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癌症.肺癌
搜尋
基因變異
共找到
158
筆 文章
-
-
2020-11-12 科別.消化系統
喝酒臉紅是肝好?還是不好? 3大症狀是肝臟無法代謝表現...小酌仍有致癌可能
你也有飲酒的習慣嗎?小心恐埋下肝癌的危險因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即使少量飲酒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國民健康署表示,主要因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會導致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甚至為使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但若是能及早戒酒,不僅能幫助恢復正常功能,還能降低惡化的風險。 青少年飲酒率增 酒害衛教有待加強宣導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分析資料,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者位居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而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國民健康署指出,歷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但青少年部分卻由98年25.7%略升至106年27.7%,顯示青少年酒害衛教仍得加強宣導。喝酒臉紅要小心 罹癌機率高國民健康署說明,喝酒容易臉紅正是肝臟解毒功能不全的表現,且在台灣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當這種毒性致癌物無法正常代謝且持續累積於肝臟,就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其中乙醛還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提高罹癌的機率。 讓青少年遠離酒精 避免影響發育成長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若養成飲酒習慣,恐會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因此家長更應提醒孩子飲酒危害,並避免受到同儕影響接觸酒精飲料。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即使是成年人若仍碰上非喝不可場合,也應掌握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的原則,盡量減少飲酒量,降低罹癌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酒後出現頭痛、暈眩、噁心都是宿醉症狀! 防宿醉,喝酒前先做這8件事 喝酒後臉紅小心罹患食道癌! 「酒精不耐症」6典型症狀,你有嗎?
-
2020-11-04 養生.聰明飲食
覺得可怕?討厭吃綠花椰菜的你可能是「超級味覺者」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你討厭綠花椰菜的理由人們對於綠花椰菜的喜好差異之大,在《歡樂單身派對》的〈烤雞〉那一集中特別演出來了。那一集中,克萊默(Kramer)討厭肯尼.羅傑斯烤雞店(Kenny Rogers Roasters),但是一嘗之下成主顧。後來他密謀讓好朋友紐曼(Newman)為他從餐廳買肉回來。在紐曼去買的時候剛好碰到傑瑞(Jerry),這使傑瑞起了疑心,因為紐曼「就算綠花椰菜是在巧克力醬裡煮熟的也不會吃。」紐曼為了打消傑瑞的疑心,就說自己喜歡吃綠花椰菜。傑瑞說他不敢,紐曼於是吃了一塊,然後馬上就吐出來了,說那是「骯髒的雜草」,接著吃了一口蜂蜜芥末好清除口中的苦味。紐曼顯然是個「超級味覺者」(supertaster),生理心理學家琳達.巴托夏克(LindaBartoshuk)發明了這個詞,用以描述像我這樣味覺特別敏感的人。成為超級味覺者聽起來好像很棒,其實不然。我衣服胸口上沒有大大的S字樣,反而像是因為犯罪而在額頭上被塗上紅字。你認為自己可能是超級味覺者嗎?自行檢測看看吧。找一些食用藍色色素抹在舌頭上,這些色素會覆蓋在舌頭表面,但是不會覆蓋在味蕾上,因此味蕾看起來像是粉紅色的坑洞。拿一個讓活頁紙洞不易扯破的環狀塑膠片,蓋在舌頭上,讓環中的味蕾凸出來,然後用放大鏡觀察,數一數圓形區域中味蕾的數量,如果超過三十個,就是超級味覺者。每個味蕾上約有五十到一百五十個味覺受器細胞(taste receptor cell),TAS2R(發音剛好如「味覺者」taster)這群基因會製造味覺受器。味覺受器細胞上的這類蛋白質能和飲料或食物中的分子結合。當這些分子進入口中並且連接到受器上,訊號便會傳遞到腦部,成為「喔喔喔喔喔是瑞氏花生醬巧克力」或「噁,是芥藍菜」。超級味覺者除了有比較多味蕾,TAS2R基因也具有遺傳變異,使得味覺受器對苦味更為敏感,其中有一個基因—TAS2R38 所製造出來的受器能夠偵測到許多蔬菜都含有的硫脲(thiourea)。在素食者飲食所含有的成分中,沒有比硫脲聽起來更為險惡的玩意兒了,但硫脲只是綠花椰菜所含有的眾多化合物中的一種。所以當自稱是「食物寶貝」(Food Babe)的瓦尼.德瓦.哈里(Vani Deva Hari)宣稱「食物中可接受的化合物成分標準是零」時,科學家都大為反彈。所有的食物,不論是否有機或是非基因改造,都是由化合物組成的。一九三○年代,杜邦公司的化學家亞瑟.福克斯(Arthur Fox)最先注意到人們對於硫脲的味道有不同的反應。福克斯有次意外把硫脲灑到了自己和一位實驗室伙伴身上,這種化合物並沒有讓福克斯困擾,但是他的化學家伙伴卻抱怨硫脲的味道非常苦。福克斯不是超級味覺者,但是他的實驗伙伴是。這是人們味覺並不一定相同的最早證據之一,某人嚐到的味道並不一定會和另一個人相同。TAS2R38受器的差異在於這個基因的DNA序列不同,也就是不同人的味蕾上這種蛋白質有所不同。超級味覺者的DNA讓他們的味覺受器覺得硫脲非常苦。因此當超級味覺者的嘴巴塞入綠色蔬菜時,腦會認為這種食物很可怕,不適合食用。綠花椰菜當然不會真的讓超級味覺者身體不舒服,但是由於感覺到的苦味很強,有的時候甚至足以引起嘔吐反應。換句話說,超級味覺者所具備的TAS2R38基因變異,是因為DNA為了安全起見的措施,好讓人不要吃到可能有毒的植物。在這裡我得要再次提醒,我們是DNA的產物,這種分子一心一意就只是要複製自己。DNA打造出像是人類這樣的生物,把我們當成生存用的機器,好讓自己傳遞到下一代的機會提升到極大值。(聽起來很冷酷,但是實情就是如此。)作為生存機器,人類具備了味蕾,用於區別哪些東西對身體有利,哪些東西可能致命。要進一步瞭解人類的味覺,我們得知道植物也是生存機器。由於植物無法移動躲避掠食者,它們的DNA便發展出了不同的保護策略,其中之一是讓自己的某些部位難以下嚥,或是乾脆具備毒性,好讓動物不會來吃。植物製造苦味的化合物,讓我這樣討厭綠色花椰菜的人不會有把植物當成午餐的念頭。植物的繁殖策略之一,是利用喜歡吃甜食的動物。植物用甜美的果肉包裹種子,這樣一來,動物就會吃果實,不知不覺為植物散播種子。如果你仔細思考,會發現植物非常擅於操弄動物。如果我吃沙拉,我會充滿怒氣地吃,狠狠用叉子插入那些萵苣的心臟。你為什麼喜歡吃綠花椰菜?如果TAS2R38的突變是為了保護我們不要吃到有毒的植物,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厭惡綠花椰菜呢?可能是取決於我們祖先在當時的自然環境中所能吃的食物。如果祖先演化的地區長滿了有毒植物,具備超級味覺者基因則對生存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如果那些植物其實是可以吃的,那麼祝福就變成了詛咒,味蕾會造成誤導,使超級味覺者無法得到營養的食物。許多味蕾受器基因之外的基因,也會影響我們偏好的味道以及代謝(分解)某些食物的方式。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確定這些基因的特性, 屬於新興學門「營養遺傳學」(nutrigenetics)。二○一六年,義大利港大學(University of Trieste)的遺傳學家帕羅.加斯帕里尼(Paolo Gasparini)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發現了十五個和人類對於各種食物偏好相關的基因。他比對了四千五百多人的基因體序列,找到與這些人喜好的二十種不同食物有關的基因。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些基因中,沒有一個和嗅覺受器或味覺受器有關,顯示人類厭惡某些食物的原因還有許多值得探究之處。
-
2020-10-09 科別.耳鼻喉
年長者聽損 增失智或憂鬱風險
聽覺是人類重要的感官之一,聽力障礙往往會引起生活中許多不便,包含人際溝通困難、社交障礙等,進而影響工作、學習與生活等。年長者有聽損,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或是憂鬱症等風險。隨著人口老化的比例愈來愈高,有聽力障礙的人口也愈來愈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全世界約有4.66億人口有中度以上的聽損。根據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當中,約三成以上的民眾有程度不等的聽力障礙。造成聽力損失的成因很多,包含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基因變異也是新生兒聽損重要的原因之一,約占七成左右,早產、周產期缺氧、新生兒核黃疸、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先天性德國麻疹病毒感染等因素,亦可能造成新生兒聽損。另一方面,噪音暴露、耳毒性物質、老化、中耳炎或腦膜炎等感染,也是造成青少年及成人聽損的重要成因。不良生活作息、菸酒、系統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造成老年性聽損的常見原因。聽覺障礙可以初步分為傳導型聽損及感音型聽損兩大類,傳導型多是由於外耳或中耳病變引起,部分可藉由藥物、局部治療或手術等方式治療而改善。然而,針對感音型聽損,也是最常見的聽損類型,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需要藉由聽覺輔具如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幫忙。早期診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防護工作等,都能有效的做到預防聽損惡化及聽力保健。目前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普及率高,能有效的早期診斷新生兒聽損,輔以基因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評估,能良好的提供治療計畫,使聽損患童也能有良好的聽語發展。也因為醫學的發達,目前中耳炎或腦膜炎等感染症都能有效的治療,大幅降低此一比例造成的聽損。此外,避免長期噪音環境,包含職場噪音及娛樂性噪音等的暴露、工作配戴防護耳罩或耳塞、良好生活作息、避免菸酒等不良嗜好、預防肥胖及系統性疾病等,都能有效的預防聽損。
-
2020-10-04 新聞.健康知識+
夜貓族真的容易比晨型人不健康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你是夜貓子嗎?習慣夜生活的人很難扭轉生活型態,不過科學研究顯示,長期當夜貓子恐怕對健康不利。以下是幾個相關研究,提供你是否轉型當晨型人的參考。1. 血壓比晨型人高2013年發表在《國際慢性病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在控制參與研究者的睡眠總量和質量前提下,夜貓子的血壓比晨型人高30%。2. 運動的時間較少根據《睡眠》雜誌2014年的一項研究摘要,夜貓子久坐的時間多於晨型人。且夜貓子更不容易找到時間運動,也難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參與此研究的人並不懶惰,他們都是活躍的成年人,平均每周進行83分鐘劇烈運動。儘管如此,晚睡晚起會增加投入運動的難度。3. 夜間進食更容易變胖當人們準備進入夢鄉,夜貓子的生活正活躍,這時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吃東西」。在午夜進食會導致身體代謝出問題,專家認為,深夜原是人體自然禁食的時段,此時進食可能干擾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根據《肥胖》雜誌2011年一項研究,發現夜貓子每天攝取的熱量比晨型人多,這也許是因為疲累時人的意志力較低,且人很容易在深夜渴望不健康的食物。4.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對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來說,日夜顛倒的作息會使病情更難控制。2013年《糖尿病護理》一項研究發現,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就寢時間較晚與血糖控制較差有關。研究人員表示,睡眠時間長短很重要,但在「什麼時間睡」一樣重要。5. 睡眠時間不足談到睡眠總量,夜貓子也比晨型人少。如果你總是熬到兩、三點才入睡,卻必須在九點上班,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優質睡眠。很多人會趁周末補眠,但研究顯示這種「還睡眠債」的方式並不妥,還可能帶來各種健康風險。6. 較容易憂鬱2015年發表在《憂鬱症與焦慮症》的一項研究發現,晚睡型的人更容易有焦慮傾向。晚睡的人情緒變化明顯比較大,早晨的情緒也較差。夜貓子和負面情緒的連結,早在2008年就有「人格和個體差異」相關研究:「早晨與愉快和認真相關;晚上則與婦女和青少年的神經質相關。」2017年《生物節律雜誌》的研究則發現,相較於晨型人,夜貓子很難調節自己的情緒變化。他們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感覺,缺乏從其他面向看待相同一件事的能力(例如尋找一件事情的光明面)。7. 死亡風險高於晨型人發表在《國際計時生物學》雜誌的一篇論文,追蹤約50萬名年齡在30到73歲間的人,長達六年半時間。研究發現在這些人之中,夜貓子比晨型人的死亡風險高10%。這項研究明確顯示,熬夜與早期死亡或死亡率有關,雖然看來對夜貓子不利,但研究人員認為,要做更多研究才能確定熬夜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早睡很難 怎麼辦?每天提早幾分鐘上床 夜間別暴露在強光下有研究發現,習慣晚睡可能和基因變異、生理時鐘改變有關。但專家認為,50%或許來自遺傳,但另外50%是可以改變的。建議夜貓子每天提早幾分鐘上床,但不要太急著改變,否則可能在床上躺了好幾個小時還睡不著。避免夜間暴露在強光下,並且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起床後首先讓自己暴露在光線下,有助大腦重整,讓它知道何時該起床、何時該睡覺。也可以諮詢醫師是否使用褪黑激素,調節身體內的睡眠時鐘。總有好處吧?夜貓子 更具生產力和創造力雖然諸多研究看來對夜貓子不利,不過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那麼糟。夜貓子往往擁有更龐大的社交網路,一些研究發現,他們比晨型人更有生產力和創造力。2011年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夜貓子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即使他們在學術測驗中表現較差。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0-01 癌症.抗癌新知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病患想尋求標靶治療,必須有基因檢測的佐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眾所期待的檢測方式。NGS具有的三大優勢為,用極少的檢體,檢測多個癌症基因變異,所需時間也比較短,可以幫病患爭取治療時間,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基因變異分析。但是檢測費用也很驚人,坊間的收費可能達十萬元,形成生命與金錢拔河的情況。一個癌症需要的檢測基因通常超過一個,傳統的基因檢測曠日費時,病患珍貴的檢體也會耗損,而癌末病患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指出,NGS可以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提升時效、節省檢體。近期PARP抑制劑問世,在治療BRCA1/2突變的乳癌病患特別有效,李健逢說,BRCA1/2基因非常龐大且缺乏突變的熱點,導致在過去需要用數百個聚合酶鏈鎖反應,加上數百次定序才能完整解析,相當耗工、耗時,而NGS可以在兩天之內完成。簡單明確的基因突變,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法即可掌握,但是以NTRK1/2/3 這三個致癌基因來說,融合對象以及樣態可能高達100多種,且數目還增加中。李健逢指出,過去傳統的基因檢測很難詳細解析NTRK1/2/3基因變異,但NGS能有效達成。此外,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更是一個只能由NGS檢出。李健逢解釋,如果乳癌病患卻檢測出肺癌的EGFR變異,醫師就要思考病患可能不是乳癌,而是從肺癌轉移而來,給予的標靶藥物就會完全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對於常見的癌症,檢測標的治療藥物很明確,如果罹患少見癌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建議,目前治療的概念逐漸朝向全癌(tumor agnostic therapy),意即不分癌種,只要有可進行藥物治療的標的基因變化即可接受治療。目前台灣已核准的包含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腫瘤可使用NTRK抑制劑,以及dMMR/MSI-H/TMB-hig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細胞錯配修復機制缺失/腫瘤突變荷載高)的腫瘤可接受特定免疫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變異為例,常常出現在少見的腫瘤,例如兒童的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以及成年人的少見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以及某些肉瘤。因此,少見的腫瘤確實是適合全方位廣泛性癌症基因檢測的。每一個癌症病患都應該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強調,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尋找配對的標靶藥物,部分癌症明確指向某些某些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乳癌的ER,大腸癌的BRAF,但以肝癌為例,目前仍無明確的基因突變與藥物,應該依據臨床醫師的建議,病患也不要一味的追求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人工智慧解析新冠感染謎團 10天前就能精準預測死亡
全世界新冠肺炎確診已逼近3300萬人,世界各國累積了可觀的大數據,加上現在人工智慧正是顯學,世界各國透過機器學習發展新冠肺炎的分類因子、預測模型,得到不少可觀的成果。包括,新冠病毒打開細胞的鑰匙ACE2有種族差異、新冠肺炎感染若三種免疫反應都持續活化就會重症、人工智慧可在10天前就能預測患者死亡,準確度高達九成的。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今持續召開防疫說明會直播,邀集多位台大公衛學院博士,以及專長於生物統計的北醫口腔衛生學系教授嚴明芳,接力上陣,完整報告新冠肺炎人工智慧相關研究的各個面向,時間長達兩個半小時,為召開防疫說明會直播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臨床症狀到現在都還有很多需要釐清之處,人工智慧大資料的優勢就是速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對於科學家和臨床醫學家追求即時的成效,是很重要的助力,特別是全球疫情快速新增,透過人工智慧準確辨識重症相關風險因子、歸納適當的治療,甚至也有助於疫苗和檢驗技術的突破。台大公衛博士古玫生表示,新冠肺炎感染後之免疫反應,在在不同嚴重度的病人可以看到差異,耶魯大學團隊追蹤後發現,其免疫反應可以分為三類,在不嚴重個案,第一、三型免疫反應會下降,但在嚴重個案,這三種免疫反應皆持續高度反應。另外,有中國研究發現,利用三種免疫反應因子發展預測模型,可精確區辨無症狀個案,準度接近百分百,這項技術將有助於解決無症狀者成為傳染源的問題。台大公衛博士蕭國惠表示,新冠病毒藉由ACE2這個蛋白質進入細胞、造成感染,有研究利用基因資料庫分析,發限不同種族擁有不同的ACE2,且已有32個相關的基因變異,近一步分析發現,想了解ACE2在東亞族群有較多的等位基因數量,歐洲則較少,所以不同族群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或免疫反應可能有所不同。另有研究經由機器學習,用蛋白質體及代謝質體資料來辨識疾病嚴重度,成功辨識的機率高達70%以上。嚴明芳表示,大流行時有大量病患,若能儘早分類,就可以將醫療資源及早投入較嚴重的病人。嚴明芳的學生王威淳表示,英國利用人工類神經網絡創建「入院死亡評分系統」,納入人口學、共病症、抽菸史、入院症狀等因素,找出增加死亡的風險因子及降低風險因子,預測病情惡化準確度達到90.12%。機器學習485名中國武漢患者的血液樣本,所發展的模型預測準確度也很高,十天前預測患者的死亡率有九成準確度。
-
2020-09-18 科別.骨科.復健
台灣國際醫療發光 北榮替美籍女移植骨髓救命
38歲美籍女2月在中國治療白血病時遇上武漢肺炎,治療被迫中斷,若無法及時進行骨髓移植,一旦癌症復發,存活率僅剩20%。北榮接獲消息立即協助,如今已成功移植並度過危險期。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台灣因疫情控制得當,成為全球少數醫療能量尚有餘裕的國家,讓許多具急迫醫療需求的海外患者期盼有機會來台尋生機。一名38歲美國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性患者今年2月在中國北京進行化療等治療,原預計進行骨髓移植降低復發風險,但北京疫情正值高峰,宣布所有骨髓移植無限期停止,只好轉向其他國家尋求協助。無奈各國武漢肺炎疫情日趨嚴峻,紛紛採取限制入境措施,歷經4個月、長達122天,這名患者總算找到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與國際醫療中心5月間收到國際醫療請求,在外交部溝通協調,加上美國在台協會(AIT)極力爭取下,終獲衛福部特准,取得入台的國際醫療特別許可證,6月底來台成功接受骨髓移植。北榮副院長陳適安回憶,接到病人請求時,血液科團隊經綜合評估,認為此患者必須及時進行骨髓移植治療,避免病況急速惡化危及性命;北榮內科部主任侯明志也說,當時雖然疫情緊繃,但基於醫療無國界的人道精神,確認病患的緊急性醫療需求後,決議收治此患者。確定收治該名患者後,北榮立即與衛福部疾管署討論防疫措施,包括入境後隔離、檢疫及就醫流程等細節討論,避免因外來人士入境增加社區及醫院內感染的風險。收治患者的台北榮總血液科醫師柯博伸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最大瓶頸在於復發率高,這名患者先前在北京曾接受化學治療及口服標靶藥治療,骨髓裡的癌細胞已完全緩解,但因她具有特定基因變異,若無法盡快進行骨髓移植,一旦再次復發,不僅先前治療成效付諸流水,後續存活率也僅不到20%。患者6月底抵台後,利用吻合捐贈者的週邊血幹細胞進行移植,至今已追蹤超過2個月,並無嚴重感染風險,已安然度過了移植最危急的關鍵時刻。這名患者除了感謝台灣及北榮救命,也提到最初之所以向台灣求救,其實是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看到台灣在知名期刊「刺胳針」公布的一項調查中,白血病治療在全球195個國家中獲得100分高分,高居全球第一,也讓她對台灣醫療更有信心。她也大大讚許台灣的防疫措施,從入境前需提供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後更直送防疫旅館隔離,入院前也在急診隔離區再次採檢確認陰性,讓她相當有安全感,也認為台灣人真的很幸福,等治療完出院後,將開始品嚐牛肉麵和小籠包等台灣美食。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