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環伺,避免醫療體系崩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再三強調無論疫情如何發展,一定要守住醫院;避免增加醫護人員染疫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工研院等單位合作,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運用科技自動量測患者生理反應,大幅降低進入負壓隔離病房的次數,也能避免發生院內感染等風險。
我國雖慶賀連續五天0確診,但疫情至今尚未有終點,展望未來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照顧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團隊,無須進入病房,即可全自動量測病人心律、呼吸、體溫,病人生理數據、影像及檢驗結果均自動彙整、判讀,若有異常第一時間發出警示,醫病即時透過視訊系統互動。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四個月,北醫附醫啟動一連串防疫措施,透過戶外篩檢站設置及防疫病房啟用等分艙分流措施,強化醫院整體防疫量能,同時也積極升級現有照護方式,透過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確保照護品質並提升醫護團隊的安全。
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一天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到15次,進入病房後的工作流程包括量測生理數據、給藥、填寫護理記錄等等,病人呼叫或其他緊急狀況也須隨時因應。
不過,透過「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後,依照病房輪三班的制度,照顧團隊頂多是在給藥時進入病房即可,最多3到4次,有時患者若是症狀輕微,連給藥也不用時,可能完全不必進入病房;降低進入病房的次數,也能降低使用防護裝備的次數,減少醫材耗損率。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表示,防疫關鍵時期,考驗醫護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也是改變過去照護方式的契機,而科技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自動數據蒐集、持續監控與早期疾病之預警,減少醫護人力負荷,大幅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台灣在防疫成效上世界有目共睹,工研院參與的口罩國家隊,行有餘力還可以幫助其他國家。不僅如此,此次工研院展示之零接觸影像心律感測解決方案串連北醫之遠端防疫平台,除將醫護人員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也同步提升醫療效率,更達到「肢體零接觸,照護零距離」的成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