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047
筆 文章
-
-
2024-12-08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新診斷、新治療、新曙光 台灣邁入失智症照護元年
「明年是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於「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以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早期精準診斷,定調明年將是失智症照護充滿希望的一年。「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嘉義縣衛生局、奇美食品、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早期診斷到照護的最新趨勢。失智症政策綱領3.0修訂中,藥物也將有更多選擇。衛福部長照司專門委員王玲玲表示,據國衛院調查,113年65歲以上失智症者高達35萬人,因應失智症人口增加,衛福部正在修訂「失智症政策綱領3.0」,及早規畫失智社區照護方案,減輕家屬照顧負荷。本身是失智症家屬的她,歷經十多年的照顧漫漫長路,對失智照顧議題的推動感同身受,希望民眾認識失智症,每個人只要多關心社區長者,對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就是很大的助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明年在阿茲海默症新藥上有更多選擇,也更重視早期篩檢診斷,包括阿茲海默症期別以及基因檢測等,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也提出精準照護失智,針對各種歷程提供更多精準的治療與照護。因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明年定調為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新藥針對輕度失智症,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18個月,可延緩退化5個月。」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目前較新的診斷方式有兩種,一是類澱粉斑的「正子斷層掃描」(PET),可看到腦中斑塊的分布情形,精確偵測腦部生物標記,從而早期診斷與治療,另外也可以使用血液檢測。過去最困擾的問題是,阿茲海默症確診後沒有藥物可使用,隨著新藥問世,民眾早期診斷後即可進行藥物治療。新藥移除類澱粉蛋白沉積,移除之後,後面的濤蛋白和神經退化的情況會被阻斷或延緩,治療對象針對輕度失智症者,而非發展到中重度的失智症者,這也凸顯早期診斷的意義與重要性。照護重點,是協助失智症者過「還可以的生活」。儘管精準診斷以及新藥問世為失智症治療帶來新曙光,但失智症照護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的失智症權威齋藤正彥,於論壇公開母親最後的筆記。從一開始文字滿滿到愈寫愈少,最後已無法寫下完整的句子,像是「為什麼打電話給兒子五次、打電話太多次被罵了」,滿溢著一名失智症者對紊亂記憶的無力與困惑,卻又窺見她病中對兒子的依賴。齋藤正彥想跟失智症照顧者說,比起「正確的照護」,更重要的是協助失智症者度過「還可以的生活」,照顧者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並非永遠符合邏輯,不需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用因為失敗而感到氣餒,因為失敗案例比成功案例多更多,「照顧者的幸福會感染給失智症者,不幸亦然。」讓失智症者感受幸福與安全感,比藥物更有效。台灣失智症協會諮詢顧問小組成員曾清芳,同時具備「失智症者、照顧者與志工」的三種角色,2016年因太太經常重複提問而就醫,後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然而,更讓他震驚的是,自己也被診斷出同樣症狀。他努力陪伴太太參加失智據點的課程,同時亦在據點擔任志工,此外,作為協會的諮詢顧問小組成員,每月與其他失智症者,一同討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嘗試找出解決方法。面對失智後的太太,曾清芳認為最重要的是愛心、耐心和包容心,「時常讚美她、告訴她我愛她,讓她感受幸福與安全感,這比任何藥物都有效。」面對家人可能失智,每個家庭都該提早準備。家人失智,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將面臨生活上的改變。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認為「預先準備」非常重要,建議失智症家庭的第一步,即是舉行家庭會議,討論病情、資源配置與照護分工,達成共識並確認該如何執行。她提出以下三點:1.定期盤點資源:包括身分(如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人力(全職或兼職照顧者)、財力(補助、儲蓄、保險)及家庭開銷等。2.靈活運用資源:沒有完美的照護資源,但「現在的30分,可以為未來的80分奠定基礎。」因此應多元搭配各類資源,並適時求助。3.持續性規畫:隨著失智症的病情變化,需求及資源會發生轉變,需保持彈性、隨時調整計畫。失智防詐騙,可提前辦監護宣告、金融註記。近年來詐騙猖獗,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明賢提醒,失智症者及家人可透過現行法律制度,杜絕詐騙損失的機會。善用「監護宣告制度」,由法定代理人幫忙處理所有法律行為,另外,可向聯合徵信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金融註記」(當事人資料註記),預防遭人冒用。不動產方面,可至地政機關辦理「預告登記」,保障失智症者之權益。面對詐騙,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最好不要進入訴訟,因為打官司討回財產的過程相當耗費心力,千萬別在應該要享福的年紀陷入漫長的混戰。當懷疑自己成為詐騙的受害者時,應立即向警方或相關機構報案,撥打反詐騙專線165尋求幫助,阻止損失擴大。人口快速老化,嘉義縣優先達標「失智友善888」。近年來,政府已建立多項資源管道,來支持失智症家庭,嘉義縣是台灣老化速度最快的縣市,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透過「宣導、診斷、照護」三大策略,嘉義縣在「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失智友善888」,即87.73%的確診率、超過70%的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以及讓8%的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以社區為基礎,打造失智友善環境,與警局、郵局合作,首創「綠衣失智友善天使」計畫,培訓郵務士協助辨識疑似失智個案,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的關鍵力量。趙紋華在演講中,特別播放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影片,因翁章梁曾陪伴罹患失智症母親六年,深知家屬照護壓力,所以大力推動防治失智症,「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嘉義縣希望能打造專屬的失智友善社區,讓每位長者都能被尊重、被支持,並安心度過晚年。」銀髮友善餐點,大幅減輕家屬的備餐壓力。今年論壇的報名踴躍,現場座無虛席,感受到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民眾對於老後相關議題的關心與重視。除了論壇講座以外,現場還設置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的攤位,提供極早期失智症篩檢、友善室內環境設計諮詢、健腦遊戲及銀髮友善食品試吃等互動體驗。奇美食品在攤位中展示「銀髮友善餐點」,吸引了大批試吃民眾,這些食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製成,質地柔軟、適合咀嚼與吞嚥困難者,同時保留傳統台菜的原汁原味,如:紅燒獅子頭、鮮魚海鮮巧達湯等經典口味。蘇小姐分享:「爸爸牙口不好,很多食物都咬不動,但奇美食品的口感非常適合他,既柔軟又有營養。」奇美食品研發部專案副理陳廷玓表示:「我們希望讓長輩都能吃得健康且有尊嚴,即使吞嚥困難,也能讓他們吃到熟悉的台菜風味。」這些精心研製的銀髮友善餐點,除了提升失智症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幅減輕家屬的備餐壓力,成為論壇外場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失智症家庭防詐富邦人壽提醒,失智症家庭應提前做好以下預防措施:1. 監護宣告:當認知能力不足時,例如無法完善表達自己意思,可請法院宣布受監護宣告,法院會為其選出一名監護人成為法定代理人,幫忙處理所有法律行為。2. 輔助宣告:跟監護宣告類似,透過法院選出一個「輔助人」,在重要的法律行為上例如進行借貸、為人作保、買賣房屋、遺囑等,原則上需要得到輔助人的同意才有效。3. 金融註記:預先向聯合徵信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金融註記」,註明「幾年幾月幾日開始不再辦理貸款和信用卡」,以防有人冒名申請。4. 預告登記:不動產方面,可至地政機關辦理「預告登記」,之後只要未經塗銷,都不得進行移轉、處分,以保障失智症者之權益。
-
2024-12-0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健檢發現異常……然後呢?2023台灣慢性冠心症臨床指引
網路上有人分享年年健檢的個案,第一年血壓150,第二年血壓160,第三年170,第四年沒有回來健檢….因為主動脈剝離了。健檢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交差?為心安?還是為消化預算?但發現異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怎麼做才是重點,畢竟許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健檢發現問題卻不處理?自己覺得不會有事?還是誤信假消息?另一方面,發現問題後過度治療,也是頭痛的問題。網路上包裝成「衛教」的醫學消息特別多,真真假假,有些類型比較容易判斷,當要掏腰包時,最好就要提高警覺,錢財損失還在其次,賠上健康才真的要命;另一種來路不明,看不到謀財目的的錯誤「新知」,殺傷力更為可怕,有人信了這些邪門說法,就像是被邪教洗了腦,醫師費盡心思,也很難把觀念導正回來,有的人覺得在自己的年紀血壓160-170也不要緊,有的人覺得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LDL 200多也沒關係……早些年我不以為意,直到見到病人接二連三因為誤信而中風、心肌梗塞、變植物人、甚至死亡時,開始對這類訊息深惡痛絕,開始提高警覺大聲提醒,希望能斬斷錯誤的訊息,不讓它繼續流傳下去。但該怎麼做呢?第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非常哲學,也許今天的真理明天就被推翻,但若是以當下這個時間點卻有答案,就是最新的「臨床指引」,它是全世界許多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絕不會是未受過此領域訓練的個人,依據最新的研究結果,提出科學的建議,不會是異端邪說。第二個問題,該從何得到「臨床指引」的資訊呢?這就需要上網搜尋了,全世界大部分指引都是英文書寫,可以google出來放到chatGPT或是其他人工智慧翻成中文,還可以請它濃縮重點。那有沒有直接中文的指引呢?有的,我們預防醫學委員會花了點時間,把2023台灣慢性冠心症臨床指引的十大重點翻譯成中文,希望減少大家的閱讀困難,但強調這是「慢性」冠心症的指引,「急性」發病時必需立刻就醫,此外血壓、血脂也另有台灣的指引可以參考。讓我把這10大重點再畫重點,強調民眾該知道的部分:1.大多數心肌梗塞發生於沒有嚴重狹窄的患者。2.慢性冠心症時的初始侵入性策略(介入治療或外科繞道)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是心肌梗塞風險,重點在於預防、控制危險因子。3.只有在用藥後仍然有症狀、大面積缺氧、缺血引起收縮力減弱之心臟衰竭,才建議侵入性治療。4.生活形態控制加合適的藥物治療對所有慢性冠心症患者都至關重要,概括為「ABCDE-PS2」:(A)抗血小板治療、(B)血壓目標< 130 mmHg、(C)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控制至目標、(D)飲食適應、(E)運動、(P)較少PM2.5暴露、(S)戒菸以及(S)減輕壓力。5.對於初級預防(尚未得病者),指南建議使用TwCCCC(金山社區心臟血管疾病研究計劃)風險計算器來估計台灣10年冠心症風險。(https://mrbs.cph.ntu.edu.tw/klchien/)6.一般而言,所有慢性冠心症患者的LDL目標均小於70mg/dl。對於極度危險的慢性冠心症患者,建議新的LDL目標小於50mg/dl。7.慢性冠心症藥物治療目的包括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和心血管預後。健檢只是第一步,採取正確行動才能讓健檢產生意義。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身為三高患者卻上台演講昏倒 心臟科醫師張哲明透漏1事惹禍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身也必須留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慢性病風險。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明說,他自己是三高病人,也曾經歷在上台演講時突然倒下的危急時刻,深刻體認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嘴巴乾燥」當指標,慢性病患補水很重要。張哲明表示,自己老家在宜蘭,兩年多前因處理家中事務,必須頻繁往返台北、宜蘭二地,途中必經的雪山隧道經常塞車,擔心上廁所不便,他在開車上路前不太敢喝水。一次驅車至某活動發表演講,上台時忽然昏倒,經過相關檢測後,發現心血管並無異常,判斷是體內水分不足導致。「對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民眾,補充水分很重要。」張哲明表示,工作生活忙碌,許多人都是等到口渴才喝水,這恐會導致水分一次補充過多,或因頻率間隔過大,導致水分補充不足,對慢性病患者而言並非好事。他建議民眾可把「嘴巴乾燥」作為指標,適時、適量補充水分;也可效法有些醫護同仁,每天上班帶著一大罐水,用來衡量飲水量,避免水喝太少。同為三高患者,努力推廣「新54運動」。身為心臟科醫師,同時也是三高病人,張哲明深知定時服藥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集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於一身,飯前血糖達120至130mg/dl,雖然還不到糖尿病標準,但已偏高,因此降血壓、降血糖藥物都有服用,尤其飲食更是必須留意。張哲明說,他常推廣一套「新54運動」,其中要點包括「5個多、4個少」。5個多包括:多運動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多補充營養並控制體重,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魚類少吃肉類,多吃蔬果類食物。4個少則包含:抽菸者菸要愈抽愈少,飽和脂肪及肉類盡量少吃,飲酒要少,鹽分要少,否則會造成血壓升高。將運動融入生活,少坐電梯,多爬樓梯。不過,醫師工作忙碌,要達到前述「新54運動」標準,其實並不容易。張哲明表示,自己沒有抽菸,也不酗酒,僅在少數應酬場合會少量飲酒,但醫師工作確實較為忙碌,要騰出時間運動不容易,較好的做法是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他平日盡量少搭電梯,多爬樓梯,「向上2層、向下3層」都會爬樓梯,藉此增加運動頻率。張哲明沒有從事特定運動項目的習慣,但只要有空就會到戶外散步或慢跑,下班後經常利用士林區新光醫院旁的美崙公園活動。對高齡者、慢性病人而言,運動不必強求複雜或高強度,但必須規律,也要衡量自身活動的效果,運用科技即是很好的方法,民眾可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的健康軟體,監測每日行走步數,建議每天以1萬步為目標,至少要走到7、8千步,外出活動時,有電梯盡量別搭。找到自己的紓壓方式,他用輕音樂放鬆心情。壓力已被醫界認為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子,舒緩壓力也有助減緩三高病情惡化。張哲明說,自己的放鬆方式是聽音樂,以輕音樂為主,不是節奏感強的搖滾樂,因工作所需,經常需要閱讀醫學期刊,了解最新治療趨勢,他通常會在閱讀期刊時戴上耳機,靜下心來放鬆心情。穩定病情,定時服藥很重要:抽血見真章。定時服藥對一般民眾並不困難,但對於有多重慢性病的長輩,每日服藥種類多,加上年紀長,忘記服藥的情況相當普遍。張哲明表示,他經常遇到門診病患,開立每日2顆藥的醫囑,卻只服用一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忘記了」,這些病患來看診時看似狀態良好,但抽血數據就能見真章,經常是血糖上升,或血壓飆高。張哲明說,規律服藥的關鍵是讓用藥習慣融入日常,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生活環節吃藥,就不容易遺忘。他的做法是每天一早睡醒就服用慢性病藥物,再開啟一天的工作事項,晚上入睡前也會記得服藥,時間久了,吃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容易忘記,減少血壓、血糖高低起伏帶來的健康威脅。張哲明醫師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經歷:新光醫院心臟超音波室主任、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赴美國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研修給患者的一句話:運動是最好的護心方式,有氧運動、散步走路都很好。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不只看壞膽固醇 心臟科醫師王宗道揭1指數更能判讀心血管健康
現代人生活飲食不健康,很多人有三高而不自知,心血管疾病危機四伏。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本期元氣周報邀請心臟科醫師,分享自己的養「心」之道。「每天量血壓、爬樓梯監測心臟功能、不吸菸、吃原型食物、適時舒壓,對民眾來說是CP值最高的護心法。」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十分重視心臟的健康,他和家人都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會定期透過健康檢查注意自己的三高數值,也會進行X光、心電圖等檢查。全球高血壓病人,三分之一不知道自己血壓高。王宗道說,很多疾病都是長期累積的,膽固醇長時間累積於血管內形成斑塊,一旦斑塊脫落,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血壓長期偏高、吸菸、糖尿病未控制等,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他提醒,全球高血壓病人中,高達三分之一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量血壓、監控數值對血壓管理很重要。心血管疾病與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王宗道說,他有一陣子未注意飲食,造成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偏高,現在多吃青菜、菇類等原型食物且不過度烹煮,盡量不吃油炸雞排及蛋糕、餅乾、罐頭等加工食物,喝黑咖啡,不喝菜餚醬汁,減少油脂攝取,膽固醇已恢復正常。工作忙碌無暇運動,工作中爬樓梯、走路都很好。王宗道坦承,平時工作忙碌,確實缺乏運動,但會用多走路、爬樓梯來彌補運動量不足,更當作是「自我檢查心臟」的重要活動。過去到台大醫院上班時,他多把車子停在地下3樓停車場,並爬樓梯到5樓的辦公室,等於爬了8層樓梯,可以鍛鍊腿部的肌力,同時也可測試自己的心臟功能;但現在因為需要往返台大醫院不同地點,每天走路會累積30分鐘以上,因而減少爬樓梯層數。王宗道建議,民眾可以多爬樓梯,測試心臟功能,如果出現「喘」還不需過度擔心,但若有胸悶、胸口感覺被石頭壓住,或是壓迫的感覺從胃一直延伸到下巴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他也提醒,爬樓梯時應選擇有扶手的樓梯,多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壓力管理很重要,學會「像農夫一樣的思考」。「壓力對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也很大。」王宗道說,他遇到壓力時,就會「像農夫一樣的思考」,農夫的工作是把環境顧好,種子才會生長;對一個人來說,種子就是自己的人生、健康,任務就是把健康顧好,過程難免面對颳風下雨,面對壓力就是調整心態、專注當下,保持冷靜,做好保護措施,不要怪東怪西,「一步一腳印」讓它順利生長,並隨時肯定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至於現在許多民眾會服用他汀類藥物,維持心血管健康,王宗道說,他的膽固醇算正常,目前沒有服用他汀類藥物,但媽媽有在服用,以維持心血管健康。他建議,如果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可以經醫師診斷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可達30%至50%,高於改變生活型態的10%至20%。不只看壞膽固醇,動脈硬化指數更能判讀心血管健康。 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王宗道說,過去多關注壞膽固醇的數值變化,但臨床發現,有些心血管疾病病人,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數值都很高,他母親就是如此,他想,「若好膽固醇多,能不能抵銷壞膽固醇?」經醫學研究發現,將總膽固醇數值除以高密度膽固醇,得出的「動脈硬化指數」,就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王宗道說,正常人理想值應該小於4,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小於3,一旦數值超過4,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使用藥物控制。這個計算方式相較於只看壞膽固醇的數值更為準確,經計算,媽媽的數值大約是3點多,他也就比較放心。王宗道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台大醫院智慧科技研發中心主任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給患者的一句話:民眾面對心血管疾病,應採取「科學管理、持之以恆」,透過檢驗了解數值,加以改善、預防,健康狀態才會愈來愈好。
-
2024-12-07 養生.運動健身
爬山下坡時雙腳超抖?專家教「下山輕鬆走路方式」降低腿部衝擊
許多有登山經驗的民眾會發現下山時會「腿抖」,相比上山時攀爬的艱辛,下山體力上雖然輕鬆許多,但腿部卻可能會承受其他壓力。日本運動生理學專家山本正嘉就在《登山與身體的科學》中跟大家分享下山行走的要點。下山時該如何降低腿部衝擊?首先可以了解,下山時會有兩個原因造成腿部疲勞:1.腿部肌肉離心收縮2.落地時衝擊力大因此,盡量減少以上兩點對腿造成的壓力是關鍵。一個人以不同方式走下相同高度的台階時,落地的衝擊力也會不同。當以正常方式走下30公分的台階,會承受大約兩倍體重的力量,若是刻意大力踩下的話,衝擊將會變成三倍以上。身上如果背負重物,也會增加衝擊力。因此,書中建議下山時要盡量縮小步幅行走,避免不必要的行李負重。當人體在從事艱苦的任務時,與其一次勉強完成,更好的方式是降低強度分次進行,這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會大大降低。縮小步幅可以降低股四頭肌離心收縮的程度,防止肌肉損傷,並減緩下山後肌肉酸痛的情況。改變下山姿勢分散肌肉壓力改變走路方式也可以有效減輕股四頭肌的負擔,書中建議不要從正面下山,而是將身體稍微向側面轉動,將重心盡量放低在臀部上,並避免過度彎曲膝蓋,這樣能分散下坡時對股四頭肌造成的壓力,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深蹲練習,掌握膝蓋不超過腳尖、重心在臀部的原則。另一個方法是將登山杖朝向山谷一側,然後輕輕放下雙腿,這樣也能減輕著陸時下半身的壓力。行走在岩石或有樹根的陡峭地形,也最好將身體向後轉動而不是向前轉動,並使用手臂幫助平衡,將重心分散在全身肌肉。提醒民眾,除了書中提到的下山小技巧,遵循專業登山嚮導的指示、選擇適合攀爬的山以及日常的體能訓練也都十分重要,登山挑戰自己的同時也務必留意人身安全。
-
2024-12-06 醫療.新陳代謝
決定長壽最關鍵器官!香腸和超商便當是大敵?日名醫教增強腎臟力體操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有時生病也很難意識到,腎功能惡化會損害血管,增加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腎臟對於壽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日本醫師呼籲除了注意飲食,提升腎臟力是健康長壽的鑰匙。腎臟健康掌握長壽關鍵日本埼友診所門診部主任、腎臟專家高取優二指出,腎臟的作用是過濾體內血液中的廢物,產生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腎臟在維持健康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問我掌握長壽的關鍵器官是哪個,我會優先說是腎臟」。高取指出腎臟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並平衡鈉和鉀等電解質,電解質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四肢麻痺和心律失常,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腎臟還可以激活食物中的維生素D,使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於生成強壯骨骼。腎臟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保持血液乾淨,腎臟能保持血液呈弱鹼性,以增強防禦功能抵抗疾病,並在貧血時將氧氣分配到全身,聚集在腎臟中的血液被收集過濾,使乾淨的血液在全身循環。腎不好百病纏身 和壽命息息相關東北大學專精腎病治療研究的名譽教授上月正博警告,腎功能低下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當腎功能下降時,鉀、血尿素和氮等廢物和毒素會在體內積累,特別是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堆積廢物讓血管變窄,罹患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另外當廢物在大腦中循環,會導致意識障礙。這些疾病的組合最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和心絞痛,因此保持腎臟健康與壽命直接相關。儘管腎臟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它被稱為「沉默的器官」,除非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否則幾乎沒有明顯徵兆難以察覺。 當功能惡化時,會出現腫脹、呼吸急促、疲勞等症狀,如有反應遲鈍和血尿千萬別輕忽。醫師指出如果太晚發現腎病,可能就要淪落到洗腎,因此每天照顧腎臟病「鍛鍊腎臟力」將能延長健康壽命。食品添加劑是腎臟大敵 鹽和蛋白質不宜過量保持腎功能良好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高取指出最要避免的是食品添加劑,尤其是無機磷是腎臟的最大敵人,經常添加於於火腿和香腸等加工肉品中,以及超商便當、速食、泡麵和甜麵包中。磷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礦物質之一,然而過量攝取會導致鈣從體內排出,進而使骨骼變脆並增加患骨質軟化的風險。比起天然食品中含的有機磷只有20~40%被吸收,超過 90%的無機磷會被吸收。 磷由腎臟代謝,但代謝過量磷時產生的物質會損害血管並引起發炎。此外,過量的鹽攝取量會給腎臟帶來很大的壓力。 煮菜若要加鹽建議使用礦物質含量高且鹽濃度低的天然鹽,而不是普通食鹽。 只需改用天然鹽,就可以達到鹽分限制的效果。高取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建議攝入蛋白質來增強骨骼和肌肉,但要小心不要過量, 過多蛋白質會被腎臟代謝並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因此過量攝取也會給腎臟帶來負擔。建議可以多攝取蔬菜水果,當中含的維生素C,以及洋蔥中含有槲皮素,可以去除老化細胞,有助保持腎功能正常。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腎臟力」上月建議應該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每天鍛鍊有助改善腎臟功能。他舉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正在接受腎衰竭、心力衰竭的透析治療,他同時加入運動療法,當初住院連起床都很困難,出院時已恢復到能輕鬆行走。上月開發了一套運動療法,也是「讓腎臟恢復活力的體操」,包括以下三步驟:預備體操、走路和肌肉訓練。這套運動療法持續兩、三個月就能讓腎功能得到改善,然而長期未活動的人肌肉力量低落,最首要是養成活動身體的習慣,最好每天做三組,但如果有困難,做一組也可以。1.預備體操首先透過抬起和放下腳後跟、高舉雙手等熱身運動來軟化身體(如下圖)。2.走路熱身完開始走路。每週步行3至5次,每天20至60分鐘,總共4000步以上,而且走得越多越有效。走路具有活化心臟並增加到達腎臟血液量的作用,如果長期做可讓血壓、血糖水平和膽固醇也會降低,有助於預防導致腎功能惡化的生活方式相關疾病。3.肌肉訓練步行後進行肌肉訓練,像是「扶牆挺身」和「屈膝挺胸」等(如下圖),最好將任何一種與步行結合,兩者重複進行有望改善腎臟的血液流動。上月強調即使腎功能下降,也可以透過運動療法延長壽命,不要因為腎不好而放棄人生,相關運動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他表示腎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無名英雄。改善腎功能不僅可以預防各種疾病,還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來臨的冬季做好準備,增強腎臟力是健康生活的關鍵。資料來源/女性セブン
-
2024-12-06 性愛.性病防治
穿越迷霧 台灣愛滋40年血淚史
1984年台灣出現首例愛滋個案,迄今已滿40年,在醫界、公衛界、民間團體等協力下,愛滋防治與去汙名化取得顯著成就。為紀念這段歷程,聯合報與台灣愛滋病學會合作推出台灣愛滋40周年「穿越迷霧」專書。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儘管台灣愛滋防治工作已有大幅進展,許多年長感染者仍身陷長照養護困境,汙名化現象亦有待改善,眾人還須持續努力。「穿越迷霧」一書採訪了34名愛滋領域的第一線防疫人員、公衛專家、NGO工作者、感染者等人士,洪健清表示,愛滋防疫40年歷程可謂血淚交織,眾多感染者經歷了苦難與折磨。所幸這些都成了過去式,隨著抗病毒藥物精進,一天一顆,即可實現「U=U」(有效治療,愛滋傳不了)的防治效果,這是20、30年前所無法想像的醫療進步。早期感染者 飽受歧視「早期的感染者只是生了一場病,卻連帶影響其醫療權、就學權、工作權,飽受歧視及汙名化。」洪健清呼籲,大眾應從愛滋防疫歷史中汲取經驗,未來若面臨其他重大傳染疾病時,不要重蹈覆轍,不要讓病人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壓力。回顧這40年,被譽為「台灣愛滋病之父」的莊哲彥教授,以及愛滋權威醫師台北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王永衛等人相繼離世,只能由後輩專家學者講述前人對於愛滋防治的貢獻。身為莊哲彥教授子弟兵的洪健清表示,除了莊教授與王醫師外,參與過早期愛滋防疫的前輩人數眾多,但此書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詳述每位前輩的貢獻,還請見諒。「U=U」改善照護困境得益於政府公費給付抗病毒藥物,加上衛福部疾管署於2018年推動預防性投藥(截至今年累積8000多人服用),台灣的愛滋疫情已被穩定控制。此外,NGO團體持續倡議「U=U」概念,不僅降低了社會汙名,也讓更多民眾願意接受篩檢。洪健清指出,這些均是台灣愛滋防治成效亮麗的大功臣。衛福部疾管署預估,到了2036年,將有2萬7000多名愛滋感染者邁入50歲以上,面臨居家長照、機構養護等難題。對此,洪健清相信,如果所有民眾都有「U=U」正確認知,就可以逐漸降低愛滋的汙名與刻板印象,進而改善年長感染者的照護困境。穿越迷霧:臺灣愛滋40周年紀實 電子書線上看 (影片來源/Love Myself為 i 篩檢)
-
2024-12-06 醫療.精神.身心
感覺壓力大?1顆冰塊就能助你平靜下來:3招有效緩解焦慮
每個人多少都有壓力在身,舉凡從日常工作問題和維繫人際關係,到應對社交場合和處理孩子的時間表等,壓力無處不在。幸運的是,有很多壓力紓解技巧可以選擇。不過有網路傳言稱,將冰塊敷在脖子後方可以立刻停止焦慮,這妙招有效嗎?專家指出,觸摸冰塊或任何冰冷的物品,會讓身體感到一種衝擊,但當它被有策略地使用時,確實會觸發生理變化,有助於調節壓力。當你將冰塊放在脖子後側部位時,它會促使迷走神經的刺激,這反過來能抑制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為何冰涼有助緩解焦慮?專家解釋,迷走神經是人體中最長的腦神經,從大腦延伸到頸部,並深入胸部和胃部。它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像心跳和消化等非自主功能,並幫助身體放鬆和恢復。相對於交感自律神經系統掌控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並準備身體進行潛在的體力運動,副交感神經基本上就像是一個煞車。當你的身體處於戰鬥或逃跑反應時,冰塊接觸到頸後會刺激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從脖部一直傳導到全身並達到大腦。一旦啟動,它就會開始對抗戰鬥或逃跑反應,這種刺激可以在身體和大腦中創造反饋迴路,進而有助減少焦慮。除了用冰塊在頸後冷敷之外,你也可以透過將頭浸入冷水中、洗冷水澡、用冷水拍臉,甚至飲用冰冷的水等方式來實現這一點。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焦慮?雖然沒有人可以避免所有壓力,但你可以努力以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及處理它,從而增加恢復的機會。1.哼唱、大笑或漱口哼唱、大笑和漱口水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其他有效方式,這些方式能阻止恐慌發作。由於迷走神經經過喉嚨和咽喉,當我們的聲帶振動時,迷走神經的部分區域會被刺激,從而使身體擺脫戰鬥或逃跑模式。2.深呼吸深呼吸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於啟動煞車。當大腦持續監控身體時,深呼吸可以幫助身體調節心跳,並創造一個要求放鬆和平靜的反饋迴路。3.把腿抬起坐下並抬高雙腿可以幫助你的心臟不用那麼努力地工作,促進身體放鬆,並有效地減少心臟的負擔。【資料來源】.Feeling Stressed? This Cool Trick Can Instantly Calm You Down.20 Ways To Relieve Stress
-
2024-12-05 醫療.消化系統
吃麻辣鍋、韓式泡菜鍋配冷飲才對味?醫師提醒可能容易胃痙攣
天氣冷颼颼,民眾喜歡進補過冬,大啖薑母鴨、羊肉爐等食補藥膳,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提醒,如果一邊吃滾燙食物、一邊配上冷飲,很容易造成胃腸道痙攣性收縮。尤其重口味的麻辣鍋、韓式泡菜鍋添加過多油鹽,辣油會刺激腸胃,易引發胃發炎、胃食道逆流。冬天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腸胃問題也大增。陳柏諺說,天氣冷熱變化時,大腦會感受到壓力、影響自律神經,使原有的慢性疼痛惡化。另外,天氣轉換易造成免疫力下降,腸胃較敏感的人,冷空氣會加劇腹瀉、腹痛症狀。陳柏諺指出,冬天腸胃科門診患者驟增,因為冷空氣會觸發腸胃道的副交感神經變得敏感,如果蠕動太過頻繁,就會腹瀉一直跑廁所。而火鍋被視為「暴飲暴食」地雷,若不自覺攝取過多熱量,再加上隱藏高油脂陷阱的食材及配料,常導致有些人吃到嚴重惡心而掛急診。「過食會引起腹脹,還會胃食道逆流。」陳柏諺提醒,民眾選擇吃到飽火鍋店打牙祭,對腸胃道來說,是極度「飲食不均衡」,因為吃了一餐火鍋,常會下一餐不吃或少吃,造成三餐的量忽多忽少,胃酸分泌異常,一旦出現咳嗽、喉嚨卡卡、胸痛、胸口灼熱等症狀時,已是胃食道逆流上身。冬天常見的腸胃道疾病,還包括便祕、病毒性腸胃炎、消化道潰瘍等。陳柏諺說,這時期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最活躍,且冬季待在室內時間變多,相對增加群聚機會,容易發生集體感染病毒性腸胃炎,民眾要多加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戴好口罩。飲食、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都會引起腸胃不適,陳柏諺提醒,胃痛時,首要禁食,讓腸胃休息,多喝溫開水緩和症狀。不要直接吃止痛藥,亂服用藥物可能會讓胃痛情況加劇,並破壞胃黏膜保護力。建議詢問藥師依照指示適當服用胃藥緩解,以及就醫找出原因,及早發現胃部是否有嚴重發炎或病變。冬天NG進食 容易腸胃不適1.暴飲暴食:大啖鍋物來暖身,高油高鹽的火鍋增加腸胃道過量負擔,導致功能紊亂而腹痛。2.冷熱反差:吃完熱食,馬上吃冰品或冰飲會降低脾胃消化食物的功能,溫度反差易引發胃痙攣或腹痛。3.飲水不足:以為喝湯可補充水分,但其實喝湯的普林及脂肪含量很高,長期喝湯代替水,除了引起高尿酸,還會便祕。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對抗實體癌大突破- CAR001(CAR-T)進入臨床試驗-癌症治療現曙光
實體腫瘤占九成癌症病人數,基因變異性大,基因突變的型態更複雜,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與標靶外,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再生醫療廠長聖生技所研發的異體、非病毒基改的多靶向「CAR.BiTE-GDT 細胞治療」簡稱CAR001,就像一台車裝上導航系統,能直搗癌細胞黃龍,並同時號召周遭免疫細胞進行攻擊;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腦癌的動物實驗顯示,能殺死九成癌細胞,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目前該治療已獲得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試驗,未來正式上市有望增加臨床實體腫瘤治療選項。CAR001新藥與目前已上市自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類似,皆透過改造身體免疫細胞,輸入癌症患者體內來對付體內的癌細胞;但已上市自體CAR-T是透過病毒改造患者自己的T細胞,也因靶向單一不適用於實體腫瘤,目前以血液癌症為主,同時患者本身的免疫細胞品質也影響治療成效。抗癌三箭:多靶向、異體、非病毒基改具醫師背景的長聖生技總經理黃文良表示,新藥結合2種作用機制,能多靶向全面擊殺癌細胞。實體腫瘤會製造HLA-G、PD-L1等免疫干擾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此新藥將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一端抓住T細胞、另一端抓住帶有PD-L1的癌細胞,引導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不誤殺、傷及周遭正常細胞,減少治療副作用;針對HLA-G陽性或PD-L1、HLA-G雙陰性的癌細胞,新藥改造的T細胞是GDT細胞,即使癌細胞靶點變異或丟失,也逃不掉它的辨識與擊殺。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的動物實驗中,能打擊九成以上癌細胞,延長3至5倍存活期,對腦癌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美國FDA去年11月也正式要求更新CAR-T治療的黑框警告,提醒引發續發性癌症的風險,黃文良解釋,不同於現今是以病毒為載體進行基因編輯,CAR001新藥採用mRNA技術基因改造,品質及安全性佳,減少引發續發性癌症且因使用GDT細胞其先天細胞特性能降低神經毒性症狀症候群(ICANS)等副作用風險;因此美國與台灣FDA僅要求追蹤接受治療的患者2年,遠低於既有CAR-T治療的15年,大幅縮短13年追蹤時間。此外,CAR-T細胞須依不同患者的T細胞做客製化改造,製備時間約一個月,增加跟時間賽跑的癌症患者壓力,且治療費用在美國超過1千4百多萬元,去年台灣健保給付價也要819萬元;但CAR001新藥取自健康人細胞,可大規模製備細胞,大幅降低製備時間與成本,提升藥物可近性。CAR-T與新藥比較新藥進入臨床試驗 癌患有機會藉再生雙法提早用藥黃文良表示,目前新藥已獲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臨床試驗,現已收案3位受試者,CAR001 臨床試驗的第一組病患已成功通過安全性監察委員會(Safety Monitoring Committee, SMC)的安全性評估,這顯示 CAR001 的細胞治療在安全性上具備良好基礎。目前試驗已順利進入第二組病患階段,整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若接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經審查風險效益,具安全性及初步療效,就有機會依照「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取得暫時性藥證,讓具急迫性的癌症患者先行用藥。CAR001新藥也獲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指標案件輔導,將加速推進新藥臨床試驗至藥品上市;至於恩慈療法,則可能待明年第一季子法出爐,才能做進一步的規劃,「如果成功的話,有機會延長癌症患者生命,在健康的狀態下活得更久。」延伸閱讀AI新藥開發 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2-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友善餐點、空間改裝 溫暖失智家人
「爸爸現在不僅有中度失智症,也無法正常進食,但銀髮友善餐點,讓我看到了新希望。」在「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的場外,民眾蘇小姐一席話,道出了無數失智症家庭的心聲。論壇外場設有多家專業機構與企業攤位,從失智症專屬飲食、友善空間設計與健康管理技術,全面展示失智症者與家庭的照護新可能。攤位包括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奇美食品、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等,吸引大批民眾參與體驗。打造多種銀髮友善餐點,展現飲食新風貌奇美食品在攤位中展示「銀髮友善餐點」,吸引了大批試吃民眾,這些食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製成,質地柔軟、適合咀嚼與吞嚥困難者,同時保留傳統台菜的原汁原味,如:紅燒獅子頭、鮮魚海鮮巧達湯等經典口味。蘇小姐分享:「爸爸牙口不好,很多食物都咬不動,但奇美食品的口感非常適合他,既柔軟又有營養。」奇美食品研發部專案副理陳廷玓表示:「我們希望讓長輩都能吃得健康且有尊嚴,即使吞嚥困難,也能讓他們吃到熟悉的台菜風味。」這些精心研製的銀髮友善餐點,除了提升失智症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幅減輕家屬的備餐壓力,成為論壇外場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科技健康管理新世代,AR/VR沉浸式體驗超吸睛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光世代合設的攤位,以AR/VR體驗成為另一大焦點。這些技術結合了創智生物科技的睡眠品質檢測與健康管理專長,推出針對銀髮族的AR/VR沉浸式訓練系統,專注於提升長者的注意力、反應力與腦力。創智生物科技總經理徐文雄解釋:「透過沉浸式互動場景,我們能幫助長者維持與提升認知功能,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現場民眾透過設備進行記憶遊戲、分類挑戰和物件擺放等訓練,過程生動有趣。此外,徐文雄還展示了睡眠品質檢測技術,專為失智症者常見的睡眠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補充:「睡眠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良好的睡眠是預防與改善失智症的最佳良藥。」現場體驗的張先生也表示:「這些設備非常新鮮有趣,感覺不僅能幫助長輩,也讓他們的訓練過程更有動力。」打造失智友善空間針對失智症者居家安全,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展示多樣化空間改裝方案,包括浴室無障礙設計、玄關輔具收納與臥室光線增強等。徐宛菱表示:「希望藉由空間改造,讓長者重拾自立生活的信心。」現場民眾也興奮說道:「今天看到介紹,回去也想改裝浴室,讓媽媽能方便如廁。」論壇活動外場攤位,展現的不僅是產品與技術,更多的是對家屬與失智症者的關懷,「我們希望讓長者的生活更有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的負擔,更帶來新希望。」
-
2024-12-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陳筠靜: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提早準備
台灣目前有逾37萬名失智症者,其中93.8%在家中照顧,僅6.2%住進專業機構,顯示家庭照顧位居失智症照護系統核心,但家庭人口變小、經濟壓力倍增,常令家屬喘不過氣。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在今(30)天的「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中,以「失智症家庭的預先準備計畫」為題,表示失智症病程長、且深具變化,家庭須長期投入人力、物力與情感支持,這使得提早規畫與整合資源變得格外重要。陳筠靜提出「穩定醫療+非藥物治療」的照護作法,強調「人、環境與活動」平衡。她解釋,失智症者可能在某些時段出現失智狀況,但提供友善環境、穩定其情緒、維持興趣參與及人際互動,能有效延緩退化,例如減少失智症者身邊的刺激源、降低焦慮;活動安排時,根據其興趣與能力設計日常活動,以激發潛能並保持作息穩定。善用資源,建立友善的失智照護環境陳筠靜建議,失智家庭的第一步,即是舉行家庭會議,透過討論病情、資源配置與照護分工,達成共識並確認該如何執行。她提出三點建議:1.定期盤點資源:包括身分(如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人力(全職或兼職照顧者)、財力(補助、儲蓄、保險)及家庭開銷等。2.靈活運用資源:沒有完美的照護資源,但「現在的30分,可以為未來的80分奠定基礎。」,因此應多元搭配各類資源,並適時求助。3.持續性規畫:隨著失智症的病情變化,需求及資源會發生轉變,需保持彈性、隨時調整計畫。陳筠靜提到,目前台灣已建立多項資源管道,包括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及長照2.0專線(1966),呼籲家屬主動聯繫這些專線,獲取個性化建議、善用社會資源。「很多家庭對於尋求幫助感到抗拒,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整合資源的力量,遠比單靠家庭更強大。」並舉例,透過科技產品(如防走失手環)與社區支持據點,可有效減輕照護負擔,同時保障失智症者的安全。每個家庭都應提早準備陳筠靜提到,政府與社會應更加重視失智症家庭的支持需求,包括推動更完善的長照政策、補助制度及專業諮詢服務。同時,她強調「預先準備」的重要性,建議家庭可以進行財務規劃、安養信託及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讓家庭更有條理地應對失智症,並確保失智症者的意願與權益。
-
2024-12-04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
一名43歲男患者因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後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足弓塌陷導致「扁平足」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王叔昂表示,扁平足是常見的足部問題之一,通常分成先天與後天因素,主要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因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跌倒、腳部疼痛等狀況,並影響膝關節與髖關節,造成日後關節磨損之主因。以下為常見症狀:.平衡差易.跌倒.腳部疼痛.無法久站.容易扭傷向上硬撐反而傷害足弓王叔昂表示,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了傷害。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目的是讓足底有伸展作用,這樣因而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這反而讓壓力集中在足弓點造成疼痛,導致無法正常走路。鞋子應選氣墊鞋、乳膠墊王叔昂說明,用日常生活的經驗可以來解釋鞋底的材質跟足底承受壓力的關係,想像赤足踩在3種不同硬度的地面上,就知道哪一種鞋底最適合足底:鵝卵石:腳踩在高低不平的鵝卵石上,即硬底的腳弓鞋。大理石:腳踩在硬質的大理石地面上,即硬質鞋底。乳膠墊:腳踩在軟且有彈性的乳膠墊上,即氣墊鞋或軟且有彈性的鞋底。王叔昂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的原理應該是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應該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的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適當建議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086.html】
-
2024-12-04 醫療.精神.身心
親人去世 她罹延續性哀傷障礙
丹華是全職家庭主婦,因老公中風臥床多年,肩上擔子重,焦慮、失眠總是如影隨形。某次回診,她開口就是壞消息:「老公前日在隔離病房去世,新冠重症發病四天,我只能視訊聯繫,無法見到最後一面。」這幾天她心情非常複雜,來到醫院門口時幾乎崩潰,但又瞬間感覺極度不真實。丹華依傳統辦完七七與百日後,留下無盡空虛。她每日仍替老公牌位送飯菜;看到老公的舊毛衣、花布被,陷入無比生氣悲慟。她氣染疫傳給老公的人、氣病毒凶猛無情、更氣自己的無能為力,常是麻木地過一天。悲傷能有多長?隨著時間過去,丹華卻走不出來。這狀況應符合「延續性哀傷障礙」,需要專業協助。一般而言,悲傷是失去至親摯愛之時出現的情緒反應。我們在哀悼中經歷痛苦,再逐漸接受失落的事實,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世界,進而將精神活力投注於新目標。悲傷有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等各種情緒,會交替出現、不斷循環,但有些人則一直無法達到接受階段。「延續性哀傷障礙」描述出這種持續、過度延長(成人至少12個月,兒童青少年6個月)、有損生活功能的悲傷狀態。主要特徵為患者強烈地渴望和懷念已逝者,思緒一直被其回憶占據。其他症狀包含:自我認同崩潰(如感覺一部分的自己死去)、對亡者死去出現懷疑、避開任何提醒亡者已逝的消息、對亡者的離開有強烈情緒反應(如憤怒、苦楚、憂傷)、重新回歸生活出現困難(如與人相處社交問題、無法培養興趣或計畫未來)、情緒麻木狀態、感到人生沒有意義、強烈的孤獨感等。此為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22年新增的診斷。學界呼籲,請世人重視大量染疫者離世對其親屬產生的心理衝擊。據統計,延續性哀傷障礙盛行率已上升至所有失親者的7-10%。「延續性哀傷障礙」以心理治療為主,目的是促進自然悲傷反應,協助緩解急性情緒,如憤怒、自責、迴避等,達到轉化與整合。臨床上約50%患者同時有憂鬱症狀;30-50%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0-20%有焦慮症狀,可輔以藥物改善。一個寒暑過去,丹華依然悲傷,尤其近年節時,易觸景傷情。很欣慰她已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打算回老家茶園幫忙採收。悲傷能有多長,情份就有多長。或許她能慢慢重建平靜的心,也或許就這樣與悲傷和平共存。往後日子不再一樣了,但不變的是她一如既往的思念。
-
2024-12-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失智友善領頭羊 嘉義縣提前達888目標
「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聚焦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早期診斷到照護的最新趨勢。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在論壇中以「嘉義縣失智症防治創新成果亮點分享」為題,提到嘉義縣是全台老化速度最快的縣市,並已在今年實現全國「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即7成失智症者確診率、7成家庭獲得支持、7%民眾對失智症具正確認識),成為全台失智友善的領頭羊。領先全台,優先達標「失智友善888目標」趙紋華指出,嘉義縣是台灣老化速度最快的縣市,65歲以上人口比例高達20%以上,而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8%罹患失智症。截至今年6月,嘉義縣已確診8686位失智症者,確診率高達87.73%。失智症防治對於高齡化社會而言,不僅是醫療挑戰,更須要社會支持與資源的整合。嘉義縣透過「宣導、診斷、照護」三大策略,在「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失智友善888」,即87.73%的確診率、超過70%的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以及讓8%的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由社區活動和校園教育,深入民眾生活,提升對失智症的理解。創造失智友善社區,讓當地力量融入失智防治趙紋華表示,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老人鄉」,如六腳鄉、鹿草鄉及義竹鄉等,推出「失智整合照護模式」,試辦結合普篩、到宅服務與個案管理的「一條龍」服務,為高風險族群提供完整服務,推出後已篩檢1223人,其中確診112人,成功發掘過去未曾被診斷出的潛在病例。嘉義縣以社區為基礎,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包括29處失智據點及273個C據點,並透過廟宇文化活動、阿好嬸長照舞台劇與微電影等創意宣導方式,深化社區對失智症的認識;同時與警局、郵局合作,首創「綠衣失智友善天使」計畫,培訓郵務士協助辨識疑似失智個案,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的關鍵力量。照顧失智症母親,深知照顧無力之苦趙紋華在演講中,特別播放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影片,因翁章梁曾陪伴罹患失智症母親六年,深知家屬照護壓力,所以大力推動防治失智症,並透過地方政府的努力,讓失智者與家屬的生活都能更有尊嚴。趙紋華最後呼籲,「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嘉義縣希望能打造專屬的失智友善社區,讓每位長者都能被尊重、被支持,並安心度過晚年。」
-
2024-12-04 失智.名人專家
2024失智永續論壇/齋藤正彥:不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
「照顧者的幸福會感染給失智症者,不幸亦然。」日本老年失智症權威齋藤正彥於今日線上出席「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分享自己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提醒大家不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因為比起「正確的照護」,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度過「還可以的生活」。阿茲海默症新藥已在日本上市一年多,齋藤正彥表示,新藥對年輕失智症者效果有限,對75歲以上失智症者的效果較為顯著;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效果有限,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效果較為顯著。他也以醫師角度深刻描述失智症者的世界。失智症者會忘記最近的記憶,卻對這些記憶中的空缺感到疑惑,因此反覆詢問其他人。若繼續惡化,可能連身邊家人都會忘記,已婚者甚至忘記自己結過婚,有可能某天妻子出門購物後,失智症者已忘記妻子這個人,反而是已逝父母出現眼前,但一轉眼又消失。當旁人看到失智症者一直在原地徘徊,其實這時他們心中感到強烈不安。失智母親最後的筆記令人鼻酸齋藤正彥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一書,透過失智症母親齋藤玲子來理解失智症者的精神行為及需求,並以醫師與兒子的雙重視角,讓每位照顧者、子女在面對父母失智時都能同理及應對。他於論壇公開母親最後的筆記,與會者無不動容。筆記本從一開始文字滿滿到愈寫愈少,最後86歲高齡的母親已經無法寫下完整的句子,許多零散的文字連齋藤正彥也無法判讀其意,像是母親寫的自問自答「為什麼打電話給兒子五次、打電話太多次被罵了」,滿溢著一名失智症母親對紊亂記憶的無力與困惑,卻又窺見她即使病中仍對兒子的依賴。身為老年失智症專家,齋藤正彥卻說,母親比他這個醫生兒子更早察覺自己的認知功能出現問題,但她拚命嘗試與病情對抗,最後精疲力盡、無力抵抗,在悲傷、怨嘆、祈禱之中,走向生命的最後。讓他不禁自問:「做為一名失智症專科醫生以及母親的長男,我是否在母親還在世時,真的理解她的內心?我的答案是否。」失智症者是自己生命的「主體」他想跟失智症照顧者說,正確認識失智症能有效減輕照護負擔,但是,比起「正確的照護」,更重要的是協助失智症者度過「還可以的生活」,照顧者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並非永遠符合邏輯,不需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用因為失敗而感到氣餒,因為失敗案例比成功案例多更多,照護者的幸福會感染給失智症者,不幸亦然。要經常提醒自己,照顧過程中失智症者是自己生命的「主體」,並非接受照護的「客體」,請細心傾聽他們想表達的心聲,雖然照顧者無法減輕失智症者的悲傷與痛苦,但陪伴會讓他們好過一些。罹患失智症不要自責今年72歲的齋藤正彥與65歲的妻子膝下無子,也沒有其他可依靠的親人,但身邊還是有很多關心他們的家人與朋友,並且擁有過往與父母的回憶,因此並不覺得孤單寂寞。按照他的推估,假如能活到90歲,幾乎一定會罹患失智症,面對不知道會持續多久的老後,與其抵抗老化,不如學習適應老化比較輕鬆。他感性提醒,倘若罹患失智症也不要自責,不要怪罪是自己不夠認真預防才生病,他將自己體悟到的老後心情分享給台灣的民眾,「過了70歲只求隨心所欲,超過80歲,面對任何事都淡然處之。」
-
2024-12-04 醫療.骨科.復健
髖關節疼痛可能是由其他病症引起 醫師提醒當心幾種潛在疾病
如果整天坐在辦公桌前、或晚上側睡的人,可能已嘗過髖關節疼痛所帶來的痛苦與不適之感。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說法,髖關節疼痛源自髖關節內部或周圍發生問題,約10%的美國人有此困擾,且隨年齡增長,罹病的比率也會增加。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髖關節疼痛?事實上可能是由許多潛在的病症所引起。髖關節疼痛會影響不同部位的髖關節,而有時可能是由其他病症所引起。以下是專家分析對這種常見的疼痛應注意的事。什麼是髖關節疼痛?紐約大學醫學院骨科系助理教授史坦(Spencer Stein)表示,髖關節疼痛有許多原因,通常疼痛是由於球窩周圍的組織(如軟骨、肌肉和肌腱)出現問題。西北大學骨科與復健助理教授湯瑪斯(W. Christian Thomas)表示,當患者感到髖關節疼痛時,通常會指向幾個不同部位:前方(靠近腹股溝或臀部最高處與腰下側間)、後方(靠近臀部)及兩側。湯瑪斯說,髖關節痛的症狀會因根本原因而異,特徵通常是關節周圍發出喀嚓的聲音,但更深層的感覺則會伴隨痙攣與灼熱。髖關節為何疼痛?史坦指出,髖關節疼痛的根本原因有時與年齡有關,年輕人與運動員更容易因髖關節撞擊而感到疼痛;這種情況會造成被稱為「投手絕症」的唇關節撕裂,以及關節受壓。史坦說,隨著年齡增長,更常見的疼痛原因是髖關節炎,由於軟骨組織損耗,使關節間的骨頭相互摩擦而產生疼痛和發炎、行走與負重困難。另一個可能原因是,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與肌腱發炎。湯瑪斯表示,位於大腿頂部附近的髖屈肌與髖外展肌常會受到刺激;當髖關節轉動出現問題時,髖部會因走路等簡單的活動而受傷。史坦說,彎曲或拉伸以及長時間坐著,都會加重髖部疼痛。湯瑪斯指出,滑囊炎是另一影響髖部外側組織的疾病,滑囊是肌腱與骨頭接合處的保護墊,當滑囊發炎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史坦說,當疼痛影響到髖關節外側時,任何直接壓力如晚上側臥,都可能加劇疼痛。哪些情況會被誤為髖關節疼痛有幾種情況可能會被認為是髖關節疼痛,但實際是身體其他部位疼痛的結果。湯瑪斯說,源自腰椎、骶髂關節或背部神經受壓的下背痛,常被誤認為髖關節疼痛;此外,雖然少見、但疝氣與某些泌尿科疾病也可能造成類似的問題。何時該擔心髖關節疼痛湯瑪斯表示,判斷髖關節疼痛是否嚴重,最重要的是「還能走路嗎?」史坦建議,如果確定是慢性髖關節疼痛,且透過簡單的伸展或身體活動仍無法改善,就應就醫積極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04 失智.非藥物治療
邊看邊記 看完分享 看電視也能防失智
愛看電視容易失智嗎?在「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中,專家指出,只要邊觀看電視邊記住內容,看完後再跟親友討論,就不會只「被電視看」,反而能成為訓練腦力的妙方。從日常生活 增強腦部健康現代人的生活,大多處於高壓、飲食不健康、睡眠與運動量不足的狀態,埋下許多失智症危險因子。其實,日常生活在適性情況下,可透過學習、對事物保持好奇心等方式,就能增強腦部健康,減少失智風險,打造更健康的未來。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達7.99%,失智人口數約35萬人。然而,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處長陳俊佑表示,現在65歲以下年輕失智症人口已有1萬4千人,顯見失智症是全民須正視的議題。陳俊佑指出,國際研究最新發表14項失智症危險因子,包括低教育程度,中年聽力受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憂鬱、腦部創傷、缺乏身體活動、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過量飲酒、社會孤立、老年視力下降、空氣汙染等,但仍有55%的失智症患者找不出病因。傳言「忘東忘西是失智症的前兆」,其實並不然。陳俊佑說,現代人生活中常會因為忙碌、壓力而出現短暫記憶障礙,但這情形如果變得頻繁且持續,導致無法完成日常活動時,就必須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毛慧芬指出,失智症影響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知覺、執行功能和社會認知,但可藉由適度挑戰、嘗試新事物,儲備腦本,預防整體腦力退化。認知訓練 注意難易適中進行認知活動訓練時,毛慧芬強調,需注意「難易適中」和「多樣性」,以「再努力一下即可達成」為原則,避免太簡單無益促進腦力,或過於困難影響嘗試動力。認知訓練有專一性,建議應參與多樣化活動,落實多做事、事情多樣化的「多多原則」。「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即面對存腦本的課題。」毛慧芬說,失智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若要預防失智,平時可以從三動(運動、動腦、人際互動)、飲食、睡眠、不抽菸、不喝酒等方面著手改善,只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就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為提供更多生活健腦活動建議,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出版「這樣生活不失智:科學實證告訴你,量身訂做健腦菜單,生活隨時存腦本!」一書,提供日常生活型態測驗及30招健腦妙方,讓民眾依照自己的生活狀態與興趣,客製專屬的存腦本健康生活。1.規畫旅行規畫旅行是很推薦的健腦方式。從出發前訂機票、找旅館、排行程開始,須不斷動腦,旅途中也須根據突發狀況隨機應變,都十分考驗腦力。2.寫日記寫日記是很好的存腦本方式。藉由回想一天發生的事,組織成包含「人、事、時、地、物」的通暢語句,能訓練記憶力和語言功能。3.看電視後與親友分享看完電視後,主動與親友討論、分享所看到的內容,可從被動地「逛」電視,轉變成記憶力、組織能力訓練。4.欣賞藝文展或舞台劇欣賞藝文展、舞台劇時觀察細節,能訓練注意力,並提高正向情緒、活化大腦。30招日常健腦活動 打造專屬的不失智生活「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邀請15位預防失智專家,提出生活健腦存腦本的方法,鼓勵民眾依自身日常生活喜好,建立專屬的防失智生活。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劃撥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
-
2024-12-04 養生.保健食品瘋
缺B12竟起蕁麻疹!補充B群也不夠 醫建議多吃肉類、乳製品
40歲葉小姐,長期工作壓力大,一年多來飽受失眠、消化不良困擾,未料,近幾個月反覆出現蕁麻疹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她體內嚴重缺乏B12是一連串健康問題的主因。聯欣診所院長、家醫科醫師顏佐樺表示,人體缺乏B12會引起甲基化代謝機制失衡,導致組織胺濃度過高,進而引發蕁麻疹,甚至干擾睡眠。國際研究指出,在所有B群維生素中,以B12最容易缺乏。缺乏B12不僅可能引發如同葉小姐一連串的健康問題,還可能影響大腦記憶、神經系統及自律神經的平衡,甚至可能導致貧血,或影響同半胱胺酸的代謝,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少吃精緻加工食品 多吃肉類、乳製品顏佐樺說,葉小姐食量較小,偏好精緻加工食品,加上長期消化不良,間斷服用制酸劑藥物,都讓B12的吸收率低於一般人,加上高壓工作大幅消耗體內的B群能量,因此她即便有補充B群營養品,仍可能缺乏B12營養素。建議多吃未經加工的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和乳製品。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國人攝取維生素B群都符合建議攝取量,但顏佐樺引述診所「B群代謝分析」統計,25.8%民眾有缺乏B群問題,攝取B群維生素並沒有明確上限,較不需擔心過量,反而應該注意攝取不足問題。顏佐樺說,B12可被人體儲存應用,但主要來源為未經加工的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和乳製品。現代人普遍偏好精緻飲食,且茹素或偏植物性飲食者也日益增加,雖可能有攝取相同的營養素卻仍缺乏,或以為攝取足夠,實際上卻是不足,因此B12不足的情況要特別留意。
-
2024-12-04 養生.運動健身
有助更快康復?專家揭一狀況為判斷生病時是否能運動的依據
運動對健康益處無庸置疑,從增強骨骼和肌肉,到幫助管理慢性病。有研究甚至表明,保持活躍可能降低生病的機率。但是,當你已經感覺到喉嚨癢癢的時候還該運動嗎?又或者,運動是否能縮短感冒持續時間?以下是專家對身體不適期間運動的看法:運動可緩解感冒症狀或加速復原嗎?專家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生病時運動有助加速康復或改善症狀。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帶著感冒運動可能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更多壓力,並使呼吸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如果你有氣喘或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然而,運動可以減少未來生病的可能性。定期運動能夠增強和改善免疫力,有助降低感染的風險。專家表示,運動是對身體的一種壓力。當你定期運動時,這種壓力變得更加可控,有助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強大和穩定。專家提醒,過度強迫自己進行高強度運動也不是一件好事,這樣會讓身體不堪重負,並削弱免疫系統。如何判斷生病期間是否能照常運動?感冒時運動可能無法讓你更快康復,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運動。專家補充,如果你身體健康且定期運動,通常可以繼續以較低強度運動。但如果你平時不太活躍或有超重或肥胖的情況,最好還是休息。當你處於生病狀態時,身體處於壓力中,強迫自己運動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除此之外,你的症狀也很重要。如果你有輕微的症狀,如流鼻涕或鼻塞,散步或瑜伽可能是可以的。如果你的症狀出現在頸部以下,如發燒、疲勞、肌肉疼痛和咳嗽,專家則建議避免運動,這通常被稱為「頸部檢查」(neck test)。雖然頸部檢查通常有幫助,但並非萬無一失。專家建議,避免在下呼吸道感染時運動,例如肺炎和支氣管炎。什麼時候可以重新開始運動?專家建議,如果你仍然咳嗽或發燒,最好跳過運動,並且在日常活動中感到氣喘吁吁,則絕對別運動。另外,若在感冒康復後幾週仍然無法運動,應該尋求醫事人員建議,因為這可能表示有更嚴重的問題。.如果你有腸胃道問題,像是腹瀉,最好別去游泳,因為你可能會將隱孢子蟲帶進泳池而汙染水質。.避免參加團體活動和健身房,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其他人。.降低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避免可能讓你感到疲勞和脫水的活動。無論你做什麼,都要確保將運動強度減少約50%。.減少任何可能讓你全身大汗淋漓的活動,以避免身體脫水,例如熱瑜珈。最重要的是,當你生病時,運動可能是可以自行選擇的,但確保喝足夠的水則是必須的。【資料來源】.Can Exercising Help You Get Over a Cold Faster?.Should You Really Work Out When You’re Sick?
-
2024-12-03 性愛.愛情診療室
《影后》看到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李子齊」?諮商心理師點出男人劈腿的11種心理狀態
Netflix影集《影后》中薛仕凌飾演的李子齊,因無法面對妻子薛亞之的成功而選擇出軌,其形象恰恰呼應了專業心理諮商師林萃芬所歸納的「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危險型人格特質。從表面看來,李子齊是個和藹可親、待人溫柔的形象,但在婚姻中卻因自卑與不安而逐漸疏離妻子,最終選擇了背叛—試圖透過外遇重建自我認同,甚至藉此宣洩內心的壓力。 薛亞之的故事揭示了伴侶之間微妙的心理失衡:她為了滿足李子齊的需求,逐漸迷失自我,直到劇情高潮處她在崩潰中喊出關於出軌的真相,完成了自我覺醒。這樣的情節反映了現實中很多人面對感情破裂時的心路歷程——對關係中的失衡,選擇外遇以重拾尊嚴與控制感。而這也正是心理諮商與人際關係研究中最常見的議題之一:外遇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專業心理諮商師林萃芬指出,李子齊的選擇其實可以在心理學上找到許多對應的解釋。在情感出軌的案例中,男性的心理模式與行為類型多種多樣,從自我觀感的提升到深層的不安與叛逆,每一個動機背後都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心理現象。林萃芬在其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到,諮商過程中發現,男性在情感出軌時,通常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可以不傷害關係,並且許多人將出軌視為一次性的紓解,或者是純粹的意外,尤其是在沒有投入太多感情的情況下,認為這樣是可以被原諒的。 林萃芬揭露男性外遇心理,親密關係中的危險信號是什麼?專業心理諮商師林萃芬指出,男性在情感出軌時,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受到的干擾都相對較低。他們通常能公私分明、性愛分開,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男性即使與伴侶的關係良好,仍會選擇外遇。 林萃芬進一步說明,男性開始感到困擾的原因,往往來自第三者的需求逐漸增加。當第三者渴望更多的親密與承諾,並試圖改變彼此之間的互動遊戲規則時,男性便會面臨壓力,不再能簡單地享受這段關係的快樂,而必須進行溝通與應對。 透過多年的觀察與輔導經驗,林萃芬歸納出男性情感出軌的幾種類型,這些類型反映了男性在面對情感需求與外遇關係時的不同態度與應對策略。她針對親密關係中潛藏的危險類型提出了深入見解,解析了導致某些男性在親密關係中容易出軌的原因與心理特質。 危險類型1: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人自戀的男性往往誤以為全世界的女性都會被他吸引。為了博得異性的目光,他們投入大量精力在外表的修飾上。然而,這些男性通常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表現」和「受人愛慕」上,導致他們缺乏對他人感受的關注,甚至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當這類人腳踏多條船時,他們並不認為這樣的行為會對伴侶造成傷害。對他們來說,感情關係的核心在於吸引與被吸引,一旦確認對方愛上自己,就會迅速結束這段關係。 這些自戀型情人通常擁有和藹可親的外貌,並對所有異性慷慨親切,但唯獨對已經付出感情的女性卻不再熱情。實際上,他們極度渴望受人喜愛,唯有被他人接受才能獲得自我肯定,這使得他們不斷追求別人的關注。 危險類型2:用「性征服」來提升「自我觀感」的人有些男性透過挑戰困難的任務來提升自我觀感,例如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然而,另一類男性則通過「性征服」來彰顯自己的男子氣概。他們會努力讓伴侶愛上自己,一旦確認對方的感情已臣服,就會進一步控制對方。為了證明自己擁有情感的主導權,這些男性有時甚至會無情地提出分手,只為了看見對方的痛苦,這樣的行為讓他們感到自己十分強大。 這類男性如同好大喜功的國王,喜歡炫耀自己的戰利品,並享受別人對其征服能力的羨慕和嫉妒。 危險類型3:外遇重建男性雄風根據國外的研究,收入低於伴侶或經濟上依賴伴侶的男性,其外遇比例最高,達到15%。這是因為依賴另一半的情況威脅到了他們的「男性形象」,而外遇成為重振雄風的一種方式。 危險類型4: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有些男性把情人視為玩具,對於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一旦有新的目標出現,他們會立刻投入其中,當失去興趣後,便迅速轉移注意力。他們的戀愛態度就像玩物,對於伴侶的情感並不珍惜,也不會顧慮對方的感受。 危險類型5:罹患「性愛成癮症」的人「性愛成癮症」患者的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對性愛的渴求,隨時隨地想著與性相關的事物,並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干擾。這些人往往不自知自己患有這種成癮症狀,也無法理解自身行為的根源。 危險類型6:處於中年危機、心理叛逆的人許多男性在面臨人生危機時,可能突然覺得過去都為別人而活,於是決定追求自我渴望與慾望。中年叛逆的能量極為強大,常常摧毀家庭甚至放棄過去所有的努力。 危險類型7:習慣分散「感情風險」的人這類男性因缺乏安全感,習慣性地分散感情風險,無法將情感投注在單一對象上。他們總是準備好多位候補情人,以便在主要關係失敗時,能夠立刻得到安慰。 危險類型8:不懂拒絕的人有些男性不是故意花心,而是因為無法拒絕他人的感情,導致伴侶數量不斷增加,最終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會感到壓力巨大,難以自拔。 危險類型9:報復對方的人有些男性因伴侶拒絕親密關係或其他問題,選擇通過外遇來平衡自己的慾望或作為懲罰手段。 危險類型10:經常交際應酬的人頻繁的社交應酬可能導致男性假戲真做,與社交場合中的對象發展出感情,這種情況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危險類型11:有「戀母情結」或「肛門期過度縱慾」的人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性態度與肛門期有關,如果在肛門期階段父母過於放縱,孩子未來容易過度縱慾。另外,幼年時期的三角關係中,若存在未解的「戀母情結」,在成年後可能轉化為無法控制的力量,促使男性發生外遇。(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
-
2024-12-03 醫療.骨科.復健
男子三年把膝關節軟骨磨光!醫師一問「常見NG動作」讓膝蓋壓力暴增8倍
人隨著年紀增長膝蓋性能會愈來愈降低,不良的姿勢會加速膝蓋損毀。骨科醫師接到一個病例才短短三年就將膝關節軟骨磨損殆盡,起因是一個常見卻相當損耗膝蓋的動作。北京協和醫院骨外科副主任醫師周磊介紹了一個病例,短短三年就將膝關節軟骨磨沒了,而且本人還不自知。這名患者有膝關節疼痛長達三年,每次休息一下就能緩解,所以並無就醫。但是近三個月開始無法正常蹲起,上下樓梯也明顯受限,即使不活動也出現明顯的疼痛。經過MRI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明顯看到膝關節附近有個原本是白色的地方空了,像是什麽東西被磨掉。周磊指出這是典型的內側關節軟骨重度磨損,這種情況往往都是由於外傷或者是過度使用才會出現。周磊詢問對方的病史,患者自稱是農民,據他描述的工作和內容並不足以造成關節嚴重磨損。醫師再追問平時蹲著的時間多不多,患者表示雖然他的工作不累,但是蹲著的時間特別長,因為是從事人工種植蔬菜,一天起碼蹲好幾個小時。周磊解釋正常情況下,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1~2倍,而下蹲這個動作對於關節造成的壓力可以達到體重的8倍。如果長時間處於久蹲的狀態,即使體重再輕,也會對關節造成巨大的刺激,久而久之,關節內的軟骨不堪負荷導致磨損。他指出這位患者若想恢復正常生活,就需要進行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部分膝關節置換術)來解決問題,不選擇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主要是由於他的關節面其他部分是好的,只有那一部分出現嚴重磨損。如果把整個關節都換掉是有些可惜的,所以也是屬於一種保膝的治療。周磊提醒由於關節內軟骨不可再生,所以工作偏重體力活、熱愛運動、生活中需要久蹲久站的族群一定要關注自己的關節健康,一旦關節出現問題,請及時到醫院尋求醫生協助,盡量不要讓病情發展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再進行治療。資料來源/協和博士周磊
-
2024-12-03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抗衰老10策略!早餐吃顆蛋、不要常和另一半吵架都有助提升記憶力!
步入中年的你,是不是也覺得記憶明顯衰退,經常忘東忘西。雖然這個問題似乎很多人都有,也不見得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可要注意了。因為現代人很怕的失智症,就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一轉頭即忘了要做什麼事的短期記憶。根據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心理學學院神經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自我評估自己的記憶力很差(稱為主觀記憶問題)與失智風險因素(如高血壓或孤獨感)的相關性比客觀認知測試的表現更強。這項新研究增加了我們對成年人大腦健康的早期變化,使科學家能夠確認身體健康因素在我們大腦衰老中的作用,包括心臟健康、聽力和視力喪失以及高膽固醇等;同時它也幫助科學家瞭解人們可以進行哪些活動來維持記憶力、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如果提早建立一些好的生活習慣,40%的失智症是可預防的。10件事維持記憶力降低失智症風險1.早餐吃顆雞蛋補充蛋白質早餐補充蛋白質,如雞蛋、乳酪等,有助維持血糖穩定。研究發現血糖升高和糖攝入量增加會導致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增加。肥胖及糖尿病患者,身體會產生代謝問題,罹患失智症的幾率是一般人的3倍。2.每周與朋友共進午餐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與其他人互動來保持快樂和滿足,孤獨感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保持日常社交接觸是重要的。3.不要常與另一半吵架和諧的伴侶關係對人生幸福絕對是關鍵影響。大多數人都知道一段糟糕的關係會帶來心理壓力,長期下來對健康不利,但不知道的是,它也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加速大腦的衰老。4.養一隻狗或貓於1 月份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獨居者中,養寵物與認知能力下降(特別是複合語言認知、語言記憶和語言流利度)的速度較慢有關。飼主更有可能因為遛寵物而養成定期鍛煉的習慣,這也可能有助於建立聯繫並減少孤獨感。此外,照顧一隻毛孩會產生一種責任感和對另一個生命的關心;也有研究指出,當你在拍拍你的狗時,你也會增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5.管理壓力應對壓力有助防止認知能力下降。腎上腺素升高會使大腦缺乏葡萄糖,長期會影響睡眠、血壓和許多其他對大腦健康重要的功能。6.穿襪子睡覺良好的睡眠對大腦健康很重要,有助於防止毒素在大腦中積累。如果你不是那麼容易入睡的人,請不要太晚吃東西,吃太飽不容易入睡。也可以試試穿襪子睡,因為冰冷的腳會讓你保持清醒,無法放鬆到讓大腦關閉。7.進行需動腦的活動或遊戲每天玩一下填字遊戲和數獨、或玩棋盤遊戲、閱讀書報雜誌、學習另一種語言等,都能讓大腦被迫集中注意力,有助防止認知能力下降。8.培養愛好不要每天待在家看電視。培養一兩樣興趣,讓你每天起床有一些你想做的事。每天看四個小時或更長時間的電視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巴金森病等腦部疾病的風險。9.開始運動研究指出,每天六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可以提高血液中一種參與學習和記憶形成的蛋白質的水準,並有助對抗憂鬱。或做一些種植園藝、農務活動,也有助對抗衰老或失智的徵狀。10.清理房子的雜物房子裡雜物太多,很難找到想要的物品,長期會增加大腦混亂,囤積症也可能是強迫症、失智症的症狀。除了上述習慣的養成,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邱銘章也曾在《聯合報》撰文建議,預防記憶退化,還要將代謝症候群、血管危險因子控制好,預防頭部外傷、降低嚴重感染、並避免不必要的多重用藥(多重副作用),才能有效延緩大腦老化。【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2-02 醫療.泌尿腎臟
洗澡時小便對健康有害嗎?專家破解3個常見迷思:男女皆適用
當你在洗澡時突然有了尿意,你是會走到馬桶邊上廁所,還是選擇一邊淋浴一邊排尿嗎?如此行為除了節約用水之外,你可能會想知道它是否安全或衛生,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對骨盆底肌有不良影響?不贊同在淋浴時小便,特別是反對女性站立小便的說法是,這種姿勢不允許骨盆底肌放鬆,導致膀胱被迫用力並且無法完全排空尿液。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專家指出,控制膀胱排尿的兩個肌肉稱為尿道括約肌,一個位於膀胱底部,另一個則在骨盆底附近。當人們強迫排尿時,骨盆底肌確實會變弱,因為用力排尿會使括約肌收緊,並對骨盆底肌和膀胱施加額外壓力,這會使尿液難以排出。事實上,你可以透過在淋浴時小便來避免這種強迫用力。專家認為,在溫暖的淋浴中,你很容易放鬆括約肌,讓尿液自然流出。換言之,淋浴時小便實際有益健康。淋浴間排尿會引發感染?專家表示,當你有感染時,例如泌尿道感染,尿液中會帶有細菌。即便如此,若有泌尿道感染的患者在公共淋浴間小便,也不需要擔心會被感染,因為淋浴時水會沖走尿液。如果腳掌有傷口時會受影響嗎?專家指出,當開放性傷口接觸到受汙染的尿液時,受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不過,你可以使用敷料來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以進一步減少細菌感染風險。聽到流水聲時會有排尿衝動?有一說法是,若你經常在淋浴時排尿,可能會將流水聲與排尿的衝動聯繫在一起。由於這兩個事件同時發生,大腦會對流水聲產生條件反射,使膀胱和括約肌放鬆,進而導致尿液漏出。專家表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聯結並不成問題,因為他們覺得在淋浴時排尿很方便,並不會多想。然而,對於那些已經有膀胱過動症的人來說,流水聲則可能會觸發不自主的尿失禁。如果你想消除這種心理聯結,專家建議養成在淋浴前先去上廁所的習慣,這樣就能減少漏尿的情況。【資料來源】.Doctors say it’s fine to pee in the shower.Is It OK to Pee in the Shower? It Depends
-
2024-12-0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出租爺奶 讓老有所用
幾年前日本有一項服務叫「出租大叔」,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不過據說70%是提供談心服務,對於極度壓抑的日本人而言,假如有一個讓你沒有壓力,而且願意傾聽的長者在身旁,也許可得到心理安慰。假如聽心事是「出租大叔」主要的業務,那麼爺奶是不是比大叔更適合?小時候做錯事不敢跟爸媽講,怕被責駡,但若是跟爺奶講,總能得到溫暖的回饋,長輩的人生閱歷與無私的愛,不僅為我們解惑也撫慰受傷的心。超高齡社會即將來到,與其惶惶終日擔心老人照護問題,何不試著活化爺奶,引導其重新參與社會,為在都市生活的遊子或欠缺人際互動的人群,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陪伴。「出租爺奶」也許可以成為一種有社會意義的創新服務。對於年輕的單身者,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面臨孤獨感,渴望有人傾訴。「出租爺奶」提供真誠的陪伴與對話,彌補心靈上的空缺。不少家長希望孩子體驗長輩的陪伴,但都市多為小家庭結構,爺奶角色缺乏。「出租爺奶」可以傳遞長輩的智慧與溫暖,彌補這層關係。新世代在職場和創業中常感迷惘,渴望有經驗豐富的前輩指導人生。「出租爺奶」成為人生教練,可以分享經驗並提供建議。上班族每天忙於工作,希望家中長輩有人陪伴,出租爺奶代替你陪伴家中老人,一起聊聊天、做做運動,讓愛永遠不缺席。面臨空巢期而又可能獨居或喪偶的退休族,若不想一個人吃飯散步,出租爺奶是最佳生活夥伴,聊聊共同年代的故事,一起探索退休生活的新可能。若用心去想,爺奶可以做的事還真多。美國也有公司推出「出租阿嬤(Rent a Grandma)」服務,不過他們的服務比較像是找阿嬤來幫忙帶小孩,需要一點體力活。台灣也在推動「青銀共居」,不過,青銀共居是一種長期的生活安排,強調長者與年輕人共享空間,共同生活,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可是由於生活習慣不同,青銀共居的磨合期可能需要長一點;而我想像的「出租爺奶」則屬於短期或臨時性服務,只是找一個心事的出口,也許這次沒有得到滿意的回覆,下次再換租另一個爺奶,可能獲得不同角度的建議。當然,任何一項新服務要能被大家接受,都要思考如何避免潛在風險,如:爺奶會不會被有心人士詐騙或惡整?長期互動可能導致情感依賴,服務的界線應如何定義,才不會對彼此產生心理負擔?所以,需要為此服務制定詳細合約,明確規範服務範圍、雙方責任,避免因期望差異產生爭議。另外,對服務提供者與客戶進行背景審查與確認身分也很重要。也要對爺奶提供訓練,包括應急處理、心理輔導與法律知識,才可保護雙方。出租爺奶不僅是商業行為,若能成功推行也具有社會意義。如,可緩解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者逐漸邊緣化的問題。出租爺奶讓高齡者重新融入社會,發揮人生價值,延續社會參與感。另外,也可促進跨代交流,年輕人得以接觸到長輩的智慧,長輩也能感受到年輕人的活力。而在都市化進程中,情感孤立成為隱形問題,出租爺奶彌補了這部分人群的情感需求,增進社會聯繫。我們常把爺奶當成問題,面對超高齡社會,出租爺奶也許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與希望。
-
2024-12-01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休息是一種技能
某天假日查房,在醫院走廊遇一位同事。他原本應該在南部休假,卻神色焦急趕回醫院。原來,他所照顧的一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被送進加護病房。他放心不下,特地奔回探視。他額頭上的皺紋加深,他的臉如槁木死灰。我說:不是有值班的醫師嗎?交代一下就好,何必大老遠跑回來?這同事極有責任感:病人不好,他愁眉不展。病人好了,他便如中獎券一樣快樂。他凡事親力親為。即使是難得的假期,他也忙著遠端撰寫病歷,緊盯病人的生命徵象與化驗報告。他的手機彷彿一條無形的鎖鏈,24小時將他與醫院拴在一起。他信奉終身學習,哪怕是假日也不忘參加各種醫學會議,風塵僕僕,不辭辛勞。他總是最早到,最晚走。醫院的規定像無上的命令,他沒有一刻放鬆。他永遠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再下一步又是什麼。不要問為什麼。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他的內疚感強烈:萬一錯過了病人的重要訊息怎麼辦?萬一人在國外時發生緊急狀況怎麼辦?這些念頭無時無刻在折磨著他,揮之不去。可怕的疲憊不是來自身體,而是心靈。無論他多麽努力,那些疑慮和擔憂依然不斷翻騰。他不快樂,他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冷落了家人的需求,他築起一座看不見的監獄,把自己囚禁其中。醫師在培訓過程常被灌輸一個信念:「永不示弱」。疲倦了,忍住;壓力大,吞下;需要幫助,不要開口。我們花一輩子治癒別人的病痛,習慣把患者的需求放在自己之上,從不停下來檢視自己的傷口。工作與休息是一體兩面,就像波浪的高峰和低谷起伏,自然循環的流動。不能等所有工作完成才想到休息。接受自己的極限,承認你不是全能的神。有時候按下暫停鍵才是有智慧的選擇。如果你累了,就先躺一下,再回來工作。別讓病人瞪著你說:「醫師,你怎麼看起來比我還累?」不要讓醫師的角色吃掉你所有的身分,別忘了你也是人子、父母、朋友或任何你想要成為的角色。你再重要也只是醫療體系的一個小齒輪,隨時可以被替換,但你在家人的心中無可取代。當你覺得再也受不了,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下去,早晨不想起床……請放下一切,休個假吧。學會設立界限,接受不完美,對不合理的要求「選擇性耳聾」,甚至厚臉皮一點尋求幫助,這不是懦弱,而是保護自己不被耗盡的良方。醫師也是血肉之軀,有責任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適當卸下沉重的工作角色,重新找到自我,是恢復力量的重要步驟。休息是一種技能,不是奢侈品。休息必需預先被排定並認真執行,休假時間必需全然完整不受干擾。勇敢登出,關掉一切雜訊,當你覺得除了工作生活沒別的,就是你最需要休息的時候。所以醫師們,拜託好好照顧自己,把時間分一點給自己,給那些珍惜你、愛你的人吧。記住,你的生命、健康與快樂和病人的福祉一樣重要。唯有懂得照顧自己,才能真正照顧好別人。不要讓成為醫師的初衷和願望之火熄滅。
-
2024-12-01 焦點.元氣新聞
行動醫療APP翻轉醫護效率 為醫護減壓、讓病患安心
醫護是高壓工作,疫情後護理人員出走潮導致嚴重缺工,如何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及提升工作效率,減少超時工作,是各大醫院面臨的重大課題。任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8B病房的男護理師丁俊峰說,自從院內行動醫療APP上線,就像有個「工作伴侶」陪在身邊,加速了工作效率,更重視病人隱私,讓繁忙的工作裡多了一份貼心,更展現了醫療的責任與愛心。大林慈濟開發四款醫療APP,為了讓醫護「早點下班」。「開發醫療APP的初衷,是為了讓醫護人員能早點下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醫務秘書林庭光說,在行動醫療數位化浪潮下,大林慈濟投入自主研發的行動醫療APP,開發出「單手一指」的便捷操作,大幅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因為收到醫護人員「好用」的實質回饋,APP陸續開發了四款,透過「行動醫療」、「行動急診」、「行動護理」和「行動紀錄」,等四款生成式AI醫療APP,翻轉了醫療護理的臨床工作模式。自行研發更能靈活回應臨床需求,院內超過90%醫護給好評。不同於與外部廠商合作開發的模式,大林慈濟醫院選擇自行開發,從「幫助使用者」角度出發,深入掌握醫療需求,確保APP功能能夠靈活地回應臨床變化,好用高效的使用介面,獲院內超過90%的護理人員好評。林庭光強調,自行開發的策略讓醫院不僅能自主增添功能,避免外部廠商在商業考量上的技術限制,還節省了開發成本,並確保系統升級更加可控。此外,這款APP具備良好的兼容性,能橋接到其他慈濟醫療系統,具備成為跨醫院智慧醫療平台的潛力。行動性與便捷性有效減壓,為臨床工作帶來效率。隨著智慧型手機功能的增強,醫療APP充分發揮了「行動優勢」,讓醫護人員無需依賴桌機即可隨時隨地完成各項工作。「行動護理」APP結合了ChatGPT生成式AI技術,護理人員可用語音輸入護理紀錄,系統在5秒內自動轉換成標準格式。林庭光表示,這大大簡化了護理工作流程,並有效降低工作壓力。「行動查房」提升醫療決策速度,即時處理病患狀況。針對醫師查房需求設計的「行動查房」APP,醫師在進入病房前即可快速查閱病人數據,並可在診療過程中同步輸入診斷意見。這項功能不僅提高了臨床決策速度,還能確保病患病情得到即時處理。此外,APP也讓醫護人員在院內的任何地方都可隨時查閱病歷、監控病人狀況,並完成醫療紀錄,且具備檢視X光片、心電圖及給藥程序等功能,保障「三讀五對」的安全操作,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林庭光表示,隨著醫療數據標準化的推動,行動醫療APP未來將更著重於即時數據的運用和AI輔助診斷功能,使醫療決策更加精確並降低診療錯誤。隨著APP持續優化,希望在智慧醫療應用的浪潮中推動新的醫療護理模式,成為醫護人員的得力助手,也為病患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行動醫療APP如何提升民眾就醫體驗?許多民眾好奇,醫院開發行動醫療APP,除了幫醫護人員減壓、提升醫療效率,究竟對自己就醫有什麼影響?林庭光指出,三款行動醫療APP能全方位提升民眾更透明、便捷的醫療流程就醫體驗,包括:1. 降低人為錯誤,增強用藥與診療安全。2. 即時資訊共享,提升醫療透明度。3. 提升整體醫療品質,全面且即時監控病情。4. 保護病患隱私,增強數據安全性。
-
2024-11-30 醫聲.罕見疾病
37歲的她失去胰臟、膽囊與脾臟 VHL病友盼:健保納救命新藥
「VHL這個病,讓我的生活像是踩在地雷上,無法預測哪一天會出現新的腫瘤。」37歲的陳立妍罹患「逢希伯-林道症候群 」(VHL),會導致全身多處器官異常增生血管瘤與腫瘤。VHL不僅讓她多次進出手術室,更令她無法想像所謂的未來。然而,近期出現的一種新藥,讓她看到久違的希望,但昂貴的價格和健保列入排隊清單的現實,仍讓她不敢奢望。返台確認罹患罕病,人生如同「定時炸彈」般陳立妍小時候隨家人移民菲律賓,16歲時因為走路偏向一邊、經常嘔吐和頭暈,被家人帶往當地醫院檢查。當地醫師為她進行了腦部手術,切除了腫瘤,但未能確診她的病因。直到返台後,經台灣醫師進一步檢查,才確診她罹患了VHL,並發現胰臟也出現水泡。自此,陳立妍的生命便與腫瘤復發、手術和長期治療密不可分。「那段時間,我總覺得自己像個定時炸彈,隨時會被腫瘤引爆,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逢希伯-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VHL)」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源於人體第三對染色體上的VHL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異常會導致全身多個器官的血管和腫瘤異常增生,常見於大腦、眼睛、腎臟及胰臟等部位。腫瘤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演變成癌症,患者因腫瘤生長位置不同,可能面臨視力模糊、行動不便及內臟功能損壞等健康挑戰。由於腫瘤的反覆出現,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接受檢查與治療,這對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都構成巨大壓力。腫瘤過度增生,讓她失去胰臟、膽囊與脾臟112年,陳立妍因胰臟腫瘤過度增生壓迫膽管,接受了胰臟切除手術,並因胰臟、膽囊與脾臟共用血管,不得不同時移除這些器官。術後,她罹患糖尿病,每天需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因脾臟移除導致免疫力下降,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讓她生重病。VHL病友常因腫瘤位置和症狀不同,需要多次進出醫院。陳立妍回憶,曾因小腦的腫瘤一年內復發多次,尤其腫瘤的增生無法預測,有時候剛開完刀不到半年又長出來,那段時間也令她身心俱疲。由於胰臟被移除,陳立妍需要依賴酵素幫助消化,而餐前都要打胰島素,晚上還要補一針,一天至少要注射四次。陳立妍坦言,這樣的生活狀態讓她在工作選擇上受到極大限制,「我不敢選擇壓力大的工作,也避免需要熬夜或頻繁出差的職位。」新藥的希望,渴望擺脫無數次的手術近期,醫界研發出針對VHL的口服新藥,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的增生,讓陳立妍看見能擺脫不斷手術的希望,「如果能用藥物控制腫瘤,就不需要再挨刀,也不會有這麼多後遺症。」並坦言,「如果能早點服用這種藥物,也許就不必切除胰臟,現在的生活質量會好很多。」並表示,雖然病友們對此充滿期待,但昂貴的價格仍讓多數病友無力負擔。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提到:「VHL的手術難度很高,尤其是腎臟、胰臟、脾臟或神經系統的腫瘤。現在有新藥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對於無法手術的病友來說,是新的希望。我們希望政府能加速新藥的審核速度,盡快讓患者受益。」罕病患者的真實故事: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成立權促會/擴大篩檢 許多罕見疾病可預防
罕病專款作為救治患者的醫療資源,這意味著政府對罕病患者的支持,不僅是道德義務,更是法定責任,具有適法性與優先性。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指出,在考量高價藥物時,決策者需平衡臨床數據與患者實際改善的效果,有些藥物能提升生物指標,但病人生活品質是否改善,仍需數據支持。蔡輔仁曾在藥物小組會議中遭到質疑,「為何參與臨床實驗的罕病患者多數是七歲以下?」他解釋,原因是患者很少活過7歲,而新藥物可以延長3到5年的生命。對方竟反問他,「若是不能改善病患生活品質,延長的壽命是否只是增加痛苦?」令他深感震撼。蔡輔仁強調,應考量治療對病患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於目前無藥可治的病症,健保署應允許患者嘗試高價治療,並收集治療結果,若治療無效則建立退場機制,確保資源分配的有效性。在防治策略方面,蔡輔仁強調,關鍵在於早期介入。海洋性貧血的產前診斷,衛福部國健署提供適切的協助,但對於其他可預防疾病,卻未達相同標準。他建議,應將遺傳性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納入產前諮詢與篩檢範疇。立法委員陳菁徽也說,她也是婦產科醫師,透過精準篩檢與新生兒檢測,許多罕見疾病被預防,不僅減輕家庭負擔,也為醫療體制注入更多可能性。若能擴大篩檢範圍,將大幅為家庭與社會減輕壓力。罕病患者的存在是社會的責任,也是人類進化重要一環,他們的治療權益應成為政策優先考量核心,真正實現醫療人權與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