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15
筆 文章
-
-
2021-1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孩做重訓會長不高嗎? 復健科醫師:做對這些動作有6大好處
舉重為台灣在奧運場上帶來許多光榮時刻,健身風氣也越來越盛行,然而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從事重量訓練嗎?會不會因為施加過多壓力在骨骼影響生長板的發育,進而導致長不高呢?小孩可以做重訓嗎?討論發育中的孩童能不能做重量訓練之前,要談談什麼是「重量訓練」。很多人想到重量訓練,就聯想到舉重、槓鈴、臥推等等大重量的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或稱「肌力訓練」,泛指所有對肌肉施加力量,讓肌肉主動收縮與其對抗的訓練,包括奧運場上的舉重、健身房的機械式器材,也包括啞鈴、壺鈴及使用彈力帶的阻力訓練。由於孩童的生長板相較於成熟的骨頭較為脆弱,1980年代的觀念是,重量訓練及肌肉收縮對骨骼施加的壓力可能影響生長,而且也不會有額外好處。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根據小孩的年紀及承受力設計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很低,也不會對小孩的生長發育有負面影響。專家認為,從7-8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安全地從事經過專業評估、調整的重量訓練,而重量訓練不僅沒有壞處,還會為孩子帶來額外的好處。家長常想了解的是,舉重是否會影響脊椎的發育,甚至讓孩子長不高?許多研究共同的結論是,舉重作為孩子重量訓練的一環,不僅不會影響發育,還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增強心肺耐力。常見的啞鈴及壺鈴只要適度使用,也可以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而不影響發育。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從事重量訓練的強度要謹慎拿捏,若孩子可做到的最大重量為RM,訓練的重量建議落在60~80%的RM,可以降低受傷的機率。重訓對小孩的好處現在我們知道,只要小孩從事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此外還有下列好處:•降低長大後發生心肺疾病的機率:20年前的大型醫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早期建立小孩的運動習慣,可以讓孩子長大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下降,而將重量訓練加入小孩的運動菜單,可以讓運動更多元豐富有趣,小孩也比較不會對單一種類的運動感到厭煩。•減少肥胖: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重量訓練可以改變肥胖兒童青少年的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組成,減少體脂肪的比例。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翻成白話文就是讓身體可以更有效率的將血糖代謝掉,不讓過多的血糖堆積成脂肪。•促進骨骼健康:直覺上,我們會擔心重量訓練的壓力傷害骨頭,但其實骨頭是一個活的器官,一直在新陳代謝,適度的重量訓練其實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增加骨骼強度、降低成年後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而更強的肌力可以增加對骨頭的刺激,幫助骨頭成長。•提升運動表現: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可以讓運動的表現更好,包括跳躍高度、跑步速度、平衡穩定度等,對於自信心也會有所提升。•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從事運動確實就有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但研究顯示有從事重量訓練的孩子,發生運動傷害的機會較低。•幫助小孩長高 重訓幫助小孩長高研究發現,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傷害小孩成長,反而會增加血液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跟長高有很密切的關係。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後,血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會顯著上升。因此,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可能幫助長高。如何讓小孩安全做重訓?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重點在於下面幾個面向:•適當的重量及組數•間隔的休息時間•動作的確實度•合適的運動環境•平衡及協調度訓練•依成長調整訓練內容以下是建議可以讓孩子安全從事的重量訓練•小牛推車:父母抓著孩子雙腳,孩子用手腕撐著自己的體重前進,除了作為重量訓練,更可以作為有趣的遊戲促進親子關係,也加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核心穩定:孩子背靠瑜伽球,雙手拿啞鈴交替舉起,腰背核心肌群出力穩定身體。強化核心肌群也可輔助矯正孩子的姿勢。•下肢肌力:前腳弓箭步、後腳背靠在椅子上,蹲下2秒再回到原姿勢,做10次再換腳。強化下肢肌力及穩定度。結語跟傳統的認知相反,重量訓練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不僅無害,反而可以輔助長高,並且在減少肥胖等許多面向都有幫助。要提醒的是,小孩的重量訓練原則跟成人不同,在專業人員的陪伴和評估訓練下,才能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且遠離運動傷害。 參考資料Kriström, B., Lundberg, E., Jonsson, B., & Albertsson-Wikland, K. (2014). IGF-1 and Growth Response to Adult Height in a Randomized GH Treatment Trial in Short Non-GH-Deficient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9(8), 2917–2924.Bareket Falk, Alon Eliakim (2003). Resistance training, skeletal muscle and growth. Pediatr Endocrinol Rev,1(2):120-7.Behringer, M., vom Heede, A., Yue, Z., & Mester, J. (2010).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126(5), e1199–e1210.Malina, R. M. (2006). Weight Training in Youth-Growth, Maturation, and Safet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6(6), 478–487.Strong, J. P. (1999). Prevalence and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From the Patho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 Study. JAMA, 281(8), 727.Lloyd, R. S., Faigenbaum, A. D., Stone, M. H., Oliver, J. L., Jeffreys, I., Moody, J. A., Brewer, C., Pierce, K. C., McCambridge, T. M., Howard, R., Herrington, L., Hainline, B., Micheli, L. J., Jaques, R., Kraemer, W. J., McBride, M. G., Best, T. M., Chu, D. A., Alvar, B. A., & Myer, G. D. (2013). Position statement on youth resistance training: the 2014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8(7), 498–505.《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12-19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
Q:75歲的陳阿公,平日由外籍看護照料,某天早上用完餐後,覺得疲倦、右側手腳發麻無力,又回房休息一下,中午也沒有食慾,這種情況看護應該怎麼辦?醫師開講因應冬日增高的急性中風機率,雲林縣政府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舉辦「救護分隊複訓課程」,強化救護技能、增進專業知識,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治療方案,因新冠疫情調整模式,透過雲端視訊軟體線上授課。有異狀善用119通報,能加速就醫流程。周中興表示,若不幸發生急性腦中風,一定要搶時間快送醫,因為發病初期就是黃金治療期,拖愈久,治療效果愈不理想。「搶時間送醫、到院後治療、及時且耐心復健」是腦中風治療三部曲,辨識病徵非常重要。當發現家人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趕緊送醫,透過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初步檢查確認,並送往有能力處置的醫院,同步通報病人的資訊,全方位啟動救護流程。為什麼通報119急救非常重要?周中興說明,病症檢查及診療步驟可以提前在救護車上開始,民眾若自行就醫,還要經過掛號、等待,黃金治療時間一分一秒流失。全台各縣市的消防系統已接軌到院前後的緊急救護服務,偏鄉或醫療資源較不足的縣市,更應多加善用119,避免延誤就醫。病人到院之後,經由團隊評估、影像診斷,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可改善腦中風預後及復原機會。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能降低失能程度。尹居浩解說,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越有機會降低失能程度。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黃金時間已拉長到4.5小時;超過4.5小時,則使用另一項動脈血栓移除術,血管梗塞若在前循環,需於8小時內、若在後循環則於24小時內置入微創導管,利用支架取栓或抽吸的機械性方式打通血管。缺血性腦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種方式可以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治療時間,減少造成終身失能殘障的遺憾。加強中風急救識能,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對於民眾的中風急救識能不足,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和醫院救護團隊非常有感,周中興提醒,日常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把握時間趕緊打119送醫。腦中風雖然有「閃靈殺手」之稱,發作前依舊有徵兆可循。本身有三高或心房顫動等慢性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定時服藥、定期檢查,戒菸且改善生活習慣,消弭致病的風險因素。周中興強調,幅員廣大的縣市,城鎮之間距離較長,後送機制應加強使用119系統,提升救治效能。腦中風好發中老年族群,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也開始趨於年輕化,熬夜、抽菸、重口味、不愛運動等習慣只會拉近我們與腦中風的距離。教官小叮嚀陳韋鳴表示,腦中風被喻為「閃靈殺手」,徵兆來得又急又快,若沒有及時發現、及時送醫治療,常會留下失能後遺症,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雲林縣的人口老化高居全國第二,地域特性是民眾住宅距離較遠,與都市密集型態不同,腦中風通報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家中長者只有外傭照護,發生急性腦中風症狀時,因缺乏機警度或是溝通不良,錯失治療良機。陳韋鳴曾遇過,鄰居好幾天不見人影、沒出來聊天,才驚覺阿公原來在家裡中風了。他呼籲家中若是有外傭照護的情況,應該要多教導緊急救護的觀念,發生有任何異狀時,一定要立刻打電話給雇主或打119尋求救援,避免憾事發生。腦中風的緊急救護更應把握「就近」、「適當」原則,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9 養生.運動健身
防扭傷、促血液循環!醫教10秒棒式改善腰酸背痛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簡單的訓練有助身體健康,其中也包括「棒式」,不過對於棒式不少民眾總認為難度偏高,身體要撐著1分鐘或以上,實際做起著實累人,讓人容易放棄。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其實棒式重點在做得對,而不是時間,一次10秒就可以! 10秒棒式可練多處肌肉,促血循、防痠痛、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棒式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核心肌力訓練,可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包含手臂、肩膀、腹部、臀部、大腿、小腿等各處的肌肉,幾乎全身肌肉都可以訓練得到。 核心肌力訓練起來,不僅有助身體整體的血液循環,也有助減少久坐、久站的腰酸背痛,或扭傷、拉傷等肌肉傷害。而人體的活動大多是一體成形的,例如網球、棒球、慢跑等各項活動,看似只有動手或動腳,但整體肌肉是一起運作,整體肌力增強,身體整體運行便能更加順暢、提升運動表現。不論是對身體或對生活而言,都是個相當不錯的運動。 棒式練得久不如練得巧,常見NG姿勢多留意! 良好的棒式訓練在於練得精準而非時間,姿勢正確相當重要,動作雖然看似簡單,但也並非趴在地上、手肘撐著就好。史考特醫師指出,棒式訓練在初期,常見因為肌力不足而出現兩種錯誤姿勢,一是為了持續支撐下去,身體為了平衡,臀部越抬越高,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狀態,另一個則是不自覺間臀部越來越低,形成一個V字形。醫師表示,正確的棒式訓練,身體會是呈現一直線的,上述兩種錯誤姿勢,常見於求好心切的初學者,為了久撐而忽略了正確姿勢,不僅效果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錯誤姿勢形成的身體壓力,也可能讓腰椎出現痠痛不適。簡單10秒棒式,輕鬆練全身肌肉促健康! 史考特醫師建議,初學者在一開始可尋求復健科醫師或健身教練等專家陪伴訓練,可以提供相關建議,並準確評估。也可以請家人幫忙看,或在地上架起手機錄影,如此可以輕鬆觀察自己是否姿勢有誤。而不論是初學或老手,在訓練時間上一次10秒即可,10秒後休息個約5秒再繼續,並視個人耐受力增加次數,整體時間便會隨著身體耐受程度逐漸增加,不必一開始就設定好高門檻,要求自己一股作氣要做30秒、1分鐘、10分鐘甚至更高。 醫師形容,棒式其實就像舉啞鈴、推舉等肌力訓練一樣,差別在於棒式是訓練一整組。一般訓練肌肉鮮少看到啞鈴舉起來停滯約一分多鐘,必要性並不高,大多是舉起和放下之間循環,棒式也是。長時間撐在原地是可以挑戰自我,但較不適合訓練,其不僅容易擺出錯誤姿勢,也容易讓人想放棄。一次10秒在出力與放鬆之間訓練,不僅有助維持正確姿勢,也有利扎實的訓練肌肉,更不會因為不必要的苦撐而放棄,如此訓練上能走得更加長久,對身體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快走、競走也助防三高、癌症!醫教簡單走,省時、省力、促健康! .運動看時辰更健康!運動時間太早太晚都不好,這時段運動更有益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信義鄉率先啟動遠距專科門診
今年是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南投縣長期處於醫療資源不足的處境,為滿足山地離島及偏鄉民眾的就醫需求,衛生局加強消除偏鄉醫療量能的不平等,上午率先在信義鄉衛生所舉辦遠距醫療專科門診的揭牌,是全國40家遠醫門診的第一家,鄉民可於每月第2個周一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與每月第4個周五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開始享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衛生局長陳南松表示,衛福部落實偏鄉離島醫療在地化,推動遠距醫療照護提升可近性,信義鄉為山地原鄉,地處偏遠加上交通不便利,常有「醫生進不來、病患出不去」及「專科醫療不足」的困境,造成醫事人員至信義鄉開業意願不高,因此鄉內醫療資源明顯匱乏;今年媒合信義鄉衛生所與竹山秀傳醫院合作,順利共同推動信義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目前信義鄉衛生所除提供一般性醫療(家醫科及肝膽腸胃科)、洗腎醫療服務,與緊急醫療照護工作外,也結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當地診所共同推動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提供民眾心臟科、牙科、胸腔科、小兒科及復健科等專科診療醫療服務, 但仍缺乏「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專科門診,由在地醫師透過視訊通訊方式與遠距醫師共同診察。南投衛生局並指出,遠距醫療給付元年啟動後,今年經向衛福部爭取偏鄉地區遠距醫療補助經費219萬元,將陸續在信義鄉、仁愛鄉推動「遠距醫療及健康照護服務建置計畫」,濁水線區由信義鄉衛生所結合竹山秀傳醫院,提供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四項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烏溪線區則由仁愛鄉衛生所結合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提供皮膚科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
-
2021-12-17 養生.運動健身
快走防三高、防癌、肌少症!醫教簡單走,多久一次、一次多久是關鍵
為了身體保持健康,不少人會規劃有氧運動,常見包括慢跑、單車、游泳等,不過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不適合慢跑,或者生活繁忙難以撥空抽出時間去游泳,又或是生活周遭沒有單車可以騎等因素,種種原因總讓人難以好好運動。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建議,有氧運動不僅限於這些選擇,快走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快走也是有氧運動,助防三高、癌症、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其定義在於可讓身體肌肉收縮、提昇心跳速度及呼吸的換氣率等,慢跑、游泳、單車都可以是個選擇,但不僅限於此,在「差點沒跑起來」情況下的快走,也是很好的選擇。 快走雖然只差一點就要跑起來,強度夠,但沒有像慢跑這麼高,對身體負擔較低,一般民眾普遍可執行,也可以藉此通勤妥善運用時間,且一樣也可以達到民眾對於有氧運動所預期的目的,包括有助減肥、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新陳代謝,也有利防範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三高、癌症、失智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對於身體的好處非常多。而在培養出長期快走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提升身體的耐受力,進階至慢跑也是很好的發展。 醫教簡單快走,省時、省力、促健康! 快走應該要多久走一次,一次走多久比較好?史考特醫師建議,一周至少讓自己有150分鐘的時間快走,但不宜一天一次全部走完,以避免突然過度的運動,反而可能釀成肌肉痠痛、鐵腿等,也有礙身體健康發展。最好的方式是將這150分鐘平均分散為三次於平日,一次50分鐘的進行,上下班同勤時也可以,若在路上遇到紅燈停止也沒關係,累計50分鐘即可,但不包含停等紅燈的時間。如此一來一周也可以有個充足的運動時間。 快走要注意什麼?要暖身、收操?穿什麼鞋? 史考特醫師指出,快走這項運動不僅執行簡單,前後也較少繁瑣的步驟,因是中低強度運動,一般而言不必特別做暖身或收操,但當然若要做,自然也是個良好的習慣。至於鞋款的挑選,許多人可能會猶豫要穿慢跑鞋、還是球鞋、或運動鞋,對此醫師表示,對於快走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腳最舒適的鞋款,若他人認為慢跑鞋較為舒適,但對自己而言球鞋反而是最能接受的鞋款,那麼選擇球鞋也很好,至於品牌之間的選擇自然也不必考量太多。 不過即便快走是個好上手的運動,史考特醫師也還是提醒,在天冷之際還是要特別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剛出門的時候,此時常見為心肌梗塞最容易好發的時刻,許多天冷運動發生意外大多在這個時間,因此建議備足適當的防寒衣物,運動完也應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年長、三高族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常見風險族群更要留意。 《延伸閱讀》 .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指3重點更有助防範! .三高如何維持免疫力?專家:三高易同時有兩種,「3少1多」很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下背痛足不出戶 查出是腰椎脊椎滑脫壓迫神經
1名49歲婦人多年來飽受下背痛合併右下肢麻痛所苦,被迫躺床足不出戶,四處治療及復健並無改善,經親友介紹至骨科檢查發現是第4、5腰椎脊椎滑脫合併脊椎神經壓迫所致,經透過電腦導航系統合併「前側位脊椎減壓骨融合手術」治療,隔天即能穿著背架下床活動,終於讓她揮別了背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部醫師林琮凱指出,造成下背痛原因相當多元,包括椎間盤突出、肌肉筋膜發炎、脊椎滑脫等,其中脊椎滑脫好發於第4、5節腰椎及第5腰椎與薦骨間,加上此處活動角度最大,若是生活中坐姿不良,或經常進行彎腰、仰背、搬重物等動作,就可能造成會使脊椎受力增加,進而使得椎間盤高度下降且彈性韌度變差、脊椎關節磨耗加速、關節囊變鬆馳等退化情形,最後造成脊椎滑脫。他說,針對脊椎滑脫合併神經壓迫的患者,初期會建議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後並無法有效改善疼痛,則可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以前側位脊椎減壓骨融合手術為例,搭配醫院最新導入的電腦導航系統,可根據現場手術擺位時獲取的手術部位各解剖結構,搭配適當器械,即可於術中達到「實時且全時」手術導航,達到更精準、安全,且更少傷害之效。相較於傳統後側脊椎融合手術,出血量更少,對背部肌肉的結構破壞更小,能大幅減少對神經、血管和肌肉的損傷,又此特殊設計梯型的前側位骨融合支架能提供較好的腰椎背屈度,以及超過一般支架2倍大的底面積,就力學上更能增加脊椎融合的穩定性及背曲角度,減少一般脊椎術後長期腰背痠痛發生機會或平背症候群,部分患者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林琮凱說,脊椎滑脫容易造成神經根壓迫,會出現腰痠背痛、或延伸至臀部及大腿後側痠麻脹痛,嚴重時更有跛行的情形,往往影響生活品質,建議若有上述症狀,應積極就醫,平時也應維持適當體重,以減輕腰椎負荷,做任何動作時,採正確姿勢,才能減緩脊椎退化並預防脊椎滑脫。另因各人病情不同,術前仍應與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術前身體狀況,包括骨質密度及手術適應性等。
-
2021-12-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常落枕恐怕頸部出問題!簡文仁教5招改善 「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落枕總是讓人非常不舒服且困擾,民眾往往也拿它沒轍,只能慢慢等它好。對此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可先了解相關原因避免發生,發生時也可以透過4種方法幫助解除落枕。 為什麼會落枕?哪些人容易落枕?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民眾所稱的「落枕」一般而言指得是睡覺姿勢不良所發生的情況,也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只有睡姿不佳才會發生,事實上原因不單僅限於此,其主要為脖子的肌肉群或軟組織,因拉傷、血循不佳、同一個不當姿勢維持過久等因素,形成痙攣、緊繃、發炎引起的疼痛,較嚴重也可能為小面關節錯位、滑脫,可想像類似於輕微脫臼的情況。 從上述來看,落枕的常見族群自然就不難理解,除了睡姿不良、枕頭沒有支撐頸部以外,也包如括低頭族、上班族等,容易長期維持不良姿勢者;容易使得肌肉緊繃、壓力較大、疲憊者;血液循環不佳、未作足保暖的族群,如年長者;或是因為突發狀況,迅速擺出了不良姿勢而扭傷者,就像閃到腰一樣。日前就有民眾洗完頭擦頭髮的時候,為了看電腦通訊軟體所傳來的訊息,無意間快速地做出了有違正常人體姿勢的動作因而落枕。 落枕一個月來一次?太常落枕恐怕「有問題」!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落枕一般而言通常約一周內會逐漸好轉,約3~6個月發生1~2次為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天冷可能使得循環不佳,發生次數可能稍多一些。不過若是太常發生,一個月來一次、甚至超過一次,那麼可能就得需檢視,是否因為前述的落枕因素依舊存在,使得此傷不見好轉,又或者因為太常發生已經出現了關節錯位等結構問題。不論原因為何,都對頸部健康相當不利,應多加觀察並盡早排除風險,並從日常保養取得平衡藉此改善。 4招防落枕發生,脖子也要躺在枕頭上! 防範落枕最基本的就是睡覺時挑選好的枕頭,所謂好的枕頭不是高的枕頭、也不是低的枕頭,而是適合自己的枕頭,而睡覺時頸部也要躺於枕頭上,讓頸部有個支撐。工作之外也注意適度休息,放鬆肌肉,並且可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天冷的時候也注意保暖,這些都可以有助避免落枕發生。而若是因上班等無法避免的因素,更要注意日常保養。 5招改善落枕,「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解除落枕的方法,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是沒有當下完全治癒的方法,若情況較嚴重,有些患者是痛到每走一步都在痛的,就建議就醫檢查並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肌肉鬆弛劑幾個小時內便可改善。民眾可做的改善方式,可貼痠痛貼布、吹風機或熱水袋熱敷、按摩等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而「含羞草伸展」也有助改善。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說明,含羞草伸展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模仿含羞草一般,讓頭部以轉、偏、仰的方式,輪流緩緩的向患處反方向轉動、伸展,若轉到有疼痛感出現,就停在該處並視個人情況斟酌停留約10~20秒,以「得寸進尺」的方式,漸漸舒展開緊繃、發炎的肌肉,讓可轉動的空間逐漸擴大,雖無法直接完整的治療,但有助大幅縮減復原時間。落枕別「硬坳」,小心問題越坳越大!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如遇落枕,千萬不要試圖自行以「硬坳」的方式改善,雖然許多中醫診所會以這樣的復位治療協助患者,但此方法是需經由具有合格證照的專業人員或醫師執行,才能掌握拿捏的力道、速度、避免產生其他傷害,若自己執行,成功的機率相當少見,多的是讓情況加劇,或衍生其他問題,民眾務必留意。 《延伸閱讀》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痛到手抬不起來、只能坐著睡!名醫林頌凱教2招自我檢測、3運動復健
手抬不高、無法舉手穿衣服、內衣扣不起來…,小心五十肩找上你!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五十肩容易發生在5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因為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肌力退化,易導致肩關節沾黏、肌腱發炎疼痛,肩膀活動範圍受限,除了接受治療外,可以透過3種復健運動自救解痛。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林頌凱說,尤其年過五十的婆婆媽媽長期做很多家事,加上年紀大了,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且女性發生比例高。其實發生五十肩的年齡層很廣,病人很多,從30多歲到80歲以上的人都可能發生,因為五十肩是肩頸手臂使用不當的結果,以致肩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手抬不高,且會有疼痛感,因此30多歲發生五十肩並不稀奇,男女性都可能發生,上班、心情、睡覺等都受到影響,病人相當痛苦,曾有病人痛到不能睡,根本無法躺著睡,只能坐著睡覺長達一年半時間。五十肩病程三階段林頌凱表示,五十肩症狀產生,一開始是肌腱發炎,或是肌腱發生撕裂傷,若未治療改善,可能逐漸出現肩關節沾黏,進而嚴重變成五十肩。五十肩的臨床表現區分為三階段,分別為疼痛期、沾黏期、恢復期,為期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五十肩關鍵症狀特徵分期自然過程疼痛與活動受限分期症狀特徵疼痛期6-9個月疼痛為主活動受限可能不明顯1. 同時有許多個動作會引發疼痛2.可能休息時會痛3. 可能睡覺時會痛4. 範圍可能包括手軸沾黏期4-12個月疼痛可能稍減活動受限明顯三角度受限1. 外展(把東西撥開)受限2. 外展(側平舉)受限3. 內轉(稍息)受限恢復期6-24個月疼痛緩解活動受限緩解 病程:不特別的治療病程常超過一年,甚至數年療程:正確診斷後,一般治療約3-6個月五十肩注射治療法,省時又減少疼痛傳統五十肩治療要喬,以徒手治療把肩膀關節沾黏拉開,治療過程相當痛。林頌凱說,現在多採行「肩關節擴張術」,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到關節腔,將不能動的關節囊慢慢撐開,再進行徒手治療或做復健運動,打完馬上就會有效果,約注射3至5次,五十肩會明顯改善。原本五十肩復健治療需半年時間,肩關節擴張術則可縮短6至8周完成,不僅省時,且治療過程減少很多疼痛。2方法自我檢測五十肩1.空手檢測站立姿勢,雙手向側邊平舉,再慢慢往上舉,如果對稱不痛,就沒問題;但若舉不起來會痛、身體歪一邊,則可能有五十肩。2.手持水瓶檢測水瓶加了重量,平舉往上舉,平舉再轉向上舉,若舉不起來會痛,更確定罹患了五十肩。3復健運動改善五十肩林頌凱指出,當手無力抬起,可能出現五十肩時,建議在家自主做手爬牆運動、鐘擺運動及肌力訓練,可幫助緩解疼痛,改善五十肩。爬牆運動1.面對牆壁,患側手扶在牆上大約胸口的高度,手肘微彎,下巴微縮。2.手指慢慢向上爬高,爬的過程中身體愈接近牆壁愈好,吸飽氣、吐氣慢慢爬至最高點,維持10秒。3.再慢慢吐氣手指向下回到原位,停留10秒後,手指再向上爬高。4.每次做10回。鐘擺運動1.健康側手扶在桌子前方,約為腰部的高度,站成弓箭步,上半身向前彎。2.患側手持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肩膀及手臂放鬆下垂如鐘擺。3.患側手做前後的擺盪,動作幅度由小到大。4.前後擺盪做30下,休息一下,共做3組。毛巾運動1.拿一條毛巾,健康側手握毛巾上方,毛巾放到背部。2.患側手放置於背部,握毛巾下方。3.雙手同方向運動,像洗澡動作。4.每日做1至2次,每次做10回。
-
2021-12-09 癌症.其他癌症
85歲阿嬤患壺腹腺瘤 好習慣讓她避開癌症無聲殺手
南投85歲侯姓阿嬤每年都會例行健檢,最近她健檢時,以無痛腸胃鏡檢查,意外發現壺腹腫瘤,切片檢查後是良性的壺腹腺瘤,醫師為了避免癌化,使用內視鏡切除腺瘤,確保阿嬤健康。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壺腹在十二指腸中,是總膽管與胰管通往十二指腸的樞紐。而十二指腸癌、壺腹癌、膽管癌跟胰臟頭癌的臨床表徵相似,發現的時候,往往癌細胞已侵犯周圍器官已是晚期,因此壺腹周圍癌被形容是「無聲殺手」。黃耀光表示,壺腹癌成因尚無明確研究,預防不容易,只有定期接受例行篩檢,早期發現、即早治療,醫師會依據腫瘤的大小與位置,再視病人年紀、健康狀況,評估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良性壺腹腫瘤可採內視鏡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較快。但若為惡性腫瘤,便需要傳統手術切除,手術時間長、傷口大,且可能需將壺腹周圍的胃、十二指腸、胰臟頭及膽道等器官部分切除,需進行重建手術,難度相對較高、恢復期也較長。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性治療。阿嬤的壺腹腺瘤類似息肉,因固定健檢及時發現,為良性腫瘤,為了避免癌前病變,因此一併以內視鏡手術切除,阿嬤恢復健康。南投醫院提醒,許多疾病早期都沒有明顯症狀,透過健檢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疾病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
2021-12-08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女醫師分享生命故事 119線上指導國中生救阿嬤一命
麻豆新樓醫院急診醫學科女醫師陳怡娟今天分享「每一個生存之鍊都有急診專科醫師參與」,一名64歲婦人吃飯時突倒下,讀國中的孫子在119線上指導下急救,讓趕到的救護員及時接手後,緊急送到醫院搶救順利救回一命。她表示,這名64歲婦女有心臟病及糖尿病史,和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孫子一起晚餐時,突然臉色發白、手摀胸口倒地。幸好孫子在學校有學過心肺復甦術CPR,立刻進行「叫叫CAB」—叫病患,發現並無反應,馬上撥打119,呼叫其他人幫忙,接著按壓胸口(C),然後以「壓額抬下巴」的方式,讓呼吸道暢通(A),並捏緊患者鼻子,對其嘴巴吹兩口氣(B)。119接獲通報後,辨識出婦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迅速派遣高級救護員出勤,並在線上指導孫子正確急救處置。救護員到達時,孫子仍持續急救中,救護員立刻接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施予電擊,電擊後持續壓胸,隨即將病患送往麻豆新樓醫院。病患到院時已經恢復意識,由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接手,為病患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經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需施行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給予必要治療外同時連絡心臟科醫師;待病患情況穩定後,經家屬及病患同意送往心導管室,由心臟科醫師進行治療。數天後,病患恢復健康、順利出院。陳怡娟表示,在此成功救治的案例中,每個環節都有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參與;像是推廣CPR急救教育、提供各級救護員專業知識及技能指導、協助訂定到院前各項救護準則、參與緊急醫療中心派遣員訓練、提高危急病患的辨識度,與心臟專科醫師協同合作,以確保寶貴的救護資源能獲得最有效的分配等,無一不能看到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身影。陳指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專業領域不同於其他專科醫師,舉凡處置重大外傷、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休克、大量出血、中毒、核化災、大量傷病患、婦女及兒童急症等,都是必備的專業職能;一般民眾對其印象也從「在急診室上班的實習或內、外科醫師」,日漸導正為「守護所有需要緊急救護的病患及提供迅速、可靠、穩定的急症外傷重症醫療的專業醫師」。急診醫學科跨領域,日夜守護責任重麻豆新樓醫院為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大台南溪南、溪北地區交界唯一設有心導管室的醫院,其急診科除提供各項緊急傷病即時診斷、穩定處理及全人關懷的專業醫療照護外,在今年更與成大醫院心臟科深度合作,全天候24小時、全年無休的擔負著當地緊急救護責任,日夜守護在地民眾健康。
-
2021-12-08 養生.人生智慧
截肢男穿義肢環島58天 忍痛面對缺陷「原來我可以」
左腳截肢僅剩5分之一的26歲青年陳鴻鑫,去年10月6日從新北市蘆洲出發,著義肢環島58天,因雙腿不適,僅能日行6公里,沿途飽覽台灣美景,感受台灣這片土地的溫度,環島過程的疼痛,他形容是在面對「缺陷」,忍痛也要走完。陳鴻鑫說,他希望用環島告訴自己「原來我可以!」突如其來的意外 失去了左腳陳鴻鑫4年前與好友騎車出遊,卻迎面撞上轎車,坐在後座的他摔入稻田中,左腳變形嚴重,原本撿回一命,但傷口卻染上食肉菌,一度命危,急救醒來後,左腳卻僅剩5分之1。他說,截肢不像失戀,至少失戀了心靈上還有地方可以補充,但少了左腳,每天24小時都必須面對,1個人時常陷入同樣的惡性循環,走不出截肢的漩渦。熱愛運動的陳鴻鑫,接受不了截肢的打擊,不敢接近球場,碰到有光的地方會抗拒,身體缺陷一度讓他想結束生命,幸好有著親友、家人的鼓勵,加上復健期間,碰到狀況比他糟糕,年紀比他大的「同類」,都有辦法克服截肢帶來的缺陷,終於讓他勇敢跨出去,「希望為自己重新活一次」。靠著義肢環島58天 一天僅能步行6公里車禍前,陳鴻鑫就有一個徒步環島的美夢,因為傷口較大,復健、重建就花了超過2年,習慣了與義肢為伍的日子,才有機會規畫自己的環島夢。今年10月工作告一段落後,陳鴻鑫揹著簡單行囊,從蘆洲的家中出發,逆時針徒步搭配火車環島,踩踏台灣土地,重新感受社會人情味,環島58天來,終於抵達宜蘭,整個旅程進入最後一哩路。回憶環島辛苦,陳鴻鑫滿是血淚,他說,因為傷口是人工植皮,稍微摩擦就會破皮、出血,出發第一天就受傷,穿著義肢一天僅能步行6公里,找到定點等傷口復原後,繼續下一段路。環島期間,整日與左腳傷口為伍,但過程他形容是面對自己的「缺陷」,忍痛也要將這段路走完。陳鴻鑫說,截肢後他體認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環島過程是挑戰也是測試,他4年來第一次勇敢跨出去,做一件喜歡的事情,再痛、再累也不會嫌,希望用環島告訴自己「你可以!」
-
2021-12-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愛爬山退休族突左腳無力摔一跤 送醫發現是中風
家中長輩最近常跌倒怎麼辦?72歲李姓退休族愛爬山腿力勇健,日前卻突然左腳無力摔了一大跤,經送急診後發現是中風導致左腳偏癱,經住院、復健3個月,左腳仍不聽使喚,走幾步就快跌倒。經衛福部台中醫院職能治療師詹涵雅評估後,李姓退休族在復健時採用四腳柺步行輔具,如今不需要他人攙扶,生活上更加便利,也不用擔心跌倒。詹涵雅建議,有多篇文獻指出,失能的長者藉由使用步行輔具可維持步行能力,減緩衰退速度。研究發現使用步行輔具有助於預防跌倒、受傷,若患者及家屬有需求,可諮詢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長者是否需使用步行輔具,以提升行走的安全性、速度及持久性。詹涵雅建議,失能長者的步行輔具挑選上,可依長者平衡能力、單手或雙手無力、是否需他人協助等條件選擇。一般常見的步行輔具如下:一、單柺:通稱手杖,輕便不占空間,可以簡單增加一些支撐和平衡,但分擔體重功能上有限,適合可放手行走,但平衡感或協調性稍差的人。二、四腳柺:比單枴支撐性及穩定性更好,底面積較大,使用時需放在健側,適合平衡感較差或中風的患者。三、助行器:又分為一般助行器和帶輪助行器。體積較占據空間,適合平坦環境,上下樓梯較不方便,需雙手操作。適合平衡較差或下肢承重不足的人,如下肢骨折、關節炎疼痛,或帕金森氏症候群等因退化性疾病造成體力下降者;此外,由於帶輪助行器前側兩處為輪子,只需推行就可行走,則適合上肢肌力、耐力不足的人。四、帶輪型助步車:又稱助行椅,附手控煞車,外出或行走疲勞時可固定坐著休息。因易滑動,穩定度較助行器差一些,適合雙手可握持但退化性疾病造成體力下降或關節炎疼痛者。
-
2021-12-07 新聞.杏林.診間
感恩敘復健情/生命倒數計時 連倚南盼做更多事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你想怎麼道別?現年87歲的台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罹患胃癌,11月時被醫師判定只剩一個月的壽命,因此11月27日學生們為他辦了一場感恩餐會,為他送別。連倚南表示,人到最後幾天還能見到這麼多人,覺得熱鬧非凡,「一點都不感傷」。太太過世後 他確診胃癌連倚南於今年四月被診斷罹患胃癌第四期。連倚南說,三月時太太過世,當時覺得腰痠背痛,以為他只是因為過於操勞而引起背痛。但觀察兩周後發現不太對勁,身體檢查才發現,腫瘤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裡面都是一顆一顆的圓球」,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了胃癌。「一開始的化療讓腫瘤縮小,病痛消失,像好了一樣。」連倚南心想,應該有機會好轉,因此只告訴了親近的親友,沒有告知其他人。9月病情惡化 化療未好轉不料,九月開始病情惡化,雖然進入第二階段化療,卻沒有好轉。11月看診時,醫師更直接告訴連倚南,「恐怕只剩一個月的壽命」。「我覺得剩下一個月的壽命,不能不讓大家知道,尤其幾十年的老朋友,如果不告而別,恐怕對不起老朋友。」於是,連倚南將罹癌的訊息告訴了學生,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老朋友們。消息一出,除了復健科醫學會等故舊學生,利用兩周時間籌畫了11月27日的餐會,與連倚南見面、敘舊;就連沒聯絡在中國大陸的學生、美國和日本朋友也接連利用視訊與他話家常,每天也幾乎都有學生、老朋友登門拜訪。「日曆上畫記 消極的人才做」「每天都有人約,我沒有時間感傷。」連倚南雖然口中抱怨,但有些人傳老照片、有些人帶了各種養身補品探望,「我充分瞭解,也感謝他們的心意」。對於時日不多,連倚南不會在日曆上畫記、倒數。「那是消極的人才會做的事。他表示,還有很多事要做,包括復健醫學從無到有走到今天,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連倚南說,走到人生最後幾天,能和想見的人都見上一面很不容易、很開心,但等過完這一波「見面潮」,希望趕快重回工作崗位,為復健醫學的未來鋪路、繼續奉獻生命。
-
2021-12-07 新聞.杏林.診間
復健醫學之父生前告別式 獲頒一等獎章
「台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四月時被診斷罹患胃癌第四期,11月被判定只剩一個月壽命。因此,11月27日復健科醫師及物理、職能、語言等復健相關科系200人齊聚一堂,為他舉辦「感恩連連再敘復健情」感恩餐會。當天連倚南獲衛福部長陳時中頒衛福部一等獎章外,副總統賴清德也錄製影片參與。推動復健醫學 無役不與在復健尚未成為專科的五○年代,連倚南堪稱是台灣復健醫學的拓荒者,從內科轉任復健科,培訓復健醫療團隊所需專業人才,現在復健科及物理治療領域的許多專業人員和學者,不論直接或間接,可說都是他的學生。台灣復健醫學相關事務,連倚南都無役不與、積極推動,不僅參與第一代殘障手冊的起草,2000年退休後更成立「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提供獎助學金讓各國醫師能來台灣學習復健。教導嚴格 賴清德忘不了畢業於台大復健醫學系的賴清德表示,永遠記得在復健醫學系時連教授孜孜不倦、嚴格的教導,尤其連倚南對復健醫學的見解,「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更是深植在他的心中。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自己雖非直接受教於連倚南,但因擔任復健醫學會理事長,長期在連的身邊觀察,對其不遺餘力地推動復健醫學深感欽佩。故舊學生敘舊 200人趕來李紹誠說,聽到連教授生病的消息很難過、不捨,但這場活動沒有用「生前告別式」這五個字,因為連倚南喜歡熱鬧,便用辦派對的形式,讓大家能讓好好敘敘舊,大約200人出席,很多人還直接從南部上來。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表示,台大復健醫學系是連倚南教授成立的,因此在兩周內就邀集這麼多人參與活動,現在在復健科及物理治療領域的許多專業人員和學者,都是他的學生。「連教授是很有能量的人,他教書教得很好。」王子娟說,這不止於課堂教學,也包括在臨床教學時,連教授準備隨堂考,學生要是回答的不對,他會立即糾正,相當嚴格,學生壓力都很大,但是收穫也很大。李紹誠說,從連身上看見對生命的態度及對專業的執著,雖然籌辦時間緊湊,但能「剛好在這時間點、在這個位子幫忙辦這件事,就一個字『值!』」李紹誠表示,這場餐會雖是「生前告別式」,但當天連倚南仍心心念念著復健醫學未竟之事,並說「若自己是一匹千里馬,就只是一匹;若能養千匹馬,就能帶動更多更多馬。」期盼連能活得更久、更好,繼續帶領復健醫學。
-
2021-12-06 新聞.元氣新聞
長春藤攜手慈濟團隊 幹細胞治療助腦疾患者
腦部三大惡疾的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於治療上出現重大突破,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團隊、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簽約,慈濟技術轉移腦瘤外泌體抗體標靶藥物等五項專利,希望擴大幹細胞治療範圍,造福更多腦疾患者。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說,與長春藤專利技轉合作,不僅有助於開發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等腦部新藥,另有選擇性去除未分化的多潛能幹細胞的醫藥組合物開發技術,以及一種活化態免疫細胞的體外擴增方法。近年來,幹細胞移植被廣泛應用在治療皮膚再生、關節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林欣榮表示,「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具有可轉變為幾乎人體所有細胞種類的特性,充滿潛力,有機會治療許多棘手的急重症。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指出,長春藤和慈濟產學合作,主要是與慈濟理念相同,均想幫病人解除痛苦,並將治療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特別在儲存周邊血幹細胞領域上,「未來如果生病,就可以自己救自己。」莊雅清說,這次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部分,包括新藥開發,希望盡快人體實驗。由長春藤獨家引進HUBER儀器,同步結合儀器輔助失智症預防及中風後患者的復健。長春藤生物科技執行長陳炯瑜表示,長春藤整合再生醫學相關資源,從學術研究團隊、實驗室,核心技術到診所應用,這次與慈濟產學合作,期待在失智症、惡性腦瘤等合作,幫助更多病患。此外,在幹細胞領域上,還將高雄醫學院、台中榮總合作。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讓關節炎症狀惡化 醫:酒和咖啡恐增關節腫痛
關節炎患者除了靠運動增強肌力,有些人也寄望能透過「食療」的方式,讓關節更勇健。西醫觀點天冷血管收縮 疼痛症狀惡化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一般人常說的「風濕性關節炎」便是所謂的關節慢性發炎,只要天氣變冷、變濕就容易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逐漸退化,導致反覆發炎的狀況,常見於年長者。陳建成表示,慢性發炎的患者,通常血管會擴張,降低身體疼痛感,但到了秋冬,因為血管突然收縮或是血液循環變差,使得關節組織產生類似發炎反應,導致疼痛症狀惡化,也就是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此時不只是痛而已,關節處還會發炎、腫脹。而一旦關節從急性發炎走向慢性發炎,就等於進入沒辦法根治的階段。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各種消炎方式緩解疼痛,包括消炎止痛藥,或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抗發炎。找出過敏食物 避免急性發作至於飲食方面,陳建成表示,因為對抗的是發炎反應,每個人依據體質或是對各種食物過敏狀況不同,建議或避免食用的食物皆不相同。但在學理上,應盡量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兩項----酒和咖啡。酒類容易引起發炎,而咖啡因則會讓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此被認為與關節急性發作相關。另外,諸如可樂、蛋、牛奶、海鮮、花生等,有些人容易對這些食物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炎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過敏原的測試,了解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會造成關節炎惡化或是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營養補充品,陳建成則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對發作中的關節炎有效。不過因為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都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材料,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適時補充這些食材或是萃取出來的產品,以復健科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中醫觀點居家煮食 首推當歸、川芎、杜仲中醫師陳潮宗則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因此可使用行氣活血、強化筋骨的藥材來「疏通」;例如,牛膝和續斷等珍貴藥材便有類似的功能。不過,陳潮宗認為,一般在家食用首推當歸和川芎,其中當歸具有活血效果、川芎有行氣止痛和活血功效,另外杜仲則可強化筋骨和補腎,「腎補強了,筋骨就強了。」他建議,可將這些食材與排骨等肉類一起燉煮,一周吃兩、三次,只要不出現痘痘、便祕等上火問題就沒問題。若不會拿捏熬煮濃度,可先將藥材煮成濃汁,並依照個人喜好加上山藥、枸杞,或是具有活血化瘀和發散作用的蔥蒜等,加水稀釋燉煮成一般食用的湯品即可。急性發炎冰敷 慢性疼痛熱敷不過陳潮宗提醒,關節疼痛若為急性發炎,則應搭配使用冰敷,每天六至八次,每次20分鐘;若是長期慢性的關節僵硬、痠痛,則可使用熱敷按摩的方式緩解。陳建成也提醒,從復健科生物力學的概念來看,「骨頭不可能逆轉」,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肌力、平衡訓練以及輔具使用來修正動作,才能有效地保護關節。
-
2021-12-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齊家、看病治病 都要靠智慧
小孩貼著媽媽。一天晚餐。小孩:「媽媽是超人!」老爸:「怎麼說?」小孩:「媽媽整天很辛苦,忙東忙西,爸爸整天都不在家,也沒做什麼事!」老爸臉色一沉,老婆看到了。第二天早餐時。老媽說:「老爸也是超人!」小孩:「怎麼說?」老媽說:「他為了讓你早日有個妹妹,昨晚整夜忙個不停,都沒睡覺!」老婆貼心之處,由此可見一斑。齊家治國平天下,女性在齊家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角色要做得好,就要有智慧。同樣,看病治病保健康方面也要有智慧。齊家,要了解每一家族成員的心理;看病,要了解是不是找對醫師。例如右肩痠痛,很多人以為五十肩去找骨科,或針灸或復健科,甚至打了玻尿酸、PRP或做了手術都不會好,後來人逐漸消瘦,吃不下東西,去看了胃腸科醫師,才發現肝臟右上方長了一顆大的肝癌,刺激了右邊橫膈膜的神經,才引起右肩痛,但此時肝癌已不能手術切除,只能做化療或其他治療了。另有一病人背痛,看了骨科說有骨刺,找了復健科做了復健,也在局部打了針,暫時改善,但愈來愈痛,後來上腹脹,吃不下東西,去看了腸胃科醫師,做了多項檢查,才發現得了癌中之王──胰臟癌,不到幾個月就往生了。因此,看病也要有智慧,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也是目前醫療上很重要的缺失。為了避免分科太細的遺憾,一定要自己有一些醫學常識,或找一位可以幫你照顧全身的醫師。此外,平日做好身體各器官的檢查,好比車子要定期保養一樣,這是保健康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腕麻痛無力還萎縮 三總醫:施打玻尿酸防術後沾黏
長時間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導致手腕痠痛、使不上力,可能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改善效果有限,三軍總醫院復健部近年除了研發再生醫學技術治療,今年更有新發現,過往手術後患者可能有組織沾黏,最新發現施打玻尿酸於神經周圍可防組織沾黏,預後效果更佳。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2日至5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三軍總醫院於四個展區同步展出19項醫療成果。在國軍醫療體系展區中的「腕如再生:腕隧道症候群創新治療」,為三軍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永燦團隊所研究成果。「腕隧道症候群已是文明病」吳永燦表示,腕隧道多好發於長時間過度使用手腕的人,包括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者、餐飲業、清潔工作等,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病發。腕隧道症候群疾病原因,是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時,受壓迫而導致神經發炎及病變,輕微時手指會有間歇性麻木感,症狀惡化時可能導致無力,無法拿筷子、杯子等,嚴重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的永久後遺症。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包括保守性及手術治療。症狀輕、中度者使用保守性藥物、穿戴副木、徒手及儀器復健或注射類固醇等,為非侵入性或較小,不過效果有限,且容易復發,根據統計,約有57至66%患者經過保守治療1至3年後,因為成效不佳需手術。吳永燦指出,手術治療成功率約八成,但也有近兩成機率再復發、或是需在手術,也可能產生組織沾黏、手部無力或持續疼痛等後遺症。近年再生醫學逐漸被使用在治療骨骼肌肉、肌腱退化病變上,吳永燦團隊以再生醫學應用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包括注射葡糖糖水、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可刺激身體分泌生長因子,加速組織修復,延緩組織退化進而減少病變疼痛。迄今治療超過500位患者,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於國際權威性醫學期刊。再生醫學應用腕隧道症候群,今年又有新發現。吳永燦說,過去民眾接受傳統手術治療,開刀後可能因體質關係發生嚴重沾黏,除了透過施打葡萄糖水緩解外,也發現施打玻尿酸可防止組織沾黏,效果比葡萄糖水來的更佳。而接受手術的患者多半情況較嚴重,注射葡萄糖水或玻尿酸方式也都有顯著效果。「手術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吳永燦表示,近年醫學進步有許多新型治療,民眾不需認為吃藥、手術才是「有治療」,並呼籲民眾儘早治療,避免長期疼痛、手無力導致生活不便。
-
2021-12-03 醫聲.慢病防治
艾成墜樓/憂鬱症與憂鬱情緒不同 需要專業治療介入支持
40歲藝人艾成今(17日)於新北市蘆洲捷運站墜樓身亡,根據噓星聞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並與藝人妻子王瞳分分合合,也曾遭遇事業失利等狀況。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曾舉辦「揮別憂鬱陰霾,相伴治療旅程」憂鬱症專家會議,針對憂鬱症身心理症狀與成因,以及如何降低自殺意念進行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二一年的報告已公布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大疾病,但在台灣,很多人仍只把「憂鬱」當成一種情緒,總是安慰患者「要加油」「要振作」,其實憂鬱症與憂鬱情緒大不同,它是一種精神疾病,需要專業醫師的精準醫療。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暨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從腦神經科學與臨床表徵來看,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情緒低落並伴隨與憂鬱相關的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例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即界定為符合憂鬱症標準。至於憂鬱症的成因,是患者生理、心理和壓力多重元素的綜合。因此,精神科治療憂鬱症除了用藥,也會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療及其他必要的身心治療。在治療方面,精神醫學科面對憂鬱症有幾大關鍵,李明濱說,憂鬱症有其異質性與光譜,包括不同性別、年齡、背景,都會造成憂鬱症的不同表現。高醫大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正生舉例,青少年憂鬱症較常以反叛和暴怒來表現,成年女性受經期影響,表現也不一定,老年人有時看起來失智,但本質卻是憂鬱症。在憂鬱症的光譜中,也常有共病現象,和其他身體疾病有因果或共存的關係。陳正生表示,例如中風或甲狀腺異常可能是憂鬱症的生理成因,疾病導致的失能是憂鬱症的心理成因,憂鬱症光譜會伴隨其他疾病變化,有時也合併不同的精神疾病,例如酒癮者的憂鬱症樣貌就不大一樣。在憂鬱症的光譜中,有一群人是藥物療效不佳的憂鬱症(TRD),約占憂鬱人口的三分之一。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社區復健精神科教授李正達指出,每個TRD的原因不同,治療上有不同策略,醫師要給予對的判斷和對的藥物,更一定要把患者視為獨特的個體,以人為本進行診治,明白他們有各自的問題,一一突破和改善,憂鬱症才有機會根治。李正達說明,從生物醫學來看,憂鬱症是暫時腦部迴路功能異常,但如果不治療,異常會變成持續功能顯著低下,甚至輕度的結構萎縮,治療憂鬱症是「和時間賽跑」,醫療愈早介入,愈能讓病人穩定,降低自殺意念,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愈小。他也強調,重度憂鬱症雖然比較複雜,治療雖不容易,但仍有希望治癒,但TRD會慢性化,尤其高齡患者若未治療,可能誘發失智。李明濱提醒,面對憂鬱症患者,須多維思考才能提供適切治療,政府也要提早因應,為憂鬱症提供社區、家庭、健保等更多方面的支持。★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1-12-02 新聞.健康知識+
按摩越痛越有效,為何是種錯覺?日本物理治療師破解「舒緩疼痛」3大迷思
用力按摩能止痛?都是錯覺很多人痠痛時都喜歡去按摩,可惜的是,按摩並不能消除疼痛。它唯一的好處,就是提供「被觸摸的舒適感」。比起短時間的按摩,長時間的按摩似乎更受歡迎,這是因為被觸摸的感覺很舒服,大家才會希望被按摩得久一點。許多人認為,按摩具有鬆弛肌肉、緩解疼痛的效果。但這只是暫時的,肌肉很快會再次僵硬。誠如前文所言,導致肌肉僵硬的關鍵,在於關節位移;關節產生位移後,肌肉會為了保護位移的部位而變得僵硬,企圖藉此限制該部位的活動。就算藉由揉捏方式,能使肌肉暫時變得柔軟,但關節位移的根本原因仍然沒有解決,所以肌肉必定會再次僵硬。按大力一點,肌肉就更僵硬一點有些熱衷按摩的人,特別喜愛強力按壓痛處的手法,但這麼做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強力按摩的確給人舒服的感受,但那只是一種錯覺,不過是「疼痛狀態」→「用力按壓後更疼痛」→「手放開後,疼痛跟著減緩」的過程。除了難逃自欺欺人之嫌,還可能使肌肉為了保護疼痛部位,進一步變得更加僵硬。過去,我曾與某個運動巡迴團同行,負責替女性選手治療。治療結束後,她們立即表示:「疼痛全都消失了,身體也變輕鬆了!」而「對照組」則是男性選手們,他們由另一名運動防護員陪同,趴臥著接受按摩,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持續處於疼痛狀態。大部分的運動團隊都會與負責按摩的運動按摩師合作,卻有不少選手在接受按摩後,不僅小傷未能治癒,有時還引發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因為長時間的疼痛而無法出賽。由此看來,按摩似乎的確較無助於消除疼痛。過度伸展,超出可動範圍那麼,勤做伸展操,對解痠止痛有幫助嗎?我個人對此抱持懷疑態度。伸展的目的是藉由靈活地伸展肌肉,避免身體產生疼痛,並不是在經過伸展之後,肌肉就會變得柔軟。了解身體的運動防護員都知道:肌肉是在收縮時,才會變得更加柔軟。想要擴大關節的可活動範圍,必須在肌肉鬆弛的狀態下,伸展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或韌帶。若未能理解正確觀念,光是一味地伸展肌肉,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千萬不要忘記,肌肉的內側還有關節的存在,執著於不正確的伸展,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引起關節障礙。具體來說,伸展操最危險之處,在於動作往往會超出關節原本的可活動範圍。是否完整伸展到可活動範圍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一旦超出範圍限制,就容易引發關節位移。所以我們不能制式化地強行伸展肌肉,應該運用它本身具有的收縮、鬆弛特性,「順勢地」使身體變得柔軟。尤其是身體覺得疼痛時,絕對嚴禁操作該部位的伸展操。因為當下的肌肉僵硬是自然的防禦機制,能保護身體免於疼痛,這時候進行伸展操完全沒有意義。重點在於找出疼痛的病灶並消除之,肌肉自然會變得柔軟。咳嗽、打噴嚏,比抬重物更危險提到閃到腰,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這是抬重物時會發生的情況」,事實上並非如此。抬起重物時,人的肌肉會下意識地用力,反而相對安全。比較危險的其實是下列這些狀況:•咳嗽或打噴嚏時。•從床上坐起身時。•準備彎腰洗臉時。•轉身拿旁邊或身後的東西時。•打高爾夫或棒球,輕輕揮桿時。這類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動作,反而更容易閃到腰。因為人在完全沒有警戒心、毫無活動身體的心理準備下,一旦進行快速的動作,就有很高的機率引發關節障礙。此外,大家或許會覺得很意外,閃到腰與年齡完全無關。並沒有高齡者比較容易閃到腰,年輕人就不容易閃到腰這種慣例。書籍介紹書名:九成慢性疼痛,10秒消失!:只有1%物理治療師才懂!驚人的「關節重置術」,找出真正痛因,快速根除多年不適痛感作者: 羽原和則(Habara Kazunori)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12/01作者簡介/羽原和則(Habara Kazunori) 日本銀座Gran Pro診所物理治療師、日本關節促進學會(SJF)前本部理事。1964年生於大阪市。從小便是棒球少年,高中時期為手肘、膝蓋、腰部、腳踝疼痛所苦。1985年,進入國立療養所近畿中央醫院附屬復健學院就讀。並向日本關節痛治療權威醫師博田節夫,以及物理治療師宇都宮初夫學習。 畢業後,在大阪勞災醫院與國立大阪醫院(現大阪醫療中心)任職11年,之後開設工作室,專為運動選手進行治療與訓練。迄今已成功治療多位運動選手,其中更有獲得奧運金牌的體操選手、大聯盟選手;亦曾幫助步行困難的相撲力士,在後續的比賽中獲得優勝。延伸閱讀: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從小就是「瘋子的小孩」,偏鄉教師文國士:我要走出「家庭複製的悲劇」
-
2021-12-0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年輕女子住新居在家暈倒4次 竟是CO中毒惹的禍
苗栗縣37歲的張姓女子今年搬入新居後,入住不到1個月突然在家中暈倒,送醫檢查未發現異常,不料女子返家後幾天又陸續暈倒3次,前晚,她再感到頭暈、耳鳴、全身冒汗,家人發現她意識不清且叫不醒急送醫,急診室醫師懷疑是一氧化碳中毒,查出陽台熱水器惹的禍。張姓女子前三次暈倒被家人送到附近醫院就醫,但各醫院做心臟及腦部相關檢查,都沒查出任何異狀,前晚她同樣不舒服,但心想可能是太累就到床上休息,家人叫不醒她,緊急由救護車送往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室,才查出體內一氧化碳濃度高達36%,立即安排高壓氧治療,才順利讓女子恢復健康。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臨床上常見的暈倒原因多與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相關,但往往會忽略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這次案例經詢問後,發現是女子家中熱水器裝置於陽台的半開放空間,家屬也表示病人4次暈倒都是在使用熱水器之後,且有2次暈倒時還伴隨著大小便失禁情形,這就是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已影響病人神經症狀的反應。他指出,冬天常因天冷而習慣緊閉門窗抵禦寒風,但是家中如果不通風、熱水器燃燒不完全,便會產生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只會感到輕微頭痛和頭暈,但隨著中毒程度提升,就會感到惡心、嗜睡,嚴重時甚至陷入昏迷;如能及時就醫並接受高壓氧治療,可改善組織缺氧問題、緩解急性症狀、減少神經後遺症的產生,但仍要留意遲發性神經症狀的反應,因此後續定期回診追蹤相當重要。蔡建宗建議,想要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可從下列方式著手,包括熱水器必須由合格人員安裝,且不可安裝於浴室內或通風不良的室內(包括加裝玻璃窗的陽台),且要確實定期檢驗,室內也應保持良好通風,此外可安裝偵測一氧化碳的警報器,以早期預警防止中毒。
-
2021-1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麻醉科醫師談疼痛: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有了疼痛的知覺,人方能趨吉避凶,及早感知環境危險訊號與偵測健康警訊。然而在現代醫學的場域中,適當緩解例如手術後傷口急性疼痛或創傷所造成的傷害性疼痛,反而可以加速復原,也是醫療照護品質的重要指標。即便如此重要,醫界至千禧年開始,才將疼痛指數正式納入第五個生命徵象,陸續發展許多疼痛評估的方式,量化其與身體之關聯,更發現即使疾病退去,有時疼痛仍會留下,慢性疼痛也成了一種新的疾病,深深影響著生活品質。幾年之後,國際疼痛學會(IAS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正式宣佈將每年十月中旬的第一個週一定為「國際止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告訴人們減緩疼痛是人類基本權利,自此疼痛醫學更加受到重視,相關之臨床與基礎研究益發蓬勃發展。疼痛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兩種每個人一生中多少都經歷過各式疼痛,依照疼痛的病生理機制,目前普遍分為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和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兩種。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藉由神經系統傳遞至大腦解讀進而產生痛覺,像是肌肉筋膜傷害導致痠痛、血管性疼痛,張力性頭痛、腸絞痛、胃痛或女性經痛等;而神經性疼痛則來自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產生一些異常知覺,如蟲爬感、燒熱痛、電擊感、刺痛、酸麻或痛覺放大等。雖然可大致區分疼痛可能來源為神經、肌骨關節或內臟,但透過各式臨床大型研究、基礎疼痛研究、影像與神經電生理分析乃至流行病學範疇,發現疼痛的面向比想像中更多元複雜,在臨床上,醫護人員需評估疼痛的強度、特性、脈動、其他因子之交互作用、對病患生活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有架構的精良訓練,才能分析出疼痛背後的綜合原因。台灣疼痛醫學會於1988年由高雄長庚麻醉科李汝浩教授草創,李教授旅外時為當初國際疼痛學會(IASP)發起會員之一,回台後承襲其臨床學術精神,召集許多麻醉科特別關注疼痛醫學的專家,創立台灣疼痛醫學會,爾後數十年,有志之士紛紛投入疼痛醫學之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發展,起初以麻醉專科醫師為主,將其對周邊與中樞神經的麻醉止痛專業應用於疼痛控制,輔之以麻醉學中相當重要的鴉片類藥物使用,學會歷經數十年發展與教育訓練活動的推廣,疼痛醫學已是真正的多專科新興科學,會員涵蓋幾乎每一個會遇到疼痛病患的專科。來自不同的主專科的會員亦各有所長,例如麻醉出身之疼痛醫師專精於神經阻斷與脊椎內給藥幫浦等進階療法,復健出身的疼痛醫師則長於肌肉骨骼關節系統疼痛的診斷與處置。正如前文所言,雖同為「疼痛」,但仍可劃分其性質之差異,透過臨床與學術研究了解,疼痛往往包裹著綜合因素,若疼痛慢性化,更難以單一方式處理,以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例,為臂神經叢或血管受壓迫導致之疼痛症狀,病患可能以手臂麻痛、電擊痛、缺血痛、脹痛為表現,細究後會發現成因可能來自創傷、肌肉過度使用腫脹、骨骼構造差異或腫瘤;另外,上列之症狀也可能非為胸廓出口的神經血管束壓迫,而是來自頸神經根病變、旋轉肌群受傷或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若疼痛持續影響生活,隨之而來的生理與社會心理壓力,皆可能加劇疼痛、降低病患行為能力,造成惡性循環。由此可知,疼痛,不只是靜態地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動態地相互影響,病患的身體組成、疾病史、工作與家庭環境、創傷機轉都須納入診斷參考,疼痛往往也非單一問題,肌肉筋膜韌帶軟組織傷害、關節炎、風濕免疫因子、神經根壓迫、中樞感染、情緒壓力、大腦創傷情況都可能同時並存。近代疼痛醫學也提及筋膜連續性、神經動力學與動作控制、營養免疫微環境等,這些理論更將「疼痛存乎大腦」與「周邊神經肌肉」交錯出連結;西元2020年國際疼痛學會(IASP) 再次重新定義疼痛為「是實際或潛在的可能性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將身、心、靈、社會對疼痛的影響帶領到一個更全面的層次。若是癌症相關之疼痛,除了生理因素(來自腫瘤、診斷治療處置造成之痛楚),同時要考慮病患對於癌症的未知與焦慮、生命末期的絕望感所加諸在心靈的苦痛,因此更需帶入全人觀點去處理疼痛。疼痛可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評估與整合治療正因疼痛複雜且互相影響,更需要來自各專科背景的疼痛醫師為病患進行綜合評估,拆解疑難,進而處理疼痛複雜根源,這也正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疼痛醫學會除「疼痛醫學研究」、「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以外,同時致力發展「疼痛醫師多專科」之目標,從最主要的麻醉科創始,現更涵蓋了復健、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精神、急診、骨科、家醫、緩和醫療、影像醫學等不同專科的專家加入,透過良好概念訓練之疼痛多專科醫師,可提供各面向之症狀評估,擁有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的專業,也提供了傳統手術以外之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超音波或X光導引之中樞與周邊神經阻斷、脊椎注射、高頻熱凝療法、內臟神經消融等)、神經調節、增生療法、物理或職能治療、運動及動作訓練、徒手治療、營養免疫、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諮商與各式跨領域療法。大大地提升疼痛控制之深度與廣度。全人概念是疼痛科醫師養成訓練中特別重要的一環,加上跨專科的背景,造就了疼痛科醫師們兼容並蓄的特質,既能理性分析病生理及疼痛機轉,也能感性理解身心靈壓力帶給患者的主觀「痛苦」與「苦痛」!近十年來,台灣疼痛科醫師早已與國際接軌,治療水準亦受肯定,在台灣醫界各專科間也被廣泛認識。在許多醫療院所中設立有疼痛科,近年通過疼痛治療中心認證者持續增加,跨科合作照護也成為常規,尋求疼痛科幫助更加容易。正如前文所說,疼痛乃人的第五生命徵象,疼痛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全人評估與整合治療,期待能為更多病患理解疼痛、緩解疼痛、重拾生活品質。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內23位青少年心肌炎個案剖析 2位尚未出院
國內規畫在12月可讓12歲至17歲青少年族群,若接種第一劑滿12周,即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醫師陳婉青今日公布數據,截至11月24日為止,經研判歸類共有23位歲青少年接種BNT之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中21位已經出院。根據統計,這23位12歲至17歲族群,分別為19位男性、4位女性,其中16男性需要住院,15位已出院,女性4位都需要住院,這當中3位已經出院,目前仍在住院者有2位,分別為1男、1女。陳婉青指出,針對幾名通報個案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自9月22日至11月3日接種後通報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者,大部分症狀多出現多數都在兩個禮拜內,常見的是急性胸悶胸痛八成,運動後或平躺後呼吸困難其次,較少發燒或心悸。另外,這些個案有些經過住院評估和檢查,心肌酵素異常增高的情形有12位,佔七成五,心電圖異常有15位,佔七成三,而心室收縮功能下降,有2位,至於15位青少年中,已經恢復健康改善症狀,僅一位正值病發。她表示,根據各國經驗文獻報告接種mRNA疫苗後,心肌炎心包膜炎實際發生日不清楚,因為監測系統醫療體系病例研判基礎不同,各國有差異,但可看出八成是男性,大多是小於三十歲,七成以上發生在第二劑。陳婉青說,目前就個案而言,國內第一劑接種後發生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都符合國際經驗,以男性居多,在兩周內發生多數為輕症,可自行康復。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醫院No.1高雄榮總/前庭復健治療 專為暈眩病患開設台北榮總利用一滴血、一滴唾液的基因檢測方式快速篩出先天性聽損新生兒;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在南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據健保署統計,高榮109年治療聽損人數達8,406人,全國第一,其中治療暈眩的前庭復健更是獨到,獲許多求診病患信任。高榮耳鼻喉部下設內視鏡室、超音波檢查室、聽力檢查室、語言治療室、前庭功能檢查室等,2012年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先進設備,每月門診量近3,500人。其中耳科近十年來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及先天性聽損兒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領域,有長足進步。耳科主任林明毅表示,耳科分耳內科及耳外科,耳內科處理聽力、暈眩等問題,耳外科則對耳膜破損或膽脂瘤等進行手術。針對日益增多的暈眩病患開設「暈眩門診」,執行耳內平衡檢查,前庭復健是專為暈眩病人開發的特殊治療,是高榮特色治療之一。目前高榮內耳暈眩檢查儀器與世界同步,領先國內醫學中心。因應高齡化,高榮耳科對於老年聽損及職業性聽損的病患也十分關注,早先一步發展成人電子耳植入術,林明毅說,政府只針對小兒先天性聽障病患補助裝設人工電子耳,其實在國外,老人聽損病患的需求反而是大宗。全國醫院No.2台中榮總/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 大大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健保數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去年治療聽損人數全國第二,共8,196人。台中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郭隸德表示,該院聽力檢查流程線上化、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建立一條龍治療模式,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雙重把關,並與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郭隸德說,台中榮總近年將聽力流程線上化,縮短病人等候時間,也讓檢查流程更有效率,大幅提升醫療管理及病人滿意度。耳用顯微鏡一般是在手術房才有的配備,為提升治療成效,在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縮短治療時間並提高成功率及滿意度。郭隸德說明,耳科手術近年來不斷追求傷口更小及治療更加便利,在3D耳內視鏡手術輔助下,讓耳科手術相對傳統方式,傷口更小、時間更短、住院比率更低。在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針對可能有問題的嬰兒到耳科門診做複篩,雙重把關。對於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和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針對國人常見的30個聽損基因作檢測。另外,也協助需執行人工電子耳的患者申請社會資源補助,並可專案申請院內惠康基金會補助。全國醫院No.3光田綜合醫院/理學檢查加同理問診 才能找出聽損原因健保署109年資料顯示,光田綜合醫院聽損治療人數6,705人,居全國第三、區域醫院第一。該院開辦「耳鳴特別門診」20多年來,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甚至有遠從德國、丹麥跨海就醫的患者。「別輕易判耳朵死刑!」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說,許多病患在外院被診斷無法手術治療,一輩子只能戴助聽器,因而感到絕望,到該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患者最需要的是「有同理心的解釋」。賴仁淙說,聽力損失原因很多,除了聆聽患者症狀主訴,還要用心了解生活型態、情緒及病史,才能找出病因。他舉例,由於暈眩症狀相似,只要民眾看診主訴頭暈,許多醫師即認定是梅尼爾氏症。但根據光田醫院調查,求診病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必須經由聽力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才可判定。2008年光田領先引進鈦金屬材質人工聽小骨,具有質地輕巧、堅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能為病患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人工聽小骨,目前累積成功案例領先醫學中心。其中置換鐙骨手術是最精密的手術之一,精通此項手術的耳外科醫師在國內屈指可數。全國醫院No.4台北榮總/治療聽神經瘤 側顱底手術 全台唯一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聽損治療人數為全國第四,5,422人。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與北榮神經外科主任許秉權,自2011年起聯手進行側顱底手術,為患者切除聽神經瘤治療聽損,10年來已完成300多例手術。現在北榮已有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耳科困難手術。王懋哲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若患者聽力未受腫瘤影響、腫瘤小於3公分,或經評估患者有生之年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不見得要手術。據統計,約6成腫瘤不太會長大,但若腫瘤達3公分以上,恐壓迫腦幹,才須手術治療。北榮為全台唯一採用側顱底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近年來全台相關患者都會到北榮治療。王懋哲說,目前該院每年治療超過50名患者,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相關手術。其餘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破損、聽小骨修補等手術,仍為耳科最常見的手術項目。王懋哲說,聽神經瘤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齡,曾收治20多歲患者的聽神經瘤已長到近5公分,並出現腫瘤壓迫腦幹的走路不穩症狀,才被確診,手術切除腫瘤。提醒出現單側耳鳴、聽力變差,應懷疑可能罹患聽神經瘤,必須盡速就醫檢查。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幼兒嚴重聽損須在5歲前 植入人工電子耳
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聽力損失,除了配戴助聽器,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嗎?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說,聲音是種能量,首先傳到耳朵骨膜引起震動,並經過聽小骨傳到中耳,再由耳蝸絨毛細胞感應震動,把聲音動量轉為電能,最後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遞至腦幹聽覺皮質。骨膜或聽小骨缺損引發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損;而耳蝸絨毛細胞、聽神經、腦幹聽覺皮質缺損,或是聽神經瘤、腦膜瘤壓迫聽神經或腦幹造成的聽損,則為感覺神經性聽損。目前手術治療聽損方式,包括骨膜修補手術、聽小骨置換手術、鐙骨置換手術、側顱底手術及人工電子耳,術前須經醫師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1. 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國內最常見手術。王懋哲說,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此類患者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後,細菌會隨著耳咽管進入耳內,並導致耳膜破洞。此時需使用耳朵前方側臉或耳朵後方頭皮的筋膜,以取代骨膜進行修補。此為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手術方式。2. 聽小骨重建術若缺損程度大,需置換人工聽小骨。主要是治療慢性中耳炎、先天聽小骨鏈異常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聽小骨缺損。手術依缺損程度,可採用自己的聽小骨一部分或是耳朵軟骨,雕磨成需要修補的形狀後,重新接回受損聽小骨的位置,但如果缺損程度大,則要直接置換成鈦金屬材質的人工聽小骨。3. 鐙骨置換術耳硬化症亞洲患者很少,手術台灣少見。為針對聽小骨硬化症,又稱耳硬化症患者,因鐙骨底板硬化無法傳導聲音,手術會在硬化的鐙骨足板上鑽小洞,置入人工聽小骨取代硬化的鐙骨功能,再把硬化的鐙骨取出。因耳硬化症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患者很少,目前這類手術已越來越少,台灣耳科醫師一生手術患者約八十至一百人已是最多,但在歐洲可能一年患者就有這麼多。4. 側顱底手術用於處理過大的聽神經瘤、腦膜瘤。王懋哲說,聽神經瘤、腦膜瘤患者常有耳鳴、聽不到症狀,一旦腫瘤大於三公分可能會壓破腦幹,引起走路不穩症狀,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手術是切開患側耳朵後方的腦殼,如此手術空間比較大,可以看清楚位在小腦與腦幹間的病灶位置,以利直接摘除腫瘤,又可避免在手術過程傷害到顏面神經及周遭血管。5. 人工電子耳嚴重聽損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並搭配語言治療。國內新生兒好發雙耳全聾的重度聽損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三,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聽力篩檢,一旦發現嚴重聽損,須在六個月內確診,以利幼兒長到一歲後、體重達十公斤時植入人工電子耳。王懋哲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說,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力博宏說,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該院會加入人工智慧概念,以降低環境噪音對人工電子耳的影響,隨後進行聽語復健時,還會加入音樂治療課程,讓聽損兒的聽語復健更加順利。目前健保給付未滿18歲單側電子耳,力博宏說,「雙耳聆聽,天賦人權」是從醫以來的信念,仍呼籲健保署對於雙耳嚴重聽損的聽損兒,可以同時給付雙耳人工電子耳,以利提升聽損兒的生活品質。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不過目前健保特材並未提供成人人工電子耳給付,單側自費就需花費近百萬元。
-
2021-11-2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不需開顱 醫薩刀改善手抖
69歲李伯伯罹患巴金森氏症已十年,因手抖嚴重影響社交生活,連吃飯夾菜也出現障礙,經接受彰濱秀傳醫院施行不需要開顱的核磁導航聚焦式超音波治療(命名為「醫薩刀」手術)後,左手顫抖狀況獲得改善,恢復了生活品質。李伯伯長期受雙手顫抖所苦,他指出,外人異樣眼光讓他很困擾,吃個飯兩手端碗還是抖個不停,目前左手治療後已能正常動作,兩年多來都維持穩定,右手也將安排治療。彰濱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維傑指出,傳統巴金森氏症手術屬於開顱的大手術,風險不小,「醫薩刀」則是「無切口手術」,不需要開顱,不會造成腦部感染或出血,能減少併發症發生,病人甚至可以在術後一天就出院。李伯伯此項治療為人體試驗的研究案,「醫薩刀」在國外治療十年以上,儀器定位精準,提供藥物控制不好的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彰濱秀傳醫院引進醫薩刀五年來治癒了一百多例原發性震顫的病人,今年也將取得我國核可治療巴金森氏症。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60歲以上年長者有1%的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全台約有五萬名患者。彰濱秀傳神經內科醫師吳佩翰指出,初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都是使用藥物治療,但一般在發病十年之後,光靠藥物會愈來愈難減輕症狀,通常會進一步評估手術治療。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說,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震顫、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是典型表現,目前成因不清楚,所以沒有可以根治的藥物或手術,只能靠運動、正常飲食與生活習慣來延緩發生。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表示,從全球醫學中心研究用醫薩刀治療巴金森氏症開始,彰濱秀傳醫院一直積極參與國際研究,累積了不少經驗,衛福部正式核可治療巴金森氏症之後,就能以豐富經驗來治療台灣的患者。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下背痛改善無解?脊椎內視鏡手術助擺脫疼痛
苗栗縣29歲李姓女子近2個月來出現右側下背痛的問題,雖然接受復健治療,但未能有效緩解症狀,後來至醫院檢查,醫師發現她的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右側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不適感。另外,63歲王姓男子日前下班後出現下背痛及左側坐骨神經痛情形,嘗試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經醫師檢查確認是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兩名病患經醫師建議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傷口僅1公分且疼痛感輕微,住院一至兩天即出院返家,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威傑表示,坐骨神經痛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疼痛,一般會出現下背痛、腳麻無力等狀況;常需要搬重物、久坐、肥胖、姿勢不良者,都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發生。曾威傑指出,過去面對脊椎手術,不少病人都害怕傷口大、復原慢的問題,現行脊椎內視鏡手術可透過僅1公分的小傷口來執行手術,因此有傷口小、術中失血少、手術風險低等優點,適合治療許多脊椎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椎間管狹窄症等。提醒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要注意避免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如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順利重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