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1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14
筆 文章
-
-
2022-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國內首位確診院長 黃弘孟住院後真心話:應該讓確診者住得舒服一點
「確診真的很意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於今年4月20日確診,當時他代理和平婦幼院區院長,媒體報導是國內首位確診的院長。但他說,身為醫師,每天照顧病人,確診是躲不了的,這次就是輪到自己了。確診至今約2個多月,黃弘孟回想當時,「感覺是好久之前的事」平時埋首工作,像陀螺般「一直轉、轉、轉」,總是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回想這次確診,黃弘孟在4月18日有門診,隔壁診間患者確診,由於他的診間與隔壁共用出入口,他被匡列為擴大篩檢對象,但當時隔壁診間醫師、護理師及他篩檢都陰性。19日因工作繁忙未採檢,20日再採,先做快篩,陰性;身為耳鼻喉科醫師,他便爲自己PCR。當時還開玩笑,「如果是陽性,可以隔離一周,順便休息一下。」工作同仁一旁笑說,「你沒份、你沒份……」,沒想到近傍晚PCR結果出爐,竟是陽性。黃弘孟得知結果時愣了一下,一臉詫異,想說怎麼會是自己。Ct值約30多,病程屬於初期,他懷疑可能是診間環境帶有病毒而感染。確診日當天晚上開始喉嚨痛、身體「夯夯」,有點微熱的症狀。確定染疫後,黃弘孟只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不要因我感染」,每天問大家是否安好。那時沒特別思考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沒覺得特別嚴重,「更沒想到會不會因此死掉。」那時候疫情剛起,院務很多,只有想說應該要趕快好起來,不要增加大家麻煩。住院期間,第一天感覺只有喉嚨痛,就自行服用普拿疼、多喝水,但身體有點發熱。第二天就有護理人員進入病房照顧、清消環境,詢問「院長,今天有沒有不舒服,還好嗎?」他不想增加同仁負擔,總回答「還好」,同仁隨即整理病房環境就離開了,第二天也是如此。但他其實開始咳嗽、流鼻水、鼻塞,自己一直多喝水。到了第三天,覺得不能這樣下去了,只好向同仁「坦承」,自己有點咳嗽,讓醫師立即開藥。他在病房內自己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平時工作忙碌,黃弘孟沒有太多時間關心孩子,下班回到家後,孩子都睡了,也無法多說話,深感對不起孩子。這次住院,兩名子女都會傳訊息問他,「爸爸,你還好嗎?今天有沒有好一點?」讓他十分感動,也深感慚愧,真希望在孩子小時候,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說著微微哽咽起來。這次住院,黃弘孟對病患住院和護理同仁照顧病人的辛苦,有更多體悟。因為工作,他有時會收到住院民眾陳情,抱怨住院不舒服,他當時認為,住院是為了治療疾病,住的品質無法向飯店一樣。這次住院,讓他思考,在防疫作為下,確實可以讓確診患者住的舒服一點。出院後,要求同仁把隔離病房的棉被套、枕頭套換新,環境布置、日夜燈光調整等,也比照家中溫暖的情境。每天看到護理同仁身穿防護衣,進入病房照顧病人、環境清消,也想可不可以「do some thing」,比如說調整輪班,增設隔離病房內對講機,減輕護理人員頻繁進出。還記得去年疫情期間,有患者住院長達2個多月,住到後來受不了開始「鬧房」,後來護理人員都與病人加Line,以便關心,病人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詢問,降低焦慮。去年5月,和平醫院所在的萬華地區爆發本土疫情。黃弘孟說,當時可說相當「慘烈」,在滿床狀態下,衛福部下令一周內清空,成為應變防疫醫院。「病人不是蘋果,不是搬到另一個籃子就好,況且也沒有其他的籃子」,沒有其他醫院也沒有類似經驗,最後大家齊心協助調度,五天內順利清空病房。黃弘孟已忘記去年疫情爆發最初的兩周,他是如何活過來的,幾乎沒什麼吃、沒什麼睡,體重從79公斤掉至66公斤,暴瘦13公斤,幾乎回到40多年前當兵時的體重。其他同仁也以醫院為家,「同仁累癱在醫院牆角邊,臉色暗灰」,連內衣褲都而無法換洗,只能到醫院隔壁的超市購買,慶幸最後安然度過。黃弘孟染疫時身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院長,當時心想一定要完成三大任務。首先努力防疫,軍人沒有選擇不上戰場的權利,醫師面對如世界大戰的疫情,躬逢其勝,就是能做盡量做,守住疫情不能退縮,尤其Omicron疫情比去年更難防堵。其次,一定要保護院內同仁全身而退,「有多少人進去照顧,就必須有多少人安全出來,一個都不能少。」現在身為北市聯醫總院副院長,更宏觀規畫,希望疫情快一點過去,慢慢恢復正常營運,讓同仁們可以養家活口。醫師小檔案姓名:黃弘孟 頭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確診時間:4月20日如何感染:可能與確診者接觸症狀:喉嚨痛、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等治療: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一句話:大家一起加油,努力防疫,讓疫情快速緩和,因有可能會再次感染,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再次感染。
-
2022-06-19 養生.人生智慧
世界最高齡人瑞曾2度罹癌 119歲田中加子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編按:曾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現存最長壽者」的日本人瑞田中加子,於今(2022)年4月19日逝世,享壽119歲。曾2度罹癌、其中一次更在103歲時動過大腸癌手術,體質並非天生強健的她,卻保持一輩子頭腦清楚,可生活自理,並始終樂觀面對人生,她是如何做到?於2019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為全世界現存最長壽人瑞的田中加子,1903年出生於日本福岡。根據統計,日本100歲以上的人瑞級長者約有8.6萬人,在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現代,絕大多數人可能都希望不只是活得夠久,更要活得健康、愉快,而非晚年在臥床、病痛中度過。田中加子正是如此。她不只活得久,直到度過119歲生日時,她都保持著一定的行動力、生活如常,多數日常事務都能自己完成而不需倚賴他人。2019年福岡市長拜訪時曾問她:想要活到幾歲?她的回答是:「沒想過這個問題啊,我還沒打算死呢!」最愛可樂、不忌甜食 102歲才入住養老院一般人可能認為,能夠活得如此長壽的人瑞,肯定擁有身強體壯的好體質。事實上,田中加子在45歲時曾罹患胰臟癌、第二次更在103歲時因為大腸癌而接受手術,也曾罹患傷寒、膽結石和白內障,卻都以驚人的生命力順利恢復健康。據說,她在完成大腸癌手術後,醫生來探望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想喝啤酒呢。」此外,田中加子也不是奉行健康飲食的養生專家,據說她除了喜愛巧克力等甜食,還特別喜歡喝可樂、歐樂納蜜C(一種營養機能補充飲)等碳酸飲料,和加了糖的咖啡。田中加子入住的安養院員工表示:「加子女士是一位非常活潑,幾乎是有點調皮的長輩。」102歲才入住的她,有時候會故意戳戳工作人員的衣服,然後在對方回頭時,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表情。她喜歡和別人聊天、說笑話,住進來之後很快就交到不少朋友,總是笑口常開的開朗個性,讓她身邊經常自然聚集著人群。對於許多70、80歲的入住者來說,田中加子就像是媽媽一樣令人安心的存在,是院內的超人氣偶像。人瑞的長壽秘訣:保有社交能力、喜歡算數學和下棋負責經營安養院的佐藤美千代觀察,會意識到周遭的環境和人事物、具社交性,是長壽的重要秘訣之一。「加子女士入住這裡10幾年來,日常生活能力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即使有時需要助步車的輔助,她也可以不依靠輪椅而自己走路;晚上會自行如廁、洗澡時除了某些較難清潔的部位,也都能自己完成。」一般來說,到了這個年紀的長者,需要別人餵食才能用餐也是很普遍的事。但田中加子除了會自己拿著餐具就口進食,還會在三餐之外,跟職員說自己想吃零食。「對於外在事物明確表現出要求和欲望,也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在入住的長輩當中,會在固定供應的餐點外要求其他點心的人,就只有加子女士而已。」此外,田中加子也很喜歡黑白棋,幾乎每天早上都要玩上幾場。多年來培養出的實力,從安養院內的所有員工到來訪的記者,沒有人能贏過她。在田中加子入住的安養院,為了讓入住者鍛練腦力,會根據每個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態,給予「學習作業」,像是漢字填空、或是簡單的數學計算題等。其中田中加子特別喜歡做計算題,除了過程中十分專注,也幾乎都能拿到滿分。喜歡學習、充滿好奇心,或許也正是田中加子保持長壽與頭腦清晰的秘訣之一。人生最快樂是什麼時候?她說:現在!從12歲就開始工作,婚後和先生經營餐飲店、退休後又在67歲繼續開了花店、80歲時才交棒給兒女,直到102歲入住安養院前都還會偶爾顧店的田中加子,長年保持著把每天發生的事、看報紙新聞的感想,或是自己的心情隨手筆記的習慣。她曾在筆記中寫下:「最重要的並非是所謂隨著年紀就該過什麼樣的生活,而是在自己的步調和能力所及範圍內,盡可能地維持心靈的年輕。」「上了年紀之後雖說不要太勉強自己,但我也想不輸給年輕人、充滿精神地過日子給他們瞧瞧。我總是在想這些事情,不好意思啊。」在田中加子116歲生日時,她曾有感而發地說:「到了這個年紀,還能這樣活著真是令人感謝。」獲頒金氏世界紀錄證書時,被問到「人生最快樂是什麼時候?」她的回答是:「現在!」如此對生命充滿熱情的田中加子,除了金氏世界紀錄外,也在2020年9月時,以118歲高齡刷新了日本史上最長壽人瑞的紀錄。在她度過119歲生日時,還許下了「想要活到120歲」的願望。雖然這個願望最終沒能實現,但田中加子無疑已經活過了充實和精彩的一生,她始終抱持樂觀與活力,盡情享受人生的態度,無論生命長短,都值得我們學習!資料來源/Daily新潮、QS-Source原文:世界最高齡人瑞,最愛可樂和啤酒!119歲田中加子:一生不失智的秘訣
-
2022-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26歲的謝小姐跟大部分女生一樣,重視外表也很注意自己的體重數字,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不吃正餐,餓了就吃簡單的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以不變胖,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為解決疑惑她預約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及營養諮詢,透過肝脂肪定量分析磁振造影檢查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有中度脂肪肝。精緻糖攝取過量,小心甜蜜陷阱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的攝取量提高,增加民眾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果糖其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路上隨處販售的手搖飲料、麵包店的餅乾糕點、超商裡的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內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人體透過肝臟來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腺嘌呤」,也稱為普林,最後才代謝為尿酸。因此,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也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飲食中攝取大量「果糖」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以上風險因素,可能變成個體問題,就不單只是脂肪肝而已! 脂肪肝你不可不重視 罹患脂肪肝就是肝臟亮紅燈的警訊!有研究指出九成的肥胖者都有脂肪肝,瘦子也有1/10的機率患有脂肪肝。脂肪肝雖沒有症狀也沒有立即危險,但一旦單純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階段,就可能步入「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台灣每2~3人就有脂肪肝及肝指數過高,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及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周運動150~300分鐘,並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才是保養身體及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作者簡介_ 劉馥萱 營養師劉馥萱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營養衛教、健康講座 、體重管理、體質調理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台北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經歷: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中華民國肥胖專科體重管理營養師 萬芳醫院復健部減重門診營養師 宏遠國際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文昌國小駐校營養師 立康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重管理營養師延伸閱讀: 便利商店最熱賣的「2種飲料」,更年期的妳絕對不要喝!避免盜汗、失眠...中醫師公開食療法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外研究:染疫住院童 四分之一恐有長新冠後遺症
染疫後是否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全民關注。我國「新冠康復者整合門診」至今收案破千人,醫師觀察,無論成人及孩童,長新冠症狀多以咳嗽為主,有人咳到「被歧視」。兒童染疫的嚴重程度影響後遺症發生率,莫斯科一項研究發現,住院的染疫孩童,幾乎四分之一有長新冠後遺症,有過敏史、體重過重者風險較高。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長新冠」是指感染三個月內,持續兩個月以上出現症狀,包括疲倦、容易喘、認知障礙、睡眠影響等,可能是新發生、持續的或時好時壞。根據全球逾五十個研究,涵蓋超過一七○萬人數據顯示,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各國出現長新冠比率約百分之四至六十六。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指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統計,約一成三的成人染疫康復後,長新冠症狀持續一個月或更久,六個月後還有三成持續出現症狀;但兒少較不常見,可能幼兒不太會描述症狀,且各國認定不同,目前幼兒長新冠議題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拼圖」。英國二○二一年八月發表統計,包括五至十一歲兒童及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共一七三四名受試者,進行感染新冠病毒後嚴重度分析調查,其中頭痛、疲倦、喉嚨痛、嗅覺異常、發燒、腹痛皆屬常見,而症狀出現比例,最高為嗅覺異常、頭痛、疲倦。我國「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者六個月內症狀追蹤、復健,今年至今已三一六萬名本土案例,截至六月十七日,已收案一一九一人。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說,染疫康復者常見咳嗽有痰、胸悶,還有全身無力、倦怠,少數人會出現頭暈,甚至誘發氣喘。曾敬閔表示,一名卅多歲女性上班族,染疫康復後仍持續咳嗽,導致搭公車、上班不斷被側目,甚至主管要她再去醫院檢驗PCR,確認「沒毒」再來,嚴重遭歧視影響生活。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提醒,兒童染疫後常出現咳嗽、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必須先排除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
-
2022-06-19 失智.失智資源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
到Young Coffee那天,外場服務的是邱孟暉和吳正邦。邱孟暉熱絡地和來客聊天:「第一次來嗎?喜歡這裡嗎?」送咖啡時看見記者在翻看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書,熱烈地說:「我也有做一本,我帶妳去看。」轉身卻看見電視牆在播年輕失智者的報導,忘記了剛剛說要去哪裡。12年前,53歲的運輸業老闆邱孟暉因心律不整突然倒下,昏迷幾天醒來後認不得妻子莊素玫,也忘了如何寫字、洗澡、穿衣。莊素玫以為這是中風後遺症,做了一年復健不見起色,才踏進神經科檢查,確診為血管型失智症。喝咖啡時,吳正邦靦腆端著磅蛋糕來銷售,話不多,思索好久才說:「這很好吃。」旁人拼湊解釋才知道,這是吳正邦手作烘焙坊「記憶甜屋」的磅蛋糕,周末會在此寄賣。52歲先生罹病 家人陷入慌亂吳正邦52歲時也是因為中風失智,確診那天,他和太太陳欣儀在醫院抱著痛哭。正邦因為生病,不但無法工作,還需要課程和照顧,欣儀為了工作維持收入,讓正邦去失智日照中心。正邦努力了好幾天,置身七、八十歲長者之中,一起做復健,進行懷舊唱歌畫畫,身體強健本應還有大好職涯、還能對家庭社會貢獻的他感覺難堪,不願再去。欣儀發現失智資源都是為老人家設計,年輕失智者身心狀態、家庭的挑戰截然不同。尋覓許久,找到Young Coffee,「我第一通電話就是會珍姐接的,一講兩個小時,像是抓到浮木,終於有人懂我。」陳欣儀的慌亂孤單迷惘是所有年輕失智者家屬的共同處境。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65歲以上失智約30萬人。失智症是大眾熟知的老年疾病,但非老人專屬,估算45-64歲的年輕型失智症也有11,324人。處理無SOP 依照狀況邊做邊學「這和老年失智樣貌不同,老人家失智時多數是家裡依賴人口、是需要被照顧的。年輕型會覺得我要去工作啊!他們要面對失去工作、家庭衝突等問題,教養孩子及照顧父母的壓力。」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解釋。李會珍就是陳欣儀說的,電話另一頭彷彿大海中浮木的「會珍姐」。李會珍服務年輕型失智個案多年,是家屬眼中的俠女,她坦言,年輕型失智樣貌太多元複雜,幾乎沒有處理的標準流程,到現在她仍得邊做邊學。例如幾年前協會接到一通電話,一位50幾歲、社經地位佳、在公司任要職的女性表示,她失智症初期、單親撫養3歲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已逝,身邊也沒什麼親人,來詢問後續孩子可以有哪些安排?一年半後,這位女性已經退化到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入住機構。一年半的時間,協會陪伴女性就醫、協助她順利退休、為她找了機構、也辦理了孩子的出養,每個問題都來得又快又急,「我們很多個案都是這樣,在你來不及想如何因應時,就被迫要做決定。」最年輕45歲 Young Coffee如浮木來到Young Coffee,每個人都有苦澀的故事。目前最年輕的個案是66年次的,有人確診時,雙胞胎女兒才出生。更有人因診斷不易,在還未確診前就被貼上精神有問題、偷懶不負責、脾氣壞不體貼的標籤,被迫離職、離婚。因此Young Coffee看起來是間咖啡店,實則是年輕失智者與家屬的學習與喘息空間,也是協會協助年輕失智家庭面對困境的基地。「善仁已經不認識我,完全無法自理了。」劉鳳蓮也是年輕失智者的家屬,先生林善仁54歲失智,初期也曾在Young Coffee服務、上課,但失智彷若一場漫長的告別,鳳蓮的細心呵護、用心照顧都敵不過失智症為善仁寫下的生命劇本。就算早就知道結局,但鳳蓮說起來仍不免失落與揪心。不過也不全然是失落。幼時因病腦傷、肢體接近失能,領有殘障手冊的劉鳳蓮,生命裡一直是被照顧的角色,卻因林善仁的病而堅強,即便現在善仁已重度,鳳蓮也是一有機會就發聲爭取年輕型失智症的資源、專屬照護機構,她說這些資源善仁用不到了,卻能讓更多處境相同的家庭,在茫茫大海中抓到浮木,靠岸喘息。年輕型失智症 病程快易延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或誤診。其發病時多數仍在職場,承擔家中經濟重擔,發病後家人因要照顧辭去工作,受到衝擊的除了本人及配偶,還有未成年子女,甚至父母、手足。年輕失智症服務 還有哪些據點?台中、台北都有專屬服務除了「Young Coffee記憶會館」外,2020年,台中市衛生局也設立了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而台北「奇岩日照中心」除了服務65歲以上失能長者,也服務50歲以上失智症者。Young記憶會館 年輕失智者的家周末是對外開放的咖啡館,由年輕失智者擔任外場服務及備餐,透過職務再設計,讓失智者也能發揮能力參與工作,延緩退化。平日則為年輕失智者提供知覺統合、肌力訓練、戲劇治療、音樂體驗的課程,也是家屬喘息與諮詢的空間。是國內最早的年輕失智者家庭據點。咖啡館開放時間:每周六10:00~16:00,請先於「Young記憶會館」粉絲專頁預約。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2巷4號
-
2022-06-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老公:「妳去哪?」老婆:「我去做超音波!」老公:「健保有給付嗎?」老婆:「當然沒有給付啊!」老公:「妳有B、C肝,不是健保每半年有給付一次超音波嗎?」老婆:「我做的是進階版的超音波,當然要自費啊!是花你的荷包啊!我是做超音波拉皮啊!」這年頭,醫療美容成為時下顯學,是仕女們的最愛,超音波拉皮(又名超音波拉提)是利用超音波的能量傳遞到皮膚深層,刺激人體皮膚新生膠原蛋白,達到皮膚美容的效果。事實上,幾千年前自然界的蝙蝠就是利用超音波來飛行及覓取食物,直到四、五十年前,人類才開始利用超音波來做診斷工具。時至今日,診斷型超音波廣泛運用於全身各器官,它的用途媲美當初聽診器對於心臟的診斷,而且其對醫學的貢獻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診斷用的超音波外,頻率更低的超音波可以用於治療表層性的器官,例如用於復健科的肌肉疼痛治療,用於燒灼腫瘤的超音波,以及近年來在皮膚美容的超音波應用等。疫情之中,許多人不便去做臉美容,但有更多的人忘了去做超音波檢查而喪失了治療的契機。例如最近就有一位中年女士有B肝帶原,因疫情之故,兩年來未做超音波,最近肚子痛去就醫才發現肝臟長了10公分的大腫瘤,治療上非常棘手。因此,在疫情籠罩之下,凡我國人,治療用的超音波或拉提式的超音波可暫緩,但對診斷救命用的超音波則不可須臾間忘了持續檢查,否則等到老公追問時不僅不好回答,甚至可能誤了自己的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17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我長期推動健康促進,不菸、不酒,每天運動,總以為身體很強壯,卻輕忽身體發出警訊,4年前的定期健康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末期,癌細胞轉移到肝,當下沒有猶豫,面對、接受,歷經手術、化療,現今持續追蹤。血便維持約半年 以為痔瘡「一開始沒有察覺,唯一出現症狀是只要吃辣就會血便,維持約半年,起初以為是痔瘡」,不吃辣就沒事,但過一陣子,吃辣又出現血便,想想不對勁,醫院每年要員工健康檢查,護理師提醒下安排健檢,發現罹患大腸癌末期腫瘤6、7公分,轉移到肝,肝有2、3公分腫瘤,安排手術、化療。治療癌症 別錯過黃金時間「得癌症沒有什麼好怕的!害怕、猶豫會錯過黃金時間」,手術、化療後,定期追蹤,半年後追蹤時發現肝有復發,出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隨即治療,因為復發,所有治療過程再重來一輪。我來自馬來西亞,以前沒有辣椒不能過日子,現在比較節制,減少刺激性食物。長期在社區推動健康營造,在醫院推展員工健康促進,成立員工運動中心,舉辦員工運動會,每天打羽毛球,年輕時是排球校隊,也打籃球。癌症手術後,隔不到一個月恢復運動,即便化療後出現副作用甲溝炎,將手指綁起來繼續打球,長期運動,讓身體累積量能,化療結束後,繼續原定的醫務工作。有遺傳基因 50歲起健檢長期推動健康營造,不抽菸、不應酬、不喝酒,不熬夜,罹患癌症後,我才回想起,父親、大伯都是在7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過世,「我在60歲時發現癌症,好像鬧鐘叮叮叮提醒」,建議家族有癌症遺傳基因,50歲起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所有致癌篩檢都要檢查,很多人不願健檢,以為自己好好的就不做健檢,「沒有檢查前都好好的」,健檢最好每個項目都要做。養成運動習慣 增加抗癌力癌症不是想像中那麼恐怖!要與疾病共存,每個人身體都有癌細胞,本來就存在,只是在某些環境下爆發,平時養成運動習慣,生病時,才有體力去跟疾病對抗,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善用時間運動。我從小學空手道,大學練劍道,太太喜歡太極拳,我也跟著練太極拳,每天一早打羽毛球,但也提醒運動不能過度,讓氣血活絡,不要把元精氣消耗,找到運動的樂趣。癌症的病因都是相同,基因受到刺激改變,像是環境變化空氣汙染、食物等,造成基因突然改變,讓原有潛在基因冒出來,亂長亂生。梁子安小檔案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疼痛科、社區醫學部及教學研究部主任、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年齡:63歲學歷:美國普林頓大學中醫學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院管理學碩士、高雄醫學院醫學士專長:麻醉、疼痛、針灸專科、安寧專科醫師、中風後頭皮針復健、運動傷害後復健、重症加護治療、社區醫學、健康促進經歷:台灣原住民傳統醫療文化暨健康推動中心主任委員、屏東市健康城市協會常務理事、馬來西亞註冊傳統中醫師、台灣鎮靜麻醉醫學會常務理事等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隨著Omicron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本土確診人數增加,康復後仍留有不適症狀的人數也跟著增長。36歲的吳小姐在5月初感染了Omicron病毒,現在已經陽轉陰康復,但仍會乾咳、胸悶與頭痛,持續了將近兩週,吃普拿疼與止咳藥仍不見好轉,生活與工作方面都大受影響。確診後身體不適 肺熱脾寒所致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廖唯宇醫師表示,不少確診者在解除隔離一至兩週後身體仍有不適,大多有咳嗽、胸悶與喘、頭痛,乏力等症狀。因為Omicron病毒的特性在中醫來看主要是肺熱脾寒,而中醫的「熱」在西醫指的是發炎,因此病人在罹病當下可能有明顯的喉嚨痛、咳嗽黃痰,且生病期間熱久傷陰、久咳傷氣,病人在康復後大多會轉為陰虛、氣虛的體質,肺陰虛便容易造成乾咳氣喘、胸悶,而頭痛則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還在。養陰潤肺 中醫調理有效治療應對肺陰虛的狀況,廖唯宇表示,治療以養陰潤肺為主,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通常會開立含有連翹、薄荷、桑葉、菊花等中藥材的桑菊飲,能幫助病人清熱、益氣、緩解乾咳的症狀,而病人也可以透過按摩風池穴、大椎穴,緩解頭痛。後遺症「腦霧」 輔以針灸改善症狀至於近期另一個被大家討論的後遺症「腦霧」,研究期刊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損害腦神經細胞,造成病人常有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疲乏等症狀,也可以透過石菖蒲、鬱金等等的中藥,輔以針灸,幫助生活回到正軌。(推薦閱讀:記性越來越差? 營養師激推「10樣超級食物」救腦霧、防健忘)身體不適快就醫 保持規律生活作息為上策儘管確診後有三個月的「無敵星星」,但染疫康復後多數人仍會因後遺症而感到身體不適,廖唯宇提醒,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若需服用中藥調理,建議透過合格的中醫師開立,並多休息、避免吃冰、熬夜、炸辣等重口味食物,不讓發炎傾向加重,加速體力恢復健康。延伸閱讀: ·確診康復小心再感染! 醫急籲「做1事」降風險 ·Omicron害腦霧!腦霧有哪些症狀?會好嗎? 專家揭「4大警訊、改善方法」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疫情間心情煩悶 長輩因細故吵嘴血糖竟狂飆
高雄一名患有輕度糖尿病的70多歲長輩,近日因和家人吵嘴,血糖竟狂飆。物理治療師說,有糖尿病史者,心情波動時,交感神經會刺激體內升糖素分泌,促使血糖上升,因此平日宜調適心情或固定運動,維持血糖恆定。「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趙尹菁說,疫情間,許多患有糖尿病的長輩遇上疲勞、心情不佳或焦慮煩躁時,血糖極易飆升,進而影響抵抗力。主要是心情波動時,交感神經刺激體內升糖素的分泌,造成血糖驟升。趙尹菁表示,長輩日常應多與親友吐露心聲,調適心情,閒暇時也可適當做些運動,規律飲食及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都可使血糖保持平穩。正值疫情期間,趙尹菁建議長輩飯後1到2小時可做三式運動,包括站立踮腳尖、坐姿微蹲、平躺直腿抬高,每周至少要運動3次,每次運動時間約20分到40分鐘,規律且持久的運動可穩定血糖。趙說,疫情間或平時做這三式簡易運動,可提升肌耐力,改善下肢及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抵抗力,並避免跌倒及靜脈曲張。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增高,有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地中海飲食抗氧化、抗發炎 增加免疫力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飲食重點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飲食重點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及雞蛋取代紅肉以及加工肉的攝取(如牛肉、豬肉、培根、貢丸)。▸飲食重點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飲食重點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飲食重點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飲食重點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為30至40ML。補充5大關鍵營養素 加速身體恢復健康▸維生素D: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它們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鋅: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Omega-3脂肪酸: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無法如此全面的做到均衡飲食及足夠營養素攝取時該怎麼辦呢?林怡妏建議,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常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的好發疾病,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15%,換算全人口約350萬人。一般常見症狀有膝關節疼痛、僵硬、卡卡聲響等,尤其是跑跳、上下樓梯或蹲等動作會更加劇症狀的程度。此外,關節炎引起解剖結構改變而受損可能進一步影響膝關節正常的動作,並造成肌力、本體感覺、平衡功能的下降,因此使老年膝關節炎患者跌倒的風險增高,不可不慎。除了平常的預防,例如少頻繁做蹲、跪、上下樓梯、跑跳等對膝關節負荷較大的動作外,適當的增加肌力(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可對膝關節形成更穩定的保護,減緩退化速度。一般依嚴重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若是症狀屬輕、中程度,一般建議先選擇保守性治療方式,常見治療方式有止痛藥物、復健、針灸、關節內注射等,研究證實經過適當治療,膝關節炎患者的肌力、本體感覺及平衡功能可獲得改善。但是若屬嚴重程度退化,上述保守治療效果會不理想,若是症狀持續便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關節內注射是一常用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一般常用的注射藥劑有類固醇、玻尿酸、高濃度葡萄水及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等,雖然這些藥劑的作用機轉有所不同,療效均已獲得許多研究的證實,其中又以PRP效果最為顯著,但是也是最昂貴。近年來臨床上開始使用合併注射治療來進一步提升療效,其原理就如同施打不同作用機轉、廠牌的新冠疫苗,可得到更好的抗體濃度是一樣的道理,近期陸續也有些研究指出『PRP合併玻尿酸注射』效果可更顯著優於單獨PRP注射,可讓民眾多一項治療選擇。PRP是抽取患者的血液後,經過離心活化後得到血小板濃縮液,因為血小板內含有許多豐富的生長因子,可以誘發軟骨細胞增生,同時減緩軟骨細胞磨損進程,緩解膝關節症狀及退化,整個離心、施打過程方便,可於門診直接完成。玻尿酸是關節滑液及軟骨的主要成份之ㄧ,它能夠包覆保護以及抑制軟骨的退化、增進關節液的彈性及黏稠。當膝退化後,身體製造的玻尿酸會減少,所以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以繼續提供關節潤滑、避震、保護軟骨細胞及誘導內源性玻尿酸生成,就如同機車定期更換機油讓引擎潤滑,可更延長使用壽命的道理是一樣的。從動物實驗可發現PRP可以調節內源性玻尿酸合成來進一步潤滑關節,此外,玻尿酸可以更誘導PRP生長因子的釋放,因此兩者雖然作用機轉不同,但是卻可彼此相輔相成,優化治療效果。近期三軍總醫院復健部發表一年期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於國際醫學期刊,證實合併PRP與玻尿酸注射相較單獨注射PRP,對退化性膝關節炎可更顯著緩解症狀與改善平衡能力。施打關節注射藥劑效果不佳?4個可能原因雖然PRP與玻尿酸都是效果不錯的關節注射藥劑,但還是偶而會聽到有患者表示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一般可歸納幾點原因,因此施打前請務必跟醫師做充分討論:1.診斷不確實:雖然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膝蓋疼痛問題,但是有症狀不見得就是膝關節退化所造成,其他可能原因還有關節周遭的肌腱、韌帶發炎或退化等因素亦會造成疼痛,一般民眾並不容易自我判斷,因此有賴醫師做仔細診斷,若是將膝蓋疼痛都視為退化所引起便直接做關節注射,自然治療效果就可能會不理想。2.退化太嚴重:目前所有關節注射藥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患者效果較理想,若是已太過嚴重,自然效果便不理想。3.關節積水嚴重未先抽吸:退化性膝關節炎常會合併關節積水腫脹,施打前若是未將積水先做抽出便直接注射藥劑,將會導致藥劑被積液稀釋而減少藥效的可能性。4.醫病溝通落差、施打次數不夠:每個人都會老化退化,既然退化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健康老化』的觀念,盡量讓退化所產生的症狀不要太去影響到生活,雖然透過關節注射劑確實可以減少症狀及拖住退化的速度,但是仍無法逆轉退化這件事,無論是施打哪種關節藥劑,目的是減緩疼痛而並非讓症狀完全消失或不會再復發,但是病人端如果一直停留在認為施打昂貴的藥劑之後應該就不痛、不會再復發的觀點,那肯定做任何治療都不會達到滿意的地步,此外,針對不同程度的退化更需要不同次數的施打效果才會達到顯著,因此施打前醫病之間觀念的溝通便相當重要。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害她喘 女老師經中醫調理重拾肺活量
台中市35歲女老師感染新冠肺炎痊癒後,每天都很疲倦,上課十幾分鐘就覺得喘,快要「凍未條」,要借助麥克風,授課不如從前有活力,經向中醫師賴香君求診後,評估為肺氣不足,在接受中藥調理、食療後,女老師順利恢復以往的「肺活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賴香君說明,「長新冠」(Long COVID)指的是感染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多數新冠肺炎感染者在2到4周內可脫離急性期,但約有30%到60%仍具有持續症狀,若疲倦、胸悶、呼吸困難、記憶力下降、失眠等困擾持續2個月以上,可能屬於「長新冠」患者。賴香君說明,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人體調動氣血抵抗外邪,待急性感染期結束後,人體理應自行恢復原本的陰陽平衡狀態,但每個人狀況不同,若氣血尚未完全恢復,出現「虛勞」病徵,常見「長新冠」可分為四大類。賴香君指出,一為氣陰兩虛型,吸不到氣,口乾、自覺低熱等,平時就可以食用百合、銀耳蓮子等養陰食物,生活起居忌熬夜、勿過度運動大汗出。二為肺脾氣虛型,以疲倦為主、胃口不佳、胸悶腹脹、大便稀軟表現,可食用黃耆、黨參、茯苓等,睡眠要充足,可稍午休、柔和運動、避風寒。賴香君說明,三為肝鬱氣滯型,表現憂鬱、焦慮、失眠、胸悶,可喝疏肝解鬱茶,如薰衣草、玫瑰、陳皮、佛手等,宜作息有節、緩緩深呼吸、柔和運動;四為清氣不升型,常見症狀為思考、記憶力下降,俗稱「腦霧」,可用補腦如黃耆、黨參、天麻等燉補,起居勿過勞過度用力。賴香君建議,患者除了中藥調理、食療,也可以搭配導引復健,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在後疫情時代,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起居有節,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
-
2022-06-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當一切順利時,卻不如公主王子故事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遇到了人生第二次大難關。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在肚子裡摸到一顆會滑動的組織,圓圓的、軟軟的,有時摸得到,有時摸不到。曾因擔心而去診所看診,當時醫生在觸診時沒有摸到,診斷為胃腸積氣,在吃藥後感覺安心了。內心雖覺得病情沒有那麼單純,但僥倖的心理也因不痛不癢就將此事擱置了,沒有積極追蹤。小女兒滿週歲前後,組織似乎也跟著長大了,雖然時有時無,但摸到的機率越來越高,為求心安便前往家醫科做檢查。在家醫科診療一個多月中,檢查出胃部長了一個大腫瘤,還有腹腔內數顆腫大的淋巴節,醫生建議儘快轉診到內科,並直接幫我預約當天下午的胃腸專科醫生,當時心中坎坷不安,腦子一片空白,猶如電腦當機般停滯。腸胃專科醫生看到檢驗報告後,表示需立即住院做更詳細的檢查來確認病況,頓時心中湧出恐懼不安的情緒,眼淚止不住的湧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只能跟著醫生診斷前進,看到住院單上寫著「急」,心裡宛如壓著一顆大石頭,找不到出口的方向。入院後超音波檢查、斷層掃描、胃鏡、抽血數值的檢查結果皆不理想,醫生建議儘快開刀切除。在那一刻,彷彿只聽得到自己的絕望與無助,只知道自己將要面臨一個艱鉅又被迫接受的挑戰;想大聲的抱怨,卻只能在心中無聲地吶喊著:「哎呀,為什麼又是我啊?該怎麼辦呢?」在埋怨、憂鬱、難過、害怕的心情交叉襲擊下,接踵而來的情緒風暴和沉沉的壓力讓我如消氣的氣球只想逃的遠遠的,沒有勇氣面對;先大哭一場再說!雖在情緒的漩渦中暈頭轉向,但也告訴自己:「夠了!停止。」用力的拉住那幫助自己脫離漩渦的細繩,鼓勵自己宣洩過後就堅強,也幫自己的心蓋一座累了就可以休息的城堡,接著逼自己正視這次的挑戰,在這些放任自己,又拉住自己的來回過程中,會覺得精神錯亂,所幸當時家人們也不時的向我伸出援手,接住我那破碎不堪的心。未來可能會很難,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棄。然而無論是身體上、心理上還是經濟上,生病都有可能會壓垮一個家庭,既然不得不面對就必須有所準備。整理好心情後,我開始上網搜尋資料,初步了解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不同的治療及其副作用,所需費用和生活上的改變;在摸索的過程中有時看到希望,有時只有絕望,需不斷的提醒自己冷靜、堅持下去。起初我樂觀的以為可在微創手術進行腫瘤切除,以最快速度出院回家;但事與願違,我必須住院開刀,未來更可能要面對嚴峻的治療,這厚厚的焦慮恐懼和不安包圍著我,我急切的想找到正確解答,卻有太多種可能讓我像無頭蒼蠅般無法釐清思緒,常常會深陷在眾多網路資訊之中毫無進展。此時家人對我來說非常地重要,不論是實際行動的支援,還是心靈上的安慰與陪伴,雖然陪伴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疾病對他們說也很困難,但他們從不吝嗇給我幫助、笑容和鼓勵,而我也只能緊緊攀附在支撐我脆弱心靈的強大臂膀上。手術方案有兩個:其一是剖腹十五公分,優點是手術視野較大,看得清楚,腫瘤切得更乾淨,缺點是復原期長;其二是用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但視野有限,而遺漏的病兆就是復發的危機。我既不想剖腹十五公分,卻希望清得乾乾淨淨,想活得長久一點,也過著有品質的生活;醫生因此提出一個折衷方案,五公分剖腹加上腹腔鏡手術,清的乾淨,復原期也較短。確定手術方案的同時,我的媽媽向神明祈求我可以順利度過此關,以不同的方式讓我感受到她急切渴望我能恢復健康,這個寄託是個定心丸,安穩了父母、家人和我的心情。雖然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只能接受,但父母的關愛與祝福,是讓我稍有信心與勇氣與這次手術奮戰的原因之一。開刀前的日子足夠做好準備了嗎?害怕時可以放棄嗎?答案都是否定的。手術過後還有更多嚴峻的挑戰,在腦中也寫了好幾個不同結局的腳本,想要鉅細靡遺的理出所有可能發生的情節,但亂成一團的頭腦會將腳本前一秒帶往喜劇,下一刻又寫成悲劇,我想給我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做好準備,真的好茫然。進開刀房前心中更是五味雜陳,雖然不是第一次進手術房,但這次的情況特別不一樣,醫生很嚴肅,腫瘤很大,惡性機率也很高,情緒壓力更是緊繃,另一方面卻希望等候的家人能放心,內心的情感一直交戰著,進手術房時應是帶著苦澀的笑容吧!被移動到手術台時讓我感到很氣餒,不喜歡這種挫敗無法掌握自己的感覺,很想逃離現場。在很冷的手術室裡蓋上很溫暖的被子,接上生理監視器,麻醉前觀察四周,醫療人員專注的眼神,琳瑯滿目的醫療儀器,看起來都已經準備好了,此時害怕也無濟於事,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與信任,靜靜地將自己交給他們,也默默祈禱自己能夠順利地醒來。在手術期間,奮戰的是醫療人員,焦急等待的是守在手術房外的家人,我只要相信醫療、相信專業、相信自己就可以了。清醒後聽到預計八小時的手術時間,因腫大的淋巴結數量比預期多,總共花了十二小時,辛苦強大的醫療團隊,用您們驚人的專注力與健壯的身體為我持續奮戰整整十二個鐘頭,由衷感激。手術中切除部分的胃及幽門,取出八公分大的腫瘤,和二十幾個腫大的淋巴結,手術順利完成;等待化驗結果是煎熬的,也因需要觀察傷口與調整飲食,在醫院又住了一段時日,手術後大多處於很疲憊的狀態,時常上一刻還在說話,下一刻卻睡著了。開始進食後,身體機能漸漸提升,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接著開始了胡思亂想的無限循環中,有時思緒會飄到一個莫名悲哀的境界,雖然做了心理建設將要演出人生大戲,不同的劇本也常在腦中演練了一遍又一遍,但多數時間還是會為了可能是不好的結果而沮喪,為此先生還費心找了很多事情讓我打發住院的時間、轉移注意力。等待的同時,得知如果是惡性的,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屆時可以申請重大傷病減緩經濟上的壓力,即時心裡壓力一直很大,但身體除了開刀完較為虛弱外,並不覺得我是「重大傷病」患者,雖然聽起來嚴重的令人害怕,但當下也只能無奈的接受。所幸化驗結果相對於預期心理是好的,胃部腫瘤是是良性神經纖維瘤,長在胃部非常罕見,醫生還說因為太罕見了,可以當作一個病例報告,而切除的淋巴節,全為良性,是好結果耶!聽著醫生帶著輕鬆的口吻報告檢驗結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醫生的笑容;而瞬間從地獄被拉回人間的我卻還問:「那我還需要申請重大傷病嗎?」醫生笑著說:「你想申請唷?是好結果耶,你不需要啦。」病房內一直緊繃凝重的氣氛突然間煙消雲散,圍在病床旁的都是為我開心的笑臉,是真心的笑容,相較於之前內心的掙扎、衝突,彷彿一切都是夢,既真實又虛幻夢境。手術後的飲食是從流質食物開始,胃腸適應之後再吃軟性食物,慢慢的再到固態食物,少量多餐,不吃纖維多的食物,乾性食物跟濕性食物也不可以一起吃。在飲食方面,我曾誤觸地雷兩次,在覺得身體狀況好轉時,著實想念食物的口感與原味,或許吃少量還可以,或許只吃果肉也行,但當下我卻扎扎實實的吃下了半顆橘子,滿足於美味的當下,隨即感到胃脹不舒服;另一次則是與孩子一起享用杯子蛋糕跟布丁,兩次的美食誘惑下,皆在嘔吐後才得以緩解。雖知道要恢復健康不能逞強、也不能求快,但有些時候只是希望自己如過往一樣平凡,可以吃到食物的美味,希望直接跳過這段艱難的時間。復原過程中,有家人的協助讓我很安心,媽媽的營養餐、爸爸的無限次接送、公婆接手剛滿週歲又突然被斷奶的小女兒,那段時間先生無限循環的在公司、家庭、醫院三地奔走,雖然我對復原期間的很多事情沒有印象,但我由衷感謝家人願意為了我而忙碌,在他們既擔心焦慮又忙碌的同時,我卻是幸福地接受在他們羽翼下的保護,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的關心與疼愛,他們是支持我堅持下去的力量。感謝一路以來專業的醫療團隊,如實告知病情與治療方針,聽見我的想法與訴求,替我客製化了手術方案;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醫護人員就像足智多謀的軍師、勇敢的戰士,陪伴著我上戰場,與疾病對抗;也感謝最有力的後援部隊–我的家人,因為有他們,我不必擔心其他事,只需專注在治療與復原上,他們的愛與關懷,讓我內心倍感溫暖,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因為我知道在我身後有好幾支有力的臂膀,準備好隨時接住疲憊的我,幫我補足能量後再陪伴我一起奮戰。
-
2022-06-15 醫療.骨科.復健
女老師頸部疼痛手痠麻 醫:問題在肩膀
一位40多歲女老師,頸部疼痛數月且右手臂到手指會痠麻,曾做過熱敷、電療、牽引復健都只能稍微緩解。經醫師診斷,發現是她的肩膀長期使用過度,導致無力,以致於頸部代償造成庝痛痠麻。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詹益承說,患者常高舉右手寫黑板,舉起來的時候肩膀與頸部會有點酸;測試右肩關節活動度時,手舉高無法到正常的180度,頸部會偏右。觸診時在右肩後側有明顯的痛點,按壓時有酸軟感覺且會往手肘傳遞,判斷患者右肩早已有不明顯的疼痛,只是頸部症狀更為明顯。他解釋,常聽到肩頸疼痛、緊繃,會把兩者放在一起提,是因為兩者的症狀相似且相互影響,病患因為肩膀長期使用過度導致疼痛無力,以至於頸部肌肉開始代償往右側出力,久而久之造成頸部肌肉與關節問題。出現手麻,除了頸部神經根被壓迫外,另一常見原因其實是後肩,容易傳導麻痛至背側前臂及手背。詹益承說,找到病因後,診斷為肩關節後下關節囊與後下關節韌帶損傷,於是安排病患注射增生療法在右肩關節囊、韌帶與關節內,再搭配肩頸復健與減少代償的矯正性運動,患者的右手痠麻及肩頸疼痛有大幅度的改善。他說,頸部問題很常傳導至肩膀,故十分容易忽略肩膀的檢查治療,這時就要藉由有經驗的醫師詳加檢查並找出病因。肩頸互為因果關係,在許多其他部位也常見,比方髖膝、腰膝等,有時兩者治療其一的效果不好時,通常治療另一者後效果就會出來,所以兩者同時處理,治標也治本,復健科醫師們常戲稱這叫「標本治療」。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首公布長照染疫狀況 4月以來累積616死
指揮中心今首度公布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今年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其中確診住民共有3萬420人,而從4月開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從4月1日至6月12日累計616人,6月1日至6月12日新增死亡人數為264人。另外,在投藥情形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說,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投藥情形在6月6日至6月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為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開始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經達到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經很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
-
2022-06-14 醫療.骨科.復健
中高齡休業後復工 易得類過勞症候群
48歲蔡女士身形消瘦,右手包著護肘,手指因長期限制活動導致肌肉萎縮,未料,才工作沒幾天,右手無法抬起而就醫,骨科檢查發現,竟是韌帶斷了,必須開刀及長期復健治療,得了所謂「類過勞症候群」。蔡女士因為眼疾在家休息,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已離開職場多年,前陣子因鄰居的工廠缺工來拜託,勉強答應幫忙。老闆說:「我們用幾乎是全自動化的機械,應該不太費力…」,原本以為只需操作自動機台上的布料和織帶,於是她就上線工作,但只工作四天,就受傷了,那天下班後右手已不聽使喚,完全抬不起來。她描述,上工四天得連續幾小時操作自動捲軸機台,費盡全身力氣,只為了拉住像野獸般不受控制快速滾動的自動織帶機,瘦弱的雙手再也無法聽話活動,以為休息之後或能恢復,沒想到四處看診都未能改善。直至骨科醫師檢查發現,她的韌帶斷了,必須積極復健或開刀治療,前後拖了三、四個月,她相當焦慮不安;陪看病的先生帶著憂愁無助的表情,抱怨這陣子家事都由他負責,田裡的雜草和耕作已無暇兼顧。中高齡休業又復工容易得「類過勞症候群」,像蔡女士經開刀、停工和長期復健,造成雇主和勞工雙方都受損的結果。其實,若她能在上工之前,對於工作事先充分演練熟悉,強化休息已久的體能,並在雇主協助下,適度調整每日工作量和機台的速度,應可避免短期過度用力及用力不當造成的傷害。雇主或許不清楚,同樣的工作對於不同年紀和體能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即使採用先進的自動化機械,還是需要人為的管理,其實中年人復工需更多的準備,才能重新上工。中高齡復工是現在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由於人口老化和年輕勞力的不足,傳統產業面對嚴重缺工,許多中高齡已退休或長期停止工作的勞工,回到原來的工作或參與原先並不熟悉的作業環境,在準備不周急著上工的窘境下,難免發生類似的職業傷害。雇主和勞工都必須審慎面對這類較高風險的「重新上工」,避免發生類似的不幸。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歲童確診後急性猛爆肝炎指數飆125倍 靠洗肝撿回一命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最近報告一個6歲男童病例,在發病後不僅出現肺炎、腦水腫,同時還發生死亡率高達8成的猛爆性肝炎,肝炎指數超過正常值的125倍,經過緊急的「洗肝」,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周後,終於在第8天睜開眼睛,過程讓同樣確診的媽媽倍受煎熬。隨著國內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增加,腦炎與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重症病例數也跟著上升,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雲林分院婦幼中心副主任蔡政憲最近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舉辦的兒童感染心冠肺炎重症研討會中,分享了這名個案,6歲男童是在5月21日開始發燒,而前一天媽媽、8歲的姐姐及3歲的妹妹都快篩陽性,但症狀並不嚴重。男童從晚間6點開始發燒,約39度,之後出現畏寒、嘔吐、眼睛上吊、用力咬舌及兩手、身體僵硬的情況,家長在晚間11時送醫,孩子已休克,相當危急,再轉送台大雲林分院,當時收縮壓為65、舒張壓30,血壓非常低,心跳則達180下,高燒到42.7度。蔡政憲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發生重症的前驅症狀包括高燒超過41度,意識不清、昏睡、持續頭痛、嘔吐、抽搐、步態不穩等,在這名患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由於確診新冠肺炎,Ct值14相當低,住院後馬上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及介白素等藥物,而這名患者過去健康良好,只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並沒有長期使用藥物,當時也沒有注射疫苗。經過各項檢查,發現男童除了左下肺發炎外,還有急性腦水腫,顱內壓持續升高,同時必須仰賴呼吸器,住院第一天肝發炎指數ALT、AST就分別上升到1200、2000(正常為40以下),發生急性猛爆性肝炎,第二天兩項指數更是上升到各5000,情況非常不好,醫師緊急為他進行「洗肝」,包括血液透析及血漿置換。當時家人除了爸爸之外,都在居家照護中,媽媽雖然對孩子的狀況很著急,但卻無法到醫院探視,住院第三天父親在加護病房外以視訊方式看孩子,孩子卻突然出現癱軟、眼睛偏斜,讓爸爸被嚇到。由於肝發炎指數太高,產生高血氨的情況,醫師擔心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又緊急開腦置放顱內壓監測器,還好經過相關的治療,一周之後狀況逐漸穩定,第八天終於睜開眼睛,到第十天爸爸媽媽在病房外視訊探視,孩子雖然仍然插管,但已會哭著想找家人。蔡振憲表示,患者前後經過五次的血漿置換,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周後,順利轉到一般病房,後續仍需要復健。
-
2022-06-12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疼痛是我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近幾年病人也想知道自己的疼痛原因是不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醫師原本告知的退化性關節炎。皺襞是胎兒期在母體內就存在膝關節的膜狀組織,後來會被身體慢慢吸收。但有些人如果吸收不完全,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後,皺襞會變厚變粗糙。據悉在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50多歲後即出現磨損、發炎,甚至加速關節退化。30歲之後因為皺襞變性會影響關節活動的順暢度,所以在運動時可能會有摩擦音、彈響聲,甚至會導致疼痛,這些因為皺襞所導致的膝關節症狀,醫學上統稱為皺襞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皺襞症候群常見於30歲以後的年輕人,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於5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根據下表,從很多面相可以分辨兩者之不同,如果診斷明確,治療就可以明確見療效。但臨床常見兩者同時存在,甚至皺襞症候群本身就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因子。醫師必須更仔細根據病人敘述、配合身體、影像檢查、還有參考病人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給病人更精準的治療建議。不管是皺襞症候群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強化關節活動度和穩定度是最重要的關鍵,關節活動順暢和穩定才有治本的可能。穿戴護膝對減緩疼痛和保護膝蓋很重要,尤其是在運動或勞動的時候。皺襞症候群的護膝以穩定髕骨為主,可以選擇前面有開洞的護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以穩定膝關節為主,可以選擇兩側有彈性金屬的護膝。運動訓練重點在於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度,有兩大肌群需要特別強調:核心肌群和股四頭肌肌群。增生注射治療也是治療利器,但療效因人而異,可以事前和醫師充分溝通。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兩個疾病都有療效,而玻尿酸可以潤滑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注射後可以減少疼痛,膝蓋比較容易使力。保守性治療若無效,就要走到開刀一途。但開了刀不代表一勞永逸,術後有沒有積極復健和運動,也是影響手術成敗關鍵因素。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6-1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納豆年初腦中風,經過3個月治療及靜養,終於在五月中出院回家。而中風後可能會有出現障礙,像是手腳無力、語言困難等生活上問題。一般來說,中風後3到6個月內是復健治療的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復健治療計畫,降低身體殘障程度,恢復日常生活。腦中風是腦部缺氧而造成的傷害。當腦血管破裂或是被血塊塞住,腦組織的血流供應被阻斷,使得腦細胞無法獲得氧氣。細胞一旦壞死,原本在大腦所控制的功能就會受影響而壞死。中風後身體會有甚麼影響?1.半身輕癱:身體一側無力或身體一側癱瘓2.構音障礙:說話困難或口齒不清或吞嚥困難3.容易疲勞4.情緒起伏大,容易情緒失控、沮喪、悲傷、憤怒、冷漠5.認知改變,記憶力變差、判斷力失準6.行為改變,性情大變7.視野變小、視覺感知問題(像是把數字6讀成9)讓身體更健康可以這樣做,並且可以降低再次中風風險:1.戒菸、避免吸二手煙2.改變飲食習慣,減少攝取富含脂肪、反式脂肪、高鈉、添加糖食物3.保持運動習慣4.依照醫囑按時服藥5.定期量血壓6.維持理想體重,如果有過重情形,先進行減重計畫7.壓力調適8.定期身體檢查,了解身體狀況飲食習慣需要調整?1.如果有慢性病,像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可諮詢營養師飲食上該如何調整。2.避免食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像是肥肉、奶油等。3.適量攝取各項食物,並且減少富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高糖和高鹽等食物。4.食物烹調方式以烘烤、烤、燉煮為主,避免油炸方式烹煮。5.注意食物包裝的營養標示,可以讓你了解食物營養成分。6.限製酒的攝取量,女性每天一杯; 男性每天兩杯。7.多吃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魚、家禽和瘦肉。運動如何執行?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在規劃運動計畫前先和醫師討論後再開始!1.初期可以慢慢培養運動習慣,習慣後,一週至少150分鐘的適度運動,像是快走。或者進行75分鐘的劇烈運動、適度及劇烈運動並行,都可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2.爬樓梯取代搭電梯,可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壞習慣是腦中風的殺手.....https://bit.ly/3tRaUME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HA)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有長新冠嗎?會好嗎? 1圖詳解「常見症狀」
COVID-19病人在感染4週內為急性期,大多數患者在經過4週或更長時間後會逐漸好轉。然而,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因SARSCoV-2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 性損傷,及重症相關的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以及造成 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新出現的、復發或持續的症狀或失能;這些病人通常會在感染後12 週之內痊癒,但也有一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12週或陸續有新的症狀發生。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定義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 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 COVID 症 狀(Post-COVID Condition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前揭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4週者稱為「症狀持 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12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 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目前國內對於此類病人產生之症狀並未特別訂有專屬之定義,故疾病管制署訂定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 4 行指引》中乃援引 WHO 之用詞與定義。 臨床表徵COVID-19 病人在疾病逐漸痊癒後,多種健康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 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目前仍不清楚受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影響的確切人數,以及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根據Nalbandian等人彙整9篇來自不同國家,追蹤發病後或出 院後2~6個月不等的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相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6篇報告指出 32~87 %的調查對象在急性期後至少有1種以上的症狀,其中1篇指出55 %的病人有超過3種以上的症狀;有6篇報告均指出病人有生活品質下降情形。 對 COVID-19 病人的建議1.了解自己的狀況:每個人應對長期疾病的方式不同,應對 COVID-19 等新興疾 病的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也不同,對部分人士而言,積 極瞭解自己的狀況,是與持續性疾病或 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共處的第一步。如果在感染 4 週以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至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做適當的醫學評估、診斷和治療。2.自我壓力調適: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COVID-19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您感到壓力倍增。 鼓勵您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且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憂慮和感受等自我調適。3.自我復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成年人,就常見的 COVID-19殘留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心理健康、插管後症狀 (例如:聲音虛弱、進食與吞嚥問題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 缺陷等,以及開始運動、恢復功能活動等,提供基本的訓練建議,有助於病人自我康復與進行健康管理,病人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社會支援。4.適時接受醫療協助: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如何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接種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場所等做法,都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進而避免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若感染新冠肺炎,請於康復出院後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若康復後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者可以參考此指引提供之資訊促進自身之健康,若症狀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專家點名「4類人確診」易留新冠後遺症! 常見呼吸困難、疲倦、記憶力差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87人「長新冠」 常見9大後遺症
今年疫情國內已有近二六○萬人染疫,據健保署統計,有七八七名康復者,因長新冠進入「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常見後遺症,包含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腦霧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國內有一○五家院所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籲染疫後出現不適應前往就診。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者六個月內症狀追蹤、復健,從去年十二月設立至六月八日,已七八七人就診,台北市四二○人最多、新北市二○一人次之,其他縣市較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七八七人常見九大後遺症,分別為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以及國外常討論的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症狀等。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表示,臨床上見到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以咳嗽、胸悶、呼吸喘為主,也有人反映容易疲倦、肌肉痠痛、失眠等,症狀表現多元,但有些症狀是「染疫前就有」,整合門診需仔細問診釐清才能判定是否為長新冠。不過,長新冠症狀並不典型,曾敬閔表示,近期有一位廿多歲女性,五月中旬染疫後二周仍持續胸悶、喘、胸痛,到整合門診求診,近日胸痛症狀加劇,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嚴重「脾臟栓塞」,醫院緊急收治住院,給予抗凝血劑藥物,目前仍在院治療中。
-
2022-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痊癒還是喘?每5人就有1人有後遺症!3種養肺運動增強肺功能、提高防禦力
隨著本土疫情進入高原期,民眾除了關心如何與病毒共存,更擔心染疫後的相關後遺症。據近期研究指出,無論輕症或無症狀,都可能留下後遺症,並以疲勞及呼吸道症狀為主,復健師建議,民眾可以進行一些呼吸訓練,來促進肺部擴張,改善胸腔循環,降低後遺症的影響。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康復者中,每5人就有1人至少會有一種長期後遺症,65歲以上長者比例更高達四分之一。日本研究則發現,疲倦感與咳嗽是比例最高的後遺症,且症狀持續可能長達2個月,千萬不能輕忽。 而無論染疫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病患,都可能留下後遺症,最常出現慢性疲勞、呼吸費力、咳嗽胸痛、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事實上,民眾除了施打疫苗、飲食均衡、提高自身免疫力之外,也可以進行一些呼吸訓練,來促進肺部擴張,改善胸腔循環,降低後遺症的影響。 中榮埔里分院表示,肺功能的增強,可以透過運動鍛鍊出來,像是騎腳踏車、游泳、跑步、登山等,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肺活量。即使現在疫情嚴峻、大家減少外出防疫,也可以在家中進行簡單的呼吸運動來強化心肺耐力,尤其是呼吸道功能不強的長輩或因新冠後遺症困擾的族群來說,更能強化肺部的防禦力! 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許雅筑就推薦3種簡單易上手的居家呼吸訓練,只要準備水杯吸管、彈力帶或長絲襪就可以在家訓練,甚至有一式是直接躺在床上就能進行。 【彈力帶擴胸運動】 挺胸縮小腹,手腕抓緊彈力帶,雙手舉至胸前(如圖1),吸氣時雙手緩慢向外擴胸直至180度為止,感覺肩胛往脊柱中心夾緊(如圖2),吐氣時將雙手緩慢移回到胸前,重複動作10∼15次。家中如無彈力帶,可以使用跳繩或長絲襪等物品替代。 【腹式呼吸法】 平躺在床面上,一手放在腹部(如圖3),用鼻子深吸氣至腹部鼓起(胸部維持挺胸原狀,如圖4)後,憋氣兩秒後,以圓唇方式慢慢吐氣(腹部自然收縮),吐氣時間為吸氣時間的兩倍,持續以上步驟來回呼吸10分鐘。 【吹氣泡練習】 準備好一杯水及細吸管。鼻子深吸一大口氣,使用吸管朝水杯吐氣產生氣泡,直至把肺中能吐的氣都吐完,再進行下一輪的吸氣與吐氣。 許雅筑提醒,活動進行時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如果發生呼吸變喘、冒冷汗及心悸等不舒服症狀時,應該馬上停止練習,等症狀消失時再進行訓練。
-
2022-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寫字變慢、字體變小📍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營養師教「飲食+保健法」緩解確診4大症狀,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而這些確診者雖然大多會是輕症,但發病時仍感不適。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即使確診了也要好好照顧緩解症狀,可以透過各式食物的補充,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緩解「確診4大症狀」 對症下藥這樣吃 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分享,新冠確診者常見症狀有虛弱、咳嗽沙啞、腹瀉、全身痠痛,可以多吃以下食物緩解不適症狀:症狀1:有氣無力建議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可以以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至於保健品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補充錠 來讓自己獲得足夠營養。症狀2:咳嗽、聲音沙啞建議攝取維生素C,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保健品則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症狀3:腹瀉建議補充電解質,除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多補充電解質以避免身體缺水讓症狀加劇、電解質失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症狀4:全身痠痛、發炎建議攝取蛋白質、魚油,可以選擇天然優質蛋白質,幫助修復組織、降發炎,像是雞肉、蛋、豆製品、鮭魚等。而鮭魚富含omega-3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若想補充更完整的魚油也可以購買綜合魚油、純EPA魚油。想多攝取蛋白質則可以購買高蛋白飲品。高敏敏呼籲,不小心確診陽性也不要緊張,請謹記以上緩解輕症飲食的營養原則,並搭配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平時也請大家確實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與病毒共存,一起加油渡過難關。
-
2022-06-06 失智.大腦健康
強化心肺、肌力與訓練認知 治療師教你棍子伸展操延緩失智
●失智症是腦神經退化,運動助延緩惡化●棍子伸展操強化心肺與肌力,訓練認知●復健療法可提升失智患者、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隨著人口老化嚴重,疾病照護需求也日益增加,好發於65歲之後的失智症,患者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出現各種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和照顧者來說,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體智運動 愈動愈聰明失智症不可逆,但早期發現與介入,可有效延緩退化速度,除了藥物,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加上從事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雙管齊下可改善症狀。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運動對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有很大助益,尤其是改善記憶與認知功能。運動可分為三種:體能運動、動作運動、組合運動,還有結合認知的體智運動,同時鍛鍊體能、動腦學習,增強手眼腳的協調能力。鍾孟修說,運動加上遊戲發展出來的體智活動,具有延緩失智的效果,玩法非常多元,例如一邊念數字、一邊搭配認知指令要求,隨時保持注意力及反應速度。根據醫學研究,運動能促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運動後學習效果更佳,增強大腦「愈動愈聰明」。做棍子操 更易練肌力運動是最天然的大腦良藥,失智患者進行哪些運動比較有幫助呢?鍾孟修建議,會流汗的有氧運動、加強下肢肌力的阻抗運動以及維持身體活力的柔軟伸展,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長輩常有肌力不足、容易跌倒的問題,「棍子伸展操」能輔助訓練,提升運動意願及體適能,效用比一般拉筋更多元。鍾孟修強調,棍子伸展操主要的好處,是增加長輩運動意願,因為手持物品多了儀式感,兼具趣味性與健身效果,而且運用槓桿原理可鍛鍊全身、將力度傳送到更深層的肌肉。另外,棍子提供平衡保護的穩定性,可以做更多角度的延展,左右手互換伸展肩頸關節,對腦部是很好的刺激。●棍子伸展操的好處1.輔助訓練:增加運動意願,經由儀式感增加「動」力,邊運動邊玩。2.伸展效果:伸展更深層的肌肉,帶動全身並提升關節幅度和力量。3.平衡保護:調整身體平衡位置,各動作不因重心過度移動而受傷。●注意事項1.運動過程中,身體挺直不聳肩,四肢盡量伸展。2.棍子底部要有軟墊,加強支撐力與防滑力,例如登山杖。3.循序漸進增加時間與強度,動作由簡入繁。4.照顧者陪伴運動,互動聊天達到體智運動效果。-------------------------元氣網推出【免費Live線上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設計規畫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融入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手腦協調、口腔吞嚥練習等系列課程,以及獨家的「棍子健身操」,改善失智者的生活品質問題,課程內容請上https://pse.is/46vcrd報名參加。
-
2022-06-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不孕症名醫盼到肺臟移植續命 林禹宏踏出「第一步」
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年初裝上葉克膜,女兒還在臉書撰文呼籲大家支持器官捐贈。期盼多日,林禹宏終於移植成功,且昨天發文「你的一小步,我的一大步」,表示自己已能下床踏出第一步。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年初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3月一度等到可以移植的機會,且已開始禁食準備手術,卻因捐贈者肺臟狀況不好而臨時喊卡。而使用呼吸器兩年和裝上葉克膜兩個月後,林禹宏終於等到肺臟移植機會。經過一個月的復健,昨天終於可以下床。林禹宏昨天在臉書發文,「你的一小步,我的一大步」。雖然走十步就要休息,但這已經是移植兩個月以來最大的突破。他說,使用呼吸器兩年與裝上葉克膜兩個月,肌肉不斷萎縮,再加上12月3日住進加護病房後都躺在床上,肌肉萎縮的更快,需要長期復健才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林禹宏更感謝台大主任徐紹勳及醫療團隊、家人、過程中每個人的一點點,還有在身後捐出肺臟的大愛。期待走出加護病房的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心願。
-
2022-06-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更新/不孕症名醫林禹宏肺臟移植成功 臉書發文感謝捐贈者的大愛
編按更新:林禹宏醫師已在日前接受肺臟移植成功,並且能下床。林禹宏昨日(6/4)在臉書寫下:「你的一小步,我的一大步。肺臟移植手術後,每天從早到晚的運動復健,花了一個月能夠下床,到今天終於能夠踏出第一步。雖然走十步就要休息,但這已經是我移植兩個月以來最大的突破。使用呼吸器兩年與裝上葉克膜兩個月,肌肉不斷萎縮,再加上12月3日住進加護病房後都躺在床上,肌肉萎縮的更快,需要長期復健才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感謝台大徐紹勳主任及醫療團隊、我的家人、過程中每個人的一點點,還有在身後捐出肺臟的大愛。期待走出加護病房的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今年2月5日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林禹宏今在臉書發文說,這段時間收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的祝福、分享、集氣,在此一併致謝,並說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並寫下「我愛你們」。林禹宏今天於臉書發文說,女兒2月5日在FB發的一篇鼓勵器官捐贈的貼文,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所謂成功不必在我,不管結果如何,一旦器官捐贈形成風氣,可以讓更多病人得到重生的機會,也算是功德一件。「這段時間禹宏也收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的祝福、分享、集氣,在此一併致謝。許多人看到文章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就如同女兒所寫的,每個人的一點點都可能是拯救一個生命的關鍵。」林禹宏說,他在裝置葉克膜後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之前由於肺臟功能衰退,體內的二氧化碳無法順利排出,累積的二氧化碳造成器官,尤其是腦和心臟功能惡化。在葉克膜取代肺臟功能後,二氧化碳恢復正常,器官功能逐漸改善。但是裝置葉克膜的「好轉」只是假象,葉克膜也可能有許多併發症,例如:溶血、出血、血栓、感染、肢體末端缺血,甚至導致截肢。葉克膜無法長期使用,必須儘快完成移植手術。台灣法律對器官分配順序有嚴謹的規範,等了快一年的時間,現在只待有緣人;台大醫院的手術成功率有百分之九十幾,距離終點線真的只差一點點。希望能早日接受肺臟移植,開啟我的第二次重生之路,也開啟社會對器官捐贈更多的對話與認同。「女兒昨晚傳給我一首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鼓勵我。發文不一定會縮短等待器官的時間,分享貼文也不一定馬上就會看到改變,但就像面對棘手的病人不會輕易放棄,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林禹宏女兒林俐吟也在隨後1小時發文指出,兩週前用爸爸帳號發文,隔天一起床看到竟然有上萬人響應,和很多媒體的推廣,很感動器官捐贈議題能受到這麼大的關注。每一個分享與願意,不只對我們家,也對台灣10335個正等待重生機會的家庭意義非凡。「就像面對棘手的病人不會輕易放棄,當自己成為病人,更不該低頭認命,要創造自己的命運。」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2022-06-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一人染疫,求診。病人:「醫師,我確診了,怎麼辦?」「我自己吃了X冠一號。」病人太太:「還有,家裡的好酒也清了好幾罐,還是發燒,喘!」「聽說中醫治本,西醫只是治標,所以我們決定先治本,可是還是不舒服!」醫師:「既然這樣,我們改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病人:「那是治標的,萬一還是治不好怎麼辦?」醫師:「那只好治成『標本』了!」不管治標或治本,病要能治好,病人回復健康,才是功德圓滿!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以醫學眼光來看,會生病一定有其原因,例如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如果有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殺死病毒,這就是「根本」治療。有些藥不能完全消滅細菌或病毒,那退而求其次之下,看有沒有藥物有部分療效。有些藥可以幫忙解決症狀,例如退燒、消炎藥,減少喉嚨、鼻腔發炎的藥,化痰止咳藥,這些就是治標藥,讓病人減輕症狀,舒服一點。當然,從養生之道而言,從中醫或現代醫學的角度,如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顧好身體的防線,更進一步避免病原菌入侵,阻絕它們於身體之外,例如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多運動,生活環境好,空氣新鮮,都是根本之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類發明疫苗,讓人對病毒產生免疫力,但病毒也要活,所以它會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變差,目前的Omicron就是一個例子。病毒發生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減低的情形,在二十多年前B型肝炎口服藥也出現同樣的情形。第一代的B肝抗病毒藥叫干安能,是畫時代的進步,接近治本,但有二大缺點,第一個它就像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不能完全根除體內的病毒,因此有吃有效,停藥又復發;第二個是會反彈,反彈之後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失效的原因,主要是B肝病毒發生突變,使藥效失效。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藥物就很少有抗藥性的問題了。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全世界疫苗使用經驗時間不長,效果也差強人意,也許第二代疫苗更厲害,但可能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研發始能完成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