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家醫科
共找到
590
筆 文章
-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人到家採檢 周玉蔻挨批特權
媒體人周玉蔻前天在臉書揭露萬芳醫院派專人到家「VIP服務」採檢,外界質疑耍特權批:「百姓在家等死、名人有特權?」北市府昨澄清,非衛生局媒合安排。萬芳醫院先是說衛生局同意才派人,隨後發聲明坦承是「醫師個人行為」,並表示會討論是否懲處。周玉蔻在臉書感謝北市衛生局安排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林英欽,全副武裝到她家一對一做PCR採檢,並大讚醫護團隊認真、專業、負責。多名北市議員群起批判,要求市府力挺醫護,勇敢對特權說不。北市衛生局表示,廿二日接擭疾管署通知,指周玉蔻自行快篩十次均陰性,疑是偽陽性,才安排第二次PCR。原本要派防疫計程車接送,但周玉蔻自行聯繫萬芳醫院。按照流程,民眾若長期臥床、失智或特殊理由不方便外出就醫,才有到宅採檢服務。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將來遇到類似情況會拒絕。另外,周玉蔻質疑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汙染她的檢體,自己「根本沒有確診」,更嗆要提告新北市長侯友宜。新北聯醫指周廿日經兩台中央昆陽實驗室認證機器檢驗,兩次結果均陽性、Ct值廿九點三,病毒量低,幾天後呈陰性不意外。新北衛局表示,陽性是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一判定,至於周是否要提告,尊重她的選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被問到此事,花了近十分鐘替周緩頰,強調案例如有釐清必要,是由指揮中心交代,再請疾管署區管中心和地方衛生局一起採檢。其他居家照護民眾是否可比照辦理?陳時中未正面回應,只表示將研議新的解決方案。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法制組研議周玉蔻幾次了?指揮中心還新北聯醫清白
名嘴周玉蔻昨天於臉書自爆有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到府二採PCR,遭質疑有特權。今天周玉蔻再爆結果陰性,堅稱自己從未感染,並稱有證據證明新北聯醫汙染一採檢體,要求新北防疫重新部署、清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並無證據顯示有這樣的情形。周玉蔻自行找醫師友人到府採檢是否違法?指揮官陳時中今說要請法制組研議。這是陳時中第四次用這樣的說法回應周玉蔻行為相關爭議,去年已有三次,都沒有下文。有關周玉蔻聲稱握有可證明新北聯醫檢體汙染之證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並無證據,無法證明新北聯醫在檢驗時是否有汙染。是否經疾管署昆陽實驗室複驗原檢體,結果與新北相同?莊人祥未回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傍晚記者會時,陳時中被問到周玉蔻採檢爭議,先是花了近10分鐘替周玉蔻緩頰,列舉許多偽陽性個案「銷案」的案例。他強調,有釐清必要的案例,一向都是由指揮中心交代,再由隸屬於疾管署的區管中心,與地方衛生局一起,進行後續採檢,包括多次PCR採檢、檢驗血清抗體。陳時中在記者會上多次將疾管署區管中心誤稱為區指揮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從旁提醒,才更正過來。記者會結束後,陳時中又請記者聚集並再次說明,就是由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負責去通知疾管署區管中心,請他們進行後續研判的。記者此時再次詢問,周玉蔻不遵照衛生局安排採檢,自行約醫師友人到府採檢,是否違法?陳時中則再次表示,這他不清楚,還要請法制單位研究。這是陳時中第四次說要請法制組研議周玉蔻行為是否違法。周玉蔻曾經多次在指揮中心公布訊息前,搶先爆料,引發爭議。第一次是去年一月在廣播爆料疫調資訊,第二次是去年一月在廣播節目爆料部桃群聚有主治醫師確診,第三次是五月搶先於臉書發布單日確診病例。每次陳時中都說要請法制組研議,研議結果都沒有下文。
-
2022-04-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南龍崎下午高溫36.7度 連日高溫醫籲小心熱衰竭中暑
台南連日高溫,龍崎今天下午溫度更一度逼近37度,有人在戶外工作不適送醫;氣象預報未來幾天依舊高溫,醫師呼籲民眾要提防中暑與熱衰竭,尤其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工作者。麻豆新樓醫院表示,昨天下午有一名機車騎士突然摔車昏倒路旁,路人以為發生車禍通報救護車送醫,醫師檢查研判應是水分不足又遇上高溫中暑,提醒民眾務必小心。安南醫院也有民眾因高溫不適送醫,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補充適當鹽分及水分,很容易熱衰竭跟中暑;熱衰竭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與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體溫上升可能超過40.5℃,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與昏迷情況。陳泓毓說,熱衰竭與中暑的高危險群包括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萬一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嚴重中暑死亡率可高達80%,高溫在外活動記得多喝水做好防曬。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周玉蔻怒罵網友堅稱「沒感染」 莊人祥提兩種可能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昨臉書貼文自爆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親自到府採檢引發特權爭議,今上午又在臉書發表「獨家重大宣布」,貼出二度PCR結果,強調「我從來沒有確診」。對於有網友提醒應進行血清抗體檢驗、可能病毒量低,陰陰陽陽,周玉蔻逐一留言,駁斥網友是「外行人」、「你少鬼扯」,極力強調自己「就沒感染。」不過本報昨晚採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時,莊人祥表示,如果PCR二採結果為陰性,有「陰陰陽陽」或「病毒量退得很快」這兩種可能。本報昨電話採訪莊人祥,詢問周玉蔻若二採PCR結果陰性,是否可提前解除隔離?莊人祥表示,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首先是「先前感染過,時陰時陽」,另一種可能是「才剛感染,但病毒量很快就退了,之前也有些確診個案也是這樣。」至於是否提前解除隔離,莊人祥昨晚間表示,由於周玉蔻是採取居家照護,目前居家照護還是要滿10天才能解除隔離。不過,根據目前解除隔離標準以及指揮中心公布相關標準時之說明,居家照護還是需要隔離10天才能解除隔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醫護去採檢,所以唯有在醫院或集中檢疫所、加強防疫旅館收治,有醫護人員於隔離期間採檢的確診者,可望不須隔離到10天。既然周玉蔻今早公布二採PCR結果為陰性,又是醫護人員採檢的可信結果,是否應立刻解除隔離?同理,其他居家照護的確診民眾如果自認病毒量低或快篩多次陰性,懷疑有偽陽或檢體汙染爭議,是否可以要求派醫護去家裡重驗?記者上午再次詢問指揮中心,可能是會議中,尚未獲得回應。周玉蔻昨天自爆由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親自到府二採後,多方單位回應,說法不一。疾管署昨晚回應「與我們無關」,北市衛生局今一早就發澄清稿強調是「疾管署委託安排」、「同意萬芳醫院之報備」。不過,萬芳醫院稍後又發出聲明強調「此為醫師個人行為,院方將進行內部調查」。顯然醫院並未如北市衛生局所稱的事先知情並提出報備。周玉蔻今早除了力駁網友,也將矛頭指向新北市聯醫,稱「我有充分証據証明,新北聯醫做我的PCR檢測時,不小心將我的檢體感染了」,質疑新北聯醫檢體污染不只他一件,呼籲「新北防疫必須重新部署,PCR檢測中心和儀器要徹底清消。」面對周玉蔻指控,新北市聯醫院長項正川親上火線駁斥說,驗過兩次「陽就是陽」,周玉蔻本月20日驗出PCR陽性但CT值高,可能已是「陽性的尾巴」,事隔4、5天驗出陰性也不意外。項正川也強調,新北檢測機器是有隸屬於疾管署之「昆陽實驗中心」認證過,篩檢絕對沒問題,砲火又轉向疾管署。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到府採檢爭議 萬芳醫院改口:醫師送人評會懲處
深媒體人周玉蔻昨在臉書表示,北市衛生局安排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林英欽主任親自到她家到府採檢,但衛生局今早緊急澄清,否認主動安排。萬芳醫院起初表示是經衛生局同意才派人,稍早再度發出聲明,坦承是「醫師個人行為」。據了解,林英欽主任為周玉蔻友人,因此才會親自做到府採檢服務。萬芳醫院表示,經了解,周玉寇自行聯繫林英欽主任,但林告知要經過衛生單主管機關同意才能配合到府採檢。周玉寇表示自己有得到衛生主管的同意,林英欽主任考量假日行政報備流程人員沒有上班,因此致電詢問北市衛生局確認是否知道周玉蔻申請到府採檢情況,萬芳醫院指出,衛生局當時回應說知道這件事情,考量周與林已經說好,以及防疫計程車缺乏等因素,才勉予同意醫師到府採檢,「但萬芳醫院從頭到尾都不知道這件事情,直到事件爆發後才緊急了解」。萬芳醫院表示,依照正常流程,醫師需做院內報備,告知要離開醫院做醫療行為,坦承此次事件林英欽主任的行為有瑕疵,不符合法規。針對林英欽主任後續的懲處,萬芳醫院表示,首先會在醫師大型會議上,再次重申相關事件應遵守的法規流程,並請所有醫師配合,針對該醫師個人行為,將交由人評會檢視是否違法醫療法並做懲處。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VIP到宅採檢羅生門?萬芳醫院:北市衛生局同意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日前自爆被通知陽性確診,但自行多次篩檢均為陰性,昨日又在臉書表示,北市萬芳醫院醫療團隊到府PCR採檢等「VIP服務」,讓外界質疑耍特權,北市衛生局今早緊急澄清,該採檢並非衛生局媒合安排,但萬芳醫院則說,一切都是按照程序經衛生局同意才派出醫療團隊,兩邊說法完全不同。周玉寇昨在臉書不僅指出,是北市衛生局安排萬芳醫院家醫科林英欽主任昨日親自到她家,一對一做PCR採檢,該主任還全副武裝,讓她感謝醫護團隊的認真、專業、負責。但衛生局今早卻緊急發出澄清表示,有關醫護到府替周玉蔻二採PCR,引發浪費醫療資源的質疑,強調「該次採檢並非衛生局媒合安排」。衛生局表示,4月22日接擭疾病管制署台北區管制中心通知,該確診者自行快篩多次均為陰性,疑有偽陽性之餘,因此疾管署才委請北市衛生局安排周玉蔻第2次PCR採檢。按照原本流程,衛生局已派防疫計程車接送周玉蔻至醫院採檢,後經洽得知,周玉寇「自行聯繫」萬芳醫院醫師到宅採檢,萬芳醫院也來電通報北市衛生局。衛生局評估中央已通知周玉蔻需要2採,且防疫計程車量能有限、等待好時,才同意萬芳醫院的報備;林英欽主任於4月24日早上前往周玉蔻家中採檢,當晚接獲結果為陰性,但最後強調,萬芳醫院這次到宅採檢「並非北市衛生局主動安排」。然而,萬芳醫院今受訪時表示,「一切都是經衛生局同意才派醫護團隊到府採檢」,按照SOP流程,一般居家隔離民眾若有長期臥床、失智或特殊理由不方便外出就醫,可撥打1999聯繫北市衛生局申請到宅採檢。萬芳醫院表示,民眾撥打1999聯繫北市衛生局申請到宅採檢,經衛生局同意後,就會媒合醫療院所提供到宅採檢服務,此次周玉蔻的情況也是如此。對於與衛生局說法不一,萬芳醫院表示,目前正在了解來龍去脈,並詢問醫師昨日實際狀況,但強調確實是由北市府同意,後續會再發新聞稿解釋詳細狀況及完整流程。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大醫院主任到府採檢周玉蔻 指揮中心:與我們無關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日前透露自己確診,今天再發臉書預告「關鍵解謎時刻」將至,因PCR陽性後多次快篩陰性,北市衛生局與疾管署討論後,今上午10時由台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林英欽「來到我家,進行PCR採檢」,目前正安心等待結果。醫學中心家醫科主任親自出馬到府採檢,遭外界質疑是「VIP」服務,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這與我們無關」。周玉蔻是採取居家照護,目前居家照護還是要滿10天才能解除隔離。一般人如果PCR陽性,但後續快篩多次陰性,應如何再次PCR確認?莊人祥表示,不論是個案懷疑或是防疫單位有時懷疑有偽陽性,都會討論是否要再驗一次,採檢方式就是看地方衛生局安排,如果個案正入住防疫旅館,北市衛生局都派人至防疫旅館採檢。「有醫院去(她家)採檢這件事與我們無關。」莊人祥說,這次應該是有特別安排,經過衛生局同意,可能是周小姐拜託某醫院醫療人員去幫忙採檢。衛生局與疾管署討論內容為這案例應再驗一次,但「安排就是他們自己的安排。」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師到府一對一PCR 林鼎超質疑周玉蔻特權
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台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林英欽今為她採檢PCR,遭到外界議論。新北市議員擬參選人林鼎超表示,台北市醫療量能已經不足,一般確診者要PCR都得排隊,為何周玉蔻能有特權,讓醫院派專人到府為她檢測PCR?希望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清楚。周玉蔻今日在臉書PO文,感謝台北市衞生局與疾管署討論,依規定替她安排了重新採檢PCR。周玉蔻表示,台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林英欽在今日上午10時「全副武裝」到她家為她採檢PCR,對此相當感謝也很感動,目前仍在等待PCR結果出爐。林鼎超質疑,周玉蔻今天在臉書分享有專人為她檢測PCR,不免讓人產生了一些疑問,懷疑周玉蔻是不是有特權?一般的確診者要重新採檢PCR,可以有專人服務的嗎?林鼎超表示,現在每日確診者暴增,這樣的做法不浪費醫療資源?難道台北市的醫療量能如此足夠,能夠這樣一對一採樣服務?林鼎超說,為何台北市聯合醫院有那麼好的服務?是不是所有住在台北市的市民都有這樣的待遇?還是只有周玉蔻有?若醫療量能足夠,那台北市和新北市都是共同生活圈,能不能也派些人來替新北市民一對一採檢?希望台北市長柯文哲能說清楚講明白。
-
2022-04-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長時間久站久坐?簡單三招舒緩下肢水腫
下肢水腫是上班族、久坐族的通病,「生生優動」將提供你三招在家就能做的下肢運動,快跟著一起做來舒緩水腫問題。水腫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很多人聽到水腫會認為跟喝水有關,以為少喝點水就不會水腫了,但這其實是個嚴重的錯誤觀念,實際上水腫並非水分過多造成,反而是身體的排水(代謝)出了問題喔!提醒大家,若水腫問題一直無法緩解,建議還是至家醫科或腎臟科就診,對於因水腫就醫的患者,醫師會從問診、聽診,必要時配合血液、尿液檢驗,或加上胸部X光,即可判別病因是屬於局部或全身性問題。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生生優動 YT: 點我看 生生優動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19 養生.聰明飲食
你喝的是康普茶還是康普茶式調味飲料?專家提醒飲用注意事項
● 康普茶是以紅茶菌母為主的發酵飲料● 剛開始喝康普茶,勿超過200毫升● 不可空腹喝,避免造成胃食道逆流近年康普茶(Kombucha)掀起潮流,除風靡歐美名人界,韓國人氣男團BTS團員柾國也有喝康普茶的習慣而引起流行,不僅超商架上可見罐裝康普茶,許多民眾會在家自製。不過,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康普茶含醋酸菌類似醋飲,應先少量飲用確認身體反應沒問題再喝,也不可空腹喝,避免造成胃食道逆流。紅茶菌母製成 含3類活菌群康普茶是由茶、糖和紅茶菌母(SCOBY)一起發酵而成的飲料,喝起來酸酸甜甜、有氣泡口感。康普茶擁有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等三大類發酵菌的活菌群,以茶湯為基底發酵,因此販售者也會強調這三種活菌以及天然茶多酚、兒茶素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例如腸道保健、抗氧化等。自釀康普茶業者陳宥希表示,紅茶菌母是由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所共生的特殊活菌群,因在紅茶中生長得較好,因此稱為紅茶菌母,但並非僅在紅茶中可培養。市售與自製 差在「是否滅菌」現在民眾在家自製康普茶風潮正盛,但超商販售和自製康普茶最大差別在於「是否滅菌」。陳宥希表示,依據嚴格定義,茶中仍有活菌才是真正的康普茶,且必須使用玻璃瓶包裝,因此超商販售塑膠瓶裝的康普茶,僅能稱作「康普茶式的調味飲料」,若廠商強調有益生菌的保健效果,必然是後續才添加。自製康普茶需備齊四種原料:茶葉、天然蔗糖、紅茶菌母、水,做法是先將茶泡好,加入蔗糖溶解,再透過紅茶菌母進行第一階段為期7至14天的發酵,就製成原味康普茶;之後再加入天然水果、香藥草等食材,進行第二階段發酵2至5天,就能製成不同風味的康普茶。製茶時若發霉 要整桶丟棄不過,陳宥希強調,若自製康普茶時發現有發霉情形,不能僅刮除表面,一定要整桶丟棄,避免毒素殘留。而完全發酵的康普茶氣泡感不強烈,若廠商標榜氣泡感則多為後續添加,恐破壞活菌會造成飲用後脹氣。柳朋馳表示,由於康普茶的紅茶菌母是共生菌種,就像泡菜發酵的菌落複雜、多樣化,不像益生菌或優格等是挑選過純化的菌種有特定功效,且特定的保健功效還需要實證,因此民眾飲用時,期待值不應過高。另外,也要避免康普茶被壞菌汙染,反造成健康的危害。含咖啡因 7大族群不宜因為康普茶以茶葉為基底,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醒,康普茶仍含有咖啡因,因此對咖啡因敏感者,如懷孕婦女、幼兒、失眠患者、消化道不適、肝腎功能不佳、免疫功能低下及糖尿病患者等七大族群,並不建議飲用。陳宥希認為,因為康普茶的發酵菌屬於共生菌落,能提供更全面的益處。不同於單一菌種的發酵食品,康普茶的作用過程包括酵母菌吃糖,產生酒精跟二氧化碳,醋酸菌再把酒精分解為更多有機酸,因此真正康普茶具有酒精極少、殘糖低的優勢。陳宥希提醒,由於康普茶含有三種發酵菌和少量酒精,因此未曾喝過康普茶的民眾,一開始不要超過200毫升,先確認自己是否腸胃敏感或是對酒精過敏者,再慢慢增加至一般的飲用量,約300至350毫升。柳朋馳強調,因康普茶可能會讓胃酸分泌增加,要避免空腹飲用,且就算康普茶對人體有益處也不能取代白開水;若一天所需水量為2000毫升,一天應至少喝1500毫升的白開水,另外500毫升再以康普茶取代。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高啟動居家照護 澎湖首例確診
疫情燒進北市府,北市府前晚又有確診案例,市府媒體事務組一替代役確診,同組十八名同仁都被隔離,同層樓的市長柯文哲沒有直接觸,無須居隔或自主健康管理。宜蘭縣及高雄市分別啟動在宅居家照護,最早啟動居家照護的新北市,累積已達四八八人。花火節前,澎湖出現首例確診。台北市本土確診個案昨新增二○六例,創今年以來單日增加本土病例新高,市府因媒體事務組替代役男PCR篩檢確診,北市發言人陳智菡十八名同仁全隔離。宜蘭縣昨增卅一例,由於縣內醫療量能已到臨界點,縣長林姿妙宣布,即日起啟動確診個案居家照護專案,只要六十五歲以下無症狀或輕症,且沒有懷孕或洗腎的確診者,都可在家隔離。高雄市昨增五十八例,高雄市已向中央申請輕症在宅居家照護,市長陳其邁宣布明天啟動。花蓮昨新增五十五例確診個案,比前天大幅減少,部立花蓮醫院院內感染新增廿二人。衛生局長朱家祥說,感染源疑來自門診區,呼籲四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曾到部花內科、家醫科、體檢科看診者,盡速快篩。基隆市昨再添九十二例確診,其中有一例花蓮登山者相關個案,同行十八人中五人確診,五確診者中又有人曾參與花蓮某社區喜宴,該喜宴有多人確診。
-
2022-04-14 新聞.元氣新聞
「菸害防制法」公聽會 全國9成家長籲雙禁電子煙加熱菸
教育部近日公布校園停課新制,標準再放寬引爆家長怒火,近日家長同樣不滿的還有「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經過全國家長會長聯盟調查,全台近9成的家長憂心新型菸品會讓子女成癮、成為吸菸者,家長認為應「禁止電子煙跟加熱菸」,而非中央版本禁電子煙、開放加熱菸。「菸害防制法」將近15年未修法,今年行政院版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立法院今召開公聽會,多數專家同意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擴大禁菸場所、菸盒警示圖文增加等修正;另外禁止菸品部分,無論電子煙或加熱菸,皆已被證實對肺部造成嚴重危害,專家認為應予以禁止。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郭斐然主張,應該雙禁電子煙及加熱菸。原因在於,根據美國統計,發生電子煙肺傷害(EVALI)事件,截至2020年2月,已造成2807名個案住院,其中68人死亡,且個案大多是小於35歲的年輕人。若使用加熱菸,恐會導致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郭斐然舉一名16歲青少年案例,使用加熱菸導致嚴重肺傷害,需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用葉克膜搶救生命。經實驗發現,加熱菸中含有汞、甲醛、乙醛、亞硝胺、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質,與電子煙類似。郭斐然指出,菸商企圖用加熱菸以非燃燒技術混淆視聽,稱其可減害,但電子煙和加熱菸毒物成分相似,同樣會引起肺傷害,一樣會造成尼古丁成癮、吸引青少年使用,讓下一代成癮成為吸菸人口,是菸商的終極目標。郭斐然說,過去有菸商主張,加熱菸太貴,青少年不會使用,但日本現況是青少年加熱菸使用率,從2015年的0.6%到2019年增加到4.8%,這是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台灣不能重蹈覆轍。世界和平婦女會秘書長林淑慧表示,網路發展快速,青少年容易購買到新型菸品,尤其在網路上以「果汁」、「果凍」販售,像是2021年苗栗縣議員揭露,在教室內搜出滿滿電子煙,若修法不祭出重罰,對於菸商根本不痛不癢。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張鳳琴表示,受限法令未修正,各式新型菸品不斷挑戰教學現場,有學生反映同學戴「電子煙手錶」,甚至大專院校老師反應,沒收學生電子煙,家長竟抗議「你憑什麼法規來沒收?」在教育宣導、執行端上困難重重。張鳳琴說,新型菸品都是有毒物質,都是傷害,呼籲應儘速通過修法,禁止所有新型菸品,更談及曾有孩子在悔過書上寫下「菸品跟毒品一樣」,一時吸毒終身戒毒,不要讓所有家庭來承擔。國健署稱加熱菸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後方可製造、輸入,但郭斐然直言,由政府公告「指定菸品」,但沒公告者則不必做,此後續將產生爭議及訴訟風險,且健康風險評估標準未明定,無法為人民把關,其他國家也只有「禁與不禁」,我國若用健康風險評估,恐成替菸商掛保證,雖立意良善但後續製造更多問題。立達法律事務所律師杜家駒認為,若新型菸品其目前許可的菸品有顯著差異,可進一步管制,若不知道有無顯著差異存在,應授權行政機關進一步研究。對於加熱菸是否可上市,他認為仍要回歸科學證據,若無顯著差異而管制,可能違反憲法原則。至於加熱菸是否可宣稱減害,目前爭議較大,縱使開放或通過上市,也不能宣稱減害。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加熱菸歸類為菸草因此納管,非菸草類視為類菸品全面禁止。未來加熱菸等菸品將採取審查制度,以及上市後監測跟管控,會嚴格審查菸草柱及組合元件,不能分開販售,若違法則予以撤銷,未來對於嚴禁電子煙及未經審查的加熱菸,違法製造輸入罰則可高達1億,且有10年以下刑事責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民眾大多聚焦在冬季、天冷之時,不過其實春夏、天氣較熱的時候,也要注意相關風險地雷。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冬季雖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較高,但不代表只有冬季才會發生,一年四季皆有可能,而台灣春夏較炎熱時所帶來的影響,也常是顯著的刺激,提醒民眾也應當留意。 中風、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春夏也要保持警戒、不可鬆懈! 盧泰潤醫師表示,中風、心肌梗塞形成,血管阻塞是主要關鍵,老化、家族史、三高、糖尿病、抽菸、肥胖等風險,血管比常人更容易出現斑塊,風險越多機率越高,斑塊若形成血栓,塞住腦血管就形成中風,塞住心血管便形成心肌梗塞。冬季天冷、溫差變化較大時,血管收縮會較為劇烈,斑塊便容易脫落、血管阻塞的機會自然也較高。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同樣是溫差影響,春夏也非常常見,例如室內外溫度有明顯落差的冷氣房。另外,天氣炎熱時,身體也較容易出汗、脫水,使得血液濃度增加,造成血管栓塞,也是風險之一。盧泰潤醫師表示,據美國CDC指出溫度29度後,每超過一度,因心腦血管疾病住院的機率約提升3.6%,上升10度就達36%。而中國也有研究顯示,天氣炎熱時,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比平常高出18%。 另一方面,春夏總讓人想吃冰、喝冰水,這些消暑行為形成的溫度變化,對身體健康的一般人而言影響不大,但對於前述提到身體健康狀況本就不佳、血管彈性較差的高風險族群而言,就會是個影響程度較高的風險,提醒民眾在消暑時也要留意。 防範春夏中風、心肌梗塞 醫:先讓身體先適應溫度! 防範春夏中風、心肌梗塞,盧泰潤醫師提醒平時就要適度的補充水分,一方面避免中暑,也降低血液濃稠度上升的風險。平常使用冷氣的習慣,可以將溫度控制在26~28度之間,為人體適應溫度,而若冷氣房的溫度較低,進入時可先穿個外套、或站在門口適應環境溫度,待身體適應再進入冷氣房。吃冰、喝冰水等消暑行為一樣可以作,但最好先含在嘴巴並緩慢進行,以減少溫差刺激血管的機會。如此便有助避開春夏中風、心肌梗塞的主要風險。 也提醒民眾平時就應保持運動、營養均衡、良好飲食、正常作息等生活習慣,提升血管健康。而春夏運動時間建議選擇在早晨、傍晚或晚上等氣溫較涼的時候,避免早上氣溫較高之時,以減少中暑、脫水等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等風險。 《延伸閱讀》 .春夏也會中風、心肌梗塞!留意相關症狀,年輕人也要小心。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5 新聞.健康知識+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登山是很好的休閒活動,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至於哪些族群或有哪些疾病的人,不適合登高山?彰化漢銘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王律凱特別強調,有心臟病、心律不整、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喘)等患者,都不適合登高山,此外,需長期用藥控制的癲癇患者,也應避免。 年紀並非避免登山的主要關鍵年紀越大是否越不建議?年紀並非主要關鍵,還是要看個別體能狀況,有些60、70歲老人,跑起馬拉松比起年輕人絲毫不遜色,原則上,年紀非最大問題,但要考量的是登高山屬劇烈運動,年紀大萬一在山上發病,送醫較困難,恐引發嚴重後果,若有意嘗試,事前要有更週詳的規劃。避免單獨行動,勿挑戰過於險峻、常出事的高山另外要提醒幾個注意事項:*避免單獨行動,「比基尼登山客」就是自己單獨行動,出事時,沒有同伴的協助,而失去救命機會。*如果初次登高山,最好有經驗豐富的人同行,比較保險。*特別險峻、容易出事、很少登山客攀登的高山,除非本身經驗夠,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可以選擇較多登山客攀登的高山,會有步道及繩索,登山過程較為安全。台灣包括玉山、合歡山等海拔比較高的高山,夏天是比較適合攀登的季節,海拔1000~2000千公尺,以秋天較合適。海外登山,先做健檢及體能評估不只國內,有越來越多人想出國挑戰一些大山,但國外就醫不像台灣方便,如果挑戰海外高山,除了先請醫生評估體能狀況之外,最好能做健檢,以了解自己有哪些疾病,以及身體最大需氧量是多少。如果想挑戰像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這類更高的山,除非本身是極限運動者,否則不要輕易嘗試。 延伸閱讀: 。缺乏事前訓練,突然挑戰高山,專家盤點可能遭遇2狀況,危急恐喪命 。和碩前副總裁蔡進國登山喪命,攀登高山之前,專家提醒:先做到這6件事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20 養生.聰明飲食
哪種糖比較好?專家曝是否影響健康的關鍵一因素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必需品,日常生活接觸到的食物,常有糖的身影。像是想放鬆一下的時候,喝一杯清涼的手搖飲,是為生活帶來療癒的小確幸,或是冰冰涼涼的綠豆湯、豆花、芋圓冰…等,這些療癒系飲品和冰品,都有一項帶來畫龍點睛感的食材,那就是「糖」。這些飲品或是甜湯少了糖,很多人認為食之無味,讓人有「沒味道、喝不下去」的感覺。糖無好壞之分,重點在攝取量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糖與料理可謂「關係親密」,生活中隨處可見,像是黑糖運用於薑湯、紅棗湯;砂糖運用在滷肉、綠豆湯;冰糖運用在燕窩、蓮子湯;蜂蜜運用在蛋糕、檸檬飲,而被喻為砂糖替代品的果糖,可用在大家熟悉的紅茶、綠茶、霜淇淋、糕餅、糖衣...等,它有一個重要特性,為美食增加風味,卻又不會蓋住食材的原味,因而深受歡迎。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眾多含糖食品都有果糖成分,例如蜂蜜含有40%以上果糖,且蔗糖進入體內分解後,也是果糖、葡萄糖各占50%,而糖的種類雖然眾多,但其實並沒有所謂一定好壞的分別,重要的是應酌量攝取。醫師: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國民飲食指標」中,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添加糖是指額外攝取的糖,男性每日由飲食中攝取的總熱量不宜超過2,500卡,添加糖攝取量應低於250卡,女性每日攝取總熱量不宜超過2,000卡,添加糖攝取量應低於200卡。洪暐傑表示,目前廣受討論的果糖運用範圍廣泛,適當使用可增加食品、飲料風味,也帶來療癒般的幸福感,但仍需適量攝取,避免增加肥胖、三酸甘油酯、血糖與血壓升高、免疫系統發炎、心臟病、肝細胞傷害...等健康風險,但也因為甜度高,民眾一般會減少糖量,反而使血糖更穩定。不論偏愛哪一種糖,都不可忽視攝取量,平常也要養成正常作息,規律運動,才能享受糖帶來的美味又兼顧健康。延伸閱讀: 。1/10的臺灣人有糖尿病,易導致多種併發症,尤其這個器官要小心 。每天1杯含糖飲料恐惹脂肪肝上身! 營養師授「逆轉9招」:甜味較高水果也別碰
-
2022-03-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63歲女停經仍頭暈貧血 醫機警揪出大腸癌
一名63歲女性早已停經,最近發現體力變差,爬樓梯或運動也常頭暈、臉色蒼白,就醫檢查發現是缺鐵性貧血,進一步檢查發現腸道出血,經內視鏡確診為大腸癌早期,已手術切除。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今天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一般而言,年輕女性因月經期間失血,比較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問題,因此女性直到停經前都可能有輕微貧血。不過,何一成說,女性若停經後仍出現缺鐵性貧血,就有必要檢查其他慢性出血的原因,其中較常見的原因是腸胃道慢性出血、肝腎慢性病或是飲食不均衡等,若因慢性失血導致貧血,會間接造成頭暈、體力差、臉色蒼白、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何一成指出,腸道慢性出血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大腸息肉,也可能是大腸癌,而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至少需要5到10年,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每2年做一次免費大腸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可提前至40歲檢查。他也強調,大腸癌除了可能導致貧血,也會造成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腹瀉便秘輪流出現,務必警覺。何一成提醒,長期貧血會使得血紅素持續下降,可能對免疫力、心臟功能等造成影響,呼籲貧血民眾積極找出導致貧血的原因加以治療,不同類型的貧血治療方式也不同,貧血患者切勿自行服用鐵劑,以免體內鐵過多反而有害健康。
-
2022-03-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美居家透析論壇/疫情助攻 居家透析新契機
台灣已經成為洗腎王國,在洗腎盛行率及每年新增洗腎人數,均位居世界各國之冠,如未能有效防治,洗腎人口即將突破十萬大關。為提高末期腎病患者的生活品質,降低健保支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美國在台協會攜手召開「台美居家透析政策交流論壇」,與會學者專家建議,政府應盡速擬定新式支付方案,提供誘因,讓醫療院所願意投入腹膜透析,民眾了解自己擁有多元治療的選擇。延伸閱讀:美國經驗 提供以人為本透析選擇與會專家還指出,疫情促使遠距模式神速開展,現在該是檢視居家醫療政策的時機。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因慢性病醫療、長期照護帶來的財務負擔只會更嚴峻,勞動力不足,如何讓民眾願意擔負更多自我照護的責任,降低醫護負擔以及染疫風險,國家應通盤考量人力、物力、財政、科技導入等面向,明定醫療給付政策,輔導醫護團隊遵循,多方共同來降低國家在洗腎費用的負擔。近十萬人洗腎 占健保總額一成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致詞時表示,感謝美國在台協會在醫療及衛生等領域,與台灣緊密交流。聯合報長年關注聯合國二 ○三○永續發展目標(SDGs),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促成對話是改變的開始」,希望透過經驗分享,嘉惠更多腎臟病友。聯合報將善盡媒體責任,為讀者的健康發聲。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慢性腎臟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如未能及時治療,到了末期,就需透析,除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讓健保承受極大的負擔,二○二一年全台透析病友達九點五萬人,二 ○二二年健保編列四三 ○億元預算,用來支付相關費用。健保署署長、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李伯璋以「提升腎臟病人照護品質與面臨透析費用持續增加之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自己當住院醫師時,一年約兩萬三千多人,現在當了署長,去年洗腎人口竟逼近十萬大關,多達九點五萬人。李伯璋說,慢性腎臟疾病位居健保支出的第一名,約有十分之一健保總額用來支付透析費用,而洗腎人數增加幅度始終高於一般醫療支出的成長率,「如何減少洗腎人口,這將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健保及相關學會積極推廣腹膜透析,但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仍有差距,以二 ○二一年為例,血液透析人數八萬八千兩百九十七人,但腹膜透析僅六千五百五十一人。二 ○二○年血液透析八萬六千五百五十二人,腹膜透析六千五百四十八人。專家盼提高腹膜透析點值給付李伯璋說,在台推廣居家透析(腹膜透析)是一大挑戰,健保總額體系下,部分醫療院所「衝量」,從經營角度,血液透析有持續收入。因院方添購設備,聘請醫護人力,為固定支出,須考量回本。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照健保支付度,幫患者做一次血液透析,可獲約三千八百點值,每周三次計算,一整年下來,保守估計,醫療院所約可獲取五、六十萬元。相較之下,腹膜透析的健保支付較少,一個月支付八千多點,一年申請十二次,換算下來,一年還不到十萬,差不多只有血液透析的六分之一。「居家透析已經成為一種氛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說,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在家上班、居家醫療成為一種趨勢,其中也包括居家透析。建議腎臟科醫師在面對不得不洗腎的患者時,應詳細告知相關訊息,讓病人思考後做出選擇。延伸閱讀:創新模式 在家洗腎也能視訊聊天政大財政學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連賢明建議,健保署擬定新的支付制度,並制訂配套措施,藉此逐步提高腹膜透析比率,希望五年內能將占比從一成拉至一成五。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指出,希望健保支付制度能提出足夠的誘因,提高腹膜透析的點值給付,讓醫院聘請個管師,提供充分衛教資訊。立委林靜儀認為,疫情開啟台灣推展居家透析契機,此時應落實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執行急症洗腎,讓病患回到基層醫療;另鼓勵家醫科、內科醫師投入腹膜透析,將醫療行為納入居家醫療照護。醫病共決助病人多元治療選擇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洗腎是等待腎臟移植之前的不得不的選項,希望臨床醫師能夠提供「多元選項」,在病人面臨透析抉擇時,做好醫病溝通、醫病共享決策(SDM)。政府可用小型試辦計畫來驗證成果,未來實施會更具信心。成大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宋俊明持同看法,因為醫師只要多講一句「有風險」,就可能影響病患的治療決定,因此臨床醫師要謹慎評估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及背景,做好醫病溝通。對於學者們各項建議,李伯璋表示,除了擬定新的支付標準,還將推廣洗腎前的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醫師應提供足夠的訊息,讓病人了解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優缺點,擁有多元選擇的權利。延伸閱讀:數位轉型 提升腎友的自我照護能力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透過這次論壇希望促動居家透析試辦計畫,甚至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提升慢性腎臟病治療、照護品質。延伸閱讀:做對的選擇 去想去的地方延伸閱讀:洗腎照常工作 自信奔向勝利人生
-
2022-03-14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 30歲竹科女工程師狠甩50公斤
30歲梁姓女子是名竹科工程師,體重127公斤的她嘗試很多減肥方法都沒效,許多疾病伴也隨肥胖上身,至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於一年前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在專業減重醫護團隊的持續追蹤及飲食指導下,加上規律至健身房運動、增肌減脂,一年已成功下降至77公斤,逐步往理想體重邁進。醫師張政傑表示,現今飲食與生活習慣是導致肥胖的盛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病態性肥胖的比例也顯著增加,目前全民健保對病態性肥胖合併相關併發症的減重手術已開放給付,讓符合條件的病人可減少經濟壓力接受治療。根據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台灣每年約施行3000台減重手術,但服務醫院大多集中在六都,為了竹苗地區鄉親免於舟車勞頓之苦,新竹馬偕醫院於2020年10月份起,結合台北馬偕減重中心團隊成立「減重暨代謝中心」,提供在地的醫學中心級減重醫療服務。張政傑指出,減重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時間團隊已累積30例成功減重案例,28例腹腔鏡胃袖狀切除,2例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平均住院天數為6天,術後均無嚴重併發症。案例術前平均體重為112公斤(BMI39.5),術後六個月,平均體重降至89公斤(BMI30.5)。另外,因體重過重所導致的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均有顯著改善,其中,糖尿病患者術後改善率為89%,甚至有56%糖尿病患者因此痊癒,術後不再需吃血糖藥,生活及工作品質大幅提升。張政傑補充,減重暨代謝中心以健康促進為核心,因此在新竹馬偕接受減重手術的病人,術後均會定期安排外科、內科或家醫科、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及個管師的專業評估、指導與追蹤,安排個人化術後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幫助病人獲得最全面且完善的手術照護與長期減重效果。
-
2022-03-0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腳癢未必是香港腳!不寧腿腳癢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腳癢的問題總是讓人不適又難耐,大多人會直接想到的就是香港腳等皮膚疾病,但有時腳的皮膚好好的,卻常常發癢,這很有可能就是不寧腿正在作怪。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寧腿的影響不單只有腿部發癢,也可能影響睡眠,且也可視為身體營養缺乏的警訊,建議有這樣腳癢問題的民眾,可先檢查釐清是香港腳、還是不寧腿或其他原因,盡早改善。 腳癢未必香港腳,也有可能是不寧腿! 盧泰潤醫師表示,不寧腿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癢,除此之外也有患者表述有刺痛、痠痛、緊繃、蟻爬感、電流感等不適,有時症狀甚至難以用言語形容。這些症狀常見於小腿深層,較嚴重時也可能出現在大腿或腳底,感受和香港腳相似,因此有時患者會誤以為是有香港腳,症狀也有可能出現在手部,形成「不寧手」。大多在夜晚睡覺時、或久坐等身體靜止的時刻較為明顯或加重,因此患者也容易睡眠不佳、精神不濟、影響工作和生活等。 腳癢難耐是不寧腿?醫:糖友、缺鐵都容易出現! 不寧腿形成最主要的原因,目前醫學普遍認為與中樞神經缺鐵有關,另外也有研究認為中樞神經的多巴胺異常、或其他部份神經傳導物質異常等也可能引起。因此除了有不寧腿家族史可能遺傳,約有一半的患者家族中也有不寧腿的成員,其他像是平常鐵攝取不足,或是因月經過量等原因引起的缺鐵性貧血,或是其他缺鐵因素,都可能使得中樞神經缺鐵,也是好發族群之一。而尿毒症、脊椎損傷、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患者,也容易有中樞神經傳導物質異常的情況而出現不寧腿。至於糖尿病患者,常見出現神經病變的併發症,有不寧腿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另外,也有部分藥物可能誘發不寧腿,例如抗組織胺藥物、止吐劑、抗憂鬱劑等,酒精、咖啡因也可能刺激進而誘發。不寧腿腳癢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 盧泰潤醫師建議,當民眾時常有不明腳癢、腿癢、甚至手癢的情況,可先至診所檢查看是否為皮膚問題,或是為不寧腿,在診斷判別上也會排除如抽筋等其他症狀相似疾病。而若為不寧腿,建議患者應避免酒精及咖啡因,維持正常生活、正常睡眠及作息、保持運動習慣,這些都有助改善不寧腿。 不寧腿治療上會先尋找形成不寧腿的主要原因,醫師普遍會常規檢查患者是否有缺鐵的情況,若有缺鐵便會提供鐵劑,也會視情況提供多巴胺製劑或安眠藥等協助改善。 行為治療方面,醫師建議若是若在非睡眠時間出現症狀,可做些動腦的活動,例如數讀等,或是作些如散步、騎單車等簡單的運動,有助平衡中樞神經異常達舒緩症狀效果。而若是在睡眠時間,可以作些腿部按摩或熱敷等溫和的刺激,有助改善當下不寧腿的症狀。 《延伸閱讀》 .睡前老是腳麻、腳麻有蟲在爬?當心不寧腿症候群作怪 .香港腳塗小護士有用?常見9招王威傑院長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7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
貧血日常相當常見,不少民眾會直接以補鐵等方式改善,但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妥的作法。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傷害身體,也可能出現其他不可預期的嚴重後果。 貧血可能性非常多,未必缺鐵別亂補! 王威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雖然常見,但也只占其一,貧血主要可分成生產減少和破壞增加兩大類。生產減少可簡單理解為因各種因素原料缺乏,除了B12、葉酸、鐵等營養缺乏,也包括了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血癌等骨髓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腎上腺低下、腦下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肝病及酒癮、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被歸類在慢性發炎感染的結核病、心內膜炎、骨髓炎等發炎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淋巴癌、肺癌、乳癌等癌症腫瘤相關疾病等。 破壞增加,可理解成因各項因素原料外洩。最耳熟能詳的,如月經過量或過長引起的缺鐵性慢性貧血,其他族群也包括會使胃腸道出血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息肉、痔瘡、胃癌、大腸癌等。而有膀胱憩室、泌尿道腫瘤等也會造成尿路出血。另外也包括溶血性貧血,如常聽到的地中海貧血、台灣較少見的鐮刀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或是阿斯匹林、抗生素、止痛藥、化療藥物等部分藥物,以及慢性淋巴性淋巴癌、鉛中毒等也可能形成後天的溶血性貧血。 貧血盡早就醫檢查,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王威傑醫師指出,貧血常見共同症狀如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但也會隨著原因而有其他症狀,民眾也可以多觀察身上是否正存在著其他不明症狀。 舉例來說,若貧血又合併出現皮下點狀出血,可能有再生不良性貧血。易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皮膚易冷等,需留意內分泌疾病。皮膚癢、尿量減少則可能為慢性腎臟病。持續低燒、久咳等,可能有發炎疾病的問題。泌尿道問題則常見出現血尿、排尿疼痛等。若發現突如其來的深茶色尿液、黃疸等,則可能有後天性溶血性貧血。 貧血也是不少癌症的早期不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再三強調貧血應盡早檢查。癌症除了出現貧血,相關症狀如淋巴癌會出現淋巴結腫大、乳癌會有乳房腫塊、肺癌則有久咳不癒、胃癌及腸癌則有慢性上腹疼痛、血便等,而癌症大多常見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需小心可能與癌症有關,像是血癌就常出現不明發燒、骨頭疼痛、瘀青出血、體重減輕等。 貧血就補鐵3大問題,盡早檢查才是上策! 王威傑醫師提醒,貧血除了可能與癌症等各種疾病有關,若當下僅靠補鐵改善,不僅可能因為誤判而錯失治療機會,也容易讓原本並無缺鐵的身體含鐵量過高,形成鐵血沉積,更進一步傷害肝、腎、腦等處,換句話說,形成不只有癌症、器官也壞掉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像是低血糖、心衰竭等易造成生命危險的急症,也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因此再次提醒,長期有這些症狀的朋友,務必觀察症狀並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改善。而若當下就有出現其他極度不適的症狀,更不能單純視為貧血,應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大多普遍關心三高,不過提醒民眾也得注意第四高,高尿酸。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對人體的影響不單只有痛風,也和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是癌症息息相關,日常應多留意生活習慣,更有助防範四高及各項疾病。 高尿酸不只引痛風,也要留意中風、心肌梗塞!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從普林而來,普林是身體正常組成的成分,經代謝形成尿酸,從糞便、尿液排出,因此產生太多的尿酸,或是排出的太少,特別是腎臟代謝的太少,累積過多便會形成所謂的高尿酸。 高尿酸大多無症狀,但日久未改善,便會形成結晶卡在關節,形成所謂的痛風,關節處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尤其是手腳末梢的小關節。而這些結晶也容易卡在泌尿系統,若是卡在腎臟就會形成腎結石,出現血尿、腰酸背痛等症狀,久未改善、日積月累便可能更進一步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功能將逐漸下降,甚至到需要洗腎的地步。 醫師也表示,高尿酸被列為第四高,與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並列討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和三高一樣,同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且就台灣而言,因多帶有南島語系種族基因,罹患高尿酸的風險也比其他國家來得高,有時甚至可位居世界第一。而不少研究也觀察到高尿酸的患者,也同三高有相當高的機率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被列為獨立的風險因子,也有部分研究發現可能提升罹患泌尿道系統癌症風險,雖然確切的關聯性尚有待進一步釐清,推測與形成自由基傷害有關,不過單從生活習慣來看,高尿酸和三高確實也都有共同的風險因子。 高尿酸地雷不只海鮮,4種食物都要注意!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的風險因子大部分如三高,包括基因遺傳、年齡老化、缺乏運動、缺乏飲水、飲食不均等,而不少民眾對於高尿酸、痛風等最常聯想到的就是海鮮,會多著重在避免海鮮過多攝取,但其實紅肉也含有較高的普林、啤酒和果糖也會影響尿酸代謝,例如手搖飲,這些都是需要一同留意的,而非單單不吃海鮮。至於早期被廣為流傳關於黃豆、香菇等植物性普林,則據現有研究與痛風沒有關聯。另外,肥胖是三高及各種疾病的常見風險,對於高尿酸也是如此,其會影響代謝功能、阻礙尿酸代謝,也需注意。 防高尿酸引中風、心肌梗塞,醫教4招趁早改善!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和三高一樣,在初期尿酸偏高時可透過日常改善逆轉、降下尿酸,但若拖久了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洗腎等較嚴重情況時,常見就需藥長期以藥物控制。因此提醒,民眾日常應盡可能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多喝水取代手搖飲,並培養運動習慣增強基礎代謝,而若已發現尿酸偏高、有高尿酸情況,更應盡可能避免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等相關風險,除此之外也可以適度的多補充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食材或營養食品,如芭樂、奇異果等,有助尿酸代謝。在良好的生活形態下,不僅有助避免高尿酸,同時也有利防範三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各項疾病。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8 新聞.健康知識+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推薦閱讀:我發燒了嗎?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標準)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推薦閱讀:吃錯感冒藥恐致肝衰竭、猛爆性肝炎! 食藥署揭「服用禁忌」:你犯幾個?)‧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推薦閱讀:過敏性鼻炎發作!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差在哪? 耳鼻喉科醫解答「各別用途」)‧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推薦閱讀: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3、藥理作用的延伸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推薦閱讀: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延伸閱讀: ·發燒、咳嗽、嗅覺改變...是新冠肺炎or流感? 美國CDC盤點「10個共同症狀」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
2022-02-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如同量血壓、測膽固醇…美國領先全球研究:抽血診斷憂鬱症,並預知抗鬱劑療效
無法檢測、診斷複雜 憂鬱症難確診世衛組織報告,全世界有3.5億人受憂鬱症困擾,在台灣,衛福部估計盛行率在8.9% 左右,也就是說,有將近200萬人受憂鬱症困擾,除造成自己和親朋好友生活上的影響外,病友生產力也會比健康人少了近40%,因此對社會國家同樣影響甚鉅。另外,台灣青少年因憂鬱症自殺的情況也一直在增加,跟韓國有得比(日本卻在下降),因此,自殺是台灣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至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不能不予以重視。目前要診斷憂鬱症,尚未有任何血液或生物學的檢驗,可以像量血壓或測膽固醇一樣,來確定是否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的疾病,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檢查可以告訴你,是否已經罹患了憂鬱症,必須依靠醫師做出診斷(並輔以幾種檢測量表),然在診斷時,除了參考病人臨床症狀外,也要綜合發病過程和家族病史,又因為,某些身體上其他疾病的表現可能和憂鬱症類似(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病人就會倦怠、四肢無力且提不起勁),因此,醫師也會安排一些必要的檢查,排除所有可能,做出鑑別診斷,所以,憂鬱症也不是第一次就可以百分之百確診,有時候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全球第一 憂鬱症診斷和抗鬱藥療效血液測定法2022 年 1 月 5 日發表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刷亮了筆者的眼睛,原因是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在人類血小板上面,確認了憂鬱症的生物標誌物(Biomarker),未來經醫學界認可後,除了可以通過血液測試來診斷憂鬱症外,更令人高興的是,也可以用來追蹤每位患者在使用抗鬱藥後的治療效果,這真的是一項相當具有突破性的科學發現。本篇論文是由該校醫學院生理學暨精神病學傑出教授-拉塞尼克 (Mark Rasenick)所領導完成的,之前人類和動物的實驗中已經證明,憂鬱症其實是和憂鬱症病人體內Gs蛋白(註1)到底是位在細胞膜上的哪一個區域有關。例如:憂鬱症的病人,他們細胞膜上的Gs蛋白大多都位在膽固醇集中區(Raft region;脂筏區),當神經傳遞物質捎來訊息時,Gs蛋白無法做出適當反應,理由是因為Gs被綁架在脂筏區,其所能引發下一步反應的傳令兵---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活性因而顯著減少,所以無法做出正常反應。基於此,拉塞尼克教授於是設計了一個臨床實驗,首先,邀集了已經確定為憂鬱症的49位病人(男12/女37)和59名的健康對照者(男18/女41),平均年齡為43.6歲,每位參與者均抽血並測量血小板細胞膜上Gs蛋白在受到訊號刺激後,其所能做出反應的能力(用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來當作指標)。結果發現憂鬱症病人的反應分數為53.4,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的67.2分(p = 0.02)。接著,拉塞尼克教授徵得19 名憂鬱症病人的同意,進行了為期 6 週的抗鬱劑藥物治療試驗,其中11 名憂鬱症患者病情顯著好轉,但仍有8名患者並未顯著改善。經抽血再測血小板細胞膜上Gs蛋白在受到訊號刺激時,其所能做出反應的能力後,得知,憂鬱症顯著好轉病人在藥物治療前後的得分變化為增加135%,而病情沒有改善的患者在藥物治療前後的得分變化,則是非但沒有增加,甚至減少32%。 (參考圖1)【圖1】抗鬱劑治療前後,有反應者和無反應者的血小板上,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反應的變化值。以上這些數據表明,科學家已經可以著手開發一種簡單、快速的憂鬱症診斷和抗鬱藥療效的血液測定法,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有機會上市的血液檢測法,也是迄今為止,在臨床上尚未存在的東西。雖然它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的支持,但論文主要作者拉塞尼克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說道,當人們情緒低落時,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就會降低,而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減弱的原因則是,允許神經訊號傳遞進而產生腺苷酸環化酶的 Gs 蛋白被綁架在富含膽固醇的細胞膜區域上(脂筏區),所以它們沒辦法好好的把訊號傳遞下去,當使用抗鬱劑治療後,如果能將Gs 蛋白從脂筏區移動到非脂筏區,就可以有效的治療憂鬱症,而這也可以從迅速增加的腺苷酸環化酶活性中,得到驗證。這邊所提出的血液測試法,最快在用藥一周後就能知道 Gs蛋白是否已經開始脫離脂筏區,也就是說,抗鬱藥未來是否有效,能夠被事先知道,因為血小板膜上的Gs蛋白會在一周內發生變化,目前,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必須等待數週,有時甚至數月,才能確定抗鬱藥是否有效,當確定它們無效時,接著就會開始嘗試其他不同的療法。提高初期診斷確診率 即早治療臨床上統計,憂鬱症在用藥後,有大約 30% 的人沒有好轉,也就是他們的憂鬱症沒有得到解決。當然,也有可能在初期診斷時的失敗,就會導致後面治療的失敗,拉塞尼克教授補充說道,大多數的憂鬱症在歐美是由社區家醫科醫師診所判斷出來的,他們可能沒有進行複雜的篩查,今後如果這個血液測試能夠全面普及後,只要通過血液測試,醫生就會警覺,哎呀! 他們雖然看起來很沮喪,但他們的血液測試並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憂鬱症,所以,也許我們需要好好再重新檢查一下,做更多的鑑別診斷。這項研究也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R43MH097370、R41MH113398) 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BX00149) 的支持,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期刊參考:【1.】Steven D. Targum, Jeffrey Schappi, Athanasia Koutsouris, Runa Bhaumik, Mark H. Rapaport, Natalie Rasgon, Mark M. Rasenick. A novel peripheral biomarker for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38/s41380-021-01399-1【註1】G蛋白是指鳥嘌呤核苷酸結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s),其中Gs蛋白是家族成員之一,當其被傳遞過來的訊號刺激後,就會增加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Adenylyl cyclase activity),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增加後,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就會因而被釋放出來。目前憂鬱症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不足所導致的。
-
2022-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不接種 「資訊混亂不透明」
新冠疫苗覆蓋率是解封重要指標,但統計顯示,七十五歲以上長者第一劑覆蓋率自去年十一月起,一直停在七成三,根據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觀察,直到年前本土Omicron疫情爆發,「鐵板」才稍稍鬆動,一月廿五日突破七成五,如今第二劑接種率達六成九,但距指揮中心設定兩劑接種率七成五,還有一段長路。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與團隊,去年六月與十月深度訪談六十七位民眾,完成「台灣新冠疫苗民眾決策態度質性研究調查報告」,發現不只長者,對疫苗有疑慮而接種猶豫的族群,還有慢性病患、孕婦、另類療法者及藍領階級。這五類族群皆認為政府提供疫苗資訊不夠多且混亂。有民眾打一九二二,卻只獲得罐頭式的轉接回應,無法及時解答;慢性病患知道自己是重症高危險群,指揮中心建議「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應接種」,但穩定的定義是什麼?再加上面對疫苗不良反應,指揮中心與醫師僅說與疫苗無關,更讓人認為資訊不夠透明。研究顯示,其中長者和藍領階級,對疫苗最為抗拒。有人認為「老人先打、年輕人後打」,是政府拿老人當白老鼠,或「年輕人才要工作,才需要打疫苗。」一開始國內疫苗不足時,一位大樓保全直指,「疫苗是有錢人的遊戲。」認為特權者才能打到疫苗。官晨怡認為,國內仍用傳統公衛模式防疫,以為「只要拿出數據」就能取得民眾信任,但透過這次新冠肺炎事件,歐美各國已警覺,必須搭配數據轉譯、建立醫護與民眾溝通指引,尤其必須「分眾化溝通」。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長者最擔心疫苗的副作用,不如由親友及信賴的家醫科醫師來給予建議,但基層除本業還有接種作業繁忙,政府應給予基層鼓勵。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政府需主動出擊,釐清長輩的顧慮跟擔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長者施打率確實較其他族群慢,指揮中心鼓勵長者至巷弄長照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失智據點共餐或參與活動,由照服員或照顧者等人,協助完成接種。此外,也會尋找長者信賴的對象擔任宣傳大使,希望施打率盡快達標。
-
2022-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拉抬疫苗接種率(3-1)/專家分析五大類族群拒打原因
新冠疫苗覆蓋率是解封重要指標,國內第一劑已達八成二、第二劑七成五、第三劑追加劑達二成八,但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第三劑須達五成才考慮鬆綁防疫措施。打第三劑之前,必須先打第二劑,七十五歲以上第二劑接種率不及七成。專家認為,找出民眾不打疫苗的原因進行風險溝通,才有機會提升接種率。 統計顯示,七十五歲以上長者第一劑覆蓋率自去年十一月即達七成三,卻一直未往前推進。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觀察,剩下的二成七,「似乎鐵了心不打。」直到年前本土Omicron疫情爆發,「鐵板」才稍稍鬆動,於一月廿五日突破七成五,如今第二劑接種率僅達六成九。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去年六月中率先其他年齡層開打疫苗,但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五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一、二劑接種率都高於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指揮中心去年九月宣布青少年第一劑開打,考量心肌炎風險,遲至十二月十六日才開打第二劑,如今第一劑接種率達八成九、第二劑也有七成九。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與團隊,去年六月與十月深度訪談六十七位民眾,完成「台灣新冠疫苗民眾決策態度質性研究調查報告」,發現不只長者,對疫苗有疑慮而接種猶豫的族群,還有慢性病患、孕婦、另類療法者及藍領階級。官晨怡指出,她研究國人「疫苗猶豫」議題多年,從新生兒拒打疫苗到此次新冠疫情,發現過去拒打疫苗者多是特定族群,但新冠疫苗卻超越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多種族群都有遲疑及拒打的現象。這次拒打疫苗的五個族群,共同點是認為政府對於疫苗的資訊認為不夠多、資訊混亂。舉例來說,有民眾撥打1922專線,卻只獲得罐頭式的轉接回應,無法及時解答,指揮中心與醫師說明「不良反應」與疫苗無關,卻不敢保證,或無足夠證據信服,認為疫苗資訊不夠公開透明。調查顯示,其中又以長者和藍領者,對於疫苗表現最為抗拒。調查顯示,包含對於政治的不信任感,認為「老年先打、年輕人後打」是政府拿老人當白老鼠,或者覺得「年輕人才要工作,才需要打疫苗。」而國內疫苗短缺時,一位大樓保全直指,「疫苗是有錢人的遊戲。」認為有特權才能打到疫苗。官晨怡指出,目前台灣仍以傳統公衛模式防疫,以為「只要拿出數據」,就能取得民眾信任,但透過這次新冠肺炎事件,歐美各國已警覺這招行不通,必須搭配數據轉譯、建立醫護與民眾溝通指引,但國內仍在原地踏步。她指出,各國疫苗施打指引中,皆要求政府扮演風險溝通角色,尤其疫情變化多端,公衛系統已習慣應變,但非民眾所能消化,印度提供疫苗專線供民眾諮詢,疫苗開發與接種前的溝通同等重要,更應避免政策反覆、說法不一,引發民眾不信任。「分眾化的溝通」,才是這世代面對新冠疫情最大的公衛調整。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說,「公共衛生建立在『民眾需要(universal)』,不是需求(on demand)。」政府需要以「主動出擊、全面覆蓋,一個都不放棄」的態度,釐清長輩顧慮跟擔憂、獲得正確資訊與方便的管道,才有新出路。過去傳統衛教方式強調「利大於弊」,期待民眾理解的方式已經不存在。政府除了發禮券、執行大型接種站外,有加分效果,但要實際解決疫苗拒打和猶豫,要做得比以前更多。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媒體跟政府接種宣導看似有力,但長者最擔心的疫苗副作用,不如親友及信賴的家醫科醫師來給予建議,例如三高患者有定期追蹤高血壓的醫師,甚至有更有效果。但基層除本業還有接種作業繁忙,政府給予基層鼓勵也很重要,才有更多時間跟意願與長者溝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長者施打率確實較其他族群慢,有別於過去,指揮中心也鼓勵長者至巷弄長照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失智據點共餐或參與活動,可由照服員或照顧者等協助完成接種。目標預計七十五歲長者施打率要達成一劑八成、二劑七成五,各縣市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者,也希望達到第一劑八成五、第二劑八成。●疫苗猶豫:疫苗猶豫是指可接種疫苗,但延遲或拒絕接受,原因複雜,包括完全拒絕接種疫苗、推遲接種疫苗等,主要起因於疫苗相關醫學、倫理、法律議題爭議,多重且複雜,自發明疫苗以來就存在。●指揮中心催打疫苗政策1.擔心數位落差:改採雙軌制「平台預約、地方造冊通知」並行2.疫苗不良反應引起擔憂:曾於去年三月及六月出面解釋不良反應未高於背景值。3.針對疫苗不良反應廣開疫苗假。4. 廣設疫苗施打點:包含一般診所、大型接種站、車站百貨賣場及日照長照據點設置施打。5.成立到府施打隊,地方提供7-8級失能者、臥床者「到宅接種」服務。6.祭出優惠:提供禮品、全聯禮券。7.疫苗強制:今年元旦起,要求24場域、殯葬業及監獄所、第一至三類、七類者施打二劑疫苗。●專家建議1.勿標籤化未施打者,避免反彈隱匿,不利完成接種。2.鼓勵分眾化溝通,針對老年者所信任與支持的意見領袖進行代言發聲。3.勿僅靠數據說話,需要了解長輩施打疑慮,主動出擊。4.請信賴親友跟家醫科醫師催打,給予基層獎勵誘因跟政策指引。5.成立疫苗施打及風險諮詢專線6.政府要扮演風險溝通角色,公衛溝通方式需要改變7.政策反覆容易引發不信任感。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脂其實難察覺!醫: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
●外食、不運動、肥胖,發生高血脂機率高●高血脂患者須服用降血脂藥,維持血脂穩定●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高血脂吸菸、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及不當飲酒等,容易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血管性疾病發生。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北市聯醫家醫科主任孫文榮表示,三高慢性疾病中,血脂異常難以自我察覺,建議民眾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身體狀況。三高 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是38.3%、34.1%及16.4%,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的民眾,經健檢發現,24.7%血脂異常、21%血壓異常、9%血糖異常。孫文榮指出,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問題,若不嚴格控管,容易引起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血壓高會頭暈,血糖高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但血脂高並沒有特別症狀,民眾很難自我察覺,多半是從健康檢查或就醫抽血才發現。肥胖 是疾病的危險因子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濃度超標就是高血脂。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除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較高警覺,一般人很難提早發現,因為高血脂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導致高血脂,必須提早檢查發現。魏承駿指出,高血脂不會立刻發生,而是經過數十年不良習慣累積,如果整天外食、不運動、體態肥胖,或飲食高油、高糖、飲酒、暴飲暴食的人,有較高機率發生高血脂。魏承駿表示,高膽固醇的人易引發血管壁發炎,且血管內皮細胞上會堆積塞塊,宛如汙垢、壁癌般,讓管腔愈來愈小、血液不通,進而引發心血管、周邊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狹心症等。高三酸甘油脂不僅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且胰臟必須不斷分泌胰液代謝,恐導致急性胰臟炎等問題。「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孫文榮提醒,高血壓、輕微血糖異常的人,透過體重控制、生活習慣改變,即可控制疾病,不見得需要藥物治療,但如果進階到中重度肥胖,都會增加罹癌等疾病風險。高血脂 應遵醫囑服藥魏承駿說,已確診高血脂的患者,應透過運動、飲食控制來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但效果有限,因此更重要是「遵從醫囑服用降血脂藥」,以維持血脂穩定。根據每個人狀況不同,血脂控制標準也不同,魏承駿說,像是18、19歲年輕人,容忍壞膽固醇範圍相對高,可以達到160mg/dL,並透過運動、飲食改善;中年人有抽菸習慣、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控制在130mg/dL;而糖尿病患者標準更嚴格,需控制在100mg/dL;有心臟病、中風或裝過心臟支架患者,應控制在70至55mg/dL,標準因人而異。40歲以上成人發生慢性病的風險增加,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2-02-06 養生.聰明飲食
只要腸道好,身體也跟著好!營養師建議飯前先吃半碗蔬菜
腸道內有獨立複雜的神經系統以及人體最大的微生物菌叢,而且腸道的維生菌叢也可能和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等相關,因此「只要腸道好,整個身體也跟著好」。但要如何保持腸道的健康,醫師和營養師提供三個小撇步,從年初累積這樣的好習慣,就能成為健康大幫手。高纖優先 飯前先吃半碗蔬菜劉怡里/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推薦理由:排便是否順暢攸關腸道健康,而現代人多外食,纖維素普遍攝取不足,導致排便不易,因此要保持腸胃健康,攝取大量的蔬菜纖維非常必要。纖維素就像「掃帚」一樣,可以清理腸道,避免毒素堆積;也可以增加糞便的量,當腸壁的壓力受器受到張力性刺激,才會蠕動,進而協助排便。另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變成益生菌的食物來源,讓腸胃道益生菌有良好的生長環境。通常每1000大卡熱量建議攝取14公克膳食纖維,因此若以男性一日建議攝取1800大卡來看,應攝取膳食纖維25克;女性攝取1500大卡則需攝取膳食纖維21克。避免一餐當中「錯失」吃到纖維的時機,建議養成「飯前先吃半碗蔬菜」的習慣,再吃其他食物。而蔬菜的選擇盡量以綠色蔬菜、菇類等高纖食物為主,避免選擇高麗菜、瓜類等偏低纖的食物。其中,菇類如鴻禧菇、香菇、草菇等,每100克就有3克的纖維,較一般蔬菜的纖維量高出二至三倍,不僅纖維含量高,口感又軟嫩,可避免許多牙口不好的人不願意吃高纖蔬菜的困擾。細嚼慢嚥 每口嚼12下以上瞿瑞瑩/馬偕醫院中醫師推薦理由:現代人吃飯非常急促,飯扒個幾口就匆匆下肚,常常出現「胃堵堵」脹氣的情形。因此,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對腸胃健康非常重要。《黃帝內經》中提到「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根據前人對這段文字的註解,都表示這是在說吃東西沒嚼碎、吃太快,容易造成胃部脹滿、腸氣(氣化)不利。除此之外,《傷寒論》中也提到「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損穀則癒。」其中,「損穀」便有將食物咬碎或是少吃一些的意思。而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如果能咀嚼多一些,將食物切得更細碎再進入胃中,胃就不需要耗費太多力氣來磨碎、消化。有些研究指出,每一口至少咀嚼12下有助消化,可以此為基準,提醒自己用餐時每一口都要細嚼慢嚥。另外,食物一進入口腔,口腔便會分泌唾液,除了讓食物濕潤幫助吞嚥外,唾液的澱粉酶也可以將澱粉分解為糖,進入胃中也更容易消化。如此一來,食物就不會積滯在腸胃道太久,造成腐敗。吃飯定時定量 每餐至少間隔四小時柳朋馳/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推薦理由:食物的消化需靠胃酸、膽汁分泌來幫助消化。而一吃進食物,便會開啟一連串的機制,增加胃酸的分泌與釋放,緊接著也會刺激膽汁分泌進入小腸。而固定的時間用餐、吃固定的量,可幫助胃酸、膽汁等消化液穩定分泌,減少過度刺激的機會。胃也需要排空的時間,若是進食密集,胃酸不斷分泌,可能造成胃酸水往上跑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或是來不及排空,造成食物一直儲存在腸胃道,造成腸胃負擔。而吃下去的食物中,在胃中停留時間最短的是水,只要10至20分鐘;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約需二至三小時;停留最久的是脂肪,約需四至五小時。因此,每餐最好能間隔四小時以上,胃才有足夠的排空時間。
-
2022-02-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出遊上公廁 洗手不可馬虎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打亂許多家庭的春節旅遊計畫,不是暫緩就是縮短行程。若短程出遊該如何防疫?塞車時如何因應?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說,避免旅遊引起群聚感染,出遊的人會大幅減少,到熱門旅遊景點必須自律,遵守人流、車流的控管及防疫措施,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自我防護。面對疫情嚴峻,柳朋馳認為,長程旅遊應該取消,建議大家春節期間應盡量留在家裡,不可肆無忌憚的出遊、到處亂走,減少出門感染的風險;即便待在家中,也要確實做好防疫,若身體出現不適症狀,可進行快篩或就醫篩檢釐清是否染疫,再對症治療。很多人擔心開車出遊塞車時,有內急怎麼辦?柳朋馳提醒,行前可備妥尿布、寶特瓶等因應。值得注意的是,出外使用的公廁最容易感染病菌,因此務必在如廁後要洗淨雙手,避免感染。部落客「豆豆媽」吳霈蓁表示,全家出遊時一定要帶水壺,口渴時優先喝水,以免水喝不夠,引起泌尿道感染或便祕。要遠離染疫風險,最好選擇戶外景點踏青,必備75%清潔專用酒精、濕紙巾、口罩等防疫用品。年節聚餐不掃興又要保持體態,營養師夏子雯強調,高熱量食物最好淺嘗即可,特別是「勾芡、炸皮、肥肉、雞皮、湯品、含糖飲料、酒」等七個體態大敵要少吃;飲食以熟食為主,避免生食,以免罹患腸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