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呼吸道感染
共找到
325
筆 文章
-
-
2022-08-18 醫療.兒科
後疫時代防流感 秋季記得打疫苗
最近兒童呼吸道感染問題多,除了新冠肺炎是首要考量,流感也開始跑出來了!在急診看到發燒的孩子,兩個鼻孔都要插著棒子,一邊做新冠快篩、另一邊做流感快篩。這讓人擔心其他病毒會重新來襲,勤洗手與戴口罩不能鬆懈外,秋後記得要接種流感疫苗。今年六月一份法國研究發現,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兒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菌血症或是細菌性腦炎)、流感與支氣管炎(常是起因於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發生率大幅下降。法國學者推測,民眾普遍實施「非藥物介入措施」的成果。實際針對15歲以下兒童進行研究後發現,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採取非藥物介入措施,可減少63%侵襲性肺炎鏈球菌、91%流感與74%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案例。孩子們少生病,應該感到開心,但最近卻擔心,因為除了流感,腸病毒與呼吸道融合病毒並沒有常規疫苗,近兩年這些病毒的感染也大幅減少,身體的免疫系統如果太久沒有接觸到特定的病原體,對這種病原體的免疫反應就會慢慢下降。一旦新冠疫情退燒、防護措施鬆綁、其他病毒捲土重來時,問題就來了。大人可能會因為沒有足夠的免疫力而被感染、產生症狀;雖然成人的症狀通常很輕微,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免疫力不足以形成「防護牆」阻隔疾病傳播。但兒童被感染,會有較高比例發生支氣管炎合併呼吸衰竭、流感重症或腸病毒重症等,一旦孩子們沒有了防護牆,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免疫力避免感染或併發重症,如果其他病毒重新來襲,很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在後疫情時代的現在,最重要的防疫措施,還是勤洗手與戴好口罩。另外,流感疫苗也將於秋天開打,不管是符合規定的大人或是孩子,都要記得到醫院打疫苗。WHO定義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個人防護:手部衛生(勤洗手)、咳嗽禮節(咳嗽或打噴嚏時摀住口鼻)、正確地戴口罩。•環境措施:定期清潔物體表面、其他措施。•社交距離:接觸者追蹤、隔離有症狀者或接觸確診者、關閉學校或工作地域、工作場域防疫、避免群聚。•旅遊措施:遵循政府旅遊建議、出入境檢疫、限制國內旅遊、關閉邊境。
-
2022-08-18 養生.抗老養生
秋燥傷肺!善用中藥材「貝母」入菜 止咳化痰
時序進入立秋,即將進入秋高氣爽的秋天,台灣的秋天通常氣溫變化劇烈且較為燥熱,許多民眾經常出現「秋燥傷肺」病症前往中醫門診求治;台中榮總灣橋分院中醫師唐佑任表示,近來許多長新冠症候群的患者因立秋之後天氣轉換,出現頻繁咳嗽的症狀,可使用白色中藥材「貝母」入菜加以改善。醫師唐佑任表示,民眾平時可透過五行學說「金為肺、木為肝、水為腎、火為心、土為脾」的原則,從立秋開始加強食用白色原型食物,例如白木耳、豆漿、白蘿蔔、茯苓、白芝麻、山藥、白合等來養生。而對於長新冠患者,建議可使用「貝母」入菜改善。唐佑任表示,「貝母」屬於百合科,為多種植物的乾燥鱗莖,味苦性寒,為傳統醫學臨床上常用的呼吸道中藥材。例如常有呼吸道不適症狀的民眾,或許多確診康復者常出現疲倦乏力、口乾舌燥、咽喉乾涸、皮膚乾癢等症狀,都可以利用「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和散結消腫,且對於因痰熱咳嗽、痰中帶血和潰瘍腫毒等疾病也有療效。唐佑任表示,依據產地不同,貝母種類達8種之多,功效和使用時機也大不相同,其中「川貝母」性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較強,且有潤肺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別適用於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咽乾口渴;而「浙貝母」瀉火消炎的功效較強,適應咳嗽胸痛、惡寒發熱、有腥臭膿痰、大便乾燥、舌紅口乾的患者,是治療肺膿瘍及後期肺結核的良藥。唐佑任建議民眾,在立秋之際,可利用貝母及水梨兩種白色食物搭配,製成健康天然的小甜點「貝母梨藥膳」,材料相當簡單,僅需準備梨1個,川貝母10克,黑糖1小湯匙,將梨洗淨削皮後,在梨的上1/4處橫著切開,上部分做蓋,下部份把梨核挖去,將川貝母搗碎成粉末狀,放入梨中間,並在貝母粉上撒上黑糖,蓋上梨蓋後,把整個貝母梨放入電鍋,以3杯半的水蒸1小時後取出,梨汁連同果實一起食用,可以起到潤肺、化痰、止咳、降火、清心,保護嗓子的作用。唐佑任提醒,貝母雖然是治療咳嗽氣喘的良藥,但因藥性偏寒,適合高熱型肺炎,或呼吸道感染後誘發的氣喘症狀,如果是外感風寒後的患者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建議有明顯症狀的病患,應諮詢中醫師評估後再使用,才能對症下藥。
-
2022-08-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每百人1到2人發生「新冠反彈」指揮中心建議這樣做
解隔離沒幾天又快篩陽或症狀再起?你不孤單,國內臨床醫師觀察,不少人都像美國總統拜登及首席防疫顧問佛奇一樣經歷過「新冠反彈」。藥廠近期重新分析Paxlovid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服藥,28天內發生反彈的比率約為1到2%,但服藥組症狀仍較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解隔後還要自主健康管理7天,輕症復發不需再服抗病毒藥物,建議在家休息、避免接觸家人,直到症狀緩解。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根據Paxlovid原始臨床試驗的資料,重新分析兩組人確診後28天內定期測量病毒量的結果,發現兩組都會發生病毒反彈,服藥組發生率是2.32%,病毒量低,症狀輕微;未服藥組發生率是1.73%,病毒量較高、症狀較嚴重。李建璋表示,上述結果顯示病毒廓清曲線並非平順下降,而是有一兩波起伏,可能是病毒找到破口去潛沈和反擊,過程需與免疫系統交戰數回合。根據試驗結果換算,每170人吃抗病毒藥物,只會多增加1人發生反彈,考量藥物可減少8成重症住院和死亡,反彈時症狀也較輕,民眾不應為了怕反彈而不吃藥。莊人祥表示,除非有症狀,確診病人隔離7天後不需快篩即可解隔,後續7天是「自主健康管理」,外出需全程戴口罩。若症狀復發,按現行規定不需再次通報,輕症也不用再給抗病毒藥物治療,建議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家人接觸,直到症狀緩解。症狀緩解後如需外出,則應遵守「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避免與重症高風險族群接觸。其實不只是輝瑞的Paxlovid,默沙東的Molnupiravir也有反彈現象。今年6月美國發表電子病歷回顧分析(未經同儕審查之預印本),1萬1270名服用Paxlovid的病人及2374名服用Molnupiravir的病人當中,30天內症狀反彈比例分別約5%和8%,但僅約1%需住院。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不論是未服藥隔離7天後,或完成5天抗病毒口服藥療程後,再次快篩陽性或症狀再起的病人不少。抗病毒藥可短期壓抑病毒複製、預防重症,但停藥後殘存病毒可能小幅反彈,再次導致輕症。這時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並建議病人繼續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在未來,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次數和天數,仍有調整空間。李建璋表示,目前有些個案報告是醫師以「仿單外使用」的方式,延長病人服藥天數,確實可解決反彈問題,但人數很少。哪些人需延長治療天數或再次治療?最佳區間是幾天?這些問題都需要監測治療後的病毒量,才能解答,有待相關臨床試驗揭曉。國內有關新冠反彈現象的討論極少,亦無相關統計數據。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台灣人性格認命,藥吃完、解隔離,若還不舒服,通常就默默算了。對政府來說,則是「只要病人不抱怨,就算了」,再加上預算有限,就不想去建立完整的資料。「都由公務預算付錢,所以都要照中央的指引走。」黃立民說,但如此一來,醫師很難根據專業判斷去兼顧病人個別的差異和需求。特別預算總有用完的一天,疫情既已趨緩,他建議將新冠相關醫療回歸健保,促使醫療體系和整體社會都回到正常模式。莊人祥表示,公務預算僅支付隔離治療期間新冠相關醫療照護費用,依據目前確診者隔離治療7天的政策,居家照護者確診7天後應已解除隔離,相關醫療費用應由健保給付。開業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7天解除隔離後若症狀反彈,通常醫師會根據症狀選擇相關診斷碼,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以此申報健保,以支付相關醫療處置和藥物的費用。
-
2022-08-09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可吃冰淇淋減緩嗎?耳鼻喉科醫:在一前提下確實有幫助
喉嚨痛相當常見,雖通常是個小問題,但也總是讓人心煩,這種情況民眾常會自行處理,坊間流傳許多改善喉嚨痛的方法,究竟可不可行?什麼樣的情況可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一一說明。 喉嚨痛可以吃冰淇淋?醫:1前提下確實有幫助。劉承信醫師表示,喉嚨痛確實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且有所幫助,尤其是喉嚨痛常會難以進食,冰淇淋還可以帶來熱量避免能量缺乏,不過最大的一個前提是「只有喉嚨痛」,也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例如香草、牛奶口味,且沒有顆粒或其他內容物的為佳。 醫師解釋,冰淇淋之所以有助減緩喉嚨痛,關鍵在油脂有助於潤滑,像是為喉嚨簡單的塗上一層乳液,冰敷也有助於減緩當前的發炎反應,進而降低疼痛感,因此若只是單純的喉嚨痛、沒有出現其他症狀是可以用吃冰淇淋的方式進行改善的。 但是,若有其他像是發燒、嘔吐、暈眩、流鼻水等各種症狀,或是吃了更嚴重,就不宜以此方式進行,因為冰淇淋只在消炎,並無法治療根本的原因,而若原因不明又繼續吃則可能使問題更嚴重,像是胃食道逆流就不宜再多吃甜食。而吃冰淇淋後喉嚨痛得更嚴重,問題也未必是冰淇淋,而是當前的原因並沒有被妥善處理。 喉痛原因、止痛方法百百種,醫教把握1關鍵:無刺激性!劉承信醫師說明,民眾喉嚨痛時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感冒了,不過其實原因非常廣泛,除了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呼吸道感染,過敏、鼻竇炎等體質或身體結構影響也可能引起。而飲食中吞進細小的食物,如細碎骨頭、魚刺等也可能在沒發現的情況下,使得喉嚨受傷出現疼痛。長期以口呼吸、或是天氣乾冷使得黏膜乾燥也會形成。其他和呼吸道無關的也包括扁條腺發炎、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和頭頸癌、食道癌、咽喉癌等有關。上述這些也僅是部分例子,各個因素也可能更進一步使得喉嚨發炎。 由於原因非常多,劉承信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安全的作法還是喝溫水,冰水道理如前述的冰淇淋有助降發炎,但熱水、鹽水等據稱可以殺菌的方式就不建議,辣椒、汽水等等刺激性食物更應避免,這些方式都很有可能對患部造成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而直接喝熱甚至燙的水,除了可能加劇發炎,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機率。 若真要嘗試其他方法,建議把握一個關鍵,就是「無刺激性」。例如前述的溫水、冰淇淋等,小護士塗抹在患部外側(非伸進喉嚨)也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適當的服用止痛藥也是個簡單且安全的方法。而若是嘗試後未改善、或更嚴重自然還是得就醫。 喉嚨痛也和癌症有關?醫籲4種情況盡早檢查。由於喉嚨痛也可能和癌症有關,雖然機率不高,一般還是多以感染為主,但也還是不可大意,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喉嚨痛持續兩周都未見好轉,就建議盡早檢查別再觀察,因為若為一般感染,通常在一周左右就會逐漸康復,到了兩周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問題需要釐清,也包括癌症。其他像是不明體重減輕,或是時常頭暈、暈眩、無力、疲倦等,以及出現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劉承信醫師呼籲,民眾遇到喉嚨痛等日常小麻煩,總會先觀察並嘗試自行處理,不過往往會越弄越糟,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檢查為佳,若要自行處理也應以「安全牌」進行,對於喉嚨痛如前述提到的無刺激性方式,並持續觀察症狀,必要時盡早前往檢查,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病?癌症?醫:同處2周沒好盡早檢查!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數據解析/鼻竇炎困擾兒童、青壯年 每3到5人就有1人
疫情發生前,台灣一年有430萬人因為鼻竇炎就醫,平均每5人就有1人,比率超高。疫情後兩年因呼吸道感染減少,鼻竇炎人數也逐年下滑,但去年仍有223萬人,共就醫259萬次,其中74%都選耳鼻喉科,95%去診所。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小孩和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疫情前每3個小孩就有1個,31到40歲則是5個人就有1個。過敏人口多,台灣鼻竇炎患者人數,遠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分析,台灣1/5人口一年內曾經罹患鼻竇炎,其他國家僅1/7到1/15,盛行率偏高。可能因素包括地狹人稠、空氣汙染、過敏人口多、就醫方便,以及醫師以症狀診斷為主。幼兒園和小學容易發生交互傳染,加上現在小孩過敏比率高,過敏合併發生鼻竇炎的可能性本來就高。當孩子鼻涕變濃、咳嗽有痰,可能就是急性鼻竇炎,要是拖超過3個月還沒好,就是更難纏的慢性鼻竇炎。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兒童的鼻腔和鼻竇發育未完全成熟,呼吸道抵抗力較弱,本來就比較容易感染。現在大約1/3的小孩有過敏性鼻炎,比率近似於0到10歲鼻竇炎健保就醫率。這些孩子平時鼻黏膜就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要是沒控制下來,讓鼻竇原本就很小的開口受到堵塞,鼻竇的空腔內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是鼻竇炎。吸菸、氣喘、長期過敏……成人慢性鼻竇炎多,不易根治。青壯年鼻竇炎就醫率也高,林志峰推測,如能將資料細分「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可能會發現兒童以急性為主,成人則有更多慢性鼻竇炎。臨床觀察,吸菸者幾乎都有鼻竇炎,氣喘患者得到鼻竇炎的比率也有七、八成,長期鼻子過敏的人,急性鼻竇炎也容易反覆發作,症狀持續時間拉長,就變成難以根治且早發的慢性鼻竇炎。診斷鼻竇炎除了看症狀,必要時也要做些檢查,方能確定診斷。周慶明說,診所可做X光檢查或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前者可看到鼻竇腔室變白,表示有蓄膿;後者可檢視鼻竇開口的堵塞情形,若是被鼻息肉堵住,光是吃藥效果不好,會建議到醫院做內視鏡手術,切除息肉,才能真正暢通鼻竇。鼻竇炎抽血檢查最大宗,可查看嗜酸性白血球比例。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相關檢查以抽血為最大宗,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共做了1,444萬件抽血,其次是350萬件細菌培養、239.4萬件電腦斷層造影、89.2萬件磁振造影,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只有53.8萬件,排第5位。林志峰表示,抽血可能是要看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比例,若偏高就屬嗜酸性鼻竇炎,臨床上比較不容易治療,容易復發,近年來新研發的生物製劑,就是在補足這個治療難題。抽血也可能是要做一些過敏和氣喘相關檢查,達成精準醫療目的。內視鏡有即時、方便檢查的優點,且不會有放射線的曝露,是輔助診斷鼻竇炎的重要工具。電腦斷層能夠確認病情嚴重度,了解病患鼻竇細項構造,以及輔助手術導航進行;磁振造影應用於疑似鼻竇腫瘤,評估眼窩或顱底及腦部侵犯的狀況。鼻竇炎的因素多、相關共病也不少,若是兒童鼻竇炎患者,林志峰會建議做聽力測試或鼓室圖,因為鼻竇積膿久了,有時會影響聽力,甚至導致永久聽損。鼻竇炎合併氣喘者,可視需要安排肺功能檢查,抽菸者一定要配合戒菸。50歲以上會打呼的鼻竇炎患者,可能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作睡眠生理檢查。嚴重鼻竇炎可能合併嗅覺異常,不論食物多香,都聞不到味道,也可安排嗅覺試驗來確認。抗生素用藥最多,第二名抗組織胺;平均每100人只有1人手術。健保資料顯示用藥以抗生素為大宗,去年就有102萬人吃抗生素,第二名是抗組織胺,第三名和第五名都是消炎止痛藥,第四名是去鼻充血劑,第六名是類固醇鼻噴劑。林志峰表示,抗組織胺是用藥上的兩面刃,雖可緩解部分合併鼻過敏症狀,但急性或慢性鼻竇炎若使用過多,反而會使鼻涕更黏稠、不易排出,增加治療難度。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中,有8,758人住院,共做了1.6萬件內視鏡功能鼻竇手術,平均約每100人只有1人做手術。林志峰表示,手術比率比疫情前低很多,因疫情期間原本排定的手術取消了不少,手術的遞延效應是否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仍待觀察。「常有人說鼻竇炎『開刀也不會好』,其實不然。」林志峰說,慢性鼻竇炎背後因素很多,確實很難根治,但只要詳細評估、明確診斷,並將找出的問題一一處理,生活品質可以大幅改善。千萬不要聽人說鼻竇炎不會好,就全盤否定手術的價值,術後遵照醫囑好好洗鼻子、使用類固醇噴劑,病人症狀改善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
-
2022-07-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國內首例BA.5家戶群聚!Omicron BA.4、BA.5會造成下一波疫情?10大QA一次看
繼6月初台灣邊境攔下BA.4及 BA.5案例,昨(7日)指揮中心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BA.5已進入社區。Omicron變異株BA.4與BA.5是否會造成下一波疫情,《元氣網》整理10大QA帶您了解。Q1:BA.4、BA.5是什麼?有什麼特性?A:BA.4及BA.5為Omicron病毒的亞型變異株,分別在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通報現蹤,今年4月至5月已在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目前也成為美國目前主流病毒株。指揮中心日前指出,研究顯示BA.4及BA.5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據目前資料顯示,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並非像Delta變成Omicron以倍數方式增加,BA.4、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發布新聞稿指出,「自然」(Nature)期刊6月17日曾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論是BA.4或BA.5,都比國內主流的BA.2傳染力更高,而且能夠逃避感染BA.1所產生的抗體,意味著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增加。Q2:BA.5如何進入台灣?個案有那些症狀?A:台灣昨日新增2例BA.5本土病例,因赴機場接美國返台家人確診,目前該起群聚累計5人染疫,3例為境外移入、2例為本土個案。該起群聚源於6月19日,一名母親帶著未滿10歲的2名子女自美國返台,入境時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唾液篩檢驗出陽性,為指標個案;2名孩童則是6月23日因發燒安排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另外新增2例本土的Omicron變異株BA.5個案,為當日到機場接機的指標個案母親和哥哥,個案哥哥於6月24日出現症狀,快篩陽通報確診;個案母親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驗出陽性、6月30日確診。該起群聚個案母親無症狀,其餘4人皆屬輕症、沒有中重症。Q3:此案BA.5群聚傳染途徑?A:羅一鈞研判可能是6月19日家人到機場接送時「共乘一車」所傳染,但全家5人從桃園到台中路程都有配戴口罩,也許是全程車窗緊閉會使通風比較差一點,不過車程中無人脫口罩飲食或用餐。Q4: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A:指揮中心六日公布的BA.5本土病例,雖然曾和染疫家人共乘一車,儘管全程未脫下口罩,也沒有共餐或進食仍染疫,是否代表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所有的COVID-19病毒都是這樣,只要長期待在同一空間就可能傳染,儘管有通風系統也無法完全預防,佩戴口罩雖然不是完全有效,但仍有部分好處,就像打疫苗不防感染而是防重症的道理一樣。Q5:接機如何自保? 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但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由車上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 1.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2.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3.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4.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5.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Q6:BA.4、BA.5是否會在台灣造成社區流行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受訪指出,BA.4、BA.5與BA.1、BA.2主要差異在於疫苗的抗體保護力,BA.4、BA.5保護力比BA.1差8倍、比BA.2差4到6倍。BA.4、BA.5一旦入侵社區,是否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黃立民說,台灣因疫情剛過,目前確診者和打疫苗者都不少,或多或少能擋一下,研判至少還有1個月蜜月期,7月造成大流行的機會較小;不過,到了8月確實可能因為疫苗效果變差,而出現另一波疫情,單日確診數可能回升至5萬例或更高。Q7:感染BA.4、BA.5後常見的症狀?A: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羅一鈞指出,針對國內攔截到的5例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其中60多歲女性出現喉嚨痛,另外40多歲男性嗅味覺異常,其餘3位沒有相關症狀。Q8:染疫康復後獲「無敵星星」,還會感染BA.4、BA.5嗎?A:的確有可能感染,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是短暫的,新冠肺炎自然感染的免疫力僅約六個月,之前感染過其他變種病毒,仍可能被BA.4和BA.5再度感染。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主要是看社區流行株是否轉換,如果社區流行的亞型變異株明顯轉換,不同突變基因就會讓重複感染機率大增。基本上,重複感染同一序列亞型變異株機會不大,但若有BA.4和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跟免疫逃脫,產生二次感染狀況應該會提高。Q9:BA.4、BA.5傳染力如何?A:羅一鈞指出,研究顯示該兩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根據目前現有資料顯示,和BA.1、BA.2相比,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不像之前從Delta變成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數以倍數增加,還需觀察國外疫情趨勢。羅一鈞強調,不過依照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Q10:如何預防感染BA.4、BA.5?A:接種次世代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都在研發次世代疫苗,對Omicron BA.1的保護力可望增加8倍,對於BA.4或BA.5的保護力可增加3到4倍。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7歲女狂咳5周、侄發燒1周!竟是新冠+黴漿菌惹禍
台中大肚37歲尹姓女子上個月曾有輕微咳嗽,沒想到確診後狂咳五周,甚至引起頭暈、頭痛,就醫抽血檢驗確認是新冠肺炎合併黴漿菌感染,經3天抗生素治療後緩解,她的侄子本月確診後反覆發燒一周,收治專責病房,查出是確診合併黴漿菌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後,體溫恢復正常。烏日林新醫院過敏氣喘科主任暨小兒科醫師賴永清根據臨床經驗發現,新冠肺炎確診者如果合併黴漿菌感染,恐會讓「長新冠」咳嗽症狀更加延長。由於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若新冠肺炎確診後仍有久咳未癒,持續發燒,或是症狀超過一周没改善,應就醫檢查。尹姓女子表示,家中除了丈夫、小孩確診,大哥、大嫂跟姪子一家也在6月接連確診,1歲半的姪子更是持續燒燒退退一周,收治在烏日林新醫院新冠肺炎專責病房,依據抽血及X光片報告,才發現是確診合併黴漿菌感染。賴永清說,黴漿菌號稱「會走路的肺炎」,傳染力極強,尹姓病患和其侄子全都在解隔、快篩陰性後,相繼到院抽血檢驗,結果發現都有黴漿菌感染,治療後紛紛改善喉嚨痛、胸痛及發燒的症狀。 賴永清說明,黴漿菌屬「非典型呼吸道感染」,主要咳嗽或打噴嚏飛沫傳播,潛伏期約1到4周,常以咳嗽為表現,易久咳不癒,尤其超過2到3周會合併發燒、喉嚨痛;根據Cureus醫學科學雜誌文獻報告,新冠肺炎合併黴漿菌感染時,死亡率將上升逾2倍、使用呼吸器機會上升3.91倍及延長住院時間。
-
2022-06-26 養生.聰明飲食
鴻時代/用廚房取代藥房 抗疫與美味的關係
前年9月開始回到母校明新科大教書,重回校園生活,除了和學弟妹分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態度,就是跟著社區媽媽一起學習新菜色。鄰近學校後門的「快樂小吃」店,宛如學校附設的「保姆餐廳」,在同學推薦下前往,我觀察到老闆娘陳惠妙經常使用中藥材或藥膳食材入菜。在疫情當下,我特別開了一堂「抗疫食堂」課程,邀請妙妙阿姨示範養生料理,希望推廣「用廚房取代藥房」的概念。魚腥草燉雞湯,當紅草本植物,來自老祖宗的智慧。在東南亞工作期間,我常問大馬朋友「肉骨茶」的由來,有人認為是從「十全大補」變成「十不全」;也有人認為這是祖傳的配方,眾說紛紜但每一個都有道理。後來我在快樂小吃店找到「正解」,有一回晚餐到訪,妙妙阿姨準備了藥膳雞湯,上了一天課、說了一天話的我,正是需要滋潤提神的時候,管它三七二十一,一股腦兒全部都下肚,好喝極了。沒想到這不是一般的藥膳,是用魚腥草曬乾後熬煮出來的,原色就像客家人的藍染技術,直接滲透到雞腿肉塊上。魚腥草客家人叫「狗貼耳」,一般用狗貼耳來煲涼茶,把曬乾的魚腥草加水煮茶來喝,也可以跟雞肉一起燉雞湯。「魚腥草燉雞湯」湯鮮味美、入口回甘,不靠任何調味料就鮮甜美味,這道色澤「暗黑」的料理,是老祖宗的智慧,他們早就懂得用天然藥膳來照顧身體。從文獻資料得知,魚腥草含有槲皮甙等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臨床實踐證明,魚腥草對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慢性氣管炎、慢性宮頸炎、百日咳等均有療效;還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增加白血球吞噬能力。近期在防疫上立大功的「清冠1號」,魚腥草就是成分之一。至於雞肉,是把從小去勢的閹雞、經過足夠時間熟成,肉質特別彈牙、吮指有味,不是一般靠顏值的小鮮肉可以等量齊觀,只有在純樸鄉鎮比較有機會吃到這種農業技術,是一百零一分媽媽的味道。抗氧化的黑豆、紅麴,也能做出中西合璧、美味兼具的料理。妙妙阿姨的防疫態度,是運用老祖先的智慧,達到現代預防醫學的效果,從養生食療下功夫。她常用的養生食材,還有富含花青素、可以抗氧化的黑豆,可以煮茶喝,也可以燉豬腳黑豆養生湯,是很滋補美味的一道料理。而福州人、客家人傳統飲食習慣入菜的紅麴,有降血壓、降膽固醇及抗氧化的保健功效,拿來拌青菜或炒飯可以增色、增香。妙妙阿姨信手拈來,把滷豆干再多用一道紅麴滷的程序,做出獨特的養生滋味。我則在課堂上示範兩道紅麴料理,用新竹在地自製紅麴醬,以中西合璧手法,做出「紅麴歐姆蛋漢堡」和「紅麴起司鮭魚炒飯」兩樣簡單的養生料理, 材料取得容易,製作也快速方便,鼓勵學生在家裡自己動手做,吃得健康自然能增強免疫力。以食養的方式,滿足口腹之欲、照顧五臟六腑。雖然對抗病株的疫苗已普遍在全球量產,期待早日解封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思考,坊間這麼多要價不菲的健康食品,是否真的對人體有幫助,還是花錢買安心?如今證實有效防疫的「清冠1號」,成分都是來自草本,而研發西藥發展最久的德國人,有專業的調茶師,就像中醫師的科學中藥一樣,根據各種草本的特性、黃金配比,研發出針對性解決身體不同問題的茶飲,秉持嚴謹的控管,將「食用的保養品」融入生活。經歷了一場全球性的疫情,看見東西方都致力於如何正本清源,用廚房取代藥房,以食養的方式,除了滿足口腹之欲,還可以照顧到五臟六腑、增強免疫一舉兩得。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臟腑之間傳遞著相輔相成的機能性,人類藉由食養文化,用在地的食材獲得生命密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造物者的神奇,抑或是人類智慧了不起?我們先要學會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從眼耳鼻舌身五感喚醒對食物特性的敏銳,你會發現,最好的醫師就是自己。
-
2022-06-19 焦點.元氣新聞
銀髮族輕症也恐引發肺炎 RSV疫苗第3期試驗收案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好發於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或65歲以上長者等族群的一種下呼吸道感染,最嚴重可能產生細支氣管炎、肺炎,甚至引發死亡。目前沒有治療RSV的藥物,因此都是採支持性治療方式。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院長日前受訪透露,台灣團隊參與了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RSV疫苗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已有相當正面的成果,最快下半年會在美國等地申請藥證上市。RSV是目前少數沒有疫苗的傳染病之一,在治療上也只能以隔離照護、支持性治療等方式因應。黃信彰表示,如今民眾比較熟悉的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等都屬於呼吸道綜合病毒,對銀髮族來說,即使引發的是輕症,都可能會讓長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造成肺炎。黃信彰指出,此次台灣參與的RSV疫苗試驗醞釀近10年,從去年3月第三期試驗開始後,如今收案部分是60歲以上的受試者,數據上來看相當不錯。副作用方面,黃信彰說,此款疫苗是「次蛋白疫苗」,因為是傳統疫苗,副作用多是施打部位紅腫熱痛、全身性肌肉痠痛,頭痛發燒者不多,長者可安心施打。施打RSV疫苗上的注意事項,黃信彰表示,目前臨床試驗中都有規定,一個月內不能重複施打流感、呼吸道病毒相關疫苗,因此暫時不宜與新冠肺炎疫苗交叉施打;並且已出現呼吸道症狀者,也不建議施打。至於劑量上,則多為單劑施打,不過目前臨床試驗也有安排受試者,間隔一年後再施打第2劑,要等試驗結果出爐後才能定論。黃信彰說,RSV疫苗相當建議年長者施打,尤其是「住宿型機構住民」,容易因為群聚而被感染;若有慢性肺病相關病史者,也建議施打,避免重症。整體的試驗結果,預計下半年出爐,同時申請美國FDA、歐盟EMA的審查,1、2年內可在台灣問世。黃信彰說,此次第三期臨床試驗規模多達25,000人,有安慰劑的對照、盲測,以及17個國家進行臨床試驗,台灣就是其中之一。以目前獲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預估,若此疫苗使用,估計每年可減少全球36萬人住院,同時減少超過2萬4000人死亡的機會。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增高,有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地中海飲食抗氧化、抗發炎 增加免疫力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飲食重點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飲食重點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及雞蛋取代紅肉以及加工肉的攝取(如牛肉、豬肉、培根、貢丸)。▸飲食重點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飲食重點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飲食重點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飲食重點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為30至40ML。補充5大關鍵營養素 加速身體恢復健康▸維生素D: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它們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鋅: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Omega-3脂肪酸: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無法如此全面的做到均衡飲食及足夠營養素攝取時該怎麼辦呢?林怡妏建議,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5 醫療.呼吸胸腔
咳嗽不斷但沒有感染症狀 「類肉瘤」好發20至40歲年齡
1名30歲工廠作業員,長期暴露在有害的粉塵煙霧中,近日出現反覆咳嗽症狀,原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但咳嗽加劇,甚至感覺「肺快要咳出來」使用氣喘藥物也不見改善,後來終於確診是罹患了「類肉瘤」,經藥物治療後終於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說,患者就醫時咳嗽不斷,沒幾句話就又咳好幾聲」,偶爾還會喘,但特別的是,並沒有濃痰、發燒、流鼻水、疲累或食慾下降等一般呼吸道感染症狀,肺功能檢查也無氣喘情形。但是,胸腔x光雖沒有明顯肺炎,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卻出現明顯腫大,經安排淋巴切片,確診為類肉瘤。陳鈴宜說,類肉瘤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肉芽腫疾病,致病的機轉不明,發炎細胞會在人體不同器官聚集成一團,而形成肉芽腫組織,影響該器官正常功能,常見發生在肺部、皮膚、關節、肌肉、眼結膜、腦部等部位;好發於20至40歲族群,且90%患者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視為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療。她說,要揪出類肉瘤,除了觀察臨床症狀外,若胸部x光中呈現明顯的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就必須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及淋巴結切片檢查,同時排除肺結核、淋巴瘤等可能的疾病,才能藉此揪出真正病灶。陳鈴宜說,治療必須根據影響的器官範圍,使用局部或全身性的藥物治療,大多數的患者對於類固醇反應良好,能夠在一年內逐步減少使用藥物。這名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後,淋巴結腫大情形有所改善,症狀也逐漸緩解,後續只要在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但也有少數患者影響的器官範圍較大時,使用類固醇的治療效果不佳,就必須透過免疫製劑藥物合併類固醇進行治療。她提醒,年輕族群若出現長期慢性咳嗽情形,即使症狀不嚴重,也沒有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狀,都可到胸腔內科門診檢查,以早期診斷、治療。
-
2022-06-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當使用藥物 也會損聽力
「最近耳朵怪怪的,聽人家說話都不像以前那樣清楚,究竟怎麼了?」病人主訴出現聽力障礙。最常見是因年紀增長引起,有些患者則因內在疾病傷害如腦膜炎、中耳炎、肺炎、水痘等造成,或外部刺激損傷如頭部外傷、噪音刺激、精神壓力等所致,而藥物不當使用也是聽力異常的風險因子之一。在臨床上,如果醫師開立使用胺基醣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可能會引起耳毒性風險增加。此類抗生素常用於治療多種革蘭氏陽性、陰性菌、立克次氏體及巨型濾過性病毒感染症,像治療皮膚、尿路、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Gentamicin,以及常用於結核病後線治療的抗生素Amikacin、Streptomycin、Kanamycin皆屬之。引起聽力障礙的風險,因為胺基醣苷類抗生素引起耳毒性的機轉之一,與人體內粒線體蛋白質合成受到干擾有關。數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具粒線體基因突變的病人使用此類藥品時,可能會增加耳毒性風險,因此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自身疾病史,包含是否具粒線體基因突變,或是否具耳聾家族史,以提供醫療人員作為藥物選擇的參考。除了胺基醣苷類抗生素,可能引發耳毒性的其他藥物,包含阿斯匹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化療藥物、利尿劑、奎寧類藥物,若於使用這些藥物期間出現任何耳朵不適的症狀,例如聽力發生變化、耳鳴、聽力下降、平衡失調等問題,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若有用藥疑慮,也請諮詢醫療人員,切勿於諮詢前就任意自行停藥,以免影響藥物療效,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
2022-06-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今健康/陳宇恩 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如果快篩結果為陰性,才敢放下心中的疑慮及擔心。除此之外,也需要留心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時代,目前已有生物製劑可緩解發炎,減少可能反覆手術的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治療的新利器。 慢性鼻竇炎是什麼?合併鼻息肉困擾多!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王堂權主任,最近收治一名40歲左右的專業的音樂錄音師,病患原本耳朵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Hz) 以上的音頻,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除了鼻竇發炎阻塞問題外,也影響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 慢性鼻竇炎是一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常見是在鼻竇急性發炎之後,身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根除外來病菌,或是接受常規醫療後效果不盡理想,形成慢性發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影響工作及生活。 一直鼻塞流鼻水不會好?拖延治療恐有共病風險 王堂權主任表示,近年受疫情影響,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或味覺異常等症狀高度警戒,耳鼻喉科的慢性鼻竇炎病人卻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病人已經接受過新冠肺炎篩檢呈現陰性,但仍會因為時常揉鼻子、流鼻水,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者,遭受旁人側目和排擠,因此主動回診希望做嗅覺檢測和進一步的治療。 另一種病友則是擔心被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而抗拒就醫。慢性鼻竇炎容易有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使病況加劇,如果又拖延治療,不但會影響生活,也會讓課業和工作表現打折扣,還可能有罹患其他共病症的風險,依據近年來一些大數據研究,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與聽力受損等疾病相關。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如何治療?一次看懂藥物、手術治療 如何改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呢?當常規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如果將鼻竇通道比喻為溝渠,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就像疏濬工程一樣,暢通後有機會改善及恢復鼻竇的正常功能,如果再進階使用3D內視鏡導航手術,可以更精準地去除病灶以及重建鼻腔鼻竇的功能。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3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再次的手術。 王堂權主任表示,這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的發炎體質,相較一般類型病友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治療時除了手術之外,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但有些病友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無法常規使用藥物,因此病症控制的效果也不彰,也影響病友積極且規律治療的意願。 不過,隨著醫療快速進展,台灣目前也有新型的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減少7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幫助病友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新利器! 呼吸道症狀病因大不同!鼻部不適持續兩週應盡速就醫 最後王堂權主任提醒,流鼻水和鼻塞的致病原因很多,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也可能是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所導致。在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呼籲民眾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2週仍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有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耳悶、耳脹當下怎麼辦?醫教6招解除,4方法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 提升免疫力,可以擊潰病毒● 多攝取抗發炎、抗氧化食物● 適當補充維生素D,避免染疫或進展為中重症確診新冠肺炎要吃什麼?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可以透過吃特定的食物對抗新冠病毒,不過提升免疫力絕對是擊潰病毒的不二法門。建議可藉由攝取抗發炎、降低體內氧化壓力的食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免疫細胞盡快攻下病毒,縮短痊癒時間。1、維生素C維生素C是體內強大的抗氧化物質,具有降低氧化壓力、抗發炎、促進內皮細胞作用的能力,特別是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透過補充維生素C,可以加速人體對抗病毒的時程,也能避免惡化成中重症。建議一天至少補充100毫克維生素C,而芭樂、奇異果、小番茄、木瓜等都是高維生素C水果,一天吃兩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就能補充所需攝取量。2、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促進大腦健康、預防各種免疫疾病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對抗新冠肺炎。建議可以一周吃三次魚,像鮭魚、鯖魚、鱈魚、秋刀魚等,每次約手掌大小;或補充亞麻仁籽油、各類堅果等,都能攝取到Omega3脂肪酸。3、維生素D近代不少研究發現,維生素D與人體基因調控有關,甚至可被視為荷爾蒙的一種,影響體內約3000多種基因,舉凡三高、感冒、皮膚病,甚至是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都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維生素D可以提升吞噬細胞與T細胞活性,幫助消滅人體內的細菌和病毒;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研究更發現,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後,進展為重症的機率,而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愈高,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也愈低。維生素D的取得方式,建議可以在正中午時段,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間,日曬約15分鐘;平時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魚類、乾燥香菇、木耳等;針對日曬不足、膚色深、有慢性病等民眾,則可以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補充,依個人血液濃度,每日可補充400-2000IU不等。4、喝足夠的水人體70%是由水組成,補充足夠的水,可以幫助人體代謝廢物,讓所有生化反應趨於正常。不過喝水有訣竅,應該喝接近體溫的溫水,而不是冰水或室溫水,因為七成的免疫細胞進駐在腸道,如果喝下比體溫低的水,容易削弱腸胃功能,進而減低免疫細胞作戰的能力;也不要一口氣灌一堆水,因為人體每20分鐘只能吸收200㏄,一次喝太多,僅是徒增身體的負擔。5、作息正常、避免加工食品維持良好作息很重要,不要熬夜,盡量11點前就寢,此時肝膽經當值,正發揮解毒造血的功能,不可錯過睡眠時段;更要避免食用加工品,如燒烤炸物、甜品、甜飲、醃製等,以免增加身體及肝腎負擔。
-
2022-05-30 該看哪科.中醫
緩解輕症喉嚨痛、咳嗽…中醫建議這些藥材茶飲在家飲用!怕中藥味可加這二樣
新冠病毒不斷有變異珠出現(Alpha、Beta、Delta到最近的Omicron),其間台灣經歷了2次Outbreak(2021年5月台北萬華獅子會及2022年4月基隆小吃店暨警察群聚、中和公寓、台中婚宴等),今(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延燒爆發及確診病患(輕症)快速增加的當下,我們要如何快速應對及準備接下來醫療就診環境的改變。防疫三防線,牢牢固守健康在這裡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緊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好自己,第一道防線「口罩」一定要帶好帶滿,把病原體隔壁在外,不要侵入體內,第二道防線「疫苗」一定要盡快接重,讓身體早點認識病原體,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第三道防線「藥物」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了,所幸近日多數確診個案都是輕症,並且確診病患及65歲以上年長者快篩陽性就可公費給予「清冠一號」中藥或抗病毒藥輝瑞的Paxlovid(帕克洛維)及默克的Molnupiravir (莫納皮拉韋)等的西藥。中醫辨證論治,依體質對症下藥,不需一昧追求清冠一號資深中醫師翁清松教授建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也不用一直追求防疫聖品「清冠一號」,因為中醫的強項就是「辨證論治」,很多病人跟本不必使用到像「清冠一號」這麼苦寒的藥,如「金銀花」、「板藍根」是必用的,咽喉痛用「銀翹散」,發燒全身酸痛可用「柴葛解肌湯」或「柴胡清肝湯」,腸胃問題用「藿香正氣散」,乾咳用「麥門冬湯」,咳痰用「止嗽散」,喘咳用「麻杏石甘湯」,心跳太快用「炙甘草湯」,血氧太低用「生脈散」,臨症加減,一定可以減輕症狀並且陽轉陰,回歸正常日常生活。常備中藥材煮成茶飲,在家亦能減緩不適根據確診病患描述,這波Omicron感染症狀多變化,初起喉嚨痛(如刀割)、肌肉酸痛、流鼻水,中期發燒、畏寒、味覺改變、容易疲勞,後期乾咳、咳嗽不止、氣喘虛弱及胸悶等,開始服用藥物後最先改善的症狀是肌肉酸痛、發燒及疲勞感,最後及最難消失的症狀是咳嗽,甚至有病患形容這次咳嗽「咳到甚至懷疑人生」。這時我們可以用幾味中藥材簡單煮成茶水改善症狀。例如:.「百合」:有鎮咳祛痰、鎮靜安眠、滋陰潤肺功效.「麥門冬」:有養陰、清熱、潤燥,改善燥咳痰粘,咽乾鼻燥,等功效.「紅棗」:有養血安神,補中益氣,改善倦怠乏力,調和營衛功效.「黃耆」:有補氣(肺氣、脾氣),增強身體表層的「衛氣」的作用,「補氣固表」,類似一道對抗病毒的堅固城牆,增強身體的防禦力,預防二次感冒。怕中藥味道的人可以在飲用前加一點「蜂蜜」或「麻油」。.「蜂蜜」:有潤喉、止咳效果,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改善兒童的咳嗽頻率和咳嗽嚴重程度。.「麻油」:有潤喉、滋潤喉嚨黏膜及增加纖毛運動作用,具有保護嗓子及改善支氣管炎的作用。最後,目前新冠肺炎輕症病患還是佔97%的現在,如果被感染確診,請不要過度恐懼和緊張,一定要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目前藥物陸續到位中,記住「黑暗過後會是晨曦,才能展翅高飛出國旅遊」。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該不該讓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專家分享自家小孩打莫德納經驗
近來因為媒體有報導一些兒童因為中了新冠病毒後出現腦炎的情形,所以對於該不該讓家中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這件事,又變成家長群組中熱烈爭議的問題。因為我們家有在小朋友的班級中擔任委員,所以了解很多爸媽的顧慮與心聲,也因此多去查了一些資料,所以特地跟大家分享一下。韋恩目前的心得是有兒童疫苗該打就去打,但是疫苗非萬能,配合現在遠距在家上課的狀態,也要做好其他防疫措施,比如說調整自己的飲食健康、做好洗手、消毒,讓自己保持在最佳保護力的狀態。在第一波開放兒童施打莫德納時,韋恩就有讓小朋友選擇在學校打,當時發現同班之中選擇施打莫德納的人並不多,所以打時不用排隊,幾乎是到了就打。應該是很多家長在觀望等待兒童用BNT抵台,果然現在兒童用BNT到台灣開打之後,就變成大排長龍也未必立即打得到的狀況。兒童打莫德納與兒童用BNT有什麼不一樣?兒童用BNT 疫苗:劑量為10 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開放5-11歲兒童施打兒童打莫德納疫苗:劑量為50 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開放6-11歲兒童施打效果比較專家(聯安診所心臟內科施奕仲醫師)說,兩者學理上都是屬於 mRNA 疫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可能較強,但抗體生成濃度較高且撐得比其他廠牌疫苗還要久。副作用比較這兩者其實副作用接近,通常都屬於輕微,包含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比較常見。而家長們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嚴重副作用,目前台灣在12-17歲施打BNT疫苗時,嚴重副作用「心肌炎」機率不高。目前在接種BNT兒童疫苗後,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實際狀況所以綜合以上判斷,而且韋恩看國一的姐姐打起來也沒什麼副作用,就決心讓小四的弟弟打莫德納,結果打起來只有讓緊張大師的弟弟在學校現場表演了一下緊張不安的內心戲外,其他只有輕微的傷口疼痛而已,什麼發燒等等的完全沒遇到,真是令人鬆了一口氣。幫助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其實打完疫苗也不能鬆懈,該做的防疫行動如戴口罩,勤洗手,搭配酒精等消毒用品一樣也不能少。尤其是健康的飲食營養,更是打造體內抵抗力的第一環,有很多與免疫力的微量營養,特別容易被人疏忽,請大家要注意攝取:抗氧化物(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新冠病毒對身體一大傷害其實是會引起體內的免疫風暴,造成體內免疫大亂,讓很多正常的細胞反而受到體內強烈的免疫發炎反應所傷害。而經過營養研究顯示,體內異常的發炎反應可以藉由體內的抗氧化物加以減緩,降低其破壞性,早在2019年,新冠肺炎剛起時,就有許多學者以冠狀病毒為例,判斷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等抗氧化劑有這樣的效果。目前以疫情期間,外帶、送餐很普遍的情況下,新鮮蔬果的攝取量感覺大幅下降,大家要特別注意攝取。攝取來源:新鮮蔬果(維生素C),堅果(維生素E),蘆筍、酪梨、花椰菜(穀胱甘肽)等營養的食物。鋅講到鋅,其實大家第一聯想的是男性會想吃牡蠣補充的食物啦,其實鋅的功能不只是男性功能,其實鋅是身體所必需的重要礦物質,參與身體的多種生理作用,身體有超過300 種酶的合成,都需要鋅的幫助。鋅參與了細胞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輔助身體的能量代謝,特別與免疫非常相關,鋅可以可以加強自體抵抗力,抵擋外來病菌、病毒等。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發現,鋅擁有可以阻止冠狀病毒增生所不可或缺的RNA複製酶的作用,所以是對保護力非常重要、但是又常被大眾忽視的一環。根據調查,台灣的兒童攝取鋅不足的情形很普遍,實在令人擔心。根據一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榮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Nutrients的研究顯示。台灣有高達4成的年輕兒童缺乏微量元素鋅,而這與兒童有近7成的偏食習慣有關。偏食容易導致兒童營養不均衡, 缺乏鋅特別又容易使食慾減低,這就會造成兒童在營養與偏食之間的惡性循環,爸媽不得不多加注意。攝取來源:海鮮、紅肉、穀類、豆類。維生素D大家普遍對維生素D的認識是對骨骼健康有關,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但是其實維生素D也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幫助於抵抗呼吸道感染。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白宮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也公開說: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最近有許多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與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及感染嚴重程度有關,因為維生素D可以減輕發炎的反應,因此可能有助於減緩新冠病毒在肺部產生細胞激素的風暴。維生素D又叫做陽光維他命,也就是曬太陽就可以在皮膚裡合成,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充足,正常人每日在未保護(沒有衣服遮蔽,也沒有塗抹防曬)的情況下,讓臉、手臂或腿曬10分鐘並且從飲食中補充應該就足夠。但是其實國人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也很普遍。尤其以青少年來說,90.3%有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而其中更有51%是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這與台灣人愛白、怕曬、愛室內活動有關。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大量人被迫居家上班,小朋友在家遠距教學,只怕這缺乏日曬的情況會更嚴重。飲食攝取來源:海魚、乳製品、雞蛋、動物內臟。益生菌益生菌是近來討論新冠疫情下補充品的大熱門,益生菌其實有許多菌種研究可以調整免疫、降低過敏、阻斷體內發炎反應、下降發炎性的細胞激素的作用。近來還有許多研究益生菌與長新冠(新冠復原)時常出現的腦霧的相關性,因為益生菌據信可以透過腸腦軸線的關係,調節腦部與神經的反應,清除在腸道累積的毒素。畢竟腸道是體內最大的黏膜組織,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全對預防感染很重要,而體內7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所以對免疫的正常運作也非常重要。所以日本才會依據良好腸道菌相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研究,提倡用腸活擊退疫情。攝取來源:補充高纖食物、發酵乳製品、發酵蔬菜。結論面對疫情爸媽們真是辛苦了,因為除了擔心自己,也擔心小孩染疫,小朋友如果居家更是麻煩,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目前韋恩更看到很多朋友的家庭疑似是小朋友從學校帶病毒回家,造成全家感染的。所以現在我們能做好的防疫,還是做好打疫苗,同時提升自身的體力與抵抗力,才能確保家人平安。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染疫後,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三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中醫觀點:染疫後對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兩、三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清冠一號如何用才正確?目前國內對於新冠染疫後的治療,除了政府採購的兩種口服藥物(輝瑞的 Paxlovid 、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與針劑藥物(瑞德西韋)外,還有國內自行研發的清冠一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四種藥物。大家或許都知道前三種藥物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唯獨對中藥清冠一號的服用方式存有疑慮,甚至坊間還有不少民眾以團購清冠當作預防保養使用的族群。對此,陳麒方慎重澄清:「清冠一號並非預防保健使用。」他指出,中醫診療是「生了病的人」、西醫是處理「人所生的病」,兩者鎖定的目標不同,臨床模式也不大一樣。「在國內目前衛生福利部所公告的輕症確診,於中醫診斷發病當下是屬於熱性病體質的人,是可以使用當作參考藥品(衛部中字第1111860617號函說明清冠一號非預防藥)。」在臨床門診治療上,無論是大人、小孩,處方劑量、品項也會有所不同,實在不能輕率自行服用。其實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是從《傷寒論》、《千金方》、《溫疫論》所記載的古方來化解疫毒,針對疾病證候(Syndromes)來對症下藥,可使用的藥方很多,還包括柴胡解毒湯、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白虎湯或青龍湯系列等都有可能。對於清冠一號的使用時機,陳麒方說,一般必須等到醫師看診確認後再使用最好,不過臨床上有遇過特殊情況,像是有個病友在快篩陽性、在等待預約PCR檢測前,就先由中醫師介入視訊看診,「在中醫師及時給予適合當下證候的處方後,隔天PCR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他解釋,中醫可以在發病前針對體質給予保健用藥,尤其在症狀還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治療並紓緩不適症狀的。染疫後的保健之道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染病人數超過五億,在未知染疫後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之際,仍應該小心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倘若不幸染疫,也要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開立適合的處方。陳麒方建議,從中醫觀點看養生,要謹守少食、多喝水、多運動、少憂慮、睡好、適度放鬆等。「病毒不可怕,過度的恐懼反而糟糕。」他提醒,網路流傳常喝清冠或某些飲品可以提升抵抗力,但從學理來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若偏性太過(太寒或太熱),喝了容易腹瀉反而讓氣更虛弱、自身免疫變差,病毒更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擔心疫情嚴重不想出門,也可以透過視訊遠距醫療的方式,請醫師幫忙判斷適合用什麼藥物,簡單又方便。此外,平日則要注重清潔,選擇合適的醫療模式,切勿亂服保健品,反而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勞財又傷身,就不是你我所樂見的了!延伸閱讀: 。買不到清冠一號沒關係!亞東醫院中醫師教你對5症狀來下藥,有效縮短病程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未打疫苗染Omicron可能發生哪些重症?詳解兒童疫苗常見疑問
5至11歲輝瑞兒童疫苗將於周三(5/25)正式開打,但許多家長仍猶豫要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兒童感染專家表示,國內兒童染疫比率約占二成,雖然感染症狀大多是輕症,且比成人輕微,但仍有部分可能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等重症。兒童接種疫苗可降低九成新冠肺炎嚴重度表現,專家強調「先打先好」,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Q:兒童未打疫苗染疫,可能發生哪些重症?● 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致呼吸困難、腦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分析,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有兩種較嚴重症狀,一是「上呼吸道感染」,因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腫脹,導致呼吸困難;第二種是腦炎,目前港台都出現染疫兒童併發腦炎的個案。而染疫經過二至六周,也可能產生MIS-C,引發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及組織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此疾病。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說,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各年齡層確診者人數與占比,12歲以下兒童疫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愈來愈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MIS-C,依國外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三,且三至六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至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Q: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 三大好處: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MIS-C。依兒童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疫苗後有三大好處。黃立民說,首先是降低兒童住院率、重症率及預防MIS-C,尤其北北基桃的兒童病床幾乎全部滿床,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建立完整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觀察各項研究和統計,支持兒童要接種疫苗,他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打疫苗會猶豫,但美國統計指出,5至11歲沒打疫苗的孩童,感染Omicron後的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兩倍。接種疫苗不僅能預防多種併發症、重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兒童隔離、學校停課、父母缺勤等狀況,避免因停課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或教育差距。Q:目前有兒童有哪些疫苗可選擇?● 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歐盟已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黃立民表示,目前共有兩款兒童疫苗可以使用,其中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不僅臨床試驗證實保護效果達九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核准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日本、南韓、香港、澳門、新加坡等開放兒童接種。另一款是莫德納半劑量疫苗,目前歐盟已通過核准用於6歲至11歲兒童,開放施打的國家有歐盟、英國、澳洲、加拿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說,輝瑞兒童疫苗主要用於5至11歲兒童,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打滿兩劑保護力約90.7%;莫德納疫苗則是6至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Q:兒童施打兩款疫苗,可能出現什麼副作用?● 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較青少年低,且症狀輕微、可逆轉。關於兩款疫苗的副作用,黃立民說,兒童接種後,約10%至20%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或腫痛、發紅,以及疲勞、頭痛等,僅約十萬分之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個案,但症狀輕微且短期、可逆轉,發生率比青少年低。為有效降低孩子染疫重症風險,他呼籲「先打先好」,讓孩子及早獲得保護力,如果對莫德納兒童疫苗有疑慮,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輝瑞兒童疫苗。黃立民說,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等危險因子的兒童,確診後重症風險較高;又或需要出入人多聚集場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與衛生習慣的孩童,此類族群兒童施打疫苗後,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Q:mRNA疫苗會對基因造成影響嗎?● 目前無足夠證據,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很多家長擔心屬於mRNA疫苗的輝瑞、莫德納兒童疫苗,可能對孩子基因造成影響。黃立民表示,由於mRNA疫苗僅使用2年,但對於這些顧慮,至今沒有新證據證實有這樣的風險,且先進國家也維持讓兒童接種疫苗。他認為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未來以蛋白疫苗作為每年例行接種的疫苗,安全性更高。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疫情嚴峻 何美鄉3招教學保護5歲以下孩童
本土疫情嚴峻,民進黨YouTube今天發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的影片,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另為保護不能施打疫苗的5歲以下孩童,也提供其餘家人全接種疫苗以及清消乾淨等3招教學。何美鄉共錄製兩部影片,一是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她在影片中說,她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才會一輩子選擇研究病毒、傳染病以及疫苗,而全世界已經有幾億人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這是有用且安全的疫苗,選擇上也很多元。何美鄉說,打疫苗可以預防重症與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很好的工具,應該要盡量施打疫苗。她也表示,長者如果不打疫苗,一旦確診將影響家人與醫護,為了不影響下一代,建議要接種疫苗照顧好自己。目前5歲以下孩童未能施打疫苗,何美鄉則在第2部影片中提出3招教學。她說,首先是除了5歲以下孩童外,全家人從老至小都要施打疫苗,家中若有5至11歲孩童,也要鼓勵他們接種疫苗,保護弟弟、妹妹。再來,何美鄉說,為盡量別將病毒帶回家,除回家時須清消乾淨再抱小孩;另外,每週也可快篩2、3次,確認大人的狀態,並要時常觀察小孩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或是發燒等症狀。最後,何美鄉表示,現在確診的人多,環境病毒量也多,應該要特別小心,別將小孩帶到人多處。
-
2022-05-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已逾2成兒童確診 台大醫籲:打疫苗利大於弊
國內5月起開放兒童接種莫德納、BNT疫苗,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兒童施打疫苗有3個好處,包括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尤其國內正在疫情流行,建議5月下旬盡快施打,完整疫苗保護力。黃立民指出,目前疫情發展廣泛,兒童是這波Omicron疫情主要感染者,全國近2成兒童感染,北北基桃四區域的大醫院兒童病床幾乎滿床,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率不可輕忽,兒童施打疫苗也格外重要。以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今年5月13日數據顯示,720萬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年齡在0至11歲,共佔全美確診個案總數約一成。而因染疫死亡的個案,有486例為0至4歲兒童,5至11歲兒童的亦有359例。兒童確診雖大多輕症,黃立民指出,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後,經過2至4周甚至6周,可能產生多系統炎症綜合症,兒童的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和組織會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這疾病。兒童感染也可能引發嚴重上呼吸道感染及腦炎。國外臨床統計,5至11歲兒童沒打疫苗,確診後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2倍以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也指出,5至11歲兒童及青少年,施打2劑BNT可預防嚴重感染而住院,目前完整接種2劑BNT疫苗的兒童,無論過去有無確診,無發生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或死亡。美國去年已為5至11歲兒童接種870萬劑BNT疫苗。國內目前有莫德納、BNT2種兒童疫苗。黃立民指出,BNT兒童疫苗安全性資料較多,依照美國FDA資訊,5至11歲兒童施打2劑BNT,保護效果達90%,有頭痛、疲勞、施打部位紅腫等輕微副作用,極少數發生心肌炎,症狀輕微、短時間可恢復,發生心肌炎比率比青少年更低。莫德納、BNT兒童疫苗該如何選擇?黃立民表示,2種疫苗最大差別是劑量,BNT兒童疫苗適用5至11歲,施打10毫克,是成人劑量三分之一;莫德納兒童疫苗適用6至11歲,施打50毫克,是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黃立民表示,曾有專家討論,是否依照兒童體重來選擇疫苗,但此論點缺乏實際證據,目前2款疫苗分別取得歐盟、美國FDA許可,BNT兒童疫苗現階段安全性資料較多,莫德納兒童疫苗安全性資料雖較少,但能獲許可、代表其副作用仍在可接受範圍,若家長憂心,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BNT。黃立民表示,我國ACIP專家建議,兒童2劑疫苗需間隔3個月施打,但現在疫情仍持續流行,若接種時間較晚,恐怕施打第一劑後就確診,疫苗實際保護力不完整,建議兒童應在5月下旬盡快接種疫苗。各國也建議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免疫不全的兒童接種疫苗。至於香港有13%的染疫兒童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表現,若接種疫苗是否可預防兒童神經系統症狀?黃立民指出,此類狀況少見,理論上施打疫苗的確有幫助。黃立民也建議青少年施打第3劑,第3劑發生心肌炎機率大幅下降,相較第2劑減少十分之一,目前疫情仍在傳播,施打疫苗可提高保護力。部分家長憂心,施打mRNA疫苗對於孩子基因有未知影響,黃立民說,這是理論上的疑慮,只能說mRNA疫苗應急,若後續需每年追加施打,希望引進蛋白疫苗。基金會特別製作兒童施打疫苗電子衛教傳單,協助家長釋疑。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女童急性腸胃炎高燒併發熱痙攣 驗出確診收治
苗栗縣一名2歲女童持續拉肚子,家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讓她服用家中的腸胃藥,不料女童突然抽筋、口吐白沫、四肢抖動且喪失意識,體溫燒到40度,經救護車送醫急診,家屬否認有接觸史,但PCR檢測證實感染新冠肺炎,並由專責病房收治。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浩遠表示,最近觀察到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常見症狀包含高燒,每天都有燒到40度的確診病童,5歲以下幼兒突然高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而感染新冠肺炎已是目前兒童高燒最常見原因,因此應特別注意,最近如果孩子突發熱痙攣,要高度懷疑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李浩遠表示,兒童確診後,家長除了給予醫師開立的藥物,必須喝足夠水份及吃營養的食物才有體力對抗病毒,如病童食慾下降必須少量多餐,多餵幾次;家長除了要記錄病童體溫,也必須記錄一天進食量和尿量、觀察活力狀態、記錄每分鐘呼吸次數、監測血氧、觀察呼吸是否有胸凹、膚色或唇色,及肢體是否冰冷。他指出,兒童感染COVID-19大多是輕症,基本就是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痛、咳嗽、鼻塞、頭痛、倦怠、痠痛等,部分會出現胸痛、胸悶、腹痛、腹瀉、嘔吐、脖頸痠痛、紅疹、全身疲倦感等症狀。被感染兒童大多會發燒,且發燒溫度常見在39度以上,多數發燒約2天就能退燒。除了發燒,較大的小孩會喉嚨痛,比小小孩會咳嗽。但如果沒發燒仍呼吸急促就要特別留意,如果進入到無法進食或餵食、意識喪失、抽搐、倦怠、呼吸困難、眼球紅(缺氧之症狀)以及低血壓等則是中重度狀況,必須盡快依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的方式就醫。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病毒共存把握四原則 醫:有無染疫都需補充營養素
中央政策明確指向要往「與病毒共存」前進,取而代之的是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北部醫療量能緊繃,輕症雖能居家照護,不過居家視訊診療仍在磨合中,讓不少沒有染疫的民眾擔憂未來確診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表示,不管是現在或是未來,建議家中可以常備感冒藥物,包含退燒、止痛藥等,平時建議多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維生素A、C、E與鋅等,幫助提升保護力,避免染疫。陳宥達表示,英國三月開放後,確診人數較一月高峰攀升四成,其中許多醫護染疫。因此,輕重症分流、共同預備對抗疫情十分重要,對於兼顧輕症照顧與防範家人染疫,陳宥達表示,因應與病毒共存,必須把握四大重點「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其中營養素的補充需要每一個人注意,陳宥達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且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常人20到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表示,維生素C本身就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維生素C的補充在各地輔助染疫治療,都有一定成效,可以減輕新冠肺炎患者的炎症並降低死亡率,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陳宥達表示,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注意營養均衡。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機率,尤其是肺炎的風險。陳宥達表示,鋅補充劑或含片也常運用於治療感冒或呼吸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他強調,營養素補充足量即可,不要盲目躁進,每天適量均衡補充,才能達到效益。
-
2022-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照護喉嚨痛怎麼辦? 醫分享秘招
疫情增溫,台中市累計到昨天居家照護收案數達3萬3202人。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民眾可自我照護,若無食欲可適時吃冰品等食物,也可補充維生素等,坊間流傳喝綠茶有助抗疫?效果欠佳。鼻噴劑可舒緩喉嚨痛,幫小孩拍背則有助咳痰。在家運動有助提升體力,但要監控血氧變化。輕症居隔者如何除了吃藥,如何自我照護?呂昀珊建議,食欲欠佳,可吃冰、布丁等冰涼食物,只要吃得下都不用擔心,免疫力也會比較好,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糖攝取。若活動力、食欲下降就要注意。臨床實證,鋅對呼吸道感染有幫助,可多吃海鮮、雞蛋,並補充維生素B、C;乳酸菌(優酪乳)、益生菌亦可稍微縮短病程。呂昀珊說明,坊間傳聞喝綠茶抗疫?茶樹精油抗菌?動物或細胞實驗發現,兒茶酚胺確能抗菌。不過,綠茶泡來用喝的,已大量稀釋,能得到兒茶酚胺的量不知多少?再者,用喝的流到腸胃道,但新冠病毒侵襲呼吸道,推測效果不好。呂昀珊建議,孩子吃不下可改喝電解水,補充電解質和水分。1歲以內的寶寶水分就不需過度攝取。居家常備用來舒緩喉嚨痛的枇杷膏,避免泡給周歲內的寶寶飲用。呂昀珊分享,喉嚨痛到無法吞嚥或有口腔潰瘍,可用鼻噴劑局部止痛、緩解喉嚨不適,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呂昀珊指出,小朋友咳嗽、痰多,可拍背改善,讓小孩坐直,大人拱掌在背部由下往上拍;或以拍痰杯,在兒童背部左、右分別拍一拍。嬰兒改為身體傾斜趴放大人大腿上拍痰。若孩子咳痰、又喘,就要非常小心,很可能演變成支氣管肺炎,需送醫院治療;若是乾痰為主,就比較沒關係。呂昀珊建議,可做簡單的運動,小孩玩Switch (遊戲機),大人爬樓梯或有氧運動,家裡要備有血氧機,低於正常血氧濃度95%應趕緊就醫。
-
2022-05-17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家隔離怎麼伴?/孩子染疫發燒、發抖怎麼辦?醫師提醒:退燒後觀察二症狀指標
隨著COVID-19確診人數逐日增多,一家人一起確診的狀況層出不窮,在龐大的壓力下,小孩一出現發高燒、發抖等症狀,更容易讓確診、隔離中的大人心急如焚,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就有確診家長對小孩發燒、發抖症狀感到憂慮,不知該如何是好,或者也有家長不了解小孩染疫是否會引起腹瀉等症狀。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提醒,當小孩確診感染或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發燒、發抖是常見現象,而最重要的觀察指標是「退燒後的活動力、食慾」,如果退燒後,小孩活動力還是很好,食物也吃得下,家長就不用太多擔心,但如果退燒後還是病懨懨、精神很差,或食慾不好,吃不下 就建議盡速就醫,以免情況惡化。邱南昌進一步解釋,感染常造成發燒,雖然染疫時小孩發燒比率比大人低,但一發燒,發燒溫度通常比較高,這時可先讓孩子服用退燒藥,使用退燒藥後發燒多半會退,但可能很快又燒了起來,並非服用一、兩次退燒藥就能順利退燒,有時會斷斷續續,持續兩到三天,退燒後的活力狀況才是重點。小孩發燒、發抖或有熱痙攣 家長要保持冷靜「小孩發燒時發抖,一點也不會奇怪!」邱南昌表示,若小孩發燒時體溫慢慢上升,較不容易發抖,但體溫如果迅速竄升,身體無法適應,便很容易發抖,不是只有COVID-19,像腺病毒、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也都可能引發類似症狀。此外,有些孩子一發燒便容易產生熱痙攣,這樣的現象常發生在六個月到六歲大的孩子身上,如果小孩有熱痙攣體質,發燒時就不是只有發抖,而是產生抽筋現象,此時,小孩可能眼睛上吊、嘴巴咬緊牙關、身體全身用力抖動,甚至會失去意識。小孩出現熱痙攣的時候,家長不要太過慌亂,建議先觀察,並保護孩子的頭、脖子,並將小孩的衣服鬆開透氣,不要讓小孩跌倒、撞到,也不要往小孩嘴裡塞東西,或把自己的手伸進孩子嘴巴,熱痙攣多數持續一、兩分鐘,症狀就會減緩、消失,一旦超過五分鐘,情況就會比較危急,若出現熱痙攣,家長可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診斷、評估。 小孩疑似染疫 就醫情況、症狀都需要大人關注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當大人、小孩都確診而需要就醫,可以叫救護車119或自行開車、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就醫,但不可以坐公車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到達醫療院所,家長一定要主動告知自己接受篩檢為陽性反應,醫護人員才知道如何進行應變。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也有家長詢問小孩腹瀉,是否代表染疫,關於這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早在2020年4月已將腹瀉納入COVID-19臨床診斷條件當中,由此可知,小孩腹瀉的確也可能是COVID-19造成,家長必須提高警覺。【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 醫師建議:每天漱口降低病毒量
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觀察,台灣目前有上百萬名學童還未打疫苗,有研究指出每天漱口漱喉嚨,可有效減少口喉中病毒量,相對也可減低產生重症的機會,且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建議民眾居家隔離期間,可早中晚、睡前以自來水或食鹽水、漱口水漱口,降低口中病毒量,也減少傳染給家人的機會。吳佩昌指出,他的奶奶今年111歲,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時,日本政府曾要求國人每天漱口,這除了是長者的偏方,其實也有確切證明表示其顯著效果,日本在流感期間曾做過研究,以自來水漱口可有效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德國也有研究指出,漱口可減少口喉9成病毒量。吳佩昌表示,國高中化學週期表背的「氟氯溴碘砈」都有殺菌效果,舉例來說,牙膏中有氟、自來水中含有氯、食鹽水中則有碘,因此以上述提到的漱口其實都能殺菌,研究指出,自來水中含有0.1ppm氯,就能殺菌,台灣自來水中約含有0.2ppm氯,尤其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漱口漱喉嚨對於減低症狀應會更有效,尤其台灣目前還有上百萬位學童沒打過疫苗,養成漱口習慣相對較為安全。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去年起也推動漱口行動,要求住院病人、門診須全身麻醉的病人及須插管的病人在術前必須先用優碘漱口,也有住院醫師家人確診被隔離,吳佩昌就建議該名同事在隔離期間可以每天以自來水漱口漱喉嚨。吳佩昌說,因為大家在隔離期間可能擔心病情突然急轉直下變重症,每天在房間內也不能做什麼事,早中晚及睡前漱口漱喉嚨、曬太陽除可增強免疫力,也可減少口中病毒量、讓心情更好,另外針對醫療人員,則是建議出門前、回家前都要漱口,以免將醫院病毒傳染給家人。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讀者Abo在2022-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最近家母從朋友那裡購買了直銷的牛初乳奶粉,並附上很多牛初乳的好處,尤其針對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部分,深信自己沒有被騙,尤其有很多嬰兒奶粉也加了這種成分。不知道能否藉由專業的角度解釋牛初乳是否如同人初乳都能提供好的保護力(提供可信的證據打醒媽媽) 感謝!」初乳是雌性哺乳類動物於產後2-3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畜或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所以需要藉由攝取初乳來避免感染以及完善免疫系統。而也就是因為這樣,初乳產品的廣告一定都會特別強調能提升免疫力,促進發育,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台農鮮乳廠的一篇文章非但沒有吹噓牛初乳的好處,反而是這麼說:「曾有業者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初乳產品電視廣告。事實上,牛初乳只適合小牛喝,因其內含的抗體適合用來對抗牛隻可能感染的疾病,且初乳的顏色黃,濃稠,口感差,有腥味且酸度高,成分相當複雜,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呈現凝固現象,與一般常乳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人類食用。……許多母牛在分娩後,乳房在授乳過程中容易受感染發生乳房炎,酪農戶常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牛初乳亦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較不適合作為食用乳之原料。」事實上,就像一般牛奶一樣,市售的牛初乳也是需要通過高溫殺菌,而這樣的處理就會破壞裡面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所以,這又是另一個不支持把牛初乳當成保健品的理由。縱然沒有被破壞,由於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都是蛋白質,所以根本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我在2018-5-23發表的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裡有這麼幾句話:「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蛋白質是可以被小腸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那就是,新生嬰兒(或幼畜)的小腸是可以吸收母乳裡的免疫球蛋白。這一特殊功能的目的,是讓新生嬰兒(或幼畜)可以從母乳獲得被動免疫,從而有能力抵抗病菌和病毒。還有,少許生長因子蛋白質,也可以在嬰兒的小腸被吸收,從而促進嬰兒成長。但是,這個吸收蛋白質的能力,在出生不久後(一天左右)就會消失。」Raymond Playford醫生是英國西倫敦大學的教授。他是研究牛初乳的專家,所以當然是希望能證實牛初乳是對人的健康有益。可是,在一篇2021-12-27發表的編輯評論裡他卻這麽說:「牛免疫球蛋白G 可能不會完整地穿過人體腸道屏障,因此不會導致活性牛源性免疫球蛋白 G 存在於人的血液中。」他又說:「大多數研究表明,即使攝入高劑量的牛初乳也不會增加血漿 IGF-1。 由於 IGF-1 的分子量為 7.5 KDa,與牛初乳中的許多其他生長因子和激素成分(例如表皮生長,EGF)相似,因此這些其他生長因子似乎可能不會完整地進入 血液循環。」請看The Use of Bovine Colostrum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Human Health: Current Evidence and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Examination(牛初乳在醫療實踐和人類健康中的應用:當前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領域)。有關牛初乳是否能提升人的免疫力,請看下面這三篇最新的論文。2020-12-30發表的這一篇是臨床研究Effects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of Bovine Colostrum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牛初乳對年輕女籃球運動員免疫系統的影響。 隨機試驗)。27 名精英女籃球員(16-19 歲)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是每天兩次口服 3.2 g 牛初乳,持續 24 週。在服用牛初乳或安慰劑之前,和服用之後的3個月和6個月,受試者進行了體育鍛煉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之前和之後的3 小時抽血檢查免疫系統指標,包括血漿白細胞介素 (IL)-1α、IL-2、IL-10、IL-13、腫瘤壞死因子 (TNF) α、肌酸激酶 (CK MM)、免疫球蛋白 G (Ig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 (IGF1) , 和白血球、淋巴細胞 (LYM)、單核細胞 (MON) 和粒細胞 (GRA) 。結果是,這些免疫系統指標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所以,研究人員說:「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補充牛初乳對免疫系統功能指標的動態沒有顯著影響。」2020-4-8發表的這一篇是回顧論文Immunological Outcomes of Bovine 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in Trained and Physically Activ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牛初乳補充劑在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群中的免疫學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摘要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牛初乳對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的免疫功能有真正的好處。此外,補充策略也沒有達成共識。出於這個原因,這項薈萃分析的目的是量化牛初乳補充劑對身體活躍人群免疫結果的影響。分析了來自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該試驗調查了 牛初乳補充劑對運動員和身體活躍的成年人的影響,涉及 239 名參與者。結果表明,牛初乳補充劑對提高運動員和體力活動參與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唾液免疫球蛋白(IgA)的濃度沒有影響或影響相當低。先前的研究表明,牛初乳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這些影響背後的機制方面存在科學知識空白。」2021-10-26 發表的這一篇也是回顧論文Diverse Immune Effects of Bovine Colostrum and Benefit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牛初乳的多種免疫作用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益處)。這篇論文是很明顯地想要為牛初乳說好話,但它還是坦白指出,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針對老年人的免疫力做實驗的臨床研究。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就運動員而言,目前的證據無法支持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的假設,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測試免疫力指標的臨床研究。原文: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篩陽給藥 陳時中稱病急亂投醫 柯文哲:我有念書
雙北市長要求中央同意全面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盡快投藥,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反對,表示快篩有偽陽性,直接隔離、投藥恐有法律問題。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目前快篩到PCR可能拖過四天,恐超過給藥時機,開藥前有五步驟可以確認,交互作用可用人工智慧排除,這是醫學題目,「不要講醫學界不能接受的理由。」陳時中昨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面對記者提問,是否同意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他反問,「為什麼呢?這要做什麼用?」他表示,希望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理由,主要是快速確診、快速投藥、快速隔離治療。陳時中說,此舉是病急亂投醫,檢驗會有百分之七至十五的偽陽性,快速隔離、治療恐限制人身自由,於法律上民眾未確診,讓他隔離治療,必須思考行政上處分是否過當,這是要思考的問題。另外,若沒有確診,在不確定病人情況下給藥,如果發生副作用,醫療責任誰要來負,這也要考慮。針對中央不願直接給予快篩陽性民眾藥物,柯文哲說,開抗病毒藥物有五個步驟,要有症狀、快篩陽、符合適應症、排除禁忌症、排除藥物交互作用。現在不能以快篩陽當作確診,要PCR才能算是法律認證確診,但病人太多,快篩到PCR可能拖過四天,擔心失去用藥時效。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表示,快篩陽視同確診,半個多月前就呼籲中央要改,希望中央不要窠臼於程序。侯友宜說,「快篩試劑不會挑人吧」,三類人一樣有偽陽性,一樣有法律問題,一般人同樣也可以,呼籲中央拿出解決問題魄力,簡化流程,快篩陽經過醫師判斷就立即給藥治療,時間不會站在我們這邊。柯文哲昨天直言,「就算陳時中不懂,他後方的專家也都是同一批老師教出來的,怎麼會有問題。」他表示,如果病例接受PCR慢一天就算了,但現在是卡住,固然會有偽陽性,抗病毒藥物要開立也是病患有症狀,沒症狀不用吃,「偽陽性不用辯論,拜託我是有念書的」。柯文哲表示,新冠病毒先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人此時痊癒,有些人往下蔓延到肺臟,擴大到多重器官衰竭,所以不會今天確診、明天死掉,死亡曲線會在確診曲線之後,所以今天才會突然多了四十例死亡。目前雖然中、重症的確診者不多,但只要疫苗沒打好打滿,確診症狀也會「很厲害」。
-
2022-05-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咳嗽對身體影響有哪些?9種常見急性咳嗽原因,出現呼吸困難速就醫!
你有咳嗽的經驗嗎?其實咳嗽是一種自發的反射動作。當有異物像是痰、細菌或灰塵等東西刺激到喉嚨和呼吸道時,身體會自動咳嗽,和打噴嚏或眨眼等其他反射相似,咳嗽有助於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咳嗽是一種重要的反射動作,有助於保護呼吸道和肺部免於受到刺激咳嗽大約以每小時50英里的速度將空氣和附著於黏膜上的異物排出肺部和喉嚨。偶爾咳嗽是正常的,因為有助於清除喉嚨和呼吸道中的細菌、痰和灰塵。但是如果有咳嗽不止及伴隨其他症狀,像是呼吸急促、粘液分泌或血痰,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咳嗽如何影響身體喉嚨和肺部通常會產生少量痰液來維持呼吸道濕潤,作為保護屏障,避免吸入刺激物和細菌。偶爾咳嗽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反而還可以快速清除不小心吸入的異物。9種急性咳嗽的常見原因,一般來說咳嗽情形不會持續兩個月:1.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與發燒、喉嚨痛和流鼻涕有關。大部分是因為病毒引起,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和流感。2.過敏性鼻炎又稱花粉熱:受到過敏原引發的不適,其症狀有流鼻涕、鼻塞、打噴嚏。3.吸入刺激物:急性接觸某些煙霧或蒸氣,刺激喉嚨和呼吸道發炎,引起咳嗽。4.下呼吸道感染:聲帶以下遭受病毒和細菌感染,通常會引起深度咳嗽和發燒。以支氣管炎或肺炎較為常見。5.肺栓塞:會危及生命的疾病,肺臟血管被血管內的固體、液體或空氣塊所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造成低血氧。導致突然呼吸急促,有時還會出現乾咳。6.氣胸又稱肺塌陷: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可能自發性或胸部外傷所致。症狀包括突然的胸痛、乾咳和呼吸急促。7.心臟衰竭:心臟無法推送足量血流維持身體所需,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8.鼻後滴流症候群又稱鼻涕倒流:由於黏液從鼻黏膜流至咽喉後部,會出現乾咳。9.胃食道逆流 (GERD):當胃酸回流到食道,引起胃灼熱時,就會發生這種消化系統疾病。當酸進入喉嚨時,也會引起乾咳。急性咳嗽是最不嚴重的咳嗽類型,只持續三週或更短的時間,很可能會自行痊癒。這種類型的咳嗽不需要進行治療。但是,如果咳嗽伴隨著其他症狀,像是發燒、頭痛、嗜睡或呼吸急促,就需要就醫。另外,慢性咳嗽持續時間超過八週,可能是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狀,也要記得就醫診斷,以免延誤治療!胃食道逆流「9大地雷食物」!?......https://bit.ly/3v0dE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