尋求協助,心理諮詢則可電洽安心專線1925。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中生注射BNT後右腿麻痺30天 父申請接種受害救濟
彰化縣洪姓二年級國中生今年10月1日注射BNT疫苗即頭痛,之後陸續出現四肢無力、右腿麻痺等不適症狀,住院25天並注射免疫球蛋白才改善,醫院10月底確認洪生罹患免疫系統損害周圍神經的格林巴利症候群,洪父懷疑與注射疫苗有關;今天學校表示,已代為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洪父表示,他的兒子10月1日注射BNT疫苗不久就開始頭痛,學校通知家長接回家休息,翌日他兒子頭痛又四肢無力,直到4日不再頭痛,右腿卻逐漸發麻到沒知覺,上肢和左腿恢復正常,因右腿麻痺症狀始終沒緩解,8日到彰化市就醫,醫師立刻安排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做各種檢查,醫師懷疑與腸病毒有關,進一步做血液生化檢驗,因右腿麻痺症狀始終沒改善,25日轉到台中童綜合醫院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醫師建議注射免疫球蛋白,在11月2日出院前總共注射33支,右腿逐漸有知覺,醫師吩咐可以返家,但應每天做復健運動。洪父又說,在童綜合醫院住院期間,他收到彰化市醫院的檢驗報告指出他兒子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這是什麼病?看不懂。」請教才知這是一種侵犯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系統的急性疾病,也被稱為「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神經根神經病變」,朋友上網查閱資料,告訴他各個年齡層都可能得到這種病,少數在注射疫苗、手術、創傷或移植骨髓之後發生。「我兒子剛打完疫苗就不舒服,住院到後期驗出格林巴利症候群,我懷疑和注射疫苗有關。」洪父指出,他兒子本來健康沒事,注射疫苗後,陸續出現各種不良反應,醫師曾告訴他,可能感染某些疾病會導致格林巴利症候群,但他認為,注射疫苗影響免疫系統,或許誘發小病變成格林巴利症候群。洪父是單親爸爸,為獨生子治病花費至少34萬元,他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卻遲遲沒下文,很擔心被漏送。洪生就讀學校的林姓校長說,洪生請病假住院,學校派員關懷後,已交由校護上1922網站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彰化縣衛生局表示,只要提出申請和送件,中央收到就會審議,如有結果,屆時有正式回覆給洪父。
-
2021-11-13 新聞.長期照護
健康長壽論壇/「光吃藥就吃飽了」 高齡醫療照護正夯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聯合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可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專家表示,為促進高齡者健康,應藉由醫院開設的高齡醫學門診照顧身體健康、延緩失能,。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現代人健康、長壽是兩個重要關鍵詞,許多民眾會祝福長輩長命百歲,但長壽、健康應要連在一起,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長壽來說,國人年齡越來越高,於2020年平均餘命達81.3歲,女性更高達84.7歲。雖然國人往長壽方向邁進,但健康卻無法與長壽同步。據統計,國人不健康身體年數於2019年創下新高已達8.5年,且趨勢還會持續往上。游美月說,如何透過有效方法縮短不健康年數非常重要,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今參與論壇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台灣高齡化速度在全球數一數二,若依65歲以上人口比率逾總人口7%,稱為高齡化社會,當增加至14%時則為高齡社會,而歐洲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花費近百年時間,鄰國日本花費了26年,但台灣卻僅花費25年,因此對社會文化產生巨大挑戰。林明憲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餘命增加,高齡者面臨醫療費用上升、失智風險增加等影響,甚至在用藥方面,高齡者因常有多重疾病,曾有報導指出,有高齡者每天吃18顆藥物,「光吃藥就吃飽了」,因此該院推動以「終」為始的照護模式,從預防醫學、急性醫療、長照體系,從個人觀點及醫療服務提供高齡者醫療應對方法。林明憲說,2006年起北榮開設高齡醫學門診,收治患有任何疾病的80歲以上長者,以及65歲以上有多重複雜性疾病、急性功能衰退等患者,多年來患者逐步增加,2016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1.5萬多人次就醫,解決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問題。其次,北榮建立高齡友善病房,提供個人化復健服務等,每年收治患者有800多人次,平均年齡87.5歲,住院時間平均為兩周,經對虛弱年老患者持續追蹤照顧,均改善行走及疼痛、憂鬱等症狀。北榮更整合長照資源、日照中心,延緩高齡者失能。與會民眾關心,新聞報導有年長者每天吃18種藥物,多元體系照顧是否可以介入。林明憲說,高齡者每天吃18顆藥物,原因是高齡者與很多種疾病共存,如高血壓、氣喘等,因此可透過高齡醫學門診檢視用藥,並重新整合,減少重複用藥問題。
-
2021-11-13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痠痛怎麼辦?常見3原因,簡單方式自我檢測
肩膀疼痛可說是日常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但有時候明明沒怎樣,讓人不免懷疑是五十肩或不明扭傷等問題。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在個人部落格分享,肩膀疼痛最常見的問題如肩夾擠症候群、五十肩、肩旋轉肌破裂,但也不僅限於此。提醒民眾若長期肩膀疼痛,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肩膀疼痛常見3原因,簡單方式自我檢測! 侯鐘堡醫師指出,肩膀疼痛的原因當中,以肩夾擠症後群最為常見,主要成的成因就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圓肩駝背所致。檢查自己是否為肩夾擠症後群,方法很簡單,可將手於兩邊側舉60-120度,若會疼痛,可能性便高。經檢查後,日常可透過「划船姿勢」的方式,適度訓練肩膀周邊肌群及肩胛骨肌群改善,但不宜過量。 五十肩在肩膀疼痛中也是赫赫有名,正如其名,好發於50歲前後,即48歲至52歲之間為最大宗,發生原因包括了太久沒活動、動太多、以及嚴重外傷或拉傷,也可能沒有任何原因就發生,因此患者也常會覺得莫名,「我明明什麼事也沒做,肩膀就沾黏了」。若用簡單的檢查方式初步評估,可將雙手舉起投降的姿勢,若無法舉起,那麼五十肩的可能性就很高。經檢查後,建議可做「垂手鐘擺」的動作、以及「手指爬牆運動」等做改善,但一樣應適量、不宜過多,建議每天二至三次,每次10分鐘。 至於肩旋轉肌破裂,是中年者族群常見磨損,顧名思義就是旋轉肌的筋裂開了,隨年紀增長,筋也可能出現斷裂、甚至彈開萎縮等情況,患者除了肩膀疼痛外,也常會感覺到手臂無力、側睡時肩膀疼痛等問題。若懷疑自己可能是此問題,可將手側舉90度,並請另一人以兩隻手指一般的外力下壓,看手臂是否會呈現無力、下墜的情況,若有,可能性便高。經檢查後,可透過輕度重量訓練加強肩膀周邊肌群、矯正圓肩駝背改善,包括了肩三角肌、肩旋轉肌群等,例如坐姿並將適度重量的啞鈴或水壺向上推舉。 肩膀疼痛原因繁多,長期疼痛盡早就醫! 除了上述3種常見的情況,肩膀疼痛也可能為其他問題,包含了肩膀鈣化性肌腱炎、肩峰鎖骨韌帶拉傷、二頭肌拉傷、肩關節拉傷、肩關節唇受損等,另外也有許多情況可能為「轉移痛」,也就是真正的問題是在其他地方,疼痛轉移至了肩膀,例如胸廓出口症、頸椎神經根壓迫,甚至是從內臟器官問題疼痛轉移至肩膀等。 因此若長期肩膀疼痛的問題,即便可透過日常簡單的方式進行初步檢查,也還是建議盡早尋求醫師協助為佳,透過徒手檢查、X光超音波、磁核共振、關節鏡手術等方式,找出確切的原因所在,並可透過震波治療、徒手治療、注射治療等方式進行改善,更有助於早日恢復健康。 《延伸閱讀》 .不明胸痛、肩痛、牙痛等,留意心肌梗塞速就醫! .肩膀疼痛是五十肩?醫教簡單測試,2招伸展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新冠肺炎「雙重打擊」 50歲男肺結疤、戴鼻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若本身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對肺部即是「雙重打擊」,肺部幾乎纖維化,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三周以上咳、痰、喘問題,應儘速就醫,且應儘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死亡機率。11月17日為世界肺阻塞日,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舉辦「每年近5000人慢性肺阻塞疾病死亡 立即戒菸 遠離咳、痰、喘」記者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2021年「後疫情時代咳痰喘」調查,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有4成高風險族群不認識肺阻塞。而有6成高風險族群曾連續3周出現咳痰喘症狀,當中近5成的人沒有尋求醫療資源,認為症狀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年紀大很正常。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更容易頭暈、頭痛,更容易「罩」不住。肺阻塞依照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種族群,Group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B症狀多、風險低,GroupC症狀少、風險高,GroupD症狀多、風險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且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時,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古世基表示,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退休後出現咳、痰、喘症狀,尤其天氣變化呼吸更急促,運動、生活日常嚴重影響,就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透過藥物、肺復原運動及戒菸,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提升。古世基說,若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等於是「雙重打擊」。他分享,一名50多歲男性個案,本土疫情爆發時確診,他本身肺阻塞輕微,但確診新冠一周後呼吸衰竭,送急診插管進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後拔管,肺部仍結疤、纖維化,即便出院,一活動仍容易掉血氧到85%,低於最低正常值90%,這類患者需門診、肺復原協助復健,也建議家中準備血氧偵測儀,若血氧過低需戴氧氣鼻管,絕不可能恢復到過往狀態。王鶴健指出,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鼓勵民眾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三周以上咳、痰、喘症狀,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林慶雄說,依照患者風險程度給予整合性照護,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廣齊下,維持患者肺功能。古世基表示,以國際統計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除了高齡外,排序第一為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則是糖尿病,第三則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肥胖等,呼籲民眾「疫苗一定要打」,可減低重症機率。一分鐘登階指標:1.「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2.「30至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3.「50至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
2021-11-09 新聞.長期照護
協助失能長輩復健 中醫師到府把脈、針灸
台灣面對高齡化挑戰,因應長照需求,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近年已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服務,並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讓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由專線協助媒合,只需負擔交通費,就能接受中醫居家診療。柯富揚指出,人口老化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把脈、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因此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服務,全國已有1813位中醫師受訓。台東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黃俊傑表示,曾有一名84歲的潘姓阿嬤因膝蓋紅腫不良於行,原本需每周舟車勞頓到台東市區打止痛針,經中醫到家中執行三、四次針灸後,成功改善長年膝蓋疼痛的問題。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說,以中區為例,去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兩千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但仍然有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賴榮年表示,除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也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中醫師公會副秘書長陳博淵說,民眾平均診療一至三次即有顯著改善;相關費用,民眾只需負擔醫師到宅的交通費,無須負擔藥費或針灸等治療費用,且無診療次數限制。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銀運動/擺脫足底筋膜炎 治療師教3招舒緩解痛
• 常見疼痛點,在內側足弓及前側足底• 復健運動有助強化腳底肌力和柔軟度• 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容易患病早上起來,下床踩地的那一刻,腳底傳來一陣椎心刺痛。久坐數小時,站起來瞬間,一踩地就好痛,小心可能得了「足底筋膜炎」。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鄭宇劭表示,足底筋膜就像厚厚的彈簧,負責緩衝、傳遞力量,過度或不當使用易造成發炎疼痛,除了吃消炎藥、休息外,可藉由運動訓練來強化筋膜、伸展肌肉,有助於緩解疼痛。一有疼痛發炎 應速處理足底筋膜位在腳後跟到腳趾(趾骨)間,不僅承受全身的重量,也幫助維持足弓的穩定、吸收行進踩踏的衝擊力,久站、久走以及錯誤姿勢可能產生發炎現象。求助骨科、復健科門診時,醫師會沿著足跟的內側向趾端探測觸診,找出疼痛點對症下藥,或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和X光,檢查足底筋膜是否增厚,評估嚴重程度及復原時間。鄭宇劭說明,足底筋膜炎常見疼痛區域在內側足弓,其次為前側的足底。有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等結構異常者,是足部問題好發族群;穿錯鞋造成身體力學不平衡,也易引發足底筋膜炎。若起床腳踩地會痛、按壓腳跟處特別疼痛、久站腳底開始痠痛、運動過後腳底感覺到刺痛,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按摩、腳趾收放、按摩球40歲後,足底筋膜炎的成因可能是「退化」,筋膜逐漸失去彈性,無法正常緩衝。疼痛急性期時,鄭宇劭建議,可以先冰敷減輕疼痛,再用熱敷增加血液循環及代謝能力;想要「治本」,應做伸展運動鍛鍊腳掌,加強訓練肌力,減輕足部負擔。居家自療運動,可以徒手、腳趾收放、按摩球等三種方式按壓痛點,充分伸展足底筋膜與跟腱,緩解足底筋膜炎症狀,阻止惡化甚至痊癒。鄭宇劭提醒,為避免疼痛一再復發,請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2021-11-07 癌症.頭頸癌
癌症治療後嘴痛難耐 北醫專家:誤信這些偏方恐加重
詹先生39歲那年因左側智齒附近不舒服,在北醫確診口腔癌第二期並接受手術切除和重建,雖幸運不需做化療,術後復健和照護仍他天天痛到飆淚。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詹先生從海棉棒、漱口水開始耐心清潔,每天仔細刷牙六到八次、每天一小時訓練開嘴及咬合力,按部就班貫徹一年多,並未發生口腔併發症。北醫大附醫牙科部主任吳家佑表示,疫情導致患者延誤就醫,不少一、二期口腔癌患者等解封才來,結果三、四期才確診者從50%增加到70至80%,除了手術也要放療,每個人放療後都有口腔併發症。然而。很多人出院後疏於保持口腔濕潤清潔,或是誤信鹽水、茶水、含酒精漱口水等偏方、以為用硬毛牙刷才能清潔,過度刺激讓脆弱的口腔粘膜更慢癒合,反而更痛、痛更久。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每10個癌症病人當中就有4個人,在化放療後飽受口腔併發症之苦;接受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人、接受放療的頭頸患者,口腔併發症發生率更高達80%到100%。口腔癌等頭頸癌患者手術後有傷疤、放療讓大片黏膜受損導致劇痛,連張嘴都像酷刑。吳家佑表示,口腔健康的介入,必須從癌症治療前、治療中,一路延伸到治療後。治療前要徹底檢查,把既有的齲齒、牙周病治療好。治療過程中即便疼痛、口乾,也要繼續維持口腔濕潤和清潔;否則,乾燥又多細菌的口腔會加重齲齒、牙周病、細菌性肺炎、住院死亡率,也可能因需要牙科處置而中斷治療。每段治療結束後,還要過差不多兩周,口腔才能完全恢復。周幸華說,癌症患者需要正確的口腔照護,除提升口腔舒適感、降低併發症嚴重度,也有助全人健康恢復。初期先強調口腔濕潤的策略,待可以刷牙,就要開始強調清潔的策略;患者也應積極做口腔與頭頸部的運動,確保口腔說話、咀嚼、吞嚥等相關的肌肉機能不會退化。北醫大附醫持續向日本口腔健康專家取經,今召開跨國研討會。日本大田洋二郎的研究顯示,頭頸部晚期癌患者若能接受口腔照護,術後口腔併發症發生率可從64%降至16%;日本曽我義彦的研究則顯示,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患者若有接受口腔照護,口腔黏膜炎發病率及重症率都大幅下降。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教授、牙醫師樺沢勇司指出,有口腔衛生師介入的住院病人,口腔健康、咀嚼吞嚥、營養都改善,顯著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和死亡率,病人可以提早出院回家,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好。
-
2021-11-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肩胛酸痛多日不知是心肌梗塞!2醫院聯手救他命
64歲林姓男子有洗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今年2月肩胛酸痛、睡不好,以為是勞累所致,直到胸悶加遽喘不過氣,向衛福部豐原醫院掛急診,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出現心臟衰竭,經院方快速聯絡,當晚轉進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接手,順利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康復出院,如今接受復健,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他在今天到台中榮總現身說法,並感謝兩家醫院聯手救命。台中榮總長期以來與豐原醫院合作關係相當良好,今年更是注重與豐原醫院相互輔助、服務患者的範圍。豐原醫院肩負起豐原、東勢地區第一線警急狀處理,順利治療很多患者,尤其當患者病況嚴重,需要接受心臟手術,藉由與台中榮總心臟外科醫師團隊的合作,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吳詠斯說,林姓病患在2月6日出現胸悶加遽,2月8日因喘不過氣向豐原醫院掛急診,經豐原醫院副院長曹承榮帶領的心導管團隊檢查後,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合併急性心肌梗塞,且有心臟衰竭。她指出,由於林先生有慢性疾病,狀況複雜,經緊急處理後,經過合作的快速聯絡管道,當天晚上轉入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她接手,2月10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月13日轉入普通病房,2月19日順利恢復出院,目前狀況穩定且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皓智說,藉由與豐原醫院合作,特別是在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這部分,建立溝通和即時互助的聯絡「熱線」,守護更多中部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安全。
-
2021-11-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偏頭痛、手麻小心是「NG姿勢」惹的禍! 你做了幾個?
新冠肺炎橫掃全球,台灣的疫情也是爆發的又急又快,居家工作儼然成為趨勢,但因為在家工作很可能是在餐桌上或沙發上使用電腦,甚至是躺在床上,此時就容易出現不良姿勢,進而導致頸部疼痛、肩頸肌肉緊繃、頭痛甚至是背痛。在家工作壞姿勢 背痛駝背一起來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楊翊君說明,長時間低頭打電腦或用手機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容易產生駝背、圓肩、頭部前傾等不良姿勢,長時間在此姿勢下,胸肌容易過度緊繃,肩部下方的肌肉容易無力,且在家工作常維持在同一姿勢不動又缺乏伸展,可能導致身體負擔和不適,除了姿勢不美觀之外,亦會產生肩頸痠痛、緊繃、膏肓疼痛,嚴重者甚至會有偏頭痛、手麻等症狀。 斜癱造成身體負擔 盤腿不是好姿勢很多人習慣斜癱在沙發上,楊翊君物理治療師解釋,因沙發通常較軟,大多數人坐在上面時並不會一直維持身體挺直,臀部通常會漸漸前移,導致腰部呈現c型懸空,不良姿勢會導致肌肉不平衡,而向後凸的腰椎使得椎間盤被擠壓,久了可能會有椎間盤突出,甚至壓迫到神經,屆時可能不只背痛,連站或走都會引發疼痛,甚至會有腳麻或無力的狀況。此外,還有長時間盤腿或翹腳坐,短時間的盤腿或翹腳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一旦持續過久,則容易導致骨盆後傾、臀部兩側肌肉不平衡導致骨盆歪斜、下肢循環不佳,且在上述坐姿時,上半身也會自動前傾、駝背,亦會產生肩頸痠痛等問題。 維持正確坐姿 適時替換動作楊翊君物理治療師建議,坐著時椅墊的位置應在兩隻腳可以輕鬆放至地面的高度,或是將膝蓋維持在90度;椅背腰靠的位置應該要能調整,最好能在我們的手摸向腰部最凹的那個地方,且薦骨要靠到椅背、胸口往後靠時肩膀應呈現放鬆的狀態;扶手的高度儘量和桌面的高度一樣,使手肘能輕鬆放在桌面上。此外,螢幕上緣最好能在眼睛的水平高度,距離落在約一個手臂長,除了維持好姿勢外,同時也能降低眼睛疲勞。除了維持好的坐姿,最好的方式就是30分鐘左右就應該變換姿勢,站起來活動5-10分鐘,才能減少維持同一姿勢產生的不良影響。(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 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拔罐助消疲勞、解全身痠痛? 中醫師曝「禁忌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