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785
筆 文章
-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當病患進入癌症末期 誰來做安寧療護的決定?
日本知名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工作長達四十年的砂田知昭,正計畫迎接退休後的第二人生,不料迎面而來的,竟是胃癌末期噩耗。他寫下十項待辦事項,陪孫女玩、籌備告別式、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受洗、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妳等,由兒女一項一項幫父親完成。影片中的砂田知昭,態度正面、從容,規畫著如何無憾「終活」,但這卻不是安寧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的常見場景。父母生命最終章的規畫,該由誰主導?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現實卻是萬般複雜且困難重重。希望他活著 卻不知他活得辛苦許多末期病患身體虛弱,甚至意識不清,難以表達對醫療處置的想法,常要靠家人代為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壓力。就算父母神智清醒,也可能陷入「兒女希望父母活著,卻不知道他們活得很辛苦」。「若父母有意識,當然要看父母的想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安寧發展中心主任孫文榮說,很多急救治療,往往不是出自病人意願,反倒是因孩子有社會負擔,甚至顧忌旁人說法,要求急救治療。子女的關懷點不見得和病人相同,整個家庭應相互討論、溝通。安寧療護 不等同放棄等死孫文榮說,一位罹患胸腺癌的老師,因腫瘤包住主動脈,無法手術,只能化療。他不只吐得厲害,手指頭痛得無法忍受,讓他直言想砍掉,孫文榮直言,化療的痛苦,不是子女完全看得到或可以分擔,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病人自主,當然是這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吳森棋說,身體是病人的,有知情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儘管國內推動安寧療護多年,但孫榮文坦言,仍有家屬無法接受或存在誤解,就有家屬以「斷水斷電,自生自滅」來形容,以為安寧等同放棄、等死,什麼也不做。控制症狀 讓患者身心舒適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存活期六個月以內。即便如此,吳森棋說,WHO對安寧療護的定義仍包括「積極」這兩字,但是將治療的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積極的控制症狀、緩解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不再做的是無效醫療,和疾病無謂地搏鬥。吳森棋說,安寧療護包括五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照顧,以病人為主、家屬為輔,醫療人員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全國安寧病房約有七、八百床,經常處在滿床狀態。很多子女無法接受安寧療護,擔心父母進了安寧病房,自此沒機會再活著踏出病房,只能等死。吳森棋說,很多人都誤解,以為安寧病房是住到過世的地方,但「安寧病房還是急性病房」,在疼痛控制和症狀穩定後,就可以出院返家,不是一路住到往生。有許多人不解,病人明明在末期狀態,卻無法持續在醫院中治療。但在醫師眼裡,醫院能雖讓家屬安心,卻不一定是最適合患者的地點,吳森棋說,大部分的末期病人都想回家。害怕病情變化大末期病人想回家 家人多怕怕雖然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人增多,孫文榮坦言,仍有許多家屬擔心沒辦法照顧、處理,不敢接病人回家,即使長輩希望回到自家熟悉的環境,也因不想增加家人負擔,無法如願。實際上,想回家的人比現況更多。由於末期病人的狀態不像一般慢性病人,出院後疾病變化較大,也因狀況較一般病人複雜,需要提早準備,以因應各種可能。孫文榮說,這時,安寧療護團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在硬體上給予建議,如是否要製氧機、電動床等,還包括餵食、清潔等身體照顧,呼吸困難、疼痛、發燒等症狀控制和病情變化如何因應,患者瀕臨死亡、往生時該如何處理,以及病人往生後的家屬悲傷輔導等。他說,隨時隨地能找到照護團隊,往往也能讓家屬更為安心。
-
2020-04-05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今天在家做防疫食譜
對抗病毒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自身抵抗力。除了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多樣化更不可或缺。盡量減少在擁擠、密閉空間用餐,家裡是安心的場所。但近日大家搶購的多是微波食品、罐頭、泡麵等,與均衡飲食多樣化相去甚遠。自製餐點看似繁瑣,卻充滿樂趣。建議利用假日,全家一起動手製作,不但吃進足夠營養、增強免疫,也能增進感情。香烤(煎)鮭魚彩椒佐南瓜優格汁(3人份)這道菜的祕密武器是優格,含有益生菌可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使用高蛋白、低糖的希臘優格讓營養加倍。南瓜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會轉換成有助提升免疫力的維生素A。而身為優質動物性蛋白質代表的鮭魚,因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夠減少發炎,保護肺部免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食材:鮭魚310克、紅紫甜椒各1粒、黃櫛瓜1條、花椰菜200克、蘑菇6個、南瓜500克、洋蔥1/4個、無加糖希臘優格125克、蒜頭5瓣、無調味堅果25克、橄欖油少許、鹽巴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鮭魚用紙巾擦乾表面,撒上鹽及黑胡椒;紅甜椒切長條狀;紫甜椒切塊;黃櫛瓜切薄片、花椰菜切小朵氽燙;南瓜切塊蒸熟;洋蔥切丁;堅果壓碎。2.南瓜優格汁作法:開中小火,鍋中先放入蒜片,接著加入切丁的洋蔥並翻炒到透明。將以上食材、蒸熟的南瓜、鹽、黑胡椒及橄欖油一併放入果汁機內打成泥。3.使用有條紋的鑄鐵鍋(平底鍋亦可),開小火等到溫度稍高後將鮭魚放入,幾分鐘後當表面有魚油出現時,可用鍋鏟拿起來轉90度在同一面再煎(另一面以同樣方法煎)。同時鍋中放入其他配菜,利用鮭魚的油脂煎熟。4.將以上食材擺放於餐盤中,再撒上磨碎的堅果。水煮鮪魚&涼拌柑橘風味義大利麵(2人份)鮪魚富含抗發炎作用的Omega-3脂肪酸,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E也有益維護免疫功能運作。但提醒挑選罐頭要詳讀內容物標示,避免添加物傷身。巧妙加入葡萄柚及柳丁,維他命C可作為抗氧化劑,避免自由基傷害,增強身體自然防禦能力。由於維他命C不耐熱,本料理以涼拌方式完整保留其營養素。食材:水煮鮪魚罐頭170克、蘆筍14支、舞菇80克、酪梨1/2顆、葡萄柚1顆、柳丁2顆、義大利麵150克、香菜4支、醬油1/2大匙、白酒醋1大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1/2大匙作法:1.蘆筍去粗皮,氽燙後切段;舞菇汆燙;酪梨切小塊;切出葡萄柚、柳丁果肉。2.將香菜、醬油、白酒醋、檸檬汁混合。3.天使麵煮熟後冷卻,倒入橄欖油避免沾黏。放入葡萄柚、柳丁、舞菇、酪梨 、蘆筍及水鮪魚並稍微調拌。4.將作法2調好的醬汁,倒入天使麵裡再均勻混合。TIP 每份85克水煮鮪魚,含有500多毫克的鈉,所以本料理除了加少許的醬油,無須再多添加鹽或其他含鈉的調味醬,以避免過多的鈉攝取。綠茶風可麗餅&紅綠紫蔬薑黃雞塊(4人份)法式甜點可撫慰人心,但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和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也影響其活動力,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何妨將可麗餅改以鹹口味,並在製作過程中捨棄有健康疑慮的泡打粉及奶油。綠茶粉與薑黃兩大增強免疫力食物連袂出場,防疫動能滿滿。食材:綠茶風可麗餅╱全麥麵粉90克、綠茶粉3小匙、雞蛋2粒、牛奶500cc、鹽和黑胡椒適量紅綠紫蘇薑黃雞塊╱去骨雞腿2支、洋蔥1粒、茄子1根、秋葵12支、小番茄10顆、薑30克、蒜頭5瓣、薑黃粉1大匙、白酒2大匙、牛奶100cc、橄欖油1/2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去骨雞腿小火香煎並切塊;洋蔥切丁;茄子切段後泡水;秋葵氽燙後切段;小番茄對半切;薑、蒜切末。2.麵粉過篩,加入鹽、黑胡椒、雞蛋及綠茶粉(過篩),混勻後慢慢倒入牛奶一邊攪拌,混合均勻後放入冰箱冷藏約1小時。3.平底鍋開小火,放少許橄欖油,加入適量麵糊並均勻地散開。加蓋悶1分鐘後,確認表面乾後便可將可麗餅取出(不需翻面),並用紙巾吸收多餘的油份。4.鍋中加橄欖、蒜頭、薑炒出香味,放入洋蔥炒至透明。接著加入茄子、番茄稍微翻炒。再撒以薑黃粉、白酒,最後倒入牛奶煮約3分鐘,起鍋前再加入煎過的雞塊。擺盤後即可上桌。
-
2020-04-05 科別.消化系統
少量多餐其實讓胃更辛苦?名醫教你改善胃部不適症狀
隱性胃弱 有些人不自覺有些人經常「胃隱隱作痛、想吐」、「刺痛」、「稍微吃一點就覺得很脹」、「吃烤肉、油炸食物就會反胃」、「沒有食欲」,相對地也有人是「沒辦法盡情地吃」、「吃不下早餐」、「吃完飯總覺得不舒服」、「有火燒心的感覺」。這些就是胃弱的患者經常出現的部分症狀。你也有相同的困擾嗎?本書將因為某種原因導致胃(包含食道的一部分)無法正常運作、引起不適的狀況稱為胃弱。經常因為胃部不適而苦惱的人,一定多少有點自覺:「我應該是胃弱一族吧!」然而,有些人也會認為:「吃油炸食物本來就會消化不良。這不算胃弱吧!」不過,這其實也是胃弱的症狀。因為,有這種症狀的人,本來就擁有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的條件。再加上飲食、壓力等損傷,容易使得胃部的不適變得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胃弱。像這樣,包含沒有發現自己胃弱的「隱性胃弱」族群在內,胃部不適的人意外地還不少。身為綜合內科醫師及心血管專科醫師,接觸過眾多病患後,我才開始有這樣的感覺。詢問因高血壓、糖尿病來我的診所就診的患者:「最近覺得怎麼樣?」的時候,患者經常反饋:「這陣子胃經常不舒服……」、「沒什麼食欲」(這並不是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影響到胃部。高血壓、糖尿病沒有這種自覺症狀,患者只是說出平時注意到的問題而已。)改變晚餐 就能好好吃早餐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就是早餐。然而,胃弱一族往往早上就消化不良或沒有食欲,就算早餐就在眼前也無法食指大動。針對這一點,可以嘗試改變前一天晚上的飲食。晚餐盡早吃完,最晚也要在就寢前三小時用餐完畢,分量也不要太多。譬如米飯等主食減半也OK;主食盡量選擇脂肪少、含有優良蛋白質的豆腐或白肉魚;蔬菜最好煮成湯或用滷燉的方式料理,不要生食。這種對胃溫和的菜單,會在就寢前就消化完畢,食物已經排出胃部,就寢時胃就能充分休息。隔天早上胃已經排空,自然就會有食欲。少量多餐 會讓胃更辛苦每次吃東西,胃都會分泌胃酸,進行消化運動。包含零食和消夜在內,用餐次數越多,胃就越辛苦。尤其是零食大多是甜食或油膩的餅乾搭配含咖啡因的咖啡、茶一起食用,甜食、油脂、咖啡因會對胃造成負擔。如果真的有點餓,我建議喝熱湯。吃溫熱的東西時,進食速度不會太快,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也不會讓胃受寒。另外,胃弱、食量少的人可以透過湯品補充營養。在便利商店、超市可以買到速食味噌湯、雞蛋湯、燉煮大量蔬菜的蔬菜湯等各種湯品,只要倒入熱水即可享用,非常簡單。矯正胃弱姿勢朝上划船體操胃弱一族為了緩解胃部緊張的狀況,往往會有向前拱背的習慣。有疼痛症狀的時候這麼做無所謂,但養成駝背習慣之後,會一直壓迫胃部,導致容易胃酸逆流。另外,腰部、肩膀緊繃會形成壓力,導致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朝上划船體操」以划船的姿勢,鬆開肩胛骨周邊的肌肉並開胸深呼吸。這種運動也有放鬆的效果,能連帶預防並改善肩膀痠痛。胃弱食物推薦高麗菜 食物中的胃藥高麗菜可以說是「食物中的胃藥」。高麗菜中富含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維生素U),這種成分是調製胃藥時的知名營養素。碘甲基甲硫基丁氨具有保護、促進修護胃黏膜的功效。另外,切碎或咀嚼高麗菜時,高麗菜中的酵素會作用,產生溶血磷脂酸(LPA)。LPA能讓細胞增殖,促進胃部的修復。維生素U和製造LPA的酵素都很怕熱,所以吃高麗菜時最好切碎生食。為了讓高麗菜確實消化、吸收其中的成分,仔細咀嚼很重要。順帶一提,維生素U不只存在於高麗菜,萵苣、巴西利、蘆筍、花椰菜、青海苔,甚至有點令人意外的牛奶、優格都含有維生素U。優格 完全腸胃食物我稱呼優格為「完全胃腸食物」。原因在於優格含有豐富的優良蛋白質、乳酸菌、鈣質等營養成分。蛋白質是組織身體的養分,對修復胃黏膜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原料。蛋白質由數種小分子的胺基酸組成,而優格蛋白質的胺基酸平衡絕佳,所以被認定是優良蛋白質。另外,優格中的部分乳蛋白會因為乳酸菌的作用分解成胺基酸,所以特色就是很好消化。光是這一點,優格對胃弱一族來說就是很令人欣喜的食品。優格與肉類或魚類等其他蛋白質來源相比脂肪較少,所以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消化。而且,乳脂肪的特徵就是比其他脂肪更好消化。而且,如果在意脂肪含量,也可選擇低脂或無脂的優格,那就更好消化了。優格除了富含蛋白質、乳酸菌之外,還有鈣質、維生素A、維生素B群,雖然含量少,但可以一次補充多種營養。覺得有點餓的時候,優格也很方便享用,可以在不造成胃負擔的狀況下獲得滿足感。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噴「3種水」在口罩上形同吸毒 重症醫:精油也不要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世界各國,引起全球口罩「慌」,儘管我國政府已放寬口罩實名制的規定,從本月9日起,國人在14天內可一次購得9片口罩,尚無法達成每人一天一片口罩的需求,因此不少人開始尋找為口罩消毒、殺菌的方法。日前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也拍攝影片,教導民眾如何「乾蒸」口罩以繼續使用。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提醒各位民眾,切勿在口罩上噴灑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因為這樣的行為其實等同於在「吸毒」,而不是消毒。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表示,一般民眾容易有錯誤觀念,「以為消毐水,噴在口罩𥚃,就可以更『加倍消毒』了...」但事實上,在口罩上噴灑「酒精」會破壞口罩防水結構;噴灑「漂白水」、「次氯酸水」,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黃軒指出,長期吸入過量的酒精、漂白水及次氯酸水,「形同和自己呼吸氣管,過意不去」。此外,黃軒表示,「精油」也不建議噴在口罩上,原因就在於「精油分子,本身有極性(分正電性和負電性),會破壞防水層和靜電過濾層」,將會使外科口罩失去效用。且精油若是長時間接觸皮膚,久了更會引發刺激性皮膚炎,「長時間、近距離嗅聞高濃度精油,容易造成『神經鈍化』,造成嗅覺較不敏感」。黃軒強調,「一般外科口罩或醫療用口罩,之所以可以防止病菌,就是需要有防水層」,因此若是民眾將口罩噴濕,便會失去防止病菌目的;相對地來說,若口罩已經濕了,那就代表一定得進行替換了。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男發燒懷疑染新冠肺炎?檢查發現竟是這個病致肺炎發燒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陷入病毒恐慌,一旦有民眾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各醫療院所無不如臨大敵。但發燒除了新冠肺炎外,常見的細菌感染、微生物感染,甚至是牙周病都有可能引起肺炎導致高燒。日前台北有1名男子因發燒,懷疑自己罹患新冠肺炎,隨後緊急入院檢查,結果確認是重度急性牙周病導致肺炎,進而引發高燒的現象,在接受一系列口腔治療,目前病情已獲得控制。牙醫師呂睿庭表示,像該名男子一樣,因牙周病而引發肺炎的個案,臨床上不在少數,兩者之間可說是息息相關。許多民眾總把牙齒保健、看牙這件事情排在其他科別之後,但俗話說「病從口入」,如何控管感染的入口,便是民眾的首要任務。一旦口腔不健康,就像是把大量的病菌放在身體的入口一樣,而呼吸系統正好首當其衝。這也是為什麼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牙周病菌透過身體循環系統,流經全身而造成許多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罹患肺炎的風險更高達2倍。呂睿庭指出,國人除了對於牙周病的認識不夠以外,對於牙科的恐懼感也是就醫率偏低的主因。特別是以往在治療牙周病時,常需對牙齦進行翻瓣手術,不僅復原期長,且疼痛感較高,因此讓患者對於治療牙周病望之卻步。但隨著醫療的進步,近年日益普及的水波雷射治療,對於多數的牙周病的狀況都能施行並解決。而水波雷射的原理便是運用雷射能量與水氣的結合,從而對口腔組織進行冷切割、冷包紮的動作,由於非傳統的侵入式治療,因此具備少疼痛、少流血、快速恢復等優點,臨床滿意度相當高。雖然水波雷射看似集優點於一身,但仍相當仰賴牙醫師的專業度。特別是在能量調整的部分,技術與經驗兩者缺一不可。能量過強,將導致健康的牙根壞損;能量不夠,則無法達到精準切割與滅菌的作用。因此,提醒有意接受水波雷射治療的民眾,仍需選擇有執照且經驗豐富的牙醫師執行,才能保障自身的權益。最後,呂睿庭提醒,牙周病可以說是台灣成年人的國民病。根據統計,將近8成的成年人有輕重不一的牙周問題,稍不注意病菌便從口腔深入呼吸道,進而導致肺炎。因此每日徹底進行口腔清潔,每半年定期接受洗牙,便是控制病菌感染的第1道防線。至於一旦出現牙周病的徵兆,如:牙齦流血、腫脹、疼痛,或是持續性的口氣難聞、味覺改變等,就得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切莫拖延,除了可保有健康的口腔外,也可降低感染肺炎及引發其他疾病的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明連假過後兩周為觀察期 醫籲出現疑似症狀盡速就醫
清明節與兒童節連續假期被認為是防疫關鍵期,不過民眾的警覺心恐怕不能隨假期結束而鬆懈。有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可能達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民眾有可能在連續假期間不慎感染,因此未來一段時間仍須警覺是否出現疑似症狀。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國內新冠肺炎病例數截至今天上午已增至348例,以台北市的100例居冠,其次是新北市的82例、桃園市35例、台中市34例、高雄市27例為多,前五多案例的縣市都是六都。其它縣市確診案例數依序為彰化縣17例、台南市13例、新竹市9例、屏東縣7例、新竹縣6例、雲林縣4例、基隆市3例、嘉義市3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2例、南投縣2例、嘉義縣1例、澎湖縣0例、花蓮縣0例、台東縣0例、金門縣0例、連江縣0例。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國內疫情有可能持續惡化,因為清明節與兒童節連續假期間,民眾南北往來、家人團聚掃墓,甚至傳出阿里山、墾丁大街、旗山老街等知名觀光景點人潮如織,很有可能不慎遭到感染。林應然表示,日本櫻花季就是一個例子,3月份櫻花季人潮眾多,不少民眾仍群聚席地野餐,可能因此造成近日病例持續增加。光是昨日就傳出日本新增227例病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3000例。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崔可忠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可能在無症狀時就有傳染力,因此有可能在與他人近距離接觸時造成傳染。多數新冠肺炎患者從感染到發病約在五天左右,但也可能長達兩周或以上。崔可忠表示,民眾仍應持續注意與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赴人潮密集場所應配戴口罩、勤洗手。林應然表示,民眾應將未來兩周視為觀察期,高度警覺自己是否有疑似症狀,如發燒、腹瀉、四肢無力、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嗅覺或味覺異常症狀等,必要時盡速就醫。
-
2020-04-04 科別.心臟血管
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全人工心臟使用時機?醫師詳解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等待換心的過渡期該怎麼辦?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統計, 108年心臟移植等候者約有200人,同年僅86例成功分配到心臟,器官移植的捐贈者和等候者人數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所幸,醫學進步,患者在各種心臟輔助儀器下,有機會挺過危險的過渡期,等待換心的希望。快來看看振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治醫師李永在解析常見的心臟輔助儀器。進行心臟手術時,可能需使心臟停止,這時會使用人工心肺機。李永在表示,人工心肺機是一種體外循環儀器,在心臟手術時,暫時用來取代心肺功能,醫師趁此時對心臟動手術,因此使用時間很短。這類體外循環機器,由幫助血液循環的幫浦,和交換氣體功能的人工肺臟組成。不過,為儲存全身血液,人工心肺機有較大的空間,難以在加護病房使用,對此有了另一利器─葉克膜。葉克膜是用於搶救的儀器,李永在說明,有別於人工心肺機,葉克膜改以置入管子的方式建立患者的閉鎖式的血液循環─血液從靜脈系統經過人工幫浦和人工肺臟處理,再送回動脈,輔助心肺功能。不過,人工管徑缺乏天然血管的抗凝血物質,葉克膜使用久了,會有血栓的風險。因此,醫師必須施打高劑量抗凝血劑來控制,但使用越久風險越高,出現中風、感染、出血和器官功能不足等併發症。一般而言,歐美使用葉克膜至多1週,但台灣因國情、設備等因素,有些患者會超過1週以上,容易併發症,以至於不容易存活超過2週。「葉克膜絕非萬能,只能緊急搶救。」李永在強調,在患者有機會復原的前提下,葉克膜是一種「過度期」的使用,絕非所有病者都有效。葉克膜搶救對象,包含肺炎感染、新生兒呼吸窘迫等呼吸衰竭的患者,以及肺功能不佳的心臟疾病患者,然而,「葉克膜對心臟可能沒有實質幫助,只是幫助心臟,維持心臟以外的器官功能良好,讓心臟有時間休息,有機會施行手術。」 例如替心肌梗塞患者爭取時間,趕快施行繞道、支架手術,待心臟恢復就可以拿掉。針對無法挽救的病人,葉克膜只會延長病人痛苦的時間,「例如不能心臟移植的病人,葉克膜頂多延長一週生命,拿掉後仍無法避免死亡。」醫師說,很多病人都可以裝,但牽涉到是「有效」還是「無效」醫療,只要患者的程度有機會矯正,裝葉克膜就有效。至於心室輔助器,適用於肺功能較佳患者,其保有幫浦,但移去人工肺,分左心室輔助器、右心室輔助器和雙心室輔助器,把心室的血液收集到幫浦裡,再送入血液循環中。李永在指出,裝左心室輔助器時,右心室功能要良好,反之亦然,都不好則裝雙心室輔助器。為何有患者裝心室輔助器,而不是葉克膜?醫師解釋,人工肺引發血栓的風險較高,因此肺功能佳,不須使用人工肺的患者會考慮裝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有不同幫浦設計,常分成有俗稱「短效型」及「長效型」。李永在解釋,「短效型」仍需外接管子、監視器等,大約是一顆西瓜大的機器,患者仍無法脫離加護病房,只能在電線範圍內移動。更因為外接管子仍有血栓風險,一般歐美都使用2-3週,台灣則因換心來源不足,常常達1個月。「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把幫浦縮小,連接在心臟,有一條電線到體外連接電池,因此患者可帶著到處趴趴走、坐飛機,因人工管子而血栓風險較小,漸成主流。因此,台灣把這類「長效型」視為可以長期過度到心臟移植的利器。不過,歐美很多較年長患者,不想心臟移植,也做為心衰竭末期的終點治療。醫師提到,振興醫院就有患者裝了「長效型」在家等心臟移植,也有人2-3年後,就不想移植了。目前歐美最長可使用8年以上。患者可都裝「長效型」嗎?李永在表示,「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手術要停心,很多心衰竭患者,已做過繞道等心臟手術,再施行心室輔助器手術的困難度較高,需有經驗的醫師,不過歐美已較少使用短效型,若患者有存活機會,大都換成長效型。然而長效型價格較高,達上百萬,不是每個民眾都能負擔,目前台灣採有條件給付。總之,心室輔助器有許多好處,無論長短效,患者都可以脫離呼吸器,至少在有限空間,甚至外出活動。全人工心臟是非常複雜的機器,李永在說,更換全人工心臟時,原本的心臟要拿掉,讓肺臟和身體的血液到人工心臟,再由幫浦運送全身,包含左右心的調節、閥門設計、電源線模組都非常困難,採全植入式,雖歐美還有在做,但台灣、全世界都不流行。與心室輔助器的差別?醫師解釋,目前右心室的輔助器體積仍大,導致雙心室輔助器仍需外接管子,又侷限了患者生活,才有發展全人工心臟的目標。不過,目前其價格、技術、醫療照顧門檻高,反而心室輔助器門檻較低,且70%患者大多是單側心室衰竭,單心室輔助器就夠了。李永在強調,雖有上述心臟輔助儀器,但對於嚴重的心臟疾病患者,心臟移植還是最終目標。台灣心臟移植存活率遠高於歐美,至少5年存活率達6-7成,雖然有感染、排斥問題,還是會比機器的要好,是對患者比較好的方式。(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4-04 科別.兒科
氣候變化大咳嗽咳不停!感冒、氣喘該怎麼分
由於開學沒多久加上進入春天後氣候變化大,最近因為咳嗽來看診的寶包增加不少,爸媽都很擔心寶包是否有氣喘或是呼吸道敏感的狀況,所以今天阿包醫生來跟大家聊聊感冒和氣喘的差異。 感冒感冒是一種呼吸道疾病,以飛沫、接觸傳染為主,致病原高達數百種,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常見於溫差變化大、秋冬轉涼之際,病程大多3~5天。常見症狀感冒常見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肌肉無力或痠痛。咳嗽狀況當感冒並合併咳嗽症狀,通常會 #一整天都在咳嗽,部分患者喉嚨會有痰音。治療與照護通常採用支持性療法,爸媽平時也需給予寶包適當水分,並要求孩子適度休息,才能盡快痊癒。當感冒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有膿痰、黃鼻涕、怕冷、發抖,或是吃藥3天後仍未改善,甚至食慾活力不佳,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氣喘氣喘又稱為哮喘病,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疾病,症狀表現通常是好幾個月的時間,一般是受到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影響,不少爸媽聽到受遺傳影響會很擔心,但氣喘若控制得宜,是可以正常生活,不必過於憂慮。常見症狀氣喘症狀包括咳嗽、喘鳴聲、胸悶、呼吸困難等。依嚴重度可區分為三種,輕微者幾乎沒症狀,可以正常進食、睡覺、生活;中度者發病時會有咻咻的喘鳴聲與咳嗽,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嚴重者常覺得呼吸困難,晚上也無法睡覺,會影響生活起居。咳嗽狀況不少氣喘發作時會合併咳嗽症狀,時機點通常落在運動時、傍晚、換季或塵蟎過敏時,等待過敏原散去或是環境溫度逐漸恢復恆溫,症狀也會慢慢停歇。治療與照護減少氣喘發作可區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依照醫囑做治療,平時做好氣喘症狀與肺功能的監測,降低氣喘惡化機率,第二種是減少誘發因子,例如:塵蟎、灰塵、花粉、溫差等。此外,部分孩子常因運動而誘發氣喘,歸納原因可能是因為未做足夠暖身運動,以至於運動時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刺激呼吸道而產生症狀,建議有氣喘者應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來減少氣喘誘發機率。小叮嚀不論是感冒還是氣喘,都算是寶包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對於感冒建議爸媽從小養成寶包正確的衛生習慣,來減少感染機率;若經過診斷確診為氣喘,爸媽在生活照護上會比較辛苦些,但只要控制得宜通常可以得到良好效果,並且降低氣喘機率產生。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 原文請點此
-
2020-04-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濾泡性淋巴瘤 觀察先於治療的癌症?
在被告知確診罹癌時,每個人反應都差不多,震驚、傻住、無法接受,但如果醫師接著說,「不用治療,先觀察就好」,一時之間,癌友應該很難接受,質疑既然已經罹癌,為何能夠不做任何積極治療,只需慢慢「觀察」?濾泡性淋巴瘤 長得很慢每一位濾泡性淋巴瘤病友都有過類似無奈、難解的就醫經驗。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目前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中,濾泡性淋巴瘤約占20%至30%,而這類腫瘤生長極為緩慢,長久以來,「觀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罹患癌症,卻不做任何治療,只需「觀察」,這應該算是最幸福的癌友,但對於病人而言,在得知罹癌後,要自己故作鎮定,毫不在意,只要定期回診「觀察」,這似乎又說不過去。因此,有必要向病患好好解釋,什麼是濾泡性淋巴瘤。一般來說,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分為極高惡性度、高惡性度以及極低惡性度,其中濾泡性淋巴瘤屬於低惡性度的非何杰氏淋巴瘤,且占比偏高,由於生長速度緩慢,幾乎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初期濾泡性淋巴瘤症狀不明顯,到了中晚期,頸部、腋下、腹部或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此外,容易疲勞、呼吸急促、盜汗和體重減輕,大部分患者是在這個階段才被確診。學界:出現症狀才須積極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總是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濾泡性淋巴瘤卻不適用這項準則,國外一項相關研究發現,等到症狀出現,再開始接受化學治療,效果一樣好。該研究將193個新診斷濾泡性淋巴瘤的病人被隨機分為觀察組、治療組,結果發現,治療組一開始就接受治療,至於觀察組則是等到出現症狀,才做化療,但令人意外的是,兩者治療效果差不多,這也是為何腫瘤學界認為,這類患者不必急著化療,等症狀出現後再說。在所有癌症中,濾泡性淋巴瘤應該是生長速度最緩慢的一種腫瘤,慢到變成有些無害,確診後,如果沒有症狀,一般建議等幾年後出現症狀,再積極治療。「觀察」僅是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一個選項,但病人只能等待發病,過程中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身心承受極大壓力。目前血液腫瘤學界共識為,如果已經出現症狀的濾泡性淋巴瘤病患,建議施以「單株抗體加上化學治療」。至於年紀大、沒有症狀,以及身體狀況較差,難以承受化療的病患,則建議考慮「觀察」。2成患者 化療後2年內復發但終究濾泡性淋巴瘤無法治癒,儘管對化療反應不錯,但仍有兩成患者在接受化療兩年內就復發,而復發時間越早,死亡風險就越高,原因在於復發後,治療反應率變差,處於緩解的期間會愈來愈短。這群早期復發的濾泡性淋巴癌病友屬於高危險族群,臨床顯示,五年存活率僅約五成,遠低於非早期復發患者的九成,且死亡風險增加26倍。所幸近幾年來,新一代標靶藥物問世,有效降低五成左右的復發風險及死亡風險。健保最近將新一代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條件為「曾接受過第一代標靶藥物,很快就失效,且在療程結束六個月內即復發。」
-
2020-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COVID-19的治療 新冠肺炎的最新進展
自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群聚現象,在許多實驗室的合作下,終於確定其病原體為新型的冠狀病毒,最早的三位病例報導已經發表於2020年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然而,因為該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如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等,造成疫情已散佈世界各國。至2020年3月15日止,已有134國共超過十五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全球已超過5,900人以上死亡,且趨勢仍持續上升中,造成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希望能藉由此醫學知識的更新,能協助加速疫情的控制。病原學特點COVID-19的致病原稱為SARS-CoV-2,為冠狀病毒中的B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般有包膜,直徑60-140nm。其命名雖稱呼為SARS-CoV-2,但是其基因特徵和SARS-CoV或 MERS-CoV均有相當程度之不同。依照目前研究顯示,其基因親緣分析與蝙蝠的冠狀病毒較接近,其同源性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體外細胞進行病毒培養時,SARS-CoV-2約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培養出現,而在其他的細胞株,如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則約需時6天。因為SARS-CoV-2的研究還有許多謎團正待釐清,因此,對其病毒的分析,許多都是來自於對SARS-CoV或MERS-CoV的研究。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對於紫外線和熱都相當敏感,曝露在56度C的環境下超過三十分鐘以上、乙醚、75%以上濃度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劑等,都可以破壞表面的包膜造成殺死病毒。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早期湖北省的疫情懷疑為動物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已證明此種病毒可以有效的人傳人。因此,動物接觸史或湖北的華南海鮮市場旅遊史已不再是判斷的關鍵。另外,雖然WHO認為無症狀者傳染機會較低,但是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及德國研究,目前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可能為傳染源。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曝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或稱懸浮微粒,Aerosol)情況下,也可經由Aerosol傳播。目前在感染者的的部分體液中,如糞便或尿液中也可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否為活性病毒,或僅是已死亡的病毒基因,目前仍無定論,故無法判定是否可經由糞便或尿液傳染。故除飛沫或接觸傳染外,仍須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易感族群:因此種病毒為全新出現,所有人類均無有效之抵抗力,因此所有人群均普遍易感。過去曾有報導認為兒童較不易感染,但後續報導均陸續發現有兒童、幼兒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報導。因此可能與初期文獻均集中在重症及老齡患者有關。目前研究顯示,成人及兒童的感染風險均相同,但越高齡的患者演變為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不分年齡均不可掉以輕心。臨床嚴重度分級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臨床表現差異相當大。由輕症到極嚴重的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對輕症患者來說,僅需密切觀察避免傳染,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除了呼吸器及有效的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組合在試驗中。因此,適當的對病患的嚴重度分期有其必要。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燒、乾咳、全身倦怠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輕、重症的介紹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中度患者具有發燒、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已可見肺炎表現。重度患者的定義在成人及兒童不同。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呼吸速率RR>30次/分。 ●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SpO240次/分;5歲以上,RR>30次/分) 。 ●靜止狀態下,血氧飽和度
-
2020-04-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聯合報「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躍上國際
台灣防疫作為全球囑目,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新聞時刻》(NewsHour)以長達7分鐘的影音報導,介紹台灣抗疫的「成功故事」,其中台灣的數位能力也是報導重點。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聯合報的「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也在報導之列,有助了解確認病例的關係。 「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為聯合報新媒體中心作品,透過簡明的方式說明病例之間的關係,推出至今,點閱率已破九百萬次,方便民眾甚至防疫人員查詢了解病例之間的關係。作品切角從「讀者服務」出發,每天聯合報團隊都會根據指揮中心直播,持續更新病例數據,養成讀者收視習慣。往往在政府發布病例數前後幾小時,點閱網頁的同時在線人數都超過萬人。曾有一度30分鐘內湧入4萬人刷網頁觀看的記錄。另外,台灣民眾也踴躍在網頁下方留言,並且提出一些具建設性的建議,聯合報也滾動式修正,是疫情期間讓民眾得以一起參與的專題。•「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https://udn.com/newmedia/2020/covid-19-taiwan/台灣因與中國大陸地緣接近,曾被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二慘,但台灣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預測錯誤。《新聞時刻》(NewsHour)的報導中,以視訊連線方式,訪問從英國歸國的台灣人,受訪女子表示,她擔憂英國的防疫措施照顧不了外國人,決定打道回國,新聞中也有從澳洲返台,居家隔離中的受訪者。PBS主播伍德羅芙(Judy Woodruff)介紹,台灣距離中國最近距離僅約130公里,且有數百萬人次人員往來,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去年在中國爆發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曾預估台灣疫情的嚴重性可能僅次中國,成為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實際的防疫成果粉碎這一預測,截至4月1日,台灣只有329例,放眼全球,疫情比台灣慘重的國家與地區至少有80個。基於此一亮眼防疫成績,讓PBS探究台灣是如何辦到。報導以視訊方式分別追蹤了2名自英國與澳洲回台灣的公民。自英國返台的Anna Lee在桃園機場下機後一路連線PBS記者,讓外媒看見從踏入台灣國門那一刻起,政府的系列防疫措施。Anna Lee在機場一開始就要申報健康情況,在主動告知機場人員她先前已感冒後,她又再度量了一次體溫,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接著搭與政府合作的防疫計程車,花80美元(約新台幣2400元)、費時3小時返家。另一名3月22日自澳洲返台的Micky Du則以視訊方式向PBS展示14天自主隔離的生活情況,除會收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送的簡訊、14片口罩,防疫人員也會到府關切。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不僅可以掌握自主隔離者的行蹤,還開發了app讓民眾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庫存量,也可以透過app了解確診病例曾去過的地方,提高民眾防疫警覺。報導訪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前署長郭旭崧。郭旭崧認為,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讓台灣學到教訓並提前為流行病做準備,以致能在中國宣布前就對疫情做出判斷,且醫院必須有30天的醫療用品庫存。報導指出,台灣這次曾派2名醫生前往武漢,了解實際情況,並於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後還提到台灣超前部署的秘訣另包括「不相信中國政府,也不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在台協會前任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受訪時說,世衛組織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這反而讓台灣認為中國的疫情更加可疑,且中國不准台灣加入世衛,「這是很蠢的事」。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期兒童一發燒就送急診?急診醫良心建議:母湯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吳漢屏觀察,防疫期間,一般急診就診較去年同期少三成,兒童急診少五成,但還是有家長因為孩子一發燒、咳嗽送急診,有的是太緊張,也有的是因為「比較快」、「不用等」,令人傻眼。他建議,防疫期兒童若不是病況嚴重、需緊急救護,或有接觸史、旅遊史而出現呼吸道症、發燒,小病優先選擇至診所就醫。吳漢屏提醒家長,雖然疫情期間,醫院病患分流,但急診醫護人員也要協助新型冠狀病毒採檢,應盡量減少到醫院兒童急診就醫的頻率,目前在台灣兒童急診室,需要做新型冠狀病毒篩檢的兒童遠比成人急診室少,兒童感染源絕大多是親人傳染,建議有接觸史、旅遊史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的兒童,可經由兒童急診來做相關檢測。很多家長詢問「兒童什麼情況該送急診?」吳漢屏說明,例如若發燒超過三天,或到診所就醫、吃了退燒藥,仍出現呼吸急促、呼吸特別費力、走路會喘,或精神萎靡、活力下降、缺氧發疳口唇、手指和腳趾呈紫藍色等異常現象,盡速送醫。一名急診醫師私下分享,有家長發現孩子一發燒很緊張,沒有接觸史、旅遊史,連忙送孩子到急診,結果急診的處置和基層診所完全一樣,這名就醫的兒童吃了退燒藥後就退燒、人也有活力,但讓自己和孩子增加感染風險。
-
2020-04-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超緊張 3種「壓力調節術」消除不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響的層面已遍及各行各業,各行業的基層員工面對各種疫情影響的工作變化,以及對於疫情變化的緊張情緒,無形之中承受許多壓力。八里療養院心理師楊芷融表示,如有感到自己的壓力愈趨增加,自我可以透過「壓力調節術」來改善狀況。壓力調節術就像是肌肉訓練一樣,每一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壓力水準,唯有適當的壓力才會有最好的表現,所以,找出自己的壓力水平,每天都訓練超出一點點,會是自我壓力成長的好方式。如果現實中無法改變壓力來源時,楊芷融提供以下幾種紓壓方式:1.找尋生活小確幸:在樸實無華的日子中,盡可能找到專屬自己的小確幸,這些美好的意外驚喜,可以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過完每一天。2.敘說壓力好夥伴:與人聊聊天、說說話,是消除不安和壓力很有效的方法,他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或者主管,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3.提高心理耐受力:每天起床與睡前時刻,給自己約8分鐘的時間,這個時間你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專注的覺察你的呼吸,仔細的感受每口吸氣和吐氣。楊芷融強調,適當的正視壓力、學會調適自己,才能面對生活中的每一項挑戰,但如果無法適當調適自己的心情,面對壓力無法解決時,就有需要尋求身邊朋友或是醫療資源的協助,正視自我的壓力,改善其中的問題,就能夠安然度過每一天。八里療養院長張介信表示,一般人對不確定的情境和訊息,很容易引發緊張感及壓力,透過適當的紓壓方式,可以緩解情緒。因此呼籲大家適時舒展身心,達到自我身心的安定,透過夥伴彼此關懷交流的方式,穩定群體的社會,就能安定度過這段時間。
-
2020-04-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開金嗓 「愛不孤單」為防疫打氣
SARS疫情當年重創台灣,演藝圈集結合唱抗疫歌曲「手牽手」撫慰人心;面對新冠肺炎,被視為安定人心的指標人物陳時中,近期則被網友挖出陳時中曾在二年前為照顧者獻聲「愛不孤單」,雖然指揮官未在歌曲中獨唱,但網友不斷敲碗,希望可以在此次疫情中,聽見指揮官溫暖的歌聲。家庭關懷總會2017年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錄製「愛不孤單」MV,同時金曲歌王蕭煌奇、金曲歌后彭佳慧等歌手也一起獻唱,替照顧者加油;2020年,全球皆籠罩在新冠肺炎的疫情陰霾中,家總的這支原本是替照顧者加油的歌曲,也希望能鼓勵國人團結對抗疫情。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呼籲國人減少出門,家總表示,減少外出的建議,常常會使長輩增加焦慮感,也使照顧者增加照顧壓力。家總呼籲,家庭照顧者面對疫情,除了要照顧好家人,也要照顧好自己,平時應落實勤洗手、少接觸等防疫習慣外,可藉由栽種植物、線上收看「照顧電視台」節目等方式,適時轉移對於疫情的注意力。此外,最重要的是注意身心變化,並接納情緒,在疫情期間,容易因外在因素產生易怒、煩躁、害怕、恐慌等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導致睡不好、胃口差、頭痛等各種身體狀態。對此,家總也提出建議,鼓勵照顧者覺察這些情緒和身體反應,並允許存在及學習接納,適時運用「聽音樂」、「深呼吸」、「運動」、「轉念」來協助放鬆與安定身心,也可透過照顧者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人員的支持和協助,讓自己和家人得以順利度過這段防疫期間。
-
2020-04-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曾被預言是全球疫情第2慘 美媒:台灣用行動粉碎看衰
台灣這次的防疫作為屢次攻占外媒版面。美國公共電視網報導,由於兩岸地緣關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開始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行動粉碎外界看衰。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新聞時刻」(NewsHour)以長達7分鐘的影音報導,介紹台灣抗疫的「成功故事」,並用視訊方式追蹤訪問數名為躲避疫情,而從英國、澳洲返回台灣的公民。主播在一開始介紹,台灣距離中國最近距離僅約130公里,且有數百萬人次人員往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去年在中國爆發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預估台灣疫情的嚴重性可能僅次中國,成為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實際的防疫成果粉碎這一預測,截至4月1日,台灣只有329例,放眼全球,疫情比台灣慘重的國家與地區至少有80個。基於此一亮眼防疫成績,讓PBS探究台灣是如何辦到。報導以視訊方式分別追蹤了2名自英國與澳洲回台灣的公民。自英國返台的Anna Lee在下機後一路連線PBS記者,讓外媒看見從踏入台灣國門那一刻起,政府的系列防疫措施。Anna Lee在機場一開始就要申報健康情況,在主動告知機場人員她先前已感冒後,她又再度量了一次體溫,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接著搭與政府合作的防疫計程車,花80美元(約新台幣2400元)、費時3小時返家。另一名3月22日自澳洲返台的Micky Du則以視訊方式向PBS展示14天自主隔離的生活情況,除會收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送的簡訊、14片口罩,防疫人員也會到府關切。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不僅可以掌握自主隔離者的行蹤,還開發了app讓民眾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庫存量,也可以透過app了解確診病例曾去過的地方,提高民眾防疫警覺。報導訪問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郭旭崧。郭旭崧認為,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讓台灣學到教訓並提前為流行病做準備,以致能在中國宣布前就對疫情做出判斷,且醫院必須有30天的醫療用品庫存。報導指出,台灣這次曾派2名醫生前往武漢,了解實際情況,並於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後還提到台灣超前部署的秘訣另包括「不相信中國政府,也不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前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受訪時說,世衛組織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這反而讓台灣認為中國的疫情更加可疑,且中國不准台灣加入世衛,「這是很蠢的事」。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小心!部分新冠患者出現腦病變 比發燒咳嗽更早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神經科醫師說,有一小群新冠肺炎病患出現腦損傷現象。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感染症狀,但有些患者顯現精神狀態改變,或腦病變(這是一種可能有許多潛在病因的腦部疾病或功能障礙的統稱),以及其他嚴重問題。這些神經系統症候群伴隨其他異常狀況,例如嗅覺和味覺失靈,以及心臟病。3月初,佛州一名74歲男子被送進急診室,他當時咳嗽發燒,但X光片排除肺炎,所以未被醫院收治。隔天,他高燒不退,家屬又送他就診,這時他呼吸困難,但已喪失說話的能力,沒法告訴醫生他的名字或解釋問題所在。這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和帕金森症的病患,四肢抽搐,明顯是痙攣,後來檢測證明他感染了新冠肺炎。底特律醫師31日通報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案例,一名罹患新冠肺炎的50多歲航空公司女員工,意識混亂並抱怨頭痛。她能自報姓名,但其他的事都說不清楚。腦部掃瞄發現數個部位水腫發炎,還有幾個較小區域的腦細胞已經死亡。醫師將此診斷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是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罕見併發症。義大利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醫生先前也通報過類似案例,新冠肺炎患者中風、抽搐、有類似腦炎的症狀和血栓,以及四肢末端覺得刺痛或麻木的「肢端感覺異常」。某些案例裡,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時間甚至早於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專家警告,入院病患可能因為四肢抽搐而急需照護,但醫護人員要能意識到,這些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醫護人員必須採取防護措施別讓自己被感染。
-
2020-04-02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心臟健康嗎?醫師教你8項方式檢查有無隱藏毛病
日前藝人劉真驚傳不治離世,享年44歲,其當時入院治療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這個消息除讓外界對於劉真感到相當不捨之外,最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為何看似健康又有舞蹈習慣的她竟有心臟健康上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以此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以心臟的結構來看,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部分,其中以左心室最重要,擔負了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的主要功能;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若達到第四級的時候平均五年存活率只剩下50%,死亡率比癌症還高。美國心臟協會將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仍居榜上排名第二位,奪去21,569條寶貴的性命。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若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蔡聰聰提供8項常見檢查方式可用來檢視心臟的健康狀態:1、理學檢查:藉由聽診依照受檢者心跳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雜音,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問題。2、胸部X光:檢查患者心臟的情形,看心臟是否變大等。3、心電圖:可以發現左心房以及左心室肥大,可搭配其他診斷方式增加準確度。4、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看出心臟結構、瓣膜的厚度、鬆弛以及脫垂的程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評估左心室肌肉的收縮功能以及心房心室是否擴大、心臟幫浦功能是否正常等。5、運動心電圖:藉由受檢者在運動負荷增加時,觀測心電圖、心跳速度以及血壓之變化,了解心肌缺氧和心律不整的狀態,可做為評估心肌梗塞的預後。6、心臟電腦斷層(CT):利用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有效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評估冠狀動脈的鈣化班塊狹窄程度。7、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需施打顯影劑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的影像可得到良好的動脈顯影,可偵測動脈瘤、動脈 剝離、動脈硬化、狹窄和栓塞等疾病。特別是針對有三高問題或有冠狀動脈阻塞嚴重的族群,可能本人還未有明顯不適症狀,但可藉由檢測影像清楚觀看到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8、心臟磁振造影檢查(MRI):磁振造影檢測不需注射顯彰劑及零輻射影響是一種對人體安全又精準的檢查方式。利用磁振造影檢測可針對心臟肌肉及瓣膜做分析,還可測量心臟大小及精準計算心臟的收縮力,對於心臟組織測量較優於超音波檢測。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4-02 橘世代.健康橘
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
人步入中年後,千萬要提防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應羣說,民眾若有胸悶、胸痛、頭暈、昏倒及稍一活動就喘,最好即時就診,以免延誤,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導致猝死的機率高。人自出生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所有器官就如同新出廠的機器零件不斷運轉而磨損,心臟跳久也是會壞的。李應羣說,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成因有先天、後天,先天是胎兒發育期間就有缺損,正常心臟主動脈瓣膜有3片,有人先天只有2片;後天則是心臟退化,人年紀一大,瓣膜組織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因而造成瓣膜開啟與閉合不完全,血液無法正常流通。李應羣說,一般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70歲上下民眾,「零件耗損」,但也有50至60歲退化的,至於50歲以下發病的,則屬先天性缺陷導致。他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三大病癥,一胸悶、胸痛;二頭暈、昏頭;三會喘,活動力變差,如經常性發生上述三種症狀,應儘速就醫。一般從聽診聽到有心雜音或心臟超音波就能診斷是否為主動脈瓣膜狹窄。他說,主動脈瓣膜狹窄造成的傷害很嚴重,醫界以「532」來解釋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危險性,如活動、運動時會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稍微活動就易喘,則只剩3年;若有頭暈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李應羣說,主動脈瓣膜狹窄若屬輕、中度可藉藥物控制,一旦達到重度就只剩開刀手術一途,手術分為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及傳統開胸手術。在開刀手術前,應避免從事高張力、高耗氧的劇烈運動如鐵人三項、有氧舞蹈等,避免猝死。他指出,主動脈瓣膜可分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組織瓣膜,機械性瓣膜可以用一輩子,缺點是患者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生物性組織瓣膜,患者不必服用抗凝血劑,國內依健保或自費不同,生物性組織瓣膜使用年限為15年(健保)至20年(自費)。李應羣表示,患者經手術置換心臟瓣膜後,就能恢復病前的正常生活,可跑可跳,但置換生物性組織瓣膜,就跟汽車更換零件一樣,時間到了還是會壞,還是會再發生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至於患者平常的保健,在飲食方面則宜少油少鹽少糖,其他沒有太大限制。【關於更多「健康橘」嚴選好文↘↘↘】。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如何吃蛋膽固醇不飆升?靠1杯鹽水,分辨蛋鮮不鮮。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病天地/戴口罩悶熱不適 可調精油按摩舒緩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戴口罩人數增多,許多人因工作需戴一整天口罩,常覺頭昏腦脹不舒服,光田醫生提醒戴口罩時,掌握鼻梁、臉頰和下巴密合、眼鏡不起霧的重點;弘光科大老師建議可使用紓壓精油減緩不適,呼吸也可更順暢。在醫院擔任保全的男子說,每天都要戴口罩,整天超過12小時,耳後常痛到睡不著,曾看到網路教學,拿禮盒塑膠提袋綁在口罩後方,提袋固定在頭後方,這樣做耳朵比較不會痛。另也有不少民眾反映,長期戴口罩很悶熱,過感性皮膚會長紅點或青春痘,呼吸不順暢也易頭暈。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提醒,民眾戴口罩,須掌握鼻梁、臉頰和下巴密合、眼鏡不起霧的檢查重點,網路教的方法並非適用每個人。若覺悶熱,可在戴1、2小時後到戶外空曠處取下,讓口鼻呼吸順暢,最重要是注意口罩清潔。弘光科大化妝品應用系副教授施珮緹最近也常聽醫護朋友指長時間戴口罩,感覺悶熱不舒服;她說,戴口罩遮住臉部,若使用油性成分精油會更悶熱,建議選擇水性的頭皮養護水,含微量迷迭香、茶樹、尤加利、天竺葵精油,調配時取10CC,另再加入5滴的歐薄荷、檸檬精油,2滴的迷迭香、尤加利精油,調製精油可塗在耳朵上頭皮兩側,用指腹按摩,可聞到清新的檸檬香味,清涼、舒緩、撫慰作用也可舒緩長時間戴口罩下的不適感。施珮緹提醒,長期戴口罩悶熱,可能造成皮膚問題,建議不要化妝,更忌諱上濃妝,易阻塞毛孔引起發炎。
-
2020-04-02 橘世代.健康橘
12節氣動一動 日日跟著做 限定貼圖免費載!
生活步驟跟著老祖先的節氣智慧走,每個季節給自己一個目標動一動身體,就能夠保持身心健康舒暢!「健康橘」社團整理健康專家達人的運動建議,打造每個節氣適合的運動貼圖,歡迎讀者加入會員後,下載第2季、第3季的節氣圖卡喔!4月 增加步數減緩身體衰退清明,是1年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也是每年養生的重要時期,在中醫理論機體生長也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是滋養肺部的好機會。此時節運動量不宜過大,緩慢漸進的散步、健走、登山步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建議,每日平均步數增加,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認知衰退風險,每日多走1000步,1年後身體衰退速度可減緩19%,行動力減緩風險亦降低23.5%。5月 抬腳提升新陳代謝時序進入立夏,是萬物生長、新陳代謝加快的季節,而氣候變化、雨季濕暖,令人心浮氣躁,透過日常固定的運動來穩定身心。飲食方面,中醫師建議多吃紅色食物,如紅豆、紅麴、蘋果等,具養心補血、提升新陳代謝的溫補食材。安全訓練肌群,可以每日進行抬腳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科達建議,平躺在地,雙腿向上抬,腳掌往身體壓,讓小腿肚緊繃,撐10秒再讓腳掌恢復原來位置為一個循環,每天可做400個循環。6月 有腦運動帶來身心平衡晝長夜短時節,在身心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芒種、夏至節氣宣告「暑易傷氣」的季節來臨,運動出汗後,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避免飲用冰水或立即以冷水淋浴,以免中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說,運動不只動一動流汗就好,更希望能「有腦」地運動,如球類運動、脊椎螺旋運動、太極導引等,都需要在過程中動腦,增加身心靈平衡,除了可獲得運動量,也能增加對腦部的刺激。節氣動一動 貼圖免費下載加入「橘世代會員」登入就送「節氣動一動」貼圖!一年12步驟跟著做,成功下載7月、8月、9月貼圖,還可以參加抽獎喔!立即加入>>>https://bit.ly/3aAXCJ1【熟齡精選「慢運動」↘↘↘】。「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治新冠肺炎 醫籲:輕症就要用
新冠肺炎在台昨日增三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三例確診個案死亡,包括案34、案108、案170,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六旬婦人、到捷克奧地利帶旅行團的40多歲領隊、西班牙旅遊返國的六旬男性。綜歸上述個案,雖其本身身體就有健康問題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過三者都有使用過奎寧類藥物,但病況後續未見改善而逝世,不僅讓外界好奇,目前被視為確診者救命用的奎寧類藥物,是否有那些人適用、症狀不適用?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本身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基本上風險不大,昨日三例死亡患者,可能跟本身就有慢性病、癌症,或年紀稍長、身體狀況有關。他表示,奎寧類藥物應在患者確診新冠肺炎,還是發病早期、輕症時就應使用,而非到重症時才使用。李明政說,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是常用的慢性病藥物,風險小,使用過多時可能得注意心律不整的問題,但也視患者本身心臟是否有問題而論。而昨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應跟使用奎寧類藥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本身分別有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症狀以及年長有關。他說,據美、中等國近期所做相關研究,確診患者60歲以下死亡率不到1%,但70至80歲就明顯上升,尤以80歲以上有20%為最;而目前死亡與重症患者中,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菸癮者佔一定比例,其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與奎寧類藥物應無直接關聯,且劑量都由專業醫師評估,現行七天治療所使用劑量並不高。另外在抗生素使用上,李明政表示,部分個案在治療後期常會合併細菌感染,因此會加入抗生素治療,不過因抗生素種類眾多,與奎寧類藥物一起併用,恐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也得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最近三天有十名有味覺與嗅覺喪失情形,是否為新冠肺炎的特徵、或和病毒變異有關?李明政則表示,以前只要是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就會出現味、嗅覺短暫異常,並不特別,只是不像發燒、咳嗽呼吸道症狀般那麼常見。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增3死皆用過奎寧類藥 感染科醫:建議這時候就使用
新冠肺炎在台昨日增三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三例確診個案死亡,包括案34、案108、案170,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六旬婦人、到捷克奧地利帶旅行團的40多歲領隊、西班牙旅遊返國的六旬男性。綜歸上述個案,雖其本身身體就有健康問題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過三者都有使用過奎寧類藥物,但病況後續未見改善而逝世,不僅讓外界好奇,目前被視為確診者救命用的奎寧類藥物,是否有那些人適用、症狀不適用?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本身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基本上風險不大,昨日三例死亡患者,可能跟本身就有慢性病、癌症,或年紀稍長、身體狀況有關。他表示,奎寧類藥物應在患者確診新冠肺炎,還是發病早期、輕症時就應使用,而非到重症時才使用。李明政說,奎寧類藥物在台灣是常用的慢性病藥物,風險小,使用過多時可能得注意心律不整的問題,但也視患者本身心臟是否有問題而論。而昨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應跟使用奎寧類藥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本身分別有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症狀以及年長有關。他說,據美、中等國近期所做相關研究,確診患者60歲以下死亡率不到1%,但70至80歲就明顯上升,尤以80歲以上有20%為最;而目前死亡與重症患者中,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菸癮者佔一定比例,其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與奎寧類藥物應無直接關聯,且劑量都由專業醫師評估,現行七天治療所使用劑量並不高。另外在抗生素使用上,李明政表示部分個案在治療後期常會合併細菌感染,故會加入抗生素治療,不過因抗生素種類眾多,與奎寧類藥物一起併用,恐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故也得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而目前確診患者中,最近三天就有十名有味覺與嗅覺喪失情形,是否為新冠肺炎的特徵、或和病毒變異有關?李明政則表示,以前只要是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就會出現味、嗅覺短暫異常,並不特別,只是不像發燒、咳嗽呼吸道症狀般那麼常見,並非新冠肺炎的唯一特徵,民眾應不必過度在意。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慢性病患得肺炎、流感多重症且致死率高?這點是自保關鍵
文/吳依桑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慢性病患得到武漢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武漢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武肺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武漢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武漢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武漢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引排擠歧視 衛福部台東醫院心理師提「四安療心」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確診人數不斷升高,對疫情放心不下成為全民心理負擔;衛福部台東醫院諮商心理師周牛莒光提出「四安療心」,包括安頓、安心、安在、安全對策,一舉打破不安情緒。周牛莒光表示,日前一位民眾求診,指出他只是在早餐店卡痰咳了兩聲清理喉嚨,結果坐在桌子吃早餐的人立即離開,讓他感到不好意思,心想「我到底做錯什麼」,現在外出都不敢咳嗽,很怕別人異樣眼光看他。「這些行為都是恐懼和焦慮造成。」周牛莒光分析表示,面對未知病毒的不確定感、SARS期間遺留的共同創傷、流行疫情造成的集體焦慮,都是造成不安的因素,他提出「四安療心」的自我心理療程安定民眾情緒。穩定的情緒才是免疫力源源不斷的強大製造機,「四安療心」包括:一、安頓:既然減少外出,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安頓生活,比如好好整理居家環境,家裡住處不再骯髒雜亂,不但心情愉快更可以避塵蟎等等日常過敏原,同時藉著勞動讓自己維持專心,療效頗佳。二、安心:如果因為在家自我防疫,獨處的時間自然增加,相對減少紛爭,比如人際誤會等等;一旦想起疫情狀況開始焦慮,可以深度緩慢的呼吸,體會胸腔慢慢擴大的生理感覺,讓內心安靜下來。三、安在:其實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好好陪伴家人,以往或許因為工作壓力焦頭爛額,或是交際應酬無暇顧及家人,即便是在家好好吃一頓飯,都能凝聚穩定整個家庭。四、安全:需要外出或是參加活動,一樣要戴好口罩常常洗手,不要碰觸眼口鼻等等黏膜部位,保護自己的安全。周牛莒光強調,一直在家不出門也難免心情鬱悶,到空曠的戶外走走,或是保持運動的習慣,都是調劑身心的好方法。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吳弘毅:抗體、病毒能並存人體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近期快速增加,面對全新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我國確診患者狀況,發現部分患者即使體內已有抗體,但在呼吸道仍可偵測到病毒。新興媒體科技中心專家、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表示,許多病毒都具有類似特性,民眾無須因此過度恐慌。吳弘毅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約在七到十四天內產生抗體,並對抗病毒,如流感;至於新冠病毒為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人體從未接觸過,感染後,體內產生抗體時間將會拉長。因此在對抗過程中,抗體與病毒就有可能同時被偵測到,形成抗體與病毒同時存在的現象。欲完全消滅 需時端視病毒量不過,人體免疫系統如欲完全消滅病毒,需耗時一段時間,如果體內某些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低,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的速度就會較快,反之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高,消滅時間就較長。吳弘毅強調,在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戰爭中,會出現多種可能的結果,關鍵在於該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數目多寡以及當時身體的免疫狀況,所以人體內同時出現抗體與冠狀病毒,並不奇怪。新冠病毒的生命力是否比其他病毒強?吳弘毅表示,病毒實際上並非生物,必須仰賴細胞生存,用生命力來形容並不恰當;病毒在沒有感染細胞之前,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存活時間,如環境乾燥高溫,恐幾個小時就會消失,若處於潮濕低溫,存活時間有可能會更長。免疫力下降 病毒就出來作怪至於新冠病毒常被形容是「狡猾的病毒」,感染者時陰時陽,吳弘毅解釋,有些病毒趁人體免疫力較強時躲起來,此時病毒量極低。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時,就出來作怪,病毒量又再度增加。而正是新冠病毒採檢陰性,再次採檢卻又變成陽性的可能原因之一。以B、C肝病毒為例,當人體被感染後會引起免疫反應,此時病毒以極低的病毒量躲藏在體內,當免疫系統能力下降,病毒就會跑出來複製,病毒量再度增加。吳弘毅認為,根據已知資訊,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致病型態有其類似之處,但流感已有疫苗可預防,而新冠病毒疫苗或藥物仍在研發中,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也無須過度恐慌,只要遵從專業的意見,做好防疫措施即可。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新研究 新冠肺炎患者排毒期可長達49天
中國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有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排毒期長達49天,但症狀較輕微。由於患者感染的病毒毒性較低,傳播能力較弱,但攜帶病毒時間超長,不排除是病毒的新亞型。澎湃新聞報導,中共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陸軍軍醫大學、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等團隊,27日在醫學預印本平台medRvix共同發文(未經同行審議),通訊作者為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繆洪明,以及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黨支部書記王瓊書。研究人員對1月14日至3月19日在武漢市一家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130例患者,進行了調查,並將他們的臨床指標作為參考。49天是迄今為止醫生發現,有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所表現出的最長排毒期。先前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在線上發表了中日友好醫院曹彬等人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倖存者的中位排毒期為20天,而觀察到的最長排毒期為37天。報導指出,排毒期是預後的關鍵指標,曹彬等人的研究中提到,新冠肺炎嚴重(severe)患者的平均排毒期為19天,而危重(critical)患者為24天,因此長時間的排毒期通常預示著不良的結果。但在最新研究中,患者雖然有很長的病毒排毒期,病症卻較輕微。研究人員認為,該類型的病毒可能具有較低的毒性和可傳播性,但具有較長時間的感染能力,難以通過常規療法在體內清除。最終,這名患者透過康復患者血漿輸注痊癒。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康復患者血漿輸注或許能夠高效率地消除病毒。與大多數病例相比,這名患者顯示出輕度的感染性和更好的狀態。輕度患者的臨床症狀為:肺部影像上沒有炎症表現,也沒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在此之前,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3日發表論文,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為L亞型和S亞型兩種主要類型。前述最新研究認為,當前很少有研究致力於確定這兩種亞型之間的臨床特徵,因此還不能確定與這名特殊病例相關的病毒屬於S型、突變的L型,甚至還有另外新的亞型。
-
2020-03-30 科別.新陳代謝
防疫如何兼顧病情?糖友看病攻略看這裡
中國大陸一份最新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但隨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糖友對進醫療院所回診開始卻步,有院所都少了不少的老病人。醫師提醒,這段期間更應控好血糖,落實分級醫療,建議篩檢可選社區診所;若有併發症,仍需到醫院監控才有保障。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紀較大,免疫力較差,常併發心血管疾病,如果糖友自身有血糖控制不佳情形,染疫後更容易出現狀況,因此,疫期加緊監控血糖,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許多民眾因疫情不敢至醫療院所回診,如有疑似糖尿病民眾不敢求醫接受診斷,或糖友因為病情變化而耽誤治療,則相當得不償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可能罹患糖尿病的民眾,血糖篩檢除了有必須喝糖水等待2小時的精細版抽血篩檢,也可暫時選擇在社區診所檢測不必喝糖水的空腹血糖值或糖化血色素。除了疑似糖尿病民眾,專家提醒還有三大族群恐受到疫情嚴峻,耽擱就醫或回診,例如必須長期監控血糖指數的糖友、正接受居家檢疫或隔離的糖友、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糖友,建議需遵守醫師的不同指引,避免成為疫情下的另類受害者。針對須長期監控的糖友,黃建寧表示,「確實出現未按時回診的現象」,有人真的因為害怕進醫院而中斷持續回診,然而,國內多家醫院已設「藥來速」,由藥師送藥到醫院門口,病人或家屬已可免入院拿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也說,該院約少一成老病人,調查發現他們多居住於外縣市,過去為了看病遠道而來,現在則盼醫師開連續慢性處方箋,他們在社區藥局領藥就好,以免在長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暴露於未知的感染風險之中。宜蘭糖尿病診所院長游能俊近日就收治有地緣關係的幾名新病人,游能俊認為,糖友只要與原本的主治醫師討論後,再選具糖尿病照護網認證的診所,一樣能得到很好的照護。杜思德與游能俊認為,最好找熟悉且長期照護的醫師回診,「因為他最懂你,醫病之間的信任度也最高。」特別是當糖尿病控制不良且有嚴重併發症,還是到大醫院治療尤佳。深入了解糖友中斷回診的原因,也有人是被政府通知必須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依規定不可外出。黃建寧說明,只要撥1922防疫專線,衛生局即會安排「通訊診療」,由醫療團隊利用視訊了解患者狀況,再請家屬到醫院領藥,病人不用自己來。游能俊還提醒,糖友若出現倦怠、呼吸道症狀及發燒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第一選擇一定要去政府指定的醫院篩檢,這些醫院可上網查詢。因糖友免疫力差,建議體溫達37.5度就要有警覺。黃建寧也呼籲,凡逾40歲且具糖尿病家族史者,應每三年定期接受一次篩檢,逾65歲者為每年一次。BMI值逾24、及曾罹患心血管疾病者也是高風險群,切莫因疫情而輕忽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另外,因西化飲食影響,糖友有年輕化趨勢,他們多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也需留意控糖,避免容易被新冠肺炎找上門。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警告:未保持社交距離 1人1月傳400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記者會,依據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估和我國疫情資料的分析,提出台灣在社區傳染期的防疫需求。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只要台灣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從一人1500元降低到600元,就能讓擴大檢疫的整體成本低於症狀檢疫。他建議政府擴大檢疫,措施包括採入境者全面檢疫、在社區設「一病特區監測站」進行快篩檢測,讓感染者早做分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分析保持「社交距離」的功效;根據研究,若人與人之間未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感染新冠肺炎者可在五到六天傳給二點五人;如果讓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便可減少七成五的傳染。政府若不做社交距離的控制,一個人一個月可傳給400人;做控制,一個月只會傳給兩個人。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執行的是症狀檢疫,一天檢測量為1500到2000人。美國和南韓、德國則採擴大全面檢疫,美國在短短一周內篩檢80萬人,迅速降低死亡率。以不同的防疫措施介入作成效模擬,發現症狀檢疫可將致死率下降78%、擴大檢疫則可下降89%。陳秀熙分析擴大檢疫與症狀檢疫的差別。擴大檢疫可以找出無症狀者、輕微症狀者,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避免進入急性呼吸窘迫症,杜絕社區爆發流行。缺點是需較多人力與物力部署監測站採檢,而輕症者住院也會增加醫療負擔。再計算兩者的成本。若快篩成本為1500元,每減少一個感染人數,擴大檢疫得花98萬元;症狀檢疫則為37萬,台灣可以負擔。但若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減少至600元,擴大檢疫的整體花費反而比症狀檢疫更省錢。陳秀熙以新加坡設置「疫病特區監測站」為例,在873個基層診所設置檢測站,免費發放三個月的個人防護物資、六周預防藥物,並做發燒篩檢和病人分流。
-
2020-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5口訣防治新冠肺炎 養成好習慣一同抗疫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領導全國抗疫團隊的衛生福利部同仁,在這緊要關頭特別為我們撰寫他們對台灣社會大眾的呼籲;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防堵病毒勤洗手疫情防杜口罩外做好檢疫家中留得道多助資源足好整以暇全民勝面對COVID-19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月24日引用孫子兵法所說的「毋恃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遵從蔡英文總統責成以全國人民健康為首要,帶著全國各部會一起分秒必爭面對防疫工作各種難關,一次突來的COVID-19疫情讓台灣全國人民動起來,各行各業也投入智慧及心力,讓我國的防疫工作完善且超前部屬,獲得全球各國關注。從去(108)年底,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隨著全球的病例數增多,也多了相當多了解COVID-19臨床症狀及傳染途徑的參考資訊,加上台灣之前SARS防疫經驗,我國早在今(109)年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在很快的時間採取邊境防疫及口罩管控等防疫相關措施,每項決策的背後都需動用相當大的心力將相關人事時地物準備好,也透過每日至少一次的全國直播記者會布達最新決策及疫情情況,增加部屬效率及減少民眾恐慌,才能全民上下同心有效防止COVID-19疫情在國內蔓延,全力守護國內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喉嚨不適,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部X光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目前對COVID-19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亦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COVID-19感染。從發病個案的流行病學角度觀察,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個案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的感染風險,所以提倡民眾進餐前後、出入公眾場所前後、接觸非個人物品後都要用肥皂洗手30秒以上,未洗手前不觸摸臉部五官,出入公眾場所需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規律生活作息,維持正常免疫力。為了讓口罩資源有效分配,從超商配送、健保卡配額購買、健保藥房販售、口罩地圖、到網路預訂、超商領取,線上統計線下購買,善用網路效能,讓口罩資源普及,加上管控防疫物資(如: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儀、防疫酒精、防護衣等)生產及配送,使防疫工作不因物資短缺而形成防疫破口,同時避免物價哄抬,更感謝國人多數都有養成防疫好習慣,才能有效延緩疫情進入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面對境外移入病例增多及考量COVID-19潛伏期長、無症狀者亦可能有傳染力,為防止演變為社區感染,每日觀測各國疫情發展,對於國外旅遊分級警示,要求返國民眾不同等級防疫措施——自主管理、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確診病人的詳細疫調,後續因應不同情況設立醫院人力分層分流措施、成立專責隔離病房、全國設立隔離檢疫所、防疫旅館、建立手機電子柵欄監控、志工關懷專線等,並增加COVID-19篩檢量能及效率,以縮短民眾等待檢驗結果出來的時間。鑽石公主號郵輪加強隔離檢疫措施、二次專機接回中國武漢的台商等,都大大降低疫情擴大的可能性。每項作為及決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直播記者會上也許只是短短一句話說明我們做到了什麼事,背後卻是指揮中心內外部龐大的討論及準備,感謝每一位為這次防疫工作付出心力的人!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面對這次疫情,台灣各產業因此精進,全國民眾也更加感恩、更珍惜台灣。一飯之恩當記終身,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攜手守護國人健康!台灣真好,歡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