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併發症,也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 症狀: 耳痛 耳鳴 鼻塞 發燒 聽力減退
- 併發症: 聽力受損 中耳積水 腦部感染 鼻炎 鼻竇炎 咽喉炎 顏面神經麻痺 腦膜炎 腦膿瘍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併發症,也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梅尼爾氏症是內耳淋巴水腫,引起平衡失調的疾病。患者通常會同時出現耳鳴、眩暈、聽力障礙三種症狀。此症常會反覆發作,頻率愈來愈密集,會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影響生活品質。
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
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而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可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暫時性,經治療後少數可復原的甲狀腺疾病。
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病毒感染疾病,好發於六個月至兩歲間的孩童,感染季節以春秋交替為多,主要是疱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所引起,患童會出現發高燒到39~40度、輕微的流鼻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發燒漸退時開始出全身性的玫瑰色細小斑丘疹,而這也是玫瑰疹即將尾聲的徵兆;出疹從軀體開始,再向四肢延伸,但並不會癢,也不會有小皰,大約在1~3天內消退。 玫瑰疹算是良性疾病,一般來說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一週內可望痊癒。少數可能會因高燒而引起熱痙攣抽筋的神經症狀,但持續幾分鐘後會自動停止。另更少數抵抗力極差的嬰幼兒才會出現併發症。
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會有黏性分泌物潤滑淨化吸入的空氣。當支氣管發炎時,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就會導致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支氣管炎大致分為急性和慢性,另有一種特別好發於三歲以下幼童的細支氣管炎。急性的發炎通常是暫時性的,如果刺激物消失,發炎就會緩解,但如反覆發作或治療不當,也可能變成慢性。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而導致呼吸氣流受阻的病症,典型的症狀為「咳、喘、痰」,且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屬於國內十大死因之一,更是全球第四大死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由吸菸或接觸二手菸而引起;吸菸者更是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狀之一,通常與慢性氣管炎有關。因空氣滯留在受損或失去彈性的肺泡中,使肺內壓力不斷升高,呼吸時,肺泡過度充氣擴張甚至破裂。由於氣體無法有效交換,病患的身體經常處於氧氣不足的狀態,會產生呼吸困難、易喘、胸悶的感受。當肺部組織因肺氣腫而受到傷害時,通常是永久性的,使用藥物也無法完全恢復,又以抽菸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一種經常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症,很難根治,有些患者的病變皮膚會因為復發太多次,或是不當搔抓導致皮膚受傷而變得愈加肥厚、暗紅,患部遂形成皮革狀,有如牛身上的皮膚一般,因而又稱牛皮癬。乾癬的外觀為粗糙的紅色丘疹或斑塊,表面覆蓋許多銀白色的鱗屑,所以在大陸又有銀屑病的別稱。發病原因主要與遺傳基因有關,不具任何傳染性。
淚液(tears)是眼球表面一層很薄、透明的液體,提供眼球潤滑及眼角膜上皮胞的養份及氧氣,可排除異物及殺菌。若因淚液分泌過多或排泄不順暢,而累積於眼匡內部、下眼瞼處或溢流至眼外,使眼睛看起來水汪汪,甚至流到臉頰上,這種情況就稱為「溢淚症」。溢淚症多是鼻淚管阻塞,但造成溢淚症原因時不只如此。 溢淚症可分為先天性溢淚與後天性溢淚,先天性溢淚症多出現於幼兒身上,1歲以前多會自行痊癒;後天性溢淚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患者多需進一步接受治療。
口臭指的是從口內散發出難聞氣味的一種症狀,反映身體有某方面的問題需要探究,臨床氣味可能因此而不同: ●單純性口腔問題口臭,聞起來偏酸,類似硫化物的氣味,由口腔疾病引起,如齲齒、牙周病、牙齦發炎。本類型的口臭除口腔明顯有異味外,還可伴隨牙齦腫、痛、局部發熱等症狀。 ●疾病型口臭,臨床表現除嘴臭外,可能出現其他部位的局部不適,如胸悶、腹脹、頻尿、便祕等。若聞起來像臭雞蛋,可能罹患胃潰瘍;若如魚腥味,可為肝功能不佳或肝硬化;酸蘋果味道則是腎功能不佳;腎衰竭患者則偏尿騷味或阿摩尼亞味;如腐敗水果味,可能為糖尿病酮酸症;呼吸道感染則近似乾乳酪發酵的味道;而與血液腐敗味道有關的,可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心因性口臭,氣味較病理性口臭不同,偏苦、澀,多在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的時候出現,如伴隨其他心因性消化道問題,則會帶有酸味。 目前診間常用口氣測量儀來診斷,由受測者口中真空抽取氣體,客觀的測量揮發性硫化物(引發異味的主要物質)濃度多寡,超過160ppb就表示有口臭;亦可透過自我測量方式:將手掌合攏包住口鼻朝裡面呼氣,用鼻子吸氣來判斷。而處理口臭問題務必探究來源病因加以治療,才能改善。
風濕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一種由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引起的心臟病,引起風濕熱的A群β溶血性鏈球菌會侵害全身的結締組織,當心臟組織受到侵害時,即稱為風溼性心臟病。此疾病主要傷害的部位是二尖瓣膜與主動脈瓣膜,且學齡兒童較容易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其中又以8歲為好發率高峰。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