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呼吸困難
共找到
991
筆 文章
-
-
2021-10-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等到器官刷存在感 事情就大條了
老公:「我個性很好都不會憂鬱!」老婆:「你只會讓別人憂鬱!」很多事,自己沒感覺,但別人有感覺。很多病,自己沒感覺,別人有感覺,例如:人瘦了,自己沒感覺,但別人看出來;或皮膚黃了,自己沒感覺,但別人發現了。有些病,是自己沒感覺,別人也沒感覺,所謂「神不知,鬼不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等到自己有感覺或別人感覺到的時候,可能就是病入膏肓之時,為時太晚了!對肝病而言,更可怕,肝病在初期、中期都沒感覺,老公自己沒感覺,老婆也可能沒感覺,等到有一天自己有感覺或老婆有感覺的時候,就是肝病末期了!因此,了解人體肉身造物者設定機制的極限與瓶頸,才不會延誤自己的健康。對心臟而言,心臟不好,自己感覺可能會喘,會小鹿亂撞、水腫、上氣不接下氣。對肺臟而言,肺出了問題,人會喘、咳嗽、呼吸困難。胃不好,可能會胃痛、噁心、想吐,但也可能長了胃癌而不自知,老婆也不知,等到人消瘦吃不下東西,做胃鏡才發現胃癌末期了。大腸不好,會腹脹、拉肚子,也許只是一般腸炎。大腸長了東西,在初期中期可能都沒有症狀,但如果有一天解血便或大便解不出來,體重減輕,就是大腸癌末期了。膽囊長了石頭,很多人都沒有症狀,只有在健康檢查意外發現,或者是有一天吃了油膩東西後,腹痛如絞,痛苦不堪,檢查才知道膽囊長了「舍利子」。因此,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器官的特點,平日多吸收正確的醫學知識,做好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就不會在發現自己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之後,自己陷入憂鬱或讓別人憂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0月1日流感疫苗開打分兩階段!新冠疫苗撞期「務必隔7日」再接種
明日起為今年首度流感疫苗開打,其中公費疫苗流感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於十月一日開打,對象包含醫護、孕婦幼兒、六十五歲長者等,第二階段則於十一月十五日開打,對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對象,此外今年遇新冠疫苗撞期,提醒兩款疫苗需要間隔至少七天後才能接種,至特約診所施打前可先行電話預約。Q: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對象?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109)年相同,第1階段開打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2階段開打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Q:該如何預約流感疫苗?可以上網(https://antiflu.cdc.gov.tw/)查詢流感疫苗接種醫療院所,打電話至診所預約,並且出示健保卡、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相關證明文件。Q:接種注意事項?依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專家建議,COVID-19及流感2種疫苗接種間隔應至少7天,避免發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無法釐清,並在前往合約院所預約或接種前,主動告知疫苗接種史。醫師於接種前可先查詢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請民眾出示全民健保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或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確認民眾是否7天內曾接種COVID-19疫苗,並於完成接種流感疫苗後,於健保卡黏貼流感疫苗接種貼紙。Q:打過新冠疫苗,可以不需要打流感嗎?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再感染流感或合併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不但是引起重症或死亡的主因,也會增加臨床治療困難度,高風險患者務必與醫師討論接種必要性。感染科專家黃立民也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流感和肺炎鏈球菌仍在社區潛伏,「只要輪到,三種疫苗都要打」且可採打新冠肺炎前後一周,同時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Q: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已知對疫苗的成分有過敏者、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經醫師評估後不予接種。另外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出生未滿6個月,因無使用效益及安全性等臨床資料,故不予接種。先前接種本疫苗6週內曾發生Guillain-Barré 症候群(GBS)者,宜請醫師評估。此外,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可在門/住診由熟悉處理過敏症狀之醫事人員提供接種,並於接種後觀察30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Q:接種完流感疫苗後需要注意的事項?接種疫苗後有相當小的機率會發生立即型過敏反應,並導致過敏性休克。為了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進行醫療處置,接種疫苗後稍做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待無不適後再離開。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接種後應注意有無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或行為改變等異常狀況,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並通報當地衛生局。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機率,但仍可能罹患其他呼吸道感染,故仍請注意個人衛生保健及各種預防措施,維護身體健康。疾管署也已於「季節性流感疫苗Q&A」中整理多項注意事項供接種民眾參考。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
心臟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約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占比最高。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國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是正常老化,醫師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心臟健康,定期回診及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菸酒等,疾病可獲得控制。【疾病百科:什麼是心臟病?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是「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患者因低估其危險性,未必會規律就醫或用藥,且心臟疾病患者因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國健署運用94至104年三高資料,串接105至106年健保就醫數據,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也有民眾因三高長期固定在醫院就診,恰逢疫情嚴峻,出現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卻不敢就醫,撐到最後一刻才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因病情嚴重預後狀況很差,讓人遺憾又難過。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擔憂疫情而害怕就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年長者誤以為老化,高達九成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當場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侯嘉殷分享,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配合用藥治療,活動力變好,恢復正常生活,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心臟相關疾病史民眾 染疫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多以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心臟相關疾病史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建議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五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並與國民阿嬤陳淑芳合作,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提供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貼心叮嚀,透過轉傳關心親友健康與接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資訊。國健署提供護心3秘訣:1. 力行護心行動:時常關心自己與親友,彼此都要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2. 善用安心科技:可透過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五種慢性疾病風險,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議算完風險後落實健康指引,降低罹病風險。若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與醫療人員合作做好個人疾病控制。3. 持續用心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eart.Foundation●國衛署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https://www.hpa2021whdevent.com.tw●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
2021-09-27 名人.黃軒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迷走神經昏厥」又稱作「血管迷走性昏厥」,它是人體第十對腦神經,包含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在內,又由於副交感神經正好是負責抑制血液、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所以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身體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倒。小朋友、青少年、年輕人害怕打針的機率高,且年齡愈小愈害怕打針,其副交感神經也就易過度刺激。而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厥現象在疫苗接種現埸。哪些情况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易有「情緒困擾」的人,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這是年輕人突然昏倒最常見原因,多見於「年輕女生」。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常見的症狀1.無前兆,突然發生由於潛意識中對某些事物感到疼痛、恐懼、情緒緊張等誘因下,可以在毫無前兆下,突然昏過去了。2.也有前驅症狀可能也會有前驅症狀。部分病例可有恐慌、煩躁等先驅症狀。(a) 在病人端:例如臉色蒼白、噁心、視力模糊、頭暈、無力,接著眼前一片漆黑,然後失去知覺。(b) 在醫者端:醫療人員在病人的身體表徵,看到的就是先伴有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繼而心跳隨之減慢、血壓下降、冒冷汗、手腳冰冷,意識可喪失幾秒鐘到幾分鐘。3.暈針,也是如此在接種疫苗時,心情中的焦慮、恐懼,可能會在冰冷棉花酒精消毒下,打針的針刺下,在幾秒內引致起急性壓力反應作,然後出現了過度補償的「副交感神經過度反應」。這時心跳下降或血管擴張、血壓會下降,而使輸往腦部的血液不足,而導致昏暈現象。由於是在接種疫苗打針情況下發生,我們都稱之為「暈針」,其實就是一種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的現象而已。哪些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需要看醫生?大部分的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只要平躺休息一下症狀就可以改善,這個包括了暈針也是如此,休息一下即可。但是有些病患,我們不能看到他打針的時候暈倒,就説他們都只是「暈針」而已。以下這些病史,仍然要小心評估:1.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3.高血壓4.家族成員有人曾經40歲前猝死,得排除遺傳基因,導致先天性的心律不整5.孕婦6.曾經昏厥倒地多次7.昏厥後,持續呼吸困難8.平躺休息 > 30分鐘,血壓心跳一直偏低你要怎樣預防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a) 日常生活1.少喝咖啡因/酒精飲料2.不要看太多負面新聞3.補充水分,不要空肚子去4.聽音樂、歌曲放鬆,若是看影片宜好好休息一下5.不要熬夜,要足夠睡眠(b) 當下已有昏厥前驅症狀,你當下可如此:1.緩慢「躺下來」,並把雙腿墊高2.若不能及時躺平,你也可以「坐下來」或「蹲下來」3.若仍然必須「站著時」,或已經坐下來或蹲下來,症狀仍持續,你自己可以做「身體反壓力動作」(c) 身體反壓力動作(Physical Counterpressure Maneuver, PCM )在暈厥前 ( pre-syncope ) :1.坐在椅子時,你可以「屈頸至胸口」,或頭埋在兩膝蓋之間2.你也可以「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3.站立狀態下,你可以把「雙腳交叉重疊」,並收緊腿部和腹部肌肉(d)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建議分成1.下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腳交叉重疊 (ii) 蹲下來2.上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 (ii) 屈頸 (iii) 等長握力試驗以上動作學會了,可以自救自己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也救别人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因為「身體反壓力」動作,可以减少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 39% 再發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 4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各縣市中秋節後展開BNT校園接種作業,陸續傳出學生接種後不適的零星個案,大多學生在休息後已無大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NT不良事件通報,一名13歲男學生9月23日接種後出現皮疹及嘔吐。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有哪些注意事項,聯合新聞網整理如下:●接種後該注意什麼:‧接種後以坐姿休息15至30分鐘。‧接種後的副作用症狀於數天後消失。‧若持續有不適症狀,務必立即就醫。●常見反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依據疫苗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顯示,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一劑。●發燒反應: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依據BNT162b2疫苗臨床試驗,發燒比率平均約24.2%,第二劑較第一劑比率高(依據美國CDC V-safe資料12-15歲第一劑約10%,第二劑約30%)。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心肌炎及心包膜炎:依據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資料,接種BNT162b2疫苗後,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周至4周間),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但評估後BNT162b2疫苗用於年輕族群的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接種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端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3-aXlTBq4ggn5Hg2dveHBg )。資料來源/疾管署網站「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臉書粉絲專頁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第2例接種2劑AZ後猝死 疑疫苗猝死增至116例
台中驚傳第二例疑似打完第二劑AZ疫苗猝死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截至今上午10時,台中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16人,其中第二劑AZ疫苗打後死亡增第2例,85歲婦人9月16日打第二劑AZ,19日因呼吸困難送醫,經搶救22日仍不治。台中市衛生局說,截至今天上午10時,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570案,其中含住院中23案、及死亡案94案(含第2劑2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24案,其中含住院中13案,及死亡案21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29案,其中含住院中1案,及死亡案1案,BNT疫苗尚無疑似不良反應通報。衛生局表示,第2例疑似打完第二劑AZ疫苗不良反應死亡個案為85歲婦人,有慢性病史,6月16日接種第一劑AZ、9月16日接種第2劑,9月19日因呼吸困難送醫,22日死亡。衛生局已向家屬說明可以申請受害救濟,家屬仍在討論。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4萬學生今打BNT疫苗 5人送醫
各校園學生陸續施打BNT疫苗,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今天施打疫苗學校有共32校、40578人。今日施打疫苗學生送醫人數5人,目前狀況穩定,醫生初診為暈針,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目前施打疫苗過程順利,希望讓學生快速施打疫苗,得到保護力。侯友宜表示,昨天總計有28所學校學生接種疫苗,原本預計施打人數是27158人,實際施打人數為26796人,施打率96%。施打後有身體不適症狀的佔了2成,有5369人,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冷、關節痛。發燒超過38度有179人,有呼吸困難、眩暈、心跳加速等不良反應有251人,昨日就醫人數6人,因手臂無力、頭痛、手麻、胸痛等原因送醫,目前已無大礙都返家休息,昨天線上教學有27360人,請疫苗假人數1227人,到課率95.7%,請假比例4.3%,到課率還是很高。侯友宜表示,目前施打疫苗過程順利,希望讓學生快速施打疫苗,得到保護力,明天是周末,沒有線上教學,會隨時跟家長聯繫掌握學生狀況,密切關切學生,打了疫苗在家好好休息。教育局長張明文說明,今天施打疫苗學校有共32校、40578人。今日施打疫苗學生送醫人數5人,症狀手腳無力、關節痛、胸悶、乾嘔。經醫生初步診斷為暈針,目前有2位學生已出院返家,另外3位狀況穩定,也準備出院返家。
-
2021-09-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我的經驗/身體無法動、無法發聲,以為鬼壓床!其實睡眠癱瘓症
常聽人繪聲繪影描述「鬼壓床」的恐怖經驗,總是半信半疑,無法體會,那一晚,真的讓我「撞見」了。平時都睡在鋪著軟墊的硬床上,那天腰痠得特別厲害,我跟先生說:「我先到兒子新買的彈簧床上躺躺。」可能身體疲累,一靠到軟榻就沉沉睡著了。不知睡了多久,突然有一種被棉被蓋頭的壓迫感,喘不過氣,也動彈不得,我拚命掙扎卻無濟於事,這時一個念頭閃過,是「鬼壓床」,於是我使盡全力、放聲大喊「走開!」棉被一掀,瞬間清醒,趕緊下床回房,窩到酣睡中的先生旁邊。跟朋友提起「撞鬼」的經驗,有人建議我去收驚,有人提醒我把被褥洗曬一下,更有人教我在新床上撒些鹽和米祛邪,我不解「那張床兒子睡過也沒怎樣,莫非我八字輕,一躺就中鏢?」鐵齒的先生視這些舉動為無稽,但我也不想被嚇得不明不白,於是上網Google了一下,真相大白。原來「鬼壓床」有專業名稱,稱為「睡眠癱瘓症」,常發生在人剛進入睡眠或將醒未醒時,患者感覺可以睜開雙眼,但是無法移動軀幹和四肢,也無法發出聲音,有時會產生幻覺並看到虛擬的影像,嚴重的病患會呼吸困難。科學家已確定此病症與生活壓力有關,常熬夜、失眠以及焦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睡眠癱瘓症。此外,體弱多病的人,也容易出現此種症狀。看來,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要把身心照顧好,自然百毒不侵、魑魅不入。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視察板橋高中施打疫苗 今總計2校3400人打BNT
新北市16萬國高中生今天開打BNT疫苗,將於30日前為全市125所國高中職學生完成第1劑接種。市長侯友宜今日到板橋高中關心BNT疫苗接種作業,侯友宜提醒師生須留意接種後健康情形,並請老師調整教學型態及減少激烈教學活動,因應學生可能因施打疫苗產生身體不適的狀況,保護學生健康與安全。侯友宜表示,今天總計板橋高中及光復高中含國中部兩所學校施打疫苗,總計約3400人,到30日完成16萬學生施打疫苗,意願高達95%,幾乎每位學生都要打疫苗,也提醒施打完要注意身體狀況,不要讓教學中斷,老師要注意學生身體狀況,不要激烈運動,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另國小有滿12歲的學生,會安排至就近的診所施打疫苗,會事先做好相關準備。就讀三年級的湯姓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頭暈等不舒服的狀況,跟打流感疫苗一樣,動線滿順暢的,現場不會很亂,打到疫苗很開心,很想趕快接種疫苗有保護力,其它同學都非常期待,雖然有點緊張但互相關心不要緊張;教育局表示,家長如在家中發現孩子有不良反應,新北市也有提供醫療諮詢的醫療院所及衛生所窗口,隨時提供洽詢服務。板橋高中校長賴春錦表示,學校此次接受疫苗接種學生2153人,佔學生總數97%。學生都非常期待,明後兩天都是線上課程,比較輕鬆,在明後兩天早上8點點名,如果沒有上線就會連絡家長是什麼狀況。教育局表示,學生施打完疫苗,依規定在休息區休息15分鐘後,再回到教室休息15分鐘,老師仍按照表訂課程上課,至於因故無法在校施打的學生,會由學校發送補接種單,學生後續擇日至當地醫療院所(含衛生所)進行補接種。疫苗接種後2日新北市各國高中職實施線上教學,提供學生居家學習,並於每堂課持續關心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學生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就醫釐清病因。另外,倘發生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促或心悸,務必立即就醫。
-
2021-09-22 養生.人生智慧
日吞10多顆藥、針打到手化膿 16歲男的願望:想考藥劑系
台中市16歲高一男學生阿政(化名)在小學四年級確診為罕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每天都要吞服10多顆的口服標靶合併治療藥物及搭配皮下注射前列腺素,雙手打到紅腫化膿改從肚皮給藥與疾病賽跑,但他樂觀以對,在父親和醫師戴以信鼓勵下,考取第一志願高中,他除了感恩家人與醫療的支持,也期望大學能考取藥劑系,研發新藥,幫助更多患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說,阿政在小學三年級發病,隔年確診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阿政開始加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他即向國健署申請罕病資格審查,往返多年終於取得罕病資格,得以向健保署申請藥物後,才讓阿政家裡的經濟重擔恢復平衡。戴以信指出,阿政的爸爸有信仰支持,一路獨自扛著經濟壓力與陪伴孩子,並鼓勵阿政「我們不會放棄任何治癒的機會」,期盼世界上能發展出更新的藥物治療。戴以信說,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案例極少,發生率百萬分之2到3,由於肺部小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阻力增加,導致右心室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肺部,患者因缺氧出現疲倦、喘、運動呼吸困難,甚至心臟衰竭猝死。阿政接受中國附醫次世代全外顯子定序檢測,確實發現肺動脈高壓的特定基因突變。他指出,治療上以多種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延緩心臟衰竭,一旦藥物劑量使用到最大限度,接下來只能接受肺臟移植。標靶藥物有三大類,阿政三種都已經用上,其中兩種已達最高劑量,只剩前列腺素還有調整空間,所幸這一年以來病情控制得相當穩定。戴以信強調,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當父母發覺孩童有呼吸喘促、體力下滑、腳水腫、疲倦、暈厥、胸痛、心悸等症狀時,務必立即就診兒童心臟科進行詳盡的檢查以找出病因。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第二劑」注意事項看這邊! 2大族群可接種
我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於9月17日深夜到貨,現正封緘檢驗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將從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接種對象為:7月16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一、70歲(含)以上長者(即1951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二、有原住民身分者為60歲以上(即1961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符合以上資格者,可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莫德納第二劑5點注意事項陳時中也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要注意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一般約48小時內可緩解。◎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等反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38C)一般約48小緩解。(其他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若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或有嚴重過敏反應,請速就醫。(嚴重過敏反應包含:呼吸困難、氣喘、眩量、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接種後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曾因疫苗或注射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歲以上打莫德納第二劑 28日配發地方
我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於9月17日深夜到貨,現正封緘檢驗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將從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陳時中表示,這批符合接種資格者包括7月16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滿10周以上的70歲以上長者(1951年12月31日前出生者),以及60歲以上的原住民身份者(1961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者)。陳時中也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要注意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一般約48小時內可緩解。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有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全身紅疹,應儘速就醫。接種後也要留觀15分鐘,若曾因疫苗或注射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但有民眾反映家中長輩75歲戶籍地在雲林但住在新北,沒人通知預約第二劑時間。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第一劑部分,地方政府都是用戶籍地通知,剩下後續會安排,還沒在戶籍登記,各縣市都有各自作法。另外,第九期接種BNT和高端,可預約到明天中午,目前BNT符合預約資格者有90萬6086人,已預約75萬2092人;高端符合資格者65萬2833人,已預約45萬8272人。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打起來!一篇文看懂疫苗混打、副作用,8大QA完整解答
Q1:誰可以打到BNT疫苗?A: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BNT疫苗到貨後,提供120萬劑給12至18歲的學生施打,如果有殘餘劑量,會從第一到第十類對象,逐次往下開放。Q2:12至18歲的學生,要怎麼樣安排接種疫苗呢?A:必須由家長簽署同意書,直接在國中、高中校園施打疫苗,教育部也提供學生防疫假,讓接種學生在施打當天及隔一天請假。Q3:什麼時候可以登記BNT疫苗?A:1922疫苗預約平台可供登記,8月28日下午2點重新開放意願登記。Q4:BNT疫苗來台後,第一劑接種AZ疫苗或莫德納的民眾能夠混打嗎?A:指揮中心開放AZ疫苗混打mRNA疫苗(莫德納、BNT),但目前只開放第一線醫事人員混打。指揮中心目前還沒有莫德納混打BNT疫苗的決策。Q5:如果增加勾選BNT疫苗,會不會影響接種其他疫苗的排序?A:指揮中心表示,只要不調整原本勾選的選項,直接加選BNT疫苗,排序不會受影響,民眾若一開始勾選AZ、莫德納疫苗,後來即使再加選高端、BNT疫苗,只要不取消之前已經勾選的疫苗,排序就不會再受到影響。Q6:BNT疫苗的接種對象是誰、劑量多少?A:BNT是mRNA類疫苗,疫苗仿單上的適用接種年齡為12歲以上,接種劑量0.3 mL,接種劑次2劑、肌肉注射。Q7:接種BNT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時間多少?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間隔時間至少28天。Q8:BNT疫苗常見的副作用是什麼?A:疫苗仿單註明,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多數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不要揉、抓接種部位。也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症狀能緩解。其它症狀包含頭痛、倦怠、畏寒、關節或肌肉疼痛。這些症狀通常輕微,數天內會消失。如果接種部位紅腫、產生膿瘍,或接種者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產生氣喘、暈眩、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全身紅疹等症狀,應該尋求醫師幫助,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讓醫師診斷評估,會否通報疾管署或衛生局。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
我在2021-9-7發表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名醫又發謬論,駁斥一位醫生對於新冠肺炎後遺症的錯誤論調。兩三個小時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就回應「為何幼兒染疫後,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隔天,讀者Jessica也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想請問若兒童確診COVID-19大多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輕症的部分會有後遺症嗎?目前是否有研究顯示相關數據呢?謝謝!」我想,讀者之所以會關心兒童新冠肺炎,應該是跟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有關。但是,羅先生所說的「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並不是兒童新冠肺炎的真正情況。美國CDC有一個網頁叫做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s: Focus on Ages 0-18 Years(暫時COVID-19死亡人數:聚焦0-18 歲年齡段)。它列舉了從2020-1-4到2021-9-4美國各年齡層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人數:0-4歲: 1485-18歲: 33819-44歲:19,99445-64歲:120,51565-74歲:144,02075歲以上:358,842總人數:643,857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還是有可能致命,只不過案例是遠遠少過於成年人(註:我駁斥的那位醫師也曾發表文章說年輕人的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請看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至於讀者Jessica所問的「兒童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由於這方面的案例不多,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很少。根據我在PubMed的搜查,第一篇相關論文是發表於今年3月,而它的標題是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 that children may experience similar long-term effects to adults after clinical COVID-19(病例報告和系統評價表明,兒童在臨床COVID-19後可能會經歷與成人相似的長期影響)。這篇論文包含了5名瑞典兒童的病例報告以及他們父母所報告的長期症狀。這5個兒童的中位年齡為12歲(範圍9-15),4個是女孩。 他們在臨床診斷出COVID-19後出現了6-8個月的症狀。沒有人在診斷時住院,但後來有一個因心肌周圍炎而入院。所有5個孩子都有疲勞、呼吸困難、心悸或胸痛,4個孩子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頭暈和喉嚨痛。有些人在6-8個月後有所改善,但他們都感到疲勞,沒有人完全回到學校。第二篇相關論文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reliminary evidence on long COVID in children(兒童長期 COVID 的初步證據)。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在初診後60至120天內評估的30名兒童中有20名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13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7 名有三種或更多); 68 名兒童中有在診斷後 120 天或更長時間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21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14名有三種或更多)。在診斷後120天以上的68名兒童中,有29名仍然被這些症狀困擾。第三篇相關論文也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Long-term Symptom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兒童和青少年感染 SARS-CoV-2 後的長期症狀)。這項研究發現在109位血清陽性的青少年和兒童中,有4位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超過12個禮拜,而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更需要睡眠。第四篇相關論文是上個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Intriguing new faces of Covid-19: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effects in children(耐人尋味的Covid-19新面孔:兒童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和心臟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1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他們的症狀是胸背痛、頭暈、頭痛、心悸、疲勞、氣短、失去平衡、及咳嗽。其中45位的症狀在康復後持續至少1個月。第五篇相關論文是這個月才剛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ersistent symptoms in Swedish children after hospitalisation due to COVID-19(由於 COVID-19 住院後瑞典兒童的持續症狀)。這項研究共調查了55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並且住院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它發現其中 12位病患有持續症狀。這12位中的8位覺得疲勞,而這是最常見的症狀。6位有輕度持續症狀,與COVID-19的關係不確定,包括模糊的症狀,例如父母報告說儘管生長良好但食慾不振,嬰兒鼻子充血和體溫間歇性升高。4位有多種可能與 COVID-19 相關的嚴重症狀。所有4人都報告了疲勞和頭痛或肌痛,3人報告了認知困難。原文:兒童新冠肺炎有後遺症嗎?
-
2021-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打莫德納疫苗擴大開放!這些事情需要注意
作者:張安華 院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9月2日宣布,開放第一類對象混打疫苗。根據指揮中心規定,第一類對象屬維持醫療量能,包含具有執業登記之醫事人員以及醫事機構之非醫事人員(含集中檢疫所之非醫事人員)。日前曾有藥局藥師反應,指揮中心在8月20日發布一份公文僅提到開放醫療院所及診所人員混打疫苗,其中並不包括藥局藥師,導致他多次希望混打疫苗卻遭拒。指揮中心回應,現已開放所有第一類對象混打疫苗,包括第一線醫療機構、基層診所及藥局等,第二劑都可混打莫德納疫苗。為什麼要混打?混打順序有差嗎?根據國外臨床實驗,混打疫苗雖然會增加輕度到中度的不良反應,但同時也可增加抗體表現,對不同病毒株可能具有更好的保護力,但混打順序有以下2點建議:1.第1劑施打AZ疫苗後,可間隔8~12週施打mRNA疫苗(如BNT、莫德納)2.第1劑施打mRNA疫苗,第2劑可混其他廠牌之mRNA疫苗,但不建議改AZ或印度Covishield等腺病毒疫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的副作用?衛福部Taiwan V-Watch資料提到,18-49歲民眾的不良反應比50歲以上更容易發生,不過大多數症狀都會在接種7天內緩解。部分網友也因此笑稱自己是「疫苗認證的年輕人」。此外,AZ疫苗第1劑副作用比較強,而莫德納疫苗則是第2劑的副作用反應比較強,所以如今網路上又有「AZ疫苗先苦後甘、莫德納疫苗先甘後苦」的說法。現開放第一類對象開放混打,接種第2劑的副作用是什麼?和第1劑會有差別嗎?以下我們用對照表格讓你知道:莫德納第1劑莫德納第2劑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18-49歲約90%、50-64歲約78%、65歲以上58%疲倦35%18-64歲>57%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平均38.1%18-49歲約40%、50-64歲約28.4%、65歲以上17.2%肌肉痛28%>43%頭痛18%>37%其他注射側腋下腫脹或壓痛(<5%)、關節痛(5%)注射部位腫脹(>52%)、發冷(>22%)另外除了上述常見症狀,也可能出現罕見(機率小於1/1000)的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急性過敏性反應。接種完後如何緩解副作用?我需要注意什麼?緩解副作用方法,可以試試看:注射手臂紅腫痛: 可使用濕毛巾涼敷,或隔者毛巾適度冰敷(1次大概15-20分鐘)。疲倦、發冷: 多休息,補充睡眠,此外,可視個人情況添加衣物與棉被的厚度。頭痛、肌肉痛、關節痛: 必要時可以吃普拿疼緩解,但通常症狀輕微,會在數天內自然緩解。發燒: 多補充水分增加代謝,必要時可吃普拿疼等退燒藥物,通常在48小時左右會逐漸退燒。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請盡速就醫!接種疫苗後,一般不良反應會在48小時內緩解,但若出現嚴重莫德納副作用:頭暈目眩、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強烈過敏反應,或是不在副作用列表中的異常莫德納副作用:拉肚子、四肢瘀青等等情況,請盡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你接種的疫苗廠牌、日期、病史等資訊以供診斷參考。有哪些族群不適合打莫德納疫苗?了解更多莫德納疫苗相關資訊請看這篇:莫德納疫苗副作用看過來!醫揭7類人不適合打莫德納即便國內疫情明顯趨緩,疫苗覆蓋率擴增,各行各業也逐漸解封,但是仍要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持續做好防疫措施,避免確診數再次飆增。
-
2021-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將開打 從美加接種數據預測青少年心肌炎發生率
國高中校園將開打BNT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根據美、加青少年接種mRNA疫苗不良反應通報資料,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疫苗後,心肌炎人數應低於30人。可防感染 利大於弊 據臨床試驗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抗體濃度高,可有效預防感染及住院死亡風險,利大於弊。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絕大多數心肌炎都能治療好,接種前維持作息飲食正常,體力狀況好,就算遇到心肌炎也會比較有本錢康復。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指出,美國890萬名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共有9246人通報不良反應,其中8382人是非嚴重不良反應,常見頭暈、昏厥、噁心、頭痛、發燒症狀;有863人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前三名為胸痛、肌鈣蛋白增加、心肌炎。出現不良反應個案,71%都是男性,53%為12至15歲,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4.7;死亡個案有14名,男性占64%,16至17歲占71%,目前未證實與疫苗相關。心肌炎治療 預後不錯加拿大安大略省接種1871劑mRNA疫苗資料顯示,第一劑BNT在12到17歲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機率高於莫德納(BNT百萬分之30.4、莫德納為0),但打第二劑時相反,BNT機率較低(BNT百萬分之62.1、莫德納百萬分之262.2),加拿大衛生部建議,12歲以上可持續施打並加強監測。依美國經驗,廖思涵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BNT後心肌炎發生人數可能有28人,小於30人。若依加拿大發生率推估,則可能有10名男性、1名女性發生心肌炎。症狀:呼吸困難、胸痛廖思涵表示,若發生心肌炎只要能持續監測治療,預後都不錯,加上可有效減少染疫重症住院死亡風險,仍屬利大於弊。呂俊毅表示,要過正常生活、有需要出國,打疫苗還是免不了,現在社區疫情又蠢蠢欲動,社會大眾不可能永遠隔離或不上學、不出門,很可能終究還是要打疫苗。廖思涵說,多種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毒素、藥物過敏、自體免疫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肌炎,主要症狀呼吸困難72%、胸悶或胸痛32%、心律不整或心悸18%,其他症狀則包括疲勞、食欲低下、噁心、嘔吐、腹瀉、肌肉痠痛。飲食要正常 維持體力呂俊毅表示,目前沒有可以事先預測是否發生心肌炎的指標,只能給予接種疫苗前的一般性建議,例如作息飲食要正常,維持好體力。接種後不良反應通常發生在兩三天內,只有極少數會超過一周,如果感覺胸痛或胸悶,要盡早就醫。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你家孩子打不打疫苗? 美加青少年BNT不良反應大公開
台灣9月23日起將依序開放高中、國中青少年接種BNT疫苗,並於今天發下家長意願書。針對家長最關心的接種後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透過直播整理美國和加拿大共超過千萬名青少年接種mRNA疫苗的不良反應通報資料,以國外經驗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後,心肌炎發生人數應會小30人;但根據臨床試驗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抗體濃度高,可有效預防感染及住院死亡風險,仍是利大於弊。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表示,美國890萬名青少年接種後,共有9246人通報不良反應,其中8382人是非嚴重不良反應,前五名為頭暈(21.2%)、昏厥(14.4%)、噁心(10.4%)、頭痛(10%)、發燒(8.3%)。另有863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前三名為胸痛(56.4%)、肌鈣蛋白增加(41.7%)、心肌炎(40.3%)。上述出現不良反應之個案,71%都是男性,53%為12-15歲,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4.7。死亡個案有14名,男性占64%,16至17歲占71%,目前未證實與疫苗相關。至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接種1871劑mRNA疫苗之資料,發現打第一劑BNT在12到17歲發生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機率高於莫德納(BNT百萬分之30.4、莫德納百萬分之0),打第二劑時BNT在12到17歲發生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機率低於莫德納(BNT百萬分之62.1、莫德納百萬分之262.2)。加拿大衛生部建議12歲以上可持續施打並加強監測。廖思涵依照美國經驗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BNT心肌炎發生人數可能有28人,依照加拿大發生率推估,可能有十名男性、一名女性發生心肌炎,人數小於30人。廖思涵表示,心肌炎只要能持續監測治療,預後都很不錯,加上可有效減少染疫重症住院死亡風險,仍屬利大於弊。廖思涵表示,多種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毒素、藥物過敏、自體免疫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肌炎,主要症狀包括呼吸困難(72%)、胸悶或胸痛(32%)、心律不整或心悸(18%),其他症狀包括疲勞、食慾低下、噁心、嘔吐、腹瀉、肌肉酸痛。
-
2021-09-07 該看哪科.皮膚
清蒸代替辣炒!皮膚科醫教你吃螃蟹過敏怎麼辦
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一天只需服用一顆,提高服藥順從性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原文:
-
2021-09-06 名人.黃軒
不是有症狀者才有?醫: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
大家都以為,只有那些住院或住加護病房的COVID-19患者,才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只要曾經確診病例,不管是輕症/無症狀感染者,也是一樣會有因COVID-19確診之後的長期後遺症。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一項在美國亞歷桑那州進行的研究,調查303位未住院的COVID-19確診患者,發現有68.7%(95%信賴期間,63.4-73.9)的這些門診患者,在30天後仍然有至少一個症狀持續存在。這當中,仍然有157位 ( 157/303, 51.8% ) 的症狀,甚至維持超過了60天以上。所以,不要以為輕症患者,新冠長期的後遺症也很輕、也不要以為無症狀感染者,就不會有新冠長期的後遺症了!(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in a non-hospitalized cohort: Results from the Arizona CoVHORT)加州另一個研究,發現1407位確診未住院的病例中,有382位患者(27%)持續4週,都依然有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和腹痛。那些完全無症狀患者,有32%的人,經過10天的急性診療30天後,仍是有新冠長期的後遺症(COVID Symptoms, Symptom Clusters, and Predictors for Becoming a Long-Hauler: Looking for Clarity in the Haze of the Pandemic)另一項調查一千九百萬左右美國人的研究,發現住院治療的病人,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是那些未住院治療的46倍。這次研究的進一步調查顯示:有症狀的患者,住院: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機率是50%有症狀的患者,門診: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機率是27.5%無症狀感染者,(住院/門診):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機率是 19%換言之,這份研究報告顯示,有症狀、有住院的病人,仍然是易得到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但是無症狀感染者,依然也是會得新冠長期的後遺症,這些我們都不可不慎的。哪些輕微/無症狀確診者,較易有新冠長期後遺症?研究人員更好奇,哪些人是較易發生新冠長期的後遺症呢?一項研究發現。低教育的患者、有季節性的過敏性鼻炎、慢性病患者及自訢症狀嚴重者,以上4個因素是易影響COVID-19患者,傾向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的出現,大家臨床可以關注這樣的病患,可能需要更多、更久的時間去治療其後遺症。資料來源:Persistent Poor Health Post-COVID-19 Is Not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or Initial Disease SeverityLong COVID See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Mild DiseaseCOVID Symptoms, Symptom Clusters, and Predictors for Becoming a Long-Hauler: Looking for Clarity in the Haze of the Pandemic※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治療特色醫院
全國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養成衛生習慣 病毒性肺炎大幅減少109年主診斷為肺炎的就醫人口分布,不分層級不分門急住診,林口長庚的8,411人位居全台第一。健保統計,罹患肺炎人數,107年為79.3萬人、108年90.4萬人、109年54.2萬人、110前半年26萬人。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系系主任林恕民分析,新冠肺炎促使國人養成非藥物介入措施(NPI)的好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及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導致一般肺炎患者減少,特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大幅減少。林恕民表示,多數患者是自行就醫,少部分透過雁行計畫轉診,不過也因為疫情,被診斷為肺炎的患者有三分之二是直接到急診就診,其餘三分之一是在門診就醫,患者年紀普遍較大。林恕民表示,不同原因引起的肺炎治療方式不同,因此林口長庚是採取「團隊合作」,才能給予最好的治療照顧品質。他表示,無論是感染科或胸腔科醫師,每年都會針對台灣胸腔科醫學會以及感染醫學會推出的肺炎治療指引,教育所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必須依照指引治療患者,由於細菌感染類型的肺炎較多,第一步會先培養細菌,不過約有半數患者無法成功培養,後續就得依照指引治療。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慢性呼吸道疾患 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肺炎治療人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總計有7,041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鄒志翔指出,社區常見肺炎通常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好所導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應及早就醫,免得小病拖成大病。鄒志翔指出,以仁愛院區胸腔科來說,門診遇到肺炎病患比例不高,已有肺炎症狀的病患都直接送急診,但以住院人數來說,肺炎病患是第一名。鄒志翔說明,最常引起肺炎的細菌為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症狀;慢性呼吸道疾病引發的肺炎如氣喘;免疫功能不好而引發的肺炎,如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治療方面,鄒志翔表示,細菌性肺炎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病毒性肺炎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此藥物主要針對流感,少部分人病情會惡化、呼吸道衰竭,就需要插管治療。鄒志翔說,抽菸者較易得到肺炎,建議民眾應戒菸。另外,也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氣喘等,每年都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地區醫院No.1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COPD肺炎高風險群 戒菸衛教很重要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109年治療肺炎病人達3,271人,是地區醫院第一名。胸腔內科主任陳皇吉說,彰化縣是人口老化縣市,年長者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表示,員基結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共照計畫、氣喘共照計畫及肺復原中心進行病患個管治療是其特色。在肺部有狀況初期就進行治療,可減緩慢性阻塞肺病的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致病的原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氣汙染、工作職場有粉塵等及肺臟老化,因而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人會有咳嗽、痰多、和嚴重時呼吸困難等現象。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會透過個管師的追蹤和指導,強化規則治療及用藥的動機。不只老年人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說,老菸槍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幾乎每個月都有十幾位合併肺炎重症送醫,有的甚至年僅五、六十歲就插管搶救,所以戒菸衛教也非常重要。這類病人需做肺阻塞症狀的評估量表,配合藥物治療。陳皇吉說,使用氣管擴張劑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不僅能讓呼吸困難程度下降,也可提升生活品質。在肺復原中心也有拍痰機、呼吸機、上下肢運動和配合姿位引流法的物理治療等,可有效改善肺炎後的復原。全國急診、住院No.2新北市亞東醫院/把握治療黃金期 4小時內精準給藥肺炎長期占國內10大死因前3名,去年超過1萬3千人死於肺炎。位於新北市的亞東醫院,109年因肺炎急診、住院的人數雙雙破3千人,居全國人數第二。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抗生素是治療肺炎的關鍵,醫院在確保供給充足下,最長4小時內一定會給予第一劑治療。肺炎症狀可大可小,鄭世隆指出,約八成肺炎患者在治療後都能痊癒,棘手是在剩餘一到二成,可能本身患有心臟、肺部等慢性病,或是洗腎、癌症患者,肺炎症狀相對嚴重。重症肺炎會有肺部阻塞,且有多重肺葉感染現象,出現喘、血壓低等症狀,需要先插管讓血糖、血氧穩定,當中有不少人都是老菸槍。鄭世隆表示,以前做PCR跟痰液培養結果要花4到5天,但肺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現在設備升級,檢驗結果一天就能出爐,也可透過支氣管鏡檢查、抽痰切片看氣管腫脹成形數評估嚴重度。亞東是新北治療肺炎最具規模醫院,疫情前多次參與國內醫學組織肺炎治療指引撰寫,也定期與國外交流。鄭世隆認為,治療肺炎關鍵在即時給予抗生素,在病人到院4小時內根據症狀精準下藥,重症插管患者約一周能拔管轉到普通病房,二周穩定改善。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調整相關給付 防肺炎病患呼吸器依賴
肺炎是個「從搖籃到墳墓」都會發生的疾病,不論是嬰幼兒或老人家,都有可能發生。除了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全國一般肺炎就醫數據,也提供預防方式,讓民眾遠離肺炎致命威脅。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肺炎病患不論年齡,都會走過診斷層面的臨床診察、影像檢查、實驗室檢驗,還有門診及住院藥物治療;一定比例的重症病人則需要加護病房、呼吸治療,及出院後追蹤。李伯璋指出,不論在醫院或診所,每一步都有健保支持的服務在其中,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個肺炎病人年均醫療費用少則數千元,多則數十萬元,這些錢都來自於全民貢獻的保費,蘊含著社會保險的互助精神,需要審慎運用。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來首次調高。當肺炎病人病況危重時,急重症醫療適時介入,可以讓一個家庭免於心碎,但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健保署也持續搜集專業意見。以今年為例,李伯璋表示,給付調高的次數特別多且密集,健保署分別在今年三月、六月、七月調高醫療給付,前兩次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急診診察費,大約投入82億,七月起則調高急重難症的醫療處置項目,大約投入21億。七月調整的處置項目達到400多項,有10項調幅近八成,肺炎重症病患的醫療需求也在其中。例如氣管內插管的給付,就是17年來首次調高;葉克膜也是八年來首度調整,這次調高將近九千點;心肺復甦數也調高800點,急救去顫術則調高200多點。編列調整給付,高流量鼻導管和俯臥治療都列入排程。李伯璋表示,109年共編列了103億元用於調整給付,將陸續在共同擬訂會議中討論、決議。特別是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矚目的高流量鼻導管(HFNC)和俯臥治療,既然對新冠肺炎病人有很好療效,對其他肺炎病人的益處也是很大的,因此這兩項都在排程中。李伯璋指出,九月九日即將召開的共同擬訂會議,就會討論將HFNC納入正式給付項目的適應症。至於俯臥治療,健保署也正與相關醫學會討論、搜集資料和意見,也將陸續列入共擬會的討論議程中。呼吸照護團隊專業指導,對病人幫助極大。李伯璋去年也因病住院開刀,術後住進加護病房,因為傷口疼痛而影響呼吸和心肺功能,親身體驗了呼吸照護團隊的專業指導,帶來極大的幫助,經過循序漸進的呼吸運動,恢復心肺功能如昔。這次經歷讓李伯璋想到,健保給付肺部呼吸運動每次只有85點,一天只能計價一次,但若加護病房的病人可以多做幾次,好處很多,例如增加活動能力、減少急重難症住院天數,反而節省整體醫療費用,應透過較合理醫療給付予以鼓勵。李伯璋表示,健保每年總額定下來之後,給付的調整就會牽動總額的分配和排擠,因此醫界內部也需要進行意見整合。願意走重症的醫師越來越少,但疫情提高了各界對於重症醫療的肯定和重視,為許多醫界長久認為不合理的給付,或是希望健保採納的治療或新儀器,帶來了好的契機。爭取調高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給付,提高呼吸器脫離率。年邁體弱的肺炎病人,有一定比率不易脫離呼吸器。李伯璋表示,這是一個倫理的難題,涉及病人的人權,特別是有些人神智清楚但呼吸困難,另外有些人則是神智不清,就算繼續治療,預後也不好,但要家屬做出拔管的決定,難免會不捨,陷入天人交戰。李伯璋表示,為了預防呼吸器的依賴,健保明年預算預計爭取調高加護病房的呼吸照護給付,希望及早提供優質照護,提高呼吸器的脫離率,期盼能幫助更多病人及家屬,擁有生命的品質和人性的尊嚴。這部分也需要靠更前端的醫學教育,支持醫護人員以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病人家屬討論預立醫囑,社會上也持續推廣善終的概念,更多民眾在健康的時候就提前思考、與家人或伴侶好好討論。
-
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還是休克?醫曝5項辨別指標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打疫苗頭暈是暈針?休克?醫指5點多留意! 黃軒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出現暈針或休克的情況,不單是只有新冠疫苗才會出現,是各個疫苗都有可能發生不適症狀。暈針主要是因迷走神經反應而起,不會有生命危險;休克則主要是因過敏反應所致,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兩者看似相似,但對生命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可從時間點、感受、呼吸、心跳、皮膚等作觀察。 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通常會在施打疫苗後的5分鐘之內發生,多的是施打當下就出現,當事人可能出現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忽冷忽熱、身體癱軟的情形,甚至是出現短暫的暈厥、意識昏迷或倒下,且可能因情緒緊張有過度換氣的情況,不過血氧濃度多半正常。在心跳方面,可能出現變慢的情形,及暫時性低血壓,皮膚則常見濕黏、冰冷,臉色迅速慘白、冒冷汗,就像被嚇到一樣。不過這些情況一般而言較為短暫,經短時間休息後清醒便恢復正常。至於民眾關心的第二劑疫苗,暈針者是可以施打的。 至於休克,黃軒醫師則表示症狀多半比暈針明顯還要更糟。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此情況會是一種警訊。在呼吸方面,由於上呼吸道痙攣,可能因支氣管嚴重收縮而呼吸困難,且有呼吸喘鳴的聲音,此時血氧濃度往往低下。至於心跳,因為休克屬於急速變化的重症,即便意識恢復正常心跳也還是可能處於持續加快的狀態,且血壓依舊低下。在皮膚上的表現,有別於暈針的臉色慘白,病患會出現的是搔癢的蕁麻疹、潮紅、眼瞼水腫等過敏反應。至於第二濟疫苗,因已發現過敏反應,自然不能夠再進行施打。 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透漏,曾遇過出現休克的患者,對方表述當下感受到將死的感覺,因此患者的危機意識和醫護人員將其當真這兩點相當重要,若處理不當,患者可能過沒多久就會當場死亡。暈針、休克處理大不同,接種後自我觀察很重要! 暈針和休克除了症狀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黃軒醫師表示,暈針因身體癱軟需有個位置休息,避免身體造成外傷,並安撫情緒至意識恢復即可。但過敏反應引起的休克關乎人命,在發現情況不對就應實施基本的救命術,如意識呼吸評估、維持呼吸暢通等,並緊急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給予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若未改善則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的這些症狀不見得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也有可能出現上述以外的症狀,不過醫護人員有受過相關訓練及經驗,處變不驚,也期待民眾不必緊張。最重要的是,接種後除了仰賴醫護人員,接種者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以利發生的當下即刻處理,保障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BNT來了!BNT疫苗主要副作用是什麼?如何因應?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慈濟基金會證實,首批BNT疫苗約九十萬劑將抵台,指揮中心更改BNT疫苗接種順序,第一優先順位十二歲到十七歲學生外,十八歲至廿二歲年輕族群躍居第二順位,取代原先從第一至十類依序施打的方式。以下《元氣網》整理施打BNT疫苗的副作用及相關注意事項。Q:打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A: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BNT常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發生率為54.2%、疲倦53.1%、頭痛52.6%、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大於38度7.9%。Q:聽說國外有打了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A:歐洲藥物管理局截至7月分析,BNT疫苗已接種1.7億劑,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案例,兩者發生比率約0.0001%。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12歲到18歲學生族群,若有先天心臟病等問題等,不建議貿然施打BNT疫苗,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Q:我有心臟血管疾病,是否可接種BNT疫苗?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資料,年輕人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反應,多數是健康人,這類年輕人即使發生心肌炎,通常經過治療都能痊癒,與感染新冠肺炎相比,後者致死風險仍高。若患有先天心臟病者,可能因為施打疫苗後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增加心臟負荷。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年長者選擇接種BNT疫苗前,應評估心肺功能,mRNA疫苗副作用比其他類型疫苗強,發燒、疼痛等比率都高,心肺功能不佳者,接種後可能增加心跳速度,造成血壓不穩、缺氧等;若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肺炎等與心臟問題,建議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接種。Q:以前打流感疫苗曾經過敏,可接種BNT疫苗嗎?A:李垣樟建議,如果曾對顯影劑、流感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如接種後半小時後出現喘、休克等,屬於嚴重過敏反應,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主要是這類疫苗佐劑可能與人體出現交叉反應,應該避免接種,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後再評估是否要接種。Q:BNT疫苗的保護力如何?A:依台大醫院提供疫苗問與答,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BNT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莫德納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疫苗對預防有症狀新冠肺炎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以各國實際施打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後13到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蘇格蘭第一劑BNT疫苗對減少新冠患者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Q:BNT疫苗接種間隔建議多久?有沒有可能第二劑要等很久?A: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至少8周以上。黃立民表示,台灣開始要接種BNT疫苗,對於免疫反應佳的年輕人而言,接種完第一劑之後,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比較可以等,但對於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最好盡速完成兩劑接種。Q:BNT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有那些? 根據疾管署提供BNT疫苗仿單,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注射治療發生急性過敏反應,接種後留觀至少30分鐘。A:若有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出血或血腫。Q:BNT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及因應措施1.若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2.接種疫苗後可能發燒,體溫≧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病毒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疾管署BNT疫苗簡介
-
2021-08-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起AZ疫苗更要注意 心臟科醫曝血栓3大風險因素
國內疫苗持續接種,民眾也相當關切各疫苗所產生對身體的負面影響,AZ引起極罕見的血栓就相當另人關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雖然疫苗引起的血栓需要注意,但比起疫苗,民眾日常也更需注意容易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血栓靜、動脈大不同,AZ疫苗為靜脈血栓。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顧名思義就是血管塞住,隨塞住的路線不同,可分成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兩種,不論是靜脈或動脈塞住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血管塞到哪,身體就有可能壞到哪。例如民眾較常聽到的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是因為動脈血栓所引起,而近日民眾所關注AZ疫苗所引起的血栓則為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常見容易出現持續出現頭痛、視力模糊、癲癇、腹痛、胸痛、呼吸困難、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而若是血栓塞在肺部,一樣有可能因為肺部血管阻塞,導致供氧不足,一樣有致命的可能性。 不過張釗監醫師表示,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血栓3大風險因素,比起AZ這些更要注意!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的主要成因包括了凝血異常、血流異常、血管壁受損3大因素。凝血異常指得是血液較為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其可能因遺傳所致,如抗凝血缺乏。而飲水不足、身體缺水、長期服用女性避孕藥或荷爾蒙等也可能使得凝血機率上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部分的癌症、感染疾病等。而長期久坐、久站等,長時間沒喝水、處於不動狀態的族群,則較容易有血流異常的情況。血管壁受損則可能因外傷、感染等引起。 因此張釗監醫師提醒,像是上班族、孕婦、老師、警察、警衛、司機、久病臥床的病患等,容易久坐不動、不易補充水分或忘記補充水分的族群,都應特別留意,時時提醒自己活動、補水,以避免血栓的情況發生。 防範血栓從日常做起,遠勝過度擔心新冠疫苗! 張釗監醫師強調,防範血栓發生的方法,最基本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多補充水分,不僅有助於稀釋血液的濃稠度,在裝水的時候也可以活動身體,解除長時間不動的狀態,可說是「一兼二顧」。除此之外,就是多讓自己除了裝水以外,能多有運動的機會,例如散步、快走、慢跑、單車等。若要再加強,平時也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血栓發生。而若是有發生血栓者,則可經醫師診斷開藥,服用抗凝血劑進行治療。 也提醒民眾新冠疫苗盡早施打,有疾病、用藥等身體狀況不佳者,經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施打疫苗。若經評估可施打疫苗則注意相關症狀及不適,情況不對盡速就醫。從生活中簡單的細節防範血栓,遠勝於過度放大檢視、專注在極為罕見的疫苗不良反應.日常生活時時提醒自己,更有助防範血栓。《延伸閱讀》 .靜脈曲張可能導致肺栓塞?女性風險更高?醫:速就醫減少併發症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第七期接種AZ疫苗上午10時開放預約 9大疑惑一次查
指揮中心今天開放第七期接種AZ疫苗,預約時間自今天上午10時至8月31日中午12時。指揮中心說,第七期預約將提供於7月19日前已意願登記選擇AZ疫苗,且尚未接種過疫苗之29歲(含)以上對象,即1992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及滿18歲以上(即2003年9月3日(含)前出生)第九類對象進行接種;施打期間預計自9月3日至9月10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屆時準時前往接種。此外,提醒符合第七期AZ疫苗預約資格對象如欲增加選擇BNT疫苗,須於8月31日下午4時後始可加選。另已符合AZ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之民眾,將另行開放接種。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疫苗簡介,聯合新聞網整理AZ疫苗相關QA如下。Q1:接種劑量及間隔?A:目前依據疫苗仿單之適用接種年齡為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接種劑次為2劑,目前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為至少8周以上。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Q2:安全性及保護效果?A:AZ疫苗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本疫苗而罹患COVID-19。完成2劑接種可預防63%有症狀感染之風險,另依臨床試驗資料分析,當接種間隔12周且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約81% (60% ~ 91%)。基此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兩劑間隔至少8周,而間隔10-12周,疫苗接種效果更佳。Q3:接種禁忌?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不予接種。Q4:接種注意事項?A: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Q5:接種其他疫苗可以打AZ疫苗嗎?A: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14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Q6:孕婦可以接種嗎?A: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Q7:接種後我該注意什麼?A: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Q8:接種後可能發生之反應及因應措施A: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Q9:接種後就不會感染新冠肺炎嗎?A: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學生先打 指揮中心揭4大常見不適症狀
BNT疫苗抵台後將供12至17歲學生施打。指揮中心表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可能出現頭暈、噁心、頭痛症狀,還有約1至2成會發燒,將提供完整資料由家長評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成功爭取到一批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最快8月底抵台,將進入校園替12到17歲學生族群造冊施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未來BNT疫苗將比照流感疫苗,提供說明書及家長同意書,由家長替孩子審視過後,再決定是否施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目前青少年能夠接種的COVID-19疫苗都以mRNA疫苗為主,接種後常見頭暈、噁心、頭痛、發燒,尤其約有1到2成出現發燒症狀,因此接種前都會請家長詳閱接種意願說明書。羅一鈞指出,提供的資料中都會揭露國外接種mRNA疫苗後的報告,像是可能出現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年輕男生發生機率較高。不過,羅一鈞表示,目前年輕族群並沒有疫苗接種禁忌症,除非過去曾對疫苗成分有過敏紀錄,才不建議施打;至於年輕族群中有罹患慢性病者,則建議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接種。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後心肌梗塞、猝死?招名威教4招自保,留意危險徵兆!
高端疫苗於8/23開打,8/24便傳出一名陸姓作家施打後猝死的消息,震驚社會。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也親上火線說明,初判可能與心肌梗塞有關,詳細原因尚待調查。對此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提出觀點,並提醒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都應做好相關的自我保護措施。 心肌梗塞與高端有關?任何疫苗風險族群多留意 招名威教授表示,打完高端後出現心肌梗塞、猝死,可以往兩個方向探討。一是案例即便沒打高端疫苗,本身也是個有心肌梗塞風險的族群,雖在前後發生,但不代表是疫苗所致、因果關係,正如同日前民眾關心施打AZ疫苗後猝死,目前也尚未有證據證明與疫苗有關,各項因素接可能導致,只是剛好打了疫苗後發生,統計也造樣計算。 另一方面,心肌梗塞若確實與疫苗有關,打完疫苗的不適症有很多類型,與心肌梗塞等心血管功能相關的負面影響,成因主要多和免疫系統有關,例如短時間之內白血球凝聚形成血栓導致阻塞。招名威教授舉例,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有免疫系統疾病族群,就可能在施打疫苗後啟動較劇烈的免疫反應,血栓、心肌梗塞等風險就有可能上升,而有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在身的族群,如心臟病、三高、腫瘤、癌症等,或者正在進行藥物治療、癌症治療等特殊治療,也是高風險族群。 避免打疫苗後猝死,招名威教4招自保! 不論是疫苗與血栓或心肌梗塞有無直接關聯,對民眾而言都是一個生命安全上的疑慮,除了呼籲政府更積極的調查當中的關聯性,以提醒相關族群,也建議民眾更加謹慎了解,施打疫苗的重點將在於如何保護自己,而非挑哪支疫苗打。因為各個疫苗其實道理差不多,而疫情當下打疫苗絕對是利大於弊,在施打之前若有疾病在身、有在用藥、有在進行治療,務必都應先與醫師審慎評估和討論,而日常生活不佳可能形成前述的風險族群者,如三高,也應提高警覺,以避免有疾病在身卻不自知。在施打疫苗後也應持續提高警覺,並請家人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如有發現情況不對盡速就醫。在醫療院所、疫苗接種醫護人員、自己、家人共同把關下,更有利於保障生命安全。 這樣的做法,不論是施打任何疫苗都是通用的觀念。不論是否支持高端疫苗,又或者是偏好AZ、莫德納或BNT等,都應盡力做好這些萬全的準備,若不適合施打,千萬別應打,以避免造成身體上的危害。 不打算打高端了該注意什麼? 即便是了解疫苗施打上的安全應對措施,或了解猝死未必和疫苗有關,但相信陸姓作家猝死的消息一樣可能對許多民眾造成選擇上的影響。招名威教授表示,施打疫苗的重點並不在是否支持高端,而是在於保護自己、保護親友、保護國家,若對高端有所疑慮,盡早施打其他疫苗即可,但若其他疫苗還需等待一段時間,則應考量這段自己疫苗的空窗期是否會有風險,而不論如何都應持續做好防疫,以確保自身安全。 防範心肌梗塞,危險徵兆盡速就醫! 目前高端疫苗拚接種率的當下,最受到關注、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這起心肌梗塞案例,提醒民眾,不論是否施打高端,不論是否接種疫苗,又或是生活上的任何時刻,都可多加留意心肌梗塞的危險徵兆。包括了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是肩膀、後背、頸部等延伸性疼痛等,或是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特別提醒本身就有心臟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或是這些症狀本來平常就時不時會出現的族群,萬不可因為經常出現這些狀況而忽略了警訊,如有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以避免誤判釀成悲劇。 《延伸閱讀》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等速就醫。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