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變3倍,從建議值的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有顯著相關。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並透過3步驟,包括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促進身心健康。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者今年10月發表於《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以104名6至12歲孩子的父母為對象,其中有73名父母完成網路調查與一份評估其壓力水平和參與孩子活動的問卷,了解孩子在新冠期間,看電視、用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打電玩等使用螢幕的時間,來對比日常活動,發現新冠病毒學校關閉期間,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研究中有些孩子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的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疫情剝奪實體互動、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台灣臨床上也有相同現象,相較過去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發生,許多事情轉為數位化,包括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休息活動,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吳佑佑提醒,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很重要,6至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子,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建議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家長可透過3個步驟促進自己與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一「覺察」自身壓力現況,釐清壓力源,例如工作是否超負荷、經濟問題,或是空間問題如房內即教室、工作場所,並制定改善方法或適應接受。第二「創造」親子共處,以正向態度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第三「規畫」身體活動,因後疫情時代很難限縮螢幕使用,但可以避免久坐,例如看電視時邀請孩子一起甩手、抬腿、深蹲,有助於緩解壓力維持健康身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