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小兒科
共找到
432
筆 文章
-
-
2023-10-2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洪弘昌每日喝養生蔬食汁均衡飲食!教你自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養生保健
南投縣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的縣市,人口卻不到50萬人,讓南投縣醫療先天不良。衛福部南投醫院是公立醫院,院長洪弘昌是南投子弟,秉持「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的理念,以行動默默守護南投鄉親的健康,歷經9年努力,讓南投醫院從地區醫院轉型為區域醫院。受父親影響 關心偏鄉醫療洪弘昌是國內肝膽腸胃科權威,土生土長的南投人。他的父親洪紹勳在草屯地區行醫,從小耳濡目染,當醫師也成了他一生職志,回到南投服務,更明白南投醫療資源不足的嚴重程度。他與南投醫院的淵源很早,87年任職內科主治醫師,在台北榮總接受專科訓練,先後出任部立朴子、台中醫院副院長,103年升任南投醫院院長迄今,創下南投醫院院長任期最久紀錄。因為父親的影響,洪弘昌相當關心偏鄉、弱勢族群的醫療,尤其南投縣人口高齡化嚴重,許多長輩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但因缺少專科醫師,他經常得輾轉搭車到台中、彰化看診,對長者和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他決心讓南投醫院成為鄉親的「依靠」。找醫院價值 擴充設備科別南投醫院是南投公醫龍頭,但醫療資源不足,「以前南投醫院老舊、醫師又少,遇到複雜的病症就束手無策。」洪弘昌說,他曾提出優越條件想召募專科醫師到南投醫院,但願意到南投這種「鄉下」的醫師少之又少。南投醫院像超過60年的老店,想要重新獲得鄉親的信賴,不可能一蹴可幾。洪弘昌積極為南投醫院找出價值,靠著改革成為縣內唯一24小時提供接生、小兒科急診的醫院;透過與台大、台中榮總、三總、中山醫大、彰基等醫學中心合作,讓更多專科醫師進駐南投醫院;更擴充醫療設備及科別,成立放射腫瘤中心、高壓氧中心、核子醫學科、心導管中心等,讓南投醫院也有醫學中心的設備和人員,鄉親就近便能就醫,重拾對南投醫院信心。首創3+4計畫 育長照人才醫療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洪弘昌鼓勵醫護不只為工作「負責」更應「當責」,將「專業、品質、當責、創新」核心價值銘記在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南投醫院的進步看得見,榮獲多項國家品質標章(SNQ),南投醫院更在三年前升格區域教學醫院,提供南投縣重症及癌症全程醫療的醫療院所。洪弘昌也為醫院的照顧人力不足憂心。107年投醫與五育高中照顧服務科合作提供實習,學生畢業後即可投入醫院照服員。更推出全國首創的「3+4」計畫,安排學生每周二天至中台科大長照系上課,用四年在職進修取得大學學歷,培育在地長照人才,可補足臨床與長照缺口。自煮養生茶 也提供給員工儘管公務繁忙,洪弘昌仍維持固定門診服務病患,常會延誤吃飯時間,但他也不忘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每天都會準備一杯「養生蔬食汁」,裡頭食材包括菇類、蔬菜、大蒜等,以滿足膳食纖維、類黃酮、菇類多醣、蒜元素等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與吸收,確保身體健康。「員工是醫院最寶貴的資產」,洪弘昌不只自己喝養生茶飲,也熬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提供給員工飲用保健。▋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材料:羅漢果1個、菊花4朵、甘草3片、枸杞1大匙、炒決明子1大匙、開水適量。作法:羅漢果敲破掰成小塊,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再加適量開水,大火煮開,轉小火再煮10分鐘,濾出湯汁即可飲用。從主治醫師到部立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始終選擇在公醫體系服務,因為部立醫院肩負著推動國家政策的公醫使命。20多年來扎根於南投縣的醫療服務,洪弘昌說,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但「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洪弘昌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肝膽結石、慢性肝炎、肝硬化、腸胃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各種腸胃道不適(胃癌、肝癌、大腸癌)現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博士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南投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北榮總內科部醫師及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不是生病才開始養身,養身也在養心,這是一輩子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走人間的「光明」使者,林逸民為七成患者義診!測出男孩3900度近視,找出「自閉」病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第一位眼科醫師,赴美留學,不僅留學第一年就獲得美國外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的認證,還在6年後成為「發明家」,研發後囊植入人工水晶體,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他是現年81歲的林逸民,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從美國返台,承接岳父的眼科診所,至今已35年,現在仍每天在診間忙進忙出,照顧一雙又一雙眼睛。林逸民個子不高,益發顯得聲音宏亮。赴五福眼科診所就醫的患者,各個都是老病人,遠遠看見這位「老師父」,人都還沒踏進診間,就已像跟熟朋友話家常似的嚷嚷「我的眼睛好像破洞了」,林逸民也像是隔壁鄰居般地回應「眼睛沒這麼容易破洞啦」。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的過程中,林逸民已熟練地操作完眼科儀器,一一把患者最擔心的病況解釋清楚。宜蘭眼科珍稀,五福診所為七成患者「義診」。 林逸民說,以前宜蘭只有兩位眼科醫師,一位在聖母醫院,一位就是他。1986年,他因為岳父陳五福檢查出肝臟疾病,毅然決然從美國返台,接下岳父的五福診所。當時眼科醫師在宜蘭「物以稀為貴」,每天至少要看200到300位患者,而且在那個沒有健保的年代,三成患者繳不出醫藥費,林逸民也都治病優先,沒收到醫藥費也不在意。診所的財務全靠其餘七成患者支付的醫藥費支撐。不過,雖然有三成患者都算義診,但逢年過節他們送來的雞鴨魚肉,多到可以擺好幾桌,還得分送給別人才消化得完。林逸民笑說:「這也算是支付了醫藥費。」直到現在,五福診所仍時常替付不出醫藥費的民眾開刀、治療,只是,這一份心意有時被踐踏。譬如有位來自新北市的民眾,無力支付白內障手術的費用,林逸民免費替他開刀後,他要求另一眼也免費開刀,林逸民拒絕,竟被他投訴到宜蘭縣衛生局。林逸民不得不多次向衛生局說明,才還了清白。林逸民說,這些事情並不減損他對治療病患的熱情,他深信不好的人僅是少數,多數人都是善良的。從小與眼科有緣,美國留學求知欲大爆發。林逸民從小就跟眼科很有淵源,叔叔是眼科醫師,親戚也有幾位是眼科醫師,後來娶妻,岳父又是眼科醫師。回想當年,醫科最夯的科別是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沒有人要選,尤其眼科,整個中國附醫只有他一個人選。林逸民自嘲選擇眼科是因為眼科是唯一一個「可以坐著開刀」的科別,而其實,他從小對於眼睛就有莫大的好奇:為什麼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為什麼眼睛是圓的?最記得赴美留學的第一年,他拿這個思索很久的問題「考」面試教授,教授僅回他「老天爺給的」。他後來知道,眼睛非圓形不可,圓形才有辦法有軸心,光才得以反射映出影像。當時還因為這段問答,有位教授請他一定要去當他的研究生。美國留學路上,他展現對眼睛的無止盡好奇。某天他坐在校園內的樹下準備午餐,光線照射在身上,他感覺極為刺眼,突然想到「白內障與紫外線的關係」。林逸民說,就像愛因斯坦突然想出E=MC2、牛頓被蘋果打到想出地心引力一樣,他的這項發現,讓學界開始討論白內障與紫外線的關係。在美發明雙凸人工水晶體,卻返國接下岳父診所。離開校園後,他待在美國執業,每天都要替白內障患者開刀,可是植入的水晶體時常沾黏,得二次開刀。他仔細找出原因:原來當時的水晶體是單凸面,人體最初的水晶體卻是雙凸面。林逸民認為所有器官都是原始的最好,基於這個信念,他與當地的醫材公司討論,僅花了短短三個月,就製作出雙凸人工水晶體,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後來的水晶體都是以此為基礎改良設計的。正當他在美國發展得最好的時刻,台灣傳來壞消息,他的岳父檢查出肝臟疾病。林逸民說,那時他45歲,他想著自己的媽媽48歲過世,自己可能也只能活到48歲,既然人生壽命有限,就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果斷決定跟太太一起返台,照顧岳父,也接下五福診所。測出男孩3900度近視,找出男孩「自閉」原因。待在五福診所的35年,他也創造出許多奇蹟,譬如他檢測出近視度數達到3900度的案例。這位不到10歲的男童,被爸爸帶來,爸爸破題就說,兒子是自閉兒,來來回回檢查多次,男童的確都不發一語,直到他請爸爸迴避,男童才開始說話。林逸民檢查男童眼球,懷疑他有高度近視。然而當時的儀器僅能檢測到2000度,2000度時男童仍說看不見。林逸民嘗試再加上鏡片,加到3200度時,男童才說:「醫師,我看到你的眼球了。」一路加到3900度,男童總算說他「看到了」。林逸民問男童,為什麼以前不說自己看不到?男童回答林逸民,他不知道這叫看不到。林逸民耐心抽絲剝繭,終於搞清楚,男童根本沒有自閉症,而是看不到沒辦法回應周邊的訊息,意外解開一道謎題。接手盲人重建中心,培育技能鼓勵自食其力。林逸民把高超的眼科技術帶到宜蘭,也發揚善心,接下岳父設立的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他認為盲人不該因為視力而斷送與社會連結的能力,期待讓盲人也可以貢獻所長。那時的台灣省省長宋楚瑜到訪,林逸民積極向宋楚瑜說明他的目標,要求宋楚瑜捐贈30台盲人打字機與電腦,宋楚瑜二話不說超標募資捐贈34台。林逸民的請願,為台灣首度引進盲人打字機。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協助盲人可以遵從他們的天賦,如唱紅「流浪到淡水」的李炳輝就是慕光盲人重建中心第二屆畢業的學生,現在仍有20多名學生在中心內學習一技之長。林逸民說,中心大多培養他們的音樂長才或是訓練按摩技巧,增加他們在社會求生的能力。行醫55年,林逸民正在撰寫取名「一目瞭然」的新書。他說,眼睛確實是靈魂之窗,許多疾病都能從眼睛看出端倪,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臟疾病等,新書希望幫助民眾認識眼睛,保護眼睛。3C產品充斥的現在,林逸民自己也格外珍惜視力,堅守看書30分鐘、休息10分鐘法則。林逸民說,人生這條路最感恩的是能將自身所愛付出給更多人。未來的日子,他關心眼睛也關心台灣,會盡一己之力到最後一刻。個人獎:林逸民年 齡:81歲出生地:台中市學 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日本北里大學醫學博士.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美國終身眼科學院院士經 歷: .留美第一年考上美國聯邦醫師執照.留美第四年通過美國眼科專科醫師認證.留美第五年被選入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留美第八年入選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 A C S」.美國AFIP(陸軍病理研究院)病理研究員.美國NIH(國家衛生研究院)青光眼研究員.美國紐約奧伯尼醫學院講師.美國華盛頓大學愛爾敦紀念醫院眼科主任及臨床副教授.美國德州大學眼科臨床教授.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馬偕醫學院第三和第四屆董事長.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長.安寧基金會董事現 職: .五福眼科院長.慕光盲人重建中心董事.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董事.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臨床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顧問.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台中一中教育基金會董事主要事蹟:.發明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Lin Lens).台灣唯一一位美國終身眼科學院院士.承接慕光盲人重建中心持續幫助盲人發揮天賦.致力醫學教育推動成立馬偕醫學院.長年義診照顧宜蘭偏鄉弱勢【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5 醫療.呼吸胸腔
呼吸困難、胸痛…肺栓塞症狀難辨易被誤判!預防肺栓塞靠6件事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與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並稱為心血管三大殺手。根據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統計資料,110年3月22日至112年2月1日國內累計COVID-19疫苗不良事件通報中,有149件肺栓塞事件。因症狀不典型,臨床上常出現誤診或是延遲診斷,所以有部份肺栓塞患者(65歲以上長者風險更高),可能在診斷確認前就已經死亡。因此肺栓塞快速診斷並及時治療變得很重要。什麼是肺栓塞?肺栓塞是因肺部動脈血管被血栓、脂肪、羊水、空氣等栓塞,但以肺血栓栓塞症(PTE)最為常見,導致供應肺部氧氣的血流受阻,造成急性肺心病,產生低血氧症以及心肌缺氧症狀,有致命的風險。肺栓塞如何診斷1.身體檢查:喘、呼吸困難、頸動脈怒張。2.抽血檢查:動脈血氧濃度不足和血栓指數(D-Dimer)升高。3.心電圖:患者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及心電圖出現不正常的波形變化。4.胸部X光:有異常肺部陰影或是肺水腫。5.電腦斷層:可診斷出約90%的肺動脈栓塞,此檢查為急診室現行最安全、有效且快速的診斷方式。6.肺動脈造影:準確度最高,但它是一種侵襲性的檢查。7.心臟超音波:可能沒有顯著異常的發現,但若範圍大,可能會觀察到肺動脈壓力升高與右心擴大的現象。8.動脈氣體分析:可見動脈血缺氧及二氧化碳降低。肺栓塞症狀與一般心肺疾病相似 容易被誤判肺栓塞的臨床症狀較無專一性,和一般心肺疾病症狀相似,通常只是呼吸困難、喘或咳嗽、咳血、胸痛等,比較容易被誤判。由於急性肺栓塞如未經及時適當的治療,最後大多因右心衰竭而休克,甚至死亡,死亡率可高達30%,所以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肺栓塞的藥物治療1.血栓溶解劑(Thrombolytics),如Alteplase注射劑,可加速血栓的溶解,但因為此類藥物可能會帶來出血的風險,通常只在緊急狀況下才使用。2.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如Heparin注射劑、口服製劑如Rivaroxaban、Edoxaban、Warfarin等藥,皆可預防血栓形成。預防肺栓塞6方法1.多攝取蔬果、補充水份,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2.正常作息、多運動、戒菸,可維持心血管健康!3.穿彈性襪並適時抬腿,可增進靜脈血液回流。5.有靜脈曲張或有深層靜脈血栓栓塞病史者,要定期回診。6.下肢外傷或剛接受骨折手術者,應盡快恢復日常活動。【本文轉載自《藥師週刊電子報》第2307期,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3 養生.運動健身
想健康長壽到老嗎?歐洲研究:每周4次、每天走路至少15分鐘可延年益壽
運動有益健康這件事大家都懂,但很多人都覺得:「光說很容易,但真的要做卻很難。」不過研究發現想要運動強身一點都不難,只要花15分鐘走路,每星期做4次,就可以延年益壽,而且無論老小,運動都很有助益,研究刊登在《歐洲更年期期刊》、《小兒科期刊》。義大利的研究人員追蹤200位平均80歲的養老院老人長達10年,這段時間內監測老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習慣,包括心理狀態、飲食習慣、體重,是否吸菸或喝咖啡、是否鬱悶,而且沒有癌症等病症,其中80%的被研究者,都是有體力活動者。在研究的10年內,有2/3志願者死亡,在分析他們及存活者間的差異顯示,每週步行4次,每次至少15分鐘的老人,總體生存率最高。研究者表示,走路對老人來說是比較簡單的運動形式,加上散步時有新鮮的空氣,走路運動可提高免疫系統的效率,以抵禦病毒、強化骨骼、減少肥胖,也可提高平衡感、降低跌倒受傷的風險,對中老年人心臟疾病、中風和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也有影響。而無法運動的人也別氣餒,根據西班牙薩拉哥沙大學的研究顯示,只要利用類似近來在國內很流行的「血氧機」進行全身震動,利用平台從腳底傳遞震動到全身,就可以變得強壯、動作更敏捷。研究人員指出,對於難以自主運動的老人來說,全身震動能刺激肌肉及改善健康。而美國的研究人員也認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類似這類被動式的運動機好像是騙局,但也無法否認它增進人體循環的作用。這篇研究報告獲刊在《歐洲更年期期刊》中。運動對小孩也很有幫助,刊登在《小兒科期刊》中的研究顯示,兒童每天花在從事快走程度運動的時間愈多,體脂肪百分比就愈低。美國衛生暨福利部(HHS)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要以約每小時5.6公里的快走強度,運動60分鐘。延伸閱讀:.幾歲該結婚?幾歲該買房?專家:別給自己定人生時間表.想活到90歲以上嗎?最新研究揭一項數據可能是女性長壽的關鍵.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多活24年,愈早開愈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1 醫聲.醫聲要聞
基層診所改造1/著重分眾化、長照 多人診所成趨勢
全國基層西醫診所高達一萬多家,爲在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取得一席之地,許多診所採取新經營模式,如訴求多位醫師一起看診,也有分眾化診所,如針對高山症、兒童生長發育、失智症等領域,提供更專精、高品質醫療;也有愈來愈多診所看準高齡社會,著手經營長照據點。診所多角化經營,也有助民找尋符合自己的個人化醫療。衛福部統計,西醫診所家數近20年來逐步上升,近5年統計,自民國107年1萬1580家,去年增加至1萬1998家。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每年新增醫師人數約1500多人,西醫診所家數近年略有增加,但增幅低於醫師增加人數,原因是西醫診所正在進行轉型。診所轉型 朝向多人、分眾化、多元發展 林應然說,目前基層診所經營分為兩大方向,一種為一人診所,也就是診所只有一名醫師看診,近年來則興起多人診所,也就是一間診所,有好多位醫師一起看診;而診所類型有許多醫師走向分眾化市場,針對自己的專長收治病人,如今觀察趨勢,一人診所時代已經過去,多人診所時代來臨。「診所為了生存,不論是多人、分眾、多元經營都是不得不做的選擇。」林應然說,部分診所採分眾進行市場區隔,年輕醫師朝多元經營已是常態,同時也必須走向全人照顧的家庭醫師,介入長照體系,否則只有「倒店」一途。投入失智、高山旅遊、兒童生長發育、長照診所的那些人知名失智症權威、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王培寧,長年在台北榮總服務,今年八月底從公務人員身分退休轉至診所服務。王培寧說,到診所服務是希望有多一點時間,能與病人及病人家屬深度訪談,了解失智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除提供醫院基本的認知功能評估、血液檢查,再針對生活型態、慢性病、體能活動等完整評估,延緩失智退化。新冠疫情後,台灣登山、高山旅遊正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前主治醫師高偉峰,今年八月自台北醫學大學退休,仍期望在高山旅遊專長發展,於是開業。國人有不少登山愛好者,若有慢性病恐增加高山症機率,建議前往高山旅遊應都事先預防。另專長於兒童生長發育的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楊晨,原先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也到診所服務。她說,醫師到診所服務,期待在專業有所發揮,莫忘行醫初衷,如此才能走的更遠,並建立起口碑,「把品質做得更好,就能服務更多的人。」台灣為高齡社會,年長者失去自我照顧、謀生能力,紛紛進入養護機構,長照於未來將愈來愈重要。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身為家醫科、急診科醫師,於南投經營診所及長照據點。他說,長照於未來將愈來愈重要,尤其是中南部醫療資源較為缺乏的地區,相信有愈來愈多醫師開始重視這塊市場。陳宏麟說,如今部分醫師介入長照體系、居家服務,但目前長照是以年長者的生活照顧為主,而非醫療照顧,但社政規畫與醫政的連結十分薄弱,面對未來醫養合一,挑戰很多,目前醫界跨足長照比率仍低, 有待與社福界做更好的連結與合作。陳宏麟說,開設長照據點是以人為中心,因應不同階段不同的需求,診所在南投服務鄉親,由護理師、營養師、照服員一起努力,並串連交通服務。小兒科醫師陳俊宏在台中東勢從事居家訪視及經營長照據點。陳俊宏說,台灣醫學專科分工很細,但真正了解病人病情,需了解居家環境,如居家環境髒亂,民眾可能經常感染,或是肥胖病人,可能受限家中烹調不便,只能吃白米飯配罐頭,鼓勵醫師走出診間,進行居家訪視真正了解病人,而醫療、社福體系須多加合作,提供更好的長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06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砍藥價學名藥恐出走 醫師:外銷價格好太多
台灣受全球缺藥潮影響多時,衛福部食藥署成立「缺藥中心」因應,但至今仍有許多藥品無法正常供應。醫師表示,類固醇鼻噴劑缺藥已久,但台灣保價格與國際價格偏離差很多,藥廠不可能優先供應;即使有台廠學名藥,看到國際價格比較好,紛紛外銷,台灣照樣沒有藥。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開業小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治療鼻過敏的國外原廠用藥內舒拿和艾敏釋等兩款類固醇鼻噴劑缺貨已久,許多醫療院所只好改用台廠鼻噴劑「樂鼻寧」,成份雖然一樣,但內舒拿為第四代噴鼻式類固醇,副作用少很多。詹前俊說,基層常遇到家長帶小朋友來看鼻過敏,但2歲至4歲適用的鼻噴劑只有「輔舒酮優氟吸入劑」,而現在缺藥,因為供應合約可能只有簽約醫院能夠拿到貨,基層醫院就只能改採「欣流」等口服藥取代,但效果就比較差。「台灣健保價格和國際價格差太多。」詹前俊指出,藥廠是商人,自然把貨優先給價格好的地區,健保委員不斷說藥品有給付黑洞,要砍價,但藥廠看到無利可圖,一來品質一定會受到影響,二來新藥看到台灣砍價砍成這樣,也不敢進來台灣了。甚至許多台廠學名藥,健保價已低於生產成本,寧願外銷,也不願意供應給台灣。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則表示,確實已有台灣本土藥廠,因為外銷價格比台灣好,採取「外銷優先」措施;即使現在缺的艾敏釋鼻噴劑12月將過專利期,台灣學名藥生產出來後,國外價格更好,台灣照樣沒有貨。沈采穎說,疫情期間清冠一號全台缺貨,當時就建議政府禁止出口,政府並不願意阻止廠商出口,畢竟出口利潤較高;但如今愈來愈多本土藥商開始走向外銷市場,政府要是在拿不出政策因應,恐怕缺藥問題更加雪上加霜。
-
2023-08-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安寧照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小兒科醫師的分享→專科護理師的分享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某天和病童家長在討論高額自費化療補助申請時,忍不住問出口:「是什麼原因讓你們頂著巨大的壓力,毅然決然決定要嘗試這個治療的?」家長告訴我:「雖然他才幼稚園,因為都在化療,抵抗力不好也沒上過幾天學,但有一次他似懂非懂地哭著跟我們說,拜託救救我,我會很聽話,配合打針,我不要死掉,我想要長大,我不要跟爸爸、媽媽分開……所以,即使醫療費超出我們的經濟能力範圍,只要有一點點希望或機會我們都想要盡全力試試,錢可以以後再賺。」說完,我們都紅了眼眶:「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真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我也不知道能幫什麼,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在疾病惡化時,常面臨要不要使用自費化療的抉擇,很多時候家庭成員的意見不盡相同,討論決策的過程,吵到要離婚、婆媳失和或是揚言乾脆分家產的場面都曾遇過,身為社工師的我常負責要去安撫情緒,結束會談前,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耳提面命:下次千萬記得不要再口出惡言,失控時寧願先分開冷靜一下,情緒過後再溝通。其實,不是不願意出錢的家人就是不愛孩子,有些家人反而是不捨小孩要承受治療副作用,心疼小小年紀的他們要忍受這麼多身體病痛的苦,或是長輩心疼自己的子女(病童父母親)要花光積蓄、賣房又背上負債,每個人有不同的立場和考量罷了。我總是希望,陪伴病童治療的路上很艱辛,勞身又勞心,一家人牽手一起走,才不會孤單。在兒科的這幾年我常笑說自己心臟越練越大顆,遇事不能慌,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會被分派到什麼緊急任務。冷颼颼的冬天裡,一個忙碌的工作日下午,突然接到加護病房的電話,一位病情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童家長想錄下病童的心跳聲,醫療團隊詢問社工師是否可以幫忙想辦法完成家長的小小心願,時間很趕;毫無頭緒的我靈光一閃,鼓起勇氣打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的護理師請益,驚喜得知他們手邊的研究計畫正好有一台新型的機器適用,輾轉聯繫後得知廠商同意無償借用,資訊工程師也願意立刻幫忙後製轉檔,很快我們就拿到音訊檔,我不禁遐想,這應該也是小病童想留給父母親的聖誕節禮物吧!所以過程有如神助般順利。幾天後,得知才幾個月大的小病童過世了,辦後事的這段時間對家長而言內心十萬分煎熬,媽媽說難過和失眠時聽聽心跳聲,會覺得寶貝其實還在,只是換了不同的形式,當下我才意識到心跳聲不僅是滿滿回憶的見證,也是親子之間愛的連結,他們彼此緊緊相依偎著。如同英國繪本《爺爺的天堂島》裡的作者Benji Davies:「死亡與愛從不相互牴觸,死亡看似帶走了生命,愛卻依然存在。有愛在,親愛的人便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不曾離開。」 瑞瑞是雙胞胎裡的哥哥,弟弟體重達標出院後,交由爸爸和祖父母照顧,媽媽則是主動表示要留在北部陪伴瑞瑞。護理師說每天加護病房探視時間都會看到媽媽風雨無阻的準時出現,抱著瑞瑞唱兒歌、講繪本或是拍照片跟其他家人分享翔翔的近況。在準備撤管前,我們開了幾次的家庭會議,請攝影師來幫瑞瑞拍寫真,上網看影片學作手模,希望能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小物。我還記得那是一個下雨的早晨,瑞瑞意外地在原本約定的撤管時間前停止了呼吸心跳,父母親流著淚幫忙擦澡並換上親子裝,媽媽抱著瑞瑞走到了窗邊,想讓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他從出生就一直待在加護病房。我遠遠聽著媽媽跟瑞瑞介紹著每天來醫院經過的路口,告訴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見到瑞瑞,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瑞瑞,等雙胞胎弟弟長大,他們會告訴他,他其實有一個超級勇敢的哥哥。最後我們找了一個安靜溫馨的空間幫忙拍了全家福,媽媽說瑞瑞終於有了一張沒有管路的照片,得要好好珍藏。在兒科要做安寧療護有時很難,因為會有角色衝突,醫護人員肩負的職責是盡力搶救每一個孩子的健康與生命,我們不會輕言放棄,然而,我們也深知醫療並非萬能,在疾病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死亡威脅時,我們必須勇敢面對,陪伴家屬預作準備。因為,在生死面前,沒有人是強者,我們必須學會謙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寶貝你是我們生命中最閃亮的星星——新生兒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分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小兒科醫師分享的文章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突如其來的誕生,讓多數父母措手不及,尤其是極度早產的孩子們。疫情嚴峻的日子裡,家屬無法參與會客,早產的孩子們硬生生的和爸媽分開好長好長的時間,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上成了新生兒科醫護人員所擔心的事,這天一個新的照會,透過電話和媽媽連繫,低沉且失去活力的聲線,著實令我們擔心不已。因著孩子腦傷嚴重,家屬做出了撤除維生醫療的決定,從這天起媽媽的傷痛與自責也來到了最高峰,陸續出現了多次自殘的行為,想著自己先走,就能在天上繼續照顧自己的孩子。經過了一番波折,孩子意外的脫離了輔助設備及藥物,自己找到了身體功能的平衡。醫療團隊成員們一天又一天的帶著媽媽親自照料孩子,捕捉各種親子互動可愛的瞬間,替孩子表達心聲、做孩子的代言人。一點一滴的累積,一步步從加護病房到回家,自親子關係建立至長期照顧輔具等居家照顧,一路上我們始終陪著孩子和家人一起前行。媽媽開始看見我們眼中所看見的孩子,不是缺乏、不是錯誤的結果,而是獨特的奇蹟女孩。透過社工師、復健治療師、兒童友善醫療團隊、音樂治療師與社區呼吸照護等跨團隊一起合作,一群人一起在黑暗中撐起了一道裂縫,讓光照了進來,溫暖了這個家。過程中爸媽發掘了自己的潛能與不可能,齊心為孩子復健努力,看著一家四口一起進步,挺過了大大小小感染的孩子,卻在某天午後,靜悄悄的離開了大家。告別的日子裡,團隊的醫護人員再次跨團隊合作,一起在現場陪伴我們的孩子與家人,「孩子!這次妳準備好了,妳也知道媽媽變厲害了,才能安心飛翔,對嗎?妳放心這次妳把媽媽訓練得很勇敢了!」照顧重大傷病的孩子成長絕非件輕鬆的事,兒科領域更乏於看護或照服員協助家屬喘息,對主要照顧者來說絕對是甜蜜的負擔,家中成員的爭執更是免不了,但愛始終能化解憤怒與敵對的牆垣,透過困境讓一家人的情感連結更加緊密,更能珍惜日常生活中所擁有的幸福。兒童安寧緩和醫療自兒童診斷重大難治疾病便可開始介入,一開始旨在協助家屬調適及因應後續返家照顧等支援,更進一步能透過各職類不同專業領域一起協助,如:醫療輔導師、藝術治療師、音樂治療師或舞蹈治療師等,提供兒童治療期間所需學習及遊戲與認知發展的需求,隨著疾病進展與兒童較無法確知病程等特性,醫療團隊在臨床中發現案家為高風險需關懷的家庭。及早的介入,在起初協助兒童及家人有較好的調適及親子關係的建立,由其兒童透過親子互動來建立自我概念及價值,此不僅有助於兒童疾病的復原,更能賦權父母成為「好」父母,積極的營造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的生活環境。我們都不知道死亡那天會親臨,但回頭看,我們會知道和寶貝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充滿驚奇,充滿孩子和爸媽的不可能,而這就是妳,來到這世界帶給爸媽生命永恆的禮物與祝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2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母乳哺育率明顯下降 竟是「這原因」所致
國健署每2年調查1次母乳哺育率,去年調查1萬2087名產婦發現,1個月以下純母乳率52.1%、2個月以下45.6%、4個月以下37.6%、6個月以下28.7%,均較前一次調查明顯下滑。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6個月以下母乳哺育率從37.9%跌到28.7%,原因包括不少媽媽擔心,疫情期間醫院中斷母嬰同室等。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新冠疫情後,整體生活、環境都改變,目前法規要求一些大面積的特定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截至去年底全國總計已有3953處,而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更規定,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媽媽與寶寶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的權利,目前國內尚未有開罰紀錄。每年8月第1週是國際母乳週,這次希望把職場的哺育困難度再降低,打造更友善環境。藝人夫婦許孟哲、趙孟姿帶一雙兒女,今出席國健署母乳週宣傳記者會,分享親餵經驗。趙孟姿說,選擇餵母乳主要是有助於提升小朋友的免疫力、抵抗力,剛好碰上新冠疫情,更加堅定要好好哺餵母乳的想法。不過她坦言,在外餵母乳最常遇到場地問題,如果沒有合適空間,她會選擇直接在公共場合哺育,最困擾是「異樣眼光」,她呼籲大眾應多給予支持和尊重。許孟哲則以「隊友」身份分享,很多人是邊學習邊當父母,不要害怕與另一半討論,照顧孩子應該是「一起」而不只是「幫忙」,因為孩子是共同擁有,只要觀念改了,心態就會不同。許孟哲提到說,曾在公共場合幫忙拿工作制服幫忙遮太太餵母乳,趙孟姿則自爆,某次外出過夜工作,小孩不在身邊,是靠老公幫忙「吸奶」,才解決當下塞奶的情況。媽媽哺育最怕塞奶,坊間也常聽聞「通乳師」,但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楊文理提醒,「通乳師」並沒有相關醫療專業證照,國健署唯一認證是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具醫護背景外,並經受訓後給予證照,民眾如有疑慮應諮詢專業人員。
-
2023-07-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寧緩和療護中,鼻胃管也可以創造幸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小寶寶多多的故事,他的生命經驗教我們安寧緩和療護照顧中的孩子,照樣可以追求幸福開心的生活!他是一位有基因突變而生病的小寶寶,家人已經了解現代醫療沒有可以治療的方式,所以與醫療團隊討論完以後,希望給予孩子安寧緩和療護,提供以舒適照護與溫暖關懷為主的照顧。照顧中,小寶寶變得好饑餓,一直乞求進食的眼神,眼巴巴地看著食物,嘴巴張得好大,好想吃的表情,但吃了幾口就好累吃不下了,讓人好不捨。家人想說是不是我們準備的食物不好吃,寶寶不喜歡呢?所以最近好幾週,四五位家人輪流用心努力幫忙準備各式各樣好吃的食物,就陪著寶寶整天關在家裡,24小時一直不停地努力嘗試經口餵食,可是小嬰兒好累,吃一兩口又沒力氣吃,但肚子又好餓一直討吃,甚至好幾天都整天完全無法睡覺,焦躁不安。就這樣一天天地瘦下去,瘦到皮包骨,肋骨一根一根非常明顯,大家看了好不忍心。經過原來醫療團隊的介紹,家長跑來找我們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整合照顧小組討論他們所遇到的難題。我們詳細問起照顧的經過與狀況,他們也給我們看小寶寶的影片,我們也安排了家庭訪問。經過一些討論,試了一些不同餵食的方法與技巧以後,還是沒有改善。家人也還是很堅持不要放鼻胃管,害怕放了鼻胃管會讓小寶寶好難過不舒服而受苦。所以家長繼續努力換各種食物找尋小寶寶願意吃的,想說應該是小寶寶快到生命臨終的時刻,家人辛苦一點,多努力一點,忍一下就好,甚至有早死早超生的想法,想說等孩子離開就不會受苦難過了。但等了老半天,只見小寶寶生命力還是很頑強,但飢餓的掙扎與難受愈來愈嚴重,小寶寶越來越瘦,越來越不舒服,繼續好難過的活著,繼續焦躁不安,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闔眼睡覺。經過我們大家許多努力與討論,因為在家還是無法改善,我們安寧緩和醫療小組的整合醫療團隊就勸說要讓小寶寶住院觀察,看看我們是否能幫忙讓小寶寶舒適一點。家長同意後,我們安排小寶寶住到嬰兒病房,由遺傳科、腸胃消化科、神經科,以及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等專業人員,大家組成跨專業醫療團隊共同照顧。剛開始住院一週,我們醫護人員也開始努力使各種方法鼓勵小寶寶進食,結果也是成效不彰,小寶寶還是喝了一點點奶,吃了一點點東西,很快就累了,偶而一次吃得好,但絕大部分都吃不好。我們醫療團隊又提起放置鼻胃管的照顧方式,家長還是不願意放鼻胃管,不要嬰兒受苦。經過多次會談與深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之前家族中的老奶奶,在最後一個月生命臨終的時候,因為不顧她反對,家人要當時的醫療團隊放置了鼻胃管,奶奶非常不舒服,後來甚至很生氣到往生前都不願意再跟家人溝通互動了。這樣的生命經驗與歷程,對整個家族產生了很深的創傷,讓家人認識到鼻胃管的不舒服與痛苦,自然也不希望小寶寶再經歷這樣的情況。經過許多溝通與討論的過程,我們最後提到一個方式是放鼻胃管看看,幾分鐘就好,看看孩子的反應,隨時不舒服就可以拔掉,家人終於鬆口同意說,那我們就試試看。沒想到鼻胃管放入後,我們從鼻胃管開始灌奶,小寶寶就安靜下來,加上一次口服鎮靜藥物幫忙,小寶寶終於可以好好睡覺,沒想到睡了三天三夜。等睡飽起來以後,就變成一個好愛笑、愛玩的可愛小寶寶,那些乞求食物的神情都消失了,換成是開心、想玩、想互動的表情。我們看到了不再飢餓的小寶寶,有飽足感反而就舒適很多,逐漸把營養補充上來,整個精神跟元氣恢復很多,才有辦法開始享受生活。而帶著鼻胃管的小寶寶,其實看起來也沒有不舒服,反而進食過程變得輕鬆,消化也不錯。經過努力調養,小寶寶終於進步到帶著鼻胃管,滿足而舒服的神情可以回家了。小寶寶回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照顧都不錯的情況下,家長跟我們分享他們帶著小寶寶出去戶外走走,到處去旅行的精彩體驗,創造了很多好棒、很開心的經驗與回憶,也跟我們分享了順利開心度過滿週歲的幸福生活,讓我們知道,我們都可以有機會去好好追求生活的幸福,創建美好回憶(Memory-making),成為家族永遠的精彩傳奇(Legacy-building),很令人感動!後來小寶寶生活幸福,陪伴著家人的愛與擁抱,帶著我們大家的愛與祝福,最後在睡夢中舒服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也在我們心中留下愛的永恆聯繫與思念。謝謝小寶寶用他的生命故事教我們,放置鼻胃管,有時候的確有可能因為家族經驗有受苦、不舒服,甚至造成創傷的事情,但有時候鼻胃管放置,反而可以大幅改善營養、精神與生活品質。所以重點不是「要不要用鼻胃管?」,而是我們何時何地如何照顧親愛的家人,才是好處大於壞處、利大於弊、符合最佳利益的照顧,而且如果是成人,更需要知道並尊重其自主意願。就算是安寧緩和療護,所有的醫療治療與照顧方式都還是需要仔細去評估其利弊得失,並要仔細觀察了解病人本身的舒適程度與感受。病人自己表達出的不舒服,才是真正的不舒服,而不是我們其他旁人的猜測,有時候家長的心疼,反而讓孩子更受苦。所以需要權衡利弊得失,從中找出最適合的照顧,兒童是要看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的舒適照護與最佳生活品質是什麼,而成人則還要加上重視病人自主權。因此,安寧緩和療護要做好整體醫療照護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的安排,同時要注意這並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所以要把照護計劃安排的妥當,量身打造,並隨時調整到最適合病人當時的情境。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醫療照顧有很多技術與做法,技術本身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各種醫療措施與照顧,善用的時候,都可以成為健康與生活中很好的幫手,讓生活品質與舒適度調整到最好;用得不恰當,甚至無效醫療或過度治療,則適得其反;但是如果明明有好處,放棄不使用也不好,則可能會錯失改善舒適程度的最佳機會。因此如何善用現代醫療照顧,好好提高舒適度與生活品質,是安寧緩和醫療很重要的重點。因此,不論是否需要安寧緩和療護,如何為每個人找到適合他自己健康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努力追求最好的生活、健康與幸福,都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的重要原則,記得,不要放棄營造幸福的時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0 醫聲.醫聲要聞
苯巴比妥複方藥納4級管制 基層醫師開立意願恐降低
食藥署日前預告「苯巴比妥」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草案,將2款藥物納入第4級管制藥品,最快9月上路。但基層醫師反映,部分複方苯巴比妥藥品患者使用效果好,納管後每顆都要設置簿冊,民眾、診所都怕惹上麻煩,預計用完庫存後不再開立。新北幼兒園餵藥案偵結不起訴,但事件引發國人對苯巴比妥類鎮靜藥物的關注,食藥署表示,鑒於苯巴比妥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可能造成幼童的傷害,納入第4級管制,新制上路後,持有苯巴比妥複方製劑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的醫療院所,必須依規定申請管制藥品登記證,詳細記載使用量,定期申報。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開業小兒科醫師詹前俊指出,巴比妥藥物第4級納管相當合理,但苯巴比妥的複方藥物納管有些矯枉過正,病患有時只是胃痙攣,需要鎮定,並且指名用習慣的苯巴比妥藥品,用量很小;但納入第4級管制藥品以後,只要拿1顆,病患都要簽名以示負責,都怕惹上麻煩,降低用藥意願。詹前俊表示,目前診所裡仍有半瓶苯巴比妥複方藥,目前預計用罄後就不再補貨,即使新制上路前有剩,基層醫師開立相關處方箋的意願也很低,恐怕最後都得銷毀。若真的有需要苯巴比妥複方藥物的病患,可能得去大醫院找,這也無益分級醫療。「政府應跟基層醫師討論一下,管制藥品可以彈性調整。」詹前俊建議,不少病患在基層診所看病看習慣了,對部分苯巴比妥複方藥物也用慣了,指名只要某款藥,新制上路後恐怕損及病患權益,針對部分的腸胃科用藥,應再斟酌納管。
-
2023-07-1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救濟申請超過2千件 浮濫申報專家快凍未條/疫苗救濟1
新冠疫苗自從在2021年開打後,不良反應通報數激增,我國疫苗救濟申請沒有限制,連帶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的審議案件數也飆升。然而攤開數據,上萬件救濟案件中獲得救濟金的比率約僅有2.6%,不只消耗費用,也讓審查進度難以加速。專家亦呼籲,申請救濟應該有門檻,加速審查效率。近10年疫苗救濟審議結果「給予救濟」的案件數皆多於「不予救濟」,但是在2021年新冠疫苗接種後開始反轉,「不予救濟數量」開始超越「給予救濟」數量。據統計審理完的救濟申請案件中,以AZ疫苗1475案最多,再者為莫德納689案,其餘為BNT有343案、高端132案;而被認定為相關的案件數卻僅有102案(AZ疫苗占71案)、無法確定274件。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黃立民表示,很多毫無相關的案件都來申請,型態五花八門,有的接種疫苗8個月後死亡的案例也來申請。申請疫苗救濟不用門檻,只要填寫簡單資料,但是民眾對醫學了解不多,第一線的醫事人員通常與人為善也不敢攔阻,僅能第一線衛教說服民眾。一位不願具名的疫苗專家表示,我國疫苗救濟申請沒有門檻設定,新冠疫苗前每年申請案件約百件,但現在每年上千件,我國救濟案件申請數量僅次於美國,審議曠日廢時,專家委員也很辛苦需要調病歷等,申請人不需要自行舉證。專家指出,美國針對不同疫苗有列出狀況,符合相關症狀才可以申請;並且申請救濟也要付出基本費用,因此民眾申請前考慮是否相關。新冠肺炎對全世界都是新挑戰,大家都需要學習,我國申請條件寬鬆,呼籲可以研擬申請門檻。另一方面,針對病理解剖的喪葬補助費,該專家表示,有些個案是家中突然往生,因為要開立屍體證明書,因此在司法相驗時解剖屍體,也會來申請補助,甚至結果出來是中毒驗出毒藥,根本與疫苗無關也可以拿到30萬。審議小組委員陳銘仁坦言,工作量確實增加,現在救濟金給付是從寬審議,加上鼓勵通報,待審的案件數量跟國外相比多出不少,審查起來十分辛苦。再者,開會審查是採取共識決,遇到複雜棘手案例會討論很久,有時候當下沒有辦法決定還會另外找專家、找有可信度的論文,曠日費時。不過,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也是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自己經手的案件大多沒辦法直接判定無關,仍都是要逐案審查。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表示,雖然大部分審查結果都是不相關,但是遇到的案件都是當事人或家屬覺得有關,但在考慮證據等各種因素下判定無關。根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規定,審議小組必須要在救濟案資料齊全的6個月完成審定,必要時最多延長3個月。疾管署曾於報告中說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除了原有業務以及防疫工作,申請受害救濟案件於短期內大量驟增,以致資料調閱作業需時較長,故案件審議也需較新冠疫情前花費更多時間。對於專家建議設置申請門檻,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將進一步了解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是否有機會設置門檻,或參考他國的做法。
-
2023-06-30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對抗罕病曾吞壁虎、青蛙…全身密密麻麻的潰爛膿包讓她不敢穿短袖
吞過小蛇、壁虎、青蛙,以及昂貴的犀牛角,到宮廟裡收驚、消災解厄,也請天上聖母收她為乾女兒,最後多次嘗試生物製劑,才壓制住皮膚潰爛化膿,小兒科醫師賴貞吟談起自幼對抗「膿疱型乾癬」親身經驗,從民俗療法到正規醫療,過程艱辛。正因飽受疾病之苦,執醫後,更能感受到病人及家屬的無助。因膿疱型乾癬 只穿長袖長褲賴貞吟表示,兩歲半那年高燒不退,指甲周圍潰爛,起初以為是甲溝炎,還拔了指甲,不料,全身起疹、皮膚化膿,父母帶她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皮膚切片」檢驗報告確診為罕見疾病「膿疱型乾癬」。「膿疱型乾癬」是基因型的罕見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反覆發作,賴貞吟指出,發作時,病灶布滿全身,密密麻麻的膿包,相當噁心。為此,小時候不敢穿短袖、短褲,連夏天都穿著長袖、長襪,遮住皮膚,放學回家,脫了襪子,上面黏滿了膿液跟皮屑。賴貞吟在嘉義出生,父母都是小學老師,雖為知識分子,但面對女兒奇特難治的皮膚疾病,除了正規治療,也寄託宗教神明,常至宮廟祈福,還請天上聖母收她為乾女兒。擔心女兒遭受霸凌、排擠,賴爸爸還多次至教室向班導及同學解釋「膿疱型乾癬」是不會傳染給別人的皮膚疾病。聽說關仔嶺泥狀溫泉可以改善皮膚症狀,媽媽常騎機車戴著她上山泡湯,來回就要兩、三個小時。懷孕時大爆發 仍堅持餵母乳兩歲半發病後,一開始是使用類固醇治療,但只要停藥,病況就會反彈,發作得更加嚴重。因反覆發作,賴貞吟經常住院,待A酸問世後,自費用藥,雖然無法根治,但病況已穩定許多。第一次懷孕時,她擔心A酸會影響胎兒發育,更換了可快速代謝A酸,藥效變差,皮膚狀況時好時壞,在坐月子時病灶大爆發,但她堅持親餵母乳,仍然沒改回原來的藥物。第二次懷孕時,賴貞吟加入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所執行的臨床研究計畫,接受恩慈療法,篩檢發現了兩個帶因的隱性遺傳基因,開始使用「生物製劑」,她表示,藥效奇佳,有記憶以來,全身皮膚首次正常,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感動到想哭。第三次懷孕時,生物製劑效果就未如預期,仍會發作,產後更換另一款生物製劑後,才控制住病情。分享自身經驗 鼓勵徬徨病人「念醫學系時,知道膿疱型乾癬是免疫疾病,應該一輩子都不會好。」賴貞吟說,自小跟此疾病共處,但她還是樂觀看待,凡事往好的一面去看,或許「膿疱型乾癬」就是上天送她的生命禮物。賴貞吟表示,執醫後,只要遇到徬徨無助的病人或家長,她總習慣分享對抗「膿疱型乾癬」經驗,在面對眾多未知時,做好準備,面對一切,如果無法治癒,就學習如何自在地與疾病共處,「人生就是這樣,別人可以,為什麼我不行?」不要讓自己被疾病限制住了。
-
2023-06-30 焦點.健康知識+
居家清潔「三細節」沒做好,恐引發重大健康危機
「哈啾!哈啾!」夏季常出現午後雷陣雨,天氣潮溼、悶熱,加上各式病毒、病菌橫行,導致最近許多醫院、診所病患都是爆滿,根據國健署調查(NHIS)顯示,若家有12歲以下氣喘兒,引發孩子氣喘發作的原因中,病毒感染(56.7%)、塵蟎(44.5%)名列第一、二名,家中環境一旦充斥病毒、塵蟎,在病毒與過敏、氣喘的夾擊下,隨時可能引爆重大健康危機。許多研究、小兒科醫師一再提醒,居家清潔時,「要留意地板角落、死角髒汙並先掃後拖」,並「別讓拖把上的髒東西再次汙染乾淨地面」,另外,特別容易受到忽略的部分,就是「清潔工具的乾淨度」,當這三項細節都有顧到,清潔工作事半功倍,黴菌、塵蟎等過敏原便大幅受到抑制,才有機會降低相關的健康危機。別讓地板角落成為過敏原、病菌溫床小兒科醫師吳書毅觀察到,一般進行居家清潔,地板角落、死角處常受到忽視,導致這些地方聚積許多黴菌、灰塵或蟑螂爬過所留下的髒東西,隨著家人進進出出,這些髒污、病菌、過敏原也就揚起、散播,進而增加生病、過敏風險。一旦家人因以上原因受刺激而打噴嚏、咳嗽、流鼻水,即使用手或布摀著,飛沫還是會落到地上,這些飛沫不僅成為病菌、細菌滋長的溫床,更為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提供蛋白質養分,且灰塵更容易附著其中,整體環境就會更不健康,形成惡性循環。吳書毅也叮嚀,清除家中過敏原、過敏症狀控制是一項長期抗戰,除了用藥,聰明及正確地打掃來減少環境過敏原刺激,才是維持全家健康根本之道。拖把髒兮兮,清潔地板沒效率,水溫55℃,去除髒汙更有力吳書毅醫生也強調,許多民眾很容易忽視清潔工具的潔淨度,當清潔工具太髒、藏汙納垢,可能讓看不見的細菌、髒汙隨著不乾淨的拖布延伸到家中其他地方。為了徹底清潔拖布、避免洗不乾淨的疑慮,智慧機器人領導品牌科沃斯(ECOVACS)最新T20 OMNI掃拖機器人推出「熱水洗淨」拖布功能,採用水溫55℃的清水清潔拖布,除了可更好的溶解家中常見的地板油汙外,也能避免讓粉類的髒污糊化,造成擦不乾淨或不好清洗的問題,提升拖布本身的清潔度,在掃除的時候不只省時,也能更安心。另外,也有研究顯示,若要用清水消滅塵蟎等過敏原,水溫必須在攝氏55℃以上,才可發揮效果,如果水溫不到55℃,塵蟎等過敏原就會持續囂張、活躍,透過熱水淨洗拖布,減少可能附著於拖布上的過敏原,才有機會提供真正乾淨的環境。此外,許多人掃地、拖地時,也可能同一支拖把在各處拖來拖去,在沒有頻繁清洗,或拖地後拖把沒抬高的狀況下,拖把上的髒汙便容易重複汙染地面,灰塵、塵蟎屍體就隨著髒拖把蔓延,之前所花的時間等於白做工,因此必須把拖把清洗乾淨,拖地後,拿拖把也必須抬高,問題就會大幅改善。針對拖布二次污染的問題,科沃斯(ECOVACS)T20 OMNI掃拖機器人更設計「抬升拖布至9mm高度」功能,免去掃拖機器人在回基座時造成二次污染,同時,拖布抬升時,也能及時關閉拖地功能,增強吸力,將地毯內容易引起過敏的灰塵一起吸乾淨,過敏族群可以減少居家環境中的過敏原,讓居家清潔更輕鬆,也更安心。精選優質掃地機器人,有效守護全家健康隨著智能家電的研發、進展,目前市場上所推出的新智能掃地機器人已成許多人的家事小特助,但根據規格與技術不同,掃拖機器人在應對不同的打掃情境也都不相同,消費者也要精選功能齊全或更符合自己使用情境的產品,才更有機會省時省力。針對居家清潔的不同情境,科沃斯T20 OMNI不僅新增了「熱水洗拖布」與「拖布抬升功能」,也開發了「單掃」、「單拖」、「先掃後拖」、「邊掃邊拖」等多種掃拖模式,應對不同打掃情境,潔淨更加乘。更有「邊角深度清潔」,透過運作時扭轉機身,增加拖地範圍,讓邊邊角角的髒汙無所遁形,有效清除窩藏在地板角落、死角中的黴菌、灰塵與各式髒汙,減少呼吸道敏感或慢性發炎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科沃斯(ECOVACS)T20 OMNI也配備有淨味抗菌塵袋與淨味抗菌濾芯,並可另外選購緩釋銀離子模組,可持續釋放銀離子至清水箱中,由於銀離子可破壞細菌成分,抗菌率可達99.9%,從基站本身的內裝水道、風道開始,就可全面抗菌除臭,從源頭徹底杜絕細菌滋生。守護家人健康,從清潔地板做起,一台清潔功能更細緻、更全方位的掃地機器人,更是「全家健康的守門員」。吳書毅醫師簡介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住院醫師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總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青少年醫學次專科醫師弘森診所 副院長健談健康媒體 小兒科顧問醫師媽咪拜 駐站專家醫師---------ECOVACS T20 OMNI掃拖機器人全新升級以熱水自動洗拖布、溶解家庭常見油汙之外,更配備最高9mm自動拖布抬升功能以適應更多家居環境。此外,T20 OMNI也具備多元掃拖模式、邊角清掃、全程三重抗菌、AI語音助手 OK YIKO等功能。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在幽谷
編者按:本週是成大醫學系分享師生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兒科老師回憶他如何與同事幫忙一位母親紓解她長久無法釋懷的嬰兒瘁死罪惡感,兩位醫學實習生分別寫出他們從進入醫學院以來,如何由最初幾年的醫學人文課程循序漸進地學習生理、心理與社會,認識疾病、衰老與死亡,並學習與人溝通、拓廣視野、而後來到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相信同學們的追憶會帶給老師們教學的成就感,而全體師生對人文教育的肯定可以使畢生致力於提升醫者教養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含笑九泉。那是一個平凡卻繁忙的兒科急診下午,當我終於抬起頭看向牆上的時鐘時,已經接近黃昏六點了。我正準備喝口水,注意著留觀室的病人,卻又聽到急診診間裡的電話響起。我拿起電話,那邊是剛剛接班的急診檢傷站的資深護理師小田。小田:「喂~是老何嗎?我是檢傷小田啦。」老何:「小田,又有小病人要進來嗎?」小田:「不是耶,檢傷這裡有一個大概二十幾歲的女生,她說要找小兒科醫師。」老何:「你沒跟她說我們兒科只看到18歲嗎?」小田:「有啊,但她說她不是要看病,卻不願透露原因,只是想找急診小兒科醫師,你能過來看看她嗎?」正巧留觀室的孩子們狀況都不錯,沒有新的病人掛號。同時,我也對小田為何如此關切感到好奇,她為何要特別打電話給我,於是我請小田讓那位女生在留觀區旁的會談室等我。我走進會談室,看見一位年紀約二十多歲、消瘦憔悴的女孩孤單地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焦慮地望著門外。我走到她旁邊的椅子坐下,詢問她:「您好,我是急診小兒科的何醫師。聽說您想找小兒科醫師,有甚麼事情嗎?」女孩突然抬起頭,臉漲得通紅,開口說:「醫生,我想問你,如果一個嬰兒沒有呼吸心跳了,如果有人能立即進行CPR,他能夠被救活嗎?」我問道:「為什麼你會想問這樣的問題呢?」原來,在半年前,她五個月大的兒子「寶寶」突然臉色發黑且無反應。當時只有她和孩子在家,她極度驚慌地撥打了119求救,同時她全力以赴,依憑自己以前學過的CPR方法急救寶寶。後來,寶寶被送到我們醫院兒科急診,經過一小時的搶救,但仍然無法挽回他的生命。她事後一直在網路上搜索相關資料,其中有些網站強調:「從沒有呼吸、腦部缺氧開始,若在5分鐘內能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就有機會救回寶寶……」她因此一直自責,認為如果她當時能掌握更專業的CPR技巧,寶寶或許就不會離開她。」「天啊!」我心中驚訝地想著,這半年她一直如何度過?我問她:「這半年你還好嗎?」她回答:「我也不知道怎麼過的。家人帶我去心理諮商,我每週都會去一次。而今天我終於鼓起勇氣走進醫院。」她的眼眶開始泛紅,接著說:「事實上,你們醫院門口的這段道路本來是我上班必經之路。然而,這半年來,我一直不敢經過這裡,一直迂迴繞道上班。但今天下班後,我騎著車不經意地就來到了你們的急診室……」我沒想到這位年輕的母親竟背負著如此重擔。但很快,我向她解釋一般網站上的內容通常為了鼓勵讀者,會將許多過程簡化。寶寶心跳停止的原因並非一致,且要熟練地進行嬰兒CPR非常困難。根據她的描述,我覺得她作為一個完全沒有醫療背景的母親,在那個緊急情況下已經做得很好了。「所以,即使當時我能夠熟練地進行CPR,也不一定能救回寶寶嗎?」她問道,我點了點頭。她靜默了一會,眉頭依然緊鎖。然後她又說:「醫生,你認為我是一個好媽媽嗎?」我心中疑惑,她似乎有更深層的問題,為何這麼問呢?她接著說,那天急診兒科醫師請她和丈夫進入急救室,宣布寶寶死亡的時刻,她眼前一黑,差點在急救室昏倒。無聲的眼淚如瀑布般不斷湧出。那位溫柔的兒科醫師陪伴在她們身邊,安慰著他們,說道:「你們還年輕,要好好照顧自己,將來還會有寶寶的降臨。」而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如何把逝去的寶寶生回來」的討論。因此,這半年來,她已經進行了兩次試管嬰兒療程,但很可惜都沒有成功懷孕。最近,她正準備進行第三次試管嬰兒。她擔心自己並不是一個好媽媽,所以寶寶不願回到她的身邊。同時,她也擔心她在醫院就醫的紀錄會影響到她的工作。後來,我給當天值班的精神科學弟阿宏打了個電話,向他解釋了這複雜的情況。學弟表示可以先不用掛號,他願意到會談室與這位媽媽會面,並提供後續的轉介諮詢服務。這也減輕了她對留下醫院紀錄的壓力。那天下班後,小田護理師跑來告訴我,那位媽媽在離開前還特地去檢傷站感謝她,並請她轉達對我和阿宏的感激之情。儘管這次對話已經超過十年,但那個下午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有時候我也會思考,不知道她是否重新開始了正常的生活?在我習醫的年代,幾乎沒有任何正式的課程教導我們如何與喪親的人溝通。我們也就這樣「有樣學樣,沒樣自創」地發展出自己面對喪親者的方式。「妳還年輕,之後再生一個就好」正是其中一種大家覺得還可以且常見的安慰方式,但很顯然的,這樣的安慰卻在這位失去愛子的媽媽身上,造成了更可怕的傷害。在之後的醫學路上,我意外地走上了兒童安寧居家照護的道路。當我陪伴那些即將或曾經經歷喪子之痛的父母時,我常常回想起那個下午。也更加注意「不傷害」這個生命倫理原則,提醒自己和團隊不要陷入「好心做壞事」的陷阱,當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的時候,在喪親的幽谷安靜溫柔地陪伴他們,是非常有幫助的。正如趙可式老師所譯的《幽谷伴行:安寧照顧的意義》(Sharing the Darkness: The Spirituality of Caring by Sheila Cassidy)一書中提醒的,在醫學實務中,有時我們不能治癒病人的疾病,但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度過困難時期。面對種種的臨床困境,在無法挽救生命的情況下,除了藥物與手術外,陪伴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度過黑暗的喪子之旅,並提供人性化的關懷,這也是醫學照護的一部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預防醫療暴力,我們能做更多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想看本文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醫療暴力事件,近年來受到醫、病、法及社會共同的關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醫療暴力事件,不僅成為醫事人員心中的痛,間接也造成醫學生的行醫陰影。筆者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教授困難醫病溝通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對於醫療暴力事件的處置,認為跟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是相通的。在現代社會,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基本而重要的。發生醫療暴力事件,一定要報案,保留現場並蒐集證據(人證、物證及書證等),是目前社會普遍的共識以及醫療體系的常規。就法律面而言,醫療法(第24、106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8、87條)、以及刑法(第277、284條傷害罪、第304條強制罪),對於醫療暴力均有相關或適用規定。以醫療法第24條規定,警察機關有協助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及刑事責任時,檢察官亦會主動偵辦。若施暴者本身即為病人,在醫療上仍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將疾病與醫療暴力分開處理,故一般仍會予以後續的醫療照顧,除非雙方信賴的基礎已消失殆盡。過去曾發生醫療暴力案,病人(嬰兒)的母親因在急診室等無小兒科病房住院,眼見其他晚到的病人陸續住院,與護理師理論未得到滿意答覆,憤而對護理師施暴。發生醫療暴力事件後,醫院跟病人的母親說明,係因有成年人床位,但無嬰兒床位,故無法立即入住,母親釋懷後也致歉,最後嬰兒順利入住並康復出院。醫院在完成醫療照護後仍對病人的母親提告,主要就是基於醫療有其核心價值,對病人視病猶親的同時,也必保障職場安全與職業尊嚴,不能助長暴力,故回歸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基本社會規範。醫療暴力的善後,無疑地造成醫病關係緊張,也動搖醫病之間最根本的信賴關係,成為醫病雙輸的局面。如果能在醫療暴力的事發當下或有潛在風險時,即提前處置,或能達到損害控管或減災的效果。換言之,即將或發生暴力衝突的當下,盡量避免正面衝突,也不必做無謂的說明,此時的說明甚或有反效果。因此,其他現場的醫療同仁或人員,應隔開雙方當事人,協助當事人盡快離開現場,避免衝突擴大。若已有潛在攻擊行為,醫方當事人應盡量避免背對病人,保護好身體重要部位,其他同事啟動院內緊急通報按鈕(流程)或立即撥打110等措施。此外,應培養辨識醫療暴力高風險對象或前驅症狀的能力,這應是現代醫療人員的專業素養。依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提供給會員服務的資料,如有「語言武力恐嚇傾向或已發生、不理智且有非分要求、酒醉脫序、言行舉止異常、與他人有糾紛或其他可能導致人身安全顧慮、或是攜帶危險物品」等,即應提高警覺,必要時提前啟動院內機制或通報警察機關。以法律處理醫療暴力事件,是終極不得已的手段,通常只有當下或短暫的嚇阻力,故面對醫療暴力的不定時出現,故最終還是應回歸最基本的教育宣導(積極)與防身演練(消極)。教育雖然可能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仍值得吾輩努力和長期紮根。相較於醫療體系已常常教育醫學生或臨床醫事人員,如何「做一個好醫師(醫事人員)」,在病人端也應該多著力於推廣「如何做一個好病人」,特別在健保大幅提升醫療便利性的同時,教育病人不但是衛生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事,也必須靠醫、病與社會三方共同努力來達成。教育的重要性,固然不容懷疑,然而面對醫病衝突時,醫病雙方有時都會因一時的情緒失控,而讓醫療暴力就此發生。面對此部分,以人性的角度說,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也無法苛責,但仍應是嘗試在醫學人文教育上看看是否有些努力的空間。這部分醫方會比病方更有能力去避免與減少衝突的發生,以筆者觀點,如果醫病雙方都能了解衝突的本質,並提升心理素質,或更能從預防的角度,減少醫病衝突或醫療暴力的發生。依據「衝突理論」,衝突源自於雙方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或是情感需要無法被滿足時的出口。衝突發生時,當事人會變得脆弱敏感,啟動心理防衛機制,把對方負面化和妖魔化,進而使雙方關係更加疏離、惡化;如果醫病雙方都沒有能力去因應衝突情境,這種負面情緒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使衝突擴大,一發不可收拾,是現代醫病關係的危機。但其實醫病雙方都不想要衝突,都想擺脫這種傷害狀態,如果有一方有能力去因應,情況可能就會不同,這方面的機會,醫方自是大於病方。若醫方能夠試著換位思考,同理感受、尊重想法,就有機會讓對方從防備的狀態,進入被了解、有安全感的狀態,進而有信心能解決問題,達成增能轉移(empowerment shift);防禦心降低之後,也會較願意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產生認知轉移(cognitive shift),透過有建設性且正面的對話,讓衝突有緩解甚至化解的機會。綜上,面對醫療暴力事件,筆者提出的「醫療暴力三段五級」模式如下:初段一級:教育宣導、支持環境初段二級:情緒管理、防身演練次段三級:風險辨識、及時介入末段四級:員工關懷、處理需求末段五級:責任歸屬、法律介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發展遲緩及早評估 國健署擴大補助聯評中心增至75家
兒童0至6歲是重要發展階段,尤其3歲前是關鍵「黃金療育期」,當面對孩童疑似發展遲緩,家長可能感到茫然失措,衛福部國健署為減少家長擔憂,補助全國各縣市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結合多項小兒專科醫師及評估人員,為孩子安排個別化評估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以利家長掌握兒童發展情形。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將擴大量能,從111年的52家擴大為75家,預計今年能服務超過3萬名孩子。小寶(化名)在7個月大時才會翻身,爸媽覺得進度有點落後,經健兒門診醫師評估,小寶當時體重有點過重,可能受到體型影響,建議再觀察看看。但1歲時還不會爬行,經診斷為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所幸經過1年積極療育,小寶終於追上正常發展,讓爸媽放下心中大石,如今看著2歲4個月的小寶快樂奔跑,心中感到無比欣慰。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統計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數,從民國100年1萬5848名,111年增至3萬907名,成長近2倍,代表民眾健康識能提升,需求量也增加。吳昭軍表示,家長從發現孩子疑似發展遲緩,從掛號、等評估報告,因時間較久總感到焦慮,考量供給與需求已經失衡,難以快速給予評估,國健署決定擴大服務量能,讓更多醫療機構加入聯評中心,將從111年52家,擴大為112年75家,服務量能希望再擴充到4萬人。另為加強偏鄉資源及服務,今年於64個偏遠地區之聯合評估外展服務,同時也補助山地鄉及離島地區民眾到聯合評估中心就醫往返的交通費,以降低民眾帶孩子接受各項評估的就醫障礙。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結合小兒神經科(或小兒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或精神科)、復健科,至少2科以上之專業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聽力師等至少4個職系以上專業評估人員,安排個別化評估服務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以利家長掌握兒童發展情形。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陳慧如表示,孩童發展面向多,不只看動作、語言、智能,還要看人際互動、社會情緒等全人發展,需由跨團隊專科協助,找出孩子發展遲緩原因,「且孩子時間寶貴,差3至6個月時間就差很多」,提醒家長要把握黃金時間,應先進行完整評估後,再接續對應早療計畫,方向對才能走正確的路。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文君表示,兒童發展遲緩原因,除了生理疾病影響以外,也有部分孩子是來自先天性腦部疾病,包括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等,或因社會心理問題造成,像是親子功能不佳、成長環境不利、受虐疏忽等,需透過專業會談問診,同步觀察兒童行為與家庭互動,釐清問題並介入治療,希望過程有家長共同參與,規劃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策略,推動適合孩子的治療策略。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理事曾頌惠表示,根據美國統計,約7至17%的家長對於孩子發展有所擔憂,也因此家長都希望孩子經過完整評估,了解孩子問題在哪,如何促進發展,也因為發展遲緩孩子在團體中屬於弱勢,不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說話、或是坐不住,因此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引導孩子發展。除了擴大服務面向外,未來孩子發展會有更多問題,建議可朝「精準早期療育」討論推廣。
-
2023-06-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腎共照/糖尿病患分散醫院各科 專家:建立照護共識 加強跨科別溝通
健保署於去年3月啟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後簡稱糖腎共照網),以「跨科合作」進行全人照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表示,疾病整合跨科合作面臨「誰整誰」的難題。他直言,台灣醫療環境太重視專科導向,必須由學會出面,訂定相關準則,要求不同科別醫師都要為共同照護目標努力。「糖尿病併發症多,患者因而分散在不同科別接受診治,甚至非內分泌科或腎臟科可能比這兩科別接觸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還要多。」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表示,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然而,醫院跨科別溝通向來困難,馬惠明認為,既然糖腎共照的目標患者散在全院不同臨床科,因此,相關科別的醫師們要清楚了解患者的狀況。雲林經驗談:互通醫療資料庫,讓醫師互相支援。至於如何進行整合?馬惠明分享,雲林分院與地緣鄰近、且同為教學醫院的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針對當地資源最為匱乏的急重症科別,打通兩間醫院的系統,建立互通的醫療資料庫,共享患者病情,並讓兩院醫師班表互補。再加上遠距看診、醫師甚至支援彼此醫院的服務,讓患者毋須移動就能接受治療。此外,雲林地區小兒科醫師缺乏,僅為都會區的三分之一,難以應付兒童心臟疾病。馬惠明表示,雲林分院透過衛福部補助的「遠距學童心臟篩檢群助計畫」,由醫護人員數位擷取患者病況,遠距傳輸資料至平台上,讓全國醫師雲端協同診治,必要時台大醫院總院也會派小兒心臟科醫師到當地關心患者。醫策會:病歷開放、固定會議,助橫向、縱向溝通。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說明,疾病整合照護可分為橫向、縱向二部分,除了同一醫療院所中,醫師與醫事人員之間、科別之間的整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到基層診所也需要整合。他指出,醫策會執行「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患者病歷開放共同編修、檢視,整合醫療團隊固定展開會議,醫事人員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至於,第一線照顧民眾健康的基層診所在疾病的共同照護上如何進行?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強調,全台基層診所負擔國內四成糖尿病患照護量能,糖腎共照網應更重視基層診所角色,並且針對完整收案率訂出標準,以免醫療院所發生「挑病人」情況,讓重症患者無人照顧。他也建議,應修訂糖腎共照網獎勵標準中的進步率,因現行標準中要求進步率要持續降低,但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進步幅度勢必變小,不僅無法反應患者控糖情況,更會讓認真協助患者的醫師得不到獎勵。糖腎教室/糖尿病併發症的可怕糖尿病患者血糖若持續過高,器官宛如浸泡在糖水中,將造成傷害產生病變,其中又以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族、牙周病為最常見的五大併發症,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不單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家人極大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攝取,並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也建議患者規律運動,定期追蹤身體狀況,以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效。糖腎共照推一把邱怡文/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疾病跨科合作面臨「誰整誰」的難題,不同科別醫師都要為共同照護目標努力。王拔群/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疾病整合照護可分橫向、縱向,除醫師與醫事人員間、科別間的整合,各級醫療院所也需整合。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台灣肥胖率比日本高10倍,醫揭真正5原因!忽視「這問題」,不但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在其臉書指出,台灣的肥胖率是日本的十倍,不是因為運動不夠,她指出5個問題,包括外食比例高、攤販文化、西化飲食、沒有天天吃早餐及從小開始的肥胖問題,才是真正造成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比日本人愛運動,卻比日本人胖日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肥胖率超過日本10倍,不愛運動是主因。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則在其臉書駁斥。她援引醫學期刊《The Lancet》之前做過的「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調查,發現日本有超過60%的人不愛運動,排名全球第11名。美國則是40%不愛運動,排名第46名,那麼愛運動的美國肥胖率42%也是遠高於日本,因此「不愛運動非肥胖原因」。教育部體育署公布111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國人在疫情後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1.8%,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4%」。而疫後日本的調查,不運動的比例則又增加了3.9個百分點。因此台灣有達到規律運動比例的人口其實遠高於日本,要將台灣人的肥胖歸咎於不運動是完全錯誤的。王姿允認為,所以他們之所以瘦,「還是跟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她歸納出幾個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肥胖的5原因1.外食比例高,不似日本自煮早餐和自備便當的多,而且日本餐廳都是以「定食」為主,份量易控制。2.臺灣的攤販文化:臺灣的路邊攤美味又便宜,可以快速輕鬆的吃飯,更容易有過量還有肥胖風險,而路邊攤的食物大部分高油高糖高鹽份,而且食品添加物居多(成本便宜)。3.日本人就算融合了歐美飲食,都是以在大量蔬菜、大豆類食品、海藻類跟高脂肪魚類偏多,肉類跟鹽分攝取還是比歐美少,但是有更多的優格、乳製品跟咖啡。但台灣人的西化飲食,卻是以高油脂肉類跟高鹽份輾壓。(資料from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15年8萬日本人飲食研究)4.台灣人不良的早餐習慣:根據一份針對亞太11地區健康早餐的最新調查發現,近四分之一台灣受訪者沒有天天吃早餐習慣,即便有吃早餐,其中也高達7成早餐沒攝取含蛋白質食物、8成沒吃蔬果,然而脂肪攝取比例卻是亞太之最!例如:燒餅油條水煎包。5.從兒童開始的肥胖問題,造就成年人居高不下甚至竄升的高肥胖率。台灣5-19歲男女童肥胖率比日本多了3倍以上,是亞洲四小龍之最!美國退休將領認為兒童肥胖是國安問題。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從小胖長大還是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王姿允所提到的5個問題,有4項都是飲食因素,個人如果願意改變習慣,肥胖問題還有機會扭轉。其中第5項的從小肥胖的問題,更值得大家關注。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經達50.3%;在109、110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分別為29.9%及31.2%。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曾受訪表示,研究發現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7至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小兒科醫師陳錦江曾受訪指出,兒童肥胖容易引發的併發症,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易有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在生長發育方面,女生容易有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的症狀,男生則容易有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的症狀。另外還容易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肺臟系統疾病、神經相關疾病等,且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也曾引《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童年時期肥胖即可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與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左心室增厚、左心室重量增加和收縮功能損傷。兒童肥胖容易產生7大類疾病1.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2.生長發育疾病:.女生: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症狀。.男生: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症狀。3.心臟血管相關疾病4.甲狀腺功能異常5.肺臟系統疾病6.神經相關疾病7.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從小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參考資料】.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師說:假的.「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
2023-05-31 醫療.兒科
忽略腸病毒4徵兆恐重症!不止小孩、大人也會得,醫提醒一件事很重要
腸病毒疫情持續攀升 忽略4徵兆恐重症【聯合報/記者李青縈、鄒尚謙、趙容萱/報導】腸病毒疫情升幅趨緩,流感疫情仍在高原,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昨(30日)指出, 腸病毒上周陽性率上升,以A型最多, 預期未來緩升;而流感部分仍在高點,急診類流感人次75897人次,較前去年同期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說,目前仍無法確定何時會反轉,預期端午節前仍在上升階段。此外,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院內近期收治一名9個月大男嬰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病例,還好其父母警覺性高,立即送急診,才沒讓男嬰病況惡化,在7天後康復並順利出院。李德敏說,雖然大多數腸病毒感染都屬於輕度病例,但某些類型如71型腸病毒的致死率高達19.3%。近二周以來,腸病毒案例激增,目前兒科診間中,約2成為腸病毒案例,重症案例也隨之而來。李德敏提醒,家有2歲以下幼童的父母,務必注意腸病毒重症的4個主要徵兆,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和呼吸心跳加速,由於幼兒表達能力較弱,且病況發展往往只需兩到三天,常讓父母措手不及。因此,當幼兒出現重症徵兆,應盡快就醫。基隆一家3口中鏢!大人也得腸病毒 醫:未用肥皂確實洗手【聯合報/游明煌/基隆即時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監測資料,腸病毒就醫人數逐漸攀升,預估6月暑假前進入腸病毒疫情高峰。部立基隆醫院指出,基隆有一家三口都感染,連大人也會被感染,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作一般感冒。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說,基隆有一親子檔先後感染腸病毒的特殊案例,張太太的一雙兒女就讀幼兒園,女兒班上一口氣有3個小朋友經診斷為腸病毒而停課一周,在停課第4天時,女兒出現活動力、食慾下降及發燒,經醫生檢查喉嚨有輕微潰瘍,確定是腸病毒。邱柏翰表示,接著女兒又傳染給兒子,讓張太太蠟燭兩頭燒,疲憊不堪。好不容易熬到一雙兒女即將康復出關,結果張太太半夜開始出現劇烈頭痛、輾轉難眠,早上起床覺得喉嚨痛,至附近診所就醫後,醫生診斷為急性咽喉炎。隔天張太太赫然發現手指、腳趾頭冒出一顆一顆的小水泡,手心、腳掌也有好幾個紅點,連吞口水都難過,就醫發現口腔也有不少水泡及潰瘍,也確定為腸病毒。邱柏翰說,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要養成「肥皂勤洗手」,定時清潔消毒居家環境、玩具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尤其大人外出、下班回家後,應先沐浴、更衣後再接觸孩童。邱柏翰指出,很多民眾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得腸病毒,其實成人也會,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推測張太太應該是照護兒女時,仍與小孩共食,且僅以酒精消毒、未以肥皂確實洗手被小朋友傳染。邱柏翰還說,大多數腸病毒病人可以在7至10天內痊癒,但腸病毒具有高傳染力,通常在潛伏期(2到10天內),或是發病之前的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一般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痊癒後,腸病毒仍會持續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之久,仍要小心留意。腸病毒71型疫苗7月底接種 須自費【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針對「腸病毒71型疫苗」開會討論,專家建議腸病毒71型疫苗採取「自費」接種,同時疾管署應逐年檢視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重症,家長可在7月底帶幼童接種疫苗。國光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及高端疫苗公司分別研發完成「腸病毒71型」,預計在7月底上市,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會議,昨邀請兩家疫苗廠商報告「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狀況,也聽取疾管署分析近10年腸病毒流行型別。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雖然無法交叉保護其他型別,如克沙奇A型,但71型容易對兒童健康造成威脅且可能引起大流行。委員建議,現階段腸病毒疫苗採自費接種,疾管署應逐年檢視腸病毒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針對該疫苗自費接種一事,專家建議疾管署可以參考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正在編修腸病毒71型的嬰幼兒接種建議(預計6月完成)後,再提到ACIP大會確認討論。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國內腸病毒門急診上周就診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4%,雖近2周上升幅度趨緩,但仍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尚須警戒。目前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羅一鈞表示,2021年腸病毒71型成為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後,近年來流行型別都是克沙奇A型,但71型仍在2016年、2019年曾造成20至50例不等的重症病例,而重症病例多以五歲以下的幼童為主。邱政洵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帶來的腦炎重症,建議家長可以依照ACIP的建議接種,但每個疫苗都有施打禁忌,如發燒時不能接種,或有其他疾病正在治療時應該避免,提醒施打前多留心。安特羅的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底前上市,高端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中下旬上市,兩款疫苗接種對象均為2個月至6歲孩童,需接種兩劑,兩劑間隔28天,1劑4000元;2個月至2歲幼兒打2劑疫苗後,間隔1年還需施打1劑追加劑,1劑4300元。疾病百科/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4 養生.聰明飲食
「大王具足蟲拉麵」你敢嘗試?近親是海蟑螂 醫提醒:這類人吃了「有休克風險」
你吃過拉麵上面加什麼配料?除了普通的叉燒、海鮮,或更高級配料的龍蝦、鮑魚,近期台北拉麵店拉麵公子推出了以「大王具足蟲」為配料的「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引來大批網友爭相朝聖;而除了拉麵,台南也有私廚將「大王具足蟲」拿來包壽司,讓這個獵奇的食材引起討論話題。究竟「大王具足蟲」可以食用嗎?吃起來是什麼口感?大王具足蟲是蟲嗎?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足目漂水蝨科動物,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裡,別名巨型深水蝨、巨型深水虱、巨型深海大蝨。從化石數據可知,早在1.6億年以前,具足蟲就已經存在了,又被人們稱為「深海中的活化石」,牠有著4000個平面小眼組成的複眼,頭頂還長有2對觸鬚,長相酷似放大版的海蟑螂。「大王具足蟲」主要生活在冰冷的深海,棲息於170公尺至2140公尺深、昏暗無光、攝氏4度的海域,一般在滋泥或黏土層中獨自生活。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為肉食性動物,吃掉從深海海底掉落的任何腐食,主要食用如鯨魚、魷魚等海洋動物之屍體,有「深海清道夫」之稱。它們也會主動獵食一些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參、海綿、線蟲、放射蟲等海底動植物,有時會捕食魚類、攻擊捕魚網等。大王具足蟲可以吃嗎?人類什麼都敢吃,長相酷似蟑螂的大王具足蟲,竟也逃不過被人類吃掉的命運。大王具足蟲是可以食用的,營養價值主要是蛋白質。普遍來說,大王具足蟲因難被捕獲且沒有很大的市場銷路,導致商業捕魚業對牠沒有很大興趣;但在香港與日本都有大王具足蟲的相關料理,多半是清蒸或油炸,肉質的口感吃起來像螃蟹和龍蝦,獨特風味讓人老饕們難忘。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知名自然老師黃邦指出,大王具足蟲又名道氏深水蝨、深海水曱甴(深海水蟑螂之意),是節肢動物門等足目漂水蝨科下的一種海洋甲殼類動物,海蟑螂也是他的親戚,再遠一點的親戚就是蝦子,味道類似蝦子、螃蟹,可以食用的肉不多,內臟苦味很重,一般不會拿來吃。在日本作為有名的可食用的甲殼類動物,靜岡縣燒津市的漁夫父子曾經將大王具足蟲加工做成煎餅食用,當時大受歡迎。根據外國研究網站《Ocean Fauna》指出,大王具足蟲的身體上有鋒利的爪子,因此在食用前要妥善的處理,把鋒利的爪子和邊緣切掉,才不會被鋒利的邊緣傷到自己。而由於大王具足蟲是以腐食維生,體內含有細菌和病菌,不建議在不烹飪的情況下食用(生吃),若在沒有正確清洗或烹飪後食用,恐會把細菌和真菌吃下肚導致嘔吐,說不定還得送醫院。醫提醒:這類人吃了「有休克風險」 對於許多民眾想嘗鮮大王具足蟲的行為,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在臉書「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提醒,具足蟲屬於深海甲殼類生物,這類甲殼類水產品通常含有容易讓人引起過敏反應的組胺酸(經過細菌和酵素反應後可以產生組織胺),以及原肌球蛋白,如果本身就容易對蝦蟹過敏的人,挑戰之前一定要多加注意。輕微的過敏反應可能只會造成短暫的過敏性蕁麻疹,藉由冰敷和抗組織胺藥物通常就能緩解。但嚴重的過敏反應(俗稱過敏性休克)通常會讓人嘴唇、眼皮浮腫、胸口悶痛喘不過氣,如果吃完後有以上反應請立刻到急診進行處置,否則可能會有休克風險。多數網友表示:不敢嘗試!《拉麵公子》的業主表示,此次的夢幻食材「大王具足蟲」是在東沙群島附近海域捕獲。處理起來算簡單,除去胃囊內臟,腺體可以保留做食用,採用清蒸的方式調理,「白肉的部分吃起來有龍蝦加螃蟹的食感與香氣,黃色的腺體吃起來有類似蟹黃蟹膏的口感與味道,整體的口味上是出乎意料的鮮甜,整隻大王具足蟲的殼還是作為裝飾使用為主,所以就不拿來熬湯了」。口感上比較偏粉嫩鬆散,雖然不及龍蝦與螃蟹扎實的咀嚼感,但吃來解個人生成就也是超級值得!不過目前這碗因為數量實在有限,「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僅限熟客預約,售價1480元,截至23日店家表示已預約額滿。而此篇《拉麵公子》臉書粉絲專頁的「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貼文一曝光引起許多網友討論,有許多人表示不敢嘗試,「雖然聽說非常鮮甜,但我想還是先不用。」、「我龍蝦螃蟹控很想,但對大蟑螂恐懼啊啊啊」、「一直想到風之谷的王蟲」、「人家就已經很努力長成不想被吃的樣子了」、「有種暗黑料理的氛圍」、「為什麼要吃蟲蟲?蟲蟲這麼可愛」、「為什麼要讓我連對拉麵都有陰影了」。也有許多網友表示想吃吃看大王具足蟲拉麵,「之前看過有Youtube影片,切塊後熱炒,像是龍蝦切塊後熱炒那樣的感覺」、「想吃,但不是熟客」、「好想吃,但價錢真的沒辦法」、「是頂級夢幻海鮮耶」、「看起來好可愛,想吃吃看」。但也有網友表示,大王具足蟲是海洋清道夫,而且必須用底拖網才抓的到,捕捉對海洋生態永續是一種傷害。「為了賺錢而破壞生態平衡。到底有沒有良心?」、「可以不要亂破壞生態嗎?人類食物的選擇已經夠多了」。參考資料:.Ocean Fauna-Can You Eat Isopods?.拉麵公子粉絲專頁「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維基百科-大王具足蟲延伸閱讀:.白蟻是蟑螂親戚!雨季想防止大水蟻入侵家中,千萬別開「這顏色」的燈.這樣點拉麵超肥!營養師傳授「日式拉麵熱量圖鑑」 教你進食順序.「10種海鮮」膽固醇比一比,這2類最高!比起膽固醇,你更要注意的是這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壓力大、薪資一般 急診住院醫招募不順
不只小兒科,今年急診住院醫師招募狀況也不理想,急診招募率也只有70%;而神經內科住院醫師雖然每年招滿,但也發現選擇神經內科的住院醫師有變少的跡象,招募時間往往拖的較久。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以往內、外、婦、兒與急診住院醫師招募不佳,但隨老年人口增加,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老人科病;雖然新生兒接生數減少,但高齡社會,仍有許多年長女性需要婦產科醫師;目前與各醫學會密切聯繫,希望提供相關策略一起幫忙,避免五大科醫師愈來愈少。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以往急診住院醫師招募都滿招,近兩年招募較困難,研判受疫情影響,年輕醫師看到大批染疫患者湧入急診,擔心感染,更看到急診醫師的辛苦,美國去年急診醫師也未招滿。去年全國急診住院醫師訓練容額102名,僅招募67名,達66%;今年容額98名,現已招募70人,也只有7成,許建清認為,人數稍有回流現象。急診醫學發展廿多年,目前進入成熟期,許建清指出,許多都會型或大型醫院急診醫師人數逐漸飽和,住院醫師受訓後可能沒有職缺,且急診醫師收入不算高,也沒有手術、自費項目等增加收入,不願選擇急診。許建清指出,目前醫學會透過許多方式,增加醫師成就感、榮譽感等價值,因急診屬社會安全網一環,可深耕在地重症,提供整合醫學、遠距及居家醫療等,擴展急診醫師的服務範圍,同時也與健保署討論提高急診給付,如很久未調或未反映實際醫療等項目來增加誘因。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說,每年住院醫師容額51人,近幾年招募雖然跌跌撞撞,但仍有招滿,也發現年輕醫師愈來愈不願意選擇神經內科,原因是認為神經內科較為困難,且收入也不是很好。胡朝榮指出,現在學會也努力邀請醫學生、PGY參加年會,讓年輕醫師多了解神經內科,且隨著高齡化社會長者人數愈來愈多,神經內科應是不錯的選擇,也希望衛福部給予神經內科多一些的訓練容額。希望不要太市場取向,仍有許多科別需要培訓人才。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團購/楊志良:醫師不適合代言或廣告
麻醉科醫師邱豑慶、牙醫師史書華、小兒科醫師蒼藍鴿等,愈來愈多網紅靠醫師的專業光環,打響知名度,帶貨賣產品,將流量變現。醫界多名大老認為,醫事人員帶貨、代言近年已亂象叢生,不少事件都踩到紅線,醫師公會全聯會指出,將正視醫師代言廣告現象,不排除研議應對方針。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需受到嚴苛訓練,培養具高度專業知識,加上職業與人命息息相關,讓醫師在社會上備受尊重也具權威性,任何產品只要有醫師代言或宣揚理念,多會增加信賴感。李偉強說,曾有職業類別信任度調查,醫師名列最被信任職業前三名。近年愈來愈多醫師涉足商業代言產生爭議,長期恐影響專業形象,為避免糾紛,公立醫院明文規定醫師「不可代言」。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醫師職責是衛教民眾,不適合替特定廠牌做代言或廣告。各行各業都有老鼠屎,輕則詐騙,重則傷害健康,曾有醫師與保險公司勾結,錯置乳癌及子宮頸癌的病理切片紀錄,切除健康女子的子宮與乳房,詐領保費,最後廢除該醫師證書,他認為,醫界若有老鼠屎就該正視,主動處理社會才能安心。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近年有愈來愈多醫師選擇當起商業代言人,抽成團購。醫師若當團購主,全聯會不會禁止但也不鼓勵,但基於醫師倫理、紀律與法律等面向,全聯會進一步討論,不排除研議應對方針。
-
2023-04-15 醫療.懷孕育兒
孕婦產檢出染色體異常被勸引產!陳持平賭上生命為胎兒打開保護傘
人間四月天的午後,台北市中山北路馬偕醫院二樓產科三診診間,不同「梯次」的嬰兒在這裡川流、相聚,主治醫師陳持平笑臉盈盈,慈祥得像極了含貽弄孫的「阿公」,對每個孩子的「特點」都如數家珍,帶嬰兒來的父母或祖父母,看著聽著陳醫師的眉飛色舞和娓娓道來,或頷首微微笑,或點頭如搗蒜。產檢出「鑲嵌型第10號染色體異常」 被名醫建議引產當天約莫兩點三刻,一對從淡水來的李姓夫婦,帶著剛滿月不久的男嬰回來看陳持平「阿公」。男嬰眉清目秀,在父親胸前的襁褓裡一副安靜恬適的模樣,他的「特點」是,從羊膜穿刺、羊水染色體到驗臍帶血都是鑲嵌型第10號染色體異常,從板橋的診所到醫學中心的名醫都說可能會產下畸型兒,勸他們審慎,最好引產。李姓夫婦卅七、八歲才結婚,好不容易兩人都年過四十而自然懷孕,天賜麟兒的喜悅頓時陷入一片茫然。為母者於心不忍,且不知所措,為父者基於愛妻之心,認為即使引產,也不能隨便找個醫生草草了事,於是上PPT、Google遍尋良醫,結果找上馬偕醫院風評不錯且玉樹臨風的王亮凱醫師。「我清楚記得,那一天是2022年11月21日。」李先生說,王亮凱醫師看了報告之後,雖然認為各種文獻都顯示,如果生下來,很有可能會是畸型兒,但王醫師聽過陳持平的講演,知道陳教授十幾年來鑽研「鑲嵌型染色體異常」,並累積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及個案,幫助過多組「鑲嵌型染色體胎兒」的家庭,拯救了這些原本會被放棄的正常寶寶,於是福至心靈,引介給對門的陳教授。那一天傍晚,陳持平醫師的診間剛好只剩下最後一、兩號。陳醫師先安撫李姓夫婦,請他們放寬心,並建議抽羊水再驗驗看。同年12月19日回診看報告,異常率已經從羊膜穿刺、切片的35%、臍帶血的40%,降到抽羊水的11%。李先生回想到斯時彼刻說:「陳醫師跟我們說,胎兒很努力地要健康長大。」寶寶從確定要引產 到誕生到這個世界上在陳持平醫師的鼓勵之下,李姓夫婦鼓起勇氣把孩子生了下來,結果是健康的寶寶。李姓夫婦喜不自勝,他們感謝陳醫師「恩同再造」,陳持平則說,「寶寶從確定要引產到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是因為上天的恩典啊!」深深體會母愛的偉大 決心盡全力拯救胎兒4月10日,寶寶的母親產後回診,特別帶孩子來看陳醫師。適巧,剛好有一對懷孕夫妻的胎兒,也驗出鑲嵌型染色體異常的問題,要生下來?還是要引產?一直猶豫不決。於是,陳持平醫師請李姓夫婦來做見證人,一方面分析兩個胎兒問題的異同,一方面鼓勵這對夫妻也要勇敢地將孩子生下來。當產前報告白紙黑字明白寫著有正常細胞也有異常細胞時,誰願意冒著被告的風險,替胎兒說句公道話呢?那需要足夠的醫學實證經驗、勇氣和人道主義精神。「每回見到找我諮詢的孕婦眼眶泛淚,我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於是下定決心,要努力去幫助她們,盡全力去完成拯救胎兒的任務。」陳持平期許透過拯救胎兒計畫,建立起醫療機構之間的轉介平台,幫助更多家庭。林徽因給四月寫的詩:「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就在馬偕醫院二樓產科三診的診間迴盪著。鑲嵌型第10號染色體異常鑲嵌型第10號染色體長臂末端缺失,主要是部分羊水細胞或胎兒細胞在有絲分裂時產生突變缺失,通常經羊水穿刺發現。要判斷是暫時性或永遠性,建議間隔4周以上再檢查一次,取出羊水細胞做傳統培養細胞遺傳學檢查,利用分子生物技術檢測未培養的羊水細胞,若異常染色體比率下降,則有機會鼓勵父母勇敢將孩子生下來。針對出現鑲嵌型第10號染色體異常的胎兒,一般婦產科醫師建議引產,主要是因為過去醫學文獻都出自小兒科醫師研究,只要發現染色體有異常的狀況,為避免生下畸形兒,最保險的作法便是引產。但快速成長的胎兒和已經誕生的嬰兒不同,已知不一定能推斷未知。鑲嵌型染色體10部分缺失由胎兒時期正常細胞突變產生,會隨著胎兒快速成長而消失。研究發現,隨胎兒愈來愈大,異常細胞比率逐漸下降,出生後很多案例在體細胞都查不到異常細胞。因此,建議母親再抽羊水進行細胞檢查,即使異常比率攀升,若隔一段時間再抽羊水細胞,發現異常比率下降,則可鼓勵父母將孩子生下來。醫療奉獻獎得主、馬偕醫院生育保健學科主治醫師陳持平目前在醫學期刊發表九例報告,皆是胎兒在子宮內後天產生鑲嵌型染色體部分異常案例,出生後全數發育正常,且異常的染色體細胞在出生後追蹤檢查均發現快速消失或逐漸漸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屏東度假成行醫轉捩點!蘇宜輝曝養生祕訣:維持會流汗有氧運動,征服20座百岳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8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蘇宜輝養生祕訣/每天有氧運動 征服20座百岳現年69歲的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健檢報告零紅字,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蘇宜輝38年前從台北到屏東枋寮外科診所時,同時兼顧內科門診和急診,隔年設醫院接任院長後,因草創時期人力吃緊,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大考驗,還好他有運動習慣,默默助他挺過那段艱困歲月。「年輕時熬夜加班體力尚能應付,進入中壯年 精神和體力都下滑,保養格外重要。」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三五好友相聚時偶爾會喝點小酒,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健康就是財富,飲食清淡外,有氧運動不可少。」蘇宜輝在北醫曾是足球校隊隊長,也是羽球、桌球和游泳健將,維持運動習慣至今,踢足球留下左膝傷,不適合激烈運動,改成游泳、慢跑、爬山和高爾夫運動,更征服20座百岳。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蘇宜輝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每周帶家人參加教會團契活動,他說,信仰讓人心靈有了寄託且篤定,團契可活絡人際關係,建立社交互動網路,安定身心靈。屏東度假 成人生轉捩點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8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病床數增至228床,引進64切CT、1.5T MRI、血管攝影等醫療儀器,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偏鄉行醫 號召同好加入「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心梗腦出血 4年救回數百人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4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蘇宜輝小檔案年齡:69歲專長:小兒科現職: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台北永和中興醫院醫師、枋寮外科診所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病痛是人生必經過程,用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它,拋開負面情緒,是最佳良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1 醫療.感染科
誤食未煮熟蝦子!感染沙門氏菌後發燒、上吐下瀉、拉血便
【本文重點】花蓮門諾醫院最近收治了一名2歲女童,因發燒嘔吐並出現血便症狀而急需住院治療,經檢驗發現感染沙門氏菌,醫生懷疑是吃了未煮熟的蝦子,提醒家長注意飲食衛生和勤洗手以預防疾病。近期全台兒童腸胃炎大流行,注意避免年幼兒童食用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並留意活動狀況及食慾,若有異常應及時就醫。--by ChatGPT2歲女童誤食未煮熟蝦子 感染沙門氏菌花蓮門諾醫院近日收治一名2歲女童,發燒嘔吐還出現血便,緊急住院治療後病情好轉。女童糞便檢驗出沙門氏菌,醫師詢問後,懷疑是吃到未煮熟的蝦子感染,呼籲家長注意飲食衛生,也要正確勤洗手預防病毒侵襲。門諾醫院小兒科醫師楊子毅表示,這名女童因為上吐下瀉又發高燒,甚至還出現血便,讓父母相當憂心,經詢問,懷疑女童可能是吃到沒有煮熟的蝦子染上沙門氏菌,經住院給予點滴及抗生素治療後,已經康復。腸胃炎大流行 勤洗手、避免吃沒煮熟食物楊子毅說,近期全台兒童腸胃炎大流行,約4成感染諾羅病毒,其餘6成多是輪狀病毒或沙門氏菌等病症;連假將近,不少家庭把握假期閤家出遊,他提醒家長更要謹慎,叮嚀孩子勤洗手,也要避免讓年齡太小的兒童食用生冷或沒有煮熟的食物。他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小兒科門診就診人數明顯增加,不只腸胃炎大流行,近期流感、腺病毒、腸病毒病例也攀升,去年底開始國內也出現幾起腸病毒重症個案。預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勤洗手,若發現孩子活動力異常、食慾不佳,務必盡速送醫診斷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