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9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失去至親
共找到
70
筆 文章
-
-
2023-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飲食決定你的健康!台灣腸癌患者日增,中醫師教你如何選擇一日三餐
當一位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突然失去了平常的體魄,你會想到什麼?阿強,五十多歲,平時體格健壯,卻在短短半年內減重了十二公斤。每當他看到帶血的便便,他都認為那是因為火氣太大引起的痔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家人的堅持下,阿強終於去了醫學中心進行檢查,結果震驚了所有人:他患有大腸癌二期。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和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在《讓腸胃動起來》這本書中,不僅談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深入探討了如何維護腸胃健康。大腸癌全球奪冠,名人如豬哥亮遺憾留世界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多年來在台灣的發生率始終是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會發生原因與飲食習慣、運動量少、菸酒、遺傳基因、肥胖有極大的關聯。在演藝界或政商界等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汪笨湖皆因罹患大腸癌而離世,可惜的是,他們都是拖到末期,轉移至腹腔、肺臟或是肝臟,最後不幸併發肝衰竭或者是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多元化飲食,成為罹癌致病殺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早已和我們過去小時候不同,有著很大的改變,也因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選擇多元,快速的飽餐一頓遠比均衡飲食來得重要,因此像速食、燒烤、油炸類等飲食便相當盛行,相對的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就經常被忽略,這也是為什麼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是一年比一年多的,甚至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便便小改變,大腸癌先知道?大腸癌在早期往往不呈現明顯症狀,但透過某些體徵,如排便習慣的改變、便便的形狀或質地的變化、便血、排便時伴隨黏液、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少等,可以提早識別。而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五十歲以上的男女、曾患有大腸癌或其他特定疾病的人、一等親中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以及生活習慣如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或嗜菸酒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上述的警示跡象,並針對高危險群的特質進行自我檢視。預防大腸癌發生,應從飲食著手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從飲食開始。雖然補充膳食纖維和吃多蔬果被認為是健康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有抗氧化的作用,但僅依靠這些方法並不能保證免於大腸癌。有些長期吃素的患者,身體狀況反而不佳,如免疫力低、經常感冒,甚至嚴重貧血。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腸道細胞長時間缺氧,影響身體對抑制癌細胞的自我檢測機制,使得大腸癌風險增加。此外,流行的生食習慣,特別在女性中,也帶來風險。生食蔬菜不僅可能帶有感染的風險,還可能藏有生物性的危害,如寄生蟲和蟲卵。對於特定群體,如免疫力弱的病人、老人和小孩,生食更是不建議,熟食更為安全。紅蘿蔔是「小人蔘」,菠菜助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對於腸癌患者的飲食,本身以能強健中焦(脾胃)為主,促進腸道的吸收力。蛋白質可以提供能量、紅蘿蔔營養豐富,素有「小人蔘」之稱譽,內β胡蘿蔔素為脂溶性營養素,不怕長時間加熱,營養不流失。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和鉀的極佳來源。其中豐富的鐵對腸癌貧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做成粥品,也符合腸癌患者飲食宜好消化吸收之目的。郭大維推薦中藥粥品:肉蛋健中粥材料:雞蛋一個,紅蘿蔔三分之一根,菠菜一份,米飯一碗,雞肉湯二分之一杯,鹽巴少許,做法:①將紅蘿蔔和菠菜煮熟後並切成碎丁狀,雞蛋打散備用。②將米飯、雞肉湯和切丁的胡蘿蔔及菠菜倒入鍋中同煮。③煮沸之後再放入蛋糊並攪拌均勻,酌加適量鹽巴調味,即可食用。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1 養生.人生智慧
邁向暮年如何應對死亡?乳癌須終身化療者:不期待長壽,只希望活著的每一天開心就好
不生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笑口常開,知足常樂,是父親長壽又健康之道。由於醫學發達,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人瑞。網路上的養生文章,琳瑯滿目。我是獨居老人,又需每月化療,且是終身化療者,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不找人陪伴和幫忙?我覺得目前我還能動,一切自理無虞。不求長壽 但願笑口常開的活著我不期待長壽,只希望活著的每一天,開心就好。我最怕「失智」和「失能」。我不希望沒有尊嚴地活著。有一位認識已二十年的朋友,他是電腦公司的老闆,每天早上開車上班,中午開車回來吃飯,午後再開車去公司,下班再開車回來,每次車程大概十五分鐘。有一天下班,他開了快一個多小時,還找不到回家的路,從此他需要一位司機了。我這也才知道,他已經九十一歳了。原本他每天西裝革履,待人非常客氣,沒過幾個月,便不太認得人了。家裡為他請了三班制的特別護理師,在美國的兩個兒子也回來臺灣,繼承父業。前陣子,他搬去和兒子同住。我為他感到高興,有了妻兒在身邊,預祝他會漸漸好起來。回想我的父親,九十七歳時因感冒轉肺炎,不到一個月就過世。父親過世前,每天都過得很開心,逗孫女玩,腦筋非常好,還會用蠅頭小楷寫信給美國的叔叔。父親教書教到八十九歲,直到我跟丈夫搬到汐止山上居住,因為有時候沒辦法晚上九點、十點多接送教完課的父親回家,我只好請求父親不要再教課了。之後父親開玩笑地說,自己成了無業遊民。他有位同學、也是校長,九十五歲了還每天上班。我很後悔且自責,當初為什麼勸他不要再教書。聽說在嘉義有一家餐廳,專門聘請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來工作,讓他們再度有機會奉獻社會,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但如果六十五歲就退休,每天遊山玩水,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也是不錯的。我有位醫師朋友,他每個禮拜幾乎有三、四天穿梭在高爾夫球場上,除了全省打透透,還遠征國外,生活得自由自在,開心過著每一天。他是醫生,一方面看過太多生死,自己又曾動了兩三次大手術,於是決定珍惜當下。他非常豁達,我可做不到,卻非常羨慕。我也有一些親友同學則是在家裡帶孫子,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每個人老後的福分都不一樣長壽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否則什麼都是枉然。最幸運的是還有子女能在一旁關照。如同我的系主任鍾老師九十三歲,聽力非常好,但是眼睛跟腿部退化了。他的女兒很孝順,幫他千挑萬選,最後選中了基督徒的外籍看護,在老師家裡照顧著他,也請復健師到家裡為老師做復健。今年教師節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話中氣十足,幽默風趣,告訴我復健師要他每天扭屁股,他真不懂,於是叫外籍看護陪他一起做。我說:「老師,小心外籍看護月底要向您收娛樂費!」我們兩個都不禁哈哈大笑。老師每個禮拜都會去住家附近的教會,教會的師母也常常到他家裡,為他唸新聞或《聖經》。我於是想起,可以將我在《大人社團》所寫的八、九篇文章連結給老師的外籍看護,請她點擊「可以用聽的」音檔,每天播放一篇給老師聽。其中前六篇是四年前剛開始寫專欄時,是沒有錄音檔的文章,我必須補錄,才能讓老師聽到,我很樂意去這麼做。我母親一○三歲離世,最後那幾年,她失能又失智,還得承受用氧氣管、插鼻胃管之苦,我覺得很對不起她,讓她備受折磨。可是我們每天在一起,互相擁抱唱歌,帶著像旅行箱的氧氣機,到處去玩。她說這是「為我而活,不覺得苦」。而她也的確是我活下去的動力,因為我有責任照顧她。邁向暮年,我們應當如何為進入天堂前做好準備?怎樣才能善用在世的日子,讓我們反思如何讓自己靈命增長、裝備自己、應對死亡?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父親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內在修為太豐富了,任何不中聽、不順耳的話與不公平的事,他都能一笑置之,從不生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每天笑口常開,知足常樂,我想那就是他長壽又健康之道。想到達這個境界,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學習。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癌症翻轉婚姻!罹乳癌後改善關係:願為對方犧牲才是永恆愛情本文節錄:《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0 癌症.癌友故事
癌症翻轉了我的婚姻!罹乳癌第3期後改善夫妻關係:願意為對方做出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
婚姻關係中,在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的同時,更能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並有所成長。當醫院宣布我罹患乳癌第三期時,我立刻打電話給有關單位詢問:「如果我過世了,我那依親居留的美國丈夫菲立普能否仍留在臺灣?」對方回答:「如果妳過世了,他可以留在臺灣;而雙方若是離婚,他就必須離境。」我為此鬆了一口氣,同時也發現:原來我擔心他的居留問題,程度並不亞於自己的病情。菲立普來臺已四十多年,他在三十七歲時與瑞士總公司簽約一年,來臺成立連絡處,而我是他雇用的第一個員工,職位是祕書。五年後,我這傳統的中國女子竟成了他的妻子。與美國老公的相識過程回想起這段往事也頗為有趣。那一天我正要下班,卻突然被叫到他的辦公室。我一如往常地站在他偌大的辦公桌對面聽他指示,他竟對我說:「我要娶妳,連同妳父母一起娶。」驚訝之餘,我本能反應是大笑不已,反問他:「你又在開什麼玩笑嗎?」他可能也被我的反應嚇了一跳,立刻認真回答:「我想安定下來,有個家,我覺得妳很忠誠。」我心想:「為你工作三年多來,看著你不斷追逐尋覓,平均半年換一個對象,處處留情曖昧不清!」又猜想他可能是一時荷爾蒙作祟。畢竟他一向風流又喜歡開玩笑(而且開玩笑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雖然每天跟隨他工作,但我不太了解真正的他。記得有一次我請假要去考駕照,他拿著我的假單對其他同事說:「她那麼膽小,我打賭她一定考不上;如果她考上了,我就買輛車給她,順便兼當我的司機。」結果我考上之後,同事和我一起去質問他,他卻改口說那只是玩笑話,我們怎能當真?又有一次,他大聲說要開除我,我就靜靜地收拾東西離開公司,結果他又叫同事把我追回,說他只是講氣話,我怎麼又當真了呢?回顧過往種種畫面,實在是真真假假,把我都弄糊塗了。我當時便傻傻地說:「我要先回家稟告父母。」父親一向疼我,得知情形後不禁露出擔憂的面容,因為他不知道菲立普為人如何;個性豪邁的母親則叫我自己做決定。最後我們商量的結果是:展開「和父母一起了解菲立普之旅」,週末假日他和我父母一起約會,相互拜訪、聚餐、遊山玩水。菲立普非常聰明又愛耍寶,常常逗我父母開心。當時他九十三公斤,我四十四公斤,兩人走在一起對比十分明顯。有路人會直接笑說:「那美國人肚子好大!」在公司電梯裡也有陌生人會摸他的大肚子,問他怎麼吃得那麼胖?他一點也不在意,還會開玩笑說:「其實我肚子裡有三個小孩。」菲立普深知我最在乎的就是父母,因此對我父親非常尊敬,上下車一定攙扶著他;而母親不會英語,他們就靠比手畫腳來溝通。那時我想, 他願意與我一起照顧年邁的雙親,這份心意令我相當感動與窩心,於是我們一年後便結婚了。而為了方便互相照應,父母也順理成章地搬來與我們同住。只是相愛容易相處難,文化、個性、背景、習慣都不同,四個人加五條狗,全都擠在一間公寓裡。我母親屬虎,菲立普屬龍,兩人個性都強,用「雞飛狗跳」來形容當時的家庭關係一點都不過分,因為我們的「差異性」及「價值觀」大不相同,常因此產生衝突。我當時採用「中國式的愛」,以無微不至的態度關心照顧他,一切以他為主。父母教導我仁義順夫;《聖經》教導我尊重與順服丈夫;俗語也說:「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因此不論事情合不合理,我全都順服,就連被罵也不還口。而在公司裡他是我老闆,更必須全然尊重,不宜有太多互動。就連與我同部門的新進同事,也是到了工作三個月後才得知我就是老闆娘。更有趣的是,《英文中國郵報》王副座知道菲立普愛開玩笑,而她早在認識菲立普前就已認識我多年,因此在瑞士總公司總裁面前打賭一百萬元,不相信我已嫁給菲立普好幾年,精明幹練的副座就這樣輸了。由於兩人二十四小時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我了解菲立普壓力很大,自然也成為他情緒的出口。他生氣時就如諮商師所說:「男人情緒來時就像爬蟲類,只顧自己。」而男女腦構造不同,男人思維就像鬆餅,專注在一個方格裡,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想清楚;而女人思維像義大利麵,說話時左右腦交叉溝通,需要靠說一大堆話才能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之前菲立普只要一生氣,就會用「離婚」來嚇我,後來更變成口頭禪。幸好我有很強的信念,從和他結婚第一天起,就言明一輩子只結婚一次,從一而終,「婚姻是永恆盟約,我委身於你,絕不輕言離婚。」若非如此,我們早已離婚好幾百次了。婚姻的轉捩點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考驗與試煉是少不了的。一九九八年,總公司因為菲立普的健康因素決定不再續約。那時臺灣公司已有一百多人、 四個分站,要他這工作狂離開一手所打造的地方,他的心裡氣憤極了,更覺得二十多年來的辛勞不被重視。但我其實求之不得,非常開心,因為幫助丈夫經營公司時壓力很大,瑞士總公司及世界兩百多個分站,只要有一站出問題,對方發現臺灣也有分站,就會來提訴訟,我就得要因此去法院,這樣對於要花時間照顧母親與女兒的我而言實在吃不消。男人的心事我不懂,當時我忽略丈夫心理潛藏的需要,以為替他訂機票,讓他與一群朋友出國,以及一個月打兩次高爾夫球就能討他歡心,幫助他走出低潮。半年後我發現他有外遇,驚訝之餘仍按捺情緒進行蒐證;我向丈夫所信任的美籍牧師及他介紹的美籍諮商師尋求幫助,事先沙盤推演丈夫可能有的反應與各種因應之道。在家中「諜對諜」一陣之後,我不得不打開天窗說亮話,結果就如同諮商師的預測,丈夫從驚慌、否認、耍賴到忿怒。而當我出示證據要他與第三者了斷時,丈夫居然在諮商師面前因罪惡感而崩潰。很感謝諮商師的提醒,我在丈夫跌倒、最不可愛時,選擇去愛他,並陪伴他走出深淵,這個事件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弱點。過去我與父母太過親密,婚後與原生家庭的分化做得不太好,只是一味希望丈夫入境隨俗,但這種做法是會引起情緒的。我從未覺得自己嫁作洋人婦,一直用中國思想去面對美國思想的丈夫。在協談中,我們為著各自的過錯道歉,並彼此請求原諒。為了修補關係,菲立普安排了家庭小小旅行團,帶著當年八十五歲的母親、七歲的女兒和我,一家四口到美國看公婆親友,然後一路遊玩歐洲、澳洲、大陸、香港,全家和樂融融。回來之後,他立刻就找到工作,精神也有了寄託。癌症翻轉了我的婚姻二○○七年我罹患癌症,全家人從害怕,擔心到接受,其實過程中家屬的壓力並不少於罹癌者。當時我自私地把照顧丈夫及老母親的責任交給十五歲的女兒,並要求她承擔一切,導致她壓力過大而崩潰,開始叛逆並逃避現實。而菲立普也相當害怕,因為家中大小事全由我包辦,他語言不通,萬一我過世了,便沒有人能給他倚靠。於是我開始盤算要為他找一位能代替我照顧他的人。他七十四歲,有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病,不會說國語,曾三次與死神擦身而過,需要有愛心的人照顧、疼惜他。回想三十多年異國婚姻,雖有風雨與挑戰,我仍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更有種倒吃甘蔗的滋味。我感謝丈夫真正實踐他的諾言,心地善良地與我一起照顧我父母。在婚姻關係中我更學習到,願意為對方做出永久的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而在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的同時,更能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並有所成長。我寫這篇文章前曾徵求他同意,並在寫完後將每個字都翻譯給他聽,他心胸寬廣,同意我寫出我們真實的婚姻故事,希望能對別人有所幫助,也提醒大家把握當下,珍惜所有,並且尊重自己所選擇的一切。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6 養生.人生智慧
父親走了「再也當不了孩子」!爸爸臨終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才知道他有多捨不得自己
有時候死亡會提前預告到來,讓我們有充裕的時間陪伴家人,走完生命最後的過程;但是更多的時候,死亡卻是來得讓人毫無防備,說發生就發生,讓你措手不及。不論我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生命課題,即使失去心愛的家人,我們依然應該收拾悲傷的情緒,帶著想念的心情,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父親臨終前的隻字片語然而面對摯愛家人的離開,任誰都會不捨與崩潰,而家人臨終前寫下的最後遺言,也會成為未來反覆的念想。日前在小紅書就有網友貼出,爸爸臨終前寫下的遺言,由於字跡過於潦草,實在分辨不清,於是懇請網友幫忙,然而解讀出來後,即使是簡短的字句,卻看出老父親多牽掛家人!這位網友在小紅書以「#認不出爸爸臨終寫的字」為題發文,貼出了一張字跡潦草的照片,並在文中說道,不久前爸爸臨終拉著媽媽的手說話,由於病體微恙說話無力,媽媽於是要爸爸用紙筆寫下來,沒想到「寫了一行媽媽說看不懂,於是又拿過紙筆再寫了一行。」懇求網友讀懂最後遺言無奈的是,爸爸的這兩行字跡竟然是最後的遺言,看著潦草的字跡眼淚忍不住流下來,全家人都看不懂,但這又是爸爸最後留下來的隻字片語彌足珍貴,讓他決定上網求助,「這是爸爸最後留給我的話了,求助有姐妹們可以認出來嗎?」沒想到竟然有網友逐一解讀出來,原來父親寫的是「不要難過,我想你堅強」,而這樣的解讀也獲得大多數網友的贊同,紛紛感動回應說,「我看也是這幾個字,淚奔了」、「認同這個」、「應該是,真的淚崩」,全家這才放下一顆懸著的心,感念父親臨終前依然掛念著自已!而貼文同時掀起熱議,也有不少網友留言分享家人離世的經歷,「我媽媽給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媽媽走了之後,第一次託夢給我,說的也是『妳要堅強』」、「爸爸去世快一年了,我到現在還經常在夢裡跟他對話,特別真實,有時候醒來還會流淚」、「我爸媽去年意外走了,一句話沒有留,特別感到遺憾與心痛,我能理解你的難過」。用自己的方式繼續想念著家人的離開,其交雜悲傷的情緒與想念的心情,也許會影響你一段時間,試著以自我療癒的方式,修復內心的悲傷,但無論如何,生活要繼續,千萬不要影響現在的自己與家人才好。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14 癌症.癌友故事
妻子罹癌短短兩個月離世,醫反思:「我說得太直接了,但她需要的是安慰」
癌症病人如果無法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使得病情加速惡化。婦產科醫師王樂明的妻子,不幸因為卵巢癌病逝。他在節目談到,自覺自己向妻子說明病情時似乎說得太直接了,妻子無法承受,「我以為她頂得住,其實不然。」癌症的盛行讓很多人談癌色變,很多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驚恐悲傷不已,很多患者不是被疾病打敗的,而是因為極度恐慌、意志頹敗,因而放棄治療。以樂觀的態度抗癌,康復狀況較好癌症病人如果無法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使得病情加速惡化。根據研究,被診斷出有癌症後,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康復狀況都會比較好。得到癌症面對的治療與身體不適,實在讓人很難以樂觀態度去面對。婦產科醫師王樂明的妻子,去年不幸因為卵巢癌病逝。他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談到,妻子一開始是頻尿,他猜測是泌尿道感染,於是開了一些抗生素給妻子服用,但是病況沒有起色,還越來越痛,他想說可能是骨盆腔感染,再開效果更強的抗生素,並安排做超音波檢查。但超音波一照,發現右側卵巢有一個約7、8公分,形狀不規則的東西。王樂明心想「完蛋了」,這看起來就不是友善的東西,然後把結果告訴妻子。後來,再做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確定是惡性腫瘤,而且已經轉移了。但他回溯那段過程,自覺自己向妻子說明病情時似乎說得太直接了,妻子無法承受,「我以為她頂得住,其實不然。」妻子從手術到過世僅僅2個月時間,除了卵巢癌的惡性度太嚴重、病情進展太快,治療過程出現太多併發症。進出手術室7、8次,期間遭遇多次險阻,像是腸子破裂、內出血、中風等,妻子為了抗癌十分辛苦。病人需要安慰,而不是一直實話實說王樂明坦言,他對妻子實話實說是很殘忍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說你一直告訴他這個事實。」就算後續使用再多再好的藥物治療,病人也已經沒有心了,妻子問他:「我可不可以不要治療了?不斷有併發症。」王樂明說他從這件事學到,有時候醫師解釋病情不要太直接,如病人失去治療的希望,就會心情沮喪,放棄治療。她說:「心情是最重要的,心情不好,你根本就不想作戰了。」這是醫師的切身經歷,實在是因為多數人聽到自己罹患重大疾病,幾乎都恐懼不已,究竟該怎麼幫助患者?該怎麼對患者解說病情?有人說乾脆隱瞞,但對病人來說,他有知的權力,如果都不說,她或許會失去好好處理身後事、好好面對臨終階段的機會。所以在不可能不說的情況下,該如何說?值得大家深思。或許病人以往個性堅強,但在經歷病魔長時間折磨後,內心可能變得很脆弱,所以該怎麼告知病情與治療方式,就更考驗醫療人員與親友了。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9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都有一輩子的焦慮症!研究:就算孩子長大,身為爸媽還是會擔心、睡不好
在父母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不論長多大,都不會停止對他們的關心。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相對的,孩子在我們眼中,也好像是那個從小拉拔長大的小Baby一樣。從孩子出生後,就注定了一輩子的擔憂。從懷孕初期,我們開始憂慮孕期會出現的各種狀況;孩子出生後,我們憂愁他在成長過程有沒有任何疏忽;一直到上幼兒園後,我們依然害怕,小孩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有沒有吃飽、吃健康;就算孩子上小學後,我們也會提心吊膽,孩子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有沒有被霸凌…。成長階段,發揮不同功用父母對子女的各種掛心,真的只有身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就有研究發現,就算子女成年,父母依舊無法放下心中的擔憂,甚至還有可能比以前更擔心,還會有失眠的情況呢!參與研究的老年學專家 Amber J. Seidi 博士就說:「家人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牽絆,不管身處哪一個階段,家人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甚至會出現焦慮數據同時顯示,就算自己的小孩已經步入成年或是結婚,作為父母就是無法完全放心,甚至發現,某些爸媽對於孩子的擔心,甚至嚴重到出現了焦慮症狀,影響自己本身的睡眠以及生活品質。尤其進一步觀察發現,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不是影響他們擔心的因素,只是單純出於是擔心孩子的心情,就足以構成父母心中的壓力。爸媽知道太多,就怕想太多其實,換個方向想,從小到大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與小孩的關係相對就會親密許多,這樣一來,就算他們長大,爸媽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到孩子的各種生活。例如:父母可以在社交平台上關注自己孩子的動態,甚至依然願意與父母出遊或是邀請參與家庭聚會。但是有些孩子長大後想要保有隱私 ,就怕爸媽知道太多會問東問西 ,所幸乾脆都不講。主動告知父母,減緩無畏憂心身為子女的你,其實可以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對父母過度隱瞞自己的生活?」、「我有沒有太過明顯抗拒來自父母的關心?」如果不希望家庭關係僵化或是婆媳問題日漸嚴重,子女也能主動聯絡父母,同時主動關心父母,好讓爸媽的擔心和疑慮可以消除減少。說到底,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相對的,我們也會對孩子這樣,都是出於愛意,而家人永遠是我們避風港!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31 養生.家庭婚姻
「只當一天的父親!」5歲小男孩因太思念父親,對路人提出這要求 結局反轉如日劇情節
文 / 推特@gife102、日本行銷最前線失去父親的5歲男孩,因為太想念爸爸,竟然對路人做了這件事!日本網友推特瘋傳的故事,細膩的描繪,就像日劇情節一樣感動無數人。認錯爸爸的小男孩這是發生在15年前,當時我28歲的事。上班午休時間,我坐在公園吃著便當,一個小男孩向我走過來,對我說「爸爸!明天要來運動會喔!」我完全不懂這小男孩在說什麼。這時小男孩的媽媽過來對我說「對不起!」看到我抬起的臉,小男孩的媽媽顯得非常驚訝,這位媽媽說,她先生在半年前去世了,而我長得跟她先生很像,所以小男孩搞錯了,5歲的小男孩還不知道父親走了,也無法理解人的死亡是怎麼回事,才把我跟他父親搞錯了。運動會一定要來喔!我看著小男孩幾乎快哭出來地說「運動會一定要來喔!」,當時的我既沒娛樂也沒戀人,假日也是挺痛苦的,我就問小孩媽媽「我可以參加妳兒子的運動會嗎?」媽媽開心地說「可以嗎?那就拜託你了」。隔天,我穿著適合運動會的運動服來到幼稚園,運動會裡有許多親子活動的項目,我緊握著小男孩的手死命奔跑,度過非常快樂的一天。運動會結束後,小男孩問我「爸爸不回家嗎?」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感到對自己的厭惡,為了騙小男孩而當一天父親這件事感到後悔。在那之後過了許多天,我對小男孩的媽媽說,「請讓我當妳兒子的父親吧」,她回答「好的」。經過15年後,我的兒子在今天20歲了,我萬分感謝15年前的那一天,兒子在公園裡把我跟他父親搞錯這件事,就算沒有血緣相繫,從運動會那天起,我跟兒子就是父子了。給親愛的兒子,20歲生日快樂父字網友:根本日劇情節上演這樣的故事情節彷彿是日劇的真實翻版,細膩的情感描述感動了不少人!雖然不少網友玩笑說到,「也想到公園坐坐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位「假爸爸」在陪伴小孩當了一天爸爸的後悔,真的真情流露。「不論真實與否,今天聽到一個好故事!」研究:失去親人,孩子永遠記得感人的背後,也讓人感受到孩子失去父母後,渴望再度擁有的心情!科學研究,不論子女年紀多大,失親的經驗都會深切影響他們的身心狀態。尤其幼稚園以前的年紀,其實並不是很明確了解「死亡」的意義,如果大人對「死亡」這件事表現得很平靜,孩子就能很自然的接受;否則如果大人表現得比較情緒激動,孩子就會覺得死是件可怕的是。所以,教導「死亡」不是嘴巴講,而是由行動上做起,正向面對才能溫柔放下。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17 癌症.癌友故事
爸爸癌逝幾年後,媽媽也病逝!碧姐照顧好大弟獨子至長大結婚,完成媽臨終遺願
七○年代的後山,是什麼模樣呢?相傳那時候許多人懷抱黃金夢,蜂擁來到台東淘金,也有人相偕開墾荒地,一時,人潮聚集,盛況空前。後山尋夢,就此落戶生根碧姐的父母也跟著人群,從苗栗苑裡來到後山尋夢。他們搭建幾處茅屋遮風避雨,雖然淘金夢碎,倒是在後山開墾荒地,慢慢種植許多稻米蔬果,孩子呱呱落地後,食指浩繁,屋前屋後又畜養雞鴨牛羊,好不熱鬧!回憶兒時,永遠有忙不完的家務與農事。放學後養雞鴨剁豬食,揀乾材煮飯等等,假日則到田裡除草打雜做零工。秋收時,金黃色的稻穀,飄散的稻芒,更是刺得全身奇癢無比!看著其他同學結伴出去遊玩、烤肉,內心只能偷偷羨慕。孩子眾多,養活一家大小已經不容易,遑論讀書!而且,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也不許可。除了碧姐,其餘兄弟姊妹小學畢業或國中畢業,就必須賺錢幫忙養家。說來也是幸運,喜歡讀書的她才能順利升學。聽說,當年她是整個村莊極少數考上高中的女生,那時候鞭炮應該放了好長一串吧!雖然努力節衣縮食,可是每次到繳學費時總是湊不足。碧姐懇求爸爸讓她繼續讀書,並保證以後一定會努力工作,賺錢回報。那年代,窮苦人家的孩子想繼續升學,真是不容易。每到開學日,晚飯後,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走了約兩公里長長的石子路到村長家借錢。小路沒有路燈,夜色迷茫,蟲聲唧唧,不遠處還會傳來陣陣狗吠聲。牽著媽媽的手,走過漫漫石子路,是求學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村長是當地首富,仁厚慷慨,聽說有良田數十甲,村民任何急難都會跟他借貸。「畢業後來當我家媳婦好了。」碧姐乖巧可愛又優秀,甚得村長喜愛,村長夫人甚至對她說。想起當年這件事,她說:「那時候實在太害怕務農,農事永遠做不完,想到村長家良田數十甲,嚇得腿都軟了!只好託辭年紀還小――。」誰知道,後來村長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發展,兩位媳婦根本不需下田農務。一個是董事長夫人,一個當了官夫人,真是始料未及啊!從填寫志願書,到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碧姐笑笑說,這都是命吧!碧姐婚後在北部定居,利用閒暇進修,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也在學校授課。後來,有一陣子爸爸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醫師說是肝癌,需住院開刀治療。家人一下子亂了陣腳,大家都說碧姐書讀得多,一切交由她決定。所以住院開刀時,所有治療與填寫志願書,都是碧姐包辦簽名。那時候整個村莊很多人陸續得癌症,爸爸平日也會一一探望親友。三、四十年前的癌症疼痛,並沒有適合止痛藥物控制,所以病人回家後疼痛不已時,哀號哭泣,輾轉病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悽悽慘慘。每回爸爸探視親友返家後,心情低落,想想,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如果我得了癌症,我就切腹自殺比較快!不要拖得那麼可憐。」他曾這麼說。或許眾人一一發病,大家懷疑可能是農忙時噴灑農藥造成。由於當時資訊不普及,天氣又悶熱,灑農藥時很少戴口罩。碧姐嘆口氣:「其實曠野無邊,風向亂飄,戴一層口罩也沒有足夠保護作用。」或許,每個行業,都有潛藏的辛酸與無奈!碧姐擔心病情,常常回台東看爸爸。有次,她發現爸爸床底下藏了一把武士刀,想起爸爸曾經說過的話,內心就難掩憂傷。每次回家,總是特別留意,那把武士刀是否安然存在?幸好後來醫療進步,病情控制得宜,一直沒有派上用場。只是,不知何時,武士刀旁邊,又多放一罐農藥!她內心驚懼不已!爸爸在世最後兩年,那把武士刀,及一罐農藥,是碧姐心頭最大的噩夢。想到當時癌症病人處境艱難,床底下竟然藏著武士刀和農藥,就覺得非常不忍。隨著病情進展,一年後,爸爸的病情已經進入末期。醫師向大家解釋何謂不做侵入性急救措施,讓病人善終最好的方式。家族討論後,一致決定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讓爸爸順利好走,並公推最會念書的碧姐執筆簽名。碧姊回想當時看著意願書,心如刀割,幾度簽不下去。彷彿,自己是那個殘忍的劊子手!一筆簽下去,爸爸將永遠沒有繼續活下來的希望。眼睜睜看著爸爸從氣喘不過來,到陷入昏迷,與死神拔河。「爸爸會不會責怪她呢?」「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幾度泣不成聲,內心糾結不已!最後,伴著溫熱的淚水,才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薄薄的一張紙,淚痕未乾。這件事,一直在她心中落下很深刻的印象。爸爸安詳平靜走了。午夜夢迴,想到當時簽意願書的情景,與思念心情,就熱淚盈眶,彷彿,自己是劊子手一般!這份煎熬,一直到就讀生死學研究所,在老師循循善誘下,才釐清概念,慢慢釋懷。不過,那已經是許多年以後的事了!幾年後,媽媽住進加護病房。戴著氧氣鼻導管虛弱地喘息著。碧姐再次面臨生離死別,心痛不已。她永遠記得,為了支持女兒讀書的夢想,每學期,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摸黑走一個多小時石子路,卑微地跟村長借錢的往事!「我還不想死啊!」那日,在病房裡,媽媽流著淚,訴說內心的害怕與不捨。「如果我走了,以後,阿賢要怎麼辦?」「阿母,您放心,我會照顧。」碧姐痛心疾首,淚流滿面,緊緊握著媽媽的手,哽咽說著。延續思念,光陰不滅阿賢是大弟的獨子。大弟國中畢業後在家幫忙農務,有時候打打零工、學開怪手,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阿賢小時候,弟媳婦就走了。沒有媽的孩子,阿嬤特別心疼。爸爸癌症去世後,大弟也得了癌症,身體不適。阿賢不愛讀書,交了一群朋友,下課後經常吃喝玩樂,偶爾還會翹課,自由自在無人管束。媽媽走後,碧姐徵得大弟同意,將阿賢接到北部就讀高職,過起規律的生活。只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過慣自由自在的日子,面對正常的新生活,孩子也很不適應。有時接到老師電話,阿賢與同學爭吵糾紛,或課業跟不上。有時翹課一整天,有次甚至不告而別,跑回台東找朋友玩。真是狀況百出。為了訓練阿賢獨立,就讀高職時。托人幫他安排打工的機會,希望他能夠珍惜擁有。只是阿賢有時候覺得太辛苦,不想上班,有時睡過頭,甚至躲在網咖打電動,學校和公司打來的電話,令人疲於奔命,心力交瘁。為了這孩子,碧姐可真是操碎了心。但是,一想到媽媽臨終的淚水,就不忍心放棄這孩子。雖然經常接到學校或工廠電話通知,她只能耐住性子,始終秉著初心,一路行去。反倒是她的兩個兒子,自律獨立,沒讓她操心。回想那些年,真不知道怎麼過的。因著對媽媽的思念與承諾,費盡心思栽培阿賢。雖然積習難改,有時溝通不易,但是混著混著,也終於高職畢業。離開學校,剛開始工作不穩定,薪水太少,工作太累,老闆會罵人,沒有前途等等,理由五花八門,換了好幾個地方。有時,碧姐甚至要出面協助處理。只是,現實是會磨人的。換了幾份工作,也換了幾任女朋友。幾年下來,個性才慢慢趨於穩定,有不錯的對象。這兩年,終於開花結果。阿賢結婚那天,賓客盈門,喜氣洋洋。碧姐穿著大紅禮服,坐在主桌席,看著一對新人,內心真是感慨萬千。終於能走到這一步,總算圓滿。真是不容易啊!「阿母,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您做的。」她在心中默默告訴媽媽。「阿賢今天結婚,也有穩定的工作,您看到了嗎?」碧姐用十幾年時間,完成媽媽臨終心願,也實現對媽媽的承諾。您,看到了嗎?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0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陪癌友創暖心記憶
三十歲,是怎樣的流水年華?阿嘉說,三十歲那年,他的朋友大都在追逐愛情,結婚生子,喜獲麟兒。不然,就是工作穩定或積極創業,努力打拚美好的未來。只有他,永遠記得三十歲那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日子,準確來說,應該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悲傷歲月」。父親罹患大腸癌,家中陷入危機阿嘉個性溫和善良,甚得父母疼愛。退伍後找了份穩定工作,也有位不錯的女友,就這樣過了幾年平凡快樂的日子。二十七歲那年,爸爸覺得食慾不振、血便、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得了大腸癌,簡直是晴天霹靂!爸爸個性木訥、心地寬厚、孝順、具責任感,一肩挑起全家經濟,還義務擔任柔道老師,免費輔導民眾學習武術,不僅是全家支柱,也是他最崇拜的人。那時聽從醫師建議,開刀切除腫瘤,回家休養,他曾帶女友回家探視,爸爸還催著他們趕快完成終身大事,好讓他抱抱孫子。阿嘉想想,畢竟還年輕,隔幾年再看看吧!三十歲那年,爸爸慢慢感覺全身骨頭痠痛,身體虛弱。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已經癌症末期並轉移到全身骨頭了。他簡直不敢相信!原本以為自己能夠跟一般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讓爸爸享受含飴弄孫的日子,沒想到病情惡化這麼快。剛開始醫療人員為了避免病人與家屬舟車勞頓,會帶著志工到家裡探視病情,更換藥物或管路。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志工Mommy常來看看爸爸,她的幽默風趣、善良體貼,陪伴爸爸度過許多疼痛煩悶的日子,後來兩人成為好朋友,還會一起唱歌解憂!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最後,爸爸決定住進安寧病房接受專業照顧。選擇安寧,讓自己有尊嚴的走「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嗎?」「住進安寧病房,是否表示放棄一切治療呢?」「親朋好友是否會責怪兒女不孝?」儘管阿嘉心中充滿不捨與懷疑,仍是跟爸爸說:「是否再拚一拚?看看還有沒有機會?」他多麼希望爸爸能長命百歲,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爸爸卻豁達表示:「這輩子有你們,兒女孝順,夫妻感情不錯,朋友很多,我已經很滿足。手術和化療,都努力過了,不要再折騰我啦。人生最後能順心順意,有尊嚴的走,就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就這樣,爸爸生命最後那段日子,是在安寧病房平安度過的。安寧病房裡有卡拉OK中心、精油服務及高級按摩浴缸等設備。爸爸常到卡拉OK中心與志工一起歡唱,那在音樂聲中陶醉的模樣,彷彿盛年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朋友雲集時般開心快樂!記得有次安寧病房舉辦聖誕節活動,父子倆人偕同參加。主辦單位除了邀請專人表演節目,還有志工準備各式點心與水果,溫馨感人。有位護理人員幫他們拍照,父子倆同時開心比出「勝利」手勢。只是沒想到,這張珍貴的相片,卻是父子倆這輩子最後的紀念。泛黃的相片,擺放在案頭上,好似追憶難忘時光!自己意外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那陣子,在醫院陪爸爸住院時,阿嘉覺得聽力莫名減弱。「是不是太累了?」趁著爸爸午休空檔,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一檢查,疑是鼻咽癌第四期。怎麼會這樣呢?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突然的噩耗,自己也嚇呆了,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對父母啟口?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女友,訴說內心的驚恐與徬徨無依。女友聽完,竟說:「那我們結婚吧!我們一起面對。」女友的情深實在感人,可是女友的媽媽卻執意反對。天下父母心,這也不能怪她父母。他說,誰願意將女兒送入這麼艱難的未來?阿嘉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無法想像,倘若結婚後有了孩子,萬一日後病情惡化,留下孤兒寡母,沒有依靠,怎麼辦?思前想後,茫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最後乾脆心一橫,含淚斬斷情絲。無緣啊――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那女孩,找到幸福的歸宿!待醫師確診後,幫他安排四十次電療,一切,聽天由命。內心的衝擊,無望的未來,與電療造成的疼痛、飲食困難及各種副作用,那真是一段痛苦、孤單又無奈的日子!死神永遠帶走了爸爸!阿嘉永遠記得那一天是他接受第三十六次電療的日子,還有四次就可以完成整個療程。可是爸爸卻等不及他完成電療。當他做完第三十六次電療,回到家裡抱著爸爸冰冷的身體,忍不住嚎啕大哭、痛哭流涕,無法自己!爸爸已經永遠離去,而自己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只是,他記得答應過爸爸,要好好照顧逐漸失智的媽媽,這是他最重要的責任,也是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他按時回診追蹤檢查,但是日子卻過得渾渾噩噩,好似孤魂野鬼一般。有時候開車到山上亂逛,有時到海邊望著滾滾大海發呆。想找人傾訴內心的痛苦鬱悶,卻不知該說給誰聽!如今回想起來,也不知道那幾年是怎麼過去的。直到五年後醫師提醒他,體內已經完全沒有癌細胞,他才豁然驚醒――原來,還活著!彷彿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重獲新生,走入志工行列想起以前陪伴爸爸住院的日子,以及爸爸在卡拉OK中心唱歌時開心陶醉的模樣。就這樣,他走入安寧病房擔任志工,參與各項臨床服務,並每週邀請病人與家屬到卡拉OK中心歡唱解憂。算起來,在安寧病房默默當志工,也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我記得有位八十五歲的阿嬤,到卡拉OK中心來散散心,我們為她演唱好幾首閩南語老歌,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後來我問阿嬤:「有沒有特別想聽什麼歌?」她偏著頭,想了很久很久。「有一首布袋戲老歌,好像叫什麼、什麼玫瑰?」「是〈黑玫瑰〉嗎?」當年的我,也是小小布袋戲迷,每當布袋戲電視演出時間一到,我們幾個蘿蔔頭就會搬張板凳,靜靜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金光閃閃的偶像出現。那時候,真是緊張刺激,盛況空前啊!「對!對!對!」她高興地猛點頭。我記得看過方瑞娥小姐在電視上演唱〈黑玫瑰〉時痛苦的表情,傷心欲絕,令人動容。所以我努力模仿她唱歌的樣子,一副深情痛苦,悲傷得支撐不住快要倒地的模樣。不知道是我唱得太難聽,還是模仿得太好笑,只記得那位阿嬤咧著大嘴,露出閃亮亮的金牙,開心地從頭笑到尾。雖然我唱得不好聽,可是她卻熱情十足,從頭到尾一直大力鼓掌,那快樂的容貌,感染了大家的心情,全場歡笑連連。阿嬤笑著對我們說,她已經二十幾年沒有聽過這首歌了!阿嘉則在一旁癡癡楞楞地望著阿嬤,那神情彷彿看著久違的故人一般,孺慕之思溢於言表!陪伴病人和家屬,創造溫暖記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乳癌末期病人。當我看著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鼻導管,呼吸費力的她,以及陪病床上酣睡的獨生女兒時,內心實在非常捨不得。因病人虛弱怕吵,也不喜午時強烈的陽光,看護遂將落地窗的窗簾拉起來,整個病房顯得幽靜昏暗,只聽得氧氣「嘶嘶」的流聲。或許病房內的氣氛太沉悶。午後,外公牽起小孫女的手,到卡拉OK中心來逛逛。可愛的小女孩約莫十歲左右,剛開始面對許多陌生的大人,有些害羞。我們鼓勵她,不妨試試看。後來她拿起麥克風唱了好幾首歌,如五月天、張惠妹及蔡依林的歌,甚至還唱起英文歌,越唱越起勁。我們都好驚訝,小小年紀,潛力十足!她說在學校裡和補習班下課時,同學們都會一起大聲唱著許多流行歌曲。這原是屬於她的無憂歲月!「小女孩的媽媽病情如何?」阿嘉悄悄問我。我默默搖搖頭。「這女孩怎麼辦?」只記得阿嘉憂心忡忡地說。我看了他一眼,在他憂心難過的臉龐上,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即將失去父親的男孩,內心的擔憂與茫然。卡拉OK中心開放時間即將結束時,病人與家屬陸陸續續離開,回病房休息。「妳繼續點歌,想唱多久就繼續唱,沒有關係喔!」阿嘉對著小女孩說。小女孩不知道我們有休息時間,開心的點點頭,繼續一首又一首不停唱著。外面的街燈一盞一盞亮起來,黑夜漸漸籠罩黃昏!我永遠記得那個下午,寬敞的卡拉OK中心,彷彿是小女孩個人演唱會,觀眾席上除了親愛的外公,還有志工Mommy、真姐、阿嘉與我。小女孩又唱個半小時,外公才牽著她的小手回病房去。目送他們倆一大一小牽手的背影,依稀聽到小女孩甜甜撒嬌聲:「阿公,我今天好開心喔!」陪伴癌末媽媽的日子,小女孩已經許久不曾如此開心歡笑!真希望,她能一直開心歡笑、快樂無憂。當天阿嘉徵得阿公同意,錄下小女孩唱歌跳舞的影像,拿到病房讓她的媽媽看。媽媽看見女兒手執麥克風高歌快樂的模樣,一面點頭微笑,也一面流淚。「沒想到這孩子這麼會唱歌啦!」「下次我也要陪她一起去唱歌。」只是,這微小的心願,卻永遠無法完成……。天公疼憨人,療癒內在心事記得初識阿嘉,沉默寡言且不善言語,也不善歌唱(持續進步中),始終納悶他為何堅持卡拉OK服務組組長一職?某天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建立卡拉OK服務組,每週定時服務嗎?」我默默看著他,不說話。他說:「因為我爸爸住在安寧病房的時候,他最喜歡唱歌!」當年,阿嘉爸爸走得匆忙,來不及看到兒子完成終身大事,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是心頭的遺憾。至於那個無緣的女友,則是阿嘉埋藏在心底,永遠難以訴說的最大遺憾吧。無奈,佳人早已綠葉成蔭子滿枝。只能說,造化弄人啊!阿嘉相信,爸爸在天之靈的守護,他才能陪著九十歲失智的媽媽,平安度過晚年。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焦點.生死議題
阿伯年輕騎野狼125,晚年在安寧病房!心理師辦「懷舊趴」讓安寧病患從回憶找回生命意義
提到回憶,會讓你想到什麼?很多時候,回憶就像一部時光機,總能在剎那間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喚起許多曾經走過的點點滴滴。安寧心理師也常常運用病人的生命回憶,當作心理工作的素材,成為伴行者,陪伴人們在生命終點前回望,尋找屬於自己的亮點。同時,安寧心理師也成為見證者,見證平凡生命裡是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勇者,在命運的跌宕裡勇於迎戰。飄撇阿伯的安寧病房生活在我的安寧記憶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具有電影明星般風采的「飄撇阿伯」(英俊瀟灑的)。他在安寧病房的日子從來不以病人之姿現身。每次見他,他都是穿著自己帥氣的修身喇叭西裝褲,搭配紅黑色條紋襯衫,再加上招牌迷人笑容,坐在床邊,跟每個到訪的人道早問好。要不是阿伯因為呼吸喘,需要戴氧氣鼻導管,我可能真的會在恍惚之間忘記我身處在安寧病房。陪在他旁邊的太太,跟阿伯那真是天生一對,一樣熱情、好客又健談。每次進到阿伯的病房,就像到他們家作客一樣,打開話匣子,自然就聊了起來。生病受苦的是他,為什麼還要道歉、自責呢?飄撇阿伯住進病房的第二個禮拜,他的病情卻悄悄起了變化。這天,我與病房關懷師碰巧一同來到了飄撇阿伯的病房探視,只見阿伯半坐臥床上。招牌笑容敵不過病魔的折騰,他不忘點頭招呼,但失了神的表情說明了事有蹊蹺。原來,隨著病情下滑,昨天大半夜的譫妄發作,意識混亂之下的脫序行徑忙翻了夜班的護理人員。在得知這個狀況後,我和關懷師蓮芬便在他們夫妻倆的身邊坐了下來,想要安慰眼前因為失序而失了光彩的阿伯。話還沒說上幾句,阿伯就連忙向我們道歉:「拍謝、拍謝……」然後用極度懊惱的表情,再接著喃喃自語道:「拍謝……我實在有夠見笑(台語)……」這抱歉裡有道歉,還有自責……生病受苦的是他,為什麼還要道歉、為什麼還要自責呢?飄撇阿伯從不是一個為了病情自怨自艾的人,然而從他的抱歉和自責裡,我聽到的其實更多的是自我的失落。除了因為昨晚的「失序脫軌」麻煩到了夜班護理人員,那個譫妄發作時,「不是自己的自己」跟平時「堅忍自持」、「風流倜儻」的自己迥然不同。自己把自己的臉都給丟光了、見笑了而不知如何自處啊!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形塑著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我和關懷師試著和阿伯從當前疾病的困難,談到當年生命的艱苦。我們才知道,現在看似瀟灑的阿伯,年輕時是苦過來的。意志力和自尊心極高的阿伯,不願接受家人的救濟,靠著夫妻胼手胝足,打拚經營一家成衣工廠,一點一滴累積,才有現在的成果。在後來的會談,透過了澄清與外化技巧,他漸漸懂得了譫妄的脫序,是因為疾病中不可控,但絲毫未動搖的,是他心靈巨人的內在本質,於是能漸漸接納當前的自己。我們在那次的會談裡,好像乘坐著時光機,回到當年飄撇阿伯閃亮的日子。他生動地憶起當年在成衣廠工作中的小確幸。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幾年,成衣廠的生意挺好。打版製衣後,飄撇阿伯會騎著他的「野狼125」趕著到處去送貨。帥氣的摩托車是辛勤工作的獎賞,能騎著野狼送貨,是自食其力打拚的足跡,再累也是甘之如飴啊!說到這裡,阿伯的眼睛透露著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光彩。那是透過回憶,穿越到年輕時意氣風發的臉龐。然而,除了談話中的心理療效,我們還能為這樣的生命做點什麼嗎?懷舊音樂美食趴所有在安寧病房工作的專業人員都是生命工作者,這樣的熱誠,推動著我們常常思考如何為病人開創生命更多新的可能。在這個工作氛圍下的臨終陪伴方式是豐富多元,而且充滿生命力的。飄撇阿伯在會談回憶中感受到生命價值與意義,使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發想。我們希望把個人的心理工作效益擴大,以懷舊治療的模式,擴展到病房其他的長輩病人和家屬。於是,我們決定辦一個「懷舊音樂美食趴」。在懷舊Party裡,我們以台灣三十到四十年代的大稻埕市集作為時空布景,用懷舊老歌帶領在場的大家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還有工作人員迅速成軍的「黑貓歌舞團」上演一段大稻埕時裝歌舞劇,更增加了懷舊活動的臨場感。不僅如此,我們還準備了台灣地道傳統小吃,有燒肉粽、草仔粿、芋頭粿、檸檬愛玉,讓長輩們用味覺體驗回味舊時光的好味道。搓圓仔活動則是這次把大家串連在一塊的高潮。現場的工作夥伴、病人及家屬一同樂在其中。有個好久沒有由口進食的病人這麼告訴我們,他說:「好久~沒吃到湯圓,雖然我不能吃多,但是香甜軟Q的湯圓在嘴裡咀嚼的滋味,好幸福啊!」其實,飄撇阿伯沒有來得及參與這個「懷舊音樂美食趴」,但是我們彼此都沒有為此而感到遺憾。阿伯的三代同堂冰淇淋同樂會懷舊Party前的那個周末,阿伯已經提前在自己的病房裡,舉辦一個小小的「三代同堂冰淇淋同樂會」了呢!那天周末,一大家子的人都來了,所有阿伯口中最孝順的兒子女兒、在總統府當憲兵那個最讓他感到驕傲的長孫,還有那最愛撒嬌貼心的小孫女通通都來到了病房。貼心的蓮芬姊,想到了之前阿伯說過他想要吃冰淇淋的心願,於是準備了一大桶的冰淇淋,而且還不馬虎地附上了專門挖冰淇淋的勺子。聽說,那個周末在飄撇阿伯的病房裡傳出來的笑聲不絕於耳,而且啊,一大桶的冰淇淋,在他們全家一同分享下,三兩下就見底了呢!阿伯說,他的前半輩子雖然苦,書也念得不多,但是他重視身教和言教,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他更是努力地在展現一個父親在家庭中父慈子孝的生命態度。他曾經說過,他最幸福滿足的就是擁有一個賢慧孝順的賢內助,還有祖孫滿堂、和樂融融的家庭。那天,三代同堂的冰淇淋家庭同樂會,肯定讓阿伯和他的家人在安寧病房裡再一次重溫,享受了這個最平凡,也最幸福的快樂時光,也是他克服了生命寒冬之後,換來了這個家的春暖花開。星期一一早,我知道他如願回宜蘭老家,安詳地走了。後來,我跟照顧過阿伯的護理師和蓮芬姊在病房走廊上,談起這段見證飄撇阿伯的善終過程,我們的心裡都有超乎語言能表達的滿足。如果說,敘事治療能讓人從過去經驗中重新找到意義,懷舊治療能讓人在當前經驗裡體驗曾經的幸福。在安寧病房,集結大家的力量完成終點前的生命工作,便是為了讓所有來到我們當中的生命,活得既有意義,還能感覺幸福,這就是我們在工作中最大的滿足與快樂了。王映之心理師的呢喃為病家打造專屬的小日子病,往往帶走人們最習以為常的平凡珍貴的小日子。在馬偕安寧的那幾年,跟著團隊一起為病家打造專屬的小日子,是我職業生涯引以為傲的經驗之一。因為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能過上一些平凡舒心的日子,是因為團隊跟病人有著靠近的關係、善解的聆聽,以及深刻相互接觸之下帶來的行動。這是安寧全人照護的專業,也是整個團隊平凡日常中展現的不凡。註:外化技巧是將「人」與「問題」分開,藉此避免為當事人貼上負面的標籤後,會削弱其面對問題的意願與能力。透過「問題外化」的釐清過程,當事人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或問題,也因此帶來改變的契機。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2 焦點.生死議題
老年喪偶如何調適?70歲爺爺在太太住院後性情大變 心理師勸:趁她還在即時對她說愛!
老年喪偶的悲傷,非常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死亡,容易被定位成「死得其時」。在人總有一死的前提之下,也多半會對長者有「這樣(高壽往生)已經很好了」、「年紀都那麼大了,面對生死應該早已坦然」的期待,但失去相伴一世的枕邊人,這個失落在內心的複雜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伴侶離去後留下的空缺,就是失落的所在人們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少了年少時的激情,日子就在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瑣事中流轉,就像〈家後〉歌詞裡說:「從少年跟你甲老……才知道幸福是吵吵鬧鬧。」人們好像都要在某個足以讓人停頓、回看的瞬間,才懂得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都是兩人互相依賴共生的證明。一次,我印象很深刻,病房裡出現了一號令人頭痛的人物,一位七十幾歲的男性長輩。他每天準時出現在病房探望他的太太,但令人害怕的是他總可以生出一推抱怨。一會兒抱怨我們給他太太的氧氣是不是不夠,讓他太太好喘;一會兒抱怨護理師粗手粗腳地把他太太弄痛了,她才會時不時發出呻吟聲;一會兒抱怨病房的空調太冷,讓他太太的手腳摸起來好冰冷。病房上上下下所有經手照顧的醫生、護理師,甚至是佐理員,通通都被罵了一輪,最後還出動了護理長出面。其實不難發現,他所抱怨的這些呼吸喘、呻吟、手腳冰冷……都是一些常見的臨終病人會出現的生理症狀,但是不論大家怎麼調整,都不可能讓他太太沒有那些症狀,更不可能令他滿意。大家不論怎麼解釋,都無法說服眼前這位「固執的老先生」。於是,身為心理師的我被召喚去理解理解這位先生了。還好,平時我跟照顧搭不上關係,他的氣還不至於生到我這邊來,只是在我跟他會談的前面半個多小時,他卻又在抱怨一些家裡瑣事的日常,埋怨他的兒子、媳婦。明明聽起來已經很努力想要照顧老爸爸的兒子,早上都會到家來載他出門到醫院,但卻被他說成:「怎麼這麼沒禮貌,好像我不會走路、不會自己叫車似的,我需要的是尊重!尊重!他知道尊重兩個字怎麼寫嗎?!」晚餐媳婦也會煮好放餐桌,他卻抱怨:「飯菜都冷了,擺在那裡,誰會想要吃?!……還有家裡那台洗衣機,怎麼那麼難用。按鍵那麼多,洗個衣服那麼麻煩……」兒子媳婦照顧爸爸起碼的起居,但老爸爸的失落心事,卻可能很少有機會被聆聽。我試圖從他的敘述當中尋找蛛絲馬跡──「到底在這些抱怨的背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於是,我還是禮貌性地打斷他。我問:「聽起來,您最近的生活一團混亂?」「正是!看來妳比其他人都聰明!」我好像說中他的某個重要的感覺。他也站在他長輩的高度,給了我稱讚,但卻同時暗酸了其他人。「好像家裡本來有的秩序都亂掉了,是因為奶奶生病住院的關係嗎?」在這問題之後,他又說了好多沒有了太太的生活,自己過得有多混亂辛苦。我想,他在這些敘說裡,開始意識到太太對他來說多重要了:「怎麼會這樣,我原本以為,我是公司的老闆,能力那麼好,管理那麼多人,管理自己生活會有什麼問題?!……但經過剛剛這樣一說,我在家裡……根本都是我太太在照顧我的生活,現在發現少了她,什麼都不對勁,吃飯怎麼都吃不香了……」雖然太太還在,但少了女主人的家,已經不像家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我想慢慢地指認,那些抱怨其實是悲傷。「所以可能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惹你生氣,而是你正為了想要平時照顧你入微的奶奶,得到好的照顧而心急,而且你已經開始不適應沒有她的日子?」在悲傷裡頭,是這對夫妻很平凡,卻交織得很深刻的愛,但平時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不想要面對正在發生的失去,只好先聲奪人,這樣人人都忙著解釋他的指控,就沒有機會跟他談到他真正該面對的死亡了。「妳都說對了……我也不想再騙自己,我太害怕了……我不知道沒有太太的日子,要怎麼過……我也很愧疚,直到現在才知道珍惜,但,人都已經要走了,我沒有半點彌補的機會了。」此時此刻,所有指向外的矛頭,開始轉向內。他也終於可以認可他的無的放矢,只是在掩飾他不知道該怎麼對人說的悲傷。我想,能夠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悲傷,說出對奶奶的需要與愧疚,對你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但在我看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而且,不是沒有機會彌補,甚或奶奶要的也不是彌補,她需要知道你知道(她為家庭的付出)。「所以趕緊把握機會,趁她還在的時候對她說吧!」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9 焦點.生死議題
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他轉念:我快死了但我還活著,臨終前要怎麼活自己說的算
生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身體功能逐一停擺帶來的限制。死亡,在多數人的心裡,是指向無望枯槁的。但有個病人卻告訴我,死亡在即,他才更珍惜地活著!癌症改變了50歲陳爸的餘生陳爸五十出頭歲,生命如日正當中,是一個男性生涯的巔峰。事業已拚出一番風景,孩子大了,手邊也有些閒錢,生活可以開始有品質了。他剛把舊房車換了部休旅車,說是要帶太太到台灣各地走走,履行年輕時他對太太的承諾。然而,在這個巔峰,一切美好的前景,都因為癌症換上了不同的布幕。景色不再多彩,只剩下跳針的黑白。抗癌的過程,他也曾拿出鬥志跟它拚,卻屢戰屢敗。來到安寧,是和太太徹夜長談兩個人抱頭痛哭後的決定;但這也只是陳爸口頭這麼告訴我,因為他總是笑臉迎人。我不明白,疾病正在一點一滴奪取他的身體功能,他飽受癌瘤侵蝕之苦。他的笑,怎麼來?切除病灶後一直需要隨身的造廔口,因為腫瘤又長大,塞住了腸道,不停冒出的糞水常常滲濕他的造口,常弄髒了床鋪被褥,異味飄散。每餐進食後的噁心、嘔吐,在醫生的建議下,裝上鼻胃管,不要再由口進食,因為那只會帶來貪口後的反效果。有一次我進房,剛好是傍晚時分,陳媽帶了一個巷口買的焢肉便當,每吃一口,就要把便當盒蓋再蓋起來,就怕味道太香,讓陳爸有了食慾,卻不能吃……陳爸說:「我說沒關係,頂多跟她要兩口來吃,吃完再吐掉就好。」帶有點玩笑般的語氣,更讓人感受到他透露出來的溫和、穩定,是因為他的心有好大的力量。轉念即破涕──「我快死了,但我還活著!」陳爸從旁邊的桌上拿了顆茶葉蛋給我,說:「這個時間,餓了吧?陪我們一起吃晚餐!」他像個爸爸,溫柔地招呼著我。說到這裡,我到現在都還能感受到陳爸待人的無比溫暖,就像當時的太陽前斜照進病房,一片金黃。接過茶葉蛋,我說:「陳爸,你讓我想起我爸爸。爸爸總是把苦往肚子裡吞,然後堅毅地扛起所有,當孩子的,嘴巴不說,但心裡真是很捨不得你們!而且,這條路明明走得這麼辛苦,你怎麼還能如此開朗以對呢?」他說:「我哭過啊!就在來安寧前的那個晚上。但那個哭,不是因為覺得自己苦,而是捨不得。我捨不得,我走了之後,太太和小孩沒有先生,也沒了爸爸。以前說真的,男人拚事業,總會多少忽略家裡,所以我最對不起,也最不捨的是我太太……她為我照顧家庭、照顧孩子,我總想到時候再好好陪她,想不到,一等,就錯過了……」男人的眼淚,不為自己流,而是對妻小的不捨及緬懷那些不經意的錯過。嘆了口氣,陳爸又拾回微笑地說:「但一轉念,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是最重要的!」臨終前要怎麼活,自己說的算!「活多久,我不知道,可能很短……但我不是應該更珍惜嗎?所以那天晚上我就決定,接下來的日子,我更要好好活著!」陳媽在一旁補充:「我說我不帶東西進病房吃,免得他難受。他卻硬要我一定要跟他一起晚餐,因為這是我們……」說不下去的她,哽咽了。「這是我們僅剩下不多的日子,每一餐都應該要一起吃。即便我不能吃,我也要陪她啊……浪漫吧!?」眨了個眼,陳爸接著把最傷感和浪漫的話都一口氣說完了。陳媽聽陳爸這樣說,也破涕為笑,沒有接話。眼裡的千絲萬縷,最終化成了一抹溫柔的彎月。陳爸的轉念和陳媽的破涕,讓我學到了一個人如何在臨終前好好活。生命有限、身體有陷,而心靈是無限,如同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在臨終前,要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在心靈的層面,仍是自己說的算!王映之心理師的呢喃「轉念」陳爸面臨生命末期的「轉念」,讓我再一次感動於心靈妙化的無限可能。一個轉念,讓一個人的處境從等死的山窮水盡,走到了樂活的柳暗花明。臨終前的每一天,正是你我身處當下的每一刻;轉念可以不只在臨終前,而可以在每一個心念之間。當自己心靈的畫師,彩繪自己生命的每一天。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焦點.生死議題
讓家屬好好道別!醫:病患好走才是真正的「不打擾」
近期網路上爆紅一句金句「我們醫生不打擾了」引起網友熱議,一名男網友在交友軟體上與女性聊天,若不如自己的意,便意圖用「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句話結束對話,由於聊天過程太荒謬,而在網路上爆紅。對此,安寧醫師吳承羲表示,「我們醫生不打擾了」明明是一句很有意義的話,卻被有心人士濫用。「我們醫生不打擾了」被男網友在交友軟體上濫用「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句話是自於「直男行為研究社」粉專的一系列連載貼文的投稿。一名自稱是「某大醫院比爾蓋茲」的男網友,使用交友軟體與女性聊天,聊天時會先刻意透露自己的職業是「醫生」,然後會有意無意秀出自己的帳目金額(總收入)、任意散佈病患隱私的x光片或小孩照片,只要聊天過程中突然覺得聊天對象,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要求,便會以一句「我們醫生不打擾了」意圖結束對話,並用語言歧視與羞辱女性。種種行為讓與他聊天的女性感到相當不舒服,紛紛向「直男行為研究社」粉專投稿自身經驗。10個家屬圍在爺爺病床旁 此時醫生不打擾對此,安寧醫師吳承羲在臉書粉絲團「東村誠醫師的診療室」表示,其實「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句話,身為大安寧緩和科醫師還真的說過這句話。吳承羲回憶起之前跟病人的互動,在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帶著安寧團隊到一位90幾歲的老爺爺病房前查房。他看了一下病歷,老爺爺這次住院是癌症轉移復發,疼痛還有呼吸喘的部分,在適當的止痛還有舒適照護之下改善了很多,一兩天意識也漸漸恢復,雖然選擇不放鼻胃管,但是仍然可以用湯匙吃幾口稀飯或果凍 。 吳承羲推開房門想走進病房,卻看到單人房裡來了大概十幾個家屬(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可能好幾代的兒孫、甚至曾孫輩的人全都來了,甚至還有人剛從國外趕回來,連行李箱上的托運條都還沒拆。而除了家人,還有有一位牧師正站在床邊牽起爺爺的手,帶領眾人為他禱告,祈求上帝保佑爺爺平安。陽光從窗外灑進來照著病床上的爺爺,此時的爺爺呼吸雖然淺而微弱,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樣子非常的安詳。對此,吳承羲靜靜地把門關上,退出病房外,對同行的護理師還有住院醫師說:「讓他們好好的和爺爺道別吧,我們醫生就先不打擾了。」真正的不打擾是「為病患做好四道人生」吳承羲表示,為病患做好四道人生,能夠及時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是我大安寧緩和科,也是希望每個醫師、每個人都能夠有的觀念與素養。或許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我想這會是繼續努力與推廣的目標。他表示「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明明是一句很有意義的話,不知道為什麼會被一個自稱「某大醫院比爾蓋茲」的傢伙拿來用?此貼文一出,許多網友表示認同,「真的,這才是不打擾」、「好溫暖的故事,看您的文字舒服多了」、「好好做完四道,才能做到生死兩無憾」。吳承羲也表示,醫生不打擾,為病患做好四道人生,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病人和家屬有的時候會很需要自己的空間。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師板書「最後回家作業」: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有新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焦點.元氣新聞
3歲女童過馬路遭撞死!重傷母得知噩耗反應「勇敢」到令人心痛
台南市北區忠義路、成功路口,8日中午發生死亡車禍,一對母女走在斑馬線時,遭杜姓孕婦開車撞上,造成3歲女童亡、母重傷住院。當時女童父親尚未告訴仍重傷的妻子,女兒已經離世的消息,怕她承受不住打擊,事隔多日,女童父親告知妻子女兒的死訊,她的反應也讓不少網友心疼不已!臉書粉專「女人大律師李怡貞」在得知此事件後,希望能給予這家人幫助,原先都沒有取得聯繫,直到昨(12)日女童的父親余爸爸在李律師的臉書粉專留言,他表示妻子已得知「女兒不在」的消息,妻子難過、哭泣都不在話下,但很慶幸地是沒有太歇斯底里的反應,「我太太真的很勇敢,比我這個爸爸還勇敢,女兒是她痛了3個晚上才生下來了,她比誰都愛女兒」。余爸爸也希望藉由李律師的臉書版面對社會大眾說些話,他對於妻女發生車禍意外受到社會關注深感抱歉,盼女兒的犧牲、太太承受的痛,能喚醒國人更有禮讓行人的同理心,也呼籲大眾別再到事發地點擺放鮮花糖果,避免造成當地的困擾,把愛心、資源送給更需要的人,或者是送到台南市立殯儀館地下一樓豎靈區42號愛女的靈堂比較安全,日後他會把物資轉贈給更需要的孩子或民眾。網友看到後紛紛留言「莫名很心痛,謝謝李律仗義」、「好難過,這麼善良的一家人,遇到這樣的難關」、「媽媽一定是最痛的,但希望小妹妹的爸媽,能好好照顧自己」、「堅強的父母」、「要為這一家人,包括已經去當天使的小妹妹獻上最深的祝福」、「每天帶我兩歲的女兒出門也是各種謹慎小心,真心希望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醫療.精神.身心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讓你真正走出陰霾!
面對悲傷,常會聽到「時間會帶走一切」,不過有時未必看到時間在悲傷中帶來任何變化。心煦心理治療所陳鈺弦心理師建議可將有效的方法放進時間當中,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悲傷,更有助走出傷痛。 走出傷痛先了解自我感受,悲傷5階段正在哪個階段? 陳鈺弦心理師表示,悲傷若以心理學家Kubler Ross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來看,可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悲傷五階段可幫助了解心理狀態,但並非都會以此步驟進展,有人可能順序不同,也有人可能在某幾個階段反覆徘徊,或是只出現某幾個階段。 否認:通常事件發生時,為了保護自己,心裡的防衛機制會否認事情已經發生,將自己隔離,避免自己面對殘酷的現實。 憤怒:因事件衝擊太大,為了宣洩壓力,開始會將情緒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例如都是對方害的、怨天尤人等等。 討價還價:心裡仍然會希望事情可以有所改變,讓結果不至於太糟,可能出現例如「我還可以做些什麼。」等情況。 沮喪:這階段開始認清事實,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用,因此心中的沮喪可能更加沉重、更加脆弱,也容易消極、甚至輕生。 接受:認清事實後了解現實無常或自身脆弱,可能完全放下,也有可能還是會難過但已經釋懷,開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時間真的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指真正重要3關鍵! 為何時間久了卻依然悲傷?陳鈺弦心理師表示,對於「時間會帶走一切」但常會發現時間久了悲傷依舊存在,或者過了很久才知道悲傷只是被掩蓋起來,這可能就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悲傷的根源,內心受創的原因依舊存在,因此時間再長也不見得恢復。 時間+思考+行動=創傷後成長!陳鈺弦心理師指出關鍵並建議,可將時間視為單位、並適度的加進思考和行動,為生活帶來新的轉變。有別於民眾較常聽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也有新的名詞為「創傷後成長」。 創傷就像卡了刺的傷口:就像皮肉刺傷後,有人會放著讓傷口隨著時間自行癒合,但刺依舊存在、容易形成更嚴重的感染。而透過檢查可將刺拔出、治療傷口,隨時間結痂癒合、形成傷疤,讓傷口好好痊癒。 思考可以做哪些思考?思考方面可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及適度的反思、檢討,也就是自己能調整、能做的事情,但不包含責怪自己,如此更能做出適合自己的行動或改善方式。 行動可以做哪些行動?行動則對應感受、為自己所期許的方向付諸行動,可包括與人建立關係、與社會建立關係、人生規劃等,並每日至少做一件能夠使自己快樂的事情,可包括追劇、喝一杯珍奶、運動、發呆等任何開心的事,但建議避免酗酒。 提醒自己盡量維持正常生活。在悲傷或恢復過程當中,也盡可能提醒為自己安排維持日常的生活運作,包括好好吃飯、規律作息、正常工作等,以利讓基本的生理機能維持正常。並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矯枉過正。 創傷後常見狀況:封鎖自我。心理師教用3關鍵扭轉情勢! 舉例來說,悲傷的事件當中,人們常見過度恐懼或責怪自己,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即便渴望新的生活,也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再接觸,或認為自己的所期望的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情況下,若能了解自己心裡的真正渴望,以及認知到每個事情其實都是獨立事件、明白問題核心所在、自己又能做出什麼樣的防範,也留給自己些許失敗的空間,在維持生活運作下,適度的開始建立新的生活,並提醒自己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有機會出現不同的改變。 創傷重新振作後,我好了嗎?心理師:重點不在「是否好了」。 創傷後如何知道好了沒?在修復自己一段時間之下,人們也會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好了,又該如何了解。有人會認為可以輕鬆面對時就是走出傷痛。不過也有人會跑得太快、或甚至誤以為自己已經好起來。有人則用忙碌麻痺自我。到頭來發現,原來悲傷依舊存在。 真正的重點:衷於自己的感受。陳鈺弦心理師表示,重新振作的重點不在「是否已經好起來」,更重要的是「衷於自我感受」。當中也包含了讓自己為事件悲傷,而非掩蓋悲傷,認知自己處於無動力的狀態、需要好好休息。在稍有動力之下再試著往前跨出幾步,為生活帶進些許的改變。即便是倒退一步、前進兩步,跨出的步伐累積之下也能夠前進。 觸景傷情代表還沒好?心理師:未必。例如觸景傷情在所難免,但也未必就代表著還沒走出傷痛。更重要的是在觸景傷情之下,允許自己也可以為這件事情難過、掉下眼淚,隨後再回到自己原本預計的軌道上、做自己的事,這才會是個有意義的「走出傷痛」。 正如傷口癒合未必會回到原本的狀態,可能結痂形成傷疤,這些傷疤也可能永遠存在,但可以接受傷疤存在的事實,並帶著傷疤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持續為自己所嚮往的生活努力。 專業協助更有助走出傷痛!陳鈺弦心理師也呼籲,悲傷的時間人人有所不同,不需要和其他人比較。如有需要,建議可尋求身心科等專業協助,透過專業的幫助,讓自己有更有效的方法能夠走出傷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養生.人生智慧
癌逝妻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
當你撐不下去的時候,會怎麼做呢?臉書粉絲團「哈捏口推特翻譯」翻譯了一篇日本Twitter的貼文,闡述一位丈夫的妻子因乳癌過世,留下年幼孩子,丈夫感到絕望地打電話向朋友求救。朋友到達現場後,發現每個角落都貼著他妻子留下的便條,包含了許多細節和孩子需要的照顧,而其中令人悲痛的一句話,更是讓人感到心碎。網友紛紛回應有好大顆洋蔥,看完馬上鼻酸眼眶泛淚。癌逝妻子留下紙條 叮囑丈夫生活細節一位摯友的妻子不幸罹患乳癌去世,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孩子。摯友感到束手無策,絕望地打電話向我求救。當我趕到他家時,看到每個角落都貼著他妻子留下的便條,令我鼻酸淚如雨下。便條上記著許多細節和關心孩子的話語,像是「牛奶要調成能靠在臉上的溫度唷,讓孩子感到舒適」、「如果哭了就讓他抱著娃娃」等。而最令人悲痛的是最後一句話,「累了的話記得說出『救救我』,向其他人求助唷,對不起呀。」我才知道他正是因為發現了這些紙條,才打電話給我求助的,他就這樣抱著寶寶,放聲大哭著。我見狀後安慰他,並讓他知道「謝謝你願意向我求助,你不會是一個人,沒事的。」而被抱的寶寶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彷彿在告訴我們今天也活下去吧。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看了眼淚突然滿出來。「這洋蔥好大」、「我為什麼早上五點躺在床上流眼淚」、「摯友的妻子很愛很愛自己的家人呢,只是她沒有選擇了🥲」、「好溫柔的人,這樣溫柔的人離世也讓人好難受,一切都感覺好難過。希望留下來的人也能好好活著!」、「家有幼兒的家長根本對此文沒有抵抗力」。也有網友表示,遇到困難真的要提出求救。「辛苦了,願你的『救救我』也有人攬住。」、「希望每個求救都能被承接」、「我大概找不到人打救救我的電話。」生前預錄「遺書影片」不讓死後留遺憾為了不讓死後留下遺憾,臉書粉絲團「哈捏口推特翻譯」小編也分享自己的做法:突然想到自己大概四年多前,就一直在揪家人陪一起錄「一年一次的『遺書影片』」。簡單來說就是以防自己會在當年死掉,先錄一個笑著跟家人說「就算我在今年死了也不要太難過喔!我最愛你了!ㄟ嘿!」的影片。一直很羨慕西方某些國家會在葬禮上播放已故者生前錄製的錄音等物品。希望在自己死的時候,還活在世界上的愛我的人能盡早離開悲傷,想到的都是可愛快樂的回憶,包含我的葬禮。如果事先錄下這種影片,不僅可以從影片數量看出自己從幾歲開始就願意抱著輕鬆的態度面對勢必會到來的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清楚記得「是啊,雖然他死了,但他說了別忘了他愛我。」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做很不吉利,彷彿在詛咒自己今年會死掉一樣,但我更相信這是一種能讓讓自己不留遺憾、減輕他所愛的人傷痛的預防治療法。網友也紛紛回應,認同每年預錄『遺書影片』的做法,「像是回憶保險那樣,在家人的回憶和心靈上提供幫助,如同生命保險幫助家人之後的經濟問題。」、「借版面呼籲一下,大家還是務必把遺書隨時寫好喔!那並不是寫了就要去死,而是為了幫助每個活下來的人們!」、「我之前會在每年生日ㄉ時候寫遺書!」、「這個方法超棒的,不過我可能會邊錄邊哭」。也有網友分享自己跟已逝家人間的遺憾,呼籲預錄遺書影片才能不留遺憾。「我爸爸走大概半年而已,我已經想不太起來他的聲音。雖然還算是幸運的,家人之中最後有聽到爸爸聲音的是我,但是那句話是:我不想插管,而且聲音還很虛弱。長輩們可能比較難接受遺書影片這種想法,但是就算只有自己這樣作感覺也可以,因為看到爸爸最後那種樣子後,我希望自己在別人心裡最後還是笑著的」、「去實行吧!上個月中我媽身體不適,走進醫院被轉急診幾小時後昏迷,一直到半個月後離世中間都沒醒來,什麼都沒交代。她離開後至今半個月了,明明親眼看她斷氣,親自撿了骨灰,但是現在能讓我正常生活依靠的是好像媽媽只是外出晚點就會回來的錯覺。」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9 養生.人生智慧
老公突心肌梗塞過世、愛妻車禍當場死亡!心痛能治療嗎?心理師:「一方法」助你走出傷痛
當你讀著這些故事時,你可能很快的就能感覺到這些是令人悲傷的經驗,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這些故事相似於你熟悉、承受過的情節,或你曾經出現過的感受。或許正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很親密的親人或朋友,遭逢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破碎與斷裂;你可能已走過一大段煎熬的路,或是你正要開始走這段未知旅程。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教你如何說出自己的悲傷故事,讓心碎與心痛得到治癒。令人悲傷的生離死別故事‧如英35歲老公 突然摀著胸口倒地死亡年輕的女性如英提起那段驚恐的過程,臉上難以掩藏緊繃與悲傷,她無法抑制的流著淚,她的身體仍有如當初經歷先生驟然而逝時的恐慌而不停顫抖。一邊哭泣一邊說:「我和先生已結婚四年,孩子剛滿三歲,原本我們的生活還算過得不錯,先生有穩定的收入,薪資讓一家人過著滿舒服的日子,唯一的代價就是先生很忙碌,總有開不完的會議、執行不完的企畫案,幾乎天天夜夜加班,我雖然不忍心,但我們說好要先讓先生拚事業的,先生正被重用,工作上可以更有表現的。這幾乎是每個正值青壯年男性都會努力的事,我們都想讓家更舒服,希望給孩子更有保障的生活。 但沒想到有一天清早,先生突然摀著胸口,表情十分的痛苦,發出一聲呼吸哽住的聲音後,隨即倒地不起,失去意識,怎麼叫都叫不醒。我嚇壞了,急亂中撥打『一一九』後,我忘了自己是如何度過那些等待的時間,我又急又慌張,不斷探望陽台外看看救護車是否來了,等到救護人員來時,卻告訴我,先生已斷氣了,必須交由警方與檢察官處理。頓時,我們的家變成了死亡現場,而我先生的遺體必須由檢方帶回解剖確定死因。 我的先生還這麼年輕,三十五歲不到,怎麼可能會突然的死亡呢?我完全無法置信。當時的我無法理解什麼叫悲傷,也無法知道什麼是軟弱,我照著警方的指示,回答他們的問題,製作筆錄,我完全不知該怎麼反應,有什麼訊息進來腦子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我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覺得這一切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我像是在辦理別人的事,無法像是訴說自己的遭遇一般的悲慟與感傷,我甚至覺得這可能是夢,我好希望趕快從夢中醒來,趕快讓自己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靜芸的先生心肌梗塞而過世另一位年輕女性靜芸的先生也是突然心肌梗塞而過世的,她臉上滿是哀傷的說:「雖然我的先生有機會送進醫院急診室搶救,但在所有的急救措施施行後,仍然無法挽回性命,醫生告訴我,他到院前其實已死亡,就算救活,也很有可能是腦死病人。我的孩子還沒上小學,我的先生竟然就這樣放下我們?我自己是個醫療從業人員,我在先生急救的過程中,試著為先生找最好的醫療處理,我有許多的醫療資源可使用,但最後,這些醫療資源並未改變任何的情況,我在我最熟悉的環境中面對了先生的不告而別。」‧常毅的妻子車禍當場死亡常毅的妻子則是在馬路上被兩台對撞的轎車波及而被撞倒,當場死亡。因為妻子身上未帶任何證件可以表明身分,一直到深夜,常毅都沒有接到任何的電話告知他妻子已遭遇不幸了。直到常毅覺得不對勁,才和兒子一同到警局報案妻子失蹤,也在那時候,他才得知原來妻子在上午已經身亡了。 沒有經歷過程,沒有訊息知道妻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突然間被告知妻子死亡,感覺起來就像是場玩笑,若不是看見身體因重擊而破裂瘀黑的遺體,任誰也難以相信一個人怎麼可能說消失就消失。但,即便看了遺體、辦了葬禮,常毅在情感上仍然無法相信妻子在生活中不復存在了,他一點也不想提起這件事,一點也不想有任何悲傷的感覺,他努力讓生活的一切維持本來的樣子。當他愈抵抗生活已變了樣的事實,他就愈難調整生活的型態來因應新的人生挑戰,於是,無力與挫折就愈多愈重,終於讓他承受不起而精神崩潰。延伸閱讀: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將有新的旅途經歷生離死別 心碎與心痛能得到治癒嗎?當你讀著這些故事時,你可能很快的就能感覺到這些是令人悲傷的經驗,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這些故事相似於你熟悉、承受過的情節,或你曾經出現過的感受。或許正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很親密的親人或朋友,遭逢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破碎與斷裂;你可能已走過一大段煎熬的路,或是你正要開始走這段未知旅程。你可能會懷疑,一本書可以讓心碎與心痛得到治癒嗎?能讓悲傷與思念終止嗎?被毀壞的人生夢想可以重建嗎?我明白,在夜半想起失去的摯愛和摯親,痛不欲生的滋味,因為我受過;在反覆掙扎中,懷疑自己的人生就此要毀滅的滋味,因為我受過;懷恨老天為何破壞我的幸福,覺得自己是被故意挑出來獨自受苦的滋味,我也受過。因此我知道,徹底心碎與心痛的感覺是無法完全消除的,破碎斷裂的人生是無法完全恢復的,但這都無礙為你療傷止痛,因為那傷痛的確很疼,也苦。即使只是一時片刻的稍微減輕,我們都要一起試著努力看看。悲傷與思念或許也無法終止,但你需要知道,可以如何表達悲傷與思念,讓你不是肝腸寸斷的獨自悲傷,一個人飲泣,因為那太悲辛、太折磨了。你可能有這樣的感覺,有太多的時間,你感覺到的是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悲傷,你不太確定是否有人能明白與理解你的感受。有太長的時間,你不知道如何向別人說起自己的遭遇,你不確定別人在聽到你的遭遇後是什麼反應。你可能會恐懼面對別人同情的眼神,也害怕別人看穿你的脆弱與無助,所以你可能選擇不在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對生命無法依照自己掌控進行的無力感。或是,你開始對這世界感受到許多的未知,似乎這世界變成了陌生的國度,你不確定還有什麼是自己確知或確信的。死亡,會讓原本的生活扭曲變形;死亡,也讓我們期待的人生就此破碎。說不出口的失落-貓咪的驟然離世先說一些我的經驗,我是一個愛貓的人,最高紀錄同時養五隻貓。每天我和這些愛貓生活在一起,大部分的時間,牠們都做著自己的事,睡覺、捕捉昆蟲、吃飯,或好奇又多愁的遙望窗外。我也習慣於這樣的相處方式,似乎不需太在意牠們,牠們仍是過得很好。每天早晨出門,關上大門的剎那間,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當我返家時,可能已失去了某一隻;每天晚上睡覺前,關上燈的剎那間,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在我隔天醒來時,我再也看不見某一隻、再也無法擁抱某一隻。牠們就是在那兒,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偶爾會走過來討我的關愛和撫摸。世界像是不會改變一般,每天每天,日復一日,牠們有牠們的日子,我有我的生活。有時候生活太累了、過忙了,我回家倒頭就睡,連和牠們照面說話的機會都沒有。雖然有時會有愧疚,但我想等到我有空時,再來好好摸摸牠們、彌補牠們吧!可是,有天的早晨,我再也沒有機會撫摸到其中一隻了。在夜半時,牠奇異的從六樓高的陽台跌落到地面,清晨我驚慌的發現牠時,牠的肢體完好無傷,眼睛沒有閉上,卻早已沒有了呼吸。即使,事情已過好幾年,再想起當時觸摸牠已硬化的遺體的悲痛與愧疚,心仍是隱隱作痛,揪在一起。撫摸遺體的時候,我仍不斷的跟牠說話,問牠是否承受了痛苦?問牠是否痛著了?問牠怎麼忍心突然離開我?問牠,是不是願意原諒我那一陣子只是習慣於牠的存在,好久都沒有陪伴牠、關愛牠的自私?一想到牠痛著了,我的心便疼痛得無法自已,一想到牠無助的墜樓,我的心就自責不已。我從來就不認為牠們(任何一隻貓)會突然死亡、突然從我生活中消失。不是應該要相依偎、相陪伴直到地老天荒那天嗎?不是應該要給我一些時間預備分離的焦慮與悲傷嗎?不是應該要道別、說聲珍重再見後才生離死別嗎?為什麼一切都變了調呢?就這麼一夜,熟悉、親密的一段關係終結了;就這麼一夜,原本想要說出的愛與關心,再也沒機會表達;就這麼一夜,道別和說再見成了這麼難的事。死亡的殘忍帶走我所摯愛的生命這不是我第一次面對生活的驟變,也不是第一次體驗到死亡的殘忍並如何帶走我所摯愛的生命。我在幼小的年齡時,祖母與父親皆是突然的從我生命中消失,只有一天的時間,我必須面對他們突然驟逝的消息,沒有任何機會面對面的和他們告別,也沒有機會將心底深處來不及說的愛、在乎、尊敬告訴他們。突然的分離,讓我的生命像是被鉗子扭轉破壞過的變形,既扭曲又難看,找不出任何的美感(這部分的故事,我在著作《請容許我悲傷》、《喪慟夢》和《因愛誕生》中曾提過)。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活在自責、痛苦、悲傷與無力感中,我用很長的時間,用力的壓抑驟然喪親的痛苦感受,我無法言談、無法觸碰、無法回顧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曾經一度認為在我身上會發生這樣的遭遇,一定是我的錯:我命不好、我受詛咒、我罪孽深重。我沒有其他的切入觀點可以理解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我不知道該安慰自己、心疼自己、幫助自己。我似乎求助無門,只能硬撐在這堅硬沉重的龐大困境裡。我很慶幸,這些曾經讓我痛不欲生的苦痛遭逢,不是為了將我擊垮,而是帶我走向失落悲傷的療癒工作生涯裡,試圖在這一塊對人失落悲傷遭遇不理解也不關心的土地上,成為一位過來人,也成為一位深深同理的陪伴者。說出悲傷的故事而我能從中走了過來,走向一個連我都意外的人生方向,是從「我可以真實說出我的故事」開始的。因為不能說、不知如何說,使我的苦痛經驗長達十幾年處於凝結狀態,像是冷卻掉的麥芽糖膏,動彈不得。我知道我的心裡蓄儲著巨大祕密,我知道我用了很大的力氣掩蓋已發生的事實。這些我都知道,但我能如何?除了不要意識它、不要感覺它,我別無方法。直到我能說出我的故事,寫出我的故事,畫出我的故事,我一步一步的靠近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我從完全無法開口,一次次的嘗試後,開始吞吞吐吐的說著我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講起的遭遇,再到,可以仔細看待每一個小細節、小部分,然後,重新再選擇我要如何說出我的故事?以什麼樣的口吻、什麼樣的語調、什麼樣的情節開始說我的悲傷故事。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便讓那些過往有重新被看見的機會,因為生命的打開,關愛與支持才有流通的入口。也因為說出自己的故事,那些悲傷及喪慟回憶便獲得完整的表達,也有了空間安放它們,不再是無邊無際的影響著生活、干擾著心思意念。如同丹尼蓀(Isak Dinesen)所說:「如果我們可以把悲傷轉變成一個個的故事,那麼所有悲傷就可以承受了。」一個遭遇可以被說出口,並且說成故事的時候,正代表這個人可以承認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也能面對這些遭遇所帶來的悲傷、痛苦、憤怒與傷害。但我們無法一開始就說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也無法總是一開始就知道該從何說起,我們需要在嘗試中拿捏分寸,也得摸索面對不同關係的人能說到哪裡。有些人的確會給一些不具同理心的回應,或是透露出一種同情可憐的眼神,但這並不是代表喪親、喪偶的人有多不幸、可憐,而是表示這些人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或是不具備適切安慰別人能力。我們得不放棄的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理解、可以聆聽、可以承接的人,好讓我們說出自己的遭逢與經驗,讓本來無邊無際、難以說明的悲傷,因著故事的出現,而形成了一個對象,並面對它、與它對話、與它交流、與它和好、與它擁抱。 小藜的胎兒在腹中五個月大時突然停止了呼吸,她必須接受手術將胎兒取出。在接受手術前,小藜感受到自己強烈的心痛,胎兒是她期盼了好久、努力了好久,才成功受孕的,但最後還是保不住孩子。她哭泣著,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脆弱,她氣自己無法成功的保護孩子,她也不明白何以自己就是不能像許多女人一樣,為家人生出健康的孩子? 孩子確定不存在後,小藜的生活像是回到原來的步調,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沒有人再提起孩子的事,沒有人問過她關於懷孕的事。這件事像個永恆的祕密,只會壓在她的心上,只有她自己清楚知道這一切。 她差一點就相信旁邊親人朋友說的話:「所有的痛苦都是妳自己想出來的,妳不要想,忘記這件事,妳就會過新的日子。」 沒有人經歷過小藜在手術過程中的掙扎與痛楚,沒有人知道她多麼捨不得她的孩子,沒有人理解對她而言,孩子曾經真實的活在她的生命裡面,與她一同呼吸,與她一同存在。也許對別人來說,他們根本看不見這個孩子的存在,但對她而言,孩子的存在卻是再真實不過的事。在悲傷的關懷與陪伴中,從聽悲傷的故事開始那些故事看似嚇人、驚駭、殘忍,卻也隱藏著動人又深刻的情感。但因為伴隨悲傷與苦痛,在真實生活中,許多人無法聆聽,無法停留關注,於是,遭遇只好被迫消音,只能深深的鎖在心頭,深深的埋葬。久而久之,那曾經一同活過的生命記憶,隨著時間的風化,漸漸的銷聲匿跡。而某一部分的自己,似乎也隨著親人的安葬,一同陪葬了。當一切都消逝了,生命還留下些什麼呢?那曾經熟悉的摯愛,和曾經熟悉的自己都不復存在了,生命,還能說些什麼呢?當生命沉默許久,無以言說時,並不表示一切已不具意義或不重要,有時候,是因為太痛與太傷,讓人不忍直視;有時候,是因為太重與太難,讓人不知從何說起。但唯有我們願意去說,願意將悲傷化為故事時,一切才開始能夠承受。如果,你也從未知道如何說出你的悲傷,如果,那些悲傷的經驗像是重重的石頭壓在你的心頭上,你一定可以深刻的瞭解自己的悲傷是多麼的真實,那不是虛幻,那不是杜撰,那是你生命中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作業】請練習說出你的悲傷故事試著為自己開啟悲傷,試著寫下屬於你的悲傷故事。若是動筆讓你覺得吃力,可以選擇錄音的方式,像是有一個對象坐在前頭,很專注的希望聆聽你的悲傷歷程與經驗。這個對象不會打斷你的敘說,也不會認為你應該怎麼說才行,你僅需要真實的回顧究竟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經歷。也許,這個人會這樣邀請你:我很想聆聽在你身上所發生的事?那是怎樣的過程?你在當中經歷了什麼?請你慢慢說,以你想說的部分開始。也許,你可以嘗試以這樣的句子做開頭:事情發生的那一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後,可以邀請一位你身邊願意聆聽與陪伴的人,完整說出你的悲傷故事。讓你的悲傷經驗透過好好敘說的過程,被你看見、聽見,也被你承認。本文節錄:寶瓶文化《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一書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希望妳在天上盡量快樂悠遊!」父母思念過世孩子直到生命結束那一刻.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5 養生.人生智慧
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將有新的旅途
每個人都會遇到與至親生離死別的時刻,該怎麼「與逝者好好道別」是門很艱難的課題。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教你如何「好好說再見」,除了祝福對方一路好走,也承諾好好照顧自己。願你無論歷經多少歲月時光,終能有感內心的平靜安然,了然於心地對著自己的生命、對著已離去的人們說出:「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並再度擁抱生命、擁抱關係、擁抱愛,因為這是悲傷真正要教會我們的事。父親罹末期肝癌過世 在國外女兒最後一刻被告知玉鈴在國外求學時,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肝癌,但為了不影響玉鈴的學業,父親要全家人不准告訴玉鈴,因為父親擔心玉鈴若知道了將不顧一切的回國,耽誤了正在進行的課業。 玉鈴的父親相信自己還有治療的可能,並且也認為等到兩個月後,玉鈴放假回國,全家就能團聚了。但是,父親的病情急轉直下,雖然做了治療,但反應都不好,人突然變得好虛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父親就在家人充滿無奈與震驚的情緒中離開人世。也在這個時候,玉鈴才接到母親痛哭失聲的電話:「妳爸爸已經不在了……」 玉鈴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不明白怎麼會在最後一刻才被告知,更不能接受自己竟然沒有在父親最痛苦與最脆弱時陪在他身邊。 從上了飛機開始,玉鈴的感受複雜:她想像不了父親不在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也疑惑若父親不在了,他會去哪裡。同時,玉鈴也有好深的愧疚感,在家中這麼困難的時刻,她什麼也幫不了,什麼也沒承擔。她甚至想著:還來不及讓父親看見自己學有所成,還來不及讓父親以她這個女兒為榮,還來不及讓父親過著安穩快樂的生活。一直以來,都是父親支撐著整個家庭,是父親努力做水電工,挨家挨戶,不管風吹雨淋的奔波承包工作,才讓家裡的孩子可以朝自己的理想前進,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可是,父親怎麼可以說走就走,不等她回到他身邊? 玉鈴不想接受父親已離去的事實,即使後來玉鈴參與火化儀式,但她說什麼也不能接受,一直以來照顧家庭、愛著孩子的父親怎麼會火化成一堆骨灰?她告訴自己,就當父親只是出遠門去了,暫時不在家,她相信沒有什麼會被改變,一切都沒有改變…… 「好好說再見」的勇氣我在無數個驚駭、悲傷的故事裡體會到,要對驟然消逝的摯親「說再見」其實是很需要勇氣,也需要心理準備的過程;平心靜氣、懷抱祝福、充滿愛意的道聲再見,必須是沒有傷害性的情緒(諸如:遺憾、自責、愧疚、怨恨、懊惱、憤怒),並且願意接受分離的事實,承認一切都已改變,願意讓自己承受這樣的改變所帶來的衝擊與痛苦。 若失去了這些條件,「說再見」將成為無法完成的缺憾。兩人的關係被迫停在某一刻,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像是還在進行,卻又似已經結束。你們不再有新的生命交集,不再有新的故事。 一個好的道別,常需要沉澱與醞釀,有時還需要營造一些溫暖的氣氛與好的感覺,才能成為完整的道別。 摯親若是驟然死亡,實在沒有任何好的條件讓人能順利道別。不僅負面能量壓得人喘不過氣,具有傷害性的情緒更是排山倒海而來;而分離的發生又非出於自願,完全是被迫,許多狀況下,甚至無法得知究竟讓生活風雲變色的罪魁禍首是誰,於是道別的意願更是降低,無論理智情感都難以接受生活居然遭遇不測,從此改變。 說再見的困難與心態 不說再見,是有好處的。不說再見就能編織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生活並未改變、親人只是暫時離開,如此可以勉強的繼續以過去的習慣、型態過生活,不用改變就不會為人帶來威脅,也不會帶來無力與挫折。 只要有改變、需要改變,人就得經驗重新學習、調整、認識許多過去不會或不知道的事。當一切充滿不確定,人必然會經驗到自己某部分的確是不懂、不知道的,甚至還得面對自己有某部分是無能為力、能力不足的,這種種困境與挑戰必然會衍生出挫折與無力的感覺,這是生命極具壓力和威脅感的時期。死亡所帶來的挫折與無力的感覺正是這樣來的,我們會發現,原來就算我有許多的知識、專業身分、資源、財力、計畫,也無法抵擋死亡的侵害,無法阻止死亡帶走親人的生命或自己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我們一點力也使不出來,想做點什麼,卻又做不出來,同時還會發現,我們對生命根本一無所知,過去所建立的信心與掌控力一點也用不上。我們不明白人為何這麼渺小、脆弱與虛無。 這就是「說再見」的困難;不願也不想經驗到自我的無能為力,一點力也使不上的感覺,那樣的自己太無能、無助與脆弱,太多不堪。何況,無能與無助是相當危險的情緒動能,能夠擊垮一個人堅毅的生存意志與活下去的力量。 但是,不說再見是不是就能因此順利、像不曾經歷改變般的照常活下去呢?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驟然失去親屬的人,即使因為難以面對分離與驟變而不願說再見,但真實的生活環境卻無法成功的掩飾事實的發生;不再有人開車接送、不再有人煮一頓熱騰騰的晚餐、不再有人在夜半等你回家、不再有人和你相擁入睡、不再有人知道你的習慣與喜好、不再有人和你鬥嘴……一切都將告訴你:「這個人消失了」、「他真的再也不會在身邊了」。 於是,虛構與現實的衝突無時無刻存在。這是最大的痛苦——希望人生不要驟變,卻又不得不重複體驗生命已被無情猛然的改變。好似自己是被丟棄的孤兒,被任意的傷害、任意的捉弄,沒有人可以依靠,也沒有人能給予安全的保護。 「好好道別」是疏通悲傷的重要過程 許多驟然失去摯親的人,對我提出他們的疑問:為何他們沒有辦法杜絕悲傷與憤怒的侵襲?為何他們不斷反覆困在悲傷裡?他們懷疑悲傷似乎將會永無止盡的糾纏他們,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夠好,才會讓悲傷得逞,使他們徹底經驗到脆弱與無力。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並非一個人不堅強、不勇敢、不夠好,才會被悲傷占據。事實是,一旦你失去親人,悲傷就會在往後的人生如浪潮一樣的不規律湧來,又消退,再湧來,又消退,沒有靜止的那一天,除非生命不在。我們必須學習與悲傷的浪潮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以免被席捲而走,同時又能允許它的存在,因為它既真實又合情合理,是來自生命真實的經歷與曾有的記憶。 雖然悲傷是合情合理,但要與它培養信任關係與默契,能與它共存,絕對是需要長期學習的課題。我們必須認識悲傷,知道如何對待與面對悲傷,到某一個時刻,甚至能欣賞悲傷,欣賞這人生的特別景致。要能這樣無畏無懼悲傷,在悲傷會恆久存在的生命裡再次找到適切步調與姿態,並願意相信自己生命在經歷過撞擊與破壞後還能實現某些意義,就必須完成最困難與最害怕的事——與摯親好好說再見。學習如何完成道別的這段過程,絕對有許多的挑戰,以及難以跨越的限制,也有許多的懷疑、孤單、害怕會產生。路況並不好走,卻是走向療癒必經的中途站。 「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對方有新的旅程好好道別,好好向摯親說再見是一份承諾,也是一份祝福,同時是真實悲傷的表現。道別,往往帶來不捨,但我們之所以願意道別,是因為內心知道無法留下對方,即使再有千萬個不願意,也無法緊抓著對方不放。因為對方有他的旅程、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的地;我們會道別,因為在此時此刻確知,分離時刻已然到來,從下一刻開始,彼此都將面對新的旅途,無法再相互陪同而行。在珍重再見聲中,我們除了祝福對方一路好走,也承諾好好照顧自己,幫助自己面對未知的未來。 不能否認,也不能避免的,道別的過程,是包含難忍的悲傷與心碎的痛苦。但也因為經歷過這樣的痛楚與心酸,道別才得以完成,而不是只能空白與麻木以對。好好道聲再見並非是準備從此將記憶塵封,宣告著此人從此和你無關,反而是為了確認兩人的關係雖遭遇了別離,仍是段重要的關係,並且以不同以往的形式,繼續的存有。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一書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希望妳在天上盡量快樂悠遊!」父母思念過世孩子直到生命結束那一刻.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火化爭議解套 專家建議:Omicron改列第4類傳染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確診遺體「儘速火化」被解讀為24小時內火化,又規定遺體裝進雙層屍袋就不能再打開,甚至發文建議殯葬業者在大體車上完成入殮,喪家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留下遺憾。專家提醒,現行做法代表政府還放不掉「清零」思維的尾巴,但既然Omicron已輕症化,相關規定應根據疾病嚴重度調整,也是新冠肺炎「下台階」改列第4類傳染病的前奏。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面對最嚴重的病原,才會要求24小時內火化。指揮中心應重新檢視專家當時訂出「儘速火化」的考量為何?是否還適用現在情境?施文儀分析,如果「儘速」是允許比24小時更久,現在應因應民情,訂出更明確的時間。如果當初因武漢株或Alpha株流行,「儘速」是希望比24小時更短時間,現在這規定就顯有過當。因Omicron已經輕症化,相關規定應配合疾病嚴重度進行調整,現在就是一個「下台階」的好機會,也是為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傳染病做準備。施文儀表示,「儘速火化」等規定代表政府還有很多清零思維的尾巴,要放放不掉、想丟不敢丟。即便喪葬這部分對防疫的影響沒那麼大,仍因此讓很多短時間失去至親的人連最後一都見不到。他相信,指揮中心如果參考其他先進國家規定,一定可以訂出更人性化的處理流程。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就為全球確診喪葬指引奠定方向,開宗明義強調「應避免倉促處置新冠死者」、「死者之尊嚴及其文化宗教傳統和家人,應始終受到尊重和保護」。有適當防護、不親吻或觸碰遺體,親友可去太平間見亡者最後一面;遺體可火化或埋葬,也未要求儘速。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國都沒有規定「儘速火化、屍袋不能再開、在大體車上入殮」。各國遺體處理的共通重點在明定殯葬業者所需之防護和流程注意事項。喪禮規定盡可能兼顧喪家宗教文化傳統,共通點幾乎只有「勿親吻或觸碰」,就算一時激動觸碰了,只要徹底洗手就好。加拿大政府官網寫道,在安全的非醫療環境中的最後告別,對悲傷家庭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指揮中心常說要效法的紐西蘭,在遵守感控規定的前提,允許牧師等宗教司儀可在醫院、機構或私人住宅舉行最後的儀式。華人多的新加坡,也允許喪家可以守靈3天。
-
2022-04-09 養生.人生智慧
19歲花樣年華遇致命車禍…楊淑姿為愛女選擇器捐,為女兒活出雙倍精采
失去至親摯愛,最難的是什麼?除了揮之不去的想念,還有感傷的心境:從今以後,你不在我身邊。正值花樣年華的大學生陳俐蓉,在19歲那年因車禍去世,家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器捐圓滿大愛,用另一種形式為俐蓉延續生命,也給自己時間慢慢走出來。「俐蓉如果還安在,她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剛過50歲生日的楊淑姿不時會浮現這個念頭,心愛的二女兒驟然離世,難捨之情溢於言表。2018年11月2日半夜,一通電話改變了陳家人的生活:您的女兒正在醫院搶救。起初還以為是詐騙,後來陸續接到其他親友告知,忐忑不安從桃園趕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聽到院方解說病情後,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椎心之痛 仍為孩子圓善念楊淑姿說,陳俐蓉與同學雙載發生車禍,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因撞擊力過大,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變成植物人的機率極高。楊淑姿當下十分痛恨肇事者,心裡也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老天爺要把我女兒帶走?為什麼會半夜跑出去吃消夜……」太多疑問讓思緒變得紛亂,大兒子陳彥霖提到,平時兄妹聊天曾談到器官捐贈,俐蓉表達過樂於助人的意願,是不是要幫俐蓉完成最後心願?聽到這番話,楊淑姿猛然感到一陣焦慮,也很驚訝兄妹曾彼此討論若發生意外,要幫對方捐出能用的器官。「原來孩子們對生命的態度如此坦然豁達,希望不留遺憾離開人世。」她說,欣慰孩子們的善念,但若簽下器捐同意書,是不是就真正宣判女兒的死亡。但無效醫療只是徒增痛苦拖磨,「俐蓉一定不希望我們罣礙,更不願意靠插管、氣切活著。」最後放下執念做出取捨,讓女兒安詳離開。楊淑姿感嘆世事無常,意外發生前,日子平淡幸福,意外發生後,她的世界天崩地裂,頓時失去了重心,就像心頭肉被割走一塊,再也無法被填滿。從事發到告別式,和意外後的頭一年,她常莫名掉淚,偶爾把自己隔離起來,不想面對殘酷的事實。捨得放手 從沮喪中站起來2019年,楊淑姿因腎臟發炎動手術,警覺到心理狀況影響生理健康,認真思考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走下去。「我一直處於悲傷狀態,對大兒子和小女兒其實很不公平,他們仍需要完整的母愛和父愛。」楊淑姿心疼先生靠工作來轉移注意力,一對兒女則避而不談俐蓉的離去,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重新擔起聯繫家人感情的重要角色。楊淑姿不再將內心的挫折、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體悟人生無常,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裡。楊淑姿學著放下、重建生活,而且要幫離去的女兒活出雙倍精采。2020年,受邀到俐蓉就讀的彰化師範大學講述生命教育,在通識課程「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分享女兒的真實案例。楊淑姿苦笑,面對、接受、放下是唯一能再往前邁進的方法,一直困在沮喪中,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會把身旁的人拉進哀傷的漩渦。走進校園,楊淑姿感受到年輕生命的光采,一方面感嘆女兒不再是人群之一,一方面也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精采。「很慶幸能為她做器捐,讓我有機會演講分享經驗,撒下更多大愛的種子。」藉由器官捐贈,楊淑姿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放手與捨得」,女兒的生命只是以不同樣貌存在,而她的小愛化為無私大愛,圓滿了數個家庭。這幾年陸續都會收到受贈者的感謝信函,知道他們過得很好,代表俐蓉仍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19歲男車禍腦出血壓力暴增 引發心碎症候群
19歲楊姓男子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T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表現,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指出,第一時間醫療團隊還以為心肌梗塞發生年齡已經低至19歲,但後續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出現「章魚壺心肌症」收縮模式,判定是「心碎症候群」。簡韶甫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因生、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心碎症候群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介於65至70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及憂鬱為發生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常見的症狀為胸痛約75%、喘約50%、頭暈約25%,也可能導致全身無力或昏倒。簡韶甫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與心肌梗塞類似,都有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變化,導致難以區別。臨床上會有些患者,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有時需要多確認患者在病史上,是否有巨大的心理或生理壓力,如失去至親、離婚等。簡韶甫表示,目前治療的方法,採取「支持性療法」,持續至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三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若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若病人已發生心因性休克,嚴重恐需要採取葉克膜治療。過去認為此病預後良好,95%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1.5%,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5%患者,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一旦出現胸悶不適等症狀建議盡速就醫。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09-28 養生.人生智慧
罹癌到離開僅4個月 愛雅媽媽「最心碎遺言」惹淚
女星愛雅(張艾亞)的媽媽8月15日不幸癌逝,從確定罹癌到離開僅僅只有4個月,愛雅媽媽享壽74歲。愛雅在疫情期間經歷了生離死別,聊起媽媽,她仍止不住滿臉淚水,「我很黏媽媽,習慣傳訊息跟她分享生活大小事,現在有什麼事,也想馬上跟她講,可是媽媽已經不在了。」她至今仍無法相信媽媽走了,「看到媽媽的骨灰,我還覺得這一切不是真的,我是在做夢吧?」失去至親的傷痛,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平復。母親疫情期間發病 罹癌到離開只有4個月回想媽媽發病過程,愛雅說從去年底開始,媽媽胃口就突然變差,「一開始以為是腸胃問題,但食慾還是沒改善,我媽20多年前有乳癌,就又回去看,但醫生也說沒有復發的跡象。」醫生建議媽媽做其他檢查,發現胰臟有問題,「4月左右確定沒有轉移的癌,但看一段時間,發現骨頭有癌細胞,但找不到是從哪個部位轉移過來的,就先打了一針骨癌的針。」此後媽媽病情每況愈下,「我們一邊找原發癌到底在哪,媽媽也開始胃痛,肋膜積水,4、5月確認癌症有轉移,但後來疫情爆發,醫生無法會診,一直到了6月,才確認媽媽罹患的是很罕見的血管瘤癌,但這種癌症台灣1年不到10個案例,沒有標靶沒有化療,只能試試看。」媽媽的肺部影響最嚴重,「她晚上都無法睡覺,因為會喘不過氣,就像在溺水一樣,7月底住進醫院,她已經沒辦法呼吸。」一夕間長大 母親離世前的告白媽媽抗癌過程表現堅強,她也在一夕間突然長大,從被媽媽照顧的女兒,變成媽媽生病時的靠山。她透露媽媽後期在醫院時睡時醒,「14日她還有醒來跟我說說話,她放不下我們,她比較晚生我,她還是希望看到我結婚生子,只是她看不到了。」她因擔心媽媽病情,吃不下睡不好,這段期間瘦了7公斤,「對媽媽來說,她應該是解脫了,但對活著的人來說,還是很難,我總覺得沒能多帶她走走看看,有點遺憾。」雖然媽媽不在了,但她繼承了媽媽樂觀善良的個性,「我對自己說,媽媽的精神永遠都在,我希望把媽媽的這種善良帶給身邊的人,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延伸閱讀:爸爸不知媽媽已離世 愛雅忍悲代母照顧失智父】愛雅臉書全文:媽,您走一個月了......我始終不敢鼓起勇氣寫下這篇文章,因為如此,似乎必須要面對您已經離開的事實;但,我仍然記得您教我的、您期望我的,我學著實踐。我有一個,像小伙子般的母親走路走超快,性子最急、做事最乾脆,絕對不拖泥帶水;從重病到離世也就四個月,如同她這輩子行事作風。我有一個,從不認為世界上有壞人的母親曾經問過媽媽:您犧牲奉獻為了每一個人,那個最好的朋友,有沒有為了您做過什麼感人的事?她說沒有, 並叮嚀我們也要關心她、給她送點東西,不能說她不好。媽媽說:我這輩子沒碰過壞人啊!—這是張媽媽的金句,而我們以前卻總是笑她無法分辨好人壞人。自從媽媽離開後,才知道媽媽這一生默默幫助了好多好多人,原來,您一直以來都是以身作則的教我們善良。我有一個,為了家犧牲奉獻的母親從小到大的親力親為,讓我在您的保護傘下長大。我從來沒有帶過鑰匙,因為您會等我回家;我從來不會切水果,因為您會幫我們切好去籽放在冰箱;我從來只要張開眼睛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吃,因為您說喜歡看我們吃飽喝足,那就是幸福的模樣。我難過的時候,您比我還難過,因為您說您會保護我一輩子,不要怕,不管如何媽媽都是最好的後盾,才讓我長成一個有愛且堅強、強大的人。正因您的強大,羽翼下背負太多責任而沒辦法有一絲鬆懈,爸爸也需要您24小時照護著,當您有機會可以出門度假放鬆時,您卻說還是在家陪著失智的老公,心裡才踏實。我知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在外打拼的孩子們可以放心,所以您願意犧牲、您願意妥協。我有一個,永遠對世界充滿感謝的母親幾次進出醫院,拖著疼痛不堪的身體,媽媽還是永遠面帶微笑對醫護人員說謝謝,感謝他們的付出;彌留之際,護士來病房幫媽媽打針,媽媽都會盡全力的張開眼睛,笑著用著微弱的氣音叫著熟悉的護士名字,握住他們的手,表達感恩。這一生,您教會我們要懂得感謝,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媽媽依舊感恩這個世界的一切。媽,我再也聽不到您進門跟我說:我剛剛在捷運上被認出來是愛雅媽耶,好驕傲喔。媽,我再也聽不到,一大早蹦蹦蹦的敲門聲說:吃飯了,熱的、熱的、熱的,趁熱吃才好吃啦!媽,我再也聽不到,您扯著嗓子大聲的罵我們:我的聲音大表示我身體好啊,以後妳們聽不到就會很想念了啦!媽,真的,都像您說的,原來,聽不到是這麼痛!直到如今,我依然覺得您只是在跟我們開玩笑,我依然覺得您晚上還會打給我、視訊我,關心我什麼時候回家?今天吃了什麼? 還要我分享工作照片給您,然後流露出滿意的笑容,說自己這個工廠真不錯,生出三個這麼好的孩子。您走了以後的每一天,都是這麼不真實。這一場重病,我瞬間要從一個被您呵護在手掌心上的孩子,長成一個您可以依靠的臂膀,一開始,很難,很難。我很想再被您牢牢抱緊捧在手心上,更想看見您吃著我煮的飯菜滿意表情;每一兩個小時餵您吃藥、保健品,讓您一看到我就說:啊,不要再喝了啦,拜託拜託!那求饒可愛的燦笑;您在我在身旁睡的香沉樣子;每天我飾演腳底按摩師父,把您按的好痛又笑呵呵的露出慈母微笑。突然發現可以照顧您是多麼珍貴的過程,是老天讓我報答您恩情的機會⋯短短四個月,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以前您老是說:以後我老了一定沒有人可以照顧我。(因為媽媽這一生在家,總是扮演者照顧者的角色,您太會照顧人了,又是一位厲害的大廚)但您第一次進醫院時,您寫了字條告訴我:妳做事我放心。不知道媽媽給我們三個女兒角色打了幾分呢? 是不是讓您舒舒服服的?所以才能安詳帶著笑容離開。媽,連您生命的最後都在教我成長、茁壯,是不是這樣您才會放心的離開,對嗎?媽媽,我知道您不希望我傷心難過,因為您比我更努力的在過我的人生、更在意我快不快樂。您在病床上無法組織語言的時候,還對著我說:我走了,妳不可以死喔! 因為您知道沒有您的我,可能會活不下去,所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教會我成熟長大面對這一刻......。媽媽,這一課好難好難而祢留我一個人繼續學習。不知道祢現在那裡住的舒服嗎?會不會很想我們?吃的飽穿得暖嗎? 沒有我黏在祢旁邊,祢會不會不習慣呢? 但我相信,這麼善良、這麼有愛的媽媽,一定去了很好的地方。 所以我會把祢以善為本的精神傳承下去;還會帶著祢的愛,好好的活下去。媽媽,請祢放心,生死不會將我們分開,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會帶著滿滿的祝福,還有祢留給我的勇氣往前走。媽媽,謝謝祢,我愛祢。祢將永遠住在我心裡。
-
2021-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孤獨死1】隔離中辦親人後事 比孤獨更孤獨的三十五天
編按:大疫之下,上百個被隔離的家庭,無法送別因新冠肺炎猝逝的親人,他們該如何走完這段漫長告別式?記者聯繫上一位溫柔且堅強的家屬,寫下她發現母親離去,從病逝到安葬,三十五天內的種種心情。這位家屬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她一樣,正在面對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也帶給你我度過疫情的力量。「因為見不到最後一面,我在隔離時一直忍不住想:媽媽走得到底順不順利?」五月中旬,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剛爆發的某個傍晚,阿芳(化名)和哥哥下班後,打算送身體不適的獨居母親就醫。兩人一抵達公寓,竟發現母親猝死家中。阿芳立刻報警、聯絡殯葬業者。接體員穿著防護衣進入房間,貼身「背對背」背起遺體下樓。由於死亡現場在民宅內,這位七十多歲老太太也非匡列對象,依規定,她的遺體只能在冰櫃躺上一晚,等待檢察官與法醫完成司法相驗、採檢,才能火化。結果真是新冠確診,此刻老太太已仙逝三天。她是台灣疫情內前五十名死者之一,更可能是第一位不幸在家「孤獨死」的死後確診者。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她一次承受好幾種老太太生前獨居,行動也沒太大問題,甚至倒下前一天,兄妹才探望過她。阿芳回憶,當時媽媽癱在椅上,神情疲憊,原本就患慢性病的她說不出哪裡痛。阿芳本打算送媽媽急診,醫院一得知老太太有接觸史,請她們改叫防疫救護車。等到凌晨兩點,總算收到派車通知,兄妹此時已先各自回家,只能明天處理。▌推薦閱讀>>護送三百位染疫者 抗疫運將的成軍手記沒想到暫別一天,母親獨自在家中斷氣,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但是,喪母之後,兄妹倆也無法送媽媽最後一程,因為他們接觸了疑似確診者,依法必須各自居家隔離。所以,傳統喪家要辦的入殮、辦理死亡證明,甚至法律規定「疑似感染遺體」須盡速火化,兄妹倆都被迫缺席。對母親最後的告別,只能「外包」,請業者代勞。所有程序接踵而來,阿芳的人生突然被按下快轉鍵。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向公司請假、告知親友母親死訊,持續和殯葬業者在線上討論後事,也要在隔離狀態下照顧自己的家庭。還來不及為喪母悲傷,她發現自己也全身痠痛發燒,恐慌自問:「我是不是也中了?」直到母親走後第四天,區公所協助她去醫院PCR篩檢,說是「陰性」,驚慌暫告段落。四十多歲的阿芳說,不久前,母親節一家團聚,老少圍坐餐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怎知這些都成了往事。她和哥哥各有家庭與工作,每一到兩周就會去看看母親,說說話也好,這是他們的日常。阿芳還和失智的父親同住,多年盡力關照著兩老。她至今仍懊悔:「如果那一天,我們陪媽媽等到凌晨救護車來,結果會不同嗎?還是媽媽會在住院後,歷經插管的痛苦,還是會走?」獨自面對自己的隔離期,她找不到答案。母親的遺物 帶領家屬走出傷痛母親離世廿二天,阿芳結束居家隔離。早上出關,下午立刻辦法會。因為防疫規定,現場只有她和哥哥、大嫂向母親送別;親戚隔著螢幕,在直播畫面另一頭泣不成聲。第廿三天,阿芳回到母親住的老公寓整理遺物,鄰居發現她正準備開門,趕緊走避。前來幫忙的死亡清掃人洪生端詳房間,床墊上依稀可見人體微滲分泌物的印子,他連忙找塊布蓋住,不想讓家屬看見。接著吩咐阿芳戴起手套,找找重要物品及要放在靈堂的遺物。▌推薦閱讀>>死亡清掃人: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桌上一支還充著電的手機,像是凍結的時光膠囊。洪生要阿芳把手機放進密封袋裡,別接觸機身。阿芳隔著袋子,硬是解開了螢幕鎖。三周來無人觸碰,即使媽媽走了,它仍記錄下三周的時間流逝。上頭是滿滿的Line群組訊息,還有一通阿芳打來的未接來電,日期停留在五月某日,正是她發現母親失聯、病逝那天。阿芳從通訊錄找到母親生前好友的電話,電話一撥通,阿芳還沒說明母親死訊,對方劈頭說:「我知道(她走了)。」那位好友夢見自己和老太太快樂出遊,直到離別時,老太太和另一位也早已往生的友人,向大夥揮手再見,看起來健健康康、無牽無掛。這樣的夢境,即使虛幻,也給了阿芳真實的安慰。她和母親的朋友分享著回憶,笑談老太太生前糗事,逝者彷彿伸手可觸。她決定留下這支手機,等到疫情結束後,再聯絡母親的朋友們,聚首緬懷記憶中的媽媽。阿芳也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自己一樣,仍在面對著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失去至親後,被迫凍結一個月的人生,終於能再度前行。▌文章未完,繼續閱讀:【完整專題】一段吞聲死別的故事【疫情下的孤獨死2】生者如何與悲傷共處【疫情下的孤獨死3】傳染病加劇長照悲歌▌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台灣難解的雙老困境
-
2021-03-31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親肝硬化吐血 護理師活肝移植盡孝心
一名68歲的范姓婦人長年患有C型肝炎,去年回診檢查時發現肝硬化,醫師建議肝臟移植,經過比對臟移植人選,由身為護理師的41歲大女兒張淑明切除65%的肝臟,捐獻給摯愛的媽媽。張淑明說,平時幫助素昧平生的病人,現在是自己媽媽生病了,當然更要自己救。張淑明目前任職於東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已有16年的護理職涯年資。她回想當天值早班看到媽媽傳訊息「好像發燒了,覺得人不對勁。」沒想到下班趕回家,就看到母親竟吐血,緊急送往急診住院。經檢查,范姓婦人吐血、排血便、門靜脈堵塞,胃和食道靜脈曲張,隨時會二度破裂吐血,甚至肝性腦病變昏迷、肝硬化轉變成肝癌,醫師建議盡快執行肝臟移植。張淑明說,媽媽從去年11月底開始到林口長庚醫院評估肝臟移植,從子女中篩選出適合肝臟移植的人選,結果是她和妹妹符合資格,但不忍心讓妹妹承擔手術的痛,堅持由她來捐,因與媽媽血型不同,須執行血漿置換,而她患有缺鐵性貧血,為了符合捐肝資格,每天補充鐵劑、補打鐵劑針,使血色素上升,力拚手術成功。「20公分的疤痕,是我與媽媽的生命印記,我很驕傲。」張淑明說,媽媽很疼愛子女,從來沒有開口要求他們捐肝,但她知道媽媽很想和家人一起生活,雖然這次活肝移植,她心中難免害怕,但是失去至親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對媽媽的孝心就是她堅強的理由,而術後看到媽媽努力熬過插管、血漿置換等復原療程,不曾抱怨過疼痛,氣色逐漸不再暗沉泛黃,「當下覺得一切都值得了!」「我們的肝臟現在是姊妹了!」范姓婦人感謝女兒的勇敢,新肝是女兒用生命換的,一定會好好珍惜,也感謝醫療團隊讓她走出「肝」苦的陰霾,呼籲大家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術後休養,2人的身體已恢復穩定,張淑明也重返職場,腎臟內科團隊熱烈歡迎、給予高度敬佩,也送上蘋果禮盒,象徵平平安安。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護理在陪伴中自我成長 成為病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護理師的心聲」,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三位資深護理師剖心掏肺地與大家分享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愛」,以及由病人或親友的病痛、甚至死亡所得到的對護理志業與人生更深一層的體認。衷心希望這真誠的「心聲」能使讀者更瞭解神聖的護理工作,讓台灣社會大眾與醫療團隊其他成員更加珍惜、尊重這些白衣天使,更希望台灣會有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令人尊敬的行業。 在大學護理系自我介紹上,十個人裡面有九個都不是從小立志成為一位護理師,而是在志願卡上的分數剛好落到護理系的欄位,當然我也不例外。我其實高中非常崇拜的一位辯論社社長,他後來考上了台大心理系,那時候的我只想追隨他的腳步一起成為厲害的心理師,但事與願違的情節常常上演在戲劇與真實人生中。 我還是乖乖地念完護理系,依照父母與社會期待進入了護理職場,但內心的心理魂總是在那裡隱隱作祟,畢業後我選擇進入安寧病房,一個住滿著大量靈性與心理需求病人與家屬的集中營。另一個理由是在大學實習期間,我曾收過一張來自末期肝癌病人家屬的手寫卡片,病人因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走得突然,來不及赴約我們已預定的空中花園輕旅行,卡片內容充滿遺憾與感謝,異常衝突。開始工作後遇到第一次的CPR,只有半年年資的我,除了記得慌亂的腳步、嘈雜的機器逼逼聲夾雜著醫師充滿醫學術語的命令聲,我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把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以為終於可以逃離現場好好回家整理混亂的思緒時,卻看到病人的先生到護理站致謝並告訴我病人還是過世的消息。在他深深地一鞠躬中,我無法自處,那一刻我才發現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原來是這麼真實與貼近。我自責是不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造成一個生命在我手上消失,這個鞠躬我沒有資格收下,帶著滿滿的歉疚我選擇離開臨床,但我知道我會再回來,但在這之前我要先強壯自己的身心。 完成碩士學業後,因緣際會來到一間醫院工作,又在臨床打滾了兩年後很幸運接下血液腫瘤科及幹細胞移植病房護理長的任務。我立志不要讓我的護理師經歷我菜鳥時的那種自責與悔恨,我要他們很有信心地收下每份感動與感謝。所以擔任護長的期間,我非常重視護理標準化、加強在職教育以及提升護理照護品質。唯有精實每位護理師的能力並讓他們體現護理價值,才能創造安全且高品質的護理照護。在2009年我卻對醫療產生了人生中最大的質疑,當時幾乎所有接受移植的病人都因各種因素無法逃離轉入加護病房的宿命,我和護理師們仍然心繫著每個送進去的病人,開始每天在探病時間輪流到加護病房外和家屬一起為病人加油、祈禱。幫動彈不得的病人抱抱哀傷的家屬,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與他們同在,如果生命中一定得經歷黑暗,那我們願意想盡辦法點一盞燈,陪他們在黑暗中可以因為光亮而不再那麼害怕。在這一段時間內,即使我們肩負著複雜且高壓的照顧壓力,即使工作繁重緊湊,護理師們卻還是堅持要讓病人好好洗個澡、陪著病人一邊聽歌一邊掉淚,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誰也不敢保證,因為已經太多次就算卯盡全力卻還是眼睜睜看著病人從我們眼前離開,我無法忽略內心對於醫療的疑問越來越大聲,我們是不是哪裡還要做得更好?醫療到底是救命還是傷害?病人家屬的希望在哪裡?大家到底還能承受多少的失去?我該帶著護理團隊往哪走才對? 這些累積下來的無解終於還是在我心中炸開來了。某天,一位被外院放棄治療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住院3天後因肺部腫瘤破裂進行緊急CPR但仍回天乏術。事後我陪著當天上班的護理師與主治醫師進行案例討論,看著護理師們在會議中不斷自責和難過的情緒,我知道我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站起來提出我們臨床上觀察到的醫療瓶頸,在這個時刻我知道我是臨床護理師的代言人,激動的說著這些年我們心中經歷的苦,我們不怕辛苦,只怕自己在做著傷害病人的事。我們認為移植的決策中心,不應該只有主治醫師,還需包含其他醫療團隊成員、病人及家屬,經過充分的討論大家共識出最符合病人意願的決定。我們願意為決心戰死沙場也不願投降放棄的病人打拼,也希望可以為想多陪陪家人的病人提供安寧照護,願意傾聽與接納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在移植室的護理可以很多元,可以是積極的急救能力訓練與治療,也可以是溫暖的陪伴與舒適護理,我們提供病人想要且需要的照護,包括生理、心理與靈性。 在好不容易提振起護理士氣後,卻又有壞消息找上門。這次的病人是過去單位的護理師,護理師其實最難照顧,因為我們的伎倆他都一清二楚,也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意味著好轉或是惡化。診斷白血病後的她,在歷經多次高劑量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移植後排斥反應與時不時的發燒感染後,讓長期住院的她近乎崩潰邊緣。我知道她累了想放棄治療,但我總是鼓勵她要努力撐下去,因為我們說好要成立兒癌病人照顧團隊的夢想還未實現,每次踏出病房,我總是祈求上天可以展現奇蹟或是減少她的痛苦,但最終奇蹟不意外的沒有發生。接下來的幾年我又陸續經歷一些無預期的失去,一位是我相當依賴的安寧戰友張醫師在安寧專區成立後不久因病辭世,另一位則是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急性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我深知安寧在末期的價值與精神,當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我也出現盲點,對那時候的我而言,只要不放棄就不算是末期。女兒很懂事,沒有怪我讓她身上插滿管子,也沒有因為嘴巴被插管而無法表達他對我的愛,我想我明白了過去家屬的種種失序行為反應:捨不得放手拔掉管子、不願意關掉呼吸器、無法在不急救同意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他們覺得不能放手),或是在孩子快離開時瘋狂的擠壓甦醒球想盡辦法讓她多喘一口氣,想多留她在身邊多一分鐘也好的心情,我完全都懂了。喪子之慟讓我久久無法正常工作,每天以淚洗面,我不懂生命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我怨恨好人為什麼都不能長命百歲。但怨懟並不能撫平我內心的傷痛,經歷過失去至親的我,更清楚在每一個接近終點時刻病人與家屬的真正需求,我知道我應該繼續想念我的孩子,但她會希望我帶著她的祝福以及我與戰友們的約定,朝向下一個目標邁進。護理師並不是拿到執照就自動化知道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過去的經驗教會我,有溫度的護理是需要教導與營造的,我們可以去感染身邊每個人愛與關懷的能力,在彼此的陪伴激勵中渡過難關。於是,我決定投身進入護理教育領域,讓每位護理師可以發掘自身的內在本質,融入到病人照顧歷程中,護理不是提供機械化的照護,而是從病人為中心,透過臨床專業評估與照顧來協助他們恢復健康或是促成善終。我要告訴18歲的自己,謝謝你沒考上心理系,才能讓我在30年後即使面對許多人生困境仍有力氣可以站起來,用這種正向的方式來紀念我的孩子和戰友,我深信生命的價值不在乎長短,而是問自己每一天有沒有認真地活著,有沒有跟愛你的人說愛,如果有,當生命結束也就沒有這麼多的遺憾與來不及,因為有你來過的世界非常美好。
-
2020-10-17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臨走前去旅行他不能諒解、事後卻氣自己 暖醫:有時,需要被救的是「家屬」
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那個痛還是無法遠去,尤其當這個痛是伴隨著無限的內疚與自責時。所以,我現在行醫,很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設法解除家屬的內疚與自責。對我來說,五月是一個困難的月份,尤其看著大家都沉浸在歡慶母親節的溫馨氣氛中。我很不喜歡母親節,甚至可以說「我想要逃避母親節。」我最想逃避的節日「母親節」我的母親在我17歲的那年往生了。當時的她,心臟衰竭、雙腳浮腫、頻頻咳嗽、半夜睡覺完全無法平躺、沒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還記得,我陪著她坐了1小時的公車,到達醫院的時候,她直接就被送進加護病房了。再過幾天,她就要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了。這個手術,她整整等了2年。在2年前,醫生告訴母親「如果妳不接受手術的話,妳就沒辦法看見妳兒子結婚了。」只是她同意進行手術,依然來不及看見自己的兒子結婚,來不及看見自己的孫子出生,也從未享受過什麼好一點的物質生活,更沒機會讓她兒子替她看病,因為馬來西亞是公醫制度的國家,醫療費用不高,但就是要「等」。即將動手術的前2天,我因為當天學校有重要的考試,就沒去醫院。心裡想著「不差這一天,隔天考完試再去就好了。」結果,這個念頭成了我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我在考最後一個科目的時候,接收到來自校長室的廣播,直奔醫院。趕到時只剩下空床,母親已經被送到太平間了。我的母親在手術前一天往生了。籌備喪禮的期間,當阿姨們(母親的姐妹)正煩惱著,該去哪裡找媽媽可以沖洗成遺照的照片時,竟然發現家裡的衣櫥裡,藏著一張裝好框的放大照片。原來,媽媽早就考慮到這一點。我看得出來,那張照片是2年前就照好的,大概就是媽媽答應手術的那段時間。照片裡,媽媽的眼眶紅紅的。每一次想到她在為自己準備遺照時的孤獨身影,我的眼淚也會不聽使喚的掉下來。然而,更讓我感到自責的是,這張遺照是在她準備(等待)要手術的期間,獨自去旅行時所拍的。依稀記得那時只有十幾歲的我,很不能諒解她,明明身體這麼不好,加上家裡經濟狀況也差,她為什麼非得選在這個時候去旅行,而且堅持要去。其實,那不過只是一趟從吉隆坡到檳城的旅行。後來,我才明白,媽媽是在為自己辦人生的「畢業旅行」。這是一趟只有一個人參加的畢業旅行,也是一趟回來之後就要拍遺照的畢業旅行。她貼心的替家人安排這一切,大概是知道我們幾個孩子都還小,萬一她走了,我們一定不知道要怎麼安排與處理。小時候的我太不懂事,竟然還強烈反對。至今,我仍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的無知與不貼心,感到生氣。有時,需要被救的是「家屬」某年農曆年的前夕,一位男性患者突然腦幹出血送醫。面對這樣的惡耗,他的太太依然表現的相當堅強,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仔細地聽著我解說她先生的病情。她雖然眼眶裡泛著淚水,但眼淚始終不曾潰堤,即使我告訴她「你先生的情況很不樂觀,大概就是這幾天了。」最後,她決定不再CPR,同意DNR。這是多困難的決定,但她知道這是對先生最好的決定。Q:什麼是DNR?A:DNR(DoNotResuscitate)即為「拒絕臨終急救」之意願,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末期病人能夠安詳離世,避免為了讓患者能短暫延命,一再遭受急救的痛苦,諸如插管、電擊、胸外按壓、強心針劑等。2000年後,國人可以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選擇臨終時DNR的權利,並可將此意願註記到健保卡晶片中。所謂末期病人除了指癌症末期患者外,還包括漸凍人、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以上都是健保定義符合安寧照護的範圍。必須釐清的是,即使同意DNR不代表放棄治療或拒絕治療,只是改採緩和醫療。由於末期病人多半治癒無望,其治療目標已不再是治癒疾病,而著重於解除或控制患者因病症產生的痛苦與不適,提升患者剩餘時日的生活品質,達到真正的善終。【編輯推薦: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為了讓父親善終 「台灣安寧照護之母」做好了坐牢的準備】要說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還是不行,尤其當這個痛是伴隨著內疚與自責。因為曾經體驗過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觸,我心裡很清楚,當病人無法救治時,要想辦法救家屬。那時,我腦中想的是,一定要想辦法解救這位太太,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阻止先生的兄弟姐妹們或旁人對她的指責。這是我現在行醫,很常做的一件事。我期許自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要當個有溫度的人。有些話,不能只對太太(或主要照顧者)說,而是要公開來講,最好當著所有家屬的面說,為的是要阻止其他家屬的指指點點。我直接了當地說:「先生是洗腎的病人,本來就是容易發生腦中風或腦出血,更是很難避免。」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會責怪太太怎麼沒有把先生照顧好。「所以這個腦幹出血的狀況,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常常是來得非常突然。可以是前一刻還好好的,還在說話、吃東西,下一刻就突然昏倒,心跳停止。這是真的,這個狀況就是會來的讓人如此措手不及!」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不明就裡,會一股腦兒地責怪太太怎麼沒有提早發現。「太太平時就照顧得很好了。事情發生的當下,緊急處理也做得很好,她馬上就打電話叫119,也依照119電話中的指示,為先生進行急救CPR,把心跳血壓都拉回來,現在我們才能有這個機會來討論後續。要不然的話,現場就往生了。」這麼說,是要肯定太太的付出,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我們已經急救過一次了,現在腦幹因為出血,已經沒有功能了。腦幹沒有功能,就不是會不會清醒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存活下去。最長不會超過14天,最關鍵的時間則是第3天與第4天。如果心跳停止,再去壓胸、電擊,對病人而言,只是折騰,不會有實際的幫助。所以我會建議不要再壓胸、不要再電擊,讓病人好好的離開。不曉得大家覺得如何做比較恰當?」就算DNR是太太決定的,但我還是會跟其他家屬說「這是我建議的。」這樣說,他們就不會去想是太太不想照顧,才決定放棄的。「當然,如果有什麼習俗上的需要,例如拜過的衣服,求來的符或符水,都可以拿過來,我與護理師們都可以幫忙處理。」通常聽到這裡,家屬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然後如釋負重的從包包裡取出一道又一道的符。這些都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盡自己的努力,醫護絕對會盡力成全。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我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遍了。只是這一次,我用了比平常更慢的速度、更清楚的咬字在講,因為,這位太太是位外籍配偶。我知道,她每一個字都聽懂了,因為在我跟其他家屬說明完畢後,她眼淚就潰堤了。也許是她的辛苦,被我肯定了。也許是她的內疚,被我解除了。也許是她擔心的責怪,我替她擋下來了。「醫生,我能不能有一個要求?」太太跟我說,「我先生走的時候,能不能讓我親自幫他(拔管),一直以來,他都很信任我。」聽她這樣說完,換我的眼眶紅了,忍住淚水,我告訴她「當然可以,你的先生會很感謝你的。」畢竟,彼此信任是一件多麼珍貴、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幫辛苦照顧病人的太太(或家人)說話,尤其是相對弱勢的太太,對我而言,只是舉手之勞而已,對他們而言,可能是很大的支持力量。他們往往在照顧方面付出最多,卻通常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反而還經常被那些「只出一張嘴」或「偶爾看一眼」的親戚朋友責怪做的不夠多、做的不夠好。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在乎的事,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家人一輩子要去承擔的。阿金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身為醫療人員,家屬要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很困難的,需要很大的「愛」與「勇氣」去承擔、去面對可能的指指點點。至親的離去難免內疚與自責(可能會一輩子),醫療人員只要多說一句話,多一些同理,就可以解救「活著的人」。最後,奉勸那些「旁人」,若沒有要出錢養人家一輩子或幫忙照顧,拜託管好自己的嘴巴。※本文摘自《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出版社:原水/作者:陳志金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
被封為「最理想退休生活典範」的前嘉裕西服總經理江育誠說:「人生像是一道數學題,必須把退休當作是重大志業經營,不只該提早十年規畫,還要以一萬小時法則來刻意練習。」《退休練習曲》精彩書摘試閱:分享「退休要提早準備」的觀念後,我陸續接到許多演講邀約。對於這些邀訪,我從不拒絕,盡量排出時間。對我而言,推廣退休要更精彩是一種福音,一場演講即使只有一個人能夠聽進去,並做出一點點改變,我都深感欣慰。因為我心中有個最大的遺憾,那就是我妹妹。妹妹只小我三歲,因為年齡相仿,小時候常常玩在一起,家裡兄弟姊妹中,就屬我和她最親。我為了規畫退休,在八里買了房子,打算當作畫室,妹妹也跟著在同棟的樓下買了一間房子,計畫著退休之後,彼此可以有更多時間相處,共同規畫退休後的生活。妹婿和妹妹是一對很出色的企業家,妹妹更是典型的工作狂、女強人,白手起家的她,自創家電品牌「愛美神」,業績亮眼。她正好是我的反面教材,生命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任何事情都要等到退休後,對於夢想的實現、興趣的培養,都一延再延。對我而言,這個想法既可憐又可怕。我雖然屢屢向她洗腦,退休要趁早規畫的觀念,但是繁忙的工作與事必躬親的個性,讓她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斷捨離。原來不是什麼都能等以後有一天,她突然打電話給我:「哥,我去臺大看醫生,那個醫生好可惡,他明明沒檢查,也沒有證據,怎麼可以亂說我得了癌症!」好強的她完全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用抗拒代替害怕。當下我立刻聯絡熟識的醫生,安排更詳細的檢查,報告出來後,醫生把我拉到一旁說:「只剩半年時間。」妹妹罹患的是「無聲的殺手」胰臟癌第三期,那年,她才五十八歲,正是快可以功成身退、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妹妹罹癌,對全家打擊都很大,對我而言,更是青天霹靂。事後回想,許多事情都是早有徵兆的,只因為忙碌、大意而疏忽,母親與我同住,孝順的妹妹不時會來探望,帶著媽媽出去逛逛,晚上再回來。那段期間,她有時候會跟我說:「哥,我常常肚子痛,都找不出原因。」當下,我竟然完全沒有任何警覺,以為只是一時的勞累、腸胃不適,沒有多想,更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如今,再多懊悔都無法表達我對她的愧疚與不捨。匆匆完成的夢想,像是快餐妹妹是個樂觀積極的人,即使得了最可怕的癌症,她並沒有怨天尤人,依舊選擇積極面對,要戰勝病魔。我鼓勵她卸下一切重擔,為自己而活,這次她聽進去了,暫停公司所有事務,並開始寫下自己的願望清單。願望清單裡第一項就是妹妹生平最愛的旅遊,諷刺的是,她真正出國旅遊的次數寥寥可數。平常因為工作繁忙,責任心重的她事必躬親,放不下也走不開,但是面對突然被畫下的休止符,妹妹終於感受到生命的無常,生怕再不踏出第一步就永遠沒機會了,因而慌亂地安排旅行計畫,匆忙地動身出發。為了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妹妹決定帶著全家老小一起出遊,習慣照顧人的她又得張羅一切細節,根本無法真正徹底的放鬆,更無法細細去體會各地的景致與歷史文化,旅遊的品質大打折扣。每到一個景點,妹妹就會寫信給我,看著她趕進度般地完成自己的願望清單,好像在吃速食一樣,囫圇吞棗而食不知味,她這一生的願望清單就這樣草草地結束,身為哥哥的我,心疼與不捨,難以言喻。愛就要及時說出口遺憾的不只是草草結束的願望清單,還有來不及表達的愛。妹妹過世後,每次我去她的塔位上香悼念時,就會看到一束鮮花。管理員問我說:「她老公每天來,夫妻感情這麼好,到底是怎樣培養的?」我回答:「正好相反,是因為生前沒有好好培養。」妹妹過世後,妹婿幾乎天天到她的靈前悼念,我猜想他是帶著愛與遺憾的心情,因為生前各自都忙於工作,對身邊的親人,難免偶有輕忽,未能好好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一切都為時已晚。我跟太太說:「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失去至親的悲痛,讓人難以承受,連平常冷靜理性的妹婿都如此哀傷,更何況親生母親。我母親最疼愛的孩子就是妹妹,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我實在不敢想像。因此,對母親,我選擇隱瞞妹妹過世這件事,我也叫所有兄弟姐妹、孫子輩們,都不能告訴她這個噩耗。為此,我編了一個謊言:「妹妹去日本教唱歌了。」母親說:「那給我買機票,我要去日本看她。」我只好繼續安撫:「你身體不好,怎麼去日本。」為了取信母親,讓她放心,所以三不五時,我還會準備一些日本的禮物,謊稱是妹妹從日本買來孝敬她的,讓她開心。向母親隱瞞妹妹過世,這是一個很殘忍的謊言,我也不知道這樣做對或不對,面對至親骨肉的天人兩隔,我只知道連我自己都承受不住,更何況是母親。花掉的是財產,沒花掉成了遺產妹妹的驟逝,留下許多遺憾,她心中百般不捨的年邁老母親,還有她過世沒幾天,就呱呱墜地的小孫女。妹妹是優秀又能幹的女中豪傑,處處替人著想,不但照顧全家老小,還一肩扛起經濟重擔,辛苦大半輩子,賺得不少財富,卻捨不得花,最後想花也花不到了,正好驗證了一句俗語:「花掉的才是財富,不然就是一堆冰冷的數字。」妹妹留下許多來不及實現的願望與遺憾,深深震撼了我往後的人生態度,為了妹妹,我告訴自己要活得更樂觀與充實。人生無常或許是老生常談,但是,卻是血淋淋的事實。前裕隆集團的董事長嚴凱泰,也是我的前老闆,曾開玩笑地跟我說:「如果你離開的時候,我一定會來上香,因為你年紀比我大很多,所以就不是詛咒。」我怎麼都無法預料到,如此優秀傑出的企業家竟然會因為癌症而英年早逝。人生的無常與生命起落都是一門功課,越早修讀這門功課,遺憾或許就會少一點。我不禁想起《徒然草》裡的一段話:「人皆有死,然尚未及待,已襲掩而至,宛如淺灘相隔千里,潮水瞬間已掩至腳邊砂石,是故,人當恨死愛生。存命之喜,焉能不日日況味之。」我遇到不少人像妹妹一樣,專心投入工作、家庭,忙碌的生活,許多人雖然嚮往退休美好生活,但是永遠只停留在嚮往,而沒有進一步行動。為了讓妹妹和嚴先生的遺憾不再重複發生,我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四處去傳播福音,分享退休要提早規畫,生命要及時,愛更要及時。本文摘自《退休練習曲: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今周刊 2020/05/07出版【關於更多退休大小事↘↘↘】。退休金夠用嗎? 只有三成的人有信心靠退休金撐到80歲。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