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家醫科
共找到
587
筆 文章
-
-
2020-06-22 科別.泌尿腎臟
肉肉的才有福氣? 當心腎臟病就是這樣被你養出來的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50歲陳先生,本身有高血壓和痛風病史,但因為從商頻繁應酬拚事業,鮮少定期至腎臟科追蹤,僅在痛風發作時才服用止痛藥。直到近期痛風頻頻發作,赴醫經詳細病史詢問、抽血檢查,赫然發現腎功能大幅衰竭,恐走上洗腎一途。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指出,就該個案而言,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包括未控制好的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以及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和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若不改善既有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短期內腎功能恐會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因而向患者提出警告,這才配合醫囑用藥治療,並調整飲食習慣,後續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所幸各項指數已控制良好,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無惡化跡象。李其育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不時需要交際應酬,導致肥胖問題發生,出現許多「小腹婆」、「富爸爸」。臨床發現,中廣型肥胖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導致造成高血壓、腎病變。他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控制高尿酸的問題,也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戒酒、減鹽、控磷,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止痛藥物攝取,才是預防腎功能惡化的長遠之計。(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吃素能延緩腎病? 專業醫師曝真相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泌尿道結石 男性罹患人數為女性2倍
泌尿道長了小石頭,一開始可能沒有感覺、相安無事,但當石頭從腎臟一路滑下來,掉到輸尿管,可能引起排尿不順、劇烈疼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患者多達28萬餘人,男性遠高於女性。發現結石怎麼辦?要不要處理?該找什麼層級的醫院處理?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穿越石頭陣,找到適合自己的就醫準則。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的患者多達28萬餘人,雖近兩年人數比106年的29萬多人少,但都不算明顯驟降,我國主診斷為泌尿道結石患者,近三年無太大變化。患者年齡都集中在50歲到59歲,在性別分布上,整體來看是男性的19萬人遠多於女性的9萬人,多出兩倍以上。處置單純 區域醫院人最多健保大數據顯示,108年泌尿道結石門診總件數達89萬2223件,不論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基層院所,都是泌尿道結石患者就醫選擇項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與多數疾病相比,尿道結石疾病位置明確、處置方式簡單,且機器設備都不複雜,區域醫院就可以提供民眾完善照顧。李伯璋的論點,在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區域醫院門診件數最多,達39萬1061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地區醫院僅次區域醫院,門診件數為20萬7498件,第三為20萬4710件的醫學中心,最後是基層診所,為8萬8954件。李伯璋說,診所門診件數少,與泌尿專科醫師開設診所較少、設備不足有關,且診所僅能執行膀胱鏡取石術,連輸尿管鏡取石都需通過跨表申請,健保署審核才能執行。生活差異 南部醫院件數少108年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前10名的醫療機構中,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各占五間。北部醫院最多、共六間,中部三間次之,東部一間,南部醫院則直到第十四名才出現,為醫學中心奇美醫院。前20名,南部醫院僅占四名。面對台灣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出現南北差異,李伯璋表示,泌尿道結石部分因素與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水分攝取是否充足是關鍵。結石患者南北差異,可能與都市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有關,北部多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南部除上班族外,也有不少勞工、農漁民等,坐冷氣房的民眾可能水分攝取不足或排尿次數不夠。至於為什麼男性泌尿道結石患者是女性的兩倍?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文州研判,可能與勞動工作者多為男性,一旦流汗多、攝取水分太少,就容易產生結石。另外,男性年紀一大,容易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餘尿會增加下泌尿道結石機會。檢查方式 X光足以診斷國內泌尿道結石檢查方法以腎臟、輸尿管、膀胱X光(KUB)最多,腎臟功能血液生化檢查次之、尿液檢查第三,腹部超音波、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較少。李伯璋說,當泌尿道結石有引發感染及腎臟功能問題之虞,才需多做檢驗。雖在美國泌尿道檢查黃金準則是使用電腦斷層,但其實X光就足以診斷。108年泌尿道結石治療處置及手術件數,以區域醫院的6萬7072件奪冠、地區醫院次之、醫學中心排第三,最後才是基層診所。李伯璋表示,區域醫院門診件數多,治療人數自然多,醫學中心也可能將患者下轉至區域醫院治療,既不會占用醫學中心手術量、民眾也可盡快治療,無需忍痛排隊。治療新法 也會研擬納給付李伯璋也說,有關各級醫療院所對於泌尿道結石患者採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都尊重專業認定。被問及是否鼓勵診所可朝專科診所方向發展?李伯璋說,樂見基層診所就能給予民眾最好的照顧,也鼓勵民眾住家附近若有泌尿道專科診所,也可優先考慮就近治療。李伯璋提醒,若民眾有泌尿道結石疑似症狀,如背部痠痛或下腹不適,應盡速至家醫科或泌尿科鑑別診斷。如右腹疼痛除與盲腸炎有關,也可能是結石阻塞造成疼痛,若未及時處理,恐造成感染、發炎。應由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小石頭可多喝水排除、大石頭則需與醫師討論開刀方式,並改善生活習慣。泌尿道結石新治療方法不斷出現,李伯璋說,對病人好的東西,就會努力讓大家都有機會使用,「錢要花在刀口上。」其中逆行性腎臟內手術(RIRS),去年美國執行RIRS治療件數已超越體外震波碎石術、出現黃金交叉,健保署近期已接受這項在台灣自費需10萬元的新技術,納入健保給付申請。
-
2020-06-16 養生.運動健身
髖部太緊影響肌力及活動度 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拯救
「終於下班了!」莉香轉轉脖子,站起身,正要離開辦公桌,冷不防覺得髖部右側好像緊緊、痛痛的,站了一會兒才能邁開步伐離開公司。下背痛、膝蓋痛、與髖部疼痛可說是現代人身體的三大困境。而上班、讀書一整天,或是放假縮在沙發上追劇一整天,都是維持坐姿。久坐之後,髖部的肌肉群維持在緊繃縮短的狀態,且如果中途沒有起來活絡筋骨,肌肉持續緊繃,活動度降低,之後就會容易覺得髖部很緊,臀部也會無力、變形。 鍛鍊臀部肌肉可以訓練到髖關節,對肌力、活動度、與髖關節健康都有幫助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臀部訓練菜單」與提供一些「臀腿訓練」的肌力練習,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不過,假使你是久坐之後髖部很緊、活動度降低,剛開始練習深蹲、弓步蹲等經典動作時,可能會因為髖關節太緊繃而有所限制。就連練習最基本的跑步動作,都可能因為髖部太緊而增加受傷機會。因此,我們今天來看看幾個能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的瑜珈動作。英雄一式兩腿前後展開,形成弓步,前腳膝蓋彎曲成九十度,後腿伸直。雙臂往上伸直,掌心相對,感覺髖部的伸展,停留約30秒。再換邊練習。低位弓步式可從下犬式開始,右腳往前膝蓋彎曲,形成大跨步的弓步,左腳在後,膝蓋著地,小腿到腳背處也著地。也可以從像英雄一式這樣的高位弓步姿勢直接放下後腳。身體打直,雙手可放在前腳,也可以向上延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蜥蜴式從下犬式開始,右腳往外大跨步,跨到右手外側,然後左腳(後腳)下降至膝蓋著地,降低身體高度並手肘彎曲,變成由雙手手肘撐地。如果無法由手肘支撐,就維持在雙手手臂打直、手掌撐地的狀況。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鴿式由下犬式開始,左腳往前,把腳掌放到右手掌的後方,彎曲,雙手繼續撐地,下降身體高度坐下。左小腿此時橫躺於前方,右腳(後腳)伸直於地墊上。腰椎頸椎打直,感覺脊椎和髖部的充分伸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反向鴿式有的人練習鴿式時會覺得後腳膝蓋著地很不舒服,這時可以練習反向鴿式。仰躺,雙膝彎曲雙腳踩地。左腳彎曲跨到右腳大腿上,抱住右腳大腿往自己身體方向,感覺左側髖部的伸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三角式雙臂平展,雙腳分開,讓手腕與腳踝落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左腳往左,右腳向前,往左下延展,直到左手碰觸到左腳腳踝,眼睛看向位於上方的右手,身體脊椎保持直線不要側彎。雙腳要打的夠開才能有適當的延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全蝗蟲式趴姿時身體呈一直線,手臂放在身體兩側,頭、頸、胸、腿、雙臂都離開地面,繼續保持直線,由髖部支撐於地面,臀部收緊。停留30秒。蹲坐式站姿打開雙腳,約1.5倍的肩寬,兩腳腳趾微朝外,彎曲膝蓋向下蹲坐直到最低,雙手在胸前合掌,感覺脊椎向上延長與髖部的伸展。停留30秒。轉向側弓這個動作不僅可以伸展髖部,也可以伸展大腿後側的肌群。雙腳打開至三倍肩寬,兩腳腳趾微朝外,保持左腳伸直,右腳彎曲往右側蹲下,左腳伸直腳尖朝天花板方向,雙手於胸口合掌。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透過這些動作的練習,好好舒展緊繃的髖部吧。如果擔心自己動作不正確,可以先找瑜珈老師當面指導。原文:髖部好緊!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搜尋附近的診所:家醫科、復建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6-15 科別.泌尿腎臟
解封搶出遊 醫師提醒小心熱衰竭中暑上身
天氣炎熱,熱衰竭與中暑的病人也跟著多了起來,一名平常有三高疾病的50歲男子,最近覺得異常口渴、全身疲憊,醫師原本以為是三高問題,檢查才發現是大量流汗引發的熱衰竭,高血鈣與低血磷引發身體不適。這名病患最近前往台南安南醫院就醫,表示這幾天異常口渴、嘴巴很乾燥且全身疲憊,長期有三高問題,但都有規律服藥,工作方面需長時間在戶外監工,不過有注意多補充水分,但無論怎麼喝都無法解渴,且有時腳會抽筋。在診間檢查後,發現其沒發燒也沒低血壓,雲端藥歷顯示近期血糖也算穩定,不像是因高血糖所導致的口渴現象,由於天氣炎熱,家醫科醫師陳泓毓初步研判可能是熱衰竭,經檢查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結果發現出現高血鈉及低血磷狀況,趕緊轉送急診治療。陳泓毓說,往年天氣炎熱之際,民眾會減少出遊,但今年情況不同,受到疫情解封影響,許多人安排7、8月酷暑之際出遊,須更加注意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危害,除預防夏季常見曬傷外,尚須注意兩個較嚴重且易忽略的疾病-熱衰竭和中暑,兩者成因皆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適當補充鹽分及水分,以致全身性的不舒服。陳泓毓指出,熱衰竭跟中暑雖成因類似但症狀不同。熱衰竭病人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且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的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跟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以致體溫上升很高,核心體溫超過40.5℃,並伴隨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還會導致多器官衰竭跟昏迷情況。陳泓毓也提到熱衰竭及中暑的高危險群包含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等,以上這些族群在夏日應適時補充適量水分跟鹽分。如萬一真的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給予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0.1~0.2%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陳泓毓表示,嚴重中暑死亡率高達80%,民眾夏季在外活動千萬記得要喝水及做好防曬,如此才能玩得開心又安全!
-
2020-06-14 養生.聰明飲食
多種慢性病纏身?醫師提醒可能跟這項日常習慣有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臺灣是世界著名的美食王國,走到哪都有美味料理、點心、零食、飲品等,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您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近年來,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如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都與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因為忙碌、壓力、時間緊迫等原因,使得外食族人口愈來愈多。而在外用餐時,很難去深入了解食物在烹調過程家了多少調味料,因此,時常在不知不覺地攝取太多的鹽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分析國人的過量鹽分攝取主要來源有二,一是來自外食,二是各類食物加工製品(如零食、肉乾、醃製品、滷味),此外,另有隱藏的鹽份來源就是各式沾醬。鄭玠豪進一步指出,研究顯示,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鹽分,會使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ㄧ,而高血壓又是導致動脈硬化、冠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的最重要原因。人體內主要是靠腎臟排除鹽分,長期攝取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臟負擔,致使腎功能逐漸低下,最終可能面臨洗腎。在腎臟排鹽的過程中,鈣離子會一併排出,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率;並使得骨中鈣離子大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此外,胃癌之發生也與吃鹽過多有關!鄭玠豪提到,每日攝取超過10g以上的鹽,會使胃黏膜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4倍。對於鹽分的攝取量,WHO建議每日攝取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臺灣衛生福利部是6公克。但根據調查,國人經常攝取高達每天15公克,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為了健康,減鹽生活刻不容緩!該如何得知自己吃的食物含有多少鹽分呢?鄭玠豪說,利用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鹽分採「鈉」含量標示,只要將「鈉」含量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鹽含量,進而計算出吃進了多少鹽分。此外,鄭玠豪建議,也可以利用以下小技巧,減少每日的鹽分攝取量。1. 平日飲食盡量清淡,別讓重口味麻痺你的味蕾。2. 外食時,減少沾醬的使用,甚至不要沾料。3. 麵湯、火鍋高湯含鈉量驚人,只能喝少許,千萬別全部喝完。4. 控制食量,即使清淡的食物,吃的太多仍會有鹽分攝取過多的問題。5. 味蕾培養從小做起,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清淡口味,避免陷入日後減鹽困境。(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單身狗不健康是真的!每日水果攝取不足多有伴者一倍
根據衛福部102至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多達8成4的19歲以上成年人每日攝取水果不到2份建議攝取量者,其中獨自居住的單身者在每日水果攝取份數不足一份比例及每周水果攝取天數,都較三餐由家人準備者水果攝取狀況更糟。董氏基金會於今年2月針對台灣15至69歲國人進行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網路調查,有效問卷共1068份,結果發現,只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進一步分析活力表現佳者發現,高達四成者每日水果都有吃足2份,不常覺得身體疲倦、懶洋洋者不到一成每天吃不足1份水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說,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研究也證實水果攝取越多,生活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因水果含膳食纖維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降低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組長潘紀綸說,調查及研究都指出吃水果份數愈多,活力表現愈好,但可惜的是,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民眾少吃水果的原因從生活忙碌、沒放水果習慣,甚至有25%以處理水果很麻煩、14%覺得吃蔬菜就夠了為由,不吃水果。不可以只單吃蔬菜,不攝取水果有原因的,許書華說,蔬果富含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的維生素C,但因為維生素C不耐高溫,以國人的青菜煮熟再食用的飲食習慣,較難從蔬菜中攝取,因此建議從水果補充,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另外,調查同時發現,三餐及水果由家人準備者自覺有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獨居者平均每周水果攝取天數僅3.21天,低於有家人照顧民眾的4.38天;有家人照顧民眾每日水果攝取份數不足1份僅8%、獨居者卻多達17%,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依賴家裡準備水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獨居者可提前買齊2至3天水果存放冰箱,上班前天先將水果切片、裝盒,隔天帶到工作場所品嚐,過去已有海外研究顯示,即使水果在前一晚先切片放入冷藏室,水果養分也不會流失,若仍嫌麻煩,也可到超商購買切好的水果。
-
2020-06-11 科別.泌尿腎臟
尿中有許多小泡泡 你可能得了這些疾病
門診中常有病人發現自己每回小便時,尿液裏有許多的小泡泡,恐慌的詢問泌尿科醫生,自己是否罹患腎臟或膀胱的疾病。事實上,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小便裏頭有許多泡泡的現象。 假如在小便時,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可能因腎臟慢性發炎或糖尿病、高血壓久了之後引起蛋白尿的導致。除此之外,由於空氣充滿在環境中,廁所也不例外,當尿液沖擊水面時,也會使空氣波動,而產生泡泡,如果我們觀查在下雨時,當雨落在池塘水面時也會產生泡泡,但是如果小便時力道不強,如某些攝護腺肥大的病患,小便滴滴答答的,即便是有發炎,也可能不產生泡泡。尿液中有氣形成,首先須探討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體內,也可能由外界進入,正常尿液是不含所謂的空氣或其他氣體,但是如果有泌尿道感染而致病原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菌種時,這些細菌在破壞泌尿上皮或分解尿液時,就會產生氣體,導致排尿時發生泡泡或排氣的現象。另外,病患因為病情需要接受內視鏡或手術等檢查及治療時,也會由器械導入空氣,或使泌尿器官因手術直接曝露於空氣中,雖然經縫合,仍然會有空氣進入腎臟或膀胱內產生氣尿。最麻煩的就是所謂廔管,如大腸、膀胱間產生廔管,而這廔管可以因為嚴重的感染、手術後、腫瘤的侵犯或因放射線照射而產生,於是腸胃道內的氣體也會進入膀胱造成氣尿。所幸,除了泌尿系統感染外,廔管很少發生,內視鏡及手術的氣尿大多解一至二次小便後,空氣便會排出體外,並無大礙。當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若懷疑是否因疾病所引起,可至做尿液常規檢查,看看小便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濃細胞是否有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也可觀察尿的比重是否過高,如果有此現象,可能因每日的喝水量太少,使得小便濃度太高而呈現茶色氣泡多,這個時候,就要檢討自己是否攝取水量不足,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2000cc以上的水量,唯有多喝水,才不致引起尿中太多泡泡的症狀。事實上,一旦發現尿中含有很多的泡泡,經過尿液常規檢查,並無蛋白尿、血尿、或白血球增加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平時多攝取水份,就可獲得改善。本文摘自書田診所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向全球癮君子警示 吸菸者染新冠肺炎風險較一般人高
六七大解封後,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者出現,落實「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健康行為是關鍵,但「癮君子」卻可能因一些習慣,無形成為防疫破口,甚至連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因吸菸者手指會不斷接觸嘴唇,還喜歡與菸友共抽菸品,吸菸者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WHO日前於向全球癮君子警示,吸菸者手指及可能受污染的菸品需不斷的與嘴唇接觸,另外,平時下班或休息期間,可見癮君子喜歡三五好友邊抽菸邊聊天,沒有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或是有共用菸品的行為,也可能增加傳染的風險。呂孟穎引用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郭斐然研究數據,指出抽菸者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之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六月七日,國內確診443例新冠肺炎個案,其中7人死亡,國健署未來將與指揮中心合作,釐清國內確診者吸菸比例與重症關聯。因吸菸者可能已經患有肺部疾病或肺活量降低,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黃麗卿解釋,抽菸易造成慢性肺阻塞、肺氣腫或肺部組織病變,一旦肺部纖毛細胞受損,就會造成咳痰能力不好,無法排除痰或異物,就會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患者重症風險。黃麗卿提醒,一起拒絕菸品,是提升免疫力、阻擋新冠肺炎的不二法門;呂孟穎說,醫院、衛生所、診所、牙醫診所、社區藥局等近4000家合約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可提供協助,還有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制定合適的戒菸計畫,協助遠離菸害,重拾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6-09 科別.心臟血管
日女主播播報新聞時突然語塞,是腦中風? 出現2大狀況快掛急診
日本朝日電視台,1名23歲晨間新聞女主播増田紗織,播報新聞時突然語塞,看著字詞卻講不出話,努力想要講出什麼卻越吃力,合作男主播橫山太一見狀立即接續報導,日本網傳疑似腦中風,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子洋指出,無法直接判定女主播語塞原因,但年輕人腦重中風沒有想像中少見。 劉子洋表示,雖然無法對増田紗織的情況直接下診斷,但突然語塞、肢體不協調、臉部表情不對稱,都有可能是腦阻塞型中風引起。當血栓隨著血流抵達腦部,塞住血管堵住血液流動,就會影響大腦功能,隨著大腦受損部位不同,出現的症狀也就不同。 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見好發於年長者,但増田紗織僅23歲,血管應該相較健康才對,為何會發生這種情形?劉子洋解釋,自己門診中就有30多歲腦阻塞患者,年輕人同樣有機會發生類似狀況,血管壁剝離就是較常見原因,當血管內壁鬆動阻礙血流,就有可能提高血栓出現機會,心律不整也常是血栓發生因素。劉子洋補充,紅斑性狼瘡或蘇格蘭氏症候群等免疫性疾病,血管在長期發炎狀態下,也可能增加血栓出現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當血栓阻塞腦血管,導致身體發生異常時,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急診,片刻都不能等待,目前有溶解血栓藥劑,在腦阻塞發生3個小時內施打,都有機會溶解血栓,讓大腦血流恢復。劉子洋也說,施打溶解血栓藥物,最晚6至7個小時內都還算能有作用,但是超過時效藥物就很難有效果,所以如果發現自己異常頭暈,身體有肢體不協調,就一定立刻到醫院急診室,由專業醫生判斷有沒有腦阻塞,才能立刻處置,減少後遺症發生的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 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夜晚頻尿精神差連那話兒都軟如香蕉 惹怒老婆分房睡 疫情期間增產報國 防疫寶寶潮來了準爸媽如何接招?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5 科別.心臟血管
怎麼定義高血壓、低血壓? 家醫提醒你,血壓太低也不能輕忽的危險!
一般民眾對於血壓的印象,大多是三高中的「高血壓」會造成心血管問題,不過家醫科陳柏臣醫師表示,其實高血壓或低血壓都會產生腦中風問題的。先來檢查自己血壓是否過高或過低●標準血壓:120/80●高血壓:超過140/90●低血壓:低於90/60(血壓單位:mmHG)高血壓跟低血壓我們都怕的是什麼呢?我們怕的就是會出現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的問題包含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我們要特別去注意腦中風這一塊因為腦部位於心臟之上,所以血裡面的壓力能不能把血打上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風的話就是,腦部沒有收到血的一個狀況。所以如果是血管塞住沒有辦法讓血送到腦部,這個叫「阻塞性腦中風」;血管如果破掉叫做「出血性腦中風」,因為血管破掉之後,血液溢出來不會跑到它該去的地方。低血壓會造成腦中風?因為壓力不夠,血液無法打到它要去的地方,造成腦部缺血一樣還是會出現中風,所以不要以為高血壓才會出現中風,低血壓也會。造成血壓不平衡的原因因為我們治療的用藥有分非常多種,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去理解高血壓它的成因,之後才能夠去進行治療。●心血管問題●腎因性問題●賀爾蒙(腎上腺素、甲狀腺)睡不好也可能影響血壓?很多人會告訴你昨天睡不好,所以隔天的血壓很高。的確,睡眠、休息跟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血壓,所以要非常地注意一下你的睡眠跟情緒。然而當你的睡眠出現嚴重的問題,比如像「睡眠中止症」的時候,請你務必要找到專業醫師幫你去做治療,因為睡眠中止症的人血壓不穩,並不是用血壓藥來治療,它的治療方式完全截然不同。血壓只是一個症狀,不是疾病!」陳柏臣醫師提醒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個症狀,你就要把後面的疾病原因找出來,你才有辦法從根本把血壓問題給處理掉。如果你覺得你每天量血壓真的很不穩定,超過我們剛剛所說的可接受的範圍內,請洽你的專業醫師,請跟他一起好好地討論、好好地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6-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亡排行榜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就有5.4萬人死亡,人數多於癌症。 黃瑞仁指出,老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從門診觀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共同生活形態多為壓力沉重、抽菸、少運動、多外食、過重或肥胖及過量飲酒。 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急性心血管疾病屬於急重症,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黃瑞仁指出,如果平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可減少死亡以及病後失能的嚴重度;另外,更年期女性若罹患心肌梗塞,症狀較不典型,可能為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在腦中風急救上,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黃瑞仁提出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出現任一症狀時,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 黃瑞仁認為,8成的心臟病與腦中風致死案例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落實健康生活,慢性病患者也規律用藥,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呼籲,國人應該保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並遠離菸酒,避免熬夜,都是保命之道。運動方面,建議從事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並配合阻力負重運動,避免肌肉量流失。此外,控制體重(BMI)、擁有良好的睡眠,也能避免慢性病纏身。 如有三高慢性病史更應積極養生,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王英偉說明,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國人應多加利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因應人口老化 食藥署擬將關節保健納入健康食品項目 【影】蔬食者專屬鰻魚飯! 清爽夏日茄子料理大變身 
-
2020-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在家工作容易胖!醫師:每日活動量大幅減少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隨著海外國人返台,國內一度出現大量確診病例,許多公司行號預防性地請員工在家上班,以避免全體員工在公司密閉空間內互相傳染。小怡(化名)就因此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她減少外食、親手煮三餐,餐餐吃得更豐富營養,不過同時,她發現自己與其他在家工作的同事們都胖了。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不要小看在家工作,其每日活動量會大幅減少,過去日常裡上下樓梯、趕車、等車、在公司內部空間來回走動、午休時間買午餐、午茶時間赴超商等的運動量瞬間歸零。每天需要消耗的熱量大幅降低了,但卻吃得跟以往一樣多,就容易致胖。衛福部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就羅列不同活動強度的人需要不同的熱量,以身高159公分、體重55公斤的妙齡女性為例,如果每天活動強度適度(沒有肌肉運動,但約快走一小時、步行六小時、安靜九小時),一天的熱量需求為1950大卡;每天活動強度稍低(沒有肌肉運動且沒有快走,但步行五小時、安靜十小時)的話,一天的熱量需求為1700大卡。如果每天活動強度低(僅步行一小時,安靜時刻長達12小時),那麼一天的熱量需求僅為1500大卡。倘若按照過往外出上班那樣一天攝取1950大卡,換算下來,不到三周就會胖一公斤。康宏銘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肌肉質量會漸漸下降,基礎代謝率也隨之降低,因此年齡越大越容易發胖。根據2013年至2016年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男性國人當中,19-30歲族群約有半數體脂肪過高,過胖者占率隨著年齡增長攀升,65歲以上占率高達七成;女性更甚,19-30歲族群當中,有六成八的人體脂肪過高,65歲以上更高達八成六,「年長者肌少是健康隱憂,體脂肪過高也是一大問題」。運動維持基礎代謝率康宏銘表示,要避免體脂肪過高,就必須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維持身體肌肉量與基礎代謝率。運動類型上,肌力與阻力訓練能使肌肉召集第二型肌纖維,以維持肌肉或增加肌肉量,同時也能短暫增加生長激素與睪固酮,有助於肌肉儲存與生長。如要減脂,除了運動外,飲食上可適度減少每日飲食菜單中的澱粉與碳水化合物,同時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乳品、豆類、魚類、蛋類、肉類等,以維持蛋白質生成,並達到減脂而不減肌肉的效果。肚子容易餓的話,可選擇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來增加飽足感。另外,生長激素能幫助肌肉合成,而此激素會在睡眠時達到高峰,因此,充足睡眠也是減脂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
2020-05-29 科別.泌尿腎臟
5慢性病注意! 常腰痛、右腹痛未就醫,恐洗腎一輩子
62歲王先生長期患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也就是俗稱的「腎臟中風」。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王先生的腎臟功能未受損,門診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而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約1%至2%,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但通常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一旦沒有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 補鈣+D防跌增肌力
骨質疏鬆是國內年長者和停經後婦女的沉默殺手,常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症。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從來稿歸納出預防骨鬆三撇步:身型矮小、駝背長者需注意;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居家防跌、防滑不能少。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安婷說,診間很多身型瘦小的長者,嚴重駝背,甚至有些長者肌少症,因為力量不夠或失去平衡而容易跌倒,一摔跤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在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有骨鬆,但為時已晚。建議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等應接受骨密度檢查,若確診骨鬆應接受治療。對於網路流傳喝咖啡易導致骨鬆的迷思,李安婷認為,目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兩者有明顯關聯,建議攝取不要過量就好,一日兩杯為限,生活習慣應戒菸酒,且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居家環境也盡量設置防跌和止滑設施,避免跌倒。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免疫疾病、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病,骨鬆常伴隨多重共病,李安婷提醒,民眾治療上需更加謹慎。李安婷舉例,有些慢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之一可能為骨鬆;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吸收異常,增加罹患骨鬆風險。不過,依照現行健保給付標準,骨鬆者需要合併骨折等特定條件,藥物治療才能有健保給付,導致很多骨鬆者暫時不考慮自費藥物治療,加上對骨鬆沒有警覺性,或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遲遲未接受治療,一旦骨鬆骨折,恐造成更嚴重後遺症及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目前骨鬆治療常見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和單株抗體類等,使用藥物前應適度檢查血中鈣磷濃度及評估腎功能。傳統的雙磷酸鹽類有口服和針劑等方式;單株抗體類藥物為皮下注射方式。極少部分病人會有顎骨壞死風險,建議接受此藥物治療前,先找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使用藥物期間避開顎骨侵入性的治療。不管是使用哪一種骨鬆藥物,李安婷建議,病患應持續治療至少一年以上,並定期檢查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持續用藥,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並視個人體能,多做負重、肌力和平衡運動,強化骨骼與肌力,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6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知道鹽份攝取有無超標?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計算
臺灣是世界聞名的美食王國,到處都是各種好吃的食物、點心零食、飲料,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您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近年來,威脅國人健康的幾項重大疾病,如: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都與過量的鹽份攝取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說,對於鹽份的攝取量,WHO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臺灣衛生福利部是6公克。但根據調查,臺灣人經常攝取高達每日15公克,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鄭玠豪指出,分析臺灣人的過量鹽攝取來自兩大因素,其一是外食,另一個因素則是各類食物加工製品,如零食、肉乾、醃製品、滷味等,這些鹽份平均使用量通常是自家烹煮的4、5倍以上;此外,還有一項常被大家忽視的,就是沾料和醬油中的含鹽量。當血中存在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血管中水份大幅增加,使得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將會造成動脈硬化,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產生。鹽份的排出主要是腎臟的工作,而長期過多的鹽份會造成腎臟的過度負擔,腎臟功能逐漸低下,甚至可能最後要面臨洗腎;另外,在腎臟排除鹽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隨之排出,增加尿路結石發生的機率,而過量的鈣離子排泄,會使得骨中鈣離子大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而每日攝取超過10g以上的鹽,會使胃黏膜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會造成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4倍。如何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有多少鹽份?鄭玠豪說,市售食品的包裝上都會有營養成分的標示,而鹽份都是採標示「鈉」含量,只要將標示的「鈉」含量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中的鹽含量,進而計算出自己每日大概吃進了多少鹽份。若要減少鹽份攝取,以下有4個小技巧:1、平時的食物習慣清淡口味。2、外食時,減少沾料的使用,麵湯、火鍋高湯喝少許,勿全部喝完。3、食量控制,因為即使清淡的食物,若是吃的食量太大仍然會攝取過多的鹽分。4、兒童最好從小就習慣清淡的口味,若是從小就習慣攝取高鹽分食物,日後要減鹽將會更加困難。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
2020-05-23 橘世代.健康橘
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
照顧失智家人辛苦嗎?無疑是肯定的。但是律師鄭嘉欣卻因為媽媽失智,9年來有了新的關心,得以用她的專業與天賦,幫助更多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媽媽性情大變 被詐騙集團盯上鄭嘉欣接到媽媽過世消息是4月的某個凌晨,電話那頭,哥哥告訴她媽媽走了,知道這天終會到來,但她還是掉下了眼淚:「親愛的媽咪,再見!謝謝,還有,我愛妳,我真的好愛妳。」她在心裡對多年來為失智症所苦的媽媽說。過去9年多,鄭嘉欣因為媽媽,走進了失智症的迷霧森林,了解失智症是怎麼回事,成為失智症患者及家人的守護者。媽媽是在104年確診失智。那個晚上,爸爸在深夜氣急敗壞的打電話給鄭嘉欣,要她馬上回高雄!隔天一早從台北回到老家,爸爸怒氣猶在:「我要離婚!」細述媽媽這段時間的轉變:性情大變,存款少了十幾萬、金飾也不翼而飛。爸爸懷疑媽媽外遇。鄭嘉欣細問才知道,媽媽那陣子在市場被詐騙集團盯上,騙走黃金飾品,媽媽沒有外遇,是生病失智了!但媽媽的記憶模糊,說不清過程,也無法指認任何人。鄭嘉欣在法庭上身經百戰,但那一刻,一點都幫不上忙。重複買熟食開始 媽媽早就生病鄭嘉欣事後回想起來,其實媽媽失智早有徵兆。媽媽一直都是個溫柔有禮、待人良善的女性。大約從100年起,變得暴躁易怒、罵起人來尖酸刻薄,事後卻對自己情緒失控矢口否認。當時,善於烹飪的媽媽做菜時常放錯調味料,煮飯時不是電鍋忘了插電,就是根本忘記米已經放入電鍋。以往從不外食的媽媽,也開始買重複的熟食回家,還來不及吃,就變質進了廚餘桶。鄭嘉欣後來才知道,很多女性失智初期都從「無法烹飪」開始,不買外食的母親開始買熟食,是為了隱藏無法做菜的改變。但那時候的他們對失智症一無所知,都解讀是老化的必然現象,初期不以為意疏忽了。鄭家從這些令人困擾的日常改變開始,帶著鄭媽媽「逛醫院」。那幾年,鄭嘉欣因為主持廣播節目「法律敲敲門」,認識了「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湯麗玉聽完她的陳述,建議帶媽媽去醫院檢查。那兩、三年間,家醫科、神經內科、復健科…能想到的幾乎都去了,但生活中狀況頻傳的媽媽,面對醫生時卻總是「表現良好」,不只一個醫生說:「你們想太多了。」鄭嘉欣還記得,哥哥某天在醫院打電話給她:「都是妳害的!妳知道醫生怎麼罵我嗎?」媽媽確診後,鄭嘉欣和家人開始漫長的照顧旅程,她也因此成為聽得懂失智症家屬難題的律師,每當家屬訴說就醫過程被誤解、長輩被詐騙等經歷,看見鄭嘉欣聽懂的表情,彷彿抓到浮木。用法律專長 投入失智預防領域媽媽確診失智症後開始接受治療,鄭嘉欣和哥哥為媽媽請了外籍看護,她也刻意調整自己的工作,接南部的委託案件及演講邀約,幾乎每周都回高雄看媽媽。但就算在醫療和照護上投入許多資源,沒多久鄭嘉欣就領悟到,再努力也無法使媽媽「康復」。她不只一次懊惱:「如果早點認識失智症,媽媽就不會受那麼多苦。」無法直接幫助媽媽,讓鄭嘉欣感到沮喪,但她沒有放棄,轉而善用自己的法律專長,以及能說善寫的天賦,做更多失智症的預防與倡議。她擔任失智症協會的法律顧問,開設法律講座及課程,為了預防失智詐騙,做了許多關於失智者「財產剝奪」的法律倡議。她寫書,有系統的整理失智症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及遇詐欺如何保護自己。雖然這些努力,都無法讓鄭嘉欣搭時光機回去搭救當年無助的媽媽,卻幫助了許多為失智症所苦的家庭。今年,是鄭嘉欣生命裡第一個沒有媽媽的母親節,她不只一次淚眼婆娑對媽媽說:「跟妳說,我真的好討厭妳這個令人束手無策的疾病,我真的好不甘心,不能為妳做什麼。」但她每每在模糊的淚眼中,彷彿看見溫柔善良的媽媽笑意盈盈看著她。媽媽是鄭嘉欣生命裡的祝福,失智,卻開啟她生命另一扇窗;離開,仍留給她人生豐盛的禮物,讓她在不甘中長出能力,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的家庭。觀察10面向/分不清白天黑夜頻發問…可能是失智很多失智症家屬一開始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如何判斷長輩的異常行為是不是失智?失智症協會提供以下10個面向觀察。①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例如忘記事情頻率高,常重複發問、購物。②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無法做菜或處理帳單。③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例如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④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搞不清楚白天或晚上,會在自家周圍迷路。⑤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有困難: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時出現困難。⑥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但失智患者機率更頻繁。⑦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例如水果放在衣櫥、拖鞋放在被子,且常指控他人偷竊。⑧判斷力變差: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等。⑨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變得被動,社交活動都逐步減少。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⑩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可能出現過去不曾有過的性格,像疑心病重、焦慮、易怒或沉默、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延伸閱讀↘↘↘】。年輕失智比老年人更嚴重 「知覺統合治療」扶家人一把。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鹽攝取過量 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胃癌
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重大疾病與過量的鹽分攝取相關,北市聯醫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省男性為9公克、女性為7.5公克,台灣衛福部是6公克。不過,鄭玠豪說,台灣人常每天攝取15公克以上的鹽量,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他表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鄭玠豪說,每天攝取超過10克以上的鹽,胃粘膜會受損,長久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會上升3至4倍。他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的營養成分標示中,鹽都是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就可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多少鹽。鄭玠豪也建議民眾,盡量飲食清淡,外食時減少沾料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食量也要控制,否則就算是清淡食物,也會攝取過多鹽。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只不過是肩膀痛、背痛?痛到冒冷汗當心這病可能致命
一位男性就診時主訴前幾天開始覺得左側下巴有點麻,當時以為是牙齒的問題,還吃了止牙痛藥,後來開始覺得左側肩膀、左手臂也都麻麻痛痛的,不曉得是什麼原因才來看診。 台南安南醫院家醫科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趕快把他轉到急診處置,還好心肌梗塞及時處理,沒有發生憾事。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先以左側下巴痛、左側麻痛表現?蔡忠紘表示,雖然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有時候「傳導痛」會比心臟本身的本體痛更明顯。 因為人體上傳「內臟痛」和「皮膚感覺痛」的神經有交會處,而且一般的情況下,皮膚痛的感覺,常會比內臟痛更容易上傳到中樞神經,所以有時候內臟痛初期,身體會感覺到是比較表層皮膚處傳來的疼痛。 這種傳導痛;或是輻射痛、轉移痛,讓人難以察覺,因此常在急診或是家醫科門診時發現這種緊急案例。 心肌梗塞常見的疼痛感是「被勒緊」的壓迫疼痛。很多病人常形容「像是有人用手捏住心臟,壓迫得無法呼吸」。蔡忠紘提醒,心肌梗塞的疼痛經常會輻射痛到頸部甚至背部,如果發生壓迫痛,而且痛到會冒冷汗,絕對不要拖,很可能是心肌梗塞! 一般只要利用心電圖和心肌酵素檢查就可以找出病因,如果未及時就醫,有半數病人可能在發作後一小時內猝死。 除了心肌梗塞會有轉移痛以外,同樣危險的「主動脈剝離」也常會以轉移痛的形式表現。 主動脈剝離,是動脈的內膜破裂,造成血液從內膜處滲漏,會形成一個血管壁薄而隨時可能破裂的假腔。血管內膜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撕裂痛,常會從前胸痛到背部,背痛甚至會比胸痛還痛!所以很容易被患者誤會成背部拉傷。 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原因,是因為無法提供心臟足夠的血液,或發生主動脈破裂,致命風險非常高。 另外還有一個要注意的疼痛,如果在喝了大量的酒、吃了大量食物後劇烈嘔吐後發生劇烈胸痛、肩痛或是上腹痛時,千萬要提高警覺,可能有「食道破裂」的危險!喝酒或是吃得太飽引起的劇烈嘔吐,會因為食道快速上升,在食道內產生極大的壓力,很容易發生食道破裂。 過去曾發生有人喝醉後劇烈嘔吐,大喊疼痛後昏迷,但朋友誤以為是醉倒了沒有注意,結果第二天發現朋友已經死亡。因為食道破裂會引起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緊急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蔡忠紘提醒,無論是哪裡痛,如果疼痛感是會讓人冒冷汗、呼吸困難,而且愈來愈痛的類型,就一定要趕快去掛急診比較保險。(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5-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怎麼想?「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感觸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生怎麼想」。一位畢業將近二十年的醫師道出「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諸多感觸;一位稍長幾年的男醫師對三個「懷舊醫療行為」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一位畢業將近四十年定居美國,中間曾經回國服務一段時間,而又回美服務的女醫師仍然心繫台灣的醫療問題,提出發人深省的對台灣護理工作環境的建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醫生對事情的看法,也增加社會對醫師的了解。 今年初有幸收到「醫病平台」一書,細細閱讀,感動於這群有心人長年致力於提升台灣醫學教育品質與改善醫病關係,書中由病患、家屬及其他醫療人員從不同觀點陳述故事,使我得到新的啟發與省思,但整本書最令我驚喜的部分,是它的封面——圖畫裡的女病人托著腮,似有滿腹苦惱不知從何啟齒,而手持筆、頸項上掛聽診器、著白袍而神情專注的醫生,也是位女性。 當我進入醫學系就讀時,班上女生佔了三分之一,因此並不覺得有太大的性別困擾。畢業後選擇家庭醫學科,面試當天三位考官都是女醫師,而在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科主任也一直是女性;科內醫師約男女各半,各司其職,氣氛融洽。獨當一面看門診時,或許來看診的病患都習慣家醫科有不少女醫師,我除了遇過一次,病患進來後愣了一下說:「看名字我還以為是男醫生呢!」其餘反倒有不少女病人告訴我說,她們喜歡給女醫師看診,因為女醫師通常溫柔有耐心,並且許多女性難以啟齒的隱私問題,或是女性在社會與家庭角色裡與男性的不平等導致的身心症狀,往往令女病人在面對男醫師時隱忍避談。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我以為「女醫師」的形象已普遍植入人心,就像學校裡有男老師、女老師一樣自然,然而在我前幾年投稿報紙副刊的經驗裡,發現無論我的文章有多麼明顯的線索告訴讀者說我是女性,副刊的插畫家幾乎無例外地替我配上男醫師的插圖。 至少可喜的是,我身處的時代,「女醫師」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高中時曾在報上讀過女醫師投書,她在急診室急救病患數十分鐘、忙得滿頭大汗,忽然聽見暴走的家屬怒吼:「醫生怎麼到現在還沒來!」我在小兒科跟診時,聽資深的女醫師說起她們當住院醫師值班時跟男醫師共用值班室,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家醫科在住院醫師的訓練期間,必須安排數個月的內科病房與急診輪班,科內已婚的女醫師們安排年度計劃時都儘量避開與孕產期重疊的可能,主任曾與我們分享她自己挺著大肚子值內科班時,接到病房呼叫卻因子宮收縮疼痛而完全無法起身處理的經驗,因而她能同理且支持晚輩,但內科的女性住院醫師如果想在受訓期間成為母親,便得咬著牙熬過,有些還會受到男同事的言語奚落,我聽過男醫師抱怨他同梯的女同事:「這麼厲害,來三年生兩個,專挑農曆年請產假,真是用盡心機!」去年從一位剛畢業的學妹口中聽說,現在女醫師懷孕期間受到更進一步的保障,值班到晚間十點後便可下班休息,看學妹撫著微凸的腹部,真替這一代的女醫師及他們的孩子感到高興。 欣喜於法規對女醫師愈來愈完善的保障,但事實上,一旦女醫師成為母親,無論是心中所牽掛的,或是實質上對家庭的付出,多半還是更甚於男醫師。這幾個月來在新冠肺炎的威脅之下,世界的運轉劇變,我們有幸身在台灣,學生們還能正常到校上課,但家有應屆考生的父母,莫不戒慎恐懼。兩位在診所服務的女醫師朋友,不約而同的停診一個月,請其他醫生代診,為的是確保孩子在大考前不會被母親職場上的風險波及。 母親節剛過,在社會營造的氛圍下,許多人在這天都記得謝謝自己的媽媽——或言語感恩,或實質贈禮,或愛在心底。願大家也能推己及人,以更大的包容心尊重女醫師在職場與家庭間尋求平衡所作的努力。
-
2020-05-15 科別.皮膚
天氣熱猛吹冷氣消暑 小心這種病可能纏身!
一到夏天,悶熱的天氣讓原本就不需要外出的文莉,更喜歡躲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即使是中午吃個飯或去銀行辦點私事,短短的路程結束,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糟糕的是,當她下班回到18層樓高的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幾乎耐不住酷熱了。奇怪的是,最近文莉只要一進入冷氣房後,就開始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眼睛乾澀等種種症狀,渾身都不對勁。直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得了「空調不適應症」。 什麼是空調不適應症(冷氣病)?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為空調設備所引發的種種不適症狀,在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除了經常性的肌肉痠痛、下肢無力、頭痛、口乾舌燥、咳嗽或類似感冒症狀等。這些經由空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人把它統稱為「冷氣病」,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定義冷氣病的名稱,但只要跟空調相關,因為冷氣吹過度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就可歸類為「冷氣病」。 導致冷氣病三大因素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如果將導致冷氣病的原因做一歸類,大致可以分成體質、環境內的溫濕度及室內空氣流通度三大因素。1.以體質來說,空調中暗藏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氣喘,如果溫度又低,就會產生冷過敏,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頭痛等,「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且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症狀就會更為明顯。」鄒孟婷說明。2.由於大樓內的空調冷氣多半不流通,這時只要有一人出現感冒症狀,很容易就會傳染給身旁的同事。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空調主機本身因為儲水、溫度又適宜細菌孳生,因此常成為細菌、黴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性感染疾病又以綠膿桿菌、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居多。此外,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退伍軍人症候群」,也是因空調冷卻水塔3.冷氣房中的溫度調節也關乎上班族的健康,由於長時間處於低溫下,身體的微血管就會自然收縮,肌肉緊繃,使得新陳代謝變慢,腸胃功能也減弱,連帶影響了消化及循環的功能,若再加上坐在出風口下方,或是身體某些部位經常性的受到冷風直接吹襲,就容易引起如頭、肩、關節等疼痛。 多運動 進入冷氣房時先緩衝除了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的影響外,長時間開冷氣也會降低環境中的濕度,令人產生不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年人、隱形眼鏡族、電腦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鄒孟婷指出,上班族若常覺得眼睛乾澀時,建議不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且使用電腦時,也必須適度的休息,讓眼睛稍微眨眼休息一下。但預防「冷氣病」的最好方式,仍是以調整吹冷氣的時間,最適當的室內濕度則是維持在60度左右,而冷氣的溫度也要調控在25~26℃之間。「只要每天花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運動流汗一下,就可以讓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到正常的範圍。同時,下班回到家,或是在夜晚睡覺時,也不妨設定冷氣的舒眠裝置,不要直接吹冷氣到天亮,最好可搭配電風扇,開窗吹吹自然風比較好。鄒孟婷建議。一旦出現類似感冒的冷氣病相關症狀時,可以先喝熱飲並搭配熱敷肩頸,倘若座位無法調整,則可戴上口罩、或把溫度轉低、讓出風口稍微轉向不要對著吹。甚至也可以試試在進入冷氣房時,先去茶水間喝口水或上個廁所,也就是先到沒有冷氣的地方緩衝一下,讓身體稍稍適應溫度差異後,再進入辦公室,這樣也可避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致的頭痛困擾。冷氣房內雖舒適,但經由密閉空間中所傳播的病菌速度也快,因此建議辦公室內使用空調時,偶爾仍要將門窗開個小縫,讓空氣對流,才不會讓病菌散播太快速,當然,也必須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的現象對健康造成負擔。 預防冷氣病小提醒1.每天抽空運動,讓自己流汗。2.少戴隱形眼鏡、適度眨眼或閉目休息。3.戴口罩並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4.冷氣房內放一件長袖外套或大披肩等保暖衣物。5.在桌上放一杯水,調節週圍環境的濕度。6.分段穿梭室內室外,減緩頭痛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立夏高溫破30°C! 「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5-12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怎麼辦?積極治療 搭配補鈣+D
骨質疏鬆常靜悄悄破壞身體骨架,直到骨折才被發現,導致病患臥床,併發感染症,該怎麼辦?彰化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余宜叡表示,首先骨鬆檢測相當重要,目前公認骨密度檢測標準是雙光子式吸收儀(DXA),民眾躺在如床的平檯上,讓機器掃描10分鐘可獲結果,若T值低於-2.5為骨質疏鬆,建議需積極用藥治療,並搭配補鈣飲食、負重運動,補骨效果更佳。余宜叡說,臨床上不少骨鬆病患未意識骨鬆嚴重性,或因健保給付條件嚴格,不願自費用藥,以為多食用牛奶、小魚干等高鈣食物,就能強化骨密度,但其實只要年紀超過65歲者、停經後婦女,光靠補充高鈣飲食和多運動,「補骨的速度仍趕不上骨質流失的速度」,建議一旦確診骨鬆,就該考慮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外,也別忘了同時要補鈣和運動。喝牛奶是最簡單方便的補鈣方法,余宜叡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人一日所需乳品量約2杯,若無法達標,有些人會選擇吃鈣片,但攝取過多鈣片容易出現便秘、腹脹。另外,有人擔心鈣片補過頭會有腎結石,他解釋,腎結石為草酸鈣導致,跟鈣片成分碳酸鈣不同,與喝太少水有關。在運動方面,建議正常運動量每周五次,一次20至30分鐘,戶外曬太陽約15分鐘,可做負重運動如慢跑、爬山、提重物等,有助增強骨質。構成骨質的另一原料是維生素D,是患者最易忽略的,它與鈣缺一不可,都是造骨原料。偏偏很多人運動量不足,就算有從事戶外運動,但全身包緊緊或防曬做太好,日照量不夠,導致維生素D生成不足,此時就要吃點魚類、藻類,多喝點牛奶來補充維生素D。至於骨鬆用藥,分為口服型、針劑型,多數年紀大的骨鬆病患合併慢性病,若擔心藥物順從性問題,選擇前一定要和醫療團隊好好討論。不過,他也提醒,使用骨鬆藥物前應先處理完拔牙、植牙,避免發生機率極低的骨頭壞死併發症。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肥胖的人,比較容易遭到新冠病毒感染與引發重症嗎?
Q:肥胖的人,較容易遭到病毒感染與引發重症嗎?A: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未見終點,要避免病毒找上門,擺脫肥胖是值得注重的一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指出,國內確診個案中,幾位體重過重者很快出現重症;國際期刊近日也刊載一篇文章,提醒民眾留心肥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肥胖者遭到病毒侵襲與演變成重症的風險均高。舉例來說,在肥胖者體內,脂肪細胞會釋放大量細胞激素使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須花力氣因應,同時相對削弱對於其他病原菌的抵抗力,使感染更易發生;又例如,脂肪細胞會釋放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素阻抗現象,這對於人體內分泌、心血管疾病風險、心肺微循環與心肺耐力均有負面影響,同時因代謝狀態改變,可能影響免疫系統的能量來源、降低白血球功能等,當病原菌來襲,肥胖者受感染與演變成重症的風險便隨之升高。有鑑於此,疫情期間應更積極「甩肉」,如:多安排戶外健走,上班多走樓梯、搭車時提早一下車採步行回家,在家也可進行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諮詢專家/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讓民眾悶壞 醫建議可吃富維生素C水果增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嚴峻,多國採取鎖國封城等防疫措施,台灣也不例外,迄今已逾10萬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民眾也減少出門頻率,但整天待在家裡,除了看電視、打手遊,就是睡覺,快被悶壞,以致心情煩躁。家醫科醫師呼籲,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外,建議可多吃含維生素C及水溶性纖維等高營養密度水果,如奇異果、柑橘類等,來掃除心靈灰暗。亞東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人是群居動物,如果長時間處於隔離狀態,易出現情緒低落、疲憊、煩躁,甚至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表現惡化等症狀,其中又以情緒低落、焦躁為最常見。而疫情期間,部分民眾因常在家待著,反倒變得煩悶,出現焦慮、不安,甚至家人間出現爭吵。陳志道說,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期刊最新研究也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流行期間,35%受訪者出現心理困擾,5.14%嚴重心理困擾,出現恐慌、焦慮、抑鬱等身心疾病。陳志道說,因台灣疫情近來有趨緩,如民眾近期自覺身陷憂鬱情緒,建議多至戶外走走、曬曬陽光,或透過電話與人聊天談心外,還可多吃含維生素C且營養密度高的水果,也有改善情緒功用。而據國外研究顯示,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周,可以提升活力感31%;憂鬱指數顯著下降34%;疲勞指數下降38%。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則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她說奇異果宛如「營養小金礦」、擁有多元的營養元素。除含豐富的維生素C,亦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礦物質、抗氧化物以及水果酵素,促進腸胃道好菌生長之外,同時也是低GI水果,幫助穩定血糖,進而改善情緒。建議在疫情停止、回歸正常生活步調之前,可透過水果補充健康,享受美味愉悅感。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她拍防疫廣告暴紅 病患跑來掛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央不定時推出「防疫大作戰」衛教廣告,其中一部為輔大醫院家醫科醫師許書華拍攝,天使臉蛋加上甜美嗓音,引起網友轟動,更有人直呼「第一次把防疫廣告看完」。她昨受訪時表示,很開心大家因自己接收到防疫知識,但更希望外界注意到的是專業領域,她也示範短版洗手舞,宣導正確衛教觀念。許書華昨於輔大醫院分享上班日常及拍攝防疫廣告經驗,她指出,平常就會在社群軟體上宣導衛教資訊,尤其指揮中心是正確訊息的源頭,非常樂意協助推廣。對於防疫廣告推出後,引起大批網友熱蒐,她低調表示,原本門診量就不錯,自從廣告曝光,的確有更多民眾因好奇且有就診需求,前來掛自己的門診;但她也強調,專業領域才是走得長遠的關鍵。外界好奇許書華是否單身?她也大方分享,自己已是兩個小孩的媽,大兒子5歲、小女兒3歲,「我是個媽媽,也是位博士班學生,同時是名老師,身兼數職情況下,該過的生活就是扎實的過。」許書華表示,拍宣導片最難忘就是台語發音,由於部分專有名詞較難念,因此練了兩個晚上,甚至用拼音加強記憶。
-
2020-05-07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 妳檢查了嗎?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癌排名第七名。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上述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大多數人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癌化。通常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需要10至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至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第4期僅21.1%。30歲以上女性 僅5成抹片檢查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主要原因是國內30歲以上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僅50.5%;而依據國健署近期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至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國健署也曾分析36至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至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母親節將至,提醒所有女性朋友「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耳鳴與吃素有關? 你可能是缺少這項營養素
日前1名中年婦人因耳鳴問題困擾多年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因長期茹素,缺乏攝取肉類中的維生素B12,進而導致聽神經萎縮退化,耳鳴不斷。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維生素B12的主要作用為修復神經,藉由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達到改善耳鳴的作用,但僅對神經退化性的耳鳴起作用,非萬靈丹。 普遍來說,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以及「自覺性耳鳴」2大類。他覺性耳鳴屬於旁人可藉由聽筒察覺的種類,多半是因頸動脈、耳咽管或顳頷關節等部位產生問題而發出聲音,臨床上占比較低,且因診斷上較為容易,治癒率相當高;至於自覺性耳鳴,則是僅有患者可以感受得到的類型,這種耳鳴的成因繁多,外耳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疾病(如:耳硬化症)、內耳疾病(如: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傳導路徑疾病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因缺乏維生素B12或內耳微血管阻塞等病變導致的耳鳴,即屬於聽神經及傳導路徑受損的一種。李宏信醫師指出,民眾對耳鳴普遍存在著無法治癒的誤解,那是因為自覺性耳鳴在診斷上較為困難且費時,常無法找出真正的病因。特別是耳鳴在臨床表現相當多樣,可能是單側或雙側齊發,聲響可以是低頻或高頻等。但其實,只要透過詳細的問診與追蹤,耳鳴多半可以獲得妥善的治療,並非不治之症。 在治療上,多半會給予輕度的鎮定劑以抑制血管過度收縮、增進內耳血液循環的藥物、修護神經功能的維他命等,以期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並輔以神經營養劑及促進血管暢通的藥物或營養素,活化再生已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一般建議病人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大多可逐漸獲得改善,但需要耐心配合醫囑服藥,切勿因稍有好轉就自行中斷服藥。 由於耳鳴在治療上相當仰賴患者的主訴,李宏信也特別提醒患者,一旦有耳鳴的症狀,建議詳細進行紀錄,包含發作的時間、每次發作多久、頻率高或是低、是否會因特殊姿勢和動作而加劇或減緩,這些資訊都能幫助醫師較快速地釐清耳鳴的成因,即早給予適當的治療。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則補充,一般耳鳴雖不是重症,但卻相當惱人,嚴重者可能會合併出現身心失調、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因此不能等閒視之。此外,在日常保健上,需盡量維持均衡飲食,攝取天然食材,少食用加工品,忌食辛辣、油炸等食物。同時需遠離噪音、吵雜等環境,減低壓力,便能預防不必要的耳鳴產生。 (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