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基因變異
共找到
150
筆 文章
-
-
2025-02-27 醫療.皮膚
鬼門關前來回走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困境 病友盼看得見也用得上
「真的不行,就不要再救我了!」當時才8歲的Cecilia,超齡地懇求父母,不忍家裡為了醫藥費而傾家蕩產;現年35歲的她,克服許多苦難,像個「行走的小太陽」般,希望未來能幫助更多人。Cecilia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GPP),是一種嚴重且少見的自體發炎性疾病,病友的數量在台灣僅約200人。以皮膚出現大量無菌膿疱、紅斑、脫屑為主要特徵,還可能伴隨發燒、疲倦、全身無力和疼痛等全身性症狀。GPP對病友人生的影響劇烈,卻因人數稀少,需求難被看見,讓病友在醫療和社會支持上面臨巨大的挑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在2024年12月15日,舉辦「2024心的起點GPP病友交流工作坊」,希望透過不同病友的視角,了解GPP沒被看見的需求,以及他們對於未來疾病控制的期待,同時也期待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GPP的認識。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中心主任王綺嫻醫師指出,現代醫學對GPP的治療已有所突破,特別是新型生物製劑的出現,為病友帶來了更多緩解病痛的選擇,健保署更於去年(2024)7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希望幫助病友在急性發作期有更多治療選擇,能對疾病有更好的控制,降低因病對於生活各層面的衝擊。。工作坊透過病友的感人故事和專家的專業建議,傳遞對抗少見疾病的堅定信念。我與我的生命旅程-GPP病友的感人故事【Cecilia:經營自媒體與蠟燭副業,點燃生命之光】從8歲起,Cecilia便開始與GPP抗爭,她經歷過一次次發作,甚至多次命懸一線。然而,她選擇積極面對,不僅成為國小安親班老師,還經營自媒體和手作蠟燭副業。「GPP讓我承受了難以形容的疼痛,但也教會我珍惜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希望讓其他病友知道,雖然我們的路很艱辛,但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Cecilia曾受邀成為GPP衛教大使,但外界資源有限,因此她藉由自身力量經營個人自媒體平台,持續讓更多人認識GPP。病友會上她也分享自己與主治醫師共同努力申請新型生物製劑的期待與煎熬,雖然因健保給付條件限制還沒能使用,但她更加努力保持正向積極,期盼未來有機會藉自己接受新治療的成果,帶給更多病友信心與動力。此次,她與未婚夫連袂出席工作坊,分享他們攜手走過困難的故事,令現場許多人動容。【Iris:「醫師、病友、母親」三重身份】Iris是GPP病友,也是一名兒科醫師,更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因從小與GPP共處,看過父母因過去疾病資訊欠缺而束手無策的狀況,現在的她擁有三重身份,更能真切體會到病友的艱難。Iris表示,少見疾病病友面臨的挑戰不僅是病痛與治療困難,還包括社會的冷漠與政策的忽視。她在分享中提到,對抗少見疾病需要的不僅是醫療進步,更需要社會的接納與支持。Iris表示,過去她認為醫療資源足夠,但如今她意識到少見疾病病友面臨的挑戰非常多面向。不僅是病痛本身,還包括工作環境、家庭支持及社會認同。。她在分享中提到,在忙碌工作中,兼顧家庭及育兒的責任,在在都需要家人及社會的接納與支持。【Betty:是醫師也是病友】「就算用豐富的詞彙形容,外界也很難了解這種痛苦。」Betty(化名)目前是中西醫雙主修的執業中醫師,經過多年四處求醫,直到今年才確診為GPP,同時還患有腦瘤,不僅在進修專業的路上身心承受巨大壓力,養成了長期將情緒壓抑的習慣,因罹病封閉內心,找不到出口的她,在工作坊病友的互相鼓勵下找到面對疾病的動力,原先僅以中醫調理方式控制疾病,在工作坊結束後表達願意進一步嘗試基因檢測,希望藉由了解自身狀況,找出更多治療的可能性。她表示,雖然疾病改變了人生的軌跡,但也讓她發現新的使命。相信未來跨領域的合作與支持,能開拓更多可能性。【阿崴:勇敢且堅強的少年】14歲的阿崴,是工作坊中最年輕的病友,懂事早熟的他在工作坊中略顯靦腆,阿崴媽媽回憶起當時只有四個月大的他,嬰兒時期細嫩的皮膚卻佈滿可怕的傷口,小小的身體全身包滿紗布像木乃伊,心痛不已卻束手無策。進入就學階段後也常因為疾病屢屢受挫,遭受特殊眼光對待,無法與一般同齡孩子一樣快樂成長。目前,阿崴仍因病情因素暫時還無法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只能忍受病痛的反覆發作,阿崴媽媽在分享中數度哽咽:「看著孩子從小受這麼大的苦,我心裡很痛,但還是要努力撐下去,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其他家長,他們並不孤單。」專家呼籲: 提升醫療資源可近性王綺嫻在工作坊詳述GPP的發病機制,並表示,「GPP是因免疫系統中的IL-36發炎途徑異常,導致的自體發炎性疾病。當IL-36激素過度表現或IL-36RN基因發生突變時,皮膚炎症反應會更劇烈,且復發風險顯著增加。」她並進一步指出,目前GPP的最新治療,以針對IL-36致病機轉所發展出的相關新型生物製劑,能有效快速減輕膿疱症狀,幫助病友快速回歸生活正軌,也為未來更穩定的疾病控制帶來新希望。在台灣,健保署考量GPP病友對於治療的迫切需要,在去年七月也已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陸續幫助急性發作的病人更快速穩定控制病情。但另一方面,也因為目前健保給付條件的規範,例如:須經過基因檢測證實IL-36基因變異、病灶範圍大於10%(十個手掌大小)等,使得部分急性發作但未符合規範的病友們暫無機會受惠。王綺嫻主任也與病友一同呼籲,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在健保的照顧下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同時也期盼能有機會評估調整病友取得治療的門檻,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能有機會獲得新的治療。此外,也希望能未來能推動更多針對少見疾病的資助計畫,讓病友不因經濟因素而放棄治療。 病友互相支持,找到接納的力量「我們都知道彼此面對的痛苦多巨大,才能真的感同身受。」Cecilia說。在工作坊中,病友與家屬以不同的社會、家庭角色,訴說自身與疾病共處的艱辛。在身體忍耐劇烈疼痛與生命風險的同時,還時常需要承受外界不理解的眼光,身心都受到極大折磨,甚至超過半數病友都曾有與憂鬱症共處的經驗。王綺嫻也表達,對於病友心理支持的重要性。許多病友因外觀問題和反覆復發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或面臨來自社會的誤解與孤立,她建議成立更多病友互助小組,並加強醫療人員的心理輔導能力,讓病友在身心靈都能得到支持。此次工作坊也設計線上互動環節,病友小夏(化名)雖因地緣距離無法來現場,但仍堅持透過線上方式參與,她的故事同樣令人心疼,由於沒有特定的基因變異,依據現行的健保規範,還無法申請現新型生物製劑來使用,只能靠一般藥物控制病情。儘管如此,她仍積極參與病友社群,分享自身經驗,對未來治療的可能保持信心,「即便我們的聲音微弱,也要努力讓世界聽見。這次工作坊讓我感覺自己並不孤單。」王綺嫻表示:「GPP是少見疾病,但不意味它可以被忽視。」 工作坊最後,Iris用一席話,點燃現場每個人的心:「這個疾病教會我們堅強,也讓我們學會彼此扶持。每次的疼痛都提醒我們,要為了自己與他人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期盼每次的工作坊,都能持續凝聚各方力量,讓更多病友不僅被看見,更能被真正理解與支持。【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
-
2025-02-16 醫療.腦部.神經
DBS最愛問/肌張力不全症孩童何時要動手術?醫:把握發育前黃金手術期
國內外不少研究顯示,無法妥善控制肌肉動作的肌張力不全症,接受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有很大機會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的活動力,使病友能回歸學校或職場。針對肌張力不全的治療,健保署去(113)年9月1日已將「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58名病友受惠,不過,因DBS手術位置於腦部,病友又以年輕人居多,家屬在風險與效果常有許多擔憂與困惑,可能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Q:醫師建議接受DBS手術,效果可以維持多久?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戴春暉表示,當肌張力不全病友用藥、注射肉毒桿菌素卻效果有限,或者症狀轉趨嚴重、範圍擴增,導致活動能力變差,連吃飯、好好躺著睡覺都有困難,通常神經內科醫師就會與病友家屬討論是否考慮接受DBS手術。肌張力不全症症狀表現多元,戴春暉說,病友接受DBS手術後,改善幅度會依病情嚴重度、實際身體狀況有所差異。他舉例,若是原發性肌張力不全、或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的病友,改善程度能達60%-80%;而因其他因素導致肌張力不全的續發性病友,效果因人而異,差異頗大。然而,戴春暉補充,只要手術有效,效果通常可持續八年以上,有些病友甚至可維持到十年以上。除了可使病友正常上學、工作,家庭照顧負擔也減輕不少。依據目前現行健保給付規範,原發性肌張力不全或遲發性肌張力不全病友,經藥物、肉毒桿菌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一年以上無效,即可申請DBS手術。但他也提醒,每位肌張力不全病友的狀況不一,接受手術的效果也會不同,尤其續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的病友手術效果差距非常大。因此術前醫療團隊都會協助進行嚴格的評估與把關,並與病友及家屬充分討論。Q:孩子還小,適合動手術嗎?戴春暉表示,以十歲前的小孩來說,當進入青春期開始長高,若拖太久而未積極治療,不僅會影響發育,還可能出現「肌張力風暴」,此時病童病況可能突然惡化、肌張力瞬間大幅衰退,過去曾有病例,原本病童幾乎臥床,一遇到肌張力風暴,血壓、呼吸都變得很不穩定,需馬上住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只能緊急進行DBS手術。建議事先與醫師討論積極規畫、治療,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戴春暉補充,若病友未加以治療,進入成年後嚴重到關節變形、僵硬,家屬照護會更加困難,就算做DBS手術,效果也可能有限,若病患關節還柔軟時接受手術,效果會較為理想。Q:聽說手術需病友清醒著開刀,會有風險嗎?台大醫院外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曾勝弘表示,在進行DBS手術的過程中,醫師需監測腦部的神經放電訊號,以利達成治療效果,所以須精準調控病友的麻醉狀況。有些病友肌張力不全狀況較為局部性,所以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為了讓病友維持清醒,手術時又不會感到疼痛,曾勝弘說明,局部麻醉仍為必要環節。曾勝弘也說,但有些病友因肌張力不全而肢體扭轉嚴重,一旦麻醉太淺,病友肢體動作易影響手術的進行及儀器線路裝設,因此麻醉深淺、病友清醒程度因病況而異,有時還是需要搭配全身麻醉。因此專業麻醉科醫師也會參與術前評估、並縝密安排用藥規畫且於術中密切監控。另外,病友恐懼的手術中出血或感染等問題,醫療團隊多可掌握情況,盡其所能將風險降最低。Q:接受DBS手術,開刀後多久症狀可改善?曾勝弘說,肌張力不全病友接受手術後,在手術後幾小時,有些病友就出現好轉表現,不過大多病友可能要等待數星期、數月,改善情況才逐漸顯現,因此在術後前半年,病友會需要密集回診,由神經內科醫師協助追蹤微調儀器電力,避免電力太強、刺激太大;或電力太弱影響治療效果,經過一次次微調,也需搭配用藥,才能發揮最佳療效。因肌張力不全症病友需要的電量較大,曾勝弘表示,目前健保給付肌張力不全症病友可選充電式及非充電式腦部刺激器,若使用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儀器可使用十五年;若是使用非充電式,病友約每二、三年就要換一次換電池,而更換電池手術,過程也相對較簡單,他補充,病友於手術後的治療與照顧過程,神經內外科醫師同樣會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任何問題都能即時處置,病友無須過度擔憂。【DBS病友故事與最想了解的問題,看更多點這裡】DBS談心室/巴金森病藥效變短 雙腳常凍住…接受深腦刺激術 重回舞蹈懷抱DBS談心室/肌張力不全症小學發病 肌肉緊縮站不直 手術後找回快樂大學生涯DBS最愛問/巴金森病長者多 深腦刺激術有風險嗎?醫:內外專家接力把關
-
2024-12-25 癌症.血癌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同病不同命
「這些高齡病患,無法使用標靶藥,只好反覆化療,因年長、身體機能衰退、多重慢性病纏身,治療格外辛苦!」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觀察到,由於健保給付限制,不少血癌高齡病患即使需要標靶治療,卻「有藥用不起」,被迫忍受化療折磨,尤其是越年長的病患,化療副作用更難以承受。「有些病患可能一輩子沒機會用標靶藥!」譚傳德解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CLL)為血癌之一,病患多高齡族群,約一成帶del-17p基因變異、近兩成九為IGHV無突變族群,這群病患通常屬於高風險族群,預後也不好。此外,IGHV未突變病患的預後比較差,卻未能與del-17p基因變異病患享有相同健保給付條件,形成「同病不同命」治療困境。現行健保給付僅涵蓋del-17p基因變異族群一、二線治療,導致IGHV無突變族群,以及近五成三無任何基因變異的病患,在一至三線治療均無健保標靶藥可用,自費負擔沉重,亟需政策重視,為這些抗癌病患提供公平治療機會。衛福部一一一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六十五歲以上族群占癌患人數近半,七十歲以上已超過三分之一,研究顯示,因代謝藥物能力衰退、年長共病,加上活力較差,年長者面對化療副作用、藥物毒性侵襲,較為脆弱。根據NCCN(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ESMO(歐洲腫瘤學會)等國際治療指引,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無論是否帶基因變異,都應優先使用標靶藥BTK抑制劑,以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並幫助提升生活品質。研究也顯示,與化學治療相比,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不僅癌症惡化、再復發風險下降五成八,也較不會因藥物副作用過大而中斷治療。譚傳徳分享,一名女性病患在四十多歲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治療後病情穩定,近六十歲疾病復發、轉趨兇猛,化療失效後,她因疾病而嚴重貧血,須反覆就醫輸血,後來咬牙自費使用標靶藥BTK抑制劑,症狀才好轉,且能種菜、享受田園生活。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分析,高齡病患多需家人照顧,但家人可能因工作無法陪伴就醫,對於疾病轉移、復發風險如影隨形,病患、家人更承受高度情緒壓力,若病患及時獲得適合、副作用較少治療,不僅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也可減輕家庭照護負擔。不過,日前該基金會統計發現,近五年來,雖有四十八項癌症新藥納健保,但其中六成七藥品的健保給付條件遭限縮,包含血癌十六項新藥全遭限縮,嚴必文指出,因健保受限而被迫放棄治療的病患中,很多家屬想賣房、拿退休金當醫療費,但病患常不忍拖累家人,尤其像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好發於高齡的疾病病患,更是如此,為了減少家庭負擔,近五成三無任何基因變異的病患只好接受化療等方式,這也是目前健保制度下血癌病患所面對的無奈困境。譚傳德認為,BTK抑制劑已被全球廿七個國家列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線治療藥物,並有卅個國家將其納入二線給付,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難治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rrCLL),若已有科學實證,應至少讓患者一輩子有一次使用標靶藥機會,較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嚴必文也呼籲,面對高齡、相對弱勢的高風險族群,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提升晚年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風險,皆為健保政策重要考量,若健保給付條件符合國際治療指引,不僅與全球接軌、有助減輕醫療負擔,病患生活品質也可獲得改善。
-
2024-1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是末期! 治療藥物一棒接一棒 持續維持戰線
大腸直腸癌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很多人發現時已經轉移,不過,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策略近幾年有很大的改變,新藥物愈來愈多,即便第一、二線藥物治療失敗,還有三、四線藥物一棒接一棒治療,有不少人可以長期控制病情,甚至有治癒機會,病人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表示,轉移性大腸癌是已出現遠端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有肝臟、肺臟及遠端淋巴結等。過去認為,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癌已經是末期無法治療,由於最近有很多新的藥物,治療目標和過去不盡相同,現在已經不再將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當成「末期」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二成可手術 八成藥物治療在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中,約有二成病人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其中一部分病患可以直接將原發部位及轉移的腫瘤完全切除;有部分病人因腫瘤太大,無法直接進行手術,可以透過前導性的標靶加化療,有機會讓腫瘤縮小,從無法開刀變成可以完全切除。這些病患在術後都仍須積極接受化療,讓病情可以控制穩定。另外約有八成病人雖無法接受手術完整切除腫瘤,但仍可以透過標靶、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藥物控制腫瘤,部分病患亦可搭配接受腫瘤局部治療控制,平均存活期長達35個月以上。精準醫療先做基因檢測 RAS基因突變最常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有多種標靶藥物,建議病人在治療前先做基因檢測,找出最適當的藥物來對抗敵人。由於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費用昂貴,柯道維醫師認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至少要檢測幾種基因,包括RAS、BRAF、HER2、NTRK及MMR,針對這些基因變異目前都有相對應建議的標靶或是免疫治療藥物。其中最常見的RAS基因,可分為突變及野生型(無突變)兩種,RAS基因突變型病患的第一線治療建議是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RAS基因野生型無突變病患的第一線治療則建議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若一線治療失敗後的第二線治療,可使用化療或同時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別喪志 第三、四線藥物來接棒柯道維醫師說,很多病人以為第二線治療失敗後就沒有藥物可治療,其實還有第三、四線的化療及標靶藥物,可以繼續維持戰線,讓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即使四線失敗,還可以分析使用過的第一至四線藥物,找出哪一線的藥物對自己的療效最好,再回頭使用該藥物,一棒接一棒治療。口服化療加標靶整體存活期高 超過10個月第三、四線基本上是口服化療或是口服標靶藥物,有病人擔心口服的療效不如針劑,柯道維解釋,不管是針劑或是口服的療效都很接近,口服標靶藥物的平均疾病無惡化控制期是1.9個月,口服化療藥物為2個月,若口服化療藥物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則高達5.6個月,臨床上有不少病人使用這樣的藥物搭配,疾病無惡化控制穩定超過1年,甚至有超過2年。在整體存活期方面,口服標靶藥物為6.4個月,口服化療藥物是7.1個月,口服化療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兩種同時使用則提升至10.8個月。每種藥物副作用不同 應密切追蹤控制柯道維指出,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最大副作用是皮膚長疹子,在臉、頭皮、軀幹、前胸、後背會冒出很多青春痘,研究發現,治療反應效果愈好,副作用愈嚴重,可以透過皮膚科的藥物治療改善症狀。至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血壓升高等副作用。口服標靶藥物有手足反應、肝功能異常,口服化療藥物有疲憊、血球下降、發燒等副作用,病人在治療期間若有不適要隨時跟醫療團隊討論,密切追蹤,才能在治療的過程中兼顧生活品質。
-
2024-12-05 醫聲.癌症防治
沈默殺手卵巢癌/賴瓊慧:台卵巢癌類型療效差 需更精準治療救命
台灣卵巢癌病患,因癌症型別與用藥、檢測缺口等因素,導致在抗癌過程中,遠比其他國家病患來得辛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東亞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指出,台灣的卵巢癌病患組織型別,約有20%為亮細胞癌,與日本25%,分居全球前一、二名,在歐美,占比則只有5%不到,這種型別即使很早期發現,由於化療效果不佳,後續往往不是很樂觀,因此很需要精準檢測、用藥等更好治療模式,才有機會扭轉頹勢、力挽狂瀾。賴瓊慧解釋,卵巢癌並沒有很好的早期篩檢工具,英國過去曾進行20萬人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即使透過定期抽血檢查CA125、照超音波等方式,卵巢癌病患的死亡率並沒有因而下降。卵巢癌與致癌基因有關,以著名的致癌基因BRCA變異為例,這組基因與乳癌、卵巢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男性若有這基因,也容易出現攝護腺癌,像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除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等,也都與基因變異有所關連。精準用藥,有助延長病患存活期事實上,在基因學領域,BRCA基因變異屬於「HRD陽性」範圍之一,HRD為「同源重組修復缺失」,這是指腫瘤細胞的雙股DNA有修復缺陷,若使用PRAP抑制劑,藥物就可以針對這樣的缺陷進行攻擊,以達到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目的,並增加病患活命機會。以所有晩期卵巢癌病患來說,約一半患者為HRD陽性,其中4成屬於BRCA基因致病性突變;其餘6成為HRD陽性但無BRCA基因突變。在卵巢癌治療的歷程當中,若可以及早手術,手術仍為治療首選,之後則需要進行維持性治療。賴瓊慧進一步分析,近年來有國際性研究顯示,在卵巢癌術後進行化學治療,達到完全緩解後,可繼續維持性治療,若有BRCA致病性突變或為HRD陽性族群,使用PRAP抑制劑,可帶來不少助益,對降低復發風險,也有幫助,像BRCA致病性突變者用藥,復發風險可降低七成、HRD陽性者降低約5成;以延長存活期來說,BRCA致病性突變者用藥,可降低死亡率45%。 舉例來說,有一項大型臨床試驗證實,若HRD陽性病患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搭配PRAP抑制劑,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從57.3個月增加至75.2個月,死亡風險也降低達38%,已具明顯意義,而且這也列為國際治療指引重要選項。癌症死亡率下降1/3,用藥、篩檢都是重點雖然不少研究指出,使用PARP抑制劑對HRD陽性病患有利,但根據台灣目前的健保給付原則,卵巢癌病患中,只有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病患,才有機會使用PARP抑制劑,其餘HRD陽性病患若要用藥,便必須自費,而HRD檢測部分,也是必須自費。賴瓊慧直言,在門診中,約有3成病患因無法負擔自費藥物而被迫只能接受不斷復發、反覆接受化療命運,若要達到賴清德總統所宣示「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 ,「只要政府願意投資,就可以達陣!」此外,在今年2月施行的的特管辦法中,衛福部為了提升檢測品質、維護病人權益而將實驗室開發檢測服務(LDTs)也納入管理,但因申請案件增加、流程需通過一道道關卡而造成審查塞車,卵巢癌相關HRD檢測也遭卡關,不僅如此,HRD因檢測較為複雜,檢驗認證上,各方也有不同看法。從檢測卡關到病患人權,皆須重視賴瓊慧認為,以往實驗室若已取得國內外認證,且已執行過許多相關基因次世代檢測,或已有大型臨床試驗證據作為擇選標準,以HRD檢測為例,可考慮是否先放行,並在三年後收集數據、真實世界治療成果報告,與國際數據進行比對,一旦差距太大,便取消續證資格。對於HRD等檢測項目,賴瓊慧也提醒,在歐美社會,現在已開始推行反基因歧視法,意思是說,保險業者不能把基因檢測結果列為拒保或提高保費的理由,這對病患、民眾都非常不公平,公司行號不能因基因檢測結果影響任用評估標準,希望台灣社會也可以盡早正視這項議題,並盡快跟上立法,以保障病患、民眾權益。
-
2024-12-05 醫聲.癌症防治
沈默殺手卵巢癌/病團台癌:晚期病患,檢測、用藥皆救命關鍵
「對於晚期卵巢癌病患,檢測、藥物取得拖越久,生命也就一點一滴流失。」在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舉行的「展望治療新希望,卵巢癌精準醫療」圓桌會議中,台灣癌症基因會執行長張文震、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由於精準醫療快速進展,目前晚期卵巢癌已有精準治療用藥可用,不過其中不少病患「有藥卻用不到」,在基因檢測上,也面臨塞車、檢測自費負擔等困境,亟需政府、各界的重視。卵巢癌為沉默殺手,病患相對弱勢蔡麗娟指出,卵巢癌為女性的「沉默殺手」,根據110年癌症登記資料,確診人數為1,793人,在卵巢癌、乳癌、子宮頸癌等三大婦癌中,死亡率居首,近五成確診即晚期,其晚期確診占比比乳癌、子宮頸癌來得高,不過在治療上,健保藥物選擇卻受到不少限制,病患在病權倡議與發聲聲量來看,也相對弱勢,也相對受忽視。近年來,國際研究顯示,對於HRD(同源重組修復缺失)陽性的病患,PARP抑制劑若用於第一線維持性治療,可幫助延緩疾病復發,疾病復發的間隔時間可延長,不僅存活率上升,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比較好,不過目前健保用藥給付僅限於HRD陽性族群中的BRCA基因變異病患,與國際治療指引有明顯落差,至於HRD檢測,目前需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在2022年到2024年間,針對1,007位病患提供基因、基因生物標記檢測補助,其中,HRD陽性佔51.2%,BRCA則佔18.8%,面對病患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讓張文震、蔡麗娟皆深感不捨。提升病患存活率,為當務之急張文震表示,在過去,卵巢癌的治療策略,並沒有重要突破,目前已有效果明顯的藥物、基因檢測可供使用,不過不少病患還是沒機會接受檢測並適時的用到適當的治療,希望透過政策推動,讓病患的存活率進一步提升。台灣癌症基金會於2023年12月-2024年1月進行「卵巢癌病友質化訪談」,根據統計顯示,卵巢癌病友最關心基因檢測及藥物健保給付等問題,對於「基因檢測項目」、「檢測報告內容」、「治療後復發風險、藥物副作用」等也充滿疑惑。基因檢測卡關,急需解套策略此外,賴清德所推動「健康台灣」的治癌三支箭之一為「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近來,衛福部為了提升檢測品質、維護病患權利,將實驗室開發檢測服務(LDTs)納入今年二月所實行的特管辦法當中,但也因申請案件增加、流程需經重重關卡造成審查塞車,不少卵巢癌相關HRD檢測也遭卡關。對此,張文震表示,兩年前衛福部已修正公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將LDTs納入管理,並請想執行的醫療院所送件、申請,但不少醫療院所壓線才送件,導致大塞車,目前LDTs採滾動式管理,邊做邊調整,但案件消耗仍需要一些時間,各方得共商解套策略,而跨醫療院所攜手合作,就是其一。提升用藥、檢測可近性,實現健康台灣新願景張文震期盼,未來台癌可以就這幾年檢測補助所累積的資料與婦癌醫學會等進行合作,以了解整體趨勢,也期待「以病友、病團角度出發」進行政策倡議,以改善用藥、基因檢測缺口。對於病患個資的保護,也要尋求更多共識,同時也希望透過各界一起為病患用藥、接受檢測權益發聲,讓病患有更多活命的可能性,並攜手為達到賴清德總統「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而努力。張文震、蔡麗娟也認為,隨著精準醫療快速的進展,應幫助病患認識更多疾病、治療相關資訊、知識,基因檢測後,也須讓病人進一步了解檢測結果與治療有何相關性,並量身打造個人化建議,期盼衛福部優先通過已有癌症相關計畫獲核准之實驗室,以提升HRD檢測可近性。同時,也希望藥物健保給付盡快接軌國際,讓病患負擔不會如此沉重。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對抗實體癌大突破- CAR001(CAR-T)進入臨床試驗-癌症治療現曙光
實體腫瘤占九成癌症病人數,基因變異性大,基因突變的型態更複雜,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與標靶外,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再生醫療廠長聖生技所研發的異體、非病毒基改的多靶向「CAR.BiTE-GDT 細胞治療」簡稱CAR001,就像一台車裝上導航系統,能直搗癌細胞黃龍,並同時號召周遭免疫細胞進行攻擊;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腦癌的動物實驗顯示,能殺死九成癌細胞,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目前該治療已獲得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試驗,未來正式上市有望增加臨床實體腫瘤治療選項。CAR001新藥與目前已上市自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類似,皆透過改造身體免疫細胞,輸入癌症患者體內來對付體內的癌細胞;但已上市自體CAR-T是透過病毒改造患者自己的T細胞,也因靶向單一不適用於實體腫瘤,目前以血液癌症為主,同時患者本身的免疫細胞品質也影響治療成效。抗癌三箭:多靶向、異體、非病毒基改具醫師背景的長聖生技總經理黃文良表示,新藥結合2種作用機制,能多靶向全面擊殺癌細胞。實體腫瘤會製造HLA-G、PD-L1等免疫干擾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此新藥將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一端抓住T細胞、另一端抓住帶有PD-L1的癌細胞,引導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不誤殺、傷及周遭正常細胞,減少治療副作用;針對HLA-G陽性或PD-L1、HLA-G雙陰性的癌細胞,新藥改造的T細胞是GDT細胞,即使癌細胞靶點變異或丟失,也逃不掉它的辨識與擊殺。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的動物實驗中,能打擊九成以上癌細胞,延長3至5倍存活期,對腦癌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美國FDA去年11月也正式要求更新CAR-T治療的黑框警告,提醒引發續發性癌症的風險,黃文良解釋,不同於現今是以病毒為載體進行基因編輯,CAR001新藥採用mRNA技術基因改造,品質及安全性佳,減少引發續發性癌症且因使用GDT細胞其先天細胞特性能降低神經毒性症狀症候群(ICANS)等副作用風險;因此美國與台灣FDA僅要求追蹤接受治療的患者2年,遠低於既有CAR-T治療的15年,大幅縮短13年追蹤時間。此外,CAR-T細胞須依不同患者的T細胞做客製化改造,製備時間約一個月,增加跟時間賽跑的癌症患者壓力,且治療費用在美國超過1千4百多萬元,去年台灣健保給付價也要819萬元;但CAR001新藥取自健康人細胞,可大規模製備細胞,大幅降低製備時間與成本,提升藥物可近性。CAR-T與新藥比較新藥進入臨床試驗 癌患有機會藉再生雙法提早用藥黃文良表示,目前新藥已獲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臨床試驗,現已收案3位受試者,CAR001 臨床試驗的第一組病患已成功通過安全性監察委員會(Safety Monitoring Committee, SMC)的安全性評估,這顯示 CAR001 的細胞治療在安全性上具備良好基礎。目前試驗已順利進入第二組病患階段,整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若接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經審查風險效益,具安全性及初步療效,就有機會依照「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取得暫時性藥證,讓具急迫性的癌症患者先行用藥。CAR001新藥也獲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指標案件輔導,將加速推進新藥臨床試驗至藥品上市;至於恩慈療法,則可能待明年第一季子法出爐,才能做進一步的規劃,「如果成功的話,有機會延長癌症患者生命,在健康的狀態下活得更久。」延伸閱讀AI新藥開發 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AI 智慧醫療 擴展對健康生活的想像
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是未來趨勢,網路和通訊產業發展,數位科技促成現在的智慧生活,大量醫療資訊被分析運用與交流,成為數位醫療基礎,幫助提高就醫效率、提升疾病判讀準確度,更將治療帶向精準化與個人化,也是醫護短缺的解方之一。智慧醫療改變醫療產業的面貌,更幫助我們擴展對未來健康生活的想像。花蓮慈濟/影像判讀更精準 資訊共享見成效台灣半導體、AI等產業表現,傲視全球,如與醫療接軌,將是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近年來,花蓮慈濟醫院積極引進軟硬體科技,設立人工智慧醫療創新發展中心(AI中心),副院長吳彬安表示,該院積極發展行動化、智能化、大數據分析等智慧醫療,並落實精準醫療、遠距醫療,造福花東居民。吳彬安表示,在林欣榮院長支持下,花慈積極發展AI智能,組織AI團隊,運用於許多科別,大幅提高病理及影像判讀的精準度,例如,腸胃內科胃食道逆流、心臟內科心肌梗塞、神經外科的腦腫瘤轉移聯邦式學習、乳房外科乳癌篩檢、胸腔外科肺癌轉移、胸腔內科肺結核等,均獲極高評價。資訊共享也是花慈智慧醫療的發展重點,吳彬安表示,近年來衛福部提出次世代醫療,要求資訊標準化,為此,花慈團隊整合花蓮秀林鄉等所有鄉鎮、台東、苗栗及南投等山地偏遠地區患者身體資料、就醫紀錄,為遠距醫療奠定厚實基礎。至於醫院與醫院之間的資訊交換,則為智慧醫療也是邁向次世代醫療的重頭戲,吳彬安表示,衛福部推出新一代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標準規範,希望各醫院從「電子病歷交換欄位」開始,統一國內醫療院所資料格式,促進院內作業系統智能化、同時加速智慧醫療在台灣落地擴散,且能符合國際標準,為此,花慈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在跨院系統的互通上,已見不錯成效,提升效率,為台灣醫療科技產業打了良好基礎。正因醫療資訊共享上有傑出表現,花蓮慈濟獲選健保署首波電子處方箋試辦計畫的主責醫院,在花東地區正積極推廣電子處方箋,省去紙張,流程簡易,實踐了醫療減碳環保、環境永續等目標。台北榮總/AI扮演副駕 引導醫師精準治療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影響民眾最深遠的是「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台北榮總目前致力於發展生成式AI,收集相關醫療數據、影像資料,以進行大數據分析,由AI扮演副駕駛的功能,引導駕駛(醫師)執行醫療行為。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醫療技術主要分為硬體、軟體兩個領域,科技進步下,許多醫療行為已是「軟硬兼施」,一是利用先進醫療儀器,二再搭配人工智慧(AI)為疾病、檢查等資訊進行大數據分析,在確保病人安全下,提供更好的治療品質。李偉強說,醫療技術硬體方面,包括達文西機械手臂、重粒子治療等先進設備,軟體則是精進電腦程式、人工智慧(AI)等數位轉型,並擴及再生醫療、基因檢測等項目。在手術方面,如達文西機械手臂現在已經可以結合AI;在基因工程上,過去基因排序的電腦流程需花一個多小時,現在若結合AI僅需一分鐘就可以完成判讀。「AI科技進步,模糊了軟硬體醫療技術的界線。」李偉強說,往後更能定義個人體質的差異性,給予符合個人病情的精準治療,甚至利用穿戴裝置早一步監測,未來醫療趨勢一定是「智慧化」、「精準化」及「個人化」。李偉強說,醫療技術方面,AI不是唯一,但確實是未來的趨勢,但運用至醫療時須十分謹慎,應確保給予生成式AI的資訊、數據必須夠乾淨,如此AI才不會學習錯誤,才能真正提升精準化的個人醫療。林口長庚/開發各種偵測軟體 已取得相關許可證數位科技改變了智慧生活,包括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表示,長庚醫院自2018年起,擘畫智能醫療發展策略藍圖,彙整珍貴的「數據」,加速傳統醫療系統的轉型。AI正推動個人化醫療的革新,陳建宗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為「人工智慧輔助醫療」,可提高診斷準確率、提升就醫體驗。林口長庚醫院運用「服務病患數最多」的優勢,將病歷資料結構化,加速開發疾病診斷模型,逐步實際應用於臨床。2014年,林口長庚即拿下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陳建宗說,長庚醫院在成立之初,已經超前部署導入電腦系統。這10年來,醫院陸續推動電子病歷結構化、成立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與高速運算中心,將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大量應用在醫療領域,並陸續開發出許多輔助判讀的軟體工具。智慧醫療發展的型態非常多樣化,陳建宗強調,人工智慧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一環,除了協助醫師做更準確的診斷,也增加醫護工作的便利性。林口長庚開發的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心房顫動偵測軟體已經取得食藥署醫材許可證,2024年2月,篩檢心臟衰竭的偵測軟體也取得第3張許可證。陳建宗說,AI把數據變資訊,臨床應用可優化醫護人員的人力,改善民眾就醫體驗。未來,可為遠距醫療帶來新功能,偏鄉民眾不用舟車勞頓,透過連線會診落實醫療平權。台中榮總/全球百大最佳智慧醫院台灣首次、唯一入列科技之於醫療扮演什麼角色?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科技是帶動醫療往前走的力量。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今年九月公布全球最佳智慧醫院(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s),由陳適安帶領的台中榮總獲全球第99名,是國內入選的八家醫院中,唯一進入百大,也是台灣首次有醫院進入全球百大行列。他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持續進步,醫院數位轉型並非專注於單一技術,而是打造完整的數位生態系統。除了台中榮總院內執行專案,也與外部合作,陳適安也是國科會「智慧醫療系統跨院驗證與取證計畫」總召集人,帶領全國醫學中心共同發展AI模型。陳適安今年在慈濟人醫年會(TIMA)分享,台中榮總於2021年建置power BI,每年優化,讓各部科主任掌握病人狀況、改善平均住院天數等;在雲端整合患者數據,全面給予照顧。陳適安說,醫療科技發展勢不可當,已有住院醫師利用ChatGPT詢問患者可能的診斷,但AI用於梳理患者病歷,的確有助快速找重點,他經常勉勵台中榮總同仁,「應最大限度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也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科技帶動醫療進步,但人類智慧是科技的基礎。高醫大附醫/南台灣首家 通過國際HIMSS EMRAM六級認證人工智慧在醫療應用愈來愈廣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近年把AI科技導入精準醫療、預防醫學,並參考大數據訂定個人化治療,提高病患存活率。院長王照元表示,智慧醫療在預防惡化和降低死亡扮演關鍵角色。王照元指出,高醫深耕智慧醫療領域,屢創佳績,2022年獲醫策會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與台大醫院並列為全台獲獎醫院,去年通過國際HIMSS EMRAM六級認證,成為南台灣首家達成此標準的醫院。智慧醫療不僅著眼疾病治療,更重視疾病預防、早期診斷及個人化醫療方案。王照元說,以大腸直腸癌為例,可根據健檢報告數據早期評估,提供個人化預防建議,透過基因檢測,快速準確得到病人可用藥基因變異結果,在預防和治療有很大成效。高醫近來更開發能預測肺阻塞病人急性惡化AI預測模型,能精確預測肺阻塞疾病進展及預後,在病情惡化前介入,並制定精準個人化治療。此外,高醫機械手臂手術中心引進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Xi系統)獲得美國認證,智慧醫療與精準手術走入國際。高醫麻醉科「術後急性腎損傷(POAKI)風險預測與風險最小化系統」也精準降低術後風險。另外,透過遠距智慧醫療平台,病人在家即可接受即時監測、醫療指導。「AI無疑是醫療翻轉的關鍵。」高醫也把智慧醫療延伸到偏鄉,縮短城鄉差距,實現醫療平權,未來更期許AI科技減輕臨床照護負擔,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10萬分之一發生率,罕病患易有肝脾腫大、骨髓症狀
20幾年前支撐罕病家庭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及「罕病基金會」,在各界的支持下成立。尤其是全台灣第一個獲得罕藥給付的「高雪氏症」是這一切的重要推手,1998年當年才13歲的病童蕭仁豪,因無藥可醫在各界的奔走之下,才得以在短短一個月就讓酵素替代療法獲得健保給付。蕭仁豪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談及,高雪氏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其發生率約10萬分之一,全台灣約有30位患者,國人對此病也不太認識,但它是罕病發展史上重要的萌芽點,在台灣有其特別存在的意義,它促成了罕病立法、罕藥給付及基金會成立。蔡輔仁指出,20多年前有一群關心罕見疾病的家屬與學者專家,討論著是否成立基金會爭取罕病的權益,並希望籌錢幫助病童,因此,當高雪症治療的酵素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後,快速凝聚了社會共識,罕見疾病基金會於是成立,隔年2000年台灣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用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有了蕭仁豪的指標個案後,不只高雪氏症的治療步上軌道,其他2百多種罕病的1萬6千名病童都因法立法通過而受惠。蔡輔仁表示,高雪氏症分三型,蕭仁豪是屬於第一型,不會侵犯到神經又有藥物可以治療,由於治療效果很好,患者幾乎都沒有肝脾腫大貧血及骨頭變形的問題,孩子正常上課及工作都沒有問題。至於第二型及第三型屬於沒有藥物治療的中樞神經病變型,治療上相對棘手,蔡輔仁也提及,由於台灣病人有較嚴重基因缺陷,第一型的患者會往第二型發展,且無法預防也不確定何時發生,自己有一名10歲的第一型個案,就出現抽筋等神經症狀,因此,研究團隊也針對台灣特有的基因變異點,希望可以找出治療藥物,這也是建立台灣罕病基因資庫的重要性,發展自己本土的研究計畫。不過,這5年並沒有高雪氏症的確診個案,蔡輔仁解釋這不是診斷的問題,這個世代診斷及檢查已無障礙,沒有個案原因在於高雪氏症的發生率10萬分之一,比一般罕病定義的萬分之一還低,他們曾經與小兒科及血液科合作,針對有肝脾腫大及骨髓症狀者的兒童進行篩檢,希望找出潛藏個案,但就是沒有發現新個案。雖是如此,蔡輔仁仍希望父母能自費做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避免孩子出現症狀後,醫師對罕病又不太了解的情形下,會延誤確診時間。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藥物研發越來越多,但罕病人數少、診斷難,臨床試驗執行和數據蒐集難度高,使得罕藥研發成本相對高,尤其是極低發生率的罕病。蔡輔仁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昂貴,面臨的挑戰就是健保給付,我們希望所有病童都可以接受治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如何進行合理分配須共同面對討論。」高雪氏症簡介: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是體內調控葡萄糖苷脂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葡萄糖苷脂無法代謝掉,累積在巨噬細胞的溶小體內,由於醣脂質的累積讓巨噬細胞變大,像被揉皺的紙,因而稱高雪氏細胞,這些細胞會累積在肝臟、脾臟、骨骼、骨髓、大腦、淋巴結等器官組織,因而病人常發生貧血及骨頭壞死,造成骨骼危機(bone crisis)。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篩、治療宜同步
癌篩推動多年,乳癌與大腸癌等早期篩檢人數逐步增加,但涵蓋率僅三成五到四成,成了最大盲點,也讓晚期病患不減反增。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指出,有些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癌篩,須思考不同策略,而無論早、中、晚期,治療缺口也都要補足,才能真正翻轉情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觀察到,過去廿年乳癌新藥蓬勃發展,但台灣在一九九六年到二○二一年的數據,乳癌發生率上升三點五倍,死亡率也增加一點五六倍,相較於美國穩定下降趨勢,台灣的發生率增長較快,原因有三,第一,美國自二○○○年便積極引進新藥,病患死亡率因而下降;第二,約百分之七的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公費篩檢,也不願就醫。第三,在台灣,約百分之十一的病患在第四期才診斷罹患乳癌,相較於美國百分之六,高出許多。曾令民進一步分析,在今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提到,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推動乳癌篩檢的貢獻度約兩成五,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藥物的治療與運用貢獻了四成七,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則貢獻了兩成九,這代表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篩檢、轉移性乳癌的治療與第一到三期的乳癌治療」都是重點。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五年乳癌新藥有六成二被健保限縮給付。以早期治療為例,像國際治療指引針對三陰性乳癌、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病患所推薦的PRAP抑制劑,或像可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皆未納健保給付。至於大腸癌八年來第四期患者從百分之十六成長到百分之廿一,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在治療上,台灣乳癌、腸癌等治療指標的認定、執行仍有進步的空間,國際上公認,為大腸癌病患進行淋巴結切除手術時,需要切除十二顆以上淋巴結,病患預後比較好,但在執行上,醫療機構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應推動統一的高標準治療模式,對病患較有利。至於篩檢方面,應有更好的效益評估,曾令民提到要七十、八十歲女性乳癌篩檢有必要嗎?她們乳腺已逐漸萎縮,反而要強調觸摸,年輕女性則因乳房緻密,乳房攝影是否適合,都可以討論。張正雄也認為,要整體降低癌症死亡率,除了先進治療的可近性,減少治療延誤及民眾健康意識外,必須尋求新的早期發現策略。對此,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對於是否要用相同的篩檢工具會進行檢討,但癌症篩檢最大痛點是涵蓋率,乳癌篩檢一直沒有突破四成,大腸癌篩檢也沒有突破三成五,會持續努力;至於癌症篩檢陽性患者的計畫也將持續進行。
-
2024-10-01 癌症.肺癌
有藥延命無力負擔 肺癌中的罕病奪命
50多歲李先生於確診肺癌後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自己屬於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人數極少,雖有相對應特異性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且需自費,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台灣每年新增近1萬7000名肺癌患者,肺癌種類眾多,以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為例,在接受NGS基因檢測後,約近1成屬於此變異型別,人數僅約數百人,常被喻為「肺癌中的罕病」。李先生為exon 20變異的肺癌患者,確診罹癌時,為了找出是否有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接受NGS基因檢測,從精準治療角度來看,他算是幸運癌友,目前已有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的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他無力籌措龐大金額,只能依照現有健保給付用藥,未能於第一時間使用到「更適合」的藥物,幾個月後不幸病故。林口長庚肺腫瘤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政府給付肺癌用藥金額之多,已是所有癌症之冠,例如,今年10月起擴大給付肺癌晚期第3代標靶藥物,1年約4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115萬元藥費,健保藥費支出80億。但醫界仍希望健保持續適度地給付新藥,減少這類悲劇一再發生。柯皓文表示,健保財務有限,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確實很難一步到位,與先進國家同步給付,但盼望未來能夠適度給付新藥,讓少數特定基因變異的癌友也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
2024-09-23 醫療.中醫
當歸萃取助抗惡性腦瘤!「個人化食補」用基因定序找中藥材逆轉改善患者症狀
大眾多認為中醫藥僅作身體調養食補之用,甚至與地下電台不明偏方混淆;然而,花蓮慈濟醫院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從傳統中藥中,精準尋找治療罕見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藥材,逆轉並改善患者的症狀。未來,這項技術將擴展應用,針對每個人不同需求,研究個人化的「精準營養」,以及早預防疾病。中藥材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花慈院長林欣榮指出,基因定序成本降低,增加其臨床應用上的效益,例如基因定序可以發現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患者缺損的關鍵基因,這種缺損導致體內脂肪錯誤堆積,進而引發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等症狀。雖然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重建關鍵基因,但花慈正嘗試利用合適的中藥材作為食補,來增強相關基因的表現,林欣榮說,「就像地震後大樓主梁震歪,難以修復,但可透過補強其他輔助性樑柱,使大樓不致倒塌。」臨床觀察顯示,這些中藥材在短短半年內,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禁問題,甚至讓他們重拾畫畫的專長,顯著改善生活品質;相同概念也在狂牛症、漸凍症等疾病驗證。近來,許多新上市的明星藥品都取材於植物。花慈顧問張建國說,中藥材屬於多標靶治療,歷史發展悠久,安全性高,但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眾多,仍需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其作用機制、建立資料庫,找出最佳療效。當歸萃取 有助抗惡性腦瘤林欣榮舉例,在花慈副院長何宗融、張建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未來如能應用AI技術,將更快找到合適的藥材。除了尋找治療罕病和癌症的中藥材外,林欣榮強調,更重要的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病於未病」,即發展「精準營養」,當人們通過健康檢查和基因定序,發現自己有基因變異,未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疾病,就可儘早進行精準飲食調整,預防疾病,「概念如同政府目前補助有肺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林欣榮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費用降低,未來健檢可合併飲食建議,使更多人受益,例如慈濟已經發現包括當歸、沒藥、艾草和黨參等中藥材,具有發展成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巨大潛力;許多研究也指出,十字花科蔬菜和一些維生素可協助對抗老化和增進粒線體功能。「什麼人適合多吃或少吃哪些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林欣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將逐漸找到答案;另外他也觀察到,許多素食者的疾病發生率較低,未來亦會將素食作為研究重點,讓大家知道吃素不僅有益健康,還能幫助延年益壽。
-
2024-08-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請幫我把褲子脫下來!」到底怎麼回事?
「請幫我把褲子脫下來!」只聽到年輕女子的嬌滴滴的聲音,原來是隔壁診間新來的護理人員,講話很客氣,有口頭禪,說話常在請字後加了「幫我」兩個字,好像日本女性說話,總加個敬語。是泌尿科門診。病人愣在那邊,「是誰的褲子要脫掉?」有些話語,前面或後面或中間多加了幾個字,就容易讓人誤解。這種訊息傳遞讓人產生誤解的狀況,在人體上也是很常見的。例如人的正常基因,如果前面或中間或尾巴多加了一些基因密碼,這些基因事實上都是由ACTG四個不同核苷酸組成的,少或多了一個核苷酸,或突變變成另一個核苷酸,其所製造的蛋白質就不一樣。基因變異所造成的蛋白質不一樣,也許不會對生命有影響,但也可能形成基因缺陷,造成先天性遺傳疾病、甚至癌症。例如喝酒會不會臉紅,酒量好不好取決於二種酵素,即乙醛去氫酶(ALDH2)及乙醇去氫酶,尤其是前者影響最大。西方人酒量較好,喝酒不易臉紅,因為他們的解酒酵素大都是屬於好的那一種,反之,台灣約有45%的人喝酒容易臉紅,因為酒精不易代謝,乙醛貯留在血液中,容易造成臉紅,而乙醛是一種致癌物質,解酒能力不好的人容易有食道癌及咽喉癌,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說話很重要,如何說好話,說對話,讓別人高興,自己也高興,尤其不要讓別人誤解更為重要。解酒酵素的好壞是天生的,但有些疾病的發生是後天的,例如感染B型肝炎,病毒會嵌入到人體染色體中的DNA內,如果嵌入的地方剛好是與細胞生長發育有關的基因,就可能會引起癌症。當然,基因密碼改變對身體的影響還有很多目前還未了解的祕密。總之,話語的改變,人腦會感覺,但基因的改變,我們通常不知不覺,等到病發了才知道,常造成遺憾,就好像「請幫我」用錯地方,也會引起誤會一樣。●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8-10 癌症.血癌
兒童不明原因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頭痛 小心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 也是最為多見的一種「血癌」。因為症狀跟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很類似,再加上小朋友無法清楚表達,家長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醫師提醒, 如果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同時又合併不明原因瘀青、淋巴結腫大、骨頭疼痛等,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而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應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就可判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希哲曾收治一名三歲的小女童,她在一週內出現發燒不退、咳嗽、流鼻水、體力變差,臉及脖子的淋巴結腫大,症狀跟EB病毒感染很像,但是小腿有不明原因血斑,進一步檢查竟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 好發於2-5歲劉希哲醫師表示,台灣每年約有五百至六百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白血病。95%的兒童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可再區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前者約占八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好發年齡是二至五歲。症狀包括發燒、貧血、疲倦、臉色蒼白、淋巴結腫大、瘀青、不明原因腹痛、腹脹及骨頭痛等。不同危險分群治療強度不同 提高治癒率並減少後遺症劉希哲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分期和一般癌症不同,主要是依據復發風險及治癒率來區分「危險分群」,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目前根據發病時的年齡、白血球數目、中樞神經是否侵犯、特殊染色體轉位、基因變異等進行「標準危險」、「高危險」或「極高危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危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及後遺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第一階段是引導期治療,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殺死最多血癌細胞達到疾病緩解,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鞏固期治療以鞏固療效,最後是第三階段的維持期治療,目的是持續殺死癌細胞以維持疾病緩解,預防疾病復發。過去:疾病已緩解但治癒率卻不到八成 現在:MRD捕破網引導期化療結束後,會進行骨髓檢查,若淋巴芽細胞小於5%,就達到過去認定的「疾病緩解」的狀態,接續進行鞏固期、維持期治療,但是最後可能不到八成的病童可以治癒。表示我們沒有精準地評估治療反應,無法及早洞察「敵軍陣勢」,失去調兵遣將,克敵制勝的先機。劉希哲醫師指出,最新的策略是在抗癌治療初期就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精準地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監測時間跟著走 MRD陰性療效佳目前台灣兒童急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主要有三個MRD監測時間點,各有監測的標準及應對治療策略。第一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療程兩周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若能降至1%以下,就表示治療效果好,可以維持原來的治療計劃。相反的,就要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的治療強度。第二個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治療結束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介於0.01-1%之間的必須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療程。若標準危險分群及高危險分群的MRD大於1%者,就必須提高至極高危險分群。至於第三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先完成鞏固期療程,於維持期初期進行,主要是針對那些無法於引導期結束後達到MRD陰性(小於0.01%)的高危險及極高危險分群者再做一次評估。若仍為MRD陽性,就必須調整治療強度,並評估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及異體幹細胞移植等的策略。MRD指引治療 治癒率提升至9成最後,劉希哲醫師說,導入MRD做為治療指引後,台灣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從八成提升到九成。不過,極高危險分群,尤其是嬰幼兒病童仍不到四成,有待繼續努力,希望讓更多病童可以成功治癒、健康長大!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
-
2024-07-19 醫聲.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肺癌死亡率要降1/3,醫提關鍵解方
賴清德總統上台後,提「2030癌症死亡減3分之1」願景,在所有癌症種類中,肺癌的發生率、死亡率都名列第一,扮演「牽一髮而動全身」關鍵角色。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想盡快達到上述目標,必須從「擴大肺癌篩檢」、「補足晚期肺癌藥物缺口」與「第二、三期病患及時用藥」三方向做起,治療用藥必須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讓該用藥的人都可以用到藥,才是真解方。針對早期肺癌的篩檢,國健署第於2022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今篩檢約10萬人,余忠仁分析,國健署篩檢目標人數推估為60萬人,肺癌篩檢只能侷限於醫院與健檢中心,政策上路後,實際篩檢人數與60萬人目標相比,還需要很大努力,必須更全面推廣肺癌篩檢政策,才能讓民眾早點發現病灶、以期減少晚期肺癌。晚期用對藥,有效延長存活期「晚期肺癌病患中,目前有很大比例無法取得適合藥物!」余忠仁分析,晚期肺癌病患多仰賴全身性藥物治療,其中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在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只有八到十個月,隨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問世,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國際治療指引已將第三代標靶藥物列為治療晚期肺癌EGFR突變病患第一線首選。不過由於健保給付條件限縮只有部分腦轉移病患可以用藥,導致真正可用藥的比例只有一成到一成五,多數病患無法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用藥,抗癌之路也就格外坎坷、崎嶇。第三期復發風險大增,用藥更是急迫當肺癌進入第三期,即使開刀,五年存活率也只有三成,不少病患在開刀後一、兩年就復發,研究顯示,當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術後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治療,術後復發風險下降八成之多,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術後可採免疫治療,復發風險也可下降約五成。不過無論是哪種藥,在這階段都沒有納入健保,病患只能自求多福。余忠仁直言,第三期人數只占肺癌病患的百分之十,如果使用適合藥物避免復發,病患存活期也就延長,第二期情況也是類似,這也是目前國際治療新趨勢,病患因健保限制而無法及時用藥,實在非常可惜。無法參與新藥試驗,病患權益受影響不只如此,醫師、專家也發現,越來越多肺癌新藥臨床試驗是根據國際治療指引設計,以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新藥研究為例,不少臨床試驗的收案條件往往是患者須接受過第一線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才能參加後續臨床試驗。不過,台灣的健保給付條件嚴格限縮第三代標靶藥物之第一線治療使用,所以多數病患第一線治療並非第三代標靶藥物,自然也無法參與後續臨床試驗,當病患遭隔絕於多數新藥試驗,新藥引進腳步也會拖慢,這對整體醫療發展極為不利,對此,余忠仁也深感憂心。精準用藥刻不容緩,及時治療才能救命他認為,癌症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應該是讓病患都能得到適合藥物,透過精準用藥,可延長疾病控制時間、提升病患存活率,病患也可持續對社會、家庭產生貢獻。另一方面,癌症新藥基金也應納入符合國際治療指引新藥,病患也才能更快使用到新藥,治療腳步也才能跟上國際趨勢。「健保財務很難包山包海!」余忠仁語重心長指出,政府應考慮規劃第二層、第三層保險,讓不同層級族群可以有不同的保險架構,民眾也要了解醫療保險的投資是絕對必要,未來健保才能永續運作,並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支持與最有效的藥物治療。
-
2024-07-19 醫聲.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晚期治療給付限縮,癌友深陷三大困境
肺癌是台灣新國病,大約每兩名確診病患中,就有一人已是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觀察到,不少晚期肺癌病患除了面臨「疾病本身煎熬」,同時也承受「有藥卻用不起、沒能力用」與「無法參與後續新藥國際臨床試驗」等困境,若政府可以盤點癌症新藥、新科技缺口、對癌症新藥給付有更明確的規劃,並增加對醫療、保健的投資,將更能幫助癌友獲得所需治療、提升存活率,對於達到賴政府「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目標,也能產生助益。蔡麗娟指出,目前,癌症新藥審查平均達782天,病患真正用到新藥時間,需等待3、4年以上。即使健保有給付,可能因財務衝擊而限制使用,往往也是後線治療,或限制療程及期程,,有些藥物甚至已列為國際治療指引的標準治療,病患還是無法順利使用。舉例來說,像國際治療指引中,晚期肺癌病患若有EGFR基因變異,標準治療用藥為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因健保給付限縮,現在只有腦轉移病患可獲給付,在所有晚期病患中,只佔一成,其他病患與新藥的距離非常遙遠,治療權益也受到影響,存活面臨很大挑戰。晚期病患和時間賽跑,壓力十分沉重「健保的初衷在於避免病患因病而貧、因貧而失去治療機會,這樣的情況,與健保初衷背道而馳!」蔡麗娟直言,晚期病患等於是在和時間賽跑,當多數病患被迫自費用藥,且無力負擔合乎國際標準治療療程,也會造成「醫療階級化」隱憂,病患有藥卻用不到,無論是病患或病患家人,身心壓力都會更沉重。一旦晚期癌症病患無法接受國際標準療程,還會面臨更大、更全面性的挑戰。蔡麗娟分析,由於多數癌症新藥臨床試驗以國際標準治療為基礎,當健保給付速度延遲、臨床試驗較難找到適合、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國際藥廠未來進行新藥臨床試驗,可能就會跳過台灣,這對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都會帶來衝擊,無論是國際競爭力的累積或新藥使用經驗的傳承等,也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癌症新藥給付,財源需多方支持對於如何改善上述困境,蔡麗娟認為,現在的健保總額成長率只有不到5%,而癌症新藥的成長率為10%,只仰賴健保總額,等於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觀察國內生產毛額(GDP)可發現,2023的整體醫療保健支出只佔6%,健保總額則只占GPD約3.5%,與韓國、日本相比,都有落差,這代表在醫療保健支出上,政府的投入並不足夠,須投入更多資源,才能把餅做大。目前,針對癌症新藥的引進、運用,政府正在逐步規劃癌症新藥基金、暫時性支付等制度,以補足癌症新藥財源缺口。對此,蔡麗娟表示,由於健保總額的限制,導致許多已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已上市,且列為國際標準治療療程的新藥無法跟隨國際腳步納入給付,而這類藥物對癌症病患可提供立即幫助,應優先考慮列為癌症新藥基金適用項目,以補足癌友急迫性治療需求。蔡麗娟也建議,政府應積極盤點癌症新藥給付缺口、整體預算,分析哪些治療、用藥與國際治療指引有落差,盡快補足,並檢視實證醫學證據,以作為癌症新藥引入、給付規劃參考,如此才能真正符合癌症病患所需,資源才能獲得有效運用。
-
2024-07-05 醫聲.醫聲
免疫、化療合併治療跟上國際指引 癌友權益才不會遭犧牲
「別人的性命,是框金又包銀,阮的性命不值錢…」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4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表示,在肺癌治療上,當癌友有腫瘤基因突變,便有許多治療選項可健保給付,不過若是「無腫瘤基因變異的肺腺癌」病患,命運就大不相同。上述族群約佔晚期肺癌病患的三成,雖然有免疫治療合併化療選項,但因未納入健保給付,多數只能選傳統化療,不僅造成病患痛苦,也大幅落後國際醫療指引建議,「難道這些病患的性命就比較不值錢嗎?」夏德椿為此發出沉重感慨。肺癌無腫瘤基因突變,病患需更多救命選項夏德椿期盼政府可讓罹患晚期肺腺癌,且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患者多一點選擇,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將免疫合併化療治療列為一線治療,這群病患的存活中位數可從10.6個月提高到22個月,相當於多增加一年生命。此外,若健保給付條件可依循國際標準化治療模式,台灣病患就更有機會參與國際新藥臨床實驗,無論是對台灣醫藥發展或病患生存權益,都能帶來正面影響。夏德椿表示,很期待健保給付可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讓病友獲得更多治療選項,台灣參與國際新藥臨床試驗的機會也能增加。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美國總統拜登將免疫治療發展列為重要政策,而賴清德總統希望癌症死亡率可降低三分之一,更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並將免疫治療列入整體戰略規劃、考量。免疫治療給付接軌國際,台灣還要再加油!劉桓睿直言,與國際社會相比,台灣對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資源投入,實在過少,導致許多疾病治療無法跟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治療指引(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 - NCCN Guideline),期間更存有三到五年落差,且經常為了財務考量,而非基於實證證據,設置與國際指引不符合的給付規範,如生物標記限制、免疫與化療合併使用限制,或者像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只能擇一,不可互換等限制,都只是為了限縮使用人數,與實證證據無關。劉桓睿呼籲,如果要達成「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目標,癌症免疫治療是不可或缺環節,政府應儘速增列癌症新藥預算、加速引進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藥物、並解除不符合國際治療指引限制,給予癌症病患最適合的癌症用藥。希望未來無論是透過新藥新醫療科技的預算,或是癌症新藥基金的導入,都能有效提升癌症病患接受免疫治療的可近性,癌症病患也比較不會「因病而窮」,治療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
2024-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肌肥厚「新藥」三期效果亮眼!可望降低心臟衰竭和猝死
2024年5月底,一項3期臨床試驗表明,患有阻塞性心肌肥厚(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的病患服用最新研發藥物---阿菲卡坦(Aficamten)後,更加容易行走輕鬆、做家務事、執行日常工作和運動,因為該藥使心臟能夠順利打出血液,提高身體攝氧量,而攝氧量的增加除了可以提高患者身體活動力之外,也可以降低後續心臟衰竭、心臟移植和猝死的機率。相關成果除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外,也在葡萄牙里斯本市2024年心臟衰竭會議上發表,該會議由歐洲心臟學會主辦。《阿菲卡坦》是最新一代口服/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Cardiac Myosin Inhibitors)註1,可以減少每個心動週期內,「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兩者間連接的橫橋數量,從而抑制心肌過度收縮。這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ClinicalTrials.gov 識別碼:NCT05186818),總共納入了282名患有症狀性 HCM 和左心室出口阻塞的成年人,被隨機分配到《阿菲卡坦》口服錠劑組(142人)或安慰劑組(140人),參與者平均59.1歲,59.2%為男性,平均基礎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左心室射血分率)為74.8%,治療時間長達24週,期間監測各項數值,包括跑步機或騎自行車的運動峰值攝氧量(pVO2)變化,以及各項心臟功能評估。與安慰劑組相比,《阿非卡坦》治療組第24週pVO2顯著增加1.7 毫升/公斤/分,不論患者是否同時接受或未接受乙型受體阻斷劑治療,而控制組則是毫無增加。此外,依照紐約心臟協會心衰竭分級(1~4級),第1級最好(完全無心衰竭症狀),第4級最差,治療組有83人進步至少1 級以上(58.5%),而控制組只有34人(24.3%)。另外,在降低左心室出口壓力差到30 mmHg以下方面,治療組有70人(49.3%),而控制組只有5人(3.6%),整體效果令人滿意。在安全性方面,嚴重不良事件情況(8位病人/5.6%)與安慰劑組(13位病人/9.3%)相比,發生率較低。同時,沒有因為「左心室射血分率」降低(<50%)而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或治療中斷的報告,顯示耐受性良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這之前,就已經給予《阿菲卡坦》針對該適應症的突破性療法認定。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美國麻州伯靈頓市(Burlington)萊希醫院/醫學中心 (Lahey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的馬龍醫生(Martin S. Maron),他同時也是肥厚型心肌病變中心主任,對於有症狀的阻塞性HCM患者來說,心肌肌球蛋白抑制代表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最新藥物選擇。醫學界認為像《阿菲卡坦》這樣,能夠展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方式提高患者運動能力,並且不會出現中斷治療的低LVEF事件(左心室射血分率),不論對HCM患者或是治療他們的臨床醫生來說,都是相當受歡迎的。此藥是由加州南舊金山的生物製藥公司(Cytokinetics, Inc.)所開發,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向 FDA 提交新藥申請 (NDA),並向歐洲藥品提交行銷授權申請 (MAA),距離核准上市,指日可待。HCM的發生率為1/500,是青少年猝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屬顯性單一基因遺傳性疾病,該病會使心肌增厚,讓心臟無法有效率的把血液打出去,進而造成呼吸急促(喘)、胸痛、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和死亡,當然同時也降低人們日常工作和運動的能力。患者中有60%可以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異,但仍有40%的病人尚未找到,目前已知在心臟肌肉的基本單位---肌小節(Sarcomere)上,有8個致病基因,最常見的兩種位於Beta myosin heavy chain 7 (MYH7)和Myosin binding protein C3 (MYBPC3)的位置上,這兩種就佔據了已知60%中的75%。而另外40%未知的變異基因,科學界仍持續努力找尋中。就在近日,台灣振興醫院在心臟權威魏崢院長的領導下,通過了一項6年期臨床試驗計畫,除比對台灣人的HCM致病基因,與西方人是否有所不同外,更期望能挖掘出另外40%的基因病變所在,嘉惠全球病患。2022年以前,阻塞性HCM的藥物只能症狀控制(像是: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和抗心律不整藥物),無法直接針對病因加以治療。當藥物控制不良,仍持續有心臟衰竭現象時,病患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去除多餘肥厚的心肌。到了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批准第一個針對病因的治療藥物瑪瓦卡坦(Mavacamten;商品名Camzyos),該藥具選擇性的會和肌球蛋白結合,降低肌球蛋白ATP的釋放,減少心肌長期不當收縮,進而阻止心肌肥厚產生。然而,臨床試驗顯示,雖然在增加運動峰值攝氧量,以及,降低左心室阻力差方面,表現不錯,但《瑪瓦卡坦》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例如: 心臟衰竭),並且它與許多常用藥物會相互影響,因此,使用此藥的患者就需要醫生嚴格監控,較不方便。綜上所述,最新藥物《阿菲卡坦》,比起次新藥物《瑪瓦卡坦》,似乎略勝一籌。正由於三期臨床結果的成功,Cytokinetics的長期合作夥伴Royalty Pharma決定擴大雙方的策略合作,估計Cytokinetics陸續將獲得總計 5.75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支持該公司盡速將《阿菲卡坦》上市和後續其他新藥的研發工作。註1: 心臟肌肉(cardiacmuscle)是由心肌細胞構成的一種肌肉組織,心肌細胞與骨骼肌的結構基本相似,也有橫紋。以肌小節(Sarcomere)為單元,每個肌小節又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稱粗肌絲)與肌動蛋白(actin,又稱細肌絲)所構成。參考文獻:1. M.S. Maron et al., Aficamten for Symptomatic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DOI: 10.1056/NEJMoa2401424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為何被稱為「婦科第一凶癌」?初期症狀有哪些?婦科醫點名: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被稱為「沉默殺手、婦科第一凶癌」,正是因為它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出現症狀時也常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問題,因此大部份被診斷出來時,都已是第三、第四期。而且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國人到醫院的次數減少,同樣也減少了健檢的機會,當然也包括了癌檢。究竟卵巢癌的症狀有哪些?CA-125能篩出卵巢癌?怎麼吃可以預防卵巢癌?快由婦科權威陳保仁醫師與宋明樺營養師說給你聽:子宮內膜異位症跟卵巢癌有關係嗎?根據大型統計,在卵巢癌患者當中,發現有七成患者都同步有內膜異位症的狀況。但這不代表內膜異位症就會造成卵巢癌,而是兩者的成因(不正常的排卵、外來的刺激導致卵巢表皮受到刺激的突變)有相當的類似,它們的危險群(晚婚、晚生、比較胖、愛吃高油脂食物等)也幾乎一模一樣。卵巢癌初期難發現!一發現就末期?卵巢癌稱為沉默殺手有兩大原因:1.症狀不容易判別:初期症狀有肚子脹脹,脹氣、吃不太下食物、腹脹導致肚子變大、變瘦。2.因為不容易早期偵測,發現期數晚就可能較難治療。導致發生率稍微上升,但死亡率、死亡人數甚至更高。月經通常不會異常,除非腸胃吸收變差、荷爾蒙變差,月經才可能略有影響。因此若出現經常性(兩三周以上)的腹脹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宋明樺營養師:「沒有毒的食物,只有毒的劑量」雖然卵巢癌的發生和遺傳、家族病史、年齡或荷爾蒙有關,但我們可以從飲食控制著手。以下為飲食建議:1.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現代人多外食,當中不外乎就是高油高糖高鹽,而高油高糖和卵巢癌有相當的關連,尤其高油的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都可能增加卵巢癌風險。2.一天一餐吃素:間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比例。3.留意澱粉攝取:精緻澱粉(麵包、甜點)會影響血糖、荷爾蒙平衡、身體慢性發炎。如果烤土司、烤麵包等加熱澱粉等溫度過高,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氨」,進而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用氣炸鍋比較健康?氣炸鍋原理是高溫烹調,因此不管是澱粉、蛋白質、蔬菜,只要透過高溫調理,就可能增加成分的變質。如果長時間攝取,無形中吃下可能隱藏在當中的致癌成分。身體隨時在癌變?如何空出時間修復是關鍵癌症不會突然產生,而是慢慢的長成。我們的身體有抑制癌症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警察,可以幫忙打擊壞人,但如果壞人一直出現,警察來不及撲滅,就可能導致癌症。我們的身體其實隨時都在癌化中,只要有修復期才是關鍵。除了飲食控制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目前就是靠「CA-125」指標來參考。CA-125是一種蛋白質,但不只卵巢受損,只要是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腸子發炎、月經來時內膜的脫落等狀況,都可能導致指數上升。而CA-125的標準值為35,目前的共識是70以上,就可能要留意了。超過標準值不代表就是罹癌了,它只是屬於篩檢及追蹤指標,並非診斷指標。目前唯一較有共識的是「基因檢測」。專家解析安潔莉娜裘莉My Medical Choice國際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她之前在《紐約時報》投書My Medical Choice,文中披露自己因為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所以選擇雙乳切除手術,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BRCA1/2這兩大基因群,可能與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一旦有這些基因,罹癌風險就有可能增加。不過要提醒,但並非只要透過基因檢測就可以檢查出卵巢癌,因卵巢癌只有10~20%與基因有關。還包括受外在影響,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致癌因子,因此,更要注重攝取飲食、體重維持還有運動等,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也有人會問,拿掉卵巢是否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其實卵巢長癌的病灶在上皮,肚子裡有許多地方和它是同個來源(如腹膜)。因此卵巢拿掉,還是有可能造成腹膜長癌。因此定期的追蹤,與醫師互相溝通,了解治療的風險再下決定,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關鍵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查岱龍小檔案現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系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醫學院外科部主任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國防醫學院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納健保嘉惠癌友 查岱龍:精準治療適用跨癌別
近年來,精準治療的出現,為許多病患帶來新的希望。不過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提醒,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查岱龍說,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等基因檢測,有效區別帶有特殊基因變異的病患,並適時使用適合的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病患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已有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使用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健保署今年5月,預計將NGS納入健保給付,而根據「特管辦法」規定,實驗室須經新的認證程序、審核,才能進行NGS檢測,台灣2024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則建議,應「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之申請程序與管理」,以提升審核效率。對此,查岱龍表示,目前特管辦法審核延宕,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NGS納入健保給付後,更多病患可獲適合治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研究發現標靶藥物副作用低 有效殺死甲狀腺癌細胞
甲狀腺癌治療有新進展!不少研究顯示,使用標靶藥物比起傳統治療,更能讓頑抗的「分化不良、未分化」的甲狀腺癌細胞再分化,就能對碘-131治療產生反應進而被殺死。高雄榮總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可停藥,副作用低,只是費用通常較昂貴。諶鴻遠解釋,甲狀腺癌病患約10%-30%的惡性度較高,其中「分化不良、未分化」類型的治療較棘手,一旦復發,癌細胞很容易為分化不良、未分化類型,且易產生基因變異。常見基因變異包括BRAF、V600E、RET、RAS、NTRK等,透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和分析,可選擇適合標靶藥物,傳統標靶藥物主要為阻斷腫瘤血管,可能帶來蛋白尿、高血壓、聲音沙啞、皮膚反應等副作用,使用二到五年易產生抗藥性,相較之下,若是針對特殊基因變異所使用的標靶藥物,副作用比較輕微,但費用通常較昂貴。諶鴻遠提醒,不少人有甲狀腺結節,年齡愈長機率愈高,其中1%-5%的病患可能轉為癌症病灶,因此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才能盡早擬訂治療策略。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中西醫合併 全基因檢測下的癌症精準治療
中醫注重體質特性與西醫精準治療相輔相成,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指出,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在癌症治療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全基因檢測深入了解癌友的基因變異,制定合適的治療。對於難治型腎臟癌、腦癌等疾病,更可搭配中醫藥整合治療,不僅能夠精準治療,更能有效預防復發。張建國表示,人出生起基因一直累積突變,細胞可能受先天核基因體、粒線體變異、全身微生物體變化及個人生活型態、周邊環境變化交互作用而癌化,且不同癌症可能對應多種變異基因,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增加癌症復發機率,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檢測,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對於難治型癌友也可加入中醫整合治療,張建國說,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安全無虞,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作用機制與位置,依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待中醫藥資料庫完備,可預見中醫藥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9 醫療.皮膚
以為是疝氣...手搖飲老闆黑色素瘤大如雞蛋!健保標靶3年抗癌
年近60歲的楊先生是飲料店老闆,4年前以為腹部硬塊是疝氣,術後被告知是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深入追查基因變異,所幸可健保標靶治療,3年抗癌,今年一償赴日本看櫻花的宿願。手搖飲老闆黑色素瘤大如雞蛋在花蓮開飲料店的楊先生,4年前接受膽囊切除手術,3個月後幫女兒搬大學宿舍當晚,發現下腹有硬塊,按壓後竟痛到無法走路,以為是術後提重物導致疝氣,沒想到卻被醫師告知腹部硬塊,其實是長在鼠蹊部內側、一顆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對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的楊先生而言,罹癌的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沮喪到盼著這一切都是醫師誤診。幸好因為家人鼓勵及陪同,他很快就打起精神,四處求醫,卻遲遲找不到病灶,他特地從花蓮開車到台北求救,走進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的診間。透過健保標靶3年抗癌吳教恩今天告訴媒體,經過外科與腫瘤科醫師的追查,終於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楊先生骨盆腔內還有兩顆黑色素瘤,確診為轉移性黑色素瘤,甚至在基因檢測發現是BRAF突變類型。這種突變基因,不僅可能發生在黑色素瘤,也可能出現在肺癌、甲狀腺癌與腦瘤等癌症。吳教恩說,因為楊先生確診的黑色素瘤是BRAF基因突變,健保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與醫師討論後申請用藥至今已治療3年,病況控制良好。今年第1次帶著高齡80歲的母親及女兒在母親節前一起去日本賞櫻,與家人共度抗癌後的幸福時光。對於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特定基因對症下藥的新觀念,需要透過醫師的專業觀察及病人的積極面對,才有機會共同創造良好的預後。吳教恩呼籲,隨著醫療進步,確診癌症晚期的患者千萬別放棄,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跨癌別特定基因,還有可能有療效不錯的藥物可作為選項。據台灣癌症防治網介紹「黑色素瘤」,是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名單裡的常客「皮膚癌」之一,黑色素瘤惡性度最高,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很難治療,一般的皮膚癌以老年人居多,但黑色素瘤的年齡分布從小寶寶到老年人都有可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提升存活率 整合治療多管齊下
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發展,藉由檢測癌友突變的基因型態,制定個人化治療對策,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中西醫整合治療等,不僅提高多種癌別的存活率,也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降低副作用,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但專家提醒,針對基因突變的癌症精準治療須經大型臨床試驗,才可保證療效,也期待盡快解決「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問題,讓今年5月納保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充分發揮作用,幫助更多癌患獲得合適治療。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在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指出,所謂的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基因檢測,有效區別適合病人,並在適當時間使用適合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發生於乳癌、卵巢癌病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2.5倍,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進行治療,病患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至於甲狀腺癌的治療,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如果是早期分化的甲狀腺癌,相對較溫和,治療效果多半也都很不錯;不過大約有10%-30%的病患可能沒那麼幸運,特別是分化不良、未分化型,惡性度較高,以復發病患來說,常帶有特殊基因變異,像BRAF V600E、RET、RAS、NTRK等,此時經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分析,選擇精準標靶治療,可減少傳統標靶藥物血管抑制劑相關副作用,但費用較為昂貴。諶鴻遠表示,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針對基因變異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腫瘤再分化的機會就會升高,這樣的變化有利於結合碘-131治療,進而殺死癌細胞,更讓人振奮的是,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許可以停藥,現在的研究成果十分樂觀,期待未來可以為病患帶來更多治療希望。近年治癌趨勢除了標靶、免疫治療,放射治療也有新進展。林口長庚質子中心已成立9年,治療個案已超過5千人,肝癌患者最多已超過1000例,佔4分之1,其次為頭頸癌,腦癌及乳癌。肝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常因為沒有症狀發現時為時已晚,甚至患者的肝功能已變差,傳統放射線治療會穿透腫瘤照射,周遭組織會受影響,甚至治療完會導致肝衰竭。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承恩表示,質子治療因為劑量集中不傷及周遭組織,像是不見血的手術,對於肝癌的控制率可以達成九成,尤其是大於5公分腫瘤效果最好,相較於傳統的控制率三到四成好很多,也可降低八成副作用;目前也進行質子與免疫藥物質子合併療法,合併療法可以提升全身免疫力,存活率比單用免疫藥物大幅提升。另依據長庚與德州大學研究,只要肝臟保留五成,就比較不會導致肝臟受損的併發症。台北榮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任劉裕明表示,放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DNA,治療過程就像射擊遊戲,不論是質子、光子或重力子放射治療,都要先把患者固定好,在電腦斷層協助向劃定照射範圍,以影像導引精準摧毀癌細胞,而質子、重力子治療因心肺暴露輻射劑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劉裕明說,北榮經衛福部核可,去年5月啟用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至今已治療約200位患者,這是全球第14座重粒子治中心,北榮把重點放在光子、中子放射治療難以處理的困難癌別,包括脊索瘤、攝護腺癌、胰臟癌及頭頸部腫瘤等。一位罹患薦脊索瘤合併骨骼侵犯的患者,初至診間時疼痛至無法坐下,經16次重粒子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已能重拾駕駛計程車的工作。針對難治型癌症,也可考慮加入中醫藥進行整合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顧問張建國表示,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上安全無虞,目前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的作用機制與位置,依據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未來如果中草藥資料庫建構完成,可預見中醫藥未來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合適的中西醫整合治療將達到精準治療、精準防止復發的效果。」但張建國提醒,細胞可能受多項因素影響而癌化,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預後,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定序,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查岱龍也表示,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另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即將在今年五月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因「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更多病患可以因NGS納入健保給付而受惠,並獲得適合治療。
-
2024-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申請塞車 查岱龍:政府已放寬緩衝期
「精準醫療」是目前治癌新趨勢,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與各項基因檢測方式找出相對應的藥物,讓治療更精準,衛福部健保署預計5月將NGS納入健保給付,讓10餘萬名癌友受惠。為了把關檢測品質,3年前衛福部將基因檢測納入特管辦法,實驗室須取得認證後才能執行,今年2月9日生效後,造成數千件申請案塞車,恐影響病人「無法即時用藥」的權利。對此,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指出,健保署與醫事司已盡力協調,放寬六個月的緩衝期,以紓解申請案件大塞車的狀況。不過,也有人擔心9月緩衝到期後,仍可能讓申請塞車問題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是否可以採取一些變通方式,例如針對過去已通過認證、符合國際認證或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或許可以就地合法,讓更多癌症病患盡早取得基因檢測結果,盡快使用適合藥物,以挽救更多人命。查岱龍表示,精準醫療不是只靠NGS,目前尚有核酸檢驗(PCR),或先用檢體染色,再用相關抗體偵測等其他檢測當配套,病患可依據檢驗結果選擇適合療程,治療權益不受損,希望病患及其家人安心。基因檢測 幫癌症病人選對用藥對於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查岱龍指出,現在精準醫療的重點,是透過基因檢測篩選適合的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像有的基因變異為「驅動性突變」(Driver Mutation),這類基因變異,在細胞癌變的過程裡,擔任火車司機、火車頭角色,如果針對這些基因變異「擒賊先擒王」,就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讓病患有機會擁有一線生機。過去因為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關係,許多人聽到BRCA基因變異,就會想到與乳癌有關,但許多研究顯示,在部分攝護腺癌、卵巢癌與胰臟癌病患身上,也有這類基因變異,這是一種驅動性突變,如果男性帶有BRCA基因變異,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9倍,一旦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比一般人多2.5倍,對荷爾蒙療法有抗藥性的晚期病患中,更有高達四分之一帶BRCA基因變異,威脅性不容小覷。醫界發現,BRCA為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之一,若運用NGS等檢測方式揪出相關基因突變現象,便可使用PARP抑制劑,讓癌細胞受抑制。研究顯示,晚期攝護腺癌病患一檢驗出帶有BRCA基因變異,經PARP抑制劑治療,有望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如能控制好副作用,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醫病溝通 別因偏方失治療契機查岱龍認為,當發現罹患癌症,病患及其家人一定要好好和醫師溝通、討論,醫師也可運用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向病患及其家人分析各項治療方式利弊得失,期待病患選擇最適合的療程,千萬不要因拖延或誤信偏方而失去治療契機。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惡司機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查岱龍小檔案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建資料庫 精準醫療邁新紀元
隨著科技的發展,精準醫療成為提高治療效果與病人生活品質的關鍵,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應用和全國資料庫的建立,對於提升台灣精準醫療的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這將使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治療上與全球同步,幫助病人精準治療、減少不必要副作用,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現階段針對台灣的11種癌別,收集4千名患者的數據進行NGS檢測及研究,正是全國性NGS資料庫的前哨站,透過對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研究能更有效地對癌症進行治療。立法須完善 規範數據應用以膽道癌為例,傳統上以化學治療為主,但NGS檢測後發現28.5%的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變異,這使他們有機會接受更為精確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治療,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然而,NGS即將納入健保給付和全國性資料庫的建立,也引發了國人對個人隱私權的疑慮。司徒惠康表示,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並已實施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所有的基因檢測和數據收集都必須基於患者的明確同意,並且在使用前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以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嚴格保護。此外,這些數據的使用將嚴格限定於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會被濫用於其他目的。司徒惠康強調,建立全國性NGS資料庫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整合醫院之間的電子病歷系統。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涉及到跨機構的合作和資料共享的規範。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來規範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同時確保所有的操作都在病人明確同意和去識別化的基礎上進行。基因數據庫 促進新藥開發建立全國性的NGS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個基因數據庫,裡頭包含了治療反應、治療預後和存活率等數據,這些資訊將促進新藥的開發,並為臨床決策提供實證支持,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進而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療照護品質。司徒惠康提到,台灣做為全球華人的縮影,具備多元族群的特色,健保NGS基因數據庫將是十分寶貴的華人本土數據。因為全球基因醫療數據庫多為西方人數據,建立本土數據,才可能做更好的精準醫療,彌足珍貴。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