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116
筆 文章
-
-
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林媽利年逾80歲 仍勤到實驗室
被喻為台灣輸血醫學之母、輸血醫學的拓荒者,林媽利一手催生台灣捐血系統,建立血庫、輸血等作業評鑑,在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研究等領域上,無人能出其左右,名列「世界名人錄」、「科學及工程世界名人錄」及「醫學及生物世界名人錄」,高齡八十多歲的她尚未正式退休,堅信不管活到幾歲,對人生仍會充滿熱情。目前林媽利仍在淡水馬偕醫院實驗室帶領子弟兵鑽研著輸血醫學、族群研究,她回憶起年輕時在台北馬偕一間小辦公室裡,開啟了台灣輸血醫學研究,當時只有一張工作檯,幾張桌子、椅子,以及一台嘎嘎作響的電扇,盡管當時物力維艱,但充滿熱血與希望。林媽利表示,近年來各大醫院成立血液中心,年輕世代醫師投入血液研究,輸血醫學領域已後繼有人,但自己還無法正式退休,這些年帶領研究團隊執行分子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希望有人接下棒子,因為年紀真的大了,應該好好休息,專心畫畫,享受退休生活。「不管活到幾歲,都希望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林媽利說,年輕時投入輸血醫學,後來則致力於台灣本土分子人類學,在兩千八百多個古代遺址中,找到先人遺骸,透過一系列DNA研究,瞭解三千多年前台灣祖先倒底從何而來,研究結果可能重新改變台灣歷史。讓二二八死亡受難者有機會找到回家的路,則是林父臨終之前念茲在茲的願望,希望女兒能夠憑藉著血液遺傳學的特殊才能,比照1948年南韓濟州島四三事件,協助眾多罹難者家屬找到先人遺骸,供後代子孫祭拜,為這起時代悲劇畫下句點。為了完成老父親的遺願,林媽利在70多歲時投入這項艱辛工作,但最後終告失敗,她笑著說,「想一想自己真的過於天真,單憑一己力量,怎可能完成應由國家動員的歷史任務。」林媽利表示,與二二八有關的亂葬岡分布於全台各地,而相關遺族人數眾多,為了搭起兩端的連結,她連續八年參加二二八相關活動,研究團隊於現場擺設攤位,發放血型基因比對同意書,但反應出奇冷淡,僅有十幾人願意簽署同意書。至於亂葬岡遺骸部分,檢驗難度更高,林媽利指出,這必須呈送公文至法務部,取得檢察官、眾家屬們同意,始能開棺驗屍,但忙了幾年下來,仍舊毫無進展,期間好幾次想放棄,都因父親遺願而撐了下來,還想著「現在不做,以後更不可能」、「人家不做的,我來做」,但這難度實在太高,最後只能放棄。輸血醫學、分子人類學均是林媽利專長學術領域,也是她的興趣所在,但她最熱愛的還是從小無師自通的繪畫,在創作過程中,釋放壓力,心靈獲得療癒,只要手指還能動, 就會繼續畫下去。從一開始單純的水彩繪畫,至版畫、蜂蠟畫、玻璃彩繪,挑戰愈來愈高,但林媽利樂此不疲,前幾年舉辦個人畫展,所得一百多萬元,全數捐贈輸血學會,做為研究經費。在談到愛狗Pedro時,林媽利眼中盡是溫柔的光芒,開懷地大笑,她說,養寵物確實很麻煩,但充滿了樂趣,也是夫婿離世後,最重要感情寄託,回到家時,總習慣喊著「Pedro來,讓阿嬤抱抱」,心情頓時愉悅起來。Pedro為14歲的吉娃娃,在主人寵愛下,重達八公斤,體型渾圓可愛,因年紀老邁,免疫力變差,腳底常發炎,動作遲緩,林媽利常幫著洗腳、換藥,就像另一種老老照護。她說,「自己動作變慢,狗狗也是一樣」,一同享受晚年餘暉,也是一種幸福。盡管高齡八十好幾,林媽利為了跟上時代,想善用手機科技,不想當一個三C傻瓜,常請教實驗室的年輕伙伴,學習如何放大手機螢幕的字體?怎麼設置手機、網站密碼?密碼應該存放在哪,才不會弄丟?她表示,這些看似小事,但一個沒處理好,卻可能折騰許久。許多銀髮族習慣一早打開手機,聆聽著來自親朋好友早安圖訊息聲,一一觀看後,逐一回覆,再轉發給其他人,這是生活中重要的儀式,林媽利認為,每天透過LINE群族問候親友,相互聯繫,這是非常好的人際連結,她也是如此,常透過手機與遠在美國定居的孩子,及台北教會好友們保持良好互動,「老年人不要畏懼科技,應該善用科技,讓生活更充實、有趣。」
-
2024-11-15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一口氣吃根香蕉都會死」她目睹丈夫10年洗腎歷程 曝最大苦痛:被當作通勤普通人
日本小說家堀川惠子目睹丈夫林新氏10多年來接受血液透析(洗腎)、腎臟移植和再透析的療程,她伴在身邊一切看在眼裡,出版了一本實錄書籍「停止透析的那天」(透析を止めた日),揭露透析患者的心酸歷程。只是吃根香蕉都會出人命?林先生有時會開玩笑說「我聽說一口氣吃掉一根香蕉很容易就死了」,這也不完全是個玩笑,背後藏著透析患者害怕猝死的恐懼。對透析患者來說,香蕉是一種象徵鉀的食物,鉀是人類所需的礦物質,能正常維持肌肉收縮和神經功能,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豐富。透析病人因為排出鉀的能力降低,若飲食未限制鉀的攝取,容易使血鉀過高。鉀可透過透析過濾,但一次可過濾的量有限,高鉀血症會影響心肌收縮並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鉀超量常被認為是透析患者猝死的原因。(相反地低鉀也會引起問題),林先生先前的血液檢查鉀量經常超標。猝死總是來得很突然,因此惠子非常注意先生飲食的鉀含量,含有大量鉀的蔬菜,如菠菜、芋頭、馬鈴薯和竹筍,應該徹底煮沸,盡可能排出多餘的鉀; 如果將其切碎增加截面,就可以排出更多的鉀。 為了保持鬆脆感,必須在它們變形之前從水中取出。而處理生菜沙拉由於是生的不能煮沸,鉀容易溶於水,所以會將切碎的高麗菜或切成薄片的黃瓜或洋蔥長時間泡水,並且增加橫斷面,用流動自來水沖洗比泡在碗中效果更好。林先生最愛的水果也是隔天才能吃一次,而且是夫妻一人一半分食。惠子意識到一天三餐要達到均衡飲食是不可能的,所以會努力以周為單位達成均衡,重點在於不要在短時間大量吃同樣的食材。血液透析的痛苦就像跑完一場全馬惠子只要有空就會陪先生去做血液透析,過程非常煎熬,針頭比一般抽血的針粗兩倍多,患者被迫固定在位置上4小時。許多人會以為他們只是睡在床上,認為是輕鬆的休息,但血液被抽出身體、經過機器過濾再輸回體內,那樣巨大的工程會給心臟和血管帶來沈重負擔,4小時的透析就像跑個全程馬拉松一樣繁重,很多長時間透析的患者都有心臟疼痛和四肢末端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的症狀。在這漫長痛苦的4小時無法動彈、入睡和上廁所,心理壓力也很大,林先生只好看書打發時間,還練就單手翻書的熟練本領。惠子為了體驗先生的感受,有幾次在家沙發躺4小時並持續伸出左手,還把手機和飲料放在身旁打算放鬆一下,最終從來沒有撐完整個過程,要維持同個姿勢躺在同個位置沒想到會這麼痛苦。透析患者最大的苦痛 家人都不了解惠子陪先生去做透析時,環視整個透析室,發現陪患者來的親人非常少,但這也不奇怪,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忙,但這也意味著很多家人對透析患者的處境不夠清楚,甚至一無所知。患者自己走出家門去做透析、自己回家,往返醫院就像上班通勤,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和健康的人沒什麼兩樣,可能內臟裡的疾病也與普通人沒太大差別;但對透析患者而言,只要停止透析就意味死亡,血液透析這種醫療的表象和現實存在巨大落差。林先生先前和父母同居,在某個深冬的凌晨五點,他要搭最早一班電車去醫院做透析,在走廊遇到剛從廁所出來的父親,當時父親對著他大吼「這麼早你要去哪?」,林先生表示要這麼早起、每周要到診所報到三次求生存,但爸爸卻彷彿活在另一個世界,當時這讓他非常震驚。惠子補充公公並不是特別冷漠或健忘的人,但任何人都對自己不了解的世界難以想像,即使是自己也一樣。惠子坦言透析患者非常孤獨,往往只能躺在床上4小時忍受痛苦等著時間過去,而且透析是一種「替代」部分腎臟功能的方法,並不是「治癒」腎臟,繼續透析不代表會好轉,很多患者被焦慮折磨,擔心他們是否一輩子都得與機器設備為伍,以及自己還能活多久。她呼籲患者的親人如果能在透析過程中稍微體貼一下患者,就能減輕他們的孤獨感;當她第一次了解透析治療的殘酷,並看到丈夫從不抱怨,就此意識到透析患者最大的痛苦是來自心理上的苦。資料來源/現代ビジネス
-
2024-11-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9.七十四歲兒子照顧九十六歲母親,推理小說家葉桑把失智母親當女兒寵愛
將年老的失智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來疼愛,她是他的一生。在最新一集的《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74歲的推理小說家葉桑分享了他照顧96歲失智母親的24年歷程。即便自己也步入老年,他依然選擇陪伴和守護母親,用愛撐起這段漫長的時光。隨著台灣失智症人數持續攀升,許多退休年齡的子女,尤其是沒有兄弟姊妹的獨生子女,正肩負著照護失智父母的重擔。內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全台有超過51萬人面臨「老老照顧」的困境。未來,這或許是你我都可能面對的挑戰。獨子身兼三職 照顧失智母葉桑是位獨子,在父親過世後,單身的他責無旁貸地扛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同時還兼顧寫作和ISO稽核員的工作。失智症者的症狀會隨著病程發展而改變,這對照顧者是一大考驗,主持人陳韻如相當好奇,他如何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同時承擔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葉桑強調,社會資源對於失智照護至關重要,一定要對社會提出需要協助的訊號。高齡照顧者常見困境老老照顧不容易,長年單打獨鬥的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強調與失智者建立情感連結是持續照顧的關鍵。他表示:「我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始終如一,我絕不會放棄她。」高齡照顧者常見的困難包括體力和財力的不足,因此需要申請社會資源來協助照顧。葉桑住在傳統公寓的五樓,由於母親行動不便,他後來通過家照據點申請爬梯機,方便母親就醫,讓他的照顧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失智照顧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除了繁瑣的日常照顧,還要安撫他們的精神狀態,長期下來照顧者容易身心俱疲。葉桑在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壓力,從最初的重複進食到後來的失能照顧。隨著母親罹患「失語症」,他無法理解母親的表達,讓他感到無比無力和挫折。失智母親是今生的女兒葉桑的母親並非生母,雖然彼此無血緣,卻甘苦與共長達24年的照顧關係,葉桑透露在父親墓碑前允諾照顧母親,這個諾言成為他照顧母親的信念,他將年老的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疼愛,隨著母親的失智病程,他對待母親的態度從朋友到女兒,最後母親完全失能,他將母親當成寵物無條件的愛她,更多葉桑與母親的動人故事,請收聽本集節目。本集重點:✎如何照顧年邁母親,同時身兼三職?✎情感連結是長期照顧的關鍵?高齡照顧者如何克服體力與財力困境?✎照顧無血緣媽媽,背後有暖心原因!?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11HLm🎧Apple Podcast:https://lihi.cc/1OHl1🎧KKBOX:https://lihi.cc/ReIRA🎧Spotify:https://lihi.cc/H2jM7⭐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1-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獨子奉養九旬父 褒貶毀譽心泰然
退休後,看見許多高齡者再度就業或樂享天年、海闊天空,唯獨我仍在奉養高齡老父。一向依賴養兒防老的父親,全由我這獨子照護,目前身體尚硬朗,但從不做家務的他,三餐更要求服侍到位。老人家年過九旬,諱疾忌醫,更排斥外人幫忙家務,連送餐都不獲認同。但是可別以為照顧生活起居及侍候三餐是件簡單的事,光是老人家三餐的菜色,要少量求精緻、挑嘴又要合口味,就足夠磨人了。平時配合老人家作息,陪看病散步還好,但早起剛備好早餐,午餐又接踵而至,分秒必爭、刻不容緩,常會逼得讓人喘不過氣。老人家牙口不好,我也不善廚藝,只好經常尋求外賣,但假日仍得靠太太絞盡腦汁變點花樣滿足他的味蕾,日子久了,連附近餐廳也都吃膩了,縱然自認照顧父親已卯足全力,依然得不到體諒,但只要過些時日,他便再度躁動,帶著滿腔積怨與不滿,揶揄、尖酸刻薄話語衝口而出,讓我常左右為難,備感黔驢技窮的壓力。即使「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但我們夫妻長期照護老寶貝已行之有年、街坊有目共睹,面對父親的褒貶毀譽,我也愈來愈處之泰然,但求問心無愧。雖然不知這種全天候無給職的長期照護將會延續多久,但只要體力許可,我仍會長期陪伴照護父親,見他身體康泰,一切辛苦都值得。
-
2024-11-15 醫聲.Podcast
🎧|你也是「I人」嗎?專家教你如何逐步擺脫社交恐懼
「你是E人還是I人呢?」、「好羨慕E人總是可以侃侃而談!」、「社恐該怎麼辦?」許多人把社恐當成一種困擾,事實上,像男神梁朝偉、小S的大女兒Elly許曦文都曾自曝有社恐。不過根據精神科醫師的說法,對社交會感到恐懼、焦慮、害怕,才是正常,也才符合生物本能。為何會這樣說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目前擔任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同時也是該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的葉啟斌解釋,與陌生人、不熟的人寒暄、聊天、互動會有壓力、感到恐懼,這很正常,因為和別人互動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風險」,因此的確需要特別提防、小心,除非建立足夠安全感,與人相處才會比較安心、放心。當社恐侵蝕生活,怎麼辦?不過葉啟斌也提醒,面對社交情境,一旦壓力過頭,很可能就會對行為、思考、生活造成一些困擾,當情況很嚴重的時候,便演變成「社交焦慮症」,此時,這些對社交焦慮症族群常擔心自己說話、穿著與行為舉止受他人審視,也憂心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令人尷尬、困窘,因而常陷入天人交戰。當情況進一步惡化,部份社交焦慮症患者甚至不敢出門,也害怕與陌生人見面,連上學、上班等該做、想做的事,都沒有辦法執行,這時,生活功能已受損害,若持續六個月,建議就要求助、就醫,以免病情加劇、生活機能更受傷害。事實上,不少社交焦慮症患者後來產生了憂鬱症,有研究報告顯示,在社交焦慮症患者中,約四成後來出現憂鬱症,當憂鬱症發作,病患的生活更陷入一團亂,「那個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因此很需專業人員的支持、協助。缺乏社交技巧,可以這樣做!此外,葉啟斌舉例,有些小孩很怕生、缺乏社交技巧,且對社交充滿恐懼,這時,「並不是像一些爸媽一樣,認為把小孩丟到一個公共場合,小孩就知道怎麼社交。」葉啟斌建議,父母可以教導一些小技巧,像教導孩子可先在旁邊觀察,看有沒有空檔,或有沒有比較友善的人可以互動,然後逐漸累積一些成功經驗,同時,父母也要教導,若社交、與他人互動過程遭到拒絕,也並不代表一次失敗,就是失敗者,可繼續尋求新的嘗試機會,在父母循序漸進的引導、支持下,孩子的社交技巧也會逐漸進步,而這些方法,成人也是適用。葉啟斌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學歷: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臺中榮總支持小陽光 「藝」起倡導臉部平權
為推動臉部平權與平等的社會價值,臺中榮總攜手台灣輝瑞藥廠與陽光基金會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公益巡迴畫展,支持陽光孩子多元發展學習,從繪畫創作中獲得自信,並假門診大廳仰書軒展出,期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指出,為了擺脫醫院嚴肅沈悶的刻板印象,臺中榮總致力將醫療與藝術結合,在院內規畫許多溫馨的藝文空間,包括門診前棟二樓大廳、第一醫療大樓二樓中榮藝廊、還有連接第一醫療大樓與行政大樓中間的中榮藝廊經常設有展覽,平均每兩個多月就會換展。此次舉辦小陽光畫展的仰書軒是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於去年贊助設立,除提供許多免費書籍以外,在公共閱讀空間展出公益畫作更具意義,也希望透過藝文展示,能讓在等待或養病的民眾獲得療癒,撫平就醫時緊張的情緒。臺中榮總在1983年成立燒傷中心,提供傷友醫療照護和重返社會的機會。整形外科陳伊呈主任表示,燒傷中心在燒傷治療上引入多種新型敷料,不僅具抑菌性和優異吸收力,部分還含有局部止痛成分,能減少換藥次數、降低換藥時的疼痛感。對於需要水療的患者,整形外科與麻醉科合作,提供無痛舒眠水療服務,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讓水療過程不再如同深陷地獄般痛苦。至於有些嚴重到需進入手術室進行清創的病友,中榮引入水刀技術,藉由水刀溫和的清創力量,盡可能地保留組織,減少術中血流量、降低傷害並加速癒合。此外,考量患者治療時經常焦慮不安,燒傷中心與藝文團體「紅鼻子醫師」合作,幫助舒緩病童在住院期間的負面情緒,分擔家長的照護壓力。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林瑞嬌副執行長提到,每年透過中榮轉介至陽光的服務對象很多,光是口腔癌友一年就有超過五十位,而除了醫院轉介,也很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民眾主動諮詢。陽光基金會為顏損及燒傷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對於在前端治療結束後,離開醫院所需的重建、身體、心理與社會功能都有所助益,陪伴病友走過社區生活的諸多挑戰,有需要的話都可以前來尋求服務。今年是輝瑞全球175週年,也是台灣輝瑞成立62週年,台灣輝瑞藥廠葉素秋總裁說,輝瑞與陽光基金會是公益合作,考量許多顏損兒常因外觀而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異樣眼光,輝瑞秉持著平等、多元、共融的企業宗旨,不希望看到有人因為自己長得跟別人不一樣而喪失應得的機會,期許透過巡迴畫展倡議臉部平權,讓小陽光們都能跟你我一樣得到被看見的機會,做一名真真實實的畫家!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看遍各科看不好,「心理性咳嗽」做一件事後才緩解!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二十:心理性咳嗽【建議就診科別】身心科 (精神科)美魔女上班族陳姊,去年得過新冠肺炎後,一直反覆咳嗽。一開始有痰,新冠康復後轉成乾咳,並合併腦霧和失眠的症狀。陳姊描述這種乾咳,比較像是喉嚨癢引起咳嗽、常常因為覺得癢癢的清喉嚨,導致不容易入睡,干擾生活與睡眠。看遍各科看不好咳嗽 放長假後終緩解陳姊看過很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胸腔科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都覺得肺和喉嚨沒有問題,氣喘的檢查均陰性,嘗試給過氣喘藥物,症狀也不見改善。腸胃科也去看過了,懷疑是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但吃胃食道逆流和鼻涕倒流的藥物也沒有明顯改善。陳姊看遍了各科的醫師,咳嗽問題還是不見緩解。因嚴重影響睡眠,而轉至身心科治療。身心科諮詢後發現,陳姊在職場上是女強人,在外力求完美,一定要化妝打扮才會出門,身為主管,工作壓力也大,尤其是月底結算業績前,咳嗽症狀較明顯,反而在休假出遊改善,曾經去放長假去東部度假一周,完全沒有咳嗽。生理性、心理性病因常彼此影響 醫人醫病要醫心在進入醫學鑑別診斷殿堂時,前輩們很常會提醒我們,當排除所有具體生理可能導致疾病原因還是找不到病因時,要考慮心理性因素。這句話的前提就是,要先努力的把生理性的病因都檢查過,才能說是心理性的病因。踏入臨床十幾年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轉變為,其實有很多生理性病因也是來自心理性病因,他們彼此會交互作用,因此,很多時候,生理與心理無法切割的十分清楚。陳姊的狀況,其實可能仍合併了焦慮相關的胃食道逆流咳嗽,甚至也有可能具有過敏性呼吸道的體質,然而,為什麼前面的醫師治療都沒有效果呢?有句話說,醫人醫病要醫心。心病沒醫,身病難好。舉例來說,在腸胃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治療建議中,除了腸胃科的治療藥物外,已經很明確地把身心科用藥放在最後一線。身心症常因自律神經功能已異常在精神科的領域,這些無法歸類的心理導致生理疾病,稱為身心症(somatic disorder),以咳嗽來說,過去簡稱心理性咳嗽,目前正名為身體化咳嗽症候群 (Somatic Cough Syndrome),身心症的診斷前提如前所述,要先排除生理性疾病,後續再經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這些個案的身體化症狀,雖然是心理性因素引起,並不代表他們是「故意」演出症狀,身體化症狀的表現,是因為個案的自律神經功能已經有異常,因此可能出現異常的調控,導致咳嗽的症狀。陳姊在王醫師診斷身體化咳嗽症候群,給予身心科藥物治療後,咳嗽痊癒,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因此,臨床上對於咳嗽治療反應不佳,諸多檢查已排除了實質器官造成疾病,個案仍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轉介身心科做身心、自律神經狀況的檢查,評估有沒有身心症的可能性,做到同時醫人醫病又醫心。【參考資料】1.Vertigan, Anne E., et al. "Somatic cough syndrom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sychogenic cough) and tic cough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habit coug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hest 148.1 (2015): 24-31.2.Vertigan, Anne E. "Somatic cough syndrome or psychogenic cough—what i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9.3 (2017): 831.3.Dockry, Rachel J., et al. "Chronic coug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of autonomic symptoms." ERJ Open Research 7.3 (2021).(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4 醫療.消化系統
別坐馬桶超過10分鐘!專家直言非常不健康:對2處傷害最大
你有把手機帶進廁所使用的習慣嗎?這看似是一種無害的消磨時間方式。然而,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損害,例如從3分鐘變成15分鐘,這與痔瘡風險增加和骨盆肌肉變弱有關。坐太久造成哪些如廁問題?專家指出,橢圓形馬桶座會壓迫臀部,使直腸處於比坐在沙發上時更低的位置。隨著重力將身體的下半部分往下拉,增加的壓力會影響血液循環。因此,圍繞肛門和下直腸的靜脈和血管會變得腫脹並充血,從而增加痔瘡的風險。此外,強迫用力也會增加壓力,從而促使痔瘡的形成。許多人在馬桶上滑手機時,容易忘記時間。於此同時,坐著並用力讓自己排便,這對肛門直腸器官和骨盆底肌肉來說是非常不健康的。專家解釋,骨盆底肌肉協調著大量的排便動作,並與身體其他部分協作,確保大便順利排出。當長時間坐著時,重力對骨盆底的壓力會讓這些肌肉處於緊張狀態。除了骨盆肌肉變弱和強迫用力,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也會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直腸脫垂指的是直腸滑入肛門,這是由於將其固定到位的肌肉減弱所致。如果你在排便時遇到困難,專家建議在坐了10分鐘後應該站起來走動一下,這樣可以刺激腸道肌肉促使排便。另外,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並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燕麥和豆類,有助於軟化大便,使排便變得更容易。進食到排便需要多久時間?食物通過消化系統中的時間因人而異,男性和女性消化食物所需的時間也不同。一般來說,食物完全消化並排出體外可能需要從2天到5天不等。當你進食時,食物會先經過你的胃和小腸,這個過程可能需要6到8個小時,接著進入到大腸。一旦進入大腸,大約需要36小時才能把食物完全消化,然後你才準備好排便,意即將在消化系統吸收營養和液體後剩餘的物質通過直腸和肛門排出體外。如果你每天沒有排便,也無須驚慌。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對他們來說規律的排便習慣,不論是每天早上一次,還是一天三次,皆屬於正常的排便頻率。但每當你準備去廁所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帶報紙、書籍、手機或任何其他設備進去。專家建議,廁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用來排空膀胱和進行正常的排便,5分鐘應該是你在廁所裡的最長時間。【資料來源】.Don’t sit on the toilet for more than 10 minutes, doctors warn.How Often and How Long Should It Take You to Poop?.Cleveland Clinic: Rectal Prolapse
-
2024-11-13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怎麼辦,怎麼讓打嗝停止?偏方效果因人而異 醫指點1招非常有效
打嗝打不停怎麼辦?許多人都有短促小「ㄜ」的打嗝經驗,但如果持續打個不停,既尷尬又困擾。日前有益智節目分享「手指戳肛門」能治打嗝的作法,引發網友熱議及實測,並分享「真的有效」心得。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有一些治打嗝的偏方,在無害情況下試試無妨,但如果打嗝已經造成身體不適,應該就醫找出根本原因。打嗝原因多 通常是短暫性生理現象朱光恩說,打嗝有許多原因,包含胃食道逆流、吃太飽、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食道潰瘍,以及進食時說話導致過度換氣等。打嗝的機制是橫膈膜收縮異常,上述原因都會讓橫膈膜不自主地短暫抽動,進而肌肉收縮、聲帶關閉,發出「ㄜ」的聲音。打嗝通常都是短暫性的生理現象,不過,有些狀況會造成連續性打嗝,例如中風、肌肉或神經過度刺激、情緒壓力等。朱光恩提醒,若是止不了打嗝,可能要靠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甚至是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讓橫膈膜不要一直持續收縮,保持在放鬆狀態。治打嗝偏方 效果因人而異打嗝通常很短暫,一下子就會消失,經常打嗝有可能是身體的嚴重警訊,朱光恩說,打嗝超過3天以上,一定要就醫治療。以肝癌來說,肝臟靠近橫膈膜的位置,腫瘤壓迫到橫膈膜時,會出現嗝不停的症狀;胃腫瘤也會引起胃擴張,肋膜癌、食道癌、胰臟癌的腫瘤大小也可能影響橫膈膜的收縮。坊間流傳許多治打嗝的偏方,朱光恩表示,效果因人而異,關於「手指戳肛門」的方法,並沒有文獻資料證實。至於網友實測後大讚有效,他認為跟按摩的原理一樣,刺激神經起到反射作用,減緩了打嗝頻率。朱光恩分享,「深呼吸」治打嗝非常有效,放慢速度吐納,使橫膈膜收縮得更深,並帶進更多的氧氣,保持均勻規律,其作用為抑制橫膈膜的收縮。日常要避免打嗝,應注意吃東西細嚼慢嚥、進食時少說話、少喝碳酸飲料及少吃產氣食物,多補充好菌緩解胃部不適。
-
2024-11-13 焦點.元氣新聞
網紅籲公開醫師學歷 衛福部反對!資深牙醫擔憂一件事
一名在波蘭習醫的醫師執行子宮內視鏡手術時患者死於大出血,引發關注。本土小牙醫聯盟表示,未來每五位新進牙醫師,就有一位波波牙醫,若實習教學資源不足,恐讓醫師水準下降。聯盟批評衛福部明年廿四億「偏鄉計畫」恐開後門,希望賴清德總統不要再增實習名額。波波醫師末日條款 九地區返台免學歷甄試波波醫師是指未考取國內醫學系,出國至波蘭等歐洲國家取得學位,未在當地實習,未取得該國醫師執照,即返台報考國考後,及格後即擔任醫師,該名婦科醫師即為典型的波波醫師。至於波波牙醫師,畢業回國後,通過學歷書面審核,並通過學歷甄試,接著進行第一階段國考,通過者每年約五十人至醫院實習適應,等完成訓練後,還需通過第二階段國考,才能取得牙醫師執照,也就是需接受實習訓練。原本相關規定嚴格,但一一一年五月立院通過「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附帶決議,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表示,該項修正案表決係發生在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擔任立委時,與民進黨立委賴惠員等人提出開放實習名額要求。醫盟:管制愈放愈寬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姚欣宜說,二年前,在醫界及民代的壓力下,表面上政府嚴密監督波波醫師,但相關管制卻愈放愈寬,訂出末日條款,只要在一一一年之前至美、加、日、歐洲、澳洲、紐西蘭、南非、新加坡及香港等九大地區就讀醫學系、牙醫系,返台後無須參加學歷甄試。估計未來每五位新進牙醫師中,就有一人為波波牙醫,如果實習教學資源不足,恐讓醫師水準下降,全民受害。姚欣宜指出,賴清德總統在競選時,曾在牙醫師後援會成立大會時親自承諾「不會再加開波波醫師實習名額」。衛福部:偏鄉計畫有證牙醫優先「波波醫師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的不公平。」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長黃映綺表示,衛福部明年推出廿四億「偏鄉計畫」,宛如「假偏鄉計畫」,圖利特定人士,增加波波醫師實習機會。為此,將於十一廿四日至立法院抗議,捍衛台灣醫療及社會公平正義。對於外界疑慮,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一一三至一一六年度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相關經費絕大部分皆直接用在解決偏鄉牙科醫療問題。一一四年度將優先招募已經領有牙科專科證書的牙醫師,並非網傳引進國外學歷牙醫學系學生。網紅籲公開醫師學歷 衛福部反對【記者李青縈、沈能元/台北報導】波波醫師爭議延燒,不少民眾希望醫療院所主動揭露醫師學歷,衛福部、醫師公會則持反對意見,部長邱泰源認為,只要牽涉到隱私,都應小心處理;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說,公開醫師學歷,有如「獵巫行為」,擔心醫界為此心浮氣躁,影響看診、開刀等醫療行為。百萬網紅Cheap分享一封醫師來信,「部分從波蘭畢業的醫師返台後,常刻意突出職場經歷,卻不敢寫學歷,藉此提升專業形象」。該醫師呼籲衛福部,公開醫師學歷,讓病患更清楚醫師的背景,以利提升醫療透明度與信任感。另有網友表示,醫師屬於政府特許行業,嚴格控管醫學系名額,但人民卻沒有知道醫師學歷的權利,荒謬之至。政府選擇無視人民權利,不強制公開學歷,為了保障就醫權益,呼籲民眾拒掛不揭露學歷的醫師門診。對此,邱泰源表示,只要牽涉到隱私,都應該要特別小心,現在連醫學會、醫師公會等公開活動或講座,都不隨會便對外公告醫師畢業於哪個學校。周慶明則為台灣醫師掛保證,他說,醫師資格取得過程嚴謹,以耳鼻喉科為例,明文規定,住院醫師時期需完成哪些手術、每年訓練內容。如果想考專科、次專科,必須通過醫學會審核。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修習醫學系學分,但後續訓練均屬一致,都需合法受訓,取得執照後,才能執業。「衛福部不會要求醫事人員公開學歷資料」。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尊重醫師個人或醫療單位規畫,目前僅要求公開「醫師證書」,證實為合法、有牌的醫師,藉此避免密醫行為,沒有計畫調整揭露其他內容。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患者就醫時關心醫師是否擁有良好臨床實務能力、經驗及醫術醫德,而這些均與醫師學歷無關,建議衛福部籌建「醫師經歷、不良醫療紀錄」平台,方便民眾查詢。再者,政府應透過嚴謹的教考訓用制度,提高波波醫師競爭力,才能降低民眾疑慮。資深牙醫憂:偏鄉計畫淪洗白管道【記者李樹人、沈能元/台北報導】波波牙醫師爭議再起,一名不願示名的資深牙醫表示,許多波波牙醫的背景驚人,父親可能是牙醫界大老、某縣市牙醫師公會高層,或本身為連鎖牙科診所集團的少東、小公主,一旦透過管道洗白,可能成為本土正規牙醫師的老闆,讓年輕世代產生相對剝奪感,憤憤不平。本土小牙醫聯盟希望賴清德總統正視波波牙醫師執業問題,並質疑衛福部明年「偏鄉計畫」目的是幫波波牙醫洗白。對此,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波波醫師實習名額不能與偏鄉計畫混為一談,衛福部偏鄉牙醫師招募計畫係以領有證書的牙醫師為優先,並非增加波波牙醫實習名額。對此,該資深牙醫表示,以往醫學系公費生制度不就是幫少部分學生開了執醫之門,考取公費生,取得醫師執照後,遠離偏鄉,賠錢了事。年輕世代擔心衛福部「偏鄉計畫」比照辦理,讓波波牙醫有機會至偏遠地區醫療院所實習,等到實習結束,不會繼續留在偏鄉,直接洗白。該資深牙醫說,波波牙醫的家世背景驚人,且與政治淵源極深,例如,有些來自牙醫世家,父親為某牙醫師公會高層,有些則是連鎖牙科診所集團的新生代,被父親送出國學醫,準備繼承事業。在政治力介入下,可以精準掌握到落日條款的黃金期限,並獲得高層政策配合,幾乎是天衣無縫。
-
2024-11-12 醫療.心臟血管
颱風來襲恐讓心臟疾病患者增 心臟專科醫師告訴你發生原因
準颱風「天兔」未來若生成,將成為西北太平洋史上首次於11月出現四颱並立的情況。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一旦颱風逼近台灣,隨著環境因素變化,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衝擊;臨床觀察發現,颱風來襲前後,心臟疾病患者略有增加,此與環境因素改變、身體壓力上升,進而衝擊心臟有關。林謂文說,每當有颱風接近台灣,隨著氣壓、氣溫降低、濕度上升、風速增加等改變,身體的體感溫度同時會降低,這時身體壓力上升,會刺激交感與中樞神經,身體啟動防禦機轉,並分泌壓力荷爾蒙,以克服外在環境的挑戰。但壓力荷爾蒙會刺激心臟,造成心跳變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而出現顫抖、心悸等症狀。林謂文指出,若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病史者,可能會出現顫抖、心悸等症狀,血壓有較大波動,這時應多提高警覺。所謂血壓波動較大,是指如收縮壓從120毫米汞柱,一下子飆升至180毫米汞柱,一下又回落至120毫米汞柱,血壓一來一往,尤其是血壓飆升時,常感到身體不舒服,若合併血管較為脆弱或內皮受損等,容易形成血栓,並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是主動脈剝離等意外事件。林謂文說,臨床觀察發現,颱風來襲前後,心臟疾病患者確實略有增加,病情可能有血壓失控、心臟衰竭或惡化、心血管疾病復發等,建議年長族群於天氣變化時,應避免外出,盡量待在家中,室內溫度應維持在攝氏20至24度,濕度依個人感受不同,多維持在50%至70%,如果有外出需求時,慢性病、心臟病史者應做好身體保暖,避免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事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如何適應多變又複雜的投資環境?走進雨林給我的永續財務規畫4啟發
這個夏天陪伴小孩走進婆羅洲的雨林及村落,濃密的綠色和多樣的生命豐富了我的視野,參訪比達友村讓我思考如何與永續雨林共生,當地的居民是生態系統的一環,他們也正面臨經濟與環境保護如何平衡。這片古老的雨林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變,充滿了奇妙的生物和複雜的生態系統。植物和動物之間相互依賴,展現出合作的力量。這提醒了我財務規畫的重要性:就如雨林需要多樣性和合作來維持平衡,我們的財務生活也需要多樣化的投資和策略,以分散風險並確保穩定增長。 雨林VS.財務規畫共生關係雨林中植物與動物的共生關係和個人財務規畫中的共生關係有許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都涉及「互利互惠」和「相互依存」的原則。互利共生在雨林中,植物和動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非常普遍。例如,某些植物依賴動物來傳播種子,而動物則從植物中獲取食物、資源和棲息地。同樣,在個人財務規畫中,不同的財務工具和策略可以互相補充,達到最佳效果。例如,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和債券可以互相平衡風險和收益,達到穩定的財務增長。多樣性與分散風險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和韌性。同樣,個人財務規畫中的多樣化投資策略可以分散風險,減少單一投資失敗對整體財務狀況的影響。這就像雨林中的不同物種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互相支持,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長期合作與信任在雨林中,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通常是長期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依賴的基礎上。同樣,個人財務規畫需要長期的策略和信任的合作夥伴,如財務顧問長期陪伴引導,以確保財務目標的實現。適應與靈活性雨林中的生物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以維持共生關係。同樣,個人財務規畫需要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和個人生活狀況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以達到最佳效果。這些共生關係的原則在不同的領域中都能找到應用,無論是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還是個人的財務規畫,都需要互利互惠、分散風險、長期合作和靈活應對。雨林與財務規畫面臨的挑戰1. 非法砍伐 vs. 非法活動在雨林中,非法砍伐破壞了生態系統。同樣地,財務規畫中也面臨非法活動的威脅,如詐騙和洗錢,這些活動會破壞個人或企業的財務健康。2. 土地開發 vs. 資產配置雨林的土地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而在財務規畫中,不當的資產配置可能會導致資產的損失和財務不穩定。就像雨林需要平衡的生態系統,不一定要保護特定物種而是要維持棲地的完整性,而財務規畫也不適關注在特定的標的物,更重要的是需要平衡的投資組合。3. 氣候變化 vs. 市場波動氣候變化對雨林構成威脅,同樣市場波動就是財務規劃的氣候變遷。投資者需要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就像雨林需要適應氣候變化。4. 保護政策執行不力 vs. 法令遵從雨林保護政策的執行不力會削弱保護效果。同樣地,財務規畫中如果不遵守法規,如同購買未經核可的境外商品,可能會面臨法律風險和贖回風險,影響財務健康。5. 經濟壓力 vs. 財務壓力當地社區依賴雨林資源維持生計,變賣土地開發一次性的結束資源,這使得保護工作更加複雜。同樣地,個人和企業在財務規畫中也面臨經濟壓力,需要在短期需求和長期目標之間找到平衡,並執行財務規畫壓力測試思考。雨林永續財務規畫之道1.多樣性:雨林中有各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這種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同樣地,在財務規畫中,投資組合的多樣化可以降低風險,增加穩定性。考慮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2.資源有效利用:雨林中的每一個資源都有它的價值應當被充分利用。這提醒我們在財務管理中要精打細算,避免不必要的開支,並充分利用每一分錢。例如,制定預算並嚴格遵守,確保每一筆支出都有其價值。3.長期平衡:雨林的生態系統是長期平衡的結果,這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同樣,財務規劃也應該著眼於長期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利益。設定長期的財務目標,如退休計劃、子女教育基金等,並持之以恆地進行儲蓄和投資。4.風險管理:雨林中有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風險,但其多樣性和適應性使其能夠應對這些挑戰。在財務規劃中,也需要考慮風險管理,為突發事件做好準備,如建立緊急儲備金、購買保險等。這些是雨林告訴我們的道理不僅有助於建立穩健的財務計劃,還能促進個人財務的永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創建一個財務生態系統,讓你身在雨林十年以上而財務系統自動運作讓你無後顧之憂。作者/林哲民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業務經理、富邦人壽業務襄理、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組長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投信投顧、人壽、信託業務及高級證券等合格證書。
-
2024-11-12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磨牙?4原因可能跟磨牙有關!5招有助停止磨牙
睡眠時的惱人噪音不只有來自枕邊人的打呼,就連磨牙聲響也可能令人一夜難眠,但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牙醫在例行檢查時提到,或是長期忍受的床伴指出時才發現。什麼是磨牙症(Bruxism)?磨牙症是指你緊咬、磨動或咬牙切齒,這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無論是在清醒或是睡覺時都可能出現。許多人偶爾會磨牙,尤其是在壓力大的時候。但如果經常這樣做,會對牙齒和下巴造成額外的負擔,進而引發牙齒損傷、頭痛、下巴痛以及其他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磨牙症,但最常見於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由於磨牙通常在睡眠中發生,因此很難確定究竟有多少人會磨牙。磨牙最常見的原因為何?事實上,磨牙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原因,而是可能有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壓力和焦慮:感到壓力山大或焦慮不安可能會導致磨牙。.生活習慣:吸菸、飲酒和攝取大量咖啡因(每天超過六杯咖啡)的人,磨牙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某些藥物:這包括一類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焦慮藥物。.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磨牙之間存在關聯,這意味著許多人同時患有這兩種情況。如何停止磨牙?在某些情況下,磨牙症無法完全預防,但有許多方法可以保護牙齒免受損害,並減少白天和夜間磨牙的次數。1.睡前放鬆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任何有助於讓大腦遠離壓力的活動,皆有助減少磨牙所造成的傷害。例如睡前冥想和深呼吸,白天做瑜伽,都是有助於促進放鬆的活動。另外,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也能幫助特別減少夜間的磨牙情況。2.避免興奮劑從咖啡和茶到尼古丁,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攝取不同類型的興奮劑。專家指出,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會讓你更容易磨牙或緊咬牙齒。與此同時,吸菸的尼古丁可能會讓你有點焦躁不安,並增加磨牙的可能性。3.訂製牙套牙醫可以製作一個訂製牙套來保護你的牙齒,這個裝置還可以將你的下巴放在更有利的位置,減少顳顎關節肌肉的壓力。當你最有可能磨牙時就可以戴上。4.留意不自覺地緊咬雖然通常是睡眠中的磨牙造成的傷害最大,但一整天無意識地緊咬牙齒也可能讓你強化這種習慣,並導致在夜間更頻繁磨牙。5.收起口香糖如果你有磨牙的習慣,最好避免嚼口香糖。專家表示,通常不建議經常咀嚼口香糖,因為它會損傷下巴關節,並且會養成這個習慣。若你是長期磨牙者,尤其需要放棄嚼口香糖,因為你的牙齒琺瑯質可能已經磨損,反覆咀嚼可能會導致更多損害。【資料來源】.How to stop grinding your teeth and what it really sounds like.Cleveland Clinics: Bruxism (Teeth Grinding)
-
2024-11-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2位肝膽名醫都推薦!51歲男得肝癌多吃「1菜」,雙側肝癌腫瘤全消失
得了肝癌也不用太喪志!醫師分享一名肝臟發現8顆肝癌腫瘤的患者,在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鏢靶治療後,雙側肝癌全部消失,迄今沒有復發的跡象。他並分享治療期間他也有多吃地瓜葉,飲食營養大大加分。接受肝癌治療並多吃地瓜葉 抗癌更有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PO文分享抗癌飲食、抗肝癌的天然食物,他舉其新書《你可以不生病》中提到的2個肝癌患者吃地瓜葉的病例告訴大家,面對癌症除了積極接受醫學治療之外,輔以抗癌營養元素和對應的食物,有望讓癌症恢復的更好。【病例一】51歲男子去年發現肝臟有8顆肝癌腫瘤,最大的有13公分,判定為晚期無法開刀,後續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標靶治療,到今年6月追蹤檢查發現,雙側肝癌腫瘤全部消失,且治療過程中沒什麼副作用,回診時精神奕奕,男子分享治療期間有多吃地瓜葉。【病例二】一位80歲阿嬤吃了地瓜葉之後,肝癌竟神奇消失,前兩天她還回診,已經連續三次胎兒蛋白值小於6,維持正常超過半年了,她的氣色很好,現在每天都有吃一碗地瓜葉。地瓜葉有什麼營養成分?究竟地瓜葉為何這麼神奇,它有什麼營養成分?地瓜葉又稱為番薯葉,因為生命力旺盛,可隨處種植、隨時採摘,又有「過溝菜」之名。過去台灣農業社會時期,地瓜葉是養豬食材主力,多是一般清貧家庭在食用。近年來,地瓜葉的營養價值倍受肯定,甚至被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列為十大抗氧化蔬菜之一。錢政弘也解釋,地瓜葉和葉柄纖維質多,食用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營養成分還有維生素A 、B 、C、鉀、鎂、鐵、鋅、磷等,能幫助降血糖、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臟病。地瓜葉是酚類化合物的天然來源,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和作為抗氧化劑的潛在效用。葉子中的總酚類含量和總類黃酮含量比葉柄高十倍以上,所以葉子的營養價值很高,而葉柄則是纖維多助排便,對於胃不好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建議可以捨去葉柄硬的部位不吃。錢政弘說,實驗研究也發現地瓜葉可分離出的一種含有16個氨基酸的肽,稱Ipomoea batatas anti-cancer peptide(IbACP),即『甘藷抗癌肽』,它可以增強植物細胞壁的木栓化,木栓化後的細胞壁能夠抗物理和化學侵蝕來增強植物的防禦能力,從而抵抗病原體和環境壓力!而甘藷抗癌肽這個成分現在被認為可以透過讓線粒體凋亡的途徑,誘導和促進胰臟癌細胞死亡,有抗癌的潛力!不過他強調,地瓜葉能不能對抗肝癌還有待研究證明。對於罹患肝癌的病患,當然仍是務必接受醫學治療。換肝之父陳肇隆也愛地瓜葉而其實不只錢政弘推薦地瓜葉,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也很愛。陳肇隆過去接受聯合報專訪時曾分享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自己在家種植有機蔬菜,如地瓜葉、茼蒿等;且每天堅持日行萬步。陳肇隆說最常出現在陳家餐桌上的菜餚,不是昂貴的餐點,而是新鮮翠綠的地瓜葉,這也是讓他充滿元氣的小祕訣。陳肇隆指出,地瓜葉生長速度快,較少蟲害,種植時不需使用殺蟲劑,相當適合居家種植,隨時可以吃到新鮮、含有豐富纖維的蔬菜。煮法簡單天然,用熱水汆燙,淋上一些蒜醬,就相當好吃。每天一萬步,加上地瓜葉等清淡飲食,讓身高182公分的陳肇隆得以維持好身材。積極治療、和平共處 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且因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亦逐年上升。不過現今罹患癌症也不需太悲觀,把它視為慢性病一般好好治療,與之和平共處,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參考資料】.《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1 醫療.精神.身心
只是心情不好,一下子就會過去?季節性憂鬱症原因、症狀與緩解方法一次看
隨著季節變化,許多人發現自己在秋冬季節情緒低落、無精打采,這可能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又稱為「季節性憂鬱症」。季節性憂鬱症是一種隨季節變化而影響情緒的憂鬱症狀,特別是在日照時間減少的秋冬季節,有些人也會在春夏感受到類似影響。如果這種情緒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別擔心,透過正確的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或管理這種情緒。季節性憂鬱症的可能成因環境與生理因素秋冬季節日照時間減少,影響到體內一種叫「血清素」的化學物質,這是大腦調節情緒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當血清素下降時,情緒也容易低落。同時,日照不足可能會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使人昏昏欲睡,感到疲倦,這就是為什麼秋冬季節容易覺得提不起勁。遺傳與心理因素有些人因遺傳而對季節和光線導致的情緒變化特別敏感。此外,心裡對冬季的「預期壓力」也可能影響情緒,例如對節日或寒冷天氣的負面看法等。秋冬季節的生活型態改變,例如戶外活動、社交場合減少,也可能影響情緒。季節性憂鬱症的主要症狀情緒症狀:容易感到悲傷、失去平常的興趣,對人或事物產生冷淡,甚至感到易怒。身體症狀:胃口或體重可能增加或減少、覺得無精打采,還會出現失眠或長時間嗜睡的情況。認知症狀:可能集中力下降,難以專注工作或學習,決策也變得困難。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分院長 / 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指出,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症狀輕微,僅感覺季節變換時情緒稍受影響,而有些人則可能嚴重到需要專業的協助。若你有類似症狀並已影響生活,建議前往身心科門診或洽詢心理諮商,讓專業人員協助你度過這段困難的時期。如何應對季節性憂鬱症?1.光照療法秋冬日照時間短,光照療法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它利用特殊燈具模擬日光,幫助提高體內血清素濃度。每次照射約 30-60 分鐘,改善憂鬱情況。2.運動與飲食運動是自然的情緒調節器,運動時釋放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可以幫助緩解憂鬱症狀。秋冬季節若不便進行戶外活動,可選擇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此外,增加維生素 D(例如透過補充魚肝油或多曬太陽)和 omega-3 脂肪酸的攝取,對維持穩定情緒也有幫助。3.心理治療對於一些人來說,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改變對季節性憂鬱症的負面思維模式。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學習新的應對技巧,改善生活態度。4.藥物治療在症狀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短期使用抗憂鬱藥物,處方必須由專業精神科醫師評估後開立。藥物治療有助於調節情緒,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5.其他自我照護建議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自我照護方法也能幫助改善季節性憂鬱症,例如建立規律的作息、培養嗜好、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情緒穩定度。季節性憂鬱症的常見誤解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分院長 / 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提到,許多人對季節性憂鬱症存有一些誤解,認為這只是小情緒,隨著季節過去就會好轉。然而,季節性憂鬱並非簡單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真實的情緒困境。若情緒困擾持續超過數週,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應該尋求專業幫助。如何幫助身邊季節性憂鬱症親友?如果你身邊有人正經歷季節性憂鬱,我們的建議是,可以多邀請他們參加戶外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日光和新鮮空氣的幫助;傾聽並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急著指正對方要「振作起來」。若他們的情緒狀況未改善,建議他們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陪伴他們至身心科就診。季節性憂鬱症並不是無法改善的問題。透過專業的幫助和適當的自我照護,能有效緩解其帶來的情緒困擾。若您或親友有類似症狀,請尋求專業協助,讓自己在每一個季節都能保持穩定、積極的心情。(本文獲「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授權,原文連結)關於「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於雙北地區共有 4 家診所,提供心身並進的全面性身心健康照護服務,包含心理諮商、遠距諮商、身心科門診與 Deep TMS 深部經顱磁刺激,並提供民眾數位化的預約管理系統,可隨時洽詢、掌握門診、諮商時程,不受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能照顧身心。
-
2024-11-11 名人.精華區
羅盛典/健保、商保 如何共譜健康保障協奏曲?
病人被沉重自費壓力輾壓已非新聞,病友團體不斷為癌友爭取及時適切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自2016年起持續倡議「健保資源合理分配」、「癌症/創新藥品基金」、「商保補位健保」等,三箭齊發,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其中,「商保補位健保」在去年因保險理賠爭議引發討論,健保署在官網設置「健保協同商保」專區,內容主要提醒民眾「買對保單」,才能支援健保未給付範圍,並引導民眾前往特定幾間保險公司的保單介紹頁面。該作法引發外界產生圖利廠商的疑問,也讓HOPE深感憂心。不論「商保補位健保」或「健保協同商保」,HOPE期待由商業保險支應健保未給付範圍,並非全然放任市場機制,更沒有想要推銷保單的意圖,而是希望找到突破現行商業保險機制,納入更多政策精神與協助的新模式。商業保單 僅70%用於理賠HOPE於2022年調查,近五成癌友認為繳費多年的保險理賠不太夠用,也有四成多癌友反應,必須住院才能申請理賠。為何保險理賠不到位?商業保險公司設計保單有行政成本、安全加成的考量,粗估僅40至70%用於理賠,加上民眾可能有「還本」迷思,儲蓄型、投資型商品熱賣度遠高於純保障型保單。只是羊毛長在羊身上,民眾所繳保費若有部分被用於可歸還的本金及利息,理賠額度就更加有限。純保障商品 如何提高理賠所以,純保障型商品如何降低行政成本及安全加成占比,提高理賠或降低保費來磁吸民眾購買,是未來政策規畫新型態保險時的首要考量。在OECD國家中,私人商業保險蓬勃發展的國家,常見政府干預市場,用政策保護消費者,以達到促進公平、可負擔性、獲得醫療服務的公共衛生目標。健保署於去年年底正式委託國衛院執行「強化醫療保障─探討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論壇,探討如何公私協力強化醫療保障,完善國人健康安全網的可行性方案,結案報告已於日前發表,提出「第二層健保政策險」的可行模式與政策建議,也預計2025年正式發表建言書。政策型保險 有賴政府出招台灣過去曾推動許多政策險,包括火災地震險、汽機車強制險、學生保險等,都是成功案列,雖然仍有待改善之處,但運用共保、維運基金等機制,確實突破僵局,有效大幅降低行政成本,例如擴大汽機車保戶群(還有不少民眾加購任意險)、大幅降低學生保險流標困境等,這有賴政府端出穩定的政策方針。健保是照顧民眾健康的基礎,台灣面臨老年化、少子化雙重挑戰,不管健保費或稅收費基都可能不斷萎縮,健保收支面臨嚴苛考驗。健保總額長年捉襟見肘,許多具成本效益的新治療無法納入給付,這是所有病友最深沉的痛,再加上繳了多年保費的商業保險在關鍵時刻派不上用場,更讓病友們備感心酸。以「公私協力」推動「第二層健保政策險」,勢在必行,讓民眾及早投資健康,並緩解健保財源不足、商保派不上用場的窘境,期許政府單位起身領導,也期盼施行政策型健康補位險後,健保改革依然前行,才能真正照顧到最需要幫助的民眾,達到健康台灣的願景。
-
2024-11-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輪流顧失智媽 長照2.0助減壓
「妳姊姊都不帶我去打針,我痛得快死掉,你們知不知道?」憤怒的語氣,指責我們都不關心她,可是明明二天前姊姊才帶媽媽去診所打完針。因為不放心媽媽一個人住在老家,前幾年未婚的姊姊接媽媽到桃園同住,媽媽在新環境沒有什麼朋友,看電視劇成了她主要休閒活動,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後來因身體病痛,不追劇了,整天懶洋洋地,睡覺時間愈來愈長,活動力愈來愈差,外出依賴輪椅代步。有一次姊姊不在家,媽媽自己跑出門叫計程車載她去打止痛針,但是說不清楚要去哪家醫院;說好到我家吃晚餐,時間到了卻不見人影,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找人,她看到我時,她說不餓不用找她。經醫師診斷,媽媽有輕微失智,難怪她有些想法不合常理,情緒也愈來愈不穩定,早上問過的事,下午就不記得了。照顧媽媽這個老小孩,姊姊承受極大壓力。今年我決定和姊姊輪流照顧媽媽,一個月住我家,下一個月住姊姊家。有時候姊姊要去台北的醫院回診或辦事,而我要去上才藝課無法照顧媽媽,因此我們申請長照2.0。偶爾我們也會帶媽媽去長照據點,讓媽媽參加活動,接觸人群。照顧老小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家人間輪流照顧外,我們選擇「長照2.0」及長照據點提供的服務來照顧媽媽,可減輕我和姊姊的壓力。
-
2024-11-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避免中途或降落感到不適 機師建議5種飲料與食物在飛行時少碰
在飛機上爽喝免費飲料?一位專業人士警告說,若不熟悉自己身體對某些食物和飲料的反應,可能會在飛行途中或降落時感到不適。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尚諾維茲(Paul Janowicz)是達美航空經驗豐富的機師,他表示,對想在空中保持舒適的人來說,最需小心的就是豪飲;酒精會讓身體脫水,讓人在飛行後感到昏沉、疲倦。尚諾維茲說,由於機艙內的壓力變化,在飛行中飲酒會比在地面上更快喝醉。在他發出這項警訊的同時,一些航空業者也提出在機場設定酒類購買上限的想法;但他們的目的多是為了維持機艙秩序,防杜近年日漸增多的旅客鬧事行為。空服人員用來遮掩機上異味的咖啡,是尚諾維茲的另一項禁忌物品。他說,雖然對搭清晨航班的旅客來說,咖啡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但咖啡因會讓身體在已相對乾燥的機艙環境中脫水。其他機組人員也一再提醒,飛機水箱中的水噁心程度可能超乎每個人想像。根據尚諾維茲的說法,碳酸飲料也因會引起脹氣最好拒絕,尤其是飛機在爬升或下降、讓機艙內壓力產生變化時。他表示,辛辣食物是另一種會在登機前和三萬英呎高空添亂的食物。尚諾維茲說,機上的餐食通常都非常溫和,但他不會帶任何有辛香料的零食,因為可能會在飛行途中造成胃部不適。而鈉含量較高的油炸食物,也會造成腹部脹氣與脫水的雙重影響。除了來自機師的提醒,旅客也表達了希望安檢人員攔阻的食物。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92%的受訪者對幾種食物表示反感,例如某位旅客決定在飛行途中吃塊蒜香肋排,幾乎讓整個機艙掩鼻。其他「禁忌」食物包括煮蛋與魚罐頭,前者會讓胃部不適,後者則可能引起其他乘客厭惡。去年冬天,一名旅客隨身攜帶的魚雖然沒拿出來吃,但卻造成蛆從頭上行李廂掉到附近一排的乘客身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檢測不可少!診斷糖尿病前期3至5年內 25%恐成為糖尿病患者
三餐不正常、肥胖、情緒壓力、營養失衡、人口老化等,都使人陷入「高血糖」危機,一旦罹患糖尿病,與洗腎的距離就會快速拉近。醫界近年雖不斷推動「三多一少」的糖尿病自我檢測症狀,但通常有三多一少症狀時,血糖都已「不可逆」,而糖尿病前期大多以「無症狀」出現,醫師建議,40歲以後,每個人都應該做血糖檢測,可在糖尿病前期即開始控制,透過飲食運動控制,幫助血糖逆轉。出現「三多一少」症狀,多已是嚴重糖尿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突破6億人。國衛院調查,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過去約落在10%,2019年時已破11%,且持續攀升,目前粗估糖尿病人口約有230萬人,且不包含「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人體的血糖變化,難透過症狀即時反應,雖然醫界不斷宣導糖尿病會有「三多一少」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加上體重減少,但當三多一少症狀出現時,通常都已是嚴重的糖尿病患者。臨床上見到許多高血糖患者,生活中幾乎是「無症狀患者」,也讓國人對於血糖的變化毫無病識感。高血糖對於血管的傷害極大,血液因糖分過高變得濃稠,血流不像過去可以順利運行,輸送氧氣、營養等效率變差,高血糖者容易感到疲憊、口乾舌燥,血管分布密集的器官,如腎臟、眼睛、腸道等功能皆會受到影響。而且高血糖也會讓血管壁上囤積多餘的膽固醇,增加血管硬化、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糖尿病前期的數值定義,並未因年紀而放寬。糖尿病的定義為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在6.5以上。此時,血管通常已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需要靠藥物並搭配控制飲食運動,降低高血糖導致併發症的風險。近年健康檢查盛行,不少人血糖雖高,但未達糖尿病數值的標準,此時被稱為糖尿病前期,其數值為空腹血糖在101到125mg/dl間、飯後血糖在141到199mg/dl間、糖化血色素為5.7到6.4間。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且身體已經快要控制不了血糖變化,若不控制飲食生活習慣,據統計,約有25%的機率會在3到5年內,成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罹病風險因子中,有一項是「年紀」,年紀愈大血管的彈性愈差,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林嘉鴻說,目前定義糖尿病患者或是糖尿病前期的數值定義,並沒有因年紀差異,給予年長者較寬鬆的數值,血糖愈高,對於器官的影響是絕對的,血糖能降到正常值,愈能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前期還不需用藥,首要積極做飲食控管。若透過健檢等方式,得知自己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林嘉鴻表示,第一時間還不須用藥,但要「積極」做飲食控制,少糖、少油、少澱粉,以低升糖指數(GI值)的食物為主,主食可以從白米飯改為全麥穀類,多吃纖維高且低糖的蔬果,如番茄、花椰菜等。不過,現在的食物「地雷」太多,像蔬果汁看似少糖少油,如果加到高糖分的水果,如鳳梨、芒果,一杯蔬果汁也可能成為「控糖殺手」。低GI食物多是纖維高、低加工、非精緻類型。GI值是指食物吃下肚後2小時,血糖上升快慢數值指標,以0到100作為呈現。民眾常會誤以為低GI食物就是「熱量低」,事實上不然,低GI食物是指人體吸收較慢,不易讓人體血糖快速飆升的食物,不代表熱量低,例如一小條蒸地瓜,熱量如同一碗白飯。低GI食物通常是纖維高、加工程度低、非精緻食物,烹調方式是用蒸、煮、烤,需多咀嚼的食物。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如果飲食控制三到六個月,血糖絲毫沒有下降,此時就要考慮用藥;如果用藥後血糖恢復到正常值,是有機會擺脫糖尿病,但後續的飲食控制仍需要持續,暴飲暴食、高油高糖仍會讓血糖再次飆高。他也提醒,年過40歲,應每年定期做血糖監測,特別是家族內有人有三高、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者,都屬於糖尿病高風險對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最好在離開前把錢花光」 施昇輝4大建議助善終
「別為了節遺產稅,在生前轉移財產,最好在離開前把錢花光光!」樂活大叔施昇輝今於退休力論壇中分享,自己與朋友間對於遺產的建議,千萬別在生前轉移財產,房屋土地不要讓親人持分共有,生前最好預立手寫醫囑並公證,同時生前就得花時間整理個人物品,先保障自己列出界線,才是最好的善終。施昇輝也分享自己與父母在家中道別,且全程「不送醫院急診」的歷程。他坦承,決定自己善終容易,決定要讓父母善終,事實上非常困難。他的父親去世時高齡91歲,母親88歲,父母生前沒有請外勞,也沒有坐過救護車,這一路走來所面臨的煎熬、自責,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父母辭世過程,令施昇輝常自我反省、省思施昇輝的父親在2022年7月突然發燒40度,而當時新冠疫情嚴峻,由於擔心自己的父親一進入醫院急診可能就遭到隔離,甚至連最後一面也見不到,因此決定不送醫院,後來,雖證明不是新冠病毒引起,但由於他父親視力很差,也聽不到,牙齒只剩上排有兩顆牙,只能用鼻胃管喝營養飲品,生活品質並不好,遂決定讓父親在家安養,三天後,他父親便安詳辭世。施昇輝的母親有貧血問題,在父親去世前,他的母親曾跌倒,後來檢查發現,骨盆摔碎,因已高齡88歲,所以決定不動手術,在這段時間,他的母親疼痛到夜不成眠,無論如何翻身,都會感覺疼痛,也常必須輸血,由於母親病痛纏身,而施輝昇本身也承受很大壓力,導致衝突、爭執不斷。知道辭世時機點,或可幫助做好準備直到某一天,他演講完去父母家,那一天,母親把吃進去的食物都吐了出來,也開始陷入意識不清,終於脫離病痛、離開人世。對於這段歷程,施昇輝認為若能事先知道父母離開時日,也許就會減少一些遺憾。對於斷食善終,施昇輝認為,這種善終方式雖然很有爭議,但可以事先知道親人道別時間點、做好準備,也非一無可取,不過這還是需要許多共識、討論。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山域嚮導阿布:熟齡登山得「停看聽」
登山是極佳的有氧運動,許多熟齡族群都喜愛徜徉在山林步道,吸收負離子及芬多精。資深專業山域嚮導阿布分享,日本已經將森林浴列為「預防性健康照護」的一環,能紓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熟齡輕旅行正夯,尤其是登山行程,在負重行進的過程中,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阿布提到,許多人認為爬山對老年人來說太危險,但他曾協助許多6、70歲的長輩登上玉山,甚至挑戰海外的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瑞士馬特洪峰,圓了一生的夢想。年齡並不是登山的阻礙,但是要遵守「停看聽」原則,詳細評估安全狀況,千萬別說走就走。阿布分享,登山守則第一條「停」,務必先了解自己的身體,除了控制慢性疾病,也要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並針對個人狀況給予適當藥物預防高山症。再來,要「看」清楚登山路線的詳細資訊,並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登山前要慎選合法業者,過程中要「聽」從專業指導,維護自身安全,降低意外發生。除了「停看聽」原則,熟齡爬山還要訓練心肺耐力、核心肌群,讓雙腿有足夠的肌耐力,幫助走得更久更遠。阿布提到,全身最大的新陳代謝組織是肌肉,尤其下半身占整體肌肉量60至70%,老化先從下半身開始,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只會愈來愈少,增加罹患肌少症、衰弱症的風險。鍛鍊下半身肌肉的好處多,包括預防骨質疏鬆、消除脂肪、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等。日常可透過弓步蹲與深蹲鍛鍊各大肌群,練好腿力也能減緩關節負擔,穩定行走「防跌」。阿布強調,肌肉的增長不受年齡限制,不論幾歲都要動起來;若平常沒有登山習慣,良好體能是戶外活動的基礎,先從郊山等級開始,勿越級打怪。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論壇/IKEA李佳潔:每家公司都該有高年級實習生
台灣高齡化、少子化嚴重,正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勞動力拉警報。企業該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IKEA台灣人才與文化總監李佳潔表示,中高齡族群在職場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專業知識、人生歷練等優勢,XYZ三代同堂,青銀共融可彼此學習成長。聯合報系「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今天舉行,李佳潔以「人生3.0,我們是最驕傲的高年級實習生」進行主題演講,她表示,集團內部早於2018年即觀察到中高齡就業的趨勢及需求,新冠疫情解封後,大環境缺工情況更嚴重,尤其是餐飲業、服務業、零售業、觀光業等,中高齡再就業能解決部分問題,包括補足人力、培育更多年輕人加入,避免人才斷層窘境。以鄰近的日本為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推動高齡持續就業,企業僱用70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高齡勞動參與率達到25.7%,台灣老年人口勞參率卻不到10%。李佳潔認為,日本透過政策提高老年人就業,台灣的企業主也應該以「平等、多元、包容」精神打造職場友善,擁抱不同世代的族群。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中高齡族群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人才機會點,且是不可小覷的勞動力來源。返回職場貢獻他們的技能及經驗,不僅能為企業缺工潮注入新活水,也能讓中高齡族群重新到工作意義、人生價值,開啟人生3.0,找到退休後的重新定位。長輩回到職場可能回到不一樣的位置,真的是「高年級實習生」,但有些人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是希望維持社會連結,增加生活滿足感。李佳潔強調,企業要進行「職務再設計」協助他們因應職場的變化,盤點適合的工作內容,簡化工作步驟、流程調整,讓中高齡就業者更容易上手。「年齡不代表一切,持續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李佳潔鼓勵大眾,退休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應該及早立定「以終為始」的人生道路,找到值得投入完成的目標,活出自在快樂的第三人生;長輩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
2024-11-09 養生.抗老養生
你相信他快60歲了嗎?逆天顏值攝影師「看起來不到30歲」分享凍齡心法
現年58歲的陳傳多是一位新加坡網紅攝影師,他擁有和實際年齡極不相符的年輕外貌,搭配逆天顏值和精實身材在網路走紅。本業為攝影師的他還曾演出電影、出寫真書等斜槓人生,在IG擁有157萬粉絲。陳傳多不是明星藝人也沒有專業營養團隊,靠著自身保養與人生哲學維持凍齡外表,年屆六旬看起來還像二、三十歲的小伙子,還有渾身精壯肌肉,他曾在媒體公開分享其養生之道,可供民眾參考,保持身體健康幫助抗衰老:1.飲食陳傳多每天早上都要吃6個雞蛋。除此之外,牛奶、酪梨、漿果、堅果也是他常吃的食物,牛奶和雞蛋可以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和營養;漿果是優秀的抗炎水果,常見的有藍莓、草莓、蔓越莓等。午飯和晚餐則選擇雞肉飯、蔬菜沙拉和魚湯,少油少鹽,不喝酒、不喝茶、不喝奶茶,每天喝大量的水,並在睡前五到六個小時禁食。2.運動陳傳多每周去健身房3~4次,每次進行30分鐘的肌肉訓練和有氧訓練,或是選擇游泳一個小時。若是沒時間上健身房和游泳池的人,在家也能進行高效訓練的辦法HIIT訓練法,運動十五分鐘等於慢跑一個小時,不僅燃脂能幫助變年輕。發表在期刊《Aging》上的研究指出,每周進行三次HIIT訓練持續一個月,參與者的生理年齡平均減少3.29歲。3.保持良好心態陳傳多堅信相由心生,保持心態年輕也是保養的重點。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博士(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冥想可以延長端粒程度,減少身體的氧化反應,這證明冥想對身體年輕健康有正向作用。壓力大情緒煩悶的人可以試試正面冥想,舒緩負面情緒,為身體減輕負擔。抗老凍齡背後有不為人知的苦功? 根據TVBS報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如果年近60歲外表看起來像30歲,他認為個人在保養上所花的錢和功夫,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其背後的辛酸。周宜群認為有些人先天的基因看起來真的比一般同齡者年輕很多,當然運動、心情好,自然看起來年輕有活力,但皮膚的緊實度要看花多少錢買保養品、花多少時間保養,或者去做了一點醫美。多喝水皮膚比較水潤,看起來細紋減少,但是對抗自然老化光喝水是不夠的。
-
2024-11-09 養生.聰明飲食
中老年人口腔問題喝「神奇飲料」能顯著改善!跟牙周病、酸蝕說掰掰
紅茶這種飲料在東西方國家都相當常見,有些人幾乎是天天都喝,但你知道它能幫助身體抗老化、提高免疫力、維持血管健康、調解血糖水平、舒緩壓力,對健康竟然有這多好處嗎?日本紅茶專家齊藤由美是日本紅茶協會認證的茶講師、茶顧問,曾在Brooke Bond House擔任紅茶教室的企劃,後來進入聯合利華營銷,負責立頓的宣傳。現在則經營茶葉專賣店和紅茶學校,舉辦各種紅茶座談會、演講等活動外,也出版過多本紅茶相關書籍。其中一本暢銷書《風靡全世界的紅茶自療法》,就提到紅茶對健康的驚人功效,這篇文章則整理書裡的知識,跟大家分享紅茶是如何預防口腔相關疾病。口腔保健大敵—牙周病現代人們除了透過刷牙、使用牙線、漱口水等來預防蛀牙外,甚至會定期去牙醫診所檢查牙齒、洗牙,預防口腔疾病的意識比以前提升不少。齊藤由美從茶葉製造公司退休後,在一家雜誌社擔任了兩年左右的編輯記者,當時為了撰寫一篇關於口腔護理市場的專題文章,走訪了相關的製造商、零售商和牙醫,發現民眾最常發生的問題不是蛀牙,而是「牙周病」,台灣衛福部調查就顯示,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且多數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紅茶為何能預防牙周病?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細菌感染,導致牙齒周圍的組織(牙齦和齒槽骨)開始發炎,患者會出現牙齦腫脹、出血,最嚴重導致牙齒脫落的症狀。牙周病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發生前沒有明顯的預兆,有些人甚至覺得反正牙周病不會引起疼痛,就放任不管。然而,其實牙周病是一種容易預防的疾病,如果日常照護妥當,就能有效避免它發生。齊藤由美在書中指出,紅茶的確能預防牙周病,這是因為裡頭的「紅茶多酚」和「氟」具有抗菌效果,可抑制蛀牙和牙周細菌的生長。有科學研究表示,紅茶對口腔的保健甚至比綠茶有效。 紅茶還能對付牙齒酸蝕、預防口臭不少人會飲用果醋、檸檬水、氣泡水或葡萄酒,它們雖然對健康有益,卻會溶解琺瑯質,造成「牙齒酸蝕」,大多數酒精飲料和果汁都會造成牙齒酸蝕風險,如果不是長期飲用,唾液會自然中和酸性,那就不需要太擔心。至於「茶」的pH值相對較高,可以中和口腔酸度,尤其是奶茶,適合作為酒後的飲品。齊藤由美也在書中建議,如果飯後無法立即刷牙,可以透過喝紅茶或用紅茶漱口來抑制牙周病細菌,還能有效消除嘴裡的異味,保持口氣清新,但要注意的是必須用「無糖紅茶」。一杯紅茶看似簡單,卻能用最天然的方式預防蛀牙、牙周病、酸蝕和口腔異味,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11-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媽媽失智住榮家 三班人力照顧
很長一段時間,媽媽獨居在台北,平時她還能弄點簡單吃的,但因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多半需要旁人協助。我婚後因工作定居於台南,三番兩次勸她搬來南部住,小孩也希望能和奶奶住在一起,可是老人家卻不為所動。十幾年來想盡孝道,便得利用假日舟車勞頓往返,已習以為常。暗忖可能家裡空間不大,猜媽媽想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因此看中離家不遠處新建的一棟大樓,室內含雙主臥共四間房,三面採光前後陽台,戶外公園草木扶疏,看了兩次就簽約下訂了,連房價都用媽媽的生辰月日和建商談妥。以為先斬後奏能博得歡欣,豈料交屋後媽媽根本沒興趣。有次連哄帶騙載媽媽南下,車都開到新房門口,她堅持不下車,連看一眼都不想,眼看近千萬的貸款,只好委託仲介將房出租減輕壓力,繼續過著南北奔波的日常。終究是造化弄人,八年前媽媽在國外摔斷腿,醫院躺了快一周排到手術,出院沒幾天,我就推著輪椅搭機一同返台,休息一晚直接帶回我家,把主臥室讓給媽媽睡,完全無行動能力的她,只好乖乖就範。如今媽媽已經重度失智,生活無法自理亦無法言語表達,除了我幾乎不認得其他人,費了一番工夫,讓媽媽住進台南榮家樂智堂頤養天年。有三班人力充分照顧,吃喝拉撒正常別摔跤,就是我僅有的期盼了。
-
2024-11-0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 帶領醫護轉守為攻 深入社區設點看診
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是守護台南山區醫療的唯一地區型綜合醫院,區域內約有13萬人口,以高齡長者為主,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帶領醫院「轉守為攻」,即使醫護人力吃緊,依舊主動深入社區設點看診,進一步宣講、篩檢,希望能幫助長者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守護偏鄉 及早治療預防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成立於2001年,服務對象以高齡長者居多,在新化分院服務約5年的張耀仁認為,「醫師不應只在醫院看門診,更要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近年他率領醫療團隊與在地社區、廟宇等合作,將門診資源導入山區鄉鎮社區,讓醫護人員能夠向外延伸提供服務。隨著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疾病型態不斷改變,身為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張耀仁指出,早年很常見的胃癌病例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等文明病逐年增多,三高族群也增加不少,主要與現代飲食習慣造成代謝症候群有關。「長者常見因三高、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就醫,但很多人都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會就醫。」張耀仁說,新化分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除替長者治療慢性病外,更要讓民眾在疾病尚屬早期發展時,就及早介入治療並預防,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患者致謝 醫護付出值得張耀仁分享,之前有一名婦人因肚子不舒服就診,檢查發現膽囊發炎,建議婦人應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且可能需要開刀,後來婦人完成手術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回診,家屬說「若再不開刀,恐會危及生命。」一再向他表達感謝之意。「醫師就像病人的垃圾桶」,張耀仁認為,來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身體不舒服、都不太開心,很多人是來「倒垃圾」的,所以每當患者反饋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醫護同仁感到「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更是幫助一個家庭。籌建宿舍 將供日照服務現今護理人力吃緊,醫護人員都要身兼多職,新化分院目前病床有64床,包括急性病床47床及慢性病床17床,但只開到40床,院方除積極招募醫護人員外,因醫院地處偏遠也籌建員工宿舍,以留住人才,未來宿舍1樓會規畫長照關懷據點提供日間照護服務,肩負起衛福部照顧偏鄉民眾之責任。張耀仁強調,新化分院除有總院積極協助提升優質醫療照護外,更積極與成大醫院合作經營,建立各種合作模式,創造醫院及偏遠地區就醫民眾雙贏局面。養生祕訣 每天走8千步現代人的文明病日益增加,張耀仁是肝膽腸胃科醫師,因此他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強調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三餐以多補充蛋白質及蔬果為主;每天走路8000步以上或是快走運動,若工作忙碌,就會在醫院上下樓時多爬樓梯,維持一天的運動量。張耀仁的兒子很喜歡打籃球,假日閒暇時,他會陪小孩玩一下籃球,雖然可能無法下場對打,但他會在場邊幫忙撿撿球、簡單投籃互動,不僅能夠運動,更能促進親子關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要活在當下,心存感謝。」張耀仁面對工作壓力大時,會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重新思考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平時則喜歡到花東地區走走,看看優美的風景,有時候也會到棒球場看場球賽,跟旁邊的人喊一喊,發洩一下情緒或壓力。張耀仁●專長:一般內科、腹部超音波、胃鏡出血潰瘍止血術、食道靜脈結紮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現職: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成大醫院住院醫師台南市立醫院腸胃科總醫師衛福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是健康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