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吃藥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2-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口服藥Paxlovid禁忌多 清冠一號能否並用醫師解答
COVID-19口服藥開立速度加快,尤其輝瑞口服藥的藥物交互作用多,民眾用藥問題百百種,像是能不能和清冠一號並用、可否同時吃普拿疼、忘了吃藥需要補吃,醫師一次解答。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高風險族群染疫後若及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可望降低重症、死亡風險。目前國內共有2款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是輝瑞的「倍拉維」(Paxlovid)以及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隨口服藥開立速度加快,各種用藥問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日前舉辦「高風險病人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與處置」研討會,邀專家解答。台大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盛望徽表示,根據3期臨床試驗結果,輝瑞口服藥約可減少90%死亡及住院風險,也能用於孕婦,但藥物交互作用多,肝腎功能太差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莫納皮拉韋雖然只能減少30%重症死亡風險,但幾乎沒有藥物交互作用,肝腎功能不全、管灌患者也能用藥。輝瑞口服藥為何和這麼多藥品有交互作用,與這款藥品的作用機轉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盛望徽解釋,輝瑞口服藥是一種複方治療的口服藥物,簡單來說就是每次要吞2種藥,其中一顆藥能夠讓病毒進入細胞後,無法有效複製;另一顆藥則可減緩藥物代謝,延長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但必須在發病5天內使用才有效。盛望徽說,正因很多慢性病用藥如抗心律不整藥物、三高藥物、抗癲癇藥物等,都是經由同樣的機轉代謝,一旦合併使用,恐使讓其他藥品濃度過高,造成不良反應。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指出,輝瑞口服藥臨床試驗報告顯示,約有6%患者出現味覺異常、感受到苦味的副作用,腹瀉3%、高血壓1%、肌肉痠痛1%,但國內患者的副作用則以腹瀉、疲倦、頭暈、高血壓為主。他解釋,輝瑞口服藥確實可能導致輕微腹瀉,但國內觀察,腹瀉狀況較明顯的患者大多都合併使用清冠一號;高血壓症狀則是因許多患者擔心藥物交互作用,擅自把原本使用的高血壓藥通通停掉所致;至於疲倦、頭暈,則可能是染疫後引發的症狀,無法完全判定是否和用藥有關。輝瑞口服藥究竟能不能和清冠一號並用,是民眾詢問度最高的問題之一。答案是「不適合」,楊家瑞說,清冠一號當中有含有黃芩成分,會抑制肝臟、腸道中的酵素代謝,導致輝瑞口服藥的部分藥品濃度過高,而輝瑞口服藥也會使清冠一號藥品濃度再加成,除了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民眾也可能也因清冠一號藥性較寒而出現比較嚴重的腹瀉症狀,中藥當中的「普濟消毒飲」、「定喘湯」也不適合並用。他說,普拿疼、止咳化痰藥等症狀緩解藥物可以和輝瑞口服藥並用,但部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用藥,可能和輝瑞口服藥產生交互作用,可以透過調整劑量、調整用藥時間來避免,但務必先和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影響原有疾病,甚至可能出現反彈症狀,反而更不舒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曾裝過心臟血管支架或最近曾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都會使用阿斯匹靈,楊家瑞指出,阿斯匹靈和輝瑞口服藥並無交互作用,如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則建議和專科醫師討論。另外,萬一忘了吃藥該怎麼辦。楊家瑞建議,超過原本用藥時間的8小時內都可立刻補吃,超過8時則等到下一個用藥時間再吃,但切記就算少吃一次,每次還是吃原本的劑量即可,千萬不要一次吃雙倍的份量。楊家瑞也提醒,具生育能力的女性使用莫納皮拉韋時,建議服用期間、服用最後1劑4天內要避孕,男性則建議在服用最後1劑之後的3個月內,都要做好避孕。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數下降 醫感謝「神秘防疫力量」:1招減少醫療負擔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但自5月19日突破9萬大關後,確診數已連三天下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認為,可能是台灣民眾發展出一套疫情相處模式,快篩陽在家休息人數變多,此舉有助降低醫療負擔,「台灣民眾成為神秘的防疫力量」。蘇一峰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確診數下降,不一定是疫情過高峰,很有可能是台灣民眾發展出一套疫情相關模式,在家快篩出陽性,不想就醫人擠人PCR,決定在家自行服藥休息的人變多了,確診數就會下降,另也認為「快篩足夠可改善醫療量能」。「台灣民眾一直是神秘的防疫力量」,蘇一峰指出,目前疫情下台灣人民自救,輕症就在家吃藥休息,不去擠醫院給醫護人員造成負擔;蘇感謝說,「不指責說民眾買藥自救,因為民眾不想增加醫護的負擔,醫療負擔才能減少」。
-
2022-05-2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Omicron疫情恐怕不只有「呼吸道症狀」表現,臨床發現有非常多染疫者出現「腸胃道症狀」,特別是「嘔吐」,甚至有人的唯一症狀就是反胃。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許多確診者熱絡交流,不少人提及一個大家比較少提到的症狀,也就是嘔吐,這個症狀造成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的。」有人服用止吐藥之後,症狀改善。《元氣網》請教醫師,為大家說明為何會出現嘔吐症狀,應該如何處理,通常嘔吐之後,建議飲食清淡,多補水分,避免脫水。「有人確診第6天才開始噁心想吐嗎?感覺都快好了的說。」馬上有人「+1」,表示也是第六天開始反胃比較嚴重,「今天第七天,吃了,胃藥都沒用,過了一兩個小時照吐。」嘔吐也是幼兒染疫常見症狀,一位媽媽說:「女兒三歲半,有症狀第一天吐三次。」還好去打了止吐針加定時吃藥,後來就沒吐了。還有人的嘔吐症狀一直持續,「我老公今天解隔後第一天,早上還說自己好的差不多了,但下午抱著馬桶吐。」.有人感染早期就出現嘔吐症狀,「我太太是直到發燒隔天退燒都仍是陰性,又咳又吐又拉了三天驗出來才變陽性。」嘔吐讓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 但是不吃沒辦法吃藥。」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多次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提及,臨床愈來愈多無呼吸道症狀卻有腸胃道症狀的染疫者,特別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5月21日國中會考,台中考區一位女學生下午考試時突然嘔吐,考場協助快篩結果為陽性。而指揮中心先前曾公布一例24歲女性的死亡案例,無慢性病史,打滿三劑疫苗,染疫後僅有腹瀉、嘔吐症狀,確診六天後重症死亡。根據美國CDC最新於今年5月8日到14日的NOWCAST數據顯示,Omicron BA.2以及BA2.12.1為主要流行的變異株,占整體的98.4%,其餘1.5%為BA.1相關變異株。BA.2患者主要表現的症狀為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頭痛、新型態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水、噁心或嘔吐、腹瀉。英國ZOE新冠症狀研究曾指出,Omicron患者有很多案例僅有腸胃道症狀,且有些腸胃道患者根本不曉得染疫,赴醫院就醫治療腸胃道症狀或是死後才發現染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每天收治超過100多例確診兒童或是青少年,確實有非常高的比率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僅次於發燒或喉嚨痛,整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他分析,Omicron引發的症狀極度類似腸胃型感冒,此次有非常多患者在家嘔吐到幾乎脫水,導致增加病情的嚴重度。吳昌騰表示,近期若不明原因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也可以嘗試快篩確認,若已確診,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可告知醫師,請醫師協助開立止吐藥緩解症狀。至於飲食,建議採取「沒有過多調味」的料理,如吐司、稀飯等,嘔吐後也建議補充水分或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讓正處於發炎狀態的腸胃道可以休息,逐步恢復。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以腸胃道表現,過去就曾有研究。主要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是採取與ACE 2受體結合而威脅人體健康,ACE 2受體分布最多的位置雖然是呼吸道,但同時也存在腸胃道或是其他的臟器如肝腎、心臟或血液中。錢政弘認為,人類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從飛沫或空氣,也可能是透過「吃」,如果病毒是直接吃進肚子裡,腸胃道症狀也許就會是染疫後的前驅症狀。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一項最新研究,他們長期透過監測糞便追蹤新冠患者染疫情形。研究發現,患者染疫出現症狀的一周內有50%的機率會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4個月剩下12.7%,7個月還有3.8%。錢政弘表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並即時投藥,通常呼吸道症狀一周左右會有改善。該研究突顯,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且從多個國家的研究調查發現,長新冠的症狀中,有很大一部分會有「腸躁症」的問題,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改變了腸胃道的菌象,造成腹瀉或嘔吐,但這些都只是推測,尚未被完全證實。值得注意的是,若幼兒染疫後持續嘔吐,可能是重症前驅症狀,一旦出現,要立即就醫。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說明,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家長應特別留心注意。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3成快速死亡、1成死後確診 專家指防疫醫療3大問題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以來中央已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的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約2成死者在確診5天內死亡,約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有77%是5月5日後確診、死亡,特別集中於近兩周,陸續開放長照機構密切接觸者、65歲以上快篩陽性可比照確診的階段。為何來不及醫療就死亡的比例這麼高?專家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顯示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現在必須盡力達成及早診斷、及早給藥,才有可能壓低致死率,重點包括讓快篩陽性確診成為通則、積極以PCR排除偽陰性。指揮中心今年不再公布確診個案之全死因死亡數,4月1日至5月21日僅公布490例「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之個案。5月18日有北市議員揭露雙北5月上半月火化的確診遺體數量,就比中央公布的全國死亡人數還多。5月19日媒體詢問「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無關」的個案有多少人,當時指揮官陳時中說可提供但需要時間,迄今未公布。根據中央公布資料,490例死亡個案中,93人確診與死亡日期在同一天、69人確診隔天就死亡、43人確診日期在死亡日期之後,分別占490名個案之18.9%、14%、9%。以上三種情形約占公佈死亡人數的42%,另有110人是確診後五天內就死亡,占22.6%,其餘約35.5%是確診超過五天才死亡。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正常照顧情況下,通常死亡會發生確診後第二周到第三周中間,確診和死亡時間很靠近的比例不低,反映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發病後無法趕快確診,是防疫體系出問題,確診後很快就死亡,是醫療體系有問題。指揮中心要壓低致死率,必須分析檢討流程環節,想辦法縮短延遲,才有可能達到。蘇益仁觀察,隨確診大量增加,已看到防疫體系挑戰變大、就醫通道出問題、醫療量能逐漸不夠、照顧品質變差等情況。最前端做個PCR都要拖3、4天才有結果,老人只要拖個3、4天,病況就可能就會變得很棘手,確診和死亡時間就會變得非常靠近。5月5日住宿型長照機構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快篩陽性就能比照確診個案開立治療用藥。前述確診當天死亡、確診隔天死亡、死後確診的個案,卻有高達77%都是5月5日後才出現。蘇益仁說,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放寬長照機構快篩確診,來不及醫療的情況應減少才對。蘇益仁說,指揮中心應說明長照機構住民染疫後中重症的人數、就地醫療及送醫治療的人數、死在機構及死在醫院的人數。因為當機構中重度病人變多,還全部送到醫院,醫院量能很快就會崩潰,但如果送不出去,就會有愈來愈多人在機構裡面死亡,「這是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減少死亡的重點在診斷,及早診斷很難,但這時治療很容易,等到診斷很容易的時候,很可能就會來不及治療。很多人經歷過多次快篩陰性,直到症狀厲害才快篩陽性,這是因為現在品質好的快篩也大約有3成偽陰性,病毒量達到一定程度才驗得出。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想壓低致死率,要設法「將診斷時間提前」。以目前社區的盛行率,快篩陽性已可作為確診通則,為減少偽陰性所造成的延誤,則必須提供更方便的PCR檢測管道。不論是唾液PCR或鼻咽PCR都是檢驗「核酸」,都比驗「抗原」的唾液或鼻咽快篩更精準,善用PCR積極排除偽陰性,就能找出那些需要及早投藥的病人。如何提高PCR檢測可近性,同時將對醫療人力負擔降到最低?李建璋說,可參考國外方式,民眾在家自口腔或鼻孔自行採檢,將檢體包好寄回或送到社區藥局回收站;檢驗單位以簡訊通知結果,民眾可憑陽性通知就醫,由醫師協助評估是否可服用抗病毒口服藥。5月8日之前,兩種抗病毒口服藥合計,每天僅領用數百人份,5月9日至14日有幾天領用逾1000人份,5月16日後才開始達到每天領用數千人份的規模。蘇益仁表示,65歲以上年長者等重症高風險群,愈早給藥愈好,理論上是5天內,最好是1到3天內,藥有即時給,就能減少7、8成輕症變重症。有吃藥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死亡?蘇益仁表示,這也是應該要公布的重要資訊。
-
2022-05-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根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10大死因的統計,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其他與高血壓相關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等,也都在10大死因排行當中,由此可見高血壓對健康非常重要。 高血壓盛行率隨年紀上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孟澤指出,心臟將血液運送至全身動脈血管所產生的壓力稱之為「血壓」,當心臟收縮能力或者血管阻力改變時,就會影響血壓的高低。血壓長期的升高,常暗指血管的阻力增加,最常見的原因即是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造成的管徑狹窄。高血壓的盛行率隨著年紀增長而上升,更受到肥胖、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家族基因遺傳、抽菸與喝酒的影響而增加風險。居家血壓有效代表真實血壓狀況李孟澤表示,國際上常見的高血壓定義為診間測量的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但由於診間血壓易受到環境與白袍症候群的影響,目前認為居家測量的血壓更能有效代表真正的血壓狀況。根據最新的專家共識,若在家中於兩個以上不同的時段,測量到至少兩次以上的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則很有可能有高血壓的問題。為了準確獲得血壓數值,如何正確測量血壓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學問,在血壓測量前、測量中與測量後分別有以下要點:(一) 測量前:1.準備合格認證且定期校正的電子血壓計及尺寸正確的壓脈帶。2.測量前30分鐘內避免進食、攝取咖啡因、運動或抽菸。3.排空尿液,於安靜暖和的場地靜止休息至少5分鐘。(二) 測量中:1.移除上臂的覆蓋衣物,保持平坦,手臂支撐於桌面。2.靜止坐直在靠著椅背的椅子,不能說話,不要使用手機。3.不要翹腳,雙腳平放於地板。4.壓脈帶綁於手肘上方1-2公分處,中央對齊心臟高度,鬆緊適中。 (三) 測量後:1.測量雙手,選擇較高的數值,之後固定量血壓偏高的那一側。2.測量至少兩次,兩次間隔1-2分鐘,取平均值;一天內選擇至少兩個不同時段測量。 遵循722(請量量)原則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一般民眾可遵循722(請量量)原則:連續量血壓「7」天;每天量「2」回,包括起床後一小時內且吃飯吃藥前,以及入睡前一小時內;每回至少量「2」次,中間間隔1-2分鐘,再取平均值。李孟澤指出,由於高血壓初期往往沒有顯著症狀,因此,定期篩檢有助於高血壓的及早發現。目前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應該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高風險族群則可以提高頻率。透過正確的方式定期在家測量血壓,才能及時偵測隱藏的危險,如有異常發現,也能第一時間尋求家庭醫師的協助,討論高血壓的控制,獲得妥善的介入治療。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
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真天選之人!全家5口陸續確診「一起關14天」 最強媽媽仍篩陰
台南「最強媽媽」蔡亞諄全家5口人,除了她之外,先生和女兒及2個兒子都先後確診,她今天分享「關在家裡自救的日子」第14天,最早確診的大女兒和先生這兩天都解隔離,還有兩個讀小二的雙胞胎兒子,也度過最危險期,目前症狀也緩解,朋友關心她的身體狀況,她仍是篩陰,讓大家直呼真有天選之人。蔡亞諄的大女兒5月5日先確診,接著隔天先生確診,兩個雙胞胎兒子才讀小二沒有打疫苗,全家就展開抗疫的日子,女兒和先生是分開在單獨房間隔離,她帶兩個兒子睡客廳打地鋪,但等於全家5口關在同一戶裡,蔡亞諄「1打4」照料,但兩個兒子在5月11日和12日又分別確診,反覆發高燒讓她最是煎熬,幸好她事先預備發燒、感冒藥加上朋友支援的清冠一號,2小時量一次體溫,挺過最危險的也最辛苦的階段。女兒和先生居家照護7天後解隔離,她也很慎重要求快篩陰性後才放心,現在先生可以幫忙採買,女兒可以協助料理3餐,她只要專心照顧2個兒子,才鬆了一口氣,但她提醒家裡有12歲以下未打疫苗的孩子確診,仍然要小心謹慎,她還是幫兒子預約「視訊門診」,並分享流程需準備健保卡,讓診所視訊時和確診患者一起拍照確認掛號看診,去取藥的時候也不用帶健保卡去,這樣方便了如果是委託其他親戚朋友幫忙領藥時才不用跑來跑去,可以直接過去報確診者資料,領取視訊門診開的藥。她建議大家還是要安排「視訊門診」不要因為輕症,無症狀,不吃藥,病程演變有時候是蠻可怕的,可以透過「健保快易通」搜尋你所在地的醫療資源、聯繫預約看診!她今天分享關在家裡自救14天的心情就比較輕鬆,表示關起來最大的收穫是長年的日夜顛倒一瞬間調整回來了,還有先生凸槽她這10幾天是在一起20多年來,最有感受她做老婆家庭主婦的日子,煮飯,洗衣服,倒垃圾,整理環境,處理孩子...,雖是抱怨文但網友覺得很甜密「疫情讓家人團結,有更多的時間關在家團聚,這是因禍得福嗎?哈哈」。蔡亞諄說這禮拜女兒,老公都接連出關,身心靈放鬆後,昨晚竟然9點多就坐在沙發「度咕」(打瞌睡),加上兒子這兩天也要出關了,早上老公冒雨出門買全家早餐,她終於可以「閒閒沒事」,全家關14天的心得是「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相信孩子們」,團結挺過疫情。她用過來人經驗請大家隨時保持警惕,不要染疫比較好,染疫後的身體調養很重要!並保持正面思考,遇到了,就正面面對它,逃避也沒有用,傷心難過總還是得面對,祝福大家關關難過關關過。有媽媽網友留言說天天追她的分享文,疫情很嚴重本來一直擔心害怕,現在比較不會慌亂無措了,感謝她用正向幽默的文字鼓舞大家的心情。
-
2022-05-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照護喉嚨痛怎麼辦? 醫分享秘招
疫情增溫,台中市累計到昨天居家照護收案數達3萬3202人。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民眾可自我照護,若無食欲可適時吃冰品等食物,也可補充維生素等,坊間流傳喝綠茶有助抗疫?效果欠佳。鼻噴劑可舒緩喉嚨痛,幫小孩拍背則有助咳痰。在家運動有助提升體力,但要監控血氧變化。輕症居隔者如何除了吃藥,如何自我照護?呂昀珊建議,食欲欠佳,可吃冰、布丁等冰涼食物,只要吃得下都不用擔心,免疫力也會比較好,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糖攝取。若活動力、食欲下降就要注意。臨床實證,鋅對呼吸道感染有幫助,可多吃海鮮、雞蛋,並補充維生素B、C;乳酸菌(優酪乳)、益生菌亦可稍微縮短病程。呂昀珊說明,坊間傳聞喝綠茶抗疫?茶樹精油抗菌?動物或細胞實驗發現,兒茶酚胺確能抗菌。不過,綠茶泡來用喝的,已大量稀釋,能得到兒茶酚胺的量不知多少?再者,用喝的流到腸胃道,但新冠病毒侵襲呼吸道,推測效果不好。呂昀珊建議,孩子吃不下可改喝電解水,補充電解質和水分。1歲以內的寶寶水分就不需過度攝取。居家常備用來舒緩喉嚨痛的枇杷膏,避免泡給周歲內的寶寶飲用。呂昀珊分享,喉嚨痛到無法吞嚥或有口腔潰瘍,可用鼻噴劑局部止痛、緩解喉嚨不適,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呂昀珊指出,小朋友咳嗽、痰多,可拍背改善,讓小孩坐直,大人拱掌在背部由下往上拍;或以拍痰杯,在兒童背部左、右分別拍一拍。嬰兒改為身體傾斜趴放大人大腿上拍痰。若孩子咳痰、又喘,就要非常小心,很可能演變成支氣管肺炎,需送醫院治療;若是乾痰為主,就比較沒關係。呂昀珊建議,可做簡單的運動,小孩玩Switch (遊戲機),大人爬樓梯或有氧運動,家裡要備有血氧機,低於正常血氧濃度95%應趕緊就醫。
-
2022-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陽性率50%陳時中認確診數意義不大 明研議領藥綠色通道
輝瑞抗病毒口服藥物Paxlovid,是目前公認預防新冠肺炎輕症轉重症效果最好的藥物,日前傳出美國可在大賣場購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有傳說Paxlovid在美國很方便取得,但不是隨便取得,是要透過醫師處方,台灣也是藥局都拿得到,也是要醫師處方,美國也一樣。近期開放確診者透過視訊診療,可由醫院或診所開立抗病毒口服藥物。陳時中表示,近日使用狀況較順暢,5月12日以提供1000劑、5月13日提供1419劑,包括Paxlovid使用了1038人份,默沙東抗病毒口服藥物使用381人份。陳時中指出,現在正研議綠色通道,讓確診者使用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速度可以更快,是否藉由醫師處方證明、PCR陽性證明等2項證明,後續可即時取藥、代領藥,細節還在討論中,預計明天跟地方政府討論,希望能快速、安全使用藥物。針對輝瑞Paxlovid是否統計中重症個案裡,及早用藥比例?陳時中說,沒有辦法有實驗組跟對照組,須區分2、3或5天吃藥才能統計,有些人沒吃藥也不一定有中重症,這項統計不容易做,希望盡快讓確診者5天內用到藥物。陳時中說,近期陰性、陽性確診數意義不大,現在陽性率都高,因快篩陽性才能PCR,近期陽性率很高,大約40至50%左右。羅一鈞表示,北部陽性率約60至70%,因現在社區採檢限制要快篩陽性、有症狀才採檢PCR,因此陽性率高,因此難反映、推估社區的陽性率。目前快篩陽確診後,是否會提供確診證明?羅一鈞表示,確診證明要看是什麼用途,以前壽險業者說,快篩陽可以用數位新冠證明可以依照資料,可以作為證明就不用申請診斷,後續用衛生局看他們隔離通知書也可以做另外的確診證明,最方便的應該就是免費的數位新冠證明。針對兒童疫苗施打狀況,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小朋友施打莫德納都很順利,沒有接到嚴重反應報告,輝瑞BNT兒童疫苗到貨時間依照原定的下周抵台。陳時中說,送貨時間目前沒有改變時間,班機訂的貨仍然在。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家5口只有她沒中!最強媽媽「自救」照顧確診雙胞胎兒 重點提示秒懂
台南媽媽蔡亞諄全家5口除她之外都確診,她在臉書以「關在家裡自救的日子」分享經驗,今天是自救第9天,其中讀小二的雙胞胎兒子確診,因沒有打疫苗,是她照顧上最費心的,她表示大兒子睡前又一直不蓋棉被,一直喊好熱,她不敢大意,一晚上「守夜」,直到上午看到兒子安穩睡著,體溫也正常,呼吸也正常,還睡到打呼才安心。蔡亞諄全家人是高二大女兒5日先確診,老公6日確診,讀國小二年級雙胞胎兒子接著也有症狀,老大11日快篩陽後PCR確診,老二快篩2次都陰性,12日才快篩陽 PCR確診,蔡亞諄從一開始的慌亂到決定在臉書以「關在家裡自救的日子」紀錄自救日記,她說,公開狀況也是一種對外求助管道,因為要照顧確診家人很忙,她發文後關心的朋友知道她的狀況就會提供協助,像前兩天北部朋友就先支援清冠1號藥包,全家人都服用後,2個兒子狀況明顯好多了。蔡亞諄提醒,雙胞胎兒子確診後前3天尤其是48小時是最緊急的,她幾乎2小時要量一次體溫,晚上也不敢睡沈,隨時要注意呼吸有無困難,老大一開始因高燒快40度,表現的是頭痛及眼睛痛,她使用自備的感冒藥和退燒藥,但要記錄用藥時間,因感冒藥也有退燒藥成分,至少要間隔2小時以上,避免造成肝腎傷害。小兒子是過敏體質,都是37至38度低溫,是吃新化分院開的感冒及退燒藥,但都會有過敏咳痰很多,會經常幫他拍痰,避免積痰在肺部,前新化教會牧師娘許素芬確診也分享拍氮真的很重要,自己可以拍前胸,家長幫小朋友正面和背面都拍,可以舒服很多。相對於一開始的慌亂和緊張,蔡亞諄協助孩子度過前幾天最危險的時期,也分享較輕鬆的日常,雙胞胎兒子確診居家照護「停課不停學」,媽媽化身百變金剛「剛當完護理師,幫他們量完體溫,又要當安親班老師,問我功課」,不久後又轉身當「廚師」,要準備煮飯了。網友看了她的分享直呼太強了,也有媽媽因小孩確診手忙腳亂,感謝她的分享,獲得不少幫助。蔡亞諄在每篇文末都會有照顧的重點提示,讓媽媽們能秒懂,很值得參考。如何自救:床頭物品:溫度計、血氧機,筆記本、筆、衛生紙、消毒酒精及紀錄,提醒孩子染疫,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紀錄。紀錄時間,量體溫的溫度,血氧濃度,喂藥時間,給了什麼藥等。如何自救:家裡小孩染疫,建議幫他們紀錄整個病程用藥時間,體溫溫度,血氧狀況,身體狀況,才不會什麼時候吃藥忙到忘記,吃了什麼藥忙到混亂,這樣也危險唷!體溫和呼吸狀況也是很重要的指標。衛生習慣:建議直接使用免洗餐具,用完丟垃圾袋集中(但麻煩是關7天的垃圾量會非常驚人)如果要用家裡餐具,「確診者」和同住家人=「匡列者」的餐具一定要分開處理確診者的餐具不能在跟沒有染疫的同住家人餐具混雜在一起確診者的餐具食用完要另外清潔消毒,另外收納。不輕鬆很麻煩但一定要做好做滿!
-
2022-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侯友宜籲快篩陽全面視同確診 陳時中分析2因不可
北北基桃確診人數多,新北市長侯友宜昨表示,從確診數來看「指數型海嘯已經上來了」,並認為中央啟動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者快篩陽視同確診是不夠的,應該要全面一視同仁,拜託中央「嘜擱拖,卡緊做啦」。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反問,「為什麼呢?這要做什麼用?」陳時中說,要這樣做的原因,應該是要快速確診、快速投藥、快速隔離治療,大概就分作三個。但快速隔離、治療,如此是限制人身自由,因檢驗會有7%至15%是偽陽性,而於法律上在民眾未確診,而把他隔離治療,行政上的處份是否過當,這是要思考的問題。第二、快速給藥,同樣有7%至15%偽陽性的人,因他沒確診也不用服藥,而在不確定病人情況下給藥,如果發生副作用,醫療責任誰要來負,這也要考慮問題,不是一句話視同就可以,如果有需要的人快速治療是好的,但非確診者就為不當限制人身自由,如果吃藥產生副作用,誰要負責任,這有醫療責任歸屬的問題,不是快就好,但對於確診者當然是又快又好,大家一起來努力。唾液快篩試劑排隊第二天,各地藥局出現人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曾說,5月20日前全台每戶都會有一份快篩試劑,這是有包括唾液快篩嗎?陳時中說,唾液快篩是新品上市,可能有人去排隊,但無關乎實名制,莊人祥說是實名制快篩,實名制每天會發出40萬人份,若全國有800多萬戶,大概20多天,平均每戶都會有一份,但不止於那麼平均,有人排得多有人排得少。陳時中說,之後若發出800多萬人份,大概是4000多萬劑次在市場流通使用,加上超商販賣跟公費每天提供約50萬至70萬劑,因此購買快篩不用急,慢慢也都有剩,而在超商販售的自費快篩試劑,第一天是100%售完,隔天是賣出90%,第三天賣出80%,而昨天就剩下更多了。
-
2022-05-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罹病12年服3種藥控糖無效 她後悔早該打胰島素
71歲的陳太太得糖尿病12年,過去幾年服用了三種口服藥,糖化血色素都無法達標,常衝破8.5%,原本不願意用胰島素的她,後來視網膜病變,開始加上胰島素注射,經過三個月,糖化血色素顯著降低,口服藥也可減量,讓她忍不住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表示,台灣估計有220萬以上的人得到糖尿病,98%是第二型,是十大死因第五位,十大死因中至少有四個疾病與糖尿病相關。英國大型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降低1%,可以降低12%中風機率、14%心臟衰竭機率、19%白內障機率、37%小血管病變機率、43%下肢截肢或致命周邊血管疾病機率。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臨床教授李弘元表示,健保規定,第二型糖尿病病人若已用三種降血糖口服藥,仍無法理想控制血糖時,宜考慮給予胰島素治療。國外文獻指引建議,因為用三種藥還無法達標,即定義為「口服藥治療失效」。三種藥都無法控糖,就不得不啟用胰島素,但若能更早啟用,效果更佳。蔡世澤表示,國外研究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還沒有超標太多,例如8%時就啟用胰島素,血糖達標機會較高,但若像一般國人等到糖化血色素高達11%才啟用基礎胰島素治療,就不容易達標了。過去幾年,台灣第二型糖友糖化血色素達標到7%以下的比率僅一成,遠低於其他亞洲鄰近國家,原因就是啟用胰島素的時機太遲了。李弘元表示,一項針對302位30歲以上糖尿病患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五成病人都曾聽過醫師或衛教護理師勸說要打針,但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接受胰島素的原因第一名是寄望其他治療方法例如吃藥,第二名是擔心不方便,第三名是擔心引起其他併發症例如洗腎。李弘元釐清,現在胰島素都是筆型注射針,針頭又短又細,打針比測血糖還更不痛。若吃三種藥還無法控糖達標、糖化血色素超過9%、高血糖症狀明顯者,這三種情況都建議使用胰島素,趕快讓胰臟細胞休養生息、延緩功能下降。呼籲大家不要再猶豫,勇敢接受建議,嘗試使用胰島素。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央堅持PCR才給抗病毒藥物 柯文哲:一定會死很多人
疫情升溫,現在快篩陽即視同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拋出快篩陽就給藥,超過5日效果很差,不過有醫生擔心未經醫生配給用藥,恐怕有反效果。對此,柯文哲下午視察聯醫忠孝院區視訊診療流程及慰勞醫護人員後受訪指出,中央政策政策堅持PCR才給抗病毒藥物 一定會死很多人。柯文哲指出,要誠實地講,現在確診無法處理,就是有症狀再處理,所以中央政策堅持PCR才給抗病毒藥物,一定會死很多人。但台灣醫界被健保局控制住,幾十年來被健保局制約,這沒辦法。柯文哲說,他覺得臨床歸臨床,除了處理保險,若93%(快篩陽後PCR確診)是對的,「差不多、差不多,就做了」否則無法在實務上運作。至於快篩陽給藥,是給高風險族群,但肝腎功能不好,恐有反效果?柯文哲說,這都知道啦。這條其實中央要去考慮,藥不是很多、藥很貴,要考慮成本效益,如果是資源無限的國家,當然就是確診給他吃,但一帖一人分要2萬多元,藥也不是沒有副作用,就要想幾歲以上才符合條件,查肝腎功能、還有藥物交互作用,這在人工智慧系統沒有建立,「這不得了」,要跟病人說到底吃哪些藥,講也講不清楚。柯文哲說,結論是處於疫情嚴重的時候,只能「八十二十法則」不是每件事都求100分,他呼籲是臨床上只要快篩陽就認為是確診,因為93%是對的,若涉及保險、法律和請假,那就只好做PCR,這叫「黃金標準」,符合快篩陽確診的狀態、哪些人要吃藥,就要看成本效益,國家目前有多少藥,一副藥多少錢,再算每一個年齡層重症機率,要在80歲?還是70歲以上?其實這些不是地方政府決定。柯文哲說,台灣的醫療,唯一的買家是健保,每個醫生遇到健保都乖乖聽話,「你開一個、他給你核刪」,被核刪錢誰要出?不會扣醫生薪水吧?柯文哲說,他可以提出呼籲,但健保局還是要講,到現在為止,還沒看到健保局出來處理,為什麼這疫情費用不能走平常的健保系統,這哪有辦法。
-
2022-05-1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
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近五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怕被冠上老鼠屎標籤的上班族】|【確診還是會慌張的懷孕護理師】|【認定額溫真的不準的高中生】|【確診過來人的防疫險申請眉角】【怕被冠上老鼠屎標籤的上班族】4/17凌晨突然喉嚨痛全身不舒服,本來早上想去上班的,因為16號才第一天報到,怕馬上請假不好,但是起不來直接昏睡到下午。先去診所看了醫生,沒有發燒,鼻涕不是黃色濃稠的,所以醫生說應該不是確診只是一般感冒。接下來連續咳嗽喉嚨痛三天,但是我也真的不感覺自己有可能確診,因為我真的有夠少出門,而且疫苗也打滿三劑。4/20公司因為確診人數直線上升,就要求我們要快篩,下午五點左右我的第一個快篩是兩條線,當下我腦子整個呆滯,然後馬上想說是不是偽陽性,就又快篩一次,結果還是陽性,馬上查了最近的醫院到急診PCR過程很煎熬,我一路上都是哭著開車哭著掛號,我超怕我自己潛伏期已經好幾天,超怕有人被我傳染,超怕被冠上老鼠屎的標籤。然後等了一小時都還沒有讓我PCR,旁邊也有五、六個跟我同樣狀況的人,我整個理智已經斷線,打去1922問他我快篩陽性,醫院還這樣讓我們跟一堆一般看診待在一起等PCR,然後問要多久全部一問三不知是合理的措施嗎?1922才打進醫院,我才聽到叫我的名字,然後PCR完又暴躁地等了一個小時才拿到健保卡。回家等待結果更煎熬,我睡著又醒睡著又醒,一直起來看健保app,心裡還在祈禱是陰性是陰性,終於半夜讓我看到結果,是陽性。當下真的是馬上回想這幾天跟誰吃過飯,一起抽過菸,然後又想到幾天前跟朋友吃飯時,我一直抱著一個七個月寶寶,然後真的徬徨無措,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辦怎麼走。4/21 忘記幾點了,我自己打了1922通報,他讓我在家等通知。下午五點警察打來疫調,問我有沒有接觸過確診者,我說沒有。他就很驚訝的說,可是你ct值很低,然後我問他低不好嗎(我完全不知道ct值代表什麼)?他就跟我解釋,ct值越低代表傳染力越強,妳ct值才17。然後簡單問了我開始喉嚨不舒服的前四天的接觸者後,讓我等衛生局通知。晚上八點多衛生局有打來,可是我沒接到。4/22 打了所有能打的電話,幾乎打不進去,有接的還是1922,但是他們叫我等桃園衛生局的通知。4/23終於接到衛生局的電話了,但是他只問了我基本資料後,告訴我,在家待滿十天。我就問他,十天後呢?他居然跟我說,到時上疾管署網站看,因為政策每天在改變。4/24我突然覺得喉嚨更痛了,然後很不舒服想吐,量了體溫才發現自己發燒,不過也覺得還好。下午區公所的人突然打電話來說要送餅乾給我,拿到才知道那是所謂的居家隔離關懷箱(今天一堆人在說,有隔離完當天才收到,也有第八天才收到,現在應該改口叫紀念包)。是蠻感動的啦,畢竟那麼多天終於被記起來那種感覺,可能只有其他跟我一樣狀況的確診者才能了解。4/25沒啥事,燒也退了,喉嚨也不痛了。就是跟前面四天一樣,拼命打電話要我的隔離通知書,但是很幸運的,跟前四天一樣,1922說要找所在區域衛生所,衛生所說要找衛生局,衛生局說要找1922,每個都說自己沒有權限查詢進度,但是會幫我問。4/26第六天了,我已經懶得打電話了,想也知道他們沒有幫我問,打了也是白打。然後無意間找到了一個確診者的社群,才知道!原來一堆人跟我一樣,還有解除隔離還沒拿到隔離通知書的,接下來27、28就是耐心地等待。4/29目前第九天,應該跟所有人問題都一樣,只想拿到隔離通知書。可以打的電話都打過了,可以問的都問過了,永遠只叫我等待,等到第九天了(我是確診者)還叫我等,就想知道9天了,再塞車也該輪到我吧?奉勸各位真的不用打太多電話,因為根本不會有答案。【確診還是會慌張的懷孕護理師】身為一名護理師,確診的當下真的還是會很慌張,尤其目前懷孕15週的我,真的是掉到谷底的感覺。當時第一個想法是不斷地回想會是誰傳染給我,生活足跡只有醫院和家裡,家裡先生沒症狀,那唯一有可能的是醫院的。當時有一位同事也同時出現症狀,他照顧的病人及家屬已經咳嗽好幾天,因為身為護理師的我們確診後,醫院才開始替病人及家屬採檢,傳染源頭從哪裡來,醫院還沒給出結論,我就這樣被判定在家居家隔離。隔離期間第一天除了醫院打來疫調的電話和訊息,政府單位像是遺忘我一樣沒有任何消息,同時我第一天出現咳嗽、流鼻水及發燒的症狀,發燒是讓人最難受的,身體明明很熱卻覺得好冷。將家裡最後一顆退燒藥吞下後,我還是持續高燒38.9度c,只好求助醫院,醫院的關懷單位表示要用視訊門診,結果視訊門診都滿號了,詢問掛號櫃檯和診間都無法加掛,只好打給1922。1922請我找當地的衛生局,衛生局我打了一個小時才接通,說會派防疫計程車來帶我去急診,我以為確診者到醫院後,醫院的感管會有什麼特殊通道的安排去就診,結果沒有!就跟一般民眾一起在急診門口,護理師一一來詢問就診原因後才被請到一個急診旁邊的小角落,但是還是會有一堆在你身邊晃來晃去,一樣都是在等急診叫號。我真的深怕自己的病毒散播出去,本來沒病的都被我傳染了!回家時,等了防疫計程車一個小時的時間我才搭上,看著計程車司機穿著兔兔裝和手套,手套裡是已經被汗水浸濕的雙手,真的很辛苦。想起去年我也在專責病房服務過,每天工作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隔離的第二天我接到警察打來的電話,表示要疫調發病前兩天的足跡,也接到醫院打來要同住者的資料電話,結果我的同住者在我隔離第三天開始出現咳嗽症狀。打給衛生局表示,同住者並沒有被匡列,可以自行就醫,他居然沒被匡列我真的傻眼。接著我開始不斷打給1922、衛生局及衛生所,都沒接通過。到確診的第四天,衛生所下班前七分鐘終於接通了。對方留了我的資料表示會再有人打給我,但是我到現在隔離的第九天,還是沒有人打來過。政府公布自己登記線上的疫調表單後,我立馬將資料登錄,但是有沒有登錄也沒差別了,因為在隔離的第九天,我的同住者也確診,早晚會被疫調匡列。現在確診病例越來越多,政府機關每日工作量之大,雖然將一些業務分給了醫院,但還是有很多處於隔離第N天才收到防疫包,或到隔離最後一天還是沒收到隔離通知書的,例如我,我想很多人也跟我處於一樣的狀況。別急、別慌,此時加入udn開辦的line群組,當看到別人跟自己有一樣的狀況時,真的有被安慰的感覺,原來自己不孤單,其他人也是一樣的,確診的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懂!【認定額溫真的不準的高中生】1.額溫真的不準,覺得自己發燒了就快去篩檢或是休息。我是高中生,在學校和診所量額溫總共三次都是36度多,診所一量耳溫38.9,再不去診所沒發現的話我大概會燒成智障吧。2.篩檢完後就叫我回家,什麼都沒有,前兩三天也是沒有通知、沒有電話。家裡沒有備藥,還是家人出門買的。所以請務必準備成藥在家,止咳、退燒、快篩,什麼都準備一點也可以,因為不確定是否會有症狀、會持續多久。第四天的時候吧,有一間附近的診所打電話來說,是政府派他們來關懷確診者,如果有收到這個資訊可以利用一下資源。我是沒有視訊診療之類的啦,家裡有藥就先頂著吃。3.發燒了六天,一開始是發燒+流鼻水+鼻塞+肌肉、關節痠痛+腹痛+輕微咳嗽,後來吃了成藥後,大部分症狀都減緩。但是咳嗽和喉嚨痛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到第三天左右就幾乎無法講話,吃東西靠掐著自己大腿、喉嚨硬吞下去。第五天咳出血,吃了一整條喉糖,也是含的當下涼涼的舒緩一點點而已。現在此刻咳到胸口和各處都在痛,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已經四天,凌晨四、五點才睡著了,不管坐著、躺著、趴著,怎麼樣都是半小時就會被自己狂咳咳醒,含著喉糖也沒用,半夜會非常明顯。吹到風也會,所以關在房間熱到流汗也不能開電風扇。喝蜂蜜水也沒用,吃藥也沒有減緩的趨勢,查了網路需要各種中藥之類的,我哪裡生中藥呢。4.要說我的心路歷程,可能只有我這樣。確診後脾氣暴躁到極點,除了找朋友和在限動抱怨,我沒有其他抒發方法,希望確診者的親友能稍微包容一下中獎的人,等他恢復後再找他算帳。(X)覺得更多的是心理壓力,會害怕害身邊的人確診了怎麼辦,家人不能工作怎麼辦。後來我家人也全都輕微症狀和快篩陽性,我一開始還很抱歉,後來發現有兩個人根本不管隔離跑出門,我這種壓力就減輕很多了,因為,防疫破口,ㄏㄏ。而且最後才知道我爸周四時的工作地點有人確診,他周五晚上好像就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了,跟我說搞不好是他傳染給我的,我就⋯⋯?我也不知道這件事,他還跟我們共進晚餐喔。我完全不知道怎麼染疫的,週一發病,前一天我去菜市場買東西和買午餐回家吃,大前天我完全沒有出門,總不會不到一天就發病吧,我已經快認定我是被我家人傳染的了。心路歷程大概就是從難過地確診到暴躁地等待康復。【確診過來人的防疫險申請眉角】我當初是買XX防疫2.0的防疫險$1509、疫苗險$228。我去我當初篩檢PCR醫院掛胸腔內科,申請了診斷書和檢驗報告(科別要看每一家醫院!)。另外疫苗險的部分,用「最近一次」施打日期計算180天內確診,可再理賠。因為我是直接確診的,所以只能申請確診理賠。可以從居家隔離書上的「依傳染病防治法XX條」,判別是申請確診還是隔離。第44條是確診、第48條是隔離。所以如果是先被「隔離」再「確診」,一定要拿到兩張居家隔離書,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權利。所以我帶了居家隔離書、檢驗報告、診斷證明、小黃卡、存摺、身分證去申請。建議多跟醫院申請多份一點報告和證明,因為XX會收走,但居家隔離書正本對方有還給我。原本擔心XX不會理賠居家照護的住院日額配,但最後是有補償的。建議可以先到XX網站下載申請書,在家填寫好。(就算同時申請防疫+疫苗險,都只需要填寫一張就好。)(事故發生地點我寫家裡地址、事件經過我寫陽性報告出來的那天*建議寫居隔書的開始日期*)去櫃上申請就滿快的,預計兩週會入帳。XX也有給負責案件的人員分機號碼,就也不用擔心之後找不到人詢問案件進度。註:以上為個人防疫險申請經驗,僅供參考。【加入Line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以上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的真實經驗及感受。也歡迎有需要的朋友,一起加入。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服抗病毒藥發病五天內使用有效防重症!學者:愈早投藥可以救愈多人
國內現有輝瑞、默沙東二款口服抗病毒藥,能有效預防高危險群從輕症轉中重症,但必須在發病五天內使用。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符合用藥資格的高風險群卻囿於領藥行政流程不順暢,五天內無藥可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四月一日至五月九日推估有卅八人因未適當分流、錯失黃金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陳秀熙表示,「醫療資源的調整」是台灣目前最需要改善的,要更有效率地找到應住院的病人、避免重症發生。重症死亡中,除了部分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外,仍有大部分死亡是可藉由疫苗保護、快篩早期偵測、精準抗病毒用藥、維持醫療品質及量能所避免。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感染症的病程因人而異,有些人反應特別強烈,恐是免疫風暴結果,或與體質、基因有關,這在流感、新冠肺炎都可以觀察到,不是用藥就一定可以治療。「愈早投藥可以救愈多人」,李建璋表示,如果重症高風險群沒有及早吃藥,等到四、五天後病毒量衝上高峰,高到壓不住,這時再給口服抗病毒藥,效果相對有限。李建璋提醒,政府開放跨國自購快篩,卻不為試劑品質把關,這是很危險的。如果有人買了一堆準確度跟丟銅板差不多的試劑,可能造成誤判,導致延誤醫療造成遺憾。陳秀熙歸納,對抗Omicron應把握精準防疫兩大主軸,首重是預防重症及死亡,再者是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要預防重症及死亡,除了接種疫苗、戴口罩,也要「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精準住院及ICU照護」以減少重症死亡。
-
2022-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民眾認為消炎止痛藥一定會傷胃,但其實不全然是這樣的,消炎止痛藥通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單純的解熱鎮痛劑,最廣為人知的成分就是乙醯胺酚,就如同電視廣告標榜:「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但這類解熱鎮痛劑只有單純的止痛和退燒效果,並沒有消炎作用,適用於急性頭痛或肌肉酸痛的患者,不過,也不能大量使用,否則會傷害肝臟和腎臟的健康。長期服用,引起腸胃道副作用外,也會傷腎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第二類藥物則是醫師最常開立的,包括阿斯匹靈在內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這類藥品除了有解熱鎮痛的效果之外,還能夠消炎。因此,除了用在頭痛、急性筋骨酸痛或生理痛之外,也可以用在痛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但長期服用下來,仍會引起腸胃道的副作用,也會傷腎。忘了吃消炎止痛藥怎麼辦?柳朋馳指出,至於飯後忘了吃消炎止痛藥,如果是在距離下次吃藥時間一半以內,比較靠近忘記吃的時間點時,可以在想起來的時候立即補吃,並且搭配較多的開水或食物,來減少藥物對腸胃道的刺激,通常是不需要再加吃胃藥的。但如果想起來的時間,已經接近下一次的吃藥時間,就等下一次的吃藥時間到了再吃。延伸閱讀: 。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也行:皆具止痛、退燒效果 。服用普拿疼退燒、舒緩頭痛? 多數人用錯時機了!小心致命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風險確診病患領藥艱辛 奔走4天才拿到救命藥
全台染疫人數攀高,抗病毒藥物卻難求,本報掌握一名具高風險確診病患的領藥艱辛歷程,家人跑了兩家醫院,一缺藥,另一家則說門診不能開藥,透過健康益友視訊診療只能預約七天後。家人四處奔走、歷時四天才拿到卅顆救命藥,幸未因超過發病五天而失去用藥資格,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指揮中心宣稱五月六日將廿七萬人份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二一○家醫院、五十七家社區藥局,讓住院、急診、居家照護等確診者即時用藥。本報記者前天疫情記者會提出該案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來沒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說要親自打電話問投訴人,到底怎麼回事。該名個案為六十八歲吳先生,具有新冠重症高風險病史,符合領藥資格,按規定應於發病後五天內領藥。他於五月六日上午喉嚨不適,快篩陽性,下午至台北關渡醫院採檢,晚間獲知確診。五月七日上午,胞兄拿著他的健保卡,先至關渡醫院胸腔科求藥,但該醫院並未備藥。換至台北榮總,醫師評估後,認同個案應盡速服藥,但卡在門診,無法開藥。吳先生嘗試透過「健康益友App」預約視訊診療,卻只約到七到十天後的時段,緩不濟急。五月八日晚間,淡水關懷中心致電關心,個案求救,九日上午淡水馬偕來電通知可開藥。因病切除部分肺葉的吳先生胞兄先至淡水檢疫所拿處方箋,再去淡水馬偕急診處排隊,等一小時,才完成領藥程序。吳先生表示,在服藥三個多小時後,喉嚨刺痛明顯緩解,心理壓力也減輕不少。盼望政府簡化領藥流程,讓重症高風險確診者都能盡速吃藥。陳時中指出,確診個案在看到陽性報告時,建議開始自尋醫療資源,因為陽性報告出爐後,到衛生單位安排居家診療關懷追蹤,可能出現一天的落差,導致個案就醫碰壁。目前正規畫讓陽性結果即時轉到照護團隊,可望解決此問題。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拿嘸口服藥想國賠 陳時中: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賠?
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適應症明確指出,須在確診者發病後5天內使用,才能有效預防輕症轉變中重症。然而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居家照護的確診者符合使用抗病毒口服藥條件,卻因行政流程不順,導致5天內拿不到藥物,是否可以申請賠償?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國家不會賠償,更反問「你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不要賠?」對於媒體的詢問,陳時中認為「把這個事情想得太大了」,更說不是5天內吃藥就一定好,沒吃藥一定會怎樣的,「是還沒達到高峰時,先吃藥可降低病毒複製能力,減少變重症可能性」。他用其他藥物比喻,「你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不要賠?本來就是盡可能使用,無法強制怎麼使用」。中央表示居家照護者可透過APP等管道來取得藥物,但有確診民眾發現,APP上寫5月12日才啟動,質疑至今管道尚未打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上周剛公布居家照護領用諮詢開藥流程時,原先將「健康益友」APP放在第一位,但上周六與醫師公會全聯會開會發現,各地的居家照護醫療團隊都已成形,且運作順暢,昨日更一口氣從核心藥局開出396份,幾乎都是各縣市居家照護醫療團隊像是診所、責任醫院。羅一鈞說,開立給其責任區的病患,因為在進行初次評估、了解重症風險因子及開藥,搭配社區送藥系統調劑送藥,縣市居家照護團隊最清楚,也是目前最主要提供民眾諮詢、開藥管道的路徑。「健康益友」APP也在著手成立新的服務,其中一項是「清冠一號」門診,未來會有與抗病毒藥物相關平台成立,目前還在招募醫院、診所加入。羅一鈞說,民眾等到衛生局派案、將他列入居家照護體系中,就像亞東醫院分享他們的做法,醫院會自己發簡訊通知確診民眾加入照護團隊醫院即可提供民眾諮詢及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居家照護體系是我們重要的一環,感謝全國醫師公會,與我們一起了解流程和政策改變,每天都會根據基層回饋反應,針對開藥、送藥表單做調整。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確診伯伯奮鬥實錄!他如何花四天從門診領到救命藥
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以每天新增逾四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理論上在5月6日前就已將27萬人份的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210家醫院和57家社區藥局,供住院、門急診、居家照護使用。當本報知道有高齡確診者為拿一份救命藥而四處碰壁,代為求問指揮中心時,指揮官陳時中卻質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揚言要親自打電話問問投訴人。為還原事實,本報獨家專訪到今年68歲的吳先生,從5月6日發病、7日確診,9日下午從門診拿到抗病毒口服藥的過程,是靠家人通力合作、自己鍥而不捨嘗試,加上許多幸運,才找出一條通往救命藥的路。吳先生說,希望自己的經驗多少能幫到其他確診者,也希望政府快點讓流程更順暢。吳先生(68歲,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曾因敗血症住院)我用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16年了,又有胃食道逆流,所以喉嚨常常發炎。5月6日星期五早上,我警覺到喉嚨癢痛特別怪,從氣管往肺部方向延伸,痰液也逐漸變黃。在家快篩看到兩條線,當天下午我就去關渡醫院採檢站,下午4點多終於排到採檢。晚上11點在家接到通知確診,Ct值只有17,病毒量高,但等了一整晚,「健保快易通App」都沒有陽性報告。5月7日星期六清晨5點,我看到健保快易通App終於有陽性報告,我很高興,想說這就可以掛號看門診拿藥了,立刻線上掛號關渡醫院胸腔科,用零接觸的方式把健保卡給我大哥,請他幫我去門診拿藥。早上7點多醫院打來提醒我「確診不可以來醫院看門診」,我趕緊解釋,是請大哥去幫忙拿藥、大哥不是同住家人,因為我長期在關渡醫院看診,他們很了解我的情況,就很友善地同意了。我大哥上午9點到了診間,表明來意是想要拿抗病毒口服藥,醫師說他們沒有這個藥,但是可以幫忙開轉診單。我查了查,確認台北榮總當天上午有感染科門診,就請大哥拿著轉診單,驅車趕往台北榮總。10點到了北榮,感染科醫師也認為我應該要趕快吃藥,他還幫我聯絡了藥劑部主任,問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很無奈地說,在門診無法開這個藥。大哥幫我奔走了一個上午,還是拿不到藥,周六下午和周日各大醫院都沒有門診了。我是高風險群,一定得在三、五天內吃到抗病毒口服藥,才能預防重症,我不能因為遇到周末就放棄。於是我整個周六下午都在研究「健康益友App」,希望可以趕快預約到視訊診療、由醫師開處方、安排藥師送藥到府。沒想到可預約的時段都在7到10天以後,根本緩不濟急,我原本勉為其難地挑了三個時段預約,後來想想都直接取消了。5月8日星期日晚上接近10點鐘,轉機終於來了。淡水關懷中心打電話來關心我,我向他們求救說,我需要看醫生、我想吃藥,他就幫我註記,說會轉告醫師。5月9日星期一上午11點半,淡水馬偕的醫師打電話來說,他已經看過我以前在淡馬住院的紀錄,知道我符合條件,應該趕快吃藥,請我等他內部聯繫好,就會通知我領處方箋的時間。到了接近下午1點,醫院通知可以去淡水檢疫所拿處方箋,我大哥在下午2點45分到現場,等了20分鐘就領到處方箋,接著就趕往淡水馬偕急診領藥。領藥前還有許多程序,包括檢視病歷、藥歷,還要簽很多表單,大哥這就一等就等了1小時。大哥等待時就與眾多拿著陽性快篩、排隊要做PCR的人混在一起,他年紀比我大,肺部都切掉一半,還願意這樣幫我,我真的好感謝他。5月9日星期一下午4點半,我打開家門,終於拿到30顆救命藥,早晚各3顆,一共吃5天。服藥3個多小時後,我的喉嚨痛已經從最痛的80分,減緩到只剩下20分,不會刺痛,真的舒服多了,心情也比較放鬆。心安下來之後,我回想這個過程,覺得自己好幸運,有這麼給力的大哥、遇到醫療人員都這麼友善。我忍不住掛念起其他有重症風險的確診者,不知道全台灣有幾個人,確診後能在5天內從門診拿到藥?我會不會是第一個?我真希望這個流程能更順暢一點,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快快吃到他們的救命藥。
-
2022-05-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0多歲女兒打2劑高端下半身癱 中風老母嚇到不敢接種
40多歲郭女去年打2劑高端疫苗後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造成下半身癱瘓無法工作,半年多來得由近80歲母親照顧,母親嚇到迄今連1劑疫苗都不敢打,家中靠社會局發放郭女身障補助及郭母中低老人生活津貼,郭母拖著老邁身子洗碗打零工掛心女兒未來,處境令人不忍。據知,郭家曾向疾管署申請疫苗救濟,但郭女罹病已過半年,補償仍遙遙無期。台南市政府社會局表示,獲知後已派社工協助郭家母女兩人申請身障與中低收入生活津貼,未來也會協助結合民間慈善單位,提供經濟協助。郭家母女住台南市永康區,郭女原從事服務業,身體狀況原不錯,去年8、9月相繼施打了2劑高端疫苗,結果打完第2劑後出現激烈副作用,到診所看病吃藥無效,反症狀惡化;最後下半身無力,呈現癱瘓,一度雙眼失明,後被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為病毒攻擊神經的罕見疾病。郭女後經住院治療,視力恢復,但下肢仍無力,不僅無法行走,還要包尿布,得復健治療。而郭家曾向疾管署申請疫苗救濟,但郭女罹病已過半年,補償仍遙遙無期,除目前無業,還要申請居服員照顧、復健,全家僅靠年近80歲已中風的母親外出幫人洗碗打零工,經濟陷入困境,郭母面露愁容說,看到女兒打疫苗後竟是如此下場,她更不敢打疫苗,心中滿是無奈。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開口服藥超麻煩 藥界專家籲3方改善促5天內給藥
本土病例暴增,輕症累計28萬7808人,重症101人當中有82人是60歲以上長者,101人當中有66人已死;中症606人當中490人是60歲以上,每天都有人惡化為重症。65歲以上或有其他13項高風險因子者,理論上輕症時就應接受抗病毒口服藥,但指揮中心統計,現僅開出1959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從藥局發配到居家照護者只有37人份。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表示,台灣符合用藥資格的病人能否在確診3到5天內取得藥物,是現階段防疫關鍵決戰點,有即時用藥,重症風險減少八成以上,不夠積極用藥,中重症病人會持續增加、擠壓醫療量能,其他病人就有額外死亡。急診醫師則反映「開藥有夠麻煩」,平均一人得花2小時跑流程,不少具適應症的長輩也會因怕麻煩而不同意用藥。「真的很麻煩!」北部某醫院急診醫師說,現在抗病毒口服藥領用條件很寬,但藥物只存放在特定醫院,開藥後得去跟存藥的醫院申請,才能領到。除了領藥麻煩,開藥也很麻煩,急診醫師說,如果病人符合資格也願意用藥,首先要查雲端藥歷。急診醫師表示,藥物交互作用多,要先查看病人雲端藥歷,確定他可不可以吃。有時還要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如果腎功能不佳,要減少劑量或換藥。有些慢性病的藥必須先停,要交代病人停藥後要注意什麼事情,例如血壓、血糖等,資訊非常繁瑣。急診醫師算一算,整個流程走完,開一份藥大概要2個小時,光想就覺得累了。「很多長輩發現吃藥這麼麻煩,就決定不要吃了。」急診醫師表示,就算很努力向病人說明用藥的重要,還是曾經一個早上就被三個符合適應症的長輩拒絕。後來他遇到確診老人單獨來急診的,都會很猶豫要不要直接放棄詢問,如果有年輕人陪同一起來,才會考慮說明。沈麗娟根據台灣資料分析,重症機率隨年齡升高,49歲以下低於萬分之7,50多歲就增為3倍(0.23%),60多歲是10倍(0.82%),70多歲30倍(2.13%),80多歲120倍(9.27%),90多歲高達200倍(14.8%)。沈麗娟表示,在走向共存的路途上,這群人傷亡最慘重,抗病毒口服藥是他們的救命藥,要趕快取得,根據國際實證,三天到五天內一定要給藥,黃金時間過後就來不及了。現在給藥速度不盡人意,許多人該用而未用,不但居家照護者的藥還沒完全到位,連醫院開藥情況可能都不夠理想。沈麗娟建議,可從三方面著手,讓給藥流程更積極順暢。首先是政府端,應減少開立處方限制,雖然這是緊急授權的藥品,所以需要填寫很多表單、同意書,在承平時期可以慢慢講沒關係,但現在是緊急狀況下,法規上還要這樣用嗎?看到要填這麼多表格,病人也會怕怕的、不敢吃。再者是醫師和藥師,沈麗娟建議,善用雲端藥歷自動檢核機制,可讓診所及藥局更多投入輕症病人的診療和處方,減輕醫院負擔。急診醫師也說,如果高風險輕症病人可以去門診,有藥師、個管師幫忙說明,可能會比較順利。沈麗娟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藥品交互作用多,社區藥師可提供衛教,不須佔據醫院急診室的時間。對於符合用藥資格的民眾,特別是常見的慢性病共病,要提供更多友善的衛教資訊,強化他們對於用藥的認知,當人們更主動積極的去詢問用藥的可能性,也可望由下而上促使流程改善。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天300孕婦確診 醫研議分流:輕症在家、重症綠色通道
昨天有新冠重症產婦及腹中胎兒不幸病逝,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今根據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推估,每天約有300名孕婦確診,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標準」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者產婦可選擇居家照護,由原產檢醫師以視訊診療來照顧、開藥。少數可能快速變化為重症的產婦,建議要設置「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寶貴救治時間。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舉辦「少子化研討會」,秘書長黃建霈受訪時特別提醒,孕婦本身心肺負擔較大,是重症高風險群,一定要完整接種疫苗。重症來得快,若有呼吸喘、胸痛、心跳高達110以上、手腳皮膚發紫,都已經是很危險的情境,若醫院有「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一定會比沒有好,可以爭取到院後搶救時間。黃建霈表示,台灣人口有大約0.7%是孕婦,依據每天新增4萬名確診者來推估,就是每天新增300名孕婦確診,其中2成具有重症風險需要住院,大約就是60人。然而,按照目前收治原則,醫院和集中檢疫所都要收滿了,強制離家的處置也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身心傷害,應為產婦保留選擇權。為了強化輕重症分流,黃建霈表示,婦產科醫學會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系統」作為分流依據,國家仍提供可收治的選擇,產婦了解自身風險之後,如果風險不高,仍可以選擇在家。在家時可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來照顧。「婦產科醫師也可以開抗病毒口服藥」,黃建霈表示,雖然98%不吃藥也不會怎樣,但針對100個裡面那1到2個可能變成重症者,如果有藥吃,就可以把重症的機率降到更低,比如1000人裡面只有1到2個,所以「有醫師可看、有藥可吃」,產婦就能安心在家。婦產科醫學會上周四已與指揮中心討論過孕產婦確診治療指引,最近就會公布更新版。參考美國指引,孕婦如果沒有特殊危險因子,可選擇吃抗病毒口服藥;孕婦確診者病情變化可能很快,若有血氧降低、凝血功能變化等重症跡象,才要給予抗凝血劑。至於寶寶,黃建霈表示,根據目前協助確診產婦生產的經驗,新生兒垂直傳染的比率大約是1到2.6%,通常寶寶會比媽媽還早出院。不過,新生兒染疫風險高於兒童,也需要整備新生兒急重症醫療團隊,以免發生緊急狀況才送大醫院會來不及。
-
2022-05-07 養生.人生智慧
實習醫師袁瑋被爺爺帶大,爺離世難過到憂鬱症上身!收起失親之痛選擇身心科,延續爺爺愛的力量
淑芳照顧失智母親十幾年,這些年,照顧媽媽和陪媽媽上醫院是她生活的全部,媽媽離世後她得了憂鬱症,失眠、哭不停、瘦了十幾公斤,兄姊說:「妳應該解脫了。」「別放大情緒,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吧!」這些看似安慰的話語讓她感到孤單。她掛了母親生前看診的身心科,和醫師聊她對媽媽的想念。淑芳跟醫師說,能和認識媽媽、看見自己漫長付出、努力照顧的人聊聊媽媽,讓她感到安慰。志成照顧罹癌太太多年,去年太太離世,還好他還有貼心的小狗旺旺。他每天跟旺旺聊天、煮飯給旺旺和自己吃,旺旺懂他、陪伴他度過最難熬的時光。幾個月前,旺旺因為腎衰竭走了,志成自責太晚送旺旺就醫。面對空蕩蕩的屋子、沒有說話對象、也不需為誰煮食,志成吃不下、不知活著有何意義、分不清黑夜白天,連走路都步履蹣跚。茂修有個貼心兒子,有次他忙,兒子幫他載爸爸去參加活動,結果路上被大卡車撞了,兒子和父親都當場過世。他悔恨,認定這個悲劇是自己的錯。失親之痛 都是獨一無二這些都是振興醫院老年精神專科醫師袁瑋的診間故事。在摯愛離世之際,許多人也因此走過死蔭幽谷,生離死別場景各異,每個人的悲傷都是獨一無二的—失去小狗的鰥夫的悲傷無法和失去兒子的父親比較;失去母親的女兒哀悼方式也和失去父親的兒子不相同。袁瑋也有自己的哀慟故事—在爺爺離世後,袁瑋有四、五個月受憂鬱症所苦。「我小時候常被問:你最愛誰?我的回答永遠都是爺爺第一、奶奶第二,然後才是爸爸媽媽。」袁瑋小時候,爸媽出國進修,她整年住爺爺奶奶家,上學後的寒暑假也都回高雄爺奶家,一年有三分之一時間跟爺奶生活。爺爺帶著她說歷史故事、講詩詞、上市場買菜、回家做飯給她吃。爺爺離世 她憂鬱症上身「他疼我,給了我無條件的愛。」袁瑋記得,成長期如果胖了,爸爸就會叫她少吃點,覺得她太矮就提醒她別穿平底鞋,父母總會有帶著許多期待的管教,「但是爺爺不會,我胖他覺得好可愛、我瘦他也覺得很漂亮。」一直到大學,遇到快樂要分享、難過需傾訴、困惑得討論時,袁瑋第一個想到的仍是爺爺。她每周和爺爺通電話,一聊就兩個小時,室友以為電話那頭是男朋友。爺爺總是接納,很多不敢跟爸媽說、也不方便和朋友講的事,她跟爺爺說,她知道無論說什麼都不會被責怪,爺爺會用有智慧的眼光、幽默看待她的困難,讓她覺得人生其實沒那麼糟。爺爺是袁瑋生命裡最初無條件的愛、最深刻的完全接納。爺爺離世時,她覺得失去了這世上難以取代的東西,因而罹患憂鬱症。感恩爺爺 致力照顧長輩爺爺過世時袁瑋還是實習醫師,她體驗到醫療的有限,後來選擇身心科,選擇扮演陪伴與照顧多於治療的身心科醫師角色,甚至致力於老年身心醫學,開辦延緩長輩失能課程的「銀光學苑」,都和爺爺的離開有關。「小時候我一直希望,等我賺錢要帶爺爺出去玩,以前都一直這樣講……。」說起爺爺,袁瑋仍流下不捨的眼淚,但是擦擦兩頰淚水,她道出更多的情緒是感恩—感謝兒時和爺爺奶奶的生活,讓她在工作時真心喜歡長輩,更有耐心;感謝自己曾經歷的傷痛,讓她對於每個在大慟之中的人感同身受。走過傷痛,袁瑋懂得,獻給爺爺最好的禮物不是悲傷,而是感恩,是相信爺爺的愛一直相伴,讓她做重要且值得的選擇。失親之痛逾2個月 症狀似憂鬱症,及早就醫至親離世後的療癒沒有時間表,關乎個人性格、親人離世原因、兩人關係等諸多因素。例如和父母親關係不好的人以為父母走了會如釋重負,但沒有,一輩子都在尋求父母認可卻不可得的人,父母離世時往往特別難過。反而是關係良好、有付出、也得到滿足的人,復原時間可能相對短。但這沒有一定。至親離世的傷慟反應和憂鬱症的症狀有點像,都會悲傷、煩躁、失眠、胃口差、對世事失去興趣。兩者會有共病狀況、模糊期。大致來說,憂鬱症比較病理性,對很多事的想法都負面、自責,覺得自己不好;但是失落悲慟是針對失去摯愛這個人,想法上還是不同。要不要就醫無關是否罹患憂鬱症。只要你感到痛苦是無力控制的、你過得並不好,時時感到悲傷、無法專注、找不到生活意義,當情況持續一、兩個月或症狀影響生活,就建議就醫。大家擔心就醫就要吃藥,其實就醫不一定會開藥,但會有專業的評估和轉介,例如轉由諮詢師協助,或是服用鎮定劑,讓生活專注、好入睡、不要整天煩躁,協助當事人工作、家庭關係可以逐漸穩定。
-
2022-05-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備藥注意存放 防孩童誤食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全美一年約有五萬名孩童在急診室中死亡,原因竟是孩童在大人不注意時誤用藥品而發生憾事。有鑑於此,特別提醒國內民眾,在聚焦防疫及搶買輕症居家照護的藥品之餘,也不可忽略藥品、保健品在家中的存放處及保存期限。該研究指出,現今社會,家庭成員中有在服藥或補充維他命等保健品,來幫助感覺舒服、讓身體維持機能已是很普通的行為,即使是較安全的指示藥物,也就是不需醫師處方即可購買的藥物,像這次新冠肺炎輕症在家自我照護的備藥大多屬這類指示藥。這些原本是用來幫助身體的藥品、保健品,如果使用方式不正確或被錯誤對象誤用,還是可能導致身體損害。不過,也不必過度恐慌,可在購買前仔細跟藥師詢問用法、不同對象的用量,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報告中說明,這些前述送急診的情況,大多是可被避免掉的,只需要大人對藥品、保健品有正確的存放觀念。特別提醒,若家中有小孩,藥品、保健品儲放的地方,不能僅以大人方便或醒目來記得服用為考量,務必參考下列幾點: 1. 避開小孩視線內的存放處2. 避免小孩碰觸得到的存放處3. 小孩難免會生病需要吃藥,千萬不可以因為小孩討厭吃藥、難餵藥,就哄騙小孩給他們吃的是糖果、糖水4. 試著跟小孩教育、說明什麼是藥物,以及為什麼藥品需要由大人拿取、給予5. 每次拿取、服用後,即刻放回安全存放的地方6. 在每次拿取、服用後,確認安全瓶蓋有被完全鎖好 (安全瓶蓋為在旋轉瓶蓋同時,需要給予一個適量向下按壓的力量,才能轉開瓶蓋的設計)7. 向家中成員、留宿或短暫拜訪的親友訪客,告知家中有存放藥物,請配合安全存放原則8. 如果能在每次服用時,針對剩餘數量多一分留意,也有助於及早發現數量是否有誤9. 萬一真的發生孩童誤用,立即撥打119,並清楚記下孩童誤食的藥品或保健品資訊其中,避開小孩視線內的儲放處,較容易被忽略,小孩充滿好奇心,會觀察大人的行為,尤其服用藥品、保健品的頻率通常是每天,大人這種天天反覆的舉動,小孩想要模仿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嘗試去攀爬拿取,一旦大人不注意時,就有可能發生憾事。同時,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繁多,甚至跟保健品也可能有交互作用,建議民眾購買時可以跟藥師進一步討論、詢問。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籲居隔轉型 侯友宜:取消電子圍籬
新北確診數首度破萬,市長侯友宜認為「絕對不是高峰」,再次喊話中央快速核定居隔轉型計畫,將被動管理轉成主動管理,把公衛、醫療體系轉到居護、中重症患者上,降低死亡數;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表示,目前民眾採檢PCR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到後天才知道結果,會拖到該吃藥的時間,他認為快篩陽應視同確診處理。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因涉及人民法定權益,快篩陽若視同確診,未來請假等可能面臨法定依據問題,建議應全國一致,由中央決定與頒布。高雄市長陳其邁在議會答詢表示,外界關心快篩可否取代PCR,以北部來說,風險族群快篩取代的準確度很高,但是一般族群有落差;高雄疫情約落後雙北地區八至九天,以現階段盛行率來看,在高雄快篩不能取代PCR檢驗當確診依據。侯友宜說,新北居隔人數達四萬多人、居家照護二萬多人,希望中央盡速通過居隔轉型計畫,將被動管理轉成主動管理,把公衛、醫療體系轉到居護、中重症患者上,降低死亡數。另外,不需要的就不要做了,自我居隔不設電子圍籬「非常關鍵」。針對不少民眾遇到自主回報系統填寫、居家隔離書等問題,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指出,中央確診自主回報疫調系統上線至今仍不穩定或建置不完全,呼籲中央應盡快優化,否則第一線關懷中心工作人員電話接不完,也無法迅速得到正確匡列資訊,並建議中央把系統改回以「最後接觸日」來計算三加四,而非通知日起算。另外,台北市北士科快篩陽PCR篩檢站昨天上路,一早湧入大量等待篩檢車潮,還夾雜不少沒預約、非快篩陽民眾。黃珊珊表示,今天將開綠通道讓預約民眾快速通關,也保留五十個無預約名額,若車輛太多就給QR碼上網預約再來。
-
2022-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陽應視確診 柯文哲:3成PCR後天知結果將延緩吃藥
本土今天新增2萬8420例確診,台北市新增5538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目前民眾採檢PCR的結果出爐,當天出來的比率約26.05%,隔天出來約39.46%,僅約65.51%採檢報告24小時出來,但等同有三分之一的人,今天做PCR、後天才知道結果,這會出現幾個問題,就是該吃藥時間會拖到後天,延緩吃藥時間,所以他認為,快篩陽應視同確診處理。柯文哲說,他希望能透過快篩,盡量保存PCR量能,因為以目前台北市的狀況,今天做PCR,後天才知道,已經有延遲,另外,還要看怎麼樣保留PCR量能。至於台北市的醫療量能,柯文哲說,目前專責病房已經開到15%,可用1545床,空床數609床,至於其他負壓隔離病房還是需要留給肺結核等其他疾病病患使用,表現上看夠,但從圖形看,台北市每日確診數上升快,但住院人數沒有上升很快,就是因為現在住院的標準越來越嚴格,以前是想住就住,現在醫療量能怕不夠,已經嚴格限制。柯文哲說,他算一算4月26日之後,北市住院比率約7.2%,不過前幾天已經降至3.0%,5月2日再降至3.4%,但國外文獻住院率為0.3%,還有台北市的住院病人,戶籍在北市僅三分之二,台北市的醫院不僅要給北市民用,還有支援北北基桃。柯說,目前台灣確診住院比率,與國外其他國家比大約多了六倍左右,中央也知道這個問題,將75歲提高至80歲,但他的看法是,重點不是年齡,重點是生理年齡,若身體很好,也不一定要住院,現在開始,住院標準會比較嚴格,原則上是高風險,包括懷孕36周、洗腎、需要用氧氣的,希望真正需要住院的才住院,不要輕症將醫療量能擊垮。柯文哲說,他有兩件事要宣導,第一,北市設置防疫急門診,要將快篩陽擋在急診及醫院外面;另外,北市府也要儘量保留醫院量能,需要用氧氣的或高風險的才住院,還有可以下轉到防疫專責旅館,甚至當然比較好就是出院,就是要盡量保留醫療量能,才能衝破這個難關。柯也說,中央已經下令,病床已經從15%拉到20%,不過這大概需要幾天時間,未來病例數也會上升,結論是盡量保守醫療量能,在允許範圍內,更有效率,能量更高一點,克服這一關,不用拉高防疫等級。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輩確診幾天有藥? 醫:輕症5天內服藥住院 死亡風險降9成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累計超過10萬例,其中10%是60歲以上長者,大部分應服藥預防重症,卻因嚴管開藥,僅住院病人吃得到,4月底僅開出不到1000人份藥物,外界批評救命藥看得到、吃不到。根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台大公衛學者指出,具有任一項高風險因子的輕症和中症患者,罹病5天內接受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可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大降10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報告科學防疫新知。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指出,輝瑞Paxlovid第二、三期臨床試驗收案2246名病人,其中1049人接受一般治療,1053人接受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結果顯示,具有BMI≧25、慢性病、免疫疾病、神經疾患等任一高風險因子,被診斷為輕中症的病人,如果能在發病5天內吃藥,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下降10倍。陳秀熙表示,根據台灣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的中重症及死亡資料推估,目前中症人數是重症的6倍,合理住院率是1%,高於國外的住院率0.6%。台灣需要繼續努力減少重症人數,進而調控住院率。建議居家照護中一定有高風險族群,這些人快篩陽性、症狀出現,應善用居家監測及藥物,儘速安排就醫和給藥,才能精準調整醫療量能分配。廖思涵表示,藥物是阻止疾病進展的利器,確診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發病五天內應接受評估症狀程度及風險因子,並給予抗病毒藥,目前實證顯示輝瑞Paxlovid是首選,若不適合吃輝瑞,也可以吃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說,新冠重症和死亡風險與共病症息息相關,美國研究顯示,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患者接種兩劑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勝算比高於一般人,分別是1.34、1.43及1.29倍,住院的勝算比則分別是一般人的2.22、1.37及1.81倍。免疫低下者住院風險也會增加52%。林庭瑀建議上述族群一定要接種追加劑,因為義大利及以色列研究顯示,對於60歲以上長者來說,追加劑降低感染、住院、重症、死亡的效果都比年輕人還要好;接種第四劑效果又比第三劑更好,60歲以上重症風險下降2倍,感染風險下降4倍。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診所不快篩不通報 「就當感冒」
台中許多基層診所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都採取「不快篩、不通報」策略,依感冒症狀處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昨天表示,許多醫師認為這波疫情已流感化,即使自己染疫也沒通報;不快篩的最大原因是有百分之廿五偽陰性,且快篩試劑缺貨、健保不給付,如果篩陽後通報也會讓診所蒙上足跡陰影,因此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是不替病人快篩。魏重耀說,Omicron疫情百分之九十九點六是輕症,致死率比流感還低,醫師的認知裡就是一個感冒,因此,有醫師即使染疫卻不通報,自己吃藥並做好自我隔離,不大費周章的呈報、疫調,以免連帶周邊一群人被匡列,希望中央能看到基層現況,務實的面對疫情已流感化事實。他說,社區裡已有太多黑數,許多人因為只是輕症又有生活壓力,選擇自行吃藥、看診而並不通報,以免為自己帶來麻煩。有網友爆料,「很多地方都爆出醫院群聚,但主治醫師不用篩檢,因為不篩就不會確診。」事實上,明知自己可能染疫卻不做PCR檢測的醫護人員已愈來愈多。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表示,自己工作單位有十分之一同仁確診,但有人確診就要重新排班,牽連甚廣,因此許多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均不太接受篩檢,而護理師間更有「篩檢前要告訴護理長」潛規則,讓護理長有心理準備。新北市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周慶明表示,醫師染疫不僅涉及病患,也可能傳染家人,應該不會輕忽;基層診所不幫有症狀者快篩,一來是診所空間不夠大,在密閉環境裡易相互感染,二來是衛福部對於在診所篩檢條件有限制。「應該沒有診所那麼笨,願意幫民眾快篩吧。」台南市一名耳鼻喉科開業醫師也表示,目前診所內都有疾管署提供的免費快篩,多數診所的做法都是提供快篩劑讓民眾回家自己篩,並不是拒絕幫民眾篩,而是家用快篩劑本來一般人都可以操作,不一定要醫師。如果診所篩出陽性,「對診所一點好處都沒有,不可能有診所願意主動篩檢」。
-
2022-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快篩不通報 魏重耀:醫師的認知裡就是一個感冒
儘管政府要民眾確診通報,並多做快篩,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今證實,許多基層診所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是並不替病人快篩的,不管有沒有確診都是依症狀治療,連醫師們都認為這波疫情已流感化,即使自己染疫也並不通報,只要吃藥休息即可。魏重耀說,不快篩的最大原因,在於依科學統計,即使快篩陰性仍有25%的偽陰性,在病人已有症狀下,快篩並沒有意義。另則是,快篩試劑目前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而且還缺貨,即使病人想自費,也不見得有篩劑可以用。另還有最大原因則是,一旦篩了若是陽性,就得往上通報,除了患者必須進一步PCR、疫調匡列,診所也得向衛生局報告,讓診所蒙上有足跡的陰影。但是,不管是否染疫,治療的方式都是症狀治療。魏重耀說,因為Omicron疫情99.6%是輕症,甚至致死率比流感還低,在醫師的認知裡它就是一個感冒。因此,也真的有醫師即使染疫也並不通報,只是自己吃藥並做好自我隔離即可,不必大費周章的呈報、疫調和連帶周邊一群人被匡列。魏重耀說,希望中央能看到這樣的基層現況,務實的面對疫情已流感化的事實。否則,在政府已採疫調匡列下,何以每天的確診人數還是激增,因為社區裡已有太多黑數,許多人因為只是輕症又有生活壓力,而選擇自行吃藥、看診而並不通報,以免為自己帶來麻煩。