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小兒科
共找到
429
筆 文章
-
-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通勤族怎自保? 美女醫分享「出門前」與「回家後」防疫9步驟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如今本土確診個案連日新增破百例,各縣市政府陸續擬定防疫因應措施,為抗疫做好準備。對此,知名小兒科醫師歐淑娟就在臉書分享「在疫情之下,通勤族該怎麼自保?」的9種方式,不論「出門前」或「回家後」都需要遵守防疫步驟,以達最佳防疫效果。歐淑娟醫師在臉書粉專PO文分享「上班上課,通勤族怎麼自保?」文章,她建議出門前有6步驟要確實做到,包含「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就要請假在家休息」、「在家用完早餐,提前半小時出門以避開人潮」、「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及鑰匙之外,再攜帶一瓶小酒精或乾洗手」、「出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也不飲食」、「在大眾運輸工具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及安全扣環後,用隨手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到達公司或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後,歐淑娟醫師也呼籲3點步驟要特別注意,「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脫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攻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每天更換口罩」。歐淑娟醫師直言,「以上包含打過2劑疫苗的朋友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喔!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我們一起努力,祝福大家都平安健康、團結度過疫情最艱困的時刻」。
-
2021-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症狀不就醫恐病情加重 診所醫吐疫情爆發看診近況
台灣疫情嚴峻,大醫院醫療量能面臨考驗,民眾如有咳嗽等症狀,記得先去「診所」看病。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指出,有民眾持續咳嗽好幾周、喘鳴聲不斷,直到咳到睡不著才敢至診所就診,竟已罹患氣喘,幸好發現不晚,予以適當治療後,病況已獲控制。雖然如今處防疫非常時期,林應然提醒,該看病還是要看,民眾如果咳嗽超過1周、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及伴隨發燒等,除可能是罹患新冠肺炎外,延誤就醫恐導致氣管炎、鼻涕倒流、劇烈喘鳴、呼吸困難等,嚴重還可能致死,因此務必要及早就診,大醫院醫療量能緊蹦、收治嚴重病患,民眾若有症狀,可至一般基層醫療院所或是平常就診的診所就醫。昨日我國新增333例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國內疫情不斷升溫,新冠肺炎戶外篩檢站人潮眾多,大型醫療院所醫療量能也面臨考驗,林應然目前於基層小兒科診所任職,他指出,近幾日門診門診量下滑5成左右,民眾因疫情不敢至診所看病,還會來就診的大多是病情嚴重者或是身體不適很久、不得不看病者。來診所看病並沒有那麼可怕,林應然說,診所醫師都會確認TOCC史(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史),也會查看健保卡註記,確認無疑慮,才讓民眾進入診所看診,且目前部分診所也開始實施「戶外候診」,降低染疫風險。民眾至診所看病務必要帶好口罩、做好清毒、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林應然提醒,做好上述基本防護後,只要不要亂摸,手不要碰觸眼、口、鼻,即能大大避免染疫的可能。他並提醒,需要規則服藥者如氣喘患者,當自己不方便就診時,可請親人協助拿藥,避免病況加劇。
-
2021-05-12 該看哪科.兒科
台東篩檢血脂 肥胖學童比率高、正常體型學童卻較嚴重
台東縣去年為小學生篩檢,希望確認肥胖是否與高血脂有關,以便及早治療,卻發現肥胖學童所占比率雖較高,但正常體型學童症狀卻比較嚴重。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游昌憲表示,台東區學童高血脂症盛行率高於美國學童。教育處表示,將挹注經費,如尿液複檢異常者再抽血檢查,血液檢查異常含高血脂則由轉知家長帶學生就醫。台東縣民肥胖率在全國始終居高不下,研究指青少年肥胖將延續到中年,台東去年調查小學肥胖比率17.92%,高於全國15.3%,縣府去年也和馬偕醫院合辦「學童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之篩檢計畫」,以台東市及卑南鄉小四學生為對象,希望確認肥胖是否與高血脂的情況有關今天發布調查結果。游昌憲說,目前國內對學童高血脂症並無篩檢研究,美國學童高血脂比率約6%,台東篩檢結果卻高達15%,令人訝異。有很多學童沒有症狀,無家族史,和體重也無關係,高血脂症狀較難找出,恐怕會成為隱憂。一般高血脂症患者70%與代謝不良有關,30%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相關,只能設法篩檢出來,才能視個案情況提供治療方案。饒慶鈴,縣府從2004年起為學生健康檢查,去年首度篩檢學童高血脂情況,希望可及早發現患童,協助就醫,對檢查結果列為高危險的學童由校方列入個案關懷,持續追踪健康狀況,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台東馬偕健檢中心也發布去年針對一、四、七年級健檢結果,發現以齲齒近6成最多,每千名學生約15人有心臟疾病。
-
2021-05-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幼兒成長配方如何嚴管? 食藥署六月開會討論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上個月兒童節後推出「誘兒奶粉甜祕密」系列報導,揭露滿一歲幼兒飲用的成長配方,含糖量驚人且乳含量不足等問題,引發多位立委關注。今日上午立委陳秀寶和莊競程聯手召開記者會,呼籲食藥署和國健署應積極管理,明確定位成長配方是「特殊營養食品」還是「乳品」,輔導業者符合規定,避免現行廣告亂象混淆家長的選擇。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回應,食藥署已規劃六月初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營養、消保、醫學相關背景的專家,討論成長配方的管理問題;不排除參考美國政府的最新規定,要求業者標示「添加糖」含量,提供家長多元的參考資訊。鄭維智說,依《食安法》,成長配方的乳含量沒有超過五成,品名不得寫「奶粉」,糖含量在罐裝營養標示也有規定,家長購買時可詳細閱讀;各界關心現行做法有不足,食藥署都有聽到,將開會討論。立委莊競程的小孩將滿八個月,他說,「我不怕孩子吃得多,擔心是吃下什麼?」市售成長配方定位不明且標示不清,家長霧裡看花,政府應積極作為,為孩子把關。立委林淑芬也關心此議題,日前已要求食藥署啟動調查,檢驗市售成長配方的糖含量狀況,建立基礎資料,以利後續加強管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許多市售成長配方會加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乳含量卻不足,「這不就類似含糖飲料。」家長不了解其中關鍵,以為跟一歲以下的配方奶一樣,都有受到政府嚴格把關,事實上兩者差很大。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和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都說,這類成長配方喝多對孩子無益,臨床觀察會阻礙孩子練習咀嚼食物的能力,只愛喝,不愛吃蔬果魚肉等六大類,孩子的起跑點容易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她們呼籲,除了加強標示,政府需多從衛教著手,提升醫護人員的知識、改善家長的觀念。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科長胡怡君表示,目前國健署針對七歲以下的幼兒,提供七次免費的健檢服務,未來將思考如何透過這機會,加強多元化的傳播,將正確的衛教知識傳達給家長。▌延伸推薦:【專題報導】誘兒奶粉甜秘密【系列報導】甜蜜陷阱 配方奶粉95%含糖【系列報導】如何把關…兒科醫師:成長配方應納管
-
2021-05-1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養成勤洗手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家中小孩上幼兒園後,常因為發燒被要求回家,回到家又吐又拉吃不下,往往讓家長心急又束手無策,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小兒科醫師莊曜鴻表示,這是典型的病毒性腸胃炎,要預防必須在平時就養成洗手的好習慣,特別是在進食前及排便後。至於病童若缺水,可以靠兒童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但是一般家長經常使用運動飲料或果汁補充,反而不適合腸胃炎時使用。莊曜鴻說,病毒性腸胃炎指的是因病毒感染後導致患者胃、小腸、大腸發炎,造成各種腸胃道症狀,患者可能因為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住院就醫,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常見的病毒感染包括由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所引起,其中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主要在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流行,輪狀病毒更是造成小於5歲的孩童腹瀉最主要原因。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痛與水狀腹瀉等症狀,病童的精神活力與胃口也會跟著下降,甚至造成排尿減少,在適當處理下,通常症狀會持續3到7天。在飲食方面,腸胃炎的孩子在初步補充水分後可以正常飲食,好讓受損的腸道盡快修復。大部分造成腸胃炎的病毒目前仍然沒有疫苗可施打,不過台灣的嬰兒可以在出生6到8個月內,自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進行預防。
-
2021-04-26 新聞.元氣新聞
疫苗迷思 錯誤訊息妨礙接種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免疫周」特別呼籲,圍繞疫苗接種所傳播的錯誤訊息,將會加重疫苗緩打的威脅。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委員暨台大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率的健康促進方法,似是而非的訊息造成民眾擔憂,其實嚴重不良反應極為少見,也可循受害救濟機制補助。疫苗迷思中,最有名的一樁歷史公案,莫過於打疫苗會得自閉症。一九九八年,英國腸胃醫師魏克菲爾德(AndrewWakefield)在極富盛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上發表,接種腮腺炎、麻疹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能誘發一種稱為退化的自閉症病症。事後證實是鬧劇一場,呂俊毅指出,該論文不僅被刺胳針回收,該名醫師也被撤銷執照,但影響甚鉅,引發超過十年的反疫苗潮,雖然至今再沒有第二篇的研究顯示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流行病學的背景值也沒有發現自閉症因接種疫苗上升,但已有理說不清,成為疫苗的最大迷思。國內小兒科資深權威李慶雲曾說,「沒有得過麻疹之前,小孩還不算你的。」顯示疫苗對保護孩子的重要。國內嬰幼兒接種疫苗的輝煌成績,也讓人誤以為接種疫苗是嬰幼兒專利,呂俊毅說,疫苗對嬰幼兒健康有極大貢獻,但疫苗保護力並非終身,青壯年人需補打疫苗,而新型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更是成年人應接種的疫苗。呂俊毅指出,疫苗將致病菌的成分打到身體裡,產生免疫反應,因此輕微發燒、頭痛、倦怠、紅腫、硬塊都是正常反應。因此,產生「副作用」是必然的,但副作用不等於不良事件。此外,國內接種流感疫苗時,也曾出現手抖、無力的民眾,但接著就慢慢自行恢復,判斷屬於心因性反應。對於真正疫苗造成的不良事件,可透過常規接種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機制,視傷害程度、持續性及是否可恢復,經專家審議評估後給予補助。
-
2021-04-23 新聞.元氣新聞
麻護師認證考試個資外洩 20分內緊急下架
衛福部首次針對麻醉科護理師辦理考試認證,今結果出爐,總計1925人通過兩階段考試,及格率為六成二,首屆麻醉科護理師在報考階段時,曾發生個資不慎外洩事件,公告考場資訊時,不慎將近4000人報考人的個人資訊等夾帶至網站中,衛福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該案20分鐘內就被發現,總計有40人次瀏覽,已經要求委託辦理考試的公司,依照個資法通知所有當事人並報案,一旦有資料不當使用,隨時可向警方說明。蔡淑鳳表示,國內發展專科護理師制度多年,但過去僅在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精神科辦理專科護理師考試,首次辦理麻醉科專科護理師,考試分二階段考試,今最終考試結果出爐,有1925人及格,及格率為6成2,與其他專科護理師的及格率相當。蔡淑鳳表示,專科護理師是一般護理師的進階,工作內容需要與醫師的工作相互配合,根據調查,專科護理師的每月薪資待遇會比一般護理師多5000到1萬元。目前正在麻醉科執業的一般護理師約有4000到5000人,目前雖然沒有規定醫院一定要聘雇專科護理師,但是相信醫院為了提高醫療品質,屆時將會陸續開缺。由於先前傳出,某醫學中心的簡報內容與此次麻醉科專科護理師的考題雷同,蔡淑鳳表示,經過比對調查,考題並未外洩,不過,報考人個資外洩的部分,當天已經緊急下架,並已經報警處理。
-
2021-04-16 新聞.元氣新聞
辣媽網紅PO哺乳照遭批暴露 國健署、醫師說話了
健身美女部落客Michell時常分享生活點滴,4月13日在臉書曬出哺乳照後,有網友留言指其「隨意暴露隱私部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看到照片後表示,「照片表情很溫馨!很像教學哺乳的教案照片」,另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國民健康署則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若有人在公共場域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開罰。為鼓勵與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權利,並提供婦女無障礙哺乳環境,國民健康署制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若有人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該條例第8條,處新台幣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指出,哺育母乳是神聖的行為,若大家以異樣眼光看待哺乳行為,恐讓哺乳婦女感到不適,「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精神在於母親可以在公共場所自在哺乳,若小朋友臨時需要餵奶,婦女不一定要去哺(集)乳室哺餵,也可以在辦公室內。「表情很溫馨啊!這就是一張哺育母乳的照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表示,臨床上會有教學哺乳的照片,指引哺乳姿勢、如何哺乳較方便等,該名網紅拍照重點看起來是在表達「親餵母乳是有愛且健康的行為」,且姿勢標準,很像一般教案的照片。楊文理指出,大眾須尊重婦女在公共場合哺育母乳,才能營造自在的哺育環境;對於部分人士覺得照片裸露,她認為,可能跟台灣民情有關,只要照片態度上不是強調「暴露」,其實應讓母親自在哺育母乳為好。對於在外哺乳是否應用布遮掩,林宜靜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有婦女穿「哺乳衣」是為了方便哺乳,是否要穿在於個人意願;楊文理呼籲,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若覺得需要隱私,可將寶寶的背巾往前背,較不會露出乳房肌膚,「乳房是養大寶寶的驕傲部位」,觀者不要物化乳房。
-
2021-04-15 該看哪科.兒科
幫寶寶洗澡別洗太乾淨 避免過敏
幫寶寶皮膚滅菌,也要養好菌,洗澡太「乾淨」,小心皮膚發炎更嚴重。小兒科醫師指出,日常洗沐與保養過程中「勿過度清潔」,應維持皮膚表面「弱酸」、「好菌多壞菌少」的環境,並適度「保濕」,才能防止過敏,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第一道免疫防線,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0至4歲嬰幼兒因皮膚炎、濕疹等問題求診人數高達39萬人,開業小兒專科診所醫師巫漢盟表示,皮膚過敏若未正確控制,恐影響孩子免疫系統發展。巫漢盟指出,嬰幼兒皮膚發育尚未成熟,過度或錯誤的清潔方式會,影響天然皮脂膜的形成,容易過敏,建議寶寶肌膚應維持pH5.5、適度保濕、勿過度清潔,才能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巫漢盟指出,寶寶洗澡最好是浸泡盆浴或泡泡澡,水溫控制在34至36℃,泡澡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可選擇含有保水、皮膚修復功能的沐浴品,浴後保持身體微濕不要完全擦乾,並立刻擦上保養品,確保水分可以留在皮膚上,能為寶寶打造良好的菌相環境。
-
2021-04-15 該看哪科.兒科
打造寶寶抗敏肌4原則 醫師:泡澡、洗澡後保濕這樣做
幫寶寶皮膚滅菌,也要養好菌,洗太乾淨,小心皮膚發炎更嚴重。一位2歲女童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爸媽誤以為是皮膚表面壞菌過多作祟,想幫女童「消滅皮膚壞菌」,遂購買抗菌沐浴乳、增加洗澡次數,反加劇全身乾癢、皮膚紅疹等問題。小兒科診所醫師指出,日常洗沐與保養「勿過度清潔」,應維持皮膚表面「弱酸」、「好菌多壞菌少」等環境,適度保濕,才能防止過敏,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第一道免疫防線,開業小兒專科診所醫師巫漢盟表示,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0至4歲嬰幼兒因皮膚炎、溼疹等問題求診人數高達39萬,皮膚問題是家長最頭痛孩子健康的狀況之一,若未正確控制過敏問題,維持弱酸性健康膚表,恐影響孩子免疫系統發展。巫漢盟表示,寶寶皮膚的pH值相比成人偏鹼性,較難維持膚表好壞菌平衡,更易出現過敏問題,建議寶寶肌膚維持pH5.5酸鹼值、適度保濕、勿過度清潔,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由於嬰幼兒皮膚發育尚未成熟,過度或錯誤的清潔方式會破壞膚表好壞菌的平衡,影響天然皮脂膜的形成,對於皮膚敏感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日常護理須重視「保濕」。巫漢盟指出,家長過去偏重在寶寶洗澡後,使用保濕、舒緩、止癢等功效的保養品,但補充皮膚所流失的水分,最有效的方法是浸泡盆浴或泡泡澡,水溫需控制在34至36度,泡澡時間不超過5至10分鐘。巫漢盟進一步表示,選擇含有保水、皮膚修復功能的植物醣體沐浴品,浴後保持身體微濕不要完全擦乾,並立刻擦上保養品,確保水分可以留在皮膚上,也能為寶寶打造良好的菌相環境。「菌並不是越少越好」巫漢盟強調,傳統觀念講求「抗菌、滅菌」來保護孩子,反而破壞寶寶膚表菌相的平衡,他提醒,絕大部分的肥皂都含有皂鹼,清洗後會破壞健康皮脂膜應有的弱酸性環境,恐讓有疾病感染風險的壞菌趁虛而入。
-
2021-04-10 寵物.照顧指南
2童發燒腹瀉 寵物龜惹禍
養小烏龜當寵物要當心!衛福部台中醫院發現,有2名兒童發燒、腹瀉,檢查排除旅遊史、接觸史,也沒吃壞肚子,醫師發現兩人都養烏龜當寵物,糞便檢查發現沙門氏菌,才找出病因。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說,6歲郭姓男童3月初發燒、腹痛,每天腹瀉8次,另名6歲徐姓女童也發燒、腹瀉、腹痛,伴隨嘔吐、食慾下降等,但都找不出病因,後來才知道是烏龜惹禍。醫師表示,2名患者共通點都是養小烏龜當寵物,烏龜體型小,常放在手裡與牠互動,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消化道,小烏龜看似健康乾淨,糞便就帶有沙門氏菌,孩子接觸烏龜或飼養環境,若不徹底洗手,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陳敏恭表示,沙門氏菌潛伏期約1至2天,常發生於食用被汙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而感染,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有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者甚至會脫水、休克。醫師提醒,若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成人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可能併發嚴重的腦膜炎、骨髓炎等;家長應注意孩童與飼養動物互動情形,如發現兒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症,同時飼養有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4-09 該看哪科.兒科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6歲郭姓男童今年3月初因發燒、腹痛,一天腹瀉8次,另一名6歲徐姓女童也因發燒、腹痛及腹瀉、伴隨嘔吐、食慾下降等就醫,經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診治,抽絲剝繭排除旅遊史、接觸史及食用不潔食物等發現,這二名病童的家中最近都養小烏龜當寵物,這時才真相大白,趕緊採集患者糞便進行細菌培養,發現了沙門氏菌,所幸經過治療,2名病童都健康出院。陳敏恭說,2名病童共同特點,都是飼養小烏龜,因為烏龜體型小,孩子們容易放在手裡跟它互動,而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消化道,家中飼養小烏龜看似健康又乾淨,但其糞便就帶有沙門氏菌,孩童若接觸烏龜或飼養環境後,不徹底洗手,可能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陳敏恭指出,沙門氏菌潛伏期約1至2天,感染常見於食用被汙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出現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甚至脫水、休克,若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成人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可能併發嚴重的腦膜炎、骨髓炎等。他提醒家長,平常應多注意孩童與飼養動物互動情形,如發現兒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症並同時飼養有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4-09 該看哪科.兒科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4歲楊姓男童的右側腹股溝1年前發現鼓起突出物,家長考量他年紀小且無明顯症狀而未就醫,直到近來他的右側腹股溝疼痛才到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泌尿科醫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病童的哥哥之前也曾因疝氣在苗醫接受過手術,醫師詳細說明開刀治療計畫後,家長立即決定接受手術,當天住院完成疝氣修補術,術後病童恢復佳,第2天就開心出院返家。苗栗醫院泌尿科醫師簡維弘表示,根據文獻小兒疝氣發生率約6%,男生發生率約為女生5倍。小兒疝氣多為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下來未消失的管袋狀腹膜(解剖名稱「鞘狀突」),由腹膜沿著精索或卵巢圓韌帶的旁邊延伸出腹壁,因此造成腹腔至腹股溝(或陰囊)有個相通的通道,腹內的器官如腸子、卵巢或大網膜,可藉由這個通道突出腹股溝,甚至掉到陰囊。簡維弘指出,小兒疝氣可能沒任何症狀,只在腹股溝處輕微突起,多半發生在運動、大哭、大叫、用力咳嗽等腹壓增加時,通常只要身體平躺,腹部不用力,大部分可自行縮回腹腔,但必須特別注意,如果腸子掉進疝氣囊的時間過久,將會使腸子卡在疝氣囊內導致腸道阻塞,若卡住的時間過久,還有可能引發腸道壞死而致命,不可輕忽。「疝氣」是小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只是孩子年紀還小不會表達,家長可從鼠蹊部觀察,若發現有硬塊,應先平躺放鬆試著讓突起物縮回,若發現硬塊持續凸起,應儘速就醫。臨床上對小兒疝氣治療已非常成熟,通常小兒疝氣開刀考量幼兒無法配合,必須全身麻醉,術前要禁食6至8小時,避免麻醉誘導時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手術約20至30分鐘可完成,術後傷口貼美容膠固定,約一周可痊癒,術後不需服用抗生素,只需視情況給予口服止痛劑即可,呼籲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小朋友腹股溝是否有鼓起的症狀,若發現應儘速就醫治療。
-
2021-04-08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頻繁血便 醫師建議2方式解決
新手爸媽對於新生兒的照顧都是戰戰兢兢,若遇大便有血絲情況會更驚慌,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淳翔表示,少部分新生兒會遇到血便狀況,首先要排除病毒性腸胃炎,再來考慮較常見的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若新生兒仍有血便,可利用2方式解決。張淳翔指出,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通常需臨床診斷,若將懷疑的過敏原移除後,症狀改善就能確診,如果是配方奶的新生兒,建議使用水解蛋白奶粉,以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針對全母乳的母親,其飲食通常會限制蛋白質,臨床上新生兒的血便會在1到2周內消失,若新生兒症狀未得改善,除要確認媽媽是否有攝取到牛奶蛋白,確定飲食已排除牛奶蛋白,但新生兒仍有血便狀況,媽媽就需避免攝取到蛋及大豆蛋白。母乳新生兒中,偶爾會有反覆血便的狀況,若因媽媽飲食攝取到微量的誘發蛋白質,新生兒的血便是微量且可自癒,建議媽媽維持現階段程度的飲食控制,不需另外加以改變或嚴格限制。但排除上述情況後,新生兒仍有反覆且頻繁的血便,張淳翔提出2點建議:第一,可將母乳改成水解配方奶。尤其當媽媽認為飲食限制非常困擾,或有其他原因如回歸職場等想停止母乳哺餵。第二,繼續使用母乳。若新生兒僅有輕微疾病表現,沒有其他腸胃不適、哭鬧、生長遲滯狀況,若媽媽願意繼續母乳哺餵且維持限制蛋白飲食,這樣的作法雖沒有完整研究,但對新生兒的傷害目前認為較低。研究顯示,27位母親選擇僅限制牛奶攝取,並非全面限制蛋白池,經持續追中發現,新生兒在6個月大時都已無血便症狀。
-
2021-04-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北市調查 逾8成國高中生睡不夠 恐易憂鬱
調查指出,台北市有高達84.5%的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不到8小時,小學生睡不到9小時也有33.4%。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不夠的學童容易有情緒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青少年則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建議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喚醒孩子前15至20分鐘先拉開窗簾,周末補眠不要過頭等。調查由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張詠森合作,在2018至2020年針對北市1萬多名學齡前兒童、4317名國小學童,以及3625位國高中學生的睡眠狀況進行統計。楊建銘表示,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2歲的國小兒童周間平均睡眠應在9至11小時,13至18歲青少年要睡8至9小時,但台灣兒少睡眠時數多低於該基金會建議,尤其台北市等都會區的小孩課業壓力與日常休閒的平衡不足。隨年齡增長,睡眠缺乏更嚴重,學齡前兒童原本有80.5%符合建議,到國小只剩下65.1%,國高中生只剩下15.4%,高達45.7%國高中生睡眠過少,亦即睡不到7小時。研究進一步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使用,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若有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比較容易疲倦;若睡前一小時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容易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建議,父母應及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透過鬧鐘,給予15至20分鐘的緩衝期提醒收心;收書包做好就寢前準備;也可以自製「睡覺暫停卡」,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也可善用生理機轉,喚醒孩子前15至20分鐘先拉開窗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褪黑激素的抑制達到喚醒功效;周末補眠不要過頭。
-
2021-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嗜糖成癮 成長配方 2杯就超標
快滿三歲的噗心應該要開始學習和大人一樣,由六大類食物中攝取營養,也藉此訓練咀嚼能力;但她總偏愛喝「又香又甜」的成長配方,一天要喝近一千毫升,幾乎是同齡幼兒的兩、三倍,卻對青菜、肉類等興趣缺缺。噗心媽媽、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試著讓女兒改喝白色鮮奶。噗心會問:「那種黃色牛奶還有嗎?」白色的,不夠甜。兒科醫師和營養師眼中,這是對成長配方「過度依賴」,添加的糖分和香料讓幼兒無糖不歡,容易挑食,也難銜接固體食物,「只愛喝、不愛嚼。」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說。兒科醫師臨床觀察,台灣一歲以上的幼兒,十個約有八個會喝成長配方,比率相當高。毛心潔指出,常見家長來求診,煩惱孩子總不吃飯,進一步詢問孩子的一日飲食,會發現常是早上喝一杯配方奶、中午飯沒吃兩口,繼續喝配方,晚餐和睡前再喝,「怎麼可能吃得下飯?」糖尿病風險增加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表示,二○一三年澳洲雪梨大學曾研究,調查印尼和馬來西亞成長配方的添加糖問題,發現長期飲用成長配方可能導致孩子蛀牙、腰圍增加、體重過胖,甚至提高罹患第二類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願景工程此次調查台灣市售廿一款成長配方發現,高達九成五添加精製糖,如蔗糖、果糖、乳糖、玉米糖漿等。經專家估算,部分品牌喝兩到三杯,就可能超過國際醫學組織給幼兒的每日糖建議攝取量十五公克。營養師吳芃彧觀察,在廣告和通路的推廣下,許多父母在孩子滿一歲後,會從嬰兒配方奶銜接使用成長配方,成長配方好沖泡,口感既香又甜,孩子愛喝,也就很容易取代正餐,但這樣的取代並不健康。不適合天天攝取她強調,一歲後的孩子得花時間學習咀嚼、吞嚥天然食物,建立健康飲食的習慣;成長配方就像大人生病、住院時,會飲用的「高糖份高熱量補充品」,是在非常時期的營養補充品,而不是天天可以攝取的「食物」。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說,成長配方添加許多微量營養素,雖有助於補充營養,但不該添加蔗糖等精製糖,孩子吃多了,反而影響發育及健康。他呼籲政府應將成長配方納入「特殊營養食品」的管理範疇內,讓專家可介入審查、限制配方的含糖量。
-
2021-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如何把關…兒科醫師:成長配方應納管
成長配方潛藏精製糖危機,如何化險為夷?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和台灣兒科醫學會雙雙呼籲,政府應將成長配方納入「特殊營養食品」,訂定國家標準來嚴格管理;並仿照美國二○二○年最新作法,從標示「添加糖」含量著手,讓父母在選購上有充分透明資訊;同時鼓勵業者減糖,設計更符合孩子健康的營養補充品。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調查市售廿一款成長配方發現,高達九成五含有精製糖,且經過計算,部分配方奶喝兩到三杯,就可能超過國際醫學組織的每日糖建議攝取量。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指出,基於兒科醫師立場,衛福部應該將成長配方納管,讓相關專家參與會議、協助把關。熟悉配方奶產業的全聯會營養師吳芃彧表示,目前台灣一歲以下配方奶屬於特殊營養食品,規定較嚴格,政府訂有國家標準,上架後每季食藥署會抽查,確保內含的成分符合規範。一歲以上成長配方就大不同。吳芃彧說,和超商貨架上的統一布丁一樣,成長配方被歸類為一般食品,只須遵守「食安法」等規定,也沒有定期抽驗,管理寬鬆。她強調,成長配方應該是幼兒有營養不良等問題才飲用的補充品,衛福部應納入特殊管理,並要求業者標示添加糖含量,讓父母了解配方奶究竟額外加了多少糖。消基會食品委員會委員、乳品專家陳明汝建議,政府可針對一到三歲的成長配方制定國家標準,規範添加糖的最高限量,同時管理其他成分含量。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認為,歐美等國的飲食指南或醫學組織陸續提出更精確的幼兒攝取建議,政府可參考外國作法。
-
2021-04-03 該看哪科.兒科
84.5%國高中生睡眠過少 就寢、喚醒前父母先做這些事
4月4日兒童節,父母最該送孩子什麼禮物?最新一份調查指出,在台北市有高達84.5%的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不到8小時,國小學童也有33.4%沒睡到9小時,明顯低於國際建議時數,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眠太少的學童容易有情緒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青少年則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呼籲父母應為小孩建立正確睡眠知識,才是幫助學習的最佳習慣。該份調查係由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張詠森合作,在2018至2020年針對台北市10229位學齡前兒童,4317位國小學童,及3625位國、高中學生的睡眠狀況進行統計。楊建銘表示,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6-12歲的國小兒童周間平均睡眠應在9至11小時;13至18歲青少年則要睡8至9小時,但台灣兒少的睡眠時數多低於該基金會建議,這次取樣的對象為台北市,更凸顯都會區的小孩課業壓力與日常休閒的平衡不足。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缺乏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學齡前兒童原本還有80.5%符合建議的睡眠時間,到了國小只剩下65.1%符合,國高中生只剩下15.4%睡眠時間符合,還有高達45.7%的國高中生睡眠過少,亦即只睡7小時以內。研究進一步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的使用,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有過敏症狀(如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有較疲倦的狀況,若睡前1小時有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國小及中學生,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較為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提出五大策略,建議父母及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透過鬧鐘,給予15-20分鐘的緩衝期提醒收心、收書包做好就寢前準備,也可以自製「睡覺暫停卡」,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也可善用生理機轉,在喚醒孩子前的15-20分鐘先拉開床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於褪黑激素的抑制功效達到喚醒功效,切忌週末補眠不要過頭,尤其青少年,週間常因應付功課難保有充足睡眠,倘若必須使用週末假日償還睡眠債,建議起床時間不要晚於上學日起床時間1小時以上,也不宜有超過兩小時以上的過長小睡。
-
2021-04-02 新聞.元氣新聞
兒童節買玩具要注意 巴克球誤食恐夾破腸
兒童節將至,兒童玩具本是應施檢驗項目,而誤食恐夾破腸子的巴克球也在其中,消基會、標檢局抽驗市售磁性玩具15件,卻仍有10件品質不合格,巴克球占6件,標檢局將持續稽查。消基會今天召開「2/3品質不符標準 磁性玩具暗藏危機」記者會,做出以上公布。消基會秘書長徐則鈺會中公布,消基會、標檢局於民國109年隨機購買15件磁性玩具,依據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系列國家標準進行「品質項目」檢測,結果有10件不合格,當中有6件是體積過小的巴克球。徐則鈺說,為何市面上還有巴克球,可能是標檢局於108年10月1日將之列入兒童玩具,成為應施檢驗項目之前就已被廠商進口。標檢局副局長陳玲慧也說,這些都是在列檢之前就進到國內,標檢局顧慮列檢後是不是還會有巴克球在市面銷售,所以跟消基會合作這次磁性玩具的抽檢,不合格項次仍多,因此將持續加強列檢後的稽查。陳玲慧說,將加強網路平台的稽查,也發現有的廠商會改關鍵字,標檢局的工作人員還是看得出來,因為這種玩具確實會影響兒童安全;並把握兒童節前的時機,提醒家長買玩具一定要認明有箭頭圖樣的商品檢驗標識,並要用心看使用說明。她補充,除了磁性玩具,標檢局108年盤點32種兒童(14歲以下)用品需妥適管理,其中包含兒童玩具等14項已先列檢,其他18項也於109年12月底列檢,例如嬰兒床、背帶、浴盆、搖籃等。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消基會醫療委員會委員何文佑說,巴克球做成各種樣子,非常吸引小孩,但一顆顆很小,會塞到耳朵、鼻子,甚至陰道也有,醫師要用工具才勾得出來。何文佑說,若誤食巴克球,除會沉在胃裡,多顆進到繞來繞去的腸子不同段,會互吸夾住腸子,導致血液不循環、缺氧,腸子會爛破,這是很危險的東西,不應該存在。標檢局建議,即便沒磁性,單只是直徑小於3.17公分的玩具,都不要給3歲以下幼兒玩;而上述10件不合格商品將根據消保法規定,命業者下架回收改正,逾期沒改善,將處新台幣6萬到150萬元罰鍰。
-
2021-03-22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長照職能治療 改善遲緩兒
台中有名3歲男童發展遲緩接受長照職能治療,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小兒科醫師林釗尚指出,男童媽媽抱持正面態度,把詞彙融入音樂中幫助孩子記憶,半年後他到宅評估,男童進步神速,能與人有良好互動,顯見教育與引導重要。林釗尚說,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沒警覺性,直到就學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他指孩子發展有多項指標,包括大小肌肉張力、粗細動作的力量掌握,還有平衡、語言、人際互動與情緒表達等,每項發展都有時間點,若查覺孩子落後,要及早向兒科醫師或或早療門診尋求專業評估。男童媽媽表示,孩子1歲才會爬,且肢體動作不協調,2歲後四肢動作才慢慢跟上,語言發展遲緩,直到2歲才叫「爸爸」,就醫果然診斷為亞斯伯格症,接受職能治療並安排職能治療師到宅治療。林釗尚說,半年前到宅評,男童自我防備心很強,不與外界互動,評估過程在沙發上跳來跳去,不聽媽媽勸告。但男童母親是鋼琴老師,耐心對待,還以音樂治療,本月12日他二度到男童住家評估,發現男童有很大改變。男童媽媽指出,發現孩子有音樂、美術畫畫天分,彈奏一遍曲子馬上記住並哼唱出來,運用孩子天分,把詞彙融入樂譜,男童透過哼唱記下詞彙,改善語言問題。
-
2021-03-18 新聞.元氣新聞
醫療營收未達八成補八成 紓困金擬撥4.55億救「醫災」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醫療院所門診量,衛福部健保署提出三大配套方案,一為滿足現金流,先支付醫療院所九成五申報醫療費用的暫付款;二為採全年點值結算,取代每季結算;三為醫療院所全年收入低於八成,修正特別條例,補滿八成。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目前仍待行政院的最後核定,原訂是補去年1到8月,改為補到1到11月,初步編列4.55億協助受疫情影響的醫療院所。根據健保署統計,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去年門診、住院總額與108年相比,整體減少2.7%,若依不同層級統計,醫學中心減少2.8%、區域醫院減少3.5%、地區醫院減少1.4%、西醫基層減少9.6%、牙醫總額減少2.2%、中醫總額減少3.2%。依照不同科別統計,醫院門診量與108年相比減少最多的科別,前三名依序為小兒科與減少17.3%、急診醫學科減少13.2%、復健科減少11.2%;基層診所前三名依序為耳鼻喉科減少25.6%、小兒科減少20.1%、胸腔內科減少11.3%。醫院門診量增加的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成長5.9%、風濕免疫科增加2.9%、心臟血管內科增加2.7%;基層診所門診量增加前三名為內分泌科增加16.8%、精神科增加12.4%、心臟血管內科增加10.7%。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降低醫療院所受疫情衝擊,其中第三項方案「未達八成補八成」,必須要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目前方案已經送到行政院,正等待最後拍板,原本規畫是補償去年1到8月,後來修改為1到11月,編列的預算增至4.55億,只要行政院拍板後,一個月內即可發放。
-
2021-03-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政府催生 婦產科女醫師:關鍵並非補助
根據國發會推估,明年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一,生育率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變多。婦產科女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而是社會觀念必須翻轉,不再弱化孕婦、別讓孕婦為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統計顯示,一九九九年西醫男醫師有兩萬二千六百五十八名、女醫師僅二千四百九十名,到今年二月,男醫師人數增為五萬一千一百七十八人,女醫師人數大增四倍,達一萬零八百廿七人。女醫師執業比率以小兒科最高,成長三成,其次是婦產科。根據健保署委託報告,一九九九年到二○一三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率逐年增加,從百分之八點六增加到十九點七;執業婦產科女醫師比率,也從百分之十一點五增加到百分之廿三點六。此外,二○一六年到二○一九年,女性婦產科醫師增加九十六,是男醫師三點五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二○一九年,卅一到五十歲的婦產科女醫師占七成,五十一歲以上占三成,但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逾五十一歲占八成六,卅一到五十歲的婦產科男醫師只有一成四。對於生育率低落,女性婦產科醫師也提出建議。烏恩慈表示,孕產婦風險提升與高齡懷孕確實有關,但政府部門並未基於科學、站在女性立場進行衛教宣導,一方面強調風險、強調懷孕不能運動,導致女性心生恐懼、弱化自我;一方面又怪女性怕痛、怪醫師愛開刀剖腹。烏恩慈建議,應有一筆金額指定用於補助孕產照護,支持女性可以選擇減痛分娩、找助產師、甚至剖腹產。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個人養育孩子的計畫都不一樣,需要更多元的觀點來支持女性。
-
2021-03-13 科別.耳鼻喉
久咳誤認感冒 檢查才知氣喘
春天日夜溫差大,是容易誘發氣喘發作的季節。今年五歲的小偉,感冒咳了一個月未痊癒,一停藥又開始咳,甚至會吃飯咳到吐,就醫檢查才確診小偉是氣喘兒,難怪常出現咳嗽、流鼻水等過敏症狀。國內氣喘盛行率約為5至10%,其中20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盛行率更高達15%。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久咳常會誤認為是感冒,臨床觀察主訴咳嗽的患者,每5人就有1人與氣喘相關。氣喘是呼吸道受到過敏原刺激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常見的症狀包含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喘鳴聲和胸悶。蘇軏提醒,過敏體質是氣喘高危險群,倘若出現呼吸急促、無法完整說完一句話、明顯聽到喘鳴聲時,可能是急性氣喘發作,須盡快就醫。夜咳與喘鳴是氣喘常見的慢性症狀,有時會因誘發因子,如塵蟎、黴菌等過敏原、空氣汙染物、氣候變化、環境刺激物造成症狀加重。感冒久咳不癒也是氣喘徵兆之一,蘇軏說,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氣喘發作原因,若出現反覆咳嗽,呼吸有喘鳴聲,就要小心氣喘的可能。預防氣喘,日常生活保養很重要,如適當運動,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在戶外要留意空氣品質,避免接觸誘發因子,並注意日夜溫差問題,適時調整衣物及配戴口罩,減緩冷空氣刺激。蘇軏提醒,久咳不癒時,應該就醫鑑別診斷,若放任不理讓氣喘反覆發作,肺功能會變差,進展成為嚴重氣喘,不可輕忽。
-
2021-03-1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吃飯咳到吐以為是感冒 咳月餘未癒才知寶貝是氣喘兒
最近日夜溫差大,不僅是感冒好發期,更是最容易誘發氣喘的季節。今年五歲的小偉(化名),感冒咳了一個月未痊癒,一停藥又開始咳,甚至會吃飯咳到吐,焦急的爸媽帶小偉就醫,一下才得知小偉不僅常咳嗽,還有皮膚過敏史,平日常流鼻水,近一步檢查才發現小偉是氣喘兒。國內氣喘盛行率約為5-10%,其中20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盛行率更高達15%。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像小偉這樣久咳誤認為是感冒,直到檢查才發現是氣喘的孩子並非少見,臨床觀察主訴咳嗽的患者,每5人就有1人與氣喘相關。氣喘是呼吸道受到過敏原刺激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常見的症狀包含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喘鳴聲和胸悶。蘇軏提醒,過敏體質兒童是氣喘高危險群,倘若出現呼吸急促、無法完整說完一句話、明顯聽到喘鳴聲時,可能是急性氣喘發作須盡快就醫。家長可透過哪些細節解決孩子是否可能是氣喘兒?蘇軏建議,可觀察孩子是否常常晚上睡覺咳到醒,夜咳與喘鳴是兒童氣喘常見的慢性症狀,然而有時會因誘發因子,如塵蟎、黴菌等過敏原、空氣汙染物、氣候變化、環境刺激物造成症狀加重。另外,感冒久咳不癒也是氣喘徵兆之一,蘇軏說,呼吸道感染也是兒童常見的氣喘發作原因,氣喘兒童一旦感冒,比起健康兒童,咳嗽就會咳得比較久,因此孩童出現反覆咳嗽,呼吸有喘鳴聲,就要小心氣喘的可能。預防氣喘日常生活的保養也很重要,如適當運動,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在戶外要留意空氣品質,避免接觸誘發因子,並注意日夜溫差問題,適時調整衣物及配戴口罩,減緩冷空氣刺激。蘇軏提醒,當孩子出現感冒症狀,特別是久咳不癒時,應就醫鑑別診斷。孩童時期的氣喘,如果控制得當,成人時期多數會得到改善,甚至可以痊癒。相反的,如果放任不理讓氣喘反覆發作,患者肺部就會持續發炎,肺功能也跟著變差,甚至進展成為嚴重氣喘,不可輕忽。
-
2021-03-09 科別.耳鼻喉
孩子長期鼻塞未癒、用口呼吸竟使臉部變形 醫師這樣說
孩童長期鼻塞未癒、呼吸不順,改用「口」呼吸,竟使臉部變形!一名男童兩眼無神、黑眼圈重、呼吸聲甚大,至小兒科門診看腸胃炎後,卻確診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治療3至6個月後,目前已能正常用鼻子呼吸、精神狀況也變佳。醫師指出,孩童罹患過敏性鼻炎不只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鼻塞引起的過敏性鼻炎恐使孩童改用「口」呼吸,影響面部發育及孩童健康。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羅玉芳表示,罹患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的孩童,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孩童大多慢慢習慣、未覺呼吸辛苦或不適,改「由口呼吸」,除可能發生早發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呼吸中止症外,也會影響孩童面部、鼻竇發育,恐使面部上顎面積、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高拱形硬顎、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等。羅玉芳指出,有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可以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建議若有上述症狀應至醫療院所就醫。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如何形成?羅玉芳表示,腺樣體組織在孩童時期本就較大,但基因、環境及生活型態等因素恐使孩童腺樣體更加肥大。羅玉芳說明,除遺傳過敏基因外,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蟎、黴菌或是PM2.5、二手煙等刺激物,恐使黏膜慢性發炎及黏膜下腺體肥大;不愛運動、體重過重及飲食不均衡會使鋅、維他命A、維他命D、鐵質等營養素不足,引起免疫失衡。羅玉芳表示,治療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可使用藥物,有助於萎縮肥大腺體、控制環境過敏反應,再搭配環境及生活型態的調整,治療約2至3個月,孩童鼻子便能健康通暢,改回鼻腔呼吸,改善臉上發育。羅玉芳說明,孩童平時可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日常飲食可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將餐盤分為4等分,全穀雜糧、蛋白質各佔4分之1,蔬菜及水果共佔一半,但蔬菜量需大於水果,以提升免疫力,預防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羅玉芳解釋,蔬菜的纖維與腸道益生菌發酵,能產生短鏈脂肪酸,有修復身體、維持腸道健康、促進頭腦發育、降低脂肪累積及抗發炎的功效,沒吃蔬菜會降低益生菌的存活率,影響孩童免疫力。※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特徵:1.雙眼較無神的2.違和的黑眼圈3.平坦的中臉4.突出的門牙5.乾燥脫皮的嘴唇6.下巴後縮7.頭頸前傾8.看診聽見明顯呼吸聲、呼吸時胸廓擴張很淺。
-
2021-03-08 科別.婦科
女力當道!婦產科女醫比例增逾兩倍 優勢不只是同性別
三月八日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權運動而設立的國際性節日,「婦產科」則是最女性的科別,台灣女醫師取得婦產科專科和執業的比例穩定攀升,整體年齡也比男醫師年輕得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分析,女醫師在婦產科的優勢並非是僅止於「與服務對象同性別」這麼表淺,而是在對孕產有誤解或偏見的社會環境中,她們能重視個體差異、支持現代女性探索並發揮自己的力量。根據2015年健保署委託研究報告,1999年到2013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例逐年穩定增加,已從8.6%增加到19.7%,僅次於小兒科及檢查科。有執業的婦產科女醫師比例,也從11.5%增加到23.6%,論佔比僅次於小兒科,論增幅則是各科之冠。雖然生育率逐年降,但內政部性別統計顯示,2009年到2019年間,都是女性的助產師,接生數從40人增加到148人。此外,2016年到2019年,男性婦產科醫師只增加27人(增幅1.4%)。女性婦產科醫師則增加96人(增幅18.5%),女醫師增加人數是男醫師的3.5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得多,2019年婦產科女醫師以31到50歲佔70%最多,51歲以上僅佔30%,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則以51歲以上佔86%最多,31到50歲只有14%。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考上醫科的女生越來越多,選科時會覺得婦產科比較吃香有兩個原因。首先服務對象都是女性,內診或討論私密的事比較不會尷尬,再者是婦產科出路多元,可專攻婦癌、不孕、婦科門診、產科接生。在醫療場域中,女醫師也會面臨刻板印象,認為女生一定比較溫柔、女生都是護理師;不過當醫師變資深,同性別優勢和刻板印象都會淡化,個案看重醫師的專長和特質,更勝於性別。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婦產科屬於外科,住院醫師養成蠻辛苦,白天要跟刀,婦癌長刀視野小而且得站好幾個小時,不過時間仍比其他大外科短一些。晚上值班接生、守急診、開婦科急刀,都是挑戰。一般會認為婦產科醫師生活品質不佳,但若不接生,只看門診和做產檢,或在採取值班接生制的醫療集團工作,休息時間還是受保障,張瑜芹則是受新生兒出生的喜悅吸引,依然投入產科工作。烏恩慈和張瑜芹都熱衷照顧孕產婦、有在接生,但自己沒有生孩子。烏恩慈表示,孕婦壓力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周遭的人很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去評價她的身心變化,包括親近的家人和朋友,要是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產婦會被認為「有問題」,徒增很多焦慮。烏恩慈特別注重個體差異,虛心理解每個女性、支持她們用健康的方式備孕、懷孕,就算她自己沒有生育,信賴關係的建立不受影響。張瑜芹表示,很多人熱心以過來人經驗給孕婦建議和指教,不是惡意,卻常讓孕婦很傷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讓旁人期望凌駕她自己的想法。現代女性希望被溫柔對待,孕期的身心不適可以被理解、可以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生產期望和計畫;至於醫師的性別、有沒有生產經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
2021-03-03 科別.兒科
兒童腸胃炎怎麼辦? 別再補充運動飲料了!
孩子發生腸胃炎,最焦慮者無非是父母了!這時候應該怎麼照護呢? 陳俊仁醫師指出,當嬰幼兒得到腸胃炎時,腸道中代謝乳糖的酵素(乳糖酶)可能被破壞,所以會出現暫時性乳糖不耐症,情況甚至會維持數週。因此在急性期時,有些醫師會建議將沖泡奶粉稀釋以降低乳糖,但養分與電解質也會被稀釋掉,所以不適合長期飲用。如果持續腹瀉,可換成無乳糖奶粉(又稱止瀉奶粉,實際上只是不含乳糖,並無止瀉成份),而且不需稀釋。它的營養成份跟一般奶粉相同,經實驗比較,長期喝一般奶粉跟無乳糖奶粉,小孩的身高跟體重並無明顯差異。兒童腹瀉時不禁食當小孩腸胃炎時,有時吃得愈多,拉得情況也會變嚴重,因此有些醫師可能會教導暫時禁食,因為不吃就比較不會拉肚子。但是新的觀念是愈早進食,腸胃炎的病程反而比較短,也就是好得較快!除非吃東西後,肚子會痛或是嘔吐很厲害,否則並不需要特別要求孩子禁食。選用電解質補充液而非運動飲料 腸胃炎需要補充水份跟電解質,因此有些人會喝稀釋的運動飲料。但運動飲料的糖份高,可能會加劇腹瀉,加上稀釋後電解質含量不足,反而達不到補充電解質的目的。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到藥局購買電解質補充液,而且無需稀釋即可飲用。嚴重嘔吐先禁食 避免脫水最重要 陳醫師也補充,當兒童腸胃炎時,通常腸胃道功能不佳,有時候進食反而會全吐出來,甚至連藥品都無法吸收(此時可使用止吐塞劑)。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脫水,會不斷鼓勵喝水或進食,結果反而造成嘔吐增加,體內電解質失衡與脫水現象惡化。因此,當兒童有嚴重嘔吐時,要先禁食(時間不定,約2至8小時),口渴時用水漱口或沾濕嘴唇。如禁食後,還是一吃就吐,合併脫水症狀,就需要施打點滴。 有家長認為小兒科醫師開立的止瀉藥不太有效,這是因為強效止瀉藥會減緩腸道蠕動,讓病菌留在體內的時間更久,可能出現毒性巨結腸症、腸道破裂等嚴重副作用。因此,食藥署特別強調,接受醫師的建議與治療,加上生活上的妥善照顧,才是最佳的因應之道!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訊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氣喘患者平均59歲 投入豐沛治療資源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無論主診斷氣喘件數、使用氣喘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林口長庚皆位居所有層級醫院第一名。林口長庚胸腔科系主任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20年前即加入健保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加上每天有12位醫師看門診,床位也多達160床。林恕民表示,現在大家鮮少聽見氣喘死亡案例,但過去氣喘令人聞風喪膽。健保署建置的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雛形即由林口長庚內科部主任郭漢彬參與,因此林口長庚也最早加入試辦計畫,投入大量資源,送醫師出國進修,改善治療流程等。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診斷氣喘的程序有別於他院,只要懷疑氣喘,第一步先確認患者肺功能,急症者在一天內完成檢查,一般患者在一周內完成檢驗,同時檢視患者對藥物反應,是否有過敏體質。一旦進入治療程序,每位患者皆先接受衛教師用藥諮詢,了解藥物控制的重要。在林口長庚治療氣喘的患者平均59歲,高於其他醫院。院內氣喘患者以成人居多,加上林口長庚屬於治療急重難症的醫院,相對嚴重患者也多,院內設置胸腔科病床160張,約10%因氣喘住院,平均住院天數為7天以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避免氣喘加身 要從「胎兒」做起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診斷氣喘件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氣喘好發時期兩極化,發病原因複雜,除過敏外,也跟體質、抽菸、慢性病等有關,成年人氣喘較難治療。蘇一峰指出,第一波高峰多在6、7歲學齡前幼童,男生發病比女生多,主要以過敏為主,幼童會頻繁揉眼睛、咳嗽,台灣每5個學齡前孩童就有1人氣喘。第二波發病高峰為50歲以上,若過去曾得過氣喘,因身體免疫力、心肺功能走下坡後,就會復發。小時候沒氣喘,成年有氣喘的機率不高,但也可能因吸入過多髒空氣或抽菸等造成氣喘。蘇一峰曾遇過一名不抽菸的病患,卻因肺功能不好而有氣喘,原來他擔任交通指揮警衛一職,長期吸入大量交通廢氣,才導致氣喘。檢查時,透過抽血可看到過敏指數高低,指數高代表是因過敏而引發氣喘,指數低者也可能得到氣喘,低指數者對藥物反應不佳,較難治療。根本避免氣喘要「從胎兒做起」,母親在懷孕期間喝酒,孩子出生後家中潮濕長黴菌、家人抽菸、生活環境大量空汙、感冒拖很久等,都會走向氣喘之路。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各項檢查排程快 有利長期追蹤需求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輔大附醫主診斷氣喘件數位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檢驗醫學科暨胸腔內科主任李麗娜認為,輔大醫院檢查項目齊全、排程快,且新北市人口數較多,診斷件數可能因此相對較高。李麗娜說明,氣喘病是一種慢性氣管發炎及氣管過敏性反應的疾病,受到宿主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氣喘可經適當的治療而緩解或恢復,依嚴重程度可能有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症狀。病人不見得能分辨氣喘和心臟疾病症狀的差別,氣喘發作可能很迅速也可能慢慢表現,但是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很嚴重,若未能即時給予有效治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甚至致命。氣喘發作危險因子包括塵、化學物質、藥物、病毒感染、空氣汙染、環境的溫度或濕度改變等。北部濕度相對較高,是過敏原如黴菌、塵蟎喜歡的環境。李麗娜表示,輔大醫院在診斷氣喘的檢查項目,包括各種肺功能檢查、過敏原檢測、IgE檢測、嗜酸性白血球等,都非常完備齊全。相對於醫學中心來說,檢查排程更快,便利性佳,更能適切吻合地區性與長期追蹤治療的需求。新竹陳君毅小兒科診所幼兒期配合治療 有機會擺脫氣喘109年主診斷氣喘件數,新竹市陳君毅小兒科診所高居全台基層診所第一名。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長庚醫學中心兒童急診主治醫師,擅長兒科過敏氣喘的小兒科院長陳君毅表示,通常兒童的感冒表現都以咳嗽為主,若久咳不癒,就應將過敏氣喘列為主要鑑別診斷,但能依經驗做出正確診斷的醫師卻不多。陳君毅指出,氣喘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發生率很高,與現代環境工業化變遷、飲食西化、家裡擺放地毯有關。一般兒童感冒咳嗽療程約一至兩周,但過敏氣喘的咳嗽卻會持續一至兩個月,反覆無法痊癒。有些經驗不夠的醫師只會告訴家長咳嗽恐與過敏有關,但仍開立感冒藥,最後症狀卻沒有改善。陳君毅說,過敏症狀通常不會單獨發生,會合併其他身體部位包括氣管、鼻子、眼睛、皮膚等。有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有過敏氣喘,因此他看診時都會旁敲側擊,並根據年齡、習慣給予不同治療方式,一個治療階段大概是三個月,若有改善就會減量或停藥。有些兒童的過敏氣喘會因長大體質改變使症狀好轉,但在幼兒年紀是需要治療的。家長要與醫護人員配合討論治療計畫,讓氣喘遠離兒童不是難事。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生活照護/冷凍殺蟎再清洗 氣喘兒也能抱絨毛娃娃
家有氣喘兒童,需要加倍照顧,但不准孩子抱絨毛娃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此外,氣喘兒可以吃冰品嗎?與同學玩耍奔跑有沒有關係?該不該接受類固醇治療?都是氣喘兒家長常見的疑問,醫師指出,家長只要花點心思,從旁指導,氣喘兒也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氣喘兒可以抱絨毛娃娃嗎?如何有效去除娃娃上的塵蟎?塵蟎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蟎濃度愈高,誘發氣喘機率愈高,小朋友喜愛的填充玩具易藏塵蟎,有些家長在娃娃外部套上一層塑膠套,有效阻絕塵蟎,但套上塑膠袋的絨毛毛失去溫暖的觸感,小朋友總哭訴不喜歡,該怎麼辦?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小朋友喜歡絨毛娃娃就是因其「毛毛」的觸感,很難接受塑膠袋包裹。他建議家長每隔一至兩周清洗娃娃一次,如果娃娃過於厚重,需用「熱」或「凍」,才能殺死塵蟎,而冷凍是最簡單的方式,清洗前先放進冷凍層過夜,塵蟎怕冷、會死掉,之後再進行清潔。至於平常建議不要抱著填充玩具睡覺,以免吸入塵蟎。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不要讓孩子使用?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類固醇後,變胖、青光眼、白內障、高血壓、肌肉萎縮等,林應然說,「類固醇其實是治療氣喘機轉的重要藥物。」只要在醫師評估下用藥,就能有效減輕氣喘症狀,避免副作用。臨床顯示,口服、注射等劑型的類固醇不能久用,林應然指出,吸入性類固醇相對安全,因為類固醇含量很少,少到沒有必要談副作用,家長不要一提到類固醇就聯想到副作用。重要的是,避免誘發喘,家長應該注意家中環境,維持乾淨整潔,避免油漆、殺蟲劑、蚊香等刺激物質。氣喘兒絕對不可以碰冰品嗎?許多氣喘兒的家長擔心孩子吃冰誘發症狀,而不讓小朋友食用冰品,難道氣喘兒只能用眼睛吃冰淇淋嗎?林應然說「不盡然」,歐美地區普遍認為吃冰不會誘發氣喘;但亞洲人吃冰,較易咳嗽、誘發氣喘。若氣喘急性發作時,當然不能吃冰,但沒什麼狀況時,偶爾吃冰是沒關係,但不要吃太快、吃太多,一下子吞下大量冰品,冷卻食道,而食道跟氣管前端連接,恐連帶使氣管冷卻、收縮,類似氣喘發作。林應然建議,氣喘兒可以少量食用,先在口腔含一下,不要急著吞下去,如此一來,便可大幅降低氣喘發作風險。擔心誘發氣喘,氣喘兒最好不要運動?部分家長擔心運動誘發氣喘甚至嚴重併發症,而不讓小朋友上體育課。林應然說,「要讓小孩子過正常生活,運動是小孩生長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以為運動會誘發氣喘,就叫孩子不要運動。建議運動前先吸一些藥物,若做較劇烈運動,應採間歇性運動,「氣喘兒其實也可以過正常生活」。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國欽指出,病情控制良好的氣喘兒可多多運動,例如,游泳、瑜伽等,但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刺激。至於運動時間及強度,以不超過各年齡層運動心跳為原則。計算方式為(220-年齡)×0.7。氣喘急性發作及溫差大或空汙嚴重時,均應避免運動,避免誘發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