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吃藥
共找到
1040
筆 文章
-
-
2022-05-02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晚霞依舊燦爛
英國有名的劇作家蕭伯納曾說:「我們不會因為變老而不能玩,但卻會因為不玩而變老。」仔細觀察我們周遭很多長者,退休之後就開始宅在家,身心都缺少刺激,退休沒多久就老態龍鍾,加速老化。我常認為最好的照護良方,不是每天吃藥看病、有外勞協助看護或者住在高貴的安養中心,而是要思考如何讓長者的玩心再起,如果長者每天都有像小朋友要去遠足的那種興奮感,那也許照護不會成為太嚴重的問題。記得母親在世時,有很長一段時間身上帶著三種癌細胞,但是幾乎每年都會跟妹妹一起去搭郵輪旅遊。除了可以慢食慢遊,最重要的是船上有賭場,媽媽賭性堅強,每次上船都要賭幾把,有時候賭到很晚也不覺得累,看起來完全不像病人。日本也有日照中心引入柏青哥、吃角子老虎、卡拉OK等設施,讓老人家像到迪士尼樂園一樣,復健成為每日最期待的事。台灣太過於強調長照,長照當然很重要,但是沒必要老是在長照打轉,好像年紀大了就立刻與長照連結。大家在想像老年生活時,一直被這樣的刻板印象綁住,腦中浮現的都是老人臥床、坐輪椅、虛弱的身體及空洞的眼神等畫面。很多人想到「老」就覺得好像什麼事都不能做!事實上,現代人平均壽命已達80歲,若60歲退休,還有20年的人生可以好好規畫,應該是重新開啟一段新人生,而不是數算日子等著走向終點。若能培養多元興趣,人生仍然可以很精彩。樂齡網的FB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一些國內外的樂齡人物,他們積極認真的生活態度,連年輕人都大感佩服,也是所有熟年朋友的典範。你曾想過當YouTuber站在鏡頭前介紹家鄉的美好嗎?「屏東姊妹饕」五位平均年齡66歲的熟齡大姊,初次體驗挑戰當YouTuber,她們展現南台灣的活潑熱情、大方可愛,分享屏東有什麼好吃好玩,也許不如專業網紅的流量,但重點是拍攝過程也活出自己快樂的第三人生。日本有位高齡90歲的阿嬤瀧島未香,是日本最年長的健身教練,她65歲開始接觸健身,一直到87歲才擔任健身教練。因為疫情,她現在還每月一次在線上授課,教導一群40到60歲的男女學生練習她自創的「未香體操」。一般人到了50歲就難免骨骼僵硬,但是未香阿嬤90歲的身體軟Q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她的座右銘:「年齡不過是數字而已。」台灣也有一位火箭阿公許永忠,71歲重拾田徑興趣,77歲拿下世界盃三金一銀,其200公尺短跑的成績是29秒49,令很多年輕人望塵莫及。阿公認為「60歲以上都要有目標,你才會感覺到人生有意義,就算你不會,人家可以教你,大家一起同樂,喜樂的心就是良藥。心情好,你身體就會好!」壯遊很困難嗎?不會上網,更不會看導航,80歲的高雄阿嬤劉曾玉真花了18天完成單人機車環島,阿嬤總共花費了1萬8千元,其中1萬元都是拿來添廟宇的香油錢。換句話說,18天含吃住及油錢只花了8千元。不要再說沒錢、沒體力、沒交通工具了,只要有心、有夢就有可能完成。不要給自己太多藉口,Just do it!晚霞也可能是你人生最燦爛的時光。
-
2022-05-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坐車上山就會有影響 台大醫揭高山一日遊的心血管風險
在出國旅遊不易的抗疫年代,許多國人轉而投入台灣山林。但「高山一日遊的風險」,請喜登山者務必參考,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三高及氣喘患者等高風險群。這篇論文是我跟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以及曹崇銘副研究員所帶領的台大森林醫學團隊,花了一年完成的研究,對於高山症的預防提供相當重要的實證醫學資料。三高未管控好,貿然參加高山一日遊,心血管負擔大。實驗方式是,在兩個小時內,從水里台大實驗林木工廠300公尺的海拔高度,坐車到海拔2600公尺的塔塔加遊客中心,之後直接坐車爬升到2729公尺的鹿林山莊。第一次是在冬至節氣--------2017年的1月1日,第二次是夏至節氣--------2017年6月23日。我們發現在冬至節氣,爬山者的心血管變化特別明顯,收縮血壓可以上升20亳米汞柱,心臟的輸出量(即心臟的負擔)增加30%,手指血氧濃度從98%下降到81%,意思就是2400公尺的海拔改變,竟然可以對心血管造成如此巨大明顯的影響。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未得到良好的控制的三高病人,如果參加高山一日遊,突然帶來的心臟血管負擔,都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須特別注意。一位喜好登山的同學問:「曾聽說爬山當天早上不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不知是否正確?」我回答,應該是錯的,必須要吃藥控制好,才可以上山。我們從平地坐遊覽車,或是開車兩個小時內就到8000英尺(2438.4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是模擬快速從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情境,在面對快速缺氧的環境,人體究竟會發生怎麼樣的心血管效應?就是這一篇論文想要回答的問題。面對缺氧、低溫環境,血管收縮,心臟負擔更大。面對缺氧時,人類心血管系統的應對方式,就是增加心跳、增加心臟的輸出量,所以為了更高的心搏量,血壓就上升了,這篇研究發現,血壓從120毫米汞柱變成141毫米汞柱,心跳增加了28%。冬天為何風險比較大?主要是環境溫度比較低,和人體溫度的梯度更大,所以體溫散失快,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阻力更大,心臟必須用更大的力量,來應對環境溫度所造成的血管效應,所以心臟血管的負擔就更重了。有趣的是,在研究中,我們也用停留兩個小時跟一個小時來做比對,在2500多公尺的塔塔加休息兩個小時,那麼高海拔缺氧對心血管的效應就明顯的減少了。所以在登高山的途中,必須休息兩個小時,再往上爬升,那麼發生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可以降低。階梯式往上爬適應環境,更需充足的熱量與營養。面對高山寒冷又缺氧的環境,人體要怎麼適應呢?除了必須階梯式地往上爬,適應高海拔的缺氧環境,在缺氧以及寒冷的天氣下,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及維生素,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水分,也需要有補氣補血的食物,以及幫助消化的食物,才能應付低溫缺氧的環境。這個從平地到高海拔的研究,也是相當於研究從夏天到冬天,人類適應環境所需要面對、解決的問題。黃帝內經所謂的「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我們才能夠順時而保健康。閱讀論文:Seasonal Effects of High-Altitude Forest Travel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 Overlooked Cardiovascular Risk of Forest Activity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後疫時代藥師陪跑,台大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慢性病患者用藥不能停
新冠肺炎肆虐兩年多,對全球帶來影響,除了民眾日常就醫行為改變,慢性疾病患者領藥的習慣也受衝擊。面對將來臨的後疫時代,除讓遠距醫療、智慧藥局有更自由的發展空間之外,藥師更應回到初心,建立起「陪跑」文化,透過病人提出問題,讓藥師和病人一起為用藥負責,使「醫」「藥」之間的合作協調更順暢。遠距醫療 智慧藥局 法規須及早因應因疫情帶動了遠距醫療發展,台大藥學院院長沈麗娟認為,未來智慧藥局、電子處方箋等技術,要做到確實安全地開出處方,送到正確的病人手上,而且從處方的確認、藥品的調劑、交付及衛教,乃至用藥後的療效和副作用監測,以及透過APP等遠距工具來評估,都是台灣目前的醫藥法規必須正視的議題。然而藥師的角色,在疫情下只能賣口罩、看處方配藥嗎?沈麗娟強調,WHO界衛生組織和FIP世界藥學會已提早因應這些改變,訂出計畫,從未來的藥學教育訓練和技術端著手,台灣也應有更開放的空間,去討論法規調整和醫界和藥界的合作協調。當未來醫療科技大幅往前時,法規要有更自由的空間,讓醫、藥人員的角色有更多元化的可能。回歸以病人為中心 藥師要擔起衛教之責沈麗娟表示,疫情發生以來,許多病人不願去醫院和藥局,因此藥師便扮演提供衛教的重要角色,應讓病人了解「即使有疫情,也要能拿到藥品且正確用藥」,而且藥品只是溝通工具,藥師應聚焦在病人身上,藥師真正的目標是向病人說明為何要吃藥,以及提供正確用藥的建議與服務。沈麗娟指出,藥師是在第一線面對病人的專業人員,不論是在社區或醫院藥局的藥師,都應了解病人的用藥狀況,但受限於現今就醫環境和時間緊縮,藥師和病人互動較少。故目前全台九所大學的藥學系,目前已有七校的就學年限從四年延長至六年,沈麗娟說,這正是對藥學生增加訓練,教育他們如何面對病人、評估病人的臨床治療需求,這也是分級醫療的第一線,而病人可以透過多留意社區藥師的服務品質,在自家社區選擇信任的藥師,做為家庭藥師。高齡化社會 慢性病患用藥不能停歇另外,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慢性病已是普遍的健康問題,應教育患者「每天只要多做一件事」,即是遵醫囑規律服藥,就能落實預防醫學,避免晚年因中風、心肌阻塞等突發問題而長期臥床,享有健康愉快的老年生活。沈麗娟指出,後疫情時代更要慎防病人不願就醫及擅自停止領藥和用藥等狀況。尤其疫情期間抗疫藥物資訊複雜混亂,未來病人接受到的資訊恐將更多元,如何讓病人獲得正確且臨床可用的資訊,也是藥學領域研究者要努力的重點。【專家疫後小叮嚀】慢性病病人一定要與藥師的充分溝通和衛教,為自己的健康負起長期責任,理解疾病、為何要用藥和自身服用藥物的效用以及治療不中斷的重要性,建立自我照護的觀念。
-
2022-04-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4歲染疫子發病癱軟119急送醫 母:感謝中和小天使和救護員
國內新冠疫情進入社區感染,住在台北市的Winly與她4歲兒子確診,Winly說,原本她先確診,遲遲等不到衛生局通知,接著她4歲兒子昨晚突然發燒40度、全身癱軟抽蓄,她決定不等衛生局,立即打119求助,救護車立刻將母子兩人送醫,「我很感謝中和天使孩子,我才知道確診是可以叫救護車」。Winly說,她和兒子兩人住在台北市,沒想過自己和小孩染疫,三四天前她開始發燒,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但很快就燒到39度,診所醫師說她沒有接觸到確診者,不能讓她篩檢,只開給她藥物。但吃藥不見好轉,她也買不到快篩劑;後來朋友幫她找到另一家有提供篩檢的診所,快篩陽性,「那兩條線比我當初驗孕棒還清楚」。她說,她主動打1922,但一直打不通,後來聯絡上,等衛生局進一步通知,還沒等到,昨天深夜她的兒子突然發燒到40度、全身癱軟抽蓄。她說,當下想起新北中和2歲染疫兒童過世的新聞,新聞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可以叫救護車,於是她打119告知小孩發燒、可能確診,救護車立刻就來了,年輕的救護員毫不猶豫揹起她20多公斤的兒子,頻頻安慰哽咽的她冷靜。「我很感恩那名天使孩子,我知道他的父母因為孩子的離去非常傷痛,但也因為這樣政府才修改了確診就醫程序,救了更多孩子,更多家庭」,Winly說,她也謝謝柯文哲和救護員、台大醫院,現在母子兩人等醫生檢查中,接下來要住院治療,因為這次疫情有可能引發癲癇,醫生說必須留院觀察。Winly說,這次確診經驗,希望能與其他家長分享,最重要是確診緊急狀況可以叫救護車119,目前1922已經滿載,大多無法得到立即回應,大家要多保重、多收集資訊才能在臨時狀況發生時保持鎮定。她說,她真心感謝中和天使孩子,她的兒子也才能透過119緊急送醫,也感謝救護人員的幫忙,「我實在抱不動癱軟的孩子,他也毫不猶豫的幫我抱著孩子,沒有顧慮自己會不會被傳染」。「家中有小孩的務必注意,Omicron 這不是輕症」。Winly說,她看網路影片,記得台大兒科院長黃立民說過,要特別注意沒有打疫苗的5歲前的小孩。像她兒子病情很突然,原本沒太多症狀,昨晚高燒馬上抽蓄,需要住院觀察,現在各大醫院爆滿,她很感謝有機會可以安排到住院病房。她建議家長,家中常備感冒藥,以及居家快篩劑,還有緊急住院包,因為情況緊急,如果到院發現確診,人不能隨便移動,所以手機充電線、充電器,以及備用衣服和水、面紙、乾糧都準備好,到醫院醫生很多時候會用手機問診,所以手機要有電。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輝瑞」跟「默沙東」
「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新冠抗疫病毒藥物「輝瑞」跟「默沙東」之比較目前口服藥有兩種,分別是輝瑞的「Paxlovid」,還有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兩種處方藥皆可用於確診後可能發展成重症的族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去年12月陸續通過緊急授權使用。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在出現症狀的三天內服用輝瑞的Paxlovid,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可降低89%。以香港死亡人數達八千人計算,約可減少一成,即八百人的死亡風險。至於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起初報告顯示,在出現症狀的5天內服用,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則可降低約50%,但根據國外實際使用經驗,Molnupiravir降低重症或死亡風險約30%。Paxlovid由「Nirmatrelvir」和「Ritonavir」組成,Nirmatrelvir是蛋白酵素抑制劑,可暫時阻斷冠狀病毒繁殖所需的酵素,讓病毒無法複製;Ritonavir則可活化Nirmatrelvir,延長在體內的效用。但不過可能造成胃腸不適、肌肉痛和高血壓等,也和一些藥物可能會有交互作用。Molnupiravir是口服抗病毒藥物,也能阻止新冠病毒複製,主要是干擾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當病毒繁殖時,會將藥物送入病毒核醣核酸RNA裡,每次複製都會增加,最終導致突變過度,病毒完全複製,然後自行消失。上述這兩款口服抗病毒藥物,作用機轉都不在棘蛋白上,因此一般認為,面對Omicron變異株仍然有效。 衛福部食藥署於今年一月八日通過,「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專案輸入,是國內第一個取得緊急授權EUA,且在台進行臨床試驗,亞洲除日本,我是第二個使用該藥的國家。食藥署於一月十五日署宣布同意「Paxlovid」專案輸入。兩款抗病毒藥物皆適用於發病五天內輕中症患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四月十一日表示,已與輝瑞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簽訂70萬人份口服藥物Paxlovid採購合約,其中35萬人份藥物將於今年第二季前運抵國內。四月十四日時,指揮中心宣布「Paxlovid」到貨約4100人份,繼今年1月底到貨3200人份後,共計7300人份。陳時中說明,原本採購2萬人份的藥物,但參考先進國家口服藥物儲備情形,因此採購國內總人口3%數量的口服藥物,共70萬人份,其中35萬人份將於今年第二季前到貨,另35萬人份採開口式合約。民眾如何取得抗病毒口服藥?至於民眾如何取得抗病毒口服藥?指揮中心四月十一日公布輕症在家領藥方式,並不包括確診者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並非染疫就要吃藥,參考文獻適應症為6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才需用藥,因此集中檢疫所可配發藥物,醫院也有醫師可開處方;未來若納入65歲以上也可輕症在家,才會有處方開藥和配發藥物機制。陳時中則表示,藥物的適應症對象,視情況隨時滾動修正。不過居家隔離時原本有慢性病需求者,指揮中心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取得藥品,或親友代為領藥。美國今年二月歸納重症高風險因子,詳列20大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等,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四月廿日表示,將盡快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
-
2022-04-18 醫療.新陳代謝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前言糖尿病腎臟病變,對於不管是第一型糖尿病病變或第二型糖尿病病變,都是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美國腎醫學會統計,台灣的洗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參考資料1),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與台灣人糖尿病盛行率較高有關(參考資料2),因此是每一位糖尿病病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腎臟的功能在學時學到腎臟是個排除廢物以及製造尿液的地方,但若覺得腎臟只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太小看腎臟了。腎臟除了排出身體代謝所製造的含氮廢物以外,還參與了我們身體體液的恆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各種離子的平衡。鈉、鉀、鈣、鎂這四個離子都是會影響我們意識的離子,都與腎臟的恆定功能息息相關。腎臟甚至會影響血壓,在遠曲小管與腎絲球的交界有一群特殊的細胞會偵測血壓的高低,如果太低會啟動礦物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與活化,刺激腎臟遠曲小管留鈉排鉀,維持身體血壓的恆定。不只如此,維生素D的活化,腎臟也起了關鍵性的角色,進而影響我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腎臟會分泌紅血球增生素(EPO),促進紅血球的增生,增加我們身體血液的吸氧量,基本上生活大小事,都跟腎臟脫不了關係。糖尿病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血糖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過濾能力,並影響腎臟移出身體廢物及過多水分的能力。時間一久,就會逐漸降低病人的腎功能。不過臨床上醫師們常跟病人說腎臟是個無聲的器官,逐漸降低的腎功能在前期並不太會造成病人明顯的症狀,也很難讓病人察覺,直到很嚴重的狀況,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因為腎功能的破壞造成維持身體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逐漸流失,如果這時候製造白蛋白的肝臟來不及補充,就會造成身體水分從微小管流出,流到身體各地的第三腔室(身體內的一些血管外空間),造成四肢水腫、高血壓或甚至肺水腫而影響病人的呼吸。▸糖尿病造成蛋白質流失,肝臟會努力代償生產白蛋白,同時三酸甘油酯的分泌增加,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造成身體高血脂,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出現心血管相關病變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也會導致周邊血管的狹窄,影響周邊血液循環的不足,讓身體周圍組織長期處於缺氧狀況。▸腎功能的破壞很可能造成腎臟留鈉離子、排鉀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高血鉀的發生,而血鉀太高則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進而導致猝死,是個不能不輕忽的症狀。▸腎功能的缺失也會造成血中尿素氮(BUN)排出受阻,造成尿毒症,嚴重的時候會影響病人的意識以及容易疲勞。▸因為腎臟排水的功能降低,造成身體體液難以排除,進而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腎臟除了排除廢物及液體功能外,還在造血刺激上有很大的角色。而相對的,腎臟功能的破壞也會導致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造成身體紅血球生成不足,而有貧血的症狀。▸腎臟也在活化維生素D的機轉上佔有相當巨大的角色,而糖尿病造成腎臟功能的破壞也同樣會造成維生素D無法活化,影響腸道吸收鈣離子的能力,造成鈣離子不足,而鈣離子也是我們骨頭的主要組成成分,長期鈣離子缺失會造成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臨床上我們通常用抽血驗肌酸酐(creatinine)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做腎功能的判斷。糖尿病腎病變剛開始的時候,腎臟會先出現腎絲球過濾率提高,大部分這階段會維持約五年,隨之而來的就是腎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這期間,腎功能雖然逐漸下降,但身體代償的能力也會增加,讓病人幾乎無法察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然而,當腎絲球過濾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小於15ml/min,通常就會開始有上述臨床症狀發生,比如疲累、尿毒症、水腫等等。這時候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做腎臟移植的評估或血液透析治療了。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的病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一些族群發生腎病變的幾率會提升:1.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2.高血壓的病友3.抽菸者4.高血脂5.肥胖者6.家族病史有糖尿病與腎病變者如何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想要降低自己因為糖尿病而讓腎臟功能缺失,醫師建議以下幾點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做到:1.固定追蹤自己的血糖:自己把關自己的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高血糖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上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6.5%以下。2.固定門診追蹤自己的糖尿病與腎功能:讓醫師能隨時因應病友的血糖狀況做藥物調整,且固定抽血檢查腎功能,才能及早預防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3.高血壓控制:因為腎臟對高血壓其實相當敏感,故定時量自己的血壓,若血壓高盡快與自己的門診醫師反應做控制。醫生通常會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4.不要亂吃藥:很多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影響腎功能,若不經醫師評估亂吃反而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5.維持健康體重:減緩糖尿病病程一個很大的原因跟體重有相關,維持良好體態,才能過得健康又好看。6.不要抽菸:臨床上有非常多嚴重疾病都證實與抽菸高度相關,且抽菸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若有戒菸上的困難,也可跟醫師詢問戒菸門診或藥物輔助戒菸的評估。總而言之,最佳避免或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就是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血糖控制及避免高血壓。早期發現糖尿病且減緩糖尿病的病程,亦可減少腎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疾病 — 糖友如何遠離洗腎】
-
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疫情99%以上是輕症 醫憂疫調和匡列恐成阻力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政府仍以疫調、匡列手段希望能控制疫情,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今指出,在Omicron疫情99%以上都是輕症、病情已流感化之下,他擔心民眾會因為害怕被疫調和匡列影響工作,以及自己就可以吃藥控制病情下,選擇並不通報;疫調和匡列恐怕反而成為造成民眾不願意就醫,以及助漲疫情擴散和演變為中重症的因素。魏重耀說,以院所醫師為例,若遇到確診病人,若是依法通報,面對的就是疫調和匡列,即使是醫護都有戴口罩和面罩,做好一切防護,但仍得面對數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業務必須停頓,既影響工作又影響醫療量能。何匡是一般人和確診者有接觸得匡列10天,難到民眾不會有反而是輕症,乾脆自己買藥吃的想法?他說,因為疫調、匡列實在影響太大,許多人很可能為了工作、賺錢,寧願並不通報,如此一來,疫調和匡列不再是防疫的手段,反而可能是阻力,並形成許多疫情黑數。雖然政府可以說隱匿疫情是違法的,但民眾若僅是輕症,最後即使疫調被查到,又如何可以證明當事人知道自己有隱匿,政府又何必費力去做白工?魏重耀說,在疫情已流感化之下,務實很重要。也就是得接受現實,讓感染者依正常得到感冒的流程一樣,輕症在家休息,或到診所拿個藥治療,更嚴重的就由診所轉介到大醫院治療,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再的疫調和匡列。他說,因為黑數太多,政府不應該去追病毒跑去哪裡,而是應該鼓勵大家做好防護,還未打疫苗趕快打;尤其是高齡者,可以避免重症,造成醫療量能崩壞。
-
2022-04-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 3次震波治療鈣化消失
67歲陳姓婦人肩膀經常疼痛,她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掛復健科門診,檢查發現她手臂上抬與內轉時會因嚴重疼痛而無力,當天安排X光檢查後,發現除有旋轉肌肌腱炎,還出現嚴重的鈣化,也就是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醫師建議他做一般常規復健外,再安排3次的自費震波治療,一個月後追蹤照X光片,發現鈣化點已完全消失,肩關節疼痛與功能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豐原醫院復健科張憲伯醫師表示,體外震波對於鈣化性肌腱炎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根據研究透過3次震波並追蹤3個月後,鈣化點多能顯著變小,甚至有36%病人的鈣化點可以在震波3個月後完全消失,相較於一般沒有復健需要經過3到10年才有1/3的病人會慢慢吸收,打震波的效果快而顯著,除了消除鈣化外,7到8成的病人在震波後,症狀可以得到顯著改善,功能也能顯著提升,對於有肌腱炎甚至是鈣化性肌腱炎的病人是一大福音。震波用於骨骼肌肉的治療,研究發現有7到8成的治療效果,世界臨床醫學實驗也證實,體外震波是安全有效,震波可促進肌腱血管新生,進而改善血流供應,加強受損細胞的恢復,且震波能立即紓解疼痛,因此深受有骨骼肌肉問題困擾者所喜愛,並具有非侵入性、不須吃藥、治療時間短、治療後可直接回家、低危險性、高治癒率,能有效降低手術的需求。張憲伯說,震波除對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有效,對其他骨骼肌肉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髕骨肌腱炎、髖關節炎、肩膀旋轉肌發炎、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癒合不良骨折等都有效,一般2到3次的震波療程,搭配治療師教導的衛教,多能得到安全、快速又有效的治療效果。復健科余學致醫師表示,隨醫學進步,對肩關節肌腱鈣化快速又有效的治療方式,除震波外,透過軟組織高頻超音波檢查,若是靠近骨頭端的肌腱鈣化,利用其研發的Su Ci method導引注射方法,能更準確定位,也能得到非常良好的成效,提供給有肩關節肌腱鈣化困擾的民眾,除了復健外更多更快速治療的選擇。
-
2022-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在家送藥不包括新冠藥物 羅一鈞:非所有染疫者需投藥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輕症在家領藥方式,但並不包括確診者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並非染疫就要吃藥,參考文獻適應症為6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才需用藥,因此集中檢疫所可配發藥物,醫院也有醫師可開處方;未來若納入65歲以上也可輕症在家,才會有處方開藥和配發藥物機制。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藥物的適應症對象,視情況隨時滾動修正。不過居家隔離時原本有慢性病需求者,指揮中心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取得藥品,或親友代為領藥。現在也考慮中西醫合作治療,也許會建置中醫會診平台。不過,若由藥局負責送藥,藥師送藥到府量能是否充足或是否會依案件給付。陳時中則表示,需要藥師公會調查,過去口罩實名制是到營業處所,但現在是要藥師走出來,營業時間安排有比較多的考慮。因此需由藥師公會調查願意加入的藥師夥伴有多少,相關津貼也會考慮。
-
2022-04-11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簡報忘詞、公文寫不了字…壯年得巴金森病 衝擊事業和家庭 醫:漸進式用藥、可延緩
61歲的吳大哥,原本擔任廚具業務,銷售表現亮眼,是同事主管眼中的模範,但56歲時毫無預期出現手部顫抖、走路駝背、右手僵硬無法擺動等動作障礙,就醫後被確診是巴金森病。由於簽公文寫不出字、介紹產品常常忘詞等認知障礙,工作不再得心應手,在無奈之下選擇離職,備受挫折感的他,不願向疾病認輸,也不想成為家人的絆腳石,開始主動了解病況,積極接受治療。靠著規律用藥、打太極拳和維持正向樂觀心情,如今已能自理生活,並回到工作崗位。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根據健保資料庫110年統計,台灣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巴金森病,其中約有6600名患者正值工作黃金年齡,或像吳大哥一樣是家中經濟支柱。專家表示,巴金森病病程漫長,建議病友配合醫師治療,隨時更新病況,且積極運動、調適心情,有助於延緩惡化。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 早發患者病程長易封閉巴金森病是一種退化性神經疾病,好發年齡在55-65歲,「顫抖」是巴金森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指出,一旦出現手部顫抖、動作緩慢僵硬、應盡早就醫治療,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衝擊。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醫師蔣漢琳指出,臨床上也有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愈年輕的患者可能與遺傳有關,根據觀察,早發性巴金森病患者比年長患者病程進展慢,受動作障礙及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影響的時間更長,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態。由於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和成家的重要階段,一旦確診對個人與家庭都產生巨大影響。然而,早在巴金森病發病前10年可能出現非運動障礙症狀,包括便秘、嗅覺異常、常做惡夢且拳打腳踢、憂鬱等,陳柔賢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一旦等到出現動作障礙影響生活,就必須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症狀。漸進式用藥 控制病況與副作用陳柔賢表示,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每個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長期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不由自主的動作,又稱異動症,醫師會視病患狀況採漸進式用藥來控制病況。值得注意的是,醫師最擔心的是巴金森病患者沒有遵從醫囑,一旦感覺身體良好時減少用藥,需要克制顫動時又自行加藥,甚至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異動症而減藥,長期下來影響用藥成效。陳柔賢說,藥物治療的重要關鍵不是改善吃藥當下症狀,而是持續維持血中藥物濃度的穩定,讓大腦適應在正常狀態。蔣漢琳也提醒,若未配合醫師規律用藥,藥效波動及異動症可能會提早出現,治療需要更複雜的相對應用藥。巴金森治療方法百百種 主動與醫師討論很重要因此,陳柔賢特別鼓勵患者積極運動,研究證實運動有助延緩巴金森病的病程,建議從簡單的跨步做起,一天兩次,每次40分鐘,或是也可以跳舞、國術、做伸展運動和打太極拳。蔣漢琳說,若心理沒有調適好,也會影響患者病況,有些人往往確診時伴隨焦慮和憂鬱,導致病況更糟。她建議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病情,一百種病人就有一百零一種治療方式,家人給予支持也很重要,巴金森病的治療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健康飲食、好好運動、規律治療是有機會回到正常生活。【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斜方肌越消越大好焦慮?3招讓斜方肌乖乖!
羨慕女明星的直角肩和鎖骨?拼命練肩,「斜方肌」卻越來越大?讓YouTuber「叔貴」告訴你消斜方肌的正確觀念,以及與斜方肌息息相關的肩胛骨跟練動作,讓你不再對身材焦慮!斜方肌是影響肩部線條的重要因素,若是斜方肌太厚太緊繃會讓鎖骨消失、讓人看起來虎背熊腰。叔貴表示,解決斜方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去斜方的和鎖骨訓練運動,容易姿勢不良和練習時用錯力,讓斜方肌反而代償變的更壯。解決斜方問題第二步,注意日常姿態,不要被動聳肩。聳肩這個動作有時是不自覺的,低頭滑手機、長時間用電腦,肩膀會自然聳起,久而久之,斜方肌就會愈來愈緊繃。解決斜方問題第三步則是建立肩胛骨發力意識。建立肩胛骨發力意識可以做影片中教學的四個動作,分別為躺著摸天花板、單手向下划拉、雙手向下划拉以及趴著摸牆根,詳細動作內容都在影片中,快點開跟著一起做吧!想了解更多關於良好體態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型更完美!原始影片叔貴 YT延伸閱讀改善膝蓋不用開刀吃藥!5招踮腳運動強化大腿肌力阿基里斯腱發炎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改善!「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09 該看哪科.中醫
6旬翁尿路頑石出不來 求助中醫吃藥協助排出
65歲的郭先生日前左側腎結石復發,因先前已做2次體外震波碎石術,表達不想再做手術。慈濟醫院中醫科考量郭先生的體質容易反覆發作,開立去濕熱、鹼化尿液的中藥,服用一段時間後,郭先生在一次如廁中,發現米粒大的小石頭跟著尿液排出身體,暫解隱患。郭先生有糖尿病和三次腎結石病史,因排尿疼痛、血尿就醫,發現左腎結石復發,但他不想再做手術,因此到中醫科求助。中醫科醫師呂秉勳指出,尿路結石好發於男性,以20至49歲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約2比1。大部分尿酸結石的成因不明,可能是飲食不節傷脾敗腎,在中醫的觀點膏粱厚味會導致濕熱積聚,使身體發炎。常見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飲食習慣為少喝水、多糖、嗜吃高嘌呤的肉類患者,因為這類飲食習慣會使尿量減少,尿液酸化,加速尿路結石產生。腎結石的主要表現為血尿、腰痠痛、腹痛伴隨噁心嘔吐,嚴重者會出現發燒、寒顫等,當病人到中醫診間求診,醫師會先詢問病史,並以「敲擊腰際」做測試,若出現典型「敲擊痛」或具相關病史、飲食習慣,便會建議病人先到泌尿科做鑑別診斷。若確診為腎結石,除了西醫既有治療,也可以透過中藥合療,加速石頭排出。呂秉勳指出,中西醫的治療機轉不同,西醫除了體外震波碎石術,也會開立放鬆膀胱使解尿順暢的藥物來促進代謝,而中醫常用藥物包括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化石草等,此類藥材被實驗證明可有效鹼化尿液、促進石頭排出,抗氧化、抗發炎,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呂秉勳提醒,不是所有結石都能透過中藥排出,但在取得石頭分析報告前醫師無法確定石頭的類型,所以建議民眾中西合療,平日採蔬食飲食、多喝水,唯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抑制石頭生成,免受結石之苦。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肉毒桿菌素不僅能瘦臉除皺 婦人靠它擺脫15年偏頭痛
肉毒桿菌素不僅可用來瘦臉除皺,臨床發現也可治偏頭痛!高雄57歲婦人15年來三天兩頭犯偏頭痛,常需跑急診打針,生活、工作受影響以致出現憂鬱,後來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半年內未再嚴重發作,擺脫偏頭痛之苦。收治婦人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揚沛說,郭女士37歲起開始偏頭痛,發病時怕吵、畏光,嚴重時會惡心、嘔吐,幾乎天天都掛急診打針,導致憂鬱。台灣現在約有180萬人為慢性偏頭痛所苦,痛點不一定侷限在太陽穴,且1到2小時會達到疼痛高峰,更持續痛達3天!張說,偏頭痛患者女性比男性多,通常和遺傳相關,月經發作前後、情緒或天氣變化時就發作,每周疼痛若超過1到2天就算頻繁發作,若未正確治療,大腦中與偏頭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CGRP(降鈣素基因關連胜) 和PACAP (活化大腦垂體腺酸環化胜)會加強疼痛傳遞,可能導致大腦神經變得高度敏感,進而併發憂鬱、失眠、眩暈,長期影響記憶力與判斷力,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往治偏頭痛是吃藥預防,但有血壓,注意力下降,頭暈、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張揚沛說,研究證實,用於醫美瘦臉除皺的肉毒桿菌素具有阻斷疼痛傳輸的效果,約可減痛5至7成,進而預防偏頭痛。肉毒桿菌素注射液(Botox)目前已經過美國與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可用於預防慢性偏頭痛。治療過程中打入頭、頸、肩部,每3個月注射一次,約可維持3至6個月效果,施打後僅有頸部疼痛、肌肉無力、注射部位疼痛等輕微副作用,病人施打時,務必遵照醫囑定期追蹤。
-
2022-04-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三月底,南台灣進行一場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攸關100多萬名B肝患者治療權益,攤開雙方陣仗,可說是台大幫、長庚幫之爭,各有院士級權威參與論戰。反方(長庚)希望維持現行用藥三年後,先行停藥作法,正方(台大)則認為應讓醫師、病患有所選擇,可繼續用藥,不需強制停藥,並擴大健保給付對象。 這場醫界罕見的學術辯論係由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舉辦,在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邀請國內肝炎研究及臨床權威專家,正反雙方陳述意見,並提出質疑。結論報告將呈交前副總統陳建仁,再由健保署召集專家會議,決定最終版治療指引。為了這場超級辯論,雙方精銳盡出。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引言人:高醫肝膽內科教授余明隆正方代表: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義大副教授暨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還有中研院士陳培哲 反方代表: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建宏、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中研院士廖運範總結: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 余明隆在開場時表示,希望這是一場君子之爭,能有禮貌、有風度的情況下,抒發意見。他開玩笑地說,「希望會議室裡的冷氣再強一點,專家們火氣不要太大,以免擦槍走火。」 正方第一棒蘇東弘表示,WHO訂定2030年全球清除肝炎3大目標,為肝炎新感染病人數減少90%、肝炎病人80%獲得治療、肝炎致死人數減少65%,台灣如想超越世衛組織,就必須讓B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 用藥治療前是否需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蘇東弘說,現行治療係以病毒量為參考依據,且需先觀察3個月,符合資格,才能給付用藥。依據台大、北榮等相關研究,如為E抗原陰性,血清病毒量超過2000 IU/mL國際單位,若肝指數異常,特別是肝臟已顯著纖維化(F2以上)或家族肝癌病史,就應給予治療,無須再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反方陳建宏則強調,應先觀察患者3個月病毒變化,之後再測表面抗原,再決定是否用藥,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臨床調查發現,持續使用口服藥物四年,約有七成患者測不到病毒,但如果不急著用藥,持續觀察,在三、五、七年之後,分別有20%、35%、53%等機率測不到病毒。 正方(台大幫)則提出質疑,肝炎治療目標為消除病毒?或是延長生命促進生活品質?慢性B型肝炎是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應比照糖尿病、高血壓,持續用藥,透過藥物來降低罹癌風險。 對此,陳建宏答辯「這不是很成熟的問題!」,在B肝治療上,不見得必須終身治療,一輩子用藥,而是選擇適當的治療時機,這也能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停藥後到底會不會再復發? 正方第二棒許耀峻則採取悲情個案攻勢,認為B肝患者停藥之後,雖有一成多比率「表面抗原消失」(透過自身免疫系統而自然痊癒),但卻需面對眾多不確定感,並以林口長庚醫院的資料說明,患者停藥後會有肝炎復發,不幸死於肝衰竭的風險。 許耀峻認為,服用三年抗病毒藥物後,停藥與否,應該尊重病人與醫師的選擇,也就是「醫病共決」,讓患者清楚停藥之後的可能風險與機會,而不是直接限制治療時間,如此一來,病人如果想繼續用藥,就必須自費。 許耀峻強調,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停藥後,必須持續回診,接受抽血檢查,但有些患者因工作所需,無法請假,有人則住在偏遠地區,舟車勞頓,難以定期回診。 表面上看來,停藥後,可以省下健保藥費支出,但如果評估回診抽血檢查費用,以及日後因肝功能指數異常,必須急診、住院的醫療費用,持續用藥或許更有效益。 「在肝炎治療上,不能只考量藥費。」許耀峻說,八成患者在停藥後,因為復發等問題而必須再度用藥,比率相當高。建議將B肝視為慢性三高疾病,讓患者持續用藥,或是提供患者選擇是否繼續用藥的選項。 許耀峻強調,醫師應有責任提醒患者中斷用藥的風險,讓患者養成回診、追蹤的就醫習慣,不能因為病友醫囑不好、用藥順從性較差,就直接讓患者停藥。 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 反方第二棒鄭文睿強調,並不是不讓病人繼續接受治療,而是選擇該治療的病人。此外,調查發現,約七成五肝炎患者規律用藥,一週中有兩天忘記用藥的比率偏高,將增加四倍肝癌、肝硬化的風險,不要以為這不可能,每年都會遇到兩三個因為用藥順從性差、經常忘記吃藥,而引發肝癌的患者。 鄭文睿建議,應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臨床上觀察到許多人得知一吃藥,就必須吃一輩子,即影響治療意願,「醫師不能把問題丟給病人端」,用藥時間愈長,病人服藥遵從性愈低,有人根本不回診拿藥。 以林口長庚為例,如果沒有個管師以電話催促回診,一年後,百分之六患者不再回診拿藥,到了五年,就有一成患者不回診。之所害怕回診,就是不知道自己吃藥還要吃多久。 研究證實,患者停藥之後五年肝硬化比率,與持續用藥這一組的比率差不多,連罹患肝癌的比率也差不多。因此,病患停藥是有好處的,給自身免疫系統發揮的空間,當然停藥後的追蹤,就顯得非常重要」,務必讓病友回診,接受監測。 鄭文睿表示,不少病友在停藥後,透過免疫系統清除B肝病毒,等於自行痊癒,直呼「這太棒了」,而病患高興,醫師高興,這個時候只有藥廠不高興。 鄭文睿說,停藥後自行痊癒不是不可能,且罹患肝癌的風險也沒有增加。至於如何讓病患在停藥後感到安心,答案很簡單,「讓病人隨時可以找到我(醫師)。」 對此,正方蘇東弘則有所質疑,要求反方提出「停藥準則」,如何向患者保證「停藥後不會復發?」,門診觀察發現,不少病友一停藥後,肝功能指數飆升,一下超過2000 U/L(國際單位)。 再者,停藥後,最理想狀態為每周或每兩週回診一次,接受抽血檢查,但這對大部分病友來說,相當不便。相較之下,持續用藥,每三個月回診一次,對病友更方便,順從性會更好。況且許多肝炎患者合併慢性疾病,就只是在服用高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時,增加一顆抗病毒藥物。 停藥後免疫系統是否可清除病毒? 對於正方所提出論述,鄭文睿表示,許多慢性病患者常自行停藥,用藥順從度不高。再者,B肝患者停藥後,肝臟持續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有機會自行痊癒,清除病毒。 正方第三棒陳培哲上台後的第一句話為「真理愈辯愈明」,反方所說的「停藥後,免疫系統可清除病毒」證據力稍顯薄弱,比率不到一成,真理就是「有病毒就應該治療、不應停藥」,有必要更改現行治療準則。 陳培哲說,截至目前為止,在肝炎治療指引上,仍無全球皆認可的準則,但建議衛福部對於非肝硬化的肝炎患者,在給付上能夠有彈性,逐步放寬給付範圍。 例如,讓病人與醫師之間做到「醫病共享」,提供更多選擇,而不是時間一到,就只能暫停給付。此外,如果患者停藥兩次後,再度復發,就持續給藥,避免又一次復發。 陳培哲說,希望雙方可以達到共識,不要再舉辦類似辯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著想,可以有風度、氣度,以及和和氣氣地解決B肝治療困境。 台灣肝炎權威大老廖運範則擔任反方結辯,他表示,這是安排有些奇怪,「應該我是正方才對」,辯論過程中,雖有瑕疵,但大體上沒有問題。 廖運範說,自然病程為治療策略的基礎,不少B肝患者過了50歲,體內病毒就消失不見,相信這是每個病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正方(許耀峻)所提出的例子屬於極端個案,長庚幾乎看不到這類案例,「長庚作得到,相信其他醫院醫師也可以做得到。」 廖運範指出,停藥之後,兩週回診一次,如果數值變壞,就應該趕快治療,醫師不要怕麻煩,認為持續用藥,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正方不可以剝奪病人自然痊癒的機會」。 廖運範表示,正方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許多很不錯的期刊中,但這些期刊也有可能刊登不對的研究報告。另外,正方辯論時,引述了許多專家學者,但其中不少人是他根本沒聽過的專家,換句話說,「我沒有看過他們的論文」。 廖運範認為,台灣在2000年擬定B肝治療指引,當時可說是獨步全球,到了2016年,歐美各國逐漸向台灣看齊,從持續用藥,變成主動推薦「適時停藥」,現在正方卻希望持續用藥、不可中斷,這不就是「歐美跟進,台灣反退」。 廖運範說,台大、義大、北榮等最新相關研究都證實,停藥後自然痊癒的比率高於持續用藥,基層診所醫師應該負起病友停藥後的監測責任,讓病友安心。 相較之下,正方希望持續用藥,如此一來,醫師只需三個月開一次藥物,病人很方便,醫師也很方便,但非必要的治療,卻可能剝奪病友自然痊癒的機會。 總結:別因個案影響整體,客觀看待科學實證 簡榮南做總結時表示,醫師不是神,如果在自己病人過世,當然會很痛心,在感情上過意不去,而過不了這個坎,但應該更客觀地科學實證資料,「數字就是數字、證據就是證據」,不能只因一兩個案,就覺得停藥很可怕。 簡榮南說,「不能看到病毒就殺,應該等待免疫啟動,看看結果再說。」,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持續治療,就會造成「上車容易、下車難」困境。 簡榮南表示,這一兩天就會這次辯論報告,向陳建仁報告,最近健保署將召開專家會議,做出最後決議,看看是維持現況,還是更改指引。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頭暈、頭痛頻繁發作別輕忽,恐是「高血壓危象」!2個面向控血壓
編按:12歲的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送醫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須緊急住院控制!12歲的阿華身高已經長到170公分,但體重也是高達95公斤,這樣高達32.9的BMI值,已經是歸類在「肥胖」,必須要積極控制。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阿華立刻被健康中心護理師轉送到萬芳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處理。經過醫師判斷之後,阿華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是指由於血壓過高,導致身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必須住院控制血壓!經過4天住院治療,阿華的血壓相對穩定,可以出院改為用口服血壓藥控制。經過這次的事件,阿華知道了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開始更積極的體重控制,希望在減重成功之後,能夠不用再吃血壓藥了。台灣兒童、青少年高血壓人口10多年間成長一倍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間高血壓人口激增已不是新聞,從2000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2位孩子有高血壓;到了2013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將近有4位兒童有高血壓,這10多年間整整成長了一倍之多。而這些兒童中,超過九成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種「原發性高血壓」就和大人常見的高血壓一樣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像是遺傳、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多、壓力、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等到20、30歲之後才發生高血壓,有些人卻在10幾歲時就被診斷高血壓呢?體重過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高血壓逐漸年輕化,年輕人應多注意飲食習慣近年來因為飲食西化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營養過剩,又愛吃一些高鹽、高油、高糖份的食物。這樣的結果導致過重或是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迅速增加,而這些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更是隨之而來,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這些成人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在兒童間已越來越常見。如不及時控制,可想而知的,這些疾病會一直跟著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有於發生年紀太小,以長期來看,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是關鍵黃斯煒醫師也表示,像阿華這樣的「原發性高血壓」,並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研究就顯示,每降低1公斤的體重,可以降低1 mmHg的血壓。而在良好的飲食控制之下,也可以降低10-12mmHg的血壓。而使用一種高血壓藥,平均只能下降8-10mmHg的血壓。因此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加上飲食上的控制,才能讓血壓控制更事半功倍!在高血壓的飲食控制上,建議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魚類或是瘦肉,要避免油脂過高的肉類。另外也要減少糖分的攝取和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最後,正確、規律的運動,在高血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樣擁有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私人健身教練執照的黃斯煒醫師說,現在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升學壓力過大,平時又缺乏運動習慣,這樣多吃少運動的狀況,很容易就造成肥胖。不只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而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運動選擇,除了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類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消耗大量熱量之外,同時也能增加肌肉量,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上升,讓減重更加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定的規則及方法,並且有受傷的危險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有教練正確指導,才能避免受傷,並且學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高血壓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已越來越常見。不論是預防或是治療,「體重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孩子發生血壓偏高時,就需要儘速給兒科醫師做評估,儘早進行控制。如果已經發生高血壓的人也不需太慌張,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體重控制,血壓都是有機會能下降或是回到正常的!(本文由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別急著吃藥 行為治療助好睡
睡眠問題是民眾常見的困擾之一,從巿面上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助眠配方、神器可知,國人對於睡眠品質要求的渴望。研究指出,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造成大腦如同罷工無法思考,處理事務的能力降低,累了不知放鬆,倦了不知休息,睡了不知如何成眠,醒了依舊昏昏沉沉,易產生焦慮情緒而陷入痛苦深淵。一般人認為,失眠靠藥物治療就好,但隨著睡眠科學興起,採用非藥物的行為治療,也可以讓睡眠系統發揮最大的作用。所謂「睡眠認知行為方法」,可先建立「睡眠日誌」自我評估表格,內容包含:關燈或上床準備就寢時間、多久入睡、半夜醒來幾次、睡著的時段(打盹或中午小睡)、半夢半醒、主觀睏盹想睡、何時開燈或起床、飲酒、喝有咖啡因飲料、吃藥及運動等,記錄重要活動或事件,並將想睏及睡眠品質用量化分數做主觀的評估。對自己的睡眠有概況瞭解後,就要執行「刺激控制法」做行為調整,也就是重新建立床鋪與睡眠意念的連結,「床鋪只用於睡覺」,切勿在床上看電視、看書、滑手機、想事情等。倘若躺了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鋪及房間,嘗試聽放鬆音樂或放空,待有睡意時再回房躺床,睡不著就離開床鋪。透過睡眠日誌得知自己的總睡眠時數後,接著要訂定起床時間,例如若每天六點起床,則須凌晨零時才能就寢,縱使再怎麼想睡也不能提前去躺床,且務必遵守隔天早上六點一定要起床。此做法是將躺床時間限制在所需的六個小時睡眠時間,白天不能因為沒睡好而補眠,待較好睡後,再逐漸將睡眠時間延長,稱為「睡眠限制法」,持續執行可維持規律的睡眠節奏。若有失眠困擾者,可於平日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透過動作逐一讓身體每部分的肌肉先繃緊、再放鬆,遇到緊張焦慮時,可在短時間內將全身肌肉逐漸放鬆,有助於睡前放鬆。民眾對睡眠常有錯誤認知,例如:必須睡足八小時否則會有高血壓、幾晚沒睡擔心會中風、多日沒睡好假日需補眠、睡不著也不敢吃安眠藥等。其實,建立正確睡眠衛生習慣,白天有適當的日曬及運動,練習放鬆技巧紓壓,持續進行睡眠認知行為方法,避免讓睡眠成為一個壓力源,可讓睡眠變得有效率,可能改善失眠狀況,提高生活品質。
-
2022-04-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低能量體外震波 改善慢性攝護腺炎
35歲陳先生最近常出現會陰部痠痛,射精時尿道也會痛,甚至有頻尿、解尿不順問題,就醫確診為「慢性攝護腺炎」,給予處方藥服用,起初症狀有改善,但不久症狀又復發,搞得他心情鬱悶,女友也諸多抱怨,令他困擾不已。經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症狀緩解,不需再每天吃藥。非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是泌尿科常見疾病,但難找出明確病因,被認為是「診斷的垃圾桶」,症狀定義會有三個月以上的下泌尿道及骨盆會陰部疼痛不適,可能伴隨頻尿、排尿不順、射精痛等排尿和性功能障礙,尿液常驗不出明確致病菌。病人會反覆就醫服藥,症狀卻一再復發,倍感困擾。數據顯示,約8-10%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攝護腺炎,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不易根治,病人常在各大醫院「逛門診」,診斷上除了要符合前述的症狀定義,也得排除一些器質性的問題,例如結石、腫瘤、尿路感染等。建議病人別太勞累、避免辛辣飲食及菸酒、減少會陰部壓迫的運動例如長途單車運動等。第一線治療是口服藥物治療,但約四到五成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長期服藥症狀起起伏伏,有的毫無改善,甚至門診有病人抱怨吃止痛藥吃到腸胃不適。衛福部2015年核可使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男性泌尿生殖器疾病後,讓這類病人的治療方向有了新選擇。低能量體外震波可阻斷攝護腺內疼痛訊息的傳遞及促進局部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循環,每次治療時間約20分鐘,不需麻醉,一次療程要打四次。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後,病患通常能減緩骨盆腔疼痛的症狀一段時間,同時改善排尿狀況及生活品質,甚至無需再用藥。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炎引起的疼痛不是「隱疾」,民眾千萬不要忌諱就醫,經由專業的泌尿科醫師評估及選擇適合的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4-04 新聞.杏林.診間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病歷的彼端並非全然關乎科學,我們更能從這些故事學到無價的人生課程。林思偕醫師在一頁頁病歷上的振筆疾書,不輕忽「病」,更關注「人」,以詼諧、感性的文字交疊,終構築成一幅幅情感細膩的診間映畫:是荒謬劇,是溫馨情,更是行醫三十多年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老人幾年以前的一個星期天,全院僅存的假日兒童門診。一位老伯遠道而來要求加號。除了急診,沒有別的診可以掛了。有點勉為其難。「這是兒科,他不知道嗎?叫他改天再來吧。」診間外頭傳來一陣爭吵聲。護理師說老人執拗,堅持不肯走。「那就看吧,請他先進來。」他拄著拐杖,步入診間,緩緩坐定。他約八十,鬍鬚盡白,看起來有點虛弱,有點喘。顫抖的手從口袋拿出證件,我得用健保卡先幫他掛號。他四十歲前的病歷大致很稀薄,西線無戰事。慢慢問題多了起來,肥胖、高血壓、關節炎……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聽到幽微的鼓聲,然後,疾病就一個堆疊在一個之上,尿毒症堆在糖尿病上;腫瘤堆在退化性疾病上……總之,我有不祥的預感。來者不善,他不會有什麼快樂結局,每翻一頁心就往下沉一點……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老伯的主訴只是最近視力有點減退,使他再也無法閱讀。那是他唯一活著的樂趣,他說。雖然有點濁重的鄉音,但他還滿元氣的。眼科醫師先前看了說是白內障,要確定心臟沒問題再幫他開刀。胸部X光和心電圖已經做了,他來找我看報告,並問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增強心臟功能的良方。我殘存的內科知識還算管用,暫時沒什麼大礙。他那些慢性病,目前沒有立即而明顯的危險。「我希望當我活到您這個年紀時,心臟和您一樣好。」我對老伯說。原本嚴陣以待的,結果只是舉手之勞。聊開之後才知道,他的家鄉回不去了。他是國共內戰後退守台灣的老兵,孑然一身,風燭殘年。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衰老與傷痕,總有難以承載的時刻。他沒有家人。他做過保全、守衛、臨時工、開過計程車。沒人在乎他的生死。他的老境,注定堪憐。說到激動處,眼眶中有淚水在打轉。幸好我沒讓他白跑一趟。老伯暫展歡顏,起身和我握手道謝。我目送他以蹣跚的步履走出診間……這老伯掛我的號,他心目中的「醫師」,是沒有科別的。而是一種更寬廣的定義。他更讓我知道,醫師幫助病人的方式不只是「診斷」和「開藥」。有時候病人要的,可能只是一個疑惑的釐清,一個訊息的確定,和對他眼前困境的一種體認和同情。單純的善念,可以越過年紀的框架,在冷漠的世代,給病人一些額外的溫暖。看診是種不設限的等待,等待被震驚,等待奇遇撞進我的生命,等我老了以後,化成美好回憶,輕叩我的腦門……折翼的鴿子我在台大精神科實習的時候,遇到的老師都溫文儒雅。他們輕聲詢問病人、傾聽病人,了解病人的身世和心情,知道他們的困惑與煩憂,幫他們抵擋哀傷,遠離恐懼。精神科病人不只什麼焦慮、失眠、憂鬱、思覺失調症……還和許多慢性病、家庭衝突、失業、貧窮糾纏不清。我喜歡老師們低頭沉思,和病人一起努力的專注和溫柔,他們是「全人醫療」的奉行者。誠然,我在精神科值班的經驗「不太優」。我到急診協助安撫狂亂的病人,常常不得要領,反而更激怒病人,只好「來硬的」。我得設法約束病人,為他打上一針鎮靜劑,於是變得跟警衛很熟。後悔沒去上一些「醫護人員格鬥訓練班」的課。或者三更半夜起來陪失眠的病人聊天打牌。他們會隨時變換遊戲規則,動不動就「冰的」(翻桌)……這還不打緊。有一次跟門診,一位身材魁梧的病人悶不吭聲走進來,主治醫師溫柔解釋病情,言語間並沒有任何衝突,只是教病人回去要按時吃藥。沒想到病人前一秒還和顏悅色,竟冷不防出重重一拳揍在醫師的臉上。老師的眼鏡掉在地上。鏡片,連同我想當精神科醫師的夢,一起碎了……然而,我在精神科的回憶不全是灰色的。我在日間病房遇到一個女大學生,未滿二十,美麗而清秀。她反覆住院很多次。媽媽說她會拿剪刀往身上刺,身上傷痕累累,和她臉上富親和力的微笑絕不相稱。與她面談,每天約莫半小時。長她幾歲的我,會講些生活經驗,讀書、打球什麼的,俗爛的反敗為勝故事,試圖把她拉回正常。她聽得入神,聽完繼續找尖的東西刺自己。她是如此脆弱絕望,像折翼的鴿子掉落在車道上,沒有未來。後來我因實習期滿而離開,她的消息也隨之離散。幾年後,她在醫院走道竟認出我。她看起來神清氣爽,已走出憂鬱的幽谷。「嗨!林醫師。你還打桌球嗎?我還記得你告訴我如何打贏一個難纏的對手呢!」她結婚了,有一個和樂的家,先生很疼她。那隻受傷的鴿子又展翅飛翔了。
-
2022-04-03 名人.吳佳璇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春節連假一過,瓊華起了個大早,成為我上午診第一位病人。或許是第一次看身心科,瓊華的訴求很模糊。我繼續詢問「想來調作息」的她,發覺既沒有睡眠障礙(雖然追劇追很晚,一上床就睡著了),也沒有明顯的身心症狀。重新聚焦為何起心動念,才知她去年底因血糖飆高,被醫師告誡若無法因生活習慣改變而明顯改善,就要開始服藥。我上健保雲端查詢瓊華最近的抽血報告,果然「滿江紅」,且通過「補考」機會渺茫,但我不宜過度武斷,轉問她過去一個多月做了哪些改變。「我曾經一天走到一萬五千步,只是最近常下雨。」「所以,妳最後一次走超過一萬步是多久以前?」瓊華顧左右而言他,「過去幾年醫師都說我還不用吃藥,觀察就好。為什麼最近突然變嚴重了?」 原來,過去半年最大的生活改變,是她因疫情被資遣了,且一直宅在家追劇(防疫)。「糖尿病不是一開始吃藥就沒完沒了,像我媽就是,最後還要打胰島素,好可憐……」「原來你對糖尿病是有概念的。」兜了一大圈,根本是否認在作祟,瓊華遲遲不敢再抽血面對,才來身心科「調作息」。糖尿病是一種普遍且深受生活型態影響的慢性病。無論口服還是皮下注射藥物,都在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也不能想吃就吃,還得克制自己「不做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必須終其一生持之以恆,才能避免各種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長年承受的心理壓力,遠超過一般人想像;根據國外調查資料,超過三成病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不過,一百年前的糖尿病人跟現代病人的煩惱完全不同。在沒發現胰島素的年代,罹病等於宣判死刑;唯一的延命手段,就是嚴格控制飲食,延緩疾病進程。然「治療本身比疾病還要恐怖」,一旦接受治療,沒有一個患者不變成皮包骨。他們苟延殘喘,就為了等待救命靈藥-------傳聞已久的胰島素從動物體內成功萃取,再透過定期注射,補足胰臟內已無法分泌的蘭氏小島功能,維持新陳代謝。1921年秋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外科醫師班廷率先達陣,並於兩年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他的努力徹底改變千千萬萬糖尿病人的命運,包括一位當年才14歲的女孩伊莉莎白‧休斯。她是最早注射胰島素的孩子之一,也短暫因為她的父親-------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知名律師查爾斯‧伊凡‧休斯-------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幸運的是,她後來順利回到學校完成學業、結婚生子、投入教育事業,擁有豐富的人生,但打了58年、4萬2千多劑胰島素的伊莉莎白,除少數家人,竟無人知曉她罹患糖尿病,還有曾為媒體焦點的少女時光。要不是伊莉莎白從醫的孫子打破家族沉默,在她身後投稿《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才知她是胰島素發現的最初受惠者。進而勾起作家蒂亞‧庫伯與亞瑟‧安斯伯格的興趣,寫下《奇蹟的救命靈藥》一書,生動記載胰島素發現前後重要人物的精采故事,同時勾勒出百年前的美國上流家庭,如何挽救家人瀕臨死亡的威脅。但作者無解的是,為何伊莉莎白很快就斷絕與班廷醫師及昔日病友的聯繫,還有一生熱心公益的她,為何不曾對糖尿病研究或病人福祉做出任何貢獻。且容我大膽揣測,糖尿病應該在小伊莉莎白內心,留下一生難以直視的陰影。
-
2022-04-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怎麼我的醫師走了?」醫師替病人看病,忘了自己也會生病!任何人都要顧好自身健康
門診掛號櫃台前。女病人:「小姐,我的命怎麼那麼苦啊!」櫃台服務人員:「怎麼了?」小姐安慰她。女病人:「怎麼我要看的醫生都走了?」「前一陣子在別家醫院看了十幾年的醫師才走沒多久,怎麼你們這位醫師看沒幾次就走了?」服務人員:「喔!可以幫妳掛別的醫師啊!」女病人:「可是他明明還那麼年輕,怎麼就走了呢?出什麼意外嗎?」服務人員:「他沒出什麼意外,人還好好的啊!」女病人:「你們不是說他走了嗎?」服務人員:「他是去別的地方服務病人啊!」醫病之間有溫度,跟冷冰冰的某些行業不一樣。病人感嘆命苦,是不是也為醫師叫屈?事實上,醫師某方面很像消防隊員,常要奮不顧身照顧病人,近20年前的SARS及這次的COVID-19疫情,都有醫護人員因照顧病人而喪生。事實上,醫師常看病人,忘了自己也會生病。有一次,一位老醫師對病人說:「先生,你臉色那麼不好,幫你驗一下血液。」病人反看醫師一眼:「醫師,你比我更蒼白啊!」醫師趕緊自己抽血檢查,才發現是得了白血病,不到半年就往生了。癌症是不長眼睛的,任何人都可能得癌症,尤其有些癌症有高危險群,例如家中有肺癌者,則家人得肺癌的風險增高;家中有人得肝癌,自己得肝癌的風險也高;家中有人得大腸癌,自己得大腸癌的風險高。面對這些癌症,都可以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只是醫師常忘了自己也會生病,而不去檢查。因此,年紀不大的醫師得癌症末期,時有所聞,常令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除了癌症會逼人於死外,醫師會突然走的原因大概是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兩者的原因是類似的,例如有高血壓、高血脂,飲食油膩,醫師壓力又大,就可能會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突然倒地不起。多年前某位外科醫師就是在開刀房突然倒地不起不省人事,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壓引起腦出血,高血壓又未好好吃藥所致。還有一位白白胖胖很可愛的醫師,突然有一天被發現在某學校操場倒地不省人事,送到某醫院急診處,值班的醫師才發現這不是某某科的XX教授嗎?可惜為時已晚,已回天乏術了。因此,不管什麼行業,尤其工作忙碌的族群,一定要記住「怎麼我的醫師走了?」這句話,見彼思己,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才是自己及家庭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4-0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定位社區醫院 重視居家醫護,望病患把醫師當朋友
「公立醫院很重視地方服務,不追求與醫學中心一樣的量能,但盼讓陽明院區成為深入民眾心中的社區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於今年元旦接任院長後,大刀闊斧進行一連串改革,改善醫院硬軟體設施及廣徵人才進駐,院外加強「社區醫院」定位,與周邊鄰近醫院互助合作,共享醫療資源,提供民眾更完善服務。希望病患勇於發問陳冠仰是國內消化內科權威醫師,面對病患,他常說「把醫師當朋友,多問多說才不會對自己症狀茫然。」因為發現很多病患知道要吃什麼藥、開什麼刀,卻不知道自己病況、為何要做此療程?他希望病患能勇於發問,大多數醫師都有同理心,很願意跟病患溝通。陳冠仰說,醫病之間應建立良好溝通的互信關係,讓病患能清楚知道生病的原因,選擇的治療方式、產生的副作用,病患才不會對疾病一無所知,也會對治療更有信心,醫護人員只要願意花時間說明,未來比較不會有醫療糾紛。拜訪里長了解需求「陽明院區定位為社區醫院,地方服務要好,企業識別也要更好。」陳冠仰接任院長後一個月內,就陸續拜訪士林和北投地區的區長、各里長及醫院,如此才能了解民眾真正的想法及需求。陳冠仰說,陽明山上很多長者需要照護,但下山交通不便,有些長者連走出家門、下樓梯都有問題,就算有家人幫忙到院拿藥,但長期下來醫師不清楚病患情況,非長久之計,因此他很重視「居家醫護」,派員檢視病患吃藥反應、安排抽血,也從里長那裡了解民眾對醫院的想法,藉此改善。尋求醫院互助合作陽明院區受到周遭大醫院的影響,發展上會有限制,陳冠仰上任後,隨即拜訪各家醫院並提出合作方案,像台北榮總做核磁共振的病患很多,但須等待二至三個月,若轉介到陽明院區十天內就可以進行,陽明醫院還可協助北榮從事居家醫療服務;新光醫院急診室病患太多,也會轉介到陽明院區。陳冠仰說,陽明院區骨科、眼科病患很多,但消化內科、腎臟科醫師較缺乏,流失不少病患,因此他積極招募醫師,藉此擴充醫療量能。陳冠仰養生祕訣:打高球紓壓 旅遊感受慢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強調,他沒有特別的養生習慣,儘管工作忙碌,在沒有出任院長時,他常透過看書、看電影、走路、打高爾夫球等方式來紓解壓力及情緒。他也喜歡透過國內外旅遊,感受「慢活」的生活。陳冠仰表示,因平時工作忙碌、運動量不大,他會自我要求「吃東西不過量」,才不易變胖,每日早上太太會幫他準備紅棗、枸杞、人參片泡的養生茶;在擔任院長前,他每周會固定去打兩次高爾夫球,對他來說,高爾夫球不僅是運動,也是一種紓壓方式。「我的個性比較樂觀,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睡個覺就會忘記了,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陳冠仰說,閒暇之餘,他除了看電影之外,還會看管理或商業類書籍。尤其擔任院長後,管理方式及概念更要與時俱進,「待人要帶心」,所以該獎勵時不要小氣,要多鼓勵同仁,才能提振士氣,但若遇到違規或不願意配合政策者,就要給予懲處。「身為醫師,無時無刻都會想到是否有人需要幫助,很難真正靜下來休息。」陳冠仰常會安排國內外旅行,旅行能讓他深入沉浸其中,靜靜享受「慢活」的步調。陳冠仰說,疫情發生後,過去一年從未休假過,現在疫情逐漸穩定,希望可以抽空安排國內旅遊休息一下。陳冠仰小檔案●專長:消化內科;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治療;膽道結石、胰臟內視鏡治療;胃癌、大腸息肉、大腸癌檢查及治療、肝癌無線電射頻治療(RFA)、酒精注射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超音波室主任、消化內科主任、中興院區醫務長、仁愛院區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把醫師當朋友、清楚了解自身病情。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世界第1!醫授「泡水高貧倦」5字訣自我檢測,2項異常快就醫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1,推估全台約有170~200萬的慢性腎臟病人,卻有8至9成病友都沒發現自己腎臟健康出問題。醫師提醒,民眾可以「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自我檢測,一旦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應盡快到院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韋辰指出,腎臟具有移除代謝廢物、調解水分、維持酸鹼平衡、製造紅血球、活化維他命D、腎素調解血壓等多項功能,但腎臟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往往是到了出現臉腫、腳腫等症狀才就醫,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甚至嚴重到第5期的腎衰竭。 5字訣自我檢測,出現2項快就醫 他建議,民眾可以5字口訣自我檢測是否有腎臟病,如果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最好盡快到院檢查。 一、泡(小便起泡泡)二、水(皮膚水腫)三、高(高血壓)四、貧(貧血)五、倦(疲倦) 林韋辰說,在診間最常遇到病患問:「腰痛是不是腎虧?」其實,腎臟疼痛最常見於結石與感染,結石會有血尿症狀,而感染則是會出現發燒、頻尿、血尿等症狀。 但是造成「腰痛」常見的原因則是骨骼肌肉上的疾病,可能是下背疼痛、脊椎壓迫等,因此腰痛與腎臟病沒有直接相關。 另外,病人及家屬也常擔憂:「吃藥是不是很傷腎?」林韋辰表示,若是患有慢性病的病友,需提供相關訊息,以利醫師做藥物上的調整。 但腎臟病病人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反而對腎臟傷害更大,也提醒病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需尋求合格的醫師處方,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護腎檢查三三制,飲食、生活2方面自我照護 他也建議慢性病病友需定期做「護腎檢查三三制」,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的病人,每3個月做三種護腎檢查,包含驗血、驗尿、量血壓,來好好維持腎臟功能。 而要保護腎臟,應該遵循「三高用藥按時吃」、「消炎止痛不亂吃」、「三補腎秘方勿輕信」、「定期檢查才安心」等4大原則。 另外,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戒菸、不酗酒、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上少鹽、少糖、少油炸、少加工食品、低蛋白飲食、適當水分等,能減少腎臟負擔,也讓慢性病更好控制,就算罹患慢性腎臟病,還是可以贏得健康人生。●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健保大數據/巴金森氏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從治療、衛教到復健 整合病友所需資源台大醫院是收治最多巴金森氏症病友的醫學中心,110年就治療了4,656人。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當巴金森病友病程進入中期後,不只有動作問題,還有認知、相關照顧問題,狀況較複雜,醫學中心的藥物種類多,也能提供跨專業整合治療,所以病友會逐漸往醫學中心集中。全面性的整合治療和服務,也是台大醫院吸引許多病友就診的原因。戴春暉表示,台大醫院神經部前主任吳瑞美創建「巴金森症及動作障礙疾病中心」,是亞洲唯二榮獲美國巴金森基金會評鑑為「卓越」的巴金森中心。台大巴金森中心將病友所需的專業整合,有多科別醫師、護理師,專精於巴金森氏症的物理和職能治療師,還有心理師和營養師。如果病人需要手術治療或全基因定序,巴金森中心也能整合,病友不會感到孤立無援。台大巴金森中心很重視衛教,有專責護理師定期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針對病人給予符合個人需求的建議。巴金森中心也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密切合作,創造病友交流互助的機會。巴金森中心和協會定期舉辦講座,邀請各界專家分享新知,病友也會一起出國參加活動。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學會走路技巧 不怕出門「凍住」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巴金森氏症治療表現突出,110年患者人數1,634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醫師鄭詠純說,巴金森氏有四肢僵硬、走路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影響外出意願。不少長者會在準備過馬路、轉彎、進入狹小空間、下火車、搭手扶梯時,受到心理壓力及情緒影響,導致定住動彈不得,甚至跌倒。北市聯醫有物理治療師教導走路,針對患者在過馬路、搭乘大眾運輸下車至月台等狀況,給予一些小撇步,如要求患者在走路前默念「1、2、1、2」,讓身體及四肢跟著指令節奏行進;道路上一橫一橫的斑馬線也有幫助,讓患者踩著線依序前行,這樣的指令對患者極有幫助。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也有非動作障礙,鄭詠純舉例,曾有一對老夫妻來看診,起初看到妻子滿臉瘀青,以為是妻子要看診,結果竟是丈夫坐下問診。原來丈夫睡覺做夢時,會根據夢中情況做出行為反應,導致妻子不敢再與丈夫同眠。鄭詠純說,一般民眾會誤以為非動作障礙是其他疾病,需透過專家及診療會談判斷病患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以及早治療。地區醫院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及早積極治療 才能延緩退化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最多的地區醫院,據健保署110年統計有632人。該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說,巴金森氏症初期可能會被誤為單純老化,而錯失治療先機,及早治療才能延緩退化速度。林建輝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症狀為靜止性顫抖、動作遲緩、動作幅度變小、步態不穩,但顫抖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必須進行相關檢測才能確診。員基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並可搭配總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核子醫學檢查。巴金森在明顯發病的五到十年前還是有些徵兆,例如睡覺時手腳會亂動,或像夢遊一樣,突夢囈,或聞不到味道。林建輝說,有些血管性巴金森氏症常是中風引起,和三高有關,因血管已硬化、鈣化,腦部輕微中風造成血管性巴金森氏症,病人不自覺。林建輝說,除了以藥物治療,也會配合相關復健及衛教,有些長輩有錯誤觀念,曾有一名病患一聽到即使吃藥也無法治癒,就放棄治療,一年後再回診,已變得很嚴重。另一名退休公務員52歲就患巴金森氏症,除了吃藥,他也非常努力每天去散步,常去爬山運動,至今已治療七年,完全沒有惡化,生活也不受影響。基層診所No.1陸教授神經科診所/花時間教育病友、家屬 更能穩定控制病情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桃園市「陸教授神經科診所」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773人,人數居全國基層診所第一名。院長陸清松被稱為「台灣巴金森之父」。該院執行長張秀禎表示,診所的設計就是希望讓巴金森病友及家屬感受居家的自在,在沒有「白色恐懼」氛圍下,與醫護討論個人化的健康管理。陸清松教授過去30多年任職林口長庚醫院,致力於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與照護。診所則延續他關懷動作障礙疾病的初衷與熱情,診間一幅鬱金香(巴金森代表花卉)攝影作品,是陸清松2007年應邀在世界巴金森氏症的醫學大會演講時獲頒,肯定他對巴金森的研究和貢獻,是很高的榮譽。他指出,醫學中心往往無法給予病友及家屬時間、教育,「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改善這些不足之處」,強調醫病共同參與的治療模式。「傳遞正確而充份的知識,才是疾病治療的開始。」團隊的治療目標包括讓病友的症狀可以在第一階段的七至十年獲得穩定控制,並且減少藥效波動起伏現象,以及改善異動症等併發症。未來,整合全方位的治療策略包括新型藥物、手術、運動復健、飲食等,期待病友治療的目標三階段可以從三個七年跨到三個九年。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深部腦刺激手術治巴金森 術後仍須服藥控制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大腦「黑質」部位退化,神經傳導的多巴胺細胞死亡,而導致運動變得混亂和無法控制。疾病初始,病友大多能以藥物,如左旋多巴加以控制;但隨著病程拉長,藥物治療效果變差,有些病友便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隨病程進展、藥物失效,就需考慮是否手術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病友因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因此藥物治療包括給予左旋多巴藥物,以彌補退化的神經所減少的多巴胺,或是增強對多巴胺受體的刺激。一開始因人體還有適當的多巴胺分泌量,因此藥物劑量不需太多就能調節動作,一天只需要吃二至三次就能應付生活。但隨疾病進展,大約五年,藥物治療到中期,分泌多巴胺的細胞越來越少,藥物劑量隨之增加,有些患者會產生運動併發症,包括多巴胺太多時引起的異動症,也就是在藥效高峰時出現不自主、面部手腳揮舞的動作。有些病人則會出現「開-關現象」,也就是藥效存在時,病患運動正常,藥效一旦消失就像關上電源一樣,失去活動能力。這時就需要考慮是否需進行手術治療。胚胎細胞、幹細胞治療,仍在臨床試驗,非常規治療。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鐘子超表示,巴金森氏症最常見的手術為「深部腦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他說,早期也曾使用視丘破壞手術或是蒼白球燒灼術,來破壞腦中不正常的細胞活性。但因電擊後燒灼屬於不可逆的手術,且「無法控制破壞多少」,怕破壞太多造成活動性下降,破壞太少則可能出現異動症狀,因此這類手術通常用於僅有顫動症狀或是只有單側症狀的病友,若有兩側症狀則不適用。另外,現在也正發展植入胚胎細胞、幹細胞的神經生長素治療,目的是希望腦部產生多巴胺的細胞能力再生,但仍在臨床試驗階段,並非常規治療。DBS手術在腦中植入電極,須讓患者在半清醒中執行。至於深部腦刺激手術(DBS)則是在兩側視丘下核或蒼白球內核植入電極,透過電流來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以控制巴金森氏症帶來的運動症狀。鐘子超表示,由於這項手術需穿過腦組織區域精準的置放電極,因此不同於其他手術讓病人全身麻醉,DBS手術過程中非常仰賴麻醉醫師,讓患者能在半夢半醒間接受手術,以隨時評估腦部其他組織是否受到破壞,病患的語言或肢體能力是否受到影響。108年DBS特材納入給付,病友可省下60至80萬。因這項手術不同於燒灼手術,反應可逆,加上已發展約20年,技術進步可利用導航系統精準定位植入的位置,而且健保於108年將DBS特材納入給付,原本花費需百萬的費用,約可省下60至80萬,因此漸漸取代燒灼術。手術後前半年,病患需較密集回診,約一個月回診一次,針對症狀調整相關參數;之後三個月追蹤一次即可。而除了植入腦中的電極外,DBS也會在鎖骨下埋置脈衝刺激器,也就是所謂的電池。葉篤學說,電極植入後不會再更動,至於電池約可使用五到十年,當電量降低時,需再次執行手術更換。病友最想問誰適合DBS手術?並非所有巴金森氏症病友都適合接受DBS手術。葉篤學表示,接受手術的病友必須為原發性巴金森氏症,而非因水腦、中風或腫瘤等引起的續發性巴金森氏症;且過去對於左多巴(levodopa)藥物的反應良好,也就是有藥效期症狀可大幅改善者。另外,無憂鬱症、焦慮症、心臟疾病等的患者,才適合接受手術。手術後就不必吃藥嗎?雖然DBS手術後可降低藥物劑量約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不過葉篤學也提醒,並非執行手術後,病友就不需吃藥,手術只是扮演輔助藥效的功用,無法完全取代藥物。另外,他也提醒,由於植入的電極屬於精密程式控制的電器,應避免接觸強大電磁波,例如避免接受核磁共振檢查、過海關安檢時也要事先說明。且位於鎖骨的電池會導熱,也要注意泡溫泉時不可泡太高,避免灼傷周圍皮膚。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調節大腦多巴胺 巴金森需長期用藥、隨時調整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逐步上升,目前全台有七萬多人,除了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患病人數會不斷上升,由於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診,人數恐比預估更多。也因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法根治,不僅病友日常生活受影響,後續照護與失能衍生的長照經濟壓力也需被重視。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或多巴胺促進劑,減緩動作障礙。醫師表示,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病人須長期用藥,難免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此時就要隨時調整用藥,家人也要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疾病,可能先天帶有相關基因,合併後天環境汙染、大腦感染病毒,以及有機磷、重金屬、殺蟲劑、化學藥品等,使存在於間腦的多巴胺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延伸閱讀>>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藥物搭配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需重新調整。治療方面,「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林祖功說,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如年輕患者常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年長者則使用左旋多巴藥物,但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指出,首先可以給予左旋多巴藥物,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經腸道吸收後,穿過大腦血腦障壁,進入多巴胺細胞,再轉為多巴胺釋放到大腦。其次,或可以給予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大腦接受到類似多巴胺的刺激,緩解不適症狀。最後是利用抑制酵素等藥物,減緩大腦中多巴胺的代謝速度。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出現手抖、身體僵硬等動作障礙前,常出現睡眠困難、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如何緩解?陳柔賢說,早期巴金森氏症易出現的前期症狀包括便祕、睡眠困難、憂鬱、嗅覺異常等,此時將依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不斷更換醫師、轉換用藥,病患恐更受苦。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病友出現手抖症狀,多巴胺細胞已有六至七成退化,若合併憂鬱,將選擇同時能緩解動作症狀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用藥負擔。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長達17到20年,若規律用藥治療、運動,可以延緩身體退化、失能速度,「巴金森氏症不是完全悲觀的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它可以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部分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氏症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陳柔賢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吃藥是為緩解不適症狀、延緩失能時間,尤其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需透過漸進式用藥,由醫師評估病友是身體僵硬、手抖影響日常生活較多,還是頭暈、嗜睡、皮膚緊繃及異動症(身體不自主動作)等藥物副作用影響較多。病人不應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拒絕用藥,以免病情惡化,且不應尋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期望治癒,「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被治癒的。」儘管如此,也鼓勵病人在罹病初期就和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蜜月時間。照護提醒讓病友按時服藥 照顧者的重要任務「讓巴金森氏症病友按時服藥,這是家屬的責任。」陳柔賢說,家屬應想盡所有方法,例如,可以輪流打電話叫病友吃藥,或是幫病友買四個鬧鐘,設定好服藥時間,讓病友按時吃藥,就如同小朋友不吃飯,爸媽就要拿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是一樣的道理。林祖功也說,若病友生活功能出現問題,不吃藥身體就僵硬不能外出、無法爬樓梯等,因此吃藥是要取得平衡,且患者每半年到一年也會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噎廢食。為提醒病友規律用藥,家屬可用藥盒分裝藥物,或使用手機APP等方式,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這樣吃小心「第四高」上身!營養師公開3種陷阱組合,竹筍雞湯也在內
當你放肆享用某些食物時,有一個疾病可能正摩拳擦掌要襲擊你!那就是除了三高之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很熱門的第四高-高尿酸,一有不慎就容易引發痛風。痛風 縱情吃喝易發作營養師高敏敏表示,痛風顧名思義就是風吹來都會刺骨的疼痛,醫學上稱高尿酸血症,一般是指每100ml血中尿酸值、男生>7mg、女生>6mg。此外,千萬不要想說尿酸高一點應該還好,若縱情吃吃喝喝,就容易痛風發作,嚴重恐怕終身都要吃藥控制;尤其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平常肉類食物吃太多,可能一餐就吃下整天份量的蛋白質,長期下來真的很容易出問題。(推薦閱讀:美關節炎基金會列「11種防痛風發作宜忌食物」! 咖啡、柑橘、豆腐竟需多吃) 痛風母湯安捏吃 食物錯誤NG混搭NG搭配1、豬肚+啤酒(危險指數5顆星)痛風者食用動物內臟及酒精務必謹慎適量,每日啤酒攝取量: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