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家屬
共找到
2701
筆 文章
-
-
2022-06-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人難以割捨的「臨終凌遲」,解套的關鍵在我們每一人
【編者按】非常榮幸透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發起人楊玉欣前立委的幫忙,邀請到三位深入認同「病主法」的專業人士,回應兩週前(六月六、八、十日)三篇有關目前的醫療環境,有時醫療團隊仍會不得不做出違背「不傷害病人」的醫學倫理悲劇。希望「真理越辯越明」,經過多次的討論促成台灣社會更了解這問題,並且社會大眾能在意識清楚身體健康時,與家人討論自己將來面臨生命末期時,希望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的看法。養成這種民風之後,就不會再發生這種已經簽了「自主權利法」的合法程序之後,還要因為家人的「孝心」迫使醫療團隊違背病人,還是給予「臨終凌遲」。日前拜讀醫界前輩方震中主任所寫「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一文,開頭提及60多歲女性癌末病人,因病情惡化而急救插管,意識呈深度昏迷。主治醫師多次表達不建議積極治療,卻因家屬拒絕簽署不急救同意書(DNR),要求醫師全力救治,導致病人最終接受高達8次的心肺復甦術(CPR)後才離世。這樣的案例令人遺憾,也令人格外心疼病人臨終前的受苦處境,然而類似的情形正在醫療現場持續發生。安寧之母趙可式老師曾在一次訪談中分享一位53歲癌末婦女的故事,這位媽媽先前表達不急救的意願,但當她意識昏迷後,遠在美國的女兒堅持救到底。直到媽媽離世,女兒趕回醫院,目睹媽媽全身插滿數十條管子、滿臉是血還沾染了枕頭的「慘狀」,嚇得跌坐床邊痛哭失聲,一輩子都活在愧疚與悔恨中,永遠無法釋懷。這些令人遺憾的故事正深刻提醒我們:真正的愛,不該是讓疾病痛苦難耐且無法治癒的親人,繼續接受無意義地治療,病榻纏綿拖磨度日,而是當生命自然到了該走的時候,學會放手,讓親人好好離開。然而,放手不是容易的功課,尤其要在醫療現場危急時刻做出重大決定,家屬不僅陷入掙扎,還可能因為意見分歧導致家庭失和。最終,沒有尊嚴又必須承受痛苦的依然是病人。我們不禁要問,有沒有更好的做法能夠解決這些問題?2019年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下稱病主法)期望給出更好的答案:讓生死攸關的醫療決策權回歸病人手中,由病人在意識清楚時事先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自主決定想要的醫療處置與善終方式。簽署前,本人必須攜帶一位二親等內的家屬,到特定醫院、診所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瞭解各種醫療照護選項的內涵,並透過家庭溝通的過程讓家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讓家屬免於做決定的負擔,也讓病人的善終權獲得更周全的保障。事實上,病主法不只期望改善病人無法善終的處境,更希望強化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保障病人的醫療自主權。為何需要這麼做?因為人一旦成為病人,就容易落入柯文哲市長所說的「雙重弱勢」處境,在各種權利關係不對等的互動中失去自主性,成為被代言、被決定的角色。蘇一峰醫師曾以「醫生,請你不要告訴我爸他得了癌症」為題,描述家人隱瞞父親病情的真實故事,這正是病人自主權受侵害的典型案例。為此,病主法明文規範病人擁有最優先的知情、選擇與決定權,家屬等關係人只能基於輔助性質,協助病人知情及表達同意。此外,病主法的預立醫療決定只能由本人簽署,包括家屬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推翻或更改,以確保病人自主意願能夠真正被落實。病主法不只著眼於提升病人的主體意識,也同時考慮到醫療人員專業自主權應獲得尊重的情形。近年,醫療現場經常發生病方意見凌駕於醫師專業判斷之上的狀況,誠如方震中主任所說:「醫師對於病人或家屬的要求急救(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幾乎沒有人敢拒絕,醫師都害怕與家屬產生糾紛甚至對簿公堂」,醫病之間的緊張關係不言可喻。為此,病主法其實蘊含「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的理念。病主法起草人孫效智教授多次為文指出,病主法希望兼顧醫病之間互為主體的平衡與尊重,因此相關規範中其實帶有「雙向不強制」的精神,亦即:醫師認為不恰當的,病人或病方不能要求一定要做;醫師認為該做的,病人或病方仍有權拒絕。這樣的精神從病主法第4條也能看出:病人只能就醫師提供的醫療選項進行選擇,若醫師從客觀證據角度認為不適合者,病人與家屬都不能強迫醫師執行。進一步從尊重醫師專業自主權的角度,呼應方震中主任的主張,醫師應有客觀判斷並依其專業提供病人「適當」處置的空間,即使在急救情形下也不例外。《醫療法》第60條提到急救時寫的是先予「適當之急救」,此急救並未特指一定要做心肺復甦術,由此來看,醫師應有判斷是否給予心肺復甦術(或給予其他合適處置)的權限。不過,由於相關議題涉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與相關法規針對急救義務及其但書的規範,與醫學倫理的急救義務觀點是否相容的問題,影響層面廣泛,建議衛福部應主動召開公聽會或研討會,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醫學會共同釐清疑義,尋求解方。病主法自2019年上路至今已滿三年,尚未褪去新生之時的理想樣貌,能否真正改善醫療現場既有的困境,這不僅需要在專業層面藉由各科醫療人員及跨領域專家持續對話、反饋問題,以滾動式完善政策制度,更需要你我在社會層面鼓勵更多人起身力行,成為社群裡帶頭討論生死話題與醫療決策的先鋒者。善終需要準備,需要行動,更需要我們敢於為自己做主、為生命負責的魄力,只因生老病死從來不是別人的事,而是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的人生課題。
-
2022-06-20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一名68歲男子近日常感覺腹部隱隱作痛,以為是胃炎而求診。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肝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肝腫瘤,並確診是惡性肝癌,經施以「微波消融術」治療,僅花10分鐘就利用熱能讓肝腫瘤快速凝固壞死,讓肝腫瘤已無殘存,目前以定期影像檢查與抽血追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何士奇指出,患者是B型肝炎帶原者,腹部脹痛是因腫瘤壓迫肝臟表面神經所致。微波消融術是把高頻率電磁波導入腫瘤,利用組織中水份的高速震動,瞬間產生60℃至150℃的熱能,快速使腫瘤局部凝固與壞死,整個療程約10分鐘,皮膚組織表面切口只約0.3公分。患者家屬說,患者為了在疫情間顧好生意,三餐不固定,日前腹痛以為是腸胃炎,自行購藥服用卻無法緩解,後來因右下腹部悶脹感頻率加劇,才到醫院求診。何士奇說,利用電腦斷層攝影(CT)與磁振造影(MRI)雙重檢查,發現該患者的肝臟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的腫瘤,經病理切片確診為惡性肝癌,醫療上應立即處理,以免日益增大以及癌細胞轉移。微波消融術可針對患者的腫瘤狀況,精確控制消融範圍,在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極小的過程中,不僅能保全肝臟完整性,同時保護肝臟機能最大化。他強調,B、C肝患者是肝癌高危險群;肝腫瘤演變成肝癌過程,通常是一種無症狀的漸進發展,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若是有明顯不適症狀,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因此呼籲民眾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2-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截至昨天為止,全國已有24萬2388人領用新冠肺炎抗病毒口服藥,其中19萬5306人份是輝瑞,4萬7081人份是莫納皮拉韋。用藥人數漸增,第一線醫師和民眾有些問題需要解答。比如,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可以同時吃中藥嗎?五天藥沒吃完,會有抗藥性嗎?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家庭醫學醫學會今上午舉辦新冠肺炎臨床經驗視訊研討會,由醫學會副理事長黃振國、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裕主持,高雄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禎祥、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南瑤分別演講並解答線上提問。●如果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李禎祥表示,輝瑞口服藥每天要吃兩次,假設原本應該吃藥的時間是早上8點和晚上8點,早上不小心漏掉沒吃,可在8小時內補吃,也就是下午4點前可以補吃。但若超過8小時,那就不需要再補吃,晚上8點直接服用下一劑。●可以同時吃中藥嗎?李南瑤表示,清冠一號成分包括黃苓,其主成份baicalein及wogonin在肝臟及腸道會抑制CYP3A4代謝酵素,與抗病毒口服藥代謝路徑相關,會有交互作用,不可以並用。同樣不適合並用的中藥也包括普濟消毒飲、定喘湯。●如果自行停藥或減藥,沒有吃完五天療程,下次感染會不會有抗藥性?李禎祥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文獻,但從過去使用克流感治療流感的經驗可以知道,如果用藥時間不足,確實有可能產生抗藥性。為了減少病毒殘存及抗藥性的問題,病人應吃完完整療程的藥物,如果日後再度確診,用藥的效果才會一樣好。●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李禎祥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使用目的,在於要搶在發病前五天的「病毒增生期」,減少病毒複製,進而減少進入發炎期、重症死亡的機會。當藥吃完、病程進入陰陰陽陽階段,就不需要再用藥。李南瑤也說,依照目前科學證據來看,同一次感染是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治療藥物,但若是再次感染,仍要給予治療,才能預防高風險群變成重症。●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李禎祥表示,因為臨床試驗資料就是這樣,因此還是建議體重40公斤以上會比較合適。李南瑤表示,他有遇過39公斤的長輩,因為距離40公斤只差一點點,經過充分告知並取得家屬同意之後,還是有開藥給他。王宏育表示,超高齡、肌少症的長輩,常常體重都很輕,很可能不到40公斤。這些長輩也很多沒有打疫苗或是只打一劑,這些對象該如何用藥,值得一線醫師集思廣益、多多討論●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李禎祥表示,如果再次感染其他變異株,再次用藥是合理選擇,現行抗病毒口服藥都仍有效,這就像流感病毒也一直突變,但仍可用克流感治療。因為冠狀病毒突變主要發生在表面抗原,但從體外試驗可看到,抗病毒藥物減少病毒複製的作用機轉,是去抑制病毒的蛋白質,所以不會因為病毒變異而失效。●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李禎祥表示,最近有英國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變異株之後,發生長新冠的比率只有Detla的2成,如果有打疫苗,發生長新冠的機會也會下降。至於服藥是否有關,還需要後續資料的分析,不過要記得,用藥的最重要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李禎祥表示,目前最常見的是味覺異常,占比大約5%,病人服藥後會覺得嘴巴苦苦的。他會告訴病人,如果感覺「良藥苦口」,可以吃點帶甜味的食物作為平衡。另外有大約3%病人會輕微腹瀉、拉肚子,發生血壓高或肌肉酸痛更少了。
-
2022-06-19 醫療.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初期沒有症狀 定期檢查骨密度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該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雙親髖部骨折 校長兒退休照顧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友善居家環境 適度運動及補鈣馬景侯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9 失智.失智資源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
到Young Coffee那天,外場服務的是邱孟暉和吳正邦。邱孟暉熱絡地和來客聊天:「第一次來嗎?喜歡這裡嗎?」送咖啡時看見記者在翻看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書,熱烈地說:「我也有做一本,我帶妳去看。」轉身卻看見電視牆在播年輕失智者的報導,忘記了剛剛說要去哪裡。12年前,53歲的運輸業老闆邱孟暉因心律不整突然倒下,昏迷幾天醒來後認不得妻子莊素玫,也忘了如何寫字、洗澡、穿衣。莊素玫以為這是中風後遺症,做了一年復健不見起色,才踏進神經科檢查,確診為血管型失智症。喝咖啡時,吳正邦靦腆端著磅蛋糕來銷售,話不多,思索好久才說:「這很好吃。」旁人拼湊解釋才知道,這是吳正邦手作烘焙坊「記憶甜屋」的磅蛋糕,周末會在此寄賣。52歲先生罹病 家人陷入慌亂吳正邦52歲時也是因為中風失智,確診那天,他和太太陳欣儀在醫院抱著痛哭。正邦因為生病,不但無法工作,還需要課程和照顧,欣儀為了工作維持收入,讓正邦去失智日照中心。正邦努力了好幾天,置身七、八十歲長者之中,一起做復健,進行懷舊唱歌畫畫,身體強健本應還有大好職涯、還能對家庭社會貢獻的他感覺難堪,不願再去。欣儀發現失智資源都是為老人家設計,年輕失智者身心狀態、家庭的挑戰截然不同。尋覓許久,找到Young Coffee,「我第一通電話就是會珍姐接的,一講兩個小時,像是抓到浮木,終於有人懂我。」陳欣儀的慌亂孤單迷惘是所有年輕失智者家屬的共同處境。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65歲以上失智約30萬人。失智症是大眾熟知的老年疾病,但非老人專屬,估算45-64歲的年輕型失智症也有11,324人。處理無SOP 依照狀況邊做邊學「這和老年失智樣貌不同,老人家失智時多數是家裡依賴人口、是需要被照顧的。年輕型會覺得我要去工作啊!他們要面對失去工作、家庭衝突等問題,教養孩子及照顧父母的壓力。」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解釋。李會珍就是陳欣儀說的,電話另一頭彷彿大海中浮木的「會珍姐」。李會珍服務年輕型失智個案多年,是家屬眼中的俠女,她坦言,年輕型失智樣貌太多元複雜,幾乎沒有處理的標準流程,到現在她仍得邊做邊學。例如幾年前協會接到一通電話,一位50幾歲、社經地位佳、在公司任要職的女性表示,她失智症初期、單親撫養3歲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已逝,身邊也沒什麼親人,來詢問後續孩子可以有哪些安排?一年半後,這位女性已經退化到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入住機構。一年半的時間,協會陪伴女性就醫、協助她順利退休、為她找了機構、也辦理了孩子的出養,每個問題都來得又快又急,「我們很多個案都是這樣,在你來不及想如何因應時,就被迫要做決定。」最年輕45歲 Young Coffee如浮木來到Young Coffee,每個人都有苦澀的故事。目前最年輕的個案是66年次的,有人確診時,雙胞胎女兒才出生。更有人因診斷不易,在還未確診前就被貼上精神有問題、偷懶不負責、脾氣壞不體貼的標籤,被迫離職、離婚。因此Young Coffee看起來是間咖啡店,實則是年輕失智者與家屬的學習與喘息空間,也是協會協助年輕失智家庭面對困境的基地。「善仁已經不認識我,完全無法自理了。」劉鳳蓮也是年輕失智者的家屬,先生林善仁54歲失智,初期也曾在Young Coffee服務、上課,但失智彷若一場漫長的告別,鳳蓮的細心呵護、用心照顧都敵不過失智症為善仁寫下的生命劇本。就算早就知道結局,但鳳蓮說起來仍不免失落與揪心。不過也不全然是失落。幼時因病腦傷、肢體接近失能,領有殘障手冊的劉鳳蓮,生命裡一直是被照顧的角色,卻因林善仁的病而堅強,即便現在善仁已重度,鳳蓮也是一有機會就發聲爭取年輕型失智症的資源、專屬照護機構,她說這些資源善仁用不到了,卻能讓更多處境相同的家庭,在茫茫大海中抓到浮木,靠岸喘息。年輕型失智症 病程快易延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或誤診。其發病時多數仍在職場,承擔家中經濟重擔,發病後家人因要照顧辭去工作,受到衝擊的除了本人及配偶,還有未成年子女,甚至父母、手足。年輕失智症服務 還有哪些據點?台中、台北都有專屬服務除了「Young Coffee記憶會館」外,2020年,台中市衛生局也設立了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而台北「奇岩日照中心」除了服務65歲以上失能長者,也服務50歲以上失智症者。Young記憶會館 年輕失智者的家周末是對外開放的咖啡館,由年輕失智者擔任外場服務及備餐,透過職務再設計,讓失智者也能發揮能力參與工作,延緩退化。平日則為年輕失智者提供知覺統合、肌力訓練、戲劇治療、音樂體驗的課程,也是家屬喘息與諮詢的空間。是國內最早的年輕失智者家庭據點。咖啡館開放時間:每周六10:00~16:00,請先於「Young記憶會館」粉絲專頁預約。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2巷4號
-
2022-06-18 養生.人生智慧
你願意捐贈器官嗎?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你要懂的事
人生邁向死亡的存在著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人生是邁向死亡的存在著being-towards-death。」生命軌跡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經驗到衰老、疾病或意外創傷進而走向的終點死亡。然而華人觀念生死是禁忌話題,抑或是覺得還年輕無需考慮的議題,但人生當中無常比明天先到時,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器官捐贈的價值與意義器官捐贈是在生命終點時將身體仍有功能的器官,以無償方式遺留在人間,這抉擇是大愛也是大捨,可以幫助因疾病等候生存機會的器官衰竭者,這群等候者會必須要仰賴維生系統例如:葉克膜、主動脈氣球幫浦、心室輔助器、人工呼吸器、洗肝機、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暫時替代原有的器官功能,生命可能隨時受到死亡威脅。或許我們是健康與幸運的一群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等候有多麼煎熬。器官捐贈是利他是利己若因疾病或意外死亡時,親人也在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的排序名單中,若配對吻合的情況下,是可以指定器官給符合條件的五等親或配偶。但無償捐贈的法律概念下,然而捐贈的器官數必須大於指定的器官數。若配對或其他醫學因素無法指定捐贈,當下捐贈器官之後,日後三等親或配偶也享有等候器官排序的優先權。器官移植等候艱辛困境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等候統計,目前全台有效等候器官人數10,347人,以心臟為例:224人等候中,僅有7人有機會得到大愛捐贈重生。以肺臟為例 : 88人等候中,僅有6人成功移植手術。以肝臟為例:1,012人等候中,17人重拾彩色人生。其中等候患者最多是7,923人等候腎臟移植,26人移植後擺脫洗腎造成的生活不便。胰臟目前有83人等候中,6人接受移植,終身不須再施打胰島素。小腸等候者9人,2人接受移植手術後,不再依賴全靜脈營養維生。眼角膜仍有1,076 人 等候中,65 人移植後重見光明。等候器官移植數字每日更新,其中有老天幸運眷顧,自然也有在醫院的白色床單下消逝了生命的,而這些等候的艱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而他們等候是一份善心善念,更是一份生命的無價禮物。器官捐贈的意願表達器官移植在免疫抑制劑的發展之下,已經成為器官衰竭病患的常規性的醫療,但世界各國都面臨移植所需的器官供不應求的問題,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之立法:最普遍的是讓民衆自由選擇同意器官捐贈之立法 (稱為 Opt-in law),台灣即是採用此種法律。意思就是,如果我認同器官捐贈,可主動表達意願,包含申請器官捐贈同意卡及健保卡上器官捐贈同意的註記手續。然而相較於選擇同意制,另外一種立法精神是所有國民於死亡後,身上的器官依法可以成為器官移植的來源,除非當事人於生前申請拒絕器官捐贈登記,稱為 Opt-out law,施行此種法律的國家有西班牙、拉脫維亞、奥地利,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芬蘭、匈牙利、丹麥、波蘭、瑞典、以色列、盧森堡、斯洛伐克、希臘、保加利亞、新加坡…等國。國際間分析,採用 Opt-out law 的國家,其器官捐贈風氣也相對高,以全球2021年的捐贈率,西班牙仍是最高的器官捐贈率的國家,每百萬人口有40.20人捐贈器官,當年度即有1,905位大愛捐贈者。美國例循探詢的法律制度,稱為Required request,在美國醫療系統中,若確認病人腦死,即為法律上死亡,醫療人員依法必須向家屬提出器官捐贈建議及選項,家屬須立刻面對是否器官捐贈的選擇,若家屬未選擇器官捐贈,醫療團隊會讓讓病人善終,呼吸器等維生系統即會被停止使用。該法令的施行促使器官捐贈率增加40%,美國各州駕照許可標註器官捐贈同意的法律效力。台灣器官捐贈的下一步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率為百萬人口僅有6.6人捐贈,相較於西班牙模式,在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仍有許多困境待努力。而在生命的最終點,善終的同時,我們若能提早思考身體自主權的表達,對於遺愛人間器官捐贈的選項,我們是持怎樣的看法?若能講清楚說明白,能讓疾病或意外發生地當下,保護我們親愛的家人在喪親的同時能夠放心的大愛與放手的大捨,讓我們除了遺憾能夠生死兩相安,傳遞一份生命愛的禮物。
-
2022-06-18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醫師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醫師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馬景侯醫師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醫師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以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焦點.長期照護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送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我也會定期與不計一切、堅持在家照顧親人的家屬見面。有時,這的確可以一直持續到最後,讓親人有家人照料並擁有最舒適的環境。但必須明白過程中得付出多少代價,這絕非區區小事。如果說專業照護人員的參與不可少,那麼照顧者的付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親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在家人的圍繞下,確實有可能過得比較好。你想在家中陪伴親人走到最後,這的確很了不起,但是代價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性清醒,知道什麼切實可行,同時不要失去理智,思考有哪些因素會危及這番美意?還有該如何快速地隨機應變?照顧者常說:「能走一步算一步,之後再看看吧。」只要「親人沒事,我們就沒問題」,「無法想像自己棄他們於不顧」。然而,當親人開始出現攻擊行為、摔倒或是身體機能減退(心肺或感染問題),還有照顧者自己開始崩潰時,往往會迫使照顧者撥出緊急電話求助。習慣處理這些情況的專業人員,知道如何尊重照顧者和病患的選擇,同時在需求出現之前,即定期提出安全協助措施或是相關備案,「習慣保有危機意識,並提前部署以防萬一」。薩米婭來諮詢了一段時間,「只是」想說說照顧丈夫遇到的困難。她患有關節疾病,行動不便,連步行到走廊盡頭都有困難,但她每一次都會出現。她總是輕描淡寫道出她所面對越來越多的麻煩。「無任何協助,不願接受協助」,關於她的電腦檔案這麼寫著。她家中有很多動物:狗、貓、兔子、雞。薩米婭的丈夫與牠們都有很深的感情,而且越來越難割捨。他親切地叫著動物的名字,即使他不一定能夠認出牠們。有一天,她對我說:「當我看到他坐在扶手椅上,待在花園裡,身邊圍繞著他的動物,而他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還能怎麼樣呢,我覺得他好極了!我會為他泡上很甜的茶,他喝得津津有味。晚上,他在睡覺前會拉著我的手,我們一直習慣這麼做。我無法想像他待在那裡(她用皺皺的鼻尖指著養老院的窗戶),就是如此。」居家照護與其說是種選擇,其實更像是一趟旅程,一路上充滿歡笑但也布滿陷阱。這是一趟屬於每個家庭的旅程,根據每個家庭的價值觀、限制、病情的演變和自主性的喪失、居家照護的可能性和照顧者本身的資源等因素來決定。選擇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能否加以適應而已。我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去了解替代的方案多少能派上用場。它可以協助我們預測可能出現的難題,選擇傷害最小的解決辦法,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面對。預作準備並不意味這些情況會發生,但它能讓你睡得更安穩,有時……能讓你堅持得更久。【延伸閱讀: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我該扮演什麼角色?究竟要不要送安養院?決定的關鍵最終還是在你,還有你能允許自己做到何種地步。要弄清楚只有一個辦法:慢慢地體會內心的感受,傾聽你的需求,認識自己掌握的資源,以及會讓這些資源不夠的原因。一再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很容易會忽略自己。面對我提問「什麼會讓你快樂」或「你需要什麼」的大多數照顧者,已經很久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們固然受到照顧關係的束縛,但重點在於他們因為害怕失落而不再問自己這些問題。他們彷彿與外界、甚至是與自己隔絕。他們正亦步亦趨穿過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面對提問:「什麼會令你覺得安心?」有一兩個答案相當一致,既動人又令人不捨:「他很好的時候我就感覺安心。」或是「他很好的時候我就覺得快樂。」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會探討這兩句話有什麼意味深長卻又意在言外之處。我們在這裡先牢記,照顧者是按照自己親人的需求來生活,屬於他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張日益皺縮的驢皮。當他說出「我不敢奢望」時,就等於失去了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重新考慮自己的想法,至少可以重新擁有更多的自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一場長期照護者們的內在療癒之旅》
-
2022-06-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最近記憶力不好,常常找不到東西、忘記與別人的約會?原本熟悉的動作,像開瓦斯爐、門鎖也不會了?某個詞語突然想不起來該怎麼說?當這些情況頻繁出現的時候,會讓人不禁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這裡就結合失智症照顧者的真實經驗,幫你整理出有關「失智症症狀」的常見問答,讓你全方位了解「失智症症狀」。Q:怎麼發現身邊的人、自己失智?A:失智症一開始的症狀很難察覺,就算身邊的人出現反常行為,大家也可能只當是一時忘記、特殊事件,而不當一回事,都要等到更嚴重才意識到可能是疾病影響。所以讓我們從失智症患者家屬分享的親身經驗中,來看看他們當初是怎麼發現家人失智,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類似行為,就能及早注意、提高警覺。他們觀察到的行為分成以下幾類:1.認不出、認錯人:當一個人開始認不出、認錯熟悉的人,而且經常發生時,就可能是失智的警訊像是當爸爸看著女兒的臉說:「你是誰?」,看到兒子都要想很久,或是把外籍看護錯認成小三等情況,在有失智者的家庭都會發生。2.忘記事情: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忘記事情也是常見的徵兆,從忘記日期、跟人的約會,甚至到熟悉的例行公事都有可能。像是突然不會打電話、關水龍頭,或是本來很會料理,卻突然不會,明明連續買了一個月衣服卻一直説沒衣服穿⋯⋯。3.遺失物品:經常遺失物品或是懷疑有人偷取他的錢財,也是很多家屬一開始會注意到的跡象,由於記憶出現狀況,會讓失智者記錯或忘記東西在哪,而懷疑被別人偷竊。舉例來說,像是東西壞了就說被人弄的,身分證、健保卡一年掉6次,每次都說是人家偷的。還有家裡出現很多新的東西,患者說人家送的等等。4.幻覺:幻聽、幻覺也是一個徵兆,他們可能會看到一些看不到的人,講一些天馬行空、不存在的事,疑心病也感覺變重了。例如某位家屬的婆婆,只要公公不在家,情緒就焦燥不安,甚至會哭鬧懷疑公公有外遇,之後才發現是失智症引起的。5.性情大變:原本性情溫順的家人,突然變得多疑情緒暴躁,甚至會攻擊打人;平時看電視喜歡邊看邊罵,卻變得安靜呆滯,原本外向熱情,反而不再與人社交,這種極大的性格改變,都可能是失智的徵兆。 Q:什麼症狀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A:隨著老化,智能也會減退,許多人分不清楚這與失智症的差別,如果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到可能為失智症,並立即就醫接受完整檢查和診斷。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工作:忘記頻率高,即使提醒也想不起來。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英文老師忘記ABC、銀行行員無法數鈔票。3.言語表達有問題:想不起來,甚至以替代方式來說明簡單詞彙。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搞不清楚早晚、年月,找不到回家的路。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借錢給陌生人、一次吃下一週藥量等等。6.東西亂擺錯位:將物品放置在不合理的位子,如鞋子放在冰箱之類的。7.抽象思考有困難:對言談中的抽象含義無法理解,聽不懂操作機器的指示。8.行為與情緒改變:情緒起伏大,一下哭一下罵人,出現買東西不付錢等異常行為。9.個性大變:變得疑心病重、口不擇言,也可能沈默寡言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10.喪失活動力與開創力:對原本的興趣、嗜好失去動力。Q:真的得了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A: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 1.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2.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3.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4.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5.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後續則會出現各種「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Q:失智症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的種類主要可分為:退化性(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性、混合性(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並存),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出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1.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中,容易被忽略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與阿茲海默症較大不同是,初期極少出現時空混亂或健忘,但因發病年紀較輕,初期短期記憶不受影響,難被周遭的人發現或誤認是其他精神疾病,確診時間易延誤。●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Q:失智症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分為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症狀也不一樣,身體機能會隨著病程逐漸惡化。1.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2.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3.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們照顧。Q:容易與失智症混淆的病症有哪些?A:失智症(Dementia)、譫妄(Delirium)和憂鬱症(Depression)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某些症狀相同而忽視了譫妄或憂鬱症。「譫妄」的症狀與失智症很類似,常見的現象有注意力分散、意識混亂、說話語無倫次,出現幻覺及妄想、情緒起伏變化大、行為激躁不安等等。但失智症和「譫妄」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疾病發作的時程,失智症是緩慢、持續的腦功能退化,譫妄則是急性發生的精神狀態變化。前者較不易察覺,常被誤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後者則因為是突發性的,照顧者馬上就能發現異狀。「憂鬱症」也經常與失智症混淆,老年憂鬱會引發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讓人難以察覺是憂鬱症所引起。另一個相似的疾病是「巴金森氏病」,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駝背等,雖然患者動作障礙、變慢,但智能未受影響,不會出現判斷力減低、問題一再重複、忘記現在何年何月、疑神疑鬼等失智症症狀。但巴金森氏病到了後期,約有三到四成的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長照機構禁探視 家屬爬欄杆遙望、長輩哭鬧惹心疼
指揮中心4月22日宣布台北、新北、基隆、桃園、高雄、花蓮等6縣市醫院、住宿長照機構禁止探視,但這波Omicron疫情尚未平息,其餘台中、台南、雲林、屏東、台東等縣市也自行宣布禁止探視。長照機構禁止探視,不僅長輩時常哭鬧;更有家屬爬上欄杆,就為看媽媽一眼。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疫情期間長照機構大多被禁止探視,今年連過年住民也無法返家,住民時常沮喪哭鬧;先前疫情尚未嚴峻時,有家屬為了看媽媽,在機構一樓窗戶外和媽媽打招呼,為了採光及通風窗戶不能關,但接觸會增加染疫風險,雖不捨但必須阻擋家屬。周矢綾表示,甚至有家屬為了看長輩,還爬到機構外欄杆上,相當危險,後來折衷做法是,在不違反指揮中心禁止探視規定下,住民不外出,家屬站在建築物外遠距離、或隔著玻璃門看長輩,若要通話就用手機開視訊,形成看得到卻碰不到怪異現象。長照機構染疫情況嚴重,至6月12日已有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周矢綾表示,為了避免機構群聚,先前盡量「一人一室」,長輩約2周時間大多待在房間,但過往為了讓長輩增加活動,都會要求長輩每天下床、坐輪椅外出走動,如今因為疫情活動時間大減。周矢綾觀察,失智症長輩時常有情緒、行為異常,若是愛講話、不願戴口罩,往往是最快確診的一群人,即便經過工作人員安撫,終於願意戴口罩,但用餐後又不戴口罩,反覆溝通費盡心力,且一線人員還要做防疫,最後迫於無奈難以強迫長輩戴口罩,只好讓長輩盡量在房間。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仍採「清零」模式,將染疫及非染疫住民分區,中央日前宣布6月中到7月底穩定提供公費快篩,讓住民每周定期快篩2次,工作人員每周定期快篩至少1次等,加速診斷、視訊診療及投藥,未來會考量機構是長輩的「家」,清零後維持團體生活,口罩措施盡量以工作人員為主。
-
2022-06-1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營養狀況是抗癌關鍵!營養師:治療期補熱量 恢復期均衡吃
72歲王先生罹患肺癌第四期,兩個月體重掉了9公斤,原來是他罹癌後,家人大幅改變其飲食內容所致。為落實生機飲食原則,他的三餐必有生菜;食物攝取順序為先吃一盆青菜,但飯和肉類就吃不下了;白飯改以五穀飯替代,搭配一杯蔬果與堅果組成的綠拿鐵。如此豐富的「健康飲食」,使得正接受治療的王先生暴瘦,甚至營養不良。「病人的營養狀況」是抗癌治療過程重要關鍵之一。透過營養評估與診斷,提供個人化的飲食計畫,可減少抗癌治療計畫被改變或中斷的風險。一般而言,癌症居家營養可分為「治療期間飲食」與「恢復休養期飲食」兩階段。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計畫,應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補充,維持病人的體力、提升免疫力。建議蛋白質來源,一半以上須來自「優質蛋白質」,即豆、魚、蛋、肉類食物或料理,可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但高蛋白質飲食之前,更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有效被身體利用,米飯、麵食、麵包等澱粉類食物,以及烹調用的油脂,都是熱量的最佳來源。「吃得進去」也是癌症飲食治療的重要觀念,生病治療期間難免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佳及進食困難等副作用,這時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吃得下,建議可從病人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中,選擇具優質蛋白質與熱量的食物,調整烹調方式與質地,讓病人好入口,切勿大幅改變病人的飲食習慣。完成癌症療程後,病人的病情緩解,發炎反應與不適症狀和緩,飲食計畫則改以均衡飲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為主。建議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另外,維持規律的飲食、避免過多含糖飲料、醃漬、燒烤等烹調食品、節制飲酒等都非常重要。像王先生案例,家人心急想在飲食上力求「健康」,以蔬菜為重點,導致病人吃不下其他類食物,進而在熱量與蛋白質嚴重攝取不足、體重驟降、處於營養不良的風險中。再來,王先生原本愛吃白飯、蝦子、冰淇淋等食物,也因家人鼓勵多吃五穀飯,少吃海鮮和甜點。其實蝦子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偶爾將冰淇淋當作點心也可以適時提供熱量。經由營養師的飲食訪視、營養評估與診斷後,協助家屬釐清飲食上的迷思,王先生又可以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而感到如釋重負,也再有好體力與好心情,正面迎戰癌症。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憂不良反應「怕死」不打疫苗 專家曝接種死亡真正人數
國內新冠疫情正從高原期慢慢趨緩,可是對於65歲以上民眾威脅仍在,特別是對沒有打疫苗的長者染疫死亡風險更高。國內專家觀察發現,許多不願意接種疫苗長者為擔心疫苗不良反應,「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但依最新統計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僅有數十例,因此仍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要盡速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以台灣近幾年無疫情,也未打疫苗的背景分析,每天死亡人數平均約500人,若打疫苗後12天死亡都認為與疫苗不良反應有關,台灣普遍施打疫苗時,12天至少接種150萬人,這150萬人就算不打疫苗,平均每天也有30多人往生,12天下來少說也有300多人因病或自然死亡,其中不乏死者家屬懷疑為疫苗致死而通報。施文儀經審閱「台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最新報告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國內民眾已接種5500萬劑疫苗,共接獲1.9萬多件通報不良事件,其中死亡通報共1497案,死亡通報率最高年齡群是65歲以上長者,平均為每10萬劑有10.9件,死亡年齡中位數72歲,接種後天數死亡中位數12天。施文儀指出,結果顯示,不分疫苗廠牌的各年齡層性別通報死亡事件數,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換句話說,這一年來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近400萬人接種疫苗,共打916萬劑,以施打後12天内死亡觀察,其中自然病死估計約在1200至1400人,通報1497案中,1240個案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史。因此,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有數十例,但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應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二)各位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末學日前發出「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之後,幾位菩薩大德慈悲告知末學雖用心良苦,但方向可能錯了。他們告知末學,法師們不願意接種疫苗並非源於疫苗無效,而是「怕死」,而「怕死」並非害怕染疫而往生,而是疫苗的不良反應,因媒體也報導多起因接種疫苗而往生的事件,因此大家心生恐懼,加上有人見縫插針,詆毀疫苗是「毒針」,才導致全台寺廟道場有「拒打疫苗」的流行主張。末學很感激菩薩大德的提點,畢竟教內少有人敢直言「怕死」不諱。感動之餘,今再發第二封公開信說明,除盼稍解僧伽疑慮外,對勇於直言之菩薩大德給予功德回應。經由資料統計來看,末學分析結論,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巧合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在數10例之譜,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末學以為,見性行者自不怕死,而怕死者自未見性。見性與否,皆無礙於打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之措施,不是怕死,而是基於公民責任及随緣度眾之所當為;行者於世間,自當依世間法中正規醫學及流行病學之研究分析,了解科學上對疫苗致死風險評估,決定自己是否打疫苗?何時打疫苗?打何種疫苗?即已決定,就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縱然面對鋒刀毒藥,心也是坦坦閒閒,不生煩惱。更何況真正疫苗致死案例容有也稀,亦可以個人定業或别業觀之,將更入宗入理。試觀,摩托車車禍往生者是打疫苗後往生之數倍,但只聞教內有「毒針」之說,卻未聞有「毒車」之評,豈不怪哉。末學學法未精,法理未通,幸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及僧伽醫護數10年,公評此事自有幾分把握,以為吾輩學佛之人非為「怕死」而打疫苗,亦非「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事前客觀分析,随緣受諸受,要打就打以平等心,不打就不要打以平常心,沒煩惱,縱使聽得末學分析有理,仍不想打也是正常,但若有怕,有嗔之受想行,即落邪見,更以道聽旁門歪理詆毀疫苗,宣傳或叫人不要打,則恐有妄語之嫌,不可不慎。未來半年台灣可能面臨新型亞變種BA.4或BA.5的流行,此時打疫苗,保護力最好,正是時候。僅此以疫苗不良事件分析稍解眾疑,期盼譇山長老和尚法師大德等明察並廣宣之,以護我僧寶健康。祝大家心平行直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常務董事(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恭敬合十
-
2022-06-1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今起入境「3+4」 9大QA一次解惑
今天起入境的航班旅客,改為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每周限額2萬5000人次。雖然檢疫天數放寬,但是仍透過「登機前檢附48小時PCR檢驗證明」、「入境先做深喉唾液PCR採檢」。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QA,幫助讀者解惑。問:我可以請家人到機場接我嗎?答:入境至檢疫處所除搭乘防疫車隊外,也可由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機場公司表示,接機民眾亦可至入境大廳親友等候區等待,與入境旅客打過招呼後,因旅客尚須進行唾液篩檢,此時接機親友可移動至停車場取車。待入境旅客唾液篩檢完畢,可與親友約好時間,於第一航廈親友接送區(入境路緣11-15號)和第二航廈親友接送區(入境路緣31-33號)上車離開機場。問:我跟親人一起返台,居家檢疫可以住同一間防疫旅館房間嗎?答:同日入境的家屬、同住者,可以選擇一起住防疫旅宿、一人一戶的自宅或親友住所,該同住者是指於國外共同生活者,也包括固定提供生活照護的看護人員。問:居家檢疫「3+4」,我可以前3天在防疫旅館,後4天自主防疫回家嗎?答:入境檢疫3+4天新制以同一地點完成為原則,後4天自主防疫期間非必要不可外出。後4天如要在自宅或親友住所進行自主防疫,須獲得自主防疫所在地的縣市政府同意,符合一人一戶才能移地檢疫。填寫入境檢疫系統時,如後四天要更換地點,應是向民政單位提出申請,這部分將在入境檢疫通知書上敘明。問:前三天住防疫旅館、後四天回家,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嗎?答:在機場時填寫地點只需要前三天的檢疫地址,後續不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問:為何後4天自主防疫也須一人一戶?不能比照國內「居家隔離」,與家人同住?答:國內流行病毒株相同,一人染疫,同住家人染疫可能性大;入境者可能來自不同流行株地區,為保護國內社區,需採取較嚴格的「一人一戶」措施。問:4天自主防疫,外出有什麼限制?我可以在餐廳內用嗎?答:若因工作或需外出採買生活用品,應提出2天內快篩陰性證明,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原則上要回到原本居檢場所,但非必要不外出,且全程要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可因商務履約上班、參訪、演講,但全程也要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若為商務履約到餐廳用餐,則需要獨立空間或與特定對象用餐,但建議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問:自主防疫期間,移工可以工作嗎?學生能否上學?答: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問:可以搭大眾運輸工具嗎?答:只要能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自主防疫期間可搭乘捷運、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但飛機等航空器則不建議。問:完成前三天檢疫,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想回離島,可以搭飛機嗎?答:因離島的醫療資源比較稀少,建議仍留在本島不要移動;如果一定要飛往離島,還需和離島縣市再商談。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機場公司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亡者火化前可停靈有儀式 黃珊珊:最快下周實施
針對新冠肺炎染疫亡者維持24小時火化,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下午在議會答詢指出,中央來的公文還是盡速火化,但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北市將在二殯火化場找一個空間,可以讓民眾在火化前有一個暫存停靈的空間,以簡單的儀式,送先人最後一程。台北市議員陳建銘下午在總質詢中指出,目前中央是不是還是對染疫亡者維持24小時火化的規定?黃珊珊答詢說,中央的公文還是「盡速」,但讓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黃珊珊說,北市初步計畫,會在二殯找一個空間,讓民眾火化前有一個暫存停靈的空間,可以有簡單的儀式,送先人最後一程,下午會去現場檢查動線。陳建銘說,這是要讓家屬可以見亡者最後一面?黃珊珊說,是,現在是從醫院端到火化前處理,透明屍袋下周就會來了,會有暫時的場地可以入殮。陳建銘追問,能不能使用禮廳?在火化前封棺時,家屬可以把亡者的衣物放在棺木一起火化?黃珊珊說,可以,會有入殮的儀式,但地點是在外面,不用禮廳。陳建銘,要和世大運一樣搭帳篷?但二殯有場地嗎?推進火化場還有一段距離?黃珊珊說,火化是在晚上8 點,火化的地方已經沒有其他民眾了,地點是利用火化場的停車場,動線檢查完後再公布。預計明天跟市長報告後正式公告,最快下周開始實施。
-
2022-06-14 焦點.元氣新聞
住院看護納健保 81%民眾願多付保費
國人住院時,76%都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照顧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找看護難度上升逾三成,照顧責任更集中單一家屬,八成照顧者工作大受影響,逾九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81%願為此多付健保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疫情前五成受訪者已覺得看護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6%。疫情後陪病人數有限,單一家人陪病比率從43%上升到56%,61.7%得請假、26.7%減少工時或換工、4.6%離職、3.5%留職停薪,才能照顧家人。若要請看護,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換算,國人平均日薪才2500元,每天平均2211元的住院看護費,讓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壓力沉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任蔡文玲表示,隨老年人口快速成長, 雙薪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加劇老老照顧或獨居長者無人顧的狀況。衛福部照護司去年九月曾提出「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逐步編足158.7億元預算,可涵蓋所有醫院,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計畫規定醫院需提供一對多的日夜班專業看護,由健保出750元,使用者每天僅需自行負擔約9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 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改革不能再等!」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高達5000元,必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建議衛福部今年積極溝通並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
-
2022-06-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入境「3+4」灰煞煞? QA一次看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6月15日零時起放寬邊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居檢方式從「7+7」改為「3+4」,也就是入境日為第0天,前三天居家檢疫仍有電子圍籬管制,再接續四天自主防疫;而全部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兩日內的核酸檢驗報告。※檢疫處所:檢疫處所維持一人一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三天居家檢疫及四天自主防疫為原則。入境至檢疫處所除搭乘防疫車隊外,也可由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Q:可否前三天住旅館、後四天回家?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嗎?A: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同一地點為原則。如果一開始選擇防疫旅館,後四天的居住場所可滿足一人一戶,可回家完成後續的自主防疫。在機場時填寫地點只需要前三天的檢疫地址,後續不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Q:自主防疫也要一人一戶,不能比照國內「居家隔離」要求與家人同住?A:莊人祥表示,因國內目前流行的流行株相同,且一人染疫通常同住家人染疫可能性大;但入境者可能來自不同流行株的地區,為了保護國內社區因此採取較嚴格的「一人一戶」措施。Q:若後四天回家自主防疫,會有單位先稽查環境為一人一戶才能入住嗎?A:莊人祥表示,這部分相信民眾的自治能力,但民政單位會去抽查,鄰居也可檢舉。Q:同日入境之家人、同住者以一起住嗎?A:同日入境之家屬、同住者可選擇於防疫旅宿、一人一戶的自宅或親友住所同住,該同住者係指於國外具共同生活者,也包括固定提供生活照護之看謢人員。※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的防疫規範,包括非必要不可外出、每兩日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另外,非急迫性需求的醫療或檢查應延後。Q:自主防疫期間可以上班嗎?A: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但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是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商務履約得於餐廳的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Q:自主防疫期間如何外出?A: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每兩日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住在旅館可將「快篩陰性提供給旅館業者」,確認後就可以外出。Q:可以搭大眾運輸工具嗎?A:莊人祥表示,只要能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自主防疫期間可搭乘捷運、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但飛機等航空器則不建議。Q:完成前三天檢疫,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想回離島,可以搭飛機嗎?A:莊人祥表示,因離島的醫療資源比較稀少,建議仍留在本島不要移動;如果一定要飛往離島,還需和離島縣市再商談。※檢測措施:1.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二日內核酸檢驗報告,並於入境時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2.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兩歲以上旅客發放兩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平均日薪付完住院看護剩300元!民團籲納健保部分負擔
當家人住院,76%都是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1782人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不但找看護難度上升逾3成,照顧責任也更集中於單一家屬,近8成工作受影響。逾9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由醫院負責訓練,逾半數每月願意為此多付100元以上的健保費,多個民間團體今召開記者會呼籲健保會趕快通過、全面上路,「民眾等不了!」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調查發現,疫情前約5成受訪者覺得看護很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5.7%。疫情前42.9%採家人輪流顧,僅29.9%一位家人顧,疫情後因陪病人數限制,一位家人照顧比例上升到56%。近三分之二照顧者原本有工作,因此需要請假(61.7%)、減少工時或換工作(26.7%),甚至離職(4.6%)或留職停薪(3.5%)。少數請得起看護的民眾當中,高達98%對於每天平均2211元的費用備感壓力,又以40歲以上,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最沈重,高達66%經濟壓力非常高。畢竟,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計算,國人平均日薪也才25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衛生福利部照護司去年9月曾於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但很遺憾並未通過。根據照護司計畫,台灣5.8萬張急性病床,如果由醫院培訓並提供白班、夜班兩班看護,人力比約為1比2到4、1比6到8,每人每天由健保給付750點,其餘由使用者負擔,就能大幅減輕民眾負擔,也能有制度地培訓並管理照顧服務員,預估編列158.7億元即可涵蓋所有醫院。「民眾自掏腰包787億元的事,健保只要用158.7億元就能做得更好!」鄭清霞強調,勞工因住院照顧需求而請假,不但不利職涯發展,企業經營也面臨不確定性。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而且158.7 億元換算下來,每人每天才增加 1.87 元保費。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已喊到5000元,一定會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改革不能再等!」,她建議衛福部今年及早溝通俾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台北市產業總工會邱奕淦理事長表示,月薪4萬1000元以下的勞工就佔全體勞工的一半,月薪只夠請得起半個月看護,遑論更低薪的底層勞工。與其「一人住院、拖垮全家」多數會員可以接受每月增加50到100元健保費,但希望調漲的健保費一定要落實在增聘人力、支付訓練,提升基層護理人員及照服員的勞動條件,以免最後沒人要做從事照顧工作。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親上火線談火化 陳宗彥:相信殯葬業者會兼顧死者尊嚴
確診者24小時火化議題仍在延燒,先前指揮官陳時中多次聲明,規定從未變過,內政部次長兼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死亡火化討論已久,相信殯葬機關或業者都會妥善照顧往生者尊嚴,若有做不好做不夠的地方,會請地方主管機關處理,但還是依據現有指引運作。陳宗彥今日主持指揮中心記者會時,主動說明火化議題,他表示,2年多前制定指引後,一直都希望可以讓家屬得到安慰,他們也相當配合公衛考量。陳宗彥說明,按照指引訂得很清楚,若是在醫院確診後死亡,必須雙層屍袋,封兩層的過程也有清消程序,完成後屍袋就不可以再打開,要送火化。但按照目前盡速的指引下,大家實務上就是「以24小時為原則」處理。「台灣社會習俗會看日子。」陳宗彥強調,但因為各縣市殯葬設施量能有所不同,此狀況下為了兼顧公衛和工作人員及家屬的安全,地方殯葬業者、主管機關都會依循這樣的指引處理。陳宗彥表示,相信殯葬機關、業者都會妥善兼顧往生者尊嚴,如果有做不好做不夠的地方,會請地方主管機關、業者妥善處理,但目前還是要依據現有指引運作。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剛出生男嬰確診、感染源仍不明!全院相關者PCR陰
高雄聖功醫院針對6日出生男嬰確診一事,今天做出說明。感染科主任賴炳彰表示,當日相關工作人員已在第一時間快篩並做了PCR檢測,昨晚檢查結果全數陰性,並已通報衛生局,目前感染源還是不明。高雄有名產婦6日在聖功醫院產下男嬰,前天母子要轉住產後護理之家時,卻發現男嬰確診,家人反映可是父母沒有確診,懷疑是院內感染。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在防疫記者會表示,男嬰已轉入醫院中心的小兒加護病房,全院相關人員快篩是陰性,正在做PCR,另外也在了解男嬰的接觸者,以釐清感染源。賴炳彰說,醫院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住院前2日即進行篩檢,這名產婦於6月4日篩檢陰性,6月6日剖腹產後嬰兒送至嬰兒室,至6月11日出院前皆未離開。11日家屬辦理出院轉至其他產後護理機構,回報新生兒快篩陽性,醫院即刻名回相關人員進行快篩皆為陰性,並回報衛生局。昨晚也召回相關人員加做PCR採檢,晚上10點多報告結果出爐全為陰性,目前感染源不明。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護佐薪資、人力不足 新制2難題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即將於下半年擴大試辦,已經參加二年多「照顧共聘試辦計畫」的新光醫院表示,新制能否順利上路,關鍵在於護佐薪資待遇,希望健保可提高給付;人力業者則樂觀其成,但擔心看護人力不足,成為最大阻礙。新光醫院總務部課長徐妤姍說,衛福部二○二○年六月起要求各醫院進行「照顧共聘試辦計畫」,並列入醫院評鑑,新光醫院由神經科、護理部、總務部、照服中心合作,以服務中風患者為主,一名照服員照顧兩名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執行餵藥等照護項目。徐妤姍說,照服員收費必須取得平衡點,目前坊間一名廿四小時照服員平均收費二千五百元,新光則是家屬自費一千五百元,其餘由醫院補貼,直到患者出院為止,但醫院賠錢照護病人。「住院整合試辦計畫」將由健保支付每天點值七五○點,希望健保署提高給付,藉此降低病人家屬及醫院負擔。提供看護照顧服務的皖美實業公司副總李金祥說,疫情期間,許多人無法進入醫院照顧患者,加上不少看護不願進入醫院,確實人力供需不平衡。「住院整合試辦計畫」立意良佳,但最大阻礙就是人力哪來?政府應提供誘因,讓更多照服員願意參與計畫。疫情嚴峻,指揮中心高薪聘照服員到專責病房照顧中重症患者,一天三班、每班八小時,照顧六名患者,每日津貼為五千元,相較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誘因不足。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說,指揮中心單日五千元高薪聘用照服員,這是因應疫情暫時性的照顧需求,待疫情趨緩,確診病人逐漸減少,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率回歸正常,照服人力就會退場。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補助住院合聘看護 費用省近半
病房看護人力不足,且費用昂貴,衛福部下半年將執行「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多名病人合聘一名護理佐理員,如以急性一般病房為例,每床每日費用一六五○元,健保支付七五○元,民眾只需負擔九百元,大幅減輕病患及家屬經濟負擔。國內每年住院患者高達三五○萬人次,看護需求居高不下。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推估,國內醫院每年看護聘顧費用需求達六六一億元,為有效運用住院照護人力,衛福部去年於健保會提出「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試辦計畫」,今年以三億元試辦此項提案。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說,許多病患住院時請不到看護,家屬就需輪流到院陪病,常出現「一人住院、全家住院」等窘境,有時同一間病房中二至三名病人均聘請看護,也讓看護人力未能有效運用。「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因而將由醫院安排照護人力,聘請護理佐理員,費用由住院患者及健保共同負擔。近日衛福部健保署通過此計畫,預計七、八月間公開徵求試辦醫療院所。蔡淑鳳說,「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為二至三名病人聘請一名護理佐理員,每個病人所需照顧項目不同,擬定每日每人看護費降低為二千至二千六百元的四至五成間,而健保補助每天七五○點值。若估算急性一般病房人力成本,並加計行政成本,每床每日費用約一六五○元,扣除健保支付,患者僅需自付九百元。「現在推動此試辦計畫,機會很好,這是一個開始。」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家屬進入醫院照顧患者多有不便,下半年推動相關計畫後,可讓家屬不用煩惱陪病問題,還可減輕負擔。據了解,若此試辦計畫成功,一旦全面納入健保,屆時每人每月健保費約增六十至七十元,以降低高額住院看護聘顧費。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獨/看護人力不足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最大隱憂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下半年試辦「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由醫院統籌安排住院患者照顧人力,聘請護理佐理員照顧住院患者。對此,已實施2年多照顧共聘試辦計畫的新光醫院表示,新制上路順利與否仍與護佐薪資待遇密切相關,希望健保可以多加給付;人力業者對新制上路樂觀其成,但看護人力不足恐成最大阻礙。新光醫院總務部課長徐妤姍說,衛福部2020年6月起要求各醫院進行照顧共聘試辦計畫,並列入醫院評鑑,該院由神經科、護理部、總務部、照服中心合作,目前選定神經科的中風患者等,安排一名照服員照顧兩名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餵藥等照護項目。至於收費,家屬希望照顧費用少一些,而照服員則希望費用高一點。徐妤姍表示,照服員收費必須取得平衡點,目前坊間一名24小時照服員平均收費為2500元,該院收費方式為家屬自費1500元左右,其餘由醫院補貼,照顧到患者出院為止,但如此一來,醫院必須賠錢照護病人。「住院整合試辦計畫」將由健保支付每天點值750點,徐妤姍說,希望健保署給付提高,可降低病人家屬及醫院負擔。至於患者照顧時間分配,在收案時就會評估,原則上會把兩名病情、治療時程相似的患者配對,讓照護時間較為平均。自2020年6月起,新光已服務20名患者,但疫情嚴峻時,受限於醫院管制嚴格,若未完整接種疫苗,進入醫院必須先快篩取得陰性證明,許多照服員不願意一直採檢,加上染疫不願意到醫院服務,造成人力短缺,有時必須暫停收案。提供看護照顧服務的皖美實業公司副總李金祥說,疫情期間,許多人無法進入醫院照顧患者,加上看護不願進入醫院,確實人力供需不平衡。他認為住院整合試辦計畫立意良佳,但最大阻礙就是人力哪裡來? 李金祥也說,部分家屬想加入試辦計畫,但看護人力將會是很大的問題,如果又分為兩班制或三班制,人力更缺,屆時找不到人恐引起民眾反彈,增加看護人力是衛福部當務之急,政府應提供誘因,讓更多人參與。 目前新冠疫情嚴峻,指揮中心規畫照服員進入專責病房照顧中、重症患者,一天3班、每班8小時,照顧6名患者,津貼為5000元。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說,「住院整合照顧計畫」照服員服務於一般急性病房,與專責病房不同,兩邊人力確實可能互相流動,但已考量平衡性,盡量降低人力互相影響。蔡淑鳳說,依各家醫院開設的專責病床數不同,照服人力需求也有所不同,這是因應疫情暫時性的照顧需求,疫情趨緩或渡過高原期後,確診病人逐漸減少,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例回歸正常,醫護人員壓力減輕後,照服人力就會退場。
-
2022-06-12 醫療.心臟血管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Q:65歲的老張有糖尿病史,這天中午12點和下課回家的孫子玩了一會兒,覺得右邊手腳有些無力,心想睡午覺就有精神了便回房休息,2點媳婦回到家,發現老張躺在床上沒辦法自己起身,回話也說不清楚,這時應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江尚孺 南投縣消防局中寮分隊長據南投縣消防局統計,每年急性中風透過救護系統送醫約有至少一百件,江尚孺表示,南投縣的人口65歲以上長輩多,且家中有時只有老人與孩童在,能夠緊急送醫更顯重要。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的徵狀,或疑似中風的可能,可以用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評估,若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就要把握時間趕緊求救119送醫。民眾平日也可以與長輩或家中孩童練習中風辨識口訣,緊急狀況發生時,有機會更快警覺並求援。務必要告知到場119救護員,過去用藥病史、用藥紀錄及患者最後正常時間,若患者中風狀況發現於睡醒時,則以前一天睡覺時間為最後正常時間。上述資訊的完整性愈高,可以幫助到院後,醫師做出最合適的判斷與治療,減少患者腦部損傷的機率。一陣鳴笛聲呼嘯而過,救護車的聲音劃破位於南投縣的小鎮草屯,救護員快速的把患者送進急診室。一陣疾如風的檢查開始,檢傷評估、抽血、電腦斷層……眼看患者情況緊急,等待神經科醫師趕來的時間,急診醫師判斷患者是急性腦中風,與家屬溝通並簽下治療同意書,立刻開始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一連串的過程僅耗費17分鐘,患者成功脫險,創下了佑民醫院急性腦中風到院後最快進行治療的紀錄。跨科別互相信任,及時處置更能挽救患者生命。南投縣的腦中風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只有兩間,一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另一個就是佑民醫院,特別是佑民醫院的腦中風中心結合急診,提供24小時的急性中風救護治療。南投縣政府消防局上月舉辦「救護員教育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佑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圻域,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林圻域表示,此個案屬於特例,並非常見急性中風患者處置流程,主要是因為佑民醫院的腦中風照護中心,因與急診存在著良好的互動關係,才有機會挽救這位患者。林圻域說,為了救治患者,急診醫師與神經科醫師建立了共識與絕佳的默契,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神經內科同意在緊急且正確診斷的情況之下,若時間急迫,急診醫師可以不需會診神經科,為患者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且神經科醫師願意為此治療決定負責。林圻域說:「除了跨科別的互相信任,救治患者性命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時限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搶救缺血的腦細胞。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也是三大急救重症之一,急性腦中風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緊急救治,一刻都不能耽誤,患者的預後取決於接受治療時間。林圻域解釋,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出血性需以手術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則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者亦可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更多治療機會,減少失能殘障的可能。靜脈血栓溶解劑是缺血性腦中風的急救特效藥,林圻域強調,民眾常聽到的中風急救黃金三小時,是指若發病後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減少中風帶來的嚴重後遺症。但其實到院後還要預留1小時做診斷評估,因此縮短到院時間是影響急性中風能否治療的關鍵。目前國際趨勢已將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時間點放寬到4.5小時,如果超過時間,則另需評估是否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這部分需由跨領域的腦中風治療團隊合力執行。119到達前謹記兩件事,勿吃降血壓藥、勿打胰島素。林圻域叮嚀,當家人或親友發生腦中風徵狀,一定要撥打119求救,等待救護車期間,不要給予患者任何藥物、食物,即使患者血壓很高也不宜先服用降血壓藥物,糖尿病患者也勿施打胰島素,避免影響到院後的治療流程。急性腦中風愈早治療成效愈佳,「撥打119」是最首要,如果自行開車就醫可能因轉院或等待檢查而延誤時間。林圻域提醒,降低腦中風的發生還是要從自身良好生活習慣做起,預防勝於治療。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發生一次中風後,再次中風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且症狀比第一次更加嚴重,死亡率也提高。他呼籲,除了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等不可控制因素,有心房顫動、三高的患者是中風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積極控制自身慢性疾病,預防中風發生。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24小時火化爭議 專家拋2指標解決方案
確診者遺體目前仍24小時內火化,死者家屬無法送終,引發怨言。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指出,確診死亡遺體火化議題,應要用科學方法處理,讓大家信服。若染疫者從確診到死亡超過14天,或確診到死亡於3天內,但PCR檢測Ct值大於30,均已不具傳染力,應不用受24小時內火化限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再度表示,依規定就是確診遺體要在24小時內火化。施文儀表示,確診個案若從確診到死亡超過14天,已類似原先入境檢疫期「7+7」規定,且最後死因也可能與Omicron無關,而是原有疾病所致,應不用受到24小時內火化的限制。因活著的人都可以如此防疫,更何況是不會咳嗽、打噴涕的往生者。此外,他說,若確診者從確診到死亡天數為3天內,因確診當下已進行PCR檢測,如果Ct值大於等於30,也可不用受到24小時內火化的規定,因目前住院患者出院標準,就是PCR檢測Ct值大於等於30,這時病程已走到尾端,不具傳染力,既然活著的人都可以出院,為何確診死亡者要在24小時內火化。不需要把確診者遺體「妖魔化」。施文儀說,如此算下來,每天約有幾十位死者可以採用此措施,代表政府有同理心,給予家屬內心溫暖的回應,只要把遺體做好感控措施,家屬不要碰觸或親吻,就可不需要於24小時內火化。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歲童MIS-C合併闌尾炎 解隔4周發燒肚痛眼紅急送醫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除發生腦炎,近期也出現多例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國立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小兒科主任阮建彰分享先前收治一名8歲男童個案,起初為輕症,但隔4周後再度發燒,出現胸痛、右下腹痛,經診斷為MIS-C合併闌尾炎,經過治療已出院。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科醫師阮建彰分享臨床個案。一名8歲男童無任何疾病、沒施打疫苗,4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採檢PCR陽性確診,Ct值17.2,X光檢查沒有出現肺炎,收治住院僅第1天發燒,屬於輕症個案,4月27日解除隔離返家。不過5月20日距離發病4周後,持續兩天高燒38、39度,家屬反映孩子三不五時說胸痛,但精神、活動力尚可,便至診所拿藥,返家觀察。5月22日已發燒第三天仍未退燒,家長發現孩子「紅眼睛」且腹痛、噁心,當天下午惡化,疼痛移轉到右下腹,且食慾差,晚上7點前往急診。在急診時男童明顯發高燒、心跳偏快、血壓偏低,兩側眼睛偏紅,右邊頸部淋巴結些微腫大,右下腹明顯疼痛等,醫師高度懷疑是闌尾炎,經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轉送加護病房。後續住院期間,小朋友抱怨腹脹、吃不下,四肢出現浮腫。阮建彰表示,原先考慮以腹腔鏡手術切除闌尾炎,不過男童4周前確診新冠病毒,後續出現發燒、腹痛,也懷疑是MIS-C,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MIS-C定義,包括發燒3天以上,出現低血壓、腹痛等,該名男童皆符合,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抗生素治療MIS-C,阮建彰說,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發生MIS-C合併闌尾炎並非罕見、也非偶然,國外已有不少個案報告,通常新冠確診兒童染疫2-6周,出現右下腹疼痛,都要考慮相關情形。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這是一個每天都在醫院發生的事情,正當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在醫院的某個病房就在上演這樣的情節。故事裡的人通常是已經重病無法挽回的病人,悲傷欲絕的家屬,深陷醫學倫理兩難的醫療團隊。但是大家猜看看這三方面—病人、家屬、醫療團隊—誰才是主角?吳先生77歲6年前診斷出癌症,經過一連串的治療,病情穩定了五年多。很不幸半年前疾病再度復發,而且這次病情反撲又快又猛。所以當醫師跟吳先生說明病情時,吳先生在太太面前跟醫療團隊說,這幾年的治療很辛苦,他不想再這樣子拖下去,他也知道家人捨不得他,所以他會再次嘗試治療看看。可是萬一這一次的療程效果不好,他寧願選擇緩和安寧照顧,讓自己可以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因此也完成了選擇不急救(DNR)以及接受安寧緩和照顧意願書的簽署。之後吳先生跟他的疾病奮鬥了一段時間,可惜似乎癌症佔了上風。最近半年吳先生幾乎都在住院,近三個月因為疾病的影響,人非常的虛弱也常常意識不清,可是如果醒來就會眼中帶著淚,要求陪伴的家人放手讓他可以離開。吳先生除了整天臥床,也無法自行進食,需要依靠鼻胃管與點滴來給予營養。再一次的感染發生了敗血性休克與呼吸衰竭,吳先生再次被送到加護病房。這一次,吳先生需要緊急的插上氣管內管,用呼吸器來維持他的呼吸。這時候醫療團隊陷入兩難,依照吳先生意識清楚時自行簽署的不急救(DNR)與接受安寧緩和照顧意願書,目前吳先生的確到了疾病末期,應該要遵照病人自己的意願,不做氣管插管、氣切,而轉由安寧緩和團隊接手照顧,讓吳先生沒有痛苦的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可是太太卻表示雖然他很想遵照先生的意思,但是兩個兒子有不同的意見,小兒子了解爸爸的辛苦,尊重爸爸做的選擇;但是大兒子卻覺得如果在這時候「放棄」維生醫療,就好像是自己殺了爸爸一樣,他希望爸爸可以多活一天是一天,即使身上必須插滿管子,而且吳先生應該也沒有機會再醒過來,他還是堅持醫療團隊必須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吳先生後來也做了氣切,在生命最後的兩個月,身上插滿了管子,為了維持血壓,醫療團隊必須給予充足的水分,但是病人在病情很差的時候身體根本代謝不了這些水分,所以當家屬來探視病人時,問醫療團隊說為什麼病人會腫成這樣,身上有傷口的地方也一直冒出水,醫療團隊也只能很無奈的說,那是為了維持血壓不得不的措施。吳先生終究沒有醒來,奇蹟也沒有出現。他在加護病房一堆維生機器的陪伴下,過世了。醫療團隊在這過程中盡力與家屬溝通,希望可以減少無效的醫療對吳先生產生的痛苦,也猜到了大兒子應該是捨不得父親離世所以無法放手,所以醫療團隊找了社工、心理師,最後會診了我這位身心科醫師。我還記得大兒子一開始還勉強保持禮貌,對我說,他知道我要說什麼,可是他勸我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他說我是精神科醫師,應該理解他對爸爸的感情,他是沒有辦法放手的。他知道爸爸正在受苦,可是他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沒有盡所有的方法,再怎麼樣他都希望爸爸還是有呼吸心跳,即使多一天都好。我記得我問過他,如果是他自己遇到這樣的情境他會怎麼選擇,他回答我說,如果是他自己他會選擇不要急救,他希望沒有痛苦的離世,可是這個是他爸爸,他一定要奮鬥到底。後來他乾脆拒絕我的探訪。病人過世後,我問了醫療團隊這個大兒子在病人過世時有什麼樣的反應,醫療團隊說他來見父親的時候倒是十分鎮定,平靜地幫病人辦理後續的手續。很可惜,我沒有機會再去關心這個大兒子,在父親離世後過得好不好,不曉得會不會在午夜夢迴,對於自己違反父親意願的決定,讓病人在過世前受盡折磨覺得不安。而他告訴我的,如果是他自己遇到生命末期,他會選擇不急救、不要用人工的方式去維持生命,但是對於父親,因為愛,他沒辦法放手。即使最後因為這樣的醫療決策,跟媽媽還有弟弟也鬧翻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這讓我想到前幾年看到的一齣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用自以為是的價值觀與方法,以愛之名,逼迫著孩子,結果反而讓孩子受盡痛苦。我不會懷疑人們對家人的愛,可是如果因著我們的愛,變成「只有我才知道你需要什麼」、「因為我愛你,你要照我的方式來」,會變成很恐怖的事,尤其是生死大事。當有一些急症發生而造成病人生命垂危,家屬對於醫療團隊提出DNR選項陷入困難抉擇的時候,我會提醒家屬,其實醫療團隊會提出來,就是因為醫療團隊判斷,即使經過急救病人可以暫時恢復呼吸、心跳、血壓,但是對於他的生命延續可能沒有太大意義,甚至很大可能會變成昏迷或植物人,醫療團隊才需要提出來討論;如果經過搶救預後會很好,醫療團隊根本不需要跟家屬討論這個議題,直接就會給病人最適切、最好的治療。我們都期待最好的結果,可是萬一結果不如預期,病人變成嚴重失能、植物人、長期昏迷,病人是最受苦的人。很難過地看到陳聰富教授寫的真實法院判例「一則令人悲傷的判決」,這個也是常常讓現場的醫療團隊陷入困難的原因,如果簽署了不急救同意書都還能告醫療團隊,那醫療團隊也只好違背專業與醫療倫理的判斷,做足那些會令病人痛苦的無效醫療。所以不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也不是你的家人」。尤其是病人,這些加諸在他身上的「治療」,那種感受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希望藉由此文能讓大家多多的反思,有時候我們的愛與好意,如果沒有尊重、了解與智慧,反而會帶來的是痛苦與災難。臺灣目前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是希望可以保障病人的醫療自主權,但在現實醫療環境中,期望社會大眾、司法體系對這個議題能有更深的反思與共識,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
-
2022-06-10 焦點.長期照護
用Line問長者量六力 檢測防失能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國內將有470萬的65歲以上長者,為預防長者衰弱與失能,衛福部國健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性照顧指引」,設計「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讓長者在防疫期間可透過簡單居家評估,及早發現功能異常、及早就醫。長輩延緩失能六大功能指標,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孟修表示,雖然台灣人壽命不斷延長,但國際上更重視「未失能的健康餘命」,若老人家要健康老化,就要在活動功能出現異常時,及早介入。「長者量六力」是針對延緩失能的六大功能指標進行評估,蔡孟修說,「六力」都相互牽連,像有長者出現認知衰退,進而影響食欲吃不下、體力下降,經過醫師評估後,發現是甲狀腺問題,透過醫療介入改善病況後,連帶食欲、體力也恢復。蔡孟修指出,過往醫療院所針對慢性病長者回診時,多用複雜的延緩失能評估量表追蹤長者疾病變化,但受疫情影響,許多長輩不敢來醫院回診,甚至家人也久久才回家一次,難以精準掌握長者的健康狀況,雖然現在有視訊門診可以使用,但也很難及早發現問題。「長者健康不是只在醫療院所,應提前回到個人或家庭來關心。」蔡孟修說,許多長者因疫情延後就醫,大多為時已晚,國健署研發「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讓長者在家自我評量,也提醒家屬應該多協助幫忙注意長者健康。不過,此功能並不代表醫療上檢測數據,若檢測異常,建議應轉介醫院幫忙評估。老化造成的功能衰退常被忽視,許多民眾將聽不清楚、走路變慢、健忘、無力等現象視為正常又合理。蔡孟修表示,長者整合性照顧評估,除了65歲以上高齡者,55至60歲長者也可提前做,建議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檢查,若幾次檢測都沒問題,也可以半年或一年再做檢查。「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有五亮點,包括「介面簡單操作」14題評估題目、「多元語音評估」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4種語言語音功能、「健康資訊分類」、「資源地圖運用」查詢居家附近提供運動及營養課程據點資訊、「健康資料連結管理」若自我評估異常,可查詢居家附近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
-
2022-06-09 焦點.元氣新聞
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放寛 末期衰弱老年病人等適用
台中榮總安寧病房的安寧居家照護,讓病人能在家裡受到照顧,不但照護更為方便,還大幅減少因為病情跑醫院急診的時間。該院今天表示,政府6月1日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這些對象有末期衰弱老年病人、骨髓增生不良,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規範的5種臨床條件病人,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疾病痛苦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之醫療解決方法之疾病,例如泡泡龍症、漸凍人等。家醫科主任朱為民說,一位肝硬化末期病人,因為反覆腹水引發腹膜炎,3年裡急診25次,3年前醫院建議會診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並銜接後續安寧居家照護,近2年多來未曾再到院急診,讓照顧她的家人不再彼於奔走在家庭和醫院間。這些居家照護包括定期訪視、攜帶手提式超音波機器,在家中進行腹水放液治療,以及照護技術指導和心理諮商等;家屬有任何問題,也可以24小時找到安寧居家護理師,或是安寧病房的值班護理同仁詢問。他說,非癌症末期病人的臨終照護,以及安寧緩和醫療的模式近年來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健保署2009年通過了非癌症末期病患也可以接受安寧緩和的健保醫療,6月1日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說,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分析過去10年超過500位非癌症末期病人的照護經驗,發現非癌症末期病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比例節節上升,相對於癌症病人而言,非癌症病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簽屬安寧緩和意願書的比例更高,且非癌症病人在機受安寧緩和醫療之後,病人和家屬對於疾病的認知都有很大幫忙,可見在非癌症末期病人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是有效益的。該院的安寧團隊也積極與神經內科、腎臟科等相關科別,共同研擬臨床照護路徑,讓更多病人可以受惠。若是有非癌症病人有症狀控制、心理靈性不安,以及善終準備的需求,都可以至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安寧緩和療護門診掛號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