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116
筆 文章
-
-
2019-12-12 橘世代.健康橘
大口呼吸吧! 森林瑜珈一推出即秒殺
漫步海拔1000公尺的溪頭自然森林園區,是不少銀髮族最愛的景點,一方面登山健身,一方面可以森林間呼吸最純潔自然的芬多精,加上近年來台大實驗林大力推展森林療癒的五感體驗,一時之間使得溪頭成為最吸引都會民眾,或老年人前往踏青的首選去處。最近有民眾善用溪頭豐富的芬多精做起瑜珈運動,園方也配合辦「森林瑜珈」課程,一開始報名,名額就被秒殺,歡迎民眾多來溪頭走走,體驗森林浴。台大實驗林表示,溪頭適合老中輕各世代民眾,瑜珈運動更是對氣息深度呼吸,做起伸展運動,園方鼓勵藉瑜伽,帶走壓力,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健康。溪頭營林區主任彭嘉文指出,瑜伽是在戶外鳳凰樓前平台及苗圃上方草地,至今辦過6次森林瑜珈,不僅場場爆滿,也有未能報名的民眾自備瑜伽墊,在漢光樓前平台上做伸展運動。不少學員說,第一次在森林做瑜珈,能感受與大自然呼吸間協調和諧的關係,身體其實非常舒服,在不同戶外環境下,老師教學認真注重細節,很累可是感覺很充實,瑜珈是最好的方式,呼吸間感受到森林浴的芬多精充溢在懷中是很棒的享受。瑜珈老師王相齡表示,在室內和戶外上課的最大差別是,在都會教室的空氣品質絕不會比森林好,放鬆的程度也絕對不一樣,畢竟教室是鋼筋水泥牆的包覆下,跟在大自然下,享受陽光照射在肌膚上、以及呼吸上,不僅可以增加人體吸收氧氣的能力,都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台大實驗林指出,每天有數千遊客來到溪頭森林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享受芬多精、負離子與活氧吧,更可刺激眼睛的感官,感受大自然的風景、聲音、顏色、觸感、生命力,因此溪頭園區最近也進行森林瑜伽的實體試驗,讓森林療癒能獲得更直接的數據,不少中老年人報名參加後,都表示空氣含氧量及芬多精濃度,比起在室內做瑜伽的效果更好,做完之後覺得全身更舒服。享受森林的洗禮後,遊客來到溪頭鹿谷,知名的全筍大餐,是不能錯過的特色在地風味餐,而沿著縣151公路,就有不少老饕駐足的料理餐廳,不只這間鹿谷阿三全筍餐廳在網路上頗有知名度,在地人最愛去的麻竹園,包括竹筒飯、鮮筍燜飯及山產現炒,都是以當地季盛產的野菜料理,招徠客入,而溪頭因純淨山泉水適合養殖「鱘龍魚」,魚肉細嫩入口即化,目前鹿谷鄉紫林莊更以鱘龍魚吸引饕客上門。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長者起身頭暈 姿勢性低血壓
82歲農夫罹患高血壓十年,規律門診追蹤,有一天早上做完農務,起身突然頭暈,然後跌坐在農地,還好沒有喪失意識。回診時發現血壓明顯偏低,心跳正常、無心雜音、呼吸音清澈、無明顯外傷、肢體活動力正常、意識清楚、沒有發燒、沒有胸痛、腹痛或解黑便。初步評估是因為白天高溫出汗多、體液流失,經點滴輸液治療,低血壓及頭暈明顯改善。醫囑暫停降血壓藥物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回門診追蹤。老年人的高血壓治療和年輕病人不同,老人常罹患多種疾病、身體虛弱、服用多種藥物,造成治療相對複雜及個別化。老人因交感神經不敏感,中樞神經老化及頸動脈硬化,造成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 敏感性降低,所以老人常有姿勢性低血壓。由於大動脈彈性較差,心臟收縮期不易吸收左心室的搏動能量,以致收縮壓升高,而舒張期缺少動脈回復力,所以舒張壓較低,因此老人常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根據統計近20%高血壓老人有姿勢性低血壓,其中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的老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機會更高。老化過程中,身體組成會發生改變,年輕人全身水分約為體重60%,老人僅約45%,主要是因為含脂肪比率增加。老人口渴感覺較差,再加上因疾病導致活動或認知能力下降,常無法適時補充水分,且腎臟有效保留鈉的能力減少,使得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脫水現象。老人身體代謝功能變慢、動脈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腦血流量自動調節能力降低,又考慮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在開始使用降血壓藥治療時,要因人而異,並將起始劑量減少,而後慢慢增加劑量。國外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80至90歲老人有隱藏性低血壓的風險,即使門診就醫時血壓正常,也可能在家中發生低血壓,尤其在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或正在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的人。由於身體虛弱,老年人的低血壓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因而造成嚴重骨折和行動不便。因此建議老人在家要多量血壓並記錄,回診時告知醫師,做為用藥參考。
-
2019-12-11 新聞.生命智慧
初老的自己,和走向終老的父母-是幸福、是壓力、也是宿命
初老的自己,和走向終老的父母-是幸福、是壓力、也是宿命父親只愛吃吉野家那天上午檢查完畢,才可以進食。因為早飯未吃,父親直嚷好餓,所以我便和他搭計程車去最近的一家吉野家吃飯。很難想像有人會像父親一樣這麼愛吃吉野家,我甚至認為他們該找父親去當廣告代言人。他永遠都是吃豬丼,加上一杯去冰的紅茶,當天幫他多點了一個茶碗蒸。每個假日的上午,我只要沒事,就會去探望父母。到了中午,父親都很期待我帶他去吃吉野家。從父母家走到吉野家其實有一段距離,一般人可能都要走五分鐘了,而八十多歲的父親雙腳早就漸漸無力,所以常常需要超過十分鐘的時間才能走到。不只如此,還要橫跨一條非常寬大的馬路,四十七秒的綠燈時間對一般人綽綽有餘,但對父親來說,只是剛剛好而已。有時我還得揮揮手,請急著啟動的汽機車再等幾秒。母親不放心父親一個人去吃,所以堅持一定要等我來的時候,才准父親跟我去吃。吃吉野家,已經近乎是父親每週一定要進行的一種儀式。我和母親一樣,一點都不愛吃吉野家,但為了陪父親去,我也只好一起吃。父親牙齒不好,所以吃得很慢。我吃完之後,百無聊賴,只好滑手機,偶爾發發廢文,以下就是二○一九年春節期間的一則:每個人感受幸福的事情是如此的不同。過年期間,大部分人的幸福是全家團圓,我爸的幸福就只是吃吉野家。吉野家對我而言,不是吃飯的餐館,而是親情的陪伴。有點感傷,也有些感動。這一則居然有超過一百個讚,也有很多朋友留言鼓勵,例如:親力親為地陪伴父母,而不是用錢解決陪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來得重要,你在做,小孩在看,這就是身教。這位朋友的留言完全寫出我的心聲。很多人都在過節慶,或是父母生日的時候,極盡所能用金錢和大餐來表達孝心,平常卻鮮少探望。父母要的其實只是關心和陪伴,絕不是豪華排場。陪父親吃吉野家、陪母親在公園或鄰近的小學散步、每天打個電話閒聊家常,都是毫不起眼的平凡生活,但能常常親眼看見他們的身體還很健康、親耳聽見他們的聲音還很爽朗,都是子女莫大的幸福。描述與父母相處時的感動,我特別喜愛我的好友林國香在她臉書上名為〈林蔭道的約定〉的一篇文章,所以徵得她的同意,予以轉載,在此分享給大家:去年春節年初四,我陪爸爸在雲林科技大學的綠樹濃蔭下散步,爸爸非常喜樂,我心裡想著:每年春節都要帶爸爸來看樹、看雲、聽鳥鳴,還有溫暖的父女對談。今年春節年初四,在回新竹前一小時,趕緊帶爸爸去重溫去年的美好、幸福時光,爸爸高興極了。一吃完午飯,爸爸以其最快速度完成飯後刷牙、梳頭、更衣、穿好鞋襪,整整齊齊愉快啟程。我知道,爸的心情就像小朋友要去遠足踏青般!雲科大的掌葉蘋婆結了滿樹綠綠紅紅的果實,陽光從樹梢灑在我和爸爸身上,溫暖極了,輕柔的春風也拂過我們父女的臉龐,我提醒爸爸停下腳步,抬起頭看看樹冠層的燦亮綠傘,聽聽樹梢上悅耳的鳥兒鳴唱,爸爸臉部線條放鬆了,嘴角也往上揚了,想來,若沒帶爸爸出來走走,他這會兒坐在客廳裡,必是瞇著眼、低著頭,打起瞌睡了,有機會出門,爸就是能打起精神,真希望能常陪爸爸來雲科大走走。女兒陪伴爸爸走一段,換女婿陪伴,可愛的岳父悄悄握住女婿的手,緊緊地握著,身體也微傾緊靠,這是何等親密、何等信賴的心境,才能如此自然顯現的舉動,我感動之至,也很感恩先生能讓爸爸如此依靠和安心。好幾次問爸爸累不累?爸總說:不累!不累!我知道爸爸珍惜這一年一約的林間散步,捨不得結束啊!我和爸爸坐在林蔭下歇息時,爸爸說:「我很高興有好女兒、好女婿陪著我。」我內心其實很感動也很過意不去,因為我會開車,卻不敢上高速公路,平日都是搭火車回斗六,否則就可常常陪爸到雲科大散步,就不必等忙碌的先生春節才能多住兩天,才能履行一年一約了。初老的我們,面對朋友都已經是見一次少一次了,面對更親、更老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珍惜愈來愈少的機會,不要再把時間和距離當藉口,有空一定要去探望他們、陪伴他們,沒空也要努力想辦法去。不要因為一時的疏懶,而留下永遠的遺憾。金錢、禮物、聚餐,都不是父母要的,他們要的就只是說說話、走走路而已。施昇輝一九六○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台大商學系工商管理組。二○一二年出版第一本理財書之後,晉身暢銷作家,後陸續又出版了九本書,其中與投資理財有關共有六本,其他書寫的領域還包括電影、旅遊、勵志等三大類,可謂既多產又多元的斜槓作家。他喜歡大家稱他「樂活大叔」,因為他之所以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不完全是他的投資技巧,而是他正向、樂活的人生態度。「樂活」已老套,「逍遙」才時尚保留一個貴賓席給50+的自己!「第一人生」摸索、成長,人生是〝他人規畫〞;「第二人生」就業、成家,人生是〝身不由己〞;「第三人生」終於不用衝衝衝了,你,該怎麼練習〝為自己而活〞?
-
2019-12-11 科別.眼部
看電視一定會近視嗎?醫曝兩大關鍵主因
玩積木、看書寫字、背棋譜,竟也會造成高度近視!一名小男童從小愛下圍棋,長時間近距用眼,讓他小小年紀就近視5、600度,幸好經由診治才控制度數。知名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表示,許多家長總會有錯誤迷思,以為只要不看電視就能避免近視;事實上,造成近視的兩個主要因素,就是「長期間」及「近距離」用眼所造成。學童寫字需留意 姿勢不正確反而會近視王孟祺表示,幼兒視力發育的黃金期在6歲以前,一直到國中畢業這段期間,學童近視度數容易快速增加,尤其是在寫字時,更要留意。例如小學生常需寫國文作業,拿筆的手容易遮到筆尖,當每個字都需練習,姿勢又不正確,常會頭偏一邊斜斜的看,會讓距離變得特別近。臨床上也發現,右撇子寫字姿勢如果歪一邊,左邊近視都會比右邊深造成視差,就是因為寫字姿勢錯誤,家長如果沒有即時注意,小朋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姿勢、光線等因素,都易引發近視。適當距離勿用眼過度 確保幼童靈魂之窗看電視是否一定會造成近視?王孟祺指出,假如小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乖乖坐著看不隨便亂躺、姿勢正確,至少保持2.5至3公尺的距離,每看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而且注意光線需充足。如果都能夠依照這樣的原則,未必需要完全限制孩子不看電視。另外他也建議,如果是看書、玩玩具,最好也能保持40~50公分的距離,才能避免過度用眼。戶外活動達2小時 有效預防近視方法王孟祺說,目前研究上,大家公認最簡單預防近視的方法,就是多做戶外活動。因為戶外有很多充足的光線,對視力發育也很重要,建議小朋友每天戶外活動能達到2小時。不過,在台灣較難執行,因為多數小孩課業壓力大;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每天5次的下課時間,每次十分鐘前往操場活動,加起來就50分鐘,上學途中,在戶外走路的時間,可能也有10~20分,這樣累積下來,就可以比較接近預估的時間。
-
2019-12-11 橘世代.健康橘
不想再讓家人、朋友「已讀不回」了嗎? 3招讓你不再碎了一地的心
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台灣中高齡族群對於智慧型手機依賴度增加,尤其長輩族群使用通訊軟體溝通比例相當高,對銀髮族來說,透過LINE、臉書社團的交流,已成為重要人際溝通管道。但不少愛用通訊軟體或社群平台的長者抱怨,朋友家人對自己熱心分享的訊息,總是「已讀不回」,覺得遭到忽視、冷落,到底科技是把人際關係越拉越近、還是越推越遠?人生下半場是與時間賽跑的階段,邁入橘世代後的你,時時刻刻都相當寶貴,不希望每天都要花時間撿拾碎了一地的玻璃心,以下3招使用通訊軟體的好習慣,讓「已讀不回」再也傷不了你的心!好習慣1:避免養成罐頭式訊息問安習慣每天都會收到「早晨問聲好,祝你一切都美好!」的照片嗎?照三餐固定大量轉發網路圖片,老被「已讀不回」,較積極的還會再接再厲詢問:「哈囉?」「在嗎?」「沒回?」,這個情況可能發生在朋友或親子間的溝通,但往往造成反效果。千萬別讓「制式罐頭式訊息問安」變成日常,自然談話才能感受真心交流,也不會整日狂遭「已讀不回」。好習慣2:傳訊簡單扼要 才容易被看到重點根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調查,可能造成反感的傳訊方式包括:「圖片分開傳」、「狂傳語音」、「照三餐問安」、「一直問在幹嘛」.....等等。無論是在職場或家庭,便利的通訊軟體都是讓大家又愛又恨的工具,但每個人習慣跟作息時間不同,務必要從平日培養簡單扼要挑重點說的「好習慣」,避免過度傳無意義資訊,可減少當遇到真正重要事情卻被忽視,或早就被關閉提醒或封鎖了。好習慣3:人生下半場時間寶貴 只給重視的親友跟自己退休後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可能會因為共同興趣加入不少聊天群,或是用組成社團與人生上半場的朋友保持聯繫,但可能因為更多溝通不當,導致不歡而散,造成心情上的衝擊。戶外運動、培養興趣、學著不過度期待....都是人生下半場新課題,朋友的選擇也是一樣,貴精不貴多。不要腦補想著為何某些人「已讀不回」,而是把時間留給身邊重要的人與自己。人生下半場,心靈上尋求支持情感更重要,面對生活壓力時,透過與人溝通是很好的紓解方式,從今日開始,把心思和時間留給在乎的朋友,其他的就let it go,有放棄才有釋懷。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1 名人.好食課
好食課/養成良好外食習慣 營養師教你多選「低脂肉」
您是否白天要面對公司壓力,回家要照顧老小一家人,沒時間注意自己的飲食狀況,長期下來身體開始出現許多問題呢?今天就讓營養師來告訴你,我們要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用最有效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體吧!不佳的飲食習慣是造成肥胖、腸胃道疾病、失眠、癌症等主因之一許多的疾病都能透過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來改善,在台灣人十大困擾症狀中(連結),包含肥胖、過敏以及胃痛、便秘、失眠,都與飲食習慣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此外,上班族最擔心罹患的疾病為癌症與三高。而有龐大壓力與不健康生活型態的三明治族群正是高風險族群!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上班族因壓力大、工作忙、飲食和運動不正常,罹患癌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了將近3成!(連結)根據WHO數據統計,癌症為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死亡原因,在台灣自1982年起癌症就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冠軍長達37年(連結),其中飲食不均衡更是提高疾病風險的主因。蔬果奶不足、油脂和添加糖攝取過多根據國民健康署的102~105年的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在蔬菜方面,除了 45 歲以上女性的攝取量接近建議量外,其他年齡層均嚴重不足。水果類中,除了45-64歲女性攝取足夠外,其餘成人皆有攝取不夠的狀況,奶類攝取量則是除了六歲以下較接近建議量外,其餘年齡層皆嚴重不足!(連結)這樣失衡的狀況,使得我們的營養素攝取不足,包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2、D、E、鈣、鐵等都有不足的狀況,而油脂、添加糖則有攝取過多的問題。別緊張!營養師已經為你整理出下列5項要點,助你遠離各種疾病1.纖維滿滿遠離肥胖、便秘和癌症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一天要攝取25-35g的膳食纖維,已經有多個研究證明植化素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幫助腸胃道健康以及預防便秘(連結),但根據調查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成年人膳食纖維量僅有13.5-18.8g(連結)外食族更少!營養師建議中餐時可選擇自助餐、可挑選配菜的便當店、火鍋或是提供燙青菜的小吃店,這些店家通常有足夠的蔬菜可以選擇,記得至少吃到一個拳頭的份量。晚上或假日時,事先購買耐放的蔬菜、水果放在家中,像是高麗菜、蘿蔔、芭樂、蘋果、或是一人份袋裝的蔬菜,讓我們回到家時也能輕鬆備餐。最後建議盡量選擇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像是早餐吃地瓜或南瓜、自助餐選紫米飯等都是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的方式。2.這樣挑肉!熱量減少更好瘦上班族常常有油脂和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原因之一即為常常選到的肉類屬於高脂、中高脂肉,如控肉、梅花肉等,油脂和熱量的含量往往高出我們想像。如果選擇低脂肉和中脂肉,同樣份量可減少近5-6成的熱量,如果一天三餐都選擇中低脂肉,可以減少攝取的熱量就更多了!以『我的餐盤』的建議:每餐豆魚蛋肉一掌心為例,如果是以低脂肉取代超高脂肉,一餐可減少80大卡,一天三餐共少240大卡的熱量。所以像是海鮮、魚類、豬里肌、雞胸肉等等,都是良好的低脂肉來源。更多的肉類選擇可以參考下表整理的中和低脂肉類來源,所以下一餐就試著把控肉飯換成可以減少熱量的白斬雞便當吧!此外鮭魚、鯖魚等海鮮含有omega-3脂肪酸(EPA、DHA),研究指出能夠讓我們減少身體的發炎作用、遠離肥胖(連結),有時選擇魚類為主菜的便當也是不錯的選擇。3.階段性戒糖改善肥胖與過敏遇到換季就過敏嗎?可能和飲食習慣與肥胖程度有關哦!研究發現過重與肥胖的成人有較高的風險產生過敏的症狀(連結),在孩子的身上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攝取較高添加糖的孩子相較於攝取較少的孩子,體內有較高的發炎因子與鼻子過敏的症狀主要原因為添加糖和脂肪細胞都會造成體內發炎因子增加、提高過敏的可能性(連結),因此為了曼妙的身材與減緩過敏,減糖是重要的關鍵。很多人覺得戒糖非常困難,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已經對糖上癮,若是馬上強迫自己只喝白開水往往會因為慾望反撲而失敗,建議循序漸進戒糖,先減少糖量為平時的一半,如全糖變半糖,半糖變三分糖,持續2-4週後再持續減少。同時練習降低頻率,將其中幾次替換成其他飲品,如檸檬水、回甘茶類。4.不愛喝奶?吃這些食物擊退失眠我們都知道牛奶是良好的鈣質來源,但許多民眾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使得奶類與鈣質攝取不足,因此建議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以食用乳糖較少的乳製品,如優酪乳、起司、優格,此外豆干、小魚乾也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鈣質能增加骨質密度、提高睡眠品質,且含有安定神經、放鬆肌肉的作用,如果缺乏鈣恐會導致更難以入睡(連結),因此不喜歡喝牛奶的民眾試試選擇以上富含鈣質的食物,才能讓我們睡眠更有品質。5.假日備菜讓你事半功倍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白天上班,晚上要趕著為全家煮菜,若假日先備菜就可以減少平日做菜時間。建議假日時可以先把一週要使用的白飯、肉類、高湯煮好後冷凍。常用的蔥薑蒜預先處理好,洗切耐放的蔬菜,使用保鮮盒或是袋子分裝,存放於冷凍或冷藏,在平日晚上烹調時就能加快速度。You are what you ate!長期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身體的健康,家人彼此間的飲食喜好也會相互影響,因此趁現在調整好自己的飲食習慣,不但能潛移默化家人的飲食選擇,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家人走更遠的路!參考資料DiNicolantonio J, O’Keefe J et al.(2017). Good Fats versus Bad Fats: A Comparison of Fatty Acids in the Promo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flammation, and Obesity. Missouri medicine, 114(4), 303-307.Ciprandi, G., Ricciardolo, F., Signori, A., Schiavetti, I., Monardo, M., Ferraro, M., & Cirillo, I. (2013).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and Bronchial Impairment in Allergic Rhiniti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 Allergy,27(6), e195-e201.Sawani, A., Farhangi, M., N., C., Maul, T., Parthasarathy, S., Smallwood, J., & Wei, J. (2018). Limiting Dietary Sugar Improves Pediatric Sinonasal Symptoms and Reduces Inflammation.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1(6), 527-534Grandner, M., Jackson, N., Gerstner, J., & Knutson, K. (2013). Sleep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take of specific dietary nutrient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3(1), 22-34.【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外食健康好難!上班族的5個飲食小技巧】
-
2019-12-10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只能坐著睡? 「喬一下枕頭」睡得更舒適
現代人工作繁忙、三餐不正常,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但不要以為一定要出現火燒心等症狀,才是胃食道逆流;事實上,不少人長時間咳嗽,吃了感冒藥等仍無法好轉,可能就是胃食道逆流所引發,因此一旦發現久咳不癒時,應趕緊就醫診斷,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一般認為,胃食道逆流主要是胃酸逆流到食道,一旦食道受到胃酸刺激後,就會產生酸、灼熱感,也就是所謂的「火燒心」。不過,國泰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簡乃宣表示,火燒心雖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但此類型症狀僅占約38%,其他還有許多非典型症狀卻容易被忽略,而兩者的差異在於,造成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來源不盡相同。除了胃酸會逆流外,胃裡的東西、食物、空氣、液體也會逆流到食道,刺激食道神經,進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例如咳嗽、夜咳、久咳不癒、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氣管敏感、口腔異味等,均是所謂的非典型症狀,較易忽略或延誤就醫。然而,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簡乃宣指出,包括本身胃部結構問題、肥胖、吃刺激性食物、食道與胃交接處疝氣、懷孕時腹內壓力大、糖尿病、胃排空速度慢、食道括約肌鬆弛、胃潰瘍、藥物等,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也會引發。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因出現咳嗽等症狀,時常在腸胃科與胸腔科間跑來跑去看病。到底哪種咳嗽可能與胃食道逆流有關?簡乃宣說,因為這類咳嗽患者,有時會出現咳嗽有痰的症狀,要靠症狀分辨非常困難,建議當有咳嗽症狀且看了胸腔科服藥後仍無法改善時,最好尋求腸胃科確診。當胃食道逆流的咳嗽等症狀較嚴重時,尤其影響晚上睡不好,除了藥物外,建議將枕頭抬高一些,有助於緩解胃食道逆流症狀,此外,也要避免穿緊身衣服,以免造成腹部壓力,減少胃酸往食道跑的情形發生。延伸閱讀: 久咳不停 胃食道逆流惹禍? 胸痛、胃食道逆流分不清?!
-
2019-12-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罷工有前兆 這些症狀一周3次以上要當心
上個月27日台灣男星在中國錄製節目驚傳突發心因性猝死而過世,享年35歲令人惋惜。現代人隨著生活壓力增加、飲食精緻化,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又近年來24hr健身中心林立,許多年輕人聽說熬夜加班後運動一下可以放鬆心情,其實裡面卻暗藏危機,不可不知。『心因性猝死』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使心臟停擺,而這些病人大多有冠狀動脈阻塞的問題。冠狀動脈為提供心臟血液的主要血管,當接近完全或完全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肌肉的細胞損傷,以致心臟缺血無法順利搏動出含氧血液而導致休克致死;經驗和研究發現,如果在吃飽後、運動中、或洗澡時,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或是常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升到咽喉,甚至會合併胸部悶痛易喘、頭痛噁心、左上臂或背部麻木,這些都是典型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若一周發生3次以上,請民眾千萬別輕忽,應儘速就醫檢查。 中醫稱之為「胸痺」,因胸中氣血阻塞不通,而導致心臟功能失調的疾病。中醫認為胸痺乃因胸陽不振、痰濁瘀血等痺阻心脈,進而影響心血管循環系統,多見於中老年人,症狀包括心律不整、喘氣,左胸悶脹疼痛,其不適感亦可能放射至背部與手臂。中醫治療上講求辨證論治,依照狀況可服用炙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等方劑,此外,亦可配合穴位的刺激如:極泉穴和內關穴,對心臟功能具有調和與保護的功用。極泉穴位於腋窩的正中央,當手伸高時,會有明顯凹陷處即是此穴。內關穴位於手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三根指頭,兩筋之間。 若要預防心臟疾病找上你,建議一定要拒菸、控制三高、健康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並定期做健康檢查,若有上述不適症狀出現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千萬不可存著「撐一下就好了」的心態。
-
2019-12-09 科別.骨科.復健
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
在網路上搜尋「深蹲」,許多文章推崇這是個簡單又有許多好處的動作,形成一股健身潮流,然而,蹲這個姿勢不是很傷膝蓋嗎?究竟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36歲的李小姐是上班族,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最近和同事一起加入健身房參加團體有氧課,課程中有些快速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她上了幾堂課後,右邊的膝蓋就不行了,走路也怪怪的,上下樓梯更不舒服,於是來復健科就診。X光檢查發現骨頭沒有異常,超音波下關節則有少量積水,膝蓋穩定度正常,但膝蓋前方髕骨周圍疼痛。醫師建議李小姐先減少運動量,尤其是先避免蹲的動作,接受幾天消炎止痛藥和復健儀器治療,疼痛漸漸改善後,配合運動治療增強肌力,再逐漸恢復運動。像李小姐這樣的案例,其診斷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又稱為「跑者膝」。發生原因可能是本身下肢骨頭排列角度、肌力不足或肌力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膝蓋在彎曲時髕骨移動軌跡異常。另外,蹲的姿勢不正確、加上短期內活動量上升,髕骨軟骨壓力增加,造成磨損而導致發炎疼痛。常見症狀為膝蓋前方、髕骨周遭不適,容易在跑步、蹲、久坐和上下樓梯時引發疼痛。蹲姿時膝關節承受8倍體重壓力蹲這個動作就是膝關節彎曲,而膝關節彎曲的角度會影響關節內的壓力,包含股骨脛骨和髕骨股骨接觸面的壓力都會增加。根據過去力學的研究,走路時膝關節會承受1~2倍體重壓力;爬樓梯會承受3~4倍體重壓力;蹲跪則膝關節會承受8倍體重壓力;而髕股關節則是在膝蓋彎曲60~90度時,壓力達到最大。這也是一般所謂蹲會傷膝蓋的原因,長時間的膝蓋彎曲、過高壓力下,是有可能造成關節間的軟骨磨損或退化,所以會建議減少長時間的蹲、跪姿,例如:跪著擦地板的習慣。不過,除非如同上述案例的李小姐,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又刻意短時間內做了很多蹲下去又站起來的動作,一般情況下膝關節並沒有這麼脆弱,不需要太過綁手綁腳過度擔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動作,例如從坐到站、蹲下去綁鞋帶等,都需要彎曲膝蓋,不會因為膝蓋壓力增加個幾秒鐘就會受傷。在膝蓋沒有受傷疼痛的情況下,適度給膝關節壓力,可以訓練膝關節周邊的組織、強化膝關節穩定度,避免將來膝蓋退化或受傷。一旦因為過度頻繁採蹲姿而傷膝蓋,受傷的部位可能包括關節軟骨和肌腱、韌帶等。因為膝蓋在彎曲時,膝關節內的關節軟骨、半月板壓力會增加,長期不當使用、沒有足夠休息和復原的情況下,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和退化;此外,膝關節的構造除了關節軟骨之外,還有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橫跨關節的許多肌腱等,在蹲的過程中,其實這些構造都會受力,因此,如果姿勢錯誤或過度使用,除了關節軟骨,上述韌帶、肌腱都有可能受傷。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近年來健身界很流行深蹲,這個動作有哪些優點?又該注意什麼? 雖然膝蓋彎曲角度增加會讓關節內壓力增加,甚至造成軟骨磨損,但是所謂深蹲並不是只有膝蓋彎曲而已,深蹲會使用到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下背、臀肌到大腿股四頭肌、腿後肌群、以及小腿肌群,跨過整個髖、膝、踝關節,還牽涉到下肢的肌肉神經控制、協調和平衡能力。所以在正確的訓練下,是可以增加核心肌群和下肢肌力及穩定度。深蹲不需要器材,沒有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深蹲是比較複合式的運動,自己做很容易姿勢錯誤而產生疼痛,因為深蹲姿勢錯誤而來門診求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有不適請先停止深蹲,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如教練、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本身髖關節、膝關節和腳踝的活動度有限制,或原本就有疼痛,可能不適合深蹲,建議可以從單一關節的訓練開始,比較不容易受傷。例如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坐在椅子上,將要訓練的腳伸直離開椅面,腳板背屈往上勾,再用腳畫圓15次(如圖一),可自行增減,但是要讓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覺得酸酸的才有效。平常如果較少運動,筋也會比較緊,可以先做背部、髖、膝還有踝關節的伸展,再來做深蹲比較安全,也降低受傷的機會。如果一開始肌力不足或平衡不佳,也可以先從靠牆蹲開始,站在牆壁前約大腿長度的距離,背靠著牆,向下蹲至大腿平行地板。(如圖二)或是深蹲時放椅子在屁股後面作輔助,一方面做為姿勢的引導:臀部向下、髖關節先啟動;一方面如果不小心往後倒,可作為安全措施。至於一般生活上的蹲姿動作,如前面所述,一般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太過拘泥膝蓋彎曲角度,如果有膝關節退化或曾受傷,可以提醒自己先站穩、身體保持平衡再蹲下,動作可以放慢一些,膝蓋對準第二腳趾的方向,不過度偏移並維持穩定,不要在膝蓋彎曲的過程中扭轉,這樣可以避免受傷。 深蹲、半蹲、蹲馬步有何不同? 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此時臀肌的出力較多;而半蹲是在膝蓋大約彎曲90度左右的蹲姿,在這個角度下,出力比較多的是大腿前上方的股四頭肌。而蹲馬步是武術的基本功,可以穩固下盤,訓練平衡,不同派別也許蹲的姿勢稍稍不同,有些雙腳間距大、有些較窄,蹲姿有些是半蹲有些是蹲到大腿平行於地板;蹲馬步和健身的深蹲、半蹲最大的差異是蹲馬步注重持久,可能是以5分鐘、10分鐘為目標,因此蹲馬步的訓練以肌耐力、平衡為主,而健身的深蹲、半蹲一般來說一次只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可以逐漸增加負重,是以訓練肌力為主。 深蹲注意事項: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1 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或微向外開,腳底踩穩。2 核心收好穩定脊椎,脊椎保持中立。3 臀部往後坐。4 注意膝蓋朝向第二腳趾頭,不內夾,否則容易傷到內側副韌帶。5 下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6 應避免重心過度向前、膝蓋超過腳尖太多,這樣會使得壓力集中在膝蓋。7 一次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8期(2019-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09 性愛.性福教戰
冬藏讓人性致缺?中醫師教你「養性4招」加強性能力
你知道嗎,性不性福居然跟季節有關!性慾竟然也有淡旺季之分!有時性致缺缺,有時卻如狼似虎,讓人看不清也抓不透。影響性慾的因素非常多,包含病理性及非病理性,非病理性包含環境變化及生活方式,當然也包含四季變化。中醫師余雅雯表示,從中醫觀點看性慾,因人的氣血運行與四季息息相關,所以依循著季節改變,人的慾望也會有所變化。通常春夏時,是氣血運行向外發散的季節,所以性慾容易高漲;秋冬時,因冬季即將到來,所以身體準備「冬藏」,性慾會隨之減退。余雅雯指出,擁有慾望是非常正常的事,適度的性生活是調和陰陽的手段之一,也能能讓內分泌規律,養身同時也能養性;若能同時順應自然運行調整性愛節奏,讓身體擁有更好的抒發,不只增進夫妻親密關係,更是養生之道!想改善性機能與提升性生活滿意度,一般人通常會先想到「養腎補精氣」,但近年來透過診間案例發現,現代人性生活不順,除了病理上的成因外,通常是因為壓力太大、睡眠不足導致性功能不正常。時序進入冬季,中醫講「秋收冬藏」,因此,於立冬進補就能為隔年身體儲存能量,即是順應自然節氣的養生之道。余雅雯提及,同樣道理,為迎接明年的性福,性事上的進補也要在今年先準備好!余雅雯建議,可藉由「養性四招」,幫助加強性能力。除了針對肝腎功能的「食補」、「穴道」,更包含能放鬆心靈的「按摩」及「芳療」,讓大家從身心靈全方面輕鬆養「性」,不再害怕性慾寒冬!養性第一招 足浴作法:以活血的中藥如紅花、老薑、當歸等,將藥材煮出藥汁約10分鐘之後,加溫水調成足浴。功效:身體變得暖和、增強骨盆腔的循環,同時它也有減緩經痛、安神、助眠的功效。養性第二招 穴道作法:按摩湧泉穴、腎俞穴,可提升腎功能,若是診間會以針灸的方式加強。功效:腎功能提升。取穴:湧泉穴,是人體足少陰腎經非常重要的穴位,位於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腎俞穴,位在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開1.5寸,和前面的肚臍眼平齊正好是第二腰椎(督脈的命門穴)。養性第三招 性福晚餐作法:食療仰賴平日的累積,平常可多食用補腎食物,如黑色食物或富含膠質、維生素E的食物。功效:助腎功能,且增加陰道潤滑度,若同時加入浪漫元素,也有促進情慾的功效。涼拌日式鮭魚食材:鮭魚300克、醬油2匙、味醂1匙、米酒1/2匙、韭菜適量、生蛋黃1顆、芝麻和辣椒絲少許作法:1.準備醬料,以醬油、味醂、米酒拌均勻後,備用。2.將鮭魚切成0.5cmx0.5cmx4cm粗條,放入醬料碗裡,用筷子將醬料與生鮭魚輕拌混合,放入冰箱醃漬15分鐘。 3.將韭菜燙好,過冰水後瀝乾,再拌入鮭魚。盛盤後,放入生雞蛋黃,再撒上芝麻、辣椒絲即完成。養性第四招 芳療及按摩作法:精油可使用在純嗅香(促進感官知覺)或精油按摩,還可以加在浴缸中來個夫妻雙人泡澡。有催情功效的精油,如玫瑰、苿莉、依蘭;按摩則可針對腿部內側肝脾腎三經絡,輕柔按壓。 功效:促進情慾及補腎。
-
2019-12-09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改革要行穩致遠
照顧好二千三百萬民眾健康及提供優質醫療工作環境,政府責無旁貸。目前推動的「分級醫療」策略,就在導正國內醫療生態朝正向發展,長遠來看,避免大型醫院湧入過多輕症病人,排擠急重症患者就醫機會,也是減少「血汗醫院」造成醫護人員過勞的解方之一。就像小英政府推動年金改革,今天如果不做,未來仍要面對,而醫療改革的腳步必須穩健,才能走得更遠。健保確實降低就醫障礙健保署日前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過去三年來,國人對全民健保整體滿意度持續攀升,至108年達89.7%,創歷史新高。國人對健保持正向肯定態度的三項主要原因,分別是「就醫可近性、減輕醫療負擔、健保保費收費合理」,健保制度確實降低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調查也指出,85.3%民眾認同「分級醫療」,有就醫需求優先到附近診所,再由醫師判定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是否需要轉診至大醫院;但仍有70%民眾主觀認為大醫院專業能力普遍比診所好,而且有50.6%民眾無法自我辨識輕症與疾病嚴重度。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日前開會時,邱泰源、劉建國、吳玉琴、楊曜、黃秀芳、蔣萬安、李彥秀、徐志榮等委員都對分級醫療有所期待並高度關注。強化轉診 小病不去大醫院台灣的基層醫師都已在醫學中心接受過完整良好訓練,目前健保署也已建置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如今在醫院做過的檢驗檢查報告及影像,各家診所的電腦都可馬上調閱,希望民眾相信「厝邊有好醫師,社區也有好醫院」。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表示,要擴大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顧護計畫」的照護對象,鼓勵民眾看病先找家庭醫師,另一方面增加轉診的支付誘因,並強化上下轉診順暢度,讓民眾不要大小病都往大醫院。另外,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是「分級醫療」重要政策之一。健保署與醫界多次協商,決定排除重大傷病(包含罕病)、急診、轉診、山地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等13項,另也考量醫院執行復健、同一療程、排檢等個案,這類「診察費為0」案件僅計算點數,可排除在門診減量範圍。用大數據分析醫療行為不過,最近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部分醫院將「穩定」病人調整為「不穩定」、重大傷病案件大幅成長、門診手術排除項目案件及「診察費為0」案件大幅成長,藉此迴避健保規定。本人以個人名義發信請各醫院院長正確上傳資料,只要發現不實申報,依法核扣處理,未來也會持續將各院大數據分析所呈現醫療行為提供各院院長參考,加強自我管理。大多數醫師並不清楚「藥品支出目標制」(DET),也不知道藥品超支就要調整藥價,醫師開立處方若有太多不必要用藥行為也間接影響健保核價,當藥價調整,也影響原廠藥在台銷售的意願。健保署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積極提供病人有效的新藥、新醫材、新療法,若是財務壓力的考量,就僅能選擇性引進。健保總額費用是固定,錢必須花在刀口上,盼望所有醫療提供者與民眾共同努力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讓真正的病人盡量有機會接受最好的醫療特材與藥品,才是積極正向的健保改革。
-
2019-12-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卵子品質好不好,看分泌物就知道?醫師這麼說
Q:卵子品質好壞,分泌物可窺知一二?A:卵子的質量影響受孕情形,而卵子品質的好壞可從分泌物窺知一二。醫師表示,分泌物性狀反應荷爾蒙是否正常分泌,倘若荷爾蒙正常分泌,卵子品質理論上也較佳。女性分泌物由子宮頸、子宮內膜與陰道分泌物混合而成,能保持陰道濕潤、排除髒污與防止細菌入侵子宮等。一般來說,接近排卵期時,分泌物呈現較清、較不黏稠狀,排卵期則會增量且呈現透明果凍的型態,排卵期之後會減量,且會變成黃白色、濃稠狀。影響卵子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像是攝取過多加工食品、生活作息紊亂、壓力太大、睡眠不足、抽菸飲酒、暴露於環境汙染、少運動導致循環代謝不佳等。中醫有助體內環境改善,中藥雖不含荷爾蒙,但「補腎陽」的用藥可模擬黃體素在人體發揮的功能;中醫沒有排卵針,但能藉由調整體質助患者增加受孕機率。排卵前3天最好孕若身體處在健康狀態,排卵期前三晚最容易受孕,假設月經來潮後第14天排卵,那麼前面三晚都是適合行房的時機。如果月經周期不固定、難以推算排卵日,建議到婦產科請醫師利用超音波檢視排卵情形。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 編輯推薦 有效改善血液黏稠 一天中3個時間記得要喝水 平日睡不飽靠周末補回來?3疾病都是這樣被睡出來的
-
2019-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殺手 除了補鈣還要負重運動
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到老都必須面對的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吳志隆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有兩大健康殺手,骨質疏鬆緊追在心血管疾病之後,而且萬一因為骨質疏鬆骨折,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二成,民眾不可不慎。骨頭質量不均 就容易骨折吳志隆說,骨骼的功能在於形成骨架、進行肢體動作、保護器官以及維持體內像是鈣離子等的礦物質平衡,如果發生問題,這四大功能就做不到了。為什麼會產生骨折?他說,這得從骨頭的強度講起,例如骨頭的質,是膠原蛋白,就好像蓋房子的鋼筋般,具有抗張力,老人家的膠原蛋白質不佳,就容易引起髖骨骨折;而骨骼的量,是水泥,必須平均,具有抗壓力,多半在脊椎,量不夠就易引起壓迫性骨折。事實上,骨頭是活的器官,每天走這麼多路,碰來碰去,對它就是一種傷害。但是,它不斷在受傷害,也不斷在修復,要是傷害多,修復少,骨頭就很危險,哪天就可能發生骨折。破骨細胞活躍 骨頭愈來愈鬆但一塊骨骼的翻新大概要四個月,全身的骨頭五至十年會換一次,這是它的新陳代謝。當骨頭有些地方受傷以後,有所謂「破骨細胞」把不好的細胞清除掉,接著就有「造骨細胞」把清除掉的地方補滿,再形成正常的骨頭。骨頭是活的東西,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佔比最大。簡單來講,可以想像成一條馬路,用久了會坑坑洞洞,需要翻新。把舊的柏油去除,再舖上新的柏油,就像骨頭的翻新。而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必須平衡,當有一方傾斜時就不好。破骨細胞較多時,就是破壞多、修補少,骨頭就會愈來愈疏鬆,當骨質疏鬆已到某一程度,就會經常發生骨折。台灣50歲以上的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女性發生率高 男性不能輕忽民國84年世界衛生組織用儀器測量骨質的密度來定義骨質疏鬆,初期因為發現女性荷爾蒙會影響破骨或造骨細胞功能,一度以為骨鬆是女性的專利。後來發現男性年紀大了之後,因為男性荷爾蒙下降,也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發生率是男性四倍。台灣骨質疏鬆症人口裡,有90萬人因骨折問題反覆就醫,50歲以後的婦女約三分之一經歷過。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兩成,且八成骨質疏鬆骨折患者,術後一年處於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況。高危險群留意 預防重於治療常見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部位有手腕、髖部、脊椎。甚至常因輕微碰撞如咳嗽、搬東西、移機車、抱孫子等日常行為演變成骨折。所以一旦有骨質疏鬆症要特別小心。超過50歲、停經婦女、體重過輕、缺少運動、有飲酒或抽菸習慣、父母有人罹此症者,都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全身痠痛、莫名閃到腰、下背痛、駝背等都是徵兆。但是,它又常因毫無預警,大多因突發性骨折引致劇痛求醫才發現,所以又稱為「沉默的殺手」。臨床上,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密度的黃金標準,所謂的T-score值大於1,骨質正常;-1到-2.5骨質不足;小於-2.5就屬於骨質疏鬆。吳志隆以多年臨床經驗指出,因為骨質疏鬆的治療,成功率僅一半,年紀大時,受得了嗎?所以,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預防重於治療。他舉例,有位86歲女性,先是一邊骨折進行手術,但因家人未替她治療骨質疏鬆,幾年後另一邊又斷掉。飲食多點鈣 適當負重運動他指出,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年輕時就要開始存骨本,年老時要注意保骨。可以由天然食品補充,不過,仍有97.6%的民眾鈣不足,此時應該用鈣片補充。如何補充才有效?吳志隆舉例市面上有一種「非晶鈣」,能全腸道吸收,不須維生素D。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曾被美國NASA用於改善太空人的骨質疏鬆。民眾若有補鈣需求,建議先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除了補鈣,還需要適當的負重運動,最好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生活上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喝大量的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多攝取含鈣量高的芝麻、綠色植物、豆類,喝牛奶、味噌湯等。骨質疏鬆症「預防勝於治療」,應及早儲存骨本,減少骨質流失,才是應該正視的目標。
-
2019-12-08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皮膚科醫師提醒7種情況得留意
冬天最愛做的事,除了大啖火鍋,應該就屬泡湯最熱門了!台灣位居亞熱帶,一年四季都適合泡湯,就像有些人會把泡湯當作泡澡、紓緩筋骨,或是減輕疼痛,天天泡湯也就什麼都不奇怪了。不過,冬天泡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項,因為冬天溫度較低,泡在溫泉池內非常溫暖,所以很容易忘記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逾時而發生危險了;也有很多人認為溫泉可以治皮膚病,為了保留「療效」,在泡完溫泉捨不得用清水沖乾淨,或是忽略皮膚皺褶處沒沖乾淨,一、二天後才發現皮膚紅癢,引發刺激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硫磺是一種礦物,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皮膚化學性灼傷,一般泡硫磺溫泉,泉水中的硫磺濃度並不致於造成皮膚產生化學性灼傷,但是如果沒有沖乾淨,在皮膚皺褶處殘留,例如胳肢窩或是膝蓋後窩等處,因為長時間夾著產生高溫,特別容易發生化學性灼傷,像是幼兒及小朋友的皮膚比較薄嫩,防護力較差,更容易引起皮膚炎,所以泡湯後,一定要用清水把身上殘留的溫泉礦物質沖掉,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則建議用沐浴乳洗乾淨。泡湯雖然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泡湯,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疾病,就不宜泡湯,避免休克。另外,趙昭明也指出,若開過刀身上有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人,由於皮膚疤痕泡了容易癢,最好不要泡溫泉;懷孕婦女因為泡湯對肚子來說,會有壓力產生,也要特別注意。還有老人、有過敏體質的人,也應盡量避免泡溫泉,如果真的很想泡,也不要泡太久,最好泡5到10分鐘,就起來輕輕擦上一層水性保濕劑,然後再以清水沖一下,再下去泡湯,一方面避免污染溫泉,一方面讓皮膚保濕。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皮膚有傷口,千萬不要泡溫泉。趙昭明分享,門診中即曾收治一名有香港腳的女性,忽略左腳腳趾間有個小傷口,泡了二、三次湯後,由於腳趾縫都沒有擦乾,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即便沒有傷口,泡完湯後,也要記得把手指縫及腳趾縫間的水擦乾,其實用毛巾擦,不見得可以擦到全乾,建議可以用吹風機遠遠吹手指及腳趾縫,乾燥效果會比毛巾好,但記得不能太近吹,避免熱風把皮膚給灼傷了。每個泡湯池有其不同的規定及注意事項,在泡湯之前一定要先詳閱,泡湯跟游泳一樣,下水前也要先熱身,同時先將水往身上輕拍,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再下水,由於曾經發生民眾去泡溫泉,發生寄生蟲入侵病例,所以去泡溫泉時千萬不要將頭泡入水中,避免寄生蟲跑入眼睛及耳朵裡面。不少家庭會全家一起去泡溫泉,如果帶小孩一起泡,由於小孩的抵抗力較弱,建議不要泡大眾池,選擇家庭湯屋較好;而小孩的皮膚保護層較不足,泡溫泉時,水溫要注意不要太高,可加多一點自來水的熱水稀釋溫泉的濃度,才能全家一起享受泡湯的樂趣。延伸閱讀: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皮膚乾到脫屑擦乳液就好? 8個錯誤認知沒改只會更嚴重
-
2019-12-06 新聞.科普好健康
親人握住病人的手 減痛效果跟止痛藥一樣強
住院時光,無論醫護人員多親切、照顧多好,都叫病人驚恐,覺得有壓力。但醫學研究指出,若住院病人感受到疼痛時,有伴侶或親人在旁握住手,減痛效果跟服用市售止痛劑一樣強。眾多醫學文獻指出,病人在生病及復元期間,有人陪伴,可大大減低疼痛、預防傷害性發炎,甚至可能有助於傷口更快癒合。英國「皇家志願服務」(Royal Voluntary Service)慈善組織對200名護士進行調查,發現完全沒有人探視的病人較不可能遵守醫囑,住院往往較久。但有人在場相陪,就有助於病人健康嗎?抑或此中秘密在於肢體接觸?以色列海法醫院進行的研究,取得有人陪護可減痛的最明確證據。數十位女性志願接受實驗,讓學者把燒熱的金屬塊碰到她們手臂。第一次實驗時,女性的丈夫或伴侶就站在一旁,但沒有皮膚碰觸。第二次實驗時,她們的愛人獲准握住或輕拍她們的手。結果發現,即便愛人近在咫尺,沒有接觸,對疼痛並無影響,但若有接觸到受測者的皮膚,痛感減少約一半。科學家們指出,這種「愛人導致的止痛」對很多病人而言,力道強如市售止痛藥。但究竟發生什麼事,而克服痛覺呢?科羅拉多大學布德分校對有壓力的病人進行研究,分析他們握住愛人的手,那時生理跡象有何變化。結果顯示,病人及伴侶沒接觸時,呼吸、心跳及腦波全然相異。但握住手,那三項測量值就協調起來,心跳搭對,呼吸速度相同,甚至腦活動都同步。科學家相信,這種同步激發大腦產生止痛訊號,而減少疼痛不舒服。
-
2019-12-06 養生.抗老養生
顛覆傳統!日本名醫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要從頭培養一個「對健康有益的新習慣」,需要大量的精力,讓人很難提起勁去做,而且即使鞭策自己開始做了,也很難持之以恆。不過我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這些工夫,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重點更在於「不去做什麼」。的確,比起從頭培養某些新習慣,改善現有的某些壞習慣,門檻似乎比較低。而且若只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健康就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讓人理解這些老人家遠離惡習的理由。事實上,這些老人家就活得既健康又長壽,因此可信度十足、說服力滿點。這篇文章嚴選的5個壞習慣,全是來自於這些健康長輩的智慧,也就是「只要遠離這些壞習慣,就可以讓健康獲得飛躍性的改善」。只要戒掉過去一直有的壞習慣即可,所以應該比從頭開始培養新的好習慣要簡單多了。一般健康書總是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想要健康,你不用急著做什麼,只要「不做」,就能從此輕鬆甩掉病痛,安心過生活!一、不要運動!尤其「不要跑步」,因為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二、不要吃藥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盡量少,期間盡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不過有的時候會遇上極為例外的狀況,怎麼樣都必須吃藥。比方說,因為食物過敏──蛋、蕎麥過敏而引發休克,或是嚴重的哮喘發作造成休克,這時若是不立刻施打皮質類固醇(即類固醇),有可能會喪命。或是失去胰島素分泌能力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補充胰島素,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子當中,藥就是藥,而非毒。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三、不要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你的身體其實不愛吃肉和喝牛奶!成功抗癌者在為癌症病人做飲食指導時,一定都會嚴厲地叮嚀:絕對不能碰牛奶與肉類。這是因為很少有人一邊攝取大量的牛奶與肉類,一邊能成功抗癌的。我完全無意與許多愛吃牛奶、愛吃肉的人為敵,可是為了往後的人生著想,接受這些逐漸被揭露的事實才是上策。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會對魚肉有疑問。的確,魚肉是動物性蛋白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吃,但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就這些好處而言,我認為完全沒必要排斥魚肉。此外,根據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連魚肉都不吃,一定會有人體內蛋白質不足,所以這部分或許必須平衡一下。四、不要吃太多!減少熱量攝取,反而會讓人活力倍增!有許多數據證明,如果把我們目前攝取的熱量減掉至少30%,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這是幾乎鐵一般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能虛心接受。也就是說,七分飽才是剛剛好。然而,這同時也是非常難以實踐的一點。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25x標準體重(公斤)=攝取熱量(千卡)這是每個人平均每天應該攝取的最佳熱量。假設你的標準體重是50公斤,那麼無論你的實際體重是多少(這是重點),「25x50=1250(大卡)」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應該很多人都攝取過剩了。標準體重可以用「標準體重=身高─110」的公式來大略計算,所以請計算一下你所需的熱量,再和平日攝取的實際熱量比較看看。怎麼樣?我想計算出來的數字應該小得意外,讓你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人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假設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應攝取的熱量就是「25x60=1500(大卡)」。有許多人平日一定都攝取了超過二千大卡的熱量。平時一餐的熱量約為六、七百大卡,若是大餐,很容易就超過一千大卡了。成功抗癌者在指導癌症病人各種飲食療法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會建議不要吃太多。此外,有一家安養院趁著改善食材的機會,也重新設計出一份低熱量的菜單。結果如何呢?幾乎所有的癌症病人和老人一開始體重都減輕了,大部分的人減了幾公斤,其中甚至有人掉了10公斤左右的體重。然而,每個人都意外地變得神采奕奕,令人驚奇。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一直有人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不對勁,減重以後,這種情形卻一下子少了許多。而像是肩膀痠痛、腰痛、膝蓋痛、頭痛、便秘、失眠、憂鬱、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也經常會跟著有所改善。也就是說,只是改善超重──說得更直接點,只是減肥,就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五、不要當好人!「好人」就是容易自找壓力的人!你是否經常被身邊的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沒有嗎?那恭喜你了!若只是客套話,或是偶爾被這麼說說,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常有人這麼說你,你最好立刻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功抗癌者,一定會這麼告誡你。這個建議完全是為了大家好。很久以前就常聽說,癌症病人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好人」。這些癌症病人都有這些共通點:個性一板一眼,重人情、講義氣,責任心強,很能忍耐,對別人很好,不太會樹敵。不少人在罹癌以後,被建議別再當好人了,便乖乖聽話,不再努力迎合周圍的人,結果治療效果提高了,成功抗癌。如果想要一直當好人,注定就得窮忍耐。因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沒有磨擦,絕對會出現衝突,也會有一些嫌隙。「好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單方面地一再對周圍的情形讓步。這麼一來,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要一直當好人,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好人或許沒有自覺,但他們確實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並累積了不少怨氣。「病由心生」,這已是老生常談,同時眾所皆知,癌症等慢性病的原因或惡化主因,與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處於慢性活躍狀態,讓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免疫力。瞭解這個原理之後,「不再當好人」應該才是聰明的選擇吧!書籍資料書名: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作者:岡本裕譯者:王華懋出版日期:2013/10/0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介紹/岡本裕醫師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臨床醫師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也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展開健康生活。他更勇於揭發醫師、政府和藥廠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長期灌輸民眾多吃藥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另著有《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其實只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肯定與推崇。
-
2019-12-05 橘世代.好學橘
即將邁入50大關卻遇劫難 古秀琴用薩克斯風吹起重生希望
古秀琴(法拉罕.金密)去年49歲這年,歷經了人生巨大劫難,她搭上從新北市樹林開往台東的6432次普悠瑪列車,身受重傷,復健至今仍未痊癒。身為4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她從未放棄希望,今年,她邁入50大關,面對生活的現實,她告訴自己,「不能低頭、要活下去」,透過薩克斯風演奏以及演講,分享劫難人生後的重生希望。古秀琴來自花蓮,是阿美族人,早年喪夫又育有4個孩子,每日身兼數份工作維持生計,從早做到晚,清潔工、送報,只要有零工她就承接。去年10月21日,為了趕回家鄉為父親奔喪,帶著孩子搭火車,不料卻搭到致命的「亡命列車」,這場意外,重創了原本就命運坎坷的她,雖然幸運保住了性命,但巨大的撞擊力,重傷了她的脊椎,一連串的開刀手術復健,至今仍尚未完全復原,還得繼續未完成的手術療程。古秀琴說,現在她不定時會感覺暈眩、想吐,有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會突然昏倒,重創的後遺症,也帶來身心的巨大壓力,再也無法如以往以粗活工維生,生活頓時斷炊。古秀琴因為一直熱衷於音樂藝術,因此向薩克斯風音樂家胡笙拜師,胡笙得知古秀琴的困境後,為古秀琴量身定做一張薩克斯風演奏專輯,現在每周固定於台北美麗華百樂園演出,另外,也受邀到扶輪社等單位分享劫後人生的重生際遇。古秀琴說,吹奏薩克斯風、透過音樂療癒自己,讓她得以樂觀的面對劫後人生,至於未來,古秀琴不只想要繼續這條演奏之路,還想要成為一名植物治療師,回到家鄉為環境奉獻,打造人生下半場的精彩。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住高樓幽靜噪音少?實測結果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大家在買房子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選擇高樓層。認為高樓層空氣好又能保護隱私,不少購房者都願意多砸不少錢買個高樓層。但根據實測結果,住房並不是越高越好,你知道第幾層的高層才是好的嗎? 據科普中國報導,環保專家研究發現,噪音向上傳播,高層住宅在30到70公尺間噪音最大。,樓層矮反而噪音小,除了因為綠化帶、行道樹可以降低噪音,還有矮樓層只接收近距離的噪音;而樓層越高接收噪音的範圍越廣,連遠距離的交通噪音都可以傳送到高層。監測人員測試發現,一般5樓以上,噪音分貝會隨著樓層增高而變大,當樓層更高時,噪音又出現下降。一般的高層建築中,5到24層噪音最大,其中噪音在11層到22層上升最多,30層以上又較為安靜。如果是1幢26層高的大樓,20—22層噪音最大。除了樓層選擇,文中另外指出買房還需注意以下六點:一、戶型格局的選擇大多數高層住宅都是採用框架結構形式,這樣就會出現南向房和北向房,有的甚至是只有西向窗戶的小居室,再加上有些室內隔牆是現澆混凝土,不能打通,戶型格局不易改變。所以在挑選此類高層住宅時,要充分考慮入住後的舒適程度。二、注意觀察景觀在挑選頂層或較高樓層時,不僅要特別注意朝向景觀,還要考慮周邊地區未來規劃,如果現在風景不錯的窗前還要再建幾幢高樓,風景將會被遮擋。三、注意整幢樓的總戶數與電梯數量電梯的質量與運行速度也很重要。一般情況下,24層以上住宅就配備3部電梯。四、注意樓層的供水、水壓、夏季是否會斷水等一般高層住宅在頂層都建有水箱,先將水抽到頂層再往下供,使高層住戶不會因壓力不足用不上水。五、物業管理不能忽視,尤其是監控保全措施大樓底層是否設置值班警衛室,是否有保全在樓內巡視。六、考慮車位問題購房時,即使是目前無車的住戶也應做好提前打算。
-
2019-12-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盼回熟悉的他
【編者按】這一星期我們將以三篇動人的文章介紹「非醫護專業人員照顧病人」的主題,一位失智症病人的先生如何努力幫忙她心愛的老伴「退化得慢一點」,一位由師生戀而結為夫妻的太太分享她如何全程照顧重病纏身的先生住院將近一年而後康復,以及一位參加「社區醫學訓練」的年輕醫師報導他所看到的居家照護員如何幫忙家屬照顧病人的記實。自從在醫病平台發表了文章(醫病配合之我思)之後,陸續接獲因閱讀該文而得到啟示及鼓勵的回應。當初將我與先生住院一年的經歷公諸於世,不是要討讚,也不是要得到同情,只是想給個借鏡,或許能提供大家參考。我熟悉的還是屬於我歷經的一切,以下所談或許只是個案,但仍希望能有助於人。外子一生從事森林生態的研究,跑遍全省各地,除了沒下海外,台灣全走過,五岳三尖、中央山脈、大小山丘,他不僅用雙腿走過、用雙手採集過,還用鏡頭留下珍貴的見證。最可貴的是,他曾一張張親筆繪下地圖供後人方便依循;由於工夫下得深,早練就一看山形就知是那座山了,能直呼其名,識山如辨人。如此生活讓他身體鍛鍊得比常人強,平日鮮少生病,所以這次生病是敗在抽煙,他的煙齡長達三十年。2001年11月26日因口腔癌手術。2013年分別在11、12月做了心導管裝支架及切除右肺上葉肺腺癌的手術。2014年因後續化療不適,引發敗血性休克險些喪命,四進四出加護病房,住院三百五十五天才脫離困境。集眾人的努力及他本人鋼鐵般的意志,讓他存活了下來。2015年2月5日出院,再幾天將滿三年。三年來,我曾作文多篇分享友人,報告近況兼傳經驗心得。但重點都放在身體的復原進展,不敢涉及心智層面。醫師及我們共同的努力下,經一年的休養,陸續脫離輪椅、拔除氣切管、走出戶外、與常人一樣進食。體力的恢復雖慢,但一直是向上的趨勢。我非常小心,訪客的約束、外出時條件的要求(氣候、空污、地點選擇)、他身心的現況等,都要注意。每次有異於常態的生活後,隔天會特別觀察他的精神狀態及體力,如是否啫睡等,可供自己參考。果然保守的休養,讓他逐漸提高生活品質,也沒出大意外、沒生小病。較費心的是心智問題。常人看不出異狀,但共同生活超過四十年的我知道,我等著他回來。他是很標準的學者,平日就寡言,躺床一年,從幾乎什麼都失去到慢慢有體力。光學起床坐床沿就用了一週的時間,第一次站立只維持六秒,用兩個月的時間學會用助行器走路。他的努力,看了心疼又動容!而我能做的就是忠心的陪伴與鼓舞!專心在養生鍛鍊,他更寡言。家中只有我倆,我盡可能與他對話,日常生活的報告、看經的心得、都是我的話題,他只有聽,很少回應。如果問他,他的回答大多是:「不記得,不知道。」可想像他的沮喪之深。原本叱剎風雲的人物,現在連今夕何夕都想不起來,更別談早上吃過什麼、剛剛電視的劇情內容等;他真的活在當下、只知當下而已。生病前常看的電影台、連續劇成為拒絕往來戶,因為記憶有限,看到後面早已忘了前面的劇情。沒辦法讓他自行服藥,他記不清藥名,無法辨識配對藥與藥名。我很擔心他是否就此失智,又怕我的不安會影響他。只能力求自然、平常心、樂觀,要求自己:做,就對了!他在生病前曾做過很多休閒的簡報檔。大多是報導台灣的美,兼或介紹植物及其生態。我用這些當媒介,希望能喚回他的記憶,沒想到他全然忘記。連這些他花心血從拍照、收集資料、編輯、寫作為文,還從網路找尋適當的音樂加以配製、使整個檔案顯得圖文樂都俱備的精心之作,他看了問我是誰做的、背景是那裡?當我據實以告時,他哭了,被過去的自己所感動,說:「我真的這麼厲害過嗎?」每個檔案都有故事,八九成都是我們攜手同行的。我一一的回憶陳述。這種檔案約有四十多個,他一有空就回顧,幾乎都是邊看邊掉淚。忘了就問,我從不覺得煩,能多詳細就多詳細的解說。到他身體可以承擔時,我開車讓他舊地重遊。沿途他睜大眼,問我:「這是那裡,我好像來過,可是想不起來。」我邊開車邊解說,他似懂非懂。重建他的記憶,同一地點至少要去過三、四次,而且時間不可相距太久。美好的回憶果真有很大的療癒作用。回到過去,建立了他邁向未來的勇氣。一年後,記憶增進了,他可以自己服藥,我只做提醒及驗證的事。初期難免因誤記與我爭辯,還好我都有一套可以說服他的證詞說明,他也能接受。拜智慧手機之賜,增加了互動的機會。我自己在2016年底才有機會有了智慧手機,半年後,兩人換了相同的手機,我積極學習操作,並與幾位學生建立群組,我摸熟再教他,讓生活更多元、社交也多元。漸漸地也幫他建立專屬於他的通訊。有了生活樂趣,增加了自信,我看到他的昔日影像漸漸鮮明。2017夏,帶他外宿旅遊,我倆都增添了信心,他進步更快。幽默感回來了,也開始寫信。我閱之淚下。文中看到他恢復的記憶、結構性的組織、分析的能力,及他的感情陳述。他不再呆滯,不再怯懦。多令人震奮!出院三年來,我們相處分了幾個階段:1.剛出院,他體力極差,只有在飲食時才坐,平時都是躺。我每天睡在他床邊的地板上。要每兩小時為他換尿套及便袋。2.兩個月後,增加他的復健體能訓練及簡單的記憶訓練。不再陪睡,我僅在半夜起身為他護理。3.半年多後,他能自己起床夜尿,我終於有比較優質的睡眠。4.一年後,他在家中可完全不用拐杖,也可去餐廳自己端盤取食,享用自助餐的樂趣。我出外購物不再提心罣礙他獨自在家,因為他會接電話、打電話了。5.一年半後,只要天氣好,我們又復出江湖。雖然地點受到限制,但能接觸自然,是最能讓他享受生趣的,身心的進步極為明顯。只是我又要開車,又要提外出的必備物,又擔心偶發狀況,是有壓力的。6.第三年,我們作了很多嘗試:搭公車與捷運到俱樂部休閒、到俱樂部住宿、搭高鐵到台中重遊惠蓀林場。等,耐心的等,有信心的陪伴,不被負面情緒打敗,共同努力互相扶持,用愛及被愛的心慢中穩健的走。原來很多東西都是可逆的。給身心一些時間,他們有療癒的本能。療癒期間,無謂的負面情緒與處理可能都只是傷害及延後復健的時機。走過似艱困似平常的三年,發現原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學習。什麼都有可能,遇到了盡力就是。有人說夫妻關係可分三重:搭伙過日子,滿足生理及安全的需求;相互作伴,添增了滿足社交的需求;相互成就,滿足尊嚴及實現理想的需求。選擇他,就是抱著成就他的理想。他真的做到了,他很多已經當了教授的學生告訴我,老師是泰斗,他的成就,我們好幾個人加起來都自嘆弗如。如果他榮退後,什麼也沒發生。或許我反而會為自己一生的成就就只是當人的墊腳石而有些惋惜。沒想到他大病一場,我也得以成就自己的修行。現在因禍得福,他受了苦,我得了道。我用四十年致力於家計,讓他無後顧之憂,助他成就。他用這四年的受苦,助我見道,讓我體悟道的內涵。得以盼回熟悉的他,是多麼不容易啊!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只希望仍在途中奮鬥的朋友,能有我們的幸運與堅持,希望我們的見證及經歷能有助於他。共同努力吧!(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3/23)
-
2019-12-04 科別.精神.身心
飲酒助眠?醫師指無法促進睡眠品質
許多人說喝酒助眠,不過醫師表示,酒精雖能使人放鬆想睡,卻破壞正常的睡眠結構,無法促進睡眠品質。同時,對於酒精耐受度高的人,短期間會因為肝臟分解藥物的酵素增加,使得這群人使用各種藥物效果不彰;長期飲酒則會導致腎功能衰竭,易發生藥物中毒。一名60多歲的商人長期因壓力影響睡眠品質,他透過飲酒助眠,同時使用七至八種鎮靜安眠藥,不過效果不彰,睡不好的情形持續超過一年。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酒精助眠」一說不見得正確,適量攝取酒精雖能使人放鬆,但正常睡眠有一定結構,而酒精會干擾睡眠結構,像是深睡期減少,導致淺眠易醒與睡眠品質不佳。由於上述患者有飲酒習慣、酒精耐受度較高,肝臟分解藥物的酵素隨之增加,可能因此導致使用七、八種鎮靜安眠藥也容易感到無效,且使失眠的治療變得更困難。陳家駒在臨床上看到許多患者像上述個案一樣,睡不好就四處就醫拿藥,或者試吃家中長者剩餘的安眠藥。陳家駒表示,許多科別都能開立鎮靜安眠藥,但鎮靜安眠藥的種類有五、六十種,須要對症用藥。舉例來說,老年人通常適合短效的鎮靜藥物、未必要用到安眠藥,因此不建議拿家人朋友的藥吃吃看,或者自行調藥。陳家駒表示,當藥物治療兩個月以上仍未見效,應確認自己是在精神科、身心科或睡眠專科求診。就醫前,可明確寫下每日從早到晚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病史與用藥狀況等,以協助醫師判斷。※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19-12-04 科別.精神.身心
不是睡不著才叫失眠 出現4種症狀應就醫
現代人壓力大,失眠問題愈來愈普遍。醫師表示,長期失眠對身體影響大,嚴重甚至會過勞、猝死,一週若有2次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嚴重睡眠不足問題應儘速就醫。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今天表示,失眠可能造成的身心問題相當多元,長期失眠會引起生理、生化功能、自律神經、神經功能、代謝、修補、免疫功能等異常,同時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合併精神身心疾病發生,嚴重時甚至可能過勞、猝死。陳家駒說,臨床觀察發現,多數人之所以失眠都是壓力引起,一旦日間身心適應問題無法妥善處理,晚上就容易失眠,睡不好又讓白天的身心健康問題加劇,形成惡性循環;另像是睡前飲用提神飲料、慢性病、憂鬱症、藥物副作用等都是可能的失眠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完全睡不著才是失眠,只要是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或是睡眠不足以支撐白天活動、不符合正常睡眠生理參數等,都是失眠的一種。失眠不是吃安眠藥就好,陳家駒強調,安眠藥種類繁多,使用方式也相當複雜,最忌諱自行隨意調整用藥方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使失眠的因素更複雜,或造成失眠慢性化、藥物依賴、成癮、濫用,生活、睡眠生理混亂,甚至造成生命危險。陳家駒說,睡眠治療要因人、因時、因病況及病程而定,除了解決睡眠問題,同時也要考量共病及用藥狀況,另像是患者的生活習慣、用藥習慣,是否飲酒等都應納入考量,一旦藥物治療2個月以上都不見效,應就醫了解引起失眠的背後因素,並遵照醫囑調整藥物及治療。陳家駒提醒,睡眠不佳會使得身體器官、代謝、飲食等功能都出現異常,還可能誘發慢性疾病,民眾若一週內出現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等症狀2次以上,或每晚醒來超過2次,就應儘早就醫。
-
2019-12-04 橘世代.愛玩橘
封閉20年正式開放! 到東北角「聽濤營區」踏上彩虹階梯
天氣轉冷,最適合泡湯、嗑鍋、吃海鮮!沿著台灣東北角,除了觀看奇岩怪石與濱海風情,還能到草嶺欣賞秋芒的銀色浪濤。其中,每逢假日就有許多人前來健行的「鼻頭角步道」,最近多了一個新興景點,就是位於燈塔線與稜谷線交界的「聽濤營區」,封閉20年終於正式對外開放。粉紅迷彩塗裝吸睛因處於山谷間、面對東海與太平洋交界,當海浪衝擊岸邊時,「聽濤營區」不但是觀浪最佳景點,也是大自然的天然音響。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陳美秀表示,台灣海岸線為軍事要地,因大環境改變,留下許多閒置營區,原「鼻頭角崗哨營區」過去是海軍陸戰隊衛守基地,環境得天獨厚、風光秀麗,棄置實在可惜,因此將營舍空間重新打造、活化,還加入了「粉」色迷彩,讓「聽濤營區」成為鼻頭角步道中途的新休憩據點。鼻頭角這座神祕的「聽濤營區」即日起正式對外開放,每逢星期一、三,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對外試營運,陸續交由專業志工進行生態解說,未來也將邀請商家進駐,目前以攝影展為主。遊客到訪東北角地區除了走步道、燈塔景點之外,別忘了來新景點欣賞大自然原貌、造訪紫斑蝶繁殖的重要棲地,放鬆繁忙的生活壓力。喝咖啡吃鐵路便當台鐵月台的便當,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古早味,然而來到福隆火車站,出站後,走進右手邊的巷弄,看到藍色顯眼的立牌,就是最早開賣月台便當的「尤商義」。經營超過一甲子,尤商義月台便當已交手給第四代傳人尤景信,從60年前一個賣2.5元的便當,到現在每個65元,仍舊堅持以招牌三層肉、豆干、酸菜、滷蛋為經典的便當菜色。尤景信說,福隆便當就是強調不變的味道,長久以來用老米炊煮,吃起來口感Q彈,滷肉都是當天現宰溫體豬,比較不會乾澀。綜觀福隆便當的菜色,各家大同小異,但是只要是在地懂吃的饕客,一定都會指名這家便當店,一嘗經濟又實惠的「傳統福隆便當」。在福隆遊客中心旁,新開了一家「藍灣咖啡」。老闆廖欽耀說,因為台灣人愛吃甜點,但在福隆地區最多就是便當店,沒有半間甜點店,所以重金聘請宜蘭烘焙師傅駐店,提供遊客、居民好吃的手工甜點、手沖咖啡,其中藍莓派、肉桂捲都是店裡的招牌。未來,藍灣咖啡將推出以東北角知名的景點設計甜點,像是用抹茶製作的「草嶺隧道」等等,讓遊客除了吃到好吃的甜點,還能認識當地的風景點。泡湯啖海鮮超滿足如果不想一日快閃東北角的遊客,還可入住位於新北市貢寮福隆、有「福隆海洋溫泉四季度假飯店」美譽的福容大飯店,享受台灣本島唯一的「福隆海洋溫泉」,其稀有特殊的氯化物碳酸氫鹽泉,還獲得日本溫泉協會認證及新北市政府溫泉標章。年底前,業者推出溫泉住房優惠專案,含早餐再加贈消夜,還送午、晚餐八折券,品嘗主廚選用在地食材打造專屬飯店菜色,其中,秋蟹料理、海鮮湯泡飯更是不能錯過的季節料理。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19-12-04 科別.泌尿腎臟
72歲老翁頻尿睡不好 就醫赫見膀胱內長滿瘤
72歲的張先生從年輕時就努力拚創業,因工作壓力大,40年來每天要抽3、4包菸,累積已抽掉超過116萬支菸,並常在睡前自製土龍藥酒飲用,只是近半年來常頻尿,一晚跑廁所20多次,長期睡不好,最近又發現有血尿,決定就醫檢查,原來已罹患泌尿道上皮癌晚期,膀胱內長滿腫瘤,癌細胞更已擴散到右腎。「我還想開怪手、還想帶著『水某』出國玩!」在張先生兒子毅然扛起醫藥費負擔,他決定積極接受免疫藥物療法,每3周施打一次,3個月過去,影像學檢查發現膀胱內腫瘤少了大半,夜間頻尿次數也逐漸減少到一晚上2次廁所,睡眠品質改善許多,目前療程還剩一次,已能開著「怪手」工地趴趴走,生活與過去無異。高雄醫學大學泌尿部教授吳文正表示,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老年人,台灣每年有近4千人確診,且包括腎盂癌和輸尿管癌因在內的上泌尿道上皮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位,南台灣發生率更高達8.442%(每十萬人口),是全國平均值的1.35倍,相當驚人。「長期抽菸、飲用受汙染的地下水、長期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特別是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等,都易增加泌尿道癌變風險」。吳文正說,民眾若有自己抓藥吃的習慣,應特別留意,一旦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頻尿或排尿疼痛,可能是癌變警訊,應盡快就醫檢查和正確治療。高醫泌尿部主任李經家表示,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治療以手術和化療為主,但因許多病患已有腎功能損壞甚至已在洗腎,化療治療成效有限,近年來有較多的晚期患者接受免疫療法,透過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患者反應率約3成多,但療效持久,有助延長腫瘤不惡化的時間近3年。李經家說,免疫藥物治療不一定要住院,且副作用少,對於合併嚴重腎功能不全,或是較為年長體弱的上泌尿道上皮癌患者,是另一治療選項,建議患者及早與醫師溝通,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延緩疾病惡化。
-
2019-12-04 養生.聰明飲食
「過午不食」對身體到底好不好?名醫用科學實驗檢視
健康加減顧。選擇適合自己的好食物來補身,是加法,這個大家都很會。這周,來學一般人平常比較少用的減法,透過十六小時輕斷食,啟動自癒力。不吃,不光是為了更新身體,也是為了頭腦的清明與心緒上的安定,想要得到更純淨的靜心體驗,身體,一定得先淨化一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了項斷食實驗,發現斷食二十四小時的老鼠,腸道幹細胞的再生能力顯著提升。而英國倫敦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lth Ageing)也想知道限食與增壽之間是否為正相關,他們控制老鼠食量減少百分之四十,結果竟讓老鼠們多活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壽命。若換算成人類年齡,多活百分之三十相當於增壽超過二十年啊!另外還有減少癌細胞產生方面的研究,斷食不但可以減緩罹癌老鼠身上癌細胞增生的速度,斷食組的老鼠在接受癌症放射療法與化療時,出現的副作用也較少。神醫口傳極上養生古法現代西方科學講實驗、求數據,非抓幾隻老鼠來研究不可。古希臘人不靠老鼠,就知道不吃也是一種選擇,比非自願性的挨餓境界還高,他們以出於自願的斷食療法來純化、淨化自己。亞洲人實行斷食的歷史也有好幾千年,修行者親自體會限食的種種好處,包含身體上的, 與心靈上的,「身心俱得輕利明快」有人這樣形容。宗教上的斷食,求得是一個乾乾淨淨,能與天上神聖的心靈更靠近。而醫學上的斷食,為得是一個徹徹底底,能從此擺脫疾病。時間回溯到西元前六世紀。某天,目連尊者去拜訪古印度神醫耆婆,問他:「我門下弟子有病,怎麼辦?」耆婆回:「只有斷食能從根本上治癒疾病。」神醫不愧是神醫,說話精闢又實在,在還沒有各種精密檢查儀器的佛陀年代,神醫即能從再生、免疫醫學的角度來診治疾病,果然很神!不過神醫境界太高了,光憑這一句,我們哪裡會知道斷食為何如此神奇,所幸,做事很仔細的日本人,終於在二○一六年把其中的機制講清楚了。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日本教授大隅良典為大家說明了「細胞自噬」(Autophagy)的原理,人在斷食的時候,老舊細胞會啟動一種自己吃掉自己並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機制,身體不會把老的、壞的排出去,而是把垃圾變黃金,重新做出一些新的細胞來。每次都聽人喊「我要餓死、要餓死了啦!」其實,稍微餓一下根本「死」不了,相反的,還會「生」,身體一方面再生新細胞,一方面還順便清除對人體有害的蛋白質和胞器,控管老化所造成的傷害。長壽基因不是傳說,真的有剛剛講得是回收、再生,現在講得是「修復」。靠什麼呢?靠的是長壽基因去乙醯化酶(Sirtuin)。正是這種酶讓人類能在高溫曝晒、缺水缺糧等各種艱難的生活條件中,繼續存活下去。它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活到五十歲,看上去卻像是一百歲這麼老,表示他身體裡是自由基佔上風。第二種是活到一百歲,看起來卻只有五十歲, 這表示他身體裡的去乙醯化酶確實有好好工作。當然啦!要我選,我要第二種。長壽基因去乙醯化酶去哪買?還是從什麼食物中我們能攝取到它?這玩意兒不是用吃的,恰恰相反,你空腹,它馬上就出來幫你修補細胞。去乙醯化酶跟我們的智慧之心一樣,我們天生就有,只是你不去叫它們起床,它們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為它本來就是伴我們度過生存危機的一種酶,你要有一點「危機」,比方說沒東西吃,它才會出手拔刀相助。放心啦,就算你是自願性不吃,而不是古代人那樣非自願挨餓,長壽酶也會跳出來幫你的。巧妙運用斷食,身心靈再進化自古以來,古希臘人、古印度人、基督徒的斷食淨身,佛教徒的過午不食,穆斯林的齋戒月,以及道家的辟穀,限食的方式百百種。如果是為了健康考量,我認為現今十六小時的間歇性斷食最適合絕大多數人來執行,對日常作息影響最小,一樣能啟動細胞再生、修復機制。「十六小時間歇性斷食」方法很簡單,本來一天吃三餐,現在減成兩餐。我通常是不吃晚餐,「過午不食」是佛教徒最駕輕就熟的,不吃晚餐對身體好處非常多,可成為常態。但如果你晚上要應酬,十六小時間歇性斷食就是隔天早餐晚點吃,空腹十六小時,這樣也可以,但晚上吃多了怕影響睡眠,這種的最好不要成為常態。十六小時間歇性斷食你每周可以做一次,也可以天天做。像我如果這陣子壓力大、胃酸過多的時候,我就會多做幾天。為自己保留十六小時的空腹時間啟動再生與修復,什麼東西都不吃,但可以喝水。除了預防各種退化性疾病外,透過斷食,最明顯你會感覺到思慮更順暢、身體更輕鬆、心情更愉快……種種好處,這周請務必親自體驗看看。
-
2019-12-03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玫瑰洗髮精好香,竟恐含塑化劑!台大化工博士:看懂2認證,避免洗出環境荷爾蒙
嗅覺是人類很重要的一個感官。逛夜市明明吃飽了,但聞到鹹酥雞的香味還是想再來一份;夏天在公眾場合的汗臭味,一定會影響你的心情;挑選洗髮精、沐浴乳,功能可能沒那麼重要,但香味一定要好聞……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喜歡香氛。擴香、香氛蠟燭,到越來越流行的精油療法,你有沒有想過,到底這些精油、香氛,是怎麼做的呢? 「當然是純天然的啦!像我現在用的玫瑰沐浴乳洗完超級香超持久,一定是用很高級的玫瑰精油!」 嗯,我想不少人都有類似的「誤會」跟「迷思」。今天就來跟大家簡單說一下,這些香味怎麼來的吧! 別懷疑!超香超持久的一定是人工香精 以個人護理用品,像是洗髮精、沐浴乳、保養品來說,香味越濃郁、越持久的,代表一定是使用人工合成香精,絕對不是天然精油! 「怎麼可能!謝博你騙人!」 絕對沒騙人。原因有2個: 第一,天然精油的香味並不持久,會隨著時間過去而很快的揮發掉。個人護理用品裡的持久香味,靠的就是加了大量香精和定香劑。有些香味更濃的「香水洗髮精/沐浴乳」,保證可以香1、2天,就表示添加了更多的香精和定香劑。 還記得之前讓大家聞之色變的塑化劑嗎?最常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DEP、DEHP都是這個家族的一員。所以,使用香味越持久的個人護理用品,就代表接觸到越多的塑化劑。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雖然沒有立即性危害,但能避免最好還是避免。其他塑化劑相關資訊,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第二,純天然香精的價格其實很不便宜,一般的洗髮精、沐浴乳,根本加不起。所以,別再以為香水洗髮精裡有天然精油。 到底甚麼才能稱作精油? 所謂的精油(essential oil),指的是從植物中的各個部位(花、果實、根、莖、業、種子)萃取出來的芳香物質。每一種植物萃取出的精油都不一樣,同一種植物在不同部位也會萃取出不同的精油;甚至,使用不同方法對同種植物的同一部位,也會得到不同的精油。所以一般所謂的「玫瑰精油」、「柑橘精油」,嚴格說起來並沒有標準定義存在,在判斷真假、成分比例以及價格上,都非常困難。芳香療法中所指稱具有「功效」的精油,指的就是純天然的精油。一般來說,精油的萃取方式有以下幾種:1.蒸餾法。將植物浸泡在水中加熱、煮沸沸騰,植物中的芳香物質就會隨蒸氣揮發出來,將蒸氣冷凝後,利用油水不互溶分層的特性,就可以得到精油了。也可以加熱水產生蒸氣後,利用蒸氣通過植物,萃取精油。蒸餾法是最古老的萃取法,很安全,但因為需要加熱,所以萃取出來的精油中,不耐熱的成分大部分都會被破壞分解。 2.冷壓法。如果植物本身含油量很豐富,例如柑橘類,就可以使用壓力直接對植物榨汁,再利用離心的方式把果汁跟精油分離。特別要說明的是:冷壓的「冷」是相對蒸餾法來說溫度比較低,但是也有50-60度,可別以為是在低溫下榨汁唷~ 3.浸泡法。把植物浸在熱的基底植物油當中,把裡面芳香物質泡出來。這種油通常稱為浸泡油(Infused Oils)。 4. 溶劑萃取法。利用溶點比較低的溶劑,把植物中的芳香物質萃取出來。常用的溶劑有酒精、乙醚、己烷、甲苯、甲醛、乙醛…等。對,你沒看錯,都是化學溶劑。這也是為什麼會看到新聞報導「精油中有化學溶劑殘留」的原因。比較新的技術是利用「超臨界流體」,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植物中的芳香成分。超臨界萃取可以得到的成分比較豐富,所以跟蒸餾法得到的精油,有時香味、色澤、成分比例,會有相當大的不同。 要特別提醒大家,純天然精油是很昂貴的,因為要數量龐大的植物,才能萃取出一點點精油。以玫瑰精油來說萃取,1滴玫瑰精油,大約需要20-30朵玫瑰花,很驚人的數字吧!所以絕對不便宜。 挑選精油的小訣竅 在挑選上,有幾點小訣竅可以提供給大家:1.真的精油,一定會說自己是精油。所以如果包裝上只敢寫「薰香精油」、「香氛精油」...等等的,通常都是調和,或參雜人工香料的產品。 2.認明認證標章。國際上有些機構提供有機認證,像是ECOCERT、USDA ORGANIC。記得,要確認是對「產品」做認證,而不是其中某個原料具有認證。原料只是產品的一部份,誰知道加了多少,其他又加了甚麼呢?所以如果有些產品在DM、網頁上有放認證標章,但產品上卻沒有放,那八成就是「有加一些有認證的成分」而已。只有產品上印有認證,才會是整瓶驗證合格的天然有機產品。如果不確定,沒關係,以ECOCERT來說,他們非常樂意幫你查詢產品是否通過認證,可以聯繫他們唷~ 3.一分錢一分貨。剛剛說過了,真的天然精油一定不便宜。如果你看一瓶只要100元~200元,而且不分哪種植物通通一樣價格的,那幾乎肯定不是天然精油了。此外,一般搭配擴香瓶、水氧機的「香氛」,應該都不可能是純天然精油,通常都是有調和人工香精、定香劑的產品,可別跟天然精油搞混了唷~ 「謝博,不是天然有機的精油就不能用嗎?」 我可沒有這樣說唷~擴香、水氧機、香氛蠟燭都有它的功用,但如果硬要說這些「香氛產品」跟「芳香療法」中使用的天然精油有一樣的功效,那就徹頭徹尾是個謊言了。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利用香氛放鬆心情、舒緩身心是不錯的選擇。但千萬不要把所有香香的東西都搞混了喔,它們真的都是不一樣的東西。 延伸閱讀: 「放屁」看出3個身體警訊:放屁時出現這個症狀,就可能是大腸癌前兆●作者簡介_謝玠揚 博士 謝玠揚,台大化工博士,在30歲那年創辦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凈思。近年來成功打入東南亞及歐美數十國市場,努力為台灣品牌走上國際。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專欄文章列表 【新書推薦】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養、居家清潔的58個化學常識 作者:謝玠揚 出版日期:2017/08/01 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讀者,身為明智的消費者,請務必記得,懂得越多,在閱讀關於科學、健康、食品的報導時,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而不會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
-
2019-12-0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想休息、想運動不用等有空!每天一點小改變,放過被壓榨的身體!
強哥是上班族,典型的大好人,效忠老闆,照顧部屬,愛太太,疼兒女,卻從不知道對自己好。被職務綁著,無法脫身,所以強哥常羡慕別人旅遊。他與太太約定,60歲退休,二人一起環遊世界。可惜的是,等不到約定實現,強哥在50歲的某個早晨心肌梗塞猝死。強嫂很難過,她想不通,為何強哥生前無法抽空帶她去一趟國內旅遊?!薇薇40歲,離婚了,有一個女兒。薇薇在電腦大廠作業務,為了業績很拼,四處奔波,假日還要陪女兒,照顧父母,每天睡不到五小時。睡眠不足,薇薇老覺得累,新年新希望常是「睡飽」,沒錯,就只想睡到自然醒。可惜年復一年,希望始終在空氣中,無法實現。這天薇薇很累,提早半小時上床,隔天發現工作沒有耽誤,於是薇薇開始每天提早半小時上床,漸漸戒掉熬夜的習慣。每天睡足七小時,白天終於能夠神清氣爽的上班。41歲的慧雯是證券行的營業員,在股市打滾壓力很大。她臉上不斷冒痘痘,晚上睡不好,醫師勸她多運動。慧雯從小最恨體育,找不出時間也沒有習慣運動。這天慧雯去看醫師,聊到運動的話題,慧雯說預計年底領到獎金之後,請長假休養,再來計畫如何運動。醫師勸慧雯,不要等什麼長假,當下就從診所走路回家。慧雯照作了,隔天再回診,也再走路回家。第三天下班又走了一段路,慧雯就這樣愛上走路,享受流汗也脫離痘痘及失眠的困擾。以上的例子其實是台灣社會的普遍現像,大家都忙,最容易被忽略,被壓榨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醫學文獻指出慢性壓力是健康最大的殺手。壓力作用於染色體,使端粒變短,細胞複製過程發生問題,身體無法正常運作,發炎因子上升,免疫體系失常,產生種種併發症。人們厭倦疲累,希望不被生活與工作壓垮。多數人無法大幅度改變生活,幸而生活上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很大的改善。微小的改變,因為變動太小,不可能失敗,值得嘗試。從小處開始嶄新,健康的生活與工作,較能成功。建立大目標,瞄準大改變沒什麼不好,但是從小處著手更簡單。預防醫學進步,壓力危害健康,過勞會死的觀念大家都懂。所謂運動、休閒、飲食、睡眠的管理,每個人都理解。每到歲末年初,常聽人許願,要開始新生活,建立新習慣。但是根據美國Scanton大學的調查,新年的願望,一年之後92%失敗,80%的人甚至在第二個月就宣布放棄。我的建議是從小處著手,小小的改變,容易實現,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挫折。如果想對自己好一點,現在就可以放下工作,休息十分鐘;想運動,現在就可以運動十分鐘;想戒菸,今天就少抽一根菸;想孝順,現在就可以打電話給父母。不要忘了微小的改變,只有微小的不便,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
2019-12-02 養生.聰明飲食
順著生活作息喝更健康!營養師提醒喝咖啡注意3件事
你平常會喝咖啡嗎?你都什麼時候喝呢?你知道嗎?喝咖啡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幫助,而喝對時間對身體更加有利,不過在錯的時間喝恐怕會傷身體。喝咖啡應順著生活作息,以免影響壓力荷爾蒙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營養師 就表示,咖啡雖然對身體有利,但應順著生活習喝,因為在醒來過後壓力荷爾蒙會隨著作息逐漸上升,到了巔峰之後逐漸下降,身體也逐漸回到休息的時段。而咖啡會增加壓力荷爾蒙,所以如果沒有照著生活作息喝,會胡亂增加壓力荷爾蒙,對健康會有負面的影響。而依一般人的作息來說,營養師也建議最好在下午三點之後就不要再喝咖啡了,更不用說是傍晚或晚上,以免影響壓力荷爾蒙,也影響了睡眠品質。喝咖啡前用濾紙再過濾一次,有利降低咖啡固醇而咖啡中含有一種叫「咖啡固醇」的物質,其會讓人體的膽固醇上升,所以如果常喝咖啡的人可能會有膽固醇較高的情況。不過營養師也表示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在喝咖啡之前先用濾紙再濾過一次,是可以有利降低咖啡固醇的。所以之後如果想喝到咖啡的美味、咖啡的好處,但又不想喝到咖啡固醇的話,可以先用濾紙再自己濾過一遍。咖啡有利刺激腸道蠕動,宜吃完早餐半個小時後喝營養師也表示,咖啡是有利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的,建議可以再早餐後的半個小時後喝。但建議不要喝太濃的咖啡,否則可能會影響早餐的營養變得不好吸收。【本文出處,更多資訊請上《每日健康》、《每日健康》粉絲團。】
-
2019-12-01 養生.營養食譜
氣炸鍋家常菜 15分鐘搞定
主打省油的氣炸鍋正夯,登上百貨周年慶熱銷品項。在個人臉書粉絲專頁經營「新手下廚免緊張!零失敗料理」專欄,已累積5000名粉絲的料理部落客Bibi說,很多人以為氣炸鍋只能拿來炸雞塊、薯條,其實氣炸鍋不但省油,而且省時、易操作,非常適合新手。Bibi分享三道15分鐘就能搞定的氣炸鍋家常菜,讓小資男女不再因忙碌而餐餐外食,生活更健康。Bibi說,他約四年前開始練習下廚,剛上路時,無論做菜、烘焙都常失敗,以致下廚時覺得很不安、手足無措。為此,他開始把失敗中累積的經驗寫成圖文解說,放上網路分享給讀者。他說,菜做好的成就感,足以讓他心情放鬆、壓力消失。他形容料理像是變魔術,每當看著食材、原料,從零到變成色香味俱全的成品,就覺得好幸福。Bibi分享的三道料理包括彩虹鮮蔬烘蛋、蔥爆奶油蝦和櫻桃鴨胸佐紅石榴藍莓醬。烘蛋部分採用青椒、彩椒和花椰菜,都可換成自己喜歡的食材,例如玉米、火腿也適合。如果加入起司,就會變成好吃的起司烘蛋。他也分享氣炸鍋料理鴨胸的秘訣,是要靜置5到10分鐘再切肉,因為靜置能鎖住肉汁。如果馬上切的話,肉汁容易流失。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說,烘蛋料理用到鮮奶油,屬飽和脂肪,如換成鮮奶更健康。而在肉食處理上,鴨胸或其他肉類,去皮的料理都比帶皮的健康,主因是帶皮肉類含皮下脂肪,容易吃得過油。畢竟,不少人選用氣炸鍋,就是因為不想吃那麼油。午、晚餐食用肉、蛋類之餘,也要適時搭配蔬果,促進營養均衡。櫻桃鴨胸佐紅石榴藍莓醬材料:櫻桃鴨胸一塊、藍莓約40到50顆、紅石榴果醋四大匙作法:櫻桃鴨胸退冰後不用做任何醃製的動作,拿刀將皮輕劃格紋。皮朝下,直接放到內鍋設定180度10分鐘,翻面後以200度煮5分鐘。醬汁需另用鍋子煮,將藍莓及紅石榴果醋放入鍋,以中小火煮滾收汁煮稠即可。◎小訣竅:鴨胸氣炸完需靜置5到10分鐘再切,靜置才能讓鎖住肉汁。如果馬上切的話,肉汁容易流失。蔥爆奶油蝦材料:蝦子半斤醃料:鹽巴少許、白胡椒少許調味料:蔥適量、蒜頭適量、辣椒適量、奶油15g作法:先處理蝦子,去掉觸鬚及眼睛,灑上鹽巴和白胡椒醃漬約10分鐘,直接放入內鍋,以180度煮10分鐘。中間5分鐘時,按下暫停,稍微翻面後繼續。下調味料後,再次設定200度煮5分鐘,即可完成。調味料下鍋後,絕對不要炸太久,不然蔥會變黑、蒜會變苦。彩虹鮮蔬烘蛋材料:雞蛋三顆、鮮奶油30c.c、花椰菜40g、紅椒40g、黃椒40g、青椒40g調味料:鹽巴少許、黑胡椒少許、義大利香料少許作法:先將烘烤鍋刷上油,防止沾粘。再將雞蛋打散後加入調味料以及鮮奶油拌勻,蔬菜切成小丁可先放入內鍋。接著將雞蛋液倒入鍋中,設定氣炸鍋180度10分鐘。顏色上色後可以用筷子戳戳看,若有蛋液流出,代表還沒熟,可以再烘烤3到5分鐘,最後脫模。◎小訣竅:材料都可以換成自己喜歡的食材,例如玉米、火腿、都非常適合。如果加入起司,就變成好吃的起司烘蛋了。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