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吃藥2年好轉了很多,是不是可以減低用藥量,或甚至之後不用再吃藥了?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需要長期透過藥物控制。如果病況穩定時,自行將藥物拿掉,這樣會回到原本的病況,不建議自行減藥或是停止多巴胺藥物的補充。 目前所使用的巴金森病藥物都是經過嚴謹臨床試驗與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上市,請巴友不用擔心,也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後再調整藥物。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需要長期透過藥物控制。如果病況穩定時,自行將藥物拿掉,這樣會回到原本的病況,不建議自行減藥或是停止多巴胺藥物的補充。 目前所使用的巴金森病藥物都是經過嚴謹臨床試驗與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上市,請巴友不用擔心,也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後再調整藥物。
生活起居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護理師 呂幸樺 巴金森病分為5期,從早期到中後期的用藥類型不同,通常愈到中後期,藥物使用方式會愈複雜,一天可能要服用3至4次藥物,且每次藥物類型都可能有些許差異。 照顧巴友的家屬,可以設定手機提醒,加上使用一周7天的藥盒,又或是購買「電子藥盒」提醒服藥。照顧者可以先將藥物依用藥時間裝在藥盒內,並在藥盒上載明用藥時間,如早上7點、上午11點、下午3點、晚上7點,此舉能協助巴友或家屬確認是否已服用藥物。 建議巴友在疾病初期即建立良好服藥習慣:固定服藥時段、固定藥品放置位置、良好標示⋯等,以利日後追蹤用藥。照顧巴友的看護人員及家屬,對於巴友的藥物使用也要有正確知識,必須按時服藥並記錄服藥後反應,下次回診時提供給醫師參考,以增加藥物使用效率。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彥中 典型的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常在65歲以上,約占所有病人的75至80%;而年輕型巴金森病友,定義在50歲以下,建議可先做基因檢測,若證實是少數的基因遺傳,有機會尋求目前正在進行的相關臨床試驗;若是不明原因發病,與老年發病的巴友一樣需以藥物治療,但策略不同。 年輕型巴金森病友服用藥物的時間會比老年才發病的巴友長,巴金森病藥物中,左旋多巴的效果最好,但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會產生異動症等副作用;避免年輕型巴友提早出現異動症,一開始會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後使用左旋多巴的時間。 巴金森病目前僅能透過藥物控制,無法治癒,年輕型巴友若以平均餘命來說,還有30至40年的壽命,需與巴金森病共舞,如何降低長期用藥後藥效波動的影響,會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主任 巫錫霖 巴金森病會直接影響性功能,且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服用藥物(如威而剛、犀利士等)可幫助男性功能障礙,此外建議要保持運動習慣。 巴金森病的發展過程會影響自律神經問題,導致巴友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大小便困難、嘴巴容易乾、難控制肌肉流口水、胃腸蠕動差引起便祕等。 自律神經調控異常,在性功能呈現兩極化的結果。男性巴友會因為自律神經出現問題,有勃起功能障礙、射精功能障礙;女性巴友則是沒有性慾、陰道乾澀。另外1種則是性慾過度強烈,這種情形可能是部分巴金森病藥物引起的副作用。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彥中 臨床上,醫師用藥時都會非常注意,巴友有沒有使用可能會造成巴金森病用藥交互作用的藥品,尤其是有慢性病的巴友。光是西藥與西藥間就存在著交互作用,更不要說,西藥與中藥之間的交互複雜程度更高。 坊間常會聽到,西藥與中藥只要間隔2小時即可,不會引發交互作用。但是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而言,它的作用時間是一整天,沒有辦法透過「間隔2小時」的方式避開藥物的交互作用。 巴友若希望搭配中藥使用,建議要先持西藥的藥單,告知中醫師,並以「 科學中藥」為主。科學中藥是將傳統的中藥材,以科學化的方式製成粉劑、錠劑或是膠囊,並保留傳統中藥材的藥效。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楊浚銘 罹患巴金森病後,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悶悶不樂、焦慮、睡眠障礙,有些巴友確診前,就已經出現精神疾病症狀而未察覺,屬於疾病發展過程中常見的共病。就醫選擇上,無論找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都可以,但建議找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 若巴友的情緒症狀非常輕微,例如心情低落、原本有興趣的事物變得完全沒興趣、生活毫無動力等,找原本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即可,症狀可透過藥物或心理諮商師協助獲得改善。 若症狀已嚴重到有輕生念頭或會傷害他人,建議一定要找專長在巴金森病的醫師協助,抗焦慮、憂鬱藥物若使用量過高,可能增加巴金森病症狀,因此需要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同時調整巴金森病及抗精神疾病藥物藥量。 巴友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不一定只有藥物可作為選擇。臨床上還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幫助改善憂鬱症狀,但多用於「難治型憂鬱症」,需進一步跟醫師討論是否適用。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利用電磁相生的原理,儀器產生短暫而強力的電磁脈衝,可快速且連續刺激腦部特定皮質區域,誘發神經迴路上的微量電流,幫助改善症狀。 其它非藥物的方式,則建議運動。運動能幫助改善心肺功能,延緩巴友肌肉萎縮速度,也能刺激腦中多巴胺分泌,增加愉快感,改善焦慮或是睡眠障礙等症狀。無論是什麼運動,都有助延續藥物效果,其中步行、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減緩情緒低落、行動不便、疲勞等症狀。但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再慢慢調整困難度。
生活起居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服用巴金森病的藥物,僅需要注意吃含有蛋白質食物時,與藥物間隔至少半小時,並非不能吃高蛋白食物。 引起肌少症的最大原因與「運動不足」較有關係,肌肉需靠運動培養,蛋白質是幫助肌肉生長的營養素之一,但光有蛋白質沒有運動,也不會轉換成肌肉,同樣會出現肌少症。 骨質疏鬆症的成因與鈣質流失有關,根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人體的骨質,出生後會不斷增加,成長到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會逐漸減少,女性則在停經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更快。因此醫學界多會建議民眾提早存骨本。 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質,幫助人體吸收鈣質的一大關鍵是維生素D,人體維生素D最大宗的來源是太陽,陽光與皮膚接觸後,人體會自然生成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人體的鈣質吸收。 建議巴友的飲食方針仍是正常飲食,加強戶外運動的頻率是必要的,既可以幫助延緩巴金森病的病程,也能透過接觸陽光,增加體內產生維生素D的機會,減少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副主任 陳凱翔 剛被診斷巴金森病的巴友,藥物劑量一定會從低劑量開始使用,避免副作用影響巴友生活。巴友剛服用2 周的藥物,藥物使用濃度可能尚未達到所需理想濃度,回診時,可告訴醫師持續有手抖症狀。初診斷巴金森病的巴友,約需回診1 至2 次後,用藥才能符合需求。 減緩顫抖的藥物有非常多種類,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氧化酶抑制劑、抗膽鹼藥物等類型藥物。醫師多會搭配使用改善手抖症狀。通常使用1 個月內可以看得到效果。 不過,每位巴友顫抖的位置都不一樣,多數巴友是肢體末梢部位,如手指顫抖,其餘還有嘴唇顫抖等,這類顫抖幅度小的部位,使用減緩顫抖的藥物效果會相對顯著。 巴友如果是手臂顫抖,通常顫抖幅度較大,相對於顫抖幅度小的患者來說,藥物效果恐較不明顯,也可能讓巴友認為手抖症狀沒有改善。總體而言,不管顫抖部位、顫抖幅度,都有10% 至15%的巴友,對減緩顫抖的藥物反應不是這麼好,需嘗試多種藥物類型,找到最適合的處方。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彥中 巴金森病的藥物只能控制症狀,但難以阻止病程發展,若早期症狀未明顯影響日常功能,可先服用低劑量藥物,如第一線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如果是輕微手抖,建議除使用抗膽鹼藥物,也可增加使用乙型阻斷劑幫助控制症狀。 當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功能時,可與醫師討論要不要開始用藥,如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使用較強效的左旋多巴等藥物,透過規律用藥,讓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如果使用左旋多巴藥物,則須留意因藥效波動引起的異動症。 「藥效波動」不是指抗藥性,而是藥物因為巴友疾病的病程,效果愈來愈差,可能會引發異動症或是斷電現象。異動症是指身體無法控制地不自主運動,斷電現象則是巴友在藥效退去後突然回到原本肢體僵硬、顫抖或是動作遲緩等症狀。 避免藥效波動提早出現,又能達到控制巴金森病初期症狀,依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70歲以下的巴友應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後續症狀若無法獲得控制時,再使用左旋多巴藥物。這類的方式,也被稱為巴金森病的雞尾酒藥物治療方法。 用藥的時機除思考巴友的病況以外,也需要考量巴友年紀,若巴友已高齡75歲才就診,國人平均餘命約82歲,左旋多巴藥物出現藥效波動通常在5至7年以後,此時巴友使用左旋多巴藥物可較快的改善生活功能。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 戴逸承 巴金森病友出現幻聽,有2種可能,第1種是疾病進展到合併早期失智症,出現幻聽、幻覺;第2種是服用藥物引起的幻聽、幻覺。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都可和醫師討論調藥。 有些巴友經過藥物調整後,仍有幻聽、幻覺症狀,可能是巴金森病併發失智症;還有另1種可能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好萊塢明星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 )就被診斷罹患此疾病,該疾病初期症狀類似巴金森病,其特色是發病1年內就會出現幻聽、幻覺,可透過鑑別診斷釐清。 通常幻聽症狀會發生在患者「剛睡著」、「剛睡醒」的2階段,有時候也會出現幻覺,較嚴重者,當太陽下山時也會出現幻聽、幻覺,即日落症候群。而患者最常反應的幻覺視象是看見動物,如蜘蛛、蛇或過世的人。 照顧者可先注意幻聽、幻覺較常出現的時間點,並且嘗試不要與巴友爭辯,而是傾聽巴友的描述,同時詢問巴友對幻聽與幻覺相信的程度,必要時可轉移其注意力。 另1種改善方式是維持正常作息時間,讓巴友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起床,睡眠時間介於6至9個小時,白天固定時間運動至少30分鐘,能在下午2點以前曬到太陽;情況允許的話,每天的三餐以及排便都可以固定時間。 照顧者協助巴友轉移注意力,搭配固定的生活作息,能改善巴友幻聽或幻覺出現的頻率,也能降低照顧者壓力。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 陳新源 40歲以前發病的巴友,屬於年輕型的巴金森病友。年輕型巴金森病友對於藥物的治療效果極佳,有服用藥物與沒有服用藥物時,判若兩人。不過,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比典型巴金森病友顯著,特別是「異動症」。 異動症是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常見的藥物反應,通常和藥物的效果一起發生。巴友經過藥物治療約5至7年後,在藥物效果啟動的同時,會連帶地不自覺肢體搖擺晃動。 當開始出現異動症,應優先調整藥物種類及藥量,如減少左旋多巴類藥物的藥量。如果沒有辦法透過調整藥物改善,且異動症會影響生活品質或工作,才會建議採取深腦刺激術治療。 深腦刺激術不是直接改善異動症,而是手術後可以有效減少藥量約3至7成,達到減少異動症的目的又能改善動作上的障礙,如動作緩慢、僵硬、顫抖。 目前深腦刺激術已納入健保,其條件為: 1.確認診斷為巴金森病 ・5年以上之病史(以頑固性顫抖為主要症狀表現者除外) ・動作緩慢加上僵硬、顫抖或步態不穩 ・左旋多巴藥物測試進步達33.3%以上 (以頑固性顫抖為主要症狀表現者除外) 2.左旋多巴藥物治療的副作用 ・異動症、無法預期之斷電現象、藥效愈來愈短等 3.簡易心智量表(MMSE) ・認知功能需24分以上 巴金森病是1種退化很慢的疾病,病程可長達20至30年。如有考慮進行手術之巴友,可以從自己的症狀,以及改善生活品質等,與醫師共同討論出治療方針。
用藥和照護
首先,讓吃藥變成和吃飯、睡覺一樣的日常行為,使失智者覺得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以跟爺爺說吃了藥能讓身體更舒服、心情更穩定,若自己平日有服用維他命類的保健食品,也可親自示範服藥給爺爺看,跟爺爺說自己也有藥要吃,讓爺爺覺得跟大家都是一樣的。 有些藥物會讓失智者產生頭腦昏沉的副作用,覺得有人想毒害他或拒絕吃藥。家屬一來可和失智者說明這是藥物造成的不舒服,二來可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忘記毒害之後,再餵他吃藥。如果失智者實在難受,可和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照顧者記得隨時維護病人的自主性並讓他有發揮的空間,避免與他對立。如果病人變得煩躁,照顧者的情緒不要被牽著走,需保持冷靜、堅定並給予協助,最重要的是,若身體功能突然減退或產生新症狀,須立即知會專業醫療人員。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主任 巫錫霖 心情好壞會影響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但不會影響醫師對疾病的判斷,或是影響開藥的劑量。 如果看醫師時,巴友心情佳、症狀表現好,反之得思考,在家中時,為什麼巴友的心情會不好?是不是家裡有他/她不喜歡的東西?與家人關係不好?或是環境不如他/她的心意等。 另外1種原因,可能是巴友平時沒有按時服藥,騙家人都有服用,等到要看醫師前,為了在醫師面前表現好,才趕緊服藥,使就診時,症狀表現比較佳。 建議照顧者在面對巴金森病友時,可以主動撰寫照顧日記,記錄巴友吃藥的狀況,吃藥前、吃藥後的反應,以及症狀的變化,其餘還有巴友的睡眠狀態,每天幾點睡、幾點起床,起床後會不會賴床等等。 如果巴友本身還能撰寫日記,也建議一同撰寫,不過最好是由照顧者協助記錄,比較客觀更能如實呈現,每3個月回診就醫時,也能提供日記給醫師,幫助醫師做更妥適的判斷。
用藥和照護
失智者因腦部海馬迴萎縮,失去短期記憶,但他們還可能保有遠期記憶。當他說辛苦了,可能指的是過去你在他記憶中的辛苦模樣,並不是當下你照顧他的辛苦,照顧者不用灰心,要坦然接受失智者的改變。 另外,當失智者開始不記得你是誰,可以先了解他是因為吃藥、睡眠不佳才導致精神恍惚,還是因為失智者病況已到重度失智症,整天都叫錯名字,不認識你。 分析這兩種狀況後,若失智者屬於行為引起的忘記,不要責備失智者,接受他漸進式退化的行為;但若失智者屬於重度失智症,家屬必須調適自己,盡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