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呼吸困難
共找到
991
筆 文章
-
-
2021-08-2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小心家中這些東西激發過敏原 專家教你日常照護秘訣
過敏性疾病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當人體與過敏原接觸後,引發體內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過敏症狀的產生,常見之過敏性疾病包含: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等,其中氣喘急性發作時,嚴重可能造成呼吸困難甚至致命的危險。了解常見氣喘誘發因子 幫助氣喘控制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氣喘盛行率為5.6%,引發氣喘之過敏原及刺激物前五名為:1.病毒感染 (56.7%)、2.塵蟎(44.5%)、3.氣溫急遽變化(42.7%)、4.空氣汙染(24.6%)、5.冰冷食物(21.6%);除此之外,常見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控制過敏原 遠離氣喘找上門然而,氣喘患者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隱藏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因此,氣喘患者平時應多注意並遠離環境中隱藏的氣喘誘發因子,保護自身有效控制氣喘不發作。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建議依三個小撇步,防治過敏原,遠離氣喘危機:1、遠離過敏原,維持居家環境清潔:由於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且塵蟎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為預防及控制氣喘:(1) 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一至兩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2) 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防範塵蟎的生長。2、拒絕週遭菸害:抽菸產生的煙霧對於氣喘病患而言也是刺激性物質,當吸入煙霧就非常有可能引發氣喘,因此當氣喘病患周遭親朋好友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吸菸者戒菸或自行遠離吸菸者,以免引發病患氣喘的可能。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人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因此外出建議配戴口罩,可避免吸入空氣中粒狀汙染物質引發氣喘延伸閱讀: ·錯誤洗澡方式小心洗出過敏! 醫列「3NG行為」:你中了?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會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嗎? 專家解答
近期全台民眾仍持續在等待接種疫苗,關於疫苗接種的話題熱議不斷,有1名60歲女性在2年前注射流感疫苗後,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被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不免有民眾擔心,注射新冠肺炎的疫苗,是否會發生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副作用?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非不治之症根據目前的研究指出,BNT與莫德納均無發生類似案例,AZ在國外有極少數案例,嬌生疫苗注射後的發生機率則略高,但目前在台灣只有進口AZ與莫德納疫苗,也不曾發生過注射疫苗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案例。中醫師高資承認為,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仍可放心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且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並非不治之症,中西醫皆有不同的對症療法,該名患者歷經2個多月的日式針灸療法與西醫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逐步回到以往的生活品質。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名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免疫反應所造成,神經周邊受到傷害,症狀從輕到嚴重都有,包含肌肉無力或呼吸困難,嚴重恐怕需要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機能。 發病前3周有症狀 中西醫合併治療高資承表示,這種急速惡化的周邊神經病變,在發病前3周,常見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後續會發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異常,像是雙側肢體漸進式無力、疼痛、感覺異常,以及走路困難,或是出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致死率約為7.5%,即使注射流感疫苗,仍有約10萬分之1的機率罹患此症。中醫認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屬於「痿證」,可分成4種類型,分別使用不同藥物治療:1.肺熱津傷: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2.溼熱痺阻:使用「四妙散」治療。3.脾胃虛弱: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4.肝腎虧損:使用「虎潛丸」治療。此外,高資承說明,多發性神經炎所造成的肢體無力,使用針灸療法可達到很好的復健效果,在病症的急性期過後,採用復健治療搭配針灸,可使病患的肢體力量恢復、四肢麻痺減輕,並修復感覺異常。高資承建議,急性期的病患可先尋求西醫診療,透過支持性治療如症狀治療、維持心律、降血壓等,以及免疫調節治療如血漿置換術和高劑量免疫球蛋白緩解症狀,再配合中醫調理,中西醫雙管齊下,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手臂痠、肩膀痛!手叉腰or自然下垂哪個姿勢對? 專家解答「基本觀念」 ·緩解疫苗副作用,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都具止痛、退燒效果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傳首例打高端後死亡 衛生局這樣說
新北市今傳出首例打完高端疫苗後死亡個案,為家住蘆洲的歲彭姓男子,昨天打完高端疫苗後今天上午被發現死亡,衛生局對此表示還沒接獲家屬通報,有關個案死亡原因都由中央審議認定。衛生局今天接獲2起打完疫苗後死亡通報分別為AZ與莫德納,若加上彭男,總計新北已有130例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AZ有109例最多,莫德納20例、高端1例。除彭男外,衛生局指出,永和1名77歲男性癌症患者,6月24日打完AZ後有輕微發燒,之後作息正常,22日在家中被發現死亡;另名70歲女性有多重慢性病,上月8日打完莫德納後,在同月22日出現胸悶、發燒,本月14日又陸續發生頭暈、全身無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送醫後於19日不治。
-
2021-08-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旬翁肋骨骨折飽受折磨 醫師這一招固定助復原
94歲廖姓老翁浴室滑倒,緊急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師發現老翁左側背後肋骨有4處斷裂,如果採用保守療法,病人會因為持續疼痛,生活品質低落。家屬討論後決定施行肋骨骨板手術固定,順利解除老翁疼痛,住院一周後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吳政元表示,高齡長輩常見因跌倒造成肋骨骨折,由於肋骨會自行癒合,多半採用保守療法,以止痛方式等待肋骨癒合。不過,因為肋骨旁伴有神經,肋骨骨折相當疼痛,有時服用止痛藥未必緩解疼痛。吳政元臨床常見長輩因移動、咳嗽等,造成骨折處移動,刺激神經而劇烈疼痛,因而不敢動、不敢咳,導致痰液累積肺部,造成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必須住院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他指出,也有好不容易肋骨癒合,卻因癒合位置不佳導致慢性疼痛,生活品質不佳,長輩肋骨骨折,幾乎是「漫長的折磨」。廖姓老翁狀況特別嚴重,肋骨已經斷裂、錯位及碎片存留,且位置在背部,即使住院躺床都很不舒服,止痛藥亦無法改善。麻醉科評估後,認為老先生身體狀況可接受麻醉與手術,家屬討論後採用肋骨專用鈦合金骨板固定手術,固定肋骨骨折部位。手術後,老先生肋骨骨折症狀減輕許多,也不會因疼痛不敢咳嗽或下床。住院一周,影像檢查確認老先生肋骨恢復不錯,即出院返家。吳政元表示,肋骨骨折常令人疼痛難忍,若骨折部位碎裂、移位,也常會合併氣胸、血胸等問題;而多根肋骨骨折造成「連枷胸」的病人常因胸廓不穩定,會出現呼吸困難、缺氧、呼吸衰竭等症狀,需要置入氣管內管,即俗稱的插管,並在加護病房長期使用呼吸器治療;若採用肋骨骨折固定手術,也可以同步用胸腔內視鏡處理氣、血胸問題,不但可大幅降低病人疼痛及相關肺炎、呼吸衰竭等併發症,也可及早脫離呼吸器提早下床活動,縮短住院天數,早日恢復健康。吳政元提醒,老人在浴室滑倒很常見,且很容易造成肋骨骨折,甚至因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建議有長輩的家庭可以尋求長照專門機構協助改裝浴室,維護長輩安全,避免意外發生。
-
2021-08-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發病半年後有症狀 你可能不知的新冠後遺症
根據國外一年多追蹤研究,權威期刊「自然」統計,有三成確診者出現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新冠後遺症主要分為肺部受損、肺部以外器官受損。肺部受損引發後遺症多為「暫時性」,需觀察半年至一年,才能確定是否造成永久性傷害。至於肺部以外器官受損,常見心臟、腦傷引起記憶短暫受損、肝腎功能受影響。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預約高端疫苗前必知!哪些人不適合接種高端疫苗?
第六輪公費疫苗今起開放預約,預計提供60萬劑高端疫苗於8月23日開打,預約登記自今天上午10時起,至18日中午12時止,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即可開始預約接種。指揮中心日前公布,這次接種開放對象有三,包含65歲以上長者、64歲至20歲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至36歲民眾。預約高端疫苗前該注意哪些事項?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元氣網為你綜合整理如下:▍高端新冠肺炎疫苗 (MVC COVID-19 Vaccine)高端新冠肺炎疫苗(MVC COVID-19 Vaccine)是含 SARS-CoV 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用於預防 COVID-19。該疫苗已通過我國核准專案製造,適用於 20 歲以上,接種 2 劑,間隔 28 天。該疫苗不含可複製之 SARS-CoV-2 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該疫苗而罹患 COVID-19。另依據該疫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安全性良好。此外,依臨床試驗結果分析顯示,高端疫苗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 95% 信賴區間下限為 AZ 疫苗 3.4 倍,大於標準要求 0.67 倍。高端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 95% 信賴區間下限為 95.5%,大於標準要求 50%。免疫生成性與恢復者血清中和抗體效價與已獲專案核准輸入產品相當。▍疫苗接種禁忌與接種前注意事項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予接種。注意事項:1.先前接種該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應避免接種。2.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3.該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 COVID-19 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4.該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 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 14 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5.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 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 )6.目前缺乏孕婦接種 COVID-19 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 SARS-CoV-2 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 COVID-19 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7.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 如醫事人員 ),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 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 COVID-19 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接種後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之反應1.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 15 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 15 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 30 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 2 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2.該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常見的不良反應 ( 如下表 ) 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大部分於接種後 7 日內觀察到緩解或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 (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 ) 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 COVID-19 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 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仿單所列之不良反應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預約高端了嗎? 接種前後注意事項一次蒐集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六輪開放預約高端疫苗,有意願接種者有113萬1233人。預約登記今天上午10時起,至18日中午12時止,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即可開始預約接種。指揮中心公布,這次接種開放對象有三,包含65歲以上長者、64歲至20歲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至36歲民眾。此輪預期開放60萬至80萬劑高端疫苗供接種,但現階段僅有35萬劑高端疫苗完成檢驗封緘放行。本報記者整理衛福部提供的高端疫苗QA,如下:1.高端新冠肺炎疫苗是什麼?高端新冠肺炎疫苗(MVC COVID-19 Vaccine)是含 SARS-CoV 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用於預防COVID-19。2. 幾歲能施打?要打幾劑?適用於20歲以上,接種2劑,間隔28天。3. 有無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予接種。4. 接種前6注意事項: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2. 本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COVID-19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3. 本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14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4.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 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5.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 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6.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 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5. 接種後4注意事項1. 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至30分鐘。2. 接種後接種部位可能有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大部分於接種後7日內緩解或消失。3. 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 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除隔離後 新冠康復者還可能面對腦傷等後遺症
「我今年44歲,如今我的身體卻像一個80多歲的老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英國記者,道出許多確診者說不出的痛。我國至今有14621例確診者,解隔離比率90.2%,病毒起初攻擊肺部居多,隨著解除隔離,確診者也陸續出現後遺症,除了肺纖維化、呼吸道持續發炎,可能造成心臟、腦傷、肝腎功能受損,或焦慮、沮喪、失眠等精神疾病。根據國外一年多追蹤研究,權威期刊「自然」統計,約三成確診者出現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我國今年五月爆發本土疫情,至今已過三個多月,為了協助確診康復者,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北醫附醫、北市聯醫成立新冠長期追蹤特別門診。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院內約追蹤六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包括院內原本收治、以及院外轉來的個案,依照嚴重程度分配到不同科別追蹤;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確診病人康復後不具傳染力,但仍有後遺症狀須追蹤,因此每周兩個門診不做特別標誌,就是要去標籤化。周百謙表示,新冠後遺症主要分為肺部受損、肺部以外器官受損。肺部受損的患者出院後,上下呼吸道仍可能持續發炎腫脹,容易有胸痛、胸悶、走路喘;重症患者治療期間若插管採取高濃度氧氣治療,期間併發細菌感染,容易引起肺纖維化。肺部受損引發的後遺症多數是「暫時性」,目前國內疫情,僅三個多月,常規需觀察半年至一年,才能確定是否造成永久性傷害。肺部以外器官受損,常見以心臟、腦傷引起記憶短暫受損、肝腎功能受影響。周百謙解釋,新冠病毒是藉由與人體內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人體,ACE2受體多存在於呼吸道中,呼吸狀態不佳,影響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首當其衝的就是血管,再來就是心臟以及腦部,影響心肺功能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李偉強表示,病人若長期臥床,也會出現骨骼、肌肉痠痛,需要骨科會診。此外更多病人出現精神方面問題,有些居住於萬華、板橋的病人被親朋好友「貼標籤」;確診病患內心會怨「很倒楣」,若傳給家人,導致親友不幸過世,即便自己身體康復出院,心理壓力仍持續,需要精神科或心理治療介入。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恐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速就醫!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席捲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死傷與商業社交活動停擺,已成為這兩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新冠肺炎的傳染模式主要藉由病人飛沫或接觸被病毒染污的物體來傳染人,但相較於過去的SARS,具有較多無症狀高傳染性的特性。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現今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指出,新冠肺炎感染中,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0.1%;重症者多為小於一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兒童肺部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其中與成人相異可能原因與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必須要依靠細胞上的ACE2受體當作侵入大門,來進入細胞內造成感染。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兒童肺部的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ACE2受體量,所以使兒童和成人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暴露到病毒而造成感染。另一可能原因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相較於成人也較不易後續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syndrome)。 此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源在研究指出常具有家族群聚史,在中國的數據,兒童感染者約有七成家中至少有一名感染者;而美國資料則高達91%兒童因接觸到家庭或社區感染者而染疫。因此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具有接觸史的無症狀兒童建議要積極採檢。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為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SARS-CoV-2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會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血液檢查可能會顯示出發炎症狀升高的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積率和前降鈣素原。通常會涉及各種器官系統包含心臟、腎臟和神經異常。由於MIS-C會加速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要對兒童進行重症監護以及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治療來幫助病人改善病況。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請盡速就醫如何觀察孩子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表示,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此外還要留意MIS-C症狀: 持續性發燒不退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手腳腫脹,腹痛、腹瀉等等,對於有慢性疾病患者的兒童更要小心留意。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增溫,最佳保護是預防新冠肺炎。為了您的家人,減少出門待在家中並請保持社交距離,外出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及勤洗手。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追加劑副作用 以色列:與第2劑類似
根據在以色列進行的初步研究,民眾接種第3劑輝瑞(Pfizer)/BioNTech聯合研發的COVID-19疫苗後,副作用大多與第2劑類似,甚至更輕微。路透社報導,為減緩高傳染力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Delta變異株蔓延,以色列10天前開始提供疫苗追加劑給60歲以上民眾。這樣的作法尚未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讓以色列成為第3劑疫苗的試驗場。以色列最大醫療提供商「克拉利特」(Clalit)今天表示,他們已為超過24萬人施打第3劑的輝瑞/BNT疫苗。約4500人回答了相關問題並參與調查,而他們都是在7月30日到8月1日間注射第3劑疫苗追加劑。88%受試者表示,接種第3劑疫苗過後的幾天,身體感覺與打第2劑時「類似,甚至更好」。31%回報說有產生副作用,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痠痛。約0.4%稱他們有呼吸困難的情況;1%說他們因為1種或多種副作用而尋求醫療協助。克拉利特的創新長(CIO)巴利瑟(Ran Balicer)表示,儘管測試結果是「初步的、自願性通報的」,但可與第2劑的副作用做比較,而「結果是,大多數情況下,施打追加劑的副作用(與第2劑)相似,甚至更少的」。巴利瑟說:「雖然我們尚未長期研究第3劑追加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對於任何60歲以上民眾的個人風險管理來說,上述發現持續指向預防接種的好處,並搭配成年人小心防疫、避免在密閉空間群聚。」
-
2021-08-09 新聞.健康知識+
食物過敏常見誤解/驗血可找出過敏食物?半數以上出現偽陽性
因為飲食引起的過敏反應,常見如皮膚搔癢、紅腫、起麻疹或嘔吐、腹瀉、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甚至導致死亡。世衛組織估計,世界人口有20%患有過敏性疾病。民眾對食物過敏常有許多的誤解,舉例來說:1.驗血是檢驗食物過敏的最好方法?事實上這種方法有50%到64%假陽性。2.食物過敏僅僅是在兒童期而已?其實因體質和食物而有不同,根據一項對4萬4000個食物過敏者所做的研究,發現一半的人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減輕過敏反應。一般來說,兒童對牛奶、雞蛋、大豆和小麥的過敏反應可能隨年齡而減輕;但對花生、堅果、魚和貝類的過敏反應往往是終生的。3.為了避免食物過敏,孩子出生後就應該避免接觸常常引起過敏的食物?事實上美國的小兒科、過敏科,和免疫學會都建議,在孩子斷奶時吃一些日後可能引發過敏的食物,可以激活腸道免疫系統,觸發健康反應,減低敏感性。
-
2021-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有癌症在做XX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種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
近期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台灣惡化,而台灣也進入了三級警戒,隨之新冠疫苗接種的議題也受到國人高度的關注。在這段時間有許多的癌症病友都對新冠疫苗接種有許多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有 「我在做 XX 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個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因此在此整理了幾個病友常見的問題,並依現有的實證醫學以及近期更新的美國 NCCN 指引的建議予以回答。癌症病患可不可打新冠疫苗?可以!在現有 COVID-19 疫苗的臨床試驗,都只招募了極少數罹癌的病患,因此疫苗使用於這些病患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據相當有限。但是幾個大型的研究都證實了癌症病患感染了新冠肺炎後有較高機率出現併發症及有較高的死亡率。除此之外,癌症本身或是癌症的治療都有可能使病患的免疫機能較差,而被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較長的時間具有感染力,也比較容易衍生出變種病毒。因此,許多美國的專家以及腫瘤治療的學會/組織都是強烈建議癌症病患及其照顧者/同住者儘早接種疫苗。而在美國廣泛的接種癌症病患後,暫時未有任何報告顯示癌症病患施打疫苗後有較高的風險。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癌症病患因免疫力較差,由疫苗誘發出的免疫反應也可能會比健康人群弱,因此縱使完成疫苗接種,癌症病患仍須落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準則。我正在接受癌症的治療,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可以!接受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的病人都可以接受疫苗接種。其中標靶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在接受治療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接種疫苗。接受固態腫瘤的常規化療的病患 (如大腸癌物、肺癌和乳癌) ,暫時最佳注射疫苗的時間還未釐清,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儘早接種疫苗,而國內專家則是建議白血球恢後,以及在下一輪化療一星期前注射。血液惡性疾病的病患接受幹細胞移植、細胞治療、或是高強度的誘導性化療時,往往會造成較嚴重的免疫功能的抑制,因此需要等免疫功能恢復後再做施打。免疫治療的作用會增強會使病患的免疫增強,學理上有可能會增加疫苗的副作用,但暫時無任何研究有發現這樣的趨勢,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同日施打,以減少病患反覆進出醫院的機會,但也有部分專家建議錯開疫苗及免疫治療的注射,以利區分個別的副作用。接受大型手術的病患則是建議術後休養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疫苗接種,這樣比較容易觀察手術後的併發症。較為特殊的是接受脾臟切除手術的病患,有可能會導致免疫抑制,因此需要等二週以上尚可接種疫苗。我有癌症,我應該打哪一個疫苗?都可以,不需挑選疫苗!現在國際上主要的幾種疫苗包括: mRNA 疫苗的輝瑞/BNT、莫德奈/Moderna,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嬌生/Johnson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都有個別完成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並驗證對預防新冠肺炎有顯著的效果。但由於各個疫苗的試驗是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而且實驗設計也不盡相同因此無法互相比較。近期 Nature Medicine 也發表了一篇 40 萬人次的研究報告,比較 AZ 疫苗與 BNT 疫苗在英國使用的狀況,並沒有發現兩種疫苗在效果上存在任何差異。對於癌症病,暫時沒有任何證顯示哪種疫苗在安全性及保護力上較為優越。而在安全性上,mRNA疫苗不含活病毒,而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不具複製能力,因此這兩種疫苗學理上都可用在免疫力較差的癌症病患。 AZ 疫苗與血栓副作用隨著台灣如火如荼的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疫苗相關的議題持續被高度關注。國內現有的兩個疫苗分別為 mRNA 疫苗的莫德奈/Moderna,以及腺病毒載體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因為AZ 疫苗的施打在國外出現數件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的案例,而導致部分病患死亡的情形,引發國人對 AZ 疫苗的一些疑慮。因此在此整理了疫苗引發血栓副作用的相關資訊以及注射 AZ 疫苗後的注意事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在歐洲及美國進行廣泛的疫苗接種後,陸陸續續有報告發現極少部份的病人在接種了腺病毒載體疫苗後(嬌生,AZ),出現了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例如腦靜脈竇血栓或腹內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這樣的副作用被命名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其發生率依歐盟及美國衛生主管機關公布的統計資料,約百萬分之十,而國內統計至今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目前雖未找到確切的危險因子,但似乎於較常見於中年女性,發生時間大多於注射疫苗後 5 至 20 天內。現在已有些研究開始釐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的機轉,近期一篇發表在 Nature 的研究發現,部分的人在接種腺病毒載體的新冠疫苗會造成體內產生異常抗體,這些異常抗體會以特定方向及排列黏附在叫做PF4的血小板蛋白上,而其他抗體和血小板會跟著附著上去,導致血栓產生以及大量的血小板被消耗掉。目前報告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皆有檢驗到PF4的抗體,而現在疾管署也開始協助醫療院所進行檢測來協助此副作用的診斷。AZ 疫苗安全嗎?我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WHO、美國的CDC/ACIP、 歐洲的EMA以及國內的ACIP都有針對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血栓風險做過探討,結論皆為:發生率低,接種的益處遠大於其風險,並且持續支持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施打。許多病患常會問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事實上除了似乎比較常見於較年輕的女性之外,暫時尚未發現有確切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因此疾管署僅建議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或是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另外,若病患對流感疫苗、常效型生長素 pegfilagrastim 或是皮下型 rituximab 有過敏史,因含有相同成份,則較需特別注意是否也對 AZ 疫苗過敏。我注射後該注意什麼?施打 AZ 疫苗後 4-28天內須注意是否有以下症狀:◎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或紫斑。如有上述症狀,有可能是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7-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新冠肺炎頭痛和一般頭痛哪不同?
時好時壞的「頭痛」是許多中高齡者常見的毛病,有時吃止痛藥或休息幾天又沒事。行醫40年的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提醒,頭痛是許多疾病的警訊,可能是新冠肺炎、腦中風、腦瘤破裂等前兆,若未及時治療,恐危及性命。牢記頭痛伴隨徵狀李龍騰醫師說,引起頭痛原因很多,像是重症的疾病,如新冠肺炎、腦中風、血管瘤破裂,這類疾病既嚴重又讓人措手不及;也可能是找不到確切原因的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這類疾病的威脅性相對不大。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高齡民眾應合併其他徵狀綜合判斷,才不會每天提心吊膽。談到新冠肺炎引發的頭痛,主要因呼吸道受病毒感染,症狀類似感冒易遭誤判。李龍騰指出,只有單一頭痛,通常不是新冠肺炎,但同時有發燒、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由於徵狀很像流感,一般人不容易分辨,疫情下應盡快請醫師檢查,是否新冠病毒所引起。三高病史更要警惕一般情況下的頭痛,最需擔心的是來自腦中風、腦瘤破裂的警訊。李龍騰說,若中高齡者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病史,頭痛發作時,血壓忽高忽低、走路不穩,就要懷疑腦中風,盡快就醫,做腦血管攝影判斷是否出血或栓塞。李龍騰分享實際案例,有位知名政治人物曾打電話來,說自己頭痛、疲憊,但稍作休息後感覺無大礙,過一小時又不舒服送來急診,此時一隻手已舉不起來,立即做腦血管攝影,發現是腦血管栓塞,經緊急處置後無大礙,再遲一點就醫可能造成半身不遂。他提醒中高齡者若頭痛發作時,除了特別要留意血壓,也要注意四肢運作狀況。不過,有些頭痛可能是無害的,像是頸部、肩部、上背部肌肉過度緊張,導致肌肉緊繃、發炎,形成慢性頭痛。通常透過改善睡眠、按摩、釋放生活壓力等方式,都能改善症狀。學習正確醫療知識李龍騰透露,每當看到錯誤的醫療資訊流傳,就擔心民眾誤信而延誤就醫,總想跳出來以正視聽。因此,《橘世代》獨家邀請李龍騰舉辦「院長的中高齡健康課」線上影音課程,整理長者常見的頭痛、胸痛、體重減輕、視力減退等症狀的起因,並提出治療與保養建議。想要照顧好自己與長輩健康,就從學習正確醫療知識開始。報名課程同時享有100堂健身影音課、150篇理財攻略、25篇以上主廚設計營養菜單,報名請電洽02-7721-6909按2。
-
2021-07-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增6例打疫苗死亡案例 最久逾2個月離世
第四輪疫苗今日起開始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9日有20萬5500人接種疫苗,至今已累計782萬6000多人次接種,疫苗涵蓋率31.86%、劑次人口比涵蓋率33.22%。發言人莊人祥說,29日新增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173件,其中101件非嚴重事件、6件死亡,6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新增6件死亡案例中,有3例為AZ疫苗,年齡介於44至81歲,接種21至57天後發生;另3例莫德納疫苗,年齡介於51至88歲之間,接種8至15天發生。另外2例接種AZ疫苗,原是通報不良反應事件非死亡案件,因為後續追蹤後轉為死亡。7月29日新增39例(26女13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19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35日間發生,包含疑似癲癇、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中心視網膜靜 脈阻塞、視網膜出血、血小板低下、肝炎、過敏反應(紅疹、呼吸困難、發癢、水泡)、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噁心與嘔吐、腹瀉、低血鈉、左腳瘀青、右腳麻木等。同期間新增27例(17女10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0歲至82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休克、血小板低下、腦中風、腦脊髓炎、心包膜炎、肺炎、急性胰腺炎、蜂窩性組織炎、蕁麻疹性血管炎、顏面神經麻痺、突發性聽力喪失、多型性紅斑、過敏反應(皮疹、紅疹、發癢), 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複視及眼瞼下垂、胸悶、胸痛、心悸、心包膜積液、腹痛等。目前累計535例(251女284男)新冠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67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0例為接種AZ、75例為接種莫德納。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該你打疫苗了嗎? 接種前後注意事項別忘記 打得更順利
新冠疫苗預約系統開放第四輪民眾預約,預約施打疫苗的人數將越來越多,《聯合新聞網》整理幾項民眾施打疫苗前注意事項,包括可先行下載評估及意願書,省下現場等待時間,以及備妥普拿疼等藥品,出現副作用可服用減緩不適。新冠疫苗預約系統開放第四輪民眾預約,自今上午10時起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預計有144萬民眾可上網預約,本輪接種AZ疫苗,對象包含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民眾出發打疫苗前,除了攜帶身分證、健保卡雙證件外,記得帶疫苗通知單或預約成功畫面截圖,作為證明施打資格。打疫苗前可喝250cc溫開水,不建議劇烈運動,若有感冒症狀者,建議暫緩施打。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應錯開服藥與打疫苗時間;若正在服用避孕藥、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而長者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有人陪同施打。打完疫苗後,不能揉或拍打施針處,需在接種處所停留觀察30分鐘,若出現嚴重過敏休克、劇烈頭痛、嚴重胸痛、呼吸困難、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症狀,請盡速就醫。普拿疼服用時機,建議在施打疫苗後出現發燒、頭痛等再服用,勿在施打疫苗前吃普拿疼、退燒藥或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疫苗施打後,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燒、手臂注射處疼痛、肌肉疼痛等,若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大面積的過敏搔癢、頭暈、喘不過氣、超過2天持續發燒等明顯症狀,建議就醫諮詢。施打疫苗後不熬夜,一天需睡滿7至9小時。疫苗須施打兩劑才有完整保護力,建議打完第一劑的民眾,仍需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守則。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 解剖後死因出爐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96例中有65例屬於非嚴重事件,其中3例死亡,其中有1例為疑似嚴重過敏,27例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病例,另新增兩件解剖案例為心血管疾病,「今日起,會把針對不良事件詳細分析的資料,呈現在網站上。」指揮中心公布,累計已解剖110例,其中78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1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4例待釐清。另外死亡部分接種AZ疫苗出現1死,為87歲民眾於接種17日發生,莫德納疫苗有2例死亡,年齡介於69歲至86歲民眾,於接種2天至12天發生,其中2例AZ原通報非死亡不良事件通報後轉死亡。針對國內確診案例中,今日新增1例確診者死亡案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案為居住在雙北地區的70多歲男性,曾於5月28日呼吸困難,本身有糖尿病、心血管、腎臟病、高血壓史,於發病隔日去急診,隔日確診陽性,後來肺炎呼吸衰竭,氧氣濃度無改善併發心律不整,最後因狀況惡化,不幸往生。國內對於確診者的治療用量是否短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瑞德西韋量很大,單株抗體也訂了一定的量。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住院人數剩下420位,另外單株抗體儲備了5000人份只用了數百劑左右。
-
2021-07-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老菸槍咳喘發燒以為染疫 檢查才知慢性阻塞性肺炎
一名67歲男性菸齡超過30年呼吸喘赴他院拿藥,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還出現發燒情形,家人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才查出是慢性阻塞性肺炎發作,住院治療後已順利康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指出,患者到院時因呼吸困難、痰黏稠咳不出來,發燒達39度,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肺炎,同時引發原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便建議盡速住院治療以免引發重症呼吸衰竭。經過藥物治療10多天,患者症狀趨於穩定,逐漸恢復往日活動也不再氣喘吁吁,說話中氣十足,家屬才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陳鈴宜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形成是因外來刺激性物質,例如抽菸、空汙或環境有害物質吸入,導致氣道反覆發炎,產生如呼吸道狹窄、呼吸道阻塞,和會喘等症狀,一旦產生就無法恢復正常,嚴重時甚至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進而造成血氧不足、二氧化碳累積。主要都與抽菸有關,而抽菸不僅造成呼吸道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甚至肺癌的發生。她說,由於慢性肺阻塞肺病的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缺乏特異性,抽菸者常視咳痰為理所當然而輕忽,導致許多患者無法意識早期戒菸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於早期接受藥物治療,直到發現喘且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才來就醫,此時呼吸道大多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陳鈴宜說,對於已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不用灰心,只要確實戒菸及遠離二手菸,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結構上雖無法再恢復完全正常,但用藥能改善症狀且延緩肺功能快速惡化,進而避免經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掛急診,甚至住院。她提醒,活動性喘改善後,患者仍能視自己可以負荷的運動量適度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打,也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施打疫苗,才能降低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7-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畏風雨!台中唐鳳平台第3輪今快打站開打 接種破9成
台中市因應第三輪行政院政委唐鳳設計的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打AZ疫苗,今天和26日、27日等三天加開快打站。台中今天受烟花颱風外圍環流雨帶影響下雨,各快打站一早湧現人潮,不乏年輕人身影,不受風雨影響,接種踴躍。南屯區長林秋萬說,惠文國小快打站今天提早15分鐘開打,開二條打線,2小時打280劑,預估接種率破九成。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上午視察龍井區龍峰國小快打站,她說,烟花颱風逐漸北移,但因爲外圍環流天氣較不穩定,擔心會對快打站造成影響,今天視察龍峰國小快打站,現場進行順利,民眾報到率也很高,也感謝所有防疫人員努力,不畏風雨提供市民優質服務。也提醒民眾外出接種疫苗時留意自身安全,記得攜帶雨具。民政局長吳世瑋說,統計第三輪唐鳳預約系統,台中市共15萬9591人預約接種,除全市醫療院所能吸收的施打量能約8萬人,市府開設3天快打站為7萬9591名預約民眾接種疫苗。提醒已預約完成民眾可先到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下載「疫苗接種須知」,列印填寫疫苗接種評估及意願書,節省等候時間。民政局說明,為確保疫苗接種安全,建議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且在1、2天內持續觀察有無嚴重過敏反應。台中市衛生局提醒,已接種AZ疫苗的民眾,在第一劑接種的10至12周後,應再完成第2劑接種,及早產生完整保護力。接種疫苗後14天內如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痛、四肢腫脹或冰冷、嚴重頭痛或疼痛加劇、視力模糊、持續性出血、皮膚出現自發性紫斑、瘀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
2021-07-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新冠肺炎症狀若出現「胸痛」不要忍 這些特徵不處理恐送命!
新冠肺炎大爆發以來,中高齡者聞疫情色變,深怕染疫致命,尤其有慢性病者更是高危險群。其實,身體的疾病常經由一些小毛病示警,像是「胸痛」若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突然送命。先喘後痛 新冠肺炎最大特徵「小症狀傻傻沒發覺,不處理就出大事!」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說,新冠病毒威脅中高齡者,媒體報導染疫者伴隨胸痛,其實「先喘後痛」才是最大特徵。病毒入侵,血液、水分從微血管冒出來,造成肺水腫,導致低血氧,胸口還沒開始痛,就可能先呼吸困難。新冠肺炎的可怕在於肺部已急遽失能中,卻沒有明顯症狀。李龍騰說,許多沒氣喘、心臟病史的中高齡者,坐著不喘,但起身走5、6分鐘,甚至走幾步路就開始喘,但停下來又恢復正常。看似小毛病卻是低血氧猝死元凶,要盡快請醫師檢查,不能拖到胸痛才就醫。容易誤判 把握黃金搶救時間引起胸痛原因很多,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嚴重且易被誤判。李龍騰說,冠狀動脈阻塞,有可能以「肩膀痠、痛」示警,伴隨胸悶、胸痛時,心肌已快吸不到氧氣;主動脈剝離「胸口有如被刀割」,全身肢體、腦部都呈缺血狀態。李龍騰感嘆,不少警覺性高的民眾衝到急診室,若遇上「慢慢來的醫師,鐵定完蛋!」乍看不嚴重徵狀,若醫師經驗不足,可能因此送命。患者可主動說明「我看起來像是冠狀動脈阻塞或主動脈剝離」,讓醫師快速做心電圖、X光檢查,把握60分鐘黃金搶救時間。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 她從肉腳到運動迷,上癮戒不掉
從小就缺乏運動細胞,高中體育課罰球線投球,怎麼投就是碰不到框,53歲的張玉玲說,老師看她已盡力,搖搖頭勉強給了60分;大學體育課800公尺要求2分鐘跑完,只以差幾秒的成績低空掠過,總之,從小到大體育成績從來沒好看過。張玉玲是獅子座,她說許多人認為獅子座的人很霸氣,其實如果只用1個字來形容獅子座那就是「懶」。由於缺乏運動細胞,所以懶得動就更理所當然。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有次和朋友去龍潭石門山,爬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嘔吐不止,這幕慘烈的爬郊山經驗;對照現在的她,爬山挑戰百岳,甚至還參加路跑賽,朋友都懷疑「是同一個人嗎?」2張體驗券 開啟運動機緣張玉玲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是偶然,從朋友得到2張瑜伽體驗券開始。兩個人有伴,朋友拉她一起去體驗,禁不起櫃檯小姐的遊說,當場就花了8800元買下80堂課;日後漸漸愛上肢體伸展的感覺,砸下5萬元,買5年不限堂數的長期券,為的就是逼自己努力上課,最高紀錄曾經1個月上了近25堂課。上瑜伽課的同時,勉強答應朋友牛廉盛情邀約,參加每星期家族的爬山行程,每周六早上6點集合爬桃園虎頭山;她說,那時正在念世新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假日本是補眠日,「答應得非常、非常勉強」。她還記得冷洌的冬天,為趕上集合時間,5點多就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情之掙扎,至今仍記憶猶新。每周六固定爬山行程延續至今,一晃眼已十多年,初始參加者以牛家人居多,後來登山隊隊員們拉親戚、好友加入,目前已壯大到近50人規模,取名「虎嵐登山隊」,十多年來幾已踏遍桃園以北的各大郊山。加入登山隊頭一年,每周固定都走虎頭山,久了對於山上的小花小草產生興趣,於是每星期帶相機上山,拍草拍花拍昆蟲…,透過網路和達人解說,慢慢認識每株花草、每隻小蟲的的名字,再透過部落格記錄登山隊的每一次活動,同時也加深自己對植物和昆蟲的記憶。社群前輩 攝誘她挑戰百岳爬百岳從來不在張玉玲的運動清單上,且3天不能洗澡,「歐買尬~光想就全身癢」,張玉玲說,更何況她還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毛病呢!拜網路之賜,出現Plurk、Facebook等社群,陸續結識幾位爬百岳的前輩,在他們攝誘下(以高山照片引誘),原先抵死不爬的態度開始鬆動。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第1座就是合歡北峰,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等高山症,2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鐘頭,幾乎是走2步路就得休息,主辦人風飛沙說是為了讓她們幾個新人體會什麼叫高山症,而過了這一關,以後就再也不用怕了。爬百岳果然就跟吸毒一樣,1次上癮再也戒不掉,就跟很多老前輩說的一樣,太久沒上高山就會得到「低海拔症候群」,渾身不舒服,每隔一段時間總得找時間再上山去自虐一下。只要肯動 幾歲都不成問題張玉玲發現自己有心臟瓣膜疾病這個毛病,約是25歲,她問醫生會不會死人?醫生說不會,拿了藥回家吃了沒再不舒服,就沒理它。開始爬山後,一度出現身體不適,再回醫院檢查,醫師得知她每周固定上瑜伽、爬山,十分鼓勵,連藥也沒給她,讓她回家繼續保持運動習慣,等老了運動無效,再來吃藥、裝支架不遲。醫師的一席話,讓張玉玲更堅定運動的信心和毅力。隨著年齡增長,前年登雪山北峰時,張玉玲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爬山前輩們指她平日缺乏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張玉玲開始慢跑,這一跑再也沒斷過。每周二、三、五,只要空氣品質許可就去跑,跑個5到8公里,偶爾再排個連假走走百岳,不但鮮少感冒,冬天也不再手腳冰冷。張玉玲說,運動讓她獲益良多,35歲練瑜伽,38歲開始爬山,45歲上百岳,48歲開始慢跑,事實證明,只要開始動,幾歲都不成問題;許多朋友以體力、膝蓋不好等等作為藉口拒絕運動,她就會替朋友覺得可惜,「 許多事用想的永遠都很困難,能不能?行不行?做了才知道!」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新增4死 打莫德納出現腦中風
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共新增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AZ疫苗3件、莫德納疫苗1件。AZ疫苗3件通報死亡事件,年齡介於81-92歲之間,接種疫苗25-35天間發生;莫德納疫苗1件死亡個案為67歲,接種次日後發生。7月22日新冠疫苗接種14萬7725人次,其中AZ接種12萬202人次(第1劑接種10萬7561人次,第2劑接種1萬2641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7523人次(第1劑接種1萬7026人次,第2劑接種1萬497人次)。目前累計接種605萬9596人次,AZ接種320萬3146人次,莫德納接種285萬6450人次,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4.94%,劑次人口比25.80%(劑/每百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2例(21女、11男)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2歲至87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敗血症、心律不整、肺炎、泌尿道感染、因眼瞼下垂就醫診斷惡性腫瘤、蜂窩性組織炎與皮疹、過敏反應(蕁麻疹、紅疹、紫斑、眼皮腫、呼吸喘)、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意識改變與低血鈉、頭痛、呼吸困難及胸痛、視力模糊、突發性聽力喪失、腹部不適與胸口麻木、手腕腫脹與手指無力痠痛、手臂瘀青與膝蓋疼痛等。同期間新增24例(11女、13男)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5至81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臂神經炎、死產、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帶狀皰疹、接觸性皮膚炎及濕疹、過敏反應(雙腳紅疹併紅腫癢),及診斷未明之血栓、高血糖、臉部及腳部麻、手指紅腫等。
-
2021-07-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宅在家父母要小心!12歲童誤食32顆巴克球險腸穿孔
防疫期間,兒童宅在家要特別注意!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胡書瑋今天說,一名12歲男童在家拋玩成串俗稱「巴克球」的強力磁鐵珠,受到驚嚇不小心誤吞32顆巴克球緊急送醫,醫師發現巴克球竟全數在胃中竟吸附成戒指狀,趕緊以胃鏡異物夾取出,否則一旦磁球跑到腸道,隔著腸壁相吸、夾住腸壁,或是磁球吸附成一團巨球,甚至會腸壞死、腸穿孔。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安琪建議家長,當孩子疑似吞入異物而呼吸困難時,務必先以哈姆立克急救法暢通呼吸道,無論該物品是否有危害,都應盡速就醫,以免異物通過十二指腸增加取出異物的難度及增加併發症的機會。送醫時應將異物殘餘的部分或相同的物品或可能誤食的材料包裝一起帶到醫院。陳安琪說明,孩子誤食異物後,一直到醫師評估前,都不應再喝水及進食,因為一來可能需要立刻進行麻醉,以胃鏡取出異物,二來異物可能損傷或阻塞食道,此時若再進食會造成二度傷害,或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胡書瑋說明,巴克球2009在美上市以來,陸續傳出誤食案例,全球逾2900例誤食案例,平均誤食年齡為7歲,日本有逾120件,台灣每年也有零星案例,院內有4例,全數都順利移除,沒有併發症並出院。陳安琪認為,國內兒童誤食事件最常見是錢幣,紐扣也常見被誤食,可怕是尖銳的別針,一旦吞進去對胃腸傷害很大,還有鏍絲釘也曾被誤吞過,有牙科根管治療時牙針也會誤吞,最可怕是水銀電池,一旦誤食會灼傷食道,引發縱膈腔發炎而有生命危險。
-
2021-07-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莫德納副作用很強嗎?只打一劑保護力有多少?新冠疫苗關鍵十問專家解惑
台灣接種新冠疫苗工作如火如荼,但隨著疫苗覆蓋率愈來愈高,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事件、對疫苗品質有疑慮的相關報導,也引發民眾的焦慮,不少人明明想「靠近」疫苗,卻又擔心。臺大醫院在6月22日舉行記者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新冠肺炎是新興傳染病,相關資訊多且龐雜,也因混亂而導致民眾恐慌焦慮。台大醫院成立科學防疫小組,針對新冠肺炎進行研究與知識建立,並設立肺炎知識專區,為民眾解答關於疫苗的眾多問題。查小喵出任務,彙整民眾面對新冠疫苗最焦慮緊張的十大問題,運用6月22日台大醫院記者會內容、台大醫院「知識就是力量」共筆資料、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6月29日記者會資料、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記者會7月1日舉辦的記者會資料及疾管署新冠疫苗Q&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回應,幫大家解惑,期盼大家認識疫苗不緊張。【疫苗的接種時程】Q.1 如果僅接種1劑新冠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輝瑞第一針效果有 52%、莫德納為 69.5%。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有7%受試者忘了打第二針,這些人持續追蹤下去,發現他打完第一針14天之內,保護效果就達到50%,過了14天達到92%。嬌生疫苗只要打一針,保護力為 66%,AZ 一針的效果則是76 %。如果只打一針,mRNA疫苗不見得比AZ優。 國際實際使用經驗,黃立民說,在以色列觀察發現, 只打一針輝瑞的防護力是54%, 跟臨床試驗差不多。在蘇格蘭,只打一針輝瑞防護力為91%、AZ為88%。在南韓,只打一針輝瑞是 89% ,只打一劑AZ是86%。黃立民說,只打一針的效果好壞,決定於當時的環境。如果大環境才剛開始施打疫苗,大家都不打,防疫不好,疫苗效果就不是那麼好。但如果打一針時,疫苗都已經普遍打了,被感染機會本來就降低了。但mRNA疫苗的第二針一定要打,這是非常重要的。Q.2 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要間隔多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免疫學原理,接種完第一劑疫苗後,若免疫系統記得這一針,那之後不管隔多久補第二針,保護效果都可以持續。但如果免疫系統忘記第一針,那就必須重新來過。目前政府規定,AZ疫苗第一和第二劑間隔至少8週以上,莫德納兩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黃立民說,根據AZ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兩劑間隔小於6週、間隔6到8週、間隔9到11週跟間隔大於12週,其保護效果分別是55%、59%、63%和81%,亦即間隔12週保護力最高,間隔到16週效果仍非常好。Q.3 新冠疫苗是否可以混打?混打是不是有方向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並不建議疫苗混打,除非接種第一劑時發生症狀並通報不良反應,且經醫師評估不適合再接種同樣或類似成分疫苗,可接種另一廠牌疫苗。建議依原第一劑接種廠牌的建議間隔,按時完成第二劑接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6月22日疫情記者會表示,確實從國際資料可知,先打AZ後再打輝瑞BNT疫苗,防護效果更好、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副作用比例比較高。但指揮中心專家仍不建議混打的原因是,目前的國際資料,都是AZ打完打輝瑞,並不是台灣現在有的莫德納疫苗。張上淳說,雖然輝瑞跟莫德納都是mRNA平台疫苗,但精確來說,是兩家不同公司的產品,是不是能這樣推論?嚴謹的科學會希望有其他的資料來佐證。黃立民說,目前很多歐洲國家已建議混打。根據最近一個西班牙做的研究,追蹤 663人, 第一針打AZ的人,第二針中1/3的人不打、 2/3 打輝瑞BNT疫苗,觀察抗體變化。 結果第二針 打輝瑞疫苗者,抗體的幾何平均值從71跳到7700,增加100倍, S蛋白的抗體從98跳到3600, 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從34%跳到100%。因此,第一針打AZ、第二針打BNT,混打效果非常好。但當然副作用增加,發燒會增加一點 。目前已經有些國家建議可以混打,但需注意方向性,第一針打AZ、第二針可以打mRNA,但如果第一針打mRNA,那第二劑也建議打mRNA。Q. 4 疫苗對變種病毒是否有足夠防護力?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簡稱為SMC)6月2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針對目前台灣有社區群聚的英國變種病毒株(Alpha)和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輝瑞/BNT疫苗應對Alpha株,若完整接種2劑保護力為92%,在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就有8成保護力、接種兩劑達到95%;在死亡的保護效果,70歲以上接種單劑就有85%。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的保護力是79%,對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也有94%。牛津/AZ疫苗應對Alpha株的保護效果,完整接種兩劑為73%;住院保護效果,接種單劑為76%、兩劑為86%。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為60%,住院保護效果則是單劑有71%、兩劑則有92%。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SMC6月29日舉辦的記者會表示,如果去看疫苗保護力,在病毒學上中和抗體的效價越高,可能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越強。不過必須認知到,事實上無法比較出哪個疫苗比較好,因為除了中和抗體效價外,還有其他免疫系統的強化因素需要考慮。雖然從AZ疫苗的效價來看,對變種病毒保護力會下降一些。不過在變種病毒中,大家擔心的印度變種株Delta,其實對疫苗保護力影響較小,反而是研究顯示,巴西與南非變種保護力較為明顯下降。黃立民說,南非株的1484K是很早的突變點,已經知道突變對疫苗中和抗體效果變差,可是很多病毒並沒有逃脫疫苗的掌握,如果疫苗可以打到很高的抗體,還是可以對抗病毒。因此英國的接種策略是盡快讓大家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接種疫苗也可以讓重症降低。因此目前遇到變種病毒的策略,就是讓抗體提高,另一個就是做新的疫苗,但後者需要時間。Q.5 台灣的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在7月1日媒體工作坊中表示,疫苗覆蓋和解封問題沒這麼簡單,因為打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防護效果,可能10%~30%的人還是會感染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風險,但沒辦法絕對阻絕呼吸道黏膜帶有病毒的狀況,意即所謂的無症狀感染。 英國研究發現,接種AZ疫苗對有症狀感染保護效果有72%,但對無症狀保護效果幾乎沒有。打疫苗後若接觸病毒,可能不會發病確診,但可能短時間身體會帶病毒,還是可以傳播給其他人,因此在疫情還沒結束之前,還是要持續戴口罩。黃立民指出,根據國外經驗,當社區疫苗覆蓋率到三、四成,就會有感,會開始覺得病毒傳播變慢、個案出來速度變慢。可以合理、審慎樂觀估計,打到三到四成,台灣疫情會比較好控制。【疫苗的不良事件】Q.6 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很強嗎?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莫德納疫苗的第二劑副作用比例高,且比AZ疫苗高。台灣目前的狀況,莫德納還沒開始接種第二劑,因此臨床上是不是副作用比較高,目前還沒有資料。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莫德納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大於38度(15.5%)。另在接種後不良反應方面,常見為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不常見為接種部位搔癢及罕見不良反應為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根據SMC在6月29日發佈的「施打mRNA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病例研究」專家意見指出,有研究找出2017年至2021年的二到四月間有的急性心肌炎的病患,再找出過去二十年內所有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病患。研究發現其中四位在接種疫苗後,五天內有急性心肌炎,三位是23到36歲的男性,一位是70歲女性。四位都有施打兩劑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兩人打莫德納疫苗,兩人打輝瑞疫苗),都有嚴重的胸痛症狀和心肌受傷的現象,但住院接受治療後均在二到四天內出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加護病房副主任巫龍昇解讀上述研究指出,以這麼少的樣本其實只有關聯性,很難推估出疫苗和心肌炎之間的病理機轉與危險因子。臨床上不論是否與疫苗有關,心肌炎本來就有可能發生,此研究中提到目前無法證實心肌炎與疫苗的相關性,此結論也與美國CDC相同。巫龍昇指出,這不是第一篇有關疫苗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報告,美國CDC目前確認的案例是393位,但美國施打mRNA新冠疫苗的人約有一億七千萬人,換算之下與心肌炎事件有關的僅約百萬分之23,實屬少見,希望民眾不要太過恐慌。Q.7 年長者打AZ是不是比較安全? 張皓翔:AZ疫苗可能造成極罕見的血栓風險,而此風險發生在60歲以下族群比較明顯,因此歐洲國家可能因為人種發生血栓比例較高,有某些國家限定60歲以上打AZ。至於說,施打疫苗後死亡率比較,各種不同疫苗其實都有人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的死亡通報,AZ在打完之後,死亡率並沒有比其他疫苗高,甚至是比較低的情況。如果擔心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問題,其實AZ相對反而安全。Q.8 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傳出許多猝死案,與疫苗有因果關係嗎?李秉穎表示,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之後發生死亡的死亡率,是不是有高於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必須要以科學研究來釐清。比對健保資料庫,各年齡、性別,接種疫苗後死亡與沒接種疫苗後死亡,兩者相比並沒有超過背景值,表示死亡是與疫苗沒有因果關係,沒打疫苗的人也因為年長者有各種疾病會發生死亡。此外,專家也以不同疾病別進行監測,發現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觀察值也都沒有超過期望值,因此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打了AZ疫苗對年長者會有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李秉穎也說,跟國際比較,不分年齡接種疫苗後死亡率在英國是百萬分之20.9,台灣是百萬分之19.6,並沒有高於其他國家;如果只看75歲以上死亡率, 台灣是百萬分之87,韓國是百萬分之146,台灣的死亡率也沒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一些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的死亡個案,類似的狀況在其他國家剛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時也有出現,如美國、韓國。張皓翔說,這些通報個案會透過科學方法,釐清死亡是否與疫苗有關,包括檢視特定族群接種疫苗後死亡率有沒有超出背景值,如果有接種疫苗者死亡率與沒接種者並無明顯超出,那死亡應該與疫苗沒有關連。相關的個案會以解剖來釐清死因。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6月29日記者會說明,目前累計240例疫苗接種後通報不良事件的死亡個案,年齡為41至101歲間,其中186人為75歲以上長者。目前已完成解剖44人,其中33例與慢性病相關,其他死因分別為1人為吸入食物窒息,2人死於頸椎骨折,1例嗆噎窒息、1例顱內出血死亡,2例疑因肺炎病逝及2例泌尿感染死亡。Q.9 新冠疫苗中,重組蛋白疫苗是否比mRNA疫苗及腺病毒載體疫苗差?李秉穎說,只看安全性的話,美國重組蛋白的Novavax疫苗公布的資料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台灣的高端、聯亞的重組蛋白疫苗本身的不良反應,初步資料看來,發燒的發生率不高。mRNA疫苗立即型過敏發生率比較高 ,可能有罕見心肌炎、心胞膜炎問題; 腺病毒載體疫苗立即過敏反應也比較高,可能會發生罕見血栓。因此以安全性來看,重組蛋白疫苗不亞於其他疫苗,有效性方面,還不是很清楚。但Novavax根據最新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達89.7%跟mRNA蠻類似。 Q.10 血栓副作用如何監測?張皓翔說,接種AZ疫苗後可能發生極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問題,會發生在腦部、腹腔、下肢,在皮膚表現則會紅點、紅疹。因此建議施打AZ疫苗的民眾要注意血栓相關症狀,若有疑慮,隨時跟醫師聯繫、討論。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要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小喵出任務】新冠疫苗關鍵十問 專家共筆來解惑,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莫德納疫苗有哪些副作用? 專家建議打完後勿做兩件事
下圖是大部分人打完疫苗後會有的反應,如果你的反應異於常人也沒關係,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合理範圍內有不同的反應也是正常。打完疫苗後發燒需要看醫生嗎?一、接種後2天內發燒,可先服用普拿疼退燒,若溫度持續超過40度,且服用藥物後未緩解,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請盡快尋求醫師的幫忙。二、2天後持續發燒,出現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打完疫苗後的副作用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盡相同,發生副作用是不是我的身體怎麼了?打完疫苗產生副作用,代表的是身體中的免疫細胞正活躍起來,產生對抗新冠肺炎的抗體。沒有產生強烈副作用的族群,身體產生的反應讓你的感覺比較沒有那麼明顯,只要身體有產生抗體,即有一定的保護力,不用太擔心。何謂「新冠手臂」這是一種延遲性的過敏反應,大約在施打第一劑莫德納疫苗的5-9天後才會出現在施打的那隻手臂,出現一點一點的紅色疹子,有些人甚至會佈及到軀幹,幾天會疹子逐漸消失,就沒事了,目前沒有相關案例嚴重到危及生命。(打mRNA疫苗,比較會有此種副作用)
-
2021-07-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超實用整理包/接種疫苗前後哪些禁忌飲食 副作用該如何緩解?
收到簡訊了嗎?動身前往疫苗接種站前,關於出門前要帶什麼?施打前後有哪些禁忌?若是發燒如何處理?《聯合新聞網》關心您的健康,歸納整理出在施打疫苗前後,你該知道的事。Q:打疫苗該準備的證件?1.通知單或預約成功畫面:新冠疫苗接種目前以持有接種通知單或有預約成功畫面截圖,作為國民的施打資格證明。2.身分證、健保卡雙證件:必須證明通知單上的身分是本人,雙證件務必帶齊。3.口罩:必須戴口罩。也請勤洗手,與現場其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打疫苗前的注意事項?1.施打前喝溫開水250cc。2.不建議劇烈運動。3.若有感冒症狀,建議暫緩施打。4.上班族可預先請2天左右的疫苗假,讓身體好好休息。5.若長者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有人陪同。6.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要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7.正在服用避孕藥或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Q:打疫苗前不能吃的食物?1.請勿預先服用普拿疼或任何退燒藥。2.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3.不鼓勵飲酒。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Q: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很痛,該怎麼辦?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請盡量放鬆手臂並保持活動,以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也務必記得,打完疫苗後不能揉打施針處,揉打施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Q:打完疫苗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接種後2天內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Q:接種疫苗後該注意什麼?1.打完疫苗後需在接種處所停留觀察30分鐘,若出現嚴重過敏休克、劇烈頭痛、嚴重胸痛、呼吸困難、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症狀,請盡速就醫。2.若身體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大面積的過敏搔癢、頭暈喘不過氣等明顯症狀時請盡速就醫。3.不熬夜,一日需睡滿7-9小時。Q:打完疫苗後的飲食注意事項:1.5樣食物可多吃,讓身體強健並減少發炎情形:a.溫開水,一天建議喝2千cc。b.雞湯、魚湯:內含豐富胺基酸、精胺酸,能強健人體細胞和腸胃道。c.鮭魚、綠茶、薑黃、莓果:為Omegs-3、多酚類,有助降低發炎情形。d.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油菜):抑制自由基,保護細胞。e.新鮮水果(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蘋果等):內含植化素及維生素,可幫助抗氧化。2.不飲酒。過量酒精會削弱免疫系統。3.不抽菸。抽菸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受病毒侵襲。4.避免易發炎、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忌油炸重鹹、及垃圾食物。Q:施打疫苗若出現副作用,會傳染給家人嗎?若身體出現副作用,代表身體正在產生抗體,相關症狀並不會傳染,請不必擔心。Q:打完疫苗後,身體多久會有免疫力?打完第二劑的疫苗在兩周後才會有較完整的保護力,建議打第一劑疫苗後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Q:女性生理期來,仍可照常依約施打疫苗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打疫苗與生理期衝突,可放心施打。Q:AZ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18-49歲約32.7%、50-64歲約13.8%、65歲以上約4.6%,並且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45%)、疲倦(25%);發燒約佔3.0%。常見不良反應低於第一劑。Q:Moderna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疲倦(35%)、肌肉痛(28%)、頭痛(18%);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Moderna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90%、50-64歲約77%、65歲以上57%)、發燒有35.6%,18-49歲接種後疲倦(>57%)、注射部位腫脹(>52%)、肌肉痛(>43%)、頭痛(>37%)、發冷(>22%)。這些症狀通常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
-
2021-07-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溫外出沒喝水 8旬嬤差點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日前一位80多歲有慢性病的阿嬤,早上出門運動,因疏於補充水分,運動時感到胸悶,就醫做心導管檢查發現已經血栓,這是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若有症狀應盡速就醫。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說,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會增加,加上夏天流汗多,身體水分易蒸發,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尤其老年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容易頻尿,要找廁所不方便,就不補充水分,一旦飲水不足,就易導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引發心肌梗塞。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身體脫水會讓心跳加速,衛福部國健署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長者、幼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建議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防疫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但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國健署指出,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放風,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有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若有症狀快就醫。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今天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分享,一名80多歲、有慢性病的女性長者,利用夏天早上運動,因為沒什麼喝水,運動期間開始感到胸悶,就診做心導管發現已經血栓。他說,老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導致頻尿,需要找廁所不方便,但夏天還是要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國健署也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像是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甚至穿戴帽子,及戴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由於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外,國健署也補充,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9 養生.聰明飲食
落髮、易疲勞…你可能是蛋白質吃得不夠!專家教蔬食者、葷食者這樣攝取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它除了是細胞的主要成分,也提供了使人體機能正常運作的能量來源——氨基酸,每日飲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現代人為了瘦身及健康飲食追求素食或蔬食飲食,就可能導致蛋白質不足。然而,只要瞭解其特性,吃得對,蔬食主義者也能免受蛋白質不足困擾。易疲勞、體內脂肪比例上升...都可能是蛋白質不足事實上,一般健康的成人要達到真正的蛋白質缺乏標準,並不是那麼容易。蛋白質缺乏較常發生的族群包括厭食症患者、癌症病友,以及營養缺乏症患者和克隆氏症患者…等。然而,即使並未達到蛋白質缺乏標準,蛋白質攝取不足,仍會對體力、骨骼等生理機能造成影響。容易疲勞即是蛋白質不足可能帶來的現象之一。美國營養學專家萊斯利・邦奇(Leslie Bonci)接受美國《健康(Health)》雜誌訪問時解釋,人們可能不會在蛋白質不足的當下就立刻感到疲憊,但是隨著時間拉長,「你會感覺到比平常還累,而且更慵懶、提不起勁。」邦奇說,除了肌肉不足的影響外,也因為蛋白質是組成血紅素的主要成分,而血紅素扮演了輸送氧氣的重要角色,一旦血液中氧氣濃度過低,人就容易虛弱甚至會發生呼吸困難情況。蛋白質不足,也會讓人抵抗力減弱,因為蛋白質是抗體的重要組成元素,邦奇說,蛋白質不足者,因為免疫系統變弱,比起其他人容易遭受細菌、病毒感染而感冒。另一個可能因蛋白質不足而致病症是「疲勞性骨折」。當攝入的蛋白質不足以供應給體內的臟器與大腦時,人體就會開始從體內的「庫存」中取用,而這此庫存就包括了骨骼肌組織,當骨骼肌組織強度減弱,對於骨骼的支持力道減弱,骨頭就容易斷裂及骨折。此外,蛋白質不足會造成落髮、頭髮變脆弱,指甲也會變得較軟。更重要的是,蛋白質不足時,人體會優先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以補足體內的能量。於此同時,體內的脂肪仍原封不動地存在,因此即便體重下降,身體組成中,脂肪的比例卻不減反增,適得其反。選擇「完全蛋白質」 除了吃得夠,還要吃得對!蛋白質不足既會帶來上述種種問題,那究竟該怎麼吃,才能確保蛋白質攝取量足夠呢?對此,美國農業署(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建議,不論男女,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是「體重×0.8」公克,舉例來說,一個70公斤的人,每日的建議攝取量即為56公克。如果有重量訓練或其他健身習慣者,則宜攝取高於此建議量。除了攝取量之外,選擇攝取蛋白質的時機也很重要。邦奇建議,最好的進食模式,是每4-5小時補充一次蛋白質。聰明地選擇蛋白質來源,也是避免蛋白質不足的重點之一。蛋白質可分為「完全蛋白質」與非完全蛋白質。完全蛋白質含有9種基礎的氨基酸,而非完全蛋白質的組成,則是缺少了至少一種氨基酸。邦奇解釋,多數植物性蛋白質都不屬於完全蛋白質,而動物性蛋白質多屬完全蛋白質。14種優秀植物性蛋白質 蔬食者福音不過,動物性蛋白質,例如:肉類、蛋以及乳製品…等,也並非全無害處,因其可能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反言之,只要慎選,許多植物性蛋白質也是好的蛋白質來源,能為人體帶來能量,同時也減少攝入脂肪及膽固醇。《健康(Health)》雜誌就列出了14種較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供蔬食主義者參考選擇,其中包括:青豆、藜麥、各種豆類、天貝(一種發源於印尼的黃豆製品)及豆腐、毛豆、綠色蔬菜、漢(火)麻、奇亞籽、芝麻及葵花籽…等。其實不論是植物性或是動物性蛋白質,只要善於選擇,蔬食主義者、素食者和葷食者,都能正確地補充能量,吃得健康。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com/nutrition/signs-not-eating-enough-protein.https://www.health.com/food/19-best-vegetarian-and-vegan-protein-sources?slide=eb99d208-65da-4553-bd03-05a9f3b66801#eb99d208-65da-4553-bd03-05a9f3b66801.https://www.health.com/nutrition/breakfast-vegetarian-protein-beans-p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