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5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幻覺
共找到
229
筆 文章
-
-
2024-01-23 養生.運動健身
上海交大研究顯示:打太極可長期抑制巴金森氏症的進展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退化性神經疾病。據《澎湃新聞》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生弟團隊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打太極拳可能會在數年內抑制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和併發症。巴金森氏症約影響著1%-2%的65歲及以上老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巴金森氏症患者未來還將大幅增加。預計到2030年,光是在中國大陸,受影響的人數就將達到約500萬。巴金森氏病典型3症狀據臺大醫院統計,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8歲。典型的巴金森氏病有三種表現:震顫(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治癒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或方法。早前發表的研究顯示,太極拳在短期內可緩解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但這種改善是否能長期持續並不清楚。為了找到答案,瑞金醫院的研究團隊從2016年1月到2021年6月對兩組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了五年多的監測。一組(太極組)147名患者每周練兩次太極,每次1小時,並輔以課程來提高他們的太極拳技術。另一組(對照組)187名患者則繼續標準治療,不練習太極拳。在監測期開始時,對所有參與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了正式評估,隨後在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監測疾病進展,包括藥物需求的增加。參與者的運動程度和其他症狀,如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包括排便、泌尿和心血管問題);情緒、睡眠質量與認知;以及併發症,如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肌張力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性下降;輕度認知障礙;幻覺;不安腿綜合症等也被跟蹤監測。兩組參與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用藥情況、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相似。報導稱,研究團隊通過三個有效量表來評估參與者的總體症狀、運動和平衡,結果顯示,太極組在所有監測時間點的疾病進展都較慢。對照組中需要增加藥物治療的患者人數也明顯高於太極拳組。對照組2019年為83.5%,2020年為96%,太極組分別為71%和87.5%。此外,太極組的認知功能惡化得更慢,睡眠和生活質量則持續改善。太極拳改善巴金森氏症運動和非運動症狀 特別是步態平衡研究結果還顯示,太極組的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運動障礙1.4% vs. 7.5%、肌張力障礙0% vs. 1.6%、幻覺0% vs. 2%、輕度認知障礙3% vs. 10%、不安腿綜合症7% vs. 15.5%。跌倒、頭暈和背痛是參與者報告的三種副作用,但太極組的這些副作用都明顯較低。雖然有23人骨折,但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太極組的骨折人數為6人,對照組為17人。研究團隊總結稱:這項研究表明,太極拳對巴金森氏症有長期有益影響,太極拳對巴金森氏症患者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特別是步態、平衡、自主神經症狀和認知能力,都有潛在的改善作用。巴金森氏症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惡化,導致殘疾並影響生活品質。對巴金森氏症的長期有益影響可延長無殘疾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並減少藥物使用。但報導也稱,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不能確定打太極拳與巴金森氏症改善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的參與者數量相對較少,他們不是隨機分配到太極組和對照中的。
-
2024-01-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有哪些?使用肌肉鬆弛劑應該注意避免3件事
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問題,經醫師診斷後,除了止痛藥物,也可能開立肌肉鬆弛劑治療。適當使用肌肉鬆弛劑,可促使肌肉放鬆,緩解因肌肉痙攣、緊張所造成的僵硬疼痛和緊繃不適。肌肉鬆弛劑的種類多樣,需依用藥者肝、腎功能調整用藥,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勿隨意服用他人用藥或將藥物分送他人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用藥前應了解相關注意事項,這類藥物容易造成使用者產生嗜睡、疲倦感覺,民眾若是使用肌肉鬆弛劑,用藥期間應避免併用酒精與其他可能產生嗜睡的藥物,像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嗎啡類止痛劑、抗憂鬱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精神不濟、視線模糊、專注度與反射能力下降;服藥後應避免進行需高專注力的行為,如進行精密機械操作、駕駛交通工具、搬運重物等,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用藥後反應,避免發生跌倒的憾事。此外,食藥署近期針對肌肉鬆弛劑Baclofen發出藥物安全公告,國外曾有案例使用高劑量Baclofen口服藥物,可能會增加用藥者自殺意念的風險,提醒民眾用藥應依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如果民眾於Baclofen服藥期間出現病症惡化、自殺意念、行為異常變化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使用「肌肉鬆弛劑」注意這些事Baclofen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適用於脊髓或腦部受損引起之肌肉痙攣。.副作用:疲勞、嗜睡、肌無力、頭暈等。長期連續用藥後,若驟停可能導致精神混亂、幻覺、譫妄、躁動甚至癲癇的狀況。》看完整藥品介紹Chlorzoxazone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副作用:嗜睡、胸悶、眩暈等。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尿液變為橘紅色。》看完整藥品介紹Tizanidine.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治療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症狀。.副作用:嗜睡、頭暈、口乾、低血壓。如併用降血壓藥物或會抑制CYP1A2代謝酵素之藥物,應注意血壓變化,避免低血壓發生。》看完整藥品介紹Mephenoxalone.作用機轉:可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紓解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副作用:嗜睡、肌無力、口乾、起疹等。》看完整藥品介紹Tolperisone.作用機轉:可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副作用:嗜睡、頭暈、流汗、腹瀉等。》看完整藥品介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照服務在身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一、哪些人可以使用長照服務長照2.0延續長照十年計畫之內涵外,並擴大照顧對象,如身旁有以下對象,可能符合長照2.0的服務對象,包括:65歲以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行動不便、需要協助吃飯、上廁所、洗澡、平地走動和穿脫衣褲等)的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表達能力降低、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產生幻覺等疑似失智症狀,或確診為失智症)、不分年齡的失能身心障礙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家庭照顧者也是長照服務的對象,可使用喘息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及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等服務;另有聘外籍看護的家庭也可以使用長照相關服務。二、長照服務有哪些(一)長照2.0自107年起實施長照給付支付制度,給付四大項服務,包括:1.照顧及專業服務: (1)居家照顧: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長照個案,包含基本身體清潔、日常照顧、測量生命徵象、餵食、餐食照顧、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外出或就醫、到宅沐浴車服務等。(2)社區照顧:將長照個案送到長照服務提供單位接受服務,提供生活照顧、健康促進、文康休閒活動等,場域包含:日間照顧中心、托顧家庭等。(3)專業服務:這是由專業醫事及社工人員提供的服務,包含針對長照個案的身心狀態及復能動機,導入復能照護服務,以及針對營養、進食與吞嚥、困擾行為、臥床或長期活動受限等照護服務,提供長照服務對象照顧指導,避免個案因受照顧不當,而衍生更多的醫療及照顧需要,讓個案可逐步恢復自立生活,減少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長照個案就醫、復健與使用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的交通需求,以提高各項醫療與社區式服務措施的可近性與運用。3.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包含居家生活輔具購置或租賃,如助行器、拐杖、輪椅、移位腰帶、居家用照顧床等以及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如可動式扶手、固定式斜坡道、防滑措施等。4.喘息服務:家中主要照顧者若需要休息,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讓長輩到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住宿式機構,或是請照顧服務員到府協助照顧。(二)長照四大項服務之政府補助:為減輕長照個案使用長照服務之經濟負擔,前述四類長照服務政府是有補助的,照管專員所核定之「長照需要等級」,由輕至重共分為1至8級,當失能程度愈嚴重,等級愈高,除了第1級沒有補助以外,級數愈高,補助金額愈高,依失能者家庭經濟狀況提供不同補助比率,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免部分負擔,中低收入者依照不同項目補助95%-90%,一般戶補助84%-70%。三、如何申請長照服務為讓民眾找得到服務,申請長照服務之管道,分為以下3種:(一)親自洽詢當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衛生福利部協同各縣市政府建立照管中心,受理申請長照服務、長照需要評估、連結、輸送長照2.0服務之單一窗口。(二)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如果您有失能、失智,或日常生活需協助的身心障礙家人需要長期照顧,請以手機或市話撥打1966,撥打1966前,建議您先準備好需要照顧者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址等基本資料與狀況,以及主要照顧者(聯絡人)的姓名電話,撥打後將由縣市照管中心人員負責接聽,並協助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只要符合資格,照管中心將派照管專員到家評估,核定長照需要等級及服務給付額度,再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案管理員依個案需求擬定照顧服務計畫並連結服務。(三)長照出院準備服務:為縮短有長照服務需求的住院病人於出院後取得長照服務時間,出院後有需要長照服務的個案,可於住院期間,向所在醫院提出申請長照服務的需求,醫院的專業服務團隊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後續由個案管理員依據評估等級,與個案、家屬或主要照顧者討論擬定照顧計畫,協助個案於出院返家7天內取得所需長照服務及資源。四、失智照護服務疑似失智尚未失能個案,可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該中心提供失智個案服務,針對疑似或未確診之個案協助確診,提供照顧諮詢、協調、轉介及追蹤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服務;另外,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緩和失智服務,以及提供失智個案照顧者支持團體及照顧者照顧訓練課程。五、小結最好的長照服務就是不需要長照,我們鼓勵長輩多到據點活動,注意營養攝取,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因為老化、退化而需要他人協助的晚年生活,不過一旦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有照顧需求,請撥打1966長照專線,讓專業的來提供協助,以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延伸閱讀:1/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1/10 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7 失智.名人專家
檢場照顧失智母 過程有笑有淚 「這點」最自責
經歷過父親癌末,當醫師宣判母親失智確診的那一刻,我心中五味雜陳,對於失智症並不太了解,但心裡有底:「媽媽已經不會好起來了,活著的每一天開心就好,其他就聽天由命吧。」辛苦大半輩子,母親把孩子拉拔長大,看我們在各自領域發展,下半生好不容易可以享點清福,父親卻罹患癌症走了,發現病兆的時候已經太晚,即使開刀、化療,存活時間也有限,家人決定放棄治療。老伴離開對母親打擊很大,但她卻不輕易透露悲傷的情緒,我鼓勵她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於是,重起了牌桌興趣。對麻將失去興趣 尿褲子也不自覺我母親非常喜歡打麻將,牌品、牌技都很好,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咖」,一周有三至五天都在牌桌上,她笑說國粹已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白天打牌、晚上回家休息,其他時間跟朋友約下午茶、爬山運動,生活非常規律。有一天,我白天回家拿東西,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媽,今天怎麼沒出去打牌?」「我不想打!」難道是跟朋友吵架了嗎?連續好幾天,母親都待在家沒出門,當時對於失智症的了解不多,不知道「對事情缺乏興趣」竟是失智徵兆之一。隔了一陣子,再次回家,卻被眼前畫面震驚,母親尿褲子了,整個客廳都是尿騷味,她卻沒有發現。我心想:事情大條了!當下立刻帶去醫院就診,醫師做了評估後,才知道母親得到失智症,當下腦中一片空白。請教醫師後才知失智症「可延緩、無法逆轉」,決定請幫傭阿姨來打點日常生活,希望母親能得到最好的照顧,多個人聊天陪伴,盡量做到醫師建議的失智延緩,慢一點惡化。我在演藝圈打滾多年,有些朋友離開得特別早,看盡生離死別,再加上接演各種角色,已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母親罹患無法根治的疾病,是我們為人子女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聽過太多友人述說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覺、錯認、易怒、遊走等,很害怕也會一一出現在母親身上。受到老天爺眷顧,家中老母除了失禁,平常不吵不鬧,會搖頭、點頭示意,大部分時間都很配合指令,偶爾笑著回應我們的叮囑。吞嚥困難插鼻胃管 皺眉模樣心不捨當初聽醫師說明,失智症發病後約存活八至十年,母親的病程到了第八年,身體機能下降很快,出現進食吞嚥問題。「媽,你咬一咬要吞下去啊,含在嘴巴沒辦法攝取營養!」看到母親把食物含在嘴裡卻無法吞嚥,我整個慌了,跟醫護團隊討論後,放置鼻胃管補充營養與水分。沒想到,對她卻是無盡折磨!好幾次,看母親把管子扯下來,只好再回醫院插上,後來用網狀約束手套預防鼻胃管被拉出,母親皺眉頭的模樣讓人不捨。最後兩年,母親身體反覆發炎、眼睛感染失明,也因為吸入性肺炎,送了好幾次急診,現在回想,我很自責沒有讓她一路好走,所謂好走,指的是不要做過度醫療。失智症的病程總會走向生命終點,家屬應該及早做好準備,學習適時放手,不為了自己的捨不得,延長了失智者的痛苦。回想家人生病過程,很感恩她是個「好病人」,沒讓我們過度操心,也沒有太多令人煩惱的精神症狀,但我想呼籲大家,應增進對失智症的認知、正確看待失智者。非正常大腦退化的疾病,剛開始會有很多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個性改變、對喜愛的事物不感興趣……千萬不要用「老番癲」來看待年紀大的長輩。媽媽七十三歲發病、八十三歲離世,回想這十年的點點滴滴,照顧過程有笑有淚,很慶幸留下美好回憶。好好活在當下,就不留下遺憾。暖心失智照護指南 解鎖失智密碼上市聯合報關注失智議題許久,自2015年開始陸續與基金會合作出版多項書籍,包含「失智怎麼伴」、「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等,同心協力促進更失智友善的社會。適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詳情請洽詢:02-8692-5588轉5616、2698。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照顧32萬失智者!專家傳授 財務、心靈、政策應成解方
台灣預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截至去年(2022年)底,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2萬人,該如何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聯合報長期關注失智症議題,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與會,包括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分享失智者的真實世界,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即便失智也能幸福生活。2025年達成失智友善777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致詞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失智症發生速度,約每3秒就有1人罹病,「給人的感覺十分緊迫」。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已達32萬人,如何找出失智症患者,並提供適當的長照協助,此為當務之急。祝健芳說,為妥適照顧失智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訂定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分別為全國民眾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罹患失智症7成以上人口,獲得診斷及服務,以及7成以上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和訓練。呼籲民眾持續關心失智議題,並善用政府長照相關資源,減輕照顧壓力,照顧者更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失智家人走更遠的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自己是以一名家屬及讀者的角色參與這場論壇,母親因為失智重度臥床,如果能早一點看到珍妮芙醫師訴說自己罹病的影片,可以更理解失智出現幻覺的狀況;看過影片後,更加理解「我不能只看到媽媽身上的失智症,應該看到她還是一個人、還是我的媽媽。」洪淑惠說,民眾對於失智症的理解及照顧已經比以前「好很多」,目前健康事業部旗下,全國最大的失智粉團「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共有14萬名粉絲,紀錄許多失智者、照顧者的甘與苦。透過「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讓大家更了解如何預防失智症、罹患失智症後如何應對。著重人、家及靈性照顧三大訴求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失智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尊嚴、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既是醫師又是失智者 珍妮芙:正確引導能舒緩情緒身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且曾擔任家庭醫師25年,過去也長時間參與醫學院學生培訓工作的珍妮芙.彼特尤(Dr. Jennifer Bute),在2009年確診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當意識到自己的健康、身體出了狀況,便選擇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並對失智者、家人提出許多鼓勵、建議,論壇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運用影音方式進行分享。珍妮芙指出,「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即使忘記各項人、事、物,還是能記得感受、情緒,且失智者也常反映照顧者、周遭人的情緒與回饋,當旁人出現激動情緒,失智者很容易跟著激動,反之,當照顧者、周遭的人情緒平緩,失智者的情緒自然也會穩定下來。珍妮芙強調,失智者、照顧者「都需要感受到被欣賞,也需要目標和價值」,若能「堅定地相信上帝、堅定不移地希望及毫不保留地愛」,在有感情、溫暖的環境中,失智者、照顧者都感受到被愛、被欣賞,一切就會朝正向發展,在愛當中,彼此也能找到快速充電、心靈平安、平靜的力量。專家:傾聽失智者的心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說,該院成立台中第一家共照中心,從服務過程發現,許多家屬發現長輩罹患失智,要勸長輩到院就醫診斷十分困難,為此,中心研發許多創意的方法,這時就需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郭慈安說,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增加,現在面臨的失智者不同以往,如85歲以上年長失智者,個性比較謙卑、樸素,許多決定都由子女負責,但現在失智者很有想法,多自行上網尋求檢測方法,或到醫院進行診斷,可是確診後卻會出現極大負面想法,此時,「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黑暗」,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在國外有許多失智症患者組成自助團體,於網路直播分享,告訴大家失智者的心聲,如「我獨居、我單身、但我失智了,應該怎麼辦?」從中找到類似的夥伴,一起自救。建議家人、照顧者、醫護人員應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這是十分重要的。富邦人壽:避免金融剝削先了解法律爭取權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力瑄分享金融剝削,中老年人成為詐騙分子覬覦目標,主要是抓住受害人接電話時的心理狀況,假冒機關人員登門入室、假借親友名義借錢周轉、半哄半騙購買金融產品等。而失智長輩因判斷力退化,容易被各種話術誘騙,提供個資或匯款、投資,甚至將房產便宜賣出或贈與他人。擔憂害怕失智長輩被騙怎麼辦?陳力瑄強調,可申請辦理「金融註記」保護失智者的財務安全,並防範被冒名或是不法操作。若長輩認知程度比一般人弱,但生活仍可自理,可聲請「輔助宣告」,由法院選出一位輔助人協助受輔助宣告的失智者行使法律上的行為。若是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失智者無法對外表達,建議聲請「監護宣告」,由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執行受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以人為本」的失智照顧 靠長期穩定陪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照顧強調「以人為本」,家屬或照顧者應深入陪伴失智者,傾聽、同理並了解過往的生命歷程,可喚起正面情緒。關於確診失智的資源銜接,失智共照中心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及協助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技能、轉介長照服務資源使用等。陳筠靜強調,盡量避免在家中孤軍奮鬥,多與其他家庭照護者相互交流,除了能得到很大的安慰,也有助於找到外部資源。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議題,經過職務再設計仍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即使罹病了,在有意識能力時,多跟家人討論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及早規畫財務、預立醫療決定等。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勿失智了才進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劉亮馨說,靈性照顧透過自我探索、信仰與自然的連結,幫助我們擁有心中持久的平安和滿足感,以及面對苦難的韌性、順應環境的彈性,連結各關係的「愛」。靈性照顧或靈性的儲備,不要等到確診失智了再來進行,特別是高齡者一定要有所準備,就像日常鍛鍊體力、存骨本,才能更有力量面對挑戰。劉亮馨以澳洲的高齡者靈性照顧指引為例,包含促進高齡者的健康和福祉,一直到生命後期所需的種種照顧,都要有靈性照顧貫穿其中。台灣已經將靈性照顧列入高齡者照顧的政策白皮書,政府的美意需要讓更多民眾知道,透過社會教育來增加民眾的靈性照顧識能。理性、理解、同理失智症 建立「愛」的連結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以失智照顧「歷程」的概念分享,思考自己在病程前中後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如此也有助於失智症家庭預作準備。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一定要秉持理性、理解、同理,冷靜思考遇到的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理解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並同理照顧上的難題,同理是溝通的第一步。陳韻如提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平台的案例,有位粉絲分享父親失智的經驗,雖然忘記另一半過世的時間點,卻仍舊感到悲痛、有情緒反應。若能同理從失智者的視角去看事情,才會明白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面對失智症不是懼怕它,而是給予愛、陪伴與關懷。失智症是個禮物 分享自身故事影響大眾珍妮芙透過線上直播,與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進行對談,湯麗玉表示,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因為出現這個疾病,珍妮芙開始製作網路影音、經營粉絲團、網站,翻轉大家對失智症的觀念,也讓大家了解信仰在她身上所產生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湯麗玉指出,珍妮芙本身是醫師,確診失智症後,常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其他人交流、互動,同時也延緩失智病程,從這點也可以了解,對於失智者來說,維持社交生活活躍,也是延緩失智退化重要關鍵。藉由論壇的交流、各領域專家經驗分享,2024年,聯合報將以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的角度出發,從前段預防到照護,是心也是新,需要大家持續努力、一同推動。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失智症照顧,需著眼人、家及靈性這三大訴求
衛福部最新統計,全國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已達32萬人,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議題值得社會各界重視。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今於「2023國際失智症照顧論壇」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2023國際失智症照顧論壇」今於台北盛大舉行,現場共吸引400多位民眾熱烈參與。徐文俊於論壇發表「失智。一家。人」專題演講。徐文俊表示,現在全國約有逾30萬名失智症患者,40年後,失智症人數將逾85萬人,為現在的2.7倍,也可能會高達100萬人。失智症發生率是逐步上升徐文俊說,許多研究曾指出,失智症發生率逐漸下降,但今年最新發現,失智症發生率是逐步上升,「失智議題,不會在我們這一輩消失,且於未來會愈來愈嚴重」。徐文俊指出,失智症患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三項能力。首先會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及尊嚴,和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以尊嚴來說,許多人對失智症患者不理解、不認識,同時產生許多誤解,讓失智症患者的尊嚴受到影響。其次,失智者失去了「現實感」,如無法辨識時間、地點、臉孔,甚至認為提供照顧的家人是假冒的;並也可能失去語言、聽覺、視覺等溝通能力,失智患者更可能出現妄想、幻覺,使旁人不理解。照顧者應有同理心,了解失智症患者也是同時在經歷這些生活的困難。「這是一種薄紗、黑幕感,讓裡面的人看不出去,外面的人看不進來。」徐文俊說,失智者隨著病情進展,面對外界的感覺從薄紗,演變為黑幕感,成為孤單的人、孤獨的人,被禁錮在身體內的人,渴望與外界互動的人。因此,失智者最後也失去人際關係,包括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家人、家人與家人等關係。許多人對失智者不了解,「一名失去記憶力的人,為何如此難以相處?」徐文俊說,失智者受病情影響,有可能會突然跳入另一個時空,造就了「時空旅人」,那是一種無錨無舵的感覺,如今天踏入了某個時空,可能有不饒恕、怨懟、罪惡感、哀傷等情緒。「當發現家中長者罹患失智症,其他家人常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大家亂成一團。」照顧者常認為,為何失智者突然生氣了?徐文俊說,其實,失智者情緒起伏,雖然有一部分是疾病因素,但也常是旁邊人的行為表現所致,因此,照顧失智者不是只有吃藥而已。失智症照顧,需著眼人、家及靈性這三大訴求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徐文俊表示,失智者比其他絕症患者有更多的恐懼,患者知道自己會喪失認知能力、失去自我,靈性對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提供應對策略的力量與可能性、心理社會幸福感、靈性幸福感,因而,靈性照顧對病人及照顧者均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已確診的輕度失智者,於靈性需求可能比重度失智者更大,「靈性照顧」應被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31 醫療.巴金森病
中風後要當心!4步驟揪出躲在中風後遺症下的巴金森病
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STEP4巴金森病有哪些種類一次看巴金森病依不同致病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又以不同致病機轉細分許多類別如下:原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41歲之後。41歲以前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症候群,並依發病年齡分為:📍青年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到40歲間,青年型巴金森病與典型巴金森病症狀類似,是因大腦黑質部有路易體的存在。📍少年巴金森症候群:發病年齡在20歲之前,則是一些類似巴金森病症狀,以及許多不同病理特徵的混合,患者腦內並沒有一般巴金森病患者特有的路易體,所以叫做巴金森症候群。非典型巴金森病(又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好發於成年人,是進行性神經礙障的一種,病程發展過程中,會造成紋狀體當中的多巴胺缺乏,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此外也有其他症狀,亦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病人一開始可能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但隨著病程發展,有15%的病患會出現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症狀合併有自主神經失調,如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平衡障礙等。📍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病患的眼球運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垂直方向的運動,這類病患的進展速度較快,發病5到10年內就會臥病在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除一般巴金森病症狀外,也會現出單側肢體僵硬、大腦皮質異常的症狀。📍擴散性路易體症:有失智、憂鬱、幻覺等認知功能異常,波動起伏的意識和行動緩慢、僵硬、顫抖及自主神經障礙等巴金森病症狀。次發性巴金森病:源自於各種因素造成,包含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藥物或感染等。📍常壓性水腦症:由於腦脊髓液的積聚,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傷,症狀除步態不穩之外,還伴隨失智、尿失禁等,走路步距會變小,就像腳被地板黏住般,踩著碎步往前衝,症狀主要是舉步維艱,較少顫抖情形。📍腦瘤:腦瘤生長在大腦基底核附近,會壓迫到運動神經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中風:腦血管阻塞導致血管內血液流動受阻,會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等症狀。若中風位置發生在控制運動的基底核附近,症狀就會類似巴金森病,由於症狀主要發生在下肢部位,又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藥物:藥物引起的巴金森病通常發生於身體的兩側,與一般典型巴金森病的單側開始不同,常見導致的藥物為抗精神病藥物及止吐藥。📍毒素及感染:像錳與其他金屬、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及感染,包含愛滋病、結核病等,可能也會出現行動緩慢、僵硬、姿態不穩等巴金森病的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27 醫療.中醫
研究指中藥方劑有助改善失智症狀!「一狀況」例外,建議改用針灸、穴位按摩
在台灣,每13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每5位80歲以上長者有1人失智。全球籠罩在失智風險中,失智症帶來的社會負擔龐大,科學家都在尋找可以治癒失智症的方式,目前僅能透過藥物延緩失智症狀惡化。不過,別以為只有西藥有助於延緩失智,中醫已有多項研究實證,中藥方劑也有助於失智症狀的改善。多國研究都指出中醫方劑有助於改善失智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失智症隨著不同的階段,會合併出現不同的認知障礙,從一開始的忘東忘西,到只有過去的記憶,再到合併出現精神症狀如憂鬱、焦慮、幻聽幻覺,後期失智症患者恐因各類的功能退化,出現吞嚥功能障礙,引起營養不良、泌尿道感染,進而導致臥床等情形。過去失智症症狀改善,大多著墨在西醫。不過,吳善弘指出,近年台灣、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皆進行多項中藥對失智症的研究,且有多項研究顯示中藥方劑有助於失智症治療,其研究也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中藥方劑協助失智症的治療,可分三大類:失智症中藥治療3大類●第一類:針對認知功能退化症狀,可以用鉤藤散、當歸芍藥散、補陽還五湯來改善。●第二類:針對精神和行為症狀,如抑肝散可緩解幻聽幻覺、人參養榮湯,可減輕情緒憂鬱、心情低落等症狀。●第三類:著重於增進日常活動能力,如半夏厚朴湯,對晚期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和進食量減少有改善效果。腦中風引起失智不適用中藥方劑 可改用針灸、穴位按摩來改善引發失智症的原因,不僅有單純的老化、類澱粉蛋白不明原因沉積所致,有些失智症患者是因腦中風引起。吳善弘指出如果是腦中風引起的失智,患者大多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如果中醫方劑介入改善失智症狀,恐會受到限制,因當歸芍藥散、人參養榮湯具有活血成分,恐與原本的西藥效果抵觸,此時可以改用針灸方式改善。針灸的頭皮針也已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有助於改善異常的情緒問題,也可以提升腦內的認知功能,適用於多種失智症亞型和失智症各階段的患者。可幫助改善失智症狀的針灸穴位,包括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風池等。吳善弘表示,通常針灸時間需20分鐘左右,如果失智症患者的躁動,已經無法讓他穩定地針灸,家屬可以學習穴位按摩,先在家中幫忙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等狀態可以穩定20分鐘以上,再進行針灸。按摩除了可以協助舒緩情緒,也有助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或者幫助腸胃消化吸收,且不受空間限制,在家中即可進行,是高度推薦給家屬的輔助治療方式。中醫協助改善失智症狀,通常3個月左右,會逐步看見效果,不過每一個人體質不同,見效時間因人而異,面對無法治癒的失智症,除了可以從藥方著手改善症狀,平時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都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惡化,需患者努力及家屬陪同面對,才能好好面對失智症。改善失智的針灸穴位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央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處。四神聰: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神庭:位於頭額正中線上前髮際0.5寸處。本神:位箊神庭穴左右兩側各3寸處。風池:位於頭部耳後方的枕部兩側骨頭突出淲,靠近髮際凹陷處下方。
-
2023-10-25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年紀大記憶力變不好?外媒盛傳侯孝賢因失智症退休 「他不會再導電影」
76歲「悲情城市」、「海上花」導演侯孝賢傳因失智症退休,不會再拍電影,形同傳聞。籌備多年,將由張震、舒淇主演的新片「舒蘭河上」、「我將前往的遠方」不會再拍攝。對此消息,侯孝賢的兒子侯甫嶽今(25日)下午也證實,父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加上新冠肺炎確診,現已回歸家庭安心休養。外媒「Indiewire」指出,侯孝賢正與失智症戰鬥,知情人士更指出他不會再拍電影,2015年與舒淇合作的「刺客聶隱娘」已是最後作品。「IndieWire」引述侯孝賢友人、英國權威影評人托尼雷恩斯23日的說法,提到雷恩斯在倫敦花園電影院介紹侯孝賢作品「童年往事」的放映會上,提到侯孝賢已經退休,這點也被策展人橋仔克洛斯威特(George Crosthwait)證實,兩人也都表示侯孝賢日後不會再執導。該媒體並爆料侯孝賢台北工作室已經關閉,包括助理在內所有工作人員都已離開,唯本人與家屬尚未向外界宣布,只是該消息雖然都未正式公布,但電影圈早已傳開,不過侯孝賢仍擔任「車頂上的玄天上帝」、「老狐狸」監製,力挺子弟兵黃文英,知名導演後進蕭雅全。侯孝賢拍過無數經典電影,享譽國際,就連日本名導是枝裕和都說是因為侯孝賢,自己才會拍電影,而他罹患失智症一事早已被媒體報導,當時編劇好友朱天文代為澄清,不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是年紀大記憶力變得不好。剪輯大師廖慶松也提到有聽過這傳聞,但他仍持續計畫與侯孝賢合作,今年2月侯孝賢舊作「悲情城市」4K數位版重映,男主角之一梁朝偉特地飛來台參加首映,可惜侯孝賢也未現身,如今消息再度傳出,全球網友無不希望侯導好好養病。認識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3-10-24 名人.優照護
居家照顧中最需費心費力的對象是誰?照服員的答案竟不是臥床病患
在居家照顧中,最費心費力的對象是哪一種?許多有經驗的看護(照顧服務員)的答案,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中風、癌末等病患,而是越來越常見的失智症者。他們指出,像中風這樣臥床的病患,雖然多數的事情都要旁人代勞或協助,但照顧起來比較單純,而失智雖然很多人都行動自如,甚至生活上也不太需要旁人協助,但應對他們的行為模式卻相當費心,如果不是非常有耐心的人,可能無法堅持下去。照顧失智者跟一般病患有所不同,必須先理解失智不同時期的狀況,並依此來對應,才能減少照顧上的問題與壓力。早期:短期記憶力下降、言語表達有困難、原本熟悉的事物漸漸無法勝任、情緒不穩定、不愛與人互動。中期:長期記憶力受損、重複相同的問題、自理功能變差、認錯親朋好友的名字和長相、不願洗澡、自行外出找不到路回家。另外還會出現妄想、幻覺,懷疑別人要加害他、配偶不忠,錢財被偷等等。晚期:行動能力大幅退化甚至整天臥床、大小便失禁、吞嚥困難、無法正常說話、現實感消失、忘記自己是誰。早期的失智照顧偏重於陪伴互動,如果能找到一些合適的小活動,例如下跳棋、撲克牌減紅點、片數不要太多的拼圖等等,搭配簡單的健康操,不僅可以延緩失智惡化的速度,對情緒穩定也很有幫助。中期時,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於情緒上,例如面對重複的問題、莫名其妙的懷疑、指責,對應上千萬別以糾正或爭論的方式,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並且正向的鼓勵,才比較能緩解這類狀況。另外,在居家設計上也需要有些配合,來強化病患的記憶,減少生活上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日夜顛倒、遊走迷失等。這些狀況往往是拖垮一個家庭的主要因素,唯有家庭與照顧者付出更多心力才能預防。失智後期由於自理能力已經喪失,跟許多臥床的病患更接近,要注意臥床翻身或改變使用的床墊,來避免褥瘡的發生,還有吞嚥困難的情況,需要改變飲食的處理方式,嚴重的則需要採鼻胃管還協助進食。而且因為無法正常表達需求,需要更細心的觀察與照顧,才能讓患者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失智的照顧負擔相當大,雖然有許多家庭採取自家人照顧,但專家建議不要只由一個人承擔,藉助外在的專業力量,或是兩者互相搭配,往往對照顧雙方都有明顯的好處。如果要找尋失智的照護人力,以下三點不妨先參考:一、優良的失智照顧需要具備許多經驗、知識與技巧,因此在找照顧服務員時,最好先確認對方是否有足夠的經驗?最好是有受過專業的失智照顧訓練、能出示相關的受訓證書的照顧服務員。二、照顧失智患者時需要應對個別不同狀況,照顧服務員也需要一些時間來觀察對象的行為,嘗試各重種的方式來協助受照顧者,期間可能會遭遇不少狀況,這些都是需要家屬的理解。在照顧服務員遇到困難時,家屬應給予支持,並提供自己所知的訊息,雙方良好的溝通,才能給予失智者最好的照顧。三、失智照顧的難度高、壓力大,多數人力仲介會請有需要的家庭先明示,讓照顧服務員評估是否可以接案,在服務費用上可能也會有不同。目前有些照顧服務的平台,可以按需求選擇照顧服務員,並且能事先溝通說明,這樣會讓找人的過程會順利許多。(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學習同理病人而成為全人關懷醫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激」。他們真誠地道出開始踏入病房實習,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學到課堂或教科書所學不到的、成為良醫不可或缺的經驗。我忍不住抄錄幾段醫學生真誠的道白:「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我始終相信一個病人能帶給醫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疾病的知識,病人對於生命的態度、發病過程的情緒、認知變化,就我們旁觀者而言,都將帶來不同的衝擊。」→想看本文「身為醫學生的我,從病人身上學習到的永遠不只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因信任願意敞開、分享這段辛苦難受的回憶,使我可以藉著陪伴,學習同理病人的情緒及所經歷的生命試煉,而踏上成長為一位全人關懷醫生的道路。」 「聽其輾轉就醫的故事,我設想他過去數年間歷經複雜的情緒轉折,可能從驚訝、否定或憤怒,到如今能平靜微笑著向我展示消瘦冰冷的雙腿,樂觀釋懷和無奈接受或許只是一體兩面。病因不明對醫生和病人來說都是不樂見、折磨人的事,這次照顧陳伯伯的過程我並未學到哪個病的典型特徵,但留下的印象卻比其他診斷明確的案例更深刻。」真誠地盼望社會大眾能因為感動、瞭解醫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而踴躍參與醫學教育。醫學生生涯的四、五年級是接觸並熟悉臨床情形的開端,許多接觸過的病人都令我印象深刻,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知識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病人的應答反應、情緒的流露、包容我們學生問診的信任感,常常才是在我腦中刻下回憶的契機。我始終相信一個病人能帶給醫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疾病的知識,病人對於生命的態度、發病過程的情緒、認知變化,就我們旁觀者而言都將帶來不同的衝擊。在大堂課程的醫學教育訓練合理、清晰的邏輯思考,從疾病的臨床表徵及檢查判斷可能的診斷、再用影像、病史驗證自己的猜測,接著根據診斷疾病人的身體狀況適當地處置。我好像完成一項任務,成功緩解或治癒「病人」,然而唯有自己親身走入臨床,才能瞭解所接觸的是一位活生生的病人,而非生硬的疾病知識。當看見病人對於疾病的反應、病痛所帶來的折磨,以及他們因著相信而願意讓我們看見生命脆弱的時刻,才能學習同理生命的課題,似乎能與病人一同對抗疾病的魔爪。這樣的體悟來自大三時父親生的一場重病。還記得在剛開學的小組討論課程上我學習到憂鬱症的種種機制、病程以及治療處置,沒過多久,爸爸身為一名大學教授,就因為研究、教學、家庭及學生的長期壓力,而確診重度憂鬱症。我起初以為憂鬱症按著所學的服用抗憂鬱藥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會結束而回歸正常的生活,然而並非如此。父親很長一段時間活在憂鬱、焦慮、與恐慌當中,漸漸地他不能負擔學校的教課、實驗室的研究,我雖然意識到不對勁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鼓勵父親仍到診所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假日陪伴他到自然環境走走。終於有天晚上回家時,我看見父親滿臉愁容,整個人身體和情緒都非常緊繃,也產生幻覺,他不斷告訴我:「有警察在我的房間要抓我,因我做了罪大惡極的事,所以我不敢回房間睡覺。」然而,不管我怎麼問他具體事件,他都無法明確回答;我不斷安慰他,他卻仍恐慌、焦慮地不敢回到臥室休息,而重複在客廳和大樓的電梯徘徊,甚至想搭電梯到頂樓輕生。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關上家門、帶著父親到房間休息,好不容易暫時說服父親沒有警察、安撫他的情緒,我也因著極大的精神壓力累倒在床上。當時我禁不住地嚎啕大哭,感到絕望、恐懼以及深深的無力感。起初相信靠著醫學和藥物,即或不然,也能改善或控制住父親的病情,然而卻一天比一天嚴重,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身為醫學生的我瞭解疾病的知識又如何?當憂鬱症找上我的家人,我依然無能為力!想到母親因為整天照顧父親也有很大的精神壓力而吃安眠藥睡覺、弟弟正面臨大考壓力又加上父親病情的影響,我也感受到家裡瀰漫著一股低氣壓,看不見任何值得喜悅的事情,在我腦袋裡迴盪的只有家庭即將分崩離析的可能,孤立又絕望。之後在半夢半醒之間,我聽到母親說要帶著父親去精神科急診,隔天父親就住進精神科病房。在往後的日子裡,我時常會去探望父親,總是會看到他在家屬探訪時間站在門口眼巴巴地等著家人到來。後來醫師建議進行電痙攣治療,我也陪同他到手術室外,握著他的手一起禱告,化解父親對電療的緊張和害怕。其實在等待治療結果的當下我亦緊張地吃不下早餐,因為醫師說電療的秒數若不夠,則治療不算成功,忐忑的心情一直到遇見另一位病友家屬分享她的經歷及醫師的好消息才逐漸消去。雖然我還未在臨床課程中實際以醫學生的角度接觸精神科病人,然而過去的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和病人互動時,病人以及家屬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絕非在旁的我們能輕易同理及感受的,他們如何轉化疾病帶來的痛苦、未知治療的恐懼或甚至治療無效時的失望、照顧的辛苦勞累都值得我學習,即使現階段我能做的就只是傾聽他們訴說的故事,或是建議他們聯絡個管師、社福人員,雖不能幫上大忙,卻能藉著陪伴和日常關心緩解病人及家屬的憂慮,同時也因著他們願意信任使我有幸參與生命中的一小哩路,甚至願意讓我這名尚未成熟的實習醫學生學習而備受感動。如同第一個月在神經科照顧的中風病人,他在中風之後恢復地十分良好,起初幾天我幫他做神經學檢查時,他也都落落大方,甚至會開個玩笑,但在出院之際卻反而憂心起來,倒也不是病況的惡化,而是擔心自己出院之後家人因著上班沒辦法照顧自己,也擔心中風再發時的危險。我雖無法做任何決定,不過還是聽他訴說完這樣的擔憂,並向他解釋老師及學長的醫療規劃,讓他能放心些,病人才藉著醫療團隊的溝通和陪伴,慢慢安心出院並定期回診和評估放血管支架的可能性。身為醫學生的我,從病人身上學習到的永遠不只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因信任願意敞開、分享這段辛苦難受的回憶,使我可以藉著陪伴,學習同理病人的情緒及所經歷的生命試煉,而踏上成長為一位全人關懷醫生的道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7 醫療.腦部.神經
男遊埃及初訪景點卻一直覺得似曾相識!竟是「這種病」所致
明明沒見過的場景卻感到似曾相似,恐怕是「腦損傷」的徵兆。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黃啟訓表示,有一名54歲個案,在出國旅遊時看到初訪的景點時不斷出現「似曾相識」的感受,過幾天又出現肢體抽搐等癲癇症狀,經檢查診斷後發現原來是「腦纖維化」病變所致。明明是新事物卻有「既視感」新冠疫情過後國人開始頻繁出國旅遊,到國外觀覽新的景象,體驗不同文化,但明明是新事物卻頻繁出現「既視感(deja vu)」。黃啟訓表示,臨床曾遇到一名54歲男性個案,最近出國埃及旅遊時,有幾次到達初次到訪的地點時卻出現一種對當地景物似曾相識的感覺,更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前世來過」。沒想到過幾天,出現「突然失神」等短暫的意識障礙,後續更出現一側肢體抽搐現象,因此前來就醫。10多年前跌倒摔到頭 可能為腦部纖維化病變肇因經安排腦波檢查發現右側大腦有異常放電現象,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右側大腦顳葉有纖維化病變。黃啟訓說,診斷為「大腦顳葉癲癇發作」所致的「似曾相識感認知異常」,或稱為「既視感」。而經詢問病患於10多年前曾經「跌倒摔到頭」,可能為腦部纖維化病變的肇因,所幸經由抗癲癇藥物治療後,已不再出現癲癇抽搐及上述的「既視感」異常現象。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既視感是一種「幻覺記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大腦顳葉內部的海馬迴功能異常所致。大腦海馬迴的功能主要是負責處理人類的短期記憶,類似電腦的記憶體,可將收的訊息暫時儲存以便快速提取。當海馬迴功能異常時,大腦的記憶系統有可能會突然發生錯誤的訊息連結,因而對初次經歷的事件產生「似曾相識」的錯覺。「既視感」若不頻繁則無大礙黃啟訓說,根據過去的一些問卷研究顯示,一般人約六成一生中至少有過一次這樣的經驗,人在極度疲勞、壓力過大,或是突然被過多不熟悉的事物圍繞的情況下,偶而也會產生極短暫的「既視感」現象,可能是當下大腦無法對突然接收到的訊息進行妥善處理,若出現不頻繁、時間不久的話並無大礙。若是「既視感」反覆出現或持續時間很久,甚至合併有意識狀態改變、肢體出現不自主異常動作等現象,很有可能就是癲癇發作所致,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訓說,癲癇成因眾多,頭部外傷、腦中風、腦瘤、腦部感染及遺傳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引發。但癲癇並非不治之症,倘若證實罹患癲癇症民眾也無需恐慌,配合醫師囑咐規律服藥,通常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有機會痊癒。【延伸資訊】.疾病百科/癲癇症.馬偕醫院-認識癲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8 醫療.巴金森病
動作變慢又幻覺…腦退化疾病分不清?失智症VS.巴金森病差異一次懂
「牆上怎麼有黑影在爬?家裡有髒東西!」、「你是不是偷我的錢?你把錢藏在哪裡?」一名年過八十歲的老先生常因看到牆上有黑影、有蛇在爬而大叫,且情緒緊張、躁動。此外,老先生動作還變得有點遲緩、不靈活,家屬無法理解老先生究竟罹患什麼疾病,原以為他撞邪、被鬼附身,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原來這名老先生患有路易氏體失智症。失智症背後病因眾多,也依致病原因分為許多類別,其中,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多數,上述老先生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其中一類,除易產生幻覺、疑心病外,也常合併如僵硬遲緩、不平衡等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向家人說明後,家人終於了解情況,經過治療各症狀也獲得控制與改善。失智症vs.巴金森病 症狀表現差在哪?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當月為失智關懷月。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照護格外受關注,而談到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觀察,許多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他解釋,「簡單來說,巴金森病主要是動作出現問題,失智症則是大腦功能有異常。」徐榮隆分享,一般而言:📍巴金森病病人:初期頭腦、思考都很清楚,主要症狀表現以動作障礙為主,有遲緩,僵硬或手抖問題,部分病人也會出現非動作障礙如失眠、便秘情緒低落等,📍失智症病人:動作沒問題,手也不會抖,但認知、記憶力或思考常有障礙,導致出現像大眾熟知的容易迷路、走丟等現象。失智症vs.巴金森病 治療目標一樣嗎?目前,巴金森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在:1.改善手抖、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2.預防病人跌倒、骨折3.降低失能風險在用藥上則以兩大類藥物為主,分別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多數病人用藥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隨著病程發展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常須依病人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此時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就是巴金森病治療上的關鍵要點。至於治療失智症方面,則是在照護陪伴上需要家屬與照顧者多費心力,醫師會協助開以乙醯膽鹼酶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目標主要在:1.維持病人的生活自主功能2.改善行為、精神上的問題3.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vs.巴金森病 非藥物治療分別是?徐榮隆表示,巴金森病病人透過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肢體平衡。而針對失智症的輔助治療,他也分享,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所成立的失智症病友團體,常會安排各式郊遊行程、手作或音樂治療等課程,讓病人多與人群接觸,在學習手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緩和病人情緒,幫助延緩退化。徐榮隆也說,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失智症病人,復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肌力、平衡感●多曬太陽●多參與社交活動●家人、照護者也可以參加病友團體,運用資源讓身心獲得支持,對提升照護識能、壓力紓解都有幫助。失智症與巴金森病 緩退化都靠早期診斷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退化重要的關鍵,徐榮隆特別分享,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如果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可能患病且抗拒就醫,家屬陪同病人就醫前,可預先透過數位問卷或問診前數位評估表單等方式向醫師表明狀況,醫師事先了解後,問診時在對話上就會格外留意,避免病人、病人家人因病人抗拒就醫而產生衝突,他提醒,家屬可多利用這項服務,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專家特別提醒:雖然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要當心巴金森病病人罹病時間一久,常可能因退化合併失智症,此時治療就必須雙管齊下。對於照護者來說,當病人同時合併失智症、巴金森病,照護往往更辛苦,也更耗費心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25 失智.新手照顧
覺得家裡有鬼、錢被偷…長輩有幻覺怎麼辦?專家教你如何應對
.失智不只記憶變差,包括出現精神症狀.長輩看到過世親人,是「視幻覺」作祟.有些慢性疾病也會引起精神錯亂症狀媽媽午睡過後,還沒完全清醒過來,坐在床邊發呆一陣子,突然很驚恐地說:「你爸爸在床邊跟我說話!」王小姐覺得莫名其妙,父親已經過世好幾年了,媽媽老是覺得家裡有鬼,晚上不敢睡覺,她是不是「卡到」…。安撫取代否定 舒緩失智者焦慮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長輩出現幻覺,看到已逝去的親人、懷疑有人闖進家裡偷錢、疑心另一半外遇出軌等,不要以為是人老了出現「老番顛」。性格驟變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應送醫詳細評估,遵醫囑適當藥物治療,或是調整飲食和日常作息。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其症狀多元,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還影響各項認知功能,特殊的精神行為改變,尤其讓照顧者心力交瘁。長輩出現精神行為時該怎麼辦?陳亮宇建議,照顧者可試著先找出焦慮原因,即時提供安全感,用同理的感受回答失智者的被害妄想情境,不要否定、辯解、說服,否則只會激起反感與憤怒。例如:覺得錢被偷,可以安撫:「我們家很安全,不用擔心小偷會進來,就算錢不見了,我們還有其他財物規畫,會一直照顧你。」用感性的語氣讓失智者得到安全感,而非一味責罵胡思亂想。隨著病程變化,大腦認知功能漸漸衰退,照顧也會愈來愈困難,需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包括照護技巧以及自我心理調適。照顧常見困難 解答6大類疑難雜症元氣網推出全新「照護百科」單元,統整民眾常遇到的6大類困難:飲食和營養、穿著和衛生、居家和行動、認知和脫序、用藥和照護、非藥物治療,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彙整「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真實案例,解答各種疑難雜症。當家人有失智徵兆,首要帶長者就醫診斷評估,並積極認識疾病,善用各項社會資源,有助於減輕壓力。「照護百科」針對照顧者可能遇到的問題,說明失智症輕、中、重度時期的不同症狀及照顧方法,例如:該如何處理忘記自己的家在哪裡、大熱天穿羽絨衣、不斷重複問話、忘記已經吃過飯及最常見的拒絕洗澡等問題,皆有詳細QA問答供參考。》看更多照護百科Q:失智症患者情緒不穩定,大吵大鬧時要如何安撫?A:遇到這樣的情形時,記得轉換情境,不管是換個地點出去散步、換個話題聊天討論,或者插入點心水果或遊戲等有趣好吃的動作,都有助於緩解當時緊張的氣氛,後續再抽絲剝繭處理背後的難題。
-
2023-09-24 醫聲.高齡社會
圖/失智走失率增 3不6要防失智走失 義消空拍增協尋率 民眾/失智友善2
對社區而言,失智症患者被視為「鄰避人物」,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也不曉得該怎麼辨別,這也影響失智症患者在社區內的活躍程度減。全台失智症患者突破30萬人,警政署統計,失智走失比率逐年增加,社區力量不足,警方協尋力道有限,有經驗的家屬大多靠民間團體自救,但不少家屬可能經歷過一次失智家人走失,就考慮將患者送進機構,不再待在社區。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9年到111年失智走失的比率逐年升高,從6.16%一路上升至7.32%。失智症家屬第一時間面對家人失蹤,皆報警協尋,不過警方人力資源有限,且失智症患者外出時未攜帶任何可識別物品,協尋難度極高。家住木柵的鄭小姐說,社區內多次發生失智老人失蹤,靠里長挨家挨戶協尋,里長還因此成立「協尋LINE群組」,也因為里長熱心助人,才順利連任。不過,社區的力量僅限於某些熱心人士,除非家中也有失智患者,能夠了解失智家屬的辛苦,否則經常因為對失智不夠了解,也很難辨識失智症狀與患者,甚至幫不上忙。長期幫忙協尋失智走失老人的義消許祖寧說,協尋失智症患者需求「非常龐大」,他每年至少會接到150到200件的協尋需求,不少家屬表明,警方協尋速度慢,自行調閱商家監視器,或詢問社區,幫助都有限,擔心家人可能已經出車禍或跌倒在某處,心急如焚。難用常理判斷失智走失者路徑 使用空拍機增協尋機率許祖寧說,找到失智症患者比找到登山遇難者、浮屍,難度不遑多讓。失智症患者的行徑路線難用常理判斷,有些體力好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爬進防火巷,或是躺在雜物堆中,常有人會講「他們被魔神仔抓走」,其實是失智症患者受幻聽幻覺影響,帶著他們往外走。為了幫忙爭取尋獲失智患者的時間,許祖寧開始嘗試使用空拍機協尋,居高臨下的視野果然增加協尋機率,以前可能花五、六天才有機會找到人,現在可能可以縮短到三天,甚至一天內找到人。不過,如果走失時間過久,患者的狀況可不樂觀,甚至已發生悲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說,通常會走失的失智症患者,多數已經到中度,如果能早在失智輕度期間就做好準備,能大幅降低失智走失的機率,只是現在年輕人對失智症認識有限,加上老老照顧愈來愈普遍,甚至可能夫妻兩人都已經失智症,家人卻完全不知情,甚至直到「走失事件」發生的當下,才發現家人失智時鎮。陳俊佑表示,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應強化民眾對失智症認識,才有機會在失智症進展到可能會走失前,先做好預防措施,包含指紋建立、配戴失智手環等。不少家屬對於失智症,仍認為是「正常老化」,不願帶家人去就醫,若失智症能即時被診斷,醫療端也能倡議失智走失的相關措施,減少失智走失的機率。(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18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黃昏症候群,「做1件事」有助精神穩定!規律作息降發作頻率
● 失智者傍晚易躁動不安,甚至產生幻覺● 「黃昏症候群」也可能發生在白天● 家中保持充足光線、白天要適度活動白天精神奕奕的王奶奶,午睡過後醒來,整個人表情變得渙散,口中喃喃自語,問話時突然激動大聲叫罵,家屬嚇了一跳。奶奶接著躁動不安,一直在家中遊走踱步,甚至說要出門去找老伴,但爺爺已經過世幾年了。光照有助內分泌調節長輩一到傍晚就焦躁不安,出現跟平常反差極大的失控行為,要留意可能是「黃昏症候群」。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失智者或意識混亂的長者因為活動了一整天,午後3、4點開始注意力下降,大腦也已經疲累,無法正常運作。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好發在傍晚,但也會出現在睡前、早上剛起床時,意識正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發生原因未明,但跟睡眠、光線有關,林儒宜表示,若長輩的晝夜節律被打亂,白天就無法分泌足夠的血清素、夜間分泌褪黑激素,會影響精神穩定。失智者的作息,常出現白天嗜睡、晚上失眠的日夜顛倒狀況,令照顧者非常頭痛,林儒宜建議,可利用光照治療提升睡眠品質。日照有助於協調內分泌與自律神經,其原理是調節生理時鐘,若無法固定出門曬太陽,健康光照燈是不錯的選擇。規律作息延緩大腦退化失智者的精神行為也最讓家屬精疲力竭,初、中、晚期各有不同行為症狀,在進入中期之後,黃昏症候群的情況逐漸嚴重。林儒宜表示,應在失智症初期就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運動、沐浴、就寢,並安排認知課程、運動適能等治療性活動,延緩大腦退化速度。規律作息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功能,也有助於睡眠,睡得好自然減少身體慢性發炎。林儒宜強調,想要降低黃昏症候群的發作頻率,首重規律及穩定的作息,避免活動量忽大忽小;再來是在黃金時間安穩入睡,不要超過11點、午睡勿超過1.5小時。另外,要注意居家環境改造,裝上窗簾避免長輩看到黑暗、黑夜,引起恐慌及妄想。認知功能比較不好的長輩,下午4點後,盡量少安排複雜性較高的事物,例如洗澡,可能抗拒脫衣、沖洗、清潔、擦乾、穿衣等其中一個環節,情緒突然轉變生氣。
-
2023-09-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醫院病房裡充滿笑聲!看看舞蹈動作治療師在做什麼?
【編者按】:繼上個月一所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的安寧團隊介紹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工作,本週由該團隊的兒童友善醫療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與舞蹈動作治療師各自寫出他們為病童以及家屬所做的治療,並分享他們由這種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音樂治療師的分享→藝術治療師的分享這幾篇文章最珍貴的地方是讓我們領會到醫療的目的並不是只有診斷、用藥或開刀達到治癒,而是安寧團隊有一群非醫療人員可以利用音樂、藝術與舞蹈使這些無法治癒的病童與心力交瘁的家屬得到紓解而展現笑容。在兒童醫院裡因為醫療處置,用藥換藥,疾病疼痛,藥物副作用等種種原因,醫院裡面總是充滿著哭泣聲、安慰聲、鼓勵聲、怒罵聲、恐嚇聲,我常常在想可否增加些不一樣的聲音。笑聲就像磁鐵般總是會有吸引力!當病房有了笑聲就吸引出快樂的氛圍,當病房有了笑聲就會吸引出許多好奇者想一探究竟,當病房有了笑聲許多關係都會改變,當病房有了笑聲可以看見不一樣的彼此。我的孩子生病了沒體力怎麼跳舞?這是家長常會提出的疑問,但身體的律動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本能,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生,我們舞動的舞台包括:病床上、床沿邊、病床前、走廊、廁所等,舞蹈動作治療師先運用舞蹈動作元素慢慢讓病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再用創造性舞蹈的牽引,讓病童在沒有框架中自由發揮,往往音樂一放輔助道具一拿,各個就如同無病痛般開心跳舞,快樂的氣氛總是會充滿整個病房,此時其它間病房的病童就會隨笑聲牽引而來,有時我們會邀請大家是否願意一起共舞(當然一定是在疫情後才可如此),轉眼間病房變成一個開心的舞池,有許多人一起共舞。「加油!勇敢一點不要怕」 「不要再哭了!」 「你不開心,我在這邊照顧你就開心嗎?」 「我可以哭嗎?」 「我為什麼一定要勇敢?」 「我會被放棄嗎?」在醫院久了許多的關係都會改變,有的對立、有的緊張、有的過度依附或依賴。當舞蹈動作治療師與孩子互動,引導孩子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肢體律動,舞動中常常加入共同創作出的舞步與動作,舞動中慢慢產生成就感與我能夠的想法,肢體自然會隨著音樂舞動,產生自在快樂的氣氛,也開始感染了其他的人。主要照顧者看見了病童舞動時的笑容與自在的肢體,心中的壓力放鬆許多,有時會靜靜地欣賞著,有時還會跟病童一起共舞,他們看見了彼此此時此刻的笑容,明明剛剛還在因吃藥而互相生氣中。有時孩子舞動時,醫生、護理長或護理人員剛好進來,也都會先欣賞一番他們的舞姿,而不是急著醫療處理,真的很令人感動。他們看見了病童不一樣的一面,有時醫生、護理長和護理人員還會跟著舞動一下,此時病童都會跳得更賣力更起勁,好像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上做一樣的事,因為看見了不一樣的彼此,共同創造了短暫共舞的片刻。舞蹈動作治療師在醫院陪伴孩子一定都在跳舞嗎?其實也不一定,我們常常也都只是陪伴孩子感受當下的身體,給予回應。當孩子麻藥還沒完全退時,大家的反應都不太一樣,有的會像喝醉酒想要吐,治療師就會輕撫病童的背部,慢慢的調整呼吸,吸與吐之間也有肢體的律動,有的孩子躺在病床上看著天花板說看見蝴蝶(產生幻覺),於是我們用手一起跳蝴蝶之舞。當孩子打針或消毒換藥時,治療師陪在一旁,輕拍病童的身體,與病童在一起,有時還會像實況轉播員一樣,現場轉述醫療行為進行到哪裡,因為有的孩子不敢看又想了解。舞蹈動作治療師在醫院總是在想著,如何讓病童改變焦慮不安擔心的心情,即便只是短短片刻的快樂也是極為珍貴。在小小的空間(病床)創造大大的舞台,是舞蹈動作治療師的夢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1 活動.精彩回顧
課程回顧/趣味活動防失智 活化大腦不無聊
當家中的長輩成為失智症者,身為照顧者的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增加與長輩的互動呢?假如哪天失智長輩的狀況惡化,我們又該怎麼協助長輩進行財產管理,避免哪天長輩在認知錯亂的情況下挪用財產呢?聯合報與WaCare舉辦失智照護系列課程,邀請職能治療師與芳療師線上開講,讓照護家屬能輕鬆用遊戲、精油芳療跟長輩互動,照護不再冷冰冰;還有現任律師來講解近幾年相當熱門的「安養信託」是什麼,讓長輩能夠事先安排好財產規劃!👉給照顧者家屬更多支持,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https://muk57.app.goo.gl/6hD5● 時間:2023/10/04 (三)● 講師:洪岳裕 物理治療師● 課題:【長輩走路無力,選對輔具不跌倒】年齡漸長後,常常覺得沒走幾步路就覺得軟腳了嗎?如果一個不注意跌倒,更可能會導致行動不便的後遺症。當肌肉、骨骼隨著年齡變高而退化,使用輔具幫助行走是較安全的。但該如何選擇適合的輔具,挑選輔具時又該注意哪些細節呢?就讓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來告訴你你可以學到//💡了解 長輩為何需要使用輔具💡認識 不同老化程度的 挑選原則(手杖、助行器 、輪椅、爬梯機)💡說明 行動輔具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分享 社會輔具平台資源 ● 時間:2023/10/05 (四)● 講師:鍾孟修 職能治療師● 課題:【帶著長輩一起玩,這些破冰技巧必學】明明花了很多時間為長輩設計了健腦活動,結果長輩卻以一句「沒興趣」或是我不會而拒絕。這種情形真的會讓人相當受挫與委屈,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說服長輩一起玩遊戲呢?讓超人氣講師【鍾孟修 職能治療師】告訴你該怎麼辦!在本堂課程中,職能治療師將會透過自身經驗,分享邀請長輩一起玩遊戲的破冰技巧,拉近你與長輩間的距離!你可以學到//💡桌遊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 三核心元素( 動手、動口、動腦)💡如何挑選適合長輩的桌遊(一般長輩、疑似失智、輕度失智、中度失智)💡居家桌遊教案分享-邀請長輩玩桌遊之破冰技巧● 時間:2023/10/11 (三)● 講師:施昱廷 職能治療師● 課題:【健腦手指漫波,動動手指防失智】老年失智不僅會對自身與周遭的人帶來負擔與生活影響,不過多數失智症在顯現前,並不容易被發現,我們能採取的就是一些運動來預防失智症。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認為,透過手指運動刺激腦部,能夠有效預防失智症。手指的動作相當精細且重要,因此每次活動手部都能使用到大腦的許多區域,不僅具有預防失智,同時也有穩定血壓、提升記憶的效果。在本堂課程中 施昱廷 職能治療師將帶來一套手指曼波操,讓大家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活化腦細胞,改善大腦健康。想要增加手指靈活度的同學記得準時上線一起動動手指!你可以學到//💡認識 動動手指如何改善大腦健康💡介紹 手指漫波-手指操活化腦細胞💡實際演練 -手指操教學● 時間:2023/10/12 (四)● 講師:徐佳靖 營養師● 課題:【補腦保健品怎麼挑,讓營養師來告訴你】最近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想要補充營養品來改善大腦退化問題?但市面上保健補給品百百款,我應該怎麼找到有效的保健食品呢?常聽到人說,吃B群能夠補腦、延緩記憶力退化,這是真的嗎?補腦保健食品該怎麼選,就讓專業的來告訴你!在本堂課中 徐佳靖 營養師將會以日常保健的角度出發,告訴大家可以透過那些食物補充天然的維生素B群,還有在挑選保健食品時該掌握哪些原則才能有效補腦。課程內容精彩實用,對保健營養食品有興趣的你千萬別錯過了!你可以學到//💡認識 維生素B群 對大腦的影響💡攝取 天然維生素B群的飲食策略 -日常保健-銀髮族、素食者(容易缺乏B12) -同場加映 : 啤酒酵母、營養酵母💡維生素B群 保健食品挑選原則● 時間:2023/10/18 (三)● 講師:林舜穀 中醫師● 課題:【失智長輩看到鬼,中醫師教你解方】當失智長輩對著空氣講話,或是告訴你有不存在的人跑過時,你是不是也曾感到驚嚇!以為長輩看到「好兄弟」。其實這是屬於失智症的典型症狀,失智症患者常會有幻聽、幻覺的出現,而這些症狀其實是能夠被改善的!林舜穀 中醫師 將在本堂課告訴你,如何透過中醫的食療、茶飲及穴位按摩等方式鎮定長輩的身心,改善失智長輩幻聽幻覺的症狀。你可以學到//💡從中醫角度看失智長輩的幻聽幻覺💡經絡穴位按摩-改善幻聽幻覺,鎮定心神💡分享中醫 定心安魂茶飲● 時間:2023/10/19 (四)● 講師:謝宇姍 芳療師● 課題:【用香味提升記憶,活化大腦防失智】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家中長輩常常丟三落四,或是忘記事情,這都是長輩記憶力衰退的跡象。隨著年齡老化,我們的記憶相關功能會逐漸退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呢?有研究指出,透過吸聞精油刺激嗅覺,能有效的活化大腦,提升認知功能。WaCare邀請 謝宇姍 芳療師前來分享,如何調配使用能夠提神醒腦的精油配方,也會在課程中教大家如何製作屬於自己的醒腦精油小物,讓你不再腦袋卡卡金魚腦!你可以學到//💡認識 精油如何活化大腦,提升記憶力(認知功能)💡介紹 提神醒腦精油配方及用法💡DIY 醒腦精油小物 教學● 時間:2023/10/25 (三)● 講師:潘彥州 個管師● 課題:【長照資源這樣用,減輕失智照護壓力】照顧失智長輩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不過長期下來連我自己都快被照顧壓力壓垮了!雖然政府也有提供讓照顧者稍作休息的「喘息服務」可以使用,但喘息與長照交通車的時數總是不夠用,甚至有時候需要單獨外出辦事情,也要擔心長者獨自在家會不會有危險,身為照顧者的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你的心聲WaCare聽到了,WaCare邀請經驗豐富的個管師前來分享,除了喘息服務外,失智照護家庭還有哪些長照服務可以申請及搭配使用,課程內容扎實時用,千萬不要錯過了!你可以學到//💡認識 失智據點、失智共照中心、失智日照中心、失智家屋💡說明 失智長照資源的 申請條件 和 服務內容💡分享失智長照資源如何相互搭配使用💡各失智階段使用長照資源的案例分享(CDR : 0.5-2分)● 時間:2023/10/26 (四)● 講師:吳挺絹 律師● 課題:【高齡生活靠自己,一招規劃你的財產】你曾擔心以下情境發生嗎?.年紀漸長後判斷力下降,畢生的積蓄與養老基金都被詐騙集團騙走.成為失智患者後,晚輩為了爭奪財產爭吵不休.手邊擁有一些財產,不知道該找誰進行安排與打理「安養信託」是一種財產管理制度的延伸功能,透過委託專業人員的方式,讓自身的財產受到適當的管理與投資。安養信託可以用來支付金額給安養機構,也可不定期支付醫療費用與輔助器材購買,讓長者省去保管及提領的麻煩,也減少過程中被詐騙的機會。WaCare 特別邀請 【吳挺絹 律師】線上開講,課程中將會介紹安養信託的條件費用以及實際案例分享,想要為家人、為自己申辦安養信託的人記得準時鎖定本課程!你可以學到//💡認識安養信託-結合全方位的生活照顧需求💡安養信託的條件及費用-門檻低,非有錢人專利💡安養信託實例分享點擊免費報名👉失智照護線上課程
-
2023-09-03 失智.長期照護
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 失智母親與罹癌女兒跨越疾病的一場旅程
2018年7月,人類學家劉紹華和她的母親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症」,其母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而劉紹華得了癌症。兩人同時生病,對於家人打擊重大,家中混亂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各種沒想過的生命經驗陸續發生。不論生病或康復,變壞或變好,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生病或老化的身體,很多的身心感受一言難盡,因為病人可能正困惑於不明的處境,也可能難以啟齒內在的憂心。當病人正在跨越身心的邊界,能靠什麼擺渡以順利超越現況、朝向安頓之境?我想,除了良好的治療,以及病人自己的身心探索與活在當下的修行功夫外,親友的同理心、照護和言行反應,也是下墜之人能否被接住、順利擺度過關的重要因素。我和母親同時經歷身心下墜的慌張。當我陷入化療副作用和孤立無聊導致的身心變化時,母親也正陷入腦部退化的風暴之中。半年的治療期間,醫囑盡量迴避親友探視,以預防感染。母親雖常跟我通電話,但只能等待我的白血球數回升且哥有空時再帶她來看我。雖然我們對各自病程的認識和投降的時間點不同,卻同樣經歷過身心下墜的慌張。我接受治療約三個月後,母親從擔心和掛念我,變成只有掛念,到主要剩下「為何我都不回家」的疑問。她逐漸忘記我生病了。當我偶然發現母親遺忘此事時,我感到難得的欣慰,從此在她面前絕口不提。我以為,遺忘不好的事就等於放下。但是,仍有清晰邏輯認知的母親,不見得這麼想。遺忘並不等於放下,而是想不起來的懊惱。有回聊天,母親提到一些她記不清楚的不愉快往事,我說:「這些事忘記了,不就輕鬆了嗎?就不用再想了啊。」 母親偏頭瞅我:「怎麼會輕鬆?」 我又問:「那是什麼感覺呢?」 母親低下頭,似乎認真用力地在思索:「覺得很……懊惱,想不起來很懊惱。」母親用加強語氣說了「懊惱」兩次。我有點訝異,這是非口語的正式用詞,母親的表達能力仍非常精準。母親和我的對話讓我明白,沒有完全遺忘的記憶,仍是記憶。記憶破碎的狀況勾引出自我認同的焦慮與懊惱,哪怕是不愉快的記憶,都不想失去。母親想要拾回的,不一定是記憶本身,更是記憶的能力。母親經常清晰具體地描述自己的腦霧狀態,她能認知並表達細微的變化。外人看來是幻覺,卻是病人的真實感受。有一天,我牽著母親的手散步,她突然問我:「妳有沒有覺得我走路搖搖晃晃?」其實,母親走路並沒有搖晃,但那是她身體內在的真實感受。我在治療後期,偶爾也有那種身體內在非常脆弱,像是隨時想坐下的感覺,但是外人完全看不出來,甚至可能以為是病人的幻想。那不是錯覺,是真實的感受,病人正在辨識體內的訊息,並努力穩住自己。母親所經歷的病識感,是種覺察自己正在往下墜的失控感受,儘管速度不一定很快,方向卻很明確。我感同身受。治療期間,我的病識感也很明顯。在一般的社會認知裡,化療就像是把「毒藥」打進身體裡,癌細胞殺死了,無數的好細胞也陣亡犧牲,化療就是一種必要之惡。我的病識感,主要源自於化療的副作用,而非已受藥物控制的疾病本身帶來的傷害,所以,我相信自己度過化療的難關後將得以康復。然而,儘管有此信心,我都免不了陷入低潮。而快速老化愈趨逼近、失智愈趨明顯的母親如何能有信心?如何能安置自己的不安?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失智症狀一再浮現的母親和癌症治療中變得脆弱的我,都處在邊界上。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用上這套我熟稔有餘的觀點,來理解母親和我的這段生命交會時刻。我的人類學研究讓我慣於「永遠處在邊界上」,向來以為那是一個來回進出隱微邊界的不穩定狀態,因為堅守模糊地帶,才能在其中探尋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脈絡。這種狀態最適於思考,尤其是關於自身認同與位置的思考。只是,以前的我未曾想過,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和昇華有利,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因為,多數時候必須跨越模糊邊界,才有可能朝向穩定,或邁向新生。位於邊界上的處境若欲是福而不是禍,端賴對於前景能否有所期盼。治療是我的擺渡人,得以協助我跨越有限可期的邊界之苦,只要前景在望,處在邊界上仍有新生的期待。但是,母親的擺渡人何在?母親正在經歷的生命過渡,是否還能有機會走向某種重生,而不僅只是一路失控漂流到生命的終點?
-
2023-08-29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媽媽曾出現幻覺拿刀亂砍 女兒靠「這方法」逐漸好轉
聽到腎臟病,可能會想到控制不好會洗腎,聽到糖尿病,可能會想到飲食要特別注意,但當聽到巴金森病,你會想到什麼呢?相較於其他慢性疾病,民眾對於巴金森病識能較差,再加上初期症狀難以察覺,造成許多病人在不同門診徘徊,而錯過早期治療時機,因此慢病好日子於臉書病友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原地]中,邀請病友及照顧者分享自身故事,除了增加大眾對於巴金森病的認識,並以過來人帶未來人的精神,鼓勵彼此吸收經驗,以免陷入盲點越走越辛苦。照顧患有巴金森病媽媽22年的凌小唯(化名)分享,她自高中起,每季都帶著媽媽花費8小時,往返桃園、三峽長達15年,並利用時間在車程中補眠。背後支撐他們的是一段互相信任的醫病關係,即使媽媽因為藥物副作用產生的幻覺症狀一度惡化,會報警、持刀亂砍,但在不停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下終究獲得改善;凌小唯也從中悟出,不要總是否定病人的幻覺,反而對病人與家屬較好。22年前凌小唯升高中之際,從建築女工提早退休、55歲的媽媽反應經常手抖,但當時網路不發達,只能憑過往經驗掛骨科求診,而醫師初步研判是巴金森病,建議至神經內科近一步檢查,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醫師認為吃藥無效就不需吃藥的態度,讓兩人感受不好,於是再轉往友人介紹的恩主公醫院。讓母女倆不畏長時間舟車勞頓回診的原因,是為媽媽看診的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長秀,凌小唯回憶第一次門診聽到劉醫師說:「因為巴金森病無法治癒,病程會超過10年以上需要長期抗戰,用藥上以能維持基本生活為目標。」這句話讓凌小唯放寬心,能靜下心來觀察媽媽日常生活是否有困難,若不能維持生活自理就得調整藥物。面對幻覺不放棄 積極回診找尋解方凌小唯分享,8年前媽媽因為藥物副作用開始出現幻覺,自稱看到鬼,經常拿刀砍空氣和報警,導致長照人員不敢來。而一般巴金森病患回診是三個月一次,為了調整藥物,改為每週回診一次,維持近一年後,媽媽的狀況才逐漸穩定,而近期因為媽媽年紀漸長,面對來回近8小時車程過於疲勞,而改至住家附近診所追蹤病情。照顧者經驗分享:出現幻覺別否定除了與醫師密切合作,凌小唯也不藏私分享,「巴金森病人出現幻覺時,如果沒有嚴重到造成傷害,就盡量配合,不要否定病人。」她說,如果媽媽大半夜煮飯,她會轉移注意力,說服媽媽改吃麵包或喝飲料,減少開火的危險,或是媽媽看到鬼在挖牆,就附和媽媽一起觀察。累積22年照顧經驗的凌小唯鼓勵巴金森病人,除了遵從醫囑、保持正向態度外,也要找喜歡的事做,並多多運動,像是現在媽媽早上會去托老中心,與其他人一起上課,情緒因此變得穩定,回家後也願意主動拿助行器練習走動,或自告奮勇打掃當作運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維持病情。【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8-28 焦點.元氣新聞
喝符水抗疫 一家三口「抓狂」險成滅門慘案!大花曼陀羅有劇毒,半小時內就會出現這些中毒症狀
高雄一對夫妻疫情期間向旗津區某間廟求取「抗疫符水」,返家與兒子飲用後,三人出現語無倫次、精神錯亂等症狀,送醫被發現都中毒,檢驗符水竟是用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高雄市衛生局已展開追查,若確定廟公調劑給藥,可依醫師法送辦。吃了大花曼陀羅「抗疫符水」 一家三口中毒「抓狂」高醫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林金生說,大花曼陀羅花全株有毒,文獻記載吃六朵花會產生幻覺,吃超過九朵花除了幻覺,還可能四肢癱瘓,甚至昏迷、呼吸麻痺死亡;其他中毒症狀還有皮膚潮紅、心跳快、步態不穩、尿液滯留等。林金生說,這一家三口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喝了某間廟「抗疫符水」,五十五歲媽媽先發病,胡言亂語,又笑又哭,被送醫時在急診室裡抓狂,被醫護人員制伏綁住、施打鎮靜劑;當時她瞳孔放大、皮膚發熱,出現中毒症狀。不久,婦人丈夫、兒子也因神智不清、頭暈,被家人連同符水一起送抵高醫,三人經採檢,尿液與符水都含有東莨菪鹼、阿托品等毒性成分,經檢驗符水是採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經支持性療法,體內毒素漸進代謝,陸續康復出院。大花曼陀羅吃過量 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林金生表示,早期坊間曾使用大花曼陀羅治療咳嗽及氣喘,但因無法控制劑量,很容易服用過量中毒,一般服用後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要盡速就醫。林金生公布此病例後,引起高雄市衛生局重視,衛生局說,依醫師法取得醫師資格才可執行醫療業務,廟公若涉及問診或調劑給藥,依違反醫師法可處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得併科卅萬元至一五○萬元罰金。也提醒民眾勿濫服偏方。【延伸資訊】.有毒植物 像百合花的大花曼陀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3 醫療.感染科
「食腦變形蟲」檢驗出爐,地下室積水惹禍!阿米巴原蟲有剋星,戲水注意5件事降風險
【2023/08/22編註】疾管署8/22公布親水館環境檢驗結果,55件水體檢驗皆陰性以及1件地下室積水陽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該處積水非親水設施用水,感染源仍無法確認 ,但評估民眾無暴露風險。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補充,池水全數都是陰性,業者有定期換水當時個案使用的水也排空了,但是再次換水的水質是陰性,目前評估對所有人工水域只要在水中自由有效餘氯持續保持在1至3 mg/L,就可不用擔心原蟲感染。》看詳細新聞時隔12年,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再現時隔十二年,我國再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個案發病前曾兩度至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為感染源頭,不過仍待確認。專家呼籲,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但機率遠低於1%以下,不用恐慌。重點是,若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防食腦變形蟲,戲水注意5件事1.室內戲水選擇有氯氣消毒的泳池。2.泡溫泉的溫度偏低要小心。不要去野溪溫泉。3.戶外戲水,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盡量別去。4.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5.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北部個案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在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初步疫調顯示,該名北部女性個案於7月21日至7月24日兩度前往某室內親水設施戲水,但疾管署仍在釐清感染源。起初醫院通報為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為國內第二起確診病例,第一例發生在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而死亡。【延伸閱讀】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室內親水設施感染?業者不解:每天都有投氯新北衛生局接獲通知後,已請業者預防性停業並進行環境清消。根據《聯合報》記者致電業者,業者表示,設施每天都有投氯,氯含量約在1.5ppm左右,且其他教練、學員每天都來「天天泡水」,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對個案發生此事感到不解。專家看法疾管署:阿米巴原蟲好發夏季 監測各國有零星感染案例曾淑慧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引發腦膜腦炎,約有七天潛伏期,如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監測資料顯示,一九六五年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五年來,僅在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出現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十例,美國每年約五例,集中於七、八月;去年泰國、今年印度有零星感染案例。李秉穎:感染「嗜腦寄生蟲」死亡率高達99%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李秉穎以「嗜腦寄生蟲」來形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自鼻腔進入人體,感染腦部組織,引發腦膜腦炎,致死率遠高於腸病毒、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李秉穎指戲水水域可能會有內格里阿米巴這種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若是從鼻子吸入引起腦膜腦炎,目前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死亡率相當高、高達99%。盡量不要去沒有消毒的水域玩,而海水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黃高彬:對付食腦變形蟲,僅特定抗黴菌藥有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本次事件的食腦變形蟲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野生微生物,大多在流速不高或靜止的小池塘、小湖泊,在海水或含「氯」的水中都不容易生存,因此主要為淡水中的自然界微生物。「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的入侵大腦的途徑是『鼻腔』。」黃高彬指出,通常微生物侵入大腦,若從口腔、耳朵進入都不會到達中樞神經,通常從鼻腔進入,透過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最終抵達大腦中樞神經,導致疾病。最初症狀與腦膜炎非常相像,皆為發高燒、嘔吐等,因此相當困難區別診斷,但它的發病時程相當迅速,待到後續診斷出來,多已是末期,死亡率接近100%。黃高彬表示,食腦變形蟲活動力很強,會導致全部腦組織被破壞,破壞力相當強,而人體的腦組織像豆腐一樣,輕易就被破壞了。同時,一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都「無效」,僅特定抗黴菌藥物有些許效果,但臨床使用經驗尚少,難以證實藥效;若被感染者運氣好,感染量微小,才有機會存活,否則通常會因為延誤就醫導致死亡,通常急救也救不回來。溫泉溫度偏低要當心 靜止湖泊、河川也別靠近「泳池一般都是安全的,泡溫泉只要溫度夠高也不必擔心。」黃高彬說,若溫泉的溫度偏低就要小心,尤其野溪溫泉等;若為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也都可能有微生物的危險。一般游泳池都會投氯殺菌,氯濃度過高雖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黃高彬說,食腦變形蟲的相關案例在全世界都相當罕見,民眾不必太過緊張。此次被懷疑是感染來源的室內游泳池,是否為業者引用到自然界的水源、水源被汙染都有可能,或是水中氯濃度過低未達標準,也可能導致微生物存活。莊定武: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 嗆水後出現3症狀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表示,近10年,全球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明顯增加,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南亞,近年陸續都有案例,學界分析與氣候暖化有關。食腦變形蟲並不是因為暖化而大量繁殖,牠們普遍生存於自然界,但暖化更適合牠們生存。新北30多歲女性個案主要是在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感染。莊定武表示,國際上大多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大多是在湖泊、野溪等,但美國也曾發生過有民眾在室內游泳池感染的案例,主因是泳池的管線老舊引起,因此不管是室內或是室外游泳,都有可能感染,但是得強調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機率非常低,機率遠低於1%以下。莊定武表示,食腦變形蟲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即使碰觸到鼻腔,人體本身還是有免疫系統可以阻擋,進入到腦部,還有一層系統,要感染「沒這麼簡單」。通常會感染的民眾通常是免疫系統不佳、脆弱族群等患者,如果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認識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後死亡率達99%。患者為何感染?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國內有多少病例?以下整理疾管署QA為您解答:Q: 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哪些地方會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A:內格里阿米巴(Naegleria))為環境中自由營生的單細胞阿米巴原蟲,有40餘種,其中只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會感染人類。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淡水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飲用溫泉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而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阿米巴原蟲怕「氯」,室內泳池多會加氯消毒,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比較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Q:人如何受到感染?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例如進行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的活動時,將鼻子或頭部浸入受汙染的水中,男孩的風險可能增加,可能與與喜好玩水活動有關,但原因不明。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並非人傳人傳染病,不用擔心患者感染後造成傳布。Q: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如何診斷與治療?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的水而受到感染。蟲體由鼻腔進入人體後,經由嗅覺神經進入大腦,引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的潛伏期、症狀、診斷方法與治療狀況如何?A: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潛伏期可從1至7天,平均為5天。一開始症狀包含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出現幻覺,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達99%。實驗室診斷可採集腦脊髓液,並以疾管署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是常見的疾病嗎?有多少確定案例?A:1965年於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主要發生於夏季,以7至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也有零星感染案例。國內於2011年有一例確定個案。今(8/9)發布的病例是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資料來源.疾管署.美國疾病管制署CDC
-
2023-08-18 醫聲.Podcast
🎧|麻醉後粉領族噁心嘔吐、老男人譫妄?北榮醫透露精準麻醉3武器緩解副作用
「麻醉術後,粉領族容易噁心嘔吐,老男人容易發生譫妄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指出,每個人對麻醉的反應不同,需仰賴醫師的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量身打造精準麻醉,減少術後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甚至是死亡的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丁乾坤引用研究表示,50歲以下、沒有抽菸、容易暈車的女性對鴉片類、吸入性麻醉藥特別敏感,是術後噁心、嘔吐的好發族群,老男人麻醉後則容易產生譫妄,出現幻覺、專注力不集中,所以醫師會事先與病患溝通,設計個人化的精準麻醉,達到病患所期望的術後成果。他舉例,曾有位30餘歲的罹癌女星不喜歡麻醉術後噁心、嘔吐,因此減少導致這些副作用的鴉片類藥物劑量,改用神經阻斷術、超音波導引神經止痛術等多模式止痛代替,最終對方反應良好;另一名105歲高齡長者的大腦退化嚴重,對麻醉十分敏感,經由精準麻醉控制後,手術一完成立即甦醒,減少躺床復原時間及譫妄症狀發生。精準麻醉3目標?不動、不知、不痛過去醫師憑藉自身經驗,觀察血壓、心跳等,或按照大規模實驗得出的建議施行麻醉,可能忽略病患本身的疾病,影響麻醉品質,出現許多術後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譫妄及認知障礙等;然而,丁乾坤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為病患量身打造的精準麻醉,能讓麻醉的深度、肌肉放鬆及止痛效果都「剛剛好」,就能降低麻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縮短術後復原的時間。丁乾坤說明,精準麻醉的目的依照重要程度有「三不」,分為不動、不知、不痛,若劑量過多或不足,會造成不同後果:1.不動:強調讓病患肌肉鬆弛,醫師透過電刺激觀察肌肉反應,了解肌肉鬆弛程度和病患狀況。👉劑量超過:病患術後需花較長時間恢復自主呼吸,容易延遲拔管時間,若是過度抑制呼吸,將造成大腦缺氧受損,甚至成為植物人或死亡。👉劑量不足:病患在手術中移動,影響手術進行及安全2.不知:強調鎮靜,醫師透過腦電波監測儀監控病患腦波型態,確認病患睡著與否、沒有記憶。👉劑量超過:病患睡很久,甚至醒不過來而死亡,或產生術後譫妄、認知功能降低等症狀,弄混人事時地物或不配合醫囑。👉劑量不足:病患會在術中甦醒,因發現自己身體不能動而有鬼壓床感,導致術後產生創傷後症候群,需要做心理諮商。3.不痛:強調止痛,醫師透過疼痛監控儀,確認止痛效果。👉劑量超過:鴉片類止痛藥物容易引起病患術後噁心、嘔吐、頭痛、頭暈、皮膚搔癢,嚴重時也會抑制呼吸。👉劑量不足:術後傷口劇痛、發炎,影響復原進度。精準麻醉3武器?麻醉醫師、監測儀器、麻醉藥物丁乾坤也表示,精準麻醉的重點在於醫師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3項武器:1.麻醉醫師在做精準麻醉術前訪視時,病患和家屬與醫師好好溝通,充分了解過程與副作用。確認麻醉施行者是否為麻醉醫師或麻醉護理師,「如果自稱是麻醉師,就得提高警覺。」2.麻醉監測儀器傳統生命監測儀器可隨時量測血壓、心跳、體溫、呼吸狀態、血氧濃度等,保證生命狀態。最新的電刺激、腦電波監測儀、疼痛監測儀,著重精確辨識病患狀態,改善麻醉品質。3.麻醉藥物依不動、不知、不痛目標,分為肌肉鬆弛劑、鎮靜藥物、止痛藥物3種。大部分藥物在上世紀就有,因此全球已近20年沒有新的麻醉藥物上市,直到近期才研發出新的鎮靜藥物。過去最常被使用的鎮靜藥物是俗稱牛奶針的丙泊酚,但若不當使用,會像流行天王麥克・傑克森一樣因呼吸抑制送命。新鎮靜藥物屬於超短效苯二氮平(BZD)一類,術中一分鐘內發揮作用,且不造成呼吸抑制,較有安全性,也可在血液中快速水解、代謝掉,不殘留在身體裡,不造成肝、腎負擔,減少譫妄發生機會,有助於醫師進行精準麻醉。不論手術、健檢大小 麻醉仍有風險不可輕忽 不論是動手術,或一般人健檢時所做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或孕婦的無痛分娩,都會牽涉到麻醉。美國麻醉醫學會根據病人狀態,將麻醉風險分為五級,第一級健康民眾的死亡率不超過0.08%,麻醉風險隨全身性疾病嚴重程度而提高,第五級的病患則已瀕危,死亡率可高達51%。丁乾坤提醒,只要有做麻醉,民眾和醫療團隊都須嚴陣以待,除了確保生命,也提升麻醉品質。丁乾坤小檔案學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活體肝臟移植麻醉進修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部定教授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麻醉學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周佩怡音訊剪輯:特約錄音室腳本撰寫:黃琬淑、周佩怡音訊錄製:特約錄音室特別感謝:臺北榮民總醫院、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07-19 失智.失智100問
「餘生行天宮會照顧」…失智翁捐行天宮上億房產爆爭議!3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2023/07/18編註】失智症患者被動或主動失去財產的案例時有所聞。之前政壇女強人李鍾桂失智疑被親信搬空千萬,近日又傳出一名罹患輕微失智的老翁瞞著女兒將9戶上億房產全捐給行天宮,事後父親還對女兒說,自己餘生行天宮會負責照顧。竟究失智患者的捐贈行為是否有法律效力?家人要如何避免失智親屬財產被掏空?【相關新聞】失智翁捐行天宮上億房產爆爭議 律師:要看有無申請監護宣告只要參加過救國團舉辦的活動,一定都知道李鍾桂!當年救國團的文宣,紀念品都會印有她的名字,致力將救國團轉型為社會企業組織。現年高齡84歲的女強人,除了曾任救國團主任、召集人,亦曾在政大、台大教書,以及擔任國民黨副祕書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更創辦真善美基金會,已故丈夫為前司法院長施啟揚,夫婦權傾一時,兩人膝下無子女。2019年,施啟揚逝世後,李鍾桂的健康每況愈下,且罹患失智症,近日爆發親信搬空數千萬老本,包括轉移房產、變賣股票。昔日口才一流的教育家、政壇女強人,晚年遭貼身祕書及夫婿的前隨扈聯手掏空資產,李鍾桂家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已獲准,並提起刑事告訴。這類事件時有所聞,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判斷、思考退化,失去基本金錢概念,容易成為有心人士覬覦的對象。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台灣迎來「超高齡社會風暴」,失智、失能風險成為一大隱憂,患者不只失去記憶,還可能失去財產!如何幫失智家人守住錢?專業律師吳挺絹教你認識三道防火牆,做好財務安全防護。三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第一點:首先發出律師存證信函,讓對方知道失智所簽的契約都是無效的。● 第二點:接著提出「準詐欺罪」,將財產過戶的手續先停下來,避免轉移成功。● 第三點:同時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暫時處分」,防止財產被移轉的危險。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失智症患者除了遭到外人詐騙,也常發生親友藉機將財產轉移的糾紛。罹病初期,並不會影響病人自主行為能力,建議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在醫師、律師與證人見證下,預立醫囑與遺囑,避免日後親人為爭遺產對簿公堂。民眾若擔心年老後會失智,可主動到銀行辦理安養自益信託,分配未來每個月的資產運用。家人發現長輩有失智徵兆,也可以先規劃安養信託,確保財產安全。另外,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可親自到銀行申請辦理,安排日後生活受到照顧。另特別提醒,當發現家人有疑似病徵時,應立即就醫累積病歷或診斷證明,一旦遇到有心人士,才有機會證明是因心智缺陷而遭詐騙。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被貼上「失智症」的標籤,在司法體制中難獲正義,失智診斷證明是財產被不當轉移、詐騙的保障。認識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延伸閱讀】.失智者財務危機 1/3遭家屬剝削!輕、中、重度失智如何保住財產 律師提建議.財務問題/失智者如何保護財產?專家教「這3招」避免被騙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9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
平時務農的65歲陳大哥,長期左手關節疼痛,吞了止痛仍難耐,於是前往醫院看診。原來他是位巴金森病患者,罹病後因慣用的右手出現顫動無力症狀,改以左手上工,結果過度出力引發關節炎。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表示這也是台南當地患者的特色之一,本該是提醒巴友多運動,遇到這種情形反而是要多休息,為此,他會以觸診大腿方式,藉以評估肌肉量,判斷患者該運動還是該靜養。Q: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楊浚銘觀察,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凡事過猶不及,楊浚銘說,碰到前述狀況是要多休息,但如果是肌力不足,則要增加運動訓練,特別是鍛鍊下肢肌肉,身體自然有好的基柱,這是因為巴金森病患隨著病情進展,很容易會跌倒,摔這一跤恐造成骨折而臥床,臥床久了變成失能等惡行循環,所以,他在診間會留意長輩們的手臂、腿部肌肉量,同時也和家人討論運動的指引。 善用數位工具 幫助家屬留心起居與用藥巴金森病患者多為55歲到60幾歲的長者,需要家屬多費心照護,不過若長輩未與晚輩同住,這時科技工具成了不錯的夥伴,他分享,有位民眾替罹病的家人裝設時下常見的視訊攝影機,隨時查看長輩狀況,就曾發生過及時發現跌倒而緊急送醫的事件,另外,用餐後的服藥提醒也能透過無線麥克風來對話,補足了空間的距離。 楊浚銘表示,詳盡紀錄服藥情形是作為醫師調整用藥的參考,「如果有吃沒吃都不知道,醫生想要幫忙也很難…」他也說,沒有定時服藥造成症狀加劇,卻沒有和醫師說明,可能導致醫師以為藥效不夠,加重藥量結果反而造成更大副作用,建議家人們除了提醒案時服藥外,也要觀察患者在吃完藥後半小時到一小時內,身體是否有出現強烈反應。 「生病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楊浚銘經常和患者及家屬溝通,尤其病程的緣故,患者可能會合併失智而忘東忘西又或者低落、幻覺等症狀,家人也不要多做責怪,「其實很多長輩都怕成為孩子負擔,我都會提醒他們,固定服藥控制好病情。」既然巴金森病趕不走,不如當成朋友一起和醫師好好了解認識它,透過規律用藥穩定病況,保留日常自理的能力與良好的生活品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獲美FDA核准!新藥真能延緩退化?有哪些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昨完全批准美國第一款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藥物「侖卡奈單抗」(Leqembi),對於症狀較輕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可在18個月內延緩病情惡化5個月,聯邦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也宣布將負擔此處方藥大部分費用,但此藥對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效果不佳。專家表示,通常新藥於美國核准上市後,台灣最快可於1年半後引進,估計台灣最快後年上市。「Leqembi」適用輕度失智症或早期阿茲海默症根據「世界日報」報導,「Leqembi」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是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沉澱,並減緩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的藥物,在一年半的臨床試驗中延緩衰退27%,一年治療費用約為2萬6500元。「Leqembi」適用輕度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前期(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過該藥曾致腦出血、致死案例,因此被要求加註「黑盒警告」。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此款新藥「Leqembi」主要適用早期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並非所有患者皆適用,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症狀較輕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每2周一次靜脈注射藥物後,可能會在大約18個月內減緩病情惡化5個月,「這樣的療效看起來滿不錯,尤其是非常早期就開始延緩疾病病程,因為我們都不希望等到失智症才治療」。關於「Leqembi」「Leqembi」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沉澱,並減緩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的藥物。現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23/07/06批准通過,台灣最快2025年上市。適用:輕度失智症、早期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治療方式:每2周一次靜脈注射治療費用:一年約2萬6500元成效:大約18個月內減緩病情惡化5個月副作用:腦出血、腦水腫等【延伸閱讀】QA/對哪些人最有效?關於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該知道的事輕度失智愈早開始治療 可延緩退化王培寧表示,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生活能力會逐步退化,若等到確診失智症才治療,這時患者很多事不能做、也不記得,通常治療效果並不佳,若能早期發現,包括記憶力雖有衰退,但仍可透過一些方法喚醒記憶,以及能獨自完成穿衣、洗澡、簡單烹飪料理,或雖無法出遠門但可以在住家附近買生活用品等,早期接受治療、延緩退化,比起退化到生活無法自理,對於家屬和病人來說都能減少照顧負擔及提升生活品質。「Leqembi」有腦出血、腦水腫風險 須定期追蹤 不過王培寧說,「Leqembi」藥物仍有可能產生腦出血、腦水腫等副作用,因此使用後必須定期追蹤,除了抽血指數以外,也要定期做磁振造影(MRI)檢查。目前台灣尚未有「Leqembi」藥物,未來應有機會引進,雖該藥已獲得美國FDA核可,但藥廠仍須在各國一一送審,若未來要在台灣上市於臨床使用,也要經過台灣食藥署審核通過,目前藥廠都在爭取中。「Leqembi」藥物需要每2周施打一次,且採取靜脈注射方式,王培寧表示,相較於其他失智症口服藥來說,這款藥物使用上對患者及家屬來說並不方便,且新藥還沒發展出皮下注射的方式,不建議民眾帶回家靜脈注射,也考量藥物上市不久,通常建議民眾於醫院首次注射後,須在醫院留觀一小時,確認無虞再離開。該藥物僅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意味著必須「早期」接受相關檢查。王培寧說,若要早期診斷自己有無認知功能衰退,都需要經過詳盡檢查,包括腦內類澱粉沉積相關檢查、每3個月做一次磁振造影、每2周接受一次點滴施打等,一方面要看醫院有無足夠量能協助患者安排檢查時程,病人及家屬也要能配合頻繁的檢查,仍有許多關卡需克服。【延伸閱讀】為何阿茲海默新藥被專家否絕 FDA卻仍批准上市?台灣最快2025年上市 醫院門診需提前規畫「Leqembi」新藥出現後,王培寧表示,世界各國醫院都開始為它做準備,因為它並非向一般口服藥可以及時使用,比較類似癌症藥物,需要病患到門診的注射室、化療室接受施打,未來若引進該款藥物,在醫院門診中如何安排民眾施打,也必須提前籌劃。她表示,通常新藥在美國核准後,依照台灣新藥審查進度,約2、3年後有機會於台灣上市,快的話則於1年半後,估計「Leqembi」最快後年可以引進台灣。王培寧觀察,近年民眾對於失智症認知已有大幅提升,許多民眾發現自己「記憶力退化」時,或許還沒有到失智,但會主動來醫院做檢查確認,也會想了解有無方法能延緩退化速度。她提醒,有些民眾自覺記憶力退化,結果檢查後發現不是阿茲海默症,只是因為那陣子壓力大、沒睡好,或三高沒控制好、或藥物使用影響等,不見得每個退化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建議民眾及早就醫檢查,確認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很高興有這樣的新藥上市。」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回應,該藥廠已於6月中向食藥署申請銜接性試驗評估,後續才會申請藥品查驗登記,按規定,一般藥品審查天數為360天,若為國人生命及健康維護有迫切需求,或特定少數族群及特殊嚴重疾病的藥品,可採用加速審查機制,縮短為240天;由於國內尚無阿茲海默症藥物,藥廠可提出加速審查申請,如經審查符合條件且相關資料齊全,將有望在2025年在台核准。認識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血管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混合型失智症: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看詳細疾病百科/失智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不只憂鬱症,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 醫建議做一事讓抗癌效果加乘
華語流行天后COCO李玟憂鬱症輕生離世的消息震憾所有歌迷,而她的音樂人好友昨(5日)也在社群網站提到,不捨李玟遭遇了許多痛苦的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讚她是一位位真正的鬥士。不止憂鬱症,李玟還為罹癌所苦?李玟的音樂人好友Jae Chong在社群網站上透露,李玟幾個月前跟他說她病了,她還說自己遭遇許多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Jae Chong說她是一位真正的鬥士。根據《聯合報》電訪李玟的姊姊李思林,她指出其實乳癌的部分已經好了,「她過去一直都很樂觀,直到這半年狀況才比較不好,尤其是過去的這一星期更嚴重,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罹癌情緒轉變大 適時尋求身心科讓抗癌效果更加乘李玟或許不是單純因為罹癌而加重心理疾病,而是有太多不開心的事情加在一起,讓她身心受創難負荷。不過確實有許多人在得知罹癌後,憤怒、無法接受,進而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曾受訪指出,根據研究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有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若能在關鍵時刻轉診至身心科進一步療癒心理的苦痛,能讓抗癌效果更加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在「情緒與癌症」衛教資料中指出,人們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時,一開始不知所措、憤怒、恐懼和擔憂,接受治療後感到希望,但治療期間可能又因各種現實情況而感到壓力和焦慮,進而悲傷和憂鬱。身心科醫師林泰穎曾受訪表示,求助身心科的癌症病人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居多,通常病人認為罹癌對家庭造成負擔,對家人抱歉,對未來徬徨,倍受煎熬,與家人相處退縮,無法穩定工作,嚴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乳癌早期發現 一二期治癒率八成以上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但現在乳癌治療進步,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國健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女性不要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診斷。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之對象.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之婦女.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參考資料】.獨/憂鬱+乳癌壓垮李玟最後一根稻草?親姊李思林悲痛親曝真相.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罹癌易有情緒問題 醫師:接受身心治療抗癌效果更佳.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